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哲学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37:3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哲学教案

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

课程名称:

哲学

任课班级:

19机电汽车

别:

机电

任课教师:

任教时间

2019.2——2019.7

**省**技师学院

第1次

课程名称:哲学

任课教师:

2019年12月6日

课题:专题七从“谁是手机的奴隶”案例来揭开科学技术哲学的面纱

课次:

7

学时:2

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

师生互动

多媒体演示

独立操作

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

帮带与竞赛

技能考核

作品评比与展示

其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相关故事,对科学技术哲学的涵义有初步的认识,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技能目标

在生活中运用哲学思考

情感目标

在生活中如果遇到重度依赖手机、消费借贷、学习等困难的时候,能够正确的应对,并且给出自己思考评价。

教学重点:

科学技术哲学相关理论

教学难点:

学生讨论、思考科技带来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组织教学5分钟、课程引入5分钟、讲授新课60分钟、练习与指导100分钟、小结布置作业10分钟

课后记:

系主任审核意见:

签名:

日期:

备注:

每门课程均需填写教案首页,每一次课一页,期末装订好后交教务处归档。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准备

备现场:事先和机房管理人员沟通,教学网络是否通畅,检查安装软件的版本,检查教学辅助软件安装情况;

备教材:采用自编教材(讲义)为主,外购教材为辅;

备学生:本次上课的学生是19级新生;

备教法:案例分析,讲解分析结合,注意把握节奏;

备资料:提前将讲义学习资料发给学生,提醒学生安装。

二、

组织教学

与学生互相问好,清点学生人数,观察学生总体情况。

三、

新课讲授(根据授课内容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在多媒体课室上课必须在此项需填写内容)

课程引入

图片案例讨论。

提问3-5名学生;

让学生谈谈对手机的态度?

教学方法:

提问,讨论,问答。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

任务一: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

介绍

1、什么是科学哲学

2、什么是技术哲学

3、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

教学方法:教授

教学目的:对科学技术哲学相关知识了解

科技哲学

任务二:讨论

讨论:

要是一年不让你用手机,你会怎么样?

提问3-5名学生;

让学生谈谈离开手机后会怎么做。

教学方法:提问,讨论,问答

教学目的:学会思考。

任务三:案例讨论:

对大学生为还网贷卖卵子的看法

思考与讨论:

如何看待大学生为还网贷卖卵子?。

提问3-5名学生;

让学生谈谈对社会现象的

教学方法:提问,讨论,问答

教学目的:科技发展的两面性

任务四:励志故事:苏格拉底的苹果

苏格拉底的苹果的案例讲授不要相信所谓的经验,只有开始怀疑的时候,哲学和思想才会产生。。

提问1-2名学生;苏格拉底为什么这么做?

教学方法:提问,讨论,问答

教学目的: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判断。

怀疑与哲学

任务五:课后思考:学问至境:知道自己不知道

苏格拉底、牛顿、安德烈等名人对待知识的态度

课堂后思考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能回顾课堂知识,并查阅相关材料。

四、

小结

对本次课的五个任务的练习情况,重点与难点进行小结。

五、

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学问至境:知道自己不知道

六、

机房课室、下课

关闭电脑;

将椅子放到桌子正面;

将桌面清理干净。

推荐第2篇:哲学教案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国古代成语的寓意。马克思的话对后代人的影响,以及中国治国的方略体现的道理。

能力目标: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事情。 情感目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引人生的道路。 教学过程: 导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初步了解了哲学的一些内容,有的同学有这样的想法,哲学这东西太申奥,可不能随便用,万一用坏了呢,必须把他记在本上,束之高阁。这种想法显然是错的。那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门来学习本单元的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首先,我们来布置一下本节课的探究内容。

1、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2、这些哲理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有什么关系?

3、自然科学家为什么如此重视哲学的作用?

4、“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让保尔·拉法格“把握了世界历史的逻辑,并且能够找到社会发展和思想发展表面上如此矛盾的共同的物质原因”这段话表达了什么观点?

5、“四个同样重要”、“两个不可替代”强调的是什么?

1、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田忌赛马”的故事。有哪位同学来知道这个故事。(提问)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围魏救赵”的故事。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成语说明了看问题要分清真象和假象.“塞翁失马”故事说明看问题要全面,要一分为二。 “刻舟求剑”的故事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郑人买履”的故事说明想问题、办事情不能从本本主义出发,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邯郸学步”的故事说明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拔苗助长”的故事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2哲理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有什么关系?这些哲理都是来自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是人们对生活和实践的反思和总结,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首先来看“田忌赛马“,量变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如果田忌不懂得量变质变的规律,他也就不能在比赛中取胜。在一天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说,我今天要逛街,学习,洗澡。如果我大早晨起来就洗澡,然后逛街,回来之后累的一身汗,去书馆就学习,这效率能高吗?相反,如果我早晨起来,先看一会书,到了9点多,在去逛街,回来后洗澡,之后美美的睡上一觉,那这一的天过的就很舒服。在来看围魏救赵的故事,在生活中有很多声东击西的例子,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辨别,他真正要击的是西,但为了掩人耳目,他声东。在人才市场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公司并不缺人,他来招聘会就是打广告,做宣传,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地方浪费时间,就很不必要了。郑人买履,邯郸学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不会闹出这么多笑话。在我们党成长的过程中,犯过许多错误,这些很多错误都与没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关。比如说,苏联是依靠城市暴动胜利的,那在我国也举行城市暴动,但损失惨重。最后,根据我国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并取得成功。现在的生活也是这样,有的人适合早晨学习,有的人适合晚上学,在这个就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拔苗助长,这个人更可笑,多亏他拔的是苗,万一他觉得自己的孩子长的不高,用力拔他孩子,估计谋杀亲子的惨案就会上演。客观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但我们可以利用规律来造福人类。

3、自然科学家也很重视哲学的作用

大家来看教材。(念书上的例子)为什么?(提问)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的研究方向,钱学森拥有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价值观,那么,他必定向着科学的方向前进,李洪志永远一般会高科学研究,第一是他没那本事,第二是他满脑袋想的邪教,他认为不用劳动,邪教会给他一切。牛顿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但晚年时,变成唯心主义者,致使晚年在学术上没有大的造就。所以说,有人认为,搞自然科学的人,不用学哲学, 是错误的。他们也需要哲学来纠正,引导人民的价值观。

总体来说,第一,哲学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变革,能够换起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为科学发展制造舆论,扫清前进的障碍,成为推动自然科学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

第二,哲学为人们领导和管理科学研究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哲学为科学工作者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科学研究指引方向,这是哲学对科学指导作用的最根本的方面。

第四,哲学还给自然科学提供正确的方法论。

第五,哲学通过给科学家提供理论观点帮助他们总结研究经验和论证科学成果。

4、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让保尔·拉法格“把握了世界历史的逻辑,并且能够找到社会发展和思想发展表面上如此矛盾的共同的物质原因”,这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促进作用,它能够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法国工人党保尔·拉法格在谈到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带给他的影响时说,马克思以他那种特有的丰富的旁征博引和见解向我讲述了他那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就像在我眼前揭开了一道帷幕一样。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清楚的把握了世界历史的逻辑,并且能够找到社会发展和思想发展表面上如此矛盾共同的物质原因。这段话表达了什么观点呢?(提问)

(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让保尔·拉法格“把握了世界历史的逻辑,并且能够找到社会发展和思想发展表面上如此矛盾的共同的物质原因”,这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促进作用,它能够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5、“四个同样重要”、“两个不可替代”强调的是什么?

“四个同样重要”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两个不可替代”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小结。

1、我们首先分析了古代成语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

2、有分析了这些哲理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3、自然科学家也必须重视哲学的作用

4、马克思同保尔·拉法格的一段话表达了的观点。

5、“四个同样重要”、“两个不可替代”强调的是什么。

推荐第3篇:哲学引论教案

哲学引论

—中西哲学基础问题举要

一、课程性质及说明

哲学引论是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的限选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统设服务课程。课程两个名称的解释:

1、哲学引论:介绍哲学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基本内容。

2、中西哲学基本问题举要:是指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中那些具有一般原理意义的最重要的理论问题。

本课共3学分,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面授课共计4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哲学总论;中西哲学发展史略;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当代哲学等。

二、开设本课的原因:

1、民族的思维方式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谈到哲学,大多数人立刻想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概念。而一讲到哲学原理,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是唯物主义或辩证法等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这是由于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强势影响在我国的普及影响。但是,这种普及的哲学,实质上是一种以逻辑思维为基本特征的哲学理论。这对于我们这个不以逻辑思维见长的民族的思维方式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能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我们民族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

2、其他西方哲学理论也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内容,展现了人类文化的精华,可以扩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空间。

3、进一步了解哲学是什么的需要。

在逻辑型的西方哲学之外,还存在着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与之迥然不同的通常被认为是直觉型或经验型的东方哲学系统(包括中国哲学系统)。那么这个哲学传统中一些关键性方面,具有明显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征,展示的不是西方独有的那种哲学与科学并驾齐驱的历史传统,而是在道德心灵层面上矢志提升生命意义的特殊文明。因而,要把哲学看成是由众多方面构成的整体,才能更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哲学及哲学家的活动。

三、学习的目的:

正向本书作者所说的:为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和原理的人打开另一扇一窥哲学堂奥的天窗。主要目的是了解一般哲学的涵义、作用和意义,中西哲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理解哲学中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哲学的思维方法,从而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能力,丰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四、学习的方法:独立思考

哲学本来就是一门训练人的理论思维和直觉能力的学问,所以,学习哲学就是接受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因而,不管一个人把一本哲学书读的多么细致,如果不学会对之进行独立的思考,将很难有收获。所以,学习这门课,除了细致阅读教材外,还要按照教材提示进行领会,善于随时向自己提出问题、扩大思考范围,有意识的运用所学哲学思维方式来回答解决问题。

五、学习的媒体

1、教材(曾志主编)

2、网上学习。远程教学平台:http://www.daodoc.com ⑴网上资源。

⑵IP课件(专家讲授)

⑶网上答疑(要求不少于10个帖子)

六、有关学习要求

1、按时上课,点名。来不了请假。

2、按时完成作业。5次作业。

3、课前预习。

4、考核:平时占20%(包括5次作业占12%;面授课占3%;上网学习占3%(发帖10个及浏览资源);小组活动占2%。)考试占80%。

七、老师联系方式:

1、电话:13228007928;

2、QQ:278688098;

3、EMAIL:JXDDHMX@SINA.COM

本人介绍:黄,公共课教学部教师。欢迎大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介绍一下电大学习方式;与其给人一副拐杖,不如教他学会走路,介绍课程情况。

推荐第4篇:哲学概念 教案

今天我们来学习哲学的含义。对于这个含义呢,我们需要从其本质、特点、产生上来进行学习。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是世界观,我们每个同学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世界观,而我们又说,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那是不是就是说每一个同学都是哲学家呢?世界观是不是旧等于哲学呢?

显然不是的,从本质来讲,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里有2点需要注意:1哲学就是把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2世界观人人又有,但是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并不等于哲学。我们既要反对把哲学简单化,又要反对把哲学神秘化。

前几天四川又发生了地震,各个学校对学生又再一次加强地震时的逃生教育,小明的学校也不意外,但是小明的奶奶却不这么认为,她坚持要求和小明一起去庙宇祈求平安,同学们是会去学习地震知识呢还是去求神拜佛呢? 那小明奶奶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对,在她认为,世界是由神主宰的,人们的安危系于神的一念之间,因此小明的奶奶在这样的世界观的指导下,便产生了一种和我们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哲学上,我们就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方法论。从上面的故事我们也能明白的看出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比如小明的奶奶信仰佛教,就有烧香拜佛祈求平安这种方法论,一般来说就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他们是哲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统一的。

所以从特点来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那怎样获得哲学知识呢?大家看看自己的课程表,是否在疑惑,我们真正接触哲学的知识还是在高二下学期这本哲学与生活中,为什么以前没有接触到有关哲学的课程?

大家不妨再仔细看看自己的课表,并将其分类下。我们可以将我们的课表大致分为三大类,地理、生物是自然科学知识;政治、历史是社会科学知识;心理是属于思维科学知识。其实不但是我们高中学习的知识可以这样分类,我们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各种各样具体的知识都可以概括为这三大类:用于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自然科学知识;用于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社会科学知识和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思维科学知识。这些知识被统称为具体科学。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所以从产生看,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论和总结。

总结一下,哲学的含义呢就是:

从上面所学的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什么又是哲学,那我们下节课就来看下着重了解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推荐第5篇:哲学导论教案

哲学导论教案 教学活动及板书设计

一、组织教学(5分钟)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听到这样的赞许:“你讲话好有哲理啊!”“你讲话好有深度,像个哲学家了!”,似乎,大家对哲学都有一种敬畏感。很多同学认为,哲学跟我们药学有什么关系,其实,哲学更是对一个人世界观的培养,可能不一定让你一下子吃饱饭,确实教你如何吃饭,如何看待饱和饿,如何从吃饭中学会更多,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哲学。

二、教学内容及板书设计(约70分钟)

导论(板书)

一、哲学的含义(板书)

1、哲学的含义——爱智慧(板书)

哲学可以使人聪明,使人明朗,学哲学可以让人有智慧。

2、哲学的大概框架

唯物论(物质和意识,主观和客观)

辩证唯物主义 (本学期学的内容)

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

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历史唯物主义

3、哲学的指导作用(板书)

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很有作用。 比如生活中的实例。

当你遇到挫折时,很多人会劝你,向前看,不要灰心。这里就用到了辩证的看问题,这一理论。以及发展的理论,接受挫折,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再如,学习方法。有的同学晚睡看书效果好,有的就不好。这里用到了哲学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

总之,哲学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过度】首先,由海子的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开始第一章内容的学习。

【导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分析】海子的诗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千丝万缕关系的社会。这个社会有人、有自然、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海子生活在世界中,在各种关系中。

今天,我们的第一章的内容,就是认识这个世界。

第一章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板书)

第一节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板书)

一、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板书)

1、世界的构成(板书)

世界的构成有三部分组成:首先,自然界。 【导入】提到自然界,很多同学认为自然界就是我们说的大自然,其实非也。大自然,或者说我们认为的植物、动物等等仅仅是自然地一部分。那么自然界到底是什么呢。 (1) 自然界

A

自然界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宇宙万物。 B 地理环境——理解为“纯自然”

C 人类活动的自然—— “不纯的自然”,“人化自然”。人劳动与自然,参与到“纯自然”,于是自然便有了人的足迹。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2)人类社会(板书)

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3)人自身(板书)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世界的本质——物质(板书) A

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板书)

是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源。 B 物质的概念(板书)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包含两层意思:首先表现为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其次,表现为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表明可知。

【补充内容】

(了解即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本体论)可知与不可知。(认识论)

三 小结(约5分钟)

通过今天的课我们知道,在我们生活的日子里,时时处处都与哲学有关,学习哲学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今天的可我们应该掌握一个概念:物质,理解物质含义中包含的两层意思。明确一个事实——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同时,要了解世界的构成,世界的组成要素,以及每个要素又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特别是自然界和我们了解的自然界有什么区别,要将自然界和简单动植物、山山水水相区分。

推荐第6篇:帽子哲学 教案

帽子哲学

一、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不断地在评判别人和被别人评判,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谬误与偏见,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偏见呢?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这种错误呢?学完本文之后我想大家一定可以找到答案。

二、作者介绍

加德纳,英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散文家。他有着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突出的表达能力,往往能够关注到生活中很细小但却又很关键的社会问题。

三、题目分析:

帽子是作为全文的引子出现的,由帽子引出对于社会社会问题的思考,而所谓“帽子哲学”是指因为帽子产生的一些个人理论。

四、整体感知:

● 集体朗读全文,感知文章主旨 ⑴ 要求:

全文主旨: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通过特殊的锁孔去看待人世。(文章的最后一段) ● 快速阅读全文,弄清以下问题:

⑴ 文章的最后一段的主旨与题目中的“帽子”有何关系?

答:帽子事件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文章通过帽店老板光凭帽子大小来评判一个人的地位、身份等来引出对于一种社会现象的思考,是全文的引子。 ⑵ 作者为了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又举了哪些例子?(完成表格)

⑶ 对于这些例子,作者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答: 作者是将例子穿插在议论当中,作品以叙事为主,议论是在其中起着承接和画龙点睛的作用的。 ● 文章思路:

引论(1—3)——→议论(4—8)——→结论(9)(三段式)

五、课堂思考: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我们应如何去看待和评价人世呢?

明确: 保持开阔的胸襟,超脱自己,学会宽容。 (学生自由讨论)

2、我们刚刚讨论了如何去评价别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在被别人评价,,那么作为被评价的一方,我们又该如何去做才能使我们尽量不被别人的有色眼镜看中呢?(有色眼镜:比喻看待人和事物抱有成见。指看问题有偏见。)

明确: 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完善自我。 PS: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俾斯麦结束了德国的分裂,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俾斯麦被称为“德国的建筑师”、“德国的领航员”。

格拉德斯通,祖籍英国,曾任英国首相,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坎贝尔·班纳曼,英国自由党政治家,1905年至1908年出任英国首相,他是历史上首位正式被官方称为“首相”的第一财政大臣

霍姆斯,美国现代实用主义法学的创始人。

推荐第7篇:哲学2课教案

哲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上课日期:第八周星期五第5节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办事情。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等于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问题)。

课的类型:新课

讲授方法:创设情境──探究学习──归纳总结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几节课我们已学完了第一课,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它主要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好,今天我们来学第二课,本课内容一共包含三地,第一节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而第三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堂课我们学习坚持联系的观点的第一框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二、讲授新课: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板书)

1、联系的含义(板书)

什么是联系?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在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天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分步骤去把握它。首先联系讲的是一种关系,那么它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既包括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又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存在着这种关系。

教师举例:风扇,一个风扇是由发动机、扇叶等部件组成,这是风扇这一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风扇要给人带来清风,又必须插上电源,这是风扇与电源之间的关系。一个风扇的发动机与扇叶相互制约,不可分离,仅有其一,便不能构成风扇;而风扇与电源也是互相关系,仅有其一,便不能带来清凉。那我们既然知道了联系的概念,那大家再想想,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存在上些事物它同任何事物之间毫无联系,而绝对孤立着(学生讨论)。当然不可能有,这也就是说明了万事万物无不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

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外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板书)

教师举例:“一枚铆钉与一个国家的命运”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任何事物

内部各个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枚铆钉看起来很小,但它与整个帝国的命运却是密切联系的,工人—铆钉-马掌—马—元帅-帝国。这些环节少一个都不行,因为它们之间是密切相连的。

教师举例“阿基里斯的脚后跟”由于局部细微的弱点而导致全局的崩溃,就是这则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对于细节来说,很多时候,100减去1不是等于99,而是等于0。由此,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功亏一篑,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许多企业的失败,往往是在细节上没有尽力所造成的。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造成了大的问题。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板书)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些周物是该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失去了这些周围事物该事物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比如,大家如果想在一颗种子发芽你会怎么做啊!对,给它一定的土壤,每天还要给它浇水,并让其接受一定的阳光,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种子才有可能发芽,没有了这些周围的条件,种子也就永无出头之日,可见它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着。

播放“孟母三迁”的动画,提问学生,孟母三迁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小结,一个人的成长与他的家庭、生活环境有很大的联系,孟子的母亲就是看到了这个联系,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所以她才要三次搬家,为中国造就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大家知道08年奥运会是中国人心中的期待,为了申奥成功我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大家知道我国申奥的成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吗?接下来先让我们来看申奥的短片。请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申奥的成功与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氛围、人才服务、群众拥护、政府支持、体育场馆、通讯科技、道路交通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以上两个例子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事物。既然我们说事物内部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事物外部间也是相互联系着的,那么我们其实可以归纳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板书)

世界是不存在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纵横联系之中。我们打个比方,整个世界就好像一张巨大的网,我们说一个网结代表一个事物,每个网结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而周围的其它事物又与其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因此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上述三个方面,都已说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可以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任意两个事物都有联系的呢?比如现在的我与美国某个大山上的一块大头存不存在联系呢?当然不可能啦,这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3、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

那么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它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说明了联系具有客观性,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固有的,龙绝不会生出凤,凤也绝对生不出龙,而我们也不会期望老鼠的子子孙孙会改邪归正帮我们捉害虫。正因为事物间的

联系是客观的,所以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倾向:

(1)、反对凭空创造联系(板书)

提问学生: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系”?(学生举例议论,教师进一步引入。)乌鸦叫丧,喜鹊叫喜;左眼跳灾,右眼跳福:打喷嚏是有人在背后骂我等。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做法,不仅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吉利,而是给我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我们必须加以警惕与反对。

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这种主观臆造联系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无视客观联系、甚至破坏客观联系的现象。

(2)反对忽视客观的联系(板书)

前几年在北方频频的发生沙尘暴这到底是为什么啊?这是由于人们无视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联系为了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产生的恶果。

这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告诉我们,由于人们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而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人类如何对待自然,自然也将如何报答人类,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自觉的保护环境,地球是我家,环境保护靠大家。我们必须牢记,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上面我们分析了人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联系是客观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在面对联系时候就束手无策呢?当然不是。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能不能把碗里的水一滴不漏的抓起来(学生回答)不能,那么怎样才能把它抓起来呢?(学生讨论)其实只要改变一下它的具体状态不就行了吗?把水结成冰。而水与冰的固有联系都没有变,它们都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子组成。改变的只是事物的联系的具体形式。

4、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板书)

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作用 主要作用 次要作用

联系种类 内部联系 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 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偶然联系

主要联系 次要联系

直接联系 间接联系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而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所以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四、作业:

(l)下列观点、作法中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A、C、D)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将会使世界进一步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以至于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变小了,成了地地球村,这说明了(A、C )

A、人们可以根据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B、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C、随着科学的发展,事物的联系会出现更多的新形式

D、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性

推荐第8篇:高二哲学教案

高二哲学教案

绪论课

一、说课

第一,前言是动员课,应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第二,前言的特点是:

1、内容涉及面广(主要阐述了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哲学与具体科学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原则和意义)。

2、理论概括性强,问题对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却又要使学生通过它第一次从整体上了解这门学科。因而,在前言的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一是少和多的关系,要少说理论,多说事实;二是粗和细的关系,以粗线条为主,不必细致展开;三是 点和面的关系,即要对全面内容有一定程度的解释,但要抓住最基本的东西,突出重点,着重解释什么是哲学。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讲述为主,适当进行提问,并辅之以图示法、比较法。

第三,高二学生对学习哲学常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抽象概念术语的理解感到困难,尤其是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因此,在高二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明确具体科学与哲学的联系和区别,了解哲学的含义,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意义。

2、能力目标:由于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通过哲学概念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通过采用比较的方法教学,培养学生比较事物的能力。

3、觉悟目标:初步引导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为学生能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哲学的含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四、教学难点:哲学的含义。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五、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适当进行提问,并结合图示法、比较法、讨论法等。

六、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都经历了好奇与快乐并存的高一阶段,现在都已经进入了高二年级,这又是一个新的阶段。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刚刚面临一次新的重要的选择,即学文科还是学理科?那么,我想请问几位同学,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读文科/理科,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学生讨论回答4分钟左右)

由此可见,同学们对于文理科的选择是从多方面原因考虑的,比如学校的办学条件、今后高考的升学机会、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当然最关键的是同学们自身的实际条件,你是文科强呢,还是理科强,还包括自己的兴趣。这些因素都是非常现实的条件。如果从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就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问题与办事情总是与一定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哲学思想无所不在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只是我们在平时不一定都自觉的意识到罢了。

在高一,我们学习了经济常识的有关内容,那么进入高二阶段,我们的思想政治课要学习的就是哲学课。

哲学对于我们的同学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不像我们的所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在此之前,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呢?

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哲学的词源。

1、词源:英文(Philosophy),源于希腊文,是“爱智慧”的意思。因此,从词源上说,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说,它能给人以聪明智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把哲学家称为“爱智者”。在中国古汉语中也出现过“知人则哲”一词,这里的哲就含有聪明智慧之意。所以,人们常常把具有聪明才智、思想深邃和远见卓识的人,称为“哲人”、“先知”等等。

2、哲学的形成与含义

(1)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着两项基本活动,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学们可能比较纳闷:人类要从事的活动很多,比如工人做工、农民种田、科学家搞实验、老师教书、医生治病、学生学习等等,那么为什么说人类的活动仅仅有两项呢?还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事实上,人生在世,不仅要吃喝,而且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不管做什么工作,也无论自觉与否,概括起来无非就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讲的通俗一点就是“想”和“做”,或“看问题”,“办事情”。那么这里的“世界”又是一个怎样的范畴呢?世界既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包括主观世界(人的思想观念、思维等)。有图示表示(副板书)

客观世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世界

主观世界:思维等。

比如像工人做工、农民种田、科学家搞实验就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学生学习就属于认识世界的活动,还有如开展“三个代表”的学习活动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活动等都属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人类在这两项基本活动中,无论自觉与否,都在不断地处理着三方面的关系:一 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因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所以人类要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同时也认识着自己改造着自己;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地要和他人、和社会打交道,所以,人类还要认识他人和社会、“适应”他人和社会、改变他人和社会,同时也认识和改变着自己。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这似乎很难理解,谁能举出例子说明什么叫做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学生试着回答。) 学习中,不断碰到新问题,有时候真的不想干了,有时候失望至极、沮丧透顶,像泄气的皮球,这时候就需要自己战胜自己。

这是处理自己与自己关系的具体表现。不仅如此,人类还在自己的活动中不断地认识着人类自身,比如人的能力、人的需求以及人的作用等,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比如,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总是不断地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的不足,这就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积累经验,从而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水平。总之,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和改造着自己,在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可见,这三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人们在处理这三方面的关系中,积累了许多具体的经验和知识。人类文明史开始以后,渐渐形成了具体科学知识。

(2)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具体科学知识。

这些知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自然界或人与自然界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如物理学、生物学、工程力学、作物栽培学等;另一类是以社会活动和人的思维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如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这些具体科学知识,有两个特点:一是它讲述了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中的问题,如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讲的就是物体机械运动方面的性质和规律,经济学讲的是有关经济活动的性质和规律;二是这些具体科学知识告诉人们应怎样具体地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怎样种植庄稼,怎样制造机器,怎样发展经济,怎样参加政治活动,还告诉人们怎样地使自身获得发展,更加完善,如怎样健身,怎样学习,怎样选择职业,怎样为社会做贡献。图示如下:

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

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活动 (具体经验)

(具体经验)

自然科学(自然规律)

社会科学(社会规律)

具体科学知识

(3)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具体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世界观。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并且连贯起来 ,这就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性质和规律?人与外部世界万事万物的关系是怎样的?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没有可供遵循的根本方法?经过长期的积累,人们在具体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思考和研究,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认识——关于世界观的知识。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可见,世界观知识与具体科学知识不同:具体科学知识讲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揭示的是这一领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及人们怎样具体地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世界观知识思考与研究的则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规律,人与外部世界共同的本质关系,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共同规律。

但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每个人在自己是活动中都会自发地形成世界观,自发形成的世界观知识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看法。只有当世界观知识形成一套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达出来,才形成哲学。所以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5)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世界观不同,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不同,从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世界观也就有了方法论的意义。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方法论不同于方法。方法论强调的是“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而方法是关于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具体门路或程序。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没有离开方法论的世界观,也没有离开世界观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着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但是,值得提出的是,并不是一切哲学都能使人聪明。相反,有的哲学还会把人弄的越来越糊涂。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哲学不仅有错误和正确之分,还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几千年来,哲学思想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这其中出现了很多哲学派别,哲学观点五花八门,如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黑格尔学派等。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他们的优秀遗产,创立的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3、马克思主义哲学。

(1)含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它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许多科学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他认为“哲学是灵魂”,早在1948年,他在英国时就反复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1950年他回国后,他又精读了这些原著和有关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并自觉地把哲学学习成果运用到他的地质研究中去,构建了自己的地质力学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先后找到并开发出了包括大庆油田在内的许多大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我们似乎可以说,没有科学哲学理论的指导,就不会有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没有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就不会有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又如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同志一生也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以图很好地掌握这一伟大认识工具。

但有的同学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其实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都不一定相信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或相信它,但是他们同样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实际上,我们可以说,这些科学家之所以获得成功,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比如,牛顿先生在他的前半生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就因为他尊重客观事实,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才发现了万有引力理论。而到了晚年,因为坚持了错误的唯心论,信奉上帝,从而写出了150万字的宗教神学手稿,并得出“没有神的力量就决不能使行星做围绕太阳的运动”的谬论。

其实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目的就是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用这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再科学的理论,如果束之高阁,或只用于夸夸其谈,那也是毫无意义的。——船夫与哲学家: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流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当船划动以后,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得历史吗?”船夫回答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过了一会儿,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回答说:“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正当哲学家与船夫继续交谈时,一阵飓风将船掀翻,哲学家和船夫都被抛进了河里。这时,船夫喊到:“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不会”。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

不管是懂历史还是懂数学,都是认识世界的表现。但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引用教材毛泽东的话: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中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正确理解党的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助于在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时,得出正确的结论;有助于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指导自己在人生正确的道路上前进;有助于激发想像力、创造力,已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指导搞好学习和工作。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的原则,着重于理解,着重于应用。同时,也请同学们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文科的同学不用说,直接与高考挂钩。理科同学也决不能从高考的实用主义角度而抛弃它。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公民人文素养的提高。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先生说:与自然科学知识可提供给人们生存的本领相比,人文科学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它帮助你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给你做人的道理。通过文科知识的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格,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当今社会,上了大学未必就能保证就业,就业未必就是成功。而完善的人格,教高的人文素质才是保证你成功的必要条件。

刚刚学习哲学,会觉得非常难学,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哲学概念都比较抽象,需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去理解它。

八、课堂总结

认识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具体知识

世界观

哲学

改造世界

人自身思维

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总结和概括,通过接触到的各种现象,逐渐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了各门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概括总结,形成了世界观知识,把世界观知识理论化、系统化,用理论形式表达出来就成了哲学。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知识是哲学的基础),要随具体科学知识的发展而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具体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人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因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理论的指导。

推荐第9篇:4哲学教案

第四课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教学目标】

1.认知:掌握联系的含义与特征,理解人际关系的含义与特征,了解人际关系的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尊重他人,自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3.运用: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

1.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2.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和交互性。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

嫦娥奔月 设问:“嫦娥”成功奔月,我们应该感谢谁?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探月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这些系统与人员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从哲学上讲,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联系。 〈新课讲授〉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幻灯片:联系的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联系是一种关系。例如:师生关系。

其次,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例如:一个人的五脏六腑、骨骼、肌肉、神经等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

最后,联系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我们看到的“嫦娥奔月”。

幻灯片:想一想:“嫦娥奔月”的成功体现了哪些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拓展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2.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存在 教师结合幻灯片进行讲解。

(1)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如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自然界内部、人类社会内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人的认识、人的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世界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事物,但是,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忽视联系的客观性会遭到惩罚,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无论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事物内部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讨论:为什么探月工程一度停滞?面临困境,需要迫切解决什么问题?教师介绍有关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然后得出结论:联系是有条件的。

2 展示幻灯片:试一试,请学生回答。

3.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结合“嫦娥奔月”录像以及前面的讲解、学生的讨论等进行归纳总结: (1)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看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计其一,不及其余。学生在人生成长中不能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人与社会的联系,自我封闭,自我满足。

(2)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要重视个体、局部对整体的意义,又要把个体和局部放到整体的联系中去,在人生的成长中,既重视个体对集体和社会的价值,也要充分看到集体、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3)要把握事物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意区分不同的特点。事物间的联系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已知的联系,也有未知的联系;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的联系等,只有充分把握事物间存在的这些联系,才能努力去发现挖掘,得到启迪,提高能力。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1.人都是生活在人际关系之中的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鲁滨逊漂流记”片段

问题探究:人能不能离开人际关系而生活?然后请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什么是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交互性

展示幻灯片:指出人际关系的特性:客观性、复杂性和交互性

(1)客观性。故事回放“好玉米是这样获得的”,教师解说故事,请学生说出理由和收获。在此基础上,教师从纵向联系的角度讲解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客观必然性。

(2)复杂性。课堂练习。请学生根据幻灯片的提示列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和不同的社会角色。

3 (3)交互性。角色扮演,请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故事:莫斯科街头,大文豪萧伯纳遇到一个苏联小姑娘,两人有一段交谈„„

教师总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心态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那么真实的故事是怎样的,教师说出故事,并给出人生的启迪:身份只是暂时的标记。

教师总结: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决定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交互性。因此,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特性,只有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才会更深刻。

3.社会交往的作用

脑力激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看哪个小组能总结出更多的作用。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巡视、指导。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发言,并进行评比。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小故事“天堂与地狱”来升华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

三、人际和谐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1.人际和谐是中国的宝贵文化传统

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录像片段,指出:“和”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和”即矛盾的协调统一,包括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以和为贵”以及和谐社会主义的内涵。

2.人际和谐及其特征

请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人际和谐的特征。教师展示“人际和谐的特征”幻灯片,并逐一进行讲解。运用图示展示和故事回放,引导学生讨论“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和谐的作用”。

3.人际和谐的作用

教师简单讲解:对个人的成长成才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图片展示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升华主题:正是人际的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战胜各种灾难,迎接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1.走出孤独,主动交往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进入中职的第一天,如何和同学相识并建立友谊的,得到同学和老师的信任和友谊后,内心有何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强调:只有主动地交往,自觉地投身到社会生活中,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才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2.学会与人共处、和谐共事

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如何化解与同学之间或父母之间的矛盾的,鼓励学生换位思考,在彼此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和谐相处。

3.建立美好的友谊

教师利用教参资料进行讲解,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在学校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对待不同的人应采取的交友原则和技巧,学会交友,获得快乐的人生。展示名人名言,进一步强调友谊的作用和获得友谊的方法。

课堂活动:评选“和谐”标兵

在班级中开展评选“和谐”标兵活动,并说明评选依据,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只有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快乐的人生。

〈课堂小结〉

1.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

推荐第10篇:2哲学教案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3.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教学重点】

1.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教学难点】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温习教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案例1:(多媒体展示)歌曲《山不转水在转》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

1 没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蜘蛛吐丝画它自己圆,那太阳掏洞也要织它那条线,再深的巷子也能走出那个天。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

没有流不出的水,没有搬不动的山,没有钻不出的窟隆,没有结不成的缘 那小曲好唱,唱好了那也难,再长的路程也能绕过那道弯,也能绕过那道弯。

提问: “山不转水在转”,这句俗语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 “山”、“水”、“云”、“风”、“心”都在不停地 “转”,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也说明,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

案例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他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道“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提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绝对的(多媒体展示)

案例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提问:“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 学生讨论:(略)

教师: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形象地说明了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案例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水不流动会发臭,木门轴不转就会被虫蛀,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物质世界因为运动而生生不息,人类社会在运动中由落后走向兴盛,由愚昧走向文明。个体在运动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案例3:刻舟求剑

提问:刻舟求剑的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定义 规律是客观的

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案例:“圣神皇帝”的无奈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自称“圣神皇帝”。

民间传说,一日武则天在花园赏雪,忽然有花开的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武则天大悦,下了一道御旨,令园中各花跟腊梅一样为她开放。百花仙子迫于武则天的权势,不敢违抗。只有牡丹仙子坚强不屈,拒不从命。第二天一大早,各处群花大放,真是锦绣乾坤,花花世界。仔细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开。武则天大怒,认为她平时对牡丹最厚,牡丹却如此负恩,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所以天下牡丹,至今惟有洛阳最盛。”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 学生讨论:(略)

教师:自然界是有时有序的,花卉开放也各有其时,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让春、夏、秋、冬各种季节开放的花,同时开放,即使“圣神皇帝” 也是办不到的。因为这样做违背了自然规律。

然而在今天,人们通过科学研究,认识了百花的生长规律,懂得了花开取决于日照、温度,可以创造或破坏花开的条件,提前或延后花开。这并不是人为地改变了它们花开的规律,恰恰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为自己服务,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案例:“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慧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坛经》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慧能和尚到广州法胜寺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这里讲《涅槃经》,和尚们都在寺门内坐着静心听讲。忽然一阵风,把悬挂在佛像前面的幡吹动了,飘过来,飘过去。有两个和尚看见了,议论起来。

一个和尚说:“你看,风在动。”

另一个说:“不对,那不是风在动,而是幡在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慧能听到了,便插嘴说, “那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提问:慧能和尚的话对不对?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脱离了物质的所谓“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

慧能和尚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就是一切,我的心是怎样的,外界事物就是怎样的。由于我的心在动,所以才有风动、幡动。推而广之,整个世界的运动也是由我的心动决定的。慧能和尚离开物质谈运动,把意识当做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风、幡)是运动的主体,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理解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

二、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1.人生行动的含义 什么是人生行动

案例: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提问: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活、聪明的蜜蜂高明之处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人生行动不同于被动、消极地适应外部世界的动物的本能活动。第一,动物基本上是凭本能行动的,而人有自主的意识,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第二,人总是自觉地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的,因此,人类行动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2.制约人生行动的因素 案例:爱因斯坦的“梦想”

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梦都想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就练琴,可是连他的父母都觉得这个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的天赋。

一天,爱因斯坦去请教一位老琴师。琴师说:“孩子,你先给我拉一首曲子吧。”他拉的是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首,简直破绽百出。一曲终了,老琴师沉吟片刻问他:“你为什么特别想拉小提琴呢?”他说:“我想成功,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出众的小提琴家。”老人又问:“那你拉琴快乐吗?”他回答:“我非常快乐。”

老琴师把爱因斯坦带到自家的花园,对他说:“孩子,你现在非常快乐,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对不对?你拉小提琴是为了成功,获得快乐,而现在你已经是这样,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人呢?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可它们同样美丽,比如玫瑰,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虽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但这也就够了。”

5 老琴师的这番话,让爱因斯坦恍然大悟。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再对拉小提琴那么狂热了,只把它当做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20年后,他成了名扬天下的物理学家。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行动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果爱因斯坦不顾自身的先天条件,一味地蛮干,他将一事无成。在行动中,我们不但要有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审慎地判断各种主客观因素,扬长避短,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这样才能一步步踏上成功的快车道。

3.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

案例: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这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

提问:北京奥运会赛场上,最让人感动的瞬间 学生讨论:(略)

教师:奥林匹克精神不仅表示在竞技运动中要不畏强手,敢于斗争,赢取胜利,还鼓励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于平庸,要朝气蓬勃,永远进取,超越自我,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三、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1.不同的行动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案例:“熊猫烧香”

2006年底,一种叫做“熊猫烧香”的计算机病毒在互联网上任意肆虐,掀起了一场“黑色恐怖”。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上百万个人用户、企业局域网用户被感染,损失不可计数。

“熊猫烧香” 在网上的广泛传播,引起了公安机关的重视,“熊猫烧香”的幕后黑手李俊最终被抓获。

李俊交代,“最初我设计病毒只是出于好奇和好玩,后来有网友找我买木马,我看靠这个能赚钱,就„„”李俊不但设计了“熊猫烧香”病毒,还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将该病毒销售给了120余人,从中非法获利10万余元。

6 当李俊被捕的消息传到湖北省娲石技术学校——李俊的母校时,老师们怎么也想不到,破坏学校局域网的病毒“熊猫烧香”,竟然是他们的学生李俊搞的鬼。“李俊很爱学习,尤其是学习计算机,到了痴迷的程度。”李俊的班主任胡毅老师痛心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提问:李俊给了我们哪些教训?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界浩瀚纷繁,生活瞬息万变,在精神与物质、道义与私利、理想与现实、现在与将来的坐标上,如何开展自己的人生行动,是每个有理想的人应该深思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舞台,同时也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遵守法律规范和社会道德,严厉惩罚那些违背社会规律,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我们在行动中要尊重社会规律,遵守法律和道德,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实现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2.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 案例:《我的大学》

高尔基早年丧父,11岁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16岁那年,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没有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高尔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下,他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提问: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大自然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提供生存必须的衣、食、住、行,这些东西是人们通过行动,按照客观规律和自己的需要制造出来的。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科学、文学、艺术等等精神财富。而且,积极的人生行动还为人的全面发展注入活力,使人的体力、智力和意志在行动中得到锻炼和完善。

7 3.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案例:舞蹈“千手观音”

提问:喜欢舞蹈“千手观音”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2005年春节晚会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千手观音”舞蹈为什么这般美丽?失聪的姑娘们听不到乐曲,然而她们用其他感官来感受节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极富韵律感和表现力的动作。可以说,“千手观音”的美源自于他们那纯洁而饱满的精神力量,以及他们用行动演绎出来的精彩人生。

四、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1.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案例1:林肯的一封信 尊敬的先生和夫人:

您还记得30多年前那个圣诞节前夜,那个捡煤屑的小伙子吗?他当时乞求上帝赐予他一双鞋子,但是上帝没有给他鞋子,而是别有用心地送了他一番比黄金还贵重的话和一双袜子。正是这样一双袜子激活了他生命的自信与不屈!这样的帮助比任何同情的施舍都重要,给人一双袜子,让他自己去寻找梦想的鞋子,这是你们的伟大智慧。衷心地感谢你们,善良而智慧的先生和夫人,他拿着你们给的袜子已经找到了对他而言最宝贵的鞋子——他当上了美国的第一位共和党总统。

我就是那个穷小子。

亚伯拉罕〃林肯!

案例2:《为学》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案例3:愚公移山

8 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提问:这三则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略)

教师:成功离不开顽强和坚韧的意志。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2.遵循客观规律,积极行动 案例1: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伽利略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发现了若干物理学定理,更重要的是,他把实验的方法与数学方法、逻辑论证相结合,开创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他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

提问:从伽利略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略)

教师:我们在认识规律的时候要有科学的态度,使用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案例2: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突然塌下来,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2005年,一个由世界226位知名气象学家组成的考察组,公布了一份当今“天”的状况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烟雾,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有几百万吨氟利昂挥发升腾到天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

提问:

9 1.分析“杞人忧天”的错误。

2.“杞人忧天”是“庸人自扰”,今日之忧“天”却不再是无稽之谈,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1.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杞人”对宇宙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正确的认识,他的担忧是多余的、毫无根据的。

2.人类在对自然界加以利用和改造时,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和调节,因而违背了自然规律,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目的:认识人生行动的重要意义,培养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

步骤: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分组写出小品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进行分析;每组进行课堂表演,坚持用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人生行动,反对错误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评价。

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冰棱。企鹅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聪明的企鹅是在将要上岸之时,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一直沉潜到适当的深度,借用水的浮力,迅猛向上,落于陆地之上。企鹅的沉潜是为了蓄势,积聚破水而出的力量,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我们应该如何在逆境中行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0 2.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4.右图是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图,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学习中,我们应该(

)。

A.按照规律办事

B.改变和废除记忆遗忘规律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可 D.创造记忆遗忘规律

5.在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有近千家企业观看,其中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20多家。有的企业老总还当起了“星探”,亲自到赛场抢夺技能“明星”,这与当前的“就业难”形成强烈反差。上述材料表明,劳动者(

)。

①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

11 ②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转变就业观念

③要依法履行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义务

④要积极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网 7.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劳动力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这意味着(

)。

A.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B.企业应不断扩大就业岗位 C.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D.劳动者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8.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

)。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 A.①②

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12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下列选项中,主张积极的人生行动的有(

)。 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实事求是 ④学而不思则罔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

第11篇:哲学第一课教案

生活处处有哲学 六安中学

房国主

各位同学,我们知道人和动物不同。但不同在哪里呢?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为此,我们需要哲学知识。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

《生活中的哲学》这本书将引导我们走入哲学的世界,帮我们褪下哲学的神秘面纱,让我们理解哲学的发展,助我们掌握运用哲学。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哲学是一门遥不可及而又神秘的学科,是一门脱离实际生产应用的学科,孰不知,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充满了哲学的印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哲学家”。

哲学问题并不是世界本身产生出来的问题,而是人产生出来的问题,不过它们并不是哲学家闲极无聊制造出来显示自己智力的东西,其实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事情可能是自明的,在哲学家看来却大有问题,例如“我是谁”的问题。成龙有一部电影叫做《我是谁》,主角因为大脑受到伤害,失去了记忆,结果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看起来我们都知道“我是谁”,然而“我”在哪里呢?“我”究竟是心灵还是身体,抑或是心灵与身体的统一?心灵在成熟,身体也在生长,这是不是说“我”也始终在变化呢?如果“我”是变动不居的,“我”与“我”自己有没有同一性呢?„ „ 只一个“我”就可以问出一大堆问题来。实际上,日常生活中许多看上去不证自明的东西都是经不起追问和推敲的。 (过渡)好了,我们已经发现,虽然我们没有学过哲学,不过在我们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却有意无意(无形)中用到了哲学的观点、方法,体现了哲学的智慧。可见,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板书)

活动:你说,我说,大家说——生活中的哲理。

篮球运动中的“攻”与“守” --矛盾双方对立统一;选择文理科的哲理—从实际出发;韩国的牛肉**导致了内阁集体辞职—联系的观点。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唇亡齿寒。孟母三迁。揠苗助长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板书)(从哲学产生的本原上说的)

同学们都十六七岁了,还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吗?可能大家都忘却了,不过,我们观察那些刚出生的婴儿,他们总是用好奇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可惜他们还不能说话;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口问一些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他们就会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太阳会从山那边落下去呢?为什么会天黑呢?他们会问,爸爸爸爸,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人会死亡啊?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不过,这些问题却触及了哲学方面的东西,我们的哲学就来源于这里。你现在又经常思考什么问题呢?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等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其实,这些疑问包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其负责人对三个应聘者:甲、乙、丙提出了一道实践性的 试题:就是“以10日为限,想办法木梳尽量多的卖给和尚。”10天后,负责人问甲:“卖了多少把?”

答:“1把。”

“怎么卖的?”甲讲述了历尽的辛苦,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无甚效果,还惨被和尚的责骂,好在下山时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甲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了一把。负责人问乙:“卖了多少?”

答:“10把。”

“怎么卖的?” 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他找到了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当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木梳,供善男善女梳理头发。”住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座山有十座庙,于是买了10把木梳。负责人问丙:“卖了多少把?” 答:“1000把。” 负责人惊问:““怎么卖的?”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宝刹,朝圣者络绎不绝。丙对住持说:“凡来进香参香者,都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个字,鼓励其多做善事,便可做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了1000把木梳。

结论:哲学的智慧就在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有一艘船载着三个人,其中一个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另外两个分别是著名的生物学家和数学家。不料在海上发生了意外,为了挽救另外两个人的生命,把损失降到最小,必须把一个人扔下去。那么你应当把谁扔下去呢?答案很简单:把那个最胖的扔下去!

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板书)(从哲学产生的方式上说的) 成语故事--杞人忧天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迸发出哲学的火花。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屈原在楚辞《天问》中,提出了172个问题。内容大约可分为七个大部分:问天文、问地理、问四方奇怪之事、问夏史、问殷商史、问西周史、问春秋与楚国史。

2007年5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仰望星空。我仰望星 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仰望星空的哲学家柏拉图记载:“据说泰勒斯仰起头来观看星象,却不慎跌落井内,一个美丽温顺的色雷斯侍女嘲笑说,他急于知道天上的东西,却忽视了身旁的一切。”(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世界的本原”的思想)

我们仰望苍穹:时间有没有开始?空间有没有尽头?宇宙由何而来?万物从何而生?世间可有鬼神?……

(过渡)哲学就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那么哲学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学哲学有用吗?有什么用?(即我们为什么要学哲学?)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烛光照亮小屋”并回答问题。师: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板书)

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船划动后,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得数学吗?”船夫回答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过了一会,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哲学吗?”船夫回答:“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正当哲学家与船夫继续交谈时,一阵巨浪将船掀翻,哲学家与船夫都被抛进河里。这时,船夫喊:“你会游泳吗?”哲学家答:“不会。”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你的整个生命。”《哲学家与船夫》”哲学寓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但认识世界的目的则在于改造世界。

(1)从哲学的本义上看,哲学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就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板书) 【本义】Philosophy源自希腊的西方学术名词翻译。

Philo(爱) + sophia (智慧)= Philosophy(爱智慧/思考的乐趣)

结论: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哲学都是正确的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原由“爱”和“慧”两个字组成,其意为“爱智慧”。后来,它在世界各国语言文字中得到广泛运用。在古汉语中,“哲”释为“智慧”“聪明”“贤明”等,含有通晓事理之意。“哲”之为“学”,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或学说。 师:“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被传为佳话,那位同学愿意讲一下?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破盛满水的大缸,把小孩救了出来。司马光的这种救人的方法好吗?为什么他能够想到用这种方法救人?有人说,司马光把水缸打坏造成了损失,方法不好。你怎么评价这件事情?司马光想到这种方法,主要是其有正确、创造性的思维,智慧的头脑;其实,对待损失应该有一个标准,司马光能够正确对待“得与失”,舍小利(破缸)而获大利(救人)。这使我们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了前行的明灯。

(2)从功能上看,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板书)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和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 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旅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作为世界观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

古今智慧。

一个刚退休的老人回到老家 ,在小城买了一座房住下来 , 想在那儿安静些写点回忆录。开始的几个星期 ,一切都很好。但有一天 , 三个男孩子放学后开始来这里玩 ,他们把垃圾桶踢来踢去 ,玩得很开心。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 ,于是出去跟年轻人谈判。他说 :“ 我很喜欢你们踢桶玩 ,如果你们每天来玩 , 我给你们三人每天每人一块钱。 ” 三个小青年很高兴 ,更起劲表演它们的 足下功。

过了三天 ,老人忧愁地说 : \" 通货膨胀使我的收入减了一半 , 明天起 ,我只给你们 5 毛钱。 \" 小青年们很不开心 , 但还是答应。每天放学后 ,继续去进行表演。一个星期后 ,老人愁眉苦脸地对他们说 :\" 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汇款 ,对不起 ,每天只能给两毛了。 \" \" 两毛钱 ?\" 一个小青年脸色发青 ,\" 我们才不会为了区区两毛钱而浪费宝贵时间为你表演呢 ,不干了 \" 。从此以后 ,老人又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3)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旅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和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旅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哲学的产生和作用,我们懂得了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总之,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完)

2010年12月24日

第12篇:9哲学教案

第九课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1)科学思维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2)不断创新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科学思维、开拓创新。 3.运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创新。 【教学重点】

1.辩证思维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分组结合教材所给材料——“被斥责的勤奋”排练小品。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启发思考)

学生表演小品:“被斥责的勤奋”(教师对参加表演的学生加分,计入平时成绩。) 教师:为什么“勤奋”被斥责? 学生:讨论(略)。

教师:“被斥责的勤奋”故事中的导师是在强调思考和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一、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板书)

教师: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教材中“事例一”蔡伦如何解决造纸的难题?“事例二”那位发明工人是怎样在“无用”中想到了“有

1 用”, 发明了“吸水纸巾”的?

学生:讨论(略)。

教师:蔡伦解决造纸的难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了思维创新;那位发明“吸水纸巾”的工人,在“无用”中想到了“有用”,全面地看问题,运用了辩证思维。上述两则事例,都体现了科学思维方法在造纸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1.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板书)

教师: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什么指导作用? 学生: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达到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板书)

(1)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教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的思维能够更加自觉地走向科学的思维。

(2)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教师: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辩证思维的逻辑工具,是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第93页中提到的“太冲穴”的发现运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

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

教师: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只看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当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教师:辩证思维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揭示概念的辩证发展、矛盾运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等方法。其中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是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所共有的方法,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则是辩证思维所特有的方法。

2 (多媒体展示)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做出了重大贡献。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的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伦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90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知“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教师:华佗是受到什么启发编出了“五禽戏”的?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略)。

(3)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地运用形式逻辑。 教师:人们认识事物、表达思想,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在思维的过程中要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和推理合乎规则,不可自相矛盾、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教材中提到的“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的错误在于什么?

学生: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古代寓言中的“自相矛盾”,是逻辑矛盾,指思维中出现的一种错误,说明对同一事物或对象不能同时作出既肯定又否定的逻辑判断。

(4)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思维创新。

二、科学思维方法与人生发展能力(板书)

1.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能帮助我们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板书)

(多媒体展示)

没问题

3

一个秃头的男人坐在理发店里。发型师问:“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那个人解释说:“我本来想去做头皮移植,但实在太痛了,如果你能够让我的头发看起来像你的一样,而且没有任何痛苦,我将付你5000美元。”“没问题。”发型师说。然后他很快将自己剃了个光头。

在思维过程中,需要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人的认识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认识成果往往出其不意。这个小幽默中的发型师面对秃头的顾客提出的苛刻要求,他不是按照常规在顾客身上做文章,而是从自己身上做文章,赢了顾客。

教师:故事中发型师思维的高明之处在哪里?谈谈如何用科学思维解决人生中的疑难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科学的思维方法如何能帮助我们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用辩证的思维指导人生,就能更深刻地洞察人生、认识人生,就能减少人生的迷误;就能有助于我们汲取前人思维方法之精华,少走弯路,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做聪颖智慧的人,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人。

教师:同学们根据教材所给内容,结合自身实际,讨论:有的同学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时,看不到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和集体的学习氛围,把个人的努力绝对化,就会得出自己“聪明过人”、“智力超常”的错误结论,导致骄傲自满、故步自封……

学生:讨论(略)。

教师: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人类从无数次实践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人生发展需要不断通过实践和学习提高能力,既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也要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在学习和实践中加强科学思维训练。(板书) (多媒体展示) 发散思维训练 1.请列出30种杯子的用途。

2.请列出10种导致交通堵塞的原因? 3.请列出5种可以替代现行高考制度的办法。

(多媒体展示)有个装满水的杯子,请你在不倾倒也不打碎杯子的情况下,取出杯 4 中全部的水。

提示:如将一只口渴的动物放入杯子里,让它把水喝干。

教师: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三、现代青年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板书)

(多媒体展示)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杨振宁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板书)

(多媒体展示)

创新是推动历史向前的动力

在人类历史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哲学家的新思想帮助了弱小的雅典进入了世界最初的民主政治。

我国东汉时代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法,打破了贵族阶层对知识的垄断,使普通劳动者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对中华文明甚至整个世界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牛顿等科学家的卓越发现,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凯恩斯创立的经济理论改变了美国社会,影响了整个世界。

比尔〃盖茨等人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富翁,并将人类带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多媒体展示)

科技发明到工业应用的周期缩短

18世纪20年代发明摄像机,112年后才成为工业产品;

19世纪60年代发明无线电,花了35年时间到20世纪初才付诸使用; 19世纪末发明的 X光机经过18年才开始得到应用; 20世纪发明的电视只经过12年就应用了; 原子弹从设计到应用只有6年;

5 晶体管的发明到工业生产只有3年时间; 激光器从发明到应用只有不到1年的时间。

教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创造性思维是现代新思维的主要特征,科学思维就是创新思维。(板书) 教师:创新是时代的潮流,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学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是现代思维的主要特征,科学思维就是创新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一是独立性。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于打破陈旧,立足于独立思考。 二是求异性。其思维主体具有求新求异的心理,善于发现和把握改变现状的契机和机遇,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是新颖性。创造的本质就在“新”中,发现新现象、创建新理论、形成新观念、发明新技术都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多媒体展示)

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1.它是人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它可以不断地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推进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

2.它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艺创造和其他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3.它为实践开辟新的局面。

(多媒体展示)

几种创新思维的方法

6 1.扩散思维

扩散思维就是思维从某一点出发,向外任意扩散,无一定方向、无一定范围,提出更多的创造性新设想、新方法、新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扩散思维能够使思维张开翅膀,冲破一切禁锢。扩散思维是应用已有的知识和记忆,加入想象,使人们的思路更加开阔,产生许多不同的,甚至是“荒诞离奇”的答案。扩散思维可从事物的形态、材料、功能、方法、结构、组合、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扩散。

2.立体思维

立体思维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要跳出点、线、面的限制,从上下、左右、前后等,从四面八方进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南方一些省市的农村在水稻田里养鱼、田埂上种桑,桑叶养蚕,等等。

3.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去探求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俗称倒过来想一想、试一试或者是反其道而行之。这种从反面去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易引起新的思索,往往会产生超常的构思、不同凡响的新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比如 ,除尘器,原设计是吹气的办法,把灰尘吹到一旁,这种设计失败了。反过来想,不用吹,改用吸的方法又怎样呢,试验证明,吸的方法成功了,便产生了吸尘器。

4.转换思维

转换思维是以多路思维代替单路思维,这种办法不行,就改用别的办法思考解决问题。转换思维有方法转换、目标转换、元素转换等。古代曹冲称象就是应用了元素转移法来思维的,用石头代替大象,元素发生了变化。

5.换位思维

换位思维是指行为主体跳出自我站在对象人或他人的位臵上进行多维思考、交流感情、产生共鸣的一种思维方式。

(多媒体展示)

创造性思维的要求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求人们克服固守书本、墨守成规的旧思想,树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意识。

3.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实质。(板书)

7 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实质是什么?

学生: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教材中提到的某高职园艺专业毕业的小赵是怎样“为公司赢得了丰厚利润并被提拔为科研部主任”的?对中职生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略)。

教师: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创新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层出不穷,需要当代青年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创新能力对当代青年成长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略)

4.创新能力对当代青年成长的作用。(板书)

学生: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能缺少创新能力。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他未来的发展前途。

教师:2007年2月27日,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河南农民李官奇、一汽大众汽车公司工人技师王洪军和宝钢炼铁厂工人技师韩明明,一同登上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在我国尚属首次。二名工人、一名农民首次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这一喜讯,向我们中职生传递了什么信息?

学生:从三名获奖者首次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这一喜讯中,不仅说明学习比学历重要,而且也证明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才能求得创新,取得成绩。

(多媒体展示)

注意培养创新的素质 1.制订终生学习、创造的计划。

2.开发大脑的潜能,增强独立获取知识的综合能力,提高认识速度和速率,缩短认识周期,使自己尽快学有所成,进入创造领域。

3.选用最优学习方法,应用现代化工具,跟上前沿知识的发展。4.不断创新学习方法,更新调整知识结构,与时俱进。

教师:人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学习、训练产生和提高的,提高创

8 新能力需要科学思维。要创新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四、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板书)

教师:思维创新的内涵是什么? 1.思维创新的内涵。(板书)

学生:科学思维所说的思维创新,特指人们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教师:根据教材所给材料,讨论该企业家如何运用发散思维中的“希望点列举法”,大胆进行思维创新的?

学生:讨论(略)。

(多媒体展示)

碰倒纺车的启示

“珍妮纺织机”的发明者詹姆斯〃哈格里沃斯(英国发明家)是一个普通工人。他既能织布,又会做木工。妻子珍妮是一个善良勤勉的纺织能手,她起早贪黑,一天忙到晚,可纺纱总是不多。哈格里沃斯每次看到妻子既紧张又劳累的样子,总想把这老掉牙的纺车改进一下。

一天,他无意中把家里的纺车碰翻了,他看到原来水平放臵的纺车锤变成了垂直竖立,仍在不停地转动。这一偶然事件,使他得到启示:既然纺锤竖立时仍能转动,要是并排使用几个竖立的纺锤,不就可以同时纺出好几根纱了吗?他说干就干,终于试制成装有8个纺锤的新式纺织机,并给它命名为“珍妮纺织机”。这项发明比旧纺织机提高了效率几十倍,被恩格斯称为“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教师:“珍妮纺织机”的发明,启示我们如何增强创新能力? 学生:讨论(略)。

教师: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要充分发挥想象,巧妙捕捉灵感,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求真务实精神为向

9 导。

1.提高创新能力,要学会把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结合起来。(板书)

(多媒体展示)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思维。聚合性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一般说来,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阶段,要依赖发散思维,而在选择假设时,要依赖聚合思维。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来看,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辩证统一的。

教师:人们经常把创新想象得很高深、很神秘、很复杂,并因此阻碍了自己的创新。其实创新,甚至是伟大的创新,它的思路有时也往往是很简单的,这就需要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的地思考,要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结合教材所给“把电梯装在楼外”事例,想想自己身边有哪些创新之举?

(多媒体展示)

12 种创造发明技法

1.加一加;2.减一减;3.扩一扩;4.缩一缩;5.变一变;6.改一改; 7.联一联;8.代一代;9.搬一搬;10.反一反;11.定一定;12.学一学

(多媒体展示)

加一加

*把橡胶和高压气体合在一起,构成了橡胶轮胎; *把二氧化碳加在甜水里,成了汽水型饮料;

*索尼公司把耳机和收音机结合起来,制造出了随身听; *洗发香波与护发素相结合,构成了二合一的护发新产品; (多媒体展示)

减一减 *无人驾驶的飞机、坦克; *真空法保存食物; *小型西瓜,小型西红柿;

10 *让害虫失去生育能力; *超短裙、比基尼的问世;

*去脂肪牛奶,无痛分娩,无籽瓜;

(多媒体展示)

创新7步骤

1.大胆想象;2.界定你要解决的问题;3.寻找可能解决的途径;4.沿每一条可能的途径收集材料信息;5.对不同方法重新进行组合;6.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辛劳,灵感可能来;7.对新的思想进行补充和修正。

3.中职生应如何培养创新精神?(板书)

(1) 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重视实干、重视实践是科学创新的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通过这种日常的自我训练,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和大脑灵活性。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结合教材第101页中“李官奇的大豆蛋白质改性纤维研制成功”的事例说明创新是在实践中实现的。

学生:讨论(略)。

教师:要相信“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要敢于去做别人没想过、没做过或者做过却没成功的事。要以科学精神面对失败,认真找出失败的原因并探索新的道路,使失败变为成功的阶梯和创造的源泉。

(2) 培养自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教师:结合教材所给材料,讨论王洪军创新的事迹对同学们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略)。

教师:创新要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

(3) 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如何敢于质疑?

11 学生:首先,要敢于对一些保守的习惯和传统产生怀疑。

其次,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书本知识、迷信权威。 最后,要敢于和善于提出各种问题。

教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我们要养成质疑的习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认真学习和思考的同时又持一种科学质疑或批判的精神,敢于走自己的路。 【本课小结】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正确地运用形式逻辑,不断进行思维创新。在学习和实践中加强科学思维训练。运用科学思维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板书提纲〉

一、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1.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1)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2)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3)要求我们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地运用形式逻辑。 (4)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思维创新。

二、科学思维方法与人生发展能力

1.科学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能帮助我们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2.在学习和实践中加强科学思维训练。

三、现代青年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12 2.创造性思维是现代新思维的主要特征,科学思维就是创新思维。 3.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实质。 4.创新能力对当代青年成长的作用。

四、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思维创新的内涵。

2.提高创新能力,要学会把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结合起来。 3.中职生应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1) 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2) 培养自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3) 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第13篇:朱熹哲学概论教案

朱熹哲学教案

一、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

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向李侗求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关系紧张,朱熹上奏孝宗,提了三项建议:

(一)讲求格物致知之学;

(二)罢黜和议;

(三)任用贤能。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 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朱熹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181年8月浙东饥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后因得罪王淮,其指使人上书抨击理学,斥为“伪学”,朱熹被解职加乡。解职后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得儒家思想更进一步成为全面地控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管理赣州(今赣县)、江州(今九江)一带地方的司法、刑狱、监察、农事等方面的事务。几年后受宰相赵汝愚推荐,当上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即皇帝的顾问和教师。刚即位不久的宁宗全面肯定了理学,称朱为“儒宗”,这反映了苟安江南的南宋企图以理学加强内部团结的希望。朱熹为宁宗进讲《大学》,每逢双日早晚进讲,但他借此机会对朝政多有批评,终于使宁宗不满,加以干预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

庆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赵汝愚受韩侂胄排挤被罢相位,韩势盛极一时。韩因朱熹曾参与赵汝愚攻击自己的活动,于是发动了一场抨击“理学”的运动。庆元二年叶翥上书,要求把道学家的书“除毁”,科举取士,凡涉程朱义理不取。监察御史沈继祖指控朱熹十罪,请斩。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时理学威风扫地,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宁宗一改旧态,下诏命凡荐举为官,一律不取“伪学”之士。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终于在家里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

二、朱熹哲学主要观点

一、“理在气先”的本体论

朱熹把“理”作为宇宙的最高存在,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朱子文集》卷七十)“末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此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物,无该载了。”(《朱子语类》卷一) 朱熹和二程一样,认为“理”是形而上之道,“气”是形而下之器。“理”是生物之“本”,取物之所以形成的道理,也就是物之本质(“性”);“气”是生物之“具”,即形成物的材料。朱熹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乃至人类的产生,都是“理”和“气”、“性”和“形”的统一。但是,他同时强调一者的区别,指出“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理”是所以为是器者,不会造作,而“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

朱熹对“理”作了具体分析,他在们‘学或问》中规定了“理”这一范畴的涵义:“至于天下之物,则必各有其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既有是物,则其所以为是物者,莫不各有其当然之则而自不容已,是皆得于天之所赋,而非人之所能为也。”“理”有三层意思:一是物之“所以然之故”或物之“所以为是物者”一是物之“所当然之则”三是物之必然即“自不容已”者。朱熹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当然之则”(即人的有目的的行动应当遵循的准则、规范,首先是道德准则),而人的活动的准则也应有客观必然性,“理”作为“所以然之故”既是动力因,又是目的因。“当然”、“所以然”、“必然”三者,在朱熹那里是统一存在于人的活动和自然界之中的。朱熹反复讲“不容已”、“不可易”,说事物的“理”,“皆得于天之所赋,而非人之所能为”,这在强调“理”的客观必然性。

“理”作为宇宙的最高本体,一是指儒家的伦理道德。朱熹说:“五常是理”。(《朱子语类》卷九十四)“理便是仁义礼智”。(《朱子语类》卷三)另也指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他说:“凡事固有所当然而不容已者,然又当求其所以然者何故,其所以然者,理也。”(《朱子语类》卷十八)这里,朱熹不仅把儒家的伦理道德夸大成宇宙的最高本体,而且把要求人们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这种“当然之则”与客观事物的“必然之理”合为一体,都当成“理”,实际上是把儒家道德规范也当成了一种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必然之理”。 “理”与“气”的关系如何?朱熹认为,就具体事物来说,“理”与“气”不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朱子语类》卷十八)然而,归根结蒂,他认为:“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同上)“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卞”。(《答王子合》)理气浑沌不可分,不可说先后,如果一定要推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朱子语类》卷十八)就“理”和天地的关系来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同上)就“理”和各种事物的关系来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朱熹这种“理在气先”的观点,属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二、“理一分殊”与“物无无对”的思想

朱熹说:“一气五行,天之所以赋授万物而生之者也,自其末以缘本,则五行之异本二气之实,二气之实又本一理之极,是合万物而言之,为一太极而已也。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而小人之物莫不各有一定之分也。” (《通书解·理性命章》)这所谓的“本”是指“理一”,即“太极”;所谓的“末”是指“分殊”,即“阴阳”、“五行”、“万物”、“万理”。朱熹以为,“自其末以缘本”则万物归结为五行,阴阳,最后归结为太极,即是万理归于一理。“自其本而之末”,则万物分有太极以为体,即是一理摄万理。朱熹认为“太极”与“万理”的关系是,太极包含万理,万理分别完整地体现太极,用程颐的话说,就叫做“理一分殊”。

应该要注意的是,“分之以为体”,并不是说万物在太极里而各取一部分,把太极分割了,而是说万物各有一定之分而又同具有太极的整体,所以说“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朱子语类》卷十八)“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卷九十八)朱熹还借用佛教“月印万川”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各自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这样的“理一分殊”显然不是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朱熹在阐释张载《西铬》的“明理一而分殊”时,提出了“物无无对”的学说,这是朱熹“天理”观的又一基本内容。朱熹以前,王安石讲“耦之中有耦”,张载讲“一故神,两故化”,程顾讲“无独必有对”,朱熹吸取了这些人的思想,其特色是人讲“对”字。

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

朱熹认为人的存在由“理”和“气”两个方而构成,“理”使人具有仁义礼智、孝弟忠信的本质,“气”使人具有知觉、运动和生命的一切自然属性。由此,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指人得自于“天理”的本性。他说:“末有形气,浑然天理,未有降付,故只谓之理;已有形气,是理降而在人,具形气之中,方谓之性。”(《朱子语类》卷九十四)朱熹认为“天命之理”是人的本性,而“天命之理”的内容是仁义道德,是纯粹至善的,因此朱熹认为人性为善。“气质之性”是理与气相结合而形成的人的另一种本性,实际上是指来自人自身的自然本性。由于“气质之性”不是“天理”的本性,它往往蒙蔽“天命之性”,所以朱熹要求人们克服“气享所拘”,他说:“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大学章句》)所以,朱熹把人得之于“天理”的那种形而上的东西作为人的本质,而人自身的“气质之性”则成了需要依照这种形而上的本质来克服、改造的对象。

这里朱熹继承了一程的“性即理”的观点,认为“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孟子·告子上》)同时,朱熹又采用了张载的思想,也将人性分而为一:即“天命之性”(亦称“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但两人的理解有区别。张载的“天地之性”是指物质性的气的根本的本性,朱熹则认为“天地之性”就是“理”,或者说,是从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得来的。

在人的思想意识上,朱熹区分了“道心”与“人心”。他说:“心一也,方寸之间,人欲交杂,则谓之人心;纯然天理,则谓之道心。”(《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八) “道心”与“人心”的区别在于:“知觉从耳日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朱子语类》卷七十八)朱熹认为“道心”和“人心”是人人都有的。他说:“道心,是义理上发出来底”“虽小人不能无道心,如恻隐之心是”。“人心,是人身发出来底,虽圣人不能无人心,如饥食渴饮之类。”(《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八)在朱熹看来,虽然“人心不全是人欲”, (《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八)但不从义理出发的人心便是“人欲”,由于“人心”从人本身出发,倾向人的“利害情欲之私”,人欲横流是十分危险的。而“道心”看到的是“道理之公”,纯粹至善。因此,朱熹卞张“道心”卞宰“人心”,要求“使人心听命于道心,不被人心胜了”。(《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由于“人心”是指基于人自身并以满足人自身为日的思想意识,“道心”指来自“天理”的形而上的道德意识,朱熹主张“道心”战胜“人心”“道心”主宰“人心”,实际上是要求超越自身,以道德纲常作为思想的出发点和行动标准,使自己完全归入至高无上的道德纲常。

四、“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格物致知”的学说。他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而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人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人用无不明矣。(《大学章句·补格物传》)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肯定人的心或精神里有天赋的知识,有“明德”、“天理”,这是认识的出发点。朱熹认为,人心如一而镜子,它之所以昏暗,是由于气享所拘,为“人欲”所蔽。人的认识活动无非就是唤醒心中的“天理”,把“人欲”去掉,也就是把心灵这而宝镜擦拭干净,使它重新明亮起来,所以认识的最后完成就是“复其初”。

第二,“致知在格物”,这是回答怎样唤醒“天理”的问题。按照朱熹的解释,“致知”,是推及吾心之知而无不尽,“格物”,是穷至事物之理而无不到;“致知”是由内向外,“格物”是由外向内,_者是合一的,因为内外一理,物我一理。格物虽是求事物之理,但事物之理即我心中之理,求事物之理,是为了明我心中之理;致知虽是致吾心中之知,但吾心中之知不能无蔽,只有格物中才能推致。

第三,朱熹提出了“豁然贯通”说,认为通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积累过程,就会忽然觉悟到最根本的“理”,即人们心中的“天理”。何以能够出现“豁然贯通”的境界呢?这是因为“一心具万理”,“人人有一太极”。即是说,人人心中既包摄万理,又具有“理”全体。借助于格物的启发作用,“心”能够一下子把握它自身固有的理的全体,即把握了绝对真理。于是“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人用无不明”,也就是成了圣人。“豁然贯通”与“顿悟成佛”,两者相较,极其相似。

在知行关系上,朱熹认为,“知行常相须,如日无足不行,足无日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又说:“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之中以论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朱子语类》卷四)朱熹继承了程颐“知先于行”的观点。朱熹的知行是在“穷理”与“涵养”的关系中讲的,所以朱熹所讲的“知”并不完全是指科学的知识,而是指体认或唤醒心中的“天理”他所谓的“行”,也不全是指科学意义上的实践,而是指封建道德的践履、修养。在讲到“穷理”与“涵养”的关系时,朱熹说:“涵养中自有穷理工夫,穷其所养之理;穷理中自有涵养工夫,养其所穷之理。”(《朱子语类》卷九)“穷理”是“知”,“涵养”是“行”,一者是“常相须”,即交互作用的。朱熹认为“知”与“知”一者不可偏废,主张知行统一,特别是指出“行”的重要,这是有合理因素的。但是,他断定知先行后“无可疑”,实质上是把“知”与“行”割裂开来。

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朱熹说:“若其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必其表里精粗无所不尽,而又益推其类以通之,至于一日脱然而贯通焉,则于天下之物皆有以穷其义理精微之所极,而吾之聪明睿智亦皆有以极其心之本体而无不尽矣”。(《大学或问》)朱熹方法论包括几个基本环节:

第一,由博反约,在博学的基础上获得规律性知识。朱熹强调博学多闻,是因为他看到形而上的“理”(道)内在于事物之中,“形而下之器中,便各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朱子语类》卷六十一)朱熹要求在“博”的基础上做到“约”。他说:“学之博未若知之要;知之要未若行之实。”“开阔中又著细密,宽缓中又著谨严”。(《大学或问》)这里所说的“要”、“细密”、“谨严”,都是一个意思,即要认识事物的本质,抓住学说的要旨。朱熹讲的“博”与“约”的关系,虽不完全是讲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但多少接触到这个原理。

第二,“严密理会,铣分毫析”。《中庸》里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发挥了这一思想,认为“学之博然后有以备事物之理,故参伍之以得所疑而有问。问之审然后有以尽师友之情,故能反复之发其端而可思。思之谨则精而不杂,故能自有所得而可以施其辨。辨之明则断而不差,故能无所疑惑而可以见于行。行之笃有则凡所学问思辨而得之者,又皆必践其实而不为空言矣。”(《中庸或问》)朱熹的分析方法强调:一是在博学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参伍之”)从而提出疑问:一是对疑问进行反复讨论以促进思辨;三是通过思辨解决了疑难,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见之于行动。 第三,“推类以通之”。在朱熹看来,只要善于把握“类”的本质,并拿它作样子,就可以进行类推。人们运用这个方法,可以认识新事物,发现新原理。而朱熹的“类推”,又有演绎与归纳、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意思。一方而要看到“众物比类之同”,即一般道理相同;另一方而又要看到“一物性情之异”,即注意到各自的特点。所以,朱熹的“类推”超出了形式逻辑的范畴,带有辩证思维的因素。

五、朱熹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朱熹的哲学思想,远承孔孟,吞吐诸儒,并吸收佛老哲理方法,形成儒家思想的成熟理论形态。朱熹去世后,从南宋理宗开始,程朱理学的地位逐步上升,至元代而下逮明清,朱熹学说实际上成为地卞阶级的国家学说,《四书集注》朱子经注成了太学与府县官学的法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朱熹的学说虽以庞大精密而使儒学臻于成熟,但作为一种封建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之成熟同时就意味着僵化与腐朽,顶峰即是衰落之始。朱熹思想的地位与作用亦复如此。封闭的逻辑体系已与生动活泼的思维方法及辩证法成分发生了尖锐矛盾,成了阻碍思维进一步发展的僵死外壳。特别是天理人欲的绝对对立,存理灭欲的修养目标,“饿死事极小,失事极大”的强烈观念,“天不生仲尼,万占民如夜”的蒙昧主义,三纲五常终变不得的伦理教条,已变成扼杀人性、阻碍历史发展的枷锁。如何历史地对待传统儒学,科学地继承改造这一文化历史遗产而又不沉溺其中,以至于阻塞中国文化从古代步入近现代之门,这实在是一个极有意义而又复杂的重大问题。

第14篇:哲学与人生教案

教学课题:实现理想要有坚强意志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做人要有理想和人生目标,而理想信念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2.拥有坚强的意志能帮助我们实现个人的奋斗目标

3.通过本课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意志、坚定学生的信念,帮助其实现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现理想要有坚强的意志

难点: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要有意志坚强迎难而上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观察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平时学校的地震演练学生们的不重视和现实中地震的残酷做对比。 新课讲授

1、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案例:虞锦华她被救援队发现时脸上都是烂泥,被困了六天六夜150多小时,身体极度脱水,根据情况需要现场立刻做截肢手术,她非常兴奋地问,“是医生吗”,然后不停地说话。这场废墟深处的手术,被称为“映秀最惊心动魄的手术”,她能活下来,是“生命的奇迹”。 总结:她靠坚强的意志等到了救援,她的理想就是活着

2、理想、信念与意志的关系

案例:浩瀚的沙漠中,一支探险队在艰难地跋涉。头顶骄阳似火,探险队员们口干舌燥,挥汗如雨。最糟糕的是,他们没有水了。个个像塌了架,丢了魂,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队长。这可怎么办?队长从腰间取出一个水壶,两手举起来,用力摇晃,惊喜地喊到:‘’我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沉甸甸的水壶从队员们的手中依次传递,原来那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一定要走出沙漠的信念支撑他们跌跌撞撞,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看着水壶,他们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增添了力量。终于,他们死里逃生,走出了茫茫无垠的沙漠,大家喜极而泣之时, 久久凝望着那个给了他们信念支撑的水壶。

队长小心翼翼地拧开水壶,缓缓流出的却是一路、缕缕沙子。他诚挚的说:“只 要心里有坚定的信念,干枯的沙子有时也可以变成清冽的泉水。” 理想、信念与意志的关系?

a.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 b.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c.实现理想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是实现理想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d.增强意志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证 案例:李时珍历经31年编著了《本草纲目》 居里夫人从几十吨矿石中提取了几克镭,

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是坚定人生目标的保障,是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必要条件

3、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

案例:一位著名的体操教练到一所业余体校去选拔队员,他觉得那里的孩子身体 条件都很好,在技术上也各有特长,实在不分上下。于是,这位教练二话没说, 当即要求孩子们排成一排,靠墙倒立,而他却走到几十米之外跟别人聊天去了。 时间就这样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了......该教练的“招数”对我们磨炼意志有什么启示?

讲一讲发生在你身边通过自己强大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案例 学习目标、班级目标:大学

播放13级学姐们的视频鼓励和激励学生士气 课堂小结

在实现理想的道理上要永不懈怠,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目标。

第15篇:哲学限时训练教案

1.下面漫画表明 ( )。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B.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客观事物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D.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以“心死亡”判定死亡的标准将被“脑死亡”取代。实践证明“心死亡”的标准存在诸多弊端,而“脑死亡”标准是一种更新的 理念,且已经有了首次的实践。“脑死亡”标准代替“心死亡”体现了( )。 A.新事物与旧事物是根本不同的 B.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

C.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变化

3.医学研究表明,长期让闹钟来叫醒处于深度睡眠的人,会导致人的记忆认知功能减退,还会增加高血压和心脏病患病的风险。这说明( )。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量变是渐进的显著的变化 C.量变中包含质变

D.量的变化必然引起质的变化

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腐败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做好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发展 ③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这一论断表明( )

A.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工作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为了落实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全国各级公安局长每年都要开门接访,集中处理群众信访问题。这是因为( )

- 1

13. “打蛇打七寸”,“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一说法主要体现的哲理是(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B.要善于统筹兼顾,把握主流

C.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14.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我国部分城镇遭沙尘暴袭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③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

④要承认和尊重自然的客观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广东省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对此,广东省提出建立“绿色广东”,将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率先建成总长约1 690公里的绿道网,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宜居城乡的战略高度,从推动珠三角生态保护、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全局角度,吹响了将绿道网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标志性工程的号角,这必将对广东全省新一轮科学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20分)

2.国务院批准成都和重庆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党和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

中央设立改革试验区,其目的在于为成都、重庆两地提供一个“创新机制和体制”的平台,为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缩小以至消除城乡差距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遍性的发展道路。国家发改委要求成渝两市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成渝两市选择所辖的部分城市进行改革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在面上推广。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中央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10分)

(2)运用哲学知识,说明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以及推进这一战略先在“点”上试验,然后再到“面”上推广的依据。(10分)

- 3

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有其整体和部分,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当城市、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应该拿出更多力量解决“三农”问题,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只有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优目标。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联结,在不同场合又可以相互转化。“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大量的具体事实概括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在推进这一战略时,先行试点就是注重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点上取得了成功经验,再在“面”上推广,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提高。因此,“试点”即“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通过试“点”,可以检验“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是否正确,再在“面”上推广,可以少走弯路,以保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健康推进。

- 5 -

第16篇:哲学基本问题公开课教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优质课教学设计

2016-02-15 14:21 835次

共1课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高中思想政治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2)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3)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化抽象为具体。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课前探究

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关于哲学派别的故事。

2、课前预习自主探究(立足基础,课文导读) (1)唯物主义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唯心主义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

八、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请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生:(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几个方面? 生:(回答略)

师:根据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第一个方面可以划分为哪两个哲学派别? 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师:到底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一)唯物主义

问题探究一:P12(通过该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得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优缺点) (1) 材料所反映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 的? 如果是唯物主义,属于何种形态的唯物主义? (2)①材料一的观点认为谁是世界的本原? 在当时提出观点的时候,有没有科学依据? ②金木水火土等同于物质吗? 问题探究二:

材料一:伽森狄和霍尔巴赫是

17、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关于物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都是不变的。 材料二: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认为:在人的世界里面,就是在社会中,由于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所以可以自由决定一些事情,因此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主观。那么他们就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人主观意愿选择的产物

(1)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 的? 如果是唯物主义,属于何种形态的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都是不变的。但是他们就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人主观意愿选择的产物。请问:

上述观点有哪些合理性和局限性?(通过本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结合课本的基础上,推出近代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

(二)唯心主义 问题探究三:

王阳明的《传习录》记载:

先生游南镇, 一友指山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关? ”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顔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问题1:王阳明认为“心”与“花”是什么关系?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观点是属于什么观点? 问题2:你如何评价王阳明的观点

(通过本问题的探究,概括出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板书:

1、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问题探究四: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 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节选自《上帝创世说》

问题1:《上帝创世说》认为上帝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 问题2: 把上帝看作天地万物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通过本问题的探究,概括出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分歧:

根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谁是本原 谁是派生

谁决定谁

(四)哲学的基本派别:

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划分的,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只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五)课堂总结

九、作业布置:

(一)、选择题

1.唯心主义的两中基本形式(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辨证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3.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观念”的影 C世界统一于精神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4.“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种观点属于( ) A历史唯心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辨证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据此回答5—7题。 5.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 A机械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辨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6.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被列宁评价为“对辨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一评价说明,赫拉克利特( )

A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辨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

B把唯物论和认识论科学地统一起来 C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D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辨证,因而是科学的

7.“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 A唯物主义命题 B唯心主义命题 C悲观主义命题 D教条主义命题

8.在农业调整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不研究市场,不懂行情,胸无良策,拍脑袋决策,给工作带来很大损失,上述材料中的“拍脑袋决策”属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D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错误观点

(二)、主观题

材料一:王阳明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极凶灾祥?

材料二:乔治·贝克莱指出:“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感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他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

(1)王阳明的观点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贝克莱观点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

十、板书设计: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什么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十

一、教学反思:

1、这节课总体上来说还可以,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总结和归纳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区别,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2、这节课的内容比较难,尤其是涉及到古文部分,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是一筹莫展。在上课之前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所以上课时放手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遇到很大的困难,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学生对古文知识的不理解,说明课前预习没有做好,老师没有培养学生预习新课的好习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内容。

这一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让学生从中感受什么是哲学。围绕着这个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目:第一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化抽象为具体。

三、设计思想

教师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由学生围绕情境和探究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开展合作探究,启迪思维,联系实际,完成教学目标。在情境的选择过程中,注意使用教材现有的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以及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言论,采用学生喜爱的漫画、flash等形式来呈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更具体、生动、形象,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寓教于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运用: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论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六、教学过程

第17篇:哲学与人生教案

《哲学与人生》教案 说明部分:

一、《哲学与人生》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德育课,用哲学的思想来指导人生,哲学与人生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充满了哲学,用哲学来指导人生,使人少走弯路。

这门课,共分5个单元,每个单元3次课,共15次课。当然这15次课里,按教务科的要求,还有上四次“安全教育”课,我会灵活地穿插进行讲解。这样,本学期的课程是比较重的。

安全课会讲的内容有:校园的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交往安全,用电安全,逃生防灾意识等内容。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很好,很适合大家。我拿到书后几乎一口气看完了,假期就备课好了。相信书中很多道理对大家都很有帮助。道理不深,但很有用。

主要内容有: 唯物论:尊重客观实际 辩证法:一分为二看问题 认识论:知行统一提高能力

历史观:历史规律与人生理想,人的本质与自由。 人生问题要与哲学道理的运用结合起来讲,用智慧感悟人生,解决人生成长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第一单元:人生路。第二单元:人生态度。第三单元:人生能力。第四单元:人生理想。第五单元:人生价值的问题。

教材的基本线索:哲学基本观点----人生哲学知识----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的思路、脉络。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个同学很喜欢哲学,天天抱着哲学书看,人家叫他书呆子,但他说出的一些话,总是富有哲理。有一次,同学们在争论,人生能不能游戏?有的同学说霍金。。。有的

同学说达尔文。。。该书呆子回答了,书呆子只说了一句话,大家就热烈鼓掌,他说:人生可以适当游戏,但不可游戏人生。

8小时学习,加1小时游戏(活动),大于8还是9小时,我们的课堂也会存在游戏,活泼些。

周国平先生说:哲学的首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人们追求智慧。

有一个外国记者问:“周总理,你们的路,为什么叫马路,是不是马走的?”

周总理怎么回答?因为我们所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如何教好这门课,我觉得挺难的,因为很多内容差不多,容易混淆。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二、我的教学特点:

我是大学本科“政教”专业毕业,就是政治思想教育专业毕业,《哲学》学了很多,我本人也很喜欢哲学。我想我讲课的水平一定不会差。同时,我是学生科科长,因此,我的课堂纪律也不能差。

但我不会死板地进行课本讲解,我的课堂会比较活泼,我会跟大家讲很多故事,将哲学的思想寓于故事之中。同时,会提些问题,让大家回答,然后我会记录,给大家打分,根据平时表现与课后作业,定出最后的分数,有可能就不最后考试了。让大家学得轻松,大家只要根据我的要求,我希望大家都在80分以上。

我的课是每周的第

一、二节,希望我的课能成为指引同学们一周的学习与生活。让大家充满激情,充满干劲地生活与生活,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课堂要求:

1、喊起立:

2、点名:

3、学得轻松:怎么轻松?

1)我们不是应试教育,不死记硬背,灵活学习,当作听讲座,讨论思考就可以了。我会多讲故事。

2)根据中职实际,不讲太多。重要的是对大家有启示,有帮助,就达到目的了。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用哲学的思想来观察人生,思考人生,指导人生就好了。

3)课堂气氛可以活泼些,自由些。

4)课后作业布置两道题,要求同学自己做,不要求做多好,多长,只要自己做。

5)有可能不期末考试了。但大家上课时,最好要认真听,认真回答问题,并做好笔记,或期末进行笔记整理,我要检查。这样,如果不考试,那分数的组成:课堂纪律,回答问题情况,笔记情况,作业情况等来评判分数。

4、课堂要求:1)不睡觉。2)不玩手机。3)不走出教室。可以讲话,可以讨论。大家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向我提,目的一个:就是共同将课上好。

5、科代表:选一名科代表

6、目标:人人都在80分以上,争取大家都拿奖学金。只要按我的做,就一定可以的。

7、师生关系: 1)知识上: 2)人格上: 3)品德上:

四、对0991班的印象:

五、课后作业:查找吴士宏的故事与事迹

课本部分: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2、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3、运用课本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进行思考,进行人生选择。[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与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吴士宏事迹的讨论。

“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

人生处处有选择。如:下课,去东街口,就是选择,有了方向。。。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哲学大家应该学了很多了,我就学过好几遍,首要的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问题。是哲学首先要分清的问题。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家。物质决定意识。就要讲求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

“王强踢足球”的故事,首先考虑的具备什么条件。引导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遗传、教育与环境。

再看,“张仲景诊病”的故事,得出以下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再看“存奶请客”的故事,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就象兔子会跑,但不会爬树。鱼儿会游泳,但不会走。猴子会爬树,但不会飞。各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想问题。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黄莺与秃鹰”的故事。。。秃鹰说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试想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同学呢,就象秃鹰一样呢?引导同学们进行讨论。得出:

1、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还要注意对象的实际,与自身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还有不同的实际。

如:购买衣服,考虑的实际有:

1、客观实际:流动什么?

适合不适合,男女、高矮、胖瘦。钱。

2、主观:自己的喜好。

客观实际在变,人在变(身高、器官、知识、才能都在变),想法也在变,所以人生不同阶段,必然有不同的实际,也有不同的选择。

分槽喂马,合槽喂猪的故事吗?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德国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与国王谈论哲学。

1、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树叶、沙子、手掌

2、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任何东西也有其相同点)

概括起来,世界上事物和现象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但又有物质的统一性。选择是多种多样的,但又有规律性的。

第7页“小龙”的故事,讨论书中的两个问题。

选择是多样性的,自由性的,上课可以迟到吗?(自由不是绝对的,不是随心所欲的)得出结论: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注意人生选择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前一段很流行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现在基本不用了。这样有好高骛远的感觉,不切实际,我们应实事求是进行我们的自己的定位。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第10页“胡适”的故事,说明:

1、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兴趣

2、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国家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我选择中专、中职校是否是错误的呢?对照以上三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故事:有一位中职生,要缀学回家做生意,觉得自己的同学很多都赚钱了。哥哥带他回家,村里,汽车跑不过单车,而到城里呢?。。。后来,他继续留下来学习了。

我们的实际又是什么呢?

选择了,就不要再犹豫了,就要勇敢地付诸行动,坚定地走下去,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

故事:一个以色列人与一个美国人在一艘船上相遇。午餐时间,他们四处寻找吃饭的地方。结果发现一个快餐车旁围着好多人,生意不错。以色列人说:“如果让我们来做快餐生意,也许可以发大财。”美国人说:“嗯,主意不错,但旁边的咖啡厅生意也很兴隆,何不再考虑考虑呢!”。告别后,以色列人把所有的钱都用于投资快餐店,经过8年的奋斗,建立了很多连锁店,也买了一艘游艇。有一天他驾着游艇,发现了一个衣衫不整的男子从远处走过来,近了才发现他就是原来有船上相识的美国人。他问美国人:“8年了,你都在做些什么呢?”美国人颓废地说:“8年来,我时刻都在想,什么才是我最合适从事的职业呢?”

没有明确的目标,有明确目标后,却犹豫不决不能付诸实施,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有成就的。 以上“隶书”部分

1、宋代苏轼,“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体现了什么?(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当局者迷,。。。)

2、实事求是,是什么意思?(实事: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求:研究,探索,是:规律性)

3、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 (选A)

1、第12页,第2题

2、查找张瑞敏的事迹与资料。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

2、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3、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教学重点]

1、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敢于行动,善于行动。[教学难点]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人生存在于行动中。[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1、说说张瑞敏的故事与事迹。

2、有一首歌《山不转水在转》,有哪位同学唱一下。提示:“山不转水在转”的寓意是什么?

引: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山、水、云、风、心,都在不停地转。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2)“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也说明,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多少不如人意,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的。

3、三国吕蒙的故事。

吕蒙,自小不读书,大家都看不起他,称“吴下阿蒙”。因

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如不读书,如何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呢!”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引: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的,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2)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4、看看第13页“阿平的故事”。

不仅是参加工作,现在看看班级里,有些同学就存在怕事。怕苦、怕累。其实力气是越做越多,就是苦点,累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干能力得不到提高,不干得不到锻炼,不干领导(班主任)不赏识你。自己就无法进步。

我的故事:跑步。。。一发不可收,原来自己还有这个能力。敢于大胆去试。希望大家参加表演,免费展示的。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有三个结论要掌握: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是绝对的,大家应该都知道。

案例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个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不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有些事物运动是明显的。如: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飘动的云彩,划破夜空的流星等。有些事物的变化是缓慢的。俗话说:稳如泰山。泰山也在变化。

“现在”的概念是什么呢?说“现在”,已经不是现在了。

案例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水不流动会发臭,木门轴不转就会被虫蛀。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物质世界因为运动而生生不息,人类社会在运动中,由落后走向兴盛,由愚昧走向文明。

案例3:“刻舟求剑”的故事,错误在哪里?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地球绕着太阳转。运动是有规律的,不是杂乱无章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请一位同学诵读第14页,“破茧成蝶”的小段。说明,人的成长过程也有规律,也需要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各种挫折和痛苦,才能变得成熟起来,不能健康地成长。

故事:“圣神皇帝”的无奈。一日,武则天在花园赏雪,忽然有花开的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武大悦,下一道御旨,令园中各花开放。百花仙子迫于武则天的权势,不敢违抗。只有牡丹仙子坚强不屈,拒不从命。第二天一大早,各处群花大放,真是花花世界。仔细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放。武大怒,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所以,洛阳就成了牡丹的世界的。

这则神话故事,说明什么? 武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二、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有三个结论要掌握:

1、人生行动是自觉,能动的。

2、人生行动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

统一。

1、人生行动是自觉,能动的。

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那就是,他在建房之前,已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说明什么?

人生运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能动的活动。

2、人生行动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案例:爱因斯坦的“梦想”

爱因斯坦小时候,梦想成为一名小提琴家。一有空就练,但拉得实在太差了。一天,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为什么想成为小提琴家呢?”,他说:“我想成功,想为出众的小提琴家。”,老人又问:“你拉琴快乐吗?”他回答:“非常快乐”

老人把爱因斯坦带到自家的花园,对他说:“孩子,现在你非常快乐,说明你成功了,对不对?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可它们同样美丽,在阳光下开放,这就够了。”

老琴师的这番话,让爱因斯坦恍然大悟。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再对拉小提琴那么狂热了,只把它当做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20年后,他成了名扬天下的物理学家。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人生行动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行动中,我们不但要有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审慎地判断各种主客观因素,扬长避短,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这样才能一步步踏上成功的快车道。

我们人人都想成为姚明(年收入1.4个亿,排名第一),但中国只有一个,我们要看看自身的条件。

3、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岳飞与秦桧,说明物质力量与内在精神的问题。

运动员,物质力量强,精神:不畏强手,勇于拼搏,超越自我,才能取胜。

三、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由一连串的行动构成的。我们每一位同学,每天都在行动,你是如何行动的,最后就构成了每一位同学的人生。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1、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如上面说的岳飞与秦桧。以正确意识支配、遵循客观规律的(社会道德),才能成功。受错误的意识支配、违背客观规律的行动,会葬送自己的人生。

如:李俊----湖北省娲石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2006年“熊猫烧香”

说明了什么?

我们在行动中要尊重社会规律,遵守法律和道德,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说明我们在学校要如何行动?(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要如何行动?(遵守课堂纪律,努力学习)

2、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

为什么说,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

画家要拿起画笔,科学家要走进实验室,人生不是睡觉,人生,由行动组成。你爱睡觉是吧!曾经有一位天使拿着一个魔棒来到你身边,说:。。。

大自然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提供生存必须的衣、食、住、行。

这些东西是人们通过行动,按照客观规律和自己的需要制造出来的。同时,也创造了科学、文学、艺术等精神财富。劳动改造了人类,也促进了人类体力、智力等的发展,得到良性循环,推动人类的进步。

有一个故事大家一定听说:有一对夫妇,老年得子,非常宠爱,抓在手上怕掉,含在嘴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做,一天外出,做个大饼挂在脖子上,而回来后。。。夸张些。

3、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成功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努力行动的结果,不积极行动,不想行动,不愿意付出努力,终将一事无成。

第20页,张学海的故事。做到五点:1)要求上进。2)观察。3)学习。4)思考习惯。5)积极行动。成功的五点。很多书都有介绍成功秘诀,大同小异。

四、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1、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人生不仅需要理想,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敢。行动中的勇敢是:选择决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之勇。

书中第21页的汤姆,有说出了五个“马上行动”,台湾销售大师陈安之的关于“成功”演讲的视频,大家可以去网上听听,非常好,都离不开“马上行动”。很难做到,做到就成功了。

故事:林肯的一封信。写给一对老夫妻的。

30年前,捡煤屑的,乞求上帝赐予一双鞋子。但得到一双袜子,和一番话。让他自己去寻找梦想的鞋子。而30年后,他找到他的鞋子----当上了美国第一位共和党总结,他就是林肯。

故事:愚公移山。也获得了成功。

给我们的启示是:成功离不开行动,离不开顽强的精神和坚

韧的意志。

2、不怕失败。

有行动,就有失败。前进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危险时,常常凭着本能和个人的经验,不用思考就做出了选择。例如,你不会把手伸进火里,不会自己站立在摇晃不稳的石头上。为什么呢?因为你经历过痛苦,有过教训。可能小时候,被告炙热的烫伤过,从高高不稳的石头上摔下来过。人人都是如此,烫过手,就不会再次把手伸进火里,而且在同样的地方再次跌倒的情况也很少出现。

失败让你变得聪明,让你得到了各种经验,是人生中一种宝贵的经历。

3、遵循客观规律,积极行动。

案例1: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学说。给我们的启示?(行动时,要遵循客观规律)

案例2:杞人忧天的故事。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因此,听不下饭,睡不着觉。说明: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对客观规律认识,有局限性。 以上“小点”的部分

1、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B)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启用8架次飞机进行催化消云作业,保证闭幕式的正常进行。这说明了(A)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3、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这意味着()

A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B企业应不断扩大就业岗位。C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观念。C劳动者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1、第24页,第2题。

2、张海迪的故事与事迹。

第三课

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

[教学目标]

1、了解如何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本哲学观点。

2、尊重客观规律,正视现实,脚踏实地。

3、做一个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教学重点] 增强自信自强的意识 [教学难点]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张海迪的故事与事迹。 第25页“小李”的故事。

青藏铁路的建设。跨越“世界屋脊”,堪与长城媲美。将不可能的事,做成了。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

1、自觉能动性的含义。

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自觉能动性是指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如:前面说的“蜜蜂筑巢”。草房、洞、木屋等等,现在的高楼大厦,各种建筑。

2、自觉能动性的特点。1) 想

思考致富。万有引力、元素周期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都是“想”思考,总结出来的。 2) 做

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事物。如:克隆羊,人造心脏,“嫦娥奔月”的神话,登上月球是现实。各种电器,来改变人的生活。

变害为利,三峡建设,用水发电,引水灌溉。 3) 精神

精神状态,决心、意志、干劲等。如: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等,都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1) 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意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只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预想的成效。 孔子说: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的故事。

2) 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受能力、水平、观念、健康等因素的影响。是否积极主动。(精神)等方面的影响。

二、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1、人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人与动物不同,人生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本能的生存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环境条件基础上,能动的、创造性的生活过程。

大家在学校是否是被动听老师的话呢!讨论。应该是能动的,

那就是:1)进行分析。有的接受,有的不接受。2)按自己的意志来行动。

2、人生发展过程是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人的潜能是现实存在的,如何挖掘,就要发挥主动能动性了。能动性,发挥程度越高,人自身的潜能挖掘也就越大。 例如:美国一穷人学校,犯罪率最低,研究。。。一支铅笔的作用。。。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作用。

山西矿山有一位,买一辆“劳斯莱斯”,可他不知它的潜能,在车头栓了一匹马。。。

人的潜能有多大,我们来看书本第28页,最后小段。每个人的潜能也应该差不多。

3、人生是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同时,每个人也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选择,也必须自己去走。

故事:有一位青年想自杀,来到海边,遇到一位老者,拿起了一把沙子和珍珠。。。

故事:达尔文劝儿有高招。儿子威廉,在单位。。。使自己强大起来,才不会受到伤害。什么虫,有多少种天敌。。。只有豹子与老虎天敌最少。16年后,成为远近闻名的银行家、总裁。成为一只“豹子”,谁还最招惹他。

三、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1、自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所具有的现实力量持积极肯定的心理状态。你的力量,你的潜能存在,但你有没有看到?看到了,自信了,能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个自信的人,会把“不可能”的三个字,变成“我能行”

这三个字,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成功则是靠付诸行动。

关于“自信”方面的励志书,是很多的,大家可以找到一些看看,我很喜欢一本书是,丁远峙的《方与圆》,人就象一枚铜钱一样。。。

故事:跳蚤在杯中加盖,大象加链锁。

2、自信是打开自己潜能宝库的钥匙。

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充满自信的人,就会发现它在的巨大潜力。

哈佛大学有一书《人生哲学》,第一章就讲自信。第一首话就是:你能行,你心中拥有一座宝藏。他们认为:潜能是每个人固有的天然宝库,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潜能宝库。自信心是开启内心宝藏的金钥匙。

3、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

自强是人生进取的动力。自强是面对困难不低头,挫折能进取,不怕困难,勇于开拓。这样的人,能不成功吗!

平平庸庸地活着,也是活着,顽强进取地活着,也是活着。但平庸活着的人会死去,而顽强奋斗的人将永生。开启成功之六的第二把金钥匙,就是自强不息。

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去南极拍《南极狐语》时,随飞机带下一只苍蝇,那只苍蝇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里,拼命地挣扎,高仓健看着,流下了眼泪。这么丑陋的生命尚且惜性,何况是我们的人呢?请珍惜生命吧,活着真好,活着可以做很多事。

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1、要做到自强不息必须不断自我激励。

很多成功人士,每天都在镜子前,自我激励,动力才会源源不断。

精神激励,是哈佛人生哲学中主张的培养自信心的一个最佳途径。

故事:有一个烟民,吸烟达20年,后发病。。。

精神激励好比是动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火车牛不牛,就看有没有油。

2、要做到自强不息必须战胜自我,克服自卑。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有八九。每个人都有不如意,不要自卑。遭遇困难、经受挫折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事。 安排一名同学,诵读“自卑”段。

3、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实现自我。故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人要想成功,原来我们认为是知识。但知识是学不完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应是运用知识才是力量,要进行运用。

后来又觉得应是能力,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能力来源于实践。

但现在大家认为,最重要的是品质。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应是品质因素。丁远峙说一个人品质最重要有三点:自信、勇气、热忱。概括起来,应就是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成功的关键。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三只青蛙同时掉进一只装满鲜奶的木桶中。第一只:这是上天的旨意。。。第二只:木桶太深了,我实在没有办法跳出去。。。第三只,没有放弃努力,它想:只要我的后腿还有些力气,我就一定要把头伸出鲜奶上面。结果怎样?。。。由于它不断地游,鲜奶变成奶油,结块了。它自然得救了。

世界上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

从而改变人生。古人说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就一定能成功。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要想赢得自信,要人另眼相看,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更加优秀。你要是真在乎别人对你的态度,那么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吧!

性命、性命,有什么性格就有什么命运。 以上“小点”部分 游戏----《撕思人生》

每人一张白纸,画上箭头坐标,标出出生,实际年月,功成名就的年月,迫切想要实现的三件事情,思考如何才能实现,预测死亡年月。

启发提问:1)面对这张纸,有何感受?2)那仅有的,可以用来努力学习和拼命工作的时间,应该怎样利用?3)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呢? 第33页,第3题

胡雪岩的故事与事迹。

第四课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教学目标]

1、掌握联系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人际关系的含义与特征,了解人际关系的作用。

3、尊重他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学重点]

1、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2、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和交互性。[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故事:分槽喂马,合槽喂猪的故事。说明:

1、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

2、要辩证地看待问题的两面性,或多面性。

说说胡雪岩的故事与事迹。“下雨不被淋湿的妙法”――胡雪岩有一次外出,天下雨了,自己有带伞,而路上遇到很多人没带伞,他就帮人打伞。。。你肯为别人打伞,别人才会愿意为你打伞,谁有都有雨天不带伞的时候,能帮人遮点雨就遮点吧!

还有有个商人需资金,来找胡雪岩,准备将产品低价出售。。。 书中第36页,“小何”的故事,引发大家思考。

人际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就是联系。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联系的概念。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的。

联系是普遍的,没有孤立的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是有机的整体,一环扣一环的。如:地球与月球,自然界内部,人类社会内部,人类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都是联系的。有的联系是直接的,有的联系是间接的。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

2、联系的形态是复杂的、多样的。

有直接、间接,内部、外部,本质、非本质,必然、偶然等联系。如:人的五脏六腑,如:探月工程。

3、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学生在人生成长中,不能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人与社会的关系,自我封闭或自我满足。

如:

。吕蒙正有一个好朋友,是冠准。有一天,他们外出玩,看到有一家小姐,在抛绣球,找夫君。结果绣球抛给了吕蒙正。。。

2)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不能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认识一个人也要看他长期的表现,而不是一时的表现。所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系。

知心”,但也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呢!

3)要把握事物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意区分不同的特点。

事物联系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已知的,有未知的;有横向的,有纵向的。要善于分析,善于把握事物的复杂性,才能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如:学生间的矛盾,应该是很复杂的,有多种原因的。

“茫茫人海,让我多看你一眼,从此无法忘记你这张脸。”,这样的脸一定要有特色,与众不同的眼。否则是无法记住的。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是人的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的基本联系,就构成人际关系。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无处不在。每个人都生活在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中,离开与他人的关系,人就无法生存与发展。

如:第39页的图,我们会感慨,世界原来这么小。 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越来越广泛与密切,广阔的世界变成小小的“地球村”了。

“六度分离”理论,不超过六人,就能联系在一起了。

2、人际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由人的角色多样性,人的特点多样性,交往的广泛性等决定的。如:上课是师生关系,下课是朋友关系,还有可能是亲戚关系等。同事之间也很复杂。现在可能是同事,一段时间可能是领导,下班后,又是朋友等等。

3、社会交往的作用。

做个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总结交往的作用有哪些?同时亮牌。进行评判。

通过故事“天堂与地狱”,引发同学们间的思考。

故事:最珍贵的财富。艾达是一名小学生,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位老人,她给他让座,并帮他关窗。。。开学后,艾达由于家庭困难缀学了。有天,校长找到她,说乔治教授找她。她很惊讶,不就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吗?来到学校后。。。要收她为徒,免费的。。。他是从校徽上知道她的名字的。后来,她成为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家――艾达·享德尔。

三、人际和谐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1、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

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就非常提倡“礼”,不学“礼”不能立。“不学礼何以立”。崇尚: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我们应真诚与人相触,有困难要互帮互助,也才会得到帮助,而不是当面友好,背后撕咬。

我们今天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的生活才越来越美好。

2、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态度表现为:接纳、合作、和睦、和谐。

第41页,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 我们可以看到凡是乐观、积极、主动、开朗、活泼的人特别有人缘,特别受人的欢迎。我们同学中有这样的人吗?

大家做个游戏:每组各写出其他组中,人缘特好的人各三位,同时亮牌。

3、人际和谐的作用。

1)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心情,能力,工作,身体。

2)社会作用。你有困难大家一起帮。如: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我们的国家才能战胜各种灾难,迎接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故事:1)狐蝠(吸血蝙蝠):借血。吸动物的血。。。向同伴身上借,否则会死。。。

2)蚂蚁求救:蚂蚁在森林中行走,会被树脂粘住,同伴要不要营救,看它平时的态度。。。

如果没有朋友,我们就成了“独行侠”了。

故事:白老鼠与黑老鼠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发现一箱宝物。。。食物放毒。。。放夹子。。。算计别人,反被别人所算计。

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1、走出孤独,主动交往。

大家回想进入中职校的第一天,很多同学进行主动交往,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信任和友谊,大家虽然刚离开家长,离开父母,但大家的心情还是暖暖的,因为有爱,因为有同学的友爱。

第43页,小李的故事,一个同学来诵读。 主动交往,开朗大方,健康快乐。

希拉里小时,看到父亲到处与人打呼。。。父亲说,要用欣赏的目光去欣赏别人时,你也会被别人所欣赏。对她的成长帮助很大。

今天你对待别人的样子,便是明天别人对待你的样子。 故事:有一个人到一个新的村子,来到一个加油站,他问加油工,这村子里的人怎么样,加油工问,你生活的村子人好吗?陌生人说糟糕透了,加油说,那这村子的人也是糟糕透了。而又有一陌生来到这村子,问加油工这村人怎么样,加油工又问。。。

2、学生会与人共处,和谐共事。

第43页,中间小段,请一位同学大声诵读。

与人合作共事,在于彼此尊重和诚信,学会互相配合,学会

分享合作的成果和成功的快乐。

在生活中,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明确前进的方向……你能不心存感激,你能不为之感动吗?

故事:1)救人鱼的智慧。非洲有一种鱼,有人落水,会尾巴拍打水面,通知同伴救人,人们也从不捕食救人鱼。

2)五千桶井水。有一位初二学生有天看到一位老奶奶担水,她提出帮她提,结果,老奶奶塞给她一元钱,她。。。后来,村里很多老人都叫她提水。。。完成学业,挣到不少钱,锻炼了自己,被媒体报道,成为名人。。。

3、建立真正的友谊。

第43页,马克思的话,一位同学大声诵读。

故事:“无心之失”后的双赢。刘德华演电影,用箭射。。。后吕良伟演《飞狐外传》,获得成功。

愿同学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愿同学都有快乐的人生。 以上“各点”部分 分析自己与人交往中,失败之处?今后,我应如何与人交往呢! 第45页第3题 查找桑兰的事迹与故事

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教学目标]

1、掌握发展的含义,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2、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3、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的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教学难点]

1、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来看第53页,轮椅上的微笑天使----桑兰。 第46页,一位中职生的故事。

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会改变的,会过去的。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具有曲折性,要居安思危的思想。才会以积极的心态来战胜困难与挫折。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数事物的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我们现在在建设社会主义,也要追求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现在提倡科学发展观,就是不能盲目追求发展。而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样发展才更有意义。

今年是兔年,有一个有关“兔”故事,大家一定听说,“守株待兔”,就是看不到必然性与偶然性,看不到事物的变化。

2、事物的发展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增加,不是重复。而是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总的趋势,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

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经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循序渐进和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练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新生婴儿。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新生婴儿虽然开始时没有什么用,力量也弱小,但其生命力是旺盛的,前途是远大的,会代替老一辈人继续开创社会的未来。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把婴儿看做是他们的希望所在,积极创造一切可创造的条件,以婴儿茁壮成长,他们不会因为婴儿暂时“没有用”就抛弃掉。

植物的种子也一样。爱迪生总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每一次试验。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与时俱进。在前进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走

曲折的路,在遇到挫折时坚定前进的方向不动摇。

二、人生是一个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1、人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生理与精神。生理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精神方面,如品德、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因此,我们每天都要追求进步一点点。

故事:你能追上倒数第二名吗?有个人先天发育不良,被人嘲笑,不想上体育课,妈妈对她说。。。她就是朱成,哈佛大学的博士生,1.3万名研究生总会的主席,创造370年哈佛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学生会主席。

2、人生发展同样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有很多偶然因素,人的发展总是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制约,也就难免遇到挫折和逆境。

我们中职生,步入中专,是否也是人生的不如意呢?那我们如何对待呢?

看看第48页最后一段,我们应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呢?

3、要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准备走曲折的路。

人生不是一切努力都能立刻获得回报,不是一切奋斗都能顺利获得成功的。人生无坦途,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我们要勇于勇敢面对。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伴随着失败。失败与挫折有时更能磨炼意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而后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无论我们遭到什么失败,都要勇于面对,心中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失败算什么,抬起头来,继续走下去,成功就在面前。

三、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人生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的境遇。

1、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人生的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应该说人生是多彩的,人生是快乐的,否则每个人都愁死了。顺境时,应占大多数。但许多人没有居安思危,没有拼搏进取心了。在安逸中死去。

看看我们的中职生,很多同学在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在顺境中精神不振。

点燃生命之火,别让惰性占据你的心灵。长期处于顺境里的人,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当逆境来临时,往往表现脆弱,接受不住考验。

逆境当然更是对人生的考验,我们一定要能接受住考验。

2、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逆境是对人生巨大的考验。 历史上许多人物面对逆境不屈服,变压力为动力,创造出伟大的奇迹。如: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卧薪尝胆的勾践。重耳、司马迁、屈原,现在的张海迪等等。大凡一些伟人,都有各种逆境。

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人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们在价值目标的指引下,在克服困难的实践中不断磨炼的。

逆境可以帮助人正确认识自我。可以反省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

逆境可以积累人生的经验。爱迪生的实验就说明这一点。 逆境还可以催人奋进。“穷则思变”愈挫愈勇。

3、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著名的“塞翁失马。。。”

重要的是,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容下生活中的悲喜宠辱,得

意时,不张狂;失意时,不自践,做到宠辱不惊。人才能活得潇酒自如,快乐幸福。

四、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1、正确处理好人格与境遇的关系。

失败不可怕,挫折不可怕,都是暂时的。人格操守的丧失才可怕。如:南平的郑民生。报负社会。

因此,在逆境时,要保持真诚、真实、善良、友好、负责的良好品质。摆脱逆境要通过正当手段,不能因为逆境就扭曲自己的人格。

如书中第52页,洪战辉的故事。

《西游记》,取真经就是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黄河大合唱》《命运》。。。

2、要有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人的境遇也会随之迅速变化。主动适应,就会产生顺境;被动适应,停滞不前,不如意随之而来。

我们来看第52页,《谁动了我的奶酪》一段。

3、要保持必胜的信念。

我们要学会积极地看待挫折和逆境,要正确看待过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和方法,从失败中找出成功的因素。

日本一家著名企业在一次高级管理人才的公开招聘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平素成绩优异,对未来充满自信的大学毕业生,因为未被录取而自杀了。三天后,是电脑发生错误。。。

哈佛哲学:1)人生不怕犯错误,怕的就是错得没有价值。2)只要我们心中还有希望,还有生活的勇气,还有梦想。我们就会爬起来的。3)坚强能够把挫折当作挑战,把挫折化为自己锐意

进取,执着向前的动力。 以上“各点”部分

1、请同学们列举励志歌曲,并进行大联唱。(爱拼才会赢、阳光总在风雨后、奔跑等)

2、小作文《我看人生挫折》,不少于

1、第54页第1题

2、许三多的故事与事迹

800字。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教学目标]

1、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处理人生中的问题。

3、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看书中,第57页,许三多。 第55页,第一段。

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辩,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具有矛盾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我们人的口。吃饭,说话,我们活着靠它了。但,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我们就可以不要吗?

有关“矛盾”的寓言故事,大家一定听说过。但这里所讲的矛盾,与故事的矛盾有所区别。这里的矛盾,一般指事物的两面性,具有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与生活中的闹矛盾不同。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既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

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找到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例与现象,最多为胜。

结论:比赛中的攻与宁。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阴阳,有无,大小,美丑,真假,善恶,福祸,强弱,动静,正反,生死,兴亡,治乱,正气歪风,自由纪律,先进落后,友好敌对,战争和平。自然界中的排斥吸引,遗传变异,阴电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正确理解的把握矛盾的含义,要注意: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正因为事物内部有差别和不同,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的不均衡,才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矛盾推动的。如果事物内部矛盾不包含不同和相反的因素,事物就会永远没有变化和发展,永远是原来的样子。

如果事物没有变化,没有发展,只是暂时的,只是还没有变化,还没有发展。不等于不变化,不发展。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

这样看,还要感谢它的反面了。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学习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一方面,看问题、办事情不能偏激和简单化,把事物看成是纯粹的这个样子或那个样子,看不到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看不到本质的东西。或只看到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而要认清事物的两方面。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曾志伟的故事,引出刘德华的为人。

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杨志的牢狱之灾。同学们不要认为吃亏,没有面子,吃亏是福。

二、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人生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度过的。有成长的矛盾;学习中的矛盾,思想上的矛盾。家庭中的矛盾,同学关系中的矛盾等。

故事:一根绳子,两种命运。说:山里住着一户以打猎为生的人家,父亲摔死后,给两个儿子一人一根绳子。。。

故事:走人之前。不喜欢这单位,骂领导。。。朋友告之,偷学技术,再走也不迟。。。

故事:伴脚石与铺路石。黎明乡长,独眼龙,一只眼盯着腐败问题。在他的督促下,做了三件事:修桥、查贪官(把老村支书拉下马)、办公楼建设问题。升副县长。

三、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

学生活动: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

如:同学不喜欢你怎么办?被老师批评怎么办?考试考不好怎么办?班主任叫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怎么办?

被人误解的事是很多的。怎么处理?

我的故事:邻居的毛巾掉了,说是我碰掉的,说是我碰掉的。。。

还有看过视频:开玩笑,并排坐,从侧旁打人,认为是后面人打的,大打出手的事有之。。。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

消极的人生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有两种倾向:1)简单化,偏激,激化矛盾。2)回避,消极听从命运的安排。

闻一多先生说过很著名的话: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不一定说。

说与做就是一对矛盾的问题,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人,就会象闻一多先生那样,正确处理好“说”与“做”的问题。

有人说: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如果眼睛变红了,那心就会变黑了。

一个东西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东西的变化。对抗发展。

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事物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第59页,最后一段。

再来看第60页,毛泽东的一段话。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故事:两个青年一起找工作,他们分别是英国人和犹太人。有一次,他们发现一枚硬币,英国人不理睬就走过去了,犹太人赶紧把它捡起来。英国人说:一枚硬币也捡,没出自。犹太人则说:看到钱不要,没出息。

不久两个人竞聘一家的职位成功了,但公司小工作累,工资较低。英国青年不屑一顾走了,犹太青年却留下了。时隔10年,两个人在街上又偶然碰上。现在的犹太青年已升级为老板了。而英国青年却仍在找工作。

同样的外部条件,犹太青年成功了,而英国青年却不成功。主要在于内因不同。

学习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记住: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以上“大点”部分 每个人都写出自己的优点(强项),弱点(弱项),各五条吧!说说自己喜欢做,及能做好的事。

1、每个人都写出自己的优点(强项)和弱点(弱项)各5条。

2、

第七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3、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教学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教学难点]

1、做到知行统一。

2、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事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等。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从头再来》,“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首歌曲告诉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同歌词中说的那样: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再来看第64页,“小陆”的故事。引出新课。

一、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

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不投身于社会实践,人们的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实践出真知。没有做饭的实践,能写好做饭的文章吗?没有实践的医治,怎能有医学的发展?

故事:小马过河。大家小时候都学过。。。

牛要下田耕田。一人说:不让下田怎么会耕田?一个说:不会耕田怎样下田?谁对?

2、认识指导实践。

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体育运动,如:游泳。从实践中来,形成理论,再来指导实践,从而使活动越来越科学化,实践水平也越来越高,认识水平也越来越高。

3、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从上例,游泳的实践与认识中,可以看出,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第66页,“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的小段。这个事例说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但,这种无限性不是简单的圆圈式的循环,而是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

将人送入太空,送到月球,都是实践与认识不断发展的结果。 生命有限,知识无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学习科学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的重要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统一。

二、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要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人生活在世界上,每天都要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但,大量的事实表明,每个人的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能力强,有的人能力弱。有的人认识快,有的人认识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来解决各种问题。人的能力是后天学习获得的,也就是说,人的能力是由人自身的学习能力决定的。

请同学,读一读第68页第一段。

2、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对实现成功人生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为每个人获得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自身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人生成功需要在知行统一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提高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作为中职生来说,人生发展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着现实的学业成绩,而且是今后事业成败,生活幸福的决定性因素。

齐白石学画。原是一个木工,27岁,开始学画,不断观察,临摩、领会、吸取,不断提高掌握了山、水、人、物、花等的基本画法和技巧。经过不断苦练,终于成为名满天下的书画家。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每个人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勇于实践,踏实肯干,持之以恒,最终就会像齐白石一样取得人生发展道路上的成功。

3、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的。是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发展的。

第69页,蓝领专家----孔祥瑞的故事。说明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中不断锻炼提高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做到知行统一,要注意知与行不能割裂,知而不行,只说不做,知就会丧失意义。行受知的指导,行而不知,就是盲

动,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只有知行结合,才能不断提高,走向成功。

三、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

1、成功与失败相伴。

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谁都期望获得成功,避免失败。但成功和失败总结相伴而生的。而且失败往往多于成功。古今中外凡属成功人士都曾有过失败的经历。

如:第70页,中间一段。

人的一生就象是长跑,在跑步的过程中,难免会摔倒或跌伤的。

2、成功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人生是美好的,但人生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天下没有不经过任何失败就取得成功的人,也没有从未体验过失败的滋味就永远成功的人。

失败孕育着成功,成功常常是从失败中发展而来的。失败又造就了成功,失败是通向成功的途径。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背后隐藏着危险和失败。不要洋洋自得,也不要故步自封。否则就会导致失败。

3、对待成功和失败要有正确的态度。

同学们进行思考,列举一件成功或失败的事,总结你是采用什么态度的。

成功不沾沾自喜,失败不灰心丧气。当然成功了,可以庆祝,但不躺在功劳薄上睡觉。调整心态继续努力。

第71页,最后一段,读一读。 再看第73页,最后一段。

四、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1、青年学生要做到知行统一,必须终身勤于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第74页第二段。

2、青年学生要做到知行统一,必须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第74页第三段。

故事:一位哲学家来到一片荒弃的废墟。看到一尊被遗弃的“双面神”像。不由感慨万千。

突然有声音在问:“朋友,你为何感叹啊?”

哲学家疑惑不定,原来是神像在说话。哲学家好奇地问:“你为何同时拥有两副面孔呢?”

双面神回答:因为我有神奇的功能,一副面孔可以察看过去,吸取曾经犯过的教训,另一副面孔则可以展望将来,描绘无限美好的蓝图。

哲学家说:过去只是现在的残存,无法再挽留。未来是现在的预演,一个人没办法提前迎请。唯有你不放在眼里的现在,才是你能真正把握住的。如果放弃现在,即使你能对过去、未来了如指掌,那大有什么用呢?

双面神听了,纵声大哭,他说:我现在才明白我沦落这种地步的原因了。

哲学家问:朋友,你何故有此态?

双面神说:那是很遥远的事了,那时我镇守这座城池,我自夸既能一面了解历史,一面展望未来,唯独唾弃现在这一关键。结果,敌军一进攻,我无力守住,城池就破灭了,它的辉煌转眼成为陈年往事,我被抛弃在废墟中。

这个故事就是教育我们要把握现在,只有珍惜现在才能拥有成功。

3、青年学生要做到知行统一,必须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两者有结合起来。这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第76页最后一段。 以上“各点”部分

1、有的同学说自己只要考试成绩高,将来就一定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该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记住这些词语:我一定,我能行,相信我,现在就开始。忘记:我做不到,我不行,太难了。 第78页第1题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教学目标]

1、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2、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3、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教学重点]

1、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

2、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教学难点] 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第79页,学习第一段内容。

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80页第一段。

故事:国王,听过所有故事,只要大家讲没有听过的故事,女儿送给他,农夫,“欠钱,欠女儿”有没有听说过?

2、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1)对立。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易逝多变,个别具体的,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或借助仪器观察到的。本质则不同,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第80页漫画。“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万有引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理性思维去把握。

春夏秋冬,气温在变化;火炉烧水,水温升高;锯木摩擦生热,等等。都只是现象,或是由现象引发的结果,可以看到,观察到。而本质的东西,却是内部的原理与规律。

2)统一。

两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比如:我们说班里哪个同学品质不错,往往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得出结论的。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言行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质。

3)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复杂性。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

成语“声东击西”指的是什么意思?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叫一位同学举例,真象与假象

大家可以再举些这样的成语及故事。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意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3、指导意义。

1)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生活情境: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这种现象似乎告诉人们太阳在绕着地球转。

2)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地心说统治1000多年,直到哥白尼日心说。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

“海市蜃楼”现象。怎么形成的,认识的局限性,而引发很多的传说。

二、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面对同一个问题,有的人看得比较肤浅,有的人看得比较深刻,有的人能够列举一大堆现象,有的人只停留在表面上说不到点。这就说明一个人认识能力的高低了。

第82页最后一段的故事----惊弓之鸟

2、怎样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呢?

1)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 现象是认识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A要有丰富大量的感性材料。B综合现象,不道听途说。C不看局部,不看个别。D不轻率下结论。

第83页,小天使亲眼所见的现象是不是真实可靠的,为什么?

故事:《三国演义》有一段写曹操与陈宫,投宿吕伯奢家,杀其全家。。。

2)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对现象进行科学分析研究。

第84页的故事。

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两小孩争论“中午还是早上,太阳远近”的问题,孔子无法回答。

掌握丰富的知识,具备一双“慧眼”,开动思想机器,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先看第85页,小龙的故事。

1、生活中需要明辨是非。

现实生活中,非常复杂,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珠,真假混淆的情况。我们难免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判断各种各样的事情。就需要明辨是非。明辨是非是指辨别清楚事情的正确和错误。

郭德纲的“板砖论”,对待批评他的板砖,不去理会。。。 第85页最后一段,你是如何辨别的。还有: 1) 上课时,好友邀你去上网。

2) 为了上网,朋友要你帮忙向低年级同学勒索。 3) 有人向你散发“传销”材料,邀你加入。

2、明辨是非的重要作用。

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我们只有明辨是非,区分善恶,才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能抵制诱惑,做一个正直善良、遵纪守法的人。

寓言故事:兔子长成了,离家前,兔妈妈苦口婆心地说:“在

第18篇:哲学

好多熟悉我们的人都会问,怎么了呢?为什么分开了呢?还爱吗?

爱。如果昨天这么问,我的回答是“爱”。我不会掩饰什么,曾经就说过,我爱你,就是这么坦然,你舍得伤,就伤。可是今天,忽然就放下了,也忽然明白了,分开的两个人,如果还想磨磨蹭蹭想要回去,那就不会有新的生活,也不会幸福。 爱着的时候,会担心,会害怕,怕你的离开,就连睡觉,都不安稳,连做梦,都是纠缠,连看到熟悉的事物,都会恍惚。 这样的爱,是有多辛苦。

其实,我们都不是干脆利索的人,就好像我在发高烧40多度的时候,想过回到你身边,而你也在我不知道什么状况的情况下给我打电话跟我说一句,我想你了。我很排斥别人说的什么我们回不去了,物是人非了。我一直都认为,有爱的两个人,怎么走,都走不出对方的世界,如果有缘,兜兜转转,转一圈还会再碰面,再回到该起步的地段。。。可是,忽然觉得这样的坚持 已经没有了意义,在我以为爱着的时候,爱着爱着,忽然就累了,忽然放手了,忽然不想再努力了,也不再偏执了。

慢慢习惯什么事情都一个人抗,慢慢学会一个人旅行,吃饭,生活。慢慢知道,原来,身边没有你,也就这个样子而已嘛,原来,自己,也可以过得很好嘛。 我们不比任何人特殊,我们只是天下情侣当中分开的最普通的一对,我们没有什么好留恋的,我也不会觉得以后不会再爱了,恰恰相反,以后要好好爱。一次失败的恋爱会让人懂得怎么去好好爱。没错,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分享我的世界,不是你,就是别人,而我,再也不会说可惜不是你了,应该说,幸好不是你。 我不去责怪,责怪你的不懂珍惜,那又有什么呢,总会有人来珍惜,不是吗? 放开了就不会再去挂念你,挂念你和谁在一起,挂念你现在在干什么,挂念你还好吗?

不爱你了,就有时间好好爱自己了,妈妈说,我好久都没有打扮自己了,夏天到了,那些美丽的裙子怎么都不穿呢?我忽然就醒了,我有多久没有好好对自己了,很久了吧,难怪会这么累,脸色这么不好,是该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好好说一句,对不起了。

其实,想起你来,还是会难过,但是已经好多了,已经从很难过 过渡到 难过 了,是不是,慢慢的,你就不会再让我难过了。

会好的。不止一次这么告诉自己,我还要勇敢地笑,我还要勇敢的爱,也慢慢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爱,要怎样爱。灿烂地笑,为所爱。 有那么个人 不爱了就忽然不爱了 就算有时候想起来会难过 可是 熬过去了就是熬过去了。

第19篇:哲学

实事求是的正反事例

正:

1.乔治·华盛顿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给了他一把斧子。这把新斧子闪闪发亮,乔治非常喜欢带着它四处走动,用它砍东西。他跑进花园,看见一棵树,这棵上好象在对他说:“来吧,来砍倒我吧!”。乔治经常看见他父亲的工人们在森林里把大树砍倒。他想,看着这棵树轰隆一声倒在地上,一定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于是乔治用他的小斧子砍了起来。因为这棵树很小,所以他没用多长时间就把它砍倒了。过了不久,他的父亲回家了。“谁砍了我那棵可爱的小樱桃树?”他喊道,“这是本地唯一的一棵这种树,是我花了很多钱买来的。”他进屋时非常生气。“如果一发现是谁砍了那棵樱桃树,我就要——,是的,我就要——。”“父亲!”小乔治喊道,“我告诉您是怎么回事儿。是我用我的那把斧子把树砍倒了。”他父亲的气消了。“乔治,”他说,把这个小家伙搂在怀里,“乔治,你把事情对我说了,我很高兴。我宁愿失去一打樱桃树,也不愿意你说一句谎话。”

2.徐悲鸿早年留学法国,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尤其精于素描。对于中国画,他是主张改革的:“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中西技法的融合,形成了他的前无古人的现实主义画风。

听某老人说,有一次,徐悲鸿正在画展上对画评议,一乡下土老倌忽然上前对他说:“先生,你这幅画里的鸭子画错了,你画的是麻鸭,麻鸭尾巴哪有恁(这样)长的?”众人一看,原来是徐氏新作“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内中有麻鸭尾羽卷曲如环。乡人说雄鸭羽毛鲜艳,尾巴卷曲是有的;麻鸭雌性羽毛麻褐色尾短,画错了。 徐氏承认疏于写生,深深致谢而退。 反:

1.1958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起因,建国初期,急于求成,受三化一改的影响人们开始不切合实际,学习苏联,提出赶英超美,全民的大运动,结果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简介加重了三年的自然灾害。

2.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作了新的解释,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重要内容。

我国50年代到60年代的“大跃进”就是一个不实事求是例子。现在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大跃进”都被广泛地视为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由于计划部门使用夸大的数据,人力资源从农业被转移至工业。大陆官方公布非自然死亡人数是2158万人。东西方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死亡人数大约为2000万人, 主要死因为饿死。一部分学者并且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

党的十一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中国的国际地位都有了很大提高,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结果。

实事求是近义词:脚踏实地、墨守成规、量力而行、量体裁衣、恰如其分

实事求是反义词:弄虚作假、故弄玄虚、好高骛远、断章取义、华而不实、徒有虚名、哗众取宠、招摇撞骗、过甚其词、添油加醋、眼高手低、自吹自擂、添枝加叶、有名无实、表面文章

狼孩

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动的\"象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一个大的年约

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故事。

据记载,\"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个人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走。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早上三点钟,她们象狼似的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狠长时期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主人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只是在一年以后,当阿玛拉死的时候,人们看到卡玛拉\"流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

据研究,

七、八风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六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她两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四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七年后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会了几句话。在最后的三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也不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方向前进时,死去了。据狼孩的喂养者估计,卡玛拉死时己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及

三、四岁的孩子。

第20篇:哲学与人生《第六课》教案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三、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四、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这些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讲述重点:矛盾。 〈新课讲授〉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刚才我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和趋势。各种事物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或者同一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对立斗争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如阶级斗争、生存斗争、意见分歧等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即统一性。就如我们经常说的“祸福相依”、“美与丑”、“长与短”等,都是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会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都充满着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矛盾也不同。如奴隶社会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都是不同的。

毛泽东:领导我们站起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富起来,江泽民、胡锦涛:领导我们强起来。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理解、分析问题时要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又因为不同矛盾具有不同的特性,我们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例子:病人犯了什么错。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是一个统一体,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体。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可以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共同发展,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好像两个有共同爱好、性格相近的人可以很好的相处一样。而矛盾的斗争性不断地挑战事物的稳定,使得事物对立的双方力量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当双方的力量变化达到了某种程度,矛盾同一性维持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从而形成新的平衡状态,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即一种事物变成了另一种事物,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

例子:对手(P138)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我们的人生也充满了矛盾。但是,在这些矛盾中,有比较重要的,也有比较小的,有需要好好处理的,也有无碍大局的。这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

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针对事物之间的

次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矛盾而言的。

被支配的矛盾。例子:财饼破家。(P130)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的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的是同一矛盾 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中的不同方面。 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袋鼠与笼子。(P140)

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人生,把握好人生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抓重点,学会把握主流,处理好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鼠的儿子会打动”等。

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事物与其自身外的事物之间的矛盾。外因影响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进程。如“橘生淮南则位桔,生淮北则为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青蛙的故事。孟母三迁。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固然需要一些外部

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改变内因,不断的提高自身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发挥主观能动性,吸取有利因素,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很好的解决矛盾。就像处理顺境和逆境一样,顺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但是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机会最终也会从我们手中流失。相反,即使我们身在逆境,只要我们端正态度,在逆境中不屈不饶,最终会扭转局势,化逆境为顺境。态度决定一切。

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主观世界:人的精神世界

客观世界: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结合内外因的关系原理,我们可以发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世界是人内部的各因素,是人发展的内因;而客观世界是外部条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主观世界的改造是主要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可以为主观世界的改造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统一。

就好象现在的科技发展,很多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也有些科技为我们带来了灾难。这是因为研发科技和使用科技的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科技本身没有善恶,它的善恶是通过使用它的人来决定的。

哲学教案模板
《哲学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