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功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20:21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初中物理《功》教案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 《功》教学设计

吕亚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

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 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 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

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 W = F S W—

— 焦耳(J)

F—

— 牛顿(N)

S—距 离— 米 ( m)

功的单位是:“牛·米”

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 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

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图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

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 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即W=F×s 注意:F≠0,S=0时不做“功” ;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P107

动手动脑学物理 1 2 3 4 5 教学后记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3、功的计算,和日常功的计算的差别认识,是难点。

推荐第2篇:初中物理《功》教案

第四章 4.2 机械功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二)新课

2.机械功 (1)问题

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观察、讨论

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3)阅读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W = F·s。

单位:1焦=1牛·米 体会1焦的大小。

(三)知识应用

3.应用

(1)问题

任何情况下力都对物体做功吗?

(2)活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3)例题

计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值。 教科书p14例题1、例题2。 (4)布置作业

①教科书p17,1、2、3题。

②学生实验(这一内容既是这节课知识的应用,又是下一节课的课前准备)

测一测自己上楼做的功。设计方案,测量自己走上楼和跑上楼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测量数据填入活动卡p18的活动表格中。

(四)【板书设计】

一、做功

1、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二、功的公式

W=F·s——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米)

|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牛)

┕———力F做的功(焦)

推荐第3篇:初中物理《_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 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 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

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

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 W = F S W— 功 — 焦耳(J) F— 力 — 牛顿(N) S—距 离— 米 ( m) 功的单位是:“牛·米” 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

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

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图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

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 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即W=F×s 注意:F≠0,S=0时不做“功” ;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反思

节本课重的的两个必要因素更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这也是判断是否做功的必要点是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功的计算。其中,理解力学里做功条件。“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 。一直以来教师在讲授《功》的时候,总是先讲功的含义及两个必要因素,再举学利用公式 计算,这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使 得爱学习几个例子,让学生识别哪些现象是做功了,哪些现象没做功,然后让的学生很努力地听,不学习的就只能“开小差”了。本人尝试对这生节课进行重新安排与设计,从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讨论”的形式,让一切变得更加顺理成章 。

推荐第4篇:初中物理《功》教学教案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

《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贡献

大功告成、事半功倍----------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 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 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

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二)功的计算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 W = F S

W—

— 焦耳(J)

F—

— 牛顿(N)

S—距 离— 米 ( m)

功的单位是:“牛·米”

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练习题:

1、用100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40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3000m,拉力做了多少功?

三、课堂小结: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即W=F×s 注意:F≠0,S=0时不做“功” ;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推荐第5篇:初中物理《 功》教案(人教版)

第十五章

第一节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

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 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 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

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 W = F S W—

— 焦耳(J)

F—

— 牛顿(N)

S—距 离— 米 ( m)

功的单位是:“牛·米”

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 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

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图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

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 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即W=F×s 注意:F≠0,S=0时不做“功” ;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P107

动手动脑学物理 1 2 3 4 5 教学后记

推荐第6篇: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功”是机械能一章的第一节。就人类的知识构架来说,功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更为广泛、非常重要的概念服务的。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初中物理《功》说课稿,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1: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量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能量等知识奠定基础。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这节课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⑵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应用W=FS做简单计算题。

2、过程与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⑵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⑵通过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因此,我设立了两个教学重点: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能利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

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从而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应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原则。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仍需一些直观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启发: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再是一味“传授”,而是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当引导。

2、激趣教学:学习本应是件快乐的事,为了让学生“乐”学,教师通过图片欣赏、现场游戏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两种学法:

1、自主探究:“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节课功的定义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都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观察、猜想、分析、概括等活动得出的,使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充分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四、教学评价分析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

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课堂中采用回答、课堂观察、实验、书面作业等评价方式,多层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真正做到“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新课的引入:

我是从功的字面含义入手引入新课,功是个多义词,有“贡献”的意思,如功劳,还具有“成效”的意思如成功,同学们还可以列出别的含义。那么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成效”的意思,但是它还有更确切的含义,让我们去探索力学中的功吧。

2、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多媒体中给出了两个同学推同一重物的例子,为了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符合实际情况,在课堂中改换成两位同学推五张桌子,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位同学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

这样把功这个抽象的概念以生活中的直观认识为依托引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3、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我利用了两个实例: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分别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让学生从实例中感受这些力是否有成效,是否对物体做了功,从而加深对功概念的了解。同时,我又利用了三个实例:有力但在这个力的方向没有移动距离的;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方向垂直的;有移动了距离但是没有受到力的。让学生在逐渐认识功的同时明白:不是物体受到力并且移动距离就可以说这个力做了功。通过学生对五个实例的思考,观察进而总结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趁热打铁,利用身边的物体,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做功的过程,正确的认识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之后,通过多媒体出示五个实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分析这些实例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工,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每组选一个代表展示交流结果。最后我用多媒体作图分析演示,确定学生得出的结论,加深学生印象。

4、关于功的计算公式与单位的教学: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F=W/S和S=W/F,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在介绍功的单位时,教师通过对焦耳的生平简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体验1J的功有多大。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实例,学生亲身体验,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例题,带领学生针对例题所给条件进行分析:

1、明确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2、哪个力做了功?

3、做功的力是对什么物体做了功?

4、重力是否做了功?为什么?

例题教学分析旨在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创设条件。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又到直观,真正的让物理走向社会。

我安排了两道计算题让学生交流探讨:第一个题是对功的定义的了解,引导学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词。第二个题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从而判断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通过练习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及变形公式的运用(突破难点),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了解。

5、各小组学生畅谈收获

让学生小结反思这课节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我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困惑?与其他同学说说。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紧扣重点,难点,分层次的设计了几个题目,全面的涉及到本节的知识点,突出重难点。

篇2: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谢河镇庙山中心学校的赵国辉,我今天的说课的题目是《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节。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算。在学习第七章《力》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力的知识,本节课是对“力”与”功和能“知识的一个衔接和升华。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量”做铺垫,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观察、讲授、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通过手指顶篮球的这样一个表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并引出本章的知识点《功和机械能》。紧接着问学生成语“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么意思?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知识《功》的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学中的功

(1)用多媒体播放叉车托起物体的过程,介绍力学中的功,并直接给出力学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力做功的认识,并让学生举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对功的理解。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紧接着给出课本中两幅做功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不做功的情况分析

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结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讨论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并总结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用一个随堂练习采用抢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4、功的计算

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与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关系:在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从而得出功的公式、单位。用一道课本上的例题加深对公式、单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导学案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五)课后作业:课本64页

1、

2、3题。

五、说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

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以后还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在此,我诚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课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更快的成长,谢谢大家!

推荐第7篇: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1、“功”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特别以后关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作用: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学生认知发展:

八年级学生学习的沪科版物理教材,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 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4)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

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不像有些知识那样可以依靠直观认识为依托,因此教学中充分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是本堂教学的关键点,也是重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0块砖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投影图片和课中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什么是功”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中对“功”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谈谈对“功”一词的看法,我从中重点突出“做功”跟“力的成效”的联系。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与观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生活实例、课件演示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首先我引导学生紧抓“力的成效”来认识生活中物体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并举例;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再以课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力学角度分析出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时给出实例,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加深学生对做功两必要因素的认识。

在研究功的计算时,由于“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在课堂让学生个别体验,(搬砖头多少和高度的不同)和多媒体分析引导,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力越大,通过的距离越长,做功就越多;顺势引出关于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从而得到机械功的定义: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学习W=Fs并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 。同时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两个练习题,并从题中引入W=Gh这一公式,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由于沪科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教材对功的原理没有进行专门介绍,但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是一个很重要的普遍原理。我针对教材特点,认为本节课第二段文字是引入功的原理的教学锲机,引导学生阅读本段内容,重新让学生认识: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为机械功,同时又通过直接用手做功和用机械做功多少的课件演示,让学生讨论书上FS=Gh所蕴含的意义,从而得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的结论。

3、课堂小结。(1)、知识内容小结: 要点由学生共同来总结.

(2)、学习方法小结: 总结如何抓住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板书设计

第三节 做功了吗

1、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机械功: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通过距离的乘积叫机械功。

4、怎样计算功

功=力×距离

(1)公式:W=Fs

(2)单位:1J=1N.m

5、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八、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在新课切入方式上,经过反复研读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和人教版、沪科版新课标教材,觉得沪科版教材对于机械功概念的引入上,很专业地指出了机械功的定义: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机械功;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却是在有力学基础和能的知识前提下去构建“功”的概念;而“功”是对于目前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如何让学生比较容易形成功的概念,同时又有较大兴趣来投入学习,这是一个难题。于是我借鉴了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的教学思路,紧抓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功的概念,最后才引导学生认识: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机械功,同时以文中第二段内容为锲机,简单让学生认识到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推荐第8篇:初中物理简单机械和功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和功复习教案 (3000

字)

《简单机械、功》复习教案

授课教师: 主备教师:胡伟 备课时间:2011.10.30 no:12 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的要素和符号,会画力臂,辨析三种杠杆。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能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及其实质,会分析滑轮组问题。

4、了解功的原理,理解机械效率,会测量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5、识别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重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难点:力臂作图、滑轮组的绕线

一、知识网络

二、基础诊测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 转动的硬棒称作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是:、、、、。

3.杠杆的平衡条件:⑴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处于 状态。

⑵实验前应调节 ,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⑶杠杆的平衡条件:

。用公式可写成: 。 4.杠杆可分为 杠杆、杠杆和 杠杆。

(二)滑轮 1.定滑轮:①特点: 。 ②实质: 。

③F移动的距离S和G移动的距离h的关系 。

2.动滑轮:①特点: 。 ②实质: 。

③F移动的距离S是G移动的距离h的 。 3.滑轮组:①特点:即可以

,又可以改变 。

②省力情况:若不计摩擦和绳重,有几段绳子拉着动滑轮,则拉力就是物重的 。 1.定义: 2.公式:W= 。

3.单位: ,符号是 ,

4.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

(四)功率(P)

1.意义:引入功率是表示 义: p= = 。

4.单位: ,符号是 械效率(η)

W)

。 1J=1N〃m

② 的物理量。 2.定。 3.公式:,1W =1J/s

(五)机

(三)功(1.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

。 2. 和 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3.计算公式是: 。注意:任何机械的效率都 1。 4.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有:机械自重及 。

5.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公式是: ;斜面机械效率的公式是 。

(六)功的原理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 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 。

三、典例解析

1.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例1 如图1所示,曲杆AOBC自重不记,O为支点,AO=60cm,OD=50cm,OB=30cm,BC=40cm,要使曲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作出最小力F的示意图及其力臂,并求出最小力的大小。

2.探究机械的机械效率

例2 如图2所示,小明学过机械效率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斜面的倾斜程度与斜面的机械效率有没有关系?”针对这个问题,他做了在斜面上匀速拉动物块的探究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

(1)第三次实验填入表格中的数据:有用功为_______J,总功为________J,机械效率是__________。

(2)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斜面省力情况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是:斜面越陡,越___________。 (3)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你对斜面机械效率的问题可获得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 (4)如果小明还想探究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实验时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机械效率功率的综合计算

例3 如图3所示,小明同学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10s的时间将重6N的物体匀速提升了0.3m,所测拉力F为2.5N,求:(1)有用功为多少?(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3)拉力F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四、针对练习

1.人们常用的镊子是一种杠杆。如图4所示,用镊子夹取物体时,手压在B处,则支点在 处,它是 杠杆(填“省力”、“费力”或“等臂”)。

3.学校升旗仪式上,当升旗手缓缓向下拉绳子时,旗子就会徐徐上升。这是由于旗杆顶部有一个 滑轮,它能改变力的方向,但 (选填“能”或“不能”)省力。

4.起重机在20s内把重物匀速提到楼顶,起重机所做的总功是4×104 J,额外功是1.6 ×104 J,则起重机的总功率是________W,机械效率是________。

2.如图5所示的杠杆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有 ,属于省力杠杆的有

5.一物体质量为18kg,其所受重力为 N。如图6所示,小明用定滑轮将该物体在4s内匀速提高2m,所用拉力为200N。此过程中,小明做的有用功是 J,定滑轮的机械效率是 ,拉力的功率是 W。(取g=10N/kg)

6.如图7所示,用甲、乙两个不同的滑轮把同一货物提到同一高度,使用 滑轮能够省力,使用 滑轮机械效率较高。

7.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宗旨是“绿色”和“人文”。在所有的比赛场馆都为残疾人(特别是乘坐轮椅的)建立了专用通道,为残疾人上下台阶提供了方便。它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我们所学过的简单机械──斜面;使用它的好处是 。

8.如图8所示的滑轮组,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将质量为3kg的物体A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以1m/s的速度匀速拉动时受到的摩擦力f=G/10,则物体的重力为 N;在2s内物体移动的距离为 m;拉力F为 N;在2s内物体移动的距离为 m;拉力F为______N;拉力F的功率为 W。(g=10N/kg)

9.一座高达40米的大桥,总长为8350米,其中正桥只有850米,而两侧引桥却长达7500米。一座大桥为什么要有这么长的引桥呢?小明很奇怪,请教老师后,他明白了引桥相当于一个斜面。 (1)小明用如图9所示的斜面进行模拟实验,在保持斜面高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斜面的长度,发现斜面越长,拉动小车匀速上升的力F越小。由此他明白了很长的引桥在汽车上桥是能起到 (“省力”或“省功”)的作用。

A.杠杆仍保持平衡 B.杠杆的A端向下倾斜 C.杠杆的B端向下倾斜 D.无法判断

(2)一辆总质量为2000千克的汽车以10米/秒的速度匀速通过一侧引桥(长3750米),需要的时间为______秒,所做的有用功为______焦。(g取10牛/千克)

10.在下列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球出手后,水平方向移动7m,手对铅球做了功B.用30N的水平推力,将重为180N的物体推动9米,推力对物体做了功 C.关闭发动机后,火车仍向前滑行50m,火车的惯性对它做了功 D.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滚动,支持力对它做了功 11.关于功、功率、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械的效率越高,做功越多 B.机械的效率越高,做功越快 C.机械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多 D.机械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快

12.小华同学骑着自行车在平直公路上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时的功率约为70W,则他骑车时所受阻力约为( ) A.2000N B.200N C.20N D.2N 13.处于平衡状态的杠杆,如再加一个力F后,杠杆仍处于平衡,则力F( ) A.一定在阻力一边 B.一定在动力一边 C.作用线通过支点 D.无法判断

14.张强要抬起一根粗细均匀、重为800N的树干的一端,另一端不离地,他至少用力( ) A.800N B.600N C.400N D.200N 15.如图10所示的轻质杠杆,AO小于BO。在A、B两端悬挂重物G1和G2后杠杆平衡。若将G1和G2同时向支点O移动相同的距离,则( )

A.杠杆仍保持平衡 B.杠杆的A端向下倾

斜 C.杠杆的B端向下倾斜 D.无法判断

16.在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的情况上,用10N的拉力不能提起重20N的物体的简单机械是( ) A.一个动滑轮 B.一个定滑轮 C.杠杆 D.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17.平直公路上的甲、乙两辆汽车,在相同牵引力作用下匀速行驶,如果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则甲与乙( )

A.牵引力做功之比为2:3 B.牵引力做功之比为3:2 C.牵引力的功率之比为1:1 D.汽车所受的阻力之比为3:2 19.如图12所示,物重为20N,摩擦不计。绳的一端拴在地面上,用力F使滑轮匀速上升2m的过程中(滑轮自重不计),则有( )

A.重物上1m B.F为40N C.重物上升2m D.F为10N 20.甲、乙两台机器,它们做功之比是4:5,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之比是4:3,则甲、乙两台机器功率之比是( )

A.3:5 B.5:3 C.4:5 D.4:1 18.在不计绳重和摩擦的情况下,利用如图11所示的甲、乙两装置,分别用力把相同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若用η甲、η乙表示甲、乙两装置的机械效率,W甲、W乙表示拉力所做

的功,则( )

A.η甲=η乙,W甲=W乙 B.η甲>η乙,W甲>W乙 C.η甲<η乙,W甲<W乙 D.η甲>η乙,W甲<W乙

21.小明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13甲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1)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①表中有一个数据的记录是错误的,错误的数据是 ,应改为 ; ②第3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③滑轮

无关。

(2)小红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多使用一个滑轮也做了实验,如图13乙所示。

①小红多使用一个滑轮,目的是为了改变 ;

②当这两位同学使用各自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若忽略绳重及摩擦,它们的机械效率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理由是: 。

22.如图14所示,用滑轮匀速提起1200N的重物,拉力做功的功率为1000W,绳子自由端的上升速度为2m/s,(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1)作用在绳自由端的拉力多大?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大?

(3)若用此滑轮组匀速提起2400N的重物,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多少?

23.如图15所示是搬运工人用滑轮组将仓库中的货物沿水平轨道拉出的示意图。已知货物的质量为600kg,所受轨道的摩擦力为其重力的0.1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若人以0.5m/s的速度匀速前行,经100s将货物拉出仓库,g取10N/kg,。求在此过程中:

(1)人做的有用功为多大? (2)人的拉力为多大? (3)人拉力的功率为多大?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 (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123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 (3000

字) 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 (800字)

推荐第9篇:初中物理电功说课稿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2、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其关系,物理教案-电功和电功率。

3、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电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其关系。

教具准备:

36V40W电灯1只,洗衣机、电动机铭牌若干,电流表、

电压表各1只,变阻器、电源各1个。

教学方法:

复习引入、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3、怎样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

[例题1]

电流通过电扇的电动机,通电半小时,电流做功72 000J;电流通过起重机的电动机,通电2s,做功40 000J,电流通过哪一个电动机做功多?

二、讲授新课:

1、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物理教案《物理教案-电功和电功率》。用P表示。

注: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

根据定义:P=W/t,W=UIt

所以,P=W/t=UIt/t=UI

上式表明: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3)单位:瓦、千瓦,1 kW=1 000 W

由公式得W=Pt得

W=Pt=1 kW×1 h=1 kW · h

=1 000 W×3 600 s=3.6 ×106J

即:1 kW · h =3.6 ×106J

[例题2]

一盏电灯边在电压是220V的电路中,灯光中通过的电流是68mA,这个灯光的电功率是多少瓦?一个月总共通电100 h,电流所做的功是多少焦,多少千瓦时?

(4)演示实验:(运行课件)

实验数据比较:

2、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1)定义: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2)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关系:

当 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容易损坏

U实

三、小结:

电功和电功率的比较

四、作业:

1、课本本节的练习

3、4。

2、预习下节实验:

⑴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⑵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⑶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⑷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它和灯泡如何连接?

⑸怎样组成电路?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⑹怎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⑺在什么条件下测出的功率才是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物理教案-电功和电功率

推荐第10篇:初中物理功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电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学习的深化和具体化,又为本章第三节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学习作理论上的准备,而且它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对学生今后体验生活意义重大。本节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部分的电学知识,电流和电路,电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了一些解决电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具有一定了的电学基础,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同时通过对前面功率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单本节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较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定义、公式、单位,会用电功率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的,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2.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关心日常生活中各种用电器功率的大小,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准备

电风扇(有铭牌),电吹风,学校用的电子计时器,空调机的铭牌图片、灯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例题讲解,巩固体验→学生总结,体验心得→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讲解法

学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本环节教学大约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电能表转动的快慢情况,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有时急匆匆,有时慢悠悠。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在使用一只普通灯泡时,铝盘转的慢,而使用大功率灯泡时,铝盘转得快!让学生交流,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铸就良好的开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本环节教学大约25分钟)

活动一:自主讨论,认识定义

1、通过看课本讨论和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定义和公式及单位进率:

板书:电功率是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

启发:如何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消耗电能是多少的;或者让其消耗电能相等,看所用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变量法。)

得出:电功率大小等于用电器在1秒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类比于功率的定义)

2、提问:如何计算电功率的大小?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各小组推荐同学回答,由学生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

活动二:解决问题。

板书: 消耗功率100W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

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学生回答25W的意义。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亮的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三:阅读资料,理解概念

让学生看书本上92页的小资料,并观察教师带来的用电器上的铭牌,请学生读出某个用电器的功率,并回答:①各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相同吗?②谁的电功率最小?③谁的电功率最大?引导出单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设计意图:从现象中认识意义,讨论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初学者常常会认为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一定多,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深刻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并为下面千瓦时学习做铺垫。)

活动四:单位比较,明确概念

:(1)功率为1千瓦的电热水壶,正常工作1小时,它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单位,t用小时作单位,则W的单位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推导能力,理顺各单位的关系,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并且明确所求的是W电能!)

引导得出:\"千瓦时\" 的来历

活动五: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P.95的电功率的测量。教师归纳总结

第三环节:典例剖析,归纳总结 (本环节教学大约7分钟) 板书典型例题,学生分析剖析,教师分析讲解并总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本环节教学大约3分钟)

在完成第四个环节的教学后,本节课的新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可以根据小习题练习检查本节课的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之后老师动员学生收集家里的电冰箱、电熨斗、电视机、电风扇、微波炉、洗衣机等用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11篇:初中物理说课稿《电功》

初中物理说课稿-《电功》.txt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乐观和悲观对这个世界都有贡献,前者发明了飞机,后者发明了降落伞。初中物理说课稿-《电功》

本说课稿共包括了教材分析,教学程序设计,和教学体会三个部分.

一, 教材分析

1, 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形式.

(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思想目标: 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3, 重点与难点.

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纲对电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立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 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物理概念课的一般授课流程都分以下三个阶段: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了一个实物(电能表)和一个实验(电动机提升重物)引出电功这个概念,这样引课会使学生感到电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知识(机械功)也有联系,同时也为最后揭示电能表的应用打下了伏笔.

接下来是概念的形成阶段,这是本节的核心,在分析电功的实质时,我强调电流做功要引起各种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热,发光;或发生化学反应等等.通过实验,微机模拟等手段,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大部分外延.

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由于书中的实验可见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电流通过电灯做功来代替通过电动机做功,利用电灯发光来增加感性认识,利用投影电流表和电压表来增加可见度,并采用先猜想

再实验

最后总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另外,在实验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渗透,即物理学中常用的控

制变量法,还通过微机动态显示研究电路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包办,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盘转动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最后介绍一度电的作用,目的是为了渗透节能意识.

为了巩固电功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组程序题,通过这组由浅入深的形成性练习,使学生对电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第五题的训练(练习题另附),目的是提醒学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个因素,更不能顾此失彼.

小结中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微机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三, 教学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 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在先物理思维,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的教育.

2, 这节课的内容,表面上看较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备课时我发现了两个疑点:一个是从力学的功过渡到电功;另一个是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这两点都不能用扩展知识的办法来解决,所以我便着重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扩展知识的外延,至于其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细,过深 .3,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我都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并通过自己有意识地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第12篇: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

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略):

(二)功的计算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四、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3、功的计算,和日常功的计算的差别认识,是难点。

第13篇: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验演示,师生互动理解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 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 功

二、新课教学

1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 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教材插图

师:两组实验中,分别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

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

2

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 W = F S W— 功 — 焦耳(J) F— 力 — 牛顿(N) S—距 离— 米 ( m)

功的单位是:“牛·米” 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 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 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图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 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 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3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即W=F×s 注意:F≠0,S=0时不做“功” ;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P107 动手动脑学物理 1 2 3 4 5 板书设计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即W=F×s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教学反思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3、功的计算,和日常功的计算的差别认识,是难点。

4

第14篇:九年级物理功教案

课题第一节 功执教 教学

目标1 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2 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3 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难点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具演示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知识准备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

4、重力的方向如何? 二.引入新课

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 (1)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 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4.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四.例题(p167) 五.小结及五分钟测试。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第二节 功的原理执教 教学

目标1 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 会应用功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知道功的原理。

难点会应用功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演示杠杆、动滑轮、滑轮组、斜面、木块、钩码、刻度尺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计算功的公式? 二.引入新课

通过课文第一段引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1)杠杆(图14-4)。

(2)动滑轮(图14-5),省力但没有省功。 (3)学生把数据填入表格(p209)。 2.师生共同分析、结论:

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3.功的原理(p210)黑字体,学生朗读2遍。 4.介绍斜面。

(1)依功的原理:fl=g h f=gh/l (2)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3)利用斜面知识解释盘山路。 5.想想议议。 四.小结及练习。 五.布置作业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第三节 机械效率执教 教学

目标1 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 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知道计算公式,知道机械效率点小于1。 3 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

教具演示动滑轮(1个)、绳子、木块、桶、沙。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功的原理?

2.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重5n的 物体,用功的原理求动力f= 。

3.让学生计算最近一次考试本班的合格率。 二.新课教学

1.学生阅读教材(图14-6) 2.演示启发,引入课题。 1.960.050.0981.20.10.12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之比。 ,计算本实验η。 7.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 8.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方法。 9.例题(略)关于η的计算。 三.小结及测试。 四.布置作业。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第四节 实验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执教 教学

目标1.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重点会测滑轮组的η。 难点理解s与h的关系。 教具演示

学生滑轮组、刻度尺、弹簧秤等。 主 要 教 学 过 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什么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 二.启发实验 1.阅读教材

3.教师示范演示测η的全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重点部分和容易出错的地方。 三.学生分组实验,完成(p213的表格)。 实验步骤:

1.按图把滑轮组装好,并记下钩码和弹簧称的位置;

2.匀速拉动弹簧称,使钩码g升高,从弹簧称读出拉力f的大小,用刻度尺测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称移动的距离s,填入表格。 3.算出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填入表中 4.组装另一组滑轮组,重做1,2,3 四.教师巡查指导。 五.想想议议。 六.小结及测试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第五节 功率执教 教学

目标1 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定义,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

2 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教具演示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

1.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它的定义是什么? 2.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从下列问题引入新课: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3楼用了30秒,而乙同学把同样的一桶水提到3楼却用了40秒,问谁做功快?如果甲物体1分钟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体40秒钟做了240j的功,问谁做功快?从而提出物体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来引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5.物理意义: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学生阅读) 8.例题(p215),用分析法分析,板书。 9.绍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 四 小结及测试。 五.布置作业。

第15篇:高考物理功教案

要点一 功

即学即用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作用力做正功时,反作用力一定做负功 B.当作用力不做功时,反作用力也不做功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功,一定大小相等,正负符号相反 D.作用力做正功,反作用力也可能做正功 答案 D

要点二 摩擦力做功的特点

即学即用

2.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质量为M的长平板A,如图所示,平板上放一质量m的物体B,A、B之间动摩擦因数为μ.今在物体B上加一水平恒力F,B和A发生相对滑动,经过时间t,B未滑离木板A.求: (1)摩擦力对A所做的功.(2)摩擦力对B所做的功.(3)若长木板A固定,B对A的摩擦力对A做的功.答案 (1)(mgt)

(2)(mgt)2M22mgFt22m

(3)0

题型1 功的正负判断

【例1】如图所示,小物块A位于光滑的斜面上,斜面位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从地面上看,小物块 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斜面对小物块的作用力

A.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

( )

B.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 D.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 C.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

答案 B

题型2 恒力功的计算 【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为μ,现使斜面水平向左匀速移动距离l.(1)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为(物体与斜面相对静止)

( ) A.0

B.μmglcosθ D.mglsinθcosθ

2 C.-mglcosθsinθ (2)斜面对物体的弹力做的功为 A.0

2 ( )

B.mglsinθcosθ D.mglsinθcosθ

C.-mglcosθ (3)重力对物体做的功

A.0

( )

B.mgl C.mgltanθ D.mglcosθ

(4)斜面对物体做的总功是 .各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是 .答案 (1)C (2)D (3)A (4)0 0 题型3 变力功的计算

【例3】用铁锤将一铁钉击入木块,设木块对铁钉的阻力与铁钉进入木块内的深度成正比.在铁锤击打第一次后,能把铁钉击入木块内1 cm.则击第二次后,能击入多少深度?(设铁锤每次做功相等) 答案 0.41 cm

题型4 传送带问题

【例4】如图所示,光滑弧形轨道下端与水平传送带连接,轨道上的A点到传送带的竖直距离及传送带到地面的距离均为h=5 m,把一物体自A点由静止释放,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先让传送带不转动,物体滑上传送带后,从右端B水平飞离,落在地面上的P点,B、P间的水平距离OP为s=2 m;然后让传送带顺时针方向转动,速度大小为v=5 m/s,从同一高度释放的物体进入传送带,一段时间后与传送带相对静止,从右端B水平飞离.g=10 m/s.求: (1)传送带转动时,物体落到何处?

2(2)两种情况下,传送带对物体所做功之比.(3)两种情况下,物体运动所用时间之差.答案 (1)5 m (2)

32 (3)0.45 s 25

1.如图所示,木板OA水平放置,长为l,在A处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现绕O点缓缓抬高A 端,直到当木板转动到与水平面成α角时停止转动.这时物体受到一微小的干扰便开始缓慢地匀速下滑,物体运动到O点,在整个过程中

( )

A.支持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为mglsinα C.木板对物体做的总功为零 答案 AC

B.摩擦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为零 D.木板对物体做的总功为正

2.如图所示,物体沿弧形轨道滑下后进入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传送带以图示方向匀速运转,则传送带对物体做功情况可能是 A.始终不做功

( )

B.先做负功后做正功 D.先做负功后不做功 C.先做正功后不做功 答案 ACD

3.如图所示,定滑轮至滑块的高度为h,已知细绳的拉力为F(恒定),滑块沿水平面由A点前进s至B点,滑块在初、末位置时细绳与水平方向夹角分别为α和β.求滑块由A点运动到B点过程中,绳的拉力对滑块所做的功.答案 Fh(11) sinsin4.(2009·昌平模拟)一质量为2 kg的物体(视为质点)从某一高度由静止下落,与地面 相碰后(忽略碰撞时间)又上升到最高点,该运动过程的v-t图象如图所示.如果上升和下 落过程中空气阻力大小相等,求: (1)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2)物体下落过程所受的空气阻力的大小.(3)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所做的功.(取g=10 m/s) 答案 (1)1.5 m

(2)4 N

(3)-22 J

2

第16篇:高一物理《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

(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计算:

(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进行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

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

(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scos

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2中将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再与s相乘,结果仍然是W=Fscos。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书:

W=Fscos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接下来给出F=100N、s=5m、=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最后明确板书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负功

(1)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讨论。从cos 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的取值范围,最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

当090时,cos为正值, 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

当=90时,cos=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当90180时,cos为负值, 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第17篇:高一物理功教案

5.2功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

学习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要素。

2.知道功的公式W=Fscosθ,会用这个公式计算恒力功。

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5.了解求变力的功的一般思维方向。 6.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学习重点: 1.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2.正、负功的意义。3.功能关系。

学习难点: 功的概念、正、负功的意义。 主要内容:

一、功

功是物理学中一个抽象而又重要的概念,是以后学习“能”的基础。 1. 功的定义:

2. 功的两个要素:力和位移

【例一】关于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重力对物体一定做功。

B. 行星绕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一定做功。 C. 沿斜坡向上行驶的汽车,牵引力一定做功。 D.细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拴着小球,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变速圆周运动,细绳的拉力一定做功。

3. 功的大小:

①力和位移方向一致的情况:W=FS ②力和位移有夹角(α)的情况:W=FScosα

若α=0,则cosα=1,②式就化成①式,因此②式是计算功的一般公式。 公式表明:力F对物体做的功只与F、s和a三者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 ③应用公式注意:

A.式中的F一定是恒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即此式是求恒力做功的公式。若是变力,中学阶段一般不用此式求功。

B.式中的位移s一般是相对地面而言的。在物体可以看作质点时,s是物体的位移;当物体不可以看作质点或力的作用点与物体有相对运动时,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scosa即为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C.力所做的功,只和有力作用的那一段位移有关,若力取消后物体仍在运动,则力对物体所做功与力取消后物体发生的位移无关(即力F与位移s具有同时性)。

4.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1 J等于1 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 m的位移时所做的功。 5.功是过程量,反映力对位移的累积效果。

6.功是标量,虽有正负之分,但却无方向,功的运算遵循代数运算法则。

【例二】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移动了距离s,如果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系数为μ,则推力做的功为(

A.Finθ

B.Fscosθ

C.μmgscosθ

D.mg(sinθ+μcosθ)s

二、正功和负功

1.对公式w=Fscosa讨论得知:

①当o≤a<π/2时,cosa>0,w>o,表示力对物体做正功。

②当a=π/2时,cosa=0,w=0,表示力对物体不做功(力与位移方向垂直)。 ③当π/2<a≤π时,cosa

可见,一个力作用于物体,可以对物体做正功,做负功,也可能不做功。 2.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①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功的正负既不表示功有方向,也不表示功的数量的大小。既不能说“正功和负功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正功和负功只表示两种相反的做功效果。

②力对物体做正功,说明物体在发生该段位移的过程中,该力是动力,使物体的能量增加。力对物体做负功,说明物体在发生该段位移的过程中,该力是阻力,使物体的能量减少。

③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取绝对值),这两种说法在意义上是等同的。

【例三】质量为m的物体置于倾角为α的斜面体上,物体和斜面体间的摩擦系数为μ,在外力作用下斜面体以加速度a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运动过程中物体与斜面之间保持相对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斜面体对物体m的支持力一定做正功。 B.斜面体对物体m的摩擦力一定做正功。 C.斜面体对物体所的摩擦力可能不做功。 D.斜面体对物体m的摩擦力可能做负功。

【例四】关于摩擦力对物体做功,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滑动摩擦力总是做负功。

B.滑动摩擦力可能做负功,也可能做正功。 C.静摩擦力对物体一定做负功。 D.静摩擦力对物体总是做正功。

三、功能关系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理解:

四、几个力的总功

∑W=W1+W2+W3+„

∑W=∑Fs=∑F·s 当合力F为恒力时W=Fscosα,α是合力F与物体位移s的夹角。

变力的功无法用公式W=Fscosα计算。

【例五】一个质量m=2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方的拉力F=10N,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s=2m,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求:(1)拉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2)摩擦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3)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例六】一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被人用手由静止向上提升l米,这时物体的速度

22米/秒,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g取10米/秒) ( ) (A)手对物体作功12焦。 (B)合外力对物体作功12焦。 (C)合外力对物体作功2焦。 (D)物体克服重力作功10焦。

课堂训练:

1. 绳子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系一个物体,当它做稳定的圆锥摆运动时( ) A. 重力对物体做功,绳子的拉力不做功 。 B. 重力对物体不做功,绳子的拉力做功。 C. 重力和拉力都对物体做功。

D.重力和拉力都对物体不做功。 2.如图所示两物体与水平地面间摩擦系数相同,它们的质量相等,在甲图用力F1拉物体,在乙图用力F2推物体,两种情况下两物体都作匀速运动,经相同位移,则比较两种情况下合力所做的功,那么正确答案又是哪一个?( ) A.W1=W2 B.W1>W2 C.W1<W2 D.无法比较

3.一物体在力F作用下,在粗糙水平桌面上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物体作匀加速运动,F一定对物体做正功。 B.如果物体作匀减速运动,F一定对物体做负功。 C.如果物体作匀减速运动,F可能对物体做正功。 D.如果物体作匀减速运动,F可能对物体不做功。 4.关于力对物体做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置有关。 B.合外力对物体不做功,物体必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相同时间内所做的功一定大小相等,一正一负。 D.滑动摩擦力对物体一定做负功。

课后作业:

l.如图小物块位于光滑的斜面上,斜面位于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从地面上看,在小物块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斜面对小物块的作用力( )

A.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 B.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 C.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 D.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

2.质量为m的物体,沿水平面滑动了s的距离,则它作功的情况正确的说法是( ) A.重力做正功,支持力做负功。 B.重力做负功,支持力做正功。 C.重力和支持力都做正功,大小为mgS。 D.重力和支持力对物体都不做功。 3.如图所示,物体由静止开始分别沿不同斜面由顶端A滑至底端B,两次下滑的路径分别为图中的I和II,两次物体与斜面的摩擦系数相同,且不计路径II中转折处的能量损失,则两次摩擦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 A.第一次小B.第二次小 C.两次一样大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绳的一端通过滑轮沿与水平方向成θ角施一恒力F,使木块水平向右移动s距离,在此过程中,恒力F做功为( ) A.FScosθ B.Fs(1+cosθ) C.2Fs D.2Fscosθ

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滑块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体M上,运动过程中滑块与斜面体始终相对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斜面体向右匀速移动距离s,斜面体对滑块没有做功。 B.若斜面体向上匀速移动距离s,斜面体对滑块做功mgs。

C.斜面体向左以加速度a移动距离s,斜面体对滑块做的功为mas。

D.斜面体以加速度a匀加速向下移动距离s,斜面体对滑块做的功为m(g+a)s。

6.如图所示,利用动滑轮来吊起质量为20千克的物体,已知拉力F=140牛,滑轮与绳的质量以及摩擦均不计,则当物体由静止开始升高l米时,拉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 A.40焦;B.80焦:C.140焦:D.280焦.

7.起重机的吊钩下挂着质量为m的木箱,如果木箱以加速度a匀减速下降了高度h,则木箱克服钢索拉力所做的功为( ) A.mgh B.m(g-a)h C.m(g+a)h D.m(a-g)h 8.如图所示,绷紧的传送带始终保持着大小为v=4m/s的速度水平匀速运动。一质量m=1kg的小物体无初速地放到皮带A处,物块与皮带间的滑动动摩擦因数μ=0.2,A、B之间距离s=6m。求物块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摩擦力对物块做多少功?(取2g=lOm/s)

第18篇:初中物理(暑假衔接)电功、电能教案

电功 电能

【教学目标】

1、掌握电功及电能的基本概念;

2、电功和电能的计算。【教学重点】

1、电功电能的单位掌握及换算;

2、电功计算公式中字母的含义。【教学难点】

1、电能表的读数。【进门得分】

1.通过导体的电流为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导体的电阻也为零

B.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一定越小 C.导体两端电压为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 D.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小刚按照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两只灯泡都不亮,且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若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则可能是 ( B ) A.灯泡L1短路 B.灯泡L1断路 C.灯泡L2断路 D.灯泡L2短路

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开关S闭合,灯L

1、L2都正常发光。一段时间后,突然其中一盏灯熄灭,而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都不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D ) A.灯L1短路 B.灯L2短路

C.灯L1断路

D.灯L2断路

【教学内容】

要点

一、电功

1.概念: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

2.计算:电流通过导体做的电功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即:电功=电压×电流×通电时间 。可表示为:WUIt 3.单位:焦耳(J) 1J1VAs=1Nm 要点诠释:

1.电流通过电灯时,电流做功,灯丝灼热发光,,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电吹风通入电流,电流做功,把电能转化成内能和机械能;电热水瓶,通过电流做功,利用电能把水烧开,把电能转化成内能;洗衣机利用电能,通过电流做功,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把衣物洗净。

2.根据W=UIt和欧姆定律有: 其中W=UIt是普遍适用的;

而电路) 要点

二、电能表

1.作用:测量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2.计算方法:电能表的示数由四位整数和一位小数组成。电能表的计量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但要注意电能表的示数的最后一位是小数。 3.重要参数的意义:

(1)“220V”—表示电能表应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2)“10(20A)”—表示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在短时间应用时电流可超过10A,但不能超 过20A;

(3)“50Hz”—表示它在50赫的交流电路中使用;

(4)“600revs/kW·h”—表示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的转盘转过600转。根据电能表转盘转动的转数进行计算.如果电能表标有“600revs/kW·h”,当转盘转过

n

圈时,消耗的电能为

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纯电阻电路:将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

(5)新型电能表:IC卡电能表;没有铝盘,靠内部的电子电路计算电能。 【过手练习】 类型

一、电能的转化

1.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器件,下列用电器中,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C )

A.电熨斗 B.电灯 C.洗衣机 D.电视机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所示的家用电器中主要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A )

类型

二、电功的计算

2.一个额定电压为12V的小型电动机正常工作时,测得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是0.5A,工作10min,电流做功为 3600 J。

举一反三:

【变式】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为3V,通电2min,电流所做的功为360J,则通过这导体的电流是( D )

A.180A B.120A C.600A D.1A

3.把两段阻值相等的电热丝串联后接在电源上,在时间t内电流做功W1若把这两段电热丝并联后接在同一电源上,在时间t内电流做功为W2,则W1与W2之比是( C )

A.4:1 B.2:1 C.1:4 D.1:2 类型

三、电能表

4.(多选)有一种电能表的表盘如图所示,关于电能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 ) A.电能表的读数是351.77kW•h B.“10(20)A”是指这个电能表的额定最大电流是10安 C.“220V”是指这个电能表应当用在220伏电路中

D.“3000r/kW•h”是表示用电器每消耗lkW•h的电能,电能表上的转盘转过3000转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是单相电子电能表,关于它的技术参数和作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率的仪表

B.图中50Hz表示电能表适用的交流电频率

C.图中5A表示允许在短时间内通过电能表的最大电流

D.图中3200imp/(kw•h)表示每消耗1kW•h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3200转

【拓展训练】

一、选择

1.家庭每月用电量的计量单位是( D )

A.库仑 B.瓦特 C.焦耳 D.千瓦时

B )

2.下列几种家用电器正常工作时,主要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C ) A.电风扇 B.抽烟烟机 C.电烤箱 D.空调

3.对于不同电路里的两个用电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用电器中电流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的功就一定越多 B.在相等的时间里,用电器中的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就一定越多 C.通过用电器的电量越多,电流做的功就一定越多 D.消耗的电能越多,电流做的功一定越多

4.下列关于电功“焦”同其他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正确的是( C )

A.1焦=1伏安/秒 B.1焦=1伏欧 C.1焦=1伏安秒 D.1焦=1伏/库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R2。在相同的时间内,电流通过R

1、R2所做的功W

1、W2,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C )

A.W1>W2 B.W1=W2 C.W1<W2 D.无法判断

6.要使某用电器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变为原来的2倍,以下措施可行的是( B ) A.仅使电压变为原来的2倍 B.电压不变,而使用电器电阻变为原来的一半 C.仅使电流变为原来的2倍 D.同时改变电压为原来的4倍,电阻为原来的2倍

7.(多选)如图所示,四只相同的灯泡分成甲、乙两组,分别接上电压相同的电源,如果

甲、乙两组灯泡消耗的电能相等,则( AC )

A.通过L1与L3的电流比是1:2 B.L1与L3两端的电压比是2:1 C.甲组与乙组通电时间比是4:1 D.甲组与乙组的总电阻之比是1:4

【出门检测】

二、填空

8.电流通过用电器时要做功,这叫做 电功 ,电灯发光时,电能转化为 内能 ,蓄电池被充电时,电能转化为 化学能,电流通过电炉时,电能转化为 内能 ,电流通过电风扇时,电能转化为 机械 能,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 机械能 。总之,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将电能转化为 其他形式 能的过程。

9.一个用电器工作时的电压是6V,通过的电流是0.2A,通电5分钟,电流做了 360 J的功。

10.有一块手机用的锂电池,上面标明电压为3.7V,容量为1000mAh,它充电后,大约存储了 1.332×10 J的电能。

11.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R1=30Ω。当S1闭合、S2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1A;当S1和S2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4A,在1min内电流通过R1与R2做功之比W1:W2= 3:1 。

412.一个同学家中的电能表,月初示数为,月末示数为

8,则这个月该同学消耗的电能为 50 度,合 1.8×10 J。

13.某一导体两端加6V的电压时,1min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即电量)是30C,则导体中的电流为 0.5 A,在这段时间内,电流通过该导体所做的功是 180 J。

三、简答

14.某电动自行车的技术参数如下:蓄电池36V、10Ah,整车质量40kg。一个质量为60kg的人骑着它在水平路面上以5m/s的速度匀速行驶20分钟,受到的阻力约为总重的0.02倍(g=10N/kg)。请计算:

(1)蓄电池可以贮存多少焦耳的电能? (2)在行驶过程中,电动机做了多少功?

(3)在行驶过程中,电动机线圈中的电流是4A,电动机的效率是多少?

解:(1)蓄电池储存的电能:W电=UIt=36V×10A×3600s=1.296×10J; (2)人和车的总重力:G=(m×5m/s×1200s=1.2×10J。

(3)电动机做的总功:W总= UIt=36V×4A×20×60s=1.728×10J,则电动机的效率为:η=(W/W总)×100%=【(1.2×10J)/(1.728×10J )】×100%≈69%。

【课后作业】

15.一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1Ω,线圈两端所加电压为2V时,电流为0.8A,电动机正常工作。

(1)在求电动机正常工作l min所消耗的电能时,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解法: 小明解:W=UIt=2V×0.8A×60s=96J 小华解:W=IRt=(0.8A)×1Ω×60s=38.4J 你认为哪位同学做得对,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2)求电动机正常工作lmin所转化的机械能是多少?

解:(1)小明对;因为电动机工作时电能没有全部转化为内能,大部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2

5655

6

+m

)g=(60kg+40kg)×10N/kg=1000N,人车受到阻力:f=0.02G=0.02×1000N=20N,因为匀速,则F=f=20N;电动机对自行车做的功:W=Fs=Fvt=20N

还有部分电能转化成内能(或电动机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不满足欧姆定律)。 (2)1min内这台电动机所转化的机械能为:W\'=W-Q=96J-38.4J=57.6J;电动机正常工作lmin所转化的机械能是57.6J。

第19篇:初中物理机械和功练习题

简单机械 功

基础知识

1.一根硬棒,在______的作用下如果能______,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杠杆可以是______的,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的,与杠杆有关的五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______线叫力的作用线,动力臂是______到动力作用线的______,阻力臂是______到阻力作用线的______。

2.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首先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并调节杠杆两端的______,使杠杆在______平衡。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 其数学表达式为______,或写成_____。当l1>l2时,F1_____F2;当l1=l2时,F1_____F2;当l1

3.定滑轮的特点是______,但可以改变______;动滑轮的特点是能______,但不能改变______,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______;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______的杠杆。

4.使用滑轮组时,有n段绳子承担动滑轮, 提起物体在绳子的自由端所用的力就是______,如果物体被提高后,那么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______。

5.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 物体在这个力作用下_____,这个力的作用就_____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______, 所以力对物体做功必须具备的两个因素是______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______。如果物体靠惯性运动一段路程或物体受力作用,但保持静止或物体运动的方向与所受力的方向垂直,都不具备做功的两个______,我们就说没做功,或说成做的功______。

6.功等于______跟物体在______的方向上通过的路程的______,功的大小用公式W=______来计算,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路程的单位是______。功的单位是______,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做______。把一个鸡蛋举高2 米做的功大约是______焦耳。

7.大量实验告诉我们:使用机械时,人们用机械所做的功,都______不用机械而直接用______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______,这个结论叫做______,斜面也是一种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斜面公式______。

8.使用机械时,对人们______叫有用功, 人们不需要, 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______,总功是______的和,有用功与总功的______ 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η=______。

9.功率表示______的物理量。物体在______ 完成的功叫功率, 功率的公式P=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______,它有一专用名称叫_____,100瓦特=______焦耳/秒,表示______。

巩固提高

1.一根扁担长2米,A端加挂600牛的重物,B端加挂200牛的重物,若不计扁担重,为使扁担平衡,挑扁担者的肩应距A端______米,如果均匀的扁担重50牛,肩应距A端______米。

2.一位重600N的同学背着重40N的书包站在匀速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当汽车水平驶过100m的距离时,该同学对书包所做的功为______J,汽车底板的支持力对同学所做的功为______J。

3.甲、乙两同学体重之比是4∶5,都从一楼走到三楼,甲和乙所用时间之比为7∶8,那么甲和乙做功之比为______,功率这比为______。 4.如图所示,拉力F=200牛,拉着物体A以3米/ 秒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则物体B运动的速度为______米/秒,若物体B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为90牛,则水平地面与物体A间

FB摩擦力为______牛,拉力F的功率为______瓦。

A

5.要用15牛的力刚好提起重为20牛的物体,可以应用下列简单机械中的哪一种(不计机械本身重和摩擦)

) A.杠杆

B.一个定滑轮

D.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C.一个动滑轮

6.重为G的均匀棒悬于O点成竖直,现在P端施水平拉力F,让棒缓慢转过θ角,如图所示,则在转动过程中(

A.拉力不做功,拉力大小不变

C.拉力要做功,拉力逐渐增大

7.如图所示,一根均匀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支点在中央,现把右端截出一部分重叠在上面则(

B.拉力要做功,拉力逐渐减小 D.拉力不做功,拉力逐渐增大

A.左端下降 B.右端下降

C.保持平衡

D.无法确定

8.一颗质量为20g的子弹从枪堂中水平射出,子弹在枪内受火药爆炸后产生的气体的平均作用力是600N,枪膛长60cm,射出后子弹在空中飞行1200m,则气体对子弹做的功是(

) A.0.18J

B.120J

C.360J

D.7.2×105J 9.利用图所示的甲、乙两滑轮组,在相同的时间内,用大小相同的力F1和F2分别把质量相等的重物G1和G2提升到相同的高度,则(

F1G2G1A.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高

C.F1做功的功率大

F2

B.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样高 D.F2做功的功率大

10.一台抽水机的功率是1.2千瓦,它在5分钟内做功多少焦耳?这些功可以把重多少牛的水抽到20米高的水塔上去?(取g=10N/kg)

11、如图所示,用一滑轮组拉着重8×10 N的汽车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汽车所受 的阻力为车重的0.03倍,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试求:

4 (1)拉力F为多少牛? (2)若汽车移动的速设为0.2m/s,lmin内拉力F做了多少焦的功?(机械自重不计,绳足够长)

12、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绳重及摩擦阻力不计),把重为600N的物体匀速提高2m的过程中,拉力F1做的功为1440J,若用此滑轮组以3m/s的速度匀速提高重为1200N的物体,拉力F2的功率为多少?用这个滑轮组匀速提升600N重物和1200N重物两种情况时,机械效率之比是多少?

FG

第20篇:初中物理复习提纲机械和功

 力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杠杆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类等臂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费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滑轮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滑轮动滑轮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滑轮组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公式 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做功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械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功率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能概念: 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械能 重力势能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势能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弹性势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因素:___ 机械能转化与守恒定律:  功能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用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械效率总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额外功产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械效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物理功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功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