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小学科学面试演课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19 08:32:52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科学优课教案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

【教案背景】

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

本课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在本课中,当学生混合醋和小苏打时,它们将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包含有碳酸氢根,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的物质一二氧化碳就生成了。

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它可以提醒学生,分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必经经过实验验证。

【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四课的内容。本课由3部分组成:一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二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三是探究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三部分的内容安排的环环相扣,让学生们在

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

化碳是具有一定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信息分析和交流结果做出判断,基本推测出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不仅需要实验证据,还需要一些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利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判断未知气体。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竹签、烧杯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与白醋导入

(1) 出示白醋、小苏打观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小苏打和白醋。下面就请同学们对它们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特点分别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

(2)小组观察。 (3)交流汇报。

师:谁来汇报下你们的观察结果。

小苏打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特点?还有没有补充? 白醋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特点?有没有补充? 小苏打(白色、粉末状、固体、)

醋 (无色、透明、液体、酸)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那么,我们该怎样来研究呢?(学生说出在醋中倒入小苏打,可以启发学生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 猜测混合后的变化。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那如果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猜测一下。有不同的猜测吗?

(3)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实验现象?(强调观察时候运用手、眼、耳、鼻等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根据老师的经验,如果在刚刚混合前后用手去摸一下玻璃瓶外壁,会有意外的发现,但是只有细心的人才能发现这个意外。在观察时,把现象记录下来。)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对他们的观察结果有没有意见或者补充? (产生大量气泡、无色液体、玻璃杯变凉了、有扑哧声……)

三、探究反应后产生的气体什么气体。

(1)得出产生无色、透明的气体。

师:我们来看一下,有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你看到这种气体了吗?说明它是一种怎么样的气体啊?说明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啊?

1.学生猜测。

师:这种无色、透明的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呢?一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说你们的猜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氮气、氧气、沼气……) (2)了解猜测气体性质。

师:这些气体(学生猜测的气体)除了无色透明之外,还有哪些主要的性质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设计实验研究气体性质。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这种气体到底是不是二氧化碳或者()呢?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①

火柴伸入

A说方法

B学生实验

C汇报

师:火柴熄灭了,能说明这种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啊?(不支持燃烧)那我们来看一下哪几种气体可能性可以排除了。 ②

倒灭蜡烛

A说方法

B学生实验

C汇报

师:观察到蜡烛熄灭了,能说明什么?(说明气体比空气重)

师:哪几种气体又可以被排除了呢?

师:通过刚才两个小实验我们已经了解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有不支持燃烧和比空气重两个特点,那凭这两个特点是不是就能确定它一定就是二氧化碳了呢?

2.得出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已经发现了这种气体有哪几个特点啊?这些特点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特点是相同的,那这种气体到底是不是二氧化碳呢?

师:科学家又经过大量实验,获得了更多的证据,证明了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3)揭题总结。

师:二氧化碳跟白醋和小苏打一样吗?哪些地方不一样?二氧化碳和小苏打、白醋是不是同一种物质?那么它是一种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所以,我们知道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是一种化学变化。

1.二氧化碳生活中的应用。

师:上节课,咱们也学了一些化学变化,比如白糖加热,蜡烛燃烧。蜡烛燃烧时也产生了新的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看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也是很多见的。生活中哪些地方也有二氧化碳呢?(人们还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比空气重的性质制造出了二氧化碳灭火器呢。碳酸饮料、汽车尾气、干冰、人呼出的气体等。)

四、课后延伸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全部都变成了二氧化碳吗?还有什么啊?咱们再回 过头来看看玻璃杯中的液体,它还是白醋吗?说说你的理由。它是不是也和二氧化碳一样是一种新物质呢?这个问题可以在P43页上找到答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推荐第2篇:小学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评优课教案

课题:小学三年级科学《 热胀冷缩》

28、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液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理解体积的变化可反应出物体的冷热。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大部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

小烧瓶、细玻璃管、橡胶塞、大烧杯、水槽、暖瓶(内装热水)、抹布、红墨水、各种液体——每组一杯(如:食盐水、白糖水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孩子们:先请大家设法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好吗?

(出示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谁能帮我使这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用什么法子?请先说说打算。

真行吗?请你上讲台试试。

还有一个呢?

仔细看看,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有裂缝就鼓不起来了呢?

真是这样吗?假如我不相信怎么办?

当别人不相信,那你就拿“事实”给他们看。我先帮你设计一个实验。

(演示)我用这盐水瓶比作乒乓球,这瓶口便可当作“裂缝”。再用一个气球套住瓶口,然后浸入热开水中,如果瓶里的空气受热后真的会从瓶口挤向气球里,气球就会因此而鼓起来,是吗?

(浇开水,气球果真鼓起来)事实怎么样?

那么,我们还能换个角度再提出些问题来研究吗?

提得好,我们先作个假设怎么样?

说得好。尤其是运用了“也许”这个词充分体现这仅是一个“假设”。但是,光有假设还不够,还应当设计个实验来证实。谁能设计? 教师归纳并板书:热胀冷缩

动眼——发现问题;动脑——作出假设;

动手——实验验证;动口——得出结论。)

二、新课

刚才大家对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了一番研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运用“四动”法(动眼、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发现问题一作出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四步来探究物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例如液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让我们打开课本,边阅读课文,边通过实验来研究。

(按四人实验小组,配备 3 个小药瓶装满水,为了看得清楚,加了一点红墨水染成红色。在瓶塞上钻个眼,穿上一根空圆珠笔芯,把瓶盖塞紧。烧杯两只,热水瓶和冷水桶各一只)

(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师边巡视边辅导,纠正错误动作,引导小组开展“四动”式的探索和研究)

请各组按下列提纲进行汇报,关于“水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研究。

空气是气体的代表,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是液体的代表,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固体呢?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怎么研究?

好!我给各组两套材料,钢球、酒精灯、火柴、一杯冷水,还有一个正好通过银球的铁环圈。请大家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来设计实验,验证作出的假设。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得出结论,然后请各小组汇报)

我们也同样发现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是探索了气体、液体、固体三种典型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热胀冷缩现象无处不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运用,只要你仔细看,认真想,大胆做,就能揭开它们的奥妙。例如,路旁架设的电线,为啥总是松松地垂悬着,不绷紧?

对!这是电工叔叔为了防止冬季电线受冷收缩绷断而故意拉得松松的。

教师评价。在平时的生活中还碰到这样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板书设计:

热 胀 冷 缩

动眼——发现问题 气体

动脑——作出假设

动手——实验验证 液体 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动口——得出结论

固体

推荐第3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试卷讲评课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讲评材料

城关二小:陈丽婵

学科:科学

2015年2月1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讲评材料

教学内容:

期末考试卷中的典型错题以及针对性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

1、分析试卷中的典型错题,寻找错误的原因。

2、针对错题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

查找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自身错误的原因和不足。 分析学生错误原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介绍本次考试的整体情况

平均分82.07。优生人数8人,优生率30.7%;差生人数2人,差生率7.6%;及格率92.3%。最高分94分,最低分14分。90分以上的有8个,比较少。80——89.5的有12人,60——80的4个,不及格两人。测试完了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重视的,以便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学习后面的内容。

二、自我分析试卷

1、首先由自己去订正一下错题,看看哪几题是自己能做却失分的?(学生自己先订正一下试卷上的错题)

想一想我们这张试卷可以分为几个板块?

2、学生交流反馈

3、小组合作讨论你还没解决的题

师:刚才我们已经把会订正的订正好了,那还有哪些地方是你不会订正的呢?(指名回答)我们一一来解决。

三、典型错题讲评

(一)、让学生找出哪道题最容易出错。

(二)、请做全对的同学说说当时做这道题是你是怎么想的?(让对的学生说说做的好方法)

(三)、举一反三,讲解相应的习题

(四)、典型错题

第一题,填空题,满分16分,满分人数2人,学生一般得分在13分左右,第3小题“18世界,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曾用 合聚光线获得 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制得氧气”错误率最高,这个知识点出现在每一个单元后的补充材料里。 第7小题“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 ”这个知识点强调过多次,在模拟测试中也反复出现过,但都是在选择题中出现, 第二题,判断题,满分22分,其中17人得满分,错1题:4人,除了“陈弘毅”外最多错2题,答题情况比较好。答错率较高的是第3小题

第三题,选择题,满分20分,满分1个都没有,错1题的有4人,错两题的有1人,错三题及三题以上的有12人,失分比较严重。答错率较高的是第22题和25题,22题,部分同学出错原因为不理解题意

第五题,有关“弹簧测力计”的题。满分11分,满分人数13人,其他同学得分一半在10分左右,答错率较高的是读取数值,“如何正确读取数值”我一直在强调,但很多孩子读书时非常粗心,常常导致不必要的错误。 拓展训练:

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N.

第六题,有关“食物链”的题,满分21人,错误原因:“猫头鹰是否吃蛇”同学无法正确判断。生活常识比较差。

第七题,根据实验数据填写实验结论,满分20分,错误原因:回答不完整。从表述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原理都已经掌握,但是表述能力有待加强。

第八题,实验设计题。满分4人,基本上都是被扣1分,本题做过实验,在课堂作业本及平时考卷上上也做过。被扣的那1分,基本上是表述有问题。

第八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满分1人, 第二小题失分最严重,失分原因:回答不够完整。

四、谈谈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试卷分析说说你的收获吧!

2、请考的最好的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考试经验。

推荐第4篇:小学科学评课总结

印江自治县2007年小学科学(自然)优质课竞赛刀坝赛点

评 课 总 结

各位领导、老师,早晨好!

印江自治县2007年小学(自然)优质课竞赛刀坝赛点,经过两天的赛程,各位老师已赛讲完毕,根据竞赛安排,今天早晨在这里进行这次活动作评课总结。

一、基本情况

本次活动历时三天,全县十七个乡镇的十七名老师参加了本次优质课竞赛,本赛点共九名选手参赛,经过全体赛手的共同努力,每个选手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大家奉献上了一堂堂经过精心准备,具有较高水平的优质课,参与比赛的全过程,欣赏选手的精彩表现,本人获益非浅,深有感触。

二、竞赛目的

本次优质课竞赛的主要目的:为参赛教师搭建一个共同观摩,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这种形式,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我县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向更好更深入方向发展,比赛不是目的,能够让大家有所收获,通过交流、反思有所提高,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本次活动的亮点

(一)各乡镇教办、学校高度重视:为推荐选手,乡镇校通过各 种形式活动、精心组织,在过程中的备课,试讲,研讨等准备活动,达到了以赛促训的目的,同时保证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正在发生改变,课改理念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注重情景创设: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中的一个重要要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情景的创设,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兴趣,参赛教师们在这个环节上给予了充分注意,课堂上多有体现。如《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这节课,吴猛老师设计让学生想办法取出深罐子里的乒乓球游戏颇具新意,能够把学生带引入思考,想办法的情景状态中;《声音的 - 1 -

产生》这节课,吴霞老师说:“这节课由新老师给同学们上课,同学们欢不欢迎,并马上开展活动:拍一拍手,跺一跺脚,唱一首同学们最喜欢的一首歌,一下把全班学生从下午闷热的气温中转为兴奋状态,梅正容老师课件中播放的西游记歌曲,配合拍手,把学生带到了美妙音乐的情景中,并及时进行感情价值观的教育:不要制造噪声。张坤老师用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引入新课,张英老师的课件最后播放《相逢是首歌》和师生同唱,把大家共同带进深深回忆状态中„„

2、注重体现科学课的探究思想:传统的自然教材,内容是陈述式的,以介绍小学自然知识为主,将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而科学课,不再是讲科学、念科学、看科学,而是要做科学,提倡“做”,就是一种探究,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科学课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探究技能、探究意识、学会反思、合作和交流„„)纵观赛讲过程,教师们设计的活动,探究实验,学生猜想,提出问题等环节,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地位教传统教学得到明显改善。

3、注意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梅正容老师告诉不要学生不要在安静场所制造噪音,鼓励学生长大当科学家;吴猛老师在改变物体浮沉选择材料时,引导学生是选择砂子还是粮食(米),体现珍惜粮食思想,并且问学生:在家做饭吗?体现要热爱劳动的思想;张坤老师设计题目:夜深人静时应该调整电视机音量的原因是什么等。

4、注意体现过程和方法:这次竞赛,观察、对比、归纳、抽象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均有体现,传统的教师读一读、钩一钩、教学生背一背的方式没有出现。如:《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通过发现(浮沉跟大小、轻重有关)——否定(通过大小排列,轻重排列实验后得出与大小、轻重有关)——再否定(比较相同大小,不同物体轻重;比较相同轻重、不同大小的实验,得出飘浮还是跟物体大小、轻重有关,过程中插入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最后得出本节课结论:大小相等的物体,轻的物体容易上浮;轻重相等的物体,大的物体容易上浮。《毛细现象》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抽象得到产生毛细现象的共同点:有小孔或缝隙,孔隙越小水升得越高的结论。《声音的产生》学生听各种声音,感受各种声音产生(敲、弹、锤、吹)的具体形式,让学

生观察,找发声的共同点,再猜想,抽象出振动的共同点,再通过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这节课,张坤老师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后小组成员向小组长汇报,小组长再总汇报,还设计由师生共同演示实验的合作方式。

5、评价方式有改进:科学评价改过去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注意发挥激励、导向和促进功能,为学生发展服务,作为课堂上的及时评价,应该以鼓励和激励为主,不去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评价。这次竞赛,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些评语:“说得很详细,这个同学语言能力很强”,“答的非常仔细,掌声鼓励!”等。跟过去的:“很好。”,“你真棒!”等更具体。

(三)教材的处理有灵活的思考:一是把握教准确:在《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这节课,考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都没有直接给出“体积”的说法;二是时间和教学内容安排大部分合理;三是方法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代海芳老师设计的表

一、表二,显示物体从大到小,从重到轻物体的浮沉情况,有猜想栏目,有实验验证栏目,并在学生猜想过程中形象地用有色的“↑”、“↓”表示。吴猛老师用形象直观台阶式图将相同大小、不同轻重的球从重到轻,从下到上让学生排列在黑板上,吴霞婵安排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毛细现象。四是注意利用身边教学资源:饶霞老师利用课堂上课的铃声,张坤老师就利用学校操场的篮球声,还有轻划课桌,弹塑料尺等,体现了科学就在身边的思想。五是作业布置形式更灵活:任小勇布置学生制作一艘小潜水艇,张坤老师安排学生制作并研制土电话等。

(四)展示出参赛教师的教学特点:代海芳老师和蔼亲切,教学思路清晰;梅正容老师上课富有激情,安排紧密,饶霞老师课堂亲切、自然,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吴猛老师注意充分细节准备,任小勇老师表现出处理学生探究实验时的机智性,张坤老师的及时指导和归纳总结,显得环环相扣,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总之,这次比赛,说明我县科学教师教学水平已经得到提高,课改理念正在深入课堂,教师教学行为正在发生改变。

四、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媒体的使用:本次竞赛在评分量化时是强调合理地使

用教学媒体。对于课件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且节约时间等方面的优点;但存在一些问题,如变师生对话交流为人机对话,不利于通过师生互动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本次活动课件的使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只发挥课件的浅层作用,相当于电子黑板;二是重复,电子表格中已有的内容,教师还要在黑板上板书;三是课件制作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有些花稍,分散学生注意力,四是幻灯片选用模板欠佳,对比度不强等。对于一般教学媒体的使用,对教学内容少,教师完全可以直接写,用不着打印纸条贴在黑板上,这样清晰度不高,又不能完全撕掉影响下节课使用。

(二)课堂处理:

一是课堂的收放,有的课处理出现内容和时间上的前松后紧,有的课出现前紧后松;二是教师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不到位,如:出现所有学生都不能得出结论,这时老师直接说出;沉浮实验学生是在水面做还是在水中做学生不统一;毛细现象学生的观察物在水中乱动等。三是过于急躁,学生的探究实验还没完成,而教师不作交待就进行下一个环节。课堂上应急处理;如:抽一个同学答问,而两名学生同时答问,时间不够和充足时的应变处理。四是提问指代不明;如:上节课我们学过物体在水中的浮和沉,请同学们答一下,那些物体在水中沉,哪些物体在水浮,我们的潜水艇是不是利用这些原理呢?五是课堂的收放,还是预设较多,没有生成较多的教学资源,表现在教案的设计上连教师说什么,学生说什么都写上,相当于课堂实录。

(三)教材处理

一是目标制定不合理;如:让学生学会做改变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实验,学生能正确掌握物体在水中浮沉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声音传播利和弊等。 二是内容安排有些不合理,一些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恰当;如:对“死海不死”内容的处理时机,用毛细现象浇花,给病人降温,利用物体浮沉小孩帮老人用薄铁皮作穿等。三是实验处理不当;如: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没有明确观察方法;相同大小的乒乓球在水中的浮沉区别不明显,五个小球的轻重标注区分度不高;音叉在水中振动溅起的水波不明显,纸片在水中和在水面两种情况下的浮沉区分不明显,有些液体中的实验颜色对比不强,不利于观察,实验对实验报

告单的填写未作交待,或在最后下课后才布置填写,没有布置要求让学生及时整理仪器。探究实验处理不到位,不作明确交待,学生不知做什么,观察什么,放任学生自由探究,缺乏指导性;另一情况是放不开,生怕学生不会做,每一个环节都要作祥细交待,使学生失去探究空间,显得跟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差不多。

(四)知识上表达不准确

出现“一样轻重的物体,大的物体会浮,小的会沉”,“一样轻重的物体,体积增大就能上浮,体积减小就能下沉”;“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等。

五、几点建议

(一)努力学习:学习课程标准,提升理念;如科学课程的理念、性质、目标等。学习新的小学科学教材,理解它的编排结构,内容,呈现方式跟原来自然比较。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二)加强教学实践,相互交流,不断反思。

(三)科学教师努力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最后,由于本人经验不多,对教师们表现的优点没能全部挖掘出来,存在问题谈得更多,可能老师们还有不同看法,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吸收其有用部分。

谢谢大家!

推荐第5篇:小学科学评课稿

总体评价

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

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就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推荐第6篇:小学科学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小学科学评课稿。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比如第三节课,老师让学生一起背《水调歌头》,之后一个问题:月亮怎么会有圆有缺?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第一节金老是的找证据不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吗?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评课稿》。

另外,我们小组就还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连通气球》评课稿

路老师执教的《连通气球》一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科学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科学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科学学科特点,路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的,层层诱导深入,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首先,本课教学中用到的实物气球给与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再次,路老师指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用简单明了的导入让学生自己预测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知识渗透和实践能力。

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学习到了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学习兴趣得到舒展,科学理念得到升华。

二、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路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教案熟练;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三、本课的课题引导是本课非常大的一个亮点。引导学生自己为这次的科学课命题,很好的突出了本次课的重点,进行了复习的同时独特的方式也让学生印象深刻。

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十分到位。引导学生得出“真理并不是掌握在大部分人手中”这些价值观。

五、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学生参与率高,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小小的问题,比如:最后的拓展的时候问“为什么小的变得更小,大的变得更大?”这个问题其实那位同学已经说出了答案。虽然这样的拓展可以让学生在平时也去接触科学,但是整节课似乎可以教给学生这个知识时间也应该是能够安排的。

整的来说这次《连通气球》的科学课是非常成功的,独特创意,突破了重难点,也准确的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的科学理念,用玩的方式培养的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一堂很出色的科学课。

推荐第7篇:小学科学评课12

小学科学评课稿

2010-12-22 08:57:33|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从游戏开始,两个个头差不多的学生都用一口气吹出的气球为什么不一样大,学生进行了大胆的猜测:跟呼吸有关、跟肺活量有关„„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分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留到课后回家完成。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五、课堂评价及时到位而又不做作,给人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太棒了”“真好”等等

六、测呼吸可以测15秒再乘以四这样可以省下时间

七、各小组间的实验数据有差别,让学生讨论一下,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比如:16次与32次 ,什么叫正常呼吸?怎样保持正常呼吸?

推荐第8篇:小学科学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

大若岩镇中心小学 刘建光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

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我们小组就还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推荐第9篇:科学练习课教案16

科学练习课第16课时

一、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一)研究记录

1、测量心跳和呼吸

平静状态跳动1分钟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2.呼吸为什么加快

呼吸1次空气呼吸多次空气燃烧时间

(二)判断题

1、我们呼出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

2、运动量增加,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大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4、运动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

(三)填空题

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着( )交换,使( )进入血液,同时排出( 2、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氮气不变,( )增加了,( )减少了。

(四)分析题

1、吸进人体的气体和呼出体外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2、氧气从鼻腔吸入后是如何进入大脑的呢?

二、全班交流,教师讲评

参考答案

(一)研究记录

(二)选择题

1.C 2 .B.3.A.4.B.5.A 6.A 7.C 8.B.

(三)填空题

1.24 方向2.雨量器 毫米 3.雪 冰雹 4.降水量

三、学生订正后小结。

))) 。

推荐第10篇:科学练习课教案8

科学练习课第8课时

一、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一)研究记录

1、观察记录胶水和洗发液能溶解水中的过程

2、醋、酒精和食用油水中的溶解记录

(二)选择题

1、下列哪种物质放入水中后,会漂浮在水面上 ( )

A.醋 B.酒精 C.食用油

2、酒精在水中溶解后,分布在水的。A.上部 B.下部 C.各个地方

3、下列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的是

A食用油 B.胶水 C.醋

4、下面关于把酒精倒入水中时的状态说法正确的是 A.先沉到水底,然后部分开始扩散 B.只在水面扩散

C.在水的中间部分就全部开始扩散了

(三)判断

1、所有的液体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2、食用油和水能互相溶解

3、一种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在任何物质中也不能溶解

4、溶液是一种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二、全班交流,教师讲评

参考答案

(一)研究记录

(二)选择题

1.C 2 .C 3.C 4.C

(三)填空题

1.错 2.错 3.错 4.错

三、学生订正后小结。

( )

( )。 ( )。 ( ) ( ) (

第11篇:科学练习课教案4

科学练习课第4课时

一、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一)研究记录

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把它写出来

(二)判断题

1、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去的方向。( )

2、北风是指由北向南吹来的风。( )

3、红旗迎风招展,我们可以估计风力大约是1到2级。( )

4、风是看不见的,所以无法判断风的大小。( )

5、红旗向南飘扬,那么此时的风向为南风。( )

6、气象学把风速分为12个等级。( )

7、风向通常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记录 ( )

8、风向和风速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

(三)选择题

1、用旗帜可以判断风向,当旗帜飘向北方,这时吹的是 ( )

A.东风 B.北风 C.南风 D.西风

2、风向可以用。( )

A.雨量器 B.风向标 C.风速仪 D.温度计

3、测量风速的仪器是(

A.雨量器 B.风向标 C.风速仪 D.温度计

4、我们可以用方位描述风向。( )

A.4个 B.6个 C.8个 D.13个

5、小明看见烟往太阳落下去的地方飘,这时吹的是风 ( )

A.东 B.北 C.南 D.西

6、下列哪一种现象是属于五级风。( )

A.迎风走不便 B.带叶小树摇 C.叶动红旗展

7、烟垂直上升,这时的风力为 ( )

A.0级 B.1级 C.2级

(四)填空题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 )。也就是风向标箭头的( )。我们可以用( )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如果风向标箭头指向东说明刮( )风,如果红旗飘向东说明刮( )风,东南风是由( )方向吹来的风。

3、气象学把风速分为( )个等级。

二、全班交流,教师讲评

参考答案

(一)研究记录

(二)判断题

1.错 2.对 3.错 4.错 5.错 6 .错7.错 8..对

(三)选择题

1.C 2 .B.3.B.4.C 5.A 6.B.7.B.

(四)填空题 1.方向 方向 8 2.东 西 东南 3.13

三、学生订正后小结。

第12篇:科学练习课教案13

科学练习课第13课时

一、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一)研究记录

1、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记录结论

2、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记录结论

(二)选择题

1、用力拨钢尺比轻轻拨钢尺产生振动的幅度要

A.大 B.小 C.不变化

2、声音的强弱由( )来描述 (

A.音色 B.音量 C.音高

3、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 )音高就高 (

A物体振动的快 B.物体振动的慢 C.物体振幅越大

(三)判断题

1、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同一回事。

2、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表示,声音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

4、一般情况孩子的音高比大人高。

二、全班交流,教师讲评

参考答案

(一)研究记录

(二)选择题

1.A 2 .B.3.A.

(三)判断题

1.错 2.对 3.对 4.对

三、学生订正后小结。

))) )

)。

第13篇:科学练习课教案12

科学练习课第12课时

一、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一)研究记录

观察发声的鼓面、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记录下来

(二)选择题

1、声音是由物体( )而产生的。 ( )

A.振动 B.碰撞 C.摩擦

2、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 )振动而产生的。 A.嘴唇 B.喉咙 C.声带

3、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这是因为钢尺没有 A受到力 B.断裂 C.振动

(三)判断题

1、对物体用力就可以产生声音。

2、固体振动才会发出声音,而空气振动不会发出声音。

3、物体的振动实际上就是物体不断的重复做往返运动。

4、物体发出声音的同时一定在振动。

二、全班交流,教师讲评

参考答案

(一)研究记录

(二)选择题

1.A.2 .C 3.C

(三)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对

三、学生订正后小结。

((((((

第14篇:科学练习课教案5

科学练习课第5课时

一、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一)研究记录

在天气日历中,记录我们对降水量的观察,并制成柱形图。

(二)选择题

1、下列杯子中,可以做雨量器的是 ( )

A.直筒行的搪瓷杯 B.直筒行的陶瓷杯 C.直筒行的透明玻璃瓷杯

2、我们可以用来统计和描述降水量。A.网状图 B.柱形图 C.气泡图

3、用来表示降水量大小的单位是 A米 B.毫米 C.毫升

4、昨天下了暴雨,我知道降水量在毫米之间。A.50.0-99.9 B.10.0-24.9 C25.0-49.9

5、小雨是指24小时的降水量为 A.小于10毫米 B.10.0-24.9毫米 C.25.0-49.9毫米

6、下列天气现象中不属于降水的形式。

A.暴雨 B.大雪 C.冰冻

7、自制雨量器的刻度纸条是用来 A.模拟降水 B.测量降水量 C.收集雨水

(三)填空题

1、一天中的降水量是指( )小时的降水总量。 2、用来测量降水量的仪器叫( )。降水量的单位是( )。

3、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 )、( )等。

4、根据( )的大小制定雨量等级表。

二、全班交流,教师讲评

参考答案

(一)研究记录

(二)选择题

1.C 2 .B.3.A.4.B.5.A 6.A 7.C 8.B.

(三)填空题

1.24 方向2.雨量器 毫米 3.雪 冰雹 4.降水量

三、学生订正后小结。

( )

( )

( )

( )

( ) ( )

第15篇:科学展示课《观察》教案

《观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人体有哪些观察器官,能充分运用各种观察器官进行观察,体会到用工具观察更有效。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正确的区分出四种不同味道的果汁,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观察器官进行观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意识到科学家都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观察,我们离不开观察。

二、精讲要点

1.什么是观察。2.我们有哪些观察器官。 3.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 4.小组合作辨别四种不同味道的果汁。

三、教具准备

酱油、白醋、糖水、盐水、杯子、放大镜、果汁、摸物游戏的材料、闹钟、PPT。

四、互动提纲

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57页材料,并用一句话描述自己读完这三个故事的启发。2.合作学习:小组合作,用眼、鼻、舌三个观察器官辨别出酱油、白醋、糖水和盐水四种液体;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区分四种不同味道的果汁。

3.探究学习:借助工具观察自己的手,探究:用工具观察有什么好处呢?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懒羊羊图片)你们认识它吗?慢羊羊村长给它出了一个难题,让它从面前的杯子中把酱油、白醋、糖水、盐水四种液体分辨出来,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二)理解什么是观察

1.教师出示装有四种液体的杯子,学生分小组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四种液体,做好观察记录,并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2.教师小结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入什么是观察(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刚才的行为叫什么吗?对了,观察,观察就是运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收集各种信息,它是科学研究收集证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哪位同学来说说刚才你们是怎样观察的?)学生描述,教师板书: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非常好,懒羊羊按照同学们的方法,成功的分辨出了四种液体,也吃到了它最喜欢的零食,它让老师帮它谢谢同学们。不过同学们,刚刚老师有没有告诉大家四种液体是什么呀?那要是大家不认识的液体能随便尝吗?对了,刚刚老师给大家的是安全的液体,所以大家可以尝,但是对于不了解的物体,千万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哦!刚刚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为了奖励同学们,我们接下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3.摸物游戏

教师小结,板书:手——摸。 4.听声游戏

教师小结,板书:耳朵——听。

5.教师出示卡片:嗅觉、味觉、触觉、视觉、听觉,学生一一对应。教师总结:科学研究证明,只有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观察,才能达到对事物的较为全面的认识,所以,我们不仅要用眼去观察,而且还要用耳朵去听,并充分利用自己的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调动一切感官参与到全部过程中去,得到对感知对象的一个整体认识。

(三)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1.谈话:同学们,手是我们的一个观察器官,那同学们有没有认真的观察过自己的手啊?那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的观察自己的手,告诉老师你的手是什么样的?

2.为了更清楚的观察我们的手,我们需要一个工具,那就是放大镜,说说用了放大镜以后,你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呢?(更清楚了)

3.课件出示听诊器(听得更清楚),望远镜(看得更远),显微镜(看得更清楚)。

4.总结:用工具进行观察可以使我们的观察更全面、更清楚,更仔细。

(四)拓展与应用

1.教师出示四种不同味道的果汁,你会辨认它们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汇报可以用眼看、鼻闻、舌尝,从颜色、气味和口感等方面进行辨认。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辨认,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纸上。3.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五)阅读资料

1.教师:把教材翻到第57页,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几段话。2.告诉老师,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很好,他们通过自己科学的观察,有了很多的发明创造,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是否知道什么是观察呢?怎样才能全面、仔细地观察呢?

请同学们下课后利用各种感官在校园里或其他地方认真观察,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做好观察记录!好不好,有没有信心完成?

六、课堂训练 1.巩固练习: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区分四种不同味道的果汁。 2.强化练习:学完这节课后,你知道什么是观察吗?怎样才能全面、仔细地观察呢?

七、课后反思

第16篇:小学科学《摆》教案

小学科学《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2、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2、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教学难点:

设计一个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四、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细绳一根,计时器一个,支架一个,直尺一把,垫圈若干,实验记录卡。

教师准备:摆钟实物,有关摆的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昨天张老师到钟表店里去逛了逛,发现了这个东西,你们认识吗?(出示摆钟)

生:钟、摆钟……

师:你知道它是靠什么来工作的吗?

生:靠下面的大圆盘、靠下面摆动的东西、靠下面的摆……

师:(指钟摆)这是钟摆,摆钟就是靠它来工作的,我们把像钟摆这样的装置叫做摆。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钟摆摆动的现象?

生:秋千、公园里的海盗船、心理医生用的催眠器……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摆,看看它有什么秘密?(板书课题)

二、认识摆、学习制作摆,并学会如何数摆的次数。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摆,你们看看。(出示多媒体课件)摆是由摆线和摆锤组成的,上面挂的线是摆线,下面挂的重物是摆锤。摆线可长可短,摆锤可轻可重。若让摆摆动起来,摆起来的角,我们叫做摆角。

老师现场制作一个摆:你们看,老师把线绕在这根木板上,再用夹子给夹住,线上再挂上垫圈,一个简易的摆就做好啦。

师:老师先玩玩这个摆,你们要学会如何数摆的次数,摆往返摆动一次我们叫摆动一次,注意,手不要加力,摆线一定要拉直。一、二、三……

师:来,我们一起数数,一、二、三……

师:你们猜猜,老师这个摆15秒钟会摆动多少次?

生:10次、12次、15次、20次……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看,老师来看时间,你们来数。老师从角度指示器30度的地方开始。

生:一、二、三、四……

师:停。

生:12次、13次。

师:有的同学说12次、有的同学说13次,到底多少次?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再做一次。

师:为了能让实验结果更准确,一般每次实验我们要做三遍。我们还要再做两遍。预备,开始。

生:一、二、三、四……

师:停。

生:12次。

师:最后一遍。预备,开始。

生:一、二、三、四……

师:停。

生:12次。

师:你现在能告诉老师,我的摆15秒钟内摆动多少次吗?

生:12次。

师:你们想自己制作一个摆吗?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材料自制一个摆,并数数你们的摆15秒钟摆动多少次?把你们的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卡1上。

学生动手制作摆并数摆动次数,老师巡视。

师:能告诉我,你们做的摆15秒摆动多少次吗?说最后结果。

生:10次、12次、13次、11次、11次、16次、10次、11次。(教师板书)

三、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师:大家仔细看看每组的数据,你有什么问题想说的?

生:为什么有的组做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不一样?

生:为什么有的组做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一样?

生: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

……

师:你们觉得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

生:摆线的长度。

师:就是摆长。(师板书)

生:摆锤的重量。

师:就是摆重。(师板书)

生:摆角的大小。(师板书)

师:到底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我们现在能下结论了吗?我们要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指板书)三个问题,你想研究哪个?你打算怎样做呢?我们还是先来讨论讨论吧。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师:讨论有结果了吗?你想研究哪个问题,怎样研究?

生1:我们想研究摆线的长度,做两个摆,一个摆线长一些,一个摆短一些,看看15秒钟哪个摆摆动次数多一些。

师:在你们设计的实验里,哪些条件需要改变?

生1:摆线的长度。

师:哪些条件不能改变?

生1:摆锤的重量和摆角的大小。

师:你们小组想研究哪个问题。

生2:我们想研究摆锤的重量,也是做两个摆,一个摆锤重些,挂三个垫圈,一个摆锤轻些,挂一个垫圈,看看15秒哪个摆动次数多一次。

师:在你们设计的实验里,哪些条件需要改变?

生2:摆锤的重量。

师:哪些条件不能改变?

生2:摆线的长度和摆角的大小。

师:你们小组想研究哪个问题?

生3:我们想研究摆角,做两个摆,一个摆角大一些,一个摆角小一些,看15秒哪个摆动的次数多一些。

师:在你们设计的实验里,哪些条件需要改变?

生3:摆角的大小。

师:哪些条件不能改变?

生3:摆线的长度和摆锤的重量。

师:好了,现在三个问题都有小组要进行研究了,那就请你们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卡2上,你们估计做这个实验需要多长时间?

生:5分钟、8分钟、10分钟、1分钟……

师:老师给你们15分钟时间,如果在规定的时间里,你的问题研究完了,可以再到老师这里领取一张实验记录卡,研究下一个问题,我们看看哪个小组研究的问题最多。

学生分组研究,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认真写实验记录卡2。

师:通过实验,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1:摆线的长度和摆动的快慢有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们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摆线最长,有40厘米,它摆动了10次,第二次摆线有13厘米,摆动了13次,第三次摆线最短,有8.5厘米,摆动最快,摆了22次。

师:因此,你们得出摆线的长度与摆动的快慢有关的结论。(师板书:有关)

师:还有没有哪组跟他们研究的是相同的问题?

生2:我们得到的结论也是摆线的长度和摆动的快慢有关。

师:你们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2:我们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摆线42厘米,摆动了10次,第二次摆线35厘米,摆动了12次,第三次摆线15厘米,摆动了14次。

……

师:还有哪个小组研究了其他的问题?

生3:我们研究的是摆锤。

师: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3:摆锤的重量与摆动的快慢没有关系。

师:你们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3:我们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只用了一个垫圈,摆动了11次,第二次用了两个垫圈,摆动了11次,第三次用了三个垫圈,还是摆动了11次,所以,我们小组的结论是摆锤的重量与摆动的快慢没有关系。

师:你们小组通过实验发现摆锤的重量与摆动的快慢没有关系。(师板书:无关)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是研究相同问题的?

生4:我们小组也是发现摆锤的重量与摆动快慢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第一次也是用的一个垫圈,摆动了15次,第二次用了两个垫圈,摆动了15次,第三次用了三个垫圈,还是摆动了15次。

……

师:有哪个小组是研究摆角与摆动快慢有没有关系的?

生5:我们小组。

师: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呢?

生5:我们发现摆角与摆动的快慢也没有关系。

师:为什么?

生5:第一次我们的摆角是10度,摆动了11次,第二次摆角是30度,摆动了11次,第三次摆角是50度,还是摆动了11次。

师:所以你们发现摆角与摆动的快慢无关。(师板书:无关)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实验,我们发现摆动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与摆重、摆角都没有关系。

四、设计一个摆。

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摆,但每组的要求都不一样,你们第一组设计一个15秒钟摆动10次的摆,第二组设计一个15秒钟摆动11次的摆,第三组设计一个15秒钟摆动12次的摆,第三组设计一个15秒钟摆动13次的摆……看看哪组设计得最快。

学生设计,老师巡视。

将设计好的摆全班展示。

师: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每组设计的摆,你发现了什么?

生:摆线越短,摆动得越快。

生:摆线越长,摆动得越慢。

……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生:说明了摆线越短,摆得越快,摆线越长,摆得越慢。

……

五、总结全课,知识拓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生:我知道了摆线越长摆得越慢,摆线越短摆得越快。

生:我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生:我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也没有关系。

……

师:(出示摆钟)你知道摆钟一分钟摆动多少次吗?

生:60次。

师:那你能设计一个小摆钟吗?让摆一分钟摆动60次。

生:能。

师:那请你们回家后,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小摆钟。下节课我们接着交流。下课!

六、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且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对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研究就是一次探究。在探究中,学生自己作出假设,自己制定研究的计划,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而老师只起到了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对他们进行宏观调控,帮助他们最终完成探究任务。“学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主体”在这一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执行。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二个特点:

1、注重探究,强调合作

本节课的前半部分为研究影响摆的快慢因素,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及一般思路,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收集整理数据——表达交流,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科学探究中,强调合作,先是全班合作,在两个因素中让每个组只选一个因素研究,教师进行宏观调控,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资源共享。再者在小组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同时合理地分工为小组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抓住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好胜来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心理有四大特点:好奇、好玩、好动、好胜,教师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出发,利用“四好”组织教学,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一开始,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好玩、好奇心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对摆角的大小不影响摆的快慢感到很惊奇,进而产生问题。接着教者抓住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研究。当然,在学生动、玩的同时,有一定的任务,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最后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在自己设计一个摆,把课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

第17篇:小学科学桥教案

34、桥

一、教学日期: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拱桥、斜拉索桥、引桥的国学道理。

2、培养观察、动手能力。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课前准备:实验用的木块、铁片、纸条和拉线。

四、教学重点难点:拱桥和斜拉索桥。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桥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建筑物,今天给大家介绍一座世界有名的千年古桥――赵州桥。

2、赵州桥。

1)出示挂图,介绍赵州桥的悠久历史。 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城南,约公元590年——608年由李春设计建造,距今约有1400多年。桥单孔,长50.82米,宽约10米,跨径37.02米,是石拱桥的卓越典范,跨度之在在当时亦属创举,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 2)赵州桥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要建成这样的形状?

3、平桥和拱桥承爱重物的实验。1)指导学生实验。

2)讨论实验结果:拱桥比平桥承受的重物多。

4、斜拉索桥。

1)出示杨浦大桥(钱江三桥)挂图,请学生辩认,在什么地方?(上海黄浦江上,跨径602米,全长7000余米,上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斜拉索桥,于1993年10月建成通车。

2)斜拉索桥为什么要这么多的拉索拉着?(学生讨论)

3)指导学生按课文图示做对比实验,得出:斜拉索桥比平桥承受的重物多。桥上安装拉索是为了提高桥承受重物的能力。

5、立交桥。

1)出示挂图,提问:这种桥叫什么桥?为什么要建立交桥? 2)教师介绍立交桥的雄姿及对缓减城市交通拥挤状况的作用。

6、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34、桥

赵州桥(平桥——拱桥)

杨浦大桥(斜拉索桥)

立交桥: 八:课后随笔:

第18篇:小学科学三下教案

小学科学三下教案:

流 动 的 空 气

萧山区坎山镇中心小学:张永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空气流动就是风,体验到空气流动得越快,风越大;空气流动得越慢,风越小。

(2)通过对教室里的空气流动的探究活动,知道教室里的空气也在流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教室里空气流动的探究活动过程;体验空气流动就是风的探讨过程; (2)能根据假想的答案,自行设计观察空气流动的方法,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认识科学存在与周围世界,培养学生乐于研究周围世界的科学精神。 (2)养成保持室内空气流动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

建立空气流动与风之间的联系,即“空气流动就是风”的真正理解。

三.教学难点:

借助观察受风影响的可见物的运动情况来观察教室里风的运动情况。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FLASH动画、风扇、香水、网络视频。

学生:扇子、一份香、一盒火柴。小组合作学习记录单,一只杯子。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主题

1、谜语:

水皱眉,树摇头,草弯腰,云逃走;

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 看不见来摸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 学生口答:风

2.教师追问:为什么是风,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说出理由。

师: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风,关于风,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口答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我们今天首先来解决什么是风,也就是风是怎么产生的? (板书:风 ?)

二、教室里的空气在流动

1、师: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次比赛:比一比,谁的鼻子灵敏? 提出要求: 先闭上眼睛,静静等待、实事求是。 取出香水瓶,然后沿着讲台一排喷洒香水。 学生闻到香味就起立。

2.师:我宣布第一排的学生比赛获胜。 后排学生不服气。

3.提问:你们为什么不服气?香水是液体,香味是怎么跑到你的鼻子里的呢?

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香味是通过流动的空气跑到我们的鼻子里的,说明教室内的空气在流动。 4.教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感受到了教室里的空气在流动,教室外的空气在流动吗?空气究竟是怎么流动的?你能想个办法看到空气在流动吗?

三、怎样看到空气的流动

1.教师: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想一想,怎样才能够看到空气的流动情况。 小建议:可以利用什么材料来看到空气的流动?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各组交流设计方案。

3.教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的办法,都可以看到空气在流动。

四、教室内空气的流动

1.教师:如果我们想看到教室里空气流动情况,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单,又效果明显?

学生交流,引导用香的烟来观察教室里空气流动。

2.教师:你打算怎样借助香的烟来找出教室里的空气的流动路线呢?在实验过程中你认为要注意些什么?

投影出示注意点:香要点的旺一些; 要注意用火安全,小心烫手。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烟往哪里流动,说明空气也往哪里流动。 3.小组分组实验:观察教室内各个检测点空气的流动情况。 教师适叶指导:坐端正,屏住呼吸15秒,静静观察。 4.学生汇报交流,小组为单位描述检测到的空气流动情况。

5.小结教室里空气流动的整体状况:教室内各个地方空气流动情况不一样。

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1.教师:现在教室里烟雾缭绕,有点呛人,怎么把烟雾赶出去呢? 学生:把南北两面的窗打开,在把烟雾赶出去的同时,亲身感受空气的流动。 2.教师: (请听课老师帮忙开窗) 现在你们感觉怎么样?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吗?(引导说出新鲜空气)

3.刚才,教室里谁被赶了出去,谁又占领了我们的教室? 4.教师:窗外吹进来的风其实就是什么?(新鲜的空气流进来了或流动的空气)板书: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六、寻找风的足迹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流动的空气就是风。我们在大自然中总能发现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风。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风,想看看吗?

2.出示FLASH动画,学生观看各种级别风的动画。 3.提问:十一二级以上的是什么风?出示视频:龙卷风。 学生谈谈看了这段录像后的体会。

七、我能制造风

1.教师:看了各种各样的风,你想自己制造风吗?你有制造风的工具吗? 学生:扇子、书本、手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制造风的工具。 2.教师:下面,请小朋友们按老师的要求制造风。

学生造风活动。(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的风;制造微风,更大一点的风) 3.提问:请小朋友们思考,我们制造的风,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风的方向呢?

(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风的大小和方向。) 4.想一想:我们平时经常用哪些工具制造风?

八、课外拓展

1.今天,我们研究了风,你能说说对风,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吗? 2.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研究的问题:

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产生的呢?是谁在用力呢?请大家小组合作,课外去研究这些问题。

第19篇:小学科学课程教案

小学科学课程教案 (模板*****学校***** 班教学环境(授课地点):授课教师:设计理念:“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自己的科学素养。(设计理念: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整体把握师生有学习者特征:科学知识:

1、*******。

2、*******。科学能力:

1、*******。

2、*******。科学态度:

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演示活动材料:

2、小组活动材料:、活动记录单: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安排了****的情境,满足学生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

二、组织讨论,设计方案:长”,“动”有所“获”。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

三、活动探究,深入感知:

2、[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2、[设计意图:课堂随机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正确适时的评价,有还能促使学生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发扬优点。

第20篇:小学科学指南针教案

小学科学:《指南针》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磁铁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3、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作简易的指南针。

4、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5、了解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6、增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正确使用指南针的方法。

难点:指南针的运用原理。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指南针,磁铁,水槽,泡沫,地球仪,缝衣针。

其它材料: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内容: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磁铁,老师布置你们课后去寻找磁铁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寻找的情况,谁愿意来汇报一下呢?

2、学生活动:举手汇报寻找情况。

3、教师活动:讲解上节课“神奇优点卡”小魔术也是运用了磁铁的相关特性制作的。

4、教师谈话:看来同学们都非常热爱科学知识,值得表扬!课后老师也有去寻找磁铁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而且发现了一种比较特别的运用方法,下面就跟同学们来分享一下吧!

5、教师活动:分别在两个水槽里演示“小磁船”的实验。

6、学生活动:观察教师的演示现象,思考为什么两条小磁船在水里静止后两极的指向方向都是一样的?

6、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及举手回答问题。

8、教师谈话:教师小结并导入本课课题。

(二)了解指南针的运用原理: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指南针是用来辨别方向的,但是你们知道它的运用原理吗?指南针为什么总是能指向南边呢?

2、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汇报讨论情况。

3、教师活动:利用条形磁铁与地球仪讲解指南针的运用原理。

(三)了解物体间的磁化现象及制作简易的指南针: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学简单的指南针制作吗?那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指南针吧!

2、教师活动:讲解实验步骤及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按要求进行小组实验。

4、教师活动:观察学生实验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5、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实验你们是不是发现原来没有磁性的缝衣针与磁铁摩擦后会产生磁性呢?这是为什么?

6、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及举手回答。

7、教师小结:原来不具有磁性的物质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四)掌握指南针的正确使用方法:

1、教师谈话:同学们,接下来请你们用桌面上的指南针辨别出此刻你们的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并用纸记录下来。

2、学生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3、学生活动: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4、教师活动:评讲实验情况。

5、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在实验过程中有无发现什么因素会导致指南针的指向不准呢?

6、学生活动:各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情况。

7、教师小结:正确使用指南针的方法,务必水平放平,而且要远离金属物体,高压电线,磁铁。

(五)了解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1、教师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指南针,谁来举例说说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呢?

2、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及举手回答问题。

3、师生互动:师生交流并观看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图片资料。

4、教师小结: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通常使用在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军事等。

(六)课堂回顾: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1)磁铁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指南针的运用原理。

(3)物体间的磁化现象及制作简易的指南针。

(4)指南针的正确使用方法。

(5)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七)拓展:寻找各种不同的指南针。

板书:

指 南 针

一、指南针的运用原理:

二、正确使用指南针的方法:务必水平放平,而且要远离铁制物体,电线,磁铁及其他带有磁性的物体。

小学科学面试演课教案模板
《小学科学面试演课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