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艺术设计课程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25:30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公共艺术设计教案

公 共 艺 术 设 计 教 案

美术学院 常畅 第一章

一、授课内容

第1章 公共艺术的定义与概念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其概念。

2、理解公共艺术的特征。

3、了解公共艺术设计的分类。

三、重点和难点

1、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其概念。

2、概念与区别。

四、课时量 3课时

五、教学内容

1.1公共艺术的涵义

1.1.1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公共艺术从本质和创作根源上看,一开始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满足公共需求,体现社会、地域、场所集体精神,表现和探讨公共事务等的目的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得以产生的基础,是公共艺术的主要内容核心,也是公共艺术的创作方式和依据。

1、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公共领域”的产生。

背景:工业化大生产—人—交流的矛盾

公共领域:在现代国家与私人生活作出法律限定以外的特定空间。

(只有公共领域得以存在时,“为公共而创作的艺术”才能够有实现的可能。)

现代社会以工业化大生产为特征,强调的是现代工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以大众消费和生产为纽带的关系。陌生化一方面有力地保证了私人空间的私密性,但也强烈要求具备交流、参与功能的公共空间出现。公共领域是在现代国家对私人生活领域作出了法律限定之后所产生的具有特定内涵的专有领域。公共领域特指社会场所,仅仅是由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但“平等的人”组成。因而公共一词只与现代民主政体相对应,而以往社会中的“黎民”或“臣民”则只能与皇权相对应。公共性在一定意义上包含了一种平等、参与、互动、共享、共有、共同遵守某一经大多数社会公众认可的游戏规则,这一规则不是自上而下的权力意志的产物;也不仅仅是法规的强制性力量,而是现代社会在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上形成的一套潜规则。只有当公共领域得以存在时,“为公共而创作的艺术”才能够有实现的可能。

公共性或公共领域的特征做如下的归纳:

(1)市民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的、专制的社会制度中不存在公共性和公共领域。

(2)平等的、民主的、开放的,它与私密性、封闭性是相对立的。 (3)舆论的、参与的,是可以自由交流和相互讨论的。

对公共精神的反映和对公共事务的思考成为公共艺术的主要表现。

公共艺术,无论采用何种艺术表现形式或制作手法,它最终成为一件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基于它影响和感动着人们的作品精神内容。而这样的内容一定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自由的,而不是约束的;是民主的,而不是专制的。所以,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美化的装饰或简单的城市家具,它的存在应该是该地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或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环节。

公共参与是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主要方式。(重点)

公共艺术也是城市环境建设的一部分,艺术家是在与城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等艺术家、设计师们互协商,与城市管理部门、文化管理部门、市民代表等公众层面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进行艺术创作的,这样使得它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由于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参与共同工作,为项目提共了产生独特创意规划的机遇,从而超越了纯粹的功能化设计,能够创造出反映所在国家、地区、城市人们的生存信念以及对生活的激情与热望的空间与场所。

1.1.2公共艺术概念

公共艺术的目的是将艺术家与工艺美术师的专业技能、想象力和创造力融入于创造新空间及城市复兴的整个过程,为的是将独特的品质弥漫渗透进整个发展过程,通过创造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环境视觉艺术而赋予空间灵魂与生命力,使空间显得生机勃勃,生机盎然。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原则。公共艺术是通过艺术改善和转换环境的原则;公共艺术是为具体的场所而特别委托创作的,公共艺术的观众就是它所在地区的广大民众。成功的公共艺术会与景观和谐共存、融为一体并产生共鸣。公共艺术的定义具有易变性、积累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公共艺术可以表现一个故事或文章,可以是装饰性的、幽默的、唯美的、敏感的或有争议的。

1.1.3概论与区别

1.1.3.1.公共艺术品与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品的区别

(1)展示的方式不同。纯艺术作品或架上艺术品没有确定的展示地域性,它们多半从尺度到技法都是适应小范围的观看或交流。而公共艺术,多半更加明确的显示着公开、开放的特质。 (2)呈现的内容有所不同。

(3)针对性和创作动机有所不同。

1.1.3.2.公共艺术与雕塑的区别

传统社会制度下的公共只不过是公共在空间上的一种存在形式,艺术价值遵从的是神而并非是人。公共艺术在建造资金的来源上虽然源自于平民的捐税。公共艺术只是具有时代精神、社会精神的艺术家们才能够完成的。在空间形态上,只能算是“户外艺术”。

1.2公共艺术的特质 1.2.1.公共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可以说公共艺术与非公共艺术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它的参与性。公众参与的方式是多样的,公共艺术的参与性不仅表现为公众对于作品结果的参与,还表现为公众对于创作过程的参与,共同推动作品的进展。

1.2.2.过程性

公共艺术是一种过程的艺术,它是艺术家与公众互动过程的产物。 1.2.3.问题性

公共艺术往往是要针对某些社会问题而产生。公共艺术作品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引起人们对问题的讨论和关注,并促进着问题的解决。

1.2.4、观念性

公共艺术是策划的艺术,从策划的层面看,一个好的想法,一个适合的命题,一个富于智慧的切入点是公共艺术成功的关键。公共艺术是一种思想的体现,它追求社会的意义,它希望在社会公众的参与中进入他们的生活、影响他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公共艺术的观念性还表现为手艺的隐退。

1.2.5、多样性

公共艺术的多元性表现为可以使用以下各种艺术形态来完成: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装置艺术、表演艺术、行为艺术、地景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等等。

1.2.6、地域性

无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是对自然环境的热爱,还是对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或者是对人们生活生存方式的关注,它总是存在和发生于特定的地域之中。公共艺术面对的是社会、公众共同关系的各种问题,这种问题总是体现在特定地域和特定的区域内,公共艺术需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反映。

1.2.7、强制性

人们可以回避或者不去关注不符合他们个人喜好的纯艺术品,但却无法回避公共艺术。

1.2.8、艺术表现上的通俗性

公共艺术面对的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因此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表现语言应满足公共性和开放性条件之下的通俗化倾向。这里的通俗化是指以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为艺术创作的基本出发点进行作品的创作。

1.2.9、设计上的综合性

公共空间艺术是开放性的,不但包括视觉上的多层次、多方位开放,还包括观赏者不同审美情趣的开放。因此,对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是综合性的。这种综合性特点不仅受到艺术审美方面的制约,还涉及到材料科学和材料美学、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宗教学等。 1.3公共艺术的分类

公共场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根据公共艺术的基本品类可以分为?

政治性场所,如政府大厦、市政府广场、法院以及政府机构等场所; 2.根据公共艺术的表现内容可以分为?

文化公共场所,如学校、博物馆、美术馆、研究机构、历史纪念场所等;

3.根据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可以分为? 商业公共场所,包括商业街、商业城等;

4.根据公共艺术的展示空间和方式可以分为?

一般性公共场所,如火车站、码头、机场、地铁站、广场、街道等; 5.根据空间环境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分为?

娱乐休闲性公共场所,如广场、主题公园、绿地、茶馆、咖啡厅、体育及娱乐休闲公共场所等。

第二章

一、授课内容

第2章 公共艺术的产生与历史演变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18世纪的启蒙主义时期的公共艺术的思想。

2、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后的公共艺术的发展。

3、国家政策对公共艺术设计的影响。

4、现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发展。

5、中国的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

三、重点和难点

1、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后的公共艺术。

2、现当代公共艺术设计。

四、课时量 2课时

五、教学内容

2.1世界公共艺术的沿革 2.1.18世纪的启蒙主义时期

2.1.1.西方18世纪的启蒙主义时期奠定了公共艺术的思想基础,这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它为后来公共艺术的登场铺平了思想的道路。2.1.2.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给西方艺术带来了转折性的变化,直接催生出当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第一,随着西方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消解,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局面出现了。

第二,后现代艺术的文化转型,是艺术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第三,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文化的诘问和批评。

2.1.3.二十世纪中晚期西方国家有关公共艺术政策、组织机构、资金保障,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随着公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公众事物中来,随着艺术的精英主义的消失,公共空间的开发为许多西方政府所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公共艺术发展的政策。 2.1.4.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

2.1.4.1.随着一个多元文化的局面出现,在艺术上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1)、现代主义艺术中个人主义、精英主义话语方式被生活化的、通俗化的、平民化的话语方式所取代。艺术更多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更多关注大众的日常生活问题。 (2)、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艺术的生活化和生 活的艺术化,打破了传流的二元对立的情 形。

(3)、艺术的作用方式也由过去的神圣感、殿堂感和经典式的方式变化追求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艺术与公共的关系成为互动的,双方的交流。 (4)、艺术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人们重新思考艺术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2.1.4.公共艺术的经济基础和政策保障

二次大战战后重建,经济复苏,使西方公共艺术的发展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凭借其强劲的经济实力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使公共艺术的发展步入规模化,有序化的发展轨道。

“百分一”最早诞生于1951的法国,大概1960年开始被普遍实行.其中美国贡献最大.德国柏林在1978年9月通过新的公共艺术办法,如任何公共建筑,包括景观,地下工程等需预留一定比例的公共艺术经费。此外,政府每年也需拨一笔基金供“都市空间艺术经费”

美国在1965年正式成立“国家艺术基金会”,其宗旨便是“向美国民众普及艺术”。按照美国法律任何新建或翻新的建筑项目,不论政府建筑还是私人建筑,其总投资的1%必须用于购买雕塑或进行艺术装饰。这便是有名的“艺术百分比条例”。

思潮:进入20世纪70年代,艺术家们开始考虑城市的环境、空间、以及调节城市空间与人酌和睦关系,表现城市自然形态的雕塑家大量涌现出来。他们在探讨着真正的城市型的公共艺术,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形式.20世纪80年代,强调什么才是公共艺术再次引起艺术家们的深思,许多艺术家主张.不要那些只要有造型就可以完结的城市装饰物,而是需要那些与城市的景观、城市的机能密切结合的公共艺术。

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反过来吸取了美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经验.艺术家们首先考虑的是环境,尽可能摆脱表现型的雕塑,在与城市环境密切接触酌同时保持了城市的机能性。

20世纪80一90年代,公共艺术的热潮也涌进了亚洲的日本。一时间“创造拥有雕塑的新型城市”.建造“城市中的美术馆”、“与雕塑一起散步”等等多种提案纷纷出台,引进公共艺术的大型计划,也从全国各地的社会团体中爆发出来。他们主张:通过在城市中放置雕塑,使市民对艺术雕塑有一个广泛和普遍的认识,从日常生活的接触和鉴赏中.丰富和提高整体市民的文化素养。

2.2当代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2.2.1.从解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公共艺术受封建意识影响较重,往往是统治者宣扬其阶级利益的产物,且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建设薄弱,公共艺术无足轻重。

2.2.2.20世纪90年代的公共艺术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现代公共艺术策划与建设在中国尚属初级阶段。但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建设也加快了步伐,公共艺术实践开始活跃,各地文化广场的相继建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2.3.21世纪将更加注重环境,而高质量的环境则以良好的城市公共环境形象为特征。我国的公共艺术立法已经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有一些发达城市已走在前面,如已经实施了城市建设公共艺术百分比条例,城市形象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我国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的比重与欧美和日本相比还相差很远,并且也存在不少问题,绝大部分公共艺术实践处于零敲碎打的无序个体状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必然带动城市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投资者,建设者,设计者也越来越理性,越来越重视公共空间与本土文化的研究,这样城市就越来越会有深度。 第三章

一、授课内容

第3章 现代公共艺术的功能与职责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展公共艺术的价值特征。

2、了解公共艺术的功能。

三、重点和难点

1、美学和社会价值。

2、公共艺术是艺术公众化、平民化的途径。

3、公共艺术具有视觉标识与文化符号的功能。

四、课时量 2课时

五、教学内容

3.1公共艺术的价值特征

美学和社会价值:作为空间媒介的公共艺术品的评价和审美原则与传统的艺术价值观很有不同。环境美学原则从环境科学方面对公共艺术创作提出了本身环境的要求。

环境美学:共生原则、整体观念、再生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则应影响公共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并尽可能在创作过程、材料选择、装置方式上起指导作用。

公共艺术的多学科性、大众性、公开性注定了公共艺术的集体的创作机制和群众的参与的可能性。 1.公共艺术是一种空间的文化

2.公共艺术营造了交流与共享的文化。3.公共艺术将精英文化推向社会大众。

3.2公共艺术的功能

1.公共艺术是城市文脉与气质的显现

公共艺术总是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空间,存在于一个特定的场所,存在于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城市。

2.公共艺术是艺术公众化、平民化的途径

提高城市与地区的艺术品位,是几乎每个管理者和居住者的理想。 3.公共艺术具有视觉标识与文化符号的功能 一方面,公共设施作为视觉化的标识而存在。

另一方面,公共设施有作为一种文化性的符号而存在。

第四章

一、授课内容

第4章公共艺术设计的创意方法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公共艺术设计创意的复杂性。

2、了解创作中的公共性。

3、如何让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功能实现。

4、如何让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用后评价。

5、掌握公共艺术的基本创作手法

三、重点和难点

1、公共艺术设计创意的复杂性。

2、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用后评价。

3、公共艺术的基本创作手法。

四、课时量 3课时

五、教学内容

4.1公共艺术设计创意的复杂性

无论是决策者还是艺术设计师,往往在公共艺术对城市的积极作用上有很高的预期,比如,装扮城市,提升特定地区景观的文化品质,促进人群的零距离,历史反思及自豪感,促进交流,产生公共讨论,调整社会的稳定。条件:了解特定空间、区域及场所中人群的文化阶层年龄结构和教育背景等等因素。

4.2公共艺术设计创作中的公共性

公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反映大众文化,为生活、工作在特定环境中德公众提供一件良好的艺术作品,创造有着艺术韵味的环境氛围。

4.2.1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

公共艺术是为公众服务的,公众对公共艺术建设当然具有相当的发言权。

问卷调查——公众参与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源泉

使设计者摆脱传统设计方法的限制,避免单纯依靠个人经验。 参与建设——公众作为公共艺术家的助手 为了防止公众成为消极被动的,发挥公众作为主体应有的权益和民主作用。

4.4.2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功能实现

公共艺术设计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审美媒介,在功能上具有多层次性和复杂性。

1.公众参与——实现公共艺术的物质功能

公共艺术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能够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2.公众参与——实现公共艺术的审美功能

提高环境艺术审美水平,就必须增强大众的艺术修养。公众接受的过程是将公共艺术品具体化的过程,并非只是被动的反应环节,亦非对作品的简单还原,而是积极地思考并不断地作出判断、选择的过程。 3.公众参与——地域性文化、大众文化得以挖掘

特定的环境创造能反映一定的文化背景,反映人们的习俗和文化特征。

4.2.3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用后评价

1.人的现实需求——公共艺术的基础

公共艺术设计始终从人的现实需求而不是任何别的需求出发。 2.人文的尺度——公共艺术的评价标准

人文的尺度使公共艺术设计不再是随意的行为,不再是追求新鲜、时髦的风格而无所适从。

4.2.3公共艺术的开放性

1.公共艺术作品与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

公共艺术所处的场所往往是人流不息,车辆往来,视域开阔的开放型空间.(广场,公园,人行道,街面,车站等等) 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具备形体和视觉上的开放性

具备多角度视域大的观赏方式以及公众直接介入作品等特征。

2.公共艺术作品与人的互动关系

公共艺术改变了传统艺术:艺术家---作品----观众这种线性的模式,在公共艺术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公众的参与,许多作品是艺术家,设计师和公众共同完成的,公众的参与使公共艺术真正成为公众的艺术。

实例:深圳人的一天

深圳园岭街心花园规划-----规划师和艺术家一反设计通常做法,提出了 “让社区居民告诉我们做什么?”的响亮口号----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而言, 规划师和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工作者,去了解社会,了解老百姓的需要,不是去引导老百姓,而是要让老百姓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 一次真正的 “为人民服务”。

设计了以18个普通市民塑像为主体的公共艺术方案.-----1999年11月29日一个普通的日子,设计师,雕塑家,新闻记者组成寻访小组,-----陌生化,随机化原则-----征得同意后,翻制真人,浇铸青铜,树立在园岭街心花园----铭示真实的姓名,年龄,籍贯,工作,何时来深圳等.18个铜像背景是黑色镜面花岗石浮雕墙,雕刻,记录了1999年11月29日一天深圳城市生活的各种数据.园岭街心花园占地6000多平方米,环绕塑像和浮雕墙,已经成为 “深圳一日游”的景点.公共艺术必须面对,接纳多层次对象的需求,是对观赏者的接纳程度上的开放性.是否具备与社会公众产生互动和具有公共精神是评判当代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

4.2.4.公共艺术的时代性

公共艺术属于当代艺术范畴,它不同于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克莱斯.奥登伯格: 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代表人物.作品风靡整个欧美,当这些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以超常规格放大,作为雕塑出现的时候,让人觉得亲近,好玩.奥登伯格的这种波普风格的雕塑之所以被看作公共艺术,因为它消解了传统雕塑的神圣感,使雕塑与公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因而具有较强的公共性.他的作品让老百姓身边的最普通的物品具有高大的体量,不仅仅是物品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地位的提升。

4.2.5.公共艺术表现形式的通俗化与多样性

1.表现上的通俗性

公共空间中人流不息,面对不同社会层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甚至不同国度的人群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语言应当强调满足公共性要求的通俗化倾向.这里所指的通俗化,不是指一般的大众喜闻乐见的 “老生常谈”的作品,更不是艺术上的 “世俗化”,而是指把大众的审美心态作为一个基本的学术课题来对待,强调审美的公共性,强调作品与环境,与公众的和谐亲近的学术倾向.2.设计上综合性

公共艺术在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功能性(规范要求),人文题材(文化底蕴),环境观(空间要求),公共性(公众要求),环保观念(时代要求),材料等等要素.综合性不仅体现艺术审美要求,还涉及到材料学,力学,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等综合学科.

4.3公共艺术的设计资源

我们常见的公共艺术作品,存在两种现象: 一是大量的写实英雄伟人雕塑。

二是城市公园、路边、广场、社区中,到处充斥着各类及其雷同,并且奇形怪状的抽象雕塑,结构简单,材料和制作又缺乏新意。将特有的历史文化符号作为设计资源

根据场所精神理论,可以发现大量的作为设计资源的线索。从该场所的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貌、生活气息、文化底蕴、物质文明及大量的非物质文化现象中提炼具有地域特征的符号,将其功能化、环境化,并以它特有的、其他区域环境无法代替、不可比拟的主体和样式,强调其环境中原有的文化品质,可以弥补正在淡化的区域风貌。他们可以是:园林居民,自然景观,器具用品,文化艺术,人文地理。 地区公共精神的反映

对于一些并不拥有悠久文化历史背景的新兴城镇、商业特区或工业新区,以反映特定地区的产业特征、人们的精神追求或生活状态为创作元素。

将特定自然地理作为资源

自然地理特征作为创作的依据和资源不但成为一种主要的城市设计方向,也顺应了大多数都市人群的追求和意趣。场所精神的完整概念表达一种始于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场所不仅具有建筑、公共艺术品等实体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自然环境现象是场所精神中最基本的内容。包括大地、天空、气候、河流、岩石、色调等。 (1)浪漫的自然环境 (2)统一的自然环境 (3)古典的自然环境。

对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的场所精神分析,得出了不同地域的不同特征,成为我们在公共艺术作品中极好的创作依据。 4.4公共艺术的范围: 涉及的范围很广,对其分类的角度也多有不同.从艺术形式上,包括建筑,景观,雕塑,绘画,园艺,摄影,广告,影像,表演,音乐等; 从展示形式上,可分为由平面到立体,由壁面到空间,由室内到室外及地景等; 从艺术功能上,可分为点缀性,纪念性,休闲性,实用性,游乐性等.4.4.1.公共艺术平面造型艺术

1.公共壁画艺术

装饰壁画 漆画 陶瓷画 标志壁画 图案壁画 人物壁画 动物壁画 风景壁画

2.公共装饰浮雕艺术

石材浮雕

玻璃浮雕

木材浮雕

金属浮雕等 纪念性浮雕 主题性浮雕 装饰性浮雕 抽象性浮雕

4.4.2.公共艺术空间造型艺术

1、公共景观造型艺术 标志造型 广场中心造型 广告造型

室内艺术品造型 公园艺术品造型 小型建筑造型 展示造型

植物造型 地面铺装造型

2.公共设施造型艺术 卫生设施造型 体育设施造型 交通设施造型 通讯设施造型 游乐设施造型 灯光设施造型

3.城市环境雕塑艺术 纪念性雕塑 主题性雕塑 装饰性雕塑 抽象性雕塑 趣味性雕塑 寓意性雕塑 哲理性雕塑 地景艺术

(地景艺术的出现将公共艺术带入了一个恢弘的境界,它是对景观艺术的发展和突破.(图片)地景艺术又称 “大地艺术”,也是景观艺)

4.5公共艺术的基本创作手法

场所精神在公共艺术中的实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基本途径:显现、补充、象征。

1、移位

移位是将一些原本属于一个场所特定文化范畴的机械、器具、建筑局部等作为设计元素。

2、异质

异质是在材质、色彩、构造、功能上对一些具有相当地方文化特色或代表地域人文风貌的设计素材进行的一种有意义、有必要的诠释或演绎。

3、重构

重构即重新构造,是一种偏重于形式上的艺术创作处理手法。通过对创作原形的大胆而有序的打散重组,产生迷离、错落、变幻、神秘而现代的视觉艺术效果。

4、意象

意象作为一种现代艺术作品的创作或设计手法,它是一种对物象或观念的写意表达。

5、装置

装置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的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延伸出新的展示个体和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

6、放大

它们将具备足够的张力 7.“隐”的设计手法

既在设计之内也在设计之外蕴含的余意。 8.“少”的设计手法

以有限的设计空间造成无限的空间效果,运用虚空引起观考的退想。 9“虚”的设计手法

第五章

一、授课内容

第5章 公共艺术设计的材料与色彩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公共艺术设计中金属材质及其工艺。

2、了解公共艺术设计中木材质及其工艺。

3、了解公共艺术设计中现代玻璃艺术的主要技法。

4、了解公共艺术设计与色彩之间的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1、共艺术设计中金属材质及其工艺。

2、公共艺术设计与色彩之间的关系。

四、课时量 2课时

五、教学内容

5.1金属材质及其工艺

金属是公共艺术作品的最主要制作材料之一。金属材质不同,不同的工艺技巧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变化,手工制作自然、质朴,保持着原始稚拙的随意性。金属材质的直接运用,体现天然的材质美、光泽感、肌理效果、金工艺术中的材质变化,目的是增加它的艺术感染力,从物质美中体现精神美。脱离传统意义上作为建筑材料。空间的整体环境意识对金工艺术品设计的制约;金工艺术品对空间环境又有优化调节的作用。但一味的强调则易导致整体化环境的单一化,不利于体现环境多样化、多层次、丰富性的美学精神。

5.1.1现代金属装饰艺术的材质

注重自身的美感价值,金属材料分两大类一类是以铁为主,因其颜色为黑色,故称黑色金属。另一类为有色金属,即除铁以外的其他金属。

5.1.2现代金属装饰艺术制作工艺指改变原材料、毛坯或半成品的形状、尺寸、性质或表面状态,使之达到设计的目的所采用的加工方法。

金属的成型方法可区分为铸造、塑性加工、切削加工、焊接与粉末冶金五类。

1、铸造

将熔融态金属浇人铸型后,冷却凝固成为具有一定形状铸件的工艺方法。现代工业生产中,铸造是生产金属零件毛坯的主要工艺方法之一,与其他工艺方法相比,铸造成型生产成本低,工艺灵活性大,适应性强,适合生产不同材料、形状和重量的铸件,并适合于批量生产。

但它的缺点是公差较大,容易产生内部缺陷。铸造按铸型所用材料及浇注方式分为砂型铸造、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和离心铸造等。

(1) 砂型铸造

俗称翻砂,用砂粒制造铸型进行铸造的方法。图6一3为砂型铸造的基本工艺过程,主要工序有:制造铸模,制造砂铸型(即砂型),浇注金属液,落砂,清理等。 (2)熔模铸造

又称失蜡铸造,为精密铸造方法之一,是常用的铸造方法。熔模铸造的工艺过程如图6一4所示。

①制作母模:母模是铸件的基本模样,用于制造压型。可根据设计方案用适当的材料制作母模。

②制作压型:压型是制造蜡模的特殊铸型。压型常用钢戴铝合金加工而成,小批量时可采用易熔合金、石膏或硅像胶制作。

③制作蜡模:制造蜡模的材料有石蜡、蜂蜡、硬脂酸和松香等,常用50%石蜡和硬脂酸的混合料。将50%化好的蜡料倒人压型内,同时不断的翻转压型,使蜡料均匀形成蜡模,待蜡料冷却后便可从压型中取出,修毛刺后即得蜡模口批量生产时则将多个蜡模组装成蜡模组。

④制作型壳:在蜡模上均匀地刷一层耐火涂料(如水玻璃溶液),洒一层耐火砂,使之硬化成壳。如此反复涂三四次,便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由耐火材料构成的型壳(洒耐火砂先细后粗)。

⑤脱蜡:将制作好的型壳放入炉中烘烤,将蜡模熔化流出并回收,从而得到一个中空的型壳。

⑥焙烧和造型:将型壳进行高温焙烧,以增加型壳强度。为进一步提高型壳强度,防止浇注时型壳变形或破裂,可将型壳放在箱体中,周围用干砂填充:

⑦浇注:将型壳保持一定温度,浇注金属溶液。

⑧脱壳:待金属液凝固后,去除型壳,切去浇口,清理毛刺,获得所需铸件。 (3)金属型铸造

用金属材料制作铸型进行铸造的方法,又称永久型铸造戴硬型铸造口铸型常用铸铁、铸钢等材料制成,可反复使用,直至损耗。金属型铸造所得铸件的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均优于砂型铸件,且铸件的组织结构致密,力学性能较高。适用于中小型有色金属(如铝、铜、镁及其合金等)铸件和铸铁铸件的生产。 (4)压力铸造

简称压铸。在压铸机上,用压射活塞以较高的压力和速度将压室内的金属液压射到模中,并在压力作用下使金属液迅速凝固成铸件的铸造方法。属于精密铸造方法。铸件尺寸精确,表面光洁,组织致密,生产效率高。适合生产小型、薄壁的复杂铸件、并能使铸件表面获得清晰的花纹、图案及文字等。主要用于锌、铝、镁、铜及其合金等铸件的生产。 2.金属塑性加工

又称金属压力加工。在外力作用下,金属坯料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机械性能的毛坯戴零件的加工方法。 其特点是:在成型的同时,能改善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产品可直接制取剪便于加工,无切削,金属损耗小口适于专业化大规模生产,但需专门的设备和工具,不宜于加工脆性材料或形状复杂的制品二金属塑性加工按加工方式分为锻造、轧制、挤压、拔制和冲压加工。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综合性的金属塑性加工应用越来越厂泛。

自由锻是将金属坯料放在上、下抵铁之间,施以冲击压力和静压力,使其产生变形的方法.模锻是将金属坯料放在具有一定形状的锻模模膛内,施以冲击压力或静压力而使金属坯料产生变形的加工方法,如图6一6所示。 手工自由锻:是指在金属板上自由锻造成型,具体过程是(以紫铜浮雕为例):

①首先将铜皮用汽油喷灯进行加温,烧至红色,这一过程称为“退火”,目的是使铜的分子结构重组,使之变软。

②将设计好的图案画在铜皮上,用整子将轮廓堑出。

③根据预先的设计将铜皮放在沙袋上,用锤子和錾子锻出大的凹凸起伏。

④将铜皮用胶固定在一张平板上,用各种型号秘形状的錾子錾出一些精细的造型、其间需要多次退火。

⑤将制作好的作品放在铁垫板上,找平,然后整理好边缘。

⑥将作品需要抛光的地方进行抛光,然后进行电镀、化学着色、防腐等后处理。 (2)轧制

金属塑性加工工艺之一。如图6一8所示,利用两个旋转轧辊的压力使金属坯料通过一个特定空间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所要求的截面形状并同时改变其组织性能。 (3)挤压

将金属放入挤压筒内,用强大的压力使坯料从模孔中挤出,从而获得符合模孔截面的坯料或零件的加工方法。常用的挤压方法有:正挤压、反挤压、复合济压、径向挤压。 (4)拔制

金属塑性加工方法之一。如图6-1 所示,用拉力使大截面的金属坯料强行穿过一定形状的模孔,以获得所需断面形状和尺寸的小截面毛坯或制品的工艺过程。拉拔生产主要用来制造各种细线材、薄壁管及各种特殊几何形状的型材。

(5)冲压

金属塑性加工方法之一,又称板料冲压口如图6- 1所示,在压力作用下利用模具使金窟板料分离或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所需工件的工艺方法。按冲压加工温度分为热冲压和冷冲压,前者适合变形抗力高,塑性较差的板料加工;后者则在室温下进行,是薄板常用的冲压方法。

3.切削加工

又称为冷加工。利用切削刀具在切削机床上(或用手工)将金属工件的多余加工量切去,以达到规定的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的工艺过程。按加工方式分为车削、铣xǐ削、包日削、磨i削 .钻削、膛削及钳工等,是最常见的金属加工方法。

4‘焊接加工

焊接加工是充分利用金属材料在高温作用下易熔化的特性,使金属与金属发生相互连接的一种工艺,是金属加工的一种铺助手段。

5.2木材质及其工艺 5.2.1木质材料形态的偶然性

树木生长是和气温、湿度、当地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5.2.2形的未完结性 5.2.3木质的芳香性

嗅觉和味觉在通常的造型活动范围内被排除,但却真实存在着。

5.2.4木材的选择及局限性

木雕是一种利用木材作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因而在木雕创作时,选材时很重要的一环。 1.木材的缺陷 产生各种组织的异常

2.木材的缺陷在雕刻中的处理 (1) 对于木节的处理 (2) 对于开裂的处理 (3) 对于木材变形的处理

木材是一种优良的造型材料,自古以来,它一直是最广泛最常用的传统材料,其自然、朴素的特性令人产生亲切感,被认为是最富于人性特征的材料。 木材的基本性能: (1)质轻

(2)具有天然的色泽和美丽的花纹 (3)具有调湿特性 (4)具有可塑性 (5)易加工和涂饰 (6)各向异性 5.2.5木材加工的工艺流程

每个构件加工前,都要根据被加工构件的形状,尺寸、所用材料,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加工批量大小,合理选择各种加工方法、加工机床、刀具、夹具等,拟定出加工该构件的每道工序和整个工艺过程。 木制品构件的形状、规格多种多样,其加工工艺过程一般为以下顺序: (1) 配料

配料就是按照木制品的质量要求,将各种不同树种、不同规格的木材,锯割成符合制品规格的毛料,即基本构件。 (2)基准面的加工

为了构件获得正确的形状、尺寸和粗糙度的表面,并保证后续工序定位准确,必须对毛料进行基准面的加工,作为后续工序加工的尺寸基准。

(3)相对面的加工

基准面完成后,以基准面为基准加工出其他几个表面。 (4)划线

划线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它决定了构件上掉头、掉眼及圆孔等的位置和尺寸,直接影0向到配合的精度和结合的强度。 (5)樵头、样眼及型面的加工

樵结合是木制品结构中最常用的结合方式,因此,开样,打眼工序是构件加工的主要工序,其加工质量直接影响产品的强度和使用质量。 (6)表面修整

构件的表面修整加工应根据表面的质量要求来决定。外露的构件表面要精确修整,内部用料可不作修整。 2.木材加工的基本方法

(1 )木材的锯割

木材的锯割是木材成型加工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操作。按设计要求将尺寸较大的原木、板材或方材等,沿纵向、横向或按任一曲线进行开锯、分解、开棒、据肩、截断、下料时,都要运用锯割加工。

(2)木材的刨削

刨削也是木材加工的主要工艺方法之一。木材经锯割后的表面一般较粗糙且不平整,因此必须进行刨削加工。木材经刨削加工后,可以获得尺寸和形状准确、表面平整光洁的构件。 (3)木材的凿削

木制品构件间结合的基本形式是框架掉孔结构。因此,棒孔的凿削是木制品成型加工的基本操作之一。 (4)木材的铣削 木制品中的各种曲线零件,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木工铣削机床是一种万能设备,既可用来截口、起线、开掉、开槽等直线成形表面加工和平面加工,又可用于曲线外形加工,是木材制品成型加工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之一。 3 .木制品的装配 (1)榫结合 (2)胶结合

5.3现代玻璃艺术的主要技法 5.3.1吹制技术

吹制技术利用玻璃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具有可塑性的特点。

5.3.2失蜡铸造法

失蜡铸造法,字面含义是玻璃浆糊

5.3.3冷加工技术

玻璃的现代冷加工技术可分为三类:描绘、雕刻、蚀刻。

5.4现代陶艺的技法 5.4.1现代陶艺的成型工艺

所谓成型,就是将制备好的坯料,用各种不同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坯件。

1.可塑成型法 拉坯成型法 泥板成型法 泥条盘筑法 徒手涅制法 印坯成型法

2.注浆法成型

注浆法成型适用于各种陶瓷制品,凡是形状复杂的、不规则的、薄的、体积较大的且对尺寸要求不严的器物都可以。

5.4.2现代陶艺的装饰手法

分为两类,一是在坯体上进行装饰处理,而是在釉上或釉下彩绘。 1.坯体装饰 压印法 划刻法 粘贴法 绞泥法

化妆土装饰法

2.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 釉下彩绘 釉上彩绘

3.贵金属装饰

4.结晶釉与砂金釉 5.光泽彩 6.无光釉 7.裂纹釉 8.流光釉

9.照相转印技术

5.4.3现代陶艺的 5.7 公共艺术色彩处理。

1.色彩与城市精神 2.色彩与功能 3.色彩与场所精神

作业:

作业1:空间导向设计 形式:学生单人完成作品

作业2:校园公共艺术设计 形式:团队合作完成作品

推荐第2篇:《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课程学时:72 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课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环境艺术概论是从环境设计角度,结合环境设计实例,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全面论述建筑和建筑群所构成的空间环境,是环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环境艺术的基础知识,为进入专业学习、专研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影象多媒体辅助教学、作品实例考察等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专研基础知识。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1、城市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 (1) 开放性空间的环境设计 (2) 开放性空间环境的分类及特征 (3) 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2、

3、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原理 环境艺术设计方法

(1) 设计策划与定位 (2) 总图设计与绘制 (3) 总结构与流线分析

(4) 细部设计

(5) 设计说明的主要内容与写作

4、典型作业:图示环境艺术设计程序和设计文件内容。(考试作业)

四、课程考核

通过设计文件的编制质量,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知识与技术的掌握程度,以考试作业的得分为总成绩。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讲义》由任课教师编写 参考书:由任课教师推荐

六、教学设备及教具要求

由系提供多媒体及相关设备,任课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推荐第3篇: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资料请假条

请假条

尊敬的老师:

我因,故请假天(具体时间为年月日至月日)。

恳请批准。

请假人:

艺术设计学院级专业班

手机:,家庭电话:

二〇一二年月日

审批意见(以下由教师填写):

艺术设计学院第()号假条,共计()式()份,本假条系第(/)份。 审批人系(□辅导员;□班主任;□院领导),联系电话:020-3762 670

1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广东工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考勤管理办法》(广工大教字[2005]147号文)执行请假制度。

2、请假必须先提出书面申请。请病假须附上医院出具的有效证明。

3、事先未请假未获同意,事后不补假。所谓“补假条”是指:(1)因情况紧急来不及办理请假手续,但(通过电话、网络)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沟通并获得同意,补办请假手续;

(2)补交手续齐全已获准假的假条。“补假条”仅指上述两种情况。

4、请假3天以内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批准,1周以内由学院领导批准,1周以上由教务处批准(表格在教务处下载),4周以上由学校批准(援引《广工大教字[2005]147号》文)。

5、请假期满,应履行销假手续,方便登记系统清零。(请打电话或短信或QQ上告知返校情况)不履行销假手续者,系统留有记录,再次请假则不予批准。

6、本假条所有内容控制在1页纸。

推荐第4篇:《公共艺术设计2》课程教学总结

《公共艺术设计2》课程教学总结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系: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教研室:风景园林 任课教师:

一、课程概况

公共艺术课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艺术理论的学习和技法的实践,提高学生剖析造型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雕塑的造型语言(包括光、线条、色彩、明暗、形体、空间、透视、运动、体量质感、肌理和构成等)进行设计思维的表达和驾驭材料惊醒空间制作的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与创造能力,为艺术设计等课程打下良好的造型表现基础。

二、教学情况

教学按教学计划进行,本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理论为主,通过实践分阶段地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方法以授课和课上辅导为主,兼以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在进行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进行了大量雕塑史的欣赏教育,是学生做到创造能力提高的同时审美能力也得到培养。应用“参与式”互动教学。通过课堂讨论、课下调研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培养发散性思维,形成良好的教与学的互动。

三、考试、考查情况

本人任教环境设计140

2、1404班的公共艺术课程,其中1402班总人数为37人,实际人数37人。优秀为1人,占总人数的2.63%;良好总人数的84.21%;中等占总人数的13.16%, 及格占总人数的0%,1404班总人数为38人,实际人数38人。优秀为9人,占总人数的24.32%;良好总人数的70.27%;中等占总人数的5.41%, 及格占总人数的0%,由于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既定标准,相对来说良好率较高.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改革措施

为了学生能够在专业技术提高的同时在审美能力和艺术理解能力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在创作中提升作品的层次,在教学中加强了雕塑类的欣赏课程;对于雕塑使用的载体如泥石膏等都进行了一些针对性的材质练习,但是学生在雕塑的制作中仍存在一下问题:

1.雕塑的材质和空间的表达存在脱节的问题,在练习中表达尚不完备: 2。雕塑与环境空间和体积的把握需要加强;

3在特定主题的创作中对于主题的把握以及文化发掘不够。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但是理论知识在结合设计运用这方面还不能很自如,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制作方法,加强学生的设计把握能力,并让设计较为突出的同学和大家交流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建议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当下流行的设计书籍帮助他们提高对设计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水平。

.

推荐第5篇:环境艺术设计原理教案

第一章 概述

室内设计是环境设计系列中和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环节,包括室内空间组织和界面处理、采光与照明、色彩与材料质地、家具陈设、绿化与庭院、风格与流派等;

第一节

室内设计的含义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室内设计的三大依据: 使用性质—建筑物和室内空间功能设计; 所在场所—建筑物同室内空间的周围环境状况; 经济收入—工程项目总投资和造价标准;

第二节

室内设计的发展

现代室内设计虽然发展了数十年,但人们有意识对室内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却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就存在了;

 原始社会:这是人们就已经开始对“使用和氛围”、“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功能同时给予关注;

商朝:建筑空间秩序井然,严谨规正,室内装修相当精细和华丽;

清朝:这时期的室内装修的要领和做法已经非常的成熟了,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

 目前的问题:

1、环境整体和建筑功能意识薄弱;

2、对大量性、生产性建筑的室内设计有所忽视;

3、对技术、经济、管理、法规等问题注意不够;

4、应增强室内设计的创新精神;

第三节

室内设计的基本观点

1、以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为核心;

2、加强环境整体观;

3、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4、时代感与历史文脉并重;

5、动态和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章

内容、分类和方法步骤

第一节

室内设计的内容

现代室内设计,也称室内环境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和传统的室内装饰相比,涉及的面更广,相关的因素更多,内容也更为深入;

第二节

室内设计的分类

室内设计大体可分为居住、公共、工业、农业四类建筑设计; 第三节

室内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步骤  设计方法的要点:

1、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总体与细部深入推敲;

2、内外要局部与整体协调统一;

3、意在笔先或笔意同步,立意与表达并重; 室内设计的步骤:

1、设计准备阶段;

2、方案设计阶段;

3、施工图设计阶段;

4、设计实施阶段;

第三章

依据、要求和特点

现代室内设计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为人服务,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需要,为人们创造理想的室内空间环境;

第一节

室内设计的依据

1、人体尺度及在室内停留、活动的空间范围;

2、家具、设备等的尺寸及安置时需要的范围;

3、结构构成、构件尺寸,设施管线等;

4、符合环境要求和可行的施工工艺;

5、已确定的投资限额和建设标准;第二节

室内设计的要求

设计要考虑空间、界面处理、防火、防水、可持续发展等因素;

第四章

室内空间组织和界面处理

第一节

室内空间的类型

室内空间类型是基于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日益发展的科技水平和人们不断求新的开拓意识,必然会孕育出多种多样的室内空间;

1、开敞空间:具有外向性,限定度和私密性小,强调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渗透、讲究对景、借景,与大自然或周围空间的融合;

外开敞式:空间的侧界面有一面或几面与外部空间渗透;

内开敞式:从空间的内

部抽空形成内庭院,然后使内庭院的空间与四

周的空间相互渗透;

2、封闭空间:用限定性比较高的围护实体包围起来的,无论是视觉、听觉、小气候等都有很强隔离性;

3、静态空间:是最常见的空间形式;与周围环境联系少,趋于封闭型;一般为对称空间;多为私密性较强尽端空间;比例协调、色彩和谐,给人以恬静、稳重之感;

4、动态空间:引导人们从动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把人们带到一个由三维空间和时间相结合的“第四空间”;

主观动态空间:由于人的位置移动而感受到流动变化的空间;

客观动态空间:利用电气化、动态韵律的线条、自然 景观、视觉或光线的强烈对比、结构的巨大变化等使 人对空间产生动态的感觉;

5、流动空间:三度空间加时间因素组成,即若干个空间是相互连贯的、流动的,人们随着视点的移动可不断的变化透视效果,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6、虚拟空间:是一种既无明显界线,又有一定范围的建筑空间;

下沉空间:室内地面局部下沉,可限定出一个范围比较明确的空间;

(1)改变天花及地面的落差:

地台空间:室内地面局部抬高,抬高面的边缘划分空间;

悬浮空间:室内空间在垂直方向的划分采用局部降低天花吊顶或是吊其它饰物时,上层空间的底界面不是靠墙或柱支撑,而是依靠吊杆悬吊,因而使人有新奇的悬浮之感; (2)垂直围护界面的凹凸:

凹入空间:在室内某一围护墙面或角落局部凹入的空间;

外凸空间:这种空间是室内凸向空外的部分,可与室外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视野也较为开阔;

(3)大空间中的小空间:称之为母子空间;可用如列柱、隔断、家具、绿化、水体等;

回廊与挑出:是室内空间中独具一格的空间形式;回廊采用门厅和休息厅增强入口的宏伟、壮观;挑台造成高低错落、生动别致的室内环境;

7、不定空间:由于人的意识和行为有时存在捉摸不定,摸棱两可的现象,“是”与“不是”的界限并不明确,反映在室内空间中,就出现了一种超越绝对界限的、具有多种功能涵义的、充满复杂和矛盾的中性空间,既不定空间;

8、共享空间:它的产生是为了适应各种频繁的社会交往和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

特点是: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外中有内、内中有外,相互穿插交错,富有流动性;

9、交错空间:在水平方向往往采用垂直围护面的交错配置,形成空间在水平方向的穿插交错;

10、虚幻空间:是指室内镜面反映的虚像,把人们的视线带到镜面背后的虚幻空间去,它的特色是追求神秘、新奇的超现实戏剧化效果;

11、结构空间:通过对建筑结构构件外漏部分,来感悟结构构思及营造技艺所形成的空间环境;

第二节

室内空间造型

室内空间造型是室内设计要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室内设计的基础;美的空间造型、实际的使用功能和人的感知作用是统一于室内设计的概念之中的;

1、空间的形状:是由点、线、面、体占据(扩展、围合)而成的三度虚体;它是由其周围物体的边界所限定的;

2、空间的尺度:空间的尺度与空间的比例是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对空间的感受;整体尺度:室内空间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尺寸关系;

人体尺度:人体尺寸与空间的比例关系;

3、空间的分隔和联系:空间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分隔的方式来完成的,但是分隔与联系之间是个整体的关系;几种限定类型:

绝对分隔:用承重墙、到顶的轻体隔墙等限定高度的实体界面分隔空间; 特点:隔声良好、视线完全受阻、私密性强、流动感差; 局部分隔:用屏风、不到顶的隔墙和较高的家具等划分空间; 特点:介于绝对分隔与象征性分隔之间,不容易明确界定;

象征性分隔:用片断、低矮的面、罩栏杆、花格、构架、玻璃等通透性的隔断或家具、绿化、水体等分隔;

特点:限定度低、空间界面模糊、侧重心理效应、流动性强、整体空间层次较丰富; 弹性分隔:利用拼装式、折叠式、升降式等活动隔断和幕帘家具、陈设等分隔空间; 弹性分隔的具体方法:

1、用结构构件分隔(梁、柱、金属框架、楼梯等);

2、用各种隔断分隔;

3、用水平面高差分隔;

4、用家具、水体、绿化分隔;

5、用照明分隔;几种限定方法:围合与分隔:围合与分隔的要素是相同的,分隔要素组合在一起就是围合要素;

覆盖:在自然空间中进行限定,只要有了覆盖就有了室内的感觉;

设置:指它与空间之间有相对独立存在的,对空间的区域有一定影响力,常成为视觉中心,起烘托空间气氛和强化空间特色的作用;

抬起与下凹:这种限定是通过变化地面高差实现的,使限定过的空间在母空间中得到强调或与其它部分空间加以区别;

肌理变化:以某种材料为主,局部采用另一种材料;

4、空间的组合:空间组合主要是复合空间的组合;

 空间的组合关系:

空间内的空间:一个大空间可以在其中包含一个或若干个空间,即母子空间;大小空间产生了视觉及空间的连续性,并保证空间的整体性;

穿插式空间:由两个空间构成,各空间的范围相互重叠而形成一个公共空间地带;

穿插部分成为共有空间;

穿插部分与其中一个空间合并;

穿插部分自成一体,成为原空间的连接空间;

邻接空间:是最常见的空间形式;它 允许各空间根据功能或象征意义划定;它们 的连续与分隔程度取决于前面的几种限定类 型;

公共空间连起的空间: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空间,可由第三个过度性空间来连接或联系,加强空间的节奏感;

 空间的组合方式:

集中式:在一个中心主导空间周围组合一系列次要空间

1、中心空间规则,要有主控能力(向心力);

2、次要空间的功能和尺寸可完全相同,形成两或多轴对称的总体造型;

3、集中式组合空间的交通流线可采用多种形式(辐射形、环形、螺旋形等),但流线基本都在中心空间终止;

线式组合:就是重复空间的线式序它们可逐个连接,也可以独立的间线形排列;可采用直线形、折形、弧线式等;

在室内空间中受很大局限建筑形式的制约、结构形式的制常用于大空间、大跨度空间;

列,空线性:约;

辐射式组合:将线式空间从一中心空间辐射状扩展;它包括了集中式和线式组合的因素;它的中心空间是规则形式,同时受到建筑造型和结构形式的制约;

组团式组合:根据位置接近,共同的视觉特性或共同的关系组合的空间;通过紧密连接来使各个空间联系,常由重复出现的格式空间组合;它没有固定的重要位置,只有通过各个空间的尺寸、形状或功能来显示其功能;

网格式组合:它们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通过一个三度的网格形式或范围而使其规则化;网格的组合来自其规则性和连续性,它们应具有一个共同的关系;在建筑中,通过框架结构体系的梁柱来建立的;是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组合;

第三节

室内空间造型设计的原则

1、空间的性格:空间的形状、尺度大小、分隔与联系、组合形式等造型因素决定着空间性格;造型与空间的功能是紧密相连,所以性格就是其功能的自然流露;

2、空间的充分利用:室内空间设计是对建筑原有结构及围护所形成的内部空间(原空间)再创造,以此满足人的使用功能和心理需要;

通常人们是通过利用夹层(吊顶)来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它同时还能丰富空间的层次;夹层可分为单排列、双排列、U形排列、环形排列等;

3、原结构空间的利用:一种是对原结构不进行任何处理,即“素面朝天”;另一种是对原结构的利用;

4、运用空间的四维特征,步移景异形成空间序列:在室内设计中,除三维特征外,有多了时间特征,故称为四维特征;

于是大家进入,只见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三间小小房舍,两明一暗,从里间房里,又有一小门,出去确实后园„„

5、突出室内重点:它是体现空间性格特点,它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三维的;即可以有一个重点,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重点; 突出室内重点的方式:

位置:一个要素或特征可以在空间中关键的位置或方向性上加强其视觉重要性;室内的重点并不是集中在二维地面上,有时也可悬吊物上;

数量:如果形态空间中的重点要素不一样,最好在三个以内;如果重点要素形态无大差异,数量的增加就能给人以巨大震撼;

造型:可采用变异的手法,通过不规则或强烈对比,进一步加强视觉重要性;

尺度:采用夸张的尺度和比例来强调重点;

质感:质感就是指室内重点要素必须注意它与所属环境诸要素之间质感或肌理的差别; 色彩:室内设计,有时需要色彩的协调,有时也要有较强的对比;

照明:一般采用外界照射突出重点;

动态:通常动态的东西比静止的东西更能引起人的注意;

6、满足领域感与私密性;在不同空间中,有集体和个人需要的,分为公众的、小规模、私人等,有些是随便进出的,有些则是控制进出(卧室);同前面的分隔类型有紧密的联系;

7、整体感的形成:在室内设计中,只求多样、不求统一,整体就会显得凌乱;所以要遵循“多样而有机统一”这个原理; 形成整体感的方式:

母题法:以一个主要的形式有规律地重复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形式系列;

主从法:设计要素要有主从关系;

重点法:突出室内重点要素;

调色法:构成空间的主要基本色调,通过颜色来统一空间;

8、空间的弹性利用:空间的利用需要灵活性,有分有合;主要可通过活动隔断、活动顶棚、活动地面、灯光变化等;

第四节

室内空间设计的要素

1、点:通常较小的形都可称为点,起到标明位置或使人的视线集中的作用;

2、线:在视觉上表现出方向、运动和生长;包括直线、曲线;直线分为垂直、水平、斜线等;

3、面:可被看成是体或空间的界面,是专门处理形式和空间的三度问题;

4、体:它是面的形状和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

5、形状(图案纹样):是一种形式的表面外轮廓或一个体的轮廓造型;墙纸、窗帘、地毯、沙发蒙面织物等使用;

6、采光:没有光照就看不见形状、色彩、质地等要素,它是室内设计的决定性要素之一;

7、虚体形态: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空间了,包括虚的点、线、面、体等;

第五节

贮藏空间的处理

室内设计中,储藏室的设计很重要,如处理不当,会引起空间的混乱;

储藏空间的几种形式:

1、嵌入式(壁龛式):特点是贮存空间与结构结成整体,充分保持室内空间面积的完整;

2、壁式橱柜:它占有一面或多面完整墙面,使室内保持完整统一;

3、悬挂式:可与其他家具组合成富有虚实、凹凸、线面纵横等生动的贮藏空间;适合与高度适当,构造牢固,避免地震时落物伤人;

4、收藏式:结合壁柜设计活动床桌,可以随时翻下使用,使空间用途灵活,在小面积住宅中运用广泛;

5、桌橱结合式:充分利用桌面剩余空间,桌子与橱柜相结合;

第五章 室内采光与照明

在室内设计中,光不仅是为满足人们视觉功能的需要,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因素;光文化是设计文化的一部分,照明是科学,也是艺术;

第一节 照明的基本知识

1、基本参数

照度:人眼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相同的辐射量时,有不同的明暗感觉;以光通量为单位:lm(流明); 光源在某方向单位立体角内所发出的光通量叫光源在该方向上的发光强度,单位:cd(坎德拉);被光照面上其单位面积内所接收的光通量称照度,单位:lx(勒克斯);

光色:主要取决于光源的色温;

发光度:它表示由被照面的单位面积所反射出来的光通量,也称发光度;

2、光源的分类:

白炽灯:按用途分普通白炽灯、局部照明白炽灯;有卡口式和螺口式两种;

特点:体积小、亮度高、价廉等;使用寿命短、发光效率低; 卤钨灯:它是一种性能更为优越的白炽灯,可以比较稳定持续的发光;

荧光灯:低压汞蒸气放电激发荧光粉发光;发光效率高、寿命长、经济性好等;

HID灯:指高辉度放电灯,是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最常用于商业空间)、高压钠灯的总称; 密封光束灯泡(PAR灯):炮壳是用压制的厚玻璃做成,内壁镀银,前面是平面或棱镜面的透明玻璃;

3、灯具的分类: 顶棚悬吊式灯具 吸顶型灯具

顶棚轨道式灯具 顶棚镶嵌式灯具 荧光灯具

墙地镶嵌灯具

壁灯

可移动灯具(如台灯) 建筑化灯具 室外灯具

第二节 照明设计的主要内容

1、照明的场所:街道和广场照明、车站和码头照明、景观的照明、建筑夜景照明、室内环境的照明;

2、照明的方式:

一般照明:为照亮整个场所而设置的均匀照度的照明方式;

局部照明:特定视觉工作所用的,为某个局部设计的照明;包括分区一般照明和重点照明;

混合照明:是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组成的照明方式; 混光照明:在同一场所,用两种以上不同光源形式照明;

应急照明:在正常照明失效时使用;

疏散照明:是应急照明的一部分,在疏散通道使用;

安全照明:是应急照明的一部分,用于处于危险中的人的照明;

定向照明:将光投射到工作面上和目标上的照明;

3、照明的目的:

功能照明:对具有严格工作性质的场所,需要进行科学的照度计算,从而达到功能的使用;

装饰照明:对有特殊效果的光环境,照明的艺术性和运用灯具造型是装饰的重要手段;

第三节 眩光的防止与利用

在视野内有亮度很高的物体或强烈的亮度对比,就会造成视力降低现象,这就叫眩光; 直射眩光:

失能眩光:指损害视觉功能的眩光;是由于光源与视线太近,它会造成视觉可见度下降;

不舒适眩光:指引起人的不舒适感的眩光;是由于光源与周围环境亮度对比太大,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加重人的不舒适感,影响对环境的感知;

在实际中,不舒适眩光出现的几率要大的多,只要能控制它就能控制直接眩光; 直接眩光产生原因和避免方法:

(1)在容易出现眩光的区域内,灯光过亮;

(2)房屋面积过大,灯具进入人的视线;这时的灯光亮度应小于500cd/㎡;

(3)与垂直线成大于45°方向上的光源应遮挡;

(4)可使用漫反射板、反射器、格片等;

(5)底部敞开的灯具,不设置在视线集中的视平线及其以上;

反射眩光和光幕反射:

反射眩光:灯具或从窗户进来的光线经光滑表面的反射而生成影像;如下射式灯具被光滑的油漆表面反射后产生的影像;

光幕反射:在工作面上出现的反射光影,会使物体内部变得模糊; 反射眩光的解决途径:

(1)降低灯具的亮度以此避免眩光; (2)周围环境亮度和照明器亮度对比太强烈,易产生眩光,特别是顶棚;

(3)可用半直接型照明、半间接型照明、漫射照明、吸顶灯等;

(4)照明器安装的越高,产生眩光可能性越小;

第四节 日光和人工光源的平衡

1、有窗房间的内部须设人工照明,人工照明要满足照度水平和亮度平衡;

2、天空的平均亮度是5000cd/㎡,根据这个标准,人工照明水平是200-500勒克斯(lx);

3、舒适观看背窗人脸,脸部亮度大于背景或天空的1/20,当大于这个比例或窗的亮度大于2000cd/㎡时会产生眩光;

第五节 光的艺术照明

1、“光”照射方式不同,得到的造型和艺术效果不同;

2、建筑的材质及室内装饰材质对灯光的反映;

3、“光”的许多造型主要依赖于一些机械器材;

4、“光”可以做成有形的,也可以做成虚拟的,还能塑造整体气氛;

5、空间各布局、各物件的颜色、明度与布光相协调;

第六节 室内环境艺术照明实例分析

室内环境照明设计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和艺术手段与现代科学和美学法则,创造一个既满足功能要求有符合心理、生理要求的室内照明环境;

推荐第6篇:公共艺术设计教案(版)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

《公共艺术设计》教案及实训方案

授课教师:

孙 凯

所在教研室:

设计教研室

适用专业:

艺术设计

授课班级: 1

1(三)环境艺术设计

2013年3月

《公共艺术设计》自编讲义

公共艺术(Public Art)是一个外来语,又被称为公众的艺术或社会艺术,它不隶属某一类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也不单指某一类艺术形式,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并为公众服务,体现了公共空间中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一种精神与价值。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

学术界对公共艺术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不外两类,一类是从狭义的角度界定,另一类则从更加广义的角度加以阐释。从狭义上讲,公共艺术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如:公共绿地、广场、建筑以及城市道路)的雕塑、壁画、装饰、园艺、标识、广告、地景等艺术形式。广义的公共艺术包含内容更为丰富,不仅包含前面提到的诸多艺术形式,还包括由公众兴办或参与的公开的表演艺术和其他公开的艺术活动。

公共艺术涉及范围广泛,从形式上说,它有雕塑、摄影、广告影像、壁画、表演、音乐、园艺、装饰等多种表现;从功能上说,它可以分为纪念性的公共艺术、装饰型的公共艺术、休闲型的公共艺术、实用型的公共艺术、游戏型的公共艺术以及庆典型的公共艺术;从空间布局上看,它可以有立体和平面之分、室内和室外之别以及地景和空间相对。从载体上说,它可以是硬性的,如雕塑、陶器、围栏,也可以是软性的,如编制物、灯光、挂饰,还可以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的,如照片、音乐、影像等存在形态。

公共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公共性的涵义有两个层面,一是从形式的角度看,公共艺术与私人艺术和架上艺术有很大差别,这表现在,一方面,它进入的是更为广泛的公共空间,不可能以私密的形式建构;另一方面,公共艺术的公共空间性必须要面对公众,公众可以主动选择美术馆、音乐厅中的艺术,但必须要面对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二是从内涵上讲,公共艺术已进入到广泛的社会交流中,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精神,它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就不能是随意与私人的。它不是对日常生活的局部装饰和简单介入,而是以美学、文化、艺术观点为指导,从整体上介入公众的生活方式,以不断引导和满足人们对艺术化生存的需要。

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

从发生学上讲,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公共艺术的最早发端应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所出现的阳光广场,那时,大型广场和公共建筑的出现就使得艺术有了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的特征。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高潮。

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相对于人类的其他创造成果,城市的发展因为人们不断改变的需求而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没有最终的完成体。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历程上,以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主义世界观使许多城市失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人文精神资源,而新兴的城市由于缺少文化的积淀,也逐渐沦为环境和精神的沙漠,而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采和对环境的无情破坏,使得城市变得更加无情与冷漠。正如查尔斯?摩尔在一次颁奖典礼上所说的:“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不可居住。此时,我们的建筑却变得‘越来越好’。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疑问正说明了城市的扩展已越来越远离艺术化生存的理想,越来越远离令人愉悦的美感,越来越远离它建设的初衷。

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生存的回归。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或者说是人类的社会化存在与文化存在的形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和发源地,城市本身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成果。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动写照,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的社会面貌、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生活方式、哲学观点、审美取向、宗教信仰所有文化问题,城市也成为当代人观察世界、完善自身、展现自身的天地和舞台。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世界上的城市千差万别,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城市文化的不同。一座城市中有没有富有创意与代表性的公共艺术和公众参与的相对宽松的艺术氛围的存在,有没有适当比例的充盈着艺术气息的文化交流与审美及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它们的多寡和繁荣与否往往体现着这个城市居民的生存样态、审美趣味乃至整体的文化精神。如果说建筑是城市里的“面”,道路是城市里的“线”的话,那么公共艺术就是城市中的“点”,它们凝聚着它们特有的灵性,展示着它们特有的语言,诉说着每一个城市的每一个观念,让人们品味着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怀。

二、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现状

在我国,公共艺术是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及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公共领域的不断增多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密切关联。可以说,公共艺术理念在我国城市的不断深入和其文化价值的突显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

在我国,公共艺术这一概念提及之前是以“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的面目出现的。在20世纪80年代,公共艺术是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以北京为例,在1984年,北京就率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雕塑为主题的“石景山雕塑公园”,长安街沿线也汇聚了众多的城市雕塑和其他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位于复兴门西的和平少女则成为这一地区的标志性雕塑,少女洁白的形象与浓郁苍翠的绿色背景相映成趣,其内蕴的主题传递出和平这一永恒的人间理想,应该说,这件艺术作品成为那个时代公共艺术的大成之作。

80年代中后期,包括城市雕塑在内的公共艺术开始注重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这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过速发展导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相关联。艺术家开始关注环境恶化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这一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以现实的城市环境问题为主线,自觉地把艺术设计和环境理念相结合。正像一篇评论文章所说:“80年代现代意识的一个重大发展,不是什么主义、运动,也不是什么风格、流派,而是环境艺术与环境设计的普遍认同。”[1]环境艺术的表现方式进一步打破了人们对传统艺术观念的理解,它将构成环境空间的各种要素结合起来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艺术家前瞻性地担负起艺术对环境、艺术对城市文化发展的重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中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加大,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结构开始出现经济——商业的利益主导,文化消费市场充斥在城市和它的边缘地带。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与商业社会的特征相吻合,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以充斥于各公共空间的各种广告为标志;另一方面,伴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以消费为特征的艺术——波普艺术悄然兴起,它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费,公共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在艺术设计上,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纳入城市规划当中,伴随着大量“欧陆风格”建筑在中国个大城市的出现,追求艺术风格的个性异彩的公共艺术和个性建筑相呼应,市民广场、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滨水景观、商业街公共艺术等的大量出现成为90年代以来的一大城市文化“景观”,体现在公共艺术特色上则是大众化、个性化、娱乐化和商业化的相互杂糅,写实艺术、抽象艺术、波普艺术等艺术风格并存,文化艺术消费成为大众消费的时尚,公共艺术的多元化存在成为构筑城市文化的风景。

但是,公共艺术的繁荣景致并不意味着我国公共艺术设计理念和艺术创作的完美,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精神追寻的探索和实践所取得的累累硕果并不能掩盖与之伴生的一系列问题。在公共艺术中,对城市文化建设的误读和理解偏差以及一些其他的人为因素导致了公共艺术中发展的一些有悖于艺术公共精神的现象,有些公共艺术甚至成为日益泛滥的视觉污染。

其具体表现在:

之一:公共艺术的同质化现象。以雕塑为例,几年前在华东某城市的街头矗起一组拟人化的铜雕,赢得了公众的好评,而不多久,类似的铜雕被大量复制,出现在一些城市的街道、广场上。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克隆”城市雕塑,成为城市文化中的艺术垃圾。类似的现象还出现在对城市广场设计的雷同上。这种城市公共空间的“同质化”现象,只满足于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却忽略了不同城市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城市现状。城市公共艺术“千人一面”现象使得城市的表情单一,缺乏形象魅力。

之二:公共艺术的“非艺术”现象。在我国,与公共艺术呈飞速发展态势相伴的是艺术设计和制作上的粗鄙和没有文化支撑不知所云的空虚符号,出现与艺术相违背的非艺术现象。以首都北京为例,由于缺乏总体的公共艺术规划,缺乏严格的公共艺术质量评判体系,在繁华的西单地区曾出现过一组因被民俗学家斥为“败俗”的雕塑,仅仅摆放了一周就被迅速拆除了。就雕塑一项,北京已经被拆除就有34项,另外十几项被评为“差”的城雕也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之三:公共艺术的“形象工程”现象。公共艺术成为政府官员显示政绩的一张名片。超大型的文化广场、超豪华的主题公园以及一些迎合政治需要但不顾及审美需要的“涂脂抹粉”术成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代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是在高、大、全上相互攀比,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异化”。以北京为例,由于地处政治文化中心,许多公共艺术的立项压在政治运动式思维上,为了迎奥运和创建文明社区,许多街道大搞公共艺术,一轰而上的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

之四:公共艺术的“快餐文化”现象。公共艺术在我国诞生较晚,但自诞生之日起便有席卷华夏之势,甚至出现公共艺术“大跃进”的局面。以上海为例,到2004年,上海的1034座城市雕塑中,优秀作品只占10%,另外10%是劣质,其他80%则为平庸之作。公共艺术的创作一旦脱离了艺术的精神,成为文化的快餐和应景之作,那就脱离了它真正的使命和神圣的意义。短期的“快餐文化”催生的公共艺术呈现出浮躁、肤浅的文化现象,它使深层的文化思考表面化、简单化,造成艺术品性的矫饰与低质,或形成公共艺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浮夸品质。

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表情符号,是城市内在的外化,是城市价值取向的风标。公共艺术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城市文化构建上的偏差,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衰弱,正视问题,认真解决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三、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因素分析

在我国,造成城市公共艺术状况良莠不齐的原因和影响公共艺术发展的因素很多,传统与现代艺术观的冲突与融合、艺术的独特个性与公共精神的差异与互补、艺术家的主体性与公众参与性的价值冲突、城市建设与艺术环境的问题、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即时性与延时性考虑,政府的职能与公共艺术规划的制定等问题都影响公共艺术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就是艺术家与公众。

近现代艺术,是由艺术家来决定艺术的,这种观念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在个人主义、精英主义的世界里,艺术是晦涩的,它们常常是个人内心生活的传记,或者无意识的显露,艺术具有不可通约、无法有效传达的特性,艺术与公众之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艺术家无端对自己的拔高,使公众处于一种艺术强权之下,如果不接受这种艺术的强权,公众就会被告知为没有文化。传统艺术理论中,艺术高于生活,以及典型化、理想化的思想,构成艺术脱离生活的理由;在神圣的名义下,艺术与公众的生活和体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可谓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似乎逃离现实的牢笼才能体现艺术的价值。

公共艺术时代的艺术家应该是公众知识分子,要有强烈的公共意识和公共情怀,应是生活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科林伍德曾经指出,艺术家“所从事的艺术工作并不是代表他私人的努力,而是代表他所属的那个社会的公共劳动。他对情感所作的任何表现,是从一个不言而喻的标题开始的,它不是‘我’感到,而是“我们”感到。[2]公共艺术的特殊性更要求艺术家不应游离在生活之外与公众故意拉开距离,他们要与公众共同交流和沟通关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感受。他们和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一起给城市生活以色彩和生机。他们的艺术要融入生活之中,融入城市之中,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成为城市生活、历史与文化的组合,要用特有的符号传达对城市生活的情感。

传统的艺术观念往往强调艺术作品作为自足完整体的形式存在,而不关注欣赏者的接受之维。伴随着艺术从古典艺术的高深殿堂走出而跨入普通大众阶层的事实,艺术活动中的公众缺席的现象已大有改变。接受美学指出,未经阅读的文学作品不过是一堆无意义的纸张和印刷符号,仅仅是潜在的存在,只有当作品被接受者感知并引起反应时,这种潜能才会转化为形象、含义、价值和效果。公共艺术同样不是少数艺术家和设计者的事,它还是千万个使用者的成果。介入和参与是公众与公共艺术发生关联的最重要方式,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文化消费时代。一方面,公众已经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艺术家所提供的公共艺术形式,在艺术设计上往往参与建议。艺术的创作不再只是专业艺术家,一般民众也可以是创作者。甚至,许多艺术家在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中自己消失,让参与的民众浮现,艺术不再专属于特定社会阶层,或者是少数精英。另一方面,从艺术接受的层面上,公众的艺术接受才是艺术活动的最终完成。公共艺术就是艺术家和公众在公共空间的对话与交流,从表层看艺术家为公众提供了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情境,这种交流的深层涵义则是艺术提供了让人诗意生存的可能。

公共艺术不仅打破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以往的疆界,还提供了一种艺术家与公众、艺术与公众之间对话的可能。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家应该懂得与公众对话的技巧,通过对话,把公共艺术做成市民的作品、小区的作品、城市本身的作品。而对于公众来说,参与艺术的过程就是艺术熏染的过程,也是艺术领悟的过程,公众审美趣味与文化修养的高低衡量着与艺术家对话的质量高低,公众艺术素养的提高成为公共艺术向良好空间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在发展,我国的公共艺术事业前景可观,在公共艺术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获得一种精神,一种把握了城市历史、文化根脉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获得需要艺术家、公众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推荐第7篇: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方向)(专科)

培养目标:培养在项目策划、设计、管理、制作、装饰施工及媒体设计、展示设计等行业从事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素描)、造型基础(色彩)、中外美术史、立体构成、平面设计基础、现代装饰设计、漫画与插图设计、互动媒体设计、pop设计、图形创意、标志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平面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等。

就业方向:从事广告传媒、品牌形象设计、互动媒体设计、装饰设计、网页设计、出版物设计、企事业单位宣传、创意策划与展示展览、报刊杂志、招贴海报及其他印刷宣传物设计以及电影、电视、电子广告等传播媒体设计等工作。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专科)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艺术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在艺术设计与管理、设计制作、装饰施工等行业从事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素描)、造型基础(色彩)、中外美术史、空间构成、工程制图(CAD)、环艺手绘表现技法、建筑构造基础与测绘、装饰材料、电脑三维静态表现技法、环艺表现后期处理、模型制作、空间设计、家具设计(含人机工程)、室内设计构造、居住空间室内设计、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公共室内空间专题设计、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等课程。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室内外设计,、广场设计、园林设计、街道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家居设计。在设计公司、装饰行业及其他相关业界从事设计、表现、管理、展示等工作。

推荐第8篇:艺术设计

之一:阴影艺术字

一 导入

师 :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图片,看一看都是什么? 生:商店、六

一、银行。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都有什么共同点。

都有什么?(文字)

师:这些文字比我们平时写在作业本上的、黑板上的有什么不同? 生:更漂亮更具有艺术色彩!

师:与普通文字相比,显得更有艺术色彩。

所以我们就把这些具有艺术气息的文字叫作艺术字。 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可以见到艺术字。 生:报纸、杂志、书、路边的门牌有些。(真善于观察)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有这么多的艺术字!想一想,如果没有艺术字,只有普通文字,会怎么样? 生:不好看!

师:正因为有了艺术字的存在,才装扮了我们的生活,让世界变得五彩缤纷。

二 新授

师:讲解得非常仔细,声音也很宏亮。很好。你们都掌握了吗? 学生练习

师:速度真快,小明也学会了怎样写艺术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打开乌鸦喝水。笑什么?马虎的小明把字写错了。希望我们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学小明,要做个认真仔细的好孩子。谁能帮小明改正过来?同学演示。(删除重新输入、双击、艺术字工具栏)艺术字工具栏的打开与关闭。 师:在艺术字工具栏里还有很多的按钮,能有很多的变化,同位两个人为一个小组

探讨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化?还能发现什么?比一比哪组找到的变化最多

※电脑中艺术字变化形式

1.艺术字环绕

2.变形艺术字

3.变色艺术字

4.竖排艺术字

5.三维艺术字 6.字画艺术

7.阴影艺术字 8.艺术字装饰

三 小小设计师

师:元旦节就要到了,请你设计一个4字标语以表示庆祝元旦。看一看,谁能设计得更新颖、别致!(如:元旦快乐、吉星高照、蛇年好运)

四 作品展示 五 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推荐第9篇: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

专业特色与培养目标

新媒体艺术设计方向以当今创意产业中的动画、游戏制作、网络、电子出版、影视制作、电视媒体等新兴行业为依托,注重培养学生的在动漫创意、动画制作、多媒体领域的综合实践技能。具有艺术设计学与计算机应用的学科交叉为办学特色。与德国汉堡国际传媒艺术学院、美国纽约时装学院等院校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并长期开设了由外籍专家教授的专业课程。该方向培养从事二维、三维动画、影视后期特效、电脑游戏、多媒体产品等领域的高级设计制作人才。以及从事多媒体项目策划、多媒体项目管理、影视广告编创等综合性创意管理人才。目前本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动画行业、游戏制作行业、网络媒体行业、电子读物出版业、影视制作行业、电视媒体行业均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对本专业的人才有广泛的需求。毕业生在多媒体领域的政府管理部门、外资机构、企业、高等院校等任职,从事数码行业管理、数码艺术创作、数码产品创意、三维游戏模型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影视后期剪辑及特效制作、网站策划及制作等工作。近年来就业率均在98%以上。

主要课程

综合艺术基础、专业设计基础、多媒体设计,网站与网页设计、二维动画原理、动画角色设计、三维电脑动画设计、影视广告的特效与后期制作、网页设计、电脑游戏设计以及视觉艺术设计史等课程。

实践环节

本专业特点为实用艺术设计,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大多数课程与实践环节相互进行,主要的实践环节有:市场调研、计算机上机、雕塑与构成、摄影实践、专业采风与展览、市场调研、设计实习以及毕业调研等实践课程,并已与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上海市多媒体产业园、上海环球数码媒体科技等多家相关领域的机构与企业签订了教学实践基地的协议。

推荐第10篇:艺术留学之英国艺术设计课程概况

艺术留学之英国艺术设计课程概况从目前的就业市场行情来看,学习设计专业还是有着不错的就业前景。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能够到国外去学习艺术,英国作为大家竞相申请的热门国家,其艺术设计课程是怎么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创艺典艺术留学专家对此问题的介绍。

艺术与设计教育在英国教育中占了相当的地位,英国的艺术设计课程有三个层次:职业课程、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

1.艺术和设计职业课程。学制一般为一年或两年,学成后授予的文凭种类有:全国通用职业资格文凭、职业性中学高级水平考试文凭、国家高级学位证书或其他文凭。毕业后从事戏剧表演、剧院后台工作,进入时装节或从事平面设计工作。

2.本科课程。学制一般是三年或四年,包括所选专修科目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英国有大量此类学位课程可供选择,这些包括戏剧、电影和电视专业、摄像和数码传媒专业和20世纪音乐专业的文学学士课程。这些课程的学科导师一般是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许多院校将专业资格作为学位课程学习的组成部分。

3.研究生课程。分讲授式研究生课程和研究式研究生课程两种。

艺术和设计类学生通常被要求将他们以往的作品提供给招生者。由于不能类比的原因,每所院校的每个系都有不同的入学要求,没有统一的全国标准。

第11篇:艺术设计专业装饰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在装饰基础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基础课程的认知度,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潜在的发

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效发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街接性的重要作用,是基础课程教学中应该不断 完善、不断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探索;设计理念;过程训练;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61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91(2007)06-0112-03

装饰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 基础课,也是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表现能力和乎段 的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之所以说其重要是因为 装饰基础中所讲述的图案形式美的法则(变化与统

一、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条例与反复、节奏 与韵律、比例与尺度)自始至终贯穿于今后的艺术 设计课程之中,并A.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装饰基 础课程中卞要讲授了四大方面内容(花卉、风景、人物、动物)的装饰变化,其包含的内容及可变的 元素非常之丰富,合理地针对各种元素进行重组、搭配,进行平面化、立体化以及不同风格的变化成 为装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 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对于基础理论中设计原则、绘画 技巧等方面的)i1练外,还应掌握在装饰味儿十足的 画面中注重新颖设计理念的融入,而不是把己经成 熟的平面化图案或者立体化造型进行东挪西读。

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在低年级课程设置中基 本是打通平台,大

一、大一卞要安排了基础类课程, 例如素描、色彩、二大构成,装饰基础等。关于基 础教学,人们头脑中的概念大多是基础)i1练,基础 教学的卞线是造型)i1练、配色)i1练、表现技法)i1练, 而忽视了基础课程与设计类专业课的衔接关系。在 以往装饰基础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比较偏重于绘画 技术和各种技法的运用及)i1练,这样的教学方式造 少戊的后果就是学生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法或者各 种绘画类工具的使用,而忽视了独立创作的能力。 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有关形成设计思维的衔接和

过渡,学生在进入一年级下学期以后面对众多的专 业设计类课程感到束乎无策。所以在低年级就应该 注重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以及展开多方向思维的 Jil练,从而达到让学生在低年级就养成动脑习惯, 有效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形成的目的,使其成为迈向 设计类课程的一个过渡类课程,真i1,为今后的设计 类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和设计的基础。

一、加强学生对于装饰基础课程 重视程度的引导

在授课过程中,种经有位学生极其不愿意做作 业,我问他为何这样抵触这门课程时,他说不愿意 “画花”,而愿意搞一些设计,他觉得只有设计课 才是艺术类本科学生的学习重点,我听后感觉很愕 然,但课后通过换位思考也觉得这不是一种偶然。 装饰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上学期,学 生因为刚进入大学校门,对一切感觉是新鲜的,尤 其学生认为自己考的是艺术设计类院校,学习的课 程应该以设计类课程为卞。有一些学生对于这门课 认识的薄弱的问题是没有看到基础课程重要性和 与设计的联系性,认为装饰基础课程只是画一些花 儿、草儿,缺乏更深一层次对于课程的认识。装饰 基础课程所讲授的图案变化规则、图案变换的形式 等儿乎可在今后所有的设计中运用到,例如}5籍装 帧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科设计等。只有基 础打好了,在大一以后的设计类课程中才能够游刃 有余;反之基础打不好,设计也会因为基础不牢而

变得空洞和乏味。所以这时就需要教师合适地引 导,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多强调此课程的重要性以 及与今后设计类课程的联系性及其应用的宽度和 广度,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装饰基础课程的重要 性、应用性以及与设计类课程的衔接性,加强学生 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学生对这门课有了足够的 认识之后才能够专心地投入到基础课的学习之中。

二、设计中注重过程的训练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业过程中的亮点,加以 发挥和扩展,做到基础与思维)i1练的结合。在授课 过程中理论部分结束之后,紧接着就是针对课程某 一卞题的设计。在过去的评分标准中比较注重画面 最后的效果,而忽视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小 小的灵感和不太成熟但却可以继续发展的创意构 思。教师在辅导中要善于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意 图,多从i1:面、大的方向引导、启发,允许学生提 出自己的疑问和自己的认识角度,并告诫学生保留 草图的个性特征。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一起探讨, 就像一个问题的参与者而不是判官,适当发挥教师 的卞导作用。学生设计出来的草稿可以反映出学生 对单元课题的理解方法是否i1:确,例如于}一么是单独 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等等。作业中每一题日 的过程)i1练是决定作业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步骤。 因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不能 详细分析学生每一个草图或每一个设计构思的尚 可发展的方向,造成有一些处于萌芽状态的构思石 沉大海;有一些学生还会迎合老师对于画面的喜好 来进行具有偏向或单一性创作;有时学生的绘画水平低和不爱动脑筋超出我们的想象,在设计初期连 草图也懒得画,不喜欢开动脑筋,甚至连一个完整 的形象都不能绘制,只是简单地把己经成熟的图例 东挪西读在一个画面上,不注重画面的风格是否一 致、卞体表现物体与背景是否I}}调等等;设计只是 一个虚有的名词或者是用来敷衍老师的代名词,学 生可以在}弓籍或者计算机现成图例中投机取巧,创 意随着}弓中图例的构成样式而就,自己的创意越来 越少。所以老师辅导设计时对于抄袭或雷同的方案 要坚决予以制止,对于学生原创作品辅导的重点应 适当提出草图的优点,发展趋势和尚存在的问题, 提供有关资料,开拓思维,找出画面多方向展开的 可能,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寻找 观察和体验出来的经验。要引导学生避免一些固执 和偏见,达到完美的境界。

另外,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I}}调好整

个画面构图的能力,衔接好背景与画面卞要形象的 连带关系。在单独纹样的表现上,由于基础课过多 注重物体造型准确、层次丰富、技巧训练、制作精 细等,学生往往忽略了纹样与整个空间背景的陇 调,造成所设计的图案与背景完全没有联系性。这 样的设计习惯会直接影响高年级的设计课的创作, 致使学生在设计一维画面中,画面往往缺乏联系 性,使画面在构成上散乱、零落,影响画面的视觉 效果。

在课堂上通过整体讲授、个别辅导这些教学过 程之外,学生们完成每一阶段的作业以后,作业观 摩和!讲评是每个单元课程结束后都必须进行的。此 阶段把作业全部张贴在墙上,一日了然,然后请学 生逐个发言,讲出自己作业的特点和对本课题的理 解。通过单元的总结,学生们通过相匀_学习,加深 思考,在理论上能有一个全面更新的认识,为今后 创作做准备。

三、注重学生在设计中创新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装饰基础作为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它的意 义在于将学生的造型观念从绘画的、写实的观念转 变为装饰设计的观念,并掌握装饰设计的表现形 式。教学内容仅停留在an练装饰设计的技能上是远 远不够的,而必须探求如何培养思维的有效途径。 因此,对自然形象的加工和变形是an练中的一种乎 段,而教学的日的应该是培养认识能力、训练思维 能力。转变观念,将是这一基础课程改革的唯一途 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创作性、发散 性思维的形成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创新思维是在过去我们常用的逻辑思维— 如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的基础上,结合 非逻辑思维方法,新创建的一套思维模式,包括五 大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反向思维、横向思维、心 理思维和周边思维。其中发散思维对于平面艺术设 计的影响力为最大。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之一。由美国 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作为与创造性有密切关系 的重要思考方法而提出。这种思维活动,是人们在 思维过程中,不受任何框框的限制,充分发挥探索 力和想象力,从标新立异出发,突破己知领域,无 一定方向和范围,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然后, 再把材料、知识、观念重新组合,以便从己知的领 域,去探索未知的境界,从而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

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以往的课程多采取对自然 形进行平面化的加工整理,在图案变形中进行形体 概括和增加图案元素,要求神形兼备,因而学生的 思维始终停留在对原形的摹仿上,如何创造形象的 问题,似乎从来没想过。这种设计方式下形成的作 品,一般符合形式美的法则,也很实用,可适用于 装饰的日的。但如果教学的日标始终停留在这种技 术性的)i1练阶段,势必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限制在很狭隘的范围内,设计只能照搬和摹仿,不 可能有造型上的突破。教学中教师在思维上要站得 更高,首先要打破创新性思维的障碍,抛弃思维定 势和习惯性思维,将发散思维中流畅性、变通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运用到实 际的图案变化之中,要求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不 要受传统图案变化的约束和影响,使图案向着多向 性、立体性和开放性思维渐进。例如在花卉的变化 中,教学中笔者要求在花卉综合作业中,不应该是 花卉的简单拼读,还要附加一些设计内涵在单面, 例如有一位学生种经把“葡萄美酒夜光杯”这句诗 词的意境引入到花卉变化中,通过对花卉合理的变 形,将同质异构、聚集图形法等经过反复的提炼、修改之后,保持作品的图案化特征,使其达到了较 完美的境界。

四、结束语

装饰基础课程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在 维平面上展开的设计教学。因此,必须寻求一维 面中图形本身所具有的美感因素,培养学生对图 构成的基本原理、基本形式的认识,培养对平面 计中色彩构成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而并非仅仅是 自然形的加工和整理。当然,这一切还必须通过 定的)i1练途径来实现。这些具体的实施步骤也i1: 教学实践中探索的日标和内容。

钊1对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该一成不变 遵循老式的教学重点,循规蹈矩,尤其是艺术设 专业的基础课,也应该成为向专业课过渡目养成 好创作习惯的衔接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 标、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 装饰造型基本原则的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造性思维的培养和)i1练,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 立创新意识、设计意识,以适应一十一世纪社会 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第12篇:谈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LIUZHOU TRANSPORT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谈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

当今艺术设计领域,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于设计教育,原有的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材形态、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体制以及教学管理均在发生一系列变 革。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以严密的教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艺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电脑美术教学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 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本人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运用,就如何在设计教学中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教学的方法联系起 来,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思考,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教学。

一、现代基本设计课程与传统教学艺术设计教学的区别

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其教学内容包括编排设计原则、编排设计原理、编排的视觉流程、编排设计的形式法 则、编排的基本类型、文字的编排构成、图形的编排构成及现代编排设计的发展趋势等。通过在版面上对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及彼此间的逻辑条理性的把 握与运用,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使版面编排获得良好的诱导力,更好地突出主题,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产生感官 上的美感,达成最佳的诉求效果。

1.教学内容外在形式的变化

传统的编排设计教学的最大弊病在于信息传递媒体单一,教师靠口述和板书及有限的范围在一定时间内,往往只能传授给学生知识的结论,难以让学生直观感知、欣 赏国内外众多的优秀设计作品,更无法从多角度、多环境立体而全面地分析其创意形成的过程。学生经自己观察、思考、抽象后形成的知识少,实际上不自觉地扼杀 了学生全面探索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从而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无疑为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在同样的时 间内,课件以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结合的方式运用于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知识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知识的结论,从而有利于学 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和各个侧面,增强了教学的系统性、深入性。

2.教学内容内在结构的变化

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就是学科知识结构的组织设计。知识结构是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学科内含智力因素的信息源。传统的编排设计教材都是以教为主,以线性 结构来组织学科知识结构,学生利用它学习自由度不大,灵活性不强,而且难以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向新知识结构的有效迁移。多媒体是一种以接近人类认知特 点的方式来组织、展示教学内容及构建知识结构的,它的信息组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LIUZHOU TRANSPORT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织方式是一种非线性结构——把信息的组织形式与信息内容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为学生 提供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认知空间,既注重学科的基本内容,又包括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注重知识的结构,使教学内容的统 一性与灵活性得到了完善的结合。这种采用网络化结构来组织的教学内容,把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有层次的构成一种网络系统,系统由节点和链组成,节点表示教学内 容的知识点,链是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教学内容在结构的变化使学习的知识着眼于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了多角度、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 对各种设计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这种知识,灵活地利用它们进行设计,形成解决问题的程序。

二、电脑艺术设计色彩构成教学

在电脑艺术设计色彩学习中,对呈现知识的框面艺术设计尽可能追求新颖独特。色彩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少,作为美术设计者,更应 该自觉地认识色彩、创造色彩,一件设计作品的美感是综合了形态、色彩、质感而产生的。然而,看到作品的瞬间。首先诉诸于观者眼睛的是色彩的组合效果,也就 是色彩美的问题。在设计中,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会给人的视觉和心理上形成诸如温暖、寒冷、华丽、朴素、强烈、柔弱、明亮、阴暗等不同的环境气氛,表现各种 不同的感情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教师往往以字代色,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学生只能通过联想加以比较,尤其对一些色彩感 觉较弱,对色彩知识了解也较少的学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很难把构成中的色彩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创作中,出现了临摹不成问题, 创作却难上加难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在重新讲解相关的色彩知识,这些都说明前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Adobe Photoshop软件作为影像处理软件,在色彩的使用及调控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快捷的填充,灵活的色彩更换方式,每一项都简便易学,把 Photoshop应用于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屏幕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形象地讲解,学生通过真实的色彩表现,轻松掌握色彩搭配规律,在作业的 制作上,可免去学生手工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涂色不均等问题,并可衍生出多个方案,便于比较,扩大练习范围。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更 多的需要借助大量深入而又系统的色彩作业练习去理解色彩原理,磨炼色彩感觉,精纯表现技巧,提高自身的色彩修养,为以后与色彩相关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 础。

三、艺术设计过程的变化

我们曾以客观物质材料来塑模型,召集我们已逐渐步入虚拟实境的时代。计算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同时它又与周围的环境、开发商及使用者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LIUZHOU TRANSPORT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构成另一 个系统。这样的系统环境下的工作带来设计者的思维及工作方法的一系列变化:传统的设计程序是被化分为几个阶段,即分析—构思—制作—选择—评价—再修改制 作—再选择定案的过程,设计者必须亲历每个部分,参与每个过程,自身的角色也随之不断变化,设计者不但要有良好的设计思维,同时也要具备过硬的多种制作方 法与手段;而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时,情形就大有改观:设计人员只需作好满意的一个或几个供选择的构思或创意,剩下的工作就是运用适当的软件,通过指尖 点击鼠标传递设计人的意旨,就可获得形象色彩俱佳的设计稿来。免去了作者许多亲身制作之苦,也往往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在平面设计中,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作者可得到多种质感的表现效果。设计者运用计算机材质库中所提供的材料肌理,使它与制作的图形或文字结合,通过视觉产 生软硬、粗细、明暗、透明模型等对比的变化效果,来确定并有效地进行形体、模块的重组构造,方便地改变开头色彩等,还可利用计算机内多种摄影特技技巧,造 成特有的动感效果,达到精细的设计作品,使其层次感、丰富性移样化更为突出;而在立体的设计中,设计者更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 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机功能可以将每一条曲线,徒刑模数精确计算出并能虚拟实境表现出来,显示出模型的最终效果。设计者亦可以加入动画设计,使物体处于运 动之中,观察设计物体在运动中的各部分关系,及时调整设计构思,这样的设计过程生动而直观。无论是二维设计或是三维设计,图像或图形通过数字化后的高速传 递,一切都变得那么轻松自如。在这当中设计者能体会到无穷的乐趣,也贪图到变化多端的设计手法。新的设计造型语言和思维理念,更能贴近于生活,融入于时代 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也给设计者提供了另一种巨大的新鲜设计空间:设计者一方面,既可以取材于身边的或其它地方的现成材料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工具的输 入加入设计,又可加入音乐,声响等情景资料丰富设计内容;另一方面,可在虚拟的实境中建立三维模型进行多媒体展示等等,按自己意念显示出个性和多样化。此 时的设计者已成为设计元素融入设计作品当中,将在传统的以设计作品的静态表述变成了如今动态空间的多维设计表述,形成人机互动的局面。

四、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构想

现代的教学方法变传统的课程讲授式为启发引导式,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联网,协作讨论成为多媒体辅助教 学中最有特点的教学方法——不但师生之间可以交流,而且学生之间实现了交互协作——协作形式有可能是文件、数据、也有可能是语言、图形、图像,为启发引导 式教学创造了共同讨论交流的条件。我们把这一新的教学形式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LIUZHOU TRANSPORT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并作了一定尝试-针对电脑编排创意设计课程课题的提出,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宣传 手册的整体形象设计,要求每个学生拿出整体设计方案一套,通过竞标,点评学生的作品,挑选出最佳设计方案,经集体讨论评估使方案得以完善,在此基础上进行 自选课题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计总的学习问题,而且要引导、帮助学生形象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切忌直接命令学生去如何如何做,而是引导学生去想;教学在 教学的开始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能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而教师会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发言,洞察他们的想法的由来,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而后再提供相应的引导,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设计相矛盾的观点和事实,或者组织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更充分的沟通和合作。使学生学会 理清、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不断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最终促 成对某一主题产生共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可以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学生的设计思路更 明确、更系统。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要逐渐让学生更多地去管理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探索活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意思维的培养,教师要 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生环境,使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

我们不仅需要设计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兼顾多学科专业的通才。学生只有把握更多的手工实践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才能运用计算机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创作 思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只有手工与机器的有机互补,民族与时代的结合,才会汲取广博营养,设计出创意形象俱佳的作品来。

第13篇:环境艺术设计原理教案1

环境艺术(Environment ART)有着宽广的内涵,除了包括为美化环境而设计的“艺术品”外,还应包括“偶发艺术(Happening ART)”、“地景艺术(Land ART)”以及建筑界所称的“景观艺术(Landscape)”等。也就是说人们所耳闻目睹的一切事物都是环境构成的要素。如:自然界的山、水、草、木,人工创造的建筑、市政设施、招贴广告,甚至人们自身的日常行为,如服饰、购物、休闲、运动等都是环境中的景致。

“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 关于环境艺术的几点认识:

1大自然是天然环境。大自然是天然环境,即第一环境;城乡建筑及其建筑的室内空间是人造环境,即第二环境;园林、农场、水库之类是利用自然,略施人工的第三环境。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艺术是指人造环境。

2、以美术为骨架的。造型、光色、尺度、比例、体重、质地等形式美,是环境艺术的基本语汇。功能、空气、声音、温度、气味等因素,也须综合考虑。因而所谓“艺术”既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和嗅觉的,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它是一项非合作不可的综合创造。

3、建筑是主要载体和体现者。对环境而言,建筑侧重处理自身与第一环境的关系。(切不可理解为艺术只是建筑完成后的添加和补缀)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师和艺术家各自的分工,也暴露了各自的才智缺憾。只有把建筑师侧重的功能和艺术家侧重的审美完整地、有机地统一起来,环境艺术才能成功。新一代的环境艺术人才,应具有综合才智,避免建筑师多注重单体,规划师不顾及细节,艺术家漠视实用与技术的通病。

4、“景”与“情”的统一。“景”是指自然景观的选择和人文景观的营造,使环境融入风物,成为民族传统的缩影或现代文明的集锦。鉴于环境艺术的巨大体量,包涵的丰富信息,存在时限的相对长久性,它不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直观的表征。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创造中,设计师们总会不失时机地输入情感,体现人情味,把造境上升至造意境,追求环境中的情调,烘托民族的风格,抑或也体现设计者的个性。

5、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处。“人是自然之子”这句话,揭示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关系。另方面,一切建筑又都是以使人与自然相对分离和隔绝来保护人,避免人“风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环境,都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环境艺术正是要在这种改善与破坏中,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人为主、物以人用”。建筑造址更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型、色、声、光、气的处理均为使人愉悦;道路、楼梯、门窗要方便人的出入。家具、商场、车库、垃圾站等配套设施,也得考虑人的行为习惯。 环境艺术包括的范围:室内设计和外部环境设计(环境景观设计)。

在国家学科目录中环境艺术设计属于艺术设计下的专业,其专业内容包含室内设计和外部环境设计,即以研究和设定室内空间、光色、家俱、陈设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室内设计,和以研究和设定建筑、绿化、公共艺术、公共空间和设施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环境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

作为景观设计的对象,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可被理解和表现为: 1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

2、、栖居地: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的空间和环境;

3、、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

4、、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的内容:

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不同.

1、、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

2、、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

3、、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但不管怎么分,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我们通常接触到的, 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通常分为硬景观(hardscape)和软景观(softscape).硬景观:所有非植物景观的就叫做硬质景观。包括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

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 景观设计包括的范围:

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渡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 景观设计的要素:

1、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

1.1

2、植被。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 植被的功能包括视觉功能和非视觉功能。非视觉功能是指改善气候和保护物种。视觉功能指在审美上 的功能。

3、、道路。

4、地面铺装

采用沙石、木、石头、预制品等面层。

5、、水体

一个城市会因山而有势,因水而显灵。为表现自然,水体设计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景观,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喜水是人类的天性。水体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水的形态多样,千变万化。

水体分类

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静有安详,动有灵性。自然式景观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景观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动态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观中的喷泉、瀑布、活水公园等。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起侧面、底面也是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 考虑因素

水体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

     水景设计和地面排水结合;

管线和设施的隐蔽性设计;

防水层和防潮性设计;

与灯光照明相结合;

寒冷地区考虑结冰防冻。

6、、设施景观

设施景观主要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与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电话、指示牌、路标等。它们作为城市中的景观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们却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施,是现代室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又称它们是“城市家具”。还有一些大的设施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运动场等。无论这些设施的大小,它们都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营建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所以又被成为“设施景观”。

设施分类:按照设施景观的服务用途,可以将景观分为七类:

       休息设施 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务设施 如电话亭,滩亭、邮筒等。

信息设施 如标志、指示牌等。

卫生设施 如饮用水栓、洗手洗脚设施、垃圾桶、公用厕所等。

运动设施 如各类运动场、球场、高尔夫球场等

游乐设施 如儿童游戏设施等

交通设施 如分隔墩、隔离墩、路障、候车亭等。

第14篇: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成教教案

成教教案—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基础 配图(潘通椅子)

第一次课

一引言

1什么是产品设计:

2为什么选择设计(大家的选择,配图,职场新人) 3 一个单词Interest ,利益,兴趣

兴趣:审美,个人喜好,对事物的探索,创造的意愿,解决问题的意愿(配周博的斧头图) 利益:生计,工作与事业,商业与企业,从商业的利益上去考量(配图,顺电),解决问题的意愿(配周博的斧头图)

二,设计是这样一个有特定目标的统筹工作(将以上要素进行分析与综合,妥协与坚持) 1认识一个误区:为什么产品设计并不是单纯的外观设计eg(以起居室的灯为例),虽然有一部分是(工作中,市场中)

2产品设计与商品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3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a多元化(微观与宏观,传统与现代,个人与商业,有形与虚拟)——eg顺带提一下交互设计与平面设计的区别。 b

二教学大纲介绍

1设计史回顾(所为创造力的源泉之一),从过去知道现在和未来,一切事物皆能找到其源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eg布劳恩与苹果的关系—苹果的设计很牛吧,但是一样可以找到它的源头,原型,对布劳恩德式简约美学的经典借鉴,并将其转换为生产力) 第二个例子以时装设计或饰品设计为例(egLV的中国风,YSL的蒙的里安)

插曲,设计的心理暗示作用(设计心理学—唐纳德诺曼),iPhone,mac的配置并不是最高的,但是设计和色彩充满了科技感,表现出用户对产品的掌控能力(一体化,银色,金属色,简单强烈)

人内心对几何形的渴望(为什么到如今简单的几何形都有人喜欢喝追捧,并持续的占据着市场),从史前文明的陶盆开始(各大文明都是,因为它符合人类从原始时期,植入基因里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

将设计史与当代设计联系进行讲解。 2基本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配图(青蛙设计,以及smart design,市场调查,洞察力等等,取决于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并对将来的职业有深远的影响,这个说起来有点玄,但是你真正掌握了其中一种方法,那么真的是可进可退,进可以做管理岗位,设计总监,辨别优劣,退可以继续钻研设计,始终保持产品设计的独特性,万变不离其中)

设计思维,解剖设计思维(根绝问题进行区别,或者根据案主,要求方的

讲完设计史和设计方法,稍微穿插一下关于创意这个话题。(引入托马斯的Ppt)

3设计的工学相关内容介绍(材料,工艺,人机工学,主要集中在视觉和声学)

4知名设计师及其作品介绍(知道并不等于懂得,你可以看到很多人讲起某某设计师,某某品牌头头是道,但是不得要领,但是他能罗列,但是不能解释,文化背景,缘由,更深的源头是什么

5设计表达的相关介绍与练习(关于你如何让别人知道你是一个天才,画面的表现能力远胜语言的表达,有的同学专攻这一点,这很好,但是也要避免一个误区,手绘表达是一个超越手绘本身的传播方式,它不是为了炫技,为了好而好;精妙的手绘是为了能够有效地准确地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别人)

备注,会分段讲解,也会夹杂着讲解

三,成绩换算

出勤:5分,缺席一次扣一分,5次以上的就没有这5分,鉴于大家都比较忙,又是晚上上课比较辛苦,所以将10分出勤分压缩为5分。

另外,坦率现实的说,大家的目标是顺利拿到一个理想成绩,顺利毕业,然后才是学到一些东西;我的目标和大家一样,帮助大家顺利毕业拿到学位,因此不会为难大家,并且尽量让大家坐在这里的时间,在不无聊的基础上了解到一些知识并学到一些知识。

平时成绩:5次5分,一共25分

期末考试成绩:70分

考试内容,来自于以上五大部分,只要大家有按时出勤,并且多少记得讲过的内容,都能做好这些题。完成考试内容。

正是开始内容

视频播放一

设计史。按时间,按国别,穿插案例 设计基础

第15篇:课程教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授课人:杨金纳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坚定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课型:新课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毛泽东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二)历史进程

1、党的幼年时期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2、遵义会议以后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3、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党的七大确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必然性:

1、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同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二)实现的基本途径: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党在幼年时期,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2、党从遵义会议以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化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旗帜问题至关紧要;

2、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3、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含义: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二)形成和发展

1、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2、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3、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科学体系: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

(二)主要内容(六项理论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理论革命,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三)灵魂和精髓

1、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精髓:实事求是。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必须克服两种错误态度:一是坚持“两个凡是” 的教条主义错误,二是“全面否定”的自由化错误。

2、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含义: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要理论成果。

(二)形成和发展

1、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

2、历史和现实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3、历史进程: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科学体系:完备和发展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包括发展战略、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理论、党的建设等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1、含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

2、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3、实践基础: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进程

(1)2000年3月,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2)2001年7月,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3)2002年11月,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2003年7月,胡锦涛阐明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1、“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内在关系: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科学体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历史课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10项新理论成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思想;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思想;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面向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16篇: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

(按章编写)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 年级、学年、学期:2002级,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 教材:《机械原理》,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机械原理教程》,申永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任课教师:秦 伟

编写时间:2005年2月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绪 论

绪 论 .....................................................................1 第一章 机构的结构设计 .....................................................3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分析与设计 ..........................................5 第三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7 第四章 轮系及其设计 .......................................................9 第五章 其它常用机构 ......................................................11 第六章 机械动力学 ........................................................12 第七章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14

绪 论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认识和了解机器及其基本功能结构—机构;了解机构的基本功能和结构特征;对机构、可动联接、构件、零件等有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认识。

2.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在机械设计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能为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基础;明确本课程的内容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机器的功能结构及机构(1学时) 机械原理课程的定位与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与学习方法(第

二、三节共0.5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从机器及机械系统的总体去认识机构。

机构的基本功能特征—传递与变换运动;机构的基本功能结构—构件及可动联接。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注意突出其系统综合性和创新性。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介绍本学科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前沿。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典型机器案例的功能分析、结构分析及工作过程(特别是其运动传递、变换与做功的过程)分析,具体、形象、生动地认识了解机构及其结构与运动学特征,认识典型常用机构。

应强调学习知识和培养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而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把重点放在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着重于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去获取新的知识。

1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绪 论

六、主要参考书目

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王知行,刘廷荣主编.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参观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认识及了解典型机器和机构。

八、课外学习要求

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本学科(机械学、机构学)领域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机械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思考题 0-1~0-3 2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一章 机构的结构设计

第一章 机构的结构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从功能与结构设计的角度认识和了解运动副与运动副元素。

2.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能够将实际机构或机构的结构简图绘制成机构运动简图;能看懂各种复杂机构的运动简图;能用机构运动简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

3.了解运动链和机构的结构以及机构结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掌握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4.熟练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从结构和功能设计的角度了解局部自由度及虚约束,能准确识别出机构中存在的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并作出正确处理;

5.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方法。了解高副低代的方法;会判断杆组、杆组的级别和机构的级别;学会将Ⅱ级、Ⅲ级机构分解为机架、原动件和若干基本杆组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机构的基本结构及简图(1.5学时)

运动链及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2.5学时)平面运动链与机构的结构设计(1学时)

按基本杆组的机构结构综合与结构分析(1.5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2.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3.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 4.机构的组成原理与结构分析。 难点:

1.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2.复合铰链的准确识别和虚约束的正确判断。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空间单封闭形机构自由度计算。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本章是进入整个机械系统设计的开篇。它不仅为学习各类机构的运动设计和动力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也为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和新机构的创新设计提供一条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运动简图是设计者交流设计思想所需要的一种工程语言,既要求简洁,又要在讨论和评价设计方案时,能够正确表达设计思想,显示出设计方案;保证机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计算无误。介绍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和机构自由度计算时,应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指出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并要求学生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和机构自由度计算时,采用正确、严谨的步骤。

六、主要参考书目

3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一章 机构的结构设计

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王知行,刘廷荣主编.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曹惟庆.机构组成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机械设计及结构展示与分析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

自学虚约束与过约束的设计及分析、运动链结构公式推导法、运动链的演化与派生及运动副元素与构件的功能结构演化等内容。

九、习题

1-2,1-4,1-5,1-6 4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分析与设计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分析与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类型,掌握其演化方法。

2.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包括具有整转副和存在曲柄的条件、急回运动、机构的行程、极限位置、运动的连续性等;

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方法,学会将复杂的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问题转换为可用计算机解决的问题。

4.掌握连杆机构的传力特性,包括压力角和传动角、死点位置、机械增益等;能够熟练地对移动副中的摩擦问题进行分析计算;掌握转动副中摩擦问题分析和计算方法;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效率的各种表达形式及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正确理解自锁的概念,掌握确定自锁条件的方法。

5.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静力学分析方法,学会合理选择与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6.了解平面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掌握根据具体设计条件及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机构型式;学会按2~3个刚体位置设计刚体导引机构、按2~3个连架杆对应位置设计函数生成机构及按K值设计四杆机构;对机构分析与设计的现代解析法有清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概述(1.5学时)

平面连杆机构运动特性与分析方法(4.5学时)平面连杆机构的传力特性与受力分析(3.5学时)平面四杆机构综合的内容与方法(4.5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方法。

2.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包括存在整转副的条件、从动件的急回运动及运动的连续性;平面连杆机构的传力特性,包括压力角、传动角、死点位置、机械增益。 3.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瞬心法、相对运动图解法和杆组法。

4.总反力的确定,移动副和转动副中摩擦问题的分析方法,自锁条件的判定和机械效率的计算。

5.按给定2~3个位置设计刚体导引机构,按给定的2~3个对应位置设计函数生成机构,按K值设计四杆机构。难点:

1.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相对运动图解法求机构的加速度。2.总反力的正确确定。

3.机械的自锁问题及移动副自锁条件的求解。4.按给定的2~3个对应位置设计函数生成机构。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平面连杆机构的优化设计。

5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分析与设计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应注意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如整转副、摆转副、连杆、连架杆、曲柄、摇杆、滑块、低副运动的可逆性、压力角、传动角、极位夹角、行程速度变化系数、死点、自锁、摩擦角、摩擦圆、总反力、速度影像、加速度影像、装配模式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如影像法在机构的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中的应用、连杆机构设计的刚化—反转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

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华大年,华志宏,吕静平.连杆机构设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机构运动学参数测试实验,工业机器人认识及应用实验,机械创新展示与分析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

自学运动分析的相对运动图解法,机构的合理选用,平面四杆机构的优化设计和空间连杆机构等内容。

九、习题

2-1,2-2,2-8,2-10,2-13,2-16 2-5,2-6,2-18,2-19,2-21,2-24,2-26 2-27,2-28,2-29,2-30,2-32 6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三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第三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了解凸轮机构的基本结构特点、类型及应用,学会根据工作要求和使用场合选择凸轮机构。

2.了解凸轮机构的设计过程,对凸轮机构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有明确的概念。

3.掌握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适用场合,了解不同运动规律位移曲线的拼接原则与方法。

4.掌握凸轮机构基本尺寸设计的原则,学会根据这些原则确定移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基圆半径、滚子半径和偏置方向,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摆杆长、中心距以及移动平底从动件平底宽度。

5.熟练掌握应用反转法原理设计平面凸轮廓线,学会凸轮机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概述

凸轮机构的传力特性

凸轮机构的设计过程(第

一、

二、三节共1.5学时)

凸轮机构运动学参数和基本尺寸的设计(1学时)平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1.5学时)

第六节 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设计(1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凸轮机构的型式选择。

从动件运动规律的选择及设计。

3.盘形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设计,凸轮轮廓曲线设计的图解法和解析法。从动件的设计,包括高副元素形状选择,滚子半径和平底宽度的确定。 难点:

凸轮轮廓曲线设计的图解法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空间凸轮机构与高速凸轮机构简介。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凸轮机构的运动学参数与结构参数的概念及其选用设计;应用反转法原理进行凸轮轮廓曲线的图解法设计时凸轮转角的分度,要注意从动件反转方向;正确确定偏置移动从动件凸轮机构在反转过程中从动件所依次占据的位置线;滚子从动件凸轮机构理论轮廓曲线与实际轮廓曲线的联系和区别等。要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

7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三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石永刚,徐振华.凸轮机构设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凸轮机构运动参数测试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

学生通过自学了解空间凸轮机构的应用特点和高速凸轮机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九、习题

3-1,3-3,3-5,3-6,3-7,3-8,3-11,3-12 8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四章 轮系及其设计

第四章 轮系及其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了解各类轮系的组成和运动特点,学会判断一个已知轮系属于何种轮系。

2.熟练掌握各种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会确定主、从动轮的转向关系;掌握周转轮系的传动特性与类型和结构的关系。

3.了解各类轮系的功能,学会根据各种要求正确选择轮系类型。4.了解行星轮系效率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5.了解复合轮系的组合方法,学会分析复合轮系的组成,正确计算其传动比。6.了解行星轮系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了解几种其它类型行星传动的原理及特点。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轮系的分类

定轴轮系及其设计(第

一、二节共1学时) 周转轮系及其设计(3.5学时) 复合轮系及其设计 (0.5学时) 第六节 少齿差传动简介(1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轮系传动比的计算。2.轮系的设计。 难点:

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新型少齿差传动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强调应用反转法原理求解周转轮系传动比方法的实质、转化机构的概念、正确划分基本轮系的方法。要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

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曲继方,安子军,曲志刚.机构创新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参观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

八、课外学习要求

9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四章 轮系及其设计

自学定轴轮系的传动效率计算、定轴轮系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封闭型轮系的功率流等内容。

九、习题

4-1,4-2,4-5,4-6,4-7,4-9,4-13,4-14,4-18

10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五章 其它常用机构

第五章 其它常用机构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了解槽轮机构、棘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式间歇机构及螺旋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和适用场合。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间歇运动机构 螺旋机构

摩擦传动机构(第

一、

二、三节共1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槽轮机构、棘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及螺旋机构的组成和运动特点。

2.简单螺旋机构与复式螺旋机构位移与转角之间的关系。3.摩擦传动机构传动比的计算。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液动、气动机构及电磁传动机构。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本章教学应侧重于概念分析,简要介绍这些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和适用场合。通过学习,开阔眼界和思路,扩大知识面,为机械系统方案设计提供一些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

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机电流体传动控制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

自学液动机构、电磁传动机构等内容。

九、思考题 5-1~5-4

11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六章 机械动力学

第六章 机械动力学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明确认识惯性力、惯性力矩对机械工作的稳定性、动载荷和输入力矩的影响,了解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方法。

2.了解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其分类,掌握机械平衡的方法。熟练掌握刚性转子的平衡设计方法,了解平衡试验的原理及方法,了解平面机构惯性力平衡的方法。

3.掌握机械运转过程的三个阶段,机械系统的功、能量和原动件运动速度的特点。了解作用在机械中的力与某些运动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

4.掌握建立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以确定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的基本思路及建立运动方程式的方法,能求解等效力矩和等效转动惯量均是机构位置函数时机械的运动方程式。

5.了解周期性速率波动的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调速原理及飞轮的设计方法,能求解等效力矩是机构位置函数时飞轮的转动惯量。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2学时 机械的平衡 1.5学时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4.5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的原理及平衡设计方法。

2.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机械系统真实运动规律的求解。3.机械系统运动的波动及其调节方法。 难点:

1.刚性转子动平衡计算 2.等效力(力矩)、等效质量(等效转动惯量的计算)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机械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运动学和动力学。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是由其各构件的尺寸、质量、转动惯量和作用在各构件上的力等许多参数决定的。只有根据这些参数确定出机械原动件的真实运动规律,才能进而对其进行运动分析,确定各构件的真实运动规律。了解机械的真实运动情况,是对机械进行动力学研究与分析所必需的。要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

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2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六章 机械动力学

3 唐锡宽,金德闻.机械动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刚性回转体平衡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

自学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图解法等内容。

九、习题

6-1,6-4,6-5,6-7,6-8,6-11,6-14 13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七章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第七章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整个过程,明确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目的及工作内容。2.了解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中应具有的现代设计观念以及机械现代设计和创新设计的特点,逐步学会在机械执行系统、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原动机选择过程中,正确灵活运用这些设计思想。

3.了解机械执行系统方案设计的过程和具体设计内容,学会根据机械预期实现的功能要求,进行功能原理设计的创新构思;学会根据工作原理提出的工艺动作要求,创造性地构思出合适的运动规律。

4.掌握执行机构型式设计的原则,学会运用选型和构型的方法进行执行机构型式的创新设计。

5.了解执行系统协调设计的目的和原则,掌握机械运动循环图的绘制方法。6.了解方案评价的意义、评价准则、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节 机械总体方案设计(1学时)

第二节 现代设计观念与创新设计简介(1学时) 第三节 机械执行系统运动方案设计(3学时) 第五节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举例(1学时)

(注:课内只安排2学时,着重介绍第

一、三节的部分内容,其余内容安排在课程设计进行时讲授)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内容和设计思想。

2.机械执行系统方案设计的内容和全过程,执行系统方案设计的具体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机械现代设计方法。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机械总体方案设计是机械产品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产品的功能是否齐全、性能是否优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总体方案设计阶段的工作;执行系统的方案设计是机械总体方案设计的核心,对机械系统能否实现预期的功能以及工作质量的优劣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

1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4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七章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机械创意组合设计实验,机械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

自学现代设计观念与创新设计、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原动机的选择、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举例等内容。

九、思考题 7-1~7-3 15

第17篇:课程教案

篇一:课程教案

教研室: 针灸基础教研室 课程名称: 《经络腧穴学》 专业(层次):针灸推拿学(本科) 教材:“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章节:第二章 腧穴概述

(一) 学时: 2学时

教研室: 针灸基础教研室 课程名称: 《经络腧穴学》 专业(层次):针灸推拿学(本科) 教材:“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章节:第二章 腧穴概述

(二) 学时: 2学时

教研室: 针灸基础教研室 课程名称: 《经络腧穴学》 专业(层次):针灸推拿学(本科) 教材:“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章节:第二章 腧穴概述

(三) 学时: 2学时

篇二: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除模板上已经加粗的内容外,教师编写的信息字体都不要加粗,封面上的字体大小为

仿宋小三,正文部分为宋体小四,且请将红色提示部分内容删除。)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 编制人:付媛洁 编制单位:建筑系

编制日期:2013年 11 月 20 日 审核人: 系部主任: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教务处制

年 月 日

目 录

(本页的目录内容是参考,实际做时请自动生成目录)

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设计

(三)考核方案设计

(四)教学组织形式

(五)教学材料

(六)说明

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1

1、教案头

2、教学过程设计

(二)教学内容2

1、教案头

2、教学过程设计

(三)教学内容3

1、教案头

2、教学过程设计

(若还有内容,请往下增加)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 学时:72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3 所属系部:建筑系 授课对象: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 制定时间: 批准人: 课程团队负责人及成员: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1)能力目标: (2)知识目标: (其它目标:有则写,无则不写)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一般指一级项目内容,根据实际内容增减表格行数)

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一般指二级项目内容,根据实际内容增减表格行数)

4、教学进度表设计(本表不含节假日,能力训练项目编号即上表的编号)

5、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

篇三:编织课程教案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新海实验中学苍梧校区

七年级巧手编织

笔 记

教师:时间:2011年9月

活 动 制 度

为了使校本课程活动规范化,制定以下规章制度:

一、每个成员必须遵守活动时间,不迟到。

二、有事应及时向任课老师请假,不无故缺席。

三、每次活动完,都要有专门人员打扫卫生、整理物品, 不损坏公共财物。

四、在活动中认真观察、注意力集中,无追逐打闹现象。

五、每学期对表现突出的成员给予表彰。

指导思想:

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他们在“做”中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认识客观世界,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对事物的感知是否符合事实。学生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都是通过“做”形成的,他们的兴趣、动机的形成,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都是通过“做”进行的。

中国手工编织历史悠久,是中国劳动人民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劳动人民运用各种材料,通过手工劳动,编织出各种各样手工作品,近年来手工编织的各种围巾、披肩、手套、成衣、工艺品在国际市场上深受青睐,由于纯手工的制作一个工作日才能完成少量的作品,无法大量生产,商品凝聚着大量的劳动价值。因此已经引起了抢购手工编织物的热潮:手工编织是一种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古老艺术,它所编织出来的各种作品有着无穷的魅力,五花八门的个性编织作品,让世界一流服装大师也为之兴叹,而各位编织大师在各种花色、线质、艺术的编织中享受到手工劳动的原始快乐。

编织既是一种手工劳动,又是一种休闲方式,既能得到劳动果实,又能促进身心健康,用棒针、钩针、刺针等工具,在色彩多样的花式材料的配合下,通过灵巧双手的劳动,构编出了一个我们编织小组学生的美好心灵。

活动计划

“手编”是一种简单、随意的编织方法,从来没有被人们所重视。我在进行棒针教学和钩针教学的过程中,因为经常出现缺乏由浅入深的学习台阶,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困难,如:不能熟练使用针;手指僵硬不灵活等。这就更加合我强烈地想把手编整理成课,让学生通过《手编》课的学习,来解决以上两个难题。在手编过程中,手既是工具,又是模板即大手板,具有双重作用,而且用自己的手感觉明显,运用灵活随意变化,针法多样,学生越编越有乐趣。一学就会,一会儿就勾成一个小辫。然后,再教给学生们简单的针法,勾成一片、元、小帽子、各种花样等,随着针法的熟练及各种花样的学习,学生积极性会大大提高,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已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一些编织的方法,提高了手的灵活程度。同时为学习“棒针编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手编》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引导学生会关心他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学习素养。

活动记录

校本课程记录1 篇四:地方课程教案

修文县小箐乡中心小学地方课程教案表

教案是个人的心路历程,闪动着教师的美丽心情! 1 2 3 4 篇五: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参考格式

《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适用专业:化学工艺

编制人:单小刚

编制单位:山西潞安职业中专 编制日期:2014年2 月 20日 审核人:

系部主任: 冯云峰

目录

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设计

(三)考核方案设计

(四)教学组织形式

(五)教学材料

(六)说明

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案头

(二)教学过程设计

《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化工操作设备与维护》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 学时:204 课程类型: 核心课程 学分: 所属系部: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制定时间:批准人: 课程团队负责人及成员: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是以化工单元操作各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的核心设备为载体,结合学校实训条件设计七个学习任务将化工单元操作分成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同时将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成7个项目,每一模块对应一个学习任务。采用行动导向方式组织教学内容,编制学习任务任务书、工作页、指导书。在具体的教学任务设计中,最初是学习职业经验性知识,最终是基于经验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关于理论知识及拓展知识的学习,先以工作任务按行动导向的方法组织经验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并融合必要的理解性知识。

课程知识目标:化工单元操作的任务和作用;掌握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化工单元操作的计算方法;化工单元操作典型的化工设备及相关的化工工程实用知识;化工单元操作基本原理在实际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职业能力目标:能够用工程和经济观点处理遇到的各种化工单元操作的问题;会筛选恰当的单元操作去完成给定的生产任务;在设计设备计算工作中能寻求出所需的经验数据以及适宜的公式;能管理设备的正常运转,找出故障的原因并及时排除;应具有强化设备与初步创新的能力。 方法能力: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能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能立足专业,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能力:具有团结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

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从初学者到岗

位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发展。

第18篇:艺术设计类“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材料与工艺”是艺术设计类产品设计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从设计应用的角度来认识和掌握材料与工艺的相关知识,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和理解材料的特性及工艺,加强不同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本课程在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艺术设计类产品设计专业“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产品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

产品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交叉融合、应用性很强的新型学科。材料与工艺是产品设计的物质基础条件,一款优秀的产品,离不开材料与工艺的合理选择,材料本身不具备形态的要求,只有通过加工才能成为具有一定形态、结构、质感的产品,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材料与工艺”课程在产品设计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延边大学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材料与工艺”作为本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在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设置在第2学期,总学时为64学时,教学对象是艺术类学生。在64学时中需要通过讲授、考察、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各种能够运用到产品当中的材料,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设计选择不同的材料和工艺的能力。经过调研和实践,发现当前艺术设计类产品设计专业“材料与工艺”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课程教学授课方式单

一、理论教学讲解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较差;课堂所授知识与学生设计实践活动距离较大,在具体设计实践中难以运用;缺乏相对应材料与工艺实训设施以及与之配套的实践环节,导致基础知识授课完成之后,学生难以巩固所学知识;长久以来的艺术化的形态训练,造成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一味追求造型的“新、奇、特”,材料和工艺方面知识的欠缺,导致缺乏材料设计的意识。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存在选择材料和工艺应用意识薄弱的问题,设计方案对可实现生产的技术要求考虑不足,多停留在概念表达上,缺乏制造、生产的可能性并与生产一线严重脱节,致使设计出的产品不能被生产出来。

本文结合笔者在延边大学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材料与工艺”课程的教学工作和课程建设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对艺术设计类产品设计专业“材料与工艺”课程进行探讨。

1 精简教学内容,加大教学内容的广度,降低深度

“材料与工艺”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材料的特性、常见材料及加工工艺、表面处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如何在产品设计中选择适当的材料,如何灵活运用材料的各种性能,充分考虑设计出的产品的结构功能和加工工艺等。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从广度方面进行讲解,避免从深度上进行探讨,深入浅出才是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授课时,让学生从设计的角度来了解材料工艺,不过多地涉及材料加工的专业理论,点到为止,举一些有针对性的、优秀的产品设计实例,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材料和工艺的重要性,进而加深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避免只重点强调各类材料的工艺加工方式、工艺本身的复杂性、精确性,这样会令课堂变得沉闷,学生不会从中得到设计的启发。教学内容除了对传统材料的讲解之外,还要加大对复合材料、新材料的讲解,特别是能更好体现设计创意的新材料,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对更多更好的设计创意的产生起着推动作用。

2 转变单一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育,用提问、问答或讨论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引进具体设计案例,如金属电镀、金属成型等工艺,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用生动的视频给学生演示,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每章节的理论教学讲授结束之后,让学生根据研究课题内容,课外通过大量阅读参考文献和市场调查,做好充分准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经过充分辩论将问题彻底搞清,有效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多媒体教学是本课程主要的教学方式,用照片、图表、视频等形象化语言来表达抽象的内容。课件配以大量的实例图片以及视频,根据实例提出问题和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其主观学习能力。例如,在讲影响材料感觉特性的相关因素时,展示塑料饰品和金属饰品两张对比图片,以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和研究,阐述两种不同材质饰品的视觉感和触觉感,从而加深对各种材料感觉特性的印象。

3 加强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材料与工艺”总学时64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32学时。若以纯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会变得枯燥,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践环节设置要有针对性,与课程理论有相应的联系。我们将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例如,讲授产品表面处理基本原理和特点后,根据主题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并制作产品,用蚀刻工艺刻出纹理后,再用表面处理给予产品色彩,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还让学生收集塑料瓶、玻璃瓶、木头下脚料等,从环保二次回收利用的设计角度出发,通过不同材料、不同性质、不同的工艺方式制作各类产品,如木头与树脂的结合,把木头塞入树脂里头,使木头少了狂野与自然,多了一份典雅细腻的质感,将这些小小的木头树脂做成项链、耳环与戒指等饰品。

通过实践过程,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和理解材料的特性及其工艺原理,加强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4 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细化考核内容

本课程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第一,课程考勤、实践课程的表现。第二,平时作业。包括市场考察、汇报讨论、材料创新制作等内容。第三,平时考试(笔试考试)。每章节结束之后,采用开卷形式,进行平时考试。第四,课程结束后的综合考核。根据主题,学生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创新设计,赋予材料新用途。第

一、第

二、第三部分占学生总成绩的50%,即平时成绩,第四部分的考核占总成绩的50%。

通过上述考核方式,不但能测试出学生平时的理论学习水平,而且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更能体现学生实际能力的高低,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

5 结语

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艺术设计类学生不单要从美学层面上考虑,还要考虑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很大程度上都与材料有关。“材料与工艺”课程既涉及材料加工专业理论又延伸至设计领域,如何将设计与材料串联起来,让学生了解材料的特性、加工性能,掌握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培养其研究、创造、创新能力,课程教学是十分关键的环节。

本文结合我校实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艺术设计类产品设计专业“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如何更好地进行“材料与工艺”的课程建设和改革,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第19篇:公共艺术设计专业《陶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公共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

课程名称:陶艺设计与制作 课程编号:313023 3133025 课程学分:共6学分,(1)(2)阶段,(1)阶段2学分,(2)阶段4学分。 课程学时:共120学时,(1)(2)阶段,(1)阶段40学时,(2)阶段80学时。 课程安排:(1)三年级下学期,(2)四年级上学期。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开设的意义、作用和地位

该课程为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其主要课程。其意义和作用在于通过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把握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学生进行艺术探索的愿望和学习兴趣,强化艺术参与的动力。因此,陶艺设计与制作课程对于公共艺术设计专业至关重要,该课程是学生的毕业创作主要考察科目之一。

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的内容学习:

第一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陶艺发展简史与工艺分类、陶艺成型工艺、施釉装饰工艺、烧成工艺,基本掌握现代陶艺的创作语言与方法,培养进一步学习陶艺的兴趣。

第二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当代国际陶艺创作风格与趋势和陶艺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点,掌握现代陶艺的创作语言与方法,并理解陶艺制作的材料、工具和陶艺技法及熟悉陶艺的制作流程,能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掌握陶艺的设计与制作方法,最后使学生能借助传统陶艺文化和视觉资源创作新的陶艺作品。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1、陶艺设计与制作(1)

以陶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制作的基本方法为主(陶艺特性、陶艺分类、、基本原料、装饰方法、制作工艺、烧成工艺)。

2、陶艺设计与制作(2)

以现代陶艺的创作为主(现代陶艺的定义、世界现代陶艺的发展简史与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简史、国际陶艺的风格同趋势及其艺术观念、现代陶艺的表现语言同传统中国陶瓷文化视觉符号的借用、现代陶艺欣赏与创作)。

要求学生在两个阶段的学习中,掌握以上内容的理论。并合理的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掌握各种表现方法和技能。通过教学内容的作业,体现学生对上述内容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建议

任课老师要根据此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教案,教案必须包含大纲的所有的教学内容。两个阶段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阶段的教学,理论讲授时建议利用多媒体教学。

五、课程考核方法和标准 考核方法:

该课程每阶段的考核评定随堂进行,以任课教师的课题内容设计作业为主要对象。评定成绩以5分制记。成绩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份任课教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定(30%);第二部分由专业教师集体对学生作业进行评分(70%)。 考核主要内容:

1、能否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2、能否按课程教学要求,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作业;

3、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有所体现;

4、第一阶段(陶艺基础工艺的掌握程度);

5、第二阶段(作品是否反应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否具有明显现代陶艺特征)。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陶艺基础》自编教材

《现代陶艺赏析与制作》自编教材 参考书目:

1、《世界陶瓷艺术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杰奎姆〃曼宁〃切维利亚〃克莱门特《现代欧洲陶艺教室.系列》吉林美术出版社;

3、白明著《时间的声音》河北美术出版社;

4、白明编著《世界现代陶艺概况》江西美术出版社;

5、夏德武编著《现代陶瓷艺术》安徽美术出版社;

6、胡小军著《向名师学陶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7、《陶瓷艺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8、《中国陶艺网》网站http://www.artcn.net。

七、教学大纲编写人、审定人

本教学大纲由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集体讨论审定,吴昊宇执笔编写。

第20篇:从美国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得到的感悟

从美国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得到的感悟

摘要:文章强调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总结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透析美国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特色,思考众包、众筹、众创,创新创业的新形势下我国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设计基础 艺术设计教育 教学感悟 改革创新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0092-002

自德国国立魏玛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引入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至今,经过众多学者与教育者的潜心研究和深入改革,艺术设计领域中的设计基础课程教育体系完整、教学成果显著。然而,不可否认仍旧存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足。现以美国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为例,针对其设计基础教育的合理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从中寻求我国设计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道路。

一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一)课程认知

艺术设计教育来源于包豪斯文化,“艺术设计”英文译为“Art andDesign”,由此可见,艺术与设计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技术+艺术”的工作室制度是包豪斯基础课程的核心,也是美国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在中国,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作为普通高等院校设计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必修课,是为设计者所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意能力、提高其动手能力,最终实现从构思到实践的一体化过程。

(二)教学感悟

陈寅恪先生指出大学教育贵在:“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关于艺术学院的教育,中央美院的周至禹教授认为还应该加上:“审美之表达,创造之品性。而对于设计基础教育而言,则更应该如此。”

本人经过十几年的设计基础教学与实践,总结出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见表1)。从职业素质的培养来看,必须教会学生通过市场调研来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运用设计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在问题出现之后,要懂得与别人沟通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与此同时,需要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学会交流经验,利用团队力量完成设计过程。在职业素质培养中,学习态度是关键,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知晓鉴赏的程度,就不会恶意窃取别人的成果,懂得借鉴的底线才能更好地激发原创。再从职业能力的培养来看,审美和造型能力将决定一个人的设计灵魂,设计表现形式将定位一个人的设计风格,能够学会团队协作将提高一个人的工作成效。由此看来,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

虽然设计基础课程教育体系完整、教学成果显著,然而不得不承认还存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合理。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为高等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任务,也带来了新机遇。学习美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寻求我国设计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道路。

二 美国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概况

(一)教学模式

1 鼓励开设新课程

美国的艺术/设计学院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结构来开发新的课程内容。例如:麻省艺术学院和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的素描课程,除了一般的景物、肖像、人体之外,还包括元素素描、体积素描、概念素描、结构素描、从再现到表现、隐喻的素描等,这些教学内容既有趣又多元化,既训练造型方法,也丰富训练视觉感知和视觉思维的内容。

2 非单元制授课

美国的艺术/设计学院在授课模式上实行非单元制,即每门课程都贯穿整个学期,课程之间互相平行。这种平行模式的好处有四点:(1)延长课程时间。把课程贯穿整个学期,确保了充足的课时量。我国目前的设计基础课程是阶段性,基本三周或四周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学生往往反映出刚对课程产生兴趣,认知度尚浅的状态下,课程就匆匆收尾。这样的教学模式其实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流畅的设计思维能力和熟练的设计表现能力;(2)以讨论和评价指导为主的课堂教学。所有的材料准备、资料收集和作品制作都在课外进行,课堂时间高效地进行思考和学习交流,这种授课模式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平行课程之间教学互补。工作室课程的内容与史论的课程内容互相印证补充,有利于知识的综合交叉和整体认知;(4)产生高质量作品。学生有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时间来深入思考和补充相关知识,最终设计完成的作品比在短期内赶制的要成熟精致许多。

3 严格控制师生比

合理的师生比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前提条件。美国艺术/设计类院校的师生比在1:9到1:15之间。院校依靠大量外聘教师来保证合理的师生比例。这样的师资队伍教学风格多样,教学模式自由。

(二)教学特色

美国设计教育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多样化的课程结构。美国全国艺术设计教育协(NASAD)规定,基础课程有四类。

1 工作室实践类课程

以工作室或工作坊为场所进行教学,工作室经验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艺术设计职业准备。通常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随着进入高年级而增加。这给学生的创造性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未来设计师的工作氛围。同时,学生的创造性工作是检验学院工作室制度的决定因素。学生的设计思维在工作室可以完全得到释放,他们创造性的工作不限于构思过程、制作成品和评价标准,还包括学习二维和三维的造型元素组织的原则和色彩学原理及应用。能够利用自身敏锐的感知能力对专业概念及设计理念的理解,熟练的设计表现技巧达到所选专业的入门水平。并且具备熟悉历史文献,当代艺术与社会的历程、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等。通过开展作品成果展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师傅点评。以工作室性质的教学方式,有助干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工作与学习环境。

2 艺术/设计的史论类和批评类课程占10%以上

艺术设计课程教案模板
《艺术设计课程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