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诗歌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12:3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诗歌教案

语言领域中班诗歌活动

《阳光》

11.5 钱鸿倩

活动意图:

最近发现我班幼儿对“阳光”一词很感兴趣,考虑到幼儿在此年龄段的特点,于是我设计了本次诗歌教学,帮组幼儿理解和感受阳光。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画面,感受诗歌明朗、欢快的节奏、学习有感

情的朗诵诗歌。

2、情感目标:感受阳光的美好,在学习中感到快乐。

3、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动词:爬、笑、跳、亮。

活动准备:

背景图一幅(画有太阳、小溪、窗户、花朵、妈妈)、音频《阳光》PPT

活动形式:

集体为主小组为辅

活动方法:

直观教学法 口授法 游戏法

活动重点:理解诗歌的画面,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活动难点: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动词:爬、笑、跳、亮。

活动过程:

(一)、观察背景图引入,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

1、出示背景图,引出诗歌名称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幅好看的图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图上面有什么啊?

小结:“在蓝蓝的天空上有一轮金色的太阳,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有小溪流、有房子、有花儿,还有一个妈妈。其实这幅画里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就叫《阳光》”

(二)教师用富有激情的声音朗诵,让幼儿感受诗歌明朗、欢快的节奏,并理解诗歌的画面

1、听录音磁带,让幼儿感受诗歌的节奏。

提问:“听完这首诗歌,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样?

2、借助教具,教师有感情朗诵诗歌第二遍,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画面。

提问:“阳光先照在什么地方呢?”

“接着阳光又照在什么地方?”

“阳光再照到什么地方呢?”

“最后阳光照在什么地方?”

小结:“阳光先照在了窗上,接着照在了花上,又照在了溪上,最后啊,照在了妈妈的眼里。”

3、教师第三遍朗诵诗歌,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并掌握诗歌中的几个动词。

提问:“阳光,在什么上爬着?”

“阳光,在什么上笑着?”

“阳光,在小溪上怎么样?”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又是怎么样?”

(教师逐一提问个别幼儿,要求幼儿用诗歌的原句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幼儿回答后,请全班幼儿一起念一遍原诗句。)

提问:“为什么说阳光在窗上爬着?在花上笑着?在溪上跳着?在妈妈的眼里闪着?”

(三)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1、借助挂图,幼儿尝试完整地朗读诗歌。

2、幼儿第二遍完整地朗诵诗歌。

3、有感情地跟老师朗诵

4、请个别幼儿朗诵诗歌。

(四)带领幼儿到户外感受阳光,找找阳光都照在了那里。

活动延伸:

幼儿把寻找到的“阳光”画下来,至少要四样。

推荐第2篇:诗歌教案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武汉一中 方芳

教学目标:归纳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并通过练习巩固。 教学重点:古典诗歌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论在实际练习中的落实

一、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立足背景,了解作者。

2、理清形式

总的说来按形式,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这是阅读诗歌要首先把握的。

3、体味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4.咀嚼字词

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炼,富于表现力。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相对来说,新诗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5.明辨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例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理解这些手法,有助于披文入情。

二、现代诗鉴赏训练

信念

信念是一株树 在它头上 一株坚强的高山柏 是祖国的蓝天 在险峻的群峰中 在它脚下

高山柏站在崖层上 是祖国的崖层 它的根牢牢地 扎在崖层深处

信念是一株树

长年不息的风 一株坚强的高山柏 像无数发怒的雄狮

永远站立在

向它奔袭而来

坚实的崖层上

高山柏站立着 不弯腰,不屈膝

它的带着绿叶的树梢 向上扬起

1.诗的开头为什么不直接说“信念是一株坚强的高山柏”,而说“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

2.诗中喻指各种各样艰难困苦考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诗的第二节中画线语句明指高山柏_______,实指信念_________。 4.最后一节在结构上是___________,内容上是为了__________ 答案:

一、l.突出强调“一株坚强的高山柏”一句。2.长年不息的风3.坚强不屈

坚定不动摇4、首尾呼应 表明信念只要与祖国的命运和前途相联系,就永远不会动摇

三、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一) 看:1标题——时间、地点、对象

2注解——作者、背景、字词

3内容——景物、人物、时间 4题目——背景、问题、暗示

(二) 析:1题材——咏史怀古、咏物托志、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思乡怀人、

羁旅行役、伤春悲秋、谈禅说理、闺怨悯农等;

2情感——喜(惊喜、欢欣、仰慕、闲适、恬淡),怒(愤怒、激愤),哀(忧愁、伤感、烦闷、哀怨、怅恨、寂寞、孤独),乐(高兴、狂喜);

3风格——豪放、婉约,雄奇、清新,直率、含蓄,高昂、沉郁,现实、浪漫; 4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动静、乐哀、大小、抑扬、虚实),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三) 答:1把握方向:字、句、旨、境、法;

2明晰步骤:表态——解释、还原——分析(手法、意境)——情感、效果;

3美化语言:流畅、准确、专业。

四、古典诗歌鉴赏训练

诉衷情 (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问题: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问题: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

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果营造意境的。答: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1)这首小诗中作者所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哪些主要特征?

(2)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梅花(或“白梅”);耐寒、高洁、芬芳、报春(答对2点即可);(2)衬托,以冰雪林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托物言志(或“象征”)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对2点即可)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推荐第3篇:诗歌教案

诗歌《吹泡泡》教案

一、活动名称:吹泡泡(中班)

二、活动目标

1、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

2、尝试仿编诗歌,创造优美动听的语言效果;初步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词。

3、通过仿编诗歌体验创造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与诗歌对应的图片一套(母鸡和鸡蛋、月亮河星星、乌云和雨点)

2、小蝌蚪、花朵、白云、贝壳、树叶等等

3、字卡:星星、雨点、鸡蛋、天空、乌云、母鸡。

4、相应的轻音乐(雨的印迹)

四、活动过程

1、导入:设置情景,放出轻音乐《雨的印迹》,引出《吹泡泡》这首诗。(老师:“小朋友们现在轻轻地闭上你们的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放出轻音乐,慢慢地读出诗歌。)

2、接着出示图片学习诗歌。(比如,先出示星星的图片,问:“你们说星星是谁吹出的泡泡?鸡蛋和雨点又是谁吹出的泡泡?请仔细听老师再读一遍。”) •

3、听完老师读完诗歌,在老师的引导下抽幼儿回答。

4、老师帮助幼儿理解诗句和初步的认识一些字宝宝。

5、完整学念诗歌。

6、启发幼儿仿编诗歌。

7、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次认识刚才的字宝宝。

五、活动延伸

1、语言活动——启发幼儿仿编诗歌。

2、绘画区可以让幼儿发挥想象,画出自己想想象中的泡泡是什么样的?

08级学前教育2班 何美玉

推荐第4篇:诗歌教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方法点拨】(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三、本大题共有4个小题,共3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答案】C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hàn dàn)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答案】DE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 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场景——手法——性格和心境)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 城 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

推荐第5篇:诗歌教案

诗歌教案:小朋友爱上幼儿园

执教人:张利丽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喜欢和老师一起朗诵儿歌,并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初步创编儿歌。

2.通过通过情境的表演,体验学习的快乐,萌发幼儿喜爱幼儿园的情感。活动准备

1.背景图两幅:小河、草地、大树、花丛、幼儿园。2.头饰及动物图卡:小鱼、小鸟、蝴蝶、小羊。 活动过程

一、通过情境表演,引入课题

1.师:小朋友,你们好!今天呀,张老师请来了四位动物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

2.幼儿进行情境表演。

二、师生边小结边学儿歌

1.师:刚才你们听到他们说了什么? 2.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小羊、小鱼、小鸟、蝴蝶的图卡并请幼儿将动物卡片分别摆放在草地、小河、大树、花的位置。(小鱼爱在水里游,小鸟爱在树上跳,蝴蝶爱在花间飞,小羊爱在草地跑。) 2.师:除了他们,你还看到了谁?他们说了什么?你们喜欢上幼儿园吗?( 小朋友爱上幼儿园,唱歌跳舞真热闹。)

三、再次感受并理解儿歌内容

1.师:现在老师把这幅画和我们小朋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你们听一听。(教师有感情的示范朗诵儿歌,一边表演。) 2.教师用手势、动作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儿歌。 3.请部分幼儿边表演,边朗诵诗歌。

四、引导幼儿进行创编

1.师:还有哪些动物爱在天空、水里、树上和草地上。(鼓励幼儿想的、说的尽量与别人不一样,并贴上动物卡片。) 2.小朋友说到谁,我们就将它编到儿歌里去。(依次请幼儿回答后边做动作边朗诵创编的儿歌.并贴上动物卡片。)

五、总结活动

师:外面还有很多会在水里游.会在树上跳,会在花间飞,会在地上跑的小动物,现在一起跟老师出去找找吧! 3

推荐第6篇:诗歌教案

诗歌有感

[教学目的]

1.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2.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教学设想]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朝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主题归纳 (教师讲解)

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绝对不用翻译的通读以上几种语言的原文诗歌,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论”。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接下来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特点有三:一,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第三,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3.领悟重点(学生归纳)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提示: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深入探究)4.鉴赏本文艺术 手法

(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提示: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 诗发展的高度,又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课文中这种语言运用的典范例子还有很多,要仔细揣摩。

(2)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有哪些突破?

提示: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一律,毫无新意。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①比喻的谜底 钱先生在《读》一文中指出:“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空洞浮泛。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佳譬妙喻的“谜底”有理可依,有法可循。对 这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和宋诗“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这“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在《管锥编》中钱先生又引释书常言“不即不离”“非一非异”,说可通比喻之理,引旧诗“落花飞絮两无情,仗千尺游丝作合”说可明比喻之法。

②博喻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什么是博喻的呢?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土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情景。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喷薄欲出的朝日”、“看得见桅杆的航船”、“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这些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

③曲喻

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所谓曲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如李贺《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水”和“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二句,也用了曲喻。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 ④一喻多意

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周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一喻多意”有两层意思:(一)一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二)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之二柄与多边”的具体运用。前者已在“二柄与多边”谈过,兹不赘述。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如卢仝《自君之出矣》:“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用同一玉环作比,以玉环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德,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断。(明心按:“环是妾之心”一句,用谐音,环同还也,意为盼男方早归。云峰之解不妥。)“一喻多意”这种手法便于设譬,含义蕴藉。

⑤分喻

“分喻”是“多边”说在方法论上的应用。“分”就是“部分”的意思,以彼喻此,二者部“分”不同,非全体浑同。换句话说,“分”就是“边”的意思,如我们用“雪山”比“大象”,只取其“鲜洁”这一点相似,不可责怪雪山没有尾牙;我们用“满月”喻面貌,仅择其“圆润”这一“分”的契合,不能苛求月亮没有眉目。这种方法提高了比喻手段的灵

推荐第7篇:诗歌教案

古诗《次北固山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诗中的名句。

3、积累古诗词。

二、导入新课:

课前组织学生做成一圈,发放学生书写纸张。

大家刚刚听的曲子让你联想到了什么?猜出是什么乐器了吗?是古筝。知名古筝乐曲出水莲。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和着乐曲为大家朗读一下。

三、介绍诗歌知识:投影

四、解题、作者:

1、解释题目。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

3、介绍地名

北固山坐落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北固山由前峰 、中峰和后峰三部分组成,主峰即后峰,是风景最佳处。

雄居山巅的甘露寺建于东吴甘露年间,游人至此,不由要以刘备招亲的故事为线索去寻找有关胜迹和传说。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北固。

北固山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三山鼎立,在控楚负吴方面北固山更显出雄壮险要。北固山分成前、中、后三峰,现在北固山多指中峰和后峰。后峰是主峰,上有相传建于三国的甘露寺。有许多有关三国时代吴国的传说和遗迹。板书地图,让学生有地理概念。

五、朗读课文:

1、教师朗读

2、学生跟读

3、教师指导朗读: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 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 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六、教学过程:

1、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归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2、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

(1) 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2)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备注:诗咏“归雁”,雁是候鸟,深秋飞到南方过冬,春暖又飞回北方。古人认为鸿雁南飞不过衡阳,衡阳以北,正是潇湘一带。诗人抓住这一点,却有撇开春暖北归的候鸟习性,仿佛要探究深层原因,一开头便突发奇问:潇湘下游,水碧沙明,风景秀丽,食物丰美,你为什么随便离开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来呢?诗人问得奇,鸿雁答得更奇:潇湘一带风景秀丽,食物丰美,本来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灵在月夜鼓瑟,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小结: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七、背诵课文。

背诵方法:

击鼓传诗——孩子们坐成一圈。用玩偶作为传诗工具,老师叫停,得到玩偶的学生要背出一句诗,依此类推。不能背出的就要背一整首学过的诗,不能重复。填字游戏——将黑板上的诗句中个别字词擦掉,要求学生填写正确。

根据意思写诗句——根据老师随机说出的诗句意思将对应的诗句写在纸上。

八、拓展阅读:

通过学习,大家知道这是一首上面题材的诗了吗?没错,思乡诗。那些四处漂泊的游子们,有的有家不能归,有的有家不愿归。远离亲人,异乡独居,遥望乡关,悲从中来。那关山万里的阻隔,那思念亲人的感伤,那壮志未酬的失意,那穷愁潦倒的困窘,都化作了游子们的一滴思乡泪。宦游在外的文人,往往是乡愁的主力军。他们有的功业未成,无颜见江东父老。有的虽功成名就,但忠孝不能两全,念家思乡也就在所难免了。

李白也有有一首著名的思乡诗。音乐起。大家来听一听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曲子。是笛子。今天配合《次北固山下》引入的便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板书)

谁来介绍一下李白?

李白这首思乡诗写于洛阳,他又是怎么有感而发的呢。我们看诗。程序同《次北固山下》。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

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首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或亲人呢?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创作的地点在洛城,也就是洛阳,它是唐代的东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笛子,原来是羌族的乐器,到了唐朝时,已经在广大中原地区非常流行了。诗人在这里着意刻画的就是题目中的“闻”字。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此夜曲中闻

《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本来李白只是在被动地欣赏着一曲从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而已,但当他一旦听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从折柳,回忆起离别时的情景;从春风,想起家人的亲情。“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心态的句式,口气反而更加强烈,也就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都会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也是一个和你、和他、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就使得那些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的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了。

赏析

(一)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

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倒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背诵环节

背诵方法:

击鼓传诗——孩子们坐成一圈。用玩偶作为传诗工具,老师叫停,得到玩偶的学生要背出一句诗,依此类推。不能背出的就要背一整首学过的诗,不能重复。填字游戏——将黑板上的诗句中个别字词擦掉,要求学生填写正确。

根据意思写诗句——根据老师随机说出的诗句意思将对应的诗句写在纸上。

2、同学们,你还能背出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句?

3、小结:从个人遭际上看,乡愁无疑是令人同情的。而对于中国文学史来说,乡愁曾经焕发出它持久而浓郁的芳香。今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早已消解了人们的乡思,和由此带来的痛苦。千里之遥,往往朝发夕至;相距万里,可以直接对话。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除此古诗词还有写母爱、送别、爱国等题材。同学们,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我们要多背诵、多积累,在诗的海洋中畅游,使自己具有丰富的文学积淀,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人。

推荐第8篇:诗歌教案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教案

《诗歌诵读》教案

活动一: 童真童趣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活动方式: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 稚嫩 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 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 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出示《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

活动二:感受亲情 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教前准备: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活动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代诗文。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二、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在外地;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让我们学会感受亲情,回报亲情。让我们带有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

活动三:秋意浓浓 活动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秋天的景色。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这首诗《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秋天的诗句。

推荐第9篇:诗歌教案

诗歌教案 《泊船瓜洲》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会默写。2.能够理解诗意。

3.通过对古诗意象的学习,能感受作者的思乡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古诗意象的学习,能感受作者的思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在外求学,远离家乡,不免思念父母,思念家乡。中国古代,交通、通讯都不方便,家乡对于游子来说,是最难割舍,最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的一些思乡的诗歌。 第一首《泊船瓜洲》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你了解多少呢?指名介绍。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老师提示字音:间(jiān)(由诗句的韵律决定),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深入分析

题目:泊船瓜洲,提问泊的意思。提问“泊船瓜洲”的意思。 明确:停靠,停泊。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提出意象概念。

明确: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 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从前两句中,请你找出诗句中的意象。 明确:京口 瓜洲 钟山

提问:同学们已经预习了导学案,说说瓜洲在哪里?京口在哪里?钟山在哪里?请同学在黑板上展示这些方位意象的位置。

明确:京口是对岸,瓜州是作者所在地,钟山是作者的家乡。

提问:一水间和数重山表示路途的远还是近,你从哪里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离自己的家乡距离很近,从“一”“只”能看出来。离家近但是却不能回家。表明了作者的无奈和思乡之情。

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后两句的意象有什么? 明确:春风 江南岸 明月

提问:这些意象的作用?

明确:春风代表时间的流逝,代表新的一年又来了。江南岸,首先作者的家乡在长江的南岸,春风又一次吹到自己的家乡,而自己却不能回家。其次,春风有代表了皇上的恩赐。 明月:明月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思乡的象征。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 第二首《长相思》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提问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老师提示字音:更(gēng )

三、深入分析诗歌

提问:找出诗歌的意象?

明确:山 水 榆关 帐 灯 风 雪 故园

前两句: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提问:山、水表明了什么?叠用两个“一程”又表明什么?

写出路途曲折迢遥,作者跟随军队跋山涉水,艰险辛苦。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 “身向榆关那畔行”

提问:作者身向榆关,心在哪里?描绘出一种怎样的场景? “身”向榆关,而非“心”向。作者身向榆关,心系故园。

描绘了一种身漂异乡,羁旅关外,山长水远,路途艰辛的场景。 “帐”字表明作者在哪里? 身在荒郊野外。 “灯”这个意象说明什么?夜深了,为什么营火闪烁呢?

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灯”常常与“孤”字相连,灯下的情景也是相聚的少,离散的多。因此“灯”可以是词人表达相思离别之情的意象,人们常用它来抒发幽怨之情。营火闪烁是为了引出下面的思乡之心。

“风、雪”写出了什么?叠用两个“一更”呢?

写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景。

提问: “聒”字形容什么?

塞外风雪的声音很大,击打着思乡之心,导致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故园”直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小结:

第一首诗,用瓜洲、京口、钟山等方位意象来描写离家之近,进而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又用春风和明月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

第二首词,用山、水、榆关、帐、灯、风、雪这些意象,写出塞外路途艰辛,环境艰苦,孤单凄凉的情景,最后直接用“故园”一词表达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与思念。

推荐第10篇:诗歌阅读教案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阅读

泸县二中城北分校 林远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中考诗歌阅读的考点及答题技巧。

通过归纳整理,提高对诗词的认读理解能力,进而能对诗歌分析综合。(2)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对诗词进行赏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诵读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能够从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对诗词进行赏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象法。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把握诗中的形象。

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深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这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悠远;还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的淡淡忧伤,“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滚滚愁绪;更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海”的豪情满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担心照汗青”慷慨悲壮。

同学们,诗歌阅读是近几年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但得分率普遍偏低,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诗歌,去感受他独特的美。

一、诗歌品读(2008年泸州中考)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⑴在诗歌

一、二两句中,哪些字眼最能表现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⑵分析诗歌

三、四两句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3分)

1 学生归结出中考考点

1、品味语言,鉴赏表达技巧。

2、理解形象,体味意境。

3、理解内容,把握思想情感。

二、品味语言

(一)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

1、提问:诗歌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呢?

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等

2、提问:下列这些语句中用得最传神的是哪个词?为什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得出结论:一般抓动词和形容词。

出示幻灯:温馨提示(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二)句子的赏析

1、提问:赏析句子通常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回答,得出结论: (1)看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

(2)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提问:常用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得出结论:

①常见的表现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虚实结合、以动写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联想想象、象征、化用典故等

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3、提问:通常抓哪些句子呢?

主旨句、哲理句、绘景句

4、以《春雪》第二题为例学生完成。

三、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以《渔家傲 秋思》为例 (题单出现)

1、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拿到一首诗歌,你将从那些方面来理解诗歌内容呢? 学生讨论,举例说明,归纳: (1)从题目入手。

(2)从作家的相关背景入手。

2 (3)从诗歌的题材入手。

(4)从意象的象征义入手。 (5)从关键诗句入手。

2、把握思想内容

师:诗歌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诗歌中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跟诗歌所绘的景,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遭遇有关。那么,你知道哪些诗歌类别呢?

写景诗 送别诗 边塞诗 怀古诗 行旅诗 提问:这些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倾向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幻灯显示: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1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思家。

怀古诗: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感慨个人遭遇,渴望建功立业;抨击社会现实,担忧国家民族命运,同情下层人民疾苦。

行旅诗:旅途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2008年浙江金华)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上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四、实战演练(题单)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2008年河南)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那个感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2、(2008年 扬州)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 词的上阙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词的下阙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3、(2008浙江绍兴)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1) 诗中哪些词语反映了眼前这场战事的严酷?

(2) 一个“碎”字和一个“独”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

4、(2008年 河北)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从诗歌类别来看,这首诗是______作者是 , 代诗人。

2、对这首诗文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笼”字,说出夜色的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图,寄寓诗人的忧愁与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意只在批判她们的幼稚无知,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语言清新洗练,加上活用典故,是唐诗中的优秀之作。

五、内容总结,温馨提示:

理解句意,揣摩内容 推敲字词,领会感情 提练意境,紧扣诗意 文从字顺,准确简洁

六、结束语:诗歌是语言与情感堆筑而成的艺术宫殿,愿大家能用情感这把钥匙去打开诗歌这座美丽的殿堂,放飞理想的翅膀,中考成功。

第11篇:诗歌欣赏教案

诗歌欣赏教案 课程目标

1.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人文素养。 3.了解诗歌常识。 第一课时

动静交错生意趣 目标:

了解古典诗歌动静交错产生丰富意趣的特点。 重点:

用重点字句切入的方法欣赏。 步骤:

一、引言

世界万物,有动有静,变化不尽。动和静,这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人的意识反映世界的动静,文学艺术表现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

静的艺术,如绘画,所用的物质手段是静止不动的。然而,高明的画家,却能暗示出对象的动态,给人以动感。画中之竹,静止不动,但因为画出了包孕着变化的瞬间,从这瞬间的姿态,可以想象得出那竹子正在暴风雨中摇动。

动的艺术,如音乐,所用的物质手段是连续运动的声音。但是,高明的音乐家通过那运动的声音也能暗示出对象的静态。几声鸟鸣、笛音,衬托出了山岭早晨的寂静;箫鼓数声,越发显出春江花月夜的宁静。

文学用语言来创造艺术形象,比起其他艺术来,有更自由的表现力,写景状物,动中见静,静中见动,动静交错,变化无穷。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古典诗歌的动静交错的艺术。

二、苏轼《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的欣赏

同学们,人在水中乘船行,放眼四周看动静,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看下面一首诗: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

枫叶芦花秋兴长。

平淮忽迷天远近,

青山久与船低昂。

这是苏轼三十六岁那年去杭州赴通判任,路过安徽,乘船出颍口,初见淮山,写下的在船上观山感受的诗。

分析作者怎样用动静交错的手法,使诗歌产生意趣的。 使诗歌产生意趣的重点字词是(久

低昂) 明确:

诗人在船上看淮山,烟雾迷濛,远近难辨。但是,那青山却象行船一样在高低起伏。这是诗人当时的真实感受。舟中看山,那山和船一起时低时昂。其实,青山并未低昂,而是船在水中起伏,人在船上也随之波动,看岸上青山似乎也在颠簸起伏。苏轼不少诗篇中都表现过类似的感受。

三、陈与义《襄邑道中》欣赏。

同一景物,诗人在不同场合去看它,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正好反映了诗人(主体)和景物(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变化。天上的云,时而飘动,时而停伫,这是客体在变动;观云之人,时而行走,时而静坐,主体也在活动,诗人的心境,更是变化多端。南北宋之交的陈与义曾几次写出观云的感受。

请看下面一首诗: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是诗人在河南行舟襄邑道中的真实感受。

分析作者怎样用动静交错的手法,使诗歌产生意趣的。

使诗歌产生意趣的重点字词是(飞花

云不动) 明确:

船顺水而下,趁着顺风,百里路程只走了半天,水速是惊人的。榆堤两岸的景物,应似飞掠而过,此诗虽未写出,可由想象而得。然而,诗人注意的却是船上看云的感受:躺在船上看那满天云彩,一动不动,船行百里,竟没有觉察到云彩和乘船人都在向东。船上观景,看天上云彩是一种感受,看两岸花木又是另一番感受。感受的不同,反映了主体与客体的距离的

不同:花木在近处,看去似飞动;白云太离远,观者未觉动。可是,同一个陈与义在另一种场合下看那天上的云,却又象跟着归去的诗人在一起行走:

四、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欣赏

抓住景物之间相对运动而显示动静关系,表现诗人对动静的真实感受,这在古典诗词中甚为常见。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称赞这样的诗句乃“见道之言”,创造了“悟境”:“诗有见道之言,如梁元帝之‘不疑行舫往,惟看远树来’;庾肩吾之‘只认己身往,翻疑彼岸移’。两意相同,俱是悟境。”

把无生命的景物看作有生命,把静止不动的景物当成自动,这就是把诗人的心情移到景物本身。 请看下面一首诗: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春来。

让学生分析作者怎样用动静交错的手法,使诗歌产生意趣的。

使诗歌产生意趣的重点字词是(护田

排闼) 教师明确:

这是王安石为邻居杨德逢写的一首诗,“护田”和“排闼”生动地写出了水和山的动势:绿田被水围绕了,青山破门而入,把青翠送进了屋里。也是把无生命的静止不动的山和水写成有生命的活动的。但在古典诗词中,有更进一层的,把没有人情的景物写成富有人情,诗人把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品性移到景物,使无情者变得有情,亦有人意。

五、小结:

文学艺术中的写景状物,都是为了表情达意。写动写静,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动中见静,静中见动,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意境。

第12篇:诗歌意象教案

高三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之教案

主备人: 杨慧芳

审核人:桂荣

2012—12—26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二课时)

【考试透视】①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景物形象);②了解诗歌意象常见类型。 【学习要点】1.什么是诗歌的意象;2.如何鉴赏景物形象。

一、【考点讲析】

诗词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抓景物特点,为探知诗人的思想感情做铺垫。“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笔下之景常常是情感抒发的基础,因此,由景物的物象便可探知诗人的情感。

二、【高考题链接】

( 2012年 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 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标准答案: 描写了一幅早晨赶路,风雨萧萧,江南水乡,落叶飘飞的景色。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凉,孤寂冷清的氛围。

鉴赏:本诗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

1 高三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之教案

主备人: 杨慧芳

审核人:桂荣

2012—12—26 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二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三、如何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

【典题示例】(2011安徽)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创设了宁静悠远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

2 高三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之教案

主备人: 杨慧芳

审核人:桂荣

2012—12—26 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解题思路: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

【即时巩固】(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解析】一: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二:阴沉凝重

[注]答案: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西风乍起,寒云低压,月色清冷的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四、总结归纳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某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景与情?

五、总结归纳答题步骤:

【点拨思路】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三个要点,一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及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三是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四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简述意象的特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一般可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冷寂。注意要能准确地表达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要采用描叙性语言。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即时巩固】 简要分析下面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

3 高三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之教案

主备人: 杨慧芳

审核人:桂荣

2012—12—26 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六、常见意象举例

见“5+3”第164页

【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精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江行

暮色苍茫,芦苇在风中飘荡, 人在旅途,独自向四下眺望。 雪已残,雁飞尽,

新月初升,江潮暗涨。

水尽头是天,天尽头是水,

树梢摇摆在风中,小船飘转在江上。 离家时日已多,厌听船工歌唱, 那歌声打江上传来,怎不让人念起家乡!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落花 李商隐

4 高三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之教案

主备人: 杨慧芳

审核人:桂荣

2012—12—26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①本诗写的是暮春时节之景:风送落花,漫天飞舞,落到田间小路,落到斜阳将沉的地方。整个画面沉重黯淡。②表达诗人感慨身世,素怀壮志,极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的深重伤感和悲哀。 [鉴赏]

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作者正闲居永业。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故本诗流露出幽恨怨愤之情。

首联直接写落花。上句叙事,下句写景。落花虽早有,客在却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诗人孤寂惆怅之情顿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落花,而且心生同病相怜的情思,用语巧妙。

颔联从不同角度写落花的具体情状。上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接曲陌;下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对“斜晖”的点染,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整个画面笼罩在沉重黯淡的色调中,显示出诗人的伤感和悲哀。

颈联直接抒情。春去花落,“肠断未忍扫”,表

5 高三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之教案

主备人: 杨慧芳

审核人:桂荣

2012—12—26 达的不只是一般的怜花惜花之情,而是断肠人又逢落花的伤感之情。“眼穿仍欲稀”,写出了诗人面对落花的痴情和执着。

尾联语意双关。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落得个凋残、沾衣的结局;而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也落得个悲苦失望、泪落沾衣、低回凄凉、感慨无限的人生际遇。

全诗咏物伤己,以物喻己,感伤无尽。

【教学反思】

第13篇:诗歌形象教案

形象分析(教案) 人物形象的鉴赏

一、规范答题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答案:(1) 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

(性格+身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

(表现人物怎样的思想、情感、志向、品格等,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写作意图。)

二、如何正确分析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例子一: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分析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要点一)“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 (要点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要点三) 小结:(1)正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

抓住诗词对人物的正面(直接)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

例子二: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高洁不俗、洒脱放达的高人逸士形象。

1 (特点+身份)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性格—具体分析)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义或情感) 总结:

(2)正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二: 借助侧面烘托(人物所处的环境

 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 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例子三: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总结:

(3)正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三: 知人论事,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所处时代的特征等,尤其是具体的创作背景。要特别注意注释、题目等 ,做到合理联想。

小结:如何正确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 ,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2、从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

3、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结合诗题、注解和关键语句把握作者情感世界

三、课堂演练

(2012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 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 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首。

提问: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这首诗刻画了一位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步骤一)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步骤二)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步骤三)

2

景物形象的鉴赏

一、概念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常见意境特点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二、答题步骤

意象类鉴赏题的答题步骤

1、析含义: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2、剖原因: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

3、指作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意境类鉴赏题的答题步骤

1、描图景:找出诗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2、点氛围: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析感情: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方法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2、概括形象特点;

3、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一 般 表 达 式

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 ,表达了……的感情。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例子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例子2 (201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 望江怨. 送 别 •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miǎo ]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 【注】①杪:树梢。

•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答题思路:先总体概括,再进行细节分析,最后点明场景与氛围。

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三、当堂演练

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

事物形象鉴赏

一、分析思路

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

•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二、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物的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三、答题步骤

• (1)指出形象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

•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例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011年山东卷)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4 问题: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例题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 梅

张 渭 •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 【答案】

• (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 (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四、课堂演练

• 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

1、石灰吟

于谦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刻画了一个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的石头形象。诗歌通过对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的石头的描写,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第14篇:诗歌鉴赏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系列一

诗歌主旨的把握

授课时间:2013年3月15日 授课班级:2013届1班 授课人:阴玲 :

1、明确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2、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把握理解诗歌主旨的一些方法和规律。 :

培养挖掘诗歌深层含义的能力。 :

鉴赏法、讨论法 :

一课时

一、导入: 【考纲展示】: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目标展示】:

掌握理解诗歌主旨的一些方法和规律,能读懂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合作探究】: 例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问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分析):⑴题目——思念怀人之作

⑵意象——红叶、黄花:渲染悲秋氛围,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

飞云、归鸿:云来、雁去,不见回信,不知游子身在何处,书信无法寄出,表达思念之情。 (明确):本词表达了对远方行客的深切思念之情。 例二: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分析):⑴作者——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携家眷入蜀,在成都修建茅屋而居。

⑵注释——暂时安定,终于有心情欣赏春景了。 (明确):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三: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①,定远何须生入关②。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③。 注:①东汉马援曾封为伏波将军,他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女子手中邪?”②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晚年因久处边地而思归,遂上书皇帝说:“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③唐朝薛仁贵镇守边疆时,“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 (问题):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信念?

答:表达了戍边将士渴望为国建功的强烈愿望与必胜信心 (总结):

把握诗歌主旨的方法:

1、关注题目

2、关注意象

1、关注注释

2、关注作者

3、关注关键词

例四:(2013届自贡一模)

客发笤溪

(清·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

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 故山月已挂船头。

(问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归客的情感变化。 (明确):由愁转喜。

【大家找茬】:

1、(2009年辽宁卷)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生):作者夜泊岳阳,观赏岳阳夜景,悠然泛舟于江上,表达作者的闲适、安逸。

(分析):意象——月

关键词——归 (明确):作者处境而生的思乡之情。

2、(2013届成都一诊)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

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细碎的腌菜。 (问题):本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概括作答。 (生):

一、二句写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下阙写对故人的思念。(分析):(1)、注释——南宋词人,往往是在作品中表达国破家亡之情,报国无门之志。

(2)、关键字——①“兵不解”:金人入侵,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②“年华销尽”:年华已逝的感叹之情。

③“故人相望”:思念友人之情。

④“孤影”: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情。

3、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题):这首词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对人事沧桑、历史兴亡、怀才不遇的感慨。

【巩固练习】:(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1、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④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④萦纡:旋绕曲折。

(问题):这首唐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分析):(1)题目——时间:春日 ;行为:怀古(一般是感慨兴衰,借古讽今等)

(2)注释——“消魂”,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诗人的情感:哀愁。 (明确):怀古伤今。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子 规【注】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答:思乡难归

3、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这首词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第15篇:诗歌复习教案

诗歌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复习第一单元诗歌的重要知识点(包括诗歌的情感、诗歌的表现技巧)。

2.根据学生原有知识,有针对性诗歌鉴赏给予方法上的指导。3.通过做题,讲解不足之处,提高鉴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

1.适度的鉴赏方法的指导。2.有针对性地讲解诗歌鉴赏的题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本单元诗歌知识点回顾

1.名句默写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撑着油纸伞,

我轻轻的招手,

。 满载一船星辉,

夏虫也为我沉默,

2.课内诗歌赏析 (1)《沁园春 长沙》上阕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主要通过哪些意象,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绪?下阕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通过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关注国家命运,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下阕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藐视反动派、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 (2)“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歌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连用三个“轻轻的”来修饰诗人来与走的动作,不仅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来到康桥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更准确地表达了诗人不愿因自己的到来和离开

而惊动深爱着的康桥的心情。

(3)戴望舒在《雨巷》中运用了丁香这一意象。丁香是传统诗词里常见的意象,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由此塑造了这样的丁香姑娘——那般清雅、凄美、缥缈、哀怨。雨巷——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4)赏析《老 马 》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问题: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象征。老马的形象象征了中国旧社会受苦受难的农民,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悲愤。

二.诗歌赏析讲解

诗歌赏析主要从两大块:一是思想感情,二是艺术手法。 1.定基调——喜或悲?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悲)

小结:找带有感情色彩的字词或意象来判断。 2.定情感——为何而喜或悲? (1)爱国类

忠心报国,自豪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壮志难酬、无法施展报复——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2)思念类

思乡、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离情别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寄情山水

①雄浑壮丽(奇伟瑰丽的塞外风光衬出作者的博大胸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幽清明净(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反映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悠然情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③沉郁孤寂(羁旅的惆怅、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小练习: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颜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2011年全国大纲卷)

问题: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出的心情。

参考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2分)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纸之愁更深一层。 (3)赏语言 ①分析意象:

杨柳——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

月亮——思乡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菊花——代表清高自守、傲霜斗艳的隐士

小结:明确景物的自然特性,由此引申出人的相似的某种情感或精神品质。 ②炼字表达: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小结:明确该字的用法(一般有活用或修辞),再由该字的意义明确写出所写对象的特征或人物的性格特征。 (4)辨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

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或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托物言志、起兴、虚实结合 ①关系类 动静

动静结合——渚清沙白鸟飞回 以动写静——鸟鸣山更幽 声色

有声有色——两支黄鹂鸣翠柳(具有画面感) 情景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虚实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小练习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题: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分析诗中一二两句。

参考答案:①诗中一二两句使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②借“朝雨” “杨柳”之景③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环境的凄冷,增添了浓厚的离别、留恋之情。

三.课堂练习

一、(2011年江苏卷)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③,江东日暮云④。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注释:①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②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③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④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⑤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问题:“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1分)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1分)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2分)

二、(2011年山东卷)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题: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的能力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2分)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2分)

四.课后练习琅琊溪①([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那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

三、四两句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流、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第16篇:读懂诗歌教案

中考古诗词备考专题·之一

怎样“读懂古诗词”教学设计

龙潭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古诗词中关键词和重点句的意思。 2.能够把握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够把握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想】

举例分析——归纳方法——巩固训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考什么

教师出示《会考指导书》关于古诗词阅读的基本要求。

2.怎么考

教师出示近广州近三年中考古诗词题,让学生清晰明白古诗词考试的方向。

例一(2012年广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3分)

例二(2011年广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竹 里 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⑴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⑵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1 例三(2010年广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4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明确中考题型』

 选材倾向于课后必背诗词。通常从两方面来评价考生是否读懂古诗词,一是理解,二是分析。

 第(1)题通过考查学生对词语或诗句的理解来评价学生是否读懂诗歌的内容,第(2)题考查学生是否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诗歌中诗人抒发的情感

二.怎样读懂古典诗词

思路:学生结合近三年中考诗歌题,课前预习做题,课堂上自己试着归纳,老师作适当点拨

流程:

1.学生朗读诗歌。

2.展示学生答案,教师点拨,在分析试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 3.归纳读懂诗歌的方法

重点点拨例二(2011年广州中考),结合题目,归纳读懂诗歌的方法 例二(2011年广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竹 里 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⑴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⑵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

(1) “幽篁”: 篁从竹旁,猜可能与竹子有关,题目是《竹里馆》,竹林里的房子,印证了篁是竹林。幽,即深的意思,“幽篁”就是幽深的竹林 ( 归纳读懂方法之读题目)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我们不妨联想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学过他的诗。

2 从题目看题材是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的主题一般是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而此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故初步理解为表达了恬淡闲适的心情。 结合诗句深入分析印证上面初步看法。

诗中写了什么景(意象)?“幽篁”、“深林”、“明月” 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

诗中写人物什么活动?“独坐、弹琴、长啸”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由此可明确并整理出(2)的答案:此诗描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营造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 归纳读懂方法之读作者、找关键词、意象)

归纳板书:

 1.读题目(题材、内容)  2.读作者(风格、写作背景)  3.找出关键词(表情感的词、传统意象)  4.关注尾联.尾句(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

三.小试牛刀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7~8题。(2012日照)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7.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3分)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13题。

使至寨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走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 12.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2分) 1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四、课堂小结

五.课外积累

◆积累常见题材抒发的情感

山水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 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积累意象含义: ( 1)自然景观类

月—思乡思亲,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夕阳、落日—凄凉失落、忧郁之情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烟雾、寒霜—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春风、东风—春天、希望等美好事物 西风—惆怅哀伤、游子思归 (2)植物类

杨柳—离别难舍等情思

落花—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梅、兰、竹、菊、松—高洁坚贞之志

梧桐、芭蕉—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愁 (3)动物类

鸦、猿、杜鹃—凄苦哀伤之情

鱼—快乐自由 孤雁—孤独、思乡 鸿鹄、雄鹰—理想追求 蝉—高洁

第17篇:诗歌鉴赏教案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沂水县沂蒙中学 庞永红

课型:复习课 课时:一课时

复习目标:

1、明确中考考点

2、了解常考题型

3、掌握答题技巧 学习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

一、明趋势:

一曲优美的《明月几时有》,愉悦了我们的精神,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更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我们要感谢,像苏轼这样的伟大诗人们给我们带来的,这灿若星河、美不胜收的古代诗歌。我们都知道,鉴赏诗歌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更关键的是,古代诗歌鉴赏已经列为中考的一部分,而去年我们临沂市也首次添加了古代诗歌鉴赏题。所以大势所趋,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看看古代诗歌鉴赏在中考都考什么?怎样考?我们又该怎么做?

二、考什么?

中考时古代诗歌鉴赏到底考什么呢(幻灯片)?我们得先看一下《临沂市语文中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鉴赏的要求(幻灯片)(学生齐读):

考试说明: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仔细研究一下这个考试说明,再放眼各地中考,课前,老师也要求大家浏览学案中2012年部分地市的中考题,大家有没有发现,对一首古代诗歌,在中考时考查得最多的是什么?(生说)(幻灯片):

常见考点:

1、理解内容

2、品味语言

3、体会感情

三、怎么考?

那我们找来部分地市的中考题去验证一下,(幻灯片显示)看看他们都是怎 样考查这些考点的?同时也考考大家,看看大家能否火眼金睛,从茫茫题海中、从各种考法中认出考什么,大家准备好了吗?(幻灯片):

火眼金睛: 【2012湖北荆州】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的感情。(2分) 2.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2分) 第一题是个填空题,看这问法考的是 ?(生回答幻灯片显示) 第二题看这问法,应该是 ?(生回答幻灯片显示) 真是火眼金睛!再看一份题(幻灯片): 火眼金睛: 【2012湖南娄底】

次北固山下/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 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分)

第一题问得很直接,考的是 ?(生回答幻灯片显示)第二题是 ?(回答幻灯片显示)

不用多举例我们已经发现,中考时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法并不难,一般是几个个问题(生说),问得也很直接,所以大家不用紧张,只要找找答题的规律,稍加注意,就能从容应考了。(幻灯片显示)那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那些最常见的古代诗歌鉴赏题该怎么做,然后争取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四、怎么做?

(一) 理解内容题

先看这首小诗(幻灯片): 【2012云南曲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2.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2分)

同学们,你平时拿过一份古诗鉴赏题目来,你都先干什么?(生说) 说的很对,先读,你抓住了诗歌鉴赏的基础! 怎么读?像念快板一样读吗?(生说)

老师建议:不管是旧诗还是新诗,最好先用心去读,考场上不让读出声来,我们可以在心底默默地读,努力读出诗的风格,诗的感情,诗的韵味。我想,当我们真正读进去了,下面所有的题目就不再难了。

让我们一起重温这首美丽的小诗,大家齐读:

我们来做第二题。先看这题要求我们做什么?(学生回答幻灯片显示),要想做好这种题,必须先充分理解诗歌的 ? ,所以用描绘画面这种考法,来考查诗歌内容,越来越受青睐。

那怎么做这种题?谁有高见或经验?先来谈谈(生说) 预设师生互动对话:

理解诗歌内容,也就是看看诗中写了什么——像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景物?(生说)描绘时我们要抓住!

抓住景物的特征——这两句诗中雨有什么特点?小草有什么特点?(生说)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很厉害。

语言要生动优美——那怎样做让语言生动优美?(生说) 大家说了这么多,我们来汇总一下的话,看是不是这些(显示): 抓住景物 写出特征 发挥想象 连成画面 善于修饰 语言优美 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我们来试试吧,描绘这两句诗的画面。 (生写)

(两生展示——师倾听随机点拨) 点拨预设:

这个题目2分,这个描绘大家给几分?为什么? 大家认为他这个答案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

我们看看答案是怎样为我们示例的(幻灯片):

长安街上,细雨绵绵,像酥油一样滋润着大地。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草色,但走近细看,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藏了起来,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大家齐声朗读,说说怎样?(生读说)

这个示例怎么做到语言优美的?注意看灰色部分。(生说) 整个的就是一幅美丽的早春图!(幻灯片显示) 由此可见,描绘画面等于简单地翻译吗?(生说)

这种题的关键是要发挥想象,完成从诗句到画面的转换(幻灯片显示)。而在转换的过程中就考查了我们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也让我们感觉到了古代诗歌语言的精炼啊。

(二)品味语言题

古人作诗很讲究炼字用句,往往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或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还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所以古代诗歌鉴赏中往往会要求我们去品味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字句的精妙,我们去看看下面这种题怎么做。

看这首词(幻灯片): 【2012湖北襄阳】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 ”字用得好,妙在: 。(2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 理解。(2分)

这两个题都是要求我们做什么?(生答)

一个是品味一个字,一个是品味这个名句,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词, 大家边听边品味(生读)。

读得真有气势,为我们下面的品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看题目,师生探讨预设: 第一题:

问哪个字用得好?是哪个?(齐答,幻灯片显示“卷”)真准!说“卷”的先得上1分,

那“妙处” 呢?大家仔细听她说(生思考回答)。 这样说可以得那1分吗?为什么?(生说)

你觉得他品味出了什么?或没品出什么?怎么改才能得满分?(生说) 那跟大家说说,在品味一个字时要品出什么?(生答)

看答案怎么为我们的示例的,我们去借鉴一下(幻灯片显示:“卷”字生动地写出了出猎的人多,气势大,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

答案示例说:“卷”很生动,写出了“人多气势大”,那在这个句子中、在这首诗中,做什么的人多、气势大?(生说)

这一定得联系着语境(幻灯片显示)具体作答,可不能光说“写出了人多”,这样就有点脱离语境不具体了!

然后看后面,正如我们所说。它答出了这个字所表现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幻灯片显示),同学们看这几点,我们在品味时要全面考虑。

在这里,“卷”这个词很传神,它是个什么词?(幻灯片显示)

那除了动词,古代诗歌中还会有哪些词语也很有特色,常让我们去品味? (生说) 例如:

形容词,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圆”和“直”。 重叠词,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里面的叠词。 还有数量词、色彩词语等等,我们在品味时要多加注意,有所侧重。 看来品味一个字也有很多诀窍,来看看这个口诀(齐读): 品味字词有诀窍,咬文嚼字是法宝。 把握诗中关键字,动词最有表现力。 形容词与数量词,还有叠词色彩词。 紧扣语境具体答,结合情感去分析。 语境情感两结合,品味字词不可缺。

第二题:

品味一个句子和一个字,方法差不多。(生思考回答) 他这个品味可以得几分?为什么?(生答) 在品味名句的时候要把句子的什么品出来?

(幻灯片显示答案:运用了典故,意思是我定会把雕弓拉得如满月,朝着西北方向,射杀入侵之敌。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和答案比较一下,看漏了哪里?

运用典故是这个句子的特点(幻灯片显示),后面“意思是我定会把雕弓拉得如满月,朝着西北方向,射杀入侵之敌”这是在句意内容(幻灯片显示)方面的阐释,而“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情感(幻灯片显示)方面的效果。这几个方面,大家在品味一个名句时要想到,才不会拉漏要点。

同学们,这个名句是因为使用了典故这种表现手法而出名。那古代诗歌中还有很多千古名句流传,再背些看看,他们又为什么而出名?(几生背,师跟问:谁的名句?为什么出名?)

看来这些名句出名,都是因为有特色。所以在品味这些名句时我们也有妙招(幻灯片显示):

品味名句有妙方,看准特色来鉴赏。 表现手法与修辞,含义深刻藏哲理。 豪情壮志动人心,用语精妙意境深。 句意内容需阐释,思想情感要联系。 特色句意加情感,品味名句少不了。

(三) 体会情感题

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揣摩了诗歌的语言,最终还要去体会诗歌的情感。因为古人写诗“一草一木皆有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考试中,不论直接问还是间接问,到最后几乎都会考到作品的情感。所以体会感情这一考点的热度指数算是最高的。

同学之间先讨论一下,平时你都是用哪些方法体会出一首古诗词的感情的? 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生四人一组交流准备——小组派代表谈经验) 点拨预设:

理解诗歌内容,也就是先看看诗中写了什么,看来这是鉴赏诗歌的基础!诗歌中不同的意象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如:“月”这一意象,诗人大多用来抒发什么情绪(生说)?例如(生背诗)。

为什么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生说)?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人论世”了,这个在鉴赏诗歌时很关键!

关键句,就是那些画龙点睛的句子,诗中往往用它们来点明或暗示情感。例如《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题目和感情有什么关系(生说)?如《春夜喜雨》 的“喜”。

看来大家都是鉴赏诗歌的行家里手,我们把大家刚才的说法归纳在一起的话,就是这“五看”(幻灯片)(师生读):

“五看”法:看题目 看意象 看背景 看作者 看关键句 用这五看体会出诗歌的感情了,具体答题时还得注意什么呢? 我们来看个例题(幻灯片) 【2012贵州遵义】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3分) 第一题问“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老师来读诗,大家去看——看题目、看内容,看李白,看诗中关键句,直至看出诗歌的思想感情。 (师读诗)

能表述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吗?(生答) 看他的表述和答案相比,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幻灯片): 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这个答案示例很具体,它答出了诗歌中最关键的情感——乐观自信, 那,是在什么情况下还乐观自信呢?这个答案还联系着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幻灯片显示),这一点就是我想提示大家注意的(幻灯片显示:分析感情,要 7

答具体,不要空洞),再比如说,光答出“表达了诗人的感伤”有的时候是不够的,最好还要答上诗人为什么而感伤,这样才够具体规范。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关键句(幻灯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它帮助我们得出了诗歌的情感,它更鼓舞了很多人满怀自信挑战困难。在这里老师把它送给大家,祝愿大家长风破浪备战中考,直挂云帆喜迎捷报。(齐声读)让我们带着这份信心,带着这节课我们的收获,走进中考吧(幻灯片),看能否顺利地做好这份中考题?

五、我是中考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5分)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的前两句所写之景。(3分)

2、“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中的“敲”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大家看,第一题让我们做什么?(生说)会吗? 第二题让我们做什么?(生说)行吗? 好——考试开始!(生做题)

刚才我们以中考生的身份做了中考题,现在我们再来当一回中考阅卷者(幻灯片)。

假如你是中考阅卷者,同桌交换一下答题,参考答案,互相批阅打出分数,看能不能准确地把握每道题目的得分点。

假如你是中考阅卷者 参考答案:

1、黄梅时节,细雨淅淅沥沥,家家户户都笼罩在蒙蒙烟雨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欢歌一片。(2分)

2、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久等友人而友人不至的寂寞无聊的心情。(2分)

(生合作批阅打分)

说说你的同桌得了几分,哪道题失分了,为什么?(生说)

六、应考贴士:

同学们不但会做题,还很会阅卷,看来同学们收获不小。总结本节课所学,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下面这份应考贴士(幻灯片)(齐读体会):

抓住意象精读诗作是基础 知人论世体会感情是关键 看清题目明确考点是核心 精于表达组织答案是重点

虽然这节课上我们讲的只是一小部分,但希望大家能触类旁通,也希望这短短的一节课能为大家解开中考古诗鉴赏的神秘面纱,等到六月来到,我们走进中考考场,大家会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最后让我们听着南唐词人李煜的这一曲《虞美人》结束这一堂课。 谢谢再见!

第18篇:诗歌写作教案

诗歌写作

教学目标

1、借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2、借助诗歌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

3、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意境。

教学过程

1、导入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我国诗歌著称于世,自《诗经》以来,作品浩若烟海,博大精深,透出了我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和杰出的智慧,遨游于诗海,其乐无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学会仿写诗歌。

2、品味诗歌、领悟方法,学会仿写。

品味诗歌,然后根据平时大家读诗的体会和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歌写作指导,共同讨论诗歌写作的特点,即诗歌应饱含感情,注重意象不宜平铺直叙,应有些比喻象征,还要有韵律到音乐性的效果.总结写诗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要有浓烈的感情和鲜明的节奏 :情感美 音乐美

二、要有鲜明的形象,做到情景交融 :意像美 意境美

三、要有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像: 构思美 想像美 写法归纳:

(1)写诗首先要酝酿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或诗句能使人感动,首先在于它的情感。

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这些诗句分别抒发的是爱国情、别离情、母子情、兄弟情、爱情、友情。) 这些诗句为什么能拨动我们的心弦,关键在于一个“情”字。无情即无诗,诗是跳出来的心。诗,首先以情动人,写诗,首先要酝酿感情。

(2)写诗只要抓住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内蕴。 有了感情是否就能写出美妙的诗句呢?

春 天

春天啊,我赞美你-∕我赞美你红红的花∕我赞美你绿绿的草∕ 我赞美你绵绵的雨∕ 我赞美你蓝蓝的天。

迎春花

把我镶满你的皮肤∕ 我要和你一起盛开∕ 让我的嘴唇长成你的花瓣∕ 让你的枝条长成我蓬松的头发∕ 我呼吸着你的黄色∕ 在万物中通体透明

(同样写春天,写热爱春天的内容的诗,都有情感,但前一首诗缺少意象,没有诗的味道,第二首诗诗人爱春天,并不是大喊大叫,而是找到“迎春花”这个意象,于迎春花融为一体,来表达热爱春天的心情,诗味足,语言表现力强。所以,情感必须用意象来表达。而有情感无意象的却不能成为诗。)

(选择意像必须是鲜明的,突出的,有力的,而且能给人以美感的,和谐的。如果选择缺乏美感的意像,那只能破坏美感,失去诗意。)

(3)好的诗歌更需要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像。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4)想象应该是诗歌走向美感的前提,诗歌要走向美感,除了想象,还必须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1、那白色的风帆是大海的翅膀∕ 凌空而起 --赵丽宏

2、象落下两片饥渴的嘴唇∕ 紧贴着大海波动的胸膛 --蔡其娇

3、风帆吻着暗色的水∕ 有如黑蝶与白蝶 --王辛笛

1、

2、3分别把风帆比作翅膀、嘴唇和蝴蝶;比喻新奇,意境独具,语言极富表现力,令人品味)

接下来我们来作一个练习教材:P12礼物

3、学以致用,大胆写作

(1)阅读下边这首小诗,补写第二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与

一、三小节保持连贯 小时候∕ 母爱融在乳液里∕ 吮着它∕ 香甜甜

上学后 ∕母爱

长大后∕ 母爱藏在枕头里∕ 枕着它∕ 爱意绵绵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交流,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2)按课本上的要求写一首小诗。

P13参照本单元学过的任意一首诗,自己仿作一首。如模仿《我爱这土地》《乡愁》,创作一首同题诗歌;模仿《你是人间四月天》《我看》,以《你是 》或《我看》为题,创作一首表达形式相近的诗歌。

提示:回忆自己的生活,想一想那些触动你的人和事,以及你当时的感受,将这些作为诗歌表现的内容。

2、模仿课文的句式,发挥想像与联想,借助一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19篇:卞之琳 诗歌 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类型:理论课 题目:

第六章 第二个十年的诗歌

第二节

卞之琳的智性诗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卞之琳诗歌的“主知”特征。2.掌握卞之琳著名短诗《断章》的多重主题。 3.理解卞之琳《尺八》的主题意蕴和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断章》的多重主题。 难点:理解《尺八》诗歌意义。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多媒体教学。

一、复习上节内容

复习上节课第二个十年诗歌的左翼革命诗歌、现实主义诗歌、现代诗派中的戴望舒诗歌。

二、导入新课

全班学生齐背卞之琳的《断章》。

三、教学过程 (1)生平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学者。“汉园三诗人”之一。

诗人广泛地从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

1 善于从琐事中挖掘意趣或理趣,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潜意蕴,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 →主知派

他的诗联想丰富,省略联络,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诗意大多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2)《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1.《断章》题目的由来。 2.解析一

哲理诗

你在桥上看风景

你与自然是对立的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你成了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明月是你的风景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又成了一轮明月

拓展: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有了“人在风景中”的联想,因为“相看两不厌”的诗人与敬亭山,都成了我们的审美物件。 解析:①世界上的事与人彼此独立、无关,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互有联系、统一不可分割的系统。 ②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

卞之琳诗歌的特征:诗的“非个人化” ,增加了诗的普遍性(你/我/他)

2 3.解析二

爱情诗

戏剧性关系:你

桥上

风景

看风景人

楼上

为什么看的是你而不是风景?

戏剧性场景:

你在桥上看风景→忘情于景的“你”是俊俏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钟情于你的楼上人一定是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萍水相逢、转瞬即逝的一厢恋情。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月夜风光图→自然对你的回报

你爱自然,自然也会爱你。

你怎么回报楼上人的美意呢?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桥上的人不再是爱的承受者,在梦里成了爱的施予者。 (3)卞之琳与张充和

“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 。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

3 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

———— 《〈雕虫纪历〉自序》 (4)《鱼化石》

(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象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1936年 1.解析一:爱情诗

2.解析二:哲理诗

卞之琳曾对本诗作过这样的注释:“鱼成化石的时候,鱼非原来的鱼,石也非原来的石了。这也是‘生生之谓易’。近一点说,往日之我已非今日之我,我们乃珍惜雪泥上的鸿爪,就是纪念。” (5)《尺八》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 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 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 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4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 听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 独访取一枝凄凉的竹管…… (为什么霓虹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 尺八乃成了三岛的花草。 (为什么霓虹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海西客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

1935年6月19日

解析: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国力逐渐式微,而逐渐强盛的日本则乘机侵略中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这些无疑是中日文化交往过程中的历史污点。

“海西客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 诗人对祖国日渐式微的深切哀愁,为什么昔日强大的文化大国会沦落到受人欺侮、侵略的地步?相比于传统乡愁,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现代心绪。

四、作业:课后朗诵现代诗派诗人卞之琳诗歌《断章》《尺八》。

5

第20篇:诗歌手套教案

幼儿教案 诗歌:手套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浓浓关爱之情,萌发乐于助人的美好情感。2.引导幼儿用较完整的语句进行表达,培养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诵、复述诗歌。 活动准备 图片:手套,雪花。 活动进程

一、导入

启发幼儿讨论,相互交流对震灾的见闻和感受。下面听一听叫丫丫的小朋友是怎样帮助灾区小朋友的。

二、展开

1.出示图片,创设诗歌情绪。

小明失去了亲爱的妈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没有妈妈的疼爱和陪伴,小明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幼儿换位思考,体会诗歌角色的内心感受。)

冬天来了,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了。小朋友想一想,小明此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能够为她做些什么?

(启发幼儿讨论,启发幼儿积极为帮助他人想办法) 2.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丫丫小朋友在知道小明的困难后,是怎么想的呢? 下面,我们来听听她的心里话。

3.通过启发提问,学习诗歌内容。提问:(1)寒冷的冬天来了,谁为丫丫织手套? (妈妈织了一双手套)

(2)戴着妈妈织的手套,丫丫手还冷吗?心里有什么感觉?

(就象妈妈的手握着我的手。我的手很温暖,我的心里也很温暖) (3)他为什么请妈妈为小明织一双手套? (小明没有妈妈,小明也没有手套) (4)丫丫小朋友的心愿是什么?

(让他的手也有,妈妈的手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很温暖,她的心里也很温暖) 教师就诗歌主要内容进行提问,要求幼儿用诗歌内容进行回答,理解诗歌的前后练习。 4.进一步回忆巩固,学说诗歌。

5.朗诵诗歌,升华主题,丰富幼儿助人为乐的情感。

小结:帮助别人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去快乐,只有奉献爱心,相互帮助,才能战胜困难。

提问: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大家该怎样做?

(启发幼儿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困难群体,能够主动关心、帮助他们,从小培养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三、结束设计手套,献出爱心。

诗歌教案模板
《诗歌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