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幼师说课试讲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42:22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师说试讲教案

《师说》

一、导入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三、信息筛选

(一)、分析第一段

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 答:古之学者必有师。

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些内容?

答:道理论证;总论教师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二)分析第二段 1.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

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答:主要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 3.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4.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下表:

推荐第2篇:教师说课 试讲 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说课模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所选用的教材为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或加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年级﹍﹍第﹍﹍章第﹍﹍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对﹍﹍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 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哎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对

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

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只是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右击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

进行

等);

2. 通过﹍﹍的学习,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

能力,加深对

函数与防城、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 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3.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

是本节课深入研究

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 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

定义

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

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

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只是、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数学说课稿模板

关于

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是___中数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

中,占据

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理知识的优越性,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地理的思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

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1)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1.复习提问:(理由是:

2.导入讲授新课:3.课堂练习:4.新课巩固:5.作业布置;

五、作业布置:

推荐第3篇:试讲说课教案

二年级下册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音阶歌》,音乐是美丽而动听的,其最基本的组成就是音符,如何让二年级的小朋友在短短的40分钟里轻松愉快的学好这节新授课,并能掌握音阶的规律。我设计了以下教学: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极具童谣体裁的通俗儿歌,C大调曲式,二四拍,歌曲短小、欢快、活波,富有童趣,歌中音阶的反复上下行的出现使学生对音高的感知和认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出现的问答演唱形式具有表演性,对学生的想象、创造和创作能力是有一定帮助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二点: ①认识目标:学会歌曲《音阶歌》,认识音阶,培养感知。

②能力目标:通过不同的演唱方式提高学生的想象、创作和表演能力

三、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教师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下学习,个人提倡快乐学习法 难点:3(咪)和4(发)、7(西)和1(多)的半音教学

四、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多听、多唱、多做、多动的环境中学习这首歌曲。教学方式方法的上采用学生讲解老师补充、多媒体展示、资料视频等手段全方位的展示,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做到:以“音”为本,把“乐”贯穿始终。

五、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 揭示课题 出示欣赏歌曲《多来咪》,这是一首轻快的曲子,属于二年级新教材的欣赏内容,我放这作为新课的导入环节,让学生跟着音乐进行简单的节拍练习,提前感知课堂内容的节奏。并及时对学生给予表扬,提高学生的课堂激情,师生互动,同时也是提高了教师的亲和力。

音乐结束,提出问题:小朋友们,说说你们都听到了什么?(根据课件,启发学生注意大屏幕上的歌词)我在此处给7个音的唱名加上了颜色,使学生在视觉上能引起注意,并通过试唱或键盘弹奏让学生感受音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出示课题《音阶歌》。 2、直观教学 讲解难点

把7个音以阶梯的图示出示,让学生观察阶梯,发现并提出问题。 3(咪)和4(发)、7(西)和1(多)这两组音之间的阶梯比其他的阶梯要矮一半。 通过课件直观的演示,进行全音、半音认识。 学生在理解全音和半音的实值时能一目了然,产生共鸣。

同时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对7个音符的音名和唱名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课件的作用在这个环节是整堂课最有效的,给学生很直观的效果,使复杂的教学问题简单化。 3、读、唱、练、动 培养能力

①朗读:把儿歌以童谣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运用说唱教学法,即让学生初步熟悉了歌词,同时也是一次让学生展示朗读能力的机会,当然,教师别忘了鼓励和表扬。

②演唱: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对歌曲已经有了较完整的掌握,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多种演唱方式,(如齐唱、个人唱、表演唱、轮唱、小组比赛唱)主要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巩固前面的教学。为便于更好的指导学生,我采用钢琴伴奏进行教学。

③练习手势:老师讲—学生练 教师先是自己示范(手势和演唱),后学生跟着练、学生自己练、分小组练、个别练……形式多样,反复训练。

课件部分在原谱的基础上加上了颜色,以突出音阶,在轮唱中让学生引起注意,同时加深对这7个基本音的印象。

通过对歌词改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④互动游戏:“找朋友”

方法:请8名学生戴上带有音符

1、

2、

3、

4、

5、

6、

7、i的头饰从左到右按音阶从低到高一字排开,老师拿出8张唱名do、re、mi、fa、sol、la、si、do,让他们各自找到自己的“朋友”。然后问其他同学,哪个朋友最高?哪个朋友最低?

六、教学自我评价 在本堂课的教学当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体验音乐及感悟音乐的过程,充分利用音乐实践培养他们的能力,学生给予他们自已以评价,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

七、教学启示

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本节课的措施须付诸实施,还需要老师的爱心和慧心,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推荐第4篇:大学生心理课试讲教案

信阳师范学院

(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授课学时:36学时

授课班级:2015级应用心理学班 任课教师:

编制时间:2015年12月18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

专题四 学会学习

授课时间:12月20日

第16周 星期日

授课类型:指理论课 课时分配:2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学习,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掌握维护学习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通过正确认识、评价,积极调节个人的学习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具体如下:

第一:了解学习的定义、分类、作用和一般过程;

第二:熟悉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及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反思影响个人学习的问题;端正学习动机。把握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调适方法。

第三:综合应用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采用必要的学习技巧快乐而高效的学习。 第四: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鼓励自我学习。

二、教学要求:

对主讲教师来说,必须通晓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教学风格稳健而又不失幽默、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而又注重师生互动。

对学生而言,全程听讲,认真记录,积极参与才可以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技术;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更能够体验应用心理学课程的专业魅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推动自我学习的理论

(一)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在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二)成就动机理论

“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者趋势”该概念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莫里的有关研究,20实际四五十年代,由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斯等人发展成为成就动机理论。

第二节 大学生的学习问题

(一)学习成绩问题

(二)学习动力问题

(三)盲从问题

(四)学习方法问题

第三节 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

(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更高,职业定向性强。 2.实践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 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 1.自学占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3.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三)学习动机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第四节 提高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一)建立恰当的学习动机 1.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 2.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3.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

(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善于把握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1)预习,掌握听课主动权 (2)听课,专注、用心。

(3)复习和总结,及时复习并定时总结,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发现事物的意义。

(4)端正的态度对待作业和测试 3.善于学习课外知识 4.善于在生活中学习

(三)合理安排大学生活

1.明确认识学习是第一位的 2.合理安排时间,使效能最大化 3.劳逸结合,规律生活 4.积极锻炼增强体质

(四)把握合理的学习评价标准 1.学习成绩不代表一切 2.学会和自己比赛

3.完善知识结构,注重能力培养

(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

教材知识重点:

(一) 弄清楚学习定义、并能够辨析

(二) 反思自己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

(三) 思考自己学习过程,探究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 熟悉大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锻炼学习认知监控能力,及时察觉自己学习上不良习惯,及时纠正,高效学习。

(五)了解自我学习理论

课程难点:

(一)学习问题和自我学习管理

(二)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三)自我学习理论和学习规律的应用

五、授课方法

(一) 课程导入:

“郑板桥揖驴”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引出课堂教学内容——学习。接着让同学们带着轻松的氛围来思考什么是学习,人的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分,辨明出学习的定义

(创设轻松自在的谈话节目情境,教师融入学生之间,师生平等、亲密,学生没有心理压力,乐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为下面的真实心理交流作铺垫)

(二)新课教学:

第一步:结合以上的问题讨论,设计问题情境结合经典心理学学习实验视频(此处播放多媒体视频:桑代克的猫、斯金纳的小白鼠走迷宫、班杜拉观察学习实验、巴普洛夫的狗),让学生领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乐趣,并引导学生对自我学习理论的交流、讨论得出新知。 教师总结辨析:

从广义上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训练而获得的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在这个定义中,体现了四个论点:

第一,学习是动物和人共有的心理现象,虽然人的学习是相当复杂的,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区别,但不能否认动物也是有学习的;

第二,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

第三,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仅是外显行为的变化(有时并不显著),也有内隐行为或内部过程的变化,即个体内部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这种变化不是短暂的而是长久的;

第四,不能把个体的一切变化都归为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活动产生的变化才是学习(如由于疲劳、生长、机体损伤以及其他生理变化所产生的变化都不是学习)

接下来阐释本节新课内容:班杜拉学习自我效能能和学习动机理论 第二步:案例分析教学:

“小张是一名来自山区的经济困难学子,学业成绩一直很优秀,通过高考的努力成功考入某重点大学,但是上大学后,他忽然感到心中茫然,学习没有动力,生活也没有目标了,有时候想到辍学在家的妹妹和年迈的父母我也恨自己不争气,可是我的确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与学习的动力,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马马虎虎,漫无目的,上课打不起精神,整日流连于网吧和宿舍之间,期末考试两门专业课挂科,为之,小张很消沉,说出“我不是因为喜欢上网而荒废学业,而是因为实在没劲才天天上网聊天打游戏,我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状态呢”这样的心声”

针对以上案例,全班同学分组讨论(10人一组),结合小张同学在学习中的问题和自己学习现状,讨论当前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为小张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解决性的建议。结果由每组组长汇总发言。

通过案例讨论和总结,帮助同学们分清大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为下面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做铺垫。

教师总结:

大学的学习问题一般包括:学习成绩问题、学习动力问题、盲从问题、学习方法问题

第三步: 承上案例,结合目前学习特点,联系自己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习对比分析,讨论大学学习特点和规律

教师总结:进入大学是每个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变革阶段,其学习有自身特点:

(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更高,职业定向性强。2.实践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 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

1.自学占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3.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二)学习动机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第四步: 采用实验法深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及对学习材料进行认知加工:在实验设计上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操作过程:分别呈现三组材料,让学生记忆学习,通过自己学习总结规律(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等)。

第一组 th

eli

ttl eb oy

si tsd own 第二组 he

wa nts to stu dy eng lish 第三组 please tell me all about

that

教师总结: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第三组内容最容易记住。同样,我们发现,文史类课本中的内容易忘,相反,小说,影片等情景类往往记得很清楚;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和表现同样内容的图画,后者往往更容易记住。结合这个小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打开话题,鼓励小组成员间多合作学习。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从而巩固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在生活中进行知识迁移。

2、课后反馈,巩固效果,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六、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4.讨论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七、课后作业

(一)新课预习:你觉得什么是能力;分析自己有哪些能力。书面材料式的写出来,汇总后下节课上课分组报告。

(二)温习巩固:推荐电影 《风雨哈佛路》

八、小结

本章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熟悉、把握健康心理的标准,反思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习动机,以发现并矫正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更好更有效率的快乐学习。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以积极、乐观、自信、创新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本课程不同于普通心理学,它以研究和解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注的心理问题为主要任务,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有针对性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的理论探讨,并认真组织备课,关键在于所学内容的应用和操作。

在具体教学中,可采用影视教学法、心理个案教学法、专题讨论法、互动式活动、心理测试与指导法等教学方法,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在提高大学生学习心理知识兴趣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推荐第5篇:高中英语听力课试讲教案

听力课试讲教案

Grade level: First grade of high school Leon type: Listening Duration: 45 min Teaching objectives 1)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different listening skills 2) Help students to learn more about …..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devices; blackboard 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listening material 2) Encourage students to apply listening skills when listening to the material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up (2min) Show some pictures to the students and have a free talk with the students.Step 2 Pre-listening (5min) Organize the students to have a brief discuion about the topic.Invite some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ideas with the cla.Predic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age.After that, present new words and expreions to the students.Step 3 While-listening (25min) 1) Listen for main idea Ask Ss to listen to the paage but do not look at the questions, ask them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age.Invite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ideas.2) Listen for answers to the exercises/detailed information Ask Ss to listen to the paage again.This time ask them to try their best to get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After listening, check whether Ss get the correct answer, and ask why.3) Play the tape again, focus on the part where they did not get the right information.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Step 4 Post-listening (10min) Show them the listening text and ask them to read it aloud together.Step 5 Summary (2min) In this period, we mainly focus on the listening ability.It’s very important.If your listening is poor, you’d better practice more.The more you listen to English, the better your listening is.Remember: Practice makes perfect.Step 6 Homework (1min) 1) Read the listening texts again and try to retell the paage in your own words 2) Search more information about ….口语课试讲教案

Grade level: First grade of high school Leon type: Speaking Duration: 45 min Teaching objectives 1)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se som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ions 2)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expre their ideas or thoughts clearly.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devices; blackboard 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 Help Ss to master the expreions of giving advice: 2) Talk about … by using …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up Show Ss some pictures of … and ask students to describe what they are doing.Step 2 Lead-in Play the tape and ask Ss to listen to the dialogue.Ask Ss to predict what we will learn today.Step 3 Provide key sentence patterns & expreions Provide Ss useful sentence patterns and expreions to expre …..Step 4 Role-play/ Discuion Give the Ss a situation, and ask the Ss to work in pairs and make up a conversation.Ask the Ss to discu the topic with their partners.After that, invite Ss to present their ideas in front of the cla.Step 5 Summary In this period, we mainly focus on how to….It’s very important.You should know how to … in real life after this period.You should memorize the useful expreions we learned today.I hope you can practice more after cla.Remember: practice makes perfect.Step 6 Homework 1) Collect more expreions and sentence patterns that can be used to expre …..2) Find a partner to practice how to … in different situations.词汇课试讲教案

Grade level: First grade of high school Leon type: Vocabulary Duration: 45 min Teaching objectives 1) Enable students to know the meaning of new words and grasp the usages of such important new words 2) Enable Ss to use such new words in their own writing or speaking 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devices; blackboard 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 Explain the meaning and usage of the words to the students 2) Enable Ss to use the new words when they expre themselve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in Revision.Last period, we have finished the reading of the paage.Now we will learn the new words in the paage.Let’s look at the underlined/italic/bold words.Step 2 Gue Ask Ss to gue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in the context.Or give students some examples and ask Ss to gue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Step 3 Explanation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to the Ss.After explanation, present the usage of the words to the students and provide examples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how to use them.Step 4 Practice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sentences with new words by themselves.Invite Ss to share their sentences with the whole cla.Step 5 Summary This, period, we have learnt several new words:...we have learnt the usage of these new words.I hope you will memorize these words, as well as the usage of these words.I suggest you use the new words as often as poible.In this way, you will know how to use the words, instead of only knowing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Step 6 Homework 1) Look up these new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and get more meanings and usage of them in the dictionary.2) Finish Exercise 2 on page 11.

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https://cpro.baidustatic.com/cpro/ui/c.js\';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New words: New phrases: Step5: Summary Ss summarize what we have learnt and key points.Make an aement on each group.Step6: Homework Write a diary with simple past tense.Blackboard design: Title: Questions: New words : 文章线索(便于复述)

口语课教学过程:看图,问答练习,重点句呈现讲解,小组练习,展示成果 Teaching Objectives: 1.Be able to 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And learn the expreion of giving advice .2.Be able to talk about one‟s health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 fluently 3.Improve the cooperative spirit and care more about yourself and your family members‟ health.Teaching Aids: Pictures, a tape recorder and ppt.The teaching Focus: 1.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2.Master the expreions of giving advice The Teaching Difficulties: 1.Students may find it difficult to remember all the target new words in the cla; 2.Students may find it difficult to give appropriate advice to the certain disease because of their limited life experience.Teaching procedure: Step1:Warming up Greet Ss by asking them: How are you today? Then I‟ll tell Ss that I‟m not feeling well today (Write the sentence on the blackboard and guide Ss to read it.) and get Ss to gue the reason freely.If Ss can‟t get the answer, I‟ll tell them that I didn‟t have a good sleep last night.So I have a headache.(I say this by doing a gesture) Step2: Presentation of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 1.Let one student imitate he has a kind of disease and ask the cla gue what „s the matter with him.Use the following sentence:”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 “I have a stomache.”

2.Show Ss pictures of diseases.( Write the words on the black board.) Step3: Pair work Ask Ss to work in pairs and talk about health problems by using the bandage given and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What‟s the matter? I‟m not feeling well.I have a … Step4: Presentation of expreions of giving advice Tell Ss that I have a cold/cough, ask them: What should I do? Ss may give different answers, collect their answers and help them to use: You should/shouldn‟t do… During this activity, some phrases will be learned: ...Step5: Role play 1.Show the sample dialogue and ask Ss to complete it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orally.Ask Students to make a four -people group, one of them is a doctor, the other three are patients.Ask the Ss to role play a dialogue .A: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B: I‟m not feeling well.I have a _______.A: When did it start? B: About______ ago.A: Oh, that‟s too bad./ I‟m sorry to hear that.You should/shouldn‟t ________ and you should/shouldn‟t ________...B: Yes, I think so.A: _________________.B: Thank you, doctor.Step5: Summary Ss summarize what we have learnt.Make an aement on each group.Step6: Homework Try to make a story according to the dialogue.Blackboard design: Title: New words and phrases : Sentence pattern : 语法课:复习导入,查找标记相关句子,总结规律,练习(造句,讨论) Teaching objectives: 1.Enable the Ss to know the uses of adjectives ending in -ing / -e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2.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Main word and Expreion: amazed, amazing, interested, interesting, bored, boring.Main structure: The claroom was amazing.I was completely amazed by the claroom.Teaching aids: Pictures, a tape recorder and ppt.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Get the Ss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djectives ending in -ing and -ed and learn the uses of them in the sentences.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djectives ending in –ing and –ed and apply them in the sentences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Lead in Greet the students and say some words which includes the language points.Then tell them what we are going to learn is the differences and uses of the adjectives ending in –ing and –ed .Ask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below and try to figure out the right answer.---Can you make a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wo sentences? I am bored.I am boring .Step 2 discovering and explaining.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sentences which have the adjectives ending in -ING and –ED.Try to find the differences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se adjectives.Step 3 Group work Let students work in groups and have a discuion.Try to fi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se adjectives and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se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Step 4 Conclusion and exercise Invite students to make a report about their group discuion and teacher will make a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ir report.Find the grammar rules: 1: The –ing form describes the people or things that cause the feeling;(令人„)2: The –ed form tells us how people feel.(感到„)

Give some examples to show what they have learned and ask students to do exercise and check the answers.Fill in the blank with the correct forms of words.It is a ____ (bore)party and I feel__(bore).Step 5 Homework 1.Find out more adjectives ending in -ing and -ed and sentences.2.Use the -ED and -ING form of the words “bore” “interest” “amaze” and “embarra” to make sentences.Blackboard design: Title: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Greetings

T: Good morning, everyone.

S: Good morning, Mr Dai.

Step 2: Lead-in

T: My lovely Ss,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What is the topic of our cla?

S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T:Yes.Please use one word to describe it, such as “happy”.S1:…

S2:…

… …

T: perfect, all of you are knowledgeable.

(Ask Ss one by one, and choose some words write down on the blackboard.)

T:Okay.You see, all of you used many different words to describe, like…(write down on the blackboard.)

Step 3: Activities

1.Acitivity1: Telling story

(Make a short conclusion)

T: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our topic.Now, look at the screen, I’ll show you some aspects of our topic.First,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sometimes means something leaves deep impreion on you.Such as……(the words of Ss’) It also can means events, some are good, and some are bad.(Olympic Games, natural disasters, etc.) Or, it may be means something very meaningful.And, it also can means your unforgettable trip; you went to some famous places.For example, went to zoos.Yes, I have gone to Linyi Wild Zoos last week.I saw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animals there.It’s so enjoyable and meaningful.You can see the pictures….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information about my “Zoo’s trip”?

Ss: Yes.

T: OK.Let’s see it together.

(Present the route of my tour on the blackboard or ppt, use First—Next—Then—Finally to describe.)

T: Look at my route on the Blackboard:

(My own experience:

It was a fun day.I went to Linyi Wild Zoos with my friends.First, we took on the bus at bus station.Because we would see many dangerous and ferocious animals such as lions, tigers, wolves , etc.After about half an hour, we backed to the station.Next, we walked to see some gentle animals like pandas, different kinds of birds, monkeys, swans and so on.Then, we went to see the animals’ shows.They are so lovely, interesting and smart.Finally, we went to the restaurant to have dinner.Although all of us were very tired, we were happy and enjoyable.)

T: How do you think of my experience?

Ss:…

T:But I believe yours must be better than mine.Now, working in pairs, share your ow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with your partner.

T:I can see all of you are eager to tell your stories...., who do you think has the most interesting story in our cla?

S1:**.

T:OK.Thank you.

Jack, please share your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S2:…

T:You say that… Whose story are you interested in , you can call his or her name.

T.All of you did a very good job.And I am very proud of you.Give you a big hand.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you can communicate with your clamates after cla.

2.Activity2: Making story

T: Next, let’s play a mini-game.

Looking at the blackboard, there are two faces, one is… the other is…

I will ask two students to write down some relevant words or phrases.

… …

T: Now, I have several envelopes in my hands.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is it in it?

Ss:Yes.

T:Okay.I will divide you into several groups.Each group chose one envelope.And you will know the secret in it.

(Making the short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paper in envelope.After they finished, ask one student of each group to stand on the stage to tell their story.)

Step4: Summary

T: We have learned many useful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to describe our own experience.In next days, you can use them to talk about things, people and events in your own daily life.

Step5: Homework

T: After cla, each group prepare a play according your story.At next cla, you will have a role play.Are you clear?

高中英语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二

Teaching Objectives(教学目标)

1.Language Objectives (知识目标)

2.Ability Objectives(能力目标)

(1)Enable students to …

(2)…

3.Moral Objectives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 Help students to learn that…

(2) …

注:

1.Teaching Objectives的三个目标可以根据授课内容不同加以取舍。

2.语言目标主要包括本课将讲授的重点单词,短语或句型结构。

3.能力目标指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Important Points(教学重点)

1.Master two important reading skills

2.…

Difficult Points(教学难点)

1.How to analyze the text and grasp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2.…

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

1.Communicative Approach .........

2.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 a projector and a computer …

1.注: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

Teaching Procedures(教学过程)

Step I Lead-in (1 mins) 导入

1.…

2.…

注:Lead-in部分是通过复习、图片、问问题、提问、讨论相关话题等教学手段引入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Step II Fast Reading (3 mins) 新课学习

注:Reading是通过 skimming 或scanning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或课文结构等有所了解。

Step III Important words and phrases: (3 mins) 新课学习

Eg.1.apply for …(顶多讲两个!)

2.…

注:词汇课是通过对单词或短语的讲解使学生对具体知识等有详细了解,并通过小题练习,或者互相提问相关问题理解并掌握运用知识。

Step IV Careful Reading (5 mins) (顶多讲两个!)

注:Careful Reading主要是处理课文中较难的单词,短语,句子结构,或课文篇章理解。如:

Eg.1.The teacher is a very enthusiastic woman called Ms.Shen.

called Ms.Shen 是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与所修饰的词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被动关

系,相当于定语从句who/that was called Ms.Shen。 如:

---We visited the new library built three weeks ago.

---The first textbooks written for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came out in the 18th century.

---Most of the artists invited to the party were from South Africa.

注:短语一般放在被修饰词之后,单个过去分词放在被修饰词之前.

2.…

Step V Summary (1 mins) (小结)

注:Summary 是总结讨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

We have known the Likang’s life at Senior High, is your English claroom like Likang’s? Is your cla the same size as his? Is the number of boys and girls the same? Are you looking forward to doing your English homework? Now please discu with your partner and compare your school life with Likang’s.

Step VI Homework Aignment (1 mins)(作业布置)

推荐第6篇:高师说课

高中英语说课稿模板

Good afternoon, my dear teachers and .I’m …from…Middle School.It’s my great honor to be here sharing my leon analysis with you.The content of my leon is Senior English Book 5 Unit 5(First Aid)I am to analyze this leon from five perspectives: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studying methods, the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reflection..First, let me talk about the teaching material.

Part 1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1.Introduction of the teaching aims of this unit This unit is about the neceary knowledge about first aid.

By learning this unit, The students

will be enabled to know w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 a first aid.Undoubtedly, such knowledge will be helpful in the students’ daily life.

The unit provides all-round practice about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on this topic.And it provides a real situation in which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using English language.2.The status that this specific leon plays in the unit As we all know, reading belongs to the input during the proce of the language learning.The input has great effect on output , such as speaking and writing.This is a reading leon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unit.It provides the primary knowledge and

neceary words and expreions for the learning of other parts.According to the New Standard Curriculum and the Syllabus (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I design the teaching aims as follows: 3.Teaching aims: (1).Knowledge objects:

A. Enable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new words and the main sentence patterns.B. Enable the students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and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it.(2)Ability objects: A.Improve the Ss’ extensive reading abilities such as skimming and scanning.B.Enable the students to expre their idea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3).affection objects: Cultivate the students’ compaion to others and their awarene of coping with emergencies.4.Difficult points: How to ensur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by fast-reading.What is the most difficult in teaching proce? I think the most difficult is how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by fast-reading.Of course the students may also find it difficult to expre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based on the learning of the text.Well, how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s better, how to stre the important points and break through the difficult point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background, I will use the following methods

strongly recommended in the New Standard Curriculum .Part 2 Analysis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as well as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s employed to fulfill the teaching aims.That is to say, I’ll let the Ss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first aid for burns by means of a series of tasks and a number of interactions.According to the modern social communicative teaching theories(现代社会交际教学理论), I adopt the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情景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语言任务教学)in my teaching.

Part 3 Analysis of Studying Methods: Students of this stage are quick in thought and they are eager to show what they know and they have a certain ability to read .But they are lack of the cultural knowledge and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what they are going to learn.They are not familiar enough to the reading strategies.And they lack courage to expre their ideas.Therefore, a teacher should care for their learning strategy,in this leon.I will teach my students to master the following strategy;

1 Basic learning strategy;

The students can get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and phrase 2 Practice strategy;

Practice can help the students get the

general idea and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3 Communication strategy In a ward, I’ll teach the students how to be a succeful language learner and let them study language through “Observation—Imitation—Practice-produce”.

Part 4 Teaching Procedures According to the new standard curriculum and the syllabus, the students are the subject of learning and teachers should act as a guider, an organizer and a director in the learning proce.So I design the teaching procedures like this: Step 1 Warming -up (I think the most useful method to lead the students to learn is interest stimulating and discuion by themselves.1.At the beginning I will ask the Ss to narrate one of their

experiences to get through an emergency, including the measures they took to get through it.Then I will tell them what kind of emergency we are to experience and what to do.) Task1 Pair work: Ss are supposed to narrate in pairs one of their experiences to get through an emergency, including the measures they took to get through it.Step 2 Pre-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ifficult words and expreions: ….Step 3 While-reading

(1) Task2 Scanning: Students should read the paage in 3 minutes to find out the main idea.

First aid is a very important first step in the treatment of burns, causes of burns, types of burns,

characteristics of burns and first aid measures.(2) Task3 skimming: Students reread the whole text in 7 minutes to answer the given questions: A True or False a.The skin is an eential part of your body and your body’s smallest organ.b.There are four types of bourns.c.B Answer the questions: 4个

(3) Task4 Fast reading: Students read the whole text again in 5 minutes to get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and fulfill the 2 exercises on P35 Step 4 After-reading

Task5 Group work: Interview.Ask the 6 to form a groups.In each group, there must be an interviewer who interviews another student who

acts as a nurse or doctor.There must be a character who is being burnt.Others as recorders to note down the important tips and report what they note to the whole group.And then ask several groups to perform it in cla.Step 5 Summary Today we learnt some knowledge about first aid.By learning the text, we know causes of burns, characteristics of burns and first aid procedures.Apart from that, we learnt some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and some medical terminologies which are very useful in our daily life.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xtensive reading strategies such as skimming and scanning.Step Homework (Purpose of my design: I think

homework is so important that the students should use English as much as they can in cla and after cla.It is neceary for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knowledge they learned.This contents is an extension of the previous leon, to meet the need of increasing communicating and writing demands of some students and form their personality as well.) Collect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on other kind of first aids and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in about 120 words to introduce it. Part 5 Reflection

Most students can involve them in the claroom activities.Especially for the Ss who have trouble in English, they can still find their roles in the group activities.Without doubt, this will encourage them to learn English.A famous educator

says:” In one’s mind ,there is always a kind of deeply rooted demand.It is the hope to make oneself a finder and explorer.Such demand is specially strong in a student’ s mind,.” So I always involve every student into my English cla by applying the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to my cla to help create a vivid and real situation to stimulate ’ enthusiasm for learning.Thus I can achieve the teaching aims effectively. 12

推荐第7篇:《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初中学过的《爱莲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来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过去的旧框框,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三、初读课文

1.第

一、

三、四段学生齐读,第二段师领读。

2.订正以下字音:

句读

阿谀

郯子cháng苌弘

师襄

老聃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一)字词疏通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求学的人

是靠(他)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学者:者字短语,相当于名词

受同授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跟从老师(学习) 那些成为疑惑的

而,表顺承

而,表转折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

跟从(他)拜他为师

相当于介词“于”

于:表比较,比。 师:名作意动:以„„为师

4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向他们)学习道理的

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5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无论地位尊贵

地位卑贱

年龄大 年龄小

无„„无„„:无论„„还是

6道

之所存,

之所存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为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老师) 之: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所字结构中间

(二)内容梳理

1.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哪句指明教师的职责?那些语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哪些语句阐明择师的原则和态度?

2.明确:1)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与结尾“余嘉„„”呼应。 2)第二句:教师的重要作用或职责

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其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进步。

道,儒家的思想。业,儒家的经典,道的载体。 3)

三、四句:从师的必要性 这是承“解惑”而言的。 4)择师的原则和态度

针砭了当时上流社会看重门第高低的恶劣风气,提出“师之所存„„”的原则,此思想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嘛。

这是承“传道”而言的。那么为什么不承“受业”展开呢?因为人人皆知教师有“受业”的职责。

3、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4、背诵本段

五、布置作业

一、给下列加点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是通假字的,就在它下面划横线。

1.六艺经传(

2句读(

)之不知

3.无长(

)无少

4.或师焉,或不(

)焉

5.官盛则近yú

6.孔子师„„cháng

弘、老dān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二段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第一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疏通

1嗟乎!师

道之不

传也久矣!

从师的风尚

没有传播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也:表句中停顿

2而 耻学于师。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耻: 以„„为耻。

3圣人之所以为 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

所以:„„的原因

成为

大概

这个原因吧

4则耻师焉。以从师为耻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

6或

焉,或不

焉。

有的从师

不从师

焉:语气助词

7巫

医乐师百工 之

人,不耻相

师。

各种工匠这些

互相学习

8今其

乃反

不能及,

其可

怪也欤!

他们的智慧竟

反而

赶不上 这可真

3、简析

1).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2)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边析边整理出以下板书: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其子与其身

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从师

耻学于师

择师

耻师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

圣益圣

愚益寓

小学而大遗

其智乃反不能及

从师的重要性

3)小结:本段 一连用了三个对比,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阐明从师的重要意义。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4) 指导朗读。 分析作者态度语气的变化:疑问推测——肯定责备——感叹讽刺:语气步步加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学生背诵本段。

四、作业

(一)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无贵无贱

2.小学而大遗

3.吾从而师之

4.弟子不必不如师

5.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熟读背诵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

三、四段并总结课文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

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学生自译。3.师指导释疑:孔子师郯子。 师:名作意动,以……为师

4、简析: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典型精当 说服力强.继而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第四段 1.学生通译本段.

2.释疑: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 于,“被”

3.析:结尾交代写作本文缘由。虽然简单,但紧扣中心,照应了开头。

(三)背诵

三、总结

1、思想意义 《师说》的创新至少有三点:一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2、写作特色

1)对比论述,观点鲜明。

2)语言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3)感情充沛强烈

四、有感情地读背全文。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附板书设计 师说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职责 从师必要性(1)

论证 不从师风气 三组对比 (

2、3) 从师典范 孔子言行 写作缘由:赞李蟠行古道

择师标准 结论:

推荐第8篇:师说教案

师 说

教学目标: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虚心向学的习惯;

2.感受韩愈文章的特点,体会“说”这种文体犀利的特点;3.学习本文的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掌握“师 传 道 惑 贱”等文言文常用实词,“乎 之 而 其 于”等继文言文虚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第二自然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采用三组对比论证的方式,来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需要学生学习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学习对举这种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由学生自读全篇文章,初步了解其中的生僻词句;2.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逐段朗读与分析,提问与讲评结合; 3.积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语。 教学课时:4课时(包括课外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简介作者和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 2.了解“说”这种文体; 3.分析翻译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孔子的《论语》,其中有一个关于从师重教的句子,有没有同学知道?

学生回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说明: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出本节课所上的章节,让学生初步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是与老师有关的。

好,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老师息息相关,请大家翻到书本的第157页,韩愈的《师说》是我们本学期学习的第一篇古代文言文,请大家先预习20分钟,将不认识的字词进行标注,对本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古文运动:

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革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 主将:韩愈、柳宗元。

主旨:效仿先秦两汉散文,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

虽“言之有物”,但需“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语言需新颖。

历史意义:解放了六朝以来的浮艳骈文,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一文写作背景:

自魏文帝曹丕以来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对老师 的鄙视与不屑;

中唐时期,上层“士大夫之族”拒绝从师,反对为师之人,嘲笑从师之人;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他对此种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三、题目解析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说:陈诉 解说

师说:即说师,解说从师的道理

四、分析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带着以下三个问题来学习第一自然段,从师的必要性、从师的态度以及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者: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所以:用来„„的。 „„者„„也: 表判断 受:通“授”,传授。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之:代词,指知识、道理。

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动词,跟从;为:动词,作为;其:那些。

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终身得不到解决。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到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介词,在; 闻:懂得;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要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难道;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我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出生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无:无论; 所:代词,代方位,动词的前置宾语,指“地方”。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所以无论(身份)的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对第一自然段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翻译与解说,下面请同学们将原文按照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标准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并用原文回答这三个问题?

{ 老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师的态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课后作业:背诵第一自然段,下节课上课前进行抽查;预习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分析翻译第二自然段;

2.学习本段的论证方法,掌握其论证特点;3.学习本段中虚词的运用,品味作者行文的语气,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的情况

带领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每一个句子抽一名学生进行翻译后,再进行详细分析。

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嗟乎:叹词,表示慨叹;道:风尚;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欲:想要; 也:放在句子中间,起舒缓语气作用。

(本句一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二有提示本段内容,将要分析“师道”不传的原因)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想要有人没有疑惑难啊!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固圣益圣,愚益愚。(圣 愚:做名词、形容词用)

出:超出;远:多;下:低于;耻:以„„为耻。众人:一般人。今:很多人。而:却,表转折。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远低于圣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处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处于这(个原因)吧?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其:代词,指他的;而:连词,表顺承关系;之:代词,指孩子;其:代词,指自己;惑:糊涂。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呀!

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比:那些;童子:指孩子们;之:代词,指童子;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句读、惑:宾语前置;不:通“否”;小学:小的方面;

(一方面)不知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没看出那些人是明智的。

此句前部分为错位+倒装句,正确顺序应为:不知句读,或师焉;不解惑,或不焉。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相师:相互学习;族:类;曰:称;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则:连词,就。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相互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9.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相若、相似:差不多;呜呼:叹词,表悲伤;复:恢复。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的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了。”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乃:竟然;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分析第二自然段结构:

1.本段主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针对当下的学风,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 2.批判运用了三组对比,请大家列举出来。 {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其子——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3.每组对比中对待求学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用原文作答。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结果:圣益圣 愚益愚

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身——则耻师焉 结果:小学而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结果: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说说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的关系 第二自然段以第一自然段为立论的依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5.将本段进行层次划分,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世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当中存在“耻学于师”的坏风气。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总的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

6.韩愈在本段先是批评了今之众人,然后批评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请说明理由。

自由发言

留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第二自然段的内容;2.解释并分析第

三、四自然段;3.学习其中的两种论证方法。 4.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本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了大部分,前面两个自然段韩愈以其锋利的语言、严厉的词句对“耻于从师”的风气进行了批判,对古之师道大力推崇,表达了他对与师道之不传、师道之不复的惋惜。第三自然段与第四自然段又通过圣人从师、李蟠从师,进一步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下面,我们一起来解释后面两段。

1.圣人无常师。常:固定的。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以„„为师;之徒:这类人;及:赶得上。

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 3.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是故:因此;不必:不一定。今义:表示拒绝之意。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所长,如此罢了。

本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例证与引证

例证:孔子师郯子等人之事。 引证: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韩愈用孔子的言行证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从师的方法与态度应虚心好学。因为闻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老师。

第三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第三自然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自然段中的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通:普遍;拘:约束;于:被;于:向。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约束,向我学习。

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嘉:赞许;其:指李蟠;古道:这里指古人从师之道;行:遵行;贻:赠送。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师说》来赠送他。 问题: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此段点明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自然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自然段。

作业:1.背诵全文

2.找出文中虚词“乎”“于”“其”“而”“之”“也”,实词“师”“传”“道”“惑”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 3.翻译全文。

推荐第9篇:《师说》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上节课老师点到的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议的词语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老师层层设疑,共同讨论本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等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用最快的时间找老师所提问题的答案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上节课所接触到的实虚词

(1)本文中古今异议的词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凭借

今:因果关系的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

因此 就 (2)本文中的词语或用现象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

“以„„为师” (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孰能无惑 (谁)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

哪) ....是故无贵无贱(因此)(无论,不分)

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

还) ...圣人无常师(固定)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二. 导入新课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洛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说起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文风,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热情鼓励和指导后生写作古文。《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本文到底是什么样社会风气的产物。它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三. 合作探究

(一) 此文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信息?

学生回答:第四自然段 师:那么我们齐读一下本段 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能翻译一下? 生举手发言

师标出文中的重点实词,进一步引导学生疏通文意。 重点理解:

好古文

好:喜欢

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道:古人从师之道。 不拘于时

被动句

不受世俗限制。

(二) 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篇流放千古的名篇佳作呢?

老师提示学生从本段筛选信息点

学生回答:(1)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不拘于时,学于余

(3)余嘉其能行古道

(三)文章结尾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古道”就是古人的从师之道,那么古人的从师之道是什么?能否从课文中找出。

老师提示学生从第一 第三两个自然段中寻找。

提问不同的学生,让其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归纳总结: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圣人无常师

(四)古人如此重视学习,那么古人择师的原则是什么?

同学们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述说第一 三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老师留给学生3-5分钟时间

老师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

吾从而师之

从而:跟从,并且

师之:以之为师

意动用法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懂得

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疑难问题

古人从师的原则是什么呢?

归纳总结: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

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五)韩愈写文的另一个原因,上面我们已经找出“不拘于时,学于余。”试问,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疏通第二段文句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圣益圣

圣:圣人,圣明

愚益愚

愚:愚人,愚昧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什么?

(师生讨论)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于其子

泽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则耻师焉

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之

(六)韩愈通过以上三组对比,非常形象的向我们再现了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我们还认为此文仅仅是写给李氏子蟠的吗?本文还准备写给哪些人看呢? 师生讨论:

(1)士大夫。

提醒他们不学习的严重后果。此时引导学生再度末段,体会一下韩愈的情感,原来由社会风气而造成的忧心如焚远远超过李蟠勤奋好学而带来

的欢乐啊!

(2)1200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老师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有些学生课堂上顶嘴,围攻老师,路上碰见,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文何尝不是写给就今天的我们的呢?所以,此文已经穿越了时空,为后人创造了永恒的价值,历久弥新,终成经典!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归纳了文中的各种特殊句式和部分多义词语的用法,梳理了文章,明确了本文的写作目的,了解了作者敢于向世俗挑战的的精神和勇气。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师说》读后感

推荐第10篇: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韩愈作《师说》的缘由、文章中对比论证的使用 教学过程:1.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课文《马说》、《爱莲说》,那么这里的“说”是什么含义? 古代议论文的标志。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所以《师说》就是一篇解说师道的议论文。

2.作者是韩愈,大家来一起回忆一下唐宋八大家并做一下关于韩愈的填空。唐:韩柳;宋:三苏、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3.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唐朝的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辱。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

说》。”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4.做读音练习。PPT 5.强调“其、为、也、师,重点解释”生乎吾前...生于吾乎?“ 6.齐读第一小节,思考(原文回答): ①韩愈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师”? 师者,所以...也。判断句。 ②人为什么要从师呢?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③韩愈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引申:你觉得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做到什么呢? 小结:本段阐述了从师的意义以及从师的标准。

7.第一小节提到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哪一小节正面举例论证了这个观点? 第三小节。圣人无常师。

8.第三小节重点字词:常、师、不必、贤于弟子(状后),攻

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也许这位同学数学特别好,但是语文英语不好,那么旁边语文英语好的同学就可以成为他的老师,帮助他,反过来,他也可以帮助那些同学解答数学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

9.之前所提到的都是正面论证我们需要老师这个观点,那么文章第二小节又在论述什么呢? 例举了几类现实,从反面来论证从师的必要。 10.当时那种“耻学于师”的具体表现有哪些?韩愈如何来评价这些表现。(请找出原文回答) ①古之圣人 出人远 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下圣人远 耻学于师 评价:圣益圣,愚益愚(纵比) ②对其子 择师而教

于其身 耻学于师 评价:惑矣(自比) ③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 评价: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横比)

小结:从纵比、自比、横比三组对比论证,以及正面举例,圣人无常师和师道之不传这两个正反对比论证指出当时不耻相师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呼吁社会形成良好的从事学习的风尚。

11.文章的最后一个小节作者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李蟠不被流俗拘泥,向我求学问道。强调字词:六艺、不拘于时这句被动句,于、嘉。

第11篇:师说教案

师说

澄迈中学 肖独林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2.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句,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有破有立的论证方法,能运用正反对比说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2、熟读课文,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唐宋古文“文以载道”的风格。教学过程

一、感受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2.教师PPT正音: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 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①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1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三、理解课文

(一)、诵读课文,对照翻译理解全文。

(二)、完成课堂作业,掌握重点词句,夯实文言基础。

(三)、讨论订正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论证结构、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2.掌握“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3.背诵课文,体会作者针砭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一段

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些内容? 明确:说理论证、正反论证。

4、齐背第一段。

二、分析第二段

1.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本段与第一段有什么联系?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3、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这段文字运用的正反对比论证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4、齐背第二段。

2

5、拓展练习。

古代的先民,茹毛饮血,民生维艰;当今的我们,智识发达,衣食无忧。因此,社会在于发展进步,文明在于革故鼎新。

三、分析第三段

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圣人无常师。

2、第三段是什么论证?与第一段关系是怎样?

明确: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3、齐背第三段。

四、分析第四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2、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

二、三段。

五、分析课文语言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

总结语: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附一:【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

3

4 (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 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附二: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的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6、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7、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4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道

1、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3、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5、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3、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9、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0、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

11、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四、词类活用

5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名+形)

8、小学而大遗(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五、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2、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两句均为判断句

第12篇:师说教案

师说

韩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点拨法、归纳法、诵读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回答后老师可复述概况、可补充、可升华、可表扬 不可误导 多叫几个同学回答 不能集中到一个同学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两点3分钟)

1、从背景讲起:

在唐朝中期的时候,一种门阀制度的风气依然存在着,当时,一些贵族的子弟,他们凭着自己的贵族出身,天生就是统治者,这样呢,学习和学养在他们看来是毫无价值的,他们更不把老师放在心目之中,风气非常流行,甚至出现了“以从师为耻”的社会风气。当时文学家柳宗元记载过当时社会中谁要是跟着老师学习,大家就都嘲笑他的这种社会风尚的详细情况。当时,另一位大文学家拍案而起,写了一篇力作,来抨击时弊。这个人是大文学家——韩愈,作品是千古奇文——《师说》。

2、走进韩愈:

提问:我们对韩愈并不陌生,以前学过他的什么作品?(《马说》)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韩愈的情况?(提问1人)

答: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祖籍昌黎,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谥号“文”,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昌黎先生集》 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3、了解文体——搞清文章题目的意思。“说”,议论文体 可议论——《马说》,可叙述——《捕蛇者说》,可抒情——《爱莲说》,最终的目的是说理议论,可按“论述„„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论述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文本(5分钟)

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读的过程中注意两点:读准字音,注意句读、断句;结合注释了解、疏通文章的大意。

1 三 研习文章结构(每段先读,可朗读、默读、叫同学读,再提出问题,思考一二分钟后提问,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涉及到的重要字句要我来解释)

1、分析第一段(10分钟)

全体朗读第一段,大声读,体现班级的风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议论文有论点,第一段中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读的过程中考虑,应该是哪句

提问:提出了文章总论点,是哪句?为什么(2-3同学)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总论从师的重要。“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

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如今“师道不存”,借古非今。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3)提问:本段除总论点之外的内容分为几层,分别是怎么对总论点进行论证的?

第一层:为什么从师(必要性)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第二层:以什么人为师(择师的标准)

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板书)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什么从师(正反说明)——择师的标准 (4)全班根据思路,再次朗读

2、学习第二段(12分钟)

(2)找一位同学带着感情读,韩愈写文章提倡“不平则鸣”,所以读的时候体现不平之气体现出来。推荐一位同学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代表咱们班朗读水平的同学

读(1位同学)

提问:带着怎样的情感读:愤慨 失望

怎么体现这种失望、愤慨的呢?

作者强调的重点的词语,感情强烈惑矣、久矣;

强烈的语气词:嗟乎、呜呼、矣等

全班同学带着感情、放开声音朗读本段,注意刚才情调的体现感情的字词,并思考一下问题: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并把本段中提到的各种人用笔画出来: (3)提问:本段中心句是?(1同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批判当时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4)提问: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分别怎么对比的,本段内容分为几层,具体理清楚?(2-3同学)

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

2 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通过正反对比,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板书:分论点:师道不传,耻学于师(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议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根据板书,再次朗读

3、学习第三段(5分钟)

(1)集体朗读,思考: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1-2同学)

这一段是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举例论证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既是证明论点,又是升华论点。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板书: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事例论证);孔子从师的言行

4、分析第四段(1同学)(5分钟) 集体朗读本段

(1) 明确这段话的主要目的与作用是什么?

说明写作缘由。“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思考:作本文的根本目的仅在于此吗?(1同学)

针对时弊而做到,所以,抨击、批判当时的士大夫“耻学于师”的社会现象,为了扭转当时极度颓败的学风,提倡尊师重教。

“不拘于时” 被动句

“于”表被动 翻译:不被时俗拘束,不被时俗限制

“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从此也可看出文章是针对时弊而作。

总结全文的结构

五、结合板书,集体朗读全文

六、小结(2分钟)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师说,我们感受到了韩愈不平则鸣的文风,感受

3 到不顾流俗的勇气,感受到坚守真理的精神。这篇文章虽然写了一千多年了,但文章的许多思想与句子,内涵和精神还非常富有生命力,还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辉。所以我们各位同学课下一定要好好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人格力量,也体会作者关于从师学习的重要论断,以此来指导我们为人为学。

另外,还要总结本文的文言知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等),下节课我们逐段详细学习:举例: 一词多义:

吾师道也(名作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凡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表反问 特殊句式:

不拘于时 古今异义:

所以

语气词,表推测

第13篇:《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

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4.背诵文。

教学重点难点

、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正确理解文。

2、归纳“所以、师、于、则、传、从、也、夫”等词的义项。

3、培养学生的背诵激情。

教学时间:3时

教学步骤:

第一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背诵《师说》)

三、导入新

、板书题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写作背景:

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学生通读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

经传

苌弘

②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

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小结全文。

四、作业:

、背诵第一段。

2、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结构)。

第二时

一、检查上堂作业:

、背诵第一段。

2、结合练习一导入新。

二、内容结构:

第一段:正面阐述

①老师的职责

②为什么从师

③以什么人为师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古之圣人——从师

圣益圣

今之众人——不从师

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耻师

巫医乐师百公之人——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可怪也欤?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写作缘由。

论证方法:

⑴对比论证(

1、2段)(让学生找出来,讨论确定)

⑵例证法:(3段)孔子师郯子……

⑶引证法:(3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附:第二段论证方法简表

第二段分论点

士大夫之族耻师之风是错误的

据(三个对比)

作者议论抒情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论据(1)(纵

比)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其皆出于此乎

论据(2)(自相矛盾)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吾未见其明也

论据(3)(横

比)

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位卑,官盛

呜呼,师道之不复……其可怪也欤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批判中阐明总论点

三、重点词

、实词

①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很高学问的人

②受——授

③知——智

④众人:

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大多数人

⑤下:低下。

⑥惑:

A、疑难问题。

B、糊涂

⑦不齿:看不起。

不足挂齿:指事情小,不值得挂在嘴上。

⑧嘉许:赞许。

⑨贻:赠送。

⑩攻:研究。

⑨道:

道理。传道受业解惑也。

风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⑩师

以……师:我从而师之

学习:不耻相师

从师:则耻师焉

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

四、作业

、翻译文

2、背诵第二段

第三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

、背诵第二段(方式:2人上黑板默写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句读之不知……段尾)

2、默写填空并翻译:每人一句,默写出原文并翻译:

①作者阐述老师职责的是:

②韩愈认为从师的原则的是:

③作者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对从师的态度后发表了什么感慨?

三、词句

、活用:

吾从而师之:名——意动。

吾师道也:名——动。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形——名。

耻学于师:形——意动。

圣益圣,愚益愚:形——名。

小学而大遗:形——名。

不耻相师:形——意动。

孔子师郯子:名——意动。

2、虚词:

之:

古之学者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道之所存

句读之不知

人非生而知之

其:

其为惑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与其身也

其皆出于此乎

乎: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所以:

用来……例:

……原因例:

乃:竟。例句:

无:无论。例句:

3、

句式: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②不拘于时

(被动句)

③学于余

(状语后置句)

四、相关文学常识:

六艺: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五、作业

、基础训练有关题目。

2、背诵第三段。

第14篇:师说教案

(一)课文掌握及主题理解

阅读课文,理解标题“师说”的含义,了解“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各个小组结合注释分析概括各段基本内容,疏通文义;4个小组分别准备各段讲稿,特别要注意要当好“小老师”,就必须要备好课。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小组研究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1.查找概括资料,解释标题含义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进行概括,采用学生讲解、教师概括的方法。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分组概括分析各段基本内容,疏通文义

全文共4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为一部分。学生分4个小组分析各段基本内容,疏通文义,分别展示完成结果,组与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教师指导点拨。

以下内容由教师进行讲解:

第1自然段,论述了教师的职责、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的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论的力度。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再用“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申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最后推论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一择师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自然段,阐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原因,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相对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第二层,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揭示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奇怪现象。三层对比,第一层是以古今时代作纵向对比。第

二、三层是根据社会上不同的对象作横向对比,全面深刻,发人深思。

第3自然段,正面阐述应当如何从师。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再举孔子的择师言论作引证,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4自然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触动韩愈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或者干脆说是一个借口。

教师解说“说”这种古代文体。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例如我们学过的《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

3.把握本文判断句式的运用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为: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例如本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就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4.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的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以上2~4主要由教师举例解说。

(二)活动步骤

1.自由组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自然段的讲授。 2.根据本组的任务,每人都写一份简单的讲稿。 3.教师讲述讲稿的要求

考虑学生能力有限,对编写讲稿只能做大概要求: (1)体现朗读环节,适当加以朗读方法或技巧。

(2)了解各段基本内容,从疏通文义、重点词句理解入手,理解段落表述的中心。

(3)学习运用对比的论证方法。 4.每组选出一份完整的、方便操作的讲稿,整理修改。 5.每组选出一名上台展示的“小老师”。 6.师生共同研究评价标准,制定评价表。 7.教师宣读评价标准,提请大家参评。

8.“小老师”按照所讲段落的顺序上台展示。每次授课时间5—7分钟。

9.在讲授的过程中,“小老师”可以带讲稿,调动班上的同学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若“小老师”有卡壳或接不上来的地方,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指导。

例如:

(1)第1自然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2)第2自然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今之众人——古之圣人圣益圣,愚益愚(疑问语气) 为子择师——自身耻师小学而大遗(肯定语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讽刺语气) (3)如何理解第3自然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是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4)第4自然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

2、3自然段。

10.教师公布各小组得分。学生代表进行点评。

11.教师布置作业:全班4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段落,找出段落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然后将4个小组的成果合成,教师讲解、点拨。

参考答案: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读:通“逗” (3)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2)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助词,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代词,这,这一类 (3)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4)而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连词,表并列 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连词,表承接 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修饰 如是而已

表陈述语气

第15篇:《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 所以”等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6.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安排课时

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老师好”,用这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

二、解题及文体介绍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差不多,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的意思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吗?(设置悬念)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

作者韩愈,看注解(1)了解作者生平。唐代河南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1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四、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五、疑难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 聃(dān) 蟠(pán) 巫(wū) 2.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传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不是这样 3.用“\”给句子断句: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指出下列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②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一般人 今:许多人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5.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6.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⑤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⑥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⑦不拘于时(被动句 介词结构后置)

⑧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省略宾语) 7.词句辨析

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2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

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3

①解释下列句中“师”字的含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从师的道德风尚 ) 或师焉,或不焉(从师)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不耻相师 (学习)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③解释下列句中“其”字的含义: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其皆出于此乎(表猜测,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表感叹,多么) 5翻译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种人的明智。

第二课时

一、课文分析

(一)、复习检查。 1.提名背诵第一段。 2.提问个别字词。 3.听朗读录音。两遍,第一遍正音,第二遍跟读。学生朗读,并概括每段的大意。

(二)、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二段: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三段: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四段: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原因:鼓励后学

(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 照应上面两个分论点

(三)、研读课文第一段

提出学习要求 :

4 (1)对照注解合作解决翻译,圈点标记出重点词语。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①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②教师的作用是什么?③为什么要从师?④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概括重点:

(1)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因此、就,表示结果或目的的连词。

无 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2).、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形容词作名词,即“疑惑的问题” 作者是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答案: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四)研读第二段 合作讨论,自主解决疑难,归纳重点字词(学习方法同上)。

1、词句辨析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师,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名词作动词)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名词)

吾师道也 (学习名词作动词)

不耻相师 (学习名词作动词)

2、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不必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3、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4、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怎样论证的?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三组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来证明从师的必要性。

5、教师总结,学生背诵本段。

(五)分析第三段(学习方法同上)。

检查复习

背诵 字词

1、自主翻译,解决疑难。

2、归纳重点词语 .圣人无常师 (老师,名词) .孔子师郯子、师襄„„ (以„„为师,名词作意动用法) 师不必贤于弟子 (“于弟子贤” 介宾后置)

3、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怎样论证的?通过论证提出什么观点?

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点。以孔子为例,借孔子之行和言,来说明孔子择师的标准,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新师道观。 【品味】“好(hào)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为的慨叹“师道之不传”,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述古之圣人从师的风尚。 理清背诵线索。

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

6 众人耻学;替子择师、其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六)问题探讨:

《劝学》和本文 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

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第一段)。 语言特色

1.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韩愈的散文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又称连珠,顶珠、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语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作业:背诵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第16篇:师说教案

《师说》导学案 制作人:王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师”、”传”等文言实词和”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

用法。

2、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

(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正反对比的论证。

三、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世人又称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四、关干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祟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 (端正容貌)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五、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 “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应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六、熟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一) 古今异义词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③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今:是

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二)一词多义。

(1)“师”这个词在文中出现26次,请对它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例: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例:吾师道也

作从师讲。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以……为师讲。例:吾从而师之

(2)之字在文中出现25次,对它的用法归纳整理。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例: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例: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补充]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例: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定语后置。例: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 “其”字在文中出现17次,请归纳整理其意义和用法。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复指,作主语。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作兼语。例: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定语。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例: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 表感叹。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本文中,还有几个词也是一词多义的

(4)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名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5)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名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名词)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名词)

(6)无:孰能无惑(没有,动词)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连词)

(7)圣、愚: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第一个圣、愚:圣人;愚人,名词

第二个圣、愚:圣明;愚蠢,形容词

(三)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②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③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介宾短语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⑥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 道„„什么吗?”)

(四)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宾=以+宾+为+名、形,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第二课时

一、在上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l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什么要从师?

明确:①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三、研读第二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明确:中心句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2、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明确: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圣益圣,愚益愚

为子择师

自身耻师

小学而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四、研读第三段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中心句是“圣人无常师。”

2、上面第

一、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第三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进一步阐述要从师学习的道理的呢? 明确:第三自然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既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原则,而且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事例选得非常精当,是典型的举例论证方法。

五、研读第四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这一段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两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

二、三段。

六、谈谈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1)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连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2)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针、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联,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总结: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明确: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第17篇:《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教学重点]掌握第2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的特点,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 [教学难点]学习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的写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的价值何在呢?这个问题现在还不忙作答。大家已经读过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那一段话,知道韩愈因写此文而被当时人目为“狂人”。请大家根据预习的印象,说说韩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说他“狂”,这又意味着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是:结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说明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坏习俗。)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作为补充。例如:①柳文中说韩愈“抗颜而为师”,这一点在本文中是否有所反映?②韩愈在本文中是怎样表述“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种现象的?对此,他又是怎样评论的?③韩愈对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了怎样的解释?等等。

[说明]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大致了解本文的内容。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反抗流俗的这种勇气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他以文章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贯穿着他的一生。同学们学过的《马说》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大约写于贞元十一至十六年间,比《师说》早几年,那时韩愈才30岁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 广东教育出版社 州——这年韩愈是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三、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表示极短暂的停顿,下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然后解释词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如改用现代语表述有几种方式?(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可否改为“岂”?(用“孰”表示无例外,虽为圣人,亦不能无惑。用“岂”表示反问,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应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句话,不改为好。)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课本以为“其”是指代之辞,但译为“那 些”则不确切。按:句中的“为”,用法同“于”,其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们(指“惑而不从师”的人)对于那些疑难,终生也不能解决。

④“生乎吾前”句与“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种对举的行文方式。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2.学生练习背诵并划分本段层次。

划分层次的步骤是:先分析文理,再归纳各层的大意,最后点明本段主旨,画示意表以助记诵。

分析文理时提出下列问题:①第

1、2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先指出现象,后做解释)。重点是哪一句?(后一句,因为提出教师的任务,这是立论的出发点)。②第3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承“解惑”而来,说的是不从师则惑不得解。)第4句呢? 广东教育出版社 (承“传道”而来,说要以“道”为师。)把第

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以年龄大小为烘托;先对举,后反问;先分说,后以“师道”一语概括之。)最后一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关系?(承“师道”一语,指出择师标准。)

归纳各层大意:①指出教师的任务(前两句);②说明解惑和“师道”的必要性(中间三句);③指出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在分析上述内容同时,画出文理示意图如下:

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任务)

↓ ↓

闻道在先 不从师则

即从而师之 无以解惑

↓ (释“传道”“解惑”)

“师道”

“道”在即师在 (择师标准)

由此可见,本段主旨是阐明择师的标准。

3.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然后讨论:

(1)教师既有三项任务,但本段仅阐述了其中两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2)所阐述的两项中,哪一项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

(3)对“师道”这个口号,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回答上述问题,最好能从文章全局着眼。进行的步骤:先分组讨论(前后桌四人一组),推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总结并适当补充。

答案要点是:①“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②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例证略)。③“师道”的口号的提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是知识的统帅。“师道”才能学到根本上,这一点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四、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第1段。

广东教育出版社

2.准备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段可分几层?

②本段主要的论述方法是什么?

③本段语言犀利,锋芒毕露,要认真体会。

④本段在虚词的运用上颇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语气,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1段。

2.就虚词和语气表达的关系回答问题:

①删去句中加括号的虚词后,语气是否有变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慨叹意不足)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同上)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问变为陈述,平淡无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

②“嗟乎”和“呜呼”都是叹词,都有领起一层新意的作用,有时区分不很严格,但在本段中却是有明显区别的。试将它们位置互换一下,作点比较,说说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嗟乎”表示慨叹,而“呜呼”表示悲叹,在本段中不能互换位置。)

③有人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极其肯定之意,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欤”一句就成为多余的了,而作者的主要意思恰恰在这句话上。)

二、诵读第2段

1.读读讲讲背背。

方式:分段进行,各段字数大体相等;读(包括教师领读,学生自读)而后讲,讲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是过渡作用,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二是提示本段内容,将要分析“师道”不传的原因。)“师道”的内涵是什么?(此语承接上文“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这就是它的内涵。)

广东教育出版社

②从行文方式看,下面包括三组“对举”——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举,对举的内容彼此相关而又有别,试作分析。(第一组说的是两种不同的学风:古圣乐于“从师而问”,今众则“耻学于师”。第二组说的是这两种学风的不同结果。第三组是总括性的,指出结果不同,就是由于学风不同的缘故。)

③这段话中有四个“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顿的,请指出来。(“不传也”“无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犹且”跟下文哪一个虚词相照应?(“而耻学于师”的“而”)哪一种句式是表示因果关系的?(“之所以„„,出于„„”)

“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

①“于其身也”的“身”是指谁说的?(从“爱其子”可以看出,这是指做父亲的人。)从行文方式看,这一整句话是否也算对举(可以算对举,但句子构造则不相同。)作者是否仅仅指出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也有评论:“惑矣”。)删去“惑矣”行不行?(不行,它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②下面哪句话是直接呼应“惑矣”的?(“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是指什么说的?(不知句读,从师而学。)“大遗”又是指什么说的?(不解惑而耻学于师。)

③再来看看作者的表述方式,先齐读一遍:“句读之不知„„或不焉。”作者把两种状况和两种态度交错起来叙述,而不写成“不知句读而从师,不解惑而耻学于师”,有什么好处?(用特殊的对照方式,更加引人注目;长句划短,读来铿锵有力。)

④教师小结:这段话先将为子择师和其身耻师两种做法加以对照,点出一个“惑”字;接着说明童子之师仅“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不能“传其道解其惑”;最后再作对照比较,“惑”在哪里就很清楚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其可怪也欤!”

①这里也有对照的叙述,但对照方式与上述两种不相同:两相对照的事物;一个叙述简略,一个叙述详细。说说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叙述“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情况。(“师道不传”关键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学风不正,本文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写的。)如果把“问之„„官盛则近谀”这几句删去,是否会影响行文的连贯性?(不会影响。)删去好不好呢?(不好。“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两句是要害,门第观念对择师的影响于此可见。)

②“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句话已将本段内容轻轻收住,为什么作者接着又说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这么一段话?(要加强批判的力量。)“其可怪也欤”一句改为“怪哉”是否可以?(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可解之 广东教育出版社 意;“其可怪也”是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再加个“欤”字,更有发人深思之意,还是不改为好。)

2.划分层次。

方式:先给提示,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分层次,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各层大意。

提示:①要注意段的起结,找出关键语句(“师道之不传”“师道之不复”两语意思相近);②再看中间部分跟起结的关系(具体阐述“不传”“不复”的原因);③中间部分有三小层意思,在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还是其他。

各层大意如下(板书其中加黑字眼):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当中存在着“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可分三小层:

①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②分提之一(“小学而大遗”)

③分提之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

3.学生练习背诵。

方式:开始背时,可以参照板书;稍稍熟悉后,拭去板书再背诵。

4.自由讨论。

方式同前。讨论题如下:

(1)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所有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2)本文语言犀利,试从这一段中举出几个例子。

答案要点:

(1)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语气十分严厉,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这段话中的“众人”(从下文看,至少不能包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等也都是指士大夫阶层说的)。

(2)例如“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表面上是作者的慨叹,其实骂尽了士大夫阶层中的腐儒及不学无术之辈,他们读了几本书,自以为了不起,实则是一本湖涂帐,真要问起他们, 广东教育出版社 就会瞠目结舌,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圣益圣,愚益愚”,语气是斩钉截铁的,不容置辩,也是骂这个阶层中的高位置的人(还有一些例子,可参见前面的分析)。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

1、2段。

2.准备诵读第

3、4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提出“圣人无常师”这个命题,他的意图是什么?

②写作缘由可以放在最后写,也可以放在开头写。如果将第4段移至开头,再加上“其文曰”三字,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

二、诵读第3段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1.提示如下:

“圣人无常师”——这是本段立论出发点。下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用事实说明这一点。

“郯子之徒,及贤不及孔子”——推出新意,提出问题:不及己而师之,这是为什么?下句引孔子语,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以上为一层,以下另一层:用“是故”引出作者的推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回文”辞格。此即观点,下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解释。“如是而已”是决断之词。

2.学生练习背诵3~4遍后进行检查。

3.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讨论方式同前。

小结要点:(1)“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广东教育出版社 (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4.齐诵一遍。

三、诵读第4段

此段更易成诵,无须提示,先背下来,然后讨论有关全篇宏旨的问题。

1.学生练习2—3遍后,检查背诵。

2.讨论:(1)作者用哪些话明确地表示了他的立场?(“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2)韩愈所说的“道”是指什么说的?(主要是指儒家的“道统”,本段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可证;上段说孔子向郯子等四人学习官职名称、礼、乐等,也包括在儒家“道统”之内;第二段说“彼童子之师„„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也很明显地表示出这个意思。至于说“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则是仅就从师风尚而言,所以下文用“术业有专攻”来照应,这不过是附带论及,非全篇主旨所在。)

明确上述认识后回答上节课留下的作业题:第4段加上“其文曰”三字后能否移至开头?

答案要点: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放在开头,读者不明所指,倒显得无足轻重,不如卒章显志为好。

3.连贯背诵第

3、4段。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义。

导入方式: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初,文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示?(文中说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广东教育出版社

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1)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

2.写作方法。

(1)从全篇看,用的是“立”与“破”相结合的写法——先“立”后“破”,“破”后再“立”。

进行步骤:先列出第

1、

2、3段的论述方式,然后归纳出上述写法。

第1段:由教师职责推论出择师标准。 (立)

第2段:分层论述师道不传的原因。 (破)

第3段:由“圣人无常师”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 (立)

归纳后再提问:第二次的“立”跟第一次的“立”是怎样的关系?(发展的关系)

(2)从第2段看,用的是对比论述的方法。

这个部分的内容,在诵读中已经涉及,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课文练习第二题(即填空题),要求答得简要;对表中某些繁琐项目,也可以不填。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点:

①本段主要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指出门第观念是这种坏风气的根源,这是全文分论点之一,从反面论证以“道”为师、“从师而问”的正确性。

②“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正是为了提出这个分论点。“众人”,主要指士大夫阶层。

③为子“择师而教之”与其身“耻师”的对比,是用一般现象来证明上述分论点,也说明了“耻师”的内涵,即不愿“闻道”,不想“解惑”。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将内容深化一层,更有力地证明了上述分论点,因为这里指出了“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来源于门第观念。

[说明]学文章就要学文理。填表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不可滥用,既不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又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3.语言积累。

关于一词多义(练习三)

①道:(按练习排列的顺序,例句略,下同)A.(儒家的)思想体系。B.说。 C.道路。 D.方法。 (按:此题无相同的义项,练习题有误。)

广东教育出版社

②传:A.流传。B.传授。C.(zhuàn)阐述儒家经义的文字。 D.同 A。 补充:E.(zhuàn)古时供来往行人住宿的旅舍。例:舍相如 广成传舍。

③圣:A.具有极高智慧的。B.同A。 C.圣人。 D.封建统治阶级对帝王的谀称。补充:E.旧称学问技术有特高成就的人,如诗圣、棋圣等。

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如动词后意义的变化:

① 耻:以„„为耻。

② 师:以„„为师;向„„请教(学习)。

③ 羞:以„„为羞。

④ 小:以„„为小。

⑤ 奇:以„„为奇。 宾客:以„„为宾客(把„„当作客人来招待)。

⑥ 粪土:以„„为粪土(把„„看得一钱不值)。

补充通假字:

① 受:通“授”。

② 不:通“否”。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问说》(要求见该课“预习安排”)。

六、[教学反思]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广东教育出版社

第18篇:师说教案

《师说》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实词;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梳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受、不”、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古文”等;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 4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从师学习的现实意义;培养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教学重难点】第二段的对比论证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3、激疑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

1

“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 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4 韩愈名言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好无涯苦作舟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第一课时 〖问题发现与自主学习、检测〗 一 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师说》作者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 ”。死后谥“文”,也称“ ”。不仅是唐代 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后世尊他为后世尊他为 之首

2“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说”属于 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 。《师说》意思是 。

3 古文运动其实是 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 “ ”“ ”的主张。

2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大声读一读,动笔写一写:

传道( ) 句读( ) 阿谀( ) 巫( )医 郯子( ) 苌弘 ( ) 师襄( ) 老聃( ) 经传( ) 李蟠( ) 或不焉( ) 贻( ) 三 不看注解,你能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吗,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吾师道也( )

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道相似也( ) ⑨吾从而师之( ) 10士大夫之族( ) 11君子不齿( ) 12如是而已( )

13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4术业有专攻( ) 15位卑则足羞( ) 16余嘉其能行古道( ) 1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18小学而大遗( ) 1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 ) 3

20郯子之徒( )

四找出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并对通假字加以解释

1

2

五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2句读之不知。 古义: 今义:读书发出声音

3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古义: 。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古义: 。 今义:许多人。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 。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7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

4

今义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8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六 整体感知 1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事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也赞颂了劳动者乐于从师的风尚。 2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证:师道之不传(古人-今人、其子-其身、百工-士大夫三组对比)

圣人无常师

(写作目的:赠李蟠)

〖问题探究与合作学习〗第一段 〖合作学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生乎吾前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问题探究

① 文章的中心论点的提出有何特点?

② 作者对“师”的职责提出了怎样的见解?

〖知识小结〗

〖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6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第二段第三段 【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

二、三段,梳理难字难词难句。〖合作学习〗第二段第三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 ) 2孔子师郯子、苌弘„„ 2翻译下列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合作探究〗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试做具体说明。

7

2如何理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的含义?

〖随堂演练〗

1写出下面的文言虚词在句中的含义。之(文中出现25次)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 ③择师而教之( )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⑥句读之不知( ) ⑦辍耕之垄上( ) ⑧蚓无爪牙之利( ) 于

①而耻学于师( ) ②其皆出于此乎( )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④不拘于时( ) 其(文中出现17次)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④其可怪也欤( ) ⑤其皆出于此乎( ) ⑥吾其还也( )

⑦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A.名词作动词B.意动用法C.形容词用作名词。请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 )

①吾师道也( )

②吾从而师之( )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⑤而耻学于师( )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3.\"道\"字的讲法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4完成《创新课堂》p69第一大题,看哪一小组准确率高。 〖课后练习〗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

一、二题

第三课时

9

【学习要点】

学习第四段、背诵全文及迁移发散 【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

1翻译下面这句话,注意它的句式特点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合作探究〗

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是个闲笔,仅是交代一下写作缘由,其余意义不大,你同意吗?) 【学习总结】

一、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因而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本文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值得我们学会。

三、注意积累好文言实词的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等现象。

〖迁移发散〗

《师说》与《问说》(片断)比较阅读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

10

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二)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曰: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多矣,悲夫!

(选自清代刘开《问说》)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

(2)圣人之所以为圣( )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下列两组中加点词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惑 ( ) A、传道受业解惑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道 ( ) A、传道受业解惑也

11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与下面例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A、驼业种树。

B、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5、下面组中加点词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 B、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 C、不敢言而敢怒(表转折)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顺承)

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12

8、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之不传”、“无惑也难”有哪些具体表现?请从4个方面概括。 (1)

(2)

(3)

(4)

10、比较选文与《师说》在立意(或内容)上的异同,然后填空。

(1)相同点:(不超过25个字)

(2)不同点:(每小题字数不超过25个字)

①《问说》:

②《师说》:

11、“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这一句与《师说》中的哪句话相应?(连标点不超过25个字)

13

〖课后巩固〗 默写全文

《师说》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合作学习〗 问题探究

① 文章的中心论点的提出有何特点?

中心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的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古之”二字,说明古人重视从师之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增加了理论的力度。“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 ② 作者对“师”的职责提出了怎样的见解? 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课时 〖合作学习〗 问题探究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试做具体说明。

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2如何理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的含义?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偏见。其实不然。因为就语境而言,这句话所在的第二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的,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学生可各抒己见)

14

第三课时 〖合作探究〗

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是个闲笔,仅是交代一下写作缘由,其余意义不大,你同意吗?)

有关系。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

四、六字为主,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而重对偶胜云南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顾问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 ”,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来扩大古文的影响。 〖迁移发散〗

1、(1)低于 (2)原因(3)以„„为耻 (4)加强疑问语气

2、B。

3、C。

4、A。

5、D。

6、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7、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

8、道理不只是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9、(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0、(1)相同点:两文都是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向各种人学习。

15

(2)不同点:①《问说》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②《师说》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主张从师而学。

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19篇:师说教案

上海交大创新实验国际高中

教案

课题: 《师说》

主备人:洪振泽

教学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重点难点:

1.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预习检查):

二、导入新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

三、新授内容: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1

以质量兑现承诺,用质量铸就品牌

上海交大创新实验国际高中

教案

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

3、朗读课文

①、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读准字音并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②.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③.请全体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如: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间歇。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稍作停顿),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

4、翻译全文

(一)翻译:请一位同学将第一段翻译一遍。着重讲解的字词:

之—助词,的; 学者—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的; 之—代词,指道理; 固—本来; 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庸知—哪里,管、过问;

无—不论,不分 语法: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以质量兑现承诺,用质量铸就品牌

上海交大创新实验国际高中

教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让学生齐声朗读,加深印象。

(二)、其他几段与第一段讲解类同 第二段着重讲解的字词: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超出; 焉—之于(向他);下—低于; 耻—以„„为耻;圣—圣明的人,圣明; 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涂; 句读—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习方面; 族—类; 不齿—不屑一顾; 欤—语气词; 语法: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第

三、四段重点字词

常—固定; 攻—学习研究; 已—罢了; 通—普通 语法:被动句

不拘于时

介宾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总结全文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六、知识归纳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 古今异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以质量兑现承诺,用质量铸就品牌

小学—小的学 上海交大创新实验国际高中

教案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3、一词多义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 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乐师百工之人”

以质量兑现承诺,用质量铸就品牌

。如“郯子之徒”“巫医上海交大创新实验国际高中

教案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4、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 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 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句:

以质量兑现承诺,用质量铸就品牌

上海交大创新实验国际高中

教案

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4. 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5. 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四、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教后感:

以质量兑现承诺,用质量铸就品牌

上海交大创新实验国际高中

教案

第二课时

一、新授内容:

分析第一段

1.提问;本段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大意。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

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

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3.背诵第一段 第2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本段内容可分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查分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结果

┌圣人众人对比

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

小学而大遗

(错误认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世大夫对比

其智反不能及

(错误行为)

(对比论证·反证)

以质量兑现承诺,用质量铸就品牌

上海交大创新实验国际高中

教案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如下列两句: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①句重点

在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②句重点在悲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递进了一层,给人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于此乎?②“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欤!本段的三组对比,每组对比都把着眼点放在后面的对象上,针对这些现象,作者都给予不同的评价。

①句是对“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评价、推测,质疑的语气中含着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现象的评价。“矣”“也”表示肯定语气,明确责备认识的错误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强烈的感叹语气,对“士大夫之族”的错误行为作了猛烈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士大夫之族”的强烈不满。

(3)背诵 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二、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三、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

以质量兑现承诺,用质量铸就品牌

上海交大创新实验国际高中

教案

板书设计:

破 正 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论据) (立) 立 反 士大夫耻学于师 (反面现象) (破) 结 对 (三层对比)

合 比 孔子从师的言行 (正面实例) (立) 李蟠从师行古道 (身边活例) (立)

以质量兑现承诺,用质量铸就品牌

第20篇:师说教案

▲语言知识积累 1.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 古今异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3. 一词多义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 4. 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之所以愚人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5. 虚词的用法

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动词,“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 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如“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如“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如“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前瞻•预测 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A(A项中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前一个“师”是动词“从师学习”,后一个“师”是名词“老师”;C项中前一个“于”是介词,表所向,后一个“于”是介词,表被动;D项中前一个“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后一个“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呢”) [句式积累] 1. 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 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 宾语前置句: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4. 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5. 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前瞻•预测

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各句的句式特点。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④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②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③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④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

幼师说课试讲教案模板
《幼师说课试讲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