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语文学科教案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06 21:05:10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斑羚飞渡》

(七年级下册第27课)

斑羚飞渡

甘棠镇礼贤小学 王武

教学目标

(一)

学科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故事梗概,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

欣赏斑羚飞渡的悲壮美画面,感受献身精神。

3、

探讨置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珍爱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二)

法制教育目标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刑法》的部分条款。

2、明辨本文狩猎者行为的是与非。

3、探讨: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应怎样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

重点: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的美德。

(二)

难点:理解课文主旨。

教具准备

便携式扩音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讲述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迁徙抱团变成球体滚动使种族生命得以延续的故事,导入课题。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

(三)关于斑羚知识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示例:一群斑羚羊被狩猎队逼到绝境,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成功飞渡。

(二)理清文章脉络

1、斑羚飞渡历经的过程

身陷绝境(极度危险)——峰回路转(一线生机)——斑羚飞渡(从容一跃)——走向彩虹(英勇献身)

2、给文章分层次

飞渡前:被逼伤心崖——身陷绝境 飞渡时:老垫小飞渡——脱离险境

飞渡后:只剩头羊——走向彩虹

三、研读课文,探讨问题

问题1:阅读1-2自然段,分析:斑羚羊身陷什么样进退维谷的绝境?这两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问题2:阅读4-8自然段,分析:在斑羚群体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采取了哪些行动?抓住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了它哪些美德?

(反思:抓住镰刀头羊三次叫声的不同来分析。)

明确:采用了外形、动作、神态、叫声四种描写方法;表现了它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危从容、勇于自我牺牲、视死如归等美德。

问题3:选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次主要写到彩虹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一次:渲染一种神秘的色彩,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第二次:烘托飞渡的气氛,渲染飞渡的悲壮美;第三次: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问题4: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里的灿烂仅指彩虹吗?

明确:不是仅指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问题5:课文第11段中写道:“和那道彩虹平行,又驾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是“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

明确: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四、总结扩展,渗透法制

(一)本文描写的斑羚的悲剧是被尊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造成的,本文中人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作者批判了人类的这种侵害行为,引发人们深思。

(二)人的这种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是否合法?我们来看下列法律的规定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者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九条: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第十六条: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第三十一条: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

第三百四十一条:……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五、作业

(一)课后阅读描写第一对斑羚飞渡的段落,并复述全过程。

(二)从斑羚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板书设计

身陷绝境(极度危险) 峰回路转(一线生机) 斑羚飞渡(从容一跃) 走向彩虹(英勇献身)

推荐第2篇: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是学科教学应有之义,应尽之责。但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有效地、合理地、贴切地进行教育却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如语文科的教学,新课标就给我们指出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教师要善于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施这几个转化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动脑,善于设计并善于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德育内容“随风潜入夜”,让德育对象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悄然的变化。

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它的人文内涵十分的丰富。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它们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下面我就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下找准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自己探究的感受。

一、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达成德育教育。文本如一座矿藏,可让我们充分地去挖掘,一定可以挖到金子的。

二、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实践,从而让学生树立切实的理想,树立社会责任感,达成德育教育。

找准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确实比空洞的说教效果更好。

三、拓展延伸,接受感染熏陶,从而提高品德修养,达成德育教育。回想我们走过的路,也许我们出生穷乡僻壤,也许我们的父辈也还带着无法根除的小农意识,总之,也许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能带给我们很好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说,我们已经脱胎换骨,有了很大的改变,仔细思考一下,可以恍然大悟地说,我们得益于阅读,得益于那一本本好书。

今天,我们的学生们更需要这些精神食粮,把课内知识作适当的拓展延伸,有机结合,学生定会在和许多高尚的人的谈话中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新课标下新课程德育教育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到了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的路。我愿不断探索寻求。

邓秉旺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很多,但最基本的途径是各科教学。我校的具体做法是:各单元语文德育渗透目标

1、学习第一组专题教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燕子呓呢,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叮咚流淌。本组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我们从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第二组专题教材,学习爱护周围环境。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3、学习第三组专题教材,教给学生“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为和目的相反的人。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的判断等等。

4、学习第四组专题教材,感受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几个不同的侧面的故事中,了解同龄人的成长经历,体会它们的所思所想,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透过他们的成长故事,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吸取成长的营养。

5、学习第五组专题教材:感受、体验可贵的亲情、友情。生活中处处有父母之爱,有真挚的友情,有博大的爱。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体现了“爱与真情”,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感受、体验人间的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真如导语所提示的回想是否回报父母的爱,能否向别人献爱心;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人间真情。

6、学习第六组专题教材,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科技的发展,帮助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7、学习第七组专题教材,懂得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太阳是大家的”,世界也是大家的。全世界人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学习该组教材,了解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充满信任。引导学生学习关心世界大事,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

8、学习第八组专题教材,在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推荐第3篇: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沙漠中的绿洲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想象园林工人爱护花草树木的具体行为。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努力改造、维护美好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努力改造、维护美好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沙漠中的绿洲》。

我们先来默写四个词语。(四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默在纸上) 咸而板结 不毛之地 绿树成阴 鲜花遍地 请同学们对照黑板自查

2、引入。

哪个同学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你对这四个词语的理解 先读前两个词

读得真好!(或:在读词时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景象,你会读得更好,再试试) 我们来看看咸而板结的不毛之地------沙漠 再读后两个词

想看看鲜花遍地的城市吗?

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是咸而板结的不毛之地,一个是鲜花遍地、绿树成阴的美丽城市。其实,它们都是迪拜的照片,左边这张是改造前的迪拜(板书),右边这张是改造后的迪拜。

二、品读课文。

迪拜人民是怎样让咸而板结的不毛之地变成鲜花遍地、绿树成阴的美丽城市的呢?(板书“?”)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有关词句,用直线划出来。 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划。 指名交流。

出示相关句子,引导感悟。

预设1:

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理解“精心侍弄”。(擦去“?” 板书 精心侍弄) 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 预设A:浇水。

花草树木下面埋着自来水管,能源源不断地输出淡水到花草树木的根部,为什么还需要浇水?

预设B:洗尘。

那园林工人认为他是在给花草树木洗尘吗? 预设C:洗脸

这让你体会到园林工人把花草树木当成什么了?

怪不得作者觉得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这样一洗,蒙上灰尘的花草树木变得怎样了?

请把花草树木更漂亮的句子读出来:眨眼工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

其实,从小苗到参天大树,从小苗到芬芳的花朵,期间,花草树木会遇到很多情况,缺少营养啦,长虫子啦,被晒蔫啦„„

我们联系生活中看到听到的,想象一下:

当花草树木蒙上灰尘时,园林工人给它们洗脸,树叶变得更绿,小草变得更翠,鲜花变得更艳;

当花草树木 时,园林工人给它们 ,树木长得更 ,小草挺得更 ,鲜花开得更 。(小练笔)

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象。

这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园林工人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那么,只有园林工人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吗? 不是?那你又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出示:我们来到迪拜访问。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者在草地上行走。

的确,从迪拜的美景,迪拜人民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那么,阿联酋人民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呢?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找找有关词句,用曲线画出来。 学生边默读边划线。 指名交流。

原因a: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

那这“很大的代价”到底有多大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据调查,把一个孩子从小学培养到大学,平均要花13万人民币。) 文中哪些句子能说明国家要花很大的代价来培植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为什么要买来泥土?(土是咸的 咸而板结的沙石 这种恶劣的环境没法种植花草树木)

为什么要买来淡水?(水也是咸的 不适合种植花草树木) 为什么要买来花草树木?(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寸草不生的地方) 三个“买来”: “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说明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指导再读第一句)

买来了这些东西就能“鲜花遍地、绿树成阴”了吗?那还要做哪些工作?(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综合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是啊,他们要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买来的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他们要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买来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语言练习)

也就是说,除了花钱,还要人力,这代价可真大呀!所以,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所以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

阿联酋的人民为什么要花“很大的代价”去培植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并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呢?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或: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原因b:“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阿拉伯朋友这样说。

原因c: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对,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会有良好生存环境,所以阿联酋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所以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所以才有了迪拜这个沙漠中的绿洲。

那么,这样的绿洲只有迪拜一个吗? 不是?你又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呢?

出示: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

点出对比图。原本白茫茫的沙漠中竟出现了这么多的绿洲,这真是人间奇迹! 让我们伴着音乐,跟着画面,进入阿联酋,进入迪拜,去感受一下这人间奇迹吧!

你看,绿草如茵,鲜花如霞,高楼林立,绿树成阴,小桥如虹,美景如画,这是要花多大的代价,多少的心思,怎样爱护才能创造出来的奇迹呀?!

三、德育渗透。

走在这样的城市,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那么,走在我们苏州的街头,你又会怎样做呢?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看来,阿联酋人民的共同认识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共识: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看来,阿联酋人民的好习惯也将成为我们的好习惯: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者在草地上行走。

看来,我们苏州也将变得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如迪拜这般美若天堂!

四、作业设计。

最后,请同学们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给我们的亲朋好友介绍一下今天你看到的奇迹。

板书设计:

沙 漠 中 的 绿 洲

咸而板结 精心侍弄 绿树成阴

——————

不毛之地 美 鲜花遍地

预设2:

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为什么要买来泥土?(土是咸的 咸而板结的沙石 这种地方没法种植花草树木) 为什么要买来淡水?(水也是咸的 不适合种植花草树木) 为什么要买来花草树木?(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寸草不生的地方) 三个“买来”: “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说明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指导再读第一句)

买来了这些东西就能“鲜花遍地、绿树成阴”了吗?那还要做哪些工作?(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综合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是啊,他们要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买来的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他们要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买来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语言练习)

也就是说,除了花钱,还要人力,这代价可真大呀!所以,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

那这“很大的代价”到底有多大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据调查,把一个孩子从小学培养到大学,平均要花13万人民币。) 所以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 理解“精心侍弄”。(板书 精心侍弄)

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 预设A:浇水。

花草树木下面埋着自来水管,能源源不断地输出淡水到花草树木的根部,为什么还需要浇水?

预设B:洗尘。

那园林工人认为他是在给花草树木洗尘吗? 预设C:洗脸

这让你体会到园林工人把花草树木当成什么了?

怪不得作者觉得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这样一洗,蒙上灰尘的花草树木变得怎样了?

请把花草树木更漂亮的句子读出来:眨眼工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

其实,从小苗到参天大树,从小苗到芬芳的花朵,期间,花草树木会遇到很多情况,缺少营养啦,长虫子啦,被晒蔫啦„„

我们联系生活中看到听到的,想象一下:

当花草树木蒙上灰尘时,园林工人给它们洗脸,树叶变得更绿,小草变得更翠,鲜花变得更艳;

当花草树木 时,园林工人给它们 ,树木长得更 ,小草挺得更 ,鲜花开得更 。(小练笔)

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象。

这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园林工人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那么,只有园林工人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吗? 不是?那你又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出示:我们来到迪拜访问。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者在草地上行走。

的确,从迪拜的美景,迪拜人民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阿联酋的人民为什么要花“很大的代价”去培植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并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呢?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或: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原因a:“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阿拉伯朋友这样说。

原因b: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对,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会有良好生存环境,所以阿联酋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所以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所以才有了迪拜这个沙漠中的绿洲。

那么,这样的绿洲只有迪拜一个吗? 不是?你又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呢? 出示: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

点出对比图。原本白茫茫的沙漠中竟出现了这么多的绿洲,这真是人间奇迹! 让我们伴着音乐,跟着画面,进入阿联酋,进入迪拜,去感受一下这人间奇迹吧!

你看,绿草如茵,鲜花如霞,高楼林立,绿树成阴,小桥如虹,美景如画,这是要花多大的代价,多少的心思,怎样爱护才能创造出来的奇迹呀?!

三、德育渗透。

走在这样的城市,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那么,走在我们苏州的街头,你又会怎样做呢?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看来,阿联酋人民的共同认识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共识: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看来,阿联酋人民的好习惯也将成为我们的好习惯: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者在草地上行走。

看来,我们苏州也将变得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如迪拜这般美若天堂!

四、作业设计。

最后,请同学们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给我们的亲朋好友介绍一下今天你看到的奇迹。

板书设计:

沙 漠 中 的 绿 洲

咸而板结 精心侍弄 绿树成阴

——————

不毛之地 美 鲜花遍地

预设3:

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

那这“很大的代价”到底有多大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据调查,把一个孩子从小学培养到大学,平均要花13万人民币。) 文中哪些句子能说明国家要花很大的代价来培植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为什么要买来泥土?(土是咸的 咸而板结的沙石 这种恶劣的环境没法种植花草树木)

为什么要买来淡水?(水也是咸的 不适合种植花草树木) 为什么要买来花草树木?(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寸草不生的地方) 三个“买来”: “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说明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指导再读第一句)

买来了这些东西就能“鲜花遍地、绿树成阴”了吗?那还要做哪些工作?(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综合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是啊,他们要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买来的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他们要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买来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语言练习)

也就是说,除了花钱,还要人力,这代价可真大呀!所以,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怪不得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 理解“精心侍弄”。(板书 精心侍弄)

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 预设A:浇水。

花草树木下面埋着自来水管,能源源不断地输出淡水到花草树木的根部,为什么还需要浇水?

预设B:洗尘。

那园林工人认为他是在给花草树木洗尘吗? 预设C:洗脸

这让你体会到园林工人把花草树木当成什么了?

怪不得作者觉得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这样一洗,蒙上灰尘的花草树木变得怎样了?

请把花草树木更漂亮的句子读出来:眨眼工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

其实,从小苗到参天大树,从小苗到芬芳的花朵,期间,花草树木会遇到很多情况,缺少营养啦,长虫子啦,被晒蔫啦„„

我们联系生活中看到听到的,想象一下:

当花草树木蒙上灰尘时,园林工人给它们洗脸,树叶变得更绿,小草变得更翠,鲜花变得更艳;

当花草树木 时,园林工人给它们 ,树木长得更 ,小草挺得更 ,鲜花开得更 。(小练笔)

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象。

这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园林工人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那么,只有园林工人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吗? 不是?那你又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出示:我们来到迪拜访问。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者在草地上行走。

的确,从迪拜的美景,迪拜人民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阿联酋的人民为什么要花“很大的代价”去培植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并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呢?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或: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原因a:“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阿拉伯朋友这样说。

原因b: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对,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会有良好生存环境,所以阿联酋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所以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所以才有了迪拜这个沙漠中的绿洲。

那么,这样的绿洲只有迪拜一个吗? 不是?你又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呢?

出示: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

点出对比图。原本白茫茫的沙漠中竟出现了这么多的绿洲,这真是人间奇迹! 让我们伴着音乐,跟着画面,进入阿联酋,进入迪拜,去感受一下这人间奇迹吧!

你看,绿草如茵,鲜花如霞,高楼林立,绿树成阴,小桥如虹,美景如画,这是要花多大的代价,多少的心思,怎样爱护才能创造出来的奇迹呀?!

三、德育渗透。

走在这样的城市,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那么,走在我们苏州的街头,你又会怎样做呢?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看来,阿联酋人民的共同认识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共识: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看来,阿联酋人民的好习惯也将成为我们的好习惯: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者在草地上行走。

看来,我们苏州也将变得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如迪拜这般美若天堂!

四、作业设计。

最后,请同学们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给我们的亲朋好友介绍一下今天你看到的奇迹。

板书设计:

沙 漠 中 的 绿 洲 咸而板结 精心侍弄 绿树成阴

——————

不毛之地 美 鲜花遍地

推荐第4篇:《学科教学论》(语文)教案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学科教学论(语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文学院

杨增波

二O一二年元月

修正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语文与语文课程„„„„„„„„„„„„„„„„„„„„3 第二节

语文课程教学论„„„„„„„„„„„„„„„„„„„„8 第二章

语文教学设计 „„„„„„„„„„„„„„„„„„„„„„13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内容 „„„„„„„„„„„„13 第二节

研读教材内容 „„„„„„„„„„„„„„„„„„„„13 第三节

研究学生情况 „„„„„„„„„„„„„„„„„„„„18 第四节

明确教学目标 „„„„„„„„„„„„„„„„„„„„26 第五节

安排教学过程 „„„„„„„„„„„„„„„„„„„„29 第六节

选择教学方法 „„„„„„„„„„„„„„„„„„„„37 第七节

拟定教学方案 „„„„„„„„„„„„„„„„„„„„45 第三章

语文教学技能 „„„„„„„„„„„„„„„„„„„„„„52 第一节

导入技能 „„„„„„„„„„„„„„„„„„„„„„52 第二节

讲解技能 „„„„„„„„„„„„„„„„„„„„„„60 第三节

提问技能 „„„„„„„„„„„„„„„„„„„„„„68 第四节

结束技能 „„„„„„„„„„„„„„„„„„„„„„75 第五节

板书技能 „„„„„„„„„„„„„„„„„„„„„„79 第六节

说课与评课技能 „„„„„„„„„„„„„„„„„„„83 第四章

阅读教学 „„„„„„„„„„„„„„„„„„„„„„„„84

第一节

阅读教学及其内容 „„„„„„„„„„„„„„„„„„84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 „„„„„„„„„„„„„„„„„86 第三节

阅读课的基本类型 „„„„„„„„„„„„„„„„„„88 第四节

阅读教学的常用方法 „„„„„„„„„„„„„„„„„88 第五章

写作教学 „„„„„„„„„„„„„„„„„„„„„„„„92 第一节

写作教学及其发展 „„„„„„„„„„„„„„„„„„92 第二节

写作教学的内容 „„„„„„„„„„„„„„„„„„„94 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过程 „„„„„„„„„„„„„„„„„„„97 第四节

写作训练课的类型及其写作训练体系 „„„„„„„„„„98 第五节

作文的批改 „„„„„„„„„„„„„„„„„„„„„99 第六章

中学语文教师„„„„„„„„„„„„„„„„„„„„„„100

第一节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100

第二节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的素养„„„„„„„„„„„„„„100

第三节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102 附录:《学科教学论(语文)考查评分表》 „„„„„„„„„„„„„103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学科教学论(语文)》 又可以称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中学国文教学法》等等。

课程名称关键词:语文

语文课程(学科)

语文课程(学科)教学论

第一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总体介绍本学科的学科发展情况,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等。

教学重点、难点:本学科的研究对象。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讨论等。 授

数:3课时。

第一节

语文与语文课程

一、语文

(一)、“语文”理解: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

叶圣陶:“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张志公:“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

其他理解:

(1)、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这一解释具有历史的一贯性和社会的共同性。历次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都有各种变化,但有一点始终不变: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各种语体(现代、古代、口头、书面)和各类文章(包括文学作品)都是语言文字的不同运用形式。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2)、根据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1956年以前,语文教育界的权威人士实际上是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学的。不然的话,为什么会有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家”呢?但以后有许多人指出,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非文学作品的常用文体文章,文章可以涵盖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不能涵盖文章。所以语文是指语言文章。

(3)、根据语文教材演变的历史,把语文解释为语体文。因为《语文》是由《国语》和《国文》合并而来,《国语》原以语体文为主,《国文》原以文言文为主。建国后中小学都以语体文为主,统称《语文》。

(4)、根据语文内容的丰富性,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化。一些人根据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性、审美情意性,把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作一种文化载体,认为文化载体性就是语文的性能。

(5)、根据言语学派的理论,认为语文是言语。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学者根据心理社会学语言学派创始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言语学”理论,提出语文就是研究、学习言语的学科。因为语文是“口头的语”和“书面的文”,正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言语的定义)。这种争论持续不断。直至1963年叶老明确了语文的含义是口头语和书面语言的合称,并由此规定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此后定名问题算是有了结论,开始研究定性问题了。

(二)、“语文”定义: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拟定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中的解释是:“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二、语文课程的演变

(一)、1904—1911:独立设科——未定名

1904年清政府颁布和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语文独立设科,现代语文课程开始萌芽,并逐步走向成熟。

(二)、1912—1919:国文——文言文

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于

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 “国文”课,这是语文独立设科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

(三)、1920—1949:国语——口头语言和现代文,国文——文言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五四”时期,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1月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这在语文学科史上,是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主要地位。这是克服传统语文教育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的根本措施。可以说,语文学科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现代语文学科则是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产物,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

(四)、1949—2000:语文——工具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语文教育也揭开了新的篇章。从1949年开始到20世纪末,中国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在探索中前进,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1、1949年“语文”名称的出现。

2、1953—1956年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3、1956—1959年语文分科教学实验。

4、1959—1963年“工具论”的提出。

5、1966—1976年“*”十年语文教学的“纯政治化”。

6、20世纪80年代,“工具论”再次提出并丰富了内涵。

7、20世纪90年代,“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

(五)、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1999年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年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21世纪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将课程改革推向一个新高潮。

新课程赋予语文以不少新的内涵。一个适合21世纪信息时代需要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已着手构建并有待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日益加深,我们相信语文这门年轻的学科,将插上现代化的翅膀,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一)、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认识

1、工具说、工具论 形成:1959——1963 背景:语文学科分科教学受到批判后,语文成政治课,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观点: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应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1963年的大纲第一次明确了这种观点。

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具论在有关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中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观点。1986年的大纲中是这样描述的:“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使学生能以之为工具,准确地去接受、处理和交流各种信息”;并增加了“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审美观”的要求,丰富了语文教育的内容。

局限:对语文教育的定位不全。重“文”轻“道”。

弊端:语文教学只是寻词摘句,肢解课文,思想意义形同虚设,语文教育陷入困境。

2、人文说、人文论

提出:20世纪80、90年代;语言学界、文学界。

背景: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人们的观念,消极思想为一些人所崇尚。 社会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语文教育界也随之加入了讨论。

观点:一是指应认识到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人格。

3、工具说与人文说之比较

工具说:现在大多数人认同的工具论,是指以承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为前提,同时也承认语文学科的思想性的一种语文学科性质观。它的主要特点是:

重知识轻能力

重智力轻情感

重认知轻创造

重教师轻学生

重集体轻个人

人文说:认为语文应当是知、情、意的统一,语文课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人文观的主要特点是: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重感悟轻传授

重情感轻智力

重创造轻认知

重学生轻教师

重个人轻集体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说

这种观点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轻重之分、宾主之分。

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述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四、语文课程的目标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语文教育的一切活动。是搞好语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一)、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

是社会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的规定和要求,对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其特点为原则性、概括性和抽象性。

2、培养目标

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具体要求,是具体化的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之间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3、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含义

即学科教育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它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2)、课程目标的分类

纵向: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横向:识字与写字目标、阅读目标、写作目标、口语交际目标、综合性学习7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目标

(二)、语文课程的目标

1、概念:

语文课程目标是指在语文领域内展开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2、设计依据:

新世纪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设计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来设计的。

纬度一:知识与能力

这一纬度扩展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际能力。现代公民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仅局限于过去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纬度二:过程和方法

这一纬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

纬度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一纬度规定了语文教育要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重要内容。

3、具体内容:

(1)、总目标(内容详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总目标的内涵突现了这样一些思想:

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凸现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三、突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四、强调了主动探索的新型学习方法

(2)、阶段目标(内容详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目标分四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对语文教学应达到的分目标做了具体的要求。

第二节

语文课程教学论

一、语文课程教学论的演变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语文课程教学论是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发展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因而也就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但许多教育论著中包含着关于语文教育的精湛论述,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仅适用与过去,同样适用于当代,特别适用于现行中小学时期,其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意义重大。

20世纪初,语文独立成科后,语文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钦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教育学——各科教授法(语文)

特点:语文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孕育于教育学之中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特点: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

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1919年,陶行知提出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1934年、1938年《国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学科。

特点: 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

相关著述:

吴研因

《小学国文国语教学法》

黎锦熙

《新著国语教学法》

王森然

《中学国文教学概要》

《国语读法教学原论》

《中学国文教学法》

蒋伯潜

《中学国文教学法》

以上著作奠定了我国语文教育学研究坚实的理论基础。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师范学院各系、科都要开设“分科教材教法研究”课。“教材教法”的研究成为重要内容。

1949年,“国文”、“国语”统称为“语文”。师范院校就相应地开设了“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和“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课程。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1984年国家教委颁发、1990年修订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中。

特点:这种名称的出现和长期被沿用 ,显示了语文教育研究由侧重于语文教学研究而逐步同时重视课程研究。

相关著作:

张志公

《传统语文教学初探》

张志公

《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

吕叔湘

《吕叔湘论语文教育》

辛安亭

《论语文教学及其它》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1978年,国家教育部委托12所院校编写统一的高等院校中文系、科语文教学法教材,定名为 《中学语文教学法》。

“法”:其内涵已不再局限于基本属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原理、原则、法则等。

所以,进入80年代,就有《 语文教学原理》、《语文教学论》等名称的著作问世。

特点:在完善操作性研究的基础上上升到了教学理论的高度。

6、“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有以下特点 :

由侧重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由侧重具体理论和方法的“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法”。

语文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都出现了空前繁荣和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著述颇丰。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20世纪末,我国许多教育家提出课程论与教学论统整合统一的理论。 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在确定教育类博士和硕士学位点时,把各学科的课程论、教学论都纳入到“课程与教学论”中,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都作为 10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种定名肯定了课程与教学论统一的理论。

名称变换: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教学论—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实质: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由具体教法研究的层次上升到总体研究的理论高度,并逐步实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统一。

二、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

横向:语文教育是大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语文教育,还包括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

纵向: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2、研究重点——学校的语文学科教育

学校是基础教育,语文是中小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3、研究内容——语文课程与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 语文学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学习语言。

思想、品德、审美、情感等非智力的教育因素在语文教育中也占有很重要地位。

三、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表现为物质性的、活动性的、关系性的等三个方面。

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表现为环境性的、活动性的、关系性的等三个方面。

2、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包括语文课程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联系,语文课程形式和内容的演变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本质联系,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语文课程研制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教师与学生、社会与学校、规划与实施、实施与评价、评价与规划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渐进性和飞跃式变化趋势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包括教学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教学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教师、学生、语文内容、环境、方法、组织形式、语文教学目的与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本质联系等。

3、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和应用三种类型:

⑴、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行政对语文课程和教学过程的计划、实施和监督的组织行为,包括语文课程研制、教学应用、评估总结等。

⑵、语文课程研制实践,是指教育行政官员、课程与教学专家和语文教师,有组织的编研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组织语文课程和教学实施,开展语文课程和教学评价活动等,集中表现为编制、使用和修订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

⑶、语文教学应用实践,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语文课程和教学计划,使用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这三种实践之间是密切相关和紧密联系的。

课外作业:

1、试论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如何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3、如何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实质意义?

4、根据自己的阅读思考,谈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第二章

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并通过一定的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讨论、训练等

数:18课时。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是指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对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以至具体环节做出规划和安排。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板书或演示设计、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评估。

为了同学们更好的学习和把握, 本课程讲解的 “语文教学设计” 的主要内容包括:

1、研读教材内容

2、研究学生情况

3、明确教学目标

4、安排教学过程

5、选择教学方法

6、拟定教学方案

第二节

研读教材内容

一、语文教材的概念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具体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体现出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指导思想。

语文教材又泛指、特指、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

泛指: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和非书面的语言材料。

特指: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

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这里主要探讨专指的教材,兼顾泛指、特指教材。

二、语文教材的功能

(一)、智德启迪

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有助于磨砺其思维品质。

(二)、语文历练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而且是反复训练;语文教材的作用就是语文历练的凭借。

(三)、语文积累

包括语言的积累和文章结构模式的积累。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作用在于通过记诵,使自己语汇丰富、知识渊博、并掌握大量的结构技艺。

(四)、知识扩展

语文学科既有关于语文的知识,又有通过优秀的作品传递出来的关于社会和自然各个领域的百科知识,往往更加鲜明、生动,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感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和结构类型

(一)、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

1、范文系统

范文即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是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范文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示例作用和凭借作用。

2、知识系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建国后的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知识大致包括:读写听说知识、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等四个领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知识简化为“语文修辞知识要点”,包括:词的分类、短句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常见修辞格等5项。

3、实践活动系统

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的设计出一系列“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便构成了教科书中的实验活动系统,表现为练习题和练习册。

4、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就是教科书编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方式方法等,所作的说明、提示或注释。

(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类型

1、综合型语文教材:

特点:⑴、阅读、写作、知识三结合,以能力训练为体系;

⑵、按文体组织单元,轮番学习,使能力呈螺旋形上升;

⑶、知识穿插分布,在单元中配合读写,在全书中自成体系,直线进行;

⑷、每册中的文言文集中编写。

2、分科型语文教材:

优点:三者各自的系统性较强,教学效果明显;

问题:三者怎样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在教学实践中三者怎样配合,较难解决。

3、各种实验教材编写体系除综合型和分科型外,还有: (1)、以文体能力为体系; (2)、以听说读写为体系;

(3)、以写作能力为体系; (4)、以阅读能力为体系; (5)、以语言训练为体系; (6)、以思维训练为体系; (7)、阅读与写作分科;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8)、读写与知识分科; (9)、以语文知识为体系等。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历代文选体系。

四、中学语文新教材

1986年,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从此,语文教材由“编审合一”变成“编审分开”。

(一)、中学语文新教材的种类:

2001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语文教材有:

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三册、7~9年级三册(简称“人教版”);

2、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三册、7~9年级三册(简称“苏教版”);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三册(简称“北师大版”);

4、语文出版社出版的7~9年级三册(简称“语文版”);以上教材统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中学语文新教材的特点:

以上新教材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设计指导思想新;

2、选文新;

3、构建新的教材体系;

4、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5、列入了综合性学习内容。

五、语文教材内容的研读

(一)、研读教材的方法

1、宏观把握的方法

第一、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

第二、要熟悉整套、整册教材、明确编辑的意图、教学的重点、训练的要求。

2、微观把握的方法

——是指对一篇具体课文的钻研、掌握。

(以下内容都是关于微观把握的方法。)

(二)、研读课文的操作步骤: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第一步: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写什么?”:

1、解决字、词、引文、典故等阅读障碍;

2、查阅作者、写作背景等有关资料;

3、了解文体、大致掌握文章大意。

第二步:研读课文,“局部分析”课文“怎么写?”:

1、研究文章的结构,划分意义段,概括段意;

2、段落分层次,分析重点句(含义、表现形式、作用);

3、分析关键词语(音、形、义);

4、分析特殊的标点符号(特点、作用);

5、说明文章的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6、领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7、总结文章的主题。

第三步:分析课文,“整体领会”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

1、分析材料的选择、组织与中心的关系极其原因;

2、文章的表现形式是怎样为内容服务的;

3、每一个局部是怎样服从整体的。

“整体把握”(“写什么?”)、“局部分析”(“怎么写?”)、“整体领会”(“为什么要这样写?”)

以上过程反映了阅读、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第四步:广读博览,集思广益(博览各种参考书):

借鉴参考书中的观点、方法,开拓视野、思路。

第五步:比较分析,找出特点(与副教材比较):

副教材是指与课文相近或相似的作品。

第六步:初步设计,确定内容(列出教学纲要):

在以上钻研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的要求和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初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安排的具体要求:(1)、要恰当;(2)、要充实;(3)、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

第七步:吟颂课文,熟悉内容(倾心欣赏才能准确把握):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在吟颂、欣赏课文中,真正的解决字、词、引文、典故等阅读障碍。

(三)、研读课文的特点:

1、研读课文要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

形 式

整 体

本 身

相关内容

2、研读课文的主要角度是语言运用的问题;

3、研读课文要善于从课文中发现知识点、确定训练点。

课外作业:

在下面提供的课文中任选一篇,按研读课文的步骤要求进行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

1、荷塘月色;

2、再别康桥;

3、拿来主义;

4、滕王阁序;

5、故都的秋;

6、寡人之于国也。

第三节

研究学生情况

一、在备课中研究学生情况的意义

(一)、研究学生情况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因在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于每一名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无论从课程的设计,还是从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一切都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如果教师将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那么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构思课堂教学环节时,就要时刻思考着如何让每名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和基本思想,就不仅要关注学生发展的现实目标,而且要关注学生发展的长期目标。

(二)、教学设计的要害在于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

当前,在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下,课堂教学的最大变化就是从以前的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以教促学” 发展到今天的“以学促教”,亦即课堂教学组织和落实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学习,在于让每名学生都能够获得应有的进步和发展。更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怎么方便“学”,教师就应该怎么“教”。

在此基础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职责也在发生着比较大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使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

2、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7、发现学生的潜能和性向。

(三)、学生学会知识和全面发展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

与以往的课堂教学观念相比,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构建理解的过程。

因而,教师在研究教科书的同时,更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适合学情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方式方法,同时,对于学困生应采取补救措施,对优秀生采取特殊的额外措施等等。

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情意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想看待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深挖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质。特别要尊重学生由生活经验引发的思维,坚持思维无禁区论,视学生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和有潜力的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潜能,促进自身主动发展。

二、研究学生情况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果。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应多创设让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自我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

(二)、差异性原则

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尽可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各有所长,应注重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指导,因材施教。

(三)、发展性原则

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研究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用“你能行”的期望来激发学生“我能行”的自信。 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并据此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能“跳一跳就会摘到果子”。

三、研究学生情况的具体内容

(一)、研究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学生原有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对他进一步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以小学教学为例,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教师要根据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认知活动能力,注重从知识的整体入手。对教学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规律的揭示,注意遵从适应知识内在的矛盾关系,并有意识地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设计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和有丰富教学内涵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

(二)、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

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常常是前后密切关联的。为此,教师刚接班时,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名学生以前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分类登记,并注明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差,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好。找出学生存在较多的问题,普遍的问题要在备课中体现出来并作重点指导,个别的问题应当加强个别辅导。

在具体的一节课的备课时,教师要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情况,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通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做到该讲则讲,不用讲则少讲,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研究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

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学生生活在各自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学生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就须要了解其家庭成员的情况,包括住址、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应了解其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出哪些是教育的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条件,并适当利用各种条件协助教育工作的开展,如高中一年级经济常识中有关农村经济发展内容的教学,就可以引用农村学生的家庭和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中的种种现象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易理解,易接受。

(四)、研究学生的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六种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将这六种能力结合所教年级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备课。

中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这些能力状况,弄清楚教材中哪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归纳的内容,教师可少讲,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机会;对学生不易理解、不能分析的问题便可多费些工夫讲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研究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备课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学生的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学生的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作为教师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整方法,制定相应 2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措施。如设计充满情趣的环节,使同学们能够顺畅、清晰地提升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思路、理解学习内容。 

(六)、研究学生的身心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但遇困难又易灰心丧气,幼稚与成熟并存,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对初中生既要尊重又要加强教育,严格要求。

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趋于成熟,知识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更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速,思维能力更加成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但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问题不准确不深刻,有时带有片面性。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心理疏导,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四、获取学生信息的基本途径

(一)、从研究学生的实际状态中获取信息

学习者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我们就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

为此,在备课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寻找学生的起点:

第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

第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教师应通过对学情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2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二)、从学生的个别差异中获取信息

1、设计课堂教学分层

在备课时,教师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课堂的提问,新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讲解等方面,都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

2、设计课堂练习分层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练习。教师可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三个层次练习,即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引申练习。通过分层练习,各类学生学有收获,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3、设计作业分层

作业的布置不应整齐划一,在掌握各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后,可分层设计。作业可分为A、B、C。A组为基础,B组为中等,C组为最佳。通过分层作业设计,全体学生可不同程度地落实新知,充满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三)、从学生的内在需要中获取教学的信息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今天的备课中,我们开始考虑学生、分析学生的意识,但在分析学生时,也时常流于形式——很多时候考虑的是学生应该的状态,而忽视了现实的状态。

以对教科书的处理为例,通常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更谈不上去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

其实,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在学习中得到体现,是备课必须关注的话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保持一颗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想学生所想,苦学生所苦,思学生所思”,让学生真正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深入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以及情感态度上考虑,这样备出来的课才是符合学生需要的。

(四)、诊断和预测学生学习可能会发生的内容

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准确诊断和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可能会遇到的内容,是从“备学生”中获取重要的信息。

1、学生可能想到的内容

23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由于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课程导入和课程的重点内容有关,因此教师备课就可以预先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应该能够产生的想法,提前作好思想准备。

2、学生难懂的内容

教师备课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时刻把握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水平。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换位思考,想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由易到难的转化。

3、学生疑虑的内容

我们深知学生的疑虑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接受和课后习题的完成。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表情呆板,脸色凝重,学生的思维不能与教师同步,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继续思维和学习的障碍。

高明的教师会预先意识到这一点,备课时善于转换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些疑虑,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措施,来加以引导,努力在课堂上消除这种尴尬的疑虑。这就更须要我们在备课时细心一些,耐心一些。

4、学生易错的内容

在指导学生实验、批阅作业、批阅试卷和下班辅导时,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不让学生再出现错误,在备课时,教师可以特意准备一些学生易错的实验和习题,故意上课时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

5、学生激动的内容

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引导学生参与到这种表演中来,是现代教学所必需的。这样,教师就必须预先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到学生的激动心情。

因此,在备课时,可能让学生参与的活动、可能激起学生激动和新奇心态的活动,我们都要为学生尽力准备,尽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讨论中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加强烈。

6、学生易忘的内容

在备课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提前预料到学生用到这部分知识时可能会遗忘什么,从而有意地提前让学生温故知新。不仅如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常常预先把这部分内容提炼,升华,甚至编制成口诀让学生轻松地记忆、储存, 24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为学生的应用扫清障碍。

五、研究学生情况的若干技巧

(一)、研究学生的几个技巧

研究学生,有其中的规律和技巧。如下的几个技巧就是来自实践中的总结。

一查,即查资料档案。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的思想品德表现、学业成绩、身体健康状况等。

二谈,即座谈了解。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和现在在同学中的交友情况及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情况。

三聊,即个别谈话。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性格,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社会、学校、班级、教师和同学的看法,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等等。

四访,即家访、社会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在家庭及当地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了解学生对父母及他人的态度,了解学生的劳动观念、社交情况等。

五察,即察言观色。主要是为了了解当时学生的心理活动,收集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当时的情感状态等。

(二)、以学生的错误为研究对象

研究学生的错误可以更好地认识学生,寻找教学中的漏洞和盲点。可以这样说,学生的错误是备课、精心预设的宝贵资源。在中小学教学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学习错误中有两个突出现象:

1、“多犯”,即教学进行到某些节点上,必然会出现群体性、高发性的错误,其症状相似,时段也相同。“多犯”说明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障碍,这从表面看多是由于知识结构与内容较为复杂或困难引起的,其实质还是在于学生在思维节点与思维程序上存在着客观性障碍。

2、“再犯”, 即某些错误在某些学生身上不仅易发,而且好发,即使被纠正过,但也必然会在后继学习过程中再次发生。“再犯”则主要说明了教师在教学的处理与把握上存在着问题,教师往往注重形式上的内容而忽视了思想方法、思维过程的构建,学生的学习未能深入到思维层面,其知识的掌握是不稳固的。同时,某一名学生身上的“再犯”现象也说明了教师的教学在注意到普适性的同时,未能照应到个别学生的差异性。

25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总之,在备课活动中,认真做好“备学生”的工作,对于切实提高备课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

明确教学目标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含义与分类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含义

语文教学目标是每一次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是评价每一次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可见,目标的设计对于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多层次的,有: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这里主要是指某篇课文、某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

(二)、语文教学目标的分类

1、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原理分为三类:

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2、《语文课程标准》是按照三个纬度来设计教学目标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二、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职责与依据

(一)、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职责

↑ ↗

↖ ↑

国 家 制 定

教师制定

其中语文教师主要参与“语文单元目标”的制定,负责“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二)、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以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26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2、以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为起点;

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还要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出发,包括:语文师资水平、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3、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体系,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要求。

三、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与原则

(一)、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3、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1、思想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操作性原则;

4、层次性原则;

5、可测性原则;

6、主体性原则。

四、规范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

(一)、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

规范、明确的目标陈述应由四要素构成:

1、行为主体:完成教学目标的行为执行者。

2、行为动词: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的动词。

3、行为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4、表现程度:学生学习后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水平,用以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例如:每个学生

阅读

现代文每分钟

不少于500字。

(行为主体)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表现程度)

27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每个学生

都要在两年的时间内

背诵

优秀诗文60篇(段)。

(行为主体)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表现程度)

注意:在不引起误解或歧义的情况下,有时目标陈述可以省略行为主体、行为条件。

(二)、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注意事项: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必要时要附上行为条件,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3、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操作的。

含义明确的动词:写出、说出、解释、读准、背诵、划分等; 含义模糊的动词:了解、知道、理解、概括、分析、辨别等。

一般来说,认知、技能目标都可用含义明确的动词,情感目标则可灵活处理。

4、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

五、案例:《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目标的设计

案例一: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思考:

春节,对于十

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个轻轻松松吃吃玩玩的节日,对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怕是知之甚少,我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通过多种渠道(网络、课外读本),让同学们走进历史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案例二: 《本命年的回想》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案例三: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8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案例四: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3、欣赏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

4、通过学生自己过年时的亲身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的对比,他们能体会到春节的变化与传统民俗的魅力。

案例五: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

2、学会独立阅读,整体感知,按时间的推移,讲述过大年的火热景象。

3、品读群众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风情。

4、提高自我阅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华民族过年习俗中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回忆过年习俗,了解地方特色,感受浓郁的乡土风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第五节

安排教学过程

一、语文教学过程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一)、语文教学过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就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途径,是在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的基础上,运用教学手段所进行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也可以称为语文教学程序,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学活动纵向推进的流动程序,即教学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的阶段。

(二)、语文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1、学生——语文教学过程的主体,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轴心;

2、教师——语文教学过程的主体,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

29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3、教学内容——语文教学过程的客体,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指向的目标和任务;

4、教学手段——语文教学过程的载体,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方式和方法。

二、语文教学过程的分类

(一)、按语文教学的层次分:

1、学段教学过程

2、学年教学过程

3、学期教学过程

4、单元教学过程

5、课题教学过程

6、课时教学过程

其中,本章所说的语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课题教学过程、课时教学过程。

(二)、按语文教学的课型分:

1、阅读教学过程( 讲读、自读等 )

2、作文教学过程( 讲评、指导等 )

3、口语交际教学过程( 演讲、辩论等 )

三、课文教学的基本程序

单篇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经常实施的过程。这是因为人们的阅读常常是以一篇文章为基本单位的。语文教学就是以一篇文章为范例,教会学生阅读同一类文章。

单篇课文的一般教学过程可以将教与学都分成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三个阶段,即预习阶段——教读阶段——练习、巩固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说明:下面所说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我们说过教学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语文教学没有固定模式。追求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永无止境。)

首先是 新课导入;

(一)、预习阶段:

30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预习的程序一般是:“诵读——会意——发疑——小结”。

(二)、教读阶段:

1、指导理解文章标题

2、介绍作家和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

3、文字教学

4、词汇教学

5、句子教学

6、段落教学

7、求旨教学

8、篇章教学

(三)、练习、巩固阶段

1、熟读课文、增强记忆

2、整理归纳、掌握规律

3、指导运用、形成技能

四、国内语文教学过程研究新进展

(一)、魏书生的教程(六步教学法)

魏书生,男,1950年5月4日,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共产党第十

三、十

四、十

五、十六大代表。现任盘锦市教育局长、党委书记。

1、定向

即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确定重点的方式,有时由我提出,有时由好学生提出,也有时大家讨论。在大部分情况下,我都把学习重点写在黑板上,如《故乡》这课学习重点:

一、字词;

二、文学常识:作者及时代背景;

三、人物肖像及语言描写;

四、分析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2、自学

因为目标明确,同学们就可以驾驶着自己思维向目标行驶。仍以《故乡》为例,因学生已进行过整册书知识归类学习,前两个学习重点,稍加回忆或复习即可重现,第

三、四个学习重点,需自己读书,找答案。

3、讨论

3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经过自学,大部分难点都可解决,不能解决的,自己记下来。前后左右,四个人一个讨论组,研究自学过程中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

4、答疑

分组讨论,仍没解决的问题,则提交全班同学,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解答,学生不会,则由教师解答。倘这一疑难带有普遍性,教师可予以回答。倘无普遍、深究的意义,为了节省时间,则跟个别学生讲明课后个别研究。

5、自测

即自我测验。测验方式不同,有时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自己出题,自己答自己出的题。有时请一名同学出题,大家答。也有时每组出一道题,其余组抢答。有时我出一组试题,或做教材后面的练习题。需书面回答的题,一般都限定

三、四分钟做完,然后立即拿出红色的笔评卷。这样检测,既明确了有哪些知识点没能掌握,又明确了经过努力又有了哪几点进步。

6、自结

即学生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自结,大部分采取每位学生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七嘴八舌地大声说的形式。也有时请一位同学总结,大家订正。

附录:“四遍八步读书法” ,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包括:

第一遍,跳读。第一步记梗概,第二步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

第二遍,速读。第三步复述内容,第四步理清结构。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00字。

第三遍,细读。第五步理解和掌握字词句,第六步圈点摘要,第七步归纳中心。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左右。

第四遍,精读。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速度不限。

(二)、钱梦龙的教程(三主四式教学法)

“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 32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练”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后称“四式”。

1、“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 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读边教或边教边读。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2、“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

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3、“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

常用的练习类型有:

(1)、记诵为主的练习,有助读、背诵、抄读等。

(2)、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

(3)、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这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 33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鉴课文写作。

(4)、评价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

4、“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复读。

(三)、蔡澄清的教程(点拨式教学法)

安徽省芜湖一中的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1982年在《语文教学通讯》第二期上发表了《重在点拨》一文,正式提出“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实施点拨教学要:

针对学生的三种障碍(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心理障碍), 抓住教材的三项内容(重点、难点、疑点), 从三个方面(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实际),

通过三条途径(通过画龙点睛以掌握知识要领,通过举一反三以实现能力迁移,通过启发讨论以求得教学相长),

达到三个目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

从而归结到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实施点拨教学的过程,蔡澄清按照教学活动中的认识运动的发展进程将它概括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1)、吃透两头,摸清障碍;

(2)、认清方向,选准突破;

2、实施阶段:(3)、相机诱导,适时点拨;

(4)、讨论交流,理解消化;

(5)、双向反馈,总结提高;

3、发展阶段:(6)、迁移训练,举一反三。

课堂阅读教学的点拨实施过程如下:

1、导入性点拨; 34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2、研究性点拨;

3、鉴赏性点拨;

4、反馈性点拨;

5、迁移性点拨等。

(四)、黎世法的教程(异步教学论)

1989年前后,黎世法提出“异步教学论”。“异步教学”是相对“同步教学”而言的。在“异步教学”实验研究者看来,人类教学实践历史显示出三个发展阶段,即古代个别教学阶段、近代同步教学阶段和现代异步教学阶段。“异步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异步化(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异步化。

在异步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化学习是一条主线。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等阶段进行学习的过程。

1、“自学”

自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基本掌握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首先由教师向学生布置自学参考提纲。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回了解学情并有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自学与学生研讨学习问题,认真进行微观的异步指导。

2、“启发”

当学生通过自学仍无法解决时,就需要教师提供某种“启发”。启发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一个班的多数学生(或部分学生)在自学教学阶段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或解决一个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个性问题。

3、“复习”

复习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继续解决在新单元学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初步的系统化、概括化,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将所学的新知识应用于实际,形成新的技能作准备的过程。

4、“作业”

作业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将所学的新知识(在与旧知识和技能的联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于实际,使知识具体化,形成学生新的技能,并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的过程。学生进行独立作业时,教师巡回了解学情,并点面 35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结合进行作业指导。

5、“改错”

改错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错误,认真分析作业的错误原因,改正作业错误,掌握正确作业方法的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进行自改。学生一边自改,教师一边巡回了解学情并有重点地主动指导学生自改。学生在自改中如果发生了困难,可请教同座位的同学,或下位请教别的同学,或请教老师。

每个学生除了有一般的作业本外,还要有一本错误作业的重做本,将自己做错了或改错的题,在自己的重做本上重新做一遍。教师要定期抽查学生的重做本,掌握学生作业改错的情况。

6、“小结”

小结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所学的知识(包括新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使所学的技能(包括新旧技能)进一步综合化、熟练化,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的过程。

学生在小结过程中,如果遇到难点或需要加深理解的内容,要反复阅读和深思课文,并认真查阅参考资料和工具书,如果经过独立思考,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可与同学展开小声讨论,或请教教师。

(五)、上海育才中学的教程(八字教学法)

“八字教学法”是上海育才中学从1977年起实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八字”即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1、读读,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2、议议,就是提倡学生自觉议论,主动探讨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3、练练,就是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它是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4、讲讲,即是讲解、解惑,可由教师讲,也可由学生讲。

该方法的基本点在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上,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活泼。

36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值得注意的是,八字教学法并非一种机械程式,并非要把每节课都划分为四个阶段,而是要贯彻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要因班级和学科的不同有所区别。

第六节

选择教学方法

一、语文教学方法及其特点

(一)、语文教学方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语文教学方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联结教与学相互关系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

其一,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语文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根本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或绝对坏的方法。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

其二,具有针对性。教学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 ,就越能找出适合特定情况的教学方法。

其三,具有综合性。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综合体。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 练和辅导;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运用和创造。

其四,具有多样性。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目的呈现出多样性,所以,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与发展

37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一)、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多以传授现成知识为主要目的,视学生为单纯接受知识和记忆储存的容器,因而主要是注入式教学法。

它的特征被概括为“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其致命弱点是:强调教师如何去教,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这一特殊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新时期广大语文教师正是以纠正这种错误偏向为突破口,进行不断实践,创造出许许多多富有时代色彩的教学方法。概括而言,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强调教与学并重

新的教学观念认为,学生也是教学方法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许多语文教师都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像钱梦龙教师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课堂六步教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给学生现成结论,而是给学生激励、点拨、启发、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学。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既重视教师教的方法,也重视学生学的方法,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首要特征。

2、注重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它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广大语文教师顺应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放在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位置。如陈钟梁老师的“问题教学法”、洪镇涛老师的“语文教学八字法”等等,都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培养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3、突出教学方法的情趣性

教学方法本身具有“刺激”功能。它的用途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激发求知,引起兴趣,刺激思维。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十分注重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借助艺术表演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变苦学为乐学。 38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比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借助各种手段,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调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造成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潜力,高效率地学习。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情趣生活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

4、重视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

从整体观点看,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难以适应当代语文教学任务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因此,教学方法必须由多因素构成,使具体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按教学的需要和一定规律排列组合,使之互相取长补短,以发挥整体综合效应。如黎世法老师的“六课型单元教法”、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法”等等,都是把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方法。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这种“整体化”特征,使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具体性区别开来,成为自身的又一重要特征。

(二)、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

1、追求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民主性

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主体间的互动性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当师生配合默契、合作和谐时,教学方法才能最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而教学主体间相互合作和谐则表现为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民主性,即师生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民主合作精神的发扬,能促进教学方法更适用于学生创新和探求能力的培养。魏书生老师民主化教学的探索表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和谐性,直接影响教学方法运用的效益,乃至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因此,探索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融洽的民主气氛,追求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和谐性,将是今后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主题之一。

2、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过去的教学方法研究十分关注智力因素在学生智能发展中的作用,而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意侧面重视不够。近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非智力因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认为人的意志力、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活动所起的动力、定 39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向、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教育观由“智能教育”向“人格教育”的转变和人们对语文学科人文特性认识的加深,人们会更多地关注语文教学方法的情意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中得到启示。

可以说,如何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实现理智和情感的统一,是今后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3、提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等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使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得以更新,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革命。

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日趋自动化、微型化、智能化、综合化和教学软件趋向灵活化、专门化,更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这不仅可以扩大和改进人们的感受器官的功能,大大丰富感性认识的内容,还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人们会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难以逾越的障碍,使语文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和完善。

因此,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

三、语文教学方法选择和使用的原则

(一)、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

5、优化性原则;

(二)、语文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

1、坚持启发引导;

2、坚持最佳组合;

3、坚持因材施教;

4、坚持协调发展;

40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四、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性方法

(一)、讲述法:

1、含义:讲述法是教师用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描绘事例、论证事理的一种传授知识的基本方法。它以教师的叙述和说明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广为采用的方法之一。

2、优劣:长处是:可以传授新知识,并保持系统性和深刻性;可以通过简明的语言讲清问题,保证教学时间的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缺点是:它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3、适用:适用的场合主要有:学习课文之初,需要交待学习目的、范围、要点和要求时: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或相关课外知识时;分析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难点时;补充教学所必须的各种材料时。

4、运用:讲述法的运用要点是:

①、讲求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严整性和思想性;

②、讲述内容集中、凝炼,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扣住特点和关键点;

③、语言准确、简明,感情恰当,条理清晰,深入浅出; ④、讲述要具有启发性,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

⑤、既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兼顾学生主体功能,突出语文能力培养的目的。

(二)、问答法:

1、含义:问答法是以师生的对话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也称“谈话法”或“提问法”。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

2、优劣:长处是:有利于唤起注意,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训练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弱点是:教师所提问题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理解程度,每次的问答只限于少数人的对话,多数人则处于消极状态。

4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3、运用:问答法的运用要点是:

①、须考虑所提问题的意义、价值和启发性;

②、提问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学生思想水平和实际能力; ③、提问应紧扣中心、重点、难点、疑点、关键词语和句段,并使问题系统连贯,合乎逻辑顺序;

④、语言要简明;以思考性问题为主,记忆性问题为辅;

⑤、要面向大多数及全班提问,必要时可将问题分为上中下三种水平,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答问机会;

⑥、注意对答问给予全面评价,要鼓励多于批评。

(三)、讨论法

1、含义: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相商量,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基本教法。其价值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弥补了独立学习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评判能力和论辩能力。

2、种类:讨论法有同座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不同的规模;还有专题性讨论、析疑性讨论、欣赏性讨论等不同的性质。

3、适用:讨论法多用于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4、运用:讨论法的指导要点是:

①、讨论前,教师应选择有价值的论题,并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围绕论题搜集资料或写发言提纲;

②、讨论进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已见,虚心听取他人见解,作出正确评判,修正自己的观点,充实自己的论据,同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就论题的实质及关键点展开辩论,因势利导,深化讨论内容;

③、讨论结束时,教师应及时作出评判性总结,并据实际需要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四)、练习法

1、含义: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掌握知识、技能 42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和形成习惯的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2、优劣:它能帮助学生把知识化为技能,把技能化为熟练技巧,进而获得听读说写的能力和方法,养成听读说写的习惯,使学生取得多方面的适应性。但它只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用,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有时也可以起到扩展知识的作用,这就需要与其它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练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但不可过多使用,应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负担。

3、运用:练习法的运用要点是:

①、要注意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练习的自觉性;

②、练习的内容要相对集中,有重点,难易适当,注意练习形式的变化; ③、练习要在单位时间内求得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好的效果,须注意使练习的次数达到一定的量;

④、练习的布置应照顾到学生学习的差异,使练习对每个学生都有实在的促进。

五、综合性语文教学方法

1、导读法:导读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和要求,学生自学交流,教师随时指点。

2、读议讲练法:该方法是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等各种阅读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3、目标教学法:课前制定教学目标(知识要求、能力层次、思想教育);课堂展示教学目标(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师指导学生达标(按内容要点安排教学过程、按能力层次选择教学方法);课堂检测达标情况(补救失误、保证达标);

4、情景教学法:其特点是运用生活场景、图片、实物、多媒体、实验室和演课本剧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情景,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5、单元教学法:把题材、体裁或表达方式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文章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单元,从整体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步骤、方法和课时等。

43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六、其他语文教学方法

(一)、其他语文教学方法介绍

1、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

2、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

3、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4、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

5、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

6、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

7、自学法:自学—辅导式;

(二)、其他教育教学的方法举隅:

1、语感教学法 (洪镇涛、王尚文)

2、思路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 (于漪)

4、案例教学法 (根舍因、克拉夫基)

5、点拨教学法 (蔡澄清)

6、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

7、导读教学法 (钱梦龙)

8、目标教学法(布卢姆)

9、反馈教学法(刘显国)

10、问题教学法(杜威、马赫穆多夫)

11、欣赏教学法

12、活动教学法 (杜威)

13、点面教学法

14、愉快教学法 (上海一师附小等)

15、成功教学法 (上海闸北八中)

16、整体教学法 (查有梁)

17、合作教学法 (美国的斯莱文、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

44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18、启发式教学法 (《学记》、柏尝试教学法拉图)(邱学华)

19、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

20、发现教学法 (布鲁纳)

21、创新教学法 (奥斯本、吉尔福特、陶行知)

22、差异教学法 (华国栋)

23、比较教学法

24、程序教学法(普莱西、斯金纳)

25、直观教学法

26、图示教学法 (王松泉)

27、暗示教学法 (洛扎诺夫)

28、竞赛教学法(罗树根)

29、大语文教学法(张孝纯)

30、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

31、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

32、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

33、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

34、迁移教学法 (马芯兰)

35、尝试教学法 (邱学华)

36、学导式教学法 (胥长辰)

第七节

拟定教学方案

一、语文教学方案及其特点

(一)、语文教学方案的含义

教学方案是教师将自己对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用文字固定下来书面材料,简称教案。

语文教学方案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书面成果,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活动、进行课堂具体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二)、语文教学方案的特点

1、科学性:既要反映知识内部的规律,更要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45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的规律;

2、创造性:教案不是语文知识的汇集,也不是参考资料的摘抄,而应该是为适应具体情况的、创造性的具体设计;

3、实用性:教案是语文教学的操作程序,而不是知识序列,也不是文章分析,也不是教学论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因而必须具备实用的操作性;

二、语文教学方案的种类

(一)、从内容看:教案可分为知识型教案、教法型教案和综合型教案;

1、知识型教案:

这种教案的内容是语文知识的汇集,或是教育参本资料的摘录。包括:题解、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生字新词、层次结构、段落大意、逐段分析、全文总括、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

这类教案,资料性、文献性强,是一种静态的教案,又称之为“资料教案”;

优点是知识相对稳定,便于长期保存,反复使用;

缺点是只写了“教什么”,没有写出“怎样教”,缺乏个性。

2、教法型教案:

这种教案的内容注重教育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包括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提问、点拔、解难,注重板书、补充练习和检测题目等。

这类教案针对性强,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具有较强的教学个性,是一种动态的教案。

优点是注重“怎么教”,便于施教过程中双方活动的实际操作,缺点是知识性不强。

3、综合型教案:

这是一种知识、教法互补,静态、动态结合的教案。内容上既有一定的资料汇集,又有一定的教法设计,力求做到“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有机结合,语文知识共性和教学特点个性的有机结合。

优秀的语文教师大多采用这类教案。无论对于新教师,还是对于老教师,这种类型的教案都是值得提倡的。

46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二)、从详简看:教案又可分为详细教案、简明教案和微型教案;

1、详细教案

这种教案内容周详全面、介绍作者、交待背景、正音正字、分析结构、讲解内容、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色、安排课后作业等,一应俱全。

其中,教学过程的编写尤其仔细,不仅是教学环节,而且每一个重要提问,甚至对每一教学环节所需时间也作了大体安排,常有圈、点、横线、浪线、方框等标识重点内容,用不同颜色书写关键词语,专门写出板书内容,等等。

详细教案编写起来较费时间和精力,但便于系统记载教学内容,全面把握教学进程。适宜于经验不足的新老师。

2、简明教案

又叫简案或教学提要。它文字精炼、篇幅短小,只写出教学最基本的内容。比如只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教材分析只写梗概或几个要点,作家作品及背景知识都尽可能压缩。有时,备果的相关内容批注在课文中,与简案配合使用。

它是对详细教案的简化,编写时需要有驾驭教学的能力和较强的概括能力。

简案虽短,但难于设计,上课时也难以把握,因而只适用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3、微型教案

也称卡片教案。把教育内容尽量简化,只保留最基本的教学步骤和必要的板书,写在卡片纸上,每课时一张卡片;上课时,将教案卡片放置在讲台醒目处,或夹在教本里,可以同时看到教材和教案的要点,教学时不致临场慌乱、丢三落四。

微案可以跟详案和简案配套编写、协同使用。对于新教师来说,微案只宜作为详案操作的补充,而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配合课本上的批注,运用微案卡片,教学也能得心应手。

(三)、从形式看:教案又可分篇章式教案、表格式教案、提纲式教案和符号式教案;

三、常规教案的内容与结构

(一)、语文教案的内容

语文教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7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等。

1、确定教学目标要准确具体

目前,《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例如:《端午的鸭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端午文化,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2、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热爱生活、关注细节的习惯,发现平淡生活中的情趣和诗意。

3、培养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感受民俗中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设计教学内容要充实恰当

例如课文《散步》,如果我们阅读课文,可能会有很多的体验与感受:家庭的幸福和谐,母子、父子、祖孙、夫妻之间的浓浓亲情,生命的流逝、爱的传承,对生命、爱的珍视,中年人的责任等,都属于文本内容。教材必然要对文本内容做一次筛选整理,教材偏重于让学生体验文本中所体现的“中年人的责任”。

在现实教学中,教学内容首先可能是对教材的忠实传递,旨在将教材中的种种材料完整如一地转交给学生。教师基本上是照搬教材内容,教材上说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可以说是照本宣科。

但有的教师认为体会“中年人的责任”,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隔靴搔 48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痒的味道。这时候,他们就会调整教学内容,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亲情的理解与体会上。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教学内容源于文本内容,却不同于教材内容的情况。但这样创造性的处理显然更符合教学实际。

3、设计教学过程应紧凑有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思维的生成,因而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程的及时生成、动态生成。所以在编制教案时要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突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前者服从于后者) 这两条线索, 以引导、探讨、回答学生的问题为重要内容,准备一种或多种设计思路,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

4、采用教学方法须灵活有效

确定教法的依据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目的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法。

试以《故乡》为例:

①、如果以要求学生学会记叙一个连贯动作作为教学目的,可以突出“雪地捕鸟”的内容,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

②、如果确定以学习描写人物外貌为教学目的,不妨以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外貌描写为范例,训练学生描写人物肖像;

③、如果把学习对比手法作为教学目的,自然要抓住人物和景物的几组对比,进行讲解分析。

此外还可以因课文而异、因人而异。

5、分配教学时间要详略得当

首先要确定一篇课文教学过程所需的课时数,再预设一个课时中每个教学步骤所需的学习时间。

时间安排既不过多过松,也不过少过紧。

(二)、语文教案的结构

一般地说,教案的整体结构分为两个部分: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49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一个课时讲完的教材,教案结构可将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合二为一。

1、课题计划

课题计划,是指教学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的整体计划。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①、课文标题:单元或课文的题目。课题要写全称,并写上作者姓名。 ②、教学目的: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大方面,分行排列,少而精,切中要点。

③、课型类型:一类是在一堂课里同时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教学任务的综合型,叫综合课。一类是在一堂课里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单一型(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作业分析课、检查课);若属单一型,则要具体标明是哪一种课型。

④、重点难点: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分项列出。

⑤、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方法,如讲述法、讲练法、谈话法等。

⑥、教具说明:本课题教学中所需要运用的教具,包括电化教具。 ⑦、课时安排:本课题教学所需课时数。

2、课时计划

这是指一个课时的教学计划。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①、课时说明:本课时是整个课题教学中的第几课时。

②、教学要求:本课时为实现整个课题教学目的所应达到的要求。 ③、教学要点:本课时教学内容提要。

④、教学过程:也叫教学进程。包括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有时还注明教学所需时间。这是教案的主体部分。

⑤、板书设计:分课时的是“课时板书”,可分散写在教学步骤之中,或另外写在与教学步骤平行的备课稿纸右侧, 也可集中写在本课时计划教学过程部分的最后。 最后一课时计划中可写上全课题总的板书,称为“课题板书”。

⑥、作业布置:每个课时一般要安排少量作业,可以是思考性的,也可以是练习性的。

⑦、教学后记;也称 教学小结或 教学回顾. 是备课和教案实施情况的小结,也是教学心得体会的概括记录, 可资以后教学查考借鉴。 可以每课时都写, 50

推荐第5篇:法制渗透语文学科教案

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

阴底中学教师:

邓孟南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时数:三课时 法制渗透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要点】整体感知

情节与环境

一、导入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杨二嫂”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怎样?

(1)第二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十二段12段:深兰的天 金黄的圆月 碧绿的西瓜 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突出变----变后心情(烘托铺垫)

第二课时 【要点】人物与主题

一、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闺土

杨二嫂 水生 宏儿 母亲

二、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写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将希望寄托神灵

2、变化原因

社会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阶级的: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三、杨二嫂:

貌:

西施

圆规”

职业与性格:

美貌招生意

无业 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法制渗透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1)叙述者线索人物------小说真实

便于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悲哀

愤怒

别离

希望 (3)怎样对待闰土----悲哀中同情

遗憾中关注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五、“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儿: 20年前的闰土和 “我”,20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我;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结论: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 -------- 希望 板书:

(对

比)

变〓农村破败 人际隔膜

人 【小结】“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第三课时

【要点】深入探究 感受小说魅力

一、为什么我所记得的故乡好得多但却说不出佳处

社戏----豆与戏 ---友情让童年世界美好

故乡----闺土---友情让童年世界美好

西施----我无感化----童年世界对成人世界的无知

回忆----似乎看到我美丽的故乡----童年眼中的世界 写作目的

闺土和我童年世界美好-----闺土和我成人世界悲哀

水生和宏童年世界美好-----水生和宏童年世界???-----路在何方?

二、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笑闺土(神)-----笑自己(希望)

三、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四、“故乡”解读 (1)回忆中的故乡 (2)现实中的故乡 (3)未来中的故乡 (4)故乡与祖国同构

五、本文主题的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 茅盾 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3)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4)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六、作业: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教师:邓孟南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渗透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

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工作,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

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

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

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

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

坚强。

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九年级下册《那树》教案

教师:邓孟南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悟字词间流露的情感。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悟文章的主旨。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树的生命历程,通过树的形象、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2.揣摩语言的特点,学习从字里行间分析形象,把握主题的方法。 3.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自然遭到破坏的有关素材。

2.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课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简单的调查,小组交流。教师课前准备

根据有关材料截取一段有关树木被砍伐、特写的年轮的片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每当我们看到参天的大树被砍伐,成群的野羊被追杀,大批的鸟儿被迫迁移……我们是否想到生活在自然界里的任何生物都有情感,他们也有痛苦,也有感情,也有生存的权利,但是人们往往在发展自己的文明的时候忽略了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使自然成为发展的牺牲品。即使是一颗老树也难逃人类的伤害。你是否听到有隐约的呻吟,是那树……(用情景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在解说的同时播放有关影音片断)

文学常识和人物背景介绍:

1.王鼎钧,台湾散文家。山东临沂人。他的创作很广,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很多。

2.作品:《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王鼎钧自选集》《钟》。

整体感知课文:

1.全体快速浏览,用笔划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以及在浏览的过程中发现的不容易读的长句子和优美的词句。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结组,完成整篇文章的阅读。可以采取你小组内认可的形式。完成下面任务:

(1)结合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意。 字词处理:认读并记忆字型。

倒塌 佝偻 踝骨 默契 紊乱 虬须 周道如砥 引颈受戮 星临万户 (2)找出老树生命的几个阶段,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做好记录。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在这部分写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这是粗看时的容貌;它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这是细看时的容貌。大树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此情此景远离现代文明。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对肆虐的台风屹立不动,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成为生命界蔑视和抗击台风的榜样;有人到树身的洞里插一炷香,祈求平安,获得心理安慰;在炎热的夏天,它撑开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给行人阴凉和清静,给鸟儿栖身之所;在夜晚,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它还“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扩张着荫庇的面积,滋润着周围更多的泥土,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之,大树状貌不凡,实为世间珍奇之物,又代表着一种古老的田园风光,一种平和、安详的精神;大树通人性、讲人情,不见其利己,只见其利他,为人类造福。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在这一部分里,可以看出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的负面影响,造成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难以调和的矛盾。首先写了大树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接踵而来,大树领地古老的田园风光一去不复返了,大树自身也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也就是说人们竟然质疑大树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写了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作者假定大树有感觉、知觉,有灵魂、性情,所以引发大树的深刻自省。大树一方面明知早晚面临引颈受戮的命运,另一方面又不可能迁徙逃亡,只能“效死”于泥土,“绿着生,绿着死”。但即使这样,大树仍默默地作贡献,在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包围之下,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显出葱茏滴翠,绿得深沉;在比猫步还轻的毛毛细雨中,酝酿着诗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豁达、忍辱负重的胸怀。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束):描写现时的大树。此前是对大树的一般性叙述;到了这一部分,文章转为具体描写,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恨之情。这是全文写作重心所在,大致写了四件事:一是醉汉驾车出事,二是电锯锯倒树身,三是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四是挖树根、平路面。这几件事本身具有隐含的倾向性、思想性。首先,这几件事似是前后相关联,有顺承关系,但是后三件事竟由醉汉驾车生祸这一事而来,显得颇为滑稽、不合情理,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批判态度。其次,电锯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这样的描写真惨不忍睹;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充满悲壮的气氛,从动物王国里也看出恻隐之心。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也是作者的恻隐之心。此情此景,不须特意点明,读者即可明了其中的意蕴。

4.小组推荐朗读好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 (1)文中描写的老树的形象有哪些句子?用笔划出来。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树有什么品格,最终遭到了什么样的命运?

(3)结合我们课下找到的有关资料,谈谈文中老树的命运和我们找到的资料中自然生物的命运有什么异同?

学生读文,学生讨论回答以上的问题。 总结:

这一课,我们就着老树的一生命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了解到老树不同寻常的一生,在课下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老树有如此的命运呢?在头脑中连成一段话,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前一课回顾

老树的命运如何?可以结合书上的句子表达你的看法。渗透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全文分析探讨:

1.老树在三个生命历程中,有不同的形象找出来,比较分析一下。明确:

第一阶段,“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象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象生铁铸久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浮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浮脉。”“千掌千指托住阳光”。

第二阶段,“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第三阶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日光月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那么一棵树。”

2.(1)结合课文,大家探讨一下,老树在不同时期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2)它的消失,仅仅是因为酒后驾驶者的死亡吗?如果不是说说你的理由?你可以从那些语句找到依据?

学生讨论,做好发言记录。 明确:

(1)三个不同时期表现的形式不同,但是,从始至终,老树表现的都是默默的奉献,和对人们的恩泽,同时也有无奈和忍辱负重的情感。在文中,作者把老树当作有感情,有思想的人,面对,人类的破坏无可奈何。作者并借助近似与内心活动的文字表现老树的思想:““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它至死都赋予人们绿的生机。

(2)老树的消失,甚至被遗忘,并不仅仅是一个酒后驾驶者的死亡所表现的那么简单。它的消失是一个必然,在此之前已经有了预示: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接踵而来,大树领地古老的田园风光一去不复返了,大树自身也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也就是说人们竟然质疑大树存在的必要性。我们看到了一个喧嚣的世界,没有了大树生存的空间,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使得人们开始厌恶大树的存在,其实是对纯自然的东西的一种破坏,和对环境的虐待。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包围之下,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显出葱茏滴翠,绿得深沉;在比猫步还轻的毛毛细雨中,酝酿着诗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人们已无视它的存在,觉得是一种负担,这种单方面发展而忽视自然不正确的认识,将在未来的文明发展中出现更为严重的矛盾。所有的事例

证明,大树的消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只有人们解决了文明发展与自然相调和的问题之后才能更好的使大树物尽其用。

3.生总结作者借用大树要表达什么样的主旨? 明确:

总的说来,作者似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这显然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课文主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此一来,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实际上作者的头脑并不简单地执著于一条思想路线,而是辩证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说,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且看他在上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话:“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猩红热,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九年级下册《变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川剧这一地方剧种的特点;

2、认识川剧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手段,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教学重难点:

川剧表现人物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视频导入:

播放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歌舞节目《变脸》。

最后来一个演出照片的定格,待教师导言讲述完毕后再结束放映。

导言:同学们看到的这个节目,就是由省艺校南区的20个姑娘表演的,他们精彩的变脸让观众大饱眼福。不知同学们知不知道,川剧变脸绝技,是一代又一代川剧艺人在舞台表演中不断地摸索、创造出来的,是300多年来历代川剧艺人呕心沥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讲述有关川剧的变脸艺术的。很凑巧的是课文名也叫《变脸》,它是由我国当著名的剧作家魏明伦创作的川剧代表剧目。

导言:魏明伦(1941年-)四川内江人。童年失学,九岁唱戏。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四十余年未换单位。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16岁即被“反右”株连,尽经坎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创作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戏曲文学戏本。八十年代末期写杂文,以其内涵与形式双重特殊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乃致出现“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之说。

魏明伦由于多方面成就,1987年被新华社《半月谈》公布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

教师;邓孟南

1988年被天津《艺术家》评选为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上,被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联合推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界四大怪杰之一。魏明伦是第七届、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国家特贡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四川省优秀专家。1983年与1995年四川省劳动模范。199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代表剧作有:《四姑娘》、《易胆大》、《巴山秀才》、《潘金莲》《变脸》等;散文杂文集《巴山鬼话》等作品。

变脸,是四川地方剧种川剧表演绝活,产生于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一般不外传。他的剧本《变脸》就是以这一绝活为背景而创作的一个代表作。

二、教与学

(一)预习作业

1、查阅工具书,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进行注释。

2、将上述词语进行联词写话,要求词语要运用准确、恰当。

3、采用有关途径,收集作者、作品有关资料。

(二)预习成果交流

1、词语注释

学生发言后,[电脑多媒体]显示:

糍粑(cíbā):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初读课文,对照范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打鼾(hān):在睡觉时由于呼吸受阻舌与软腭颤动而产生的粗重的声音。

阴霾(mài):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阴暗之意。

盘缠(pánchán):路费

鹭鸶(lùsī):又叫“鸬鹚”。水鸟名,翼大尾短,颈和腿很长,常见的有白鹭、苍鹭、绿鹭等。白鹭又名“鹭鸶”,羽毛纯白色,顶有细长的白羽,捕食小鱼。

打牙祭:指吃肉等荤菜。

怡然自得(yì):形容自在舒适惬意的样子。

睡眼惺忪(xīng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蹑手蹑脚(niè):形容走路时脚步很轻。也作“捏手捏脚”

2、交流联词写话

主要看学生写话中用词是否准确、通顺。

3、作者作品相关资料交流。[显示] (1)《变脸》简介:水上漂身怀“变脸”绝技,只身驾舟,浪迹江湖。观音会上,结识“活观音”男旦梁素兰,又从人贩子手中买下狗娃,爷孙俩相依为命,其乐融融。后来,水上漂发现狗娃原来是个假小子,大失所望,又不忍心赶走,便将她改作小帮工,暂时留在身边。狗娃生性好奇,偷看“老板”变脸秘密,酿成大祸,不得己跳船逃走。川江某城,梁素兰主演《舍身岩》,玩友师长率部捧场,戏园内外人声鼎沸,十分闹热,人贩子从人群中“请”走高家孙少爷天赐,又抓回狗娃严加看守。狗娃却身背天赐逃出虎口,暗中送给水上漂认作孙儿,惹出一桩绑票案,给水上漂带来杀身之祸……。

(2)1995年3月应电影导演吴天明特邀写作电影文学剧本《变脸》,由香港邵氏电影公司与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合拍。

1996年12月电影《变脸》频传捷报。荣获金鸡奖、华表奖、珠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以及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比利时、土耳其、印度、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际电影节共计二十项奖励。

1997年10月将本人担任编剧的电影文学剧本《变脸》改为川剧,由四川省川剧院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献演,被誉为成熟之作。

1998年5月底川剧《变脸》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

1998年6月魏氏三部剧作《变脸》《中国公主杜兰朵》《潘金莲》半月之内同在香港上演,成为香港演剧史上罕见之事。

1998年7月川剧《变脸》获文化部“文华”编剧奖。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用简洁的话归纳课文大意。

设想:此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3、回读课文,弄清课情节发展脉络。

建议学生与同学合作完成。

提示:可提醒学生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掌握情节结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可如下显示:

第一部分(开头到“水上漂与狗娃同做摇船游戏):情节开端,水上漂买来狗娃,认做孙儿,爷孙俩同做游戏,兴高采烈。

第二部分(“狗娃唱:荷叶船,摇啊摇”至“音乐行弦,水上漂睡眼惺忪嘀咕”)情节的发展,水上漂和狗娃闲话家常,言语之中流露出重男轻女的思想,狗娃为此而疑惧不安。渗透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一条禁止卖淫、嫖娼。 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或者对妇女进行猥亵活动。 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妇女进行淫秽表演活动。第四十三条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婚姻家庭权利。

第三部分(“水上漂:狗娃,你在干啥”到“女孩在水中沉浮”):情节的高潮,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盛怒之下,在顾狗娃的苦苦哀求,狠心赶走狗娃。渗透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条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 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 禁止歧视、虐待、遗弃、残害妇女。

第四部分(“水上漂:死丫头,不要命了”至文末):情节的结局,水上漂救起落水的狗娃,爷孙俩相依为命。渗透法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提出要求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刻画了水上漂和狗娃两个艺术形象,请你根据两的唱词、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内容,说说他们的性格。

2、学生独立品读课文,分析揣摩人物性格。

3、小组内交流完善。

4、全班交流发言。

要求:先用一句话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然后再引用课文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5、学生发言中,教师作点拔、引导,最后可作如下显示:

水上漂——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

狗 娃——历尽磨难、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

(四)、理读课文,质疑探究

1、提出任务:钻研课文,就文中疑惑处、精要处设问,先自行求取问题答案。

2、交流切蹉:与同桌互问互答,修改并完善自己的设问或答案。

3、全班交流:提问征求答案,或指名某一个同学回答。

4、学生提问作答中,教师择类板书于黑板上,以便于同学记录。

提示:如果学生问题偏窄,教师不妨补充如下:

——你是怎样看待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 ——剧中人物的唱词有什么特点?

——帮腔人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教师可视学生理解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补充。

推荐第6篇:八年级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质课教案

《大雁归来》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课文说明:本文是八下第三单元人与自然篇里的一片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2) 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有关大雁的知识,加深理解本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增强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

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掌握大雁的有关知识。

2.难点是以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为切入点,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3.关键是在观看图片资料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步骤:

展示大雁的图片。知道大雁这种鸟吗?(大家谈)美国著名伦理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得非常喜欢大雁,每到春天就盼望着大雁的归来。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的《大雁归来》,一起走进大雁。

二、检查预习, 掌握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

要求:根据学习目标,主动预习课文

1、积累字词 正确读写下列字词,并结合语境体会含义

雾霭 迁徙

缄默

窥探 狩猎

凋零

滑翔 顾忌

目空一切

2、圈点批注 在阅读中勾画出能概括部分内容的关键词句,在喜欢的内容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对文中不懂的地方写出自己的疑问

三、读课文,走进“大雁”

1、自渎课文 感知文意

(1)、读了本文,你了解了大雁的哪些知识?在课本上划出来,并简单概括一下,以便交流时能简洁、清晰、流畅的表达。

(2)、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群什么样的大雁?可扣住每段的关键语句,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用句式“从文中

,我看到了

的大雁”说说自读的发现。(齐读个别段落感知大雁的世界)

2、学生畅谈自读的发现,老师小结。追问:浏览全文,你能获取多少有关大雁的知识?

老师用幻灯片展示《辞海》里关于大雁的解说。问:同是写大雁,与本文相比有何不同?同桌之间讨论后发表见解。

老师小结:《辞海》语言平实,只是客观地说明。本文用拟人的方式描述大雁,把大雁看作与自己平等的生命,语言形象生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大雁的爱。

四、读课文,走进“爱鸟者”

1、

跳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

问: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老师展示文中的个别语句,让学生朗读并仔细体会,说说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爱鸟者”爱里的理念,把握文章的主旨。师问:作者为什么如此喜爱大雁呢?应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爱鸟”情感呢?

(可抓住文中的“我们”,结合作者的相关资料理解)

3、小结:本文在写作上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的结合,作者以期用浓郁的爱鸟之情激发更多人的社会责任: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大自然。作者认为万物平等,人不应该自私的伤害它们,况且大雁还有人所不及的品性,他们

有联合的观念,对人类有益无损,人影回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

五、看图片,话说“人与自然”

1、老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任选一题说说。(1)说说看过图片后自己的感受。 (2)、思考:我能为自然做些什么?

2、学生齐读

六、知识拓展:

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只有我们。”我们要保护自然,增强环保意识,要学习《环境保护法》》中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摘要)。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第十八条

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并且服从猎量限额管理。

第十九条 第三十一条 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七、作业:

1课下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动物,把你的观察和思考以作文的形式展示出来。

2 观察你身边的人有没有掏鸟窝的和捕鸟的,我们作为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应怎样去劝阻他们。

推荐第7篇: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版)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新疆天鹅湖》

单位:新城区福佑路小学

班级:二(2)班

姓名:梁亚阁

时间:2014.10

第5课

新疆天鹅湖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3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激发学生对天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通过朗读和图片及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天鹅湖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天鹅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词卡片、教学挂图、录音、优美的音乐和《新疆好地方》的歌曲、《天鹅湖》的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著名舞剧《天鹅湖》吗?那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姿,曾使千千万万的人倾倒,特别是天鹅仙子高雅的气质和曲折的命运,更使人着迷和同情,非常巧的是在新疆巴音布鲁克的一个地方,有一个雪山下的梦一样美丽的湖泊,经常聚居着许多天鹅,也叫做“天鹅湖”。教师板书完整课题,学生齐读。

2想和老师一起到美丽的新疆天鹅湖走走吗?请做好准备。

二、自主识字、读通课文

1学生闭上眼睛,放《新疆好地方》的歌曲,老师范读课文。

2教师了解学生初步感受后再让学生看书,勾出生字。

3借助拼音,以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主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4开火车、请小老师、卡片抽读等形式检查对生字的学习情况。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平舌音“zuì最”,翘舌音“shǎnɡ赏”。

三、学习生字、认真书写

1学生自主分类记忆字形,比比谁记得最快。

复习记忆字形方法(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多写几遍等等)。

2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同学们。

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形近字。

油() 由() 药()

约()

戏() 找()

蜂()

峰() 赏()

常()

3你能选几个自己喜欢的字组词、练习说话吗?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4会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记住了这些生字的音和形,那你能把这些生字写得更美吗?请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注意字的部件搭配。请学生描红,感知汉字形体美(教师巡视,指导书写)。

5你能在习字本上也写得这么美观吗?

教师巡视,及时鼓励写得好的同学。

四、学习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学习第一段

1学生听教学录音,勾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读课文,学生质疑“迷人”、“冰峰雪岭”等词语是什么意思。

3教师展示课件,天鹅湖畔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陶醉了。

4学生交流感受并释疑。

5教师:是呀!天鹅湖畔冰峰雪峰一片雪白,青松翠柏一片碧绿,再加上湖边五彩缤纷的野花,碧蓝色的湖水,这样的景色是多么——(美丽、多彩,让人陶醉……)这样的景色“就像一幅迷人的山水画”。理解了“迷人”,再请学生练习说话(字幕显示这一段话)。

6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边想象着天鹅湖的美景。

学习第一段第二句话,抽生读,它讲了天鹅湖的什么?

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段,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悠然嬉戏”、“优雅”等词语。

3教师小结,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天鹅们自由自在地觅食、休息、玩耍……日子过得多么轻松舒适,这就叫做“悠然”。

4让我们再读读这一句,感受一下天鹅们的悠然嬉戏的幸福吧(字幕显示这句话)。

5引导学生理解“优雅”。

6这里的景色的确优美动人,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吧!

五、想象画面,升华情感

1 让学生认识野生物中天鹅,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条例。

2如果来到这风景优雅的天鹅湖,你会说什么?(结合搜集的资料、天鹅的图片谈谈)

3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4写一写、画一画(选做一题)(教师放音乐)。

(1)可以把自己赞美天鹅湖或天鹅的句子写下来。

(2)可以动笔画一画美丽的天鹅湖。

板书设计

5 新疆天鹅湖

天鹅湖

风光迷人

天鹅

悠然嬉戏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单位:新城区福佑路小学

班级:二(1)班

姓名:魏丙华

时间:2014.10

第10课

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联系课文理解“羞愧”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环境的美和莉达爱护环境的行为美,贯彻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懂得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教学重难点

1 生字的学习,“津津有味”、“羞愧”、“美妙”等词的理解。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莉达为什么“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标出段落,勾出生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小朋友在树林中玩过吗?你印象中的小树林是什么样的?现在跟老师一起到小树林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幽幽的树林,柔和的阳光,绿色草地,蝴蝶飞舞,露珠闪光,鸟语花香,溪水淙淙)多好的小树林啊!闭上眼,做做深呼吸,你感受到什么?

2有两个小姑娘,也到树林里来了,她们是怎么玩的呢?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板书: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3齐读课题,读好“莺”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注意听准每个音,勾出生词。

2自由读课文(可以是两遍、三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把勾画的字、词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3同桌交流识字方法,互读课文。

4检查识字情况

(1)点击课件开火车读(可以同桌为单位、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读)。 (2)有没有你以前认识的字?怎么认识的? (3)哪些字容易记错,给大伙儿提个醒。(指名说、小组说。重点指导“扔”、“剩”、“津”、“醉”、“沉”的读音,提醒“羞”与“着”下面部分的区别。) (4)小老师教读。

5现在把这些字娃娃送回课文中,自己再读读课文,看看还认不认识它们。

三、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生字大家都认识了,相信课文也一定能读好。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也可分段读)其他孩子当小评委,仔细听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需要帮助。(指名读→师生评议)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读课文,一会儿来一次比赛,看哪些小组读得好。

3朗读比赛(可以小组为单位分段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两个小姑娘在小树林里做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理解积累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1夜莺的歌声很美,从“美妙”、“沉醉”可看出(相机指导理解“美妙”、“沉醉”)。

教师相机引导:

(1)看到可爱的夜莺在唱歌,你有什么话要对她说吗?(鼓励学生大胆说,大胆提问,如:夜莺怎样唱歌?夜莺唱的什么?教师相机引导孩子体会夜莺美妙的歌声)

(2)相机播放课件,再现小树林的美。

(3)两个小姑娘也被这美景吸引了,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为什么?(津津有味、沉醉)指导理解“津津有味”、“沉醉”。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段。(课件显示小树林画面做背景)

2莉达爱护环境行为美,从第5段可看出。

教师相机引导:(1)吃完饭她俩怎样做的?勾出写她们不同做法的词。

(2)你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指导朗读,可以加上动作)

(3)奥莉娅怎么想的?(指导朗读,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

(4)莉达怎么说的?读一读(指导朗读)。听了她的话你怎么想?

(5)假如你是那只夜莺,看到她们的做法,听到她们说的话,你想对谁说点什么?

(6)指名分角色朗读、表演。

3拓展:地球上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有自己的情感。想想看,树林里还有哪些事物会对她们的做法、想法发表意见?(还有小鸟、小花、小草、小溪……问题用课件显示。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汇报。)

4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指导积累。现在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课余摘抄到积累本上。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课文有8个生字要求我们会写(课件出示8个生字)。你最有信心记住哪个字?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2哪些孩子能用其中的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漂漂亮亮的?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扔:左窄右宽,右边“乃”是两画,“乃”不能超过“扌”。

沉:左窄右宽,左边的“氵”要匀称,“冖”不能太宽,“冗”与“氵”同高度。

附:板书设计

10 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奥莉娅

“扔”

利达

“放”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乐山大佛》

单位:新城区福佑路小学

班级:三(1)班

姓名:秦艳红

时间:2014.10

第7课

乐山大佛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

4、感知本文举例子、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5、贯彻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了解乐山大佛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知道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教学准备

教师:乐山大佛的有关图片或教学挂图。

学生:我国著名风景名胜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先有着高超的技艺、非凡的创造力。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大足石刻、赵州桥……都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产,是我们的骄傲。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感受乐山大佛的雄伟、神奇吧!(展示课件或图片,配音乐)

2、教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重点理解“湍急”“波涛汹涌”“凛然”“智慧”。

2、小组为单位,讨论不理解的词。

学生借助生字、词卡片,在四人小组中互教互学,巩固生字、词读音。

3、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检查反馈,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三段分别写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乐山大佛的来历

宏大的艺术珍品

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艺术珍品?什么是智慧与技艺的结晶?为什么说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学生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四、品味全文,体会情感

1、略读课文第1段。

(1)教师可出示地图或画简笔画,让学生了解“岷江”的位置。联系全文理解“传说”是什么意思?90年是多少天?这么多日子的敲打,才形成了如此巨大的石佛,这说明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2、精读第2~3段。

(1)默读第2段,边读边勾画出描写乐山大佛是宏大的艺术珍品的词句。

①交流感受,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表现大佛的宏大。

②重点体会“越是在江风呼叫、江水咆哮的时候,大佛越能显出它的威严,似乎天塌下来它都能擎得起”。引导学生 思考:

a.什么是“威严”?

b.从“似乎”一词,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c.从这句话的朗读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学生自由读——有感情地读——想象读。

④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体验、品读之后,总结:

是啊!大佛真的如作者感叹的那样“头顶蓝天,足踏大地”“凛然不可侵犯”。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引导学生带着深入的理解反复读,想象画面读,想象自己是作者,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对乐山大佛的赞美之情。

(2)过渡句: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①请生找出过渡句,引导学生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②请生用“不仅……也是……”说一句话。

③为什么说乐山大佛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a.引导学生抓住排水管道“既……又……”,结合句子理解“既……又……”。

b.请学生用“既……又……”说句话。

④教师有感情地描述,激发情感,学生朗诵。

多么神奇、威严的大佛,竟然有这么多的秘密!我们禁不住击掌叫好。多么巧妙的设计,多么伟大的工程,多么了不起的中国人民!让我们带着情感大声朗读吧!

⑤生自由朗读,注意有感情。

(3)如此宏大,如此神奇的大佛已经稳稳地坐在那儿一千多年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鼓励学生大胆畅谈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正确、美观、工整地书写生字,注意“尊”与“遵”的区别。

3、交流有关我国名胜古迹的材料,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

4、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了解乐山大佛的艺术价值。

附:板书设计

7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的来历

宏大的艺术珍品

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推荐第8篇:语文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语文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鸟岛(二年级语文教案)

鸟岛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全文,了解鸟岛在青海湖西部,具有鸟儿多.鸟蛋多、鸟窝多的特点而闻名中外,吸引了许多游客。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3. 指导书写生字:筑

类。

二、教学重难点:

从语言文字入手了解鸟岛鸟儿多.鸟蛋多、鸟窝多的特点。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三、教学准备: ⒈ 多媒体课件。

⒉ 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鸟岛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初读了课文——鸟岛。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近鸟岛。齐读课题,

18、鸟岛 (二)、学习第一段:

1、引读第一自然段:青海湖西部——

2、交流:

教师叙述:海西皮是一个只有0.8平方公里的小岛,却是个闻名中外的地方。(点击变红)

一边板书:闻名中外,一边提问:“闻名中外”还可以怎么说呀?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词语,大家来读一读(驰名中外

举世闻名

世界闻名)

3、小朋友积累的词语真多!我们中国有这样一个闻名中外的鸟岛,你觉得怎么样?

生:很自豪。(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

读得真棒,我为你自豪,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三)、学习第二段:

过渡:“海西皮”这个小岛为什么会成为闻名中外的鸟岛呢?赶紧打开书,认真地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1、生自由读。

2、小朋友读得真认真,谁来读第一句。你读得真流利,你知道了什么?

从你读的“一群一群”让老师感受到来这里鸟可真多。 我从“陆续”知道了这么多鸟不是一起飞来的。 我知道这些鸟儿喜欢这儿。你从哪儿知道的?

3、来岛上的鸟儿真多呀!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4、鸟儿们一群接着一群来到这里,这么多鸟来这里干什么呢? (出示:它们在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录像)春天到了,青海湖这里天气变暖,湖面上的冰融化了。湖里的水草生机勃勃,长得十分茂盛,鱼虾一群群,十分肥美。仔细看,小鸟们都在干什么?

5、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小鸟们在这儿生活的多么忙碌,又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呀!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春天的鸟岛生机勃勃,想知道夏天的鸟岛会是怎样的吗?请小朋友们接着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出示: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你读得真带劲儿,请你读读第一句。 读得真好听,你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了 „„(板书:鸟多)

还有哪里也能看出鸟多呢?

鸟的世界

鸟岛上都有哪些鸟呢?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课件)解说:洁白的天鹅,捕鱼能手鸬鹚„„一共有100多种,十万多只鸟儿聚在了岛上。 看到这儿,你想说:

鸟儿真多呀!真的成了——鸟的世界。(板书:鸟的世界)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3、在鸟岛上,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全是鸟,这里成了鸟的世界。那么,岛上仅仅是只有鸟多吗?鸟岛上还有什么? (出示

二、三句话)

指名读。你读了这两句话,知道了什么? 抓住 “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体会鸟窝多 抓住 “窝里窝外”、“到处”鸟蛋多。

鸟窝多,鸟蛋多,其时就是什么多?那么你愿意把这二句话给大家读一读吗?

4、一眼望去,这么多的鸟,这么多的鸟窝,这么多的鸟蛋,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六月的鸟岛真是最热闹的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5、指导背诵:这么热闹的场面,你想把它记在脑海里吗? (1)自由背诵

(2)填空:个别

(3)看图背诵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鸟岛这么热闹,谁不想亲眼瞧瞧呢,所以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引读第四自然段)——

2、(出示:他们伸手就能捉到幼鸟,随处都能拾到鸟蛋,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你从“伸手”、“随处”可以知道什么?

4、对,鸟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爱鸟!岛上的游客和我们一样,虽然他们伸手——(再次引读第四自然段)。所以,每年春天——

六月的鸟岛才会那么热闹——

5、看录象。

(六)、总结:今天我们走近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那里,鸟多,鸟窝多,鸟蛋多,是鸟的世界,离开这里真有些舍不得,让我们再仔细领略一下鸟岛美丽的风景吧。齐读课文。 (七):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生字:筑

类。

小朋友们这么喜欢鸟,今天鸟儿给我们带来了三个字宝宝,看谁写得最漂亮! ⒈ 识记。 ⒉ 师范写,

⒊ 生描红,临写。(时间十分钟)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了课文以后,画一只你喜欢的鸟。

3. 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吗?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五、板书设计:

鸟多

鸟岛

鸟窝多

鸟的世界 闻名中外

鸟蛋多

鸟是人类的朋友 《鸟岛》教学反思

《鸟岛》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了对鸟岛的喜爱。课文初步培养了学生喜爱鸟类的感情,进而自觉地爱鸟、护鸟。全文叙述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两点:

一、进行有效的想像说话训练

教学中多处进行了想像说话训练。比如:在教学重点段第3自然段时,我设计了句式练习:六月的鸟岛成了鸟儿的世界。你看,鸟儿的姿态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真逗人喜爱。练习时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想象鸟儿的活动,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另外,“密密麻麻的鸟窝”虽然从图上不能看到,但我同样激发学生去想象,想象鸟窝里是怎样的有趣情景。教学完第三自然段后,我让孩子们以“来岛上游玩的人”的身份谈谈六月的鸟岛给你留下的印象,这就让学生真正走进了鸟岛,并为感情朗读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样,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也进行说话的训练。在让学生欣赏了鸟岛的图片,和充分自由朗读这一节后,来让孩子们谈感受的,孩子们畅所欲言,都谈到了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自己也要向游客学习的想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表达和想像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促进新知识的内化

《鸟岛》这篇课文用词精妙。如“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青绿色的鸟蛋„„”如果一味就课文理解,比较抽象,学生不易体会。所以我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提供各种图片,让他们通过看鸟岛来体会文中的词语和意境,收效很好。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通过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学得有趣、学得轻松。

推荐第9篇:语文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

语文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广西桂平市垌心乡王举小学

蒙丽娟

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25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优美语句。

3、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德国的奇丽风景,背诵、积累优美语句;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德国奇丽风景、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2、养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习惯。

三、教法:读议法

学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资源

1、学生课前了解德国有关习俗等知识

2、教师制作课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你们喜欢花吗?你们的花会养在什么地方呢?

2、今天我们就随著名学者季羡林爷爷,一起踏上德国这片美丽的土地,欣赏这里独特的风光,领略他们独特的养花习俗。(板书课题,齐读) (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先检查一下词语的预习情况。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学生接读)

3、了解中心句:

(1)季羡林爷爷曾在德国留学十年,他对德国的评价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这句话。

生说,师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指导读: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注意标点。

(2)季爷爷是怎样描写这样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三、深入感受:

(一)感受景色之奇丽。

1、出示自学提示: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划计句中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2、赏析:

语段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理解词语:读这段话时,哪个词语最先跳入你的视线?

a.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生读句子,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师用双手合拢花绽开状,这是一朵,一簇应是怎样?来呀,这个同学加一朵(生也靠手)还单薄了一点,再来„„

b.这些花(指课件)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c.“应接不暇”中哪个字最不好理解?“暇”是什么意思?(空闲,没有时间。“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应接不暇”呢?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的又想看(远处的),看了怒放的又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这就叫——应接不暇。

d、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会“应接不暇”?指名说。 (2)描写景色奇丽的词语还有很多,还有哪些,再找找 (3)朗读感悟

①这里的花如此美丽,让我们“应接不暇”,那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吧!自己练习读。(指名读)

②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这是多么美的画面啊!闭上眼睛静静的听老师读,并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读)

③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生说画面。

④大家说得真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欣赏这奇丽的景色。边看边解说。(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4)走在如此美景中,你的感受怎样?用朗读来表达一下吧。

(二)体会风情之奇特。

1、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会让人想到这奇丽的景色背后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文中的哪一句话呢?

2、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人人”体现在哪?

4、生汇报

5、品读理解。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去仔细体会。让我们再一次从他们养花与赏花的过程中品味这种境界。

(2)我为人人,他们奉献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生接读(他们的花„„花的脊梁。)

(3)人人为我,他们收获美,自己在街上又看到别人的花,生接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4)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他们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呀,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5)多么崇高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多么耐人寻味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6)我们应先想着为别人做贡献,才能换来人人为你做贡献。你们能在这八个字中用上一组关联词语,使意思不变吗?教师提醒你们:前后四个字的顺序可以变换。

6、联系生活实际例子谈谈对主题的理解。(轮流值日搞卫生,捐书建立图书角,为贫困孩子献爱心捐款活动)

四、总结全文,课堂延伸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德国——(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们被德国人民——(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祟高境界所感染;学习了课文,我们会由衷地赞叹德国——(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们更应学习德国人民——(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心灵;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两句话——(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课文的结尾写到了四五十年后,当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奇特: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学生多德国人某些特点进行了了解的基础上,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想象,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由所收获。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理解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马上让学生欣赏图片。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然而在本堂课中,课件出了一点问题,打断了学生的理解思路。虽然学生也理解到了,也读了,但总是感觉欠缺那么一点点。另外,在读写结合这方面点得还不够透,学生理解不够到位,说话的表达仍需坚持训练。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

推荐第10篇:八年级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大

来》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②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有关大雁的知识,加深理解本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增强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

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掌握大雁的有关知识。

2.难点是以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为切入点,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3.关键是在观看图片资料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展示大雁的图片。知道大雁这种鸟吗?(大家谈)美国著名伦理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得非常喜欢大雁,每

到春天就盼望着大雁的归来。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的《大雁归来》,一起走进大雁。

二、检查预习, 掌握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

要求:根据学习目标,主动预习课文

1、积累字词 正确读写下列字词,并结合语境体会含义

雾霭

迁徙

缄默

窥探

狩猎

凋零

滑翔

顾忌

目空一切

2、圈点批注 在阅读中勾画出能概括部分内容的关键词句,在喜欢的内容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对文中不懂的地方写出自己的疑问

三、读课文,走进“大雁”

1、自渎课文 感知文意

(1)、读了本文,你了解了大雁的哪些知识?在课本上划出来,并简单概括一下,以便交流时能简洁、清晰、流畅的表达。

(2)、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群什么样的大雁?可扣住每段的关键语句,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用句式“从文中

,我看到了一群

的大雁”说说自读的发现。(齐读个别段落感知大雁的世界)

、学生畅谈自读的发现,老师小结。追问:浏览全文,你能获取多少有关大雁的知识?

老师用幻灯片展示《辞海》里关于大雁的解说。问:同是写大雁,与本文相比有何不同?同桌之间讨论后发表见解。

老师小结:《辞海》语言平实,只是客观地说明。本文用拟人的方式描述大雁,把大雁看作与自己平等的生命,语言形象生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大雁的爱。

四、读课文,走进“爱鸟者”

1、跳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

问: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老师展示文中的个别语句,让学生朗读并仔细体会,说说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爱鸟者”爱里的理念,把握文章的主旨。师问:作者为什么如此喜爱大雁呢?应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爱鸟”情感呢?

(可抓住文中的“我们”,结合作者的相关资料理解)

3、小结:本文在写作上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的结合,作者以期用浓郁的爱鸟之情激发更多人的社会责任: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大自然。作者认为万物平等,人不应该自私的伤害它们,况且大雁还有人所不及的品性,他们有联合的观念,对人类有益无损,人影回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

五、看图片,话说“人与自然”

1、老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任选一题说说。(1)说说看过图片后自己的感受。 (2)、思考:我能为自然做些什么?

2、学生齐读

六、知识拓展:

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只有我们。”我们要保护自然,增强环保意识,要学习《环境保护法》》中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摘要)。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第十八条 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并且服从猎量限额管理。

第三十一条 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七、作业:

1课下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动物,把你的观察和思考以作文的形式展示出来。

2 观察你身边的人有没有掏鸟窝的和捕鸟的,我们作为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应怎样去劝阻他们。

第11篇:九年级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教师:邓孟南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渗透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

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

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 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 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 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 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 坚强。

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第12篇:语文《鲸》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9.《鲸》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⑵学习用列举数字、举例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过程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学习“垂直、捕获、宽敞、倾斜、适应、比较、胎生、哺乳动物”等词。

二、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三、教学难点 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四、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游到了指定的海

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大门中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鲸和虾将军发生了争吵,虾将军说出了不准鲸参赛的理由,鲸觉得很有道理,就游回去了。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吗?相信学完了《鲸》这篇课文,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交流有关“鲸”的资料。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鲸”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了解到的告诉大家?(出示课件后,生生交流)

(三)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是怎样介绍鲸的,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朗读课文。老师给大家提几点读书的建议:

课件出示要求: ⑴把生字的字音读准。

⑵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⑶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⑷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自读自悟,分组学习)

(四)学习第1自然段

读了课文,你们说鲸大吗?那么鲸到底有多大呢?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课文吧。

1、速读第1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

2、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⑴和大象比,比大象大得多。(出示课件:与大象比较) ⑵大的有16万公斤重,小的有2000公斤重。(出示课件)

大的有16万公斤重,小的有2000公斤重。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是太大了!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3、指读有表示鲸很大数字的句子。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指读。(一头4万多公斤重的鲸,17米长,一条舌头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出示课件)

4、你还能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

⑴举起手摸不到上腭。⑵四人在嘴里看书,很宽敞。(出示课件)

5、鲸真的很大!自由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五)学习第2自然段

师:鲸生活在海洋里,长得又像鱼,许多人都叫它鲸鱼。它是属于鱼类吗?

1、自由读第2自然段,画出写鲸是怎样进化的语句。

2、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3、指名汇报,你是从哪儿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出示课件帮助体会)

(六)学习第3自然段

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鲸分为两类:须鲸,没有牙齿;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七)学习第4——7自然段

师: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

1、默读第4——7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生长)

2、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

4、5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读一读,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3、鲸在睡觉和生长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哪位同学愿意把你读文后的体会说给大家听听?(请生回答)

(八)创设情境,理解重点,学习写作方法。

1、学完了课文,我们已经详细了解了鲸各方面的特点,收获实在不小。回头再想想刚才老师讲的那个故事,谁能说说虾将军不让鲸参加比赛的原因是什么吗?

2、作者为了让我们能详细地了解鲸的特点,在介绍鲸时采用了不少方法。你能说说哪些写作方法值得你学习吗?(生谈体会)

(九)渗透法制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第三十七条 国家对白鳍豚等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防止其灭绝。禁止捕杀、伤害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捞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执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一条 : 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十)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的介绍,画出鲸呼吸和睡觉时的样子。

2、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板书设计: 22鲸 大 重 长

哺乳动物: 形状像鱼 特须鲸 种类 吃食 生活习性呼吸 睡觉

.板书设计:

第13篇:语文学科工作总结

语文学科工作总结

船步中学 邓明

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二

7、8 班语文课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以学校及各处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以深化课改实验工作为动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方面,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参加自学考试,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通过学习,转变了以前的工作观、学生观,使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为本人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打好了基础。

二、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工作纪律

一方面,在工作中,本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会。另一方面,本人能够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心爱护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强化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加强研讨,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本学年,本人参加省级教研课题“开放性问题学习的研究”的子课题及县级课题开放性教学课型的研究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撰写个案、教学心得体会,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为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资料,并积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积极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在推广目标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先进教法的同时,大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五、正视自我,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1、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不够,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对知识点的检查落实不到位;

3、对差生的说服教育缺乏力度,虽然也抓了差生,但没有时时抓在手上。

4、教学中投入不够,没能深入研究教材及学生。

下学期改进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新课改的认识,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狠抓检查,落实对知识点的掌握。将差生时时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3、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措施,加强训练,落实知识点。

5、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努力教学提高成绩。

第14篇:——语文学科总结

朱唐庄小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

学科组工作总结

在这一学期里,语文教研组在学校和教研室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开展教研工作为主线,以提高教学效益为重点,认真学习,积极实践,为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全组十二位语文教师立足岗位,团结协作,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规范管理,抓好组织建设

学期初的第一次活动上,就明确备课组长职责,应该制定好备课组活动计划,集体备课、开放日等活动的开展,都要做好一个整体安排。除做好计划总结记录等常规工作外,还要组织好本组的研究讨论,确立研究的主题,以身作则开展研究,以带动小组其他成员。还明确了每次业务活动时间为单周二下午第三节课,双周为小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教师均能准时参加。平时,教师能利用课余时间进阅览室进行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在小组活动中能围绕教学难点、热点进行探讨,做到学有成效。教师们自觉地在教学开放日精心准备课程。

二、加强研讨,提升教学水平

本学期我们组继续进行 “备课组专题讨论”活动,根据年级组的研究专题,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为研究重点,

由学科组长设立讨论专题,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配合德育处的“学科德育论文”的评选工作,我们语文学科组就学科德育进行研究,鼓励全体语文教师积累材料,结合理论,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撰写论文。本学期所有语文教师已上交,幷有黄颖老师的论文已被学校推荐到区德育科。

我们还组织了组内教学听评课活动,我们充分结合学校的教学开放日的活动组织所有语文教师互相听课,互相评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们不仅完成了学校要求的听课任务,而且在活动中老师们积极听课,认真评课中肯诚挚的建议,使教者受益非浅,也使评者能站在另一个角度和高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起到了以课授课,以评促研的作用。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利用,激发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纷纷找资料,集体备课,尝试同课异讲,大胆探索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可喜的是在星级课的评选中,黄颖、陈伯红等多名教师的语文课获得好评,得到三星以上的成绩。

三、开展活动,注重课改实效

11、抓好教学常规,将素质教育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中,抓好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保证。本学期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抓学生的学习习惯为重点,针对学生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和听课

习惯,作业习惯的培养,贯穿学期始终。培养目标是:学会专心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并能复述;学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述要清楚,声音要洪亮;学会读懂一段文字,并能有感情朗读;学会写一手漂亮的字,工整干净,没有错别字。听课要专注,不能有小动作,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要保质保量按时上交。老师们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严格的对学生进行常规管理,从不松懈。 2

2、加强教师的培训。教研组在教导处指导下定期开展多层次的校本培训,教师们积极参加,认真写培训感受,切实转变了教师观念,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结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同时,组织教师配合学校创建学习型校园,本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完成学校要求的读书笔记,并在教研活动中交流。另外,教师们勤于笔耕,每月进行一次教学反思,分别从“对后进生的辅导”“课堂中的亮点”等不同角度进行反思,从中提高自身教学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定期组织语文教师学习多媒体设备的操作,鼓励教师们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并运用于语文课堂之中,改进语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3、切实改革语文作业统

一、机械、繁琐的现象,努力做到课堂与课外学习的双赢。作业设计做到精、活、多元化、综合化,严格控制作业量及作业时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调动学习积极性。作业批改要及时、认真、细致、规范,不允许错批、漏批的现象发生。真正能使学生通过作业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学期组织教师开展作业设计

和板书设计评比。

4、为改善教学面貌,提高教学成绩,我们对语文后进生爱心激励,耐心辅导 ,六个年级的语文合格率明显提高。

5、带领本组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围绕我校科研课题“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参与年级段小课题研究,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与研究老师们积极撰写科研论文,并在学期末在学校内交流经验研究或感受。大胆的向研究型教师努力。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们能严格按照期初计划,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扎实地走好每一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提高。在各类比赛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在片级和市级的评优活动中都没有出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寻找更适合本组发展的方式,定好更为合理的发展目标,争取更好成绩。

语文学科组

2 12011 1 14

第15篇:语文学科学习体会

不期速成 反璞归真

为什么说这样一个题目呢?我从语文课程应该学说起。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的问题。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而言之。”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可能速成,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记得一位特级语文教师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回到文本,抓住语文的灵魂。”基于以上两点和五天的“即墨”之行,我把今天发言的题目定为“不期速成,返璞归真”。语文的课改要有“语文味”

一、课改语文教师应该干什么

28中“和谐互助 高效课堂” 是以“和谐互助”为形式,以充分预习为前提的。归纳起来,每个教学步骤都按照“独立解决——师徒交流——检查徒弟——师傅补充——全班交流”的形式进行,中间穿插教师的补充、点播、引导。不管是“五步十环节”的教学模式,还是课堂所呈现的形式,都是“和谐互助 高效课堂”的外在的表现,今天我们学的应是“高校课堂”的“魂”。那就是如何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习的过程,它不是教师代替学生“从结论到结论,从概念到概念”的空对空的解读文本。课改不是“搬运工”,要有自己思想和思考。要想真正落实课改,学到别人的“精髓”,关键在教师。语文教师干什么呢?

1、要肯于“放手”:不该自己做的事坚决不做,学生能自己做的坚决不做。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探究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文本。

2、要敢于“下手”,把该自己做的事一定要做好,做足。

(1)勇于进行课改实验。与其一味的抱怨学生的厌学,不如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使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阳光,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黑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2)充分备课:不但知识点不留死角,深入钻研和准确把握文本,每篇课文既要有“一览众山小”的宏观把握,又要有“滴水穿石”的细节研读。还要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考虑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会出现什么问题,思路走向会是什么样,怎样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如何“学”是最有效的。从学生认知的

1 规律设计问题,分出层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还要做好在课堂上师傅们都不会回答的问题老师应如何解决这一准备。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改的步伐才能越走越远。

二、教师应该怎样做

《新课标》教学建议第1条,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 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些体现了课改的推进和反思,今天我不谈小组的划分,师友的培训等内容,我主要说一说“高效课堂”,语文老师最基本的修炼----走进文字、走进文本。

其实,没有一个教师不想上好课,没有一个教师不想自己的学生成才。关键是缺少具体的行动与操作。【一位新入语文学科的教师在第一次教研活动后,留了下来。她说:刘老师,我们学校的两个人都是新手,虽然每天有使不完的劲头,但是我不知道应该干什么。常常是一节课下来,别说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连我自己都糊里糊涂,您说我能上初三吗?我渴望上初三。面对老师诚挚的目光,我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王老师和我从老师最需要的地方——文本的解读与教学设计入手。为了提高教师们“解读文本”的能力,我们向老师们提出每学期在不借助其它辅助资料(只有一本字典)的前提下自然解读文本的要求,老教师不少于三篇,年轻老师不少于五篇。并提出了自然解读文本的具体操作过程: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2、默读课文,处理字词。对词语的理解包括“语意”和“情感”两方面。

3、研究句意、段意。思考每一句话的意思,思考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思考每一段的意思,思考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4、概括内容。课文读完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层层解剖文本内在的脉络和走向。

6、细致分析用词的妙处、表达方法和修辞技巧。

7、全力发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8、做课后练习题。认真完成后面的练习。

9、给课文写一个解说。所谓“解说”,即将全文或其中的某个片段进行讲解,达到使没有读过这些内容的人能够明白的程度。

10、提炼问题。即读懂这篇文章必须要弄懂的问题,或者说,哪几个问题不弄懂就不能认为读懂了课文。

每个语文教师经过几个学期的打磨,经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的三重境界后,语文教学能力自然会全面提升。

开学初的教研活动,也主要以分单元进行“教材分析”为主要任溶,本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王老师和我完成了

13、

15、17册书第一单元的教材分析,给老师们做个样子。下面的六个单元和语法、修辞知识部分,布置给了学生相对比较多的大校。10月11日五中和四中完成了第二和第三单元的教材分析。目的就是让老师养成研究教材、课标的习惯,培养能够准确把握教材和课标的能力。我始终在想:成为“名师”是每一个老师的追求,但即使成不了名师,但一定成为一个明白的语文老师。

还有,每次教研活动后留下新教师,了解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共同探讨单元教学中抓重点、突难点的方法。近期,我们将对新教师有一次培训(着重是文本解读、教学目标的确立、问题的设置、课堂诊断、作业设计等内容)

结合《课标》和本区学生的实际王老师和我在保留原有优势的前提下借鉴即墨28中的“五步十环节”教学模式,向全区初中语文老师推荐两种课型:阅读课和作文课 。

阅读课:从阅读教学的自身规律入手的“六读策略”

《课标》中对于第四学段的目标和内容描述: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课标》中对于第四学段的阅读具体建议的描述: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重视朗读和默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重量。应加强阅读方 3 法的指导。

《课标》中对于阅读评价是这样描述的: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

1、全程读:全程默读课文。包括单元导语、课前导语、正文内容、课下注释、课后练习及其他相关资料,处理掉生字生词。

2、感悟读:整体感知正文。集中精力紧扣文本字句进行释读正文,把握课文大意,感受作品内容,体验作者情感,生发阅读灵感,并及时记下阅读中忽然出现的感受和发现。 要求:

一理解题目含义及作用

二积累新结识的语言(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要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要能够写出自己遇到的生字词→要能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特定的含义) 三了解文学常识及背景资料 四大致了解作品的内容(能复述)

五自己读出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在文章中圈点批注) 六认识作品明显的特色

3、思考读:带着问题去精读、研读、反复读、边读、边思考、边记录。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层层解剖文本内在的脉络和走向。不但弄清每一局部在哪里分界,而且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理清作者的思维轨迹。(问题的设计应是概括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4、鉴赏读:品味欣赏作品中的美。细致分析遣词造句、表达方式、修辞技巧、行文结构、文体风格等。(问题设计是对字、词、句、段、篇的欣赏。)

5、质疑读:用怀疑的目光审视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发表与作者或别人不一样的看法,给作品挑毛病。

6、反思读:让学生再次自由读书,感悟刚才自己没有发现的但其他同学发现的东

西

、4 全程读感悟读思考读鉴赏读质疑读反思读课前学生预习课上研读共品课上互助质疑课上交流感知 六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由浅入深钻研文本的过程,问题成螺旋式上升: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领悟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在这个由读通——读懂——读深的过程中学生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读懂不同文体的能力。 写作课:读写结合

《课标》中关于写作教学具体建议这样的描述: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实现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1、比较两段文字,分析文段一与文段二异同。总结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2、寻找本单元或其它单元课内符合目标的篇目。交流点评文章的亮点(围绕目标进行)

3、交流总结达成目标的方法。

4、审题:交流理解题目含义、要求、抓住题眼。明确本次作文选材的范围、材料的数量、写作的对象等。

5、交流立意、材料和构思(详略和结构),把自己的思考轨迹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

6、起草成文。

写作课从情景导入,让学生自己比较确定目标,没有动笔之前心中先有一个好文的标准,到自己起草成文时,就有“尺”可依了。这样便于学生接受。

以上是王老师和我的一点想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边实践、边改进,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逐步完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第16篇:语文学科总结

语文学科总结

郭欢欢

一、基本情况

我班共有30人参考,其中男生15人,女生15人。优秀率占33%,及格率97%,平均分8

4、1,权重得分8

4、06。试卷难度适中,基础题较多,课外阅读理解主要考察学生高度概括能力。

二、教学目标

毕业考试力争达到:及格率100%,优秀率60%,平均分86——88分。

三、采取措施:

1.把基础放重中之重,生字词句严把质量关。

2.重视课外积累,课堂多进行课外迁移。

3.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多做读书笔记。

4.测验严肃,查漏补缺。

5.培优补差持续进行

6.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卓越的创造才能。

7.教育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品质和创新精神。

8.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以及加强环保意识的教育。

9.对学生进行刻苦用功,勤奋学习,立志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教育。

10.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11.对学生进行革命的传统教育。

1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与困难作斗争的坚强意志。

13.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意义。

14.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语文素养能力方面:

1.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3.着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交流和应对的能力。

第17篇: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透堡中心小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语文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二班共有学生45人,经过一年级的努力,学生取得了一些进步,如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但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在书写、学习品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另外,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差,势必会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所以,尽可能转化后进,提高先进,发展后进是本学期重点。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册课文共三十四篇,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四~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

三、本学期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

教学内容方面: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汉字,会写388个生字。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

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学习习惯方面: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学习兴趣,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五、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六、教学措施:

1、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授课能力。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增强学生操作、观察,调种感官进行学习。

3、加强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书写,认真看书的习惯。同时注意学习态度的培养。

5、加强与生活实际联系,寻取生活的资源进行教学,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本学期主要措施

1、通过语言文字训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语言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联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重视识字教学,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重视形近字、同音字的比较,加强边读边写,试默自查;重视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运用中掌握所学的生字。

3、阅读教学要训练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力。重视朗读训练,在朗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课堂上要有充分时间进行朗读训练,要人人都有读的机会。开始训练默读。重视字词句的训练,要把字的教学放在词和句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词句教学要抓重点、难点,为学生设置思考的路子,训练学生逐步学会阅读。重视自然段教学,为中高年级的段、篇训练打好基础。

4、听说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给学生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激发学生听说的愿望,保证训练时间,坚持大面积训练,及时纠正语病,让

全班学生都有练习说话的机会。

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做到抓两头,促中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第18篇:二年级语文学科

二年级语文学科

1、每天完成《伴你过寒假》2页(数学、语文各一页)。

2、阅读《格林童话》剩余的篇目,阅读《安徒生童话》,并且选择其中的三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为开学初的故事会做准备。

3、日记四则:(1)寒假见闻(2)过年、拜年(3)(4)内容自定

4、过年时收集、摘抄六副春联。

第19篇:语文学科总结

一年级数学学科总结

本学期,我们五年级教研组在继续做好各种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重点做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加强教研组集体备课、开展校本教研和积极进行教学反思的教研工作。

一、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我们深刻体会到,决定学生素质的关键是教师素质,而教师素质的关键构件则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育成败的关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本教研组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下了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学期,我们重点加强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本教研组成员经常集中探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共识,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我们对组内的青年教师姜新多次进行跟踪听课调研,深入课堂,了解她的长处和短处,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通过一个阶段的锻炼,老师们的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加强集体备课活动

本学期我们继续加强了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根据学校对集体备课的要求,遵循学校印发的《新课程下如何进行集体备课》的精神,在教研组全体老师的支持与参与下,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

三、积极开展校本教研

1、本教研组教师根据学校的安排和要求,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本教研组积极配合学校举行的各种教学展示活动,在本学期举办的街道数学教学活动和与宁溪小学的联谊活动中,所有老师积极配合,出谋献策,为教学活动的顺利举办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体现了教研组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杨熠老师还在宁溪小学代表学校做了《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的专题讲座,获得了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

2、组织教师做好听课活动。

听课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教研组非常珍惜各种听课的机会。每个老师都能够认真学习,每次学习回来后还能向组内的老师汇报学习的心得体会,这无论对本人还是对教研组都有着促进作用。在学校提供的各种参加教研的机会之外,我们还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到外面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本教研组老师的听课节数都远超学校的要求。

四、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我们要求每一个老师都能对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进,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每一个老师都能在自己的备课本上随时记录下教学的心得体会。我们还经常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在充分吸取各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进自己的教学。我们还对教学中学生广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做出相应的对策。确实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教研组的每一个老师都能够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我们以正确的教学理论做指导,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教学过程为材料,努力争取写成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教学反思)。

在全体教研组老师的努力下,我们创设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探索,努力进步,大力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促进本教研组老师的共同提高,争取能够再一次评上优秀教研组,为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年级语文学科总结

(2017--2018学年度)

王明丽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2017—2018学年工作计划为依据,以改革教学常规、落实课程改革为重点,强化质量意识,树名师、育优生、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

1 加强理论学习并在组内开展教研活动,结合实践进行反馈交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3求真务实,努力做到用新教法教旧教材,使学生能够稳步提高成绩。

4 积极组织和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认真完成学校各科室布置的任务,迎接省级示范县区验收

我们年组老师做到四个坚持;

一、日记本。

二、练字本。

三、读书笔记本。

四、听写本。日记的练习对于作文是很重要的,练字很重要,读书笔记近三四年是重点,听写本对学生的词语的掌握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只是最后这一个月,没怎么写。这两个星期也要写写这些基础词语。对于准早自习的安排以读课文为主,有时听结合课文录音磁带随读也是不错的。

一、是培养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二、纠正多音字也是很有好处的。

不足也是很多的,有些学生的日记字迹潦草,只有三四行;作业有学生也有没按时按量的完成。这也是让我遗憾的地方。原因也可能是我只看日记本,别的本子自己没有看,也是没有时间。看来教师的监督很重要的。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想法。对于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我们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计划,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第20篇: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思想状况

在学习中,同学们对语文学科比较爱学,他们主动找一些课外书籍,课外资料来补充和丰富自己的水平,还有的主动购一些有关写作知识的书籍来丰富自己写作水平,发现他们情绪高涨,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2、知识水平

多数同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口语交际能力,能够写记叙文、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及应用文。在初中最后一年里,有待对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进行培养。

3、智力非智力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学期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4、思想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5、知识传授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和修养,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

6、能力培养

教学中,课上学生能答的问题尽量让他们回答,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还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联想和想象力、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造精神。

2、知识结构

3、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巩固归纳记叙文的有关知识;第二单元: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有关知识;第三单元:了解一般传记的一般写法;第四单元:复习归纳说明文的知识;第五单元:理解古典名篇中举例子、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以及借景抒情的方法;第六单元:巩固议论文的有关知识;第七单元:归纳记叙文的、议论文、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总结说不同文体的阅读规律,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4、重点难点

初一初二所学知识,在巩固的基础上重在提高,培养同学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极早让学生们适应中考。

三、教学方法和措施

1、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四、教改专题

1、八步教学法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daodoc.com】

本人导课题:八步教学法。

2、本人主要研究方向

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一定要明确,要符合大纲要求,要切合教学实际,围绕目标进行自学,自学以后一定要进行反馈,把反馈中发现学生不能很好解答的问题,或是新授的重点内容弄懂弄清楚,把以上内容拟成练习题加以巩固,本节课进行自结,布置适当的作业。

3、研究方法措施

明确教学目标,学习诱导教法,坚持三个为主,过好四道关卡,培养五种意识(即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成功意识、审美意识),采用六种课性型。

4、预期达到目标

使用普通话,能写记叙文,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及应用文,努力提高同学们的听、说、读、写等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教案范文
《语文学科教案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