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小学 教案统一 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04 08:33:3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隋朝统一教案

【授课标题】

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大运河的开凿、隋朝的灭亡。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我国古代自秦原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汉的高度统一,之后便陷入了魏晋南北朝近300年的割据分裂,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么下一个是什么王朝?是否实现了国家的 统一?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隋朝的统一。

【板书课题】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 【板书】

一、隋文帝统一南北:

【讲授新课】

师:北周末年,继位的周静帝只有八岁,杨坚是皇帝的外祖父,以大丞相的身份辅政,大权落到外戚杨坚手里。581年,杨坚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第一个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

【板书】1.隋朝的建立

581年,隋文帝杨坚,国号隋

定都长安 【板书】2.统一全国:

师:隋建国以后的首要任务便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公元587年,随灭后梁,588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51万大军,589年一举消灭陈朝,华夏神州重归一统。 师:在隋灭陈前夕,南方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担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设计问题】

这首歌谣原为东晋王献之所作,人们传唱它的意思是,若隋军前来灭陈,渡江都不用划桨 ,不会遇到什么麻烦,我们会来迎接你们的。在之后仅仅几年时间里,隋朝就实现了南北统一,同学们,隋朝重新统一南北具备了哪些有利条件?

板书:完成统一的有利条件

① 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

② 隋朝的强大。(隋文帝在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的时候,军队便发展到数十万之众,又与突厥和亲,解除了后顾之忧,) ③ 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陈后主陈叔宝, 南陈最后一位皇帝。公元582年—589年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589年,隋军入建康,陈叔宝被俘。)

【板书】589年,灭陈,南北统一 师:隋完成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未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割据,开创了隋唐时期370余年的“大一统”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秦汉、西晋之后第三次由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朝完成统一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来加强统治,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隋朝的统治措施

【板书】3.统治措施:

师:隋文帝创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其中一项就是废除北周的六官制,设置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尚书,内史,门下,分管全国政务,起草政令和审核政令,三省长官都称宰相,分工负责,互相牵制。

【板书】(1)设置三省六部

三省为(拟写政令)门下(审核颁布),尚书(执行),,

六部为吏,礼,兵,刑,民,工,在尚书省领导下分管各类具体工作

作用: 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巩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在一个版图辽阔的国家巩固统一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唐宋所沿用。六部制则沿用到清末,今天的北京还有个地名叫六部口。

【设计问题】

师:隋朝开创了一套新的中央与地方官制体系,制定了选拔官吏的标准和方法。大家回忆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是什么? 生:九品中正制

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做官只看门第,不问才华,都带有明显的弊端,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板书】(2)隋朝创立科举制,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到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

【设计问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选拔官吏的办法最受什么样人的欢迎?科举制具有什么积极意义? 生:寒门子弟

作用: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也为国家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所以一直沿用到清末,长达1300多年。

【板书】(3)均田制:政府把所能支配的无主荒地按户口分配

师::在隋统一全国是,隋文帝次子杨广灭 陈有功,而当时的太子杨勇奢侈好色,令独孤后极为讨厌,晋王杨广生性狡诈,善于取悦隋文帝和独孤后,又以重金贿赂朝廷内外,于是隋文帝废太子而改立杨广,隋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他在位期间,开通了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板书】

二、大运河的开凿

导入:

有一天夜里,隋炀帝做了一个梦 ,梦见一种非常漂亮的花,但是不知道这花叫什么名字,产在什么地方,醒来以后,就命令人把他梦中的花画成图形,张皇榜寻找认识者,正好当时在扬州见过琼花的王世充恰好在京城,看到这张皇榜,便揭榜进宫,对隋炀帝说,图上所画之花叫做琼花生在扬州,隋炀帝听后,很想见一见,便开运河,造龙舟,与皇后和嫔妃下扬州看琼花。

师:同学们思考,隋炀帝只是为看杨花而修筑大运河的吗?我们来看看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板书】1原因; 经济需要:便利江南粮食、布帛北运

政治需要:为了加强对全国,特别是对南方的控制 个人需要:隋炀帝游玩江南的需要 【板书】

2、概况

师: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

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译:隋朝一旦开凿大运河,已离隋亡不远,锦船还未启航战争就开始了,感叹龙舟再也不会来 观点是:修建大运河是随朝灭亡的原因。我认为这个观点有点片面,随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不顾民生,穷奢极欲。尤其在天下*刚平息,应该休养生息之时,这样的统治必然失却民心。苛政害民,民不聊生,不反抗才怪。大运河的修建不过是加速它的灭亡罢了。充其量是个导火线,是个催化剂。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译: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隋朝灭亡就是因为这大运河但从运河开通至今,南北沟通还都要靠它如果没有当年隋炀帝三下江都南巡最终导致灭国的事情那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劳和大禹治水的相比也不差

观点:这首诗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客观公允、符合史实的。尽管隋炀帝开运河是为个人享乐,但自隋以后,每年数

十、百万石的漕粮和江淮物资经过邗沟运达关中。邗沟成为一条重要经济与军事命脉。运河对古对今都关系重大。

【板书】

三、隋朝的灭亡

师:隋炀帝是一位好大喜功、不惜民力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三游江都,三征高丽,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人民苦不堪言。从611年起,各地起义不断。主要有三支义军,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

【板书】

1、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小结: 师: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因此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板书】

2、隋朝灭亡的原因

1)隋朝统一后,开凿运河,大败契丹,横征高丽,战争频繁,引起国内人民的强烈不满。

(2)隋炀帝横征暴敛,极度奢侈,朝廷腐败。甚至引起贵族地主的不满

(3)各地人民起义的打击

师: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二者的相似之处。 相同点

1.两朝由分裂走向统一:

(1)秦在战国七雄斗争后统一。 (2)隋在南北朝对峙后统一。

2.两朝加强中央集权:

(1)秦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 (2)隋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三省六部、科举制。

3.两朝修建历史上伟大工程:

(1)秦修万里长城。 (2)隋修大运河。

4.两朝都实行暴政:

(1)秦暴政:租税多,徭役多,刑法苛 (2)隋暴政:滥用民力,三次进攻高丽。

5.两朝都被农民起义推翻:

(1)秦灭亡,刘邦建西汉,定都长安。 (2)隋灭亡,李渊建唐朝,定都长安。

6.两朝存在时间都短:

(1)秦朝存在15年。 (2)隋朝存在17年。

不同点:

秦朝使中华民族第一次大一统,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制度的统一国家,功大于过;隋朝除了屡屡对高丽兴兵,劳民伤财外,杨广还大兴土木,在运河沿岸建设行宫,百姓苦不堪言,隋王朝过大于功。

推荐第2篇:祖国一定要统一小学六年级教案

认知:

1.知道香港、澳门、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祖国领土不可分割。

2.懂得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情感:

1.为香港、澳门的回归感到自豪和高兴。

2.盼望祖国能早日实现统一,对台湾一些人搞分裂的行为感到气愤。

行为:

1.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庆回归、促统一的活动。

2.与港、澳、台同胞友好交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六年级部分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中规定要对学生进行“祖国领土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的 教育,本课是根据这一 教学内容和相应的基本要求设置的。实现祖国的统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为了实现祖国的早日统一,我国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大陆与台湾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目标,这个目标的最终实现很有可能要靠现在的青少年。因此,让学生从小关注祖国统一问题,了解一些我国政府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基本政策,很有必要。

本课以激情为主,重点是使学生懂得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激发学生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课文前的导入部分设“述说”栏目,通过让学生看照片,回想在庆祝香港回归时人们激动的心情,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与课文紧密相连。

课文分三部分。

1.点出庆祝香港回归时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情景,说明香港回归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愿,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在 教学时, 教师可以依循课文线索,充实一些形象具体的事例,也可以谈当时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以富有情感的讲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要让学生知道人们之所以这么激动,是因为它雪洗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香港结束了百年的殖民统治,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说明香港、澳门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我国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制定了“一国两制”的方针。这一方针对香港、澳门的平稳过渡起到哪些积极作用。另外也可以结合近期报纸中有关香港、澳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报导,让学生通过事实体会这一方针的英明正确。

3.以富有情感的描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台湾和大陆的早日统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具体事例,或者让学生自己讲他们所知道的事例,说明海峡两岸盼统一。此处设两框,引出我国宪法和江泽民讲话中的有关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涉及的常识性知识比较多,鉴于课时所限,不可能讲很多,所以对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我国的原则立场,一国两制政策等, 教师应弄清楚,以防讲课时出现知识性错误,但不必给学生讲很多。讲课时尽量借助感性材料和学生已学过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十一 祖国一定要统一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香港、澳门、台湾是祖国的~部分,祖国领土不可分割。

2.懂得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情感:

1.为香港、澳门的回归感到自豪和高兴。

2.盼望祖国能早日实现统一,对台湾一些人搞分裂的行为感到气愤。

行为:

1.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庆回归、促统一的活动。

2.与港、澳、台同胞友好交往。

教学重、难点:知道香港、澳门、台湾是祖国的~部分,祖国领土不可分割。

教具准备

1.录像带两段:①《香港回归集锦》

②《台湾风貌》

2.录音带两段:①《伯父来到我家中》

②课文内容一段

3.挂图一张:《回归倒计时牌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997年7月1日,在我国发生的一件大事吗?(出示挂图)让我们共同来看一看这张照片,想想当时人们庆祝香港回归时的心情,说说人们为什么会这么激动。

小结: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行租占长达百年。如今,它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使祖国的统一大业顺利地迈出了第一步,人们怎能不激动万分!

板书:祖国 统一

二、学文明理

1.回顾香港、澳门回归,展望台湾回归,激发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放录像:《香港回归集锦》,配合课文第一段录音。

提问:(1)1997年7月1目的午夜钟声响起之前,全国人民在做什么?心情怎样?

(2)午夜钟声响起,倒计时牌跳完最后一个数字,这时,五星红旗伴着雄壮的国歌声在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冉冉升起,所有中国人民怎样?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3)看到这~情景,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

小结:香港回来了,流浪百年的游于回来了。面对着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会激动,我会激动,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激动,因为我们都是中华儿女。

提问:(1)1999年,在祖国统一大业的行进中,又有一件大事发生,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2)澳门同香港一样,历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它的命运也如香港一样,被人租占,你知道是谁租占了澳门吗?

(3)香港和澳门本来是中国的,为什么会被别国租占呢?

小结: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弱,才会被英国及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强行租占我国领土,长达百年以上。

提问: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正确主张,并制定了“一国两制”的方针。你们知道这个方针是什么意思吗?

小结:“一国两制”的政策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一英明决策已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

板书:一国两制

2.了解台湾历史,激发爱国情感。

过渡:在我们庆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刻,不能不想到祖国的宝岛——台湾。

提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保卫我国的这座宝岛,很多爱国英雄与外国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斗争,郑成功就是其中一位。你能讲一讲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吗?

小结:1624年,荷兰侵略者侵入台湾,遭到郑成功领导的台湾人民的一次次抗击。1662年2月,荷兰军队在中国军民的围剿下永远被逐出台湾,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提问:你想了解台湾吗?请看录像《台湾风貌》。

提问:谈一谈看后的感想。

小结:台湾是座美丽的宝岛,那里有晶莹如玉的玉山,有著名的日月潭,还有水果之乡的美名,丰富的海产品、悠久的历史文化,都是祖国的瑰宝。

提问:因为台湾既美丽、富饶,又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1895年又被新的侵略者霸占。你知道这个侵略者是哪个国家吗,这场反侵略战争又持续了多久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二段。

提问:虽然外国侵略者垂涎这块土地,但海峡两岸的人民都抱有一个信念,这个信念是什么?

小结: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决不容许别人欺侮和侵略。正如宪法中所说的——

出示条幅: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提问:现在有少数人,宣扬所谓的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针对这些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讨论后小结:有人妄图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这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民不允许的。因为,祖国领土是不可分割的。

三、结合事例,激发爱国情感

1.讲述:海峡两岸人民骨肉情深,是不会允许将台湾与祖国分开的,台湾人民盼望着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大陆人民渴望着与台湾亲人早日团聚,这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出示条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江泽民

放故事录音:《伯父来到我家中》。

提问: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小结:由于台湾当局放宽了对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的限制,一批批台湾同胞陆续来大陆探亲,与亲人团聚。不久的将来,祖国~定要统~,也一定会统一。那时,夫妻离散、骨肉离分的局面就会结束。

板书:一定要

2.布置“活动”:搜集最近报纸上有关大陆与台湾相互交往的事例,并和同学相互交流。

四、总结全课

同学们,我们都是中华儿女,都盼望着祖国完全统一,众志成城,相信只要我们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不久的将来,祖国统一大业必定会实现。

板书设计

十一 祖国一定要统一

推荐第3篇:秦的统一教案

《秦的统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秦统一六国及其意义。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

3.秦朝的民族关系,与匈奴族、越族;长城的修筑;灵渠的开凿;岭南三郡;秦朝疆域。

4.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的灭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找出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抓住契机提问,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2.通过思考:“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就所学秦始皇主要史实,培养学生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从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以及战争胜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秦灭六国是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2.万里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成就,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 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1

师:具备了以上的条件,经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秦的统一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秦统一六国

师:以上分析的是秦统一六国的条件,那么秦灭六国的过程是怎样的?首先是秦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进行的兼并战争,不断蚕食东方临国的土地,削弱其势力。其次是通过长平之战削弱了向东兼并的最大障碍——赵国的势力。

师:请问同学们长平之战对秦统一六国有什么影响?(生答) [讲述]:长平之战之后,赵国从此便衰落,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强秦的进攻,秦国统一之势已成,仅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那秦国是用多长时间灭掉六国的?灭六国又是怎样一个顺序?

电脑出示《秦灭六国示意图》使生对秦灭六国形成空间概念。

[讲述]: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秦是于公元前230——前221年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六国。公元前230年,首先灭掉了离他最近的也是六国中最弱的韩国;公元前228年,秦灭掉了赵国;公元前225年,灭掉了魏国;公元前223年,灭掉了楚国;公元前222年,灭掉了燕国(燕王喜在辽东被俘虏);公元前221年秦最后灭掉了齐国。由此可以看出,秦采取了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攻势。

而且,在这咱们还可以用一个谐音记忆法来帮助我们记住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亡,楚咽气(燕齐))

师:我现在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看书回答一下,(秦统一六国时在那一年?谁完成了秦的统一?定都在哪里?)请你们看书回答一下!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统一的局面。截止到此,战国时期结束了。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变成了统一的秦朝。

师:秦的统一对当时和后世有何重要意义呢?同学们再看一看34页的小字。(生答) [讲述]:首先,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秦的统一,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其次,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结束了数百年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以上就是秦统一六国的意义。

[板书]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师:秦朝的江山就这样打下来了,但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生答)

- 3

实行郡县制。”李斯主张的就是设立郡县制。那我告诉同学们,秦始皇最终采纳的是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

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主张的郡县制,而没有继续沿用“分封制”呢?咱们可以回忆一下,春秋战国几百年战乱,是谁与谁之间的战争呢?(战争主要发生在诸侯国之间)那么,诸侯国是怎么出现的?(周初分封的结果)

[讲述]: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为了防止诸侯割据,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实行郡县制,作为从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

师:那郡县制具体是怎样实行的呢?

[讲述]:就是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郡县都是地方行政单位。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郡县制的实行,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而且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讲述]:秦朝就是这样通过郡县制,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所谓的“集权”。又通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把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一手中,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这就是所谓的“专制”。简单的说,专制就是中央权利归皇帝,集权是说地方权利归中央

这样就形成了一整套专制集权制度。而且这一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师:那专制集权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讲述]:专制集权的作用:

一、是地方集权到中央,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权;

二、是秦始皇通过这一整套专制集权制度,把全国一切大权控制到了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了皇帝的绝对权威。

三、就是有利于稳定政局,巩固国家的统一,又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通过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秦在政治上巩固了统一。秦始皇为巩固统

一、加强专制,在文化、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呢?

[板书]

2、文化上——统一文字

师:同学们应该都知道文字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文字的发展,首先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此外还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发展到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文字。(看“马”字有几种写法)

- 5

钱做得精致一些,需要把钱的边缘磨圆滑,磨时需要穿一根棍上,如果中间是圆孔,则不易固定,该成方孔,再穿在一根方棱的棍上就很容易固定。又因为这种钱标准重量为半两,所以称为“秦半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币制改革,这个圆形方孔钱也因其形制合理、便于使用,所以后世也都纷纷效仿,在我国有深远影响。

师:在经济上,秦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统一度量衡

师:什么叫度量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度量衡的注释)(计算物品长度、体积、重量的器具或单位)度是指丈量长度的工具,量是指量容量的容器,衡是指称重量的器具。

[讲述]:度量衡没有统一,就给当时人们商品交换带来困难,也给国家收取赋税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秦就制作了统一的标准器,颁发到全国各地,也规定了计量单位的标准。长度的丈量单位尺、寸,容积的单位升、斗,重量的单位两、斤(我们现在的一斤等于十两,而当时秦朝规定一斤等于十六两,也就是“半斤八两”,可见半斤在秦朝的确等于八两)等都是由秦朝时统一制定,奠定了基础延续下来的。(看课件)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秦统一之后的标准器:商鞅方升就是一种量器,秦权就相当于现今的秤砣。

师:秦的这些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便于封建政府向农民征收赋税,加强了经济统治,也有利于各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师:我们以上讲的是秦始皇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但还有一项措施咱们书上没有提到,我认为值得给你们讲一下,就是思想上:秦始皇也采取了一项措施,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怎样一回事呢?咱们一起来看一小段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师:你们对秦始皇焚书坑儒有什么看法呢?

[讲述]:秦始皇采用这种极其粗暴野蛮的方法来强求思想上的统一,但是这种简单的手段当然不可能真正解决统一思想的问题,结果反而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毁灭掉了许多文化典籍,六国详细的史记被烧,百家争鸣的很多思想家的书籍也没有了,言论自由的时代也结束了,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予以否定。

[讲述]:到此,秦始皇就完成了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措施,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秦朝的统一,使秦朝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且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巩固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认识和掌握以下几点:

- 7

推荐第4篇:秦的统一教案

第8课 秦的统一 【总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⑤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政治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师:(提问)

1、“春秋五霸”是哪五霸?

2、“战国七雄”是哪七雄?他们的地理位置在哪?

3、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导入新课: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8课 秦的统一(板书)

一、秦灭六国(板书)

1、检查预习效果

①秦灭六国的时间?(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进一步提问:公元前230年是几世纪多少年代?)

②秦灭六国的策略是什么?(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③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韩、赵、魏、楚、燕、齐——课件展示) ④秦灭六国的意义是什么?(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⑨识图:第43页“秦朝疆域”,找出秦都、四至、长城的起止。(课件展示)

2、处理问题: 为什么秦能灭六国?(学生讨论,老师讲解)

⑴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战国七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战争,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封建割据严重阻碍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 因此,人民渴望统一,结束分裂割据。“战国七雄”中谁能承担“统一”的历史重任呢?

⑵主观条件——“战国七雄”秦国实力最强。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它是各诸侯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变法后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因此,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国的肩上了。

⑶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过渡语:俗话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啊,秦朝是如何巩固它的统治的呢?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板书) (利用课件展示)

1、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自称什么?

2、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主要官职、职责?(丞相——掌管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他们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3、秦始皇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职权怎样?(略)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 【课堂小结】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开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同时采取统一文字、货币统

一、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和直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秦的统一在历史上且有进步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课堂检测】

1、从公元前230年到 年,秦王 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灭六国,建立统一秦王朝,都城在 。

2、秦始皇在中央设、太尉和 ;在地方推行 制度;从而建立起 制度。

3、为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对、、及 等实行统一规范;为抵御 ,筑成西起、东至 的“万里长城”。 【作业】把本课知识点整理在书上对应位置的空白处。 【课后反思】

1、课件删减,精讲多练,提高效果。

2、秦统一的进步性可放在练习课上进行,否则时间太紧。

推荐第5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精品源自生物科 [课标要求]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以实际行动来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明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理解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要求学生能够把维护各民族的团结、促进祖国统一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

[教学重难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1.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1.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请学生观看教材P41的四幅邮票,回答: 1) 你能说出图片中有哪些少数民族吗? 2) 除了上述民族外,我国还有哪些民族? 3) 请学生选一个感兴趣的民族,介绍它的风俗习惯、文化瑰宝、代表人物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板书:

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请学生观看教材P41的“各民族人民亲如一家”图及41-42的教材,回答:什么叫少数民族?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自治区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板书: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请学生阅读教材P42的填表题和教材内容,回答:我国的民族关系是什么?处理我国的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板书:

二、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1.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4.请学生阅读教材P43上的材料,回答:我们青少年在生活中可以为维护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板书:2.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5.请学生阅读教材P43下的材料及P44-45,回答:你认识上面两幅图片吗?知道它们的含义吗?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什么?我国为实现祖国统一制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什么叫“一国两制”?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有何意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板书:

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1.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6.展示材料:2005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

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四点意见”表明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表明:我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分裂,积极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2]请列举事例,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联系历史知识) 7.展示材料: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海内外华人纷纷表示支持和拥护。这部法律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

思考:1)“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2)“国家统一与青少年成长关系密切”,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作为青少年,我们要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课堂练习: 观察教材44页下的“欢庆香港回归”、“欢庆澳门回归”图,回答:香港、澳门为什么能顺利回归?[祖国的强大,全国人民的支持,“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行等]

五、作业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亲切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防问团全体成员,并强调指出:“共同争取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前景,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次握手跨越60年。

(1)这段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最佳方式是什么? (3)当前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什么? (4)作为中学生,请你针对此事写一个小评论

推荐第6篇:《变化与统一》教案

《变化与统一》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设计中的基本要素——点、线、面的构成及形式规律问题,培养同学们掌握和运用视觉语言的基本能力,开拓视野,丰富思维技巧。

能知道重复构成、特异构成、渐变构成、密集构成。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

2、学生能够对平面构成三要素进行正确地分析和思考。

教学准备:

工具:铅笔、钢笔、毛笔、直尺、三角尺、圆规、调色盒。 材料:水粉颜料、墨汁、白纸、绘图纸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定义

从广义上来看,“构成”其实体现的就是一种创造行为。它在本质上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形成、造成;还有一个含义是结构。

其实,所有的这些构成行为都是对已知要素的重构,这些要素也都是作为构成的基础材料而存在的。我们今天所要讲的点、线、面就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三要素。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是可以把这个点线面,当然还有形状、色彩等等作为设计表现时的基础材料。

平面构成就是在二维平面内创造一个理想的形态,或者是将一个既有形态按照一定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一个新的理想形态的过程。这样就很好理解了。

在平面构成中,有形态要素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最基本的形态要素就是点、线、面;构成要素有大小、方向、明暗、色彩、肌理等。以这些要素为条件,将他们进行组合构成,就能够创造出各种不同的造型。

任何物体,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人工造物等,这些具体的形态,都有它的外轮廓。比如我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很感兴趣的人,肯定会去观察她的脸型,还有整个身体的曲线等等。这个就是外轮廓。当然,这里所指的轮廓线还包括各个点、线、面、色彩等等。

二、各种构成

重复构成、特异构成、渐变构成、密集构成

1、重复构成的特征

A、同一基本形连续地、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B、相同或相近的形态。有变化的反复出现 C、画面视觉形象的整齐化、秩序化和统一感

2、重复构成的形式 A、单体基本形的重复 B、单元基本形的重复 C、近似基本形的重复

3、骨格的类型 A、规律性骨格 B、非规律性骨格 C、有作用性骨格 D、无作用性骨格

4、重复构成的要点 A、基本形要简洁 B、重复要有规则

三、小结

四、作业

1、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个基本形在骨格内反复排列构成一个画面。

2、用点、线、面的基本元素,完成一幅平面构成设计作品。

推荐第7篇:秦朝的统一教案

九寨沟县玉瓦中学

第9课 秦朝的统一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2.通过情景模拟——秦统一后征收赋税情景,培养学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难点: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三.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多途径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学生提前预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才大家在音乐里听到的歌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那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是何许人呢?„„(生答:秦王)是的,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生编、导及演出了一幕幕宏伟的、并彪炳千秋的伟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他的伟绩。 即第9课——《秦朝的统一》。 (课件显示课本标题;第9课、秦朝的统一)。

学习新课: 我们这节课的标题是“秦朝的统一”,那么我们就要围绕“统一”,了解两个大的问题:秦王如何“完成统一”,同时他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 (显示课件:“完成统一”、“巩固统一”字样) 好,首先进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统一”的。

一、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课件显示)

战国末年,秦国已经具备了扫除六国、统一天下的时机及条件,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下秦国具备哪些统一天下的条件。

1、条件(课件显示)——根据时间情况,可以简略讲解 首先从秦国来看,商鞅变法是重点,它奠定了秦国雄厚实力的基础。变法后的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力量都得到了发展,从而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同时,秦国使用了正确的外交策略,在以前“连横”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套“远交近攻”的策略,即先打败及削弱靠它最近的国家,如韩国、魏国,而暂时对东部较远国家姿态友好,并用大量金钱财宝贿赂其豪臣,从内部对它们以瓦解。 其次,从六国及社会发展来看,六个国家不团结,被秦国各个击破。而在七雄争夺土地、人口的漫天战争中,人民忍受的是难以言说的痛苦和灾难。因此,渴望和平、统一,结束分裂、割据是人民的心声,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那么,毫无疑问,灭六国的历史重任就落在了秦国的肩上。而此时,秦国的国君——嬴政确乃能肩负历史重任的一代英雄。

1

九寨沟县玉瓦中学

副板书:商鞅变法、“远交近攻”、秦王嬴政 (简要讲解嬴政事迹)嬴政,姓嬴名政。13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由于年龄小,由仲父吕不韦辅政。22岁亲政后,发现宦官嫪毐和相国吕不韦的权力很大,于是以果敢的胆量一举歼灭了两个集团,杀死了嫪毐,免除了吕不韦的职务。之后,任用李斯、王翦等一方面继续沿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另一方面,以非凡的气魄,大刀阔斧地进行统一战争。从公元前230年,即嬴政29岁那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他39岁那年结束,他用了仅仅十年的时间便将六国扫平统一了。 下面我们就看看他完成统一的这个过程。

过程 (课件显示) 通过刚才我们对他们“远交近攻”策略的了解,大家想想,秦国将首先灭掉哪个国家?„„是的,离它最近、实力又较小的韩国。 (在学生回答时,点击课件显示《战国形势图》,并按顺序删除六国的名称及时间,最后用散开式放大“秦”字,再从左嵌入“公元前221年”,并点击都城咸阳。通过形象的画面以加深学生对扫灭六国过程的印象。) 教学生谐音法记忆:韩赵魏亡楚咽气(燕、齐谐咽气)。 六国统一了,时间:公元前221年。大家要把这个时间记住。在这个时间之前,秦国被叫做“秦国”,在此时间之后,秦国应被叫做“秦朝”了。定都咸阳。秦王嬴政登上了统一国家的最高宝座。 现在大家翻到52页,看看秦朝的疆域图,我们了解它的东西南北的“四至”: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即今天甘肃境内,北到“长城”或“阴山”,南到“南海”(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3、时间:公元前221年(咸阳)(课件显示)

4、意义(课件显示) 那么统一之后有意义吗?„„(学生答:有)是的,有,而且是大大的有。大家和同桌讨论及思考下有什么意义。 (叫一学生回答一下) 第

一、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师:请在重点词语下重点标记。那么,我们再切身想一想,大家是愿意生活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呢,还是愿意生活在和平统一的时代?毫无疑问,和平时代。) 第

二、统一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此点为增加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产生历史情感)。 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更难。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终于在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但摆在秦王嬴政面前的还有更艰巨的的任务,那便是如何巩固统一,因为统一后疆域广阔,情况复杂,各国残余的贵族势力还念念不忘恢复旧土。为此,如何巩固统一的问题便成为摆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的问题。那么,秦王嬴政将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呢? (停顿一会,让学生思考一下) 嬴政可谓卓越的政治家,他将从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巩固国家,如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接下来,我们便来看看这位“千古一帝”的具体作为。 (显示:政治措施、经济措施、文化措施) 首先,我们看政治方面。

二、巩固统一(课件显示)

1、政治措施(课件显示)(15分钟) 秦王打下了江山,成为了统一的秦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他内心喜悦啊,觉得自己创下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前所未有的伟业,于是,他要通过各种措施来证明他的伟大,他的崇高。 (1)皇帝制度的建立(课件显示) 首先,从称号着手。他觉得称王已经不能显示他的威严了,他说:“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他召集大臣们商议。 那大家想想:秦王最终选择的是何称号?(让学生议一议,然后齐答) 是的,选择的是“皇帝”这个称号。为什么呢?因为秦王嬴政认为他“功高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把前人用过的最尊贵的称号“皇”和“帝”结合起来,号称“皇帝”,从此,便有了一个

2

九寨沟县玉瓦中学

新词,一个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皇帝”,这个称号将最高统治者神化及圣化了,他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嬴政自称“始皇帝”,因为他不仅要自己当皇帝,而且要让他的子孙世世代代永远当皇帝,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代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于千万世。

伴随“皇帝”的产生,还有一些列的制度生成,如,皇帝自己称自己为“朕”,大臣们称皇帝为“陛下”,皇帝下命令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等。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一点: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物将由他一人决定(这是皇帝制度的第一个方面,请在书上作下重点符号)。 过渡:秦始皇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但全国的事这么多,皇帝一个人管得了吗?„„(学生回答:管不了)那怎么办呢?„„ (生:找帮手) 是的,他必须要有自己的帮手,有自己的左膀右臂来辅助自己。那大家想想,他将在中央设置什么职务?或者你是秦始皇,你打算设置什么职务来管理国家的方方面面呢?„„(让学生讨论下,然后叫小组派出代表回答) (2)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显示课件) 经过考虑,秦始皇准备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职位,我们简称他们为“三公”,看看他们分别管理什么?„„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他们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都由皇帝任命,并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他们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显示课件) 有人帮着始皇管理中央了,那还需要行政机构管理地方啊。围绕地方究竟应该实行什么制度,中央的朝臣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大家看看51页的小字部分,我找同学分角色朗读下(学生朗读)。 好,现在大家告诉老师,秦始皇选择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是的,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赋税等。从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大大削弱了。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我们记住几个特别的“郡”:最北边的是“辽东郡”,最南边的是“象郡”,最西边的是“陇西郡”。而我们重庆当时属于“巴郡”,四川成都带属于“蜀郡”。

接下来,我们看看51页旁边有“议议”,问我们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那我们想想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分析整个国家行政机构的特点(对照课件):首先,皇帝有绝对的权力,也就是说,从决策到行政、军政、财政等大权,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他集国家的权力于一身。那么,这样一种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我们把它叫做“专制主义”政体,它与民主政体相对立。 其次,地方政府在管理上独立性强不强啊?„„不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它都要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书上说了一句话: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并且,必须绝对服从皇帝命令。这个“绝对”就体现了自下而上的集权特征。所以,我们把这种地方受制于中央的管理体制叫“中央集权”。

所以,归纳起来,此时秦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可以说,秦朝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自秦开创后,我们历代封建王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政治体制,所以,它对历史的影响极为深远。

过渡:政治制度建立了,国家要正常运行,还需要有“资金”啊,于是赋税征收等提上了日程。 现在,大家将你们制作的或搜集的战国时期各国钱币拿出来,大家现在就相当于原各国子民了,我派一位“大臣”到各地方

3

九寨沟县玉瓦中学

来收税。 (情景设置:一学生以“大臣”的身份收上大家准备好的钱币,有刀币、布币、蚁鼻钱及半两钱等,然后上来汇报:“报告长官,各个地方的钱币都不一样,换算起来极为麻烦,您看,我们收税存在有极大困难。百姓们也常常因为钱币不一样,贸易交换不能正常进行。而且下官还发现每个国家的度量衡也不一样,买卖和征税困难重重。下官觉得应该将这件事禀告皇上,将货币及度量衡统一,才能更好达到我们大秦国的统一。”师答:“此言即是,马上本官就禀告皇上。”)

经研究决定,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出台。

2、经济措施(课件显示)

(1)统一货币(课件展示)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都不尽相同。韩、赵、魏通行的是布币,齐、燕通行的是刀币,楚国通行的蚁鼻钱,秦国用的是外圆内方的秦半两。秦统一六国初期,各国货币仍在继续流通,这就给人民带来了不同货币间兑换的极为麻烦的现实问题,于是,统一货币势在必行。那么,那一种货币将成为统一国家的货币呢?„„当然是原来秦国使用的“秦半两”,除了它是秦国曾经使用过的货币外,还有另外的原因,如它更便于携带,不会“脱颖而出”;另外,它外圆内方,符合中国人的观念。 (逐次投影战国时期货币图片,及展示同学们制作的货币。)

(2)统一度量衡(课件展示) 度量衡是指度制、量制、衡制的总称。度是指计量长度的器具,如“尺、丈”;量是指计量容量的器具,如“斗、升”;衡是指计量重量的器具,如“秤”,。“秦陶量”就是一个计量容量的量器,“秦‘八斤’铜权”就是一个衡器。 而当时各诸侯国度量衡的标准都不一样。如战国时期有四把铜尺流传到了今天,我们发现,其中1尺最长的是

23、1厘米,最短的是

22、3厘米。那想想,如果你去不同的地方买布,能要到一样长度的布吗?„„这里就有一个故事:战国时,有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裙。她去齐国旅游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超短裙!所以,统一度量衡很有必要。于是,秦始皇便规定以原来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作为统一标准在全国使用。 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都是使“度同制”的体现。 过渡:接着,还有一样东西需要即时统一,那就是文字,它属于文化措施。

3、文化措施——统一文字(课件显示)

秦统一前各诸侯国的文字差异很大。请看屏幕上的“马”和“安”字,书上53页也有,看看有多少种写法? 有七种写法。“马”和“安”字如此,别的字当然也如此。那大家想想:文字不统一,政府下达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吗?它有利于各地人民的交流吗?„„(学生答:看不懂,不利于交流)正因为这样,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请看屏幕,小篆很漂亮,写小篆就像画画一样,要写好,很慢、很难,于是,后来,一种更方便、更简洁的文字——隶书便慢慢流行开来。了解统一后的这两种字体便是。

除了统一文字这方面的文化措施外,还有别的文化措施,如“焚书坑儒”,它将在下节课学习,所以这里就不详解了。 下来之后,大家便思考下:统一货币、度量衡及文字有何作用。下节课我让同学起来谈谈,与大家一起分享。 那么,这节课的重点便是:秦的统一过程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方方面面措施及作用。

七.课后作业

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第9课 秦朝的统一

4

九寨沟县玉瓦中学

一、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

1、条件

2、过程、

3、时间

4、意义

二、巩固统一

1、政治措施

(1)皇帝制度的建立 (2)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

2、经济措施

(1)统一货币

“度同制” (2)统一度量衡

3、文化措施:统一文字 “书同文”

三、心得与疑问

九.教学反思

5

推荐第8篇:《多样与统一》教案

人 教 版 小 学 五 年 级 美 术 下 册

第四课 《多样与统一》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构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并利用多样与统一的规律,画一组静物。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多样与统一在绘画构图中的作用,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取景框,进行构图训练。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利用视觉感受事物的不同和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 教学难点: 对不同静物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阶段: 1. 欣赏一组静物的变化

师问:看了这些变化,有什么想法吗?为什么? 生答:

2.导入课题:《多样与统一》 二. 发展阶段: 1.学习知识窗内容: 三个苹果的例子

2、学生活动:

把自己准备的实物进行组合(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怎样才比较好看

3、欣赏范画实例

画家是怎样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 三. 拓展阶段:

1. 怎样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完成一幅静物写生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取景框,把要写生的对象观察下来。3.绘画步骤(教师 示范) (1)、摆好静物 (2)、用取景框观察静物

(3)、找出最高点、最底点、左右两侧的界线形成一个三角形 (4)、用水笔从前至后逐个描画 四. 学生作业:

1. 作业要求:完成一组静物写生 2. 学生练习, 3. 教师巡回辅导。 五. 作品展示:

1. 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 学生代表向全班同 3. 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 收拾和整理: 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七. 教学延伸与拓展:

思考:多进行观察和静物写生,锻炼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还可以进行风景写生。

推荐第9篇:德意志意大利统一教案

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德意志、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和普鲁士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德意志帝国的成立。拉丁王国首相加富尔的统一政策。加里波第和他率领的红衫军在意大利统一中的作用。意大利王国宣告成立。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德意实现统一的必要前题,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普鲁士及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的作用。

3.要求培养的能力:通过对德意志、意大利统一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回答思考题,培养学生综合比较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德意志的统一及意大利统一中人民的重大作用。

难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意在政治上实现统一的关系

三、讲授新课

(一)、德意志、意大利的分裂状况(板书)

(教师展示课件中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地图)通过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德意志和意大利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结合工业革命的情况,叙述德意志和意大利资本主义发展情况。

19世纪(50—60年代),德意志、意大利工业革命步伐加快,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发展,德、意的封建君主政体和分裂割据的政治状况,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发展。

(二)、德意志的统一

1.普鲁士的强大和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国家的统一成为当务之急。 提问:统一的重任将落在谁的肩上?为什么?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

1862年9月,普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宰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是勃兰登堡的容克贵族,十分忠于普鲁士王室,坚持推行军事改革,竭力把普鲁士的专制统治推广到整个德意志。他认为要实现德意志统一必须排除奥地利,打倒法国,为了达到目的只有推行“铁血政策”,因此,他被称为“铁血宰相”。

“铁血政策”的含义是什么?(学生答后,教师归纳)

俾斯麦所谓“铁血政策”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通过王朝战争和武力去打败阻碍德意志统一的敌对势力。

2.普鲁士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板书) 展示自制课件中《德意志统一示意图》讲述三次王朝战争的情况。培养学生史地结合的意识。1863年,丹麦突然宣布将石勒苏益格正式并入丹麦。伸斯麦趁机挑起对丹麦的战争。在对丹麦的战争中,俾斯麦采取的策略是联奥攻丹。1864年2月战争开始,丹麦很快战败求和。1865年,普奥两国达成协议,普鲁士占有了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占有了与自己领土不相连接的荷尔斯本因。

在对丹麦战争结束后不久,俾斯麦便着手准备向最主要敌手奥地利开战。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在萨多瓦一役中,普鲁士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8月23日,普、奥两国订立了和约。规定;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并宣布解散邦联;承认普鲁士有权在美因河以北建立北德意志联邦;承认普鲁士占有荷尔斯泰因和吞并在战争中协助奥地利的汉诺威、黑森、拿骚与法兰克福自由市;等等。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9月2日,在色当战役中,普军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拿破仑三世也当了俘虏。南德意志四邦加入了北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3.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统一完成

俾斯麦用铁和血结束了德意志的封建分裂局面,完成了德国的统一,这在历史上是进步的。

①统一的历史意义.②统一是德意志历史上的划时代转折点,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同学们分析一下,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意义?(启发议论)

(三)、意大利的统一(板书) 先讲述意大利统一的背景。

提问:意大利实现统一的障碍是什么?(同学回答后,教师指出) 提问:意大利的统一与德意志的统一有其相似的地方? 1.撒丁王国成为资产阶级自由派归向的中心(板书)

撒丁王国是意大利惟一没有受外国统治的独立国家,它始终保持着1848年的自由主义宪法,实行两院制度,鼓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获得了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集团的支持,从而成为意大利境内资本主义最发达、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结合课本讲述加富尔的事件。

2.加富尔联法对奥的统一战争(板书)

加富尔以撤丁王国为中心,利用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联法攻奥。1859年4月,意法对奥战争爆发。正当战争节节胜利之时,拿破仑三世却决定退出反奥战争,并阻止意大利革命的发展。1859年7月初,拿破仑三世单独同奥皇会晤,订立了和约。规定;奥地利把伦巴底交由法国转交撒丁王国;威尼斯仍归奥地利统治;恢复中意大利各邦的君主统治。拿破仑三世的出卖,使加富尔非常气愤,但迫于形势,撒丁政府还是在这年11月与奥地利签订和约,承认了上述条款,并按以前的约定,于1860年将萨瓦和尼斯割让给法国。

3.加里波第率领的红衫军在统一运动中的作用(板书)

加里波第的“千人红衫军”主要由工人、手工业者组成,也有一些大学生、小资产阶级分子和其他国家的志愿兵。5月11日,加里波第在西西里小港口马尔萨拉登陆,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不久,西西里全境解放,加里波第接受西西里“专政者”的称号。9月7日。攻下那不勒斯,推翻了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统治,基本上完成了意大利南部的统一。

加里波第虽然在战斗中表现了军事才能,但在这紧要关头,他却不敢发动群众与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斗争,而是把全部权力交出。提问:如何看待加里波第?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

提示:从历史背景,统一的中心,关键人物,统一的作用几个方面分析它们的相同点。然后在从方式、是否反对外来侵略等方面比较。

四、作业

完成教材课后所给练习题即可。

推荐第10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东长寿学校 刘会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三个尊重”的含义;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含义;“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各民族人民,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加深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一国两制”方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教学方法】:教授法,课件演示法,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一些学生可能对少数民族的人存在偏见或者鄙视的态度,要积极树立他们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一些班有少数民族的同学,要注意他们的思想情感;对于当前的初三学生,对香港澳门的回归认知方面可能薄弱;一国两制的完整含义很多同学认识的很片面;学生们不了解台湾问题如何解决。 【授课过程】:

一、活动一:【爱我中华】视频 导入新新课

学生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说明了什么问题?

(师小结:这首歌说明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三课第三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请大家把书翻到41页。) 师: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在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56个民族和睦相处。这首歌唱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各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劳作、生息和繁衍,形成了各自独有的风格特点。认真聆听并观察。 活动二:播放少数民族的民歌和展示少数民族的图片,让学生更深的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播放乐曲《吉祥三宝》,歌曲《香格里拉》。师:这两首曲子分别属于哪一个民族?(《吉祥三宝》是蒙古族的乐曲;《香格里拉》是藏族的歌曲,。师:除了这两个民族外,我国还有哪些民族?你们还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和风俗吗?展示图片

活动三:阅读课本

41、42页,小组抢答

1、除汉族外为什么其他民族称为少数民族呢?

2、在少数民族的什么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3、你知道在少数民族这些地方,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民族制度吗?

4、为什么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这一制度?

教师小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挑战重点,合作探究——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师: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

活动一:全班学生分合作小组,快速阅读教材,联系生活,合作完成下面的下列问题,然后各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交流。

材料一:根据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占我国人口8%的55个少数民族应选代表360人左右,并保证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从实际看,少数民族代表达415名,占总额的13.91%。

材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什么原则?

材料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要继续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建立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市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贫困县。

• 思考: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对口支援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什么原则

活动二:议一议 为了维护民族团结,我们在生活中应做些什么呢? 师:你们的身边有少数民族的同学吗? 作为中学生,我们在生活中可以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三)联系时政,拓展延伸——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活动一:展示香港澳门的区徽。讲解一国两制的方针。

老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只有民族团结我们的国家才如此的兴盛和发达,然而在历史上中国积贫积弱,痛失国土,香港和澳门就曾被英国和葡萄牙抢走,而今天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新中国的统一局面,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大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我国形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请在书上44页第一段找出它的组成(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图片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 教师:你认识这两幅图片吗?知道它们的含义吗? 请你说说两幅图片的象征意义, 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讲解区徽的内涵(香港特区区徽:洋紫荆是香港的像徽,将它放在红底上象征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瓣上的五颗星代表港人热爱祖国,全旗使用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 澳门特区区徽: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澳门古称“莲岛”,莲花象征澳门,五星照耀下莲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门将兴旺发达,绿底象征和平与安宁,弧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莲花、大桥、海水是澳门的自然景观。 视频播放:香港回归仪式。

针对情境,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1) 香港和澳门为什么能够顺利回归祖国? 一国两制是港澳回归重要的原因之一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方针意义是什么?

“一国两制”方针保持了香港、澳门地区的繁荣、稳定和发展,为了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一个前无古人伟大构想,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方针同样可以适用于台湾。那么,今天的台湾又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呢?

三、合作探究:情系台湾

情境引题:播放视频资料《乡愁》引出台湾问题。 学生探究分析:

(1)诗的第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2)你认为作者的愿望能实现吗?简要说明理由。

四、互动交流, 谈谈收获

老师: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教师点拨,牢记警言:胡锦涛主席在总结古今中外经验的基础上指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

五、板书设计: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重点)

2、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教学练习】:多媒体展示

一、单项选择(认真审题,就能做出来的,试一试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 ( ) A、经济制度 B、政治制度 C、文化制度 D、民主制度

2、在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代表中,各少数民族都占一定比例,这体现了贯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中的 ( )

A、民族平等B、各民族共同繁荣C、民族团结 D、各民族共同议政

3、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 A.“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 ” B.共同繁荣、平等互利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多选题

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独立 D、民族共同繁荣

2、维护民族团结,不仅仅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 义务。我们要做到:( )

A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B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C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D尊重各民族的独立

三、掩卷深思:今天,作为中学生,我们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实际行动为祖国统一做些什么呢?(教师提示:可以是一封写给台湾中学生的信,也可以是写给台湾当局的一封信,还可以是维护祖国统

一、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的宣传标语等等。)请学生在课后做些思考与探究,在下一节的思想品德课上做交流。

六、最后用flash歌曲《七子之歌》表达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第11篇:秦统一中国教案

秦统一中国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实习学校 指导教师

课程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44页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历史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难点:秦灭六国的背景 课程类型: 新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讨论式、活动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放映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 提问:之前我们学习了春秋和战国。诸侯国数量的变化是 生:越来越少

师:那么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后面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生:统一天下 师:

师:国家越来越少,最终达到统一,最终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落到了哪个国家的身上呢? 生:秦国

师:秦国的身上。那到底秦国是怎么统一天下的呢?我们今天学习:秦统一中国,大家把教材翻到第42页

二、新课教学

师:前面我们学习到,战国以来连年的战争,百姓过的苦不堪言,他们希望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生:安定、和平

师:那么这个就是秦统一中国的第一个背景,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民心所向

师:民心所向,为什么是秦国,而不是其他国? 生:

师:秦国他有什么样的实力 生:(有可能会回答到商鞅变法)

师:那我们现在回顾一下之前所学的商鞅变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生: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师: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秦国是有具备统一战争的条件的

师:秦国还有一个野心勃勃的王,谁呢? 生:嬴政

师:关键是他的才干、才华配得上他的野心,他即位后,为了灭亡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就是用人,他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积极的听取建议,比如楚国李斯,魏国布衣蔚缭 师:那么背景归纳起来就是三点,那三点? 生:民心所向,勾第一段第二排,各诸侯,,,,生活 然后是:秦国实力,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再是秦王嬴政的作用,秦王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师:写上背景123 师:在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我们来看一下秦灭六国的顺序是 生:韩、赵、魏、楚、燕、齐

师:书上第二段第三排,把秦国灭六国的顺序勾上。(一边说灭国的时间,一边用地图放映,公元前230年韩,公元前228年灭赵,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最后在公元前221年灭掉了齐国,经过大约十年的时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都城是 生:咸阳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秦灭六国的顺序,从图上可以看出秦国攻打六国采取了什么策略? 生:(可能回答的出远交近攻)

师:仔细看地图,看看先攻打的哪些国家, 后攻打的哪些国家, 生:

师:由近到远。由弱到强

师:秦国发动攻势的时间是公元前230年,统一的时间是 生:公元前221年

师:灭六国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师:秦在灭了六国之后,又采取北进南下,扩大了管辖范围,我们看一下当时秦朝的疆域。北至长城一带,南南海,东东海,西陇西,当时秦朝管辖的范围特别广,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师:那么秦的统一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师:首先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混乱的局面还有没有 生: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师:之前七个国家变成了一个国家,说明达到了 生:统一

师:也就是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和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师:那现在江山是打下来了,有句话叫: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原先的政治形态还能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 生:不能 师:秦灭六国也只是军事上完成了统一,采用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来巩固统一,是秦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他怎么做的呢? 生: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师: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师: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这次统一之后呢?他就认为自己的功劳是之前从来没有人达到的,那大家想一想?前面有么有人达到? 生:没有

师:那他呢就认为再用王来称呼自己已经非常不合适了,于是他就召集群臣商议 到底应该怎么称呼好呢?

师:这个时候李斯就说大王丰功伟绩,从古至今都不曾有过三皇五帝也不能与大王相比啊

师:秦王眼前一亮,那就皇帝吧,(三皇五帝再传说时代是被认为最伟大的人,他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第一突出他的功劳,第二突出他的地位)他自称始皇帝,我们称他为秦始皇,大家注意一下秦始皇叫什么名字 生:嬴政

师:嬴怎么写的,不是输赢的赢,下面是月女凡

师:我们再看这里的皇帝与之前学过的黄帝有什么不一样? 生:

师:说明黄帝与皇帝

(黄帝指的是传说时代的一个部落联盟首领,这个皇帝是指地位的象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师:那皇帝制度就建立起来了,这是第一个措施,大家再第一段最后写上措施,在第二段第一句写上1,国,,,,权

师:但是秦国那么大一个国家,光靠他一个人行不行,他一个人能不能处理所有的事情? 生:不行

师:他一个人是不行的,所以他就找人帮助他,他在中央设置了一些官吏来帮助他,大家看书上在中央设置了什么官吏 生: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师:这三个官职分别有什么职能 生:行政、军事、监察事务

师:(为了加强记忆,自己再说一个各个官吏的职能)

师:这是第二点,倒数第四排,皇帝之下,,,,统领,写上序号2 师:在地方上还是实行分封制吗? 生:不是

师:分封制好不好, 生:

师:我们之前也说了分封制开始的时候好,时间久了,最后造成诸侯割据,春秋战国乱悠悠,秦始皇吸取了这个教训,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上设置了 生:郡县制

师:设立了郡和县,我们在商鞅变法里面知道,确立了县制,这里又设立了郡。 郡的长官是,,,县的长官是,郡县的长官是由该地区自己推选吗、生:不是,朝廷

师:这样就把权利集中在了中央,最后中央还是要听命于皇帝,这就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有利于对地方的管理。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师:这个是第三点,第三段,在地方上建立,,,,郡县制,写上3.师:请同学们动笔,画一下秦朝中央政府的管理体制图,我找一个同学上黑板上画 师:(学生边画,老师边提示最上面的统治者是谁,中间是什么,最下面又是什么?) 师:(两分钟后)我们来看一下,上面的同学有没有画对

师:高高在上的是皇帝,秦始皇,然后从中央到地方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中央设置的是?

生: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师: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事物),那么地方设置的是 生:郡县制

师:那么郡要比县高一级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管理体制,从下到上,县要听命于郡,郡要听命于丞相,而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都要听命于? 生:秦始皇

师: 这样层层服从说明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 师:你们觉得这种制度好不好? 生:好

师: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那我们现在其实也是中央集权的国家

师:那么现在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还极为不便,我们看秦始皇又是怎么做的

师:把书翻到44页,黑板上放映各国的文字 师:各国的文字不一样,交流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为了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统一的文字为秦国的文字,说明以秦国为标准 师:那么统一文字有什么样的作用 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师:PPT上放映作用,并且提醒勾上第二段第三排,勾完 师:我们再看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是怎样的,放映各国货币

师:如果我以前是楚国的,你是魏国的,我来买东西,可是货币不一样,怎么办,能不能达成交易? 生:不能

师:秦始皇怎么做的呢 生:

师: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形状是圆形方孔,半两是重量),那现在有了统一的货币,我们的交易是不是可以完成了?请大家在第三段第二排勾上 师:统一货币,有什么作用?

师: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态,有利于对国家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在书上第三段后三排,

师: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币制改革。

师:我们在商鞅变法中学习了商鞅变法的经济上的一条内容是统一度量衡,他为秦朝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为了改变以前各诸侯国度量衡标准不一样的情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也是以秦国的标准。

PPT放映统一度量衡,了解当时的标准 (PPT放映古今对比)

度---计算物品长度的单位。秦的一尺约为今23.1cm。 量---测量物品容积的单位。秦的一升约为今202ml。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单位。秦的一斤约为今250g。

古今对比:篮球明星姚明身高226CM,体重125公斤。秦朝一位将军身高八尺,体重400斤。请算一算,谁高谁重?)

师:为了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还下了什么命令 生: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生:还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这样一来,秦朝的陆地交通四通八达,又派人开凿灵渠,

师:秦朝的时候还修建了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师:当时的长城主要作用是在军事上,大家看这个地图,长城在北边,为了抵御匈奴, 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当时是为了与岭南地区作战,运输兵力。 这个就是当时说道的北进南下。后来主要用于水运。

师: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辆和道路的宽窄有什么意义? 生:巩固统一

师:其实当时经济上面的措施,主要就是为了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保证财政收入。因为一个国家没有钱,能不能正常运行 生:不能

师: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给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师总结意义: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三、课堂小结:

1.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 2.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 3.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板书

一、秦灭六国 1.背景 2.意义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2.中央 3.地方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文字

2、统一货币

3、统一度量衡

4、统一车轨

第12篇:《秦的统一》教案

《秦的统一》教案

课题:秦的统一

年级:初一

主讲人:

教学 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简单了解秦灭六国过程,讲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并重点阐述述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引导学生归纳并试分析这些措施,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归纳历史要素的能力;利用图片信息,培养学生观察、提取信息的能力。最终使同学们认识到秦的统一是时代的里程碑,它的许多创举给当时中国以及今天带来了重大影响,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长城。 时间分配

教师行为

(讲解,提问等内容) 应用的教学 技能的要素

学生学习行为 (预想的回答等) 教学媒体 (板书等)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八课“秦的统一”。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问大家:知不知道“纸上谈兵”的意思,而这个成语又是从那里来的呢? 激发兴趣 产生疑问 是只会说不会做的意思,是长平之战中的一个故事 (板书)第八课秦的统一

(ppt演示)标题

很好,看来同学们已经预习过我们今天要讲的课文了,在书本的41页上的小字内容讲到了这个故事。而有同学提到了长平之战,大家知不知道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在这次战争后,战国七雄中的六国韩、赵、魏、楚、燕、齐更难以抵挡秦国的进攻了。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一部分内容:秦灭六国 集中精力

(板书)

一、秦灭六国 (ppt演示)战国形势图

从这张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秦国是在最偏远的西边,而齐国在东边,燕国在东北面,赵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魏国和韩国夹在中间。到公元前221年,西边的秦国逐渐灭掉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都城设在咸阳。大家结合书上的内容能告诉老师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嘛? 基础提问 加深印象 韩、赵、魏、楚、燕、齐 (ppt演示)地图、动态演示功能在现秦灭六国的过程

对的,回答得很好!可是大家想一想秦朝是在灭掉了东方各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国,统一后疆域广阔,境内情况复杂,各国残余的贵族势力念念不忘恢复旧土。要治理这样的一个大国可不是件很容易的是呀!所以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才行,那如果是你处于秦王的位置上你会怎么做呢?会不会有比当时的人们想的办法还好了?

语言强调 要保证自己的权力至高无上,所有人都听自己的;要废除以前不利于统一的分封制;要安排一些人帮着办事 (板书)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同学们的想法很丰富的,看来大家都挺有政治头脑的丫!的确。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确立皇帝称号,大家在这要注意“秦国”与“秦朝”,“秦王嬴政”和“秦始皇”的区别与联系。在秦始皇确立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后,接着就是要建立中央政府机构,因为皇帝虽然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但全国的事这么多,皇帝一个人管得了吗?所以说就在皇帝下面设置三公九卿制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大家想一想有了这些后是不是就可以保证秦的江山一直延续下去呢? 确认知识 归纳总结 不会的,光在中央没有的。还要改变以前的分封制,这样才能把地方的权力掌握在秦始皇手中。 (板书)

1、确立皇帝称号制度

2、建立三公九卿制

对的,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确立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过推行郡县制,全国设置36郡,郡下设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地方的权利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样秦朝从皇帝到地方设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官僚体系,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秦始皇建立的这套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影响极为深远。

(板书)

3、确立郡县制度

同学们,在学完前面的一些内容后,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而在这样一个大国里,却有着一种怪现象:各个地方的人们居然用着不同的文字,用不同的货币以及度量标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当时的始皇帝又是怎样改变这些现象呢?(教师有意识地停顿一下)那么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便能一起揭开谜底。

激发兴趣,导入新内容 产生疑问 引发思考

(板书)

三、统一措施

(ppt演示)各种不同文字、度量衡以及器具

你们认识这些货币和文字吗?

回忆提问

观察

答:有些认识,一个好像是古代的方孔钱,有个字好像是马字。

ppt演示

恩,不错!秦刚刚建立的时候各个地区的文字差异很大,一个马字就有七种写法,也许秦国写的马字还认识,因为跟我们现在的马字比较相似。不止是文字有这样的情况,当时各地的度量衡的标准也不一样,以及货币的形状、大小、份量也都不相同。大家想想这样的情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稍微停顿)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组漫画材料,并从材料中发现一些我们需要的信息,好不好丫? 确认回答 激发认知 设置悬念 促进参与 期待 答:好 ppt演示

引导学生观看漫画信息,观察学生的反应。 图片演示 演示媒体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演示明显客观

认真观看

漫画ppt演示

在看完漫画后,并结合书上的内容,大家能不能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呢?我们现在按照小组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吧,并归纳回答问题。 逐步分层提问 Ppt上出现刚才提出的问题,帮助同学回忆,防止遗忘。 回忆、思考、讨论

答: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往来和便利政令的通达,以及维护国家的统一;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Ppt演示

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好。

所以说,如果继续这样各地使用不同的文字,就会出现政府下达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不一定看得懂的情况。而如果各地还使用不同的度量衡和货币的话,是不是会对当时人们经济交流带来不便,同时也不利于封建政府加强对全国加强经济统治,从而影响到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呢?因此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的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丫? 引导性提问 激发认知 联想 答: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板书)

1、文化上—— 书同文

2、经济上——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配以ppt演示

恩,很好!

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接着,又出现更简便的一种字体隶书,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转化而来。同时也规定以原来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作为统一标准来使用,并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货币,通行全国。 确认 语言强化

注意 演示ppt 不过,除了在文化和经济方面的采取措施外。始皇帝还为了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以及地区之间的联系,在交通上和军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设置悬念

思考

答:是车同轨和修筑长城 (板书)

3、交通上——

修驰道, 车同轨

4、军事上——修筑长城

对了!

就是统一车道、驰道。秦刚刚建立的时候,车辆形状和道路宽窄都是不一样的,造成交通十分不便。所以秦就规定车轮的间距为6尺,一车就可通行全国。而且公元前220年,秦始皇还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这些措施促进了当时各地的交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往来,也便利政令的通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同时,为了能更好的抵御匈奴,秦始皇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筑起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现在我国的长城已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确认 明确知识 加深映象 (Ppt演示)驰道旧址和秦长城的起止点

好,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有关秦的统一的相关内容。现在我们以一首诗歌来总结一下我们所讲的内容:

公元前二二一, 秦王嬴政大统一;定都咸阳称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制。 中央丞相和太尉,御史大夫辅皇帝; 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十六郡始设置。

统一货币度量衡,小篆成为规范字;焚书坑儒搞专制,古代文化受损失。 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大修驰道统车轨,全国车辆可来回。 西起临洮至辽东,万里长城称奇迹。

最后,我们以一个问题来结束这一内容的学习,大家在课后认真的思考一下,并以书面的形式写下你的所思所感。问题就是: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以及车轨?统一和不统一有什么样的差别? 概括要点 以理解性提问结尾。

通过总结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准备 集中精力听取 思考 Ppt演示:问题

第13篇:《海峡两岸盼统一》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盼统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台湾,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共同心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台湾,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共同心愿。2.了解台湾的历史沧桑,体会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和心形卡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台湾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体验。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首歌,让我们一起听听它唱的是什么地方?(播放《七子之歌-台湾》) 2.(出示地图)导语:远古时候,这块土地与大陆紧紧地连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部分的陆地下沉为海峡,使一座连着大陆的美丽岛屿—台湾,镶嵌在碧蓝的大海中。(板书:海峡两岸) 它像一片飘离大树的绿叶,时时在诉说着对根的思念;两岸人民时时刻刻盼望着统一。(板书:盼统一)

(二)增强体验,强化参与。活动一:故事看台。

1.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

2.学生交流:从刚才的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3.了解台湾的历史 活动二:知识竞赛

台湾岛,美丽富饶、物产丰富,让我们走近它。下面,我们分为两个团队,一个为“日月潭”队,代表宝岛台湾;另一个为“黄河”队,代表祖国大陆。来开展一次知识竞赛,看看哪个队对台湾的了解更多。 1.“必答”环节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美,宝岛台湾更是美丽如画,请问,台湾被评为中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的景区是什么?(日月潭) 台湾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水稻) 台湾水果中的果王是什么?(香蕉)

台湾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是什么?(高山族) 2.“抢答”环节

台湾海峡在台湾省与祖国大陆的哪个省之间?(福建省) 台湾第一大港口是什么?(高雄港) 台湾第二大港口是什么?(基隆港) 台湾第一大城市是什么?(台北市) 台湾第二大城市是什么?(高雄市)

台湾是一个多山的海岛,山地约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2/3) 台湾山脉的主峰是什么山?(玉山) 活动三:情系心中

1.学生自读“盼回家,盼亲人”图片,然后学生交流:看到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样? 2.“盼回归”图片:海峡两岸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共同的心愿:实现祖国统一。

3.带领学生制作“思念卡”,贴在黑板上。 活动四:两岸交往

现在,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旅游、投资、定居越来越多,两岸友好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图片资料展示)

(三)归纳总结,情感升华。

1.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 2.欣赏台湾风光

3.朗诵余光中的诗歌《乡愁》

(四)课外接力,活动延伸。

课后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海峡两岸》专题节目,并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或者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电子邮件。

第14篇:统一

支持“九二共识” 促进祖国统一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

阻挡的历史进程。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

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

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九二共识”二十周年研讨会2012年12月3日,由民革上海市委主办的纪念“九二共识”二十周

年研讨会在沪举行。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会谈达成了“九二共识”。20年后,两岸学者聚首

申城,共同围绕“九二共识”的形成、内涵及其意义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当前两岸关系和

平发展已进入巩固深化的新阶段,重温“九二共识”达成的历史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两岸学者应放眼未

来,从“九二共识”达成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政治智慧,以更大的勇气,不断推进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为解决

两岸关系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问题而努力。

3.“汪辜会谈”20周年“汪辜会谈”是指l993年4月27日至29日,大 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达 成“九二共识”(核心是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就加强两岸经济 合作和科技、文化、青年、新闻等领域的交流进行了协商,并且签署了四项协 议。“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断之后的首次正式接触,是 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4.“习连会”:兄弟齐心

其利断金2013年2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强调: 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是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责 任。我们有充分信心继续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充分信心克服各种困 难开辟两岸关系新前景,有充分信心同台湾同胞携手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九二共识”“汪辜会谈”

1.隆重纪念“九二共识”达成二十周年有何意义? (1)有利于巩固两岸关系发展的成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2)有利于改善两岸关系,促进两

岸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崭新局面。(3)有利于加强两岸人民的了解,增进 两岸人民的感情。

2.“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为什么要坚持一个中国的 原则? (1)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2)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及领土完整不容分割。(3)坚

持一个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4)坚持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3.隆重纪念“九二共识”达成二十周年,说明了什么?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稳定和发展两岸关系,才是两岸人民的正确选择;扩大交流合作、共享发展成果,才符合两岸同胞的切身

权益;携手推进两岸关系、追求国家统一,才有台湾的光明前途。 4.列举“九二共识”达成二十周年来,两岸的发展成就。

两岸三通;大陆同胞台湾游;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台湾商人来大陆投资办企业;两岸达成ECFA等18 项协议和多项共识;等等。

5.请你为纪念“汪辜会谈”20周年设计一个主题。

(1)和平发展,两岸心愿。(2)两岸统一,中华振兴。(3)加强沟通合作,实现和平统一。(4)和谐共

发展,同根一家亲。 两岸统一

6.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有利于增进两岸人

民的感情;有利于两岸同胞之间的往来和两岸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两岸人民的经贸往来;有

利于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两岸同胞的共同 心愿。

7.我国政府对台立场(态度)是什么?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

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8.两岸关系取得重要进展,呈现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3)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等。 9.30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什么? (1)我们党制定和实施的对台工作大政方针,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2)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巨大进步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和平统一的雄厚基础和可靠保障。(3)海峡两

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把两岸关系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交流合作、感情融合、增加共同利益,循

序渐进解决问题。(4)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10.你知道目前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吗? (1)有利条件:①我们有被事实证明完全正确的“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来指导。②海峡两岸人民同祖同

宗、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③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的坚冰已经被打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海峡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两岸之间的大“三通”已经实现。④台湾人民心向祖

国,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始终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⑤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2)不利因素

(障碍):①台湾岛内有些人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②某些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11.为什么说中国政府有能力解决台湾问题? (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台独”分裂言行不得人心。

(2)“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解决台湾问

题的最佳方式。(3)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显著,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

Et益提高,具有强大的向心力。(4)两岸人民的沟通、交流日益频繁,彼此之问了解不断加深,感情日益 深厚。

12.为了海峡两岸美好的未来,我们应做哪些努力? (1)政府:继续推动两岸的交流;争取台湾人民的支持;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等。(2)两岸

人民要互信互谅,坚持一个中国原则。(3)学生:坚决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方针;自

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维护国家主权不被侵犯,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政权的统一;自觉肩负起国

家统

一、民族振兴的使命,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13.为什么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目标?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

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当今时代,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

14.作为中学生,你打算以哪些实际行动为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作贡献? (1)青少年学生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2)要尊重、

优待军人,开展各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3)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台独”。(4)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实际行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 现。(5)坚决同一切破坏国家统一的“台独”言论和行为进行斗争。(6)自觉肩负起国家统

一、民族振兴

的使命,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陶冶爱国主义情操等。 15.台独分裂活动有什么危害? 损害国家利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一个中国原则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威胁台海乃至亚

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我们绝不允许他们以任何各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1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两岸实现和平统一和民族复兴充满了信心,你认为这种信心来自哪里? (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2)两岸交流日益频繁,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

(3)“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5)中华民族有强大的凝聚力和

向心力。(6)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力支持。(7)祖国大陆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 17.开展“2012年河南涉台十件大事”评选活动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反映我省2012年对台工作基本情况。(2)有利于充分展示豫台两地交流交往取得的成 果。(3)有利于河南人民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意识。(4)有利于进一步发展豫台两地合作关系。

(5)有利于河南省的对外开放。(6)有利于树立河南省的良好形象。 18.请为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合理化建议。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2)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动摇。(3)坚持“和

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4)采取多种举措,推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5)坚决反对分裂, 反对“台独”,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及领土完整。

19.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青少年的你能做些什么? 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发扬艰

苦奋斗精神,求实创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等。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日子里,九年级学生小宝仔细聆听了胡锦涛同志的报

告,并节选了报告中的两段话,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探究。

节选一: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

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节选二: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

国分割出去。任何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的图谋,必然走向彻底失败。 (1)列举两个两岸同胞维护共同利益,相互支持的事例。

【答案】①台湾发生大地震后,大陆派人支援,提供物质帮助。②日本“购岛”闹剧开场后,大陆与台

湾共同行动,保卫钓鱼岛。

(2)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节选二的理解。

【答案】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搞“台独”是逆潮流而动,必然失败;实现和平统一是两岸人

民的共同愿望,搞“台独”不得人心,必然失败;近年来,大陆与台湾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台独”分子的支持 者越来越少。

(3)伲进祖国和平统一,离不开我们青少年的参与。出于这一目的,如果你去台湾旅游,会怎么做? 【答案】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树立起合格公民的形象;讲文明、守礼仪,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增进与台湾同胞的情谊;宣传大陆经济文化建设的成就,扩大大陆在台湾同胞中间的影 响等。

第15篇:统一小学庆六一总结

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系列活动总结

平罗县统一小学

2011年6月1日

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系列活动总结

2011年六一儿童节,以过一个“有趣、有味、有文化的儿童节”为宗旨,以“书香中成长,希望里起飞”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孩子们过一个充实而又有意义的节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校园、关爱小伙伴的丰富情感,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节日生活,又起到了教育作用,受到了广大家长的一致称赞。现将我校系列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庆“

六、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认真制定活动方案,围绕活动主题,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整个活动计划。因学校开始施工建设,由于校安工程作业面大,机械噪音大,人员复杂,工地来往车辆多,而且学生活动场地少,人员密度大。所以我们将筹备工作落实到班级、人头,形成人人参与、班班监管的局面。在活动期间,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宣传声势和影响,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活动的支持和参与。请来了许多家长,借此机会,校长在会上有关“校安工程”和学生的安全问题向家长做了细致的讲解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二、举行了隆重的表彰活动

今天的表彰活动,有中心学校的,又有我们本校的,共表彰了52个人,三个班集体。受到表彰的队员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接过奖品,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同时这些成绩,也让在场的家长们重新认识了学校的教学成果。为学校深入民心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二、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

通过“校园集体舞”“中华经典诵读”“红歌比赛”“弟子规”诵读“体操比赛”等系列活动,使今天的校园里一阵阵欢欣雀跃,每个参与的孩子都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童年的快乐。我们在参与中充实了自己,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都度过美好的节日时光。这是本次活动的宗旨。5个多小时的庆祝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但是孩子们留下的笑声还荡漾在校园中,整个校园似乎也变得更加明媚和朝气蓬勃。可以说,今年的“六一”庆祝活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虽然我们付出了许多劳动,但能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看到同学们脸上洋溢着灿烂、幸福的笑容,我们的辛苦是值得的。

2011年6月1日

第16篇:统一长度单位教案.doc

第一单元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P1—P2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动手操作,体验统一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教师提示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学具准备。

每组有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各若干个。

2、要求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宽。

3、指导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

4、学生动手比一比、量一量。

5、学生汇报量的结果。(1)选一级汇报。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去量的?用了几个东西?(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问:你们都是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得的结果不一样。 (2)全班同学汇报。

提问:通过测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用1角硬币去量都有7个那么长,用曲别针去量都有5个那么长,用三角形学具去量都有4个那么长,用方木块去量都有15个那么长?

根据你们刚才的测量,从中你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3)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6、看书P1观察左下图,用不同颜色,大小一样的方木块量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口述:不管是什么颜色的方木块,大小一样,量得数学书的宽都是15个木块那么长。

二、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测量

要求:请同学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手指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汇报

提问:你用什么东西去量?量什么?有几个那么长?

教师从中找出标准不同,数量相同的东西。如没有,引导学生看书。

3、看书P1右下上图。

提问:数学书的宽有几个曲别针那么长?(5个) 铅笔盒的长有几把小刀那么长?(5个) 提问:它们都有5个那么长,那能说明数学书的宽与铅笔盒的长是一样长的吗?你能说出理由吗?

4、看书本插图。

提问:桌子有几支铅笔那么长?(4支) 铅笔盒的长有几把小刀那么长?(5把) 桌子和铅笔盒比,哪个长?

提问: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呢?

提问:用我们手中的各种不同的东西去量物体的长度,能真正比出、量出物体的长度吗?为什么?

提问:你们能想出一个好办法量出物体的长度吗? 学生看书。 提问:量数学书的宽和量铅笔盒的长用的物品一样吗?量的物品一样,我们就说量的标准相同。

提问:你能看出谁长?谁短吗?说说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5、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操作中,知道了测量时只有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真正量出物体的长度。

三、练习

1、教科书P2“做一做”1。

看图回答:以谁做标准?(以方格)

口头回答:豆角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胡萝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剩下的请同学先看再填。

2、教科书P2“做一做”2。

提问:看书回答他们是以什么为标准来量桌子的长和高,椅子的高呢?(用没用过的铅笔)

指导测量的方法:下面老师请你们用整枝的铅笔去测量。方法是从桌子的一端开始,对 后一次接一次,这样测量结果才比较准确。

学生动手测量,并汇报测量的结果。

3、教科书P2“做一做”3 估一估。

提问:题中都有什么?以谁做标准?

“估一估”就是让我们用眼睛观察,看每种物品大约的几个正方体那么长?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建立1厘米的观念和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昨天我们通过动手量物休的长度,知道了要测量得准,测量得公平,就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人国劳动人民发现了测量长度的工具,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尺子)

提问:尺子是做什么用的?(测量物休的长度。) 教师讲述:对,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二、新课。

1、认识米尺。

提问:你有尺子吗?(有)

请拿出来,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教师讲述:刚才你们说尺子上有长短线,我们把它叫做刻度,数字都标在刻度的下面。

提问:尺子最左端的刻度下面的数字是几?

师讲:写有0的这个刻度叫做0刻度,0刻度在尺子的最左端表示起点。 提问:尺子上除了有0刻度还有什么?

2、建立1厘米的概念。

看书学习。

提问:正方体左边指的是什么刻度?(0) 正方体右边指的是什么刻度?(1)

师讲: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就是1厘米。 提问:正方体的一边长是多少?

拿出你的尺子和两支铅笔,你能指出尺子上的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吗? 提问:用你的尺子去量一量书上的图钉的长大约多少?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请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3、用铅笔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提问:边看尺子图边回答。从2刻度到5刻度,它的长是几厘米?数数看是不是3厘米。

从刻度3到刻度7它的长是几厘米?也数数看。

提问:如果不用数的方法,谁能说说价钱是怎样知道的?

教师小结 :要知道是几厘米,就要用后面的刻度减去前面的刻度,得几就是几厘米。

4、量物体长度的方法。(1) 出示P3例2 量纸条的长度,书上告诉我们是怎样量的?你能看出纸条的长度吗?你是怎样看的?

(2) 完成P6练习一的N1,两人互相说说你是怎样看的? (3) 小结:

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物体的长度,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尺子的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4) 量一量。

利用刚才所学的方法量量自己手掌有多宽,一柞有多长。(一柞就是大拇指尖到伸开的中指尖的长度)

5、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谁能说说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 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要用厘米量,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是“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三、练习设计

1、小组合作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长的毛线。

2、量一量,P6 N3

3、个人动手(用事先准备好的纸条)量出5条长10厘米的纸条。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P4 例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米的空间观念和用尺测量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1、提问:

(1) 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1厘米有多长你能用手势告诉大家吗?

(2) 怎样量物体的长度?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要注意什么?

2、分小组量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各长多少厘米?

3、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量黑板的长度,其他同学帮忙计算,让学生从中发现这样量非常麻烦。

教师小结引出另一长度单位:米“。

二、新课探讨。

1、认识“米”

(1) 出示米尺并引导学生看书P4 观察米尺的刻度有哪些?

师讲:从0刻度到10刻度有10厘米长。 提问:从10刻度到20刻度有多长? 从30刻度到40刻度有多长? „„

米尺的刻度都是以几厘米长为单位的?(10厘米) (2) 让学生直观认识1米(横向、纵向)。 (3) 小组合作,先找出1米,再量出1米。

2、认识厘米和1米的关系。

(1) 用手比一比: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

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 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哪个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哪个单位?

(2) 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用自己已剪好的确10厘米长的纸条,与黑板上画好了的1米长的线比一比,你发现

了什么?你能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

教师引导学生数纸条:10厘米、20厘米„„90厘米、100厘米。

(3)同桌的两个同学把各自剪好的10厘米长的纸条拼接起来,数数1米=( )厘米。

3、用卷尺量比较物体的长度。

(1) 观察自己手上的卷尺有多长。

讨论:假如我们要量教室的长度,而你的卷尺最长才有3米,应该怎样量?

(2) 分小组测量教室各部分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分小组合作互相量每人的身高是( )米( )厘米。汇报一下,你们小组谁最高,谁最矮?

分小组合作互相量第人的一庹有多长。

一庹就是把两臂伸直,量从一只手和中指尖另一只手的中指尖的距离。

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内容:P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难点:

灵活量、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哪个长度单位大?哪个长度单位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说出合适的长度单位。(1)黄瓜长28( )。

(2)一幢楼房高45( )。 (3)学校跑道长200( )。 (4)爸爸身高170( )。 (5)小明的裤子长80( ).

二、新课探讨。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条线段。(不同角度的)

师讲:黑板上画的这些都是线段,请你观察一下这几条线段,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2、看书P5“量一量、做一做”中几条线段的长度。

(1) 说说量的方法。 (2) 用尺量一量并汇报。 (3) 画线段。

师讲:我们已经学会量线段的长度,你会画线段吗?画线段需要用什么

工具?怎样画?请看书本例4 ,互相说说应该怎样画。 讨论:如何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小结: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有两种画法。第一种是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画到3厘米的刻度,就是3厘米长的线段。第二种方法是对准尺子的“0”刻度点一个点,再找到3厘米处点一个点,然后把两点连起来,就是3厘米长的线段。

提问:如果你尺子上没有0刻度,你要怎样才能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请你举例说明。

小结:学习任何知识都要会灵活应用。

三、巩固练习。

1、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请在线段下面的( )里画上“ ”。

2、先估计,再用尺量。

3、做P7 N

6、N

8、N

9、N10

4、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

5、计算。

18厘米-5厘米=( )厘米 60米+7米=( )米 73米-40米=( )米

24厘米+50厘米=( )厘米 6米+28米=( )米

50厘米+50厘米=( )厘米=( )米

6、数一数下图中有几条线段。

第17篇:秦朝的统一公开课教案

《秦朝的统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2、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3、了解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动手制作战国时期各国的不同形状货币,掌握历史事物的模仿制作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及了解。

2、通过情景模拟——秦统一后征收赋税情景,培养学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展示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统一乃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学生讨论及思考统一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统一的重要作用,及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从而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2、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3、通过课堂小结,即在视频、音乐背景下,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有感情地对课堂内容以总结,其中着重描述秦始皇统一对中国的影响,从而让学生感情升华,内心产生对统一的拥护,及为当前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的情感。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2、学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教学时间: 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战国末年七雄割据,争战称雄。是谁结束了分裂,统一了全国?(嬴政)(投影图片)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被后世尊为“千古一帝”(投影)!为何能得此尊号呢?让我们穿越历史,走近嬴政,见证《秦朝的统一》板书课题(投影)。

围绕课题“秦朝的统一”,本节课我们要学习两大内容:一是如何完成统一,二是如何进一步“巩固统一”。

(板书: _________ / ________/ 首先,请走上这条实现统一的必经之路: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完成统一(投影)

自读第一目下的第一段,勾画出秦能实现统一的内在外在的原因,也是它能统一全国所具备的条件。找到的同学请举手跟老师示意。(板书:嬴政 完成统一)(生答3条)

析1:我们都知道战国后期的主要诸侯国有几个?能否和平共存?所以统一成了历史的必然(投影)。如果你是一名战国人,战争如此频繁,他们内心最渴望什么?(和平)对,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心(投影)就是秦能完成统一的客观条件。

析2:那么,主观条件呢?回忆一下,秦能成为七国中的最强国的原因何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无力与之抗衡!

秦王嬴政执掌政权后,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投影)。十年征战,先后灭亡六国(投影)

既然是远交近攻,最先灭掉的肯定是最近又最弱小的(韩国),然后……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

请记住这个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时间:公元前221年。在此之前,秦只是一个地方政权,叫做“秦国”;在此之后,秦是一个统一王朝,叫做“秦朝”。

让我们一起为秦的统一奏响这胜利的凯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那么,秦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呢(投影)?请迅速在文中上找出来。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投影)

大家还记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吗?(夏朝)而秦朝则是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一词之差,含义深远。“统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好处?

(齐读)第

二、统一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投影)

自秦以后,统一成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那么同学们我们今日的中国完全统一了吗?台湾还未和大陆实现统一,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嬴政统一六国,功绩彪炳千秋。作为统一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他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呢?欢迎进入秦朝的国家机构,体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巩固统一

(一)政治措施

请先进行自主学习(板书:巩固统一 政治措施)看哪些同学的学习效率最高。

(开火车?)1生答皇帝。对于“皇帝”的权力是如何规定的呢?再读本目下第一段的相关内容,完成材料分析题。

……这说明了…… 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通过皇帝制度我们可以看到秦朝所建立的这套政治制度的专制性。

后面的同学接着回答

2、3 为什么要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呢?有何优势呢?且听廷尉李斯如何说?

于是地方实行了郡县制,请看《中国历史地图册》的第21页上秦朝当时所设的郡,这儿有一个郡,叫南海郡,这说明了从秦朝开始南海就已纳入我国版图,教材的62的《秦朝形势图》也很清晰地向我们反映出了这点,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历史史实!

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通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制度,秦朝形成了以皇帝为中心,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投影)不管中央还是地方,官员的任命都是谁决定的?(皇帝)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投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在秦朝建立起来了。它有什么积极影响呢?(齐读: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秦以后,我们历代封建王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政治体制,形成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经济文化措施

政治制度建立了,国家要正常运行,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是什么呢? 请听故事秦始皇微服私访记。板书:经济文化措施)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会给秦朝带来哪些不便?请在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措施目录下去找到答案()是那究竟如何解决的?看书寻求答案

(一)经济措施:

(1)统一货币: 秦始皇规定以秦国的_________________作为全国通行的货币。教材的64页画有一枚秦半两钱,右到左写着钱币的名字“半两”。可别小它,老师这儿有一个清代的货币,外形也是外圆内方,可见这种币制通行了两千多年。

(2)统一度量衡 颁布了全国通用的_____、_____、_____的计量标准。

度量衡是3个概念,64页的秦权是重量器具,大家说说它的外形像今天的什么?

(3)统一轨道

修建以_____为中心的全国道路网,_____和_____是道路网的主干道。这是秦国的交通网,有了直道驰道,崎岖山路变高速公路,多方便。

(二)文化措施

(4)统一文字: 全国统一后,把_____作为全国通用字体,后来,书写更为方便的_____逐渐流行起来。这是小篆,半两钱和秦权上的文字都是小篆,它与现在的繁体字是不是很接近呢?汉字自此基本定型。

这些经济文化措施的实施对秦朝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看视频,听解说,注意关键内容

分小组讨论:统一货币、度量衡、路轨和文字对秦朝有什么影响?

统一货币度量衡 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统一轨道

便于调稳定边疆,方便各地区间的交流。(世界上最早高速公路) (提示63页的小字)

(4)统一文字

便于国家政令的畅通和文化的交流.从此汉字基本定型。

总的来说,秦始皇所采取的这四项经济文化措施不仅对当时秦王朝的政权巩固有利,对后世也是有积极影响的。秦始皇开启了太多历史的新篇章,后世称其为千古一帝,当之无愧。

我们也来为他点赞:

秦扫六国嬴统一 始称皇帝后代承 集权中央置三公 废分封制郡县行 半两货币字小篆 度量衡定轨道通 千古一帝政策新 后世齐声赞统一

学习测评:

1、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里的秦的“政制”主要是指 ( )

A.郡县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封建等级制

2、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说“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指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的哪两项。( )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统一文字和轨道 C.统一度量衡和文字 D.统一货币和文字

结语:亲爱的同学们,秦始皇为我们开创了统一的先河,以史为鉴,我们理当维护祖国统一,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这是你的梦,我的梦,我们的中国梦!

板书设计: 巩固统一 /政治措施 完成统一/ 经济文化措施

第18篇:电脑打印教案统一要求

电脑打印教案统一要求

为适应信息科技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广泛整合和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备课效率,在鼓励教师手写教案(语、数两门学科手写详案)的同时。允许其它学科教师使用电脑打印教案,现对使用打印教案的要求通知如下: 电脑打印教案格式必须统一

1、教案表皮有学校教导处统一打印,注明“年级、学科、教师姓名、学年学期教案”字样。

2、教案项目必须按规定要求填写齐全。作业应明确到课、单元、章节、页码、题号,作业除集体备课共通性设计外,还应有针对本班级实际的个性化作业,作业应手写内容。

3、教学反思一律不得打印和复印,且必须是个性化的课后记录。重在对教学效果,方法与策略进行回顾、探究、补正,切忌泛泛而谈,大而化之。

4、教案文字统一使用:按课时打印,标题4号宋体字,内容小5宋体,单倍行距。

5、统一使用A4纸打印,页边距按A4常规边距2.5厘米,页码统一居下居中。

6、所有教师必须先备课,后上课,并要有提前备课量。不带纸质教案进课堂,或教学常规检查时,只提供电子教案,而不提供打印教案的,都视为教学事故,学期结束,教学常规考核相关部分将记零分。

7、打印教案应集中装订,以免零散存放影响教学和检查,要避免因个人教学资料缺失,影响月考核成绩。

第19篇:初中历史《秦的统一》教案

历史教学设计 课题:《秦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掌握历史图表的制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通过阅读课文插图,简述秦统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评价历史人物应当辩证地看,注意“一分为二”。

2、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熟悉吧,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也?他还有哪些不为同学们所知的事迹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这段惊心动魄又影响深远的历史,领略一下“千古一帝”的风采吧!

二、授新课

(一)完成统一

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止,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同学们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是人民群众的普通一员,你最渴望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提问:“统一是谁完成的?他是怎样来完成统一的?统一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看书,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战国七雄》地理位置示意图.并标注:嬴政。

解决问题:师: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到问题的答案了,谁能先告诉老师和大家呢? 生答: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的重任。 生答:“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用10年的时间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师指导学生识读黑板《战国七雄》地理位置示意图,并提问:哪位同学来演示一下秦灭六国的过程?其余的同学注意看他演示过程是否正确?

请学生到黑板前,按灭六国的顺序依次擦掉六国的名称:韩、赵、魏、楚、燕、齐。 师总结: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内部分化,各个击破的策略,激战十年,完成统一。这完成统一的时间是:(学生齐答,师板书秦公元前221年咸阳)。统一后有个小小的变化大家要注意,指出“秦国”和“秦朝”的区别。 过渡:秦国完成了统一六国重任,定都咸阳,那么秦的统一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呢? 生答: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师:秦的统一,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两千多年来,这种国家大一统的思想,一直成为社会的主流。今天,我们中华儿女同样渴望着统一,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学生有感情齐读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过渡: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六国的历史使命呢?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师点拨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原因来分析。(学生回答)。 师概括:(小黑板)客观原因:战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统一创造了条件;人民渴望统一;东方六国不团结。

主观原因: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战国后期,秦的实力远在六国之上;秦王政的才能和正确的统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过渡:历史上总缺少不了英雄人物,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历史人物。 请学生看书51页秦始皇画像谈谈印象及感受,以及对李白诗的理解。

生:秦王目光炯炯,虎视眈眈,威严而又傲慢的神态,流露出当年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

生:身穿龙袍,腰佩宝剑,这身打扮显示了他那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 (生大声齐读李白诗:力争读出秦王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来) 过渡:统一的秦王朝地盘到底有多大呢? 生看书52页的《秦朝疆域图》。学生动手制作秦朝疆域示意图,要求标出秦朝的都城,找出秦朝的统一范围。 长城一带 陇西东海 象郡

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呢?下面我们来看秦王嬴政他是怎么做的。

(二)巩固统一

(小黑板展示)歌谣:“秦代统一政策新,始称皇帝后代承,集权中央置‘三公’,废分封制郡县行;文字统一为小篆,统一货币度量衡。”师提问:你从歌谣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生1:秦代实行新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生2:中央设置承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官。 生3:废分封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生4:统一文字为小篆。 生5:统一货币、度量衡。 „„

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一步设问:“秦王嬴政为什么自称始皇帝?中央设置三官的职责各是什么?地方设置了多少郡县?这种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生答略)

师总结:秦王嬴政认为他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多,还要大,不宜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能够配得上他的功绩,于是就决定合“皇”“帝”于一,采用“皇帝”称号。他自称“始皇帝”,规定在他之后,皇帝由其子子孙孙世代继承,依次二世,三世,妄想千秋万代。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他们都由皇帝任命,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秦始皇通过这一套专制集权制度,把全国一切大权控制到了皇帝手中,据说他每天看奏章120斤,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的集中了。 总之,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以及中央对地方政区管辖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自秦开创以来,沿用了2000多年。

过渡:皇帝、中央政权、地方政权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怎么样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完成,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看哪位同学设计的准确美观。 竖式:

皇帝„„„„„„„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郡守

„„地方政权 县令

横式:

过渡: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看书53页:展示各国不同的货币。 秦统一六国初期,各国货币仍在继续流通,这就给秦国人带来了不同货币间兑换的现实问题。 提问:(小黑板)假如1个圆形钱换3个铲币,4个铲币换5个刀币,2个刀币换1个蚁鼻钱,问:(1)1个圆形钱能换多少个蚁鼻钱?(2)1个蚁鼻钱能换多少个铲币? 学生:(1)1个圆形钱能换15/8个蚁鼻钱。(2)略。(学生计算后谈谈感受。) 学生听故事:楚人卖“母”(马)

在咸阳的街头,一位来自遥远的楚国商人准备出售他的千里马,他选好了位置,放下行李高声喊道“卖‘母’吆,良种的千里‘母’吆。”不一会儿,围观了很多人,可是没有人听懂他在吆喝什么,无赖之下,他只好拿出笔写下一个大大的(楚“马”)。围观的人看了之后更加不知所以然,这时来了位曾经到过楚国的商人向人们解释说是卖马的,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过了一会,有一个老者有意买他的马。于是,楚人带着老者来到了他拴马的地方。„„“果然是匹好马”„„。交易很快便谈成了。老者解下身上的布袋取出一串貌似刀子的东西数好数目交给楚人。“这是什么,你用刀子换我的千里母?”老者一脸的疑惑。“刀子???我们燕国平常就用这个买东西的,那„„那你们的钱是什么样儿的。”楚人掏出一把“石子”。“这不是石子吗,山上多的是,这也可以买东西吗???„„结果可想而知,楚人的马没卖掉,燕国的老者也没买到中意的马。

结合上述故事,请你说一说货币和文字的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

学生: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的不统一,使人们生活不方便,如购物、旅游、住宿、吃饭,到一个地方要换不同的货币,又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学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货币换算很繁琐。度量衡的不一致,经商往往容易亏本,加剧了商人的经营风险,从而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学生:不利于国家赋收的征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 学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等。

4.想一想:作为秦始皇应该怎样解决货币、文字和度量衡不统一带来的不便呢? (学生回答,师鼓励:真是聪明,当年秦始皇就是这样干的。) 过渡:统一的情况如何?看书53页

学生:统一文字为小篆,货币为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学生:还颁布了全国通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的计量标准。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有什么作用或影响呢?(生答略) 师总结: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后世各种文体都溯源于秦。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本课围绕一个中心人物:秦始皇,一条主线(统一)展开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完成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2)巩固统一:政治上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 最后教师简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秦始皇,他的功绩我们已知晓,他是不是没有过错呢?为什么有人说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他的过错。(承上启下)

四、作业布置:评述秦始皇的历史功绩。(附:板书设计)

一、完成统一

1、时间:公元前221年(咸阳)

2、意义:P50

二、巩固统一

政治:建立皇帝制度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第20篇: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2.过程与方法:

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隋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分享一则小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朵,名叫琼花。(多媒体展示琼花图片)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农民开通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隋炀帝大失所望。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统一

1.回顾北魏统一之后到隋统一的历史(北魏统一北方之时,南方的东晋政权被权臣所取代,建立了另一个国家,史称宋,这一年是公元420年,之后,宋又被权臣所取代,改国号为齐,齐又被梁取代,梁又被陈取代,宋齐梁陈,这就是南方的四朝。而北魏统一北方之后,不久因为两个儿子争夺王位,把国家分裂为一东一西,就是东魏、西魏。东魏西魏不久也接着被权臣所取代,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尽管北齐有战神兰陵王的存在,奈何北齐后主高玮昏庸无度,最终北周灭掉北齐统一北方,但是北周之后不久也被外戚杨坚所取代,什么是外戚呢?外戚就是皇后那个家族的人。那么杨坚于公元581年夺取政权建立了隋朝,他就是隋文帝。这就是隋朝的建立。

2.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本人励精图治,重视对官员的管理,同时他也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尤其要说的是隋文帝十分崇尚节俭,隋文帝及皇后的内衬是带补丁的,并且,隋文帝只有独孤皇后一位夫人。因此在隋朝初年,整个社会节俭之风盛行。通过课本上的含嘉仓一图,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隋朝初年国家财富的积累。

3.统一的条件:而当时的南方是陈朝,李商隐的《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是描绘陈后主的亡国之音。后来,隋文帝的儿子杨广南下,一举消灭了南方最后一个政权,陈,这一年是公元589年,至此,隋文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请同学们结合上述所讲,思考并讨论隋朝统一的条件。结合同学们的讨论,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凿和隋朝的灭亡

隋朝在完成统一之后,隋朝的统治者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维护南北的统一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在隋炀帝时期兴办的一项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就是开通大运河。

目的: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南北交通 1.在黑板上画出运河的简图,进行详细的讲解

2.通过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并进行提问(运河共分为哪几段?沟通了哪些水系?连着哪些城市?),复习巩固。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

隋炀帝用了5年的时间,调集了几百万农民修成了绵延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也产生了颇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呢,隋朝还采取了一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来巩固统治。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三子目的学习——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请同学们阅读多媒体显示的史料,并对显示问题进行思考,之后老师进行提问。(如果学生不能较好的理解史料,教师可带着学生一起分析。)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做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2.提出问题,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度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1)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和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来看,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为它不利于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又不利于笼络和控制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运而生。 3.学生分组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

(2)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

(3)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4.回归本课知识: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1)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5.总结历史认识: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答案提示:(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制度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导学目标四:隋朝的灭亡

1.隋朝初年积累了如此多的财富,又通过开通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来巩固政权,为何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呢?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页左上方皮日休的这首诗。

2.在多媒体上展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中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对大运河究竟是褒还是贬?或是有褒有贬?通过大运河被隋炀帝用于何处来分析大运河开通的意义,以及隋朝灭亡的原因。(这首诗的第一句虽然说隋亡于大运河,但之后有说明了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课本上提到了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从何处体现呢?本身修这个运河修往东北方向的琢珺,是为了运输粮草,三征高丽,三次进攻朝鲜,最终三次失败而还。那为什么向东南修呢?因为他要攫取东南的财富以供他来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再有就是三巡扬州,至此隋朝初年积累的财富被挥霍一空。除此之外,隋朝因为过重的兵役和徭役,民不聊生,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课本第四页中间的“相关史事”这一板块,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脚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农民揭竿而起。爆发了长白山起义、瓦岗军起义。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四、课堂总结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一统中华。开凿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本课还学习了科举制这一专题,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共1300多年的历史,隋唐的科举制是今天考试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今天的考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有的则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中考;更重要的是演化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 力态度的手段,时时刻刻在发挥作用。

五、作业

那么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老师到这儿就讲完了,在这里老师想请同学们结合皮日休这首诗的后两句和课本第5页的“知识拓展”部分思考一下,如何评价隋炀帝?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写下你对隋炀帝这个人物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字数不限。

小学 教案统一 模板
《小学 教案统一 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