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发言稿

城镇化建设专题培训班发言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06 08:32:31 来源:发言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六枝特区“城镇化建设与管理”培训班圆满结束

六枝特区“城镇化建设与管理”培训班

圆满结束

金色的十月,秋风送爽,由中共六枝特区委组织部牵头,中共六枝特区委党校承办的“城镇化建设与管理”培训班于10月14日在党校如期开班。特区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周定忠、特区党校常务副校长周龙、特区组织部干教办主任左广来出席开班典礼,并各自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特区党校常务副校长周龙同志勉励学员在党校培训期间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严明纪律,带着问题来,带着责任学,带着成果归,并提前祝贺本期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

本期培训班共有来自特区各乡镇和机关单位的50名学员,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共30名,占本期参训学员的60%。 本次培训历时7天(10月14日-10月20日),这也是特区党校自乔迁到九头山文化公园办公以来举办的第一期培训班,预计到今年年底,还将举办科级干部培训班、远程教育培训班、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班等班次。 特区党校校园环境幽静、舒适,空气清新,50名学员全部吃住在党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在教育教学上,课程安排周密得当,课堂纪律要求严格,课外活动丰富有趣,班主任、辅导员全程监管,确保严格管理和周到服务;在后勤保障上,12间学员宿舍干净整洁,食堂饭菜清淡营养,既经济又实惠,

受到特区领导及广大学员的一致好评,真正实现了让脱产学习的党政干部从工作到学习的转变,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学员的转变。

在培训期间(10月18日-10月19日),特区组织部、特区党校还率领50名学员奔赴盘县滑石乡、淤泥河乡、羊场乡、石桥镇等地参观考察,结合教学内容,学习借鉴当地在城镇化建设与管理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10月20日上午,根据特区各乡镇实际情况分四个小组进行了为期半天的学习讨论,认真总结在此次培训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特区组织部副部长洪军、特区党校常务副校长周龙同志出席结业典礼并发表讲话,祝贺50名学员顺利结业。自此,本期培训班圆满结束。

(六枝特区党校:卢盘)

推荐第2篇:城镇化建设

新华社采访柳州市委书记 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柳房网讯)“城镇化须有产业支撑,不能简单造城,要将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须解决好产业支撑的问题。

郑俊康说:“没有产业支撑简单造城,很可能引发乱上项目、浪费土地、劳民伤财,城镇化最后空心化,出现所谓的‘空城’‘鬼城’现象 。”他认为,一个地区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必须与其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与其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匹配,这样才能防止出现就业不足、两极分化严重、出现所谓“贫民窟 ”等问题 。

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是基础,解决好农民利益问题是关键 。郑俊康认为,推进城镇化,要为农民创造融入城市生活的基本条件,做到“三个确保 ”:要确保失地农民的收入比原来高、要确保被拆迁的农民住房比原来好、要确保解 决好养老等相关社会保障问题 。

“实施城镇化,要保持清醒头脑,量力而行,趋利避害,做好风险防范 。”郑俊康建议国家更加严格、更加细致、更加具体地对全国产业化城镇化实行区块化指导、宏观管理,避免各地产业化盲目推进形成重复投资、项目雷同、产能过剩,打乱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

郑俊康认为,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扮演着主要角色,但是在财力配置上并不匹配 。“很多地方只能靠‘土地财政’来勉强支撑,而且个别地方财政透支严重 。”他希望国家一方面要优化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事权分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城镇化发展的硬性标准,制定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引导地方科学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避免城镇化演变成为追求政绩、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 ”。

市委书记李维员:坪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初见成效

10月29日下午,市委书记李维员到坪石镇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市领导李华伟、华健生、欧阳晓冬、张盛福,市发改、经信、财政、国土、住建、农业、计生、民政、统计等职能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调研。李维员充分肯定了坪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首先,李维员一行人马不停蹄,不辞辛劳,先后调研了东方锆业乐昌分公司、老坪石农贸市场、恒辉花苑、河西新城、河西湾住宅小区、北岸沿江风光带等项目。李维员每到一处,都详细听取介绍,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调研过程中,李维员对坪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坪石镇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务实得力的发展举措,工作成效令人振奋,对坪石镇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随后,在坪石镇政府六楼大会议室召开了全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会上,市委常委、坪石镇党委书记欧阳晓冬简要介绍了坪石镇近期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坚定实施“一市两城”、“南延西拓”发展战略,明确了“一主两翼三组团”的城市发展总体布局,努力将坪石打造成国内知名、省内首先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美丽城镇。二是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华电坪B、东方锆业、中健行等现有企业,不断拉长上下游产业链。电力建材、新型化工、生物保健等产业初具规模,上海绿地成功收购粤湘仓储物流。三是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扶贫“双到”工作为抓手,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了10个省定贫困村指标。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帮扶资源,共同谋划村集体经济发展蓝图,破解发展难题。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四是抓好社会稳定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理顺了信访体制,实行领导带班制度,倾听民意,纾解民怨。有效化解了一些闹访缠访案件,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显著,信访总量大幅下降。五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公平、公开、公正选拔任用干部,公开选聘了坪石敬老院院长、相关村(居)干部。通过民主评议,依法终止了百家洞村委会主任职务。坪石镇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

李维员对坪石镇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坪石镇所做的工作兴奋点多,发展变化快,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发展思路清晰。班子有战斗力,有长远眼光,善于把握大局,对政策把握运用到位,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具体,措施得力。实施“一市两城”战略,有利于增强坪石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发展区位优越。随着广乐高速公路明年10月通车,作为广东辐射内陆的节点,坪石镇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三是加快发展的时机成熟,政策空间和潜力大。国家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坪石镇将可享受一般镇没有的优惠政策。四是成效初现,兴奋点多。坪石镇班子做了大量繁琐的工作,东方锆业、河西新城、西河湾等项目成效显现,发展比预想的快。五是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坪石镇引入“城市综合体”的先进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完善城市功能和布局,城镇化发展成果将逐渐惠及百姓。

李维员对坪石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五点意见:一是坚持规划引导。城市规划不能朝令夕改,要注意保持规划的前瞻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二是“快”字当头。有序推进河西新城等各类项目,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政策机遇。三是坚持产城融合。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带旺坪石发展。四是坚持民生为重。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让人民群众尽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五是坚持内外结合。市直部门要加大对坪石镇的支持力度。坪石镇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争取上级职能部门的支持,善借外力推动坪石发展。

最后,李维员对坪石镇党政领导班子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凝心聚力,推动发展。坚持以党委为核心,加强团结,合力攻坚,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统筹抓好征地拆迁、计生工作、信访维稳、社保扩面、森林防火等工作,各项工作都不可掉以轻心,要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三是发扬敢打硬战、善打硬仗的优良传统。努力克服征地任务重,经费保障不足等困难,攻坚克难,团结拼搏,为推动坪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争当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

——市委书记何雄在全市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12月1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经过市委常委会研究,我们用两天时间召开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昨天,我们组织有关市级领导和部门的同志到新乡、濮阳两市参观考察,主要是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学习他们在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面貌的提升、新型社区建设、土地运作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经验做法。今天上午的会议,主要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建设的标准和进度,明确工作的责任和激励约束的措施,对全市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在今天的会上,四个单位作了表态发言,把工作的理念、重点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推进都讲得很清楚,重点片区指挥部办公室向市政府递交了目标责任书,牵头的市级领导也作了表态发言,讲得都非常好。王市长对全市城镇化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把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有几个重要节点,济源需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靠什么来支撑,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要求,都讲得很全面、很具体、很清晰、很明确,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以下几点意见:

一、学习十八大精神,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认识 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也是当前全党全国一项重大的发展战略。我市已经连续三年召开了城镇化的专题会议,2010年是城镇化工作会议,去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今年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这说明我们对城镇化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以前搞城镇化,就是把城市做大、城市框架拉大。现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还包括人怎么进来,人进来以后怎样实现市民化,人进来以后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产业支撑、生态环境怎样改善,是一个统筹协调的有机体。我们要把对城镇化的认识和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起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靠什么?李克强同志在最近《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要靠产业的创新转型、靠城镇化、靠服务业、靠区域发展、靠资源环境的改善,并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新型城镇化与原来所讲的城镇化的区别,新就新在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是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心城市、小城镇和社区相互协调推进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能够形成大量的投资需求;二是能够形成大量的消费需求,能够提高居民收入,能够推动产业集聚升级,能够缩小城乡差别。所以,新型城镇化对济源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加快新型城镇化,要抓住三条主线:一是造城,要统筹规划指引,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布局,拓宽城市的发展空间;二是兴业,就是要培育产业,传统产业做长做强,新兴产业招大引强,同时培育新的业态,比如创意、文化、商贸、休闲、娱乐产业;三是社保,城市的教育、医疗等发展要跟上,城乡的社会保障要接轨,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等要同步。三条线同时展开,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就做好了。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认识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把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内涵和原来城镇化的差别,以及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节点、主要任务都要搞清楚,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抢抓当前的有利时机,努力把我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此来引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 今天会上下发了新型城镇化相关文件、政策的汇编,以及明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台账,王市长对工作任务和要求作了重点部署,下面我再点几个重点:

一是要突出中心城区这个关键。国务院前两天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规划里把我市定位为大城市。根据现代城市规模的划分,1000万人以上是超大城市,100万人以上是特大城市,50万人以上算做大城市,50万以下、20万以上是中小城市。卢展工书记、郭庚茂省长要求济源要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从目前来看,晋城、运城市区人口50万左右,焦作市区人口80万左右,洛阳市人口120万左右,而济源中心城区的人口只有不到30万,与这些周边城市相比差距很大。中心城区吸纳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不足,综合配套设施,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是制约中心城区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标准,济源至少要对周边的垣曲、沁水、阳城、泽州、临川、孟州、沁阳、吉利等县市形成辐射影响和带动作用,经济、科技、教育、商贸、文化等方面要对周边区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引领力,这就对我们的城市承载功能、产业功能、辐射功能、服务功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心城区的规模等级和获取资源的能力是成正比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城市规模,才能更多地吸引各种资源要素集聚。所以,我们一定要突出中心城区这个关键,特别是抓好九大片区的建设。东南片区要承载的是教育的、高端商业的功能,东湖片区是商务中心区,三湖片区是产城融合发展新型城区,济渎片区要突出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东南西北四个片区都各具功能、各具特色。在城市的中心,北蟒河区域要建成生态、文化、商业长廊,延庆寺区域、建业十八城区域的重点是老城区的改造提升,形成新的商业、住宅中心,健康城要把高端的医疗、优质的教育、比较完备齐全的养老、休闲娱乐的设施搞好。我们要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把九大片区谋划好、建设好,把济源的中心城区真正做成有辐射引领、带动作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是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一座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公共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上。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根据住建部门提供的各省辖市统计数据对比情况来看,我市的供水普及率达到99.81%,居全省第2位,郑州已经达到了100%;燃气普及率达到83.07%,居全省第9位,安阳已经达到了100%,新乡是96.18%;集中供暖面积覆盖率居全省第12位;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6.24%,居全省第11位,商丘达到了100%。从这些指标来看,我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先进省辖市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比如,现在已经进入冬季,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集中供暖;污水收集处理率还没做到100%。要建设现代化城市,就要首先把这些基础设施建好。要加快推进路网建设,去年把文昌路、愚公路向南延伸,今年要把东环改造成市区道路,西环要安装下水管道,东、西二环要集中进行绿化,将来要把汤帝路往北打通,黄河路向西延伸到西二环,南环路要打造成市区道路,济源大道要往西延伸到西二环,济渎路、济水大街、北环路也要往西延伸,然后是市区和产业集聚区的连接线,要按照生态走廊的标准进行完善提升。要加快中心城区供排水、强弱电、燃气、热力管网建设,加强垃圾处理场和餐厨垃圾项目建设,加大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环卫和城市管理的装备水平,既要重视地上,也要重视地下。要对整个市政管网,包括通讯、有线电视、电力管网进行普查,建立网上数据库,纳入“智慧济源”的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市的信息化水平。

三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的切入点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还是扩大内需的拉动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抓好几点,首先要把规模做大。只有做到1万人以上,小学、幼儿园、卫生室、道路、供水管网、热力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才经济。第二,在布局上,要么靠近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和镇区,要么靠旅游线路、渠马线、阳下路,原则上在山区里不要再建新的社区。第三,在规划上,一定要体现高标准,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要完备。第四,要把政策用好,国家和省里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专项补助资金,要积极争取倒房重建、沿黄地质灾害、扶贫等专项资金,打捆运用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去。此外,进到社区以后,原来的宅基地要进行置换,置换的钱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市级要专门列出专项资金,涉及到占地的企业也要拿一部分。第五,要宣传好,在调研中了解到,大峪镇7个村、下冶镇2个村、邵原镇1个村约18000群众目前都在积极要求下山进社区,过去我们在山区实行了村村通饮水、路路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解决了生活问题,解决不了致富问题。所以,我们要顺应群众的需求,加快引导他们进社区、进城。第六,要营造特色、彰显特色。第七,要坚持建新拆旧的原则,建设新社区,一定要把旧房拆掉,为城市的发展真正腾出空间。第八,农民进入社区后,就业要安排,同时山上的地要流转,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老百姓的利益不能受损害。

四是一定要强化产业支撑。产业支撑的问题对济源很重要。我市原来的产业偏重,吸纳的就业比较少。济钢和豫光产值将近200个亿,用工只有2000人;富士康的产值只有100亿,但是却用了将近3万人,这就充分说明重工业解决就业是有限的。所以说,我们现在一方面要将传统产业延长链条,往终端做,往消费者直接使用的环节做,然后做成一个循环的产业链。比如,铅锌行业可以把电池回收后再做“城市矿山”,钢铁行业可以做紧固件、螺丝,只要往下做,把链条拉长,就会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同时,我们要引进更多的新型产业,现在产业的方向更明确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方向就是矿用装备和新材料,也可以招一些电梯行业,其他的产业不要乱放;虎岭产业集聚区的产业方向就是装备、化工产业园和钢材的下游;玉川产业集聚区的产业方向就是围绕有色产业搞循环利用,另外还可以做一些新能源。下一步我们的招商引资就要围绕这些产业招龙头企业,周边的镇要套合起来和产业集聚区一起招商。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中心城区的几个街道和山区的几个镇现在招商的方向还不明确。中心城区一定要围绕着服务业发展去招商。目前,济源的住宿和餐饮业严重滞后,今年省里很多会议安排在济源召开,但雅士达、世纪、济源宾馆等几个主要酒店的接待能力有限,此外,仓储物流业、商贸、文化、休闲产业也都还没有形成规模。我们必须在服务业的发展上加大力度:一是餐饮住宿行业。5个街道要进一步增强发展服务业的意识,市里抓五星级酒店,同时对两个四星级酒店进行改造提升,5个街道要引进建设一批特色的餐饮酒店。尤其是济水、沁园、天坛,将来要大力引进商务快捷酒店。如果没有良好的住宿条件,也没有什么特色的饮食,我们还怎么发展旅游业,怎么发展服务业,怎么做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下一步,市政府要对街道办事处压任务、压具体的目标。现在大家决不能抱着“招了也可以,不招就算了”的思想来发展服务业。二是仓储物流业。重点加快煤炭、矿用产品、建材等方面的仓储物流业发展。天坛、北海、克井、轵城、承留等有条件的镇(街道)要结合自身特色搞物流产业。三是商业文化休闲产业。北海街道要抓住济渎区域的改造提升,加快发展济渎商业文化。济水街道要抓住蟒河、宣化街的改造机会,加快发展高端商业,提升商业业态。昨天,我们参观新乡旧城区引进的上海四季青、海宁皮革城等项目,规模大、品位高,而我们济源的商贸业一直是小打小闹,没有招国内顶级的大型商业企业。抓商业发展就是注重长期税源的培育,如果把最好的地段都搞成了房地产开发,城市的造血功能就会枯竭。玉泉街道的产业定位就是要搞苗木花卉,将来我们做休闲之城,在玉泉搞都市农业型的休闲基地很有条件,要抓住机遇,引成产业集群。天坛街道把工业大道改成商贸集聚区,这个思路很对头。关键还是要招大商、招品牌企业,一定不能小打小闹,一条街搞了以后就是一个新的业态,大家要形成这样一个发展理念。山区镇,就是要发展旅游业,搞农业的产业化,搞休闲产业,搞热气球、自行车等体育产业,沿着主要的旅游线路搞“农家乐”。大家一定要有产业发展的紧迫感,思路一定要清晰。

五是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城市的环境决定城市的形象,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要求,人居环境是体现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生态是我们济源的特色,我市连续搞了几年“3+1”,成效很好,大气、秀气、灵气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十八大提出要建立“美丽中国”,大家觉得现在的济源已经有点美丽了,但是我们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得加把劲。生态建设这条路子已经选准,下一步,我们还要再抓几项重点。一是工业方面要抓清洁生产,要抓产业的集聚布局,项目的联审联批一定要把关;要抓土地的节约利用,去年我们用了7800亩地,分行业、分集聚区、分镇办做个分析,用地的投资比、投资强度、产出强度效益都要作分析,继续走节约节能的路子。二是持续对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投入,“3+1”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突出重点区域,突出生态廊道的建设,河道要全部进行治理,河两边要搞成自然的堤岸。三是抓好城市环境的治理,“五小整治”、清洁生产、粉尘废气的排放、污水的排放、农村面的污染、小养殖等要下决心规范整治,使城市天更蓝、水更净、环境更优美。

三、创新理念,破解瓶颈问题

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新型城镇化,既面临有利时机和难得机遇,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敢于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善于搭建平台、破除瓶颈,持续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动力。

一是要创新投融资体制。现在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仅仅依靠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是远远不够的,都要靠城市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我们的城市发展要不要适度负债,这个问题大家需要认真讨论一下。企业要快速发展壮大,是要负债经营的。只有负债经营,才能扩大生产规模、才能占领市场,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才能回报股东。所以,从企业的角度讲是需要负债经营的。从城市的角度讲,也是需要适度负债经营的。现在济源是几件大事都赶到一块了,第一件事是要培育新兴产业,这是当务之急的一件大事,我市原来的传统产业现在发展受到了影响,钢铁、铅锌、焦化、煤炭等产业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制约,必须要培育新兴产业,这就需要发展产业集聚区,需要招商引资,需要支持企业发展、给企业优惠政策,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第二件事是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这就需要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内涵,营造城市特色。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是这么五到十年的高速发展期。晋城、运城等城市现在就是在跟我们争人口,如果我们再不加快城市发展,就争不过人家,就建不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所以我们这几年要干、要大干、要好好干,这些事也需要花钱。第三件事是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也需要花钱。这三件事都是硬任务,可是我们现在就这么多财力,不负债是不行的,不负债就很有可能会错失很多好的发展机遇。所以,全市上下一定要在这个方面统一思想:一要积极探索适度举债经营,应当根据经济发展趋势,科学预测,确定适度举债的规模。二要积极打开融资思路,要善于运用金融机构的钱,要研究金融机构的政策与资金,要长短结合。要谋划好长期性的、开发性的贷款,回收期长,利率低的贷款;谋划好专业性的金融机构,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濮阳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积极争取专业性金融机构投融资项目,争取专业性贷款,比如,农开行关于水利沿黄调蓄、生态建设、污水处理等方面都有投融资项目,水利、住建等部门要谋划好项目、加快对接。三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比如,新型农村社区的、扶贫的、倒房重建的,对各级财政资金要整合捆绑、统一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四要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过去我们很多项目的建设资金都是靠在财政上,财政不给资金就不干活,这是不行的。我们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比如,城市的亮化能不能搞合同管理?城市的绿化能不能实行租赁制?“思路一变天地宽”,我们一定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打开融资思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下一步,首先要把两个集聚区的融资平台做实,让它运转起来。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注意,融资不是高息集资,高息集资是不行的,要以项目为依托、利用政策进行合理融资,算好账再进行融资,要坚决制止高息集资的行为,有关部门要出台文件,所有镇(街道)进行融资必须成立委员会,大的融资项目要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

二是要创新土地保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政策的研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一要探索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增加与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相挂钩的机制。土地问题的核心是人地挂钩,比如山区的群众进到城里定居后,国家有规定“地随人走”,山区的土地指标也要随着到城市里来用,把新型农村社区节约集约的土地指标集中到城镇建设中。二要挖掘旧城和工业老区的土地潜力,加强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的闲置土地进行清查,建立土地低效利用处罚机制,要定期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行评估,把做得好的镇(街道)、产业集聚区、行业都进行排名,凡是对土地闲置的要加收滞纳金,限期进行处理,仍然闲置的要强制回收。同时,鼓励和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要通过土地的运作,来保证重点片区的土地利用。三要把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十二五”规划结合好,做到“三规合一”,通过规划去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

三是要创新公共服务机制。近年来我们在社会保障方面已经做到了“七个完善统一”,下一步,要加快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比如在教育方面,近年来我们集中财力建设了一批中小学校,目前城区的中小学总体上能够满足需求,但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农民大量向城区集中,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等方面还需要增加投入。在医疗布局方面,在城区的东部、南部还需要建一些新的医院。人民医院和卫校搬出来后,旧址怎么提升、搞什么项目合适,卫校搬去职教园区要怎么规划,健康城怎么建设,将来在东湖区域还要考虑医院的建设。通过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拉动,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医疗和教育是引导人口方向的最重要的两个条件,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两项建好。在“村改居”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把社区管理摆在城市管理的突出位置,探索“村改居”后的社区管理新机制,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强化市、镇(街道)政府的管理职责,保证街、居两级工作经费。政法委、民政局牵头,结合城中村改造指挥部抓紧推进“村改居”,各镇(街道)在旧城改造选点的同时,也必须加快推进“村改居”进社区这项工作。在社会保障的接续方面,确保农民进城以后能够享受到城市的社会保障。最近人社部出台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职工养老保险、新农保以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将实现衔接转换。人社局等部门要加强对政策研究,结合我市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办法,真正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好、落实好。

四是创新城市管理手段。一是加强城乡规划的管理,完善信息体系建设,把管理的触角延伸、落实到街道、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做到全天候、不留死角、不留空档。我们济源的拆迁补偿标准是全省最高的,每户240平方米还有门面房。有这么高的补偿条件,再管理不好,再出现私搭乱建,就是对我们济源发展极大的不负责任和破坏。所以,我们要严格管理,依法进行。二是规划管理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对现行规划的意见和建议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反映给规委会,通过规委会研究最后决定是否修编。任何人不得私自干涉规划、更改规划。我们要本着对济源历史负责的态度去搞规划,因为对济源的城镇化来讲,今后五到十年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也是我们对规划管得很死的原因所在,请大家理解。现在我们在规划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规划观念不超前,这其实是最大的浪费,规划和设计的高标准是最大的节约,这个理念我们的干部一定要有;二是规划不坚持、随意乱改,规划如果变成了“豆腐”规划,济源未来的发展就没有前途,就是失去我们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特色;三是规划执行不力,规划不执行,是最大的渎职和不作为。我们把这个权力下放给规划局,规划局执行不了就交给法院,必要时和公安协作。针对这些问题,我希望在全市再开展一次大讨论,包括老干部在内,有关部门要做好安排。

四、压实责任,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在今天的会上,九大片区都向市政府递交了目标责任书,一些责任单位和部分片区牵头领导也作了表态发言。希望大家保持这种好的精神状态,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魄力,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九大片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我们都明确有具体的市级领导负责牵头,相关的责任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敢抓敢管,一抓到底。各镇(街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抓好责任和任务的分解,抓紧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重大问题亲自抓,主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任务亲自督促落实。

二要统筹推进、形成合力。现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有一种现象,产业集聚区与所在镇因为划村问题,在项目推进上有时还不协调、不合拍。出现这种情况,有体制上的原因,但是这个时候也是考验干部大局意识、党性意识强不强的关键时刻。推进任何一项工作,九大片区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片区、一个镇(街道)、一个部门的事,需要各个部门,特别是国土、财政、住建、规划、水利、园林等相关部门的合力推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市发展大局出发,强化大局观念,严格按照城乡总体规划和工作台账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三要加强督查、严格奖惩。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督查局要组织人员,定期对重点片区、承担重点任务的单位定期组织观摩,进行评比排名次。组织人大代表、老干部、网友代表,经常去看、提意见。对工作当中进度不力、责任履行不到位的人,随时调整、随时撤换,要形成在一线发现干部、在一线培养,并且从一线提拔干部的用人导向,以此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同志们,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水平,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实现济源城乡面貌大变样,争取早日把济源建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市!

吉林四平市委书记刘喜杰:科学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

四平作为全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形势下科学推进城镇化,是摆在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经过深入调研,我们确立了突出内涵式城镇化的发展理念,纵深推进“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以“提质加速、城乡一体”为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城镇承载能力为重点,坚持三化统筹,促进城市和城镇协调推动,城镇和乡村共进互动,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地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

探索构建四平特色城镇化体系,是全面推进城镇化、追求实效的有益实践。我们树立全域发展理念,按照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发展战略,围绕“南接北融”、区域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城市建设、土地、产业、交通、农业等各项规划,形成以“一核”(四平梨树同城化)为中心,以县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以“一核三带”节点镇为骨架,以新型社区为基点的城镇空间结构,构筑串点连线、连线成面、层次分明、分工互补的城镇体系。

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总结典型经验,抓住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的科学路径。

一是采取托管、转让、出租、入股等形式,实现土地大规模流转,集约经营,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二是由村集体利用农业现代化手段集中经营农民流转的土地,实现收益最大化,让农民有固定收入。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既解决农民愿意离开土地再就业再创业的问题,又解决村集体没有凝聚力、感召力的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核心;三是利用国家对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的政策,引导城镇化建设主体(市县乡三级政府)实施经营城镇战略,将农民宅基地复垦,形成建设用地指标,进而使农民获取进城住宅,放大农民的财产性收益,实现农民住楼梦想,既解决农民愿意进城的问题,又解决城镇化建设主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的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四是通过实施“扩权强镇”政策,提高城镇建设能力,大力营造宜居的生态环境、宜业的政策环境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环境,突出“宜居宜业宜游、生产生活生态”,引入高尚元素,提升城镇品位,以此增强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真正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准。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既解决农民进城均等享受公共服务的问题,又解决城镇承载能力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点;五是产城融合,坚持用工业化的发展反哺农业现代化,促进城镇化。通过壮大县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增强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能力,既解决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就业问题,又解决提高城镇化率的经济支撑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六是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使进城的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真正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保证。

坚持规划引领、人本为先、差异发展、协调渐进、统筹可持续原则,是科学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的必然选择。第一,坚持规划引领原则。规划的前瞻性决定着城镇化的方向,决定着城镇化的布局,决定着土地集约使用的效率,决定着经营城镇的效果,也决定着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因此,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产业规划势在必行。第二,坚持人本为先原则。城镇化说到底是“人的城镇化”,就是让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以后,能够均等地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三,坚持差异发展原则。根据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区域比较优势的差异,以及地域文化的不同,打造综合发展型、工业强镇型、商贸服务型、文化旅游型、资源开发型、市场辐射型、高效农业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形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节点城镇群,使之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转移城镇化等不同方式。第四,坚持协调渐进原则。推进城镇化要先做足农业现代化功课,再做好工业化大文章,还要做实改革创新工作,夯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避免造空城和富裕农民变穷居民现象的发生。鼓励有条件、有基础的县城或乡镇先行先试,采取典型引领的方式,边推进边总结边提升再推广。第五,坚持统筹可持续原则。城镇化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既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又要统筹城乡居民利益分配,全面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和持久活力。要积极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探索村集体经济如何对农村人口医疗、养老等发挥保障作用;要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坚持用知识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要结合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尤其是要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增强财税实力,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提高城镇吸纳和承载能力。

推荐第3篇:城镇化建设

关于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

【摘要】: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比西方晚,由于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城镇化建设在地域分布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城市虽然在诸多方面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但也存在了众多的问题,城市与城乡区域之间的和谐关系不断被打破。本文从张家口城镇化建设当前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发现城镇化建设中切实存在的城市问题,了解四线城镇化建设问题所及其解决方法。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张家口城镇化;城市问题

张家口市市区东西皆为山地,间有河流南北贯穿,城市居民区则沿河发展,基本呈带状分布,平面景观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较强,沿着主要交通轴线两侧呈长向发展,因此对城市空间发展形态有很大的引导性与局限性。山城张家口历史上一直作为军事重地发展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理位置离北京近,为北京上风上水位置,在经济建设方面受到很大的制约。所以,张家口的城镇化建设初期虽然发展缓慢,但确实在保障自然环境的前提下的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具体到张家口这座城市而言,目前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两大问题,即是: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城镇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不够。

其一,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推进城镇化必须转移好农民进城。要统筹考虑人口聚集、土地集约、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

1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规划建设管理粗放表现在城市各项公共空间的建设问题等方面。对于此类山地城市的规划时,应重点保护城市山地景观,并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首先要确定不该建设的区域和土地系统—城市生态安全以及乡土景观遗产具有战略意义、关键意义的生态基础设施,该建设的东西让开发商去建设,不该建设的地方由市长和规划局长代表公众去做。因为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功能是在不断变化的,而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需。将开发建设权利交于政府,切实从城市、从市民角度出发,才能真正做到保护和开发属于公众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做此类城市的各项规划时,应依据当地的资源特征、环境条件来确定应当保护与控制的城市公共景观范围,严格保护原有景观特征与地方特色,发挥山地景源的综合潜力,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防止人工化、私有化、谋利化现象出现,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维护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

其二,城镇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不够,突出表现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不大不强。而只有实现了产业的集群发展,才能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推进城镇化必须发展好重点县镇。县城和重点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吸纳人口和就业方面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还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跨区域流动带来的种种问题。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既不存在大城市成本高、交通、住房以及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压力大的问题,又可以通过产业的集聚、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明显的优势。从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总体状况看,大城市过度膨胀的矛盾日渐显露,农民工在大城市定居生活的难度越来越大,而由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竞争中的劣势得到一定弥补,在土地、资源等方面优势凸现,这为县城和重点镇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要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要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

【结语】:城镇化建设是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不能仅仅将目光落在城镇化上反而忽略了城市及其区域的永续与和谐发展,使人们能够充分享受人居环境和社会进步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追求。城镇化的建设发展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带动社会发展的切实实践。未来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应当是超越单个城市的传统思维,走向区域协

调,从区域范围来探索永续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原理》编著:吴志强李德华

《城市地理学》编著: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 《“反规划”途径》编著:俞孔坚 李迪华《城镇化建设》作者:孙世芳

推荐第4篇: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对社会各要素进行重新配置组合的必然形式,而当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非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无法实现,不仅无法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也无法实现扩大内需。

与传统方法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相对于过去的粗放式用地、用能,现在要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过去的城镇化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现在更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而解决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是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中之重。

发表的个人观点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放宽直至放开城市和城镇的户口迁移的准入限制,实行按居住地管理的户籍制度;加强社会管理配套制度改革,以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为突破口,切实解决农民工实际生活困难,对进城农民给予充分的身份认同,同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农民提供基本社会福利。逐步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其次,合理引导要素集聚,实现土地集约式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城镇化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长远的规划布局。二是创新市政基础设施的筹

资、运营和管理模式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促进城镇设施为农村服务,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三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进以高新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推进产业特色化发展。

再次,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要合理统筹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注重提供就业机会和打造创业平台,为提高收入和消费水平提供支撑;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开发和利用,发挥企业主体和政府引导扶持作用,促进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提升城镇化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意识。

推荐第5篇:城镇化建设

月谈2011年第6期评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 http:// 而提出的要求。比如说,目前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 人口比)的统计中,包含了1亿多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但这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享 受到城市户籍所附着的社会福利,还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这种现象被描述为“土地的城镇化 快于人口的城镇化”或“半城镇化”。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产业支撑、资源环境、基 础设施承载能力等问题。所以,“十二五”时期推进城镇化建设,要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树 立正确的城镇化观念,少走弯路,逐步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要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有产业就有就业机会,而相对 充足稳定的就业是城镇化的基础,要让农民家庭进入城市定居,最基本的条件是能够就业、在城镇有基本稳定的收入。这就要避免盲目的城镇化,不能以为圈了地、建了城区就是城镇 化了。从根本上讲,城镇化是非农产业集聚和发展的结果,必须有产业、能就业,使进入城 镇的农村居民真正转为非农产业劳动者,这样他们才能在城镇长期、稳定地生活下去。 第二,做好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中,将“城乡一

体化”的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的统筹,其 中首先就是要求做好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推进城镇化必须要考虑到资源、环境、公共设施 的承载能力,不能盲目地扩大城镇的建设规模,不能以为大就是好,不能以为大楼高、马路 宽就是城镇化,城镇除经济功能外,还要具备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功能。 第三,要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必须打破城乡之间二元分割的体制,除 了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外, 更重要的是打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藩篱, 建立城乡一体的公 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制度,只有这样,城乡间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转移才可能变得自然。 第四,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特别处理好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就业、教育、看病等方 面的基本保障问题。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应为他们通过努力逐渐融入城市创造条件。另一 方面,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或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在现阶段,还不能急于割断农民 和农村的联系, 首先要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其宅基地的用益物权。 在城镇化的过程 中,不能随便侵犯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必须尊重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尊重农民的意愿。 不能将放弃这些权利作为农民进城的一个条件。 第五,在农村土地问题上,必须认真执行现行法律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土地的政 策规定, 不能以城镇扩张为由去侵占农民和农村集体土地权利。 允许在规定范围内进行试点 探索,但是不能违法侵权。应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 设用地市场”的目标,探索农村非农用地进入建设用地市场的途径与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 增减挂钩”方面, 应严格执行政策 (国务院2010年47号文) 不能擅自扩大试点范围和违反“增 , 减挂钩”具体规定。 第六,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 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即“三化同步”)的战略和工作要求,既要克服冒进、盲目的城镇 化建设, 也不能忽视农业和农村的建设,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真正促进“三 化同步”发展。

推荐第6篇: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让中国插上腾飞的翅膀

内容摘要:今天,城镇化正以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在中国推进。以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发展为动力,城镇化正在对中国的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结构演进。从严格控制到稳步推进,从茫然无知到积极探索,在经历了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的艰苦历程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逐渐清晰,并逐渐成为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化率,城乡统筹 城镇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而产生的一种在空间地域上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随着沿海经济区建设和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日益增强,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人居环境大大改善,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一、城镇化发展历程

(一)发展初期阶段

改革开放以前,是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政府是城镇化动力机制的主体,行政手段渗透于城镇规模的确定、城乡人口的流动及城镇化道路的选择等各个方面。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一度出现工业化所引起的快速城镇化现象,但很快受国民经济调整的影响,工业发展停滞,政府大力精简城市人口,人口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同时,“*”期间大量的知识青年和干部下放农村。在这样的背景下,城镇化进程受到抑制,城镇化水平一直很低。

(二)发展中期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自那时起,中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的发展也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之后,城乡集市贸易更加开放和迅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的城镇暂住人口。与此同时,一大批乡镇企业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此,城镇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在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发展速度、动力机制、产业布局、城镇经营、发展定位等各方面进行摸索,并得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长期困扰城镇化发展的政策、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根本性突破,户籍、土地、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配套措施逐步完善,为城镇化水平建设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表1.我国1978-2006年人均GDP(元)和城镇化率(%)

表2.我国1978-2006年人均GDP和工业增长率(%)

纵观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见表

1、表2),城镇化建设发展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前的徘

徊不前,在改革开放后快速推进。人均GDP、城镇化率等都在逐步增长,就业非农化率和产业非农化率的的增长表明我国第二三产业已经逐步取代了农业的地位,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GDP增长率和工业增长率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增加,表明我国城镇化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发展城镇化建设由进入发展中期加速阶段到中期加速、城镇体系构建完善阶段。

二、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的现状及相关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实行了东部优先发展、进而带动西部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东部经济实现了迅速发展,然而同时并没有出现带动西部发展的局面,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研究显示,在西部大开发政策背景下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

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差异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表3显示了2007年31个省、市、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各个地区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非常大。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上海,城镇化率达到了88.70%,而最低的省份—西藏仅为28.30%。人均GDP最高的是上海的66367元,而最低的是贵州的6915元,差距非常之大。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移的有效途径,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巨大差异将会引起地区农民收入的巨大差异,进而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三、中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城镇化还存在人口城镇化率还不高,各省市城镇化水平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城镇化,城乡差别不断扩大,城镇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产业布局不够合理,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的竞争力、幅射力、吸纳力不强等等。 20世纪80年代开始讨论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基本体制矛盾,如果从根源上分析,应该说是民族命运使然:既然我们这个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的小农经济国家通过“复制翻版”重工业、短期完成了国家工业化这个特殊历史进程,就得承受这种“重型”偏斜工业化必然伴生的制度“成本”。由此,后来者在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往往会略有尴尬。因为,一方面,中国所有位于世界前列的经济成就一旦被人口平均,就不得不堕入发展中国家行列,弄得“强国”就似乎永远是梦;另一方面,这个基本体制矛盾至今难以解决,60%的农村人口大部分仍然停留在自给、半自给社会而不能进入现代市场,又弄得人们即使再怎么想按照西方的制度改变自己,也只落了个“东施效颦”的痛苦病根。

自从1998年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城镇化”重大战略被明确提出之后,除了理论界继续其理性争论之外,更为尴尬的是,政策领域早已讨论过的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城乡差距,反倒愈演愈烈,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未必会出现帕累托改进。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基本对立的长期的体制矛盾。这不只是因为中国总人口的增长趋势到2020年以后才可能停止,而且当今中国农民人口仍然占世界农民总人口的1/3,到2020

年以后农村还会留下不少于5亿人;更主要是因为利益结构固化于其中的城市体系是具有机体排异功能的。以往城市化过程的一般经验表明,这是一种实质上排斥三农的激进的资源资本化的发展模式。

近20年中,不仅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三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更加大规模地净流出农村,而且,每次中国出现经济高涨几乎都同时造成耕地减少幅度大于人口非农转移,导致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几乎不可能随改革与发展而根本改观。

在20世纪末以来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导致工业化建设大规模占地不可逆转。目前这种制度软约束条件下的行政控制,实际上既不能有效抑制各级政府在财政亏损压力下对耕地“农转非(从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巨额增值收益的渴求,也不能控制中央上收了金融权利之后地方政府与具有垄断地位的金融资本之间“以地套现”的交易。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在资本增密的内在机制作用和以私有化为主的改制中,出现了始料不及的资本排斥劳动、使农村劳动力在本地的非农就业连年下降的情况,同时也并不因为产权清晰而出现原来坐落在乡村的企业向城镇的自然集聚。地方政府“以地套现”和改制企业排斥劳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给“城镇化”发展带来阴影,但却很少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发展城镇,推进乡村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也是目前我国缓解城市内需不足,减轻农村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城镇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既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的发展等问题,也涉及到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资源环境、文化环境、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城镇规划、城市支撑力等问题。城镇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正确了解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综合水平,对城镇发展进行宏观评价,准确分析城镇发展动力,及时把握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结合城镇发展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揭示城镇化过程中需求与现状差异,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切实推动城镇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政策建议

(一)正确处理“三农问题”

城镇化固然重要,但城镇化并不是目的。就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制度的环境制约而言,以城镇建设为主的城市化是手段。考虑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快城市化进程导致农业、农村衰败和农民大量破产引发冲突的教训,中国在人口压力大而资源严重短缺的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之下提出“城镇化”战略,主要目的是在维护稳定的条件下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关系,合理地缓解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

这当然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应通过培育城镇积累功能和自我发展机制,使已经非农就业的劳动力和过剩的农村人口进入附近城镇,从而减轻有限的农地已经超载的农业人口负担,以保证中国农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此外,区域资源条件本身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区域有不同的发展模式,需要分类指导。

(二)解决与城镇发展相关的产权问题

“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农村社区土地和乡镇企业产权关系。其一,农村小城镇的土地制度必须体现社区成员作为农村财产的所有者的权益。对于县及县以下城镇建设在内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应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以多种方式参与城镇开发,实行“基本建设用地作股,工商业用地租赁”的原则,并鼓励农民把在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中创造出来的“地滚地、地换地”等经验用到城镇建设中,分享土地农转非所带来的增值收益。

其二,在村级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中,应积极推广得以在一次分配中就保证公平的“社区共有制的农民股份合作制”,以国家赋予政策优惠来保持其原有的以社区公共福利和劳动力就业最大化为目标的属性。同时,还必须对县以下城镇政府占用资产的集体所有制属性,通过清产核资,推行股份合作制,重新予以明确。

(三)择优发展小城镇,提高小城镇的聚集辐射功能和生命力

由于大多数城镇近年来的变化基本上产生于“撤乡并镇”,是数量的扩张而非质量的提升,因此应该明确强调包括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城关镇在内的中心镇发展,一般乡镇政府则需改为派驻机构以限制其政府政绩目标下的盲目发展。中国各地事实上已经合并了一多半乡镇,从1984年进行“撤社建乡”时的约9万个,减少到现在的不足4万个。如果在实现全面小康大目标的未来13年内集中发展1万个中心镇,平均每县市3—5个,则可将2020年之前需要转移的2—3亿农村人口的一多半吸纳到城镇。如果城镇建成区面积以每平方公里投资1—2亿元计,则需要投资1—2万亿元。再计人带动效应,则每年就会有不少于3000亿元的投资总额,可增加近千万城镇人口的市场消费。这就有可能使“城镇化”成为拉动内需型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

(四)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

要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逐步建立城乡统

一、城乡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的人口登记制度。要形成用经济办法抑制部分城市人口过度膨胀的机制。对水资源严重短缺、自然灾害频发、人口密度过高以及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强的特定地区,要用经济手段抑制某些城市的人口过密问题。

(五)严格贯彻十七大精神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从人口分布来看,就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协调发展;从城乡关系来看,就是城镇与农村要协调发展,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从城镇之间关系来看,各个城镇之间应形成既有合理分工又有合作的城镇群,要打破地区和城镇之间的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在各个城镇之间合理流动,让城镇群成为未来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城镇发展要从自身所处区域的实际出发,努力形成具有各地产业、民族、历史、建筑特色的城镇风貌,避免千城一面的雷同化现象。

推荐第7篇:城镇化建设

现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首先这个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很多乡镇根本没有总体规划,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方向也比较模糊,这样,小城镇与周边乡村没有自己的特色。

第二是对乡镇的城镇化建设重视不够。近来县城发展的比较快,相比之下,我们村发展缓慢,规模也不大,基础设施建设也都欠了很多外债,经济实力缺少第

二、三产业的支撑。

第三制约城镇发展的因素很难突破。农村集体土地拆迁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根据调查得出建议:

二是打造特色。城镇建设要各具特色,要根据自己的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各自的特色;

六是提高咱们居民的综合素质。即要注重城镇化的表面特征,又要着力提升城镇发展的内涵。只有城镇居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不断提升城镇发展的实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地的教育阵地,大力普及文明礼仪规范和各种现代知识,帮助农民向居民转变,逐步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民文明程度的提高。

推荐第8篇:城镇化意见发言稿

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现在我就城镇化建设、“撤连入镇”、建新拆旧工作的几点思考抛砖引玉,与大家分享一下。

城镇化建设是“三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民生,事关职工生活水平,同时与发展经济,促进经济转型,调整经济结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加快推进城镇化也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团场职工构成上,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不是老军垦的后代,屯垦戍边使命感不强,在团场只是为了挣钱,并不十分关心团场建设与发展。这些职工挣钱后可能会把钱存起来或者打回内地老家买房置业。兵团城镇化建设就是要主动规划,积极建设舒适的人居环境,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做到留人留心,使兵团职工切实安心在团场定居下来,为团场发展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我认为城镇化建设应该要“质”不要“量”,团场不比内地,人口数量不大,不需要到处建楼房,建社区,建城镇化试点。但是,城镇化一定要注重建设质量,切实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要让职工住的更方便,不闹心。这个“质量”不仅仅是建设楼房的质量,还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制度的质量,这就要把城镇化建设各项配套公共服务完善起来,比如说水、电、气,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团场城镇化建设必须与实际情况结合,比如目前连队职工家里除了小汽车还有部分农机具,这些是需要考虑的,建设的时候如果只考虑小汽车有车库停放,职工还是没办法从连队搬出去,搬到社区,农机放

到哪里?只有让职工愿意主动住楼房,建新拆旧,城镇化才能大步迈出去。

“城镇化”不是单纯的增加城镇人口,让连队职工住楼房,应该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同时的第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因此还要考虑各种配套政策,鼓励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使新建城镇繁荣健康发展起来。

城镇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所以城镇化建设的根基是团场经济发展,职工收入增加,这样团场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职工愿意承受增加的生活成本,投入更多资金搬到城镇生活。

团场城镇化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要做长远打算,不能犯“建了拆,拆了建”的毛病,不能随大流,不能有豆腐渣工程,要综合考虑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需要。

连队拆迁后如何加强职工管理、推进连社合一方面,可以借鉴地方的措施。城镇化建设势必会影响到基层管理单位重新整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撤销、合并、重建基层管理组织。

整合基层党组织,是对管理资源的优化重组,可以有效提高基层党组织管理社会、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

整合基层党组织是应对城镇化形势需要,是团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原来的基层连队党组织形式不再能够满足基层管理需要的时候就应该进行改革整合以适应团场新一轮改革需要。

基层党组织的改革要遵循“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原则,社

区要有社区管理组织或者物业部门做好社会公共服务。基层党组织做好监督服务、宣传引导工作。

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同志汇报一下新一连开展职工多元增收方面情况:

新一连积极响应团党委号召,发展职工自营经济,积极探索职工致富的新途径新方法,引导广大职工转变观念,在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连在深挖内部潜力,促进职工多元增收方面的做出了不懈努力,我简单介绍一下几方面的情况:

一、基本情况:连队职工总共100户,承包棉田80亩——110亩的职工有65户,每户年均收入10万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如下:总资产1000万以上一户(连队职工刘承康),50万以上的1户(连队职工王定春),10万以上的5户。从事自营经济总人数10人,自营经济投资总额440万元,自营经济总收入85万元左右。连队职工庭院经济3户,年纯收入1万元左右。

二、具体经营增收情况:采用“田+园”经营模式的职工15户。采用“田+畜”经营模式的职工1户。本单位在在外承包土地的职工有8户,承包土地面积有1000亩左右。个人经营商店4家。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杨春英种植打瓜喜获丰收,收到生瓜子净重6吨,总收入7万元左右。经营农机的有8户,其中80匹马力以上的8户,其中王定春自营两台大马力175总价值69万元,刘成康自营大马力2140两台、1854两台、激光铣平机等农机总投资1000多万元。单位职工

刘承康雇佣本单位驾驶员多大18人,每年人均额外增加收入5000元左右。刘成康除经营大马力机车,今年还在水库里面和内地老板合伙开办了棉花加工厂。年增收10万元左右。单位职工辜夕贵的网套加工厂、年增收5万元左右。

新一连将继续广泛挖掘有能力,有智慧的职工,重点培养,争取使更多职工走向致富之路。

推荐第9篇:城镇化建设专题讲座

城镇化问题

一 、教材相关知识

1.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加快城镇化发展, 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为生产的发展创造新的劳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消费市场,从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投资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聚集人才、聚集产业,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利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有利于第

一、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二、相关论述

(一)城镇化含义:

城镇化一方面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

(二)加快城镇化重要意义

(一) 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业、农民、农村发展。

1.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利于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整合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源、加速生产要素流转、推广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 提高农业内在竞争力。

2.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结构调整。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升级。

3.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4.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前提。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 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相关城市建设, 不仅直接带动小城镇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 还有利于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民住房、交通、生态环境等生活环境,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 完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体系的物质支持。成为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和观念、激发农民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塑造一代新农民的“催化剂”

因此,从近期来看,加快农村城镇化,可以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扭转中国宏观经济“偏冷”的趋势。从长远来看,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城镇化带来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推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同时还产生庞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

(三)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依托。通过推进城镇化,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会大幅度增加,这将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市场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城镇化产生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和分工协作效益,极大地推动工业化进程。同时,城镇化不仅能够推动公共服务发展,也能够推动消费型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四)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城镇化带来人力资本和信息知识聚集,促进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和改善管理,有利于提高资源集约利用,降低工业化排放,实现低碳、低能耗发展。

(五)城镇化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形成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工资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城市服务产业也是培育中产阶级或者中等收入人群最重要的产业载体。

(三)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对策思路

1.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城镇化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政府在农村城镇化中的引导作用,适时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城镇化转到由政府引导和规划的城镇化方向上来,实现由自下而上城镇化向自上而下城镇化的转变。

2.进行小城镇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调动民间投资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当前特别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城镇化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3.小城镇要大力发展服务于农村社会的第三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突出资源优势,做到“一市(镇)一品”,把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奠定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又带动农业“龙头”企业兴起和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

4.遵循城镇发展规律和城镇区域布局规律, 克服城镇规划与布局上的分散性、随意性和无序性,规划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当前特别要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好、有区位优势的县城或县域首位镇,稳步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镇,防止一哄而上的小城镇化倾向。

5.进行户籍制度、城镇企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大力加强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商品链”、“资金链”、“信息链”、“人才链”、“交通链”,将城镇发展成为城乡一体化网络的“链结”或结合部。

6.培植农村城镇化的主体,鼓励农村“能人”、“富人”率先走农村城镇化道路,让农村“精英”成为农村城镇化的发动者,并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由点到面地推进农村城镇化。

7.要克服“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轻文化”, “重局部(个人)、轻整体”,“重硬件、轻软件”建设的不良倾向,进行小城镇管理体制的创新,防止出现“新城镇、旧体制”的现象。

三 、练习题

1.根据2013年8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提供的信息测算:人口城镇 化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大概到“十二五”结束的时候,我国消费规模能达到30万亿以 上,2020年有可能接近45万亿或者50万亿。城镇化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 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居住、生活、升学、就业,能带来7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新型 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 “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的意义。(10分)

①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大量新的投资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 (2分)②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有利于扩大就业。(2分)③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消费需求,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从而拉动经济的发展。(3分)④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分)

2.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3.37%。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加大,拉动了农民工工资的提高。此外,由于市场、成本以及国家政策变化等多方面原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及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正在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出现的变化对经济会带来哪些有益的影响?(8分) (l) ①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大量新的投资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 (2分) ②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有利于扩大就业。(2分) ③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消费需求,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从而拉动经济的发展。(3分)

④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分)

3.美国是当今世界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为此付出过高昂的代价。由于美国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也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造成城镇化发展的自由放任,形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成本居高不下、生态环境破坏愈演愈烈、资源能源消耗量大以及加剧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就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避免美国出现过的问题提出建议。(8分)

①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2分)②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增强政府对城镇化建设调控的有效性。(2分)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2分)④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2分)

4.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作为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手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材料一:2008年至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速度

材料二:小城镇既是城市的产业、文明、文化向农村辐射的基地,又为农村提供了劳动力转移、人口转移、产业升级、质量提高的空间载体。这些小城镇还在特色中融入生态环保、低碳节能、循环经济等现代元素,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城镇化建设与所在地的每一位公民息息相关;政府应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改革户籍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承担起重要责任。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4分)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国家加快小城镇化建设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经济意义。(6分)

(1)信息:08—12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收入总量远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城镇,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

意义: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就业,实现劳动者的自身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5.(28分)十八大将城镇化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城镇化发展进程得到全社会密切关注。我省某校高三(1)班学生围绕“安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分组开展探究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其中。 第一组 热议江淮城市群建设

从2006年开始,安徽省委省政府针对省情特点,先后实施“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区域发展战略,统一有序配置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功能,加强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城市间要素流动、基础设施对接与产业关联配套,以“省会合肥经济圈”为主,以“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南北两翼的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带动了全省区域经济实现腾飞。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说明安徽省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正确性(8分) 第二组 关注农村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通过鼓励农民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信托等形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发展势头强劲,众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农机、病虫害统防统治、工厂化育秧等专业服务。

(2)分析我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意义。(8分)

第三组 城镇化中的文化建设

Y市在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特别关注对城镇原有文物古迹、民宅、地方戏剧、传统手工艺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城市具有独特的文化品位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并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开发当地民俗历史特色旅游线路;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智慧城市”,实施网络文化信息内容建设工程,推进宽带、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以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网络传播;建成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农村文化站(院)和农家书屋等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100多个;广泛开展 “新农民、新生活、新家园”教育实践活动和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3)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Y市文化建设的措施对该市城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12分)

(1)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城市群利于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正确把握认识把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3分)②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打造城市群利于功能互补,推动全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舟)@坚持系统优化方法,利于有序音理配置资源,提升全省发展水平。(2分)

(2)①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每点2分,其8分)

(3)①保护地方特色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城镇文化鞔实力;@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依托文化资源开发旅赫路线可以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科学技术影响文化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以:受文化场所建设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养,保障居民基本文化权益;@主题创建活动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谐文明风尚,为城镇化提供正确的方向、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每点3分, 其1 2分)

6.材料一: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正在悄然 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村庄将逐渐消失,不少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随之消亡。

材料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内容丰富,明确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等六大任务。在城镇化的六大任务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被排在了第一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战略。

(1)面对城镇化的浪潮,有同学认为:“我们不能让这些乡村文化消亡。” 结合材料一,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知识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战略”的认识。(12分)

(1)(10分)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我们要继承它,不能让它消亡。(3分)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继承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4分)

传统的乡村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在保留传统乡村文化基础上不断注入时代精神,与城市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又保持自己的特色,就能发挥传统乡村文化的积极作用。(3分)

(2)(12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应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针对城镇化现状,国家把“以人为本”作为城镇化的核心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3分)主次矛盾相互依赖,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助于次要矛盾的解决,抓住“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战略”可以推动其他五个问题的解决。(3分)主次矛盾相互依赖,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这要求我们应坚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在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的同时,不忽视城镇化其他五个方面体现了这一要求。(3分)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被排在了第一位,又不忽视城镇化其他方面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的统一。(3分)

7.城镇化是人口持续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 段。2 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培育得当,城镇 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材料一

注:2011年,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61.0%,中部和西部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47.0%和43.0%,超过50%的省份已达15个,继上海市、北京市之后,天津市也超过80%。

材料二 W市近几年城镇化建设迅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有的新城里人觉得收入不高,房价飞涨,这些让他们想退回农村;有的觉得与真正城里人差距较大,医疗、社保等和城里人不一样,因而觉得日子过得不滋润、不幸福。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W市政府如何让“新城里人”稳得住、过得滋润幸福?(12分)

(1) 经济信息:2002—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数、比重都快速增加,比重比上年提高保持稳定,说明我国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3分)但中西部城镇人口比重与东部地区差距仍然比较大,说明城镇化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3分)

意义:①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④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稳定。(8分) (2) ①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新城里人”的困难。(3分)②要履行经济职能。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增加居民收入,稳定房价,让“新城里人”住有所居。(3分)③要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和提高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让“新城里人”日子过得滋润、幸福。(3分)④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政府应保障“新”“旧”城里人享有平等的权利。(3分)

8.(28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目前,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是85%,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都在95%左右,美国是97%。

材料二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有效解决了一些农民工问题。但农民工离真正市民化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个别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强行赶农民进城上楼;二是农民工公共服务不完善,不能真正平等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三是就业和劳动权益保障不充分。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挤出效应,使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稳定就业面临很大难题,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安全防护水平不高,恶意拖欠工资时有发生等。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12分)

(1)表一表明2002—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化水平还不高;(2分)表二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就业人员总数不断上升,乡村就业人员总数不断下降,城镇就业人员占总就业的比重显著提高。(2分) (2)①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农业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农民意愿。(3分)②要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工真正平等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3分)③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工获得劳动安全防护和按时足额获得工资等合法权益,(3分)④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3分)

1.“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的意义。

2.城镇化对经济带来哪些有益的影响

3.就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避免美国出现过的问题提出建议。4.国家加快小城镇化建设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经济意义 5.分析说明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6.如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推荐第10篇: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1.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2.专家解读:推进城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其一,大(大城市)和小(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其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未来发展的关系。其三,城市自身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其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 警惕城镇化变身造城运动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如果将城镇化作为大搞“造城运动”的手段,结果可能新城涌现了,但农村衰落了。如果将城镇化作为发展房地产的手段,结果可能房价起来了,但内需下去了。 应拿土地和农民进城落户挂钩

 著名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提出,中国土地制度城市化当中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脱节,这跟这些年来推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直接相关,不应拿土地跟土地挂钩,而应拿土地和农民进城取得户籍落户挂钩。 以市场化改革激活城镇化红利

 叶琦:“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有制度的改革,才有城镇化巨大红利的释放。高质量的城镇化,只能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来完成,让要素自由流动,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将合理的顶层设计与积极的末端治理相结合,为城镇化造就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避免与民争利、公益缺位、功利上位等现象的出现。 能否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决定城镇化成败

 黄小鹏:现行城镇化模式之所以持续如此之久,是因为其中利益格局已在相当程度上固化了,受益集团和受损集团、强势集团和弱势集团在现有框架之内的博弈已经很难产生新的结果。因此,打破现有博弈格局,才有可能出现一个真正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利益调整就是要削减或取消不当得益群体的得益,恰当补偿利益受损群体,这也是“包容式增长”真义。 创造稳定就业机会是城镇化最大挑战  项峥:无疑,推进城镇化进程,创造稳定就业机会,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推动,通过制度变革,在农民工去城市就业的现状基础上,加强基本社会保障,提高身份认同;更需要经济体本身强大的内在动力驱使,大量创造稳定就业的机会,真正促使农民工向市民的有序转变。因此,在中国如此庞大人口规模基础上推进城镇化进程,更需要改革创新的大无畏勇气和谨慎态度。 城镇化投资要保证筹钱有道

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增加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发展的资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剥夺。要通过健全农村财产处置市场和价格发现机制,鼓励和支持转移落户到城镇的居民退出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交易,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其他集体经济权益的有偿流转或让渡,以此支付迁移和在城镇定居的成本,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安置费用。 《经济生活》

为什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城镇化形成的对衣食住行、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需求,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 ②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镇化有利于带动就业,增加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③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④科学发展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城镇化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怎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

③全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⑤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⑥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11篇:新农村城镇化建设

新农村,小城镇,大战略” —中小城镇特色商城统筹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

“新农村、小城镇、大战略”— 特色商城统筹建设项目

总投资额 ( 万元 )5000—100000万元(人民币)

总用地面积300—500亩拟用工人数待定

(人)

三、拟来投资的项目简介

我司与 政府指定或专门成立的国有企业(一般为城投公司)共同组建项目公司,汇业融资提供开发资金,合作开发特色商城统筹建设项目。 政府负责对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和税费优惠。

项目公司负责对目标地块进行统一规划和土地一级开发( 包括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场地平整,适当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毛地”或“生地”变成“熟地” 。开发成熟的地块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后 ,将目标地块分割成5m*15m规格的小地块,出让给当地居民。 当地居民受让土地后,根据政府统一规划和项目公司建设的建筑样本自主建设3-4层的商住两用商品房(底层商业,上层居住,不按规划建设的不予办理房产证),通过集聚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商城。汇业融资全链条提供融资服务,不仅统筹建成特色商城,更致力于将特色商城“做活”。

咨询热线:李经理 13128829637

第12篇: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2012年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xx党委、农四师党委对我团结合灾后重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和农业现代化,xx50个重点中心城镇建设、30个示范团场,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城镇环境,促进xx团经济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结合阔尔吉勒尕镇实际,特制定xx团城镇化建设2012年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xx党委提出的\"早规划、高起点、高标准\"为指针,按照\"以规划为引领,全力打造产业,以产业聚集城镇,以城镇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以城镇为核心,发展劳动、资金、技术、物流等密集型产业;构筑\"一轴两翼\"的规划布局,以为中轴,建设两翼生态观光农业区、特色设施农业区和自然、生态、绿色的居住区;打造\"风景秀丽、功能齐全、产业联动、适宜人居的新兴城镇;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城镇休闲娱乐文化建设,打造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万人居住的标准化城镇。\"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牵动,以城镇建设为载体,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试点引领、全面推进,力争用二年时间,完成小城镇灾后重建任务。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谋划城镇发展体系,统筹规划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小区。

二是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强化政府的宏观规划与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按照政府指导,职工自愿,市场配置,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原则,实现多渠道、多环节、多元化地筹集建设和发展资金。

三是先易后难,典型引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重点推进阔尔吉勒尕镇的城镇化建设;采取典型引路的方式,逐步推动周边连队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四是整合资源,强化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xx投入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机制整合资源,确保优惠政策、生产要素集中向城镇化建设区投入。

三、发展目标

力争用两年时间将团场建设成特色鲜明、生活富裕、民风文明,环境良好、管理民主的现代化新型城镇目标,突出民生改善、功能完善、特色彰显、形象提升的建设方针,功能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城镇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以推动全团\"三化\"进程。

1、城乡布局

xx、xx、社区在规划区内集中建设楼房住宅小区。xx、xx、xx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按照居民作业点建设;xx、xx、xx以种、养结合,建成人口规模适度、生态环境良好、畜牧产业强劲,民族特色鲜明的特色连队。位于适度重建区的连队作业点,把拆危建新、拆旧建新与团3场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原则上不再原地建设居民住房,统一向团场楼房住宅小区集中。

2、城镇规划结构

为适应七十三团镇区用地狭长现状和以循环经济区作为人口导入机制充满弹性的前提,采用\"带型城市\"和\"有机疏散\"理念,形成\"一区\"(城镇南侧的城镇门户区)、\"一带\"(镇区中央的景观公共服务带)、\"三片\"(围绕于公共服务带周边的三个综合生活片区),\"主轴贯穿、山水渗透、城景相融\"的新型城镇。

3、产业发展

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路径,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循环经济为核心,以金岗工业园为引擎,发展硅产业、煤产业、冶炼有色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循环农业、现代商贸物流业、新型建材业三大配套产业,构建以团部为核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打造新型城镇,三化建设由循环贯穿始终,自北向南共分为\"畜牧养殖区、高效农业区、城镇中心区、现代农业区、循环经济产业去和矿区牧业区\"六个主要产业功能版块。实现工业、现代农业及产业兴镇联动发展,推动团场跨越式发展和xx久安。依托阔尔吉勒尕镇优势,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将道路交通、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气供暖、园林绿化纳入城市建设体系。

四、组织机构

城镇灾后重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团党委研究决定成立团场城镇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部下设两个领导小组。

组织机构:指挥长:

副指挥长:

指挥部成员:

指挥部下设领导两个小组:

城镇灾后建设房屋拆迁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城镇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1、城镇拆迁管理组

管理内容:按照项目实施时间安排按时完成城镇481户5的全部拆迁工作,保证按团场规划提供施工场地。做好拆迁户的安置工作,确保拆迁区职工群众的生活。

2、城镇建设项目管理组

管理内容:做好工程项目的前期申报工作,特别是对口援建项目及国家资金项目,及时和师相关主管部门、镇江援疆前方指挥部沟通,按要求提供项目所需的各种资料,积极为团场申请各方面资金,保证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

3、城镇建设项目工程实施管理组

管理内容:阔尔吉勒尕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援疆资金中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实施阶段。包括道路、供水、供热、排水、垃圾处理、燃气、绿化等方面。

(1)住房建设项目,管理内容:2012年共新建住房650户,基本解决全团职工的住房困难问题。负责规划编制工作,及时向团领导反馈住宅规划的优缺点,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内容:阔尔吉勒尕镇基础建设设施建设项目及援疆资金中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的主要要实施阶段。包括道路、供水、排水、工人、燃气、垃圾处理、绿化等方面。

(3)饮水改造工程建设组,管理内容:协调设计单位准确完成饮水工程设计任务,提供准确详细的前期资料,对饮水工程方案,饮水管线取水点、水厂等位置的选线等重要设计环节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好新老供水系统的对接,保证不重复建设、不混乱交叉、不影响居民的正常供水。按照施工设计认真监督完成饮水改造项目。

4、宣传报道组,负责城镇建设各项宣传任务。

5、监督检查组,按照政策规定及时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五、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在现有基础上着力做好城镇建设,建立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镇的居住功能、生态功能、载体功能及各项服务功能。坚持\"高规格设计、高起点建设、大力度开展\"的原则,快速度、高标准、高质量跟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一轴\"(即南岗路幸福大道)的绿化、美化、亮化、水系一期建设,加快\"两翼\"商品楼、精品小区、商业区、休闲区建设,完善供热锅炉配套设施及管网建设,实施二号小区硬化美化建设,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广场,逐步提升城镇的品位和档次。建设步骤:2012年-2013年,重点建设南岗路两边1平方公里左右城镇区域(西二路以东),建设好区域内的住房、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2013年后逐步建设西二路以西区域。城镇建设以重建为主,改造为辅。学校、医院等在原址7建设;安康街以北、活动中心以南、西二路以东区域整体拆除建设生态公园;重点改造机关以北平房小区、市场沿街小二楼等区域;以南岗路为中心,打通大外环,重点建设城区\"三纵三横\"城镇主干路网,重点建设开发南岗路两边区域,城镇中心逐渐南移,建设设施配套、功能齐全、风景秀丽的宜居宜游小区。结合团场地势特点和自然条件,把城镇建设成\"城在景中,水在城中,错落有致,交相辉映\",给人以置身画中的感觉。在城镇重建中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国土开发强度、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建立生态公园,加大城镇的绿化、美化;利用自然破差,在城镇中引入水系,设置不同水景,让城镇充满活力;居民住房和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避免火柴盒、兵营式建筑,楼房参差不齐,景观各不相同,错落有致。

(一)住房保障把\"拆危建新、拆旧建新\"与城镇建设相结合,连队不再在原地建设居民住房。一连、二连、社区在重建规划区内集中建设楼房住宅小区。三连、六连、七连人口向城镇集中;保留连队编制,按照居民作业点建设。四连、五连、八连三个少数民族连队以种、养结合,建成人口规模适度、生态环境良好、畜牧产业强劲,民族特色鲜明的特色连队。优化空间布局,突出小区多样性,配套建设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商贸网点和公共绿地等,确保设施配套、环境优美、职工满意。做好与现行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的衔接,组织好保障性住房建设,采用把保障性住房、农村安居工程、援疆资金等多项政策打捆使用的方法,实行集中新建。特色连队建设重点组织好保障性住房、牧民定居工程、农村安居工程、对口援疆等政策。

(二)公共服务设施

1、教育在原址恢复建设幼儿园、学校宿舍、食堂等公共设施,按照坚牢、耐久、适用的原则进行高质量地建设;继续巩固义务教育,完善校舍综合教学设施、体育运动场所等配套建设。

2、医疗卫生全面建设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尽快恢复重建团场医院综合楼。有效整合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集中建设相关设施;在特色连队、产业园区建设甲级卫生室。

3、文化体育集中规划建设公共文化体育,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宣传典型、提供信息、科普教育及技术培训等服务功能。重点建设团场档案馆、文化活动综合楼(包括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团史陈列馆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惠及全团职工群众,重点建设团场体育场所和公共健康娱乐设施,购置相应健身设施。

4、就业和社会保障合理布局建设就业培训和劳动力服务设施,加强对青壮年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养老院等保障设施,增强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服务设施能力。

(三)基础设施优先恢复重建各类损毁的基础设施。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布局,进一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安全保障能力。城镇道路建设要与供排水、电力、供热、通信等市政管线统一规划,一并实施。

1、基础市政设施优先恢复城镇道路、桥梁和公共交通系统,统筹考虑生产生活需要和应急救灾需要,改善路网结构。道路的恢复重建要与供排水、电力、供热、通信、广电、消防等市政管线统一规划,一并实施。保障饮用水安全,满足长远需要,修复重建水源地、水厂和供水管网。恢复重建受损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恢复重建其他市政设施时同步规划建设污水管网。

2、交通加快公路的恢复重建,充分利用原有公路和设施,以干线公路为重点,打通必要的断头路。适当增加必要的迂回路线,力争每个连队拥有两个方向上抗灾能力较强的生命线公路,初步形成生命线公路网。对干线和支线中受损的路段进行全面检测、维护和加固,对受损严重的线路进行改建或重建,提高对外通道能力。

3、水利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修复受损渠系,疏通各类渠道,配套建设、修复桥、涵、闸及防洪工程等,提高抵御洪水灾害的能力。建设水文及预警预报等设施。恢复已建滴灌设施,进一步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提高节水增效水平。实施盐碱地治理工程,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七、产业发展

依托周边丰富的水、电、煤炭、铁矿石等资源优势,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以硅产业、冶金、煤电煤化工、新型环保建材、有机农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建立产业内及产业间物质闭合循环、能量梯级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产业共生体系。

1、特色农业

转变种植业、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建设万亩水稻、万亩葡萄、万亩色素辣椒生产基地及万头猪场、十万羽标准养鸡场等畜禽养殖基地建设。

2、延伸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退耕还林、天然草场保护等建设投入力度,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建设防护林,打造团场城镇\"绿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可持续发展。以金岗循环经济产业园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以硅产业、热电联产、煤化工、新型环保建材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建设园区中水回收、余热利用等项目,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综合利用硅产业和煤电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渣制造新型建材材料、水泥和有机复合肥。建材企业内部运用余热发电技术,实现产业集聚区内物质和能量的充分循环利用。

3、服务业

充分发挥xx团的区位优势,建设区域商贸流通中心,同第

一、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重点建设农贸市场及保鲜库等商贸流通项目,提高商贸、物流服务水平。突出军垦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实施观光园区道路、绿化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牧家乐、连队生态游等旅游产业。

4、产业共生体系

根据xx团硅产业、水泥、热电联产、煤化工、新型建材、有机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链条上的产品、副产物和废弃物产生情况及关联性,构建农业、工业和商贸流通业循环经济链,形成物质闭合循环使用、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和循环使用的产业共生体系。

第13篇: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

市委、市政府把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在中心城市建设上,始终坚持膨胀规模与求精求美同步,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城市面貌改善与整体文明水平提升同步,初步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当前,全国城镇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级各部门以贯彻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差距,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高起点科学规划,高标准精心建设,高效能精细管理,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与发展,努力实现我市城镇化建设的新跨越。

一、突出重点,加快推进,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

要进一步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按照“内涵抓提升、外延抓控制”的要求,不断强化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要加快推进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全社会参与,坚决完成确定的6大类共23个城建重点项目建设任务;要按进度高标准地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发扬连续作战的传统和作风,按照“绿色社区、平安社区、健康社区、文明社区、幸福社区”的建设要求,再接再厉,把回迁房规划好、建设好,确保群众全部按时回迁;要下大力气做好经营城市这篇文章,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灵活运用各种市场化运作方式,充分利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鼓励政策,更多地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要大力实施农村居住工程和环境综合整治,确保标准不能降低,投入不能减少。同时,要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突出特色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小城镇带动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推进城镇化工作要切实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确保城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城镇化摆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继续实施领导分包重点项目责任制,真正做到定目标、定时限、定责任,包前期工作、包资金投入、包政策落实、包项目协调、包推进速度、包质量安全,确保城建项目建设按时间要求、保质保量完成。要把城市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精细化管理上狠下功夫,各相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城市管理合力,全力推进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

三、我市城镇化建设工作部署

我们要按照城乡统筹、生态优先、深化改革、提升内涵、控制外延、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等指导原则,正确处理好建成区和新建区、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的关系,积极探索新路子、新办法,努力开创新型城镇化工作新局面。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加强区域对接与合作,做好城市组团、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规划,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要强化项目建设的支撑作用,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加快推进精细化管理,从体制、技术、管理三个层面入手,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抓好薄弱环节的综合整治,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调动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各类开发区、中心镇、小城镇的积极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增强城镇经济的综合实力。要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集约利用土地,推广节能环保型建筑,加强环境保护,加快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要搞好城乡住房建设,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农村居住工程,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要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共享,加强城镇社区管理,活跃城乡社区文化,切实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要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健全公共资源的市场化价格机制,抓好城建项目招商工作。要组织开展好“和谐城乡建设行动”,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制度,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努力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14篇: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新型城镇化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简列)

1,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2,新的观念、体制、技术下的新型产业模式

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体制和行为。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

1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强化和完善生态物业管理、生态占用补偿、生态绩效问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控制性详规等法规政策。

推进产业生态的转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需要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要在弄清资源和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策划、规划、孵化新兴园区、新兴产业、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将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为招贤引智模式。

3,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

比如汽车交通将转向生态交通,以最小的化石能源消耗和物流,实现城市流通功能的便利通达;将耗能建筑变为产能建筑;通过地表软化、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等生态工程措施,实现对生态占用的补偿,使建设用地兼有生态用地的功能。

三、中国城镇化历史背景

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有1.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5%左右的城镇化率。

四、中国城镇化过程有哪些问题?

1,农民土地物权基本形同虚设

“土地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保持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以及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要素。”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并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

过去三十年,中国在土地制度的改革方面取得了非常重大的进展,为建立和完善土地财产的现代法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现存的一些法律法规方面的漏洞和真空地带,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正在经历的深刻和快速的社会经济转型的各种需求。

“中国城乡土地制度持续二元性以及国家对城市建设用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这一特征带来的问题是: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制度安排存在问题,城市土地比农村土地拥有更完整的权利制度,享有更完善的权能,二者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同时,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的法律规制和管理体制是分割的。

这一基本特征导致了四个主要问题:农民土地权利弱化;地方政府(市县一级)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及与土地相关的融资;城市面积迅速扩张和城市土地使用效率的低下,和与此相关的耕地占用和流失;土地法律框架不完整。

农民土地权利弱化,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物权基本上是形同虚设,严重制约了农民通过土地物权分享城镇化和工业化成果的权利。征地程序与补偿标准不公平,土地征用成为社会不满的一种来源。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的土地融资,一次性收入的做法使长期的收入来源不可持续,也使土地相关收入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因而缺乏透明度与责任,可能会导致金融部门的风险。

按农业产值的原用途补偿和经营性用途的招拍挂出让,激励了城市土地的粗放式利用,导致宝贵土地资源大量浪费。突出表现为各类城市的形象工程以及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低。目前中国城市的容积率只有0.3—0.6,远低于发达国家1以上的水平。而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持续减少会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最终危及社会稳定。

按照法律规定,城市土地国有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没有对两种所有制土地平权的制

度规定,这不利于对土地权益拥有者的切实和充分的保护。农民土地权利与城市房屋均属私人物权,征收私人物权采用不同标准势必重新引入城乡征收法律的二元体制。

专家认为,作为一种基本的财产制度,土地政策和管理制度要有效地在多样的、相互联系甚至相互竞争的土地各种功能中寻求一种平衡,需要一套综合、完整的措施。专家分析,土地政策改革的目标应该有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促进农业的发展,包括对农田进行保护,通过土地的市场化流转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支持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流动,有序的城镇化。

第二,促进制造业、服务业和房地产部门的发展,在一个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规划框架下,通过市场机制为城市的扩张提供土地。

第三,为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收入,以土地资产作为可持续的公共收入的基础,为公共服务和投资提供资金。

第四,完善利用土地作为抵押来获得资本的政策工具,增加可抵押资产的选择,支持金融部门的成长。

第五,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决策与快速经济增长的一致性,并把生态文明放在很重要的地位。

第六,促进土地管理体制和土地权利安排的协调、一致、完整和保障产权的稳定。 2,户籍制度让1.6亿农民工被城镇化

“如果按户籍来算,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农业部新闻发言人毕美家表示,中国51.3%的城镇化率,是按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其中还包括

1.6亿的农民工群体。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理应要享受城市公民一样的待遇,这是新型城镇化需考虑从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专家认为,现在所谓超过50%的城镇化率,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绝大部分被统计为城市人口的农民工并没有在城市实现永久定居。

3,盲目造城运动致城镇化效率低下

我国城市化在加速,现在从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直到地级、县级城市,都在建造大马路、大广场、大建筑。但不少地方采取“摊大饼”的方式推进城市化,把各种产业都堆在大城市里面,搞“造城运动”。结果不论城市建设还是城市运营,都效率低下,使城市化和工业化受到了成本过高的阻碍。

首先,土地资源大量浪费。中国是一个土地短缺的国家,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浪费非常严重,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地超过了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万元GD P耗用土地面积超过发达国家10倍以上。而且用这样的办法进行城市化,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大量虽然进了城却并没有真正成为市民的“农民工”,于是出现了双重二元结构。

其次,用摊大饼式的发展推进城市化,因为专业混杂,所以并不能够发挥专业集聚效应,导致了城市的专业化水平很低,这样就很难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半径变得非常长,交通拥堵,城市运行的效率变得很低。

为什么会发生低效率的问题?一是由于价格扭曲,使得土地被大量浪费。二是政府职能错位。“城市”大体上有两种不同的来源。我国城市大多是从“城”即“都”(政治中心)发展而来,而其他国家的城市大多是从“市”即市场发展而来的。一般而言,市场自发地使得城市的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化,形成了相关行业支脉繁多、关系密切的金融业集中在大城市,行业间关联度不高的制造业集中在既能发挥专业化的集聚效应,又能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小城市的格局。而在我国,政府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规模愈大的城市行政级别愈

高,支配资源的权力愈大,行政级别愈高的城市也就有更大的权力动用资源来扩大城市规模。这种体制推动了近年来风起云涌的摊大饼式“造城运动”。

五、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大方向是什么?

方向一:土地流转试点

新型城镇化将启幕农村新一轮改革,土地流转乃大势所趋。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用地“瓶颈”,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征地补偿被置于首位。”北京大学著名法学专家姜明安认为,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将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的制定和农村的土地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推进城镇化的一大难题就是农村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小岗村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序幕;1992年,广东省南海市下柏村农民将承包经营的土地以股权形式,流转给村集体成立的经联社统一经营。

而最近的一轮土地改革始于2008年,当时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成为此轮改革的主题。本报记者了解到,在农村城镇化方面,很多地方的土地改革试点“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不同的经验:重庆的地票式交易、成都土地流转、广东佛山的股权分红、天津宅基地换房,不同的地方做法不同,但都为全国的土地改革提供了借鉴。

比如成都在新一轮农村产权改革中提出,“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这样的改革赢得农民的支持。但在取得经验的同时,确权、监管、收益和小产权房等棘手问题也暴露无遗。

在北京打工5年的农民工杨雄称:“政府如果不把土地和就业解决好,将户籍迁离农村的农民就会觉得不踏实,还不如留下土地种庄稼更有保证”。

这已引起决策层的重视。农业部最近就明确表示,2013年将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

方向二:户籍可能是新型化城镇推进的突破口

“户籍改革看似简单,但要落实与城市户口相挂钩的利益却很难。”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分析,户籍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行,就是因为城里的福利政策太多了,且继续和居民户籍密切相关,进城的农民很难同步获得社保、就业、教育的机会。资料显示,全国将近2亿进城农民工中只有200万左右通过买房、结婚等方式获得城镇户口。如此一来,城市空间扩张过快,而农村人口由于户籍、购买力等限制,被拒于城市大门之外,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而现行户籍和土地制度,正是阻隔在城乡之间的主要壁垒。

“打破户籍肯定是未来城镇化改革的方向,但具体操作问题十分复杂,各省差异很大,只有逐步试点逐步推开。”党国英表示,2020年若要达到50%以上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关键在于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相关改革到位。

大力推进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中国要依靠改革实现没有水分的真正发展,而城镇化是发展最大的潜力。

方向三:实施“城市群”战略

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按照这样的算法是已经突破了50%,但如果按照有城镇户籍的人数,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

在2010年底中央向各省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决策层就释放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信号,其中最为明确的是提出了要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在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化开发的同时,形成三个特大城市群,在哈长、江淮、中原、长江中游等地区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

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并将于全国两会前后颁布的《规划》,就是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的更为长远、更为清晰的战略布局。

六、我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模式(试点城市)

成都

天津

广东

第15篇:柳林县城镇化建设

柳林县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柳林县在“两区”开发和“双百双千”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基础上,2010年柳林县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在城镇化进程中表现出了突出的问题:人口质量还不高,他们还属于农业户籍人口;从城镇化的形态看,不同规模和层级的规模发展不协调;过度依赖土地支持的城镇化的持续能力是不强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措施,包括:推进城镇化必须转移好农民进城;以绿化为主的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推进城镇化必须坚决保护好耕地。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产业结构

柳林县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城镇化概念的界定

“城镇化”一词出现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概念也是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据粗略估计,近5年来,关于城镇化的概念,至少在20种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并符合中国西部地区现实的观点是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笔者以为,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

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

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二、柳林县城镇化建设的兴起

从长期看,城镇化还有助于促进公平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就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作过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工商业都市的增加与富裕,为农村的产品提供巨大而便利的市场,促进农村土地的开发,并使农村突破传统关系的制约,变得更有秩序、有好的政府和有个人的安全和自由(《国富论》第3篇,第4章)。韩国在其快速城市化的1975年至2005年期间,农业人口减少了76%。但是,由于土地洲国家,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大量失地农民,只好向城市迁移。在进人城市后没有得到良好就业和公共服务的情况下,只好集中居住在破陋的棚户区。其次,城市的土地和住房管理的混乱也助长了贫民窟的出现。印度贫民窟形成之初,主要都是从非法占用公共或者私人土地开始的。比如,孟买世贸大厦旁边的一片贫民窟,是当初参与大厦建设的工人居住的地方。政府的房租控制导致出租房的缺乏,也是造成贫民窟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孟买已经十五年没有建设新的出租房,当800多万人挤在条件恶劣的贫民窟里时,孟买却有40万套住

房空置。此外,贫民窟的大范围存在折射了公共政策在公平性和包容性上的不足。当大量缺乏教育和劳动技能、只有微薄资产甚至赤贫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时候,政府如果不能为之提供基础性的教育、职业培训和医疗保障,不能提供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贫民窟的迅速扩大就是不可避免的。

2006年,柳林县在“两区”开发和“双百双千”项目建设的机遇,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突出主线来抓,继续以新型煤焦化、新型电力能源、新型建材三大基地为突破,以“景气柳林”建设为目标,强力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0年柳林县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柳林县兴起的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城镇化有助拉动内需。我国城镇化水平偏低,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是我国消费率低、投资和消费失衡的重要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基础实施和公共服务的巨大的需求,必将大大扩展投资持续增长的新空间,为消费需求提供强大的动力;城镇化缓解就业压力。推进城镇化将对服务业产生巨大需求,服务业又是创造就业的最大的行业。这将对缓解长期以来存在的就业压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城镇化有助解三农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关于推进城镇化建设、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口户籍限制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将对三农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民市场化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户籍制度的放松对进城农民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也有极大的改善作用。

三、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柳林县对加快城区的开发,加快联盛小区、机械厂和焦化厂等地段住房开发及廉租房建设步伐,力争建成2380套商品房、200套经济适用房、210套廉租住房。继续实施农村困难户住房解困工程,解决140户农村住房困难户。尽早开工建设青龙村7座安居楼群。做好上青龙、寨东城中村改造。加快孟门、成家庄、留誉、三交等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争取307国道过境改线及早动工。大力推进城区燃气清洁化工程,发展周边煤矿为补充气源矿,增加30万平方米的燃气供热面积,增加居民生活用气1000户。完成第二水厂建设任务,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步伐。完成县民兵综合训练基地建设和工人文化宫大楼的前期工作。但在与此同时,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从人口的构成情况看,可以说我国的城镇化人口质量还不高,他们还属于农业户籍人口,这样的人主要是农民工,大体上有1.67亿人。他们实际上是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但是他们没有和城镇居民有同等的社会权益。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仍处在很不稳定的状态。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二是从城镇化的形态看,不同规模和层级的规模发展不协调。就其它的地方来说,大多数的城市还处于城镇化的初级发展阶段。柳林县是中小城市,吸纳人口能力还不足。小城镇,过去是遍地开花,过多地占用了非常珍贵的土地资源,小城镇的盲目发展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这些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

三是从要素投入上看,过度依赖土地支持的城镇化的持续能力是不强的,或者说已经不可持续。一些地方在以地生财的利益驱动下,导致一些城市盲目地拉大建筑框架,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实际上土地的利用十分粗放。最后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这句话的概念就是这样来的。

四、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是推进城镇化必须转移好农民进城。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长期以来,进城农民工很少通过落户方式彻底转为市民。要统筹考虑人口聚集、土地集约、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二是以绿化为主的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既不存在大城市成本高、交通、住房以及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压力大的问题,又可以通过产业的集聚、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明显的优势。从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总体状况看,大城市过度膨胀的矛盾日渐显露,农民工在大城市定居生活的难度越来越大,而由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竞争中的劣势得到一定弥补,在土地、资源等方面优势凸现,这为县城和重点镇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要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要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

三是推进城镇化必须坚决保护好耕地。城镇化必然要占用一定的土地,但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城镇建设必须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所以,推进城镇化建设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一个农民从开始进城打工到在城镇能够稳定工作和生活,需要一个过程;给进城农民提供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推进城镇化,不能急于收回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农民进退有路,才能更大胆地进城,城镇化也才能更健康稳定地推进。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都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必须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俞可平著《地方政府创新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M),2003.

2.许远旺著《村治转型与社区重建》,中州学刊,(J),2010.

3.赵秀玲著《制度创新与中国村民自治的发展》,江汉论坛,(J),2009.

第16篇: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央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03-17北京晨报(北京)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通知指出,《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这部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的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将产生怎样的作用?这部规划有哪些亮点?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1 关键词:指导性

文件内容: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一些城市“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

专家解读

“这是一部指导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全面丰富,总结并吸取了国内外城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指导性强,意义深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

他说,为了避免走弯路,这份文件认真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包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等。

2 关键词:以人为本

文件内容: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在徐洪才看来,这部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文件围绕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着墨很多,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分割、‘土地城镇化’等一系列问题。”他说。

谈到规划强调城镇化必须和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时,他说:城镇化不能孤军深入,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出现“睡城”、“鬼城”和底特律现象;农业是基础,农业现代化事关粮食安全。信息化则关系到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

3 关键词:发展动力

专家解读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多次表示,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镇化是拉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对此,徐洪才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世界也是一大机遇。

徐洪才说,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设将需要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及电力、燃气、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创造大量投资需求和就业机会。

他说,同时,亿万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这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等巨大投资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4 关键词:量力而行

文件内容:我国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类城镇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预期和选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表示,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5 关键词:生态文明

文件内容: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专家解读

中国社科院城市和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建议,各地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时要避免“伪低碳”:一些城市计划建超高层大楼,但把每吨水从地面提升到几百米高的楼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是虚假的集约、低碳。真正的低碳城市应该是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

第17篇: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

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

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是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精神。我认为,城镇化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目前,城镇化是我国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历史任务,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新契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保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重视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经济大发展,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草地沙化等现象日趋严重,城镇发展也出现了上述问题。因此城镇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打破城乡壁垒,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城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民工问题。与同企业的正式职工相比,农民工在工资、奖金、节假日、医疗和抚恤等社会保障方面总体上处于一种待遇十分低下和无保障的地位。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将农民工完全排除在外。同时,进城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当前义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难题。

二、失地农民问题。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一个百分点在提高,而推进城镇化,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进行道路、住房、厂区等的建设。其直接后果是造成了4000 多万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失地大军”,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

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要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方位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问题。

⑴ 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城市的农民工政策。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实现居民的迁徙自由,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城乡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使户籍制度恢复其只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和人口信息统计功能的本来面目,使更多农民工成为“名正言顺”的城市人。

⑵要积极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应根据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发展情况和生活安置能力等各种具体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条件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市居民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⑶要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首要的内容,就是必须给进城农民工以“市民待遇”,让农民工与市民享有同样的合法权益,享有平等参与各种竞

争的机会,如职业培训、子女受教育等权利。

⑷要积极引导农民工进城就业。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给予农民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发展观。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虽然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城乡充分就业,但重中之重是强化产业支撑,实现城镇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城镇化提供物质支撑。新型工业化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步入信息社会后,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尽早赶上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步伐,而采取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其关键是发挥后发优势,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

⑵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小城镇的发展。从转移农村人口的目的看,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很难支撑农民在大中城市的定居生活,而且,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面临就业难的困境,以及现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而小城镇和农村具有天然的联系,小城镇是乡镇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的载体,基础设施条件不高,对于农民进入的门槛,相对于大中城市要低得多。 

⑶加快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生产要素的聚集为条件的,而我国的情况较为特殊,因为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长期阻碍,导致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在城镇立足,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缺乏劳动力和消费群体的支撑,必须把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紧密结合。在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下大力气打破城市第三产业的行业垄断,加快改革步伐,对外资和民营企业开放,在用工制度上取消户籍限制和对外人员的限制,第三产业作为劳动力吸收器的作用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增强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加强规划、规范和引导作用,培养城市核心竞争力。以市场力量为主导的城镇化进程并不排除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场失效时期和城镇化的初期,以及城镇化超常规发展时期,更需要政府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强规划、规范和引导作用,由政府制定城镇化的总体规划,对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的产业布局、城市规模的扩大等方面,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构建良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秩序,优化城镇化的组织架构,树立城市经营的理念,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增强城镇的文化底蕴。努力提升城镇的凝聚力、城镇发展的和谐度、城市品牌形象以及城镇居民文化观念及精神风貌。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就要做好土地资源保障、医疗保险保障、养老保障、公共服务体系配置一体化,资源与环境和谐统一,惠民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就要坚定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理念,一手抓引导推进,一手抓夯实基础,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今天,城镇化正以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在我国推进。以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发展为动力,城镇化正在对中国的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结构演进。从严格控制到稳步推进,从茫然无知到积极探索,在经历了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的艰苦历程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正在逐渐清晰。

第18篇:城镇化建设调研

关于如何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的调查报告

小城镇作为城市与乡村的整合部,不仅是农村商品经济运行的枢纽和中介,而且也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可以说,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条件下,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启动器”和“推进器”,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成为世纪之交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截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中国城镇化到了转折时期,从快速城镇化阶段正进入城镇化中期阶段,未来20年中国城镇仍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当前,要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建设小城镇,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

为了解农九师团场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围绕“团场小城镇建设”问题,我于2012年3月—4月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的形式,对农九师167团有关部门和主要领导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中,既看到了团场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好形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本文通过对农九师167团小城镇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发展团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把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团场工业化,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团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城乡共荣,协调发展。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成为团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推进加快团场城镇化,有利于职工脱贫致富奔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农业连队,特别是像167团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团场。该团土地贫脊,种植作物较为单一,单位土地的产出率有限。而农九师师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又极为有限,要使职工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城镇化,实现职工向非农业转移,减少种地职工的数量,提高人均生产率,连队劳动力的价值也大大提高,收入相应增加,团场农工走向大中城市就业极不现实。因此实现农业转移只有发展小城镇,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 1 二元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团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

(二)推进加快团场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实现团场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

从理论上说,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工业化需要聚集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目前,167团乡镇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小城镇是实现团场工业化和农业化的载体,其表现为:(1)通过小城镇将个体私营主、第三产业经营者和乡镇企业逐步聚集、壮大,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形成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2)通过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顺利的进行商品交换,又使团场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团场商品生产更快地发展。(3)通过小城镇比较齐全的市场设施和比较灵敏、快捷、准确的商品供求信息,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健全。(4)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如依托需求量吸纳人、财、物的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向高效经济发展;依托小城镇的辐射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向外向型经济发展。

(三)推进加快团场城镇化,是拉动团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

通过小城镇,一是可以调节各方,特别是职工群众的投资资金,在城镇基础、企业、住宅建设等方面投资,扩大投资需求。二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土地资源配置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也提高了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三是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资源集中、尤其是人口的集中,使基层单位住房用地面积大大减少,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

(四)推进加快团场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团场精神文明建设

小城镇是团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把广大职工群众引进了城镇,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有利于开展各种教育,提高职工群众的文化水平,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进行计划生育和法制教育,使职工群众居民化,形成社区化管理,提高职工群众的素质。

二、团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就以农九师167团小城镇建设为例分析。农九师一六七团场位于额敏县境内,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边境团场。北至中哈边境线;南与额敏县上户乡相连;西与一六六团接壤;东与一六八团毗邻。全团拥有土地总面积37万亩,可耕地面积16.8万亩;总人口6280人。

虽然该团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团场规模小,资金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单一,一产比重较大,

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在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规划不科学,执行缺乏严肃性。片面地将城镇化理解为人口的区域性集中,重城镇本身规划,轻短期或长期的经济发展,重生活设施建设,轻生产投入,规划与现实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相脱节,缺乏计划性和远见性,制约了团结农场小城镇全面的发展。

2、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目前该团小城镇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资源短缺,供水排水设施不发达,环保设施不健全,供暖设施落后,道路建设滞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团场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已成为团场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和“门槛”。在基础设施中道路系统、雨水、污水排放及处理最为缺乏,不少连队垃圾乱丢,污水横流。“软环境”规划建设的滞后,阻碍了团场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团部小城镇人口仍以搞农业为主,这与小城镇应以

二、三产业为主的要求不相符,

二、三产业比重小,产业组成不合理导致小城镇企业自身发展困难,劳动力吸纳能力弱,对农业增值贡献小,制约小城镇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从而缺乏足够的辐射能力。

4、融资渠道不畅。目前团场小城镇建设,仍是一种政府行为,而未面向市场,投资渠道单一,多元投资主体局面设有形成。因此,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短缺,投入严重不足。

5、政策问题。农工进城镇务工经商后缺乏安全感,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住房、教育、社会保险不配套等,缺乏优惠政策鼓励,农工进城镇有后顾之忧。还包括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城镇维护困难,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等现状,制约城镇化建设。

6、城镇居民约有60%以上的住户仍居住在平房内,条件较差。团部建设用地十分有限,置换建设用地手续十分严格漫长,且不一定能批下来,眼下只好拆旧建新,然而拆迁补偿工作十分困难,花费团里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三、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的对策思考

小城镇建设是一种长期性投资为主的项目建设。结合团场实际,为使小城镇建设得以健康发展,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搞好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全面增强团场小城镇的综合实力,聚集能力和经济辐射功能。要把为农业、基层连队、和职工服务,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团场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使小城镇建设成为推动团场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支点。

规划必须体现全局意识,着眼于长远,起点要高具有时代气息,体现综合经济实力和居民群体凝聚力,使团场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要把环境生态建设列为主要内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决不能因党政负责人的更换而改变,要强化规划的实施力度。

(二)以发展农产品市场拉动小城镇建设。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规划农产品市场布局,完善服务设施,培植流通产业,拓展交易范围,扩大市场容量,通过建设农产品市场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来促进小城镇发展。

(三)以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其规模化采购和生产是推动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力量。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间人员、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吸引一批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的加工、储运、销售、信息、科技等企业进镇落户,加快小城镇发展。

(四)加快招商引资和工业突破,发展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促进团场小城镇商业繁荣,推进小城镇建设。

城镇化的推进就是工业发展的结果,所以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团建立起围绕农付产品深加工的工业园区。使农业连队居住的人口向小城镇流动,同时发展高效农业,如在国道边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释放农业劳动力人口,为工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随着城镇规模适度扩大,人口的聚集,交易的频繁,一

4 方面繁荣小城镇的商业,另一方面使更多的人口到小城镇寻求机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五)广辟投融渠道。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要使小城镇建设市场化。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向市场融资的路子,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组建开发公司,由住宅开发向二三产业延伸。鼓励创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六)深化改革,落实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简化土地审批手续,降低收费标准。二是逐步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适合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解除进入小城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总之,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决策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以推进团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第19篇:培训班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学员代表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济济一堂隆重举行“2012年第一期技能培训班”开班典礼。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参与本次培训的全体任课教师,对各位领导和学员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培训工作,我代表全体培训教师,保证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做到以下三点:

一、认真备课、精心上课:

在教学上我们将努力结合本次培训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边讲解、边实验、边实习的务实高效的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授课中,我们积极总结培训的经验,针对学员不同的基础,结合教材内容认真备课,精心讲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刻苦钻研教材,力求讲解深入浅出。耐心解答学员提出的各种技术性问题,做到有问必答,以最大的热情为学员服好务。

二、遵时守约、尊重学员:

培训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严格遵守授课时间,严肃授课纪律、严把授课质量;保质、保量的完成每一个培训课题;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师的天职,所以作为这次参与培训的教师,我们将努力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员,充分尊重学员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培训内容尽可能贴近学员岗位需求,力争使每一位学员通过培训学习都能够学的会、用得上。

三、做好服务,严格考核:

为确保本次培训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将严格学员考勤制度,定期向培训主管单位汇报考勤结果,我们将按照技能鉴定部门的考核要求,认真做好鉴定工作。

各位领导和学员,请你们相信,我们将以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最认真的工作态度,最完美的教师形象竭诚为学员服务。最后,我祝大家学习愉快、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教师代表:

2012-3-14

第20篇:培训班发言稿

“国培计划(2012)”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西北师范大学

初中数学班第二期开班典礼学员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的张梧,非常荣幸能在这金秋十月和各位同仁相聚在西北重镇、黄河明珠——兰州,聆听全国知名专家的报告,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老师共同探讨交流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困惑和问题。首先,我谨代表全体学员衷心感谢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宝贵学习机会,并对研修团队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为筹备本次研修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达深深的谢意!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入,数学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这位教育战线的老兵也遇到诸多问题和困惑: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成绩……等等这样一系列问题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在大家的期盼中,“国培计划(2012)——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西北师范大学初中数学班开班了,相信它会如甘霖滋润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智慧的火花闪现。

在此,我代表全体学员郑重表态:我们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严格遵守研修班的一切规章制度,认真聆听专家讲座,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借鉴各地教师成功的经验,分享各位同仁教育的优秀成果,把这次研修当作一次学习思考的机会、交流沟通的平台、开阔眼界的场所、提升自己的舞台。我相信:我们带着困惑和问题走来,我们将带着收获、带着喜悦满载而归,希望通过本次研修我们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最后,预祝本次研修取得圆满成功!再次感谢在座的每一位领导、专家和老师,同时也祝愿参加本次研修的学员们学习愉快、身体健康!

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张梧2012年10月21日

城镇化建设专题培训班发言稿
《城镇化建设专题培训班发言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