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高中摄影教案模板下载(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18 07:34:56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摄影教案

1980年的一天,印象派大师莫奈吧画架支在了卢昂大教堂前。他注意到,从晨曦薄雾到日暮晚霞,光影游移,色彩变幻,庄严的教堂一刻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模样。1983年,莫奈终于完成了名作《卢昂大教堂》系列,从而揭开了光和色的秘密。画家遗憾的地说:“太阳落得那么快,我追不上它。”摄影家说,光影虽然稍纵即逝,但快门追得上它!

光是景的灵魂,光是摄影师的画笔,千变万化的光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捕捉瞬间的绮丽光影,是摄影艺术的魅力所在。

试一试手中的相机、摄像机,按一按电脑的鼠标和键盘,你会意外地发现,这些智能化的现代媒体设备十分“聪明”,会迅速执行你的艺术“指令”;看一看刚刚诞生的处女作,你可能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它比你想象的更美好、更生动;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现代科学技术正悄悄地伴你前行。装备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媒体实现了人类的信息传播之梦,艺术也进入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时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现代媒体艺术在光与电的转换中悄然进入每一个家庭。

很有幸,能参加今年五月份在济宁的全省美术教师模块技能摄影班的培训。虽然自己之前也拍过不少照片,但是关于理论方面的学习还是很少,一些相机的构造常识、镜头的应用等方面得只是还是很欠缺。偶然的一次机会让我开始喜欢上了摄影,虽然大学的时候学了一点摄影常识,但真正喜欢上它还是去年全市国土资源系统举行的“国土杯”摄影大赛,老婆在国土部门,要求发一些照片,周末就和老婆带着相机出去“采风”,拍完回来再挑选,有的时候拍了好几百张,也挑不出来一张好的。后来和很多“色友”们交流经验的时候,他们和我说,摄影靠技术,更是要靠长时间不断按快门积累才能达到一定水平的。培训的时候拍了很多照片,自己也不是很满意。慢慢练吧。我想摄影真的是一门技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那么我们的学生怎么样才能在很短的时间掌握这门技术,这真的是一个难题!

下面以“发现美的生活”作为案例开展一下教学设计。(前提是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拍摄技巧)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摄影画面的基本构成元素和构图方法。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远远胜于简单的记录,创作者要通过构图、透视、影调、色彩等创作手法创作出鲜明、具体的视觉艺术形象,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思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捕捉到生活中美得瞬间,通过摄影感染学生热爱生活。

2、能用相关的摄影术语分析一幅作品

教学过程:

一阵春风来了,一朵花儿开了,你可能突然发现,花儿是那样的美丽动人,把它拍摄下来,细心的裁剪一下。主题鲜明了,主体突出了,无穷的美丽就留在了这张小小的照片上。我们走到户外,呼吸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杨柳无言自多姿”,赶紧拍吧!

老师看,这花多漂亮!拍!

老师看,那有个蝴蝶。拍!

老师看,......拍!拍!拍!

《晨曦》 《俏》

《清雅》 《扭秧歌》

《萌》

《蝶恋花》

随着快门的不断地按,一张张鲜活的照片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学生学习起来的活跃劲是不可限量的,主要看教师怎么调动。一张张照片拍摄的背后其实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是很多的,我们在帮学生选择主题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切不可过多的要求,这一节课下来我们就要求同学们拍花卉,那么我们就有着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拍摄花卉需要注意的各个事项,在拍摄前和学生讲清楚,这样学生在拍摄的过程中就能把学习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如果过大的主题内容,学生就有可能受到过多的牵绊,造成什么都拍不好的后果。

我刚开始学习拍摄的时候也是这样,看见什么拍什么,最后看照片的时候,哪一类拍的都不好。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强调针对性的问题,我们这节课要练习光圈的运用,那么我们就将光圈,学习快门,我们就重点用快门。 学习摄影不是一天两天,一节两节课能完成的,这小小的十八课时更是不够用的。所以我们要和学生将我们的课堂是基础,一定要把基础打好,然后在课后的时间里有空就要拿起相机去拍,这样日积月累,拍得多了,自然技能也就上去了。

教学评价:

1、教师通过专业的摄影知识选取1-3幅作品进行点评。通过光影效果、构图、色彩等因素让学生来分析自己的作品。

2、互相评价,学生之间对对方的作品进行评价。

最后看看我的作品吧(实话实说,上面和下面引用的照片都是我自己拍的,哈哈)

淄博玉黛湖偶遇画像美女,当时

我是“武松”也要打虎(儿子很

我都想给她画一幅了,哈哈 淘气,爬上老虎背大呼打虎)

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怒放》

济宁培训的那几天,大院里天天有结 济宁人民公园的一孔碧水

婚的,天天和着喜气在培训,天天感

动啊,看新郎深情的表白,新娘都快 感动哭了。

王老师的笑脸,这张不如李雪平看老师们的镜头,其实这就是学生在上课啊,我 拍的那张,多么开心的笑啊! 们也可以把这种模式用到课堂

我拍的模特,横条的衣服就是不好拍啊,老师说的在理!

再传上我在去年市国土资源局上发表的两幅作品,入门时间不长,勉强弄了个优秀奖。

(不好意思相机没电了,自己拿着书用电脑摄像头拍的)

作业先写到这吧,留些素材下次在发挥。以上照片全系本人原创(除了我自己的那张照片)。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法)

推荐第2篇:摄影教案

在高中课标里面,将现代媒体艺术划分为摄影\\摄像,电脑绘画\\电脑设计这两个模块,而这两个模块中可选择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多的。以摄影为例,在普通高中开设摄影模块的课程,其实应该重点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将摄影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一个是不要对摄影的设备形成一种极强的依赖,并不是非得每一个学生都配上单反相机、各种变焦的镜头才能开设。我们学校地处珠山风景区,工作之余我会经常出去爬山,我自己虽然有单反相机,但毕竟随身携带毕竟不方便,我随身携带一部SONY卡片机,走到那儿拍到那儿。其实摄影最基本的特性,不是要拍出好照片,实际上就是记录我们的生活,记录我们生活的变化、记录我们个人的变化,这是摄影最根本的特性。我们学校不具备条件,摄影棚没有、每个孩子的相机没有,平时上课多普及摄影基础告诉学生怎么去构图、怎么运用光、怎么来进行拍也能会出现一些比较好的片子。所以说摄影课你要说难也很难,说简单也可以让难度降低,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我感觉在讲过了摄影课之后,学生拿来的片子比原来拍的要好得多。在摄影基础里我感觉最重要的一个技巧是对景深的主观控制。这也是评价照片是否专业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于摄影来说,最需要武装的不是机身前面的头而是后面的!

致远中学操场全景图

在我们学习摄影时,景深是几乎所有人首先会去了解的内容之一。但很多人都忽略的一点是,景深并不是只受光圈影响的。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那些会影响你照片景深的因素。

所谓景深,就是当焦距对准某一点时,其前后都仍可清晰的范围。它能决定是把背景模糊化来突出拍摄对象,还是拍出清晰的背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拍摄花、昆虫等的照片中,将背景拍得很模糊(称之为小景深)。但是在拍摄纪念照或集体照,风景等的照片一般会把背景拍摄得和拍摄对象一样清晰(称之为大景深)。

对景深最简单的定义就是照片中清晰的部分。更专业一点,就是前景深与后景深之间的距离。要获得浅景深效果,依赖于光圈、镜头焦距及相机、被摄体和背景之间的距离等因素。这三种因素与景深的关系是:

1,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

3,主体越近,景深越小,主体越远,景深越大。 首先我们来说说光圈。

什么是光圈?在镜头上你可以看到标注有最大光圈的范围,比如f/3.5-5.6。镜头最主要的作用是收集并传递光线到相机传感器上,光圈好比是水龙头,开的大就能有大量的光线进入:反之亦然。当然光圈和快门速度是一对值,要想得到曝光正确的照片,当光圈开的大的时候就要配合一个较快的快门速度。 光圈值用f/来表示。f/值越小,光圈越大(镜头开口越大)。景深会受光圈大小的影响,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反之亦然。

现在看清了茶桶在3号教学楼窗台上

下一个影响景深的因素是焦距。

镜头的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小。无论镜头设置如何均是如此。 如果你有变焦镜头或2支不同焦距的定焦镜头,就可以自己测试一下。

例如你使用50mm镜头f/2.8光圈拍摄,然后换200mm镜头同样f/2.8光圈,景深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

再有是你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

你离被摄体越近,景深越浅。也就是说聚焦近处物比聚焦远处物能获得更浅的景深。如果你距离被摄体2m远,以50mm镜头f/2.8光圈拍摄,大约能获得10cm景深。用相同的镜头从10m远处拍摄,景深将近100cm。

理解景深的原理是摄影的基础之一。掌握后你应该能够选择何时将背景虚化或合焦,能够令你对照片有更多的控制力。还要注意的是焦点并不是在景深的中间,而是在景深的前三分之一处,换言之,对于任意孔径,其焦点之后的景深大约是焦点前面景深的2倍。总的来说,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就是影响景深的三项要素,当然传感器尺寸的大小也会稍有影响,这不是普及班学习的内容。掌握以上内容的并会创作性地运用景深的你再不会被人当菜鸟了!

推荐第3篇:摄影教案

课题:《留下你美丽的身影——人物摄影艺术》 教学重点:人物摄影的拍摄方式以及构图方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摄影画面的均衡。 课时:一课时

作业:展示高中生活的人物摄影作品 教学过程: A、导入

漫长的暑假即将开始!你打算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有同学选择外出旅游,很好的建议,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假期生活。

欣赏这些照片,你喜欢那张,不喜欢哪张、为什么?如果让你去为他们照相你会怎么做?(教师不去点评学生回答的对错,肯定学生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摄影课的重要门类——人物摄影《留下你美丽的身影》。 B、新授

一、人物摄影拍摄方式

教师:谁来说说你平常怎么给家人照相的?(学生讲自己常用的拍摄方式,教师给予适当的总结和补充)

1、摆拍 即整个摄影过程中,让被摄对象知道有人在为自己拍照,对被摄对象加以摆布后,完成拍摄。因此,这种拍摄方式也称为摆布的拍摄方式,常用于肖像照、团体照、纪念照、广告照等。

2、抓拍 即整个摄影师过程中,不让被摄对象知道有人在为自己拍照,就由摄影者地直接摄取人物活动中的典型而生动瞬间。抓取被摄对象最典型、最完美、最耐看的时刻,及时按下快门。

3、摆抓结合 即整个摄影过程中,让被摄对象知道有人在为自己拍照,不告知确切的拍摄时间,以便使被摄对象的注意力仍集中于所从事的事物,而摄影者选择最佳角度和光线,在适当时间按下快门。 展示摄影作品,

请同学找找分别采用了哪种拍摄方式。你喜欢那种?这种拍摄方式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纠正和完善)

二、拍摄角度

刚分析拍摄方式优缺点的时候,有同学发现,摆拍时候的人一般都是正面的,而抓拍却很难看到正面,却有独特的美感。这就是拍摄角度不同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 拍摄方向通常分为:正面角度、斜侧角度、侧面角度、反侧角度、背面角度。

正面角度

主要表现某对象的正面具有典型性的形象。正面形象更具有人物相貌的特点。正面角度的构图会给人端庄、稳重、典雅的感觉。我们来看:

斜侧角度

是指偏离正面角度,或左、或右环绕对象移动到侧面角度之间的拍摄位置。既能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且往往能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我们来看:

侧面角度

一般是指与被摄对象侧面成垂直角度的拍摄位置,在人像摄影中,侧面角度能看清人物相貌的外部轮廓特征,侧面角度较之正面角度有较大的灵活性。我们来看:

背面角度:我们来看:

选择何种拍摄方向,应根据具体的被摄对象和主题表现的要求而变化。至于正面角度、斜侧角度、侧面角度、背面角度,是没优劣之分的,运用得当,都会获得成功的构图。

三、拍摄高度的不同,

除了我们刚刚分析的照相机水平移动,会产生正面角度、斜侧角度、侧面角度、反侧角度、背面角度,如果我上下的移动,会产生怎样的构图? 对,平视构图,仰视构图以及俯视构图,好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请同学分析,三种不同的视角拍摄的人物给你怎样的感觉。(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观点,补充完善学生的回答)

四、掌握画面均衡?

我们知道人物摄影并不是单纯的至拍摄人物,还要考虑人物所处的环境,一个优秀的摄影师能够恰到好处的协调二者的关系,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咱们对比来看(引导学生点评作品)

1、人物头脸方面

人物摄影的头脸,在视觉上,脸部为重,后脑较轻。因此,拍摄侧面像时,影像需偏后一些,甚至后脑的后面可不留空间,使脸部前方空间大于后脑。这样,既可给脸部的视线以伸展余地,又能保持画面的轻重平衡。

2、主体方面

人物摄影中,当被摄对象出现俯、仰或倾斜等姿势,往往导致失重不稳的感觉。为此,可通过与主体有关的的陪衬物体作“衬垫”,就能使失重的主体起到稳重作用。

3、主体与陪衬方面

有景物作陪衬的人物摄影题材,在视觉上,人物为重,景物较轻。为此,可将人物所占空间的面积安排得小些,而对景物占有的空间则安排得大些,以取得画面均衡。例如,拍摄人物半身场景,其中较大面积的人物,可安排偏于一边,使画面得以保持均衡。

五、课堂练习:

题目:以“我们的高中生活”为主题任选其中一种构图形式进行人物拍摄。 要求:构图合理,画面简洁,主体突出。 (在拍摄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C、小结

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人物摄影的技巧,人物摄影是摄影艺术的重要门类,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领略到摄影艺术带给生活的美。这节课每位同学表现的都非常积极,回答问题也很出色,是值得肯定的,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钻研的学习态度,使我们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的完成。

推荐第4篇:摄影教案

第一周 摄影艺术简史

一、视觉的延伸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是尼埃普斯1826年经过8小时曝光,在自家阁楼后窗拍摄的《鸽子棚》。 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和美术院举行联席会议,天文学家、物理学家阿拉戈(D.F.J.Arago)向

二、时代的见证

《汉堡大火遗迹》——1842年5月,摄影师比欧乌、画家史特尔兹纳合作用银版摄影术拍摄了大火后的汉堡遗迹,记录下这一震惊世界的新闻事件。从此,新闻纪实摄影由此产生。 1855年,英国人芬顿受官方委派,拍摄克里米亚战争,开战地纪实摄影先河。 1855年,英国人芬顿受官方委派,拍摄克里米亚战争,开战地纪实摄影先河。

“决定性瞬间”大师布列松

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

三、审美的艺术

1857年,英国画家、摄影家雷兰德(Oscar Reilander 1813—1875)用30张底片叠放出一幅31×16英寸的照片《人生的两条道路》,在曼彻斯特艺术作品展览会上展出,成为最早的摄影艺术作品,并被英女王维多利亚重金收购,立即引起轰动。

从此,摄影彻底摆脱“绘画的仆人和侍女”的地位,成为独立于绘画、雕塑、音乐之外的一门艺术。

第二周 相机构造 通常照相机是由机身和镜头两大部分组成。

机身部分又包括快门、取景、输片、倒片等装置;镜头部分包括光圈、聚焦和变焦装置。 1.快门

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

通常用快门系数来表示:

1、

2、

4、

8、

15、30、60、1

25、250、500、1000等,它们分别代表1秒、1/2秒、1/4秒、1/8秒„„。

快门的作用:一是控制进光时间,与光圈配合获得正确曝光。

二是影响成像清晰度。当被摄物体运动速度高于快门速度时,将影响物体成像清晰度。另外,当快门速度过低时,因为手持的稳定性,也会影响成像清晰。

2.光圈

光圈大小用光圈系数“f”表示:

1、1.4、

2、2.8、

4、5.6、

8、

11、

16、

22、

32、

45、64(图32)。f系数=镜头焦距÷光孔直径。因此,f系数越小,表示光孔越大,进光量越多;f系数越大,表示光孔越小,进光量越少。相邻两数字之间,曝光量相差一档。

光圈的作用:一是调节进光孔大小,与快门配合获得正确曝光。

二是控制景深效果。光圈大,景深小,重点突出;光圈小,景深大,画面整体清晰。例如:拍摄风光、建筑照片往往采用小光圈,以获得最大景深,保证画面清晰范围;而在人像拍摄时则多采用大光圈,以虚化背景,突出人物主体。

三是影响成像清晰度。由于镜头存在像差问题,当使用最大和最小光圈时,像差最严重,影响成像清晰,所以在日常拍摄时,尽可能采用中等光圈,一般为f

8、f

11、f16,俗称“最佳光圈”。全世界公布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术”,并预言:“摄影对艺术与科学的进步将会作出伟大的贡献”。

3、聚焦装置

聚焦装置又称对焦装置,其作用通过调节使景物在胶片上清晰结像。 现代相机的聚焦方式有两类:手动聚焦和自动聚焦。

(三)镜

镜头是相机的眼睛,是相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机的性能与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镜头性能与质量的高低。解像力、色彩还原、反差、锐度和像差是评价一只镜头素质高低的几个主要标准。镜头是由透镜组和调节装置构成。 1.镜头的特性

①.焦距

焦距从实用角度可以简单理解为“镜头光学中心至胶片平面的距离”,用毫米表示。 ②.口径

镜头口径又称有效口径,是镜头的最大进光孔,即镜头最大光圈。

“口径”通常采用最大光孔直径与焦距的比值表示。显而易见,这种比值越小,代表口径越大,通光量越多。反之亦然。

③.视场与视角

景物透过镜头在底片(焦平面)上结成清晰影像的范围叫视场。视场与镜头光学中心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视角。

④.焦距与视角、视场关系

焦距短,视角大,视场广阔,拍摄范围大,但成像比例小。 焦距长,视角小,视场狭窄,拍摄范围小,但成像比例大。

第三周. 镜头种类、特点及适用范围

镜头的种类很多,根据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我们通常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长焦镜头(远摄镜头)、变焦距镜头和微焦距镜头几类。

①.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指焦距长度与底片对角线基本相等的镜头。 画幅不同的相机,其标准镜头的焦距也就不同。 如135相机标准镜头焦距为50mm,

120相机为80mm 尽管画幅不同标准镜头焦距不同,但它们的视角却是相同的,都与人眼视角接近,为45゜左右。因此,标准镜头的成像效果,诸如拍摄范围、透视比例,都接近人们的视觉效果,显得亲切、自然。

(三)镜

镜头是相机的眼睛,是相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机的性能与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镜头性能与质量的高低。解像力、色彩还原、反差、锐度和像差是评价一只镜头素质高低的几个主要标准。镜头是由透镜组和调节装置构成。 1.镜头的特性

①.焦距

焦距从实用角度可以简单理解为“镜头光学中心至胶片平面的距离”,用毫米表示。 ②.口径

镜头口径又称有效口径,是镜头的最大进光孔,即镜头最大光圈。

“口径”通常采用最大光孔直径与焦距的比值表示。显而易见,这种比值越小,代表口径越大,通光量越多。反之亦然。

③.视场与视角

景物透过镜头在底片(焦平面)上结成清晰影像的范围叫视场。视场与镜头光学中心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视角。

④.焦距与视角、视场关系

焦距短,视角大,视场广阔,拍摄范围大,但成像比例小。 焦距长,视角小,视场狭窄,拍摄范围小,但成像比例大。 2.镜头种类、特点及适用范围

镜头的种类很多,根据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我们通常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长焦镜头(远摄镜头)、变焦距镜头和微焦距镜头几类。

①.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指焦距长度与底片对角线基本相等的镜头。 画幅不同的相机,其标准镜头的焦距也就不同。 如135相机标准镜头焦距为50mm,

120相机为80mm 尽管画幅不同标准镜头焦距不同,但它们的视角却是相同的,都与人眼视角接近,为45゜左右。因此,标准镜头的成像效果,诸如拍摄范围、透视比例,都接近人们的视觉效果,显得亲切、自然。

②.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焦距长度短于底片对角线长度,视角大于60゜以上。 广角镜头的主要特点及用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视角大,有利于在狭窄空间里拍摄较广阔的范围和拍摄全景图片。

二是景深大,有利于同时再现景物近景和远景清晰度,特别适用于风光和建筑摄影。三是画面透视感强,夸大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四是畸变像差强,在近距离拍摄时失真较大,边缘尤甚。在拍摄时要注意角度,尽量减小变形失真(图38)。

③.长焦距镜头

长焦距镜头又称摄远镜头,其焦距大于底片对角线,视角小于60゜。 长焦镜头的主要特点及适用范围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视角小,成像大,能远距离摄取无法靠近和易被干扰的物体。广泛使用于体育摄影和野生动物摄影。

二是景深小,有利于虚化背景,突出主体。

三是压缩画面纵深透视感,削弱远近物体的大小比例。

四是畸变像差小,在人像摄影中尤其见长。因而在肖像摄影、婚纱摄影、时装摄影领域广泛使用。

第四周 照明工具

1、电子闪光灯基本特性

电子闪光灯有四大基本特性:这就是发光强度特大,发光持续时间极短,色温与日光相同,发光性质为冷光。

①. 发光强度特大 ②. 发光持续时间极短 ③. 发光色温与日光相同 ④. 发光性质为冷光

2、电子闪光灯类型 ① 小型便携式闪光灯

这类灯体积小巧,操作简便,使用灵活,常用于日常的拍摄工作,如新闻摄影、家庭摄 影等。 ②.大型电子闪光灯

这类灯体积较大,操作复杂,发光功率大,不便于携带,故常用于广告摄影、婚纱摄影等大型室内摄影棚内。

3、闪光灯曝光控制 ①.闪光指数

指闪光灯的最大输出功率。闪光灯上都标示有闪光功率和指数以便于使用。 ②.闪光同步速度

指闪光灯在相机快门完全开启后的瞬间闪光,使整幅画面感光。

③.光圈与闪光指数关系

光圈F=闪光指数/闪光灯至被摄体距离(摄距)。

第五周

滤色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滤色镜的种类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并认识其作用与功能。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在课堂演示使用不同滤色镜拍摄的照片效果,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着重认识通用滤色镜的极大品种与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滤色镜的种类。同时明白在拍摄时运用不同的滤色镜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其明白摄影不单只是对事情或景物的一个纪录。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滤色镜从实用的角度可分为三个大类;

2、体会通用滤色镜中的不同品种与作用;难点:

1、体会不同滤色镜的使用;

2、研究拍摄时运用不同的滤色镜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滤色镜从实用的角度,可分为三大类: 黑白摄影滤色镜、彩色摄影滤色镜、通用滤色镜。 ⑴.通用滤色镜 通用滤色镜是一个非常大的门类,拥有众多的品种,常见的有UV镜、偏振镜、柔焦镜、中灰镜、多影镜、近摄镜、速度镜等等。

①.UV镜

又称“紫外线滤镜”、“去雾镜”,为无色透明光学玻璃,能有效阻挡紫外线,提高远景清晰度。由于其无色透明,大部分人用它作为镜头保护镜。

②.偏振镜

又称“偏光镜”,是最常用的滤镜,为深灰色双环镜片。 主要用途:

一可消除非金属(如玻璃、水面、瓷器、上光木器等)表面的反光,增强表面质感表现; 二是在彩色摄影中可压暗蓝天色调,增加景物色彩饱和度; 三可透过雾气,提高远景清晰度。

③.柔焦镜

又称“柔光镜”,是一种能获得柔化画面效果的滤镜。常用于人像、婚纱摄影,起到柔和脸部的美化作用。当使用广角镜头和小光圈时,效果不明显。

④.中灰镜

又称“灰度镜”,是一种能阻挡部分光线、减弱光照强度的灰色镜片。主要用于强光下慢速摄影,以获得动感效果。

这类滤镜有星光镜、彩虹镜、渐变镜、红外镜等等。 2.使用不同滤色镜拍摄的照片效果。

3.这些照片在使用滤镜以后,在表达情感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我们怎么巧妙合理地去使用这些滤色镜。

第六周

摄影基本技术 ——曝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摄影基本技术中的曝光这一环节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并能够掌握怎样正确曝光。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在课堂介绍如何正确曝光与影响曝光的主要因素,使学生了解在摄影中正确曝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怎样正确曝光。同时明白在拍摄时影响曝光的几大因素,从而使学生在拍摄的时候能够掌握正确的曝光方法并通过这些方法表达创作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曝光的含义;

2、影响曝光的因素;3.影响照片清晰度的因素有哪些 4.测光表的正确使用

难点:

1、体会曝光的含义与揣摩不同光圈与快门产生的不同曝光效果;

2、研究曝光过度,曝光不够,正确曝光;

三、教学过程: 1.正确曝光 ⑴.曝光的含义

①.正确认识曝光

通过测光调节好光圈和快门速度,按下快门,光线通过光孔使胶片感光,并且获得一张密度正常、影像清晰、色彩准确的照片,这就是正确曝光的含义。

②.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当胶片曝光过度时,密度就大,底片发暗,俗称“厚底片”,亮部细节损失; 而曝光不足时,密度小,底片透明,俗称“薄底片”,暗部层次丧失。 (2).影响曝光的因素

①.光线强弱----光线强时,减少曝光量;光线弱时,增加曝光量。因为胶片对曝光量的要求是恒定的。

②.胶片感光度----胶片感光度不同,对曝光量的要求不同。在同样光线条件下,感光度高的胶片,曝光量少;感光度低的胶片,曝光量多。

③.显影条件----显影液配方改变、显影时间的增减、显影温度的高低,都将改变胶片的正常密度,从而影响曝光量。

④.互易律失效—--互易律就是指光照度和曝光时间可以按正比互易而曝光保持不变的规律。然而,这一规律在曝光时间太长(如长于1秒)或太短(如短于1/1000秒)时,此互易律失效。要用增加曝光量来补偿。

①.相机准确性----器材性能,如光圈、快门速度及测光系统准确与否,是直接影响曝光准确的潜在因素。因此,经常性地检查相机上这三者的性能是正确曝光的必要保证。

(3).影响照片清晰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题要点: ①镜头是否清洁; ②拍摄时减少弦光; ③拍摄时仔细焦; ④使用中等光圈; ⑤防止振动; ⑥曝光正确.⑦ 冲扩质量的好坏等。 (4).测光表的正确使用

①.反射式测光表工作原理

反射式测光表就是测量被摄景物的反射光亮度。相机内装的都属此类测光表。 工作原理就是“以18%的中灰色调为测光依据,从而再现景物亮度(色调)”。

②.反射式测光表使用技巧

为保证获得正确的曝光,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反射式测光表的使用技巧。

A.机位法:即在相机位置朝被摄体测光。在拍摄景物整体平均亮度接近18%的灰色调时,此方式将能获得理想的曝光效果。如拍摄开阔的草原风景。

B.近测法:就是靠近被摄体测量局部亮度。此方式常用于测量复杂环境下的人物面部亮度或中灰调部分。

C.代测法:就是测量与被摄物体同等光线情况下的代测体亮度,以获得被摄物体的正确曝光。最常用的代测体是摄影者自己的手背,因为我们黄种人的手背肤色接近18%灰色调。当测准手背的光线后,再对同等光线下的景物对焦拍摄,即可得到正确曝光。

D.灰卡法:是以标准反射率为18%的灰色卡纸作为测光对象。这是一种最准确、简便的测光方法,但要注意灰卡必须与被摄体处于同样的受光条件下。灰卡可购买或自己制作。 2.教师示范图片演示不同光圈与快门产生的照片效果

第七周

景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知道景深对摄影的作用,明白景深即成像的清晰范围对于摄影的影响。学生通过此课掌握如何把握拍摄时运用景深来表现拍摄的主题与情感。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在课堂介绍景深的含义景深的含义和影响景深的因素及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影响景深的因素及规律。并且明白在摄影中能够通过这些规律创作出不同效果与情感的摄影作品。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景深的含义;

2、影响景深的因素及规律;

难点: 体会不同的景深能够令同一个空间或者物品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三、教学过程: 1.景深的含义

景深是指被摄景物在底片上结成清晰影像的最近点至最远点的距离,即成像清晰范围。 2.影响景深的因素及规律

景深清晰范围受光圈的大小、镜头焦距长短及拍摄距离(摄距)远近的制约。

①.光圈与景深成反比关系:当镜头焦距和摄距一定时,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 ②.焦距与景深成反比关系:光圈、摄距一定时,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则景深越长。 ③.摄距与景深成正比关系:在光圈和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摄距愈远,景深愈大;摄距愈近,景深愈小 3.教师示范对于同一景物与物体的不同景深的表现效果。

第八周 、第九周、第十周

摄影艺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使学生简单了解摄影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⑵.使学生初步了解摄影的特征和造型手段。

2、过程与方法:

本课主要是“欣赏与学习”和“实践与讲评”两部分,“欣赏与学习”是使学生通过对一些摄影作品的分析讨论,从中总结出一些摄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而“实践与讲评”是使学生把学到的摄影知识和技巧运用到摄影实践活动当中,并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与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引导学生通过镜头注意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捕捉触动人心的一瞬。 ⑵.了解摄影作品背后的故事,体会作品深层的思想与情感内涵。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镜头注意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捕捉触动人心的一瞬。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摄影的特征和造型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件中第一张幻灯片,提问:幻灯片中的这些摄影作品,哪一幅最吸引你?为什么?简单评述一下这个作品。

2、小结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瞬间与永恒——摄影艺术。

二、展开

1、简介摄影的发明与发展。

2、由课题“瞬间与永恒”,进而介绍摄影的特性。

3、归纳总结学生的发言并提出自己的认识供学生参考。

三、深入 教师:

1、引导学生思考了解摄影的造型手段,并出示相应的幻灯片进行深入说明。摄影的造型手段:(1)构图与视角 (2)黑白与色彩 (3)光影与调子

2、引导学生从拍摄对象和摄影风格两方面了解摄影的分类,出示幻灯片:类型与风格。

3、通过一些获奖摄影作品的赏析,使学生体会摄影创作中形式与内涵的关系,出示幻灯片:形式与内涵。

4、出示经典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介绍作品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学生:

1、根据观察和讨论分析,总结出一些摄影造型的手段,如注意构图、色彩的运用,注意光线等。

2、可以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大概的分类。

3、进行欣赏并评述其中的某些作品。

4、聆听老师的讲述,进行讨论与思考,发表自己对这幅作品和这件事的看法。

四、总结

小结以上所学,出示一些大学生摄影作品进行讲评,以启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取景和角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简单了解摄影的取景和角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一些摄影作品的分析讨论,从中总结出一些摄影的取景和角度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镜头注意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捕捉触动人心的一瞬。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镜头注意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捕捉触动人心的一瞬。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摄影的主体和陪体的组合

四、教学过程:

一幅完美的风光照片,除了要有表现主题的主要景物以外,还应该有其他的物体作为衬托。这主要景物和衬托的物体在摄影术语中就叫做主体和陪体,物体是有主次之分,在画面上就应有适当的安排,一般是把主体安排在画面上重要而明显的地位,陪体只位于画上或上或下,或左右的一部分地方。绝不能把陪体彼此要互相联系互相呼应,不然就会形成一个主、次分散的画面了。 有显著建筑物作为景物目标的风光,应当以建筑物作为主体,有些景物的主体物不只是一个而是很多个,甚至可以占满整个画面。我们拍摄这类景物时,首先要决定它在画面上应该占有的位置,然后决定采取的数量,再选择拍摄的镜头角度。

没有建筑物作景物目标的自然风光的景物是比较多的,正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景物目标,所以自然风光的景物范围就比较广,可取的拍摄位置也比较灵活,在没有固定主体目标的自然风光里,应根据景物的自然条件并结合理想的太阳光线来决定景物范围和拍摄角度。例如桂林山水风光,山川必然有山有水,究竟应以山作主体,还是以水作为主体呢?这就要根据所拍摄的景物情况来决定了。如果河流近而山层远的山川风景,就应以河流作主体,反之,则应以山作为主体。拍摄以河流为主体的照片时,必须把河流安排在画面上最明显的地位,把远山安排在河流的远处或两旁,作为陪衬河流的陪体。河流景物的水平线一般都是很明显的,最容易把画面划分为二,影响宾主物体的联系。因此,如果采取的河流是横过画的,它的水平线必须很明显,我们就要选择有明显直线条的物体(如木船、桅杆和可作近景物的树木枝干等)冲破横的水平线,或以较远距离的船艇作为近景。如果采取的河流是弯曲的,它的水平线就不会很明显地划分画面。但为了显示出河流的深远,就应站在较高的位置以俯视角度拍摄。这样不但能显示景物的深远,使弯曲的水平线在画上形成弧线而增加了线条的美感。

山川风景也有不少山近而河远的,这就必须以山为主,以河为辅。山必然高于河,在山近河远的情况下,站在山下不但不能看见河流,也不会完全看见山层的面貌。因此,拍摄山近河远的景物,就必须站在高山上,采取山层作为主体,用俯视角度拍摄,使白色的远河在山层间呈现。

拍摄没有河流可见的山层景色,可站在高山上摄取山层为远景,也可站在山下拍摄山形。应采取一些适当的景物作山景的陪衬,才会在画面上形成孤山的感觉。表现出高耸雄伟或山峦峻秀的气势,也要寻取适合衬托高山的物体,使山景在画面上显现得更美而不至于枯燥无味。

森林与原野同是属于自然风光的景物,也是没有个别固定景物目标的风光。森林的景象是随着不同的季节而变化的,原野也会因不同的生产情况有不同的场面。例如森林里的树木在四季中有它不同的色调和疏密程序,原野上有数不尽的牛、马、羊群或各种丰茂的庄稼(植物园、龙胜季节),森林与原野虽同是适宜用大场面表现景物,但森林与原野的取景方法就应有所不同。拍摄森林需要身处林中,选取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疏有密的树木场面,以平视的镜头角度拍摄,才能在画面上显示出广阔、深远的森林面貌。如果站在林外拍摄,在画面上就只能见于是一片密密的颜色沉重的树林,不仅与天空的色调极不调和,而且没有景物的深度感。原野是一片平地,如果不站立在适当的高位以俯拍摄,也同样不能把原野上的生活现象全面表现出来。

十五周 摄影实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对摄影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研究与掌握摄影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活动与安排,捕捉校园与生活的画面。教师指导与帮助学生,最后对其作品进行点评与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捕捉美好的一瞬间。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镜头,使用合理的摄影方法,捕捉生活的瞬间。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摄影是美术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应该多去观察与体会生活的美好,用镜头去把这些美与自然的东西捕捉下来。

四、教学过程:

一、(1)在摄影实践课上,捕捉校园内的风景风情,完成一幅以“我的学校”为主题的摄影作品。(2)在生活中捕捉动人的一瞬王成一幅“我的生活”为主题的摄影作品。

二、安排学生分组并明确组员分工。

三、活动实践:

1、清晰地提出活动要求,再次强调本次活动的主题,指定出学生校内活动的活动范围,提醒注意安全。

2、在学生分散活动时,密切关注各组学生的动态,及时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3、及时召集学生回班,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安排下一节课学生自己评述作品的顺序和方式。

4、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适当的提问。

四、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并进行简单的讲解后,给各组发放学生摄影作品评价表,为本组以外的其他同学填写评价意见。选出本班佳作,参加学校摄影展。

推荐第5篇:摄影教案

摄影 教

姓名:刘凯

目录

1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1 2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1

2.1简洁„„„„„„„„„„„„„„„„„„„„„„„„„„„„1 2.2生动„„„„„„„„„„„„„„„„„„„„„„„„„„„„1 2.3完整„„„„„„„„„„„„„„„„„„„„„„„„„„„„1 2.4稳定„„„„„„„„„„„„„„„„„„„„„„„„„„„„1

3主体、陪体、环境„„„„„„„„„„„„„„„„„„„„„„1

3.1主体„„„„„„„„„„„„„„„„„„„„„„„„„„„„1 3.2陪体„„„„„„„„„„„„„„„„„„„„„„„„„„„„1 3.3环境„„„„„„„„„„„„„„„„„„„„„„„„„„„„1

4拍摄距离„„„„„„„„„„„„„„„„„„„„„„„„„„„1

4.1远景„„„„„„„„„„„„„„„„„„„„„„„„„„„„2 4.2全景„„„„„„„„„„„„„„„„„„„„„„„„„„„„2 4.3中景„„„„„„„„„„„„„„„„„„„„„„„„„„„„2 4.4近景„„„„„„„„„„„„„„„„„„„„„„„„„„„„2 4.5特写„„„„„„„„„„„„„„„„„„„„„„„„„„„„2

5拍摄方向„„„„„„„„„„„„„„„„„„„„„„„„„„„2

5.1正面„„„„„„„„„„„„„„„„„„„„„„„„„„„„2 5.2前侧面„„„„„„„„„„„„„„„„„„„„„„„„„„„2 5.3正侧面„„„„„„„„„„„„„„„„„„„„„„„„„„„2

1 5.4背侧面„„„„„„„„„„„„„„„„„„„„„„„„„„„2 5.5背面„„„„„„„„„„„„„„„„„„„„„„„„„„„„3

6拍摄高度„„„„„„„„„„„„„„„„„„„„„„„„„„„3

6.1平拍„„„„„„„„„„„„„„„„„„„„„„„„„„„„3 6.2仰拍„„„„„„„„„„„„„„„„„„„„„„„„„„„„3 6.3俯拍„„„„„„„„„„„„„„„„„„„„„„„„„„„„3

7画幅种类及点„„„„„„„„„„„„„„„„„„„„„„„„3 8前景和背景„„„„„„„„„„„„„„„„„„„„„„„„„„3

8.1前景„„„„„„„„„„„„„„„„„„„„„„„„„„„„3 8.2背景„„„„„„„„„„„„„„„„„„„„„„„„„„„„3

9透视规律的应用„„„„„„„„„„„„„„„„„„„„„„„4

9.1线条透视„„„„„„„„„„„„„„„„„„„„„„„„„4 9.2阶调透视„„„„„„„„„„„„„„„„„„„„„„„„„4

10摄影构图的形式美法则„„„„„„„„„„„„„„„„„„4

10.1多样统一„„„„„„„„„„„„„„„„„„„„„„„„„4 10.2对比„„„„„„„„„„„„„„„„„„„„„„„„„„„4

10.2.1思想内容的对比 „„„„„„„„„„„„„„„„„„„„4 10.2.2形式的对比„„„„„„„„„„„„„„„„„„„„„„„4 10.2.2.1形体对比„„„„„„„„„„„„„„„„„„„„„„„4 10.2.2.2影调对比„„„„„„„„„„„„„„„„„„„„„„„5 10.2.2.3色彩对比„„„„„„„„„„„„„„„„„„„„„„„5

11对称与均衡„„„„„„„„„„„„„„„„„„„„„„„„„5 12节奏„„„„„„„„„„„„„„„„„„„„„„„„„„„„„5 13空间„„„„„„„„„„„„„„„„„„„„„„„„„„„„„5

2 14常用的摄影构图方式„„„„„„„„„„„„„„„„„„„„5

14.1黄金分割式构图„„„„„„„„„„„„„„„„„„„„„„5 14.2垂直式构图„„„„„„„„„„„„„„„„„„„„„„„„5 14.3框架式构图„„„„„„„„„„„„„„„„„„„„„„„„6 14.4三角式构图„„„„„„„„„„„„„„„„„„„„„„„„6 14.5线条式构图„„„„„„„„„„„„„„„„„„„„„„„„6

14.5.1对角线构图„„„„„„„„„„„„„„„„„„„„„„„6 14.5.2S形构图„„„„„„„„„„„„„„„„„„„„„„„„„6 14.5.3圆形构图„„„„„„„„„„„„„„„„„„„„„„„„6 14.5.4斜线式构图„„„„„„„„„„„„„„„„„„„„„„„6 14.5.5放射式构图„„„„„„„„„„„„„„„„„„„„„„„6

14.6开放式构图„„„„„„„„„„„„„„„„„„„„„„„„6

一、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

(1)突出主体,揭示主题思想。

(2)从主题思想出发,正确处理好主体、陪体和环境的关系。

二、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

(1)简洁

摄影的构图不同于绘画的构图,摄影构图是减法,任何与主题无关的、不必要的景物一律舍弃,只留下与主题息息相关的元素。摄影构图时要敢于取舍,做到画面简洁明了。

(2)生动

生动是指拍摄的对象要具有典型性,按动快门的瞬间要能将被摄主体最鲜明的特征、瞬间动态等畅快淋漓的表现出来。被摄主体要有生气,富于变化,并能带动观者的情绪。

(3)完整

完整是指画面中的各个元素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画面中没有任何的干扰因素。完整不等于完全,它是指画面中的被摄对象给人以相对完整的视觉印象。由于视觉的延伸效果,有时不完全的景物也会给观者一个完整的印象。我们在拍摄照片时,一定要注意将被摄对象拍的完整,尤其是被摄主体一定不能残缺不全,影响主体和主题的表现。

(4)稳定

稳定是指画面中的各个元素要给观者以均衡的视觉感受,除非摄影者有意追求某种特殊效果,通常情况下摄影的画面要有稳定感。初学摄影的人常常把握不好这个问题,尤其在拍摄水平线或地平线时,往往稍微的倾斜画面就会失衡。对称和均衡在视觉都会给人稳定感。

三、主体、陪体、环境

(1)主体是构成画面的主要组成部分,主体不但是画面内容的中心,也是画面结构的中心,主体在画面的安排上要明确、突出并引人注意,陪体和环境都是围绕它配置,与它关联呼应,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陪体在画面上与主体紧密关联,用以陪衬、烘托主体,并与主体构成一定情节,帮助主体揭示主题,同时也起到均衡画面作用。陪体的安排和处理要起到对主体陪衬、烘托的效果,而不能喧宾夺主,破坏主体的表现。

(3)环境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照片可以没有陪体,但一定会有环境,哪怕是拍摄一张标准一寸照片时,被摄主体后边也会衬一块背景布。环境也是为主体服务的,在画面当中用于烘托主体,表现一定的情调和气氛。环境的选择要尽量简洁,避免凌乱。

四、拍摄距离

1 拍摄距离是指拍摄点到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在摄影中,拍摄距离会影响主体和环境的表现,决定作品的景别。景别是指拍摄距离的变化带来的画面结构的变化,它影响着取景的范围,决定着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位。一般可以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景别。

(1)远景

拍摄距离远,视野广阔,画面容纳的景物范围大,最能表现远距离的人物,事物以及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气氛。远景的表达一般以环境为主,可以没有人。它的作用是展示巨大的空间,介绍环境,或者是表现大环境下主体所处的场景、环境、气氛与气势。

(2)全景

全景包括被摄主体的全貌以及”周围的环境。全景可以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主体在该环境中的活动,以及主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通常要将被摄主体置于画面的主要位置,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来烘托主体。

(3)中景

中景包括被摄主体的主要部分,如果主体是人,一般取膝盖以上的部分。在画面中,主体的形象形状占主要部分,常常用来表现主体与辅体的关系,以情节取胜。

(4)近景

近景较中景的取景范围更小,包括被摄主体的更为主要以上的部分。

(5)特写

特写只取景物很小范围的局部,并让其充满画面。

五、拍摄方向

(1)正面

照相机正对着被摄对象,拍摄主体正面形象,能获得对称美,体现庄重与威严。但缺乏透视感与立体感,画面容易显得呆板。

(2)前侧面

被摄对象正面与相机光轴呈45°角左右,这是摄影常用到的拍摄方位。从这个方位排出的影像透视效果明显,画面生动,立体感强。”

(3)正侧面

相机光轴与被摄对象的正面呈90°左右,被摄主体侧对着镜头,主体人物相对站立,为了照顾双方,只能从侧面拍;为了将被摄体侧面优美的轮廓表现出来,或者回避某一部分的缺陷,也可从侧面来拍摄。

(4)背侧面

相机与被摄主体的正面呈135°角左右,介于侧面和背面之间;多利用该人物视线的

2 指引,强调和突出主体。

(5)背面

被摄对象背对着相机镜头,拍摄人物的背面,主要表现被摄对象背面轮廓,并且还能激发观者的兴趣,引发丰富的联想。4.拍摄高度

六、拍摄高度

(1)平拍

照相机镜头与被摄对象在同一视平线上,它接近人眼的视觉习惯,画面有正常的透视效果,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真实的感觉。

(2)仰拍

照相机镜头低于被摄对象的水平高度,由下向上看,有助于夸大和强调被摄对象的高度,画面给人一种宏伟、高大的视觉感受。

(3)俯拍

照相机镜头高于被摄对象,由上往下拍摄,景物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展现,适于表现盛大的场面。

七、画幅种类及特点

横幅,画幅的高度小于画幅的宽度,强化景物的水平舒展与广阔性,在表现人物特写以及表现人物生活的环境时,横幅构图无疑是很好的选择。竖幅,画幅的高度大于画幅的宽度,强化景物高大向上的视觉印象,给人一种向上生长的动势。在拍摄肖像照片时,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空间来安排人物形象,如标准照我们一般都是采取竖幅构图。方幅,画幅的高度和画幅的宽度等同,具有稳定、工整、饱满的视觉效果,120相机的胶片画幅是方形的,可以拍摄出方幅的构图。我们也可以通过裁剪的方式将横幅或竖幅的照片裁成方形的。

八、前景和背景

(1)前景

前景是指位于主体的前面,靠近镜头的景物。前景可以帮助观者了解画面拍摄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框架式的前景可以使主体更突出;带有暗示性的横幅、标语或具有特定意义的事物等作为前景,可以直接阐明画面的主题思想;同时前景可以强调远景,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前景可以起到均衡和美化画面,渲染气氛的作用。并不是每个画面都需要前景,在运用前景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单纯的为了前景而设前景。前景位于主体前面,在使用时一定要弱于主体的表现,不能太突出,不能分散主体的注意力。前景的色调不能太亮,以深色为好。前景不能太清晰,调焦时不能对在前景上。

(2)背景

前景和背景都是为主体服务的,背景的作用与前景有很多相似之处。背景是位于主体

3 后面的景物,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背景有助于突出主体,说明主题思想,营造特定的气氛及环境,增加画面深度,平衡和美化画面。一张照片可以没有前景,但是绝对不能没有背景。背景在选择的时候必须与主体有联系,相互呼应,不能太抢眼,不能喧宾夺主,破坏主体的表现。背景要简洁,避免凌乱破坏整体气氛,一切妨碍于主题表现的背景都要敢于舍弃。在色彩、影调方面,背景要与主体形成强烈的反差,反差越强,主体反而会在衬托下更加突出。

九、透视规律的应用

二维空间只有长度和宽度,三维空间除了有长度和宽度外,还有一个厚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所有物体都是立体的三维空间,而我们的摄影照片是二维的平面的,如何在二维的空间上表现出三维空间,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透视规律。透视分线条透视和阶调透视两种。透视规律掌握的好,可以增加画面的深度,加大画幅的容量,增大画面的空间,丰富画面的层次。

(1)线条透视

线条透视的规律是近大远小,平行线条越远越集中,最后消失于一点。景物前大后小的对比可以增强空间感,画面平行线条的收缩十分明显,最后消失于一点,这种空间感更加强烈。影响线条透视的因素主要有三种:一是拍摄距离,拍摄距离越近,透视效果越强。二是拍摄方向,对于立体形态的景物,从侧面拍的空间感要比从正面拍摄强很多。三是拍摄高度,俯拍比仰拍更能表现出空间深度。

(2)阶调透视

阶调透视又叫空气透视,它是由于大气层的作用,使物体所处的远近场景的色阶阶调产生一定的变化。距离近的景物暗,轮廓清晰度高,反差大,色彩饱和度高;而距离远的景物亮,轮廓清晰度低,反差小,色彩饱和度低。

十、摄影构图的形式美法则

(1)多样统一

我们的摄影画面包含了线条、形状、影调、色彩、主体、陪体、前景和背景等各种要素。多样体现了各要素间的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要素的共性和整体联系,各要素协调的、整体的、有序的作用于视觉,使人们产生愉悦的感觉。

(2)对比

1、思想内容的对比

思想内容的对比一般是通过某些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来展示的,如新旧社会的对比,先进与落后的对比,欢乐与悲伤的对比等等。思想内容的对比,要突出画面的主要矛盾,使人产生联想。通过矛盾双方的强烈的对比,将阶级矛盾的激化、新旧社会的更替、人物情绪的调动,畅快淋漓的跃然纸上,使观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形式的对比

形式的对比分形体对比,影调对比和色彩对比三种。

① 形体对比

将不同的形体安排在一个画面当中,通过形体的对比来取得一种富有生气的画面效果,

4 它符合多样统一规律以及人们的视觉特性和心理要求。形体的对比能打破单一的线形布局,如直线与曲线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疏与密的对比、藏与露的对比等,使画面丰富而多变。

② 影调对比

影调对比是摄影造型的重要手段,通过强烈的明暗影调对比,增强主体的表现力。影调的对比还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营造一定的气氛和环境。

③ 色彩对比

色彩的对比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应,通过色彩之间的互相烘托,调动观者的情绪,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色彩的对比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和纯度对比,色相的对比又可分为同类色对比、类似色对比和对比色对比。

十一、对称与均衡

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对称和均衡是平衡的两种形式,都能使画面产生稳定感。均衡与对称虽然不是一个概念,但两者都具有稳定性。对称的稳定感特别强,对称能使画面有庄严,肃穆,安稳、有序、和谐的感觉。但对称与均衡比较而言,均衡的变化比对称要大得多,画面富于动感。因此,对称虽是构图的重要原则,但在实际中运用的比较少,而均衡的形式用的情况比较多。

十二、节奏

节奏是指画面中相同或相似的元素,有规则的重复或交替出现,使画面产生韵律感和生命力,给人一种视觉的愉悦和情感的寄托。具有节奏感的画面很活跃,富有感染力,节奏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反复和渐变都可以表现出节奏感。反复就是重复,是指摄影画面中各元素有规律地交替出现,使人产生一种有节拍的感觉;渐变是指画面各元素的大小,高低,明暗、浓淡等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十三、空间

绘画中很讲究空间的布局,“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摄影也很讲究这种空间关系的布局,主体面对的空间大,较舒坦;主体面对的空间小,有压迫感;前方空间大,表示事件正开始;前方空间小,表示事件已结束。我们一般会在主体行进方向的前方或者主体视线朝向的前方留下足够空间,以给主体一个行动的轨迹或者观望的范围。

十四、常用的摄影构图方式

(1)黄金分割式构图

处于黄金分割线上或者黄金分割点上的物体,便是视觉中心的最佳位置,是最容易引起人们视觉兴趣的,在视觉上可以达到自然、和谐的效果。把长方形画面的长、宽各分成三等分,整个画面呈现出井字形分割,当主体形象较大时,把主体安排在画面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的三分之一处,都可以达到突出主体的作用。当主体形象较小时,井字形分割线的4个交叉点便是其最佳位置,至于放在哪个点上,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摄影者的创作意图而定。

(2)垂直式构图

垂直式构图给人重心稳定、庄严、肃穆的感觉,能充分强化景物高大向上的感觉。当

5 主体和画面的顶部边缘线存在一定的距离时,可使主体产生升腾之感;若主体触到画面顶部的边缘线时,就会产生下坠感。

(3)框架式构图

框架式构图除了能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和装饰效果外,还可以提供与画面主题相关的信息,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帮助观者了解摄影者的拍摄意图,而且更重要的是使画面的主体更加突出,视觉中心更加鲜明。

(4)三角式构图

三角式构图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构图形式,可使画面获得牢固、安稳、结实的效果,给人一种雄伟高阔和稳定的感觉。将三个视觉中心放置景物或以三点成一面的几何形式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形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正三角形有安定感 ,逆三角形则具有不安定的动感效果。

(5)线条式构图

1、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画面生动活泼,富于动感,同时根据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作用。

2、S形构图

S形曲线是最常见也是最优雅的线条,有一种流动的美感,给人一种意趣无穷的节奏感,它可以起到美化和丰富画面的作用。把主体安排在S形曲线合适的位置上,可以利用S形线条的视觉引导作用突出主体。

3、圆形构图

圆形本身具有两个优势,一是圆形与其它形状放置在一起时,最能引起视线注意的就是圆形;二是圆形的完美对称使其可以和其它形状和谐共处,而不会发生冲突。利用圆形的这两个特点,在摄影构图时,将主体放置在圆形的背景前,就可以利用圆形的视觉引导作用,达到突出前面的主体的作用,同时画面也会产生和谐之美。

4、斜线式构图

斜线式构图的特点是透视感强烈,能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并把视线由画面四周引向斜线的汇聚点,也可将视线从斜线汇聚点向四周逐渐延伸,甚至引向画面以外。斜线式构图的画面具有活泼、舒展、倾斜、动荡的视觉感受,能增强画面的美感,同时利用斜线的引导将观众的注意力投到主体上。

5、放射式构图

放射式构图具有强烈的扩张性、爆发力和动感,使得画面具有丰富的形式变化。若把主体置于中心,利用四周景物朝中心集中的特点,就可以很自然的将视线引向主体,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作用,但有时也会给人一种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6)开放式构图

开放式构图的取景框内的景物具有强烈的外向性张力,画面中的一些元素以不完整的形式出现,将我们的视线指向画面以外,传递着更多的信息。开放式构图是一种很大胆的构图形式,画面暗示性强,意犹未尽,会极大的调动观者的参与性,给观众留下

6 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新闻摄影中,面对纷乱的社会现状和多元的价值观念,摄影师常采用这种构图方式,把尽量多的信息和评判的权利交给观者。

推荐第6篇:摄影教案

摄影教案专题摄影—人像摄影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人像摄影用的器材,分析人像摄影的特点;熟悉和掌握人像摄影技巧。 重点:人像摄影技巧

难点:人像摄影器材的选择

教学程序:

人像摄影就是以人为被摄对象,并以拍摄人的相貌和神态以及形态为主的一种摄影门类。

所谓人像摄影,是指通过摄影的形式,在照片上用鲜明突出的形象描绘和表现被摄者相貌和神态的作品,它是被摄者自己的影像写真。很早以前,人们就以各种需要、各种方法描绘自己的形象。最早,人像画面出现在绘画中,尤其到19世纪早期,当时的油画肖像已经非常时髦,创作上也日臻成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肖像绘画作品。不久,当摄影术发明之后,人像开始进入摄影领域。当然,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局限,人像的拍摄还仅仅处在初始阶段。随着摄影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艺术观念的发展,人像摄影在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电子闪光装置、高速自动聚焦镜头、新型感光材料的诞生,使一个摄影师在一天内就能为许多被摄者完成一些逼真而自然的人像杰作,大大丰富了摄影师的创作可能性。

一幅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是许多成功因素的总和:神情、姿态、构图、照明、曝光、制作均要达到较高的境界,它们是一个总体的各组成部分。

人像摄影与一般的人物摄影不同:人像摄影以刻画与表现被摄者的具体相貌和神态为自身的首要创作任务,虽然有些人像摄影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情节,但它仍以表现被拍摄者的相貌为主,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像摄影作品只交待被摄者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的情节。而人物摄影是以表现有被摄者参与的事件与活动为主,它以表现具体的情节为主要任务,而不在于以鲜明的形象去表现被摄者的相貌和神态。这二者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具体描绘人物的相貌。不管是单人的或是多人的,不管是在现场中抓拍的还是在照相室里摆拍的,不管是否带有情节,只要是以表现被摄者具体的外貌和精神状态为主的照片,都属于人像摄影的范畴。那些主要表现人物的活动与情节,反映的是一定的生活主题,被摄者的相貌并不很突出的摄影作品,不管它是近景也好,全身也好,只能属于人物摄影的范畴。当然,从广义上来说,人像摄影拍的是人,它也属于人物摄影。

人像摄影以刻画和描绘被摄者的外貌与神态为自己的表现任务,应人物相貌鲜明。它分作照相室人像、室内特定环境人像和户外人像三大类。人像摄影的要求是“形神兼备”。

上图是一幅在照相室内拍摄的人像,它只表现人物的相貌和神态,并没有更多的生活情节,自然是一幅人像摄影作品。下图则不然,被摄者的相貌在这幅画面中并不鲜明,它主要表现的是人物的活动,应该看作是一幅人物摄影作品。

一、人像摄影所适用的器材

1、照相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一款适合人像摄影的相机对于摄影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上,所有的照相机,无论是旁侧取景的“傻瓜”照相机还是体积大而且笨重的散页相机,都可以用来进行人像摄影。但如果想取好的效果,最好选用可以更换镜头及配件的照相机。因为可选用的镜头与配件越多,在拍摄不同题材的时候可以调节和控制的余地就越大。而单从胶片的成像质量来说,底片越大,照片的影像质量也就越好。在实际拍摄中,底片比较大的照相机一般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不宜携带且价格比较昂贵,所以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画面效果较好,而且同时可以更换不同镜头与配件,价格适中且携带方便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35单眼相机轻便、机动性大、镜头可用范围广。一般来说,我们业余拍摄很少需要放大相片,顶多5×7就够了,所以135相机是最好选择。若向往120的领域,倒是可以选择最近蛮热门的自动对焦645片幅相机,最近婚纱业者越来越多人改使用此类相机,不过它的价格高昂,冲洗照片费用也高于135底片。若是您是初学者,手上的入门相机就足以应付一般拍摄人像的所需了。所以,有钱没钱背起相机拍人像去吧!

2、镜头

照相机的各种镜头,虽都能用于人像摄影,但同样的景物使用焦距不同的镜头拍摄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严格说来,人像摄影的镜头应有以下一些选择性:

(1)成像:人像摄影的镜头成像质量既要成像清晰又要有一定的柔和效果。因为人像摄影一般以表现脸部为主,镜头成像质量就应能达到层次丰富、质感真实、细节毕露、肤质滋润的要求。有一些特殊的镜头在拍摄头像的时候也常常会用到。如柔焦镜头,这种镜头能刻意地提高像差,降低影像的部分清晰度,从而对影像有部分柔化作用。这样既可以掩盖一些人物面部的瑕疵和疤痕,又能使整个画面部分体现出一种柔美的感觉。柔焦镜头对影像的柔化程度可以进行调整,当调整到“0”时,镜头没有任何的柔化作用,而调整到“3”的时候,柔化的程度更明显,这对于在拍摄人像时对最终影像的效果的控制是很有帮助的。还有一种镜头是专门为拍摄人像而设计的,称为人像镜头。这种镜头的成像质量非常高,可以很好地表现出被摄者的细部层次和质感,而且所拍摄出画面效果非常明亮清晰。

(2)焦距:一般照相机上都装有标准镜头,这种镜头,只宜拍摄全身或大半身人物照片。若用于拍摄半身人物或头像特写由于距离太近,往往引起人物影像透视变形,而且有的镜头如果在近于规定的最近摄影距离拍摄,就不能聚成清晰的焦点。所以,拍摄头像或特写人物,就要使用中焦或长焦镜头,其焦距一般需要越过标准镜头1—2倍,以135照相机为例,镜头的焦距需在105豪米以上,这样,照相机与人物距离,可保持1.5米以上,既能使焦点清晰,又可避免产生鼻大耳小等变形现象,被摄体看上去比原景物要大,而且背景会大大地虚化。在室内拍摄小合影照片,如果遇到缺少退步的情况,就需要使用短焦距镜头(即广角镜头),但容易出现近大远小和两边人物稍有变形的缺陷。尤其在拍摄人的正面的时候,这种变形尤为明显,会严重影响画面质量。

(3)口径:拍摄半身人物和头像特写,镜头的有效口径以大为宜,以便使主体清晰,背景略呈模糊,增强远近空间透视感,从而突出主体。另外,镜头的有效口径大,在光线略暗而又没有闪光灯的情况下,拍摄动态人物,仍可使用较快的快门速度。

3、闪光灯

闪光灯可以在较暗的拍摄条件下提供明亮的光源,因其光源明亮,体积小携带方便且易于操作,现在已成为人像摄影中不可缺少的附件。户外晴朗的天气下闪光灯可以获取大面积的补光以及眼神光点,如此一来可以就可以不用麻烦使用反光板或投射灯,却只有脸部补得到光。所以建议拍摄人像时,不妨使用闪光灯,可加上柔光罩等小道具柔化光线,将光圈开大,速度定为1/125秒,若天气阴阴的可调至1/60秒。就会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闪光灯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物出现红眼,如下图:

4、胶片

通常感光度越低的底片,粒子越细,色彩越饱和。反之感光度越高的底片,粒子越粗,色彩较平淡。拍摄人像时可以常使用100度的底片,表现肤色最自然,当然还有一原因是它便宜。黑白底片方便转换照片的颜色,高感度底片适用于增感、粗粒子等特效。若天气阴暗须拍摄且镜头光圈不够大,高感度底片也可以弥补光圈的不足。 在摄影中有一些胶片是被专门用于拍摄人像摄影,主要因为其拍摄出来的人像反差适中,颗粒细腻而且人像细部层次的还原好。这种胶片被称为人像胶片,目前,很多厂商都开发出了这种适合拍摄人像的胶片。

5、三脚架

在人像摄影时我们有时还需要一稳固的三脚架,以防快门速度过慢时,因手晃动造成的画面模糊。名牌的三脚架,定价高达两至三万元,在此建议初学者选择一只轻量、稳固又便宜的三脚架使用。

6、其它配件

快门线、反光板、滤镜或其它的小物品。

二、人像摄影技巧

1、外形的塑造

(1)布光法

在摄影中,布光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它不仅体现着摄影师的个性和风格,而且关系到一幅作品的成败。运用布光照明来修饰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做法是:利用有目的性的来突出被摄对象的外形和特征,同时利用阴影来遮盖脸部的某些缺陷。比如,在拍摄时用前侧光,会在被摄体的脸部的背光侧形成阴影,这时通过调节光源的照射角度,让阴影部分向亮处移动,使阴影的面积增大,而亮部缩小,一旦阴影的面积要大于亮部的时候,被摄对象看起来就会显得比较瘦。而反过来,让亮部向阴影部移动,当亮部的面积大于暗部的面积时,就会使被摄对象给人以比较胖的感觉。布光法不光只是用来遮盖缺陷,也常常可以作为修饰,比如在被摄对象的光线已经确定好以后,再适当地加上一盏逆光或者侧逆光灯来打亮被摄对象的轮廓或者直接用来增强头发的质感,也可以达到进一步美化被摄对象的效果。

a、光线特性:摄影上,光线特性的研究一般从光度、光质、光位、光型、光比和光色等六个方面着手。

●光度——光的最基本因素,它是光源发光强度和光线在物体表面所呈现亮度的总称。光度与曝光直接相关,光度大,所需的曝光量小;光度小,所需的曝光量大。此外,光度的大小也间接地影响景深的大小和运动物体的清晰或模糊。大光度容易产生大景深和清晰影像的效果;小光度则容易产生小景深和模糊的运动影像效果。

●光位——指光源的照射方向以及光源相对于被摄体的位置。摄影中,光位决定着被摄体明暗所处的位置,同时也影响着被摄体的质感和形态。光位可以千变万化,但在被摄体与照相机位置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光位可分为顺光、侧光、逆光、顶光、脚光和散射光等六种。

●光质——指光的硬、软特性。所谓硬,指光线产生的阴影明晰而浓重,轮廓鲜明、反差高;所谓软,指光线产生的阴影柔和不明快,轮廓渐变、反差低。硬光带有明显的方向性,它能使被摄物产生鲜明的明暗对比,有助于质感的表现。硬光往往给人刚毅、富有生气的感觉;软光则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它适于反映物体的形态和色彩,但不善于表现物体的质感,软光往往给人轻柔细腻之感。

●光型——对被摄体而言,拍摄时所受到的照射光线往往不止一种,各种光线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光型就是指各种光线在拍摄时对被摄体起的作用。光型通常分为主光、辅光、轮廓光、装饰光和背景光等五种。

○主光:是被摄体的主要照明光线,它对物体的形态、轮廓和质感的表现起主导作用。拍摄时,一旦确定了主光,则画面的基础照明及基调就得以确定。需要注意的是,对一个被摄体来说,主光只能有一个,若同时将几个光源作主光,被摄体要么受光均等,分不出什么是主光,画面显得平淡;要么几个主光同时在被摄体上产生阴影,画面显得杂乱无章。

○辅光:辅光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主光所产生阴影部位的亮度,使阴暗部位也呈现出一定的质感和层次,同时减小影像反差。在辅光的运用上,有一点应明确,辅光的强度应小于主光的强度,否则,就会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并且容易在被摄体上出现明显的辅光投影,即“夹光”现象。

○○轮廓光:轮廓光是用来勾划被摄体轮廓的光线。轮廓光赋予被摄体立体感和空间感。逆光和侧逆光常用作轮廓光,轮廓光的强度往往高于主光的强度。深暗的背景有助于轮廓光的突出。

装饰光 装饰光主要用来对被摄体局部进行装饰或显示被摄体细部的层次。装饰光多为窄光,人像摄影中的眼神光、发光以及商品摄影中首饰品的耀斑等都是典型的装饰光。

○背景光:背景光是照射背景的光线,它的主要作用是衬托被摄体、渲染环境和气氛。自然光和人造光都可用作背景光,背景光的用光一般宽而软,并且均匀,在背景光的运用上,特别要注意不要破坏整个画面的影调协调和主体造型。

●光比——光比是指被摄体上亮部与暗部受光强弱的差别。光比大,被摄体上亮部与暗部之间的反差就大;反之,亮部与暗部之间的反差就小。通常,主光和辅光的强弱及与被摄体的距离决定了光比的大小。所以,拍摄时调节光比的方式有以下两种:调节主光与辅光的强度,加强主光强度或减弱辅光强度会使光比变大,反之光比变小;调节主灯、辅灯至被摄体的距离。缩小主灯与被摄体的距离或加大辅灯与被摄体的距离都会使光比变大,反之光比变小。

●光色——光色指光的“颜色”,通常也称为色温。对黑白摄影来说,光色并不十分重要。但在彩色摄影中,光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拍摄时必须选择色温同胶片平衡色温相一致的照明光源,不然,拍摄出来的影像会出现偏色。

b、常用影室灯具

布光法比较适用于室内人像摄影,可以自由地增加或者变更灯光的光位和效果,在塑造人物上的造型上可以说是比较简便的。人像摄影对影像的再现效果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因此,许多被摄对象都被置于影室内精雕细镂地进行布光和拍摄。用于影室内照明的光源有钨丝灯和电子闪光灯两种。由于电子闪光灯具有发光强度大,色温稳定,发热少和电耗小等优点,因此,目前人像摄影影室照明多采用电子闪光灯,其中,比较常用的有伞灯、柔光灯、雾灯、泛光灯和聚光灯等几种。

●伞灯——将不同质地、规格的反光伞装在泛光灯上就成为伞灯。伞灯的特点是发光面积大,光性柔和,反差弱。

●柔光灯——在各种闪光灯灯头上加上柔光罩,就成为柔光灯。柔光灯所发出的光是由闪光灯发出的直射光与反光罩的反射光混合后,再经柔光罩透射扩散而成的。柔光灯的特点是能提供平均而充足的照明,发出的光光性柔和,但方向一般强于伞灯,反差清晰,投影浓于伞灯,富有良好的层次表现。

●雾灯——雾灯是一种特殊的灯具。雾灯的灯头由特殊的闪光灯头做成,闪光管前有反射玻璃,其输出的光全部为由反光罩反射后的透射扩散光。雾灯特别适合商品(尤其是高光洁度物体)的拍摄。雾灯的特点是可提供非常平均而大面积的照明,光性柔和,对细部层次、色饱和度表现俱佳。

●泛光灯——泛光灯是最常用的灯具,它由电子闪光灯装上反光罩构成。泛光灯所发的光为直射硬光,光的亮度高,方向性强,反差大,产生的投影浓重。此外,光域的中心部位光值高,边缘部分显著衰减。

●聚光灯——聚光灯通常在光源后面装有镜面球形反光器,光源投射的光被反光器反射后经前部的聚光镜聚焦而发射出平行的光束。聚光灯的特点是发射平行或接近平行的光束,光衰很小,亮度高,方向性很强,光性特硬,反差甚高。

c、影室布光的一般步骤与规律

影室灯光不像自然光,摄影师完全可以根据主观构思和表现需要,运用娴熟的布光技巧,去营造出奇妙的光影效果。但由于影室布光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它从一方面来说,可使摄影师将布光的效果发挥到极至,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增加了布光的难度。为了提高布光的效果和速度,布光时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与规律。

●确定主光——主光是主导光源,它决定着画面的主调。在布光中,只有确定了主光,才有意义去添加辅助光、背景光和轮廓光等。在确定主光的过程中,要根据被摄体的造型特征、质感表现、明暗分配和主体与背景的分离等情况来系统考虑主光光源的光性、强度、涵盖面以及到被摄体的距离。对于大多数的拍摄题材,一般都选择光性较柔的灯,像反光伞、柔光灯和雾灯等作为主光。直射的泛光灯和聚光灯较少作为主光,除非画面需要由它们带来强烈反差的效果。主光通常要高于被摄体,因为,使人感到最舒适自然的照明通常是模拟自然光的光效。主光过低,会使被摄体形成反常态的底光照明,而主光过高又会形成顶光,使被摄体的侧面与顶面反差偏大。

●加置辅助光——主光的照射会使被摄体产生阴影,除非摄影画面需要强烈的反差,一般地,为了改善阴影面的层次与影调,在布光时均要加置辅光。辅光一般多用柔光,它的光位通常在主光的相反一侧。加置辅光时要注意控制好光比,恰当的光比通常在1:3-1:6之间,对浅淡的被摄体光比应小些,而对深重的物体光比则要大些。在加置辅光时还应注意避免辅光过于强烈,辅光过强容易造成夹光,并产生多余而别扭的阴影。为了控制多余的阴影,布光时除了使辅助光强度弱于主光外,有时还经常采取适当降低光位或将辅助光尽量靠近机位的方法使投影投向被摄体后方。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辅助光可以一个,也可以多个。在使用各种灯具作辅助光的同时,别忘了尽量多使用反光板,它往往能产生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设置背景光——背景的主要作用是烘托主体或渲染气氛,因此,在对背景光的处理时,既要讲究对比,又要注意和谐。拍摄细小物体时,往往因主体与背景距离很近,一般难以对背景单独布光,此时主光兼作背景光。在主体与背景光比的具体控制中,可通过选择合适的灯距、方位和照明范围来控制,或用各种半透明的漫射体或不透明的遮光物在主光与背景轴线上适当部位进行遮挡,以得到适当的亮度。当被摄体较大,且被摄体与背景有足够的距离时,可对背景单独布光。背景光一般不会干扰主体的布光,并且容易控制背景光的覆盖面、亮度和匀度。在具体的布光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主体与背景明度相近的局部是否会出现“并”的现象,或者要求亮度均匀的大面积背景是否其中央与四周的照度确实均匀一致,对这两种情况,千万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目测,最好能用测光表作认真的检测,因为人眼对亮度的微小变化往往不敏感,而胶片却会忠实地给予记录。另外,对经常拍摄的高调或低调照片的背景光布光时应明白,它们的背景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越亮越好或越暗越好。背景亮度过强,所产生的的漫射光不仅很容易使镜头产生眩光,而且会影响被摄体的光效。拍摄低调照片时将背景控制得过黑也没有必要。一般地,拍摄高调照片时将背景亮度控制在比被摄体最亮处高一个EV值较适宜,而拍摄低调照片时将背景亮度控制在比被摄体最暗处低一个EV值即可。

●加置轮廓光——轮廓光的主要作用是给被摄体产生鲜明光亮的轮廓,从而使被摄体从背景分离出来。轮廓光通常从背景后上方或侧上方逆光投射,光位一般为一个,但有时根据需要可用二个或多个。轮廓光通常采用聚光灯,它的光性强而硬,常会在画面上产生浓重的投影。因此,在轮廓光布光时一定要减弱或消除这些杂乱的投影。对这些投影的消除或减弱,除了调节灯位外,有时巧妙地借助反光器作轮廓光投射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轮廓光布光时还应注意轮廓光与主光的光比,通常轮廓光是亮于主光的。此外,布光时,应根据拍摄主体的需要选择硬光还是柔光作轮廓光。柔光的获得通常有二种方法,一种是将伞灯、柔光灯等尽量靠近被摄体,这样才能使轮廓光的亮度高于主光,但这样做往往较费劲;另一种方法较简便,只用将扩散片用于聚光灯便可使光柔化。有一点应当明确,轮廓光并不是每幅画面必需的光线,只有当画面需要时才添加,不然,就会有画蛇添足之感。

●加置装饰光——装饰光主要是对被摄体的某些局部或细节进行装饰,它是局部、小范围的用光。装饰光与辅助光的不同之处是它不以提高暗部亮度为目的,而是弥补主光、辅助光、背景光和轮廓光等在塑造形象上的不足。眼神光、发光以及被摄体明部的重点投射光、边缘的局部加光等都是典型的装饰光。装饰光的布光一般不宜过强过硬,过强过硬容易产生光斑而破坏布光的整体完美性。

●审视——在以上布光过程中,由于光是一种种添加的,后一种光很可能会对以前的光效产生影响,因此,在布光完毕后,还需仔细审视整体光效,如布光有无明显欠缺或不合理的地方,投影的浓淡是否合乎要求,投影的位置是否合适,各光源的照明是否出现干扰,各光源有否进入取景画面而造成光晕等,对这些细节的审视,可以避免因一时疏忽而造成前功尽弃。

d、影室布光技巧

为了取得理想的光影效果,影室布光时除了要遵循上面所提的布光步骤和规律外,还要特别注意掌握以下这些技巧和要领。

●控制好光源面积和扩散程度——光源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光源的发光性质,而光源的发光性质又影响到被摄体的明暗反差。因此,控制好光源面积和光源的扩散程度就可较好地控制被摄体的明暗反差效果。需要低反差时,光源面积大,并且扩散程度也大,使光的覆盖面超过被摄体;需要高反差时,光源面积要小,并且扩散程度也小,光具有方向性。

●保证足够的照明亮度——足够的照明亮度可使我们自如地通过光圈来控制所需的景深。虽然在照明亮度不够时可采用延长曝光时间或进行多次曝光的方法来解决,但这两种方法都会给拍摄带来不方便。延长曝光时间容易引起曝光互易律失效,从而导致胶片的颗粒变粗,反差降低,色彩出现偏差;而采用多次曝光则要求被摄体和照相机的位置在曝光期间纹丝不动,并且曝光量的计算也较为复杂,拍摄的难度大为增大。

●选择合适的灯距——首先,灯距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被摄体的受光强度,被摄体的受光强度是按灯距的平方倒数变化的,光强随灯距的变化非常大。此外,灯距的大小还会影响被摄体的明暗反差效果。当灯距很小,并且光源面积小于被摄体时,光源可看作点光源,被摄体的反差较大;反之,当灯距很大时,光源可看作面光源,被摄体的反差较小。

●尽量少用灯具——布光中,并不是灯具用得越多越好,使用灯具数量过多,不仅使布光显得复杂,而且会带来杂乱无章的投影,而这些投影的消除往往又比较困难,因此,在布光中,要尽量少用灯具,必要时,可选用反光器进行补光。

●多用反光器——在布光中提倡多使用反光器,除了它不大会产生令人厌恶的投影外,还在于各式各样的反光器能提供不同光性的反射光,易于控制效果。反光器不仅可作主光照明,也可对被摄体的暗部作辅光照明,甚至可根据布光的需要和被摄体的形状进行切割,对被摄体的某些局部进行补光,极好地控制着光域。在广告摄影中,经常会出现使用反光器的数量多于使用灯具数量的现象,而对一个广告摄影师来说,能否灵活而有效地使用反光器则是其布光是否成熟的标志。

●恰当的光比控制——布光中的光比控制牵涉到被摄体自身的反差以及画面中主体、陪体和背景三者之间的明暗对比,同时也决定着整个画面的影调和被摄体的质感及细节表现。布光中的光比控制一般以真实表现被摄体本身固有的表面亮度、质感和色彩为原则,如对白色的主体要表现出它的素雅和洁净,主体宜处理成高调;对黑色的主体要表现出它的深沉和凝重,主体宜处理成低调。当然,在不违背广告创意的前提下,摄影师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习惯,创造性地控制光比,以求得布光上的新意。

(2)选择拍摄角度

选择拍摄角度来修饰被摄对象的基本做法是:充分利用透视现象,一般都是利用眼睛的盲区和透视习惯,把想要美化的部分突出出来,而把想掩盖的缺陷转移到视线看不到的地方。比如,使用焦距较长的镜头来拍摄3/4侧面的被摄对象,既可以把较宽的脸部塑造得消瘦些,同时还可以将不足的一部分放置在视线无法看到的那1/4侧面上。不仅如此,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也可以将被摄对象的优点塑造的更明显,比如在拍摄女性的时候,选择前侧面或者侧面可以很好地突出女性优美的身体曲线,效果要比正面拍摄好许多。

相对布光法,选择拍摄角度的应用范围更广。当然,它应用的灵活性大,掌握起来就更难。所以,对于拍摄角度的选择和确定,应该下一番工夫去学习。

拍摄角度的选择包括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的选择。拍摄角度的选择在人物摄影中十分重要。拍摄角度的稍微变化就会对被摄者的形象和姿态产生明显的影响。

拍摄方向的选择是指以被摄者为中心,照相机在水平位置上的前、后、左、右位置的变化。有时候也可以请被摄者改变方向,以获得不同方向的拍摄效果。在人像摄影中对拍摄方向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

●正面照——采用正面的方向拍摄人物,能很好地表现被摄者正面特征,人物面部的各部分都处在相等的对称位置,给人以安静、庄严、肃穆之感。

●前侧面照——这个拍摄方向是人物摄影中最常采用的,因为这个拍摄方向不仅能表现出被摄者的正面结构和侧面结构,还能很好地表现出这两个面相结合的棱线,使被摄者的形象、轮廓和立体效果得到充分的表现。这种方向拍摄的人物在画面中的各部分不是处在同等地位,所以,画面中的影相显得活泼,富有变化,整个画面具有动势和较明显的方向性。

●侧面照——拍摄时照相机正对着被摄者的侧面进行拍摄,以表现出被摄者的侧面形象,线条结构。由于这个方向拍摄对被摄者的侧面轮廓能得到充分的表现,所以在拍摄剪影人物照片时,也多采用这个拍摄方向。同时侧面拍摄具有强烈的动势和方向性,所以,在拍摄高速向前运动的人物时,也多采用侧面方向拍摄。

●背面照——在人物摄影中,从被摄者的背后方向拍摄是很少的,只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采用。背面拍摄能显示出被摄者的背面特征和引导观众的视线向纵深发展的作用。在选择背面方向拍摄人物时,一定要注意被摄者的背面要有特点。

在拍摄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拍摄的高度会使所摄的画面透视关系发生改变。在人物摄影中,由于高度的变化,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拍摄角度:

●仰摄——采用低角度仰摄人物,能表现出被摄者的高大形象,同时还具有净化背景的作用。仰摄人物全身照片,能表现出被摄者修长的腿,对于上小下大脸形的人不宜采用正面角度仰摄,以免过分地暴露其不足。

●平摄——是指以被摄者直立时眼镜平视的高度为准的。平视拍摄角度所拍摄的画面中各部分景物的透视关系,符合于正常人们视觉观看的心理,构图平稳,无特殊的变化。

●俯摄——在人物的近景拍摄时,如果采用高度俯摄容易形成上大下小的变形。在拍摄少女时,采用这种角度拍摄容易形成美丽的“瓜子脸”型效果。对于那些脸形较宽,较胖的女性,可以选择这个高度进行拍摄;但对于那些较瘦,脸形上大下小的秃顶的人,则不宜采用这个角度拍摄。在拍摄全身照时,一般也不要采用这种角度拍摄。

在这里还应该指出,在人像摄影中,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会使所拍摄的人物照片产生不同的构图艺术效果。对于拍摄高度的选择应根据被摄者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创作艺术构思来确定。

(3)化妆法

运用化妆技巧来掩饰被摄对象的缺陷也是人像摄影中很常见的基本手法。比如消除手上及脸上的皱纹,改变脸部及颧骨的反光以帮助改变脸形等。但是在化妆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要适可而止,否则化妆效果太重反而显得过于虚假。化妆法只是造型手法的一种,有两个忌讳:忌乱和忌多。而且化妆造型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观众在最后的照片中看不出来被摄对象是经过化妆造型塑造过的。

2、姿势的处理及表情的捕捉

(1)姿势的处理

在人像摄影中,常常会遇到被摄人物摆布姿势的问题。实际上,人物的姿态和手势本身就具有表情,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因此,人物姿态和手、脚的处理是刻画人物性格和形成画面视觉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姿的表情主要靠头部的姿势和身体的姿势来表达。脸的朝向,仰俯都情调各异。一般脸朝向右比较合乎人的视觉习惯,朝左能增加神秘色彩。身体的姿势一般不取正面直线,因为取正面直线会显得严肃呆板,以曲线表现形体,脸部半侧朝向镜头等较有表现力。面部和身体的朝向应有一定差异,这样会显得既自然而又富于变化。当然,作为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人体是很难套用什么固定样式的。特别是现代人像摄影更注重朴实和自然。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人像摄影中身姿和手势安排的一般原则。

a、模特要轻松,随意:

造物主给人类创造了最和谐、最完美的形体,所以我们往往看到很多身材匀称的姑娘,无论怎么动作都是很美的。因为人的关节和线条几乎就包涵了艺术的韵律。轻松、随意,就能使人体本身具有的美得以充分发挥。相反,故作姿态,手脚无所适从等反而会破坏人的这份先天的美。一般说来,无论何种姿势,只要被摄人物感到轻松、舒适,旁人看上去就比较自然,不太会觉得僵化和呆板。因此,人像摄影中身姿和手势的安排首先要使被摄者感到自然轻松。

b、模特身姿手势要和情感一致

人的手、脚和身姿与脸部、眼睛一样,是表达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让手、脚和身姿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如果手、脚和身姿由于故作姿态或僵化呆板而与人物表情及性格不一致,则看上去就会不舒服。如果能将手、脚和身姿融入到人物整体的情感表达和性格刻画中,使它成为形象表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手、脚和身姿的处理就一定成功。

c、作者要经常研究和模仿成功的人像作品

国内外不乏经典和名家的人像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中人物的身姿、手势可以说既变化万千,又自然和谐,值得我们模仿和借鉴。应该说,学习人像摄影的身姿和手势的安排,最初应从模仿名家经典入手,从中找出规律,长期实践,最后达到能独立设计和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摄影人像的能力。

专业摄影师也为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比较常用的姿势,可以看到包括趴,坐,卧,蹲,立等等多种身姿都被总结在内。其中,抱怀的姿势就给出了8种选择。当然,包括头疼、牙疼、腰疼等姿势,这里也都有概括。

在拍摄时,如果觉得被摄对象过于紧张,可以适当地借用场景或者道具是拍摄人像照片的一个妙招,很多摄影师都会借此发挥。我们常常见到的就有“靠墙”这个经典姿势。另外,抱一些东西,或者趴在一些东西上,也能是不错的选择。

(2)表情的捕捉

拍好人像照片既要掌握摄影技术,还要懂得被摄者的心理,通过捕捉人物姿态与表情充分表现他们的个性。我们镜头中的人物,大都不是专业演员,不少人一至镜头前,就会紧张得手足无措,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引导,就可以有得到一张呆板造作或千人一面的人像照片。要使被摄者去掉拘谨的神色,关键是要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他忘记自己是在拍照,这样才有真情流露的可能。比如要消除人物不安的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多与其交流,慢慢使其放松,与其多加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如果他的姿态与表情不到位,也不要急于纠正,不断鼓励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引导,哪怕浪费几张胶卷也是值得的。在引导的过程中,有时还可以找一些共同的话题一起闲聊,当他精神放松、神情专注时,最佳的拍摄时机也就到了,因为专注的眼神是最真实的,没有虚伪和陌生。在捕捉人物的神情时,常常牵涉到嘴部的表现力,也就是笑与不笑的问题。如果在拍摄时一味地要求被摄者“笑一笑,再笑一笑”,其结果往往使人物失去了个性。我们不排斥所有的笑,但作为肖像,们应该追求的是常态的美,笑与不笑之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奥妙的,只要放松自然,真情流露,笑与不笑就都是次要的了。身体的姿态造型也与神情表现密切相关,首先要求人体姿态尽可能放松,接着可以进一步引导。比如当人物坐着,身体微微前倾时,往往会给人亲切随和的感觉,这果可以诱导他露出轻松的微笑;反之,当人物微微后仰时,通常给人以高傲的印象,这时不妨让他明白自己所处的角以,增强他的自信心,高傲的表情就会自然流露。真情流露在于引导,而最后的居功在于捕捉。记住加拿大著名人像摄影家卡希的这段话:“人物内在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有时会在一瞬间通过他的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这就是需要紧紧抓住的、稍纵即逝的最重要的瞬间。

三、人像摄影的注意事项

1、镜头

什么镜头拍人像最好?用中长焦距镜头来拍摄肖像效果比较好。如果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的话,这就意味着应使用85至135毫米焦距的镜头。因较短的焦距(50毫米以下)拍人像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变形,常常会夸张人物面部的特征,有时会使鼻子显得比实际的大,对于表现被摄对象的外貌有副作用。

使用经常被称为人像镜头的85至135毫米的较长镜头时,透视则可以把空间压缩,这样被摄对象面部特征就会表现出正确的比例,会更加突出和醒目。而若要使用200毫米以上长焦距镜头的话,则会使面孔显得太平。

2、使用大光圈

拍摄人像的时候,注意要避免使用 f/11到f/22的小光圈。用小光圈对于在强光下拍风光是好的,但是对于拍摄人像则会出问题。小光圈能使背景显得相当清晰,会转移对被摄者的注意。f/1.8至f/4的大光圈能使背景虚化,使之处于焦点之外,而让被摄对象在照片中唯一让人关注的目标。不过,大光圈有可能使景深太浅,如果被摄者的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离相机更远,那么距离较远的那只眼睛也许会处在焦点之外。补救的办法是在取景时舍弃背景,这样就可以使用较小一挡的光圈,或者是调整被拍摄者的头部位置,使其双眼与相机的距离相等。

你所要展示的是你的被摄者而非背景。在图1这幅用f/16拍摄的人像上背景相当清晰。人们就会试图分辨那是什么或那是哪里。而在图2这幅用f/2.8拍摄的更为有力的人像上就根本不存在背景会分散注意力的问题。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摄影师所希望的地方:被摄者身上。然而虚化背景并不总是必须的。你不妨试拍一种环境人像,为此,你需要保持周围背景清晰,通过环境特点和细节来对被摄者加以介绍。

图1

图2

3、试用竖构图来拍摄

人像摄影新手常犯的错误之一是把人像拍成横画面。这种横画面的构图对于群像来说是好的、但当你拍摄单人时就要把相机转到竖画面的位置。坚画幅取景比较适合单人肖像,因为这种画幅与头部本身或头与上身的立式长方形造型相对应。采用横画幅时要注意一些问题。例如,左图的横幅人像虽然不错,但是请注意作者采取的从胸部剪裁的方式使画面显得生硬而不自然。对人物最自然的剪裁要选择在身上最窄的部位,如脖子和腰。右图对被摄者的竖画面取景采用了这样的部位剪裁,就取得相对平衡而令人满意的构图。

4、靠近点

没有经验的人像摄影师拍摄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在拍摄时没有尽可能地靠近。如果你拍摄的人物在画面上太小,以至于其面容和表情不能成为照片上一目了然的表现中心,那么效果就差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再靠近一些拍摄。你可以走上前去靠近被摄者,或者是使用较长焦距的镜头拍摄。近产生美。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 ·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对人像照片来说这当然是对的。

图A

上边的照片是在15英尺距离上拍摄的,既算不上肖像,也算不上是市容照片。在下图中,由于靠近了被摄者,其效果没人怀疑它是肖像,而且是一幅成功的肖像。顺便说一下,上图还存在另一个常见的问题,即人物的头部处在画面中央。在人像构图时,要尽量使关键部处在画面的上半部分。 图B

5、避免刺目的光线

拍人像最忌讳的就是使用从头顶上直射下来的阳光。它将在眼窝、鼻子周围和下巴底下造成黑影。为了避免这种破坏性的光线效果,职业人像摄影师喜欢选用开阔的荫凉场地,如晴天时大树底下,四周有大量的反射光可以对局部阴影进行补光,在人物脸上形成流畅的没有阴影的照明。如果你不得不在正午时分抓拍人像,你可以很容易地自己创造一个开阔的背荫条件,即让被摄者把背对着太阳,从技术上说这叫逆光。这对于你的相机测光表会形成一种挑战,下面介绍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改善图A用直射阳光拍摄的效果,可用一把半透明的白伞遮挡中午的阳光。另一种办法就是采用这光照明来解决问题,不过被摄者周围的强光会干扰你的测光表而造成人物曝光不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你应靠近被摄者直接从其面部测取曝光读数。或者如果你的相机带点测光劝能,那么就用它测取被摄者面部的反射光好了。

6、选择简单的衣着

令人目不暇接的彩色服装只会转移观众对被摄者的注意。要采用朴素的设计和沉静的色彩。如果你打算拍摄有些随意的肖像,手头上可以常备一件简单的汗衫。若为大土拍照,把一块红色或蓝色的绸缎料子围搭在她的上身用别外固定,能够代替露肩的或敞领夜礼服。如果你在拍摄时遇到被摄者身着不台时宜的服装,则要想方设法改变这一点。可以在构图上把画面处理得紧凑些,从而避开那件华而不实的衬衫,或在布光时把那件衬衫部位留在阴影里,并使面部相对更亮一些。人物的着装要保持简单。花哨的着装会使人们把对被摄者五官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物身上(图A)。在色彩方面,保持简单的着装通常是行之有效的。鲜艳的原色能为人像增添生气(图B)。但要注意选择能与被摄者的本色般配的服装。如果可能的话,让被摄者自己选择衣服颜色,这效果会最理想。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什么颜色会让他们最好看。如果他或她身着颜色匹配的服装的话,被摄者的天蓝或采色眼睛将会更加明显。(红、绿、蓝的补色是黄、品红、青)

小结:

人像摄影技巧可分为:外形的塑造、姿势的处理及表情捕捉。 思考题:

1、布光对人像摄影有什么帮助?

2、在人像摄影时遇到被摄者面对镜头过于紧张时,摄影者该如何处理?

3、在拍摄人像的时候,使用大光圈和小光圈会产生什么的画面效果?对突出人像主体有什么帮助?

推荐第7篇:摄影教案

题:寻找心中的安其拉---人像摄影

教学目标:掌握各种人像摄影的知识和如何拍好它的巧妙手段,培养学生感受美的心与表达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具体知识与技巧

教学难点:主题的把握,技巧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谈到人像摄影,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拍,可是,好象到了最后看自己的PP,总是觉得是缺了点什么……有哪里“不对大头”(呵呵不大对头)呢。其实人像摄影说难不难,说简单却并非简单,如何拍的好,如何拍的美,是需要学习和勤加练习的,里边还是有些直接经验的小窍门的,但是我们短时间做到貌似专业还是有可能滴~~~,来吧,开始~~~

“人物(像)摄影”是以静态或动态人物为被摄对象,着重描绘其外貌和精神面貌,从而直接表现人物的一种摄影。凡是内容涉及人物和以人物为主体的各种题材,都属于人物摄影的范畴。 与其他种类的被摄体相比,人物照片往往引起观众更为强烈的共鸣。人像佳作不仅仅只是向人们展现被摄人物的外貌,它还应该是一部视觉传记,通过捕捉人物的特征,揭示人物独特的个性和摄影者想表达的主题。

因此,人物摄影不能限于拍像还应当有主题。并对人物的外貌扬长避短,突出美感,更好地传达和刻划人物的精神面貌,从而使照片中的人物看起来比真实的被摄对象更美、更生动、更有精神。摄影者除正确掌握照相机使用技术和技巧外,还要在观摩优秀摄影作品和学习有关摄影知识的基础上,经常对生活中的各种人物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养成敏捷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以便在人物摄影实践中,能别具慧眼,刻意求新,不失时机地选取题材,并抓住被摄对象典型而生动的瞬间,拍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照片来。

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下基础小知识:

一、摄影基础----基础术语

1、焦距:

相机的镜头是一组透镜,当平行光线穿过透镜时,会聚到一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称为焦距。

2、光圈:

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装置,光圈可以调节大小以适应不同的场景和拍摄环境。 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f64 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好是下一级的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3、快门: 快门是相机上控制感光胶片或感光元件有效曝光时间的一种装置。快门可以调节开启的时间,假设你把快门设在1/800(800分之一秒)按下快门拍照,那么快门打开直到关闭的时间就是你设定的时间1/800.(800分之一秒)。快门速度是数码相机快门的重要考察参数,不同型号的数码相机的快门速度是不一样的,使用时一定要先了解其快门的速度,掌握好快门的释放时机,才能捕捉到生动的画面。

4、景深:

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与相机有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对焦点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前景深和后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

了解这些基本术语和他们的作用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它们大展拳脚啦。

二、需注意的技巧

1、从任何角度拍摄任何姿势的人像其基本都是针对眼部合焦。

合焦就是指拍摄的时候焦点的位置。简单的说就是相机的焦点要落在人的眼睛上。在拍摄人像时如果眼部没有合焦,那么整张照片就会软绵绵的,失去关键点。特别是开大光圈拍摄时,景深变小,合焦位置稍稍偏移就会造成眼部失焦,拍摄者应该加以注意。使用小型数码相机拍摄时,一般只要能够针对脸部的某一个位置合焦,就不用太在乎合焦点位置。但是使用高像素数码单反相机时,因为画面的分辨力很高,所以在放大的时候失焦现象就会特别明显。另外,因为数码单反相机的图像感应器很大,所以容易产生虚化。使用35mm全画幅相机拍摄时虚化更大,所以对合焦要求更加严格,甚至要注意到应该对眼睛的哪一个部分合焦。

2、选择尽量大光圈的镜头是拍摄“背景虚化人像”照片最简单的方法。还有,焦距越长,虚化效果就越强。

3、使用广角镜头进行人像摄影的关键是,考虑被拍摄者和背景的对比,让照片具有主题性。

4、在体育摄影中,对焦是一门很难掌握的技巧,这是因为体育摄影的被摄对象都具有很强的动感,速度很快,比较容易的方法就是借助于相机上的自动对焦系统。虽然自动对焦系统可以迅速地对好焦点,但如果使用方法有误,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用。也就是说,只有把被摄体恰到好处地留在取景窗中的对焦点上,才能达到准确对焦的目的。

三、实战演练

1、使背景美丽虚化的人像摄影常用手段

选择尽量大光圈的镜头是拍摄背景虚化照片最简单的方法。还有,焦距越长,虚化效果就越强(上边强调过)。 能够自由决定光圈值的“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模式最适合拍摄人像。光圈值和背景虚化有着直接联系,所以应当使用光圈值不会自动变化的拍摄模式。

下面的图片就是一只镜头在70MM焦距拍同样的场景。但是选择光圈不同,所以景深也不同,可以清楚的看到光圈开得越大背景虚化也就越明显(光圈值是用F来表示的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2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上边也讲过。)

(这就是光圈的大小和景深的关系,光圈开的小景深就大,光圈开的大景深就浅景深越浅背景虚化也就越明显。) 下面几张就是实际生活当中的照片。照片下面有拍摄数据大家看看焦距和光圈的关系。

(快门:1/125 光圈:F/2.8 焦距:70毫米 感光度:100 )

(光圈:2.8 快门:1/500 感光度ISO:200 焦距:110 )

灵活运用明亮的远摄镜头,虚化背景强调被拍摄者.

谁都想尝试拍摄出有着美丽背景虚化的人像照片。在这里首先介绍一下背景虚化产生的原因。制造虚化的镜头要素在于光圈的大小和焦距的长短。这两个要素相互影响产生虚化效果。“镜头焦距一定,则光圈越大,背景虚化效果越明显。光圈值固定时,焦距越长,背景虚化越明显。从结论上来说,最大光圈明亮而且焦距较长的远摄镜头能带来最明显的虚化。”这是一种可以强调主要被拍摄者,并让画面简洁明了的摄影方法,既可以被全面用于人像摄影,也可以运用于其他场景的拍摄。

2、将背景和被拍摄者巧妙融合的广角人像

如何将被拍摄者合理地配置在空间中,背景是广角人像摄影的成功关键。

使用广角镜头进行人像摄影的关键是:考虑被拍摄者和背景的对比,让照片具有主题性。比如新颖的和古老的,鲜艳的和朴素的等等看起来矛盾的要素被收进一张照片时,这张照片就有了新的意义,其完善度就更高。“广角镜头还能带来有很大视觉冲击的透视感和变形效果,这些独具魅力的效果是远摄镜头和标准镜头所不具备的。”如果能够将这样的视觉效果和上述的对比叠加使用,就能让照片更加的完美。 3:、体育摄影

方法1:利用高速快门(1/500秒以上)+高感光度(ISO400或以上)+较大的光圈(F6~F9)拍摄,这种方法容易掌握,但是拍摄得到的背景和运动员都是清晰的,也就是说运动员动作凝固,不能表现出动感。

方法2:追镜拍摄,也叫追随拍摄。是使用慢速快门(1/30秒左右),追随运动员拍摄,这种方法拍摄的背景在水平方向是动感模糊的,不过运动物体清不清晰就要看拿相机人的技术了。

追随拍摄是拍摄运动物体尤其是水平直线运动常用的特技。由于在曝光瞬间(约1/30秒),运动员和相机之间保持相对静止,而静止的背景相对于相机却是移动的,这样就使得画面上的运动物体比较清晰而背景则是强烈的线状模糊,因而画面的冲击力和动感也格外强烈。 小结:说一千道一万,技巧要注意但最终要秉承一个原则才能照好人像,那就是

1、构图适当,主体突出。

2、要有远近、虚实变化。

3、要有对比、强弱的变化、动静等的变化。

推荐第8篇:摄影教案

海门实验学校校本课程教案

摄影

教学目标,方法,计划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实验课程,主要是在《新闻摄影》(含《摄影基础》)、《广告摄影》课堂教学当中,做为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设立。摄影技术和摄影艺术,是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学生只有课堂理论学习是无法掌握最起码的摄影技术和图片制作技术的。因此,本实验课的设立,就是要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操纵照相机拍摄影像;熟练地操作图像后期制作系统,完成各种创意的图片制作。

二、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

全部内容包括黑白摄影,彩色摄影,数码摄影,黑白胶片冲洗与黑白照片的扩印,彩色胶片冲洗与彩色照片的扩印,数码照片的传输、下载与印刷,新闻摄影采访与拍摄,摄影棚摄影都要与课堂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进行。

每次实验之前,重点讲授实验原理与操作要领,之后带领学生到达拍摄地点、图片制作现场指导,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手脑并用,切实把握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艺术性。

三、实验教学学时分配和安排

周 次 实 验 内 容 学 时 数

课内 课外

1-4 实验一:拍摄技术 9 40

5-6 实验二:黑白胶卷的冲洗技术 4 4 7-8 实验三:黑白照片印放冲洗技术 4 4 9 实验四:彩色胶卷的冲洗操作 2 2

10-11 实验五:彩色照片的印放冲洗技术 2 6 12-14 实验六:数码摄影图像处理 10 10 15-17 实验七:摄影棚摄影技术 5 5

海门实验学校校本课程教案

摄影

课时一 拍摄技术

学习目的:认识照相机各部分构件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掌握拍摄技术,提高手动控制照相机的能力。

学习内容:

一、传统照相机的操作

(一)认识传统照相机

(二)DF—2000型照相机的操作概要

1.镜头装卸

2.电池和电源

3.快门速度、光圈、调焦的调节

4.自拍装置

5.“慢门”(B门)的拍摄

6.闪光灯摄影

7.景深的调节

8.内测光调节

9.胶卷感光度的调节

10.景深预测

11.多次曝光旋钮

二、拍摄技法

(一)不同焦距长度的镜头的作用与特点 海门实验学校校本课程教案

摄影

(二)摄影的正确曝光

(三)不同光源的特点及用法

(四)摄影的画面构图

仪器和场地:

一、135型海欧DF—2000照相机(学生自备或借用)

二、黑白全色胶卷(发放)

三、有便于实验的室外景物和场所

海门实验学校校本课程教案

摄影

课时二 黑白胶卷的冲洗技术

实验目的:认识黑白胶卷的冲洗原理和冲洗程序,学习使用冲片罐的装片要领,能够独立

操作、冲洗出合格的影像。

实验内容:

一、了解D—76显影液、停显液、F---5定影液的性能

二、掌握黑白胶卷冲洗的全过程

三、合格负片的鉴别与保存

仪器和场地:

一、不锈钢冲片罐

二、暗袋、温度计

三、显影液、停显液、定影液

四、塑料冲洗盆

五、实验室暗房

实验三 黑白照片的印放冲洗技术

实验目的:认识黑白照片的印相与放大原理,制作出合格的照片。

实验内容:

一、了解黑白相纸的性能与特点

二、掌握黑白放大机的放相操作过程

三、掌握黑白照片的冲洗全过程

仪器和场地:

一、放大机系统(包括放大机、曝光定时器、红色安全灯、裁纸刀、冲洗盆、

D—72显影液、F—5定影液;1号、2号、3号、4号相纸)

二、实验室暗房

海门实验学校校本课程教案

摄影

实验四 彩色胶卷的冲洗操作

实验目的:认识彩色胶卷的冲洗原理和冲洗程序。了解HQ—421P冲片机的运行过程及工作原理。能独立操作,冲洗出合格的影像。

实验内容:

一、正确的输片方法

二、了解冲洗彩色胶卷的显影、定影等药液的性能

三、合格彩色负片的鉴别与保存

仪器和场地:

一、拍摄后的彩色胶卷

二、HQ—421P冲片机(包括各种彩色胶卷冲洗药液)

三、接片机

四、实验室暗房

实验五 彩色照片的印放冲洗技术

实验目的:认识由彩色负片到彩色的放大与冲洗原理,掌握由负片制作彩色照片的印放基本技术,制作出合格的照片。

实验内容:

一、了解彩色相纸的性能与特点

二、掌握LPL—C7700MX彩放机的工作原理及性能

三、掌握HQ—520彩色冲纸机的工作原理及性能

四、掌握彩色照片印放制作的基本技术和艺术

仪器和场地:

一、彩色放大机LPL—C7700MX

二、HQ—520彩色相纸冲洗机

三、彩色放大纸(发放或学生自备)

四、实验室暗房

海门实验学校校本课程教案

摄影

实验六 数码摄影图像处理——图像输入与输出

实验目的:全面认识数码摄影系统中的图像输入系统和图像输出系统,掌握最基本的数码图像输入和输出技术。

实验内容:

一、数码照相机拍摄的影像输入计算机。

二、底片、照片、反转片等影像输入计算机。

三、数码影像的图片输出。

四、全面认识并掌握Adobe 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与使用技术。

仪器和场地:

一、数码照相机,扫描仪,有合适配置的计算机,数码胶片纪录仪,数码打印机,照相光盘。

二、多媒体实验室。

实验七 摄影棚摄影技术

实验目的:掌握在摄影棚灯光下的摄影技术,掌握测光方法,室内各类灯光的运用与布光方法,提高设计与创新能力,拍摄出合格的广告摄影作品。

实验内容:

一、理解光线与被摄体的特性,光线的类型对被摄体的造型、细节的表现的重要性。

二、理解透射光量与反射光量之比取决于光束与玻璃表面的角度。

三、以半透明材料为拍摄对象,根据物体的透明程度与反光程度,使用的照明方法应有所不同。

四、道具的选择与运用应考虑产品的时代感和风格特征,摆放的构图方式应与照相机风格相和谐。

仪器和场地:

一、尼康D—100数码照相机

二、三脚架

三、摄影台

海门实验学校校本课程教案

摄影

四、泛光闪光灯、柔光箱、聚光闪光灯、滤光片、拍摄用的静物

五、实验室摄影棚

推荐第9篇:摄影课程教案

摄影课程教案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由我负责给同学们讲解摄影这门艺术,将各位同学带入摄影这门艺术殿堂。初窥门径。

一、光,颜色

1.光,我们摄影所涉及的有自然光和人工光源。

2.自然光,又称天然光,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太阳光, 3.人工光源,也就是我们通过灯光获取的光源。

4.光线有冷暖的区别,比如太阳光早晚的的时候成红黄色,这就是片暖,我们的室内的家用荧光灯片冷,拍出的照片片冷,发蓝色。

5.我们所看到的光线从冷暖程度上是用色温表示的,比如3000K属于冷光,正常的5000K的白光,6500K以上光线片暖。

6.物体所展现的色彩,都是通过光线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到我们眼中的,相机实际上是个人体仿生学光学记录仪器。

二、正确认识我们手中的工具——照相机

1.相机是如何产生的,从艺术的角度讲,摄影艺术起源于对图像的写实记录。也可称为写实艺术。

2.最早出现的相机是xxx相机,当时的相机还是只能使用一次成像的产品。3.后来在柯达公司的创新下出现了可更换胶片的35mm相机,所谓35毫米相机指的是xxx 4.相机的结构,镜头部分,机身部分,棱镜部分,握柄部分,存储部分,电子显示部分,电子接口部分。(配图和实物机拆解观察)

5.大家看,这部分就是镜头部分,镜头是由多个镜片的组合实现的,根据焦距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镜头分为,超广角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50mm),长焦镜头,超长焦镜头。也可以分为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

随着科技的发展,镜头也越来越具有更强的科技性能了,ED结构镜片,镜头防抖性能,镜头静音高速马达、内变焦技术、电子测光。都为我们获得更完美的图像,高效和稳定。

现在我们使用的相机都具备了ED镜片,请看图中的镜片结构,简单的说光线在进入镜头的时候,由于镜片拉伸图像,物体的边缘会出现蓝色的亮边,ED镜片结构就可以相应的解决掉一些问题。

防抖功能,能在我们手持相机的情况下,解决因为震动捕捉图像不清晰的问题。低速快门拍摄尤为明显。

静音马达,以及内变焦技术,加快了我们的对焦速度,更快捷的捕捉图像。 电子测光,可以将景物的正确曝光度通过红外感应测出正确的曝光数值。 6.握柄部分,电池在此部分,快门释放按钮即右手丰富的功能键位。

7.存储部分,拍到的图像要存储到一定的介质上。常用的有CF卡,SD卡,记忆棒,记忆棒是索尼公司的专有储存卡。当然,每种储存介质也有性能的区别,实际上就是储存的速度,相对应的几种介质的存贮速度如下: 8.CF卡133X为:10M/s CF卡266X为:20M/s SD卡为:20M/s

SDMC卡 2X:20M/s SDMC卡4X:20M/s SDMC卡8X:40M/s SDMC卡10X:60M/s 记忆棒: 记忆棒:

9.大家看,这就是机身部分,也是相机的核心,通过镜头把图像反映到机身里面的感光元件上,我们才能获得所需要的图像,这部分就是感光原件。10.大家请看,这里是棱镜部分,我们常用的是单反照相机,即单镜头反射照相机,通过镜头图像同时传给感光元件,又通过五棱镜把图像显示到相机的目镜上。

11.我们常用的观察图像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目镜,就像望远镜一样能直接观察到镜头里的实景图像,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液晶屏幕观察到图像。

12.目镜观察景物,虽然只是从目镜里只能看到实景图像,优点在于,拍照时反应速度快,当然要借助测光得出的结果我们来调整相应系数。

13.电子屏幕观察,现代显示技术可以实现通过电子屏直接显示拍摄时的最终效果在按下快门键按钮,但科技也有相应的弊端,电子屏幕反应的速度慢,图像要经过电子传到到液晶屏幕上,延长了按下快门的反映速度。

14.所以我们为了获得更快捷的拍照速度,基本上使用目镜观察实景进行拍照。15.要了解我们手中相机的几个常用功能键,快门、光圈、白平衡(wb)、感光度(iso)、曝光补偿。

三、正确曝光

不管是胶片还是数码,我们通过相机把图像记录到我们的相机里,我们拍到的景物要和实际的景色要保持一致,不能过亮,也不能过暗,不能偏红,也不能偏蓝。 1.快门:

从相机结构看,相机里面有个小板子,它的开关速度就是我们的相机快门速度。 快门的速度是我们捕捉图像的关键,速度快,捕捉的快,特别是对于运动的物体,快门速度慢了,图像就虚化了。 2.光圈:

光圈,相机中用F表示,叶片组合控制进光量,数值越小光圈越大,数值越大光圈越小。对于上一个知识点快门来说,有时候光线太过于刺眼,我们的快门速度无法调到再高了,就需要光圈控制光线,达到完美的曝光。当然,小光圈和大光圈各自有不同的效果。

3.大光圈,比如2.8以上的大光圈拍摄出来的图像,景深很浅,能够突出主体。4.小光圈,我们可以获得更强烈的层次感。特别是拍一些云彩之类的图像尤为显著。

5.上面两张图,采用的相同的位置,相同的角度,分别用1.8的大光圈和5.6的小光圈拍的同一景物,大家就可以看出,左图大光圈精深很浅除了主体后面都已经虚化了,5.6的小光圈,景物的深度都可以看到前后的东西了。6.白平衡:

就是因为光源的色温高或者低的缘故,我们拍摄的物体可能和实景颜色不是完全一样,有可能偏红,或者有可能偏蓝。白平衡就是用白色进行校准其他的颜

色,白色如果正确了,既不偏红也不偏蓝,其他的颜色就正确了。

常用的几种白平衡,相机里现在有自动白平衡,手动白平衡,更是消费级相机还把室内荧光灯和室外太阳光都作出白平衡选项。更方便了我们实际操作。 7.曝光补偿:实际上是一种控制曝光的方式,由于光源过暗或过亮,无法达到正确的曝光,我们就需要提高或减少曝光补偿。

8.感光度:也就是ISO,由于进光量的限制,曝光补偿也满足不了拍摄的需求了,我们在将光圈调到最大的情况下,我们的快门速度仍然仍然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我们需要更高速的快门。我们就需要提高感光度,获得更高速的快门速度。当然iso越高图像的质量相应差些,毕竟是在我们的镜头进光量满足不了我们的需要情况下。 图例讲解感光度。从iso50-iso3200

四、美学常识

1.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所以对于美学以及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通俗的讲,美是对一切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2.我们学习摄影只是美学或者艺术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对于美学要从多方面的角度涉及一些常识。我们要在不同的领域去观察美审视美,才能对美学更加理解丰富。比如美食方面讲究色香味,其中色就是造型美。我们拍动物,也要掌握动物相关的特性,不能把老虎拍得跟只小猫似的,要展现丛林之王的其实。书画方面也可以借鉴美学丰富我们的摄影水平。西洋的油画大家可以抽时间看看,为了突出主体,尤为在人物方面,面部最清晰,眼睛非常明亮,其他部分就很模糊了。

五、构图

构图的好坏,直接的体现一幅作品的表现力,我们获取的图像为了在仅有的范围内表现出来,我们需要合理的构图。

常用的构图方法有九种: 1.水平2.地形 3.圆形 4.交错行 5.扩张型

六、光线的运用

有光我们才能看到颜色,光线的运用是构筑摄影作品的基础,拍摄时,我们会采用,顺光、逆光、侧光、全光源、冷光、暖光、背光等等光照效果。就是为了实现我们要达到的图片表现力。

1.顺光:是顺着光源的角度拍摄物体。可以从正常的视角获取图片,也是我们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缺陷是,有时候反光的缘故失去了部分色彩的表现力。

2.逆光:对着光源拍摄,请看,这是光源,咱们的相机朝着光源拍照,

七、室外摄影

八、室内摄影

九、艺术摄影

十、人像摄影

一、风景摄影

1.拍摄水流,凝固水滴,运用高速快门拍水冠。

2.拍水雾,低速快门拍云雾状水流。使用三教架,将快门速度降低到2秒, 十

二、新闻摄影

十三、照相馆和影楼摄影

十四、摄影后期技术和图片后期修饰

五、室内实拍练习

六、室外实拍练习

推荐第10篇:摄影教案4

第五章教案(第四次课)

5.1感光元件

感光元件是数码相机的核心,也是最关键的技术。数码相机的发展道路,可以说就是感光元件的发展道路。数码相机的核心成像部件有两种:一种是广泛使用的CCD(电荷耦合)元件;另一种是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导体)器件。与传统相机相比,传统相机使用“胶卷”作为其记录信息的载体,而数码相机的“胶卷”就是其成像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就是数码相机的不用更换的“胶卷”而且是与相机一体,所以称为是数码相机的心脏很确切。 5.2白平衡

白平衡用于校正不同色温条件下的色彩偏差。

1600K:日出日落

1800K:烛光

2800K:钨丝灯

3200K:日光灯

5200K:晴天

16000K:碧蓝的天空

色温表

红和蓝并不是光线本身颜色,只是表明光谱中的红或蓝成分较多。

相机:NIKON D7000

拍摄模式:光圈优先

光圈:F5.6

快门:1/60 ISO:100

背阴(色温值8000K晴天(色温值5200K)

5.3数码相机常用格式

图像格式即图像文件存放在记忆卡上的格式,通常有JPEG、TIFF、RAW等。由于数码相机拍下的图像文件很大,储存容量却有限,因此图像通常都会经过压缩再储存。

JPEG图像格式:扩展名是JPG,其全称为Joint Photograhic Experts Group。它利用一种失真式的图像压缩方式将图像压缩在很小的储存空间中,其压缩比率通常在10:1~40:1之间。这样可以使图像占用较小的空间,所以很适合应用在网页的图像中。JPEG格式的图像主要压缩的是高频信息,对色彩的信息保留较好,因此也普遍应用于需要连续色调的图像中。

TIFF图像格式:扩展名是TIF,全名是Tagged Image File Format。它是一种非失真的压缩格式(最高也只能做到2~3倍的压缩比)能保持原有图像的颜色及层次,但占用空间却很大。例如一个200万像素的图像,差不多要占用6MB的存储容量,故TIFF常被应用于较专业的用途,如书籍出版、海报等,极少应用于互联网上。

GIF图像格式:扩展名是GIF。它在压缩过程中,图像的像素资料不会被丢失,然而丢失的却是图像的色彩。GIF格式最多只能储存256色,所以通常用来显示简单图形及字体。有一些数码相机会有一种名为Text Mode的拍摄模式,就可以储存成GIF格式。

FPX图像格式:扩展名是FPX。它是一个拥有多重解像度的图像格式,即图像被储存成一系列高低不同的解像度,而这种格式的好处是当图像被放大时仍可保持图像的质量。另外,修改FPX图像时只会处理被修改的部分,而不会把整个图像一并处理,从而减低处理器的负担,令图像处理时间减少。

RAW图像格式:扩展名是RAW。RAW是一种无损压缩格式,它的数据是没有经过相机处理的原文件,因此它的大小要比TIFF格式略小。所以,当上传到电脑之后,要用图像软件的Twain界面直接导入成TIFF格式才能处理。

5.4 HDR技术——高动态光照渲染。

高动态范围图像(High-Dynamic Range,简称HDR),相比普通的图像,可以提供更多的动态范围和图像细节,根据不同的曝光时间的LDR(Low-Dynamic Range)图像,利用每个曝光时间相对应最佳细节的LDR图像来合成最终HDR,能够更好的反映出真实环境中的视觉效果。 5.5 数码相机常用数字接口

第11篇:摄影教案一

六、摄影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摄影术的诞生、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找出摄影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相辅相成的答案。

重点:摄影术诞生的契机条件。

难点:摄影术发展的因素。

课时:2课时 教学程序:

一、摄影概述

1、摄影光学基础知识

照相机的工作过程,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象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象在感光材料上。

下面叙述几何光学的几个基本定律——光线的传播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即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为一直线。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如物体被光照射而成影,小孔成象等。光的直线传播引出了光线这个概念。

(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光的传播是独立的,当不同光线从不同方向通过介质某一点时,彼此互不影响。当两支光线会聚于空间某一点时,它的作用为简单的叠加。光线的这一性质,使被拍摄物体各点的光互不影响地进入照相镜头,在成象面上成象。

(3)光的反射定律——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光的反射定律指出: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②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光的反射现象还具有可逆性,假如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线方向入射到界面上,那么它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出去。

随着界面的不同,反射又可分为定向反射和漫反射。从一个方向入射到光亮、平整的镜子上的光线,入射点都落到同一平面上,其反射都向着同一方向,则称为定向反射。当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粗糙表面上时(如毛玻璃面等),由于粗糙面可以看成由许多角度不同的小平面组成,光线便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称为漫反射。但需注意在漫反射现象中,就每一条光线而言都还是遵循反射定律的。

光的反射,在照相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本身并不发光,但当光线从各个角度照射到人身上后,光线便可从各个角度有所反射。我们常利用反射光进行拍照,就是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光的折射定律——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透明介质的分界面时,同时还会发生折射。光的折射定律指出: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②人射角和反射角除了垂直入射外一般不等。两个角的正弦比等于光在这两种介质内部的速度之比。

(5)凸透镜成像定律——当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时,由于折射现象的存在,使得在透镜另外一侧可能产生一个物体的像,其规律是:

①物距的倒数+像距的倒数=焦距的倒数。

②像的大小/物的大小=像距/物距。

在摄影技术中,一般来说,物距较像距和焦距大得多。

2、摄影术的基本原理

在摄影中,通常使用照相机或者照相暗盒(Cameraobscura)作为照相设备,利用光学胶卷或者数码存储卡作为记录介质。但也有例外,比如ManRay于1922年发明的实物投影法(rayographs)就是利用影子在相纸上成像,而不需要用到照相机。照相利用的是小孔成像原理。为了保存影像信息,一般还要使用感光介质。完整的影像记录,再现技术被称为摄影术。

小孔成像原理(针孔模型)

现实影像被依据针孔成像原理设计的光学结构转化后投射到影像纪录接口(软片/CCD)上,介质记录了光学信息并转化为元信息(潜影或元数据),该信息通过化学或数字流程转化为可被再次识别的现实影像副本。摄影包含静态的图片摄影和动态的电影、电视摄影,它们同属于基于时间的媒体形式(time-basedmedia)。背景资料:

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是古典光学中一种重要成像现象。如果在烛焰与光屏之间放一个带有小孔的遮光板,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烛焰的像,这一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例证。早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中国伟大的古代科学家墨子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光学原理,并给予了精辟的解释。在西方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载,最早见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公元1000年阿尔哈赞开始利用小孔成像研究黑盒子。1267年英国哲学家R·培根因描写了利用小孔观看日食的现象被教会以施巫惑众罪名处死。1490年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再一次利用小孔镜头做了黑盒子实验。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小孔暗箱虽能成像并得到应用,但是不能解决影像亮度和清晰度的矛盾,于是出现了有透镜的暗箱形成的照相机的雏形。带透镜的暗箱虽然能观察景物,但却不能把看到的景物永久保存,后来的人们开始对影像如何复制的问题进行了思考。19世纪30年代法国发明家达盖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根据小孔成像原理制造的可携式木箱照相机并于1839年8月19日正式公布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法”,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日。由此小孔成像技术在摄影领域开始了广泛的应用,使人们的摄影梦想成为现实。背景资料:

小孔成像实验

材料:能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半透明白纸,不透明厚纸,浆糊(透明胶),缝衣针。 制作实验:

⒈ 找两个能紧密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在大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不透明厚纸,并用缝衣针扎一个小孔,在小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半透明的白纸作屏幕,并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 ⒉将大纸盒扎有小孔的一面对着点燃的蜡烛(或室外物体),拉动小纸盒(或大纸盒),眼睛通过小纸盒可以看到屏幕上物体的倒立的像,并且能控制像的放大或缩小。 土照相机制作实验

材料:能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半透明白纸,和纸筒底面一样大的凸透镜,浆糊(透明胶)。 制作实验:

⒈找两个能紧密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在大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凸透镜,在小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半透明的薄纸作屏幕,并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

⒉将大纸筒粘了凸透镜的一面对着物体,拉动小纸盒(或大纸盒),眼睛通过小纸盒可以看到屏幕上物体的倒立的像,并且能使物体的像放大或缩小。

3、历史上人们对摄影术的幻想

1760年,一本名叫《基凡提》的科幻小说描绘了一种人们向往已久的情景:即不经画家之手就能把所看到的景物固定在画布上。为了把会消失的影像永远地凝固下来,人们制造出一种黏性物质,把这种物质涂在画布上,对准要描绘的物体,这时涂有黏性物质的画布可以很快地把影像固定在上面。固定好后,把画布拿到一个黑暗的地方晾干。一段时间后,画布上的影像就凝固了,其描绘的景物足以乱真,而且这影像永远也不会消失。这与我们现在的摄影有者很多的相似之处。

二、影术的诞生及发展

1、影术的诞生

(1)“牛眼”——17世纪德国科学家斯切温特发明的“牛眼”曾经流行于欧洲大陆,这种小设备是在一木球两端钻孔,孔两端安装透镜,利用短焦距造成广角效果,也许这个就算是最早的简易广角镜了。利用逆光投影暂存活动影像的方式也是人类摸索影像存储中不可或缺的阶段,如中国的皮影戏、针孔成像、暗箱成像等。

(2)“光影画箱”——到了19世纪,西方的画家为了取得更精确的写实效果,开始普遍使用一种叫作“光影画箱”的辅助性绘画工具。这种工具颇似后来的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由一密闭的木箱,光学透镜、反光板和毛玻璃景屏组成。使用时用透镜对准明亮的景物,光线通过透镜形成人工影像,再由与透镜光轴成角的反光板反射,到达平放顶部的景屏就形成精确、明亮、视场可随意调整的物影,如在景屏上覆以薄纸,便可用碳笔描摹成画了。“光影画箱”实际已完成了摄影技术一个重要方面,即成像设置照相机雏型的探索。

(3)尼埃普斯的“日光刻蚀法”——以日光作用于感光柏油,从而达到将影象永久固定在玻璃或金属板上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摄影技术系统。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将一种印刷用的沥青涂在金属板上,然后用金属板放置于暗箱中拍摄出了窗外景物,虽然画面很粗糙,却是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尼埃普斯的发明大大地激发了后来者的灵感,也促成了摄影术的真正诞生。

这是尼尔普斯的油画像,他也是达盖尔的合作者,比达盖尔年长四岁,早在达盖尔银版摄影术公布前六年就因病去世了。法国政府在授予达盖尔6000法郎年金的同时,授予尼尔普斯的继承人4000法郎年金以示奖励。

(5)摄影术的正式诞生——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1829年,达盖尔受到尼埃普斯的邀请,开始研究摄影术。鉴于“日光刻蚀法”曝光时间过于漫长,影像模糊不清,达盖尔长期致力于更加快捷、更加精美、更加易于观看和保存的摄影方法的研究。1833年尼埃普斯逝世,达盖尔便独自探索,经过八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在1837年创立了“达盖尔摄影法”亦称“银版摄影法”。他采用铜板作为影像的最终载体,也就是片基,使用光敏银层作为感光材料,有完整“显影”与“定影”工艺,已经全面完成了现代摄影的基本工艺。银版摄影方法其实很简便易行,即将铜板镀银抛光,使用前在暗箱中将银面罩在碘容器上,生成能感光的碘化银。将已光敏的板片在暗箱中放入照相机,曝光约15-30分钟。曝光后的板片防入盛有水银的暗箱中加热,汞蒸汽与板片上受光从碘化银中析出的银粒生成汞银合金影像。这就是“显影”。此后将汞蒸汽熏蒸过的板片防入热食盐溶液中漂洗,为受光碘化银与氯化钠作用失去感光性能并溶解于水。于是由汞银合金组成的影像便永久固定于铜板基上面。银版摄影是直接正像,其影像品质极其优良,由于银粒细腻,汞合金明亮悦目,整个影像精微细腻,层次丰富充实。直到今日其影调、层次、悦目程度和经久不变特性仍是其他摄影方法难望其项背的。

达盖尔银版摄影作品《巴黎街景》。摄于1838年,曝光约15分钟。因为曝光时间长,巴黎街头熙熙攘攘的行人与车辆都不见了,只留下一个擦靴子的人。

达盖尔银版照相法是利用镀有碘化银的钢板在暗箱里进行曝光,然后以水银蒸汽进行显影,再以普通食盐定影,得到的实际上是一个金属负像,但十分清晰而且可以永久保存。由于曝光大约需要20到30分钟,因此,早期摄影多拍摄静物、风光、人像等等。这是达盖尔的银版摄影作品《静物》。

制造于1839年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照相机2007年5月26日再获“殊荣”。在以近8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出售后,它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贵的相机。这部相机由软木制成,重约5-6公斤,是一名教授在德国的一座阁楼里发现的。这架相机采用老式的盖尔银板照相法,即把影像照直接曝光在易感光的镀银金属板上,可能制造于1839年8月以前。

背景资料:

法国发明家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

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公元1787~公元1851)享年64岁。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期,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首次成功地发明了实用摄影术。 1787年达盖尔出生在法国北方的科梅伊镇,年青时是位艺术家,他约在三十五岁时设计出西洋镜,用特殊的光效应展示全景画。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同时,他对一种不用画笔和颜料自动再现世界的景色装置──换句话说就是照相机──发生了兴趣。

先前达盖尔为发明可使用的照相机作出了努力,但没能获得成功。1827年他遇见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他也一直在努力发明照相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获得了成功。两年后他们成为合作人。1833年涅普斯逝世,但是达盖尔仍在继续努力。1837年他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实用的摄影术,叫做达盖尔摄影术(银版摄影术)。1839年八月十九日,达盖尔把他的技术公布于世,但未获得专利权,然而法国政府为达盖尔和涅普斯的儿子提供终生恩给金作为酬谢。达盖尔发明的宣布在公众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达盖尔成了一代英雄,享尽了荣华富贵,与此同时达盖尔摄影术迅即得以广泛的使用。达盖尔本人不久就隐退了,1851年他在巴黎附近的家乡去逝。没有几项发明象达盖尔照相有那么多的用途,实际上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每一个科研领域,在工业和军事上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应用。它对一些人来说是一种严肃的艺术形式,对更多的数以百万计的人来说是一种快乐的爱好。照片能够传递教育、新闻和广告等方面的真实信息(或错误信息),由于照片能栩栩如生地再现过去,因此它成为最常见的珍藏品和纪念物。当然电影摄影术是一项补充发明,除作为一种主要的娱乐手段外,实际上也和一般摄影术的用途一样多。很少有哪一项发明完全是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当然许多其他人早期的劳动为达盖尔的成功扫清了道路。投象器(一种与无透镜照相机类似,但无胶卷的装置)至少是在达盖尔八个世纪以前就被发明出来了。八世纪吉罗拉摩·卡达诺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他在投象器的开孔内安置一块透镜,使其成为现代照相机的一个有趣的序幕;但是由于产生的图像根本不能耐久,因此人们往往不把它看作是一种摄影术。1727年,约翰·舒尔茨得到了另一项重要的发现──银盐感光。虽然舒尔茨用这项发现制成了一些临时图像,但是他并没真正去寻求其中的奥妙。与达盖尔成就接近的前辈是涅普斯,他后来成为达盖尔的合作人。涅普斯成功地制出世界上第一批照片(他1826年摄的一张仍然存在)。由于这个原因,有些人认为涅普斯理应是摄影术的发明者。但是涅普斯摄影术根本就不实用,因为它大约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时间,而且在当时产生的图像也相当模糊。

使用达盖尔方法,图像就被记录在镀有碘化银的平板上。曝光时间需要十五分钟,这种方法虽然麻烦,但是却具有实用价值。在达盖尔把他的方法公布于世不到两年的时间,有人就建议要稍稍加以修正:在用作感光物质的碘化银里加入溴化银。这个小小的修正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大地减少了所需的曝光时间,使摄影术照相广为实用。 1839年在达盖尔宣布他的摄影发明以后不久,一位英国科学家威廉·福克斯·塔尔博特宣布他发明了一种不同的摄影术,一种牵涉到首先制作照相底片的方法,与今天所使用的基本相同。塔尔博特实际上是在1835年制出了他的第一批照片,早在达盖尔摄影术首次问世的两年前,这不能不令人惊奇。塔尔博特因忙于其它几个项目的研究,没有立即把他的照相实验进行到底。要是他继续制作的话,他也许会发明一种可以打入市场的照相仪器,而且今天会被认为是摄影术的发明家。在达盖尔和塔尔博特以后的岁月里,摄影术有了很多的改进:湿板法、干板法、现代式胶卷、彩色照片、电影、彼拉罗伊德摄影术和静电复印术。尽管为发明摄影术做出了贡献的人众多如云,但是我认为路易·达盖尔做出的贡献远比其他人重大得多。在达盖尔之前没有实用的照相仪器,而达盖尔发明的技术切实可行,很快就得到了广泛使用。他的发明的正式公布对随后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实际上我们所使用的摄影术与达盖尔摄影术大不相同,但是后来的这些技术即使一项也未被发明,达盖尔摄影术也会给我们提供一种便利的照相技术。

(5)“负片系统”与塔尔博特的“卡罗摄影法”——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是底片从负片到正片的开创人。1835年,他开始试用涂有氯化银或硝酸银的图纸作为感光材料,在照相机里拍成负像,然后再利用日光印像。他把自己的方法定名为“卡罗摄影术”。

“卡罗式摄影”——其方法为在纸上先涂硝酸银溶液,干后再涂碘化钾溶液,从而在纸基上生成光敏的碘化银。干后再以硝酸银和醅酸溶液增感。再干后即成感光负片。使用时曝光约5分钟,以硝酸银、醅酸显影,海波溶液定影,并涂蜡使其变得半透明,即得到纸基正像,需先将浸过食盐溶液的白纸涂以氯化银溶液,干后将纸基负像面对此纸,阳光曝晒20分钟,再经海波溶液定影、水洗、晒干,即得到纸基正像,即最终的照片。 背景资料:

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

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

卡尔彼特用他的卡罗摄影术拍摄的梯子

(6)“火棉胶摄影法”达盖尔和塔尔博特所采用的感光材料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感光度都很低,感光时间往往要几十分钟,因此,对拍摄对象的选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直到1851年在阿切尔(Archer)发明了“火棉胶摄影法”后,才使摄影感光材料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也取代了达盖尔和塔尔博特所采用的感光材料。

火胶棉是将火棉(硝化纤维)溶于酒精(乙醇)和乙醚之中所产生的一种胶状的乳剂,它是感光材料很好的胶合剂。将碘化钠(NaI)和少量的溴化钾(KBr)与火胶棉均匀混合,然后涂于洁净的玻璃板上,再将玻璃板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使硝酸银与玻璃板上的碘化银和溴化钾发生反应,生成具有感光作用的碘化银和溴化银晶体。这种以玻璃作载体的“火胶棉”感光材料,可以即时进行拍摄。拍摄后,用连苯三酚作显影剂,用海波作定影剂,马上进行冲洗,待晾干后,即可得到一幅明暗与实物相反的负片。 1845年用卡罗摄影术拍的一个部长肖像的负片及印片

火胶棉摄影法的最大优点是,它能拍摄出像达盖尔式摄影法那样清晰的影像,而成本却不到达盖尔式摄影法的1/10。同时,它像塔尔博特式摄影法那样,能用查纸进行反复印制,而影像质量却远比塔尔博特摄影法精细。它兼具二者之长,而无二者之短,加上它的感光速度比达盖尔式或塔尔博特式摄影法都高,在明亮阳光下,曝光时间只需要15秒至1分钟,所以自1851年问世以后,曾在世界各国流行了20多年,成为摄影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时期。

火胶棉摄影法的唯一缺点是,拍摄和冲洗必须在火胶棉未干燥前约20分钟之内进行。因为,火胶棉干燥后不透水,药液无法发生作用,所以,又名“湿板”摄影法。它的这个缺点,给摄影者带来极大的麻烦,特别是外出拍摄,除了摄影机和三脚架外,还必须携带化学药品、暗室帐篷及其他冲洗用具,使许多摄影爱好者不敢采用。

2、影术的发展

(1)摄影术的应用与改进——1839年9月,即达盖尔摄影法公布仅一个月后,摄影术便传入美国,年底整个欧洲都在仿效这种令人兴奋的技术.摄影一开始旧有极大的国际性,连当时被认为落后的亚洲,也很快接受了这种特殊技艺.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摄影术随英国的炮舰来到中国,并很快在广州等地传播开来.许多画家、文学家、记者甚至旅行家、科学家纷纷投入摄影行业。摄影成为肖像、静物、风光、自然或社会场景记录最便捷的工具。在摄影术诞生的第一个10年内,已一跃成为整个世界的时尚。

(2)1842年,耶拿光学玻璃于法国问世。——此后这种光学玻璃为德国耶拿的肖特和光学仪器商蔡司所改进,成为精确成像的照相机镜头透镜最主要的材料。曝光时间由数十分钟缩短到30秒钟又再缩短到数秒。1840年,法国人多恩成功的拍摄了骨头、牙齿的显微照片。1842年,英国人约翰.德雷珀拍摄了太阳光谱和月亮,到19世纪50、60年代,应用摄影术拍摄X光照片、显微照片等已经普遍。1850年蛋白纸开始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影像的层次感,降低了反差和硬度。火棉胶湿版法在1851年由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彻首创。 背景资料

世界感光材料发展年表 1727○德国医学教授J·H·舒尔茨发现硝酸银具有感光性能。 1826○法国J·N·尼埃普斯用光敏沥青涂布锡板获得影象的“日光绘画”问世。 1835○F·塔尔波特完成了用图纸浸泡氯化银溶液获得负像,再复制出正象的“光力照相法”。 1837○法国画家L·J·M·达盖尔用自己发明碘化银法拍出照片《静物》,1839年正式推出,命名“达盖尔摄影法”。

1839○1月29日,英国天文学家J·W·F赫歇尔配制出迄今仍在使用的定影剂“硫代硫酸钠”。 1840○F·塔尔波特首次用碘化银用作感光剂。 1841○F·塔尔波特的用碘化银用作感光剂取得英国专利,命名“卡罗式摄影法”,后又称“塔尔波式摄影法”。奠定了负象——正象的感光洗印基础。 1851○F·S·阿切尔的火棉胶湿板摄影法诞生,该法又译作“湿珂罗丁法”使摄影的感光材料发展到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 1852○H·V·赫尔姆霍茨提出以T·杨的彩色感觉理论为基础的彩色照相法。 1855○J·C·麦克斯韦尔发明了加色法彩色摄影原理。1861年由T·萨顿用三色滤光镜予以验证(时间有说为1860年)。

三、摄影术诞生的意义

1、纪实性:

摄影术诞生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它是第一次实现了“客观”地记录自然精细。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记实性是摄影天然的本质属性。纪实摄影家以冰冷的机器记录边缘景象或被人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却往往能借着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从纪实摄影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看,它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不言而喻。所谓纪实摄影,笼统地说就是摄影者用摄影机这种工具记录当时的一种客观存在。纪实摄影就是要告诉人们,某个时间或某段时间、在某个地点、某个或某些人物主体做了某些事情,最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它的功能不仅是传达信息,更在于引导读者佐证某种社会的真实状态。

2、促进社会进步:

运用高级显微照相机,人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并记录下比灰尘还小的物体。通过红外摄影,人们可以拍摄到热辐射留下的影像。X射线可以很容易地穿透物体,这在后来被广泛用于医学摄影。不仅如此,水下摄影使人们对水下世界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全息摄影还可以使人们看到全息底片的立体图像,这是平面照片所达不到的效果。 小结:

1、摄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延伸。

2、19世纪初,实用胶片诞生。

3、摄影不仅是记录影像的技术,也是给人们美感的艺术。思考题

1、摄影的作用是什么?

2、你认为摄影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吗?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第12篇:摄影构图教案

摄影构图

教学目标:

1、掌握摄影画面构图的特点。

2、理解色彩、线条、光线对画面的影响。

3、培养摄影视觉。

教学重点: 1.掌握摄摄构图中的多样统

一、均衡、对比、疏与密的基本规律。

2.处理好画面中主体与陪体的关系。不同的拍摄角度、空间的分配、色彩及线条的选择。

教学难点: 1.不同的光质、光位、光型的运用。

2.了解光比变化对画面影调和反差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型,演示和讲解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 教学程序:

一、课前预习, 教师导入新课。

二、结合课件和相机实物操作进行讲解。

第一节 拍摄点与画面变化 第二节 稳定、空白与三分法 第三节 画幅与虚实 第四节 前景与背景 第五节 色调与影调 第六节 线条与质感 第七节 光线与造型效果 第八节 摄影视觉

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回顾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

四.练习实践 1.布置课后文字习题。

问题:

1、不同的摄距、方向、高度会带来画面效果的什么变化?

2、画面稳定、空白和三分法的内涵是指什么?

3、画幅在构图中有什么作用?

4、虚实结合的构图有什么功效?如何摄取虚实结合的效果?

5、怎样选择前景?怎样处理背景?

6、色调与影调的含义各是什么?

7、怎样运用色调?怎样运用影调?怎样运用线条?

8、摄影用光的六大基本因素是什么?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9、摄影用光的造型目的是什么?

10、怎样表现质感?

11、什么叫摄影视觉?怎样培养摄影视觉?

2.课后学生动手拍摄,下一节课评析讲解。

第13篇:摄影教案6

相片的后期处理(第六次课)

5.1 Photoshop CS6功能简介

Photoshop CS6是一款集图像扫描、编辑修改、动画制作、图像制作、广告创意,图像输入与输出于一体的非常优秀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它具有很强的位图图像的处理制作功能,可以对图像进行各种平面处理,创作出超现实的“电脑特技”作品。目前广泛应用于广告摄影、建筑装潢、平面广告设计、网页设计、文字特效设计、版面设计和影像创意设计等各个领域,其强大的处理制作方法深受广大平面设计人员和电脑美术爱好者的喜爱。只要谈到图像处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Photoshop软件。

5.2 Photoshop CS6工作界面

5.3 页面设置

实际操作中,Photoshop CS6软件的页面文件尺寸在新建时就要设置好。 1.首先,执行“文件”→“新建”命令,会弹出一个对话框。 2.然后,分别对名称、预设、大小、宽度、分辨率、颜色模式、背景内容和高级选项进行设置,设置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页面设置完成。 5.4

转换文字

转换文字是在输出或者喷绘设计的文字信息前,将文档中有字体属性的文字部分全部转换为图像,以防发生文字匹配问题。

Photoshop CS6魔棒工具的属性有哪些? 简述在Photoshop CS6中转换文字的操作步骤?

第14篇:专业摄影教案

专业摄影

本次专业摄影课程的目的:

通过学习专业摄影这门课程,不仅要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摄影理论知识和技巧,主要是要培养一种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艺术眼光;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创作的水平,为以后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这次课程不等同于光圈、速度之类的的拍摄技巧总结,它不是一些实验性的经验研究,而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性思维过程。这次课程并不具体地指导大家如何去实践,而是帮助实践者实现一种超越,完成一种思想的启蒙,引导大家用摄影这种手段实现自己的目标。

本次专业摄影课程的考核:

要求同学们在专业摄影课程结束后,完成3幅A3幅面的摄影作品,并结合当前的数码手段,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一定的修饰和美化(请注意作品的原创性和知识产权,杜绝抄袭)

关于开课前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学习摄影?

2.通过摄影,我想告诉别人什么? 3.我想向什么方向寻求发展和突破? 4.产生图像创意的源泉是什么?

5.在摄影从一种高雅的艺术走向大众的艺术时,我们怎样面对?

一、什么是摄影:

摄影本身是一门技术,一种记录历史的真实而形象的语言,传播信息的忠实而可无限复制的工具,是现代人类文明一个不可缺少的物质载体。作为人的视觉延伸,思维的拓展,发展至今,已经不只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感知方式,而且成了现代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体验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

二、摄影艺术简史: 1.视觉的延伸

人类的文明,从本质上看即是科学技术的文明。科学的发展,带来人类物质生活的发展,由此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早在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在其著作《墨经》中就对光影现象作过论述。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小孔成像也作了分析和解释。而“绘画暗箱”在摄影术诞生几个世纪前就已存在。

1452年,意大利画家温赤为了真实再现景象,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发明了“绘画暗箱”。

1568年,同为意大利人的波尔波若给“绘画暗箱”装上了透镜。最早的照相机就此诞生。

1793年,法国印刷工人约瑟夫·尼塞费尔·尼埃普斯(Joseph Nicephoce Niepce 1765-1833)开始从事能保留影像的感光材料的研究。1822年,尼埃普斯将印刷用的沥青涂在金属版上,置于暗箱中,经过长达12小时的曝光,终于得到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餐桌》。但是真正得以永久保存下来,并获得大多数摄影史学家承认的世界上第一张照片,是尼埃普斯1826年经过8小时曝光,在自家阁楼后窗拍摄的《鸽子棚》。

《鸽子棚》 1829年,法国科学家达盖尔(L.J.M.Daguerre)个开始与尼埃普斯合作。经过不懈的研 究,在尼埃普斯死后,于1839年1月7日,正式向法国科学院提出专利报告。

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和美术院举行联席会议,天文学家、物理学家阿拉戈(D.F.J.Arago)向全世界公布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术”,并预言:“摄影对 艺术与科学的进步将会作出伟大的贡献”。

《巴黎寺院街》 达盖尔 1828年

纵观一百六十余年摄影的历史,摄影带给人类的远远超出了“艺术与科学”的范畴。从最初的艺术领域、新闻传播领域,到电影电视产生后的娱乐领域;从最初记录日常景物到记录人眼无法看到的地球以外的太空、海洋深处的另一世界„„摄影,毫无疑问地把人类有限的视觉无限地延伸开来。 2.时代的见证

摄影从她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成为了除绘画、文字之外的记录人类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工具,成为时代历史的见证。

摄影术问世的第三年(1842年),人们就开始应用摄影来记录人类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汉堡大火遗迹》——1842年5月,摄影师比欧乌、画家史特尔兹纳合作用银版摄影术拍摄了大火后的汉堡遗迹,记录下这一震惊世界的新闻事件。从此,新闻纪实摄影由此产生。 1855年,英国人芬顿受官方委派,拍摄克里米亚战争,开战地纪实摄影先河。

从此之后,人类历史的任何变故、战争、灾难,无处不有摄影的见证,并由此孕育出大批优秀的纪实摄影大家。抓拍之父沙尔蒙、新闻摄影之父爱森斯塔特、影响国会制定了《童工法》的社会纪实摄影师刘易斯•海因、开创专题报道的尤金•史密斯、“决定性瞬间”大师布列松、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还有众多的玛格南图片社的创立者们,为我们这个世界保留了无数时代的精彩瞬间。 3.审美的艺术

1857年,英国画家、摄影家雷兰德(Oscar Reilander 1813—1875)用30张底片叠放出一幅31×16英寸的照片《人生的两条道路》,在曼彻斯特艺术作品展览会上展出,成为最早的摄影艺术作品,并被英女王维多利亚重金收购,立即引起轰动。

三、摄影基础知识

(一)相机的构造

通常照相机是由机身和镜头两大部分组成。

机身部分又包括快门、取景、输片、倒片等装置;镜头部分包括光圈、聚焦和变焦装置 1.快门

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

通常用快门系数来表示:

1、

2、

4、

8、

15、30、60、1

25、250、500、1000等,它们分别代表1秒、1/2秒、1/4秒、1/8秒„„。现代不少高档相机最短快门速度已达1/8000秒。另外还有用于长时间曝光的“B”门。与快门线配合,当按下时快门开启,松开时快门关闭,时间长短根据曝光要求自由调节。

快门的作用:一是控制进光时间,与光圈配合获得正确曝光。二是影响成像清晰度。当被摄物体运动速度高于快门速度时,将影响物体成像清晰度。另外,当快门速度过低时,因为手持的稳定性,也会影响成像清晰。一般以镜头焦距倒数为最低下限。如130毫米镜头,其倒数为1/130,那么手持快门速度最低为1/125秒。低于此速度,将造成手的振动,影响清晰度。据统计,70%的模糊照片是因为手的振动而造成的。

快门由于构造不同,可分为镜间快门(又称中心快门,哈苏等120相机采用)、帘幕快门(尼康、佳能等大多数相机采用);由于控制方式不同又可分为电子快门(现代AF相机采用)、机械快门(手动相机采用)和程序快门(大部分傻瓜相机和现代AF相机采用)。

2.光圈

光圈又称相对口径,是由镜头中若干金属薄片组成,控制进光孔大小的装置。 光圈大小用光圈系数“f”表示:

1、1.4、

2、2.8、

4、5.6、

8、

11、

16、

22、

32、

45、64。f系数=镜头焦距÷光孔直径。因此,f系数越小,表示光孔越大,进光量越多;f系数越大,表示光孔越小,进光量越少。相邻两数字之间,曝光量相差一档。

光圈的作用:一是调节进光孔大小,与快门配合获得正确曝光。二是控制景深效果。光圈大,景深小,重点突出;光圈小,景深大,画面整体清晰。例如:拍摄风光、建筑照片往往采用小光圈,以获得最大景深,保证画面清晰范围;而在人像拍摄时则多采用大光圈,以虚化背景,突出人物主体。三是影响成像清晰度。由于镜头存在像差问题,当使用最大和最小光圈时,像差最严重,影响成像清晰,所以在日常拍摄时,尽可能采用中等光圈,一般为f

8、f

11、f16,俗称“最佳光圈”。

3、聚焦装置

聚焦装置又称对焦装置,其作用通过调节使景物在胶片上清晰结像。现代相机的聚焦方式有两类:手动聚焦和自动聚焦。

4、取景装置

由于现代普遍使用单反相机,因此,这里主要介绍单镜头反光式。由镜头、反光镜、对焦屏、五棱镜和目镜组成光路,所见即所得,取景和拍摄范围一致,无视差。不足是在拍摄瞬间取景嚣变黑,不便于观察被摄体运动状态。

5、输片装置

输片装置又称卷片装置。在卷片的同时上紧快门,胶卷拍摄张数也同时联动显示。 输片装置有手动输片和自动输片两种方式。有部分专业手动输片相机,在加装马达后可实现连续拍摄和卷片。如尼康F3,加上高速马达后,每秒可拍摄5—8幅。

除以上介绍的基本装置外,相机上还装有测光系统、自拍装置、快门速度盘、计数装置等等,使相机功能更加完备。

(二)镜

镜头是相机的眼睛,是相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相机的性能与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镜头性能与质量的高低。解像力、色彩还原、反差、锐度和像差是评价一只镜头素质高低的几个主要标准。 镜头是由透镜组和调节装置构成。通常透镜数目从几片到十几片不等,包含凸透镜、凹透镜、几片胶合的透镜组及非球面镜、荧石透镜、超低色散镜片等现代高科技透镜组成。通过这些透镜的组合,使成像更清晰,色彩更鲜艳,层次更丰富,从而获得高品质照片。

1.镜头的特性 ①.焦距

焦距从实用角度可以简单理解为“镜头光学中心至胶片平面的距离”,用毫米表示。 现代相机镜头根据不同拍摄需求,焦距变化幅度从短至6mm、长至200mm ,形成了 一个庞大的系统。 ②.口径

镜头口径又称有效口径,是镜头的最大进光孔,即镜头最大光圈。

“口径”通常采用最大光孔直径与焦距的比值表示。如一只50mm 镜头,当它的最大进光孔为25mm 时,那么25:50=1:2,用1:2表示,简称“f 2”,也就是前面我们介绍的光圈系数的由来。显而易见,这种比值越小,代表口径越大,通光量越多。反之亦然。 ③.视场与视角

景物透过镜头在底片(焦平面)上结成清晰影像的范围叫视场。视场与镜头光学中心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视角。

④.焦距与视角、视场关系

焦距短,视角大,视场广阔,拍摄范围大,但成像比例小。 焦距长,视角小,视场狭窄,拍摄范围小,但成像比例大。

2.镜头种类、特点及适用范围

镜头的种类很多,根据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我们通常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长焦镜头(远摄镜头)、变焦距镜头和微焦距镜头几类。了解镜头的种类和特点及适用范围,对我们日后的拍摄工作,避免重复投资,浪费金钱,起着关键作用。 ①.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指焦距长度与底片对角线基本相等的镜头。画幅不同的相机,其标准镜头的焦距也就不同。如135相机标准镜头焦距为50mm ,120相机为80mm ,4×5英寸座机为150mm ,8×10英寸座机为300mm 。

尽管画幅不同标准镜头焦距不同,但它们的视角却是相同的,都与人眼视角接近,为45゜左右。因此,标准镜头的成像效果,诸如拍摄范围、透视比例,都接近人们的视觉效果,显得亲切、自然。此外,标准镜头的成像质量较高,最大口径较大,适用于暗处拍摄,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镜头之一。 ②.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焦距长度短于底片对角线长度,视角大于60゜以上。焦距为24-25mm ,视角在60゜-85゜左右的称为普通广角镜头;焦距为12-20mm ,视角在100゜左右的称为超广角镜头;焦距短于10mm 以上,视角接近180゜的为鱼眼镜头。 广角镜头的主要特点及用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视角大,有利于在狭窄空间里拍摄较广阔的范围和拍摄全景图片。

二是景深大,有利于同时再现景物近景和远景清晰度,特别适用于风光和建筑摄影。三是画面透视感强,夸大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四是畸变像差强,在近距离拍摄时失真较大,边缘尤甚。在拍摄时要注意角度,尽量减小变形失真 。 ③.长焦距镜头

长焦距镜头又称摄远镜头,其焦距大于底片对角线,视角小于60゜。对于135相机而言,由于长焦镜头焦距变化幅度较大,故把70-150mm 的称为中焦镜头,150-300mm 的称为长焦镜头,300mm 以上称为超长焦镜头。

长焦镜头的主要特点及适用范围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视角小,成像大,能远距离摄取无法靠近和易被干扰的物体。广泛使用于体育摄影和野生动物摄影。

二是景深小,有利于虚化背景,突出主体。

三是压缩画面纵深透视感,削弱远近物体的大小比例。

四是畸变像差小,在人像摄影中尤其见长。因而在肖像摄影、婚纱摄影、时装摄影领域广泛使用。 ④.变焦距镜头

变焦距镜头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其镜头焦距通过调节可以发生改变,以适应远近不同景物的拍摄要求,克服了更换镜头的麻烦,有利于及时瞬间抓拍。

变焦距范围从20-40mm 的称广角变焦镜头,28-80mm 称标准变焦镜头,70-210mm的称长焦变焦镜头。最近几年不少镜头厂家甚至纷纷推出了超级变焦镜头,焦距达28-300mm,涵盖了广角、中焦、长焦各焦距段,适应不同拍摄场合,号称“一镜走天下”变焦镜头的最大优势就是一镜多用,使用简单,携带方便,再加之相对于多只镜头相加 价格较便宜,使变焦镜头成为摄影师手中的宠儿。 3.不同焦距之比较

由于镜头焦距不同,故每支镜头在视角、拍摄范围、成像大小、空间透视、景深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从而造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在使用时要加以选择,扬其长,避其短。

一是画面包含景物范围不同,成像大小不同。焦距越短,视角越大,拍摄范围越广,成像比例越小;焦距越长,视角越小,拍摄范围越窄,成像比例越大。

二是画面表现的空间深度感不同,景深不同。焦距短,景深大,空间感强;焦距长,景深小,空间感弱。

三是画面透视关系与前后景比例不同。广角镜头透视感强,夸大前景,后景变小,纵深感较强;长焦距镜头透视感弱,削弱前后景大小比例,纵深感不明显

(二)照相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1.1839年至1939年定型阶段:相机机身向着小型化和轻便化发展;机械结构和光学结构日趋定型。 2.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50年代为完善阶段:光学性能和机械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品种日趋丰富,为摄影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3.20世纪60年代开始,相机发展步如了成熟阶段:实现了全自动化和微距化。 4.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现数字化阶段:以1991年美国柯达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为标志;1997年,柯达推出了全球第一款超百万像素的商用数码相机DC120。进入21世纪,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经历着数字革命浪潮的冲击,如今数码相机正在取代传统光学相机的地位。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相机的不断更新换代。一些以前常用的摄影设备(如旁轴取景相机、单镜头反光相机、双镜头反光相机、机背取景相机等等)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下,逐步退出人们的视野,但是我们应该对其有所了解,而且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独特的魅力。例如传统光学单反相机现在仍然是许多摄影师的最爱,就算当前作为主流专业摄影器械的数码单反相机,仍然沿用了传统单反相机上的技术。

四、摄影的艺术语言

摄影艺术语言是指作品的光线、影调、色彩、形态等形式语言的应用,也包括摄影技术表现手段,如镜头的的选用效果、感光与光敏材料的使用效果、后期加工制作的效果等。这些因素按照摄影艺术审美规律,有机、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摄影作品独特的表达方式。我们要认识到摄影艺术是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摄影师通过对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摄影作品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

(一)光与影

光线是万物生存之源,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有光才有色,物体必须通过光的照射,才能显示出鲜艳夺目的色彩。有光就有影,光线是照片画面的结构基础。首先,它具有技术功能,可以把有形的物象反映到感光材料上。其次,它有造型功能,可以使画面上的物体表现出立体感和空间感。第三。它具有表达功能,利用光影效果,可以揭示客观物象的内容,形成具有表现力的构图,使作品更加生动完美,有利于表现主题。

光线的强弱、类型及方向、色温等不同,会使景物发生千差万别的变化,而不同时刻的光线是刻画不同景象的根源。因此,应密切关注与熟悉光线的各种属性与特点,如光的性质、射向、直射光、散射光以及局部照明等之间的区别,通过拍摄角度、机位的调整,对光和影的变化进行摄影创作。

(二)影调与色彩

影调是指画面上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及色彩的明暗关系。经过摄影的曝光、冲洗、放大等过程,现实生活中不同亮度的景物按比例形成许多深浅不同的黑、白、灰颗粒,排列在画面上,显示出原景物的亮度、色彩和明暗关系,表现出形状、体积和质感,从而使人们联想到具体的事物。一般情况下,照片具有高光部分,又有浓阴部分,还有细节清晰的中光部分,才是理想的影调组成。

摄影作品的影调不同,它所具有的感染力与所营造的气氛也不相同。明亮的影调,感觉醒目、鲜明,暗黑的影调则感觉沉重,显得敦厚结实。画面影调变化少,使人感觉平淡;影调变化大,则感觉生动,但不宜把握。同时,反差大的影调,感觉生硬,感受强烈,因而能吸引人们的视线;反差小的影调,给人以柔和、温顺、幽雅的感觉,能使人细致地感受到画面的内容,欣赏细节。

彩色摄影将天然景色反映到彩色胶片或CCD等光敏材料上,经过还原而再现天然色彩。彩色照片中不同色调对意境表现均有其魅力,一般情况下,以偏于某种色彩、用三种以下的原色较好。各种色彩可以合理配比,突出其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单一色调的照片往往更有感染力,一般要避免过于浓艳的色彩,但是应在作品中合理安排不同明度或饱和度的对比。

(三)构图

构图是指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构图与诸多摄影要素有关,如拍摄点、视角、色彩、影调、用光、线条、节奏及透视效果等。构图的目的是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从而舍弃那些一般的、表面的、繁琐的和次要的东西,并把作品的主题思想体现到鲜明的形象组织中去,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

(四)镜头感

摄影通过相机镜头取景构图,把客观世界记录在胶片或光敏材料上。照相机虽然是纯客观的记录手段,但镜头背后的使用者有着很大的自由选择度。他(她)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注意那些与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想吻合的信息,从现实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满足自己需要的生活局部,对现实随意剪裁,通过一定的画面形式表现出来。画面形式是使视觉信息能被理解的唯一途径。摄影师通过对相机镜头的选择和运用,使照片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样式,从而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哲学理念和意境,寄托情感。如选择广角镜头甚至鱼眼镜头,有利于表现广阔景物,透视关系因用广角镜头而得到加强;选择与人眼视角相近的标准镜头,有利于表现优美的意境;选择望远镜头,则有利于选择焦点,突出景物局部,压缩空间,或模糊其前后景,也可用以创造简单、淡雅或含蓄、宁静的气氛。

(五)后期制作

摄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在传统的摄影方式下,摄影作品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就凝固了作品,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暗房有限的处理技术,许多遗憾都无法弥补,因而成了永远的遗憾。在创作中,摄影师对有些创意摄影题材,在现场拍摄达不到要求时,往往会在作品后期处理中,运用暗房特技来补充完成。通过后期的制作、处理,可以强化某种艺术感觉,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照片,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裁减、拼贴、挖补、底片涂红等暗房加工手段在传统摄影艺术创作中是常用的。

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码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利用如PHOTOSHOP等图形处理软件可以轻松的在电脑上完成对照片的后期编辑制作和加工,并可打印输出。就是传统的照片也可以利用扫描仪,将摄影作品扫描到电脑中进行后期处理。数码摄影技术和电脑处理技术使得摄影作品可以达到更趋完美的境界,弥补了许多遗憾,使摄影作品能够成为一种不在遗憾的艺术。但必须强调的是,摄影作品的后期制作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摄影就改变了其摄影的性质,变成了CG。

五、摄影的基本特性

摄影的艺术特性是摄影区别于其他艺术、技术门类的主要特征,它突出表现为摄影记实性、瞬间性、形象性、典型性与情感性等基本特征。

(一)记实性

摄影的记实特性是摄影诞生的原动力之一,也是摄影的本质特征。记实性可以理解为对事实的客观记录。摄影作品形象与人们的视觉经验相吻合,易于理解和沟通,具有被接受的广泛性,因此,记实性特性历来是最主要的形象语言形式。记实性决定了摄影作品是客观现实生活的直接再现,但又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再现客观事物,而是经过作者情感体验和艺术思考的审美创造,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但是随着数码摄影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摄影全过程中,人的主观性增强,客观性削弱,记实性随之产生蜕化。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美学意义上的摄影艺术受到严酷挑战。

(二)瞬间性

瞬间性是摄影的又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它一方面是指画面上的形象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相对静止的一个瞬间状态;另一方面是指在完成摄影创作时,镜头快门开与关之间极为短暂的一瞬间,这是摄影独特的、更为重要的创作特点。

(三)形象性

摄影是以创造形象为目的的,摄影靠形象来说话,形象的创造不只是记录人物、社会和自然的形态状貌,而更重要的是摄影者根据社会生活的真实,运用选择、概括、提炼、加工等手段,创造出符合富有意义的形象,并寄予拍摄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从人物摄影来看,人的表情与动作有最优美、最有力的一瞬间,能够恰当地抓住这一瞬间,就会使人感到生动,作品就会有生命力。从风光摄影来看,即使是静态的风景,也有它生动的形象,如飞瀑流水,烟霞云雾,以及山林中的飞禽走兽等,都能使景物活跃起来。

(四)典型性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典型性。摄影是用瞬间形象来再现生活的,如果选择的形象不够典型,那么,无论在光线、色彩、线条上如何下功夫,也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典型的形象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读者理解它的内容,产生一个完整的印象。

没有典型性就没有创作,典型性是衡量一幅作品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即使不以拍摄人物为主的风光摄影,也应具有典型性。很多摄影大师的风光佳作形象鲜明生动,无不带有强烈的典型意义。

(五)情感性

摄影作品的情感形成于摄影者的创造活动过程中。情感是摄影师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动力,并伴随着形象创造的全过程。它使作品的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作品主题的表达有着密切的联系,被射对象经过摄影师的选择,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渗透着摄影师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如拍摄人物要“情动于中”,包含摄影师的思想感情,才有可能使作品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拍摄风景照片,必须为眼前的优美景色所吸引,产生触境生情的创作冲动,才有可能拍出优秀的作品,只有自己先被感动了,作品才能感动别人。

六、摄影的实践

(一)“三多”的原则 1.多看

多看,就是广泛阅读大量的摄影书籍,多看中外优秀摄影作品。多读优秀的摄影作品可以使你的视野开阔,眼光更加敏锐,提高思想和认识水平。多收集相关的资料,多理解,多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拍摄,才会目的明确,少走弯路。头脑中积累的视觉经验多了,便自然熟知了摄影构图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手法,便会在今后的创作中自觉的加以运用。

多看包括多观察,一个摄影师,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一切变化。平时要多看一些摄影展览,学习他人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多看,还包括多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国际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全球信息交流,同时还是一种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的融通与更替。相互交流的目的是让我们跟上这种变化,保持敏锐的触角,不落于时代。 2.多想

用心拍照,在拍照时多动脑筋,而不是不加选择,随意而为。在现场拍摄时,应考虑怎样灵活变换画面的主体、陪体,怎样选择拍摄点和角度,用什么光,用大光圈还是小光圈,用快速度还是慢速度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文学、音乐以及美术、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艺术修养。在观看摄影作品时,要学会“看门道”而不是“看热闹”。“看门道”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学习摄影艺术语言,学会摄影的表现方法。 3.多拍

多拍,就是要多练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思想准备以后,再尝试进行实际拍摄。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练习,摄影技术才会有突飞猛进的提高。关键是要不怕失败,树立坚定的意志和信念,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拍摄方式 拿起相机,面对一个场景,是否值得按快门?如何去拍摄?在准备拍摄前,通常要考虑拍什么和怎样拍的问题。

首先要考虑其“价值”——情感的、思想的、美学的、人文的等方面的价值,只有符合心中的价值取向,才可以按动快门。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作品主题的敏锐判断。摄影师在选择表现内容时,从主观情感的需要出发,对被摄体进行审视,作品内容有无美感、有无新意、有无价值和回味余地,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

其次,要考虑构图,讲究构图是为了更好地阐明自己的构思,从周围丰富多彩的事实中挑选出典型的生活素材,并赋予它以鲜明的表现,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与完美表现形式的摄影作品。摄影需要创新,需要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在熟练掌握构图规则之后,应争取打破条条框框,创造出更有新意的作品。

再者,要考虑到具体的拍摄技法、拍摄手段。学摄影最忌不敢拍别人,不敢靠近去拍。这样的心里越紧张,就越拍不到;越害怕,就越不敢靠近。相反,相机跨在脖子上,越放松,越坦然,越若无其事,就越容易获得成功。

是采用抓拍,还是摆拍,完全根据所拍题材内容来确定。新闻摄影从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出发,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摆布导演。摆拍常为人像摄影和广告摄影等广泛采用。在摆拍的时候,摄影师要想方设法,使被摄者思想放松,以便配合拍摄,争取在被摄对象不确知的适当时间按下快门。

摄影师处在特定的现实生活中,时代风尚、社会生活环境以及摄影师自身经历,都是从事摄影创作的基础。摄影作品包含了摄影师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判断,是摄影师思想感情及人格力量的充分表露。摄影师应该具有广播的知识和高品位的艺术修养,同时,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摄影基本知识,对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能够有所借鉴、融会贯通进而有所创造!

七、摄影作品的欣赏

第15篇:摄影基础教案

摄影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导言

l 9世纪上半叶。经过法国人尼普斯·达盖尔等先辈的不懈努力,在1839年发明了摄影术。从此,影像就逐渐被用于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商业艺术设计、印刷方面更是广为使用,它使原来需要经过很多年训练才能画出来的形象,只需经过镜头和显影等摄影技术就能轻易地反映出来,而且可以达到逼真的效果。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许许多多的商业印刷品和商业喷绘作品都使用了影像元素。

目前人们对影像这一元素有着许多方面的研究,如艺术摄影、广告摄影、产品摄影、服装摄影等;但是从影像和艺术设计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却不是太多,因此,本课程从新闻摄影的角度进行探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影像这一元素为设计服务。

摄影实践是指摄影者运用照相机及其辅助器材进行摄影创作的具体过程。

第1章 概 论

第一节 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

①1839年8月19日,公布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的详细经过,摄影正式诞生。

②在我国远在二千多年前,科学家对摄影的几何光学进行了研究和实验。在《墨经》中,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了物与型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现象,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性。

③到了16世纪1816年,法国人尼斯得到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到1826年,他终于拍摄成世界最早的照片,到1839年,才产生感光材料—银版 第二节 摄影与摄影艺术

一、摄影的含义

二、摄影在社会的作用

三、摄影艺术的发展以及摄影与绘画的矛盾

摄影是:

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悟 用脑去思维、用手去捕捉

第三节 摄影的基本特征

一、摄影的技术特征

二、摄影的表现特性

1、记实性

2、瞬间性

3、选择性 题材的选择

最佳时机的选择

拍摄技术的选择

处理方式的选择

思考题:从摄影、数码摄影的发展历史来解读当代的摄影、数码艺术摄影的发展与变化。 自学:将收集的摄影、数码艺术摄影作品进行分类和分析。 讨论:进行摄影、数码艺术摄影作品的风格和鉴赏讨论。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了解摄影的基本概念、定义以及历史发展。了解摄影的基本制作流程。了解摄影与专业的关系。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穿插答疑和讨论,播放优秀摄影作品 本授课单元的重点、难点:

重点: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摄影的特性。 难点: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摄影的关系。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课下收集较好的摄影作品,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根源和发展。

上摄影网站寻找优秀的风景、人物、静物、动物、花卉、建筑、都市人文风貌等题材的摄影作品各一幅进行赏析评议。

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下节课堂上讨论。 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必要时可列出)

林路编著,《摄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5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 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4学时) 第一节 照相机的基本构造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 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4学时) 第一节 照相机的基本构造

照相机除镜头外可分快门、调焦和取景器、机身与卷片记数装置三大部件。

一、快门是控制光线在感光片照射时间长短的机件,因此,快门就是照相机曝光的计时装置,它以秒为单位。快门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快门与光圈配合,控制感光片的曝光量。

抓取瞬间动作使运动中的物体成像清晰或模糊。

其标准序列是:B、

1、1/

2、1/

4、1/

8、1/

15、1/30、1/60、1/1

25、1/250、1/500、1/1000、1/2000、1/4000,快门的时间要求准确、稳定;误差不超过±40%;工作可靠,关闭时不允许有漏光现象,寿命应在3000次以上。

(一)快门的种类

镜间快门

镜间快门因受机械力及机械惯性的限制,一般最高速度很难超过1/500秒, 最慢是B门和T门。 镜间快门的优点是:

震动较小 比较耐用

拍摄动体时不会产生变形

用来进行电子闪光摄影时,不受速度级别的限制,每一级均与闪光同步.

镜后快门 帘幕快门

帘幕快门的缺点是:

在拍摄动体时,回造成变形。闪光同步速度低

钢片快门 程序快门 光圈先决式电子快门 动态摄影和快门速度

第一种处理办法是用高速快门将运动中的景物凝结下来,获得一个清晰的影像。

第二种处理办法是如果物体来回运动,如荡球千、跳高、舞蹈等,这些运动均有一个瞬间的静止时间,摄影者抓住这个时间 可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而获得清晰的影像。

第三种处理办法是对一些高速横向运动物体,如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等,可采用横向追随拍摄法,使主题清晰而背景模糊,表现强烈的动感。

第四种处理办法是允许被摄物有一些模糊,选择适当的快门速度可达到这目的。

(二)快门的保护

1、上弦前调整快门速度

2、快门速度不能调在两级数字之间。

3、快门不能长时间处于上弦状态,以免弹簧拉紧容易疲劳。

4、拧不动时不要硬拧,扳不动时不要硬扳。

5、单镜头反光相机卷片与上弦联动,每次卷片时轻轻扳动 卷片手把,一定要卷到头,不能中途停下来按快门,否则很容易损坏。 调焦和取景器 身与卷片记数装置

(一)机身

照相机暗箱实际上就是它的机身,有了它才能装置其他各个部件。机身的材料有用塑料或金属的,

照相机暗箱实际上就是它的机身,有了它才能装置其他各个部件。机身的材料有用塑料或金属的,总的要求是机械强度高、不变形、耐老化、质轻、不漏光。

(二)走片装置

第二节照相机的种类

一、大型照相机

二、中性照相机:使用120、220、127等胶卷的照相机均属中性照相机。

三、小型照相机:

1、平视光学取景式

2、135单镜头反射式

四、一步成像照相机

五、特殊用途照相机:

1、显微照相机

2、工业用照相机

3、医用照相机

4、水下照相机

5、航空照相机

6、高速照相机

7、航天照相机

六、电子照相机(数码相机)

第三节

照相机的正确使用和保养

一、照相机的正确使用

1、操作使用照相机之前,首先应该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它的性能、结构和使用方法。

2、要按照正确操作程序操作。⑴安装胶卷。

⑵根据景物亮度和拍摄要求,调节光圈与快门速度。 ⑶调焦(对光)和取景。 ⑷拍摄。

3、拍好一张照片的基本要求。⑴ 持机平直不歪斜。 ⑵ 拍摄稳当防震动。 ⑶ 测距准确。

⑷ 快门速度与光圈配合恰当,是曝光正常。

⑸ 注意检查镜头有无被物体遮挡,如镜头盖、相机皮套等。 ⑹ 必要时,戴上遮光罩。 ⑺ 注意用光线。 ⑻ 构图

二、照相机的维护和保养

1、注意防震

2、注意防潮

3、保持相继内外清洁

4、不要长时间对着太阳等强光体,否则镜头会开胶或上伤眼睛,甚

至烧坏机内零件。

5、不使用时快门弹簧放松,距离标尺放置在无限远处,把镜头缩回,防止皮套紧压镜头。

6、先调好快门速度,然后再上紧快门弦,否则容易损坏。

7、快门速度不能放在两档之间,若放在两档之间,一是曝光时间不 准确:二是容易损坏快门。

8、不要随意空拍,以延长快门使用寿命。

9、避免酸硷及有害气体的侵蚀

第四节

照相机的附件

一、一般滤色镜

滤色镜是照相机的重要附件,确切地应叫滤光器,它是一块有色的玻璃,使用时置于照相机镜头前面。

1、滤色镜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⑴ 校正颜色对比

⑵ 调整反差

⑶ 改变空气透视和调整天空色调 ⑷ 取消某种颜色、提高清晰度

二、特殊效果滤色镜

1、UV镜,即紫外线滤色镜,也称去雾镜

2、偏振镜,也称PL镜。

3、灰色镜,有全灰、半边灰、渐变灰三种。

4、近拍镜

5、柔光镜

6、雾镜

7、多像镜

8、星光镜

9、色散镜,即彩虹镜

10、晕光镜

11、半幅近摄镜,又称远近镜、双焦镜。

12、魔术镜

13、色散镜,即彩虹镜

三、三角架 三角架是用来固定摄影机的金属支架。

四、快门线

是安装在快门钮上用来开启快门的。

五、遮光罩

六、近拍附件

七、多功能机身后盖, 即资料后盖

八、电动卷片器

二、焦距的功能与作用

在摄影上,镜头的焦距有五个功能和作用。

1、镜头焦距长短与成像大小成正比例。焦距越长,成像越大;焦距越短,成像越小。

2、镜头焦距长短与视觉大小成反比例。焦距越长,包括的角度越小;焦距越短,包括角度越大。

3、镜头焦距长短与景深大小成反比,能在感光片上结成清晰影像所对应的景物范围的纵长深度叫景深。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4、镜头焦距的长短与透视感的强弱成反比。焦距越长,透视感越弱;焦距越短,透视感越强。

5、镜头焦距的长短与反差成反比。焦距长,反差小;焦距短,反差大。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了解摄影设备的基本原理、对摄影器材有一定认识。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关系。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穿插答疑和讨论,播放优秀摄影作品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课下收集摄影作品,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根源和发展。 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 作业一

题目:对光、影构成拍摄练习

目的:弄清光、影构成的概念,利用光、影构成的原理及形式,经过拍摄,反映不同的心理效应与情态;相应的,不同的情感意念,赋予摄影作品中,使摄影有情绪表现,具备一定的生命力。

要求:设计的摄影要有创意,拍摄创意20幅,从其中选出10幅,用4R的尺寸完成正稿,并用卡纸裱好。

作业二

上摄影网站寻找优秀的风景、人物、静物、动物、花卉、建筑、都市人文风貌等题材的摄影作品各一幅进行赏析评议。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请出来,我们下周课堂上讨论。 以上内容的重点:拍摄的器材认识与了解。 以上内容的难点:对拍摄的形式美及曝光原理

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必要时可列出)

林路编著,《摄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

5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

摄影镜头 第一节

镜头的焦距

一、焦距的定义

用标准镜头拍摄,被摄物离镜头25米以上,一般称之为无限远,用符号“∞”表示。从无限远物体射来的光线一般可以认为是平行光线(如太阳光),平行光线通过透镜形成的像点就是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是焦距,用F或f表示。

除变焦镜头外,一般镜头的焦距都是固定不变的,照相机的镜头上一般均表明焦距,如海鸥DF相机的标准镜头上标有f=58mm即表示该镜头的焦距是58毫米。

三、光圈

光圈是用金属薄片制成的可调节光孔大小以控制通光量的机构。光圈一般安装在透镜组的中间。 各级光圈直径与焦距的比值叫做相对口径,计算方式与有效口径相似。

各级光圈大小的数字,叫光圈系数,以f/表示,它是相对口径的倒数。 例如镜头的相对口径为1:5·6时,光圈系数标为5.6或写f/5.6.我国 部颁JB745—65标准,对f/制光圈系数的系列规定如下:

1,1·4,2,2·8,4,5·6,8,11,16,22。 各级光圈通光量数倍数表:

光圈系数

1·4

2·8

5·6

22 通光倍数

512

256 128

64

32

1 放大与缩小光圈可以控制感光量是光圈的主要作用之一,此外,光圈还有调整像差改变成像质量和调节景深的作用。光圈的大小,直接影响景深的大小。光圈越大(即光圈系数越小),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景深的运用在摄影中很重要。

第二节 景深

一、什么是景深

摄影时向某景物调焦,在该(景物)的前后形成一个清晰区,这个清晰区通称为全景深。

二、决定景深的三个因素:

1、光圈对景深的影响: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3、物距对景深的影响

第三节

摄影镜头的种类、特点和用途

一、定焦距摄影镜头

1、标准镜头

2、长焦距镜头

3、短焦距镜头(广角镜头)

焦距短、视角大 ⑵

焦距短、景深长

近处景物成像大,远处小,因此场面显得深远,有助于突出主体。 ⑷

它容易使被摄物的影像变形,焦距越短,被摄物越近,则变形越大。

4、鱼眼镜头

二、变焦距摄影镜头

三、特殊摄影镜头

Δ业余摄影爱好者宜选择哪种类型的照相机

• 135型,旁轴取景手控暴光,如凤凰JG30

1、F1.8、38MM、1~1/500、270元

江西产 • 海鸥20

5、F2.8、50MM、1~1/300、865元、江西产135型、串镜头反光取景 如 海鸥DF-

1、F

2、、58MM、1~1/1000、1465元、上海产

DF-

2、F

2、、58MM、1~1/2000、1760元、上海产

DF300配珠江S20

1、F

2、58MM、1~1/1000、1595元、四川产 尼康FM

2、F1.4、58MM、1~1/4000、3600元 FM

10、F1.4、58MM、1~1/4000、1800元

注:可配长焦、中焦、广角或变焦镜头及专用闪光灯 如;17-35

28-105MM

35-300 Δ购买新相机时如何进行检验挑选

⑴摄影镜头的检验 ⑵操作机构的检验 ⑶电子系统的检验

Δ怎样为135单反相机选配镜头

镜头生产厂有滕龙(TAMRON)、图丽(TOKINA)、适马(SIGMA) 霍雅(HOYA)、35M-70、28-85/28-8

5、80-200、70-210 (以广角—标准—中焦—长焦)

注意:卡口连接方式不同:K接和MO接口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了解摄影设备的基本原理、对摄影器材有初步认识。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关系。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穿插答疑和讨论,播放优秀摄影作品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课下收集摄影作品,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根源和发展。 以上内容的重点:光圈、快门的优化组合 以上内容的难点:构图的形式美的规律、方法

作业一

题目:对光、影构成拍摄练习

目的:弄清光、影构成的概念,利用光、影构成的原理及形式,经过拍摄,反映不同的物态与情态;

要求:拍摄要有对光、影有一定的物感、形式感。从其中选出10幅,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作业二

上摄影网站寻找以光、影、物的风景、人物、静物、动物、花卉、建筑、都市人文风貌等题材的摄影作品各一幅进行赏析评议。

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下周课堂上讨论。 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必要时可列出)

[1]王传东著,《摄影创意》,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林路编著,《摄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 第四章 各类题材的拍摄技巧(4学时)

第四章 实作篇 第一节 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是一种最常见的摄影题材,对多数摄影者或观察者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人类自身。作为摄影的一个专题,人像摄影的范围是以人的脸部为对象,现代人像摄影已扩展到人的全身,甚至人的某个局部,只要有可能表现出人的某种神韵,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的视觉语言,均可认为是人像摄影。

1、人像摄影的基本要求

真实、完美地再现任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人像摄影的基本要求,这意味着不 仅要概括地表现人物外部形态,而且要揭示被摄者的内在性格和他的精神面貌。一幅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应该做到正确表现外形特征、正确揭示性格特点、正确把握时代精神三个要素。 ㈠正确表现外形特征

正确表现外形特征,酷似其人,是人像摄影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必须正确掌握拍摄技巧。 例如拍摄的角度、光线的运用等因素,若处理不当,则会歪曲外貌的表现。其次,要善于发现人物的典型特征及其表现手法。此外还要注意人像艺术美的真实性,一味追求外表的漂亮,用摄影技巧过分修饰,将失去其真实性。 ㈡正确揭示性格特点

人像摄影要做到“形神兼备”。仅仅貌似或形似,就缺乏艺术价值。摄影艺术要求将人物性格和外表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人物形态语言,进一步展示人物的性格,即时捕捉人物情感的瞬间。

㈢正确把握时代精神

作为一个现实社会中的人,离不开周围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他们的服饰、化妆都紧随着时代的潮流,除此之外,他们的职业、年龄、地位、爱好、文化、民族信仰等都与他们的形象有关,这些在人像摄影中都要有正确的表现。综上所述,人物的性格特点、时代精神都是通过同一人的形态和神态表现出来的。因此,人像摄影要求者着重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人像摄影的主要特征之一。

2、利用自然光的人像摄影

在户外进行人像摄影一般以人物为主,现场环境为陪体,自然光为主要光源。由于在自然光条件下进行拍摄,受到时间、天气、环境、季节、纬度等影响。怎样选择光位,根据不同的太阳照射角度采取的表现手法也是各不相同的。

采用太阳的直射光线,可使被摄者有较好的立体效果。但光位的选择需要注意,通常以30℃~60℃之间的照射角度为宜。利用逆光和侧逆光摄影时,应选择深暗的背景,这样有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由于运用逆光拍摄的对象脸部较暗,应注意暗部层次的处理,通常以暗部作为曝光标准,也可使用闪光灯或白色反光板打辅助光,以调节光比。户外拍摄也可选择在阴天或多云的天气,因为太阳光经云层的遮挡,产生漫反射,这样的光线,拍摄少女和儿童尤佳,若要在晴朗天气的光线下拍摄,可在背阳的阴影下拍摄,也可让太阳光投射在描图纸上,通过描图纸的漫反射,使光线变软,使影调变得较为柔和。也可使用太阳伞,让人处于太阳伞的阴影中拍摄,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曝光量的选择。在中午阳光下进行拍摄,要充分利用太阳伞。

在户外进行人像摄影,归纳起来,需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使用三脚架,机位宜在被摄对象眼睛下方至腰部上方,这样能防止变形;让场景中的每个人轻松自如,使被摄对象的手有处放;北京的选择要有利于突出主体,尽可能不让被摄对象的眼睛下方产生明显的阴影;宜使用中、长焦距镜头进行拍摄,让脸部占满整个画面,清楚地显示出人物的五官特征;注意使用不同的光影关系,处理不同的拍摄对象,有利于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3、人像摄影的景别

在人像摄影中,景别可分为全身像、半身像、胸像、头像、特写等。

1、头像

头像是指比胸像景别更小一点且带有肩部或颈部的肖像,拍摄头像时,由于人脸的一切特征都将被放大,优缺点暴露无遗。五官的比例随机位与方向的变化有所改变,这时造型效果的成功与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减少拍摄对象的拘谨,应尽量使用中长焦距镜头。

2、特写

特写是指以面部为主体的人像摄影,或以人体某一部位为特征的肖像,这种摄影称为特写摄影。特写摄影更强调人物特征的视觉效果,它往往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特写摄影宜选用长焦距镜头。在人像摄影中究竟使用何种景别、将由所表现的主题而定,这是人像摄影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3、胸像

胸像指拍摄到胸部位置的肖像,胸像的面部特征更为重要,要根据不同的脸形特征,采用不同机位,克服面部上的缺陷,遇到被摄者为大小眼的情况,可让小眼接近镜头;遇到被摄者嘴唇有高低,可使唇角较低的一端接近镜头,并采用较低机位,来弥补面部的缺陷。拍摄胸像以中焦距为宜,可采用较大光圈,使背景虚化,这样有利于突出主体。

4、半身像

半身像的拍摄范围以被摄人物腰部以上的部位为佳。半身像由于只选取人物面部为主的上半身,所以人物的面部与手显得尤为重要,面部表情要与手的姿势相呼应,手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能强化面部表情,这样有利于造型。拍摄环境人像时,一般不宜将人物放在画面中央,背景环境的取舍简洁,适宜用标准镜头或中焦距镜头拍摄。

5、全身像

在全身人像的姿态中,手与脚的处理极为重要,手的处理原则上要有动作、要有事可做,手的姿势、位置的处理要看作是一种形体语言,能有利于被摄主体的表现,能与对象的现实情况相符合,能符合人物的性格,要与人物的气质吻合,要与人物的年龄、职业相联系,使画面生动有趣。一般来说,拍摄全身像选用标准镜头较为合适,广角镜头虽然可以靠近拍摄,但容易变形,不宜使用,当然,有意识的变形处理也是可以的。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了解人物题材的拍摄基本原理、技巧,布光,对各人像题材有初步认识和提高。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穿插答疑和讨论,播放优秀摄影作品 以上内容的重点:各类人像题材的拍摄技巧

以上内容的难点:人像摄影的拍摄构图、人像造型的形式美、人像摄影的用光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课后收集人像摄影作品,了解各类人像摄影题材的拍摄技巧。

思考题:如何用相机拍出各类人像摄影题材的创意作品。

自学:收集的较好的各类摄影题材作品进行分类和分析并参照较好摄影作品自己拍摄较满意的作品四幅。讨论:针对学生满意的作品进行交流、讨论。

作业一

题目:对人像的用光拍摄练习

目的:弄清光、影构成的人像造型,经过拍摄人像,反映不同的人物精神面貌和表情特点;

要求:拍摄以光、影为基础拍摄有一定物感、形式感、美感的人物形象。从中选出10幅作品,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作业二

题目:上摄影网站寻找以光、影人像、人文风貌等题材的摄影作品各一幅进行赏析评议。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在下周课堂上讨论。 作业三

题目:按课堂学习内容分别拍摄头像、特写、胸像半身像、全身像好各一幅。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下周课堂上讨论。

目的:弄清全身像、半身像、胸像、头像,运用光、影构成原理及形式,以人物造型的综合印象来组织形态关系,反映不同的人物的精神面貌、个性特征。

要求:拍摄人像要有创意,拍摄人像20幅,从其中选出10幅。 用4R的尺寸完成正稿,并用卡纸裱好。

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必要时可列出)

[1]王传东著,《摄影创意》,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林路编著,《摄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

第二节

主题思想——摄影画面构成的意图所在

主题是摄影者通过拍摄对象所要说明的问题.摄影者通过照片中的艺术形象和造型语言,引起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思想共鸣和审美感受,从而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思想,体现拍摄的意图.摄影画面构成的各个方面都应该是以突出主题思想为基本任务的.摄影构图就是要把所要表现的客观对象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比现实生活更富有表现力的表现形式有机地安排在画面里,使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地表达.因此,摄影者在构图时应明确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并根据其仔细地进行构图.构图的好坏,将决定一张照片会被拍成什么样子,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摄影者要向观众交待什么样的拍摄意图;影响到一张照片的艺术感染力,甚至关系它的成败.摄影构图包括摄影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从主题思想的确定到画面艺术形象的完成.研究摄影画面构成就是研究注意思想内容与画面表现形式的统一.任何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中内容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它决定着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在按快门前首先应明确你的作品将表达一直什么思想,否则你拍出的照片就会缺乏灵魂.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没有美的心灵,长的再漂亮也不会讨人喜欢.实际上, 摄影画面构成是十分灵活的,只有在实际创作中才能具体化.每一个新的主题,都会启发作者设计出特殊的拍摄角度、画面布局、光线描绘和线条影调组合等.俗话说“艺无定法”,为了表达主题思想,摄影者可以运用不同的构图手法.总之,摄影画面构成就是要选取典型的拍摄对象.并通过独特的造型来表达主题思想,这也是摄影构图的实质.景别——摄影构思不同意境的表达面对被摄对象,在取景时应选取多大范围?如何确定主题与背景面积大小?这就涉及摄影的景别问题.根据画面范围的大小,摄影景别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几种形式,不同景别的特点和表现力各不相同.

1、远景:远景画幅包括的景物范围很广,它能显示出宽阔的场景和广大的空间.结构远景画面要从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气势.远景画面有利于向观众展现被设场景总的印象,表现大的气势和气氛,但不能明显表现被摄主体的细部.

2、中景: 只包容某一事物或某一具体对象的局部范围的画面.比如拍人物,表现人物膝盖以上相貌的画面为中景.中景画面的特点是以表现某一事物的主要部分为中心, 常常以动作情节取胜, 环境表现降到次要地位.

3、近景:画面包括的景物范围很小,被摄对象能表现出更多的细部, 容易给观众留下具体而深刻的印象,不易表现环境背景的特点.拍人物通常表现胸部以上相貌的画面为近景, 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貌与表情.

4、特写:较近景更进一步,被摄对象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只表现被摄对象的某一细部,从细微处揭示物体的特点,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只拍摄人物的眼睛或双手,通过眼神或手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就属于特写画面.作业

上摄影网站寻找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较好的摄影作品.并按照以上几种形式拍摄一张,以班为单位刻光盘,在下周课堂讨论.

1、拍摄不同景别的街景照各一幅.

2、拍不同方向的风光照各一幅.

3、拍一幅背景简洁的人物照.

4、拍一幅前景优美的风景照. 以班为单位刻光盘,在下周课堂讨论.第三节 影调——摄影造型中最基本的因素

在摄影中影调的划分可以根据两个标准来进行,根据画面的影调层次可分为: ①硬调:相邻影调见过渡层次少,明暗对比强、反差大,给人明快、粗犷的感觉 ②软调:以中间过渡层次为主,反差弱,给人柔和的感觉,利于表现质感,画面平淡 ③中间调:影调明暗对比、反差适中的画面

根据画面的基调,从整体的明暗倾向又可划分为三种基本影调: ①高调:也叫亮调,大量运用白和灰色影调,只有很少部分的暗调构成的画面,给人轻松、明快、纯洁的感觉

② 低调:又称暗调,大量利用黑灰的影调,只有少许亮调构成的画面,给人肃穆、凝重、神秘的感觉 ③中间调:在最常见的光线下摄影时所产生的影调效果,也叫灰调、一般调.影调在摄影画面构成中有如下几点作用: ⑴强化或弱化画面的空间深度和立体感,如暗影调的前景、亮背景可起到强化作用.⑵强调线条、形状、质感等构图的诸多因素,帮助进行画面造型.⑶组织视觉重点、突出主体.⑷烘托气氛,创造不同的视觉感受.在进行影调配置时应注意的问题: ⑴根据被摄对象的特征确定画面的基调.⑵影调配置要完美地突出主体.如果主体是深色调的则应选择浅色调的背景来配置,从而使主体形象完整清晰.⑶防止黑、白、灰影调的等量分布,防止色块的对称和零乱,画面的影调安排应有主次之分.⑷一幅黑白画面,一定要有最黑和最白的两极调子,黑处黑透,白处白亮,中有适度的灰,这样的画面才有黑白摄影的韵味.

影调是指摄影画面中的一系列不同等级的黑白灰表现,它是黑白摄影构成可视形象基本要素.影调是构成摄影画面结构形式的造型基础.对比——画面构成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对比是一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表现事物存在状态的有效途径.所谓“全白非全白,有黑方有白”讲的就是对比的是手法.对比是对立统一的两个因素的比较,对比法则是艺术的辨证法则,广泛应用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在藏与露、写真与写意、明确与朦胧、质朴与华丽、具象与抽象、雄浑与纤细、简洁与复杂等对比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摄影创作中,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会增强图片的艺术冲击力.对比是摄影画面构成中较为活跃的因素,使画面显示出生动的效果.相反,如果缺少对比,画面就会显得平淡、单调.

要形成对比效果鲜明的画面,就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对比因素,并借助相应的技术加以表现, 同时要与自己的构思相统一.在运用对比时要从实际出发, 从内容到形式巧妙地加以利用,在同一画面中也可以同时运用几种对比形式,从而使画面更加完美、生动.创作心得

拍一张照片,就是当所有感官汇集在流变的现实时,屏息以对。就在这一刻,抓住影像化为身心的极大喜悦。拍一张照片意味着——在同时与瞬间中——认知的事实本身与视觉形式的严谨组织,赋予影像以意义。它将一个人的头、眼、心,置于同一个轴之上。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1、提高艺术修养

设计学员是从事创造工作的,所以,各方面的修养就会显得比较重要。要使每个学员认识到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理论水平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设计者的拍摄作品之中。通过自己的拍摄作品,设计学员表达自己的情趣、感情、审美、爱好,并展示给人们,让欣赏者有同自己一样的感受。这就是一种既实用、科学却又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创造。

如同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样,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问题,这就要求设计者们通过艺术实践,在设计中多看、多练、勤学、深思,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不断在设计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打破那些陈旧,粗俗的审美观念,代之于富于新时代精神面貌的观念。

2、启发独创性

观念的更新才能带来设计的创新。有了新的观念,还必须在掌握前人传统技法及设计要领的基础上启发自己的独创性,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优秀拍摄作品。

人与动物的不同点就在于人具有创造性。显然,作为设计师的全部教育除了观念的更新外,还要以培养独立的创造性为目的。造型基础是一种教育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不断开发设计师的头脑,使之敏捷、活泼,达到对人类的目的和文明秩序,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有新的假设或明天的设想的目的。

因此,在拍摄练习中我们就要求学习者能抓住每时每刻浮现在自己头脑中的形象,像日记一样把它记写下来,使头脑能经常的训练。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训练自己的思维,时刻唤起自己创造灵感。

3、研讨表现的技艺

任何一种设想、形象在其没有表现在设计图中时,都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只有通过一定的成熟的技艺,把浮现的形象,刻意的设想记录下来,才能成为外在的使人看得见,悟得着的精神世界。这里技巧的表现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同是一种的拍摄构成,技法的不同,会带来视觉心理的不同,只有成熟的技巧,才能更容易表现出自己的内在精神。

因此,在训练中,要求设计者熟悉各种拍摄的性能和美学特征,熟练掌握各种拍摄工具的使用,精通各种制作技巧,以便得心应手地表现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形象,培养出随机应变的设计头脑来。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等):

摄影是渗透许多科学的综合艺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家,既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构思能力,又要有相当广泛的专业设计知识和与本专业设计有关的其它知识作辅助。专业艺术设计师起码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其一是绘画基础,它奠定了设计家的“表达能力”,不同的专业对绘画的训练有所不同;其二是装饰基础,它很大程度是设计者通过对传统的学习和吸收;其三是设计基础,它启迪着设计家的构思力和创造力。只有具备了这四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充分培养出作为设计师的描写力、表现力、构成力、创造力的基础造型能力,其四是摄影造型基础,它启迪着设计家的构思力和创造力。只有具备了这四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充分培养出作为设计师的描写力、表现力、构成力、创造力的基础造型能力,为向真正的专业艺术设计造型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在设计师进行设计创造上才能够根据现代社会提出的要求恰到好处地实现技术与艺术、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高度统一,使自己的作品能从性能到形式,均能具有时代的气息和精神的风貌。

培养专业艺术设计师,应该学习的知识是广泛的。但在处理实用问题之前进行造型基础的学习与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摄影作为一门基础的教育课程,它可以通过拍摄构成的训练,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学员的专业设计中。

若没有这样的基础,造型的行动就会失去头绪而不能推进,最终的结局是追随原来的造型,不可能进行充分的创作活动。显然,本课程作为设计学员的一门基础教育课,是相当重要的,它是通过设计学员进行艺术与技术的训练达到对拍摄构成的形态构成的再组合、再创新,培养设计学员的艺术审美观念,以便更好地为自己的设计专业服务。

作业四

题目:外出摄影风景、静物、花卉、建筑、人物、动物、都市人文风貌等 目的: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同事对摄影的原理,摄影的拍摄方法进行实践

用摄影的艺术眼光(点、线、面的组织结构关系)去观察具象形态,从中分析、归纳具象形态有规律的内在光、影关系。

要求:选择1—2个具象形进行摄影,完成2幅摄影作品,尺寸8R,并用黑卡纸裱好。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理论知识、课堂讨论、观赏优秀的摄影作品、自学。

(1)理论知识: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认真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认真理解每一个内容,课堂理论讲课与个别指导相接合,使学生清楚的懂得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形式。阅读参考文献、书籍、优秀的摄影作品为辅。

(2)课堂讨论:课前由教师布置内容、提供参考文献,学生自己准备,课堂上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3)自学:由教师布置自学内容,提出重点,指导学生自学。 课外教学要求:

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课外自学的主动意识,积极探索。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 教学手段: 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来制作作品,打破传统的拍摄习惯。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能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拍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一门艺术,在预备年级要上好这门课,难度确实是很大的。以往在教授制作方法时我们光靠讲,看一些有限又小的图片,很难让同学理解、掌握。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说教变为形象的演示,由浅入深,大量的生活中感性的东西让同学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加强了同学对平面构成理解,掌握了美的构成规律,提高了对平面构成艺术作品的欣赏力,提高了对抽象形的审美观。如我们在进行拍摄的概念、方法与步骤时,我们用很多优秀作品,通过荧屏一步一幅幅优秀作品演示给同学看,学生很快就理解掌握了,教学效果提高了许多倍。以往我们光靠教师讲,费时费力,效果平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短短时间里很多形象展示给学生看,既形象生动,又使学生很快理解,及时掌握当堂的知识。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还需要注意发挥教师课堂用语的情感、语言的精美到位、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学生和电脑之间的交流更生动更美。

艺术欣赏力的培养,需要大量接触艺术作品,审美能力才能大大提高。多媒体教学中你可以从书籍、计算机网络、电视节目、多种音像制品、现实大自然中获取教学所需要的创意字体图片、作品。这样就可以及时、大量向学生展示艺术手法高超、审美特征突出的优秀作品,开拓学生审美的视野,使他们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更懂得随着科学的进步,现代生活促进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同样存在这些摄影作品中,提高审美能力。 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迈克尔.兰福德著,英 屠明非译《简明摄影教程》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5月第3版[2]徐和德编著,《数码摄影教程》,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3]彭国平编著,《大学摄影基础教程》,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6月第14版 [5]曾立人著,《数码摄影技法大全》,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6]陈琳编著,《大学摄影创新教程》,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9月第2版

[7]M.兰福德著,英 李之聪等译《高等摄影教程》,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3月第二版 [8]美国纽约摄影学院著,《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程》,李之聪等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年7月第四版

[9]张苏中 解华克著,《摄影技巧》,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8月第二版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一个授课单元为一个教案;3.“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等):

近几年来,我国的工艺美术院校和设计单位对摄影艺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对这门新学科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收到了可喜的成效。目前这种研究和应用,正在进一步的发展中。

摄影是渗透许多科学的综合艺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家,既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构思能力,又要有相当广泛的专业设计知识和与本专业设计有关的其它知识作辅助。专业艺术设计师起码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其一是绘画基础,它奠定了设计家的“表达能力”,不同的专业对绘画的训练有所不同;其二是装饰基础,它很大程度是设计者通过对传统的学习和吸收;其三是设计基础,它启迪着设计家的构思力和创造力。只有具备了这四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充分培养出作为设计师的描写力、表现力、构成力、创造力的基础造型能力,其四是摄影造型基础,它启迪着设计家的构思力和创造力。只有具备了这四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充分培养出作为设计师的描写力、表现力、构成力、创造力的基础造型能力,为向真正的专业艺术设计造型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在设计师进行设计创造上才能够根据现代社会提出的要求恰到好处地实现技术与艺术、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高度统一,使自己的作品能从性能到形式,均能具有时代的气息和精神的风貌。

培养专业艺术设计师,应该学习的知识是广泛的。但在处理实用问题之前进行造型基础的学习与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摄影作为一门基础的教育课程,它可以通过拍摄构成的训练,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学员的专业设计中。

若没有这样的基础,造型的行动就会失去头绪而不能推进,最终的结局是追随原来的造型,不可能进行充分的创作活动。显然,本课程作为设计学员的一门基础教育课,是相当重要的,它是通过设计学员进行艺术与技术的训练达到对拍摄构成的形态构成的再组合、再创新,培养设计学员的艺术审美观念,以便更好地为自己的设计专业服务。

以上内容理论课学时:4学时 实验制作学时:8学时 以上内容的重点:

1、摄影的概念

2、摄影的造型要素—光、影的概念及构成原理、拍摄方法。

以上内容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光、影的概念及构成原理的了解与学习,引发创意造型思维,为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 作业一

题目:对光、影构成拍摄练习

目的:弄清光、影构成的概念,利用光、影构成的原理及形式,经过拍摄,反映不同的心理效应与情态;相应的,不同的情感意念,赋予摄影作品中,使摄影有情绪表现,具备一定的生命力。

要求:设计的摄影要有创意,拍摄创意20幅,从其中选出10幅,用4R的尺寸完成正稿,并用卡纸裱好。

打印成二张A4纸,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以上内容理论课学时:4学时 实验制作学时:8学时

以上内容的重点:拍摄的光圈、快门、构图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方法。

以上内容的难点:学生通过对拍摄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及构成原理的了解与学习,引发创意图形思维,为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作业二

题目:上网搜寻中外优秀的风景、静物、花卉、建筑、人物、动物、都市人文风貌等各类摄影作品各一幅,共七幅,并写出自己的感想和赏析评议,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也提出来,下节课堂上讨论、交流。

打印成二张A4纸,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以上内容理论课学时:4学时 实验制作学时:8学时

以上内容的重点:拍摄的光圈、快门、构图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方法。

以上内容的难点:学生通过对拍摄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及构成原理的了解与学习,引发创意图形思维,为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作业三

题目:按课堂学习内容分别拍摄头像、特写、胸像半身像、全身像好各一幅。下节课按班组用电子文件交来,下节课堂上讨论。

目的:弄清全身像、半身像、胸像、头像,运用光、影构成原理及形式,以人物造型的综合印象来组织形态关系,反映不同的人像。

要求:拍摄人像要有创意,拍摄人像20幅,从其中选出10幅,用4R的尺寸完成正稿,并用卡纸裱好。

打印成二张A4纸,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以上内容理论课学时:4学时 实验制作学时:8学时

以上内容的重点:拍摄的光圈、快门、构图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方法。

以上内容的难点:学生通过对拍摄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及构成原理的了解与学习,引发创意图形思维,为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作业四

题目:外出摄影风景、静物、花卉、建筑、人物、动物、都市人文风貌等

目的: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同事对摄影的原理,摄影的拍摄方法进行实践用摄影的艺术眼光(点、线、面的组织结构关系)去观察具象形态,从中分析、归纳具象形态有规律的内在光、影关系。

要求:选择1—2个具象形进行摄影,完成2幅摄影作品,尺寸8R,并用黑卡纸裱好。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理论知识、课堂讨论、观赏优秀的摄影作品、自学。

(1)理论知识: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认真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认真理解每一个内容,课堂理论讲课与个别指导相接合,使学生清楚的懂得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形式。阅读参考文献、书籍、优秀的摄影作品为辅。

(2)课堂讨论:课前由教师布置内容、提供参考文献,学生自己准备,课堂上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3)自学:由教师布置自学内容,提出重点,指导学生自学。 课外教学要求:

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课外自学的主动意识,积极探索。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

另外,教师要有计划对课外作业进行检查和点评。对课外作业的内容尽量给予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教师不应对其限制过死。 教学手段:

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来制作作品,打破传统的拍摄习惯。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能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拍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一门艺术,在预备年级要上好这门课,难度确实是很大的。以往在教授制作方法时我们光靠讲,看一些有限又小的图片,很难让同学理解、掌握。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说教变为形象的演示,由浅入深,大量的生活中感性的东西让同学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加强了同学对平面构成理解,掌握了美的构成规律,提高了对平面构成艺术作品的欣赏力,提高了对抽象形的审美观。如我们在进行拍摄的概念、方法与步骤时,我们用很多优秀作品,通过荧屏一步一幅幅优秀作品演示给同学看,学生很快就理解掌握了,教学效果提高了许多倍。以往我们光靠教师讲,费时费力,效果平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短短时间里很多形象展示给学生看,既形象生动,又使学生很快理解,及时掌握当堂的知识。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还需要注意发挥教师课堂用语的情感、语言的精美到位、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学生和电脑之间的交流更生动更美。

艺术欣赏力的培养,需要大量接触艺术作品,审美能力才能大大提高。多媒体教学中你可以从书籍、计算机网络、电视节目、多种音像制品、现实大自然中获取教学所需要的创意字体图片、作品。这样就可以及时、大量向学生展示艺术手法高超、审美特征突出的优秀作品,开拓学生审美的视野,使他们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更懂得随着科学的进步,现代生活促进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同样存在这些摄影作品中,提高审美能力。 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迈克尔.兰福德著,英 屠明非译《简明摄影教程》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5月第3版[2]徐和德编著,《数码摄影教程》,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3]彭国平编著,《大学摄影基础教程》,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6月第14版 [5]曾立人著,《数码摄影技法大全》,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6]陈琳编著,《大学摄影创新教程》,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9月第2版

[7]M.兰福德著,英 李之聪等译《高等摄影教程》,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3月第二版 [8]美国纽约摄影学院著,《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程》,李之聪等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年7月第四版

[9]张苏中 解华克著,《摄影技巧》,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8月第二版

[10]王传东著,《摄影创意》,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一个授课单元为一个教案;3.“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

第16篇:摄影基础教案

第一节课 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了解摄影的基本概念、定义以及历史发展。了解摄影的基本制作流程。了解摄影与专业的关系。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穿插答疑和讨论,播放优秀摄影作品 本授课单元的重点、难点:

重点: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摄影的特性。

难点: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摄影的关系。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课下收集较好的摄影作品,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根源和发展。

上摄影网站寻找优秀的风景、人物、静物、动物、花卉、建筑、都市人文风貌等题材的摄影作品各一幅进行赏析评议。 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

林路编著,《摄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5

第一节 导言

l 9世纪上半叶。经过法国人尼普斯·达盖尔等先辈的不懈努力,在1839年发明了摄影术。从此,影像就逐渐被用于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商业艺术设计、印刷方面更是广为使用,它使原来需要经过很多年训练才能画出来的形象,只需经过镜头和显影等摄影技术就能轻易地反映出来,而且可以达到逼真的效果。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许许多多的商业印刷品和商业喷绘作品都使用了影像元素。

目前人们对影像这一元素有着许多方面的研究,如艺术摄影、广告摄影、产品摄影、服装摄影等;但是从影像和艺术设计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却不是太多,因此,本课程从商业艺术摄影的角度进行探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影像这一元素为设计服务。

商业平面艺术设计是一种实用的美的艺术设计,包括了包装装横、各类平面广告、企业和产品画册等各类平面媒介的设计内容。这是一种纯粹为商业所用的艺术设计;目的在于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形象。传达企业与产品的信息。沟通企业和消费者的联系,促销产品,最终使企业达到目前人们对影像这一到盈利的目的。影像与商业设计关系极为密切,是商业艺术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摄影实践是指摄影者运用照相机及其辅助器材进行摄影创作的具体过程。

①1839年8月19日,公布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的详细经过,摄影正式诞生。

②在我国远在二千多年前,科学家对摄影的几何光学进行了研究和实验。在《墨经》中,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了物与型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现象,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性。

③到了16世纪1816年,法国人尼斯得到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到1826年,他终于拍摄成世界最早的照片,到1839年,才产生感光材料—银版

第二节 摄影与摄影艺术

一、摄影的含义

二、摄影在社会的作用

三、摄影艺术的发展以及摄影与绘画的矛盾

摄影是:

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悟 用脑去思维、用手去捕捉

第三节 摄影的基本特征

一、摄影的技术特征

二、摄影的表现特性

1、记实性

2、瞬间性

3、选择性 题材的选择 最佳时机的选择 拍摄技术的选择 处理方式的选择

思考题:从摄影、数码摄影的发展历史来解读当代的摄影、数码艺术摄影的发展与变化。 自学:将收集的摄影、数码艺术摄影作品进行分类和分析。 讨论:进行摄影、数码艺术摄影作品的风格和鉴赏讨论。

第四节 照相机的基本构造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了解摄影设备的基本原理、对摄影器材有一定认识。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关系。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穿插答疑和讨论,播放优秀摄影作品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课下收集摄影作品,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根源和发展。 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

作业一

题目:对光、影构成拍摄练习

目的:弄清光、影构成的概念,利用光、影构成的原理及形式,经过拍摄,反映不同的心理效应与情态;相应的,不同的情感意念,赋予摄影作品中,使摄影有情绪表现,具备一定的生命力。

要求:设计的摄影要有创意,拍摄创意20幅,从其中选出10幅,用4R的尺寸完成正稿,并用卡纸裱好。

作业二

上摄影网站寻找优秀的风景、人物、静物、动物、花卉、建筑、都市人文风貌等题

材的摄影作品各一幅进行赏析评议。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下周课堂上讨论。 以上内容的重点:拍摄的器材认识与了解。 以上内容的难点:对拍摄的形式美及曝光原理 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

林路编著,《摄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5

照相机的基本构造

照相机除镜头外可分快门、调焦和取景器、机身与卷片记数装置三大部件。 快门是控制光线在感光片照射时间长短的机件,因此,快门就是照相机曝光的计时装置,它以秒为单位。快门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快门与光圈配合,控制感光片的曝光量。

抓取瞬间动作使运动中的物体成像清晰或模糊。

其标准序列是:B、

1、1/

2、1/

4、1/

8、1/

15、1/30、1/60、1/1

25、1/250、1/500、1/1000、1/2000、1/4000,快门的时间要求准确、稳定;误差不超过±40%;工作可靠,关闭时不允许有漏光现象,寿命应在3000次以上。

(一)快门的种类

镜间快门

镜间快门因受机械力及机械惯性的限制,一般最高速度很难超过1/500秒, 最慢是B门和T门。 镜间快门的优点是:

震动较小 比较耐用

拍摄动体时不会产生变形

用来进行电子闪光摄影时,不受速度级别的限制,每一级均与闪光同步.

镜后快门 帘幕快门

帘幕快门的缺点是:

在拍摄动体时,回造成变形。闪光同步速度低

钢片快门 程序快门 光圈先决式电子快门 动态摄影和快门速度

第一种处理办法是用高速快门将运动中的景物凝结下来,获得一个清晰的影像。

第二种处理办法是如果物体来回运动,如荡球千、跳高、舞蹈等,这些运动均有一个瞬间的静止时间,摄影者抓住这个时间 可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而获得清晰的影像。

第三种处理办法是对一些高速横向运动物体,如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等,可采用横向追随拍摄法,使主题清晰而背景模糊,表现强烈的动感。

第四种处理办法是允许被摄物有一些模糊,选择适当的快门速度可达到这目的。

(二)快门的保护

1、上弦前调整快门速度

2、快门速度不能调在两级数字之间。

3、快门不能长时间处于上弦状态,以免弹簧拉紧容易疲劳。

4、拧不动时不要硬拧,扳不动时不要硬扳。

5、单镜头反光相机卷片与上弦联动,每次卷片时轻轻扳动 卷片手把,一定要卷到头,不能中途停下来按快门,否则很容易损坏。 调焦和取景器

身与卷片记数装置

(一)机身

照相机暗箱实际上就是它的机身,有了它才能装置其他各个部件。机身的材料有用塑料或金属的,

照相机暗箱实际上就是它的机身,有了它才能装置其他各个部件。机身的材料有用塑料或金属的,总的要求是机械强度高、不变形、耐老化、质轻、不漏光。

(二)走片装置

第五节 照相机的种类

一、大型照相机

二、中性照相机:使用120、220、127等胶卷的照相机均属中性照相机。

三、小型照相机:

1、平视光学取景式

2、135单镜头反射式

四、一步成像照相机

五、特殊用途照相机:

1、显微照相机

2、工业用照相机

3、医用照相机

4、水下照相机

5、航空照相机

6、高速照相机

7、航天照相机

六、电子照相机(数码相机)

第六节 照相机的正确使用和保养

一、照相机的正确使用

1、操作使用照相机之前,首先应该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它的性能、结构和使用方法。

2、要按照正确操作程序操作。⑴安装胶卷。

⑵根据景物亮度和拍摄要求,调节光圈与快门速度。 ⑶调焦(对光)和取景。 ⑷拍摄。

3、拍好一张照片的基本要求。⑴ 持机平直不歪斜。 ⑵ 拍摄稳当防震动。 ⑶ 测距准确。

⑷ 快门速度与光圈配合恰当,是曝光正常。

⑸ 注意检查镜头有无被物体遮挡,如镜头盖、相机皮套等。 ⑹ 必要时,戴上遮光罩。 ⑺ 注意用光线。 ⑻ 构图

二、照相机的维护和保养

1、注意防震

2、注意防潮

3、保持相机内外清洁

4、不要长时间对着太阳等强光体,否则镜头会开胶或上伤眼睛,甚 至烧坏机内零件。

5、不使用时快门弹簧放松,距离标尺放置在无限远处,把镜头缩回,防止皮套紧压镜头。

6、先调好快门速度,然后再上紧快门弦,否则容易损坏。

7、快门速度不能放在两档之间,若放在两档之间,一是曝光时间不 准确:二是容易损坏快门。

8、不要随意空拍,以延长快门使用寿命。

9、避免酸硷及有害气体的侵蚀

第七节 照相机的附件

一、一般滤色镜

滤色镜是照相机的重要附件,确切地应叫滤光器,它是一块有色的玻璃,使用时置于照相机镜头前面。

1、滤色镜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⑴ 校正颜色对比 ⑵ 调整反差

⑶ 改变空气透视和调整天空色调 ⑷ 取消某种颜色、提高清晰度

二、特殊效果滤色镜

1、UV镜,即紫外线滤色镜,也称去雾镜

2、偏振镜,也称PL镜。

3、灰色镜,有全灰、半边灰、渐变灰三种。

4、近拍镜

5、柔光镜

6、雾镜

7、多像镜

8、星光镜

9、色散镜,即彩虹镜

10、晕光镜

11、半幅近摄镜,又称远近镜、双焦镜。

12、魔术镜

13、色散镜,即彩虹镜

三、三角架

三角架是用来固定摄影机的金属支架。

四、快门线

是安装在快门钮上用来开启快门的。

五、遮光罩

六、近拍附件

七、多功能机身后盖, 即资料后盖

八、电动卷片器

第八节 焦距的功能与作用

在摄影上,镜头的焦距有五个功能和作用。

1、镜头焦距长短与成像大小成正比例。焦距越长,成像越大;焦距越短,成像越小。

2、镜头焦距长短与视觉大小成反比例。焦距越长,包括的角度越小;焦距越短,包括角度越大。

3、镜头焦距长短与景深大小成反比,能在感光片上结成清晰影像所对应的景物范围的纵长深度叫景深。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4、镜头焦距的长短与透视感的强弱成反比。焦距越长,透视感越弱;焦距越短,透视感越强。

5、镜头焦距的长短与反差成反比。焦距长,反差小;焦距短,反差大。

第九节 镜头的焦距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了解摄影设备的基本原理、对摄影器材有初步认识。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关系。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穿插答疑和讨论,播放优秀摄影作品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课下收集摄影作品,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根源和发展。 以上内容的重点:光圈、快门的优化组合

以上内容的难点:构图的形式美的规律、方法

作业一

题目:对光、影构成拍摄练习

目的:弄清光、影构成的概念,利用光、影构成的原理及形式,经过拍摄,反映不同的物态与情态;

要求:拍摄要有对光、影有一定的物感、形式感。从其中选出10幅,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作业二

上摄影网站寻找以光、影、物的风景、人物、静物、动物、花卉、建筑、都市人文风貌等题材的摄影作品各一幅进行赏析评议。

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下周课堂上讨论。 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 [1]王传东著,《摄影创意》,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林路编著,《摄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一、焦距的定义

用标准镜头拍摄,被摄物离镜头25米以上,一般称之为无限远,用符号“∞”表示。从无限远物体射来的光线一般可以认为是平行光线(如太阳光),平行光线通过透镜形成的像点就是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是焦距,用F或f表示。

除变焦镜头外,一般镜头的焦距都是固定不变的,照相机的镜头上一般均表明焦距,如海鸥DF相机的标准镜头上标有f=58mm即表示该镜头的焦距是58毫米。

三、光圈

光圈是用金属薄片制成的可调节光孔大小以控制通光量的机构。光圈一般安装在透镜组的中间。

各级光圈直径与焦距的比值叫做相对口径,计算方式与有效口径相似。

各级光圈大小的数字,叫光圈系数,以f/表示,它是相对口径的倒数。 例如镜头的相对口径为1:5·6时,光圈系数标为5.6或写f/5.6.我国

部颁JB745—65标准,对f/制光圈系数的系列规定如下:

1,1·4,2,2·8,4,5·6,8,11,16,22。 各级光圈通光量数倍数表:

光圈系数 1 1·4 2 2·8 4 5·6 8 11 16 22 通光倍数 512 256 128 64 32 16 8 4 2 1 放大与缩小光圈可以控制感光量是光圈的主要作用之一,此外,光圈还有调整像差改变成像质量和调节景深的作用。光圈的大小,直接影响景深的大小。光圈越大(即光圈系数越小),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景深的运用在摄影中很重要。

第十节 景深

一、什么是景深

摄影时向某景物调焦,在该(景物)的前后形成一个清晰区,这个清晰区通称为全景深。

二、决定景深的三个因素:

1、光圈对景深的影响: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3、物距对景深的影响

第十一节 摄影镜头的种类、特点和用途

一、定焦距摄影镜头

1、标准镜头

2、长焦距镜头

3、短焦距镜头(广角镜头) ⑴ 焦距短、视角大 ⑵ 焦距短、景深长

⑶近处景物成像大,远处小,因此场面显得深远,有助于突出主体。 ⑷ 它容易使被摄物的影像变形,焦距越短,被摄物越近,则变形越大。

4、鱼眼镜头

二、变焦距摄影镜头

三、特殊摄影镜头

Δ业余摄影爱好者宜选择哪种类型的照相机 • 135型,旁轴取景手控暴光,如凤凰JG30

1、F1.8、38MM、1~1/500、270元 江西产

• 海鸥20

5、F2.8、50MM、1~1/300、865元、江西产135型、串镜头反光取景 如 海鸥DF-

1、F

2、、58MM、1~1/1000、1465元、上海产 DF-

2、F

2、、58MM、1~1/2000、1760元、上海产

DF300配珠江S20

1、F

2、58MM、1~1/1000、1595元、四川产 尼康FM

2、F1.4、58MM、1~1/4000、3600元 FM

10、F1.4、58MM、1~1/4000、1800元

注:可配长焦、中焦、广角或变焦镜头及专用闪光灯 如;17-35

28-105MM

35-300 Δ购买新相机时如何进行检验挑选

⑴摄影镜头的检验

⑵操作机构的检验 ⑶电子系统的检验

Δ怎样为135单反相机选配镜头

镜头生产厂有滕龙(TAMRON)、图丽(TOKINA)、适马(SIGMA) 霍雅(HOYA)、35M-70、28-85/28-8

5、80-200、70-210 (以广角—标准—中焦—长焦)

注意:卡口连接方式不同:K接和MO接口

第十二节 人像摄影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了解人物题材的拍摄基本原理、技巧,布光,对各人像题材有初步认识和提高。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穿插答疑和讨论,播放优秀摄影作品 以上内容的重点:各类人像题材的拍摄技巧

以上内容的难点:人像摄影的拍摄构图、人像造型的形式美、人像摄影的用光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课后收集人像摄影作品,了解各类人像摄影题材的拍摄技巧。

思考题:如何用相机拍出各类人像摄影题材的创意作品。

自学:收集的较好的各类摄影题材作品进行分类和分析并参照较好摄影作品自己拍摄较满意的作品四幅。讨论:针对学生满意的作品进行交流、讨论。 作业一

题目:对人像的用光拍摄练习

目的:弄清光、影构成的人像造型,经过拍摄人像,反映不同的人物精神面貌和表情特点;

要求:拍摄以光、影为基础拍摄有一定物感、形式感、美感的人物形象。从中选出10幅作品,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作业二 题目:上摄影网站寻找以光、影人像、人文风貌等题材的摄影作品各一幅进行赏析评议。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在下周课堂上讨论。 作业三

题目:按课堂学习内容分别拍摄头像、特写、胸像半身像、全身像好各一幅。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下周课堂上讨论。

目的:弄清全身像、半身像、胸像、头像,运用光、影构成原理及形式,以人物造型的综合印象来组织形态关系,反映不同的人物的精神面貌、个性特征。 要求:拍摄人像要有创意,拍摄人像20幅,从其中选出10幅。 用4R的尺寸完成正稿,并用卡纸裱好。 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 [1]王传东著,《摄影创意》,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林路编著,《摄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人像摄影是一种最常见的摄影题材,对多数摄影者或观察者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人类自身。作为摄影的一个专题,人像摄影的范围是以人的脸部为对象,现代人像摄影

已扩展到人的全身,甚至人的某个局部,只要有可能表现出人的某种神韵,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的视觉语言,均可认为是人像摄影。

1、人像摄影的基本要求

真实、完美地再现任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人像摄影的基本要求,这意味着不 仅要概括地表现人物外部形态,而且要揭示被摄者的内在性格和他的精神面貌。一幅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应该做到正确表现外形特征、正确揭示性格特点、正确把握时代精神三个要素。 ㈠正确表现外形特征

正确表现外形特征,酷似其人,是人像摄影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必须正确掌握拍摄技巧。 例如拍摄的角度、光线的运用等因素,若处理不当,则会歪曲外貌的表现。其次,要善于发现人物的典型特征及其表现手法。此外还要注意人像艺术美的真实性,一味追求外表的漂亮,用摄影技巧过分修饰,将失去其真实性。 ㈡正确揭示性格特点

人像摄影要做到“形神兼备”。仅仅貌似或形似,就缺乏艺术价值。摄影艺术要求将人物性格和外表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人物形态语言,进一步展示人物的性格,即时捕捉人物情感的瞬间。 ㈢正确把握时代精神

作为一个现实社会中的人,离不开周围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他们的服饰、化妆都紧随着时代的潮流,除此之外,他们的职业、年龄、地位、爱好、文化、民族信仰等都与他们的形象有关,这些在人像摄影中都要有正确的表现。综上所述,人物的性格特点、时代精神都是通过同一人的形态和神态表现出来的。因此,人像摄影要求者着重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人像摄影的主要特征之一。

2、利用自然光的人像摄影

在户外进行人像摄影一般以人物为主,现场环境为陪体,自然光为主要光源。由于在自然光条件下进行拍摄,受到时间、天气、环境、季节、纬度等影响。怎样选择光位,根据不同的太阳照射角度采取的表现手法也是各不相同的。

采用太阳的直射光线,可使被摄者有较好的立体效果。但光位的选择需要注意,通常以30℃~60℃之间的照射角度为宜。利用逆光和侧逆光摄影时,应选择深暗的背景,这样有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由于运用逆光拍摄的对象脸部较暗,应注意暗部层次的处理,通常以暗部作为曝光标准,也可使用闪光灯或白色反光板打辅助光,以调节光比。户外拍摄也可选择在阴天或多云的天气,因为太阳光经云层的遮挡,产生漫反射,这样的光线,拍摄少女和儿童尤佳,若要在晴朗天气的光线下拍摄,可在背阳的阴影下拍摄,也可让太阳光投射在描图纸上,通过描图纸的漫反射,使光线变软,使影调变得较为柔和。也可使用太阳伞,让人处于太阳伞的阴影中拍摄,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曝光量的选择。在中午阳光下进行拍摄,要充分利用太阳伞。

在户外进行人像摄影,归纳起来,需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使用三脚架,机位宜在被摄对象眼睛下方至腰部上方,这样能防止变形;让场景中的每个人轻松自如,使被摄对象的手有处放;北京的选择要有利于突出主体,尽可能不让被摄对象的眼睛下方产生明显的阴影;宜使用中、长焦距镜头进行拍摄,让脸部占满整个画面,清楚地显示出人物的五官特征;注意使用不同的光影关系,处理不同的拍摄对象,有利于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3、人像摄影的景别

在人像摄影中,景别可分为全身像、半身像、胸像、头像、特写等。

1、头像

头像是指比胸像景别更小一点且带有肩部或颈部的肖像,拍摄头像时,由于人脸的一切特征都将被放大,优缺点暴露无遗。五官的比例随机位与方向的变化有所改变,这时造型效果的成功与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减少拍摄对象的拘谨,应尽量使用中长焦距镜头。

2、特写

特写是指以面部为主体的人像摄影,或以人体某一部位为特征的肖像,这种摄影称为特写摄影。特写摄影更强调人物特征的视觉效果,它往往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特写摄影宜选用长焦距镜头。在人像摄影中究竟使用何种景别、将由所表现的主题而定,这是人像摄影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3、胸像

胸像指拍摄到胸部位置的肖像,胸像的面部特征更为重要,要根据不同的脸形特征,采用不同机位,克服面部上的缺陷,遇到被摄者为大小眼的情况,可让小眼接近镜头;遇到被摄者嘴唇有高低,可使唇角较低的一端接近镜头,并采用较低机位,来弥补面部的缺陷。拍摄胸像以中焦距为宜,可采用较大光圈,使背景虚化,这样有利于突出主体。

4、半身像

半身像的拍摄范围以被摄人物腰部以上的部位为佳。半身像由于只选取人物面部为主的上半身,所以人物的面部与手显得尤为重要,面部表情要与手的姿势相呼应,手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能强化面部表情,这样有利于造型。拍摄环境人像时,一般不宜将人物放在画面中央,背景环境的取舍简洁,适宜用标准镜头或中焦距镜头拍摄。

5、全身像

在全身人像的姿态中,手与脚的处理极为重要,手的处理原则上要有动作、要有事可做,手的姿势、位置的处理要看作是一种形体语言,能有利于被摄主体的表现,能与对象的现实情况相符合,能符合人物的性格,要与人物的气质吻合,要与人物的年龄、职业相联系,使画面生动有趣。一般来说,拍摄全身像选用标准镜头较为合适,广角镜头虽然可以靠近拍摄,但容易变形,不宜使用,当然,有意识的变形处理也是可以的。

第十三节 主题思想 摄影画面构成的意图所在

主题是摄影者通过拍摄对象所要说明的问题.摄影者通过照片中的艺术形象和造型语言,引起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思想共鸣和审美感受,从而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思想,体现拍摄的意图.摄影画面构成的各个方面都应该是以突出主题思想为基本任务的.摄影构图就是要把所要表现的客观对象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比现实生活更富有表现力的表现形式有机地安排在画面里,使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地表达.因此,摄影者在构图时应明确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并根据其仔细地进行构图.构图的好坏,将决定一张照片会被拍成什么样子,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摄影者要向观众交待什么样的拍摄意图;影响到一张照片的艺术感染力,甚至关系它的成败.摄影构图包括摄影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从主题思想的确定到画面艺术形象的完成.研究摄影画面构成就是研究注意思想内容与画面表现形式的统一.任何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中内容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它决定着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在按快门前首先应明确你的作品将表达一直什么思想,否则你拍出的照片就会缺乏灵魂.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没有美的心灵,长的再漂亮也不会讨人喜欢.实际上, 摄影画面构成是十分灵活的,只有在实际创作中才能具体化.每一个新的主题,都会启发作者设计出特殊的拍摄角度、画面布局、光线描绘和线条影调组合等.俗话说“艺无定法”,为了表达主题思想,摄影者可以运用不同的构图手法.总之,摄影画面构成就是要选取典型的拍摄对象.并通过独特的造型来表达主题思想,这也是摄影构图的实质.景别——摄影构思不同意境的表达面对被摄对象,在取景时应选取多大范围?如何确定主题与背景面积大小?这就涉及摄影的景别问题.根据画面范围的大小,摄影景别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几种形式,不同景别的特点和表现力各不相同.

1、远景:远景画幅包括的景物范围很广,它能显示出宽阔的场景和广大的空间.结构远景画面要从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气势.远景画面有利于向观众展现被设场景总的印象,表现大的气势和气氛,但不能明显表现被摄主体的细部.

2、中景: 只包容某一事物或某一具体对象的局部范围的画面.比如拍人物,表现人物膝盖以上相貌的画面为中景.中景画面的特点是以表现某一事物的主要部分为中心, 常常以动作情节取胜, 环境表现降到次要地位.

3、近景:画面包括的景物范围很小,被摄对象能表现出更多的细部, 容易给观众留下具体而深刻的印象,不易表现环境背景的特点.拍人物通常表现胸部以上相貌的画面为近景, 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貌与表情.

4、特写:较近景更进一步,被摄对象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只表现被摄对象的某一细部,从细微处揭示物体的特点,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只拍摄人物的眼睛或双手,通过眼神或手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就属于特写画面.作业

上摄影网站寻找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较好的摄影作品.并按照以上几种形式拍摄一张,以班为单位刻光盘,在下周课堂讨论.

1、拍摄不同景别的街景照各一幅.

2、拍不同方向的风光照各一幅.

3、拍一幅背景简洁的人物照.

4、拍一幅前景优美的风景照.

以班为单位刻光盘,在下周课堂讨论.

第十四节 影调

摄影造型中最基本的因素

在摄影中影调的划分可以根据两个标准来进行,根据画面的影调层次可分为: ①硬调:相邻影调见过渡层次少,明暗对比强、反差大,给人明快、粗犷的感觉 ②软调:以中间过渡层次为主,反差弱,给人柔和的感觉,利于表现质感,画面平淡 ③中间调:影调明暗对比、反差适中的画面

根据画面的基调,从整体的明暗倾向又可划分为三种基本影调: ①高调:也叫亮调,大量运用白和灰色影调,只有很少部分的暗调构成的画面,给人轻松、明快、纯洁的感觉

② 低调:又称暗调,大量利用黑灰的影调,只有少许亮调构成的画面,给人肃穆、凝重、神秘的感觉

③中间调:在最常见的光线下摄影时所产生的影调效果,也叫灰调、一般调.影调在摄影画面构成中有如下几点作用: ⑴强化或弱化画面的空间深度和立体感,如暗影调的前景、亮背景可起到强化作用.⑵强调线条、形状、质感等构图的诸多因素,帮助进行画面造型.⑶组织视觉重点、突出主体.⑷烘托气氛,创造不同的视觉感受.在进行影调配置时应注意的问题: ⑴根据被摄对象的特征确定画面的基调.⑵影调配置要完美地突出主体.如果主体是深色调的则应选择浅色调的背景来配置,从而使主体形象完整清晰.⑶防止黑、白、灰影调的等量分布,防止色块的对称和零乱,画面的影调安排应有主次之分.⑷一幅黑白画面,一定要有最黑和最白的两极调子,黑处黑透,白处白亮,中有适度的灰,这样的画面才有黑白摄影的韵味.

影调是指摄影画面中的一系列不同等级的黑白灰表现,它是黑白摄影构成可视形象基本要素.影调是构成摄影画面结构形式的造型基础.对比——画面构成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对比是一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表现事物存在状态的有效途径.所谓“全白非全白,有黑方有白”讲的就是对比的是手法.对比是对立统一的两个因素的比较,对比法则是艺术的辨证法则,广泛应用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在藏与露、写真与写意、明确与朦胧、质朴与华丽、具象与抽象、雄浑与纤细、简洁与复杂等对比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摄影创作中,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会增强图片的艺术冲击力.对比是摄影画面构成中较为活跃的因素,使画面显示出生动的效果.相反,如果缺少对比,画面就会显得平淡、单调.

要形成对比效果鲜明的画面,就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对比因素,并借助相应的技术加以表现, 同时要与自己的构思相统一.在运用对比时要从实际出发, 从内容到形式巧妙地加以利用,在同一画面中也可以同时运用几种对比形式,从而使画面更加完美、生动.创作心得

拍一张照片,就是当所有感官汇集在流变的现实时,屏息以对。就在这一刻,抓住影像化为身心的极大喜悦。拍一张照片意味着——在同时与瞬间中——认知的事实本身与视觉形式的严谨组织,赋予影像以意义。它将一个人的头、眼、心,置于同一个轴之上。

第十五节 摄影素养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1、提高艺术修养

设计学员是从事创造工作的,所以,各方面的修养就会显得比较重要。要使每个学

员认识到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理论水平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设计者的拍摄作品之中。通过自己的拍摄作品,设计学员表达自己的情趣、感情、审美、爱好,并展示给人们,让欣赏者有同自己一样的感受。这就是一种既实用、科学却又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创造。

如同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样,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问题,这就要求设计者们通过艺术实践,在设计中多看、多练、勤学、深思,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不断在设计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打破那些陈旧,粗俗的审美观念,代之于富于新时代精神面貌的观念。

2、启发独创性

观念的更新才能带来设计的创新。有了新的观念,还必须在掌握前人传统技法及设计要领的基础上启发自己的独创性,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优秀拍摄作品。

人与动物的不同点就在于人具有创造性。显然,作为设计师的全部教育除了观念的更新外,还要以培养独立的创造性为目的。造型基础是一种教育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不断开发设计师的头脑,使之敏捷、活泼,达到对人类的目的和文明秩序,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有新的假设或明天的设想的目的。

因此,在拍摄练习中我们就要求学习者能抓住每时每刻浮现在自己头脑中的形象,像日记一样把它记写下来,使头脑能经常的训练。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训练自己的思维,时刻唤起自己创造灵感。

3、研讨表现的技艺

任何一种设想、形象在其没有表现在设计图中时,都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只有通过一定的成熟的技艺,把浮现的形象,刻意的设想记录下来,才能成为外在的使人看得见,悟得着的精神世界。这里技巧的表现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同是一种的拍摄构成,技法的不同,会带来视觉心理的不同,只有成熟的技巧,才能更容易表现出自己的内在精神。

因此,在训练中,要求设计者熟悉各种拍摄的性能和美学特征,熟练掌握各种拍摄工具的使用,精通各种制作技巧,以便得心应手地表现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形象,培养出随机应变的设计头脑来。

第十六节 摄影艺术

摄影是渗透许多科学的综合艺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家,既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构思能力,又要有相当广泛的专业设计知识和与本专业设计有关的其它知识作辅助。专业艺术设计师起码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其一是绘画基础,它奠定了设计家的“表达能力”,不同的专业对绘画的训练有所不同;其二是装饰基础,它很大程度是设计者通过对传统的学习和吸收;其三是设计基础,它启迪着设计家的构思力和创造力。只有具备了这四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充分培养出作为设计师的描写力、表现力、构成力、创造力的基础造型能力,其四是摄影造型基础,它启迪着设计家的构思力和创造力。只有具备了这四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充分培养出作为设计师的描写力、表现力、构成力、创造力的基础造型能力,为向真正的专业艺术设计造型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在设计师进行设计创造上才能够根据现代社会提出的要求恰到好处地实现技术与艺术、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高度统一,使自己的作品能从性能到形式,均能具有时代的气息和精神的风貌。

培养专业艺术设计师,应该学习的知识是广泛的。但在处理实用问题之前进行造型基础的学习与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摄影作为一门基础的教育课程,它可以通过拍摄构成的训练,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学员的专业设计中。

若没有这样的基础,造型的行动就会失去头绪而不能推进,最终的结局是追随原来的造型,不可能进行充分的创作活动。显然,本课程作为设计学员的一门基础教育课,是相当重要的,它是通过设计学员进行艺术与技术的训练达到对拍摄构成的形态构成的再组合、再创新,培养设计学员的艺术审美观念,以便更好地为自己的设计专业服务。

作业四

题目:外出摄影风景、静物、花卉、建筑、人物、动物、都市人文风貌等 目的: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同事对摄影的原理,摄影的拍摄方法进行实践

用摄影的艺术眼光(点、线、面的组织结构关系)去观察具象形态,从中分析、归纳具象形态有规律的内在光、影关系。

要求:选择1—2个具象形进行摄影,完成2幅摄影作品,尺寸8R,并用黑卡纸裱好。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理论知识、课堂讨论、观赏优秀的摄影作品、自学。

(1)理论知识: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认真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认真理解每一个内容,课堂理论讲课与个别指导相接合,使学生清楚的懂得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形式。阅读参考文献、书籍、优秀的摄影作品为辅。

(2)课堂讨论:课前由教师布置内容、提供参考文献,学生自己准备,课堂上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3)自学:由教师布置自学内容,提出重点,指导学生自学。 课外教学要求:

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课外自学的主动意识,积极探索。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 教学手段:

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来制作作品,打破传统的拍摄习惯。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能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拍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一门艺术,在预备年级要上好这门课,难度确实是很大的。以往在教授制作方法时我们光靠讲,看一些有限又小的图片,很难让同学理解、掌握。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说教变为形象的演示,由浅入深,大量的生活中感性的东西让同学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加强了同学对平面构成理解,掌握了美的构成规律,提高了对平面构成艺术作品的欣赏力,提高了对抽象形的审美观。如我们在进行拍摄的概念、方法与步骤时,我们用很多优秀作品,通过荧屏一步一幅幅优秀作品演示给同学看,学生很快就理解掌握了,教学效果提高了许多倍。以往我们光靠教师讲,费时费力,效果平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短短时间里很多形象展示给学生看,既形象生动,又使学生很快理解,及时掌握当堂的知识。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还需要注意发挥教师课堂用语的情感、语言的精美到位、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学生和电脑之间的交流更生动更美。

艺术欣赏力的培养,需要大量接触艺术作品,审美能力才能大大提高。多媒体教学中你可以从书籍、计算机网络、电视节目、多种音像制品、现实大自然中获取教学所需

要的创意字体图片、作品。这样就可以及时、大量向学生展示艺术手法高超、审美特征突出的优秀作品,开拓学生审美的视野,使他们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更懂得随着科学的进步,现代生活促进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同样存在这些摄影作品中,提高审美能力。

第十七节 摄影实践

近几年来,我国的工艺美术院校和设计单位对摄影艺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对这门新学科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收到了可喜的成效。目前这种研究和应用,正在进一步的发展中。

摄影是渗透许多科学的综合艺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家,既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构思能力,又要有相当广泛的专业设计知识和与本专业设计有关的其它知识作辅助。专业艺术设计师起码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其一是绘画基础,它奠定了设计家的“表达能力”,不同的专业对绘画的训练有所不同;其二是装饰基础,它很大程度是设计者通过对传统的学习和吸收;其三是设计基础,它启迪着设计家的构思力和创造力。只有具备了这四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充分培养出作为设计师的描写力、表现力、构成力、创造力的基础造型能力,其四是摄影造型基础,它启迪着设计家的构思力和创造力。只有具备了这四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充分培养出作为设计师的描写力、表现力、构成力、创造力的基础造型能力,为向真正的专业艺术设计造型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在设计师进行设计创造上才能够根据现代社会提出的要求恰到好处地实现技术与艺术、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高度统一,使自己的作品能从性能到形式,均能具有时代的气息和精神的风貌。

培养专业艺术设计师,应该学习的知识是广泛的。但在处理实用问题之前进行造型基础的学习与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摄影作为一门基础的教育课程,它可以通过拍摄构成的训练,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学员的专业设计中。

若没有这样的基础,造型的行动就会失去头绪而不能推进,最终的结局是追随原来的造型,不可能进行充分的创作活动。显然,本课程作为设计学员的一门基础教育课,是相当重要的,它是通过设计学员进行艺术与技术的训练达到对拍摄构成的形态构成的再组合、再创新,培养设计学员的艺术审美观念,以便更好地为自己的设计专业服务。

以上内容理论课学时:4学时 实验制作学时:8学时 以上内容的重点:

1、摄影的概念

2、摄影的造型要素—光、影的概念及构成原理、拍摄方法。以上内容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光、影的概念及构成原理的了解与学习,引发创意造型思维,为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 作业一

题目:对光、影构成拍摄练习

目的:弄清光、影构成的概念,利用光、影构成的原理及形式,经过拍摄,反映不同的心理效应与情态;相应的,不同的情感意念,赋予摄影作品中,使摄影有情绪表现,具备一定的生命力。

要求:设计的摄影要有创意,拍摄创意20幅,从其中选出10幅,用4R的尺寸完成

正稿,并用卡纸裱好。

打印成二张A4纸,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以上内容理论课学时:4学时 实验制作学时:8学时

以上内容的重点:拍摄的光圈、快门、构图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方法。

以上内容的难点:学生通过对拍摄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及构成原理的了解与学习,引发创意图形思维,为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作业二

题目:上网搜寻中外优秀的风景、静物、花卉、建筑、人物、动物、都市人文风貌等各类摄影作品各一幅,共七幅,并写出自己的感想和赏析评议,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也提出来,下节课堂上讨论、交流。

打印成二张A4纸,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以上内容理论课学时:4学时 实验制作学时:8学时

以上内容的重点:拍摄的光圈、快门、构图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方法。

以上内容的难点:学生通过对拍摄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及构成原理的了解与学习,引发创意图形思维,为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作业三

题目:按课堂学习内容分别拍摄头像、特写、胸像半身像、全身像好各一幅。下节课按班组用电子文件交来,下节课堂上讨论。

目的:弄清全身像、半身像、胸像、头像,运用光、影构成原理及形式,以人物造型的综合印象来组织形态关系,反映不同的人像。

要求:拍摄人像要有创意,拍摄人像20幅,从其中选出10幅,用4R的尺寸完成正稿,并用卡纸裱好。

打印成二张A4纸,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以上内容理论课学时:4学时 实验制作学时:8学时

以上内容的重点:拍摄的光圈、快门、构图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方法。

以上内容的难点:学生通过对拍摄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及构成原理的了解与学习,引发创意图形思维,为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作业四

题目:外出摄影风景、静物、花卉、建筑、人物、动物、都市人文风貌等

目的: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同事对摄影的原理,摄影的拍摄方法进行实践用摄影的艺术眼光(点、线、面的组织结构关系)去观察具象形态,从中分析、归纳具象形态有规律的内在光、影关系。

要求:选择1—2个具象形进行摄影,完成2幅摄影作品,尺寸8R,并用黑卡纸裱好。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理论知识、课堂讨论、观赏优秀的摄影作品、自学。

(1)理论知识: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认真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认真理解每一个内容,课堂理论讲课与个别指导相接合,使学生清楚的懂得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形式。阅读参考文献、书籍、优秀的摄影作品为辅。

(2)课堂讨论:课前由教师布置内容、提供参考文献,学生自己准备,课堂上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3)自学:由教师布置自学内容,提出重点,指导学生自学。 课外教学要求:

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课外自学的主动意识,积极探索。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 另外,教师要有计划对课外作业进行检查和点评。对课外作业的内容尽量给予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教师不应对其限制过死。 教学手段:

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来制作作品,打破传统的拍摄习惯。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能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拍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一门艺术,在预备年级要上好这门课,难度确实是很大的。以往在教授制作方法时我们光靠讲,看一些有限又小的图片,很难让同学理解、掌握。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说教变为形象的演示,由浅入深,大量的生活中感性的东西让同学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加强了同学对平面构成理解,掌握了美的构成规律,提高了对平面构成艺术作品的欣赏力,提高了对抽象形的审美观。如我们在进行拍摄的概念、方法与步骤时,我们用很多优秀作品,通过荧屏一步一幅幅优秀作品演示给同学看,学生很快就理解掌握了,教学效果提高了许多倍。以往我们光靠教师讲,费时费力,效果平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短短时间里很多形象展示给学生看,既形象生动,又使学生很快理解,及时掌握当堂的知识。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还需要注意发挥教师课堂用语的情感、语言的精美到位、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学生和电脑之间的交流更生动更美。

艺术欣赏力的培养,需要大量接触艺术作品,审美能力才能大大提高。多媒体教学中你可以从书籍、计算机网络、电视节目、多种音像制品、现实大自然中获取教学所需要的创意字体图片、作品。这样就可以及时、大量向学生展示艺术手法高超、审美特征突出的优秀作品,开拓学生审美的视野,使他们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更懂得随着科学的进步,现代生活促进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同样存在这些摄影作品中,提高审美能力。

第17篇:摄影教案(一)

摄影教案

(一)摄影术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摄影术的诞生、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找出摄影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相辅相成的答案。

重点:摄影术诞生的契机条件。

难点:摄影术发展的因素。

教学程序:

一、摄影概述

1、摄影光学基础知识

照相机的工作过程,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象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象在感光材料上。

波长在400~700nm的电磁波能够为人眼所感觉,称为可见光,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感觉不到了。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光的颜色依次是红、

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在设计照相机镜头及其他光学仪器时,并不把光看作是电磁波,而是把光看作是能传播能量的几何线,叫做光线。光源A发光就是向四周发出无数条几何线,这无数条具有方向的几何线就叫做光线。这样在几何光学中研究光的传播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几何问题、数学问题,问题简化多了。

下面叙述几何光学的几个基本定律——光线的传播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即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为一直线。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如物体被光照射而成影,小孔成象等。光的直线传播引出了光线这个概念。

(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光的传播是独立的,当不同光线从不同方向通过介质某一点时,彼此互不影响。当两支光线会聚于空间某一点时,它的作用为简单的叠加。光线的这一性质,使被拍摄物体各点的光互不影响地进入照相镜头,在成象面上成象。

(3)光的反射定律——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光的反射定律指出: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②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光的反射现象还具有可逆性,假如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线方向入射到界面上,那么它将逆着原来入射光

线的方向反射出去。

随着界面的不同,反射又可分为定向反射和漫反射。从一个方向入射到光亮、平整的镜子上的光线,入射点都落到同一平面上,其反射都向着同一方向,则称为定向反射。当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粗糙表面上时(如毛玻璃面等),由于粗糙面可以看成由许多角度不同的小平面组成,光线便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称为漫反射。但需注意在漫反射现象中,就每一条光线而言都还是遵循反射定律的。

光的反射,在照相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本身并不发光,但当光线从各个角度照射到人身上后,光线便可从各个角度有所反射。我们常利用反射光进行拍照,就是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光的折射定律——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透明介质的分界面时,同时还会发生折射。光的折射定律指出: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②人射角和反射角除了垂直入射外一般不等。两个角的正弦比等于光在这两种介质内部的速度之比。

(5)凸透镜成像定律——当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时,由于折射现象的存在,使得在透镜另外一侧可能产生一个物体的像,其

规律是:

①物距的倒数+像距的倒数=焦距的倒数。

②像的大小/物的大小=像距/物距。

在摄影技术中,一般来说,物距较像距和焦距大得多。

2、摄影术的基本原理

在摄影中,通常使用照相机或者照相暗盒(Cameraobscura)作为照相设备,利用光学胶卷或者数码存储卡作为记录介质。但也有例外,比如ManRay于1922年发明的实物投影法(rayographs)就是利用影子在相纸上成像,而不需要用到照相机。照相利用的是小孔成像原理。为了保存影像信息,一般还要使用感光介质。完整的影像记

录,再现技术被称为摄影术。

小孔成像原理(针孔模型)

现实影像被依据针孔成像原理设计的光学结构转化后投射到影像纪录接口(软片/CCD)上,介质记录了光学信息并转化为元信息(潜影或元数据),该信息通过化学或数字流程转化为可被再次识别的现实影像副本。摄影包含静态的图片摄影和动态的电影、电视摄影,它们同属于基于时间的媒体形式(time-basedmedia)。背景资

料:

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是古典光学中一种重要成像现象。如果在烛焰与光屏之间放一个带有小孔的遮光板,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烛焰的像,这一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例证。早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中国伟大的古代科学家墨子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光学原理,并给予了精辟的解释。在西方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载,最早见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公元1000年阿尔哈赞开始利用小孔成像研究黑盒子。1267年英国哲学家R〃培根因描写了利用小孔观看日食的现象被教会以施巫惑众罪名处死。1490年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再一次利用小孔镜头做了黑盒子实验。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小孔暗箱虽能成像并得到应用,但是不能解决影像亮度和清晰度的矛盾,于是出现了有透镜的暗箱形成的照相机的雏形。带透镜的暗箱虽然能观察景物,但却不能把看到的景物永久保存,后来的人们开始对影像如何复制的问题进行了思考。19世纪30年代法国发明家达盖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根据小孔成像原理制造的可携式木箱照相机并于1839年8月19日正式公布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法”,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日。由此小孔成像技术在摄影领域开始了广泛的应用,使人们的摄影梦想成为现实。背景资料:

小孔成像实验

材料:能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半透明白纸,不透明厚纸,浆糊(透

明胶),缝衣针。

制作实验:

⒈ 找两个能紧密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在大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不透明厚纸,并用缝衣针扎一个小孔,在小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半透明的白纸作屏幕,并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

⒉将大纸盒扎有小孔的一面对着点燃的蜡烛(或室外物体),拉动小纸盒(或大纸盒),眼睛通过小纸盒可以看到屏幕上物体的倒立的像,并且能控制像的放大或缩小。

土照相机制作实验

材料:能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半透明白纸,和纸筒底面一样大的

凸透镜,浆糊(透明胶)。

制作实验:

⒈找两个能紧密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在大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凸透镜,在小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半透明的薄纸作屏幕,并把两个纸筒

套在一起。

⒉将大纸筒粘了凸透镜的一面对着物体,拉动小纸盒(或大纸盒),眼睛通过小纸盒可以看到屏幕上物体的倒立的像,并且能使物

体的像放大或缩小。

3、历史上人们对摄影术的幻想

1760年,一本名叫《基凡提》的科幻小说描绘了一种人们向往已久的情景:即不经画家之手就能把所看到的景物固定在画布上。为了把会消失的影像永远地凝固下来,人们制造出一种黏性物质,把这种物质涂在画布上,对准要描绘的物体,这时涂有黏性物质的画布可以很快地把影像固定在上面。固定好后,把画布拿到一个黑暗的地方晾干。一段时间后,画布上的影像就凝固了,其描绘的景物足以乱真,而且这影像永远也不会消失。这与我们现在的摄影有者很多的相

似之处。

二、影术的诞生及发展

1、影术的诞生

(1)“牛眼”——17世纪德国科学家斯切温特发明的“牛眼”曾经流行于欧洲大陆,这种小设备是在一木球两端钻孔,孔两端安装透镜,利用短焦距造成广角效果,也许这个就算是最早的简易广角镜了。利用逆光投影暂存活动影像的方式也是人类摸索影像存储中不可或缺的阶段,如中国的皮影戏、针孔成像、暗箱成像等。

(2)“光影画箱”——到了19世纪,西方的画家为了取得更精确的写实效果,开始普遍使用一种叫作“光影画箱”的辅助性绘画工具。这种工具颇似后来的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由一密闭的木箱,光学透镜、反光板和毛玻璃景屏组成。使用时用透镜对准明亮的景物,光线通过透镜形成人工影像,再由与透镜光轴成角的反光板反射,到达平放顶部的景屏就形成精确、明亮、视场可随意调整的物影,

如在景屏上覆以薄纸,便可用碳笔描摹成画了。“光影画箱”实际已完成了摄影技术一个重要方面,即成像设臵照相机雏型的探索。

(3)尼埃普斯的“日光刻蚀法”——以日光作用于感光柏油,从而达到将影象永久固定在玻璃或金属板上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摄影技术系统。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将一种印刷用的沥青涂在金属板上,然后用金属板放臵于暗箱中拍摄出了窗外景物,虽然画面很粗糙,却是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尼埃普斯的发明大大地激发了后来者的灵感,也促成了摄影术的真正诞生。

这是尼尔普斯的油画像,他也是达盖尔的合作者,比达盖尔年长四岁,早在达盖尔银版摄影术公布前六年就因病去世了。法国政府在授予达盖尔6000法郎年金的同时,授予尼尔普斯的继承人4000

法郎年金以示奖励。

(5)摄影术的正式诞生——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1829年,达盖尔受到尼埃普斯的邀请,开始研究摄影术。鉴于“日

光刻蚀法”曝光时间过于漫长,影像模糊不清,达盖尔长期致力于更加快捷、更加精美、更加易于观看和保存的摄影方法的研究。1833年尼埃普斯逝世,达盖尔便独自探索,经过八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在1837年创立了“达盖尔摄影法”亦称“银版摄影法”。他采用铜板作为影像的最终载体,也就是片基,使用光敏银层作为感光材料,有完整“显影”与“定影”工艺,已经全面完成了现代摄影的基本工艺。银版摄影方法其实很简便易行,即将铜板镀银抛光,使用前在暗箱中将银面罩在碘容器上,生成能感光的碘化银。将已光敏的板片在暗箱中放入照相机,曝光约15-30分钟。曝光后的板片防入盛有水银的暗箱中加热,汞蒸汽与板片上受光从碘化银中析出的银粒生成汞银合金影像。这就是“显影”。此后将汞蒸汽熏蒸过的板片防入热食盐溶液中漂洗,为受光碘化银与氯化钠作用失去感光性能并溶解于水。于是由汞银合金组成的影像便永久固定于铜板基上面。银版摄影是直接正像,其影像品质极其优良,由于银粒细腻,汞合金明亮悦目,整个影像精微细腻,层次丰富充实。直到今日其影调、层次、悦目程度和经久不变特性仍是其他摄影方法难望其项背的。

达盖尔银版摄影作品《巴黎街景》。摄于1838年,曝光约15分钟。因为曝光时间长,巴黎街头熙熙攘攘的行人与车辆都不见

了,只留下一个擦靴子的人。

达盖尔银版照相法是利用镀有碘化银的钢板在暗箱里进行曝光,然后以水银蒸汽进行显影,再以普通食盐定影,得到的实际上是一个金属负像,但十分清晰而且可以永久保存。由于曝光大约需要20到30分钟,因此,早期摄影多拍摄静物、风光、人像等等。这是达盖尔的银版摄影作品《静物》。

制造于1839年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照相机2007年5月26日再获“殊荣”。在以近8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出售后,它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贵的相机。这部相机由软木制成,重约5-6公斤,是一名教授在德国的一座阁楼里发现的。这架相机采用老式的盖尔银板照相法,即把影像照直接曝光在易感光的镀银金属板上,可能制造于1839

年8月以前。

背景资料:

法国发明家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

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公元1787~公元1851)享年64岁。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期,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首次成功地发明了实用摄影术。 1787年达盖尔出生在法国北方的科梅伊镇,年青时是位艺术家,他约在三十五岁时设计出西洋镜,用特殊的光效应展示全景画。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同时,他对一种不用画笔和颜料自动再现世界的景色装臵──换句话说就是照相机──发生了兴

趣。

先前达盖尔为发明可使用的照相机作出了努力,但没能获得成功。1827年他遇见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他也一直在努力发明照相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获得了成功。两年后他们成为合作人。1833年涅普斯逝世,但是达盖尔仍在继续努力。1837年他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实用的摄影术,叫做达盖尔摄影术(银版摄影术)。1839年八月十九日,达盖尔把他的技术公布于世,但未获得专利权,然而法国政府为达盖尔和涅普斯的儿子提供终生恩给金作为酬谢。达

盖尔发明的宣布在公众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达盖尔成了一代英雄,享尽了荣华富贵,与此同时达盖尔摄影术迅即得以广泛的使用。达盖尔本人不久就隐退了,1851年他在巴黎附近的家乡去逝。没有几项发明象达盖尔照相有那么多的用途,实际上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每一个科研领域,在工业和军事上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应用。它对一些人来说是一种严肃的艺术形式,对更多的数以百万计的人来说是一种快乐的爱好。照片能够传递教育、新闻和广告等方面的真实信息(或错误信息),由于照片能栩栩如生地再现过去,因此它成为最常见的珍藏品和纪念物。当然电影摄影术是一项补充发明,除作为一种主要的娱乐手段外,实际上也和一般摄影术的用途一样多。很少有哪一项发明完全是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当然许多其他人早期的劳动为达盖尔的成功扫清了道路。投象器(一种与无透镜照相机类似,但无胶卷的装臵)至少是在达盖尔八个世纪以前就被发明出来了。八世纪吉罗拉摩〃卡达诺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他在投象器的开孔内安臵一块透镜,使其成为现代照相机的一个有趣的序幕;但是由于产生的图像根本不能耐久,因此人们往往不把它看作是一种摄影术。1727年,约翰〃舒尔茨得到了另一项重要的发现──银盐感光。虽然舒尔茨用这项发现制成了一些临时图像,但是他并没真正去寻求其中的奥妙。与达盖尔成就接近的前辈是涅普斯,他后来成为达盖尔的合作人。涅普斯成功地制出世界上第一批照片(他1826年摄的一张仍然存在)。由于这个原因,有些人认为涅普斯理应是摄影术的发明者。但是涅普斯摄影术

根本就不实用,因为它大约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时间,而且在当时产

生的图像也相当模糊。

使用达盖尔方法,图像就被记录在镀有碘化银的平板上。曝光时间需要十五分钟,这种方法虽然麻烦,但是却具有实用价值。在达盖尔把他的方法公布于世不到两年的时间,有人就建议要稍稍加以修正:在用作感光物质的碘化银里加入溴化银。这个小小的修正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大地减少了所需的曝光时间,使摄影术照相广为实用。 1839年在达盖尔宣布他的摄影发明以后不久,一位英国科学家威廉〃福克斯〃塔尔博特宣布他发明了一种不同的摄影术,一种牵涉到首先制作照相底片的方法,与今天所使用的基本相同。塔尔博特实际上是在1835年制出了他的第一批照片,早在达盖尔摄影术首次问世的两年前,这不能不令人惊奇。塔尔博特因忙于其它几个项目的研究,没有立即把他的照相实验进行到底。要是他继续制作的话,他也许会发明一种可以打入市场的照相仪器,而且今天会被认为是摄影术的发明家。在达盖尔和塔尔博特以后的岁月里,摄影术有了很多的改进:湿板法、干板法、现代式胶卷、彩色照片、电影、彼拉罗伊德摄影术和静电复印术。尽管为发明摄影术做出了贡献的人众多如云,但是我认为路易〃达盖尔做出的贡献远比其他人重大得多。在达盖尔之前没有实用的照相仪器,而达盖尔发明的技术切实可行,很快就得到了广泛使用。他的发明的正式公布对随后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实际上我们所使用的摄影术与达盖尔摄影术大不相同,但是后来的这些技

术即使一项也未被发明,达盖尔摄影术也会给我们提供一种便利的照

相技术。

(5)“负片系统”与塔尔博特的“卡罗摄影法”——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是底片从负片到正片的开创人。1835年,他开始试用涂有氯化银或硝酸银的图纸作为感光材料,在照相机里拍成负像,然后再利用日光印像。他把自己的方法定名为“卡罗摄影术”。

“卡罗式摄影”——其方法为在纸上先涂硝酸银溶液,干后再涂碘化钾溶液,从而在纸基上生成光敏的碘化银。干后再以硝酸银和醅酸溶液增感。再干后即成感光负片。使用时曝光约5分钟,以硝酸银、醅酸显影,海波溶液定影,并涂蜡使其变得半透明,即得到纸基正像,需先将浸过食盐溶液的白纸涂以氯化银溶液,干后将纸基负像面对此纸,阳光曝晒20分钟,再经海波溶液定影、水洗、晒干,即得到纸基正像,即最终的照片。

背景资料:

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

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

卡尔彼特用他的卡罗摄影术拍摄的梯子

(6)“火棉胶摄影法”达盖尔和塔尔博特所采用的感光材料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感光度都很低,感光时间往往要几十分钟,因此,对拍摄对象的选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直到1851年在阿切尔(Archer)发明了“火棉胶摄影法”后,才使摄影感光材料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也取代了达盖尔和塔尔博特所采用的感光材料。

火胶棉是将火棉(硝化纤维)溶于酒精(乙醇)和乙醚之中所产生的一种胶状的乳剂,它是感光材料很好的胶合剂。将碘化钠(NaI)和少量的溴化钾(KBr)与火胶棉均匀混合,然后涂于洁净的玻璃板上,再将玻璃板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使硝酸银与玻璃板上的碘化银和溴化钾发生反应,生成具有感光作用的碘化银和溴化银晶体。这种以玻璃作载体的“火胶棉”感光材料,可以即时进行拍摄。拍摄

后,用连苯三酚作显影剂,用海波作定影剂,马上进行冲洗,待晾干后,即可得到一幅明暗与实物相反的负片。 1845年用卡罗摄影术拍的一个部长肖像的负片及印片

火胶棉摄影法的最大优点是,它能拍摄出像达盖尔式摄影法那样清晰的影像,而成本却不到达盖尔式摄影法的1/10。同时,它像塔尔博特式摄影法那样,能用查纸进行反复印制,而影像质量却远比塔尔博特摄影法精细。它兼具二者之长,而无二者之短,加上它的感光速度比达盖尔式或塔尔博特式摄影法都高,在明亮阳光下,曝光时间只需要15秒至1分钟,所以自1851年问世以后,曾在世界各国流行了20多年,成为摄影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时期。

火胶棉摄影法的唯一缺点是,拍摄和冲洗必须在火胶棉未干燥前约20分钟之内进行。因为,火胶棉干燥后不透水,药液无法发生作用,所以,又名“湿板”摄影法。它的这个缺点,给摄影者带来

极大的麻烦,特别是外出拍摄,除了摄影机和三脚架外,还必须携带化学药品、暗室帐篷及其他冲洗用具,使许多摄影爱好者不敢采用。

2、影术的发展

(1)摄影术的应用与改进——1839年9月,即达盖尔摄影法公布仅一个月后,摄影术便传入美国,年底整个欧洲都在仿效这种令人兴奋的技术.摄影一开始旧有极大的国际性,连当时被认为落后的亚洲,也很快接受了这种特殊技艺.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摄影术随英国的炮舰来到中国,并很快在广州等地传播开来.许多画家、文学家、记者甚至旅行家、科学家纷纷投入摄影行业。摄影成为肖像、静物、风光、自然或社会场景记录最便捷的工具。在摄影术诞生的第一个10年内,已一跃成为整个世界的时尚。

(2)1842年,耶拿光学玻璃于法国问世。——此后这种光学玻璃为德国耶拿的肖特和光学仪器商蔡司所改进,成为精确成像的照相机镜头透镜最主要的材料。曝光时间由数十分钟缩短到30秒钟又再缩短到数秒。1840年,法国人多恩成功的拍摄了骨头、牙齿的显微照片。1842年,英国人约翰.德雷珀拍摄了太阳光谱和月亮,到19世纪50、60年代,应用摄影术拍摄X光照片、显微照片等已经普遍。1850年蛋白纸开始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影像的层次感,降低了反差和硬度。火棉胶湿版法在1851年由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彻首

创。 背景资料

世界感光材料发展年表

1727○德国医学教授J〃H〃舒尔茨发现硝酸银具有感光性能。 1826○法国J〃N〃尼埃普斯用光敏沥青涂布锡板获得影象的

“日光绘画”问世。

1835○F〃塔尔波特完成了用图纸浸泡氯化银溶液获得负像,再复制出正象的“光力照相法”。

1837○法国画家L〃J〃M〃达盖尔用自己发明碘化银法拍出照片《静物》,1839年正式推出,命名“达盖尔摄影法”。 1839○1月29日,英国天文学家J〃W〃F赫歇尔配制出迄今仍在使用的定影剂“硫代硫酸钠”。

1840○F〃塔尔波特首次用碘化银用作感光剂。

1841○F〃塔尔波特的用碘化银用作感光剂取得英国专利,命名“卡罗式摄影法”,后又称“塔尔波式摄影法”。奠定了负象——正

象的感光洗印基础。

1851○F〃S〃阿切尔的火棉胶湿板摄影法诞生,该法又译作“湿珂罗丁法”使摄影的感光材料发展到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 1852○H〃V〃赫尔姆霍茨提出以T〃杨的彩色感觉理论为基础的

彩色照相法。

1855○J〃C〃麦克斯韦尔发明了加色法彩色摄影原理。1861年由T〃萨顿用三色滤光镜予以验证(时间有说为1860年)。

三、摄影术诞生的意义

1、纪实性:

摄影术诞生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它是第一次实现了“客观”地记录自然精细。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记实性是摄影天然的本质属性。纪实摄影家以冰冷的机器记录边缘景象或被人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却往往能借着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从纪实摄影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看,它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不言而喻。所谓纪实摄影,笼统地说就是摄影者用摄影机这种工具记录当时的一种客观存在。纪实摄影就是要告诉人们,某个时间或某段时间、在某个地点、某个或某些人物主体做了某些事情,最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它的功能不仅是传达信息,更在于引导读者佐证某种社会的真实状态。

2、促进社会进步:

运用高级显微照相机,人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并记录下比灰尘还小的物体。通过红外摄影,人们可以拍摄到热辐射留下的影像。X射线可以很容易地穿透物体,这在后来被广泛用于医学摄影。不仅如此,水下摄影使人们对水下世界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全息摄影还可以使人们看到全息底片的立体图像,这是平面照片所达不到的效

果。 小结:

1、摄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延伸。

2、19世纪初,实用胶片诞生。

3、摄影不仅是记录影像的技术,也是给人们美感的艺术。

思考题

1、摄影的作用是什么?

2、你认为摄影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吗?为什

么?说出你的理由。

第18篇:广告摄影教案

《广告摄影》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广告摄影

实训学时: 26学时

适用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课

编写大纲教研室/实训室:电脑艺术设计

一、实训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解决摄影中的实际问题。

二、实训方式 动手操作

三、考核方法 考查

四、实训指导书及主要参考资料

1.《摄影摄像》刘祚时,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2.参考书:《摄影基础》孙伟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8月。

五、实训项目及学时分配 实训项目一览表

六、实训项目内容及其要求 序号 实训项目名称 实训一 影像美学基础 实训二 取景构图和艺术创作 实训三 摄影和摄像实践 实训四 影像后期制作

学时 2 4 16 4 项目类型 必做/选做 设计型 必做 设计型 必做 设计型 必做 设计型 必做

实训

一、影像美学基础(2学时)

【实训目的】:

掌握摄像美学基础。

【实训内容】:

美的属性的产生、影像与视觉、光线与形态、色彩的形式。

【实训设备】:

画室。

【实训要求及成绩评定】: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举一反三,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理念。

成绩评定:A

得当的运用所学知识点,制作有特色的作品。

成绩评定:B

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能够制作出一般的图例。

成绩评定:C

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图形制作不够美观,作业速度慢。 成绩评定: D

实训

二、取景构图和艺术创作(4学时)

【实训目的】:

摄影摄像拍摄技巧。

【实训内容】:

影像的画面、拍摄的角度与方向、画面的构图、摄影摄像拍摄技巧、摄影摄像艺术创作。

【实训设备】:

画室、相机和摄像机。

【实训要求及成绩评定】: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举一反三,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理念。 成绩评定:A

得当的运用所学知识点,制作有特色的作品。 成绩评定:B

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能够制作出一般的图例。 成绩评定:C

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图形制作不够美观,作业速度慢。 成绩评定: D

实训

三、摄影和摄像实践(16学时)

【实训目的】:

各种主题的摄影技巧。

【实训内容】:

风光、建筑、纪实、新闻、广告、人像、体育摄影和专题、各类摄像艺术。

【实训设备】:

画室、相机和摄像机。

【实训要求及成绩评定】: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举一反三,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理念。 成绩评定:A

得当的运用所学知识点,制作有特色的作品。 成绩评定:B

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能够制作出一般的图例。 成绩评定:C

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图形制作不够美观,作业速度慢。 成绩评定: D

实训

四、影像后期制作(4学时)

【实训目的】:

掌握图像处理技术。

【实训内容】:

图像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

【实训设备】: 计算机。

【实训要求及成绩评定】: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举一反三,能够独立完成后期的处理。

成绩评定:A

得当的运用所学知识点,制作有特色的作品。 成绩评定:B

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能够完成后期处理。

成绩评定:C

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点,不能完成后期的处理,作业速度慢。 成绩评定: D

第19篇:新闻摄影教案

教学题目:新闻摄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官兵了解新闻摄影的产生、发展,掌握 新闻摄影的定义及内涵,熟悉新闻摄影的优势与不足。

2、能力目标:使官兵掌握常见的新闻摄影的种类及操作 方法。

教学重点:新闻摄影的种类及方法 教学方法:授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新闻摄影

无论我们学习如何知识,首先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目的。 那么我们学习新闻摄影的主要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有以下三点。

(一)工作需要

进入21世纪,新闻摄影的地位和功能在报刊上的作用日益突出,传播形象新闻的功能得到重视,图片成为平面媒体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

照相机日益普及,尤其是数字相机操作简便,拍摄简易,就连手机都具有了数字摄影的功能,几乎所有的突发事件现场都会有拍摄者及时拍摄记录。除了专业新闻摄影记者,其他新闻从业人员,甚至读者都有为媒体提供新闻事件现场图片的机会。

(二)生活需要

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照片、相册,现在大城市平均家用相机的拥有量在80%以上,中小城市平均家庭相机的拥有量也在50%左右。扩印服务的普及使摄影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摄影画面的形象语言生动直接,比文字和语言传播效果更普遍。新闻摄影在引导社会舆论、推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审美的需要

1

新闻摄影所借以传达的物质媒介——摄影图片是一种造型手段和方法,画面形象、现场气氛、生动传神的瞬间捕捉,使新闻照片具有艺术美和感人魅力。而反映表演艺术、体育竞技、自然风光的新闻照片,本身就有很强的艺术性。

建立在新闻性和真实性基础上、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新闻摄影作品,具有完全的审美价值。

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edt)世界著名的纪实摄影家,被誉为“新闻摄影之父”(1898—1995)。背景:

1945年8月14日,纽约街头和广场上到处都是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人群,人们情绪亢奋,素不相识的人也彼此拥抱和亲吻。在时代广场上,一名水兵和一名白衣护士萍水相逢了,他们也相拥在一起,深情而吻。然而两人拥吻的场景正好被摄影师阿尔佛雷德•艾森斯塔德及时捕捉了下来,这一瞬间成了美国《生活》杂志的封面照片。这张照片从此广为流传,被誉为“胜利之吻”。

二、新闻摄影的诞生和发展历程

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买下银版法摄影术,并公布于世,这一天被定为摄影术诞生的日子。摄影术发明以来,摄影提供了一种科学记录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的影像的方法。它给人类传播活动,尤其是人类视觉传播活动带来了巨大进步。(银板照相法的发明者达盖尔。他用自己发明的方法为自己拍照。这是法国人达盖尔用银板照相法于19世纪30年代拍摄下来的最早的一张巴黎街景照片。)

1842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奔赴火场,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这些照片后来大多散失,仅存一幅。这次拍摄和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

1855年,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创办人罗杰·芬顿用摄影手段记录了克里米亚战争的一些场面。这次活动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用摄影来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到19世纪末,英、美、法、德等国的报刊上,都开始有少量的

2 新闻照片发表,其作用还只是点缀版面或做文字的插图。

到20世纪初,英国的《每日镜报》率先在报纸上以照片为主报道新闻获得成功,其他报纸竞相仿效,从而带来了报业的新繁荣。

三、中国新闻摄影发展简要回顾

1876年6月15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则《拍照火轮车》的广告,是中国早期采访摄影的一个先例,拍摄地点不再是照相馆,而是新闻现场。

20世纪初,中国国内报刊上开始出现摄影图片。1906年3月29日,北京《京话日报》刊登了在“南昌教案”中被法国传教士杀害的江召棠县令的照片。这是国内日报上刊登的第一张时事照片。

五四运动中,报纸摄影附刊兴起。《时报·图画周刊》(又称《图画时报》),是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创刊于1920年6月9日。

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是大约成立于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央写真通讯社”,由北京大学学生发起和建立。

李少穆是我国报纸上有姓名可考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这一职业大量出现则是在20年代末。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王小亭,其代表作是《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1937.8),曾在美国报刊上发表,并被认为是美国在1855年至1960年间发表过的最优秀的新闻照片之一。

中国的无产阶级新闻摄影事业诞生于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比较重视新闻摄影的“宣传”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7年1月20日汉口《民国日报》发表了一幅署名“本报摄影部”的照片,被看作是我国无产阶级报刊史上的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诞生的标志。

建国后,同年,新闻摄影局设立,并在1950年至1951年间,和国内主要报刊建立发稿关系,和国外通讯社建立交换图片的业务,同时出版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画报《人民画报》。

四、新闻摄影的定义及其内涵

目前国内摄影界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

3 摄影都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

新闻摄影是一种视觉新闻。我们通常将大众传播媒介分为三类:视觉传媒(印刷传媒)、听觉传媒(广播)、视听结合的媒介(电视、新闻纪录电影、多媒体化的互联网)。

新闻摄影主要应用于印刷传媒,是一种视觉新闻。所谓视觉新闻就是指它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让读者通过视觉来感知、获取新闻和知识。从大众传播的历史看,视觉传媒出现最早。

新闻摄影的重要特性之一是现场纪实。

传递新闻信息是新闻摄影的首要目的。一张照片能否成为新闻照片的关键是看其是否具有新闻性。

评价一张新闻摄影图片的优劣主要是看它传递新闻信息量的多少及其传播效果,而不能仅从构图是否完美、技术技法上是否有问题等艺术或技术角度出发来评价。

新闻摄影的对象应该同时具有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

新闻摄影的新闻价值。我们已经知道,新闻摄影的第一价值取向是传递新闻信息。所以他的拍摄对象必须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人物。

这里我觉得应该重点说一下的是,文字说明是新闻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新闻摄影报道是好的图片和好的文字的完美结合的结果。图片和文字同等重要,不是从属关系。二者应该配合默契,紧密结合,互为补充。图文的有机结合会使信息增值,反之,则使信息减值。文字说明的作用:补充可视形象的局限;点明图片的重点,起到提示和导读的作用。

五、新闻摄影的优势与不足

新闻摄影与文字相比:诉诸视觉VS诉诸理性;与电视和记录影片相比:静态VS动态。

新闻摄影具有视觉直观性,文字新闻:抽象、有新闻价值就行;新闻摄影:具象、要有可视的实体。

4 直观可视形象的优势在于打破语言文字隔阂,一目了然;尤其有些东西根本无法用语言描绘,如感动、惜别、愤怒等牵涉到感情的东西,永远是超越你能想到的文字

新闻摄影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是现场纪实以取信读者。而艺术摄影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是抒情以感染读者。

上面说了新闻摄影的几点优势,下面谈谈新闻摄影的不足:

1、在分析、推理等功能上需要文字补充

2、在深度报道上比文字逊色

3、瞬间性的特点不适合来表现过程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好的新闻图片应该是:

1、能带来最佳阅读效果的,图片有冲击力和张力。

2、是有丰富信息含量,用同样的版面面积文字无法表达的。

3、是有历史感现场感的,是站在时代前沿留下的历史记录。

六、常用新闻摄影种类及方法

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设计到的新闻摄影有以下三类:形象采访、现场抓拍以及事件性新闻拍摄。

(一)形象采访

简单的理解即为深入现场采访拍摄,在这里新闻摄影是采访摄影,摄影方法面对新闻现场进行选择,要求特点准确、主题清晰,在这里我们要提一下新闻摄影采访和文字采访的共同点:

1、熟悉政策方针与报道需要

2、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3、调查研究

4、主题从生活中而来

因为新闻摄影的采访是形象的采访,手段是照相机和感光材料,显示信息的方式是图像,同时具有现场性和瞬时性,所以,你必须做到:

第一、到现场去。

二、拍照是第一程序。

5 第

三、即时拍摄。

四、捕捉瞬间形象信息。

五、随机应变。

六、直观报道。

在形象采访中,要特别注意形象积累与形象观察。只有充分进行形象积累,才能在瞬间捕捉形象,长期积累对生活的观察体会才能偶然得之。

(二)现场抓拍

现场抓拍具有什么特点呢?瞬间形象自然、真切。

摆拍使新闻摄影模式化,使被摄对象表情僵硬,只有抓拍的瞬间被摄对象是最自然的。

奉行摆拍手法的人往往有种错觉:不摆布就不能把新闻信息充分完美地表现出来。其实就传递的信息量而言,未经干涉的对象比经过干预或摆布的对象更能传递全面、真实的新闻信息。

现场抓拍的基本特征:

1、抓拍是不干涉拍摄对象活动情况下的拍摄。

2、抓拍的对象是处于自主自然的运动状态。

3、抓拍的本质特征是从实际出发。常用的抓拍方法

①伏击法。

②突然袭击法。

③障眼法。

④佯攻法。

⑤声东击西法。

抓拍的忌讳

1、忌讳摄影者的衣着穿戴与当地当场人群反差大。

2、忌讳兴师动众、声势浩大。

3、忌讳在抓拍现场毛手毛脚、情绪外露。

4、忌讳急躁。

6

5、忌讳乱抓乱拍。

(三)事件性新闻的采访拍摄 事件性新闻的分类:

1、预知事件

有明显的发生、发展和终结的过程,持续且时间性明确,在发生之前记者能够得知相关情况并做出充分的准备。

2、突发事件

在人们不可知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对其发展的进程和结果也无法预料的事件。

偶发性、突然性、未可知性。记者无法在事先做出准备,仓促应战,需要机敏、灵活、勇敢。

预知事件的采访拍摄:

拍摄内容:各种会议,各种活动(庆祝活动、纪念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等等)。

拍摄要求:拍摄前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新闻事件的程序、新闻人物的活动场所等,预先制定好拍摄计划;拍摄时尽量摆脱套路,力求创新,注意计划外细节的扑捉。

怎么拍好预知事件的新闻图片:

1、拍出新意:不一样的拍摄视角,多元化和全方位的思维方式,先想后拍。

2、跨出记录阶段,走向见证阶段: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摄影师对事件的认识、判断和思考,发现独特的典型形象,抓住独特的典型瞬间。

3、抓取出乎意料的情节:预知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十分具有新闻价值,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4、抓取趣味性的瞬间

7

第20篇:摄影教案四

摄影教案

(四)照相机的基本操作与保养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在运用相机时认真细致操作每一个步骤,做到无错误出现。平时做到注意对相机的维护和保养。

重点:正确保养

难点:相机装胶片 教学程序:

一、检查相机、装胶片和卸片

1、检查相机

在拍摄前应该检查相机是否处于待机状态,也就是是否马上可以拍摄且无任何故障。通常的方式是看相机电池是否有电,快门是否能够按动等。如果以上步骤没有问题,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装胶片了。

2、装胶片

照相机拍照曝光是针对照相机中的感光胶片而言的,可以说装胶片是拍摄的第一步,若胶片安装不当,会造成很多麻烦(如未装上冲出来一片空白),正确地将胶卷装入相机是一件不可忽视的事情。装片就是装胶卷,分为两种情况:手动装片和自动装片。

(1)照相机手动装片过程将胶卷装入相机时应在背光的地方进行,切忌在阳光下装入胶卷。

第一步,拉出倒片旋钮,开启机身后盖,把胶卷放入机身内倒片钮一端的暗盒舱内,推入倒片钮。(机芯凸出一端向下)。

第二步,将胶卷片头抽出适当长度,插入卷片轴相应的缝隙中,扳动卷片扳手或旋钮,使胶卷头紧紧地绕在卷片轴上,并使片孔和输片轮上的齿啮合好,使胶片平整。

第三步,盖好机身后盖,然后按倒片钮所提示倒片方向转动倒片钮(此时不要按下倒片锁钮),使暗盒内胶片绕紧。

第四步,扳动卷片扳手,按下快门钮,上弦卷片并空拍两张,直到胶片曝光窗张数计数器出现“1”。

第五步,此后就可投入正式拍摄,每拍摄一张后,就应拨动卷片上弦扳手或旋转至终点一次,使已曝光胶片移离曝光窗。注意:卷片上弦,观察倒片钮,若倒片钮反转(或手感觉比较用力)说明照相机输片正常,若倒片钮不动,很有可能是片头从卷片轴上松脱,须打开照相机后盖重新安装。

(2)快速自动装片

有些新型136照相机具有快速自动装片功能,只要将暗盒装好,把胶卷片头抽出适当的长度往卷片轴上一放,合上机身后盖就可进行卷片。

3、照相机卸片过程

135胶卷全部拍摄完之后,需将胶片倒回暗盒内方可开启机身后盖取出胶卷。在倒片时需先按下机身底端的倒片锁钮,再按倒片钮上所提示方向转动倒片钮进行倒片。倒片时不应将片头倒入暗盒,以脱离卷片轴为准,当倒至片头自卷片轴上松脱时,手会感到比原来的阻力增大,即应停止倒片,以免将片头倒入暗盒内,引起暗盒出入口漏光。此后,避开直射光线,打开后盖,才可把暗盒取出。将片头卷至暗盒外面,立即放入保护盒内。注意:倒片速度不可过快,否则会出现静点斑。倒片时一定要倒完,严防刚倒至一半就误以为倒完而开启后盖。

二、照相机的持机方式及使用步骤

1、持机的姿势

一般地,手握是最常用的方法,其基本要求是:拍横幅照片时,应将两臂向上抬起,并贴紧胸部两侧,双脚站稳稍微叉开,双手握紧相机紧靠你的面部,眼睛紧靠取景器。右手握住照相机,用食指按压快门释放钮。左手应把握住(托住)镜头,同时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调整对焦环进行对焦,这样边对焦边拍摄。拍竖幅照片,相机有两种持法。一种持法是左手托住镜头并用拇指和食指对焦,手臂靠近胸部两侧作为支撑,而将右手抬起,从上方握住相机一端,用右手的食指按压快门释放钮。

2、调焦距

调焦距准确时能在胶片平面上获得最清晰的像。摄影时,拍摄主体和拍摄点确定后,物平面通过镜头光学系统成的像不一定正好在胶片平面上,要使像平面与胶片平面重合,就需要沿光轴方向前后移动光学系统(镜头),改变其物距、像距或焦距以调整像平面的位置,这个过程称为调焦。调焦方法之一是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或中指)调节调焦环,直到从取景框中看到清晰的被摄体为止。调焦方法之二是裂像对焦,如下图所示:

调焦准确调焦不准

自动相机只要轻轻地半按下快门(不是完全按下),相机就会自动调节好被摄体的清晰度。

3、确定曝光组合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在后面的课程中再详细介绍。

4、快门拍摄

注意在按下快门前先把呼吸调匀,按动快门的时候不要用力过猛,否则会因为用力太大而破坏相机的平衡,即使是轻微的晃动,也会造成拍摄出的图像不清楚。均速地按下快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相机在拍摄的瞬间是稳定的。

三、照相机与镜头的保养

为了保证相机在拍摄时不出现故障,平时应注意对相机和镜头的保养,这样才能使相机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

●防尘——灰尘进入相机内部后就有可能损坏相机和镜头,缩短使用寿命,给相机的正常使用带来了隐患。所以,我们的镜头最好长期加戴UV镜,遇到有灰尘的地方应把相机收起。

●防水—— 在雨天、海边摄影时,要注意不要让水溅到相机上(特别是海水);在喷泉及瀑布旁边拍摄时,要注意风向,不要让水珠溅落到相机上。

●防震——有时我们没有给相机戴上相机套、而相机又与其它硬物相撞,或者使用者一时失手跌落相机,都有可能造成相机的损坏。

●防蛮力——对照相机的操作要轻柔,不可硬扳强摁,以防日久造成隐性损坏。操作不当甚至会当场损坏。

●防火星——拍摄电焊以及节日、婚礼燃放的礼花和鞭炮时,要注意防止飞窜的火花飞溅到相机上灼伤镜头、机身。

●防潮——如果长期把相机放置于潮湿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引起镜头发霉,轻则会造成通光量减少,重则会使产生大量霉斑,不能使用(特别是霉斑长在镜头中间时情况会更严重)。况且,过于潮湿还会腐蚀相机内部的电子元件。

●防曝晒、防高温——现代的照相机一般都带有TTL内测光装置,镜头长时间对着烈日会严重损坏相机的测光系统,造成测光元件老化,测光精度下降。有些高档相机内部还有大量的电子元气件,对着烈日曝晒会使相机的温度急剧升高,造成稳定性和可靠性下降,甚至一时不能使用(但一般不会造成永久性损坏)。 小结:

1、要注意在装胶卷时的步骤,装好后注意照相机左面的把手是否随着过卷转动。

2、注意持机姿势,一端(右手端相机,左手端镜头),二收(两个手肘尽量往里收),三支(左手肘支在身体上)。这样保证相机可以在一个较稳定的状态下拍摄。

3、注意相机的保养,注意保洁、防震,防止用手触摸镜头,使用电子相机时要注意使用环境。思考题:

1、在拍摄照片的时候,照相机的计数器在一张一张地走,但拍完后把胶卷拿去冲洗,底片上却什么也没有,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2、拍完36张胶片后,直接就去转动卷片把手卷片,却怎么也卷不动,这是为什么?

3、分别实际操作手动135相机及自动相机的装卷,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

高中摄影教案模板下载
《高中摄影教案模板下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