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历史课程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17:25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充分发挥学校及周围的资源优势,挖掘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化发展的课程。本学期我们历史组校本课程将在上学期开发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和完善,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学校持续发展目标,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力求取得更好效果。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本着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给学生最适应的教育,让学生最快乐的成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特使他们真正成为一名既能全面发展,又能突出个性的合格小学生。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丰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改变学习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

4、通过学习,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并能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

5、建立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体系。形成学生认同,乐于参与的激励性评价形式。

6、为突出校体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按学生认知水平选择相应授课内容。

7、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

三、课程目标:

1、掌握中华谋略中的“三十六计”的名称,了解“三十六计”的含义及应用的典型事例。

2、在理解中华谋略中的“三十六计”成功事例智慧的基础上,能运用“三十六计”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3、体会古代先贤们的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培养健全的人格。

四、遵循原则:

1、现实性原则: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我们充分考虑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学生发展情况,以及学校各方面因素的承受能力。

2、基础性原则:校本课程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也就是为每个学生打好今后发展的基础,这就更加要求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特征。

3、发展性原则:学校教育是为学生未来做准备的,因此,课程与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五、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主要由中华谋略中的“三十六计”概述和社会实践两部分组成。“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原书按计名排列,分别是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道代虢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每一计均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用途之广博达于社会、军事、人生等各个领域。要求学生了解“三十六计”的名称及含义。社会实践则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古代先贤们的智慧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六、具体措施:

1、课程具体内容由任课教师自编,报课题领导小组审查后,确定具体内容,课程内容的确定主要处在动态管理中。

2、创设开发氛围,形成浓厚的群体参与模式,激发学生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兴趣。

3、对校本课程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拓宽开发范围和内容,做到“统一探究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统一指导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统一考评与单项研讨相结合,”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4、校本课程的实施规范化与资料的管理,校本课程的实施做到六有,即:有教师、有场地、有时间、有教案、有内容、有成果。使校本课程纳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同时由实验教师积累第一手材料,经过筛选、研讨、交流,不断完善。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1、评价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个体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需要和处境,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的主题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价值。

2、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教育和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为提高学习效率、改进学习方法及策略提供依据,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推荐第2篇:历史课程研修总结

历史课程研修总结

这次第二期远程培训研修时间虽短,但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许多历史教与学新观念,使我受益匪浅。通过专题研修,我更进一步掌握了实现高效历史课堂的目标,提高了历史教学的理论水平,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信心,而且在与各校老师的研究、讨论中,我提高了对教学方法的掌握水平,业务能力有了进步。下面就本次研修总结一下自己的体会与心得。

一、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目标。

过去,我们经常提倡课堂的有效性,如今我们更注重课堂的效率,更加注重如何实现初中历史优质高效课堂的目标,注重理顺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二、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次培训针对性强,这次培训能够把大量的教学理论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并引用了丰富的课堂实践的案例,使我们对课改的新理念和理论有了一个初步的较为全面的理解。如《高效课堂之探讨历史材料题的有效解法》有很有启发性和实用性。也有许多教师针对历史中考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有效教学对策,这些对于指导我们有针对性地搞好中考复习有着现实意义和启发。

三、要加强交流合作,做好教研结合

面对不断发展的信息社会,作为教师,应加强自身培训学习,这次培训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通过教学思想交流,我们开阔了视野,汲取了不少新观念,新方法,业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在注重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多进行反思总结,形成教学思想,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十天的学习将要结束,我将把在这里学到的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同时努力学习同行们的学习态度、工作方法等,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快速提高,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

推荐第3篇:信息技术论文历史课程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历史课程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著名学者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从何教授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要真正做到“整合”的关键是“融”。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要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要营造一种新型的课堂环境,实现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改变那种传统的教学结构。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全面落实新课标的过程。

南通地区自2004年实行新课改以来,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成为很多老师实行新课改的一个突破口。随着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对硬件设施的重视,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并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利用多媒体教学已被广大老师接受和喜爱,这种操作方便且“一劳永逸”的教学形式,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可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这就叫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吗?联系自己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做法以及在多次交

流听课过程中的所见,我发现大多数老师对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还存在误解。本文将对笔者感触最深的三点情况做出浅薄的思考。 一 常见误区

1.偏离教学目标,滥用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种新模式,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它将优美生动的ppt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的目光一下子聚拢到黑板上;它用一首激情澎湃的歌曲呈现在学生面前,令学生的精神一下子亢奋起来;它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事情再现在荧屏上,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看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确实给历史教学以很大的便利。它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方式,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使历史教学更加的灵动有生气。于是,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这种全方位的对视觉、听觉、感觉冲击,将一切必须有、可以有、不必要有多媒体展示的地方都用上了多媒体,将历史课件做得异常华美,集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于一体。一堂课热热闹闹,同学们目不暇接,看似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实际上,可能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对于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收效甚微,偏离了教学的首要任务。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有些老师错误地理解了课程整合的意义,认为整合就是在历史课堂上大量的使用信息技术,并且越多

越好。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本可以用简洁的讲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找视频做课件。可知道,这一节课所呈现的内容虽然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只是把“人灌”改为了“机灌”。信息技术虽然好,但它不是“万花油”,哪儿都可以用。在教学时,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方式。

2.重形式表现,缺乏新课标理念

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和第一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有误,且不能充分把握新课标的精神。信息技术虽然可以用多种方式呈现出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充分地发挥出来。”信息技术不是花架子,不是时尚,更不是教师和黑板的替代品,所以只一味地追求多媒体课件的华丽与形式,就会使课堂学习停留在感官和直观学习的水平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整合课应有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如果只将信息技术的使用停留在表面层

次上,没有注入新的教学理念,那么只能是用新的形式来表现旧的思想,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 3.过多依赖信息技术,忽视传统教学方法

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大多数老师所共有的意识,但是很多教师将“辅助”走到了极端,变成了“依赖”。一堂课下来,只见教师在不停地点击鼠标,完全用机器来呈现教学内容,甚至连一个字的板书都没有。

要知道,机器永远只能是机器,它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地位。新课程理念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身体语言的应有作用。如使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活泼生动的语言,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配合课文内容的手势,更可以直接走到学生中间边走边讲,用眼光与学生接触,就好像与学生聊天一样,给学生以亲切感,以提高和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感情。

另外,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采用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法、集体或个别提问学生、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划课本等方法。例如板书的使用就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板书可以将知识结构系统地、持久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如果仅通过课件,只会一闪而过,不能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持久的影响。 二 我的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很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有效整合,广大的历史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

在加快信息化环境教和建设中,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不亚于硬件建设。因此,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树立新课程改革所体现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教学观。

2.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对历史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高尚的师德、专业的历史素养知识等,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如ppt的一般制作,网络资源的使用,或者一些动画的制作等,“技多不压人”。

3.加强团队合作

一线教师要明白自己在整合的实践中分别对应哪些误区,然后和其他教师协同交流,形成教师共同体,使自己对整合的各个方面有更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信息技术教育文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著.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推荐第4篇:历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设计:

《中国现代人物研究》系列课程

一、选题背景

1、中国现代史在中国国家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是我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渡的历史,而中国现代史更是记载了辛亥革命后现代民主政治以及现代化思想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我国目前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挑战都是在那段转型期埋下的伏笔。

对中国现代史这一段历史时期进行讨论,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我国历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2、人物研究对于历史研究和学生历史理解的作用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故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切历史都是人物史。历史人物的思想、言行,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决策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轨迹。故而对历史长河中的人物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一种同情心和同理心。

同时,以人物为课程的主角,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时代背景:民国热、知识分子研究热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对民国史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研究热潮。无论是学术探讨,还是通俗类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本课程的设置也是迎合了社会大众对于这一历史问题的兴趣,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对社会上流传的通俗读物进行一定的甄别,引导学生从他们感兴趣的角度出发进行历史思考。

4、与高中历史课相衔接

在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国现代史是缺失的,在1912到1937年间的历史中只有抗日战争出现在了课本里。这就导致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认识和了解是很不够的。希望通过这一系列课程可以对此进行一些弥补。

二、课程目标

1、记住并能说出若干个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影响;

2、通过对人物的具体分析,能理解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不同人物做出的不同选择,并能够进行分析和评价;

3、对中国现代史历程中国家转型的整个过程形成较为宏观的理解,能够对当下中国发展应如何应对西学与东学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4、感悟历史人物为国家发展做出的牺牲与贡献,能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家国情怀。

三、课程内容

1、课程范围

本课程将时间年限设定在1912-1949年,对中国现代史上的历史人物进行分类分专题的探讨。

2、课程框架

本课程为《中国现代史人物研究》系列,共分三个分支课程,每一课程针对一类历史人物展开,课程内部再分专题组织教学。

课程一:《中国现代史上的军政要员》

课程内容:课程由5个专题组成,从政治、军事和外交三个方面了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艰辛过程,感恩那些对革命事业付出心血的人们,对历史人物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可观的评价。 专题一:辛亥革命时期分裂的革命阵营(4课时)

结束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中,涌现了一批思想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些革命派大多来自由孙中山和黄兴组成的同盟会,他们与保守的改良派持有不同的政治态度,并采取了雷厉风行的军事行动。但在后期,革命阵营出现了分裂局面。本专题包含了在辛亥革命中起重要作用的任务,有孙中山、黄兴、章太炎和宋教仁等人。通过了解各个人物的政治观念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碰撞,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时空框架内评价人物,理解他们的政治理想和选择。

专题二:割据一方的封建军阀(4课时)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混乱局面催生了各个军阀势力,他们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割据一方。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他们之间的关系或是联合,或是冲突。本专题包含了主要的军阀势力的领导人,有袁世凯、段祺瑞、冯玉祥和张作霖等。通过了解各军阀的地方统治、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及军阀之间的联合与冲突,学生对军阀派系有系统的了解,更全面地认识军阀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作用。 专题三:国民党的军政要员

中国国民党从建党到退出大陆统治的十几年中,曾一度统治大部分地区,拥有大量政治、军事人才,这些人物在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专题包含蒋介石、汪精卫、李宗仁、等高级领导人,也有张学良、何应钦等军事高级将领。通过了解国民党人的政治理念和军事成就,学生对国民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了解国民党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专题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

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最终使中国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屈辱,成立了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也在革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壮大实力,吸取来自各个阶层的人才,他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专题包含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等政治家;还有彭德怀、陈毅等高级将领。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对他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怀抱着感恩之心。 专题五: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外交官

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从初入国际舞台到取得一定的国际地位,外交官的努力功不可没。本专题包含了陆征祥、宋子文、陈叔时等从事外交事务的官员。学生结合当时的国力条件、国内政治环境与国际环境,能认识中国在不同时期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与外交冲突。

课程二:《中国现代史上的社会活动家》(暂定) 课程内容:本专题课程主要分为五个专题,每个可专题占2-3个学时(加上讨论课和活动课共计18个学时)

专题一:教育事业工作者

这一专题主要包含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其中有人完善了中国现代的教育体制,提出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如陶行知、蔡元培等;有人致力于平民与乡村教育事业,普及教育,开化民智,如晏阳初、梁漱溟等。 专题二:医疗卫生事业工作者

这一专题主要包含对近代医疗事业与公共卫生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他们其中有人在战时参与医疗救援工作,如红十字会缔造者沈敦和,有人开创了近代中国的检疫防疫体系,如伍连德。

专题三:社会慈善事业工作者

这一部分主要包含热心于社会公益活动的社会活动家。他们其中有人捐资参与赈灾活动,如熊希龄,有人关怀社会底层孤寡、残障等弱势群体,如实业家陆伯鸿。

专题四:艺术家与民间艺人

这一部分主要包含从事艺术创作传承民族文化的人物。他们其中有名扬海外的艺术大师与文化名人,如齐白石、梅兰芳等,也有来自底层社会的民间艺人,如阿炳等。在动荡的年代,他们不仅保存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用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他们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关怀,如漫画家张乐平、文艺大师丰子恺等。

专题五:外籍援华人士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近现代以来为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援助的外国友人。他们有的为中国公共事业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有的在战争中救助中国难民,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他们的活动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安全区委员会的成员如拉贝、威尔逊等人都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课程三:《中国现代历史上的知识分子》

课程内容:本课程共分四个专题,每个专题3-4课时,共12-16课时。

专题一: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多重面向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既屈辱又伟大的一段历史。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和1930年代中国国力低下的现实,中国知识分子在对日态度上,以及对抗日战争前景的展望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其间出现了周作人、陶希圣等亲日派,出现了在战乱中选择内迁避乱的一派,也出现了进行激烈的反日斗争的郑振铎等人。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希望利用对不同知识分子在国难面前的选择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抗战时期国家面对的内外危机,以及知识分子深切的家国情怀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

专题二:现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主义的失败

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败原本是一个较为高深的研究课题,不太适合在高中进行讲解。然而高中生正处在叛逆期,他们对于中共和我国国家体制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激。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由学生对现代史上我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主张进行自主探究,从单个的或者一组人物入手,将他们的主张和自身经历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对我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同理心。

专题三: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

设置这一专题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在我国现代学科建立过程中起到奠基作用的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在未来专业选择上有一定的指导性,让他们对各专业和领域有所了解。具体的如梁思成的建筑学、梁启超等人对历史学的贡献等。

专题四:西学东渐下现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现代史上的中国是一个西学东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产生了很多的质疑,甚至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全盘抛弃。而与此同时,还有很多知识分子如梁漱溟等人发起对传统儒学等传统的保护和再生。通过对这一专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面对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从而指导他们在今天如何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

四、课程展开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史料分析和整理等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

2、成果展示:以课堂报告、辩论、小论文等形式对小组探究成果进行汇报

3、评价标准:以探究活动开展的积极性、严谨性、学生分工合理性和结论的完整性、科学性等为评价标准,无标准答案。

推荐第5篇:历史 教案

张掖市2011年初中历史评优课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教案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授课人: 张西岭 单 位: 张掖市第四中学 时 间: 2011年11月20日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教案

学习目标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义勇军进行曲》所反映的时代主题,知道西安事变。

2.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了解日军对东北的蓄意侵略和肆意践踏行径,认识侵略战争的罪恶。结合历史背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 3.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讨论中及时启发,以保护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能大胆进行自主性和协作性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实现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与课本,教学指导方案,资料有机整合。师生互动,融为一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学习重点:了解30年代日军对华侵略的过程和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对比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学习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九一八小调》,营造本课学习的情感氛围,《防空警报》切入本课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播放视频《九一八事变》。学生结合视频,看书P85-86页,小组合作完成每组发的合作自学卡片。 2.教师板书课题及知识要点,教师巡视明了学情。

3.学生主持提问展示小组合作自学卡的展示。教师指导学生展示过程。

4.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掌握有关九一八事变的基础知识。 5.小组合作自学卡部分内容:

1).近代中日之间发生过哪两次战争?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 年9月18日,驻扎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附近的一段铁路,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

3).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 方针,不到半年的时间,日军就占领了 。标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6.过渡:简单评述学生展示,小结九一八事变,深化理解。语言营造中华民族开始出现危险的

情感氛围。出示课件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的图片。深情、忧伤、激愤的说:日军占领了我们的东北„„中华民族面临更加严重的民主危机,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音乐家也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创作了许多鼓舞中国人民抗战斗志的战歌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板书) 1.课件歌曲及学习活动

2.结合课本87页学生展示,明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产生的背景,反映的时代主体,及影响。3.出现唱国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居安思危,勿忘国耻。 5.课堂学习小活动。

6.出示抗日英雄榜。(崇敬,赞美,缅怀)在这些优秀民族战歌的鼓舞下,抗日救亡运动更加高涨,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

(三)西安事变

1.看图片,思考。播放西安事变的视频。教师提要求,学生注意观看。 2.结合视频引导学生展示。

3.课堂学习探究活动:结合展示内容和P88-89. 4.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明了学情。

5.引导学生组织活动展示,教师引领学习进程,有效驾驭课堂学习。

6.教师引导小结活动及活动探究内容,西安事变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和平解决则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

三、通过活动小结本节内容

四、通过学习活动巩固练习本节课学习内容。

五、结束本课:勿忘国耻,居安思危,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六、板书设计

一、九一八事变

二、民族战歌

三、西安事变 1931.9.18 民族危机 1936.12.12 不抵抗 聂耳 田汉 张学良 杨虎城 东北三省 《义勇军进行曲》 和平解决

推荐第6篇:课程教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授课人:杨金纳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坚定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课型:新课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毛泽东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二)历史进程

1、党的幼年时期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2、遵义会议以后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3、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党的七大确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必然性:

1、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同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二)实现的基本途径: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党在幼年时期,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2、党从遵义会议以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化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旗帜问题至关紧要;

2、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3、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含义: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二)形成和发展

1、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2、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3、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科学体系: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

(二)主要内容(六项理论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理论革命,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三)灵魂和精髓

1、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精髓:实事求是。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必须克服两种错误态度:一是坚持“两个凡是” 的教条主义错误,二是“全面否定”的自由化错误。

2、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含义: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要理论成果。

(二)形成和发展

1、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

2、历史和现实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3、历史进程: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科学体系:完备和发展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包括发展战略、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理论、党的建设等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1、含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

2、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3、实践基础: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进程

(1)2000年3月,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2)2001年7月,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3)2002年11月,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2003年7月,胡锦涛阐明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1、“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内在关系: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科学体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历史课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10项新理论成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思想;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思想;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面向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推荐第7篇: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

(按章编写)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 年级、学年、学期:2002级,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 教材:《机械原理》,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机械原理教程》,申永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任课教师:秦 伟

编写时间:2005年2月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绪 论

绪 论 .....................................................................1 第一章 机构的结构设计 .....................................................3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分析与设计 ..........................................5 第三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7 第四章 轮系及其设计 .......................................................9 第五章 其它常用机构 ......................................................11 第六章 机械动力学 ........................................................12 第七章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14

绪 论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认识和了解机器及其基本功能结构—机构;了解机构的基本功能和结构特征;对机构、可动联接、构件、零件等有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认识。

2.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在机械设计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能为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基础;明确本课程的内容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机器的功能结构及机构(1学时) 机械原理课程的定位与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与学习方法(第

二、三节共0.5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从机器及机械系统的总体去认识机构。

机构的基本功能特征—传递与变换运动;机构的基本功能结构—构件及可动联接。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注意突出其系统综合性和创新性。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介绍本学科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前沿。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典型机器案例的功能分析、结构分析及工作过程(特别是其运动传递、变换与做功的过程)分析,具体、形象、生动地认识了解机构及其结构与运动学特征,认识典型常用机构。

应强调学习知识和培养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而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把重点放在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着重于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去获取新的知识。

1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绪 论

六、主要参考书目

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王知行,刘廷荣主编.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参观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认识及了解典型机器和机构。

八、课外学习要求

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本学科(机械学、机构学)领域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机械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思考题 0-1~0-3 2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一章 机构的结构设计

第一章 机构的结构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从功能与结构设计的角度认识和了解运动副与运动副元素。

2.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能够将实际机构或机构的结构简图绘制成机构运动简图;能看懂各种复杂机构的运动简图;能用机构运动简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

3.了解运动链和机构的结构以及机构结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掌握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4.熟练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从结构和功能设计的角度了解局部自由度及虚约束,能准确识别出机构中存在的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并作出正确处理;

5.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方法。了解高副低代的方法;会判断杆组、杆组的级别和机构的级别;学会将Ⅱ级、Ⅲ级机构分解为机架、原动件和若干基本杆组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机构的基本结构及简图(1.5学时)

运动链及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2.5学时)平面运动链与机构的结构设计(1学时)

按基本杆组的机构结构综合与结构分析(1.5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2.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3.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 4.机构的组成原理与结构分析。 难点:

1.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2.复合铰链的准确识别和虚约束的正确判断。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空间单封闭形机构自由度计算。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本章是进入整个机械系统设计的开篇。它不仅为学习各类机构的运动设计和动力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也为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和新机构的创新设计提供一条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运动简图是设计者交流设计思想所需要的一种工程语言,既要求简洁,又要在讨论和评价设计方案时,能够正确表达设计思想,显示出设计方案;保证机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计算无误。介绍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和机构自由度计算时,应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指出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并要求学生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和机构自由度计算时,采用正确、严谨的步骤。

六、主要参考书目

3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一章 机构的结构设计

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王知行,刘廷荣主编.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曹惟庆.机构组成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机械设计及结构展示与分析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

自学虚约束与过约束的设计及分析、运动链结构公式推导法、运动链的演化与派生及运动副元素与构件的功能结构演化等内容。

九、习题

1-2,1-4,1-5,1-6 4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分析与设计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分析与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类型,掌握其演化方法。

2.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包括具有整转副和存在曲柄的条件、急回运动、机构的行程、极限位置、运动的连续性等;

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方法,学会将复杂的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问题转换为可用计算机解决的问题。

4.掌握连杆机构的传力特性,包括压力角和传动角、死点位置、机械增益等;能够熟练地对移动副中的摩擦问题进行分析计算;掌握转动副中摩擦问题分析和计算方法;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效率的各种表达形式及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正确理解自锁的概念,掌握确定自锁条件的方法。

5.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静力学分析方法,学会合理选择与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6.了解平面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掌握根据具体设计条件及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机构型式;学会按2~3个刚体位置设计刚体导引机构、按2~3个连架杆对应位置设计函数生成机构及按K值设计四杆机构;对机构分析与设计的现代解析法有清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概述(1.5学时)

平面连杆机构运动特性与分析方法(4.5学时)平面连杆机构的传力特性与受力分析(3.5学时)平面四杆机构综合的内容与方法(4.5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方法。

2.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包括存在整转副的条件、从动件的急回运动及运动的连续性;平面连杆机构的传力特性,包括压力角、传动角、死点位置、机械增益。 3.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瞬心法、相对运动图解法和杆组法。

4.总反力的确定,移动副和转动副中摩擦问题的分析方法,自锁条件的判定和机械效率的计算。

5.按给定2~3个位置设计刚体导引机构,按给定的2~3个对应位置设计函数生成机构,按K值设计四杆机构。难点:

1.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相对运动图解法求机构的加速度。2.总反力的正确确定。

3.机械的自锁问题及移动副自锁条件的求解。4.按给定的2~3个对应位置设计函数生成机构。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平面连杆机构的优化设计。

5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分析与设计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应注意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如整转副、摆转副、连杆、连架杆、曲柄、摇杆、滑块、低副运动的可逆性、压力角、传动角、极位夹角、行程速度变化系数、死点、自锁、摩擦角、摩擦圆、总反力、速度影像、加速度影像、装配模式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如影像法在机构的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中的应用、连杆机构设计的刚化—反转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

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华大年,华志宏,吕静平.连杆机构设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机构运动学参数测试实验,工业机器人认识及应用实验,机械创新展示与分析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

自学运动分析的相对运动图解法,机构的合理选用,平面四杆机构的优化设计和空间连杆机构等内容。

九、习题

2-1,2-2,2-8,2-10,2-13,2-16 2-5,2-6,2-18,2-19,2-21,2-24,2-26 2-27,2-28,2-29,2-30,2-32 6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三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第三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了解凸轮机构的基本结构特点、类型及应用,学会根据工作要求和使用场合选择凸轮机构。

2.了解凸轮机构的设计过程,对凸轮机构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有明确的概念。

3.掌握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适用场合,了解不同运动规律位移曲线的拼接原则与方法。

4.掌握凸轮机构基本尺寸设计的原则,学会根据这些原则确定移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基圆半径、滚子半径和偏置方向,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摆杆长、中心距以及移动平底从动件平底宽度。

5.熟练掌握应用反转法原理设计平面凸轮廓线,学会凸轮机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概述

凸轮机构的传力特性

凸轮机构的设计过程(第

一、

二、三节共1.5学时)

凸轮机构运动学参数和基本尺寸的设计(1学时)平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1.5学时)

第六节 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设计(1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凸轮机构的型式选择。

从动件运动规律的选择及设计。

3.盘形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设计,凸轮轮廓曲线设计的图解法和解析法。从动件的设计,包括高副元素形状选择,滚子半径和平底宽度的确定。 难点:

凸轮轮廓曲线设计的图解法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空间凸轮机构与高速凸轮机构简介。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凸轮机构的运动学参数与结构参数的概念及其选用设计;应用反转法原理进行凸轮轮廓曲线的图解法设计时凸轮转角的分度,要注意从动件反转方向;正确确定偏置移动从动件凸轮机构在反转过程中从动件所依次占据的位置线;滚子从动件凸轮机构理论轮廓曲线与实际轮廓曲线的联系和区别等。要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

7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三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石永刚,徐振华.凸轮机构设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凸轮机构运动参数测试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

学生通过自学了解空间凸轮机构的应用特点和高速凸轮机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九、习题

3-1,3-3,3-5,3-6,3-7,3-8,3-11,3-12 8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四章 轮系及其设计

第四章 轮系及其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了解各类轮系的组成和运动特点,学会判断一个已知轮系属于何种轮系。

2.熟练掌握各种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会确定主、从动轮的转向关系;掌握周转轮系的传动特性与类型和结构的关系。

3.了解各类轮系的功能,学会根据各种要求正确选择轮系类型。4.了解行星轮系效率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5.了解复合轮系的组合方法,学会分析复合轮系的组成,正确计算其传动比。6.了解行星轮系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了解几种其它类型行星传动的原理及特点。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轮系的分类

定轴轮系及其设计(第

一、二节共1学时) 周转轮系及其设计(3.5学时) 复合轮系及其设计 (0.5学时) 第六节 少齿差传动简介(1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轮系传动比的计算。2.轮系的设计。 难点:

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新型少齿差传动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强调应用反转法原理求解周转轮系传动比方法的实质、转化机构的概念、正确划分基本轮系的方法。要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

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曲继方,安子军,曲志刚.机构创新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参观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

八、课外学习要求

9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四章 轮系及其设计

自学定轴轮系的传动效率计算、定轴轮系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封闭型轮系的功率流等内容。

九、习题

4-1,4-2,4-5,4-6,4-7,4-9,4-13,4-14,4-18

10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五章 其它常用机构

第五章 其它常用机构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了解槽轮机构、棘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式间歇机构及螺旋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和适用场合。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间歇运动机构 螺旋机构

摩擦传动机构(第

一、

二、三节共1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槽轮机构、棘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及螺旋机构的组成和运动特点。

2.简单螺旋机构与复式螺旋机构位移与转角之间的关系。3.摩擦传动机构传动比的计算。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液动、气动机构及电磁传动机构。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本章教学应侧重于概念分析,简要介绍这些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和适用场合。通过学习,开阔眼界和思路,扩大知识面,为机械系统方案设计提供一些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

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机电流体传动控制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

自学液动机构、电磁传动机构等内容。

九、思考题 5-1~5-4

11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六章 机械动力学

第六章 机械动力学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明确认识惯性力、惯性力矩对机械工作的稳定性、动载荷和输入力矩的影响,了解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方法。

2.了解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其分类,掌握机械平衡的方法。熟练掌握刚性转子的平衡设计方法,了解平衡试验的原理及方法,了解平面机构惯性力平衡的方法。

3.掌握机械运转过程的三个阶段,机械系统的功、能量和原动件运动速度的特点。了解作用在机械中的力与某些运动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

4.掌握建立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以确定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的基本思路及建立运动方程式的方法,能求解等效力矩和等效转动惯量均是机构位置函数时机械的运动方程式。

5.了解周期性速率波动的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调速原理及飞轮的设计方法,能求解等效力矩是机构位置函数时飞轮的转动惯量。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2学时 机械的平衡 1.5学时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4.5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的原理及平衡设计方法。

2.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机械系统真实运动规律的求解。3.机械系统运动的波动及其调节方法。 难点:

1.刚性转子动平衡计算 2.等效力(力矩)、等效质量(等效转动惯量的计算)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机械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运动学和动力学。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是由其各构件的尺寸、质量、转动惯量和作用在各构件上的力等许多参数决定的。只有根据这些参数确定出机械原动件的真实运动规律,才能进而对其进行运动分析,确定各构件的真实运动规律。了解机械的真实运动情况,是对机械进行动力学研究与分析所必需的。要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

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2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六章 机械动力学

3 唐锡宽,金德闻.机械动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刚性回转体平衡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

自学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图解法等内容。

九、习题

6-1,6-4,6-5,6-7,6-8,6-11,6-14 13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七章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第七章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整个过程,明确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目的及工作内容。2.了解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中应具有的现代设计观念以及机械现代设计和创新设计的特点,逐步学会在机械执行系统、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原动机选择过程中,正确灵活运用这些设计思想。

3.了解机械执行系统方案设计的过程和具体设计内容,学会根据机械预期实现的功能要求,进行功能原理设计的创新构思;学会根据工作原理提出的工艺动作要求,创造性地构思出合适的运动规律。

4.掌握执行机构型式设计的原则,学会运用选型和构型的方法进行执行机构型式的创新设计。

5.了解执行系统协调设计的目的和原则,掌握机械运动循环图的绘制方法。6.了解方案评价的意义、评价准则、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节 机械总体方案设计(1学时)

第二节 现代设计观念与创新设计简介(1学时) 第三节 机械执行系统运动方案设计(3学时) 第五节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举例(1学时)

(注:课内只安排2学时,着重介绍第

一、三节的部分内容,其余内容安排在课程设计进行时讲授)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内容和设计思想。

2.机械执行系统方案设计的内容和全过程,执行系统方案设计的具体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机械现代设计方法。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机械总体方案设计是机械产品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产品的功能是否齐全、性能是否优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总体方案设计阶段的工作;执行系统的方案设计是机械总体方案设计的核心,对机械系统能否实现预期的功能以及工作质量的优劣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

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4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七章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机械创意组合设计实验,机械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

自学现代设计观念与创新设计、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原动机的选择、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举例等内容。

九、思考题 7-1~7-3 15

推荐第8篇:课程教案

篇一:课程教案

教研室: 针灸基础教研室 课程名称: 《经络腧穴学》 专业(层次):针灸推拿学(本科) 教材:“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章节:第二章 腧穴概述

(一) 学时: 2学时

教研室: 针灸基础教研室 课程名称: 《经络腧穴学》 专业(层次):针灸推拿学(本科) 教材:“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章节:第二章 腧穴概述

(二) 学时: 2学时

教研室: 针灸基础教研室 课程名称: 《经络腧穴学》 专业(层次):针灸推拿学(本科) 教材:“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章节:第二章 腧穴概述

(三) 学时: 2学时

篇二: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除模板上已经加粗的内容外,教师编写的信息字体都不要加粗,封面上的字体大小为

仿宋小三,正文部分为宋体小四,且请将红色提示部分内容删除。)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 编制人:付媛洁 编制单位:建筑系

编制日期:2013年 11 月 20 日 审核人: 系部主任: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教务处制

年 月 日

目 录

(本页的目录内容是参考,实际做时请自动生成目录)

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设计

(三)考核方案设计

(四)教学组织形式

(五)教学材料

(六)说明

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1

1、教案头

2、教学过程设计

(二)教学内容2

1、教案头

2、教学过程设计

(三)教学内容3

1、教案头

2、教学过程设计

(若还有内容,请往下增加)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 学时:72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3 所属系部:建筑系 授课对象: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 制定时间: 批准人: 课程团队负责人及成员: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1)能力目标: (2)知识目标: (其它目标:有则写,无则不写)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一般指一级项目内容,根据实际内容增减表格行数)

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一般指二级项目内容,根据实际内容增减表格行数)

4、教学进度表设计(本表不含节假日,能力训练项目编号即上表的编号)

5、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

篇三:编织课程教案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新海实验中学苍梧校区

七年级巧手编织

笔 记

教师:时间:2011年9月

活 动 制 度

为了使校本课程活动规范化,制定以下规章制度:

一、每个成员必须遵守活动时间,不迟到。

二、有事应及时向任课老师请假,不无故缺席。

三、每次活动完,都要有专门人员打扫卫生、整理物品, 不损坏公共财物。

四、在活动中认真观察、注意力集中,无追逐打闹现象。

五、每学期对表现突出的成员给予表彰。

指导思想:

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他们在“做”中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认识客观世界,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对事物的感知是否符合事实。学生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都是通过“做”形成的,他们的兴趣、动机的形成,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都是通过“做”进行的。

中国手工编织历史悠久,是中国劳动人民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劳动人民运用各种材料,通过手工劳动,编织出各种各样手工作品,近年来手工编织的各种围巾、披肩、手套、成衣、工艺品在国际市场上深受青睐,由于纯手工的制作一个工作日才能完成少量的作品,无法大量生产,商品凝聚着大量的劳动价值。因此已经引起了抢购手工编织物的热潮:手工编织是一种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古老艺术,它所编织出来的各种作品有着无穷的魅力,五花八门的个性编织作品,让世界一流服装大师也为之兴叹,而各位编织大师在各种花色、线质、艺术的编织中享受到手工劳动的原始快乐。

编织既是一种手工劳动,又是一种休闲方式,既能得到劳动果实,又能促进身心健康,用棒针、钩针、刺针等工具,在色彩多样的花式材料的配合下,通过灵巧双手的劳动,构编出了一个我们编织小组学生的美好心灵。

活动计划

“手编”是一种简单、随意的编织方法,从来没有被人们所重视。我在进行棒针教学和钩针教学的过程中,因为经常出现缺乏由浅入深的学习台阶,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困难,如:不能熟练使用针;手指僵硬不灵活等。这就更加合我强烈地想把手编整理成课,让学生通过《手编》课的学习,来解决以上两个难题。在手编过程中,手既是工具,又是模板即大手板,具有双重作用,而且用自己的手感觉明显,运用灵活随意变化,针法多样,学生越编越有乐趣。一学就会,一会儿就勾成一个小辫。然后,再教给学生们简单的针法,勾成一片、元、小帽子、各种花样等,随着针法的熟练及各种花样的学习,学生积极性会大大提高,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已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一些编织的方法,提高了手的灵活程度。同时为学习“棒针编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手编》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引导学生会关心他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学习素养。

活动记录

校本课程记录1 篇四:地方课程教案

修文县小箐乡中心小学地方课程教案表

教案是个人的心路历程,闪动着教师的美丽心情! 1 2 3 4 篇五: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参考格式

《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适用专业:化学工艺

编制人:单小刚

编制单位:山西潞安职业中专 编制日期:2014年2 月 20日 审核人:

系部主任: 冯云峰

目录

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设计

(三)考核方案设计

(四)教学组织形式

(五)教学材料

(六)说明

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案头

(二)教学过程设计

《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化工操作设备与维护》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 学时:204 课程类型: 核心课程 学分: 所属系部: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制定时间:批准人: 课程团队负责人及成员: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是以化工单元操作各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的核心设备为载体,结合学校实训条件设计七个学习任务将化工单元操作分成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同时将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成7个项目,每一模块对应一个学习任务。采用行动导向方式组织教学内容,编制学习任务任务书、工作页、指导书。在具体的教学任务设计中,最初是学习职业经验性知识,最终是基于经验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关于理论知识及拓展知识的学习,先以工作任务按行动导向的方法组织经验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并融合必要的理解性知识。

课程知识目标:化工单元操作的任务和作用;掌握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化工单元操作的计算方法;化工单元操作典型的化工设备及相关的化工工程实用知识;化工单元操作基本原理在实际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职业能力目标:能够用工程和经济观点处理遇到的各种化工单元操作的问题;会筛选恰当的单元操作去完成给定的生产任务;在设计设备计算工作中能寻求出所需的经验数据以及适宜的公式;能管理设备的正常运转,找出故障的原因并及时排除;应具有强化设备与初步创新的能力。 方法能力: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能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能立足专业,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能力:具有团结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

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从初学者到岗

位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发展。

推荐第9篇: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2008年第6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博客同时发布]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6/80343/index.shtml

[“中学历史课程网”同时发布]

http://hist.cersp.com

◆ 主

编:朱汉国 赵亚夫

◆ 执行主编:聂幼犁 任鹏杰

◆ 编

委:朱汉国 赵亚夫 聂幼犁 任鹏杰 李惠军

黄牧航 张汉林 何成刚 张斌平王 磊 夏辉辉 王宗琦 沈为慧 张振鸿 李 杰 吕准能 张才能 王 涛

◆ 本期责编:任鹏杰 何成刚 黄牧航

目 录

◎ 编者寄语 ◎

峰峦处处寻宝人/张斌平

◎ 作业点评 ◎

河南邓州周蔚、王晗、陈会亚、李明等作业/聂幼犁点评 河南驻马店西平历史一班李洁作业/张斌平点评

◎ 简报选萃 ◎

第4期班级简报选/新疆伊犁巩留2班 第4期班级简报选/新疆伊犁巩留1班 第5期班级简报选/河南新乡辉县历史1班 第4期班级简报选/山西临汾历史培训

1、2班

◎ 研修感言 ◎

关乎于“人”的历史

rjlslhy(学员)[夏辉辉点评] 992857学员 初高中衔接大家都来出谋划策 桂 林[夏辉辉点评] 魏玲玲 魏玲玲 杜 鹏 井立胜

◎ 团队公告 ◎

新开公共电子信箱敬告学员/历史课程专家团队 ◎ 特别链接 ◎

2007年《全国历史新课程研修简报》

● 编者寄语 ☆☆☆

峰峦处处寻宝人

· 张斌平·

连日来我们与学员共冒酷暑,共同探索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创新之路。这种改革创新最终要落在课堂上,新课程培训就是为此所做的准备。因为我们知道课堂的重要性,课堂是一种唤醒,课堂是用生命的热情唤醒生命的热情。学生的生命热情需要教师去唤醒和点燃,这意味着教师的生命热情首先被唤醒被点燃。新课程培训,正是这样一种唤醒和点燃。

如果说学员们因第一天网络技术故障接,参与培训的热情遭受了一些打击,那么后来随着技术故障的排除,随着学习的深入,大家的参与热情日趋高涨。无论是大家的作业,还是论坛的发帖,都让我们感到了这种点燃、这种唤醒!

是啊!培训引起大家对课堂细节的持续关注,对教材内容的大胆质疑,对视频内容的有力商榷,对历史教育的重新思考,对自我职业价值的重新探索。专题教学优势何在,整合资源如何必须!观念更新打开心扉,课堂案例开路先锋!

与其说我们共同呼唤新课程,共同拥抱新课程,还不如说我们一起探求历史教育的价值,一起关注未来公民社会的生存,一起担当家国民族的责任!我们就是从事历史教育的守卫者,呵护着历史教育的精神家园。

阅读着大家的作业,浏览着同仁的发帖,时而心里泛出一种喜悦,时而某种担忧涌上心头——学生初中的准备不足怎么办?高考不改怎么办?课时不够怎么办?教师的学养不足怎么办?学校的条件不足怎么办?„„一时间,云雾缭绕,峰峦叠嶂,不知身在何处!刹那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不知路在何方!

然而,牢骚抱怨终归去,办法总比困难多!一个个帖子,一篇篇作业,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一种点燃的激情,确确实实感受到一种反思的智慧,一种唤醒的力量!作业的字里行间,发帖的细微之处,时常有智慧的灵光。

问题与成功同在,困难与希望同行!我们是“峰峦处处寻宝人”,我们企盼成功,但我们不能仅有憧憬,还得靠扎扎实实的行动!

● 作业点评 ☆☆☆

【河南邓州周蔚、王晗、陈会亚、李明等/作业】

今天的视频,你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点?请谈谈你的独到感悟与体会。 “专题式教学下如何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是我们颇感兴趣,也是印象较为深刻案例和问题。历史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教师在备课中和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好各周蔚种教学资源,有利于历史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1.教材资源。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整合教材不仅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真正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图文并茂是历史教材的一大特色,历史教材中选编的大量历史图片,是对教材相关内容的补充说明,是历史教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选择使用图片的时机,帮助学生“以图记史”,使学生能够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理解教材的能力。

2.图书馆资源。图书馆中与历史有关的书籍很多,如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报刊、历史文学作品等。教师在备课中,要利用图书馆资源,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引用其中的一部分来支持或补充教材内容,加深教学的科学性,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学习的习惯。

3.历史音像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教材内容有选择地利用音像资料,应该尽量选取历史纪录片,最好是当时的历史资料。这样既避免了纯粹书面学习的枯燥,又能科学而直观地展现历史。

4.网络资源。历史网络资源包括的种类很多,除了人们已经普遍熟悉的专业网站(包括与历史学科有关的的网站和各个博物馆、图书馆、历史景点的专门网站)以外,大量非专业网站中丰富的历史主页、与之有关的各种资料、远程网络教育网、各大基础教育网等等,都可以成为历史课程资源。互联网上的历史教学资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历史教学课件和课件素材、历史教研活动信息、历史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历史教育教学论坛和历史图书、杂志、期刊和报纸等。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利用搜索引擎进入专业网站,获取相关的资料。

5.历史遗存。历史遗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教师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历史遗存,备课时利用这些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地补充和完善,帮助学生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历史。

6.教师和学生等人力资源和社区资源。教师在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同时,要加强与本学科教师以及其它学科教师合作,提倡集体备课。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之一,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基础上,围绕着转变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行教学设计。另外还要注意利用社区资源,把社区资源和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历史教学的内涵。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的补充资源,注意它的有效性,代表性,对比性等,以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专题式教学下资源合理利用,以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点评专家/聂幼犁:

1.你们的关注很重要!没有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和支撑,就很难实现课程改革。 2.如果是一起讨论的结果,望以后在每一个人递交的作业上都联合署名,不要只署自己的名字。否则,俺在无法打电话询问的情况下,只好“无厘头”地猜“迷”啦!俺灵性不够啊,猜错的概率一定高达百分之九十九,555……

【河南驻马店西平历史一班 李洁/作业】

从专家在探讨有关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何处理时,我对此有如下看法:

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之本,历史教学应该依据教材而进行。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我们有的教师是在“教教材”,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孰不知这种“教教材”,只是让学生获得了一些感性知识,历史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和简单的理解上,未能形成“历史思维”的方法,当然,学生也就不具备所谓的历史的时空观和发展观了。而新课标下的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处理教材的新观念,那就是怎样去“用教材”。所谓“用教材”,就是把教材当作教学中传授知识的载体,它不停留在教材讲了些什么,而是在更多启发学生明确为什么?为什么与什么之间还有什么?突出知识之间的外在与内在的联系,从“史论”角度来提高学生对教材已表述的知识的理性思考。

如,新教材将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华侵略的五次战争(其实只有四次,中法战争没有归纳进来)归列在一起,重在向学生阐明“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实质性的问题,可是对每次侵华战争的叙述又很精简,但却对列强在华的罪行,不仅用文字进行了说明与解释,还配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这是为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去“用”好教材了。又如,“鸦片战争的影响”,新教材只有两句话:“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的余地。新课标下只有依据教材,深化认识,又不拘泥于教材,才是历史教学的真谛。

●点评专家/张斌平:

学生是历史教学之本,学生的发展是历史教学之本。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种而为达成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而服务。“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之本,历史教学应该依据教材而进行”这种认识是这次新课程一定要抛弃的观念。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的前提动力。

● 简报选萃 ☆☆☆

△△△ 新疆伊犁巩留2班 第4期班级简报选

1.培养学生利用课前预习消化掉基础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是上好课改后历史教学的大前提。

课改后的历史教学大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变了以往的教师代替分析的学习方式,课上的主角是学生,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感、自悟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一般情况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基础知识融入与析文当中,教师下放读书权、思考权、想象权,从而带领学生有重点的深入学习。但这种学习开展的大前提就是要有良好的课前预习,只有在预习中消化基础知识,作到熟读课文,才能保证40分钟内的学习任务顺力完成(我校的学生己基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并做有预习笔记)。

2.课上要把合适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读书探知。

·开展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 ·给学生质疑的时间与空间。 ·允许学生表白自己的见解。

3.教师要熟备课、深备课,教学中摆脱书本、课堂的束缚(该渗透的渗透,该挖掘的挖掘)。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良好的开端,课后的拓展延伸是美满的结局。(带兴趣开始,生思考而结束)

5.提问做到提纲挈领,“一石激起千层浪”,杜绝泛泛而问,问题的处理上,应是问题来源与阅读,问题的解决也应解决与阅读中。

6.恰当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调控、点拨作用。

·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巡视作用。(状况、适时调整点拨) ·用你的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你的深入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火花。

△△△ 新疆伊犁巩留1班 第4期班级简报选

今天关于经济史的讲座,专家深入浅出、认真细致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对其中的一句话感触最深: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学习,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再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缺少的不是具体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是专业能力和史学功底。这句话说的真是一针见血,也让我猛然警醒。我难道不是这样吗?作为历史老师,学生对我们是寄予厚望的,他们认为历史老师就应该是知识渊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但现实是我们很多人不具备这些能力,至少我觉得我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记得有次上课时我也忘了讲得什么,下课时,有个学生非常真诚的对我说:老师,你太有才了。当时我真感到惭愧,我可能就是把我头天从网上看的和电视上看的拿来用了用,学生就如此。那我要真是学富五车的人,那学生还不崇拜死我啊。所以,学生的一句不经意的话,却再次成为我前进的动力,为了成为知识渊博的好老师我要更加努力。 介绍一下我的简单读书法:实际、自己、奠基。即:

1、读对实际工作有用的书

2、寻找让自己心灵震动的东西

3、写下积淀素质的文字。

△△△ 河南新乡辉县历史1班 第5期班级简报选 今天的视频中给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如何欣赏历史上的文学艺术?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视频中讲了四点。这四点对于我来说确实有很大的难度。例如,第一点: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够感受。如音乐、书画就不能仅靠教师的讲述,要在音乐和书画作品的欣赏中感受。我是一个五音不全又缺乏美术知识的人,要做到把学生引入音乐和书画的情景之中,去感受音乐和书画的美,确实难度很大。再加我们是农村学校,教学设备也很简陋。第二点:给学生欣赏的时间,要让学生去:“品”,而不是“灌”,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指导。这一点对于教师和学生同样有一点难,学生只是一个高中生,他们同样缺乏响应的音乐和美术知识,要做到欣赏这一点,我觉得有点难。第三点: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文艺作品的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历史,感悟历史。这一点要真正做到也有一定的难度。

△△△ 山西临汾历史培训

1、2班 第4期班级简报选

爱上必修三,必修一显得沉重,必修二比较繁琐,从我本人来看更钟情于必修三,以文化和文明作为主题。其中除了重大的思想发展外,文学艺术的鉴赏部分也尤为有趣,以前文化艺术部分总是作为尾巴一样毫不重要的放在最后的一两章节,甚至还是小字部分,这样很多学生明显的对这一部分非常不重视,其实文学艺术的历史是人类文明最主要的代表之一,也是对我们日常生活审美影响最为直接的部分,所以能将文化作为专门的主题列一本书来学习,确实体现了课改后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其中关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这一部分既是对希腊文化希腊历史地位的肯定和强调,同样也使学生对那一时代的辉煌文明对今天的影响有了认识,哲学、建筑、美术……虽然几千年已经过去了,但那个时代的痕迹仍然是整个欧洲的骄傲,它的足迹也遍布整个欧洲的土地。文化艺术的鉴赏这一部分内容也要求历史老师成为一个通才,对音乐、美术、书法、文学、建筑、哲学、文物都有一定的了解,或至少是有一定的鉴赏水准,这个要求我们主动的学习,甚至是向其他科目的老师直接请教,或上网查阅相关知识并作出一定的研究。历史的人文价值不光是体现在学生身上,其实更直接是要从老师自身来体现。

杨玮点评:李正红老师对必修三用了“爱”很率真,希望这份激情常在,但也要培养自己对必修

一、二的“爱心”,否则她们会伤心的。

● 研修感言 ☆☆☆

关乎于“人”的历史

rjlslhy(学员):

当前的历史教学的灵魂是人,这是旧教材中没有的。旧教材很少提到人,在新教材中我们发现它的灵魂就是人,专制王朝的统治,多次提到人.我们穿行在过去的人和事中。

◆◆◆历史团体/夏辉辉点评:

您说得非常对!新课程、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服务于人生,大的方面而言服务于人类,小的方面而言服务于学生。过去的旧教材里,我们学的都是一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在这些叙事里面,有伟人,却没有平凡的人,有英雄,但鲜有百姓,于是这些看似生动的历史人物却与我们学生距离非常遥远。学生知道了许多历史大事,像背账本一样背诵着历史大事年表,但要他说出历史对于当下的借鉴却十分茫然。新课改目的就在于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992857学员(新疆乌鲁木齐市历史1班):

上大学时学历史专业是被调剂的,没考虑过价值问题,工作了,常常想说服学生好好学历史时,考虑了其价值问题,但是深受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影响的我,能向学生说的历史价值就是一句“以史为鉴”,而我们所教的历史知识的内容又以大量政治史内容为主,学生要从中借鉴的似乎只能在制定什么政策时才用得着,但显然,我们所教育的学生将来需去制定什么政策的人少之又少,这普普通通的公民们学历史做什么用呢? 新课程中说得好,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要教给他们自信力,这才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本质,这才叫以人为本,精英式教育早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初高中衔接大家都来出谋划策

桂 林(河南省郑州市市辖区历史2班02):

高一学生缺乏相应知识和能力基础:在今天的专题学习中,我对第二个讨论问题 也有一些感受。比如,我们河南初中历史课虽然按照国家标准开设,但由于中考是开卷考试,所占分值又比较低,导致很多学生都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还有一些学校的历史课经常被其他学科所挤占。由于初中教学的不到位,致使很多学生的历史知识较差,很难适应课改后的教学模式。必修一中外政治史是他们首先要学习的模块,起点高,内容难,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肯定是稀里糊涂不知所云 。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就会下降。面对这种现状,我很赞同专家的建议,利用一周时间指导学生学习介绍中国和世界历史概况的书籍。通过这种预科培训来弥补学生知识模糊混乱的缺点。作为老师,更要主动适应课改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团体/夏辉辉点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历史教学解决了繁难偏旧的局面,但高中专题史的教学模式,拉大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距,再加上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不重视,更加大了这一差距,直接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困扰,不仅是学生基础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够,更重要的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与基本能力没有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初高中历史教育的衔接问题成为新课改地区高一教学起步的重要一环。初高中历史教育的衔接,除了有历史基础知识的补充外,还有历史学习兴趣的提升,高中历史学习基本方法的介绍等。

魏玲玲(山西长治长治历史三班):

大家都知道新的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的,而学生在初中时主要学的是通史,对大跨度的专题史既缺乏认识又一时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适应的阶段,比方说视频里举到的例子,现在有许多学校在高一开新课之前都有一个预科教育,向学生来介绍一些中国大事年表和世界大事年表,也就是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有个感性的一认识,以备学生在在高一学习新课时能够很好的把握教材。除了有预科教育之外,还要有导言课,让学生从身边的细节来爱上历史,更好的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更好的认识历史,爱学历史。

杨华平(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历史班):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均没有学过政治文明这个概念,此前的政治和历史教科书也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学生对政治文明的理解十分茫然。因此,建议编辑者或教师在“导读”一文中对“政治文明”作必要的阐述。

政治文明是人类活动的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为核心的政治成果总和,是人类政治进步的标志。为了追求政治文明,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随着制造和使用工具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逐步以智性、理性、人性战胜了物性、本能和兽性,逐步摆脱了蒙昧和野蛮,实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步入了现代文明的时代。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精神状态,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规范要求,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在政治文明的三维结构中,每一个部分都有体现其精神实质的可视为内在灵魂的因素。正确地揭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对于研究政治文明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其包含的基本内容来看,政治文明的基本结构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价值取向。政治发展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反映的是人类对于美好政治生活的期望和向往。确立什么样的政治价值观,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二是制度设计。解决人类政治问题的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所谓制度安排。人类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把人类的政治活动规范在制度的框架之内,从而实现了政治的稳定性。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三是观念形态。政治的观念形态对于一国政治的发展确实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政治文明的条件下,现代政治观念通过其普识化、世俗化的途径广为流传,直接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政治行为。四是治理技术。政治领域的很多问题,既有价值取向的问题,又有政治技术的问题。随着政治文明的推进,人类在解决政治问题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

杜 鹏(新疆伊犁巩留历史一班):

“学生学习必修1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怎么办”对我的帮助特别大,下面来谈谈我的认识。

第一,个人认识高一的学生在新疆新课程改革开始后有可能出现下面几个问题:

1.部分历史知识没有学习,和高一新课程衔接不上。特别是世界古代史的部分知识。

2.已经学习了的知识,由于中考不考要求低,大部分忘却! 3.缺乏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特别是女学生。

4、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收集部分资料,这一点新疆大部分地区的学生由于条件限制,根本做不到!

第二,对于专家们给出的部分意见,谈谈个人的想法。

1.专家们对初高中知识衔接的意见,比如办知识夏令营,让学生自主看一些比较简单的通史,估计在我们伊犁地区很多地方办不到。

2.专家们给出的第2个建议非常好,从平时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历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这个方法很不错。

3.从昨天的视频上,我想出了一个帮助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就是教师利用学校的资源收集相关资料,在上课前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从而帮助不方便的学生收集学习必需的历史资料。

井立胜(河南开封市区历史一班):

在这一专题的视频中,几位专家谈到,针对即将接触到新教材的高一学生,他们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如通史知识的匮乏,阅读思考提问及讨论问题能力的欠缺,加上对历史学科没有太大的兴趣,学习新课程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提出教师的对策:如编预科教材,辅助阅读材料,教给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特别提到“导言课的设计”。专家举了以“导言课设计”一个例子,涉及三个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方面:学习历史的价值;历史学习的方法;生活中的历史,并讲到三个方面的相关内容,很受启发。 我感到还可以设计两个方面:1.什么是历史;2.自己能够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有哪些。对历史的含义问题,虽然无一个标准的说法,但仍然可以激发其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给出“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等作为参考。对第二个问题,相信学生一定能给出相当多的答案:历史课,书报,评书,电视(百家讲坛,探索发现,历史剧目)博物馆,旅游,家里的老照片,城市的变迁等等。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兴趣,教师也可趁机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做铺垫。

● 团队公告 ☆☆☆

新开公共电子信箱敬告学员

由于网络不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广大学员的作业及各班级学习简报不能正常提交,即使提交了也不能正常显示,这严重影响了此次培训的效果。鉴于此,我们专门开通——

教育部高中历史远程培训公共信箱 hechenggang@ncct.gov.cn 热烈期盼大家将历史远程培训中的(1)培训心得与感悟、(2)班级培训学习简报、(3)本地学习情况综述、(4)历史培训中的精彩花絮,发给我们,有价值的内容将会收录进《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再次感谢大家,希望大家在培训中学有所获!

历史课程专家团队

● 特别链接 ☆☆☆

【编者按】此次远程研修的课程专家,大都参加过教育部2007年秋季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由朱汉国、赵亚夫、任鹏杰、王雄主编,黄牧航、张汉林、何成刚、束鹏芳等共同编辑的2007年《全国历史新课程研修简报》,内容丰富扎实,颇值得细加研读,特别推荐给学员朋友们阅读参考。

链接地址: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博客“2007新课程远程研修”专栏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6/80343/cmd.shtml?do=blogs&id=89726&uid=80343

2.中国历史课程网的“精品推荐”专栏的“2007年全国课程远程研修简报” http://hist.cersp.com

推荐第10篇:完成历史拓展型课程

完成历史拓展型课程(或历史探究型课程)开发报告:

(1)内容要求

课程名称(包括课程开发的说明:目的、条件等) 课程定位、课程编制、课程实施

(2)质量标准

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有逻辑性、有操作性

达到内容质量的各项标准

其中有一项内容的部分没有达到质量标准其中有一项内容存在明显的质量缺陷其中有一项以上内容存在明显的质量缺陷可评为优秀 可评为良好 可评为及格 可评为不及格

第11篇: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与兖州相交的历史名人

兖州六中高二历史组

2013年3月

一.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给体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创办“个性化”学校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结合本地经济、文化特色和社会的需要,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来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东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水泊梁山,素有“东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称,是山东省鲁西南大都市的经济中心。兖州历史悠久,公元前21世纪,夏禹划天下为九州,兖州为其一。在四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中,兖州相继为郡、州、府所在地,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兖州文化深厚,现有古代遗址200余处,是全国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保存最系统、完整的地区之一,馆藏文物现有1.2万件。兖州素有“端信、尚贤、兼容、乐善”的优良人文传统,四千年来世代传承。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这是取之不尽的历史宝藏。我们历史教师应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媒体,采用情景体验、课堂互动、讨论交流、专家咨询、课外拓展、社会调查走访等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完地方文化资源的研究”所属的历史校本课程《与兖州相交的历史名人》重要组成部分。该教材选取了兖州地区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为素材。旨在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以及相关事件的学习、了解,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科学地分析、认知我们民族的先辈,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以期引导学生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勤奋勇敢、团结协作的时代精神加入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学情分析

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大都是90后出生,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发展、融合的时代,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之下,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中,他们崇拜的是影视明星,热衷的是洋人节日,追求的是时尚,而他们对于家乡的历史名人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习,增强作为安徽人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树立起努力学习报效家乡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 游孔孟故里 评风云人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兖州在古代重要地位、正确评价李白、吴道子等文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难点】

1.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

以影音、图片资料为载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情景体验、课堂调查、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课外拓展、专家访谈与咨询等形式展开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影音图片资料。 2.学生准备:收集兖州地区与文人相关的地名,食物与它们的由来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电影《孔子》片段,由学生介绍兖州地区与之相关的地名如少陵台等从而引入新课 进入新课

(一)李白

李白是闻名世界的伟大诗人,他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入籍瑕丘(兖州),直到上元三年(762)病死安徽当涂,其间二十多年,行踪虽飘忽不定,但妻子儿女均安家兖州,兖州成为李白的第二故乡。他常在兖州迎宾酬唱,游览赋诗。兖州城东泗河西岸建有青莲阁,奉祀着李白及儿女塑像,表达了兖州人民对诗仙太白的怀念与敬爱。

说故道事:李白在兖州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和《东鲁门泛舟》等40首诗篇,被后人世代吟诵。而作为诗仙的李白一生与酒结缘,堪称“诗酒英豪”,自然有不少诗酒趣事。其中一趣事是,唐天宝五年(746)秋,李白忽发逸兴,骑马到城北郊寻朋友范居士饮酒。也许他太迷恋田野景色,也许他光想着饮酒了,竟信马由缰地在郊外迷了路,马蹿入了野草丛中,李白那身裘衣上沾满了苍耳(俗称糨子),等找到范居士家,他的朋友笑着帮他摘除苍耳,两人一番畅饮后,李白酣醉而归,写下了那首《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的诗篇。

教师进行相应的介绍,引入历史上对李白的一些评价将学生分组讨论李白诗歌特点和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由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回答相关问题,然后又老师做小结。

(二)吴道子

吴道子(约685-760),唐代著名画家,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曾在兖州瑕丘(即滋阳)当过主管典狱捕盗之事的县尉,这大约是在他任内教博士之后的景龙年间(707-710)。少年时,家境贫寒。据史料记载:“未弱冠,穷丹青之妙,称画圣。”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当他漫游洛阳时,玄宗闻其名,任以内庭博士,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吴擅画佛道人物,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作佛道宗教画三百余间,形状各不相同,笔迹洗练劲爽,对后世的宗教人物画和雕塑,都有很大影响。吴也画山水,苏轼认为:“……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毕矣。”

说故道事: 吴道子任瑕丘尉时,在民间还流传了两个小故事。一说吴道子捕得一盗,由于看管不严,盗徒越狱逃走了。吴道子根据此盗徒受审时留给他的印象,画了形貌通缉图,分送周围各县,终于在汶上按图捕回。此传说记于江勤的《鲁驿书典》。说明吴道子年轻时的目识心记能力与高超的画艺,已非常人可比。二说据《滋阳县志》,在滋阳城北二十里有一条河,叫泥河,发源于曲阜姚村的变巧泉,在变巧泉南的河上有一桥,名叫“画马桥”,就是因吴道子在桥上画马而得名。相传吴道子曾在桥旁土屋的壁上画了一百匹马,因马画得栩栩如生,刚画完,马就从墙上跑下,过桥向四处跑去。所以人们就把这座桥叫“画马桥”了。

关于吴道子“日画嘉陵三百里”的传说,更是神奇。相传玄宗皇帝把他召进洛阳,限他三个月之内画出嘉陵三百里盛景,若画不出,定要问罪。吴道子温游嘉陵江后,回到宫里并不急于作画。玄宗皇帝所限三个月的时间快要过去了,这一天,他才在大同殿内数丈长的粉壁上作画。经过他的神笔挥舞,结果不到一天时间,嘉陵江三百里的绚丽风光,全部展现在大同殿上。玄宗一见大喜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在此之前,名画家李思训,也曾在大同殿,以数月之功,画过嘉陵江水),你真是活神仙!”从此玄宗皇帝赐给他“内庭博士”的官职,留在朝中任用!! 播放吴道子作品图片,谈一谈吴道子作品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最后结合所有内容正确评价李白、吴道子对古代文化的贡献

课堂小结

老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通过相互探讨和学习,我们主要了解了文学和艺术领域两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学习如何正确认识文学与时代发展之间关系的方法。 课外拓展

举行文化故地一日游活动

第12篇: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天下第一属豆村 (西安市周至县终南镇豆村)

一.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给体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创办“个性化”学校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结合本地经济、文化特色和社会的需要,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来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中国最大的庄,笑言为石家庄。但中国最大的村是豆村,可不是笑言。豆村之大全国有名,号称“天下第一村”。豆村在唐宋时,所属乡名不详。明清时属豆村里,清末至解放时分别属豆村所、终南联保、终南乡一保。解放以来,豆村先后归属及名称为终南区豆村乡、终南乡豆村、终南公社豆村大队。豆村大队辖豆村、郭家洼、斑竹园、七里路、挂面房5个自然村34个生产队。1984年公社改乡镇、大队改村,又恢复为终南镇豆村,豆村现在被划为四个行政村:豆一村、豆二村、豆三村、豆四村。这四个行政村,各直辖就近的一个自然村:豆一村直辖斑竹园村,豆二村直辖七里路村,豆三村直辖挂面坊村,豆四村直辖郭家洼村;共计35个生产组,面积40公里,人口15000多,全村北有12条街道,南有9条街道,共有24条丁字街。

豆村文化深厚,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这是取之不尽的历史宝藏。我们历史教师应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媒体,采用情景体验、课堂互动、讨论交流、专家咨询、课外拓展、社会调查走访等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完地方文化资源的研究”所属的历史校本课程重要组成部分。该教材选取了豆村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作为素材。旨在通过对这些历史相关事件的学习、了解,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科学地分析、认知我们民族的先辈,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以期引导学生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勤奋勇敢、团结协作的时代精神加入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学情分析

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大都是00后出生,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发展、融合的时代,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之下,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中,他们崇拜的是影视明星,热衷的是洋人节日,追求的是时尚,而他们对于家乡的历史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习,增强作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树立起努力学习报效家乡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 豆村历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豆村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古代历史变迁

【教学难点】

1.正确看待和了解村庄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以影音、图片资料为载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情景体验、课堂调查、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课外拓展、专家访谈与咨询等形式展开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豆村的一些影像资料,由学生介绍豆村与之相关的地名等从而引入新课 进入新课

村名所来,其说有三:一说:商末周初(前11世纪)就有部分西周贵族居于此,约500人以上,在此为古公亶父迁歧,文王作沣做准备工作,并精于制作以“豆”的青铜器、陶器等。故取名:豆村.“豆”是古代一种食器,“豆”字是一个象形字,字中的“口”是锅,上面一横是锅盖,这是西周时期生产一种食器而留下的名字,做“豆”的村子因此成为豆村。豆村在西周时期终南古城的南塬上,距终南故址近一公里,以亭子坡为界,亭子坡因比古城地势稍高,故在西周及秦汉时埋有大量达官显贵的陵墓。

据史载:武王灭纣后,建立了大周王朝。他把三弟伯安的儿子旺封为矢侯,令其在关中建国。矢侯请人查看风水,发现豆村这块地方是块不错的风水宝地,于是就决定定都于此。西周建国八百余载,物阜民丰,国家太平。建立在豆村的矢侯国,更是极尽豪华奢侈,天下珍宝,尽收宫中。后来周室王朝分崩离析,诸侯割据,互相讨伐,矢侯国君见大势已去,国小不敌,仓皇出逃。逃走前将大量珠宝埋于地下,以待时机。后历经千载,这些宝物数经劫掠,损失惨重。其中史有记载的一次最大的劫掠,是曹魏大将夏侯惇驻军古镇终南(终南故称泥寿县)时,得知豆村曾是矢侯国都,派兵挖宝,盗走了不少宝物。90年后,豆村以及周边村子的许多村民也曾在此疯狂挖宝。1996年省考古队来到豆村考古,发现这里有西周墓葬6座,东周墓葬6座,还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制品,进一步从理论上确立了这里曾是西周时的一个重要诸侯国——矢侯国遗址。周至县政府于2005年11月20日树立文物标志碑,从事实上证明了这里就是当年的矢侯国遗址。

二说:元末明初,盗贼峰起,民不聊生,明王朝为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倡导百姓筑城而居(时百姓称:唐塔汉冢朱(猪)打圈)。豆村当时由10多个小村庄联合筑城,其城筑起形似椭园,象一颗大豆。故名豆村。

三说:豆村是由10多个小村庄北竹园、丁家巷等合并成村,俗语曰:拼合为“斗”,偕音豆。得名豆村。

(二)豆村辖区

豆村第一村辖豆村东南部和斑竹园1个自然村。1984年5月设立,斑竹园位于终南镇南偏西3公里处,唐时斑竹园村周至司竹府竹园的一部分。东汉八年就有人在此居住,因村周围多为斑竹园而得名。

豆村第二村辖豆村西南的和七里路1个自然村。 七里路位于终南镇5.5公路处,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村民由豆村迁此定居住,因距故乡七里,故称七里路。

豆村第三村辖豆村西北部和挂面房1个村(实际为1个小组)。

豆村第四村辖豆村东北部和郭家洼1个村。有11个村民小组。

郭家洼位于终南镇偏西1.5公里,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郭姓人由外地迁来较低洼处定居,遂名郭家洼。

(三)豆村历史遗址及其相传 豆村的古城墙、是知了名的。古城墙由三部分组成:城墙。城墙是明代修筑的,据说,明以前都是些土围子,就像院墙一样。明朝以后,“高筑墙,广积粮”,百姓为了自保,全村动手,联合修建了一道固若金汤的豆村古城。城墙底宽约

15、6米,顶宽3到4米,城墙顶的外沿修有厚厚的女墙,女墙高约两米,有圆孔可查看敌情,有城垛可供向外射击。城墙高不到20米,绕城一周,总长约为4600余米(9.3里),修城墙所用土方量约为700000立方米。护城河。护城河可以说是豆村的一大靓点。修城墙时所用的大量的土,绝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用护城河挖出的土。城墙修好了,护城河也挖成了。护城河深3米,宽约30余米,绕城一周,长约6000余米。挖出的土方量约为5000余立方米。修城墙所用的土,绝大部分都是从护城河里挖出来的。这么大的土方量,都是人们用鐝头一鐝头一鐝头地挖下来,然后一铣一铣地扔上岸,再一筐一筐吊到城墙上,最后再一锤一锤地夯实在,其工程量之浩大,不亚于秦始皇当年修长城(秦始皇修长城役使的是全国老百姓,豆村城墙只是本村人)。城修好了,护城河也挖好了,人们又挖了一条直通田峪河上游的一条大渠。浩浩荡荡的田峪河水,一泻而下,从南小门外流入护城河。然后向东向西绕村而过,在北大门外汇合,形成了一个城高池深,固若金汤的水围城。在那个乱纷纷的年代,保了一方的平安。城门。有城墙必有城门。豆村堡子共有八洞城门:分别是南大门、南小门;东大门,东小门;北大门,北小门;西大门,西小门。南大门、东大门、西大门都有名字,大门的牌楼上分别隽刻着“太平门”、“紫气东来”、“西望瑶池”。北门损毁较早,无法查究。每一座城门都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城门洞。城门洞高约8米,宽约7米,配有两面厚约8寸的大门扇。门扇迎面部分用厚厚的铁皮包封,整齐有序的镶嵌着一排排,一道道大头泡钉。每到夜静,就关上城门,然后落下大锁,纵有千军万马,也无法撞开。第二层是城楼。城楼高耸,状似西安钟楼,住有专人守护。夜间有专人巡逻,更夫打更,村官值班。一有风吹草动,鸣锣响炮,全村出动,土匪、

强盗插翅难逃!豆村之大全国有名,号称“天下第一村”。

直至上世纪中期,豆村城外还有“四大宝”:东门外有金牛池;南门外有 避火珠(水池);西门外有白马池;北门外有“三柱香”(三眼冒气雾的泉眼)。四大水源,浇灌着数千亩稻田,赐予了豆村人“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

金牛池位于村东,于郭家湾(东村)西南方向,原豆村中学东,现因河床改道,金牛早已不知去向!大概在200年前由于田浴河雨季水多,经常淹没庄稼,大家集资在河边修筑了一头庞大的金牛,用来压制洪水!后来田浴河改道流经村西。村东金牛池历史渐渐消失在人们记忆中。

文曲庙相传文曲庙内有三颗火龙珠,距金今也有长远的历史,由来是因一场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在村东像似三只巨大的火球在狂风的催促下,肆无忌惮的舞动,在第四天的清早下起了蒙蒙细雨,就传出了文曲星显灵的传说,也有它的来历,原先村西南有座文曲庙就是少人管理,年久失修香火短缺,大家就认为是一种发难,前晚有人在庙里上香乞求文曲爷保佑!大伙在火灭以后看去,一片狼藉!~为此在村西南方向重修建了文曲庙,以为防御火灾,二来希望村中多出达观显贵!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从此文曲庙也就香火鼎盛了!好景在*的时候,也就随之东去了!

白马池位于村西沿娘娘庙西行过西小河,在行三五百米就到了白马池,水池边有一块石碑,正面书写着“白马神之池民国立”。据传这里距离终南山只有十几里路,山里的土匪经常出来打劫,加上杀人越货者为逃避官府追究,也到山里躲藏,常常搞的鸡犬不宁,人心惶惶。一天夜里,有一匹白马出现,在村子周围巡逻,土匪才不敢来了。但是土匪们不甘心,总想找机会害了白马,有一天,他们乘白马在池里喝水时,刺死了白马,人们把白马埋在高岗上。土匪夜里打劫时,白马的英灵出来踩死了土匪,自此匪患始除。人们把此池叫做白马神之池,据说有人还看见白马晚上在他家里吃草料。老人叹息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白马神的事了。

三支香据说在北空旷的地方夏天的夜里,可以清晰的看到三点火星,位于村北马坡下,有一口清泉有三口泉水,中间的微高些像似三支清香!也就由此得名!

本村远近闻名的豆村四月八大蜡会,据说始于清朝顺治二年(1863)*之后。那年本县各地多遭兵燹,仅终南以东的临川寺村竟死伤村民和乡团数千人。维豆村当时因为关帝显灵保护,幸免斯难!村民为酬谢浩荡之神恩,遂与当年农历四月初八庙会时,掀起了灌大蜡“游大蜡”的盛会,以祭祀关帝的浩荡之恩。 关帝庙坐落在豆村的大庙“司浪大庙”内。过去豆村最大的司浪庙(现豆村小学地址)位于豆村中央,占地十余亩。原有房舍五十八间,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建村之初。大庙主神是伍员,居正殿。因谥号“司浪”,故名“司浪庙”。大庙内原无关帝尊神,关帝庙原来位于村南的“庙疙瘩”(地名,和勒马村交界)。由于大庙地处荒僻,香火渐稀,于是豆村堡的一些善男信女,便把关帝神像抬回,入住司浪庙内。恰巧那年(1863年)的农历四月八这天,从临川寺作乱以后的土匪军队又来豆村作乱。敌寇来时,时值傍晚,月黑天高,风声凄厉。敌寇人数众多,声势浩大,情况万分紧急。正在十万火急之时,忽然城头现出一道红光。红光照处,一尊身高两丈有余,赤面长须,手持青龙偃月刀,身跨赤兔马,杏眼圆睁的关帝神立于城头!匪军见状,四散而逃!关帝的显灵,终于保住了豆村的平安!。百姓们为酬浩荡神恩,就于当年四月八这天,大举庆祝!除唱大戏和举办其他热闹外,并以百斤上等菜油和数十斤蜂蜡,令能工巧匠制成身高三尺六寸,直径一尺二寸(仿关公坐像)的塔形大蜡一座。大蜡铸成塔形,分大、中、小五层。各层根部以五色丝线缠绕。腊身周围遍插蜡制各色奇花异鸟,五彩缤纷,玲珑秀丽。大腊铸成后,游大蜡的热闹景象,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四方乡邻前来观看,人山人海,真有天下第一村的景象。

课堂小结

老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通过相互探讨和学习,我们主要了解了豆村的历史,学习如何正确认识文学与时代发展之间关系的方法。 课外拓展

举行文化故地一日游活动

第13篇:历史公开课教案

第21课 活跃的学术思想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记住孔子的姓名、生活时代及集中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理解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贡献。

2、记住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适当背诵春秋战国思想家的名言名句。

3、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二、能力和方法:

1、学习从历史人物的言论中提取有用信息、认识其思想的方法。

2、学习评价思想家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和提高历史人物评价能力。

3、培养和提高阅读和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崇敬孔子等文化名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优秀文化遗产;

3、通过认识孔子等文化名人及其成就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孔子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

②“百家争鸣”的含义及代表性思想家。 难点:①孔子的政治思想;

②“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③战国各学派的基本观点。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孔子与诸子的故事(《孔子拜师》、《孟母三迁》、《曾子杀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学术思想,群星璀璨,光耀千古。西方社会学家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有长足的发展,还得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去寻找智慧。

孔子拜师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孔子

1、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世界公认的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书上关于孔子的介绍,然后叫学生介绍孔子的生平及事迹)

2、要求学生读书,找出“历史上怎么样评价孔子?”然后叫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说说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

3、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论语”中的话,理解“仁”的含义。然后教师简介后来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一些情况

4、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教育的作法的意义所在。并引导学生阅读小字,以理解因材施教。

5、关于孔子的这些评价是如何得出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引出“论语”然后问学生是否是孔子所著?) (学生:看书、认真思考、寻找、发现,形成整体认识)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着什么深刻的变化?你怎么看这个时期的变化呢?

2、得出结论形成了多种观点,即百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哪些?分别有哪些代表人物?

3、小结: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如何出现的?情况如何?

4、指导学生阅读小字:了解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争鸣情况。(教师提问:①战国时期,适合哪一种学派的学说来治理国家?

②商鞅、秦始皇他们治国采用的是哪一个学派的观点?

③后来汉武帝采用的是哪一学派的观点?你怎么理解这一历史现象?

④根据你的理解,我们应该采用什么学派的观点来治理今天的国家?)

(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五、小结:

孔子的地位。 战国争鸣的意义。

六、课堂练习

七、课后作业

第14篇:历史16课教案

第16课 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 【内容标准】

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亚太经合组织 上海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上海合作组织等知识。通过了解中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增强学生对外交工作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第的认识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一些活动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纪之交中国的外交成就,认识成功的外交活动使中国的困际志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要点】 重点:亚太经合组织 上海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难点:恐怖组织的概念。

4、【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提问:中国是什么时候加入联合国的?加入联合国对中国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5、【新课探究】

一、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背景:20世纪90年代,苏美争霸的两级格局结束国际关系显现出 多极化 的发展趋势,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教师扼要介绍国际组织的作用:国际组织是发展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交往合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解释什么是区域性国际组织:区域性国际组织是指位于同一地区的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逐步走向联合而建立的国际组织。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101 页内容,具体认识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 1性质和作用: 通过阐述亚太经合组织对地区经济所起的重要作用,来说明中国加入这一组织的必要性

2.时间:1991 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3.贡献:2001年,在中国的上海,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年会和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4.影响: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人们对恢复世界经济增长的信心。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1、成立的背景:中俄等国面临共同的问题,如边境违私,民族分裂分子的分裂活动,边境贸易,边境资源开发等。

2、时间:2001年6月,在中国上海。成立的经过:由“上海五国”组织演变而来,是从军事合作为主,逐步扩大到政治、安全、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互利合作。

3、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4、性质: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

5、意义: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的睦邻互信和友好合作,对维护本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探索新型国家关系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教学提示:可先制作一幅六国位置图或利用作的纽带,是协调国际经济、政治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的主要力量,是争《世界地图》,找出六国的具体位置,重点介绍中俄等国边界概况。

三、维护世界与地区的和平

1.目前世界局势的特点: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2.中国的外交调整: ⑴继续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⑵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事务。 ⑶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⑷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⑸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⑹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意义:①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进一步提高。③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结巩固】 外交的成功,有赖于综合国力;外交的取向,取决于外交政策;外交的成功,得益于外交策略。

【真题训练】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呈现出的发展趋势是(A ) A、多极化

B、两极化

C、单极化

D、一体化

2、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举办地是(D ) A、东京

B、曼谷

C、莫斯科

D、上海

3、世纪之交,时代的主题是(A

) A、和平与发展

B、稳定与缓和

C、和平与战争

D、信任与团结

4、世纪之交世界局势 呈现出的特点是( C ) ①总体和平,局部战争

②总体缓和,局部紧张

③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④总体发展,局部倒退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下列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C

) A、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政治组织

B、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等5个国家

C、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的睦邻互信和友好交往

D、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合作组织

6、21世纪初出现了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是( B ) A、亚太经合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上海五国组织

D、世界卫生组织

7、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2001年的是( A ) A、上海五国组织成立

B、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年会

C、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D、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第15篇:历史公开课教案

历史公开课教案(2011-05-17 15:14:34)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 开城中心校历史 复习研讨课

2011历史热点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时间:2011年5月17日上午第二节 地点:904班 执教:钱

进 复习程序

一、整体概述 90年分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2、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2011)

二、知识梳理 开展课堂探究

建党(日出东方):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党的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

(1)创立黄埔军校。1924年5月

广州

培养了大量优秀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

1926年至1927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3)蒋介石叛变革命。

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星火燎原)。 (3)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长征途中在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力挽狂澜)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5)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灯塔指引)。

4.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1)1945年8月重庆谈判: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中共努力争取和平;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7年3月,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5)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1949年9月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 (2)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人民当家作主。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60周年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5)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2.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1953年-1956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3年-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良好探索)。 (2)1958年,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党中央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经济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4)1966-1976年,由于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巨大损失。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以后)

(1)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对内改革:从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1985年开始,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4)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

(6)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视察讲话,强调党的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7)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直击中考

1、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校历史探究性小组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建设”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他们搜集了如下素材: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2、分析题见多媒体显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在历史的关节点上》

(1)请结合所给材料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重大关头 重要历史事件 伟大历史作用 日出东方

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了。 星火燎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始。 力挽狂澜 遵义会议

灯塔指引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凯歌。320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决定党合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

(2)建国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的国内外有利因素有哪些?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第16篇:历史优秀教案

历史优秀教案)

(新授课案例)

必修一 第12课《鸦片战争》

【课标解读】

课标阐述: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识记《南京条约》等内容。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标领会:

1.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背景、结果等。

2.条约的主要内容需要教师讲解请一些概念,如领事裁判权,科学归纳后,学生识记。

3.民族精神既要体现出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又要说明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学习的精神。 【单元备课】

一、《调整意见中》关于本专题内容阐述如下(★为选讲内容)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虎门销烟 战争爆发 ★三元里抗英 《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2)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3)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

甲午战争爆发 黄海大战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辛丑条约》及其影响

(5)通过上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虎门销烟 战争爆发 ★三元里抗英 《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二、进度安排:新授课5课时

三、多元史观解读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重要事件

1.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本专题的重要事件包括: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2.革命史观: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

本专题的重要事件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四、专题《内忧外患和中华民族的奋起》的主题、特征、线索

1.一个主题

以反封建和反对外来侵略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2.两大矛盾、两大任务

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

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侵略与抗争;探索与近代化

3.三个矛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4.四条线索:

侵略史——列强侵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统治

抗争史——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探索史——仁人志士不懈寻找救国救民真理道路

近代化史——发展资本主义,以谋求国家富强

五、知识框架

【本课分析】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故而《鸦片战争》作为必修一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一、知识能力

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方法

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重点:19世纪中期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发展概况的比较;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在西方列强武力入侵下的变化。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面貌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来看一下当代中国面向海洋的亮“舰”。

图片中的亮“舰”,亮出了怎样的中国?(学生答:富强、独立等)亮出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学生答:探索、思考、创新等)当历史的指针指向170年前,当西方国家的军舰横列在中国海面上,古老的中国又是怎样亮出的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鸦片战争”。

★“设计小贴士”:由“亮舰”导入,既有中国第一艘航母下水的材料,又有中国的海军图片,导入比较贴题,能吸引学生。

二、讲授新课

(一)“冶铁术”之应用——战前的中国和英国

由亮“舰”中的军舰引入制造它们最重要的原料是什么?(学生答:铁)。“冶铁术”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近代中英两国的应用的不同。

(1)展示材料:

材料一 英国将冶铁技术投入制造机器,并以此推动军事工业发展……中国冶铁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革命”,却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

——韩毓(yu)海《 500年来谁著史》

材料二 夷船内外均用白铁包裹,底用铜包。一船安炮七十二尊。而清军木质舰小,火炮费时多,射速慢。 ——1842年参赞大臣齐慎的奏折

教师:

思考:“冶铁术” 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战前两国的军事状况有何不同?

学生总结:

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中国:“冶铁术”在的应用促进了的农业发展。英国:促进了机器大生产和工业革命。

战前两国的军事状况有何不同——中国:军备落后。英国:坚船炮利。 ★“设计小贴士”:此设计“冶铁术的不同使用”用在这里经过反复思考,感觉这种对比比较综合,角度科学、新颖。实践证明此处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2)展示材料:

清朝军机处内景 17世纪英国议会会场

教师:

结合两幅图片,能看出两国当时的政治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总结:

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 英国:不断完善的君主立宪制 教师:

中国的皇帝集“天地君亲师”于一身,英王虽然是国家元首,平时只是仪式性的角色。那当这两个大国第一次外交往来时候,会有怎样的对白呢?

(3)展示材料: 1792年,马戛尔尼率领数800多组成的庞大使团和贵重的礼物远渡重洋,1793年9月终于见到了乾隆皇帝。

英王的信件“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请于舟山附近指定一个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商居住使用。”

乾隆帝的敕喻回应:”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意思是:清朝物产丰富,品种应有尽有,原本就不打算与外国人进行商品交流来互通有无。

教师:

这个闭门羹标志着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这反映出两国的外交政策分别是?

学生总结:

中国:闭关政策。英国:开放扩张政策。

教师: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比对,可以看出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分别代表哪两种不同的国家?哪两种不同的文明?

学生总结:

中国:没落的封建国家。英国: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传统封闭的农业文明。英国: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

★“设计小贴士”:此处对比,教师点拨到位了,如提示学生第一则材料(韩

毓海)比较明显,学生多数都能总结出。体现了“大历史观”的教学,对学科思维的培养是有好处的。

教师:

当这两种存在差异的文明在传统的贸易中狭路相逢的时候,又是怎样的遭遇呢?

(4)展示材料:

教师:

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总结: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国内没有广阔的市场。

教师:

而开放扩张的工业文明恰恰需要的什么?

学生总结:

原料和市场。 教师: 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获取充足的原料,英国开始向中国进行了输出了肮脏的输出手段,这就是?

学生总结:

走私鸦片。

(5)展示材料:

19世纪初,吸食鸦片的不过是富家子弟。后来,宫

府缙绅,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士,都在吸食。

1838年,在广东、福建等地,十人九瘾。

英国在东印度公司的鸦片储备库 中国人当时吸食鸦片状况

教师:

马克思曾说: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

结合图片来说明:鸦片的肆虐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怎样深重的影响?

学生总结:

经济上:白银大量外流带来的财政危机。政治上:英商行贿使得吏治的腐败。

军事上:战斗力的日渐削弱。社会风气:毒害了中国人的精神,道德的沦丧。

教师:

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

银 。这似乎击中了道光帝的软肋。清政府开始实施了什么运动?

学生总结:

禁烟运动。

教师:

大快人心的禁烟运动又一次切断了英国在中国寻求原料和市场的道路。这

时,英国开始以什么手段来打开中国的市场?

学生总结:

武力侵略手段。

(二)“铁炮”之轰击——战争的进程和影响

教师:

当两个国家在海面上兵戎相见之时,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倾听历史它沉重的惊

涛拍岸声。

(1)展示材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视频

教师:

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视频,总结西方强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总结:

掠夺原料市场,获得商品倾销地。

教师:

也正如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西方列强挑起武力争端的主要目的

就是为了扫除通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

那么,列强挑起争端集中地区域和结果又是什么?

学生总结:

东南沿海地区。通过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取侵略权益而告终。 教师:

两场战争横跨二十年,均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为何遭遇了三千年

未有之败局?

(2)展示材料:

我们的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在内,

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 (fu)《中国近代史》

教师:

探究1:你认为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总结:

——蒋廷黻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难以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3)展示材料:

材料一 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他们

疯狂掠夺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中国国门洞开。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 新陈代谢的快速节奏打破了千百年的停滞状态。许多时论不断地使

用“里程碑”“划时代”等词反映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 鸦片战争用火和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

顺合世界潮流。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教师:

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学生总结:

1.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领土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权益。

2.独立发展的进程中断,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精神觉醒。

4.刺激了中国进行近代化的探索实践。

★“设计小贴士”:此环节旨在通过典型的史料,从多角度分析战争对中国社

会的影响。引导学生答出上述的3和4就要依据史料。 教师:

《全球通史》中曾提到:中国在连续性的战争中所遭遇的耻辱性的失败,迫

使这个国家放弃对西方屈尊的态度,并开始重新评判自己的文明。

那么,先进不屈的中国人又是怎样进行的抗争和探索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

(三)“铁骨”之精神——民族的抗争和探索

(1

教师:清政府爱国将领和普通百姓的不屈不挠的抗争事迹,充分印证了鲁迅先生的“中国的脊梁”的那铿锵有力的话语?

学生总结: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正是这些人,构成了中华的脊梁,民族的脊梁。

教师:

而民族精神又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下面通过“两个林则徐”的材料,这体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内涵?

(2)展示材料:

材料一 林则徐有两个,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的奏章充满自信,他是百战百胜的,可惜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林没有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第二个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广东以后,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船炮,派人翻译外国刊物。

——摘编自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教师:

“两个林则徐”分别体现出怎样的精神?

学生总结:

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善于反思、主动学习的精神。

教师:

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反思学习的精神也早已走进历史的图腾中,成为永恒。这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又如同磁石,吸引后世先进的中国人为之探索和奋斗。

★“设计小贴士”: “两个林则徐”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的中国人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不同的时代和阶段,是有不同的特点的。

(2)展示材料:

图文展示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中国共产党的系列探索。

(3)展示材料: 张岂之: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个多世纪是中国社会变化最剧烈,思想更新最迅速的时期,中国人民从中世纪走向了现代社会。

教师:

是怎样的中华精神带领中国人民从中世纪走向了现代社会?

学生总结:

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勇于抗争的精神。大胆革新的精神。守正创新的精神等。

(4)展示材料: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场景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

从1842年耆英在《南京条约》中落下沉重的一笔到2001年中国的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多哈会议上落下铿锵的一笔,从中国当时被迫卷入世界洪流到以崭新的姿态主动融入世界。这是一个浴火重生、化茧为蝶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屈不挠、思考创新的过程。多难兴邦,殷忧启圣,历史也正因她的无情而有情。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力大无边的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一个能思考的民族才是一个永葆生机的民族。最后,也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份理性的思考,多些勇敢的担当。

★“设计小贴士”:通过不同年代不同的“开放“的对比,旨在对本课进行小结,也把教授内容提升到一个高度。

【练习反馈】

一、课堂练习

(典型史料题)1.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反馈:多数学生能答对本题,答案A。要想学生讲清: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

(史论结合题)2.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但最终以英国获胜,中国失败而告终。这反映了 ①社会制度先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 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 ③英勇无畏的精神不能完全抵抗先进的军事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反馈:本题对学生来说难度适中,考查的关于战争的史论结内容。所给的3个选项,仔细揣摩意思的学生多数都能选对。

二、课后作业

(史论结合,开放评论)1.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有关史实,选用适当角度评述这种观点。

答案一: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鸦片战争的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2)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答案二: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鸦片战争使中国由闭关自守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加速中国内部变革。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

反馈:题目属于现在比较主流的开放式的史论结合题目。题目中本身对此题怎样回答有了较清晰的导向,如“结合史实”进行评论。高一的学生对回答此题的方法还比较生疏,教师要仔细地讲清这一类题目该如何作答。

【板书设计】

一、19

中国:传统封闭的农业文明

英国: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

二、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

2.区域

3.结果

4.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民族的抗争探索

1.两个林则徐

2.中华精神的体现

【反思应对】

1.本教案使用中的亮点:

(1)紧紧围绕课标的要求来组织课堂教学。知识的整合,史料的选用,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课标主要问题展开的。

(2)创新整合课程资源。一改传统授课的“背景、经过、结局(或意义、影响)”的“三段论”模式,将整堂课内容设计为“冶铁术之应用——战前的英

国和世界”、“铁炮之轰击——战争的进程和影响”、“铁骨之精神——民族的抗争和探索”。课堂互动和课堂效果都比较好。 (3)比较巧妙地做到了“史料” “史观” “史论” “史家“的有机结合。在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引导讨论,史论结合,学生本堂课的互动很好,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如,通过“冶铁术”的不同运用的材料,引导学生总结“战前中国是传统封闭的农业文明,英国是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的结论。

2.本教案使用后的建议:

(1)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学生的认识有很多一出口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教师所提供给的材料,从多元角度回答,既要点拨到主权遭到破坏,门户洞开;又要引导学生分析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的精神觉醒和探索实践。

(2)对于高一的学生,在阅读史料的方法、态度和习惯等方面,教师还应给予及时的点拨,帮助学生有效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3)推荐资源:

笔者重点参考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第一章中“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东西对打”“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不平等条约的开始”中关于本节课都有较多的涉及,可以参考选用。

笔者也参考了《世界史近代史 下》(吴于廑 齐世荣编著)的第四章《工业革命》的第四节“工业革命的扩散”,第五章的第四节“中国被打开大门”,个人感觉有利于从比较史观进行讲解。

《全球通史》(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中的内容可以参考选用,重在分析对比19世纪中期的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状况,让学生认识到时代发展的主流。

关于“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可以找些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发展变迁的史料,这有助于学生的直观理解,如《中国的现代化》(美 罗兹曼著)、《重读近代史》(朱维铮著)。

(姓名:×××;单位:××××;联系方式:×××)

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荐中

学历

史教案 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 (500字) 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3000字)

第17篇:历史讲课教案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这段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烽火戏诸侯)导致了什么后果?(当敌人真的来进攻时,往日报警、号令天下诸侯的烽火台失去了威力和作用,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东周开始)东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出示史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

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出示西、东周变化对照表和春秋争霸的背景)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1.自然条件优越:齐国东方,盛产鱼盐。

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 3.称霸方式:\"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过渡:齐桓公以后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晋文公称霸的原因?(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3、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4、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国,越国,出示地区图)

5、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出示图片)

春秋时期的三百多年间,诸候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 ,初期的一百多个诸候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

6、开动脑筋:那么多的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出示图片)

二、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争霸战争,大部分的小国被兼并,出现了一些疆域比较大的国家。大国对峙的局面形成,“战国时期”开始了。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说一说: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出示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图片)

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其中著名的军事家有孙膑、庞涓(出示桂陵之战要图)【围魏救赵】(继续出示马陵之战壁画图)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出示长平之战图片)【纸上谈兵】(继续出示幻灯片)

三、课堂小节: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社会主要特点是战乱纷争。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为主。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与兼并过程中,国家逐渐趋向统一。(出示知识结构图) 出示历史歌谣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陵马陵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秦扫六合统天下

四、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附:板书设计

第18篇:历史趣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中国历代朝代的顺序;

2、掌握中国朝代的开国皇帝及了解历代灭亡的历史事;

3、了解在各个朝代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及重大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和了解中国古代朝代的演变顺序及更迭;中国历史朝代之演变。 教学难点: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中国历史朝代之演变 中华历史悠久,年代久远,朝代演变难记,把它编成诗歌目的是能记住各朝各代的演变顺序

1、秦朝

公元前23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但他决没想到,仅仅15年之后,才传到第二个皇帝(胡亥)时秦朝就灭亡了。前207年,赵高指使人杀秦二世与咸阳,秦朝灭亡。 项羽刘邦灭秦(楚汉相争)公元前209年爆发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在陈胜、吴广牺牲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秦朝被农民革命力量所推翻。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又为了争做皇帝又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楚汉相争,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重新归于统一的中国建立了西汉王朝。

2、汉

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西汉为刘邦所建,东汉为“刘秀”所建立,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3、三

曹丕建“魏”灭大汉,刘备称“蜀”,“吴”孙权。 三分天下成“三国”, 司马建“晋”天下圆。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建都洛阳。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西攻益州取胜,自领益州牧。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大将黄忠破斩曹军降领夏侯渊,夺取汉中,刘备自称汉中王。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公元229年正式称帝,国号吴,都建业。 (晋朝统一三国建建晋朝)

司马昭代魏立国,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继承王位后并于当年篡位称帝,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曹魏灭亡。 279年12月司马炎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孙吴灭亡后,西晋统一天下,三国时期结束。

4、晋

晋朝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建都洛阳;【永嘉之乱;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建都建康。司马炎篡位后统一中国,但无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由于王室领有军权,使得诸王在朝廷衰落后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西晋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中华。人民纷纷南渡,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5、南北朝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国号宋。此后160 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总称为南朝。

公元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圭建立北魏;公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此后,东魏被北齐所代替。西魏被北周所代替。历史上把这北方的五个朝代总称为北朝。

公元409年南燕军队侵扰淮北,刘裕就上书皇帝,要求北伐,获得批准后,他迅速出兵,对南燕慕容德建立的国家,进行了沉重的打击,将南燕的皇帝慕容超活捉。刘裕的势力也逐渐的大了起来,并有了称帝的野心。公元420六月,刘裕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退位自己做了皇帝,不过刘裕还是用了杀死司马德宗的方式将司马德文杀死。

6、隋朝

公元581年(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杨坚派人为周静帝写退位诏书,杨坚按照舜代尧、曹丕代汉献帝的典故,接受皇帝称号,代周自立称帝,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他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

杨广(569~618)是隋朝第二个皇帝,隋文帝杨坚第二个儿子,少年时得皇后独孤氏的宠爱,养成骄横习气。开皇二十年(600)隋文帝废太子杨勇后被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在大臣杨素等参与下,杀死父亲隋文帝及兄长杨勇夺取帝位。

7、唐朝

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后,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温(朱温参加黄巢起义,屡立战功成为黄巢手下的主要战将,在“唐僖宗”时投降唐朝,被唐僖宗任命为左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还赐给朱温一个名字:全忠。但朱温并没有完全忠于他,忠于唐朝,就像原来没有忠于黄巢一样,而是完完全全地叛了唐朝、灭了唐朝。)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将唐朝朝臣全部杀光,接著又废除17岁的唐哀帝为济阴王,自己做皇帝,次年将其杀害,建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以汴州(今河南开封)为东都,以洛阳为西都,至此,立国290年、传20帝的唐王朝灭亡,中国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8、五代十国

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总称。十国是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10个割据政权的总称。

9、宋朝

世宗死后,继位的恭帝年幼,赵匡胤于是有了称帝的野心。显德七年春节,赵匡胤的党羽制造辽国进攻的假情报,当时的宰相范质急令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三,赵匡胤抵达陈桥驿,当日夜里他酣睡之时,被手下黄袍加身,三呼万岁,拥戴为天子。后周官僚得知后已知无力回天,只得面对现实。周恭帝被迫逊位。

宋朝有分为北宋和南宋之分,在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至此北宋灭亡,同年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即位建立南宋

1278年,南宋政权,在元军猛攻下,宋朝雷州失守,宋朝小朝廷迁往崖山。元军在南宋汉人叛将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无力战斗,全线溃败。小皇帝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

10、辽国

耶律阿保机(872~926)即辽太祖。辽王朝创立者。916年称帝,建立契丹政权。辽朝的原名为契丹国,于916年建立,开国君主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947年定国号为“辽”,983年曾复更名“契丹”,1066年恢复国号“辽”,直到1125年辽为金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1211年,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所灭。

11、西夏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又开始对西夏的进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时已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党项族也被灭族。西夏灭亡。

12、金国

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国号大金,定都会宁。金于1125年灭辽,灭辽后,金朝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吴乞买继位,并于1127年灭北宋 。同时,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叛金自立,开始进攻金朝的北方,并迅速占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于1213年又突破了长城防线,进入黄河平原。到1215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劫掠并占领了金朝的北京。至天兴二年(1234年)蒙宋联军攻破蔡州城,在战火中继位的金末帝完颜承麟则死在乱军之中,金朝遂亡。

13、元朝

四朝亡;(金、南宋、西夏、西辽,1127年金灭北宋、1125年金灭辽、1234年蒙古灭金、1127年蒙古灭西夏、1276年元灭南宋)

南宋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国号 “大蒙古国”。建立大蒙古国后,不断发动征服战争扩张其疆域,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又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病逝。整个蒙古帝国的持续时间是从1206年到1635年。元朝的灭亡,元朝后期,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人民被压迫更为严重。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的统治结束。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

14、明

太祖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农民,放过牛、种过田、要过饭。在民间度过了二十四年的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生活。他目睹元朝的腐败,深恨贪官污吏愚政害民的可恶。因此,他登上皇位之后,一面任用官吏为自己服务。一面用严刑酷法,惩职官吏队伍中的不法之徒,朱元璋对官吏的管制之严,打击之重,诛杀之多,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 他下令说;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老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到京师。如有胆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朱元璋对贪污的官吏,处罪特别严厉。历代少有。有一次,朱元璋外出视察,发现一个县令有贪污行为,便下令将这个县令杀了。并将其皮剥下来,皮中塞满稻草,将其挂在公堂旁边。他说,下一任知县只要抬头就能看到他的前任由于贪污,竟落得如此下场,便会触目惊心,不敢再胡作非为。(当时的州府、县衙门的左边都设立一庙,用来祭祀土地神,同时也是剥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有不少州府县衙的两边,都挂有装满稻草的人皮。朱元璋在称帝的三十几年里,先后惩治数以万计的的贪官污吏,仅在1376年内,将有罪的官吏发往安徽凤阳屯田者,就达一万余人。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明朝崇祯皇帝在农民军的攻城炮声中自杀于皇城后的景山。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明朝山海关大将吴三桂夹在农民军和清军中间腹背受敌,迫于形势邀请摄政王多尔衮入关“平贼”。联军打败大顺军。李自成军一路南撤。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明朝灭亡。

15、清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于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起兵抗击明朝,举国震惊。同年,爆发了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迁都于辽阳。1625春,努尔哈赤不顾贝勒诸臣异议,决定迁都沈阳。当年3月3日在拜祭祖陵后,便率亲族百官自东京(辽阳)起程,夜宿虎皮驿翌日抵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 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大金”国号为“大清”,称帝,正式建立清朝。改元崇德。 清王朝作为最后一个王朝,一个承载着中古近代屈辱的王朝,一直是现在中国人嘲讽的对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政权被推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公元1967年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溥仪去世。清朝从努尔哈赤入关开始,共历12帝,296年。

第19篇:历史教学教案

教学教案

课程名称:历史

第一课时

课题:

历史入门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对历史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2、了解中华文化,感受中华历史纵横几千年的博大精深;

3、激发和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各朝代的更替有初步的认识,记住各朝代名称。

教学方法:

交流法、启发法、板书图表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时常自称是炎黄子孙,有谁知道炎、黄指的是谁吗?

2、谁能说说炎帝和黄帝的故事?

二、补充讲述炎帝和黄帝的故事

黄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部落首领,就是华夏部落,还称为有熊氏。然后有了炎帝,成为姜姓部落的首领,也被称为神农氏。

相传在上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

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

后来,他们联合在一起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这个联盟的领袖。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教给他们。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他们相处得很好。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了。所以中国人就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自称是“炎黄子孙”。

三、介绍从秦到清的朝代

熟记口令:

1、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让学生读

让学生抄

2、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四、互动交流

1、大家还记得哪些朝代吗?

2、我们来比比哪位同学能说出最多的朝代名称。

有趣的历史小故事1:唐太宗赐醋房玄龄 “吃醋”的典故来源

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房玄龄怕老婆的名声,和他的卓越政绩一起成为了千古流传的话题。

有一天早朝已毕,房玄龄却在朝中徘徊不回家。唐太宗很奇怪,问他,只听他说,请皇上下旨令他的夫人不要生气,他才敢回家,太宗听了大吃一惊,没想到房玄龄竟怕老婆到这种程度。

如此的纲常不振,真是岂有此理。唐太宗很为房玄龄抱不平,故意赐给他几个美姬,杀杀他老婆的威风。房玄龄当然是不敢要的,唐太宗就让皇后出马劝说房玄龄的妻子,自然也是碰了一鼻子的灰。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马赐房夫人鸩酒说:“若同意你丈夫纳我所送的美女便罢,若不同意,那就饮此毒酒,此事绝无商量!”

只见房夫人二话不说,将毒酒接过来,一口饮下,唐太宗看到这种情形,心里大为惊骇,叹道:“此等女子我尚畏之,何况玄龄。”

唐太宗拿浓醋去吓唬房玄龄的老婆,没想到却吓着了自己和众人。而将嫉妒说成“吃醋”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有趣的历史小故事2: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

魏徵像唐太宗执政公开严明,鼓励大臣直谏,所以他手下有许多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而在这些谏臣中,最突出的当属魏徵,他经常进谏,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甚至常常与李世民当面争执,即使李世民大怒,也还是神色不变,坚持自己的看法。

公元626年,李世民下诏征兵,规定不满十八岁而个头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征。魏徵却扣住了这道诏书不发,太宗连催几次,他都不理。李世民大怒,召来魏徵训斥他大胆抗旨。

魏徵镇定地说:“臣听说竭泽而渔,就无鱼可捕了。陛下将不满18岁但身强力壮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再到哪里去征兵呢?再说,国家的赋税让谁来负担呢,并且陛下以前宣布18岁以上的男子才征,现在的诏书一下,你不是失言于天下吗?”李世民听了,哑口无言,良久,才承认自己错了,撤销了这道诏书,还提升魏徵为太子太师。

一天,李世民正在逗弄一只小鹞(即雀鹰,比鹰小,可帮助打猎),见魏徵进来,怕他责怪,忙将它藏在怀中,魏徵装作没看见,向太宗奏事,又故意拖延时间。等他离开,小鹞已经闷死了。

还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徵常常当面顶撞我,使我难堪。”

长孙皇后就退出去穿上礼服再进来,向李世民道贺道:“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进谏,魏徵敢于当面顶撞陛下,说明陛下是圣明之君,臣妾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李世民听了皇后委婉的批评和规劝,怒气顿消,清醒地认识到虚心纳谏对于天下兴亡的重要性。

贞观中期以后出现了盛世,大臣都极力歌颂李世民,只有魏徵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给李世民指出了10个缺点,要他警惕。李世民就郑重地将它抄在屏风上,以便早晚阅读,引为戒鉴。公元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魏徵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第20篇:历史公开课教案

第13课 明朝的统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元朝灭亡、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史实,了解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理解这些措施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影响。

②通过对朱元璋加强皇权措施的分析及学生对这些措施产生的弊端的讨论,逐步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课文、观察插图、课堂讨论等多种手段,理解加强皇权的弊端。 ②通过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明朝统治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基本原因。

③通过分析朱元璋加强皇权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④通过讨论,指导学生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明朝统治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朱元璋加强皇权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学习八股取士的弊端,结合学生实际,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努力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摒弃死读书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安徽民谣《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①在这首歌谣里提到一位皇帝——朱皇帝,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朱元璋) ②他建立了哪个朝代?(明朝) ③他的人生经历是怎么样的?

请学生朗读P72文字,教师补充:朱元璋是继刘邦之后的又一位平民皇帝。 ④朱元璋真如《凤阳花鼓》所唱是一位昏君、暴君吗?(答案是否定的)

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徙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勤政廉政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称帝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朱元璋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 。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

打击贪官

首先,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 其次,从自己身边“高干”(中央各部官员)开刀。 第三,朱元璋利用残酷刑法处置贪官,采取“剥皮揎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

第四,朱元璋对自己培养的干部决不姑息迁就。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和《醒贪简要录》。 第六,允许民间百姓上访。 此外,朱元璋在午门外特设“鸣冤鼓”,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

朱元璋以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强烈震慑作用。朱元璋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

忧劳而逝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下遗诏: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历代评价

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朱元璋。还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毛泽东:“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马秀英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一1382年),本名不详,是安徽宿州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兴的主持下,马氏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马氏婚后与朱元璋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氏和他患难与共。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氏为皇后。朱元璋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对于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将,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有所节制。马氏保持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册后以后,仍亲自带领公主、嫔妃刺绣和纺织。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平时粗茶淡饭,缝补旧衣。嫔妃皆敬服,都将她比拟为东汉时的明德皇后。1382年(洪武十五年)农历八月,马皇后病逝,年51岁。同年农历九月葬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1403年(永乐元年)上尊谥号: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

露出马脚

传说元朝、明朝初期妇女均是小脚,女子大脚为当时一大忌讳。而 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却有未经缠裹的大脚。原因是马皇后在幼时深得养父母的宠爱,坚持不肯缠足,长了一双 天足,人称“马大脚”。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马皇后深居皇宫,但对自己的一双大脚也感到无可奈何,每当与客人相见,总是用衣服的下摆或裙子将脚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 有一次,马皇后乘轿到 金陵(现今南京)街头游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马皇后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脚缩了回去,可人们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于是这件新鲜事传开来,轰动了整个京城,因为是姓马的露出了脚,“ 露马脚”一词便流传到今天,所以当前,对不便公开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称为“ 露马脚”。

贴“福”的传说

有一年正月,朱元璋微服出访,在一个镇上看见许多人围观一幅画,画上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一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妇女大脚(因古代中国妇女以缠足为美)。朱元璋看后,以为是百姓有意讥笑他的大脚马皇后,因马皇后也是淮西人。他回宫后,吩咐军士们到镇上去调查:那幅画是何人手笔?哪些人去围观过?规定凡是没有围观和讥笑的人户,一律在其家门口贴上“福”字。好心的马皇后知道后,为消除这场灾祸,命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都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御林军据此前去抓人,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竟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后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人抓起来,准备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赶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了\"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求纪念马皇后。

怀饼救夫

据《 明史·后妃列传》和《 明史演义》说:马氏的义父郭子兴有两个儿子,忌恨朱元璋,于是在郭子兴面前说朱元璋图谋反叛。郭子兴把元璋关了禁闭,郭子兴的儿子想从此除了朱元璋,就告诉人不给朱元璋饭吃。马氏知道以后,在厨房偷了刚烙好的 烧饼放在怀中偷偷给丈夫送去。刚出厨房,恰巧与郭子兴的夫人张氏撞个满怀,马氏害怕义母张氏瞧透机关,忙将烧饼放在自己怀中,一面向张氏请安。张氏看见马氏神情慌张,就故意与她说长论短,马氏勉强应答,言语支吾;后来疼的流泪说不出话来,张氏把马氏扶进屋里,叫奴婢都出去,仔细询问马氏。马氏才伏地大哭,说明苦衷。张氏赶忙叫马氏解开衣服拿出烧饼,那烧饼还热气腾腾,粘着乳头,好容易将烧饼除下,肉差点焦烂了。张氏也不禁泪下,一面命人给马氏敷药,一面叫入厨子,速送食物给朱元璋。当晚,张氏便进谏郭子兴,劝他不要听信儿子的话。郭子兴立即命令将朱元璋释放了。

勇救朱元璋 据《 明书·懿文皇太子纪》记载:朱元璋与 陈友谅对战时,曾被对方追击受伤,马氏背着伤重的朱元璋逃跑,最后成功逃脱。

因病去世

1382年(洪武十五年)农历八月,马皇后在睡觉的时候得病。群臣请求祈祷祭祀,求取太医院的良医诊治。马皇后对朱元璋说:“死生,是命运的安排,祈祷祭祀有什么用处呢!况且医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各位医生吧?”病情加重时,朱元璋问她想说什么。马皇后说:“希望陛下能够求取贤能的人,听取别人的意见,自始至终,认真对待,子孙都能够贤能,大臣百姓都能够有所依靠罢了。”

马皇后在1382年(洪武十五年)农历八月丙戌日去世,享年五十一岁。朱元璋非常伤心,于是从此不再立皇后。

总结: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朝代,明朝。板书:第13课 明朝的统治

(二)学习新课:

1、明朝的建立:

①背景:元朝末年,统治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元末农民起义爆发。

②明朝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他就是明太祖。

③元朝灭亡:1368年秋,明军北伐,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2、朱元璋强化皇权: ①政治措施(强化行政权):在地方废除行省机构,设立“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取消中书省,朝廷政务分交六部。 ②军事措施(强化兵权):在中央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军队。 ③特务机构(建立厂卫制度):设立锦衣卫,实行恐怖统治,开创了明代特务政治的先河。以后统治者又设置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

3、八股取士——明朝科举:

①概况:明朝时,题目选自四书五经,考生答卷必须按呆板固定的格式来写,论述内容必须遵循朱熹的《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所谓的八股文。

②危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历史课程教案模板
《历史课程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