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哲学2课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1:25: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哲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上课日期:第八周星期五第5节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办事情。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等于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问题)。

课的类型:新课

讲授方法:创设情境──探究学习──归纳总结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几节课我们已学完了第一课,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它主要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好,今天我们来学第二课,本课内容一共包含三地,第一节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而第三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堂课我们学习坚持联系的观点的第一框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二、讲授新课: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板书)

1、联系的含义(板书)

什么是联系?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在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天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分步骤去把握它。首先联系讲的是一种关系,那么它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既包括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又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存在着这种关系。

教师举例:风扇,一个风扇是由发动机、扇叶等部件组成,这是风扇这一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风扇要给人带来清风,又必须插上电源,这是风扇与电源之间的关系。一个风扇的发动机与扇叶相互制约,不可分离,仅有其一,便不能构成风扇;而风扇与电源也是互相关系,仅有其一,便不能带来清凉。那我们既然知道了联系的概念,那大家再想想,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存在上些事物它同任何事物之间毫无联系,而绝对孤立着(学生讨论)。当然不可能有,这也就是说明了万事万物无不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

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外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板书)

教师举例:“一枚铆钉与一个国家的命运”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任何事物

内部各个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枚铆钉看起来很小,但它与整个帝国的命运却是密切联系的,工人—铆钉-马掌—马—元帅-帝国。这些环节少一个都不行,因为它们之间是密切相连的。

教师举例“阿基里斯的脚后跟”由于局部细微的弱点而导致全局的崩溃,就是这则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对于细节来说,很多时候,100减去1不是等于99,而是等于0。由此,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功亏一篑,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许多企业的失败,往往是在细节上没有尽力所造成的。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造成了大的问题。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板书)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些周物是该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失去了这些周围事物该事物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比如,大家如果想在一颗种子发芽你会怎么做啊!对,给它一定的土壤,每天还要给它浇水,并让其接受一定的阳光,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种子才有可能发芽,没有了这些周围的条件,种子也就永无出头之日,可见它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着。

播放“孟母三迁”的动画,提问学生,孟母三迁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小结,一个人的成长与他的家庭、生活环境有很大的联系,孟子的母亲就是看到了这个联系,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所以她才要三次搬家,为中国造就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大家知道08年奥运会是中国人心中的期待,为了申奥成功我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大家知道我国申奥的成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吗?接下来先让我们来看申奥的短片。请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申奥的成功与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氛围、人才服务、群众拥护、政府支持、体育场馆、通讯科技、道路交通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以上两个例子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事物。既然我们说事物内部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事物外部间也是相互联系着的,那么我们其实可以归纳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板书)

世界是不存在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纵横联系之中。我们打个比方,整个世界就好像一张巨大的网,我们说一个网结代表一个事物,每个网结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而周围的其它事物又与其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因此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上述三个方面,都已说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可以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任意两个事物都有联系的呢?比如现在的我与美国某个大山上的一块大头存不存在联系呢?当然不可能啦,这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3、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

那么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它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说明了联系具有客观性,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固有的,龙绝不会生出凤,凤也绝对生不出龙,而我们也不会期望老鼠的子子孙孙会改邪归正帮我们捉害虫。正因为事物间的

联系是客观的,所以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倾向:

(1)、反对凭空创造联系(板书)

提问学生: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系”?(学生举例议论,教师进一步引入。)乌鸦叫丧,喜鹊叫喜;左眼跳灾,右眼跳福:打喷嚏是有人在背后骂我等。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做法,不仅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吉利,而是给我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我们必须加以警惕与反对。

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这种主观臆造联系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无视客观联系、甚至破坏客观联系的现象。

(2)反对忽视客观的联系(板书)

前几年在北方频频的发生沙尘暴这到底是为什么啊?这是由于人们无视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联系为了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产生的恶果。

这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告诉我们,由于人们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而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人类如何对待自然,自然也将如何报答人类,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自觉的保护环境,地球是我家,环境保护靠大家。我们必须牢记,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上面我们分析了人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联系是客观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在面对联系时候就束手无策呢?当然不是。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能不能把碗里的水一滴不漏的抓起来(学生回答)不能,那么怎样才能把它抓起来呢?(学生讨论)其实只要改变一下它的具体状态不就行了吗?把水结成冰。而水与冰的固有联系都没有变,它们都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子组成。改变的只是事物的联系的具体形式。

4、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板书)

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作用 主要作用 次要作用

联系种类 内部联系 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 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偶然联系

主要联系 次要联系

直接联系 间接联系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而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所以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四、作业:

(l)下列观点、作法中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A、C、D)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将会使世界进一步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以至于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变小了,成了地地球村,这说明了(A、C )

A、人们可以根据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B、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C、随着科学的发展,事物的联系会出现更多的新形式

D、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性

《哲学与人生》第2课

2课教案

2课抗美援朝教案

第2课教案

哲学教案

哲学教案

第2课服装 教案

美术第2课教案

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

八年级上2课教案

哲学2课教案
《哲学2课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哲学教案2 哲学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