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6 12:03:22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教材内容安排本册教科书共安排八个单元,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与代数(共五个单元)

第二单元——用字母表示数主要内容: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根据给定的字母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第三单元——乘法主要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和估算,结合具体事例,探索乘法运算律和积、商的变化规律,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第四单元——分数的认识主要内容:认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乘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最简分数和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第五单元——小数的认识主要内容:小数的意义;小数和分数的关系;小数的读、写;小数的性质和用小数表示较大的数。

第七单元——小数加、减法主要内容: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小数加减计算和加减混合运算。

(二)空间与图形(共2个单元)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主要内容:结合实例,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个物体组成的事物;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由4个以上的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第六单元——多边形主要内容: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简单的组合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第八单元——统计主要内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事物;能读懂简单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综合应用(共安排4个活动)

果园收入预算——结合“乘法”单元设计

选择果农估算果园收入的事情,给学生提供借助计算器,综合应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素材,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结合“分数的认识”单元设计

选择“六一”儿童节期间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提出关于分数的问题,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做镜框——结合“多边形”单元设计

通过给一幅漂亮的风景画制作镜框这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综合应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等知识,解决做镜框这件事中选材和镜框的构造问题。

测量身高——结合“统计”单元设计

通过测量全班同学身高的实践活动,经历简单数据收集、分段整理、用条形统计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根据教育部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比例,数学课程占学校总课时数的13%~15%,每学期可安排68~79课时。本册教科书共编排九个单元(包括整理与自评),共52课时,机动课时最少16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使用。

推荐第2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p.1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伐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提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一步熟悉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昨天我们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主要错误有两种:一是进位问题,二是乘数中间有0 分别板书845×37 604×28 第一题:(师生共同完成)这题的数都比较大,多次需要进位,大家在做的时候,有的不知道进位该写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把每次的进位有序地写在旁边(边算边示范,其他学生照样子写)算完后,指出:这样记一记,就可以更清楚了。

补充:如果算式是要算37×845,你觉得竖式可以怎么写?为什么?

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使学生清楚原来的写发只要乘2次,后面的算法要乘3次,还是前面的算法比较简便。

指出:三位数和两位数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的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乘数写在上面。

第2题,先让学生算,算完后分别说说两次乘得的结果。问:这里都需要和0乘,为什么一个结果中有0,而另一个结果中没有0呢?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当个位上需要进位时,这个0就被进上来的数取代了;当个位上乘的结果不需要进位时,0还是有的。

二、、口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5题

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准确。(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口答。

交流:这些题你算的时候有什么窍门么?(可以先不考虑后面的0,算出结果后再添上几个0) 问:第一组题下面2题为什么得数会一样呢?

三、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第7题:

读题,问:你有疑问么?(可能会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汽车的速度慢但需要的时间还少呢?)可让别的学生帮忙解答这个疑问。(说明:虽然都是从北京到上海,但实际路程的长度是不同的) 分别列式算出两条路的长度。 交流后明确:“速度×时间=路程”

2、第8题

读题,解读“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 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3、第9题:

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如何解答?(可以分别用乘和减两种方法,这里可能更多的会考虑用乘法) 学生列式解答,在交流的时候主要要让学生说完整的解答过程。

4、第10题:

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已卖出的”要按“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解题思路。

四、思考题

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探讨思考过程,最后的出结果。

五、课堂作业 p.2第6题 教学反思: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

教材简析: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看板书:200×43=8600,问: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得数也是8600的乘法题? (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

比较第

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2、4题。教学反思: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

教学内容:教材第

5、6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标:

同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规范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探索乘数、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明白末尾有0乘法的口算依据。 教学重点: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举例昨天学生作业中的几种典型错误:(竖式略)

1、34×560 结合竖式提问: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0的位置,乘的时候第一步算6乘34,积的末尾对齐6,

第二步算5乘34,积的末尾要对齐5。

如果是三位数乘三位数(在原式前依次加上一位)谁能说说分几步算?每一次的积怎么写? 小结:乘到哪一位,积的末尾对齐那一位。

2、500×34 竖式写的时候没有把2个0都写在后面,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画了一条曲线,可以问:书上是怎么画线的?这题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改?

3、填空说理: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2个0,积的末尾( )个0,为什么?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做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得数。填完后问:把后面四栏同第一栏比较,分别看看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估计学生都会说“多0”、“少0”之类的。)规范学生的说法:2→20,2乘10等于20,乘10可以说成是“扩大10倍”,学生模仿说一说。

把第一栏和第二栏的比较:一个乘数没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类似的变化还有吗?(比如说第4栏)也指名学生说一说。

再让学生比一比第2栏和第4栏,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缩小10倍,积不变。) „„

2、算一算,比一比

先请学生观察题组,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再独立完成这些题,做完后交流得数。

3、完成口算第7题,老师看好时间,从时间角度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完后,全班校对得数。

4、完成第10题:你能在□里填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吗? □□×□□=1600 □□×□□=2400 指名说说你在做题时先怎么想?结果是多少?还有别的结果吗? 如果没规定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你还会有别的结果吗? 这么多种结果,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5、讨论第9题:

(1)先读题,问:这里一共给了几个信息?

再读问题,问:这个问题和什么有关?哪些信息暂时还用不上? 指出:当信息比较多的时候,我们要正确选择能解决问题的信息。 学生列式解答。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般学生还会提“这些废纸能节约„„多少?” 问:“这些废纸”指的是哪些废纸? 学生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再交流。

三、布置作业:p.6第8题 教学反思:

练习一(1)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练习一中关于计算部分的练习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练习的重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关于计算的知识,包括:(1)口算,要在正确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速度;(2)简便算法,要利用数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使计算更简便;(3)笔算,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铺地锦”介绍,使学生了解古代的计算方法,产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上课准备:和同学一起浏览整个练习一的内容,指出: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将分两课进行练习,怎么分比较合适?

相信学生会很自然地分为:计算一课和解决实际问题一课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计算

一、口算:(完成书上的第1题)

老师看好时间,学生统一完成。再校对。

(这里一共有12题,一般的学生应该能在1分钟内完成。)

二、简便计算: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25×4=100,利用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一起来找一找,125×( )=1000 指出:125×8=1000,25×4=100,这两个算式对我们的乘法简便计算帮助是非常大的。 观察第6题,以125×16位例:谁能直接算出这题的积?这题可以怎么算? 板书完整的过程:=(125×8)×2 =1000×2 =2000 也就是说,上面的题经过拆分,可以变成下面的题,计算就比较容易。 学生继续完成另外两组题。

501×20为什么可以变成500×20+20呢?

(可请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来说一说,为乘法分配律做准备。)

三、思考题:用

1、

2、

3、

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要使乘积最小呢?换五个数字再试一试。集体商量积最大问题:你有什么大致的思路呢?

(要使积最大,最高位上肯定分别应该是最大的两个数字4和5,低位上的数字应尽可能小。)

学生尝试找一找,老师依次把找到的算式板书,要求学生看板书继续找积更大的,一直到大家一直认可为止。最后答案是431×52 找一找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类似的方法找到积最小的算式:245×13

四、介绍“铺地锦”,先大家一起看书上的解答,交流是否能看懂?具体怎么算? 再完成书上留下的计算。

补充:如果你敢兴趣这种方法,可以(1)继续出题再算;(2)想想这又是为什么?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计算,计算包括了口算、简便计算、笔算等。 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2题和第7题 教学反思:

练习一(2)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练习一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的运算中,选择合适的算法,培养学生灵活解答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完成书上的解决实际问题。

一、“大约”问题:

1、学生读第3题。读完后问:这里的“140名”是一个怎么样的数?为什么?

(近似数,这个数据只是一个大致情况,没必要也不可能每一分钟都正好是140名。相反的,我们全班人数50人,这“50”就是一个精确数。)

指出:正是因为信息给的数据本身是一个近似数,所以算出的结果也是一个近似数,问题就说成了“每小时大约有多少名婴儿出生?”这题在解答的时候要不要用“≈”?

学生列式解答,观察算式,你觉得这题在计算的时候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口算) 学生完成完整的解答。

2、学生读第5题:指出:这题的问题是“京拉线大约长几千几百千米?”

这种问法是因为去年的教材中有估算的教学,本册书中已删去了这部分知识。那该如何理解这里的“大约”呢?

(142千米本身是一个大约的数,27倍也是,所以算出来的数就是一个大约数;只是这个大约数没必要再转换成“几千几百”,直接写就是了。)

学生列式,观察算式,说说这题该采用什么方法计算。(笔算)

二、购物问题:

学生找出本练习中的购物问题,说说购物问题中的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1、第5题:读题后,学生列式,观察算式,说说你准备选用的计算方法。(可以简便计算,指名说说具体的简便算法。)

2、第10题:读题后,把该题与上一题比较,单价、数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单价可以看成是整套的单价,那就要先算出一套的;也可以分别算出课桌和椅子的总价,再把两部分加起来。)

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完整解答。

3、第12题:读题后问:这题与前面两题又有什么不同? (发现单价会随着人数的多少而变化。) 分别算一算三个班各需要的钱数。

比较三个得数,你有什么发现?(三班的人数是最多的,但需要的钱是最少的。) 为什么?

那三个班如何买票是最合算的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比较:如果把前面三个班分别需要的钱数加起来是否会等于这次算出来的钱数呢?为什么? 指出:在具体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灵活的情况,需要大家去选择更合适的方法。

小结:这三题算的时候我们都想到了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但在具体运算的时候又各有不同,希望大家要多注意。

三、其他问题:

1、第8题:读题后,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来解答 观察算式,同桌互相说说适合它的计算方法。(简便计算) 指名板演,结合板演规范学生的书写。(比如括号的运用等)

2、第9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再交流校对。

3、第11题:读题后,指名分别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么算? 板书这两个面积公式。学生列式计算,并比出大小。 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10~12。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

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2)

教学内容:p.

13、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略) 教学反思:

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p.15~17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毫升的认识以及升与毫升的进率。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让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容量含义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容量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学会容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可以先用滴管滴5毫升,再除以5就得到了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要205滴才是5毫升 算:205÷5=21(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1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3、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 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看书并认识看刻度

学生独立看书,看完后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如: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回答书上的提问:21滴水大约是1毫升

看量杯上的刻度时,要看贴着刻度的水面高度,不能看水面中间,因为这个图是立体的。 升是比较大的容量单位,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3、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4、填空:

4升=( )毫升 2000毫升=( )升 9升=( )毫升 5000毫升=( )升

5、倒出100ml 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我自己:4口;100÷4=50ml)

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教学反思:

练习二

教学内容:p.

18、19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练习的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第

1、2题练习升和毫升的认识;第

3、4题着重练习升和毫升的换算;第5~7题主要练习一些常见容器容量的估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教学过程:

一、补充(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1、用

1、

3、

5、

7、9按要求填写,完成下面的算式: 积最大:□□□×□ □□□×□□ 积最小:□□□×□ □□□×□□

讲解:最简单的 “积最小:□□□×□”,两个乘数的最高位分别应该是最小的两个数:1和3;100×3和300×1的结果是一样的。三位数剩下的两位数肯定是57,如果另一个乘数是1的话,那就还要加上57;如果另一个乘数是3的话,那就还要加上3个57;显然另一个乘数是1,三位数是357。

类似的方法继续探索其他三题,当答案不能确定的时候,可以把符合大前提的多个算式都罗列出来,再分别算出积再比较。

指出:解答这类题,要先有一个大方向,然后再通过计算检验,最后得出结果。

2、315÷3,想清楚商是几?再猜一猜可能有的错误答案是几? 指名说说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练习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1)下面各容器的容量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

可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容器具体的容量,如热水瓶约3升„„ (2)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2、练习升和毫升的进率: (1)在○里填上>、

再算一算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3、常见容量的估计 (1)指导做计量液体的器具

(2)估计几个常见的容器,并用自制的器具量一量,和自己的估计比一比。

4、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5、布置下节课要准备的一些东西。教学反思:

美妙的“杯琴”

教学内容:p.20、21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

认识三角形

教学内容:p.

22、

23、24(“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22页的例题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第23页的例题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认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体会单侥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准备:学具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题图,问:在图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很常见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 生活中的三角形随处可见,说说哪些地方也能看到? 揭示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做三角形:

1、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得到一个三角形,利用手边的材料,比比谁的方法多? 交流:(1)、用小棒摆。讲评时注意:小棒摆的时候一定要首尾相接,不能有多出来的部分。

(2)、在钉子板上围。讲评时注意:只要有三个顶点,如果发现边不够直的话,需要把三角形调整得大一些。

(3)、用三角板或尺上的其他三角形直接描画。

(4)、在纸上分别画围起来的三条线段,也能得到一个三角形。 „„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一起动手画一个三角形,说说各部分的名称:3个顶点、3条边、3个角

三、三边关系:

1、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用学具盒里的小棒分别摆一摆,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学生摆完后交流:(1)同一种颜色(一样长)的小棒肯定是能摆成一个三角形的。 (2)一红两绿这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

小结: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那为什么会围不成了呢?

2、探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1)说说你用一红两绿三根小棒怎么就围不成三角形了呢? (两根绿的太短了,碰不到。)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 不能围成三角形

(2)想象:如果把一根绿的换成长一点的,和原来那根绿的合起来正好和红的一样长,行不行?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 不能围成三角形> (3)那究竟什么时候能围成三角形呢? 可能会有学生会猜想,a+b>c 再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再比一比,是不是符合a+b>c?

结合画图,指出:当两条边的长度和小于第三边的时候,这两条边根本就不能碰到,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当两条边的长度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就变成了3条线段重合在一起的一条线段,不是三角形;只有当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那它们就会在第三边上面的某一处碰到,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3、练习巩固:

(1)有这样两根小棒,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第三根小棒多长那么它们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说说理由。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先可考虑最短的,如果是2厘米,那么和6厘米的合起来正好是8厘米,只能重合在一起,变成线段,所以至少要比2厘米长一点,在整数范围里,那至少就得3厘米。再从最长的角度考虑,6厘米和8厘米的合起来要14厘米,不能有14厘米长,那样也是重合后变成了线段,应该要比14厘米稍微短一点,即13厘米。)

(发现:比两边之差多1,比两边之和少1)

(2)继续练习,如:6厘米和6厘米,3厘米和4厘米„„

四、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三角形:

指出:画的时候,要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点子重合。

2、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在学生交流完后追问第一种情况:那如果老师把2厘米的加上6厘米的,不就变成“大于”4厘米,那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了。这样的判断对不对?为什么?

(6厘米是其中最长的一条边,它单独一条就比别的两条都长,所以,要用比较短的边合起来,然后和最长的比。)

3、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

请你用今天学得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高

教学内容:p.

24、25 教材简析:这节课教学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是有关三角形的重要概念,是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例题首先通过量人字梁的高,引导学生初步联系现实生活感知三角形的高,然后通过图示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建立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正确地画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只限三角形内部的高)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显示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准备:三角尺、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作业本上分别的画三种情况:(图略)(1)a+bc 明确:只有当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这样的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一般判断的时候只要把最短的两条边加起来和最长的比就可以了。

2、画一个类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条边) 说说三角形的组成: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我们刚才说到三角形有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识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段,你猜是什么?(高) 板书:高

由“高”你联想到了什么?(垂直、直角标记„„)

2、示范画高的方法:

边画边说: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的高。板书:底

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无数条)

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画的这条线段用虚线表示,画完后还要画出直角标记和“高”(或用字母“h”表示) 学生在作业本上,模仿板书也画一画。

3、画一个三条边都是斜方向的锐角三角形,以其中一条边为底,你能画出它的高吗?请一个学生上黑板,用三角板摆一摆它的高在哪里?

学生把该样子的三角形也画在作业本上,并画出其中的一条高。 画完后问:你有什么疑问吗?

(可能会有同学会提出:三角形一共有3条边,只能以刚才的那条边位底吗?如果是以另外两条边为底

呢?)

指出:底和高是一对一对出现的,另外两条边也可以作为底,也可以分别找到它们的高。继续分别请学生来用三角板摆一摆另两条高的位置。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三条高。 观察该图,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它的3条高;这3条高相交于同一个点。)

指出:如果你画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同一个点,那么你的高肯定是画得不够准确。

4、举老师手里的三角板,问:我手里的这个三角板和刚才画的三角形,有什么不用?(有一个直角) 描画出三角板中的三角形,并标出其中的一个直角。 问:这个三角形,你也能像刚才那样找到3条高吗?怎么找?

结合学生的回答,使大家明白: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角边可以互相看作是一底一高,不用另外画;只有当把斜边当作底的时候,它的高要另外画;3条高相交于原来的直角处。

三、完成书上的练习

1、试一试,分别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个高各是多少厘米。

2、想想做做第1题: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注意图上以规定了底,只要画出指定的一条高就可以了。 交流的时候,重点说说第三个三角形:它的高是哪一条?为什么?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先串成一个三角形,除了书上举例的5厘米、3厘米和6厘米外,还可以怎样剪?

说说你的方法?有没有有序思考的方法?

(比如可以这样考虑:把14厘米一分为二是7厘米和7厘米,最长的边不可能是7厘米,因为如果一条边是7厘米了,那另外2两边合起来也是7厘米,那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了。在整数的范围里,最长的边只能是6厘米,那另外两条边合起来就应该是8厘米;8不能分成1和7,那还能分成2和

6、4和4,3和5就是书的情况。还可以想最长的是5厘米,那另外两条合起来是9厘米,9不能分成1和

8、2和7,3和6已经有,还有就是4和5。所以一共有4种情况:

3、

5、6;

2、

6、6;

4、

4、6;

4、

5、5。

4、想想做做第3题,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个三角形的高的长度一定比小棒短?

(可引导学生回忆: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最短。所以这条高要比小棒短。)

四、介绍“你知道吗?”

1、学生分别用学具盒里的3根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轻轻捏住其中的一个角,敲其他的边或角,发现: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

再用4根或5根甚至更多的小棒,围起来,得到一个多边形,也捏住它的一个角,轻轻地敲,发现:它非常容易得变成其他模样。 指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看书,说说这些图中哪些地方有三角形?还有什么地方也有三角形的结构? 教学反思:

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p.

26、27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教材让学生通过对提供得意写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观察、

比较、分类,引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概念,并用集合图揭示了这3种三角形都是三角形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的分类:

角是有大有小的,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哪几类?

老师随学生回答依次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这些角有的度数是确定的?分别是多少度?

锐角和钝角的度数是不确定的,但有一个范围,谁来说一说? 板书整理成: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º~89º、90º、91º~179º、180º、360º

指出:89º、90º、91º这三种度数非常的接近很难判断,所以当看到接近直角的角时,都要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

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

1、老师画一个直角。再连接两点,问:这样画得到的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 (板书:直角三角形)

老师再画一个钝角,并连接两点,问:这样画得到的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 (板书:钝角三角形)

联想:刚才我们分别先画一个直角和钝角,再连接就得到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如果我先画一个锐角,再连接是不是也会得到一个锐角三角形呢?

请你试一试。交流(有意识选择开始画的锐角较小的学生来交流): (1)连接后可能得到的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问:你怎么知道现在这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通过说理,使学生明白:判断的时候只要看其中最大的一个角,如果这个最大的角是钝角,那这个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

(2)连接后可能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

通过三角板的之间检验,确认其中最大的角是一个直角。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判断方法:其中最大的一个角是直角,该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比较、讨论:为什么刚才可以肯定的得到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而现在却不能肯定的得到锐角三角形呢?

(通过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白:钝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钝角,还有两个是锐角;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角是直角,还有两个角也都是锐角;确定了钝角或直角后剩下的肯定是锐角了。而先画了锐角之后,剩下的

角可能是三种角中的任意一种。) (3)画锐角三角形比较保险的一种方法:

先画的锐角不能太小,可略小于直角;画的两条边长短比较接近,这样就能得到一个锐角三角形了。画完后为了保险起见,可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角,量一量是不是锐角。 学生分别在本子上画出这三种三角形。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三角形?怎样的角是直角三角形?怎样的角是钝角三角形? 画出示意图。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第2题)你能连一连吗?

学生独立做,做完后把有疑问的几个选出来交流。

2、在钉子板上分别围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学生围好后,互相检查验证。

3、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交流的时候用“对角线“来说一说。

4、把右边这样的平行四边形纸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应该怎样剪?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呢?

5、你能在下面的三角形中分别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吗?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画出的线段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高。

6、在直角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你分成了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还可以怎样分? 老师可以在学生画的基础上,展示其中几种比较典型的画法,组织学生再交流。

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p.

28、29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先通过计算三角尺的3个内角的度数的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发“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猜想,再通过组织操作活动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2、让学生学会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º”这一知识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意识,锻炼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三角板,量角器、点子图、自制的三种三角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猜想:

老师取一块三角板,让学生分别说说这三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分别得到这样的2个算式:90º+60º+30º=180º,90º+45º+45º=180º 看了这2个算式你有什么猜想?

(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等于180度)

二、验证猜想:

1、画、量:在点子图上,分别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画好后分别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再把三个角的度数相加。

老师注意巡视和指导。交流各自加得的结果,说说你的发现。

2、折、拼:学生用自己事先剪好的图形,折一折。

指名介绍折的方法:比如折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可以先把它上面的一个角折下,顶点和下面的边重合,再分别把左边、右边的角往里折,三个角的顶点要重合。发现:三个角会正好在一直线上,说明它们合起来是一个平角,也就是180度。

继续用该方法折钝角三角形,得到同样的结果。 直角三角形的折法有不同吗?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除了用刚才的方法之外,直角三角形还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折;可以直角不动,而把两个锐角折下,正好能拼成一个直角;两个直角的度数和也是180度。

3、撕、拼:可能有个别学生对折的方法感到有困难。那么还可以用撕的方法。

在撕之前要分别在三个角上标好角

1、角2和角3。然后撕下三个角,把三个角的一条边、顶点重合,也能清楚地看到三个角合起来就是一个平角——180度。

小结: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4、试一试:

三角形中,角1=75º,角2=39º,角3=( )º 算一算,量一量,结果相同吗?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算出下面每个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在交流的时候可以分别学生说说怎么算才更方便。比如第1题,可先算40加60等于100,再用180减100等于80 º。第2题则先算180减110等于70,再用70减55更方便。第3题是直角三角形,可不用180去减,而用90减55更好。

指出:在计算的时候,我们可根据具体的数据选择更佳的算法。

2、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 º,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可先猜想: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会不会它的内角和变成180×2=360 º呢?为什么?

然后再分别算一算图上的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出结论:三角形不论大小,它的内角和都是180 º。

3、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填一填。

4、说理: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 一个钝角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4、5题 教学反思: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学内容:p.30~32 教材简析:本课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已经它们的特征。教材先给出有两条边相等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各条边的长,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两条边相等,然后概括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接着通过用纸对折简出等腰三角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最后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明确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也相等。认识等边深刻系的编排与等腰三角形类似,其中等边三角形的3个角都相等的特征是让学生在对折中发现的。 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剪刀、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1、按角分成三种角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如果是一般三角形,那就用180去减;如果是直角三角形,那就是90去减„„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1、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展开

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两个角也是相等的,因为也是重合的。)

3、画一画:

讨论一下,如果我要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画下来,应该怎么画?

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画两条同样长的边,这样就确保有两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再连接这两条边,就得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画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4、教学各部分名称:

读“等腰三角形”,想一想,这名字是什么意思?(两条腰相等的三角形)

在图上标出:这两条相等的边,我们就叫它“腰”;这第三条边和它们是不相等的,我们叫它“底” 在底边上的这两个角是相等的,就可以共用一个名字“底角”;剩下的这个角,称之为“顶角”。

三、认识等边三角形:

1、刚才有的同学画的等腰三角形,看上去三条边都是相等的。如果真是那样,那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等边三角形”

2、为了确保三条边都相等,我们可以这样折:取一正方形形纸,边折边示范,并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折? 剪下后,量一量每条边是不是真都一样长?在量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3个角也都相等,都是60度)

3、画等边三角形:很容易保证两条边相等,但保证三条边都相等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等边三角形不好画。你有什么办法?

方法一:根据角度来画。比如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分别画出60度的角,如果两边正好会合,正好都是3厘米,那就说明画得很准确。

方法二:根据高来画。比如先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然后在1.5厘米处画高,从端点出发到高量出3厘米,

并画下来,再画另一条,就得到了等边三角形。 学生动手画一画。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物体的面,哪个是等边三角形,哪个是等腰三角形? 指名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2、用一直行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只直角三角形吗? 分别请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指出: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也可以按边来分,这是两种不同的依据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说这几个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三角形。指出:既然是对称的,那肯定有两条边是相等的,那就是等腰三角形。

4、在点子图上画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再画出每个角都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老师注意巡视检查,也可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画的,怎么想的?

五、继续作业:

第32页第

5、

6、7题。在写之前可先组织学生说说各题是怎么思考的。 教学反思:

练习三

教学内容:p.

33、34 教学目标:

通过梳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边和角的特点;能正确给三角形分类;做一些相关的判断等练习。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整个单元的内容:

通过看书,了解本单元主要分几个内容:

1、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指出:我们在判断的时候一般只要想其中最短的两边之和与最长的第三边比。想一想,这又是为什么?

2、画三角形的高,要注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画,用虚线,标出直角标记和“高”

3、三角形按角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填空: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 )个锐角,最多有( )个锐角。 三角形按边考虑,有两种特殊情况: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板书:等腰直角三角形

指出: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同时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考虑分类。这个三角形是什么形状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45度、45度和90度)分别举老师的教师用和学生用的该块三角板,比一比,使学生明白:等腰直角三角形不管大小,它的三个角的度数是固定不变的。

还有一种三角形也很特殊,它的三个角的度数也是不变的,你知道它是什么三角形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等边三角形。

分析:等边三角形从字面上看,它只说了边没说角,你能知道它的角各是多少度吗?那要不要说成“等边锐角三角形”?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等腰的可能是直角、锐角、钝角,所以要说清楚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只能是锐角三角形,所以就没必要再强调了。)

4、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指出:利用这点,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计算。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三:

1、先判断下面各是什么三角形,再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可提问学生:是不是三个角都要量?为什么?) 老师注意巡视画高是否规范。

补充:这题是用给定的底画高,如果我给定的是顶点,你会画高吗? 老师画题,学生画高。说说怎么想的。

2、下面的三角形都被一张纸遮住了一部分,只看露着的一个角,你能确定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注意最后一个角,要让学生说说理由,或者也可请学生画出不同的结果。

小结:有钝角的就是钝角三角形,有直角的就是直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才是锐角三角形。

3、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一拼: (1)拼成图形的内角和是180º。

学生可同桌或四人合作,请不同拼法的同学站在讲台前展示。分别算一算。 指出:只要是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就是180º (2)拼成图形的内角和是360º

继续合作,请不同拼法的同学站在讲台前展示。分别算一算。 交流的时候可先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再选一般的四边形。 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º

4、下面是3块三角形玻璃打碎后分别留下的碎片,你知道它们原来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注意:第二个三角形可能会有学生说成锐角三角形,可引导学生认识,“等边三角形”更适合它。

5、你会用下面的9根小棒,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三种规格的小棒,分别摆一摆。老师加强巡视和指导。 摆完后问:如果用一红两绿的小棒来摆等腰三角形,行吗?为什么? 再看书上小棒的数据,说说哪种情况是不可以的。为什么?

6、彩霞小区有一个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等边三角形组成的花园,从A地到B地,走哪条路最近?图中哪两条路一样长?为什么?

问题一,可让学生说说理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问题二。可让学生算一算,分别都得到了120米,那就是相等。

7、在小组里说说下面的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在交流的时候注意补充和规范,如第三个三角形,最好能分别从角和边两方面考虑,说成是“等腰钝角三角形”。„„

8、思考题:先画一画,再算一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

说说自己的发现,如:一个多边形可以分成多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个数就是多边形的边数减2。多边形的

内角和就是几个三角形内角和的和。可以用180×(n-2)„„

三、介绍“你知道吗?”,学生自己阅读,并算算金字塔每个侧面的底角大约是多少度? 关于金字塔有很多的秘密,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看看。 教学反思: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p.

35、3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演示例题,指名说说图上的信息:

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读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个基本数量关系式? 复习: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

(1)分步列式: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2)综合:12×3+15×4 (可能还有):(12+15)×(3+4)

讲评: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比较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下面的算式为什么是错的?它这样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运算顺序:

12×3+15×4 12×3+15×4 =36+15×4 =36+60 =36+60 =96(元) =96(元)

比较这两种运算顺序,它们都对吗?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钱。

4、学生完成试一试:150+120÷6×5 做完后交流,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先算乘,如果有可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运算顺序,乘除在一起的时候,谁在前谁先算。

5、结合两题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做在自备本上:

80÷2+76÷4 240÷6-2×17 45-20×3÷4 51-36÷3+25 指名板演再结合具体问题交流。

2、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题略)

建议: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的运算符号,可把先算的步骤划线表示,然后再算。

3、比一比,你能说出原因吗?

25×30+25×20 840÷40-400÷40

25×(30+20) (840-400)÷40 第一组题可引导学生结合乘法意义来说,或是结合具体问题来举例说明。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读题后让学生解释“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和求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2、(第5题)分析“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指名说说“你们两组的总人数”怎么算?

3、(第6题)比较两小题,说说两题的联系。

4、把这3道联系实际问题做在作业本上。教学反思: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p.

37、38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综合运用这两方面的知己就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因此,例题直接提出“先计算,再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算的”要求,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通过独立思考确定运算顺序,并按顺序进行计算,主动实现知识的迁移,再通过交流是怎样算的,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p.36第5题)老师板书信息,提醒学生根据“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来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8+18×2+6 可能有的情况:(1)有学生交换加数的顺序。指出:一般我们要顺着题目原来的顺序来列式;(2)有学生提出了列式时要用到小括号。指出:小括号一般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有的时候也是起强调的作用。

二、教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指板书“18+18×2+6”问:谁能给这个算式加小括号,改变它原来的运算顺序。有三种情况:(18+18)×2+

6、18+18×(2+6)、(18+18)×(2+6) 分别让学生在自备本上算一算这三题,指名板演。 交流这三道题,注意发现学生运算过程中的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你能说说这类题在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吗? 你发现了什么?(运算顺序的不同,运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按照原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练习:300-(120+25×4)

在学生练习时,注意搜集一些错误信息,比如:(1)学生在算完第一步时,没有把括号也移下来;(2)先算括号里的加;„„

3、同桌分别练习第2题的两组题,练习完后互相检查。全班交流。

三、学生作业:

第1题:老师注意巡视,发现一些学生中的错误。

第4题:读题要让学生说说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上午加下午”,然后再“对号入座”列式解答。 第5题:要看清楚是“三四年级总人数”的2倍。

两题可做一简单对比:上题括号也可不加,但加了之后感觉思路更清晰;下面一题括号就一定得加,而且要看清楚是加在具体的什么位置,才能表示“三四年级总人数的2倍”。 第6题:学生列式后交流几种解答方法,各自说说列式理由。 480÷3×5,480÷3×(3+2),480÷3×2+480 第7题:也要提醒学生一般要按照最基本的关系“多的-少的”来列式。 教学反思: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2)

教学内容:补充及p.38第

8、9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 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 =8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 240÷40+20×2=8 90-30÷3×5=400 90-30÷3×5=100 建议学生:(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边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 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 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 边长×边长=面积 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块数=小面积”。 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教学反思: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p.

39、40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辉正确地计算。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

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第二层次,告诉学生要先悬出美术组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时,就要用到中括号,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并按顺序完成计算。第三层次,引导概括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数学结论。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检查回家做的计算作业:

(感觉学生的计算不是很好,昨天我布置的回家作业是让学生自己出题,出了三道三位数乘两位数,三道四位数除两位数。)要求同桌互相交换,用计算器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出的题难易是否合适等。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看图后说说图的意思,老师整理成: 合唱组:84人

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 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看信息,分别让学生说说“航模组”、“美术组”的人数应怎么列式。 板书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问: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个基本关系式? 板书:合÷美=几倍

2、“对号入座”,对照关系式分别写上“84”、“(8+6)×2”。问:在它们中间添上“÷”行吗?为什么? (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它的运算顺序,发现最后算的算式没有意义,不是我们想要的。) 那我们想要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要实现这个想法,得请中括号来帮忙。 老师添上中括号,说清楚它的写法。 指导读:84÷[(8+6)×2]

3、说一说:昨天我们讲到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一是括号、二是乘除、三是加减,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中含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

先指名结合每一步算式的意义说,再指出:同样是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

4、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二、巩固练习:

1、在自备本上完成:540÷3+6×2,540÷(3+6×2),540÷[(3+6)×2] 指名板演,结合讲评发现问题,强调正确的运算顺序。

2、第3题。

看图后,请学生说清楚该题的信息,并说说列式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自己阅读,了解“你知道吗?”

四、学生作业:完成p.40剩下的练习。教学反思:

练习四

教学内容:p.

41、42 教学简析: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让学生在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四第1~4题 教学过程:

检查口算本练习情况、布置今天的口算作业。

一、完成书上的练习:

1、第1题:(1)学生看题后,把每个算式的第一步先划线,再交流。(注意第1小题可以同时先算乘法和除法。) (2)把这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3)补充75×

12、280÷35的简便算法: 75×12=(25×4)×(3×3)=100×9=900 280÷35=280÷7÷5=40÷5=8 做完后交流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2)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有中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第2题:你能直接在每组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吗? 审题:要“直接”比,不是在计算之后。 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判断的依据。

3、第3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各算式的特点(如左边两题是连加,右边的是连乘),可以如何简便?各是运用了学过的哪些运算规律?

指出:不能随意改变运算顺序,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运算规律。 交流后,把这4题写在作业本上。注意小括号的运用。

4、第4题:学生看懂题意,先说说这题要用的基本关系式是:单价×数量=总价

再读第一个问题,说说在估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把单价看成某个接近的整百数)说说最后估计的结果是多少?

算一算:学生在本子上完成这题的计算。

比一比:把估算的结果和列式算得的结果比较,说说估算和笔算价值分别在哪里。

二、布置回家思考p.42的思考题

要求用脱式计算在自己的本子上。(能做几题算几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

41、42练习四第5~8题 教学过程:

一、讲评昨天的回家作业(p.42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填写符号后,用脱式计算): 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1、(3+3)÷(3-3)=6÷0=6 指出:除数不能为0,“6÷0”这个算式没有意义;

2、(3×3+3)÷3=9+3÷3=12÷3=4 指出:括号里有2步,先算乘,加没算,移的时候要把括号也移下来。

3、(3+3)+3÷3=6+3÷3=9÷3=3 指出:看计算的过程,先算加,再算加,最后算除;但开始的算式应先算加,再算除,最后算加。所以还应加上“[ ]”,变成“[(3+3)+3]÷3”

4、[3×3-3]÷3=[9-3]÷3=6÷3=2 指出:在小括号的基础上,才有中括号,不能直接写中括号。

5、补充:3+3-3+3=6-6=0或3×3÷3×3=9÷9=1 请学生说说上面两题对吗?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算式怎么改得数就对了?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学生练习:

p.41第5题,请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再一一交流。 提醒:第1题除和乘可以同时算。

三、布置作业: p.42第

6、

7、8题

其中第

7、8题要求学生写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教学反思: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p.43~45 教学重点:

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知道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教学准备:三角板、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1、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可拼搭的小棒。(共5根,从中选4根)拼成一个长方形。

交流:你从5根中选4根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说说长方形边有什么特点?角呢? 板书:边:对边相等

角:4个都是直角

2、老师操作:把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问:现在这个图形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 (4个角不是直角了,就不是长方形了。) 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通过刚才的变化过程,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吗? 板书:对边相等,对角相等(2个锐角、2个钝角)

3、继续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平行四边形。问:与三角形的稳定性相比,平行四边形怎么样? 利用它容易变形的特点,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举例:校门口的拉门。你还能说一些吗?

4、做平行四边形:

(1)用橡皮筋围平行四边形。 (2)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

老师注意巡视,并请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强调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5、老师在黑板上,结合特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1、板书:高

问:你联想到什么?(高要和底对应、垂直、直角标记„„) 在下面的边上写:底

以这条边为底,你知道它的高怎么找?(指名拿三角板比画) 可能:直角边和底重合,另一直角边和顶点重合。 问:有没有别的方法?

通过移动三角板,画出若干条高,问:这样的高有多少条?(无数条) 学生画出点子图上平行四边形的高。

2、试一试,你能量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各是多少厘米吗? 指出:可以任意地找一边为底,底和高是相对的。

三、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不是的,说说理由。

2、你会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用四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呢? 学生拼,老师注意请生展示。

3、右边是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移动其饿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4、取一张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纸,你能剪一刀,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有几种剪法?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5、画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 教学反思:

认识梯形

教学内容:p.46~49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

教学重点:认识梯形的基本特点,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及梯形个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三角板、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平行四边形:

1、用手笔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角:相等

2、取一长方形纸:昨天作业中有一题是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现在我请大家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你会吗?说说怎么变?

撕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把它拼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认识梯形:

1、把刚才拼的那个三角形旋转后拼上去,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取下该三角形,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板书课题:梯形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认识梯形

与刚才复习的平行四边形相比,梯形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 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口述:这组对边只要平行,不要求相等,另一组对边则不平行;四个角对角都不相等。 指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因为都是四边形,所以它们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2、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一个梯形。老师巡视指导。

三、认识梯形的高:

1、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梯形,学生自己读p.47上的一段话。交流板书这四条边的名称:上底、下底、腰、腰

旋转手中的梯形,再让学生分别指一指这4条边的名称,并说明理由。

2、请学生上黑板用三角板比画高的位置。

结合画高指出:从上底到下底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 这样的高可以画多少条?(无数条)

3、交流几种较特殊的梯形:

从学生中收集几种较特殊的梯形展示:

(1)直角梯形:这个梯形中有2个直角,这样的梯形叫直角梯形。找一找,它的高在那里?(就是其中的一条腰)

(2)等腰梯形:举刚才做的等腰梯形,其中这个梯形的腰有什么特点?(相等) 指出:这样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4、学生继续在点子图上画梯形,要求画出三种梯形: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并分别标出它们的高。

四、完成练习:

试一试: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完成想想做做:

1、先说出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是梯形的标出其中平行的一对边,不是梯形的也说明一下理由。

2、在下面的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 方法一:从交点处画高,分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 方法二:不从交点处画高,分成了两个直角梯形

3、下面是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后的展开图。理解:以展开图上的10个交点为顶点,画出不同的梯形,并和同桌分别说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交流后总结:只添一条线得到的是直角梯形;添两条线的是一般梯形或是等腰梯形。大家画出的梯形各不相同,但高长度是相等的。

4、折纸作业布置:

(1)用两个完全一样大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 (2)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开并拼成一个长方形。 (3)用一个梯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 (4)用一个三角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

5、用七巧板拼一拼,拼成大小不同的梯形,边拼边分别指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

教学反思:

找规律

教学内容:p.50、51 教学重点:探索用乘法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找规律,想想以前学过的找规律都说了些什么呢? (间隔问题,举例:锯木头、上楼梯、种数等 周期问题,举例:算星期几、第几个的颜色等) 这节课我们学习找规律中的“搭配问题”

二、认识并解决“搭配问题”

1、穿衣服的搭配问题:

有的女孩子特别爱漂亮,每天总想穿出新花样,总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够多。 找一个学生问一问:你这个季节的上衣有几件?裤子呢?

大家一起帮她算一算,每天的一件上衣一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1)画图(图略),用连线的方法来表达。 (2)根据图帮助理解:比如5件上衣,6条裤子

每件上衣有6种搭配的可能性,5件上衣就是5个6。

或先考虑裤子,每条裤子有5种搭配方法,6条裤子就有6个5种

小结:不管是从上衣开始考虑还是从裤子开始考虑,其结果都是一样的:5×6=30(种)

“5件上衣和6条裤子”裤子竟然会有30种不同的搭配,看来衣服是不少了,只要我们合理搭配就行。

2、语文、数学老师的搭配问题:

每年新学期开始,校长都会考虑语文数学老师的搭配问题,每个年级安排6个语文老师,3个数学老师,那具体的一个班级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你是怎么想的?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每个语文老师都会有3种不同的搭配,那6个语文老师就有6×3=18(种) (或从数学老师开始考虑)

3、男、女同桌的搭配:

如果不考虑身高、视力等因素,就单纯的考虑这张桌子上安排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你说有多少种不同的人选呢?

(本班25个男生,25个女生)

估计学生会选择算的方法:25×25=625(简单介绍这道题的简便算法) 问:这题有没有学生也会选择用画图的方法呢?为什么? (数据多了,还是用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4、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还有很多,大家来交流,并把它编成数学问题再解决。(略)

5、刚才大家列举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系的两个物品的搭配,其实像这样的走路问题也用到了今天学的知识。画图:(图略)(1)分两段,每段都有2条路;让学生或者可以从图上数一数,或者可以列式算一算 (2)再添上一段,其中也有2条路;让学生继续解决。还可以在某一段再添上一条路或几条路,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三、学生阅读书:

学生阅读书上的第50、51页,把例题中的问题和同桌议一议。 讨论:画图方法和计算方法各有什么利弊?

四、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第1题)学生读题后自己完成

2、(第2题)提醒学生注意一共有三个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表达清楚,包括算式和“答”

3、布置课后思考: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还有很多,除了课上讲的这些,每位学生最好再能找一两样准备下节课交流。教学反思:

找规律(2) 教学内容:p.

52、53 教学简析: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探索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例题先通过3个小朋友照相的情境,提出“3人排成一拍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拍法”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愿望;接这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交流,对问题隐含的规律获得初步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用字母分别表示3位小朋友,把每一种排法列举出来,进一步明确认识其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索哟内数学方法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所有方案,探索排列的规律。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归纳,并主动与他人开展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逐步优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

意识。

4、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探索策略。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请3名学生排成一排,站在讲台前。

问:观察他们排的位置,说说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先和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1)可能会有学生受上一节的影响,用算式3×3=9(种)

指名分析该算式的意思:某个学生分别可以排在第

一、第

二、第三三个位置,每个学生都会有这样的三种位置,那就是有9种。

质疑:这样想对吗?为什么?(重复了) 把第2个同学排在第一,发现了重复。 指出:解决这类问题就是要避免重复和遗漏。

(2)、排一排:每一个学生都有2次排在第一的可能,3个同学就有2×3=6种

或者可以想:第一的位置上有3种可能性,一个同学确定后,剩下的位置还有2个同学可选择,到第三个位置的时候,只剩下了最后一个同学了。所以总的排法有:3×2×1=6(种)

(3)刚才我们请三位同学排一排,发现了有6种不同的排法。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忙,你能用别的办法帮助理解吗?

可能会有同学想到用3个小物品,或者是字母A、B、C 分别用字母来表示刚才的6种不同排法(注意有序): ABC、ACB、BAC、BCA、CAB、CBA (4)观察两个算式,你觉得哪个算式更方便计算。继续举例,如6个同学站一排、10个同学站一排、全班站一排„„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我们站成一排的总人数是n个,说说怎么算多少种? n×(n-1)×(n-2)ׄ„×1

2、完成想一想:

讲清题目要求:如果在这三位小朋友中每次选两人排在一起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补充举例:两人交换位置的算2种

同学讨论,并指名交流想法或算法:

(1)2人2人地选,有3种,每种又有2种,所以有2×3=6种 (2)用字母表示:AB、BA、AC、CA、BC、CB „„

二、拓展:

指名一个学生,请他请出班内所有的好朋友(可能有6个)

1、问:如果好朋友们见面了,要互相握手,会有多少次?怎么想的? 生1:有5次握手机会,生2:有4次„„ 5+4+3+2+1=15(次) 还可以怎么想?

(每人都需要握5次,但都算了两份,所以算式:5×6÷2=15(次) 如果是打电话呢?(一样的,也是15次)

2、问:如果好朋友过节互相送礼物,一共会送掉多少份礼物呢? 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一样吗?不同在哪里?

指出:每个学生都会送掉5份礼物,6个学生就有6×5=30份

3、像这样的提问题,你会提吗?会解决吗?试一试。

三、读书,并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

8、

2、5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注意问题的要求的是“几个”,那就是:3+2+1=6(个) 如果要说清楚具体是哪6个?那就是8

25、852„„ 提醒学生要正确审题。

2、四个球队踢足球,每两个球对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先在书上连线,再想自己会用算式来表示吗?

指出:这类问题和刚才的“握手”、“打电话”是一样的。

3、他们3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一共通了多少次? 如果他们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一共寄了多少张? 让学生先说说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再解答。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找规律,说说你的收获。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p.

54、5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事?你想到了什么? (买东西,单价×数量=总价)

读一读信息:短袖衫32元,裤子45元,夹克衫65元。这三个信息分别说明了什么?(单价) 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这信息说明了什么?(买的数量) 问:一共要付多少元?

指出:这里有一个多余条件,是哪个?

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列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

2、交流: (1)(65+45)×5 (2)65×5+45×5 =110×5 =325+225 =550(元) =550(元) 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加上“=”) 比较:左右这两个算式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呢? (相同:三个数是一样的,都有乘法和加法; 不同:前面的算式中出现了1个5,后面的算式中出现了2个5;一个是两步算式后面一个是三步算式„„) 用语言来表示它们的联系:两个数合起来乘5等于两个数分别乘5再合起来。(只要学生能大概说出类似的

意思就行。)

3、学生写类似的算式:

在规定的时间内,请你写出符合这样特点的等式。 交流:你写了几个?读一读。

问: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继续写吗?写得完吗? 那有什么好办法表示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用字母表示的乘法分配律: (a+b)×c=a×c+b×c 指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4、比较:回忆以前学过哪些运算律,今天学的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 (以前只有加或乘,这个既有加又有乘) 猜:学习运算律有什么用呢?(使计算简便)

二、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发现问题要多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思考的。 指出:第

2、3题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题略) 先学生独立判断,交流的时候,重点说第3题和第4题。 第3题:74就是74×1,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第4题:找到分别乘的数是50,那么合起来乘的数也应该是50,正确的相等的算式应该是“50×(40+90)”

三、学生作业(边说边写):

1、第3题,要求学生分别用两个算式解答,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2、第4题,先请学生观察算式特点,知道上下两题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再算一算,体会哪个算式计算的时候更简便。

说一说:当两个数合起来是整十数的时候,先合再乘比较简便。

3、第5题:先指名说说表格的意思,再分别解答下面的3个问题。教学反思: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

56、57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 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

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 )

五、布置作业: p.57第

2、

4、

5、6题 教学反思:

练习五(1)

教学内容:p.58第

1、

2、5题 教学目标:

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着重让学生通过练习比较熟练地掌握乘法分配律并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补充练习:

说说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特点:分别乘转换成合起来乘或是合起来乘可转换成分别乘。

板书:39×65+ × 问: 上可以填多少?(39或65)

1、如果先填了39,那么后面的数可以填几?怎么想的?(先填39,说明分别乘的数是39,为了计算的简便,合起来的数最好是整百数,比如为了合起来是100,那另一个数就可以填35) 指名说说该题完整的计算过程。

2、那如果是先填了65呢?请你把这个算式填写完整,并算出结果。

指出:分别乘的时候,肯定要有一个乘数数是相等的,然后把另两个乘数加起来。

3、如果算式是:39×65+65,这个算式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吗?怎么写可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板书完整的过程:

39×65+65 =39×65+65×1 =65×(39+1) =65×40 =2600 指出:有的时候,需要把题目进行适当的“改装”,才能完全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4、分别乘是不是只能有2次呢?板书:39×65+30×39+5×39 这题分别乘的是多少?该如何简便计算?

随学生回答板书:=39×(65+30+ =39×100 =3900 指出: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自己也可以编,但要注意分别乘的数是一个相同的数;乘的次数可以不限2次。

二、完成书上的部分练习:

1、用两种方法计算下图中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能够来说明乘法分配律。先学生独立写,再交流,分别说说算式先算的是什么。

2、辨析第2题的第4题两种做法:

103×23

(1)=100×23+3=2300+3=2303 (2)=100×23+3×23=2300+69=2369 讲评时强调:

1、“分别乘”,也就是说要乘2次;

2、为了看得更清楚,第2种解法还要加一步“(100+3)×23”,等很熟练的之后才能适当地减去一些步骤。

三、布置作业:

2、5题 教学反思:

练习五(2)

教学内容:p.

58、59第

3、

4、

6、

7、

8、9题 教学目标:

1、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着重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乘法分配律可以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

2、进行有关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的整理与练习,加深对各运算律的联系和区别的认识,引导学生灵活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用字母表示各运算律:

指出: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时候,我们统一按照书上的格式来写。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指出:交换律只要2个数交换位置,所以只要用到字母a 和b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指出:结合律有三个数,但顺序是不变的,只是先算前面的变成了先算后面的。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指出:分配律有乘有加。

二、简便算法的多样性:

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125×24

1、125×8×3=1000×3=3000

2、(100+25)×24=100×24+25×4×6=2400+600=3000 „„

比较两种方法,说说各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哪种更简便?

指出:有的时候一道题有多种简便算法,我们应该选择更简便的算法。像这类题目更适宜用乘法拆数那就尽量不要用加法。

三、乘法分配律的延伸运用:

1、先计算每组的两道算式,再比较它们的结果,并填空: 32×(30-2)○32×30-32×2 (40-4)×25○40×25-4×25 学生算、比较后,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只要说出大概就可以)老师也可适当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a-b)×c=a×c-b×c 指出:我们可以把这个规律也看成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种应用。利用它,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简便。

2、学生练习:88×41-88 98×76 学生练习完后再交流,注意规范学生的书写过程。

3、学生作业:p.58第4题

四、继续完成其他练习:

1、p.59第6题,要求学生独立填写,并说说各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其中第1题,可能会有学生分别“=49+(25+8)”和“=49+(8+25)”,可引导学生辨析哪种更好?为什么?

2、第7题,要求学生上下两题对照着练习,说说各有什么联系?

(第1组题,要让学生明白:三个数连乘只是改变了先算和后算的顺序,还是分两步乘,而下面的题是有乘有加,要利用乘法分配律做,两步就要变成了三步;

第2组题:通过对比,进一步认识下面的题在简便计算的时候,可以想上面是100个45,下题只要从4500里去掉1个45就可以了;„„)

3、继续把第

8、9题做在作业本上。教学反思:

我们去春游

教学内容:p.60、61 教材简析:

这好似一次综合应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教材分两段安排。第一段创设了向阳小学的学生到“水上乐园”游玩的情境,让学生收集情境中提供的信息并解决一些问题,初步体会出游时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第二段要求学生根据本校实际组织春游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制定简单的计划,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节以解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计算知识解决春游活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发展应用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算算老师的出差费用:

老师经常要出差,比如说这次要到南京参加一个活动,时间是3天。你们说,这3天老师会花哪些钱?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交通费用、住宿费用、伙食费、如果要游玩的话还要有门票费和游玩的具体项目的费用„„ 依次在每个项目下写出具体的金额,一起算出老师3天的总共费用。

指出:出门在外,带太多的钱不安全,所以一般都要有一个预算,让自己带的钱够用。

二、算算学生游玩水上乐园的费用

1、出示图,说说从图上你知道的信息,以及联想到了哪些问题?

(88个学生,45人坐一辆车,可以联想到需要2辆车;各游玩项目的定价表„„)

2、回答书上的提问:

(1)如果包车的价格是每辆车220元,每人乘车要交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并交流。

(2)东东用10元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 问:玩的项目多,那要选怎么的项目?(价钱便宜的) 说说你是怎么选的?„„

(3)如果你到水上乐园去,准备带多少钱?这些钱可以怎样安排? 同桌想互相说一说,再交流。

三、模拟春游:

如果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你知道春游前要做哪些准备吗? (让学生自由地说出各自想到的问题。)

(1)了解并计算出全校四年级去春游的一共有多少人。 (2)如果包乘汽车,每辆车大约可以坐多少人?

了解大客车的一般规格:30~50。根据每班人数,包50人的车更合适。 全校6个班,只要包这样的车6辆就行。

(3)了解包乘一辆汽车需要多少钱?算一算去春游的全体同学包乘汽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根据目的地的远近,具体的费用是不同的,就以500元1辆的费用计算,其实还要另外出过路费、停车费、司机人工费等。)

(4)了解比较熟悉的几个游玩地方的其他费用,大致地算一算去这些地方所需要的总费用。

小结:学了数学知识,我们就可以解决像上面这样的问题。 教学反思:

图形的对称

教学内容:p.6

2、63 教材简析:

这节课主要通过对对称轴的进一步学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例题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

教学重点: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长方形等轴对成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p.119的图,剪刀、尺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边形的对称轴:

1、取一长方形纸,请学生说说长方形的特点。对折,画出它的对称轴。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强调:对称轴要用点划线来画,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问:这条对角线是不是它的对称轴?为什么?

2、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并画出它的对成轴。交流:你画了几条对称轴?

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四边形中还有哪几种你叫得出名的图形? 它们也都是轴对称图形吗?各有几条对称轴?

请你把剪下来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分别都折一折、画一画。 交流: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菱形可以理解为平行四边形,它有2条对称轴。 直角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适当板书,并请学生看板书说一说。

4、认识三角形的对称情况:

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请你用准备好的三角形,折一折、画一画。 交流: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问:你发现了什么?(要有同样的边长才有轴对称的可能。)

二、练习:

1、下面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是轴对称图形的各有几条对称轴?试着把它们画出来。几点注意:(1)点划线是直线,要画出头; (2)要画全。

(3)第3张图转过来看,并不对称,所以要主要仔细观察。第四张图,可先选一个叶片画出来,再画出它对称的另一半,通过观察,了解它是旋转后得到的,并不是对称的。

2、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3、先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再交流。学生在画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巡视。 可能有的问题:靠“经验画”。指出:要先量出边的长度,找到中点,这样画出来才准确。多条对称轴会相交于同一个点。 说说你的发现:正三角形3条对称轴,正方形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6条对称轴。„„ 可以适当引导的回答:如果边数更多,那么对称轴也更多;边数越多,就越接近一个圆,所以圆的对称轴条数是无数条。

4、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教学反思:

图形的平移

教学内容:p.6

4、65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平移到指定位置。三年级的时候已学过,初步体会了平移的特征。例题要求学生把小亭子图从方格纸的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为学生利用有关平移的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教学重点: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教学准备:挂图,尺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复习有关平移的知识。

(只出示上半部分的例题图)问:在方格纸上,我们可以把这个小亭子图平移。现在请你把它向右平移6格。

指名一人操作,其他学生画在书上。 交流:“向右平移6格”你在操作时是怎么想的?(注意对应点之间的数格子。)

小结:我们三年级时学习过平移,知道了可以把一个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具体平移的格数要通过数对应点或线之间的格子数。

2、完整出示整张例题图:

在刚才平移的基础上,请你把亭子图再向下平移4格,画一画。 检查画得正确否。

问:小亭子图从开始的左上方平移到了右下方,除了先向右再向下;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

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都是分两次;方向有先后,但对应的格子数没变;都要数清楚对应点平移的格数„„)

指出:我们今天学习的平移和三年级的有不同,要分两次平移得到图形的新位置。

二、完成想想做做:

1、看图完成图下的填空。指名读一读,若有问题,找出原因。

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可在书上画一画,再说一说。

2、画一画。

可能有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对应点会找错,要强调“对应”。梯形的平移会有部分重合。 有的学生画的时候用虚线,也有的用实线。可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哪种更好。

3、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引导学生自己看懂图,先模仿,再换角度多画几组平行线。

三、完成部分练习册上的作业。教学反思:

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p.6

6、67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这里是第一次教学旋转的中心,即绕哪一个点旋转;二是旋转的方向,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三是旋转的角度。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 教学难点: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º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º。

2、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里的应用。教学准备: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顺时针、逆时针:

1、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形钟面,中间点上一个点,做一个纸质指针。先把指针指向“12”,顺时针旋转一周,学生则用手势表示。 指出:刚才我们旋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板书:顺时针)

2、有“顺时针”,还有“逆时针”,谁来指一指逆时针是如何旋转的?

二、认识按角度旋转:

1、指针从12开始顺时针旋转到12,问:刚才的时针钟面转的? (顺时针旋转了360 º)

转到“3”呢?“6”呢?„„(老师分别演示,让学生观察后说说是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了多少度。)

2、学习例题1,说说转杆打开,旋转了多少度?转杆关闭呢?

三、认识简单图形的旋转

出示方格纸,按例题所示摆好三角板。

问:你会把右边的三角尺绕A点旋转90 º吗? 同学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 交流:(1)顺时针旋转;(2)逆时针旋转。 具体指导画法:(1)确定一条边,按要求旋转后得到一个新位置,再依次画出其他的边。 (2)分别多确定几条边,再连成图形。

(3)用实物旋转后,再画出实物所在的位置。 指出:A点是不能动的。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看图填空: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并交流。

2、做一做,画一画。

注意指导,可以让学生从某条边入手考虑,学有困难的也可用实物旋转后再画。

3、观察下面3组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选择每组中的一个图形,使每组图形都变成一个长方形吗?

建议学生把旋转的过程在图上标出来,并画出拼成的长方形。

五、指导并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教学反思:

图案的欣赏和设计

教学内容:p.6

8、69 教材简析:这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活动。教材安排的活动可分成三段。第一段让学生欣赏美丽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成,体会平移和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第二段让学生按要求做出美丽

的图案。给出构成一个图案的基本图形,让学生按要求依次采用平移、旋转的方法,经历图案的形成过程。其中,把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旋转90º,三角形只有一条边在方格纸的方格线上,平行四边形没有一条边在方格线上,这与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图形旋转比较,是有挑战性的。第三段让学生综合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自己设计美丽的图案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体会成功愉悦的同时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课前准备:把教材中的有关图片整理加工,做好一个资料包。 上课地点: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图案的欣赏:

1、电脑演示p.68上三张美丽的图案。问:在这三张图中,你能找到我们学习过的知识吗?请具体说说。 图1:单只蝴蝶是对称,然后是一个一个的平移。(如果有学生说整张图是对称的,也可以。) 图2:是旋转后得到的。(注意平移和旋转的区别:旋转有一个公有的点,平移没有。)说说这里有几条对称轴?

图3:既有平移,也有旋转。

2、老师示范在电脑中操作“平移”和“旋转”,演示图3的制作过程。注意几个细节:要选“透明处理”;然后把每次复制的一条金鱼,按90度、180度、270度旋转,得到一个四联图案;然后再复制整块,分别向右、向下、向右下平移,得到书上的图案。

二、按要求做出美丽的图案。平移作品:

1、把蓝色和绿色的正方形都向右平移8格,分别涂上颜色;把红色正方形向左平移4格,涂上颜色。像这样连续操作几次。

补充具体要求:可在电脑中,先数格子并点好对应的点;然后再取相应的颜色画线条。(取色可吸原来的颜色,这样画出来更接近。)

交换欣赏同学的作品,看看画对了没有。

2、把绿色三角形向右平移3格,红色三角形向左平移3格。分别涂上颜色。像这样连续操作4次。 方法基本同上,并欣赏作品。 旋转作品:

1、把下图中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绕A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º,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并涂上颜色。像这样连续操作3次。

老师演示在画图板中的旋转方法,指出:电脑里的旋转,只有“顺时针”,但顺时针旋转180度和逆时针旋转180度的效果是一样的;顺时针90度的效果和逆时针旋转270度的效果是一样的。 独立设计:

先画出一个或几个图形,再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设计美丽的图案。 交流展示。 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

教学内容:P.70—7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出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发现的规律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在探索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难点: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形结合,激趣导入。

1、用大屏幕打出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请学生在心中摆不同的长方形。

2、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摆的长方形。

3、组织交流:根据乘法算式,说不同的摆法。

“1×12=12”“2×6=12”“3×4=12”随着学生的口答师大屏幕演示不同的长方形。

二、认识含义,探究规律。

1、认识因数、倍数的含义。

(1)别小看这些算式,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在这儿。就拿3×4=12举例吧,数学上说3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

(2)还有两道算式,你们能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拗口) (3)乘法算式算式你会说了,那除法算式呢?

(4)试一试: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20、

6、

5、36。(5)当学生说到6是3的倍数,6是36的因数时,老师提出疑问:“6怎么一会儿是因数,一会儿是倍数?”通过学生的辨证回答,让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1)刚才老师发现一个奥秘,有好多数都是36的因数。谁能在这五个数中把36的因数一下子找出来?(学生回答) (2)只有这2个吗?(学生说出)

(3)其实找36的因数并不难,难的是有什么办法可以把36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你能想出好的方法吗?(学生小组合作或独立探究。)

(4)集体交流,教师让想到这些方法的学生自己介绍找36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师生依次点评。 (5)总结:通过那么多方法的比较,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找36的所有因数?

3、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今天,还要研究找一个数的倍数呢?你能找出3的倍数吗?

(2)学生独立找,并且集体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问:“你能把3的倍数全找出来吗?” (3)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方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练习

a、找50以内7的倍数。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找到49就不找下去了? b、15的因数有那些?

2、判断:

a、3+7=10,所以10是3的倍数,3是10的因数。 b、15的倍数只有15和30。 c、57是3的倍数。

d、1是

1、

2、

3、„„的因数。

3、猜一猜:

今年老师的年龄是4的倍数,老师可能多少岁?同时又是7的倍数。 学生讨论,交流。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p.7

4、75 教材简析:

教材首先安排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5和2的倍数,再分别观察圈出的数,发现5的倍数和2的倍数的特征,进而利用2的倍数的概念教学偶数和奇数的意义。“想想做做”通过判断、选择、分类,用数字按要求组数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结合练习还引导学生发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发现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 教学重点:掌握

2、5倍数的特点。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加深对自然数特征的特征的认识,感受

教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认识“偶数”、“奇数”:

1、前面我们认识了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写出2的倍数(板书:2的倍数) 想一想,2 的倍数写得完吗?一般怎么处理?(写不完,一般只要从小到大写5个,然后用“„„” 那如果老师要你写的是“100以内的2的倍数”,写得完吗?(板书:100以内)

请你把100以内2的倍数写在自备本上,写的时候考虑怎么写才能看上去更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学生写,老师巡视。

2、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节约本子,一行一行写得很满。但也有个别同学写得很清楚。

板书:

2、

4、

6、

8、10,接下来该怎么写才更好呢?(换行再写,老师继续板书到最后:9

2、9

4、9

6、9

8、100)指出:“100以内”,包括100。) 看板书,你能说说2的倍数有哪些特点吗?

(1)都是双数;(2)个位上是

2、

4、

6、

8、0;(3)间隔排列„„

指出:这些数,我们以前把它们叫做“双数”,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注意读“ji”。

奇数和偶数是间隔排列的,1~100,这100个数里有50个偶数和50个奇数。

3、想一想自己的学号,是偶数的起立。然后从小到大报一报再坐下。 全班50个学号中,有25个是偶数。

4、如果有一个多位数,ABC□,这个个位上可以填写哪些数字,它就是偶数?填哪些数字,它就是奇数?

二、学习5的倍数:

在这些数中(指板书问),有没有5的倍数? (随学生回答,把其他的擦去,留下整十数那列。)

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都是偶数,都是整十数,个位上都是0。) 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5的倍数只有这些吗?有补充吗? 继续板书:

5、

15、25„„95 谁来完整地说一说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5或0)

三、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不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读题后审题,看清楚有3个要求。分别用不同的标记标出2 的倍数和5的倍数。指名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再说说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点。

2、填一填:

问:会不会有哪个数既是偶数又是奇数?会不会既不是偶数也不是奇数呢?

(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自然数要么是偶数要么是奇数。所以7个数都要分别填进圈里。)

3、选出两张数字卡片,按要求组成一个数。(1)组成的数是偶数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3)组成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做一题交流一题,分别指名说说思考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尽量找完全。

4、用

1、

2、5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

(1)组成的数是2的倍数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提醒学生有序地思考,排出所有符合要求的三位数。

5、把下表中4的倍数涂上颜色。学生独立涂色。交流。

可能会有的错误:

4、

14、

24、34„„ 讨论找4的倍数的方法,找出错误的数。

算一算,40以内4的倍数的个数:40÷4=10(个) 问: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吗?

2的倍数都是4的倍数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p.7

6、77 教材简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在学生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倍数,以及

2、5的倍数的特征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先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后进行观察,知道不能看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确定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计数器表示出3的倍数,并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所用算珠颗数的共同点,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不是3的倍数。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悟数学思维的严谨。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关于2的倍数、5的倍数的知识,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成: 2的倍数(偶数),个位上是0、

2、

4、

6、8 (奇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5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

二、学习3的倍数: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出50以内3的倍数

检查写的个数:50÷3=16„„2,应该有16个3的倍数

具体交流并板书:

3、

6、

9、

12、

15、

18、

21、

24、

27、30、

33、

36、

39、

42、

45、48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些3的倍数的?(依次加3,或是乘法)

2、观察特点: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

可能有的学生还是从个位角度去说,那可引导学生分别找到个位上是0、

1、

2、

3、

4、

5、

6、

7、

8、9的3的倍数,发现这个思考方向是错误的。

可能有的学生知道要把各位上的数加起来再比较。 老师板书:各位

问:各位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一位数,那就这个一位;如果是两位数,那就要分别把个位和十位加起来;如果是三位数,那就要把三个位上的数加起来„„)

举例加一加:一位数

3、

6、9不用加,而且很熟悉,一看就知道是3的倍数 两位数:

12、

15、18加得的也是

3、

6、9,是3的倍数„„ 问:如果是三位数47□,你说□中可以填哪些数?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是四位数647□呢?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3、小结:

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三、试一试:

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会是3的倍数吗? 找几个这样的数算一算,并将研究结果交流。(选几个同学说一说)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数,哪些是3的倍数?

29、

45、

51、6

7、8

4、96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不计算,你能很快说出哪几题的结果有余数吗? 48÷

3、57÷

3、342÷

3、567÷

3、802÷3 问:这道题的要求还可以怎么理解?(被除数是否是3的倍数) 学生完成后交流

3、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 7□,20□,□12,3□5 先以第一题为例:想7加2等于9,是3的倍数;再2加3得5得到第2个答案;再加3得8,得到第3的答案。

指出:这种题的答案不唯一,我们一般可以先填写其中最小的一个数,再依次加3。 学生完成剩下的题。

4、把下表中9的倍数涂上颜色。涂完后问: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吗?

你还有什么发现?(可能会有学生说“9的倍数各位上加起来都是9的倍数”)

5、从下面选出三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你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这样的三位数? 要求学生有序的思考并写完成10个符合条件的数。

五、游戏:

讲清楚游戏规则:从1开始报数,凡是3的倍数和带3的数都不能说,要跳过。 游戏方法:先同桌说,再优胜的前后说,再优胜的在讲台前排好后说,决出全班的冠军。

教学反思:

素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p.7

8、79 教学难点:熟练记住50以内的素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素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记住20以内的素数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的一些特征的方法,培养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分别口答2和5的倍数,全班起立,练习“绕3游戏”。

二、学习新知:

1、刚才我们练习的是求一个数的倍数,现在我们来写一写一个数的因数。在自备本上写出一位数1~9的因数。 交流并板书: 1的因数:1 2的因数:

1、2 3的因数:

1、3 4的因数:

1、

2、4 5的因数:

1、5 6的因数:

1、

2、

3、6 7的因数:

1、7 8的因数:

1、

2、

4、8 9的因数:

1、

3、9 观察这些因数的个数,有几个数都是只有2个因数,把它们找出来。(随学生回答圈出来。)这些因数有什么特点?(1和它本身)

指出:像

2、

3、

5、7这几个数,它们的因数只有1和本身两个,这样的数叫做素数。板书:素数(读一读)或质数(板书:质数)

剩下的数中,

4、

6、

8、9的因数除了1和本身之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板书:合数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怎样的数叫素数?怎样的数叫合数?(也可以从字面上来理解:“素”有少的意思,少到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合”我们常说“合家欢”,一般至少有3个:父母和孩子,类似的,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

想一想:1是素数吗?是合数吗?为什么?

指出:在自然数中,1是最孤单的,它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2、想一想,自己的学号,是素数还是合数? 分别起立: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只有1)

是质数的(分别起立后,依次报出学号,然后板书整理) 是合数的(分别起立,问:怎么检查他们是合数呢?)(分别是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7的倍数)

3、看板书总结:

50以内的素数:

2、

3、

5、7

11、

13、

17、19

23、29

31、37

41、

43、47 观察这些素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只有一个偶数2是素数,其他的都是奇数„„) 独立把这些素数写在本子上,检查自己记住了没有。

三、学生独立看书,并完成书上的练习。

1、记住素数和合数两个概念,能比较熟练地说出其含义。

2、知道1的特殊性

3、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1,进一步明确素数和合数的确定标准。完成想想做做2,明确50以内的素数的确定办法。 完成想想做做3,熟练掌握50以内的素数。

四、全课总结: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练习六

教学内容:p.80~8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其中,第

1、

2、8题是基本练习,主要巩固本单元学习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应的基本判断方法。

3、9题引导学生分别应用倍数和因数、素数和合数等知识解决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第4题需要学生综合应用

2、

5、3的倍数的特征。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一个数既是甲数的倍数,又是乙数的倍数,它就应该同时具备这两个数的倍数的特征。第5题通过在表格中涂出6的倍数,引导学生思考6的倍数与2的倍数、3的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倍数关系的传递性。第6题综合了偶数、奇数和素数、合数的知识,让学生在操作和比较中,进一步辨析概念。第7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三个连续自然数(奇数、偶数)的一些奇妙的特点,加深对3的倍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第10题要求把一些大于2的偶数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既拓展了学生对素数的认识,又为阅读下一页安排的“你知道吗”提供实际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使学生知道数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偶数和奇数、素数和合数。

2、能较熟练地找出

2、

3、

5、7的倍数,判断素数。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偶数和基数:

从1开始的自然数,按是否是2的倍数,可分为偶数和奇数。 学生在本子上写一写: 偶数:

2、

4、

6、

8、10

12、

14、

16、

18、20 „„

奇数:

1、

3、

5、

7、9

11、

13、

15、

17、19 „„

说一说:个位上是

2、

4、

6、

8、0的数,是偶数;个位上是

1、

3、

5、

7、9的数是奇数。奇数和偶数是间隔排列的。

补充:1~100,100个数里有几个奇数?几个偶数?

这50个奇数和与50个偶数和比一比?哪个大?(或者会不会是一样大?) 讨论后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偶数和奇数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一对偶数都比奇数大1,100个数就是50对,也就大50。 如果是1~50呢?1~100呢?„„

2、素数和合数:

问:素数和合数是按什么标准来判断的? 分别写出20以内的素数和合数。 素数:

2、

3、

5、7

11、

13、

17、19 合数:

4、

6、

8、

9、10

12、

14、

15、

16、

18、20 观察这些数,有哪些特殊的数?说说理由。

(在素数中,只有2是偶数,其他的都是奇数;2是最小的素数„„ 在合数中,4是最小的合数;9和15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3、比较:奇数和偶数是对应的关系,它们的个数是一样多的;素数和合数没有对应关系,20以内的合数比素数要多一些。„„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六:

1、在本子上写一写,如: 6×2=12或12÷2=6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选几个不同算式读一读,问:你有什么发现?

(如:6,在2×3=6中,6是2和3的倍数;而在6×2=12中,6是12的因数,所以要说清楚是谁的因数或倍数„„)

2、分别说说你是怎么考虑5的倍数?2的倍数?3的倍数?再说说结果是什么。

3、“用哪种盒子能正好装完?”这个问题该如何理解?你的答案是什么?为什么?

4、在下面的□里态内上一个合适的数字。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分别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如果有多个答案的,也请学生有序地补充完整。 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更好的方法去思考。

5、把表中6的倍数涂上颜色。(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读一读。) 问:6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吗?也是3的倍数吗? 你有什么发现吗?

6、用○圈出表中所有的素数,用△圈出表中所有的偶数。提醒:画○画△都要画清楚,不要似是而非。 指名交流。问: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吗?比如说?

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比如说?

7、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都是3的倍数吗?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可能会想到的方法:举例)

老师可板书几组,然后组织学生发现算的时候的秘密:可以算成3×中间数。所以这个结果肯定是3的倍数。

同样的道理,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3个连续的偶数的和、奇数的和。

8、找出每组中的素数。

学生交流完后总结:两位数的素数都是奇数,而且个位上是5的都是合数,所以只有可能个位上是

1、

3、

7、9。

50以内个位上是1的素数:

11、

31、41三个

个位上是3的素数:

13、

23、43三个

个位上是7的素数:

17、

37、47三个

个位上是9的素数:

19、29两个

除了记住这些素数,也可以分别考虑该数是不是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7的倍数?

补充91:直接能判断不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加一加判断出不是3的倍数;最后试是不是7的倍数:91÷7=13,说明它是合数

指出:一般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判断较大的数是否是素数的,如果要用7的倍数来判断,已经算是蛮难的了。

学生判断89是不是素数?

9、哪几个班可以平均分成人数相同的小组?哪几个班不可以?说说你的想法。

10、介绍“你知道吗?”完成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如:8=( )+( ),如果有人说1+7,要请学生分析理由。如果有多种答案也要一一交流。 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p.8

3、84 教材简析:

这节课教学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只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之多仪作出这样的安排,除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能借助计算器„„谈多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要求外,还因为在以后学习小数乘法时要以此规律为依据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再作相应处理。例题以填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借助计算器谈多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所发生的变化。又安排学生再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看看积是否会发生类似的变化。然后通过交流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有改变)

1、板书:36×3 请你口算出结果,板书:=108 继续板书:36×30,问:这题你是怎么算的?360×3呢? 这两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指出:利用开始的算式,我们算下面的题可以更加简便。 如果是36×300呢?„„

是不是只能把其中一个因数乘

10、乘100„„呢?

2、板书:36×6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方法一:直接口算。方法二:用108×2)

问:你怎么想到用“108×2”来算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所以想到积也乘2。) 比较两种方法算出的积,相等。

看板书说一说: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积也乘2。 像这样的改编算式,并用简便的方法算出结果你会吗? 指名学生编题,并说说算的方法。„„

改写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3、看了这些题,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把刚才的算式倒过来看,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几,积也除几。)

二、巩固练习:

利用这个积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

1、填表: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

2、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前两组以前学生已经练习过,重点交流最后一组: 5乘4等于20,所以算80乘4等于320; 5乘7等于35,所以算80乘7等于560。

3、一种计算器的单价是38元,买4个这样的计算器要多少元?买20个、40个、400个或800个呢? 观察表,说说应该先算哪一格?

算出38乘4后,问:根据这个算式先算哪几个得数更容易?怎么算? (算38×40,和38×400)

然后算哪个?根据哪个算式算?最后算什么?怎么算?

指出:有多个算式的时候,我们要根据算式之间的联系,选择更方便的计算方法、顺序。

4、长江三峡的双线五级船闸是由5个闸室组成的,每个闸室的长是280米,宽是34米,这个闸室的水面

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读懂题意后,让学生列式。提醒: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而不是米。

三、布置作业:(略) 教学反思:

商不变性质

教学内容:p.8

4、8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计算探索商不变的规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这条规律。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方法。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的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结论的严谨性,感受成功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规律的具体内容?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利用这一规律,可完成的练习:(表略,贴不下) 分别指名学生说清楚每一格填写的时候自己是怎么想的?结果是多少?

二、学习新知:

1、板书:100÷50= 让学生口答出结果,板书:2 (1)问:根据这个算式,你还能写出也等于2的算式吗? 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分两块来写)(可能有的答案): 200÷100=2 50÷25=2 300÷150=2 10÷5=2 400÷200=2 4÷2=2 写得完吗?板书:„„

(2)观察这些算式,说说左边这些算式和开始的算式有我们练习? (一题一题地说:被除数乘2,除数也乘2,商不变。 被除数乘3,除数也乘3,商不变。 被除数乘4,除数也乘4,商不变。)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吗?

(可能一:被除数乘几,除数也乘几,商不变。

可能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比较不同的说法,认同更好的说法并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3)观察右边的这些算式,说说与第一题的联系? (被除数除以2,除数也除以2,商不变。„„)

用一句话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揭示课题: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是商不变性质(板书课题)。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情况下商是不变的? 完善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4)回到刚才的算式,结合刚才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算式补充提问: 根据100÷50=2,写算式6÷3=2,合适吗?为什么? 根据商不变性质,完成填写:(表略,贴不下) 填写的时候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填写表格,填完后说说商为什么都是“6”?

2、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分别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检查学生说的熟练程度。

3、下面是新明乡三所小学购买计算器的数量和所付的总价,他们购买的计算器单价相同吗?为什么? 要学生说清楚自己的判断方法。

4、南山村有36个太阳灶。用这些太阳灶做饭,全年大约可以节约煤炭43200千克。平均每个太阳灶每月大约能节约煤炭多少千克?

学生列式后说说每步算出的是什么?再用计算器算出最后的结果。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商不变性质与上节课学习的积的变化规律分别指什么?怎么更容易记?

五、布置作业(略) 教学反思:

推荐第3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文档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4例

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

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

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 (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

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

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

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

2、

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三) (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

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 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

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标: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 偏 , 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三、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四、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º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º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标: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标: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小红家在广场的 偏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

3、4题并订正。

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内容:第22页例3和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

二、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三、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

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过程:

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描述行走路线

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0千米

描述行走路线讨论: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1)点1的西北方是 ,终点在起点的 方向,点2在起点的 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三、开放题:公园游览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

P31/

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2)

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

304+215=519 215+304=( )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

(1)画出线段图。

(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计算:480+325+75

325+480+7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

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5

┆(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 (25×5)×2=25×(5×2)

┆(学生举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 25×4 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39×25 (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 ×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 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1.口算: 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 计算102×43 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 (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333+567

=900 (2)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

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 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 a×b×c= 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 □÷(25×7)=350〇(□〇□)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 113-36-64= 133-(36+64) 3456-(481+519)= 3456-481-519 35÷14 = 350÷2÷7 3000÷4÷25= 3000÷(4+25)

三、巩固练习: P39/做一做

1、2 简算:(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 (4)673-84-71-45 (5)81÷3÷3 (6)210÷(7×6)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

4、P47/6

板书设计:

连加、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1)1035-235-497

(1)1035-497-203

a+b+c= a+(b-c) 1035-497-235

1035-203-497

a×b×c= a×(b÷c) (2)1035-(497+235)

(2)1035-(497+203)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学生举例)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 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

a÷b÷c=a÷(b×c)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观察图

(一)中的条件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

(一)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小组讨论。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 2.观察图

(二)的条件问题。小组讨论。 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完善板书。

四、作业:P42/5—7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

18×20 24×40

15×40 15=( )×( ) 24=( )×( ) 30=( )×( ) 36=( )×( )

二、新授

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板演: (1)25×12=300(元) (2)25×12

=25×(3×4)

=(25×4)×3

=100×3

=300(元) (3)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元)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

P47/

4、5 板书设计: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12×25=300(元)

12×25

12×25

=(3×4)×25

=12×(100÷4)

=3×(4×25)

=12×100÷4

=3×100

=1200÷4

=300(元)

=300(元)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巡视指导。 汇报:

(1)31×2+30×2+26 =(31+30)×2+26 =61×2+26 =122+26 =148(天) (2)7×21+1

=147+1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

1、

3、

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1

=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一课时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 (2)10个0.1是(

)。

10个0.01是(

)。 (3) 写成小数是(

)。

写成小数是(

)。 (4)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

100÷10=

10÷10=

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 (2)35克=0.35千克( )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2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2、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 0.05 0.005 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

40.6

3.134 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

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

)个0.1 0.07里面有(

)个0.01 4个(

)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位是(

),第三位是( )。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

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教学时,要通过比较、辨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生: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

生:3.50元。师:是多少钱? 生:3元5角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2找等量关系。

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

1、

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3思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板书如下:

(3)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 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探索新知 验证猜想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 7判断练习。

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 3.9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三、联系生活 灵活运用

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0.30=0.3) 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

0.070 (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比如:我们在商场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

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

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 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

提醒: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学校小卖部进了一批冷饮,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 盐水棒冰每支5角 随便 每支1元5角

可爱多每支2元5角 2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 化简102.020的结果是(

) 12.

212.02

102.0200

102.02

○ 要求学生回答: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3.判断题。(打“√”,错的打“×”) (1)0.080=0.8

) (2)4.01=4.100

(3)6角=0.60元

) (4)30=30.00

(5)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下面的每组数中,一共可以去掉多少个“0”?这些0都在什么位置? (1)3.09

0.300

1.8000

5.00 (2)0.000

412.002

60.06

500 (3)0.090

12.0000

10.50605060 30.0 要求学生思考后,按顺序回答。 5.(1)改写。 原数0.777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2)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

10.01

20.1

44.800

50.00

1.60 50

10.010

16.0

4.0

4.8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查评讲,检查全班练习效果。 5.做游戏。

(1)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

5、50、500之间划上等号。(50变成5.0,500变成5.00)

(2)贴数游戏。让自愿参加的十位学生,每人拿一个数(卡片),教师板书“50.3”,要求学生在“50.3”的下面贴上与它相等的数,不相等的贴在旁边。 50.0

35.30

5.3

50.300 50.30

503

50

五十又十分之三 500.3

五、课堂作业

六、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 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 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 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4.9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5.1元,只要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策略一:

4.9元=4元9角

5.1元=5元1角 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

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策略三:

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 (2)老师示范。

(3)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 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

3元2角1分3.21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第五课时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了我们知道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可以改变原小数的计数单位,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大小。这是什么知识?

课前思考题:“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可以怎么办?”谁说说你们的想法?

反馈:

1、改变数字的顺序。

2、不改变数字顺序,可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板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

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有几种办法? 今天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关于这个内容你想了解什么?

“移动的方向、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移动与变化的关系。” (教师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教师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先来研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

小组合作:

1、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原小数的大小,并将移动的方向和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2、说说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 反馈:

(一)

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 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 点左移

68.32~ 6.832 : 缩小。 点左移

68.32~ 0.6832 : 缩小。 (二)

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扩大。 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 评价一下哪组写得好? 再说说发现的规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 右移

扩大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研究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关系? 小练:能根据要求手势表示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吗? 左移、右移

~ 原数(扩大、缩小、缩小、扩大、) 看老师手势说说原数变化: 原数扩大、原数缩小、哪组来给其它组出手势,同学判断。

2、把0.009扩大,手势表示? 知道原数扩大后可能是多少吗?

0.0

9、0.9、

9、

你们得出的三个数一样吗?

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不同的三个数,有什么想法吗? 右移一位、右移两位、右移三位、

你们又有什么发现了?

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小数大小变化也不一样。

原小数的大小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借助什么单位研究? 米

各组有这样一组等式和刚才填写在数位表下的数两种学具,请你们组选择一种学具 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与原小数扩大的倍数有什么关系,小数点左移? 反馈:

1、填空 0.005米=( 5 )毫米 0.05米=( 50 )毫米 0.5米=( 500 )毫米 5米=( 5000 )毫米

反馈:

右移一位~扩大10倍 50毫米是5毫米的10倍 右移两位~扩大100倍 5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右移三位~扩大1000倍 50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谁再说说小数点右移的原数的变化规律?补充左移规律并举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 右移

扩大 1/10

一位

10倍 1/100

两位

100倍 1/1000

三位

1000倍

有用数位表研究的吗?

演示说明:当小数点右移一位时原数数字所在位置都向左移一位,所以原小数扩大10倍。 他们组用数位表不仅发现规律还说明了原因。

能说说我们用计数单位和计量单位两种学过的知识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还有问题吗?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方向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倍数。

三、巩练:

1、填表

原数分别扩大10倍扩大100倍缩小到它的1/10和缩小到它的1/100 47.28 11.2

2、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扩大了(

)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

3、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

4、观察三个数,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吗? 3.8

38

0.038 看来今天你们收获不小,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收获。 知识、方法操作、旧知识、

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能给自己打个分吗?

第六课时 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

2、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难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千米=(

)米

1千克=(

)克 1米=(

)厘米

1吨=(

)千克 1时=(

)分

1分= (

)秒 1平方米= (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厘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1)0.95米=(

)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

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

)千克

0.86平方米=(

)平方分米 0.3千克=(

)克 2.63千米 =(

)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 (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 80厘米=(

)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 =(

)吨

745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

三、巩固练习

1、71页6题

2、(

)分米=1.5米

)千克=4.08吨 510米=(

)千米 516厘米=(

)米 4700克=( )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

)362厘米

284克( )0.284千克 1480米(

)1.5千米

532厘米(

)5.3米

4、72页10题

第七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生活中有许多小数的信息,你收集到了吗?(此处安排收集资料。这样做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近似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近似数的应用价值) 生:汇报,教师按准确数和近似数把学生提供的信息中的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 师:谁注意到了老师为什么把同学提供的这些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呢?(生通过观察回答)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必说出小数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同学们看一看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中有这样的情况吗?(生汇报和小数近似数有关的信息。)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感受呢?小数的近似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这么广泛,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 98653

45874

1 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645≈32万

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以上复习内容重点抓住了整数取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回忆练习,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印象,为求小数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如豆豆的身高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新授

师:豆豆的身高0.984米,我们一般怎么表述豆豆的身高? 你是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进似数的?

师:你们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求出这个小数在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数吗?

生:自己练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一看有没有争议的地方。并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汇报。 生:(1)学生汇报保留两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思维过程,并再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2)保留一位小数,有争议吗?找同学汇报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近似数是1.0还是1。教师出示线段图,看一看给学生带来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长度在0.95与1.04之间。保留整数为1,原来的准确长度在1.4与1.0之间,所以1.0比1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师:总结出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同学们认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3)保留整数部分应怎样思考,注意什么问题呢?

师:请同学们回忆求0.984近似数的过程,你能发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也就是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小数的近似数,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求课前同学们提供的这些小数的近似数。(保留到十分位) (4)小结:

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标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三、练习

(1)师:最后一个信息谁提供的,你能把这个信息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吗? 生评价(改后的信息叙述也要准确)。

学生自己修改自己手中的信息,汇报后,再同桌之间交流。

(2师: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小数的信息,这些信息能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述吗?能请你表示出来,不能,请说明理由)

(3)师:同学们还记得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想知道老师的身高吗?教师提示:身高大约是1.6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是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实际身高是多少米?老师的身高是用四舍法得到的,再来猜一猜。

(4)出示食物的价格,判断小明带12元钱够吗?学生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理由。 (5)出示租车说明,判断租多少辆车去出游? 师:看来我们不仅要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还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教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第八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 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将下面的数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一个人的头发约有80000到90000根。

人造卫星每分钟约行472000千米。 师: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以个为单位数写成以万位单位的数 不同点:整万的数可以直接改写成一万位单位的数

不是整万的数先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二、新课:

1像这样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我们知道整万或整亿的数能够直接改写成以万或亿位单位的数,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怎么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2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 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

小组研究:

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 说明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加上万字。 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加上亿字。 4练习:

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5像这样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3.4528亿,小数点后有4位,小数位数太多,往往实际又没有用,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这道题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

1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

2、2003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89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第九课时 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难点、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小数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把较大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并能按要求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二、复习小数的意义

1、做期末复习第8题(1)、(2)、(3)。

(1)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说一说0.5、0.023的意义。 (2)说一说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问: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表示几分之几的数?

2、(1)在小数里,小数部分最高位是哪一位?从小数点起,向右依次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计数单位是什么? (2)填空。

0.1里面有( )个0.01。 10个0.001是( )。 10个0.1是( )。 0.1里有( )个0.01。

三、复习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1、练习。

(1)把下面小数化简。

4.700 16.0100 8.7100 14.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写成两位小数。 4.2

13.1

21 ①学生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②问:做题时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2、做期末复习第9题,第1竖行两题。(1)学生在书上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3、做期末复习第10题。

(1)先把这些数排列起来,找出最大、最小数,并和其他数一起,写好序号。 0.1 0.012 0.102 0.12

0.021 (2)按要求从小到大排列。

四、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做期末复习第8题(4)、(5)。(1)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 问: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 (2)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2、练习。

(1)把1.8扩大100倍是( )。( )扩大1000倍是6.21。 (2)把( )缩小100倍是0.021。( )缩小1000倍是6.21。

五、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整数的改写

1、把下面小数精确到百分位。0.834 2.786 3.895 (1)学生做,指名板演。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486700

521000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

460000000 7189600000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说一说怎样把一个较大数改写 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67100

209500 (1)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

(2)比较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什么?

4、做期末复习第9题剩下的两题。

(1)比较25万和0.25亿大小,可以把25扩大10000倍,0.25扩大1亿倍。得到两个整数再比较大小。

(2)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3)小结: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再在后面添上“万”字或“亿”字,反过来,一个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改写成原来的整数,只要把它扩大1万倍或1亿倍就可以 了。

5、做期末复习第11题。学生在书上做,并说明理由。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怎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作业设计】

1、0.45表示( )。

2、把6.956 6.965 6.659 9.665 5.669 按从小到大排列是( )。

3、把6712098600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是( )万,保留一位小数是( )万;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是( )亿,保留一位小数是( )亿。

4、在○里填“>”、“

5、100千克稻谷可出大米76千克,平均每千克稻谷出大米多少千克? 10000千克稻谷可出大米多少千克?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一课时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 (2)10个0.1是(

)。

10个0.01是(

)。 (3) 写成小数是(

)。

写成小数是(

)。 (4)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

100÷10=

10÷10=

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 (2)35克=0.35千克( )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2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2、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 0.05 0.005 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

40.6 3.134 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

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

)个0.1 0.07里面有(

)个0.01 4个(

)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位是(

),第三位是( )。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

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教学时,要通过比较、辨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生: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 生:3.50元。师:是多少钱? 生:3元5角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2找等量关系。

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

1、

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3思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板书如下:

(3)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 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探索新知 验证猜想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 7判断练习。

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 3.9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三、联系生活 灵活运用

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0.30=0.3) 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

0.070 (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比如:我们在商场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

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

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 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

提醒: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学校小卖部进了一批冷饮,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 盐水棒冰每支5角 随便 每支1元5角 可爱多每支2元5角 2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 化简102.020的结果是(

) 12.

212.02

102.0200

102.02

○ 要求学生回答: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3.判断题。(打“√”,错的打“×”) (1)0.080=0.8

) (2)4.01=4.100

) (3)6角=0.60元

) (4)30=30.00

(5)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下面的每组数中,一共可以去掉多少个“0”?这些0都在什么位置? (1)3.09

0.300

1.8000

5.00 (2)0.000

412.002

60.06

500 (3)0.090

12.0000

10.50605060 30.0 要求学生思考后,按顺序回答。 5.(1)改写。 原数0.777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2)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

10.01

20.1

44.800

50.00

1.60 50

10.010

16.0

4.0

4.8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查评讲,检查全班练习效果。

5.做游戏。

(1)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

5、50、500之间划上等号。(50变成5.0,500变成5.00)

(2)贴数游戏。让自愿参加的十位学生,每人拿一个数(卡片),教师板书“50.3”,要求学生在“50.3”的下面贴上与它相等的数,不相等的贴在旁边。 50.0

35.30

5.3

50.300 50.30

503

50

五十又十分之三 500.3

五、课堂作业

六、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 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 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 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4.9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5.1元,只要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策略一:

4.9元=4元9角

5.1元=5元1角 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

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策略三:

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 (2)老师示范。

(3)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 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 3元2角1分3.21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第五课时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了我们知道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可以改变原小数的计数单位,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大小。这是什么知识?

课前思考题:“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可以怎么办?”谁说说你们的想法?

反馈:

1、改变数字的顺序。

2、不改变数字顺序,可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板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 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有几种办法? 今天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关于这个内容你想了解什么?

“移动的方向、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移动与变化的关系。” (教师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教师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先来研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

小组合作:

1、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原小数的大小,并将移动的方向和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2、说说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 反馈:

(一)

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 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 点左移

68.32~ 6.832 : 缩小。 点左移

68.32~ 0.6832 : 缩小。 (二)

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扩大。 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 评价一下哪组写得好? 再说说发现的规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 右移

扩大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研究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关系? 小练:能根据要求手势表示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吗? 左移、右移

~ 原数(扩大、缩小、缩小、扩大、) 看老师手势说说原数变化: 原数扩大、原数缩小、哪组来给其它组出手势,同学判断。

2、把0.009扩大,手势表示? 知道原数扩大后可能是多少吗? 0.0

9、0.9、

9、

你们得出的三个数一样吗?

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不同的三个数,有什么想法吗? 右移一位、右移两位、右移三位、你们又有什么发现了?

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小数大小变化也不一样。

原小数的大小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推荐第4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一课时: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用具:主题图挂图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 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板书:(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 P31/

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 法 的 运 算 定 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

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 = 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 = 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

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二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例题主题图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1.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85千米

师:根据上面的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32/5—7 板书设计:

加 法 运 算 定 律 的 应 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3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三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

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

1.口答:(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 )= 75 +( ) ( )+38 =( )+ 59 24 + 19 =( )+( ) a + 57 =(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 304+215=519 215+304=( )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2.课堂检测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要求:(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四课时: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用具:主题图挂图.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用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②

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

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 法 交 换 律 和 乘 法 结 合 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

5┆(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

┆(学生举例) (25×5)×2=25×(5×2)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 25×4 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125×8×40 =(□×□)×□ (3)计算: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1)

对比练习:

4×25+16×25 (25+15)×4 46×25 49×49+49×51 4×25×16×25 25×15)×4 (40+6)×25 49×99+49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

5=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板书设计:

乘 法 分 配 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

5=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出示102×( )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师迅速说出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计算102×24 3001×84=□×84+□×84 9×37+9×63 92×203=92×(200+□) =92×200+92×□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

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 法 分 配 律 的 应 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教学反思:

推荐第5篇:(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四 则 运 算

第一课时: 四则运算(一)

教学内容:P/2-3(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整理信息中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完整的叙述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愉快、短暂的寒假生活结束了,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吗?

二、指导提问

出示书本情境图

师: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这副图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 1)学生汇报冰天雪地里的数学知识。

2)教师将信息呈现: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3)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小组合作:你还能挖掘出哪些数学知识呢?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倡导的一大新理念,独立安排一节课的教学教师重在小组指导不仅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为本单元的教学奠定基础。 小组汇报:

如果学生还难于发现问题可出示例

3、例4的情景图,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归纳概括

师:怎样提出数学问题?发现数学—提取信息—提出问题.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二课时:四则运算(二)

教学内容:P4/例

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用具:主题图.例1挂图.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可补充条件再提问。)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 =27+85 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113(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

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 则 运 算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

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三课时:四则运算(三)

教学内容: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用具:例题3和例题4主题挂图.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1.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生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桌说说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 =24+24+12 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 =48+12 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60(元)

(2)24×2+24÷2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

=48+12 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60(元)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2.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汇报。

(1)270÷30-180÷30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 =9-6 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

=3(名) 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

=90÷30 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3(名)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

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 (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四课时:四则运算(四)

教学内容: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1.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教学用具:四则运算运算顺序归纳.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大家来总结一下?(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

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

2、

3、5—7

板书设计: 四 则 运算

(1)42+6×(12-4) (2)42+6×12-4

=42+6×8 =42+72-4

=42+48 =114-4 =90 =110

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五课时:四则运算(五)

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用具:口算题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快速口算)

出示:(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分类.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319=319 0+568=568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能否做除数? 0不能做除数。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位置与方向(一)

教学内容:P18/例1(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确定位置和标明位置的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准确判断方向。 教学方法:操作法;练习法;演示法;讲授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要是你去公圆玩,迷路了怎么办? 生:问叔叔阿姨;看地图,识别方向。 师:也就是说从图上找到每个目的的位置与方向,对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方向与位置。 二.新授

1.教学例题1

1)明明怎样才能有对又快的找到1号检查点?(小组讨论) 生:首先知道1号检查点在四个方向的东北之间。而且还有一个角度是30度。

生:这个角的两条边有一条指向正东方向,另一条偏向北边,所以是东偏北30度。

2)师:你真是太能干了!但是老师还有问题,为什么不说是北偏东30度呢?

生:因为表示角度的符号标在靠正东的方向。

3)如果只知道1号检查点在东偏北30度的方向上就能马上找到吗?小组交流还要明确其距离。

2.学习标出位置的方法

1)出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说明,根据这些说明绘制出一张校园的示意图吗?

2)分别展示各组绘制的示意图。 3)说说你们是怎样进行绘制的?

在绘制平面示意图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相对应的距离。如果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50米,那么就要在图上画出一条1厘米的线段,上面写明50米。

三.总结全课: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二课时:位置与方向(二)

教学内容:P/20-21(练习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确定位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巩固确定位置和标明位置的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运用确定位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准确绘制示意图。 教学方法:操作法;练习法;演示法;讲授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位置与方向的知识,说一说如何更加准确地确定位置?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出示中国地图。

1)这是一张中国地图,你能从图上找得到北京吗?

2)请你借助量角器,说一说沈阳、香港、海口、昆明、乌鲁木齐和西安分别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3)香港距北京的距离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4)请你再估算一下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距离。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请你测量一下图中个建筑物距市政府广场的方向和距离是多少,然后填写在书上。

2)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距离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1)动手画一画

2)指名说说是怎样找到准确位置的。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请你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各场所的位置。

三、课后延伸

运用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家和学校的位置关系。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三课时:位置与方向(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操作法;练习法;演示法;讲授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

二、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三、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

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四课时:位置与方向(四)

教学内容:P/24-26(练习四) 教学目标:

1、巩固确定任意方向的方法,练习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方法:操作法;练习法;演示法;讲授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巩固 1.练习1

小兵的家早在哈尔滨,距北京大约1057千米。北京在哈尔滨的什么位置上呢?请你利用手中的量角器测量一下。 2.练习2

这是小芳、小刚、小红和小亮家与学校位置的示意图,请你根据示意图分别说说学校在他们家的什么位置上。他们的家又分别在学校的什么位置上? 3.练习3

1)请你根据路线图,说出小玲去书店和回来时所走的方向和路程,填在表中。

2)怎样求出小玲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 4.练习四第4题 根据这张示意图,请你说说小伟上学可以怎样走,有哪些不同的路线?说清他们的方向。

二、动手操作

1)、练习四第5题 2)、请你根据题目中的描述,把电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整。 3)、说说绘制路线图时应注意什么?

课外作业 设计“小小动物园”

三、实践应用

说说学习位置与方向的实际运用,写一则数学日记。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一课时: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用具:主题图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 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板书:(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 P31/

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 法 的 运 算 定 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

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 = 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 = 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

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

合律。

a+b=b+a (a+b)+c=a+(b+c)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二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例题主题图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1、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85千米

2、师:根据上面的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32/5—7 板书设计:

加 法 运 算 定 律 的 应 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三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

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

1.口答:(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 )= 75 +( ) ( )+38 =( )+ 59 24 + 19 =( )+( ) a + 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 304+215=519 215+304=( )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2.(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要求:(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四课时: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用具:主题图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用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②

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

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 法 交 换 律 和 乘 法 结 合 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

5┆(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

┆(学生举例) (25×5)×2=25×(5×2)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五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 25×4 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125×8×40 =(□×□)×□ (3)计算: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

对比练习:

4×25+16×25 (25+15)×4 46×25 49×49+49×51 4×25×16×25 25×15)×4 (40+6)×25 49×99+49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六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

5=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 法 分 配 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

5=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七课时: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师迅速说出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计算102×24

3001×84=□×84+□×84 9×37+9×63 92×203=92×(200+□)

=92×200+92×□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

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 法 分 配 律 的 应 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八课时: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九课时:连加、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教学内容: 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 1035-497-203

1035-497-235 1035-203-497 (2)1035-(497+235)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1035-235-497 1035-497-203

1035-(497+235)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小练:(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 a×b×c= 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2)判断: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638-(438+57=638-438+57 1000-159-□=1000〇(□+441) 901-109-91= 901-(109+91) □-(217+443)=895-□-□ 113-36-64= 133-(36+64) 16÷2÷4=16÷(□〇□) 3456-(481+519)= 3456-481-519 210÷(7×6)=210〇(7〇6) 35÷14 = 350÷2÷7

□÷(25×7)=350〇(□〇□) 3000÷4÷25= 3000÷(4+25)

三、巩固练习:P39/做一做

1、2

简算:(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 (4)673-84-71-45 (5)81÷3÷3 (6)210÷(7×6)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

4、P47/6 板书设计:

连 加、连 除 算 式 中 的 简 算

(1)1035-235-497 (1)1035-497-203 a+b+c= a+(b+c)

1035-497-235 1035-203-497 a×b×c= a×(b×c) (2)1035-(497+235) (2)1035-(497+203)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学生举例)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 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 a÷b÷c=a÷(b×c)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十课时: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内容: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出示主题图)

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新授

1.观察图

(一)中的条件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

(一)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小组讨论。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 2.观察图

(二)的条件问题。小组讨论。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完善板书。

四、作业:P42/5—7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十一课时: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用具:例题主题图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 18×20 24×40 15×40 15=( )×( ) 24=( )×( ) 30=( )×( ) 36=( )×( )

二、新授

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板演:

(1)25×12=300(元)

(2)25×12 (3)12×2

5=25×(3×4) =12×(100÷4) =(25×4)×3 =12×100÷4 =100×3 =1200÷4 =300(元) =300(元)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P47/

4、

5板书设计:

乘 法 中 的 简 便 计 算

12×25=300(元) 12×25 12×25

=(3×4)×25 =12×(100÷4)

=3×(4×25) =12×100÷

4=3×100 =1200÷4 =300(元) =300(元)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十二课时: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1、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

1=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

2、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4、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5、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P46—47/

1、

3、

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 运 算 中 的 简 便 计 算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

1=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四单元 小数的性质和意义

第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德育方面: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 (2)、10个0.1是(

)。

10个0.01是(

)。 (3)、写成小数是(

)。

写成小数是(

)。 (4)、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

100÷10=

10÷10=

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概括: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2)35克=0.35千克( )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二课时: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P/52~53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幻灯、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2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2、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

0.05 0.005

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

40.6

3.134

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

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

)个0.1 0.07里面有(

)个0.01 4个(

)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位是(

),第三位是(

)。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

教材简析: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教学时,要通过比较、辨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的: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生: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 生:3.50元。师:是多少钱?生:3元5角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2、找等量关系。

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

1、

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3、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板书如下:

(3)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 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探索新知 验证猜想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

7、判断练习。

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 3.9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三、联系生活 灵活运用

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0.30=0.3)

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

0.070

(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比如:我们在商场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

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

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

提醒: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2、学校小卖部进了一批冷饮,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

盐水棒冰每支5角 随便每支1元5角 可爱多每支2元5角

3、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

化简102.020的结果是(

) 12.

212.02

102.0200

102.02

○ 要求学生回答: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4、判断题。(打“√”,错的打“×”)

(1)0.080=0.8

) (2)4.01=4.100

) (3)6角=0.60元 (

) (4)30=30.00

(5)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5、下面的每组数中,一共可以去掉多少个“0”?这些0都在什么位置?

(1)3.09

0.300

1.8000

5.00 (2)0.000

412.00

260.06

500 (3)0.090

12.00001 0.50605060 30.0 要求学生思考后,按顺序回答。

6、(1)改写。

原数0.777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2)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

10.0

120.1

44.800

50.00

1.60 50

10.010

16.0

4.0

4.8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查评讲,检查全班练习效果。

7、做游戏。

(1)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

5、50、500之间划上等号。(50变成5.0,500变成5.00)

(2)贴数游戏。让自愿参加的十位学生,每人拿一个数(卡片),教师板书“50.3”,要求学生在“50.3”的下面贴上与它相等的数,不相等的贴在旁边。

50.0

35.30

5.3

50.300 50.30

503

50

五十又十分之三 500.3

五、课堂作业

六、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

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

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4.9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5.1元,只要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策略一:4.9元=4元9角

5.1元=5元1角

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策略三: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

(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

(2)老师示范。 (3)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

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 3元2角1分3.21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五课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可以改变原小数的计数单位,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大小。这是什么知识?

课前思考题:“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可以怎么办?”谁说说你们的想法?

反馈:

1、改变数字的顺序。

2、不改变数字顺序,可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板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

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有几种办法? 今天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关于这个内容你想了解什么?

“移动的方向、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移动与变化的关系。” 教师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教师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先来研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小组合作:

2、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原小数的大小,并将移动的方向和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3、说说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

反馈:

(一)、点右移

68.32~ 683.2: 扩大

点右移

68.32~ 6832: 扩大。 点左移

68.32~6.832:缩小。点左移

68.32~ 0.6832:缩小。

(二)、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扩大。

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

评价一下哪组写得好?再说说发现的规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

右移

扩大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研究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关系?

小练:能根据要求手势表示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吗? 左移、右移

~ 原数(扩大、缩小、缩小、扩大、) 看老师手势说说原数变化: 原数扩大、原数缩小、哪组来给其它组出手势,同学判断。

4、把0.009扩大,手势表示?知道原数扩大后可能是多少吗?

0.0

9、0.9、

9、你们得出的三个数一样吗?

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不同的三个数,有什么想法吗? 右移一位、右移两位、右移三位、你们又有什么发现了? 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小数大小变化也不一样。

原小数的大小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借助什么单位研究?米

各组有这样一组等式和刚才填写在数位表下的数两种学具,请你们组选择一种学具

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与原小数扩大的倍数有什么关系,小数点左移?

反馈:

1、填空 0.005米=(5 )毫米 0.05米=(50 )毫米 0.5米=( 500 )毫米 5米=(5000 )毫米 反馈:

右移一位~扩大10倍

50毫米是5毫米的10倍 右移两位~扩大100倍 5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右移三位~扩大1000倍 50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谁再说说小数点右移的原数的变化规律?补充左移规律并举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

右移

扩大 1/10

一位

10倍 1/100

两位

100倍 1/1000

三位

1000倍 有用数位表研究的吗?

演示说明:当小数点右移一位时原数数字所在位置都向左移一位,所以原小数扩大10倍。

他们组用数位表不仅发现规律还说明了原因。

能说说我们用计数单位和计量单位两种学过的知识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还有问题吗?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方向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倍数。

三、巩练:

1、填表

原数分别扩大10倍扩大100倍缩小到它的1/10和缩小到它的1/100 47.28 11.2

2、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扩大了(

)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

3、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

4)、观察三个数,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吗?

3.8

38

0.038

看来今天你们收获不小,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收获。 知识、方法操作、旧知识、

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能给自己打个分吗?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六课时: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

2、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千米=(

)米

1千克=(

)克 1米=(

)厘米

1吨=(

)千克 1时=(

)分

1分=(

)秒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

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厘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0.95米=(

)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

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

)千克

0.86平方米=(

)平方分米 0.3千克=(

)克

2.63千米=(

)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 (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 80厘米=(

)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 =(

)吨

745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三、巩固练习

1、71页6题

2、(

)分米=1.5米

)千克=4.08吨

510米=(

)千米

516厘米=(

)米

4700克=( )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

)362厘米

284克( )0.284千克

1480米(

)1.5千米

532厘米(

)5.3米

4、72页10题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七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

推荐第6篇: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四则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掌握这个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1—2页的例

1、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将笔算过程补充完整。思考:

(1)、例一中要求还剩多少个没做,要先求什么?而要求7天一共做了多少个,又要先求什么?该怎么求?

(2)、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该怎么算? (4)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5)、在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 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题,请一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例1中的数量关系和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一第1~3题。

七、板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

(1)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如果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该从左往右依次算。

八、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例

3、例4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混合运算的价值。

2括号或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题。

3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两个小括号或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昨天我们学习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大家还记得吗? (出示昨天的板书,让学生齐读。)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3、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6页例

3、例4,看图、看文字,观察计算过程,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认真思考:

(1)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要求合作时间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含两个小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中括号有什么作用?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含两个小

(二) 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题,其余同学将课堂活动1—3题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黑板上的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3)请同学回答课堂活动3题,并追部理由。(从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方面谈)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一第1~2题。

七、板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

(1)有两个小括号的算式,要一起先算出两个小括号的结果,再进行括号外面的计算。 (2)中括号同小括号一样,能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3)计算有中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八、教后反思:

二、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定律

第一课时: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3页例1~2,课堂活动第1~2题以及练习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2验,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3教学重点

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情景中探索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以前我们学习了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大家还记得吗? (出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让学生齐读。)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乘除法的关系

3、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看第11 ~15页例1~2,图、看文字,认真比较,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

认真思考:

(1)说说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和每个算式解决的问题 (2)认真观察算式,看乘除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0”能作除数吗?(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说明)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

进行验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 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 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黑板上的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3)请同学完成课堂活动1题,(三个同学为一小组)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三第1~5题。

七、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关系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八、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整 除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3,第14页课堂活动中第3题以及练习三第6~12题。 教学目标 12教学重、难点

经历从除法中整理出“整除”的过程,能判断简单的整除问题。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看第13页例3,看图、看文字,认真比较,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 认真思考:

(1)说说整数除以整数计算结果有哪两类? (2)认真观察,想想整除有什么特点? (3)注意分清是谁能被谁整除。

(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与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 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14页的“说一说”及课堂活动第3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老师先将题写在小黑板上,

7 让学生直接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同学们认真看这黑板上的“说一说”这些题 (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3)整除有什么特点?

2、请同学们看课堂活动3题, (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3)谁能被谁整除中,谁是被除数?谁是除数?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三第6~12题。

七、板书设计

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0的整数,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如6÷2 = 3,因为

6、

2、3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6能被2整除,或2能整除6。整除只是除的一种。

八、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23 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我们以前探讨过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齐背一下。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3、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看第17~18页例1~2,看图、看文字,认真比较各算式,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认真思考:

(1)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2)什么是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记一记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大家来比一比,看谁先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准硧地背下来。

1、每次请一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背,其余同学认真听并找出错误。讲述:要比谁专心、坐姿端正。

2、如果有错误,请学生说明错在哪里?

3、会背的齐背,不会的看书齐读三遍。

(三)做一做

过渡: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练习四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老师先将题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直接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册练习三第(

)题。

七、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a×b = 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乘积不变。

( a×b)×c = a×(b×c)

八、教后反思:

10 第四课时: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1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⒈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我们上次探讨了乘法法交换律、结合律,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齐背一下。(用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3、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看第19页例3,看图、看文字,认真比较各算式,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巧用。

认真思考:

(1)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 (2)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是什么?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11 过渡: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三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19页试一试,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1:课堂活动第1~2题。

作业2: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备选用)

七、板书设计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往往可以把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整

十、整百„„有时还可能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再与另外的数结合相乘得到整十数、整百数„„总之使计算变得简单。

八、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例4,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23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理解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正向和逆向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看第22页例4,看图、看文字,认真比较计算过程,认真思考: (1)你从情景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该怎样列式计算?

(2)比较每排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每排的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 (3)比较两种解法,发现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带着自己的猜想,完成22页的算一算,议一议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记一记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大家来比一比,看谁先将乘法分配律准硧地记下来。

1、每次请一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背,其余同学认真听并找出错误。

探索、讲述:要比谁专心、坐姿端正。

2、如果有错误,请学生说明错在哪里?

3、会背的齐背,不会的看书齐读三遍。

(三)做一做

过渡: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三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1—2,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老师先将2题写在黑板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再将分配律齐读几遍)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练习五第1题。

七、板书设计

乘 法 分 配 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a+b)×c=a×c+b×c

八、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5,练习五第2~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23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看第23页例5,看图、看文字,认真看计算过程,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 ,认真思考:

(1)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吗? (2)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3)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第一次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请一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第一次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请大家还要说出为什么。不明白的可以讨论。 (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第二次做一做

1、过渡:请大家先自己认真思考课堂活动第二题,看它们各自错在哪里?不会的可以讨论。然后在练习本上改正。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老师将2题写在黑板上。)请三位同学分别上台指着黑板回答,并予以改正。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六、第二次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先说明错在哪里,再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请大家还要说出为什么。不明白的可以讨论。 (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七、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见板书设计)(再齐读一遍)

八、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练习五第2—3题。

九、板书设计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a+b)×c=a×c+b×c

a×c+b×c=(a+b)×c

十、教后反思:

第七课时: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23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26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思考: (1)、什么是“扩大”?什么是“缩小”? (2)、你是怎样观察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 从上往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② 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 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书上。

17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六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填表,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2、第2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依据。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思考:你是怎样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

七、板书设计 探索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八、教后反思:

第八课时: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27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六第4~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23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27页的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将空填完整。思考:

(1)比较表中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学生独立观察,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你是怎样有序地观察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从左向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规律。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两个因数都扩大,积也扩大;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扩大的倍数) ②从右向左进行比较,还能从表中发现什么规律?

(两个因数都缩小,积也缩小;两个因数缩小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缩小的倍数)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 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2题,其余同学做在书上。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六第4~9题及思考题。

1、第5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2、第6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想想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七、板书设计

探索规律

1、两个因数都扩大,积也扩大;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扩大的倍数。

2、两个因数都缩小,积也缩小;两个因数缩小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缩小的倍数。

八、教后反思:

第九课时:解决问题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0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际问题的能力。

2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同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教学重、难点

认识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的基本特征,形成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30页的例10,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将空填完整。思考:

(1)苗苗和余刚行走的方向是怎样的? (2)他们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的时间各是多少?他们行走各用了多少时间? (3) 例题中运用了怎样的数量关系来解决?每个步骤解决了什么问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看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说说你的自学情况

2、指名上台板演“议一议,算一算”的题目,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21

学生获得问题解决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四、后教 (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练习七第2~4题。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一)

相遇问题:同时

两地

相向

相遇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课后反思

22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1页例2及补充练习。

学习目标 12 能用两种方法解决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难点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问题。

一、板题示标

1、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

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31页的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将空填完整。思考:

1、两个工程队是否同时开工?修路的方向是怎样的?是否具有相遇问题的特征?

2、例题中,比较了什么问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说一说 指名汇报自学成果。

(三)做一做

根据黄色框里的提示,指名到黑板上板演第二种解法,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四、后教

(一)更正

23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练习七第5~8题。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二)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之和=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之和×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课后反思

24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2页例3。 学习目标

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学会针对具体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能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32页的例3,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思考: (1)甲、乙两种票卖完了吗? (2)人数最少,说明哪种票卖得多? (3)甲乙两种票各卖了多少?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说一说 指名汇报自学成果。

(三)做一做

如果将例题中的问题改为“本场观众最多有多少人?”其余条件不变,你会解吗?指名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5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2、师小结:剩余的钱买甲票还余了10元,买乙票,可没有了,只好用两张乙票与这10元买一张甲票。因此,我们做题时要正确处理好余数。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练习七第14题。

七、板书设计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单价=数量 课后反思

26

整理与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38页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的内容。 学习目标 12教学重、难点

体验对本单元知识的有序整理,巩固掌握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教师: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弥补我们学习中的一些不足。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

——表格法。 学知识的能力。

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38页的表格,将表格填完整。

三、先学

(1)认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表。 (2)填完以后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的内容,看看还有哪些需要补充、修改的地方。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整理的表格展示给大家看看?在展示台上出示学生的 27 作品,组织学生评议。

教师:你认为他对本单元知识的整理是否全面呢?有什么修改意见吗? 注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要求写出关系式;乘法运算律,最好能用字母式子来表达。

教师:通过回忆本单元知识,同学们还总结了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与问题,你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你们的疑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吧!

五、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教科书第38页第1~4题

六、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8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9页5~7题内容,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2力。

教学重、难点

整理归纳本单元解决问题的类型,初步学会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学习目标

1、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整理复习了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还学习了一种新的整理方法,是什么方法?(表格法)那么同学们能将本单元学习的应用题整理归纳一下吗?

2、出示学习目标

——归纳法。

策略解决问题的能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请看书第30~32页例1~3,试着将这三个例题的内容分类。思考:

(1) 你能将这三个例题分成几类?

(2)

你是按怎样的标准分类的?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说一说

学生汇报:我们将3个例题分成两类,一类是相遇问题;一类是购票问题。

(三)做一做

指名上台板演第39页第

5、6题,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9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 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你应该怎样做?引导学生总结。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八第

7、

8、9题 课后反思:

30

综合应用——节约一滴水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43~44综合应用——节约一滴水。

学习目标 1头滴水会浪费多少水的办法。

2值,体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体验到珍惜水,就是珍爱生活的教育。

4力。

学习重点

经历滴水实验的过程,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很多常见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上网、查阅报刊、专访等方式搜集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数据、文字材料、统计图表),并写在纸上。

教师准备:天平、装有水的纸杯、大头针、计算器、课件。 (包括教师自己调查的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3~44页的综合应用,看图、看文字,并结合自己的调查思考: 1分大约滴水3克,如果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漏水速度与实验相同,也就是说1个水龙头1分滴漏3克水 ,那么1时、1天、1月、1年大约各浪费多少水?

31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10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看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说说你的自学情况

2、指名上台板演预测的计算过程,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展示:调查的水资源信息,感受环保的重要

教师:这是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如果联想到全国,浪费就会更大。 是不是地球的水资源很丰富?我国的水资源很富裕?请看这些图表和数据。 (课件:水资源的扇形统计图和学生小组收集材料的情景图) 教师:谁来解释一下这个关于水资源的统计图。

(老师解释: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虽然有71%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的水是咸水,是无法饮用的。

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仅有5‟可饮用。

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如果地球是个装满水的大水缸,那么这个大水缸里我们人类可以饮用的水只有一汤匙。

) 请一位小朋友读出有关水资源的信息。

教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有关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

32 请拿出来,在小组内展示,说一说。

六、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数学实验、计算器综合运用了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触目惊心。 那么,这节课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教师:今后,我们怎样节约一滴水呢? 欣赏动漫课件:节约一滴水。

七、作业 设计数学小报

板书设计:

节约一滴水 一个水龙头1分大约漏水3 g。 1年大约漏水1555200 g。

(大约可供1个人饮水1111天)学校75个水龙头这样漏水大约可供83325人饮1天。

课后反思:

33

三、确定位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

1、第48页课堂活动及练习九1,2题。学习目标

能在具体情景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位置图。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5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并结合自己的座位思考: (1)小红在什么位置?

(2)什么是“行”?什么是“列”?

三、先学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四、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自学提示的问题。

2、师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用“列”和“行”表示位置的基本方法。

五、当堂训练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位置。

六、讨论:在方格中用“点”怎样表示位置呢?

学生自学从主题图中抽象出的方格及小红的位置图。思考:怎样用行和列来表示位置?用行和列说说自己的位置。

七、作业:练习九第1题

34 板书设计:

用“行”和“列”表示位置

横排说成“行”

竖列说成“列”

方格中横着的数表示列数,竖着的数表示行数。

教后反思:

35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例2及相关练习。 学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具学具 1表格。

2少要学会象棋的基本走法。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6页的例2,看图、看文字,并结合自己下象棋的基本走法思考:

(1)黑棋子和白棋子的具体位子在哪儿? (2)是怎样用数对来表示的?

三、先学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四、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自学提示的问题。

2、师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五、当堂训练

指名用数对写出自己的位置(差生),再让中等生判断他们做得对不对,不对的改正过来。

六、作业:练习九第2~4题

36 板书设计:

用数对表示位置

先写列数,

后写行数。 加小括号后, “,”隔开列与行。

教后反思:

37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47~50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位置。

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置。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7页的例3,看图、看文字,思考: (1)用“列”和“行”表示小方家的位置。 (2)学校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自学时间5分钟。

黑棋子和白棋子的具体位子在哪儿?

三、先学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5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四、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自学提示的问题。

2、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怎样计算学校位置的。

五、出示第二次自学指导

38 认真看课本第48页的例4,看图、看文字,思考:

两只兔子同时向森林的家中跑去,速度一样,他们能同时跑回家吗?为什么?

五、先学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5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六、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白兔、灰兔、森林的位置。

2、学生交流讨论。

3、用数列表示各自的位置。

七、当堂训练

指名完成练习九的第六题(差生),再让中等生判断他们做得对不对,不对的改正过来。优生上台评讲。

八、作业:练习九思考题。板书设计:

用数对表示位置

数对不但可以表示静止物体的位置,还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后的位置,及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特定位置。 教后反思:

39

四、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 页主题图、例

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23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准备

例1中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三角形纸,1副三角板,用木条做1个四边形框架和1个三角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能辨认三角形的边、角、顶点、底与高。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

51、52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思考: (1) 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特征? (2)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自学时间5分钟。

三、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1)指名回答自学提示的问题。

(2)师重点引导学生归纳三角形的特征及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四、当堂训练

指名最差的学生完成练习十的第一题,在抽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性,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性。

40

五、议一议

拿出课前准备的四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与同桌动手拉一拉,看看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指名回答自己的发现。 师归纳: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六、当堂训练

指名完成练习十第4题。说一说为什么。

七、出示第二次自学指导

自学第53页例2,看图,看文字,按照例题中的方法,动手折一折,观察、思考:

(1)折后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2)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

八、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2)师强调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画法。

九、布置作业:练习十第

2、

3、5题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特征: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特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的高与底互相垂直

教后反思:

41

第二十一课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57页的例

3、例4及课堂活动1,练习十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法。

2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

教学重点

在实验操作中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通过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根据这个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55页的例3,例4,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动手操作,同时思考:

(1)、结合动手操作,计算、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2)、一个三角形中,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5分钟,

42 角形3条边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用实验操作探索规律的方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 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分别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题,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八、教后反思:

43

第二十二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58页例5,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体验用猜想、验证等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通过猜想、验证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根据这个结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

在操作中了解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6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纸做的) 教学流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在操作中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并能根据这个结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1—2页的例

1、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将笔算过程补充完整。思考:

(1)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 (2)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多少度?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 44 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 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三内角的和是360°

八、教后反思:

45

第二十三课时: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2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经历分类的过程(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自行分类→形成统一的分类),在操作中去认识各种类别的三角形及其特征。

3、在对三角形的分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在操作中去认识各种类别的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准备 例1的5个图形。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知道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59~62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将笔算过程补充完整。思考:

(1)观察每个三角形中3个角分别是什么角?(不易观察的要用量角器度量)

(2)根据角的特点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并思考这样分的依据。 (3)给同桌同学讲一讲,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4)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能不能有2个直角呢?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能不能有2个钝角呢?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46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略)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十二第1~4题。

七、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47

第二十四课时:特殊三角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60~63页例2,例3,课堂活动第2,3题,练习十二第5~8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知道按边分类,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空间能力。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一面等腰三角形的彩旗。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知道按边分类,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60~61页的例

2、例3,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思考:

(1)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是什么? (2)等边三角形的特征是什么?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48

(二)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三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3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略)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十二第5~8题。

七、板书设计 特殊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1)两条边相等。(2)两个角相等。(3)是轴对称图形。 等边三角形:(1)3条边相等。(2)3个角相等,都是60°。(3)是轴对称图形。(4)锐角三角形。

八、教后反思:

49

二十五课时:整理复习

(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65页整理图及第1题,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清晰。

23 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会一些初步的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经历对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过程,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结构更加教学重、难点

整理三角形的知识,学会一些初步的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对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加深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64页的知识树,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知识果上的内容,思考:

(1)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2)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3)三角形的高指的是什么?它和底是什么关系? (4)三角形按角如何分类?按边如何分类? (5)特殊三角形各有什么特点?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8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8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三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64页的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书上。

50

推荐第7篇:四年级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54页——55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

2、技能目标:

(1)对基本图形旋转形成的图案能作积极的反应,会运用图形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

(2)欣赏美丽的图案,能运用简单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情感目标:

(1)体验自主学习、探索操作过程中成功的积极情感,形成认真观察、注意倾听、积极发问、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品质。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3)充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使之具有敏锐的视觉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

复杂图形的过程,知道旋转的三要素,建立初步的

间观念。

教学难点:通过电脑的演示使学生感受到,可以选

离旋转点较近的边做参照,观察图形旋转的度数,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简单的图形旋转制作复图形的过程。

教具准备:自制图形A、B、C、D、三角板;

学具准备:自制图形A、B、C、D、三角板、格子纸自己喜欢的基本

图形。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激趣引入。(我会欣赏)

1、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图案。

2、学生欣赏生活中有旋转方式设计的图案物品。

3、学生欣赏图案,发现基本图形通过旋转的方式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明确旋转的方向:顺时针、逆时针。

4、激趣探索新知,揭示课题。

5、板书:图形的旋转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我会探索)

1、学生探究、师生互动,获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①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

②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探索如何在图形A的基础上设计图案。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此环节充分利用学具直观演示,随着学生的汇报灵活处理,教师可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或创造一些错误资源让学生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最后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旋转过程。)

2、观察、猜测,加深理解旋转点。

思考:如果图形A旋转时的旋转点变了,方向、度数不变,图案会有不会有变化呢?请认真观察。

小结:看来小小的旋转点不可轻视,它会使基本图形在旋转过程中的位置发生变化。

3、开拓思维,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图形旋转时的三

思考:如果把图形A绕点Z顺时针旋转和右图同样的90度,会形成怎样的图案?在脑海中想象这幅

图案,合作摆一摆。

思考:在旋转的过程中,基本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有没有变化?什么因素使得基本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方向有什么重要性呢?在旋转的过程中,不同的方向使得基本图形占据空间的位置不同。

三、启发引导,拓展思维(我会做)

课后反思:

推荐第8篇: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课题: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内容:第104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学习掌握小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①复习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②练习巩固,(课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

③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授新课

1.创设情景

出示例4的表格,你能获得那些信息?

2.提出问题: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总成绩是多少呢?

3.小组合作完成

根据题意确定解答方案,两名同学板演,其他人独立完成。

板演结果:

(1)8.42+8.46+8.54+8.58

= 16.88+8.54+8.58

= 25.42+8.58

= 34(秒)

(2)8.42+8.46+8.54+8.58

=(8.42+8.58)+(8.46+8.54)

=17+17

= 34(秒)

4.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怎样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5、小结:整数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三、练习巩固。

见(课件)

(四个小组各推荐一名同学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学独立完成,并选四名同学充当“小老师”,判断正误,集体讲评。)

四、小结:

1.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合适的运算定律。

2.在计算过程要细心、认真,提高正确率。

3.计算结果,小数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十八第二,三题

推荐第9篇: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45/例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巡视指导。汇报:

(1)31×2+30×2+26(2)7×21+1

=(31+30)×2+26=147+1

=61×2+26=148(天)

=122+26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

1、

3、

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2)7×21+1=(31+30)×2+26=147+1=61×2+26=148(天)=122+26

=148(天)

推荐第10篇: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题: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天平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一、

创设情景:

评价重点

出示珍稀动物白鳍豚情景图

数学信息:1980年约有400只,比2004年多300只 解决问题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究

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把图中的数量间相等关系表示出来。我们还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等式。

师介绍天平的功能,结构,使用方法。 1借助天平理解已知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2借助天平理解未知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借助天平理解例题中的相等关系。

三解决信息窗二的问题:

1能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出大熊猫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只数间的关系。

2能在天平上表示出来吗

四、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怎样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东北虎2003年的只数与2010年只数的关系吗

师可出示天平示意图

五、概括方程的意义

观察黑板上的式子,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六,自主联系

1判断那些式子是方程 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看图列方程 七总结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2004年的只数与1980年支数间的关系.学生交流:可能有以下情况 2004年只数+300=1980年只数 1980年只数-300=2004年只数 字母表示:a+300=400 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左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放不知重量的木块,右盘放50克砝码, 天平平衡,得出20+x=50 生表示出例一的关系: 生自己交流:

1人工养殖的只数x10=野生的只数 生自主探究,然后交流。

生自由谈想法:

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在判断对错的同时,说出判断的依据。(生自己概括) 自主练习2,3让生独立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在进行交流。 生谈收获,并找出不懂得地方。

关注学生能否独立的思考,合作探索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关注学生参与操作,观察,试验活动的积极性和归纳概括能力。 关生能否独立分析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 关注学生的归纳,概括水平。

关注学生能否依据方程的意义来进行判断。

题:等式性质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2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教具准备:天平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二、

创设情景: 出示珍稀动物金丝猴情景图

评价重点

数学信息:金丝猴的数量从1993年的600多只,增加到860多只。 解决问题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怎样求x呢?

二.

我们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

三,那么天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天平会如何呢?

四、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600+x=860吗?

五、同学们能解决出:2004年白鳍豚的只数吗? 六,自主练习七总结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2004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只金丝猴 学生交流: 1993年只数+增加的只数=2004年只数

字母表示:600+x=860 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左右盘放相同重量的物体, 天平平衡,得出x=20,然后方程两边各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10克,发现了什么?

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生自己交流,体验。

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生共同解决,加深印象。

总结: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生做自主练习1,2 最好让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让生自己感受,在充分体验后提升。 关注学生参与操作,观察,试验活动的积极性和归纳概括能力。 可以放手让生自己体验。

题:等式性质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2引入对ax=b和ax+b=c这类方程方法的学习。

3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教具准备:天平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三、

创设情景:

评价重点

出示珍稀动物黑鹳情景图

数学信息:国外仅存1500只左右,约是我国现存黑鹳只数的3倍 解决问题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怎样求x呢?

二.

我们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

三,那么天平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天平会如何呢?

四、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3x=1500吗?

五、同学们能解决出:

1,

我国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有多少只。 2,2003年繁育基地有多少只东北虎? 六,自主练习七总结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我国现存黑鹳多少只? 学生交流: 我国现存黑鹳只数x3=1500 字母表示:3x=1500 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左右盘放相同重量的物体, 天平平衡,得出x=20,然后方程两边各放上4个相同倍数的砝码,发现了什么?

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生自己交流,体验。

得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生共同解决,加深印象。 总结:等式性质 二 生做自主练习5,6

生自己感受,在充分体验后提升。

关注学生参与操作,观察,试验活动的积极性和归纳概括能力。 放手让生自己体验。

2是将等式性质一二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知识。

题:解较复杂方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2引入对ax+bx=c这类较复杂方程的学习。

3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四、

创设情景: 出示珍稀动物东北虎情景图

数学信息:截止到2004年,一共有成年东北虎和白虎16只,东北虎的只数是白虎的7倍。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

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那种方法最简单,最方便。 师提倡同学们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三解决7x+x=16的解法

师适时引导:7个x加上1个x等于8个x

四、总结:线段图的画法和倍数方程的设法。五,做练习:6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东北虎和白虎一共有多少只?

学生交流:根据设的不同,可能有以下情况7x+x=16 x+x/7=16等等。 生达成共识:7x+x=16,也就是说设白虎的只数为x只,最简单。

生自己探索。得出

让生通过线段图自己得出7x+x=8x 应注意以下几点:1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可以增加一些单项练习,2遇到未知数时,要选择合适的位置数量设为x 关注学生能否独立的思考,合作探索,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让学生充分体验出党有倍数关系时,设倍数小的最为简单。 线段图的作用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方程。 水产养殖场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相应图形的;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能用有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知识点:

1、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3、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5、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6、梯形的特征

7、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8、简单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特点:

1、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2、强调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

3、注重渗透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1、

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的认识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图形的特征,对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应体现探索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还要知道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发挥操作在探索活动中作用。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指导学生利用学具展开操作活动。

3、尊重个性化思考,鼓励策略多样化。教学时间:

10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要求:

1、用数方格和转化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平行四边形面积能灵活运用,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三角板

电学具准备:学具袋、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活动一

出示水产养殖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活动二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号虾池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我们已知道一号虾池的形状师平行四边形的,那么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师:同学们提出了各自的猜想,到底谁是对的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请小组线验证商讨的方法在一起验证。比一比,那组的方法最合理,最简单? 活动三:

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结论是什么?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想到将平行四边形装化成一个长方形。到怎么计算面积呢?用件品的方法来研究。

师:交流一下你们小组怎样将平行四边形装化成一个长方形? 师:虽然大家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却有共同点,谁来说一说? 师:观察思考,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活动四

师:下面用平行四边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 “一号虾池能放养多少尾虾苗”的问题。

活动五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方法。

学生分组活动。每组中有下列学局(剪刀、直尺、方格纸、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片) 学生先讨论方法,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汇报。 小组合作。

组内研讨交流。

全班交流转化方法。

学生观察不同的剪法(如何转化),后推导计算公式。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学生能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关注学生能否进行个性化的思考。 学生能否说出猜测的依据。

关注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操作活动。

关注学生能否说明验证的方法与理由。 关注学生能否与同伴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评价重点 观察学生能否用转化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学生能否理解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水平如何。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学目的 及要求

1、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2、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

4、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创新思 维,用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电教法、讨论法、探究法 重点 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理解三角形面积是同底(长)等高(宽)长方形面积的

一半。 教具 多媒体软件、实物投影仪 学具

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一、

我们地处沿海,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下图是我市沿海的两个蟹池,观察图中的信息,你发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了解哪些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解决什么问题?

二、动手操作,推导公式。

1 请学生从老师提供的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或两个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看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根据学生汇报媒体演示:

a、

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的三角形。 b、

两个锐角三角形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c、

两个钝角三角形怎么拼呢?先把一个钝角三角形旋转一下,你发现什么? 2 师提问:

不管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都能拼成平行四边形,我们就借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其余情况可以在课外自己研究。

(1)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原来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原三角形的那部分? 媒体演示后板书:S平= 底×高

S三=底 × 高÷2 (3)

三种情况的分析。 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都要通过剪拼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那么直角三角形可不可以也用剪拼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学生讨论后交流,演示。三角形面积2.doc(电脑演示)

对,所有的三角形都能通过剪拼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而直角三角形比较特殊,它不剪拼也能转化为长方形。 3 师:除了用剪拼的方法将两个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外,还有

没有其他方法呢?请大家先分组讨论、操作,再汇报。

师:你是怎么转化的?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原三角形的哪部分?

媒体演示:三角形面积演示文稿1.ppt (1)

将一个直角三角形折成长方形。 (2)

将一个锐角三角形剪拼成长方形。 都同样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 × 高÷2。

师:如果用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字母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作S= a×h ÷2。

问:同学们,根据公式,要求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公式运用,巩固练习。

1 通过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我们已经找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我们来算一算课的一开始认养的那块土地面积好吗?

媒体演示将土地标上底和高,请学生算出面积。

2 再请大家看这一题。

出示例1 一条红领巾的底边长100厘米,它的高33厘米,求红领巾的面积。 指导学生的书写格式。

学生尝试练习,再看书核对。 3 计算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12

14 7 14

10 4.拓展练习。

电脑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上海将在2010年申办什么?世博会。我们的城市将以新的面貌迎接这次盛会,请你想办法把街道两旁的旧建筑换新颜。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给旧建筑加顶。

问:加上去的彩钢板是什么形状?要几块?电脑显示各种形状的彩钢板。供学生选择。(电脑显示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再计算面积。算对了,彩钢板就贴在旧建筑顶上。

四、总结。

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学会了什么? 附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 S正=a×a S长= 长× 宽 S三= 底× 高÷2 S = a×h ÷2 周全

● 每平方米产蟹1.5千克。

●1号蟹池的面积是多少?2号蟹池的面积是多少? 1号蟹池产蟹多少千克?2号蟹池产蟹多少千克? ●如何求三角形的 ●两个直角三角形 ●两个锐角三角形

两个钝角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学生是否能将图中的条件找出 学生是否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数学问题?

学生不但会操作,而且能将自己的操作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 观察能力、比较概括能力的考察。

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倒出三角形的面积。

根据公式,要求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通过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我们已经找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我们来算一算课的一开始的问题好吗?

媒体演示情景图。独立解决。 交流问题解决情况。

三、拓展练习。

电脑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上海将在2010年申办什么?世博会。我们的城市将以新的面貌迎接这次盛会,请你想办法把街道两旁的旧建筑换新颜。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给旧建筑加顶。

问:加上去的彩钢板是什么形状?要几块?电脑显示各种形状的彩钢板。供学生选择。(电脑显示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再计算面积。算对了,彩钢板就贴在旧建筑顶上。

四、谈收获。

三角形的底和高

60×40÷2=1200 (平方米)

80×70÷2=2800 (平方米)

1.

5×1200=1800(千克) 1.5×2800=4200(千克) 公式应用是否熟练

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是否强。

练习

一条红领巾的底边长100厘米,它的高33厘米,求红领巾的面积。 计算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梯形的面积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

学具准备:梯形图片、实物展台等。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评价重点

一、

复习

出示三角形图“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

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

1、

出示课本信息窗3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甲鱼池是什么图形。

2、

它的面积是多少? 比一比你觉得哪种算法简洁些?

三、感悟体验 研究问题

1.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每人都拼一拼、摆一摆,同桌的两个同学也可以商量一下。然后到前面摆给大家看。

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什么?

4.

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 b)

一个梯形面积怎样算?

三、

应用公式 解决问题

四、拓展练习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拼一拼,教师再边说边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

利用学具研究梯形的特征。

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用所学知识,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很了不起!从同学们汇报情况看大致有三种: a把梯形划分成两个三角形;b把梯形划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c同座合作拼成大平行四边形来计算。

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拼摆看一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旋转、平移,两个梯形组成了一个新的图形,是什么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相等 底乘高 除以2 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是S=(a+b)h÷2 1.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多少? 2.自主练习3计算图形的面积。

3.计算横截面是梯形的水渠的面积。 2号甲鱼池能放养多少只甲鱼?

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引发学生对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这一教学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的探索研究,学生能根据实际操作,推算出梯形甲鱼池的面积,同时注意遵循科学研究的原则,设下疑问,为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计算梯形甲鱼池面积的这个例子推广为所有梯形面积计算普遍适用,埋下伏笔。 团体操表演

——因数与倍数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50页,

2、

3、5倍数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探索

2、

5、3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

2、5的倍数。初步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

2、在探索活动中发展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

三、教具准备:电脑课件、计数器、数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怎样用实际行动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呢?

师:奥运带给我们的除了那种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还有一点那就是要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过一段时间我们学校要举行团体操表演,有哪些表演形式呢?我们来看一看吧。

活动二

师:从图中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我们首先解决“各项表演分别可以选派几人参加”这个问题。请你们想一想,每个方队得人数有没有规律?

师:看来,我们遇到问题时要仔细分析、验证,不能轻易下结论。 引出北京奥运会这一重大盛事,让学生相互议论、交流、表达自己的心情。 学生认真看表演情况。

学生观察情境图,说出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信息,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学生的思考可能停留在图中呈现的人数上,3个

5、6个

2、5个3。教师可适时引导:各队的人数与

2、

3、5有没有关系?

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热情是否高涨。 学生是否进入学习情景

境。

关注学生观察、提问的水平。

关注学生的想法,给他们互相交流完善的时间,让他们在交流与倾听中进行深入地思考。 活动三

师: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那些?5的倍数有哪些呢?3的倍数有哪些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主思考后,可能采用无序排列、有序列举、在百数表中 圈出或涂色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考与探索活动中

活动四: 师:同学们了不起,用这么多办法找出了100以内

2、5的倍数,那你们有没有发现2的倍数、5的倍数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数?

师:像

2、

4、

6、

8、

10、12„„都是偶数,

1、

3、

5、

7、

9、11„„都是奇数。师:你能再说出几个偶数、奇数的例子。 数的特征。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举例,相互交流。 活动五:

师:你能找出3的倍数都是什么样的数吗?有没有什么规律?

师:看来它和

2、5的倍数有所不同,你不妨试一试将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积极讨论,动脑解决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转变思路,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要及时加以点拨,学生能及时的转变思路。

活动六

自主练习第

1、2题。

第3题数学游戏:应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看数字卡片说一句话。如:20是偶数,是2的倍数,同时也是5的倍数等。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同位两人轮流出卡片,参与游戏。

关注学生是否初步掌握了新知识。 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 活动七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学生理顺本节学生内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并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 关注学生能否自觉回顾与反思。

三、团体操表演

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2、5的倍

关注学生能否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让学生反复举例,验证结论。

---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四年级

彭娟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借助棋子模拟排队,用列举的方法探求质数、合数的特征。学会分解质因数。

2、在探索活动中,初步了解概念学习的基本方法。加深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

二、教具准备:电脑课件、计数器、数字卡片

三、教学重点、难点:质数、合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

四、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同学们曾经参加过团体操表演吗?看大屏幕:这是团体操表演的场景,仔细观察五个方队人数的特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这几个数有的有因数2,有的有因数5,那么这些数的共同点与它们的因数有关系吗? 师:有两个以上因数的,都能排成方阵吗? 师:到底谁的说法正确呢?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排成各个方队的人数分别是

24、

25、40、

35、32。生1:这些数有的是奇数,有的是偶数。

生2:

24、40、32是2的倍数,

25、

35、40是5的倍数。生1:我发现这几个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这个数

生2:我发现25有3个因数,40有8个因数,35有4个因数,32有6个因数,24有8个因数 „„ 生1:能。 生2:不一定。

学生是否进入学习情境 活动二

我们用摆棋子的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吧!你们想怎样来验证呢? 师:像

2、

3、5„„

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素数);像

4、

6、8„„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做合数。自主练习:p57

1、

2、

3、4 生1:我们用一个棋子代表一个人,找几个含有两个因数以上的数,看看是不是所有的都能排成方阵。

生2:我们来找几个含有两个因数的数,看是不是都能排成方阵。

生3:我们从1开始,分别排人数是

1、

2、

3、

4、5„„的队伍,看看能排成方阵的数是不是都含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p

学生操作实验

学生发现并提出分类教师总结

师:你能把30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吗? 师:还可以用短除法

师:30可以写成质数

2、

3、5相乘的形式,

2、

3、5叫做30的质因数。师: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自主练习:p58 7.8 .9 生1:30=5×6 6=2×3 „„ 生2:30 ∕\

5 × 6 /\ 2 × 3 教师要及时进行讲解。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中国的热极

生交流 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认识正、负数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明 活动一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出示课件,伴随音乐出示背景材料)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活动二

师:谁能说一说零上13度于零下3度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好吗? 师:那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师:同学们用一组相反的符号表示出零上与零下温度。通常这样表示: 板书:+13c -3c 师:比海平面低155米怎样表示?请各小组自己解决

师: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下155米通常表示为“-155米”。

师:象+13这样的数是正数, 读作:正十三。“+”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象-1

55、-3这样的数,是负数,分别读作:负

三、负一百五十五,“-”是负号。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活动三

师:你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师:同学们都用正负数表示出了生活中的一些数量。你能说一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师: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活动四

自主练习

1、

3、4 活动五

师: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但在表示时,先要确立哪一个量为正数,那么相反的量就为负数。

学生欣赏画面,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索。

学生可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温度。如:用相反的箭头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或者用对号、错号表示,或者用加、减号表示等等。

学生自主探索表示海平面高度的方法并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建立正、负数的概念。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比较分析每组数量的共同点。 学生独立练习并交流订正

评价重点 交流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学生能否发现与本节学习有关的数学 信息。

学生能否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看学生是否能进行合理想象。

学生能否借助示意图把海平面看成分界线。

关注学生对正、负数意义的理解程度。

学生是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能否正确运用正、负数的意义解答问题。 学生能否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校园科技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使学生明白分数同其他数学知识一样,也是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

2、在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并理解掌握分母、分子的含义。

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教学设计策略:这节课的内容学生不太好理解,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从动作操作入手,通过教师设疑激趣,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理解单位“1”的含义,然后抽象出分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相互出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在考查别人的前提下,巩固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 学具准备: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提高兴趣

同学们经常吃苹果,今天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苹果,我们要进行吃苹果比赛。同学们说我们怎样才能公平进行比赛?(吃一样多的苹果)

1、现在每个小组面前的水果盘里有一个苹果,你们准备怎样分给4个组员? 小组交流分法。得出结论:应该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个同学分得1份。

2、分一分,每个同学能得到一个苹果吗?

(每个同学分得的苹果数不能用整数来表示,这时候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板书:分数的产生)

3、谁能总结一下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由于生活的需要,即分数产生于生活实践。

二、动手操作,探究发现

1、

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看作单位“1”

(1)

刚才,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一块苹果,谁能说一下,自己得到了多少苹果?( 个) 还有的同学得到了 个,你能说一下为什么?(因为你们小组有3人所以要把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人分得 个。)

(2)

在,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纸 以小组为单位将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然后将其中的一份涂成红色,并用分数来表示。( )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想法。(把一张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 将其中的两份成红色,可以用分数怎样表示?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两份是 。

象这样我们把一张纸、一个苹果等平均分成若干份,那么这一张纸、一个苹果就叫单位“1” 谁还能从生活中找出这样的单位“1”?

(一条线段、一个饼、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体等)

2、

将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

(1)现在老师分给每个小组三个苹果,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能分得多少个苹果? 分一分,说一说。

每个同学分得 个,为什么?

(因为可以把每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一份,即 个,这样每人分得3个 ,即 个,所以把3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 个,是这些苹果的

(2)看屏幕:图上有12只小狗,红色的小狗可以用分数怎样表示是多少?

把12只小狗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只,每份是这些小狗的 ,5份是这些小狗的 。

3、总结:象这样,把3个苹果、12只小狗看作一个整体,那么3个苹果、12只小狗就可以分别看作一个单位“1”。

谁能说一下,到底什么是单位“1”?(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4、

说说上面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 (每个分数可以找数个同学反复说)

通过刚才的研究,谁能总结一下分数的意义。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得出结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同桌两个同学合作,一个同学说一个分数,另一个同学说出意义。

5、

分母、分子的含义和分数各部分名称。

6、

观察上面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3部分)谁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 你是怎样知道的?

三、

收获: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知识方面的收获、能力方面的收获、情感方面的收获都说出来

四、

巩固知识,拓展应用

1.让同学们闯三关,电脑显示三关题。

2.三关闯过了,老师奖励同学们欣赏《小狗分西瓜》(电脑显示)提问:如果小狗把西瓜平均分成8块,小猴吃了3块,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小兔吃了2块,吃了几分之几?还剩下西瓜的几分之几?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 的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学重难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数表示除法的结果。 教具准备:每组学生三个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3/5表示什么意义?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怎样列式?

3、把一根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管的几分之几?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二、引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3除以7,商是多少?(板书:3÷7=) 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该写多少呢?(学生一时语塞)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讨论操作

1、出示信息窗2:(学生阅读后)

提出问题:把1米长的木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参 与各小组的讨论,并适时点拨。 师:谁能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因为木条的长度是1米,把它平均分成3段求每段的长,用除法,列式为:1÷3(板书: 1÷3),但除不尽,商是一个循环小数,等于0.33„„ 师:嗯,不错,商是一个循环小数?(声音小了下来),那同学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求法呢? 生:要把1米长的木条平均分成3段,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长的钢材看作单“1”,求1段的长就是 1/3米。

师:真棒!这样所求木条的长度不再是循环小数,而是一个简洁的分数。。(师板书::1/3米) 指着1÷3和 1/3米,问: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关系。因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木条的长度,所以它们相等 。 师:由上可知:1除以3,商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2、出示信息窗2:(学生阅读后)提出问题: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同上,生自己解决)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整数除法不能整除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它们的商。

3、投影例3:幼儿园里,老师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师:(1)要求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怎样列式?(生说师板书:3÷4=) (2)3除以4能否整除?我们能否像例2那样用分数表示它的商呢? (3)如果能,那么商又是多少?现在老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同学们,请

拿出准备好的纸片和剪刀,用三个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比作三个饼,4人,一组扮作幼儿园里的4个孩子,你们帮助幼儿园的老师分一分。看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饼?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点拨,然后小组汇报。

生1:我们组是一个一个地分的。先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得到4个1/4,3个饼共得到12个1/4,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3个1/4,拼在一起是 3/4个饼。 生2:我们组是把3个饼叠在一起,先平均分成4份,剪下其中的一份,再 把这一份展开,拼在一起得到 3/4个饼,所以每个孩子得到 3/4个饼。 (板书::3/4个) 师:两种分法都对,相比来说,哪种分法简便些?(后一种)下面请同学们

看后一种的分饼过程。(老师演示分的过程并在黑板上留下图示) 根据演示过程和黑板上的图形,再让学生思考回答:

(1)三个饼的几分之几就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反过来,一个饼的几分之几就是三个饼的几分之几? (2)3/4个饼表示什么意义? (3)3/4表示什么意义?

四、探求规律

教师指着两个算式:1÷3= 1/3

3÷4=

3/4

提出以下问题。

1、观察这两个算式,等号左边是什么算式?右边是什么数?你能发现除 法与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并且被除数作分子,除数作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2、如果用文字表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3、在这个等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4、若用a、b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又怎样表示? 学生板书:a÷b= a/b(b≠0)

5、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

6、分数的各部分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什么?

7、综合以上问题,能不能说除法就是分数除法与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 生: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

师: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3÷7商是多少,你会做了吗? 看书质疑。

五、巩固练习(略) 课堂总结(师生共同总结。略)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89页,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实物展示台、纸片、线段图。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同学们,为了让我们了解更多的科技知识,在科技周活动中,学校做了三块科普展板(投影出示教材中的三块展板)。同学们认真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情景图并根据图中信息提出问题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活动二

师:每块展板的图片部分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观察发现第一块展板中的图片部分占整个版面的1/2,第二块展板中的图片部分占整个版面的2/4,第三块展板中的图片占整个版面的4/8。

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活动三 师:很好!仔细观察一下,你们得到的1/

2、2/

4、4/8有什么关系呢?

师:猜想对解决问题很重要,它们到底相等不相等?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来验证一下。 师:同学们想了很多好的方法,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

通过观察大多数学生赞同相等。

自主探索,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小组用折纸的方法来验证,有的小组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发现1/2=2/4=4/8

关注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水平。 活动四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这么多好的方法验证了1/2=2/4=4/8。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师: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你能再举例来验证一下吗?

师: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总结一下,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师: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同学们说可不可以?为什么?

师:同学回答得真精彩。想一想,刚才总结总结的基本性质需要补充吗?

学生发现1/2的分子、分母都乘2得到了2/4,2/4的分子、分母都乘2得到了4/8„„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验证。 学生认真讨论。

学生汇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问:如果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0,可以吗?

如果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0,得到的新分数分母为0,就无意义了,所以不可以。

关注学生的讨论方向及方法。 关注学生的理解水平。 活动五

自主练习

1、2题。

学生自主练习

深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活动六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畅谈体会。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关注学生回顾、反思所学知识的水平。 六

图案美

___对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89页,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和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旗帜的图案,我们来欣赏一下吧。(图片出示情景图) 师: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可以利用小样片试一试。 师: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吗?同位交流,互相指一指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通过欣赏,感受其中的美,并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特征。 学生通过讨论、操作,说出自己对这些图形特征的认识。 学生举例演示,说明确定对称轴的方法。 同位活动,互相帮助。 学生能否感受图形的特征。

关注学生的描述,鼓励他们从多种角度观察。 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否准确地找到对称轴。

活动二

师: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图形是对称轴图形呢? 师:你能画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对称轴吗?你有什么发现? 师:通过上面的活动,你知道什么是对称轴图形吗?

师: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对称轴图形?(课件出示第89页第1题) 小组合作。学生判断出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然后通过对折来验证自己的结论,从而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每个学生独立尝试后,进行全班交流。 得出: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学生讨论,逐步完善,得出:将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轴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学生独立完成。 关注学生判断的方法与结果。 了解情况,注意订正、完善认识。 能否抓住对称轴图形的基本特征。 能否准确地判断出对称轴图形。

活动三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对称轴图形。你能画出下面第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对称轴图形吗?

(课件出示图形)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师:用大家研究得出的办法完成第二个图形的另一半,看谁画得好。 学生尝试完成,并交流画图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自己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对称轴图形的特点.学生能否根据轴对称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对称点。 注学生的认识程度。

活动四

师:自己设计一个对称轴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介绍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来评一评。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独立设计,也可以几人合作设计。 学生汇报,展示。 学生交流收获。 关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图案美

——平移与旋转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画图学习用平移或旋转的方法画平面图。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变换的美妙和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用平移或旋转的方法画平面图。区分平移与旋转的图形 教学学具: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半圆形的硬纸片。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和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活动一

大屏幕出示:(美丽的图案)

师:这些图案美吗?你会画吗?想画吗? 好先画最简单的。

拿出方格纸动手画画试试。

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画的?

师:这几位同学用平移的方法画出了这个美丽的图案,真不错! 仔细观察其他图案,那些图形还可以用平移的方法画出来。 学生仔细看画面。 学生跃跃欲试

1、先画

,再通过平移就得到这个图案。 生

2、我是这样平移的 生到前面大屏幕演示。 „„

学生对画面的兴趣 引起学生的参与的兴趣 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

活动三

师:自主练习p94

3、

4、6 学生自己练习,交流。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

关注学生的做法

关注要点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就让我们来当设计师,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设计美丽的图案。 生: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可以画出非常漂亮的图案。

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

——统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活动一

关注要点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威海在2003年度获得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在我国获此殊荣的城市不多。

学生自主交流

学生听介绍,加深感受

关注学生的发言,适时巧妙引导。

活动二 师:为什么威海市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威海,了解我们威海,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奥妙。(出示信息窗1)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在交流中引出研究问题。

学生是否积极思考和提问。 活动三

师: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 师: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 师:有没有更直观地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

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总结出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增减变化方面的优势。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展示。(估计学生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认真听讲。

观察两个统计图,比较分析各自的特点,在比较中,形成对折线统计图的初步认识。

学生能否进行合理的思考。

注意观察学生绘制统计图的情况。

学生是否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的变化趋势。 注意了解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四

师:刚才我们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了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前面同学们还提到了许多问题,比如,1998-2002年全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表示这个变化情况,应该用那种统计图呢?自己试试看,可以在教材第122页中用铅笔画画。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展示完成的统计图,交流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分析数据变化情况。

关注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情况。

活动五

师:折线统计图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自主练习第1题。

先独立解决,再全班交流。 关注学生能否运用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关注学生对第4小题 的回答,鼓励学生个性化思考。 活动六: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下跳棋

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反思水平。

—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并理解掌握可能性的大小。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初步的解决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求可能性的大小

教具准备:电教设备

投影片

转盘 学具准备:硬币、球、骰子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景图 抛硬币 摸球 执骰子

然后老师出示一个转盘。 学生选择喜欢的游戏 学生转,转到哪个做哪个游戏。

关注学生对游戏的兴趣

二、游戏

1、摸球游戏

(1)第一次摸球 出示要求:

口袋里有2种不同颜色的球(白色和黄色)共8个球,两种球的个数不相等,你能想办法知道哪种球多吗?

师:你打算怎么办? 男女生选择球的颜色。(摸到黄球女生赢,摸到白球男生赢) 学生摸球后老师宣布结果,女生赢,男生输 师:对于这个结果,男生服气吗?

师:哪个球多的可能性大?

老师把球倒出来,给学生看(6个黄球和2个白球) 师:这个游戏这样做,你觉得公平吗?

师:看看这些球,获胜的几率一样吗?那游戏公平吗? 师:怎样调整规则就能够使游戏公平? (2)第二次摸球 出示要求:

口袋里有4个黄球和4个白球,每人轮流,共摸20次,每次任意摸一个,摸后放回。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算女生赢,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算男生赢,比一比看谁能赢。 (3)学生操作,反馈数据 老师根据汇报填下表

组别黄球次数白球次数总次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合计

评价重点 师:观察数据,每一组谁赢了?

师:从合计的结果看,谁赢了?

师:白球黄球一样多,可能性怎样?

师:如果继续往下摸,男生们还一样能赢吗?为什么? 师:从这个游戏中认识了等可能和公平性。 出示课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分析转盘游戏的公平性

师:观察转盘,对于想玩抛硬币的同学,这个转盘公平吗?为什么? 师:想个办法让它公平。

老师出示平均平均分成三分的转盘,重新转

3、掷骰子

(1)

出示题目要求:

当骰子朝上的数大于3时,甲得1分;小于3时,乙得1分,等于3时,两人都不得分。每人轮流掷,共掷30次,谁会赢? 师:现在可以开始游戏了。 学生问:哪个是甲? 师:说说你选择甲的理由。 师:你觉得规则公平吗? 师:怎么修改规则?

(2)

学生操作,反馈数据 游戏之后填表

组别大于4小于3等于

3、4总次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合计

师:甲赢了多少次?最终的结果谁赢?

4、抛硬币

师:抛硬币,可能哪个面朝上? 师:哪个面朝上的可能性大?

师:如果让你来抛,你准备抛多少次? 出示数据表(教科书上的“你知道吗”) 师:下面是5位数学家亲自试验得到的数据

师:观察,他们的抛硬币正面向上、反面向上的可能性怎么样? 每个小组派2个同学上台来摸球。 两位学生做记录

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找出不公平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组进行摸球比赛 填写摸球结果记录表

摸到黄球的次数 共()次 摸到白球的次数 共()次

学生汇报结果

小组讨论交流结果

生1:1-3甲得1分,4-6乙得1分

生2:1-2甲得1分,5-6乙得1分,3-4不得分。 掷骰子结果记录表 大于4的次数 共()次 小于3的次数 共()次 等于

3、4的次数 共()次 学生交流

关注学生的游戏过程和记录情况。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师:哪一项体育赛事在开始时先抛硬币? 师:抛硬币干什么?这样做公平吗?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交流

四、全课总结。学生谈体会 了解学生的反思水平。

学挑次品

1、借助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学习优选(挑次品)的目

方法。

2、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初步了解优化思想。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方法 电教法

小组探究法

发现法 教学重点 探索挑次品的规律是要做到有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挑次品的优选策略,难度比较大 教具准备 学具准备 电教设备

投影片。 天平

、糖果

挑 次 品

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学习行为 (一)

创设参与情景

让学生观察情景图。

思考:

1、售货员遇到了什么问题,

2、需要借助什么工具来解决?

3、怎样称呢?

4、一包一包的称,最多要称几次?

5、称两次有可能找出这包糖果,问题是问至少几次才能“保证”将这包糖果找出来。你认为“保证”是什么意思?„„

(引入对“至少成几次能保证将这包糖果找出来”这一问题的探索。) (二)

探究新知

有一个挑次品的策略,能够用最少的次数保证找到质量不足的那一包,你们想不想知道?

如果是两包糖,其中一包质量不足,我们可以将其分别放在天平的良策。翘起的一包就是质量不足的。这样称一次就能保证找出这包糖果。 思考:

1、有三包呢?

2、有四包呢?

生思考后答:

1、至少成几次能保证将这包糖果找出来

2、天平

3、一包一包的称

4、最少要称两次,最多要称三次 (生想)

生答:想

生答:将其中的两包放在天平的良策,如果不平衡翘起的那端放的就是不足的那包。称一次也可以保证找到。

生1:分成(2,2)。两包两包的称,称两次就可以保证找到了

生2:分成三分(

1、

1、2),先将两包分别放在天平的一侧,如果不平衡,一次就能找到;如果平衡,质量不足的那包就在剩下的俩包中,再称一次就能找出。也是称两次就可以保证找到。

这两个同学说得都有道理。 思考:

如果有5包呢? (教师记录)

提问:如果有8包、9包、10包、11包„„

提问:观察上面的表格,你发现了什么?怎样分能使称的次数最少?

交流得出:应该分成三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一。

提问:如果有18包糖果,至少要称几次? 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板书: 18 6

6平衡

2 2 2平衡

1 1

(三)巩固练习

生1:分两份来称。一分两包,一份三包。现将两包分别放在天平的一侧,如果不平衡,一次就可以找到;如果平衡,再拿出三包中的两包称一次,即可找到质量不足的。也就是说至少需要称两次能保证找出质量不足的那包。

生2:分2,2,1三份来称。两包两包的放在天平的两侧,如果不平衡,将翘起的两包在称一次;如果平衡,就是剩下的那包质量不足。也需要两次。 (学生交流)

学生继续探索,交流填写表格。 (表格略)

(学生交流)

生1:平均分成3份(6,6,6),将其中的两份放在天平的两侧,平衡了,质量不够的就在剩下的那份中,不平衡,就在其中翘起的那份中。然后将质量不足的那包糖果所在的那份,平均分3份(2,2,2)再称两次就行了。一共称三次保证能找到质量不足的一包 学生练习:自主练习。(小组合作)

第11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一、主题图引入

师:今年的春节天气特别寒冷,下了大雪,今天我们就去冰雪天地游乐园,看看哪里的数学问题。(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

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对简单问题迅速解决。 小结:看来同学们都能准确的收集信息、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先去滑冰场看看。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4页的例题1。 师:这里有补充的信息: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中午有44人离去”是什么意思? “又有85人到来”又是什么意思? 那么要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 让学生分步列式:72-44=28(人)

28+85=113(人) 请大家列出综合算式:72-44+85=

教学脱式计算

师:我们直接写出最后得数容易出错,如果我们把第一步的计算结果记录下来就不容易错了。 应用题大家要记住写答案:答:现在有113人在滑冰。 2.练习: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第1题。

提问:这一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综合算式:98-46+25=77(本) 3.观察:这两道题中,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 那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算的?(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 小结:如果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法和减法运算,那我们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教学教科书第4页的例题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分析: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用线段图表示出相应的数量关系。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大家列出综合算式。

987÷3×6

=329×6

=1974(人) 答:6天预计接待1974人。

提问:987÷3表示什么?再乘6又表示什么?有没有不同的列式?

6÷3×987 =2×987

=1974 (人) 答:6天预计接待1974人。

提问:6÷3表示什么?再乘987又表示什么? 5.练习: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列式。 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6.观察:例题2和“做一做”第2题这两道题中,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那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算的?(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 小结:如果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那我们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1、计算,脱式计算

2、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反思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有以下的特色:

1、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1) 联系现实素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 (2) 以已有的运算顺序为依据,通过演绎推理解决稍复杂的混合运算。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新课程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不讲数量关系,恰恰相反,新课程十分重视数量关系。《标准》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数量关系是伴随着对四则计算意义的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化”思考实现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发展!

第12篇: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开封小学(席雅丽)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剑阁县开封小学

席雅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三角板、白色硬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生活中三角形形状的物体。学生欣赏完后问: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你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什么是三角形?

通过自学,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吗?

2、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1.实验1: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5根小棒,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随意拿三根小棒不一定都能摆成三角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

○2.实验2: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 (1)每个小组用以下四组小棒来摆三角形,并作好记录。

(2)观察上表结果,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为什么? (3)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规律? (4)师生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深化巩固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

2、请学生独立完成86页练习十四的第4题: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来检验。)

你能用下图中的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吗?有什么办法?

3、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 cm和5 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 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 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要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13篇: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运算定律 乐丰乡水炉完小:宁德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二、新课学习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

40+56=56+40。

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59 +( )=( )+36 (2)18 +25=( )+( )

(3)59 +( )=( )+36 (4)59 +( )=( )+36

四、课堂总结

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加法结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

(88+104)+96=88+(104+96)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256+99+44=(□+□)+□ (2)125+32+168=□+(□+□)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我们来复习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二、新课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吧。

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探讨: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425+14+186 (2)75+168+25 (3)245+180+20+155 (4)67+25+33+75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探究活动 加法运算定律

在进行加减运算时,为了又快又好,除了要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外,还要掌握一些巧算的方法。

1.比如说下面这道题:502+799-298-94 这是一道加减法混合运算,每个数都接近整百数,计算时可以先把这些数拆成两部分,再把整百数与整百数相加减,零头和零头相加减,最后把两个部分数合起来。 502+799-298-94 =500+2+800-1-300+2-100+3 =(500+800-300-100)+(2-1+2+3) =900+6 =906 试一试

(1)307+205-399-108 (2)208+494-198-293 2.再比如说:487+321+113+479 487和113,321和479分别可以凑成整百数,我们可以通过交换位置的方法,也就是应用加法结合律,487+113得到600,321+479得到800,600+800=1400。 试一试

89+123+11+177

第14篇: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开封小学(席雅丽)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剑阁县开封小学

席雅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三角板、白色硬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生活中三角形形状的物体。学生欣赏完后问: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你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什么是三角形?

通过自学,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吗?

2、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1.实验1: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5根小棒,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随意拿三根小棒不一定都能摆成三角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

○2.实验2: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 (1)每个小组用以下四组小棒来摆三角形,并作好记录。

(2)观察上表结果,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为什么? (3)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规律? (4)师生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深化巩固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

2、请学生独立完成86页练习十四的第4题: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来检验。)

你能用下图中的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吗?有什么办法?

3、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 cm和5 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 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 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要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15篇: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二)本单元可用15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师准备计数器。

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说说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教师将其中的数据进行记录。

2.考考你:这些数你会读吗?(在万以内数据中选择4条:一般数、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让学生尝试读数) 3.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 4.关于万以内的数,你还知道什么知识? (1)计数单位:一(个)、

十、百、千。

(2)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如: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1 (3)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4)组成:例8030是由8个千和3个十组成的。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屏幕上随即展示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及北京人口等有关数据。)

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会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三、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

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 先四人小组讨论,在汇报,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 3.计数方法:

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 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 (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 在数位顺序表上补充数位。

5.数的组成:在13819000 中8在十万位,表示8个十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6.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7.练一练: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指名读,全班读。)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分小组读一读本小组成员收集的信息数据。)

四、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看来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那么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不会读呢?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1.学生试读。 2.全班交流。

(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最后进行归纳: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2 (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 569000

24600

708000 (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

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标上数位再读。

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五、巩固联系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六、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

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

6、

9、

11、12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3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 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 课堂独立作业

课本第10-11页

7、

9、12题。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进行指导和帮助。

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

4、

6、

12、

14、15题。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4 教学重难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关键: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 判断题:(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 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 (√);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17865000米≈(1786)万米

(×)

(二)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 (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② 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

(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

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④ 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

(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

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②观察第

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 (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 (读、写法注意四位一分级;做完回查。) (5)请小老师判断第四题。 ①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②你能说说改写和省略的异同之处吗?

5 (6)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巩固练习:

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光给别人挑出问题是不够的,自己必须概念清晰。下面请你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9第4题,P10第8题,P11第11题。 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 2.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

1、

2、

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读两个0; 读一个0;

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

4.第16页第3题;第17页第5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四)总结: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6 第四课时: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

2、6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平方千米,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和1100000

454800和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7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第五课时:求近似数(A)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5页例

5、例6,“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

5、7-8题。教学目的: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投影出示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图片,介绍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把红细胞 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

①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三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500 0000

1 0000 ②让学生读出二个数:五百万、一万。 ③教师:读了这些数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读数过程作如下板书: 500 0000=500万

1 0000=1万 3.学生观察、比较等号右边与等号左边的数。

①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不同?

(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②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号两边的数大小完全相同) 4.学生小组讨论:

①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②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容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5.小结: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数。 6.练习: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4页“做一做”

1、2题,师巡视。

8 ⑵改写完后,抽一部分同学把完成的练习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评价。

二、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1.导入:

有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重庆市开展万人长跑活动,参加的人数约15000人,这个15000人就是一个近似数。又比如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经费是20000000(2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亿6千万元,这个1亿6千万也只是一个大概数据。既然生活中用到近似数这么多,那我们就应重视近似数的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我们已经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复习:

用什么方法省略4926和9375千位后面的尾数?两个数的省略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方法。) 师:如果把数扩大到比万大的数,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吗? 3.教师出示例6 ①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②集本订正,然后分组议一议:⑴在省略12756和1389000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⑵在求近似数时,12756的千位上的数不满5,应该怎么办?1389000千位上的数比5大,该怎么办?⑶求出的近似数为什么不使用“等号”而要使用“约等号”?

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搞清楚:因为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准确数,所以要使用“约等号”。

④让学生完成第15页“做一做”的题目,然后抽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小结:

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我们还学习了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两方面内容在意义和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①完成练习二第

3、5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第六课时:比大小、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的练习二第

4、

5、

7、8。

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学了怎样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谁来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指名

1、2个学生回答)

师让学生自己完整的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复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00000=110万

1210000=121万

720000=72万

师: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 3.做一做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二、复习求近似数的方法

1.让学生表演地球与太阳(课本例6)。 2.师:“大约130万个”是一个什么数? 生:是一个大概数,近似数。 师:求一个近似数要用什么方法? 生:四舍五入。

3.12756≈10000=1万

1389000≈1390000=139万

≈13000=13千

=1389千 ① 师: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生: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 请同学思考: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做练习15页的“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 生总结: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第4题 由师生对答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2.第5题 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开火车的形式校正,并要求说明过程。

3.第7题 由老师提示,讲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对。投影校对,并让学生

10 提出质疑。

4.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拿学生的课本投影校对,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第七课时: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0页的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练习三中的习题P1-2。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教学关键:

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读一读这些数:

7、

29、9000、136。

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课前大家了解了一些,我们一起来交流。 (师生共同介绍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可以出示书上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

一、

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①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11 ②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

1、

2、

3、

4、

5、

6、

7、

8、

9、

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二、十进制计数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需要相互交换物品,又经过了很长时间,产生了较完善的计数方法。

就象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及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世界人口已有50多亿,银行存款已超过百亿等。你能从亿接着往下数吗? 1.数位顺序表。 (1)猜一猜 师问:“亿”后面的计数单位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会说从前面学过的万级、个级类推出来,这时师从学生所说的引导生说出10个亿是十亿等。

(2)师小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师:相邻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师:像个与十,十与百,万与十万,千万与亿这样紧挨着的就是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 (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1.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数级„„(

)级(

)级(

)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

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 (计数单位) 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三、练习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12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

)是一百亿、10个亿是(

)。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

)。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八课时: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

1、“做一做”和练习三P3-5。教学目的: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上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组交流:

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生活中的大数,可以有意识的用学生复习亿以内数时用到过的一些数据。上课时,请同学们把搜集的数据在小组内互相读读、写写。再说说是怎样读或写这些数的。这样是帮助学生复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全班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处理亿以内的数,引导学生看亿以内的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在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数据的来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全班交流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二、讲授新课: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出示一些亿以上数的信息。(有学生搜集的、也有教师提供的)例如: ①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

②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 ③2002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00000000美元。

④截止到2003年一月,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约为102000300人。 师:请你比较一下这些数和刚才读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到数级扩 13 展成是三级数。)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 要求:

(1)先自己试着读读这样含有三级的数,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读。

(2)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试着说说读数方法是什么? 3.全班反馈: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前边来读数。

(2)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学生可能说得不完整,教师可帮助学生整理补充。实际是把亿以内数的方法迁移到这。)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4.说读法时,重点处理0的读法:(如果刚才学生说到的数中有0的可以指着让学生读读。) (不管学生说到0的问题没有,都要着重处理0的读法。在读数时,0最难读,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出示几个练习强化0的读法)例如:

(1)听录音判断对错:

610 0000 0000

读作:六百一十亿 ?(√)

236 0509 0008

读作: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 100 4000 2000

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 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出答案来了?”(分级了) (2)教师出示读数的卡片让学生读:

800 7000

65 0006

1500 8000 3040 0000

70 0000 5000

5080 0060 0000 (教师在这要重点抽问:哪个0读了? ?哪个0没读?为什么?)

5.师:你觉得读含有2级的数和含有3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读法一样,数级扩展)

6.下面围绕读法进行练习。做练习一:并填反思表。 练习一

(1)读出下列各数:(先自己读读,再2人互相读读。1人读1人判断。再换过来读。有争议的可以举手。)

8300000000

578000000

20700600 10001000000

620300400000

4600800000 读完六个数可以填写反思表,一共3个题。 反思表

1.六个数,你读对了(

)个数? 2.你是怎么读出比亿大的数的?(多选)(

①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③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3.亿以上数的读法你是怎么学会的?(

) ①自己看书。

② 通过别人帮助学会的。别人是(

)。

14 ③利用以前学过的读数方法来读亿以上的数的。 ④ 其他。

(设计这个反思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此有意识的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反思让学生关注自己是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学会的。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下面学习亿以上数的写法做好知识和方法的准备 ) (2)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第九课时: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页的例

3、例

4、“做一做”和练习三

6、

7、

8、9。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亿级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的写法推广到亿级,能正确写亿级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让学生看一看数位顺序表,说一说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五位是万位„„,还可以知道从个位到千位组成个级,从亿位到千亿位组成亿级)。

2.让学生回答亿以上数的读法法则。做练习第28页第5题。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八百三十二万

二万八千五百八十七

七千零三万五千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上数的读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仅仅会读这些大数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会写这些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写法

三、教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亿以内数是怎样写的呢?在写法上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可能回答„„(先写最高位,再依次往下写,最后写个级)

师:那么,亿以上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写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起来探讨,看看下面这些数该怎么写? 1.整亿数的写法。

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亿,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一写,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说出整亿的数,要从亿级写起,在万级、个级各写4个0就可以了) 师总结:整亿的数先写亿级的数,再在后面加8个0。 2.非整亿数的写法。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会写整亿的数,还总结了方法,下面这些数又该怎么写呢?

15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 师:这两个数比较复杂,但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你们都能写出来,有没有信心?打开课本22页,写在书上,写完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② 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哪一个数位上没有单位,就用0占位) ③ 百亿位到十亿位为什么连续写两个0? 3.在这里教师要重点处理0的写法。

(1)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用0占位。 (2)使学生意识到,不能读几个0就写几个0。

4.组间交流。学生手中有很多数据,可以充分利用,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活动,两人间读一条自己喜欢的大数的数据,1人读,1人记录。 师:谁来根据大家说的总结一下亿以上数的写法。 5.课本做一做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先自己写,再小组间互相说说) 二百零六亿零五百八十万

写作: 四百八十亿

写作: 十二亿七千六百万

写作: 三十亿零六十万

写作: 一千零四十亿零五百万

写作: 同时提供给学生思考题思考:(先自己思考,再小组间说说) 1.请你思考一下有什么好方法、好经验要和同学们交流的? 2.课本练习三,

6、

7、

8、9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讲评。

五、小结:

(1)怎么写亿以上数的?

(2)自己是怎么解决新问题的?再次回头反思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十课时:改写和省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教学关键: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过程:

一、改写:

1.今天,我们全班进行一下信息的交流。(分小组汇报)

16 要求:先说说你们收集的是哪方面的信息,是怎样得到的。

再每组选一条你们最喜欢的信息,介绍给大家。

其他同学,如果听到你感兴趣的信息可以记录下来。

2.刚才,同学们分组介绍了自己收集的信息。通过交流我们对居住的北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谁来说说你记录了哪些信息?

3.抓住学生用不同记录方式记录的信息,引导学生观察: (1)两位同学记录了相同方面的信息,看看一样吗? 例如:

①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00000000立方米。

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亿立方米。 ②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00000000立方米。

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亿立方米。

③2000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0000人,科技活动经费23000000000元。

2000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万人,科技活动经费230亿元。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00000000、1亿两种记录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计数单位不同:个、亿。 数值相同:大小相等。

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为了读、写、算时更方便,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3)总结改写的方法:

1.学生试着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改写。(汇报反馈)

2.根据改写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怎样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去掉万级、个级的8个0,换一个亿字。)还有什么问题?

二、省略:

1.出示:全市公交线路776条,年客运量约47亿人次。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大约是47亿人次,可以是47亿多也可以不到47亿,是一个近似数。)

2.小组合作(先把下面的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总结你们小组的方法。)

全年订阅报纸1170000000份。 收寄函840000000份。

西城区大型商场年营业额达到9580000000元。 开发区工业总产值198950000000元。 3.汇报,交流:

1170000000≈ 12亿

(五入) 840000000 ≈ 8亿

(四舍) 958000000元 ≈10亿元

(进位) 198950000000元≈1990亿元(进位) 4.小练:老师这儿有一组信息:

2000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39000000人次。 2001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510000000人次。 ①自己独立完成,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②订正 239000000人次≈2亿人次

2510000000人次≈3亿人次

③ 师:都是2亿多,为什么一个是2亿,一个是3亿。

17

④利用手中的数轴,小组合作解释这个问题: 0

1亿

2亿

3亿 汇报。 ⑤看图。

(4)小结方法:看千万位四舍五入。

三、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第十一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

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 18 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

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最大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著名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 19 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第十二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20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最好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

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三课时:1亿有多大(活动课)

教学内容:第33页~34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1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第十四课时:大数的认识复习课

(一)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22 3.结合练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教学关键: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生: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 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084 3005 2019(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 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 0000

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45 0000 0000

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 2136

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 0871 0

532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

生: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生: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那一位,从最高位写到最低位。 七千万零五百(7000 0500)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生: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 0000) 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 0050) 生: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 8000)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

四、比较大小

23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生:第一步分级。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 8090>20 0809 生: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 如:1900<2万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 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 如:3458<123456

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 0000=470万

127 0000 0000=127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

2.求近似数

如:1292 4800≈1292万

2 7200 0000≈3亿

35 0720 0000≈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六、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第十五课时大数的认识(复习课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难点: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关键: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数万、整 24 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第一关:明辨概念。(以抢答形式出现,师给予点评)

一、填空。

⑴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 ⑵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万位),计数单位是(万),第九位是(亿位),计数单位是(亿),第十二位是(千亿位),计数单位是(千亿)。

⑶1702030009是(10)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十亿位)。 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一千万)。

⑸一个数是由7个十万、6个万和3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76?0030)。

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8005?0000)。 ⑺1个百万是(10)个十万,1个千万是(10)个百万,(100)个百万是一亿。 ⑻在4和6之间填上(5)个0,这个数就万为四百万零六。 ⑼30300030最高位上的3表示(3个千万),中间的3表示(3个十万),最后的3表示(3个十)。

⑽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1,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这个数写作(515151)。 ⑾591000是由(59)个(万)和(1000)个

(一)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⑵4321>4320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 ⑷四万零五百写作:40000500 ⑸404040读作四十万四千四十。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⑴13500000元=(

)。

A、135元

B、1350元

C、1350万

D、1350万元 ⑵读5000505这个数时,要读(

)个零。 A、1

B、2

C、3

D、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

)位,这个数是八位数。 A、百万

B、十万

C、千万

D、亿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

)。 A、207375

B、2070375

C、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20000的数是(

)。 A、19998

B、20003

C、21000

第二关:细答基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一、在〇里填上“>”、“<”或“=”。567765〇576756

3560000〇356万

二、按要求写数。

90000000000吨=900亿吨

810000千克=81万千克

三、求近似数。

74380≈74万(四舍五入到万位)。 1309998572≈13亿(四舍五入到亿位)。

第三关:勇闯万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讲评)

25

一、根据数的组成填写下面各题。

(500000000)+(2000000)+(700000)=502700000 (3000000)+(800000)+(9)=3800009

二、用

2、

7、0、

3、1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73210),最小的数是(10237),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70123),约等于3万的最大的数是(32710)。

三、用

5、

4、7和2个0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50047,50074,40057,40075,70045,70054 ⑵读两个零:50407,40507,70405,50704,40705,70504 ⑶一个零也不读:54700,45700,75400,57400,47500,74500 作业:认真复习,明天检测。

26 第二单元 : 角的度量——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 角的意义

难点 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

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

39、1)学生汇报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能测量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 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太阳射出的光线等等。 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学生画直线

得出: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27 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订正

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 使学生弄清楚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引导想象

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

1、2

2、P

39、

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五、课后作业:P40、8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8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 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

学生思考后汇报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量角器

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小组合作研究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订正

从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角的度量单位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 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 29 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在课桌上摆一摆 学生讨论

学生看书后,在量角器上指出1°角的顶点及两条边。 学生说角的度数及原因 学生读出角的度数

学生讨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反馈)

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学生再用量角器量书上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通过动手操作,

加深学生对1°角的认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

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P40、

5、7 学生量后让其谈体会

30 角的分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 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 钝角:大于90°,小于180°

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2、P

41、思考题

31

3、P

43、4看图填一填

4、P

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

43、

3、5 学生汇报:角的知识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32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

42、2)

分别画出75°、105°的角 学生说出角的名称。 学生汇报:量角器

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自己尝试画角 汇报画角的方法

学生画指定度数的角,同桌用量角器帮助检查度数是否准确。

复习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1、P

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10° 45° 60° 90° 105° 120°

2、P

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

44、7

教学反思

经过

二、三年级的学习,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并在练习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33 第一单元考试测评 教学目的:

1、检测学生对第一单元的掌握情况。

2、查漏补缺。

3、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评。教学过程:

1、学生测试。

2、批阅

3、讲解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 46 页例 1 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

2、经历口算过程,体验观察、推理的思维方法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通过学习活动,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中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课件分别出示 45 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 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 3 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 3 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 ,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34

2、引导学生对比 16×3= 和 160×3= ,让学生从 16 和 160 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 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 1 题增加 1 个条件“30 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 1 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 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练习六第 2 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习六第 3 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四、课堂小结。(略)

第二课时 口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二的第 4~7 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 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投影出示第 4 题:

2、问: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口算

3、比一比,谁算得快?(小黑板出示第八题) 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二)综合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 5 题。 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

35 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三)提高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

6、7 题。(学生在书中完成第

6、7 题,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①第 6 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②做 7 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 16÷4=4(元),理由:“买 3 送 1”相当于买 4 少收 16 元,则平均每棵少收 4 元。

2、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数学教材第七册 49 页例 1 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 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经历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敢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熟练地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 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 12 小时,火车 1 小时约行 145 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 145×12 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 145×12 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 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 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36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 49 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 3 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 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 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

2、4 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 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第四课时 笔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第 50-52 页练习八的

2、

4、

5、8-11 题。

教学目标:

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可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

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小黑板出示笔算题: 134×16 246×34 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 让学生说出笔算过程。

2、口算:

14×7 25×3 160×5 23×100 60×70 21×300 18×50 37

(二)练习

1、投影第 2 题: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 114 分钟,绕地球 59 周用多少分钟?比 5 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

2、问:怎样列式表示什么?5 天时间有几分钟? 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 114×59=6726(分钟) 114 × 59

60×24×5=7200 7200>6726 问: 59 114 ×114 和 × 59 比,哪一种计算更简便? 多名学生回答(个别学生会列这种式子:。 59 × 114 学生比较后得出:114 × 59 笔算时比较简便。

1、练习:完成

4、5 题。 学生练习(两人板演)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作业:练习十三:8-11 题。

第五课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 0 的乘法

教学内容:P53 例 2 及练习八 1—4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简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2、经历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思想与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成功,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数的简便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在积的末尾添0 算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38

1、出示例题情景: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 160 千米 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 106 千米 它们 30 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 3 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

4、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 0”数字的对位问题 ②、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5、反馈第(2)题: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

二、质疑与小结

1、因数末尾有 0 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 0 的简便算法是“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个 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 0。

2、因数中间有 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乘数中间有 0 的乘法,用 0 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三、知识反馈:

1、学生试练 P53 做一做

2、比较 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

360 360

×25 ×25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八:

1、

2、

3、4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全课小结

39 第六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内容:P54 例 3 及练习八 5-9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和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中的逻辑美,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概括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 40 千米。

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 40 千米/时

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

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

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

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出示例 3 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

3、出示:

(1)80×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 (2)2×80=160(千米)

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

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出示练习八第 8 题情景图,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

3、让生思考讨论:(1)(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四、巩固练习

练习8

5、

6、

7、9 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

40

第七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2、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 ) 8×125=( ) 6×20=( ) 24×125=( ) 6×200=( ) 72×125=( )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80×4=( ) 25×160=( ) 40×4=( ) 25×40=( ) 20×4=( ) 25×10=( )

(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P

59、3 (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5、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

1、

2、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 41 (18÷2)×(24×2)= (105×3)×(45÷3)= (18×2)×(24÷2)= (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 4 倍,宽扩大 4 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第八课时 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P60-63 的内容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 5 (1)投影出示例 5 图,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此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 行了。教师板书:49×104≈ (2)学生讨论估算方法 (3)汇报:

生:49≈50 104≈100 50×100=5000,应该准备 5000 元。 生:49≈50 104≈110 42 50×110=5500,应该准备 5500 元。 (4)比较

师: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 生:第二种估算方法好一些。

要求带多少钱,在估算时要把近似数取大些,才不会造成钱不够的现象,所以这道题 用第二种估算好一些。

2、P60 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1、P6

1、1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不一样,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肯定,不作统一要求。

2、P6

1、2-4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估算方法。

3、P6

2、5 先在小组内交流估计方法,后在全班交流

4、P6

2、7,P6

3、

9、10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P6

3、12 答案:203×16,203×26,203×36,203×46

三、布置作业

P6

2、6,P6

3、

8、11

第九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课文第62-63页的第7-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电子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1、课文第62页的第7题。

第 7 题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口算的复习,题目主要是以本单元乘法口算方法为主,添加几题前面学过的加、减和除法口算。练习时,要求做到人人参与,并统计大多数学生完成全部 43 12题所需的时间,了解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 练习过程做到:

(1)以电脑课件呈现算式,算式逐一呈现。 (2)为体现人人参与,算式可重复呈现。 (3)学生口算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4)对口算比较慢的学生,老师要给予特殊照顾,复习口算的方法,提高他的口算水平。 (5)最后老师进行简要评价。

2、课文第63页的第8题。

第 8 题是本单元的笔算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因此,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步骤及计算中的注意点,提高学生笔算的技能。本道题突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正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难点。因此,通过练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排除难点,更好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学生独立笔算。

(2)老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工整,特别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对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能否正确处理。 (3)反馈练习结果: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 0 或末尾的 0 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老师用实物投影仪展

示两道题目,帮助学生理解:

如: 7 0 8 6 4 0 × 2 5 × 1 2 3 5 4 0 1 2 8 1 4 1 6 6 4 1 7 7 0 0 7 6 8 0 (4)学生用计算器检验笔算结果。没有计算器的,老师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3、课文第 63 页的第

9、10 两题。这两道题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第 9 题是两数相乘

时,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十倍、一百倍时,观察积的变化。过程要求: (1)列出原算式: 63×4= (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 (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

(4)回答说明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一说是哪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第10题,是在第9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样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哪一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4、课文第 63 页的第 11 题。第 11 题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练习时,老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解题过程要求做到:(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39 (2)回答: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供多种解法。

44

第二、三单元测试

教学目的:

1、检测学生对第

二、三单元的掌握情况。

2、查漏补缺。

3、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评。教学过程:

1、学生测试。

2、批阅。

3、讲解。(利用其他时间进行)

期中测试

教学目的:

1、检测学生对前段时间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查漏补缺。

3、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评。教学过程:

1、学生测试。

2、批阅。

3、讲解。(利用其他时间进行)

45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一课时 垂直和平行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7册P64-65例

1、做一做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与垂直。 教具准备:铅笔、小棒、量角器、三角板、直尺、手工纸、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课件出示:)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小组讨论,一共有几种摆法?组长做记录,画于纸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1)一小组到投影仪下展示其记录单。

(2)除了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特征

1、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生自由发言)

2、师引导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将学生的分类结果画在黑板上。

相交的:不相交的:

46

3、师: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会怎样?量一量两条相交直线做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

4、由小组同学在原记录单上动手合作操作,并进行讨论、汇报。

5、师生共同总结: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仍不相交,这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相互平行;相交的两条直线形成的四个角,如果都是90度,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叫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6、生齐读P65平行和垂直概念,并画下来。

7、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揭示课题)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1、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

2、课件出示主题图,找一找,图上有哪些平行和垂直的现象?

3、做一做1 找一找、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4、做一做2 摆一摆。(请个别同学到投影仪下摆一摆)

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平行吗?

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5、P68练习十一第3题:折一折(生动手操作,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

一、二题,及练习册相应练习。

第二课时 过直线上(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7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出示: (1)巩固理解垂直的意义。

①教师电子白板上演示:教师画两条不同颜色的直线使它们相交。

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 教师标出∠

1、∠

2、∠

3、∠4。

②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直线,使其中一个角变为直角。

提问:与刚才比较,角的个数有没有变化?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其余3个角是什么角? ③小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教师在图上直接标出垂直符号。)

反馈:观察下面几组图形,看哪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哪两直线是互相垂直的?

① ② ③ ④ 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就叫互相垂直,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

二、新授:

教学垂线的画法。教师首先说明画垂线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工人师傅做门、窗,经常要画垂线。他们用角尺在工件上画垂线。最后说明画垂线主要有两种情况:

(1)通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演示:先横着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个点,说明要过直线上的这一点画一条垂线。画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第二步:沿着直线向右移动三角板,使直角顶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

第三步: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所画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 (2)过直线外一点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 边板演,边讲解。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第二步:沿着直线向右移动三角板,使另一条直角边与直线外的点重合。 第三步:沿另一条直角边通过直线外的点画一条直线。

48 所画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由学生归纳画垂线的方法。

3、理解垂线的性质,建立距离的概念。

(1)过A点向这条直线画4条不同长度的线段。 (2)测量每条线段的长度。

(3)你所画的线段之中,哪一条最短? (4)哪条线段是这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通过用三角板检测得出:从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

教师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P68练习十一第4题 画一画(1)过A点画直线的垂线。

2、第(3)题:运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正方形。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想一想: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边画边介绍画法。 同学们在本上试画一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小结

1、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什么叫做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做什么?

2、从直线外的一点引向这条直线,可以画多少条垂线?什么样的线段最短?

3、什么叫做距离?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

6、

7、8题及练习册相应练习。

第三课时 画平行线、画长方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学画平行线、画已知长与宽的长方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49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在电子白板上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

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 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 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 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68页4题

第四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50

第16篇: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生活的欢乐与幸福,逐步培养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活动三(欢乐家庭故事多)

1、老师介绍一个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小故事。

2、请小朋友说一说家庭中欢乐的故事,师生共同分享。

3、亲子游戏:我做你猜。

活动四(亲亲热热一家人)

1、以小组为单位,家长和孩子共同布置展板<亲亲热热一家人>。

2、自由参观,相互交流。

鼓励孩子间、家长间、孩子与家长间充分交流,再次体验家庭生活的幸福。

3、小结。

我爱我家,我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爱我家,我们一家人相亲又相爱;我爱我爱,这里每天都有欢乐的故事……

4、在<可爱的家>歌声中,学生、家长、老师一起唱起来,跳起来结束活动。

第17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学习重难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① 学习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② 学习关键: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① 学习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② 学习难点:量角的方法。 ③ 学习关键;量角器刻度的认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① 学习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② 学习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① 学习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② 学习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③ 学习关键: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① 学习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 ② 学习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六单元:统计

① 学习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②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① 学习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② 学习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八单元:总复习

① 学习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 ② 学习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四、课时安排

大数的认识: 15课时 角的度量: 5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 14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10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5课时 统计: 7课时 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6课时 总复习: 8课时

3 4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学习重点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2.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

3.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习难点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2.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

3.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15课时进行教学。 学习过程

5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学习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这些数你会读吗?

56321

78041

4506

96502

4780

90285

8746 2.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 3.这些数你会读吗?

456321

70864025

890562

764253

1560248

145023

二、点拨自学 自学提示

1. 你知道数位名称、计数单位、分别指什么? 2. 你知道计数方法是怎么样的? 3. 你能说出一个数的组成吗? 4. 数级指什么?怎么样给数分级的? 5. 你能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吗?试一试: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569000

24600

708000

三、交流解惑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3.计数方法: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5 6 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5.亿以内数的读法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标上数位再读。

四、达标检测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3.读出下面个数

3256875

6012654

936852

1020509

2000350

20250378

五、自我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六、教﹝学﹞后记:

7

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

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

6、

9、

11、12题。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学习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你能写出下面这些数吗?

四千三百九十八

一千九百五十三人

六千九百五十二

四千八百零七 2.说说你是怎么样写的? 3.先自己试做。

4.自学课本第6页内容。 5.小组讨论。

二、展示交流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并归纳总结: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达标检测

1.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2.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3.课本第10-11页

7、

9、12题。

四、自我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看法?

五、教﹝学﹞后记

7 8

9

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

4、

6、

12、

14、15题。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学习重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学习难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学习关键: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

(2)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

(×);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

(√);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17865000米≈(1786)万米

(×)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 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并进行交流归纳:

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

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9 10 2. 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并进行交流归纳:

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请注意: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读、写法注意四位一分级;做完回查。) 5.请小老师判断第四题。 ①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②你能说说改写和省略的异同之处吗? 6.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自我检测: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9第4题,P10第8题,P11第11题。 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 2.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

1、

2、

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⑴读两个0;

⑵读一个0;

⑶ 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 4.第16页第3题;第17页第5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四、自我总结

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五、教学后记

11

第四课时:比较数的大小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

2、6题。学习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学习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学习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学习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8902○8903 7810○810 8950○6905

二、合作探究、交流

1.你会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吗?

67520 ○47520 874590○36528 698235○69823 720000○1100000

454800○485000 2.学生尝试完成,在进行分组讨论: 3.回报讨论结果,交流归纳: 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

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三、达标检测

1.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 2.完成练习二第1题。

11 3.完成练习二第2题。

四、自我总结

12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

五、﹝教﹞学后记

13

第五课时:求近似数(A)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4-15页例

5、例6,“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

5、7-8题。学习目标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学习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读一读下面的数

5896521 234002 45600450

1 6502

3020000

4500405 2.我会求近似数

9241≈﹝﹞千 5832≈﹝﹞千 4563≈﹝﹞千 280≈﹝﹞百 895≈﹝﹞百 说说你是怎么样估的

二、探究、交流 1.我会合作学习①读一读下面的数

500 0000 2340000

45600000

1 0000

3020000

4500000 ②我会改写

500 0000=﹝﹞万

2340000=﹝﹞万

45600000=﹝﹞万

1 0000=﹝﹞万

3020000=﹝﹞万

4500000=﹝﹞万

23400000=﹝﹞万

60500000=﹝﹞万

③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④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78510≈﹝ ﹞=﹝

﹞万

58963014≈﹝ ﹞=﹝

﹞万

5324801≈﹝ ﹞=﹝

﹞万

65014830≈﹝ ﹞=﹝

﹞万

14852≈﹝ ﹞=﹝

﹞万

2140563≈﹝ ﹞=﹝

﹞万

3201540≈﹝ ﹞=﹝

﹞万

501248≈﹝ ﹞=﹝

﹞万

13 ⑤说说四舍五入的意义

14 ⑥总结: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三、自我检测

①完成练习二第

3、5题。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4题。

四、自我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教学后记

15

第六课时:比大小、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复习课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的练习二第

4、

5、

7、8。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

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学习难点:

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561285○49621965

75124○65122

7501274○7502202

86301○8530652

452103○453102 6502314○502341 8541203○786542 3012456○21035647 学生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00000=﹝﹞万

1210000=﹝﹞万

720000=﹝﹞万

321450000=﹝﹞万

89500000=﹝﹞万

65000000=﹝﹞万

9650000=﹝﹞万

4510000=﹝﹞万

学生归纳总结: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 3.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7851042≈﹝

﹞万

589≈﹝

﹞万

5621034≈﹝

﹞万

5324≈﹝

﹞千

650≈﹝

﹞百

4562≈﹝

﹞千

1485286≈﹝

﹞万

2140≈﹝

﹞千

874≈﹝

﹞百

15 16 320≈﹝

﹞百

5012≈﹝

﹞千

12587460≈﹝

﹞万

二、交流学习

①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自我检测 1.第4题 2.第5题 3.第7题 4.第8题

四、自我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五、教学后记

17

第七课时: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的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练习三中的习题P1-2。 学习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学习重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学习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学习过程:

一、点拨自学, 提出自学提示

1.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那么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2.这些数是用怎样的符号和计数方法呢? 3.你能绘出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吗? 4.十进制计数法怎样的? 5.自学课本内容。

二、合作探究 我会合作学习

1.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

﹞需要。这样就产生了数。

2.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

﹞。

3.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

﹞,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

﹞是不同的。

4.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

1、

2、

3、

4、

5、

6、

7、

8、

9、

10、11等是﹝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

﹞。

5.最小的自然数是﹝

﹞,自然数的个数是﹝

﹞。

17 18 6.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种计数方法叫做﹝

﹞计数法。

三、展示交流

想想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认识和见解,来吧,交流交流。

四、自我检测 ﹝相信自己,我能行﹞ 1.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数级„„

)级(

)级(

)级 计数单位„„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

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 ①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②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

)是一百亿、10个亿是(

)。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

)。

4.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五、自我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给大家说说,其他同学补充。

六、教学后记

19

第八课时:亿以上数的读法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

1、“做一做”和练习三P3-5。学习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学习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学习关键:以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上的数。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我会读

456321

78902456

68542013

4562103

12450005 12304501

12584020

12000045

845870

40102501 2.我也会说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尝试自学

(一)我会合作学习

①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

②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23500000双。 ③2002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00000000美元。

④截止到2003年一月,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约为152256321人。

(二)我也会说亿以上数的读法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19 20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三)你知道数中间的零怎样读吗?先读后说。

12000360

500120406

4560127008

400080007900

450006980007

500560

20304050120

4501200014 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三、自我检测 1.听录音判断对错:

610 0000 0000

读作:六百一十亿 ?

(√) 236 0509 0008

读作: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 100 4000 2000

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

(╳) 2.出示卡片让读数:

800 7000 012

3 65 0006

1500 8000

3040 0000

70 0000 5000

5080 0060 0000

83 0000 0000

5 7800 0000

2070 0600

100 0100 0000

6203 0040 0000

46 0080 0000 3.你是怎么读出比亿大的数的?(多选)(

①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③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4.亿以上数的读法你是怎么学会的?(多选)(

) ①自己看书。

② 通过别人帮助学会的。别人是(

)。 ③利用以前学过的读数方法来读亿以上的数的。 5.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四、自我总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五、教学后记

第十三课时:1亿有多大(活动课)

活动内容:

第33页~34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在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2.活动小结。

A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21 学(教)反思:

22

第十四课时:大数的认识训练课

(一)

学习目的:

1.进一步训练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训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3.结合练习素材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2

学习重点:

23 进一步训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学习关键:

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㈠训练有关数位顺序表的知识。 1.说说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

2.在数位顺序表中怎样分级?每级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㈡训练亿以内数的读法

4005 2136(

4500 0234(

6500 0230 4780(

) 1.亿以内数的读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3.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数怎样读?

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㈢训练亿以内数的写法

七千万零五百(

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 1.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2.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 3.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 ㈣比较大小

20 8090(

)20 0809

1900(

)2万

3458(

)123456

比较大小时首先分级,然后看数位,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㈤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470 0000=(

)万

127 0000 0000=(

)亿

1292 4800≈(

)万

2 7200 0000≈(

)亿

35 0720 0000≈(

)亿 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二、自我检测 1.填空。

23 24 ⑴从个位起,第五位是(

),计数单位是(

),第九位是(

),计数单位是(

),第十二位是(

),计数单位是(

)。

⑵1702030009是(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 ⑶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

)。

⑷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 ⑸在4和6之间填上(

)个0,这个数就成为四百万零六。

⑹30300030最高位上的3表示(

),中间的3表示(

),最后的3表示(

)。 ⑺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1,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这个数写作(

)。 2.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⑵4321>4320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 ⑷四万零五百写作:40000500 ⑸404040读作四十万四千四十。 3.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⑴13500000元=(

)。

A

135元

B 1350元

C 1350万

D 1350万元 ⑵读5000505这个数时,要读(

)个零。 A

B 2

C 3

D 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

)位,这个数是八位数。 A

百万

B 十万

C 千万

D 亿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

)。 A

207375

B 2070375

C 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20000的数是(

)。 A

19998

B 20003

C 21000

三、自我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四、学(教)后记

第十五课时大数的认识(训练课二)

学习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24

25 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学习重点:

在认数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学习过程:

第一关:明辨概念。(以抢答形式出现,师给予点评)

一、填空。

⑴10个一万是(

),(

)个千万是一亿

⑵从个位起,第四位是(

),计数单位是(

),第八位是(

),计数单位是(

),第十一位是(

),计数单位是(

)。

⑶1602050002是(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 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0次是(

)。

⑸一个数是由5个十万、3个万和7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

)。 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4,万位上是6,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 ⑺1个百万是(

)个十万,1个千万是(

)个百万,(

)个百万是一亿。 ⑻在2和7之间填上(

)个0,这个数就成为二百万零七。

⑼50500050最高位上的5表示(

),中间的5表示(

),最后的5表示(

)。 ⑽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3,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8,这个数写作(

)。 ⑾862000是由(

)个(

)和(

)个(

)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 ⑵5423>5423万

)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

) ⑷五万零八百写作:50000800

) ⑸707070读作七十万七千七十。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⑴29600000元=(

)。

① 296元

② 2960元

③ 2960万

④ 2960万元 ⑵读50505050这个数时,要读(

)个零。 ① 1

② 2

③ 3

④ 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

)位,这个数是八位数。 ① 百万

② 十万

③ 千万

④ 亿

25 26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

)。 ① 207375

② 2070375

③ 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40000的数是(

)。 ① 39998

② 40003

③ 41000

第二关:细答基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一、在〇里填上“>”、“<”或“=”。567765〇576756

3560000〇356万

二、按要求写数。

90000000000吨=(

)亿吨

810000千克=(

)万千克

三、求近似数。

74380≈(

)万(四舍五入到万位)。 1309998572≈(

)亿(四舍五入到亿位)。 第三关:勇闯万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讲评)

一、根据数的组成填写下面各题。

(500000000)+(2000000)+(700000)=(

) (3000000)+(800000)+(9)=(

二、用

2、

7、0、

3、1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

),约等于3万的最大的数是(

)。

三、用

5、

4、7和2个0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 ⑵读两个零: ⑶一个零也不读: 学教后记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教材分析:

1.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

26

2.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7 3.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4.画指定度数的角 学习目标:

1.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学习重难点:

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角

学习内容: P

35、36页内容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2.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学习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线段有什么特征? 2.线段要怎样画? 3.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4.你能画一个角吗?角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二、合作探究

㈠自学课本内容P35页内容,认识: 1.什么是射线?

2.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射线怎样画?自己画几条射线。 4.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5.认识什么是直线?直线有哪些特点? 6.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7 28 7.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8.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几条直线。

9.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10.做“练—练”第1题。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自学课本内容P36页内容,认识: 1.角是怎样组成的?

2.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3.角用什么符号表示?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同桌互相交流练习。

三、自我检测

1.画一画,从一点出发可以画多少条射线?

2.按要求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请在小组里说一说。①经过任意一点画直线。 ②经过任意两点画直线。 3.填空

①射线有(

)个端点,线段有(

)个端点。 ②一个完整的角是由一个(

)和两条(

)组成。 ③完成39页第

1、2题。

四、自我小结

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你还有什么经验想给大家说说吗?不妨大胆的说说吧。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角的度量

28

学习内容:

29 教材第37~38页角的度量及练习四的第3~8题。 学习目标:

1.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

2.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学习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正确的度量角的读数。 学具准备:

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说说什么叫角?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3.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4.出示角1和角2,看看那个角大。说说自己比较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 ㈠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⑴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 ⑵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观察量角器)

⑶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板书: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我们这样写。(板书:)领学生读“1‟。

⑷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这样的10份所对的角是10度的角,这样的60份所对的角是60度的角,这样的90份所对的角是90度的角。

(2)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⑶探究两角器内、外刻度线的使用方法 3.实践

⑴内刻度:找到

55、70、130、180的角。

29 ⑵外刻度:找到80、

15、180度的角。㈡教学角的量法

1.自学课本。说说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30 2.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3.根据量角的方法进行量角练习。出事小黑板上的角进行。

四、课堂小结

五、学(教)后记

第三课时:量角的练习

学习内容:

教材第

39、40页内容 学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度量不同方位的角的度数。 学具准备:投影仪,量角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角的量法。

度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板书:两重合一看数) 2.量出下面角的度数。(用投影仪)

3.下面的图形都是角吗?为什么? (用投影仪)

二、量角练习

1.量出下面角的大小。投影出示:

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与一条边重合,再让学生读出角的大小的刻度。 在学生读刻度时,要求学生搞清楚从量角器哪一边起,看哪一圈的度数。

量角的度数,还是要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来量角。在看刻度数时要特别注意,先弄清要看哪一圈的刻度,再读出是多少度。

2.练习四第4题。想一想。

①每个角的度数要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的,再告诉大家,每个角是多少度。 ②用量角器量角时,量角器的半圆是对着角的哪个方向的?

30 31 指出:在把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时,量角器的半圆要对着角的“开口”。

3.练习二四第7题。

(1)现在请按上面的方法,自己来量下面第9题里的角。量角器按书上的位置放,注意半圆对着角的“开口”。量出度数后,写在角的下面。

(2)这几个角是怎样量的呢?再量一遍,看自己量得对不对。 用投影仪投影出第7题,逐个量角,得出每个角的度数。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按照这样的方法量角,还要注意哪两个问题?(半圆对着“开口”,读数看清是哪一圈。)

学(教)后记

第四课时:角的分类和画法

学习内容: 教材第41—42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2.上面哪个角是90?哪个角小于90?哪个角大于90?

3.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4.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来呢? 今天我们学习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㈠自学课本内容

1.认识直角的度数。直角=(

)度

2.认识平角。平角=(

1平角=(

)直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

31 32 (1) 按照上学期学习的内容,怎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2)锐角、钝角各是怎样的一个角呢?说说看。

4.认识周角。

教师演示并指出周角=360度 5.组织练习。

“做一做”第1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第1题里每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三、学习角的画法

1.自学画角的步骤。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14页上的内容。看完后告诉老师,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先画射线;(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3)再画射线。 3.画角。

提问:例4的要求是什么?画65 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65 的角) 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 4.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 用量角器检查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 学(教)后记

32

33

第五课时

角的分类和画法

学习内容:

有关角的分类和画法练习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熟练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很快的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学习重点:能准确判断角的类型,学会画角。

学习难点:能很快的用量角器或者不用量角器画出指定的角。 教具学具:小黑板

投影仪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回答问题并完成各题:

⑴什么是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⑵指出下列角各是什么角?(小黑板出示。)

33 34 ⑶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各两个。 ⑷看看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

⑸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几个角?试一试。

二、自我检测

1.量出下列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2.用量角器画出下列各角,能说说他们都是什么角吗?

45度

165度

93度

120度

35度

158度

95度 3.小亮没有量角器,能画出一个角吗? 4.你能不用量角器画出下列各角吗?试一试。 45度

60度

90度

120度

135度 5.下列图中各有几个角?(小黑板出示)

三、自我小结

你能说说你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知识吗?你满意吗?还有什么意见? 学(教)后记

第六课时

整理与复习

学习内容:

角的分类、度量、画角的练习学习目标:

1.能快速、准确的进行角的分类,按照要求迅速的画出角。2.能够利用不同的手段画出角,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

135°

180°

91°

360°

90°

127°

34 35 锐角(

钝角(

直角(

平角(

周角(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3.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集体订正.)

4.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同桌同学互相检验.

5.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150°和165°角.

你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6.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

45° 135° 75°

学生演示折角的方法

7.利用手里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 用半圆仪 用三角板)

8.看下图,已知∠1=60°,求∠

2、∠3和∠4的度数.

9.用一副三角板拼成下面度数的角.

180° 120° 135° 75° 105°

10.下图中∠1=90°,∠2是多少度?

二、自我小结

35 36 通过刚才这些练习题,你有什么想法,给大家说说。 学(教)后记:

第七课时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比谁猜的准

活动目的:

学生在量角时往往出现不知看哪一圈的刻度,如果结合角的分类和估测能够避免这一问题,依 据先判断角的种类.再估测角的大小,最后进行实际测量,不仅能避免错误,提高学生估测能力, 还能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36

活动方式:

37

以小组为单位(两、三人即可)进行比赛.

活动过程:

1.轮流画出一个任意角,先共同判断属于哪一类角.达成共识后,组员各自估测此角的度数 大约是多少,然后组员共同用量角器测量其准确值.

2.比一比: 探究活动二: 比谁猜的准

活动目的:

学生在量角时往往出现不知看哪一圈的刻度,如果结合角的分类和估测能够避免这一问题,依 据先判断角的种类.再估测角的大小,最后进行实际测量,不仅能避免错误,提高学生估测能 力,还能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活动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两、三人即可)进行比赛.

活动过程:

1.轮流画出一个任意角,先共同判断属于哪一类角.达成共识后,组员各自估测此角的度数 大约是多少,然后组员共同用量角器测量其准确值.

2.比一比: 自我小结:

37

第18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估算教案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小明的家离学校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学校组织活动,要求8点钟集合,小明几点钟从家出发合适?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应该明确:他至少7点50分从家出发,实际上,为了不迟到,他应该提前几分钟,7点45从家出发比较合适.)

2.这个时间你是怎样得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估算?

(在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推算,这就是估算.)

3.请你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

二、尝试讨论

1.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面题目:

a.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大约能坐多少人?b.一份稿件,平均每行有29个字,共有31行,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c.小明和奶奶在健身区散步,小明每分钟大约走39米,他绕健身区一周走了12分钟,这个健身区一周长大约有多少米?

2.读题,你有什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估算)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归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

a 22≈20,18≈20,20×20=400(人)

b 29≈30,31≈30,30×30=900(个)

c 39≈40,12≈10,40×10=400(米)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乘数是两位数,都是用乘法.)

3.根据自己解答过程中的体会和同学的汇报,试着说一说怎样进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估算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别取近似数,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1.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2.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3.一个粮店平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4.一个苗圃有育苗地4块,每块地有91行,每行种89棵树苗.这个苗圃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

5.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6.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个.

(3)这辆公共汽车上大概有40人.

(4)我们班有45名同学.

(5)小红三分钟能写85个字.

7.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47×52=341469×51=2992

8.估算:

(1)10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动多少下?

(2)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第19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根据看到物体的形状确定物体的摆放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80页 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能根据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3.通过多种活动,培养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能根据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

教学难点: 能根据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照片、课件、正方体 学生准备: 正方体(多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谁的家里开超市?(我家,学生举手说)超市里的货物琳琅满目,你平时是怎样摆放货物的或对于存放货物的地方你见过吗?(没有)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存放货物的地方去看一看,好吗?(出示课件81页情境图)

(把情境图变为实物情境:找四个同学分别向图中的两个工作人员的位置站好,用两盒粉笔代替两个箱子,演示整理货物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实地观察思考。)

1.从推车的叔叔方向看这两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的? 2.背着包的女同学从侧面看到的这两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 3.爬在梯子上的叔叔从上面看到的这两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

„„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解决问题从不同方向看物体,各是什么形状?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从不同方向看”指的是哪几个方向? 学生回答: 上面、正面、侧面三个方向。

谈话:同学们看,桌子上的这两盒粉笔(每人拿出两个正方体积木)请你用正方体代替货物,然后从不同的方向来观察一下,各是什么形状?

(操作后先在小组中互相说说,然后汇报交流,交流时多指名说,主要从三个方向说摆放方式。)

2.你能帮助他们把看到的图形贴到相应的位置吗?

(教师出示不同的头像(照片) ,让学生到黑板上贴看到的图形。) 3.小结:刚才我们从不同方向看小车上的这两箱货物,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根据看到物体的形状确定物体的摆放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课件出示:三个正方体的组合图。

谈话:如果车上有3箱货物,从不同方向看,各是什么形状呢? 教师提出要求:

1.你先观察3箱货物的摆放位置,分析货物的位置结构。

2.请你先用手中的积木来搭一搭,(摆出物体)然后观察一下,从不同方位看,各是什么形状?

3.验证摆法。

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位置不一样应该重新摆放。

(学生在小组中活动,互相交流,然后指名发言,全班交流意见。) 学生汇报

4.你能帮助他们把现在看到的图形贴到相应的位置吗? 学生贴位置图形。

教师小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用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5.如果车上有4箱,而且从正面看到的是四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

(1) 同学们可以一边想,一边用手中的积木试着摆一摆。谁摆出来了? ( 2)是不是只有一种摆法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手中的正方体积木,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摆法多。

(3)哪个小组想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 学生到黑板前一边演示一边说摆的过程。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根据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摆放方式的步骤: (1)研究观察的图形:分析图形的构成。(2)摆成物体:根据想象,摆成实物图。(3)验证摆法:按确定方位观察摆出的物体,看到的图形与摆出的图形是否相符。经历“研究物体的形状——摆出物体——验证摆法”的过程。看来在仓库里摆放货物也有很大的学问。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又收获了许多知识,你观察身边的东西,观察教室内的东西,体验一下吧。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自主练习”81页第1题。

通过操作学具,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一组叠放物体的形状。 (1)分组练习,通过摆放实物,想象出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 2.“自主练习”第2题。

给出观察到的图,选择不同方式摆放实物的练习。

(1) 学生先填空。(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2) 用学具摆放验证。

3.“自主练习”第4题。

根据确定的方位和看到的形状想象出物体摆放方式。 (1)引导学生看到图先想好摆法。 (2)再用学具验证。

观察物体 正面 侧面 板书设计:

上面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 模拟实物情境,学生分别观察物体的位置方式非常积极。而且观察物体起到很好的作用。

(2) 学法指导,学生能看懂由两个正方体摆成的形状从不同方位看到的情形。但对于由多个物体摆成形状从不同角度观看好像不太理解,需课上摆、看、画、交流。我主要从这三个环节“研究物体的形状——摆出物体——验证摆法” 指导完成。

(3) 有效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这几个环节来提高课堂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2.使用建以。本教案在情境创设时我用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来引入物体的,所以在使用教案时可以随便改动,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沙沟镇潘庄小学

张秀娟

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86页 信息窗1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的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对位其实就是小数点对齐。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对位其实就是小数点对齐。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克隆”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边讲故事(关于“克隆”的故事)边出示课件(奇异的克隆牛)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头可爱的克隆牛的情况,看它们身上有哪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学生找出信息,

教师出示:(1)健健:出生时的胸围0.77米

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比健健多0.33米

(2) 体长 身高 体重 健健:0.72米 0.76米 38千克 壮壮:0.76米 0.79米 38.04千克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提出问题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2)健健的身高比壮壮的身高少多少米? (3)壮壮的体长比健健的体长长多少米?

„„..2.解决问题

我们先来解决“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1)想用什么方法解决并列出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0.77+0.03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请用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计算过程。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优化算法

师: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因为壮壮的胸围比健健的胸围多所以用加法计算,我喜欢用竖式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完成竖式:

0.77 +0.03 ———— 0.80 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相同数位对齐,与整数的计算差不多。

教师:差在哪里?(师引导学生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 师:0.80的“0”可以去掉,但是整数加法的“0”不能去掉。 2.探究算理

健健的身高比壮壮的体长少多少米?你能列示解决吗?

0.79-0.76=0.03(米)

0.79 0.76 ———— 0.03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 创设情境时我以(关于克隆)的故事形式来引领学生学习,学生当时对“克隆”很感兴趣。使课堂一开始就具有十足的数学味。

(2)学法指导,在教学时我主要采取放手让学生探索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交流指导学生总结计算过程,这样能让学生学起来更感兴趣,体会的更深,掌握的更牢。

(3)有效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练习题的设计主要设计两道题:计算并验算,能巩固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牢固掌握。综合练习,巩固学生综合理解的能力,锻炼学生综合素养。

2.使用建议。本教案使用可以随便调整,目的是学生掌握和理解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需要破解的问题。能否将位数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合为一节课来完成。

沙沟镇潘庄小学

张秀娟

位数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86页 信息窗1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不同数位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进行正确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经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数位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经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认知过程。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壮壮”和“健健”的胸围情况我们了解完了,也就是关于相同数位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壮壮”和“健健”的另外一些情况。出示课件(壮壮”和“健健”的出生时的情况记录)学生看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1.壮壮的体重比健健的体重多多少千克? 2.壮壮的胸围比健健的胸围长多少米?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壮壮的体重比健健的体重多多少千克? 你想怎么解决? 1.自主解决,发现特点。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

(1)我发现与上节课的计算过程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

(2)小数的位数不一样。 应该怎样计算?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学生汇报:

1.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38.04-38=0.04(千克) 你是怎么算出0.04千克呢? 2.我用竖式计算。 你能到黑板板书计算过程吗? 学生板书: 38.04 -38.00......填0,使数位相同

———— 00.04 师生共同讨论竖式:(1)0.04为什么只写一个“0”

(2)38没有小数位怎么对齐数位?

学生汇报:

①可以再38的后面点上小数点再补上两个“0”在计算。 教师随机用红笔补上两个0。 3.你会计算1.5-1.45=吗? 学生思考后汇报:

(1)我是用口算方法计算的。

(2)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到黑板板书计算过程。 师生共同完成竖式计算:

1.50......填0,使数位相同 -1.45 ———— 0.05 小数的位数不够怎么办? 生:用“0”来占位

“0”减“5”不够减怎么办?学生把减的过程说一遍。 (3)谁来完整的把不同数位小数减法的过程说一说呢? 学生随便说说。

不同数位小数的加法也同样应用吗?1.5-1.45=?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教师总结:(1)整数与小数相加减,可以按照整数的计算过程来计算。

(2)数位不够时可加“0”来计算。

(3)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小数点前只有“0”时写一个“0”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理解计算不同数位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他与整数的计算方法一样。只是数位不够时可加“0”来计算,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小数点前只有“0”时只写一个“0”。你能完成下面的计算吗?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自主练习89页第8题口算

全班共同完成,重点说一说1-0.8= 7.6+1.4= 2.第16题综合练习

(1)学生先独立完成问题并解答。 (2)小组内交流,相互沟通学习。

(3)如果有学生提出两步解答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方步解答。 板书设计:

位数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38.04-38=0.04 38.04 -38.00......填0,使数位相同 ———— 0.04

1.5-1.45=0.05

1.50......填0,使数位相同

-1.45 ———— 0.05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学习位数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是我觉得非常轻松。

(2)学法指导,通过探讨“怎样对齐数位”,学生明白没有数位时他知道用“0”来占位,计算起来方便,好算。

(3)有效练习,一个口算、一个综合练习。设计这两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更全面的总结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先把小数点上下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第20篇: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复习

1.出示78×(46+54)(840-400)÷40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提问: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出示例题P37

计算300-(120+25×4)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能正确计算。

指名板演。

同桌讨论,说说是怎样算的。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生2: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法。

……

300-(120+25×4)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法

=300-(120+100)再算小括号里面的办法

=300-220最后算小括号外面的减法

=80

2.明确:在有括号的算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有乘法,又有加法,要先算乘法。

可以这样表示运算顺序:乘→加→减

3.追问:如果算式中有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

如果小括号里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

4.题进行小结。

三、想想做做

1.P

37、1

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37+29×3)×4乘→加→乘

58×(20-78÷13)除→减→乘

2.P

37、2

先出示左边的三小题,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比较。

得到:只要算式里含有小括号,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3.P

37、4

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怎样求这一天共运进苹果的千克数?

想:这一天共运进苹果的千克数=上午运进的千克+下午运进的千克数,先要求出下午运进苹果的千克数。

4.P

37、5

读题,明确题意。

提问:要求五年级有多少人参加,先要求出什么?怎样求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