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声声慢

发布时间:2020-03-03 12:12: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

《边城》教学简案

芜湖县一中高二语文 刘荣

教学目标:

1. 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及人物间的矛盾纠葛,整体感知作品。

2. 品味人物的语言、心理、情态等描写,进而感受翠翠等人物形象,并领会其典型意义。 3. 通过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情美,体会“边城”的命题由来。 教学重点:

品味小说的语言,体味语言背后的内在含义,把握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沈从文以“边城”为题的目的,理解沈从文以“人性的治疗者”身份来创作本文的情由.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拟用三课时,各环节大体安排如下: 环节一:温故知新,预习准备

1、课前指导学生阅读《边城》全文,自行了解作家作品,有条件的话,可以阅读《“人 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

2、温习小说的相关文学常识,重点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为研习新课做准备。

3、写一则阅读感言。 第一课时

环节二:交流梳理,整体把握

1、明确小说是文学的一种样式。结合已学过的小说了解这种体裁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明确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请学生介绍《边城》的故事情节。并可以仿照下边句子用一句话点评出对小说的主要基调的 初始理解。例:《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如:《边城》是一幅斑斓的民俗风情画;《边城》是一首哀怨的抒情诗;《边城》是老妪絮絮讲的一个完美的童话;《边城》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等等。也可以给“边城”加一个恰当的定语,要求概括出小说所写的主要方面。如:风光秀丽的边城;民风淳朴的边城;真情相待的边城;人性美好的边城等。

3、

请学生介绍沈从文。改变平铺直叙、没有兴趣、没有波澜、没有感情的介绍模式,可以抓 住沈从文一生中最具反差、最有波澜、最有吸引力的东西来介绍。例如,“不懂标点符号,竟成著名作家”“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也可以从名家评论和作家著作中抽取信息来介绍。如:“台湾学者金介甫:沈从文仅次于鲁迅”;“倒霉后自杀未遂,又成文物学家;北大不能干了,堂堂教授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做一般职员……──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1988年5月10日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如果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专家披露中国作家屡屡错过诺贝尔文学奖原因”等。

第二课时 环节三:研习文本,由形入情

1、

端午里不能忘记的那件事

(1)所节选的小说中,四节都描写了同一场景或风俗——端午赛龙舟。从时间看,分别是当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年一个端午——又回到眼前的端午。 (2)端午在边城这儿,有着哪些风俗?(求同)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

这里有一段十分有味道的描写:

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

2

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它骂它:“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可是一会儿那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一个十多岁的少女,和狗一样绕屋跑着,想想都有趣的很,为什么?是否是“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3)端午,对于翠翠而言,各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寻异)

两年日子过去了。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第五节)

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了,便说:“翠翠,端午又来了。……”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第六节)

上一年的端午毫无印象,现在的端午是为了怀想两年前的端午,唯独两年前的端午甜而美。根源恰在于“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 学生复述“那件事”

2、

悄悄生长的爱情 (1)“那件事”里的翠翠

学生分析在“那件事”里翠翠对傩送(二老)的先后态度变化。 先:“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 后: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是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2) 翠翠的“沉默”

学生理解品味

这端午里的故事不止让翠翠当时沉默不语,而且在她的心里种下了种子。文中还有很多的文句与此照应。(学生寻找发现)如: ①

认喽啰

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正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象个山上的喽罗!” (第五节)

一个普普通通甚至没有名姓的喽啰为何在翠翠的记忆里如此清晰? ②

青浪滩

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第五节)

“鱼”的隐射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第六节。传统文化中,鱼有爱情意向的象征)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第四节)

翠翠的“恼”

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不加检点地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祖父话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的走去了。 (第五节)

“翠翠,端午又来了。┅┅”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第六节) ⑤

结尾四段

3

(3)最初的爱情

翠翠在《边城》中从未言明过她的爱情,甚至连她的心思也是那样微妙而朦胧。而且翠翠的身 边也没有任何可以倾诉的人,父母早亡,爷爷年老。所有少女的心思,对爱情美好而隐约的期待只能悄悄地藏在心底,这恰恰是最初的爱情的模样。

节选部分正是写出了有一个男子到心上时,少女暗暗的痴迷、幻想与心神不定。二老对于翠翠 就是诱惑,懵懵懂懂引发她的情感,点燃她的希望,却又使她飘飘荡荡无处归依。仿佛有无穷幻想围绕着她,快要将她化成一团炽热的幻影,支撑她的却只是一个沉默而不可揣测的愿望,既无凭据,也没回音。可在寂寞的天地中,爱已经不顾一切的弥漫开,心神也在寂寞之上飞旋。少女一向紧闭的身心,此时也如花蕾,烟雨中将开未开。

此时定格于翠翠心中的爱情是具体的,也是飘忽不定的,让她把捉不定,少女的羞涩,不可知的未来又让她不敢敞开心扉。于是,这个灵秀、乖觉、明慧,清纯的少女既表现出了不加修饰的生命本色,又在其人生道路迈出的第一步混入了一丝淡淡的愁绪,预示着结局的悲剧。这是沈从文的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

△延伸扩展:试把翠翠心理与以下诗歌的主人公心理相比较(以学生讨论方式进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和,乃敢与君绝!《上邪》

见客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小结

(1)一位美国学者在写给沈从文的诗的结尾处写道:“我只知道一个翠翠,/我也知道她永远等待我/从那丛山中奔流而下的小溪边上/在一个比游鱼出没还深的梦里/她永远等待/我过渡/就在边城那边。”

第三课时 环节四:探究主旨,交流习得

1、小说里的边城 (1)《边城》问世以来,对它的理解存在着巨大分歧。其实理解课文的关键是理解开头一段对边城环境的描写: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读懂这一段,就掌握了一把读懂《边城》的钥匙,其余部分迎刃而解。那么,你是怎样理解的?它符合我国上世纪

二、三十年代的实际情况吗?

(2)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读下面一段,说说是否真实。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 ……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嗨,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2、何处是边城?

对《边城》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认为哪个正确?

①反动文人说:《边城》所写故事发生在上世纪

二、三十年代,当时我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9•18事变”已经发生,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我国东北。小说中“主持地方军事的”,其实是反动军阀或土匪;顺顺作为“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其实是地主恶霸。沈从文出身于反动军人家庭,他这样写,其实是美化反动统治,为恶贯满盈的地主阶级歌功颂德。因此,他是地地道道的反动文人。(以郭沫若为代表)

②世外桃源说: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沈从文《边城》所写,只是他心中的一种美好

4

理想──他目睹了被现代文明所浸染的腐朽、虚伪、丑恶的都市生活,感到失望和厌恶,便创作《边城》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但是,这种理想的情景只能出现在书中,在现实社会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淳朴民风说:小说所写的湘西是苗族和土家族聚集地,由于偏远、闭塞、交通不便,尚未卷入近代中国社会的变乱,仍然保留着古老的淳朴民风和奇异习俗。沈从文生于斯,长于斯,对斯地斯人有深切的体察和丰厚的积累。所以《边城》中的情景绝非杜撰,而是当时当地实实在在的风俗民情。尽管后来因为“时代大力”的压挤,那点正直素朴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遗。

④浪漫现实说:《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沈从文写作时已经几乎不复存在。《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感。《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既是真实的,又是理想化了的,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常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以便于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正如沈从文自己说,他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汪曾祺主张)

明确:“反动文人说”是一派胡言,解放以来对我国文化为害甚大;“世外桃源说”很有道理,但失之于绝对,不能概念化地认为这种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根本不存在;“淳朴民风说”基本正确,但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能认为是生活的复制品;“浪漫现实说”最为正确,是现在《边城》研究的主流观点,体现了沈从文作为“人性的治疗者”的意图。

环节五:总结全课,修改感言。

(1)沈从文说:“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边城》题记)可以说,作者是借助爱情故事,讴歌“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品德,并希望以此来重建中华民族;同时借爱情悲剧隐伏了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纵有“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可我们民族的希望到底在哪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二老能找到回归边城的路吗?翠翠在等待,湘西在等待,整个民族都在揪心地等待! (2)课后将《边城》的阅读感言在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声声慢

声声慢

声声慢

声声慢

声声慢

声声慢

声声慢

声声慢

声声慢

声声慢

声声慢
《声声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声声慢免费 声声慢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