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2 06:06:11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 年 级 数 学 教 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一课时: 《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1、秒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

1、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

十、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一!

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二课时: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课时: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

10、11题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先算65-(

)=(

再算(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20+40+3000=

900-700+80= +60= 80-60+200=

100+400+50= 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72-6= 300+20 900-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十个

3 8 0

+ 5 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百位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十个

5 5 0

- 3_____8_____0__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估算》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 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推荐第2篇: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推荐第3篇: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辛庄头小学 赵金莲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2页--45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比赛、统计、观察等活动中,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

(一)、情境激趣(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1、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校课间开展最多的是哪项体育活动?

师:对了,是踢毽子。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听体育老师说,下个月学校将举行踢毽子比赛,去年我们班获得第一名,今年同学们还想不想争冠军?

师:光说不练不是好汉,今天我们就先在班级开展一次男女生踢毽子比赛,好不好?

2、踢毽子比赛

师:下面老师宣布比赛规则:每名运动员的踢毽子的时间是20秒,踢坏了可以接着踢,记总数。请裁判员做好记录。

活动

(二)、探索意义(初步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1、同学计算

师:现在比赛结束了,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会获胜呢?

师:既然人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总数比较,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下男队和女队各踢了多少个?

2、宣布比赛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师:女队一共踢了120个,男队一共踢了116个,因为120>116,所以比赛获胜的是女队!

3、老师参与

师:看到同学们踢的这么开心,王老师也想踢一次,现在王老师申请加入男队,请同学们帮老师看时间。

4、再次公布比赛结果。

师:这回请同学们再算一算男队一共踢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

师:再来看女队一共踢了120个,男队一共踢了136个,因为120

5、激起矛盾

师:老师看到男同学得意洋洋,而女同学直喊不公平,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公平?

6、出现问题

师:问题出现了,人数不同时,比总数不公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7、引出平均数

生:既然人数不同,比总数肯定不公平,我们可以比平均数。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平均数是怎么回事,以这次比赛为例说一说。在小组内先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8、猜想结果

师:我们再以女队为例,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女队的平均数会在什么范围?

师:那男队呢?

9、计算完成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求一求男队和女队踢毽子的平均数,一方面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另一方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哪个队会获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看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10、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两个队踢毽子的总数分别除以它们的人数,求出了两个队平均每人踢的数量,我们用这两个数描述了两个队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这两个队的平均数。哪个队的整体水平高一些呢?

11、再次宣布比赛结果,(对学生进行失败教育)

师:这回我宣布获胜的还是女队。看来王老师在踢毽子方面也是一个弱者,也没能帮助男获胜。王老师要向男同学们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再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课间我们继续练习,争取下次比赛我们获胜。

12、再次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看黑板,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求出了两个队的平均数,看这两个平均数是30和27.2,你们能不能再说一说,它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数?它是不是就是每个人实实在在踢的数量?

13、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我们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谁再来说一说怎样求平均数?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4、理解平均数的用途

师:刚才的比赛人数不同,我们比总数,你们觉得不公平,这时,平均数出现了,你们评价一下,学习习近平均数有什么用?

15、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活动

(三)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探索移多补少法

师:同学们举了那么多有关平均数的例子,看来平均数真能帮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现在就有一个同学们愿不愿意帮老师解决?

学校开展环保活动,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四名同学分在一个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数量如下:小红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老师把他们收集的数量制成了统计图,请同学们先观察统计图,再求一求他们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学生解答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汇报

小结: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同学们今后在求平均数的问题时,可以用计算的方法,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2、自学书中例2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3页,自己学习这一页的内容。

师:通过自己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3、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数的知识,对这节课的知识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要问?

活动

(四)综合练习

1、小明也特别喜欢踢毽子,他连续踢了三次,成绩是29个,30个,28个,请你求一求他平均每次踢多少个?

不同方法解答

2、对比练习(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

(1)老师把9支铅笔平均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一等奖的3名同学,每人获得几支铅笔?

(2)老师把9支铅笔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得前三名的同学,平均每人获得几支铅笔?

先解答,再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小结:(1)题是把9支铅笔平均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一等奖的3名同学,每人实实在在获得3支铅笔,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2)题是把9支铅笔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得前三名的同学,平均每人获得3支铅笔,不是每人都是3支,可能是2支、3支、4支,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平均数。

3、大屏幕出示超市销售甲、乙两种饼干情况的统计图。

(1)哪种饼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2)如果你是超市经理,第二季度你会怎样进货?

(3)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售量越来越好的原因。

活动

(五)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师: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就留个作业,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节数学课,请你对我们这节课上的是否满意(或成功)打一下分,满分是十分,回去后在小组内求一求平均分。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推荐第4篇: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四课《牛顶柳》

一、课前游戏:《两只小手》

两只小手做雨点,雨点从天空落下来,淅沥淅沥淅沥淅沥沥

两只小手做小伞,小伞使我不淋雨,淅沥淅沥淅沥淅沥沥

两只小手做小山,山上有只大老虎,啊呜啊呜啊呜啊

二、气息训练:(保持气息)

三、面部口腔操

1、搓手练习

2、张嘴练习

3、展撮唇练习

4、舌擦牙练习

5、吹唇练习

6、鼓嘴巴

四、复习儿歌《小池》、《做早操》

语音训练:

1、绕口令:练习声母n和l的正确发音。

牛顶柳

河边有棵柳,柳下一头牛,

牛要去顶柳,柳枝缠住了牛的头。

2、朗读训练: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只多少。

五、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六、表演训练

模仿练习:交警:指挥车辆,双臂向左右两边平肩伸直,手掌伸开,一臂向胸前平行挥动,然后交换左右臂进行。

七、表情训练:设计一些语言或对话辅助表演,让表情能真正反映表演角色的情绪特征。

1、打哈欠:感冒了,发冷,打了个哈欠。

2、打瞌睡(点头):做了一天的作业,好累啊,想睡觉。

3、打呼噜:睡熟了,打呼噜,听小猪打呼噜.

4、痒:被蚊子叮了,身上很痒。

八、形体训练:1、坐姿:双腿成90度曲立,上半身挺立,双手自然地放在腿上,下巴微收,双眼平视前方,坐凳子的2/3,面带微笑。

2、站姿:双脚呈丁字型,腿直立,收腹,挺胸,抬头,腰直,

两肩齐平,舒展,两眼平视,面带微笑,双臂自然下垂。

九、复习儿童舞蹈:《大家一起喜洋洋》,再教儿歌《丢手绢》

丢手绢 丢手绢,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 快点快点抓住他

十、少儿讲故事多媒体教学,先听故事《皇帝的新装》,再请小朋友复述故事。

目的:培养孩子把握故事的语调,讲出故事的层次感。

要求:绘声绘色地完整地讲出一个故事

十一、即兴说话练习:

(一)老师命题,即问即答。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二)观察描述:请小朋友描述“老师的眼镜”、“电视机”

十二、游戏《丢手卷》:要求小朋友可以边唱丢手绢的歌边玩游戏。

十三、家庭作业:《春晓》 《牛顶柳》

推荐第5篇: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五册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

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2)12×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推荐第6篇:三年级数学教案[材料]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备课人:马承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55页。

二、单元分析: “倍的认识”单元内容是在学习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后出现的学习内容。一共三个例题,例题1通过让学生用笔圈一圈,数形结合的方式形象的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题2,是以学生做教室清洁的为情境,根据所给的两个条件,通过画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思路。例3,是引导学生用画图理解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单元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五、单元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六、4课时

第一课时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P50例题1,练习十一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圈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过程与方法:体验圈一圈、摆一摆的操作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乘法口诀,教师引导倒背,选背。

二、新授

1、教师示范,学生初步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课件出示P50图,学生看书上图,图上有什么? 数数各种萝卜各有多少? 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画黑板上,6根红萝卜有几个2根呢?我们用笔一起来圈一圈。

我们圈了几次?说明可以圈出3个两根,我们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板书在图下方)同学们你们会这样圈吗?

2、学生试着圈一圈,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白萝卜有10根,画黑板上,那10根白萝卜有几个2根呢?先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你准备怎样圈? 打开书,请大家用铅笔在书上圈一圈那10根白萝卜,并完成下方的填空。同位互相检查,同时请一个学生上黑板圈一圈,集体订正。 从上面可以看出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为什么是5倍而不是3倍呢?

3、练一练

做一做1,绿圆片有几个?黄圆片有几个?黄圆片每3片为一堆可以圈出几堆?请你圈一圈,说说黄圆片的个数是绿圆片的几倍?你能圈出蓝圆片是绿圆片的几倍吗? 做一做2,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要我们怎么摆,4倍是什么意思? 我们就在纸上第一行先画5竖线代表5根小棒,第二行怎么画?请你画一画,然后圈一圈。

三、作业设计

1、P53练习十一

1、2

2、圈一圈、填一填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51-52例题

2、3,练习十一

3、

4、

5、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将图片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情感与价值观: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将情景图中的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倍的知识将问题转化成图形正确解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P51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同学们在干什么呢? (1)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擦桌椅的12人,扫地的有4人) 你能提一个能用我们昨天学过的知识解决的问题吗?(板书问题)我们一起把这个问题完整的读一读。

(2)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试一试画图法: 试一试计算法:12÷4=3

说说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求出倍数? (3)刚才求出的结果正确吗?你如何来证明结果是对的? 反过来想: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 最后我们答题: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2、教学例3: 出示P52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1)知道了军棋的价钱,还知道了军棋和象棋之间的价钱关系,你能提数学问题吗? (2)要求象棋价钱是多少,你能结合例2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画图,也可以算。 画图法: 计算法: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8×4=32 (3)这个结果为什么正确? 小结:刚才我们经历了看图,将图上的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将问题转化成图形来理解并解决,最后验证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这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你会用这个方法解决类似问题吗?

3、练一练

(1)完成P53-54

3、4 读题,找准问题中对应数量,自己用画图或列算式解决。 (2)完成P54

5、6 学生自己完成,集体订正

(3)以上四题分别和前面的哪个例题是相同的?

三、作业设计

1、1辆小客车可坐9人,8辆这样的小客车可以坐几人?

2、笑笑手里有28支铅笔,聪聪手里有7支铅笔,笑笑的铅笔是聪聪的几倍?

四、板书设计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P54-55练习十一

7、

8、

9、

10、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 情感与价值观: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运用画图,列式的方法正确解答倍数问题 教学难点:能在引导下理解题意解决较难的倍数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8个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8个 里面有( )个( )。 ( )是( )的( )倍。

二、练习

1、完成P54 7 全班读题,理解题意,画图或列式计算。

2、完成P55 8 理解去年是什么意思,表示两人的年龄都要减一岁。

3、完成p55 9 引导读题,找准条件,理解两个问题中哪钟颜色的珠子数量不变,哪种珠子是哪种珠子的6倍,哪种珠子应该是多少,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再来想比这种珠子原来的个数是多还是少。

4、思考p55 10 读懂题意,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变化画出图形,再来思考结果。

5、思考p55 11 引导学生明确小熊手里的5个玉米需要加上3再乘2得到熊妈妈现在个数与小熊现在个数的关系,最后再加上3得19个。

三、作业设计

1、小欣今年5岁,妈妈今年35岁。(1)妈妈的岁数是小欣的几倍? (2)明年妈妈的岁数是小欣的几倍? (3)10年后,妈妈比小欣大多少岁?

2、张阿姨家养了6只鸡,其中2只公鸡4只母鸡,每只母鸡又孵了3只小鸡。(1)张阿姨家现在有多少只鸡? (2)现在鸡的数量是原来的多少倍?

《倍的认识》单元 练习卷一

1、2的3倍是( );5的4倍是( )。

2、( )的3倍是18;3的( )倍是12。

3、5×6=( ),表示( )个( )相加是( );还表示( )的( )倍是( )。

4、4的6倍是( )个( ),算式是( )。

5、5个3可以说成( )的( )倍;7的3倍可以说成( )个( )。

6、△是○的3倍,△有( )个。 第一行:○○○○

第二行:

7、4×7读作( )。它表示( )个( )是多少,也表示( )的 7倍是 ( )

8、9的3倍是( ),9是( )的3倍

9、做一套校服用3米布,有27米布,能做( )套校服?

10、一个厂房有两排机器,一排8台,另一排9台,一共有( )台机器?

11、列式计算

(1)7的8倍是几? (2)4的9倍是多少? (3)3的9倍是几?(4)4个5是多少? (5)8个4是多少? (6)6和2相乘是几? (7)5个9相加是几?

12、小汽车准乘5人,大客车准乘的人数是小汽车的7倍,大客车准乘多少人?

13、妈妈买了6斤苹果,买的梨是苹果的5倍,妈妈买了多少斤梨?

14、一朵花有5片花瓣,3朵花有多少片花瓣?

15、一件衣服有4个扣子,7件衣服有多少个扣子?

16、小红有5支铅笔,小明的铅笔数是小红的3倍,小明有多少支铅笔?

17、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

(1)小明和小亮看同样的书,小明看了7页,小亮看的页数是小明的5倍, ?

(2) ,□的个数是△的7倍,□有多少个?? 。

(3)花园里有12只蝴蝶,蝴蝶的只数是蜜蜂的2倍, ?

18、24个小朋友吃晚饭,每人用一个饭碗,平均3个人共用一个菜碗,平均4个人共用一个汤碗,这顿晚饭一共用了多少个碗?

19、一本故事书有76页。小林已经看了36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20、饲养组养了72只母鸡,9只公鸡。鸭的只数是公鸡的6倍,养鸭多少只?

21、丫丫今年6岁,妈妈的年龄是丫丫的6倍,妈妈的今年多少岁?奶奶的年龄比妈妈大37岁,奶奶多少岁?

22、同学们做了30朵红花,6朵黄花。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推荐第7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年月日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的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能判断某月是什么月,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各季度的天数。

(3)能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教学重点:对每个月的天数的认识。(正确、迅速记住十二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猜谜语

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都要脱一件,最后剩下一张皮。(日历)

2、说一说下面节日的日期

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植树节、国庆节。

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以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板出课题)

3、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片,你知道这些图上所画的是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

1

1、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03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

① 一年有几个月?②哪几个月是31天?

③哪几个月是30天?④二月份有多少天?⑤一年有多少天?

汇报结果: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和8月)

师: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称平月)

2、计算平年全天的天数

师:一年有多少天呢?(365天)、

师:让我们一起来通过计算验证一下吧。

(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2)31×7+30×4+28=365天

师:通过计算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平年全年是365天。

3、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

师:一年中哪月是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

(1)左拳记忆大小月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8页,看下面的一段话:“要知道哪个月有多少天┄┄”(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大小月

一、

三、

五、

七、

八、

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

六、

九、冬(11),三十整。

带领学生读儿歌。

练习: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这些节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

3、认识平年、闰年

2 2003年各月的天数我们知道了,那么别的年份各月的天数是不是这样呢?(出示2004—2005年2月份的月历表)

概括:每一年的12个月中,都有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份天数随着年份的变化而在所不同,我们把2月份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二月份是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提问:二月份的天数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平年、闰年。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请同学们观察下表,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根据年份发现什么规律?使学生理解通常每四年一闰的道理。(出示1993—2004年2月份的月历)

闰年的公历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请学生计算1989年到1994年各年份除以4,看看发现什么规律?(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的一般规律)

三、巩固练习

1、一年有多少天?

2、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3、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

4、填一填

(1)一年有( 7 )个大月,( 4 )个小月 (2)5月1日的前一天是( 4 )月( 30 )日 (3)8月30日的后一天是( 8 )月( 31 )日 (4)四月份有( 4 )个星期零( 2 )天

(5)小明在外婆家连住62天,正好是经过两个月份。是( 7 )月和( 8 )月

四、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五、作业

课本P56的第

5、6题。

3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岩前中心学校 魏富珍

教学目标:

1、通过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之间关系的含义。

2、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数量关系解答一些实际的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向学生渗透节约的好习惯,以及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数学关系解答应用题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春天到了,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出去春游?老师准备带我们班的同学来西递玩,准备带一些食品。为了便于方便,每人购买其中一种食品几件,你能为我们同学算一算购物的帐吗?(媒体出示一些常见食品的价格。)

二、展开活动,探究新知

(一)、组织活动,初步领悟

1、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购买一种食品,预算各需多少钱。

2、展示部分小组的学习成果,并让学生用学过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自己的如何计算出来的。

3、齐老师出外最怕渴,因此我想多买几瓶水,请同学的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媒体出示)

⑴每瓶矿泉水2元,买5瓶矿泉水要用多少元? ⑵买5瓶矿泉水用了10元钱,每瓶矿泉水多少元? ⑶每瓶矿泉水2元,10元钱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4、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⑴每一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数量?要求的又是什么数量? ⑵每道题你能否运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5、交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6、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以上各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引出:只要知道总价、单价、数量中的任意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二)、类推延伸,形成认知

1、老师准备进行的春游活动,在路线安排上还有些问题,因为老师处在黄山区,离同学们很远,如何安排好行程,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从黄山区到达黟县需要2小时,两地之间有多少千米?

⑵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几小时到达?

⑶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2小时到达,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及时组织评议。

3、议一议:同学们能不能仿照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写出每一题中的数量关系,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4、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组织评议。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三)、归纳小结,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不论是单价、数量、总价之间,还是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三、层次练习,拓展运用

1、反馈练习:

填写教材P103的第4题,并及时展示评议学习成果。

2、拓展练习:

⑴一种收音机每台售价80元,现在有480元钱, ?

⑵一列火车每小时行90千米, ,一共行了

5 多少千米?

3、延伸练习:

你能把以上第1题改编成求总价或求单价的应用题吗?第2题能改编成求时间或求速度的应用题吗?

四、总结质疑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6 《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岩前中心学校 魏富珍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 师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课件)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7 生交流反馈。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法。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师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第4题,第5题。

推荐第8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绘制平面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看简单的路线图

(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 页例3及练习一第

3、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

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习一第3题。 3.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

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习二第

1、

2、

3、4题。

教学目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

1、

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看简单的路线图

(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5及练习二第

5、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使学生敢于、乐于和他人交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识,谁来和大家说说? 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也会用到。

二、进入情境,运用新知 1.出示第9页例5彩图。 这幅图画了些什么?

2.通过指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说说各场馆所在位置。 同桌互相问答。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结: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先辨别方向,再弄清楚要去的场馆和设施在什么方向,然后前往。如果有人问路,要把行走路线说清楚。

三、巩固运用 1.第9页“做一做”。

2.小游戏:问路(第11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12页第

5、6题。【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1课时

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3至15页例1及“做一做”第

1、2题,练习三第

1、2题。

教学目标: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学生读题,独立口算,说出得数)。12÷ 4=

8÷ 2=

14÷ 7= 24÷ 6=

36÷ 6=

18÷ 9= 16÷ 4=

20÷ 5=

35÷ 5= 15÷ 3=

64÷ 8=

72÷ 9=

2、口答:

(1)80里面有几个十?400里面有几个百? (2)3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谈话:刚才我们复习的是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的主题图(把主题图的124箱改为120箱) 教师:观察主题图,根据主题图中的已知条件,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提问题用笔写在课堂本上。(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绝已知条件,自己编写应用题,懂得应用题的结构和运算方法。)

3.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教师:要求赵大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么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注意思考的过程可多让学生说)。 (2)600箱货物王叔叔只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要求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你想怎样计算,请在小组里讨论。

小结: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百。

(3)240箱货物,李阿姨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要求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240÷3 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李阿姨3次运了240箱,要求平均每次运多少箱,就是把240箱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240除以3。)

240÷ 3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计算方法:想240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不够1个百怎么办?(用学具帮忙分一分进行思考。)我们可以把2个百看成20个十,与40合在一起,看成是24个十,再平均分成3份,每份8个十,就是80。

小结: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几百的数,如果不够除,再把几百转化为几十个十,再与十位数合并起来,看成几十几个十,再除一位数,得到的商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口头编一道题。 学生列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个别题目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完成后全班讲评。

3、阅读第15页“你知道吗?”,了解除号“平均分”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

1、2题。【教学反思】:

第2课时

除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

1、2题,练习三第

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口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

17、18页练习三第5至8题。教学目标: 1.经过反复练习和思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熟练地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听算练习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2、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3、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8

40÷5 54÷9

6×9

81÷9

7×9

8×9

÷6 1947×9

27÷3

6×7

45÷5

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5题。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习三后的思考题。

三、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7题。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例

1、2及“做一做”第

1、2题,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那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20÷4

280÷7 300÷5 540÷9 24÷2 84÷4

93÷3 69÷3 提问:口算24÷2时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

4) 8

5 )25

7 )63

9 )45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现在我们学习稍复杂一点的笔算除法,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主题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的内容。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3、出示例1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4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提问: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会怎样列式:(学生列式:42÷2。)

(2)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42÷2?怎样想?得多少?

(3)出示小棒,摆好42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各平均分成两份?要分得又对又快。

(4)笔算:42÷2。 教师:刚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说明同学们口算对了,如果这道题用笔算怎样算?笔算除法的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法。

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先写除法的竖式,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去的数,把4写在42的十位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要把商写在个位上,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分去的数,写在上面落下来的被除数2的下面,2减2得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

提问:做笔算时,先从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4、出示例题2。

四年(1)班和四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了5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弄清算理。

教师:52平均分2份,让我们一起拿出52根小棒来试着分一分。 ①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还剩1捆,余下的1捆怎样分? ②把余下的1捆拆开,与2根小棒合并起来是12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③先分得的2捆,就是2个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 教师: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我们在动手操作时,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2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5,商是2,写在被除数十位上面,还剩1(余1捆),余下的1和除数比较,余数比除数小,余下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2落下来,1个十连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正好分完,余数是0。

(3)比较例题1和例题2的异同。

相同: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要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例2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4)小结: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除法竖式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个位落下来的数合并后,继续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用竞赛的形式开始练习,看一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题。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笔算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2~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21页练习四第1题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 (3).全班订正。 (4).作补充练习。

3、练习四第3题 (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4题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用一位数除三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2~2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小学生估算的意思,通过估一估,来确定商的最高位是几。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8÷ 6

24÷4

360÷6

35÷7

12÷6

360÷3

72÷8

90÷9 810÷9

2、计算:

9)81

4)84

3 )39

6 )54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81÷9的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 54÷6你是怎样算的?

二、合作体验,获取新知

1.谈话:通过刚才的复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教学例3。

出示教材第22页的例3及挂图,让学生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列式:238÷6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你能估算一下大约要插多少页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如果列竖式计算该怎样算呢?先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被除数百位上的数2除以6,商够一百吗?我们该怎么办?

23个十除以6商的最高位“3”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呢?23除以6为什么商是3而不是4?

提问:我们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每次除后余下的数都要和除数比一比,你会发现什么?

教师:23减18等于5,这个5表示什么?然后把个位上的8落下来,与5个十合并起来是58。58除以6商是几?为什么商是9?

3.教师:刚才大家先用估算的方法,估计这些相片大约要插40页,而现在通过计算得出39页余4张,这4张也要用一页,所以,插这些相片要39加1等于40页。

列式:238÷6=39(页)……4(张) 答:这些相片需要插40页。

教师:本题的解答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来进行回答。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我们应该怎样算?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他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5.想一想,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本相册能插下这些相片吗?2本呢?)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最后的评判。 板:6×24=144(张)

因为44张<238张,所以一本相册不够插, 板:6×24×2=288(张)

因为288张 > 238张,所以2本相册够插。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做一做”。

要求学生把估算的数写下来,然后再进行计算。 注意:有余数的除法写横式得数时别忘了写余数。 2.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第1题。

先判断是几位数。如果商是两位数,请用水彩笔涂上红色,如果商是三位数,请用水彩笔涂上黄色,并说出片断的根据。

3.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4.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的第3题。 独立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问题,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7课时

用一位数除的综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练习五第4~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并把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具准备: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4题:学生在书上填写(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指名选择其中的题说说口算方法。 3.练习口算(口算卡片)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先判断再改正,并说说笔算方法。

2、练习五第6题:

(1).说清楚题目的意思,完成第一问。 (2).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3、练习五第7题: (1).说说题目意思。

(2).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4、练习五第8题 (1).说说题目意思。 (2).完成题目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300÷2=

560÷8=

7200÷9=

3200÷4=

210÷7=

96÷3= 2.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列竖式进行计算。 7650÷6=

2874÷3= 【教学反思】:

第8课时

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用一位数除的笔算除法,并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一位数除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除法验算,初步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42÷6

36÷9

567÷7

64÷8

6×7

4×9

7×8

8×8

2、18÷6

27÷9

8×8 想:(

)×6=18

)×9=27

)×7=63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进行计算。3)246

2)246

4)488

8 )488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教师:我们已学过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为了使我们能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就需要我们为除法计算进行验算,这样容易发现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给于及时纠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题4。 出示教科书第25页的例题4及挂图。

(1)蓝笔记本每本5元,小明有100元钱,可以买多少本? 学生列式:100÷5=20(本)

提问:请说出除数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如果把商20与除数5乘起来,比较一下除法和乘法算式,发现什么? 发现:商 × 除数 = 被除数。

教师:如果我们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大家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2)红色笔记本每本7元。小明有100元,可以买多少本?还剩下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100÷7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100÷7=14(本)……2(元) 提问100、

7、

14、2各表示什么?

教师:用14和7相乘表示什么? 14本需要98元,那小明付了多少钱?

3、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2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后,要求他们要验算,讲评时要求他们说出验算过程。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

1、2题。【教学反思】:

第9课时

除法验算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练习六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的计算除法和用乘法验算除法。 2.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00÷6

560÷8

320÷4

810÷9

210÷3

280÷7

500÷7 学生口算度说说是怎样想的。

2、第26页练习六第3题: (1).理解题目意思后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能被

2、

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指导练习:

1、第26页练习六第4题: (1).学生读题审题。 (2).分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3).汇报解题方法。

2、第26页练习六第5题: (1).出示挂图。 (2).笔算比赛。 (3).讲评。

3、第26页练习六第6题: (1).出示图表,学生读题审题。 (2).分小组进行估算和计算。 (3).集体讲评。

4、第26页练习六第7题: (1).学生读题审题。 (2).讨论解题方法。 (3).讲评。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10课时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28~30页例

5、6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学会计算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0的除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学会计算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0的除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2=

3×0=

0×9=

8×0=

0+25=

29+0=

2、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292

6)358

7)2147

5)605

3、出示:

14、10

4、140。

提问:0在后面两个数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28页的主题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图。

教师:四个西瓜,孙悟空打算怎么分?而猪八戒是怎样分的?那还剩多少个西瓜?平均分给唐僧、孙悟空和沙僧怎样分?什么都没有怎样表示? 如果列算式,该怎样列算式呢? 0÷3等于多少?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1)根据刚才分的情况发现0÷3=0 (2)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的?就想哪个数和3相乘得0?

因为0×3=0,所以0÷3=0。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8页的“做一做”。0÷2

0÷4

0÷5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多思考。 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出示例题6 (1)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309÷3 让学生列竖式,问:你想怎样计算,自己试着算一算,看一看计算过程中发现什么情况?

讨论:除到十位时是“0”,0除以3等于多少?在那一位上面商0?为什么?这个不写行不行?

教师:商十位上的这个0必须写,它起占位作用。 小结:根据一位数除法笔算方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在那一位上写上商,所以这一道题的0要写在十位上,这个0不能不写,他起占位作用。

(2)要求万青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学生独立列式:420÷3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教师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给于指导。

教师借助竖式指道学生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提问:商的个位上是0不写行吗?为什么?

小结:在做除法时,如果被除数前面一位或几位的数正好除尽,后面数位上还有0,可以不要再除下面了,只要在商的末尾写上0就可以了。

4、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后,教师讲评,重点要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为什么0要写?

比较: 2)402 和

4)750 有什么相同点?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如果商不够1,要写上0占位,不能漏写。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讲解0占位问题。

2、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2题 分4个小组开展竞赛,看哪一组算的又快有对。

3、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3题。请学生找出每一组题的错误,并说说怎么订正。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七的第四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在计算除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第11课时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31~33页例7及“做一做”,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法计算中,当商不够1时写0占位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解决笔算除法的难点。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2)292

6)358

9)407

2)420

2、(

)里最大能填几?

)×8<67

7×(

)<58

)×5<48 70>9×(

)×9<73

50>8×(

3、列竖式计算。

320÷8

408÷4

960÷6

804÷4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7的第⑴题: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①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再列式。 列式:532÷4 ②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并尝试列竖式计算?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十位上的3去4,商够不够1呢?不够1怎么办?

③教师:当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此时,教师边说边板书:十位上商0以后,用除数4乘0得0,把0写在3的下面。

3减0得3,与被除数个位上落的2合在一起就是32,32除以4商8,8写在个位上。

观察竖式: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板书简便竖式) ④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当我们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被除数的那一位上写0占位。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31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针对具体的题目提问,为什么商要写0?

3、出示例题7的第⑵小题,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个,还剩多少人?

①学生独立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 列式:562÷4 ②提问:这道题商的最高位是什么?为什么?商是几位数?让学生试算。

②讨论:十位上商是4表示什么?这时被除数的十位已除尽,个位上的2除以6够商1吗?怎么办?在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3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32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提问,为什么商末尾写0?

2、教科书第33页第2题。学生先判断再改正。

四、课堂小结:

一位数除多位数时,如果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正好除尽,而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就是余数。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第33页第1题。 【教学反思】:

第12课时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33~34页例练习八第3~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以及熟练程度。 3.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6000÷6

3200÷8

545÷9

301÷3

354÷7

280÷4

496÷7 学生口算度说说是怎样想的。

2、小游戏:谁的火车跑得快(教材第33页练习八第5题): (1).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2).评价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推荐第9篇:三年级数学教案下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本册教学内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得乘、除法估算和演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整

十、整百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本册教学重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本册教学的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试商方法及商的定位;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法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本册教学方法:

探究式、合作学习法、知识迁移法、自主探索、练习法、动手操作法、讨论交流法。

本册教具、学具:

指南针、年历卡、24时计时法的钟面模型、面积单位卡片、简易天平、小黑板、挂图等。

本册课时安排:

一、位置与方向(5课时)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课时)

1、口算除法 3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 9课时左右

3、整理与复习1课时

三、统计(4课时)

1、简单的数据分析 2课时左右

2、平均数 2课时左右

四、年、月、日(5课时左右)

制作年历 1课时左右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左右)

3

1、口算乘法 3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与复习1课时

六、面积(8课时)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解决问题(4课时)

设计校园 1课时

九、数学广角(2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根据具体情景,让学生能辨认八个基本方向,知道其中一个方向,能熟练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单元教学方法:

4 观察法、情境式、讨论交流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 单元教学用具:

挂图、地图、指南针。 单元课时安排: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课时

2、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 3课时

第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方法:情景式、讨论交流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5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第2课时 绘制平面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学方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6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第3课时 看简单的路线图

(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 页例3及练习一第

3、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 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7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习一第3题。 3.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第4课时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习二第

1、

2、

3、4题。教学目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方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8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

1、

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第5课时 看简单的路线图

(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5及练习二第

5、6题。

9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使学生敢于、乐于和他人交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识,谁来和大家说说? 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也会用到。

二、进入情境,运用新知 1.出示第9页例5彩图。

这幅图画了些什么?

2.通过指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说说各场馆所在位置。 同桌互相问答。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结: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先辨别方向,再弄清楚要去的场馆和设施在什么方向,然后前往。如果有人问路,要把行走路线说清楚。

三、巩固运用 1.第9页“做一做”。

2.小游戏:问路(第11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12页第

5、6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看简单的路线图

(二)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1课时 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3至15页例1及“做一做”第

1、2题,练习三第

1、2题。

教学目标: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学生读题,独立口算,说出得数)。

12÷ 4= 8÷ 2= 14÷ 7= 24÷ 6= 36÷ 6= 18÷ 9= 16÷ 4= 20÷ 5= 35÷ 5= 15÷ 3= 64÷ 8= 72÷ 9=

2、口答:

(1)80里面有几个十?400里面有几个百? (2)3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谈话:刚才我们复习的是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的主题图(把主题图的124箱改为120箱)

教师:观察主题图,根据主题图中的已知条件,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提问题用笔写在课堂本上。(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绝已知条件,自己编写应用题,懂得应用题的结构和运算方法。)

3.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教师:要求赵大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么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注意思考的过程可多让学生说)。

(2)600箱货物王叔叔只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要求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你想怎样计算,请在小组里讨论。 小结: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百。

(3)240箱货物,李阿姨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要求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240÷3 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李阿姨3次运了240箱,要求平均每次运多少箱,就是把240箱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240除以3。)

240÷ 3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计算方法:想240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不够1个百怎么办?(用学具帮忙分一分进行思考。)我们可以把2个百看成20个十,与40合在一起,看成是24个十,再平均分成3份,每份8个十,就是80。

小结: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几百的数,如果不够除,再把几百转化为几十个十,再与十位数合并起来,看成几十几个十,再除一位数,得到的商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口头编一道题。

学生列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个别题目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完成后全班讲评。

3、阅读第15页“你知道吗?”,了解除号“平均分”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

1、2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用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 情境图

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60 ÷ 3 = 20(箱)

2、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40 ÷ 3 = 80(箱)

3、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600 ÷ 3 = 200(箱)

第2课时 除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

1、2题,练习三第

3、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3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14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除法的估算

124÷3≈40(箱) 或者 124 = 120 + 4

120÷3=40(箱) 4÷3=1(箱)„„1(箱) 124÷3≈41(箱)

第3课时 口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

17、18页练习三第5至8题。教学目标:

1.经过反复练习和思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熟练地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听算练习

6÷2 60÷2 600÷2 6000÷2 70÷7 8÷4 80÷4 800÷4 8000÷4 10×7 10÷2 2×5 60÷3 20×3 54÷6 24÷3 240÷3 2400÷3 120÷3 48÷8

2、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5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3、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7×9 180÷3 1800÷3 90÷3 5×8 40÷5 27÷3 54÷9 6×9 81÷9 7×9 8×9 6×7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习三后的思考题。

三、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7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练习课

第4课时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例

1、2及“做一做”第

1、2题,练习四第1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那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16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20÷4 280÷7 300÷5 540÷9 24÷2 84÷4

93÷3 69÷3

提问:口算24÷2时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 4) 8 5 )25 7 )63 9 )45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现在我们学习稍复杂一点的笔算除法,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主题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的内容。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3、出示例1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4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提问: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会怎样列式:(学生列式:42÷2。)

(2)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42÷2?怎样想?得多少? (3)出示小棒,摆好42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各平均分成两份?要分得又对又快。

(4)笔算:42÷2。

教师:刚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说明同学们口算对了,如果这道题用笔算怎样算?笔算除法的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法。

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先写除法的竖式,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去的数,把4写在42的十位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要把商写在个位上,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分去的数,写在上面落下来的被除数2的下面,2减2得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

提问:做笔算时,先从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4、出示例题2。

17 四年(1)班和四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了5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弄清算理。

教师:52平均分2份,让我们一起拿出52根小棒来试着分一分。

①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还剩1捆,余下的1捆怎样分?

②把余下的1捆拆开,与2根小棒合并起来是12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③先分得的2捆,就是2个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

教师: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我们在动手操作时,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2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5,商是2,写在被除数十位上面,还剩1(余1捆),余下的1和除数比较,余数比除数小,余下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2落下来,1个十连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正好分完,余数是0。

(3)比较例题1和例题2的异同。

相同: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要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例2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4)小结: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除法竖式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个位落下来的数合并后,继续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用竞赛的形式开始练习,看一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笔算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2~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21页练习四第1题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 (3).全班订正。 (4).作补充练习。

3、练习四第3题

(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4题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用一位数除三位数

19 教学内容:教材第22~2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小学生估算的意思,通过估一估,来确定商的最高位是几。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8÷ 6 24÷4 360÷6 35÷7 12÷6 360÷3 72÷8 90÷9 810÷9

2、计算: 9)81 4)84 3 )39 6 )54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81÷9的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 54÷6你是怎样算的?

二、合作体验,获取新知

1.谈话:通过刚才的复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教学例3。

出示教材第22页的例3及挂图,让学生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列式:238÷6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你能估算一下大约要插多少页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如果列竖式计算该怎样算呢?先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被除数百位上的数2除以6,商够一百吗?我们该怎么办?

23个十除以6商的最高位“3”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呢?23除以6为什么商是3而不是4?

提问:我们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每次除后余下的数都要和除数比一比,你会发现什么?

教师:23减18等于5,这个5表示什么?然后把个位上的8落下来,与5个十合并起来是58。58除以6商是几?为什么商是9?

3.教师:刚才大家先用估算的方法,估计这些相片大约要插40页,而现在通过计算得出39页余4张,这4张也要用一页,所以,插这些相片要39加1等于40页。

列式:238÷6=39(页)„„4(张)

20 答:这些相片需要插40页。

教师:本题的解答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来进行回答。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我们应该怎样算?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他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5.想一想,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本相册能插下这些相片吗?2本呢?)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最后的评判。

板:6×24=144(张)

因为44张<238张,所以一本相册不够插, 板:6×24×2=288(张)

因为288张 > 238张,所以2本相册够插。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做一做”。

要求学生把估算的数写下来,然后再进行计算。 注意:有余数的除法写横式得数时别忘了写余数。 2.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第1题。

先判断是几位数。如果商是两位数,请用水彩笔涂上红色,如果商是三位数,请用水彩笔涂上黄色,并说出片断的根据。

3.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4.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的第3题。 独立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问题,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7课时 用一位数除的综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练习五第4~8题。 教学目标:

21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并把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具准备: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4题:学生在书上填写(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指名选择其中的题说说口算方法。 3.练习口算(口算卡片)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先判断再改正,并说说笔算方法。

2、练习五第6题:

(1).说清楚题目的意思,完成第一问。 (2).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3、练习五第7题: (1).说说题目意思。

(2).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4、练习五第8题

(1).说说题目意思。

(2).完成题目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300÷2= 560÷8= 7200÷9= 3200÷4= 210÷7= 962.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列竖式进行计算。

7650÷6= 2874÷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8课时 除法的验算

22

÷3=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用一位数除的笔算除法,并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一位数除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除法验算,初步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42÷6 36÷9 567÷7 64÷8 6×7 4×9 7×8 8×8

2、18÷6 27÷9 8×8 想:( )×6=18 ( )×9=27 ( )×7=63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进行计算。3)246 2)246 4)488 8 )488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教师:我们已学过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为了使我们能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就需要我们为除法计算进行验算,这样容易发现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给于及时纠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题4。

出示教科书第25页的例题4及挂图。

(1)蓝笔记本每本5元,小明有100元钱,可以买多少本? 学生列式:100÷5=20(本)

提问:请说出除数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如果把商20与除数5乘起来,比较一下除法和乘法算式,发现什么? 发现:商 × 除数 = 被除数。

教师:如果我们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大家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2)红色笔记本每本7元。小明有100元,可以买多少本?还剩下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100÷7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100÷7=14(本)„„2(元) 提问100、

7、

14、2各表示什么?

教师:用14和7相乘表示什么? 14本需要98元,那小明付了多少钱?

3、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23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2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后,要求他们要验算,讲评时要求他们说出验算过程。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

1、2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除法的验算

第9课时 除法验算练习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练习六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的计算除法和用乘法验算除法。

2.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00÷6 560÷8 320÷4 810÷9 210÷3 280学生口算度说说是怎样想的。

2、第26页练习六第3题:

(1).理解题目意思后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能被

2、

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指导练习:

1、第26页练习六第4题: (1).学生读题审题。

(2).分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3).汇报解题方法。

2、第26页练习六第5题: (1).出示挂图。 (2).笔算比赛。

24

÷7 500÷7

(3).讲评。

3、第26页练习六第6题:

(1).出示图表,学生读题审题。 (2).分小组进行估算和计算。 (3).集体讲评。

4、第26页练习六第7题: (1).学生读题审题。 (2).讨论解题方法。 (3).讲评。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除法验算练习

第10课时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28~30页例

5、6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学会计算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0的除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学会计算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0的除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2= 3×0= 0×9= 8×0= 0+25= 29+0=

2、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292 6)358 7)2147 5)605

25

3、出示:

14、10

4、140。

提问:0在后面两个数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28页的主题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图。

教师:四个西瓜,孙悟空打算怎么分?而猪八戒是怎样分的?那还剩多少个西瓜?平均分给唐僧、孙悟空和沙僧怎样分?什么都没有怎样表示?

如果列算式,该怎样列算式呢?

0÷3等于多少?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1)根据刚才分的情况发现0÷3=0 (2)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的?就想哪个数和3相乘得0?

因为0×3=0,所以0÷3=0。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8页的“做一做”。0÷2 0÷4 0÷5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多思考。 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出示例题6 (1)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309÷3 让学生列竖式,问:你想怎样计算,自己试着算一算,看一看计算过程中发现什么情况?

讨论:除到十位时是“0”,0除以3等于多少?在那一位上面商0?为什么?这个不写行不行?

教师:商十位上的这个0必须写,它起占位作用。

小结:根据一位数除法笔算方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在那一位上写上商,所以这一道题的0要写在十位上,这个0不能不写,他起占位作用。

(2)要求万青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学生独立列式:420÷3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教师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给于指导。

教师借助竖式指道学生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提问:商的个位上是0不写行吗?为什么?

小结:在做除法时,如果被除数前面一位或几位的数正好除尽,后面数位上还有0,可以不要再除下面了,只要在商的末尾写上0就可以了。

4、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后,教师讲评,重点要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为什么0要写? 比较: 2)402 和 4)750 有什么相同点?

26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如果商不够1,要写上0占位,不能漏写。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讲解0占位问题。

2、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2题

分4个小组开展竞赛,看哪一组算的又快有对。

3、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3题。请学生找出每一组题的错误,并说说怎么订正。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七的第四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在计算除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一)

第11课时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31~33页例7及“做一做”,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法计算中,当商不够1时写0占位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解决笔算除法的难点。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2)292 6)358 9)407 2)420

2、( )里最大能填几?

( )×8<67 7×( )<58 ( )×5<48 70>9×( ) ( )×9<73 50>8×( )

3、列竖式计算。

27 320÷8 408÷4 960÷6 804÷4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7的第⑴题: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①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再列式。 列式:532÷4 ②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并尝试列竖式计算?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十位上的3去4,商够不够1呢?不够1怎么办?

③教师:当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此时,教师边说边板书:十位上商0以后,用除数4乘0得0,把0写在3的下面。

3减0得3,与被除数个位上落的2合在一起就是32,32除以4商8,8写在个位上。

观察竖式: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板书简便竖式) ④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当我们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被除数的那一位上写0占位。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31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针对具体的题目提问,为什么商要写0?

3、出示例题7的第⑵小题,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个,还剩多少人?

①学生独立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 列式:562÷4 ②提问:这道题商的最高位是什么?为什么?商是几位数?让学生试算。 ②讨论:十位上商是4表示什么?这时被除数的十位已除尽,个位上的2除以6够商1吗?怎么办?在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3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32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提问,为什么商末尾写0?

2、教科书第33页第2题。学生先判断再改正。

四、课堂小结:

一位数除多位数时,如果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正好除尽,而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就是余数。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第33页第1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二)

28 第12课时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33~34页例练习八第3~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以及熟练程度。 3.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6000÷6 3200÷8 545÷9 301÷3 354÷7 280÷4 496学生口算度说说是怎样想的。

2、小游戏:谁的火车跑得快(教材第33页练习八第5题): (1).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2).评价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习八第3题。①.读题、找条件、问题。 ②.列式。

③.估算:你是怎样想的? ④.笔算:你是怎样算的?。

2、教材第33页练习八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3、教材第34页练习八第8题。①.看懂题意。 ②.进行计算。

③.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讨论。

三、数学游戏:教材第32页“数学游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34页练习八第

6、7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练习课

29

÷7

第13课时 整理和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35~37页“整理和复习”及练习九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回顾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判断商的位数,估算近似值等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掌握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特点。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分工合作,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理

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整理,可以用文字、表格或图框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再看课本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对比一下,自己想的和教科书上安排的顺序一致吗?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 例题之间有哪些练习?你认为哪几个例题是解释同一个内容的?这些内容你理解了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班级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的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然后大家对展示的作品给于适当的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口算除法、估算 (2)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3)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4)竖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3、教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那些成功的体会可以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亲身实践,解决问题

1、出示讲课书第35页的第1题。

30 让学生独立分析,用什么方法计算?教师讲评。

2、出示教科书第35页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进行解答,提问:“大约”表示什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全班讲评。

3、出示教科书第35页的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进行解答,全班讲评。

4、提问:(1)这3道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

(2)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练习九第

1、

2、

3、4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

5、6题。

六、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口算除法 :估算除法

除法 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笔算除法 除法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除式中的0 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反思】: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单元测验

一、口算

80÷4= 90÷3= 40÷2= 120÷3= 260÷2= 350÷5= 4500÷9= 2000÷4= 6000÷3= 84÷4= 63÷3= 62÷2=

二、填空

1.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 )。 2.370÷7的商是( )位数。

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 )。 4.834÷3的商是( )位数。

三、判断题

1.471除以4商是两位数。 (2.738÷6的商中间没有0。 (3.因为624÷6的商是三位数,所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一定是三位数。(

31

) 4.被除数的末尾有0,商的末尾也一定有0。 ( )

四、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320÷8= 909÷9= 714÷7= 347÷8=

五、应用题

1.学校买来960本作文本,把这些作文本平均分给

四、

五、六年级。每个年级该领走多少本?

2.小明从家走到学校,每分钟走66米,他8分钟走到学校;从学校回家,小明只用了6分钟。回家时,小明每分钟走几米?

3.小芳看一本132页的书,每天看8页。至少要多少天才能看完?

第三单元 统 计

一、教材分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4课时

第一课时 条形统计图

(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32 出示: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品牌 统计/箱

A 30

B 45

C 25

D 10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条形统计图

(一)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

(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2,练习十第

2、

3、4题。教学目标:

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3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非常关心同学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体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1)班第一组5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体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提问: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 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2、制作体重统计图: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

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3、看书了解: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提问: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3题。

教师: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条形统计图

(二)

34

第三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3,练习十一第

1、

2、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的成绩。

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数。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求“平均数”。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

教师: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

以4人为 一个小组进行,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

教师:“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集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样列了,请大家试一试。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式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练一练:

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强? 第一组平均每人的分数是:86分 第二组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是:87分

看了这两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第二组的计算能力强。

三、巩固延伸

1、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1)请小组长拿出课前统计的本组同学的身高统计表。

35 (2)老师要想知道哪个小组同学的身高高,由于我们每个组的人数不一样,我们不能比身高总数,那要比什么?

(3)在计算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进行,算完以后把你们的平均身高填在表格的最后一栏中。

(4)看到这些组的平均身高,你想说点什么?

2、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的第3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平均数

第四课时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

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36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习近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的第5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平均数的应用

第四单元 年、月、日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数学思考: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教具准备:

投影仪、年历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37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随后,教师出示2004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年”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年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到哪些知识?

(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2)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如: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呢?教师节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香港回归是哪一年?我的生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

(4)你能根据2003年的年历回答问题吗?(教师从计算机中调取万年历来让学生们逐月观察,提问学生并指名回答。)

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板书:

31天:

一、

三、

五、

七、

八、

十、十二 大月(7个) 1年 12个月 30天:

四、

六、

九、十一 小月(4个) 28天 29天 二月 特殊月

2、记忆大、小月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年有12个月,其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1个特殊的二月。那么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

(1)课本上介绍了一种好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么数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8页最上面一段话。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电脑显示:左手拳头图。全班齐数一次。

(2)师:老师再介绍一首儿歌,帮你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出示儿歌)教师讲解儿歌,让学生自由记忆儿歌。

38 (3)游戏练习。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是小月就请女生起立,谁站错,站慢就算输了。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一年有( )个大月,有(

)小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4、你的生日是(

)月(

)日;

5、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四、总结竞猜:

1、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猜谜语。师:同学们一节课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真了不起!老师想给同学讲一个古老的谜语,想不想再猜?出示: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

师:既然时间这样珍贵,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珍惜时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年、月、日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年历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

39 故事发生在2001年3月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01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时分秒)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

A:展示书上提供的各个情景,让学生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

B: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C:引导学生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

2、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

A:小组合作,根据问题合作探究: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31天?哪几个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B:师说明: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1天的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C:看年历卡,完成做一做。

3、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

A:师提问: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 B: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C:学习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 D:完成做一做。

4、基础练习。

A:抢答:大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个月?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老师出生在12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B:小游戏(判断大小月) 游戏规则:大月举右手,小月举左手。3月、9月、2月„„

5、观察比较,认识特殊的2月。

A:出示书上2004年和2005年二月的卡片。 B: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C:师说明:2月有28天或者29天。2月是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2月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

6、自主计算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A:学生自主计算。

40 B:交流汇报。知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7、探索规律,判断平年和闰年。

A:学生出题“考”老师。由学生根据年历卡说出年份,老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2月有多少天?(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B:师说明:其实,闰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规律的。

C: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做一做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 D:提问:你能按规律再写几个闰年吗?每几年里有一个闰年?

E:师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一般”说明还有特殊的情况。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F:判断平年和闰年练习:1854年、2006年、3000年。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 )月和( )月。

2、判断。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

(4) 因为1900是4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

3、找规律填空。

1月,3月,5月,7月,8月,( ),( )。

4、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5、导入的侦探故事揭谜。

2001年2月没有29日这一天,边境通行证是伪造的。

6、练习十二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年、月、日

24时计时法 (P52-53)

4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重难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时:2课时

教学准备:钟面、情景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2、组织交流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21:00是几时。

3、组织学生猜测。

4、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老师动手操作,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0小时。

6、老师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7、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

4、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小结: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上午 练习:抢答:

普通计时法 上午7时 中午12时 下午4时 下午6时40分

晚上9时12分

24时计时法 19时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① 18时就是下午8时。

② 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42 ③ 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2)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 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教学札记:

24时计时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说说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以下的时间:上午8时,11时,下午3时、5时,晚上10时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引导观察,收集交流信息。

2、说说下午2时40分和17时45分表示什么?在钟面上该怎么表示?(让学生上台拨出时间?

3、说说下午2时4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

4、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在图上表示出这两个时刻,并讨论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可以在线段图中应该怎样表示?

4、师小结:像上面所说的2时40分、17时45分,还像上午7时50分上学,11时35分放学都是指一瞬间的时刻,一般用“几时”来表示。而从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来表示,如工作了8小时,在校3小时45分。

5、学生小组讨论计算坐火车用了多长时间的方法。

6、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说说你喜欢哪种办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你知道妈妈几时上班,几时下班?你能算算妈妈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吗?

2、你每天几时上学?几时放学?你一天呆在学校有多长时间? (学生交流后独立解决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三

3、

4、

5、6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

43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位数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本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 8 个课时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44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5题。

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和认真口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过的口算方法

1、口算下面各题。

30×4 50×5 30×4 300×7 200×8 12×4 43×2 33×3 23×3 11×7

2、说一说30×

4、300×

7、12×4的口算方法。

二、快乐体验,探索新知

1、教科书第58页例题1的。

(1)运用挂图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的内容,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

(3)教师:大家刚才提了很多问题,那如果邮递员工作了10天,他要送多少份报纸?如果工作了30天呢?

出示例题1:邮递员平均每天送300份报纸,工作了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工作了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百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3、出示例题1的后半题:邮递员平均每天送60封信,工作了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了30天要送多少封信?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

4、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45 讲评时提问:80×1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

12×20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

三、巩固运用

1、教材第69页的练习十四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游戏。(完成教科书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2题)贴出香蕉摘下来。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

3、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这一道题解题过程和结果。

4、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4题。(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讲评。

(2)第2个问题要我们求什么?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邮递员一天的工作时间。邮递员每分钟 行100米,那2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如何解答这一道题,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算乘法

第二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8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46

一、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39、7

4、6

8、9

9、

17、44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28×4 62×7 89×7 12×8 37×3 81×6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2的主体图。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主体图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师里的哪些信息?

2、教学例题2。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出示例题2:多媒体教室一共有18排,每排22个座位,现在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1)教师:这一道题只要我们判断多媒体教师能否坐得下350名同学,因此不用大家计算,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大家想应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2)汇报: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小结:大家根据已学在估算知识,想出了三种方法,通过这一道我们知道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提问:你是怎么估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课堂本上。然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8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目画面的内容说说从“学生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四、课堂总结:

47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第三课时: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四第

6、

9、

10、

11、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6题。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习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3、练习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习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48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综合练习

第四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4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快乐尝试,探索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1)出示主体图,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题例题1:妈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回算,23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49 (3)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教师:刚才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2,得20,但这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是200,所以这个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来,得28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因数相撤的积,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不进位)

50

推荐第10篇:《可能性》三年级数学教案

《可能性》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学习时间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及例

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元旦节快到了,东方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准备举行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购物满5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红球 全放白球 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设计意图] 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熟悉、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第一次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㈠学生小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提问:根据你们的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试验结果记录单)依次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4.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试验结果记录单:

(1)全放红球

㈡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可能性

一定

结果确定{

不可能

结果不一定─可能

㈢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红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红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出示P105图,想一想,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不可能”,还是“可能”?

组织汇报,说说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设计意图] 借助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和列举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四、第二次摸球,进一步认识可能性,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㈠认识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出示摸球的盒子,放入2个红球和2个白球,说一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能确定吗?为什么?

学生猜一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请猜的同学摸一摸

再猜一猜,摸一摸„„当学生前一次摸到红球后,下一次可能猜会摸到白球,这时让学生亲自摸一摸,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如人所愿,感悟到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㈡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继续猜一猜,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并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又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再摸一摸„„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 “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设计意图]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暴露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五、学习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组织练习,深化对确定和可能性的认识

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

㈡根据结果设计放球方案,,说一说怎么想的,并摸一摸。

1.一定能摸到红球;

2.可能会摸到红球;

3.不可能摸到红球。

㈢猜一猜:东方超市的老板会怎样放球?为什么?每种颜色的球放多少?

[设计意图]设计第三次摸球和猜一猜的练习,让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又有新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并且为下一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

第11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汉语(双语)下册

第二课

四个愿望

授课教师:努尔古丽。阿布力米提

喀什市第一小学

第二课 四个愿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还了解冰冰的四个愿望。 3.让学生进行从小要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冰冰的四个愿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词语

1.指名学生认读词语卡片。2.全班齐读。

二.导入:谈话,提问方式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愿望吗?谁来说说自己的愿望(学生自由举手回答)大家的愿望都很美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小朋友,他叫冰冰。同学们给冰冰打个招呼。(屏幕出示冰冰图片) 他有四个愿望,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小朋友的愿望呢?……那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课。 四个愿望。

三.板书课题

四个愿望。 四 .讲解课文

1..老师用录音让学生听课文内容。师问:课文中有几个人物?他们是谁?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2.师:同学们有几个自然段?现在我们请九位同学来读一读好吗?

(学生评价)

3.师:同学们冰冰有几个愿望? 生:四个愿望

4.师:那我们按分段来学一学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看课文的1—2自然段。指名学生读。

师问: (1)冰冰对父亲说了什么?

(2)冬天里我们可以玩什么游戏呢?

(3)冰冰的第一个愿望是什么?

5.那同学们看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请我们班的女同学来读一读。

师问:(1)冰冰对父亲说了什么?

(2)春天里大自然有什么变化?

(3)冰冰的第二个愿望是什么?

6.出示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请我们班的男同学来读一读。 师问:(1)夏天到了,夏天我们可以玩什么?

(2)他对父亲说了什么?

(3)冰冰记下了第几个愿望? 7.出示课文的第七,八自然段。分组读。 师问:(1)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实怎么了?

(2)冰冰帮爸爸做了什么?

(3)又帮奶奶做了什么?

(4)她对父亲说了什么?

(5)这是冰冰的第几个愿望?

8.小朋友们你们想想看,冰冰的愿望一样吗? 生:不一样,他一年里的四个季节都很喜欢。

师问:那么他最喜欢哪个季节?出示(秋天比任何季节都好!)我们从冰冰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他最喜欢秋天。

师:同学们,冰冰喜欢秋天,那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五,交际活动:

小组讨论,(四人一组讨论)

讨论内容: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讨论完后,每个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六.巩固练习

按课文内容判断正误:

1.故事中有两个人物,他们是爸爸和儿子。

) 2.因为春天美,所以冰冰希望永远是春天。 (

) 3.冰冰认为秋天最好,它是 丰收的季节。

) 4.冰冰的四个愿望是 一样的。(

七.拓展练习

同学们我们在故事中,学习了冰冰的四个愿望,那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心愿吧,现在老师给每个人发一个心形卡片,你们在卡片上写一写自己的愿望。(指名同学来上黑板贴上自己的愿望) 八.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学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大自然很美,每个季节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美丽。

板书设计:

第二课

四个愿望 冰冰的四个愿望

第一个愿望

冬天真好玩,我愿永远是冬天。 第二个愿望

春天真美,我希望永远是春天。

第三个愿望

夏天太好了,我巴不得夏天永远不过去。 第四个愿望

秋天比任何季节都好!

九,作业

1.画一画最喜欢的季节。2.预习课文二的词语。

课后反思:

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在有效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和激励性语言的评价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同时在课堂中也生成了一些新的值得我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我想这些都需要我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上课的学生是农村学生,他们的汉语基础不一样,也有好,也有比较好的, 本课内容比较多,还有我把这节课的内容准备得过多,时间上把握得不到位,自己的发音也待进一步提高。

第12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内容:第十二课时 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P77-78综合与实践运用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字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

2、结合现实、有趣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探索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3、通过知识的实践与综合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数字与生活紧密联系,探索编码编排的方法,学会编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知道“数字家族”都有哪些成员吗?

谈话:阿拉伯数字虽然只有10个,但是如果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顺序把它们编排起来,就会组成各种数字编码。

今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字编码。

二、初步感知。

1、了解电话区号

谈话:你们会打电话吗?怎样打外地电话呢?

提问:看一看这个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你怎么知道的? (021代表上海的电话区号)听一听。

追问:这个电话是从哪儿打来的?你又是如何知道的?

(010代表北京的电话区号) 再问:这个电话又是从哪里打来的?

(025代表南京的电话区号) 谈话:同学们对这些知名城市的电话区号非常熟悉,在调查中你们还知道我国哪些城市或地区的电话区号呢?

小结:电话号码是一种数字编码,通过电话号码中的区号可以看出这个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也就是说,数字编码可以用来表达一定的信息。

2、了解特殊电话号码

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有110匪警电话、120救护电话、119火警号码等等,还有一些可能对同学们而言暂时还没有用它的需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的需求以后可能要用到的,比如:„„(多媒体展示)

提问:特殊的电话号码也是一种数字编码。想一想,这些数字编码使用起来你觉得怎么样呢?

谈话:这些数字编码使用起来让人们觉得非常的方便。如果把报警电话110改成“48789653”,你觉得好吗?

小结:为了使用方便,在编制编码时应该注意“简洁”。

提问:这里有两个银行的热线电话,交通银行的服务热线是“95559”,光大银行的服务热线是“95595”。这两个电话号码都是由两个“9”和三个“5”组成,为什么表达的信息却不一样呢? 小结:一个数字编码只能表达一个固定的信息,也就是说数字编码表达的信息应该是唯一的。

三、探索发现

1、确定研究方向

提问:刚才我们了解了一些数字编码,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数字编码呢? 谈话:看来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确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数字编码。

2、确立研究对象

提问:你打算先研究哪一种数字编码?为什么?

3、激发研究兴趣

提问: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身份证号码,谁愿意任意报出其中的一个,老师马上能够猜到这个身份证号码是你家里哪个大人的,谁愿意来试试? 谈话:老师为什么能猜得这么准呢?其中肯定藏着什么奥秘,我们一起来研究。

4、小组讨论研究

要求:把搜集到的身份证号码放在一起,在小组内仔细研究,看看这些身份证号码是如何编制的?它们又表达了哪些信息?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交流

6、介绍编制规律

谈话:通过观察、讨论、研究,我们发现了身份证号码中一些数字所表达的信息, 但有些数字所表达的信息还不太清楚。其实身份证号码的编制有其特定的规定„„(介绍编制规律)

8、实践运用规律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个身份证号码,从这个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9、揭示课题内容

谈话:用18位数字组成的身份证号码,却能表达这么多的信息。看来数字编码真的十分神奇。(板书:神奇的数字编码)

四、运用编码:

1、编运动员号 问题:洛社中心小学即将开展五年级学生田径运动会,届时将有350人参加比赛,请根据实际情况为运动员编号。 活动:选择其中四位运动员编号。

交流:你是怎样编的?这些编号中,有的是以谁开头的? 追问:为什么要以“0”开头呢?

提问:学生证号应该包含哪些信息比较合理?

六、板书设计 数字编码

4 4 8 2 6 8 教后反思:

第13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

清三营乡寄宿制小学 闫 雪

第一章

对称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交流和操作过程中感受并认识对称现象,能找出并判断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在观察、操作、描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概念。

4、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有着很多的对称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对称的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对称是《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的重要内容,《标准》第一学段安排的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标准有三条:①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本册安排的是轴对称现象和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作图。本单元对称知识是通过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为其他图形知识奠定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是感知对称现象和认识轴对称图形。集合本单元学习内容还安排“有趣的剪纸”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1、感知对称现象。对称现象是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对此现象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实际熟悉事物出发如:枫叶、蜻蜓、葫芦、蝴蝶等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初步感知对称现象。在通过画虚线和“做一做”的操作活动引出对称概念。“说一说”让学生在来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一步感知对称现象。

2、认识轴对称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说说自己的发现,明白这些图形的共同点是“沿虚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接着指出什么是“对称轴”。并能根据给出的图形画出另一半。

3、实践活动“有趣的剪纸”。由我们常见的对称性剪纸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接着安排折纸剪纸方法通过欣赏了解对称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体验。

对称现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对称现象的过程。

2、了解“对称”含义,能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3、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对称现象,感受对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认识对称图形,了解“对称”含义,并能说出生活中对称现象。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小镜子)图片

一、激趣引入:今天是我们新学期的第一节课。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枫叶蜻蜓蝴蝶葫芦短裤五角星图片)边出示边贴。

二、探究新知。感知对称现象。

1、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几张卡片上图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

②小组交流③说一说。(蝴蝶左右两边的形状一样;蜻蜓两边的形状也一样;这几幅图的共同特点都是两边的形状一样)

2你是怎么知道两边一样的?画一画,试一试。

3、你也来折一折。我们把像这样对折后左边和右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三、做一做

拿出准备的小镜子和蝴蝶图片,想一想镜子应该放在哪可以使镜子映照出另一半?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吧!

四、说一说

生活中还有那些对称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练一练

先说一说他们是对称的吗?再试着分一分。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体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美丽的图形,请大家也把它拿出来(教材附页2),沿虚线把它们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相互交流

1、交流学生操作的过程和发现的特点。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此时学生可能说出是对称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示怎样对称的。学生可能说:虚线两边一样大还可能说:虚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虚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虚线就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三、综合实践和应用

1、练一练

师生一起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重点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让学生自己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出示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再进行交流说说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在哪?谈论完后再画 。特别指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2、猜一猜做一做

先让学生想象一下剪出的图形然后再实际做一做。

出示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进行猜想讨论,然后剪纸。(在学生剪纸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安全.) 有趣的剪纸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折纸、剪纸的活动,经历学习剪纸活动的全过程。

2、能运用对称的知识剪出些简单的剪纸。

3、在剪纸的动手活动中,欣赏对称图形的美,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巩固对称知识,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教材分析:实践活动“有趣的剪纸”。由我们常见的对称性剪纸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接着安排折纸剪纸方法通过欣赏了解对称的应用感受数学习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时,要通过“欣赏”剪纸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激发学生剪纸的欲望,在师生边说边剪的过程中,学习折、剪的方法。让学生在欣赏和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和创造美,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彩纸、剪刀、剪纸作品、视频投影。 教学过程:

一、欣赏引趣:

(教师出示一些剪纸艺术作品)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的这些,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剪纸)

1、欣赏:剪纸实物和教材提供的民间剪纸作品 (鼓励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美在哪儿?)

2、观察他们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如有学生发现剪纸中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适时让学生指出对称轴的位置。)

二、试一试。

师: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双小巧手,看着眼前这些美丽的剪纸作品,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

1、打开课本第

6、7页,学生自学剪纸方法,可以小组内交流。

2、班内交流: ×× 折纸的方法(“对折法”和“连续对折法”) ×× 剪纸的方法。

3、试一试。

三、欣赏学生作品。课题:有趣的剪纸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页——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折纸、剪纸的活动,经历学习剪纸活动的全过程。

2、能运用对称的知识剪出一些简单的剪纸。

3、在剪纸的动手活动中,欣赏对称图形的美,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欣赏剪纸

1、观看介绍我国民间剪纸的录象资料让学生边欣赏边了解有关剪纸的民间艺术。今天我们大家不仅能欣赏到我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而且如果你愿意的话还能学会这门技能。请大家看录像。

2、欣赏对称的剪纸作品,让学生观察教材上剪纸的图,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师:同学们我们的课本上也有几幅剪纸请大家也来欣赏欣赏。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剪纸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说出:每一幅图都是对称的(还可能具体说出来怎样对称),图片的摆放也是对称的。你们行不想用自己的双手剪出漂亮的图案来?

二、学习剪纸

1、学习折纸的方法。完成教材6页中间内容。

折纸方法让学生自己观察课本。然后进行操作交流。让学生观察课本上两种折纸的方法,引导学生看明白后说出并演示,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同桌互相交流自记者的方法。是学生明确可以一次对折,还可以几次对折,根据你想创作的作品需要选择对折方法。

2、学习剪纸方法让学生观察剪纸的方法 1让学生自己观察课本。然后进行操作交流。 再观察剪纸方法2 教师可以先示范,然后引导学生操作。

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的设计思路,去折、去剪,作出你的成果来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剪一剪。实际操作然后展示学生作品。

三、实践操作、动手剪纸完成折一折剪一剪1和2。

通过观看录象、剪纸作品等,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剪纸的文化传统以及剪纸的由来以及各种精美的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及剪纸艺术的美。(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碧眼的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学习掌握和理解知识。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到剪纸艺术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美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章 加减法

单元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认识了1000以内数以及掌握了1000以内简单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内容有三个知识模块:三位数加减法,加、减法验算,加减混合运算。单元最后安排了“跳绳游戏”的实践活动。

本单元学习的三位数加、减法,是本套教材最后一次安排的整数加、减的内容。教材设计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现实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技能,让学生在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的方法,掌握计算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将三位数加、减的计算方法类推到多位数加、减计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尝试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并能进行验算。2.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并能对计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5.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6.感受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单元共安排9课时和两个实践活动。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8-9页

教材分析: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由于本节课计算学习比较简单,所以在问题情境中设计了比多、比少的表述。教材通过两个画面呈现了小强和小花交流收集邮票的情境,在他们的对话中用到了“比多”、“比少”等语言。先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了解情境中反映的数学信息,接着提出“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计算”的要求。

学情分析: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两个人对话”的内容,必要的话,可请学生做角色表演。交流提出的问题和解答方法时,要对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进行指导。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在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主尝试三位数简单加减计算的过程。

2、会计算不进位和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

3、能积极参与提问题的活动,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

会计算不进位和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 情境图、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过的三位数的出示口算题,让学生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教师小结引出本课内容。

二、不进位加减法

1、师:刚才大家说了很多的计算方法,也都很准确,小强和小花收集了很多邮票,想让你们根据他们收集邮票的数据进行数学练习,愿意试一试吗?

2、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从图中了解的情况,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3、请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自己试着计算并解,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和解决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将笔算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说出笔算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减)。

4、提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给予鼓励。

三、练习巩固

1、9页第一题:知道学生读懂情境图,了解图中的信息,然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9页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3、9页第三题:

(1)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重点让学生说一说500元够不够的理由是什么。

(3)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注重谈计算结果和自己刚才估算的结果有多大差距,从而体验估算的意义。

四、联系实际应用

1.让同学们自编数据互相提出用加或减的口算问题,并口算。(以同桌、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算法,只要合理,老师给予肯定,尊重学生有个性的思维方式,不强求方法统一。

2.挑战赛。

采用组内互相挑战,比一比谁的方法算得快,或组与组之间互相挑战,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算得快。

3.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感受与收获,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这些计算。 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计算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2、能根据法则准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在尝试解决读书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主尝试,并与他人交流三位数进位加法计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尝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解决“哪一位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说说怎样算比较简便。 6+9+4= 7+2+8= 3+5+9= 7+8+3= 4+5+9= 7+8+2=

说明:6+9+4,先算6+4=10,再算9+10=19,用凑十法口算比较简单。 (2)笔算: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65+19= 53+27= 做笔算加法时,先从个位加起,个位5加9等于14,在个位写4,向十位进1;十位6加1等于7,7再加进上来的1等于8,十位写8;最后结果是84。一起回忆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二、新授

出示三个年级订阅小哥白尼的本数统计表如下: 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本数 153 165 189 师:通过上表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答) 师:你能根据上面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到减法问题,教师要给予肯定,由于不是本课所讲内容不必板书。当提到加法问题时教师要立刻板书出来:

(一)提出问题

1、三年级和四年级共多少本?

2、三年级和五年级共多少本?

3、四年级和五年级共多少本?

4、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共多少本?教师引导说出:三个年级共多少本?

(二)解决问题 上面几个问题是最基本的加法题,所以运算的方法孩子们一定都能选对,我们要重点关注他们的笔算过程。

1、放手让孩子根据两位数的法则自己解决前三道题,选三名同学到前面板演。下面同学有困难可小组内讨论解决。

2、板演同学说笔算过程:(举一例)

做笔算加法时,先从个位加起,个位5加9等于14,在个位写4,向十位进1;十位6加8等于14,14再加进上来的1等于15,十位写5向百位进1;百位1加1得2在加进上来的1等于3,百位写3,最后结果是354。

师:通过上面的三道题,你能猜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是什么了吗?生答。 师板书: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师:我们今天所学的三位数进位加法与两位数有什么联系和不同?

生答:大致看法是前两条一样,不同点三位数的计算多了一位——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师:第三条我们可以怎样简练的说?(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它前一位进一)

4、学生完整的说法则。

师:动笔写我们能准确知道哪位满十,如果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吗?我们看一看咱们班谁是火眼金睛。

5、完成练一练第一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6、解决第四个问题

师:列式计算时你发现这道题与前面几道题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谈到:这道题是三个数相加;十位相加满二十了;教师追问:满二十多怎么办?一定有同学会说:向前面进2。

师:那如果数位上的数满三十多或四十多五十多等,怎么办?引导孩子说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时就要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7、生总结三位数进位加法法则。

三、练一练

独立完成数学书11页

2、3题。做完后选两名同学重点说一说后两题的计算过程。 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加减法第3课时(P12~P1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用电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主尝试与他人交流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2、会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教材分析: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每家都使用的电表及每月查阅电表上字数的事情。学习三位数的退位减法。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连续退位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填出表格后,可鼓励学生根据几个月的用电数,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

学生分析:学生有了两位数退位减法和三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基础,关键是明白理解“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会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一”道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算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复习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张丽家五一刚搬入新家下面是记录

5、

6、

7、月份用电情况时,电表上显示的数。1)你知道电表有哪些作用吗?示几只显示用的电表及相应时间的信息图。 2)要求学生读出电表上的数,了解信息图中的信息,重点解决“5月份的用电数是多少以及怎么知道的?”

二、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1、“计算

6、7月份的用电数”的。先让学生试着用百以内退位减法知识尝试计算。在交流各自算法时,重点指导“个位不够减,被减数十位上是0,怎样计算。”特别是计算504—335需要连续退位,重点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而十位上的数是0,则需要先从百位退一,这样十位上就成了十个十,个位再从十位上退一,十位上就得九个十„„

2、把算出的结果填在下表中。注意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把结果填入表内。

3、读一读统计表,根据表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练一练

1、学校有406人参加“十一”联欢会。其中有380人是学生。参加联欢会的老师有多少人?

2、824—631 470—238 665—158—327 495—189 204—132 951—560—183

3、在下面的四个数中任选两个数组成一道减法算式。 931 427 831 538 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三位数加减法估算过程。

2、会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估算,能表达估算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感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会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估算,能表达估算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具:在小黑板上出几道估算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探究新知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去养殖专业户小明家去看一看,请同学们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你发现的信息说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把题目中零散的信息加以综合,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编题能力)

生:小明家这个月养鸡的收入369元,养鸭收入442元,估算一下这两项收入大约是多少元?

师:估计一下这两项收入大约是多少元?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大约是什么意思?再指导学生进行估算。

学生的方法会多种多样,比如:300+400=700,69+42大于100,这两项大约是800多元。或:369小于400,442小于500。这两项收入不到900元,但比800元多。学生的想法只要有一定的道理给予肯定。但在多种方法中老师一定要有所倾向,选出最优化的算法。

师:试着估算小明家养鸭的收入和养鸡的收入相差多少元?

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例如442和369分别接近440和370,440—370=70,所以442—369大约等于70。

师:实际算一算,估计的数和计算的结果相差多少?(通过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的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计算,什么是估算。)

二、试一试 先估算,再计算。 165+638= 635—246= (先自己估算,再把自己的估算方法和同学交流,然后,用竖式计算)

三、练一练 第1题

1、看图,从丫丫家到红红家有几条路?(让学生把行走的路线说清楚,并进行列式)

2、估算一下走哪条路比较近?(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好是选择最简便的方法来说。

3、算一算两条路相差多少米? 第2题

1、估计一下带800元钱买一套桌椅够不够?(重点说说带800不够,体会估算的作用。

2、买一张写字台比买一把转椅多花多少元?

3、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再次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加减法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简便方法计算接近整百数的加减式题。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结合熟悉的事物,经历用简便方法计算接近整百数的加减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在交流各种算法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交流简便方法时帮助学生理解“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中有什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两栖动物,什么是爬行动物。

二、复习引入新授

1、出示试题

我国有两栖动物274种,爬行动物399种。 (1)估算一下我国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共有多少种? (2)计算一下我国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共有多少种?

2、学生读题,谈算理

(1)提出第(1)题,学生进行估算时重点交流估算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生1:274大约是300,399大约是400,两类动物大约有700种。 生2:399大约是400,两类动物大约有670种。 生3:两类动物不到700种。

(2)提出第(2)小题,学生进行计算 思考:有没有比较简便的算法?

我班学奥数的同学会想到加上400后在减去1,这时教师追问:为什么减去1?

2、学生讨论问题

3、汇报交流

因为第一步多加了1所以第二步要减去1。(多找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所悟出的道理)

4、出示减法题:371-98 要求学生用简便算法计算,集体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加上2。 理由:因为第一步多减了2所以第二步要加上2。

师小结: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是用简便方法计算接近整百数的加减法。 板书:简便算法

通过上面的两道简便算法题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一起说出用简便方法计算接近整百数的加减法“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

二、练习巩固

1、提问题,并解答。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大家解答。

2、先估算,在计算。(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重点交流简便算法。 加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18-19页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到商场买衣服的情境,通过母女俩算的结果不同的情境,提出“谁算得对呢?”的问题,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检查谁算的对过程中,学习加法的验算。教材呈现了学生不同的验算方法,交流时,重点指导学生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和用减法验算加法的方法。最后通过议一议让学生体会验算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买衣服的生活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加法验算方法的过程。

2、会验算加法,初步感知加法、减法之间的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验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会验算加法。

2、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教学准备:

情境图、练习本、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看第一个算式写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45+56-101 56+45= 101-45= 101-56= 讨论:你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二、用买东西的生活实例引出验算问题。

1、出示情境图:妈妈带小红去商店买衣服。

2、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中包含了哪些数学问题?

3、提出蓝灵鼠的问题:谁算得对?

4、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验证。

5、交流学生不同的检验方法和结果,并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一起讨论归纳出具体的演算方法:(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减一个加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关于用减法演算加法的方法,如果学生能想出,教师可结合交流做重点指导,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教师可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交流。

6、结合交流活动,老师小结: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叫做验算。

二、议一议

1、学生讨论:根据刚才的活动,说一说验算的意义。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使学生感悟验算的重要意义,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三、练习巩固。

1、验算两只小熊的计算是否正确,说说自己的验算方法以及发现了什么问题。

2、先估算,再计算。学生独立完成,重点了解学生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是否检验出了计算错误。

关于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练习,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本题先让学生试写,再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 减法的验算(教材20-21页)

教材分析:教材设计了小明买自行车交费的情景,通过售货员和小明的对话以及小明心算的情境,,使学生自然进入验算的状态中。教材呈现了不同的验算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意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讲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感受验算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性,以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生自主交流发现验算的方法,认识验算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买车的生活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减法验算方法的过程。 2.会验算减法,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在验算方法的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主题图、口算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检复铺垫:

1、学生回顾笔算三位数加减法应注意哪几点?

2、先估算,再笔算: 384-235

3、计算并验算: 235+708

二、情境交流:

1、放情境录音,相机出示情境图“小明买车”

让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从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b)、出示兔博士的问题“验算一下,看谁算的对”? 300-236=74 ? 300-236=64 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说说自己用怎样的方法验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验算方法。

教师相机板书各种验算方法,相机强调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3、教师鼓励学生比较:你认为哪种验算方法最容易接受?为什么?(作为参与者,教师相机明确自己的倾向“利用加法验算减法”)

三、总结算法:

1、联系板书,引导学生明确课题“减法的验算方法”;指名总结减法的验算方法。

2、完成“试一试”。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数学冲浪

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P22~P23),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经历自主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

2、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感受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这是本套教材第三次安排加、减混合运算的内容。学习20以内的加、减后,安排通过看图列式,看图讲故事,百以内数的加减后,又安排了一次,重点是通过求三个数的和、购物等,学习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单元安排的混合运算,主要是结合简单的现实问题,在用已有经验分步计算的过程中,尝试把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进而理解运算顺序,并试着解决需要两步计算的加、减问题,学习写答语。

学生分析:学生认识了连加、连减、有很好的计算基础,关键是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教学流程:

一、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交流

1、大家喜欢玩具吗?今天我们就和小羊一起来到玩具店,帮小羊解决买玩具的问题,投影出示:小猴子玩具店的经理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出示情景图:商店里有18个白皮球,23个花皮球,小羊买20个皮球。还剩多少个皮球?

2、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3、教师提出:“还剩多少个皮球?我们应该怎样算?”

4、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

5、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

分步计算:18+23=41(个) 综合算式:18+23-20 41-20=21(个) =41-20 =21(个)

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脱式计算的格式、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先说一说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理解分布解答和综合算式解答的联系,重点指导综合算式直接列出两步算式,先计算前两个数字并把得数落下来写在第一步,然后把第二个运算符号和第三个数字落下来,最后计算把前两个数的结果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写在脱式的第二步。

6、写出答语

学生试着写出答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订正。

二、巩固提高

1、牛刀小试,投影出示。

(1)向阳村原有电视机39台,今年新买的比原有的少11台。向阳村现在一共有电视机多少台?

(2)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综合算式 34+56=90 678-299=379 90-45=45 379+546=925

2、大显身手

(1)295+326-483 420+191+78 205-176+317 670-218-132 (2)一列从北京开往广州的火车,到石家庄前车上有乘客856位,在石家庄站上车的乘客有288位。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的乘客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有多少位乘客?

(3)学校里原有85盒粉笔,又买来56盒。用去了73盒,还剩多少盒? 小结:这节课大家表现都很好收获一定很大,都跃跃欲试想谈谈自己的收获了,现在老师就给你们机会,谁先来?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数学24——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包和鞋的问题情景,经历自主尝试连减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过程。

2、了解小括号的重要作用,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试题。

3、在与他人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解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增强自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难重点:指导学生怎样把两个减法算式写成一个连减算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探究新知

师:小化带100元钱到商店买了一个书包和一双运动鞋,小化还剩多少元钱? 生:先说一说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要想知道小化还剩多少元,必须先知道什么?(让学生弄明白问题与条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生自己进行计算后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有:100—29—56 用竖式进行计算(要学生说计算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位多练习几遍,一定要让学生扎实掌握。

100—29=71(元) 71—56=15(元) 29+56=85(元) 100—85=15(元) 100—(29+56)

(在这一计算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怎样把两个减法算式写成一个连减算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帮助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进而了解运算的顺序)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在这一环节中,一部分学生肯定会丢掉小括号,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让学生做一做这一组算式:

152—79—25 252—116+58 152—(79—25) 252—(116+58)

交流计算结果时,重点比较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数和运算符号相同.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带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练一练

第2,3题,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自己计算然后再交流。(在交流时,让学生说计算法则。)另外,2,3题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像第三题可以连续减两次,也可以带上小括号。不论是哪种方法,一定要让学生说清理由。

跳绳游戏

教学内容:28页跳绳游戏 教学目标:

1、通过跳绳这一游戏活动,经历在游戏活动中学数学的过程。

2、能根据游戏活动中记录的数据,提出并解答数学问题,进一步熟练加、减法计算。

3、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学习的快乐,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跳绳、记录纸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在操场上活动一下,活动活动手脚,为跳绳做好身体上的准备。

二、分组

1、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每三人一组。

2、师生一起制定游戏规则:三个人轮着跳,一人跳绳时其余两人为其记数,并填在记录表里,每人可以多跳几次,取最好的三次成绩。

三、游戏开始

在跳绳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并要求学生及时将成绩记录在记录表中。

四、教师进行提问及交流活动。

1、将学生带回教室。

2、继续以刚才的三人为一小组,在小组内讨论。根据每人跳绳的成绩提出自己的问题,每人都提出来并解答。然后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记录在书中。

3、全班交流,分享游戏、学习的成果。

(1)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本组每人跳绳的成绩与大家交流。 (2)交流各组提出的问题及解答。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予激励性评价。 调查当地树木

教学内容:“调查当地树木”(教材第29页)

教材分析:“调查当地树木”是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已学“统计”与“数与计算”知识的综合应用调查、整理、分析过程中,都会用到计数、数的加、减等“数与计算”的知识。有人会说,这个内容为什么要安排这儿,把它安排在二年级上册“统计”学习了用“正”字记录之后不是更合适吗?主要考虑是:首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不管是设计调查表,还是合作进行室外实际调查,都显得困难一些;其次,树木的数量是一个真实的数、有的地方可能很多,二年级上册学生刚认识100以内数和加、减法,认数和计算的知识水平达不到。另外,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也需要一定的生活经历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此次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设计调查表、进行实际调查、记录、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其中设计调查表,对学生来讲是第一次尝试,教师要关注每一组学生的记录整理情况,适时点拨。活动设计的目的:

1、结合调查本地树木的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调查活动,学会设计调查表,能用较好的方法正确记录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整理。了解本地的树种及树木的数量。鼓励学生尝试以数学论文的形式汇报调查结果。

3、通过调查活动,了解树木的重要作用,增强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视频投影、课件、有关树木的资料(师生课前搜集)、初步划分调查地域

教学过程:

一、阅读“树木”资料:

1、教师出示课件“兔博士网站”:树木——人类的好朋友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树木资料

3、(师)通过交流阅读有关树木的资料,大家了解了树木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树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宝贵资料都是他人通过实地调查、搜集、整理的真实资料;但是我们发现,反映我们本地树木的资料并不多,这就需要在座的每个同学走出教室,做做实地调查。板书“调查本地的树木”。

同学们想一想,调查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学生自由交流(可能提到“分小组”“确定调查地域”“确定调查时间”“设计调查记录表”等等)教师相机板书或适时提示。

二、分组实际调查:

1、商定调查地域:指导学生按居住地就近分组,切实保障安全。

2、小组成员分工:人人明确任务

3、合作设计调查表: 班内交流,大体确定调查项目; 各组自由合作协商,设计组内调查表,师巡视点拨。

【教师要充分把握活动的目的和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顺利地完成调查活动】

4、教师提示调查注意事项。

三、课内交流:

1、各组整理调查数据。

2、交流各组调查结果,进行互评。

包括交流调查表的设计、调查的区域、调查的过程、整理好的数据等。

3、教师出示“讨论下面的问题”,集体交流:

× 本地都有哪些树,哪种树最多?

× 本地人们植树和爱护树木的情况怎么样?

× 说说你对家乡绿化、保护树木等方面的建议。

课内交流时,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调查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合作的情况和对家乡植树这件事的态度。重点组织交流第

二、三个问题,教师及时肯定评价学生个性化的思考。

四、鼓励学生写一篇“调查日记”或有独立思考的“数学小论文”。

第三单元 可能性教案

教材分析:可能性是《标准》中“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本节课,教材首先安排了摸彩球的活动,先猜后摸,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一定能摸出红球”和“不一定能摸出红球”的条件,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感知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然后教材呈现了几组生活中的事件,如教师节的日期,扔硬币,推断天气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一定”或“不一定”等词语描述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接着在“做一做”中设计了两个实践活动,一是调查全班同学做家务的情况,二是玩“锤子、剪子、布”的手指游戏,在调查和游戏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确定现象。“问题讨论”则以世乒赛中的真实事件为素材,通过讨论“爆冷门”这样的现象,让学了解现实世界中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想和对熟悉事物的讨论,初步感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用合适的语言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3、了解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合适的语言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发 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设计理念: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了三年级孩子的特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我将教材中的“摸球游戏”换成“摸纸鹤”游戏,这样设计是因为纸鹤是同学们亲手所叠,让学生参与制作教具,既体现了其主体性,又调动了其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纸鹤、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两盒纸鹤)看到这些纸鹤觉得熟悉吗? 是的,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了这么多精美的纸鹤,证明你们都是心灵手巧的孩子,你们很棒!那么老师相信今天这节数学课你们表现也会很棒,有没有信心?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盒纸鹤,看每盒有什么特点?

1号盒子里全是红纸鹤,2号盒子里既有红纸鹤又有黄纸鹤。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呢?

喜欢红色纸鹤的人很多,老师也喜欢红色的。因为红旗是红色的,红领巾也是红色的,红色象征着热情,我们对待生活就应该具有火一样的热情。

二、体验与感悟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哪个盒子中一定能摸出红纸鹤,在哪个盒子中不一定能摸出红纸鹤?为什么?(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猜一猜结果,要说清为什么?(要求每个同学都发言,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将课件中的“哪个”改成“1号盒”和“2号盒”,把“?”改成“。” 课件演示“一定”、“不一定”

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学会了用哪两个词来描述摸纸鹤的结果?

1、小组合作讨论。

2、交流猜的结果及猜想的理由,重点讨论“为什么”。

3、亲自摸一摸,验证自己的猜想。

同时学会用“一定”、“不一定”描述摸纸鹤的结果。

4、将全班同学摸纸鹤的结果统计在统计表中。

5、观察统计表,再次肯定猜想结果。一定、不一定。

培养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能力。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一定”或“不一定”描述下面的事件。 课件演示教材第30页的内容:

1、9月10日是教师节。

2、扔一枚硬币,背面朝上。

3、后天本地有雨。

4、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上“一定”或“不一定”来说一说身边的事吗? “说一说”

1、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可能发生的,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课件演示教材第31页的情景)

2、判断下面现象哪些是可能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内容) 1) 太阳从西边生起。 2) 每天都有地区下雨。 3)小树一年长高一米。 4) 亮亮一年长高一米。

总结: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三、“问题讨论” 小组合作、交流判断结果。 1)小组内说。 2)全班交流。

(1)思考女儿与妈妈的年龄大小、身材高矮等方面的问题。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确定的,哪些现象是不确定的。 (1)独立判断。

(2)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1)指名读一读。

2) 讨论“为什么叫爆出了冷门” 总结:出乎人们意料的事件发生就叫“爆冷门”。

四、知识拓展。

五、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六、布置作业

1、“做一做”

2、应用所学知识。

第四章 乘除法

一位数乘整十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书的包装问题,经历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

3、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会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铺垫引入

1、口算:

2×3 7×4 6×5 5×9

2、口答

20是( )个十。60是( )个十。8个十是( )。 16个十是( )。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⑴、出示情境图1。

每包书有20 本,4 包书有多少本?

师: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在交流的基础上重点解决20×4=80是怎样用乘法算出来的,使学生明白:20是2个十,2个十乘4等于8个十,就是80。

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然后板书。 20+20+20+20=80 20×4﹦80(元) 答:4 包书有80本。

⑵、出示情境图2。

工人阿姨说比较薄的书每包30本,这样德包有多少本?

①师:这个问题,蓝灵鼠问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讨论并计算。

②学生交流汇报,上台板演,使学生理解:30是3个十,3个十乘 4等于12个十,就是120。

(3)根据书包问题,请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计算。

(4)小结:在口算几十乘几时,我们可以把几十看作几个十,与几相乘后得到的是几个十就是几十,拧揭示、板书课题。

(5)练习:

40×2 60×3 70×4 50×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37“练一练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引导学生先把每组中的两个题进行比较,交流时,比较一下每组题中的两个得数。

2、完成练习2,先理解题意,然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身边的数学,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交流。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第2课时“两位数乘一位数”(P38~P39)

教材分析:教材选择了图书室买来新书的情境和“一共买来多少本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一个书的包装问题,其典型意义在于,一般情况下成套的书,都是一包一套。通过解决“学校买来3套《十万个为什么》,每套是12本,求一共买来多少本”的问题,即12×3,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试一试,把问题延伸改成“7套《十万个为什么》一共有多少本?”,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这里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学习乘法竖式,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示范和指导。

设计思路:一是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熟悉事物,让学生在解决与这件事物有关多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计算;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信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问题,经历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正确地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激发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教学准备:课件、情境录音带、习题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检复铺垫:

1、口算:3×2 2×7 10×6 20×4 8×3

2、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8+8+8+8=( )×( ) 10+10+10 =( )×( ) 13 + 13=( )×( ) 26 + 26 =( )×( )

二、情境交流:

1、出示情境问题“买书问题”

(放录音)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学习伙伴“亮亮”,告诉大家个好消息,我校图书馆的老师们又买进新书啦!书名是《十万个为什么》,相信你们也一定喜欢。)

相机出示相关信息和问题“买来3套,每套是12本。”“一共买来多少本《十万个为什么》?”

2、指名完整读题后,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列出算式。

3、交流算式:让小组内交流算法;

班内交流不同的算法,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 教师相机板书:

12+12+12=36(本) 12×3= (本)10×3=30(本) 2×3 =6(本) 30+6=36(本)

三、交流算法:

1、列成乘法算式12×3= (本),该怎么笔算呢? 【教师作为参与者,提出问题】

2、学生交流:

(教师适时板书) 1 2×3= (本) 1 2 1 2 1 2 1 2 × 3 → × 3 → × 3 × 3 6 3 6 3 6

3、引导小结 “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今天学的是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时要注意“先乘个位上的数,积要写在乘数个位的下面;再乘十位上的数,积写在乘数十位的下边。”(相机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4、“试一试”: 7套《十万个为什么》一共有多少本?

教师出示问题后,指名完整地口述信息和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列式; 指名列式,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为什么列乘法算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试算,指名板演。12×7= ( 本)集体订正时,学生口述计算过程;教师重点追问板演生:这个“8”是怎样算出来的?

1 2 × 1 7

这个“8”是怎样算出来的?→8 4

5、教师引导小结 “笔算进位乘法要注意什么” ;

鼓励学生联系板书的几道例题,完整地说说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要注意哪几点。

四、实践应用:“练一练”

投影出示习题,重点指导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学生独立解答。 交流第3题时,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发现规律的。

五、扩展练习: 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第3课时(P40~P41),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会解决生活中与这些量有关的问题。

2.能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会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3.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看懂购物发票,探索出单价、数量、金额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具体情况,总结了 “单位、数量、金额”之间的数量,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张幼儿园买玩具的购物发票,先让学生读发票,了解其中的信息。知道发票中的单价、数量、金额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通过讨论发票中的金额“84”是怎样算出来的,认识常见的量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数量关系式。然后,又设计了妈妈买布的情境,在学生计算“妈妈买布一共要花多少钱”的问题中,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同时,要求计算之前,“先估一下,妈妈带200元钱,够不够?”

学生分析:

学生有了一位数乘法做基础,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关键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谈话交流,发票问题

1、看到过发票吗?你对发票有哪些了解?说一说发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出示发票,读下面的发票,说说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发票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3、发票中的单位、数量、金额各表示什么,通常把发票中的“金额”也叫做“总价”。

二、讨论交流,尝试计算

1、出示兔博士的问题,进行讨论“84”是怎样算出来的?

2、试着写出28×3=84的算式,并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尝试自己写出236=72的乘法算式。

4、归纳数量关系,仔细观察自己写出的算式,尝试总结交流。单价×数量=总价

三、解决问题,总结计算方法

1、观察情景图,读题“妈妈去商店买5米花布,一共要花多少元钱?”

2、说一说,从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3、要求计算之前,“先估一下,妈妈带200元钱,够不够?”

4、根据数量关系怎样列式

5、用竖式计算27×5= (元) 2 7 × 5 5

交流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填表。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元) 总价(元) 电动汽车 5 33 书包 3 29 台灯 4 47

2、先判断积是几位数,再计算。25×4 76×6 32×8 68×5 43×7 99×9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没余数) 教材内容:教材42——4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插花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难点:竖式的写法和算理 教具:小棒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探究新知

师生谈话引出情景:妈妈买来48枝玫瑰,想把它们平均插在2个花瓶中,每个花瓶插多少枝?(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用小棒动手分一分,并把分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生进行独立列式计算。

二、交流探讨学生中出现的算法

1、用口算的方法,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枝的。40÷2=20(枝) 8÷2=4(枝) 20+4=24(枝)

2、先分单枝的再分整捆的。8÷2=4(枝) 40÷2=20(枝) 20+4=24(枝)

3、竖式计算。(如果还有其他方法给予肯定。)

三、重点讨论竖式计算

这是学生初次学习用竖式计算除法。教学时首先要教给学生除式的书写格式,(先写除号,把被除数写到除号的里面,除数写到除号的外面。计算时从最高位除起)然后要充分利用学生面前的操作,理解商中的2要写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 4要写在个位上,表示4个1的算理。让学生明白“一商、二乘、三减”的计算顺序。

四、试一试

把48枝玫瑰平均插在3个花瓶中,每个花瓶插多少枝?对于一部分掌握起来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操作,再用竖式计算。交流时,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十位上4除以3,商1余1后,怎样继续除。(十位上4除以3,商1余1,让学生明白余数1表示10。之后用18除以3,个位商6)结合插花问题,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其他的插花方案。比如:平均插在4个花瓶中?

五、练一练

1、竖式计算

28÷2= 75÷5= 87 ÷ 3= 56÷ 4= 51 ÷ 3= 91 ÷ 7= (计算时,要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法则,按照“一商、二乘、三减”的计算顺序进行计算。)

2、学校买来84本数学课外读物,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分多少本?(用竖式计算)

《除法》教学反思

冀教版教材安排的除法让孩子们感到如此之难。冀教版教材三年级数学上教学“除法”一课让我大为困惑整整花了半天时间,竟然除法竖式没有让孩子们全部学会,幸好科任可老师没有来上,时间比较充足;幸好实习的吴老师和我一起上课,这两个幸好,使孩子们很难接受的除法,大部分孩子搞清楚了。但是很少部分孩子还没有完全学懂,属于照葫芦画瓢,似懂非懂的,凝结着额头的样子实在让我不忍,于是又留了几道题让孩子拿到家里和家长一同完成。我觉得除法竖式为了减缓梯度,还是应该在表内除法部分对孩子们进行简单渗透,否则一下子接受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孩子们的难度很大。孩子们最困惑的地方是:

1、除法里融合了减除和乘的多种运算,是属于综合性的运算。

2、加减乘都是数位对齐,从上到下,从低位算起,而除法却是商写在上面,从高位除起,而且被除数和除数不是对齐,是在一条水平线上,总之,一下子让孩子们接受那么多的反向写法,一下子怎么会转过弯来?孩子们出现的问题有:

1、无论怎么算,最后填在横式上的得数都是0,因为以前的就得数都是在最下面。

3、有的孩子忘记写商,有的孩子商和除数相乘的结果不知道写在哪里。真是错误百出,孩子急,老师更急。

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并能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能口算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过程与方法

结合小棒引导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2、丰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除法口算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教 具:口算卡片 图片 学 具:学生每人60根小棒。 教学过程: 1.复习8÷4= 35÷5= 9÷3= 24÷6=

80里有( )个十,400里有( )个百。 4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39里有( )个十和( )个一。 2.揭示本课课题:1.口算除法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分一分。

(1)电脑演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共有6捆,也就是60根,边演示边提问:把6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老师板书:60÷3=)继续演示:把6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得2捆,也就是20根。

(2)请小朋友摆出6捆小棒,每捆10根,也像这样分一分。 (3)教学60÷3的口算过程。

师:刚才大家动手分了,现在来动脑:60除以3口算时该怎样想呢?可以这样想:60是几个十?6个十除以3得几个十?2个十就是多少?所以60÷3等于多少?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想:6个十÷3=2个十=20。请同桌互相说一说60÷3的口算过程,再请两名学生说一说。

(把6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 (4)反馈练习(出示卡片):80÷2= 90÷3= (5)尝试口算(板书):600÷3= 6000÷3=

(6)小结:像这样整

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在口算时可以把被除数作几个

十、几个百、几个千去除以一位数,计算出结果就是多少个

十、百、千。

(7)介绍除法算式的另一种读法。

师:(指60÷3)哪位小朋友来读读这个算式?(生:60除以3)(板书:读作60除以3)60除以3,这是一种读法,它的特点是先读被除数后读除数;如果先读除数,后读被除数又该怎样读呢?也可以读作"3除60",请跟老师读一遍。(生读,师板书:3除60)谁能用两种读法读这个算式。

(8)学生试用两种读法读600÷3 6000÷3 (9)教学竖式书写方法。学生练写。

a.(电脑出示)用两种读法读下面的除法算式,再口算。 40÷2= (请女同学读,一人口算出得数) 500÷5= (请男同学读,一人口算出得数) 8000÷2= (全班一起读,一起口答)

三、看书,质疑

四、练一练(电脑出示) a.对比练习。 90÷3 70÷5 63÷3 50÷2 80÷5 72÷4 b.出示生活应用题

国庆节学校买来90盆鲜花装饰校园。平均摆成5个小花坛,每个花坛摆多少盆鲜花?平均摆成6个小花坛呢?你还能提什么摆花方案?先由学生自己解决再交流。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 教学目的:

1、结合皮球装盒问题,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计算方法过程。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3、能与他人交流自己解决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体会教学计算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及商和余数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和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除完后还有剩余(要小于除数),那么,剩余的数就是余数。

设计思路:

笔算除法和口算除法的思路基本相同,但笔算除法与笔算加、减、乘法的书写格式完全不同,因而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重现口算过程,然后结合过程讲解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着重突出“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并再继续除”的计算方法。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除完后还有剩余(要小于除数),那么,剩余的数就是余数。余数写在被除数个位数的下面。通过练习,强化重点,使学生掌握书写格式和步骤。练习的设计侧重于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指名用竖式板演:8÷4,16÷5,其余的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 2.计算:

42÷2 36÷2 指名任选一题说出口算过程。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笔算的方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领悟算法

一、

1、师生谈话,引出幼儿园把82个皮球装盒的事情,提出每6个装一盒需要多少个盒子的问题。

2、先让学生试着做一做,教师注意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使学生知道“82除以6”的计算结果有余数。然后结合生活经验,讨论需要几个盒子,使学生理解剩下的4个也要用一个盒子。 明确笔算的过程和竖式的写法: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被除数十位上的8表示8个十,8个十除以6商 1个十,要在商的十位(跟被除数的十位数对齐)上写1。用除数6去乘1个十,积是6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掉的数,写在82十位的下面。8减6得2,表示十位上的数还剩2个十,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2除以6得3,要在商的个位(跟被除数的个位对齐)上写3,再用除数6去乘3,积是18,表示从被除数中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的个位上的 2的下面。22减18得4,在余数的位置上写4,表示个位上的数剩下4个,4就是余数。计算过程结束。

3、提出“每8个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这个问题,让学生试着算一算。根据学生试着算一算,根据学生试算的情况,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的个位为什么要写0。(个位上的2比除数8小,不够商1,商的个位上要写0来占位。)

4、师问:说一说,作笔算除法时,是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的?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除完后还有剩余为什么要小于除数,余数还能不能再除?(小组讨论)

二、练习,掌握其法。

1、完成第47页下面的“试一试”。(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做)说出笔算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用竖式计算。交流时,重点使学生了解剩余下的一个皮球,不够再分给一个班,所以,最多可以分给九个班。

2、练一练。

(1)先让学生解答教科书上的两个问题,再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 (2)让学生独立试算再集体订正。 大约是几倍和几倍多一些等问题 教学内容:48-4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年龄问题,经历了解大约是几倍和几倍多一些等问题的过程。

2、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能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体会数学与生活语言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解大约是几倍和几倍多。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文字题:一个数是5,另一个数是它得倍,另一个数是多少?

2、填空题:3的4倍是( ),48是6的( )倍。

3、有余数的除法:67除以7等。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倍的问题。⑴、出示情境图:师生谈话。 老师:我今年32岁。 生:我今年8岁。

生:我今年9岁,我爷爷今年65岁。

师:根据他们的谈话,选择信息提出你的问题。 (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解答“爷爷的岁数是小强的岁数的几倍?”的问题时,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出这样的问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叙述形式:大约是几倍;几倍多一些。

(3)小结:揭示、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49“练一练1”,先让学生说清题意,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2,先理解题意,然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问题讨论,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丫丫的话和聪聪的话之间的联系,再进行计算交流。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P50~P51) 教材分析:

教材选择了学生非常喜欢的玩碰碰车的事情,呈现了小朋友到游乐场玩碰碰车和游乐场收费的情境图,提出了小组合作设计玩碰碰车方案的要求。在设计方案中不仅用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多位数加法等数学知识,同时还要考虑到节约用钱、安全、玩的开不开心等问题。教学时,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倾听同伴的意见,学会合作,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本组的方案。练一练,设计了三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个别指导。

教学目标:

1、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和交流讨论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学法指导:先观察“玩碰碰车”,找出相关数学信息。通过这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意愿制定租车方an,算一算要花多少钱,然后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方案,看一看谁的方案最好,为什么? 课本上用30元自主买水果、安排客人就餐、买书等都是同类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计算、比较,锻炼自己拿出最合理的方案。

教学准备:视频投影、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交流:“玩碰碰车问题” 1.出示情境问题:

(师生谈话)本周日,阿姨要带同学们去玩碰碰车,同学们愿意运用最近学会的乘除法知识,帮助阿姨做出租车方案吗?

相机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了解相关信息,进行交流。 板书:有23个小朋友,1人车5元,2人车8元,3人车10元。 2.教师提出:小组合作设计租车方案。 【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交流方案:“议一议”

1.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设计的租车方案 教师相机记录(板书)不同的方案:

①每人1辆,5元×23=115元。 花钱太多了。 ②2人1辆,需要11辆;还剩1人,再租1人车。 8元×11=88元 88+5=93元 ③用10辆2人车,再用1辆3人车。 8元×10=80元、80+10=90元 ④租3人车7辆,剩2人再租2人车。 10元×7=70 70+8=78元 这样最省钱! 2.议一议: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好,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30元买水果:指导学生认真读要求“每种都买一些,可以怎样买?” (如:2千克葡萄8元×

2、2千克香蕉4元×

2、3千克梨2元×3)

明确题意后,由学生自主决定买什么。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讲清楚每种水果各买了多少,花了多少钱。

2.客人就餐:看图读题,明确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10张8人桌与2张6人桌较合适,占地少、上菜快,减少饭菜的浪费。)

3.买硬皮本:重点引导学生看图弄清题意。 39×2=78本

让学生先说一说题中给了哪些信息,了解硬皮本的售价分3种情况:零售每本2元;整包地买“8本装”12元一包;“5本装”8元一包。整包的本数越多越省钱。

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中“最省钱” 的含义,再让学生试着自己进行解答。 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买法,讲清自己的想法。 (零售价2元×78=156元) (最省钱方案:买9包12元的、1包8元的和1本2元零售的) 买78本共计118元

四、拓展练习:

学校要买48个毽子。每大盒有10个毽子,是16元;每小盒有6个毽子,是11元;零买2元一个。怎样买最省钱?

(答案:买4大盒、1小盒,再零买2个最省钱。共79元) 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数学教材52—53练习二

复习要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三个知识模块: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单元最后,安排了“探索乐园”。

单元复习目标:

1.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会解决生活中与这些量有关的问题。

3.能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会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经历探索搭配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5.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复习流程:

一、计算大比拼

1、对口练习

如:一生说:60×3 一生迅速说出:180

2、竖式计算要求算得又快又准计时开始 26×8= 64×5= 58×6= 60×7= 27×3= 92×4= 81÷3= 74÷5= 91÷7= 68÷4= 57÷6= 90÷4=

二、应用大赢家

学生自己读题,尝试解答,能作正确每题加5分,能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讲明白每题多加5分。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当引导点拨。

1、(1)每箱有60个苹果,三个苹果装一盘,可以装多少盘?

(2)每箱有60个苹果,4个苹果装一盘,可以装多少盘?

(3)每箱有60个苹果,5个苹果装一盘,可以装多少盘?

2、西王庄2000年有固定电话24部,2004年拥有的固定电话数是2000年的6倍。西王庄2004年拥有固定电话多少部?

3、学校要买7台这样的饮水机,每台78元,600元够吗?

4、每件上衣42元,买2件上衣的钱能买3条裤子,每条裤子多少元?

5、图书管王老师不小心把买书的发票弄赃了,你能帮她算出《汉语词典》每本是多少元吗?

6、《小学生课外读物》每本6元,一次买50本以上优惠价为4元每本,买98本书能便宜多少本?

探索乐园

教学内容:教材54——5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情,经历自主探索、交流搭配方法的过程。

2、在探索搭配方法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和简单的归纳推理。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结合生活实际引出穿衣搭配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交流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要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在交流的结果上,进行归纳:对应每件上衣有2种方法,3件上衣就有3×2=6种搭配方法。(通过学生的总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搭配的方法。)

2、面包、汽水搭配

师:请大家观察情景图,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信息,明确题目要求:买一种面包和一瓶饮料,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买法?

引导学生根据第一个搭配的问题所总结出来的方法,自主完成。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方法的归纳。(一个面包有四种搭配方法,那么三个面包就有3×4=12种。同样,一瓶饮料有三种搭配方法,那么,四种饮料就有4×3=12种。)

3、搭配饭菜

如果选一种主食和一种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如果选一种主食和两种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第1题可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时,要了解学生能否有条理的思考,能否归纳搭配的方法。

第2题与前面的问题有所不同,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题目要求,可以让学生同桌合作探索。

在学生的发言中,教师应进行必要指导,最后归纳出一种主食和两种菜有6种搭配方法,那么,两种主食就有12种搭配方法。

第五章 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2、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在交流各种算法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正确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检复:

1、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

123+237=360 360-250=110 —————— 650-330=320 119+320=510 ——————

2、说说先算哪一步

227-291+126 119+208-303 227-(560-410)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师板书:有3箱饮料,每箱有24瓶,箱外有8瓶。)谁能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

3、请学生到前面板演,①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用8加上乘法算式②也有可能先写乘法算式再加上8。教师提出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教师应做重点指导)

4、计算改写后的算式,说一说算式中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进而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当学生回答出先算乘法后教师要追问:问什么先算乘法。引导学生结合题意进行理解。

第14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情况分析

班级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

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6、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7、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行。

8、注重培养学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9、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案例,教学实录等媒体资源结合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引导。

四、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5、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6、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7、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8、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

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第15篇:三年级数学教案(推荐)

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

1、例2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第16篇: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活动内容:和差问题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 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苹果:(14+4)÷2

桔子:(14+4)÷2

苹果:14÷2 +4÷2 =18÷

=10

÷2

=7+2 =9(

=5(只)

=9(只)

桔子:9-4=5(只)

苹果:5+4=9(只)

桔子:7—2=5(只)

或14-9=5(只)

或14-5=9(只)

2、再理解方法: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

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 怎样理解8÷2?

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六、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第17篇: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23页的“想想做做”第6-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读、写非整千数的方法。能熟练的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促进数感的发展,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正确读、写数。

教具准备:大小计数器。

教学过程: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1)6428里面有()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

(2)7005里面有7个()和5个()。

(3)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

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1)完成前两组题。练习后可以进行对比,让学生领会每组3道题之间联系。

(2)练习第三组题。(注意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后进行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8题。

(1) 第8题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每组已给出的三个数,再思考每组数有什么规律,接着往下写。

(2)写完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根据什么规律填写的。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独立写数,让学生写数后比较每组两个数在读写中的不同点。

5、做“想想做做”第10题。(同桌合作完成)

一人摆数,另一人读出这个数;也可以一人先说出一个数,另一人再摆出这个数。

6、做“想想做做”第11题。

第11题让学生完成后,交流从练习中得到的体会。进一步感受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7、你知道吗?

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读后交流自己的感想。要突出数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人们劳动和生活的需要。掌握用算筹表示的数字有两种摆法:纵式摆法和横式摆法。

第18篇: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5以内的加减法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昨天我们看到了一些小朋友在校园里浇花,今天他们又来了。你们看……(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看挂图,弄清图意。从连续的两幅图中了解原来

有5个同学浇花,走掉2人后,还剩下3人。

2、教学减法的一些知识。对5 – 2 =3的含义,要学

生从具体情境里体会、感受。5 – 2 的计算,让学生自己说说算法,可以联系具体问题想,也可以用分与合的方法去想。

3、试一试。多数学生会列出算式3 –2 =1,也有可

能一些学生会列出算式3 – 1 =2。只要解释符合图意,就应该肯定。

三、知识应用

1、第1题、第2题要先说一说或摆一摆,再填写算

式,并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4题先要说一说图意,弄清条件和问题,再写

出算式并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减法算式的含义。

3、第5题要让同学之间合作练习。还要根据班级实

际,创设一些学生喜欢的练习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巩固2——5的加减法。

四、知识总结

五、能力检测:练习与检测

第19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第二部分,了解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方向,并能描述平面图上物体的相对位置;第三部分,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方向和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继续学习确定位置打下基础。 教材以首都北京**广场及四周建筑的航拍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从现实生活的场景引入,使学生体验在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懂简单的平面图,了解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

3.使学生能用所学的方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了解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方向。 教学难点

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七个方向,描述物体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教具准备

指南针、东南西北卡等。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方位,积累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东、西、南、北:教材第3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1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教室在第几层?楼上是几年级?楼下是几年级?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出示例1课件情境图, 完成填空。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6.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2题 。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背儿歌:

(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____,后面是____,左面是____,右面是____。 (2)南风是从____吹向____的风。

四、课堂小结

在你回家的路上辨一辨四个方向,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平面图:教材第4页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辨别地图上的方向,通过学生填图活动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绘制校园示意图。 教学难点

能正确用词语描述建筑物的位置。通过在练习活动中熟练判断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1)汇报课外认识方向的情况。(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3)玩“认方向”的游戏。 连一连,找出相对的方向。 前

南 北

西

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发口令,另一个同学做动作。如 :面向南方,你后背对着的是什么方向。左边是哪个方向,右边又是哪个方向。 2.寻找首都北京 课件展示中国地图。

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北京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预设:能,北京在祖国的北方,又是首都,看到首都的红色五角星标志才找到的。 我们能在图上找到指定的地点,我们是否能利用学到的知识画平面图呢?(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课件出示例2。

1.观察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小组合作画示意图。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师: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师: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4.指导学生完成例2下面的填空。

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 操场在图书馆的(

)面,图书馆在体育馆的(

)面。 教学楼在大门的(

)面,大门在教学楼的(

)面。 学生总结规律:

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方向。

明确观察方法:先找准要作为观察点(标准)的建筑物的位置,在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看看它的各个方向都有什么。

描述方法:以观察点为中心,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进行具体描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页的“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完成题中的三个问题。 2.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3题。 检查评价:(1)邮局在公园的(东)面,学校在公园的(北)面。 (2)小娟家在学校的(南)面,小娟家在小峰家的(东)面。 (3)体育馆在博物馆的(北)面,体育馆在学校的(西)面。 小结:平面图上的东西南北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观察点不同相对应的物体所在的方向也会不同。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3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教材第7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四面八方这个成语吗?(板书:四面八方)四面是指哪四个面?(四面是指东、南、西、北这四面)

2.教室的哪一面是东面?你是怎么知道的?与东面相对的是哪一面?(学生回答后在西面贴上一个“西”字) 教室的哪一面是南面?与南面相对的是哪一面? 通过复习东、南、西、北,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7页例3情境图。

通过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5.我们已经知道南和北相对东和西相对,那么东北、东南又和哪个方向相对? 学生讨论后明确:东北和西南相对,东南和西北相对。

三、巩固练习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4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

1、

2、3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教材第8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情景,能够确定场所的位置,进而能进行行走路线的叙述。 2.综合运用所学方位知识解决问题。

3.通过知识的运用,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八个方向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及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八个方向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及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有没有独自乘公交车去到动物园玩过?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再次到动物园游玩,那么,我们现在就出发,好吗? 揭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新课教学

1.展示动物导游图。

我们乘坐公交车来到动物园,这里的动物有很多,请先认一认图上有哪些动物馆?出示动物园的导游图(见教材第8页例4)。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1)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

(2)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

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4.每个动物馆的行走路线是不是唯一的?你能说出了几条?你在说同一动物馆而不同的几条行走路线时,有什么发现吗?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路经我们学校的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5题。 强调对角的特点记住四个方向两两相对。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5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3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和用估算解决问题,按照“口算——笔算——用估算解决问题”的顺序进行编排,体现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本单元的例题和习题都真实自然地体现了除法产生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之中,都十分注重估算意识的培养。“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时可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重视口算。

2.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3.正确处理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的关系。 4.把估算融于解决问题教学之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口算除法的探索过程,会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除法。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笔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并能用乘法验算。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形成估算的习惯。

4.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够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习惯。 课时安排(共计13课时)

1.口算除法„„„„„„„„„„„„„„„„„„„„2课时

2.笔算除法„„„„„„„„„„„„„„„„„„„„9课时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口算除法(商是整

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第11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整

十、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

6 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商是整

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商是整

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算理。教学准备

彩色手工纸10盒,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认识盒装手工纸数目。 教师拿一盒手工纸,让学生猜一猜里面有多少张?学生猜后教师打开演示:介绍每沓10张,每盒100张。 2.口答。

(1)1盒里面有(

)沓手工纸,10沓有(

)个十张; (2)2沓纸有(

)张,有(

)个十张; (3)80张纸有(

)沓; (4)2盒纸有(

)张,(

)个百张;

(5)400张能装(

)盒,有(

)个百张。

二、新课教学

1.探索6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1) 把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6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 学生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一盒手工纸或小棒操作一下,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与同学说一说。

(2)汇报交流、耐心倾听。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 60张纸就是6沓,先每人分一沓,共分掉3沓,剩下3沓再每人分一沓,刚好分完。这样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 预设2: 60张纸就是6沓,6沓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课件演示) 预设3: 60里有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板书横式:6÷3=2 60÷3=20)

预设4:30×2=60或2×30=60可以得出60÷3=20。(想乘法算除法) 预设5:60-20-20-20=0共减3次,所以60÷3=20。 预设6:20+20+20=60 所以60÷3=20。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

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与预设3相同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与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4)揭示课题、巩固方法。

7 师:刚才我们计算了60÷3=20(张),它就是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抢答题(卡片出示正反两面)

5÷5=

4÷2

9÷3

8÷4

50÷5=

40÷2

_____

_____ 根据前两组的规律,让学生猜一猜后面每一组算式,口算后说出算理。 同学们真厉害,下面有信心再解决一些问题吗?

600÷3=

(课件出示)

2.探索一位数除整百和整千数的商。 (1)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汇报后集体订正) 预设1:6盒除以3,每人得2盒,2盒就是200。 预设2:6个百除以3是2个百,就是200。(让多名学生再说一说,如不理解可用教具演示。) (2)那么6000÷3呢? 3.师生小结:口算整十数、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把整千数看成几个千,转化成表内除法再进行口算较为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1页“做一做”。 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13页第

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口算:教材第12页例

2、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几十几)的口算除法的过程,掌握一般的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交流理解算理;进而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6÷3=

35÷5=

18÷2=

4÷4=

24÷6=

49÷7=

60÷2=

50÷5= 600÷2=

500÷5= 6000÷2=

5000÷5=

8 2.填空:

80 里面有(

)个十;400 里面有(

)个百;46 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9 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把 6 根小棒平均分成 3 份,每份多少根?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2。 (1)提出问题。

同学们,是不是很想用这样的手工纸在手工课上大显身手呀!(是),老师这里有1盒另外加2沓彩色手工纸,想奖励给今天表现最好的三个组。

师:1盒另外加2沓是多少张?要把手工纸奖励给3个组,怎么分?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一共是120张彩色手工纸。

师:把12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发给3组,每组得到多少张?应该怎样列算式? 教师板书:120÷3 (2)小组交流怎么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想到的计算方法。

组1:100张是10沓,加上20张的沓,一共是12沓,将它们分成3份,每份里4沓,就是40张。

组2:120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3等于4个十,所以120除以3等于40。教师有针对性板书:因为12÷3=4,所以120÷3=40 组3:我们是先不看末尾的那个“0”,先算12除以3等于4,再在4的末尾添上一个“0”,所以120除以3等于40。

追问:为什么算了12除以3等于4以后,再在4的末尾添上一个“0”呢?

因为120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3,得到的是4个十,所以要在4的末尾添上一个“0”。 组4:我们是想40乘3等于120,所以120除以3等于40。 (3)优化算法。

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用起来最简便?(先算12除以3等于4,再在4的末尾添上一个“0”, 用起来最简便。) (4)小试牛刀。

240÷6=

250÷5=

120÷6=

160÷8= 2.教学例3(探究66÷3 的口算方法)。

(1)读题审题。

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怎样写算式? (板书:66÷3=

(2)独立学习。 想一想:66÷3应该怎样口算呢?

先自己独立想想,可以小声说一说,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

(3)合作交流。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4)小组汇报。

师:哪组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 1:我是这样想的,66张就是6沓加6张。将6沓分成3份,每份里2沓,再将6张分成3份,每份里2张,合起来 就是22张。(课件演示。 ) 师:请大家按他说的方法,摆一摆、分一分。

生 2:我是想22乘3等于66,所以66除以3等于22。

生 3:先把66分成60和6,分别除以3后,得20和2,再相加得22。 (板书:60 ÷

39 =20,6÷3=2,20+2=22)

(5)引导小结。

师:仔细观察第三种方法,想想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你能发现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试一试:90÷3= 30÷3= 96÷3= 36÷3=

师: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说一说第二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应该怎样口算?

小结:都是“先分后合”把几十几分成两部分: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几再相加。将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解决。

三、巩固练习

1.红红苹果谁来摘。以学生抢答形式完成,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小羊儿快快跑。 46÷2= 84÷4= 40÷2= 80÷4= 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思考并 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位数):教材第

15、16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正确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的竖式写法。

3.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中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

除法竖式中商的书写位置及算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为什么要植树?为了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实验小学

三、四年级的同学到山坡上去植树,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问: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1)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算式该怎样列呢?(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并板书:42÷2=

(2)说一说,42÷2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42÷2表示把4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3)那你打算怎么计算?交流算法,方法汇报。

10 方法一:口算。引导学生说出:因为40除以2等于20,2除以2等于1,合起来就是21,所以三年级平均每个班种21棵树。

方法二:摆小棒。42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份,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是21。 方法三:笔算。请几个学生上台板书竖式。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师:42÷2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 明确:42÷2应从高位除起。因为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是2个十,所以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竖式中,用除数2去乘商的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2十位的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的2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在商的个位上写1,再用除数2去乘商1,积是2,写在落下来的2下面。2减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结果等于21。 (4)再同桌互说计算方法。正确书写除法竖式。

(5)试算:46÷2=

63÷3=

48÷4=

55÷5= 2.进一步探究竖式计算。

(1)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列式:52÷2= ) (2)尝试用竖式计算52÷2,并汇报交流。

强调从高位算起;十位余下的数和个位相加再除;

(3)练一练:64÷4=

91÷7=

72÷6=

85÷5= 3.比一比42÷2和52÷2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归纳总结计算方法:说一说我们今天学习的笔算除法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4.我们一起总结一下笔算的方法。

(1)紧紧围绕除的顺序、商的位置、余数比除数小和十位上有余数要与个位落下来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2)明确每求一位商要经过除、乘、减三步,并根据余数来决定商是否合适。 (3)强调计算要仔细、认真,书写格式要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2题(改错题)。

师:树伯伯们遇到了问题,身上长了虫子,你们帮帮他们吧。

说一说在笔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强调每次除后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课件出示练习四第1题(笔算题)。帮助青蛙过河来观赏小朋友们种的树。

四、课堂小结

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吧。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19页练习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11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达标训练

1.练习四第1题。

本题是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两种情况(首位能整除和首位不能整除)对比编排,在巩固笔算基本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在动笔计算前先观察数据的特点”这一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然后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本题是通过出示典型错例,供学生判断和纠正,加深学生对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进而更好地掌握算法。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小组分工进行改正。 (3)作补充练习。 3.练习四第3题。

本题是利用笔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教师可让学生根据题中的多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以此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让生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3)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4题。

第4题也是利用笔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本题连续两问,解决第2个问题需要的其中一个信息,要从第一问的答案中找寻。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学生并评讲。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教材第17页例

3、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运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2

一、导入新课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学们都喜欢拍照,来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可是你整理过你的照片吗?看!小梦和小欣兄妹俩正在在家整理照片。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3情境图。 师:观察情景说一说从中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信息并列式:一共有256张照片,用2本这样的相册正好插完,每本相册插多少张相片?算式:256÷2。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新课教学

1.教学教材第17页例3。

(1)用已有经验,探究竖式计算方法。

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试着计算这道题吗?

学生尝试计算:256÷2=?师指明板演。 师:你是怎么想的?说一说你的思考过程。 (2)师生交流算法。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1为什么要写在商的百位上。

明确:用2去除被除数的首位,够商1,1表示1个百,所以要写在商的百位上。将被除数十位上的数“5”写下来,用2去除5,商2,将2写在商的十位上,除数“2”相乘得4,将4写在5下面,5减4得1,将1写在4的下面,再将被除数个位上的数“6”写下来,6与十位上的数合成“16”,2除16商8, 将8写在商个位上,8与除数2相乘得16,16减16等用于0,将0写在余数的位置上。

(3)这样计算正确吗?请你验算一下。

师指明板演:其余学生将验算写在教材第17页的虚线框里。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①验算方法探究。

要验证商“128”是否正确,可以列乘法算式 12×2 或 2×128 进行验算,如果乘得的积等于 256,就说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②进行验算。

验算过程:256÷2=128(张) 验算:128×2=256(张)或 2×128=256(张)

2.出示信息,教学例4。

让学生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师:用竖式计算:256÷6,先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被除数百位上的数2除以6,商够一百吗?我们该怎么办? (1)生交流办法。

生:应把百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看成几十个十来计算,也就是用25个十除6。 师:25个十除6,商应写在哪位上? 生:十位上。

师:25除以6为什么商是4而不是3?

生:三六十八,25减18余下7,比除数6还大,所以不能商3。

师:我们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每次除后余下的数都要和除数比一比,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生继续计算。

生板演并说计算过程。

13

教师:25减24等于1,这个1表示什么?然后把个位上的6落下来,与1个十合并起来是16。1除以6商是几?为什么商是2? 生在小组内说完整的计算过程。 3.验算。

师:怎样验算?

生独立验算,余数怎么办?

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师生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我们应该怎样算?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他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7页的“做一做”。

学生计算、验算并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19~22页练习四5~2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并把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四第6题。

说一说商是几位数,学生在书上填写首商(看谁算的又对又快)。然后指名选择其中的两道题笔算并说说计算过程。

2.练习四第

10、

12、16题。

先让学生判断商的位数再计算,小组交流答案。 3.练习四第7题。

先判断再改正,并说说笔算方法。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四第5题。

先判断商的位数,并说说笔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2.第15题。

(1)说清楚题目的意思,完成第一问。

14 (2)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3.练习四第18题。 (1)说说题目意思。

(2)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自主练习

练习四第

9、

13、

17、20题 完成题目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教材第

23、24页例

5、例6。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并掌握除法计算中,当商不够1时写0占位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92÷2

358÷6

407÷9

2.口算。

28÷2=

240÷8=

36÷3=

84÷7=

0×2=

3×0=

0×9=

8×0=

二、新课教学 1.学习0÷5=

师:0×5=?那你知道0÷5=的意义吗? 生:把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师:谁还能说一说这道算式的意义?

师:0÷5等于多少?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1)根据刚才分的情况发现分的每份是0,所以0÷5=0。

(2)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5得几的?就想哪个数和5相乘得0? 因为0×5=0,所以0÷5=0。

2.练习: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1题。 0÷3

0÷4

0÷7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多思考。 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15 3.出示例题6。

学生根据情境图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要求:小明买了2套中国古典名著,每套花了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208÷2=

让学生列竖式,问:你想怎样计算,自己试着算一算,看一看计算过程中发现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除到十位时是“0”,0除以2等于多少?在那一位上面商0?为什么?这个0不写行不行?

教师:商十位上的这个0必须写,它起占位作用。

小结:根据一位数除法笔算方法,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在那一位上写上商,所以这一道题的0要写在十位上,这个0不能不写,起占位作用。 (2)要求小红买了2套世界名著,每套花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216÷2=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方法。最后小组展示,优化算法。 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并尝试列竖式计算?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十位上的1除以2,商够不够1呢?不够1怎么办? 师:当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观察教材第24页竖式: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当我们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被除数的那一位上写0占位。 4.练习。

完成教材第24页的“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教师讲评,重点要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为什么0要写?比较前两道和后两道有什么相同点? 小结: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如果商不够1,要写上0占位,不能漏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讲解0占位问题。 2.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2题。

分4个小组开展竞赛,看哪一组算的又快有对。 3.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3题。

这道题商的最高位是什么?为什么?商是几位数?让学生试算。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在计算除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第8课时

教学内容

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教材第25页例7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商末尾有0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 2.培养学生笔算除法的计算能力,养成验算的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应运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6 掌握商末尾是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360÷9=

640÷8=

0÷26=

40÷8= 2.尝试笔算80÷4=(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不喜欢跳绳?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兴趣,我们去运动器材超市看一看。 教师出示教材第25页例7,让学生观看例7主题图,然后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什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探究问题1:通过观察主题图,要知道650元可以买多少根短跳绳,必须知道每根(

)跳绳(

)元。

师:要求什么问题?你会列出算式吗? 列式:650÷5=

师:你会笔算吗?

尝试笔算,小组交流算法。

学生反馈(列式见教材第25页):

2.探究问题2:要知道245元可以买多少根长跳绳,必须知道每根(

)跳绳(

)元。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笔算:245÷8。

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并尝试列竖式计算?

提问: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时,个位上的5去除以8,商够不够1呢?不够1怎么办?

教师:当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哪一位上写0占位。此时,教师边说边板书:个位上商0以后,用除数5乘0得0,把0写在5的下面,5减0得5。

观察竖式: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板书简便竖式)

3.计算正确吗?请验算一下。 4.小组合作交流。

(1)想一想,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上不够商1,应该怎么办呢? (2)说一说,上面两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异同?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商末尾有零的除法,当我们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被除数的那一位上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笔算: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7页第5题。 2.看谁本领高(森林小医生)。完成教材第27页第6题。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7页第

7、8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17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练习课:教材第26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被除数中间或末尾不够除时要商0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算:

30÷7

36÷8

68÷9

60÷7 44÷6

53÷8 27÷4 14÷3 54÷9 48÷9 2.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从中选一题说说自己的算法:218÷2

704÷5 3.游戏:比比谁跑得最快。

700÷7

720÷9

400÷8

880÷4

600÷2

540÷6

550÷5

390÷3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

3、4题。

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

5、10题。

小组分工认真计算,交流计算结果。 3.完成练习五第12题。 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关的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怎样买票合算。

四人小组讨论:你是怎么想的。尝试多种解答方法。 全班汇报,比一比哪组解答既合理方法又多样。

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别购票是合算的?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团体票合算? 4.完成练习五第

13、14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正确解答。

三、点拨练习

完成练习五第

7、

8、

9、11题。理解题意,口头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解答。 1.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7天传递了840千米。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有52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

(2)估算一下,把530平均分成5份或平均分成4份,每份大约是多少。 (3)精确计算。

18 (4)交流计算结果。

3.现有643盆花摆进花坛,能摆出5个同样的蝴蝶图案,每个蝴蝶图案需要多少盆花,还剩多少盆? (1)出示题。 (2)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独立列式解答。

(5)提问:怎样理解还剩多少盆?(余数就是还剩多少盆)

4.3位教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已知成人票价10元,学生票价5元,10人以上的团体票价为6元,怎样买票合算?

(1)创设情景。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关信息。 (2)营造解题氛围。

(3)分组合作,尝试多种解答方法。

(4)比一比,哪个小组既解答合理又方法多样。

(5)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开购票是合算的?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团体票合算? (6)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和空间。

四、数学游戏

1.每人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4张,编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 2.求出商和余数

3.记下余数,作为自己的得分

4.每人重复上面的三个步骤,继续玩,看谁先得20分 5.思考:从这个游戏中你发现什么?

五、课堂小结 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在哪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做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用估算解决问题:教材第29页例8。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用估算的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出下列各数接近哪个数:

278

267

499

502

246

182

二、新课教学

19 出示教材第29页例8:丽丽一家三口外出旅游,在宾馆住了3天,住宿费一共花了267元,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 1.阅读与理解。

读题,你收获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生: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问题里有哪些词需要注意?

大约是什么意思?

2.分析与解答。

分析完了问题,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先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算的?

生1:求大约多少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把267看成300计算简便 。 生2:把267看成270也可以。 4.回顾与反思。

比较以上两种方法是不是都合理?小组讨论。

生:267看成270和300都可以,但是看成300离267比较远,所以270比较合理。

实际的住宿费是比90元多还是少呢?比80元呢?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哪个结果更合理一些?为什么?

师生一起回决问题的过程,梳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炼出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可以更快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同学们在分析问题时要更加细心,多结合自己的生活去思考。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

小结:思考把被除数看成多少计算比较快?

除法估算时,被除数有时要看大,有时要看小,我们首先要看除数是多少再来确定。

(2)练习六第2题 。

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2.应用练习。

教材练习六第3题。 (2)解决问题。

练习六4题,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

用估算解决问题:教材第30页例9。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用估算的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0 教学重点

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例9,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看看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教师解释“够装”一词的意思,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小组交流解题策略,指名学生板书展示解题思路。 方法一:18≈20

20×8=160(个) 方法二:182≈180

182÷8>20 师生小结: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求出18个箱子大约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因为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182>160,所以18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0除以8得数大于20,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所有的菠萝。

2.对比这两种策略,你们更喜欢哪种? 3.师: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展示。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六第7题。

本题是通过插图和对话提供信息,提出需要解决“能不能装下的问题”,将计算与计量的知识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解题策略多样。可以先用乘法和加法求出水果的总质量再与1吨比较。主要还是让学生用估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你对解决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复习:教材第33~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三个具体问题,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21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点

1.学生自读教材第11页~33页 ,梳理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

4.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二、反馈练习

1.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这块草地有一间教室那么大,它一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要多少块这样的草地?

(2)丁晓林家到学校有50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3)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的人一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

2.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三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5.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七第

1、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梳理本单元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第13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复习:教材第33~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笔算、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2 估算:70÷8

44÷9

79÷2

161÷2

344÷9

688÷8

99÷5 85÷4

51÷5

13÷2

46÷7

23÷3

81÷2

176÷8

二、新课教学 1.第4题。

本题是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采用了竞赛计时的方式进行,主要是让学生在一种激励的氛围种提高计算能力。 2.第5题。

教师提醒学生看清题意:3元一根冰棍,30根冰棍装一箱,杨叔叔8箱冰棍4天就全卖完了,那么杨叔叔4天卖了多少钱?平均每天卖了多少根冰棍? 3.第6题。

是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而这题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读懂题意,会从图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合理进行解答。

待学生完成后,让自己对所列出的列式作出口头表达解释,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7题。

2.解决问题:有262棵树,三年级5个班去植树,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树?还剩几棵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这个单元你学到什么?你对这个单元的那些知识还不是很清楚?你对这个单元还有什么问题?

23

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4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学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 2.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的解读能力。 课时安排 共计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教材第

36、37页例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地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分析。2.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复式统计图结构的认识,数据的填写及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1情境图,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爱好。 师:我们班男、女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哪一项呢? 学生猜测,意见不一,引出主题——用统计解决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24 (1)选择适当的方式收集数据。

师:这里有6项活动,现在想又快又清楚地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哪项活动,我们该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每位同学只能选一项活动。 预设1:全班一同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同,喜欢的活动差别较大,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共同决定采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请学生现场组织,并进行统计。 (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3)分析数据。 师:从这两张表统计的数据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学生根据表中数据进行个性化分析。 2.比较与体验。

(1)师: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张表格统计的项目是相同的,但统计的对象不同,数据也不同。

(2)制造冲突。

用投影出示两张并排放置的统计表,提出一些需要对比数据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师:女生最喜欢看书的人数与男生相比,是多还是少? 学生回答。

师:男生最喜欢踢球的人数比女生多多少? 学生回答。

生:两张统计表这样放,比较起来有点麻烦,要是放在一张表上就方便了。 师:那怎样把这两张表的内容编成一张表呢?请各学习小组先议一议,然后发表你们的意见。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创造”统计表。 学生介绍经验:将女生的表格折去标题和第一行,对准位置放在男生的表格下面;将“人数”栏,分别改为“男生”和“女生”;将标题改为“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运用课件,逐步呈现新的统计表。 3.完善认知,揭题。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男生人数

女生人数

(2)引导比较:这张统计表与我们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点。

出示下面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1)男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25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1)现场统计: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做助手,统计、记录数据。 (2)交流答案:四人小组交流答案。

(3)解读信息:完成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 2.练习八第1题。

(1)结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学会有序地阅读复式统计表,进一步体验统计表的结构,体会表中数据所传递的信息。

(2)让学生继续观察统计表,说一说自己还有什么想法,再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进行思考、解答。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38~40页练习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深化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的认识,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了复式统计表,你觉得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比较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交流。

过渡: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利用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课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本题是熟悉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这个复式统计表中的纵栏和横栏中都有三项内容,与例题相比,增加了一个调查对象。 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说一说可以怎样看表格,再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 明确:前两句话是正确的,第3句是错误的。 2.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2题。

本题是让学生再次经历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方法,体验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统计态度,养成良好地思考问题和梳理问题的习惯。

学生在收集数据时,可能会出现漏数的情况。教师可请学生介绍好的方法,如“边数边做记号”、“最后将人数加起来比照验证”等。还可以提问“从我们的体育成绩可以推断全校男、

26 女生体育成绩的情况吗”,从而渗透在数理统计中由部分数据(样本)推测全体数据(总体)的思想。

3.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3题。

本题通过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看的图书情况,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整理信息,如何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发现问题。

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调查、收集数据。看看男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女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让学生明白统计的准确性。

三、实践活动

完成练习八第4~6题。

学生先调查后填表,并对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复式统计表”,你有哪些收获呢?(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回答)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27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59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节内容。

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它是在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部分是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 笔算乘法主要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几何直观。 2.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

3.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共计约11课时。

口算乘法

3课时 笔算乘法

7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教材第41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

28 多样性,能用不同的方法口算乘法。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口算练习:

30×2

30×6

13×3

20×4

9×50 20×2

40×7

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教材第41页例1。让学生观察,看看知道了哪些信息?和同桌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2.解决问题。

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师:分析上述几种方法,讨论各自的特点,并说说你最喜欢的方法以及原因。 学生先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 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1页“做一做”。

比较上下两式,然后快速说出每组第二道算式的结果。 2.口算加强。

20×4

60×6

80×4

23×3

500×4

3×50

240×2

40×9

70×3

500×2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口算除法:教材第42页例2及相关内容。

2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新知,经历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多种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学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教学难点

学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下面各题。

13×4

130×4

15×4

47×2

33×3

13×7 2.说一说13×4

130×4

15×4的口算方法。

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口算乘法掌握得比较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乘法。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2)

二、新课教学

1.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2主题图。)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1)橙子每盒6个,10盒有多少个?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6×10 10×6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教师板书:①10×6=60

②6×1=6

6×10=60

③6×9=54

54+6=60 学生在汇报时,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这样想呢?要求学生进一步说清算理。

小结:一位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3.出示例题2第(2)题:苹果每盒12个,20盒有多少个?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汇报:12×2=24

24×10=240 4.小结:用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整十数、整百数,再在积的后面加上一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2页的“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讲评时提问:310×3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120×3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 2.思维训练。

李红买20个6角的练习本和30支8角的铅笔。(1)一共要付多少元?(2)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30 3.动脑筋。

( )×30=900 40×( )=2000 80×( )=32000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43~45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不进位)。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计算过程。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明白算理。

教学准备

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口算。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些知识上一节练习课,看谁表现得最棒!(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1.学生回顾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 2.看谁反应最快。

出示口算卡片。 70×70=

60×90=

80×50=

11×40=

30×80=

20×70=

40×60=

31×20= 3.听算练习。

40×10

30×20

30×50

300×10

300×80

二、新课教学

1.练习九第1题。

本题配合例1,主要是让学生分步写出口算过程和结果,强调了对于算理的理解和巩固。 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进行口算,同桌订正。 2.练习九第2题。

本题是直接口算的计算练习,也是配合例1使用。通过练习,巩固口算 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选派4名同学,利用开小火车的方式口算其中一列题目,展开小组比赛。在提高学生练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练习九第5题。

本题配合例2,主要练习乘数为整十的口算。通过练习,巩固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应注意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巩固对算理的理解。例如,165的口算过程如下:10×5=50,6×5=30,50+30=80。

31 4.练习九第6题。

本题是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一方面利用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用“单价、数量与总价”等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九第

3、7题,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最好。

2.分组进行“夺红旗”比赛(练习九第8题)

3.合作完成练习九第

10、12题。集体讲评。

四、课堂小结

在口算时应注意什么,和同桌探讨体会。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材第46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一关:口算。

27×10=

28×10=

5×4+3=

2×3+2=

34×20=

20×40=

6×8+2=

5×9+4=

第二关:笔算。

用竖式计算:14×2 231×3 课件展示:

怎样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呢?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一位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哪一位满几时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新课教学 1.探究算法。

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怎样列式呢?

板书:14×12=? 交流算法。(1)我这样算:14×4=56 ,56×3=168,所以14×12=168(本)。

(2)还可以这样:14×10=140,14×2=28 ,140+28=168,所以14×12=168(本)。

32 师:把12个14分成了2个14和10个14.我们要算12个14,把两部分合并起来。分开算后就变成了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了。 (3)竖式计算。 展示学生的竖式书写(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

竖式见教材第46页。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强调每一步的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2.观察比较。

师:今天学习的笔算乘法和以前学习的笔算乘法有什么联系? 生:都是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乘得的积要分别和乘数的个位、十位对齐。

三、巩固练习

1.跟我一起来算一算,说一说吧! 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

教师要把关键的第二层积用彩色笔描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2.解决问题。

(1)饭店买来21袋茶叶,每袋23元,买这些茶叶共用去多少元?

(2)每个教室需要11米白纱布做窗帘,17个教室共需白纱布多少米?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应注意什么?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材第

47、48页练习十。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33 40×20

60×20

80×40

400×70

12×30

12×40

44×20

230×2

70×3

11×400 3.笔算练习。

完成练习十的第2题。(小组比赛) (1)学生独立笔算。

(2)小组校对。

(3)学生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正误辨析。

完成练习十的第3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第4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2)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3)全班交流。

2.独立完成练习十第8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独立完成练习十第

5、

6、7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估算讨论出乘积的大概范围的场景,体现估算的价值。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38×10 20×14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新课教学

34 1.探究例2。

教师: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

48≈50 37≈40 50×40=2000(盒) 大约有2000盒。 (2)笔算方法。 学生说算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2.学生接着在教材上完成竖式计算,掌握算理。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4.完成下面的练习。

23×34 54×13 39×27 17×28 可以让学生按组做,哪几个组做哪个题,做完后让同学们互相说一说笔算的过程,互相改正补充,然后指名学生发言,集体订正笔算的过程和结果。

三、巩固练习

1.24×41

22×74 44×59

53×27

在黑板上出示计算卡片,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笔算,老师把写的正确的和书写规范的同学的练习本拿来展示,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把对应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表扬。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5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用14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3.有36行苹果树,每行17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50、51 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35 2.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笔算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37×82

65×31

59×64

39×43 让学生先独立观察,并说一说这四道题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这四道题,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巡视指导,让学生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书写的规范性。 过渡:今天我们主要复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完全一样,只不过进位乘法是每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在进位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书写要规范、认真。

二、巩固练习

1.笔算:76×18

45×36

89×46

38×21 可以让学生任选两题计算,计算完后同桌互相讲述计算过程,互相订正结果和书写是否规范,然后老师指名学生把练习本拿来集体订正,做得又对又好的同学将一枚小动物印章。

2.完成第51页第6题。

用连线的形式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鼓励学生“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方法,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第51页的第

7、8题。(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这两道题。

(3)通过集体订正,及时改正不正确的解答方法或计算结果。 2.完成第50页的第4题。

(1)读题,并说明题意。

(2)说一说,这道题和刚才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题,但这道题要解决的是一套16元,56套一共多少钱?所以“每套12张”这个数据信息可以不用)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当堂达标

1.完成第50页第 5题。

2.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6×35

68×53

18×24

48×79

24×28

3.一种邮票每套14张,售价38元,今天上午卖出20套,下午卖出15套,这一天共卖了多少元?

36

第8课时

教学内容

用连乘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教材第5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自主探索掌握分析连乘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会列综合算式,掌握运算顺序。

2.在探索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建立连乘模型,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3.解决连乘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连乘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连乘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情境图。

提问: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 师: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可能会提出的数学问题,老师适时板书:一共卖了多少钱?)

二、新课教学

我们一起解决:一共卖了多少钱? 1.独立尝试。

要求一共卖了多少钱,可以先求出每箱保温壶有多少个,然后用这个数量乘保温壶的单价。 2.组内交流。

(1)说一说,同位间互相说一说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2)想一想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如何列式。

开动脑筋想一想,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解决,看哪位同学想的方法多。 3.小组汇报。

班内交流,列出算式。

班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分步做,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45×12=540(元)

540×5=2700(元); 12×5=60(元) 60×45=2700(元)。 可能会用连乘做,板书:12×5×45 4.教师点拨。

(1)找学生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先算了什么,又算了什么?课件出示第一种算法:45×12=540(元)

540×5=2700(元)。 (2)列综合算式,分析分步与综合的异同。

这位同学和大家列的都不一样,他是怎么想的呢,(课件出示12×5×45)。 我们请这位同学上台说一说,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1.基本训练。

25×6×7

104×4×6

40×7×4

12×8×7

5×18×23 今后遇到像这样的连乘运算我们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总结出从前往后或从左往右的运

37 算顺序)。 2.拓展练习。

一只啄木鸟每天大约吃300只害虫,4只啄木鸟3天可以吃多少只害虫? 3.出示一箱暖瓶,求买6箱暖瓶需要多少元? (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不能,因为没有条件,你可以帮忙把条件补充完整吗?学生可能会补充以下几个条件:一箱暖瓶的价格、一个暖瓶的价格,补充完整后解答问题)。

四、课堂小结

1.总结解题思路。

两种方法结果一样,列式却不一样,是因为我们先求得问题不同,不管何种方法,我们都要先明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再去列式。 2.课内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连除问题:教材第53页例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析问题的一般策略,会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理解题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辆卡车一次能运3吨货物,仓库有54吨货物。用这辆卡车几次能运完? 学生汇报:54÷3=18(次)。

说一说解题思路: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我们就按照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二、新课教学

1.情境引入问题。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你能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来解答这个问题吗?

知道了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

方法一:先求每队有多少人。60÷2=30(人) 再求每组有多少人。30÷3=10(人) 方法二:3×2=6(组)

60÷6=10(人)或60÷2÷3=10(人)

38 答:每组有10人。

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有一种杯子,6个杯子装一盒,8盒装一箱。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方法一:(1)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盒?960÷6=160(盒) (2)可以装多少箱?160÷8=20(箱) 方法二:(1)一箱共有多少个杯子?6×8=48(个) (2)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960÷48=20(箱) 2.请你选择正确的算式。

一共折了216 只纸鹤。布置教室需要2行纸鹤,每行要4串纸鹤。平均每串有几只纸鹤? A .216÷2÷4=27(只)

B.216÷2×4=27(只) C.216÷(4×2)=27(只)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吗?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连乘连除问题练习课:教材第54~57页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综合算式题。 2.使学生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理解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每一道应用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会列综合式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和应用题。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运算顺序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0题。

教师:在没有括号的三步式题里,有加(或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什么?有括号时应怎样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在黑板上补充两道题: (254-195)×(108÷9) 41×(115-12×8)

巡视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复习连乘问题。

39 第2题:一个西瓜大棚有8垄,每垄种35棵,每棵结2个西瓜。一共结多少个西瓜? 反馈: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汇报:8×35×

235×2×8

2×35×8 第4题:一箱矿泉水24瓶,每次可以运走12箱,3次恰好运完这些矿泉水。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反馈: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汇报:24×12×

312×24×3

3×12×24 2.复习连除问题。

第15题:陈老师花36元买了3盒肥皂,每盒4块。平均每块肥皂多少钱?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上面的信息,先说说这是一个求什么的问题,然后列式计算。 师:这道题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吗?想一想怎么解决? 学生反馈:36÷3÷4 36÷4÷3 36÷(3×4) 3.引导学生思考,师生整理解题思路。 (1)每题最后要求的是什么?

(2)题目中哪个数与哪个数进行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教师巡视时,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把题意读懂,再按照题意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教师巡视时,及时纠正错误,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二第

6、7题。

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根据最后要求的是什么,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列式的理由,再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十二第16题。

教师先让学生阅读题意,先求出玩1小时,每人要花多少钱。然后再考虑还可以怎样租船,要花多少钱?

注意: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教师就应该进行表扬。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

58、59页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掌握算理。

2.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连乘连除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几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今天我们就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整理与复习。

40

二、新课教学

1.主要知识。

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个单元的知识,回忆一下,我们主要学习那些知识?

生:口算、笔算、解决问题。 师:真不错,在同学中的共同梳理下,使我们这个单元的知识又一次有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2.举例。

(1)口算。

师:那关于口算,你们能不能出一道,你觉得比较容易犯错,或比较有挑战性的题目给我们其他同学做一做呢?动手试试看。

展示学生作品:如:40×50=

请学生说,你觉得这道题目为什么比较容易犯错?

生:末尾的零可能会写错。

追问:那这道题你会算吗?说口算方法。

算完再追问:为什么积的末尾会出现3个0呢?

师:看来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中,积末尾有几个0是我们尤其要留心的地方。根据你们刚才的发现,我们再来做几道题目。

(2)笔算。

师: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行了一个小调查。让大家做了四道题目,并统计了做题的情况,我们来看一看课件。 出示错例:

算式 43×22 =

75×31=

63×27=

76×54=

师:现在请你当小医生,去思考错在什么地方?

学生讲解错误原因。

师: 接下来我们再来练习几道题目。 32×33=

43×87=

师:同桌互改,如有错误,同桌说一说他错在什么地方? 请一个同学上讲台说一说错的原因。

3.应用 。

完成整理与复习第2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

师:做了这三道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拓展。

1、

2、

3、4这4个数组成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想一想:怎样组合才能使它们的积最大呢? 引导:先确定十位:列出算式:42×31

41×32

师:仔细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能很快的比较这两个算式得数的大小吗?

学生笔算比较。

师: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第一个因数在慢慢变大,第二个因数慢慢变小,积在慢慢变大。

引导学生观察:积在慢慢变大的过程中,两个因数的关系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

两个之间的差越来越小。

总结:两个乘数相乘,如果两个乘数之和相等,那么这两个乘数之间的差越小,他们的积就越大,当两个乘数相等的时候,积最大!

引申:其实这个知识,在学习第五单元面积计算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当两个乘数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时,也就是说,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的时候!长和宽的差越来越小时,他们的面积也就越大!当长和宽一样长时,也就是变成一个正方形的时候,面积最大!

41

第五单元

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75页的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共计约8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面积:教材第61页例

1、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认识面积的含义。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物体的面积。

教学过程

42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情境图。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引出新课: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认识面积的意义。

观察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

教师引导学生黑板表面的大小是什么?国旗表面的大小又是什么?

明确: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国旗表面的面积。 师:能像这样说说我们身边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生1: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

生2: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教学例2:统一测量面积的单位。

(1)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的方法。

出示例2两个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的方法。(有条件的可课件演示重叠过程)。

师:你比较出了大小吗?

追问:因为重叠以后剩下的形状不一样,所以我们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怎么办呢?(小组讨论)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不同形状的纸片,有正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每一种都有若干张,你能借助它们帮我们知道这两个图形谁大谁小吗?说说你的想法。

(2)统一面积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师:用这些图形你准备怎样拼? ①用不同形状来拼行不行?

②都用一种图形来拼,我们拼拼看。

③观察我们用三种不同图形拼的结果,说说你对这三种情况有什么看法,哪一种能清楚的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总结:圆形最然可以拼,但圆形不能完全将图形的面积覆盖,测量出来的结果会有误差;三角形也在拼的过程中出现了缺漏,测量起来也不太方便。而正方形没有以上问题,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来测量最合适,通过数小正方形个数就能很清楚的得出面积的大小。

3.练习: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做”。

我们就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图形的面积。学生独立说出面积各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第1题。

红笔描周长,涂色表示面积。

2.完成教材第64页第2题。

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的。小组交流方法。

四、课堂小结

小组内谈一谈你的收获。

第2课时

43 教学内容

常见的面积单位: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观察,认识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

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你见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新课教学

教学教材第63页例3.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平方厘米?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在黑板上画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然后教师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加深理解面积单位。

(1)学具袋里找一找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想办法记住它。 (2)闭上眼想一想它们有多大?用手比划出来。

(3)找一找生活中大约是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 5.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4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平方分米。

)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 (4)一座高楼高约100平方米。

)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材第66~67页的例

4、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学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抽象过程中,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现实性。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应用意识,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在操作、探究活动中,自己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

3厘米×5厘米的长方形纸,15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都掌握得不错。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送一个童话故事给大家:狮子大王准备把两块地分给小山羊和小猪猪,一块是长方形,一块是正方形。小猪猪一看,急急忙忙地挑了一块长方形地,然后得意洋洋地对小山羊说:“哈哈,你真笨,我这么胖都比你跑得快,看来我占到便宜拉。”可小山羊却不紧不慢地说:“真的吗?” 同学们,你们说小猪猪占到便宜了吗?这就需要用到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例4(1)。

小组合作拿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得出面积

45 15平方厘米。

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摆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去设想:是不是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宽”呢?它是不是适合所有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呢?

2.动手操作例4(2),摆长方形,探究长方形的面积。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学生们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小组合作完毕后,由各组汇报本小组通过拼摆后的填表结果,教师提问:通过拼摆和表格的填写,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迁移、类推正方形面积。 指导学生去想,可不可以摆成一个每排个数和排数相同的图形呢?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长和宽相同那是什么图形呢?”(正方形)

师:在正方形里,长和宽相等,我们就把长和宽统称为边长。 提问:那么你们知道正方形面积怎么求吗? 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4.教学例5:数学书的封面的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读题找出相关条件和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道题给出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学生说明计算过程后老师指导并说明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教师提示:同学们要注意单位名称不要写错。 教师引导:同学们学会了面积的计算,你们想知道数学教材封面的面积吗?同学们可以先估算一下封面的面积再动手计算一下。

三、巩固练习

1.把表格补充完整。 名称 长 宽 周长 面积 长方形 8厘米 7厘米

9米 24米

正方形 边长5分米

2.从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46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练习课:教材第6

8、69页练习十五。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对比练习,巩固学生对面积和周长的理解及应用。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4.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题目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 教学重点

1.长方形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对比练习。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再现

师:今天,小羊遇到了一个难题,你愿意来帮助它吗?

太阳升起来了,小羊“咩”的一声冲出了家门,想去外面走走,顺便吃点青草。当它停下来时,在它面前出现了两块草地,一块是长方形,另一块是正方形,小羊遇到难题了,“我到哪一块草地上才能吃到更多的草呢?” 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请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订正。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动手操作:量出自己数学练习本封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并计算出它的面积。(注意量的结果取整厘米数) 学生独立完,全班交流。 2.完成教材6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3.小明画了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如果把宽延长3厘米,现在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引导学生先算出加长后的宽是多少,然后再根据面积公式计算出面积。 4.聪明题。

一张纸长3分米,宽2分米,如果要把这张纸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剪去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完成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达标,评价完善 1.填空。

长方形的面积=(

)×(

),正方形的面积=(

)×(

)。 一个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

),周长是(

)。 正方形的边长是(

)分米,面积是4平方分米,周长是(

)分米。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40平方米,长是8分米,宽是(

)分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 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它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2.判断。

47 (1)黑板的长是4平方米。(

);

(2)把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面积不变。(

) (3)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24平方厘米(

) 3.选择题。

(1)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

)。 A. 相等

B.不相等

C.不一定相等 (2)20平方米是(

)计算的结果。 A. 长度

B.面积

C.重量

(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米,它的周长是(

),面积是(

)。 A.16米

B.8米

C.16平方米 (4)铁丝的长度是(

)。

A.1千克

B.1米

C.1平方米 4.应用题。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20分米,长是36分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2)一块正方形的菜园,有一面靠墙,用长24米的篱笆围起来,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感觉自己表现怎么样?哪些地方还需要进步?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第70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和改写。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建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推导与运用。 教学难点

对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推导与运用。 教具准备

1平方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抢答题:1米=( )分米;1分米=( )厘米;1厘米=( )毫米;1米=( )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新课教学

48 1.学习例6,探究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教师出示边长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1×1=1(平方分米)。 现在把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再次列式计算:10×10=100(平方厘米)

(2)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练一练: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9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4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学生交流汇报: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米×(

)米=(

)平方米;

(2)边长是10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分米×(

)分米=(

)平方分米。 教师板书:1米=10分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练一练:8平方米=( )平方分米 5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师:你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厘米。

8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

黑板的面积是3(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教材第71页例7及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单位换算,进一步掌握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并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和改写。

2.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认识到面积单位越大,数据越小,数据就比较简洁,体会单位换算的价值。

3.培养学生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49 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和改写。 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和改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过交通路口的视频,看后学生说感受。

师:行走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会看交通标志牌,遵守交通规则。你们认识哪些交通标志牌呢?

课件出示一些交通标志牌,学生辨认。

师:其实在这些交通标志牌里也存在着很多数学知识。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例7。

1.师: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交通标志牌是正方形的,边长是80厘米。 师: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预设:这一块正方形标志牌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转化数学知识。

师:怎样求标志牌的面积?

生:求标志牌的面积,就是求正方形的面积。 结合正方形面积公式求标志牌的面积。 学生完成后,交流方法。

汇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边长是80厘米,80×80=6400(平方厘米)

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答:面积是6400平方厘米,合64平方分米。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换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小结单位换算方法: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2.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3.学校的花园里有一个写着爱护花草树木的牌子,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合多少平方分米?(长150厘米,宽2米) 师:单位不一样,应怎么办?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全班订正。

四、课堂小结

50

第20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内容:P1——2教学目标:

1、

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里、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答:20里面有()个十,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70里面有()个十,8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解决实际问题。

两个人一共买了18枝铅笔,平均每个人买几枝?

口答算式,问:你胜利怎样想的?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⑴出示场景图左半部分,提问:观察图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你会列式吗?

⑵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说出摆与分的过程。

⑶相互交流,知道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

⑷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再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

⑸小结。

2、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⑴出示场景图右半部分,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想求什么问题?要求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应该怎样列式?

⑵猜猜46?商是几十多?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吗?

⑶小组交流分的情况:拿出几捆几根小棒,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最后每人分得多少枝?

⑷学习用竖式计算。各小组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后汇报交流。⑸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

想想做做.

2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师生共同评价板演情况。谈话:说说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注意余数。说说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进一步巩固笔算方法。

想想做做

4 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独立练习。

在小组内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

5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要知道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你打算怎么办?

独立解答,在班内共同订正。

四、作业:想想做做

3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除法的验算教学内容:P3——4教学目标:

1、

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

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

3、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谈话:同学们,你们参加过生日聚会吗?明明和芳芳快过生日了,这天,他俩一起来到食品店选购蛋糕(出示场景图),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在买蛋糕过程遇到的数学问题吗?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电脑出示两人的对话情景)。

问:明明算得对吗?你能帮他验算吗?请你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小朋友听一听。

指名回答。

教师将学生的验算可能性板书于黑板(乘法验算、除法再算一遍等)

提出下列问题在班内交流。

⑴12?=36表示什么意思?这说明明明的计算怎么样?

12、

3、36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我们可以怎样来验算这样的除法?

得出结论:我们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来进行验算。

、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的方法。(电脑继续出示对话场景图)

谈话:芳芳算得对吗?请你也想出一种验算方法帮帮她。汇报验算方法,教师板书于黑板。

组织讨论:21?+2=65表示什么意思?计算结果是65元又表示了什么意思?

21、

3、

2、65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意思?问:你认为有余数的除法应该怎样验算呢?

三、提升经验,归纳方法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呢?

结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直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四、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1、

想想做做

1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回答。提问:每组中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2、想想做做

2把4道题分成两组,每人自选一组题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指名两人板演,全班共同订正。

3、想想做做

3同桌两人轮流口算,并说说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想想做做

4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在班内交流算法,并回答:你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吗?

、想想做做

5先独立读题看图解决第一个问题。再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四、拓展提高

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21……

2 ?=12……

1五、作业: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69?

85?

44?

58?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7?

65?

练习一1

教学内容:P5.第1--4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

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练习一.1

独立尝试进行口算,再指名汇报得数。

教师选择其中几题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出示题目:93?

85?

46?

67?

尝试练习,并指名板演。

交流评析,要求口述算法。

3、练习一.3

出示表格题,引导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汇报交流。

二、基本训练

1、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剩下多少只皮球?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能从条件入手正确解答。)

2、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将以上2题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点,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正确解答。)

3、练习一.4

独立审题后学生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组织交流,重点讨论第二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三、全课总结

四、拓展练习:P6.思考题。

五、作业:P5.2、4

教学内容:P5--6第5--8题 教学目标:

会正确进行除法计算和验算,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33?

36?

77?

80?

24?

84?

80?

66?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 再随机指名口算。

同时选择其中几题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2、计算并验算

85?

98?

69?

84?

二、思维训练

1、学校买了58本故事书,26本科技书,平均放在3层书架上。每层书架放了多少本书?

引导分析题目,要求学生会说出思考过程。

2、王老师买了4只小皮球,付出100元,营业员找回16元。每只小皮球多少元?

引导理解题意,并指导分析,使学生能完整表达思考过程。

三、练习指导

1、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5--8题,想想每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如果有困难可向同学请教。

2、学生独立尝试。

3、组织交流,分析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5--6.第5--8题。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不能整除)

教学内容:P7--8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恩能够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

1、笔算42?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评讲,要求说出笔算过程。

2、谈话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图

⑴学生独立审题,然后提问: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竖式。

⑶让学生观察、试锄,要求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⑷引导:这类题该怎样解决呢?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

2、操作探究

⑴问:应该先摆多少根小棒?(演示摆出5捆带2根)

⑵同桌交流: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怎样分呢?每份得多少?请大家先自己独立分一分,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分发。(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分法) ⑶情况反馈(学生边操作演示边叙述分的过程)。

⑷引导比较各种不同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好?为什么?

⑸学生复述分的过程。学生独立分小棒的过程,要求边分边口述。

3、教学笔算

⑴问:根据刚才分小棒的过程,5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应先算哪一位?十位上余下的1表示什么?接下来怎样除? ⑵验算。

⑶比一比:52?与4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⑷练习:

想想做做1的前两题。

班级交流反馈。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后两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想想做做3

出示前两组题,分组练习。

反馈:这两组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后两组题,分组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3、想想做做6

先要求学生估算出这些提的商是几十多,并说出理由。

再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通过摆摆、说说、算算学会了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P8.2、

4、5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内容:P9——10教学目标:

1、

经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上的个位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这种笔算方法。

2、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主题图,谈话: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动手操作。

谈话:请你找出相应的学具代表羽毛球,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分一分。

学生分组活动,再汇报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分羽毛球的过程,边演示边提问:先分整筒的,每班分到几筒?整筒的分完了吗?再分单个的,出现了什么情况?你是怎样分的?

2、列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板演。

评讲:商的个位为什么要写0?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指名把小组的意见在班内汇报。

追问:如果商的个位上不写0,会出现什么情况?

3、验算

4、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没有剩余,接着除个位上的数,不够商1时,必须在商的个位上写0。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

1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

2 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集体订正:第一组的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上面一道题商的个位不是0,而下面一道题商的个位是0?你能找到第二组两道题的不同点吗?

3、想想做做

3独立思考,找出错误原因,班级交流。独立订正。

4、想想做做5问: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答什么问题?独立解答第一个问题,共同订正。

思考如何解答第2个问题,先在小组讨论,再在班级内交流。教师板书安排方法。

5、想想做做6

独立读题,指名复述题意。组织讨论,交流想法。独立解答,得出结论。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样学到的?在今天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作业:P10.4、6

练习二教学内容:P11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发展估算意识。继续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44?

26?

68?

66?

78?

44?

36?

84?

2、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

52?

96?

68?

75?

82?

3、

体育室购买了下面几种体育用品,你会算出每种物品的单价吗?

4、

三(2)班共48人,每4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呢?

5、

妈妈准备用96元买一些花苗美化自家的院子。

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二、拓展练习

王老师到商店买足球。带的钱如果买3个足球还剩80元;买8个就剩下

8元,你知道每个足球多少钱吗?

三、练习指导

1、练习二

1 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2、练习二

3独立完成填表,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练习二思考题

引导理解题目,弄清楚为什么会多付“8角”钱,这“8角”钱是几本本子的价钱。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11.2、

31教学内容:P12.1——5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2.

1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同时选择几道不同运算的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2、P12.

2 独立完成,组织反馈。评讲:引导学生比一比,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沙锅的区别和联系。

3、P12.

4先让学生说说“总价”、“单价”、“数量”的含义。再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反馈交流。

最后让学生说说“单价”是怎样求得的。

二、发展练习

1、

小明今年8岁,小芳今年6岁,奶奶今年72岁。奶奶今年的年龄是小芳的几倍?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

同学们要种93棵数树,已经种了18棵,剩下的树苗平均分给5个小组,每个小组还要种多少棵?

3、

一套少儿百科全书共有5本。如果成套买,每套的价钱是80元;如果不成套买,每本的价钱是18元。怎样买合算?成套买比不成套买每本能便宜多少元?

、P12.

5 出示图,引导看图。了解从图看懂的信息,再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一、全课总结

二、作业:P12.

3复习2教学内容:P12——13.6——9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2.6

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体会相应的规律。

2、类推练习

仿照上题,改编题目64?

72?

二、课内练习

1、

48个同学去采集昆虫标本,每3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2、

小明在图书室借了一本98页的故事书,准备一个星期把它看完。他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3、

食品店里一袋面包4元,50元钱最多能买多少袋面包?还剩几元?

4、

同学们去划船,女同学20人,男同学23人,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

三、拓展练习

P13.思考题,先由学生独立思考,也可同桌交流想法。在上面基础上组织交流讨论,说说推想过程。

在学生独立审题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共同讨论,理清思路,总结方法。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3.7——9

教学内容:P14——15教学目标:

1、

根据课本情境解决现有问题,并能解决在具体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

2、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有序的观察能力。

3、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情景,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谈话,播放课件,感受农村新貌。

二、创设情境,进行实践活动

1、整体感知

课件演示农村新貌全景,整体感知画面内容。问:在幸福村,你看到什么?

仔细看看每个地方,阅读图中人物说的话,把你看到的、读到的说一说。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⑴小组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程中,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边参观,边根绝所给出的信息,提出问题,行吗?

学生分小组活动,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问题,并整理出来。

⑵全班交流,选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板书提出的问题,如:幸福村有几排楼房?幸福村有多少人?

幸福村的街上有多少个灯柱?小华用3分钟的时间能从家走到果园吗?玩具厂每天做的玩具可以装几箱?果园里有多少棵果树?

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从以上问题中选自己喜欢的问题,解答出来。再在小组内交流,并互相评价。

最后在班级内汇报,同时要求说出解决每个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三、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这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新农村,在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或想法吗?随着社会的进步,你觉得农村还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完成单元检测,并做试卷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数,会比较万以内数;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4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会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整千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直接感受“10个一千是一万”的含义;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明确计数单位“万”所在的位置;会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2、探索并掌握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3、体会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体育馆吗?在哪里见到的?您所见的体育馆有多大?能坐多少人?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参观一个万人体育馆,想去看吗?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告诉学生这座体育馆大约能作10,000人。据想知道10,000有多大,10,000怎么写吗?(板书课题:认识整千数)

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感受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

教师出示一个大正方体。谈话:你知道了一个大正方体有几个小正方体吗?一个正方体表示一千。接着出示2个大正方体,提问:这是几千?(二千)让学生依次数下去,一千、二千、三千……九千,当出现10个大正方体时,提问: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现在你知道10,000有多大吗?(一万有10个一千)

2、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教师先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出3粒珠,提问:千位上的三粒珠表示多少?谁能把这个数写出来?指出:3个一千是3,000。让学生读一读。

指名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九千,让学生说说有几个1,000。提问:你们能写出来吗?然后读一读。

要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你会怎么拨珠?让学生拨一拨,写一写,读一读。

3、找朋友。

2000、3000、6000、8000、10000的卡片发给学生,请手中拿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卡片的学生上台,再把自己的好朋友找出来,找好朋友后,其他学生把这些数读一读。

4、教学数位顺序表。

谈话:刚才我们学会了整千数和一万的读法和写法,现在你能把下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出来吗?

填完后在小组里交流,然后讨论: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百位的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右边一位是什么位?

在全班交流后齐读数位顺序表。

三、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明确直线上一格表示1,000,再独立填写空格内的数,指名读一读。然后在小组里讨论:7,000是接近1,000还是接近10,000?你是怎么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读出横线上的数,在读一读图中的句子,感受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读一读图中的句子,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口算6,000-4,000、2,000 3,000,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其余题目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校对计算结果,并任意选一道题交流自己的算法。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新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交流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然后自己列式解答。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提出问题,大家解答。

7、做“想想做做”第7题。

给学生创设情境,小明家和冬冬家都在少年宫同一边时,让两位学生表演一下,使学生明白两家在同一边时,求两家距离用减法计算。两家分别在少年宫的两边时,再请二位学生表演一下,使学生明白两家分别在少年宫的两边时,求两家距离用加法计算。

四、总结延伸。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跟同桌说说,再跟老师说说。

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20~21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读、写非整千的四位数的方法的过程,了解数的组成,能读、写非整千数。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促进数感的发展,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非整千的四位数的具体含义,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具准备:大小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就知,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数宝宝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了,他要先检查一下大家前面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1、出示课件(数位顺序表)。

提问: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其他几位是什么位?

2、用计数器拨出下面各数、并读一读,再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出示课件)

3,000

306

10000

360

365

(1)同桌相互拨一拨、读一读,并说出数的组成。(教师巡视学生的活动情况)

(2)指名到前面演示刚才的活动过程,其他学生观察、评价。

3、读一读并写出下面的数。(出示课件)

七百二十五

一万

四百零六

五百一十

六千

4、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数位顺序表以及三位数和整千数的组成和读、写,大家学得很扎实。这节课,我们要与数宝宝一起认识一些新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四位数)

二、出示例题,学习新知。

1、教学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的读写与组成。(计数器表示2365)(1)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365。

提问:谁来说一说现在计数器上的珠子各表示什么?

2个千、3个百、6个

十、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呢?你能读出这个数吗?

先读给同桌听一听,在指名读数。

(课件出示:2个千、3个百、6个

十、5个一合起来是两千三百六十五)

你会写两千三百六十五这个数吗?请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

集体订正(可见出示2365),如有不同写法,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写,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写法。

2、教学中间有0的四位数的读写与组成。

(1)教学中间有一个0的四位数的读写与组成。

出示课件(计数器演示3052),提问:现在这个计数器上的算珠各表示多少?

3个千、5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请对照着计数器上的算珠写一写。

反馈并集体订正。

这个数该怎样读呢?

先读给同桌听一听,再指名读一读。

小结:通过读、写3052这个数,我们知道了中间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要写0占位,而且这个0要读出来。

2)教学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与组成。

提问:我们再来看这个数(计数器演示3002)和刚才的数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3052中间有一个零,3002中间有两个零)

请你对照计算器上的算珠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再试着自己写一写、读一读,并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有不同的读法和写法要一起汇报。

在班内汇报,让自己总结出正确的读法和写法,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小结:认识了3002这个数,使我们知道当一个数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时候,只读一个零。但读一个0的数写的时候不一定是写一个0,还是两个0,一定要对齐数位才行。

3、教学试一试。

看书第19页,自己读题目要求,灯什么不同谈谈他。百位八版 为同根和商务说八书说数的组成的组成,比较这两个数的不同。

同桌互相说说数的组成,再各自写出来,读给同桌听,最后指名写、读,集体订正。

小组合作交流,回答问题:读这两种类型的数应注意什么?

小结:0在数的中间和0在数的末尾读法是不同的,中间的0要读,末尾的0不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谈话:刚才数宝宝看大家学习的很认真,相信大家一定能学会,现在他要和我们做几个练习。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请大家看着计数器上的算珠写出数并读一读,再说一说各数的组成。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和订正。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读一读,教师巡视,并指名回答。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商品价钱,让学生读一读,再在书上的表格里写出这些数。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4、

做“想想做做”第

4、5题。

谈话:下面数宝宝为我们介绍一些世界上著名的地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4题让学生自己读一读。

第5题指名读题后,独立完成写数。

订正时让学生谈谈做这两题以后的感受。

四、总结评价、点拨重点。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识了四位数、掌握了这些数的读、写方法。谁来向数宝宝汇报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五、课外实践活动。

收集现实世界中有关四位数的信息,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3页的“想想做做”第6-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读、写非整千数的方法。能熟练的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促进数感的发展,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正确读、写数。 教学具准备:大小计数器。 教学过程:

1、

做“想想做做”第6题。

(1)6428里面有(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

(2)7005里面有7个(

)和5个(

)。 (3)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

)。 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1)

完成前两组题。练习后可以进行对比,让学生领会每组3道题之间联系。

(2)

练习第三组题。(注意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后进行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8题。

(1)

第8题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每组已给出的三个数,再思考每组数有什么规律,接着往下写。

2)

写完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根据什么规律填写的。

4、做“想想做做”第9题。(1)

独立写数。

(2)

让学生写数后比较每组两个数在读写中的不同点。

5、

做“想想做做”第10题。(同桌合作完成)

一人摆数,另一人读出这个数;也可以一人先说出一个数,另一人再摆出这个数。

6、做“想想做做”第11题。

第11题让学生完成后,交流从练习中得到的体会。进一步感受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7、你知道吗?

(1)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读后交流自己的感想。(2)要突出数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人们劳动和生活的需要。掌握用算筹表示的数字有两种摆法:纵式摆法和横式摆法。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学内科书第24-2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判断一个四位数接近哪个整千数,培养估计意识,增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具准备:大小计数器,实物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迁移学习方法。

谈话:小玲家最近要搬新居了,他们家打算购置一些新的家用电器,你们想去看看吗?不过,小玲说它有下面几个问题先要考考大家:

(1)红光小学女生有643人,男生有634人,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

一台电饭煲是160元,一台电风扇的价钱比一台电饭煲低一些,一台微波炉的价钱比一台电饭煲高得多,一台电风扇(

)元,一台微波炉(

)元。

167

680

148 (3)“口”里可以填几?

758 〈 口53

二、主动探索,掌握比较方法。

学们先和小玲一家去家电商场看看吧。家电商场里的电器真多,我们来看看这几种电器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出示例题图,并指名回答)

1、出示小玲爸爸提出的问题:电视机和空调相比,那一台的价格低一些?

谈话:要比较电视机和空调哪一台价格低一些,就是要我们解决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比较2530和3680的大小)

(板书:2530 O3680)先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比出来的,再汇报交流。学生的比较方法可能有:

(1)2,530不到3,000,3,680已经超3000,所以2,530比3,680小;

(2)数数的时候,先数到2530,后数到3,680,所以2530比3,680小;

(3)2,530是2千多,3,680是3千多,2千多比3千多小,所以2,530比3,680小;

(4)千位上2比3小,所以2530比3,680小; ……

在交流中,只要学生对比较方法的解释是合理的,就肯定他们的想法,但在学生说出第四种方法时,提问:“这种方法你们听懂了么?这种方法简便吗?”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最后填上2530〈3,680。

2、谈话:刚才同学们比较了最高位上不同的两个数大小,我们再来看看小玲妈妈有没有问题要问我门。出示小玲妈妈提出的问题:你会比一比电视机和电冰箱的价格吗?这个问题是让我们解决一个怎么样的数学问题?(板书:2530O2350)让学生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千位上相同,百位上5比3大,所以2530比2350大;

(2)2530在数数的时候要排在2,350的后面,所以2530比2350大;

(3)2530已超过2,500,而2350还不足2,500,所以2530比2350大;

(4)既然同是2千多,只要看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 ……

2530>2350)

3、谈话

4、小结:同学们掌握的比较数的大小方法还真多,在下面练习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打去比较。

三、内化新知,巩固比较方法。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的在括号里写出计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然后在全班交流。提问:比较9,999和10,000的大小时你是怎么想的?比较6230和6203时比到哪一位才区分出大小的?

2、

做“想想做做”第

2、3题。

先指名说说这两道题各让我们解决怎么样的数学问题,然后说出自己想法。

3、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口答接力赛: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提问:5,870和5003千位上的数都是5,为什么5,870接近6000,而5003接近5000?那么看一个数接近几千要看哪两位上的数?

4、

做“想想做做”第6题。

动手操作:同桌两人每人拿出4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四位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5、做“想想做做”第7题。

(1)口答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

(2)口答第2个问题,指名说一说估计册数的方法。

6、做“想想做做”第8题。

谈话:我们古代的人把五座有名的大山称为五岳,现在人们仍然这样称呼。那么五岳指的是哪五座名山呢?指名读出五岳的名称及高度;再指名说一说哪个最高,哪个最低;最后把五岳的高度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再在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课,布置课堂作业。

同学们说出了那么多种的比较大小的方法,还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收获是很大的。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课堂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4题。

教学内容:认识万以内数及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掌握万以内数位顺序,会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2、初步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

1、谈话

数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科学,虽然只有从0——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但通过它们千变万化的组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数,方便了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

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每天的作息时间中有数字,我们同学有学号,我们乘车、购物、欣赏名山大川时也发现很多数……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感受到了数字对人类的帮助了。

1、

P22“你知道吗?”第一段。 自由读一读后简要介绍一下。

2、

P23数的产生和发展

当物体的个数越来越多时,聪明的祖先们又想出了新的记录方法了。

自由阅读后讨论、介绍。

二、数字训练

1、数位顺序表

2、读数

⑴3526

3500

3005

3050

⑵67800

60078 60780 60708 600007

3、连线

六千五百

6055 六千零五

6500

六千零五十五

6505

六千五百零五

6005 小结:读、写数的方法。

3、

找规律填数

⑴3700、3800、3900、(

)、(

)、(

) ⑵499

7、499

8、499

9、(

)、(

)、(

) ⑶1050、1100、1150、(

)、(

)、(

4、

说出下面每组中的“3”的含义。

3820

30097

23

5932

6300

6、

⑴以上的商品价钱中,最便宜的是(

)元,最贵的是(

)元。这两件商品的价格相差(

)元。

⑵想一想:7000元钱能买到哪两种商品?

7、解决问题

第二棵树大约有多少年?把你认为合适的答案圈出来,并说明理由。

1880年

1380年

780年

、拓展题

用一个

6、一个9和两个0组成一个四位数。要求

⑴一个零都不读出来。 ⑵只读出一个零。

⑶只读出一个零的最大四位数是多少?最小四位数是多少?

练习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和有关地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正确读、写数。 教学具准备:大计数器,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数的组成知识。(第1题)

(1)9670是(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7在(

)位上,个位上是(

)。

(2)5个千、8个百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

二、读数、写数练习。

1、完成第2题。

(1)读出下面个数,并说出每个数中的6各表示多少,再用线连一连。

(2)进行交流,说出从练习中得到什么体会。(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数值不同。)

2、完成第3题。

(1)

让学生先读一读,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2)

布置课后小组作业:在课余收集类似的素材进行交流。

3题)

7200-7000

7000 3000

8000-3000 6700-700

600 3000

10000-6000

四、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完成第5题)

(1)

让学生对近三日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进行估计。

(2)

进行估算。

(3)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五、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

1、完成第6题。(比较大小)

5、

完成第7题。

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在小组里用合适的语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接近、差不多等)来表达比较的结果。

六、找规律填数。

1、完成第8题。

(1)

要引导学生看懂题意,先指导学生一组一组的有序观察。(分成6组进行填写数,有的递增,有的递减。)

(2)

独立的填写。

(3)

最后可以交流每组上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写的。

2、完成第9题。

第9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到所有答案,体会策略和方法。

(1)引导思考,独立填写。

(2)交流填写结果,说出填写的策略。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

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内容:P29——32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

谈话: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台秤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kg和数字刻度)问:你知道kg表示什么么?

讲述: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学生称蜜枣,并交流称的结果。

再让学生掂一掂,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再掂一掂膨化食品,估测有没有1千克重。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⑴称一称、掂一掂1千克的大米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大米

体验1千克大米的实际重量,轮流用手掂一掂。⑵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1千克的鸡蛋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鸡蛋。合作数出1千克鸡蛋的个数。

问: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

想一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的大米或鸡蛋吗?

学生再次尝试称一称。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

1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蜜枣、鸡蛋、大米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

2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3、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用来称物品重量的秤也是各种各样的。

出示秤的实物图片或实物。学生交流。

4、想想做做3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5、想想做做

4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6、想想做做

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延伸

1、

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克的认识教学内容:P 33——35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体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吗?

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它作单位。还有一些比较轻的物品又用什么单位来称量呢?

讲述: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来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

二、动手使,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介绍。

2、称出10克的黄豆学生分组活动称出10克重的黄豆。教师巡视。问:1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交流汇报。

问:根据我们数出的结果,你又想到了什么?感受1克黄豆的重量。

3、感受1克的重量

⑴分组掂一掂准备好的2分硬币。问:2分硬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⑵再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问: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比,哪个更轻些?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比呢?

一根羽毛比1克重还是轻?一把学生尺呢?

4、学习用克称物品的重量。P34水果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重量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我们在称物品重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重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么看秤读出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

出示一袋蜜枣,这袋蜜枣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蜜枣是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蜜枣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蜜枣有多重?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千克=1000克。

6、完成“试一试“

谈话:用弹簧秤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学生活动。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称一称:文具盒的重量。

比一比:估测和称量的结果。班级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第1题

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体温: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第2题

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出答案。问:你是怎么想的?

4、第4题

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回家后照样子称一称,算算杯子里的水的重量。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知道了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常用到它,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

教学内容:P36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完成练习四中的习题。

1、第

1、2题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积累的对相应实物重量的体验,结合给定的数据思考选择什么样的答案或计量单位比较合适。

交流时注意让学生依照对这些物体重量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想法,以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解题策略。

2、第3题

首先复习千克和克的进率。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最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细心收集图中的信息。再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最后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汇报。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5题

引导看图,说出每样商品的净含量。

最后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数学并进行解答。

5、第6题

引导理解题目含义,并让学生算出1号杯中水的重量。

再把2号杯、3号杯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从而估计出这两杯水的重量,2号杯、3号杯里的盛水量大约分别是90克和120克。

6、思考题

交给学生自己思考并组织交流讨论。

7、全课总结。

称一称教学内容:P38教学目标:

1、

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

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上节课布置你们课余时间到商店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各是多重?谁来说一说?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问:今天你们从家里带来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么?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

打开袋子验证。(苹果)

想知道一些什么吗?用什么办法知道苹果的重量?出示课题:称一称

2、动手实践

看图,了解活动内容及活动要求。

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并且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看。

学生活动,并填写结果。交流汇报。

谈话:刚才各个小组分别称出了1千克的苹果、橘子、黄瓜、西红柿,知道了它们各有多少个,另外你们还带了哪些蔬菜、水果,称了没有,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问:看着这写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3、估一估

⑴教师出示自己带来的苹果(略大),问:你们能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跟你的结论不太一样呢?

⑵讲述:都是1千克的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苹果大,个数就少,苹果小,个数就大。

4、称体重

⑴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⑵认识秤面。

出示书中的体重图。指名说出这个小朋友的体重。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⑶小组活动称体重。⑷班级交流。

讲述:除了称出自己的体重外,我们还有一种方法知道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阅读P38“你知道吗?”

各人比较自己的称得的体重与算出的体重有无差别,相差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一般情况下,算出来的体重与称的体重是差不多的,但是也有人相差较大,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重很多,那就说明你太胖了,要注意多吃蔬菜,多运动。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轻很多,那就说明太瘦了,要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加了称一称的活动,知道了不同的水果、蔬菜1千克大约各有多少个,还学会了称自己的体重和利用公式计算体重。课后把你学到的知识介绍给你的邻居和其他小朋友。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