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苏教第一节物理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35:0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八年级上物理教案(第一节质量)

雅酉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优质课教案设计

题:

第一节

设 计 人:

设计时间: 2013年11月25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108页——112页。

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

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

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表示。 (2)质量的单位

第 1页 /总 4页

雅酉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优质课教案设计

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教材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2.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测量物体的质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母: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为移动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1)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2)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3、学生实验(多媒体展示操作步骤) (1)、学生用天平测量一个小石块的质量: 步骤:a、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b、调节天平平衡;

c、把小石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d、读数——小石块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读数

(2)、学生用天平测量液体水的质量:

第 2页 /总 4页

雅酉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优质课教案设计

步骤:a、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b、调节天平平衡;

c、把烧杯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d、读出烧杯的质量0=砝码的总质量+游码读数

e、把待测的液体水倒入烧杯中并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f、读出液体水和烧杯的质量1=砝码的总质量+游码读数 g、求出液体的质量= 1- 0 (师注意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

4、演示实验(P111想想做做)

(1)用天平称一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其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比较这个物体在形状变化前后的质量。

(2)称量一小杯水与一小匙白糖的总质量,然后使白糖溶于水,再称量糖水的质量。比较两次称量的结果。

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三、小

学生对照板书对本节课教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复述: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克(g)。

3、质量测量工具:天平

4、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1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及答案: √第1题

答:这些货物的质量不会改变。因为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第2题

答:取100个大头针用天平测出这100个大头针的质量,然后用质量÷100即是一个大头针的质量。还可以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减小误差。

√第3题

答:质量为100克的冰熔化成水后,其质量不变仍是100克。 √第4题

答:这块金属的质量=100g+50g+20g+游码1.6g=171.6g。 √第5题

答:这种案秤的秤盘相当于天平的左盘,砝码盘相当于天平的右盘。槽码相当于天平的砝码,秤杆相当于天平的标尺,游码相当于天平的游码。

第 3页 /总 4页

雅酉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优质课教案设计

板书设计:

一、质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000

二、质量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2.天平的使用

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测量: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 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1.不能超过称量;

2.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四.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教学反思:这节课应该说是初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节,是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一节课。《质量与密度》这一章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而第一节质量又是关键所在,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和技能主要有以几个知识点:掌握和理解质量的概念,要学会正确的使用天平进行测量。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在这一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驾驭本节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全面提高认知能力、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传授本章知识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从生活入手,利用浅显的实验演示来展示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真正懂得质量的概念,掌握用天平测质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课后,我回顾了一下,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应该做到。第一:在上课时应该抓住重点、难点;寻找突破点。在学生自主互动和思维方面有些不足。其次,在这节课上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是很好。

第 4页 /总 4页

推荐第2篇:八年级上物理教案(第一节质量)

雅酉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优质课教案设计

课题:第一节质量

设 计 人:设计时间: 2013年11月25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108页——112页。

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

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

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

推荐第3篇:物理教案第四章 热现象 第一节 温度计(1课时)

物理教案-第四章 热现象 第一节 温

度计(1时)

第四章热现象

第一节温度计

执教: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国际中学庞绍君

教学目标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难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具演示

演示用温度计,烧杯3个,冷水,温水,热水,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

学生

实验室用温度计(2人1支)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

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二教学过程(91aixue)设计

一.

温度

请一位同学操作图4-1实验,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二.

温度计

.构造和原理

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摄氏温度

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它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读作37摄氏度。

教师: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看本图4-3,

回答教师的提问。

教学过程(91aixue)设计

3.绝对零度和热力学温度

宇宙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大约是负273摄氏度,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了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用表示。

热力学温度是以绝对零度即负273摄氏度为起点。-273℃=0,0

℃=273,100℃=373。所以,摄低温度的数值加上273就等于热力学温度。

练习:

水的沸点=____℃=____K沸水的温度=____℃=____K

绝对零度是____℃=____K人体正常体温是____℃=____K

4体温计

学生阅读文\"体温计\",回答以下问题。

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围为什么是这样?

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10分钟?

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

三.归纳总结

三.思考与作业

本P46,

1、

2、3;《通》

四板书

第四章热现象

第一节温度计

一.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二.温度计

1、

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2、

结构

3、

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三.摄氏温度

.1摄氏度规定:P4

2.读法:℃读:摄氏度;-℃读:负摄氏度或零下摄氏度。

四.热力学温度(T=t+273)

五.体温计

.特殊结构:弯曲细玻璃管(内装水银)

2.量程:3℃至42℃,分度值是01℃

五说明

推荐第4篇:物理教案

《电压》教案

作者:温县北冷乡初级中学 王丽青

知识目标:

1.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会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3.知道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 4.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情感目标: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电压表的使用 教学难点:电压表的连接及读数 教学方法:演示法 探究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电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同学们听到过“电压”这个词吗?比如同学们最熟悉的手电筒里的电池有电压,电压值是1.5V;其实我们家里的每个用电器都有电压,那么到底什么戚电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个概念。

新课教授

教师提出问题,水流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水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的,也就是说水只有高度差才能流动。

电压的形成与水压的形成很相似,下面我们看一下【视频1】水压的作用。

【实验】教师演示:将小灯泡、开关先后和1节和2节电池连接到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问题讨论:

1、如果没有电源,灯泡会发光吗?

2、想想实验中灯泡为什么会发光?

3、两次实验灯泡为什么亮度不同?

结论: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电压的符号用字母U表示;

电压的国际单位是伏特,用字母v表示电压,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V=10 V 1mV=10 V 1μV=10 V

学生阅读课本P5,了解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记住干电池的电压值、人体安全电压值、家庭电路的电压值。

学生阅读P6中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回答P5中的问题。学生观看视频“电压的使用”。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巡回辅导。

总结:

1.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2.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3.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4.允许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但不能超过量程。

教师出示电压表,教学生如何在电压表上读数。 教师强调:

读数时一要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二要看清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布置作业:

3-3

-6

推荐第5篇:物理教案

初三物理教案

§13——2液体压强

李润莲

一、教材分析:

压强知识是继密度知识后深入学习的相关内容,也是学习浮力的一个铺垫,本节内容是在了解固体压强以后再学习液体压强的知识,并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了解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感性知识较小,解答问题时学生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注意加强实验教学,多引入例子,从而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进一步学习抽象的核心部分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Δ知识与技能

了解液体内部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的压强,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如连通器。

Δ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的操作,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现象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提高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

难点:应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四、教学方法:

分组分享教学法(分九组进行探究)

五、教学准备:

连通器一个、U形压强计、水、圆筒水槽一个、橡皮膜和胶管、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引入:分九组实验,看投影片、看看想想议议。教师提出问题:潜水艇的铜板为什么造得这么厚?

(一) 分组分享活动1:

每个小组都分发一只自制的可乐瓶,底部和侧壁用橡皮膜封好,把可乐瓶加满水,各组各自分析和讨论,教师让学生归纳结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二) 分组分享活动2:

认识压强计

教师口述,液体对容器壁和底部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无压强?我们可用U形液体压强计测出。用手压橡皮膜,让学生观察U形管液柱的高度差,让学生知道,如果对橡皮膜有压强,U形管就会有高度差,对橡皮膜的压强越大,高度差越大,让各组学生自己操作两次,用手压橡皮膜感受一下。

(三) 分组分享活动3:

A、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实验时先把探头置于空气中,记录好高度差,再把探头沉没在液体中,观察U形管两边示数变化情况。

B、认识液体内部在同一深度上各个方向压强关系。提示学生,怎样可以固定深度不变(把连杆固定在容器壁上),让学生自己设法改变探头的方向,记录方向和数据。

C、认识液体内部压强跟深度关系,让学生自己改变深度两次测出三个不同高度差的值。

D、认识液体内部压强跟密度的关系。教师提问,要研究液体压强跟密度的关系,必须要哪些条件一定?让学生讨论后在操作,(加食盐和调节深度,再让学生重复以上实验记录各方向的高度差)

(四) 组分享活动4:

(1) 学生对上述四组实验分析归纳结论:分组讨论,看哪组归纳得最准确。

(2) 论刚才所用的探究方法是什么方法(控制度量法)

(五) 分组分享活动5:

认识连通器。让学生自己对连通器加水,并把连通器左右不平摆放,观察各容器的水位,学生分组归纳结论(当水静止时,各容器的水面相平)。让学生分组讨论,连通器结构有何特点?(上端开口下端连通)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子,并讨论船闸的原理。

(六) 分组分享活动6:

讨论书本上的潜艇外钢壳为何这么厚,为什么堤坝造得上窄下宽?

七、板书设计:

§13——2液体压强

一、认识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二、认识U形压强计

三、归纳结论:

Ⅰ液体内部的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Ⅱ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Ⅲ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四、液体压强跟深度和密度有关(控制度量法)

五、连通器

当同种液体静止时,各容器的液体相平,应用例子有:

八、作业布置:详见《课程探究》本节内容

推荐第6篇:物理教案

第二章恒定电流

第二节电动势 ——赵明维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理解电源内电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电源及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生活中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电动势的的概念

2.对电动势概念的应用

难点:1.对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的理解

2.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 五.教学方法:

实验,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电源”的概念。

在教材图2.1-2中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选出代表回答:电源能够不断地将电子从A搬运到B,从而使A、B之间保持一定的电势差;电源能够使电路中保持持续电流。 教师:电源P在把电子从A搬运到B的过程中,电子的电势能如何变化?从另一个角度看,电源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思考,选出代表回答:电子的电势能增加了。电源为电路提供了电能。

教师: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守恒的,电源为电路提供了电能,必然会有其他形式的能量减少,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角度,你认为电源是个怎样的装置呢?

学生思考,选出代表回答:电源是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过度:电源又是如何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呢?不同的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一样吗?这个本领用什么来描述呢?

(二)新课教学

1、电源

教师:(投影)教材图2.2-1(如图所示)

教师:(1 )用导线将电源连成最简单的电路,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2)导线中的电场是什么电场?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特点如何?为什么?

学生思考,选出代表回答:(1)电路由两部分组成,电源外部能看得见的部分,称为外电路;电源内部看不见的部分,称为内电路。 (2 )导线中的电场是恒定电场。导线中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从电源正极向负极定向运动,形成电流。

教师:自由电子在导线中定向运动,电场力做什么功?电子的电势能如何变化? 学生:正功;减少。

教师总结:大家说的对,概括地说,在电源外部,电场力对自由电子做正功,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这个过程中消耗了电能。这些电能又是哪里来的呢?

学生:电源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

教师:根据前面的分析,大家讨论一下,电源是如何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呢?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学生代表回答:在电源内部也存在电场,电场方向也是从正极指向负极。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源必须把自由电子不断地从正极搬运到负极,自由电子必须克服电场力做功,这就需要有“非静电力”作用于电子。这个“非静电力”是电源提供的。也就是说,电源通过非静电力做功,使电荷的电势能增加了。

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建立起电源的概念:

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教师:举出干电池、手摇发电机的例子。提出问题:干电池、手摇发电机都可以做电源,这些电源中的非静电力相同吗?所起的作用相同吗?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干电池中的非静电力是化学作用,手摇发电机的非静电力是电磁作用,前者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后者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非静电力虽然不同,但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他们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

点评:再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电源有好多种,他们在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相同吗?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手电筒、家用照明电灯、汽车上的照明电灯等,亮度不同。

教师:在物理学上,该如何描述电源的这种本领呢?(承上启下,过渡到下一问题)

2、电动势

教师:引导学生从静电力对电荷做功,电荷电势能增加的角度建立起电动势的概念。 思考问题:是不是静电力对电荷做的功越多,静电力做功的本领越大?该如何描述静电力做功的本领?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静电力对电荷做功的多少与电荷的数量有关,不能用做功多少来反映做功的本领。 静电力把相同数量的电荷从电源的一个极搬运到另一极,做功越多,电荷获得的电势能就越多,可以用静电力做功与电荷量的比值来反映静电力做功的本领。

教师:电动势也是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请把电动势的定义完整地说出来。并写出电动势的定义式。说明给物理量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学生思考,得出电动势的定义,并写出电动势的定义式。 .

电动势 (1)定义: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所做的功W与被移送的电荷q的比值叫电源的电动势。

(2)定义式:E=W/q (3)单位:伏(V)

(4)物理意义:表示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非静电力做功)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电动势越大,电路中每通过1C电量时,电源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数值就越多。 【注意】:① 电动势的大小由电源中非静电力的特性(电源本身)决定,跟电源的体积、外电路无关。 ②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电源两极间的电压。 ③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C电量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

3.内阻

电源内部也是由导体组成的,也有电阻,这个电阻就叫做电源的内阻。

板书设计

一. 非静电力

在电源内部将正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的作用力。

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工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 电动势

1.定义: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将正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与电荷量的比值。2.定义式:E=W/q 3.单位:伏特(V)

4.物理意义: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描述电源内

部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的大小。 E=1V等于移动1c的电荷非静电力做的功为1J.三. 内阻

电源内部也是由导体组成,也有电阻,这个电阻就叫做电源的内阻。

推荐第7篇: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等效电路

等效电路

(二)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2.归纳整理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 3.能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解决并联电路的简单问题。 课前学习

一、复习回顾

1.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有何特点?用公式写出来。 2.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是

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是

阻就是那些电阻的

二、尝试学习

,公式表示为 ,公式表示为

上比较的。

; ;

3.若一个电阻所起的作用,与 ,那么这个电

。二者是从

1.如何测量两个电阻并联起来的总电阻?

在右面空白处画图说明。 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是

公式表示为

2.两个电阻R

1、R2并联在电路中,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 ,说明并联电路中,

理。

课堂学习

一、探究并联电路等效电阻

1.电阻R1=

。 ,R2=

I1I2= =

,这就是并联电路的

,通过实验测量出电阻R

1、R2并联的等效电阻R= 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公式表示为

,推导公式为

2.推论一: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R1并联起来,其等效电阻为R= 。

(填“大”、推论二:几个电阻并联后的等效电阻,比并联的每个电阻的阻值

“小”),原因是电阻并联起来后,相当于

3.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理论推导。(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推导)

[及时练习1]将2Ω与3Ω的两个电阻并联起来,其等效电阻为

,5个10Ω的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为

, 个12Ω的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为3Ω。

二、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规律

1.整理出并联电路的相关规律(公示表述)

2.解决问题。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5Ω,当开关S闭合时,I=0.6A I1=0.4A,求R2的电阻值。 [及时练习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流表示数为0.3A,电阻R1=40Ω,R2=60Ω,求:干路电流I。

当堂检测

时,电(填1.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压U保持恒定,当K断开流表A1的示数

,电流表A2的示数

。“增大”、“减小”或“不变”)

2.如图所示,电阻R1的电阻为10Ω,R2为30Ω,当开关S断开时,安培示数为0.6A,则当开关S闭合时,电路中的总电阻多大?电流表的示数为多少?(用两种方法求解)

3.如图所示的电路中, R1=4Ω, 当开关断开时, 电流表的示数为1.5 A ,当开关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是2.5 A, 那么电阻R2的阻值是多少?

4.如果只有一只电流表、一只已知电阻R0、电源,若干导线,两只开关,没有电压表,如何测量出未知电阻RX的值?画出电路图,说出你的办法来,并推导出RX的表达式。(不用“短路法”)

推荐第8篇:苏教小四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科学探究: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方法来收集证据。 科学知识: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 2. 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作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材料:玻璃杯(透明塑料杯)、纸、红色水、水槽、饮料瓶、气球、细木棍、空气充的同样多颜色相同的气球两只、细线、支架、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的表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气体,我们叫它大气层,通常大家把它叫做空气,对于空气大家了解多少呢?

2、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空气是材料,大家交流。

探索和调查 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1、空气有这么多的性质,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这里有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缸(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如果将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纸会怎样呢?

2、演示、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认为杯子里的纸湿了吗? 学生观察汇报

3、分组实验

将玻璃杯垂直取出。

4、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游戏:比赛吹气球

1、我想请位同学帮忙做一个游戏:比赛吹气球。不过他吹的气球有一些区别。(出示放在矿泉水瓶子中的气球,并把瓶口封好,另一个就是普通的气球。)请其他同学来做裁判。 仔细观察发现,一个吹得很大,放在瓶中的只能吹鼓一点。

2、请这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吹气球的感受。

3、这个现象有说明了什么呢?与空气有关吗?

4、小组讨论,汇报

5、师生总结: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6、利用光盘让学生直观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空气是有质量的

1、将一个空杯子口朝下压入水中,再慢慢倾斜。你看到了什么?这些水泡是怎样运动的?

2、观察讨论:杯子里的空气向水面跑。

3、请一位同学,一只手拿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另一只手拿放了三分之二水的瓶子。不断将瓶口与瓶底倒置,你会发现什么现象?

4、汇报:空气总会跑到水的上方。

5、我们知道水是有质量的,那空气有吗? 出示研究表格,设计实验装置,画出设计图。

6、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7、各组交流。

8、各组说明实验情况以及实验结论。

9、师生总结:空气是有质量的。

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1、请两同学用手压气垫,说一说是什么感觉?用塑料袋分组活动。(注意:用力不要太大)

2、学生观察松手时气垫发生的变化。

3、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想法?能证实吗?提供针筒和橡皮。

4、观察针管里的空气开始所占空间的大小和手压活塞后的大小,手压活塞时的感觉,松开手后看到的现象,比较活塞压下一部分时与压不动时所占的空气、手的感觉及活塞的运动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记录实验过程,讨论得出结论。

6、平时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7、学生讨论、汇报

8、利用教学光盘补充。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占据空间 觉察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有质量

认识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

回顾和解释

1、和马铃薯、牛奶等固体、液体相比,空气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2、学生讨论,完成表格后汇报。

3、通过活动和不同物体与空气的对比,你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概括空气的性质 教学反思:

2、冷空气和热空气

科学探究: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 科学知识:

1、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

2、知道地球的形状、冷热空气对流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 科学知识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风的主要原因。 3.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描述冷空气往下沉,热空气往上升;冷热空气对流形成风。

能将风的形成与冷热空气的对流联系起来。

借助其他物体继续认识空气。

教学材料:蜡烛、火柴、纸蛇、细木棍、细线、蚊香、胶泥、水槽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空气是流动的,我们就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4、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探索和调查 空气的流动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冷空气是下沉的 (3)研究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①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②演示纸袋不平衡的实验,学生观察在加热的空气的过程中,塑料袋有什么变化,手握住袋顶有什么感觉? ③试着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

学生讨论、自我总结冷热空气的性质。

3、热空气的用途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 (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4、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认识热空气上升,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空气的流动。 认识冷空气下沉

认识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回顾和解释

1、通过对冷空气和热空气的研究,你有什么样的发现?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2、那么,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冷热空气流动的情况是怎样呢? 通过对实验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并对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空气中有什么

科学探究: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 科学知识: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含氧气和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描述空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能通过实验观察、思考与联想来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教学材料:三只相同的蜡烛、大小两只玻璃杯、火柴、水槽、红色水、细铁丝、小苏打、醋、集气瓶、带乳胶管的橡皮塞、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空气有了一些认识,你知道空气的哪些性质?

2、除了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的空气的性质外,你还了解哪些有关空气的知识? 蜡烛熄灭的实验

1、出示书上第九页的实验,请学生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2、师演示实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4、燃烧是不是用去了杯子里的全部空气呢?

了解学生有关空气知识的认识

初步了解学生对空气组成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话题。 探索和调查 蜡烛燃烧的实验

1、学生根据装置思考、回答,蜡烛点燃后,拧上瓶盖,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3、通过实验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4、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5、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小组的讨论在班级进行解释汇报。火柴熄灭的实验

1、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些什么?此时的瓶中你认为还有空气吗?为什么?

2、师提供实验装置(也可演示实验),讲明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4、你们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5、阅读有关空气组成的资料。认识二氧化碳

1、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观察制取的二氧化碳能,“有颜色,有气味吗?”

3、演示书上第12页的两个实验,你看见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4、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觉得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引导学生发现,瓶内的红色水比水槽内的高,但只高出一点,没有占满瓶内的空间,从而说明,燃烧只是用去一部分空气。 认识瓶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判定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结合实验、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成分。

初步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知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的石灰水是澄清的为后面的实验做好对比)

回顾和解释

1、通过前面的实验,你对空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依据是什么?

2、对二氧化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呢?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科学探究: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

2、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滥用科技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学习用简易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科学知识

1.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 2.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 2.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描述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

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空气污染联系起来。

能用简易的方法调查,了解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教学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谈话:空气对我们来说重不重要?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

2、哪些地方体现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呢?

3、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大家用手把鼻子捏起来,把嘴闭上。(持续十几秒中左右。)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刚才有什么样的感受

4、大家有什么感觉啊?

5、这说明什么啊? 从中感受到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空气的关注。 探索和调查 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和空气的关系

1、大家看看书上第十二页的第一副图,这就是我们刚才所做的那个试验,通过刚才的试验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什么结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空气) 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2、第二副图呢?又说明了什么?

3、第三副图是什么人啊?她在地球上吗?她为什么要被设一个氧气瓶呢?

4、同学们说说看,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状况

1、虽然空气对我们来说是这样的重要,可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书上第十三页。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2、看了书上的这副图,你有什么感受?

3、你在身边有没有见到过空气受污染的情况?

4、在以前的生活中你自己有没有做过什么污染空气的事情呢?

5、你在日长生活中有没有使用一些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工具?这些工具能否改造,使他们不再污染空气呢?

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

1、看看书上第十四页的六副图,然后讨论,他们分别为净化空气做了什么事情?

2、在这方面你可以有哪些地方向她学习的?

3、说说现在人们已经为精华空气做了哪些事情?

4、还有哪些不足,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5、我们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能为净化空气做哪些事情?

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的污染,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你的建议

1、我们知道身边有不少污染空气的事,可也有不少的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可能有一些地方呢还没有做到位的,我们要从小为家乡出力,所以老师打算提议组织一个防治空气污染小队,为空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出一份自己的力。

2、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就到课代表那去报名 认识空气对生命的意义,引出空气污染的话题。

引导学生总结出:这说明空气不但对我们的生命很重要,而且对动植物的生命也很重要。 认识空气的污染与危害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 交流调查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了解应该防治空气的污染。 回顾和解释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第二单元

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2.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温度。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收集数据并描述热水变凉时温度下降的规律。 描述什么是温度。

教学材料:三个杯子、冷、温、热三种温度的水、温度计、三杯不同温度的水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杯开水,你们看热气腾腾的,很难靠近嘴,可是为什么过了一会之后就不在冒热气了,而且可以从容的喝了? 激疑,使学生产生思考。 探索和调查 试水温

1、学生分组实验。

2、请你说说实验时的感受。

3、你能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解释吗?

4、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

5、要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要借助温度计。

测水温

1、如何借助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呢?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2、布置实验要求。利用教学光盘,播放前半段,提醒学生听清要求。

3、再次提醒:

A.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老师适当给予提醒。 B.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猜测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1、那么你们知道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吗?

2、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实验:

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证明热水变凉温度变化规律。

1、我们要想通过实验来知道热水是怎样变凉的,你们认为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热水、杯子、温度计。”

2、那么我们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布置实验要求。

4、再次提醒:

A.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B.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温度? C.从什么时间开始记录温度? D.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5、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记录上做下记载。建立温度的概念 形成温度的概念

学会测量水温的技能 探究常温下一杯水的温度变化规律 回顾和解释

1、教师请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你的实验结果和你的预测一样吗?

3、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看,如果再继续观测下去的话,温度会怎样呢?

4、借助教学光盘结合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的结果和结论。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学会分析并进行合理地解释,得出结论。

2、热 的 传 递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

1、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

2、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敢于大胆想像。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2.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2.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固体传递的实验。 描述液体对流实验。 描述热传递和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教学材料: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察了热水变凉,很多同学都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几乎每个同学都问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热水的“热”传到哪里去了?你们能从生活中找到答案吗?

2、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介绍自己周围的一些热传递的现象。 探索和调查 实验一:研究“传导”

1、那么热在金属片中是怎么样传递的呢?

学生猜测。

2、出示图片:

(1)用蜡烛在金属片的一角加热,观察涂在金属片上的蜡烛油的融化过程。 (2)在金属片的中央加热,观察蜡烛的融化过程。

3、同学们,你们认为可能发生什么? (分小组讨论)

4、那么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试一试。

5、学生动手实验。

6、利用教学光盘播放铜丝上的火柴掉下来的实验巩固热传递的概念。实验二:研究“对流”

1、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实验材料。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一下加热一杯水的过程中,冷水是怎样变热的。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台领取实验材料。

2、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学生采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去研究。

3、联系前面所学的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了风,介绍热对流。研究“辐射”

1、学生自己阅读有关辐射的资料。

2、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1)辐射是否依靠其他的物体?

(2)热量是怎样行进传递的? (3)我们接受过哪些物体辐射来的热?

3、学生讨论后汇报。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了解热传递的第三种方式——辐射

回顾和解释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热的传递方式有哪些吗?

2、看图,分析图中热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区分三种热传递的方式,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热传递现象。

3、加热和冷却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 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4.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2.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糖受热冷却后的形态变化。

描述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描述温度计的发展历史。

举例说出人们利用加热和冷却物体所做的事情。 教学材料:蜡烛、火柴、铝片、竹夹、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茶叶、高锰酸钾、砂糖、蜡烛、火柴、牙签、玻璃、加热容器、铁垫圈、热胀冷缩的铜球。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在今天的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礼物。

2、出示:第一件礼物----银杏叶蜡画,让学生猜一猜这片叶画是用什么做的。

3、点拨:这是用蜡笔做成的。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课题 探索和调查 探究蜡笔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的现象

1、提问:你们知道这幅蜡画与蜡笔之间有什么奥秘吗?

2、制作蜡画的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小组讨论

3、分小组制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一幅蜡画)

实验制作

4、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究。

5、各小组汇报:各小组把制作的蜡画展示前面的黑板上(有苹果形的、西红柿形的、五角星形的、大山形的、草莓形的)。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记录

6、教师点拨:还有哪些物体加热后会产生与蜡笔相似的变化? 学生根据材料作出假设、并实验

7、观看教学光盘中巧克力受热后的变化。

探究小铜球热胀冷缩的现象

1、谈话:通过以上两个探究活动,大家发现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可真不小。那么,一些看不出来变化的物体比如这个铜球,受热后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2、究竟它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

3、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这种现象科学上叫热胀冷缩,其实是冷和热对物体体积产生了影响。探究水和空气在加热、冷却后的变化

1、刚才的两个实验使你有什么发现?

2、如果将水和空气加热和冷却后会和前面的物体一样都发生变化吗?

3、学生预测。

4、师提供材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5、汇报实验设计,修改完善。

6、动手实验。

7、汇报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形成的结论。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认识加热、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进一步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 回顾和解释 了解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在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受到冷和热的影响?

大组交流:铺水泥地时要夹木条、自来水管会冻裂、夏天电线变长……

2、讲解:法国塞纳桥断裂的故事和北京至太原铁轨伸长的事例。

3、立交桥、铁轨在建造在建造时应注意些什么?协和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为什么会长胖25厘米?

学生大组交流、汇报 了解温度计

1、阅读有关温度计发明的内容。思考:(1)温度计的发明者是谁?(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温度计的标准是怎样确定的。 总结 通过本节课中的实验,你对物体经过加热或冷却后,有了怎样的认识? 了解生活中人们利用加热和冷却所做的事情。

4、吸热和散热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描述同种物体中深色比浅色吸热、散热快。

设计不同物体和相同物体颜色吸热、散热的对比实验。 通过实验的观察、数据记录形成解释和结论。

教学材料: 同样大小、质地的杯子、沙、水、温度计、酒精灯、三角架、温度计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许多人都喜欢在手上那一个热水袋,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2、你们还能发现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事例吗?

探索和调查

1、不同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相同吗?

2、组织学生讨论:

(1)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你在生活中的那些地方看到过? (2)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3)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 (4)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

3、那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和沙这两种物体,能猜猜看他们的吸热和散热的情况吗? 实验前

1、现在请同学们作好作实验的准备,在实验之前你们认为做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什么啊?

2、学生分小组讨论。需要控制什么条件,要什么材料,怎样做实验。 实验(1)指导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安排。各自进行实验。实验结束进行对比。 实验(2)演示实验

实验建议:两个烧瓶放入相同的有色液体(红墨水),在它们的外面分别罩上(涂上)不同颜色(黑白两种颜色)的袋子,过十分钟之后观察,得出结论。 学生观察、汇报。(既要注重结果,还要仔细观察升温的进程) 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

让学生进行预测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 探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 回顾和解释

1、通过两个实验,你对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和相同物质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有了哪些认识呢?

2、吸热和散热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3、设计一个保温杯。了解生活中常见吸热、散热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科学知识

1.知道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云、雨、露、霜的成因。

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教学材料:水杯、冰块、杯盖(或玻璃片)、课件、试管、温度计两支、冰块、盐、湿抹布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画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

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师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等]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很好奇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老师和你们一样,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

探索和调查 进行有关“水的变化”的实验。

1、请你联系自己平日的生活,想一想这些自然现象,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见的?{霜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霜是什么东西[水]水汽凝华成霜 露是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实验时放两块冰] 云和雾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 云和雾主要是高度不同 云是怎样产生的[冷热空气相遇]}。

2、你们想不想把这些自然现象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再现呢?黑板上写的这些自然现象哪些可以利用实验在教室里进行再现?

3、黑板上写的这些形态的水哪些是你感兴趣的?你想研究什么?先请你在心里想好研究的内容,下面根据你们的选择组成新的研究小组,先安排好的小组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每组前面放一个牌子,并宣布组长)

4、讲解表的填写要求。

(请组长带领大家讨论的同时,记录下你们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你们准备如何实验的步骤,并写出你们预计的实验结果。在记录的过程中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利用符号和简笔画进行记录。)

5、指导小组讨论。

6、下面同学来交流你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请认真听讲并给他们纠错。

“请代表上台来展示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

云的实验:你们准备利用哪些材料?怎样做?你觉得在哪能观察到云或雾? 雨、雪的实验:雨和雪实验设计中的不同点

露的实验:注意易拉罐的外面出现了什么?温度又是多少?(湿毛巾是为了增加周围的湿度或水汽的量)[鼓励学生做对比性的实验(干毛巾和湿毛巾的对比)]

7、刚才,每个实验都有小组进行了汇报和交流,下面请每个小组根据大家交流的情况对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完善和补充。

8、各小组是不是已经完成了修改。请各小组的组长来选取你们小组实验所需的器材。

9、“请各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记录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适当的时候给与必要的帮助。

10、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

11、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加深云、雾、雨、霜、雪的形成。研究蒸发

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猜测、汇报

2、提问: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

3、提问: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的?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

6、得出结论:水在常温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由液体形态的水变成眼睛看不见的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7、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理解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了解水的冰点;认识霜的成因。 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了解云、雨、露的成因。 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回顾和解释

1、在这次研究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想法?

2、利用教学光盘复习巩固水的三态及其形成的条件。

水的循环

1、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

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3、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4、小组讨论。(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水的循环)

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的: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技能

1. 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2. 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 科学知识

1.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 学会尊重事实。

3. 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找出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 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物体发声时变化。 ●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 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搜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材料:食品保鲜待、钢尺、橡皮筋(塑料琴)、音叉、小鼓、小镲、塑料瓶……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放录音 国歌声 雨声 鞭炮声 鸟

鸣声 欢呼声 打雷声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 学生的汇报 师: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 [板书] 人为 自然

2、保鲜袋发声

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

2、身体发声

师: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 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小结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

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这一环节的三个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知道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发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为我们人类传递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 探索和调查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

1、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板书课题] 声音的产生

2、师: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板书学生的回答]

3、师: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活动一] 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

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 A、橡皮筋

(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 B、钢尺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C、音叉

(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活动内容同上

A、鼓、鼓槌、绿豆

B、(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B、塑料瓶、小泡沫球 (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 [小镲和喉咙的实验] 学生汇报(有些物体在发声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 学生的预测应该是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他们会把发声发放误当成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摩擦碰撞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有很大难度。所以这一环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来让学生接受。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动”,第一组材料在发声时,学生可以看见物体产生了明显的振动;第二组材料发声时,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推出发声物体在振动,这是通过间接观察法来观察的。最后是通过反证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回顾和解释 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这一环节是科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要把实验中的发现与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实际上,学生通过上面的三组实验,对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是逐步形成的。所以在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 2.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的: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 过程与技能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根据对声音在物体中传播方向的假设设计实验。 ● 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得出结论。

● 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教学材料:烧瓶、橡皮塞、橡皮管,小铃铛;沙子、塑料袋、水;制作土电话的材料等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接受,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难以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一问题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那么到底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教师讲活动步骤。

提出问题:(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2.做“土电话”的活动

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提醒做的时候棉线要拉直。)

(建议课后完成) 沙子、水、空气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物质,用这三种物质来做实验,对学生很有说服力。实验中教师要先帮学生将同等体积的沙子、水、空气装好,以便学生顺利实验。

同时提醒学生

(1)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2)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用手势交流,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3)只要学生能举例说明我们还能听见远处的声音即可。

回顾和解释 1.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可以从固体、液体、气体等几方面着手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鼓励学生将思维拓展开,从各个领域入手。) 学生汇报实验设计(互相质疑补充)

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2.拓展

(1)你能用你学得的知识来解释成语“伏罂而听”吗?

(2)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 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研究,这样得出一样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科学课上不仅要获得知识,更要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的: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过程与技能

1.能够根据耳朵的构造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 2.能够根据耳廓的构造提出有关耳廓功能的假设。 3.能够使用助听器进行耳廓功能的模拟研究。

科学知识

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2. 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学会积极的应对噪音的办法。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对人是怎样听到声音以及耳廓的功能提出合理假设。 ● 了解人耳的构造及作用,知道如何保护耳朵。

● 可以用模型对所学内容进行合理解释。 ● 对噪音有一定认识。

教学材料:耳膜模拟实验演示材料、大白纸、透明胶带、剪刀。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师: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声音传播的媒介,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教师直接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研究声音,除了研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外,对声音的接收和感知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儿童已知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方向的基础上,必然提出我们是怎样接收和感知声音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指声音的接收器构造、原理和对声音的感受的内容。 探索和调查

一、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1.你觉得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将你的预测填在表格上

(可以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 2.学生汇报预测内容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推测,在学生汇报时一定要追问学生预测的理由。(例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以声波的方式传递的,据此推测耳朵里可能有收集声波的构造和把声波传送转换为振动的构造;耳朵能听到微弱的声音,可能具有把振动放大的构造;看电视时只听到电视机里发出的声音,外界的其他声音不被注意,说明听声音同人的大脑有关系,等等。) (在学生汇报预测时可以为他们准备相应的模拟材料,例如当学生说到接收声波、声波在耳朵里引起振动时,让学生做相关的实验进行观察。) 教师归纳,并进行适当分类,

3.教师通过挂图及碟片向学生介绍人耳的构造。板书声音传递的路径: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4.学生把自己的推测和课件陈述的内容加以比较。 5.请学生说一说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认识耳廓的作用

1.我们的耳廓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写出预测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预测。2.学生汇报预测及实验并开始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提示:要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样呢?)

三、认识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1.放一些噪音给学生听,问: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觉?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怎样防治噪音污染? 让学生根据事实进行推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磨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适当的知识讲授在科学课的学习是也是必要的,教师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耳朵的构造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预测与实际构造的对比,来加深对耳朵构造的印象。

这部分内容是围绕“助听器”开展的体验活动而展开的,意到让学生理解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在此,课文将耳廓与“助听器”的相似点突出出来,采用的手法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相似研究法。

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噪音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认识噪音的危害并说出合理的防治方法。 回顾和解释 1.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耳朵的构造、耳廓的作用、对噪音的认识等等,你认为如果我们身处嘈杂的环境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呢?

2.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用它来解释这两个问题。 4.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的: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 能够辨别出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 能够观察到声音发出高低不同声音时弦的变化。 ● 知道弦的变化与声音产生高低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技能

1.在猜一猜游戏中细心感受人的嗓音具有差异。2.细致观察物体的不同的振动,就同一个物体而言,试着提出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3.观察一根弦的振动和音高的变化,能发现弦的变化、振动的变化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科学知识

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知道改变声音强弱与高低的办法,并能初步认识声音强弱、高低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耐心、细致地观察各种变化。 教学材料:小鼓、三角铃、橡皮筋、空盒子、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的吸管、橡皮泥等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猜声游戏:找一名同学蒙住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为同学说一句话,让这个同学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2.问:为什么他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

你还发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由这个猜声游戏让学生发现之所以能辨别出声音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高低和强弱。 探索和调查

一、发现声音有大小的不同

1.出示一段相同的音效,放两次(大小不同)问:听到什么?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声音的大小不一样,或者说强弱不同。

2.你能试着用你身边的物体发出这样大小不同的声音吗?(学生做发声活动) 我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板书)

3.学生演示,问:你觉得要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关键是什么?(使用力的大小以及距离的远近)提醒: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只能改变声音的大小,这意味着不能改变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只改变用力大小。

二、辨别声音的高低

1.教师用乐器(钢琴或吉他等)演奏两个高低不同的音,让学生说有什么不同? 2.发给学生橡皮筋,你能用它也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3.你觉得声音的高低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4.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测及设计的实验大致可分成三组,即橡皮筋的长短、松紧、粗细都有可能影响声音产生的高低。)

5.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要指导提醒学生保持安静,认真倾听。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你能试着用长短不同的吸管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建议课后完成)

本课是在学生对强弱不同的声音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进行细致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以简单的实验感受,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音量的认识。

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通过拨松紧、长短、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的活动,使儿童在充分感受音调变化的基础上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高低音。由于这个活动学生不具备自主探究的基础,因此建议详细指导实验。让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在教师的带领下分组实验,轮流感受。实验时,教室要尽量保持安静,要引导学生将实验中声音的变化直接记录在问题下方空白处。并试着让学生观察:为什么弹拨拉紧的橡皮筋、变短的橡皮筋和变细的橡皮筋都会使音调变高,思考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顾和解释 为学生准备一些乐器,请他们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并做出相应解释。 例如:用吉他中的一跟弦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音。 将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

1、我们吃什么 科学探究

1.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数据能做好原始记录。2.能用比较、分类的方法整理收集到的证据。 3.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4.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科学知识 1.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2.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2.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学习成果:

1.能够对食物进行分类,并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2.了解营养成分的作用,知道可以按食物含有的主要成份给食物分类。3.利用资料获取知识。4.按指定标准给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材料:食物卡片、统计图表、食物营养标签的挂图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有哪些呢?

生:食物、空气……

2.对,食物是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可有的人就是因为吃而得了疾病。实际上,每天吃什么是很有讲究的,这里面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3.现在我来问一下,你们常吃的食物有哪些呢? 生:米饭、蔬菜、肉类、水果……

1.那这些食物里究竟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呢? 引出关于食物营养的话题 探索和调查 1.生:阅读资料

粮食类:丰富的淀粉,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油脂类:丰富的脂肪,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但不能多吃。

蔬菜、水果类: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2.你能把我们刚才所说的食物分类吗?(强调分类要有一个标准)

生:学生按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 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反思和解释 1.你是按照什么标准给这些食物进行分类的?

集中话题 1.在这些食物中,你最爱吃什么呢?

生:小组交流、记录,汇报给全班。

探索和调查 1.现在我要做一个统计,我想统计一下你们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用图表统计,强调三种)

生:先设想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作出自己的统计图。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反思和解释 1.通过统计,我们发现什么? 生:喜欢吃的食物比较集中。

2.这样只爱吃一种食物有什么危害?

生:就会营养不全,由于缺少这样或那样的营养而得各种疾病。

3.我们应该吃什么?

生: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得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不能偏食。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怎样搭配食物

科学探究

1.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

1.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2.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作出自己一天饮食的“食物金字塔”。2.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 知识与技能:知道如何科学搭配食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进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意识,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学习成果:

1.认识食物金字塔,能合理搭配食物

2.关心自己的饮食,能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是否存在问题

3.能运用金字塔食物原则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材料:投影片咸食、甜食、肉类、油炸类食物为主的四份食物、纸餐盘或塑料盘,白卡纸、直尺、彩笔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知道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物质,你能说一说吗? 生:粮食类:

鱼、肉、蛋、奶、豆类: 油脂类:

蔬菜、水果类:

2.那你们看看这几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吗? 生:讨论。

①都是甜的,糖类太多; ②脂肪、淀粉类太多; ③全是腌制类食品;

④全是油炸类食品。

都不合理。 引起学生对合理营养的关注,引出合理营养的话题 探索和调查 1.那怎么搭配才合理呢? 生:先看金字塔图,介绍。

2.你能根据这个图告诉我每天的食物应该怎样搭配,才能保证营养全面、均衡?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3.你们每天的食物搭配合理吗?根据你的食物日记,作出你的食物金字塔。生:根据食物日记,画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4.你的食物金字塔有什么优点?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应该怎样改进?

生:讨论、修改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5.好,现在就让我们自己当一天家,来设计一天的食谱,在设计时要注意,比一比谁的设计最合理,又好吃,又省钱。

生:设计食谱。 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的搭配食物的方法

反思和解释 1.现在请大家利用食物卡片,配一顿有营养的午餐或晚餐。 生:配餐并作出解释。

2.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怎样的饮食才是合理的,请你们回去以后,为你的家人设计出一份一周的食谱,写在活动记录上。能运用金字塔食物原则进行实践活动 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

关心自己的饮食,能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是否存在问题

3、食物的消化 科学探究

1.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

1.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2.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用画图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2.知道保护消化器官的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学习成果:

1.运用画图方式进行交流

2.认识人体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的大致过程 3.学习消化的保健常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材料:人体轮廓图、笔、消化器官挂图或模型、消化过程的多媒体影片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咬一口小馒头,慢慢地咀嚼,仔细地体会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

2.小馒头最终会被我们的身体消化和吸收,那小馒头在我们的身体里是怎样“旅行”的呢?

探索和调查 1.请学生在书本上画出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图,并写出器官的名称。 2.把消化器官的挂图放在自己的身上让同学们指认。 能用画图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 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反思和解释 1.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知道保护消化器官的常识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科学探究: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科学知识:.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调查加工食品中添加剂的种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利弊,知道安全饮食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安全饮食的意识,关心食品安全问题。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学习成果: 1.能区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

2.能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及危害

3.认识到天然食品业存在安全问题 4.学会安全饮食的常识

教学材料:常见食品的挂图、色彩鲜艳的小食品和饮料、食品包装袋、果汁瓶上成分说明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常吃的食物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食品,一类是加工食品,你知道这些食品中哪些是天然食品哪些是加工食品吗?

2.你是怎么来区分的?

区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引出食品安全的话题

探索和调查 1.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我们通常吃的这些加工食品安全吗? 2.你知道这些食品和饮料中漂亮的颜色是什么吗?

3.下面请同学们来调查一下,这些食品中含有哪些食品添加剂,然后在表格中记录下来。4.出示一些天然食品的图片,然后请同学说说这些天然食品安全吗?为什么?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及危害

反思和解释 1.分析调查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加工食品? 2.什么样的天然食物才安全? 3.怎样吃才安全?

第五单元 排序和分类

1、排序

一、教学目标:

1.能独立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进行简单排序。

2.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深化“排序”概念。 3.初步尝试用两个或多个特征同时给物体排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某一特征或多种特征进行排序。 难点:找出物体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分组实验记录。

学生实验材料:五种不同型号的铅笔、三种不同的塑料薄膜。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排队”,并说说是按什么来排的?

2、揭示:生活中,我们常常像排队这样,根据物体的某一种特征来排列,这种活动就是排序。(板书课题)

(二)、学会简单排序。

A、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来排序。

1、谈话:老师这里有一组科学家测出的关于声音传播速度的数据,你能为它们来排序吗?

2、活动,填写排序结果。

3、成果交流。

4、小结: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整理信息的方法。B、判断物体排序的特征:

1、快速说出下列物体是根据什么特征来排序的?

2、出示铅笔:6B、3B、HB、3H、6H 老师已经为它们进行了排序,请你们试着用各种铅笔依次写写画画,猜猜看它们是按什么特征来排序的?

3、学生实验,寻求答案。

4、交流,相机出示“资料库”。

(三)、学会复杂排序。

1、谈话:刚才我们都是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来排序的,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物体往往会有几种不同的特征。

2、(出示塑料薄膜)找一找,这三种塑料薄膜会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3、学生交流。

4、提问:如果我们要比较这三种塑料薄膜的透明度,该怎么做?

5、学生示范演示,教师相机指导实验记录。

6、自主选择其他的两个特征进行比较,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排序。

7、实验汇报。

8、小结:根据不同的特征来排序,结果就不怎么一样了。生活中我们会选择厚实的衣物塑料袋装一些分量较重的东西,而用透明程度很高的保鲜膜袋盛放食物,正是运用了排序的知识。

(四)、全课总结、拓展运用。

1、拓展:编排速成班活动。

2、课外实践活动:运用今天所学的排序知识,回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如整理一下碗橱、收拾一下衣柜等。

2.分类 科学探究

1.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和分类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从五个一组的材料实物中,正确归纳出其中的四个共同具有的特征,从而区分出哪一类不同。

3.以指纹图是为标准,用找相同点的方法给小组同学的指纹分类。4.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 5.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6.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2.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分类的科学证据

2.善待自然界动物 学习成果:

1.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了解生物分类学的“双名法” 3.学会找相同点分类的方法

4.学会多极两分法 教学材料:印泥 教学步骤:

出示图片,商店里面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表示? 1.老师这里有一些文具,你能不能将他们分成六类。

2.学生讨论进行分类

3.我们来认识一下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进行分类的?

4.人的指纹有三种,看一看你们的右手拇指上的指纹,在纸上按下你的指纹印,然后在小组中分一分类。

5.做一个小游戏:

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说说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在下面的几个海洋生物中,指出哪一个是他们家族的成员? 在活动记录纸上画一个这样的生物。

6.如果老师给大家提供鱼、斑马、猫、鸟、龟、人,这几种动物你能为他们分类吗? 之后还可以再分吗?

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 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 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1.学生汇报说说是怎样分的,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

2.生活中有很多分类的事例,想一想还有哪些?我们为什么要给实物分类,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

3.让小组中的同学分开站,分为一类的同学说明他们的指纹怎么样? 4.请你选择8种水果然后用多积两分法为他们分类。 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

推荐第9篇:苏教变色龙课件

苏教变色龙课件

1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动物、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捕食特点及其变色的特点。

明确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3.按课文表达的顺序给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抓住特点写自己喜欢的的动物。

四、教学准备

课件 收集相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大自然中的一位新朋友,一个我们不常见到的动物,它的名字叫变色龙。

板书课题:6.变色龙 (齐读课题)

2.课件展示变色龙的图片。

课前有多少同学查阅了变色龙的相关资料?把你最想说的用一两句话告诉大家。

(二)检查预习

1.检查本课生字识记。

(1)检查朗读。

(2)口头组词。

2.检查本课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出示词语:连续准确依然判断距离介绍绘声绘色 名副其实)

正确读词,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3.理清课文层次。

请你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

(1)我们发现变色龙。(2)我们端详变色龙。(3)我们放回变色龙。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检查朗读课文,提出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变色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集体交流。

(三)精读感悟

1.品读发现变色龙。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词句感受变色龙是似蛇非蛇的怪物。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第一部分,你了解了什么?各组推荐代表发言。

相机出示:“豆藤上真的??似蛇非蛇的怪物。”指导朗读。

2.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什么叫“端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相机板书:外形特点捕捉食物会变色

3.小组学习:

读读9-15自然段,把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读好。

①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向大家介绍变色龙的外形的。

②出示11-12自然段,自读,说说你的感受。

③出示14自然段,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齐读14自然段。

用“名副其实”造句。

4.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对我们观察小动物有什么启发?

教师相机归纳描写动物的方法:

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5.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了解了变色龙的哪些特点?

2.作者是怎样观察变色龙的?

(二)继续精读感悟

1.指名读,说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2.小组讨论:从“放回变色龙”这事你想到了什么?

3.指名班上交流

4.同学们,变色龙,果然是名副其实。看着这外形怪异,捕食快速又准确,颜色变化多端的变色龙.如果此时, 你碰到这只稀罕的变色龙,你会怎样处置它?为什么?

5.我们与作者的想法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热爱变色龙。其实,不仅是数量不多的变色龙我们要保护,自然界中的其他小动物我们也要保护.让我们人类和动物和谐地生活在地球上吧!

6.总结板书

我们学到了作者抓住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变色,来写出变色龙的特点,写外形时,采用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告诉我们要细致观察,写捕食呢,采用准确的语词描写来刻画它的快准,变色的特点,顺序清晰,这样写,让这个变色龙活灵活

现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身临其境。今后,我们也可以采用这些方法来学写小动物。

(三)拓展应用

小练笔:选择一种小动物,认真仔细的观察它的外形和动作,思考它的特点,仿照本课的写法写一写。

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6.变色龙

外形

捕食

变色

(观察,观察,再观察)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能抓住课后第4题提出了“你感觉课文的哪一部分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交流自己的感受。课上,通过交流讨论,阅读思考,学生能抓住变色龙外形、捕食、变色的特点,比较热烈的探讨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喜欢的地方用自己的理由表达出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不仅从字面上感悟语言文字,而且深入思考语言文字表达内涵。

不足之处:小练笔个别学生完成不好,主要不足是虽然能够按照一定顺序去叙述,但对小动物的特点描写不够明确。

教学建议:明确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是这课的教学重难点 应着重明确本课的写法,引导学生从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来写自己喜欢的动物。锻炼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苏教变色龙课件

2【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记述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保护动物。全文16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第一至八自然段是第一段,写“我们”发现变色龙,那是条长30厘米左右、似蛇非蛇的怪物。第九至十五自然段是第二段,写“我们”端详变色龙,了解变色龙的特点。这部分内容又是从三方面作了描述:一是第九自然段写它的外形特点;二是第十至十二自然段,写它眼睛的特点及捕食速度快。首先通过朋加沙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它的左右眼能独立活动,两眼同时注视目标时,又会产生立体感,能准确的判断自己与昆虫的距离,接着“我们”亲眼目睹了一条变色龙的捕食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变色龙捕食食物的速度准确。三是第十三至十五自然段,写变色龙有随环境迅速变色的特点。第十六自然段是第三段,写“我们”将变色龙放回了原始森林。

【学情分析】

1.作者巧妙的将变色龙的特点通过叙事的形式展示出来,显得生动有趣,学生十分感兴趣,是难得的训练素材。

2.学生在中年级时,已掌握了按一定顺序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以及明白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联系。

3.《变色龙》目的在于继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增强学生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理解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变色龙的特点。

3、激发学生对动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增强保护环

境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交流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认识变色龙。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应到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3、深入品读课文,借助多媒体课件,掌握变色龙的几个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珍惜动物、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

1、认识理解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和观察方法,学会观察动物的特征。 教学突破:

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变色龙的直观图像中,认识和把握变色龙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课件。

2.组织学生收集变色龙的资料。

3.教师大体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

【教学准备】

了解变色龙的相关知识;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文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它有许多的奥妙等着我们去揭开。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动物,你喜欢哪种?(生自由畅谈)

2、有些动物有特殊的本领有其特异功能,你知道吗?(指名说)

3.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而变色龙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课件:出示变色龙的图片,板书课题)

4、说一说:变色龙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让我们拿起手中的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去试着了解了解这位神奇的朋友。(提示:画出不认识的较难理解的生字词,借助课文后的认字表和写字表或者同桌之间相互纠正)

2.出示生字词。①自由读。②指名读,齐读。

(课件:藤 椭 钝 伺 刹 震蕉 棕)

(课件:绘声绘色 名副其实 凶相毕露 指手画脚 豆荚 迟钝 窥探 伺机弥漫)

3.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通过读课文,你对变色龙这位朋友了解了多少?(指名说。)

4.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请你依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出示:(1)我们发现变色龙。(2)我们端详变色龙。(3)我们放回变色龙。)

三、深入课文,细读品悟

1、大家已经读了课文,相信你对变色龙这位朋友的兴趣是越来越浓了,那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课文的哪一部分?(生读出相关段落或者句子,重点围绕第二部分展开叙述)

2、精第读二部分----端详变色龙

过渡:我们来细细观察这个大自然当中奇怪的动物。

仔细阅读9—15自然段,思考“我们”是从哪几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小组讨论。(外形、眼睛、捕食、变色)

外形

过渡:来,我们首先认识一下变色龙的长相吧。

(1)、师朗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想一想写了变色龙外形的哪些方面?(颜色、头、嘴、眼、身躯、背部、腹部、脚、尾巴)

(2)、在学生的回答中完成简笔画变色龙。

(3)、生齐声朗读第九自然段(课件:第九自然段课文) 捕食

过渡:尽管我们大声叫喊,对着它指手画脚,它却依然一动不动。大家也许会想,反应太迟钝了,怎样抓到食物呢?别担心,我们来看看课文的第十二自然段,会给我们带来惊讶的。

(1)自读第十二自然段,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变色龙的捕食有什么特点? 画出相关的词语,理解“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才“刹那间”“吓了一跳”)

(2)汇报交流。

眼睛

过渡:变色龙的不是速度之快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完全改变了反应迟钝的印象,这是因为什么呢?

(1)变色龙的眼睛又有什么特点呢?我想请一位学生扮演朋加莎,绘声绘色的给我们介绍关于变色龙眼睛可以独立活动这一段落。其余学生认真听。在听的过程中去了解。

(2)和老师一起学一学,做一做。

(3)看图片,加深体会。(课件:变色龙近照。)

变色

过渡:变色龙不仅外形怪,眼睛活,捕食快,从它的名字当中我们就知道他还有另一个特点,是什么?

(1)齐读第十四自然段

(2)知道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吗?(变色龙皮肤表层有大量的色素细胞,,可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变体内色素分布,从而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3)大家能从课文第一部分中找到变色龙所起作用的语句吗?

3、精读课文第三部分—放回变色龙

过渡:同学们,这就是外形怪异,捕食快速又准确,颜色变化多端的变色龙.如果此时,碰到这只稀罕的变色龙的是你,你会怎样处置它?

(1)学生交流,教师给予评价

(2)那作者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3)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数量少)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过渡:现在,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变色龙?

1、这篇文章用叙事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故事,并重点介绍了变色龙外形怪、眼睛活、捕食快、变色多的特点,告诉我们要珍惜动物,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

2、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伤害动物的情况吗?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

3、其实,不仅是数量不多的变色龙我们要保护,自然界中的其他小动物我们也要保护.让我们人类珍惜爱护这些大自然美丽可爱的生灵,和动物和谐地生活在地球上吧!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画一画变色龙,为变色龙写解说词,学《动物世界》介绍变色龙。

2.设计三条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宣传标语。

【板书设计】

外形怪

变色龙端详变色龙眼睛活珍惜、爱护动物

放回变色龙捕食快热爱大自然

变色多

推荐第10篇:第二课苏教二年级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唱:《传、传、传》

2、动:音乐游戏《传、传、传》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喊叫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熟练的掌握乐曲的伴奏。

2、能用固定的节拍听音乐拍手,感受音乐的节拍。

教学重点:歌曲《传,传,传》

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节拍

教学准备:音乐带、手绢、鼓、座位排成圆形

教学过程:

一、教唱《传、传、传》

1、播放音乐,听音乐跟老师做动作。

2、自己和自己做动作,一拍一个

3、和边上同学做拍手游戏(跟音乐)

4、老师到下面去和学生拍手,被拍到最后一个的同学与教师一起再传给其他同学

5、请学生自己来活动,用各种方法听音乐

6、唱歌曲(边拍手边唱)

间奏处唱“呣”

7、采用多种演唱方法进一步熟唱歌曲,如:师生,生生接口唱等演唱方法。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评价。齐唱、分组唱。

8、边表演边唱

二、做游戏

1、明确游戏规则:大家围成一个圈,边唱歌曲边传手绢,一拍传一个,传到最后一个的小朋友要站起来介绍自己或表演节目

2、进行游戏

教师注意调控(一拍一下击鼓)

学生听到鼓声传。(一遍)

指出不足,继续游戏。(4~5遍)

授课时间:月日

累计课时:课时

教学后记:音乐游戏《传,传,传》类似于传统游戏《击鼓传花》。不同的是,前者必须按节拍一拍传一下,所以本课的难点是掌握歌曲的节拍。只有正确掌握才能完成音乐游戏。为此设置了较多听音乐做动作的步骤。

第11篇:七下苏教语文

一.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发窘(jiǒng)天堑(qiàn)摒弃(bǐng)晶莹剔透(tī)

B、竣工( jùn)轶事(yì)殷红(yān)蹑手蹑脚(niē)

C、矫健(jiǎo)分娩(miǎn)俯瞰(kàn)面面相觑(qù)

D、苔藓(xuǎn)献媚(mèi)亘古(gèn)蛰伏(zhé)

2、文学常识的内容搭配有误的是()

A、《童年》——小说——高尔基——前苏联

B、《松鼠》——布丰——《布丰文集》——德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散文——鲁迅

D、《木兰诗》——乐府诗——《乐府诗集》——郭茂倩

3、下列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妙趣横生丰功伟绩金璧辉煌心旷神怡契而不舍怒形于色

从容不迫慷慨成词相得益章气势磅礴轩然大波相辅相成

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颐和园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

D、目前,全球用水增长速度达到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由此导致水资源短缺状况加剧。

二、本题包括5-9小题。(共15分)

5、背诵优秀的古诗文和对联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请你将下列的诗句补充完整。(5分)

(1)江山如此多娇,。

(2)居高声自远,。

(3),雌兔眼迷离。

(4)了却君王天下事,。

(5)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了卖炭的老翁虽然自己身上衣服单薄却希望天气更冷一点能让自己的炭卖个好价钱的矛盾心理,在他的另一篇作品《观刈麦》中表现农民相似的心理的句子是:,

6、名著阅读(3分)

《西游记》是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因其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备受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小说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大闹、三借等。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个深受大家喜爱的人物形象,如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

7、仿照开头两句句式,通过联想,在后面两句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词语。(2分)

妈妈的头发白了,把满头黑发给了我;妈妈的腰弯了,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妈妈的_______________,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妈妈的____ _________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8、给下列一则新闻加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在昨日的奥运安全保卫工作动员部署大会上,市委副书记、奥运安保协调小组组长强卫说,反恐防暴将成为北京奥运安保的重中之重,北京将建立起一支平时与奥运时期相结合,能防范和处置各种形式恐怖暴力事件、反应灵敏快速、处置有效的反恐防暴合成力量。

据介绍,北京奥运安保分为四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全面建设阶段(2005年开始到2007年年底);各种方案演练调整完善阶段(2008年1月到6月);实战阶段(2008年7月到奥运会结束)。

据了解,奥运场馆安保招标会将于今年9月举办,于会中首次公开招标安保系统建设。警方已初步形成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游泳中心、会展中心、主新闻中心、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等9个场馆、4个周边区域的奥运安保系统建设标书,内容包含了通信、消防、反恐防暴等7大系统。

标题:

9、综合性学习(共3分)

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从2007年开始,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知》中提出的口号是:\"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为落实《通知》要求,某中学初一(1)班准备召开\"走进„阳光\',迎接奥运\"主题班会,请做好以下工作。 根据下面要求,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

要求:

(1)开场白中要有\"阳光体育\"和\"民族素质\"这两个词语。

(2)开场白中要有与\"奥运\"相关的内容,如五环旗帜、奥运口号、奥运健儿、奥运吉祥物等(涉及一项内容即可)。 同学

们:“走进„阳光‟,迎接奥运”主题会现在开始。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10—11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出淤泥而不染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隐:

(3)陶后鲜有闻鲜:

(4)待到山花烂漫时待: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2、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13、【甲】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2分)

14、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

四、现代文阅读。(27分)

(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9分)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 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

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5、用“‖”在下面序号间,隔开导语和主体两个部分,然后用“|”划出主体部分的层次。(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1) (12) (13) (14) (15) (16) (17)

16、第②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不含)”,原因是第②句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军渡江情况相_ _____。(1分)

17、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1分)

A、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

B、西路军在东路军之前渡江。

C、为了详写东路军。

D、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18、文中第____句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1分)

19、第(12)句中加粗的“不料”一词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对敌人来说,这个词具有强烈的_______意味。(2分)

20、第⑨句中“南京”一词,不宜改为“蒋介石政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 30个字)(2分)

(二)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12分)

很久以前,德国一家电视台推出高薪征集“10秒钟惊险镜头”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为此趋之若骛,征集活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诸多参赛作品中,一个名叫“卧倒”的镜头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冠军。

拍摄这10秒钟镜头的作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而其他参赛选手多是一些在圈内很有名气的大家。所以,这个10秒钟的镜头一时引起轰动。对于这个作品,每个人都渴望一睹为快。几个星期以后,获奖作品在电视的强档栏目中播出。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电视机前看了这组镜头,最初是等待、好奇或者议论纷纷,10秒钟后,每一双眼睛里都是泪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在那10秒钟后足足肃静了10分钟。

镜头是这样的:在一个小火车站,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列徐徐开来的火车扳东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驶近车站。假如他不及时扳道岔,两列火车必定相撞,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时,他无意中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一端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

抢救儿子或避免一场灾难——他可以选择的时间太少了。那一刻,他威严地朝儿子喊了一声:“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

一眨眼的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

那一边,火车也呼啸而过。车上的旅客丝毫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经生死攸关,他们也丝毫不知道,一个小生命卧倒在铁轨边上——火车轰鸣着驶过的铁轨边上,丝毫未伤。那一幕刚好被一个从此经过的记者摄入镜头中。

人们猜测,那个扳道工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后来人们才渐渐知道,那个扳道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许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惟一的优点就是忠于职守,从不迟到、矿工或误工过一分钟。

这个消息几乎震住了每一个人,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他告诉记者 ,他曾一遍又一遍地告诫儿子说:“你长大以后能干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儿子听不懂父亲的话,依然傻乎乎的,但在千钧一发的那一秒钟,他却“卧倒”了——这是他在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惟一听懂并做得最出色的动作。

21、给加点字注音。(1分)

趋之若骛()扳道工()

22、对于“卧倒”这个作品,人们为什么都渴望一睹为快?(2分)

23、“最初是等待、好奇或者议论纷纷,10秒钟后,每一双眼睛里都是泪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在那10秒钟后足足肃静了10分钟。”此句采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

24、在面临“抢救儿子或避免一场灾难”的选择时,那位扳道工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品质?(2分)

25、那位名不见经传的记者的作品,为什么会以绝对的优势获奖?(2分)

26、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用自己语言概括,不能超过30字)(2分)

(三)新视频时代来临(6分)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互联网上的流媒体( Streaming Media)技术开始起步,经过10多年的发展,网络视频(Webcasting )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和分支。

网络视频发展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计算机正成为家庭中的第二台电视机。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做到通过转换器,实现计算机和电视内容彼此间的无线传输,届时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都可以把计算机中的视频内容传送到电视机,也可以把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传送到计算机,从而使计算机和电视机的界线越来越模糊。2007年1月,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苹果电视”,为使用者在电脑和电视机间架起桥梁。

从今后发展看,手机屏幕将很快是收看视频的重要的第三块屏幕。手机电视的实现主要通过无线移动通信的方式,通过地面无线广播方式,通过卫星和地面补点相结合的方式。后两种方式均是数字多媒体广播(DMB )方式。中国广电系统着眼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向移动终端提供视频服务,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地面DMB。2006年,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已先后开通地面DMB,开始大力打造中国手机电视市场的形成和新的产业的形成。

在新视频时代,视频内容的制作和传播不再是电视媒体的“专利”,尤其是互联网进入Web2.0阶段之后,播客和视频分享网站的兴起,造就了一道令人目眩的视频传播新景观。正是千千万万个网民浏览网站,创造博客、播客、视频分享网站和交友网站,才使网络信息爆炸性增长,推动网络传媒进入大众唱主角的时代。

在新视频时代,电视媒体要将自己定位为“数字视频内容的生产者、提供者、经营者”,要以开放的心态与其他各类数字新媒体在竞争中合作,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双赢。

(摘自《青年记者》2007年第5期)

27、计算机成为家庭中的第二台电视的技术前提是什么?(2分)

28、文章是从哪两方面说明新视频时代的来临的?请结合文章说明。(2分)

2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网络视频的发展推动了新视频时代的到来。

B、数字技术使计算机和电视的视频功能都提高。

C、手机电视的实现都要通过数字多媒体广播方式。

D、千千万万个网民的参与使网络信息爆炸性增长。

题目一:

拥抱母亲,我们会享有亲情的温暖;拥抱成长,我们会丰富生命的内涵;拥抱梦想,我们会开创人生的辉煌;拥抱阳光,我们会感悟快乐的真谛;拥抱春天,我们会领略自然的美好。拥抱就是享有,拥抱就是开创,拥抱就是感悟……

请以“拥抱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有真实的事例来表达真情实感。

2、恰当运用各种修辞,力求语言的生动形象。

3、字数600字左右

题目二:

岁月匆匆,十二三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从;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动,少了一分幻想;还多了一分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请以“十三岁,我多了一分”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②写一篇记叙文,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请从上述两个半命题作文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参考答案:

1、C

2、B

3、璧—壁契—锲成—陈章—彰

4、D

5、(1)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非是藉秋风

(3)雄兔脚扑朔

(4)赢得生前身后名

(5)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6、白骨精、天宫、芭蕉扇、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7、目光黯淡了、容颜憔悴了

8、为迎接奥运,北京将建立反恐防暴合成力量

9、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已:经开始了。强健体魄,为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而努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看,福娃正在张开双臂,迎接世界各国的朋友。让我们和福娃一起,迎接奥运,走进阳光,走向明天。

10、(1)沾染;污染(2)隐居(3)很少(4)等待;等

11、等到山花开满大地时,梅花就躲在花丛中欢笑。

12、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14、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15、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⑳|⑴⑵⑶⑷⑸⑹⑺

16、一致或相似

17、D

18、⑨

19、英勇善战、讽刺

20、蒋介石当时已经下野,李宗仁时任国民政府代总统

21、wù、bān

22、因为这是一位名不见经传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的作品,他又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冠军,而其他参赛的圈内有名气的大家却落选了,所以,人们对于这个作品,都渴望一睹为快。

23、对比的写法。这样写可以更鲜明地突出“卧倒”这部作品的震撼力!

24、他选择了“避免一场灾难”。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忠于职守和无私、忘我的思想品质。

25、因为他捕捉到的这10秒钟的镜头,足以震慑观众的心灵,同时,这部作品也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的高大的形象。

26、开放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27、通过转换器,实现视频内容在计算机和电视间的无线传输。(2分。通过转换器1分,实现视频内容传输1分,意思对即可)

28、一是从视频收看系统的变化进行说明,计算机、手机屏幕将成为收看视频的重要媒介;二是从视频内容的制作和传播者的变化进行说明,广大网民已经成为视频传播与制作的重要力量,网络传媒已经进人大众唱主角的时代。(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9、C(2分。手机电视的实现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其中通过无线移动通信方式不是数字多媒体广播方式)

第12篇:苏教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课题: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数一数 教案设计

二、教学内容:教材2-5页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对1-10的认识,以及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通过数学活动,初步体会数学的乐趣

3、能够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以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1、学会数数的方法

2、用点子图表示数

五、教具:PPT,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会从1数到10吗?我们一起来拍手数数看!(教师引领学生按由慢到快的顺序进行)

师:数得真好!哪位同学愿意大声地清楚地数给大家听呢?(个别生数)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揭示课题)

(二)活动开展

1、教授数字与数数方法

师:在数学王国里,要求同学们需要有一双会观察,能观察的眼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幅图画了些什么?(展示PPT)你们别急!先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说一说你们在图里面都看到了些什么?(让学生间互动,体会合作与参与所带来的数学乐趣)

师:谁来说给老师听呢?

师:你们说的真好,那老师要来提问了,你们仔细瞧瞧,看到了多少头大象?(1头,同时将学生说的用图片展示在黑板上)嗯!是的,我们用数字“1”来表示。

师:我看见秋千了,你们发现了没有?在哪里?有几个呢?你是怎么数的?谁来数数看!(请生到黑板上数一数)你数得真不错!揭示数字“2”,用相同方法揭示到4)

师:我也来数数看这些小朋友哈,123,总共3个小朋友!是吗?我数对了吗?(学生纠正,应该为5只)我怎么就漏数了呢?为了不遗漏,谁有什么好方法来数呀?(按顺序来数)我们可以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数!(板书)那好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还有没有同学有别的方法的?(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可以数一个划去一个,或者作好记号)用类似方法教授6,7,8,9,10。

2、点子图

黑板上列有1-10十个数字,然后教师说:我们除了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的多少,还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呢。比如说,1,我喜欢用一个点来表示,当然我也可以画一朵红花来表示1。在数学中,我们将这种一个对应一个的称为:一一对应。你呢?你想用什么图形来表示?请同学上黑板画一画,让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出如何表示2,3,4等。教师巡视检查

3、认读1-10

总体认读几遍,用卡片的形式呈现来读。

4、一起数一数教室里的实物

(三)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里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回去数给父母听,再把我们不会数漏的方法告诉他们!

七、板书设计

课题:数一数

图片1:数字1抽象表示(小圆点和小红花等等)

图片2:数字2抽象表示(小圆点和小红花等等)

图片3:数字3抽象表示(小圆点和小红花等等)

图片4:数字4抽象表示(小圆点和小红花等等)

第13篇:苏教初中目录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初中苏教七上

第一单元 亲近文学

一 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二 *繁星 巴金

三 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四 安恩和奶牛(把“诺曼底”号遇难记换了)约翰尼斯·延森 五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韩非子》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次北固山下(王湾)、赤壁(杜牧)、浣溪沙(苏轼)】

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

写 作 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 我爱文学

第二单元 金色年华

六 往事依依 于漪 七 幼时记趣 沈复

八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九 *伟人细胞 秦文君

诵读欣赏 现代诗二首(少年歌、生活是多么广阔)

写 作 说真话、书真情

口语交际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著推荐与阅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

第三单元 民俗风情 十 社戏

鲁迅

十一 *端午日 沈从文 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十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王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

写 作 从生活中找“米” 语文实践活动 走进图书馆

第四单元 多彩四季 十四 春 朱自清 十五 三峡 郦道元 十六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十七 * 夏 梁衡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秋词(刘禹锡)】

文笔精华

(一)

写 作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第五单元 关注科学

十八 斜塔上的实验 亨利·托马斯 达纳·李·托马斯

十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

二十 *宇宙里有些什么 郑文光 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 沈括

以虫治虫 沈括

梵天寺木塔 沈括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 写 作 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专 题 狼

第六单元 奇思妙想

二十二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二十三 *七颗钻石 列夫·托尔斯泰 二十四 蔚蓝的王国 屠格涅夫 二十五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写 作 想像

口语交际 婉转拒绝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 附录二 名家书法赏析 附录三 字词表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同步训练目录

初中苏教七下

第一单元 人物风采 一 童年的朋友 高尔基 二 一面 阿累

三 *我的老师 魏巍

四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余玮 五 赵普 《宋史》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登岳阳楼(杜甫)】

周总理,你在哪里

写 作 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口语交际 做一回小记者

第二单元 童年趣事

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七 月迹 贾平凹

八 *三颗枸杞豆 程海

九 我们家的男子汉 王安忆 十 *柳叶儿 宋学孟

诵读欣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黄纱巾 薛涛

写 作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口语交际 劝告

第三单元 建筑艺术

十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周定舫 十二 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十三 *凡尔赛宫 吉祖英 十四 短文两篇

黄鹤楼 阎伯理

于园 张岱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二) 写 作 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口语交际 话须形象才动人

第四单元 动物世界 十五 松鼠 布丰

十六 *松树金龟子(节选) 法布尔 十七 国宝——大熊猫 叶永烈 十八 黔之驴 柳宗元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蝉(虞世南)孤雁(杜甫)鹧鸪(郑谷)】

写 作 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语文实践活动 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 名著推荐与阅读 《西游记》

第五单元 信息传播 十九 三个太阳 黄传会

二十 录音新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二十一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廖文根

二十二 新闻两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诵读欣赏 七子之歌 闻一多 写 作 写消息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网上读写与交流 专 题 荷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二十三 毛泽东词两首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二十四 古代诗词三首

木兰诗

观刈麦 白居易

破阵子 辛弃疾 二十五 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 贺敬之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二十六 *歌词三首

我的中国心 黄霑

在希望的田野上 晓光

黄河颂 光未然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使至塞上(王维)黄鹤楼(崔颢)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写 作 自由作文 语文实践活动 赛诗会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 附录二 语法简表 附录三 字词表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初中苏教八上

第一单元 长征之歌 一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二 *《长征组歌》两首 肖华 三 老山界 陆定一

四 草 王愿坚

五 *《长征》节选 王朝柱 诵读欣赏 诗人 领袖

写 作 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口语交际 当一次主持人

第二单元 爱国情怀

六 *枣核 萧乾

七 最后一课 都德

八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刘敬智 九 古诗四首 春望 杜甫 泊秦淮 杜牧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十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把牢底坐穿、花)

写 作 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语文实践活动 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专 题 长城

第三单元 至爱亲情 十一 背影 朱自清 十二 *甜甜的泥土 黄飞 十三 人琴俱亡 刘义庆

十四 我的母亲 邹韬奋

十五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已亥杂诗(龚自珍)】 写 作 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口语交际 一姿一容总关情

第四单元

江山多娇 十六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十八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十九 *美丽的西双版纳 李舵 二十 *蓝蓝的威尼斯 马信德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望岳(杜甫)、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登飞来峰(王安石)】 写 作 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口语交际 假如我是导游

第五单元 人与环境

二十一 苏州园林 叶圣陶 二十二 都市精灵 舒乙

二十三 幽径悲剧 季羡林

二十四 *明天不封阳台 杜卫东 二十五 *治水必躬亲 钱永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三)

写 作 记叙中结合抒情与议论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

第六单元 高新科技 二十六 *从小就要爱科学 苏步青

二十七 *在太空中理家 杰瑞·M·利宁杰 二十八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二十九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小样 三十 (师生自荐课文)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李贺)别云间(夏完淳)】

写 作 自由作文

语文实践活动 (师生自行设计) 专 题 汉字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 附录二 名家书法赏析 附录三 修辞简表 附录四 字词表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初中苏教八下

第一单元 借物抒怀 一 海燕 高尔基 二 白杨礼赞 茅盾

三 *石榴 郭沫若 四 马说 韩愈

五 *紫藤萝瀑布 宗璞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四)

写 作 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口语交际 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

第二单元 道德修养

六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七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八 *多一些宽容 郭安风

九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十 陋室铭 刘禹锡

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渔家傲(范仲淹)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 作 写简单的议论文

口语交际 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第三单元 事理说明

十一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十二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伽利略 十三 短文两篇

活板 沈括

核舟记 魏学洢 十四 *叫三声夸克

十五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 诵读欣赏 山市

写 作 写简单的说明文 语文实践活动 如果我主办校刊

第四单元 小说之林 十六 孔乙己 鲁迅

十七 范进中举 吴敬梓 十八 口技 林嗣环 十九 *变色龙 契诃夫 二十 *窗 泰格特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五) 写 作 写人记事突出中心 语文实践活动 市场新商品调查 名著推荐与阅读 《水浒传》 第五单元 人生体验 二十一 错过 刘心武 二十二 *散步 莫怀威

二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二十四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李瑛 二十五 有的人 臧克家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无题(李商隐)】 写 作 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 专 题 叶

第六单元 精彩演讲

二十六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二十七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 左拉 二十八 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 公刘

二十九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郭沫若

三十 *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夜雨寄北(李商隐)论诗(赵翼)】 写 作 写简单的演讲稿 口语交际 (师生自行设计)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 附录二 语法简表 附录三 字词表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初中苏教九上

第一单元(学会读书一: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一 鼎湖山听泉(谢大光)

二 林中小溪(普里什文) 三 * 飞红滴翠记黄山(柯蓝) 四 画山绣水(杨朔)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六)

专题“气象物候” 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二:品味·感悟·欣赏) 五 故乡(鲁迅)

六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七 *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 八 *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诗经》二首 (《关雎》《蒹葭》)

名著推荐与阅读 《格列佛游记》

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三:学学牛吃草) 九 成功(季羡林)

十 创造学思想录

十一 学问和智慧(罗家伦) 十二 论美(培根)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四单元(学会读书四:阅读有独特的感受) 十三 散文家谈散文

关于散文《白鹭》——晓雪

附:白鹭——郭沫若 十四 小说家谈小说

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茅盾

附:百合花——茹志鹃 十五 诗人谈诗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曾卓

附:一个深夜的记忆——鲁藜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乡愁(余光中)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第五单元(学会读书五:借助注释学文言) 十六 陈涉世家(司马迁) 十七 桃花源记(陶渊明) 十八 与朱元思书(吴均) 十九 捕蛇者说(柳宗元) 二十 岳阳楼记(范仲淹) 二十一 醉翁亭记(欧阳修)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词二首 【相见欢(李煜)

浣溪沙(晏殊)】

第六单元(学会读书六: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单元)

二十二 绿(朱自清) 二十三 囚绿记(陆蠡)

二十四 *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宋淑运) 二十四 *一双手(姜孟之) 综合学习与探究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绿(艾青)

古诗二首 【龟虽寿(曹操)

白雪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专题“广告多棱镜”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 附录二 名家书法欣赏 附录三 修辞简表 附录四 字词表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初中苏教九下

第一单元 学会读书

(七) 比较与辨微 一 威尼斯商人(节选) 莎士比亚 二 *江村小景 田汉

三 《陈毅市长》选场 沙叶新 四 *一厘米

毕淑敏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七)

古诗三首【饮酒(陶渊明)行路难(李白)游山西村(陆游)】

第二单元 学会读书

(八) 迅速捕捉阅读信息

五 藤野先生 鲁迅

六 生命与和平相爱 铁凝 七 *热爱生命 杰克·伦敦 八 享受生活 海伦·凯勒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八) 专 题 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

第三单元 学会读书

(九) 疑为学之始 九 送行

十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 十一 *台阶

十二 呼兰河传(节选)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九)

第四单元 学会读书

(十) 知人论世读经典

十三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四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十五 《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十六 *愚公移山 《列子》 十七 出师表 诸葛亮

十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观沧海(曹操)、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名著推荐与阅读 《朝花夕拾》

第五单元 学会读书

(十一) 横看成岭侧成峰

十九 雪 鲁迅 二十 《雪》四人谈

读《雪》需要联想 王蒙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黄蓓佳

简洁精纯的《雪》 斯妤

《雪》的独特之处 李允经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十) 专 题 我心中的语文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 附录二 语法简表 附录三 字词表

第14篇:人教版物理教案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第十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

2、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3、知道参照物.

4、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

5、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

2、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材内容详解

一、机械运动

探究:什么是机械运动呢? 1.春天,风筝在空中迎风摆动;2,夏天,蚊虫在灯下飞舞;3.秋天,落叶纷纷飘落; 4.冬天,雪花漫天飘洒;5.昨天,“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 6.今天,你上学的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被甩在身后 7.此时,钟表的秒针在不停地“走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运动(如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仔细体会与比较上面列举的物体运动的例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想想议议

宇宙及自然界中关于机械运动的例子还有许多;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可以多找一些例子,提出来发表让大家共享:①流星划过夜空 ②小鸟在空中飞行③河水在不停地流动④稻穗在随风起伏⑤房屋、树木随地球一起运动。这些都是机械运动吗?

二、参照物 1.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恰当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猜想和假说:(1)要选择一个物体做标准,对照要研究的物体和选择的标准物体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后再做出判断.

(2)很简单,用眼睛看看动不动就行了。

进行实验: (1)两名同学乘坐公交车,一名同学盯着另一辆车上的某乘客,另一名同学盯着站牌,此时另一辆车开动,两同学乘坐的汽车未开动,请两同学说出自己乘坐的汽车的运动状态.

(2)乘坐观光电梯时,眼睛看地板和看外面的景物对自己运动状态的描述分别是怎样的?

2.参照物该怎样选择? 想想议议

每个同学都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的.如:夜间趁着月光走路时,要描述影子的运动情况,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影子在动;若以人为参照物,影子是静止的。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静止的.对于同一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标准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例如,司机开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以车为参照物,司机是静止的,以路面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李明和王红晚餐后并肩散步,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他们两位都是运动的,若以李明为参照物,王红是静止的;树木、房子相对于大地是静止的,若以行驶的车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

四、相对静止

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

天气预报与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有密切联系.经验丰富的气象预报员会根据卫星云图结合其运动速度准确判断冷空气在什么时候到达什么地区造成大风降温或冷暖空气,什么时候在什么地区上空交汇形成雨雪天气等等,提醒人们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课内练习

题型I 双基巩固

例1 小明同学乘火车去旅游.“火车开动”前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地看着火车外的景物,他发现路旁的“树正在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加引号的三种运 动情况,各以什么为参照物?

分析:在判定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或怎样运动时,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①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②选定参照物

③根据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本题中讲到的三种运动,已知结果,找参照物是一个逆过程.首先,“火车开动”研究物体是火车,物体运动情况是开动,那么火车相对于“谁”在“开动”呢?相对于哪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显然,小明是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判断车在“开动”的,这里的景物可以是地面、建筑、树木等.

其次,“一动不动”的研究对象是小明本人,其运动情况是“一动不动”(即静止),判断小明处于静止状态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显然不能再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因为如果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火车开动前小明是“一动不动”,而丰开动后再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小明就是“运动”的了.那么,车外景物作参照物被排除后,我们自然而然地应想到车厢或者车厢内的座位、行李等,显然无论车开动与否,小明相对于车厢位置没有变化,那参照物即是车厢了.

最后,“树正在飞快地后退”,研究对象是树,树的运动状态是在“后退”,那么树“后退”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我们想到了“后退”的反义词是“前进”,哦,车在前进,那以“车”为参照物树就是在“后退”的了. 答案:“火车开动”是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一动不动”是以车厢为参照物;“树正在飞快

地后退”是以火车为参照物

例2 人造地球同步卫星以 ___________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是运动的.由此可见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小时.答案:地球太阳

2

4 分析:卫星同步是指相对于地球上的某位置不变,而地球带着月亮、人造卫星等要绕太阳转动,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要24小时.

例3 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答案:B

A、五四运动

B、太阳升上天空

C、心情激动

D、铁生锈了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运动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上进答案中,只有太阳升上天空,描述了太阳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题型Ⅱ

物理与生活

例4 有一首歌曲的歌词中唱道,“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里选取的参照物是(

) 答案:B

A、地面

B、云朵

C、人

D、月亮

分析:因为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是围绕着地球转动的,从而容易错误地认为是以地球为参照物,其实月亮虽然是围绕地球转动,但由于距离遥远在地球上不可能瞬时内看到月亮的穿行,所以看到的月亮穿行相对于地球而言实际上是云在穿行。如果我们认为云是不动的,则会感觉到月亮在反向行走,如果感到云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则会感到月亮自东向西运动.因此,看到月亮穿行是以云为参照物的.

例5 在一列沿平直铁轨行驶的列车上,坐在车上的某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不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答案:BC

A、对面开来的列车

B、自己乘坐的列车

C、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列车

D、从身旁走过的列车员

分析:此乘客坐在行驶的列车上,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但是相对于他自己乘坐的列车是静止的,人与车没有相对运动.这位乘客相对于沿着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另外一辆列车,位置也不发生变化,也保持相对静止,选项B、C都是正确的.

A、A船肯定是向左运动

B、A船肯定是静止的

C、B船肯定是向右运动,速度大于风速

D、B船肯定向左运动,速度大于风速

分析:岸上的旗帜在风的作用下,飘到右侧,说明风由左向右刮,而月船的旗帜却飘到左侧,说明月船的速度大于风速向右移动. 例14 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列车已成为现实.为了不影响高速列车的运行,有人设想,若能使高速列车在进出站时既不停车、又能上下乘客,岂不更好.你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吗?若能设计,说明理由.

答案:可以设计一辆与高速列车A相类似的列车月,在列车A进站前,乘客先乘上列车月,当列车A进站时,令列车月加速到与列车A车速相同,并与列车A并排向同一方向前进,保持A、月相对静止,待乘客下完后,B车减速行驶最后停在站上,A车则继续高速前进.

1.命题方向

近年来,中考试题有关本节的题目,多是给出参照物判断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或是给出运动情况判断是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这部分知识的关键是理解好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参照物,出题的形式主要是填空和选择.填空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选择题考查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深刻理解. 2.热点考题举例

例1 (2002·福州中考试题)下面几种运动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答案:C

A、科学家研究发现,中、日两国陆地距离平均每年靠近2.9cm

B、月球围绕地球转动 C、菊花幼苗两个月长高了15cm

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

例2 (2003·辽宁省实验中学试题)在一列沿乎直铁轨行驶的列车上,坐在车上的某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不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对面开来的列车

B、自己乘坐的列车

C、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列车

D、从身旁走过的列车员

分析:此乘客在行驶的列车上,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但是相对于他自己乘坐的列车是静止的,人与车没有相对运动.这位乘客相对于沿着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另外一辆列车,位置也不发生变化,也保持相对静止,选项B、C都是正确的.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k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似乎有一条“小虫”,他伸手抓来一看,竟然是颗子弹,如图11—3所示,此时子弹相对于________是运动,相对于____________是静止的.

2.长征三号火箭运载同步卫星升空,此时,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的,以火箭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_的;当卫星脱离火箭绕地球运转时,以火箭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__的.

3.甲、乙、丙三人分别乘坐直升机.甲看见地面楼房匀速下降,乙看见甲静止不动,丙看见乙匀速上升.这三架直升机各作何种运动?

第15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第一节 质量

]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

]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

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

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符号:kg。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

单位:吨(t)、千克(Kg)、克(g)、毫克(mg)。

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请学生看课本图7-4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

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图7-5 单位换算及某些物体的质量,了解某些物体的质量大小,并将单位换算练习完成,请学生回答换算结果,教师纠正。

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信息窗”,课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此处可用幻灯片投影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的质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测量质量的工具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 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

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称量值、最小刻度值

]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指出: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我们到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课堂归纳小结

这节课主要内容讲完了,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板书设计

第16篇: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等效电路1

等效电路

(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2.归纳整理出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 3.能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解决串联电路的简单问题。 课前学习

一、复习回顾

1.在右边空白处画出两个电阻串联电路的电路图, 并标出相关的物理量。

2.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是

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是

,公式表示为 ,公式表示为

; ;

3.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 ,在 右面空白处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

4.如果一个力与另外两个力一起作用的 力,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做

二、尝试学习

1.若一个电阻所起的作用,与

,那么这个电

,这个力就叫做另外两个力的合阻就是那些电阻的

。二者是从

2.如何测量两个电阻串联起来的总电阻?

上比较的。

在右面空白处画图说明。

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是

公式表示为

3.两个电阻R

1、R2串联在电路中,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U1U2= = ,说明串联电路中,

,这就是串联电路的

4.6Ω与 原理。

Ω的两个电阻串联起来,总电阻为

30Ω。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A、B两点间的电压是6V,电阻R1=4Ω,电阻R1两端的电压是2V,求:R1中的电流强度和电阻R2。

课堂学习

一、探究串联电路等效电阻 1.电阻R1= ,R2=

,公式表示为

(填“大”、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测量出电阻R

1、R2串联的等效电阻R= 2.推论一: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R1串联起来,其等效电阻为R= 推论二:几个电阻串联后的等效电阻,比串联的每个电阻的阻值

“小”),原因是电阻串联起来后,相当于

3.串联电路等效电阻的理论推导。(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推导) [及时练习1] 12Ω与18Ω的两个电阻串联起来,其等效电阻为 串联起来总电阻为

二、串联电路规律整理 电流:

电压:

电阻:

分压:

,5个6Ω的电阻

个12Ω的电阻串联起来,总电阻为60Ω。

,公式

,公式

,公式

;公式

; ; ; 。

[及时练习2]如图所示,R1=10Ω,将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置于右端,这时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10V、0.2A。 求:⑴电阻R1两端的电压;

⑵当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后电流表为0.6A,此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多大?

三、电学解题技巧 1.步骤 2.分析思路 3.注意事项

4.如右图示,R1=20Ω,当开关S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0.3A,当开关S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求电阻R2的阻值。

[及时练习3] 1.上图中,若已知R2=30Ω,当开关S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0.3A,当开关S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求电阻R1的阻值。

2.如果只有一只电流表、一只定值电阻R0、电源,若干导线,两只开关,没有电压表,如何测量出未知电阻RX的值?画出电路图,说出你的办法来,并推导出RX的表达式。

当堂检测

1.有一电阻为20Ω的电灯,在正常工作时它两端的电压为10V。但是我们手边现有的电源电压是12V,要把电灯接在这个电源上,需要给它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2.如图所示,R1=10Ω,滑动变阻器R2的阻值变化范围是0~20Ω。当滑片P移至R2的最左端时,电流表示数为0.6A。当滑片P移至R2的最右端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各是多少?

3.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R2的最大值为30Ω,闭合开关S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动到a端时,电流表的示数I1=0.2A;当滑动变阻器P移动到b端时,电流表的示数I2=0.15Ω。求:R1。

4.如果只有一只电流表、一只最大阻值为R0的滑动变阻器、电源,若干导线,两只开关,没有电压表,如何测量出未知电阻RX的值?画出电路图,说出你的办法来,并推导出RX的表达式。

第17篇:初二物理教案温度的测量教学案

初二物理教案温度的测量教学案

编者按:查字典物理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发布了初二物理教案温度的测量教学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教案温度的测量教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自界的物质以三种状态存在,以及他们的不同特征。

2、学会使用酒精灯。

3、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温度计的测量。

重点难点: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学情况。

1、自然界的物质的三种状态为:、

2、物质处于固态时,有一定的 和 ;

处于液态时,有一定的

没有一定的 ;处于气态时,没有固定的

和 。

3、酒精灯使用:

(1)酒精灯的 温度最高,应该用 加热;

(2)绝对 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

应该用 去点燃;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 盖灭, 不能 ;

(4)万一洒出的酒精 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

应立刻用 扑盖。

4、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那么物质处

于那种状态与 有关。

5、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测温液体

的 的性质 制成的。

6、温度计上的标度常采用 温标,该温标是由 国物理学家 首先规定,标度的单位是 ,符号是 。

7、0度的规定:

8、100度的规定:

三、探究新知:

1、云、雨、雾、露、霜、雪都是水的化身,其中只含固态成分的有 ,只含液态成分的有 ,含固态、液态等多种成分的是 。

2、一块冰的温度有-15℃升高到-5℃,其温度升高了 ,另一块冰原来的温度为-2℃,降低了10℃后,冰的温度变为 。

3、物体的冷热程度用 表示,测量物体冷热程度的仪器是 ,它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4、常用液体温度计的种类有:、、。

5、-20℃的正确读法是( )

A、零下20度 B、零下摄氏20度 C、负20摄氏度 D、零下20摄氏度

6、0℃的冰河0℃的水,两者温度相比较( )

A、0℃的水的温度低一些 B、相同 C、0℃的冰的温度低一些 D、两者状态不同,无法比较

7、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但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的示数分别是( )

A、上升的示数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升高的多,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等

D、内径粗的升高的高,示数也大

8、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 .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 热胀冷缩 来测量温度的;

(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 移动;(填左或右) (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 0C;

(4)该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会不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答 .(填会或不会)

第18篇:[高一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第四节

平抛物体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

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 线.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⑵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平抛物体运动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上附图5-17"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的分析,或对平抛运动课件的分析 启发学生:处理物理问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弥补我们感官功能上的不足,从而培养新的研究方向的创新能力、猜想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⑶ 思想、方法教育目标: 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 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线: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 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3.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 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平抛物体实验中非常突出.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位置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⑷ 情感、德育目标: 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 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 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是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物体(质点)的位置、速度如何随时间变化,轨迹是 如何形成的;

2.平抛物体运动是怎样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的?这是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器材】

1.平抛、竖落轨迹演示器(包括电源、三个钢球);平轨轨迹描绘仪(包括小车和绘 图笔)

2.平抛、自由落体与水平匀速实验器(包括两个不同颜色、同样大小的小球、小锤、支架等);3.平抛物体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课本图5-17)、刻度尺、铅笔;

4."飞机投弹"课件

1、平抛课件2(能分析演示水平匀速运动和竖直自由落体运动);5,"猎猴"课件3《能演示第一册p.89习题(3)描述的现象》。 引入课题

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应该知道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 以是曲线运动,一个曲线运动也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

《渗透迁移原则、激励逆向思维》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这样一种新的运动,请看实验演示:《小粉笔头沿水平桌面弹出》、《小球水平抛出》、《小车沿水平轨道抛出》这是一类什么运动? 《贯彻序列原则、期待原则》 【板书课题】平抛物体的运动 进行新课

㈠ 师要求〖观察现象,初步分析〗

由上面观察的现象分析运动特点及其原因?(由同学们互相讨论或独立思考完成).《生生互动3分钟》

生:被抛出小球具有以下特点:1.水平抛出,2.抛出后的小球、小车、粉笔头只受重力 (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由于初速与合外力不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轨迹必是曲线.由上述分析可知: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的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㈡ 引导(学生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行)〖猜测〗

平抛物体的运动可能是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㈢ 师生共同(互动10分钟)对猜测进行〖实验验证性研究〗

观察演示实验:⑴平抛、竖落轨迹演示器.平抛、竖落轨迹演示、⑵.平抛物体运动和 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课本图5-17)

1.在"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上用铅笔画几条竖直线和水平线,并且过小球的球心,用 刻度尺测量这些小球之间的水平距离和竖直距离,再用学过的知识计算一下,得出在相等时间里前进的水平距离相等,可以证明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这说明竖直方向的运动也不影响水平方向的运动

2.由平抛、竖落轨迹演示器演示:平抛的小球与自由下落的小球同时落地。

在高度一定的条件下,先后使平抛小球以大小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小锤打击的力 度不同),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在高度一定的条件下,平抛初速度大小不同,但运动时间相同。

推理:平抛运动的时间与初速度大小无关,说明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 运动。

分析验证:从课本所附图5-17"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上可以看出,同时开始自由下 落和平抛的小球在同一时间下落相同的高度。 实验表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速度的大小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的运动.㈣ 引导同学自己推导〖得出规律〗(体现领悟、强化和激励原则)(约10分钟) 明确: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沿初速度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 从抛出时开始计时,t时刻质点的位置P(x,y), 如图1所示。

(1)

(2)

由于从抛出点开始计时,所以t时刻质点的坐标恰好等于时间t内质点的水平位移和 竖直位移,因此(1)(2)两式是平抛运动的位移公式。

①由(1)(2)两式可在xOy平面描出任一时刻质点是平抛运动的位移公式。sOP

1x2y2(v0t)2(gt2)2

2ygt

x2v0②求时间t内质点的位移,t时刻质点相对于抛出点的位移的大小 位移方向可用s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α,α 满足下述关系。tg③由(1)(2)两式消去t,可得轨迹方程 上式为抛物线方程,"抛物线"的名称就是从物理来的。

如图2所示。平抛运动的速度公式

t时刻质点的速度vt是由水平速度vx和竖直速度vy合成的。 vx=v0 vy=gt vt的大小

vt的方向可用vt与x轴正方向夹角 β来表示, 满足下述关系

㈤ 教育学生要进行〖重复实验,鉴别结论〗(指导学生自行阅读相关资料)

在科学发展中,只有当不同的研究者从重复实验中得出相同结果时,科学结论得到 鉴定,才能被公认为成立。

㈥ 下一步才是〖追求统一〗(指导学生自行阅读相关资料)在科学史上,凡是在某一具体领域得到物理规律,科学家总是要把它与己有的基础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当得 到平抛规律后,自己要想到它与牛顿运动定律的统一:水平方向F=0,a=0.匀速运动;竖直方向F=ma,a=g.自由落体运动.可见:平抛运动规律与牛顿运动定律是统一的.巩固演示(开阔眼界,拓展知识,培养想象能力)

1.飞机投弹"课件1.《结合课本第87页例题描述的现象》 2."猎猴"课件3《能演示第一册p.89习题(3)描述的现象》。 布置作业(适时进行物理学史教育)

1.练习三第⑴、⑵、⑶题课外思考并《讨论1》平抛物体飞行时间与什么有关?水 平位移与什么有关一。《讨论2》伽利略在1638年写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说,一颗石子从船上一根桅杆顶上落下时,不论船是静止的还是匀速航行的,它都将落在桅杆的脚下,并亲自做了这个实验。请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释这一现象.并能举出生活中相似的实例。

2.练习三第⑷、⑸、⑹、⑺题做在练习本上。【教学说明】

1."引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激发求知欲,都有 不可估量的作用.从己知到未知,是一般的引入方法,话语应简洁且具有启发性."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课所需的准备知识是:运动的合成、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直线运动的一些知识。所以,在引入时只需简单几句话就能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标,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2.做好演示实验和分析好闪光照片是新课学习的关键.从实验事实出发,观察现象初 步分析、进行猜测、而后再实验研究得出规律、之后还需重复实验鉴别结论、最终要追求统一。这是一条研究物理科学规律的一般方法,也是本课教学主线.教师应给予特别重视..3.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和科研的方法.这既有 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所以本教案在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推导规律阶段都交给学生自主完成.4.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平抛运动为什么可 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教材己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提供了素材.因此,我们既要做好演示实验和演示课件,还要注意理论上的简单分析.对于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这种理论分析可以在生生互动的讨论过程中进行.5.在学生明确平抛运动是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后,对于平抛运动的计算公式,如飞行 时间、水平距离等,可引导学生日己分析推导得出,并可依据公式画出它的轨迹,而不必死记硬背.有可能时,讨论中应明确下述几个问题,对巩固本课更为有益

⑴飞行时间由竖直分运动即自由落体运动决定,因而飞行时间t决定于高度h,而与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无关.也就是说,无论以多大的水平速度抛出的物体(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只要高度相同,都将同时落地;水平飞行距离与水平初速及飞行时间都有关系.本节课例题和练习三的第

1、

2、3题都是这方面的讨论题.(建议留着课外思考巩固).⑵平抛运动在任一时刻的速度是它的两个分运动在这一时刻速度的合成.它的大小和 方向需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得出,它的方向时刻变化.平抛运动的速度不能直接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得出。

第19篇:物理教案 3.7

教案

第三

章第 7

节题目:眼睛与光学仪器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目的和要求: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教具:书、笔石块,杯子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照相机

教学过程:

时间

一:导入: 1老师:

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摸书、笔、石块,杯子等,每摸一样,说是什么?老师拿着让同学摸。之后问为什么不用眼睛也知道它的形状、大小、凉热呢?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是因为我们有触觉。除了用手摸,我们用眼睛一下子就看出来 了。它帮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特定的属性,那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吗?学生讨论交流。

二、看课本图3-6

3、3-64 老师讲解:1眼睛主要构造:角膜,晶状体(凸透镜),视网膜(底片),瞳孔,,,, 2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老师讲解:人的眼睛是靠调节晶体状的平凹程度,改变焦距而获得清晰的像的。 3什么是近视眼,远视眼。

4近视眼,远视眼都可以用配戴合适眼镜来矫正视力。

三、活动一:研究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

1根据73页的活动1内容

1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比较不同。 1画图:图3-65,3-66 2老师讲解: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

3学生讨论为什么? 4老师解说:

四:影像的保存 1了解照相机

2照相机能使影像保存 活动二:认识照相机

根据74页的活动2内容老师讲解

五、眼睛的好帮手---------显微镜和望眼镜 活动3:认识显微镜

根据75页的活动3内容,老师讲解显微镜结构

六、活动4:认识望眼镜

根据76页的活动4内容,老师讲解望眼镜结构

四、知识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3显微镜和望眼镜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预习第8节 3完成课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

七:实习生课后小结:要清晰直接简单画图,图文并茂的方法,能深入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矫正的知识

第20篇:物理教案变压器

物理教案变压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知道变压器是用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

2、理解互感现象,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理想变压器工作规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中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基本问题.

5、理解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能用变压器的功率关系解决简单的变压器的电流关系问题.

6、理解在远距离输电时,利用变压器可以大大降低传输线路的电能消耗的原因.

7、知道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常见的变压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物理观察能力和正确读数的习惯.

2、从变压器工作规律得出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及总结概括能力.

3、从理想变压器概念引入使学生了解物理模型建立的基础和建立的意义.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原副线圈的匝数与绕线线径关系中体会物理学中的和谐、统一美.

2、让学生充分体会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及辩证统一思想.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及相应的教法建议

1、在学习本章之前,首先应明确的是,变压器是用来改变交变电流电压的.变压器不能改变恒定电流的电压.互感现象是变压器工作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电磁感应的基础上理解互感现象.这里的关键是明白原线圈和副线圈有共同的铁芯,穿过它们的磁通量和磁通量的变化时刻都是相同的.因而,其中的感应电动势之比只与匝数有关.这样原、副线圈的匝数不同,就可以改变电压了.

2、在分析变压器的原理时,课本中提到了“次级线圈对于负载来讲,相当于一个交流电源”;一般情况下,忽略变压器的磁漏,认为穿过原线圈每一匝的磁通量与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总是相等的.这两个条件,都是“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的内容.利用课本中的这些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变压器原理,原线圈上加上交变流电后,铁心中产生交变磁通量;在副线圈中产生交变电动势,则副线圈相当于交流电源对外供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从能量角度分析,可以看成是电能(原线圈中的交变电流)转换成磁场能(铁心中的变化磁场),磁场能又转换成电能(副线圈对外输出电流).所以,变压器是一个传递能量的装置.如果不计它的损失,则变压器在工作中只传递能量不消耗能量.

要使学生明白,理想变压器是忽略了变压器中的能量损耗,它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相等,这样才得出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式.在解决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问题时,这一点尤其重要.当然,在初学时,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问题,不做统一要求,不必急于去分析这类问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

3、学生对变压器原理和变压器中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的关系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引导学生认真讨论章后习题,对学生澄清认识会有所帮助.

4、变压器的电压公式是直接给出的.课本中利用原、副线圈的匝数关系,说明了什么是升压变压器和什么是降压变压器,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记住电压关系公式.利用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和输人功率相等的关系,得到了.建议教师做好用输出负载调节输入功率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当负载端接入的灯泡逐渐增多时,原、副线圈上的电压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原线圈中的电流逐渐增大,副线圈中的电流也逐渐增大.

5、介绍几种常见的变压器,是让学生能见到真实的变压器的外型和了解变压器的实际构造.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找一些变压器的给学生看一看.变压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课本中介绍了一些,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介绍,或看挂图、照片、实物,或参观,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实际知识

6、电能的输送,定性地说明了在远距离输送电能时,采用变压器进行高压输电可以大大减少输电线路上的电能损失.这里重点描述了输电线上的电流大小与造成的电热损失的关系,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采用高压输电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变压器工作原理及工作规律.

2、难点:

(l)理解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交变电压.

(2)推导变压器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关系.

(3)掌握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对象的含义.

3、疑点:变压器铁心是否带电即如何将电能从原线圈传输出到副线圈.

4、解决办法:

(l)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变压器工作规律使学生能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规律.

(2)通过理想化模型建立及理论推导得出通过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间的关系.

(3)通过运用变压器工作规律的公式来解题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公式各物理量的含义.

苏教第一节物理教案模板
《苏教第一节物理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