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04:59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学计划

金炳祥

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二、教材简析: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实践活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 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 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 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 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本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五、方法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六、教学进度表: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与目标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标准》P21),采取的是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编排方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左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象“24-8×2”这样乘除在后的类型是第一次出现),并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概括和总结。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块:

1.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有关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原来的学习过程中已遇到过本单元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有很多学生已经知道了其中的运算顺序,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归纳,主动解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顺序。借助括号的加入体会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会用括号列综合算式。

五、课时安排:5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1-5页例

1、例2,练习一

1、

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3.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学情分析:

有前面的学习基础,估计学生根据主体图提问题和列算式都不是问题,可能个别学生会列分步计算,要引导学生慢慢的适应列综合算式,另外,对于书写也要严格要求。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和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一、复习

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246+83-157 357÷3×59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出示例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是都可以 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

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

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2、教学例2 出示例2 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问: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3、练习

完成第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说明思路,并强调运算顺序

3、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注意学生所列综合算式是否正确,说明解题思路,强调运算顺序。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6-9页例3,课后“做一做”,练习1第3-9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尝试自学,总结出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尝试自学,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脱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467-240+129 624÷3×2

二、新课

1、教学例3 出示挂图

问:图里有哪些信息?什么是半价? 该怎样解答? 强调列综合算式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总结运算顺序: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么?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答。

2、完成“做一做” 第1题:学生说明运算顺序

第2题: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时说明解题思路,并说明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题:学生先估算再笔算,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2、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

3、练习一第

6、7题:是例3的巩固练习,再审题的基础上,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4、第9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养鸭的指数是鸡的一半”这一条件,然后独立解答。

5、第10题:解题思路是先求上、下两层相差多少本,再求上、下层各有多少本。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页例4,第5页“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观察分析积累,掌握知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培养积累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有括号于没有括号的区别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明运算顺序并脱式计算(题目自拟)

二、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学生读题

问:60位有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用综合算式解答 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交流思路时启发学生用第二种方法解答,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先算括号例的,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强调:加减法和乘除法在一起,要想先算加减法,必须打括号 学生上台板演。

总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完成“做一做”

本题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订正时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先口算,再竖着对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2、练习二第2题:同桌相互说运算顺序后独立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3、练习二第3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说出小括号里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3页例

5、例

6、第12页“做一做”,练习二第

4、

5、6题。教学目标:

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关于0的运算。 2.观察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掌握关于0的运算。 3.通过观察,总结,培养细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5(1)、(2)题 学生独立解答

问: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

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 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 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问:这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运算顺序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是从左到右计算,有括号的最先算。

2、完成“做一做”

第一题先让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第二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3、总结有关0的运算

问: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关于0的运算。 重点讲解0不能作除数 出示5÷0和0÷0 问:能不能找到商?有没有含义?

说明:0作为除数不能找到确定的商,也没有含义,所以0不能作为除数。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学生做完后,引导学生竖着比较上下三个小体的异同点。

2、练习二第5题:先让学生估计平均每组做的个数,再计算精确数,通过估算和笔算结果的比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练习二第6题: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后,要引导学生将具体情况与除法意义联系起来,说说为什么两步都用除法解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第7-17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出示四道混合运算,学生说明运算顺序(题目自拟)

二、练习

1、练习二第7题

可以用三步计算也可以用两步解决,审题后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题思路。

2、练习二第8题

学生经历填表——说思路——观察比较表中数据变化这一过程,加深对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的理解。

3、练习二第9题

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独立解答

4、练习二第10题

启发学生用生活经验理解题意,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想法。

5、练习二第11题

先让学生明白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作后组织全班交流思考过程及依据。

6、练习二

12、13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7、练习二第14题

引导学生明白不同图形代表不同的数,弄清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再启发学生用代换方法进行思考。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五、课时安排:4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的有关内容和练习三的第

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 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教具准备:多媒体、直尺、量角器。 学具准备:直尺、量角器。

课前准备:搜集“定向运动”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汇报搜集的资料

指名学生汇报搜集的“定向运动”的资料。

得出:“定向运动”是一种借助地图和指北针(罗盘)按规定方向行进的体育活动。

教师:辨别方向和使用地图的能力是参与定向运动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二、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教师:你们会看这幅定向运动图吗?(指名说一说图中的信息)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1号点的具体位置。 问:要想知道1号点的具体位置需要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明确条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确定1号点具体位置的具体方法。

(学生在小组探索的时候,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发现1号点所在的位置不是正好的东北方向,而是往东偏北的方向上,还要量出偏了多少度,最后两处相距多少米。)

2、“做一做”,出示: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使学生根据图示填写并汇报图上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是让学生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学生小组合作,想办法在地图上用怎样的办法比较准确的确定某城市的方向。

2、练习三的第2题,学生看图,尝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同位交换,互相量一量,看谁填写得更准确。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2及练习三的第

3、4题。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 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2

1、出示例2题目要求,并出示主体图,以要求(1)为例让学生说说教学楼在什么位置。

2、教师:同学们已经能正确的看图例了,那么教学楼距离校门多少米呢? 学生回答。

问: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左下角的图例所示一厘米代表50米,从校门到教学楼有三段,,也就是距离150米。

3、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自己画出图书馆和体育馆的所在位置。学生小组探讨,标出具体位置所在。 展示汇报绘制的方法。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距离多少米是怎么画的。)

4、教师小结画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并明确指出:在一幅图中图例应该是统一的,用同一个图例。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三的第3题,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2、练习三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同位交换,互相检查,然后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 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

二、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三、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

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刻本22页例4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 变化。 教学难点:

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过程:

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描述行走路线

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0千米

描述行走路线讨论: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1)点1的西北方是 ,终点在起点的 方向,点2在起点的 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三、开放题:公园游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一、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知识基础: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四、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五、采取的措施: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29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对加法交换率、加法结合率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步,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出示主体图)

2、获得信息。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字几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多媒体展示: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 里填什么符号? 40+56 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捷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 (生:等于65+25) 78+64= ⑥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么计算: 比较88+104+96 88+104+96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 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 + )+ = +( + ) (a+b)+c= +( + )

(5)问: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三)练习巩固

连一连。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83+315 64+(73+37) 87+42+58 315+83 (64+73)+37 87+(42+58) 56+78+44 78+(56+44)

想一想: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四)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么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五)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题、第3题。

第二课时 加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五的5—7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能力目标: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问: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 学生回答。

2、计算下面各题

425+14+186 41+159+282

(二)新授

1、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求出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的计划还剩下几天。你能球处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吗?(出示例3挂图)让我们先来看看后四天行程计划的具体内容与已知数。 指名学生叙述。找出具体内容和已知数。明确要求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尝试独立计算。

2、交流各自的算法。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

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明确:当某些加数可以凑成整百或整十数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连加计算简便。

教师可有意识的提问:为什么要改变加数的位置和连加的顺序,根据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根据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计算比较简便。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运用。

学生如果出现:115+132+118+85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200+250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教师都应该给与肯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做题之前,先让学生观察算式,说说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再各自动手计算。

2、练习五的第5题,要求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如果学生按顺序计算也应该允许。

3、练习五的第

6、7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5页的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加法运算定律推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加法运算定律推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初步学习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四则运算是哪四则运算?(+、-、×、÷)

加法运算定律有哪些?(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学生回答)

(二)设疑激趣、探索新知

1、教师:加法有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有吗?猜一猜。(生:有) 问:你认为用字母怎样表示?

生:a×b=b×a a×b×c=a×(b×c) 教师:大家光猜不行,要有科学依据。小组合作,验证字母公式是否成立。

2、汇报: (1)交换律

生1:23×11=253 11×23=253 23×11=11×23 生2:4×7=28 7×4=28 4×7=7×4 生3:0×1=0 1×0=0 1×0=0×1,特殊例子成立,其他的就成立。 生4:4×25=25×4,4个25既可以用4×25,也可以用25×4。 (2)结合律

生1:(9×3)×18=18×(3×9) 生2:(4×5)×6=4×(5×6)

生3:(0×1)×2=0×(1×2),特例行,其他的也行。

教师:不能单单举一个例子就下结论,应该举大量的例子,如果结果一样,才能下结论。 生4:(7×4)×3=7×(4×3) 生5:(80×2)×3=80×(2×3)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生6:(25×4)×20=25×(20×4)

疑义、改正:(25×4)×20=25×(4×20)

(三)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验证得出了结论,知道乘法也有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问: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什么是乘法结合律?(学生回答)

(四)练习

1、教科书37页练习六的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题分别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

2、作业:练习六的第

3、4题。

第四课时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六的第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能力目标: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渗透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

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25×18×4= 50×2×81=

2、先口算出结果,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线连起来。(7+4)×5 7×5+4×5 (5+2)×3 5×3+2×3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节课再来学习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2、学习乘法分配律

(1)(投影出示)由25个小组参加植树,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 解答后,由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 =150 答:一共有150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使学生明确:虽然解题思路不同但结果相同。 清同学们在观察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投影出示:

(18+7)×6 18×6+7×6 20×(15+9 ) 20×15+20×9 提问: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相等吗?他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有相等关系的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号连接? 引导学生分析、概括:

a、等号左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b、等号右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c、你们所说的“一个数”和“这个数”指的是什么数?(指同一个数) d、请你们举例说明。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算式想一想,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 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3)学习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代表三个数,怎样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呢? (a+b)×c=a×c+b×c

3、反馈:例3下面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3+8)×125= × + ×

2、练习六的第5题。其中的第

1、3小题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第2小题只是按运算顺序计算,没有运用运算定律;第4小题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思维训练

1、甲数比乙数的3倍多4,甲数是94,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2、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42×99 99×38

(五)、课堂小结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五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练习六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比较数量的进行简便计算。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比较数量的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选择:(1)(10+5)×4与下面的( )式相等。

①10×4+5 ②10×5×4 ③10×4+5× (2)与a×6+b×6相等的式子是(

①(a+b)×6

②(a-b)×(6×6)

③(a-b)×6

(二)练习

1、练习六的第6题,要启发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较复杂的计算转化为简单的口算。2、练习六的第7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没一组算式,判断上下两个算式是否的数相等,并说一说理由。再确信每组中自己认为能算得快一些的算时,算出的数,并说一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3、练习六的第8题,学生可能45×5或5×45;也可能(4元+5角)×5。学生如果直接口算或列出竖式算出结果,都是可以的。

4、练习六的第9题,因为后面例5主要讨论的就是类似的简便计算。这里可以从算式的意义上帮助学生理解。如:167×2+176×3+167×5可以理解为2个167加上3个167再加上5个167等于10个167,故方框里填10。

(三)小结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六课时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例

1、例2,“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1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减法中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和根据简便方法灵活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投影出示)

112+59= 123-39= 203+99= 128-99=

2、口算。

第一组:78-16-14= 80-18-12= 95-25-15= 第二组:78-(16+14)= 80-(18+12)= 95-(25+15)= 教师:通过口算这两组题你有什么体会?(学生:第二组的题口算起来比较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投影出示)

例1:一本书一共234页,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教师: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答:还剩134页没看。 学生说一说解答的理由。

引导观察:这几种解答方法哪个更简便些?为什么?(学生回答)

2、练习。出示:528-53-47 观察:这道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汇报交流:因为53与47的和是整百数,从528里面减去整百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独立解答,投影出示: 528-53-47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528-(53+47) =528-100 =428 小结:刚才我们对减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进行了学习,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在计算一些从被减数以此减去几个减数时,要先认真观察几个减数的和是否是整

十、整百或整千数。如果是整

十、整百、整千数,就可以用从被减数里减去这几个减数和的方法进行简算。

(三)教学例2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说出已知的信息与提出的问题。

在提出的问题中,重点让学生说说“总价在100元左右”是什么意思。 明确:只要接近100,比100多,比100少都可以。而且没有要求“最接近”。 学生小组展开讨论,汇报结果: 方法一:每三本价钱相加

① 56+31+24=80+31=111(元) ② 56+31+19=56+50=106(元) ③ 56+19+24=80+19=99(元) ④ 31+19+24=50+24=74(元) 方法二:先算四本总价,再减一本价钱 56+31+19+24=50+80=130(元) ① 130-19=111(元) ② 130-24=106(元) ③ 130-31=99(元) ④ 130-56=74(元)

2、第二个问题

学生在交流解决第一个问题后讨论第二个问题。 汇报:(学生容易想到以下两种算法) 100-48-47 100-(48+47)

教师也可出示两张50元钞票加以启发:如果付出的100元是两张50元的,买48元、47元的两本书,可以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学生回答)

(四)巩固练习

1、第39页“做一做”的第1题后两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一做”的第2题,学生读题后说说他的理解,再列式解答。

3、练习七的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让学生熟悉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一规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解答。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七课时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页练习七的第2——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进一步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1、练习七的第2题,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列式。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两种算法的第一步,得到的是什么。即:2000-416-284 2000-(416+284)

第(2)峰的高度 第(3)峰比第(1)峰低多少米

2、练习七的第3题,5名队员的身高正好从左往右,后一人都比前一人高2厘米,通过“移多补少”可知中间这位队员的身高就是他们的平均身高。因此,列出算式后,可以通过交换、结合求和再除以5,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写出得数。

3、练习七的第4题,有必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搞清已知“样品2255元”是降了再降后的价钱,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原价是多少钱?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列式计算。

4、练习七的第5题,强调学生审题,学生容易只看数据能否“凑整”,而忽略算式的整体。常见错误如:672-36+64=672-(36+64) 25+75-25+75=100-100 对此,应强调交换律、结合律适用于连加、连乘运算。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

5、练习七的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入教科书上的表格中,订正时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算法。

6、练习七的第7题,首先要让学生理解,4390是6月11日上午10时之前已出院的总人数。表中的人数是6月11日上午10时以后各时段新出院的人数。结合本题的内容,可以适时渗透及时、准确的统计对于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控制疾病的重要性。

1、练习七的第8题,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做完后教师检查。

2、思考题,可以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再思考。结果:1963×4=7852;1738×4=6952

3、小结本课练习情况。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八课时 除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例3及该页上“做一做”,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能力目标: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单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单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卡片

学具准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上下两题为一组:

560÷8÷7= 720÷9÷8= 1800÷3÷6= 6200÷62÷10= 560÷56= 720÷72= 1800÷(3×6)= 6200÷(62×10)=

2、你发现了什么?

(二)动手操作

1、出示16个苹果的教具。

(1)先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苹果?

(2)把每份中的8个苹果,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怎样列算式? 请一位学生说,教师演示:

其他同学边看演示遍列算式。(16÷2÷4)

2、提问。

①从刚才分苹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6个苹果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了几份?(8份) ②这个8份是怎么来的?(2×4) ③那么现在每份几个?又可以怎样列式?16÷(2×4)

④算式16÷2÷4与16÷(2×4),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相等吗? ⑤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是连起来?

3、学生操作。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拿出12根小棒。

①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再把每份中的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 ②用两种方法列式。

③比较两个算式,能用等号连起来吗?

(三)小结规律

1、观察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4=16÷(2×4) 12÷3÷2与12÷(3×2)

2、交流并小结。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四)学习例3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1)投影第43页主题图与例3的文字。 (2)学生口述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

2、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说出先算什么。

4、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

(一) 练习

1、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1题左边的两小题。

2、口算。

教师逐一出示以下口算题,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用手时表示得数,然后说出口算的方法。 (1) 81÷3÷3 (2) 120÷12÷2 (3) 240÷5÷24 (4) 210÷(7×6) (5) 350÷(25×7)

3、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4、自编一个可以用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1)在前后桌四人小组内交流。

(2)教师通过巡视,发现编得好的,在全班交流。

(二)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九课时 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页例4,练习八的第

4、5和第6题的前四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进一步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简便算法,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2=4×( ) 25=100÷( ) 32=4×( ) 125=1000÷( )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插图和四个已知条件。问:“一打装”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 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②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③ 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④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⑤ 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 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教师:问题①包含在问题②里面,问题⑤、⑥请同学们自己当练习完成。我们这节课重点解决 问题②、③、④。

2、“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这个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小组交流。

如果没有学生想到用100÷4代换25,可以提醒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或先让学生笔算出12×25的积,在完成书上例题中的填空。 比较两种简便算法,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学生讨论后回答。

3、“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思考可能出现:12×25=3×4×25。

教师可以酌情给与启发,如:把25和看成100盒,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怎样才能使积不变? 解决“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八的第4题,让学生看算式,说依据,指出每个算式运用了什么定律。

2、练习八的第5题,其中前两题是对的,后面三题都是错的。练习后,让学生说一说,后面三道题分别错在哪里。

3、练习八的第6题,每意题都可以简便计算,可以在学生完成练习后,通过讲评加以对比、辨析。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十课时 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5和练习八的第

7、8题,思考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进一步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简便算法,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5×200+25×4 4×25+2×25 80×125-8×125

(二)教学例5

1、投影出示例5 问: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要我们计算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科考队3月1日出发,7月26日返回,要求的问题是科学考察实际用的天数,而不是计划用的天数。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列式计算。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出现:

①按月计算的思路,根据已知的出发、返回时间,可以知道整个

3、

4、

5、6月都在外面,7月有26天在外。所以列算式:31+30+31+30+26 或 30×4+2+26 ②按周计算的思路,一周一周的数,共有21周,每周7天,所以列算式:7×21+1

3、教师: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全班交流解决。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八第7题,题中多边形可以划分为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因此又可以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本题实际上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种几何模型。列式:21×9+19×9=(21+19)×9

2、练习八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十一课时 综合应用:营养午餐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48、49页的有关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教师:同学们,咱们班有吃小饭桌的学生吗?(生:有)

小饭桌的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午餐丰富吗?有营养吗?(生答)

你们知道一份营养午餐需要符合哪些条件?要从哪几个方面对午餐进行评价吗?(学生:不知道)

出示49页专家的话: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菜肴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过50克。

2、出示: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表。(学生阅读)

3、出示:民主路小学今天为学生提供的三种午餐菜谱。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热量和脂肪两个角度来研究、判断“今天学校提供的午餐是否符合营养标准”。

(二)搭配新菜谱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10种菜肴,参照营养专家给出的两个指标,搭配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

2、将全班学生所有的配菜方案列出来。

组织学生根据这些方案选出自己喜爱的5种,并将教材49页的表格填完整。

(三)解决问题

1、根据上面的统计表,绘制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统计表中的5种方案逐一计算出“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3、引导学生结合本次实践活动,了解本班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看一看偏胖或偏瘦与 饮食习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营养角度对这些学生提出看法和建议。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思,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使学生能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小数。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为,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小数。

五、采取的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六、课时安排:14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1页的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九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小数正确表示图中阴影部分。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和概括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米尺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

教师指着手中的米尺问:米尺有什么作用?当学生回答后。老师说现在咱们就用它来测量黑板的长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有几米。

当老师测量三次后,指着剩下的部分问:剩下的部分还够不够1米?如果用米作单位还能用整米数来表示吗?

学生回答:不能。

老师问:那用什么数来表示? 学生回答:可用小数来表示。

师接着说:对,可用小数表示,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经长遇到。例如:在测量人的身高、物体的长度时经常遇到得不到整米数,这时咱们就用小数来表示。什么数是小数呢?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教学小数的意义。

1、认识

一、两位小数

出示例1主题图让生观察

(1)师问:从图上看把1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长多少分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生答:0.1米) 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把3分米写成0.3米。

教师结合学生的口答板书如下:

1分米→ 1/10 米→0.1米。 3分米→ 3/10 米→0.3米。

师问: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一位小数可表示成几分之几的数?0 .1表示几分之几?0.3表示几分之几?

(2)师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是多少厘米?1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把7厘米、13厘米分别写成0.7米、0.13米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1厘米→ 1/100 米 →0.01米。 7厘米→ 7/100 米 →0.07米。 13厘米→ 13/100米 →0.13米。

师问:从上面看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的数?0.07表示几分之几?0.53表示几分之几? 2、认识三位小数

师问:若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照这样分,可以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每1份是多少?1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8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3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师问:从上面看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的数?0.013表示几分之几?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1毫米→ 1/1000 米 →0.001米。 8毫米→ 8/1000 米 →0.008米。 13毫米→ 13/1000米 →0.013米。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师述:若把1毫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用分母是10000的分数来表示,写成小数就是四位小数。同样我们也可以得到五位小数等。

3、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问:1/10里面有几个1/100?1/100里面有几个1/1000?在这些分数中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整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师述:因为整数和分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因此这些分数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一个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这样的数就叫小数。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它的单位就是1/10,写作0.1;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它的单位就是1/100,写作0.01;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它的单位就是1/1000,写作0.001;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51页的例1及“做一做”的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书上后订正。老师可强调做题时要看一看小数的单位和要求的单位是否与一致。

2、做教科书55页练习九的第1题

师让生直接做在书上,订正时让生说一说各是怎样想的。

3、做教科书55页练习九的第2题 师让生直接做在书上后订正。

4、练习九的第3题,通过填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小数计数单位的认识。

5、练习九的第4题,通过手势比划用小数表示的长度,加深学生对小数十几意义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的表象。

6、练习九的第5题,让学生写出各数中不同数位上的2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的各个数位及其技术单位,体会位值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那些内容?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1分米→ 米→0.1米。 3分米→ 米→0.3米。 1厘米→ 米 →0.01米。 7厘米→ 米 →0.07米。 13厘米→ 米 →0.13米。 1毫米→ 米 →0.001米 8毫米→ 米 →0.008米。 13毫米→ 米 →0.013米。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二课时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4页例

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的第6——13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写数的能力,提高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旧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读数、写数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答:

0.2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08里面有( )个千分之一。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3分米=( )米 5厘米=()米 6毫米=( )米 74厘米=( )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1)前面我们看到的一些小数如0.2、0.15等,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的数都是0,其实小数点的左边也可以是其它整数,如1.5米、21.8米,这样,小数可以分成两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被小数点隔开。(根据问题回答) 板书: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2)指名学生回答整数的数位名称和计数单位,同时在整数部分下面列出整数的数位顺序。 (3)说明:同整数一样,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小数的数位。

(4)问:小数的数位名称及计数单位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5)引导学生看表回答: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它和整数1有什么关系?说出小数点两边的各个数位和计数单位是什么?(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个位。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位。是十进制关系。学生口答。)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2、教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1)出示例2:怎么样读小数? (学生口答。教师概括) 学生读数,教师板书: 0.58 读作:零点五八 3.5读作:三点五

41.47读作:四十一点四七

强调: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出几个零。 练习:教科书第53页“做一做”。

(2)出示例3:怎样写小数?教师概括。(学生说说写法。) 学生写数。师巡视。指名板演。(独立写数。)

强调:写小数部分完全按照小数的读法写出每个数字,不能有遗漏;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点要写成小圆点,不能写成顿号“、”。(讨论回答,后归纳。) 练习: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独立解答。

(三)巩固练习

1、第

6、7题,由学生读出或写出其中的小数。集体订正。

2、第8题,可以先提醒学生弄清楚从0到哪里表示1,从哪里到哪里表示0.1,再让学生找标出各数的位置,用箭头标出并写上数就可以了。最后的3.85,只要学生把箭头指向3.8和3.9中间就可以了

3、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展示学生是怎样涂色的。

4、第10题,呈现生活中的一些小数,丰富学生对小数的感性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巩固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5、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第13题,可以这样想,45001中有两个0,而小数中有几个0就读几个0,所以小数点只能在两个0之间。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教科书第57页练习九的第11题。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三课时 小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59页例1—例3,及相关“做一做”练习十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会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位数的小数,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精神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并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位数的小数。

教学难点:根据已有知识发现,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进行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学具准备:三段导线、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师:今天早上,老师刚来到学校,就有三名同学吵着来见我,原来他们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争吵,大家想知道是什么事吗?王晓溥同学昨天家里安装了电灯,剩下了一段导线,他想把这段导线送给自然老师做串联电路的实验,自然老师看到以后,请三名同学测量了这段导线的长度,看看这段导线适合哪一段电路。三名同学用直尺测量后,分别得出三个答案:王晓溥说是0.1米,金毅说是0.10米,朱福强说是0.100米,为此他们三个争吵不休,都认为自己说的对。现在这段导线就在你们的手中,请你们帮助一下这三名同学好不好?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直尺测量这段导线的长度,并在直尺图上标出来,然后讨论一下到底谁说的对。(学生讨论) (电脑演示)

师:(1)王晓溥所测量的这段导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1分米为什么等于0.1米?

(2)金毅所测量的导线的长度,你可以怎样表示?10厘米为什么等于0.10米?

(3)朱福强所测量的导线的长度,你可以怎样表示?100毫米为什么等于0.100米?

教师:现在谁愿意拿着你的直尺和导线,看着屏幕上内容说一说到底谁说的对?(教师用课件配合学生说明)

教师:以上几名同学认为三名同学都对,大家同意吗?老师也同意你们的意见。通过刚才的研究和学习,你们发现0.1米、0.10米、0.100米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相等)为什么相等?谁愿意再来说一遍。

生: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教师板书)

2、教学例2 教师: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组数据,如果我们把0.1米、0.10米、0.100米后面的单位名称“米”去掉,它们还相不相等?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好不好?请同学们试着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教师板书)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学生1:0.6=0.60=0.600 学生2:0.8=0.80=0.800 学生3:1.2=1.20=1.200 学生4:123.5=123.50=123.500 教师:以上几名同学敢于大胆的猜想,我们是不是应该鼓掌鼓励他们这种敢于大胆创新的精神!接下来我们就从同学们的猜想中找出一组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好不好?我们就找0.6=0.60=0.600这一组好吗?为了验证方便,我们先来验证它的前半部分0.6=0.60。现在同学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一下,你能用几种方法证明0.6=0.60,并实际动手操作一下。 生1:用两个正方形学具证明。

生2:在0.6和0.60后面加上单位名称米。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用了几种方法证明了0.6=0.60呢?如果我们在0.60后面再添上一个0,它们还相等吗?这也证明了同学们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你们可真了不起,让我们鼓掌祝贺一下。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组数据,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对了,这就是小数的性质,我们看屏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小结:小数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比如:一副手套的单价是2元5角钱,根据需要,我们可以写成2.50元;一条毛巾的单价是3元钱,根据需要我们写成3.00元,所以根据生活的需要,我们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来改写小数,也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来化简小数。

(二)巩固练习质疑问难

1、化简0.70和105.0900 师:105.0900中十分位上的0和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2、把0.2 4.08 3 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3、在下面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 0.300 500 5.780 0.0400 102.020 60.06

4、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18 0.006 3.0 908 140 0.3 42.00 150

5、“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化简小数,化简后集体订正答案。

6、“做一做”第2题,不改变数的大小,把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7、送给聪明的同学们:用0、

1、

2、3组成可以去掉末尾0的小数。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练习十的第1—3题。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0.6=0.60=0.600 0.8=0.80=0.800 1.2=1.20=1.200 123.5=123.50=123.50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四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十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教师提问:这两个小朋友到底谁高谁重呢?你是怎么想的? 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板书课题)

2、大胆猜测: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比较下面整数的大小:

97 79 654 543 8321 8436 999 1005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二)尝试探索

1、教师提问:根据你的猜测,用你的方法比较下面两组小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 9.7元 和5.9元 (2)6.79 米和6.85米

2、学生汇报:

(1)9.7元是9元7角,而5.9元是5元9角, 9元7角大于5元9角,所以9.7元〉5.9元; (2)6.79 米是6米7分米9厘米,而6.85米是6米8分米5厘米,6米7分米9厘米〈6米8分米5厘米,所以6.79米〈6.85米。

3、教师提问:这两组小数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的?

(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下面各小数的大小,你又有什么发现? 2.35元和2.41元 0.07米和0.059米 学生汇报:

(1)2.35元是2元3角5分,2.41元是2元4角1分,从“元”比起,所以:2.35元

(2)0.07米表示7个0.01米,0.059米里有5个0.01米,所以0.07米>0.059米.(演示课件小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引导学生用直尺找出相应的长度验证比较结果.)

5、教师归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6、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试一试:

1、重放刚才的动画(小数的大小比较),帮助这两个同学比出身高和体重.

2、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四位.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的第4题,让学生在直线上比较三对小数的大小,进一步加深对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理解。如果有学生不借助直线比较,直接用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要给予鼓励。

2、练习十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

3、练习十的第6题,让学生自己比较,交流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五课时 小数点移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页例5和练习十的第7—9题。 学习内容: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些数同一个数(数字相同)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及其倍数。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概括、推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1、在○里填上>、<或=符号。(板演)

0.36○0.360 3.68○36.8

24.3○2.432

2、回答下面各题。(与板演同时进行。) (1)0.1里有( )个0.01 (2)0.01里有( )个0.001 (3)1里有( )个0.01 ?( )0。001? 3.填空。

(二) 传授新知

1.导入新课。

(1)板演题中的(2)(3)小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每组数字相同,排列顺序也相同,而组成的小数的大小不同呢?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呢?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2.教学例1。 (1)、自学:把例题补充完整 (2 )、总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学生全班汇报

两个人互说。

(三)巩固练习。1.将规律变成填空题,巩固理解规律。 2.加深认识,运用规律。做练习十的第 9题

(四)全课总结: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对重点再次冲击,形成技巧。)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第六课时 小数点位置变化的应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

2、63页,练习十的第10—13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些数同一个数(数字相同)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及其倍数。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熟练的把一些数同一个数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方格纸。

学具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规律

1、教学例6 先让学生表示0.0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把他扩大到10倍是几个这样的正方形。 学生:10个

教师出示10个并排的正方形加以验证。由此得出:0.01平方米扩大到它的10倍,就是0.01×10。 启发学生想:要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根据上面的规律只要怎样就可以了?(八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把0.01平方米扩大到100倍、1000倍。

教师说明要注意的问题:(1)小数点向右移动时,非0最高位前面的0必须去掉,如0.01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1,而不是001。(2)如果小数部分不够,要在右边添“0”补足数位,如0.01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是10。

2、教学例7 让学生小组合作,涂方格理解把1平方米缩小为他的1/

10、1/100、1/1000。

汇报结果,得出结论:把1平方米缩小为它的1/

10、1/100、1/1000就是把这个数分别除以

10、100、1000。

让学生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数除以

10、100、1000转化为向左移动小数点。

提醒学生注意:(1)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如1缩小到原来的1/10是0.1。(2)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如250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2.5。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的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十的第11题,比较4个数的大小,如果学生在比较时,先挑最大的,再挑剩下的数中最大的„„最后再排列起来。

3、练习十的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4、练习十的第13题,可以练习直线上的点启发学生填出答案,要使学生明确要求填出的整数是与给出的小数相邻的。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5、思考题,让学生用卡片摆,每摆出一个数都记录下来,看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数,但不用摆出所有可能的数。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主题图,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学会收集生活的小数。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学会收集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事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汇报搜集的小数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的生活中的小数。

全班交流。教师将汇报的结果分类写在黑板上。(如以价钱引出的小数、以长度引出的小数等等) 让学生说说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如1.25元表示1元2角5分,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呈现主题图中的小数。

向学生提问:我这里也有一些生活中的小数,你们能说一说这些小数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回答。

3、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着小数。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的第1题,呈现4个标错小数点位置的物品单价,让学生进行改正。使学生体会小数的实际含义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明确小数点位置的重要性。

2、练习十一的第2题,先让学生把调查的单价填好并计算出总价,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3、练习十一的第3题,结合学生熟悉的盘秤呈现物品的质量,让学生用不同的名数填写出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八课时 名数改写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一的第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小数的改写。

2、能力目标: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小数的改写。

2、把单名数改写成小数。教学过程:

(一)自己看情境图

1、提问:四(1)班选了4名同学参加学校的舞蹈比赛,他们需要根据身高排成一队,下面是他们的身高,你们能给他们排排队吗?

2、学生试着排一排,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排的?有什么感受?

(二)教学例1

1、教师:为了解决按身高排队的问题,有些组把这些数据统一成用米作单位,那80厘米用米做单位应该怎样改写呢? 学生以小组讨论完成。

汇报。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尽量让方法不同的小组发言。教师同时分类板书)

2、提问:将80厘米改写成米数是什么样的变换?(低级单位的数到高级单位的数)应该怎样算?(除以进率100)

进而归纳出:厘米数改写成米数是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可以了。 教师小结: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将小数点向左移动。

3、教师提问:1米45厘米以米为单位应该是多少呢? 学生交流探索汇报。

让学生想一想:80厘米和1米45厘米改写为米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问:应该怎样改写?(启发学生进一步总结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过程。有意识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说改写方法。

2、练习十一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关注学困生的结果,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九课时 名数改写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十一的第

5、6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小数的改写。

2、能力目标: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小数的改写。

2、把单名数改写成小数。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2

1、自己看情境图。

教师提问:为了解决按身高排队的问题,有些组把这些数据统一成用厘米做单位,那0.95米用厘米作单位应该怎样改写呢? 让学生试着改写。

2、汇报。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分类板书。

3、教师提问:将0.95米改写成厘米数是什么样的变换?(高级单位的数到低级单位的数)应该怎样算?

引导学生说出1米等于100厘米,求0.95米等于多少厘米,要用0.95乘进率100。进而归纳出:米数改写成厘米数是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应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可以了。

4、教师提问:1.32米=( )厘米呢? 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并汇报。

让学生想一想:0.95米和1.32米改写成厘米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问:应该怎样改写?(启发学生进一步总结改写的方法)

归纳改写方法: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单位间的进率,只要按照进率把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的位数就可以了。

5、引导学生归纳名数改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先分清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还是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从而决定怎么计算;(2)要清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10、100还是1000;(3)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判断确定小数点应该向左还是向右移动,移动几位。

(二)巩固练习

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改写的。

2、练习十一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关注学困生的结果,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3、练习十一的第6题,呈现3种动物的体重或身高,让学生进行改写。素材具有知识性、趣味性。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

第十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72页练习十一的第7——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小数的改写。

2、能力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直尺、米尺。 教学过程:

1、练习十一的第7题,让学生在课前测量,课上汇报测量的结果,然后让学生比较,引出名数的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测量后的纪录中采用两种记录方式,课上学生交流是怎样改写的。

2、练习十一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一的第9题,学生完成后,指明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说他的比较方法。)

4、练习十一的第10题,由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名数改写,使学生加深对名数改写必要性的知识,巩固名数改写的方法。

5、练习十一的第

11、12题,让学生结合有关天文、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呈现4组材料,让学生根据要求改写数据,巩固学生对改写方法的理解。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十一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

1、2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98≈ 7798≈ 2110≈ 1809≈ 159≈ 919≈

(二)教学例1

1、创设情境 为学生测量身高。

提问:×××同学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啊?

你们是怎样得出她的身高的近似数的?(学生回答)

2、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

教师: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3、自主探索

提问:若保留整数怎么办? 学生自主探索。汇报。

教师:谁能说一说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

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求近似数的方法。

5、教师提问:保留不同位数的小数求得的近似数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哪个近似数会更精确一些?(学生回答)

(三)巩固练习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1、练习十二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个近似数的精确程度更高。并结合具体数让学生明确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2、练习十二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各小数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它们各近似于哪个整数。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第十二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4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

3、4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2

1、出示挂图。让学生看图交流图中提供的信息。 让学生读出木星的直径及其与太阳的距离。 提问:这些数怎样表示读写会比较方便?

引导学生回答: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读写比较方便。

2、教学改写方法

学生独立将例题中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改写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改写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改写时在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写上“万”或“亿”字,并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了。

教师提醒学生:在改写时,不要忘了写“万”字或“亿”字,遇到有单位名称的数时不要忘记写单位名称。

3、区别改写与省略尾数

出示:改写后的数7.7833亿千米 和近似数7.8亿千米。 提问:他们有什么区别?

结论:一个数省略尾数是把指定单位以下的数四舍五入,这样求得的数是一个近似数;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是改变原数的单位,得到的是一个精确数。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的第3题,介绍我国最大的两个岛屿并给出相应的面积,让学生将其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并求出其近似数。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2、练习十二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是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改写的。关键说清楚既保留有改写应该怎样改写。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三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77页练习十二的第5——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进一步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3、思想教育目标:向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2、练习十二的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哪个近似数的精确程度更高。

3、练习十二的第7题,让学生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后求出他们的近似数。改写后,可 结合前面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让学生给各种交通工具的客运量从大到小排排队,说一说客运量最大的交通工具是哪种。

4、练习十二的第8题,学生判断,并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应该怎样改正。

(二)复习巩固

练习十二的第9——13题,教学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有针对性的处理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当练习第12题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十四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79页整理和复习、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

1、第1题,让学生先列举说明什么数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再说出小数的数位顺序。再完成第1题。

2、第2题,先让学生想一想:小数的性质是什么,整数有没有相同的性质;并联系整数大小的比较说一说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完成第2题。

3、第3题,引导学生尽量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总结、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第4题,先让学生想一想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并结合第(1)题说一说精确到十分位即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和保留整数的含义和方法;结合第(2)题说一说把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练习十三

1、第1题,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小数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小数的实际含义。

2、第2题,名数改写,学生做完后,说一说改写方法。

3、第3题,完成练习时,要加强学生对小数点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4、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三)小结本课练习情况

第五单元 三角形

一、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时180°及图形的拼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时180°。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性、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知识基础:

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时180°。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五、采取的措施: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3、准确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4、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5、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

6、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课时安排:

三角形„„„„„„„„„„„„„„„„„„„„„„„„„„4课时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图形的拼组„„„„„„„„„„„„„„„„„„„„„„„„2课时

第一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

1、

2、3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

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会展中心,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成为我们城市新的标志性建筑。你在建筑框架上、吊车上发现三角形了吗?请你描出几个三角形。

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3、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电视接收塔上的三角形、铁桥上的三角形、交通 标志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等。

4、导入课题: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班数,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出示练习纸:三角形屋顶的房子和斜拉桥。 你能测量出三角形房顶和斜拉桥的高度吗? 学生在练习纸上操作。反馈:你是怎么测量的?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出示教材第81页上的三角形。提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

学生操作,然后评议交流。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聚,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第

1、

2、3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二课时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和练习十四第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遍。

2、能力目标: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遍。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82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 (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2、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么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时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我们来做个实验。

(二)实验探究

1、实验1: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5根小棒,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随意拿三根小棒不一定都能摆成三角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

2、实验2: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1)每个小组用以下四组小棒来摆三角形,并作好记录。

4 4 ① 5 ② 4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推荐第2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 P31/

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2) 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 304+215=519 215+304=( )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

(1)画出线段图。 (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计算:480+325+75

325+480+7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

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5

┆(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 (25×5)×2=25×(5×2)

┆(学生举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 25×4 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39×25 (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 ×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 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课后小结: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1.口算:

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

计算102×43

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 (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333+567

=900 (2)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

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课后小结:

回答时间:2009-3-2 13:40

推荐第3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工作计划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工作计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工作计划

(一)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简析

这册教材包括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内容。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在这一单元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及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2、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是在前面所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以及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3、量的计量: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这部分教材先讲计量的产生,接下来讲常用的计量单位,最后才是名数的改写。总之,本单元新知识不多,教学时应以复习、整理为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和时间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面积单位和进率及名数的改写。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它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六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小数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由于小数加减法有密切联系,计算法则基本相同,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方法。这单元同整数计算一样,注意教给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法的简单算法。

6、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先讲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随后出现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接着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最后学习梯形特征,以及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以及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区别直线、线段和射线,垂线与平行线概念。

三、教学具体措施

1、多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如对学困生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工作计划

(二)

一、学情分析

班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定缺陷与不足,综合能力有待提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需要改正,改掉许多学习上的不良习惯,班级部分家长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争取学好本学期的任务。

二、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为:四则运算、观察物体、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统计、数学广角等。

三、教学措施

1、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旳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旳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旳兴趣。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旳培养,如听课旳习惯,按时完成作业旳习惯,课前旳预习、课后旳复习旳习惯,认真审题旳习惯,规范书写格式等旳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旳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旳好习惯。

2、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旳训练,控制训练量,把握训练密度,以达到最好旳训练效果。重视提高学生旳计算能力,讲求精讲多练,采取及时有效旳措施解决所存在旳问题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旳提高。

针对本班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旳实际情况,本学期将要求每位学生每天要完成一页口算题旳练习,针对笔算能力较差旳学生,每天将完成3题笔算练习,并且要家长批改,从而提高学生旳计算能力。每周将进行一次笔算小测。

3、加强解决问题旳教学。本册教材在解决问题教学中,问题都是由已学过旳两步计算应用题增加一个条件或改变问题而成旳。在教学旳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找等量关系旳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旳能力。

4、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旳个体差异,尊重学生旳创造精神,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旳问题。要适时,有效旳帮助和引导。

5、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旳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旳过程中遇到旳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旳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旳气氛中感受学习旳乐趣。赏识每个层次旳学生旳每一个微小旳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旳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旳快乐。

6、抓好培优补差工作。

推荐第4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 角的度量

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重点 角的意义

难点 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

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

39、1)学生汇报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能测量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

学生自由发言

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太阳射出的光线等等。 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学生画直线

得出: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订正

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 使学生弄清楚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引导想象

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

1、2

2、P

39、

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五、课后作业:P40、8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 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

学生思考后汇报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量角器

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小组合作研究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订正

从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角的度量单位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 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在课桌上摆一摆 学生讨论

学生看书后,在量角器上指出1°角的顶点及两条边。 学生说角的度数及原因 学生读出角的度数

学生讨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反馈)

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学生再用量角器量书上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通过动手操作,

加深学生对1°角的认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

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P40、

5、7 学生量后让其谈体会

角的分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 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 钝角:大于90°,小于180°

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2、P

41、思考题

3、P

43、4看图填一填

4、P

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

43、

3、5 学生汇报:角的知识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

42、2)

分别画出75°、105°的角 学生说出角的名称。 学生汇报:量角器

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自己尝试画角 汇报画角的方法

学生画指定度数的角,同桌用量角器帮助检查度数是否准确。

复习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1、P

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10° 45° 60° 90° 105° 120°

2、P

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

44、7 单元小结与反思

经过

二、三年级的学习,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并在练习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推荐第5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数学广角 教案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2页例1及第114页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逐步养成合理安排事情与节约时间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他们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优化思想,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例1,使学生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但有优选的方案,要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小明和他妈妈进行为期一天的角色互换活动,也就是他要当一天的家长来照顾爸爸妈妈。新鲜吧!不过这可把小明忙坏了,妈妈要吃饼,爸爸要喝茶,一早晨下来,小明真是晕头转向。他6点钟就起来准备,一个多小时后,总算是让妈妈吃上了饼,爸爸喝上了茶。但上学从来没有迟到过的他,今天却迟到了。小明自己还纳闷:妈妈每天也做这些事,可从来没有迟到过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分析一下迟到的原因吗? 其实解决迟到的问题就是解决什么问题?(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你们愿意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吗?(愿意)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师:那好,首先我们要来看看小明这一早晨要做几件事?(两件)第一件事是?(妈妈要吃饼,所以要烙饼。) 小明是怎样烙饼的呢?(出示课件)从图中你能得到那些数学信息? 生:烙饼时,饼锅里每次只能同时烙两张饼,每张饼的两面都要烙熟,每面各需要3分钟。

师:我想先请同学们想一想,烙1张饼需要多长时间?(6分钟)2张饼呢? 师:现在小明要烙3张饼,你觉得有几种烙饼的方法,每种方法需要多少时间?先不要急于回答,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说出自己的方案,并说明你的理由,好吗? 师:谁先来汇报你的设计方案?汇报的时候注意要把自己设计的方案说清楚,并说明共需要多长时间,好吗? 生:一张一张的烙要18分钟。

生:两张一起烙再烙第3张要12分钟。

师: 还可以怎样烙?(如果无人回答,师需要进一步启发) 师:大家看,在用第二种方案烙第3张饼时,本来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饼锅,现在只烙了一张饼。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 师:(启发)如果每次都烙两张饼,是不是就不会浪费时间了?想一想,每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烙两张饼呢?同学们先别急着回答,请你用手中的圆片代替饼摆一摆、烙一烙,做个小实验。然后,和同桌的小伙伴说说你的想法,最后再来汇报,听清楚了吗?开始!(学生实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案? 生:先烙第

1、2张饼的正面,再烙第

1、3张的反面,最后烙第2张反面、第3张正面。(课件演示具体过程)

师:你们觉得这三种方案,哪个更节省时间,更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师:但是小明却用了18分钟,白白浪费掉了9分钟,也就是一半的时间,你觉得他这样做合理吗?那你想对小明说点什么? 师:生活当中解决事情的方法会有很多种,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合理安排,就会找到最佳的方案。这就会节省出许多时间,是不是这样? 师:烙三张饼,我们会合理安排了,如果烙4张饼你觉得怎样烙比较合理?5张饼、6张……10张呢?又该怎样安排呢?(小组内讨论后把表格填写完整)

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饼的个数是双数的,两个两个地烙;个数是单数的,剩最后三张饼时,用3张饼最佳方法烙。

生:烙饼的张数乘3,就是它们所用的最短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了第三种烙饼的方法,并让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不同之处,从而达到方法优化的目的。教师让学生看小明是如何做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在生活中做某件事时要认真思考、合理安排就能节省时间。)

(二)教学例2 师:大家用这么短的时间,通过集体的力量帮助小明解决了问题,节省了一半的时间。那我们再来帮助小明看一看,在给爸爸沏茶的环节上还可以怎样合理安排,节省时间,好吗? 师:想一想,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出示课件)谁说给大家听一听? 师:小明会怎样沏茶呢?我们还不知道,还是先请同学们帮助小明设计一下应该如何沏茶,才能让爸爸尽快地喝上茶,好吗? 师:好,请学习小组设计一下沏茶方案,并互相说一说这样设计的理由,讨论解决这样两个问题:

1.这些步骤中哪些要先做? 2.哪些步骤可以同时做? (学生设计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有答案了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①洗水壶 → 接水→ 烧水 →洗茶杯→ 找茶 → 沏茶 共14分 1分钟 1分钟 8分钟 2分钟 1分钟 1分钟 ②洗水壶 → 接水 → 烧水 → 找茶叶 → 沏茶 共12分 1分钟 1分钟 8分钟 1分钟 1分钟 同时洗水杯 2分钟

③洗水壶 → 接水 → 烧水8分钟 → 沏茶 共11分 1分钟 1分钟 ( 同 时 ) 1分钟

洗水杯 找茶叶 2分钟 1分钟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三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能尽快让爸爸喝上茶? 师:我们来看小明沏茶的工序,(出示课件)你想对小明说什么?

师小结:我们在做一些事情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短,也就最能节省时间。

师:小明谢谢大家教会了他合理安排,节省时间的方法,他想到下一次的角色互换活动的时候,他就不会这么手忙脚乱得啦。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出示课件:我感冒了需要吃药 做一做第2题

师:瞧,笑笑感冒了,她要吃完药赶快休息,她应该怎样安排这些事情呢? 请你想一想,然后跟同桌说一说你安排的顺序。

2、我想忙活了半天,大肯定又累又饿吧,我们一起到“美味餐厅”去转一转吧。(出示课件:美味餐厅 做一做第1题)

师:“美味餐厅”也遇到了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请你帮他们想一想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呢?再跟你挨着的同学说一说你的理由。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1、学生讨论: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只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认真合理安排,才能提高效率!最后,小明有一句名言送给大家,愿与大家共勉。(点击课件:培根——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希望大家应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合理地安排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学广角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5页 例3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形成寻找最优化方案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

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意义与价值,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排队等候时间的总和的意义,运用这种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你们想不想看小品?好,同学们可要认真仔细看哦,这里可有数学问题的。(实现让学生简单排练好了)

小品:水龙头**。

师旁白:一天,小红和小亮做值日,他们俩正好同时(强调读)来到一个自来水龙头前。

小红:我洗抹布只要1分钟时间。 小亮:我装一桶水要5分钟时间。 小红、小亮:我有事,让我先洗(装)吧。 小红:还是让我先洗吧,这样好一点。

师旁白:小亮疑惑不解。为什么小红先就好一点呢? 师:同学们,小红说的有道理吗?

2、(学生窃窃私语)师:现在他们都感觉自己有道理,那我们帮他们算一算时间吧,好吗?

生:1+5=6分钟 生:5+1=6分钟

师:这样看来,好象小红说的没什么道理呀,时间长短不是一样吗? (引发学生思考:一人做事,另一人在干嘛?)

生:小红先洗,小明只等1分钟,如果小明先装水的话,小红要等5分钟。 师及时指出:是呀,我们在自己完成自己任务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别的同学的感受,那我们来算一算,如果包含等候的时间在内,一共用多长时间吧。

生:小红先小明后:1+1+5=7分钟。 生:小明先小红后:5+5+1=11分钟。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说说,这里的7分钟和11分钟是什么时间?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突破难点:等候时间的总和)

师: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刚才我们遇到的问题,在数学上叫做“排队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排队现象是很普遍的,大家请看(课件演示例3情景图)

2、师:同学们,现在由你们来当一回调度员,给他们安排一下顺序吧,同时算出三艘货船等候的时间总和。

3、质疑:对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等候时间的总和是什么意思?(很可有能学生对此还有疑问,这里要留时间给学生,要让学生都明白题目的意思)

4、分组活动安排与要求

(1)4人一小组。把货船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命名为:甲船、乙船、丙船。 (2)讨论后写出卸货方案,能写几种就写几种。 (3)算出每种卸货方案的等候时间的总和

2、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

3、学生汇报自己的卸货方案,教师按一定的次序板书。主要有:

(1)按甲-乙-丙的顺序,等候时间总和: 8+8+4+8+4+1=33小时

(2)按甲-丙-乙的顺序,等候时间总和: 8+8+1+8+1+4=30小时

(3)按乙-甲-丙的顺序,等候时间总和: 4+4+8+4+8+1=29小时

(4)按乙-丙-甲的顺序,等候时间总和: 4+4+1+4+1+8=22小时

(5)按丙-甲-乙的顺序,等候时间总和: 1+1+8+1+8+4=23小时 (6)按丙-乙-甲的顺序,等候时间总和: 1+1+4+1+4+8=19小时

4、引导学生观察以上方案,谈谈自己的想法。

5、小结:依次从等候时间较少的船开始卸货,能使总等候时间最少。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你能用刚才我们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小品中,小红说,让她先洗抹布好在哪儿了吗?

2、如果你也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会解决吗? 完成P115页的做一做。

3、水龙头**(下)

有四个同学同时来到一个水龙头前,他们分别要洗手、洗抹布、洗拖把和用水桶装水。 (1)这儿只有一个自来水龙头

(2)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给他们合理的安排一下排队的顺序吗?

(3)说一说,你在进行合理安排前,需要了解什么?你认为怎样安排最合理?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在确定排队等候顺序的时候,我们要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合理安排时间,这样可以使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此有关的事件,请收集一个例子,课后与同学交流一下吧。

数学广角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6页例4和“数学游戏”。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了解田忌赛马的故事,体会“策略的重要性。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

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对策,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田忌赛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听过很多的智力故事,如“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等,这些智力故事都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在生活中的体现,今天,我们来听一个“田忌赛马”的故事,但今天我们要用数学的思想,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这个故事。

1、欣赏“田忌赛马”视频。

2、提问:你来帮田忌想一想,可以怎么安排三匹马的比赛顺序?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学生对田忌赛马的比赛顺序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可以随意说一说想到的方法)

师:同学们真能干,帮田忌想到了这么多方法,究竟一共有多少种比赛的方法呢?其中哪些方法是能够赢得齐王的呢?

1、同桌两人合作研究。

(1)想一想田忌共有多少种比赛方法,把田忌在赛马中能够使用的方法通过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获胜方

齐王 田忌1 田忌2 田忌3 田忌4 田忌5 田忌6 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讨论,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在同等级别的马中,田忌的马不如齐王的马,而经过这么一调换,让田忌取得了赛马的胜利。)

师:这种调换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对策,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对策论。 板书:“田忌赛马”——对策论

2、想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结局吗?

师:田忌的一个谋士,也就是出谋划策的人,叫孙膑,就像同学们刚才一样,为田忌一一分析各种策略的优缺点,最后找到了这唯一能够取胜的对策,最后,田忌因而田忌不仅没有输掉黄金三千两,还赢了黄金一千两呢。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你想自己当一回田忌吗?机会来了

是一场拍球比赛,三局两胜.请看参加比赛队员的双方资料:

对方1分钟拍球个数: 1号20个 2号40 3号60 我方1分钟拍球个数: 1号10个 2号30 3号50 问:我方队员怎样对阵才能赢?

2、同桌玩扑克牌的游戏

出示两组扑克牌,分别是

3、

5、7和

4、

6、8 (在游戏中让学生切实体会要想获胜除了要运用对策外,还必须让对方先出牌也是必胜的关键)

请同学们想一想,田忌的这种策略可以在哪些地方应用?

一位镇长想起了田忌赛马的故事。 不与强者争一时的长短,而是依据自己的实际,错开优势,以长击短,因此取胜。联想到招商引资,如果也能注意扬长避短,制造“错位”优势,可能还是打破僵局、走向成功的一个高招。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面对一次机会,一场竞技,我们光水平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知己知彼,凡事讲究策略,才会取得胜利。有些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可以用一些数学策略来解决的,关键是要有善于运用策略的意识。希望“策略”意识走进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推荐第6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索 过程 ,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验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 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 的自信 心,并能积极 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 ,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笔算的计算过程,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索用整十数除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新学期又开始了,你们为新学期作了哪些准备?老师也为你

们作了一些准备,请看挂图。

二、探索口算方法

1.教学例题。

(1) 从情境中获取信息。

提问:从画面上你能了解哪些信息?(老师买了60本数学本,每20本打成一包)

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能够打成几包?)

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60÷30=

(2) 小组合作探究口算方法。

谈话:先自己口算出得数,再把自己的口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

口算后在小组内交流。

(3) 小组汇报交流。

提问:你们口算的结果是多少?

你们是怎样想的?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学生的想法可能有如下几种:

①为60里面有3个20,所以商是3;

②把60看作6个十,20看作2个十,想口诀二三得六,所以商是3

③因为6÷2=3,所以60÷20=3。

……

谈话:同学们想了这么多的口算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学生自由选择,并说明理由,进一步理解算理,

(4) 根据学生的口答将题目的解答补充完整。

完成板书:

60÷20=3(包)

答:要打成3包。

2.口算练习(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就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一组口算练习(出示课件)

2 9÷

312÷6

40÷8

40÷20

90÷30

120÷60

400÷80

(1) 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

(2) 让学生说说第1组和第3组题目的口算方法。

(3) 提问:进行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口算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被除数和除数都去掉末尾的0,用乘法口诀计算)

三、探究笔算方法

1. 出示课题。

谈话: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口算练习,同学们观察一下

这些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是整十数)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板书课题)这种类型的题也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来计算。(补充课题“和笔算”)你们会算吗,想试一试吗?

2. 独立探索60÷20的笔算方法。

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笔算。

教师巡视,了解生活各异的书写方法。

3. 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共同交流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先充分交流,然后板书。使学生明确因为60里面有3个20,这个“3”

表示20的个数,是3个一,所以3一定要写在商的个位上,而不能写在商的十位上。

4. 尝试计算并验算96÷20、150÷30。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并讨论交流,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商的书写位置。重点讨论:150÷30的商为什么也要写在商的个位上。

(2)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4) 注意通过验算确认自己的笔算结果是否正确。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并通过交流总结了计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的

3、4题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三位数除以整数十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探索出笔算方法。

2、通过比较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和商是两位数的计算,初步概括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方法,并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会估算;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定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商是几十多或几百多你怎么想的?

562÷

5789÷3

562÷6

789÷9

2、用竖式计算

87÷30

67÷20

42÷30

(重点讨论商的对位和余数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学生结合插图,通过实例,理解到这题就是求“420里面有几个30”,所以列式为420÷30。

2、揭题: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除数是整十的笔算除法。

三、引导学生探索

1、提问:你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想的?允许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讨论。

(1)

因为30×10=300,所以商比10大。

(2)

因为30×20=600,所以商比20小。

(3)

根据以上两种说法可知道商在10和20之间。

(4)

追问:420÷30的商应该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2、提问: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

(1)引导思考:第一次得到的商“1”要写在哪里,为什么?(学生可用估算的结果说明商“1”该写在各位上)

(2)引导学生接下去该怎样算,组织学生讨论后再把题目在书上做完。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余下12个是120,120里面有4个30,所以上的个位上是4。完整叙述笔算过程。

(3)要求学生验证自己的答案。

3、对比: 42÷30

420÷30

今天学习的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与昨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区别?

4、小结:用竖式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前两位够除,就先用前两位除以除数,得到的商要写在十位上。

5、完成“试一试”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小结:如果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数除到被除数的那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四、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一题:竖式计算。

说一说商大约是多少?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 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第4页第2题。

同桌互相交流,分析错误原因。

3. 集体完成。第4页第4题

得到长方形面积不变,长发生变化时,宽也随着变化。

四、作业

第4页第

3、5题。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正确地进行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一步提高口算和估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乘法与相应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对初商调整的判断能力,形成必要技能;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进行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一步提高口算和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一、练习

1、练习一的第1题:

口算下面各题

(1)一组一组出示后让学生口答,集体校对;

(2)对比每组算式总结规律;

(3)交流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口算的方法,初步认识计算的方法;

2、练习一的第2题先估计下面每题的商是几,再计算。

(1) 一组组出示让学生估算,并注意估算时试商的方法;

(2) 集体交流反馈,并说说哪些题在试商的过程中需要调商?

(3) 尝试用试商的结果进行计算,指名板演;

(4)集体校对,总结计算方法,特别强调商是两位数的时候该怎样计算?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3题、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2、练习一的第6题 小组活动:

先填表,再在小组里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做思考题

三、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5题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熟练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试商的水品;

2、在试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计算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综合不同内容的知识,让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试商水平,以试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准备题训练

192÷30= 192÷40=

2.谈话:新学期开始了,几个同学正在一起制定读书计划呢。电脑出示例题情境图,你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遇到的数学问题吗?

二、探究算法,掌握算理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小女孩说:“这本书一共192页。”小明说:“我计划每天看32页。”小强说:“我计划每天看39页。”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口头列式。教师板书:192÷32 192÷39 2.探究问题解决方法。

(1)第一种方法:“四舍”试商法。

①谈话:我们先来研究192÷32怎样列竖式计算。板书竖式。 提问:192÷32与我们前几节课学过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前几节课学习的算式中除数是整十数,而这道题除数不是整十数)

谈话:除数不是整十数,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那么32接近几十?(接近30)在除数32上面用色笔板书:30。

想一想:192÷30应该商几?这个6是不是192÷32的商,还不能确定,所以是试商。自己在书上用铅笔算一算。

②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③谈话: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解法和同学们一直分享?指名介绍计算过程,边说教师边完成板书。

④谈话:我们还应该验算一下,看看算得对不对,下边各自验算。学生完成验算后,指名说说验算的过程。

3.总结归纳试商方法。

(1)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2)小组交流: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 (3)引导学生共同总结: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通常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后,要用商和原来的除数相乘。

三、巩固深化,运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提问:题目中已经给我们呈现了什么?你能接着做下去吗? (2)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谈话:课本中这几题的除数看作的整十数淡淡地印了出来,是帮助我们试商的,以后做题时可以把它想在心里,不用写出来。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先说说分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可以说给同桌听,每人说两题。(2)独立计算,同桌互相订正,发现错误,在班内共同分析错误原因。

3.完成练习第2题。

(1)指名读题。提问:你怎样理解“每天从17:00播放到17:32”这句话?(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题思路,集体订正。

四、总结谈话: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的

1、6题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加强笔算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正确试商的方法,增强计算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继续使得计算由正确向熟练推进。

3、在对自己和他人计算分析的过程中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4、在计算的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熟练地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口算竞赛

数学书第7页第

3、4题(时间:1分钟)

二、笔算竞赛

数学书第7页第

5、6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己的本子上,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学生反馈自己解答的情况。第5题一组一组交流。主要是体现出试商的过程。第6题的交流要点和第5题一样,主要是让学生说说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的。

(3)在学生交流完毕后,学生说说在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有什么好的方法提供给同学们共享。

三、解决实际问题

1、数学书第7页第2题。

(1)学生独立读题,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2)交流。重点理解17:00到17:32分经过了32分钟。

2、数学书第7页第7题。

(1)学生独立读题,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2)交流。注意第1问是平均每天(2个星期是14天) 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吨数在增多天数也在增加。

吨数扩大几倍,天数也就扩大几倍;吨数缩小几倍天数也就缩小几倍。

四、补充实际问题

1、甲、乙两个码头相距176千米,一艘轮船顺水每小时能航行22千米。从甲码头顺水航行至乙码头需要几小时?

2、体育商店里有一种足球,每个售价58元,李老师带了500元去买这种足球,可以买多少个?还剩多少钱?

3、数学书第7页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在数学本上。

五、布置作业:第7页的第6题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⑴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⒉ 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⒊ 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初商后需要调商的试商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及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整十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和非整十数的两位数除三位数(不要调商)的笔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除数的个位是

1、

2、

3、4的两位数除法。

2、教学例题。

出示课本第8页教学例题图

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2÷34=

探索272÷34的笔算方法。

提问:272÷34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4看作3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时,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笔算中出现的问题。

交流算法。

师:你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指名说一说)

a、提问:用9乘34得306,272比306小,怎么办?(教师指着下面的算式问学生)

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

教师介绍:象这样要改商的叫做“调商”。

b、提问:为什么要改商8,指名回答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请学生独立完成竖式。

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格式。

归纳概括: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即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由于这时把除数看小了,商往往偏大。初商后,必须将商与原来除数相乘,如果乘积大于被除数,就说明初商偏大,应该把初商调小再试,直至余数小于除数为止。

二、、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中的

1、

2、

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2、第2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的两道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全班交流,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产生错误的原因。

3、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调商过程。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解答:184÷23=8(棵)

集体订正后,教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全课小结

师:刚才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

2、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进行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一步提高口算和估算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及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四舍的试商方法进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上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种试商方法,就是用两位数除当除数个位是

5、

6、

7、8时该怎样试商。

二、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第9页教学例题图

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二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52÷36

2、探索252÷36的笔算方法

提问:252÷36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6看作4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交流算法

先指名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进行全班核对。

3、再出示下面的计算过程和问题。

问题是:商6对吗?为什么?

小组进行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这里把除数“36”看成40来试商,商6太小了,因为有余数是36,和除数相等,所以商要改成7。

4、教师强调: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调商,使余数比除数小。

归纳概括: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按照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当除数的个位是

5、

6、

7、

8、9时,可用五入法来试商,把除数的个位“五入”后再试商,由于除数变大了,商容易偏小,出现余数比除数大或余数页除数相等的情况(如上面的例题)。商小了,要把初商改大。

比较,发现异同点。

让学生比较“372÷34”和“252÷36”的计算过程,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相同点:都要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进行试商;除的时候都要调商;除的时候都要注意“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计算要求。

不同点:当除数的个位数是

1、

2、

3、4时,可以把除数的尾数舍去,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当除数的个位数是

5、

6、

7、

8、9时,可以把除数的尾数舍去,用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多1整十数来试商。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中的

1、

2、

3、4题。

第1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第2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两道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全班核对,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调商过程。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除法(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正确而熟练地进行试商调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激素那。

2、在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饿学习习惯,提高在激素那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3、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体会,感受计算的作用。教学重、难点:正确的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1、练习三第1题对比练习。第一组:除数不变,被除数变了。

(1)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要求边做边分析对比,有什么感受。

(2)同桌互相说说在计算过程中的发现。

(3)全般交流,教师板书过程。并在板书过程中对学生追问。为什么都把24看成20去除,一个要调商,一个不要?

(4)在对比中学生会发现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计算的时候,被除数很重要,要能通过口算迅速判断商是小了还是大了,然后马上调商)

第二组:被除数不变,除数变了。

(1)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提高计算的速度。

(2)学生对所做的题独立分析,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法?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化了,试商的除数发生了变化,所以也发生了变化。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口算的速度和正确性才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可以用演算来保证计算的正确。

2、练习三第3题。⑴指名读题。

⑵同桌之间活动:一位同学估计商是几位数,再估计一下商可以是多少,另一位同学通过笔算来验证,然后两位同学交换,同桌比一比,看哪一位同学估计的最准。

⑶指名汇报。

⑷说说估商准确率高的方法是什么。

3、练习三第4题。⑴指名读题。

⑵估计一下这些算式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商可能是多少?同桌讨论。

⑶学生练习。 ⑷全班交流、订正。

三、解决问题 ⒈练习三第5题。 ⑴指名学生读题。

⑵质疑:要求养鸡只数是鸭九倍,应先求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的第4题的上面4题

五、总结: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除法(练习

三)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能熟练而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在计算过程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3)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体会、感受计算的饿作用。 教学重、难点:正确而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完成口算本上口算一条。

2、第11页第6题(口算1分半钟)

学生做完,交互校对,查看错误情况,帮助纠错。

二、笔算(有时间和正确性的要求)

1、练习三第7题。

(1)先指名说出各题的商是几位数,最高位可能是几?

(2)让学生独立计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集体订正,看过程和结果。

把错误的题目写到黑板上进行评价,分析错误的原因。

2、练习三第8题。

(1)出示第一行的三题:

612÷18 608÷32 224÷56

(2)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估计一下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

(3)出示第二行的三题:请同学们快速先在小组里估计一下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

三、指导练习。

练习三的第9题

(1)学生读题,自己分析,列式解答。

(1)提问:有哪几种交通工具?速度分别是多少?要求“用上面的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各需要多少要时间”就是求什么?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板书:路程 ÷ 速度=时间。

(2)可以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公共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几倍? 小汽车的速度是公共汽车的几倍?

四、布置作业:练习三第8题的下面三题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复习(1)

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方面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并联系有关习题,发现一些具体的计算规律,发展学生计算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过程:

1、口算:(第1题)

320÷40 560÷70指名说说这题口算时是怎么想的?下面的题依次请学生说说口算方法或得数

2、比一比,算一算

147÷20 147÷21 147÷29 要求学生完成,做完后自己想一想有什么发现

全班交流:你们觉得哪题是最简单的?为什么?先完成前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然后总结:

被除数相同,除数很接近,商也很接近,区别只在余数。 补充:147÷20 147÷21 里可以填“=”吗?为什么? 学生可以从计算的结果来比:商一样,比余数;或是从“被除数一样,除数小的商比较大”的角度来比较。

做第3题:这题的除数更大,那商会怎么样呢? 先完成再与估算相比较。

3、做p.13第5题:

学生看完表格后,指名说说你看到的信息

指出:这里的人数都不一样,种数的棵数也不相同,那怎么比呢? 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这些计算,交流、比较。你有不计算就比的方法么?

4、算一算、比一比 960÷12 960÷3÷4

观察这2个算式,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些什么联系么? 学生认真观察

问:÷3÷4也就是÷12,那模仿后面这个算式,你还能写么? 随学生回答板书: 960÷4÷3,960÷2÷6,960÷6÷2 完成第2组、第3组: 教师最后总结

5、学生独立完第七题,然后再交流

6、布置作业:

2、4题

教学反思:

复习(2)

教学目标:

通过一些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理清楚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及其解答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估算,说说商的最高位是哪一位,商几?

511÷25 208÷68 462÷34 576÷18 228÷76 414÷23

二、解决实际练习

1、第8题。指出:电的单位名称是“千瓦时”,自己在写单位名称的时候要注意了。 读懂表格,指名口述。

(1)问:要求他家去年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谁来说说自己的想解答想法?

学生回答后,再问:为什么是除以12?这里不是用4个数在加的么?为什么不是除以4呢?

(2)再问:如果我这么问,仔细听,有什么不同?“平均每天用点多少度?”想一想该怎么解决?

这问要让学生明白:现在是考虑全年的每天,应该除以全年的天数。 (3)如果我真的只是把4个数加起来后除以4,那算出来的是什么问题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第9题。看图后,问:这类问题我们以前学习过,我们把它称之为什么问题?其中有哪几个基本的量? 读题目信息。

问:对应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和路程,你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列式845÷13。先估算,再完成。算出她的速度是65米/分 问:她用同样的速度,是怎样的速度?

这回要求从家到少年宫要走几分?这是求的时间,应该怎么求? 列式后先估算,再竖式计算。 继续解决:从学校到少年宫呢? 指出:解决这类问题,可以读题后先思考需要解决的是哪一个量,再去寻找需要的条件。

3、第10题。先复习这类问题的基本量及其中的关系

重点理解“取同样的重量”是什么意思?分别请学生举例说明。 问:现在要算“平均每千克什锦糖的单价?”用刚才哪位同学的举例更利于计算呢?(各取1千克)

想:12+10+20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怎么算单价呢? “李老师带了140元钱,能买这样的什锦糖多少千克?”这个问题是求哪个量?怎么算?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思考题:

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再交流。比如左边的题,可先确定第一根横线下面的数肯定是46,那其他的数就很容易填写出来了。

四、阅读理解“你知道么?”

1、理解“同头无除商

8、9”和“除数折半商

4、5”

2、完成最下面的4题练习

五、布置作业。你知道么?下面的四题练习。

教学反思:

射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画图、观察和交流活动,认识射线、直线及相互间的联系,能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2.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3.学生认识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征。

4.学生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建立射线的概念,掌握直线、线段和射线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建立角的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准备: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投影仪)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二)认识射线、直线。

1.认识射线。

把图中斑马线其中的一条画下来。这是一条什么线?它有什么特点?

师将线段左边的端点去掉,向左边无限延长。

还能继续延长吗?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有可能延长到哪?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射线有什么特点?

2.认识直线。

将线段两边的端点都去掉,向两端无限延长,你发现了什么?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呢?它有什么特点?

我们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让我们再看看图上哪些线是直线,哪些线是射线,哪些线是线段?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线是直线、线段和射线呢?

议一议

1、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小组讨论

2、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关系?

(三)、教学“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小游戏

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3、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射线,看看能画几条?

汇报结果

2.生活中常常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你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四)、建立角的概念。

1.让学生动手画一个角,建立角的概念。

师边演示边叙述:先画一个点,再经过这一点画一条线,这是一条什么线?

2.教学角的符号。我想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角,可以用“∠”表示。

(五)拓展应用。

1.直线比射线长。( )

2.角的两条边越短,角越小。( )

3.组成角的两条边是线段。( )

4.一条直线长5米。( )

(六)、小结。师生交流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七)布置作业: 课本17页的1——3题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认识量角器)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准备:小黑板、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大家会比较角的大小吗?

课件出示或者在黑板上画2个大小不同的角∠1和∠2,谁大谁小?你有什么办法比一比吗?

小组活动:让学生拿出实现准备好的2个角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各种不同的比较方法,定性的比较2个角的大小。

(出示小黑板)

∠1

∠2

通过比较,是∠1比∠2要大,那大多少呢?大一点?这一点又代表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相信学过这节课后,你就能解答这个问题了。

二、新课学习

(一)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量角工具?

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在纸上画一画,体会1°大约有多大。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二)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小黑板,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

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 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三)比较角的大小。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我们学会了用量角器量来测量一个角的大小,这样我们不仅能比较角的大小,还能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度。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三、巩固练习:

1、P19第2题

2、P20第4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熟练地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教学准备: 小黑板、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量角?

2、量出下面每个角的度数:(出示小黑板)

二、练习:

1、“想想做做”的第4题: (1)指名读题

(2)请同学们看书上量角器的刻度,说出每个角的度数? (3)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的第5题: (1)指名读题

(2)请同学们照着图示模仿着量出书上这几个角的度数? (3)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的第6题:

让同学们先自己判断,并说一说理由?

4、“想想做做”的第7题: 独立去做,集体订正

5、“想想做做”的第8题: (1)读题,明确要求 (2)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3)请同学们量一量图中每个角的度数 (4)指名回答

(5)看看自己量的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

6、想想做做”的第9题: (1)出示队旗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2)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估计一下图中的三个角各有多少度?并填在书上表格里。

(3)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验证一下自己估计的对不对,看看跟你估计的结果相差多少?

三、教学思考题

(1)读题,自己先按要求画一画,在数一数。最后填在书上。 (2)指名口答(3)看表格,找一找规律

四、你知道吗 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量角器画角

教学目标:

1、利用活动角学习角的分类,认识分类的标准,掌握不同角的特征,发现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

2、按要求画指定度数的角,初步总结出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3、在动手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会正确地按度数画角

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通过活动角,认识各种角

1、出示活动角

提问:谁愿意上台来转动活动角,并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转成的是什么角?(学生上台转角并介绍是什么角)

2、提问:你认为角的度数在什么范围可以把它称为“锐角”?(学生回答:小于90度)

什么样的角称为直角?钝角呢?(直角是90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3、师继续转动活动角,慢慢展开,使它的两条边变成一条直线,问:现在它变成了什么角? (平角)你能描述这种角吗?平角多少度?你能指出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吗?(指名学生回答)你会自己独立画平角吗?(学生在草稿本上画,指名上台画平角)

提问:画平角时,只画一条直线性吗?(不行,角必须有顶点和两条边,画的时候可以在直线中间加一个点,并且标上半圆的弧线)

4、再展开(又回到了重合状态),猜猜是什么情况? 现在角的一条边绕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想一想,它画下来又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己在草稿本上画)

(注意引导学生与0 o的区别,画上圆弧)

指板书问:这个角是怎么得到的?根据这个特点,你想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周角)

6、讨论: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1平角=2直角,1周角=2平角=4直角)

二、画角

1、我们前面研究的是量角,你能否来画60度的角呢? (学生在草稿纸上尝试画角)

你用什么方法画角?(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

2、小组讨论怎样用量角器画角(试着说一说步骤)

3、全班交流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并板书: 先一条射线;把量角器放上去,中心点和端点对齐、零刻度线和射线对齐,再找到60的刻度点,在纸上画一个点;最后连接两点并画上弧线。

(要注意的地方:第2条边在画的时候不一定要全部画出来,一般只要画和第一条边差不多长就可以了。 )

2、画好的角,还要检查一下,可以用量角器,也可以用三角板上60 o现成的那个角。动手再检查一下。

继续画30 o的角、45 o的角、90 o的角,画好之后分别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检查一下。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第23页的试一试: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分别画出40o、70o、135o的角。

注意:这题的顶点是固定的,注意量角器的摆放和选择外圈刻度。画完之后,请同桌帮忙互查。

2、书本第23页的想想做做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请学生分别把名称写在角的边上。 再从小到大排一排。

3、书本第23页的想想做做2:下图中的角各是什么角? 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角吗?

四、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你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教学反思:

推荐第7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数的意义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能 把十进分数改写成小数或把小数改写成十进分数。

2、通过实际操作:“看一看”、“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 学 重 难 点

1、了解小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及小数与十进分数的互化。

2、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数位的相互关系。

教 学 准 备

挂图 计数器 四张正方形纸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建立模型 活动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标签,让学生说说商品的单价。

2、谈话引入:同学们都能正确地读出了这些商品的标价,这是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习了“元、角、分和小数”,一些商品的标价用元做单位时,要用小数表示。那除了商品的标价可以用小数表示外,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3、出示挂图,生活中有很多小数,咱们的课本中也举了一些例子,同学们翻到第2页,自己读一读,课下还可以再继续找找生活中的小数。这些小数到底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进行下面的活动。 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 活动一:折一折,涂一涂

1、(出示一个正方形)我们把一个正方形表示为“1”,请同学们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把其中的1份涂色,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再把另一个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中的3份涂色,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

2、我们可以写成小数0.1,0.1表示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

3、学生尝试把 写成小数。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4、请同学们尝试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几份,先用分数表示,在用小数表示。然后四人小组交流。

5、挑战:请同学们把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其的1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然后试试用小数表示;那23份涂上颜色,怎么表示呢?

6、先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自己读一读,课下还可以再继续找找生活中的小数。这些小数到底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进行下面的活动。

7、推想: 改写成小数是多少? 呢?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两人互相商量。

8、观察发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是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是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是三位小数。 活动二:读一读,写一写

1、刚才同学们写了很多小数,如:0.23,0.127,0.409。谁会读这些小数呢?

2、这三个小数的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都是0,如果整数部分不是0,怎样读呢?如:32.017,125.409。

3、观察总结: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读法有什么不同?

4、认识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出示计数器,教师介绍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

学生比较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与整数部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拨一拨,说一说。

同桌一人拨珠,一人读数,并说说各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多少,然后交换角色。 解释与运用

1、小练习:独立完成第5页“练一练”第

1、

2、

3、4题。

2、数学游戏:你说我摆。

3、小结。板 书 设 计 小 数 的 意 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分母是10的分数是一位小数; 分母是100的分数是两位小数; 分母是1000的分数是三位小数。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测量活动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教 学 重 难 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 学 准 备

尺子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

填写第6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三、试一试:

第1题: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2厘米5毫米,再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小数。

四、作业:

第7页练一练 板 书 设 计

测量活动

填一填中的表格 试一试中的题目

题 目 比大小

(一) 备课人 白季

教 学

目 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教 学 重 难 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教 学 准 备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一、设疑激趣:

1、创设情境:少年演讲比赛

教师提问:这两个小朋友到底谁的得分高呢?你是怎么想的?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

2、大胆猜测:

(1)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2)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二、尝试探索:

1、根据你的猜测,用你的方法比较郑强和李明的分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9.87○9.90

2、评委会给张华多少分呢? (1)独立阅读,分析信息 (2)小组交流、互相评价

3、你能将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 )>( )

4、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5、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解释与应用: 我能行:

1、独立练习:P9

1、2题

2、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新课标 第一 网 我最棒:

P9

3、4题(重点指导第3题,并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

一、数学游戏:猜价钱 课堂小结:

课上到这,同学们有哪些新的学习体会?还有什么问题?今天的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能让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学习心得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节本课内容。)

板 书 设 计 比大小

(一)

教学挂图 练一练中的题目

题 目 比大小

(二) 备课人 范文芳 教 学

目 标 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 学 重 难 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 学 准 备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一、以疑导入 引发冲突

师:课前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谁来汇报一下?老师也做了调查,校门口左边的商店一支钢笔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验证猜想 开书完成P10

1、0.2和0.20谁大?涂一涂,比一比

2、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独立尝试

(1)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2) 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解释与应用 我能行:

1、独立练习:P10 “试一试”

1、2题

2、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教师小结: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我最棒:

P11 “练一练”

1、

2、3题(重点指导第2题,并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 课堂小结:

课上到这,同学们有哪些新的学习体会?还有什么问题?今天的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能让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学习心得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节本课内容。)

板 书 设 计 比大小

(二)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题 目 练习一 备课人 王春霞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数位间的进率。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教 学 重 难 点

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 学 准 备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相关知识

1、创设情境:开学了,智慧老人想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游玩呢,我们先到小数馆看看吧!

2、想一想:这周在小数方面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还有那些困难?

3、在小组里说一说。(要求:认真倾听,注意比较谁说的让你觉得很满意,怎么说的?)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及时整理并板书)

二、多层次练习,巩固方法

(一) 我会做:P12/

1、2题

1、独立完成

2、交流方法并提醒容易出错的地方

3、做《学习手册》中相关题并评价。

(二)我能行:P12/第

3、

4、5题

1、独立完成

2、在小组内交流不理解或觉得困难的题

3、小结:要注意看清楚是以什么为单位,弄清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0进制,还是100或1000进制

4、做《练习册》中相关题并评价。

(三)我最棒

1、P13/第6题

(1)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2) 个别学生说说学习方法

2、数学游戏 (1) 同桌游戏

(2) 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游戏的心得、获胜的经验

数学游戏:通过组数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各个数位的意义,建立小数数位的概念,巩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同时,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将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

板 书 设 计 练习一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购物小票 备课人 白季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教 学 重 难 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 学 准 备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超市购物情境,提出了核对小票的问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试一试

7.29+1.71 15-12.5 用竖式计算:

0.9+0.6 15.4+2.97 11.65+7.39 10.2-8.75 5.94+10.7 10-3.14 第1题:要注意提醒学生把得数末尾的0去掉。

第2题:在列竖式计算时,给被减数小数部分添上两个0,计算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森林医生:

(要让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什么原因,并进行改正。) 情境题:

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所有的学生不必提出统一要求,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多一些,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少一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①猜一猜她可能买哪两本书?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交流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将体会到时常需要根据问题选择估算或是精确计算) ②如果吴彤只有15元,她只能买哪两本?

③如果她没了《童话大全》和《趣味折纸》,付给售货员20元,应找回多少钱?

板 书 设 计

购物小票

1、25+

2、41=

3、66

3、66—

1、25=

2、41

1、2 5

3、6 6 +

2、4 1 —

1、2 5

3、6 6

2、4 1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量体重 备课人 范文芳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 学 重 难 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 学 准 备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体检量体重的情境,提出了相关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二、探索计算方法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试一试

1、直接说得数

2.1+0.6 1-0.9 0.96—0.7

2、用竖式计算:

3.7+2.36 15.4+2.97 11.65+7.39

10.2-8.75 5.94+10.7 10-3.14 在列竖式计算时,给被减数小数部分添上两个0,计算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3、下面个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不可以去掉? 8.10 15.00 30.070 0.090

4、森林医生:

(要让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什么原因,并进行改正。)

5、课本17页3题

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三级跳远前三名成绩表 中国 王颖 14.12米 乌克兰 奥尔加 13.96米

俄罗斯 贝佐诺娃 13.90米

(1)中国选手领先乌克兰选手多少米? (2)中国选手领先俄罗斯选手多少米?

板 书 设 计 量体重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5.2—33.4=11.8(千克) 38—33.4=4.6(千克)

45.2 38 — 33.4 — 33.4

11.8 4.6 答:淘气比丁丁重11.8千克,丁丁比笑笑轻4.6千克。

题 目 歌手大赛 备课人 王春霞

教 学

目 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通过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 学 重 难 点

1、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计算,能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卡片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引入,“谁的表现好”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请看大屏幕:出示主题图画面(当屏幕出现5号选手说“专业得分8.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时),问这个“专业得分”是什么意思?“综合素质得分”又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谁能说说怎样判断谁的表现比较好呢?

二、解决问题: (1) 谁的表现好呢? 让学生独立列算式。

(2)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5号选手? (3)先独立思考,再列算式,和四人小组交流

由学生独立列出小数混合运算的算式,并和同桌说一说运算顺序。 师:还可以怎样算?

活动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1、让学生独立列式,和同桌说说运算顺

序,说说自己在计算中的好方法,提醒学生书写要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师:在四人小组中交流各自的算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2、试一试。

4.2+12.3+5.8+2.7 15-1.2-3.8

3、学生读题,找到题目中的相关数学信息,说一说,讨论,解决。(1) 分步列式解答。

(2) 对于学生使用的方便只要正确,应给予肯定。

三、解释应用

1、独立列式计算。

2、可采用“比比谁是计算能手”来完成此题。

3、解决图形中的小数问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4、求下列图形的周长。

5、智慧题。

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目意思,由能力强的学生独立完成。

板 书 设 计 歌手大赛

谁的总分高,高多少?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5号选手总分高,高0.38分。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练习二

备课人 白季

教 学

目 标

1、在问题情境中巩固第一单元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混合运算,使学生能养成正确计算的好习惯。

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充分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在活动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加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教 学 重 难 点

1、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应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 学 准 备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活动一:我会做

通过开火车或全班抢答的形式完成: 0.7+0.23 1-0.56 0.17+0.33 0.9-0.6 0.75+0.25 1.9+8.1 5-0.42 4.3+2.31 5.9-3.7 集体订正。 活动二:我能行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8+3.54 9.5+4.85-6.36

3.05-2.9 5.6+2.7+4.4 85-34.7 4.6-(1.75+2.08) 4.02-3.5+0.98 70.8-1.25-1.75 5-4.19+2.83 活动三:我最棒

1、地理知识题。

(1) 地球表面的总面积是多少? (2) 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

2、体育题:强强跳了多少米?

3、比一比:

(1) 哪辆小汽车的车身高? (2) 哪辆小汽车的车身长?

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4、生活题:

(1) 买1份鸡翅和1份蔬菜汤,大约需要多少钱? (2) 我有5元,买1份冰激凌和1份爆米花,够吗?

(3) 买1份粟米棒和1份薯条,付了10元,找回3.25元,对吗? (4)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5、实际题:

我能摘下这顶帽子吗?

推荐第8篇:f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天华小学 杨娟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演示例题,指名说说图上的信息:

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读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个基本数量

关系式?

复习: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

(1)分步列式: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2)综合:12×3+15×4 (可能还有):(12+15)×(3+4)

讲评: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比较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下面的算式为什么是错的?它这样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运算顺序:

12×3+15×4 12×3+15×4 =36+15×4 =36+60 =36+60 =96(元) =96(元)

比较这两种运算顺序,它们都对吗?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钱。

4、学生完成试一试:150+120÷6×5 做完后交流,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先算乘,如果有可请学生说说正确的

运算顺序,乘除在一起的时候,谁在前谁先算。

5、结合两题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做在自备本上:

80÷2+76÷4 240÷6-2×17 45-20×3÷4 51-36÷3+25 指名板演再结合具体问题交流。

2、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题略)

建议: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的运算符号,可把先算的步骤划线表示,然后再算。

3、比一比,你能说出原因吗?

25×30+25×20 840÷40-400÷40 25×(30+20) (840-400)÷40 第一组题可引导学生结合乘法意义来说,或是结合具体问题来举例说明。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读题后让学生解释“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和求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2、(第5题)分析“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指名说说“你们两组的总人数”怎么算?

3、(第6题)比较两小题,说说两题的联系。

4、把这3道联系实际问题做在作业本上。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p.36第5题)老师板书信息,提醒学生根据“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来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8+18×2+6 可能有的情况:(1)有学生交换加数的顺序。指出:一般我们要顺着题目原来的顺序来列式;(2)有学生提出了列式时要用到小括号。指出:小括号一般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有的时候也是起强调的作用。

二、教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指板书“18+18×2+6”问:谁能给这个算式加小括号,改变它原来的运算顺序。

有三种情况:(18+18)×2+

6、18+18×(2+6)、(18+18)×(2+6)

分别让学生在自备本上算一算这三题,指名板演。 交流这三道题,注意发现学生运算过程中的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你能说说这类题在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吗?

你发现了什么?(运算顺序的不同,运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按照原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练习:300-(120+25×4)

在学生练习时,注意搜集一些错误信息,比如:(1)学生在算完第一步时,没有把括号也移下来;(2)先算括号里的加;„„

3、同桌分别练习第2题的两组题,练习完后互相检查。全班交流。

三、学生作业:

第1题:老师注意巡视,发现一些学生中的错误。

第4题:读题要让学生说说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上午加下午”,然后再“对号入座”列式解答。

第5题:要看清楚是“三四年级总人数”的2倍。

两题可做一简单对比:上题括号也可不加,但加了之后感觉思路更清晰;下面一题括号就一定得加,而且要看清楚是加在具体的什么位置,

才能表示“三四年级总人数的2倍”。

第6题:学生列式后交流几种解答方法,各自说说列式理由。 480÷3×5,480÷3×(3+2),480÷3×2+480 第7题:也要提醒学生一般要按照最基本的关系“多的-少的”来列式。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2)

教学内容:补充及第38页第

8、9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 (841-41)÷25×4 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 =8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 240÷40+20×2=8 90-30÷3×5=400 90-30÷3×5=100 建议学生:(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

(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边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

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

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 边长×边长=面积 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块数=小面积”。 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第39—40页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看图后说说图的意思,老师整理成: 合唱组:84人

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 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看信息,分别让学生说说“航模组”、“美术组”的人数应怎么列式。 板书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问: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个基本关系式? 板书:合÷美=几倍

2、“对号入座”,对照关系式分别写上“84”、“(8+6)×2”。问:在它们中间添上“÷”行吗?为什么?

(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它的运算顺序,发现最后算的算式没有意义,不是我们想要的。)

那我们想要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要实现这个想法,得请中括号来帮忙。

老师添上中括号,说清楚它的写法。 指导读:84÷[(8+6)×2]

3、说一说:昨天我们讲到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一是括号、二是乘除、三是加减,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中含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

先指名结合每一步算式的意义说,再指出:同样是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

4、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二、巩固练习:

1、在自备本上完成:540÷3+6×2,540÷(3+6×2),540÷[(3+6)×2] 指名板演,结合讲评发现问题,强调正确的运算顺序。

2、第3题。

看图后,请学生说清楚该题的信息,并说说列式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自己阅读,了解“你知道吗?”

四、学生作业:完成第40页剩下的练习。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过程:

检查口算本练习情况、布置今天的口算作业。

一、完成书上的练习:

1、第1题:(1)学生看题后,把每个算式的第一步先划线,再交流。(注意第1小题可以同时先算乘法和除法。) (2)把这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3)补充75×

12、280÷35的简便算法: 75×12=(25×4)×(3×3)=100×9=900 280÷35=280÷7÷5=40÷5=8 做完后交流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2)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有中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第2题:你能直接在每组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吗? 审题:要“直接”比,不是在计算之后。 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判断的依据。

3、第3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各算式的特点(如左边两题是连加,右边的是连乘),可以如何简便?各是运用了学过的哪些运算规律? 指出:不能随意改变运算顺序,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运算规律。 交流后,把这4题写在作业本上。注意小括号的运用。

4、第4题:学生看懂题意,先说说这题要用的基本关系式是:单价×数量=总价

再读第一个问题,说说在估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把单价看成某个

接近的整百数)说说最后估计的结果是多少? 算一算:学生在本子上完成这题的计算。

比一比:把估算的结果和列式算得的结果比较,说说估算和笔算价值分别在哪里。

5、第5题,请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再一一交流。提醒:第1题除和乘可以同时算。

三、布置作业: p.42第

6、

7、8题

其中第

7、8题要求学生写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教学反思:

推荐第9篇:小学四年级冀教版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1、学习习惯和兴趣

该班共42人,整体上讲,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但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需要老师的调动。培养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少数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探索规律的精神。 (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2)继续加强纪律教育。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5)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

2、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过程,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分数。

(2)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3)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术

3、数学思考方面:

(1)能对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形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2)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平面图形特征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条理。 (4)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5、情感与态度方面:

(1)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务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四、方法与措施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应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教师本人要加强学习,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数学教参》,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变得积极主动。

2、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3、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 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5、对学生作业做到面批面改,抓住后进生,课上要多提问,课下多辅导。

6、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7、建立学习小组,使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

推荐第10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套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套教案,共69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学期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总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

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

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

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

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

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

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

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

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

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

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

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

第11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移》教案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图形的平移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2页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

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老师做关窗、拉黑板的动作.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移现象。

追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平移的现象? 学生答:升旗,缆车,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开等。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先让学生说出虚线部分和实线部分表示的什么意思。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

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

(5)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6)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的重点是巩固平移的距离问题,通过练习强化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巩固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12篇: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营养午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常识,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3.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5分钟)

了解营养与健康常识,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

1.学生观看对比照片,并提出问题。(预设为何有这么大变化?)

2.学生自由回答问题(可能是由于爱吃)

3.学生试着追问。(预设:怎样饮食才科学?)

4.谈话:这是老师以前的一张照片,和现在老师的样子对比一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6.教师小结变化的原因。(由于不注意科学饮食,所以才变得这么胖)

7.谁还能追问?

8.这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板书课题

9.课件出示以前的照片。

10.学生对老师的身材对比后进行简单的评价,并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11.教师对学生的分析予以小结,点评。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亲身经历的身材变化,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科学饮食的重要性,更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活动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30分钟)

1.了解营养与健康常识,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3.学生齐读营养专家的话。

4.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给小组同学听,各组讨论后汇报。5.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6.学生分组检验,看看是否符合营养标准,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可用计算器计算)。

7.学生汇报检验过程、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尽可能荤素搭配方能符合营养标准)

8.学生独立思考配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检验、修改,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出本组最满意的方案来。写好的由汇报员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

9.学生分工合作,统计全班最喜欢的菜式。

10.究竟怎样吃才有营养,我们一起来听听营养专家是怎么说的?

11.提问:你是怎么理解营养专家的话,的?(营养专家说的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中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过50克中的不超过又是什么意思?)

12.谈话:那么谁知道如果我们长期获取的热量和脂肪过多、过少会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不良的后果?

13.引导学生按照专家提供的这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检验一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14.引导汇报交流发现:怎样配菜才能容易达到这两条标准?

15.根据你的发现,能结合营养专家所说的两条标准,在这些菜中也选择三道菜搭配出符合标准的菜谱来吗?你觉得在配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6.引导学生统计全班最喜欢的五道菜式。

17.课件出示营养专家的话。

18.课件出示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

19.课件出示检验结果。

20.课件出示菜谱,及其营养成分。

小组互评对不低于不超过的理解是否正确。

学生依据专家提供的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判断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并说明理由。

学生互评相互的发现,并提出不同看法。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合理性予以评价。

学生小组内互评方案,评出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过程的设计我力图充分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把探究、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探究过程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让学生经历信息的选择与处理的过程,经历观察、猜想、探索、比较、选择、判断、调整、统计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此活动,并且自己喜欢去验证自己搭配营养午餐的实践活动。

三、活动三:回顾总结、引申问题(3分钟)

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1.学生自由对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2.先相互交流对自身饮食习惯的评价,再全班交流。

3.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给老师提一点合理化的建议吗?

4.能再对自己的饮食习惯或身材做个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吗?

学生对老师、同学或自身的身材及饮食习惯进行自评或互评,并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学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总结式的提高,进一步明确学了知识后自己心中迸出的感悟与想法,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四、活动四:拓展提高、实践应用(2分钟)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教师口头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课件出示实践作业

1.将全班最喜欢的 5种搭配方案,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给父母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午餐或晚餐菜谱。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践是数学知识的延伸,也是数学知识的来源。

板书设计:

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96千焦 脂肪不超过50克

(≥) (≤)

荤 素 搭 配

第13篇:苏教小学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1课

二年级美术教案《蔬果变变》

[ 2010-4-20 16:37:00 | By: ZHOUZHOU ]

0

推教学目标:

1.能够按照学习要求收集所需的蔬果材料。

2.充分展开想象,将收集到的蔬果想象成动物身体的某个部分。3.用拼接的方法将蔬果制作出各种立体的动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按学习要求收集所需物品。2.能否积极参与整个活动的全过程。 3.能否与同学好友合作。 4.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象。

5.是否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制作方法。教学准备:

提前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下课本,看看需要收集哪些材料。让学生和妈妈一起逛菜市场,收集一些可用于这堂课的蔬果。布置学生带一把比较快但能合起来或有刀鞘的刀子,牙签。教师制作提供多件范作的幻灯片,多媒体教学系统,示范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施教时间:4月12日——4月13日 活动一:

教师出示范作“蔬果娃娃”向学生打招呼,引起学生兴趣。 请学生拆一拆,研究一下这个小娃娃是用什么做的。 学生讨论、回答。

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来利用“蔬果变变变”做成各种东西。(板书课题) 活动二:

教师播放幻灯片,展示多种用蔬果做的作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形象?是以什么蔬果为主体制作的?这件蔬果与这个形象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又利用了哪些蔬果做的装饰使作品更接近原型?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给予评价与指导。 活动三:

分小组,将收集到的物品展示出来,一起说一说,这些蔬果等物品分别像动物身上的哪一部分,然后进行交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每个学生挑一件自己喜欢的蔬果作为作品的主体,(建议学生选大一点的)根据这件蔬果的外形再一次展开想象,然后交流:你收集到的这一蔬果的外形有什么特征,你准备将它变成什么,怎么变?(正着看不出像什么时可以倒着看、侧着看或转动着调整角度看) 活动四:

小组合作试一试,运用手头的材料,以一个大件蔬果为主,将几个蔬果连接起来,做成一个小动物。 展示作品,每组派一名代表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作介绍。 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布置学生回去了解食品雕刻以及食品工艺的有关知识。下节课带好相关材料。

第二节

施教时间:4月14日——4月16日 活动一:

观看课件,精美的食品工艺为我们的餐桌增添了美好的情趣,增进了人们的食欲,使饮食成为一种享受。 学生说说自己见过和了解到的食品雕刻以及食品工艺。 出示课题。 活动二:

课件展示食品工艺作品“门泊东吴万里船”,渐渐放大,请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蔬果做成的,怎么改造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操作课件将作品进行分解并总结:这是将一只较长的苦瓜剖去四分之一外皮,去瓤,做成一只小船,再将红色和黄色的圣女果用牙签串成一个个小人并固定到小船上,将一片萝卜叶子插到船上做帆,这样一件充满意境的作品就诞生了。 活动三:

各小组根据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想一想:你们准备利用哪几样材料进行改造,将它做成一件工艺食品。准备分几步、利用那些技法、怎样改造和组合。 小组讨论,选一到两组同学代表起来介绍创意。

教师对学生的创意给予肯定和指导建议,鼓励各组将自己的创意制作出来。

学生制作,教师指导。注意协调各组合理分工,尽量利用好蔬果的原型进行改造。使用材料注意安全。 活动四:

“满汉全席”食品工艺大赛。各组将作品摆到教室中心的餐桌上,每组派出两位“美食家”当评委,评出“最上镜作品”“最佳色彩奖”、“最佳创意奖” “最佳制作奖”等奖项并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回家多帮妈妈做饭,在家长面前露一手。 收拾与整理。布置下节课工具材料。 札记:

备课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常熟市义庄中心小学三年级六班”的“蔬菜的联想”网页,上课时通过浏览网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们可喜欢这个网页了,因为照片上那些同龄人正忙活着合作蔬果小动物的情景让他们感到相当亲切。孩子们的作品丝毫不比人家的差,于是我举起了数码相机,把他们正在制作的情景和作品拍了下来,并通过电脑直接放了出来。这下可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纷纷要求把他们的作品也制成网页,我借机把这个难题推向了班里参加网页制作培训小组的同学,“请他们来帮我们制做好不好?把制作好的网页发到校园网上,让全校同学都来看看我们的作品!”

第14篇: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垂直与平行》教案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垂直与平行》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分类比较中经历对垂直与平行的探究,知道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

2、理解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含义,并会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自主构建新知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含义,并会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1、发现表面看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实际是相交的。

2、理解同一平面和互相的含义。教具准备:

多媒体、小棒、白纸、彩笔、尺子、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直线,也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与直线有关的知识垂直于平行。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带者这些问题一起去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含义,

第 1 页 并会进行判断。

3、理解同一平面

昨天,我布置了通过想象画两条直线,刚才查了一下,大家画得很规范,作品也保存地整洁。我也画了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你看我画的两条直线和你画的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先来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民主导学

(一)探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任务呈现

1、学生在组内整理作品,找出不同情况。

2、小组展示作品,并征集班内所有不同情况。

3、给作品标号。

4、小组合作分类

这么多不同的情况,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我们来试着分分类。看哪几号作品可以分成一类?边分边说理由。(组长做好记录)

自主学习:学生张贴作品,讨论并分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二)展示交流

1、指名小组进行分类。

2、其余的小组提出不同的意见,并说明理由,逐步调整分类。

第 2 页 (1)对学生分的 进行质疑:这种情况真的都不相交吗?怎么就能相交呢?

(2)质疑::为什么 延伸后不会相交呢?

3、总结:通过分类,我们知道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类?

第 3 页

第15篇:苏教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师:螳螂和蝉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文中写“螳螂捕蝉”故事的内容。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3.讲讲螳螂和蝉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螳螂 蝉 黄雀

四、细读“螳螂捕蝉”的故事。

1.用“——”划出你认为最有道理的那句话。

2.指名回答,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着祸患。

3.填写图表,体悟成语的意思。

师:他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同桌交流。 独立填表。

一心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4.从哪里看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教学预设: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抓住描写“螳螂”“蝉”“黄雀”动作神态的词句,品味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小组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起因: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不准别人再来劝阻;经过: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阻吴王;结果: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却不顾) 隐伏的祸患

蝉 露水 螳螂 螳螂 蝉 黄雀

黄雀 螳螂 少年

第16篇:粤教科技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粤教科技版小学四年级科

学下册教案

1、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实验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光可以透过透明物体,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

1、光沿直线传播实验材料——蜡烛、带小孔的硬卡纸、纸管事塑料软管。

2、手电筒、投影仪、光学演示箱、蚊香、透明水槽、水。

3、各色纸片、玻璃镜片、不锈钢板、木板。

4、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或投影片,如手电筒灯光、车灯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没有光,地球将会变得怎样?人 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2、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教师出示一些光源的投影片。

(2)讲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能自己发光,如蜡烛、火柴、电筒、太阳、萤火虫等。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都叫光源。太阳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大源。 (3)学生讨论: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2、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

(1)谈话: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板书课题)

(2)出示投影片——透过密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

(3)讨论:生活中你是否看到类似以上图片中的现象?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假设) (4)实验验证假设。

①讲述: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用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根纸管或塑料软管来做对比实验,也可用三张带小孔的硬卡纸做实验。

②学生看课本第4页实验1图示,分组实验,并在可以看到烛光的插图上画出烛光传播到眼睛的路线。

③汇报结果并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④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1的结果。

⑤教师演示实验2:调整光学演示箱使进光孔为3个,在箱内充满烟雾,使灯光或阳光通过光栏射入箱内,可以看到三条直线光束。

⑥学生分组做实验3:把一束光线射入玻璃水槽里的水中,为增加效果,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粉质颜料,并把实验室窗帘拉上。 ⑦讨论:光在透明物体中是如何传播的?

⑧小结:光线是直线传播的,而且光线能透过透明的物体。

⑨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

2、3的结果。

3、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1)提问: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周围的东西呢?(学生可能回答:因为我们有眼睛)在漆黑的屋里我们虽然睁着眼睛为什么也看不见东西呢?为什么一开灯又看见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有光,光把东西照亮了)

(2)观察:光以不同角度照在镜面及其他物体上,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3)分组实验:利用投影仪灯光、手电筒灯光或把室外阳光反射进室内,研究不同材料、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本领。 (4)学生汇报结果。

(5)讲述:我们能看见周围的物体,是因为光线照亮了这些物体,光又从这些物体上反射到我们眼里的缘故。物体表面越光滑平整,反射光的能力就越强;物体颜色越浅,反射光线的能力越强。 (6)学生填写课本第4页实验结果。

4、教师总结。

5、课后感受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充分认识光是以直线传播的。学生对小孔成像能解释清楚了。

2、镜子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知道镜子能反光,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镜子反光和成像的实验。 情感、态度、精神及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镜子能反光,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平面镜,用橡皮膏粘连在一起能构成一定角度的两面同样大的方形镜子,一种小玩具。2.挂图或投影片——额镜。 3.动画、录像。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出示镜子。 (2)谈话:

①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②用镜子可以做什么?

(3)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关于镜子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镜子能反光(把学生带到室外。

(1)讲述:每人设法用镜子把这面处在阴影中的墙照亮。 (2)学生实验。 (3)讨论:

通过讨论,渗透反光的含义。 ①照到墙上的光是从哪里来的?

②镜子本身会发光吗?如果是夜里,用镜子能把墙照亮吗?如果你站在阴影里,用镜子能把墙照亮吗?这说明光是从哪里来的?

③指一指,太阳光来自哪个方向?镜子使太阳光照向哪个方向? ④这说明镜子有什么作用?

(4)讲述:试一试,怎样让镜子反射的光左、右、上、下移动。 通过这个实验,渗透反光角度的变化。 (5)学生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镜子能使太阳光改变方向,返回去或转向其他方向,这叫反光或反射光。(板书:反光) 2.指导学生认识反射光的应用

(1)在墙上左边和右边分别贴上写有文字的纸片。

(2)讲述:下面,请一个同学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左面的纸上,请八个同学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右面的纸上。比一比,两张纸上的亮度是否相同? (3)学生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什么?(也可根据情况选择播放镜子游戏的视频录像) (6)讲解:实验说明,反射光越多,被照射的地方越亮。(出示额镜图)耳鼻喉科大夫头上戴的额镜,应用的就是这个道理。额镜可以把阳光或灯光反射并集中到一点,从而把耳内或鼻腔内照亮,以便医生检查耳、鼻内的情况。 3.指导学生认识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1)谈话:

①当你面向镜子时,可以看到什么?

②把铅笔、苹果、玩具等放在镜子前面,可以看到什么?

③镜子里真的有人吗?有铅笔、苹果、玩具吗?那你看到的是什么? (2)讲解: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是物体的像。

(3)分组观察:物体与镜子里的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汇报观察结果。

(5)讲解:物体与物体在镜子里的像,颜色、形状、大小是相同的,左右是相反的。

4.游戏——比比谁找到的像多

(1)讲解:下面,我们用镜子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每组都有二面用橡皮膏连在一起的小镜子,把这二面镜子立在桌上,成为“人”字形,在二面镜子前面立一个玩具小猴;把二面镜子慢慢向内或向外移动,可以改变二面镜子之间角度的大小。试一试,在镜子里可以看到多少个小猴的像?怎样移动镜子看到的像会减少?怎样移动镜子看到的像会增多?比一比,谁看到的像多?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两面镜子之间的角度越小,看到的像越多。如果二面镜子相对,在镜子里可以看到无穷的像。这是关于镜子里的像的一个秘密,你们通过实验自己发现了。

(三)巩固

(1)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关于镜子的作用。下面请你看一段录像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镜子有什么作用?

②镜子里的像与实际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3、彩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2.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

彩虹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自然现象,本课以此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通过引导学生造彩虹,找彩虹等实验,最终了解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对彩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丰富对光的认识;在实验的研究上学会分析、推理和归纳,从而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

本课以研究彩虹的相关知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比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四)重点难点:

通过活动了解阳光与彩虹的关系,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任务驱动页图片;彩虹图片、制作彩虹的演示及分组材料。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本课驱动页由一幅图构成。图中反映了在一个开阔的原野里,有一条美丽的彩虹 挂在天边,四位主题人物奔跑着去看彩虹,他们对彩虹很感兴趣,正在讨论有关彩虹的话题,“为什么雨过天晴后,会出现彩虹呢?”“彩虹太美了!”“我们也可以做彩虹吗?”这些问题不单是主题人物感兴趣,我们很多学生同样也在思考着这些问题,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通过任务的驱动,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活动一:再现彩虹

很多同学应该都见过彩虹,对彩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天空中有一道美丽的彩虹悬挂在天边,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跳跃。然而,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彩虹的颜色是怎样排列的呢?这个活动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做彩虹,了解彩虹是怎样得到的。这是一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彩虹的活动,了解彩虹。

1.引申的问题: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太阳光看起来好像没有颜色,我们通常叫太阳光为白光,但它实际上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我们看到的彩虹,实际上是白光透过了无数个雨、雾的水滴(或水珠),经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

白光是由彩虹中各种颜色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混合成的。当白光穿过雨滴时,发生折射,改变了传播方向。各种颜色的光改变的方向大小不同,于是白光就分散成各种颜色的光。 2.导入:课本任务驱动页的图片。

3.提问:为什么雨过天晴后会出现彩虹呢?我们也可能做彩虹吗? 4.引导: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彩虹。 5.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6.导入:利用喷壶制造彩虹或出示该活动的图片。

7.提问:彩虹大家都见过,你知道它的出现与什么有关吗?

8.介绍:彩虹的出现与阳光和空气中微小的水滴有关。在有阳光,空气中有较多小水滴的情况下,在适当的方向就能看到彩虹。 9.观察

要全面的了解彩虹,我们可以自己再现一条彩虹,找出它更多的特点。 10.讨论:再现彩虹要有什么条件?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人造彩虹”的三个必要条件:

(1).背对太阳。(2).顺着太阳光的方向看。(3).向空中喷充足的水雾。 11.活动:做再现彩虹实验。

12.交流:学生介绍实验结果。小组交流后记录在书中的空白处。 13.拓展: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见到彩虹。

三、活动二:阳光是彩色的吗?

把装满清水的杯子放在阳光下,阳光透过杯子后,就可以看到透过杯子射出来的光是彩色的,颜色排列的顺序也跟彩虹一样,也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如果我们用东西挡住阳光,刚才有颜色的光就不见了。我们再看看阳光的颜色是白色的,水和杯子都是透明的。当阳光透过透明的清水后, 我们把白色的太阳光(科学上称为复色光)通过透明的媒质以后变成有颜色的光(单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上面做的活动其实就是一个光的色散实验,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求杯子的杯口直径要比杯底的直径大。 1.引申的问题

白色的光能够分散为七种颜色的光,那么七种颜色的光又能否合成。

2.导入:出示一杯水和一张白纸。

3.问题:阳光穿过这杯水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4.演示:按照课本图提示进行。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阳光照着的窗台边上,在杯子下方的地面放一张白纸,让阳光透过杯子照在白纸上,调整杯子的位置,让学生看到彩虹现象。

5.出示:一盆水,一面镜子,一张白纸。 6.演示

将室外射进的阳光反射到纸板上,光线通过水后在纸板上形成了彩虹。 7.问题:从这两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8.讨论:这个实验包括什么条件?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9.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10.汇报:学生汇报发现:挡住阳光就没有了彩虹,没有水也没有彩虹。 11.归纳: “白色”的太阳光是由彩色的光混合而成的。阳光穿过水或水雾时会被分解为各种单色光,这时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彩虹。 12.拓展:你还能通过哪些方法验证你的结论。 13.媒体: 播放《彩虹》视频 。

4、光与生活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光源的发展,电灯是怎样发明的。2.了解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力。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关心日常工作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设计意图:

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三课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本课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学以致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收集、分析、比较信息,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对彩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力。 本课以研究光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关心日常工作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四)重点难点:

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学以致用,并学会用科学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任务驱动页图片;光的用途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通过一幅现代大城市的夜景图,反映出万家灯火的景象。主题人物彬彬、琪琪和贝贝正在讨论着有关的问题:“灯光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真美啊!”“如果没有灯光会怎么样呢?”确实,现代大都市假如没有了电灯,这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 情,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通过问题的讨论,引出了我们要研究“光与生活”的主题。

1.出示:任务驱动页的图片,灯火通明的城市。 2.提问

灯光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十分美丽,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灯光与我们的生活。

3.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活动一:光的利用与发展

这个活动是一个搜集资料、进行交流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利用与发展,知道光(主要是照明)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知道光的利用与发展是经过了人类漫长岁月的里程,知道我们还要不断地努力,发展更多既节能又明亮,既安全又实用,对人类生活有更大贡献的新光源,把我们的生活环境打扮得更美丽、更迷人。

引申的问题:光除了照明外还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光的利与弊

怎样才能正确地利用光为人类服务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光的利用,知道光确实对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比如在教材中就列举了太阳能计算器、光导纤维、口腔科手术灯、激光手术、交通灯和太阳能热水器等。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光也可能伤害我们的身体,如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视会伤害眼睛,城市的玻璃幕墙会反射阳光,产生光污染等。

1.引趣:你知道是谁发明了电灯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他。 2.阅读:阅读爱迪生与电灯的资料。

3.交流: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让人们更容易地获得了光明,那么在没有电灯之 前,人们是如何利用光的呢?人们对光的利用与发展走过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5.讨论:说说图片中人们利用了什么光,重温人类对光利用的历史,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6.交流:没有光,生活就会一片黑暗,生活利用到光的地方很多,光除了照明外还有什么用?如果没有了光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7.归纳:光的其他用途和光的重要性。

8.讨论:光对人类有利也有弊。今天,大家带了许多资料回来,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9.交流:说说你知道的光的利弊,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10.归纳:光有利也有弊许多用途,关键是要合理利用它们才能为人类造福。 5、健康饮食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人体需要的营养及其来源。2.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3.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能力培养 :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健康饮食”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进一步发展分析、类比推理、定量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等探究技能,从而关注自己以及他人的身体健康等。本课是单元的第一课,让学生了解人体需要的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以学生的兴趣驱动活动的继续,使探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创新的思维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准备:

学校饭堂一周食谱图片、食品卡片、饺子、包饺子所用的材料。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学校饭堂的公告栏前,学生在观看一周食谱。为什么食谱中每餐都有蔬菜呢?那么多的食物,如何吃、吃什么才健康呢?这都是我们这一课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二、活动一:饺子里面有什么

虽然不同地方的饺子馅料因口味的差异有所不同,但是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较全面、较均衡,所以本课选取了饺子作为让学生了解食物营养成分的对象。

什么叫素食者?

不吃肉的人叫素食者。他们的食物主要由水果、蔬菜、豆类、谷类、面食和乳制品组成的。这种饮食如果搭配得当,对健康很有好处。 引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食物?

汽车需要燃料才能发动——我们的身体也一样。身体的燃料就是食物。食物含有能量,可以让你的心脏跳动、肺呼吸、肌肉运动,许多其他的生理过程也要靠食物提供的能量才能顺利进行。食物里的营养成分还可以让你成长、更换老化的细胞、修复伤口、保持健康,同时我们也能享受咀嚼美食的乐趣! 1.导入

上课前老师请来了一位营养学博士,听听他今天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用幻灯片或图片出示):“饺子在不少地方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食物。虽然不同地方的饺子馅料因口味的差异有所不同,但是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众多食物中较全面、较均衡的。” 2.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饺子吗?(出示饺子图)那为什么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众多食物中较全面、较均衡的呢?你打算如何来解开问题的答案呢? 3.小组讨论。

4.活动:小组观察,解剖饺子,了解饺子里面有什么。

5.交流: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如食油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等。

6.思考:饺子之所以包含了较为全面的营养是因为里面包含了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你想用什么馅料包一顿饺子呢?下面请各位同学设计一张饺子原料列表,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请注意各营养物质的搭配。

7.小结:

今天我们对饺子来了一次解剖,在解剖的过程中同学们也了解到了饺子包含了较为全面的营养,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人如:素食者、回族人等来说我们在包饺子时所用的材料必须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尊重其个人信仰及民族。 8.拓展:

回家尝试亲手包一顿饺子,重温饺子不同部分里含有的各种营养物质。 小课题研究:为什么我们需要食物?

三、拓展: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刚才同学们结合“食物金字塔”,就各人的饮食是否合理,以及需要改善的地方作出了分析和探讨。让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根据“食物金字塔”的建议,设计出一份既美味又能吃出健康来的一周晚餐食谱。 1.活动:

分组设计。(提示学生晚餐食谱可选季节,注意部分食物有季节性)。

2.交流:分组汇报,突出自己小组的特色。学生间相互对食谱进行评比(每人有两颗星星进行投票,得到星星最多的食谱为优胜)。 3.评价:优胜小组设计的食谱,为什么合理?

四、活动二:昨天吃了什么?

“食物金字塔”对均衡饮食起指导作用,塔基为蔬果、谷类、面制品,应时常进食;中层为肉类、蛋、奶、乳制品、豆类及果仁,应适量进食;塔顶为脂肪、油、糖、酒类及盐,应少量进食。养成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全面合理摄取充足营养的饮食习惯。 1.提问:

上节课我们对饺子的营养成分进行了研究,还记得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有什么 吗?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等是我们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这些营养师从各种食物中获得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短片对食物中营养成分来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播短片。短片中包括: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介绍,营养学家为人们健康饮食设计的“食物金字塔”的介绍。) 2.游戏:

找秘密(出示几种食物如米饭,苹果等,准备好卡片上面印有“谷类”;“蔬菜、水果类”;“肉类、蛋类和豆类”;“奶制品类”、“油脂类”等字样,让学生把它们贴在相应的食物下面,如米饭:属于谷类,里面含丰富的糖、维生素等。) 3.任务:

回想一下昨晚的晚饭,你都吃了些什么,都含有这五大类食品吗? 4.引申的问题:

A.早餐的好坏与工作学习的效果有关系吗?

适当的早餐可以使人的体力充沛,很好地适应工作负荷,还可以改善认知能力并优化脑功能。不吃早餐的学生,记忆力、语言流畅程度及创造性明显低于吃早餐的学生。

B.为什么不应该偏食、挑食?

因为人的生命活力、新陈代谢,需要种类繁多的营养素,既需要蛋白质,也需要维生素,还需要铁和铜等,而任何一种食品的营养都全面。偏食、挑食,就容易造成营养不全,不利于身体健康。 C.人们吃食物怎样才算种类齐全?

人们进食每天应保证有粗细粮搭配的主食,鱼、肉、蛋、奶、豆类,绿色或黄色、红色蔬菜和新鲜水果类,烹调用油及其他调味品等。 D.小孩子喝酒有什么不好?

小孩子喝酒,容易使肝、胃受到伤害,还会降低免疫力,甚至会伤脑,使记忆力下降,影响大脑正常发育。另外,小孩子饮酒,还影响性发育。 E.肥胖有什么不好?

肥胖不仅影响体形,更重要的是,它还容易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胆石症和中风等多种疾病。 F.怎样预防儿童肥胖?

儿童吃的食物要遵循少糖、少油,保证蛋白质和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的原则,尤其要少吃甜点心和少喝甜饮料,同时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五、拓展:设计营养合理的晚餐食谱

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周晚餐的食谱,初步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能力。了解食谱是否注意均衡营养,搭配是否合理,是否既能满足营养成分的需要,又能满足自己口味的要求。

六、活动三:吃进去的食物变成了什么?

按图说出食物进入人体后经由哪些消化器官,分别有什么变化?图中的卡通小人借助一些工具及相应的操作只是作为类比,代表食物进入体内的变化。 出示教材配

“人的消化系统”的教学挂图,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挂图把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知道消化系统的工作是把食物变为身体可以利用的物质,以供能量、生长和损伤修复的需要,保证新陈代谢,完成机体的各种基本功能。消化系统就像一个转化流水线一样,通过不同的途径,对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3种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处理。这些营养成分和其他营养成分被提取之后,消化系统就会将其他废物排出体外。

食物在口腔与唾液混合嚼碎后,由食道送到胃,与胃内的消化液混合,分解成黏 稠糊状进入小肠,在小肠中,食物变得更细小,有用物质透过小肠壁吸收经血液送往全身,没有被吸收的物质进入大肠,其中大部分的水及矿物质被吸收,剩余的残渣直接送到直肠,由肛门排出体外。食物完成在体内的“旅程”,它的外形及成分、数量不断地变化,与吃之前比较,有很大的不同。这趟“旅程”长约9米,历时约24小时。 1.问题:

上节课不少同学设计了既符合营养要求又十分美味可口的食谱,你知道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到哪去了吗?食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2.阅读:学生阅读书上的相关知识。 3.媒体:播放消化过程flash动画。

4.交流:以小组形式汇报和交流。

5.媒体:播放《食物变成了什么》视频,加深理解。 6.作业:完成课本的填空。

七、拓展:养成饮食好习惯

判断图中人物的饮食习惯好不好,归纳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彬彬一边吃饭一边看书; 波波刚吃完饭就应约去游泳; 妍妍饭前把手洗干净;

波波踢完足球后,满头大汗直奔冰箱找冷饮喝; 琪琪吃饭前还要吃雪糕;

妍妍一日三餐准时进食(时间分别为7时、12时、18时); 妍妍和琪琪在街边的无牌小摊买小食吃;

波波吃饭狼吞虎咽,而且吃到肚皮都撑起来了还继续吃。

1.引导

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在饮食方面人们总有不少的坏习惯,下面就让我们以游戏的形式来判断一下以下的饮食习惯到底好不好。 2.游戏

随机抽取课本的图片(以幻灯片形式呈现),让学生判断并对不良的习惯予以改正。 3.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课题研究:调查身边的各种不良饮食习惯及危害。 小组定研究提纲。 资 料: 人体消化系统

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人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在临床上,常把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下的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胰腺以及消化管壁上的许多小腺体,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

人体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必须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作为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满足人体发育、生长、生殖、组织修补等一系列新陈代谢活动的需要。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协调合作,把从外界摄取的食物进行物理性、化学性的消化,吸收其营养物质,并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它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系统。

食物能使人保持健康

食物中含有多种不同的物质,这些物质共同起作用才能使人的身体保持健康。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土豆、稻米和面包这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牛奶、黄油和奶酪等是脂肪性食物。食物中有助于人体生长并能够使受损部位自行修复的物质是蛋白质。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肉、奶、蛋、果仁和谷粒中。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是人类保持健康所必需的,它们保证了机体内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食物中还含有较硬的纤维,纤维对维持小肠的良好工作状态是很有好处的。我们从食物中吸收水分,同时还喝进很多水。血液需要大量的水来把上述这些物质运送到全身各处。

6、呼吸与健康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2.知道肺活量的测试。3.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定量观察、类比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体会合作的意义。3.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呼吸与健康”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二课。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人体的呼吸过程等科学知识。继续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定量观察、类比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一项项有趣的试验,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保持着高涨,在本课的学习中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以学生的兴趣驱动活动的继续,使探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创新的思维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培养学生定量观察、类比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准备:

皮尺、空饮料瓶(1.25升或250毫升)、吸管、盆子、水、游戏、油性笔、秒表等。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花样游泳队员正在水中训练,她们在水下能较长时间憋着气,变换着各种优美的姿态,学生们看了既惊奇又佩服。为何常人很少有像花样游泳队员那样的“气量”呢?常人的“气量”有多大呢?怎样才能让“气量”变大呢? 1.导入

播放一段花样游泳的视频片断或出示有关的图片。 2.提问

要成为一名花样游泳运动员除了会游泳外还需要一项出色的技巧,你知道是什么吗?

3.目的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土壤进行研究。

二、活动一:追踪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

按图说出吸气时,外界的空气进入人体后,分别经过哪些器官,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哪里发生变化。图中的卡通小人借助不同颜色的气球只是作为类比,红色代表吸入的新鲜空气,蓝色代表呼出的气体,空气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并根据观察结果画出新鲜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

我们呼吸的空气看起来很干净,但实际上空气中漂浮着许多灰尘和其他一些小东西。当你吸气时,这些微尘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最后进入肺。鼻腔里面有细细的毛,可以过滤一些微尘,余下的会被一种黏性物质粘住,这种物质叫做黏液。鼻腔、咽喉和气管内都有黏液。有时黏液粘住的灰尘太多了,你就会咳嗽或者打喷嚏,把它们排出体外。 引申的问题:

a.为什么经常用嘴呼吸不好?

经常用嘴呼吸,不仅使喉咙干痛,而且没有鼻子的“过滤”系统和分辨能力,容易把病毒、细菌、灰尘吸入体内。 b.为什么挖鼻子不是好习惯?

挖鼻子极易损伤鼻腔黏膜,造成炎症,甚至出血,这会严重影响鼻子的呼吸功能,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c.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呼吸吗?

年正常胎儿在母体里是不呼吸的,他们需要的氧气和养料都通过脐带和胎盘直接从母亲的血液里摄取。 d.肺泡的数字:

你知道吗?如果把人体内部的肺泡全部展开,总面积约有 100米 2 。 1.提问

外界的空气进入人体后将会经过一条怎样的一条路线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追踪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吧! 2.媒体

播放《我们怎样呼吸》视频 ,了解呼吸的过程。 3.任务

缓慢地呼气和吸气一次感受气体在你体内的流经路线,结合你对刚才片段的理解把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写下。然后结合空气在人体的路线在自己的探究小组内向同学复述。

a.分小组进行呼气、吸气,感受空气在体内的流经路线。 b.完成课本的填空。 c.相互复述。

d.结合课本图进行汇报。 4.小结

所有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空气,人类也是一样。对于追踪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同学们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5.目的

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以及播放模拟气体进入人体的短片,帮助他们理解相应的知识。 6.作业

课后探究以下的问题:为什么经常用嘴呼吸不好?为什么挖鼻子不是好习惯?

三、活动二:观察呼吸时身体的变化

让学生分别尝试平静呼吸和深呼吸,感觉两种呼吸时身体的哪一部分差别最大。再把手放在该部位再尝试几次,感觉变化,知道呼气和吸气时胸廓或腹部会发生变化。然后通过测量深吸气和深呼气时的胸围,比较所测得的数据,看有什么发现?胸围差最大的同学与胸围差小的同学有什么区别?我们会发现,胸围差较大的同学呼吸功能较好。良好的呼吸功能对人的健康与发育极有好处。 引申的问题:

呼气与吸气时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呼气时,我们的胸腔会内缩,横膈会上升到原来的位置,同时肋间肌放松使肋骨向下、向内运动,从而导致胸腔容积缩小,胸腔内压随之升高,于是二氧化碳废气就被排挤出肺部。

当我们吸气时,胸腔会向外扩张,位于胸腔下面的横膈会下降,同时肋间肌收缩,带动附着在上面的肋骨向上、向外提,从而导致胸腔容积扩大,胸腔内压随之降低,于是外边的新鲜空气就趁机跑到了肺里,带来更多的氧气。 1.引导

上一节课我们追踪了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同学们你们是否有留意到在呼吸时身体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你们打算如何去研究这一问题呢? 2.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 3.活动

老师点拨,引导学生可在深呼气和深吸气时观察和测量胸廓或腹部的变化。 4.测量

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深呼气和深吸气时胸围的变化,同时把小组成员数据作比较看有什么区别?

测量实验。

比较数据,填写记录表。 5.交流

小组汇报,找出班上胸围差最大的同学。 6.小结

同过这节课的测量和对比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胸围差较大的同学呼吸功能较好。良好的呼吸功能对人的健康与发育极有好处。) 7.目的

在教学中,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如何进行测量、如何进行记录、应该注意些什么„„这些需要在测量活动前与学生共同讨论明确,以增强活动目的性和有效性。

四、活动三:比比谁的“气量”大

本活动是活动2的进一步验证,用简易的仪器测量肺活量,知道肺活量是肺功能强弱的一项标志。完成实验后用尺子测量小组各成员的起止标记之间的距离,找出距离最大者。距离越大则证明呼出的气体越多,因此距离最大者也就是肺活量最大者。这些肺活量大的同学一般都爱运动,他们的身体发育都良好、健康,呼吸功能也比较好。 1.引导

上节课我们对呼吸时自身身体变化进行了测量,经过对数据比较,我们得出了呼吸时胸围差较大的同学呼吸功能较好。下课后就有同学找我表示不服气,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法吗?好今天我们就再来比比谁的“气量”大! 2.演示

用简易的仪器测量肺活量并做好记录。

肺活量是肺功能强弱的一项标志。 测量肺活量简易仪器的使用方法。 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3.活动:学生分组测量肺活量,并将结果进行比较。 4.交流:分组汇报。

5.目的:让学生在复述中强化理解,学生的演示让他们更清晰地了解测试的做法。 6.小结:

通过今天的再次的测量,咱们班“气量”最大的同学是谁啊?是的在上一节课的活动中测量到胸围差大的同学,他们的肺活量也大。同样,这些肺活量大的同学一般都爱运动,他们的身体发育都良好、健康,呼吸功能也比较好。当然肺活量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大,我们不妨保留着我们今天的测量数据为自己建立一个健康档案。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我们再来做做这个测量看看我们的肺活量将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资料:肺活量

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不同年龄的人的肺活量是否有所不同,另外,也让学生了解人的肺活量的大小与人有没有经常参加运动有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肺活量的大小与人的身体健康的关系。肺活量是人的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问题情景:

妍妍跑完步后,心“怦怦”直跳,气喘如牛,感觉上气不接下气的,心都快要跳出来似的,只想马上坐下来休息,但却被琪琪制止了。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心跳会加快呢?为什么运动后不能马上坐下呢?本课题通过她们的对话,引入该课的学习任务。

1.导入

课本图的情景:校运会 400米

跑后妍妍心“怦怦”直跳,气喘如牛,感觉上气不接下气,心都快要跳出来似的,只想马上坐下来休息,但却被琪琪制止了。爱提问题的小狗跳出来问:“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心跳会加快呢?” 2.问题

对于心脏,大家有什么了解呢?

五、活动四:研究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对比放松状态下与剧烈运动后及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的呼吸次数,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了解运动对呼吸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呼吸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呼吸次数的测量可以按教材的要求分3次进行,先在没有做任何运动的情况下,即人在平静时测量1分钟呼吸的次数。然后剧烈地运动1分钟,如跳绳、跑步等,停下来后,马上测量1分钟呼吸的次数。再就是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再测量1分钟呼吸的次数。

让学生比较3次的测量数据,看看可以发现什么,是不是与预测的结果一样。 1.引导

知道为什么老师把课堂移到操场吗?好,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运动对呼吸的影响。你打算如何进行研究?(学生可能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对合理的方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注意引导学生在运动前先测定呼吸次数,这样做比较准确。)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所做的,怎样做才是一次完整的呼吸? 2.媒体

出示图片,并说明如何测定1分钟的呼吸次数。 3.活动

分组选择你们组员都共同喜欢的运动,分别测定经过剧烈运动后小组成员1分钟内的呼吸次数,以及休息3分钟后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4.讨论

通过刚才的测定以及对数量的比较,有什么发现? 5.小结

结合学生的发现进行小结。 资料: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

人的疾病有相当部分是从呼吸系统引起的,如感冒、肺炎等。因此,让学生通过查找和学习有关的资料,了解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和学习如何预防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合作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并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力行去预防常见呼吸系统疾病。 引申的问题

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增强自己的肺活量? 资 料: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从气管至肺内的肺泡,是连续而反复分支的管道系统。呼吸系统可分为导气部和呼吸部。导气部从鼻腔开始直至肺内的终末细支气管,无气体交换功能,但具有保持气道畅通和净化吸入空气的重要作用。鼻还有嗅觉功能,鼻和喉等又与发音有关。呼吸部是从肺内的呼吸细支气管开始直至终端的肺泡,这部分管道都有肺泡,行使气体交换功能。此外,肺还参与机体多种物质的合成和代谢功能。 人为什么要呼吸?

自然界任何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都普遍存在呼吸现象,作为生物界 最高级动物的人类,就更是这样。人体时刻进行着生命赖以存在的新陈代谢活动,必须利用大量的氧气,把淀粉、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可供人体直接吸收的东西,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水和其他代谢产物。其中,粪便等由消化道排出,部分水由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则必须刻不容缓,由呼吸道呼出。如果没有吸气,会造成缺氧;没有呼气,会造成二氧化碳潴留。缺氧造成呼吸困难,口唇皮肤青紫;二氧化碳潴留则损害脑组织,产生精神错乱、狂躁、神志淡漠、肌肉震颤、嗜睡、昏迷等精神神经症状,扩张脑血管,产生搏动性头痛,扩张皮肤血管,致四肢红润,潮湿多汗。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继续发展,会造成心率增快,心律失常,以致心跳停止;还会影响消化道,导致胃肠出血;影响泌尿系统,产生蛋白尿、血尿。

由此可见,人离不开呼吸,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呼吸。

7、保护心脏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2.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体会合作的意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保护心脏”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三课。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 观察、实验、对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分析问题、类比推理、搜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单元的第三课,经过前两课学习学生已逐步熟悉了该类研究身体内部结构的“解暗箱”课的学习方法。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与心脏血管有关的科学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各种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使探究活动在合作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一次性水杯(约70毫升),250毫升或1.25升的空饮料瓶,塑料盆,一桶清水等。

(七)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了解心脏跳动时的“工作量”。其方法是用杯子装水和倒水,模拟心脏输送血液,认识心脏的功能,并体验心脏的工作强度,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心脏保健的重要性。这个活动操作容易,材料易找,可以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

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约70毫升的塑料水杯一个、250毫升的空矿泉水瓶一个、塑料盆两个、一桶清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人的心脏工作的情况,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有75次,那么心脏1分钟内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了。

活动开始时,先用空矿泉水瓶分多次,把5000毫升水倒进一个空的塑料盆中。然后用塑料杯子迅速把盆子里的水,一杯一杯地装起来再倒进另一个空的塑料盆中,数一数用1分钟时间能倒多少杯?也可以试一试,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按这个速度,算一算一个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倒多少杯?如果按照这样一天不停地倒水,人会有什么感觉呢?

活动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想像一下我们的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管道叫做血管。不同大小血管的工作也各不相同。动脉把血液从心脏带出,静脉把血液带回心脏,而毛细血管(比毛发还细)则把这两种血管连接起来。

心脏一直不断地在跳动,就算你睡着了,心脏也不会停止跳动的。心肌非常特别,能够不停地搏动,使血液循环。 引申的问题:

a.人身上的血管都是一样的吗?

人身上的血管分两大类:负责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叫动脉;负责把全身各处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叫静脉。 b.人身体内的血管有多少?

血管从心脏开始,分布在我们身体内的四面八方。把人体内的血管和毛细血管统 统加起来,总共有10万千米长。 c.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如果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就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后果。一个正常人献200毫升血,仅占血液总量的4%~5%,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d.血液里有些什么?

血液的主要成分有四种: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含有很多物质,包括各种矿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激素、酶、维生素及水分等,可以提供能量,满足我们成长的需要。体积极小的红细胞可以携带氧气。白细胞能和细菌斗争,清洁血液。血小板有助于血液的凝结。 e.血液是怎样凝结的?

如果血管受到损害,血液就会变得稠而黏,封住血管的缺口。假如你不小心割伤了,你就可以看到血液凝结的过程(血液先从切口处流出来,然后黏糊糊地凝在一起,封住切口,最后血液凝块变硬,形成痂)。 f.血液是在哪儿制造的?

新的血液是在某些骨头内部的胶状骨髓里制造的,再由骨头里的微小血管把新造出的血细胞带走。 1.引导

当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就意味着死亡。那你们知道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吗? 2.媒体

人的心脏工作情况视频,在片断中要呈现血液在心脏有节奏的跳动下在血管流动;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75下,1分钟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

3.任务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4.活动

按照课本的要求完成探究试验一和试验二,完成实验表格(舀多大的一杯水?1分钟可舀多少次?推算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算算1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到多少杯?把活动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你觉得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1)、学生实验。 (2)、填写实验报告。 5.交流 6.小组汇报。

二、拓展:心脏一天泵出多少血

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心脏一天要输送多少毫升的血液,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多么的重要。 心脏一天要输送的血液:70毫升×75×60×24=7560000毫升=7560升(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约70毫升,心脏每分钟跳动约75次,每小时有60分钟,每天有24小时)

资料1: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网络——心脏和血管。

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心脏,以及遍布全身并流淌着血液的血管,对人体的心脏和血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二: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

在手腕上寻找能感觉到脉搏的地方,预测脉搏会发生的变化,测量平静时、剧烈运动1分钟后和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在1分钟内脉搏的次数,探究心跳快慢 与运动的关系,比较数据,得出结论,看看是否与预测的数据一致。保留数据,一年后再测,看看是否有变化。

这个活动首先是要找到人手腕上的脉搏,脉搏能够表示心跳速率的快慢。心脏每搏动一次,血液就会涌向手腕内的动脉一次。如果把两个手指头(食指和中指)按在另一只手的手腕上,就会感觉到轻轻的搏动,这就是脉搏。不要用大拇指来感觉脉搏,因为大拇指也有它自己的脉搏。

脉搏测量可以按教材的要求,分3次进行,先在没有做任何运动的

情况下,即人在平静时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然后剧烈运动1分钟,如跳绳、跑步等,停下来后,马上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再就是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再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测量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都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让学生比较3次的测量数据,看看可以发现什么,是不是与预测的结果一样。 把手指搭在手腕内侧,可以感觉脉搏。人体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感觉到脉搏,如颈部、太阳穴等。人在休息时,心跳较缓;在活动时,心跳则会加快;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跳的速率及强度。心脏强健的征兆是:剧烈运动后,脉搏很快恢复正常。只要心跳停止4分钟,脑部便会受到伤害,甚至一命呜呼。正常的心脏跳动次数保持在60~100次/分钟,如果心律不规则,或心律异常的过缓或过快,被称为心律失常。 引申的问题:

a.为什么剧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运动时,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交感神经特别兴奋,这就要求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以适应血液循环加快的需要。 b.跑步对心脏健康有好处吗?

心脏加倍工作时,心脏本身需要的血流量也大大增加,心肌本身也得到更多的养料和氧气供应,心脏就借此机会得到增强。 1.引导

还记得我们在研究运动对呼吸的时候吗?找几位同学回忆一下运动后你的呼吸有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你打算如何进行研究?(学生可能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对合理的方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听心跳除了用听筒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通过测量脉搏来了解心脏跳动的次数。 2.讲述

如何正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3.任务

组内成员相互测定平静时1分钟的脉搏次数,并做好记录。 4.活动

分组选择你们组员都共同喜欢的运动,分别测定经过剧烈运动后小组成员1分钟内的脉搏跳动次数以及休息3分钟后的脉搏跳动次数,并做好记录。 5.提问

通过刚才的测定以及对数量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

结合学生的发现进行小结。

四、拓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心跳的快慢呢?

本活动是一个拓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的脉搏次数,继续研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其他因素。把调查研究的数据,用简单的报告形式撰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1.任务

整理上一节课实验数据,结合课本的提示,并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 2.交流

以手抄报形式表现心脏每天工作的情况。 资料2:保持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学生学习资料和查找资料,了解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的方法。保持心脏健康的途径有:消除过多的体重;不吸烟;少摄食饱和脂肪,多吃纤维;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持续20分钟(如跑步、打球或游泳等)。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尽可能多找出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请学生找出一个最想研究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 8、人体的司令部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2.了解大脑的保健,懂得劳逸结合、合理用脑。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人体的司令部”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四课。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了解大脑的保健,懂得劳逸结合、合理用脑。在本课中 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与人脑有关的科学知识。本课的教学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使探究活动在合作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

小沙袋、30厘米的尺、记录表、眼罩、各种小物件等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小伙伴们在操场踢足球。突然,足球朝着波波飞来,大家都在惊呼,有的叫“快把球接住!”有的叫“快躲开!”眨眼的时间里,波波脑海显现两种情形并比较后马上做出反应!为什么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和反应呢?是什么器官控制人做出这样的反应呢? 2.游戏

接球游戏。由教师喊出其中一名学生的学号,该生必须马上站起来把球接住。 3.提问

为什么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和反应呢?是什么器官控制人做出这样的反应呢?

二、活动一:看看你的反应有多快?

本活动要求两位同学合作,用尺子测试对方的反应速度。测试方手持尺子放置在被测试方的手上方,尺子的零刻度朝下,与被测试者的拇指、食指持平,测试方在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突然松手,让尺子自由落下,看看被测试方能否及时把下落的尺子捏住,并记录所捏尺子的刻度。互换角色,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人类做出的各种反应都是由大脑发出指令的。它控制着人体的一切活动。脑是我们身体里掌管一切思维、学习、记忆、运动、情感和做梦的部位,是通过无数条神经和身体其他器官连接起来的。神经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大脑,也可以把脑发出的信息传递到其他身体器官。 1.引申的问题

(1)为什么说多用脑可防老?

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肌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衰退,会导致其他器官衰退。大脑是越用越有活力,越用越发达的。 (2)大脑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分工吗?

大脑的不同部位各司其职,有的管视觉,有的管听觉,有的管语言,有的管思考,这些区域的协调工作控制着我们的全部生命活动。 (3)为什么有的人会丧失记忆?

大脑中有一个区域形如海马,叫海马区,人类的记忆与海马区密切相关。如果大脑的海马区有病变或受到损伤,人的记忆就会出问题甚至丧失。 (4)为什么脑袋大不一定就聪明?

一般说,大脑皮层的细胞数量多,智力就高。人的大脑中有许多沟回,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也增加了脑细胞。脑袋大不一定脑细胞就多,因此也就不一定聪明。

(5)为什么年轻人的记忆力特别好?

一件事在大脑皮层上引起过兴奋现象,建立起条件反射,就算记住了。人在年轻时,条件反射容易建立,又容易巩固,所以记忆力特别好。 (6)人到老年记忆力会减退吗?

随着人的年岁增大,因工作一般比较繁多复杂,建立起的条件反射不易巩固,就变得健忘了,老年人更是这样。 (7)为什么需要花时间学习、练习?

一个人可能有非常强健的骨骼、健康的关节和有力的肌肉,但他不一定擅长运动或其他技能活动。骨骼、关节和肌肉必须在脑的控制下统一工作。脑就像一个“司令部”,它告诉你的身体应该运动哪块肌肉,什么时候动,以及动多长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动作顺利、迅速、准确、平衡和协调地完成。而脑必须先学会新动作,才能让神经把命令信息迅速传递给肌肉,使肌肉牵动,完成动作。所以你要集中精神学习,还要花时间练习,不久你的动作就会变得容易、协调多了。学习知识,解开问题也是一样的,只要经常练习,经常接触,就会容易很多。 2.引导

在做游戏的时候,有同学能接住 老师抛过来的球,有的同学因为没反应过来就没能接住了球,这是为什么? 3.问题

在这个游戏中,是大脑在指挥你作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反应较快,有的人反映相对来说较慢。怎么才能知道你的反映有多快呢?你能想到好办法吗? 4.讨论

小组讨论,并提出研究方案(师生对方案进行点评)。 5.任务

两位同学合作,用尺子测试对方的反应速度。测试方手持尺子放置在被测试方的手上方,尺子的零刻度朝下,与被测试者的拇指、食指持平,测试方在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突然松手,让尺子自由落下,看看被测试方能否及时把下落的尺子捏住,并记录所捏尺子的刻度。互换角色,比一比谁的反应快。(教师一定要找学生出来作该实验的示范) (1)同位同学相互试验。 (2)填写实验报告。 6.归纳

在这个实验中,你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吗?

三、活动二:你摸到的是什么?

这个活动要预先准备一些日常物品和一些不常见的物品,物品的种类可以多种多样。

首先,让学生用布条把眼睛蒙上,然后用手摸物品(包括常见的和一些稀奇的),根据学生以往积累的经验,要求把触摸到的物品特征用语言描述出来,同时还要猜测该物品的名称,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谈谈自己判断的依据。

我们的大脑控制着我们的一切活动,如控制着我们的肌肉运动、感觉、语言、阅读、视觉、聆听等,甚至控制着食欲、思考、记忆、审美、情感等,总的来说,大脑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脑位于颅内,是由4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它们分别是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大脑是最大的部分,被一条纵裂分为两个半球,左半球控制人体右半侧的活动,右半球控制人体左半侧的活动;中脑保留对发生的所有事情的记忆,了解你清醒、休息和睡眠时的状态;小脑维持平衡、协调肌肉与姿势;脑干上承脑部,下接脊髓,控制心跳、呼吸和进食。

人有时会突然打喷嚏、咳嗽、打嗝、抓痒、突然听到声音惊跳起来„„所有这些都叫做反射动作,几乎不需考虑就做出来了。反射动作是身体保护自己的一种快速、安全的方式,不需要你做什么准备。产生反射的身体部位看起来就像是“自动的”一样,不用脑部的思维中枢下命令。发生反射时,你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有时你甚至根本没注意到这件事,直到动作结束了,你才意识到它。 1.引申的问题

(1)人的左脑和右脑的功能不同吗?

人类大脑皮层不同的区域有各自的功能。大脑左半球在语言、书写、计算、思维和判断方面起主导作用;右半球在技艺、美术、音乐、感情、爱慕和审美等方面起主导作用。

(2)为什么要开发孩子的右脑?

开发右脑,有利于孩子的技能发展。对于习惯用右手的孩子,更要不断地锻炼其左手,刺激和振奋其右脑的功能,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 (3)世界上真有神童吗?

所谓神童,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比一般儿童成熟得早、智力发育较快的孩子,他们往往天赋很高,才能出众。前提是他们都要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4)神童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天才人物吗?

近200年来的70位神童中,只有8名成了天才人物,大多数神童到成年后并不能保持智力领先地位。神童也需要后天努力,否则也会一事无成。 资料1:你的神奇大脑:

大脑通常不到1500克重,可轻易地放在一个手掌之上,但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它是属于你的。这就是你神奇的大脑。我们现在对人脑所了解的一切,是在最近的25年中才了解到的。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知识大多不能在 学校学到,但这是能够改变你生活、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方式的知识。

大脑有1万亿个脑细胞,包括:l千亿个活动神经细胞;9千亿个 “粘着”、滋润和隔离活动细胞的其他细胞。

奇妙的大脑皮层有和谐工作的两个部分:学术性左脑、创造性右脑。大体说来,大脑左半部分主要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次序的作用,即所谓的学术学习部分。大脑右半部分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 你知道吗?6岁小孩的脑和成人的脑重量相同。 2.导入

让我们先来玩个游戏。(预先准备一些日常物品和一些不常见的物品,物品的种类多种多样。让学生用布把眼睛蒙上,然后用手摸物品,根据学生以往积累的经验,要求把触摸到的物品特征用语言描述出来,同时还要猜测该物品的名称,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谈谈自己判断的依据。) 3.游戏

学生按规则进行。 4.交流

各小组汇报,说出是如何判断的,在整个活动中利用了身体的哪些器官和功能? 5.小结

出示大脑功能图片。先让学生阐述,教师再小结,在这个活动中利用了身体的哪些器官和功能? 6.拓展

既然大脑是人体生命的“总指挥部”,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并合理利用它呢? 资料2:劳逸结合、合理用脑

劳逸结合、合理用脑是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要重视的大问题。我们知道,人长时间地学习、工作后,都会感觉到头昏脑涨,反应缓慢、迟钝,身体疲倦等,这主要是用脑时间过长所至。研究资料表明,用脑时所需要的血液要比纯肌肉运动时所需要的血液多15~20倍。所以,合理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好每天的学习作息时间,课间活动一下身体,平时注意锻炼身体,注意饮食的营养和均衡,有充足的睡眠等,都可以避免大脑的过度疲劳,有利于大脑的保护和开发。 (1)人为什么要睡觉?

人的身体不可能总是保持运动、清醒和警惕的状态,它也需要休息。睡觉,并不是浪费时间,睡觉对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不睡觉的人要忍受很多困扰。事实上,睡眠不足比缺少食物还更容易使人生病。 (2)睡觉时发生了什么?

睡觉的时候,你身体大部分器官的工作都会变慢,如呼吸速度放慢,心跳放慢,消化器官的工作减慢,大部分肌肉放松,肾脏产生的尿液减少,但是耳朵仍然听到外界的声音,鼻子仍能察觉气味,人仍然向脑部传送神经信号。睡觉时身体的伤口还会加快愈合。 (3)午睡有什么好处?

经过一上午工作、学习,中午时疲劳产生,并且体内的热量也有很大消耗,这时既要求补偿热量,也要求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以便下午更好地工作和学习。午睡能达到这个目的。

(4)一个人每天应睡多少时间?

不同年龄的人所需睡眠时间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婴儿需要20小时,幼儿需要12~16小时,少年需要9~10小时,20岁以上的成年人通常需要7~8小时,而老年人需要的时间更短。但是睡眠时间的长短还会因身体的健康程度不同而延长 或缩短。

(5)睡好觉的标准是什么?

睡眠时间长短与长期形成的习惯很有关系,是因人而异的。只要睡醒以后感到头脑清醒,精神愉快,没有睡眠不足的感觉,就可以说够了。 (6)梦是什么?

梦是最神秘也是最普通的生理现象。当人入睡后,大脑的大部分皮层的细胞休息了,可仍有一部分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正是这个原因,人的脑海中便产生了梦。

(7)为什么有的梦记得清,有的梦记不清?

睡着之后,最初一两小时最深最熟,以后渐渐变浅。刚入睡或睡眠最深时的梦,往往记不清,而将醒未醒时的梦,往往记得清。 资 料:

你的大脑开发得怎么样:

有关专家认为:人类仅仅开发了自身脑潜能的极少部分,90%~99%的潜能被白白浪费掉了!“九五”国家课题《开发儿童运动和智力潜能的理论和实践》的主持者、上海体育学院徐本力教授提出,开发人脑潜能无限。 对大脑有利和有害的食物:

各种情绪的产生都与当时的大脑机能状态和脑内某些物质浓度的高低有关,如快乐、恬静、安详、舒畅等愉快情绪,多与脑内5—羟色胺的含量充足有关;焦虑、恼怒、悲伤、沮丧、恐惧等不良情绪,则与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增加有关。德国营养心理学家帕德尔教授指出,香蕉能帮助人脑产生5-羟色胺的物质,促使人的心情变得安宁、快活,甚至还可以减轻疼痛。狂躁抑郁症患者,大脑里就没有足够的5—羟色胺。

从饮食上加以调剂,应尽量选择含有维生素A(如牛奶及奶制品、胡萝卜、甜菜、芹菜、甘蓝、青椒、洋葱、香蕉、哈密瓜等)、维生素C(如番茄、苦瓜、芦笋、柠檬、葡萄、山楂、橘子、猕猴桃等)和维生素E(如全麦、燕麦、大豆、坚果、全谷、花生、杏仁、胡桃、芝麻、玉米粉、植物油等)类的食物。这些维生素能激活超氧化歧化酶,延缓脑内的氧化进度。经常吃鱼也可以改善脑功能。 英国脑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玛伊凯尔•库洛菲德教授发现,日本人的智商一般比较高与平时多吃鱼有关。另外,提高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脑中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水平会随之升高,从而激活大脑,记忆力就会得到巩固和增强。人体内的葡萄糖多贮存在肝脏和肾脏内,大约存留8小时。晚饭后,经过一夜的睡眠,次晨醒来,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处于最低水平,脑功能也最差。因此,养成按时定量吃早餐的习惯,及时补充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也是提高大脑功能的有效方法。 最近,日本牙医协会建议人们吃东西时,要充分地咀嚼,每一口至少要嚼30下才咽下。这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更主要的是,咀嚼肌肌梭、舌的味觉神经、嗅觉神经都会兴奋,因而使大脑细胞极大地受到刺激,从而加快脑部血液循环,使脑部激素分泌活跃,促进脑代谢,进一步刺激下丘脑和海马组织,可以增强记忆,改善脑功能。

现时,有些食物对大脑记忆会产生负面影响,如炸薯片、汉堡包、方便面等快餐食品。这类食品易产生过氧化脂质,使体内产生自由基,促进大脑功能衰退。过氧化脂质和自由基是加速人体衰老的基本物质,它加速大脑功能老化和动脉硬化。医学研究证明,人进入30岁以后动脉硬化就开始了,只是初期,症状还不明显。一旦出现脑动脉硬化,脑部的血液循环就会发生障碍,表现为健忘或痴呆。 认识物体的运动 第九课 认识物体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2.了解物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记录、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

物体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物质世界内容标准中有关运动与力的一部分。本课以“是哪辆列车开动”为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认识物体的运动,知道物体运动时位置会发生变化;同时,要求学生观察、了解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最后通过学生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模仿几种物体的运动,加深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认识。

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知道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分辨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培养观察记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个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各种物体运动时的变化,分析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以及运动方式的不同,并尝试利用简单的材料模仿物体的几种运动方式。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归纳——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模仿应用。

(四)重点难点:

知道如何描述物体是否在运动,了解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并能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模仿。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蚂蚁或蜗牛;音乐;乒乓球、溜溜球、饮料瓶、摆锤、磁吸棋、风车等玩具;玻璃胶纸、粗线和橡皮筋。

视频:各种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我们的列车开动了!”“不是,是外面的列车开动了。”“究竟是哪个在动呢?”这是“物体的运动”单元引导页里几个主题人物的一段对话。他们正坐在列车上,等待着列车的启动。为什么停靠在旁边的列车缓慢开动了,却感觉到是自己坐的列车在运动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怎样测量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通过引导页提出的学习任务,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1.导入:出示课本插图。 2.提问

究竟是窗外的列车开动了,还是自己坐的列车开动了?怎样才能知道?3.思考 学生思考、回答。 4.问题

大家的想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

二、活动一:物体的运动

教材列举了六个常见例子,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一些现象,探讨物体是否在运动?怎样说明它们在运动?图中的例子是:

①.飞机在飞行;②.小学生在玩滚轴溜冰;③.蜗牛在石头上爬行;

④.运动会的自行车比赛;⑤.豹子在草地上奔跑;⑥.运动会的帆船比赛。 教材还展示了一幅通过多次曝光把物体运动的过程拍摄下来的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到物体在运动时,其位置是会发生变化的,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他的位置就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活动中要求学生进行细心地观察,做好自己观察记录,并与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 让学生从讨论图中的“物体在运动吗?”入手,描述物体的运动现象,观察和分析图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准。描述运动时,这个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有了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就有了明确的意义。在分析运动员进行撑杆跳高时,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员在跳高的过程中,被高速照相机拍摄下来了,照片就反映运动员在跳高的各个时刻中他的位置的变化。最后组织学生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并让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 引申的问题:

在无云的夜晚,看到月亮好像停在天空不动,而在有浮云的夜晚,却感到月亮好像在很快地移动,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感觉呢? 1.提问

我们怎么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2.媒体:学生课本图片。

3.讨论:他(它)们有没有运动?你用什么办法知道的? 4.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5.示范:请一位学生在课室里走动。 6.引导:学生观察学生的运动情况。 7.讲解

这位同学离讲台的位置在不断改变着。要确定物体是否在运动,我们要选定一个 参照物,假定它是不动的,别的物体相对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是在运动。 8.记录:学生观察课本图或选择课室里在运动的物体,记录其位置如何变化。 9.交流:汇报记录结果。 10.小结

要说明物体如何运动,除了位置变化外,还有其方向和速度。

三、活动二: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材列举了常见的五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并配图对物体运动的现象加以说明。它们分别是:

①.乒乓球在球拍上上下运动(振动);②.饮料罐在台面上打滚(滚动);③.人们穿着雪橇在雪地上滑行(平动);④.时钟的摆砣在晃动(摆动);⑤.电风扇的叶片在旋转(转动)。

学生观察了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以后,要用语言把物体的运动方式、描述出来。想一想还有哪些类似的运动方式。并把物体运动的名称、运动方式和相似的运动填写在教材的表格中,对物体的运动方式做一个归纳。 引申的问题:

汽车在路上行驶,汽车是做什么运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因此,汽车在路上行驶时,我们就把汽车的运动方式叫做平动(而不会只考虑到汽车的轮子,认为是转动或滚动了)。

1.导入:出示一个乒乓球。怎样才能使乒乓球动起来? 2.讨论:乒乓球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3.交流:实验结果。 4.媒体:学生课本图片。 5.提问

第17篇: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暑假作业.

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暑假作业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的顺序》 自学课本第4~5页的例题

1、2

1、哪些运算符号是同级符号?

2、同级符号的运算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

3、练习设计: (一巧开智慧锁

145÷5×6 58+79-29 13×24÷12 135-72+28 108 26 174 91 (二计算

192+8-157 600÷50×91 980-436+75 45×30÷54 72÷8×95 291-68+951 (三解决问题

(1左海总站上车的有24人,到了屏山车站下车4人,18人上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打字员8分钟能打960个字,照这样计算,30分钟能打多少个字? (3一箱“伊利”牛奶24盒零售价是48元,如果小命买8盒要多少钱? (4图书馆有故事书78本,上午三年级还回37本,下午四年级借走28本。现在图书馆还有故事书多少本?

第二课时《含两级运算的顺序》

自学课本第6页的例题3,课本第7页做一做第

1、2题

1、哪些运算符号是不同级符号?

2、同级符号的运算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

3、练习设计: (一填空

1、计算582-18×10时,应先算(法,再算(法。

2、计算68×10+582时,应先算(法,再算(法。(二计算

192-45×4 72×5÷36 360÷5+32×5 (三列综合算是计算

(1停车场上,车牌号是单数的有46辆,车牌号是双数的车比单数的车倍多15辆。车牌号是双数的车有多少辆? (2一瓶药有80片。如果一位患者一天吃3次,一次4片,吃10天,这瓶药够吃吗? 第三课时《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自学课本第

10、11页的例题4

1、算式中有括号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设计: (一想一想,不改变计算结果,哪些小括号可以不写,在题的前面画“√”

(205-101÷8 (98×4-198 (235÷5×8 563-(98-27 720+(3×2(150+50÷40 (二青蛙算数

36÷9×5 (48-43×3 32÷8+56÷7 (68-28×(12+2815×4+16 (三解决问题

(1张华家离学校780米,他每天上学要走12分钟,照这样的速度,他去离他家1040米远的陈均家,要走多少分钟? (2希望小学三年级共有3个班,平均每班45,共为学校搬砖4320块,平均每人搬砖多少块? 第四课时《有关0的运算》

自学课本第11~13页的例题5和例题6

1、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呢?

2、在计算有0的运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3、练习设计: (一计算

400+612÷12×4 118+153÷17×9 480-(32+32÷4(374-265+238×6

(二列式计算

1、82与15的差,乘32与18的和,积是多少?

2、1650除以5的商,加上16与8的积,和是多少?

3、25与16的积,减去756除以4的商,差是多少?

4、720与160的和,除以84与40的差,商是多少? (三解决问题

(1小红5天看了100页的书,照这样的速度,她要看一本400页的《故事大全》需要多少天? (2高师傅每小时做45个零件,朱师傅每小时做51个零件。两个各做个小时,朱师傅比高师傅多做多少个零件?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定向运动》 复习

1、你能回忆哪些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说一说。

2、根据教材介绍,你了解到什么知识?有什么困惑?

3、你能填一填吗? (1◎在◐的(方向上, ◐在◎的(方向上。 (2△在◐的(方向上,

△在●的(方向上。 (3◐在(的正北方, (在◐的正北方。 (4◐的南偏西是(。 (5▲在◐的(方向上。 2.(1超市在小红家(

▲◎□○◐◑△◇● 小红家(方向(米处。

(2小红家在超市(方向(米处,也可以说在超市(方向(米处。 3.当你面向西南方向时,后面是(方,左面是(方,右面是(方。 第二课时《绘制平面示意图》 自学课本P19 例2

1、你了解到哪些知识?说一说。

2、你知道绘制平面示意图有哪些要求吗?说一说。

3、有什么困惑?

4、尝试练习: (一你能根据下面的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各场所的位置吗? 1.风筝博物馆在文化广场的北偏东45方向1000米处。 2.图书市场在文化广场的正东方向2000米处。 3.移动营业厅在文化广场的西偏北30方向2000米处。 4.贸易大厦在文化广场西偏南60方向2500米处。 5.鹿园在文化广场的东偏南15方向1500米处。

(二说一说,看谁说得好。

小强上学可以怎样走?(说出两条线路 第三课时《看地图》 复习P22 例3

1、说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位置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位置上?你发现什么?

2、两个相对的事物相对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3、你有什么困惑?

4、尝试解决P22 做一做

第四课时《描述并绘制简单路线图》 复习P23 例4

1、例4和例3有什么不同点?说一说。

2、你会用学过的知识描述每一段赛程吗?(小组内说说

3、有什么困惑?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复习课本P27~29 例

1、2

1、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它们分别是什么?

2、你能举例证明加法运算定律的成立吗?(举例

3、你有什么困惑?

4、尝试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5+(=75+(36+(=64+( 56+44=(+(A+(=12+(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390+280=280+390 A+40+60=40+60+A (10+30+50=10+(30+5020+50+30=20+50+30 30+(A+50=(30+A+50 B+900=900+B (3雄城商场1—4季度分别售出冰箱269台、67台、331台和233台。雄城商场全年共售出冰箱多少台? (4第三小组六个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28厘米、136厘米、140厘米、132厘米、124厘米、127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第二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复习课本P33~35 例

1、2

1、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乘法运算定律?它们分别是什么?

2、你能举例证明乘法运算定律的成立吗?(举例

(2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运算定律? 4×5=2×10 A×B×C= A×C×B A+B=B+A 1×2+3=1×3+2 1+4+6+9=(1+9+(4+6 4×6×25= 6×(4×25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说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92×5×2 8×(25×15 8×5×125×40 第三课时《乘法分配律》 复习本P36 例3

1、通过自学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2、你能举例说说吗?(举例

3、你有什么困惑? × ×

8个方阵,每个方阵有20行,每行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2、两个工人加工零件,甲每小时加工24个,乙每小时加工26个,每天工作8小时,两人一天能加工多少个零件? 第四课时《简便计算——连减》 复习课本P39 例

1、2

1、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什么?

2、在哪种减法算式中,可以运用简便计算呢?举例说明。

3、你有什么困惑?

4、尝试练习: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 135 – 17 – 18 175+86+25+114 2153 – 800 – 153 1489 – 382 – 18 356 – 24 – 176 38×29+38 (二解决问题:

1、妈妈给了小明50元,小明买了1千克的果冻18元,两罐薯片12元,小明还剩多少钱?

2、一把椅子52元,一张课桌148元,学校买了45套,一共花了多 少钱?买课桌比买椅子多花多少钱? 第五课时《简便计算——连除》 复习课本P43 例3

1、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什么?

2、连除算式中的简便计算和连减算式中的简便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你有什么困惑?

4、尝试练习: (一下列哪些算式正确: 54+32+46=100+32 32×101-1=32×100 15×12=15×2×6 99×24=100×24-1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 284-16-84 343+27+57 12×24-12×14 4×99+4 150÷25÷2 160÷(4×8 第六课时《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复习P44 例4

1、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不同方法计算12×25吗?

2、你有什么困惑?

3、尝试练习:

一、填空

1、(+45=55+(,这里运用了加法(,用字母表示是(。

2、交换两个(的位置,(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3、乘法分配律可用字母表示为(。

二、判断题。

1、27+33+67=27+100 (

2、125×16=125×8×2 (

3、134-75+25=134-(75+25(

4、1250÷(25×5=1250÷25×5 (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56+72+28=56+(72+28运用了(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乘法结合律

D、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25×(8+4=(

A、25×8×25×4 B、25×8+25×4 C、25×4×8 D、25×8+4

3、3×8×4×5=(3×4×(8×5运用了(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101×125= ( A、100×125+1 B、125×100+125 C、125×100×1 D、100×125×1×125

四、连线

25×(100+44200÷3÷7 375×102-375×2 25×4×11 25×11×4 (300-75-(123+77 300-123-75-77 375×100

五、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355+260+140+245 102×99 2×125 645-180-245 382×101-382 4×60×50×8 35×8+35×6-4×35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复习课本第50~51页的例题1

1、小数是怎样产生的?

2、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

3、练习设计:

一、说出下面各小数的意义。0.75 0.8 0.06吨0.179

二、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小数。9∕10米=(米27∕100米=(米 49∕1000米=(米 97∕1000=( 37∕100=( 839∕10000=(

三、填空

1、0.1是(分之一。0.7里有(个0.1。

2、10个0.1是(。10个0.01是(

3、1米=(分米=(厘米=(毫米

第二课时《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自学课本第52~54页的例题2和例3

1、小数的读写和整数的读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数的读写和整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有哪些?你能从大到小报出4个吗?

4、整数部分最小的位数是什么位?小数部分最大的数位是什么?

5、练习设计

一、填空

1、小数点左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2、0.36是由(个0.1和(个0.01组成的。

3、0.175是由1个(、7个(和5个(组成的。

二、读读写写

1、读出横线上的数: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写出横线上的数,我国科学工作者和登山运动员,精确测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四点四三米。

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 自学课本第58~59页的例题1~3

1、什么叫做小数的性质?

2、我们在进行化简或改写时都是根据什么?方法有什么不同?要注意什么?

3、练习设计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小数点的末尾添上一个“0”,小数的意义和大小都不变。………………(

2、0.06=0.6……………………………………………………(

3、908的末尾添上两个“0”,数的大小不变。…………………(

4、150.00元可以改写成150元。………………………………(

二、连线。(吧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 10.01 20.1 4 4.800 50.00 1.60 50 10.010 16.0 2.1 4.0 4.8

三、想一想: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

5、50、500之间划上等号?

四、贴数游戏。让学生在下面找出与“50.3”相等的数。 50.03 5.30 5.3 50.300 500.3 50.30 503 50 五十又十分之三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自学课本第60页的例题4

1、你是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2、比较小数大小与比较整数的大小有什么异同点?

3、你能总结一下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吗?

4、练习设计

一、比较下面各组数中两个小数的大小。(在○里填上“>”或“

二、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40.37 4.099>4.1 4.2

三、下面的小数各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

1、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原数有什么变化?

2、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怎么变化?小数大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3、练习设计

一、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0.08变成0.8,小数点向(移动(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2、0.08变成8,小数点向(移动(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3、0.08变成0.008,小数点向(移动(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

4、50的小数点向(移动(就变成了0.005。

5、把42.607扩大到(就是4260.7,缩小为原数的(就是4.2607。

二、把3.54改写成下面的各数,它的大小各有什么变化? 0.354 35.4 0.0354 3540

三、填写下表 0.5 6.08 0.004 25 扩大10倍 扩大100倍 扩大1000倍

第六课时《生活中的小数》 自学课本第67~68页的例题

1、2

1、你收集到生活中有哪些小数?

2、你收集的小数有什么特点?如何比较这些小数的大小?如何转化不同单位之间的小数?

3、练习设计

一、口算

8.05×10= 0.045×100= 3.89÷100= 6900÷100= 3.56÷10= 45÷100=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35厘米=(米450米=(千米 41公顷=(平方米72克=(千克 8平方分米=(平方米97千克=(吨 5千克250克=(千克2米6分米=(米 3千米700米=(千米0.91米=(厘米 0.5平方米=(平方分米0.24千克=(克 0.65吨=(千克 2.36千米=(米

三、在○里填上“>”“

1.8平方米○18平方分米 0.25千克○250克 364厘米○4.2米 3.02吨○3吨2千克 第七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自学课本第73页的例题1

1、回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是什么?

2、那么求小数的近似数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练习设计

一、填空。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根据需要用(法保留小数数位。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

2、近似数的结果一般地说6.0要比6精确。因为6.0表示精确到了(位,6表示精确到了(位,所以6.0后面的“0”不能去掉。

二、把下面各小数四舍五入。

1、精确到十分位:3.47 0.239 4.08

2、精确到百分位:5.334 6.268 0.495 第八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自学课本第74页的例题2

1、回忆求整数的改写的方法是什么?

2、那么小数的改写的方法和整数的改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如何求一个小数改写后的近似数?

3、练习设计

一、按要求写出数字。

1、1999年北京市从事工程技术的人员共120200人,改写成用“万人”作单位的数。

2、1999年我国出版图书7320000000册,改写成用“亿册“作单位的数。

二、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1、保留一位小数是:3678200000 648500000

2、保留两位小数是:4853900000 288160000 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特征》 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征(一》

复习

1、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三角形?

2、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行?你会画三角形吗?

3、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4、练习设计:

一、填空

1、写出下面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2、

以BC边为底,高是(。

4、电线杆上有个三角形,这是根据三角形的(来设计的。第二课时《三角形的特征(二》 自学课本第82页的例题3

1、任意地画2,3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利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证明一下自己的观点。

3、练习设计:

一、做一做,想一想

1、剪出下面三组纸条(单位:厘米xkb1.com (

18、

10、15 (

26、

6、12 (

35、

9、15

2、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想一想:通过剪和摆,你发现了什么?

二、判断。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1、5cm, 2cm, 2cm

2、4cm, 3cm, 3cm

3、8cm, 5cm, 3cm 三,从下面图中任意取3根,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三角形?

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分类》

自学课本第83~84页的例题4;课本第84页“做一做“

1、把所有的三角形进行分类,你有什么分法?

2、按照三角形的特点,按角和边的特点,把三角形分为哪几类?

3、练习设计:

一、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2、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角是89o,这个三角形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3、一个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4、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80o,另一个底角也是80o。…(

二、操作练习

1、在钉子板上分别围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三、想一想

在直角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你分成了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还可以怎么分? 第四课时《三角形的分内角和》 自学课本第85页的例题5及“做一做“

1、什么叫三角形的内角?

2、画两个大小不同的任意形状的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并把它们相加,看看有什么特点?

3、练习设计:

一、它们说得对吗?

1、钝角三角形:我的两个锐角之和大于90o。

2、直角三角形:我的两个锐角之和正好等于90o。

3、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沿高对折,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o。

二、已知∠

1、∠

2、∠3是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

1、∠1=45o ∠2=65o ∠3=(。这是(三角形。

2、∠1=20o ∠2=50o ∠3=(。这是(三角形。

3、∠2=15o ∠3=75o ∠1=(。这是(三角形。

三、已知∠1和、∠2是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

1、∠1=80o ,求∠2。

2、∠2=45o ,求∠1。

四、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55o,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第五课时《图形的拼组》

自学课本第90页的例题6及“做一做“

1、你能利用手中的各种三角形摆出哪些漂亮的图形?

2、想一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不等腰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动手试一试。

3、练习设计:

一、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两个三角形纸片,一定能拼成一个四边形。………………(

2、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出一个105度的角。………………(

二、看一看,数一数。

上面的图形中有(个长方形,(个正方形,(个三角形,(个平行四边形。

三、用七巧板摆出平行四边形,你能用几种摆法?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课前预习作业(一 班级姓名

预习内容:《两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预习方法:

1、仔细看书中例题。

2、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不懂的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

3、尝试做一做练习题。

预习过程:

1、仔细看数学书9

5、9

6、97页例

1、例2

2、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2.98+0.56 12.53+4.67 6.07+4.89 5.64-1.78 7.2-

6.45 5-0.41

3、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一共要多少元?爸爸付50元,要找回多少元? 课前预习作业(二 班级姓名

预习内容:《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预习方法:

1、仔细看书中例题。

2、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不懂的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

3、尝试做一做练习题。

看一看:仔细看数学书第100页例3 做一做:

1、计算下面各题 19.92+14.4-9.92 85.7-(15.3-4.8 40-(2.75+0.86 9.5+4.85-6.13

2、原来有11.42元,昨天我用7.5元买了一枝钢笔,今天妈妈又给我0.35元。现在储蓄罐里有多少钱? 课前预习作业(三 班级姓名

预习内容:《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预习方法:

1、仔细看书中例题。

2、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不懂的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

3、尝试做一做练习题。

看一看:仔细看数学书第104页例4

做一做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 2.5+1.8 0.5+1.5+1.5+0.5 5.26+3+1.74 0.25+0.15+0.75+0.85 27.85-(7.85+3.4

2、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或“-”。3.85+10.06=□+3.85 10.24+8.2+1.8=10.24+(□○□ 18.76-(3.76+0.53=18.76-□○□ 32.17-0.46-4.54=32.17-(□○□ 第七单元《统计》 姓名

1、自学课本P108-111 例1-3

2、收集5月15日一天的气温,完成统计表。6时8时10时12时14时16时18时20时

3、把上表制作成条形统计图。(表2

4、你能根据收集的信息和自学到的知识试着把它制作成折线统计图吗?试试看,老师相信你能行!!!

5、从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6、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1、复习P108-111 例1-3

2、收集5月15日一天的气温,完成统计表。6时8时10时12时14时16时18时20时

3、把上表制作成条形统计图。(表2

4、你能根据收集的信息和自学到的知识试着把它制作成折线统计图吗?试试看,老师相信你能行!!!

5、从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6、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6时8时10时12时14时16时18时20时时刻/时

图 温度/ °C 5 月 (折线 日一天气温变化情况统计 0 6 8 10 12 14 16 18 20 时刻/时 时 时 时 时 时 时 时 时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一、植树问题 “为了美化环境,学校准备在操场边上的一条 100 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总 务主任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a 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有什么问题? b.植树有几种情况 C.计算你的设计需要多少棵树苗?利用画线段图把它表示出来吗?并将植树方 案补充完整 植树方案 总长(米) 间隔 (米 间隔数 (个 棵数 (棵 种植情况示意图 26 100 d.你发现什么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第18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4年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导致成绩差,要努力做好各方面的辅导工作。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等。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了解生活中的小数,用线段图较为形象地表示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认识图形,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边长和面积。

3、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系统地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和理解新的计算方法,本单元同整数一样,注意交给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灵活多样的计算能力。

6、使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直线、线段、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对平面图形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学习一些简单图形的作图的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7、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

1

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互动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5.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第19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

本文由过hbv发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

复习内容简析: 本学期复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小数;四则运算和运算定 律;空间与图形;统计等 4 个方面,用问题或习题作提示引导学生整理,这 是教学编排上的一个特点,这样编排,不仅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将整理和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两者的 融合。具体的复习内容如下:

1、小数 小数的认识与整数的认识一样,重点仍然是让学生从数的概念去掌 握,这部分复习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等。

2、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这部分复习内容有: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其中四则运算内容包括小 数加减法运算和整数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内容包括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 算定律及简便计算。由于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的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在计 算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就有必要安排让学生 比较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的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练习,旨在使学生巩 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在复习四则运算中也同样把整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放在一起复习,这样有利于学 生更好地把两者联系起来。

3、空间与图形 本册“空间与图形”复习的内容有两个部分:位置与方向和三角形。 位置与方向在三年级时学生就已经对方位有了初步的了解本学期主要是对

原有的知识的一个复习与提高;对于三角形,重点是复习按角和边分类的 不同三角形的特征,巩固不同三角形的联系和区别。

4、统计 这部分复习内容涉及本学期学过的单式拆线统计图。复习的重点是让 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殊功能:在折线统计图中,既可以看出每个 数据的绝对数值,也可以看出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 分析数据,发现一些信息,提出富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 复习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 巩固数慨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 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巩固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位置与方向、三角形、统计等知 识,加深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 (2)、进一步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能正确计算三 步以内的混合运算,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应用数 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进 一步明确三角形三条边之间,三个角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分 类,加深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4)、进一步认识小数 的意义和性质,能比较小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 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小数加 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进一步体会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方向和

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6)、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 图的特点、作用;能读懂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必要的信息; 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简单的预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复习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并通过必要的 练习及交流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整理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初步感知整理复习的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 的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在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本 册教材的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进一步体会数学 知识和方法的内存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复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1)、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2)、小数的意 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与减法。

2、难点:(1)、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灵活应用 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的方法与措施:

1、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复习.要根据相关内容的提点,以及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情况,通过灵活有效的形式帮助学生整理和复习相关知识,达到 加深体验与理解,形成结构,锻炼基本技能、增进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和学习自信心的目的。

2、重视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体验数学的内在联系。

3、重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针对性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 困难,树立自信心,使所有学生通过复习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5、重视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体验数学的内在联系。

6、重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时间安排: 小数„„„„„„„„„„„„„„„„„„„„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 空间与图形„„„„„„„„„„„„„„„„„ 统计„„„„„„„„„„„„„„„„„„„„ 5 课时 3 课时 3 课时 2 课时

三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

一、复习指导思想: 复习指导思想: 一册教材学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处于杂乱、含糊、无序的状态, 必须进行系统归类、整理、综合,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 归纳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序地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内在联系,把 各方面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便于记忆储 存,理解运用。 复习课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主动理清知识体系,分层、分类、分项,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 遗漏的要重点讲。善于把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复习,注意知识的多变性、包容性。复习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发动学生归类分项,发动学 生出题,发动学生讨论,让学生去求异、联想、发散,主动探索,寻查知 识点,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每节复习课所重点讲解的例题。每一节复习课要环 环相连,每道复习例题要体现循序渐进。一道复习例题击中多个知识点, 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复习中的练习题,不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 机械操作,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班的孩子们在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部分学生在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不尽人意,有一小半学生不善于学习,不愿意 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注意力不

集中。基础知识较差,口算、笔算水平,无论速度上还是正确率上,都有 待提高;学习方法上,更要进一步加强,他们面对问题,只知道生搬硬套, 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当然两个班都也有一部分学生思维敏捷,考虑 问题有一定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基础知识较好,思维比较发散,有初步的 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样形成了 两级分化的现象,因此,复习时要抓好两头,既要补差,又要注重培优。

三、复习目的和要求: 复习目的和要求: 本册教材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 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 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 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册教材和 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四、复习内容: 复习内容: 复习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 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 生切实理解和掌握。

五、总复习时应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总复习时应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强学 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注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既要复习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分 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也复习要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 的平均数。同时渗透了环保教育。

4.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既要复习有关面积的基本知识,也复习要估 计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能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 形的面积。 5.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总复习中,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内容的应用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另外,也单独安排了一些联系生活 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用连乘、连除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 单的问题。

六、复习措施: 复习措施:

(一)教师方面:

1、针对班级的学习情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 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 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 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 与家长加强沟通。

(二)学生方面:

1、要求在态度上主动学习,重视复习,敢于提问,做到不懂就问。

2、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要求课后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三)补差措施

1、对各差生的不同原因,对症下药,从态度、习惯、知识、方法入手,

制定不同的目标,目标要小、细、实。

2、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 一起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

3、时刻关注这些学生,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习多讲解, 多表扬、鼓励,多提供表现的机会。

第20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找规律

丰县首羡镇便集小学

任广俊

第一课时 找规律 教学内容:第50—51 页

教学重点:探索用乘法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找规律,想想以前学过的找规律都说了些什么呢? (间隔问题,举例:锯木头、上楼梯、种数等 周期问题,举例:算星期几、第几个的颜色等) 这节课我们学习找规律中的“搭配问题”

二、认识并解决“搭配问题”

1、穿衣服的搭配问题:

有的女孩子特别爱漂亮,每天总想穿出新花样,总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够多。 找一个学生问一问:你这个季节的上衣有几件?裤子呢?

大家一起帮她算一算,每天的一件上衣一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1)画图(图略),用连线的方法来表达。 (2)根据图帮助理解:比如5件上衣,6条裤子 每件上衣有6种搭配的可能性,5件上衣就是5个6。

或先考虑裤子,每条裤子有5种搭配方法,6条裤子就有6个5种

小结:不管是从上衣开始考虑还是从裤子开始考虑,其结果都是一样的:5×6=30(种)

“5件上衣和6条裤子”裤子竟然会有30种不同的搭配,看来衣服是不少了,只要我们合理搭配就行。

2、语文、数学老师的搭配问题:

每年新学期开始,校长都会考虑语文数学老师的搭配问题,每个年级安排6个语文老师,3个数学老师,那具体的一个班级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你是怎么想的?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每个语文老师都会有3种不同的搭配,那6个语文老师就有6×3=18(种) (或从数学老师开始考虑)

3、男、女同桌的搭配:

如果不考虑身高、视力等因素,就单纯的考虑这张桌子上安排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你说有多少种不同的人选呢? (本班25个男生,25个女生)

估计学生会选择算的方法:25×25=625(简单介绍这道题的简便算法) 问:这题有没有学生也会选择用画图的方法呢?为什么? (数据多了,还是用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4、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还有很多,大家来交流,并把它编成数学问题再解决。(略)

5、刚才大家列举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系的两个物品的搭配,其实像这样的走路问题也用到了今天学的知识。

画图:(图略)(1)分两段,每段都有2条路;让学生或者可以从图上数一数,或者可以列式算一算

(2)再添上一段,其中也有2条路;让学生继续解决。还可以在某一段再添上一条路或几条路,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三、学生阅读书:

学生阅读书上的第50、51页,把例题中的问题和同桌议一议。 讨论:画图方法和计算方法各有什么利弊?

四、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第1题)学生读题后自己完成

2、(第2题)提醒学生注意一共有三个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表达清楚,包括算式和“答”

3、布置课后思考: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还有很多,除了课上讲的这些,每位学生最好再能找一两样准备下节课交流。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模板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