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三维目标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24:34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案三维目标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1.1.2弧度制

(一)

教学目标

(四)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弧度的意义;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的可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熟记特殊角的弧度数.

(五) 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能推导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新的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的引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通过对弧度制与角度制下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在弧度制下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弧度的概念.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教学难点:“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区别与联系.

4-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三)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定义域与值域、符号、及诱导公式;

2.利用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正切的三角函数值;

3.利用三角函数线比较两个同名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及表示角的范围。

能力目标:掌握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有更深的理解。

德育目标:学习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利用。

4-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会求角α的各三角函数值;3.记住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诱导公式

(一)。

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树立映射观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3)通过对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诱导公式一的推导,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三角函数就是角度(自变量)与比值(函数值)的一种联系方式;

(2)学习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以及这三种函数的第一组诱导公式。公式一是本小节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分别用他们的集合形式表示出来.

4-1.2.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能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熟练掌握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其它三角函数值的方法。

能力目标: 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关系式,并能灵活运用于解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三角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教学难点: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的确定,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的变式应用

1.3诱导公式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理解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⑵培养学生化归、转化的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1)能运用公式

一、

二、三的推导公式

四、五.

(2)掌握诱导公式并运用之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公式

四、五的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科学性等思维品质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诱导公式

四、五的推导,能观察分析公式的特点,明确公式用途,熟练驾驭公式. 教学难点

运用诱导公式对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1.3诱导公式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理解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⑵培养学生化归、转化的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1)能运用公式

一、

二、三的推导公式

四、五.

(2)掌握诱导公式并运用之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公式

四、五的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科学性等思维品质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诱导公式

四、五的推导,能观察分析公式的特点,明确公式用途,熟练驾驭公式. 教学难点

运用诱导公式对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1.4.1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作出ysinx,xR的图象,明确图象的形状;

(2)根据关系cosxsin(x2),作出ycosx,xR的图象;

(3)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并利用图象解决一些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用单位圆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用“五点法”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作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图象,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和工作精神;

教学重点: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作正弦函数的图象;

教学难点:作余弦函数的图象。

1.4.2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周期函数,周期函数的周期和最小正周期的定义;

能力目标:掌握正、余弦函数的周期和最小正周期,并能求出正、余弦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德育目标:让学生自己根据函数图像而导出周期性,领会从特殊推广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体会三角函数图像所蕴涵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余弦函数的周期性

教学难点:正、余弦函数周期性的理解与应用

1.4.2(2)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二)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能力目标:掌握正、余弦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并能求出正、余弦函数的单调区间。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正、余弦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教学难点:正、余弦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的理解与应用

1.4.3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用单位圆中的正切线作正切函数的图象;2.用正切函数图象解决函数有关的性质; 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作正切函数图象的方法;2.理解用函数图象解决有关性质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用单位圆中的正切线作正切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正切函数的性质。

1.5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二)

教学目标

(七)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三种变换的有关概念; (2)能进行三种变换综合应用;

(3)掌握y=Asin(ωx+φ)+h的图像信息.

(八) 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运用多种变换综合应用时的图象信息解题.

(九) 情感与态度目标

渗透函数应抓住事物的本质的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

处理三种变换的综合应用时的图象信息. 教学难点

处理三种变换的综合应用时的图象信息.

推荐第2篇:《庖丁解牛》三维目标教案

庖丁解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

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等词语意思

3、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章,并在此基础上领悟文中所蕴含 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熟能生巧的道理,明白规律的客观性和按规律办事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语言特色;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早在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他的很多寓言故事至今人

们耳熟能详——邯郸学步、螳臂当车、井底之蛙、东施效颦、对牛弹琴、越俎代庖等,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这位老人是谁?对!庄子,今天他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准备给我们讲讲《庖丁解牛》的故事,他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一番人生感悟呢? 关于作者及其思想主张

二、作者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三、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初步把握寓言的内容。

2、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

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3、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标出生字的读音,以及疑难的字词。

A重点词句

(1) 庖(páo)丁:名丁的厨工。先结构。 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14)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2) 踦(yǐ):指用一条腿的膝盖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顶住。 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3)砉(huā,又读xu)然:象声词,(qìng庆):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形容皮骨相离声。 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4)騞(huō豁)然:象声词,形容前置。 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15)軱(gū孤):股部的大骨。 (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16)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17)族:众,指一般的。 的一章。会:音节。以上两句互文,(18)折:用刀折骨。 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19)发:出。硎(xíng刑):磨刀石。 意。 (20)节:骨节。间:间隙。 (7)盖:同“盍”;亦即“何”。 (21)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8)进乎技矣,进:超过。 (22)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9)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23)怵(chù处)然:警惧的样子。 神活动。 (24)謋(huî或):象声词。謋然:(10)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的肌理结形容牛体骨肉分离。 构。 (25)委地:散落在地上 (11)批:击,劈开。郤:同“隙”。 (26)善:通“缮”,擦拭。 (12)导:顺着。窾(kuǎn款):骨(27)养生:指养生之道。 节空穴处。

(13)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B、故事寓言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谁?庖丁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个怎么样的厨师?

4、作者是怎样描写庖丁解牛和场面的?有什么特色?

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 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 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 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 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 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 界。

5、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

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

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四、作业

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翻译第三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段

2、分析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进入新课

1、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2、解牛讲究方法,庖丁讲什么方法呢? 躲避矛盾,寻找部位 神遇 依乎天理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要依照牛的生理规律,顺其自然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月更刀

苦练中„„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岁更刀

苦练中„„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3、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4、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

养生(一切顺其自然)人世间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只有象庖丁解牛一样回避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养生。

5、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以刀来比喻精神,保护刀的方法就是养生的方法。 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绝不勉强硬砍,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仍然锋利如新;养生的道理也是这样,只有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6、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来谈谈,课本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二、问题探讨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课后总结

以上是我们从《庖丁解牛》中探讨中的人生哲理。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阅读的人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多义性。这则寓言的寓意还有很多解读,留待我们同学日后在生活中逐步领悟。

四、板书设计

庖丁解牛

庄子

⑴始解之时——目见全牛 (不懂规律)

⑵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认识规律)

⑶方今之时——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牛体—(比喻)—社会

刀——(比喻)——精神 附、基础知识积累 通假字 乃中《经首》之会 会:(古)节奏(今) ,砉然向然

通“响” 表示能力,会议 技盖至此乎

通“盍”,何 进乎技矣 进:(古)超过;(今)动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 词,从外面到里面 古今异义 所见无非牛者 无非:(古)没有不是 奏刀騞然 奏:(古)进; (今)演奏 奏 (今)只,不外乎 乐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古)会合,接触 (今)碰见 遇见

依乎天理 天理:(古)指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天道

视为止,行为迟 行为:(古)行,动作;为,因此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因其固然 固然:(古)本来的样子 今——连词,表转折

虽然,每至于族 虽然:(古)虽然这样,但是 (今)连词,表转折 吴见其难为 难为:(古)很难下刀

(今)使人为难 虚词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特殊句式

技盍至此乎 省略句 技盍至(于)此乎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 宾语前置 未尝技经肯綮 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 视为(之)止, 行为(之)迟 积累文中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推荐第3篇:《边城》三维目标教案

边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顺顺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环境的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格美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培养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把握小说主要情节

3、初识连城之美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三个湘西,一个在地图上,一个在黄永玉的画里,一个在沈从文的笔下。地图上的湘西,就在于我们湖南的美丽的凤凰古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又是如何的呢?今天,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湘西,走进《边城》。

二、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作家作品介绍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作品着力描绘不受 “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O余本作品集,如《石子船》、《八骏图》、《湘西散记》等,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小说取材于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兄弟俩纯净的爱情纠葛,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又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

本文节选自《边城》第13至15章。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述小说的情节

第3节:叙述了眼前的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赛的热闹场面。 第4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端午,翠翠在河边看龙舟赛,巧遇二老傩送的情景。 第5节:追述上一年端午,翠翠和爷爷看龙舟赛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6节:迎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了翠翠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五、把握“边城”的文化内涵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具有什么特点? 生活环境安定、太平。

地处“两省接壤处” —— 可见其地理上边远、偏僻“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对外界的事情漠不关心,只一心感受着自己生活中的喜乐哀怨。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地延续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他城市要么“受战争停顿”,要么“为土匪影响”,而这个边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民风淳朴,传统风俗保留完好。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六、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

2、探究小说主题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边城优美和谐的环境,有青山绿水白塔的自然风景之美,更有原始淳朴和乐的风土民情之美。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人性美、人情美。

二、赏析品味人情美,概括归纳人物形象

1、作者说这篇小说是要‚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课文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哪些爱呢?

1)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 2)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 3)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

2、请同学们品读课文4—6节,画出表现这三种爱的相关语句

(1)表现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的语句

①当翠翠说一个人去看龙舟赛不好玩时,“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赶夜里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

②翠翠由傩送家的伙计送回来时,爷爷“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③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

(2)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的语句:

①文中翠翠多次想到“假若爷爷死了?”。

②第六节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

(3)翠翠对傩送有朦胧的爱的语句:

①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还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②“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③“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④“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

⑤“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三、分析人物形象

1、从翠翠对傩送的这种爱,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什么样的女孩?

翠翠是一个天真单纯、活泼可爱而又带点胆怯娇羞,且情窦初开的女孩。

2、那么她所爱的傩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英俊潇洒——诨名“岳云”

淳朴善良,古道热肠——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一个人在河边,于是主动询问;在素昧平生的情况下,还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等;被翠翠骂了以后,也不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 他吓唬翠翠说“大鱼来咬了你,幽默风趣——可不要叫喊救命”

(3)从爷爷对翠翠爱,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老人?

爷爷是一个忠于职守、克尽本分、古道热肠、重义轻利、善良朴实、深爱至亲、心细如发的老人。

四、拓展深化,探讨主题

沈从文想通过边城这些美丽的人和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也就是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呢?

作者描写的边城,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重义轻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爷爷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城市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因此,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赞美、批判、呼吁,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课堂小结

有人这样评价《边城》:“《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或许每一位初读《边城》的人,都会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唯美淳朴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静的氛围、醇厚幽远的回味所沉醉,小小的边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冲泡的清茶,淡香缓缓飘散;又如一位在水一方遗世独立、只可遥望而无法靠近的伊人,有着不可企及的绝尘之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好好读一下完整的小说《边城》好好地去领略一下那里面所蕴含的真,所蕴含的美,所蕴含的爱。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原著《边城》

2、完成《学法大视野》中B部分作业。

3、小作文《我眼中的翠翠》

推荐第4篇:摩擦力教案 三维目标

确定物理教学三维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制定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更是在科学教育本质的认识上的一种飞跃。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思维方法和科学文化和谐统一的学科,三维课程目标是物理学本质的特征在物理教育中的反映。

物理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教师和相关教学资源间的互动,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听,还应指导学生去看、做、问、议、讲、想、练,使学生在观察、思维、质疑、解惑、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物理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必须用《课程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坚持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和适切性,必须清晰、具体而明确地表述,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在叙写时至少应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既要指出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领域或内容,这样才能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是什么。而且,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能对所表述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行为作出区分;内容方面也同样。在叙写时,一般既可以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叙述,也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叙述。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分列若干点,目的是为清晰、真实地表达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行为动词的使用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对行为动词作了明确的界定,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知识的用语是知道、理解、掌握和应用,技能的用语是初步学会、学会、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用语是感受、认识、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用语是体验、感悟、形成。若使用标准中没有界定过的行为动词,必须作相关描述的说明。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推荐第5篇:《逍遥游》三维目标教案

逍遥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联系相关历史和政治学科知识,辩证地看待庄子和相对主义哲学 思想和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 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文中重点词句的把握

2、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艺术特色

3、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及其代表作品

2、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故事导入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庄子心中的“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三、朗读课文,正音。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

抟(tuán) 坳(ào)

蜩(tiáo)

决(xuâ)起而飞

抢(qiāng) 小知(zhì)

斥鴳(yàn) 数数(shuî)然

泠(líng)然、

四、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朗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串讲课文,疏通文意

(一)、分析、理解第一段

重点词句1)、逍遥游: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6)、垂天:天边。垂,通“陲”,边样子。 际。

2)、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7)、海运:指海啸。形容海动风起之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时。 下文的“南冥”和“冥海”都用此意。 8)、志怪:记述怪异的故事。志,记3)、鲲(kūn):本义鱼子,小鱼。述。 在此被庄子借用为大鱼之义,这符合9)、抟(tuán):盘旋上升。 庄子的《齐物论》本旨和庄子的独特10)、扶摇:旋风。 的奇诡文风。 11)、息:气息,指风。 4)、鹏:传说中的大鸟。 12)、野马:云雾之气变化腾涌成野5)、怒:通“努”,奋力飞举。 马的样子。 13)、尘埃:空中游尘。 26)、榆枋(yú fāng):泛指树木。14)、以息相吹也:以气息相互吹而榆,榆树。枋,檀木。 飘得。 27)、时则:时或。 15)、苍苍:深蓝色。 28)、控:投降。 16)、其正色邪 其:或许:正色:29)、奚(xī)以:何必,哪里用得真正的颜色,邪(yã):通“耶”,着。 疑问词。 30)、为:疑问助词,相当于“呢”。 17)、且夫:助词,无实义,起提示31)、莽(mǎng)苍:草色苍莽的郊下文的作用。 野。 18)、坳(ào)堂:屋前地上的洼坑。 32)、反:通“返”,返回,下同。 19)、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33)、果然:饱足的样子。 20)、胶:动词,粘住地面动不了。 34)、宿:隔夜,头一夜。 21)、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35)、舂(chōng)粮:把谷物的壳捣装,这时„„然后才„„。 掉,指准备粮食。 22)、培风:乘风。培,凭。 36)、二虫:指蜩和学鸠。虫,古代23)、夭阏:夭(yāo):挫折;阏(â):对动物的统称,如大虫指老虎,老虫阻碍。 指老鼠,长虫指蛇。 24)、决起:迅速跃起。 25)、抢:撞到,碰到。

(二)、探究分析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背诵全文

2、自译第

二、三自然段

3、完成《学法大视野》A部分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检查第一段课文背诵情况

2、学会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背诵情况,导入新课

二、检查第

二、三自然段自译情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重点词句

1)、小知:小聪明。知,通“智”,10)、久:长寿。 下同。 11)、是已:就是这样,表示肯定。 2)、小年:短命。大年:长寿。 12)、穷发:草木不生的地方。发,3)、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 草木。

4)、晦朔(huì shuî):月亮的盈缺。13)、羊角:像羚羊角的旋风。 晦,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每月的第14)、绝云气:穿越云气。绝,超越。 一天。 15)、仞:古代丈量单位。周代以八5)、蟪蛄(huì gū):寒蝉,春生夏尺为一仞,汉代以七尺为一仞。 死或夏生秋死。 16)、翱翔蓬蒿(pãng hāo)之间:6)、春秋:一整年。 翱翔在蓬木蒿草之间。 7)、冥灵:大树名,一说大龟名。 17)、此亦飞这至也,至:极致。 8)、彭祖:传说中寿达八百岁的人物。 19)、辩:通“辨”,区别。 9)、乃今:而今,现在。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

2、“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由此可见,此处并非是对前文地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重点词句

1)、效:功效,此处引申为胜任。 4)、其:指上述四种人。 2)、比:团结。 5)、犹然:讥笑的样子。 3)、而:通“能”,能力。 6)、举:全。誉:赞美。 7)、劝:勉励,奋发。 化。六气:指阴、阳、风、雨、晦、8)、非:非难,指责。 明。辩:通“变”,变化。与“正”9)、内:主观。外:客观。 相对。“正”为本根,“辩”为派生。 10)、分:分际。 21)、以游无穷:行游于绝对自由的11)、已:而已。指宋荣子的智德仅境界。无穷,绝对自由的境界。 此而已。 22)、恶乎待哉:还用什么凭借呢?12)、数数(shuî shuî)然:急切追恶,什么。反问句式加强了“无所待”求的样子。 的意义。 13)、虽然:即便如此。虽,即使。 23)、至人:极致的人,庄子心目中14)、列子:郑国人,名御寇,传说境界最高的人。至人、神人、圣人,能御风而行,战国时代思想家。著有三者名异实同。 《列子》八篇。 24)、无己:指至人破除自我偏执,15)、泠然:轻妙的样子。 扬弃小我,摒绝功名束缚的本我,追16)、致福:得福。 求绝对自由、通达,物我相忘的境界。 17)、有所待:有所凭借。待,依靠。无功:顺应大道不示功名。无名:不庄子的“有待”与“无待”是哲学范求名望。“至人无己”是庄子体悟的畴,指的是事物有否条件性。全句是最高人格境界;“神人无功”是庄子指列子即使可乘风飞行,也仍然不得无为面治政治观的表达;“圣人无名”不凭借他物。 是庄子扬弃功名、去除外物束缚的人18)、若夫:至于。 生追求。 19)、乘天地之正:天地万物的本性。乘,顺。正,自然本性。

20)、御六气之辩,驾驭着六气的变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检查学生课文背诵情况

2、整体赏析课文

3、赏析满分作文《庄子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课文背诵情况,导入新课

二、整体赏析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1)、“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3、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作文赏析

201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

《庄子的智慧》

推开庄子的门,他不在。

本想与他交谈,可惜,他不在。我漫步于草庐旁,落叶已积了八层。他真的在这里住过吗?还是让他的智慧随着自己的身影飘走了?

“不,我可以证明他在这儿住过。”循声望去,原来是池中探出头的鱼。“我是他笔下快乐的鱼,他从未想过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乐的,但他却知道我是快乐的。他现在的确不在这儿,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他可能在清风中与你交谈;也可能在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实,你的心灵;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鱼摇动着尾巴,游远了。我站起身来,这可以照透人之心灵的碧波,不就是庄子的智慧吗?

不知何时,肩上停了一只蝴蝶。“他带走的是我,留下的却是他。我们在梦中飞舞,在花间大笑,我们让后人疑惑已久,可我们却感知着对方。他对这俗世累了、倦了,所以他为他妻子的解脱而开心。他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我翅膀上的花纹一样美艳。他选择了我,让自身也升华得如此美丽。”蝴蝶扑闪着翅膀,飞入花间。我闭上眼,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也是庄子的智慧吗? “你是官吏?”脚边爬来了一只老龟。“不,不是,和你一样不是。”我俯下身子。“好得很,清爽得很,庄子曾以我为喻,拒绝相位。其实,这泥土并不脏,曳尾于其中真的是世间最快活的事儿。有人曾问我带着这么重的壳行走累吗?殊不知,我早就把壳视为自己的血与肉,又怎的会觉得累呢?就像有人问庄子读那么多书累吗?在自然中行走累吗?书与自然早已是他的血与骨,何谈受累呢?”龟转过身,爬向淤泥深处。我直起腰来,原来这淤泥中也蕴藏着庄子的智慧呢„„

庄子生于乱世,在世间唱着属于他自己的狂想曲。他赞叹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并不是我们离庄子的智慧太远,而是尘世的尘埃遮住了我们的心扉,困住了我们的脚步。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渺小的,但当二者合为一体时,人的渺小也就不可见了。这才是庄子智慧的根本吗?

我不禁嘲笑自己的浅陋,竟在这里等庄子回来。我应当去大自然,应当去世界上的每一角,去寻找,去拾起他遗留的智慧。201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智慧的境界当一个人读破万卷书,可以悠然吟出意韵深远的佳句时,我们便说他拥有了智慧;当一个人阅尽沧桑,可以淡泊而傲然地生活时,我们也说他拥有了智慧。智慧作为人内心的闪光,总是呈现出五光十色的缤纷光彩。

智慧可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它是因洞察世事而具有的眼力。卞和透过粗糙的石坯见到和氏璧,这就是火眼金睛的智慧。在人世间的纷繁复杂间一把抓住事物的本质,认清事理的真相,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让快刀斩开虬结的乱麻,这便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智慧。

智慧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蛰居,而是艺高人胆大的能力。在一个从眼镜度数判断学历深浅的时代,智慧总被人误解为文凭的多寡,知识的乏与盈。智慧不是学校教育中书本的内容,它与知识或有关系,却并不等同。王熙凤身为刚出阁的少女,论学识必不如林黛玉渊博,却协理宁国府将事务治理得有条不紊。反观如今层出不穷的“专家”,知识有余,常识不足,实践能力低下。智慧的能力往往存在于社会交往与自我生活中,那些在生活中游刃有余、井井有条的人,想必都是些身怀智慧的人。

最高明的智慧,并不存在于史书中跌宕起伏的英雄人生,反而存在于藉藉无名的布衣百姓身上。智慧到了这种地步,已然接近自然和哲学。青山绿水中的简陋居室,渔樵江渚的朴实生活,摒除了逐鹿中原的刀光剑影,余下了清贫安逸的闲云野鹤。古代德士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超凡脱俗、超然物外的智慧。如庄子所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当一个人的心灵可以遁于世俗、融入宇宙时,这种糅合了静与慢的心态与生活,就是智慧。智慧至此脱掉了华贵的外衣,露出了亲和质朴自然的真实面貌。人人都向往这种境界,但大多数人都还未来得及拨开心头的迷雾。

“什么是智慧”的争辩绵延千年,智慧的内涵无限地拓宽。今人窥古人的书卷以收获智慧,成了一种时尚捷径。殊不知这样的体悟或许只是入门。智慧早已超越了文字,它事关心灵,事关生命,它瞄准的是一个圆足的灵魂。

五、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B部分作业

推荐第6篇:《鸿门宴》三维目标教案

鸿门宴

司马迁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掌握《史记》等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赏析文中的成语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2.分析鉴赏文中对刘邦、项羽语言、动作的描写,辩证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性格原因。: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2.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核下歌》。要读出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核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2、简析《核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二、认识作者及《史记》相关知识及本文背景结合(参见《导学案》第29页)

三、诵读课文

1、师范读,生标注字音、句读、语气。

2、生自由诵读。

3、师抽生读,师生评价。

4、全班齐读。

四、翻译课文,了解内容。

五、梳理文言知识(参见《导学案》第30、31页)

六、合作探究一 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

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

3、4段)宴中,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第三部分:(5—7段)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七、合作探究二

(一)诵读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探究讨论。

1、课文第1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件事是“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是故事“开端”。第二件事 1

是‘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这些事件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明确:

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3、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二)诵读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探究讨论。

1、第三自然段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长东向,幼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2、第三自然段中“项庄舞剑”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项羽“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

3、第四自然段写“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明确: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叹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工”,头发上指,目眺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意、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三)诵读课文第

五、

六、七自然段,探究讨论。

1、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明确:

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明确: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3、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明确: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备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法,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4、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加以分析。明确: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改变了注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面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鸿门宴上刘邦正是利用了项羽的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的弱点,死里逃生

刘邦的性格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 3

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得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脱逃了

5、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明确:

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八、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九、作业

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将自已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写一篇人物评论。

推荐第7篇:虞美人三维目标教案

虞美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李煜在词中流露出来的亡国之痛,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时代紧迫感。 【教学重点 】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别名重光。籍贯徐州。生于937年七月初七卒于978年七月初七。仅活了41岁。李煜虽是薄命君王,但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可以说是一位绝代词人。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今天我们学习他最著名的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词《虞美人》。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位亡国之君的内心世界。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析前六句,体会“愁”的具体内容。

(1)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快完结呢?) 怕触景伤怀,想起往事。作者写乐景正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 A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荣

B精神层面: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往事之哀 (3)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季节变化引起作者无限感慨: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强烈的今昔对比让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怎能承受?尤其在这月明之夜。 亡国之恨 (5)雕栏玉砌应犹在——南唐宫苑应该还在吧 (6)只是朱颜改——“朱颜”:后宫佳丽的容颜,

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

物是人非的怅恨 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③对比

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 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④发问

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2、名句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它以比喻写愁的诗句:

①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 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 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

三、总结:

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正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推荐第8篇: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 《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 (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三、写作背景介绍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四、温故知新,熟悉课文。

1、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1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2、听录音欣赏课文

五、朗读并分析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结合注释串译第一段

重点字词提示:步:出发 既:已经 尽:全部

顾①:环顾 已而:过了一会儿 顾②:可是

诸:之于

3、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4、“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结合《第二教材》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

(一)研习第二段

1、齐读,口译。

重点字词提示:乃:于是。上:向上爬。履:爬过。巉:险峻。披:拨开。危:高。震动:使震动。反:通“返”。放:放任。听:听任。 句式:复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2、思考:

(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 (2)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3)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 2 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情。 (4)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A、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二)研习第三段

1、齐读,口译。

注意字词:适:刚好 东:从东面 (名次作状语) 西:向西飞(名词作动词)

2、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江中见鹤,后梦见道士化鹤

(三)总结:

本文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以儒为主,融合佛老)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第二教材》“课堂反馈”练习。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第

一、二段)。

二、归纳文言知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以待子不时之须

2、反而登舟

3、俛而不答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是岁十月之望。

2、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3、曾日月之几何。

4、反而登舟。

5、予乃摄衣而上。

(三)词类活用

1、顾而乐之

2、草木震动

3、掠予舟而西也

4、横江东来

(四)重点虚词

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及用法

1、归而谋诸妇

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3、摄衣而上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五)文言特殊句式

选出句式不相同的一句 ( C ) A、盖二客不能从焉。(省略句,“从”后省略了“予”) B、问其姓名,俛而不答。(省略主语“我”、“道士”) C、复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是介宾结构后置)

三、合作探究

(一)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3 提示:

1、找出两篇文章中写景的句子。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景与情是怎样融合起来的。明确:

《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乐—悲—乐 )

《后赤壁赋》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乐—悲—空)

(二) 《后赤壁赋》的结尾描写了孤鹤,叙述了梦境,这些内容是否有特殊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看法。(课后练习二)

提示:结合“鹤”的特性,注重“孤”的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提示: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四、拓展延伸(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猿猴:它让人感觉到哀伤,凄厉 。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李白《早发白帝城》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咏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雁:是一种候鸟,它要随季节迁徙,它又是古人传递消息的一种方式,于是就象征着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等意义。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 马(铁马):马打上铁掌,就意味着要上战场,所以铁马就是战争,英雄气概的代名词了。如: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古代神话中,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如: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第二教材》“学习效果检测”练习。

3、预习《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六、教学后记

推荐第9篇: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3.多媒体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推荐第10篇:三维目标教案识字5

识字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谚语,理解谚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3、激发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结合字形理解和识记生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谚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谚语,激发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谚语吗?你能说说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条谚语。

二、认读生字

1、自读谚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选择自己喜欢的谚语读给同伴听。

3、指名读谚语。

4、认读生字。

三、朗读感悟。

1、自读谚语:想想每个谚语的意思。

2、小组里说说自己对每个谚语的理解,

3、选择你喜欢的一条谚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条谚语?

4、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5、师生、生生对读:体会谚语前半句和后半句的对应关系。

6、全班齐读。

四、举例说说谚语蕴涵的道理,说说谚语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认读生字,指名读谚语。

二、认读生字

1、结合生活实际识字。

2、齐读课本中的谚语。

三、写字指导。

1、仔细观察,找找相同之处。

2、写字知道:重点指导“挑、折、根、满”。

3、“看看写写”:读拼音,写谚语。

18.称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通对话进描述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称赞”别人是一种美德。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学着发现别人的优点。

教学难点:学习课通过对话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称赞”是什么意思?你平时因为什么受过别人的称赞?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3、借助图片和生活经验识字。

借助

一、二幅图:感知“刺猬、板凳、椅子、粗糙”的意思,认读六个生字。“猬”在刺猬“一词中读轻声。

借助

三、四幅图:通过口语交际,感知“瞧、留下“等词语的意思,认识其中的两个生字。

4、在朗读词中认读生字。

(1)清晨,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 (2)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

5、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板、椅、但、傍:都是左右结构,板—饭,换偏旁。椅—奇,加偏旁。但—旦,傍—旁,加偏旁记字。

6、写字指导;“采”是爪字头。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学着发现别人的优点。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朗读课文,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

(二)看第一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品读第二自然段。

(三)看第

二、三幅图:想象一下小刺猬和小獾在说些什么?分角色读第

三、四自然段。

(四)看第四幅图:从小刺猬和猬的表情和动作中感觉到了什么?(互相欣赏,互相称赞,心情愉快)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想想假设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读了这个故事,说说你有什么感受?(要学会发现人的优点。)

(六)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夸一夸对方面军优点。

三、巩固与练习。完成课后作业。熟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让学生把课本中的故事讲别人听。

19.蓝色的树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按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特别是同学之间。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难点:初感知课文按发展顺序叙的方法。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树叶一都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见过蓝色的树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班19课。(板书课题)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结合生活实际,读句子识字。

(1)小明削好铅笔,放进铅笔盒,准备上美术课。

(2)他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我的笔弄坏了。”

2、重点指导:“术、惹、桌、注、皱”的读音。(吐:t u 削:多音字,在本课读xiao)

三、利用加偏旁或换偏旁,记忆下列汉字。木—术 土—吐 住—注 沿—铅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左右结构“吐、注、课、铅”:左窄右宽。

老师范写:上下结构的“笔”字。

五、自由读课文。说说:蓝色树叶是怎么回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说一说:林园园的绿色的树叶可爱吗?读读有关的语句,并说一说理由。(树叶那么绿,真惹人喜爱。)

二、观察第一幅图,想象一下他们说了些什么。

1、读一读课文中的对话:从对话中体会说了什么?

2、角色读对话:读出语气。

三、观察第二幅图。

1、自由读课文:课文哪部分写的是图的内容?

2、李丽和林园园他们分别在做什么?

3、他们可能在想些什么?

4、分角色读第

三、四自然段:读出语气。

四、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些什么?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20纸船和风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熊友谊。

2、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3、感受人物喜怒乐情感变化,使学生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感受到交朋友和维护友谊的快乐。

2、了解友情在生命中的可贵。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难点:感受人物内心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时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1、请学生回答。

2、学生相互讨论。

3、识字写字。

4、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拼音读准字音。

5、利用图画辅助识字:观察

一、二幅图,体会“乐坏了”“扎风筝”“抓住”“幸福”的意思,并认读其中的生字。

6、利形声字的规律识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学习“抓、莓、吵”三个声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7、重点分析“坏、扎、抓、幸、福”。

5、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幸、抓、祝、福”。幸:上下结构,右边是“土”不是“士” 祝福:两个字的左边都是“示补旁”。不是“衣补旁”。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四、教师范读课文:听后说说你有什么进一步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内心喜哀乐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词语。

山顶、山脚、小溪、风筝、纸船、松果、草莓、纸条、屋顶、门口、幸福、快乐、愿意、漂亮、飘荡

复习生字读音。

二、朗读感悟。根据下面问题,找到相应段落。并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小熊第一次拿起纸船,心里可能怎么想。

2、为什么“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后来小松鼠放了一只纸船,如果是你,你会主动放这只纸船吗?

三、举行朗读比赛。先小组比赛,一人读,其他成员做评委。选出代表在班上比赛。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四、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21.从现在开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9个生字,会写出10个字。(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2、借插图识字、了解课文内容。

3、感受按时间顺叙的方法。使学生懂尊严别人的习惯,要尊重别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别人。对童话中的人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 难点:初步感受课文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出10个字,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结合生活实际识字:光荣之家、车轮、轮船、星期、日期、第一名、班主任、公式、郑州。

3、读句子识字。

(1)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

(2)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

(3)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

(4)狮了见了,笑眯眯地说:“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是万兽之王了!”

4、固识字:朗读课文,检查识字效果。

5、写字指导:重点指导“之”,点不宜太大,捺要写平,“第”竹字头要写小些。“轮”的车字旁要写窄一些。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自读课文,与学习伙伴交流体会。

(二)朗读感悟。

1、出示图片:狮子在开头结尾分别宣布了两个决定,读一读狮子说的话,看看两个决定有什么联系。

2、学生读后说出:前面说“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后面却说;“不用再往下轮了”,这是因为他认为小猴子已经做得最好,并且已经得到了

动物的拥护。找一找,有哪些大小写字母完全一样。

3、第

二、

三、四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任选一段,读一读,体会一下角色的特点,读出语气。

4、朗读四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小猴子的话音刚落,大伙立刻欢呼起来。(小猴子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

6、如让你当“万兽之王”,你准备怎样做?

第11篇:周邦彦《苏幕遮》三维目标教案

苏幕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朗读,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重点难点】词中独到的景物描写及词中流露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

二、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节拍)

3、读出情感。(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词语的抑扬轻重,文句的舒缓起伏)

思考:

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思乡之情

四、合作探究

(一)、上片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风荷。

2、这些意象的前面后者后面有一个动词,请同学们找出。

3、这些动词很好的体现了景物的意境,请同学们赏析动词的作用。

燎、烧,点燃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呼、窥:拟人的修辞手法

呼:充满人性化,表现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把鸟儿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举: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4、王国维认为“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1)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构造,让读者过目不忘。

(2)这两句用词精炼,“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色勾勒出来。“举”字最为人们称道,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上片小结:上片写景,词人用这些动词把它们生动的联系起来,整幅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二)、下片

1、在这么美好的景物下,作者产生什么样的情思呢?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的这种情思?

思乡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2、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

风荷。词人的家在南方,可是他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看着眼前的荷塘美景,此时家乡的湖畔,必定也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景致。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自然过渡到思乡之情。

3、欣赏“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五月渔郎相忆否?”对写法,反客为主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景,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

下片小结:全词以如梦如幻的乡愁乡梦结束。以虚写实,虚实结合。 全班有感情的齐读下片

(三)、深化主题

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寄托了其他什么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全班同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有感情朗读这首词。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苏幕遮》

2、阅读赏析“宋代咏荷词两首”(课本51页)

第12篇:菩萨蛮三维目标教案

菩萨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菩萨蛮》借江南之景所抒发的对于江南的依恋之情

以及有家难归的哀怨之情;

2、掌握本词“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与情景再现,感受意境之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

2、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起启发引导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境中领略江南之美,体味词人饱经离乱、辗转漂泊之苦;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

1、把握意象,了解本词情景巧妙结合的表达技巧;

2、把握词中景中情、情中景(融情于景,直抒胸臆)。【教学难点】感受词人不能归的深层原因,美景背后的离乱之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对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那么,韦庄笔下的江南又是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韦庄的《菩萨蛮》 ,看看他将为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江南。

二、知人论世,简介作者及花间词派

1、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 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关于花间词派和婉约派的区别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 词。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秾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 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3、背景介绍

《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欣赏视频朗读《菩萨蛮》。

(二)教师配乐,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思考:“人人尽说江南好,”“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找出并朗诵出来。

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美。“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2、韦庄用这简短的几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江南春景图,谁能用自己的话再现这幅画面的意境呢?

春天水涨,碧绿的湖水一如天的颜色, 我坐在彩画的小船中听着外面的微微雨声,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3、作者精选意象,将江南描绘得美不胜收,他想借此抒发怎样的情感呢? 思乡之情,对江南的留念之情,喜爱之情

4、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 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五、手法探究

(一)乐景写哀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同置身诗境,体验了江南之美,缘景明情,感悟了诗人内心复杂微妙的情感„„因为,发现美,不仅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更要有一颗慧心。

七、布置作业

比较鉴赏韦庄《菩萨蛮》与白居易《忆江南》意境的异同。

第13篇:说木叶三维目标教案

说木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过程与方法:

课内教学与课外积累相结合,收集古代诗歌中炼字的范例 进行分析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板书课题)

二、研习课文

1、下面我们进入到课文的学习,请把第一至第六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

2、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引用的作用:引出话题

3、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

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主要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

4、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几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字在“木”字。归纳起来就是:用“落木”舍“木叶”。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小结: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

5、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 明确: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引用的作用:以诗歌作为例证。

6、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7、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那么这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小结: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论述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文章一至三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四至六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本质,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证方法。

三、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抓住文章关键句子于是阅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这还不够,我们除了能够宏观把握全文,还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文中的精妙之处仔细玩味,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懂读透,而不是一知半解。

1、“木”和“树”有什么不同? 文章举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木叶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这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

2、“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 :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诗句引用的作用: 1)、引出话题;

2)、用作例证; 3)、提高全文文化意味。

四、作业布置

在中国的诗词中出现过很多的意象,岁月的淘洗使他们具有了一种特定的意蕴,但是在不同的诗歌中,相同的意象也会用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二,试着结合用林庚的方法去比较“梅”在不同诗词中的用法。注意结合一下几个问题去思考。

王安石《梅花》

1、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2、主要表现的怎样的人格特征? 陆 游《卜算子 咏梅》

陆词中的梅花与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不同?具体表现在哪里?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1、毛词中的梅花除了傲雪凌霜的品格,还有什么特点?

2、与陆词比较,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第14篇:教案三维目标常用词汇

教案三维目标常用词汇

知 识 :

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3、应用——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技 能 :

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

过程 与 方法 :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

情感 态度 与 价 值 观 :

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1、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和田市十小语文组 2017.10.27

第15篇:“配套问题”教案三维目标

2016年度工作总结

2016学年的工作已经结束,为了总结经验,寻找不足。现将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都是一个个大写的"人"。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二、考勤纪律方面

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工作方面

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坚持每周的教研活动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工作方面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教学效果。针对七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针对性。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未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5、教学反思不够。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式的教学理念。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

总之2016学年度,我担任的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将继续努力,取得更优异的教学成绩,为学校争光

第16篇:李清照《一剪梅》三维目标教案

一剪梅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的生平,理解词的情感

2、反复朗读,在诵读中品味词中流露的孤单寂寞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以前我们学习过宋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一首作品叫《如梦令》。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板书课题)。在上课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为伟大的女词人。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然后教师点评示范。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4、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五、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在歌手安雯的深情演绎中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李清照词所创设的优美意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课外延伸阅读语文读本上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第17篇:屈原《湘夫人》三维目标教案

湘夫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相关内容。

2、了解有关《楚辞》的相关内容

3、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语言和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和情味悠深的语言

2、学习屈原的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伟大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 难点:诗歌的意境和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杜甫和楚辞

2、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一、导入新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屈原一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追求理想。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作家作品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

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1、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名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楚辞

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楚辞的出现,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三、学习诗歌,掌握基本内容

第一段重点词句

九歌: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九”予:使我忧愁。 是泛指,非实数,《九歌》本是古乐袅袅(niǎo):绵长不绝的样子。 章名。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波:生波。下:落。 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薠(fán):一种近水生的秋草。骋望: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纵目而望。 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杯忧苦毒,愁佳:佳人,指湘夫人。期:期约。张: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札,歌舞之陈设。 乐,其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萃:集。鸟本当集在木上,反说在水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草中。 以风谏。”也有人认为是屈原在民间罾(zēng):捕鱼的网。罾原当在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关于湘夫人中,反说在木上,比喻所愿不得,失和湘君为谁,多有争论。二人为湘水其应处之所。 之神,则无疑。

帝子:指湘夫人。舜妃为帝尧之女,故称帝子。

眇眇(miǎo):望而不见的徉子。愁第一段分析:

总写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湘夫人》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第二段重点词句:

(沅:即沅水,在今湖南省。澧荒忽:不分明的样子。 (lǐ):即澧水,在今湖南省,流入洞潺湲:水流的样子。 庭湖。芷(zhǐ):即白芷,一种香草。

公子:指湘夫人。古代贵族称公族,贵族子女不分性别,都可称“公子”。

第二段分析

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情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三四段

2、评析诗歌主题与语言特色

一、复习第

一、二段,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三段

重点词句

麋:兽名,似鹿。 罔:通“网”,作结解。薜荔;一种水裔:水边。此名意谓蛟本当在深渊香草,缘木而生。帷:帷帐。 而在水边。比喻所处失常。 擗(pǐ):掰开。蕙:一种香草。櫋皋:水边高地。 (mián):隔扇。 澨(shì):水边。 镇:镇压坐席之物。 腾驾:驾着马车奔腾飞驰。偕逝:同疏:分疏,分陈。石兰:一种香草。 往。 缭:缠绕。杜衡:一种香草。 葺:编草盖房子。盖:指屋顶。 合:合聚。百草:指众芳草。实:充荪壁:用荪草饰壁。荪(sūn):一种实。 香草。紫:紫贝。坛:中庭。 馨:能够远闻的香。庑(wǔ):走廊。 椒:一种科香木。 九嶷(yí):山名,传说中舜的葬地,栋:屋栋,屋脊柱。橑(lǎo):屋椽在湘水南。这里指九嶷山神。缤:盛(chuán)。 多的辛夷:木名,初春升花。楣:门上横梁。药:白芷。 样子。

灵:神。如云:形容众多。 第三段分析

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三、学习第四段

重点词句

袂(mèi):衣袖。 香草。 褋(dié):《方言》:禅衣,江淮南远者:指湘夫人。 楚之间谓之“褋”。禅衣即女子内衣,骤得:数得,屡得。 是湘夫人送给湘君的信物。这时古时逍遥:游玩。容与:悠闲的样子。 女子爱情生活的习惯。

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杜若:一种第四段分析

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给“远者”,则意味着希望犹存,思念和追求还将继续。“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

3、全文总结

由扮演湘君的男巫独唱;湘君怀着一丝期望和几分惆怅在汀洲上徘徊;等待中想着与湘夫人未来的美好生活,设想用世上最芳洁的植物营造新房,让所有的神灵都前来分享他们的幸福;希望变成了泡影;失望之余,他也气愤地抛弃了湘夫人所赠的礼物;又摘下了杜若香草,期待下一次将香草送给恋人。

四、主题探究

这首诗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

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境界非常唯美。

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

《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

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五、问题探究

1、作者在《湘夫人》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在本文中塑造了一位等候爱人的神祗的形象,将他由爱人未到时的怅惘,到装饰新居时的欣喜,最后到恋人失约时的忧伤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2、作者在这里吟咏湘君和湘夫人会合无缘的爱情,塑造了湘君流连江边的形象,他的目的到底何在?

诗歌创作不仅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感情宣泄和精神补偿的过程。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九死未悔。

拓展:

《九歌》中大多数诗篇都包含有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情节。这些恋爱,在诗中又都呈现会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这里面也许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历来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为什么?

提示: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

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

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

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

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

强烈的失望带来了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感情化的描写。这就叫景与情谐。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

第18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是什么?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的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知识和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知识与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要通过知识与技能来体现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它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第19篇:三维目标读后感

《三维目标的建构与特征——课改纲要教学目标解读》读后感

陈首贤

全面认识、正确指定并有效实施“三维目标”,是落实“课改纲要”,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三维目标”不仅全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而且还直接制约着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众多学生的学习行为。“三维目标”既是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又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能的最佳切入点。全面认识、正确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三维目标”,关系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全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如何制定一个正确与有效的“三维目标”,是我们现时必须要深入认识并掌握的。由于我们教学经验尚浅,所参考的“教学目标”多数是来自教学参考书的,但通过学习后,让我懂得了在自己的教学中所提出的所谓“教学目标”,其实还是许多人过去习用既久的笼统抽象的“教学目的”。

在听了广州的“新课程教学——小学语文谈”后,特别是在卢咏莉博士的讲解后,它使我意识到正确、有效的教学目标,对于学习的主动学习及训练学生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鉴于这,我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制定有以下的体会:

一、更新制定目标的观念,使自己的教学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学。

传统教学论是教师中心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预案所制定的目的都是为了突显教师的中心地位服务的。就如我们平时的目标设计,都是比较笼统的,没有明确学生需要如何去做,以致达到教学目标。这样,“要求”学生,“使”学生,“教育”学生的主体都是教师。是对教师“导教”,而不是直接对学生“导学”;是把教师置于主动地位,中心地位,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边缘地位。“三维目标”则要求我们每条目标的着眼点,都不是直接指导教师怎样教,而是直接指导学生怎样学,都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主体。

二、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目标的组成部分,在目标表述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有所展开,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当今已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多样性和信息传播的多渠道性是这一时代的显著特点;人际交往日益显得重要,对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代学生所

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就不仅仅局限于过去所理解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有了新的含义,应该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有效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具体化

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三)教学内容问题化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

(四)教学过程实践化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或问:你的依据是什么?)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用表示赞赏或用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看了《三维目标的建构与特征——课改纲要教学目标解读》后,我还有一些问题未弄明白:现有的三维目标体系,是不是蕴涵着这样的逻辑思路:

1、知识与技能的指标是需要的,借此规定学科教学的基本的“目标”意义上的实施内容和程度;

2、过程与方法的指标也是需要的,借此规定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学习活动的准则和程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标同样是需要的,并借此规定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活动的;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我正处于开始阶段,仍需要不断的更新、学习、总结,以此对三维目标进行真正的落实。

第20篇:语文三维目标

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的奠基性的,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和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实现“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在动力和激励力量。三者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简称三维一体。我们要真正的依照三维一体的要求来设计一节语文课,才能使这节语文课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所以,在开发和设计三维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是否突出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把“知识与能力”列为三维度之首,这就说明,语文教学首先要突出学科特点,学习汉语言文字的“知识”,形成弩驾汉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识字教学中,设计时就要适当的渗透字理,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教学,有些文字不便于依据其本来字理析解形义的,对这部分汉字我们可以灵活的析解,或引导按照生活的实用义依据自己的理解灵活地自主识记。此外,我们还可以辅以趣味游戏、猜谜、增减部分等方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在教学时首先注意“三品”,“品词、品句、品读”;其次要注意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最后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的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

二、

看“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是否增强主体性。

“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要义是:应十分的重视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我们教师不要一味地进行终结性结果评价。要十分的注重形成性评价。所以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经历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揭示规律,掌握方法。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是否渗透人文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要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情激情,以心换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汉语汉字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有机的渗透人文教育和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总之,“三维一体”,要把握好它的要则,设计好每一节课,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三维目标教案模板
《三维目标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