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5:27:1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李清照的《声声慢》教学设计

同州中学 王焕样

教学目标:

1、分析李清照写“愁”的方法。

2、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总结意境,赏析愁情。

学情分析:本班共有52人,男生25人,女生27人。学生中考总分在240分左右,基础较差,诗歌鉴赏还处在初学阶段,学生学以致用能力较差。针对这些情况,我的做法是讲少讲精讲透,让学生能当堂掌握。

教学重难点:根据意象,总结意境,赏析作者愁情。 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点拨探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谁写的诗句?李清照。诗句读起来很美,闲愁很浓,相思很苦,却又教人阅读越喜欢读。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北宋亡。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赵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等

南渡后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如:《声声慢》等

三、反复诵读,体味声律美: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诵课文,然后请一个同学试读。

2、对这位同学的朗诵,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请再读一下。

3、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四、分析诗歌,品味诗句,体味情感美:

1、我们说:诗言志,词言情,你觉得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愁情?和《一剪梅》有什么不同吗?(深 浓 重)

2、那么哪些句子直接表现了李清照的愁情呢?能否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讨论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寻寻觅觅:人的动作、神态 ; 冷冷清清 :环境的悲凉 ;凄凄惨惨戚戚: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从“寻寻觅觅”到“冷冷清清”再到“凄凄惨惨威威”,逐层深入,文情并茂。 ②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思考,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在?

五、合作探究 品味意象

感受意境美

1、那么李清照是怎样表现这种愁情的呢?她是借什么来营造这种氛围的?学生:(意象)

找出本词出现的经典意象:

淡酒、秋风、大雁

黄花、梧桐、细雨

2、分组讨论整理含有这些意象的诗句,总结常见意象的象征义。

有关酒的诗句: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 《短歌行》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5)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6)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7)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有关风的诗句: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秋风秋雨愁煞人 结论: 秋风渲染愁情

“雁”意象的诗句: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2)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4)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黄花”意象的句子: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征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有关“梧桐”意象的诗句:

(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2)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4)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相见欢 》

结论:梧桐一孤独忧愁的象征,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小结:意象----意境-----情感

意象:淡酒、秋风、大雁 黄花、梧桐、细雨 意境:冷清、凄苦之境 情感:孤寂愁苦 思考:作者为何而愁?

愁因----国破、家亡、夫死、沦落。

六、当堂检测:运用想象、联想,用几十个字描绘诗中的场景。(任选其中一个场景)

1、淡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2、秋雁南飞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3、雨打梧桐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答: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 ,哪知“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真是酒味淡吗?不?不是。只因我心中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呀!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答:对酒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3、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答: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甚感凄凉怎么捱到天黑呢?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候又下起了细雨,“点点滴滴”,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打在她那破碎的心上„„

七、小结:投影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八、延伸拓展

这首词哪句最能打动你,谈谈你的感想?你对李清照的“闺怨词”怎样评价?

九、默写这首词并收集有关写“愁”的诗句,并体会这些诗句的不同之处。

推荐第2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半生漂泊人生苦,终成文章传千古。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醉花阴》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3、【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4、【教学媒体】多媒体

5、【教学课时】一课时

6、【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7、

二、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一剪梅》(引领学生回忆朗读,回忆《一剪梅时》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3和幻灯片4) 从《如梦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南渡前的作品风格(幻灯片4)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5)。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三、朗读《声声慢》(老师范读,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四、整体感知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幻灯片8)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幻灯片9)。先来探寻第一个角度:

(一)直接抒情:1)词人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幻灯片10)2)词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道出愁多且深(幻灯片11)

(二)赏意象品愁情(幻灯片12)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

2 (学生: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幻灯片13)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幻灯片14)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幻灯片15)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 渲染愁情(幻灯片16)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幻灯片17)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飘零的晚境(幻灯片18) 梧桐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幻灯片19) 细雨雨滴梧桐 却敲碎人心 哀伤﹑愁丝的象征(幻灯片20) 注意:

1、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酒:愁文化 风:渲染愁情 过雁:怀乡之思 音信之盼 黄花:憔悴的容颜 梧桐:牵愁惹恨 雨:哀伤愁丝

2、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会传递不同的情感。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幻灯片21)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细雨

(三)为何生愁(幻灯片18) 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联系背景,品悟愁情。(幻灯片)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幻灯片)

由亡国到丧夫,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

3 地。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幻灯片20) 明确:情愁--孀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课堂小结(幻灯片)品读《武陵春》(幻灯片)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

八、结束语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送别清照,向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推荐第3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

教学重点: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

一、以《武陵春》导入(5分)

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学生齐读PPT上《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2.就《武陵春》提问

教师:哪一句写得最好?(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

学生举手回答。

3.了解词人相关简介

学生轻声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4.引入《声声慢》

教师(过渡语):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年老体弱,所以才有了《武陵春》中小船都载不动的沉重愁情。那么一般被认为写于同时期的《声声慢》里的“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先齐声轻诵全词,初步感受。

5.学生轻声齐诵全词

二、品析愁情(38分)

(一)范读创境,提出要求(10分)

.教师诵读创境

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老师先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描述的一幅幅画面。

教师诵读。

2.提出探讨要求

教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比《武陵春》,这里的愁要复杂、深沉一些,这里的形象也要丰富一些。

教师指读PPT内容,并稍加解释:

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

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

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3.学生自主研习、交流

(二)描述“次第”,探讨“愁情”(12分)

.学生发言,师生探讨

要求学生先描述词句情景;教师再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讨其中“愁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包括语调、神情、肢体语言等;全班再轻声齐诵词句。一处“次第”如有补充,可继续;如无,就另一处。

教师自备内容:

①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点明“酒所以淡是因为愁很浓”意思。——读出疲惫、叹息之感。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让学生齐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读出茫然、痛心之感。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让学生讲“细雨”和“愁”的相似处(广大、绵长、冰冷、灰暗)。——读出孤苦、煎熬之感。

2.教师小结

教师:共四幅凄凉画面——秋寒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孤窗细雨。我们一齐轻声诵读,并在脑海里一一浮现这些情形。

3.学生轻声齐诵“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

(三)赏析首句,突出音韵(5分钟)

.探讨首句“声音形象”

教师:那么首句有没有形象呢?

(如果学生在前头就提及“寻寻觅觅”句,就问:这里有画面吗?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寻觅觅”也是情景。那么教师继续问:那寻觅的具体“次第”是什么呢?——引到如上的四幅画面探讨中。)

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觅、情境冷清”的“次第”。教师再问:这里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还有什么形象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如果回答不到位,可以提醒: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像女子呜咽声)

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全词愁情尽显,境界顿出。

2.评价赏析首句

教师: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轻声齐诵首句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四)整体感知,诵读体味(6分)

.学生齐读体味

教师:好,我们连起来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读出来。

学生轻声齐诵。

2.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想象、分析,老师把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学们跟我一齐轻声朗读。

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

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由外而内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由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浅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入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深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读末句,重读“一个”,指出“愁”的复杂,已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教师再读末句,重读“愁”,指出“愁”的深沉,已不是“愁”所能概括,那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板书“怎一个愁字了得!?”

3.指导学生读末句

要求学生读两次,读出不同重音。

(五)拓展愁情,诵读体现(5分)

.拓展愁情

教师渲染愁情: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映出PPT,指读: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í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

2.齐诵表现愁情

教师: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那凄惨的词人,全都浓缩在这首凄美的《声声慢》中,我们能把它读出来吗?——我该用怎样的语调,我该用怎样的神情?(放背景音乐)

学生齐声轻诵。

3.个别诵读

再叫一位学生配乐诵读。

三、结束(2分)

.齐读历史评价

让学生齐读PPT:

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háng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

清代王士嫘léi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2.教师总结

教师:最后,我想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

板书“更几番风雨能消?!”。

教师: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

附板书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更几番风雨能消?!

推荐第4篇:声声慢 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沙河一中

杨晓娜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

体味词的声律之美

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在词作中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三、教学方法:朗读、对比阅读、探究学习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化用李清照前期作品《一剪梅》安雯演唱的歌曲《月满西楼》,同时展示《一剪梅》全文。引出新课《声声慢》。

(二)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留有《漱玉词》。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笃厚。 后:北宋灭亡,飘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前期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 后期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 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创作背景: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 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 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主要 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 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 慢 》便是这时期的典 型代表作品之一。

(三)诵读整首词,整体感知

1、借助音频、图像等资料在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感受情感。通过齐读——个读——感知——再齐读的流程,让学生感受声律美,熟悉课文内容。

2、思考:文有文眼,诗有诗眼, 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 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愁

3、拓展延伸:这两首词都是写愁的,那么这两种“愁”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是一种相思之愁;而《声声慢》中是一种“浓愁”,是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亡夫的思念之情。

4、愁不同的原因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哀凄苦

5、怎样入愁 (1)直接抒情 【1】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考: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2】起强调作用。(结合诗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寻寻觅觅——动作 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环境 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 凄苦无告、沉痛凄厉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2)间接抒情

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

明确: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艰难苦恨繁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杜甫《登高》 酒是愁的象征

讨论:“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是淡酒呢? 明确:并非酒淡,而是感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了,这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惨淡。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尽书难寄, 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过雁象征离愁 雁声凄惨

传递信息的使者(亡夫之痛)

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到南方。(国破家亡之苦)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这里的“黄花”喻指什么呢? 明确: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小组讨论:对于这满地堆积的黄花,你们怎么理解? 明确:花衰:

以花喻人 正衬

凄苦忧愁 花盛:

乐景哀情 反衬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梧桐是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是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 细雨

哀伤、愁思的象征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四)意象——意境——情感 意象:淡酒、晚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意境:冷清、凄惨、哀怨、愁苦之境

情感:国破家亡之悲、丧夫孤独之愁、颠沛流离之苦。

(五)评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表面对愁欲说还休,实则倾泻无遗 国破家亡之悲、

丧夫孤独之愁、愁 颠沛流离之苦。

(六)课堂小结:

词人通过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营造出冷清悲凉 的意境, 抒发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后的内心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七)作业:查阅唐诗宋词,试找出几个被赋予特定含义的意象,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推荐第5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详〕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 林喜燕

教学 目标 :

1、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及词的风格,体会其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背诵全词,把握通过意象分析情感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 艺术的熏陶以及 积极的人生观和思想的引导 教学重点 :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

教学难点 :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表层,探究诗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 诵读品味、情感体验、音乐熏陶、探究学习、比较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跋涉于岁月的长河,漫步于人生的小路,也许你无法记得曾经有多少人与你擦肩而过,但总有一些人让你无法忘怀。多年前的一次相逢,让我无可救药的爱上一位美丽的女子。为此,我为她写了一首诗:《一袭紫色罗裙的女子》

一泓静谧的湖水

一任银亮的月辉轻洒

一袭紫色罗裙的女子

满怀绿肥红瘦的心事

凝作香腮的一颗热泪滴落

当雁字离时… /多情的莲荷轻轻摇曳

一袭紫色罗裙的女子

将婉约的心事 揉碎

在皎月轻泻的湖面

涟漪徐徐绽放… /月辉淡去…

蓝蓝的夜色弥漫

染透了相思的枫林

一袭紫色罗裙的女子

古典的长发随风逸动

一如羞涩的思念渺渺飘摇… /没有渔舟唱晚的莲池

自有鱼儿倾听你蓄盈的心事

一袭紫色罗裙的女子 当雁字离时

你是否仍在吟唱

无情不似多情苦

一寸还成千万缕

她是一个有着怎样绿肥红瘦心事的女子呢?今天我们通过她的词《声声慢》来探寻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鉴赏《声声慢》

〈 一〉初读课文,感知作者在词中传达的情感

学生找到词的主旨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是这首词传达的情感,也是词眼。

〈 二〉我们感知了作者的愁,那么愁缘何而来,因何而生呢?下面我们结合背景,探究词中愁的根源和深刻内容 李清照大事记 :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补充‘借梦结缘’故事*(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地边土落)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 金灭北宋 ,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 漂泊 。 1131年: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 离婚 。被 判刑 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点拨:

从上我们得知:李清照由亡国到丧夫,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了解这些之后,你能深刻了解作者的愁情吗?请指出‚愁‛的内容

国愁,家愁,情愁 / 亡国之恨 飘沦之苦 思念之痛 寡居之悲

原来作者的愁包含这么多深刻内容,难怪作者有这样的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作者的愁情/指导:语调低沉、凄婉;节奏不能太快

〈三〉抓住意象,品味情感

1、正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敏感的诗人往往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请找出词中奠定‚愁‛这一感情基调的句子并分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点拨:(这个句子的特点是什么?如果把几个词的顺序颠倒一下行吗?为何作者这样安排?) 请大家将课下个人研究成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整合

a 叠字运用产生音乐的美感/押韵/觅/戚/息/急/心/积/滴 b 动作〔怅惘、失落〕—环境、内心〔寂寞,清冷〕—内心〔悲愁、感伤〕由外到内,逐渐深入

c 为这首词奠定了哀婉、愁苦的感情基调 【名家点评】

2、词的开头由外而内,写出了作者郁积于心的愁,当作者把满怀忧愁的目光投注于世界时,整个世界都染上了忧愁。她看到了什么呢? a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她的愁?

〔学生:淡酒 晚〔急〕风 孤雁 黄花 梧桐细雨〕 b探究: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意象,结合文本写一段鉴赏文字// 哪个小组先来把你们课下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大家? ①淡酒 写出愁的浓度

明确: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呀!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 ②秋风 写出愁的速度

明确:用急之秋风渲染愁情。酒不能消愁,更何况这急之秋风又突然来袭如何抵挡呢?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 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

③ 大雁 写出愁的高度与广度 空间

明确:所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大雁这个意象不仅仅是个信使,更是思念和愁苦的象征。但在这里它还有更深刻的内涵。诗人哀伤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勾起她诸多的回忆,有对毁于战火之中的家国的眷顾与叹惋,有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与留恋,有对已故丈夫的无限思念与痛楚……怎不让人伤心呢!

④ 黄花 写出愁的厚度 黄花是什么花?黄花象征什么?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明确:黄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凋落的黄花,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所谓: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同时菊花也是高洁、典雅的象征,与作者相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作者尊崇陶渊明,‚易安‛之号来自陶渊明诗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⑤ 梧桐细雨 写出愁的密度 时间 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

明确: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恰如李煜所云: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绵绵不绝细雨不停敲打桐叶,让人心烦意乱,愁肠百转。秦观有词云: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教师总结: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作者用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不仅把自己愁形象化、具体化,而且从不同角度写出愁的特点,营造凄美的意境!此时,不仅是整个内心世界,仿佛整个时空都弥漫着作者无法排遣的愁情!

纵观全词,作者先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奠定哀婉、愁苦的感情基调, 再用一系列意象有层次地来表达她的愁情 :乍暖还寒的秋风吹动了她的愁绪,想借酒消愁却发现这只是徒劳。于是她将目光游离于天际,希望以此摆脱现实的苦闷,不料南飞的孤雁勾起更多伤心事。断鸿声里,不堪忍受的她将目光收回,却发现庭院昔日盛开的黄花早已凋零,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细雨敲打梧桐的声音,不绝于耳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度日如年的她再也无法遏制自己的愁情,只能任由它喷薄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请一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共同品味情感,感受意境, 试背课文

美的东西总是那么容易让人牢记于心!有人说诗歌偏向于表现内心生活的音乐,此时此刻,《声声慢》不就是流淌在你我心灵深处的音乐吗?让我们静静地聆听歌曲《声声慢》,沉浸在这凄美的意境中。 大家仿佛还沉浸其中,的确,当文学和音乐结合的时候,总能够产生涤荡人心的魅力! 三、比较阅读

1、《声声慢》是写愁的经典之词,李清照还有一首写愁的名篇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①这首词与《声声慢》同样写愁,但在内容不相同,你能发现它们不同之处吗?

点拨 :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远游,独上兰舟,触景生情,写下此词。此愁与《声声慢》不同,更多是离别和思念的愁苦。闲 愁

2、课下收集其它写愁经典诗句并完成导学提纲上的练习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贺铸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五、结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声声慢》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所谓: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此时此刻,不知道你是否为她的愁所感染,虽然我们无法拥有她相似的经历,但谁都不能绕过愁苦而永远留在快乐的世界里。

一棵孤桐,一片孤叶,一位一袭紫色罗裙的女子,都经不起秋风的萧瑟。花落无声,叶落无影,就在这一瞬间,繁华尽褪,只留下无声的怅惘与悲愁!

梧桐细雨,湮没了往事匆匆;叶落归根,种下的却是一个勃发的希望。无论家国还是个人的命运,都不应该在秋风秋雨的叹息中湮灭,随风而逝的,只是一个时代残存的记忆,更是另一个时代孕育的生机! 你听,李清照不也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之音吗!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认识了李清照这样一位的多愁、多情、多才而又美丽、高洁的女子,只会让我们更加珍惜这和平、安宁、幸福而又快乐的生活!

同学们,让我们敞开胸怀,走出课堂,去迎接人间五月天里这明媚、灿烂的阳光!

推荐第6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清照词作的特点,能有感情地诵读、背诵。

2、方法与过程:赏析词中运用的叠词、意象,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李清照的生平经历,理解她的国破家亡之愁,漂泊零落之苦,感受她词作化愁为美的独特境界。【教学重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教学难点】

体味词作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有这么一位乱世中的美神,她描绘过“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闲情逸致,也抒发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她就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有一支点石成金的妙笔,将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快乐,点滴愁绪,都化成了横亘千年的美的词句。 介绍生平经历。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去体悟她的情感,去品味独属于她的那份美。

二、诵读

1、自由读。学习诗词歌赋,离不开诵读这把金钥匙。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初步感受词人的思想感情。

2、选一生诵读。让另一生点评。

3、师范读,全班齐读。

诵读注意:a、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还要注意停顿和轻重音。b、突出一个愁字,停顿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赏析

(一)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教师引导:“眼”,传神之所。“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生:愁。师板书:愁。

(二)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愁”的呢? 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师:请你选择一种意象,结合词句具体地说一说。(可让生背诵有关意象的诗句)

1、淡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借酒销愁愁更愁啊。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雁:

在《一剪梅》中的雁,会让词人产生“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会勾起对丈夫的甜蜜思念,而此刻,丈夫已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再者,此时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引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3、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诗人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孤苦、飘零的自己,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4、梧桐、细雨:

那点点滴滴,敲打梧桐的凄凉声响,不正像滴在易安心头的不尽泪水吗?借以渲染凄凉的气氛。

(三)

如今的李清照,唯有日日独坐窗前,她叹道: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师问:你能具体描绘一下吗?

一个人,独自守着窗儿发呆,从早晨,到晚上,到黎明。她无事可做,她的灵魂找不到寄托,失魂落魄。

(四)

1、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除了意象,一个动作,词人还用了一个形式特别的句子来抒写愁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运用叠词,增强音韵美。 逐句分析: A、寻寻觅觅

我不禁要问,她想要找寻什么呢?

⑴找回昔日的快乐生活;⑵找回那个年少时在藕花深处迷路的日暮,那里面藏着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无忧无虑的笑声;⑶找回那些与丈夫鸿雁传书的日日夜夜;⑷找回一个家,有人能理解她,支持她的家;⑸找回国家的前途;⑹找到作为女子的尊严、人格,自身的价值。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B、冷冷清清

(老师点拨: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应是轻读、降调。) C、凄凄惨惨戚戚

(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所以,怀着清冷、凄惨、悲戚的心境,在乍暖还寒的天气,难将息。

(五)

在词的最后,她从心底迸发出了一句凄楚的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综观全词,你觉得这愁是怎样的愁?

生回答: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欲说还休”的愁,这种愁沉甸甸的,是一种“深沉的愁”。

2、此词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始终不说破,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你能说说这首词突出的艺术手法吗?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四、练笔

(一)请以《声声慢》为情感基调,代李清照写一封《寄往天国的信》,致其亡夫赵明诚。要求:

1、情感真实,想象合理;

2、语言:现代白话文、文言文皆可;

3、字数:300—500字。

(二)鉴赏婉约派词人秦观的代表作,写一则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板书】 声声慢 愁

意象、动作、叠词

冯琪洁

推荐第7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才女,她半世孤苦,却清高脱俗;一生坎坷,却坚韧执着。她能写“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闲愁,亦能抒“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她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乱世里的一位美神,以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姿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晚年,她用一生的愁苦和全身心的痛楚,吟成了一首千古绝唱——《声声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和欣赏。

二、朗读感知。

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节奏,学生读后可出示李清照生平介绍,“一首诗蕴含诗人的生命”;教师配乐范读。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的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吟诗作对,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收藏丧失殆尽。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孤寂而死。 概括:曾是娴雅贵妇,谁料晚境凄凉。

三、鉴赏品味

(一)、读完这首词,你觉得最能统摄全篇的是哪一个字?“愁”。(板书)

梁启超说这首词“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的感觉却是“词中句句皆现愁”。

(二)、词人是如何表现“愁情”的?

1、我们要把握一首词的感情,首先往往注意到那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中,你知道哪一句最为人称道吗?你能说说它的好处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寻寻觅觅,词人一早起床便觉若有所失,反复张望寻觅,她在找什么?找爱人,找昔日美好时光,找遗失的书画金石„„总之,是一切她曾拥有而今不复存在的美好的物和人。

(2)冷冷清清,是寻找的结果,空无一人,只有自己的影子,只有凄清的环境包围着自己。

(3)凄凄惨惨戚戚,这是内心的感受,凄凄和戚戚位置能否互换?不能,凄凄,更多指外部环境,戚戚指内心的悲痛,且戚戚的程度更甚于凄凄。

(4)除“觅觅”外,其余六字的声母全属于齿音,所以读起来有一种微弱呻吟、低迷凄切的沉重之感,而这种声韵恰恰紧密地配合了词人抒发凄惨悲痛的心情。

小结:这句诗,由外部环境逐渐写到内部心境,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依的凄凉心境,开篇即被愁惨凄厉的氛围笼罩。

2、诗词贵含蓄,直抒胸臆的句子不可多,而通常借助意象来表现感情。意象,就是寄托了词人主观情思的景物。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表现愁情的。 (1)、找意象: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2)、选一个句子,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体现内心的哀愁的?(前后左右四人小组可讨论交流)

参考: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词人面对乍暖还寒的天气和孤苦凄冷的内心,想喝酒暖身浇愁,但只觉愁浓而酒淡,无法抵挡晚来秋风,也无法排解心中愁思。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句序应为:正伤心,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表达了多种意思:一,大雁是信使,能鸿雁传信,早年《一剪梅》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还是那只传递丈夫信息的旧雁,而人却已不在,早年的相思之情已然成为悼亡之悲。

二、北雁南飞过冬,自己南渡避难,异乡相遇,顿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感。此句看似无理,从生活逻辑上来看,词人不可能认出旧雁,但却是妙语,因其情真,故作此情语、痴语。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两种理解:(1)满地的菊花开得是如此繁盛,而我的面容是这样的憔悴枯槁,还能和谁一起采摘啊!

(2)菊花凋零,落红满地,花都枯萎憔悴了,有哪朵花可以采摘啊!

提供吴小如论述: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和细雨意象连用,传递出孤独和思念的情绪。

点点滴滴,视觉上写秋雨细弱,听觉上写雨声淅沥,听觉视觉交织,写这雨点不仅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是一点一滴敲打在词人凄苦孤独的灵魂里。

(三)、经过众多意象的层层渲染之后,词人的愁情浓重到了极点,终于喷薄而出,低呼:“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如果时间不够,这句可不展开讲)

(1)意思:这样的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说尽!

(2)比较鉴赏,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而此句,化多为少,表面上露愁,其实藏起许多未尽之言,除了愁,还有什么?欲语还休,戛然而止,留给我们不尽的回味和思索。

(3)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亡国之愁、飘零之痛、寡居之苦。

(四)听配乐朗读,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呈现画面。有时间请学生用动情的语言描绘她心中的画面。

四、深化拓展

这首词运用叠字、意象等手法反复渲染了愁苦之情,但老师在读这首词时不禁在想:难道李清照就任由这浓重的愁苦压抑包围自己,甘心沉沦在这痛苦中了吗?在这首千古绝唱中,词人的愁苦之情到底是前后一致的还是起伏变化的?除了蕴含愁苦之情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感情?

唐圭璋、潘君昭在《论李清照的后期词》一文中说道:“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思潮是起伏不定的,情绪是对抗不平的,对目前的处境,她并没有表示甘心屈服。„„全词虽然迫促愁苦,但仍流露出词人对生活的执着,以及不甘心走向绝望的心情。”

《声声慢》完整鲜明地呈现了李清照在绝望悲苦中试图排遣的心理路向:先是寻觅,寻 2

觅不得,继而喝酒,喝酒不解心中愁,接着仰观,却见旧时大雁,勾起伤心往事,又是赏菊,赏菊没心情,最后发呆,盼着天黑好关闭扰人的视觉,可偏偏又下起小雨。每次排遣愁情的努力都落空失败了,愁却层层累加,越积越深。好诗能展现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微妙的情感变化(板书)

这么深浓的愁苦到底能否排遣掉?看别人如何排遣:柳宗元游西山,“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

苏东坡游赤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但他们都是男人,男人可以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而李清照作为古代的闺阁女子,她能怎么排遣心中的苦闷呢?“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听说双溪风光好,想去那里玩,但寄居别人家的流浪女子,终究不能随便出游。“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落日熔金》)怕出去,也是不便出去,不能出去,只能待在家中,听人笑语。这古代女子生活的逼仄终使李清照的愁苦成为宋词中一抹浓重得永远无法化解的伤痕。作为一个文人,她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作为一个女人,她又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巨大的落差注定了她的一生将忍受这份旷世的孤独,无法排解。

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孙姓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逐流,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李清照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五、布置作业

阅读:梁衡《李清照 乱世中的美神》

写作:捕捉读诗时心里闪现的画面,写成一段散文。

推荐第8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胡精美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中意象的特定属性; 2.体会作者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重点] 1.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生平理解作品: 2.分析作品如何以意象传“愁”。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鉴赏体会作者“一般愁字别样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人们都说李清照愁多,更有人说她是“一般愁字别样情”。那么李清照到底愁什么,为什么愁,她的愁又有什么两样?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板书课题)

二、因声求气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教师指名朗读)学生先评价朗读效果,之后再欣赏配乐朗读(多媒体播放MTV)。走出优美的旋律,你能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吗?(愁)(板书)

三、鉴赏美文

(一)愁绪

1.学生在文中找出奠定作者愁的感情基调的句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学生自读此句体会作者的愁情。)

2.大家发现这十四个字的特点?(叠字)如果我把它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学生答)不好,原句朗诵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强。同时又营造了一种悲凉、冷清的氛围,犹如听到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的愁绪在心头弥漫开来,久久不散。

(二)愁景

1.通过这一句的分析你相信李清照有愁吗?程度如何?(学生用文中句子“这次第”作答。)“这次第”什么意思?(光景,即意境。)我们知道,意境要有意象构成,那 么作者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你认为哪个意象写得最好?(学生探究后自由发言) (1)淡酒(板书):文本怎么写的?为何喝了三杯两盏白酒还觉得酒淡?

(明确: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 (2)过雁(板书):文本怎么写的?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什么呢?

(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作者与大雁曾经结伴而行,所以觉得大雁是旧时相识。但是大雁尚且能按时自由南飞,而自己却困顿他乡。况且以前尚可鸿雁传书,与远在他乡的丈夫书信往来,可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纵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内心充满沉痛的绝望。) (3)黄花(板书):文本怎么写的?“损”如何理解?为何用此意象?

(“满地黄花堆积”。“满地”则说明落花之多,暗示作者愁多;“堆积”则说明落花之厚,暗示作者愁浓;“黄”指落花色调黄,暗示作者憔悴的容颜。黄花凋零满地,恰恰象征了作者自己飘零无依的身世。) (4)梧桐细雨(板书):文本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结合时间词“黄昏”和表声音的词语“点点滴滴”等合作探究后自由作答。)

2.教师要求学生组合这些意象,运用第三人称现场写一段美文,来进一步体味作者的愁情。 (师巡堂指导后展示学生作品。)

3.学生根据自己对愁情的理解自由朗读本词。 4.教师总结:

我们通过对意象的分析,以及同学们生动传神的描写,确实是“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们仿佛感到李清照那沉甸甸的愁犹如千斤巨石压在我们的心头。

(三)愁因

那么作者为何而愁?让我们走入作者的生活。让时间老人告诉你们答案吧! (学生朗读多媒体展示的关于作者李清照生平的资料)

李清照人事记

1 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 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 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教师小结:是啊!由亡国到丧夫,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谁也不愿意这其中的任何一件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但它们却一连串地奇迹般地发生在了李清照的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四、拓展延伸

比较《声声慢》与《醉花阴》中的愁情。(多媒体展示这两首词)(学生合作探究后发言。)

小结:两文虽然所写的时令、意象相同,但意境不同、愁因不同、愁的程度不同。如果说《醉花阴》表现了作者的独居之愁、闺怨之愁,那么《声声慢》所表现的就是亡国之愁、丧夫之愁、沦落之愁。 (板书)难怪有人说李清照是“一般愁字别样情”啊!

其实,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学史上,对“愁”如此敏感的又何止李清照呢?打开记忆的信箱,百度一下,搜索关于“愁”的古典诗句。(学生回忆后提问)

我们找了这么多的关于愁的诗句,不妨来个愁句仿写小练笔吧?(多媒体展示)

愁是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凉。

愁是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心酸。

愁是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痛苦。

愁是柳永“执手相着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痴情。

五、课堂结语

说到这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李清照的确有许多愁,而且一样的愁字不一样的愁情。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是何其不幸,伴随她的始终是不尽的忧伤,但这份忧伤又是多么的美丽,因为李清照不仅为己而伤,更是为国而伤。正是这份忧伤才为后人带来脍炙人口的篇章。在阅读的世界里,我衷心地希望大家能走近李清照,真正体会她那份美丽的忧伤与忧伤的美丽!最后,止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聆听周玲玲同学的深情朗诵,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有请周玲玲同学。

推荐第9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 声 慢》教 学 设 计

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第八课

宁夏育才中学孔德校区

柴艳红

一、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为准确、全面理解词中情感奠定基础;

2、进行不同形式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意境,把握情感;

3、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4、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教学重点

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四、教材分析

1、单元内容分析:

《声声慢》来自必修四第二单元,该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的作品。学习时,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豪放派”和“婉约派”,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在方法方面,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2、文本分析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和悲苦心境。

五、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人论世,吟咏诵读,品味意象,体会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

其中,教学重点是:知人论世,吟咏诵读、品味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是:品味意象,发现美在何处,评点,比较,赏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六、教学方式

诵读品悟 点拨探讨——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调动以往的积累,发挥想象和联想,任意选择自己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意象进行品读鉴赏,描绘、感受词的意境。教师做适时的点拨和补充,进而探讨、归纳词中蕴含的感情。总之,诵读和品味意象将是贯穿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手段。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剪梅》mp3,(激发兴趣,营造气氛,融入词的意境。)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月满西楼》),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的《一剪梅》),那咱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词。

《一剪梅》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千年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凉意微微,鸿雁南飞,花飘水流,西楼月满。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出示PPT1

PPT2)

(二)、诵读,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学生轻声自由朗读;

2、请学生个别朗读;

3、其他学生点评:对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诵,你觉得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意在通过点评学生朗读的语气、语调初步感受作品意境。

4、教师范读(尽可能通过语音、语调、情感演绎词的内容和感情,带动学生的情绪。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6、教师引导: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一剪梅》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谈各自的感受), 出示PPT3:“愁”字

是一样的“愁”吗?———不一样,《声声慢》中的“愁”更浓、更深,更令人心碎。

为何会有如此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走进李清照,了解其人、其事、其诗,看看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及其诗中烙上了怎样的印痕?

(三)、走进李清照,知人论世(出示PPT4

PPT5) 时间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

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

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

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

为灰烬。

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终

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

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

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

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

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

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声声慢〉正是她后期的代表作。

(四)、鉴赏

1、预设提问:请看词的前三句,诗人在做什么? (学生思考后单独回答,可能生成的内容:寻找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其它心爱之物。。。) 预设明确:诗人在寻找往日的欢乐。

2、预设提问:找到了吗?结果如何?(学生思考后回答)

预设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3、教师引导: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快来品品这些独特的意象吧。

4、鉴赏意象、感受意境(出示PPT6)

请选择你喜欢的意象或感受深刻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中的意境。(学生自由选择意象进行鉴赏,描绘意境,把握情感,教师对课堂生成内容做适当点评和补充。) 预设重点:

① 酒 ——“ 三杯两盏淡酒”(出示PPT7 PPT8) ●有关“酒”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预设提问:为何说是“淡酒”?

学生交流看法,教师归纳: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预设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②风——“怎敌他晚来风急”(出示PPT9) ●有关“秋风”的诗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

●预设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③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出示PPT10) ●有关“雁”的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教师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 ●预设结论:过雁象征离愁。(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④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出示PPT11) ●有关“黄花”诗句: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 教师点拨: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预设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⑤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出示PPT12

PPT13)

●有关“细雨”的诗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预设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⑥“梧桐”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教师点拨: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教师引导:花由美丽而凋零,人由美丽快乐而凄凉孤单,于是便有了下句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不同的意味呢?词人在愁什么?

5、探讨“愁”之内涵

①学生四人一组探讨分析,后派代表发表本组观点,各组相互补充修正。

②教师点评;(PPT14) ③预设结论:愁?

丧夫之痛

颠沛之苦

晚景之凄

亡国之恨

乡土之思 教师小结: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让我们带着对愁的感知,伴着音乐,再一起来齐声诵读,体会这凄美绝伦的意象意境。

6、学生诵读全词

(五)结语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清照的《声声慢》可谓字字泣泪,句句浸透“绝望”,怎能不凄美绝伦!

(六)作业

准确理解了词中的意象,感受了词的意境,把握了词中愁的内涵后,请同学们将《声声慢》改写成诗歌或散文。

(七)本课亮点

我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比较评点法品味意象,发现美在何处。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调动以往的积累,发挥想象和联想,任意选择自己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意象进行品读鉴赏,描绘、感受词的意境。教师做适时的点拨和补充,进而探讨、归纳词中蕴含的感情。在研读评点过程,学生是一篇作品的真正的再创造者,大胆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哪怕只是瞬息感触,也请学生大胆地说出来。学生的品味和老师的点评随文本生成,随感而发,信手拈来,议论纵横,在研读评点过程,学生是一篇作品的真正的再创造者,大胆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哪怕只是瞬息感触,也请学生大胆地说出来。

附:板书:

丧夫之痛

愁?

颠沛之苦

晚景之凄

亡国之恨 乡土之思

推荐第10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实录

秀水高中

陈慧娟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回忆、背诵已学课文《雨霖铃》。这是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的离愁别恨的千古绝唱,柳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职词人”,是北宋词坛的明星,但如果遗漏了女词人李清照,那么词坛的天空会黯淡很多。我称他们俩为婉约词派的“绝代双骄”。

不过二人皆为婉约派词人,二词皆为伤情作,但从性别差异上看,二词在形式、特点、情感上都会有差异。

二、简析性别导致的认知差异(看问题角度、情感抒发特点等)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男女性的心理差异,(同学很有兴趣、各抒己见)

老师归纳总结:

男性:偏客观理性、直言情意、施动者(关注伊人)„„ 女性:偏主观感性、含蓄委婉、受动者(观照自我)„„ (PPT展示)

三、对比阅读

对比柳词分析《声声慢》的词作特点、意象的主观色彩、抒情方式(欲说还休)、观照自我等,学生。(根据PPT上展示的差异,对两首诗词进行对比)

对比讨论分析:

1、从主客观角度看,柳词是“即事生情”,因离别之事生离愁别恨;李词是“即愁言 愁”,因着愁怀,睁着“愁眼”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使客观事物增加浓烈的主观色彩。

重点分析共同意象的解读:(急)风、(淡)酒、(细/骤)雨等的内涵差异。学生讨论, ()内为老师补充

生1: 关于风,在柳词中,风即晓风,凌晨的风(其典型情感是离别伤,因为古人往 往凌晨时分离别启程);而在李词中,风是急风,重在强调风吹在身上的感受,而这感受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生2:因为心痛,所以更易感受到风刮来侵肌之痛,也许风其实是不大的,但因为心 伤,所以一点点风都感到肌肤的痛。(所以同样是风,李清照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去判断,重心在“急”上。)

生3:我关注“酒”。据我知道的“酒”似乎都和愁有关,心情不好就借酒消愁,但是 往往事与愿违,李白就说“举杯消愁愁更愁”。柳词是在离别,离别是愁的,所以他喝不了,“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情喝;李清照因为愁而借酒消愁,结果难以消愁,她就把“责任”推到酒上,她怪责酒太淡,无法消愁。(其实是因为她的愁太浓了,怪不了酒)

生4:我觉得柳永之所以饮酒“无绪”,是因为当时他的关注力在对面的女朋友身上和 离别这件事上,可是李清照当时孤单一人,只能与酒为伴,但是酒无法理解她的愁,所以心中的愁更浓了,酒就显得淡了。(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生5:关于雨,柳词中是“骤雨”,似乎更干脆一些;而李词中,关注的是“细雨”,滴 滴答答连绵不断,就如李清照心中的愁不绝一样。

生6:我觉得,柳永关注的是雨过之后的凄凉氛围,李清照关注的是雨下的过程,那个过程更揪心。

生7:李清照还把雨和梧桐结合起来,细雨滴答在梧桐叶上,声音应该是不响的,但是因为李清照孤单寂寞无依,所以再细微的声音都会听得到。(滴滴不是打在叶上,而是心上。)

教师小结:通过几个共同意象的写法和内涵差异比较,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李清照作为词人,更作为女子的情感特点,从而体会到李清照为什么一开篇便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渲染了。

2、从抒情特点看,

柳词偏直抒胸臆,李词欲说还休。请同学们找找看。 生8:柳词上阕最后一句开始直抒胸臆:念(挂念)、伤(悲伤)、那堪(不堪)、何处?(疑问)、应是(猜测)、纵有(失落)。道出了离别之后的黯然销魂。

生9:李词“欲说还休”,借天气、淡酒、北雁、黄花、梧桐细雨寄托,看似准备说出却总是点到为止。(不肯言深、明达愁之由,因为愁之深,所以难言)

3、在情感地位上看,柳词中处处见“伊”,李词中观照自我,如何看得出?

生10:我在“黄花”中看到了李清照。看到黄花凋零,仿佛看到自己的年老色衰(青 春、美好生活已逝)。

生11:满地的黄花中孤零零一个李清照,暗自凋零。 生12:“独自怎生的黑?”倚窗独怜,一个人守着寂寞,等待漫长的白天过去,影子随着时间拉长。

生13:,我要补充一点,这句话中还可以读出:因为一个人,所以嫌时间太慢,度日如年,寂寞因为时间太长而变得可怕。

教师小结:柳词中明确抒发离别之苦,离别前的惆怅哀怨、别时的难舍难分、别后的黯 然销魂,令人唏嘘不已;而李词中以浓浓的愁情开篇,把强烈的主观情感赋予各种客观物象中,令人愁不可遏,直觉愁情郁结心中化不开去。但到底因何而愁?词人欲说还休,难以言说。

解析其中的愁因。当我们难以从词中字里行间读出时,我们要用另一招——知人论世。

四、知人论世

1、教师把李清照的生平简单概括如下:

官宦闺秀,李家才女初长成;门当户对,琴瑟合鸣几多载; 国破家亡,一家漂泊夫先卒;颠沛流离,古籍文物零落失; 遇人不淑,错把身家付驵侩;行无定所,晚景凄凉人未知。 请同学分析此信息,推断愁情 学生分析概括:

夫亡之痛、家失之伤、国破之悲、学业之愁„„ 这堂课我们是从词人女性性别角度去解读的,那么老师也是女性,也有类似的关注特点, 因此在阅读众多李清照资料中,我观察到几个很小的细节,请同学们分析看看,李清照的愁还有什么。

2、三个细节(梁衡《乱世中的美神》节选资料发放)

第一个细节: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婚后才发现他只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张汝舟恼羞成怒,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得以离婚。李清照为什么改嫁没有确切的资料,但在那样的流离失所中,一个男人尚且艰难,更何况一个女人,就凭这点,她再嫁也是合情的,奈何不合礼!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

第二个细节: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童言无忌,孩子道出了实话,那个社会的人们对才情的女子的真实看法。 第 三个细节:在查阅李清照的词作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么几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神。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这是她做给作为地方官面对敌兵攻城时弃职而逃丈夫听的,慷慨雄健、掷地有声。晚年漂泊时,听到韩肖胄自告奋勇去北方探情势、慰问囚帝时,高兴地写下《上枢密韩肖胄诗》为其送行,“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写下了这一 篇《打马赋》,在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你从资料中能读出李清照浓愁之由有哪些么?

小结:社会、观念附加在女性身上的沉重的枷锁!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伦理约束,(就连后来诗人陆游在为孙姓女子写墓志铭中也赞其所言极是)。这份愁是男性社会强加给女性的。作为一个女子却有着难得的政治胸怀、民族气节、雄伟气概,“以心抗世,以笔唤天”。然而因为是女子,所以她没有岳飞那样的杀敌机会,没有辛弃疾那样的议政之机,甚至哪怕和三五好友痛骂牢骚的机会都没有。只因她是女子,她在男性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在女性世界里独守寂寞,“上下无相知,左右无同类”。

透过李清照那浓得化不开的愁情,我们仿佛听到那一声声无声的叹息,看到那抹柔弱而坚毅的身影独立天地间,那样的孤独无助!令她怎能不哀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总结:《声声慢》凝聚了一位一位女人的艰难、乱世中的词人的悲鸣,以及做一个心忧家国的女词人无望!

化用刘晓庆的名言,“做女人难!做词艺才绝的女词人更难!!做心忧家国的词艺才绝的女词人难上加难!!!”

五、背诵本词,延伸介绍评析李清照的文章

阅读推荐《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百家讲坛——康震评说李清照》

《多少事、欲说还休:杨雨评讲李清照》

《李清照传记》等

六、作业

在对李清照的愁的解读,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从女性角度挖掘,请同学们课后结合资料和你拥有的积累,选择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出至少一点愁情。 (设置目的: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收获个性化解读)

第11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太谷中学

冯丽桃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知人论世)

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4、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意象,在意象的品析中把握情感。

2、对开头七组叠字的深层解读。教学方法:

诵读法 研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首中华三千年古文学史,能够彪炳史册的女文人很少,而这其中最耀眼的当属李清照,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词作时,无不为她那卓绝的才情所折服。中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曾写对联这样评价她:“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她的这首《声声慢》,体会她的千古愁情。

二、知人论世,把握基调

通过导学案中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大家对李清照的生平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可以说她的一生坎坷多变,有人曾经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即“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晚年时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孀居的痛苦,词风哀婉凄凉,《声声慢》就写在这个时候。

好,大家齐声朗读,感受词人的这种词风。(生齐读)

问:这首词主要抒发什么情感?请用一个字来概括。词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心绪?

生:“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 师:很好,可以说本词的词眼就是“愁”字,基本的基调就是“愁”。

三、诵读涵咏,体会愁情

师引导:一般读表达悲愁的诗歌,语调要低沉,语速要缓慢,韵脚尽量拖得长些,但也要有轻重和抑扬。

师范读,与同学们一起感受李清照的愁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老师点拨鼓励.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的节奏、语调、语速中感受愁情。

四、深入词句,品析意象

师导入:这首《声声慢》自诞生以来就备受推崇,说讲离愁,讲孤寂,讲悲愁,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那么李清照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愁情的?我们先来一起品析上阕。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问:词人开篇用了一种什么手法?(生答叠字或叠词)

叠词这种修辞我们常见,比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崔颢的《登金陵凤凰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朱自清《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是一下出现这么多叠词的并不多见,这句是李清照的招牌、标志,历来为人所称道,宋朝的一个评论家张端义评价李清照的这句:“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的确,很难得,但是更难得的是这七组叠词有感情上的层层深入,请大家小组交流赏析这三句中感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 生交流,展示,师点拨。

明确: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凄苦惨痛而不能言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

这三句词人从外部动作,再到外部环境,引发主观感受,由外而内,感情层层加深,奠定了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

* 可以给出另类解读:这七组叠词之间的层层加深可以从字与字之间领悟,“寻” 2 是较大范围的寻找,而“觅”是很仔细的找寻,加深一层;“冷”表现一种不甚温暖的感觉,而“冷”到极致就是“清”,再加深一层;“凄”可以理解为“凄苦”,“惨”即“凄惨”“惨痛”,这就要比“凄苦”痛,而“戚”是内心的伤痛不能言说的悲痛,就更深一层了。

总结:仅此三句,运用叠词来直抒胸臆,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读来不觉累赘,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极富音乐美,词人的情感似乎也加倍了。

2、品析“乍暖还寒时候……却是旧时相识。

问:这几句在表达感情时与前三句有何不同?(含蓄)对,因为这几句借助了一些意象来抒情,哪些意象?如何抒发愁情的?

答:酒、

风、

雁、(淡)酒、(急)风、

(过)雁、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引用古典诗歌中些酒的诗句,把握“酒”的意象内涵,重点品析“淡”。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明确: “酒”愁的象征,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愁的是晚境何等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酒非但没有御寒,更无法消愁,因为“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秋风”肃杀,往往会渲染一种悲苦和凄凉,在这里,更是使抒情主人公愁上加愁。

⑵“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具体设计】引导学生把握“雁”的特定内涵。

明确:雁”离愁的象征。秋天,北雁南飞,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故说“旧时相识”。雁可回北方,人却客居江南,在异乡相逢,更添天涯沦落之感,怀乡思国之意。而这只大雁曾给词人和丈夫捎过书信(“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飞时,月满西楼”),所以是旧相识,但是大雁还在,丈夫却已故去,遂又产生 3 物是人非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上阕总结:

词人在一个寂寥的秋日,词人独居而寻觅旧迹,但寻觅到的只是满目冷清,内心油然而生无限凄凉愁苦,想去解愁,但不但无法解愁,愁绪越积越重,越积越多,所见之景无不牵愁,惹愁。

回顾赏析上阕的方法,主要是深入词句,通过赏析意象来体会词人的愁情。具体方法是:

板书:理解内涵,明确特点,联想想象 五:自主合作,赏析下阕

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运用赏析上阕意象品析所用的方法和直接抒情的句子,赏析下阕。 交流、展示。

师总结:黄花:喻女子容颜的憔悴;梧桐细雨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了。正所谓“举杯消愁愁更愁,北雁南飞人难归,满地黄花何人赏,细雨梧桐到黄昏”。 至此,词人的内心已经无法抑制这种愁苦,只能长叹一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总结概括“愁”的内涵。

丧夫之痛 孀居之哀 漂泊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板书:

知人论世

把握基调 诵读涵咏

体会愁情 深入词句

品析意象 内涵特点

联想想象

第12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铁岭市高级中学

李岱山

一、教材分析

1、《声声慢》一文编排在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词的风格、句式、节奏感及艺术手法。学习本文将使我们对李清照这位婉约词人的作品及风格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本篇课沿袭了教材将诗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承接必修一所选教材《沁园春·长沙》的教学重点,也与本册

四、五两课教学内容相呼应。

3、本文教学符合课程标准中“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指导思想,教学中适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4、教学重点为体会唐宋诗词传统题材“闺怨“这一主题,感受凄婉哀怨的情感及其中所抒发的国破、夫丧、家亡后内心浓重的悲凉与哀愁。

5、教学难点为了解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原因及其独特的女性视角。

二、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宋词的基本知识,能了解词的风格,掌握一些常见意象,初中时他们曾学习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并自读过《一剪梅》,对李清照的身世及风格有初步了解。

2、在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学习过《沁园春·长沙》对于词的基本知识学生有所掌握。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了解文章情感、意象及艺术手法。

2、探讨李清照前后词风变化的深层原因。

3、结合本文思考国家兴亡与自身命运的关系,增强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鉴赏以叠词为主的艺术手法,把握文章情感及节奏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2、难点

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了解本文“愁”的深刻内涵。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语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为中国文化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间涌现了很多代表人物,这些被如椽的春秋史笔记录的人物往往有其相对固定的风格。提起苏轼,人们往往想到“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而提到柳永,大家则常常想起“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李清照呢?同学们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如梦令》,对于文章掌握相对较简单,往往侧重于情感分析和背诵,背诵往往是学生掌握最熟练的部分,因而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在这里可由学生自由回答,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信。答案可基本归结于“愁”,经引导可得出是一种“闲愁”。本环节符合“自主学习”要求。)

同学们记得很好,对于情感的把握也很到位,可是同学们知道么,同样是愁,在李清照的生命中却有着不同的体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一起走进李清照的内心,去认识一个不同的李清照,去体会一种更为深刻的愁。

指导诵读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后,教师指导两名同学诵读全文。 (设计意图:第一名可让学生毛遂自荐,一般来说,敢于自荐的同学朗读素质往往较高,在他的影响下,其他同学可以消除紧张感,也可以正音,把握基本情感。第二名同学可由学生推荐。如果学生响应不积极,可以分别找语文科委和其他班委试读,试读后,教师正音,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给予学生正面评价,即使情感把握不特别准,如能字正腔圆,也要抓住优点表扬,毕竟情感的变化是本文教学重点,仍需学习,而对于学生优点的肯定,则对学生今后学习兴趣及自信心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得到肯定,会让他对学习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我个人认为,本文最好不要由教师范读,因为经教师范读后,学生的诵读往往变为模仿,这会影响学生自主探究文章情感。教师可在学生试读后,进行个别指导。要记住,教师是“引导者”,而绝非“灌输者”。)

感知鉴赏

在扫清读音障碍,大体把握了文章情感后,我要请同学们思考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我们理解本文,从而了解一个更为深刻的李清照的钥匙,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重读课文。

1、文中有那些直接抒情的句子?

2、文中出现了哪些意象?我们以前是否学习过这些意象?试着分析这些意象特点。

3、结合以上两题及课下注释,探讨本文“愁”的深刻内涵。

(设计意图:问题本着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设计原则,旨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加强其对课文理解。)

分析问题1 由学生明确答案: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设计意图:本题较为简单,可通过自主学习方式处理。在回答问题学生的选择上,可选择平时文科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的同学。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背景”,从而加强他们语文课堂的参与意识,消除因课堂无话题可参与而产生的自卑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学生来说,最可怕的痛苦是自卑感。”一个小问题,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重要转折。)

问题延伸:请同学们结合以前学习过的课文,讨论后回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由学生明确答案:

叠词,表达效果:增强情感

增强节奏感

(设计意图:本题为合作学习,经学生讨论回忆后,很容易回忆起《荷塘月色》相关句子,从而分析出叠词增强情感及节奏感的作用,体会出文章中读来朗朗上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美。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叠词的理解,可从正反两个角度举例,引发学学生探究热情: 正:欧阳修《蝶恋花》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琅琅上口,凄婉动人。

反:乔吉《天净沙·即事》中的“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追求技巧,内容俗白。)

句子分析,表达效果: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 |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都说“人间别久不成悲”,可丧夫后的作者在此时究竟丢了什么,以致这样忘情寻找?此句写出了心中若有所失,人生无法承受之重。

分析问题2 经学生讨论后明确:

酒 风 雁 黄花 梧桐 雨 意象分析:(学生举例) “酒”,列出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风”,列出诗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雁”,列出诗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黄花” ,列出诗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得出结论:(此意象学生接触较少,可由教师补充并引导分析)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梧桐” ,列出诗句: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得出结论:(此意象学生接触较少,可由教师补充并引导分析,由于“梧桐”常与“雨”同时出现,所以可以在分析完“雨”后进行小结)

人们常道“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因而梧桐有孤独忧愁的寓意 。

“雨” ,列出诗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

教师点拨“梧桐更兼细雨”(探究学习)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刘媛《长门怨》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设计意图:该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学生讨论后举例,例子基本都来源于所学习过的课文,这样处理,既可以让学生增强合作精神,又可以根据例子自主分析意象象征的情感,同时又复习了所学知识,夯实了基础,为今后发展积累必要的人文知识。

在此环节中,教师重在引导及补充,尽量不要越俎代庖,替学生举以前学习过的课文。但可以在以加深学生理解为目的的前提下,简单列举几个课外例子,不要过多,以免喧宾夺主。)

教师小结,引出问题3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上文这些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意向,把词人的愁具体化了,以至让作者发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沉重叹息,那么请同学思考一下,此时的“愁”与诗人写《如梦令》时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结合课文注释看看命运在李清照生命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设计意图:结束了对前文情感及意象的分析,学生此时应该理解本文的愁相对于前期作品应该更深广,在重读注释相关背景后,应该不难得出结论。)

(背景附录: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词人的丈夫已故,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由学生明确答案:

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风格变化的理解,介绍辛弃疾的《丑奴儿》,对比分析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的千言万语。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总结:作为女人,李清照确实不幸;作为词人,她又是多么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痛让我们记住了《声声慢》,历史也铭记了独自咀嚼着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的李清照和他的千古之愁。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内心,重读这首《声声慢》。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实现教学重点中的诵读目标,在此可以让两名同学诵读,第一名可以从举手同学中选取,第二名要积极用言语鼓励那些平时不常发言,相对内向的同学,由于之前对课文情感已经熟练掌握,又有前面同学示范,第二名同学应该读的不错,甚至会

出乎同学意料,此时应即使给予掌声和肯定,这样既可惜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活跃气氛,如果气氛活跃,激起了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可再安排两名学生阅读,最后齐读全文。)

作业:

背诵全文,将文章改写为现代散文。 板书:

叠词:

增强情感

增强节奏感

意象——酒 风 雁 黄花 梧桐 雨——颠沛之苦 丧夫之痛 亡国之恨

七、教学反思

1、根据课堂实际授课情况认真总结优缺点,从而为今后更有效地安排教学积累经验。

2、认真分析自己两个教学班的差异,平行班侧重基础复习,实验班侧重讨论拓展,教学中既要做到平衡指导,也要注重因材施教。

八、教学策略及理念

策略:

1、多媒体教学以其新颖独特的方式可以通过音乐、画面及快速呈现文本的方式给予学生多感官的直接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尤其是在出示学生不熟悉的物象影像,及相对抽象的音乐舞蹈和解释专业术语时有不可取代的优越性,但我个人认为,常规课也可以通过文本自身所营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拉近学生与不同年代,不同身份作者的距离。多媒体在本课教学中,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使用,在出示文章相关背景及课外资料时使用,以起到调节课堂节奏,合理分配时间的作用。同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播放一些背景音乐。

2、诗歌教学中,诵读是最重要的环节,情感没有了,诗歌也就消亡了。因而在对文章的技巧及意象分析结束后,必须回归到情感主题上来。技巧与情节是为情感主题服务的,读通了一首诗,也就读懂了一个人。

理念:讲台不是教师展示个人广博知识的舞台,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如果学生只是惊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而没有参与到课堂,没能学有所得,那么这节课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所以,教师应该是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我觉得衡量一个教师的标准不是你个人有多出色,而是你的学生有多出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给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出色的学生,也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还应该是一个有内涵的人。“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

第13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大邑县安仁中学 唐翠兰

一、以写李清照的对联引入李清照

大河百代 众浪齐奔 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 群芳竞秀 盛开一枝女儿花 同学们,词苑盛开的这支女儿花便是——李清照。

二、导入新课

都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诗人给我们带来了充满愁情的诗词。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声声慢》、走进李清照来感受这位饱经离乱的女词人晚年的别样情思。

三、深入探究

(一)、听读: 初味词情

1、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感受词情。(一听读) ①同学们,你听出了这首词传递出了怎样的情感?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 明确:愁

诗歌鉴赏方法之一:抓诗(词)眼

(二)、品读:深味愁情

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让我们再来品读诗歌,体味词人的满腔愁情。(配乐全班诵读)同时请你找出词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二品读) 一)如何入愁——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加以品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的结果却寻而不得,这样的寻觅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和惨淡。处境的冷清衬托出词人心境的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寻觅的结果只有无尽的凄凉悲愁。 这三句奠定下全词哀婉凄凉、悲苦愁绝的基调。

品读时一定要读出词人内心中无法倾泻的苦闷和悲愁,一字一顿,字字含悲。(学生配乐朗诵前三句,可多抽几位学生)(三品读前三句)

这几位同学的诵读把情感拿捏得很好,从词作的感情基调入手,更便于我们感受词情。 诗歌鉴赏方法之二:抓感情基调 二)借何写愁——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词选用了哪些意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深愁巨痛? 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1 / 4

探究性学习:

你感慨最深的是哪个意象?结合所积累诗文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学生展开自主讨论、交流) 老师准备资料:

1、酒——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举例拓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 明确:酒是“愁”的象征

2、风——怎敌他、晚来风急。举例拓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明确: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物是人非事事休”,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 举例拓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明确:结论:过雁象征思念、离愁

4、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 举例拓展: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 / 4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5、梧桐——梧桐更兼细雨 举例拓展: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6、雨——细雨绵长,细雨与愁绪相似。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词人的心坎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

这酒、这风、这雁、这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直截了当地倾泻出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诗歌鉴赏的第三种方法:抓意象。 明确:诗歌鉴赏方法之三:抓意象

接下来,让我们再读诗歌,一起探究词人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到底缘何而生。(四品读) 三)缘何生愁——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诗歌鉴赏方法之四:知人论世

结合着词人的人生际遇,同学们,你认为李清照是因何而生愁?(抽几位学生回答) 参考:词人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

老师总结:《声声慢》一词作为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凝聚了她一生的艰辛,一世的情愁。

藕花深处,那争渡的笑声,已如梦如烟;雨疏风骤,那绿肥红瘦的海棠,又几番花开花落? 金戈铁马击碎她宁静的生活,国已不国,爱人永逝,何以为家? 明确:缘何生愁 孀居之悲 思念之痛

3 / 4

亡国之恨 飘零之苦

(四)、拓展 1.拓展愁情

教师渲染愁情: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可以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 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映出PPT,指读: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í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小结:李清照这满腔的愁情,的确重得载不动,更浓得化不开, 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动吗?但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断地擦拭着李清照的灵魂,李清照的词却成为了苦难时代的最动人的灵魂绝唱。

四、赏读:回味词韵(五赏读诗歌)

五、作业 写对联,赏意境

上联: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 下联:

请同学们据《声声慢》的意境描写对出下联。同桌可以相互交流。 示例:下联:雁过南窗,梧桐细雨写点点离愁。

4 / 4

第14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课题:声声慢

【教学目标】

1、诵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 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1、诵读品悟 2 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醉花阴》MTV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学生:李清照的《醉花阴》),那咱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词。

同学们初一的时侯就学过这首词,谁能给大家当一回小老师,介绍一下李清照及她在《醉花阴》的情感内蕴,创作风格?(学生简介)

刚刚这位同学的讲解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九百多年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的傍晚,菊花凋零,凉意微微。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醉花阴》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闺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译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幻灯片:一般愁字别样情,

半世漂泊感生平

——品李清照《声声慢》)

二、【鉴赏《声声慢》】

既然我们抓住了一个“愁”字,那就以这幅对联为线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

(一)怎样入愁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思考两个问题:

1

(1)正音;(2)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生齐读,正音。(提问学生哪些字音该注意) (2)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你觉得该怎么读?你给我们试一试好吗?

(B级)b、这句话你觉得体现愁绪的哪些层次感?

寻寻觅觅: 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 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

该怎么读?

(老师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冷冷清清: 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

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

该怎么读?

(老师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凄凄惨惨戚戚: 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该是怎么样的情感? 又该怎么读呢?

(老师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生: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学生:不好,少了音韵美)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二)缘愁选景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1、师范读

2、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了哪些意象?

(学生: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

3、探究性学习:

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意象探究:

a、淡酒 你喝过酒吗?

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

老师明确: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看来酒是浇不了愁的,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呀!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b、秋风 怎么理解“晚来风急”?

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老师明确:“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c、过雁 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

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

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老师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d、黄花 黄花是什么花? 黄花象征什么?

(老师明确:黄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e、梧桐细雨

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你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黄昏时,梧桐细雨”的画面,注意情景结合。

(老师明确: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

3

勾勒事物,抒发情感。)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师总结:

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就让我们伴着音乐,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齐声诵读,沉浸到这凄美绝然的意象中。

(三)为何生愁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同学们你们愿意这其中的哪一件发生在你们身上吗? 但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生: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三、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教学反思】

第15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型课时:

品读-鉴赏课。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

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

(显示)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刚刚我们了解了李清照词作的前后期差别,那么,《如梦令》应该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前期)不错,它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景。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走入她的作品《声声慢》,一起来品读她的另一种心情。

三、研习课文内容

1、音读。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它能让我们陶醉。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播放女声配乐朗诵)

2、意读。通过刚刚的听,我们感受了词作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并体会女词人的思想感情。

3、情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你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

(教师点评)

4、这首词表现了女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具体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讨论后作答)

(显示问题及品读提示)

品读词人的感情不能离开词人当时的生活遭遇孤立地谈!

2、

可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3、

可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4、

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品读!

(学生品读,教师引导。)

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

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之相呼应,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句中的“雁”在《一剪梅》当中也

出现过,因而说雁是“旧时相识”。不过,那时的词人看到雁会想到“鸿雁传书”,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会勾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那是一种甜蜜的忧伤。而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再者,此时的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词中处处体现了这样的感情,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都可以看出。

词中所选择的意象“秋风”“淡酒”“雁”“黄花”“梧桐”“秋雨”都是灰暗、低沉的,从中也可以词人此时的心境。

5、

教师赏析名句

(显示)

名句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赏析:开篇使用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

玉盘”,可谓“横绝古今”。词作写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而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女词人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使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赏析:此句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梧桐”这一意象无数

文人曾歌过,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失意愁绪。而黄昏冷雨绵绵不断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词人将满腔愁绪融入到梧桐冷雨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让我们无从分辨这点点滴滴的冷雨到底是敲打在梧桐上还是敲打在词人那破碎的心上。

6、

小结

(显示问题答案)

词作上片用秋风、飞雁衬托自己的孤凄,下片以秋雨、黄花渲染自己的愁苦,

情真语切,集中反映了词人晚年寡居时的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和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触景生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融情入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四、对比阅读

(显示《一剪梅》并伴有朗读)

请同学们从以下角度对比两首词作。

(显示。数字表示出现顺序)

《一剪梅》

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雁字、西楼、花、水

色调明丽清新

闺愁

离愁

《声声慢》

晚年寡居时

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雁、黄花、

梧桐、细雨

色调灰暗阴沉

悼亡之悲

怀乡之愁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女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见,个人的遭遇和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也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她的愁是“春愁”、“闺愁”“相思之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是“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她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欲说还休”的愁,那种愁沉甸甸的、是一种“深沉的愁”。

五、延伸拓展

、根据你对李清照的了解,试辨别下面两首词作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显示)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醉花阴》为前期之作,写重阳思夫之情。《武陵春》为后期之作,写

晚年时疏懒、悲伤的心境。

2、(显示)

试从题材、语言、所表达的感情这三方面来总结李清照词作的特点。

明确: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这也是婉约词的基本特点。

3、(显示)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吗?如有,试举例。

明确:有豪放词,如《渔家傲》;有诗作,如《夏日绝句》;还有散文,如《金石录》后序。

第16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词中的语言,掌握其艺术写作手法。

3、感悟词末“愁”字的深刻含义。【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难点:准确体悟作者的情思,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背诵词,并且掌握词中出现的生僻的字词的写法。

2、根据自己的反复朗读及体会,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李清照笔下的桂花是多情的种子,享受着爱的阳光雨露,沉溺于爱情的幸福之中;李清照笔下的梅花是不屈的符号,即使孤零零地开在风雪之中,对爱情仍旧抱有期待;然而,她笔下的“满地黄花”,却是一个“愁”字所说不尽、道不清的。今天就由我带领着大家继续欣赏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那“愁”字背后的故事。

二、教学设计:

1、回顾课文:朗诵李清照《声声慢》。

2、词中出现了哪些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意象】淡酒、急风、秋雁、黄花、梧桐、雨、黄昏。

这些意象都具有凄凉、哀伤、愁苦的象征意义,每一个都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愁思,更何况这么多组合在一起呢,再加上作者又是一位多愁善感、命运多舛的女词人呢,这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3、品味语言,总结艺术手法。

首先,叠字的运用。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

其次,借景声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4、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1 《声声慢》,以凄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在词中,无论忽寒忽暖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忽起的秋风、天上的大雁、满地的黄花,还是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景景含愁,处处成愁。这种浓重的凄苦氛围真切地表现了词人的愁苦,强烈震撼读者的心。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三、总结: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

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是爱花的,她爱花怜花,亦总与花结缘。她心就像一个小小的杯子,承载了太多的悲喜,溢出来,变成了诗。然我们记住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词。

2、请把词的意境,用现代汉语描述出来,注意景、情、人三者的融合。

五、板书设计:

2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关于这段婚姻,《琅lang嬛huan记》中说了一个故事。 “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前期(1084—1126)

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1127—1155)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

3 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4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5

第17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李清照

洪泽县第二中学

龚丽丽

教案背景

1.面向对象:面向高一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题: 声声慢.寻寻觅觅 4.课时:1课时 5.课前准备:

学生上百度网去查李清照的个人资料对其人做充分了解。

教材分析: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作。本词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孤独凄苦,是婉约风格的典型之作。编者把它放在苏教版必修四的“笔落惊风雨”专题的“词别是一家”板块中,意在让学生体会词的不同风格,理解诗人在不同处境下的不同的心境,感受词这种文学样式的韵律美和情感美。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词所运用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为赏析词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教者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吟咏诵读,推敲炼字,品味意象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 教学构想:

应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得到细腻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其次,以学生自己鉴赏本词为主,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积累鉴赏方法。

三、理解意象的属性,品味诗词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感悟全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最后,在作业部分,通过对比阅读的设计,训练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整体由美读、整体把握、佳句鉴赏、方法总结几个环节组成。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感受意境,体会词人如何在自然的口语化的语言中表现出深重的 “愁”,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愁苦之情。

2.通过本词的学习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有意识的运用。

3.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内涵。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学生所学过的《如梦令.曾记溪亭日暮》导入。

二、谈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百度搜索】李清照http://baike.baidu.com/view/3066.htm(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投影展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她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18岁嫁与宰相赵挺之子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她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她四处流亡,境况艰难。在孤独困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

三、美读: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根据预习时对这首词的理解读出感情来) (2)欣赏录音范读。【百度搜索】http://mp3.baidu.com/m?f=ms&rn=&tn=baidump3&ct=134217728&word=%C0%EE%C7%E5%D5%D5%C9%F9%C9%F9%C2%FD%C0%CA%B6%C1&lm=-1(配以《汉宫秋》的乐曲和“黄花满地,雁排长空,一女子吹箫凝思”的图画,【百度搜索】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营造氛围,进入意境,品味音韵美。)

(3)请一女生诵读,其他学生合书聆听。(读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四、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品味意境,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再读全词。分小组讨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个词眼的?(教师引导: “词眼”和“文眼”都是指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字词。如《荷塘月色》中的“颇不宁静”) 学生自由回答然后明确:词眼是“愁”字。词人是利用一系列意象和恰当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词眼的。所选的意象:满地黄花,憔悴, 梧桐,点点滴滴的细雨 ,黄昏。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奇的叠字的运用。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五、佳句鉴赏。

诗歌注重个性化阅读,学生再读全词,找出自己心中的佳句,并选择一角度鉴赏。(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自由讨论,自由回答。名句教师可稍加点拨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做恰当的评价。)

教师预设部分佳句鉴赏如下: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叠词后隐含的丰富情感。这14个字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极富音乐美。“寻寻觅觅”是动作,词人怅然若失,四处寻觅。“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而 “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凄凉的心境,垫定了全词的基调。(回顾所学的有关叠词的知识:叠词的例句、效果,如《荷塘月色》里的句子)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古诗中常有借酒浇愁的句子,此处更为委婉含蓄,用酒“淡”反衬愁“浓”。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景凄凉,心境凄苦。(此处可联系古典诗歌中写酒的句子做比较鉴赏。如李白的诗句)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此句引导学生注意古诗词“雁”意象的固定内涵。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借“雁”之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里运用了语气强烈的反问句。 “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鉴赏时可以和她的另一句词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作比,更显出一个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此句注意李清照词中的“黄花”这一意象。)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此句可要求学生试用五十个字左右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 ,意境更为深远。(提醒学生注意梧桐的意象)

六、师生共同归结鉴赏方法。

1.读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感情,这对我们很好地赏析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列举学过的诗人、作品来验证。如陆游,知道他一生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就会理解他的深沉,忧愤。)

2.找词眼,整体把握。“词眼”是一首中最精练传神、最表情达意的一个字。抓住了“词眼”,领悟了主旨,也就掌握了作者的情感脉搏。(可用李景的《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来验证。)

3.赏意象,想象画面 。意境是由意象及意象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组成的,品味意境要从意象上入手。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柳——惜别之情, 明月——寄托相思。同时还要注意从描写意象的字眼体味作者的情感。如明月——寒月——缺月——残月。同是月亮,但是定语不同,所体现的情感和意境也就各不相同。

4.明技巧,细加品位。古诗词中表现手法和技巧的运用多种多样,恰当的技巧对表情达意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注意技巧的鉴赏。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此外,叠词的运用堪称经典。

七、课堂小结。

残酒,落叶,雁叫,秋雨,孤灯,在词人的笔下都具有浓郁的感染力。《声声慢》词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我们通过对精美语句的欣赏,对鉴赏方法的探讨必将更能深切的体会到其情之悲,其心之痛。

八、作业:背诵全词。

教学反思

这是李清照晚年的词,风格凄切哀婉。手法独特。教学中重在通过反复的朗读鉴赏中体味其愁苦之情,并在诗句的鉴赏中学习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本节课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对朗读重视得还是不够,方式太过单一,需改进。

第18篇:声声慢 教学设计

语文必修四 第二单元•宋词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姚春莲 2013年6月9日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2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学习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体会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词人孤高的灵魂。【学习方法】诵读品悟——情感体验——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文导入

播放安雯演唱的歌曲《月满西楼》(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三、朗读《声声慢》

四、诗歌赏析 词眼:愁

核心问题一:作者是如何写愁的?

(一)直抒胸臆

赏析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叠字的作用和效果: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哀婉凄凉的基调

(二)借景抒情

1、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1) 表达词人愁绪的意象有哪些?

2) 如何理解这些意象的丰富含义?(举例说明) 3) 这些意象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2、问题点拨

(1)为什么说是“淡酒”?

(2)为什么看到大雁会伤心?说雁是“旧时相识”,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写菊花在此又怎样的寓意? 核心问题二:“愁”的内涵

丧夫之痛

愁 沦落之苦

亡国之恨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第19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李清照的代表作,如《如梦令》等,但这些词作大多抒写的是一些闲情,对于她的后期词可说是初次接触,因而要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代表作。相对于前期作品,本作中作者的情绪比较低沉,但在痛苦的低吟中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本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形象丰富的意象以及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宣泄。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学会抓住叠词、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声声慢》,理解此词的思想内容,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的生活对她的创作的影响。

2.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 (配乐引领学生回忆朗读) 从《如梦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因而她能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三、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四、整体感知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一)直接写愁

李清照起笔就哭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总结叠词作用:1.形式上:音乐美、音韵美,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二)赏意象 品愁情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李清照写愁情的时候,不仅直接抒愁,同样还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 ②集体探讨 探讨明确: 酒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风秋雨愁煞人

渲染愁情 雁

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

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 细雨

雨滴梧桐 却敲碎人心 哀伤﹑愁丝的象征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

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 细雨

拓展: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酒:愁文化 例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风:渲染愁情

例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雁:怀乡之思 音信之盼 例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黄花:憔悴的容颜

例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梧桐:牵愁惹恨 例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雨:哀伤愁丝

例句:无边丝雨细如愁。

(三)因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作者发出如此凄惨的悲鸣?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走进作者的人生隧道,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 孤苦飘零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 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中的少女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六、课堂总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词人李清照又何其耀眼!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然而它们没有打垮压迫的了她,反而让她的艺术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撼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第20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王欣

学情分析

《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丰富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积累,通过教师的教学,也初步学习了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以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成诵。

2、把握情感,深入体会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能力目标】 能够感受意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情感目标】体会词人的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品读、合作探究

四、教学用具:hiteach互动教学系统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如梦令》写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是闺中少女的淡淡轻愁;《醉花阴》写对丈夫

的深深相思,是少妇的闺怨闲愁;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声声慢》,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愁?

2、知人论世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词人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一家被迫南迁避难,1129年其夫赵明诚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清照倍尝生活的艰辛。

(二)诵读体会,初识情感。

1、指名2位学生朗读,学生点评(准确、语速、语调、停顿)

2、学生听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播放音频文件)

3、自由诵读,把握节奏,读出情感。

4、2名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学生齐读。(播放背景音乐) 思考:这首词中那个字最能体现词人的情感。 明确——愁(词眼)

(三)品读文本,探究情感。布置学习任务

(一)

1、诵读全词,你还能从哪些字词或诗句中读出词人的愁?

2、从上阕和下阕中各找出一处,阐述理由,书写要点。

3、小组交流,组长归纳要点,找出中心发言人。

4、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或纠正。上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最难将息” “淡酒” “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

下阙“憔悴损”

“怎生得黑” “黄昏、梧桐、细雨”

5、教师归纳整理

六个主要意象: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晚风: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托内心的冷,写出词人独居生活的凄惨; 过雁: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悲痛和对丈夫的悼念。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细雨: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作者用这些典型的意象,不仅把自己愁形象化、具体化,而且从不同角度写出愁的特点,营造凄美的意境!此时,无论是词人的内心世界,还是整个时空都弥漫着作者无法排遣的愁情! 布置学习任务

(二)

1、质疑问难:你对哪些诗句还存有疑问,以小组为单位,整理下来。

2、小组争鸣,互助互答。

(多媒体拍照、剪切、整理、展示学生问题。) 问题1 “寻寻觅觅”作者在寻觅什么?

问题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词人怎么和大雁是旧相识? 问题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既然是“满地”“堆积”,怎么又“憔悴”还能“有人堪摘”?

教师总结 “寻寻觅觅”——“寻觅”的也许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表现了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孤独感,失落感。(亡国之痛,沦落之苦)

“旧相识”——雁到秋天,由北而南,李清照也是北方人,曾经的国都也在北方,如今见到这一群征雁,,似乎是“旧相识”了。

拓展——词人早年所写《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在这首书写对丈夫思念之情的词中,“大雁”是传递两人书信的使者,而今再次看

到这使者,而丈夫和自己却是阴阳相隔,再也不能通音信!(孀居之悲)

“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花期正盛,然而人不摘花,不是爱惜花不忍摘,而是满心的愁苦让自己无心赏花,直到花期已过,花儿自萎,枯萎凋零殆尽,这憔悴的花亦是年老,憔悴的自己。 明确:情愁--独居之苦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醉花阴》和《声声慢》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孤独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3、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共同品味情感,感受意境, 试背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使得她的愁不仅包含离别之愁,还包含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处的愁,所以本词中的愁才格外深沉、凝重。

而作者运用高超的作词技巧,恰到好处地把多种意象组织起来,成功地将她的愁展示在世人面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声声慢》并能准确默写。

2、朗读推荐美文《乱世中的美神》,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