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发言稿

陈竺发言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6:22:19 来源:发言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陈竺部长讲话

陈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逐步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发布日期:2011-2-23 10:07:59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两年来,各项改革政策正在有序推进,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各种制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许多群众在看病就医方面还存在着困难,“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滞后,不能有效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二是医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薄弱。三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还不能消除“因病致贫”现象。四是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五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影响了基本药物的可及性。六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较大的城乡、地区和人群差异,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的效果。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制定制度框架,奠定了政策基础。两年来,深化医改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全面展开,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在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我国的新农合是世界上覆盖人数最多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目前已覆盖8.35亿人,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筹资水平达到人均155.3元。开展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补偿比超过70%,符合民政医疗救助条件的家庭可再获20%的补助,截至2010年9月底,已保障2300多名农村儿童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近90%的统筹地区实现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即时结报,一半以上的统筹地区实现了与域外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从全国范围看,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卫生投入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40%提高到61.8%,个人支出比例从60%降到了38.2%。

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稳步推进。截至2010年底,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在57.2%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零差率销售后的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同时推进定编定岗、绩效考核、多渠道补偿、人事分配等体制机制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了门诊和住院费用下降、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数上升现象。

三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2009年以来,中央累计安排资金400亿元,支持1877所县级医院、5169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382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所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财政部还安排13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购臵。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出台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三年内通过转岗培训、订单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为基层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政府从2009年开始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包括健康档案管理在内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分别有48.7%的城镇居民和38.1%的农村居民拥有了健康档案,3553.8万高血压病人、918.9万糖尿病人和170.6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慢性病规范管理。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截至2010年12月底,已为6001万15岁以下的儿童免费注射乙肝疫苗,分别有489.2万、80.4万、862万人农村适龄妇女得到免费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和免费增补叶酸,对农村孕产妇进行住院分娩补助1455万人。从2009年开始实施“百万白内障复明工程”。在农村建设783.7万户无害化厕所,燃煤型氟中毒改灶143.9万户,对检出感染艾滋病毒孕产妇的73%实施了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

五是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加强公立医院的规划和调控,推动公立医院结构布局的优化调整,优先发展县医院,建立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采取全科医生培养等政策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发展老年护理、康复等延续服务,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鼓励公立医院加强内部管理,扩大服务能力,缓解“看病难”问题。建立分级医疗制度,采取一系列精细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措施,提高服务协调性,完善医院内部控制费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公立医院外部的监督制约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缓解“看病贵”问题。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两年来,虽然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也要深刻认识到解决看病就医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十二五”期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是实现2020年医改总目标承上启下的时期。卫生系统将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做好“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安排好各项医改工作。2011年将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安排,突出抓好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面推进五项改革重点工作,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主要任务有:

一是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筹资和服务水平,给群众带来更多实惠。

2011年,中央已明确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要在稳定参合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全面推开提高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保障水平的试点,并在总结评估基础上开展提高重性精神病、乳腺癌、宫颈癌、终末期肾病等大病保障救治水平的试点。提高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精细化管理水平。规范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扩大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积极推进新农合立法,争取《新农合管理条例》早日出台。

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人均15元提高到25元。要确保资金落实到位,相应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提高管理水平,开展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监测和考核,实施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能力建设,启动和实施好提高精神卫生能力建设项目,加强健康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二是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的运行机制。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规范做好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工作,加快建立科学长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编制、财政补助、机制转变和绩效考核等政策,切实把药品费用负担降下来,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基本药物政策的实惠。

三是集中力量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确定一批看得准、见效快的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措施,向全国推广,争取在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得方便、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和让医务人员受鼓舞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鼓励指导试点城市在“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上先行探索,形成经验,逐步推广。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优先建设发展县医院,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加快推进以电子病历建设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范围,推行预约门诊、检查互认。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群众的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四是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成2000所县级医院、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建设项目。突出县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和重点专科建设。采取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招聘执业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等措施。逐步规范对乡村医生的补助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为乡村医生提供养老保障,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推荐第2篇:陈竺部长讲话

卫生部部长陈竺:建好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

发布时间:2010.11.23 22:59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作者:中国数字医疗网

在2010年1月5日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部署了2010年十二项卫生工作要点,其中“加快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位列其中。

陈竺部长在阐述“加快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这项任务时,明确要“做好总体设计,按照整体设计、系统集成、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实用高效的原则,对医药卫生信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尽快制定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纲;加强信息标准化研究,完善数据标准和通讯标准体系,促进信息互认共享;抓好平台建设和连点成面工作,重点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逐步将传染病报告、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医疗服务、新农合、妇幼卫生、社区卫生、采供血等方面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连点成面,促进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整体建设,防止和减少“信息孤岛”的问题;加强卫生信息的分析研究和利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监管,注重发挥信息化在改善监管绩效中的作用,增强卫生工作的透明度,提高监管效率。”

此外,在部署“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努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和其他重大事件处置工作”、“大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等任务时,陈竺部长在报告中提出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电子病历。”“尽快制订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省级、地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完善网络,建立覆盖省、市、县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提高监测能力。” 工作报告还提出, 要“做好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工作,要抓紧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提高覆盖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连续全面的健康服务。”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28.9万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0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6万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013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31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3543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706个,诊所及其他19.3万个。卫生技术人员52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16万人,注册护士174万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96万张。乡镇卫生院3.9万个,床位9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89.8万人。全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377.6万例,报告死亡15105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284.34/10万,死亡率1.14/10万。

推荐第3篇:两会陈竺谈医改

两会专访卫生部部长陈竺:推进医改需凝聚卫生界共识

时间:2010-03-09文章来源:健康报浏览:717

调动积极性=增加收入?目前医生的收入是高还是低?医改的首要问题是缺钱吗?“药品加成”变“药事费”是拆东墙补西墙吗?公立医院改革有无时间表?3月6日,健康报记者就医改中广受公众和医务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两会驻地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

近几年的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一直是媒体追逐的热点人物之一,今年的全国两会也不例外。从人民大会堂门前的围堵,到委员驻地餐厅外的紧逼,面对记者的追问,这位曾经做过赤脚医生,又在国外留学多年的技术官员,总是有问必答。

3月6日下午,在全国政协会议小组讨论间隙,陈竺就公众特别是医务人员关注的医改热点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陈竺动情地说:“卫生工作富有挑战性。我希望同志们能够理解我在想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我希望取得全系统的理解和支持。”

问:调动积极性=增加收入?

答:不能完全画等号。

记者: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医改要“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增加收入。请问两者可以画等号吗?

陈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首先要把医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调动起来,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这也应该是有志向的医务人员首先追求的目标。

医改为医务人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这就是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总理的工作报告提出要开展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试点。粗算一下,

儿童白血病1年新发1万多例,需要手术的较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年有6万~8万。这意味着儿科、血液病、心脏学这些专业将得到极大增强,医务人员大病救治水平将得到极大的提高。随着医保筹资水平的不断提升,大病的救治范围会扩大,这不正是中国卫生事业腾飞的机遇吗?同时,我们正在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包括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这么全面地针对各种疾病进行防控,推行健康促进等,这不是在为公共卫生人员搭建事业发展的巨大舞台吗?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还表现在,要通过制度创新解放生产力。目前的制度安排不能让医务人员充分发挥作用和潜能,如执业医师注册,现行的僵硬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医生潜能的发挥。所以,现在我们考虑如何制定合理的多点执业的文件,让医生动起来,解放生产力。请注意,这是合理、规范、有序地流动。我个人不太赞成公立医院的医生去营利性的医院多点执业,这在国际上也有严格的规定。我们现在的优质医疗资源比较匮乏,所以我更赞成在体现公益性的范畴内解放生产力,释放医生的潜能,包括制度化的对口支援、大医院支持农村医院、城市三级医院支持社区等。当然,这只是大原则,我们也鼓励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达成协议,有序流动,给民营医院应有的空间等。

此外,要加强绩效考评,打破大锅饭,让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精湛的医术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分配制度应该向那些多劳、优劳者倾斜,向那些责任大、风险大、数量大、强度大的医务人员倾斜。

我想强调的是,医生收入提升和能力提升、事业上有所作为是相辅相成的。调动积极性就是要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强化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强化维护民众健康权益和尊严的大爱之心。医生,尤其是公立医院的医生,绝不能脱离敬业精神来谈收入、谈钱。

问:目前医生的收入是高还是低?

答:医生收入要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记者:关于医生的收入,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许多医生抱怨收入低,与付

出不相配;另一方面,社会上有不少人却说医生收入太高,有些医生“胃口太大了”。您怎么看这种反差?

陈竺:医生的收入曾经非常低,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客观地说,这几年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大幅度增长,同时,社会的投入也在增加,我们的医疗总费用增长速度不低,但是医务人员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医疗总费用增长快。这就意味着,医务人员的相对收入是增加的。特别是大医院,增长幅度非常大。从全国看,过去几年(大医院医生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5%~20%。

有的医生说收入低,可能是和发达国家医务人员的收入相比,是绝对比,而相对比更科学。如果绝对比,队伍总体收入确实不如发达国家。但我们的收入也要和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人民可承受水平、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们这支队伍很不容易。曾经有一种说法,中国用全球1%的医疗卫生资源维护了全球1/4人口的健康。现在则是用2%~3%的资源维护了1/5人口的健康,相对来说成本比较低。这正是我们这支队伍的可爱和令人尊敬之处,这是一支有着高尚医德和献身精神的队伍。医务人员和卫生技术服务应该受到社会更多的尊重。

问:医改的首要问题是缺钱吗?

答: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钱花好。

记者:医改是世界性难题。有人说,医改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首要问题是钱。您怎么看?

陈竺:我说过,目前医改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资金,而是体制机制问题。我不是说钱不成问题,但绝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实际上是投入如何能够花好的问题、医疗资源如何合理使用的问题。

医疗费用的控制非常重要。就如同面粉和水,如果医保是面粉,这一块增加了,但控制不了费用,还在过度诊疗,诱导不当消费,就相当于掺了很多的水,面粉还得加。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哪有那么多钱投入?

我们需要增加向供方和需方的投入,但同时要强调医疗资源的控制。过度医疗和诊断的确存在,必须承认这个现实。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如果不把以药补医这种不合时宜的政策改掉,投多少钱都没有用。放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走商业化创收的道路,由于信息不对称,医方有很多办法诱导更高的医疗消费,投多少钱都没有用。所以,转变我们的体制机制,包括转变我们的行为,转变医务人员对于积极性的认识等都非常重要。

问:“药品加成”变“药事费”是拆东墙补西墙吗?

答: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

记者:最近大家都很关心药事服务费的话题。有人提出,其中也包括不少医务人员,说按处方收药事服务费,医生可以通过多开处方来规避政策,患者看病的钱不会减少。还有人质疑,把原来的“药品加成”变为“药事服务费”是拆东墙补西墙。您怎么看?

陈竺:收取“药事费”是以成本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现在的关键是,处方技术服务含量及为了药事管理医院必须承受的运行成本能不能得到合理补偿。除了这些之外,药品加成取消后补偿不足的部分,一要靠政府增加投入,二要靠技术服务价值的提升来恢复均衡状态。

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技术服务项目收费价格调整,如手术费等,原来不合理的状况要改变。还有一个办法是按病种付费,把所有的成本都打在里面,等于自然消除了以药补医的弊病。如儿童白血病,先设定一个一定额度的支付包,所有的成本都在里面,总额控制以后,就会使医院的行为发生变化,从原来的以利润为中心转变为以成本为中心,从以创收为中心变为以服务为中心。

我认为,把以药补医这块全部打包在一起解决,比调整单个项目收费价格更为合理,这

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式。同时,对一些慢性病可以按人头付费。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变成预付制,根据过去若干年内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的评估,如评估一年内主要疾病发病情况、资源配置情况,基本定出额度,先预付给你,到年底结算。这些都是国际上先进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

说到多开处方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对处方有管理制度,对医疗机构有处方点评,如果不合理的话,会被监管系统捕捉到,会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医生要换个脑筋,脑筋动在多开处方上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问:公立医院改革有无时间表?

答:争取两年的探索能取得一定经验。

记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是另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有医生提出,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病人,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医生,如果都按临床路径管理,那刚毕业的学生和有着30年临床经验的老医生还有什么区别?此外,按您的设想,包括按病种付费、临床路径管理在内的一系列公立医院改革措施,有无具体的时间表?

陈竺:临床路径管理更有利于一个医生的成长。我曾经在法国工作过,那时候我就纳闷:为什么法国的住院医生能独当一面?后来才明白是因为他们有比较规范的临床路径和治疗方案。当然,这种治疗方案也不是铁板一块。疾病要按病因、临床表现等分类,在每一类疾病中又可以分成不同的风险度,如肿瘤的早、中、晚期,肿瘤的不同亚型,相对来说较好的预后、中等预后和差的预后等。这些因素在较完整的临床路径中都应该加以考虑。合理的临床路径应该满足同一种疾病的主要分型和分期,这也是临床路径的题中之意。

临床路径管理在不少国家实现得比较好,如德国有1100种临床路径,奥地利、法国等国的临床路径也很合理。我国刚刚开始做这个事情,去年做了112种。我们的计划是,用两年时间制定出300种~400种主要疾病的临床路径,基本涵盖97%~98%的主要疾病。此外,我希望两年内试点地区至少在若干大病救治方面取得明显突破,比如儿童白血病。公立医院改

革,争取两年内摸索到一定经验。

问:最想对医疗卫生队伍说什么?

答: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

记者:一方面,百姓不希望费用增加;另一方面,医生又不希望收入减少。怎么平衡?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您最想跟医疗卫生队伍说什么?

陈竺:回归合理是理想状态,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平衡的根本之道是做大医疗保障制度。做大保障制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特别是在大病抗风险能力方面就会更为从容,在大病治疗的时候自己支付的比例就能明显下降。对医院来说,通过合理的收费确保质量,也能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医院内部,通过加强管理、优化流程也能很好地提高效益。比如,我国的平均住院天数如果从11天减少到9天,少2天,就意味着医院的效率可以提高15%~20%,意味着单位收入会明显增加。所以,医院自身也要不断发掘潜力。

我想说明一点,对于公立医院改革,最初的医改方案中没有这项内容,是我主动提出来的。我认为,公立医院改革如果不启动,那么再过几年,我们即使有钱,也很难再把它的发展方向拉回来。如果观念不改变,投入再多的钱也没有用。

保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改革的风向标,把这个事情搞好,其他事情就比较好解决。换句话说,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是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有了高效率必然会增加收入。总的医疗费用大盘子,特别是保障制度完善后,会激发群众就医需求,以前不看病的都来看病了,就意味着医院收入的增加;但如果收入增加被过度诊疗消耗掉的话,人民群众就得不到更好的健康效益。

既然是真正的改革,那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我既不会向一些商业利益妥协,也不会向我们队伍中的某些不良倾向妥协。比如,总理报告中提到的两个农村儿童大病(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社会同情度很高。如果有人想把对这方面的投入当成唐僧肉来割的话,那么

对不起,我要革你们的命了。我知道这肯定要得罪人,但是,我不会退缩。

我还想对我们这支队伍说,要牢记宗旨,不要忘了业务水平的提升才是安身立命之本。要有所作为,必须把自己置身于国家经济发展总的大局中来考虑自身的使命和任务。也就是说,我们要首先想到人民群众的疾苦,这是最基本的。如果我们的行为不端正,业务水平达不到一个理想状态,必然就要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支队伍的安身立命之本就没有了。

请记住,我们的事业是人民的卫生事业,基本特征就是以公益性为特征的事业,因此,有些方面要忍一忍。要认清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先要多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把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做好了,必然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各方面的支持,而收入等问题也会随之解决。

推荐第4篇:新医改陈竺讲话

6日,政协会议医卫界别召开联组会,卫生部部长陈竺,副部长黄洁夫、王国强、马晓伟等4名负责人参加了委员们的联组讨论。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备受关注的新医改方案两会后将马上公布,“请大家以日计算”。他还透露,新医改将彻底切断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状况。

社会共济保证医保广覆盖

陈竺说,新医改强调了基本医疗保障的“广覆盖”。人民群众能够接受医疗卫生服务,各级财政的直接投入是一个主要来源,但更重要的来源是制度保障。新医保的思路是确定用一个社会共济的保障制度,让国民有抵御重大疾病的风险的能力,因此基本医疗保障最主要的来源是社会。通过平衡对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的投入,既要能够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又要避免重复过去“大锅饭”和“养懒人”的情况。

建设预防为主的公共服务

陈竺说,新医改方案比较好地处理了“防”和“治”的关系。“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不把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抓好,投入再多钱到医疗机构也难以应对。”

他表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是本次医改的一个重要亮点,要通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为人民群众带来真正的实惠。

他介绍,基本公共服务将包括疾病防控、免疫接种、妇幼卫生、精神卫生、慢病管理,并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比如从今年开始逐步实现6到15岁儿童乙肝疫苗的全人群接种,专门安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减少农村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等工作都已经展开。”陈竺补充道公立医院将切断以药养医

陈竺表示,新医改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将医疗服务机构和广大医务工作者作为医改的主体,通过发挥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性来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新医改没有回避难点——公立医院的改革。”陈竺说,“人民群众对就医的感受,很大程度来自于得大病、重病后去公立大医院的感受。”

陈竺说:“目前公立医院的收入有公共财政投入、社保以及个人医疗支出,以及药费加成三条

渠道。药费加成也就是我们说的以药养医。新医改将彻底切断以药养医这个渠道。”

陈竺说,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最终要靠医务人员的服务体现出来,切断以药养医的收入渠道后,要通过研究增加诊断费等目前偏低的医生正当劳务费用,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优劳优得调动医生积极性

今年公立医院改革将首先在东、中、西部各选一批医院进行试点。切断“以药养医”后,一方面对试点医院失去药费加成后资金缺口进行测算,通过公共财政给予补贴投入;而在分配方面,将采取优劳优得、按劳付酬,以医务人员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及效率来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同时结合科研教学和风险岗位来作为分配的参考适当增加医生的诊断费用。

通过优劳优得,拉开档次调动医生的积极性,通过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增加他们提供的服务。医生的医疗卫生服务越多,公益性的体现就越好。

乡村医生可进医院学医术

陈竺说,与过去医疗改革不同,新医改的一个重点是将“医疗人才建设”纳入其中。医疗人才建设将通过试点推广“住院医师培养制度”,让乡村医生、基层医生进入大医院接受培训,然后走出医院下到基层,成为老百姓能够放心的“健康守门人”。

陈竺表示,新医改除了明确城市为医卫规划重点是“社区医院和大医院的双向转诊”,还提出在农村通过大力发展“县级医院”,建立“县医院为龙头,农村医务室为网底、乡镇卫生院为节点”的体系,通过在基层医院加强硬件投入、人才输入,切实缓解农村看病难。

委员对话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

医师资格考试中很难通过的情况,卫生部决定从今年开始在云南、贵州、四川三个省开辟农村助理职业医师考试的试点,和原来的助理医师考试分开来。他们毕业后经过考试合格,将发乡县两级职业许可。

90万村医生的队伍决定了公共医疗卫生的网底能不能保得住。卫生部已经起草了文件增加乡村

医生的补贴。

拟增加乡村医生补贴

全国政协委员吴明、陈兴生提出,目前农村具有资质的医师匮乏,93万村医生中仅有1.8%有资质,某市110个乡村卫生院只有15名大学毕业生。

马晓伟:新医改非常关注农村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在乡村医生学历教育方面,卫生部和教育部将联合推出一系列政策:三年初中毕业生接受五年教育后到乡村工作,对中等教育相关专业归类后形成乡村医生专业。

对于目前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没有取得助理职业医师资格,虽然掌握了一定技巧并获得群众认可,但在职业大疾病,都在县医院解决。

此外,还将加大城市对口支援,从今年开始一所三甲医院要负责支援建设3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同时还要选派大量的医生到县级医院开展工作,指导县医院的医生,从事培训工作。在县医院基础建设中,还要建设乡村医生的培训基地。

400亿元投入县医院

全国政协委员戴秀英提出,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乡村医院就诊率低,比如某市10个乡镇医院设备总额只有90万元;比如目前有60%的农民得病直接跳过乡镇卫生室,造成城市医院门庭若市,乡镇医院门可罗雀。

马晓伟:为了解决农村看病难问题,今年将重点建设县级医院,预计将有400多亿元投入到2000多个县医院,根据新医改方案,还将县医院纳入公立医院改革。根据目标,要使县医院达到二甲医院的水平,使得农村中的常见病、慢性病,包括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能力联系到一起,实现按病种付费、单病种的付费控制、总额预付方式等支付方式的改变。不仅能避免医院诊治的随意性,而且也能够提高效率。

将按病种确定诊疗费

很多委员提出,目前公立医院有一部分医生开“大处方”、“大药方”,直接造成群众“看病贵”。马晓伟:根据新医改方案,今年将在试点医院探索转变付费方式,通过规范诊疗指南体系,建立明确的带有标准意义的临床路径,和社保的可支付

年后,极少数留在公立大医院,相当多数分配到社会中去,前几批要进入县一级医疗机构。今后,我国医学毕业生将走向住院医师培训的道路,结束我们国家医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参加工作的历史。

推广住院医师培养制

多个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目前我国基层社区医院就诊率低的很大原因就是对医生的不信任,基层社区医院优秀全科医师匮乏严重。

马晓伟:新医改已经确定了住院医师的培训制度建设,住院医师人才培养将向3+X方向走,主要的思路是“国家立项,财政投入,医院培训,全口径社会分配”,解决社会人进医院培训的补贴和待遇问题。住院医师培养三

服务准入、监督管理方面也将和公立医院一视同仁,国家鼓励社会和民营资本创办非盈利性民营医院。此外,今后对达到标准的民营医院也可以评定为三甲医院。

民营医院也可评三甲

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何伟提出,目前民营医院在税收、科技立项、职称评定等多方面都存在歧视问题。

马晓伟:民营医院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新医改思路,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

推荐第5篇:两会陈竺谈医改

两会专访卫生部部长陈竺:推进医改需凝聚卫生界共识

时间:2010-03-09文章来源:健康报浏览:717

调动积极性=增加收入?目前医生的收入是高还是低?医改的首要问题是缺钱吗?“药品加成”变“药事费”是拆东墙补西墙吗?公立医院改革有无时间表?3月6日,健康报记者就医改中广受公众和医务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两会驻地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

近几年的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一直是媒体追逐的热点人物之一,今年的全国两会也不例外。从人民大会堂门前的围堵,到委员驻地餐厅外的紧逼,面对记者的追问,这位曾经做过赤脚医生,又在国外留学多年的技术官员,总是有问必答。

3月6日下午,在全国政协会议小组讨论间隙,陈竺就公众特别是医务人员关注的医改热点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陈竺动情地说:“卫生工作富有挑战性。我希望同志们能够理解我在想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我希望取得全系统的理解和支持。”

问:调动积极性=增加收入?

答:不能完全画等号。

记者: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医改要“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增加收入。请问两者可以画等号吗?

陈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首先要把医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调动起来,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这也应该是有志向的医务人员首先追求的目标。

医改为医务人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这就是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总理的工作报告提出要开展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试点。粗算一下,

儿童白血病1年新发1万多例,需要手术的较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年有6万~8万。这意味着儿科、血液病、心脏学这些专业将得到极大增强,医务人员大病救治水平将得到极大的提高。随着医保筹资水平的不断提升,大病的救治范围会扩大,这不正是中国卫生事业腾飞的机遇吗?同时,我们正在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包括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这么全面地针对各种疾病进行防控,推行健康促进等,这不是在为公共卫生人员搭建事业发展的巨大舞台吗?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还表现在,要通过制度创新解放生产力。目前的制度安排不能让医务人员充分发挥作用和潜能,如执业医师注册,现行的僵硬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医生潜能的发挥。所以,现在我们考虑如何制定合理的多点执业的文件,让医生动起来,解放生产力。请注意,这是合理、规范、有序地流动。我个人不太赞成公立医院的医生去营利性的医院多点执业,这在国际上也有严格的规定。我们现在的优质医疗资源比较匮乏,所以我更赞成在体现公益性的范畴内解放生产力,释放医生的潜能,包括制度化的对口支援、大医院支持农村医院、城市三级医院支持社区等。当然,这只是大原则,我们也鼓励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达成协议,有序流动,给民营医院应有的空间等。

此外,要加强绩效考评,打破大锅饭,让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精湛的医术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分配制度应该向那些多劳、优劳者倾斜,向那些责任大、风险大、数量大、强度大的医务人员倾斜。

我想强调的是,医生收入提升和能力提升、事业上有所作为是相辅相成的。调动积极性就是要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强化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强化维护民众健康权益和尊严的大爱之心。医生,尤其是公立医院的医生,绝不能脱离敬业精神来谈收入、谈钱。

问:目前医生的收入是高还是低?

答:医生收入要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记者:关于医生的收入,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许多医生抱怨收入低,与付

出不相配;另一方面,社会上有不少人却说医生收入太高,有些医生“胃口太大了”。您怎么看这种反差?

陈竺:医生的收入曾经非常低,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客观地说,这几年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大幅度增长,同时,社会的投入也在增加,我们的医疗总费用增长速度不低,但是医务人员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医疗总费用增长快。这就意味着,医务人员的相对收入是增加的。特别是大医院,增长幅度非常大。从全国看,过去几年(大医院医生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5%~20%。

有的医生说收入低,可能是和发达国家医务人员的收入相比,是绝对比,而相对比更科学。如果绝对比,队伍总体收入确实不如发达国家。但我们的收入也要和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人民可承受水平、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们这支队伍很不容易。曾经有一种说法,中国用全球1%的医疗卫生资源维护了全球1/4人口的健康。现在则是用2%~3%的资源维护了1/5人口的健康,相对来说成本比较低。这正是我们这支队伍的可爱和令人尊敬之处,这是一支有着高尚医德和献身精神的队伍。医务人员和卫生技术服务应该受到社会更多的尊重。

问:医改的首要问题是缺钱吗?

答: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钱花好。

记者:医改是世界性难题。有人说,医改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首要问题是钱。您怎么看?

陈竺:我说过,目前医改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资金,而是体制机制问题。我不是说钱不成问题,但绝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实际上是投入如何能够花好的问题、医疗资源如何合理使用的问题。

医疗费用的控制非常重要。就如同面粉和水,如果医保是面粉,这一块增加了,但控制不了费用,还在过度诊疗,诱导不当消费,就相当于掺了很多的水,面粉还得加。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哪有那么多钱投入?

我们需要增加向供方和需方的投入,但同时要强调医疗资源的控制。过度医疗和诊断的确存在,必须承认这个现实。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如果不把以药补医这种不合时宜的政策改掉,投多少钱都没有用。放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走商业化创收的道路,由于信息不对称,医方有很多办法诱导更高的医疗消费,投多少钱都没有用。所以,转变我们的体制机制,包括转变我们的行为,转变医务人员对于积极性的认识等都非常重要。

问:“药品加成”变“药事费”是拆东墙补西墙吗?

答: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

记者:最近大家都很关心药事服务费的话题。有人提出,其中也包括不少医务人员,说按处方收药事服务费,医生可以通过多开处方来规避政策,患者看病的钱不会减少。还有人质疑,把原来的“药品加成”变为“药事服务费”是拆东墙补西墙。您怎么看?

陈竺:收取“药事费”是以成本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现在的关键是,处方技术服务含量及为了药事管理医院必须承受的运行成本能不能得到合理补偿。除了这些之外,药品加成取消后补偿不足的部分,一要靠政府增加投入,二要靠技术服务价值的提升来恢复均衡状态。

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技术服务项目收费价格调整,如手术费等,原来不合理的状况要改变。还有一个办法是按病种付费,把所有的成本都打在里面,等于自然消除了以药补医的弊病。如儿童白血病,先设定一个一定额度的支付包,所有的成本都在里面,总额控制以后,就会使医院的行为发生变化,从原来的以利润为中心转变为以成本为中心,从以创收为中心变为以服务为中心。

我认为,把以药补医这块全部打包在一起解决,比调整单个项目收费价格更为合理,这

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式。同时,对一些慢性病可以按人头付费。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变成预付制,根据过去若干年内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的评估,如评估一年内主要疾病发病情况、资源配置情况,基本定出额度,先预付给你,到年底结算。这些都是国际上先进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

说到多开处方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对处方有管理制度,对医疗机构有处方点评,如果不合理的话,会被监管系统捕捉到,会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医生要换个脑筋,脑筋动在多开处方上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问:公立医院改革有无时间表?

答:争取两年的探索能取得一定经验。

记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是另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有医生提出,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病人,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医生,如果都按临床路径管理,那刚毕业的学生和有着30年临床经验的老医生还有什么区别?此外,按您的设想,包括按病种付费、临床路径管理在内的一系列公立医院改革措施,有无具体的时间表?

陈竺:临床路径管理更有利于一个医生的成长。我曾经在法国工作过,那时候我就纳闷:为什么法国的住院医生能独当一面?后来才明白是因为他们有比较规范的临床路径和治疗方案。当然,这种治疗方案也不是铁板一块。疾病要按病因、临床表现等分类,在每一类疾病中又可以分成不同的风险度,如肿瘤的早、中、晚期,肿瘤的不同亚型,相对来说较好的预后、中等预后和差的预后等。这些因素在较完整的临床路径中都应该加以考虑。合理的临床路径应该满足同一种疾病的主要分型和分期,这也是临床路径的题中之意。

临床路径管理在不少国家实现得比较好,如德国有1100种临床路径,奥地利、法国等国的临床路径也很合理。我国刚刚开始做这个事情,去年做了112种。我们的计划是,用两年时间制定出300种~400种主要疾病的临床路径,基本涵盖97%~98%的主要疾病。此外,我希望两年内试点地区至少在若干大病救治方面取得明显突破,比如儿童白血病。公立医院改

革,争取两年内摸索到一定经验。

问:最想对医疗卫生队伍说什么?

答: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

记者:一方面,百姓不希望费用增加;另一方面,医生又不希望收入减少。怎么平衡?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您最想跟医疗卫生队伍说什么?

陈竺:回归合理是理想状态,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平衡的根本之道是做大医疗保障制度。做大保障制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特别是在大病抗风险能力方面就会更为从容,在大病治疗的时候自己支付的比例就能明显下降。对医院来说,通过合理的收费确保质量,也能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医院内部,通过加强管理、优化流程也能很好地提高效益。比如,我国的平均住院天数如果从11天减少到9天,少2天,就意味着医院的效率可以提高15%~20%,意味着单位收入会明显增加。所以,医院自身也要不断发掘潜力。

我想说明一点,对于公立医院改革,最初的医改方案中没有这项内容,是我主动提出来的。我认为,公立医院改革如果不启动,那么再过几年,我们即使有钱,也很难再把它的发展方向拉回来。如果观念不改变,投入再多的钱也没有用。

保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改革的风向标,把这个事情搞好,其他事情就比较好解决。换句话说,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是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有了高效率必然会增加收入。总的医疗费用大盘子,特别是保障制度完善后,会激发群众就医需求,以前不看病的都来看病了,就意味着医院收入的增加;但如果收入增加被过度诊疗消耗掉的话,人民群众就得不到更好的健康效益。

既然是真正的改革,那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我既不会向一些商业利益妥协,也不会向我们队伍中的某些不良倾向妥协。比如,总理报告中提到的两个农村儿童大病(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社会同情度很高。如果有人想把对这方面的投入当成唐僧肉来割的话,那么

对不起,我要革你们的命了。我知道这肯定要得罪人,但是,我不会退缩。

我还想对我们这支队伍说,要牢记宗旨,不要忘了业务水平的提升才是安身立命之本。要有所作为,必须把自己置身于国家经济发展总的大局中来考虑自身的使命和任务。也就是说,我们要首先想到人民群众的疾苦,这是最基本的。如果我们的行为不端正,业务水平达不到一个理想状态,必然就要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支队伍的安身立命之本就没有了。

请记住,我们的事业是人民的卫生事业,基本特征就是以公益性为特征的事业,因此,有些方面要忍一忍。要认清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先要多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把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做好了,必然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各方面的支持,而收入等问题也会随之解决。

推荐第6篇: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陈竺部长讲话

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文件

突出重点攻坚克难

全面落实医改和各项卫生工作任务

——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卫生部部长陈竺 (2012年1月5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经国务院批准、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深化医改这个中心,总结2011年卫生工作,部署2012年工作任务,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成果。

下面,我讲三方面内容,供大家讨论。

一、2011年卫生工作的总结

2011年是近期医改五项重点的攻坚之年,也是“十二五”卫生发展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卫生系统群策群力,谋全局、抓改革、促发展,医改和各项卫生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卫生部门牵头的医改任务基本完成。

2011年初,国务院医改办把当年医改任务细化为67项,卫生部门牵头负责46项,配合完成18项。最新监测结果已作为会议材料发给大家,我这里着重总结一年来各地在落实医改任务中一些创新做法和工作亮点。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覆盖面持续扩大,筹资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水平继续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改善。江西、江苏、辽宁、河北、山东、重庆、安徽、湖南、湖北、海南等省(区、市)重特大疾病保障增加了终末期肾病、妇女两癌等病种,吉林扩展到20种疾病。新疆、云南、西藏、青海、福建、湖南等地开展重特大疾病补充保险或购买商业保险试点。江苏常熟、湖南蓝山等开展支付方式改革。内蒙古和陕西探索将统筹层次提高到市(盟)级。广东、河南、湖南等地探索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管理。江苏以立法形式建立了新农合筹资稳定增长机制。

2.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覆盖。各地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安徽、山东、河北、四川、湖北等16个省完成新一轮采购,价格平均下降30%。江西、浙江等11个省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按规定比例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宁夏、河南等省探索部分高值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安徽出台巩固完善基层医改30条补充政策。辽宁、陕西、青海等16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在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员聘用。黑龙江等绝大多数省(市、区)基本兑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以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重点的改造建设项目继续推进。各地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并招聘执业医师,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逐步落实乡村医生补助政策并解决其社会养老问题。河北招聘“大学生村医”2000名。北京、上海等地推行家庭医生服务。内蒙古探索实施牧民家庭“健康保障小药箱工程”。

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城乡基层广泛开展。完成居民健康档案,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等医改任务。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等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基本完成。贵州提前一年完成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任务。各地积极创新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手段。江西、青海、西藏等省(区)加大省级资金配套比例,减轻基层负担。北京、湖北、山东等省市启动跨部门的社会健康促进工程。江西试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第三方考核机制。

5.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17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和18个省745家公立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在规划布局、管理体制、补偿机制、支付制度、内部管理、改善服务、支援基层和鼓励社会办医方面展开全面探索。各地以强化服务为抓手,推行了一批见效快、易操作的改革措施。在二三级医院大力推行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和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临床路径和电子病历试点。北京部分医院预约就诊率达到40%左右。海南、深圳、昆明、成都、洛阳、北京等省(市)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鞍山、镇江、芜湖等9城市组建各具特色的医疗集团,上海、北京等5个城市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陕西、江苏、浙江、湖北、山西等省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安徽结合医保报销政策,推进按病种付费,初步实现分级诊疗。

(二)重大疾病防控、卫生应急和妇幼卫生工作成绩显著。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有效落实流感、手足口、布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疫情稳定。扩大艾滋病监测、检测、治疗、干预、母婴阻断覆盖面。艾滋病检测人数、抗病毒治疗人数同比增加16%和37%。累计发现、治疗肺结核患者83万例,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治愈率达93%。血吸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发病呈下降趋势。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取得明显成效,发病率从2010年的25/100万下降到10/100万以下。积极应对新疆脊灰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完成脊灰强化免疫接种2200万人次。全国28省(区、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慢性病防治不断加强,39个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考核验收,892个县(市)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重点癌症早诊早治筛查20万人。实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重点建设项目,建立了全国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系统。25个省开展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试点。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国家卫生城市(区)、卫生城镇数量增加、内涵提升,城乡环境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饮水监测工作不断加强,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全面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完善多部门处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动机制。制定一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核心能力建设。落实4大类27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任务。强化管理干部、省级师资和骨干培养。完成反恐卫生应急储备目录调整和物资准备。强化预警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防控。继续强化重点地区鼠疫防治。积极应对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区炭疽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妥善应对福岛核电事故、“7.23”甬温铁路动车追尾等国际国内重大突发事件。

妇幼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大力推动妇幼保健体系建设,投入43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配备基本设备。继续实施“降消”项目,开展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推广免费婚检,推进产前诊断。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培训,推进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开展公共场所禁烟,全力推进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创建。

(三)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

推进长效机制和制度建设。制定《国家药品安全规划》,颁布实施2010年新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进药品电子监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药品质量追溯和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改革药品审评审批机制。组建投诉举报中心。切实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推进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建立药品抽验信息系统。推行药品快检技术。加强药品上市后监测和评价。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对存在安全风险的药品及时做出处理决定,深入开展药品安全宣传,维护公众用药安全。全面完成为期两年的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等专项行动。严肃治理违法药品广告,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

完成两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任务。深入开展打击食品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专项行动,发布64种非食用物质和22种易滥用添加剂名单。妥善处臵问题乳粉等一批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加强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建设,审查通过124项、公布21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96项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撤销过氧化苯甲酰等食品添加剂,公告禁止双酚A用于婴儿奶瓶。组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建立覆盖全国244个地市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通过主动监测,先后7次向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部门通报了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集中力量严厉打击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非法添加等违法行为。开展打击餐饮服务环节添加非食用物质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

(四)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深入开展经常性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检查医疗机构近80万户次,取缔无证行医4.1万户次。监督检查学校14.6万户次。建立了覆盖全国110个地级市620个县(市)的国家城乡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设立监测点近2万个,开展城市市政供水水质普查,监督检查供水单位2.8万户。对50多万家公共场所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加强对餐饮具集中消毒情况的监督检查,餐饮具抽检合格率达86%。继续开展非法采供血专项检查。新建一批市县级职业病诊断防治机构,妥善处理一批尘肺、职业中毒等职业危害事件。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全国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在17个省开展医用辐射防护监测试点。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央投入56亿元用于2000多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房屋建设和执法装备配臵。

(五)中医药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启动1814所县级中医医院、58个地市级民族医医院和88个西部地区地市级中医医院的能力建设。完善中医药应急和防治新发传染病工作机制。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10种慢性病菜单式预防服务。广西出台全面推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政策。浙江、福建、山东分别开展中医药防治慢病或一体化管理试点。甘肃、河北、浙江、宁夏等地把中医药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天津、北京、上海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建设,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启动中药资源普查试点。推进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人员鉴定。提炼与推广一批老中医研究型传承成果,推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建立传承工作室,努力推进中医药传承。甘肃选出本省1000位名老中医,由政府支持“师带徒”,加快中医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职业教育和文化建设。屠呦呦荣获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展示了中医药潜在价值。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进一步构建我国中医药话语权和主导权。

(六)医疗质量安全和服务监管进一步强化。

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和“质量万里行”活动,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加强器官移植、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等临床服务的监管。启动中西部110个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评估产生3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加强地市级院前急救和儿科建设。新制定下发109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实施儿童先心病、儿童白血病等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在基层医疗机构启动20种常见病规范化诊疗。去年1-9月,全国献血人数和采供血量同比分别增加5.1%和5.8%,基本满足临床用血需要。

医疗费用控制取得成效。去年1-11月,按可比价格,公立医院平均门诊、出院费用分别上涨3.4%、2.6%,涨幅明显低于前两年。福建、广东、甘肃、宁夏、浙江、上海等地切实加大控费力度,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七)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

中央和地方安排卫生信息化专项资金,加强新农合信息系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远程会诊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各地以电子病历为基础,优化业务流程,实施预约门诊、诊疗及缴费一体化服务等便民措施,方便群众就医。新疆远程会诊系统已与88个县市连接,会诊量已超过2万例。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江西等省(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已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时更新、患者预约挂号、查询健康档案、医务人员工作绩效考核和医疗卫生服务监管等功能。

(八)其他各项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

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深化医改紧密结合,创新活动载体,突出为民服务重点,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有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加强卫生政策、医改成效和行业先进典型宣传,针对群众关心的舆论热点积极引导,努力为卫生工作和医改创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卫生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卫生行政、执法部门,继续深入开展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大力规范药品集中采购。继续巩固深化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和纠正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工作。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建立卫生系统社会维稳风险评估机制、医患纠纷调处机制和卫生信访长效机制,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积极改进干部保健工作,不断提高保健水平。关心老干部生活和健康,支持他们发挥参谋和咨询作用。

切实加强医改资金和财务管理工作。创新资金拨付方式,推进医改资金监管全覆盖。贯彻新的财务和会计制度。制定“十二五”卫生事业规划纲要,继续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大型医用设备配臵和基本建设管理,推进大型医用设备与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卫生援疆援藏援青和卫生扶贫得到切实加强,完成汶川和顺利推进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制定并实施《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启动基层卫生人才、医学杰出人才、紧缺专门人才、中医药人才和医师规范化培训等人才工程。加强国家医学教育部际协调。制定实施《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重大新药创制”两个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有力,研发成果的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

广泛开展国家与地区间的交往与合作。利用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多双边活动等外交平台,宣传我国医改理念和进展,引入国际技术和资金支持卫生发展。积极参与全球重大卫生行动,在推动慢病防控、改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和增强国际食品安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邀请国际组织对我国卫生改革进行独立评估。我国疫苗监管体系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卫生领域的高层对话与技术合作。加强援外医疗队建设和创新。继续推动与港澳地区的深层卫生合作和海峡两岸卫生交流。

同志们:过去一年,医改和各项卫生工作顺利推进,为维护群众健康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我代表卫生部向重视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向关心支持卫生工作的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向全国卫生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全力做好“十二五”医改重点工作 三年医改取得重大进展,未来四年医改工作启动在即。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成效,分析新形势、新挑战,明确未来改革基本思路,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一)三年医改取得重大进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广大医药卫生人员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医改取得突出成效。

1.人民群众通过医改得到更多实惠。

三年来,“看病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设施落后、服务能力薄弱的状况显著改变,城市大医院“三长一短”问题逐步缓解,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有了较大改善。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从2008年的80.3%提高到2011年的83.3%,农村地区从75.6%提高到80.8%。

三年来,城乡居民开始享受到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参合农民自付医药费用比例从2008年的73.4%下降到2011年的49.5%,看病就医经济负担大大减轻。根据我部2011年医改专题研究,两周未就诊比例农村居民从2008 年的12.4%降到2011年的6.1%,城市居民从6.4%降到4.0%。按可比价格计算,2008-2011年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增长速度均控制在7%以内,减缓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势头。

三年来,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越来越多居民形成了健康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慢病患者得到了系统化、规范化健康管理,越来越多重点人群获得了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显著改善。据对十省(区)考核,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

三年来,国民健康指标继续改善。2008-2011年,孕产妇死亡率从34.2/10万下降到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14.9‰下降到12.1‰。随着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我国居民健康指标已进入较快改善时期,这是老百姓得到的最大实惠。

2.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已达95%以上。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用不到十年时间取得如此成就,被国际社会誉为创造了世界奇迹。

基本药物制度取得阶段性进展。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没有其他任何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展开如此大规模的药物制度改革。

医改在一定意义上重新构建调整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功能互补、上下联动,中西医机构并举并重,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合作并存、协调发展的服务格局,成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组成部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我国长期坚持的“预防为主”方针有了制度安排,这是医改的一个突出亮点。

经过几年努力,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将长久地造福国民健康,也为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探索了中国式解决办法。

3.卫生事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随着各项医改任务落实,一些长期困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开始出现好转趋势,有的正在发生变化,有的已经出现重大结构性改善,这是我们多年来希望看到的改革效果。

一是卫生资源配臵结构发生较明显变化。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预防、重高端轻基本、重西医轻中医的问题正在扭转,公共财政投入向基层、农村和公共卫生倾斜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2009和2010两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净资产增幅达55%,县级医院增加39%,均高于城市医院增幅。与此同时,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数量、学历、知识结构也出现向好趋势。2011年乡镇卫生院人员数达到120万人,比2005年增长18.7%,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重从23%提高到40%。过去5年,中医师占医师队伍的比重从10.3%提高到12.2%。

二是人民群众卫生服务利用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群众更加认可和信任基层卫生服务,其服务利用出现增长趋势。近年来,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增长较快,2011年比2005年诊疗人次增加11.9亿,增长了45.7%;出院人数增加了2022万,增长1.2倍。

三是城乡和地区间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分别为55%和21%,城镇显著高于农村,2011年这个比例分别增至89%和97%,农村反超城镇。监测显示,城乡居民健康指标差距也在缩小,孕产妇死亡率城乡之比由2005年的1:2.15缩小为2010年的1:1.01;婴儿死亡率的城乡差距也从7.2个千分点下降到5.9个千分点。农村住院分娩率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异由2003年的34个百分点下降到2010年的2个百分点。上述进展说明,医疗卫生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间健康差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四是卫生总费用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200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高达60%,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分别仅占16%和24%。2010年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下降到35.5%,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到28.6%和35.9%。这一重大结构性变化说明我国卫生筹资结构趋向合理,居民负担相对减轻,公平性显著改善。

还必须看到,近年来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在业务量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努力挖掘内部潜力,开展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这既是医务人员对医改的奉献,也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提高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据调查,2011年与2008年比,城市住院病人不满意率下降7个百分点,农村下降13个百分点。

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医改,我们发现,医改对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医改构建起群众看病就医的安全网,缓解群众后顾之忧,扩大了即期消费进而拉动内需;医改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医改促进了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增长,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所有这一切,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国家软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有中国特色的卫生筹资和服务制度、卫生经济学评价体系、卫生循证决策机制在努力探索中渐趋成熟,体现了我国在民生领域内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创新。

总而言之,三年改革实践和成效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所确立的我国医改的目标、方向和原则是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是可行的,符合卫生发展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我相信,这些重大变化,必将极大振奋广大医改工作者的信心,必将激励我们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把医改推向深入。

(二)充分认识“十二五”时期医改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深化医改的内外环境都呈现出新特点。 从卫生发展的内外环境看,一是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方式快速变化,人口老龄化加速和疾病模式转变,给我国居民带来沉重的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二是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快速转型与升级,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对健康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期望更高。三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总体上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的社会服务业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卫生事业的规模、功能、结构和服务模式都还没做好应对上述挑战的充分准备。

从医改本身来看,改革进入深水区,体制机制性矛盾凸显。一是卫生资源配臵不平衡依然存在,特别是优质资源仍然短缺,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二是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相对缓慢,转变卫生发展方式在认识上和实践上还要不断探索。三是各地改革进展不平衡,一些关键环节尚未取得突破,医改成效与社会期望之间还存在差距。

但我们也要看到,“十二五”时期,仍是深化医改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仍然具备推动医改和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物质条件、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这就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以及三年医改积累的成功经验。卫生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知难而进,迎接新挑战,夺取医改新胜利。

(三)重点突破,全面完成 “十二五”医改任务。

关于“十二五”医改的重点任务和要求,张茅同志还要在总结讲话中全面阐述。这里我就深化医改需要进一步突破的若干关键问题谈一些意见。

1.全面取消以药补医,理顺补偿机制。

如果要问当前医疗卫生领域最需要革除的机制性弊病是什么,我想多数同志的回答是:以药补医。这一机制推动了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造成了药品滥用,扭曲了医务人员行为,腐蚀了我们的队伍,必须彻底根除。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机构的确依赖以药补医维持运行发展,目前药品收入仍然是补偿的重要渠道。改革以药补医必然触及到医疗卫生单位的现实利益。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维护这种不合理的机制,还是下决心破除以药补医?我们认为,为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为了卫生队伍长远建设,这个机制早晚要改。现在改、彻底改要比将来改、拖泥带水地改要主动得多、有利得多。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十二五”医改规划的部署和要求,主动争取政府领导,努力创造条件,落实取消以药补医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医保补偿作用,稳步推进价格改革,争取“十二五”期间在全系统稳妥有序地革除以药补医弊端。今年300个试点县先行推开,力争2013年在县级医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

2.全面推进支付制度改革。

按项目付费制度和以药补医结合在一起,是导致大处方、滥检查问题的根源。按项目付费的价格形成机制,也使医务劳动的技术价值难以体现。这种支付制度既浪费了卫生资源,也不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要把支付制度改革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抓手,大力推进。根据国际经验,支付制度是医疗保险机构控制费用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支付制度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既管新农合又管服务提供的优势,率先推进新农合的支付制度改革。同时,要与医保、物价等其他相关部门协调,抓紧总结各地近年来试点经验,制定实施方案,确定适应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不同类型服务的支付方式,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按人头等支付方式替代按项目付费。要把临床路径与支付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做好费用测算等基础性工作,确保支付制度改革与取消以药补医同步推进。

3.强化新农合的风险保护机制,合理设臵管理体制。新农合作为农村居民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实现了广覆盖。“十二五”期间,随着筹资水平不断提高,要把增强对农民健康的风险保护作为巩固完善制度的突出重点,在普遍提高参合农民受益程度基础上,做出有效制度安排,建立稳定的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今年,政府对新农合的补助将提高到240元,各地区要从新增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建立省级统筹基金,用于重特大疾病保障,并与医疗救助有效衔接,使重特大疾病补偿水平达到90%左右。年底前全面实施儿童白血病等8个病种的大病保障。还要在三分之一左右的统筹地区,将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I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等12种疾病纳入保障范围。同时通过实施规范化治疗,做好费用控制。要探索利用商业保险形成多重补充保险机制,分担重特大疾病高额医疗费用。各地要积极协调财政、民政等部门,落实上述任务,最大限度降低参保群众的灾难性医疗支出,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当前一些地方正在进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探索,这必然涉及到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体制问题。我们认为,在大卫生体制下统筹保险制度和服务提供管理,有利于实现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和费用控制;但考虑到目前管理现状,制度整合以后,也可实行相关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合署办公”的形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与管理体制调整事关重大,必须在省级政府层面上科学论证、审慎决策,并征得国务院主管部门同意。从基本国情看,多数地区应按照国务院确定的部门职责分工,保持现有管理体制不变,维护制度的稳定运行。

4.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要继续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不断巩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今年,各地区要对基层综合改革开展一次“回头看”,对各个环节的政策、措施、任务和工作目标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找出薄弱环节,明确未来几年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要切实巩固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抓住落实投入政策、规范采购供应、严格零差率销售等关键环节,推动基本药物制度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常态化健康有效运行。要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继续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落实对乡村医生的各项政策。乡村医生历来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研究并妥善解决其身份和保障待遇,不断加强培养培训,提高服务能力,确保基层网底不破。

5.全面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促进医疗机构良性竞争。医疗卫生服务最显著的特点是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让群众通过方便畅通的渠道和充足的信息,增加他们对服务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促进医疗卫生机构良性竞争。近年来,医院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改善医院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尚未普遍建立规范的医疗服务信息社会公开制度,既不利于接受社会监督,也难以让公众获得清晰有效的信息,并据此对不同医疗机构服务优劣、质量好坏做出判断和选择,信息化对医疗机构良性竞争的促进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十二五”期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将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服务安全、质量、费用等信息进行排序,定期向社会发布。我们要转变管理理念,从维护患者权益的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把改革监管方式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措施,推动医疗机构改进服务,形成良性竞争。

多元化办医格局有利于满足群众的不同层次需求,促进竞争,提高效率,控制费用。要贯彻落实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各项政策,新增医疗服务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并在政策和管理上一视同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

6.创新工作方式,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意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制度载体,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转变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十二五”期间,要创新组织领导方式,借鉴北京、重庆等地做法,以开展健康城市(城镇、社区、乡镇)创建活动作为制度平台和工作抓手,将国民健康政策融入各项社会政策,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要创新工作方式,借鉴湖北、山东等地做法,整合管理、服务、技术、资金资源,形成面向群体、面向社区、面向家庭,协调高效的服务团队。要创新服务内容,逐步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群众受益范围。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推广中医药预防适宜技术。要以流入地为主,特别重视并优先解决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均等化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要严格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规范化、精细化的工作标准、技术规范、服务流程,强化绩效考核,把考核结果与经费投入和个人奖惩挂钩。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实现“健康中国2020”打下坚实基础。

7.全面推进药品集中采购。

药品集中采购是药品生产、流通、价格、使用链条的关键环节,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用药负担。不断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对实现各项医改目标关系重大。“十二五”期间,要在总结过去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制度、全面推进。要统一药品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办法,实行质量优先、招采合

一、量价挂钩。要逐步将耗材、设备采购纳入集中招标采购范围。对部分专利药、高值耗材、大型设备探索面向国内外生产厂家集中采购。对进口产品实行以国际采价为基础的集中采购。

8.创新人才培养和分配激励机制。

医改三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激励医务人员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人才问题依然是卫生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探索、取得更大突破。要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体制。要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不断增加全科医生的数量,使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全科医生。要建立和实施住院医师培养制度。要创新基层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建立特岗医生制度,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培养规模。适应卫生改革发展要求,大力培养护理、公共卫生、中医药、药剂、卫生管理等各类紧缺人才和高层次医教研人才。

“十二五”期间,要创新医务人员分配激励机制。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体现医务劳动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医务人员总体收入水平。扩大岗位绩效工资实施范围。推行岗位管理,实现同工同酬同待遇。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医院收支结余着重用于改善医务人员待遇。

(四)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为医改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和精神动力。

深化医改是十分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世界性难题。要破解难题,不仅需要硬件条件改善和体制机制创新,更需要精神引领、价值支撑和道德坚守。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尤其需要弘扬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作为鼓舞士气、统一意志的鲜明旗臶,作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既继承了中医大医精诚和西医尊重生命的优良传统,又发扬了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新时期医学创新精神,并不断孕育着当代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当前我们需要集中全行业的智慧凝炼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上半年,各地卫生系统要紧密结合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卫生行业文化建设,开展一次关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讨论,这是一个广泛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提高思想道德意识的教育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在讨论时,要注意把握和引导好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紧密结合医药卫生改革实际,充分认识弘扬职业精神对实现医改目标的重要作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医改的目标。这是党和国家、人民群众以及医疗卫生工作者共同意志的体现,也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实现这一目标既要靠体制机制建设,又必须有先进文化支撑,有强大精神力量推动,必须依靠一支有信仰、有追求、公众信赖的队伍为之奋斗。通过这次讨论,要使广大医疗卫生人员从国家和人民利益高度,更深刻地理解做好本职工作与落实医改任务、实现医改目标的密切关系,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改革、投身改革,推动改革,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紧密结合卫生队伍建设实际,充分认识弘扬职业精神对调动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如何保护好、发挥好、调动好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卫生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课题。虽然经过多年探索,一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一些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有些问题甚至还没找到好的解决途径。例如,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何建立体现医务劳动特点的工资福利制度,使医务劳动者有体面的收入和有尊严的收入来源,如何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队伍的侵袭,都需要在现实中予以回答和解决。在关于职业精神的讨论当中,我们既要按照医改文件要求,落实以岗位责任、绩效考核为核心的分配制度改革,强化经济激励,提高收入水平;又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经济物质激励与职业精神激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前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经济激励不是唯一的,更不是万能的,救死扶伤的社会价值和解危济困的职业尊严不能用金钱衡量。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最终还要靠崇高的道德和精神力量。我们必须坚持弘扬高尚的职业精神,辅以合理的物质激励,真正把全体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投身医改。

三是紧密结合改善执业环境的需要,充分认识弘扬职业精神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作用。随着医改的推进,医疗执业环境和医患关系有向好的趋势。但是,近期一些严重医患纠纷事件提醒我们:改善医患关系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并且需要医患双方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医疗卫生工作者尤其要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要弘扬职业精神,提高道德修养、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争取患者的理解、配合与支持,用高超的技术、优良的服务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与抚慰。同时,新闻媒体和卫生宣传、健教机构既要宣传医疗卫生工作者救治病患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更要大力宣传医学的特点、规律和局限性,让群众理解现阶段医学技术并不能包治百病,也不能改变生命周期的自然发展规律,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和理性就医,增进医患相互理解。当前,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医患关系新特点,建立健全专门机构接受和处理患者投诉,要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维护医患和谐的作用,要创造条件普遍建立第三方调解、建立医疗责任保险等处理医患关系新机制。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使医患关系在“十二五”期间有根本好转。

三、全力做好2012年卫生工作

2012年要牢牢把握深化医改这项中心工作,带动各项卫生工作任务的落实。

(一)落实年度改革任务,为“十二五”医改开好局。继续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巩固覆盖率,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300元左右,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农民人均年收入8倍,且不低于6万元。普遍开展门诊统筹。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基金,扩大覆盖病种范围。推动支付方式改革。探索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经办服务。健全新农合管理运行机制,改善服务,保障基金安全。

巩固完善基层综合改革。组织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回头看”。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政府投入,推行一般诊疗费制度,发挥医疗保障制度的补偿作用。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落实《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推进中小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推广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

继续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扩大制度实施范围。制定2012版基本药物目录,规范地方增补非目录药品。规范基本药物采购,完善药企及药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做好农村和边远地区配送工作。对基本药物中独家品种、紧缺品种、儿童用药剂型试行国家统一定价、定点生产。制定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办法,逐步规范其剂型、规格和包装。提出鼓励基本药物优先使用的政策。不断完善基本药物监测评价体系。

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对改革试点城市的总结评估,力争形成可向全国推广的经验。确定300个左右县(市)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继续实施对口支援工作。加强医疗机构设臵规划管理。加快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机构分工合作机制。完善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继续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继续推行优质护理服务、预约诊疗、便民门诊等惠民措施。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严格成本核算,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开展医院评审评价工作。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做好国家基本、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考核。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全面评估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推进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等新增项目,研究制定新周期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统筹做好其他医改工作。

(二)做好重大疾病控制、卫生应急和妇幼卫生工作。推进疾控机构规范建设和科学管理,强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防控能力。发挥疾控机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作用,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传染病监测和网络直报系统。根据艾滋病、结核病有关防治计划和规划,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艾滋病防治,强化结核病规范化治疗管理和防控效果。做好霍乱、乙肝、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落实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做好脊灰疫苗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阻断输入性脊灰野病毒传播。稳步提升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水平,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今年3月份全国开展一次以麻疹和脊灰为重点的查漏补种月活动。全面启动消除麻风病危害行动。推进血吸虫病、疟疾、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治规划落实。健全慢性病防治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广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经验,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慢性病及高危人群的早期发现、规范管理和有效干预,在重点地区开展癌症早诊早治和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加强重性精神疾病监测、救治和服务管理。加强口腔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加大儿童口腔疾病防治力度。继续开展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和环境整治。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卫生学评价和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全面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完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和协作机制,开展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培训演练。合理布局现场应急处臵力量,深入推进27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任务。完善省和地市级指挥平台,启动县级和现场移动指挥决策平台建设。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储备资源信息整合和资金保障机制。推动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提高风险识别和监测能力。切实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臵和重大活动卫生应急保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主管领导要做到每天关注疫情、舆情报告,全面履行处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

加强社区卫生、妇幼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贯彻落实“两纲”,以提升6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抓手,全面促进和保护妇女儿童健康。继续做好针对妇女儿童的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做好婚前保健、产前筛查和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工作,提高出生缺陷综合防控能力。加强妇幼卫生体系建设,强化妇幼保健机构规范管理,开展县级妇幼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全面加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控烟宣传,巩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创建成效,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工作。

(三)严格医疗服务管理,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做好医疗机构规划,重点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儿科等建设,继续开展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县级医院重症医学、病理以及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密切相关的薄弱短线科室建设。发展康复医疗和长期护理服务。规范医疗机构设臵、审批和校验管理。进一步放宽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诊所的条件,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有一定规模的医疗机构。在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开展“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以“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为平台,加强护理内涵建设。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导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继续实施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工程和临床路径管理。继续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做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管理,推进检查结果互认。落实全科医师管理制度,开展专科医师准入管理。继续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开展合理用药监测,建立临床药师准入制度。开展《献血法》修订工作,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稳步推进核酸检测,保障血液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血。继续做好防盲治盲和戒毒医疗管理。

继续把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作为医疗服务监管的突出重点,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控费目标,采取推广临床路径、约束医疗行为、规范药械采购、严格费用监管、公开费用信息以及改革支付制度等综合措施和手段,努力把医药费用控制在合理水平。医疗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要与医保管理机构主动配合、密切协作,共同做好控费工作。

(四)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科教工作水平。以基层卫生人才、医学杰出人才、紧缺专门人才、中医药人才和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卫生人才工程为重点,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实施方案》。安排“5+3”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不少于1万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少于5000名。继续实施中西部地区医学生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完善继续医学教育。推进实施《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年)》,继续开展农村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加强基层药学人员培训。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落实和完善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

充分发挥卫生科技在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扎实推进两个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解决防治所需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实施《医学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强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加大适宜卫生技术研发推广力度,促进新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展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建设,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医疗新技术临床研究管理制度。

(五)以平台建设为重点,加速推进卫生信息化。加强卫生信息化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完成并验收第

一、二批13个综合试点省的建设项目,启动第三批试点。逐步形成纵向贯穿国家、省、市、县、乡、村,横向覆盖主要业务领域的卫生信息化基本架构,努力实现跨机构跨区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快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和对诊疗行为的实时监管。加快居民健康卡推广应用,实现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居民身份识别、个人基本健康信息记录、跨机构跨区域数据交换和费用结算功能,方便居民看病就医和开展健康管理。

(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

完善药品监管体系。加强药品检验检测体系、生产经营质量监管体系、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提高药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全面推进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共享和监管联动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药品质量追溯体系,全面推进药品电子监管制度,加大监督抽验力度,扩大抽验覆盖面。引导企业提升药物研发能力,围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求,加强新药、预防性生物制品的检验评价相关科技储备。开展打击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发布虚假广告、通过邮寄等渠道销售假药专项行动。加强化妆品安全监管。

强化食品安全工作。健全餐饮食品、保健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完善标准体系,重点做好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等基础标准生产经营规范和食品检测方法标准的制修订,加强标准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各地要做好地方标准建设和企业标准备案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监测方案。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风险评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推动地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建设。规范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卫生学处理。继续配合打击食品违法添加专项行动,公布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黑名单”。

(七)强化卫生监督执法。

加强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积极宣贯《职业病防治法》,联合相关部门做好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大力推进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提高防治水平。加强核电站周围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污染监测,扩大医用辐射防护监测试点。健全卫生监测网络,加强公共场所、饮用水、消毒产品等卫生监测和监督检查。深化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行政许可改革。加强学校卫生监督和监测,保障学生健康。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和医疗监督执法,继续会同公安部门保持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等违法活动的高压态势。加强执法稽查,落实执法责任。

(八)做好中医药工作。

贯彻落实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完成各项医改任务。完善公立中医医院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改造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功能。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推进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改革。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应急救治和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建设。抓好中医药传承研究、科技体系创新和民族医药工作。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和技术骨干培养,开展基层老中医临床经验继承项目,加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探索建立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中医重点学科和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开展中医药对外交流,利用海外孔子学院平台宣传中医药文化,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九)深入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继续围绕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医疗卫生工作者在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把“三好一满意”活动作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突出为民服务主题,办好便民利民实事,促进服务作风和质量全面改善。按照中央部署,适时评选表彰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全面加强卫生行业政治思想教育、行业文化建设,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实现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和保证。

(十)统筹做好其他卫生工作。

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和卫生政策研究,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精神卫生等立法和卫生法规规章标准的制定,加强普法宣传和行政复议工作。围绕医改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卫生政策研究。高度重视卫生统计信息工作,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改善工作手段和条件,发挥其在政策制定、工作指导、医改监测、改善管理中的作用。卫生统计信息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要求,做到信息完整、数据准确、报告及时、分析可靠。

继续加强卫生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化廉政风险防范工作。进一步落实卫生纠风工作责任制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加大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力度,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不断完善药品集中采购,积极推进大型医用设备和高值耗材集中采购。

做好规划财务工作。组织实施卫生“十二五”规划,强化资金监管和专项督查。着力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继续做好防治“小金库”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切实推进建设、装备标准的编制和管理。做好卫生援藏、援疆、援青、灾区恢复重建。认真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各方面力量,把卫生扶贫落在实处。

加大卫生新闻宣传力度,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重点做好医改宣传,加强典型宣传和风险沟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建设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强和改善卫生信访工作,推动工作机制创新,化解信访积案。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推进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预防和消除不稳定因素。统筹做好安全管理,维护卫生领域安全稳定,有效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和恶性事件发生。

关心照顾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的生活和健康,为他们送温暖、送体贴、送关爱,热情支持他们为卫生发展和深化医改建言献策。切实做好干部保健工作。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卫生优势,服务国家外交。深化多领域卫生国际合作和交流,利用国际会议和双边、多边合作平台,宣传医改的理念和成效,争取国际技术和资金援助。深入开展多边卫生外交,开创援外医疗新局面。推动海峡两岸、内地与香港、澳门之间的卫生务实交流与合作。

同志们: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动员并紧紧依靠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再接再厉、团结奋斗,努力完成2012年各项卫生工作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推荐第7篇:陈竺部长出席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分论坛

陈竺部长出席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分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12-2716:52:222011年12月25日,陈竺部长在京出席第三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生物制药与生命健康”分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确保血液制品安全可及 维护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张军扩,中国输血协会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朱庆生,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局副局长刘云华出席了会议。

陈竺在讲话中指出,尽管我国血液制品的生产与供应自2008年以来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总体上还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主要原因在于原料血浆综合利用率不高、血站分离血浆不能用于临床、原料血浆的供应不足、历史形成的对献浆工作的误解和偏见以及血液制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等。

陈竺提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无偿献血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程度的标志。千人口献血率是客观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无偿献血水平的有力指标,也反映出当地医疗服务和人民健康的保障水平。当前,我国的千人口献血率仅有0.87%,低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我们的工作还需要再上一个台阶,任务还很艰巨。作为卫生行政部门的

工作人员,应当率先垂范,自觉地奉献爱心,带头献血,发挥示范作用。

陈竺特别强调,献浆与献血同样光荣,都是社会文化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东部地区血液制品用量比较大,但献浆比较少,大多数血浆来自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的人民群众用爱心与奉献推动了我国血浆采集和血液制品工作的发展,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健康和生命的希望。地方政府应当破除陈旧观念,鼓励当地设置单采血浆站,为保证人民群众需要的血液制品的供应做出努力和贡献,体现关注民生、关心卫生事业发展、为全国人民谋福祉的执政理念。陈部长还提到,上世纪80年年代,国外凝血酶原复合物已经用于血友病病人的预防出血治疗,极大地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而我国目前制品仅能满足病人出血治疗用药的需求。尽管这项工作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维护病人的生命安全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决不允许有血友病病人因为得不到药品离我们而去。

陈竺表示,血液和血液制品保障工作是否到位,还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积极促进血液健康、平稳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血液制品的需求,要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倍增”计划,通过原料血浆综合利用率、增加原料血浆的供应量、建立血液制品的供应、储备、定价和保障机制,力争“十二五”期间血液制品供应量比“十一五”末增加一

倍。

泰邦生物集团董事局主席林东现场承诺,明年将为中国血友之家无偿捐赠价值20万元的凝血酶原复合物。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中国血友之家等单位的专家和负责人,就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血液制品和血液代用品的使用、国内外血液制品的生产制备情况以及血友病病人的安全保等进行交流。

推荐第8篇:陈竺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工作报告

陈竺在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工作报告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

全面做好卫生工作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在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卫生部部长陈竺

(2010年1月5日)

同志们:

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是全面启动医改之后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开好这次会议很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同志非常关心卫生工作,将在会议期间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

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2009年卫生工作,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全面动员部署2010年重点卫生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卫生改革发展成果。

下面,讲三个方面内容,供大家审议讨论。

一、2009年卫生工作取得令人鼓舞的新进展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医改意见》)及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提出2020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政策措施,医改工作全面启动;面对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卫生系统积极防控疫情,救治患者,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卫生部门认真履行综合协调职责,健全食品安全工作机制,扎扎实实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受到群众支持欢迎。这一年是考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综合能力的一年,是展示全国卫生系统良好服务和保障能力的一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加强卫生工作的一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医改工作开局良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改工作。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各地时关心医改进展,关心广大卫生人员生活,关心艾滋病等患者健康,鼓舞了卫生系统热情和干劲。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医改工作,多次深入医疗卫生系统进行调研,鼓舞了士气。国务院分别在4月、9月和11月三次召开会议,李克强副总理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专门部署医改工作。克强副总理还先后主持召开5次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医改重点难点问题,作出工作安排。全国卫生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面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加快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手建立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认真筹备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改工作达到了“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人民群众正在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二)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防控成效显著。面对全球范围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全国卫生系统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指示,发扬抗击非典精神,紧紧依靠社会各方面支持,坚持依法科学防控,针对不同疫情阶段及时调整防输入、缓扩散、减危害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国家法定传染病管理,抓好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的疫情防控。扩大和完善流感监测网络,掌握疫情动态和病毒变异情况。争分夺秒研发疫苗,组织疫苗生产供应,我国率先在世界上大规模接种甲流疫苗并取得良好效果。设立定点救治医院,开展医务人员培训,控制院内感染,加强重症病例救治。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预防治疗效果。坚持科学防控,加强科技支撑,注重成果应用。加强新闻宣传和健康教育,及时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宣传防病知识,增强公众信心。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最大限度减轻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严防鼠疫、手足口病、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疾病,提高处置能力。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新突破。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完善新农合制度。

1 加大支付力度,严格控制基金结余比例,筹资水平达到人均100元,努力减轻个人医药费用负担,国务院确定的2009年各项任务全面完成。截至9月底,参合人口达到8.33亿,参合率为94%。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共落实补助资金627亿元,4.9亿人次获得补偿,1560万人得到健康体检。全国三分之一的地区开展门诊统筹试点,效果良好。进一步提高住院费用补偿比例,50%的地区提高幅度达到5个百分点以上,农民群众得到实惠。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开展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浙江、广西等地启动市级统筹试点,各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成立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印发《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调整价格,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加强全程质量监管。各地健全政府主导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落实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任务。开始在全国30%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北京、宁夏等地在全辖区政府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效果显著。

(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央下达专项资金200亿元,支持986个县级医院、3549所中心乡镇卫生院、115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项目管理规范,工程进展顺利。城乡对口支援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得到进一步加强,900所城市三级医院与2200所县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河北、甘肃等地实施效果良好。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落实农村卫生人员培训任务。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区全面落实对乡镇卫生院补助人员工资政策。全国已有25个省份对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补助,部分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安徽省按每1200名农村人口补助8000元的标准,为乡村医生提供补助。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和93%的县级市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北京、上海、浙江杭州、四川成都等地积极推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江苏、山东等地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倡导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落实。

加快四川、甘肃、陕西地震灾区医疗卫生系统重建工作。三省和对口支援省市认真落实任务,加快建设项目进度。截至2009年11月底,开工1531个项目,竣工760个项目,落实资金123.6亿元。灾区医疗卫生系统恢复重建总体进展顺利,项目工程质量良好,医疗卫生服务秩序井然。

(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顺利实施。制定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方案和服务标准,6项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和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已启动。各地制定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意见,明确经费渠道,细化服务内容和要求。江西、上海等7省份提前完成三年为8-15岁人群接种乙肝疫苗的工作。6个省份制定实施消除燃煤型氟中毒方案,其中河南完成全部改炉改灶任务。各地制定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和育龄妇女补服叶酸实施方案,陕西等地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免费政策。重庆开展“健康重庆”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改善居民健康水平。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和“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落实公共卫生任务。

加大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力度。目前全国已经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组织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在内蒙古、辽宁等13个省份开展麻疹免疫强化。完善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健全地方性氟中毒等5种地方性疾病的防治机制。做好心脑血管病综合防控、癌症早诊早治、糖尿病一体化管理工作,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干预控制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积极开展建设健康城市试点工作。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

(七)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成筹备,医疗管理得到加强。认真研究公立医院改革思路和

2 制订试点工作指导性文件,遴选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已筹备就绪。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体系,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和专科能力建设,推进临床合理用药,稳步提高医疗质量。科学制订临床路径,已发布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在60余家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启动“医疗质量万里行”工作,对近300家医院和110余家血站进行质量和安全督导检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强化血液管理,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到99%。进一步扩大护士队伍数量,调整结构,改善素质,建立和完善分级护理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和技术水平。开展大型医院巡查,积极探索建立医院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筹备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推行预约诊疗服务,逐步解决群众到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天津、上海等地根据城市发展和人口变动趋势,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安徽芜湖、黑龙江漠河等城市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有效实现方式。山东潍坊落实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责任,加强监管,取得较好效果。广东和云南昆明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工作,探索管理办法。黑龙江开展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提高院长管理能力。

(八)食品药品监管得到新加强。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力度,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努力形成新的工作机制。牵头成立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整顿工作,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加大案件、事故查处力度,已初见成效。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公布黑名单。加强餐饮服务环节监管,对重点单位、高风险品种、重要环节进行整顿。重点打击保健食品中违法添加药物的非法行为。成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建立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逐步建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体系,基本完成乳品安全标准清理,全面启动食品安全基础标准清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分析食品安全工作成效、问题与策略,编写《中国食品安全状况》。

紧紧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药品安全问题,加强监管,提高能力,改善效果。深入开展药品专项整治活动。提高药械质量安全标准,完成新版《中国药典》编纂工作。加大药品抽验力度,排查上市药品风险,组织对中药注射剂等开展再评价。建立部际联合打假工作机制,积极处置多起药品安全事件。建立检验检测方法,严格审评审批和产品批签发,保证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全球率先上市,并达到安全有效可靠的要求。深入开展“安全用药、合理用药”宣传活动,加强用药知识普及,收到明显成效。

(九)卫生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强体系建设,严格队伍管理,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监督能力。加强以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为重点的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加强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能力建设,会同有关方面联合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推进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建设,组织开展消毒产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加大医疗广告监管力度,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认真做好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大型活动卫生保障工作,妥善处置尘肺病事件、饮用水污染事件和儿童血铅超标等社会关注的事件,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十)中医药事业取得新发展。中医药工作紧紧围绕《医改意见》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人才培养工作取得进展。中医药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机制以及科研体系初步建立,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凸显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大批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室和实验室,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开展三年以来,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传统中医药文化得到弘扬。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重要突破,由我国发起的《传统医学决议》在世界卫生大会上顺利通过。

(十一)其他各项卫生工作扎实推进。全国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3 理清发展思路,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落实整改。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卫生问题,推进医改任务落实和基层卫生科学发展。

加强反腐倡廉,推进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认真落实医德考评制度。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工作。大力推进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规范医疗投诉管理,推动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积极开展单病种收费改革试点。积极创建“平安医院”,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创造更好的执业环境。加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监管,保证中央拉动内需资金真正发挥有效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为做好卫生工作提供坚实的纪律监察保证。

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得到加强。积极做好在专业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单位推行绩效工资的有关工作,积极筹备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基层适宜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中西部社区和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积极推进和总结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围绕深化医改,加强卫生系统领导干部培训,提高贯彻落实卫生政策的能力。

卫生科技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实施重大科技计划和建立行业公益性专项基金,解决重要而迫切的卫生问题;强化应急性科技支持,卫生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进一步制度化,推进科技平台建设,为重大疾病防治提供重要保障。“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基本完成计划任务部署并顺利实施,中央安排经费80多亿元。深入推进科普工作,推广适宜技术。

国际卫生合作交流成效明显。围绕深化医改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主动沟通信息,加强宣传,扩大合作。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活动,广泛开展多边、双边卫生交流合作,新签、续签一批政府间合作协议,有效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加强我国卫生能力建设。加强和改进援外医疗队工作,认真解决援外人员工作和生活问题。落实中央对港澳台政策,通过卫生合作交流,促进两岸四地加强联系。

全面加强卫生法制工作。《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实施,新发布《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等7个部门规章,卫生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地方卫生立法工作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扎实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卫生信息标准与规范化工作扎实推进。积极探索信访工作规律,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加强保健工作,关心老干部生活和健康,积极支持他们发挥参谋和咨询作用。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有几点工作体会:一是必须坚持将长期改革目标和当前紧迫工作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体制机制创新和重大疫病防控之间的关系,既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实现长期目标,又要妥善做好疫情处置等紧迫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必须坚持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结合起来,既要保证中央政策政令畅通,维护我国卫生体制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又要充分尊重地方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中创新发展;三是必须坚持将落实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结合起来,在深化医改中不断提高和改善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尊重医学科学,改善卫生人员待遇,将广大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凝聚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神圣使命中来;四是必须坚持将卫生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的支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优势,积极发挥其他部门支持帮助卫生工作的热情和资源优势,努力形成合力。

同志们,在过去一年中,卫生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成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英明决策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热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国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无私奉献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卫生部向关心、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向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不断取得进展和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做好卫生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卫生系统一定要增强紧迫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一)深刻认清形势和挑战,增强做好卫生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卫生工作是国家强盛之基,民族复兴之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倍受党和政府重视,倍受人民群众关注,倍受国际社会瞩目。卫生系统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不断进取。

第一,做好卫生工作的紧迫性更加突出。从国际来看,世界范围的卫生改革方兴未艾,我国卫生改革备受国际社会瞩目,改革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从国内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要求加快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这次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对卫生改革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行动规划。用十年的时间建成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虽然有工作基础,但绝非易事。从医改近期目标来看,要用三年时间,在五项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时间更加紧迫,任务更加繁重,压力更加巨大。

第二,多重疾病负担带来严峻挑战。传统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生活方式疾病、生态环境疾病、损伤、中毒、职业病等对人口健康造成明显危害。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的国家,需要同时面对多重疾病负担的巨大挑战。全球气候变暖也给改善健康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做好卫生工作的难度加大。200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慢性病例数已达到2.1亿,由慢性病带来的死亡占居民总死亡的80%以上。各种伤害造成的死亡已成为第5位死因。我国面临多重疾病负担挑战的局面将长期存在,须臾不能放松防治任务。

第三,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伴随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国际交往的广度深度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不安全因素增加。从近年情况看,先后发生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对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明显。同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交错,影响社会安全的因素复杂多变,目前正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凸显和事故高发阶段,形势严峻。各类食品安全、饮用水污染和职业病危害事件以及恐怖主义等极端势力威胁时有发生。地震、洪水、生产事故等自然灾害和公共事件也对公共卫生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加强卫生保障能力建设既是现实客观要求,又是长远战略必需。

第四,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期望尚有较大差距。从卫生发展内外环境关系来看,我国卫生事业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是社会发展领域中的“短腿”,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仍有41.2%的居民对门诊服务不满意,44.2%的居民对住院服务不满意。从卫生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保障公益性的体制和机制,尤其是公共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公共筹资薄弱而分散。从卫生事业内部发展来看,卫生资源分布仍不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医疗和预防康复之间、中医药和西医药之间、卫生服务的不同层次之间发展不平衡。从卫生事业发展方式来看,重外延、重规模、重硬件、轻内涵、轻效益、轻软件的问题比较突出,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有效转变。从当前医改工作情况来看,有的地方经费落实不到位,保障机制也不健全,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五项重点任务落实不协调,人民群众对医改的好处感受还不够深刻。从卫生服务来看,医疗质量和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服务方式和态度距离群众要求有较大差距,医患关系存在局部不和谐的严重问题。克服上述问题,既需要有长期努力奋斗的思想准备,又需要有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更需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

(二)切实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卫生系统履行职责的能力。面对繁重的卫生工作任务和日益突出的卫生工作重要性,全国卫生系统必须正视自身的职责,加强学习,提高能力,适应做好卫生工作的新要求。

一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提高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能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卫生系统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自觉把卫生工作放到党和政府工作的全局高度来谋划,坚持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

二是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卫生工作的社会性强,涉及范围广,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联系密切。要做好卫生工作,必须加强对人文社会管理科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联系卫生工作,学习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社会医学等,开阔眼界,提高学养,增长才干。

三是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要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基本法律制度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卫生系统人员的宪法意识、法律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法律法规,注重培养卫生工作人员的现代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法律素质和服务群众的能力。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需要,深入学习《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改进卫生行政执法工作。要紧密联系卫生工作,加强《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学习,提高依法履行职责和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加强公共政策学习,提高统筹协调发展卫生事业能力。要认真学习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尤其是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学习借鉴其中对卫生改革发展有启发价值的内容,丰富完善我国卫生政策体系;要认真学习研究建国以来我国重要的卫生政策,了解历史,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不断继承和发展我国卫生政策体系;要认真学习研究全球卫生政策,既要关注发达国家的卫生政策,更要密切注意发展中国家的卫生政策取向和动态。要在不断吸取国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中、西医药体系并存的实际,把卫生政策制定好、贯彻好、落实好。

五是加强卫生科学知识学习,提高把握卫生发展规律能力。卫生行业是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不懂得卫生科学,难以做好卫生工作。近年来,医学科技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更新知识,把握医学发展规律。广大卫生人员处在为群众健康服务的第一线,更要紧跟医学发展潮流,用适宜技术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

六是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提高认识,把加强学习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鼓励创建学习型科(处)室、学习型单位,进而在全国形成学习型卫生系统,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作出贡献。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加强作风建设,在全国卫生系统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大力加强管理干部教育,本着实事求是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做好干部培训规划,组织好培训内容,切实保证效果。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四大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医改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改革任务,中央有关四大体系的政策措施已经明确,要深入贯彻落实。

第一,科学统筹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两大体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在医改文件

6 把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行了区分,分别赋予不同的功能定位,分别制定相应政策,但是,两大体系的划分不意味着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和医疗服务内容的割裂。恰恰相反,两大服务体系必须加强功能融合,相互支持,更好地将防治任务落到实处。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经验。面对疾病新的流行特点和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长期分设的格局以及人民群众希望得到全面连续健康照顾的迫切愿望,更要加强两大服务体系协作与融合,增加互动和支持。

从工作角度来讲,目前促进两大体系结合的环节主要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人才培养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多重任务,接受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

二、三级医院的业务指导。在面向人群服务方面,还承担着健康“守门人”的作用,负责转诊和分流病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面向居民提供连续、全面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在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更需要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积极有效配合,医疗机构要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和反应能力,及时报告疫情等信息,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及时调查分析,研究公共卫生措施,将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造就一批既掌握临床医学又掌握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中都要有这样的人才。只有这样,整个卫生系统的服务和保障能力才能得到明显提升。

两大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都要坚持公益性的导向,这是由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医改意见》中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是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对此,要深刻理解。所谓公共医疗卫生是指政府利用公共资源举办的医疗卫生事业,具体是指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就是要求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事业一定要体现公众均等受益的原则,各级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要体现社会效益第一的运营原则。在健全和完善两大服务体系的工作中,要始终牢牢坚持公益性这一基本导向,绝不动摇。

第二,正确处理医疗服务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病有所医。医改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健全医疗服务体系两方面着手,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把全体社会成员组织起来,共同抗御疾病经济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水平,改善质量。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也不能偏袒一方。医改中坚持既补需方,又补供方的方式,比较好地兼顾供需双方的利益和诉求。应当看到,补助需方的医疗保险基金也要通过服务过程流向供方。但这一补助方式要求医疗机构改善服务,提高效率,确保质量,医疗机构要主动适应这种补助方式。在控制医疗费用方面,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都承担着控制成本、降低患者个人医药费用负担的责任,医疗机构要合理诊疗,严控费用,医疗保障机构要改善基金管理,加大支付力度,及时结算费用,减少过多的基金结余。此外,在改革支付方式上,两大体系也要密切协作,认真探索适合国情的、既能保障服务质量、又能控制成本、还有利于医学技术发展的支付手段。

从规律和本质上来讲,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监管体系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医疗保障体系的功能是为医疗服务进行筹资,分散个体就医的经济风险,因而是卫生筹资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医疗服务体系主要解决的是服务提供、可及性和质量安全问题。这需要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注入资源,维持可持续发展。因此,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密不可分,应当统一在卫生体制框架内协调发展,两大体系要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中国特色卫生体制的重要基础。

国际上对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筹资广泛采取“一体两翼”的管理体制,由大卫生部门既管医疗机构,又管医疗保险资金偿付。我国的新农合制度也采取这样的制度安排,在满足医疗服务需求和控制医疗费用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以非常低的筹资水平,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就医的经济风险问题,效率较高。一定要坚持和弘扬这一管理体制的优势,通过有效兼顾

7 严格控制费用上涨,使新农合基金发挥更大效益,让农民群众尽可能多地得到实惠,展示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准确把握医疗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努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从医学规律和治病救人的需要看,医疗服务体系与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之间密不可分,药品是医疗服务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也是医疗服务的重要内容。医疗服务是药品使用的载体。从国际经验来看,临床药学的发展充分证明医离不开药,药更离不开医,医和药在技术和临床服务上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医改文件中提出,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其宗旨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攻克疾病,改善健康。医药分开,其实质和内涵是指切断医疗机构与药品销售之间的经济利益联系,逐步取消以药补医的旧机制,建立发展医疗服务的良性新机制,增加公共投入,使发展卫生事业的责任回归到政府和全社会,而不是由得了病的患者——这一需要社会帮助的人群通过多支付药品加成来支持卫生事业发展。因此,中央提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首先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为保证基本药物制度的完整性和实施效果,必须从保证生产、提高质量、促进流通、控制价格、合理使用、增加报销、完善补偿等环节衔接政策,统筹推进,才能达到便民利民惠民的良好结果。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不仅要从减轻群众医药负担的角度来理解,更要从维护和促进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的高度来认识。受利益驱动和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药物不合理使用状况十分严峻,尤其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问题突出,这不仅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危害民族健康。因此,要下决心把基本药物制度建立起来,还要巩固完善。当前,尤其要抓好基本药物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和提高报销比例等环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带来的积极变化,群众才能更加拥护这项制度。

三、全力做好今年的重点卫生工作

2010年是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卫生工作,对于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目标、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至关重要。今年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贯彻落实《医改意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卫生系统的中心工作,积极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一)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是确保参合人数稳定在高位,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二是提高筹资标准。各级政府的补助水平达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水平。三是提高补偿比例。力争使政策性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左右,比2009年再提高5个百分点。四是巩固门诊统筹工作,认真总结经验和模式。五是保持管理体制稳定。鼓励经办机构利用自身资源和管理及技术优势,面向新农合以外的更多人群提供保障服务。六是加强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规范管理、考核和监测,加强资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七是探索总额预付和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激励定点医疗机构改善服务,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八是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制定工作,为促进新农合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一是巩固和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在不少于60%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的

二、三级医院也要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二是严格基本药物采购配送管理。积极推行以省为单位的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工作,提高流通效率,减少中间环节,让利于民。三是加强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管理。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县(市、区)政府举办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

二、三级医院使用基本药物的比例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四是鼓励各地落实补偿政策,积极探索村级卫生室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工作。五是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基本药物报销政策,促进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减轻群众负担。六是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总结和交流经验,防范重大问题发生。七是加强舆

(三)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落实好本年度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各地要协调有关部门抓好中央重点支持的县级医院、中心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工作,落实资金,抓好建设进度和质量。二是抓好基层人员培训和提高工作。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分别培训医疗卫生人员12万人次、5.3万人次和46万人次,认真实施“西部人才培养项目”。三是完善对口支援协作机制。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要有明显成效,适时组织经验交流。积极做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中西部地区开展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方便群众就医。四是对各地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补偿政策和财务管理措施进行检查。五是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充分发挥卫生人员积极性,提高效率。六是积极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运行机制。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转变服务模式,以改善健康为中心,主动服务。七是研究提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指导意见,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八是加强服务体系纵向联系。完善县乡村业务合作试点,推动乡村一体化管理。九是落实乡村医生补助政策,逐步解决乡村医生执业资格问题。落实对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稳定队伍,做好村级公共卫生工作。鼓励地方在卫生部指导下开展农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试点,争取用3-5年时间解决乡村医生执业资格问题。十是推动农村基本卫生保健工作。结合医改目标,研究制定2011-2020年农村基本卫生保健发展策略及规划。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一是全面落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规范服务内容,改善服务效果,保证服务质量。鼓励有经济实力和服务潜力的地区增加服务项目和内容。二是全面做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等专项,做好6个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艾滋病、梅毒、乙肝等传染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鼓励各地针对突出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制定干预控制方案,纳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进行实施。三是加强督导。对各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善提高。四是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启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推进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规划审批工作。五是全面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增加投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公益性。六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根据不同类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特点和功能,研究制定绩效考核意见,推行绩效考核办法。七是落实绩效工资制度。落实国家绩效工资政策,增加单位分配自主权,体现多劳多得和优劳优得的分配原则,充分发挥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八是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联系。每省选择1-2个地市开展试点工作,培养既懂医疗、又懂公共卫生的复合型人才。九是大力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围绕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精神病等重点慢性病,积极开展社区防治和健康教育,重视高危人群健康管理,控制社会和个体危险因素,推广有效防治模式,努力减少疾病负担。

公共卫生任务十分繁重,要做好鼠疫、霍乱、性病、肝炎、麻疹等传染病,碘缺乏病、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等地方病以及口腔疾病防控工作。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积极推动出生缺陷防治工作,进一步下大气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镇)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健康城市(区、镇、村)活动。会同有关部门,控制烟草等危害健康的各类社会因素,改善公共政策,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条件,提高国民健康素质。

(五)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着力加强医疗管理。一是把落实《医改意见》与推进试点工作结合起来。各地要全面落实《医改意见》中涉及公立医院的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试点地区开展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顾此失彼。二是突出关键内容。

如落实政府举办和监管责任,加强规划管理,调整布局结构,完善投入政策,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服务水平,转变以药补医机制,改革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岗位绩效考核等开展探索,出思路,出经验。三是加强对试点城市调研督导。重点联系国家级试点城市,鼓励各地根据加强公益性的总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试点。中央和省级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督导。四是加强培训,提高能力。要加强对试点城市的政策培训和能力建设工作,提高地方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和科学决策的能力。五是开展试点工作和效果的中期评估。组建评估专家组,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做好基线调查,开展评价工作,以评促改。六是组织经验交流。根据各地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和需要,组织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促进各地相互借鉴学习。七是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选择若干地区,建立专门联系,开展培训工作,积累经验,逐步形成稳定成熟的培养模式和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撑。八是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以应用临床诊疗路径为契机,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控制医药费用。九是探索建立电子病历。逐步试行电子病历,并与居民健康档案相对接,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十是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鼓励高年资医师到基层服务,并加强管理,方便居民。

要进一步加强医疗管理,改善服务。一是加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管理。加强医疗机构宏观规划和校验,根据需要调整数量、布局结构和功能,适应群众需要。二是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导医疗机构做好医疗专科建设和管理,提高疑难重症诊疗能力和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能力。

二、三级医院要积极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提高能力,加强管理。三是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国家和省级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中心,完善管理制度、标准和指标体系,提高医疗质量。医疗机构要特别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管理,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四是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和大型医院巡查。扩大范围,增加内容,突出重点,加强管理,改善服务。五是加强医疗技术准入和临床应用管理。开展医疗技术梳理整顿工作,按照技术分级,加强准入和管理,规范技术应用。加强器官移植供体管理,严格器官移植医院的资质,有效利用好稀缺资源。规范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建立医疗安全事件监测系统。六是加强用药管理。完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制度,制定重点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范医院处方点评,加强监测和培训,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促进合理用药。七是完善医院评价制度。研究建立医疗质量、安全、服务和绩效评价体系,发布评价办法,组织制定实施细则,开展评价工作。制定三级特等医院和专科医院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八是加强护理工作。认真贯彻实施《护士条例》,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改善临床基础护理质量管理,改进护理服务,努力让患者满意。九是努力改善服务。组织医疗机构多为群众就医送温暖、送方便,深入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各地根据群众需求,实行周末照常门诊,延长

二、三级医院门诊挂号时间,优化服务流程,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和“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着力推动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加强医院投诉管理,积极推进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努力改善医患关系。十是加强血液等医政管理。积极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合理设置采供血机构,完善血站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加强康复医学建设和戒毒医疗管理,做好防盲治盲工作。

(六)努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和其他重大事件处置工作。一是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和研判工作。二是积极推进疫苗接种,防止疫情蔓延。三是加强医疗救治,倡导中西医并重,努力提高治疗效果。四是强化健康教育和促进,及时发现处置疫情,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五是重点抓好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应对工作。六是依法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尽快制订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七是积极推进省级、地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探索建立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八是完善国家和省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强化队伍建设,规范应急演练,启动国家级紧急医疗救援基地确认和能力评估工作。九是全力做好上海世博会、广州亚

(七)大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积极落实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做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一是深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完善配套规章,做好综合协调和信息发布工作。二是加大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力度。做好组织协调,查处重大事故,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三是成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制定规划,组织实施乳品安全标准,制修订食品安全基础标准。四是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完善网络,建立覆盖省、市、县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提高监测能力。五是加强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工作,加快起草《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

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一是加强监管能力。改善监管条件,提高队伍素质,强化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水平。二是深化药品安全整治。提高药品、医疗器械标准,修订完善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加强部门联席会议机制,集中整治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广告、邮售假药、在保健食品中违法添加药物以及非药品冒充药品等突出问题,扩大电子监管覆盖范围,完善产品召回制度。三是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开展基本药物生产检查,全面实施质量受权人制度,实行全品种抽验,逐步实行基本药物电子监管。四是认真做好化妆品安全监管。

(八)积极做好卫生监督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进一步规范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扩大职业健康监护覆盖面,强化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以尘肺病防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二是做好放射防护工作。开展核电站周围人群健康监测工作,加强医疗机构放射防护监管工作。三是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有重点地开展环境污染健康影响监测,完善评价和处置规范。四是进一步加大打击无证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力度。探索建立动态监测平台,提高打击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五是做好其他卫生监督工作。推进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提高饮用水卫生检验监测能力,改善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做好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六是严格卫生监督队伍管理。对涉及权力运行的重点环节开展专项稽查,规范执法行为。

(九)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实国务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控、应急处置以及医疗救治和治未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着力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和政策倾斜,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完善服务体系,适应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二是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加快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加大中医药科研和人才培养力度,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三是进一步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建立和完善融预防、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四是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推进中医药科学普及和文化建设。

(十)认真做好重大规划工作。一是做好回顾总结。实事求是地分析“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成绩,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为做好今后卫生工作奠定基础。对目前尚未完成的任务,要特别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预定目标。二是科学编制“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利用各方智力资源,发挥团队协作优势,科学研判未来卫生工作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以及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改善健康和促进健康公平入手,着眼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卫生工作重点、策略和政策保障,做好规划工作。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能制定脱离实际的目标和指标。三是把“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成果体现在国家和地方卫生发展规划中。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中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在编制“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和专项卫生规划

(十一)加快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一是做好总体设计。按照整体设计、系统集成、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实用高效的原则,对医药卫生信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尽快制定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二是加强信息标准化研究。完善数据标准和通讯标准体系,促进信息互认共享。三是抓好平台建设和连点成面工作。重点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逐步将传染病报告、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医疗服务、新农合、妇幼卫生、社区卫生、采供血等方面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连点成面,促进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整体建设,防止和减少“信息孤岛”的问题。四是加强卫生信息的分析研究和利用。改善数据分析质量,提高时效性和针对性,发挥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五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监管。注重发挥信息化在改善监管绩效中的作用,增强卫生工作的透明度,提高监管效率。

(十二)认真抓好关系民生的几项重点卫生工作。从尽快更多惠及民生的角度出发,鼓励各地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扎实工作,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卫生改革发展的实惠。一是减轻农民群众重大疾病负担。在新农合制度内,利用今年提高筹资标准的新机会,在逐步提高医疗费用补偿水平的同时,选择部分疾病,开展重大疾病救治试点,显著提高补偿水平,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二是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延伸到流动人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登记,摸清服务基数,使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一样获得妇幼保健、疾病防治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特别要做好农民工卫生服务,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三是加大国家免疫规划力度。认真落实疫苗接种任务,全力推进“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疫苗接种工作要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同时,实施消除疟疾行动。四是做好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工作。要抓紧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提高覆盖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连续全面的健康服务。

(十三)统筹做好其他卫生工作。加强卫生法制化建设,认真做好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法、中医药法等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卫生法规规章和标准,做好普法和行政复议工作。推进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积极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服务于国家外交和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引进国际经验,为医改评价监测工作提供支持。主动开拓,推进卫生领域南南合作,做好援外医疗工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行之有效、体现创新的行业科技计划管理制度与机制。抓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落实,适度扩大公益性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的覆盖面。强化科研基地和生物安全建设,牢固支撑保障。扎实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工作,建立政府主导的采购平台,加强经办机构建设,建立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行风和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白求恩精神,建设先进的医院文化,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大对建设项目的巡查监督力度,严惩商业贿赂行为,健全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工作机制,巩固治理成果。推进政务公开工作,落实群众知情权和参与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深入开展卫生新闻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创造有利的改革发展氛围。加强信访和维稳工作。重视保健工作,提高保健水平。关心老干部生活和医疗卫生服务,改善待遇,发挥好老干部的作用。加强卫生系统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扎实做好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工作。积极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和谐的氛围。

同志们,当前我国卫生改革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国卫生系统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奋进,扎实工作,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和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而努力奋斗

推荐第9篇:陈竺:医疗机构改革应为民营医院留出空间

卫生部部长陈竺3日在上海表示,要解决让群众“看得起病”的问题,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筹资水平,同时必须改革当前医院补偿机制中存在的严重弊病,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陈竺还表示,未来医疗机构改革中应该为民营医院留出空间。

在参加“医院改革与人才工程高层研讨”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医药卫生人才工程上海培养基地挂牌仪式上,陈竺做了“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顶层设计”主旨演讲。

陈竺指出,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实施的按项目付费、药品加成等,构成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不仅落后,更构成对医务人员的腐蚀,鼓励医院以创收为导向,造成药价虚高、诱导服务、医患关系紧张、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在这样的补偿机制下,公立医院无力控费用;应借鉴和开展按病种付费等改革探索,优化质量、优化服务、降低成本、控制费用。

陈竺指出,广大公立医院作为向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平台,必须体现公益性。目前中国每千人床位数与发达国家差距正逐步缩小,但是在周转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仍十分明显。三级医院的床位周转率普遍超过100%,县级医疗机构超过90%,但是一级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还不到60%。医改必须推进区域卫生规划,优化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使之布局合理,上下联动,包括实施分级诊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等。同时,改革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优化服务流程。

陈竺还表示,未来医疗机构改革中应该为民营医院留出空间。201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私立医院数量已经超过7000所,占医疗机构总量的30%,但民营医院床位数只占总数的11%。非公立医院发展,需要多方多措施支持,包括完善商业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改革社会办医的执业环境,允许医生多点执业等。

去年12月3日,我国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的政策。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平衡公私医疗服务机构发展,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足够发展空间,落实各项优惠策,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加快形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局。要建立富有活力的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毋庸置疑,新医改将会给有心在医疗产业发展的民营企业带来发展良机。

推荐第10篇:卫生部部长陈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将扩大

卫生部部长陈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将扩大

深化医改三年任务已到结束时限,全面覆盖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药价,老百姓得到了一定的实惠,但基本药物制度的供应、招标以及数量都存在一些问题。

12月20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药监工作会议上表示:“现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已经全面覆盖了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医疗机构也将逐步全面配备并优先使用基本药物。下一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要进一步扩大,能够适应所有医疗机构用药。”

陈竺表示,基本药物制度建设是整个医改的重要任务,也是基层医改的关键环节。下一步,将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药品质量全程监控为切入点,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供应及时、安全有效。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提高国家基本药物生产供应能力,确保质量安全、公平可及。要加强基本药物抽验和招标、采购、使用质量管理,完善农村基本药物供应网和监督网。特别要加强短缺药品的供应保障。

同时他表示,对于未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特别是下一步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药物制度是公立医院改革绕不过去的改革。

但是国家制定的307种基本药物制度,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已经凸显出来,更何况要面对大型公立医院的改革?

陈竺在会议上表示说,目前中国的药品产能整体过剩,但也同时存在部分药品短缺的问题,例如有的“孤儿药”、生物制品、血液制品等。这是涉及我国药品可及性的重大问题,直接关系到建立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医改重点任务的完成。

“扩大基本药物目录,列一张单子很简单,但是对于列入其中的‘孤儿药’、血液、生物制品等,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比如血液制品,血浆都经常告急,这些药品很紧缺,能不能保证供应,我很担心。”

无论是血浆还是免疫球蛋白,都是用于救命的药品,特别是重症救治中,它们一旦断档,就会直接威胁到生命,陈竺表示,应当对基本药物的某些品种、“孤儿药”、某些血液制品和生物制品,实施国家统一定点生产、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储备,从根本上保证供应。

同时陈竺释疑,“对关键药品实行统一生产、统一招标和配送,建立国家的药品储备制度,只是在药品方面提出了对于一些药品的更集中的一些想法,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另外,关于药监体系的检测能力,陈竺表示:“相对于美国FDA拥有的多达几千人的技术队伍,我国承担药品、生物制品等相关产品检验检测的中国食品药品鉴定研究院,只有不到一千人,而且在生物制品、医疗器械检测能力上急需大幅提升。”在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陈竺在讲话中直言不讳。

全国食品药品的标准以及有效检测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陈竺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确定,要提高国家药品标准,同时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国家级药品检验机构建设,改善省、地(市)级机构实验室条件,加强县级机构快速检验能力建设。

近年来,医药科技日新月异,干细胞治疗等新的医疗手段正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国家药品安全规划》把“提高检验检测能力”作为重要内容,下一步在投入方向上,不仅要考虑地方检验检测能力提高,更要从软硬件两个方面加大对中检院的投入。

第11篇:陈竺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陈竺在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全面做好卫生工作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在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卫生部部长陈竺(2010年1月5日)同志们: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是全面启动医改之后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开好这次会议很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同志非常关心卫生工作,将在会议期间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2009年卫生工作,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全面动员部署2010年重点卫生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卫生改革发展成果。下面,讲三个方面内容,供大家审议讨论。

一、2009年卫生工作取得令人鼓舞的新进展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医改意见》)及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提出2020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政策措施,医改工作全面启动;面对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卫生系统积极防控疫情,救治患者,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卫生部门认真履行综合协调职责,健全食品安全工作机制,扎扎实实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受到群众支持欢迎。这一年是考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综合能力的一年,是展示全国卫生系统良好服务和保障能力的一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加强卫生工作的一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医改工作开局良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改工作。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各地时关心医改进展,关心广大卫生人员生活,关心艾滋病等患者健康,鼓舞了卫生系统热情和干劲。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医改工作,多次深入医疗卫生系统进行调研,鼓舞了士气。国务院分别在4月、9月和11月三次召开会议,李克强副总理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专门部署医改工作。克强副总理还先后主持召开5次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医改重点难点问题,作出工作安排。全国卫生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面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加快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手建立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认真筹备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改工作达到了“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人民群众正在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二)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防控成效显著。面对全球范围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全国卫生系统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指示,发扬抗击非典精神,紧紧依靠社会各方面支持,坚持依法科学防控,针对不同疫情阶段及时调整防输入、缓扩散、减危害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国家法定传染病管理,抓好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的疫情防控。扩大和完善流感监测网络,掌握疫情动态和病毒变异情况。争分夺秒研发疫苗,组织疫苗生产供应,我国率先在世界上大规模接种甲流疫苗并取得良好效果。设立定点救治医院,开展医务人员培训,控制院内感染,加强重症病例救治。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预防治疗效果。坚持科学防控,加强科技支撑,注重成果应用。加强新闻宣传和健康教育,及时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宣传防病知识,增强公众信心。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最大限度减轻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严防鼠疫、手足口病、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疾病,提高处置能力。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新突破。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完善新农合制度。科学调整补偿方案,加大支付力度,严格控制基金结余比例,筹资水平达到人均100元,努力减轻个人医药费用负担,国务院确定的2009年各项任务全面完成。截至9月底,参合人口达到

8.33亿,参合率为94%。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共落实补助资金627亿元,4.9亿人次获得补偿,1560万人得到健康体检。全国三分之一的地区开展门诊统筹试点,效果良好。进一步提高住院费用补偿比例,50%的地区提高幅度达到5个百分点以上,农民群众得到实惠。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开展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浙江、广西等地启动市级统筹试点,各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成立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印发《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调整价格,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加强全程质量监管。各地健全政府主导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落实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任务。开始在全国30%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北京、宁夏等地在全辖区政府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效果显著。

(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央下达专项资金200亿元,支持986个县级医院、3549所中心乡镇卫生院、115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项目管理规范,工程进展顺利。城乡对口支援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得到进一步加强,900所城市三级医院与2200所县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河北、甘肃等地实施效果良好。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落实农村卫生人员培训任务。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区全面落实对乡镇卫生院补助人员工资政策。全国已有25个省份对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补助,部分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安徽省按每1200名农村人口补助8000元的标准,为乡村医生提供补助。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和93%的县级市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北京、上海、浙江杭州、四川成都等地积极推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江苏、山东等地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倡导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落实。加快四川、甘肃、陕西地震灾区医疗卫生系统重建工作。三省和对口支援省市认真落实任务,加快建设项目进度。截至2009年11月底,开工1531个项目,竣工760个项目,落实资金123.6亿元。灾区医疗卫生系统恢复重建总体进展顺利,项目工程质量良好,医疗卫生服务秩序井然。

(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顺利实施。制定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方案和服务标准,6项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和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已启动。各地制定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意见,明确经费渠道,细化服务内容和要求。江西、上海等7省份提前完成三年为8-15岁人群接种乙肝疫苗的工作。6个省份制定实施消除燃煤型氟中毒方案,其中河南完成全部改炉改灶任务。各地制定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和育龄妇女补服叶酸实施方案,陕西等地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免费政策。重庆开展“健康重庆”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改善居民健康水平。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和“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落实公共卫生任务。加大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力度。目前全国已经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组织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在内蒙古、辽宁等13个省份开展麻疹免疫强化。完善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健全地方性氟中毒等5种地方性疾病的防治机制。做好心脑血管病综合防控、癌症早诊早治、糖尿病一体化管理工作,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干预控制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积极开展建设健康城市试点工作。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

(七)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成筹备,医疗管理得到加强。认真研究公立医院改革思路和政策措施,制订试点工作指导性文件,遴选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已筹备就绪。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体系,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和专科能力建设,推进临床合理用药,稳步提高医疗质量。科学制订临床路径,已发布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在60余家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启动“医疗质量万里行”工作,对近300家医院和110余家血站进行质量和安全督导检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强化血液管理,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到99%。进一步扩大护士队伍数量,调整结构,改善素质,建立和完善分级护理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和技术水平。开展大型医院巡查,积极探索建立医院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筹备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推行预约诊疗服务,逐步解决群众到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天津、上海等地根据城市发展和人口变动趋势,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安徽芜湖、黑龙江漠河等城市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有效实现方式。山东潍坊落实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责任,加强监管,取得较好效果。广东和云南昆明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工作,探索管理办法。黑龙江开展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提高院长管理能力。

(八)食品药品监管得到新加强。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力度,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努力形成新的工作机制。牵头成立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整顿工作,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加大案件、事故查处力度,已初见成效。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公布黑名单。加强餐饮服务环节监管,对重点单位、高风险品种、重要环节进行整顿。重点打击保健食品中违法添加药物的非法行为。成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建立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逐步建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体系,基本完成乳品安全标准清理,全面启动食品安全基础标准清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分析食品安全工作成效、问题与策略,编写《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紧紧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药品安全

问题,加强监管,提高能力,改善效果。深入开展药品专项整治活动。提高药械质量安全标准,完成新版《中国药典》编纂工作。加大药品抽验力度,排查上市药品风险,组织对中药注射剂等开展再评价。建立部际联合打假工作机制,积极处置多起药品安全事件。建立检验检测方法,严格审评审批和产品批签发,保证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全球率先上市,并达到安全有效可靠的要求。深入开展“安全用药、合理用药”宣传活动,加强用药知识普及,收到明显成效。

(九)卫生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强体系建设,严格队伍管理,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监督能力。加强以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为重点的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加强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能力建设,会同有关方面联合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推进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建设,组织开展消毒产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加大医疗广告监管力度,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认真做好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大型活动卫生保障工作,妥善处置尘肺病事件、饮用水污染事件和儿童血铅超标等社会关注的事件,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十)中医药事业取得新发展。中医药工作紧紧围绕《医改意见》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人才培养工作取得进展。中医药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机制以及科研体系初步建立,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凸显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大批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室和实验室,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开展三年以来,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传统中医药文化得到弘扬。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重要突破,由我国发起的《传统医学决议》在世界卫生大会上顺利通过。………….

第12篇:农村卫生和新农合工作会议讲话(陈竺)

完善机制 锐意改革 扎实推动新农合和农村卫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在全国新农合和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卫生部部长

竺 2011年3月22日

全国“两会”刚刚结束,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新农合和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深化医改以来新农合和农村卫生工作,全面分析当前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明确任务目标,研究部署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新农合和农村卫生工作,进一步推动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深化医改以来新农合和农村卫生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定,其突出特点就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国务院同时提出前三年要着重推进的五项重点工作。农村是医改五项重点工作的交汇点,也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做好新农合和农村卫生工作,事关大局、举足轻重。三年来,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通

力合作、协同推进,特别是广大农村卫生工作者攻坚克难、大胆实践,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圆满完成了阶段性目标,新农合和各项农村卫生工作取得新的长足进展,成效显著。

第一,新农合制度不断巩固,管理运行机制日趋完善。

2008年,新农合制度覆盖超过8亿人,提前两年实现全面覆盖目标。随着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新农合制度也不断健全、完善,日益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统筹区域内全面实施即时结报的基础上,2011年,已有超过2/3的省(区、市)实现新农合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参合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民工异地就医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超过80%的地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支付方式改革,新农合制度合理有效控制医药费用的作用开始显现。在江苏、广东、福建等地继续积极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经办新农合服务工作的同时,郑州全市转型委托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服务工作,为探索推进“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新农合管理运行机制树立了新的典范。各地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江苏、河南、湖北、安徽、海南等省级新农合管理信息平台投入运行,国家级新农合平台建设已经启动,并与河南、海南等省级平台开始联通试点。内蒙古、陕西等地积极探索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工作,成效初显。

第二,参合农民受益范围日益扩大,受益程度稳步提高。

新农合筹资标准从2008年的100元提高到2011年的246

元,翻了一番还多;住院医药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从2008年50%提高到2011年的70%左右,增长了20个百分点;最高支付限额从不高于3万元提高到不低于5万元。超过90%的地区逐步取消家庭账户,实施门诊统筹,门诊医药费用共济作用显著提升,参合农村居民受益范围更加广泛。各地按要求将国家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保障范围,报销比例显著高于非基本药物,有效减轻了农村居民医药费用负担。结合甲型H1N1和手足口病疫情防治,将相关治疗必须药物及时纳入报销范围,第一次形成了疫情防控和医疗保障的紧密衔接和配合。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新农合保障范围,进一步提升了农村残疾人的保障水平。2010年启动农村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急性白血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工作,2011年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2011年将终末期肾病等6类新增疾病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试点。截至2011年底,累计有超过23万8类重大疾病患者受益,其中有近3万先心病患儿得以康复并茁壮成长,缓解了农村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3年来,新农合制度参合人数一直维持在8.3亿的高位,参合率历年稳定在95%以上,并有所提升,新农合制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拥护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第三,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新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

截至2011年7月底,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乡镇卫生院提前实现全面覆盖。去年7月,国家又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要求实现基本药物制度的“乡村联动”,

这不仅让农民能够就近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药品,更标志着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几十年“以药养医”历史的终结,将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的同时,各省同步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所有省(区、市)都出台了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有关文件,91.8%的县(市、区)重新核定了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数,95.5%的县完成了岗位设臵,92.3%的县完成了人员聘用。通过改革,政府在投入方面的责任得到落实,多渠道的补偿机制初步建立,有27个省出台了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有97.2%的县实施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95.2%的县对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综合量化绩效考核。各地积极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进一步优化乡村医疗卫生资源配臵,强化对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底的监管。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初步建立。

第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深化医改以来,中央和地方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民就医环境。初步统计,三年来,中央财政已投入480亿元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共支持建设了3.3万个项目。2011年,中央财政还投入25亿元用于支持各地清理化解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债务。三年来,中央共投入7.7亿元用于农村卫生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培训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175万人次。投入6亿

元,派出3.28万人次开展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同时,启动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定向招收1万余名免费学生。经过努力,广大农民群众就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11年乡镇卫生院人数达到120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重提高到40%。与2008年相比,2011年全国乡镇卫生院门诊量提高了4.7%,村卫生室门诊量提高了30.8%。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与新农合制度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进一步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第五,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稳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更加公平。

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从2009年的15元提高到25元,服务项目扩大到10类41项。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开展,各项任务指标均已完成,其中农村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62.6%,项目实施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地研究制定乡村两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分工方案,要求乡村医生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不少于40%,充分调动了乡村医生参与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工作的积极性。有的地方注重发挥县级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的作用,在培训、指导、检查、考核等方面全方位、深层次介入,提高了基层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模式发生深刻变化,逐步从以医疗为主

转变为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并重,从坐堂行医为主转变为坐堂与入户服务并重,有的乡村医生开展慢病随访等入户服务的时间接近总服务时间的50%。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长期以来“重医轻防”的状况有了较大改观,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正在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经过三年的艰辛努力,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已经初步建成,四大体系相辅相成,统筹协调发展,共同为改善农村居民健康、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得益于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设,农村地区婴儿死亡率从2008年的18.4‰下降到2011年的14.7‰,孕产妇死亡率从36.1/10万下降到26.5/10万,农村居民健康状况改善显著。

同志们,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有力推进的结果,也是各地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结果。在这里我要向关心和支持农村卫生工作的各部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工作在一线的农村卫生人员表示诚挚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二、坚定信心、锐意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

在充分肯定农村医改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进展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

服务需求和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才刚刚建立,尚不稳固,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开始逐步凸显,亟待破解。主要是新农合制度尚未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稳定筹资机制,农村居民家庭负担的医药费用比例仍较高。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有效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农村分级诊疗格局尚未建立,医药费用上涨压力增大。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物供应四大体系协调一致,共同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的运行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另一方面,我国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城乡卫生资源配臵不均衡的状况还将在较长的历史时期持续存在,农村卫生事业仍是整个卫生事业的短板。同时,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同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实际上长期在城镇居住,广大农村地区常住人口老龄化和低龄化现象并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保制度发展使得农村居民医疗卫生需求不断释放;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农村地区面临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双重疾病经济负担,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卫生资源不足与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不应踌躇不前,更不应无所作为,而要以改革的精神和力量,破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难题。前三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医改的方向正确、路径清晰、措施得力。经过三年的实践,社会各界对

深化医改的认识更加深化、思想更加统一,各级政府已经建立起更为坚强的组织保障,深化医改面临的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也更加有利,我们的队伍也经受了进一步的锻炼。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深化医改的责任,敢于承担深化医改的风险,牢牢把握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坚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中国特色农村卫生发展道路,坚持预防为主和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充分发挥统筹管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农合制度的优势,锐意进取,扎实推进新农合和农村卫生改革不断深入,持续改善农村卫生绩效、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新农合要实现从“制度建立”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深化医改以来的巩固完善,农村居民全民医保的目标已经实现,新农合制度及其管理运行机制已经初步建成。广大参合农村居民的诉求从“有保障”向“更好的保障”转变,对进一步提高新农合保障能力、降低个人自付费用的期盼更加强烈,对享受更便捷、更高效的新农合经办服务的要求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新农合制度在“十二五”期间,要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实现质量提升,确保参合农村居民最大受益。

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明确,2015年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农村居民个人缴费也适当增加,

预计新农合筹资水平可以达到每人每年450元甚至更多,接近2011年筹资水平的2倍。筹资水平的快速增长,让我们对进一步提高新农合保障能力有了更好的预期,我们可以据此早作谋划,紧紧抓住这几年的机遇期,狠抓新农合制度的巩固完善,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使新农合制度运行质量和制度效益在“十二五”期间有一个大的提升。

2011年,新农合统筹区域内住院医药费用政策性补偿比已经达到70%,参合农民一般性疾病住院医药费用负担得到一定缓解。但参合农村居民门诊医药费用自付比例仍较高,“小病拖成大病”的问题仍较为普遍;一些重大疾病个人自付医药费用比例仍然较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这就要求“十二五”期间,新农合要在继续提高统筹区域内普惠性住院医药费用报销比例的同时,拿出更多数量的统筹基金,逐步向乡村门诊服务,特别是村门诊服务和参合农民高额医药费用保障倾斜。向乡村门诊医疗服务倾斜,不仅可以减少“小病拖成大病”,节约卫生资源,还可以积极引导基本医疗服务资源更好地向农村配臵,有助于把合格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吸引到乡村,留在乡村,进而逐步扭转基本医疗服务资源城乡配臵差距过大的情况。向高额医疗费用倾斜,充分发挥新农合制度分散风险的作用,可以有效减轻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药费用负担,减少农村地区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我们已经有了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的良好开端,“十二五”期间,要建立适当额度的重大疾病统筹基金,并实现省级统筹,主要用于县域内缺乏救治能力,医药费用

较高、预后较好的重大疾病患者的医药费用补偿,并加强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同时,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但新农合筹资标准却基本一致,导致新农合实际保障水平很不均衡。要尽快探索建立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稳定筹资机制,并不断缩小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差距。

提升新农合质量,要着眼于医疗保障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医疗保障预算的约束作用,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要顺应医疗保障发展方向,探索医疗保障基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其他医疗卫生投入协同改善健康的作用,逐步启动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的转型。提升新农合质量还要着力改善新农合管理和服务、提高新农合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省内和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报、积极引入商业保险机构或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经办等手段,不断提高新农合基金的绩效,做到健康产出的宏观卫生绩效与基本医疗保障经办服务微观运行效率的有机统一。通过新农合基金使用的良好绩效和便捷服务,进一步赢得参合农民群众的信赖,同时也进一步巩固卫生部门主管新农合的管理体制。

(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要实现从“强筋健骨”到“持续发展”转变

经过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基本适应了提供适宜服务的硬件要求。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实行“零差率销售”,破除了“以药养医”机制,这标志着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启动。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部分乡村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积极性下降,乡镇卫生院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比例有所下降,农村住院病人向上流动增加,次均住院费用上涨较快。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改革的方向出了问题,而是改革不到位的原因,对此我们要有明确的认识。我们要认真研究分析,决不能简单地以所谓提高效率为名,返回到“以药养医”的旧体制、旧机制中去。而是应坚持医改方向,不断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活力、提高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持续发展。

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就要转变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方式,探索激励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提供适宜服务的有效机制。探索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差异化补偿,并建立竞争性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性的分配制度,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避免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吃大锅饭的情况。完善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卫生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将考核结果与人员聘用和收入分配挂钩,实现奖优罚劣、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推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持续发展,要着眼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整体效能的发挥,逐步构建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格局。县级医院作为“龙头”,既要深化改革,提高自身服务能力,还要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管理指导等方式带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乡镇卫生院要加强

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规范村卫生室的行为,与村卫生室一起承担起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性责任。

推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持续发展,还要进一步加强卫生投入,增强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以适应农村地区人口结构、疾病谱变化,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要以全科医生制度建设为契机,完善医学教育,加大农村地区全科医生培训力度,建立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特岗制度,扩大免费订单定向培养规模。进一步加大乡村医生规范化、制度化培训力度,努力解决他们的收入、身份和保障等问题。解决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地区医疗消费能力较低,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的高水平的医务人员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

(三)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要实现统筹协调发展 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的最终目标都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医疗保障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筹资来源,两者应当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在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重要的“双轮驱动”效应。农村地区建立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说明卫生部门统筹管理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是在管办分开体制下加强卫生全行业管理的必要手段,是实现权责一致管理的制度基础,是促进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使城乡群众获得安全、价廉、方便服务的必然选择。由一个部门统筹管理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有利于避免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发挥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在改善全民健康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有利于带动医疗卫生行业和相关健康服

务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节约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将国家对医疗保障和卫生事业的投入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从新农合制度的实践来看,医疗保障对卫生服务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报销比例或者基金分配方案引导参合农民就医流向,从而引导资源配臵;二是通过支付方式,把后付制逐渐转变为预付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下面我重点就支付方式改革的问题做一点说明。按项目付费的后付费机制具有天然的诱导服务提供的弊病,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形成机制并未充分体现医务劳动的技术价值,在医疗技术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销售和业务收入仍密切相关的情况下,这种支付制度是推高医疗费用,浪费卫生资源,扭曲医务人员行为的重要制度性因素。 “十二五”期间,新农合制度推行支付方式改革势在必行!要逐步建立起乡村门诊以总额预付为主,住院费用采取总额预付、按病种、按床日等支付方式为主的预付费制度。在基本接受现有支付标准的前提下,通过预先设定支付额度,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传递信息,引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控制费用、规范行为。同时,要加强对临床路径执行和患者健康状况的考核,保障参合群众利益。医疗保障制度通过报销方案和支付方式的设计,引导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臵,从而建立起分级诊疗、合理施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会反过来促进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

三、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好2012年新农合和农村卫生工作

中央医改意见提出了2020年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远景目标,我们现在正站在医改第二阶段攻坚战的起跑线上,今年的工作对开创“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新局面意义重大。我们要牢牢抓住深化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个中心任务,完善机制、锐意改革,推动新农合和农村卫生工作工作快速发展。

(一)重点突破,进一步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 国务院要求,2012年新农合各级财政补助将进一步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各地要普遍推行门诊统筹,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医药费用补偿比例达到75%,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且不低于6万元。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进一步健全机制,狠抓落实,保障新农合基金安全,确保新增资金更好地造福农民群众。今年新农合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要有新的突破。各省要以省为单位推进儿童先心病、白血病,终末期肾病、乳腺癌、宫颈癌、重性精神疾病、耐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等8类重大疾病保障工作;并要选取1/3左右的统筹地区,开展血友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唇腭裂、肺癌、食道癌、胃癌、I型糖尿病、甲亢、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结肠癌、直肠癌等12类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障工作。卫生部将陆续完善各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各地要根据临床路径,合理测算病

种费用,并与按病种定额(限额)付费同步实施,有效控制医药费用,让这些疾病的实际个人自付比例不高于30%。各省要主动和民政部门沟通、协调,做好与民政部门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的衔接,力争使贫困人口个人自付比例降到10%以下。各地要根据医疗机构救治能力,合理确定定点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分级协作、远程诊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让大病患者就近得到治疗。同时要加强对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的监管,保证诊疗质量。要充分发挥相关病种专家指导组和区域协作中心的作用,特别是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技术指导作用。各地要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建立健全病种遴选机制和基金管理程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5—10%的基金探索建立以省或地市为单位统筹的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基金,不断创新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管理。

二是推动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根据医改统计结果,已经有超过80%的统筹地区以不同方式开展了支付方式改革,但医疗费用并没有明显下降。这说明,很多地方的支付方式改革还很不规范,还远未起到改革应有的作用。支付方式改革若要真正地起到规范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的作用,成为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换运行机制,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有力支持手段,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全面覆盖,并且要规范做法、加强监管。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支付方式改革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今年,我们要选择部分省份的部分地区,扎扎实实地开展试点,探索出适合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不同类型服务的支付方

式,初步实现试点地区统筹区域内全部医疗机构的全病种覆盖,摸索出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床日等支付方式替代按项目付费,控制费用、提高服务绩效的有效路子。各地也要积极开展试点,力争每个省份都有一些地区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推进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服务要有突破。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经办的文件马上就要由卫生部、保监会、财政部和国务院医改办联合下发。各地要在确保基金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今年,东部地区要力争实现有10%的统筹地区实现委托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委托商业保险机构经办的地区,现有经办服务人员要作为骨干,重点加强监管力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结合建立省或地市级大病统筹基金,探索试点从中提取少量资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把委托商业保险机构经办与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购买商业大病保险协同推进。

四是新农合信息化建设要有突破。今年,卫生部已正式启动健康卡发卡工作,各地要结合居民健康卡的发放,加快完成省级新农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尽快实现省级平台与统筹地区系统的互联互通,按照要求全部实现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即时结报。国家级平台建设要在总结试点经验,不断调试完善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并努力实现与1/3以上或更多省级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并发挥功效,为跨省医药费用核查结算,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奠定基础。去年我们还实施了中西部地区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项目,部分省份还没能如期完

成建设任务,今年,各地要继续扎实推进,东部地区也要按照中西部地区建设标准,实现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为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五是争取新农合立法要有突破。将近年来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法律是保障新农合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各地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江苏就出台了《江苏省新农合管理条例》,从管理体制、筹资机制、监管责任、法律关系等方面对新农合发展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对新农合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对各地有示范意义。今年,卫生部将继续推动《新农合管理条例》的出台,各地也要做好协调沟通,积极推动新农合立法取得突破,争取将新农合及早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在这里,我还想再重点强调一下新农合基金监管问题。近年来,各地围绕落实医改目标,查缺补漏、建章立制,努力确保新农合基金使用安全,取得了好的效果。但也有部分地区存在监管不力、措施不严,出现新农合基金的“跑冒滴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合的形象,损害了参合群众的利益,卫生部对此给予了通报批评。各统筹地区卫生部门负责人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切实承担起新农合综合管理主要责任人的职责,要真抓严管,力求实效,更要防患于未然。各地管理经办部门要严格执行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监管,规范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基金安全,提高基金使用绩效,维护广大参合农民的权益。

同志们,今年是新农合制度实施10周年,卫生部计划组织一系列的纪念活动,认真总结10年来取得的经验,展示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贯彻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好新农合制度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向党的十八大献礼。我们希望各地也积极谋划,争取将相关宣传活动纳入十八大整体宣传计划,通过新闻发布会、在线访谈、新闻故事、公益广告、宣传画册等形式,为新农合制度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健全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卫生综合改革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两年多来,各地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抓住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初步建立了新的运行机制。为巩固综合改革成果,进一步健全运行机制,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做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回头看”。重点对关键环节的政策、措施、任务和工作目标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不断巩固综合改革成果。一要看基本药物是否实现“乡村联动”。2012年,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都要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彻底革除当前医疗卫生领域的机制性弊病,实现基本药物制度的“乡村联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还要抓住规范采购、合理增补、及时配送等关键环节,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供应及时、安全有效,切实减轻群众用药负担。二要看稳定长效的财政补偿机制是否建立。进一步理顺补偿机制,既主动争取政府领导支持,确保现有的补偿政策落实到位,同时

结合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医保补偿作用,还要实行一般诊疗费,让医生的技术价值得到体现。三要看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是否建立。重点关注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和工作岗位设臵是否科学、到位,全员聘用、竞争上岗以及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制度是否建立。四要看激励性的分配机制是否建立。重点确保绩效工资制度的落实,适当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所占的比重,真正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约束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及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考核要“动真格、见真章”,务必落到实处。在此,我还想强调一点,综合改革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需要各方面的相互支持和配合。作为卫生部门,要自觉担负起这个艰巨任务,无论是作为牵头部门还是配合部门,都要主动联系和配合其他部门,加强协调沟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综合改革。

第二,确保村卫生室“网底不破”。乡村医生是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队伍。几十年来,乡村医生这支离农民群众最近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砥节砺行、忠于职守,为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和保护农民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新中国农村卫生事业60多年的辉煌历程,铭刻着几代乡村医生薪火相传的奋斗足迹。想起30多年前作为一名乡村医生的点点滴滴,我始终对这支来源于农民,又服务和奉献于农民的特殊群众充溢着敬仰之情。深化医改以来,特别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部分乡村医生面临着收入下降、服务转型、养老堪忧、身份尴尬的境地。在这里,我想再次强

调,我们应当给乡村医生这支特殊的队伍以更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在深化医改工作中也不能忽视了乡村医生在养老保障、提高收入待遇等方面的合理诉求。

为此,各地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让村卫生室真正回归公益性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并顺畅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的3个补偿渠道:一是按照乡村医生能做的尽量下放到村级的原则,要将40%左右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乡村医生承担,同时划拨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二是对于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要尽快在村卫生室实施一般诊疗费,并与新农合门诊总额预付相结合。村级门诊统筹基金规模应不低于门诊统筹基金规模的50%。三是财政要比照对村干部的补助标准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乡村医生予以补助。对于服务年限长和在偏远、条件艰苦地区执业的乡村医生还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各地要加大协调和督促检查,保证补助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各地还要注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鼓励各地为老年乡村医生发放养老补贴,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享晚年。

第三,全面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间建立起合作共赢的关系和分工协作的良性机制,促进乡村共同发展。在乡镇卫生院的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下,村卫生室成为乡镇卫生院的延伸,共同落实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各地

要结合实际,从设臵规划与建设、人员准入与执业管理、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全面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规范其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能力,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要着重在管理内涵上加大探索力度,在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等关键环节下功夫。乡村一体化后,乡镇卫生院要指导村卫生室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业务技术流程,加强服务管理,严格规范诊疗行为,预防医疗差错和事故,做到服务规范、记录完整、医疗安全。同时,要完善村卫生室的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乡村一体化管理,探索将村卫生室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率先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彻底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各地还要及时总结一体化管理的经验,妥善处理好规范管理和保护合法权益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促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协调发展、合作共赢,切实推动医改各项任务在农村的落实。

此外,各地还要加强乡镇卫生院规范化管理,深入贯彻落实《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结合今年将要开展的乡镇卫生院评审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乡镇卫生院管理,完善和发挥其功能,提高服务效率和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枢纽。

第四,大力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合格全科医生培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要

21

求,建立健全包括全科医师在内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完善培训管理制度,逐步缓解基层缺乏合格全科医师的问题。大力实施全科医师转岗培训项目,力争今年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要有1名全科医师的目标。要进一步加大基层人员培训力度,继续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切实做好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要吸引和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各地要积极探索开展设臵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继续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继续建立县级医院向乡镇卫生院轮换派驻医生制度等多种途径,吸引卫生人才长期在基层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第五,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农村地区的实施。农村地区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工作重点,逐步缩小城乡公共卫生差距,关键在农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下大力气完成好今年国家下达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要做好乡村两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分工,充分调动并保护好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参与均等化工作的积极性。要注意发挥县级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对基层的指导作用,使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均等化工作中实现纵向合作,提升县域公共卫生的整体水平。农村地区的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仍是薄弱环节,也是均等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细化管理程序,抓好乡村两级公共卫生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使这几个项目的实施逐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专款专用,积极

22

探索补助资金的封闭运行模式,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作为专项基金管理的有效途径,使国家对农村居民健康的投入真正产生效果。要加强对均等化工作的督导检查和绩效考核,做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与督导检查和绩效考核的结果挂钩,奖优罚劣,推动均等化工作在农村地区的扎实开展。

同志们,未来深化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我们一定要一如既往地把农村居民最大程度受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为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3

第13篇:陈姗发言稿

蓝光中学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发言材料

蓝光中学优秀教师发言稿

陈姗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们:

你们好!我叫陈姗,高二文一班主任,一名高中政治老师!从站上讲台那一天至今,已经将近七年,自己一步步成熟起来。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认真工作,获得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教学心得,取得了一些成绩。现与大家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当老师的我们,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将教学搞好?我也在思索,在我看来,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对你既爱又怕的心理,爱,是因为你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和蔼可亲,尽自己所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怕,是学生知道如果达不到你的要求,他必然要接受一定的惩罚,他惧怕你的眼光,担心你提问到他,他回答不出来怎么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时时刻刻记着你的要求,你的叮咛与嘱咐!

第二,不管你是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人,还是有着丰富教龄的老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取得好的教学成绩,必须下大力气备课,备课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上课的导入、分析、用语、事例,你必须字斟句酌,不可粗制滥造。一堂好的课堂,备课必须备出它的逻辑和框架,用简练的话语勾勒出来,使学生便于理解与记忆;其次,对于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因为它往往会成为考点,如果我们把握不了,可以在备课同时多做此课的练习题,自然能找到重难点;再次,要特

别留意易错易混点,因为这些往往会出现在选择题里面,也往往是学生在做选择时徘徊不定的地方,很有可能决定了学生的分数高低,不能小觑;最后,备课要处理好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要有空杯心态,时时刻刻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用渊博的知识、儒雅的风范、干净利落的语言征服学生的心,要他们深深爱上你的课堂。只要他爱上你的课堂,他愿意学习,那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第三,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细心、耐心。比如对于学生的作业,我们应该倍加重视,认真批阅,文科生的字、卷面、条理性、美观度都会影响他们的得分,所以从一开始,就要从作业本上进行长期的训练,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好的答题习惯和模式;而在收交作业方面,必须有严格的规定,比如我的学生都知道24小时制,一旦布置作业,明天此时就是交作业期限,当然刚开始,学生表现会挺好,后来他就开始挑战你的底线,这个时候你必须穷追不舍,不交就要给予提醒,如果再不交,节节上课都让他回答问题,每次都记得关注他作业的收交情况,并作专门的记载,几次交道之后他自己就会记得交作业了。只要把刺头解决了,其他人自然就不成问题了;另外,收交上来的作业,必须及时批阅,要有等级区别,包括标点符号、错别字都不能放过。只有这样,学生发现你很重视作业,自然他的态度也会认真起来的。如此良性循环下去,作业发挥的作用是我们远远想不到的!

第四,要落实到位,和学生既要“斗智”,又要“斗勇”。学生懒惰是正常的,我们必须实施提醒自己,即使你的课讲的再漂亮,但遗忘是必然的。所以必须带领学生复习、复习再复习,才能达到巩固

的效果。比如,记忆可以分小组记忆,一组推荐一个记忆最好的进行比拼;又如,实行积累财富值制度,如果连续几次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可以抵消一次错误,学生会很积极;又如,可以采用填空、判断和简答题,来落实基本的知识点,效果很好!

第五,要有个人鲜明的教学风格。龙生九子,各有所好,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拿来主义,但更需要创新,创造自我风格,让学生领略到与众不同的你。我认为,一个风趣幽默、思维严谨、赏罚分明、难得糊涂的老师,是最有个人魅力的,最能赢得学生的心,当然我也会向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行,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感谢领导对我的工作上的信任,成绩上的肯定;感谢很多 老师对我工作的帮助与支持。谢谢大家!

第14篇:陈恺发言稿

敬爱的院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开学的第三周又和往常一样悄然度过,就像刚刚结束的为期三个月的暑假社会实践一样,但与同学们平时简单的 上课下课预习复习所不一样的是,社会实践留给我们的东西却是深刻的,它不同于一次简单的考试,确切的说更应该是一场战斗,一场对自己的战斗。

2008年7月6日,当我们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全体实践生满怀信心的踏上南下的大巴,准备开开心心的完成一次“旅游加打工”式的社会实践时,没有人会想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7月14日当我们拖着自己的大包小包顶着烈日像摆摊一样可怜的蹲在东莞寮步铨讯电子厂的大门外时,我们才明白,曾经以为相当简单的打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原来,离开了自由自在的学校,一切都变得陌生起来。

走进工厂,疲惫的我们还没来得及舒展旅途中卷缩过度的筋骨,就看到了令人大失所望甚至瞠目结舌的工厂宿舍。但正如我们出发时一些老师和同学所说的一样,“既然已经来社会实践了,就一定要完成!”

就这样,同一个学院里来自不同系别的同学都行动了起来,厂方的宿管员见到我们如此主动,也加入到我们之间,并为我们提供必要的工具。16个人的大寝室也只用了不到15分钟就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端正的态度,使我们比其他人更早的站在了起跑线上。 通过对工厂相关制度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了企业的管理流程及其采用的相关管理模式,OHSAS18000,6S等等这些平时在书本上没有见到的专业术语也在实习过程中印入大家的脑海之中。

而在刚开始的试产中,我们更多的是坐在流水线前发呆。当时的我们都觉得是在浪费青春年华,而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韧性被磨练了出来。正所谓“坐练功,热血青年爱躁动,不惜光阴,把那时间疯;家长老师问如何?吾言坐练功;一日纵有(二十)时辰,半日赠产线,相同动作,座椅和人即通;方才后悔年少时,心躁动,学业不成功;坐练功,言易实干不轻松;去杂念,苦自不念即通!”

经历了近一个月的产线学习后,8月8日,我们被分配到OPU2的各个产线上,开始参与三星数码相机的批量生产工作。梦寐以求的产线生活也就此开始。

但是,令所有同学没有想到的是,离开学校来到产线的我们却迟迟不能完成从大学生到普通作业员的角色转换。 许多平时乐观开朗的同学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犯错或是在生产过程中不慎造出不良品而遭到工厂管理人员的辱骂时,都非常难受,每当“大学生有啥了不起”之类的话语回响在耳边时,就会有我们的同学潸然泪下,情绪激动的甚至想到了放弃。 但是,当我们把所经历的一切不公平诉说给我们的带队老师或是在工厂里结识的普通工人时,都得到了同一句话,“社会就是这样,它很残酷;生活就是这样,它不会因为你个人的缘故而发生改变。”

既然不能改变周围的一切,那我们只有改变自己! 于是,平日一直生活在避风港里没受过多少委屈的我们开始学会了忍受。

组长领班骂我们时,我们不是再和他们争辩或是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寻找借口。而是先冷静下来,接着仔细寻找自身原因并加以改正。随着不良品数量的逐日降低,原本低估我们动手能力的人再次与我们交流时,不再那么趾高气扬。每当我们线将不良率降低一个百分点时,课长和那些台北的专家都会主动走到我们同学身旁,仔细观察我们的作业过程后,又非常礼貌地询问其中一些他们不懂的东西,以便对生产过程中的作业标准书做出相应的该进。

走出校园,要想立足于社会并赢得其他人的尊敬,就必须有一套过硬的本事,这是我们全体实践生共同的深刻体会。

战胜心理压力这第一道关以后,工厂与学校作息时间的反差又成了大家头痛的问题。

在学校里,许多同学都是根据自身的情况规划作息时间,而在工厂,特别是台湾人管理的大企业,一切以公司利益为中心,因此对广大工人的要求极其苛刻,甚至就是赤裸裸的剥削。

量产两个月以来,男女同学都养成了早上六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半睡觉的习惯。虽然学校领导和驻厂老师都曾经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尝试与工厂方面沟通,希望能改变我们实践学生的作息时间,但因为工厂量产人数不够最终我们的意见还是没有被接受。

以致在转夜班以后,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白班线支援,辛苦不言而喻。真可谓“日日工作十二点,练出熊猫眼,眼球之下肿一片,眼眶之上黑眼圈;昏暗车间,刺耳噪音连一片,人在此地心两边;可怜工人,拼死拼活,只为千元辛苦血汗钱;吾为实践尚可溜,资本胖子白眼何时休?胖肿熊猫眼,看似好笑忆时酸涩咸!”

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坚持在生产线上,没有想到过要退缩或是中途放弃。夜里加班辛苦,我们就在下班时多吃营养食品,多和父母,老师发短信打电话以缓解心中的苦闷,让他们了解我们在工厂里的工作情况,一句句鼓励的话语,一行行激励的名言名句让我们渐渐的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完成社会实践。虽然工作累,有感精神贵!

正所谓“战夜班,天黑黑,果敢青年下班归,一腔热血洒产线,不顾苦相随;辛苦奋斗,有那寂寞月儿陪;战夜班,斗白班,一心把那订单拼完,爹牵挂,娘心疼,把那苦儿吃完再回家!”

就这样我们不仅战胜了白班,又在九月份将夜班斩于马下。等到28号从东莞回到荆州时穿着夏装的大家才在阵阵刺骨的秋风中感受到了秋天的到来。许多同学都是含着泪水和前来迎接的老师和院领导拥抱,大家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庆祝着自己的凯旋„„

现在,七天过去了。可每当自己一个人夜里呆在寝室里翻开那本写满自己第一次工作的体验和经历的手册时,酸,甜,苦,辣,咸很快就会一股脑地涌上心头。前些天随着班里、院里对这次社会实践总结总结交流会的召开,我感受到了学校对社会实践的高度重视,同时又倾听到了更多同学内心深处的声音。在会上,有的同学说,自己虽然没有赚到大把的钞票却明白了赚钱的不易,体会到了父母的养育我们的辛劳:有的同学说,要是早点接受社会实践的锻炼,早点儿懂得社会生存的法则,自己会成熟成长更多:还有的同学说,实践完回到家里后顾不上自己身体虚弱,主动干起了家务活。父母都感觉疑惑,问了才知道,是社会实践教会了他怎样感恩„„

通过3个月的实践学习,大家都收获了许多,成长了许多。相信我们只要以社会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为思想武器,继续发扬坚持不懈,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后学习和生活上就没有过不了的坎、克服不了的困难!同时我也相信,学校领导在充分总结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将会把下届学生的社会实践组织得更好,更有成效!

谢谢大家!!!

社会实践总结

英语0701班

陈恺

旭日东升

2008年10月2日,天气晴。家里的日子总是清静而悠闲的,没有人喊你起床,亦没有什么时间的紧迫感,秋天就在不远的窗户外,一个人躺在松软的床铺上,体会家的温暖和幸福,阳光悄然洒进窗台的那一刹那,许多东西仿佛都定格了,记忆也是一样„„

今天再翻开这本封面早已脱落的实践报告,心中竟多了几分尊敬与凝重,从七月的第六天到八月的第八天再到九月胜利归来的那一天,报告的每一张纸,每一页空白都被钢笔,圆珠笔,还有中性笔的墨水填满,记录着稚嫩的心是怎样一步一步变得成熟,承载着困难时期的矛盾以及心中的痛苦都被战胜。今天要将两个半月的实践心得与体会融于一篇5000字左右的文章,谈何容易?毕竟是自己三个月来辛勤汗水的付出啊!这些都不是阿迪运动装备,PSP或是高档手机所能完成的,毕竟,本次实践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得多少钞票,得到多少物质上的丰厚回报,许多时候,自己所经历的东西才是无价之宝。今天已是回家休息的第三天了,身上少的那几斤肉还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补上,白天爱睡觉的“夜班遗留症”也要慢慢的转变。毕竟,赚钱是以牺牲自己宝贵的青春换来的,这样一说也就不难理解为啥那么多同学不愿参与实践了。08年,太多的东西让我们关注了,好的坏的都无一例外的牵动了大学生的心。

很想将总结分成几个大部分,如张艺谋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做的一样,发生的太多,就让它们都从心里流露出来吧!

(一)团结

车子到东莞的第二天,当大家的心都平静下来后,我们便开始审视“团结”的真正含义了。我们留下来的人坚守住了最后的阵地,我们共同经历了开工前的学习阶段,接下来又是大规模量产,平日悠闲的日子变得真正繁忙,许多同学都开始抱怨,但都慢慢适应下来了。从那开始,OPU2的A05线就成了我们长大工院25名同学展示各种能力的地方。

显示早晨7:30坐上工位,接着就是时间的磨砺了,台湾人的工厂规矩甚多,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被清一色的用极为碍眼的繁体字拼合在一起,让人来到了国民政府时期,若没有大伙儿的统一行动,惟恐许多哑巴亏都会吃。

作为一条上班时“白天没有夜班,夜班没有白班”的产线,工作耐力是极为需要考验的,一天24小时,14个小时都合不上眼,对大家来说都是一种磨难了,但不论如何,大家都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不仅如此,团结合作还体现在平时生活中,我们所住的寝室都是十六人一间的。东莞与荆州不同,四季如春,而我们度过的那些天正值暑气炎炎,室外温度36度,室内更是因为不通风而一口气升到37,38C°。而上夜班的我们都是以白天十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最宝贵,床上反复地同汗水做斗争,有时睡不着就干脆盯着电风扇,看着它从这头摇到那头,没有尽头。许多人都患上了感冒,身体不适却又必须坚持,从未想到过要退缩一步!

直到下车前的一刹那,我们都在无时不刻的关心着对方。 “赢事业先要赢团队”,这就是我在实践中学到的第一课。

(二)灵动

相信在实践开始前,许多同学都会认为它本身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甚至同类于劳工。所以惧怕实践亦变得不足为奇了。

在我看来,这次社会实践如同“神七”太空游首度出舱太空行走的感觉一样,大伙儿都第一次真正接触了工厂,车间的一整套管理模式,并成功的生存下来„„

“灵动”作为第二个关键词的作用亦体现在这里。许多同学开始因为工厂规定的这样那样而畏缩不前,只觉得在产线上,组长领班说啥,咱就得乖乖的听他们的„„很遗憾,我只想告诉这些领导评语没有缺点的孩子们,你们的善良与无知被资本家无情地利用了,我不会欣赏你们伟大的奉献,只会叹息,你多得多的付出而回报。

没错,资本家对咱的剥削是无情,但我们可以灵动的依靠自己的头脑去回击许多明显侵犯我们权益的做法。如:达不到产能之后的无薪加班,毕竟这不同于在学校忘我的汲取知识,学习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工作是汗水与薪资相互挂钩的,没有了汗水的付出就没有回报。相反,若有了付出而没有回报,就成了怪现象了。

因此,在工厂里,没有哪个人会真正的明确教你这样对那样错的情况下,自身的灵活机动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只有这样,才不会做许多不必要的牺牲。

(三)忍耐

之所以将“忍耐”作为关键词的第三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偏激的性格。这一点,在实践中亦有所表现,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式实践教会了我如何进一步的当对方不断触及自身的“底线”时所应采取的行动。

在大学里,我们许多人都爱以自我没中心,并不关心其他人的感受。因而往往养成了自我封闭,抗压能力差,极易因为小事而不断焦虑。这一点是极不利于将来工作与生活的。人生就是一个漫长的痛苦与喜悦相互交织的一个过程,不可能期待每天都顺你的气,毕竟,大多数日子里都是平淡而安静的,不可能因为一些想法而改变„„

实践工作中的忍耐多半是对于领导及工友而言的,一位要组装相机的前壳所以没有多少时间去检查送来的原材料到底是否OK,犯错误被领班或是组长施加压力亦在所难免,面对工位产线的堆积和压力,只有先冷静,边处理边改善才可以解决。作为一名普通的作业员,我目睹了许多其他产线的员工因为犯错所造成的冲突,多为小事而起,仔细分析反到觉得有些好笑了。

总之,产线和咱大学校园不同,产线里大多数人未读过高中,更别提接受大学甚至研究生以上之学历了,然而,书本知识的欠缺并不代表这些人不具备在企业里生存的条件与优势,在发挥自身长处的情况下,同样可以生存,这一点,真的值得我们去思考一番。

切入正题,同那些素质低于我们的员工和领导打交道时,就真的需要忍耐了,有时他们简单的头脑会出奇的发热,会在你原本无瑕的工作中挑出一些问题来,这是大家都得耐心一点,不要事情还未弄清楚就草率的去争,去吵,有理有据,才能让别人心服口服„„

忍耐,成业大计之三。

(四)沟通

作为外语系的一名学生,沟通与联系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实践当中,我工院外语系的学生表现得相当出色,令许多领导刮目相看,同时亦方便了彼此间的合作让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早在学习语言之前我们就都应该明白,只有彼此间增进距离的沟通才可以进一步的让人们彼此了解这样可以避免系多不必要的冲突。

这次实践,我们长大工院的学生因为人数有限,无法组织起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因此我们的“广西兄弟”帮了大忙。

作为两个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学生,生活工作的习惯、语言都不一样,广西的孩子不太爱说话,有实力却不爱刻意表现自己的能力,起初还会因为不良的产生而计较。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渐渐的了解对方,沟通让我们的工作配合更加密切,友谊也建立了起来。对工作中的同仁这样,对领导亦是如此,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离开的那天会有纳闷多广西兄弟送别,那么多人热泪盈眶„„不论今后在哪里工作,沟通与人际交往所形成的人脉是巨大的财富,是一切都不可替代的。

(五)感恩

现在把“感恩”作为实践总结的最后一个关键词,其意义不言而喻。问过班里的许多女生,了解到大家在遇到困难时都不希望一个人面对,都希望被人所理解,然事与愿违,许多同学都只有单单面对,表现出了同学彼此间的关系冷漠,对别人不关心亦导致了别人对你的不关心,事情总是相互的。人与人的关系亦如此。只可惜班里大部分同学都缺乏感恩之心,这一点,不论从实践还是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都可以看出。如果大家真的以“钱途”为重,什么东西都以学分至上,则不难发现,自己会越活越穷,没有友情, 没有亲情来充实了。

在我看来,感恩的作用就是拉近心与心距离的最好办法。

总结到此为止。心已平静了下来,相信经历过的东西会有所作用,有所成果,毕竟,大学校园里的财富需要我们更好的去对待

http://zhaopin.midea.com.cn/mideaweb/campus/logincampus/loginCampus.do?state=addUserInCampus

第15篇:陈工厂 发言稿

永不言败 开创中考历史新局面

陈工厂

在2012年的中招考试中,我校的历史成绩不甚理想,面对糟糕的成绩,我也曾扪心自问:为什么

别的学校能考好而我们考不好呢、经过深刻的反思,我终于从中找到了答案:首先,我在工作中缺乏激情,没有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没有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增强创新意识;没有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需,去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其次,学生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认真,对历史没有足够的重视。再次,教学时间不充分。

面对失败,我也曾经一度退缩,觉得自己不再胜任九年级教学工作。可今年学校领导依然把九年级

的历史教学任务交给了我,面对领导的信任和重托,没有理由再当逃兵。为了能在2013年的中考中使历史取得新突破,我决心在下段教学工作中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结合我校举行的三讲三问,三比三不比活动,对自身进行深刻的反省,重新审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能因为自己长期从事九年级历史教学,就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和学习,而应端正工作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从而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

其次,要做好历史复习工作。这不仅是本期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也关系着中考成绩的优劣。为此,我准备做好以下几点;

1、系统复习,夯实基础

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因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所以全盘通读历史教材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还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另外,懂得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

在本轮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基础知识的单元来复习,从双基入手,紧扣中考知识点来组织单元过关,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单元所有知识点过关,尤其是成绩中下等的学生要采用多查、多问、多反复学习的方式巩固基础知识,在知识灵活化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通过第一轮的复习,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

2、抓住重点,加强训练

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同时又要有侧重点,重点是什么呢?就是《历史考试说明》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时这部分内容要强化。此外,我们认为八年级上册第

一、

二、

三、四单元,下册第

一、

二、三单元,九年级上册第

四、

六、七单元,下册第

一、

二、

三、

四、七单元是整个初中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对于上述内容,教学时要强调,平时的训练要强化,我们每两周进行一次周练,每月进行一次考试,每次周练、月考的内容都是滚动式的,带着学过的内容一起考察,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3、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们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2)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看书。(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

我相信,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今年的中考历史一定能取得新的突破。

谢谢大家、

第16篇:卫生部长陈竺当选农工党中央主席 今年9月低调入党

卫生部长陈竺当选农工党中央主席 今年9月低调入党

2012年12月11日 03:23 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刘涌

原标题:陈竺当选农工党主席

本报记者刘涌北京报道

这次的媒体见面会,陈竺是以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的身份亮相。

12月10日,中国农工民主党(下称“农工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接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成为新一届农工民主党主席。

农工党成员以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前任农工党主席桑国卫亦来自医药卫生系统。 陈竺现年59岁,五年以前,2007年6月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出任卫生部部长。

彼时,我国卫生系统刚经历“非典”的洗礼不久。在2003年到2007年4年间,卫生部先后经历吴仪、高强两任部长。

尤其是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出的“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的论断,更是将卫生部门推到了风口浪尖。 陈竺在此时出任卫生部长,迅速成为聚光灯的焦点而为人所熟知,而在评价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时,陈竺说:“我觉得我是个幸运者。我有幸赶上了国家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我的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执掌卫生部5年后,陈竺加入了农工党。今年10月28日,农工党发布消息,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增选陈竺为农工党中央副主席。此时,距9月份陈竺低调加入农工党仅一月有余。

成为农工党主席后,陈竺表示,他的工作仍将与医药卫生密不可分。

“我想农工党的参政议政工作依然离不开“医”与“药”,我们会继续努力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促进中医药发展、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方面建言献策。”陈竺说。

农工党作为以医药卫生界别为主的参政党,曾先后就“农村医疗卫生和农村饮水安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试点情况”等问题,组织力量考察,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

对于身兼卫生部长和农工党主席,陈竺表示,这一方面可以直接听到我党内部很多医卫界别专家提出的建议、批评,更科学决策;另一方面亦可以帮助农工党更为科学的参政。

第17篇:陈竺:全力做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

陈竺:全力做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

在1月8日召开的2009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社会公益性质,指明了我国卫生改革发展的方向。为尽快取得明显成效,国务院决定了今后三年要着力做好的五项重点工作。卫生系统一定要开好头、起好步,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履行国务院“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着力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新农合制度已实现全面覆盖。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要转到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加强基金管理,规范医疗行为,不断提高群众受益的保障水平上来。同时,各级卫生部门要密切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部门,做好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城乡医疗救助等有关工作。

二是加快建设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优质价廉的药品。要建立健全药物政策和基本药物制度管理机构,组建国家基本药物委员会,建立健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并定期调整机制和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制订并颁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要制订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政策及措施,明确规定不同规模、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药物配备率和使用率;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则上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加强基本药物生产和配送合同管理。要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和生产供应招投标管理办法,完善基本药物价格形成机制、使用报销政策和国家储备制度。要开展合理用药舆论宣传与教育引导工作,提高公众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和对基本药物的信赖度。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逐步推广。

三是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大力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第一,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县医院标准化建设,切实发挥县医院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中的龙头作用。自2009年开始,在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一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2009年,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再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卫生院,平均每个县2-3所。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标准化的村卫生室。第二,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定向免费培养方式,为农村培养实用的卫生人才。扩大实施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招聘计划。加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在岗培训。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制度。每所城市三级医院要与3所左右县医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西部人才培养项目”。落实好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资质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第三,改革农村基层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乡镇卫生院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价格,按照扣除财政补助后的成本制定。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药品零差率销售。争取政府支持、协调有关部门,妥善解决并逐步提高对乡村医生的补助,推动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第四,转变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引导乡镇卫生院主要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转变服务方式,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制度。五是积极推进县乡卫生机构纵向技术合作,总结经验,扩大和规范试点。

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第一,三年内新建或改造37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央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同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基层医疗机构。第二,要完善社区卫生机构的功能,特别是要加强健康教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老年保健、慢病管理等预防保健服务功能。第三,加强社区卫生机构卫生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强化城市医院对社区的支持和指导作用。第四,改革社区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政府负责其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第五,转变社区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和药品统一招标、统一配送和零差率销售。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严格人员准入资格条件,实行全员聘用,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第六,制订并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优先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实行上门服务,主动服务,开展城市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试点工作。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促进健康公平的重要举措。要确定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基层卫生机构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预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职业卫生、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要切实落实国家免疫规划,强化边远、贫困和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免疫规划工作,制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和考核评价办法。要进一步做好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快推进农村改厕和农村饮水卫生安全工程建设,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继续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区)、卫生村镇活动,推进建设健康城市(区、镇)试点工作,积极防治病媒生物,进一步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广泛深入开展。

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和监管。今后三年,将选择若干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为全面改革公立医院奠定基础。第一,要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探索建立以医院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院长任职资格、岗位职责、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训、激励约束和问责奖惩机制。第二,要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医用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住院医师培训、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补贴等,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公立医院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惠民服务和政府指定的其它公共服务经费,对传染病院、职业病防治院、精神病医院、中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在投入上予以倾斜。推进医药收入分开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解决,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适当提高技术劳务性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医用耗材、部分大型诊疗设备偏高的收费标准。第三,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审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探索注册医师多地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加快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工作开展。第四,在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医院监管机构,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估管理体系和医疗质量安全评价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标准和规模,严格控制特需医疗服务比例。第五,优化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数量、规模和布局。加强对城市公立医院的规模、结构和布局的宏观调控,重点加强县医院和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区级医院能力建设。对部分公立医院,可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优化重组,包括迁建、整合、转型、改制。

第18篇:陈竺部长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卫生部部长

陈 竺 (2008年1月7日)

同志们:

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是在卫生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卫生工作成就和经验,回顾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部署2008年卫生工作重点,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为推动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吴仪副总理亲自到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五年来卫生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深刻总结了探索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的重要经验,并对今后卫生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吴仪副总理的重要讲话,努力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供同志们讨论。

一、一年来卫生工作的回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心艾滋病防治工作,亲切慰问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和患者,深入基层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保障等情况,要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吴仪副总理对卫生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亲自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重大疾病防治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重点工作,并取得扎实进展。国务院发布实施《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卫生投入显著增加,其中,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达到631亿元,比2006年增长277%。全国卫生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扩大,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试点顺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到2007年9月底,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占全国总数的85.5%,参加农民达到7.26亿人,参合率达到86%,提

1 前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年度发展目标。全国已有20个省份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制度运行进一步规范,统筹补偿模式逐步完善,受益面不断扩大,受益程度进一步提高。全面落实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建设规划。中央下达专项投资27亿元,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村卫生服务能力有了新的提高。深入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中西部农村地区卫生人才培训工作,受到人民群众和基层卫生机构欢迎。以农村为重点,积极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改水改厕和创建卫生镇等活动,努力促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新贡献。一些地方认真探索乡镇卫生院由政府财政保障人员工资、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农村卫生机构业务合作机制以及乡村医生养老待遇等问题,为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积累了良好经验。

(二)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全国98%的地级以上城市、93%的市辖区和一半以上的县级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达到2.4万个,比2005年增加了47%。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培训人员进行补助,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均衡发展。一些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六位一体”功能得到增强。一些地方积极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双向转诊和基本用药政府招标采购、统一配送、降低或取消药品加成率等政策,取得了积极效果,受到居民欢迎,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了经验。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对改善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全国逐步建立。

(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得到提高。国家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患者筛查和诊疗进行补助,努力减轻重大传染病对人群、家庭和社会的危害。认真组织实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投入27亿元,将甲肝、流脑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预防的传染病由7种扩大到15种。积极推动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精神病、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疾病防治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努力控制疾病负担。不断健全卫生应急体制机制,认真实施《国际卫生条例》,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严密防控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有效防控了各种疫情和相关公共卫生事件,有力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和

2 谐的局面。逐步扩大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覆盖范围,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改善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努力做好减少出生缺陷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卫生监督体系不断健全,全国98%以上的市和94%以上的县建立了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员近10万人。有的地方将卫生监督体系延伸到乡镇和社区,提高了卫生监督覆盖面。努力提高卫生监管人员素质,改善监管能力。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要求,牵头完成了餐饮消费安全整治任务。完善和扩大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开展全国总膳食调查。做好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加强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放射防护等公共卫生监督和健康相关产品监管。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年-2015年)》。启动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探索建立劳动者健康监护制度。

(四)医疗机构管理得到加强,医疗服务更加规范。在全国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努力改善医院管理和提高医护服务水平。坚持以公益性为导向,强化管理措施,规范执业行为,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加强处方管理,实行按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和处方点评制度,规范了用药管理。通过立法加强了对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准入和规范管理。医院内涵建设受到重视,基础管理得到加强,诊疗工作进一步规范,医疗质量得到提高。稳步推进院务公开,加强社会监督,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开展护士岗位技能训练等活动,护理工作得到加强。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推行价格公示制和费用查询制。促进医疗检查结果互认,节省了医疗资源。各地积极发展济困医疗服务,增设济困医疗机构或病床,困难群众的受益面越来越大。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加大院长责任,规范医院经济运行,探索建立有激励有约束有活力的运行新机制。在前段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工作机制。以上综合措施的效果明显,卫生部门所属医疗机构每门诊人次和出院者医药费用已连续两年接近零增长,明显低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增长幅度。

(五)中医药工作稳步推进,中医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国务院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工作,与科技部等联合印发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面规划了今后一段时期中医药创新发展蓝图和任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展了“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

3 宣传活动。实施全国重点中医医院和县级中医院建设项目,加强对综合医院和城乡基层卫生机构中医建设指导,积极推进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正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惠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活动更加富有成效,国际影响不断加大。

(六)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务院领导下,卫生部作为牵头单位之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围绕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和讨论,委托7家国内外专业机构开展了独立研究,广泛征求群众、专家和地方政府意见,扩大决策的民主性和社会参与程度。目前,有关改革指导意见和配套文件已基本形成。此外,认真研究、积极支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推动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各地从实际出发,踊跃探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路,落实政府责任,增加卫生投入,努力增强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

(七)国际卫生合作交流深入开展,外部发展环境更加优化。进一步加强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双边、多边以及民间交往活动更加频繁和富有成效。成功举办第11届全球卫生研究论坛、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国际研讨会、第39届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会议和国际食品安全高层论坛,积极参加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发展与东盟、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国际组织的卫生交往,加强同周边国家在卫生领域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争取全球基金等国际项目,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技术,发展我国卫生事业。在第60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再次挫败台湾少数政治势力试图挤入世界卫生组织、分裂祖国的政治图谋。继续推进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合作交流,为维持港澳繁荣稳定做出了新贡献。认真做好援外医疗队选拔和派遣,向46个亚、非、拉国家派出医疗队。积极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有关承诺,帮助非洲国家防治疟疾,并设立防治中心。

(八)其他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卫生法制建设取得新的成果,制定发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处方管理办法》、《信访工作办法》等一批法规和部门规章,卫生标准建设扎实推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推进政务公开,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重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全科医师和护士培训,努力为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培训适宜人才,提高卫生管理队伍素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作,完善新闻发布机制,正确引导舆论。重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认真做好信访工作,主动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改进卫生信息统计报告制度,提高时效性,为科学决策服务。大力推进卫生

4 行业作风建设,组织全国性卫生系统文艺汇演,向全社会展示了广大卫生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精神风貌。大力宣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新涌现了一批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注重建立纠风工作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医德考评制度。加大重点案件查办力度,整肃医疗服务风纪,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得到加强。落实卫生保健和老干部工作的要求和相关政策,出色完成了服务和保障任务。

一年来卫生工作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应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有力的领导,归功于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央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归功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关心帮助,归功于全国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无私奉献和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卫生部向关心、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中央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向广大人民群众、全国卫生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医疗卫生工作距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还有较大差距。重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卫生监督管理能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不适应公益性目标要求,卫生队伍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探索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吴仪副总理总结的卫生工作重要经验,振奋精神,实事求是,开拓进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着力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通过的报告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学习、宣传、贯彻好十七大精神,是卫生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提高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卫生改革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坚持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卫生改革发展实践,不断开拓前进。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实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将发展卫生事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

(一)充分认识卫生事业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健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阐明了健康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目标,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将促进健康为己任的卫生事业提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空前高度。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重视和发展人的权利,不仅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而且包括健康权。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条件,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卫生事业作用、性质和地位的认识,坚持公益性,并将发展卫生事业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行动和检验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落实政府职责,发挥政府作用。各级政府要把保障和增进健康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加强卫生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并与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卫生系统和卫生工作者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必须积极改善服务,加强管理,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卫生工作的重大战略目标。十七大报告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人人享有”的本质含义是“公平享有”,任何公民,无论民族、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收入水平等,都享有同等权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指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家、社会、个人能够负担得起的,投入低、效果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既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供血服务以及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和安全饮用水等公共卫生服务,也包括采用基本药物,使用适宜技术,按照规范诊疗程序提供的急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医疗服务。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党中央从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判断出发,对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进行全面科学分析基础上,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战略发展目标,是对人民群众新期盼的郑重承诺。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促进公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逐步缩小当前在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服务利用和健康结果等方面存在的比较

6 明显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各级政府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负有重要责任。要实现人人享有,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动员、领导、投入、服务和监管职能,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加强监管,保证服务安全和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同时,也必须看到公共资源的有限性与需要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卫生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坚持从优先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健康需要入手,努力改善公平。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工作者要始终把增进人群健康放在一切卫生工作目标的优先位置。当前,尤其要准确分析和全面把握新形势下影响城乡居民健康的各种因素和主要健康问题,采取积极、主动、有效的干预策略,努力改善和不断增进人群健康。研究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作为卫生系统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战略是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以解决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的原则,采用适宜技术,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切实加强对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卫生问题的有效干预,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大战略目标。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必须着手以下工作:一是根据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可干预性和干预的成本效果以及相关国际承诺,确定优先领域和重点。二是根据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全国和地方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卫生服务,还要特别关注影响健康的各种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因素,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三是建立健全健康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以人民健康状况为中心,既反映工作情况,更要反映群众健康素质的变化。为此,必须建立和发展相应的体制机制、投入、人才、科技、文化和国际合作等支撑体系。

(三)着力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对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病有所医”的新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工作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全部实践概括起来就是在努力探索一条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十七大报告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把卫生事业制度建设提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现阶段,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核心工作是努力建设和完善“四大体系”,即: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大体系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只有同步

7 加强四大体系建设,并注重加强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单独加强某一体系或者割裂体系之间的联系都难以实现上述目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各级政府特别是广大卫生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方向,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遗余力地予以推进。

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按照吴仪副总理讲话的要求,把握正确方向和重点,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务求实效。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对卫生改革发展全局的驾驭能力。必须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按照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在规律办事。必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和政府主导、社会及个人积极参与的原则,努力实现公平、效率的有机统一。必须把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中医药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加大各级政府责任,增加政府投入,加强监管。必须健全和完善城乡卫生体系,优先发展基本卫生设施,配备基本卫生人力,装备基本卫生技术,采用基本药物,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

总之,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同步加强各个体系的建设,并强化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依靠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建设,依靠发展提高质量和服务,将十七大提出的卫生发展目标有效落实好。

(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卫生改革发展。深化卫生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战略目标的重要行动。深化改革要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体现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当前,社会各界对卫生改革十分关心,期待改革方案早日出台。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待成熟后,国务院将召开会议,进行专门部署。高强同志要在本次会议上阐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在此,谈谈涉及改革发展的几个认识和实践问题。

第一,突出公益性,坚持利民惠民。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与其他产业部门有着不同的存在和发展目的。卫生事业主要的责任是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通过治疗患者而获取经济收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重点强调了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这是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对公共医疗卫生提出的明确要求,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由于受观

8 念、投入、监管、治理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弱化已成为当前人民群众反响最强烈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如不有效解决,不仅无法保证群众“病有所医”,而且将对社会稳定和谐造成严重影响。落实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必须重点着眼于政府举办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坚决执行和落实现有的政府补助政策,另一方面还要随着公共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而加大投入。同时,要认真研究财政补助政策和价格政策之间的有效协同和配合,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相应降低医疗卫生服务价格,让人民群众切实受益。要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诊疗服务规范,优先采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严格控制服务成本。此外,还要通过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框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实现公益性。

近年来,各地开设了一批济困医院和济困病房,为缓解部分困难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促进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探索了经验,值得肯定。要继续完善这项工作,并将其纳入“卫生惠民服务工程”。各级政府要落实相应的财政投入和价格政策,扩大财政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水平,支持公立医院等提供价廉、效佳的基本医疗服务。“卫生惠民服务工程”要与医疗救助等制度相衔接,让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阳光惠及困难群众。

第二,加强规划和协作,提升卫生系统整体效能。医疗卫生系统是一个结构、功能十分复杂的系统。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需要将功能各异、定位不同、层级分化的医疗卫生机构整合起来,共同服务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最终目标。因此,加强区域卫生规划,明确不同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目标十分重要,这也是政府管理卫生事业的重要职责和主要手段之一。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和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重点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引导大中型医院重视和发展基本服务,增加供给,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服务。

从卫生系统增进健康的最终目的来看,在加强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上,还必须强调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与相互支持。要促进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功能融合与协调配合,共同履行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功能;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共同存在、共同发展,提倡中西医结合,共同为保护和增进城乡居民健康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卫生对农村卫生的支持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并逐步缩小城乡卫生服务差异;要鼓励支持社会资金举办医疗机构,促进不同所有制医疗

9 机构之间的功能与特色互补,形成分工明确、共同发展的格局,更好地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要促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与互动,建立指导和协作关系,逐步实现双向转诊和信息互通互联,编织好覆盖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网,巩固和发挥中国卫生的特色。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整个卫生系统的目标,不仅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责无旁贷,大中型机构也负有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不仅卫生服务体系必须确立公益性的服务导向,卫生筹资和保障体系也必须对群众利用医疗卫生服务给予积极支持,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也必须及时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基本药物和设备。只有促进卫生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与互动配合,才能改善卫生系统的整体绩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同志们,党的十七大报告为中国特色卫生事业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提出了新的要求。卫生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各级政府和全国卫生系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振奋精神,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紧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夺取卫生改革发展的新胜利,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三、扎扎实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卫生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还要举办北京奥运会。做好今年的卫生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至关重要。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卫生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稳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继续发展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重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防控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中医药工作,强化医疗卫生监管和法制建设,努力推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上述要求,今年要切实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稳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各级政府工作的一件大事,国务院正在制定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及配套文件,还要进一步征求各方面意见。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今年的主要任务是选择部分地区,围绕改革重点内容开展试点,为在全国范围深化改革探索经验。各地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用党的十七大精神统领改革。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而又创造性地进行落实。试点地区要根据中央精神制

10 定试点方案,加强政府领导和部门协作,有效推进试点工作。卫生部门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部门之一,要继续开拓进取,积极做好服务和协调,为探索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做出重要贡献。

今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医疗救助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也将探索建立,这些都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继续鼓励和指导各地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各地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照中央的改革精神,及时进行调整完善和充实提高,形成良好的中央和地方互动局面。要重视政策研究能力建设,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要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和智慧,尤其是注意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积极鼓励科研教学机构中从事卫生政策研究的力量成为卫生改革发展的重要智库。

(二)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短短四年来,在扩大覆盖人数、控制医药费用、提高受益水平、改善管理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令国内外公认的成就,说明在制度设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补偿政策等方面是符合国情的,应当在现有制度框架内不断完善。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提出今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实行的新目标,任务光荣而艰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抓好扩面工作,组织、引导、动员农民群众参加,确保全国农村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受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缴费政策,提高筹资水平。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由人均40元提高到80元,农民缴费也相应提高,各级政府要落实好上述要求。卫生部门要主动与民政等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好困难群众缴费问题。三是在筹资额度增加的情况下,相应调整补偿方案,提高参合农民保障水平,让农民群众更多受益,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有吸引力。四是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经办能力建设,落实管理机构和人员,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管理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群众。五是规范基金监管,严格基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率,保证基金运行安全,防范各类风险。六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和药品使用监督管理,推广适宜技术,推广基本用药,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上涨,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力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

在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与联系,逐步落实公益性。农村服务网络建设方面要积极落实去年初级卫生

11 保健《北京倡议》中的有关承诺,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水平。二是围绕准入、稳定、教育、培训等关键环节,切实抓好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培训的长效机制。要做好农村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试点工作,争取用5年时间为乡镇卫生院招聘1万名执业医师。试点省份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和管理,确保成效,为试点扩大到中西部省份打下良好基础。三是抓好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农村卫生机构业务合作试点工作,推进农村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四是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深入开展二级以上城市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探索建立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三)加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网络,既能提供方便、价廉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又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有利于两个层级卫生资源间的良性互补,是当前深化医药体制改革中的关键环节。今年,各地要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重点,继续大力健全体系,转化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公益性质。主要任务是:一是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基层卫生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二是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强化预防保健功能,探索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城市医院、预防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切实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性作用。三是积极探索科学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落实政府投入政策,鼓励和指导地方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零差率销售和保障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探索,建立激励约束有效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四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要做最大的努力,充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优秀人才队伍,采取有效激励机制动员、组织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及保健机构的医务人员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实施技术指导,加强人员培训,建立联系社区家庭的全科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服务团队,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五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规范资源和技术准入,严格技术标准,加强服务管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责、工作内容和绩效考核办法,推广应用适宜技术。六是积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方便价廉和防治结合的服务特点和优势,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连续三年的实践证明,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是必要和有效的,应该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今年,继续在全国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要继续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

12 务理念,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要积极引导各级公立医院和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更加重视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入到“卫生惠民服务工程”中来,并将承担惠民服务的情况作为医院考评的主要指标之一。今年,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和内涵建设的主要工作有:一是严格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人员和医疗技术准入管理,认真执行医疗服务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护理规范,加强临床用药和医院感染管理。重视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急救等公共卫生工作,加强与疾病控制机构和急救指挥机构的联系与有效互动。二是不断完善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建立中国特色医院管理评价制度。扩大医院巡查范围,强化属地化管理,探索建立加强医院管理的长效机制。三是在二级以上所有医院全面推行院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扩大职工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四是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规范收支行为,改进药品采购管理,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审计制度,严格控制成本。重大投资项目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并经过政府批准,禁止擅自决策,从严控制新上项目和建设规模。五是努力探索公立医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既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又要防止过分注重经济激励的片面做法。六是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改善医护比例,提高护士队伍职业素养、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七是积极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加强采供血机构能力建设,狠抓质量管理,确保血液安全。八是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维护医疗机构正常工作秩序和患者就医环境。九是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建设。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建立医德考评制度,弘扬行业新风,建设先进的医院文化,努力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十是不断巩固和扩大治理商业贿赂的成果,健全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工作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行动,放到全局卫生工作的重要位置,重点部署和安排,务求实效。要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关于医德医风和纪律监察工作,还要召开会议,进行专门部署。

(四)继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抓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今年,我国公共卫生工作面临两大机遇。一是将在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和残奥会,二是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将全面推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做好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卫生保障工作,强化疾病监控、卫生监督、卫生应急和医疗救治。加强北京等奥运举办城市与周边省份联防联控,做好境外疾病信息监测,对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组织开展演练并完善预案,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减轻和消除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切实落实奥运会和

13 残奥会的卫生保障措施,确保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盛会。另一方面,又要用好改革给公共卫生工作带来的机遇,不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点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各级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二是进一步明确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职责,在财政政策不断到位的同时,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行定编、定岗,建立和完善机构和岗位的绩效考核制度,改善内部管理,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加强预防和医疗服务间的联系。有条件的地方可支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互派医师,促进知识和技能融合。各级医疗机构要重视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公共卫生工作。通过加强预防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与互动,密切防治之间的工作联系,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四是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体制机制,强化规范管理,完善预案,组织综合演练。严密防控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SARS、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畅通信息,扩大互联互通范围。五是继续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落实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疾病的防治策略。坚持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加强血吸虫病防控。进一步规范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和管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六是根据国家扩大免疫规划要求,各级政府要保障工作经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切实提高免疫效果,使扩大免疫规划政策落到实处。七是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扩大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覆盖面,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和干预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八是进一步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加强健康教育,落实基本防控措施,建立多部门合作和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快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基层防治网络,改善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治。九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促进活动。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除害灭病,改善城乡卫生面貌。以社区、厂矿、学校等为重点,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消除危险因素。认真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积极做好控烟干预工作,努力减少烟草对健康的危害。十是认真实施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公共卫生项目,加快执行进度,加强资金监管,保证项目执行效果。

继续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促进监管工作重点向基层下移,扩大基层卫生监督网络,落实卫生监督经费保障措施。完善卫生法律、法规、各种技术

14 规范、操作规程和行业标准,健全技术准入、执业规范、质量考核、日常监管、信息发布、患者权益保障等项监管制度。严格规范卫生行政许可,深化许可制度改革。重点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巩固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成效,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狠抓长效机制建设。努力做好血液安全监督,对重点地区、重点问题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和频度。做好食品、化妆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监管工作。建立餐饮业食品索证制度,加强监督抽检和监测工作,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做好职业卫生和放射防护监管工作,扩大重点职业病群体的健康监护覆盖面,继续开展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重点解决农民工职业卫生服务问题。进一步规范放射诊疗机构许可,推动实施《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年-2015年)》,积极开展饮用水和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抽查。加强学校卫生监督工作,改善学校卫生状况,促进学生健康。

启动“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研究和制定工作。要组织多学科力量,深入分析城乡居民的疾病负担,确定主要健康问题,筛选成本效果好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服务和干预策略,制定相应的筹资、服务、人才、科研等保障条件以及评价指标体系。这项工作需要卫生系统内部通力合作,并要加强跨部门协调,经广泛征求意见后,报国务院批准施行。各地要积极行动,因地制宜,着手制定本地区的行动计划。

(五)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是中国特色卫生事业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中医与西医、中医与中药的协调发展。要继续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和政策倾斜,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完善服务体系,适应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尤其要将重点放在提高农村、城市社区的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和服务水平上。加强中医院中医药服务财政补偿机制等重点、难点问题研究,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工作,组织实施好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重点中医医院等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项目,加大中医药科研和人才培养力度。以重大、疑难、传染病以及常见病、多发病和中医药具有优势的病种、专科、专病为突破口,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努力提高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探索发展中医“治未病”保健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切实推进中医药科普和文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六)统筹做好其他卫生工作。加强卫生法制化建设,认真做好精神卫生法、初级卫生保健法、中医药法等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卫生法规规章和标准,做好普法和行政复议工作。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科学执政,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卫生系统公务员队伍素质,建设服务型和学习型卫生行政机关。要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卫生人才发展战略,为城乡基层培养培训和招聘适宜人才,推进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卫生管理干部职业化建设。积极探索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医疗卫生机构竞争上岗,促进人员流动,调动积极性。认真组织实施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和科技交流。开展卫生技术评估工作,促进费用低、效果好的技术服务于群众。根据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协调医学教育发展问题。规范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努力形成终身教育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涉及群众健康权益的信息和事项作为卫生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积极推进卫生政务公开工作。医疗卫生机构也要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提高信息公开的程度,疏通信息公开的渠道。要进一步加强卫生信访工作,健全综合协调机制、排查化解机制、信息汇集分析机制和督察考评机制等,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要从源头抓起,消除矛盾产生的根源,维护社会稳定。要继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全方位推进卫生外事工作。

在以上重点任务中,尤其要做好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奥运和扩大免疫规划,以及中医药“三进”工程等几件实事。

今年的卫生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卫生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紧紧依靠群众,深入实际搞调研,掌握情况,把握民生和民愿,全面增强领导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既要冲锋在前,踏实工作,又要善于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合力;既要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着眼制度建设,谋划长远;要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同志们,党的十七大对卫生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了战略部署,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奋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以更好更大的成绩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19篇:陈竺:“十二五”深化医改需突破八个关键问题

陈竺:“十二五”深化医改需突破八个关键问题

2012年01月05日 14: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5日电 据卫生部网站消息,在1月5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需要进一步突破的八个关键问题。

一是全面取消以药补医,理顺补偿机制。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十二五”医改规划的部署和要求,主动争取政府领导,努力创造条件,落实取消以药补医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医保补偿作用,稳步推进价格改革,争取“十二五”期间在全系统稳妥有序地革除以药补医弊端。今年300个试点县先行推开,力争2013年在县级医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

二是全面推进支付制度改革。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既管新农合又管服务提供的优势,率先推进新农合的支付制度改革。同时,要与医保、物价等其他相关部门协调,抓紧总结各地近年来试点经验,制定实施方案,确定适应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不同类型服务的支付方式,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按人头等支付方式替代按项目付费。要把临床路径与支付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做好费用测算等基础性工作,确保支付制度改革与取消以药补医同步推进。

三是强化新农合的风险保护机制,合理设置管理体制。2012年,政府对新农合的补助将提高到240元,各地区要从新增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建立省级统筹基金,用于重特大疾病保障,并与医疗救助有效衔接,使重特大疾病补偿水平达到90%左右。年底前全面实施儿童白血病等8个病种的大病保障。还要在三分之一左右的统筹地区,将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I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等12种疾病纳入保障范围。同时通过实施规范化治疗,做好费用控制。要探索利用商业保险形成多重补充保险机制,分担重特大疾病高额医疗费用。各地要积极协调财政、民政等部门,落实上述任务,最大限度降低参保群众的灾难性医疗支出,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四是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要继续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不断巩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2012年,各地区要对基层综合改革开展一次“回头看”,对各个环节的政策、措施、任务和工作目标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找出薄弱环节,明确未来几年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要切实巩固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抓住落实投入政策、规范采购供应、严格零差率销售等关键环节,推动基本药物制度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常态化健康有效运行。要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继续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落实对乡村医生的各项政策。“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研究并妥善解决其身份和保障待遇,不断加强培养培训,提高服务能力,确保基层网底不破。 五是全面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促进医疗机构良性竞争。“十二五”期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将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服务安全、质量、费用等信息进行排序,定期向社会发布。我们要转变管理理念,从维护患者权益的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把改革监管方式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措施,推动医疗机构改进服务,形成良性竞争。要贯彻落实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各项政策,新增医疗服务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并在政策和管理上一视同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

六是创新工作方式,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十二五”期间,要创新组织领导方式,借鉴北京、重庆等地做法,以开展健康城市(城镇、社区、乡镇)创建活动作为制度平台和工作抓手,将国民健康政策融入各项社会政策,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要创新工作方式,借鉴湖北、山东等地做法,整合管理、服务、技术、资金资源,形成面向群体、面向社区、面向家庭,协调高效的服务团队。要创新服务内容,逐步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群众受益范围。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推广中医药预防适宜技术。要以流入地为主,特别重视并优先解决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均等化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要严格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规范化、精细化的工作标准、技术规范、服务流程,强化绩效考核,把考核结果与经费投入和个人奖惩挂钩。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实现“健康中国2020”打下坚实基础。

七是全面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十二五”期间,要在总结过去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制度、全面推进。要统一药品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办法,实行质量优先、招采合

一、量价挂钩。要逐步将耗材、设备采购纳入集中招标采购范围。对部分专利药、高值耗材、大型设备探索面向国内外生产厂家集中采购。对进口产品实行以国际采价为基础的集中采购。

八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分配激励机制。“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探索、取得更大突破。要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体制。要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不断增加全科医生的数量,使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全科医生。要建立和实施住院医师培养制度。要创新基层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建立特岗医生制度,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培养规模。适应卫生改革发展要求,大力培养护理、公共卫生、中医药、卫生管理等各类紧缺人才和高层次医教研人才。要创新医务人员分配激励机制,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体现医务劳动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医务人员总体收入水平。扩大岗位绩效工资实施范围。推行岗位管理,实现同工同酬同待遇。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医院收支结余着重用于改善医务人员待遇。

第20篇:西竺文学报工作总结

西竺文学报2013年度工作总结

本学年以来,文学社在各位同学以及各指导老师的殷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我们深刻领会文学社的宗旨,不仅秉承了以往的优良工作思路和方式,还在新的环境下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积极响应校团委各项工作。

在文学社组织制度建设

1、在这一年里,我们不仅继承了以往优良的制度建设,并在大家集思广益下,秉着“以会员为主”理念,增设了“会员分管制度”,——即每个理事负责联系沟通几名会员,成为一个会员小组,定期交流,经过实践的证明,整个湖畔的气氛更加融洽,会员与理事的关系较往届有了更加密切的进步,真正做到“以文会友,与友论文”!

2、同时我们还形成了“干部问责制度”,即会员,理事定期反映上级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以此我们理事机构的办事效率,以及干部的工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改观!

3、在理事机构的凝聚力建设方面,我们全体理事积极参加拓展运动;还组织了多次交流活动,出游,以及适当的娱乐活动,在此中,不仅提高了凝聚力,还提高了战斗力,从而大大提高了理事机构的精神面貌!

4、按时参加社团部组织的各种会议,按时签到,以及定期开展例会。及时上交活动总结,财务总结,以及做好保护公共财产的工作,根据社团部规章行事。

在举办活动方面

1、我们依照前一年制订好的计划,本着我们提高会员写作能力与口才的理念,针对会员的学习需要,展开一系列的富有文学韵味的特色活动,写作比赛,创作心得交流,定期定时举行征文活动,切合学校工作热点,并提高会员的写作动手能力等等,都力图展现我们的湖人文学风采。并且进一步提高肇庆学院的文学氛围,从而真正的秉承了“文学为人学”的信念,这也得到了广大会员的认可。

立校内外的合作关系方面

1本学年以来,文学社在校团委社团部,以及各指导老师的殷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我们深刻领会文学社的宗旨,不仅秉承了以往的优良工作思路和方式,还在新的环境下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现将2009-2010学年度湖畔文学社的工作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在文学社组织制度建设

1、在这一年里,我们不仅继承了以往优良的制度建设,并在大家集思广益下,秉着“以会员为主”理念,增设了“会员分管制度”,——即每个理事负责联系沟通几名会员,成为一个会员小

组,定期交流,经过实践的证明,整个文学社的气氛更加融洽,会员与理事的关系较往届有了更加密切的进步,真正做到“以文会友,与友论文”!

2、同时我们还形成了“干部问责制度”,即会员,理事定期反映上级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以此我们理事机构的办事效率,以及干部的工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改观!

3、在理事机构的凝聚力建设方面,我们全体理事积极参加拓展运动;还组织了多次交流活动,出游,以及适当的娱乐活动,在此中,不仅提高了凝聚力,还提高了战斗力,从而大大提高了理事机构的精神面貌!

4、按时参加社团部组织的各种会议,按时签到,以及定期开展例会。及时上交活动总结,财务总结,以及做好保护公共财产的工作,根据社团部规章行事。

三、在举办活动方面

1、我们依照前一年制订好的计划,本着我们提高会员写作能力与口才的理念,针对会员的学习需要,展开一系列的富有文学韵味的特色活动——辩论技巧讲座与教授,内部辩论赛,出游采风,写作比赛,创作心得交流,定期定时举行征文活动,切合学校工作热点,并提高会员的写作动手能力等等,都力图展现我们的湖人文学风采。并且进一步提高肇庆学院的文学氛围,从而真正的秉承了“文学为人学”的信念,这也得到了广大会员的认可。

2.、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系列纪念活动,包括——创作交流,创作大赛,以及展廊。大大提高的湖畔文学社的知名度,从而提高一定的影响力。

3、在活动的举办上,我们不仅注重吸取经验,在办好以往活动的同时,也注重创新,创办了一个新的品牌活动——第一节校园文学创作大赛,并与文学院《中文学子》合作,累计共有超过500位的同学报名参加,获奖作品经文学院老师评析,获得嘉奖。

5、组织会员参加校社团部组织举办,以及院校举办的各项活动,活跃了氛围,以及获得近一百个奖项。

下一年里,我们会就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总结工作上的不足,积极做好各项工作,以争取将文学社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台阶上!

陈竺发言稿
《陈竺发言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