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对外汉语语法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18 08:32:30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对外汉语语法教案

初级汉语综合课教案

——《成功需要多长时间》

一、教学对象

本教案的教学对象大约学习了一个学期的汉语,掌握的汉语词汇在400个左右。

二、教学内容

“汉语综合课”是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技能课中的主干课,也叫核心课、精读课。“汉语 综合课”以讲解教授汉语语言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

1.由“V了”句型,引申讲解“了”的两个用法。2.掌握“V去”表示的语法意义并能熟练运用。 3.归纳结果补语

4.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如果······就······”句型。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V了”、“V去”的用法,并能造句。2.能够根据模拟的语境,使用不同的结果补语。

四、教学方法

1.复习旧课时采用“听写生词—听课文录音—提问课文内容—学生复述课文”等步骤让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进一步巩固。2.语法讲解

根据语法点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领悟其内涵。可以利用、创造情景,行为动作演示,使用图片和多种教具等方式,并让学生大量模仿练习熟悉语法点的使用,最后需要对语法点进行简单的总结归纳,让学生加深印象。

五、教学过程(2课时)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课文中及课后练习中涉及的相对重要的语言点,并使之能根据不同语境熟练应用。

(一)“得了”→“V了”

引入:根据课堂情境,有些同学正在吃早饭,有些同学已经吃过早饭了,给出两个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着”的用法以前已经学过。

“我吃着早饭。” —— “我吃了早饭。”

解释:第一个句子中“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正在吃早饭,不是吃过了,也不是没吃;第二个句子中的“了”放在动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吃”这个动作发生在过去。

造句:(提供情境,让学生造句)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昨天学(习)了生词。

昨天晚上我们学校有人开演唱会,你们去了吗?——我们昨天看了演唱会。 引申:“了”的另一种用法,放在句末表示变化,变化是指这个句子表达的事情希望对方当做个新情况,得到足够重视。

例1 A今天他自己做作业了。——他以前都是抄别人的,现在自己做,(是否该奖励他?)

B今天他自己做了作业。——他天天都自己做作业,今天做作业这件事他已经完成。

例2 A 我看了晚会。

B 我看晚会了。

C 我看了晚会了。

A句中,前提是,说话前我没有看晚会,表达的是“看晚会”这件事完成,又如:我看了这本书,他做了作业。

B句前提不一样,也许我之前不打算看晚会,从来不看,现在我看了,那么“我看晚会”这件事是个新的情况,说话人带有希望听话人注意到这个新情况的心态,或者可能是在暗示对方:下次晚会我们一起去看吧。 C句出现两个“了”,就同时有完成和变化的含义。

(二)V去(掉)

表示受事因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消失。 例:1.他辞去了大学的工作。(现在,工作没有了)

2.他檫去脸上的汗,继续向上爬。(脸上本来有汗,现在没有了) 动作演示:用黑板檫檫掉黑板上的字。——让学生造句。 引申:“V+补语(结果补语)”

听完 画完 做完 吃完

看见 听见

看到 听到 买到 找到 得到

找着 买着 点着 睡着

去/掉

辞去 花去 擦去 洗去 脱去

看懂 听懂

飞走 偷走 借走 拿走

变成 画成 切成

选取其中几个,做适当讲解。然后带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四 1.对不起,我写错了,把你的名字写()西瓜了。

2.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一听就听()了。

3.快点儿,写()了作业我们去看电影。

4.你睡()了吗?

(三)只要······就······(AS long as)

引入:只要上课铃响了,我们就上课。(只要下课铃响了,我们就下课。)

只要大家好好学习,就能学好汉语。 只要A就B,A表示一种条件,B是一种结果。 (给出语境,让学生造句)

大家根据抽签来决定谁表演。——只要抽到了数字签,就要上台表演。 大家准备一起出去玩,但不知道天气怎么样。——只要天气好,我们就去爬山。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使用该句型) 你喜欢看电影吗?—— 我能学好汉语吗?—— 你喜欢吃什么?我给你做。——

六、教学反思

本课语法点不多,不难理解,无需过多解释,重点在于操练的部分。课上应注重对语法 点的反复练习,假设各种不同情境,采用各种形式,务必使学生课上能积极参与进来。

推荐第2篇:对外汉语语法教案(材料)

语法微格教学教案

课程名称:中级汉语语法课

使用教材:《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汉语课堂教学技巧325例》 教学对象:成人中级班 授课学时:15分钟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只有„„才”与“只要„„就”之间的差异;

2、通过例句分析与练习,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两组关联词

二、教学要求

1、要求能区分“只有„„才”、“只要„„就”两组关联词;

2、要求能运用这两组关联词造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只有„„才”中的“只有”后接的条件与“只要„„就”中的“只要”后接的条件不同;

(二)不同语境下,二者表达的意思不同。

五、教学过程

1、“只有„„才”的讲解

(1)解释“只有„„才”的含义。“只有„„才”表示条件唯一。如:只有A才B, 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即“才”后面的内容要实现就必须做到“只有”的条件,且条件往往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只有(干什么)才(有可能怎么样)” 。 (2)举出例句“小明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分析例句“强调‘刻苦学习’是唯一的条件,除此之外,别的条件都不能使小明‘取得好成绩’”。

(3)列出更多例句并齐读句子。

(4)做“补充句子”的练习。每做完一题,齐读句子。

2、“只要„„就”的讲解

(1)解释“只要„„就”的含义。表示条件非唯一。如:只要A就B ,A是B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只要”则强调的是必要条件,即“就”后面的内容要实现,“只要”的条件是必备之一,但不是唯一。也就是“只要(干什么)就(一定能怎么样)”。

(2)举出例句“小明(只要)刻苦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分析例句“强调的是做到了‘刻苦学习’就满足了‘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也就是说,当小明做到了‘刻苦学习’,‘取得好成绩’就是必然的。 ” (3)列出更多例句并齐读句子。 (4)做练习选择“只要„„就”或“只有„„才”填空。每完成一个句子,朗读句子一遍。

3、语境讲解

(老师问学生“从数学应用题中学习语文知识,有没有信心”,学生回答 ) (1)出题目:小明从家到学校步行约需15分钟,骑自行车约需8分钟,爸爸开车送约需4分钟,离上课还有10分钟,小明该怎么办 (2)给1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用“只要„„就„„”“只有„„才„„”以及题目中提到的交通工具造一个句子来帮助小明 (3)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答案

(4)请学生选择“只要„„就„„”或“只有„„才„„”填空完成句子 (5)老师对题目作出修改:把“离上课还有10分钟”改为“离上课还有5分钟”,请学生选择“只要„„就„„”或“只有„„才„„”填空完成句子 (6)总结选择这两组关联词填空不能离开语境 (7)学生朗读一遍句子

六、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堂学过的内容;

2.用“只有„„才”和“只要„„就”造句;

推荐第3篇:对外汉语教学之语法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语法教案设计

一、教学情况

1、所用教材: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语言技能类 汉语教程 第一册(下)杨寄洲 主编

2、教授对象:人文系一年级学生

3、课程类型:语法

4、教学时间:一课时

5、参考资料: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语言技能类 汉语教程 第一册(下)杨寄洲 主编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语法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语气助词“了”,时量补语的用法和区别,能够正确使用语法点,规范汉语学习用语的准确性与精确度。

三、教学方法

使用简单的汉语及基本的英语作为媒介语,尽量使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语法的讲解,使语法教学顺利展开。语言尽量幽默,肢体动作表达到位,尽可能安排足够的时间讲解练习,巩固学习。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作为语气助词的用法及语气助词“了”在表示动作的完成时的用法。

2、时量补语的用法。

五、教学过程

时量补语指的是表达动作或状态持续的时间。询问时要说:“多长时间?”例如:“一会儿、一分钟、一刻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半天、一天、一个星期、半个月、一个月、半年、一年等。 1 动词不带宾语时,主语+动+时量补语

1)、他 【在清迈】 工作﹤了﹥ 两年。

(他是主语,工作是动语,两年是时量补语,起补充说明工作持续的时间长度的作用)

2)、他 【在越南】 生活﹤了﹥ 5个月。

(他是主语,生活是动语,5个月是时量补语,起补充说明生活这个动作持续的长度的作用)

3)、我 【每天都坚持】 锻炼 一个小时。

(我是主语,锻炼是动语,一个小时是时量补语,起补充说明锻炼的时间长度的作用) 2 动词带宾语(或动词是离合词)时,要重复动词,主语+动语+宾语+动语+(了)+时量补语

1)、他(主语)游(动语)泳(宾语)游(动语)了一个下午(时量补语)。 2)、他(主)学(动)汉语(宾)学(动)了 两个多月了(时量补语)。 3)、我(主)睡(动)觉(宾)睡(动)了 八个小时(时量补语)。 3 宾语是人称代词,宾语+时量补语

1)、我等了你(宾)一个下午。 2)、我养鸡(宾)十五年了 4 宾语不是人称代词时,动词+时量补语+宾语(和宾语之间可加“的”)

1)、A、你看了多长时间的电视?

B、我看(动)了三个小时(时量补语)(的)电视(宾语)。 2)、A、你学了几年的汉语?

B、我学(动)了一年(时量补语)(的)汉语(宾)。 5 动词后边有了,句末还有了,表示动作仍在进行。

1)、他学了一年汉语。 (可能不学了) 他学了一年汉语了。 (现在还可能在学)

2)、他在北京住了两年。 (现在不在北京住了) 他在北京住了两年了。(现在还在北京住) 6 巩固练习

1 ) 朗读下面短文并指出文中一共出现多少个时量补语。

我来泰国七个多月了,觉得清迈的天气很好,人也很热情。跟泰国人相处了几个月,我发现

自己的泰语进步了很多,每天的生活也安排的很充实。平时每天上完三个小时的课,我就会去图书馆看一个下午的书,到了下午五点就去体育馆跳一个半小时的健美操,之后回宿舍休息半个钟头,再去洗澡。晚上看了两个小时电视就去睡觉。这样的生活舒服了。我想在这里多住几个月,可是妈妈说:“七个多月见不到女儿的面了,很想念”。所以为了见到妈妈,我只能提前回国了。

2 写五个带时量补语的句子,分别按照以上5个语法点的内容书写。 3 运用时量补语写一段小短文,要求句子中带时量补语不少于7个。(120字以内)

五、总结

语法是连词成句,表达句意的纽带。只有学好语法,我们才能正确掌握语言的表达,才算真

正学好一问外语。虽然语法的学习过程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但却是必不可是的。决不能因为语法很难掌握,就对语法产生畏惧。我们要坚定学习的决心,努力加强语法的学习与训练,脚踏实地的学好中文,学好语法。

六、布置作业:

复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课后练习,同学之间要运用所学的语法点,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把理论学习上升到实践中。

推荐第4篇:对外汉语语法 笔记

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或母语,与本体语法、留学生用对外汉语语法对比,教师用书(理论性、规则的细致描写)

一、对象不同:

1)本体——中国学生

2)学生用对外汉语语法——外国人

3)教师用——对外汉语教师 (

2、3存在母语正负迁移现象)

二、教学内容不同:

1)重点和难点不同

语感问题

2)内容安排不同

教师:集中

学生:一般分散 3)内容深度不同

教师用的深度大于学生

第二节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语法单位: 句子 短语 词 语素

二、语法特点:P23 (五点)

第三节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地位和方法

一、地位:P26 (3点)

二、注意问题P27(3点) 第三点:1)讲解词语意思

驾驶:开车(口语) 开飞机、开船

2)课堂用语用简洁和固定也是必要的

3)语法点讲解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方法:P29

一、基本方法 3个 基本教学环节:

带读和解释生词——带读课文——串法时讲到本课的语法点——某些功能词的用法——某一特定的句式——就课本上出现该例句展开讲解 Eg:你、我虚指

你+什么

我+什么——归纳法 造句——演绎法

你做什么、我做什么——归纳法 类比法:

交给学生句型或范句,通过模仿或替换练习让学生掌握技能。

二、语法规则的表述方法P29 1)文字法:最基本、最常用

2)公式法:用于某些固定结构和句式的表述

3)比较法:比较用法有相近和相似之处的语法点,比较法一般用于有一定语法基础之后。 4)对比法:汉英对比慎重用 5)图表法:阶段性总结时可用

第二章

第一节 语素P31 吓一跳

恐吓

两个字是两个语素

第二节 词P35

1、定义

2、词的判定:1)能充当句法成分是实词

2)剩余法:不能充当成分,但提取句子成分后剩下的组成部分是虚词 3)扩展法:对词语内部展开分析

3、离合词P38

第三节 词的构造P41

1、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2、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

1)复合式:词根+词根(联合、偏正、补充、动宾、主谓)

其中,补充:a、补充型中的特殊形式(名量式

花朵)b、重叠式合成词(两个语素 星星) 叠音词(一个语素 猩猩)

2)附加词:词根+词缀

后缀较多 a、n词性类后缀 b、非名词性类后缀

c、中缀“里”“得”“不”:傻里傻气

区别:吃得消 来不及(词) 吃不饱 来得早(短语)

d、汉语词缀特点:

1)真词缀不多,类词缀很丰富

2)词缀中 3)词缀不但可以加在语素上构成词,还可加载短语中 4)类词缀构词能力强

第三章

词类(上)P54 第一节 概说

词类:词按语法功能分类,是集合概念。 词性:(一类/一个)词所具备的语法功能

一、词的语法功能P55

1、能否充当句法成分、区分实词和虚词

2、实词小类:与实词的组合能力

1)与程度副词组合能力区分:动词、形容词

2)年、小时是量词还是名词?(加结构助词“的”

or

加量词)

3、虚词:能组合或附着于何种实词

时态助词:附着于动词后

介词:后接体(名)词性

二、现汉词的分类:P56 A、实词:体、谓、加

1、体词:主要充当主宾,一般不做谓语

2、谓词:主要作谓语,有时也作主宾

3、加词:不作主宾、谓,只能作修饰语。

B、本教材的词类体系

C、词的跨类问题:P58 1)兼类:词形相同,词义有关联,具有两类或更多词类的功能。 2)同音词:词形同音,但用法不同,意义无关联。 3)活用:临时性

4)借用:主要指借用量词

不改变词性

第二节

名词

(一)名词的语法特点P59 a、汉语名词没有(阴阳)性的分别,借用词汇手段表示

语法特点:

A、与词的组合能力:受数量短语修饰,不受副词修饰 B、词形变化:无单复数词形变化

C、句法功能:经常作主宾,一般不作谓语和状语

(二)

1、专有

2、普通(可量数、不可量数)

3、关注名词的特殊类别和用法(方位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

(模糊多数、确定数)不+们

(三)

1、充当谓语P61

2、充当状语P62

3、名词的重叠P63

4、“们”的用法P63 1)用于人称代词后表示复数人称代词,“们”表示复数的后缀。

2)用于指人的名词后,整体构成短语,“们”是表示复数的数量助词。 不用“们”的场合:

1)表示相对或互逆关系的指人名词后不用“们”。 2)“们”排斥和确数成分词项

3)表复数不一定要“们”,“们”不是汉语复数的必须标志。 1)——基于不同角度。相异——同质

夫妻们(错)兄弟们(错)——强调同质可以加,不强调则不可以

(四)名词的附类P64

一、方位词

a、16个单音及复合方位词(封闭)

b、语法特点:一般情况不单独充当句法成分,要附在其他词语后

“上”、“下”用法的对称性分析

前提:语义的对称性——用法的对称性 A、对称性:

1) 方位 例: 山上——山下

2)时间:(时间前段)

(时间后段)

“上”表示刚过去

“下”表示即将到来

例:上半度——下半度

3)排序:“上”表示顺序靠前,“下”表顺序靠后

例:上一个——下一个 4)等级:“上”表示等级品质高,“下”表等级品质低

例:上级——下级 B、不对称性:

1、“上”用法更多、更复杂 1)表事物表面:墙上 2)事物内部:书上

3)事物的某方面:工作上

4)表年龄词后,表时间:七岁上

2、“下”有类似用法,表节令词后:当下、时下

二、时间名词

1)分类

1、表时点和时间

2、表过去、现在、将来 2)语法特点:主、状、补语 3)时间的表达顺序,从大到小

近义词辨析

以后——后来(P67):某一时间之后,都可单用

(后来)只能单用 以后——可附着使用(那天以后) 语义上:以后——过去、将来

后来——过去

三、处所名词P67

1、种类:A、所有地名、专有名词

B、表处所的普通名词

2、语法功能:单用、附着即可、作主宾、加介词后作状

3、处所语序表达:从大到小

第三节

数词P71

一、分类(基数、序数、数量数词:俩、三(指人)

二、辨析:两 一 二

第四节 量词P76

一、语法特点:不单用p76

二、分类:

1、语素构成:1)单纯(个、条、位)

2)复合(人次、车次、架次)

2、修饰对象:1)名量(个、条、位)

2)动量(次、回、番)

3、来源:1)专用(个、条、位)

2)借用(眼、捆、尾)

4、专用量词的小类(集体、个体)

三、辨析:点儿——些P77

1、数词的限制——肯定句可以用“一”,否定句“点儿”前可加半。

2、修饰对象(名、谓、可数与否) 点儿程度上小,修饰可数,“一些”可修饰可数或不可数。

一点儿(补语)——有点儿(句法成分)点表程度(作状语)

四、量词小类 度量词:

货币、温度、长度、面积、体积、重量、容量

复合量词:例次(实验)台套(仪器)、件套、吨公里、秒立方米

五、量词重叠

1、AA式P80

2、“一”AA式与AA式差别:(使用频率差别) 1)主语:“每一”

一个个都撅着嘴 2)定语,表多,不作谓语

一阵阵掌声

3)状语,逐一,受双音x影响(节律控制)

习惯性说话

3、“一AA”——“AA”的条件限制P81

第四章 词类中

一、动词的语法特点P82

二、分类A、语义特征:。。。。

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心理活动动词、使令动词 “使”的归属?

B、更具带宾与否分类 C、据动词情状分类P85

三、动词的重叠、P87

离合词P38

第二节形容词P89

第三节区别词P95

第四节副词P96 专题:多用副词“就” 认知语法成就:

即:时间数量——关联——语气

就1:时间副词,表事情或动作即将发生或在很短时间内发生。Eg:他马上就回来。就2:时间副词,表示说话人认为时间发生得很早。

Eg:我六点就起床了。 就3:关联副词,动作前后相承

eg:我看完电影就回家了。

就4:关联副词,复句后一分句关联前后。 Eg:如果下雨,我就不去了。 就5:范围副词,表限定 eg:我就喜欢游泳

就6:语气副词,加强肯定,表意志坚决

eg:你不要说了,我就不去了。 时间副词:

就1就2 :初级,主观性,已然表很早,未然表间隔短。 1)短时义副词、名词+就

eg:不远,一会儿就到了 2)时段词语+就

eg:我走路十分钟就到了。 3)就+要

eg:就要下雨了。

4)表已然,“早”类词语+就,“从”。。。+就

时点+就

Eg:其实我很早就知道了。

我从很小就认识他了。

我十岁就离开了。 关联副词: 就3:初级,表动作之间的关1)动词性短语+就3+动词性短语

eg:下课就看电视

2)“一+动词性短语+就+动词性短语”

eg:一听就笑了。 就4:初级,复句后一分句的关联

联 1)主语+动短语,就+动短语

eg:他想好好复习一下,就没有去玩。 2)顺承,主语不同。

Eg:你刚走,他就来了。

3)使用成对的关联词,如果、只要、既然、因为。。。就

eg:只要你有决心,就可以学好汉语。

就5:初级下——中级,表限定

典型用法:就+述宾/小句

非典型用法:就+像/这样

eg:月饼的形状就像一个月亮。 就6:表语气(可删除)中级,加强语气 1)就+在/在于

eg:快乐就在生活之中。

2)就+动词短语 eg:吃药就可以,不用住院。 副词“就”的偏误:

1)遗漏:eg:我们刚进屋,下大雨了(错)

2)错序

eg:昨天刚下课,就他来找我了。(错)

3)误加上

eg:要是我汉语学的好,我就倒想参加那样活动(错)

4)误代 eg:现在,北京的天气特别热,要是我去外边,我快累了,(就错)快出汗了

第五节代词P107

第五章

词类(下) 第一节 介词P123

一、介词的位置

1)句首介词:关于。。。

至于。。。 2)状位介词:替/叫/被/将/同/让

3)放句末:自/于+处所 (来自哪儿)

4)放句首、状语:对于/为了/按/依照/本着/经过/通过/沿着/随着 句子结构简单,则可以放在句中。

二、辨析近义介词用法:

1)结构: 经常组成什么样的结构

“由”经常搭配抽象意义,有相对固定的结构,eg:由。。。构成/组成 (从。。。构成 错) “从”表示具体出发点,“在”固定处所位置。 Eg:“从。。。来/出来”(在。来/出来 错)

“在”常在宾语后带有方位词“里、外、上、下” “自”自。。。以来/之后/之日起 “当”当。。。的时候 “对”对/对于。。。来说 “除”除了。。。以外/之外 2)介词和其他词搭配

介词+名词 (遵照、本着) 介词+动词 (跟、对) 3)音节限制 当,在:表时间 4)语义功能

三、具体介词分析P125

第二节 连词P130 除连接性外,无其它修饰功能。

第六章 短语

(一)短语的结构类别

一、实+实

五种基本、三种特殊:连动、兼语、同位 量词和方位短语

二、实+虚 1)介词短语 2)“的”字短语

3)“所”字短语(所+v) 4)比况短语: 。。。似的/一般/一样/般(等助词)

辨析P175

第七章 句法成分

第八章 句型和句类

第九章 句式——被动句专题

1、无标被动句

2、“被”字句 N1+被+(N2)+N+C 1)N1是生命体,不用“被”可能由受事变为施事 2)“被”字带有宾语,替换会导致宾语无法处理。 3)N1非生命体,可以不用加“被”。

一、结构要求

a、主语是生命体,可能被误认为施事时需要用“被”字句。 b、句中需要引出施事来,也需要“被”字句。 Eg:他被香水熏的晕乎乎

C、谓语动词是单音节动词时,一般需要“被” Eg :东西被抢,他很伤心。

二、语用功能及语体色彩

a、“被”动句被动意味较强,多表示不如意,不情愿的事,无标客观陈述的意味更浓。 b、无标——“被”字句: 口语——书面语

“被”口语对应词:“叫” “让” “给” “被、给”一般不加施事,“叫、让”一定要带施事

3、“由”字句 1)由介词“由”引出施事的句子(对应英语的被动语态)

2)由字句 和被字句 的区别 a、主语: 泛指/定指——定指

人事方面/这件事由他处理 这件事被他处理 b、补语的有无,可以没有——一般有补语或时态助词

问题由厂方解决——问题被厂方解决了。

c、施事:强调施事,一定要出现施事——不一定要

小说由他改编——小说被他改编了

d、谓语动词:没有“遭受”义的动词——负面词、表示遭受、遭遇和某些心理感知的动词

(任命、处理)中性词 此时可互换(由、被)

f、语义和语用的差别:主动性(中性)——中性、消极(被动性)

4、“是。。。。的”(可表被动) 1)需要更多地表义信息 2)强调

5、被动义动词:遭受动词构成被动词

(一)什么是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畴建立起来的关系。语义关系跟句法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如:

①我不吃了

②香蕉不吃了

③鸡不吃了

这三例句法关系都一样,都是主谓关系。但其背后隐藏的语义关系是不同的,例1,\"我\"是动作的发出者,称为施事。例2,\"香蕉\"是动作的承受者,称为受事。例3,\"鸡\"可能是动作的发出者,如\"鸡吃米\";也可能是动作的承受者,如\"我吃鸡\"。因此,例3是歧义的。可见,建立起语义关系的类型,就可以合理解释句法结构内部种种复杂的情况。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类型

动词跟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叫格关系,是各种语义关系的重点。名词可跟动词直接组合,也可靠介词引人,因此介词也叫格标记。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有: 1.施事

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如:

他哭了。/进来一个大汉。/被狼咬死了。 2.系事

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如: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了。/这个任务很重要。 3.受事

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如:

地扫干净。/我们战胜了敌人。/他把树砍了。

4.与事

指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可用介词\"给\"引进。如:

他们教我英语。/他捐给家乡一笔钱。 5.对象

指动作的对象,也可用介词\"对、向\"引进。如:

我们学习雷锋。/他对孩子进行教育。/大家向老师敬酒 6.致使

指动作行为使动的对象,可用介词\"使\"引进。如:

我热了一碗饭。/我们要振作精神。 7.结果

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如:

我写了一篇文章。/妈妈蒸了许多馒头。

8.工具

指动作行为的凭借物,可用介词\"用、拿\"引进。如:

他在刻铜板。/胳膊上裹着纱布。 9.材料

指动作行为使用的材料,可用介词\"用\"引进。如:

脸上搽了一层粉。/他在给庄稼施肥。 10.方式

指动作行为进行的方法、形式。如:

钱存定期。/我们寄挂号。 11.处所

指动作发生的处所或起点、终点,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如:

书放抽屉里。/回娘家。 12.时间

指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如:

他回家乡过春节。/我的课请排星期五。 13.目的

指动作行为发生的目的,可用介词\"为、为了\"引进。如:

出版社在催书稿。/他在跑材料。 14.原因

指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用介词\"因为\"引进。如:

他在愁经费。/别计较他的话。

(三)名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类型 1,领属:我们的学校/弟弟的书包 2,处属:天上的云彩/室外的温度 3.时属:当时的情况/过去的历史 4.从属:厂长的秘书/同学的妈妈 5.隶属:兔子的尾巴/孔雀的羽毛 6.含属:蔬菜的味道/妹妹的脾气 7.质料:老虎皮的坐垫/杉木的扁担 8.来源:中国的留学生/四川的榨菜 9.种属:一等奖的奖励/四化的目标 10.相关:李先生的消息/爱情的传说 11.类属:金黄色的麦浪/人工的心脏 12.比喻:金刚石的性格/历史的车轮

(二)语义关系的解释力

1、同一个动词,与不同的名词性词语搭配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吃面条、吃大碗、吃食堂、吃低保 妈妈在包衣服、

他们在包饺子、外头包牛皮纸、礼品包小包

2、同一个名词性词语,与不同的谓词搭配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例如: 买毛衣、织毛衣 打人、来人 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 月亮渐渐升起来了。 妈妈高兴地点点头。

(一)语义指向的类型 1.补语的语义指向

第一,指向动词。

你砍快了,慢一点! 我看完了《红楼梦》 第二,指向主语。我砍累了。我学会了滑雪。

第三,指向宾语。我们砍光了树再休息。他一连发出界两个球。 第四,指向“把”的宾语。砍树把刀都砍钝了。他把牙都吃坏了。 2.状语的语义指向

第一,后指中心语。血压急剧下降。我经常打乒乓球。

第二,前指主语。祥子青筋蹦跳地坐下。四凤胆怯地望着大海。

第三,后指宾语。花也很多,圆圆地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第四,前指介词“把”的宾语。 我把王群满意地打发走了。师傅们把楼板纵横交错地堆放在一起。

3.定语的语义指向

第一,后指中心语。 他昨天买了件羊皮大衣。 我要好好地逛一逛美丽的西湖。 第二,前指主语。他做了一个惬意的梦。我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

第三,前指述语。例如:陈小平看了一天的书。孙静在家等了一上午的电话。

(二)语义指向的解释力

1、有些句法结构的情况比较复杂,语义指向可以合理地解释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王冕死了父亲。 苹果吃了三个。 孩子被奶奶抱进了大门。 奶奶哭瞎了眼睛。

2、一个句法结构中,语义上可能有多种指向的分析。我答对了两道题。

3、语义指向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某些歧义现象。例如: 陈斌最喜欢游泳。

她又买了一件毛衣。→A.我买了一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B.她已借了一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C

.她已买了两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D

.她已买了一件皮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推荐第5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教案(提纲)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讲义

第一章 语法概说

一、什么是语法

二、语法分析和语法单位

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四、语法体系

五、汉语语法的特点

1、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2、汉语注重意合

3、汉语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不一一对应

4、汉语的句子构造规则与词组构造规则基本一致

5、汉语的主语和谓语可以理解为话题——陈述

第二章 词和词类

3 第一节 词类概说

一、词类划分的标准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张志公“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十二类: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二、识别词类的方法

1、根据划分词类的标准:语法功能

(1) 组合功能

(2) 句法功能

(3) 类别功能

2、识别的窍门:记小类

(1) 名词

(2) 代词

(3) 动词

(4) 形容词

4 (5) 数词 (6) 量词 (7) 介词

(8) 副词

(9) 连词 (10)助词

(11)叹词

(12)象声词

三、词类的教学分布

1、构成语法点出现在教材中

2、构成表达式出现

3、分布在句子当中

四、词的兼类

1、名、形兼类

2、形、动兼类

3、名、动兼类

第二节 名词和时间方位表达法

一、时间表达法

汉语的时间表达与印欧语的区别:

1、时点和时段

(1) 时点词

① 钟点词

② 日期

③ 某些时间词

④ 某些词组

(2) 时段词

6 ① 时间词

② 词组

(3) 时段词中的“个”

① 必须用“个”

② 可用可不用“个”

③ 一定不用“个”

2、时间表达法

(1) 汉语中能表达时间的词

(2) 时点和时段在句子中的功能

① 动作、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② 动作持续的时间

7

③ 表示不定时间

④ 表示动作发生在过去、现在、将来

3、注意事项

(1) 怎么分析时间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

(2) 时间词和介词“在”的问题

(3) 区别同译词

① 点、点种、时

② 刻、刻钟、分、分钟、秒、秒种

③ “号”和“日”

(4) “前后”和“左右”跟时间词搭配的问题

8

二、方位、处所表达法

1、方位词

2、处所词

3、名词和方位词的组合规则

4、方位处所表示法

(1) 作主语

(2) 作状语

(3) 作补语

第三节 数词和读数法

一、数词的分类

二、整数的读法

1、“万”以下数字称数法

2、“零”和“半”

3、“二”和“两”

三、小数、分数的读法

四、倍数的读法

五、序数的读法

1、“第”的用法

2、号码读法

六、概数表示法

1、相邻数字的并列

2、“几”和“多”

3、表概数的词语

第四节 量词的语义特征

一、量词和名词在语义上的联系

“把”:

“张”:

“条”:

“块”:

二、量词和动词在语义上的联系

“次”:

“趟”:

“遍”:

“下”:

“顿”:

“场”

“番”:

三、量词的多义性和交叉性

四、量词的色彩

1、感情色彩

2、语体色彩

3、语感

五、辨析近义量词

六、量词教学的设想

1、量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量词的不同阶段的教学 14

(1) 初级阶段:

(2) 中高级阶段:

第五节 代词的活用

一、人称代词的活用

二、疑问代词的活用

1、泛指

2、虚指

3、任指

三、指示代词的活用

第六节 能愿动词

一、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

二、能愿动词的词义分析

1、能愿动词的一词多义

“能”:

“会”:

“可以”:

“要”

2、能愿动词的词义交叉(1)表擅长

(2)表可能

(3)表意愿

三、能愿动词的肯定与否定

第七节 副词和介词

一、虚词的教学分布概况

二、副词和介词的再分类

1、副词再分类

2、介词再分类

三、副词组合中的特殊现象

1、副词修饰名词、数量词

2、副词和否定词的位置

3、某些副词修饰“动/形”后影响了“动/形”的语法功能

21

四、副词和介词的使用条件

五、归纳虚词语法意义的方法

1、把同义、近义的词放在一起比较

22

2、把说明同一方面的虚词进行比较

3、把意义相对的词进行比较

4、把用虚词的句子,抽掉虚词后比较

六、分析虚词偏误的方法

第八节 离合词

一、离合词概述

23

二、离合词的语法特点

1、中间可以插入其他(多种)成分

2、大多数离合词不能带宾语

3、离合词带补语时要重复动词

4、离合词的重叠方式是AAB

5、离合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24

6、有的离合词可以倒序

三、离合词的教学方法

第三章 词的组合

一、短语概述

二、短语的类别

1、短语的结构类别

25

2、短语的功能类别

第四章 句子和句子成分

第一节 主—谓中的主语和谓语

一、句法成分概述

二、汉语中的主语和谓语可以理解为话题和陈述

26

三、主谓词组对组织句子的影响

四、主、谓的语义关系

1、主语对谓语来说是什么角色

2、谓语有四种

27

第二节 述—宾中的宾语

一、句法分析中注意与其他成分的区别

1、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

2、主谓结构作宾语和双宾语

二、关于双宾语

三、形容词带宾语

28

四、述宾之间的语义关系

第三节 定—中中的定语

29

一、“的”的用法

1、名词

2、代词

3、形容词

4、动词

30

5、数量词

6、短语结构

二、多项定语的位置

31

三、定语的语义指向

1、主语前的定语的语义指向

2、宾语前的定语的语义指向

第四节 状—中中的状语

一、“地”的用法

1、副词

2、形容词

3、介词词组

4、其他词组

32

5、时间处所

二、多项状语的位置

三、状语的语义指向

第五节 述—补中的补语

一、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的八类补语

二、趋向补语

33

1、范围

2、趋向补语对动词的选择

3、趋向补语的立足点

34

4、趋向补语的宾语的位置

5、趋向补语的意义

三、结果补语

35

1、结果补语的意义

2、结果补语的语义分析

3、结果补语形式上的特点

36

四、程度补语

1、程度补语的语义类型

2、程度补语的否定式

3、程度补语的几种形式

37

五、可能补语

1、可能补语的形式

2、可能补语的意义

3、可能补语与“能”的区别

38

4、可能补语肯定式与否定式使用频率

5、特殊的可能补语

六、时量补语

1、时量补语的基本意义

39

2、时量补语的用法

3、时量补语的否定式和疑问式

七、动量补语

40

八、数量补语和介宾补语

1、数量补语

2、介宾补语

第五章 句型和句类

一、句型:单句、复句;主谓句、非主谓句;联合复句、偏正复句;

二、句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第六章 句式

一、“把”字句

二、“被”字句

三、连动句

四、兼语句

五、存现句

41

六、比较句

七、“连”字句 第七章 复句

42

推荐第6篇: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示例

趣 可理解为趣味兴姑且理解为可提起你兴致的事物

兴趣即为 可以提起你兴致 对你有吸引力你喜欢、向往的事物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示例的交际原则

在教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课堂上,汉语语法是无法回避的教学内容,对遣词造句规则的讲解自然也是教师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既反映教师的经验,也显示教师的功底。

许彩华(2007)曾使用自陈评定量表和自传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发现老教师讲解语言点的能力更强,对课堂的控制感更好,对教学的情绪体验也更积极。同时也发现对外汉语教师从业之初的难点主要是:用学生能懂的方式讲解语言点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两个难点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是一致的,具有跨时间性。

对汉语语言点的讲解,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从来也不主张大量使用语言学术语进行语法分析式的讲解,因此让学生明白一个语言规则,最可行的方法就是举例子,伴以简单而又到位的归纳。

然而怎么举例,举什么例子,举多少例子,以怎样的语言或样式来归纳,都需教师对语言形式有高度敏感。这种敏感来自深厚的语言学功底与教学艺术的完美结合,并且对语言结构的使用环境和场合有恰当把握,更要考虑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及其对语法学习持有的务实态度。

本文拟就代表汉语语法特点的几个语法点举若干教学实例,来说明在给学生语法示例时,看似信手拈来的例子,其实经过精选挑选甚至创造,必须是将语法结构与语义、语用、语境甚至学习者实际结合起来考虑的典型例子。这些例子不但担负着说明语言规则的作用,而且鲜活益智,易于理解,从而令学习者过目不忘,并可能成为他今后学习的原点。

凡教留学生汉语的,谁都知道解释“了”破费周折,凡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也都觉得“了”的用法不好把握。尽管语法书和各家对“了”的语法意义及其用法说明或简或繁,都言之成理,但学生遇到的问题却是很难将这些规则一一对应到语境中去。句尾助词“了”表示“状态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是国内学者都认可的说法,李讷、Chang,VincentWu-chang、屈承熹等海外学者则将句尾助词“了”称作已然体或叙述体标记。然而对于学习者而言,他们关心的是该怎么用“了”来还原“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这些抽象的意义,什么时候在叙述一个事件时必须用上“了”。

经验告诉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一旦将“了”的用法跟“变化”、“叙述体”、“肯定语气”等概念纠缠在一起,是相当被动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设法跳出学生的追问,举出典型用例来说明,还要充分信任学生的体悟力。这里介绍笔者惯用的一个讲解句尾助词“了”的案例,并借此尝试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一下“了”的功能。

我们问年龄时,“你多大?”和“你多大了?”的适用范围即询问对象可以没有区别,既可问孩子,也可问成人,当然,用“你多大了”问成人时可能会带有某种发觉对方有与年龄不符的言行而加以调侃讥讽的意味,但其形式不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如果我们问身高,“你多高?”和“你多高了?”适用范围却不相同:“你多高?”既可以问孩子,也可以问成人;而“你多高了?”,多一个“了”字,却只适用于还在成长的儿童,绝无可能用来询问成人。原因说出来当然很简单,年龄一直都在发展变化,身高的发展变化却是有阶段性的。这个例子因为可以非常确切地划分适用对象,因而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该怎么理解“了”所传递的“变化”的讯息。

其实作为一个语气助词,“了”关涉的是说话者看事物的态度和角度,如果我们承认一个事物有发生、发展和消亡,把它看作一个在时间轴上连续发展的事件,结合这样的背景再说明它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状况,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了”。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事物在某一特定时刻的情况而忽略它的历史和未来发展,那我们就不必使用“了”。刘勋宁称使用“了”时遵循“言有所为”的原则,即要有一个背景,Li&Thompson也指出“了”字句表示事态与特定状况的相关性,说的也都是同样的意思。但在给学生讲解时,为了好懂,我把它简单地概括为“讲故事”的原则,而非使用专业性很强的术语。

由于世界本身就是时空两轴的,所以很多时候,看世界的方式本来就是既可以动态也可以静止地,无所谓对错,但有些基本前提却会影响人们的态度,譬如对孩子和成人的身高的理解。二者比较,对孩子的身高,既可以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去看,也可以只关注当下而不管“前因后果”;对成人,除非特殊情况,人们不太可能意识到其身高的变化,所以也就不大可能从动态的角度来评价这件事。使用“了”反映出说话人以动态的眼光描画事物、陈述事件的态度,关于这点,也可以解释“太大”和“太大了”,“最好”和“最好了”两类结构的异同。一般都认可前者语气比后者生硬或者直率得多,并以此作为“了”表达特定语气的结语。但为什么给人这种感觉呢?我想可以这么解释,因为不用上“了”这么讲话的人没有向听话者暗示自己思考的过程。

句尾助词“了”本质上牵涉的是语气,是主观的难以量化的东西,但引发某种主观判断的客观线索,也不是不能寻找到。笔者觉得,寻找和揭示出这种线索,对于留学生理解和使用“了”一定是有帮助的。

如果说关于某些虚词,不一定是“了”,其用法要不要明确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师那里还有争议的话,那么一些重要的格式,譬如“是„„的”,是学生肯定要学习的表达。“是„„的”句有几种类型,这里仅限于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环境之强调一类。

学生对此格式如何使用的困惑,一是不容易搞清楚与用在陈述已经发生的事件中的“了”的区别。譬如“我上个月结婚了”和“我是上个月结的婚”,这两个句子,如果翻译成英文,可以是一样的,但在汉语中却承担不同的功能,其中到底有什么不同?二是老师们解释此类句式时惯用的“强调”究竟为何义?为什么要强调?总不能“辞不够,强调凑”吧。

对于学生的这两点困惑,目前的汉语教材中,《汉语口语速成》等的用例选择和英文释义已相当不错,笔者在讲解中又突出了一个情景交际的练习,即让学生互问个人出生信息:

1)你是在哪儿出生的?2)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然后,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反问学生为什么这两个句子不能换成“你是在哪儿出生了”和“你是什么时候出生了”。学生结合教材的释义,就可以很自然地明白,在“是„„的”句中,听说双方关注的重点显然不是事件发生没发生这样的事实,而是事件发生时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背景信息,因此,当说话人使用“是„„的”句时,就意味着某一事件存在与否这样的一个前提是不言而喻,无需解释的。我们问“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时,被问话的人就站在面前,他出生没出生这件事当然不需要再被考虑。而“你什么时候出生了?”这句话是不是就真的完全没有可能说呢?也不是,当一方不相信“我在某天出生”这个事实,有意抬杠时,就有可能急赤白脸地反问“你什么时候出生了?!”语言学家们所谓的“强调”,其实指的是一种语用价值,只有结合交际场景,才突显出来。

重叠是汉语实词常见的语法手段,却是汉语学习者学习之后常常回避使用的语言形式。笔者不止一次听到留学生谈起对动词重叠的听觉感受,他们觉得“说说”“谢谢”“介绍介绍”,听上去都有加重语气即强调的意味,因为依照他们母语学习的语感,只有着重要说明的时候,才会重复某个词。而汉语教材中对此的说明恰恰是与他们的主观感受相反的,汉语教材通常将汉语里的动词重叠的作用零散地解释为减少减弱动作的量,常常表示尝试义,或表示客气,或传递一种轻松的口气。这种描述当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缺乏清晰的逻辑线索让学生改变他们依赖母语获得的主观感受,而这很可能是造成留学生对动词重叠的使用采取回避策略的原因。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材现有的解释之外,揉进更易被学生理解和乐于接受的要素。

笔者就此常举的带有对比意味的例子有二:第一,“他打了我”和“他打了打我”,二者形式上区别只是一个字,但大异其趣,前者表达的恐怕是打得很严重,后者说的却是打得很轻、很亲热。这样的例子,会让学生对汉语里动词重叠是减少动作量这个核心观念记忆深刻;第二,“咱们散散步吧”和“咱们散步吧”,二者均可说,但“咱们结婚吧”和“咱们结结婚吧”,却是前者听着自然,后者听着别扭,其实是根本不能说。为什么同为动作行为,有的量减少与否(如“散步”),两种表达都可接受,而有的量减少与否(如“结婚”)却出问题?专家语法对此的解释往往比较复杂,认为这是两类不同的动作动词,但在面对留学生的汉语课堂上,引入过多的术语无疑给教学双方增添麻烦,笔者在教学中则还是站在判断语言形式成立与否,必须看其是否符合交际语用的基本立场,然后从礼貌原则入手来加以解释的。

我们知道,动词重叠最常见于表达建议和意愿的祈愿句中,不论建议对方还是自己有意做什么,都应礼貌得体,注重分寸,方能使交际进行下去。同为礼貌得体,“咱们散步吧”和“咱们散散步吧”,后者更客气,因为这时减少动作的量,是不给听说双方负担,散步是放松,不该紧张;但“结婚”可不一样,普世的价值观不会把结婚当儿戏,“咱们结婚吧”,真诚、庄重才显得体,假如这时说话者把“结婚”的量也减少的话,说成“咱俩结结婚?”,带着戏谑甚至轻薄,这不但不客气,反倒是大不敬了。

以上三则用例,说明汉语语法中许多看似不合语法的表达形式,归根结底是不合语用。那么落实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就是教师对语法规则的解释,不但要说明结构规则、意义,更要说明用法。在说明用法时该怎么结合学生实际,用生动而富于交际性的典型例子

来实现,才是教学的关键。

现在外语教学,早已不再就教不教语法而争论,问题的焦点已经是怎么教规则,怎么透过语言实例,将枯燥的语法条目化为无形而神奇的益智内容和富于交际意义的活动,来加深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启迪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语言的掌握。即便是热衷掌握规则的成年人,学习外语时面对某个词语或结构,了解其使用规则从来也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是应用前的序曲。

因此,如果教师花大量时间解释语法,指望学生长时间关注语言形式本身,又不能恰时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其实是违背对外汉语教学宗旨的。当然,展示语言的使用规则,教师的课堂用例设计和组织要富于交际性,得体恰当,这还只是保证语法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方面,而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课文以及练习的设计,其实也需要体现得体性的交际语用原则,也应追求内涵丰富的趣味。将汉语研究的新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中,甚至利用教学实践发现新的汉语事实、进行新角度的研究。

这不仅需要教师的用心,更需要教材编写者的用心。这样,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才会摆脱死板、教条的面目,转而成为真正促进外国学生掌握汉语的因素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推荐第7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16

第十六节 比较句

一、“比”字句

(一)比较句和“比”字句

汉语里用来表示比较的方式,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比较事物、性状的异同,一类是比较性质或程度的差别、高低,每一大类中又包含一些不同的比较格式。凡是用来作比较的句子都称作为比较句。比较常用的比较句有“比”字句、“不如”句、“跟/和/同/与/像„„一样”句、介词“有”字句、“越来越”、“越„„越„„”句、“更”字句、“最”字句等等。

“比”字句是指表示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在性质、程度的差别或高低的(也可用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的比较)的一种格式,用介词“比”引出比较的对象,用谓语表示比较的结果,“比”与其宾语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1)她比我大三岁。

(2)他比我高。

(3)我身体比以前好得多了。

“比„„”可以放在补语之前,也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例如:

(4)他做生意做得比我好。 (5)他做生意比我做得好。

(二)“比”字句的结构

1、基本格式:A+“比”+B+差别

(1)这棵树比那棵树高。

(2)这个班的学生比那个班的学生多。

2、由“比+被比较的人和事物”构成介词词组,放在形容词或以形容词为中心意义的述补词组前,有三种基本结构:

(3)他比我高。(比字词组+谓词性词语) (4)杰克汉语说得比我流利。(比字词组+形容词(+得)+形容词) (5)他的房间比我的大一点儿。(比字词组+形容词+数量词语)

数量词语放在形容词后,补充说明数量,不能放在形容词前。 (6)*他的房间比我的两平方米大。

3、动词后边有宾语的话,可以有两种方式:

(7)她骑自行车骑得比我快多了。(重叠动词)

(8)他自行车骑得比我快多了。(宾语提前)

4、表示在哪方面比较的动词或比较其结果的形容词不能省掉。(9)*他自行车比我快多了。 (10)*他自行车骑得比我多了。

(三)“比”字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比较的一项内容一般不能省略,被比的一项相同的内容常常可以省掉。

(1)他的房间比我的(房间)大。

(2)*他比我的房间大。

2、表示比较差距大时,“比”字句中不能使用程度副词“很、最、非常”等。其他表示程度的副词,如“非常”、“极”等也不能用在“比”字句里。如果要说明比较的双方差别很大,应该说“比„„得多”或“比„„多了”。例如:

(1)*我的汉语比他很差。

1 (2)我的汉语比他差得远了。

(3)*他的房间比我的非常小。 (4)他的房间比我的小得多。

但是,表示程度“进一步”的意义时,介词结构后面、谓语前面,还可以用表示比较程度的副词“更”“还”“还要”等作状语,表示程度更进一层。

(5)她比我更胖。

(6)姐姐比我还笨。

(7)他的汉语比我得还好。

3、下列“比”字句不仅可以比较高下差异,而且可以表示高下差异的程度。所以谓语中心语后可以有表示程度的补语。例如:

(1)弟弟比妹妹大三岁。

(2)他们班的学生比我们班多五个。

4、如果动词带程度补语,程度补语不能放在动词的前面,“比”放在动词前或补语主要成分前,如果动词又带宾语,“比”用在重复的动词前或补语主要成分前。例如:

(1)小明比我学得好。

(2)他翻译得比我快。

(3)比他跑得快。

5、程度补语和数量补语不能同时出现

(1)*我比她来得早10分钟。

(2)我比她早来10分钟。

这个句子里既有数量补语,又有程度补语“来得早”。一个句子中不能同时用两种补语,这时应去掉程度补语中的“得”,将形容词“早”作状语用在动词“来”之前。这种句子的格式是:“比”+人/物+形容词(作状语)+动词谓语+数量补语。

6、否定副词“不”不能放在谓语的前面,例如:

(1)*我的汉语水平比玛丽的汉语水平不高。 (2)我的汉语水平不比玛丽的汉语水平高。

在用“比”表示比较的否定句中,否定副词“不”必须放在“比”之前,而不是放在谓语之前。

7、否定形式及其意义

用“比”构成的比较句,多以肯定形式出现,如果否定的话,多用“没有”的形式。这和直接在“比”前加“不”是不同的。否定词不能放在形容词前。例如:

(1)这件衣服比那件衣服漂亮。(肯定)

(2)那件衣服没有这件衣服漂亮。(否定)

“比”字前虽然可以加“不”进行否定,但是跟用“没有”否定,用法意义有差别。否定形式“不比„„”只说明“前者不比后者更„„”,而不表示“后者比前者„„”。例如“他不比我高”,不能说明“我比他高”,虽然实际上可能是“我比他高”。

“不比”对形容词的积极、消极色彩没有选择。例如:

(3)我的房间不比你的大。

(4)我的房间不比你的小。

而“没有”一般是有选择的,它一般选择带有积极色彩的形容词。例如:

(5)我的房间没有你的大。

(6)*我的房间没有你的小。

(7)我跑得没有你快。 (8)*我跑得没有你慢。

2 有时用“不比”否定,是为了强调句中形容词反义的肯定意义。例如: (9)这个商店的价钱不比日本低多少。

此例句意义在于“日本的商品贵,这个商店的商品也贵。”

用“不比”否定时,有时含有辩驳的语气。例如:

(10)我不比他笨,我怎么就不能参加比赛了?

(11)(谁说我做的菜比他差),我做的菜不比他差嘛!

其中隐含着反驳“别人认为我比他笨”、“我做的菜比他差”等意思。

8、可以在介词结构“比„„”后面作谓语的动词(或助动词)有一定的限制,常见的有:表示愿望、爱好、思维活动的动词或助动词,如:爱、喜欢、懂、关心;表示增加或减少的动词,如:增加、提高、降低;表示“善于”的助动词及其后边的动词。如:能说、能写会画;带程度补语的动词,如:咱们比他们走得快;表示“多、大”等意思的动词“有”,如:她比我们有办法/他的发言比别的人有内容;前边带“早”、“晚”或“多”、“少”等状语的动词。

9、介词结构“比„„”后的形容词谓语常带的补语有下面几种情况:用数量补语“一点儿”或“一些”,表示比较的双方差别不大。如:这个提包比那个轻一点儿;用程度补语“多”,表示比较的双方差别很大。如:这只鸡比那只肥得多;用数量词组作补语,表示比较双方的具体差别。

10、“多”、“少”或“早”、“晚”作状语,一定要放在谓语动词前边,而不能放在“比”前边。如:

(1)我比他多买了一本书。 (2)她比我少买了一本书。

11、当“比”字句后项是疑问代词时,疑问代词不表示疑问而表示任指,后边应当有副词“都”。比如:

(1)他比谁都聪明

(2)这儿比哪儿都安静 如果句子表示反问,“不”应当放在疑问代词的后面。如:

(1)那个淹死小妮子的龙须沟,他比谁不厉害!

二、“不如”句

“不如”用来表示一个人或一种事物比不上另一个人或另一种事物,是否定意义的比较。用“不如”进行比较,表示一事物在所比较的方面“不及”或“比不上”另一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

(一)“不如”句的结构

1.基本结构

“不如”的前后可以是名词、动词或小句,前后的词类或结构一般相同。 (1)X+“不如”+Y:

(1)这本书不如那本书。

(2)X+“不如”+Y+(“那么/那样/这么/这样”)+谓语: (2)这张照片不如那张(照片)好。 (3)X+“不如”+Y+(“那么/那样/这么/这样”)+谓语+补语: (3)他跑一百米不如我跑得快。

(4)我说法语说得不如他流利。

2、使用“不如”表示比较时需注意的问题

3 (1)*我不如他说汉语好/流利。

(2)我不如他说汉语说得好/流利。

用“不如”表示比较时,说明的是A和B在某一方面的程度差别。在这个句子中,动词谓语“说”的后面带有宾语“汉语”,当后面还要加上表示程度的词,如“好”或“流利”等时,应重复动词“说”,再加上“得”和程度补语。这种句子的格式是:主语+“不如”+人+动词+宾语+重复的动词+“得”+程度补语。

(二)“不如”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句中的形容词一般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般不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例如:

(1)他不如我长得漂亮。

(2)欧美留学生学汉字不如日韩留学生快。

2、比较的方面可以作为提示成分出现,也可以放在被比较的对象后面。提示成分相对自由等。放后面的和“比”字句相同,这两方面也常常共现。

(1)人品,他不如我 (2)踢球,他不如我 (3)他踢球比不上我

(4)他不如我踢球踢得好

3、两种事物比较,后面说明用来比较的事物,或事物比较的结果。

(1)我们班不如他们班喜欢运动的学生多。 (2)走路不如骑车快。

4、同一事物,前后不同时期也可以进行比较。例如:

(1)今年的学生不如去年的多。

(2)他的身体不如从前了。

5、在动词带有程度补语的句子里,“不如”可以放在要比较的成分之前,或放在“得”字之后。例如:

(1)这张相片不如那张相片照得好。

(2)这张照片照得不如那张好。

三、用“跟/和/同/与/像„„一样”表示的比较句

用“跟/和/同/与/像„„一样”来比较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在性质、状态、数量或程度上的异同,表示两事物相同。例如:

(1)这支钢笔的颜色跟那支钢笔的颜色一样。

(2)这本书跟那本书一样厚。

(一)“一样”句的结构

1、基本结构方式

(1)X+“跟”+Y+“一样/相同/不一样/不同”+动词/形容词。例如:

(1)父亲跟儿子一样高。

(2)他跟我一样,都喜欢吃辣的。 (3)这个教师跟那个教室不一样。

(2)“X+跟+Y”部分还可以用复数意义的词语表示。例如:

(1)我们的房间都一样大。

(3)“一样”后面不能连带名词性词语;比较的内容放到“一样”前面。例如:

(1)*这两本书一样内容。 (2)这两本书内容一样。

2、否定形式

用“不”否定“一样”,表示不同,或者用“不同”替代。表示完全“不一样”时,可以在“不”前加“完全”“根本”等副词。可以直接在“一样”前加“不”“不太”;例如:

(1)这两件衬衫颜色不一样。

(2)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3)*这本书的内容不跟那本书一样。

(二)“一样”句的使用条件

1、“跟/和/同/与/像„„一样”表示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一样”前可以接表示接近或不够“一样”的词语,如:“差不多”“几乎”“不太”等,但是不能接程度副词。肯定各方面一样时,可以用副词“完全”。 “一样”后面不能接名词性成分,表比较的内容放到“一样”前。

(1)他长得跟我差不多一样高。 (2)我们俩跑得几乎一样快。

(3)他们俩的性格不太一样。 (4)*他长得跟我非常一样。 (5)*我们的房间很大一样。

(6)这两幅画儿完全一样。

(2)这是一种比较异同的句型,所以句中一定要明确是比较哪一方面的异同。“一样”是形容词。表示“几乎一样”的意义时,还可以用“差不多”表示。

(1)他的汉语跟我差不多。 (3)“跟„„一样”在句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定语。例如: (1)我要借一本书跟他那本一样的词典。

2、使用“跟”表示比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结构误用

(1)*我们国家的习惯比中国的不一样。

(2)我们国家的习惯跟中国的不一样。

汉语中没有“比„„一样”或“比„„不一样”这种句型。只能说“跟/和/同„„一样”或“跟/和/同„„不一样”。

(2)缺少必要成分

(1)*我买的书跟他一样。

(2)我买的书跟他的一样。

用“跟”表示比较时,被比较的对象的性质必须是同类的。在上面这句话里,“书”是物体,而“他”是人,这两者是不能互相比较的。所以,“他”的后边应加上表示领属关系的结构助词“的”,即“他的”,意思是“他的书”。

四、“有”字句

用“有”或“没有”进行比较,表示一事物在所比较的方面达到或没有达到另一事物的程度(也可以用于不同事物不同时期的比较),“有”、“没有”与其宾语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1)弟弟有哥哥高了。

(2)我没有他那么会唱歌。

(一)基本结构

这种句子的基本结构是:A+有+B(名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例如:

(1)这孩子已经有爸爸那么高了。

5 (2)他车开得没有我快。

“有”表示达到某种标准或程度的意义,所以后面的形容词前常常配有“这么”“那么”“这样”“那样”等词语,有时,这类词语可以省略。

(二)否定形式

否定形式是“没”或“没有”

(1)我没他那么会说。

(2)他汉语说得没有我好。

(三)限制条件

用“有”或“没有”进行比较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为:

1、用“有”或“没有”表示比较时,一般格式是:A+“有”(或“没有”)+B+(“这么”或“那么”)+比较的方面。这种格式表示A在比较的方面达到了跟B一样的程度,这种方式的比较,一般多用“没有”,而“有”多用于疑问句。

2、除形容词外,能够衡量程度的动词或能愿动词也都可以用。例如:

(1)他没有我那么喜欢听音乐。

(2)你有他那什么会下棋吗?

3、这种比较句,只表示两种事物的一般比较关系,因此,谓语中不再表示具体差异的补语。

五、其他表示比较的句式

(一)用“越来越”、“越„„越„„”表示比较句

“越来越”、“越„„越„„”句是用来比较人或事物的数量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或变化,是同一事物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的比较。

1、基本结构方式

(1)主语+越来越+谓语(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了)

(1)天气越来越热了。 (2)他跑得越来越快了。

(2)越+谓词性词语,越+谓词性词语

(1)她心里越紧张,越说不出话来。 (2)小红越长越漂亮。

2、用“越来越”、“越„„越„„”句表示比较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句中表示性状的形容词已经含程度的意义,是肯定了以前程度高,现在更高的意义,所以不再接受表示程度意义的词语。

(1)*天气越来越十分热了。

(2)*天气越来越热多了。

(3)*阳光照射越很多,地面就很热。

(2)“越来越”表示的是发展、变化的意义,句尾常常加“了”。 (1)他汉语说得越来越好了。 (3)“越来越”不能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1)*风越来越刮得大了。

(2)风越来越大了。

(3)风刮得越来大了。 “越来越”后面的谓语应该表示变化的方面,常常由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充当,如上面例句中“越来越大”中的“大”。而这句话里的“刮”是一个一般性动词,不能用在 6 “越来越”后面。

(4)“越来越”不能放在主语的前面。

(1)*越来越学习汉语的人多了。 (2)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这句话中,“越来越”是副词性短语,不能用在主语“人”的前边,它只能作状语,用在谓语“多”的前边。 (5)“越来越”的后面不能再用其它的程度副词

(1)天气越来越很热了。

(2)天气越来越热了。

“越来越”表示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后边不能再用其它程度副词,如“很”、“非常”、“比较”等等。

(二)用“更”表示的比较句

1、“更”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常用于人或事物自身的比较或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用“更”进行比较,表示超过原来的程度或对方,多数含有原来也有一定程度的意思。例如:

(1)哪种方法更高。

(2)她比以前更漂亮了。

(3)我更喜欢上海了。

2、用“更”表示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为: (1)“更”是副词,后边可以有形容词、动词、动词结构等,在句中作状语。 (2)动词后有程度补语时,“更”可以移到补语里去。例如:

(1)他更学习的起劲了。

(2)他学习得更起劲了

(三)用“最”表示的比较句

1、“最”也是表示程度的副词,用“最”进行比较,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达到了比较范围内的顶点。例如:

(1)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2)这些天以来,今天最冷。

(3)他今天来得最早。

2、用“最”表示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是: (1)“最”后面跟形容词,可以用来修饰名词,这时一般带“的”。

(2)“最”常用于谓语和补语。 (3)“最”可以用在一些表示情绪、态度、印象、评价等内心活动的动词前面。例如:

(1)他最愿意帮助别人。

(2)我最赞成这样做。

(3)这件是最不让人放心了。 (4)“最”可以用在方位词前。例如:

(1)请你把最上边的那几张报纸给我。

(2)那本书我放在书架的最右边了。

“最”是最常用的一个程度副词,其用法之一,是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或者说是经过比较以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单独提出达到顶点、极端或居于首位的一方。可见“最”是着眼于比较以后的单个的比较项。因此,凡有“最”作状语的句子一定不能再同时出现比较项,凡有比较项作状语的“比”字句一定不能再出现作状语的“最”。这两例中的“最”都不应当有。如下:

(1)*他的发音比别的同学最好。

7 (2)*晚上的一分钟小说辅导课比白天的课最有意思。

六、比较句使用中注意的问题

(一)具体比较句式的选择

下面这些句子都是用来比较事物或性质的异同的,具体点儿来说,是比较事物或性质相同还是不相同,一样还是不一样。

(1)*现在,中国青年喜欢的音乐比日本青年相同。 (2)*我的汉语水平比以前差不多。

(3)*那里教中文的方法比北京语言大学不同。

要表达这样的比较意义,汉语里是不用“比”字句的,应该用下面的格式:A跟B一样/相同(肯定式),A跟B不一样/不相同、不同(否定式)。

(二)用“有”表示比较时注意的问题

汉语中没有“有„„一样”这种句型的。用“有”表示比较的句子时候,“有”表明A达到了B的程度,动词“有”后常用“这么”、“这样”、“那么”或“那样”,而不能用“一样”。或者也可以用“跟„„一样”这个结构。

(1)*我妹妹有我一样高。

(2)我妹妹有我这么高。 (3)我妹妹跟我一样高。

(三)“A跟B一样„„”与“A有B这么„„”

“A跟B一样„„”表示A和B相比较,在某方面程度性质相同。“一样”后可以跟形容词,如“她跟我一样聪明”;也可以跟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如“他跟我一样喜欢乒乓球”;也可以什么都不跟,如“他的理想跟我的一样”。“一样”后面跟形容词时,这些形容词一般都是积极意义的词语。它的否定式是“A跟B不一样„„”,一般很少用。

“A有B这么/那么„„”表示把B作为标准,用A跟B去衡量。根据B的远近,选择“这么”(近指)或“那么”(远指)。它的肯定句用得较少,一般用来比划或描述某事物的形状、特征,后面的形容词一般也是积极意义的,如“这孩子已经有我这么高了”。它更多地用于疑问句、反问句和否定句,这时后面的形容词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如“他做人哪有你做得这么差?”。它的否定形式为“A没(有)B这么/那么„„”,如“他没有我那么喜欢乒乓球”。

(四)“‘没有’句”和“‘不如’句”

在比较句中,“没有”和“不如”意思相同。“A没(有)B+X”和“A不如B+X”都是“B比A+X”的意思。可是它们在用法上又有一点儿不同。

1、“没有”可以和“这么/那么”一起用,而“不如”不能。

2、用“没有”时,后面的形容词可以是积极意义的词,如“他学习没我努力”,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词(要加“这么/那么”),如“我没你这么懒”。而用“不如”时,形容词必须是积极意义的,如“我没他高”“她学习没我努力”。

3、“不如”后面一般不跟动词,“我没他那么怕死”。

4、当形容词在前面已经出现时,“不如”后面的形容词可以省略,如“他跑得很快,我不如他”;而“没有”后的形容词不能省略。

推荐第8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习题集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习题集

第十二节 有关偏正短语的问题

一、填充题

(一)用所给的词或短语,构成一个有偏正关系的体词性短语(注意要不要加“的”):

1、北京( )春天

2、非常关键( )时刻

3、老实( )人

4、三块( )蛋糕

5、多么简单( )方法

6、联欢( )晚会

(二)用所给的词或短语,构成一个有偏正关系的谓词性短语(注意要不要加“地”):

1、明天( )出发

2、跟小李( )看电影

3、不由自主( )站了起来

4、高兴( )说了起来

5、一次( )解决问题

6、快( )说

二、问答题

1、“他有个中国朋友”和“巴基斯坦是中国的朋友”中,“中国”和“朋友”之间的语义关系一样吗?

2、下面句子中状语的语义指向一样吗?试简要分析。(1)他喜滋滋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2)他非常麻利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3)他脆脆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三、操作题

(一)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

1、西湖是有名的一个湖。

2、这里剩下只一辆汽车了。

3、我不能写汉字很快。

4、车子开了很慢,因为路不好走。

5、你们过去一直住在上海吗?

6、长城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7、我们每学期进行两次的考试。

8、今天参加学习人很多。

9、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10、李兰已经安全地回到家里。

11、我实在喜欢这个女孩。

12、他吃惊问:“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二)把下列多项定语和多项状语的句子按顺序排列好:

1、修饰语 中心语

(1)年龄稍大 叔叔

(2)一个

(3)高个子

2、修饰语 中心语 (1)所遇到的 困难 (2)意想不到

(3)一切

3、修饰语 中心语

(1)在院子里坐着 老大爷

(2)一位

(3)六十多岁

4、修饰语 中心语 (1)像朋友一样 谈谈 (2)好好 (3)跟他

5、修饰语 中心语 (1)兴奋地 抢过那封信 (2)很快

(3)从弟弟手中

6、修饰语 中心语 (1)从下午三点起 有人 (2)每天 (3)经常

(三)下面句子中定语或状语的排列顺序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改正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一辆刚买来的我的自行车被人偷走了。

2、他心里有痛苦的说不出来的一股味道。

3、我们厂生产了塑料的优质的很多产品。

4、我很爱惜那本精美的我的汉语词典。

5、他有时过去周末的时候会到小书店来看看。

6、把结果由他告诉你。

7、我给他在门口幸亏昨天打了招呼。

8、我已经现在没有钱了。

推荐第9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句子

一、句子概说

一个句子的组成:一定的结构成分、一定的结构方式、特定的句调、一定的意义。

二、句子的结构成分(句法成分)

(一)主语和谓语

语法学家对主语和谓语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主语是对谓语动词而言。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主语指话题。

中国又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老王,我昨天还见到他。

1、作主语的成分

主语可分名词性词语和谓词性词语。 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 数词、数量词也能作主语。 动词、形容词也能作主语。 名词性、谓词性短语也能作主语。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我们爱语法。 七等于五加二。

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骄傲是无知的产物。

教室里乱哄哄的。 他去比较合适。 吃得太饱不好。 锻炼身体很重要。 他们几个都累坏了。 放光的不都是金子。 我的男朋友很傻。 去北京查资料很必要。 注意:

昨天艺术家们有一场精彩的演出。

上海大剧院里艺术家们有一场精彩的演出。 昨天上海大剧院里有一场精彩的演出。 上海大剧院里昨天有一场精彩的演出

昨天有一场精彩的演出。

上海大剧院里有一场精彩的演出。

一般名词﹥处所名词﹥时间名词

2、作谓语的成分 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 名词也可作主语。

名词性、谓词性短语可作谓语。

我们开始吧。 身体好。 他呀,傻子。 主席作工作报告。 大家举手表决。 我看完了。

同学们选他当代表。 他的学问比我好。 这件事情知道的人不多。

3、主语和谓语的意义类型 (1)施事主语 (2)受事主语 (3)中性主语

我说。 狼吃羊。 报纸看完了。

叙述性谓语 描写性谓语 判断说明性谓语 狼吃羊 这件衣服好 知识就是力量

(二)动语(述语)和宾语

动语和宾语是共现共存的两个成分。

1、作动语的成分 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 我想回家。 学好外语。

讨论并通过了他的结婚问题。 有没有烟。 我不赞成派他去。

2、宾语的构成材料

宾语和主语相似,也分名词性宾语和谓词性宾语两种。 景琦紧紧抱住她。 我买洗面奶。 买了五本。

这间客厅有六十多平方米。 学习语法知识。 我有哥哥和姐姐。 挑选漂亮的。

喜欢笑。 爱干净。 学会了做饭。 想快点下课。 听说罗京来了。 我们应该谦虚、谨慎。

3、宾语的意义类型 受事宾语 施事宾语 当事宾语

(三)定语

1、定语的构成材料

实词和短语大都可以做定语。 妈妈的高跟鞋。 她的化妆品。 高高的个子。 男同学都来了。 买的书。 潺潺的水声。 他开车的技术很臭。 三个孩子的母亲。

他不去的原因是他女朋友生病了。 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 请他来的目的就是吃。 出去买菜的人是我的妈妈。

2、定语和“的”

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的”。 (1)形容词做定语 单音节形容词 双音节形容词

(2)名词 动词做定语

名词 动词做定语,有时可以直接修饰中心语。 孩子脾气 孩子的脾气 烤红薯 烤的红薯

(3)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做定语表示领属者,一般要加“的”。

(4)短语做定语 一般要加“的”。

非常新颖的设计/有抱负的青年/质量好的产品/对这本书的意见/荷叶上的水珠/一阵阵的歌声。

3、多层定语

我们 两位 三十年教龄 学校 语文 优秀 教师 的 有 的 1)表示领属关系的词语,即“谁的?”

2)表示时间、处所的词语,即“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3)指示代词或量词短语,表示“多少?” 4)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表“怎样的?” 5)形容词性词语,即表示“什么样的?”

6)表质料、属性或范围的名词、动词,即表示“什么?”

(四)状语

1、状语的构成材料

副词、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充当;介词短语、量词短语等也可以做状语。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慢走。 努力学习。

他能来? 他昨天走了.向他学习。 面对面谈。

他们非常热情地招待了我们。

2、状语和“地”

1、单音节副词、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一般不加“地”,双音节副词、形容词一般加不加“地”均可以。

2、代词、表示时间的名词、能愿动词、方位短语和介词短语做状语,都不加“地”字。

3 状语的语义指向 (1)语义指向动作

他草草地浏览了一下报纸上的文章.女儿滔滔不绝地向他讲述着自己的见闻.(2)语义指向动作者 四凤胆怯地望着大海.(3)语义指向句子中的宾语 老张给自己酽酽地沏了一壶茶 4 多层状语

大致的次序是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情态、对象。

(五)补语

1、补语的构成材料

补语可以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洗干净 暖和极了 急得哭了 练了几遍 写于1980年

人们都知道自己生在何处,却不知道死在何方。 放进去 退下来

2、补语的类型 结果补语 趋向补语 可能补语

程度补语 数量补语 处所、时间补语 情态补语(状态补语)

趋向补语

(1)跑回来 跳出来 爬上去

拿出来

表示实实在在的动作行为的趋向。

(2)看来 想来 看来

表示估计,含有从某一方面看的意思。 (3)关上 戴上 吃上 买上 脱下 表示完成

(4)唱起来 说起来 恨起来

好起来 坚强起来

表示动作开始进行,并还在继续进行;状态开始发展,而且程度还在继续加深。

(5)唱下去 说下去 念下去 热下去 瘦下去 胖下去

表示动作已经进行,并将继续往下进行或者表示某种状态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发展。

(六)中心语

定语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新工人 木头桌子 塑料口袋 经济的振兴 智力的开发

状语中心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 仔细研究 激动地说 现在已经晚春了。

补语中心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可以由短语充当。 好极了 暖和极了 写清楚 吊死在一棵树上

(七)独立语

句子里的某个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法成分,但又是句意所必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

1、插入语

大哥到哪儿,就把母亲带到哪儿,或者说,母亲去哪儿,也在大哥的掌控之中。《扑克》

2、称呼语

我又有什么地方做错了,小姐! 昌林哥,王翠嫂子,你们两位同意不?

3、感叹语

啊呀,天,他长得多帅啊! 嗯,好的。

4、拟声语

咣,门被什么人一脚踢开了。

啪,啪,我正在读书的时候,隔壁传来了两声清脆的声音。

三、句子的结构方式

句子的结构方式和短语的结构方式是一致的。

四、特定的句调

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难道你不知道? 王小丫来了吗? 这个人,是他的男朋友?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等感情。 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多饿啊!

老师,你快点下课吧。

3.平调。

(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

四、句子的意义

1、句子的“语汇意义”

句子的“语汇意义”包括:句子中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句子中词语搭配产生的意义。

他正在洗衣服。 我正在洗衣服。 他正在买衣服。 小白兔在洗衣服。 石头正在洗衣服。

2、句子中成分的关系和句子的“关系”意义。

句子通常都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语在组合时除了本身的要有一定的意义,词语意义要能够搭配,相互之间还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这些结构关于所赋予句子的意义就是句子的“关系意义”。

主谓结构关系的意义是“陈述”。 动宾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是“涉及”。 偏正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是“修饰或限定”。 并列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是“平行”。 (语法关系意义) 他正在洗衣服。 改良品种。 语义关系意义 动词+名词

动作+施事(来客人了) 动作+受事(洗衣服) 动作+结果(盖房子) 动作+处所(睡地板)

3、句子的语气意义

句子的语气意义主要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意义。

推荐第10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短语

短语

一、短语在语法单位中的重要性

朱德熙曾经指出,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和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

二、短语研究的角度

1、结构类

主要看它内部的结构类型。

2、功能类,凭借它在更大的单位里担任职务的能力即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定它的类。

3、按短语构成要素是否凝固来分类。固定短语 临时短语

4、可以从意义上分: 单义短语 多义短语 几个农场的青年 热爱人民的领袖 我想起来了

5、可以按它的成句能力来分: 能加句调成句的叫自由短语

不能加句调独立成句的叫不自由短语

6、按照短语的层次多少划分,可以分成: 一层短语(简单短语) 中国历史 多层短语(复杂短语) 蓝蓝的天空上忽然出现了乌云

三、短语的结构类

(一)主谓短语

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主谓有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 动词性谓语 形容词性谓语 名词性谓语

(二)动宾短语(述宾短语)

由动语和宾语两部分组成,前后是支配和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

根据后面所带宾语的情况,动词可以分为 名宾动词(体宾动词)吃 喝 拿 谓宾动词 进行 打算 主张 兼宾动词(名谓宾动词)指出 说

(三)偏正短语

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组成,修饰语在前面,修饰、限定后面的成份。偏正短语分为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

1、定中短语 由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其间有修饰关系。 木头房子 新书 高高的个子 绍兴黄酒 三只鸟 写字的桌子

2、状中短语

由状语和谓词性中心语组成,其间有修饰关系。 热烈祝贺 激动地说 兴奋地回答 已经结束 立刻动身 慢走

(四)中补补语(述补短语)

由中心语和补语两部分组成。补语附加在中心语后面,其间是补充关系。

敲了三下 睡了半小时 说清楚 洗干净 跳上 拉下 说得清楚 说不清楚 喜欢极了 说不清楚

气得脸都发青 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五)联合补语

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个或几个部分组成,其间是联合关系,可细分为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 学校和工厂 讨论并通过

升学或就业 积极而且热情

(六)连谓短语

由不止一个谓词性成分连用,谓词性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没有主谓、偏正、动宾、中补、联合关系,也不用任何关联词语。 笑着说 躺着看书 抽烟喝茶 分析研究 喜欢看电影 反对做假 疼得直哭 哭得头昏脑涨 争论停止 游行结束 举手表决 骑马进城

(七)兼语短语

兼语短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重叠而成的,动宾短语的宾语兼任主谓短语的主语。 请他进来 派你去西安 选班长做代表 有人敲门

典型的兼语短语的谓语动词往往带有使动性,如,请、派、选、催、劝、组织、号召、通知、鼓励、领导、阻止等。 辨析 请他来 希望他来

1、动词本身有没有使动义。

2、兼语短语中,前后动作之间一定有因果关系。

3、在动词后面有没有停顿。

4、兼语短语可以针对动宾短语来提问。

(八)同位短语

同位短语前后所指成份所指内容相同,在句子中充当同一个句法成份,意义上构成复指关系。 首都北京 京剧《空城计》 春城昆明 宝岛台湾

(九)方位短语

由方位词直接附在名词性或动词性词语后面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

大门外 山坡前 世界上 晚饭后 改革中 帮助下

(十)量词短语

是指数词或代词加上量词组成。例如: 一次 一个 这本 那个

(十一)介词短语 是由介词跟跟附在其后的其他词语组合而成。 用刀子 用大碗

被老师 按客观规律 因为他

(十一)“的”字短语

由结构助词“的”附加在其他词语之后构成,主要作用是使谓词性成份转化为名词性成份。例如: 红的 吃的 木头的 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类:

三列火车 感谢你 上街买菜 他走了 学术会议 用毛笔

三本 祖孙三代 进门脱鞋

称他为歌迷 马上回来 一种新式的炊具电磁炉 长大 1999年那年 爬出去 我们自己 讨论:

影响短语结构类型的因素

1、词序

历史悠久 悠久历史 观点正确 正确观点 讨论热烈 热烈讨论 工作积极 积极工作

转播中断 中断转播 人民代表 代表人民 市场管理 管理市场

2、虚词

介词、助词等虚词可以和实词组合。虚词出现与否,出现哪个虚词,可以决定短语的类型。 我妈妈 我妈妈的 吃药 吃药的 为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 对于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 后山的树林里 后山的树林 他们的精明 他们精明 温度的下降 温度下降

3、成分类。

短语的成分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和短语,还可以是短语和短语。短语的构成成分应该受到重视,因为要得到短语的结构模式,就要确定短语构成成分的语法类别。 名词+动词 动词+名词 形容词+名词

名词+形容词

五、短语的功能类

短语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做句法成分,所有短语都能充当一个更大的短语里的组成成分;另一方面是成句,大部分短语加上句调能独立成句。

(一 )按照它跟别的词语组合时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 常作主语、宾语,功能相当于名词的叫名词性短语(体词性短语)。

能作谓语,功能相当于谓词的叫作谓词性短语。

主谓短语

常作谓语,可归为谓词性短语。 动宾短语 谓词性短语 偏正短语

定中短语 名词性短语 状中短语 谓词性短语 中补短语 谓词性短语 联合短语 老师和学生 名词性短语 讨论并且通过 谓词性短语 连谓短语 谓词性短语 兼语短语 谓词性短语 同位短语 名词性短语 方位短语 名词性短语

“的”字短语 名词性

量词短语和介词短语 归类还不易断定

(二)根据短语成句与否 能加句调成句的叫自由短语。 不能加句调成句的叫不自由短语。

六、复杂短语

大短语中包含小短语,从而形成复杂短语。

1、同类包含

包含与自身结构关系性质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 真善美与假恶丑 男女老少 南开大学新图书馆 万里长征老干部

他学习努力 讲得好极了

2、异类包含

包含与自身结构关系性质不同的句法结构

好人好事 你来我往 读书写字 看得见摸得着 历史悠久的中国 开得飞快的车 我的哥哥姐姐 牡丹和玫瑰都开了

七、短语的意义类 单义短语 多义短语

1、由词类不同形成的多义 饭不热了 自行车没有锁 他爬过那座山

2、结构关系不同形成的多义 进口彩电 文学语言 奶油面包

3、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多义 一个学生的建议

4、结构关系和结构层次都不同 发现敌人的哨兵

5、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多义 鸡不吃了 汽车运走了 提拔团长

6、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多义 他在车厢上贴标语

八、短语的研究方法

短语需要一类一类地研究,很多短语还没有来得及调查,特别是口语中的。 如朱德熙先生就分析过《”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 《含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

第11篇:对外汉语教学40基本语法和教案

基本语法项目(40项)

 主语 — 谓语 — 宾语

学习

汉语

 定语、状语、补语

我的朋友学习汉语

他认真地学习汉语

他学得很好

1.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 这是什么书?/ 你去哪儿?/ 怎么去?

2.正反疑问句:1.你是不是中国人?/ 你去不去商店?/ 你忙不忙?

2.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词典?/ 你有词典没有?

3.用“还是”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区别:A还是B ?

// A或者B

4.定语:1.的 + 名词: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领属关系)

2.不用“的”:这是中文书。/ 他是汉语老师。(说明性质)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亲属或单位)

3.动词„的+名词:这是我买的书。/ 看电影的人很多

5.状语: 1.副词作状语:我常去商店。

2.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 3.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我要多听多说。 4.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们很认真地学习。 5.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我在他那儿看电视。/ 我从美国来。 /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

6.存现句:处所+动词+名词

1.表示存在:墙上有(挂着)一幅画。

2.表示出现:前边来了一个人。

3.表示消失:停车场上开走了一辆车。

7.动态助词“了”:动词+了(“了”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

1.昨天我去了书店,他没有去书店。 (过去:动作已经完成)

2.明天我吃了早饭去书店。

(将来:动作1完成后会出现动作2) 3.每天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

(平时:动作1完成后出现动作2)

8.语气助词“了”

(一):句子+了(“了”在句尾,表示事情已经发生):

1.现在他去书店买书了。

2.昨天你去书店了没有?(正反问)

9.语气助词“了”

(二):名词 / 形容词 / 句子+了(“了”在句尾,表示变化):

1.春天了,天气暖和了。

2.他现在是大学生了,可以独立生活了。

10.表示很快会发生:“要---了、就要---了、快---了、快要---了”:

1.要下雨了。/ 新年快到了。/ 汽车快要开了。

2.我明天就要(*快要)回国了。(“快要”前不能用时间词语)

11.动态助词“了”+ 数量词 + 语气助词“了”(可能继续,或不再继续):

1.现在,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我还要学一年。(还要继续) 2.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以后不学了。 (不再继续)

12.动态助词“着”:动词+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1.外边下着雨,刮着风。 (动作的持续)

2.教室里的窗开着,门关着。 (状态的持续)

13.动态助词“过”:动词+过(表示过去的经历): 1.我去过日本,没有去过美国。

2.正反问:你去过北京没有?

14.表示动作的进行:“在、正、呢、在---呢、正(在)---呢、---着---呢”:

他在看书(呢)。/ 他正看书呢。/ 他看书呢。/ 外边(在/正)下着雨(呢)。

15.连动句(有两个以上的动词):

昨天他去书店买了一本书。(“了”在最后一个动词的后面)

16.兼语句:第一个动词是表示要求、命令的“请、让、叫”等:

A请 / 让 / 叫 B + 动词

我请他来。/ 老师让学生写作文。/ 爸爸叫儿子去买东西。

17.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

1.宾语是处所词语: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来、去”在最后)。

明天他回北京来。// 刚才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有两种形式:

* 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 昨天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 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 客人已经来了,你快倒茶来!

18.复合趋向补语: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

1.宾语是处所词语,“来、去”也在最后。

他走回家去了。// 他站起身来

2.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一般有两种形式:

他拿出来(了)一本书。// 他拿出(了)一本书来。

3.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他拿出书来(了)。

4.表示要求:你拿出书来!

动词:懂、见、完、到、开、上、给、在、成

19.结果补语:动词

+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20.可能补语(表示能力或可能):动词 + 得/不 + 结果补语 / 趋向补语: 1.能力:这本书我看得懂 // 这个字我总是写不对 2.可能:他们明天回得来,我们明天回不来。

禁止:你病了,不能出去。/ 我知道这件事,但是不能说出来。 比较<

没办法:外边在下雨,我没有伞,出不去。/ 我知道,但是说不出来。

21.程度补语:动词+得 / 不 + 形容词(说明“怎么样” )

1.动词后没有宾语:他学汉语,他学得很好。

2.动词后有宾语的三种形式:他学汉语学得很好。 (重复动词)

汉语他学得很好。 (宾语提前)

他汉语学得很好。 (宾语提前)

22.时量补语:动词 + 时量补语(表示动作持续多长时间):

1.持续性动词有三种形式:我学汉语学了一年。 (重复动词)

我学了一年(的)汉语。 (动词+时间+宾语)

汉语≒我学了一年。 (宾语提前)

2.非持续性动词的形式:

他离开中国一年了。 (动词+宾语+时间) 3.宾语是人称代词的形式:我等他等了十分钟。/ 我等了他十分钟。 4.副词或能愿动词放在重复的动词前:我学汉语只(要)学一年。

23.动量补语:动词 + 动量词“次、遍、下---”:

1.动词 + 动量词 + 事物宾语:

我看了一次电影。/ 他看了一遍课文。 2.动词 + 人称代词宾语 + 动量词:昨天,我找了他三次。

24.用“比”字句表示比较:

1.A(不)比B + 形容词:我比他高。/ 我不比他高。

2.A比B更 / 还 + 形容词 / 心理类动词(喜欢、觉得„„):

形容词:我很高,他比我更 / 还高。

心理类:我喜欢锻炼,他比我更 / 还喜欢锻炼。

3.A比B + 形容词 + 数量 // 一点/一些 // 得多/多了:

我比他高五公分 // 一点/一些 //得多/多了。

4.A比B早 / 晚 // 多 / 少 + 动词 + 数量:

我比他早来五分钟。/ 我比他多学了三篇课文。

5.A比B + 动词 + 程度补语,有两种形式:

我比他来得早(一点/一些 //得多/多了)。

我来得比他早(一点/一些 //得多/多了)。

25.用“A跟B(不)一样 +(形容词)”表示比较:

我跟他(不)一样高。

26.用“A有(没有)B这么/那么 + 形容词”表示比较:

他有我这么高。/ 我没有他(那么)高。/ 他有你(这么)高吗?

27.“把”字句:

1.形式:主语 + 把 + 宾语 + 动词 + 其他成分

2.语义:说明移动、变化、产生的结果

我关了门——我把门关了。

3.动词+“了”、“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宾语”等,不能用可能补语。

我把门关了。/ 我把作业做完了。/ 你把箱子拿上来。/ 你把这本书给他。

不能说:今天,我把这书看得完。

4.宾语一般是确指的、双方都知道的:你把这本书(*一本书)给他。

5.能愿动词 / 否定词 / 时间副词在“把”的前边:

我要(没)(已经)把这本书给他。

6.动词后有结果补语“在、到、给、成、作”,一般要用“把”字句:

我把汽车停在学校门口。/ 我把汽车停到学校门口。/ 我把笔还给老师。

我把这本英文书翻译成中文。/ 王老师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

28.被动句:

1.“被”字句:主语 + 被 / 让 / 叫 + 宾语 + 动词 + 其他成分

我的词典被(他)借走了。(有时施事可以不出现)

我的词典被人借走了。 (有时用“人”,表示不易或无法说明的施事者)

2.意义上的被动句(无标志):信写好了。// 练习做完了。

29.“是---的”:

1.强调已经发生的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等:

他是昨天来的。 / 他是从北京来的。 / 他是坐飞机来的。

2.表示态度、观点:

你打人是不对的 // 我认为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30.动词重叠:

1.还没有发生,单音节动词之间可用“一”:这个问题,我要想

(一)想。

2.已经完成,单 / 双音节动词之间要用“了”:这个问题,我昨天想了想。

3.双音节动词之间不能用“一”:这个问题,我们要研究(* 一)研究。 4.表示“正在”的意思,动词不能重叠:他正在听(* 听听)音乐。

31.形容词重叠:

1.单音节:AA

// 双音节:ABAB 2.重叠的形容词前不能用“很”:她穿得干干净净的(*很干干净净)。 3.单 /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作定语,或单独作谓语,后边要用“的”:

一双大大的眼睛 / 一个干干净净的房间 / 他的脸红红的 / 他们都高高兴兴的。

32.概数:

“多”:

数词后是“0” :---多+量词:三十多斤

数词是“1~9” :---量词+多:三斤多

33.“就”和“才”的区别:

1.“就”表示早、快:学校八点上课,他七点半就来了。

2.“才”表示晚、慢:学校八点上课,他八点半才来。

34.“又”和“再”的区别:

1.表示“过去”重复用“又”:他前天来了,昨天又来了。

2.表示“将来”重复用“再”:今天我来了,明天我要再来。(还要来)

3.表示“有规律”地重复:明天又是星期天了。// 明天他又要来。

35.“有一点儿”和“一点儿”的区别:

1.有一点儿+形容词(有“不如意”的意思):这本书很好,可是有一点儿贵。

2.有一点儿+动词:他们想去公园,我也有一点儿想去。 3.动词+一点儿(宾语):我会说一点儿汉语。

4.形容词+一点儿(比较):昨天20度,今天(比昨天)冷一点儿。

36.越---越---:

1.主语相同:风越刮越大。

2.主语不同:老师越说,我越不明白。

37.越来越---:

1.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

2.我越来越喜欢音乐了。(心理、认知类动词)

38.一---就---(第一个动作发生后,第二个动作马上发生):

1.主语相同:我一下课就回家。 2.主语不同:老师一说,我就明白了。

39.定语的顺序:

名词 / 代词 + 指示代词 + 数量词组 + 修饰性形容词 / 名词 + 中心语

爸爸 这 两个 好 朋友…。

公司 那 三个 重要的 部门…。

你 这 四本 汉语 词典…。

她 那 五件 漂亮的 丝绸 衣服…。

40.状语的顺序:

时间 + 处所 + 范围 + 程度 + 情态 / 方式 + 介词词组 + 动 / 形 我们 昨天 在家里 都 很 高兴地 给他 打了 电话。 我们 前天 在学校 只 十分 简单地 跟他 谈了谈。 他们 都 对我 很热情。

* 关联词语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只要---就--- 只有---才--- 如果---就---

一---就---

不是---而是--- 连---都(也)--- 既然---就--- 即使---也--- 无论(不管)---都(也)---

备课

1.对教学对象与材料的分析

(1)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语言技能、已学知识

(2)分析教材体例:生词、课文、语言点、注释、练习的组合及其编排顺序

* 生词:义项、词性、复现率 * 语言点:个例、多处出现

* 词语例释:单个词语、词语辨析(同义词、反义词;意义、用法)

* 注释部分:句型、文化、科技、经济„„ * 练习内容:形式、重点、题量

(3)确定学习重点和难点:

* 既是课文中安排的,又是学生没有学习过的:是—不是—是不是

* 学生易受母语干扰的:我是很忙

* 学生不易辨别,或容易混淆的:马上——立刻

* 某一种表达功能常用的句式或句子:感谢、道歉

* 有关中国文化习俗或价值观念的:讲人情、拉关系

2.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1)用什么方式引出课文内容、新语言点? (2)各环节如何过渡?

(3)词汇、语法、篇章各部分如何衔接?

(4)新语言点的学习用演绎法,还是用归纳法、类比法? (5)怎样设计情景进行训练? (6)如何检查学生是否明白、会用?

教案的构成要素

1. 教学目标与要求

“目标”是笼统的,比如:能正确地辩音辩调,扩大词汇量,掌握新的表达 方式,加强口头和笔头成段表达的技能训练。

“要求”是具体的,如:学习多少个词语,掌握多少个语法点,能运用某种 句式进行会话。

* 可以将目标与要求合在一起写,所用的动词是:

学习、掌握、了解、理解、拼读、区别、分辨、使用、运用、表达„„

2. 课时分配,以及分课时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篇课文需要多少课时,每节课需要完成的内容与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 的进度该怎样掌握,如何处理预定内容与临时调整的问题„„

3. 教学重点:

要抓语言项目:语音、词汇、语法;功能、意念

主要是动词、形容词、虚词,句型、句式

4.教学方法(包括辅助教学手段)

直接法:用词典上的定义,用学生已学的旧词解释„„ 直观法:教具、图表、动作、表情、多媒体课件„„ 情景法:设计情景、利用实地情景„„

其他:

模仿、重复、替换、对比;问答、启发、引导、归纳、演绎„„

5.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时间分配):

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以教学过程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阶段 为基础。语言课的教学有五个主要环节:

* 一般步骤: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课→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 需要确定:各环节所占的时间比重、内容与方式(以100分钟为例):

1)组织教学:2分钟~5分钟

* 点名、问候、用轻松的话题活跃气氛、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 内容导入:文化导入、旧知导入、情景导入、教具导入、随机导入

方法:提问、回忆、讲述、对比、游戏„„

2)复习检查:10分钟~15分钟

检查与巩固:听写、快速问答、复述、讲解作业中的问题„„

3)讲练新课:70分钟~80分钟(讲:三分之一,练:三分之二)

强调精讲多练,注重运用,师生互动;板书设计,情景操练„„

一般顺序:朗读——词语讲解——分段——提问和回答——归纳段落大意

——讲授语法点——操练

4)新课小结:2分钟~5分钟

归纳总结新的语言点、重点内容„„

5)布置作业:2分钟~5分钟

造句、作文、复述、预习„„

第12篇:对外汉语初级语法点教案「A给B+n.]

道具:

商务人士:合同、传真、文件、钢笔、发票、机票、信用卡、会员卡、笔

衣服、咖啡、绿茶、日程表、钱、皮包、电脑、护照、车票、地址、主意、

意见、时间、手机号码、电话号码、邮箱、工作、图片、音乐、电影、家、钥匙、密码

食物:

太太:蔬菜:黄瓜、西红柿、青菜、菜、

孩子:

教什么: A给B+n.给,V.,具有指向性,表示物品从A传递到B。A是做动作的人,是施方;B是接受者。 怎么教:

1)导入:动作导入:老师让学生将笔递过来。

老师将钢笔等道具放在学生面前,自己离得远一点。please give me the pen.Thank you.在汉语,you give me the pen.可以说,你给我笔。 2)上例句

1、板书 「我给你笔。」 3)解释意思:

句子意思:I give you a pen.给,V.,具有指向性,表示物品从A传递到B。A是做动作的人,是施方;B是接受者。 给,it's a verb.means give. A give B sth. 4) 继续出道具,上例子2:「我给你传真。」 5)继续出道具,例子3:「我给你咖啡。」

6)总结语法结构:「A给B+n.」A、B可以是人、或物。 A.to B 7)课堂活动:老师说「我要+n.」学生递物品,同时说「我给你+n.」

(用实物道具)

8)练习道具:

商务人士:办公室物品(合同、传真、文件、钢笔、发票、机票、信用卡、会员卡、笔

日程表、电脑、地址、主意、意见、时间、手机号码、电话号码、邮箱、工作、图片、密码)

食物饮料:咖啡、绿茶、水、

服饰:衣服、外套、领带、手表、手机、钱包、护照、车票、机票、信用卡、钥匙、行李箱

太太:蔬菜:黄瓜、西红柿、青菜、菜、

饮料:

服饰:

孩子:

1)接龙游戏:说「给你」 适合班课 2)玩玩具:说「给我」

孩子向老师要小玩具,必须说「给我+n」,否则老师不给。

第13篇:对外汉语初级语法点教案「A请B+vn」

道具:1)动作图片(导入用):打合同、发传真、发邮件、洗衣服、洗碗

2)名词图片:食品饮料(中餐、西餐、咖啡、酒、果汁、小笼包、四川菜、)

3)兴趣爱好:看电影、唱歌、旅游、打网球、游泳、打羽毛球、打篮球、打高尔夫、

4)动词:吃、喝、看电影、听音乐会、去旅游、去pl.玩、做美容、做头发、做SPA、

教什么:A请B+vn.

请,动词,表示邀请&招待。 怎么教:

1)复习导入:从「请+vn。」礼貌用语,引入新语法点。 请你帮我订机票。请喝茶。请进。请坐。请稍等。

「请」,it has no meaning.We use「请」in front of a sentence or an action, just to be polite.Today we will learn a new use of 「请」。

你喜欢喝茶吗?好,这是一杯茶。来,请喝茶。It's polite when we say请 first。今天我们学一个新句子。

2)上例句1:「我请你喝茶。」 3)解释意思:

句子意思:I invite you for dinner and it will be on my bill.请,动词,表示邀请&招待。invite& treat 4)出道具,上例句2:「我请你唱歌。」 5)出道具,上例句3:「我请你吃饭。」 6)总结语法结构:「A请B+vn.」

7)课堂活动:角色扮演,编对话。

老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经理。(图片给学生,扮演经理邀请招待客户)

8) 练习

练习1:替换练习(老师出名词动词图片,学生说句子。)

道具: 2)名词图片:食品饮料(中餐、西餐、咖啡、酒、果汁、小笼包、四川菜、)

3)兴趣爱好:看电影、唱歌、旅游、打网球、游泳、打羽毛球、打篮球、打高尔夫、

4)动词:吃、喝、看电影、听音乐会、去旅游、去pl.玩、做美容、做头发、做SPA、练习2: 练习3:

练习4:

1.教什么:请+A+Vn. (礼貌用语) 怎么教:

1)导入:开门见山,今天我们来学习办公室用语。老师出名词图片:合同 ,学生给动词(打、发、看、找、复印)。

2)上例句

1、板书

「请你帮我打合同。」

传真、邮件、文件 3)解释意思:

句子的意思是:please type this contract for me.请,礼貌用语,放在句首,表示礼貌。please. 4)继续出道具、上例句2:「请你帮我发传真。」

老师出道具:图片(传真) ,学生给动词,并一起说,发传真。引导学生说例句2。 5)继续道具,例句3:「请你帮我复印文件。」

老师出道具:图片(复印机、文件),学生给动词。(边说边上板书。) 6)总结语法结构:「请A+vn.」 补充:请喝茶。请坐。请进。请稍等。

课堂活动1:将学过的动词,用以上结构编一段对话。

课堂活动2:你的生活中会请谁帮你做什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请A帮B+vn.」

7)练习

练习1:老师给名词,学生给动词,说动词短语,再用「请A+vn.」说句子。 名词道具:合同、文件、邮件、传真、机票、饭店、酒店、钢笔、咖啡、绿茶、(参考动词:打、复印、发、订、买、喝 )

练习2:扩句:加名量词。「请+A+V+num.+mw.+n」请帮我复印10份合同。

老师出名词道具,学生给量词,用这个说。(道具:合同、文件、邮件、传真、机票、钢笔)

好吗、好不好、时间、时段、地点、频率副词(再)、连动句(去+pl.+V.) 练习3:扩句:加时间时段。「请+A+时段+num.+mw.+n.」 练习4:

第14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作业答案

作业名称:12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第一次作业

出 卷 人:SA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100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内容的安排应该以习得顺序的考察和研究为依据,如根据邓守信(1999 年)统计和调查,在实际教学中,“了 1”和“了 2”的教学顺序应该是()。

A、先“了 1”再“了 2”

B、先“了 2”再“了 1”

C、“了 1”和“了 2”同时学习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是()研究的“试金石”, 同时也为其研究和发展提出新的课题。

A、教学语法

B、理论语法

C、语法教学

D、试验语法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编写()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教授语法和学生学习语法。

A、教学语法

B、语法教学

C、语法理论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5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为主。

A、教师讲授语法

B、教师训练学生怎样学习并运用语法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语法规则并能够很好地运用。

A、教学语法

B、语法教学

C、语法理论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是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的语法,而()指的是语法的教学过程。

A、教学语法

B、理论语法

C、语法教学

D、语法理论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5 题号:7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教学语法”又叫“专家语法”,理论语法又叫“学校语法”。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8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教学对象学习语法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9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学校旁边有银行”和“学校旁边是银行”两者都是存现句,所以没有区别。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10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教学实际出发,能够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习得汉语语法能力,而不拘泥于理论语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1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这门课程既有知识的介绍,又有能力的培养,二者是相互融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2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从学习方法上看,母语教学语法的教学对象学习语法知识可以完全脱离具体的交际语境,学习的是一种抽象的语法理论。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3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中,我们应该在统计的基础上选择典型的、基本的、能产性强的语法项目,删除那些次要、特殊的、不常用的语法项目。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4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把理论语法、教材语法转化为课堂教学语法。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5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母语教学语法与第二语言教学语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6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学习方式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自然就应该有所区别。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7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些语法理论,而不是让他们能够准确地、熟练地使用汉语进行成功的交际。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18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无论是什么教学语法都应该是规范语法,即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合乎语法的,什么是不合乎语法的。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9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5 内容: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三个语法教学阶段的语法模式分别是()。

A、形式语法模式

B、语义语法模式

C、语用功能语法模式

D、语音语法模式

标准答案:ABC 学员答案:ABC 本题得分:5 题号:20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5 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可接受性表现为内容要()。

A、循序渐进

B、由易到难

C、由简到繁

D、由常用到非常用

标准答案:ABCD 学员答案:ABCD 本题得分:5

考生答题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名称:12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第二次作业

出 卷 人:SA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100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双音节动词重叠的形式主要是()。

A、AA 式

B、A 一 A 式

C、ABAB 式 D、AAB式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5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散步”、“ 睡觉”、“ 游泳”、“ 起床”、“鼓掌”、“ 唱歌”、“ 跳舞”等,这类由一个动词性成分(或语素)和其所支配的名词性成分(或语素)组成的语言形式叫()。

A、离合词

B、静态动词

C、持续动词

D、终结动词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5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能受否定副词“不”和程度副词“很”等的修饰,表示事物的属性的是()。

A、性质形容词

B、状态形容词

C、正向形容词

D、负向形容词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5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只能作状语,不能作主语、宾语,也不能作谓语、定语等。

A、名词

B、动词

C、副词

D、助词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5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的意义比较空灵、抽象、难以把握,而且用法常常涉及语义、语用、句法等各种因素,因此它的学习和掌握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A、实词

B、虚词

C、名词

D、动词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所谓(),就是在意义上有区别事物的作用,主要用来给事物进行分类的词。比如“男”、“女”、“ 良性”、“ 黑白”、“ 彩色”等。

A、动词

B、形容词

C、区别词

D、名词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5 题号:7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在语义上,“连连”表示同一个动作或同一情况接连不断反复出现,而“一连”除此之外,还可以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情况一直持续,所以不表示持续的“连连”不能修饰没有时间间隔的持续性行为。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8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总体上说,“了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9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我很好”“他很帅”这些句子中的“很”并不是表示程度高,只是为了满足语法上的需要。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0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吗”只能用在疑问句中,而“呢”既能用在疑问句,也可用在陈述句中;即使用在疑问句中,二者仍有区别,如“吗”只能用在是非疑问句中,而“呢”则刚好相反,只能用在除了是非疑问句以外的疑问句中。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1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汉语中的量词,除了度量衡量词外,大部分都可以重叠。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2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成语既是让留学生心仪的风景线,也是拦在他们面前的一道羁绊。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3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量词一般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14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往往”和“常常”两个词的意义是一样的。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15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5 内容: 量词重叠的形式有()。

A、AA 式

B、一AA 式

C、ABAB 式

D、AABB式

标准答案:AB 学员答案:AB 本题得分:5 题号:16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5 内容: 根据语义特征进行的分类,即从人们对某一性质的态度来说,形容词可以分为()。

A、性质形容词

B、状态形容词

C、正向形容词

D、负向形容词

标准答案:CD 学员答案:CD 本题得分:5 题号:17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5 内容: 常用来表示概数的一些副词、助词和数词有()等。

A、近

B、上

C、来

D、左右

标准答案:ABCD 学员答案:ABCD 本题得分:5 题号:18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5 内容: 对副词在句法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大致可以从()方面考虑。

A、对句类的特殊要求

B、对音节的特殊要求

C、对“肯定”和“否定”的特殊要求

D、对位置的特殊要求

E、对简单和复杂的特殊要求

标准答案:ABCDE 学员答案:ABCDE 本题得分:5 题号:19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5 内容: 留学生使用成语时出现的语法偏误有()等。

A、引证性成语的偏误

B、体词性和谓词性的混淆

C、及物和不及物的混淆

D、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偏误

标准答案:ABCD 学员答案:ABCD 本题得分:5 题号:20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5 内容: 单音节动词重叠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A、AA 式

B、A一A 式

C、ABAB 式

D、AAB式

标准答案:AB 学员答案:AB 本题得分:5

考生答题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名称:12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第三次作业

出 卷 人:SA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100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对不起,我今天又来晚了。”这个句子的结果补语语义指向()。

A、受事

B、施事

C、动词

D、补语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5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我听懂他的话了。”这个句子的结果补语语义指向()。

A、受事

B、施事

C、动词

D、补语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地板擦干净了。”这个句子的结果补语语义指向()。

A、受事

B、施事

C、动词

D、补语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5 题号:4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描写性状语分为两小类:在语义上对动作者进行描写和对动作进行描写。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5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汉语比较句“A不如B+adj”中的形容词一般是消极意义的形容词,积极意义的不可。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6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因为„„所以„„”和“既然„„就„„”二者都表示因果关系,但有不同,如“因为„„所以„„”用于说明性因果,表明实际的原因和结果,“因为”后面是事情发生的原因,“所以”后面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具有客观性;“既然„„就„„”用于推论性因果,通过事实提出推论,“既然”后是说话人双方已知的事实,“就”后是说话人的推断和意见,具有主观性。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7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关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非动作性及物动词都不可以充当“被”字句的谓语。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8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强调句“是„„的”中“是”经常省略,仅用“的”表示强调。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9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名词性成分都可以任意进入“还NP呢”格式,只有指称在说话人看来是某种高标准、高水平的典型代表的名词性成分,才能进入该格式。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0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汉语中时间、地点状语的顺序都是从大到小、整体先于部分。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1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主语代表的人或事物通过动作行为使某个人或事物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个变化可以是位置移动,可以是性质发生变化,也可以是形式上发生变化,甚至可以是在别人的认识中发生变化。只有在上述情况之下才使用“把”字句。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2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由”字句和“被”字句都属于汉语中的被动句,在很多时候它们是能互换的。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13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可单独充当“把”字句的谓语。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14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 又„„又„„”和“也„„也„„”都表示几种情况或状态并存,但有时不能替换,“ 又„„又„”可以整合为一个短语充当某一句子成分,而“也„„也„„”不能。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5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结构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但是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加不加“地”,似乎是很灵活的,如限制性状语后一般用“地”,如:“我已经习惯了这儿的生活。”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16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 把”字短语和谓语之间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副词和时间词语等,这些词语应该放在“把”的前面(时间词语也可以放在主语的前面)。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7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是„„的”句的否定形式是在“是”前加“不”,构成“不是„„的”格式。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否定形式要否定的同样也不是动作本身,而是对比焦点部分。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8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汉语的状语无论是时间状语、地点状语还是方式状语,都要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19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留学生会在“比”字句的谓语形容词前加“很”等程度副词,是因为母语的负迁移。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20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多项定语的顺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最基本的规则是限制性定语在描写性定语的前面。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考生答题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名称:12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第四次作业

出 卷 人:SA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100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你喜欢这本还是那本?”是()。

A、是非疑问句

B、特指疑问句

C、正反疑问句

D、选择疑问句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5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比较适用于中高级阶段的语法教学,其特点就是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总结语法规则。

A、实物道具法

B、对话法

C、举例法

D、图示法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5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主要用在是非疑问句中,即要求回答“是”或“不是”的疑问句中。

A、吗

B、呢

C、吧

D、啊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5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你明天去机场接谁?”是()。

A、是非疑问句

B、特指疑问句

C、正反疑问句

D、选择疑问句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如仅仅表达赞美、惊叹、兴奋等感情,而无意向不知情者介绍这种情况,我们就用()。

A、“可”字感叹句

B、“真、好”字感叹句

C、“多”字感叹句

D、“多么”感叹句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是我们的一个总原则。

A、精讲精练

B、精讲多练

C、多讲多练

D、多讲精练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7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可”字感叹句所表达的情形往往不在眼前,即使在眼前,也重在传达信息,我们称之为“告知式感叹句”。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8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可、真、好、多(多么)” 用于感叹句中所带语气助词不同,其中“真”字感叹句句末一定有语气助词“了”或其变体“啦”。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9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可、真、好、多(多么)” 用于感叹句中所带语气助词不同,其中“多(多么)”、“好”字感叹句句末常有语气助词“啊”及其变体“呀、哪、哇”。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0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用“吧”等疑问句:用于问话人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意见,用问句的形式征求对方的意见。是一种商量、请求的口气。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11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多”字感叹句直言说话人和听话人自己时,常有提醒人注意的“你瞧、你看”等。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2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可”字感叹句固然表达赞美、惊讶等感情,但它在表达这种感情的同时,重在强调所说千真万确,且 程度很高。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3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和陈述、疑问、祈使、反问等语气一样,感叹语气也是留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表达方式。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4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用“好吗”、“ 行吗”、“ 可以吗”的疑问句:问话人根据一定的情境、对某情况有所揣测,但把握不大,以求证实,问话人对答案已有明显的倾向性。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15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英语中无论是哪个疑问代词都要放在句首,而汉语则不同,无论是哪个疑问代词,句中位置都和同句法成分的非疑问代词是一样的,即如作主语则在句首,如作谓语则在主语后,如作状语则在动词前,如作定语则在名词前等等。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6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用“几、多少、多”等的疑问句,其中“多少”一般提问“十”以下的数目,“几”一般提问“十”以上的数目。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5 题号:17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特指疑问句加“呢”的疑问句:这种疑问句除了询问由疑问代词表示的疑问所在外,还含有深究、奇怪、困惑的语气。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8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只举例而不用讲学生就懂了。正如同《孙子兵法》中所言,“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的境界。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19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教学方法自古多种多样,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题号:20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 内容: 有时疑问代词在句中并不表示疑问,而是表示反问、任指(泛指)或者虚指。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5

第15篇: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学生2)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讲授语法的目的,是为了使外国留学生了解汉语语法的特点,掌握汉语语法的规律,以便正确地使用汉语,发展语言交际能力,有效地提高汉语水平。

第一讲: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界著名学者赵金铭教授曾提出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

教外国人的汉语语法是教学语法而不是理论语法

由于对象不同,研究目的不同,便存在着各种语法。对外国学生所讲的语法,应该是教学语法,而不应将理论语法的某些讲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因为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般来说,理论语法是把语言作为一种规律的体系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语言规则,对语法的系统和语法的规律作出理论的概括和说明。教学语法又称为“学校语法”,它是利用理论语法科学研究的成果,专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语法,讨论教学语法,是为了有利于学生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其目的是掌握语言的技能。

吕叔湘先生说:“ 一个语法形式可以分别从理论方面和用法方面进行研究”。我们把前者算作理论语法,把后者归如教学语法。理论语法研究一个语法形式“在语句结构里的地位:是哪种语法单位?是句子或短语里的哪中成分?跟它前面或后面的别的成分是什么关系,”等等。用法研究则研究一个语法知识“出现的条件:什么情况下能用或非用不可?什么情况下不能用?必得用在某一别的成分之前或之后?等等”。(吕叔湘,1991,〈未晚斋语文漫谈〉,〈中国语文〉,第4期。)

为了显示两者的差异,我们把《语法讲义》(朱德熙)和《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讲的相同词语为例,来比较一下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不同。

这么、那么、这样、那样、这么样、那么样

《语法讲义》是一本理论语法专著,作者把以上几个词放在一起研究,书中解释这几个词语是这么说的“这几个词都是谓词性代词,可以作谓语(好,就这么着吧),也可以作主语(这么着好不好?那么着行不行)、宾语和修饰语”。书中进一步解释说,(1)这么、那么做谓语时,后面应该加“着”;这(么)样、那(么样)可以不加。这么、那么 不能作补语,这那(么)样,可以作补语(你怎么活得这(么)样。(2)这/那(么)样可以作宾语,这么/那么不能作宾语(照这(么)样去做)(3)这/那(么)样加上“的”之后可以修饰名词(这样的东西怎么能吃呢?),“这么/那么”修饰名词,中间必须有数量词(这么一个东西,怎么那么贵)

作为理论语法的《语法讲义》,指出语法形式“这/那么”和“这/那(么)样是何种语法单位,即是谓词性代词;指出在句子中可以作那些句法成分,不能作那种句法成分。作为阐述语言规律的理论语法这样的论述已经足够了。但在对外汉语课堂上,用这样的内容讲给外国学生听,显然会让别人一头雾水,不明就里。作为教学语法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是这样做的,它把“这/那么”和“这/那(么)样”分开来讲,首先讲“这/那,么”:(1)主要句法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或方式,在句中作状语。(2)也可以作主语、谓语,称代某种动作或方式,“这么、那么”后面常加“着”。(3)“这/那么”也可作定语,但不能直接加在名词前,后面要加上数量词,所指代的意思往往在上下文交代或不言而喻、或不可言传。(4)可以修饰表数量的词组,“这/那(么)重读,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他身上有这么一股劲,这么一种拼命精神。),轻读时,表示估计。

这/那(么)样:(1)可以指代状态、情况,可以作定语、谓语、补语及主语、宾语;(这么样怕要出错。我不喜欢这么样)(2)指代程度和方式,作状语,可以与“这/那么”互相替换,意思基本相同。(3)起承上启下作用。(别把我当客人,那样,我就不来了。他说得对,这样才不会有问题。)

作为教学语法,〈实用现代汉语〉是通过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则的具体描写,来指导学生正确实用汉语。

语法的理只有一条,语法的用却有多种。教学语法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而做不同的说明。

教学语法的研究,可以说主要是用法的研究,这种研究看上去非常琐碎,但非常重要。一个词语、一个格式,怎么用合乎汉语语法,怎么用是不合乎汉语语法的。比如我们可以说“这位同学”但不能说“这位人”。可以说 “老大不高兴”但不能说“老大高兴“。可以说”漂亮姑娘“,但不说”美丽姑娘“,而要说”美丽的姑娘“。又如,我们说“新同学到校了”,其中的新同学是复数,却不一定用“们”。又如,外国学生说“请你稍微等”,我们听着别扭,毛病出在使用“稍微”常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所以后面应该是“请你稍微等一等/等一下/等一会儿”。诸如此类,理论语法也许不屑一顾,教学语法是不能不解决的。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对外国人在学习汉语过程中进行的语法教学,不是语法体系方面的教学,不是理论的教学,而是用法的教学,也即所教的应该是教学语法。

是教外国人的语法,而不是教本国人的语法 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

虽然狂风暴雨从半空一齐倾斜下来,但大家无所畏惧。 周围漆黑一片,在车厢内伸手不见五指,只听到列车猛烈的撕叫声,打破了沉寂的环境。

对不起,这次我们对你们照顾得太不周全了。 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纪念三八节的到来。

这句话的后面,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 对我来说,这件事包含着深刻的一种教训。

它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在按时间的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叫倒叙。

10、他正看起书来。/ 孩子们正在讨论起问题来。/ 公鸡在叫起来。

11、张山正起床了。/小朋友们在做游戏了。他正在写过论文。

12、妈妈正做好饭。她在檫干净桌子。/学生正在听懂老师讲课。

13、我正看一会儿电视。/她在做一个月工。/他正在听两遍录音。

教本族人语法,只需一些最一般的规律,其余的他们可以自己去体味,去处理,一般来说,本族人决不会造出不像话的句子来,语感使说话人造出的句子多是正确无误的。当然,驾御语言能力强的人说/写出的句子往往较通顺;驾御语言能力差的人,句子就多些毛病。这些毛病归总起来,不外乎:搭配不当、残缺和赘余、语序不当、句式杂糅。这些语法错误,通过类比或简缩的方法总能从一般的语法条规上找到原因,也是不难纠正的。

当外国人要通过学习语法来掌握一种语言时,几条最一般的规律就不够用了。这时候的语法就要深化和细化,一般的规则下还得有细则。如

讲解“正、在、正在”表示进行意义时,要告诉学生“正、在、正在”只表示动作在时间的进行当中,而不管开始和结束,所以:

不能跟表示起始意义的“起来”结合。(误10)

不能跟表示具有已经完成或已经变化意义的“了”和“过”结合;动词后不能接表示有动作结果意义的词语。(误

11、12)

动词后不能接表示时间段和动作量的词语。(误13) 可以跟表示状态意义的“着”和表示这种语气的“呢”同现。 我们可以把以上讲的四个使用条件用公式的形式概括出来。例如:

正/在/正在+动词+着/呢

正/在/正在/+动词+起来/了/过(结果)/(时段)

那么对外国人所进行的语法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它不详细介绍语法理论和语法知识,而是突出语言使用规则;它重视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同时又注意结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它对语法规则的说明具体、实用,而又简洁、通俗;它从典型的语言材料出发确定语法项目和语法点,但又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它不引导师生去进行详尽的语言分析,而是要求教师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掌握必要的语言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语言实践。

简而言之,对中国人的语法是一般的,粗线条的;对外国人的语法是细密的、管辖范围窄的。

是从意义到形式,而不是从形式到意义

对母语是汉语的人讲语法,往往是先拿一个语法形式,然后说明它的语法意义。如汉语中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这是一个形式,重叠后表示一种“轻微、尝试”的意义。然而对于一个想要用汉语来表达思想的外国人来说,情形往往相反,一般是先产生要表达的意义,然后选择适当的语法形式。比如要表达“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持续多长时间”在汉语中就要选择使用时量补语的格式,句中要有表示时段的词。如:看了两小时书/等了他十分钟。对过去经历、经验的叙述和说明,在汉语中就要用:“动词+过 ”这一形式。

讲语法离不开语法分析。语法分析的过程,可以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听话的人接触到一连串的声音,听完了,听懂了这句话的意思,这是一个从形式到意义的过程。说话人相反,先有一个意思,然后借助于一连串的声音把它说出来,成为一个句子,这是一个由意义到形式的过程。外国人学汉语类似说话的人,要把头脑中的意义,转换成语言代码,这是一个由意义到形式的过程。当然,无论说的人还是听的人,无论是说母语的人还是说外国话的人,都得掌握语法规律才能顺利完成听或说得过程。针对外国人习得汉语的行为过程讲授语法,要注重意义,并往往从意义出发。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从发现程序来看是从形式到意义;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是从意义到形式。外国人学汉语,掌握汉语语法是个生成过程,也就是按照一个句式造出许多句子来,这是一个由意义到形式的过程。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时,如果仅从形式出发,做句法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有人喜欢用句型来教外国人语法,其实任何一种句型都是抽象的,他们的实现要受到种种条件限制,比如‘名词+把+名词+动+动/形“这种句型,不过提供了一种组合的可能性,并不是任何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放到这个句型里,可以产生大家都能接受的说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尽管规定了这个句型的限制,外国学生还是造出了:

大家把那些话听见了。 我把中文学得很努力。 我把那么重的箱子搬不动。 我看见他把教室进去了。

因此我们还必须把语义分析、语用分析引进来,才能比较好地避免不可接受句子的产生。

比如,外国学生造出“我没有机会浪费时间”的病句,从形式上看无可厚非,毛病出在语义上,因为“没机会”后边跟的动词结构表示的都是主语代表的人所想要干的事,病句之所以谓病句,是因为“浪费时间”不是“我”所想干的事情。

再如:(假期)与其回日本,不如在上海和中国女孩玩。这个句子在句法上没有问题,现有的语法参考书也都把“与其。。。不如。。。”作为选择(取舍)复句解释。但实际上,“与其。。。不如。。。”这种格式所表达的意义并不仅仅就是选择,还包含着说话人的主观看法。它表示的意思是“矮子里面挑长子”,或者说“两害相权去取其轻”,供选择的前后两项都不是最合适的也不是最如意的。所以汉语中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与其嫁给年轻的穷光蛋,不如嫁给有钱的老头子。” 却没有“与其上北大,不如上清华。”这样的句子。

日本学生所造的句子除非他的本意是说“回日本”和“跟女孩子玩”都没意思,否则句子的表达就有问题。

因此在对外国人的语法教学中,仅有语法结构方面的解释还是不够的,它必须对特殊格式所表达的意义作出准确的解释,同时告诉学生某一特殊格式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表达什么样的语用目的和功能。就拿“与其„„,不如„„”这个格式来说,教学中我们要注意(1)一定要强调两个可供选择的义项都含有不如意的色彩,如意与否的标准是一般的社会标准;(2)“与其„„,不如„„”主要用来表达建议和劝告。如“只说你我,今后不单活在一个天底下,还要在一个屋顶下过日子,吃一锅饭,睡一张床,与其记愁在心,不如消解仇恨,忘了从前,从头开始,有福同享,有罪同当。”。

前面提到,对外汉语教材中常讲动词重叠后在语义上表示 “轻微、尝试”,像“看看、走走、练习练习、商量商量”这是从形式到意义。我们还可以反过来看,同样表示“轻微、尝试”的意思的,除了重叠,还有可供选择的其他语法形式。如“V一点儿,V一V、V一下儿”等等。这是从意义到形式。当然这些不同的结构形式,在语义也还是有差别的,他们还有各自的使用条件,在教学时要作一些比较分析。汉语中表示选择(取舍)的复句,除了上面讲到的“与其„„,不如„„”,还有“宁可„„,也不„„”。这两种格式表示的语用意义相同,在不如意色彩明显的情况下,这两种格式可以互换使用,区别只在语气有所不同。例如:

与其嫁给年轻的穷光蛋,不如嫁给有钱的老头子。 宁可嫁给有钱的老头子,也不嫁给年轻的穷光蛋。

如果两者相差悬殊,或者其中一个在普通人看来是如意的,说话人一般不会使用“与其„„,不如„„”格式,但可以使用“宁可„„,也不„„”格式。如:

*与其嫁个年轻的有钱人,不如嫁个年老的穷光蛋。 宁可嫁个没钱的年轻人,也不嫁个有钱的老头子。

不仅是分析的语法,更是组装的语法

给外国人讲语法,可以用分析的方式,但更应该用组装的方法。 从当代语言科学发展来看,代数语言学的语言模型主要有两类:分析性模型和生成性模型。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形式进行描写和推导。分析性模型是从一个已知的语言集合出发,分析他的语句结构、组成元素及其相互关系,从中找出一组语法规则来进行描述。这显然不完全使用于对外国人的语法教学。而生成模型,又叫综合性模型,它从已知一组语法规则出发,研究这个形式语法所生成的某一个语言集合的性质。根据生成性模式不仅可以识别和理解句子,更重要的是可以生成各种句子。显然,生成性模型更适宜对外国人的语法教学。

教学对象的不同,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对外国人语法教学不是为了分析,而是为了组装。“如果把对汉族学生讲语法比作引导学生看一套房子哪是卧室哪是客厅的话,那么对外国学生讲语法就好比是教他们如何用零件摆积木,用砖瓦盖房子”。

一般来说,对于语法分析的过程,我们能说得比较清楚。正如吕叔湘所说,分析语法应该去掉语调、语助词、叹词、呼语、评注性成分等等挂在句子上的零碎,再对句子本身进行层次、关系、功能和格局的分析,这是典型的分析程序。从组合的角度来看,顺序则正好相反,但是怎样组合,组合的有关细则,我们还不能说得十分透彻。

邢福义曾举过一个例子,假如有两个名词(N1N2)和一个动词(v),词面形式不变,那么可以有六种排列配置格局,各种动词和名词适应这六种格局情况如何,适应的结果反映什么语法关系,这里面既有动词问题,更有名词问题。这也就是说,有的组合成立,有的组合不成立,至于成立与否,我们都得找出条件说出理由,以便学生掌握。

我们教给外国学生的汉语语法规则,应该是根据他造出的所有句子都能被说汉语的人所接受。比如现代汉语有一条语法规则是:句子是由“主语+动词+宾语”构成。如果名词“书、狼、肉、小鸡、人”,动词“吃、害怕、了解、怀疑”,运用这条规则和这九个词,可以组装成成百个句子。其中(1)有一些是可以接受的,如:人吃小鸡;(2)有一些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是可以接受的,如“人吃人”;(3)有一些句子是不合格的,即不能接受的、如,书害怕狼。(4)为了保证按语法规则只生成能接受的句子,就必须加上一些限制,如为了避免生成“书害怕狼”这类句子,但能生成“人害怕狼”这类句子,我们在规则里增加一个条件,“害怕”的主语必须是“生命体”。外国人在组装汉语句子时,也有类似情况,因此在组装规律上一定要管得住。

外国人学了汉语语法,要组装并生成大量的句子,用以表达思想,这就和计算机处理汉语信息有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汉语中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标志,不同的形式标志,具有不同的语义内容,通过对语言形式的识别而达到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因此无论外国人,还是计算机,都要充分发掘和尽力利用汉语中各种各样的形式标志。如:名词词尾“子、儿、头”,时态助词“了、着、过”,结构助词“的、地、得”,各种副词、介词等。以及复句的“因为 ,所以”等连词,它们也是形式标志。有了这些标志性形式组装起来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汉语中有这样的复句“他来我走”“下雨,咱们不去”,外国学生就不习惯从意义上判断这种句子的内在意义关系(因果/假设),学生即使学了复句,可能会用带连接词的句子 ,就是不会说这样的句子。

句子的生成是由深层结构(语义)到表层结构(句法)的实现交际目的的序列化过程,这个序列取决于语义的正确性,句法的限制性和语用的选择性。如汉语中含有结果补语的句子从句法结构形式上看都是单句,但从语义角度看,都包含着两个表述,:孩子哭醒了妈妈——孩子哭+妈妈醒;他喝醉了酒——他喝酒+他醉了。又比如,在餐桌上,一个中国人问美国人,“你会用这个(筷子)”。回答“是,在美国我用了”。回答的句子在句法和语义上没错,毛病出在语用上。

我们强调组装语法,阐述生成的过程,是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特点而言,这只是一条原则,其中的组装规律和细则,还又待语法学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是孤立的讲汉语语法,而是在语际对比中讲汉语语法 给外国人讲汉语语法不能就事论事,只讲汉语本身。因为外国学生的头脑里早已先入为主的有了其母语或所学外语的语法规律,他们会时时拿来比附。如果通过语际对比来讲,就会更加显露汉语语法的特点,只有突出汉语语法特点并讲透了,外国学生才易与理解。汉语语法的大特点,就是语法规律的特异之处,小特点就是具体的语言现象。

1、如汉语中用时段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在句法上往往用补语来表示:

我在浙江师大读了三年。

马力在北京生活了五年。

汉语用时点表示动作的开始或结束,在句法上往往用状语来表达:

我们每天8点开始上课。

开学典礼明天上午10点半结束,接下去是安排选课。

2、韩国语中没有补语,时点和时段都用状语来表示。学生按母语的习惯误以为汉语中表示时点、时段的状语和补语没有什么差别,因而常出现状语、补语颠倒的情况。如

我一年学习汉语了。 我差不多三年住在她家隔壁。

我想知道她看电影星期一下午还是星期三下午。 他大概来五点。 前两例时时段补语误作状语,后两例是时点状语误作补语。

3、又如韩语中状语的位置比较自由,可以在主语前,也可以在主语后。而汉语有些状语的位置不很自由,一些副词做状语只能在谓语动词前,而不能在主语的前边,韩国学生由于母语的干扰,出错现象很多。

他们的政治地位比以前高得多,但是还是城里人看不起他们。 快要天冷了,我要一件毛衣。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终于他的汉语实力提高了。 我家院里有很多花木,一到春天就花开了。

其中的“还要、快要、终于、就”,应分别放在主语“城里人、天、他的汉语实力、花”的后边。

4、韩语的基本语序时主宾谓,即宾在谓前。因而韩国学生稍不留意,便会产生负迁移:

我们一块儿学校去把。 祝您中国回一路平安! 每天下午我的房间打扫。

5、汉语中的被动句有的有标记,有的无标记。而韩语中各种句法成分都是有标记的,受母语的影响,汉语被字的使用往往被扩大,无标记被动句往往用上“被”字。如

韩国民族服装在图书馆被展出。 作业被交给老师了。 汉城地下铁路被建设的很好。 我被动手术一个星期了。

韩国学生是来华留学学生最多的国家,我们学校也是韩国学生最多。为了方便同学们在与韩国学生交往过程中帮助他们纠正语法错误,下面再讲几个韩国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将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把本该以介词引导做状语的成分误作不及物动词的宾语。

如果你再说假话,我以后就不交往你了。 我着急你弟弟的健康。 我妹妹失败了大学入学考试。

这些句子中将“交往、着急、失败”误作了及物动词,句中的“你、你弟弟的健康、大学入学考试”应分别有介词“和、为、在„„中”引导置于谓语动词之前充当状语。

介词的偏误除了该用而没用的情况以外,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突出,即往往把该作状语的误作补语。如:

如果你去买东西,顺便买给我一本书。 这本书一定要还给图书馆到后天。 他躺着看书在床上。 我有约会在公司门口。

这些句子中的介词短语“给我、到后天、在床上、在公司门口”都应放在句中谓语动词的前边作状语。值得注意的是“买给我一本书”作为陈述句是合法的,而作为祈使句则是不合法,这和动词的次类有关。“买”类获取义动词不能以“动词+给+宾+宾”的结构表示祈使义。该句修改成合法的句子有两种可能:(1)给我买一本书。(2)买一本书给我。(1)是“帮/替我买一本书”(2)是“买一本书送给我”。该句的原义是(1),不是(2)。从“买给我一本书”的成句功能,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句类对短语有不同的要求。换句话,短语对不同的句类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2、与前面介词相关的偏误有相似之处的还有离合词。(狭义的,有的教材把短语词都放到离合词内)

什么是离合词?有些双音节动词(多为动宾结构),它们具有词的特点,但同时有可以有某种分离形式或扩展形式。如:闭幕 参军 放学 办公 剪彩 失业 睡觉 帮忙 理发 见面 起床 洗澡 散步 照相 录音 唱歌 跳舞 毕业 吃饭 考试 游泳 鼓掌 着急 结婚 离婚等。

韩国学生经常把离合词误作及物动词,把该由介词引导的成分误作宾语。如:

我毕业淑明女大以后,„„ 今天总长握手我。 她生气我了。 我告诉你,你可要保密我。 我今天见面了一个中国朋友

韩国学生之所以会出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把可以扩展的离合词简单地等同于及物动词。不了解(1)离合词的后面不能带宾语;(2)离合词与动量成分(一次)组合时,动量成分要插在离合词的中间。(结过一次婚、见过两次面);(3)离合词与时量成分(一天)组合时,有两种表达形式,第一放在离合词之后,(出院很长时间了、毕业3年了),第二,放在离合词的中间(生了半天气、吹了好长时间牛)。总之,离合词在带时态助词、时量、动量补语时的句法功能基本上与一般的动宾短语的句法功能相一致,老师和学生如对这一点有充分的认识错误一定会减少。比较棘手的问题是离合词常常带有关涉对象,这些对象该由什么样的介词引导,不同的离合词有不同的要求,其中大有讲究,不能一概而论,这应该是对外汉语中离合词的教学重点。如:“毕业”一词,

他八年前从浙师大毕业。

他八年前毕业于浙师大。

前者是比较随便的口语,后者是较正式的书面语,两者都是常用句。像这样的情况词典里是找不到搭配的,而在教学中碰到离合词就要顺便强调一下,如“和„„拌嘴、替„„报名、向„„道歉、为„„鼓掌”。

3、形容词

(1)她们两个人是最好朋友。 他们快乐照着相。 中国平民有好多的特点。 他站在那里呆地望着。

单音节形容词作定、状,不用结构助词,双音节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一般要用结构助词,除了少数如“许多、好多”。

(2)他很用功,所以他的成绩总是好。 他可能不参加我们的宴会,因为他常常忙。

形容词作谓语,要么前面有程度状语要么后面有程度补语。 (3)没想到我们这么很快就见面了。

我家的花都开了,都很漂亮极了。

他的身体比较胖胖的。 重复错误。

(4)这下很糟糕了。

老师您到韩国来教我们,很辛苦了。 表示变化通常不再受程度副词修饰。 不仅是描写的语法,更是讲条件的语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对各种句式本身的结构特点、层次关系作出科学的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更重要的是要讲明这种句式的使用条件,即必须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和要表达什么意思才能使用这种格式。一个学汉语的外国人,必须了解各种语法现象的出现条件,才能正确地使用它。有的外国学生认为学了汉语语法不顶用,有时还会造出合乎语法的不可接受的句子。这是因为大多数汉语语法书只是罗列各种语法现象,很少讲这些现象出现的条件。

我们给外国人讲语法,受我国汉语语法学界的影响,在语言现象本身的描写上可以称得上相当精细,相对来说,对语言现象的解释的研究就略嫌薄弱。而如果不对语言现象出现的条件做出解释,这种描写的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的。

怎样才是讲条件的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状态补语历来被认为是一个难点。这是因为状态补语是汉语中特有的形式,其他语言中没有对应的形式,因此外国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如果我们找出它的使用条件,也许就容易。经过研究,有的学者提出,状态补语所要评价、判断或描写的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动作或事件,以及与此事件相关的人或物。这是状态补语出现的前提,例如只有我们看见过或看见了某人在跑,或了解某人跑的记录,我们才能去评价他“跑得快”还是“跑得不快”。使用状态补语的这一条件,决定了状态补语句使用上的一个特点,即状态补语与某个叙述前提的条件的句子(相关句)呼应。这种呼应有显性、隐性之分。这样,我们就找出了状态补语出现的语用条件,从而有助于外国人掌握它。

第16篇:分析关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

才子城社会科学毕业论文

分析关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针对方法和

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语的语言规律,从而正确使用汉语,并快速而有效地提高汉语水平。但在对外汉语语法的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几点思路和建议。

对外汉语语法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学科理论体系,是专门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所编写的书中所使用的语法,它在体系、语法项目的选择以及语法的描述方式和角度等方面,都有别于中国人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所学习的语法。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也迥异于一般的语法教学,吕叔湘先生说:“汉人教汉语,往往有些彼此都知道,不成问题,就是不知道也不去深究。可教外国学生就是个问题了,就得逼着我们去研究。”

本文旨在从现实出发去认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结合语法教学现状,说明问题

通过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现状的了解,我觉得在教学中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1、语法教学包罗了一些在交际中不用或少用的语法项目,因而语法项目繁多、语法教学量大,从而也导致了语法教学与实用的结合度差。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界吸收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成果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但在教学过程中照搬现代汉语语法的理论、方法、体系来进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行不通的,只会让留学生只学了一些基本语法规则,一旦运用到交际中,则错误百出。

才子城社会科学毕业论文

2、语法教学分布不均。对外汉语教学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现行的语法教学在初级阶段较多,而“进入中高级阶段后,语言水平提高了,学习内容加深了,但对初级阶段已出现过的词语或语法现象则一般都作为旧知识处理。尽管同一语法点在形式上复杂了,或表意和用法有所变化了,但也不再作为新知识处理。其结果是使学生对许多语法现象不能形成全面、完整的印象,也不能通过循环反复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学生学过的语法规律又普遍回生。”

3、语法点的安排不够合理。相比初级阶段,中高级阶段语法教学较少,大量的语法点不问难易都集中出现在初级阶段,使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知识点分布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语法教学不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不符合学习者习得汉语的过程,使语法教学的实际效果受到影响。孙瑞珍在分析《高级汉语教程》后认为,该课本中“‘词语例解’中星星点点地也出现一些语法点,如:‘„„,之所以„„’,‘不是„„,就„„’,‘要是„„还不„„’等,这些表示逻辑关系的复句,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再让他们反复练习,有时会产生厌烦之感。相反,一些他们急需掌握的语法点却都舍弃了。”

二、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语法教学理论和方法上的思考与探索

1、明确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的区别。教学语法又称‘学校语法’,它是利用理论语法科学研究的成果,专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语法。我认为,教学语法有理论语法的基础,又有自身鲜明的特点:(1)强调实用性,让学习者在具体交际中运用;(2)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服务于教学和二语习得者;(3)具有可操作性,并非纸上谈兵,使其贯穿在教学实践中。

2、语法教学应贯穿初、中、高级三个阶段,同时将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应尽量减少使用语法术语,努力提高语法的应

才子城社会科学毕业论文

用性。这里所强调的语法教学的连续性是应随着习得者汉语水平的逐步提高由浅入深进行的。要重视语法点的重现与深入,这既能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满足学习者高水平交际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深入的讲解和重复”,即语法点的循环渐进,避免过多细节的重复。

3、通过比较来教学语法,不仅能凸显汉语语法特色,同时也能让语法点更加清晰的留在学习者头脑中。到中国来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基本上都是成年人,其母语影响在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即逻辑分析能力较强。在学习中他们会不自觉地拿汉语和其母语相比较。既然这样,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汉语和其母语进行对比分析,有系统的去教学,以突出汉语的特点,并了解学习的难点所在,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语法教学的研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对外汉语教师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教学中发现许多汉族人习焉不察、外国人学习起来又比较困难的语言现象,并对其进行研究,推动了教学和学科的发展。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故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促进外汉语语法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吕文华.关于中高级阶段汉语语法教学的构想[J].世界汉语教学, 1993,(2).

[2] 孙瑞珍.中高级汉语教学语法等级大纲的研制与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5,(2).

此文来自才子城网毕业论文网

第17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课后题

1、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那为什么这种联系既经确定之后就不能随便改变?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答: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符号取决于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所谓“能指”,是指显示的事物,所谓“所指”,是指被代表的事物。例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可以通行”,这个“禁止通行”和“可以通行”就是“所指”,红绿灯就是“能指”。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音表到与意义内容的结合并不依赖于因果关系,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每种语言都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因而必须承认每次结合都是偶然的,都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自然形成的习惯。同一种事物,每种语言都以不同的声音或文字来表示,这也是各种语言之所以不同的重要原因。如果音义结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必然的,人类语言就不会有什么不同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个人使用语言的随意性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符号进入符号系统之后,它就要受到该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制约,必须按照某一语言的结构体系组成话语,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

2、你是如何看待现代汉语形成中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答:

(一)多元性的汉文化的起源

汉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代码,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汉语同汉文化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四个文化因素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影响,多元性的汉文化的起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原文化时期,汉文化是华夏民族和境内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综合体。从春秋延至秦汉,四方异族有的被中原统治者征服融合,有的流散他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与周围民族语言密切交流的复杂过程。属于长江文化的“百越”分布在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一直到云南,包括长江流域一带和中南半岛的一大片区域,在秦统一中国是,这些民族大部分成员,与中原人民共同组成了汉民族。中国北部边界地区为阿尔泰语系的人所管辖,因此阿尔泰与在汉语的一发力留下很多痕迹。

(二)具有统一作用的汉字

秦统一了汉字,使全国“书同文”,最终把我国黄河和长江两大文化中心统一起来。

(三)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有史可考的是其大约在汉武帝征服西域之后,佛教文化自此融入汉民族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一部分。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四声理论的建立

2、书面语口语话倾向产生

3、大量借词进入汉语词汇

(四)社会动荡带来的人口迁徙

3、现代汉语有几大方言区?答:

1、北方方言区

2、吴方言区

3、湘方言区

4、赣方言区5客家方言区6闽北方言区7闽南方言区8粤方言区9晋方言区10平话方言区

3、有人认为汉语的语序重要,不同的语序会引起意义的变化。你是怎样看待汉语语序的价值的?

4、汉语的基本语法单位有哪些? 答:语素,词,短语,句子

5、怎么确定汉语的语法单位?

答:语法单位不能按音节来切分,应当按照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来切分。

现代汉语语法相对于印欧语系来说有哪些特点?

(一)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这是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形态一般也称作词形变化,指的是当一个词进入句子时,为了表示某种语法关系,语法意义,这个词由原来的形式变化为另一种形式。汉语里缺少严格意义上当的形态变化,有些词看上去类似形态标志,但是不典型,如“了”“着”“过”总是跟在动词之后,表示某种时态,可是“了”“过”既可以附在动词后边,又可以附在动补结构后边,如“我看完了电影了”“昨天他来过一次”“着”虽然只能附在动词之后,但附在动词“有”之后并不表示时态。可见,把它们看形态标志是有困难的。

(二)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在印欧系语言里,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有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大致来说,名词跟主语,宾语对应,动词跟谓语对应,形容词跟定语对应,副词跟状语对应。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除了有上述情况外,还存在下列情况:1动词和形容词可以做主宾语2名词可以做定语3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和状语4名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谓语。

(三)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汉语的语序很重要,语序不同,语法关系会发生变化,词语,句子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走不出去—不走出去—走出去不—出去走不”是四种不同的意思,在交际中,除了语调外,全靠语序的变化表现出来。汉语的虚词常常用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用于不用,直接影响到语法关系的改变和意思的表达。例如韩国朋友=/=韩国的朋友;“他吃着饭”时表示一种持续态,说明“吃饭”这个动作正在进行,“他吃了饭”表示一种完成态,说明“吃饭”这个动作已经完成。说汉语的语序重要,并不是说屈折语和黏着语中语序不重要,是可以随意变更语序的,只是因为英语,日语等语言可以利用屈折语或黏着语的特点,来判定词在句子中担当的职务,没有必要过分强调语序的重要了。但对汉语来说,因为没有别的手段,语序就变得特别重要了,因此可以说,严格的语序是汉语语法的特点。

(四)助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类词,在印欧语系中,没有跟这一类词相同的词,助词的主要特征是轻声和黏着,但它不是构词成分和构形成分,有相对的独立性。

(五)单双音节对词语结构有一定影响,在汉语里,单双音节对词语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如往往将单音节的词凑成双音节:单音的地名一定要带上类名,双音的就不需要,如“顺义”“日本”。数目字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个月的头十天,必须说成“一号,二号„„”,“十一”之后就可以带“号”或者不带“号”了。

(六)有丰富的词量,英语和俄语都没有词量,数次可以和名词直接组合。汉语数词后的量词十分丰富。宽而薄的东西,可以用“张”“枚”“片”“块”“页”等量词;细而长的东西,除了可以用“根”“支”“棵”等词外,还可以说“一管笛子”“一节竹子”“一条鞭子”“一把尺”等;以人做计数单位,可以说“从南边来了一伙人”“这有几个人”甚至可以用“真是一条好汉”

9、平常说的“语法”都有哪些意思 答:“语法”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本身,即人们说话的规则,或者说是组词造句的规则,它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是客观存在的,成系统,也是每个使用该语法的人必须遵守的,二是指语法著作或者语法学这门学科。

10、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参考语法有哪些联系

答: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理论语法是教学语法的基础,理论语法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教学语法的研究和发展水平;教学语法是对理论语法研究成果的普及,推广和应用,也是对理论语法的检验。理论语法的新成果可以丰富教学语法,教学语法提出的新问题又进一步促进理论语法的发展。参考语法跟教学语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教学语法主要是指明哪些现象合乎语法,哪些现象不合乎语法,而哪些现象合语法,哪些现象不合语法,则是参考语法的主要内容。语法规则的解释和说明,需要参考语法提供语言事实。参考语法的研究和发展可以促进教学语法的研究和发展水平;与此同时,教学语法的研究和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参考语法的发展。总体来说,理论语法和参考语法是教学语法的基础,教学语法是对理论语法和参考语法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同时也是对理论语法和参考语法的验证。

什么是教学语法?教学语法有哪些特点

答:教学语法有的也称为规范语法,学校语法,课堂语法等。教学语法是在语法教学中使用的语法及其语法书,教学语法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键就他们的学习重点,难点,以及解决的方式方法。教学方法,联系设计,考试等都属于教学语法的范围。

特点:1规范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语法,都是规范语法,即事先要有一个标准,告诉学生哪是正确的,哪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合乎语法的,什么是不合乎语法的。规范语法有两层意思,1)教学语法不能只是一个语法流派或某一个人的语法理论,观点,方法,以及其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解释,而是跟均当前语法研究的现状,对比较成熟的,已被多数人接受的语言现象的描写和解释,以及相关理论观点,方式方法的介绍,并对一些术语进行合理的吸收。2)由于教学语法要对各种语言现象加以规范,所以,对一些语法学界存有分歧,甚至争论尖锐的问题,有时要采取折中的方法,甚至做出硬性的规定。2稳定性,教学语法相对于理论语法的突出特点是稳定性。所以稳定性,指的是按照教育学原则,教科书的内容应该是这门学科里已经有定论的东西。教学语法之所以要保持稳定,是因为:教学语法面向的是广大的学生,影响广泛;在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层出不穷的今天,如果把一些尚未达成共识的东西写进教学语法,就会使教学语法显得比较混乱,而且也会使学生无所适从。3可接受性,无论什么教学语法,都不可把语法大纲,语法课本或者语法著作的全部内容,原封不动的编进教材或搬上课堂。教学的双方是教师和学生,教学语法的可接受性应从这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教师的可接受性,教学语法体系应该是广大教师所熟悉的,容易接受的。二是学生的可接受性,要是学生对语法教材中的内容容易接受,语法教材必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内容要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繁简适当,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避免枯燥乏味的抽象话,理论话的说教。

12、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本体语法有什么异同

答:1)重点和难点不同。汉语语法体系的基础部分,对本体教学语法、教师用对外汉语语法与学生用对外汉语语法这三者来说都非常重要,但是,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小学生遣词造句时常犯的语法错误是本体教学语法的重点;而外国人学习汉语时经常出现偏误的语法点,则是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重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通常表现在学习者母语中没有的或者是在意义和用法上存在差异的语言现象,一般来说,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师用对外汉语语法的重点和难点,二者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一是怎么教的问题,一是怎么学的问题。2)内容的安排不同。一般来说,如果不是特殊需要,本体教学语法和学生用对外汉语语法的语法点不会集中在一起,本体教学语法知识通常夹杂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用对外汉语语法知识点夹杂在平时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而教师用对外汉语语法则一般需要专门集中时间进行学习,通过对一些语法点的比较、辨析,了解哪些语法点是外国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哪些语法点应该用这种办法教,哪些语法点应该用那种办法教,知道怎么让学生掌握巩固语法知识等等。3)内容的深度不同。相对来说,由于教和学的角度不同,按照教育规律,教师用对外汉语语法的内容要比学生用对外汉语语法知识丰富的多,同样的理论,观点和解释的语言规则要深得多,而且还有一些教学方面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措施等。

13、为什么说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比较重要?

答:1)掌握所学语言的语法规则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符号系统,由词组成的句子可以有千变万化,但是,这些组合的规则却是有限的,正是通过这些有限的规则,词可以生成无限的句子,学习和习得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对掌握一种语言可以起到以简驭繁、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了某一语言的结构和表达规律也就掌握了这种语言,否则,就不能算是掌握了这一语言。2)大多数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都比较重视语法教学。回顾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绝大多数教学法流派都比较重视语法教学。从最初的翻译法,到后来的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以致近些年兴起的认知法,功能法,都十分注重语法的教学。其中最早的翻译法,甚至把语法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中心内容。3)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更需要语言理论知识的指导。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和儿童习得语言不通。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已经超过了最佳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可塑性已经非常弱了,这就要发挥成人的优越性,演绎推理,抽象概括能力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概括和归纳,综合处理语言材料。这些优越性对于学习语法来说,极其重要。正是通过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演绎、归纳、推理等抽象的心智活动,才能通过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的,合乎语法的句子。

14、语法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语法术语表达。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用语法术语。但这不是说不使用语法术语,比如不讲词类,不讲主谓语等就无法讲语法。在教学中许多术语在外语中都有对应的术语,没有必要解释;不对应的术语,简单说明即可,没有必要详细讲解,因为我们是在教外国学生汉语,不是教汉语语言学。另外,采用的术语要大众化、一般化。大众化指的是多数人能接受的,一般化则是指一般语法体系采用的,而不是比较偏僻的术语。2)由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如果一些汉语知识比较难理解,或者教师在讲解语法时表述不够充分,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语法偏误。对待语法偏误,不要像对待汉语为母语的人产生的语法错误一样,轻易否定或直接改正。在纠正语法偏误时,也最好不要从理论或结论出发,而要从分析偏误的实例开始,通过例举一系列相关的正确和错误的例子,找出他们产生偏误的原因,一步步推进,直到能够真正理解和彻底改正。3)表述的浅化和简化。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最难办的就是把那些研究的较深,较难的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出来,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让他们理解,且能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语法知识前,对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反复琢磨,使所教的内容尽可能的浅化和简化。

15、课堂语法教学有哪些基本方法?

答:1)演绎法。演绎法的特点是从语法规则到具体语言材料。这种方法对于语法讲解比较系统,完整,容易操作,用起来比较顺手,但是学生掌握的效果不一定好,主要是难以完全理解和正确运用。2)归纳法。归纳法的特点是从具体材料到语法规则。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感兴趣,容易理解和记忆,但往往系统性,完整性不强。3)类比法。类比法的特点是从具体语言材料到具体语言材料。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学生容易学会运用语法规则,缺点是不能形成一个理性的概念,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比较零散。

16、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汉语语法规则怎样表述?

答:1)文字描述法。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做法是对语法知识进行文字描述,其他表示法通常也都要结合文字表述法。2)公式法。这种方法相对较少,仅用于表述某些句型或语法规则时。3)比较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外国学生容易混淆的或者是用法比较接近的两个或更多的语法点的教学,通过比较找出两个或更多的语法点的异同。4)对比法。对比法指的是针对外国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5)图表法。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类别或者规则,有时用列表的办法来进行讲解。

17、简要说明汉语中音节,语素与汉字的关系

答:语素,音节,汉字三者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关系比较复杂。语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音节是语音单位,汉字是记录音节的书面符号。

(一)语素与音节的关系。

1、一个语素一个音节,即一个音节只与一个语素发生联系,如“森”“收”。

2、一个语素多个音节,如“蜘蛛”“沙发”。

3、一个音节表示多个语素。

(二)语素与汉字的关系。

1、一个汉字一个语素,如“灯”“看”。

2、一个汉字表示好几个语素,如“站(东站,站住)”“弹(弹性,子弹)”。

3、几个汉字表示一个语素,如“沙发”“吉他”

4、单个汉字表示语素,如“玻”“璃”“窈”。

18、使用替代法辨别语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一,首先这种替代必须是双向的,要确定一个双音节的语言片段包含两个语素,必须两端都能替换,如果只有一端能够替换,那么整个语言片段往往只是一个语素。

二、必须保持替代前后意义的基本一致。

19、“名素就是构成名词的语素,动素就是构成动词的语素”,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名素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动素表示动作行为。所谓名素动素只是根据语素本身所表示的意义而对语素所作的分类,如果这个语素能够单独成词,那么它作为词的词性与它的语素类型相一致。但当它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它的语素类型往往与那个合成词的词性并不一致。如“蚕”为名素,但和成词“蚕食”却为动词;“裁”“缝”是两个动素,但他们构成的合成词“裁缝”却为名词。

23、举例说明叠音词与重叠式复合词有何异同

答:单音节形式无意义或意义与重叠形式的意义没有联系的,是叠音词。单音节形式有与双音节形式相关的意义时,是两个相同词根语素的重叠式复合词。叠音词:奶奶 猩猩 蝈蝈 重叠式复合词:偏偏 暗暗 弟弟

20、与词素和短语相比,词具有哪几方面的特点? 答:

(一)词的语音形式是固定而单一的。词的语音形式是固定而单一的,这与语素不同。词的语音形式具有整体性,内部不允许有停顿,而短语则可以有内部的语音停顿。

(二)、词的意义是明确而融合的。词的意义是明确而融合的,这与自由短语不同,一般的说,一个词的意义并不是其构成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其构成语素的意义相互融合后产生的新义。

(三)、词的功能是定型而完整的。词的功能是定型而完整的,这与语素不同。词与语素的最大区别在于词能够独立运用,实词都可以充当句法成分,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但可以表示相关的语法意义,而语素的功能则主要是构词,语素只有在能成词以后才能够单说或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21、判定一个语言单位是否是词,可以从哪几各方面入手?

答: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这个定义实际上就给出了我们判断一个语言单位是否是词的标准。词以“能够独立运用”的特点而与语素相区别,以“最小的”独立运用单位的特点而与短语相区别。

一、问答法。能单说,也即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二、把一个句子中说有可以单说,即能单独回答问题的部分提取后,可以用剩余法确定其他成分是不是词,首先,不能单说,但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词。其次,把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单位提开,剩余的部分又不是一个词的组成部分的,也是词,虚词就是用这个方法来确定的。

(三)扩展法。某个语言单位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也即不能扩展的是词,否则是短语。使用扩展法要注意的是:扩展之后不能改变原来的意义。

22、简称的构成方式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由于语言交际的经济性原则的作用,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复杂的短语特别是表示事物意义的短语,有时又可以被减缩为一个比较简短的形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简称。

一、提取型。提取型即提取出原词语中有代表性的语素组成简称。

1、由原词语各词的第一个语素组成。如:科学技术——科技,家用电器——家电。

2、又原词语前词的前一个语素和后词的后一个语素组成。如:军人家属—军属 空中小姐—空姐

3、原词语前词的后一个语素和后词的前一个语素组成。如:对外贸易—外贸 人们警察—民警

4、又原词语各词的后一个语素组成。如:电影明星—影星 等待就业—待业

5、包含外来词的名称可以只取外来词的头一个语素化音节。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 呼和浩特市—沪市。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由两个词组成的短语的简称,再如三个词以上的:上海师范大学—上师大

中国语言文学系—中文系。 另外,有的短语的提取型简称形式会改变原有语素的顺序:第三女子中学—女三中。

二、截取型。截取型即截取原专用短语的一部分来代替整个短语。

1、取原短语的后一部分,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

2、取原短语的前一部分。如:清华大学:清华。

(三)共戴型。共戴型是几个并列结构公用最后的那一个相同的语素,而把重复的省略掉。 理科、工科—理工科 中医、西医—中西医

(四)数括型 数括型是根据原来共同结构的项数和他们共同的语素或语义特征来进行概括。

1、项数加共同语素,如:包修,包退,包换—三包

2、项数加几个结构共有的语义特征,如:酸甜苦辣咸—五味

33、说一说二和两的用法异同

1、十,百前一般用二,千万亿前多用两,即使数目词千万亿以2为开头是,也读成两。

2、度量衡单位量词前,一般用二,但米,吨,公里等新兴的度量词前大都用两。

3、当作数字读,如小数,分数,倍数,都用二;序数中也只能用二。

4、作为单位数用于量词前,用两,但作为两位数以上中任何位上的数字时,一律用二。

5、成对的东西,用两不用二。如两袖清风。

34、说一说零和0在书写时用法的不同

答:二者是表示同一数目不同形体,读法也一样,都可以作为数的空位,只是书写有所不同。

1、空在末位,书面写作0,口语除年份和号码外,一般不说出来;但是,如果数字都是大写,尤其是表示钱数时,则必须写作“零”。例如:40斤 1980年 壹仟零捌拾。

2、空位在多位数中间,书面上有几个空位写几个0,口语里不管有几个空位,只说一个零。如 10008—一万零八。

3、由于表示重量,长度,时间,年岁,钱数,面积时,中间没有空位时也可以用“零”,有强调零头的意思。如:五点零一分,一尺零一寸。

4、0不可以儿化,零可以儿化。零儿化后变为名词,只整数以外的零头。如:八百挂点儿零儿

35、十来斤肉和十斤来肉有什么区别 答:没有区别。“来”多用于口语,表示接近前面数词所表示的数目,可能略多,也可能略少,相差不能太远,只能用于整数。“数+量+来+名”和“数+来+量+名”都能用于整数“十”。

36、说一说“点儿”和“些”的用法区别

答:

1、跟数词结合时,二者只能跟数目词“一”结合,一般“一”可以在这两个量词前自由省略。如:一点儿,一些。 我有(一)点儿累, 我的眼睛有

(一)些模糊。“点儿”还可以用在数词“半”后面,而“些”不可以。例如:你半点儿本事业没有。

2、“些”表示的数量比“点儿”大,如一点儿水

3、“些”后面修饰名词,前面可以加“好”表示数量多,而“点儿”前则不可以加“好”,如:湖里有好些鱼

4、“些”既可以用在可以计量的名词前面,也可以用在不可以计量的名词前面;“点儿”只能用在不可以计量的名词前面,如:一些水,一些人,一点水儿。

37、说一说量词重叠的用法

答:

一、除了复合量词和度量名词以外,大多数量词可以重叠。如次次,回回,张张。这种重叠形式称为“AA式”,量词重叠后带新的意义和用法,有三种。

1、表示“每一”,他讲的句句话都是笑话。

2、表示逐一,如:天上的云层层卷起,很是好看。

3、表示众多,如:村子上空,白云朵朵。

二、量词重叠还有一AA式,

1、表示每一,如,一座座青山紧相连,

2、表示逐一,如,我们的生活水平要一步步提高。

3、表示“多”,如,我一次次给他打电话。

三、“一AA”可以省略成“AA”,但要符合三个条件,

1、A必须是名量词

2、所修饰的名词必须是独立的个体

3、所修饰的名词说指的是人或事物必须是确定的。

38、从意义上分,动词可以分为几类?

答:

1、动作动词,走,跑,看

2、存现动词,a,表示存在的:在,有。b,表示变化,消失的:发生,出现。

3、关系动词:是,教,等于

4、能愿动词,A表示可能的,能,会,可以B表示愿意的,要,肯C表示必须的,应当。

5、趋向动词,a,单纯趋向动词,来,去,上,下b复合趋向动词,上来,下去

6、心理活动动词,爱,恨。使令动词:叫,让。

39、从动词带宾语角度,动词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一,及物动词。

1、形式动词,进行,借以。

2、单宾动词,吃,看,学习

3、双宾动词,a给予类,给,送,找。B取得类,收,买。C述说类,问,骂,劝。

二、不及物动词,咳嗽,游行,昨 躺 40、从情态角度可以把动词分为几类

答:

1、静态动词,在,有,好像,仿佛。

2、持续动作,等,盼,看,走

3、瞬间动词,醒,生,死

4、终结动词,成为,扩大

41、简述动词重叠的类型,用法和意义。

答:范围:

1、除了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关系动词,存现动词,使令动词不能重叠外,大多数动词可以重叠,少部分心理动词也可以重叠。

2、可以重叠的动词绝大多数是持续性动词。

3、可以重叠的动词一般也是人的意志可以支配的动词。

4、动词重叠在口语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在书面语中较少。

形式:

1、完全重叠。A,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AA式,看看,说说,A一A式,看一看,说一说。B,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这种重叠形式只有AABB式,学习学习,整理整理。

2、部分重叠,述宾式离合词,只能重叠第一个音节,见见面,洗洗澡。

意义:

1、表示时间短,带有持续语义特点的动词,重叠后相比动词但用,具有了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如,你在这里等等我,我马上下来。

2、表示尝试,这种句子一般是表示期望,使令的意思。如:我觉得这汤不错,你尝尝。

3、表示语气轻缓,委婉。如,退了休以后,看看书,下下棋,和老朋友聊聊天,倒也不寂寞。

4、表示次数少,如,他用锤子在桌上敲了敲。

42、状态形容词共有哪几种类型

答:

1、性质形容词,性质形容词能受“不”或“没”否定,也能在前面加上“很”表示程度。性质形容词又可以分为一般形容词和唯谓形容词,一般形容词是既能作谓语,又可以作定语,唯谓形容词之恩能够做谓语。

2、状态形容词,状态形容词是指不能用“不”否定,不能前加“很”表示程度的形容词,一般是由性质形容词派生而来的。AA式,纷纷,勃勃。AB式,壁纸,雪白。AABB式,兢兢业业,满满当当。ABB式,红彤彤,响当当。A里XY式,花里胡哨,稀里糊涂。A不XY式,白不呲咧,黑不溜秋。

43、简述正向形容词和负向形容词的用法。

1、在比较句中,有“不如”“没有”表示比较时,通常只用正向形容词,不能用负向形容词。我没有他高。

2、正向形容词可以用在疑问代词“多”后表示提问,但是负向形容词一般不可以。这座楼有多高?

3、正向形容词可以前加数量短语或者是受“满”的修饰,而负向形容词则不能,两斤重,满大的。

44、简述形容词重叠的用法和意义

答:用法:1,单音节的重叠为AA式,好好儿,慢慢儿。

2、双音节的重叠式可以为AABB式,干干净净,快快乐乐。

3、双音节的重叠还可以为ABAB式,雪白雪白,快活快活。

意义:

1、做谓语是,表示某种体验或感受,庭院深深,眼睛红红。

2、做状语和补语时,表示程度深。我要好好的吃一顿。

3、作定语时,有描写的作用,一般同时带有喜爱的感情色彩,小女孩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很可爱。

46、说一说区别词的类型

答:

一、单音节区别词,男,女,公,母。

二、两音节以上区别词,

1、附加式,西式,大型,急性,中等,超级。

2、复合式,野生,袖珍。

47、副词的语法特点

答:

1、不能做谓语,也不能做主宾语,只能做状语。

2、副词是附着性的,大多数不能单用。

3、有一部分副词具有关联性作用,有的可以独用,有的可以合用,有的二者都可以,有的还可以和连词配合使用。如,独用:说了又说。合用:又白又胖。和连词配合使用:不但„„还

48、简述代词的功能

答:代词可以替代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和他们词性相应的短语结构成分,也可以替代数词,数量短语,副词。代词可以分为三大类: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49、试分析代词“这”和“那”的用法 答:

1、“这”“那”单用时称代所要说的人或事物。如,这是张院长,那是我照相机。

2、“这”“那”与名词,数词,“数量短语+名词”连用时,可以起对人,对事物确指的作用。如,这人真有意思。那件不错,给我试一试。但是这那在下面情况下,有着特殊的用法。

1、这那与时间词语结合,那一般用来表示过去和将来的时间,而这用来表示现在。如,这时,一个人匆匆走过来。到那时,我肯定和你一样高了。

2、这那用在句首的人称代词前,其承上的作用。如,哦,那我就叫他进来吧。这,我真不明白你的意思。

3、这那用在句首的人称代词后,表示复指,但是,这可以用在你我他后面,而那只能用在他后面。如,你这个人说话不算数。他那个人的想法,谁能猜的着呢。

4、这,那用在一个句子里,前呼后应,表示不确指。如,两个人见面后,说说这,说说那,高兴极了。

5、口语里,这那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很高的程度。如,站在领奖台上,我那激动啊,都说不出话来了。小明考上大学,全家这个高兴啊,就别提了。

第18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160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

1.介绍与说明:“是”字句

(1)基本句式:肯定式:A是B。

否定式:A不是B。

疑问式:A是B+吗?

(2)用法:介绍或说明自己或他人的身份;说明时间;说明处所;说明或介绍国籍与籍贯。

2.疑问句(1)

(1)基本句式:陈述句+吗? (2)用法:用“肯定句+吗”,用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的肯定式或否定式回答。用“否定句+吗”问时,认为对方否定是对的就用“对/对了”回答;如果认为否定是错的就用“不/不对”回答,表示回答是肯定的;疑问时语调要上扬。

3.否定的表达

(1)基本句式:不+动词+宾语/ 不+形容词

4.限制与修饰:定语+中心语

汉语的定语是位于名词前边的修饰语。定语用来表达对中心语的数量、时间、处所、归属、领属、范围的限制和对中心语的性质、状况、特点、用途、质料、职业等的描写。对中心语限制的定语回答的是“哪一个”的问题,而对中心语描写的定语回答的是“什么样的+中心语”的问题。

所属关系的表达(1):名词/代词+的+名词 所属关系的表达(2):“的”的省略,“我(们)、你(们)、他(们)”等在表示和人相关的词语(亲属词、人组成的单位)前表示所属关系时,“的”常省略。

5.疑问句(2):特指问句

(1)基本句式:特指问句用疑问代词来询问。所用疑问代词有:谁、什么、哪、哪儿、多少、几、怎么、怎么样等。

(2)用法说明:当对特定事物不知道时,就用特指问句,语序与陈述句一样。询问句子的哪个成分就把疑问代词放在哪个位置上。

6.所有关系的表达:“有”字句

疑问式:主语+有+宾语+吗? 肯定式:主语+有+宾语。

否定式:主语+没有+宾语

7.汉语数字的读法

(1)1~100数字的读法

(2)询问10以内的数目:用“几” (3)询问10以上的数目:用“多少” (4)“二”和“两”的用法:都表示2,但用法不同。

二/两+量词

二十/百

二、二月、二楼

1 (5)100以上数字的读法

(6)分数、百分数、小数的读法 (7)人民币的表达法:

人民币的计算单位:元(块)、角(毛)、分 人民币的读法 (8)问价和讨价还价 基本句式:

问价:A.主语(物品名)+多少钱+1+量词?

B.主语(物品名)+数量+多少钱? 讨价还价: 钱数+行不行? 钱数+怎么样?

(9)号码的询问和应答:

基本句式:„„的号码+是多少?/是+几/多少号?

用法说明:门牌号、电话号码、护照号、汽车牌号、飞机航班号等要按照数量的读法。

8.怎么描写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点 基本句式:形容词谓语句

语义说明:主要描述或评论事物的性质、情况、状态和特点,说明某事物怎么样。 用法说明:

疑问式:主语+谓语(形容词)+吗?

主语+怎么样?

肯定式:主语+副词+谓语(形容词)

否定式:主语+不+谓语(形容词)

在陈述句中,形容词前面一般要用表示程度的副词“很”、“非常”、“比较”、“十分”等。

9.状语

状语用在谓语中心语之前,基本功能是限制和修饰中心语。 副词“也”和“都”的用法:

“也”表示与前面所说的事物同类、相同,“都”表示概括全部。

10.疑问句(3)

省略问句:„„呢?

“名词/代词+呢”有两种用法:没有上下文时,询问“„„在哪儿?”有上下文时,语义要根据上下文判定。

11.动作行为的进行

基本句式:(主语+)动词(+宾语)+呢

基本语义: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

用法说明:用在口语中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还可以用来打招呼。

12.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

基本句式:在/到+处所词+动词

基本语义:句式“主语+在+处所+动”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

“主语+到+处所+动”表示将要发生动作的目的地。

用法说明:“在/到+处所词”放在动词前边。

13.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基本句式:时间词+动词

疑问式:什么时候/几点/几号+动词?

肯定回答:时间词语+动词

基本语义: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就”和“才”的比较和使用

14.动作行为进行的时刻、过程和状态

基本句式:

疑问式:主语+正在+动词+什么?

主语+正在+动词+宾语+呢/吗?

肯定式:主语+正在+动词+宾语。

否定式:主语+没(有)+动词+宾语。

“正+动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刻,“在+动”表示动作行为的进程。

动作进行的状态:“正在+动词+(呢)”=“正/在+动词(呢)”

15.“的”字词组

“的”字词组是由结构助词“的”附在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及其词组后面组合而成,用来表示人或物。

16.陈述、给予与获取的表达

基本句式:主语+动+宾语1+宾语2 汉语可带双宾语的动词主要有:给、借、问、送、教、还、递、告诉等。

基本语义:该句式的谓语动词后边常常有两个宾语,宾语1是间接宾语,一般是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单位;宾语2是直接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事物。

语义类型:陈述一件事;表示给予;表示获取。

用法说明:表达陈述一件事或表示给予某人某事物和从某人处得到某事物时用该句式。

17.表达数量

汉语表达人或事物的数目时,常常要用量词。数词和量词常用来作名词的定语。 一般名词都有自己搭配使用的量词,有时候也用容纳存放这个物品的工具名称作为量词来使用,往往含有“多”、“满”的意思。如“我有一柜子衣服呢。”

18.代词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我们”和“咱们”

“们”的用法

19.程度的加深和喜爱感情的表达

形容词重叠的形式表示程度加深或加强描写,表达喜爱的感情。 基本句式:A-AA式

AB-AABB式

AB-ABAB式

基本语义:AA=很/非常+A

AABB=很/非常AB ABAB=很B

3 20.疑问句(4)

用特指疑问句加上疑问语气词“呢/吗”发问时,句子的疑问语气变得委婉、亲切。 基本句式:特指疑问句+呢/吗?

基本语义:询问句中疑问词特指的事物。

21.疑问句(5)

基本句式:句子+疑问语气 基本语义:用疑问语气表示询问 用法说明:口语中用,语气要上扬。

22.疑问句(6) 基本句式:“好吗?”、“行吗?”、“对吗?”、“可以吗?”等。

基本语义:先说一个句子,表示自己的看法、意见、要求等,然后用“好吗?”、“行吗?”、“对吗?”、“可以吗?”等,以征求别人的意见。

用法说明:使用该句式要用与人商量的语气,因此说话的语气是亲切、客气、谦恭、委婉。

23.疑问句(7):正反问句 基本句式:(用谓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起来提问) 动+不+动词?/动词+没+动词?/形容词+不+形容词?

用法说明:使用该句型的心理背景是对所问情况完全不知,希望别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24.动作行为的目的

基本句式:来/去+地方+动词+宾语

基本语义:句中的“来”和“去”的宾语是表示地方或处所的词,后边的动宾词组,表示“来”或“去”的目的。

25.动作行为的方式、目的

基本句式:主语+状语+动词+宾语 疑问式:主语+怎么+动词+宾语

肯定式:主语+动词+宾语+动词+宾语 基本语义:表达动作方式或动作目的

如:她去首都剧场看电影。

我坐飞机去香港。

26.距离的表达:

基本句式:„„离/到„„+距离

疑问:A离B+多远?/有多远?/多少公里? 回答:A离B+公里数

27.动词作定语:动词+的+名词

动词或动词词组作定语时动词后边要有“的”。如:这是我买的书

28.年、月、日、星期的表达 基本句式(名词谓语句):名词1+名词2 名词1为话题,名词2为说明

4

29.年龄的询问和回答 基本句式(名词谓语句):名词1+名词2 名词1为询问对象,名词2为说明

30.疑问句(8)

基本句式:疑问副词“多”+形容词(大/高/长/重/宽/厚/远)

基本语义:询问年龄、面积、长度、宽度、厚度、重量、距离等。

31.时点的表达

(1)时点词语:年

日(号)

星期

(2)表达时间的基本顺序:年-月-日(星期)-时-分-秒

32.征得他人同意

(1)基本句式:能/可以+动+宾语+吗?

(2)基本语义:用询问得语气征得别人的同意。

(3)用法说明:表示请求,希望别人帮助,说话时语气要谦恭,有礼貌。

33.需要、愿望和可能的表达

基本句式:主语+会/要/能/想+动词+宾语

“会”V.S.“能”

“要”V.S.“想”

34.尝试、轻微和舒缓语气 (1)基本句式(动词重叠式):单音动词为AA式;双音节动词为ABAB式 尚未发生的动作:VV V一V V一下儿

如:想想

想一想

想一下儿 已经发生的动作:V了V V了一下儿

如:问了问

问了一下儿 (2)基本语义

a.表示尚未发生的动作时,有尝试或轻微的意思;

b.表示已发生的动作行为,表示程度轻、量少、时间短等意义。

(3)用法说明:用在口语里。在主语为第一人称的句子里,表示请求、要求等,有缓和语气的作用;用在主语是第二人称的句子里,表达规劝、告诫等功能。

35.否定的表达(2)

(1)基本格式:没/没有+动词;还没有„„呢。 a.疑问句:„„了吗?

„„了没有? b.否定式:没/没有+动词

还没有„„呢。

(2)基本语义:表达说话之前应该发生而事实上没有发生的动作。

36.疑问句(9)

基本句式(选择问句):(是)A还是B?

37.说明对象

5 基本句式(主谓谓语句):主语+谓语(主语+谓语)

38.指出不满意的方面 (1)基本格式:

a.有

(一)点儿+形容词 b.形容词+了+

(一)点儿

(2)基本语义:句式a表示程度不高,有“稍微”的意思。句式b表示跟某一标准比较,程度不合适。

(3)用法说明:在使用时,表达主观感觉或认识。说话人有挑剔、不太满意的意思。

39.比较(1)

(1)基本句式:形容词+

(一)点儿

(2)基本语义:表示与同类事物比较,程度有差别。句子描述的是客观情况,不带主观色彩。比较的对象在句中可以不出现。

(3)用法说明:用“形容词+一点儿”表示比较时,心中已经有一个比较对象。

40.比较(2)

基本句式:疑问式:A跟B一样吗?/A跟B一样不一样?

肯定式:A跟B一样。(+形容词/动词)

否定式:A跟B不一样。(+形容词/动词)

41.表达在一定时间内动作行为的发生或情况的出现:语气助词“了”的用法(1) (1)基本句式:句子+了

(2)基本语义:语义助词“了”用在句尾,用来终结句子语气,有成句作用。句子表达在一定时间内动作行为的发生或情况的出现。句中一般有表示时间的词语。

如果没有时间状语则表示说话时刚刚发生的事情或即将发生的事情。

42.变化的表达:语气助词“了”的用法(2) (1)基本句式 a.主语+谓语+了

b.主语+不+谓语+了 c.名词+了 d.形容词+了 e.主谓词组+了 (2)基本语义

a.表示意愿的改变或情况的变化

b.新的情况已经出现,交际中有提示信息,引出下文的作用。 c.表示事物的性质、程度、状态等已经有了变化。

d.表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不可能到可能等情况的变化。 (3)用法说明:当需要强调事物的程度、性质、状态或主观意愿发生变化时句尾要用“了”。 注意:初级阶段“了”的教学应点到为止。

43.动作的完成:动态助词“了”的用法(1) (1)基本句式:动词+了

6 a.动词+了+数量词+(宾语) b.动词+了+宾语+了 c.状语+动词+了+宾语 d.动词+了+宾语+小句 (2)基本语义

a.叙述动作完成的结果(趋向、时量、动量)。 b.叙述动作完成所涉及的对象或其数量。

c.叙述在某个时间、地点、由于某种原因,用某种方式完成的动作。 d.叙述动作完成后(这一动作可以是已经完成的或意念上完成的),出现或将会出现另一动作或情况。 (3)用法说明

动态助词“了”不出现在单个单词后,句子“我走了。”中的“了”是语气助词或结构助词“了”。

44.意念上的实现:动态助词“了”的用法(2) (1)基本句式:动词1+了+宾语+动词2+宾语

(2)基本语义:汉语的“了”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是动作行为及其结果的实现。但是有时候,动作行为及其相应的结果事实上还没有实现,是未然态,也可以用“了”。如“我下了课去看你。”

45.动作的方向

基本格式:介词(往、向)+方位词+动词(看、走、跑、拐)

46.方位的表达 (1)汉语方位词

简单方位词+面/边=合成方位词 (2)方位词组

处所名词+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前边/后边/里/外/东/西/南/北/以前/以后等。

47.存在的表达 基本句式

a.方位词组+有+表人或事物的词

b.方位词组+是+表示已知的处所、人或事物的词 c.表示人或事物的词或词组+在+方位词组

48.动作行为将要发生 (1)基本句式:(主语+)快要/快/就要/就/要+动+了

(2)用法说明:该句式对即将发生的事件加以说明、提示,有期待、盼望、提醒等作用。

49.时段的表达 汉语的时段词语: 年:1年 月:1个月 日:1天

7 星期:一个星期

三周 时:一个钟头

三个小时 分:3分钟

一刻钟

50.一种情况或状态的延续时间 (1)基本句式

疑问式:主语+动词+多长时间+了? 肯定式:主语+动词+时段词语+了 否定式:主语+没有+动词+时段词语

(2)用法说明:该句式的语义重心是表时间的词语。有感慨“时间过得快、时间长”的意思。如果表达“时间过得慢、时间短”的意思时,要在时间词前加“才”

51.做某事客观上所需时间 (1)基本句式

肯定式:主语+动词+要+时间词

疑问式:主语+动词+要+多长(多少)时间?

主语+动词+要+(多少)天? 否定式:主语+动词+不要/不用+时间词

(2)用法说明:该句式的表达重心在时量补语上,所以时量补语是句重音。

52.时间、地点、方式的表达顺序

基本句式:时间+地点+方式+行为动作

53.动作持续的时间

(1)基本句式:主语+动词+(了)+时量补语+(的)+宾语

(2)用法说明:该句式表达的信息重心是延续的时间量,所以句重音在时量词上。用“动词+了”表示叙述和说明;动词后不加“了”表示打算、计划等(对今后动作进行时量的计划)。

进入该句式的动词必须是表达可持续动作的动词,如:睡、学习、玩、跑、病、想等。

54.动作经历的时间

(1)基本句式:动词+时量补语

(2)基本语义:汉语里有一些动词表示瞬息结束的动作,如:死、丢、断、毕业、发生、结婚、离开等动作时间不可持续,这类动词+时量补语则表示动作发生和结束后到某一时点(如说话时)所经历的时间。

55.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 55.1存在的表达 基本句式

a.主语(处所词)+动词(有)+宾语。 b.处所词+动词+着+数量词+名 55.2存在的状态

基本句式:表示事物的名词+在+处所词+动词+着

8 55.3出现或消失

(1)基本句式:处所词+动词词组+出现或消失的事物

(2)用法说明:该句式的信息焦点是出现或消失的人或物,对说话人来说这些是未知的。所以,句子报告的是新信息,有提醒、报告等作用。

56.概数 基本格式:

数词连用:四五天、两三年、十二三岁、七八百元 数词后加上“来”、“多”、“几”、“左右”、“上下”等。

57.感叹的表达 (1)基本句式

a.多(么)„„啊!

b.真是

(一)+量词+名 c.太+形容词+了

(2)用法说明:在表达上述感情时要与相应的语调、语气相配合,如赞美要用赞美的语气。

58.对事物性质程度的描述 (1)基本格式:

a.不+形容词1+不+形容词2

如不冷不热 b.难/不好+动词

如难学 c.容易/好+动词

如好学

(2)用法说明:a用来描述事物合适或处于中间状态,表达满意的心情。

b表示动作执行起来很难,c表示动作执行起来很容易。 注意:汉语里“难/好/不好+ 听/吃/看/闻”等动词时还表示另外的意思。

59.询问经历

主语+是第„„次+动词+宾语+吗?

60.时空的起点到终点

从+(时间词/处所词)„„到(时间词/处所词)„„

第19篇:对外汉语语法课教案之汉语句子结构

对外汉语语法课教案之汉语句子结构

一、单

1、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语言使用单位。句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口头表达上有一个较长的停顿,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来表示。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

2、从结构上分,单句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之分。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单句称为主谓句。从表达的角度看,主谓句中谓语的表达作用更重要。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单句称为非主谓句。如

(1)禁止吸烟!(由动宾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2)多可爱的小生灵啊!(由偏正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3)进来!(由动词构成的非主谓句) (4)飞机!(由名词构成的非主谓句)

3、从用途上分,单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例如:

(1)

陈述句:叙述一件事情,或作出一个判断,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句末用句号。

如:改革开入二十年来,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今天是国庆节。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2)

疑问句:提出疑问的句子,句末用问号。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难道不是最可受的人吗? (3)

祈使句:表示禁止、命令、请求语气的句子。句末用句号,语气强烈时,也可用感叹号。

如:你要注意身体。你要勤奋刻苦。出发!禁止吸烟。不准讲话! (4)

感叹句: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 如:多么平静的原野!

二、句子成分:

1、短语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短语带上语气语调就构成句子,构成句子的短语的成分也就是句子的成分。在一个比较完整的主谓句中,句子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是: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一)主语

1、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⑴中国人民志气高。⑵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有时主语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多表示人或事物。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这种句子可以叫做名词主语句。例如:

(1)今 天 晚 上 ‖ 特 别 冷。

(2) 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主语(偏正短语) 谓语

状语(时间)

主语(代词) 谓语

3、有时主语也可以由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主谓短语充当。这是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例如: (1)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2)公正廉洁‖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动词)

谓语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 谓语

(二)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⑴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⑵树叶黄了。⑶小王今年十六岁。

⑷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⑸明天星期日。⑹什么书他都看。

谓语通常由动词性词语充当,在一定条件下也用名词性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也能够充当谓语,谓语的主要作用是对主语的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认准谓语中心语以及它跟前后各成分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就十分重要。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他‖只答应了一声。

南涧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主语 谓语(状语+ 动词+补语)主语

谓语(动词+ 补语+宾语)主语 谓语(状+动+补+宾)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太阳‖热烘烘的。

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说话‖要简洁些。

主语 谓语(形容词+的) 主语

谓语(形容词+补语)

主语

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任何困难‖她都能克服。

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例如:

鲁迅‖浙江绍兴人。

明天‖教师节。

她‖大眼睛,红脸蛋。

↓ 主语

谓语(名词短语)

主语

谓语(名词)

主语 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

(三)宾语

1、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⑴什么叫信息?⑵门口围关一群看热闹的。

⑶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2、宾语跟主语相似,也分名词性和动词性宾语两种。

(1)名词性宾语。这种情况较普遍,多数名词都可做宾语。例如:

(2)动词性宾语。有些动词出现在动词后面做宾语,如:感到、加以、认为、觉得、希望、企图、建议、允许、提议、给以等。例如: 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进攻。(动词作宾语)

(3)有一部分短语,句子也可以做宾语,如名词性短语,主谓短语等。例如: 谁说女子不如男?(主谓短语作宾语)

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风停了,浪静了。(并列复句作宾语)

3、有的动词能够支配两个宾语,称为双宾语

我 给 你 们 俩 十 朵玫 瑰 花, 给 你 紫 红 的 , 给 她 粉 红 的 。

近宾

远宾

近宾

远宾

近宾

远宾

4、有时宾语还带有自己的谓语,这样的宾语称为兼语,相当主谓短语做宾语,例如:

我看见

在跳舞

他们

我当队长 兼语

兼语

(四)定语

1、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

⑴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⑵(三杯)美洒敬亲人。 ⑶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⑷(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2、描写性定语:主要是描绘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突出其中本来就有的某一特性,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例如: 弯弯曲曲的小河。青春气息。风平浪静的港湾。

3、限制性定语:主要是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例如:

晓风残月中的长城。野生动物。古城大理的湖光山色。

4、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例如:红花、绿叶、新学校、好主意等。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常常加上“的”,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例如:晴朗的天、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粉红的脸等。

(五)状语

1、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⑴他[已经]走了。⑵咱们[北京]见。⑶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⑷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2、在句子里状语(主要由副词充当,还可由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介词短语、量词短语、及其他一些短语充当)一般放在主语后面,一些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情态、条件、关涉对象或者语气的状语有时还可以出现在主语前面,特别是有的介词短语(如由“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做状语,只能出现在句子前头。例如:

(1)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指向谓词性成分,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指向名词性成分。例如:

他[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

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2)限制性状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例如:

[午后],天很闷,风很小。 [白]跑一趟。(方式)

她的身上[净]是水。(净=全,表范围)

(3)助词“地”: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非常地热”。形容词里,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比较少,大都也不能加“地”,例如“快跑、苦练、大干”。多音节形容词有相当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例如“热烈讨论︰热烈地讨论/仔细看了半天︰仔细地看了半天”

(六)补语

1、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⑴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⑵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⑶他生〈于1918年〉。⑷他坐〈在桌子旁〉。⑸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2、

补语有以下几种情形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例如:

这个字写〈错〉了。 她哭〈红〉了双眼。 上课前十分钟你得叫〈醒〉我。

(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谓语中心语多是形容词。例如:

心里痛快〈极〉了。 这几天真是烦〈透〉了。 这家伙讨厌〈死〉了。 比上次要好〈一点〉。 (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

有的同学对许多问题想得〈太简单,太浅〉。

讲的人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他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例如:

远处传〈来〉了他的笑声。 所有的同学都坚持〈下来〉了。 人绝不能轻易把生命交〈出去〉。

(5)数量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动作持续的时间,或者动作实现以后到目前所经历的整段时间。例如:

看了几遍。

等了一会儿。

来了两个月。

(6)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例如:

她生〈在南涧〉,却不知道死〈在何方〉。

这件事发生〈在2006年〉。 (7)可能补语:这种补语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或不能实现,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与之间插进“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例如:

这个东西吃〈得〉吃〈不得〉?

作业一定要认真做,马虎〈不得〉。

看得清楚,看清楚?

(七)中心语

1、中心语是偏正短语(定+名、状+动)、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在有多层定语或状语的偏正短语里,每一层定语或状语所修饰的中心成分都是中心语,因此有的中心语是短语,有的是词。中心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

主语中心语

有 的 同 学 上 课 时 在 下 面 悄 悄 地 讲 话 。

2、

谓语中心语

有 的 同 学 上 课 时 在 下 面 悄 悄 地 讲 话 。

3、

宾语中心语

他 的 家 里 有 一 只 小 花 狗。

2、句子的主干:

在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是句子的主干部分,它表述句子的主要意义,补语、定语、状语是句子的枝叶部分,它使得句子所表达的意义更具体、形象。

找出句子的主干,就是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语,值得注意的是,在否定句中,作状语的否定副词“不、没有”等不能去掉,否则意义就会完全相反。 即句子的主干 = 主语中心语 +(否定词)谓语中心语 + 宾语中心语 有 的 同 学 上 课 时 在 下 面 悄 悄 地 讲 话 。 主干是:

同 学 讲 话 。 他 的 家 里 有 一 只 小 花 狗。 主干是: 家 里 有

狗。

(八)独立语

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它的位置较为灵活,句首、句中、句末均可。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1、插入语:插入语的作用是使句子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例如:用“毫无疑问、不可否认、不用说、十分明显、尤其是、主要是、特别是”等表示肯定或强调或特别值得注意。用“看来、算起来、我想、充其量、少说一点”等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有时为了表达这种推测或估计不是说话者做出的,只不过是引用别人的意思,就会用“听说、据说”等来说明;有时说话者希望听话一方接受自己的见解,又不愿用一种强调的语气,就会用“请看、你想、你瞧、你说”等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能同意所说的内容。用“总之、综上所述”等表示总括性的意义,点名下文是对上文归总而来的结论,或者指出由此及彼,说明另外的事情,这种词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使上下文更好地连接起来。还有一些事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的,通常用“也就是、包括、正如”等来表示。

2、称呼语:用来称呼对方,引起注意。例如: 你来啦,老师。

3、感叹语: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等感情和应对等。例如: 嗯,我这就走。

啊,多么令人兴奋的景象啊!

4、拟声语:摹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加强表达效果。例如: 呼——呼——狂风夹着沙石扑来了。

砰,砰,门外响起了枪声。 专题训练

一、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主谓句,哪些是非主谓句 (1)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2)北京的秋天多好啊 (3)赵州桥非常雄伟。 (4)会变色的花很多。

(5)今天星期五。

(6)一斤苹果五角钱。

(7)小李这个人性格非常好。 (8)爷爷一句话都没说。 (9)好球!

(10)太精彩了! (11)下雨了!

(12) 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食物。

二、用符号法分析下列句子。

示例:(你们)的工作‖〔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1、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

2、老师问我一个问题。

3、过了河的船很快又回来了。

4、中国共产党以自己 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

5、学生们都来了,从操场上,从教室里,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6、他的心情一直平静不下来。

7、今天星期六。

8、一轮红日渐渐升上天空。

9、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10、这个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11、统筹方法在企业管理和基本建设中,以及关系复杂的科研项目中,都可以应用。

12、在近代工业的错综复杂的工艺过程中,这些道理往往不像泡茶喝茶这么简单。

13、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4、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三、选择

1、下列各句句子主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伴随有计划的向沙漠展开攻势。 主干:我们展开攻势

B、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 主干:男子们有恶习

C、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更快的成为现实。 主干:理想成为现实

D、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 主干:政府关心事业

2、下列句子中“幸福”一词充当的句子成分依次判断正确的是(

) 1)、我们的生活真幸福。2)、我们的生活很幸福。 3)、幸福来之不易。

4)、幸福生活万年长。

A、谓语、补语、主语、定语

B、谓语、宾语、主语、定语 C、补语、谓语、主语、定语

D、谓语、谓语、状语、主语

3、下面四个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全国劳动模范李素丽同志的报告。(删去“注视着和”)

B、我们必须认真改正、随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将“发现”改为“检查”) C、语文学习并不难,因为多读多写,语文水平才会提高。(将“因为”改为“只有”)

D、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问题。(删去“从”)

4、提取下列句子主干有误的一项是(

) A、报纸以最快速度的传播国内外的重要信息。 主干:报纸传播信息

B、中国选手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获得男子自选手枪的冠军。 主干:中国选手获得冠军

C、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1年“

9、18”事变之后。主干:《义勇军进行曲》诞生

D、吉尔伯特群岛是世界上日出最早、日没最晚的地方。 主干:吉尔伯特群岛是地方

5、指出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

) A、他那优秀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B、小说成功的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的优秀事迹。 C、提高成绩的关键在于能否认真刻苦的学习。 D、我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

6、各句用“‖”划分主语、谓语不当的两项是(

) A、我们‖的祖国给科学家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B、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岗。 C、周总理‖那慈祥的面容立即跃入我的眼帘。

D、蚕的小小的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

7、对于下列各句中标“——”的成分,判断正确 的一项是(

) 1)、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 2)、大黄蜂常常落在蜜蜂窝洞口。

3)、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4)、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

A、主语、补语、宾语、状语;

B、状语、补语、宾语、状语; C、状语、补语、宾语、主语;

D、主语、补语、宾语、状语。

8、对保存中划“——”部分所充当的句子成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主语中心语、补语) B、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主语中心语、谓语)

C、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醒进来。(定语、状语) D、有史以来,人们就同沙漠不断的斗争。(状语、状语)

9、用“符号标记法”分析句子有错误或有遗漏的一项是(

) A、(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的发〈出〉(低低的)声音。 B、〔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C、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 D、(这场)阻击战‖打得(非常漂亮)。

10、根据表达需要,变换句式有误的一项是(

) 历史上所有的反人民势力被人民毁灭了。

A、变成陈述句:历史上人民毁灭了所有的反人民势力。

B、变成反问句:历史上所有的反人民势力不是被人民毁灭了吗? C、变成感叹句:历史上所有的反人民势力都被人民毁灭了啊! D、变成否定句:历史上所有的反人民势力不是被人民毁灭了。

11、指出下列各句中表示反问的一句(

) A、听说您在省里当过副部长?

B、(夜里)十一点了,哪家的车铺这时候还有人? C、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 D、你什么也没看见,你为什么胡说?

12、指出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

A、街上的的幌子、小摊、行人,仿佛都被风卷走了,全不见了,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

B、这个会议被他搅得不欢而散。

C、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

D、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刹时把天遮得严严的。

13、下列各句句式变换有误的是(

A、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改为否定句: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 B、他很受大家的爱戴。改为感叹句:他是多么受大家的爱戴呀! C、咱们一起做游戏吧!改为反问句:咱们一起做游戏好吗? D、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人民不是一样的吗?改为陈述句: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人民一样。

14、用符号分析法分析下列单句并提取主干

A、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B、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C、大海一阵阵的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到我们身上。 D、我们不相信那些骗人的鬼话。

主语the Subject--S 谓语the Predicate--V 宾语the Object--O(宾补OC)(直接宾语DO,间接宾语INO) 定语the Attribute--Att 状语the Adverblal--A

第20篇:盼达汉语对外汉语语法课教案实例

大连盼达汉语学校www.daodoc.com

对外汉语语法课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以下几个语言点

(1)我爱人最近老是不舒服。(老是的用法)

(2)我觉得你还是带她去一次。(还是的用法 再的用发与又的区别) (3)千万别耽误了(千万的用法) ( 4 ) 我不清楚(清楚的意思与用法) (5)我上星期带她去过了(上的意思和用法)

二、教学环节:

(1)领读课文(2分钟)

( 2 ) 讲解课文(以课后习题为主,意味理解全文)(8分钟)

(3)解决教学目的(20分钟)

A、我爱人最近老是不舒服。

老有经常的意思,老是不舒服就是经常不舒服的意思,但在语气上比经常强,应重度。后经常加形容词或副词,有时也加动词。

ex: 人家老(是)提前完成工作,我们呢!(加副词)

他老(是)问别人借钱。(加动词)

三、拓展训练:

老的另一种用法。老后加名词,表长久的,

ex:他是我们的老主顾了。

大连盼达汉语学校www.daodoc.com

B、我觉得你还是再带她去一次。

a还是,副词,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还表希望,有“这样办比较好”的意思。此句中,还是再带她去一次,说明带她去医院这个动作的继续进行和再去医院比较好的意思。 ex:你明天还是再去试试吧!

今天天气还是很好。(昨天天气就很好)

B再,副词,表示一次又一次,有时候专指第二次。再带她去医院就是继续第二次带她去医院。

ex:我明天再来!

四、拓展训练:

“再”表示将来时,动作还未发生,“又”表过去时,指已经发生过的事。表示已经重复的侗动作用“又”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用“再”。

ex:这本书前几天我又读了一遍,以后有时间我还要再读一遍。

C 千万别耽误了

a千万,副词,务必,一定的意思,但语气比一定婉转。表恳切叮咛。

ex:天冷了,千万要记得添衣服啊!

B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

ex:手续繁琐,实在耽误时间!

D 我不清楚

清楚,三个意思,一是,事物容易让人了解,辨认,二是对事物了解的很透彻,三是了解明白。作动词用,就像此句中,我不清楚就是我不了解不明白的意思。 ex: a记得要把工作交代清楚。

大连盼达汉语学校www.daodoc.com

b 他的头脑很清楚。

c 这件事情的经过他很清楚。

d、我上星期带她去过了

此句中的“上”是前的意思,上星期就是前一个星期的意思。 ( (4)请两个同学读课文。

(5)同学两人一组读课文。(5分钟)

(6)请同学看提示说课文,单独说、一起说。(10分钟)﹍ (7).听说练习和总结(5分钟) (8)布置作业

造句:老是,清楚,耽误,

选词填空:他明天要﹍(再,又)来这儿。

他昨天﹍(再,又)来这儿 把下列陈述句改为一般疑问句 1今天天气很好。 2你感冒了。 3他很忙。 4 今天下雨了

本文转自:大连盼达汉语学校(国际汉语教师培训中心)

对外汉语语法教案模板
《对外汉语语法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