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4 08:55: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论文

安定区位于**中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辖12镇7乡和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总流域面积363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79万亩,人均4.6亩。2001年7月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安定区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政治、区位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坚持水保立区、农业稳区、工业富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的五区发展战略,在农村发展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产业,在城市培育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冶金机电、化工建材四大工业体系,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定区环保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随着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壮大,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为主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发展迅猛。由于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安定区环保工作再上新水平,促进安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些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看法。

一、安定区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1、发展的历程

(1)大力宣传基本国策,唤醒全区城乡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从70年代开始,全区环保事业走上了起步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让人民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初尝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但在那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并产生着强大的惯性,安定区的经济增长是以破坏生态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70年代遍地清水,80年代水质变化,90年代污染加剧,2000年后河道变黑,就是这一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真实写照。1978年,中共中央批准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指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这是在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党中央名义对环境保护做出的重要指示,标志着我国环保工作步入了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新时期。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一个转折点,环境保护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奠定了环境保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的符合国情的环境政策。1989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环保目标责任制、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区的环境保护事业以宣传教育为起点,广泛宣传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在唤醒全社会环境意识的同时,安定区环境保护的监管体制逐步产生,并正式走进政府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舞台,开辟了全区环境保护新的征程。

(2)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安定环保机构不断加强。30多年来,我区环保机构的设置,随着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加强,先后走过了六次跨越阶段,产生了质的飞跃。即从1986年在原**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设立环境保护股,到1988年成立原**县环境保护卫生管理站设立环境保护股,再到1991年成立原**县环境保护监理站、1999年成立原**县环境保护监察队、2002年更名为原**县环境监察大队,直至2005年升格为**市安定区环境保护局,形成了环境行政执法监督的完整体系。回顾我区环保机构和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原县委、县政府,区委、区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我区环保机构和能力建设,将为安定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走上和谐发展之路,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是我区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最好时期。特别是近两年来,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污染减排出现重要转机。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民作出承诺,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832.45(绝对量)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35.33(绝对量)吨,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必须完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安定区环保局将两项污染减排指标逐一分解、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大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通过各乡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2009年,全区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8年下降2%,污染减排第一次出现拐点,实现双下降。

(2)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持续推进。水是生命之源。区环保局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把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先后对内官、香泉等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口和工业企业进行了清理,保证城乡人民群众的饮用水达到标准要求。同时,加大对九华沟、响河、花岔、赵家铺、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力度,从而掀开了流域污染治理的新篇章。

(3)事关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高度重视。环境与民生息息相关,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环保工作者把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按照国家、省、市、区的要求,连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关川河流域污染等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置,为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保护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4)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社会大力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引领绿色生产和消费,生态文明理念在全区进一步树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针对日益凸显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加强了农村污染防治,为保障全区米袋子、菜篮子安全奠定了基础。认真开展建设生态示范园和绿色单位、绿色军营、绿色学校、绿色小区等创建活动,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自然保护网络。

3、存在的问题

应当说,安定区环境保护的措施是有力的,成效也是明显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事实上,工作中我们也发现我区的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全区污染负荷仍居高不下,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群众环保意识不强。总的看,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当发展经济与治理环境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还存在着重经济、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的思想。现在各乡镇都在下力气抓区域开发建设,这是好事。但有些地方急功近利,擅自建办工艺落后、污染环境的小项目,仍想走过去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实在是得不偿失。有的厂区与居住区相互交杂,经常引起厂群纠纷,处理难度较大;一些难治理污染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也时有发生。这说明,在少数企业领导头脑中,环境保护这根弦还绷得不紧,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认识问题,环保工作就会滑坡。

(2)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对于水污染问题,老百姓对关川河流域有个形象的描述,称之为**、臭河,这说明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难度相当大。此外,城区餐饮业油烟污染及KTV歌舞厅、居民区内的小企业、建筑施工等产生的噪声也已成为严重扰民因素,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群众投诉明显增多。

(3)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城区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运行率还不高,部分生活污水只是采取简单处理,而后直接排入下水管道进入河道;垃圾也只是采取简单填埋方式处理。企业治污设施各自为政,生产废水直排现象时有发生。

(4)监督执法力度不够。全区环境监控的企业点多面广,特别是对小企业管理还不到位。这些企业虽单个排污量不一定很大,但由于企业分布散、数量多,累计污染负荷就非常惊人。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但环保齐抓共管的局面还未真正形成,实际工作中常常是环保部门唱独角戏,环保执法力量不足,执法手段相对薄弱,很难保证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污染。

(5)农村环保问题凸现。主要表现为:一是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结构严重退化变质;二是过度施用农药,破坏生态防护功能,增加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土壤中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风险增大;三是滥用饲料添加剂,不仅使肉蛋品质降低,而且使食用者、周围环境遭受性激素物质的污染;四是畜禽养殖排泄物随养殖规模大幅增加,污染周边水体和大气环境;五是农用塑料薄膜大幅增加,废弃或破损的农膜污染土壤、污染农村居住环境;六是秸杆焚烧污染大气、浪费资源;七是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对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污染。

二、做好安定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广泛深入调查研究,针对目前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还要建设生态文明的三重任务,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根据贫困地区财政状况、人民群众的需求、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等情况提出个人之管见。

1、强化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措施之一。只有通过知晓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意义,才能在行动中自觉保护环境;只有通过环保知识进机关、进社区、上书本、入课堂,从娃娃抓起,且持之以恒地宣传教育,把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把中华文明与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状况的关系,把印度河流域塑造的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古巴比伦文明所经历的由盛至衰的悲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把环境与健康、生态与发展、保护与利用、治污与效益的辨证关系用通俗易懂的道理讲深讲透,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明白环境保护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才能使广大群众干部真正做到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规划做起、从每一个项目规划抓起,形成人人讲环保、事事重环保、全社会共同参与抓环保的浓厚环保氛围。

2、加大投入,为区域环保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新安定,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大投入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要开创安定环保工作新局面,必须要以生态安定建设为抓手,认真解决广大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城镇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农村畜禽水产养殖的治污问题,化肥、农药、白色污染的防治问题,水土流失的防治问题、农村秸杆的综合利用问题、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问题等等。近年来,我们虽然在饮水安全、污水处理、水土流失防治、林业发展、新能源建设等多方面给予了投入,但与需求相比仍显得杯水车薪;农村的化肥、农药、白色污染防治虽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和低残高效农药的使用,但与农民增收的要求比较相去甚远;在一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塑料地膜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民只考虑眼前投入小的现实,绝不会思考未来地膜对土壤的破坏问题;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提速,原来的城镇基础设施已经超荷,原有治污设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生活污水、垃圾的任意排放,既污染了城市环境,也污染了农村环境。要解决这些问题,都涉及一个投入,而贫困地区政府财力十分有限,难有较大作为,必须依赖国家。国家应该统筹考虑,比如在下达的农业项目资金、交通建设资金及其它专项资金中环保建设资金应占一定比例,强制性推进环境保护;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环评经费应留一定比例给当地基层县乡两级政府用于环保项目建设。只有通过国家的环保项目投入、其它项目的环保投入、地方政府投入、群众个人投入的多元投入机制,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的现实,才能实现安定环保的综合治理,改善区域环境。

3、完善政策,严格监管约束。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和政策性规定。从现实情况审视这些法律、法规和规定,存在着法律层面上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政策层面重城市轻农村;项目环评经费上收、事下管、权责利不对等;基层环保队伍业务素质与工作要求不适应等问题。对此,国家环保部应积极做好法律的修订工作,争取全国人大早日出台新的环保法;加强对贫困地区环保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制订相关配套政策,下放部分权利于基层,使之责权利对等;加强县(区)环保部门人员的业务培训,着力提高他们法律、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特别是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必须坚持浪费资源的项目不引进、对环境污染大的项目不引进、对自然生态有较大负效应的项目不引进。对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群众致富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也必须坚持先论证后引进。要严格坚持三同时制度,对已有的工业企业要限时减排治污或者采取关、停、并、转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对整个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首先制定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按规划实施,经费、政策、时间约束到地方,到项目,到人头;林业部门应针对林权制度改革给森林可能带来的负效应,研究有效的管护措施,确保森林覆盖率、畜积量稳步上升;要实行严格的制度保障,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要严格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体系,绝不允许在环境问题上再出现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

4、建立补偿机制,激励开展区域环保工作。建设生态县(区)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覆盖率既可以涵养水源,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促进降雨、净化空气、维护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减轻洪涝灾害,提供可再生能源,还可以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森林还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最大的吸碳器,也是最长久的固态碳形态,具有调节气候的重要功能。因此有专家指出1980年到2005年25年间,我国森林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达51.1亿吨,树木每增长一立方米就能吸收二氧化碳1.83吨,释放氧气1.63吨。我国通过直接减排和间接减排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较大贡献,而我区由于森林覆盖率较高,每年既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生态贡献,又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我们是在勒紧裤袋做贡献。因此,国家应该尽早从财政角度设计生态补偿机制并出台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通过补偿的形式激励西部贫困地区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建设,有序推进区域环保工作,达到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宽松的生态环境。

珙县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

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

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

化工企业防火安全现状及对策论文

水文水资源监测现状及对策论文

内蒙古自治区师范生就业现状及对策论文

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及对策市场营销论文

论文矿山粉尘控制现状及对策

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论文
《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