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专题发言

京津冀治水一体化专题发言(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12 08:37:39 来源:专题发言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人文地理学.京津冀一体化

张辉:打破分割有效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2014年03月03日 17:57

新浪财经讯 2014年“两会”召开之际,新浪财经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独家推出“两会专家笔谈”栏目,邀请北大的专家教授与各位网友共谈两会热点。张辉在文章中提到在推进环渤海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京津冀打破既有行政分割有效推进一体化进程是重心所在,而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又必须依托京津唐(7市)一体化,京津唐(7市)一体化能否有效推进又基本取决

于京津“双头联动发展模式”能否有效形成和实施。

以下是张辉文章原文:

打破分割有效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张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发展经济学系

“十 一五”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正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动力,经济增长日益从主要依靠东部地区“单一推动”向各大区域“多级推动”迈进。同时,国家也 更加重视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十二五”规划建议也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列为重要内容,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 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打破既有分割,推进资源在更广域空间配置,从而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与一体化相对应,分割主要是 指地区与周边的联系(主要是经济活动)被某些因素影响乃至隔断了,正如市中心逐渐向外围发展中,我们会观察到城乡经济的显著差距,观察到城乡结合部变动的 经济结构等,这就是显著的分割现象。分割一般会来源于地理、行政区划、国界、洲界、市场、交通、产业、文化等因素,其中行政边界是一种最为直接和显性的分 割因素。

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相比,环渤海经济区及其腹地范围之广阔是前两者难以匹及的,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差异也最大,发展也最不均衡。环渤海 经济区从北到南涉及辽中南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直接辐射和影响着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大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以 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以京津冀的一体化为依托来进一步推进从辽东半岛到胶东半岛整个环渤海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不仅将是该区域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且也是我国 整个北方地区发展的大问题。

从空间发展形态来看,以京津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在未来北京与天津的紧密分工合作中,将通过“双头驱动模式”努力打造北方经济中心以致世 界性的大都市连绵区,这有别于长江三角洲上海单核驱动模式。就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环渤海地区涉及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 等三个独立的城市群。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首先是京津唐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问题,传统上京津唐城市群一般包括北京、天津、唐山、

廊坊和秦皇岛5个城市。通过市场分割模型研究来看,需要对京津唐地区的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也就是在传统城市群之外纳入保定市与沧州市后,模型的测算更为合理。因此根据近十多年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研究更应该从北京、天津、唐山、廊坊、秦皇岛、保定和沧州7个城市的角度来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

就中心性指数的情况来看,京津唐地区在区域发展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城市断层,但这一般是由于直辖市与地级市的经济数据在统计口径上不一致所导致的。如果我们将这一影响加以修正,那么区域城市的中心性指数分级会成为214的 结构,第二等级城市的个数严重不足,同时第一等级城市与第二等级差距明显,名义上为第二等级的唐山市从数值来看实则应该为第三等级甚至更低等级的城市,城 市等级存在断层。此外,从中心性研究还可以发现北京、天津两个中心城市的对其余城市存在较强的影响力,中心地功能很强,结合低等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 况,不难发现京津两市对其他城市施加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极化效应,核心城市挤占了低等级城市的市场空间,导致区域差异化明显。最后,城镇等级—规模模型显 示京津存在同城化趋势,然而同城化会进一步导致区域内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因此京津的同城化进程切不可脱离周边城市而单独进行,如果缺乏两市间的分工协作, 缺乏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同城化所带来的结果将是更强的极化效应,导致更加不均衡的区域经济现状。

从城市中心性指数研究分析来看,距离核心区域即京津地区越远,城市群城市的中心性指数的总体数值也越小。从城镇等级分形模型的实证研究来 看,环渤海经济区极其腹地的城镇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不像长三角经济区那样以交通因素为主,因此未来环渤海地区区域一体化推进过程中优化交通体系会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口。根据京津地区的产业结构研究来看,北京和天津只有走一体化发展的道路,才能最终克服双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平衡发展的窘境。天津需通过借 助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优势来弥补自身第三产业发育不足的问题,而北京则可通过借助天津第二产业不断增强的发展优势来弥补自身第三产业缺乏二产有效支撑 的问题。也就是说,京津双头联动发展模式下,主要由天津来完成钱纳里所界定的工业化内容,而由北京来完成后工业化以致现代化阶段的主要内容。在北京市工业 化、城市化进程中,从北京产业专业化竞争优势和主导产业的变动趋势来看,1992年以来,北京市全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已经达 到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处于第三产业全国领先和输出的地位,第三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在第三产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中都有体现,特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科学 研究事业等产业;同时,除了部分能源型行业外,北京市绝大多数第二产业都在往外转移,但在全国仍处于技术输出地位。就北京市内来看,第

一、二产业基本位于 郊区县,而第三产业则多位于建成区,产业在各区之间的分布不平衡,在空间上城区与郊区发展不连续,在产业结构上各个区之间差异较大: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建成 区相对专业化水平更高,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份额更高的郊区县则产业发展更为多样化。当前,北京市前十位的主导产业大多是第三产业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近年来新兴的或获得长足发展的行业也主要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对地方经济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呈现不 断增强的趋势,而第二产业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化工业都处于不断削弱过程中,与此对应天津市特别是滨海新区则基本呈现出与其相反的产业发展趋势。此外,相对 于北京第三产业结构高度快速提升的发展特性,天津市第三产业无论在专业化程度,还是产业效率等方面都明显弱于北京。

总之,在推进环渤海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京津冀打破既有行政分割有效推进一体化进程是重心所在,而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又必须依托京津唐(7市)一体化,京津唐(7市)一体化能否有效推进又基本取决于京津“双头联动发展模式”能否有效形成和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

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

协同发展京津冀合力做好大文章(声音2014) 京津冀一体化启航 区域合作经济力量是关键

2月27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业内人士指出,从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时代指日可待。 解读中央关于京津冀发展安排,实际包含了三个重要含义,一是协调京津冀区域发展,消除环境污染源,促进经济增长;二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让北京放下沉重包袱;三是给河北还账,尽快让其摆脱落后局面。

环首都城市群建设将崛起

2月27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27日的座谈会明确提出,京津冀三地未来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作为环首都经济圈建设中的一环,生态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不断受到学者及政策层面的重视。相关专家指出,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两市从西、北两面环抱京津,既是京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生态屏障,又是京津建设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腹地条件。干旱、高寒、多风、土地瘠薄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京津生态屏障和水源地功能,给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双重抑制,导致出现大面积的环首都贫困带现象。针对环首都贫困带、生态脆弱区的耦合,各界提出了多种解决思路,包括跨区域生态补偿、异地开发、生态移民等。

分析人士表示,在产业协调及治污联动两大主旋律下,京津冀协调发展将掀起城市圈及城镇

化发展的一股洪流,将为京津冀三地诸多产业特别是基础设施、房地产及生态环保产业带来诸多投资新机遇。

业内人士指出,从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未来,北京把部分产业向周边的河北县市转移将是协调发展的重点工作,这样才能疏散北京人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透露,河北省与北京市已经达成一个协议,北京市要疏散500万人口到周边地区。

区域合作经济力量是关键

曾任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开忠表示,空间一体化首先是一个经济力量的推动,是一个自发的客观的过程,不以政府是否做相应规划而转移。他认为,空间一体化过程中有三种力量在起作用。

有研究报告指出,尽管北京和天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辐射和扩散能力有限。对此,有专家称:“我们发现北京、天津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比较小,周边的城市、农村发展不是很快,这一点与长三角和珠三角有不小差距。北京、天津还处在极化效应向辐射扩散阶段的转换阶段。”

河北省扶贫办曾对媒体公布一组数据,2009年,环京津贫困地区的24县的农民人均收入、人均GDP、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京津远郊区县的1/

3、1/4和1/10。

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麟认为,京津冀三地要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一定要打破行政区划僵化的制约,真正做到区域一体化的协作;此外,一定要有一个组织机构,仅靠三地行政部门各自来做事是比较困难的。

大时代指日可待

过去一段时间,在京津冀合作方面,北京、天津都处于“冷淡”状态,只有河北是“投怀送抱”。这是因为,北京和天津尽管有高铁拉近距离,但天津近年来经济增长率高居前列,天津依托港口优势一直想打造北方经济中心。2010年,天津以黑马之势超越了GDP增长八连冠的内蒙古,拔得头筹。而北京作为政治中心,一直没有停滞经济扩张的步伐。这样的背景下,河北这个小兄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为做好京津的生态屏障和首都“护城河”,河北一直做着默默的贡献。

现在,新的机会窗口已经开启。

2014年03月03日05:30来源:人民日报

资环2013级地科1班罗赞

推荐第2篇:浅谈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冀—时代的步伐,协同的发展

“打破一亩三分地” 打破三方独立,紧跟时代步伐,协同发展共创未来。

据财经网报道,2014年3月19日上午10点多,一则河北保定被定为“政治副中心”的传闻横空出世,不到1个小时后,沪深股市中十几只股票涨停—它们都与保定有关。当日上午,河北板块股票的整体走势在所有板块中赢得头筹。

这一“惊天动地”级别的传闻,能快速撬动市场,与刚刚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番讲话离不开。此前的2月26日,习近平强调京津冀要抱团发展,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3月2日北京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传达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讲话精神时,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医教等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控制中心城人口,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跳出北京看北京,着力推动三地经济继续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着力打造现代化的新型首都经济圈。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保定被定为“政治副中心”的传闻竟然拉动了当天的股市。此则消息随后被发改委和保定市政府澄清,属于媒体误传。然而,京津冀的话题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何呼喊了多年,至今不见实质性进展?世界上离得最近的两个大都市—北京和天津之间为何没有形成人们想象中的和谐发展、相得益彰、各有特色的发展关系?为何环绕着北京城和天津城的河北至今还存在着大面积的贫困带?

那么让我们查阅近十年来相关各方出台的政府工作报告、规划,以及相关各方负责人的讲话材料、媒体报道等,我们不难发现相关各方表面上看似在协同发展,实际上各个层面都在进行利益博弈,京津冀各怀打算,以至于协同发展的效果十分不明显。

一、根据经济政策的出台总结历史线索

1.发起、实际成效(1986-2003)

主题:环渤海、市长联席会

如果算上早远的1986年,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倡导环渤海地区15个城市共同发起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话题则已持续争论近30年。

矛盾的原因

北京、天津之间各有用心。天津市把自己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希望体现自己在环渤海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北京市则喜欢“首都经济圈”、都市经济圈的规划和实施,不使用“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在此基础上,愿意与天津市、河北省共同协作治理雾霾等突出问题。

显然,天津市和北京市都想在经济发展中占据核心位置,造成了二者之间的理念冲突、利益冲突,使得所谓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举步维艰。

与京津相比,河北省则在每个方面都表达了积极参与的信息,不争核心地位,只求借势发展,心情最为迫切,只可惜自己做不了京津的主,而在苦苦等待。

在京津竞争、河北苦等的过程中,国家层面是愿意推进京津冀协作发展的,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国家发改委做了不少规划方面的准备工作。只可惜,编制了几个版本的规划,几度更改,至今仍未能出台一个完整详细的版本。其中的艰难和利益纠葛可见一斑。从2004年到2014年,历经10年,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最后把“环渤海”、“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区”等概念都吸收到了规划、报告之中,力求在顶层设计中体现三方共识,兼顾三方利益。当然,在这10年中,京津冀都在积极向上争取自己的利益,都在进行区域规划、政策博弈,才有了一个

1 /

3最后三方利益都兼顾的局面。

2.全面启动和实践(2004-2009)

据网易新闻报道,结合相关新闻的整理,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一条时间线索:

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三省份发改部门在廊坊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廊坊共识”。

2004年6月,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在廊坊举行。会议草拟了《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环渤海地区合作机制已从构想、探索进入到全面启动和实践阶段。

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规划提出,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要基本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

2005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唐山市召开“京津冀区域规划工作座谈会”。

2008年2月,“第一次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召开。京津冀发改委共同签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改委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 经和讯新闻整理,浅谈“廊坊共识”十年徘徊

2004年2月12日,在国家发改委的主持下,京津冀有关城市的负责人第一次在河北省廊坊市召开“碰头会”,并就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一些原则问题达成“廊坊共识”。然而,十年当中,“共识”变成了传说,各方分歧依旧,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始终徘徊不前。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意味着京津冀三地合作开始从务虚转为务实。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规划成为了史上“最难编制的区域规划”。“国家发改委原本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拿出规划,结果到了‘十一五’末也没能拿出来,到现在则干脆就不提这个规划了。”谈起这些,河北省一位相关专家颇有一些无奈。

河北省最初希望京津冀一体化能从环境开始破题。于是,河北方面率先抛出了“京津冀环境一体化体系”的概念,这一体系主要是指森林生态、水资源等外溢性、公益性资源的共享共建,也就是用资源补偿的形式让京津对河北进行经济辐射、带动。

北京市有关方面也承认,张家口为保护北京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牺牲。“遗憾的是,北京在补偿方面做得并不够。”前述怀来县官员说。在他们看来,水源地为保护北京牺牲了自己的发展机会,北京应该认真考虑对水源地的补偿问题。

(在怀来县城所在地沙城周边,到处都可以看见葡萄园,当地人说,由于地处半干旱地区,种植玉米等作物基本难有收成。尽管县城之外几公里就是官厅水库,但早在几十年前这里的农民就被告知,他们不能使用这些水。)

3.加速推进(2010-至今)

2011年,国家发改委启动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和编制工作,在2012年的区域规划审批计划当中,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规划更是位居首位,但进展一直较慢。

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成为国家战略。

2 /

32011年12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在看来,京津冀地区的规划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位。”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这是自2004年提出京津冀都市圈以来,“京津冀”作为一个词组第一次在中国总理的政府报告中出现。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瓶颈的解决就在这个时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面讲话了。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同时提出了7点要求,其中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作为具体规划实施的突破口。对于北京市的发展,习近平于2014年2月25日在北京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北京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选择,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增强区域人口均衡分布,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在这些要求中,北京的“经济中心”概念不见了,而且要把一些产业功能分离出去,说明北京要在京津冀政策规划中作出经济方面、产业功能、社会功能方面的让步。这也暗合了天津方面的心意。

2007年,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戴相龙(他成功推动了津京城际高速铁路的修成。)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天津从渤海走向全球》称,天津要参与和推进京津冀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北京市是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

言下之意,可能预示着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毕竟天津有海港码头、航空港口,有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条件。同时,河北省也可以承接北京市产业转移、人口转移中的一些功能,从而可以获得一些盼望已久的历史机遇。从这个角度看,河北省保定市作为“政治副中心”的传闻也有一定的政策依据。

在国家高层的严格要求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破题的可能,这也反映出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特色。当然,国家高层的重视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多年来,北京市的交通拥堵、人口过多、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功能配套严重不均衡、雾霾问题严重、生态恶化、房价过高、水土资源短缺、外来务工人员幸福指数低,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展缓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外的第三个经济增长极的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经济总量的约10%,等等问题,都倒逼京津冀三方改变观念,突破制度与体制障碍,着力向着协同发展、产业互助、错位发展的方向努力。

根据发改委官员透露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上半年有望出台,这次有中央这个大家长出 面,京津冀的合作没准能推前一步。

在现有的中国政策模式下,可能还是需要国家层面设置一个权威机构,协调京津冀三方的关系,督促三方落实具体规划措施,否则,再有好的意愿、好的口号,一旦遇到利益冲突,可能还是会停下来,或者以各种理由减慢前行脚步。

3 / 3

推荐第3篇:京津冀一体化研究报告

京津冀一体化研究报告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已到定稿阶段了,最快月底上报国务院。

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余钟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不便透露。“都在进行中。”他说。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三地政府在近期公开表态中,均明确提出将“交通一体化、产业链分工合作(产业转移对接)、生态环境建设”三大领域,作为京津冀一体化推进的重点。

天津市委党校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臧学英认为,“规划一旦出台,这三个领域会是三地最主要的合作方面,也是各自利益契合点所在。”

三大领域展开合作

三地政府关于“交通一体化、产业链分工合作(产业转移对接)、生态环境建设”三大领域的共识,密集表述于近半个月内。

6月28日,北京市代表团赴河北展开了为期两天的学习考察。座谈会上,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重点要切实抓好交通一体化、产业链分工合作、生态环境建设这三件事,在规划对接、资源共享、协作机制三个方面加强顶层设计。”

与此同时,河北省长张庆伟在简要汇报中也说,河北要“有力有序推进与北京的对接合作”、“强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积极推进交通一体化规划和建设”。

此后不足半月,7月11日,天津市市长黄兴国主持召开市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会议表示:“要围绕推进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移对接三个重点领域,尽快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重点任务和项目清单。”

“交通、生态是三地共同利益所在,京津冀一体化首先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环境治理也需要三地联防联控,而产业作为实现同城化的载体,是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臧学英认为,三地要真正实现一体化,这三大领域符合三地共同利益。

产业转移是难点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近期的确是动作频频,尤其是在交通领域。

由交通部牵头成立的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专题研究组,近日编制了《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并在7月2日至3日,与京津冀三地交通部门负责人,在廊坊就规划内容进行了深度对接。

此外,一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于近日开工或即将上马,如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河北-辽宁段6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转移相比,交通一体化更容易些。

而对津冀两地最有吸引力的产业转移对接,一直是呼声和争议最大的领域。

“目前北京也在列一个单子,就是哪些东西要转移出去,但基本上他们想调解出来的和河北、天津想要的东西基本无法对接。”北京市社科联学术部主任程文进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的《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上如是说。

上述报告指出,三地产业转移难度大在于合理的分工体系尚未形成。由于区域内各城市发展目标相似,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和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城市间争项目、抢资源、抢市场等恶性竞争和封闭竞争现象依旧存在。

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看来,三地产业结构落差大,而产业转移需要在同一个高度才能实现对接,“北京要去功能化,天津去加工化,河北去重型化”。

推荐第4篇: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提纲

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浅析

工业工程1班 王彬 20112901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交通一体化

1.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京津冀区域未来发展的对策

3.案例——东京圈的交通一体化

二、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京津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京津冀区域交通现状

3.三大区域经济社会与交通运输发展比较

4.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三、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发展对策

1.明确发展目标

2.遵循发展模式

3.坚持发展思路

推荐第5篇:京津冀一体化体会文章

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

充分发挥京广传媒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

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概念的提出及核心思想

1957年 ,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大都市圈概念,提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1)目前,全世界出现了六个相对大的城市群,其中有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伦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将迅速推进世界第七大城市群的形成速度 。

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出现之前,京津冀的发展一直是新中国几代领导人密切关注的问题,早在建国初期,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就十分重视这个课题,只是受当时的条件和认知限制,那时还仅仅局限于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层面。改革开发以后,北京区域管理面积虽然没有进一步扩大,但是北京的教育、工业等部分功能有计划的开始分散到天津、河北区域,进一步加大了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程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并为此提出了七点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三地功能定位;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终于浮出水面,“协同发展”成为了今后一段时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核心主题。

二、文化传媒产业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

习总书记七点意见中的最后一点至关重要,提出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寄希望于通过中央一个命令、一个文件就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而应更多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解决三地之间资源要素的平等交换和顺畅、无障碍的流动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文化传媒产业发挥作用提供了宽广的舞台。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需要在各有特色基础上进一步文化融合,形成一体化城市生活氛围和接纳力,促进京津冀人才的无障碍交流。如何发挥好文化传媒产业的作用,重点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健全京津冀三地的文化联动的市场机制

2、建立完善京津冀三地文化信息共享平台

3、进一步促进三地文化的共同发展又互有特色

三、京广传媒集团在一体化发展中的定位和努力方向

1、凭借北京歌华有线的独家广告代理的经验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京津冀三地的有限电视等广告资源。建成一个以北京为核心,辐射三地的非实时在线广告龙头企业。

三地机场广告互动、城市坐标建筑物户外广告互动、O2O线上线下三地网络信息共享无障碍,形成京津冀三地大社区概念。

2、进一步加强与津冀文化传媒企业的合作力度,建立完善三地文化传媒企业互动平台,积极参与三地文化传媒产业园区联盟的筹建。

北京: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1949国家创意设计产业园、798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宋庄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天津:意库创意产业园区、聚力梅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区、天津6号院文化创意园。河北:唐山市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在服务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这一知名会展品牌的同时,为津冀地区的会展品牌做好服务,共同提升三地的文化类会展影响力。

河北有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天津有中国(天津滨海)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等知名的会展品牌,应积极走去北京,将所具备的国际性会展的优质服务辐射延伸至津冀两地。

注:(1)见百度百科。

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9日讯(记者 张静)28日上午,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三方在天津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协议指出,京津冀三地应在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统一开放的原则下,推动三地文化发展实现同城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协同化发展。以下为协议全文:

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是我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地区之一,具有广泛的合作前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京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于谋划京津冀地区文化领域协同发展大局,以整合优势文化资源为重点,以构建跨区域文化战略合作机制为抓手,推动京津冀三地文化交流与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在各省市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经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三方协商,达成以下框架协议: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统一开放的原则,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方参与、资源整合,政策引导、互利合作,在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提升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合作,推动京津冀三地文化发展实现同城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协同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优势互补原则。充分发挥三地在资源、市场、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快形成以政府规划为先导、以协调机制为动力、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以分工协作为方式、以市场运作为手段的文化协作发展新模式。

(二)共建共享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三地加大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演艺、动漫游戏、艺术品业、民俗节庆、非遗保护、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商务、文化消费、文化金融等领域具体项目的沟通与对接,共建共享,稳步推进,加快形成合作共赢的新机制。

(三)统一开放原则。坚持以开放的理念、开放的机制、开放的市场推进三地文化合作,打破区域限制,促进文化市场要素合理流动,统筹资源,优势互补,加快培育统一开放的现代文化市场,推动京津冀区域文化一体化。

三、合作内容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区域文化发展布局

推动建立三省市文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文化部的指导下,与“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和制定工作相结合,共同开展专题调研,系统研究三地文化协同发展整体规划,对接专项合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共同出台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建立信息互通和情况通报制度,推进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和规划协作的有关重大事宜,推动有关合作项目的具体落实。

(二)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交流机制,共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建设、运行、管理的新办法、新机制,相互借鉴,互通有无,共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辐射毗邻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设施水平。搭建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推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推动跨区域文化交流,以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天津市合唱节、运河文化艺术节、河北民俗文化节等活动为依托,组织举办三地群众文化的展演展示、研讨交流等活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地联合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措施,对京津冀地区符合条件的文化单位一视同仁,打破地域限制,促进三地公共文化资源流动和共享。

(三)推进演艺文化交流与合作

建立舞台艺术精品剧目交流演出机制,加强艺术院团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推动三地艺术院团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舞台艺术精品,整合艺术创作力量,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加强艺术创作交流与合作。在三地河北梆子巡演活动成功举办基础上,积极支持京剧、评剧、曲剧以及曲艺等开展京津冀三地巡演活动。推动跨区域文化交流,以“圆梦中国-春苗行动”北京市优秀少儿题材舞台剧目展演、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天津市名家经典演出季、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评剧艺术节等品牌文艺活动为抓手,引导支持三地演艺团体参加,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加强三省市演艺业协同发展政策研究,推动三省市文化系统的演艺机构、文艺院团在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支持、活动参与、资源利用等方面互惠互利。以市场机制推进剧院院线建设,推动三地演艺业联动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建立互通互联的演艺信息共享平台,统一发布京津冀地区的演艺信息。三地共同出台艺术院团演出补贴政策,鼓励各类所有制艺术院团在三地惠民演出。

(四)加强文化产业协作发展

加强三地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对接产业规划,明确各自文化产业发展定位及特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协同研究文化企业在政策指导、市场要素、信息服务方面的需求,重点加强动漫游戏、艺术品产业、广告会展等领域的深度对接和项目合作。依托各自文化资源优势,共同打造文化产品综合展示交易平台,充分利用“动漫北京”、“艺术北京”、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中国(天津滨海)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河北省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会等专项产业门类交易展会,为三地文化企业在企业融资、授权交易、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方面搭建平台。发挥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海空两港的区位优势,以及中新生态城国家动漫综合示范园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鼓励各自文化企业到对方地投资兴业,并相互给予便利。

(五)加快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联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重点针对在三地具有广泛基础的河北梆子、评剧、泥人张彩塑、相声、京剧、京韵大鼓、冀中笙管乐等非遗项目,拓宽交流渠道,促进活态传承。打造三地非遗文化活动品牌,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联合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展览、演出、讲座、论坛以及咨询服务等活动;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展现与节日主题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探索三地非遗生产性保护方式,推动非遗项目单位与高校、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帮助一批具有京津冀特色的非遗项目扩大市场。

(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坚持以文化为魂推动旅游项目的文化创新,推动实现文化旅游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围绕三地具有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推动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农业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七)培育统一开放的区域文化市场

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共同评估体系、文化市场综合管理和执法联防协作机制,进一步净化区域文化市场,促进区域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三地文化生产要素市场联网,鼓励组建跨区域经营的现代文化企业,支持打造一批文化自有品牌,提升地区文化品牌影响力。

(八)加强文化人才的交流培训

着眼区域文化长足发展,建立文化人才信息资源库,积极推进人才资源信息互动和引进交流。实施三地文化人才联合培养工程,拓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渠道,通过支持课题研究、学术研讨、国际交流、著述创造和舞台表演等手段,发掘一批懂文化、知经营、善管理、跨领域的文化高端人才。建立京津冀地区文化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党政管理人员等挂职、交流机制。发挥各自文化艺术门类优势和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人才优势,为三地提供培训服务。各自选派舞蹈、声乐等青年人才到对方艺术院校或院团进行培训。共同建设集剧目创作、艺术交流、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文化交流基地。

四、战略合作组织机制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三地文化部门同意就加强和扩大京津冀文化领域协同发展建立高层协商机制和具体工作层面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就文化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事宜进行协商交流,提出推进合作的指导意见,做出重要决策。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由三地文化部门轮流筹办。

(二)成立合作协调工作小组

合作协调工作小组由三地文化部门主管厅(局)长牵头,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参加,负责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定期通报合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合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推动解决,促进各项合作具体措施的落实。

五、其他事项

(一)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出合作协议落实细化方案,经三部门协商后,共同或各自推动落实。

(二)本协议一式三份,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推荐第6篇:京津冀一体化旅游策划书

京津冀一体化旅游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发展机会积极发展旅游业,是目前所有旅游行业提高竞争力的核心。

近年来由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旅游业也亟待发展。本次展览旅游活动策划主要侧重于对京津冀三地旅游业的策划与设计,注重充分挖掘三地历史文化内涵,将三地文化融入到旅游活动中,同时与京津冀三地现代文化融合,体现着古典文化与创新的紧密结合,将京津冀地区推向旅游的前端。

二、市场环境分析

(一)经济环境

京津冀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3%,人口占全国的7.23%。是我国人口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有最为丰富的客源。该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2013年北京人均GDP 达15052美元,天津2013年人均GDP16419美元,河北2013年为6135美元。(资料来源:京津冀省市统计年鉴)国际经验表明:当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当GDP达到4000~10000美元时,居民普遍产生国际旅游动机;上述数据表明,大北京区域旅游已经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资源环境

北京作为首都、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同时还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北京不仅有故宫、颐和园等传统旅游景点,更有稀缺的奥运建筑与景点;同时、北京的演唱会、艺术展、博物馆、知名学府等文化休闲、教育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从古老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名胜古迹、到现代的影音文娱、饮食文化都是北京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因此成为海内外游客的首选旅游目的地。天津是距北京最近的直辖市、拥有中国近代史缩影的原“九国租界地”,风格各异的大小洋楼是极具特点的“万国建筑博物馆”,构成了天津独特的旅游资源。京津城际铁路开通、高速公路的运行极大缩短了京津的时空距离,使旅游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河

北环绕北京、为旧时的皇家避暑胜地,江河湖海、山林草原、高原丘陵等一应具备,是全国旅游资源比较齐全的省份。

(三)文化环境

京津冀的独特魅力也主要体现在它们的文化特质上,皇家文化、港口文化、燕赵文化等多样性文化体系构成了京津冀旅游发展的软实力。当现代游客的旅游取向逐渐从自然风光向人文生态转变时,开拓文化品牌将是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京津冀区域旅游要以三地丰厚的文化资源做支撑,以历史文化为线索,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注重传统优势产品与新兴产品相结合,打造出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文化品牌产品,这将成为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中的新亮点。

(四)交通环境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备为京津冀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在区域交通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将北京打造为辐射京津冀地区的旅游交通服务核心平台,建设以北京为中心,以京津为主轴,以石家庄、秦皇岛为两翼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覆盖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城市,基本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2小时交通圈”和“3小时交通圈”。

其中,“1小时交通圈”的范围包括北京周边的河北廊坊、天津,以及保定北部、张家口东南部、承德西南部、唐山西部等地区的小部分区域。第2个圈层为“2小时交通圈”范围,包括河北省内唐山、张家口西北部、保定、石家庄、沧州、承德北部大部分地区。第3个圈层为“3小时交通圈”,其范围包括河北省内的秦皇岛、邢台、邯郸及邻近的内蒙古、河南、山西等边缘区域。

在“1-2-3”小时交通圈的体系构建当中,交通类型主要以公路、铁路为主体,因为公路、铁路运输方式是旅游交通体系中最灵活、最便捷的交通方式。

(五)政策环境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政府主导型的战略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旅游引导方法,它在观念、政策、管理、资金、导向等方面主导、促进旅游的发展。环渤海地区旅游合作政府协调机制,有效的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协调作用,在内容体系、方式方法、政府保障方面加大力度推进旅游发展。《京津冀旅游合作协议》的顺利签署,形成区域旅游资源、产品、市场、信息、客源和利益共享,为 2

构建政策统

一、规划统

一、市场统

一、信息统

一、标准统一的区域旅游提供了保障。

三、展会基本框架

1、展会名称: 2014年京津冀地区旅游展览会

2、展会场馆:石家庄解放广场(旧火车站)

3、展会地点:石家庄

4、办展机构

主办单位:

石家庄展览中心

石家庄广播电视总台

承办单位:

石家庄华联展览有限公司 石家庄曼斯展览工程有限公司

5、办展时间 :2014/6/20至2014/6/24 展会日程报到:2014年6月16日 14:30-18:00

布 展:2014年6月17日-19日 8:30-20:00

展 览:2014年6月20日-24日 9:00-17:00 撤 展:2014年6月24日 17:00-24:00

6、展品范围

旅游景点照片,视频;旅游纪念品;

7、办展频率

展会周期1年2届

8、展会规模

观众数:10000 本届展会面积:8000 标准展位数量:700

9、展会定位

京津冀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聚集地,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这对整个地区的旅游产业以及其他经济发展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必将在新的历史阶段寻求更新更强更高的突破。最重要的是理念的突破。本次展会展出的各地旅游景点,将突出各自的文化特点,以吸引游客,

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

四、展会价格和展会初步预算

标准展位:1000/㎡(转角位加收10%),光地100/㎡

五、展会工作人员分工计划

(一)综合服务组:1.负责展会主办单位及嘉宾单位邀请;2.负责班车及线路的确定和管理工作;3.负责文件起草、上报和归档工作;4.负责财务管理,收支预算; 5.会议组织、接待工作。

(二)招商组:1.等展位招商工作;2.招商统计、汇总、跟进工作;3.展费收取工作。

(三) 宣传组:1.制定展会策划方案、宣传方案;2.媒体关系维护,最大限度刊发新闻通稿、软文;3.广告位设立;4.配合参展商提供展会方案;4.广告设计制作;5.参展商布展设计审核工作;6.手提袋、会刊、海报、等DM材料广告招商工作

(四)布展组:1.展位划线、展位详规;2.展场现场管理工作;3.消防、保险等工作;4.区内交通管理部门的协调工作;5.现场安全管理。

六、招展计划

通过网络、邮件、电话、上门拜访或朋友介绍筛选相符合条件的参展商,进行招展推广工作,并对重要参展商进行深入处理和。

七、招商计划

确立目标;广泛收集资料;制定各类招商计划;比较确定最终计划;方案实施。

八、宣传推广计划

展会通过电视、报刊杂志、广播和网络发布广告造势宣传,辅以路旁看板,公交车身广告、道旗、横幅,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狂轰滥炸似的宣传,有人的地方就有展会的消息,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九、开幕和现场管理计划

开幕前需要做好开幕和现场管理的计划,首先,根据往年的经验,对观众的 4

数量做一个合理的预测,安排安保人员维持正常的会展秩序秩序,防止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好必要的医护准备,以备不时之需,安排必要的安保人员巡逻,防止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为观众提供适当的饮料水果和一些纪念意义和会展特色的小礼品。

十、展会期间举办相关活动

请一些职业模特,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也会适当调节观众的视力疲劳,联系受欢迎的影视歌明星,现场进行演唱表演,也可达到扩大影响的效果。

十一、展会结算计划

对展会整体费用进行统计结算。

人工费用:20万;材料使用费用:50万;其他费用10万。

推荐第7篇:京津冀一体化下中央行政区

解放初,中央政府曾经考虑在京西三里河建设相对集中的中央行政办公区。现在的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等大屋顶式办公楼,实际上都属于规划中新办公区的一部分。但非常可惜,该建设规划因故中断,结果一延数十年,国家部委散布全城,至今缺少集中便利的中央行政办公区。如今的京津冀一体化,为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契机,有可能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内选址建设新的中央行政区。

择址集中建设

中央行政区的7个理由

世界上的很多困局,通过转变思路走出。红军转战至湖南通道,如果不转变思路,西入贵州,而是坚持北上湘西,危局必成死局。眼下时常雾霾笼罩、车辆拥堵的首都北京,如果不转变思路,人居环境和办公环境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实事求是,摆脱惯性思维,敞开心扉,以利市民,利京官,利办事各地,利驻华使节的四利理念,从战略层面进行思考,不难看出择址建设中央行政新区的多种理由。

(一)择址集中建设中央行政办公区,是迁址不是迁都。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即政治与文化中心,绝对不宜变更。在保持首都北京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不变的大前提下,为了改善中央办公环境,有利于市民,中央行政办公区完全可以择址新建。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新概念下,于京畿之内,选择任何地块建设新的中央行政区,都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迁都。换言之,以北京为依托,即使在河北某处借地新建中央集中办公区,也可以说是一片属于首都北京的中央行政特区。

(二)高铁支持中央行政区迁址而不迁都。如果仅有京津冀一体化的新概念,而没有高铁“缩地”的硬件支持,从北京核心城区到中央行政特区需要较长时间,那么,距离感还是会给人带来迁都感。有了高铁支撑,情况则大不相同。按照北京人的交通时间观念,只要路上时间不超过1小时,人们就会觉得没有离开北京,似乎还在五环以内。

(三)减少流动人口,缓解交通堵塞。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中央党政军机关散布于北京城区之内,各地来京办事的人员与车辆,川流不息,无疑是加剧北京交通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央行政区离开喧嚣的北京核心城区,迁往百公里之外的某一新址,对于缓解北京的交通堵塞问题,显然是釜底抽薪的有益举措。

(四)有助于改善北京空气质量,施惠市民。中央行政机构搬离时常被雾霾笼罩的北京城区,降低首都核心区域的人口密度,相应扩大公园与绿地面积,减少往来车辆,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市区空气质量,有益于市民身体健康。

(五)改善国家机关办公条件,提高中央政府办事效率。选择有山有水、负离子多、人口稀少的地方,集中建设新的中央行政特区,可以显著改善国家机关的办公条件,提高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同时便于地方党政人员到中央请示汇报工作,外国驻华使馆也能从中受益。

(六)行政功能突出,工作生活设施一流。由于有首都北京为依托,在新建的中央行政区内,不仅无需发展产业,而且不必单设高等院校与大型医院等文教卫生机构。如有需要,相关的顶级专家,都可从北京很快赶到。但新区内的街道车站、行政大楼、公寓住宅、中小医院、幼儿园、中小学、图书馆、体育馆、公园广场和购物超市等工作生活设施,则应当建成世界一流的。

(七)凭借后发优势,可以领先全球。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刚刚开始探讨,理应后来居上。只要选址得当,理念先进,再加博采众长,精心设计,我国新的中央行政区,一定会超越美国的华盛顿特区,建设成为全世界最亮丽、最便利的大国行政中心。

万事皆有利与弊,中央机关与国家部委集中迁往新址,对北京市难免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但各种可能的不利因素都加起来,也很难超过上述7项好处。因而总地说,以首都北京为依托,选择适当地址,集中建设新的中央行政区,利大于弊,值得进一步探讨。

中央行政新区

选址的6个条件

(一)中央行政区距离首都北京核心城区的距离,宜在100~300公里之间,高铁运行20~60分钟之内。这样就可避害趋利,既远离闹市喧嚣,又尽用北京城区的各种资源。

(二)中央行政区选址的大致方向,宜在北京城区西南、太行山东麓。比起北京城区,在遇到战争时,这样的方位,易于进退,便于转移周旋,保证首脑机关安全。

(三)中央行政区选址的可征地面积,宜在40~60平方公里之间,以便远期最多能够容纳30万~40万人口。

(四)中央行政区选址的地形地貌,必须有山有水,有起伏的丘陵,有丛林果树,但不要有大面积的平坦耕地。这样就可避免毁坏宝贵的良田,尽量利用不宜耕土地,同时又可借用自然景观,易于筑造人工园林与防空设施。

(五)中央行政区选址的现有居民应当较少,新区建设完全可以吸纳他们,不必考虑向外地移民的问题。

(六)中央行政区选址的现有交通条件可以相当落后,新区建设完全能够在空地上打造出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善、最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

对中央行政区

建设格局的5点构想

(一)中央各部门办公楼及国家元首官邸,应当分布于中央行政广场周边,便于彼此联络。为此,中央行政广场需要足够大,足够漂亮。各部门办公楼的楼顶,坚固平坦,能够起降直升飞机。

(二)中央行政广场的地下,应当建有多层宽敞的轨道交通枢纽,既有自由上升到广场四周地面的步梯与直梯,又有安装着传输带的设卡通道,通向各部门办公楼与行政公寓区。广场地上的椭圆形中心,应当平坦空荡,便于起降直升飞机。广场周围环绕宽阔的机动车道,连通各部门办公楼的地下停车场。

(三)从外侧环绕中央各部门办公楼的部门首长官邸和行政公寓,形成环形高档廉租行政公寓区。在公寓区与办公区组成的整个环状生活工作区地面上,没有机动车道,只有步行小路,树荫如盖,鸟语花香。在生活工作区的地下,建有多层停车场和宽阔的机动车道,直通从外侧环绕行政公寓区的一环内外辅路。

(四)在一环与二环之间,建设商品房及幼儿园、中小学、图书馆、体育馆、公园、医院、餐馆、酒店、理发店、菜市场、购物超市等公共与商业服务设施。二环之外,可以适当发展物流、娱乐、休闲、观光果园和采摘农场等产业,严禁不必要的产业进入。

(五)按照中央行政区远期发展40万人口的城镇规模测算,二环以内的总用地面积应考虑为50~60平方公里。其中:中央行政广场大约用地1平方公里,行政办公生活区大约用地19平方公里,公共与商业服务区大约用地30~40平方公里。二环之外的产业区域,不划入中央行政区的建设用地范围。

建设中央行政新区

将产生的3大利好

(一)强劲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央行政新区建在北京核心城区西南百公里之外的地方,会立即坐实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使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都把整个河北省视为我国的京畿地区。这无疑会极大促进河北省的产业升级,显著加速京津冀一体化的实际发展进程,让我国的第三增长极迅速崛起。

(二)普遍提升全国城市的建设水平。采用现代技术,依据现代理念,新建一片中央行政办公区,形成一座常住人口中等规模的高度现代化新城,这无疑会在市政设施建设方面,为全国城市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这一示范效应将给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城市更加宜居,从而普遍提升21世纪的城市建设新水平。

(三)必定带来显著的政治利好。远离北京核心城区百公里以上择址集中建设中央行政新区的最大好处,不是经济方面,而在政治领域。从政治角度看,集中的中央行政新区,便于中央机构之间的风气比较,会带来新气象、新作风,有助于简政放权。在中央行政新区内,为使现职官员能够就近居住,保证步行上下班,一环之内的行政公寓,只可租用,不能出售给私人。部委官员调离现职或者退休,都要退出所租公寓,租用新职所在单位的公寓或退居自家房产。这样自然

就会增强中央部委官员的公务员意识,显著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上行下效,如此作法与风气传播到各地,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加快实现政治清明。

推荐第8篇: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目前,社会各界对京津冀一体化意义的评价之高是空前的,比如:香港媒体称其为中国经济改革新征程的“一号工程”,国家发改委称其为推进国家经济改革和城镇化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称其为“重大国家战略”。而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谈到京津冀一体化的意义时,强调要从战略意义上理解其深远意义:一是集中解决中国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矛盾与挑战的战略性调整;二是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华北乃至整个北方腹地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三是我国体制和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支点,也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动机;四是解决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首都治理的新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也是把首都建成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城市的必由之路。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认为,目前全球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三个趋势:

一、行政区经济被经济区经济代替;

二、政府为主的经济被市场为主的经济代替;

三、封闭的自成一体的经济被开放经济代替。京津冀地区发展基础良好,如果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合作,协同发展,对加快打造我国大国地位相匹配,与综合国力相适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京津冀城市群,赢得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认为:党中央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央对我国新阶段发展大势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对国家全局性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自古以来,善谋全局者必先谋一域,布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京津冀要成为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新的增长极,三地密切合作、协同发展是唯一选择。

认识来源于现实,先看北京:一个大城市病治理了多年,越治越严重。就人口而言,按2004年的规划,到2020年北京人口不能超过1800万,结果呢?2012年就突破了2100万。再看污染,全国雾霾最严重城市前10名中总少不了北京。于是北京市民戏称他们长期陷入“十面霾伏”,出门最好是“自强不吸”;还有交通拥堵,更是名声远扬,许多人称北京是世界级“首堵”。更有人口高度集中带来的教育、医疗、社会治安、生活服务等一系列巨大压力,北京自身已无释放压力的空间。北京市委书记每谈及此,总以“令人揪心”来表达无法释怀的感慨。他表示,跳出北京,站在京津冀全局协同发展空间上看,北京的许多现实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再看河北,地域辽阔,是京津面积总和的6.3倍,但经济实力却很薄弱,年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60元是北京的17.8%、天津的22.9%、全国的63.1%。同样是村支书,北京那边月薪3000多元,河北这边月薪400多元。一路之隔,差距之大,恍若两个世界。再看我国东部沿海三大区域经济:京津冀人均GDP是长三角的77.5%,是珠三角的63.6%。而从国土面积看,京津冀总面积比长三角总面积大0.8万平方公里,比珠三角总面积大5倍。如果用国际视野来比较,差距则更明显:东京、巴黎经济圈占全国GDP的30%左右、首尔占全国GDP的60%左右、伦敦占80%以上,我们的京津冀经济圈仅占全国GDP的10.9%,差距之大令人震惊,但也使我们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作为直辖市的天津曾被人称之为“北方经济中心”,但与北京相比仍感到缺乏首都北京那种大得惊人的吸引力。比如航空客运,去年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完成1000万人次,而北京的首都机场同期客运量却高达8371.2万人次,三条跑道均已饱和。再比如金融中心这个天津人为实现心中多年梦想,付出了所有的招数去邀约,可那些大金融机构的总部却依然稳稳地坐镇北京,没有一点去天津落户的迹象……怎么办?发展中的京津冀各有各的坡和坎,独立前行,进展缓慢,惟有抱团取暖方能攻坚克难、快速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的积极影响

对经济的影响。目前,大家都知道美国是经济强国,但还应知道,美国真正的崛起是由洛杉矶崛起造成的。洛杉矶是美国的特大城市,现有人口458万,城市规模仅次于纽约。2013年GDP6259.47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纽约和东京,是美国最大的石油、航天、电子工业和海洋运输业基地,拥有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总数居全美第一,众多国际著名大财团总部和数百家银行在此落户。而在1850年建市之初,总人口才1600人。二战结束,该地采取税收资源共享,大量商户快速聚集,移民暴增,原有的郊区很快形成了二十六个卫星城市,其中一个叫奥兰治的郊区小县城,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就聚集了1500家高科技公司。1985年,仅一个县的高科技就业人数就超过25万,成了全球高科技经济中心,特别是飞机制造、宇宙飞船、远程导弹、高端国防工业等带动了全美国,也影响着全世界高科技经济的发展。过去,美国曾长期处于东部特别发达、西部特别贫困的贫富悬殊状态。后来由于洛杉矶的快速崛起,一下子改变了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使美国从一个大国变成了真正的经济强国。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自力更生”,对美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不屑一顾。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发达国家振兴经济的先进经验值得借鉴。在研究的过程中,联系到北京的快速繁荣、河北的长期贫穷、天津的发展缓慢等实际,认为借鉴洛杉矶崛起经验在京津冀创造一个比洛杉矶崛起更伟大的奇迹是完全有可能的:洛杉矶市有个海湾,但比我们的渤海湾小多了;从人口来看,洛杉矶现在才400多万人口,而我们的京津冀有1.5亿人口;从地域面积看,洛杉矶周边只有15个小县城,而京津冀一共有50多个县城。如果我们借鉴洛杉矶的做法,打破京津冀三地行政疆界的制约,让三地优势资源最大化的利用起来,对整个中国经济的振兴乃至对世界经济的繁荣,贡献之大不可限量。

以往,京津冀三地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过多地关注了竞争。尽管地区之间的竞争对经济发展不无刺激作用,但其两面性终究会表现出来。比如,对一个好项目、一个好产品,大家就会一窝蜂地一拥而上,这必然造成各地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到后来的结果就是,市场饱和了、产品过剩了、无利可图了,大家一起停产,从而导致各地经济远离和背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如果各地发展既要快又要好,既要迈大步又要走得远,怎么办?是竞争发展还是合作发展?是互为对手处处防范,还是互为帮手抱团取暖?30多年京津冀一体化只议论无进展的事实说明,各地区站在自己 一亩三分地上打算盘是算不出科学、持续和共同发展美好前景的。现在北京面临着许多压力,比如:①人口压力越来越大,全市面积仅1.64万平方公里,却居住着近2200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2千人,核心地区每平方公里达到2.34万人,人口密度是正常居住地区的109.8倍,堪称世界之最;②交通压力,由于长期严重拥堵,到北京的人已不再称北京为“首都”,而改称“首堵”了;③生态环境压力,从1990年起,大气质量连年下降,汽车尾气密度连年攀升,水资源本来就严重短缺,再加上近几年污染日益加重等等诸如此类的压力,仅靠北京市自身的努力是无法缓解的。要有效地减压,必须建立京津冀经济共同体,真诚合作,才能达到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共赢效果。

对医疗行业的影响。北京目前承受的医疗压力早已超负荷了,一年四季不管去北京哪个大医院,都是人满为患,今年到8月份,全市医院总接诊人数已达到2.2亿人次,其中外地患者占一半。为什么全国人民看病都往北京跑,不往天津,也不往河北跑?因为全国人民都知道:中国最大最好最知名的医院都在北京,光三甲医院就62家,加上其它有特色的医院总共417家,数量的确不少,但依然解决不了挂号难和看病难的问题。要改变现状,最好的办法是在京津冀一体化格局下面把医疗的优势资源有计划有目标地向天津和河北两地转移。如:在两地建立北京大医院的分院,或者京津、京冀联合办高端医院,同时在北京核心区,即5环以内控制新建医疗机构等,坚持数年就一定会逐步缓解北京的医疗压力。

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的高教资源大都集中在北京,使北京成了全国高等院校数量最多、师资最足的地方。全市现有高校200多家,国家重点学科总数占全国55%,211工程高校是天津的9.7倍,是河北的29倍,研究生机构,北京是天津的51倍,是河北的68倍。地球人都知道,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而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大本营,有名师名校才能培养出大批高材生。为此,一些专家学者建设抓住京津冀一体化这个天赐良机,首先实施高等教育一体化,加快三地高教资源整合,鼓励名、特、优高校跨行政区域办学,或者异地建二级学院、建分校,建高等教育走廊,建高教新学区、新校区等各种方式让教育资源均等配臵,使河北与北京、天津共享优质高教资源,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去改变河北经济长期落后现状。只要抓住教育这个根本,其效果将不言自明。

对交通的影响。常言说,要想富先修路,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只有道路畅通才能财运亨通。在京津冀一体化实施过程中,首先值得关注的是,即将到来的交通大变化将为京津冀带来四通八达的路网一体化,具体项目为六大项:第一项是京津之间在现有一条高铁基础上再增建一条高铁;第二项是在现有机场基础上在京津之间的廊坊与北京交界处再投资800多亿建一个面积为30平方公里的北京新机场;第三项是加快北京内外环交通线建设,其中的内环线又叫北京7环线,长940公里,途径廊坊、涿州、张家口、承德、平谷等地,该环线已建成通车740公里,还有两处尚在建设:一是丰宁至张家口段有70公里,计划在明年,即2015年建成通车;二是承德至丰宁段有130公里,计划在后年,即2016年建成通车。北京的外环线长1250公里,途径天津、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唐山等地;第四项是加快建成以“四纵、四横、四联”为主的9000公里公路交通网,其中四纵中的一纵是指承德、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一线,二纵是指沿海一线,三纵是指北京、廊坊、沧州一线,四纵是指北京、衡水一线;四横中的一横是指张家口、北京、唐山、秦皇岛一线,二横是指涿州、廊坊、天津一线;三横是指保定、天津一线,四横是指石家庄、衡水、沧州一线;四联中的一联是指承德至唐山一线,二联是指天津至石家庄一线,三联是指邢台至临西一线,四联是指邯郸至济南一线;第五项是四大海港和四大空港的扩建,四大海港是:天津、秦皇岛、唐山、黄骅港;四大空港是:首都机场、北京新机场、天津机场和石家庄机场;第六项是完善八大交通枢纽城市立体化交通网建设,即:北京、天津、唐山、邯郸、张家口、承德、保定、石家庄。

对治理污染的影响。按照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计划,到2017年三地PM2.5浓度要比2012年下降25%。为实现这一目标,北京不惜投入7600亿元人民币,用重金买蓝天;而天津则采取大幅度提高排污罚款,计划从2014年7月1日起,对重点排污单位,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倍罚款,对违反环保法者将采取超过反腐的大力度,苍蝇、老虎一起打。河北更是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围绕“从根本上减污”加快实施“6643工程”,即:到2017年 ①削减6000万吨钢铁产量;②削减6000万吨水泥产量;③削减4000万吨标准煤产量;④削减3000万吨平板玻璃产量。这些都是耗煤大户、排污大户。北京年耗煤2200万吨,天津年耗煤7000万吨,河北年耗煤高达3亿吨,仅唐山市年耗煤就超过9700万吨,石家庄年耗煤6000万吨,接近三个北京市的耗煤量。所以说,河北对京津冀大气污染威胁最大。与此同时,三地环保部门还就查处污染达成共识,采取大力度“三不”和“三直”措施,“三不”是: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三直”是:直奔现场、直接查处、直接曝光,并采用高科技先进设备对污染地区、污染企业、污染源头直接取证,即:首先采用最先进的环保监测卫星搜索、查找,确定污染地区,然后派出无人飞机直奔污染区进行航拍、录像、拍照,让超标污染单位在铁证面前心服口服、认罚认改。今年6月,一次无人机航拍就发现问题严重企业64家,包括隐藏在山区的小作坊都无一漏网。

对廊坊市的影响。廊坊地处京津之间,过去一直是京津互争,河北却总不放手。现在,三地一体化了,形势大变,原来的三地都争一下子变成了三地都帮,怎么帮?首先是投资840亿元人民币在北京和廊坊交界处建一个占地3031.9公顷的世界第一大机场,计划建九条跑道,年旅客吞吐量为1.3亿人次以上,年货运量550万吨以上。便捷的交通必然带来更多更高更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养生康复老年产业、航空服务、高新技术、智能产业、电子信息和教育、休闲、商务、金融、会展、旅游、物流、餐饮、汽车零部件等多种产业上马,使廊坊成为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最真实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中,仅新机场开工就需吸纳50多万人才,占用廊坊市广阳区、固安县和永清县土地1225.36公顷。另外,围绕新机场建设配套设施的投入将高达1500亿。新建的空港区规划人口为100万,其中包括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著名上市公司总部落户廊坊共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心、商务中心、物流中心、采购中心、中介服务中心、培训中心和会展服务中心等,必将把廊坊变成京津冀一体化最先、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和国际最繁华的高端经济大都会。

其次,随着在交通一体化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加快速地消灭京津冀间所有的断头路,使区域内各主要城市间的城际公路、铁路加快实现无缝对接,同时实现机场和铁路互相转换的无缝对接,并力争尽快实现京津冀区域内“公交一卡通”、“客运服务一票通”、“货运服务一单通”,全力打造快捷、便利、高效的交通网络体系。

另有一项重要的利好动作是,北京最大的大红门京温服装批发市场和纺织品批发市场等8大商贸市场商户与廊坊永清国际服装城已于近日顺利签约,不久将陆续从北京转来廊坊永清落户。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廊坊市区人口也将快速聚集。据专家预计,近3至5年,京津冀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廊坊市区人口将从80万迅速增至300万,随之而来的消费经济必将同步大幅上扬。

总之,廊坊作为京津两地的中心城市,在“半小时进京下卫”的交通优势下,必将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而成为令人瞩目的投资兴业热土,一个更大规模、更加富裕、更加繁荣的首都卫星城不久将屹立于京津之间,令国人乃至世人为之羡慕、仰慕和赞叹! 京津冀一体化引发的思考

①京津冀一体化时机已经成熟。京津冀协同发展,多年来一直在运作,但由于各种必备条件不配套,启动时机欠成熟,导致其一直停留在讨论、争论和议论过程。现在到了非行动不可的地步了。最突出的是生态环境恶化,倒逼京津冀必须跳出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和“单兵作战”的习惯性思维定式,迫切地达成了三地携手联防联控共识。大家认为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京津冀应共同的担起责任,还要有使命感和紧迫感。现在中央给动力、三地有合力,上下同心,京津冀一体化自然是水到渠成。

②京津冀一体化的突破口是环境治理。众所周知,北京空气重度污染天数占到全年的40%以上。全国空气质量差的十个城市中,北京、天津都榜上有名,整个京津冀就占了八个名额,特别是雾霾的阴影,长期挥之不去。究其来源看,燃煤占34%,机动车占16%,工业占15%,外部输送占9%,餐饮占6%,沙尘占7%,其它占13%。雾霾对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危害是极为严重的,但并不是无法防控的。例如伦敦50年代曾发生严重雾霾事件,白昼如同黑夜。经过几十年不懈地治理,现在的伦敦又出现了蓝天白云、碧空如洗的景象。

③京津冀一体化可实现优势互补最大化。北京是14亿人口大国的首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造成对中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人财物无法阻挡的虹吸效应,使其与周边地区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而自身的包袱也越来越重:交通拥堵、绿地趋减、人口暴增,教育、医疗、住房管理等不堪重负,使北京需要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而河北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最需要发展机会,天津最需要发展质量,三地各有优势,正好可以互补。但过去是三方互动,缺乏顶层支持。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后立即通过顶层设计把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并明确要求:

一、以此为契机,加快建立科学的长效发展机制;

二、把京津冀打造成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世界性城市群。

④京津冀一体化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动机。我国的城镇化步伐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快,现在已进入到一个以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快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其中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是中国经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京津冀城镇化水平仅达到55.01%,远低于长三角(63.7%)和珠三角(82.7%),更低于日本(91.27%)、法国(85.82%)、阿根廷(92.51%)、澳大利亚(89.20%)、巴西(84.62%)、韩国(83.22%)、美国(82.40%)、荷兰(83.18%)、沙特阿拉伯(82.30%)和加拿大(80.65%)等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潜力巨大,只要把京津冀一体化落到实处,就必然会极大的影响和带动全国城镇化建设步伐。

⑤京津冀一体化将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从国际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中国极需要构筑高端科研发明创新服务的大国重器聚集地。北京在这方面具有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独特优势,而京津冀一体化恰好给北京完成这一使命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空间。同时,培育和发现我国经济最具潜力、活力、动力的核心增长极是振兴中国经济、实现中国百年大梦的核动力,京津冀一体化不仅可以带动整个环渤海,而且可以带动华北和整个北方经济,缓解南北方已存的巨大差距。从国际交往的角度看,京津冀区域发展起来,还可以直接影响日、韩、俄、蒙和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

⑥京津冀一体化是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国家级试验田。实现百年大梦,需要竞争、需要速度,更需要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就是要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一个重大使命,即探索一条既能大力发展又能保护环境,既能自我良性发展又能良性带动周边发展,既能各展其长、实现优势互补,又能责任共担、同兴共赢,走出一条快捷、健康、持续发展经济的新路径去影响和带动全国各大区域协同发展的步伐,重点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所建树:

一、交通体系一体化;

二、城镇体系一体化;

三、产业布局一体化;

四、生态建设一体化;

五、社会政策一体化。

总之,京津冀一体化是激扬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只要沿着党中央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路径勇往直前,就能最大化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整个区域的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协调拓展和充分利用。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大城市发展瓶颈,创出一条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打造世界首都经济圈良性发展新辉煌,为顺利实现百年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第9篇:中关村助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关村助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项国家战略,北京中关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人才、技术、资本、模式等 先进资源,助力京津冀三地的创新资源、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实现京津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记者:这里是河北省邢台市的一家玻璃生产厂,每年这个厂的产量都能进入当地前五名。我们看到厂区干净整洁、和周围农田和谐相处,一点也没有曾经浓烟滚滚的景象。转变就来自我身边的这间屋子,和屋子里中关村企业研发的节能减排技术。

这台模型展示了中关村天壕节能公司在河北正大玻璃厂投产的余热发电系统。

天壕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坚军:生产完玻璃的烟气通过烟囱排放到大气里去了,这里的温度呢450度到500度,还有很多的粉尘,热污染和粉尘污染。余热发电就把烟囱里的气抽出来以后发电,所发的电邮回来供给我们玻璃厂用,这是一个特别标准的循环经济。

现在,河北正大玻璃厂的全部电力几乎都由余热发电提供,每年减少燃烧标准煤2.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万吨。而且余热发电的电力成本几乎只有煤炭发电的一半。

河北正大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 孔社魁:没合作以前,就是6.3元一度电,合作以后是3.6元,每年统算下来,这个电费也能节约2000万元多一点。

记者:如果说,在河北正大玻璃厂里发生的变化,是中关村节能环保技术的成功实践。那么在天津东丽的科技园区,则成为了中关村创新创业资源和模式的广阔天地。

胡向明在北京中关村研究出了缓解眼睛疲劳的医疗护眼仪,但是缺乏资金,无法推向市场。针对这样公司,中关村清控科创公司和天津东丽区合作建设创业孵化器,前期免费为胡向明提供生产场地,帮助胡向明将这一新技术推向市场。

天津明道慧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胡向明:后续的产品的研发、知识产权的保护,包括全球市场的布局都可以做了。真的是走到一条比较好的发展道路上去。

在天津的科创慧谷孵化器内,目前已经有超过100家类似胡向明这样的创业者拿到了人生的第一笔投资。项目涵盖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天津市东丽区区委常委 白凤祥:借助中关村人才、科技要素比较集中这样的优势,共同打造了一个清创慧谷这样一个载体,会使我们东丽的整个的经济发展,特别东丽的科技要素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秦君:我们搭建了一个孵化平台,更多的我们也是鼓励一种创新创业的文化和氛围,我们也得到了很好的商业回报。

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中关村发挥科技服务资源优势,以企业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三地创新资源、产业资源、空间资源和政策资源的高效配置。2014年中关村企业还将在河北建设大数据走廊,和天津的创业孵化器相连,完成京津冀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协同发展。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 白智勇:中关村将发挥自身优势,与京津基地区协同发展,共同营造一个适合创新创业发展的生态系统。

推荐第10篇:京津冀一体化未出台 房价先行

京津冀都市圈政策未出台 房价先行

今年年初,中央强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三地的发展蓝图也成为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中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这让早已规划多年,但始终发展缓慢的京津冀一体化再度看到了“春天”。

虽然具体规划尚未出台,相关举措还未制定,但燕郊、涿州、固安等环北京地区的楼市却持续“升温”。

记者在保定市某区域相邻的两个热卖楼盘采访时发现,虽然不是周末,但售楼处却人头攒动。其中一个项目的置业顾问郝女士告诉记者,上周末两天就卖了近50套,相当于过去两个月的销量。另一个项目的小高层的均价达到每平方米7200元,比春节前涨了1000元左右。据介绍,下周还要再涨300元。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牵头了环北京圈多少人的心,京津冀自2006年开始就被提出,今年两会之后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在第一时间做了详细认真的调查,调查300名受访者中,有42.3%的人非常关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51.7%的人表示会偶尔关注。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还在讨论中,河北保定一夜间成为了“香饽饽”,吸引了无数投资者争先恐后的到来,更有谣言4个从北京去的人包下整个楼盘的耸人新闻,这次调查结果显示,71.3%的人表示不会去保定投资买房;不过,70.7%的受访者表示保定未来的房价会继续涨。

政策未定,房价先涨,这也是目前人口大国所导致以及经济迅猛发展的后果之一,也是自2005年房价涨上后的必然现象,不过房价的涨跌还需要根据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决定,如果买房者都是以投资为目的,让“鬼城”频频出现,交通不便利,再低的房价也没有人愿意去住,想抬高房价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因此,房价的涨幅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导向以及投资来拉动当地经济,而且还需要当地市场的发展,只有京津冀周边地区经济被盘活,配套才能跟上,这样北京大外环梦想才有可能得以实现。所以,投资需谨慎,被套牢得不偿失。

第11篇: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京津冀一体化

无忧考网携手中公教育独家解析: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京津冀一体化

【背景链接】

京津冀一体化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2014年4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透露,目前正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将提出工作思路和操作措施。有关人士称,预计该规划会很快出台。

“十二五”规划中,曾提出“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的设想。习近平总书记2月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3月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标准表述】

[我国区域发展的特点]

一是以行政区为主导的区域发展大框架。行政区导致基础设施的配置和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在某种程度上相对封闭。

二是区域内有不同等级的行政区。通过不同层级城市来体现,使城市的等级和行政区紧密联合在一起。

三是中国的区域某种程度上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不是协作的关系。行政区域的政绩考核和公共资源的供给差异,导致这种竞争在近三十年、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强烈。在这种竞争格局下,大量政府配置的要素和资源价格被大大压低。

四是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不同,区域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与合作规律是不一样的。

[京津冀一体化的意义]

一是可以构筑中国乃至世界的研发创新、高端服务集聚区。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自主创新、高端服务、现代制造的核心区域,在加快中国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中担负着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的重要使命。首都北京的产业已呈现服务主导和创新主导特征,天津的产业呈现高端制造和技术集约特征,河北正在积极打造现代制造产业带和沿海重化工产业带。未来一个时期是京津冀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合力打造世界级研发创新、高端服务和“大国重器”集聚区的重要阶段。

二是可以探索建立科学持续、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示范区。

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路子,可在三方面发挥全国示范效应:一是针对京津冀跨省际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探索跨界治理、“抱团”发展、政府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机制;二是针对首都北京面临的雾霾、水资源短缺等“大城市病”,着力探索超大城市通过功能疏解、空间优化,实现中心与外围共生互动的新路径;三是针对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形势严重的突出矛盾,着力探索建设生态友好、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社会和谐的新模式。

此外,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京津冀三地优势的有机整合,增强区域的整体优势,而且通过京津冀地区的快速崛起,将进一步激活和带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

[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中心城市与所在区域共生互动关系。从都市圈理论与实践来看,中心城市与所在区域存在着共生互动关系。从京津冀来看,城镇体系的“中心——外围”特征明显。尽管近年来北京采取了一系列产业疏解的措施,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种优质要素仍在向京津两大城市集聚。如何处理好中心城市与所在区域的关系,在中心城市功能疏解过程中带动中小城市发展,进而构造起合理的城镇体系,提升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意义重大。

第二,北京与天津两大核心城市分工合作关系。京津合作是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与关键。京津实力水平接近,由于经济技术水平接近,产业结构错位,资源禀赋各异,因此更多的是功能分工、强强联合、互补合作,如金融合作、科技合作、物流合作、海空港合作等,合作领域更宽,影响更深远。只有处理好京津的功能分工、优势互补与有机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三,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关系。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东部的发达地区,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北京、天津两个超大城市,使城市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到京津冀能否可持续发展。像京津冀这样一个重化工业占有较大比重的地区,能否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逐步化解加快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的矛盾、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要求与环境治理的长期性矛盾、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与淘汰落后产能的矛盾等,是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第四,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的关系。能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区域协同发展成效。在实际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行为边界,如产业协作、企业创新、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经济活动应该更多地由市场来调节,政府主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一些市场失灵的领域,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则主要由政府来规划和协调。其次,要处理好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如何探索

建立一个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跨界治理协调机制,以保障通过区域的协同发展,使经济更具活力、社会更加公平、运行更有效率,是我们亟待回答和解决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一,京津冀城市群本身的市场化程度偏低。社会资本最需要城市群发展,城乡群发展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城市群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自发经济联合体,而不是行政“拉郎配”的联合体。相对来说,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之所以发展得较好,就是因为这两个区域内市场化程度较高,社会资本相对比较活跃,形成了有效的产业分工与产业链,从而奠定了城乡群的内生动力。

第二,京津冀城市群缺乏强有力的经济领头城市。长三角中,上海当仁不让地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珠三角中,广州和深圳成为重要的双引擎,拉动其他城市发展;而在京津冀中,缺乏一个能够进行资源要素配置枢纽的城市。北京经济总量不小,但还承担着大量非经济性职能,使其不可能定位为单纯的经济中心;以天津或河北来统领区域发展,力不从心。

第三,京津冀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尚未达到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没有做到有效对接,客观上加大了三地的交易成本。例如,河北省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与京津差距较大,其中高速公路密度仅为北京的1/

2、天津的1/3,还有京昆、京台、京秦、密涿、唐廊等省际“断头路”。

第四,京津冀城市群公共资源配置差异较大。城市的发展取决于资源聚集的情况。我国在过去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主要通过行政方式配置资源,行政层级高的城市,获得的资源越多,发展越快。但这也带来了不同城市间巨大的资源差异;有企业为了让北京籍员工到河北工作,开出了工资翻番的优厚条件,重要原因就在于两地公共资源差距。这局面不改观,今后有可能面临“产走人不走”的格局,成为一种“半一体化”。

[推进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可考虑从顶层设计、机制保障、全面推进等方面入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

一是在顶层设计上,要以首都经济圈规划为导向,推进京津冀三地的战略对接。基于国家战略、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明确主体功能区划分、城市功能定位的前提下,立足三地的比较优势,进行区域规划和政策配套的顶层设计。如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及重大跨区域项目等规划,应在中央层面做好京津冀区域规划的顶层设计,以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以区域规划顶层设计为导向,京津冀三地应主动将首都经济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河北沿海经济带等战略规划与区域发展顶层设计进行对接,并进一步深化研究相关配套政策和体制机制,以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是在机制保障上,要探索建立横向与纵向结合、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区域协调机制。比如,探索建立横向协商与纵向协调相结合的协调机构。再如,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针对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合作和生态合作等,探索建立成本分摊、生态补偿等多种跨界治理的协调机制。此外,还可考虑推出相关配套政策,创新区域合作模式等,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在建设交通、产业、城镇、生态、社会一体化的新首都经济圈,全面推进协同发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须打破“一亩三分地”的行政藩篱,实现三地“抱团发展”。为此,要充分发挥北京服务、天津制造与河北加工的优势,按照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区域一体化,打造交通、产业、城镇、生态、社会一体化的新首都经济圈。

其一是交通体系建设先行。发展大交通,强化城市间的空间网络联系,实施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一部署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包括铁路、公路、空港、轨道交通等的综合交通体系。

其二是推进区域内产业的转移、集聚、链接、融合,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链条与集群,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

其三是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大都市周边的新城开发与中小城市建设,将其建设成为生态、科技、宜居宜业的新兴城市。

其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共建与联防,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和低碳生态宜居家园建设。

其五是推进区域社会发展一体化,创造有利于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的社会环境。

【经典范文】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交出满意历史答卷

面对重大历史性机遇,我们最需要的是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积极作为的使命意识,勇往直前的锐气豪情。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对京津冀迈向更高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全国两会上,三地代表精彩纷呈的讨论发言,指向一个共同核心——牢牢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交出一份无愧时代、无愧历史的满意答卷。

抓住重大机遇,积极主动作为,要求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深刻认识形势、准确把握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

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这“四个立足”、“七个着力”,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大引擎。

协同发展、相得益彰,融合的过程也是激发更大活力的过程。以优势互补为前提,以良性互动做支撑,以共赢发展为目标,其指向就是三地自身发展与辐射带动兼收并蓄。深刻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在京津冀战略空间中考量自身发展,共同打通发展大动脉,就可以更广泛激活资源,更好地带动北方腹地发展,从而加快形成环渤海经济带,打造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新引擎。

面对重大历史性机遇,能否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决定我们如何开启未来。天津的城市定位是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紧密结合定位,发挥在港口、制造业、综合改革先行先试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更加注重用好首都资源,更加注重密切与周边省市的合作,更加注重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我们就能够聚集更多的生产要素,更好地破除发展的瓶颈制约,达到“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发展境界。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打破条条框框的定式,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在基础设施相联相通中融合、在产业发展互补互促中叠加、在资源要素对接对流中联动、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中拓展、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中共赢,京津冀拧成一股绳,抱团谋求更大发展,区域整体优势和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加一必然大于二,一加二定能大于三。

第12篇: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京津冀一体化

【背景链接】

京津冀一体化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2014年4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透露,目前正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将提出工作思路和操作措施。有关人士称,预计该规划会很快出台。

“十二五”规划中,曾提出“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的设想。习近平总书记2月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3月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标准表述】

[我国区域发展的特点]

一是以行政区为主导的区域发展大框架。行政区导致基础设施的配置和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在某种程度上相对封闭。

二是区域内有不同等级的行政区。通过不同层级城市来体现,使城市的等级和行政区紧密联合在一起。

三是中国的区域某种程度上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不是协作的关系。行政区域的政绩考核和公共资源的供给差异,导致这种竞争在近三十年、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强烈。在这种竞争格局下,大量政府配置的要素和资源价格被大大压低。

四是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不同,区域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与合作规律是不一样的。

[京津冀一体化的意义]

一是可以构筑中国乃至世界的研发创新、高端服务集聚区。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自主创新、高端服务、现代制造的核心区域,在加快中国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中担负着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的重要使命。首都北京的产业已呈现服务主导和创新主导特征,天津的产业呈现高端制造和技术集约特征,河北正在积极打造现代制造产业带和沿海重化工产业带。未来一个时期是京津冀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合力打造世界级研发创新、高端服务和“大国重器”集聚区的重要阶段。

二是可以探索建立科学持续、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示范区。

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路子,可在三方面发挥全国示范效应:一是针对京津冀跨省际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探索跨界治理、“抱团”发展、政府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机制;二是针对首都北京面临的雾霾、水资源短缺等“大城市病”,着力探索超大城市通过功能疏解、空间优化,实现中心与外围共生互动的新路径;三是针对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形势严重的突出矛盾,着力探索建设生态友好、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社会和谐的新模式。

此外,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京津冀三地优势的有机整合,增强区域的整体优势,而且通过京津冀地区的快速崛起,将进一步激活和带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

[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中心城市与所在区域共生互动关系。从都市圈理论与实践来看,中心城市与所在区域存在着共生互动关系。从京津冀来看,城镇体系的“中心--外围”特征明显。尽管近年来北京采取了一系列产业疏解的措施,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种优质要素仍在向京津两大城市集聚。如何处理好中心城市与所在区域的关系,在中心城市功能疏解过程中带动中小城市发展,进而构造起合理的城镇体系,提升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意义重大。

第二,北京与天津两大核心城市分工合作关系。京津合作是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与关键。京津实力水平接近,由于经济技术水平接近,产业结构错位,资源禀赋各异,因此更多的是功能分工、强强联合、互补合作,如金融合作、科技合作、物流合作、海空港合作等,合作领域更宽,影响更深远。只有处理好京津的功能分工、优势互补与有机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公.教育版权。

第三,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关系。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东部的发达地区,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北京、天津两个超大城市,使城市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到京津冀能否可持续发展。像京津冀这样一个重化工业占有较大比重的地区,能否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逐步化解加快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的矛盾、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要求与环境治理的长期性矛盾、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与淘汰落后产能的矛盾等,是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第四,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的关系。能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区域协同发展成效。在实际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行为边界,如产业协作、企业创新、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经济活动应该更多地由市场来调节,政府主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一些市场失灵的领域,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则主要由政府来规划和协调。其次,要处理好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如何探索建立一个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跨界治理协调机制,以保障通过区域的协同发展,使经济更具活力、社会更加公平、运行更有效率,是我们亟待回答和解决的一个重要命题。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详情:nx.offcn.com

第13篇:京津一体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孟晓苏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合作论坛》讲话

2014年6月15日

中央最近明确提出“京津一体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有人把它称为“京津冀一体化”,也有人据此感到迷茫,说河北还有不少贫困县,京津冀怎么能谈一体化呢?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早提出人之一,我认为需要廓清这些概念。准确提法来自习近平总书记。去年5月他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去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今年2月26日习近平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都要求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所以我认为,准确提法应当是“京津双城记”“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如果谈一体化则是“京津一体化”。“这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下面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1、“京津一体化”起源毛主席思想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城镇化发展布局要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这是2000年以来我国对城镇化发展格局认识的新发展。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之后,对城市群的更清晰阐述。我国领导人对京津一体化很早就有预言,根我了解,这种思想早在毛主席时期就已有预言。

我八十年代曾在中央长期工作,当过万里同志秘书、秘书局长、国家商检局副局长。1994年我在中房集团任职时,有一次跟万里同志谈到北京建设,共同感慨房子已经建到三环外了,这时候万里同志说:“我想起毛主席六十年代说的一句话,那是我向毛主席汇报北京城市规划时。毛主席说:多少年之后,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不就连在一起了吗?”万里同志还感叹地说,你看毛主席当年就有这样的预见。我马上问道,毛主席说过这么重要的话,我能把这句话转告给北京、天津和河北三个省市的领导同志吗?万里同志说可以。后来我陆续把这话直接转告了三省市的主要负责人。

毛主席所预言北京和天津未来会连在一起,实际上已经指出了北京与天津的城市发展方向,应是相向发展。但传达后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城市规划方向相背发展,很好的发展思路被一再拖延。

去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孙春兰担任天津市委书记之后,她上任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与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共同促成签署了京津两个城市的战略合作协议。去年3月份我跟孙春兰书记有一个多小时的谈话,我专题向她介绍京津一体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把万里要我转达的毛主席的话转告给她。孙春兰作为曾在中央机关工作,又在多省市当然领导职务,思想开阔。她很看好北京和天津之间的联系,对天津的规划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认识。她认为天津最大的优势就是靠近北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来发展天津,而不是相反的认

识。特别是听到我所传达毛主席的话很为振奋。毛主席的这一重要思想,我相信她转达给了习近平总书记。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又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又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这些重要思想是对多年来京津一体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认识的高度概括,是对毛主席当年重要思想的继承、完善与发展。(待续)

(续一)

2、“一亩三分地”是区域发展障碍

2005年国家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北京为国家“政治和文化中心”。2006年国务院又批复天津市总体规划,将天津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努力成为国际物流中心和北方航运中心”。这都是在鼓励京津一体化发展。但在相当长时间里因区划问题与思想障碍,京津冀中有些省市表现出各自为政、只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认真落实一体化与协同发展的问题。不如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各省市,那里是合理分工、主动融合。而当时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背向发展。天津的规划是背向北京发展,天津一些人则认为背着北京天津才能发展,顺着北京方向发展天津就要吃亏。北京则多绕了100多公里与唐山兴建“京唐港”,这就明显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自然流向,地方行政力量反而成为科学发展的障碍。

这和北京的地形、水源等基础条件是相关联的。从2000年开始,持“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这一规划思想的不少有识之士,包括吴良镛先生与不少到中国访问的国外规划专家也都提出了同样的意见。当时我是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兼城市开发委员会主任,我们提出了不少这方面的意见。我2000年在北京市人大会议厅里的一次会议上发言,就批评北京那时“年轮式扩张”、“浸漫式发展”、缺乏正确发展方向的“摊大饼模式”。北京是个簸箕型的城市,北边和西边都是山,连诸葛亮都要“遇山而止”,北京市的发展怎么会是开发西山?所以不可能再向西向北发展。我建议北京市把向东、向南作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后来北京两次修改规划,确立了“一轴两带多中心”的规划思路,把向东向南作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以长安街为城市轴线,以西边环保带和东边发展带为两带,主要是向东向南发展的主轴;多中心则避免了大城市病。这个规划是科学合理的。而向东向南发展就在北京与天津武清、河北廊坊的连结带上构建出一条黄金发展通道。(待续)

天津单向的“滨海大开发”战略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却是忽视向北京的发展、背向北京发展。天津的规划方向曾被有的领导同志形象比喻为“一根扁担挑两头”,当时有人却把这个正确表述曲解为:“一头是天津市区、一头是滨海新区”。我问他们挑扁担的人是在哪里呢?没有了。时任津南区区长开玩笑说,中间挑扁担的人只好由津南区来充当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天津现在“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规划思路是有问题的,“一轴两带”把天津规划为蜈蚣型,没有重点,也没有突出天津市区的中心地位与向两端发展的方向;“南北生态”又把离开天津市区以外的地方当作边缘地区限制开发。其实在面向北京的方向,离

天津市区越远就离北京城区越近,本来是应重点发展的,保留生态应是在“两翼”以外的地区。如果规划思路不科学,如何推动实现京津一体化呢?

天津的规划发展思路应该是“一体两翼”,就像一只大鸟,以天津市区为身体,一翼伸向滨海,另一翼伸向北京方向。工业主要分布在滨海,城市发展则应面向北京。经济要素向的自然流动是阻止不住的,天津港的物流当然也是要顺着这条通道进出大北京。我认为“一根扁担挑两头”的正确解释应该为天津市区是挑扁担的人,扁担两头一头是滨海,一头是北京方向的武清区。这样一来,北京的主要方向是向东向南发展,天津一翼向滨海方向发展,而另一翼向北京方向发展,这就使两个城市逐渐连在一起了。

在三地交通问题上,“一亩三分地”思想就有点以邻为壑。北京过去有人生怕把资源流到别的地方去,不愿意修筑放散型的公路设施,特别是通向河北和天津的公路和高铁。时任廊坊市委书记赵世洪曾经问我,为什么北京不情愿跟我们接通高速路呢?我反问他,你知道你们廊坊跟北京是什么关系吗?我看是情敌关系,修完路人气就跑你们那里去了,北京人担心资源流走。但是在修京津第二高速公路的时候,天津设计的是上下八车道,交通部说没有这么多车道的,时任天津武清区委书记王树培说,国外还有16车道的,在天津方面坚持下才修了8车道的高速公路。天津还把修路权交给了北京首创集团,让北京的国企有利益可得,这样才减少了修路的阻力。

(续二)

3、“双城记”主轴与三地功能定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不合实际的说法,以“京津双城记”为主轴就是这个战略的重要立足点。三地都应选准各自的功能定位。国家发改委早在2004年就开始调研制定京津冀都市圈规划。

首先谈北京。北京城市建成区1268平方公里,容纳七八百万人比较宽松,却挤下2000多万人口。最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等人说,北京只适合容纳700万人口,应扩容城市或把2/3人口迁出去。现在北京也认识到,已经不能不往外疏散人口了。最近听说北京已有计划至少迁出500万人。把谁迁出去呢?把城市清洁工人迁出去?把在城里开出租车的迁出去?那还得找另外一批城市服务人员进来。与其想把老百姓迁出去,不如把一部分原有城市功能迁出去。使地铁公交拥挤不堪。道路拥塞就限号、限行、限购汽车,这都是些笨办法,治标不治本。我相信北京会拥护京津双城记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我赞成北京“跨行政区划疏散人口”的思路,建议学习纽约人口疏散到新泽西州等类似经验,建立新型的首都与辅城的关系。

天津在片面的“滨海大开发”思路下背了些包袱。这个战略一味背向北京发展,没有分清工业园区与城市发展带有所不同。现在天津市正在积极申报设立自贸区,而滨海区现在的基础条件与办公设施条件都比上海自贸区要好。如果天津获批设立自贸区或其它称谓的改革开放试验区,可以和上海南北呼应,滨海区大有前途。而天津西北部的地区连接着北京,首都第二机场会提升天津与北京相向发展的积极性。在北京天津的中间地带留下巨大发展空间。

谈谈首都第二机场选址问题。目前选址在河北固安,而不是在三省市交界地带,这是为什么呢?机场选址涉及多方,北京希望在北京地面上,机场当局从户籍政策出发希望建在北京地面。而在河北积极争取时,天津的态度却不明朗。当时我和其他不少专家都认为,首都第二机场应选址京津冀三省市交界的通州、廊坊与武清一带,天津市却有人说怕影响了滨海机场的报批。结果把机场选址推到北京大兴与河北固安交界地去了。你看有些干部的想法就是这么狭隘。其实首都第二机场的选址怎么会影响滨海呢?机场目前选址对天津市发展的带动力就比较小。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轴是以北京和天津为轴线的环渤海城市群,周边其他区域则是辅助地区。主辅需要明确。河北省西部北部应以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为主,制造业基地应部署在河北南部地区。邻近北京的地域空间有限,人口稠密,更需要为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包括减少高炉、热电厂、拆除污染源企业、淘汰过剩产能等。河北已成为世界最大钢铁基地,众多钢铁工厂已把北京包围了,对北京空气污染的贡献率很高,所以中央决定淘汰钢铁过剩产能的8000万吨中,有6000万吨在河北省。(待续)

(续三)

4、我国有必要建设“行政副中心”

13世纪以来设立元大都,北京五朝建都,已成为“文化古都、现代城市”。一直以来大家都把北京当成唯一中心,以至于如今北京已将各项功能混杂在一起,这种管理和治理理念太落后了,谈不上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拆迁旧房把东城老百姓搬到通州,把西城老百姓搬到大兴,但大家上班都得回城区,使交通拥挤不堪。现在实行的限行、限购政策是挤居民搬出北京。只考虑把老百姓搬出去已不现实。首都功能不应是北京功能,而是国家功能。不分流城市功能光想赶老百姓走,就会把京津冀一体化变为空谈。

所谓行政副中心就不是主中心。首都副中心不能不建,但不宜太远。我不赞成“迁都”之议,北京以长安街为主轴的行政主中心地位不宜改变。重大政治活动还要在**广场、人民大会堂等地。所以行政副中心不要离北京城区太远。现在中央办公不仅挤在市中心,使政治活动、商务活动与城市生活交错混杂,而且降低了政务活动品质。比如国家重要礼宾活动都要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其实就是在市中心的马路边,周边不仅得临时禁行,还得准备防暴车以防不测。这事已见怪不怪,真能凑合,远不如一些国家在总统府如白宫南草坪等专用场所礼宾更规范。

我国应当效仿国外惯常做法,远学美国建华盛顿、澳大利亚建堪培拉,近学马来西亚建布城的经验,离开主城区为中央国家机关设立专门办公与接待场所,不要都挤在市中心。例如韩国的首尔在江南地区建立第二办公区之后,缓解了老城拥堵的状况,现在正在推动“世宗市”的建设与中央机构迁移;马来西亚则在离首都吉隆坡40多公里的布察加亚建设一座新城,联邦政府行政机关包括总统和总理的办公场所都迁到那里。这种副中心选址就很合理,既疏缓城市压力,又未变更首都区位,还能拉动内需发展经济。仅仅把中央机关的一些下属单位迁出去是不够的,还得频繁回北京开会,相当于没有迁出去。有了空间才能实行官邸制,可以在新的行政办公区内设立主席府、总理府等。

除了政府机构就是大专院校。我曾给一些大学校长提出建议,尽快在北京市东南方向选址建设分校,否则新机场建成之后,现在位于海淀的高教区将成为交通最不便利的地方。原来的北京大学只是在市中心的沙滩红楼,若不是建国初期迁址海淀也不会有现在的北大。如今中关村已成为闹市,如何摆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所以我早就建议选址京津之间建设大学城,把北京和天津大部分大专院校搬出现有市区。当然这些措施不仅涉及到户籍、公共资源配置、行政管理体系等一系列问题,而且牵动人们的传统观念与生活习惯,小打小闹、决心不大是难于成事的。

前些日子媒体炒作“保定是副中心”,保定是个大市,可以分流北京部分城市功能特别是部分制造业,但不可能作为行政副中心。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如果把北京比作是心脏,廊坊市和天津武清区是在腋窝处,保定是在膝盖处,石家庄就在脚踝上了。

京津冀的中间经济带不应成为被搁荒的地带,而应该成为城市功能外迁的主要区域。政治副中心的最佳选址应在北京与天津、廊坊交界地带,即通州、大兴、武清、廊坊地区。天津市武清区与北京相连,京津走廊的绿色之肾——大黄堡湿地就在武清境内。武清城区中心距离北京CBD仅七十公里,我们要保护湿地,但湿地周边还有上百平方公里的空间,天子脚下地广人稀,人均八亩地,而且交通便利、水源丰沛。我认为在大黄堡湿地东侧应是中央第二办公区或称行政副中心的最佳选址。我陪欧盟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区视察大黄堡湿地的项目时他曾说过:“我们欧洲人最喜欢这样的地方,距离大城市不到一小时车程,而且环境非常好”。(待续)

(续四)

5、京津冀战略考验国家治理能力

这次推动京津冀一体化,中央最高领导人意图非常明确。习近平特别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作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加以考虑,表达了中央最高领导人最明确的意图。话也都说得很到位,重要国家战略在考验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深入理解可以认识到,如果京津冀协同发展仍然不能落实,还是各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说明国家没有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出了毛病,还可以说是国家领导人的能力有问题。在这种决心与魄力面前,地方行政力量还会继续阻碍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吗?

从新闻报道中我看到,有关负责人纷纷表态支持总书记的意见。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表态说“豁然开朗”!李士祥副市长代表北京市会见记者说“耳目一新”!看来最令人担心的北京市的态度已发生积极变化。在这种决心与魄力面前,地方行政力量是否继续阻碍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我相信北京会拥护京津双城记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今后会如何发展?重要国家战略是否能落实?是不是像过去一些事说说就完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空谈还是实干?我们拭目以待,更希望共同推动。(完)

第14篇: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报告

题目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

学生姓名王春楠学号

2002150007

专业机械工程院(系)工程技术学院

2015年11月

摘要

京津冀一体化是激扬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从京津冀发展一体化的提出到现在各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以及很多人的努力探索。本文从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以及一体化发展的意义出发,从交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产业升级转移等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最后,从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地区分工规划、加快培育和壮大河北省发展能力等三方面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未来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

I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exciting, to the great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dream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development strategy.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development to the present certain achievements after a long time and a lot of people trying to explore.This article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put forwar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development, from traffic integration, ecological integr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ree aspects, such a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Finally, from the top design, speed up the region division of labor planning and strengthen to speed up the cultivation and growth in hebei province development capacity and so on three side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has made the analysi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tegration;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目录

摘要 ................................................................................................................................................Ⅰ 第1章绪论.......................................................................................................................................3

1.1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 .........................................................................................................3 1.2京津冀一体化的意义.........................................................................................................

3 1.3本章小结.............................................................................................................................3 第2章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 .......................................................................................................4

2.1交通一体化 .........................................................................................................................4 2.2生态一体化 .........................................................................................................................5 2.3产业升级转移 .....................................................................................................................6 2.4本章小结 .............................................................................................................................9 第3章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未来 .................................................................................................10 3.1加强顶层设计 ...................................................................................................................10 3.2加快地区分工规划 ...........................................................................................................10 3.3加快培育和壮大河北省发展能力 ...................................................................................12 3.4本章小结 ...........................................................................................................................12 总结 ................................................................................................................................................13 参考文献.....................................................................................................................................1414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1章 绪论

1.1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至1989年,北京城建规划方案中首次提出“首都圈”的概念;第二阶段是1990至2003年,全国各地在专注于自身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中,弱化了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关注;第三阶段是2004至2013年,国家发改委在廊坊召开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战略研讨会,京津冀三地发改委达成共识,决定建立“京津冀发改部门定期协商制度”;第四阶段是2014年2月至今,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汇报会”,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2014年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会,要求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1.2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社会各界对京津冀一体化意义的评价之高是空前的,比如:香港媒体称其为中国经济改革新征程的“一号工程”,国家发改委称其为推进国家经济改革和城镇化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称其为“重大国家战略”。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谈到京津冀一体化的意义时,强调要从战略意义上理解其深远意义:一是集中解决中国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矛盾与挑战的战略性调整;二是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华北乃至整个北方腹地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三是我国体制和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支点,也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动机;四是解决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首都治理的新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也是把首都建成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城市的必由之路。京津冀地区发展基础良好,如果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合作,协同发展,对加快打造我国大国地位相匹配,与综合国力相适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京津冀城市群,赢得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认为:党中央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央对我国新阶段发展大势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对国家全局性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自古以来,善谋全局者必先谋一域,布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京津冀要成为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新的增长极,三地密切合作、协同发展是唯一选择。

1.3本章小结

实现百年大梦,需要竞争、需要速度,更需要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就是要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一个重大使命,即探索一条既能大力发展又能保护环境,既能自我良性发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展又能良性带动周边发展,既能各展其长、实现优势互补,又能责任共担、同兴共赢,走出一条快捷、健康、持续发展经济的新路径去影响和带动全国各大区域协同发展的步伐。

第2章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

目前来看,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已经迈入了快车道,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以张高丽副总理为组长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京津冀三地的地方配套实施意见也陆续出台。2014年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确定的61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都按进度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任务,2015年确定的113项重点任务正在全力推进。

2.1交通一体化

常言说,要想富先修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其中交通无疑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在一次专题会议上,对京津冀三地交通协同发展提出了上述目标。目前,京津冀三地已陆续进入政策落实阶段,相继表态将争取在交通一体化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北京:“大外环”缓解交通压力。

根据《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14-2030年)》,北京将着力打造京津冀“一环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体化体系。北京市交通委规划处负责人介绍,“一环六放射”具体是指围绕北京的大外环路,和打通“断头路”建成指向六个方向的高速通道。其中大外环路总长度达940公里,目前已经建设450公里,剩余的490公里正在建设或在做前期准备。

据介绍,目前北京是“单中心加放射线路”,导致大量过境的小客车及货车进入市区。未来交通将结合治污、城市发展布局两方面进行规划,使交通方式更为经济、合理,如将公路大部分能源货运调整至铁路。“每天夜间数万辆大货车从市区周边过境,这些货车尾气污染排放非常惊人,如果大外环路建成,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外埠货车过境带来的污染。”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北京与河北有6条高速公路接口,北京与天津有4条高速公路相连,天津与河北有9条高速公路接口。该负责人介绍,北京与河北的高速路边界对接点最多,今年将重点打通“断头路”形成完整的六个方向高速公路网。此外,今年北京、天津、河北准备同期开建京台高速。京石二通道和国道111去往河北丰宁方向,则力争今年内通车。

京津冀高铁线路正在快速发展,未来京津、京石、津唐、津秦、津沧等主要城市间,均能实现一小时左右直达,形成京津冀地区一小时城市圈。在航空与铁路联运的规划方面,天津机场和京津城际将实现互联,石家庄机场和京石高速实现互联。今后还将建设两条客专—京九和廊涿,以连通北京新机场。此外,北京第五次交通调查9月已经启动,调查问题包括出行目的、时间、距离、交通方式、路线、交通费用等相关信息。据了解,北京市在1986年开展了第一次交通综合调查,从2000年开始,交通综合调查每5年开展一次,是对城市交通的全面、综合“体检”。2014年,恰逢“十三五”规划筹备和启动,同时也面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的背景,所以提前一年启动调查。

天津:优化与周边港口功能分工。

天津市将从统筹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相联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把主要功夫下在联动上,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通盘考虑、统筹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规划,以加快建设快速轨道交通为重点,积极打通跨省市“断头路”,优化与周边港口的功能分工,充分发挥天津机场作用,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系统。规划建设天津至石家庄城际铁路、津承铁路、环渤海铁路,推进京唐客运专线、蓟港快铁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同时,加快施工,确保京津城际延伸线2015年上半年建成通车,机场引入线2016年完成主体工程。积极推进G10

4、G20

5、G112等国省干线的提级改造,打通区域断头路,加快推进京秦、塘承二期、唐廊、唐津改扩建等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其中,在深化港口合作发展方面,天津港强化综合性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地位,加快航运要素聚集;河北港口着力建设国际能源大港,大力拓展临港工业、现代物流等综合服务功能。利用津冀港口各自航线优势,开展货物中转联运,双方建立集装箱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推进航运公司在两地港口直靠直装。共同推进津冀港口海事监管模式的体制创新。共同推进津冀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

河北:打造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副处级调研员邓伟介绍,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河北省谋划了“二环八通四连八港八枢纽”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其中“二环”分别指北京大外环通道和京津冀区域环线通道。“八通”和“四连”分别指京石、沿海、京津、京(北京新机场)衡4条纵向和张京唐秦、涿(北京新机场)廊津、保津、石衡沧4条横向及承唐、石津、邢临、邯济4条重要复合型综合运输通道,建立完善“东出西联”、“疏内通外”的省际、区际乃至国际运输大通道。

目前,在河北省与京津之间,还存在不少“断头路”、“瓶颈路”。邓伟介绍,打通这些断头路,也有了时间表,京冀双方正在加快京昆高速、国道G111建设进度,力争今年建成通车;京津冀共同加快京台高速建设进度,其中河北段、天津段确保今年建成通车,北京方面加快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河北加快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改扩建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年底建成通车。邓伟说,预计到2020年,形成京、津、石之间以及相邻城市之间“一小时交通圈”、主要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间“半小时生活圈”。

6月初,河北省国资委与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签订《河北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委托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管理协议书》,河北机场集团正式纳入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管理,从而实现京津冀三地主要机场统一管理、一体化运营。同时,北京新机场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表示,目前的重点是要加大对京津冀三地机场一体化运行的政策扶持,力争到2020年初步形成定位明确、协同运营、互利共赢、与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相适应的多机场系统。李家祥表示,京津冀三地机场协同发展,将会改变“首都吃不了、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局面,老百姓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2.2生态一体化

京津冀地区生态脆弱性十分突出,环境问题由城市演变为区域性难题。 水资源成为京津冀地区最核心的生态性问题。 当前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超过警戒线,对于工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风险比以往更加突出。京津冀大部分位于海河流域,该地区近50年来由于农业发展、城镇发展、兴修大型水库蓄水、气候变化等原因大量开采地下水和截蓄地表水,致使该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增加,地表河流干涸、断流,地表湖泊不断退化萎缩。受自然气候条件变化和区域水资源消耗,区域的水资源量已由1950年代末的280-290亿立方米减少到21世纪初的140-150亿立方米,区域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同时由于过度的超采浅层、深层地下水,最近10年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从11.9米下降到24.9米,年均下降1.1米。如中国北方最大的浅碟式淡水湖泊白洋淀已经出现退化趋势并出现干淀危机,上游补给的唐河等河道已经多年断水。水系对区域生态的调解能力大为下降,并造成土地沙化现象、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频发。而同时随着城镇建设用地面积逐步扩大,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基础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不足,特大城市地区又面临较为严重的内涝问题。区域性缺水和城镇地区水害相并存的怪相困扰该区发展。

土地利用粗放现象突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根据国土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天津、河北的人均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超过160平方米。农村建设用地拓展趋于无序,占用大量耕地与林地。北京2003-2011年间,城镇建设用地增长280平方公里;而同期农村集体用地由840平方公里增加到1540平方公里。北京农村集体用地不仅总量超过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速也是城镇建设用地增速的一倍。目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第一道绿隔已基本消失,第二绿隔中已被各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占用过半。而河北省沿主要交通走廊地区的农村工业化造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局面,极大地加重了区域生态环境的负担。目前北京周边120公里范围内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与首尔、东京相比森林覆盖率、林木蓄量指标严重偏低。

环境治理问题演变为区域性难题,京津冀是我国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城镇密集地区。京津冀地区是世界性雾霾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区域的工业化、城镇化、机动化与华北地区大气环境变化相关联,形成了燃煤-机动车-工业废气排放多种污染物共生局面。目前华北地区大气污染沿太行山前地带呈现面域扩展、转移和复合加重态势。国家为了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出台一系列鼓励产业项目投资的刺激政策,而河北省及其周边省份不顾生态环境监管大规模上马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对京津冀地区的环境质量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基于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完整一年的全国945个监测站发布的PM2.5监测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超标频度全国最高,其中污染最集中的地区在邯郸、邢台等地。同时该区域也是我国水环境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特大城市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环境污染问题与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模式密切相关。根据河北省社科院的研究指出,河北省农村地区广泛且密集分布的乡镇或村办工厂,包括小水泥、小冶金、小造纸等“十五小”、“新六小”企业对于区域性雾霾的贡献不容忽视。

按照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计划,到2017年三地PM2.5浓度要比2012年下降25%。为实现这一目标,北京不惜投入7600亿元人民币,用重金买蓝天;而天津则采取大幅度提高排污罚款,计划从2014年7月1日起,对重点排污单位,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倍罚款,对违反环保法者将采取超过反腐的大力度,苍蝇、老虎一起打。河北更是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围绕“从根本上减污”加快实施“6643工程”,即:到2017年①削减6000万吨钢铁产量;②削减6000万吨水泥产量;③削减4000万吨标准煤产量;④削减3000万吨平板玻璃产量。这些都是耗煤大户、排污大户。北京年耗煤2200万吨,天津年耗煤7000万吨,河北年耗煤高达3亿吨,仅唐山市年耗煤就超过9700万吨,石家庄年耗煤6000万吨,接近三个北京市的耗煤量。所以说,河北对京津冀大气污染威胁最大。与此同时,三地环保部门还就查处污染达成共识,采取大力度“三不”和“三直”措施,“三不”是: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三直”是:直奔现场、直接查处、直接曝光,并采用高科技先进设备对污染地区、污染企业、污染源头直接取证,即:首先采用最先进的环保监测卫星搜索、查找,确定污染地区,然后派出无人飞机直奔污染区进行航拍、录像、拍照,让超标污染单位在铁证面前心服口服、认罚认改。

2.3产业升级转移

以往,京津冀三地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过多地关注了竞争。尽管地区之间的竞争对经济发展不无刺激作用,但其两面性终究会表现出来。比如,对一个好项目、一个好产品,大家就会一窝蜂地一拥而上,这必然造成各地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到后来的结果就是,市场饱和了、产品过剩了、无利可图了,大家一起停产,从而导致各地经济远离和背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如果各地发展既要快又要好,既要迈大步又要走得远,怎么办?是竞争发展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还是合作发展?是互为对手处处防范,还是互为帮手抱团取暖?30多年京津冀一体化只议论无进展的事实说明,各地区站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打算盘是算不出科学、持续和共同发展美好前景的。要有效地减压,必须建立京津冀经济共同体,真诚合作,才能达到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共赢效果。

在产业转移方面,北京市设定的目标是:到2017年,北京全市将完成1200家污染企业调整退出任务。而在今年,北京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是,关停退出300家制造、锻造、小家具等领域的污染企业,逐步清退镇村工业大院,以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

怎么转移?往哪儿转移?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北京方迪智库首席专家赵弘表示,北京市产业转移的一个地理方向是河北,具体方式也未必是完全搬迁,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可能就地淘汰。

北京的选择 今年,北京计划重点调整退出300家污染企业。据赵弘称,这些企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位置主要位于北京的中心城区,并非非常大型的企业。并且这些企业并不是完全搬迁,而是采取调整转移的思路,“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可能就地淘汰,一些具有技术升级前景、附加价值较高、拥有转移价值的企业,需要加快向津冀地区转移。”

按北京当地媒体的报道,在调整退出300家污染企业的过程中,北京还将加快推进北京现代四工厂、奔驰零部件产业园等项目的落地建设;协调推动金隅、星海钢琴、日化二厂等一批企业在京津冀范围内优化产业布局。北京万生药业、精雕科技等数十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制造、新型建材、新能源、石化等领域的“明星”企业,计划在今年启动或完成京津冀产业协同对接。它们纷纷将生产性研发、产业配套和制造环节向河北、天津主动迁移,总部研发中心则继续在北京聚集。

赵弘分析,产业转移的基本思路是完善产业集聚,享受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效应。同类的产业有特定的产业发展平台需求和服务需求,在环境处理、公共平台建设、基础条件完善等多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特别是交通一体化的建设,以及国家一些特殊政策的出台,都将促成北京的一些产业就近转移,就近落地。河北将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河北地区已有很好的产业基础,通过产业集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水平,补充产业集群的‘短板’。”赵弘说。比如,电子信息产业河北廊坊有较好的对接基础,而装备制造业在河北固安市有较好的发展,保定有新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电力装备等)的优势,曹妃甸地区则有化工重工的集群。

河北的要求

一边是产业转移,一边是产业接收。于河北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不意味着一味地接纳北京的淘汰产业。以保定为例,河北保定人大城乡建设环境资源委员会主任凌霄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保定市本身有发展规划,具体到部门仍有土地利用规划,拥有土地以后是否还符合城市规划等等,这一系列要求都符合,才能考虑到项目落地的问题,因此目前谈及企业落实之事为时尚早。

京企向河北迁移一事,仍处于顶层设计往下延伸的状态,还未开始具体落实到操作层面,目前仍处于协商洽谈的状态。对于迁入企业而言,符合本地产业规划要求至关重要。比如保定,主要接收新能源、高科技、生物制药、高端装备等科技企业,对于高污染企业仍需要通过升级改造才能落地。央企自然更受欢迎。近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毅及87家央企一把手赴保定市参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央企进河北”活动。保定市政府现场与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广核集团等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政策是有的。凌霄透露,河北相关政府部门将为迁入企业提供场地、租金、税收等的产业扶持政策,未来还会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出台一份框架性文件以扶植企业搬迁。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在国家层面,2015年6月24日,财政部官网已经公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

纵观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历程,首先是从江浙企业向上海跨区域发展、上海向江浙输出技术的途径启动并逐步深化实现的,实践证明,只有企业主动融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才是区域振兴的根本。京津冀企业跨区域发展还处于低水平,包括环绕京津地区的市县,互设总部和营销、研发、生产部门的企业较少,京津向河北跨区域发展企业也不多,而且行业布局较为分散,未形成企业跨区域融合发展的示范带动效应和规模优势。

区域一体化理论认为,产业同构并存在合理梯度,有利于在区域内部形成产业转移,发挥辐射带动效应;而产业异构且存在产业链纽带关系,有利于形成水平一体化分工模式,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京津冀区域呈现产业异构和转移两种趋势。一方面,产业异构明显,但未能建立紧密的内在联系。北京经济服务化、高端化趋势明显,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49.5%、7.7%和12.6%;天津加强高端化、高新化产业,航空航天、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纺织等八大优势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以上。河北优势产业中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居多,钢铁、装备制造、石化、医药、建材、食品、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1.8%。但产业异构未能依托企业建立紧密的产业链联系,从而形成各自为政、相对独立的产业分工体系。

图1京津冀产业异构态势

另一方面,京津出现了产业转移趋势。产业转移也是优势资源辐射,带动产业升级的过程。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下降,表明京津产业正在逐步转移。根据2005-2008年资料测算,30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中,京津转移而河北有效承接的仅有11个行业,且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行业;有14个行业京津比重下降的同时河北也在下降,表明河北未能发挥区位优势,有效承接这些转移的行业,更未能利用京津市场、信息、技术和资源优势,获取自身发展资源,带动发展模式转型。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图2京津产业转移及河北承接情况

2.4本章小结

本章从交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产业升级专业等三方面介绍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让我们看到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3章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未来

促进京津冀三地合作,从而提高其整体协同发展进程,进而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将京津冀展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的必经过程。

3.1加强顶层设计

加强顶层设计,从发展规划层面将北京的首都属性与地区属性分开。 为了更好地推动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进程,必须将北京的首都属性与地区属性分开。第一,从国家层面出台规划,将北京的发展与首都的发展分开。首都属性为北京发展所提供的利益是难以估量的,寄希望于北京在发展过程中主动放弃首都属性所带来的好处很不现实,因而须从国家层面出台规划,对北京的发展进行规划。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促进区域合作所设立的区域管理机构一般有两种形式: 地方自动组织的联合管理机构与中央政府立法成立的中央区域管理机构。前者低级的组织形式,而后者是高级的规范组织形式,前者必须向后者过渡。过去,京津冀各地的政府成立京津冀都市圈省市长联席会、京津冀都市圈发改委主任联席会,这些组织都只是区域管理机构的初级形式。为了规范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应由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国务院已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这表明京津冀区域的管理机构已经明确,未来评估这一机构工作成效的关键是要考察京津冀是否协调发展乃至是否最终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第二,北京市应主动转变其发展思路。京津冀地区目前的发展困境要求北京必须改变对首都属性的过度依赖,这种改变不能等到国家出台相关规定后再进行,北京应主动正视自身的问题,围绕“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总体要求,重新规划自身的发展定位。

京津冀一体化在推进初期,依靠简单的市场行为并不能有效推进,必须要有国家政策层面的引导和若干基础工作的率先开展。首先,就是要打破三地一体化实施的根本障碍——行政体制障碍,设置协同发展的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高度进行引导。其次,要推进基础服务一体化,优先加强教育、住房、医疗、养老、交通等基础服务领域的连通和共享,使得区域内资源配置达到平衡,为产业和人口的自由流动提供保障。再次,要根据各城市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区域内产业布局,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针对性调整,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最后,人才的转移和导入是城市房地产发展的根本活力,因此要给予转移人才在个人税收、住房补贴、户籍、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人才入住落户。

3.2加快地区分工规划

合理的分工体系是区域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区域合作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虽然京津冀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现象,但就总体而言,三地自身条件所暗含的产业发展差异仍极为明显,北京今后的发展定位应在于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弱化其经济中心的职能。必须强调,经济中心职能的弱化并非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下降。天津的工业实力较强,应将产业重点定位于高端制造业。河北普遍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目前看不现实,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现代农业、与天津高端制造业相配套的制造业以及与北京高端服务业相配套的中低端服务业应成为河北迅速实现起飞的抓手。当然,河北一些创新条件较好的城市很有可能在一些具有优势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从而在高新产业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京津冀区域分工规划研究对整个区域乃至北方经济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深远影响。无论是从适应国家经济重心战略调整的需要来看,还是从解决区域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问题考虑, 都要求京津冀地区必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进程,担当起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重任。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应充分利用京津两市科技人才众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金融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支持基础雄厚的特点,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面向产业链条下游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整个京津冀应该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注重运用现代先进技术与实用技术,改造京津冀地区能源、钢铁、建材、有色冶金、化工、电力等传统产业,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014年3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全省11个设区市的功能定位,其中确定保定将承接北京部分行政功能。与此同时,北京、天津和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计划,亦在紧锣密鼓制定当中。

张家口承德秦皇岛

现状:目前北京正与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

规划:发挥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的生态优势和滨海资源优势,打造服务首都的特色功能城市。

保定

现状: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与京津合作紧密。目前301医院已在涿州开建保障基地。动物园批发市场外迁,保定下辖的白沟是主要意向地之一。

规划: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做强产业支撑,以白洋淀科技城、京南现代产业基地、首都服务功能承接区为载体,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临空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着力做优城市环境,按照国际化标准抓好城市建设管理,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对驻京外迁企事业单位的吸引力。

石家庄

现状:目前已经成长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商业贸易流通中心,同时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中心城市,具备北连京津、辐射中原的区位优势。

规划:建成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副中心城市,加强与京津功能分工和配套协作,带动冀中南地区发展。

邢台衡水

规划:增强邢台、衡水规模实力,建设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中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节点城市。

邯郸

规划:极化邯郸在晋冀鲁豫接壤地区中心城市地位。

廊坊

现状:区位优势明显,与京津两地协同发展亦起步较早。上世纪末,东方大学城在此开工建设,吸引多所北京高校入驻,目前拥有各类学生5万余人。下辖的燕郊开发区已成北京周边著名“睡城”,10多年来吸引了30多万在北京工作的人入住。目前北京公交线路已基本覆盖廊坊所辖的大部分县、市、区。

规划:抓住京冀共建北京新机场和临空经济区的有利时机,以生态、智能、休闲、商务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与北京关联度高的产业,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建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沧州

规划:提升其沿海港城作用,支持建设北汽黄骅汽车产业园,争取北京现代汽车第四工厂落户沧州。

唐山

现状:在京冀合作中,首钢外迁唐山是一个重头项目。2005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并同意在唐山地区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作为搬迁的载体。2010年底,以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公司一期第二步工程投产为标志,首钢搬迁调整的历史性任务基本完成。

只有出台了合理的地区分工规划,各地方才能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才能更迅速、更高效地进行。

3.3加快培育和壮大河北省发展能力

北京的首都属性是京津冀地区在如此长的时间内难以协同发展的关键原因,但河北自身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导致其在与北京的谈判、合作、协调发展中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和地位,这同样是京津冀地区无法协同发展并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区域合作中如果一方实力过于弱小,那么很容易出现在区域 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实力较强的区域侵占实力较弱区域的利益而最终导致区域一体化发展无法实现的情况。因此在京津冀地区真正开始形成一体化发展趋势之前,河北应大力培育和壮大自身发展能力,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逐步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和发展条件,争取后来居上。

3.4本章小结

本章从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地区分工规划、加快培育和壮大河北省发展能力等三方面阐述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中央统筹决策完善,地方积极响应配合,才能又快又好地建设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任重而道远,虽然已经明确提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在时间和具体实行上一定存在很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思路、深入推进,最终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 结

京津冀一体化是激扬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只要沿着党中央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路径勇往直前,就能最大化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整个区域的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协调拓展和充分利用。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大城市发展瓶颈,创出一条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打造世界首都经济圈良性发展新辉煌,为顺利实现百年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汪波;于丹丹,东京地铁运营组织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2012年01期 [2]程海燕;北京地铁9号线二期与昌平线的衔接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3]颜廷标;京津冀一体化与河北的选择[J];决策咨询通讯;2014年05期

[4]王增利;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关键是要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J];领导之友;2014年04期 [5]吕薇;刘小丽;京津冀联合发展以应对外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2期

[6] 张可云;蔡之兵;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制约因素及未来方向[J];河北学刊;2014年06期 [7] 李国平;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及对策[J]前线;2014年08期

[8]吴群刚;杨开忠;关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城市问题;2010年01期

[9] 孙久文,叶振宇;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合作途径探讨[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报;2008年10期 [10] 陈永国;技术转移与京津冀产业分工协作[J];经济与管理;2010年10期

[11]李永志;周云波;基于政府适应市场化的京津冀一体化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3期 [12] 杨明;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地方政府竞争机制分析[J];特区经济;2014年10期

14

第15篇: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

胡梦琪

摘要: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协调指导作用,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要素配置方面尊重市场主导地位,构建世界级城市群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配置资源、经济增长极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做好这篇文章,让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屹立在世界东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需要从国家层面科学谋划、精心布局指导,地方层面科学分工协同,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协调指导作用,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要素配置方面尊重市场主导地位。

一、京津冀要有立足环渤海面向全世界的对外改革开放战略格局

经济学界、实业界普遍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展动力一是改革创新、二是城镇化。做为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地区要有立足环渤海面向全世界的对外改革开放战略格局,除区域内部资源配置外要全球思考资源配置,要有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思考定位,在改革创新中发挥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和这个区域内高科技人力资源比较富足的优势,大力鼓励国内、国际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转化成生产力,培育大批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创新研发机构,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中心重点,在区域内建立科技创新分部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在城镇化方面,新型城镇化不是单一的经济进程,而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

1 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性进程,在构建世界级城市群方面首都的世界政治、文化、科技创新中心定位与天津河北的全国重要航运口岸和环渤海口岸经济区定位要明确。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要均衡协调发展,土地城镇化是重要载体,产业城镇化是重要基础,人口城镇化是核心。除首都、天津世界级城市外,打造市域次中心城市和首都周边地区各具特色的卫星城。加快建设田园风光型、工业主导型、商贸物流型、城郊结合型、休闲旅游型等特色城镇。

二、京津冀要实现一体化发展

京津冀要实现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区域内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要素配置方面尊重市场的主导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这个前提下发挥协调指导作用。放开并实施区域内自然资源共享补偿机制,资本资源自由流动机制,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分享机制,人力资源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民生问题区域内自由流动即时结算机制。有了这四个资源配置的一体化机制和水、电、网、气、路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京津冀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有如有了源头活水,必将激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京津冀要实现协同发展

京津冀要实现协同发展,区域内部功能区划布局分工要尊重自然禀赋和市场的作用,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展包括城市内部的协同、城市之间的协同、城乡的协同和口岸经济与其它经济的协同。城市内部协同以往一般都进行了处理和注意,

2 要特别注意城市之间的协同和口岸经济与其它经济的协同。城乡协同方面,构建独具特色城乡一体化格局,推进中心城市与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县城与中心城市一体化、重点镇与县城一体化、中心村与乡镇一体化,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互促。

四、京津冀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京津冀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是京津冀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试金石。京津冀一体化的改革创新和城镇化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发展的目的是要让区域内的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区域内的公共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区域内无论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要放开产业发展壁垒,充分发挥区域内的比较优势,使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发展乐土。要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加强区域内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化、业生态化发展。科学统一规划区域内城市规划、产业规划、人口规划,让区域内城市亮起来、产业活起来、人口动起来。北京、天津、河北不仅要自主创新创业还要积极主动接受世界范围的创新创业群体到这里来创新创业,区域内不仅要进行产业分工产业转移,还要主动接受吸引世界范围的产业分工产业转移。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综合进程,是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的科学市场化配置过程。京津冀

3 地区有希望有能力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增长极。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胡梦琪 联系电话:18811509927;邮箱:459325809@qq.com。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邮政编码:

。) 100029

第16篇:宏皓:京津冀一体化应当产业先行

宏皓:京津冀一体化应当产业先行

近期股市涨幅较大的股票都是京津冀概念股,而近期在楼市的崩盘声中保定楼房价被炒了起来,保定房价上涨是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下,传言保定将成为政治附中心,将北京的一部分机构迁到保定去,于是投机者就到保定去炒房。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如果是产业先行就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如果还是过去炒房炒地的思路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很难实现。

京津冀一体化是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最好机遇,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让产业先行,通过产业升级完成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就成为一个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板块,同时也能成为股市一个可持续的热点板块。

京津冀一体化肯定是1+1+1大于3的多赢

“京津冀一体化”带来的好处数不清,除空气好了,还能为缓解北京房价高、交通堵、人口过多的大城市病等带来良效。更重要的是通过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打造出一个京津冀优势互补的一个京津冀产业大联盟,提高中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全面升级.“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利国利民,只是会有一个漫长的各方利益博弈过程。

炒房炒地只能是毁掉京津冀一体化的前途

受“政治副中心”消息的影响,当天保定楼市涨价10%。几个关键句则说明了近期保定楼市的火爆程度:“看房班车排队、售楼大厅爆满”、“从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重庆等地来的看房者,在保定的10余个新盘走马观花”、“没挤上‘过夜’沙发,‘损失’两万”、“售楼处现场‘倒号’加价一万”、“‘东南西北’分不清,炒了再说”,等等。

在城市群理论中,由于政策和区位的优势,对一个地方带来巨大发展动力,从而地价大涨、房价大升。此套路正是一种典型“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

京津冀一体化眼前还缺少强有力的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所谓的一体化只是被各个小地方政府利用来炒地卖地、开发房地产。这些地方政府当然不会这么高尚,他们首先考虑的压根不是自己在未来的一体化过程中会扮演怎样的角色,而是如何能利用这一概念大捞一笔,迅速的积累自己的财政。这跟京津冀一体化的初衷离得太远。

京津冀一体化本来的核心是要解决北京的问题,是从北京的角度出发,如何化解北京的城市病,这才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做成之后,京津冀一体化更是要作为城镇化的全国表率作用的。

它所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规划,而不是自下而上、自说自话的野蛮生长。如果像现在这样,顶层设计还没有全面启动,河北的地方规划就已经开始各自为战的调整,那么紧随其后的很可能是河北这些城市土地价格的大幅上涨,到时候的开发成本不断提高造成地方利益的恶性竞争,这些只可能成为一体化道路上的绊脚石。

对于北京来说,如果只是将部分产业和行政机构转移到河北,指望从北京“摊大饼”变成河北“摊大饼”解决北京的城市病问题,那只会成为城市发展的又一个误区。

京津冀一体化应当产业转型升级先行

京津冀一化应当是将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何共同打造优势互补的产业大联盟。京津冀的产业结构上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呢?

首先,北京的传统制造业都应当迁出北京迁到河北去,北京只发展轻资产的服务业。例如:金融服务、互联网企业等占地少的高端产业。天津应当以港口无流为主,打造世界上一流的物流企业的物流产业集群。河北就成为制造业的基地,将京津的制造业都转移河北去,在河北每个市形成一个个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北京的发展向周边的区县发展,市中心所有的部委机关都通过互联网办公,开门办公,不用人去与各部委见面,这样全中国的所有行业就不用到北京办公事了,北京的堵车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了。

在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京津冀的农业产业也要升级,京津冀的农业要向大型现化化的股份制农场转型,通过现化化的大型股份制农场让农业产业升级,为中国及全世界生产安全地绿色食品,这样农业产业链也又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京津冀在各自的产业转型升级定位中必须通过金融创新五年内将各自的产业打造成中国及亚洲一流的产业,用十年的时间将各自的产业打造成为世界上一流的产业。这样一来京

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完成各自的产业转型升级,又能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又打造了一个区域性可持续的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上所述,京津冀一体化给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不能又被炒房炒地的鼠目寸光的行为给毁了。京津冀一体化离不开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离不开金融专家,只有通过金融创新的方法才能完成京津冀一体化,以及通过京津冀一体化完成北京天津河北的经济转型升级。

可以先建立一个京津冀产业基金,通过产业结构重新优化,带来利润最大化,让京津有了高利润的产业,京津才会将制造业转移到河北,河北制造业的各个产业集群运用金融创新和市场化的手段建在不同的县市。

这样,京津冀在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又为资本市场带来了一个可以持续上涨的股市热点板块,这个股市热点板块不仅仅是短炒一次就跑,而是这个板块股价在其经济持续长期增长的背景下,股价能持续长线上涨10年,股价长线上涨能涨上50倍到100倍,这才是利国利民利地方政府利上市公司更利投资者的多赢格局。

第17篇:河北省公务员最新时事:京津冀医疗卫生一体化

2014河北省公务员最新时事:京津冀医疗卫生一体化

时事政治:京津冀一体化需要大的战略规划,也需要小处着眼,甚至需要公共服务先行。让北京的大医院去河北广开分院,就是一个突破口。

最近,京津冀一体化被舆论热切关注。在官方热议功能疏解、产业转移、对接合作的同时,民间已经自发形成了河北楼市投资热潮。

相对于目前舆论热议的楼市先热等各项议题,也应该看到,京津冀一体化也应该是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在一体化进程正式启动之初,就应考虑推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资源的一体化配置。

具体到医疗卫生领域,有关方面不妨尽快出台政策,引导鼓励北京的大医院到河北开设分院。

据北京市卫计委统计,截至2012年底,除驻京部队医院外,全市共有三甲大医院59家。而301医院、协和、同仁等若干家大医院,可以说是全国知名。在“全国人民到北京来看病”的现实情况下,北京的大医院不堪重负,北京也承担了较大的人流压力。

一方面,医疗卫生资源本应在疏解之列,无论是北京还是北京的大医院都需要减负;另一方面,则是河北方面的优质医疗资源不均衡,除了石家庄三甲医院较多,其他地方则相对不足。比如保定有1000多万人口,相当于北京的一半常住人口,却只有7家三甲医院。如果,河北承接来自京津的各种功能转移,人口与医疗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将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疏解到河北,不是用行政命令,让那些大医院搬离北京,这样做伤筋动骨,影响太大,而且也会影响北京市民的医疗福利。最好的办法就是,政府联手合作,用政策引导、激励北京的大医院到河北去开分院。

这是对各方都有利的好事。对民众,这当然是好事一件;对医院,则是一次发展的良机;对北京,这有助于分流就诊压力和职能疏解;对河北,则弥补了公共医疗服务的不足。

事实上,现在也不乏有类似的成功案例。比如,同仁医院亦庄分院成立十余年以来,不但起到了医疗资源均衡的作用,分流了大量院本部的就诊人流,而且已经成为辐射大兴、廊坊一带的一个医疗中心。据报道,301医院也已经在河北涿州建立基地。 3月底,北京市卫计委表示,北京将鼓励、推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向京外周边地区发展。目前,市卫计委正在研究具体方案。

如今,从多方报道来看,京津冀一些下属辖区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舆论也多着眼于行政职能的疏解、产业转移。但从本质上来说,京津冀一体化乃是区域资源的一次大的调整、重构,而并非单纯的经济现象,以及简单地人口转移,各项制度和公共服务的配套与衔接,至关重要。

京津冀一体化既需要大的战略规划,也需要小处着眼。在鼓励大医院到京外发展上,北京态度非常明确,这也需要河北方面做好相关的承接与配套。政府职能要真正到位,人性化的举措做到家,才能让人们愿意去河北,让转移到了河北的人在当地安居乐业。由此来说,京津冀一体化甚至需要公共服务先行。让北京的大医院去河北广开分院,就是一个突破口。 热点推荐

99元冲刺班,你没看错!

2014河北公务员考试笔试辅导教材 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免费讲座 2014年河北公务员报名指南全攻略

河北站 http://hb.offcn.com/?wt.mc_id=bk10887 保定站 http://baoding.offcn.com/?wt.mc_id=bk10887

第18篇:北京公务员最新时事:京津冀医疗卫生一体化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时事政治:京津冀一体化需要大的战略规划,也需要小处着眼,甚至需要公共服务先行。让北京的大医院去河北广开分院,就是一个突破口。

最近,京津冀一体化被舆论热切关注。在官方热议功能疏解、产业转移、对接合作的同时,民间已经自发形成了河北楼市投资热潮。

相对于目前舆论热议的楼市先热等各项议题,也应该看到,京津冀一体化也应该是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在一体化进程正式启动之初,就应考虑推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资源的一体化配置。

具体到医疗卫生领域,有关方面不妨尽快出台政策,引导鼓励北京的大医院到河北开设分院。

据北京市卫计委统计,截至2012年底,除驻京部队医院外,全市共有三甲大医院59家。而301医院、协和、同仁等若干家大医院,可以说是全国知名。在“全国人民到北京来看病”的现实情况下,北京的大医院不堪重负,北京也承担了较大的人流压力。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一方面,医疗卫生资源本应在疏解之列,无论是北京还是北京的大医院都需要减负;另一方面,则是河北方面的优质医疗资源不均衡,除了石家庄三甲医院较多,其他地方则相对不足。比如保定有1000多万人口,相当于北京的一半常住人口,却只有7家三甲医院。如果,河北承接来自京津的各种功能转移,人口与医疗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将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疏解到河北,不是用行政命令,让那些大医院搬离北京,这样做伤筋动骨,影响太大,而且也会影响北京市民的医疗福利。最好的办法就是,政府联手合作,用政策引导、激励北京的大医院到河北去开分院。

这是对各方都有利的好事。对民众,这当然是好事一件;对医院,则是一次发展的良机;对北京,这有助于分流就诊压力和职能疏解;对河北,则弥补了公共医疗服务的不足。

事实上,现在也不乏有类似的成功案例。比如,同仁医院亦庄分院成立十余年以来,不但起到了医疗资源均衡的作用,分流了大量院本部的就诊人流,而且已经成为辐射大兴、廊坊一带的一个医疗中心。据报道,301医院也已经在河北涿州建立基地。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3月底,北京市卫计委表示,北京将鼓励、推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向京外周边地区发展。目前,市卫计委正在研究具体方案。

如今,从多方报道来看,京津冀一些下属辖区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舆论也多着眼于行政职能的疏解、产业转移。但从本质上来说,京津冀一体化乃是区域资源的一次大的调整、重构,而并非单纯的经济现象,以及简单地人口转移,各项制度和公共服务的配套与衔接,至关重要。

京津冀一体化既需要大的战略规划,也需要小处着眼。在鼓励大医院到京外发展上,北京态度非常明确,这也需要河北方面做好相关的承接与配套。政府职能要真正到位,人性化的举措做到家,才能让人们愿意去河北,让转移到了河北的人在当地安居乐业。由此来说,京津冀一体化甚至需要公共服务先行。让北京的大医院去河北广开分院,就是一个突破口。

第19篇:开滦集团融入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调查报告

开滦集团融入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调查报告

开滦集团公司办公室调研组

2010年4月,河北省委组织开展了以“发挥环京津区位优势、推动河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的“百日调研”活动,开滦集团办公室起草的《融入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迈出企业转型发展新步伐》专题报告,得到省委政策研究室的高度重视,并在《调研呈阅》上刊发。

开滦集团始建于1878年,至今已有132年的煤炭开采历史,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资源型企业。老区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等制约企业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开滦集团紧紧抓住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的难得机遇,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8-2009年两年营业收入增长了

2.5倍,利润总额增长了2.3倍。2009年非煤产业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2.8%。在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比2008年上升了109位;被评为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品牌500强企业,中国企业成长100强第7名。

一、抓住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性机遇,精心谋划、科学制定经济转型战略

开滦集团地处环渤海经济开发区腹地,毗邻京津冀大城市群,铁路、港口运输十分便利。环渤海经济带已经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唐山市背靠京津、面向沿海,在我省落实两环互动战略中处于核心位置。我省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实施11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唐山市发展沿海经济、推进唐山湾“四点一带”战略,为开滦集团发展提供了产业对接、优势产业向沿海积聚、承接京津先进技术、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等多方面的难得机遇。

为此,开滦集团围绕融入京津冀,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确定了四个方面的立足点:一是依托于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二是充分利用国家、河北省的产业政策;三是融入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调整转型之中。四是学习借鉴国内外资源性城市企业经济转型成功的经验。

构建了经济转型的思路和模式,主要体现为强化“六大转向”,推进“一基五线”建设。

“六大转向”是:㈠从以煤为主的一元发展战略转向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多元发展战略。㈡从以产量增长为导向的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向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㈢从着眼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转向融入区域经济

的城企互动发展模式。㈣从单区域挖潜型发展模式转向以总部经济为基础的多区域发展模式。㈤从封闭式整合发展模式转向开放式横向战略合作发展模式。㈥从传统粗放型管理方式转向以精细化、科学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一基五线”是:“一基”是煤炭基础产业,“五线”是煤化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文化旅游和房地产业、节能环保产业。

二、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发展替代产业和新兴产业

经济学理论认为: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是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开滦集团紧紧依托京津唐的区位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发展临港产业的经验表明,临港区域是发展煤化工产业、物流产业的最佳区域,具有多方面的成本优势。开滦集团的煤化工产业、物流产业在京唐港、曹妃甸港已具有较强的产业发展基础。特别是开滦所处的唐山市,是国家二级物流节点城市,是河北省“一带两通道”的中心城市之一,曹妃甸港区、京唐港区是物流大通道。为开滦集团发展煤化工、现代物流等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唐山市是典型的重化工城市,也是河北省第一经济强市,区域内钢铁、电力、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已形成产业集群,为发展煤化工、现代物流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开滦集团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也得以发挥 。

针对环渤海经济带各省市产业结构的趋同化现象比较突出的实际,河北省、唐山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其核心要求是,推进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的提升优化,新兴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开滦集团依托京津、加快经济转型,必须提高产业层次,发展替代产业和新兴产业。为此,开滦集团把煤化工、现代物流产业作为“一基五线”现代产业格局中重点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

(一)煤化工产业

开滦煤化工产业从2003年6月开始起步。到目前,已拥有迁安中化煤化工公司、唐山中润煤化工公司、考伯斯开滦炭素化工公司三个煤化工公司。生产规模为年产焦炭940万吨,20万吨甲醇、20万吨苯加氢、30万吨煤焦油加工处理能力,成为全省综合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长、节能减排措施最优的煤化工产业园区。开滦煤化工产业是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主要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明显特点:

1.强强联合、竞争力强。通过煤-钢联合、煤-气联合,引进资金和技术,与国内首钢、唐钢、北京燃气、美国考伯斯建立了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了上下游企业的优势互补。

2.产业链条长。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形成了苯加氢产业链,煤焦油深加工产业链、甲醇—聚甲醛产业链等三条产业价值链和40多种煤化工产品。

3.规模化、园区化、基地化。迁安、京唐港、曹妃甸三个煤化工工业园区均按照国内一流的现代工业园区标准布局,具有规模经济、产业链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

4.技术含量高。全部采用6米顶装焦炉型且全部配套干熄焦装置;煤焦油加工采用美国考伯斯技术,在国内工艺最先进;聚甲醛采用韩国技术,煤气制甲醇等都是国内、国际领先技术,制甲醇驰放气回收利用和污水生化处理再利用获得国家专利。

5.节能减排优。投资3.8亿元建设的干熄焦项目,年可回收能源折标煤20万吨,利用余热产生蒸气332.5万吨,发电6.25亿度。随着煤化工所有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园区内废水、废气、废渣实现了循环利用零排放。

6.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联合北京化工大学成立了煤化工研发中心,正在加快研发煤化工自主技术。与北京化工大学开展校企合作,已培养了200余名煤化工技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下一步的发展定位和工作重点。

按照我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根本的是:提高产业效率,做到节能减排。为此,开滦集团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将煤化工产业定位为做大做精做优。技术路径是:巩固提高煤焦化产业,加快发展煤气化产业,跟进煤液化技术。做大:就是打造节能、环保、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煤化工科学示范园区和全国最大的独立煤化工企业;做精:就是要与石油化工、盐化工等化工产业进行技术对接,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和精细化工;做优:就是工艺优、节能减排措施优。

发展重点是: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后续产业和高端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和精细化工。加快建设曹妃甸煤制气、百万吨级煤焦油加工和京唐港聚甲醛、己二酸等项目。到2012年,建成以“焦炉煤气-甲醇-聚甲醛”;“粗苯-苯加氢-己二酸-尼龙66”;“煤焦油-初加工-精加工”;煤—气化—乙二醇;煤—气化—煤制天然气为代表的五条化工产业链。2010年煤化工产业收入达到150亿元,2011年达到200亿元。“十二五”末,达到500亿元,进入行业五强。

(二)现代物流产业

现代物流产业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是国家和河北省、唐山市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开滦集团地处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唐山市境内,毗邻京津大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开发腹地,在京唐港有自建业主码头,有自营铁路和大量闲置厂房、土地等资产,发展物流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过去由于缺乏体制机制平台,开滦的物流产业优势没有发挥出来,2003年物流收入为19.84亿元,2007年为32.5亿元。2008年开滦集团调整发展战略将现代物流产业列为支柱产业,依托区位优势和自身的产业基础,加大了发展力度,目前已经形成了煤炭流通加工、物资仓储加工配送、运输服务物流、

国际物流四大业务板块,实现了物流产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8年物流产业收入达到103亿元,同比增长了306%;2009年物流产业收入达到275亿元,同比又增长了167%。在2009年中国物流企业百强评比中位列第九名,荣获中国物流信息化奖和信息先进企业奖。开滦物流公司是中国煤炭行业首家“国家5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中国物流试验基地”、“中国煤炭物流领军企业”和“河北省物流领军企业”。2010年,开滦集团物流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宽,预计物流产业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

下一步的发展定位和工作重点。

发展定位:做大做高做强。“做大”:就是打造国际化物流企业;“做高”:就是技术含量高,管理水平高,信息化程度高;“做强”:就是优化结构,利用外部资源市场进行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发展重点:发展煤炭专业物流、第三方物流、逆向物流、电子商务等,并向汽车物流板块、空港物流延伸。投资26亿元建设曹妃甸开滦国家级数字化储配煤基地、京唐港开滦煤化工综合服务物流园区和唐山开滦古冶物流中心。规划到2012年物流产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十二五”末达到1000亿元。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是制定并落实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京津两地部分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充分考虑产业梯度差异,减少产业趋同或相近带来的冲突,统筹我省产业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做好产业对接。

二是加快整合重组煤焦化企业、提高煤焦化产业集中度。我省煤焦化产业集中度不高,装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建议由煤焦化龙头企业牵头,加快我省焦化企业整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装备水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焦化产业集团。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我省物流企业规模小、分散、竞争力弱,建议加快物流企业整合重组,提高竞争力。并加快推进物流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物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第20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四个一体化(推荐)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四个一体化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daodoc.com 2015-01-19 09:10 来源: 社科院网站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现在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和模式。在众多的区域经济合作改革实践中,京津冀协同发展无疑是近年来国家最重要的区域一体化项目,已经切切实实上升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且在稳步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与已经较为成熟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区域一体化相比有两点显著的不同。一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一体化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自发的经济一体化过程,而京津冀协同发展则是国内首次由中央政府主导推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除了要在经济一体化方面有突破外,还有一个主要的任务是破解北京的“城市病”,从这个意义上讲,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应该在探索如何破除影响政府行政管理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的阻力和障碍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

京津冀一体化包含四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源自“四个需要”:一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二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三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四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指示,既为破解京津冀三地发展困境指明了方向,也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具体要求。

如果我们认真解读这“四个需要”,就能弄清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涵,也就是京津冀到底应从哪些方面做到一体化。京津冀的一体化应该是以市场一体化为核心动力,以公共服务一体化为重要保障,以环境保护一体化为内在要求,以规划一体化为实现手段的全方位一体化进程。所谓市场一体化,要求三地在人才、资本、技术、产权等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方面有合理配置,协调三地不同的资源禀赋,使各种生产要素在三地按照市场的要求合理流动,而且在协同的基础上发挥三地各自的特点,有益互补,互相促进。所谓公共服务一体化,是为了解决北京过分集中优质服务资源的“虹吸效应”和由此带来的区域资源要素流向的扭曲问题,三地应在公共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体均衡的前提下丰富内涵。所谓环境保护一体化,就是说三地乃至周边其他地区在公共的环境治理问题上要共同努力,加强合作,破除各自为政的行政壁垒。

上述三个方面的一体化最终必须落实到三地统

一、有序、科学的发展规划一体化上,而且还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在总体规划方面,三地应明确各地的产业功能分区,避免各地彼此之间竞相降低招商门槛,恶性竞争。在城市发展上,三地应明确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聚焦自身的历史传统、现有基础和未来潜力,形成发展合力。在公共服务上,三地应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轨道和公共交通瓶颈问题,填补周边地区的公共服务洼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三地的规划一体化是整体通盘考虑的一体化规划,不是把三地各自的规划简单相加,如果那样就又会回到各自为政的老路。京津冀是中央政府自上而下主导下的一体化进程,三地规划就应该在中央政府领导下统一制订完成。这个规划要注重长期性、战略性,既立足未来一两年的任务,也着眼“十三五”甚至“十四五”期间的工作。同时,还要强调规划的一体化既意味着区域内不同省、市的协调一体化,也应包括在一个省域或市域范围内,不同城市或城区的统一协调规划。比如北京,虽然不同城区的经济结构和功能定位不尽相同,但各自的规划也应当服从、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和首都新核心功能区的定位,在协调疏解核心城区人口、公共服务和财税收入方面应尽量步调一致。地方政府的规划发展意识,不要只盯着眼前的财税这点“小账”,应当着眼长远算政治“大账”。在规划理念上,政府先要学会“舍”与“得”,舍”和“得”的关系是辩证的,做好眼前的“舍”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得”,不要舍不得眼前的小利而忽视长远的大局,三地都应该有大局观念。

财税体制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多个内容中,财税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之一,应该作为最重要的配套举措得到重视。财税不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也是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着力强化的部分。特别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过程中,税收作为财税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作用将更为突出。一个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

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也是实现善治重要的治理和政策工具。

目前,京津冀的财税政策还存在很多不统

一、不协调的地方,既影响了产业转移,也阻碍了城市功能群的整合。比如三地在税收优惠政策上不统一。在京津冀这个区域内,目前京津两地所享受的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较多,而相对较为落后、也需要更多优惠政策的河北所能享受的优惠政策却最少。在所得税后续管理方面,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三个地方在税收优惠备案和损失税前扣除管理流程、高新技术企业和非营利组织认定及管理、核定征收企业管理等方面也都不协调一致。再以城镇土地使用税为例,该税种三地三标准。2014年河北省调整了城镇土地使用税,其税负已经超过京津两地,一路之隔的同样土地,仅仅因为行政隶属关系不同,税负相差就达三四倍,这对三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显然是不利的。

此外,在涉及税收的利益协调机制方面,三地也不统一。这表现在三地对于企业的税收返还标准的差异上,也体现在对于总部经济的税收分配方面缺乏共识。三地如果继续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各不相让,这种博弈只能阻碍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步伐。在体制上,三地还要探索财税共享合作机制,实现产业转移地和承接地之间的分税机制,消除产业转移中的行政障碍等。最后,在涉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跨区域的事务上,如何协调支出与收入的利益矛盾,更好地发挥财税的杠杆与引导作用方面,京津冀都有很多工作要做。

财税优惠政策曾经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但是现在地方发展的理念不应该继续停留在要政策、要优惠的思想上。优惠政策固然能解决不少问题,但根本上还是需要地方的内生动力。地方靠优惠政策实现发展的时代恐怕已经过去,比如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排头兵深圳就已经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早期享受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的红利释放和利用殆尽,现在必须重新探索如何进一步改革。京津冀也是一样,协同发展提供了改革的机会,要更多地在地方行政水平和管理能力的软实力上下功夫。在此过程中,需要注重创新驱动的作用,争取在财税手段、体制机制、政策工具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通过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京津冀治水一体化专题发言
《京津冀治水一体化专题发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