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9:12:4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保山曙光学校

语文 必修5

教学设计

2010年10月14日

谈中国诗

一、内容及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谈中国诗》是一篇学术性的演讲词,也是一篇学者论文,其核心是通过与外国诗的比较探讨中国诗歌的特点,理解它的关键是要理解作者风趣语言的含义。作者用风趣的语言从体裁发展、篇幅、语言、风格、内容五个方面与外国诗歌进行比较,既清楚地说明了中国诗形式上的特点,又形象地得出了“中国诗只是诗”的本质性结论。本课内容是在前两课如何鉴赏诗歌语言的基础上的延伸,同时也是对中国诗歌和诗歌鉴赏方法的总结,尤为重要的还是首次让学生接触比较文学的概念以及比较的方法(对比与综合)。因此,本课在模块学习中有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在本学科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掌握比较的方法,学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写作文,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概括,自己体会语言的含义。

二、目标与解析

1、目标定位:①和外国诗歌相比,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

②掌握比较的方法,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③体会作者语言的幽默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目标解析: ①了解就是指对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②掌握就是指对比较文学常用的对比与综合的方法要能运用。 ③体会就是指对作者风趣语言的含义要准确把握。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将会遇到两大困难:一是难以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二是难以理解本文相似暗示性的风趣语言。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让学生逐句理解,发挥想象。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课在比较文学的教学中,要运用幻灯片,以节约时间,增加诗歌比较的课容量。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

1

保山曙光学校

语文 必修5

教学设计

2010年10月14日

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三)重点解析

问题一:作者的是以一条什么思路来写的?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问题二: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绝对不用翻译的通读以上几种语言的原文诗歌,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论”。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接下来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特点有三:一,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第三,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2

保山曙光学校

语文 必修5

教学设计

2010年10月14日

问题三: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提示: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第二课时 问题四: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提示: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 诗发展的高度,又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课文中这种语言运用的典范例子还有很多,要仔细揣摩。

例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简析: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例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

保山曙光学校

语文 必修5

教学设计

2010年10月14日

简析: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谓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例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简析: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例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简析: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问题五: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有哪些突破?

提示: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1律,毫无新意。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①比喻的谜底

钱先生在《读》一文中指出:“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空洞浮泛。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佳譬妙喻的“谜底”有理可依,有法可循。对 这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和宋诗“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这“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在《管锥编》中钱先生又引释书常言“不即不离”“非一非异”,说可通比喻之理,引旧诗“落花飞絮两无情,仗千尺游丝作合”说可明比喻之法。

②博喻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什么是博喻的呢?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土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情景。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喷薄欲出的朝日”、“看得见桅杆的航船”、“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这些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

4

保山曙光学校

语文 必修5

教学设计

2010年10月14日

和力量。

③曲喻

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所谓曲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如李贺《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水”和“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二句,也用了曲喻。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

④一喻多意

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周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一喻多意”有两层意思:(一)一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二)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之二柄与多边”的具体运用。前者已在“二柄与多边”谈过,兹不赘述。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如卢仝《自君之出矣》:“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用同一玉环作比,以玉环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德,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断。(明心按:“环是妾之心”一句,用谐音,环同还也,意为盼男方早归。云峰之解不妥。)“一喻多意”这种手法便于设譬,含义蕴藉。

⑤分喻

“分喻”是“多边”说在方法论上的应用。“分”就是“部分”的意思,以彼喻此,二者部“分”不同,非全体浑同。换句话说,“分”就是“边”的意思,如我们用“雪山”比“大象”,只取其“鲜洁”这一点相似,不可责怪雪山没有尾牙;我们用“满月”喻面貌,仅择其“圆润”这一“分”的契合,不能苛求月亮没有眉目。这种方法提高了比喻手段的灵活自由度,为“本体”扩充了“喻体”之源。不过,凡是比喻必定都是“分喻”。这里标出这一名目,可使设譬造喻者更趋于自觉而已。

⑥反喻

反喻是以本体反过来譬喻体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使寻常比喻亲切新奇。钱先生在《管锥编•全流汉卷五六》中,点出这种方法。如《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时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比喻在贾让《秦治河三策》中反其喻而用之:“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新颖别致,顿生新意。

六、总结

中国诗首先是诗,然后才是“中国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形式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而本质上却都一样。作品的语言充满了思想的睿智,并显得机智风趣、幽默活泼,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也能多有一些机趣盎然的句子。

七、目标检测 见《导学案》P52 T1-2

5

推荐第2篇:《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谈中国诗》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中的最后一课,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诗歌鉴赏问题的讨论: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谈的是“文字和情感的密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则是“文字和情感有密切关系”的典例;而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则是站在了中西方比较文学的高度,用幽默睿智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中西方诗的异同。

在学习了前两篇课文之后,《谈中国诗》作为一篇自读课文,生字生词、写作背景、文段划分放给学生课前自己处理,我把课堂的焦点集中在对中国诗特点的把握和精要语句的理解上。

二、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2、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三、学情体察

通过对《咬文嚼字》和《说“木叶”》的学习,相信学生对文艺评论和随笔这种新的文学样式已经初步了解了,但是欧化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且思辨深刻的语句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所以我将这一课的难点放在了精要语句的理解上。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2、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位作家有“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的美誉吗?他就是著名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因为钟情于书,所以取名钟书。钱钟书学贯中西、博学多识,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卓越成绩。治学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师的《谈中国诗》。

二、自查

1、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1935年与杨绛(初中课文《老王》的作者)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那么,你读过钱钟书先生的哪些作品?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等。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阅读全文,再次勾画生字生词并识记,思考课文的行文思路,划分层次,概括文意。

2、识记字词

精髓(suǐ )轻鸢(yuān)剪掠 一蹴(cù)而至 数(shuò)见不鲜 眉眼颦蹙(pín) 撩(liáo)人 门槛(kǎn) 槛外(jiàn)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3、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文意。

三、辨一辨

中国诗具有哪些特点?请快速阅读文章第三部分,简要概括。

第一、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第二、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第三、“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第四、中国诗的内容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请你列举几首你非常熟悉的诗歌,体会一下,它们是不是和钱钟书先生提到中国诗的特点相吻合,有没有这些特点。

四、品一品

品析文章中精要语句的妙用。作为一篇学术性较强的演讲稿,我们读起来却不觉得枯燥乏味,请分别找出你感兴趣的句子进行品读分析。 例:

1、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

提示:“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幅。用鞋子、脚作比,形象地说明了诗体(诗的形式)与诗心(诗的内容)的关系。换言之,形式决定了内容,内容反过来决定形式。

2、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怀孕的静默。

提示:结合上下文语境和手法来理解语句。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中国诗富于暗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怀孕”指有所包含,内蕴丰厚。 方法生成: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如例句赏析中的“鞋子”、“脚”和“怀孕”。

2.从分析句子的手法入手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找出其所运用的手法,就可以把握住句子的基本意思,像例句中的比喻手法的运用。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这些句子一般来说常常会出现在文章的一些特殊位置,其实也就是结合文章相关语境来分析。这在我们的阅读练习中经常遇到。 练习:

带着方法试着去分析本文中你所圈划出的精要语句,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五、议一议 小组讨论:

1、钱钟书先生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为我们概括了中国诗的特点,你认为中国诗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吗?

2、钱穆先生说:“大师者,乃是通方之学,超乎各部专门之上而会通其全部之大义是也。”你认为钱钟书算得上是大师吗?你认为在中国现当代有哪些大师呢?请举例说明。 小组展示:

六、课堂小结

中国诗首先是诗,然后才是“中国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形式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而本质上却没有什么区别。钱钟书先生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一篇短短的演讲词,充分显示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的文化素养。

七、补充:钱钟书名言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写在人生边上·序》

习惯做牺牲,可以显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并且,世人好吹牛,而牛决不能自己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它那样做。

——《写在人生边上》

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围城》

有一种人的理财学不过是借债不还,所以有一种人的道学,只是教训旁人,并非自己有什么道德。

—— 《论教训》

八、课后作业:

完成市编学案第78页,阅读理解题《王维的境界》第20、22题。

推荐第3篇: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原稿:

1.通过本文中的术语解读进入文章,读懂文章。

2.通过比喻、举例子、对比等手法的分析,掌握作者阐述观点的方

法。

终点:————————————

落点2:分析文中比喻、举例子、对比等手法,明白作者是如何阐述文章中的观点。

1.让学生找出(归纳出)第7段中作者的观点; 2.分析作者用了何种方法阐述这一点观点; 3.用分析第七段的方法来解读其他段落。

落点1:通过文中的术语解读进入文章,读懂文章。

1.以文中“史诗”这一专业术语为例,查找出专业术语的名称,呈现给学生,并告知出处; 2.让学生用术语去分析文章(教师示范,再带领学生去解读); 3.再找两个术语,让学生自行操作。

起点:————————————

1.学生不能理解文中的专业术语

2.学习过比喻、对比、举例子等说明、论证方法。

修改教案:

1.了解钱钟书对中国诗特点的概括;

2.明确文章的言说对象,理解作者的写法,初步了解学者散文的特点。

终点:————————————

落点2:明确文章的言说对象,理解作者的写法,初步了解学者散文的特点。

1.带领学生分析第一环节归纳出的观点,明确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如举例子、比喻、对比等); 2.分析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时使用外国诗和西方理论的原因,理解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明确作者的言说对象;

3.通过以上分析,结合作者的志趣和创作,了解学者散文不抒情、以告知人们学识、颇为机趣等特点。

落点1:了解钱钟书对中国诗特点的概括。

1.通过分析题目,明确本文的主体部分在第5段以后;

2.通过查找关键句的方法概括出钱钟书所认为的中国诗特点。

起点:————————————

1.学生能初步截取文中的关键信息,但是对通过关键句概括作者观点的方法并不熟悉; 2.学生未接触过这类学者散文,对其特点和读法比较陌生;

3.学生对于举例子、比喻、对比等方法并不陌生,但是针对文中的具体运用并不能联系言说对象、文体特点等进行分析。

修改原因:

1.在原教学设计中,通过专业术语的解读进入文本教学,这个方法难度较大,学生操作起来难度大。2.高中学生通过文本分析,初步提取作者观点的能力已经具备,只需将参照修改稿中的方法,将方法进行明晰就可以事半功倍。

3.原稿中将举例子、比喻等具体手法解读作为解读文章观点途径的做法,一方面是重复了学生已有知识,另外一方面没有结合学生面对的真正学习困难(对文体的陌生)将这些手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4.文本解读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了什之外,还要知道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而原稿中对为什么这么写基本没怎么涉及。

5.本文的是一篇实用文,这类文体需要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东西,一些有用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增广见识,增加文学积累。所以在修改稿中强调了对文体的认识和如何阅读这一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

推荐第4篇: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九江一中语文组 敖小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了解钱钟书其人其书,重点介绍在文学史上颇具地位的《围城》 (2)理解这篇文章的文风及主要内容,能抓住作者的一些主要观点。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能够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2)理清该文结构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诗性情感。

(2)学会如何去欣赏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中国诗歌的一般特点,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传达情感时所使用的手法。

2.重点句子的品评与分析,如何根据这些句子来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与观点。

三、教学方法:

1.讨论法,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

2.多媒体,让学生更直观地对更多的中外诗歌进行比较。

四、活动设计: 1.理清结构层次。

2.探讨、理解、评析文中的语句含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6分钟)

(1)以《围城》的介绍导入作者钱钟书其人其作的介绍。

《围城》的内容——一个男人和几个女人之间的故事。

《围城》的意蕴——通过刻画丰满多面的人物形象来讽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围城》的艺术成就——比喻手法如火纯青地运用。

(2)引入钱钟书的经典语录,提起学生兴趣:

★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或者这句更流行:婚姻象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

2.破题:(2分钟)

“说”而非“论”表明其行文风格并非板着面孔说话,而是“炉边夜话”一般的聊天。“中国诗”规定了“谈”的内容,也关涉“谈”的方法,应与“非中国诗”比较而谈,联系这篇文章的性质,我们就能发现这篇文章乃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一篇讲演稿节译而成的”,原稿为英文这也充分展现了钱钟书的语言功底。

3.比较两首中外诗歌,让学生头脑中有大致印象:(10分钟)

严重的时刻 [奥地利] 里尔克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

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总结:中国诗歌重抒情,外国诗歌重哲思。中国诗歌凝练,跳跃性大,外国诗歌平白。

4.自主学习环节:让学生找出并讨论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区别与共同点,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15分钟) (1)诗歌发展的一般过程方面:

中国没有史诗,西方有史诗。 中国诗歌早熟,西方诗歌晚熟。 (2)诗歌篇幅方面: 西洋诗篇幅长且容量大。 中国诗篇幅短但容量大。 (3)笔力和词气方面:

西洋诗笔力沉重,词气奔突。 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 (4)表现内容方面:

西洋诗与中国诗在内容无甚差异,但中国缺少宗教诗。 讨论:

为何会造成中西方诗歌的差异?

中国儒家传统文艺思想对诗歌表现内容的影响。中国的艺术讲究“温柔敦厚,允执其中”,所以表在在内容上多表现政治主题、伦理道德主题,热衷于道德情怀的抒发和个人情感的表露,并且有时寄托自我的政治理想,诗歌也没能摆脱这些主题。

中国道家传统艺术观念对诗歌形式的影响。道家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用简洁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蕴含是中国诗人一直追求的目标与境界,含而不露成为多种诗歌形式的共同艺术特点。追求象外在境,景外之情,中国诗歌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注: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觉得比较难懂,因为必修五册教材并未涉及一篇西洋诗,所以本环节将注重对中国诗的归纳与探讨,作为必修五德倒数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通过这篇课文系统探讨,将对学生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

5.重点句子讨论与品评:(12分钟)

(1)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做概论,他至多就本身分成宗派或使其而说明彼此特点。

品评: 钱钟书一直主张视野开阔的文学研究方法(中西比较研究),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深受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汲汲于本国诗论的研究必不能发现本国诗的特异之处,尤不能发现本国诗的短处。

(2)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品评: “异常早“,屈原的上天入地式的叩问之集《离骚》不就是抒情诗之力作吗?那种对宇宙、人生、人的存在意义的终极追问又何逊于发端较早的西方哲学呢?《诗经》里头的抒情诗更是直白与含蓄并重,优美与健康并存。早熟的中国诗承载了太多的政治蕴含,也尝试着各种诗体,以致后来者难以超越。(唐诗宋词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3)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品评:中国长诗,我们已经学过的有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最早叙事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诗极富时间的跳跃性和空间的延展性,力争以最短的内容表现最丰富的蕴含,惜字如金,所以想象与诠释的空间也就特别大。西洋诗如《伊利亚特》和《奥德修斯》就着力展现宏大场面,人与人的斗争,人与神的关系,人与自然的斗争是其展现的主要内容。拿中国最长的诗歌跟外国规模宏大的叙事歌比较起来,中国诗歌确实是“相形见绌”了。

(4)中国诗的一般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品评: 老庄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形式的两个方面:第一,“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观点揭示了艺术中“虚”和“实”、“无”和“有”的辩证法,指出“有生于无”对于形成中国文艺含蓄精炼的艺术表现形态上的特点,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文学极其强调以虚写实,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的表现方法,善于创造“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比如宋玉写美女之美“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全无一句实些美女的身高与肤色,却让人感到不可言喻的美。中国文人不喜欢纤毫毕现地直接描述,而把艺术感觉,艺术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揣摩和思寻。第二,“大制不割”、“道法自然”则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的美,因而,中国艺术家向来把刻苦的技巧训练与不露刀斧之痕的无技巧境界结合起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以上引用的是刘再复先生的观点。再回到原文,钱钟书先生把中国诗的暗示性比喻成怀孕的静默,可谓比喻得新颖独特又恰到好处。“怀孕”显示肚子里有东西,但肚子里的东西本身不会发出声音,而且是“静默”,只留给我们以想象,虽然静默,但却能给人充实感,这确是中国诗歌的特点。

(5)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

品:浪漫主义恋爱自然即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抗,主张回归自然获得内心平静,生活的安逸。泛神论也认为一切都是神,都值得去崇仰,去膜拜,泰戈尔的大量

诗作即是如此。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精神的逍遥,功名利禄一切等皆是身外。相比较西方的浪漫主义而言,中国的田园诗更像是古典主义。

推荐第5篇:《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文艺随笔的阅读理解及比喻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2.明确古典诗歌的特征,提高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学习重点: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2.学习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关于诗歌特征等问题的独特论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文艺随笔。本单元的课文多为论述式、阐发式的,有一个核心议题,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学习本课时一定要把握作者缜密的构思,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解读本课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还原作者思路的过程,明晰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找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高一阶段。已学习过一定量的议论文,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学习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有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有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离骚》;有汉乐府的双壁《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也有文人五言诗的冠冕《古诗十九首》;有“唐诗”,有“宋词”,也有“元曲”。然而当这些诗歌走进我们的生活时,大家是否想过他们的特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了解中国诗的特征。 (板书:谈中国诗 钱钟书)

(二)作者介绍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现代文学家,被誉为“文学大家”。作品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

(三)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后用原文填空,梳理文脉,抓中国诗的特征。 1.从诗的发展史上看,中国最好的( ),产生远在最完美的( )之后,其精髓和峰极出现得异常之早。

2.诗的外在形式上,艾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国诗是( )。长诗也只是( )。 3.从诗的表达方式上,用一位中国诗人的话说,(“ ”)也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歌的特征。中国诗里也会用所谓“何处是”的公式,如( )。 4.中国诗的笔力( )、词气( )。我们也有( )的诗。 5.在内容上,中国诗跟西洋诗无甚差异:中国( )特别多,( )几乎没有。中国诗里有所谓( )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 )成分。

(四)合作探究

1.作者谈诗歌的特征,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示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你喜欢的比喻,说说他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示例: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明确: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的说明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自主探究(学生有可能自主探究的比喻句)

(1)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2)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3)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总结: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

(五)延伸拓展

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 2.课外作业

了解了中国诗的特征,你怎样看作者的观点,课后请写300字的随笔。

(六)结束语

当我们轻轻合上文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不由使我们惊叹,感谢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我国的古代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语文的遵旨是学生的自我觉解。本设计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全堂课的学习都是学生在活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了“教贵善诱,学贵自得,食贵自化”教学宗旨。

推荐第6篇:《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2、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3、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你喜欢读中国诗吗?它有怎样的特点呢?

‚诗‛(湿)其实是‚干‛的,即它首先是凝练的。读它就像吃压缩饼干,非要用水融一融才能吃得下去,这“水”就是你的思想感情,你的直接京历或间接经历,你的思考,你的品味。那么,除此之外,它还有哪些特点?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像压缩饼干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中国诗和西方诗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记录)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背景资料】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三、整体初读

1、理清文章脉络也对理解此文大有帮助。因此,我们首先来理清文章思路:文章总共有8个自然段。

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各个段落大意:1、说起中国诗和外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2、抒情诗——戏剧诗,没有史诗。是早熟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规律。)

阐述中国诗的特点3、中国诗的特点之一:篇幅短小4、5、中国诗的特点之二:富于暗示性6、中国诗的特点之三:笔力轻淡,词气安和7、特点之四: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8、总说中国诗没有什么特别“中国”的地方

2、总体把握文章主题(教师阐述)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3、要求学生根据上述阐述,再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标志性语句,回答教师提问:(教师应注意多启发学生)

问题: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中国诗的特征。这篇演讲稿面对的对象是外国人,所以,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

追问:是从文章的哪个语段看出来的?

(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导引:这篇文章作者开头就表明了是从比较文学的立场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迅速筛选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教师进一步概括,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问题:钱先生认为中国诗与外国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有。在文章第十一段,‚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问题:通过我们的梳理,我们发现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层次很清楚。那么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问题: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 导引:请你根据我们的探究,归纳本文的主旨。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四、布置下节课思考题(预习)

想读懂这篇文章,仔细品味一些有丰富内涵的句子是关键。而这些句子要么是用了反语的修辞格,具有幽默的效果;要么是用比喻的手法,须细细领会方可。请大家先找一找这样的句子,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学生可能对下述句子感兴趣,教师可做出预案)

预设:

1、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很幽默很诙谐,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中国诗小而精美的特征了。

2、我印象最深刻的第9自然段说,‚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一语就道出了两种诗歌语言上的不同之处。前者高亢雄壮,后者低沉斯文。

3、第三自然段‚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谈诗体、诗心互相制约的关系是‚雅‛事,鞋和脚却是‚俗‛物,‚雅‛事居然凭‚俗‛物说明白了。如此妙喻,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导引:同学们谈的都非常好。我也发现了一段文字很有趣味,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咱们一起交流一下,这句话要说明什么呢?

【课件出示】“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点评。)

这段文字出现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应该是证明自己的结论的。但联系上下文我有一句话不明白。‚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点拨:你能感觉作者对“哈巴狗儿”的态度吗?(应该是嘲讽的。)

问题:这个“哈巴狗儿”运用的是什么修辞呢?

(比喻,讽刺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作者在阐述了中国诗的特征后,得出了反对中西方文化本位的结论,提倡中西方文化的兼容并包。)

小结:作者用幽默的语言含蓄地告诉我们中外诗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

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二、深层探究

(一)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有哪些突破?

提示: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1律,毫无新意。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① 比喻的谜底

钱先生在《读》一文中指出:‚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空洞浮泛。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佳譬妙喻的‚谜底‛有理可依,有法可循。对 这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和宋诗‚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这‚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在《管锥编》中钱先生又引释书常言‚不即不离‛‚非一非异‛,说可通比喻之理,引旧诗‚落花飞絮两无情,仗千尺游丝作合‛说可明比喻之法。

② 博喻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什么是博喻的呢?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土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情景。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喷薄欲出的朝日‛、‚看得见桅杆的航船‛、‚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这些

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

③ 曲喻

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所谓曲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如李贺《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水‛和‚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二句,也用了曲喻。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

④ 一喻多意

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周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一喻多意‛有两层意思:(一)一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二)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之二柄与多边‛的具体运用。前者已在‚二柄与多边‛谈过,兹不赘述。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如卢仝《自君之出矣》:‚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用同一玉环作比,以玉环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德,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断。(明心按:‚环是妾之心‛一句,用谐音,环同还也,意为盼男方早归。云峰之解不妥。)‚一喻多意‛这种手法便于设譬,含义蕴藉。

⑤ 分喻

‚分喻‛是‚多边‛说在方法论上的应用。‚分‛就是‚部分‛的意思,以彼喻此,二者部‚分‛不同,非全体浑同。换句话说,‚分‛就是‚边‛的意思,如我们用‚雪山‛比‚大象‛,只取其‚鲜洁‛这一点相似,不可责怪雪山没有尾牙;我们用‚满月‛喻面貌,仅择其‚圆润‛这一‚分‛的契合,不能苛求月亮没有眉目。这种方法提高了比喻手段的灵活自由度,为‚本体‛扩充了‚喻体‛之源。不过,凡是比喻必定都是‚分喻‛。这里标出这一名目,可使设譬造喻者更趋于自觉而已。

⑥ 反喻

反喻是以本体反过来譬喻体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使寻常比喻亲切新奇。钱先生在《管锥编•全流汉卷五六》中,点出这种方法。如《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时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比喻在贾让《秦治河三策》中反其喻而用之:‚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新颖别致,顿生新意。

三、布置作业

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1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引发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原文资料)

(提示:《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异:《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但包容着深远的意味。《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

作用。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推荐第7篇: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 1021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张敏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2.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一、导入课文

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略)(学生阅读,了解)

2、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分析,教师指导学生牢记)

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 : 《人 兽 鬼》

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3、拓展激发阅读兴趣:(教师介绍)

《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据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闻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4、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设问: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你们是美国人,我给各位讲中国诗,大家最想知道什么?(教学预设:生:中国诗有什么特点。生:中国诗和美国诗有什么不同。)

三、导引自学

1、设问:各位“美国人”的疑问正是钱先生要给大家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这篇讲演稿的主要内容。请各位自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话语,带有“中国诗”字眼的句子是关键句。

学生埋头阅读,圈圈点点。

(教学预设:大多数学生可以找出以下句子:①中国诗是早熟的;②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③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性;④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个别学生可以找出⑤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2、引导学生归纳,以上五条是从诗歌的发展、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五方面讲了中国诗的特点。

四、合作探究

(一)设计:细读课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教学预设:

1、诗史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 (异)

2、篇幅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同)

3、韵味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同)

4、风格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异)

5、内容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同)

(二)教师进一步概括: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二方案:抓住关键句,筛选出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所具有的特征。

明确: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三)品味语言

本文的说理,充满了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且这种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满机智,充分体现了钱钟书语言的幽默特色。

《围城》小说的开头讲一位鲍小姐,穿得很少,人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局部真理”。请大家想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有句名言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穿得很少,几乎是赤裸裸的,所以叫她真理,但她并没有完全赤裸裸,所以叫她为“局部的真理”。可见,钱的幽默是透着学者的智慧的幽默。

问题:请找出你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注意句不离篇)(讨论) 示例: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理解:用西方的科学“地心引力”来写中国诗发展的特点,突出中国诗发展的“早熟”与灵动。用印度经典故事来写中国人的聪明。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理解:“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来比喻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用生活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把眉眼颦蹙来比喻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3.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理解:“压得腰弯背断”是一种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这里用来比喻思想内容上的“厚重”,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 4.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狂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理解:形象地进行中外诗歌风格的比较。说外国一些诗人的风格是“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准确。以“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比喻中国诗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准”,妙趣横生中凸显出总体上“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5.“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而增添了甜蜜。” 理解:结尾引用的这两处比喻,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与研究者的关系。切合听众实际,拉近与出门在外的美国士兵的距离,显得温馨亲切。

6.贵国爱伦·坡(Poe)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理解:这里作者的用意在于衬托中国诗的超出想象的短小精练,而不是嘲笑爱伦·坡的目光短浅。“太可惜了”,给人以遗憾的感觉。这样说,也注意到了听者的心理反映,让听者有亲切感。

参考答案:

例如,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然后联系印度的《百喻经》一语道破天机。

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借用了一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轻巧自在,凭人去遐想。钱氏作比喻,重文采亦重哲理──“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其中道理更是相当深刻的。

其他如把中国诗中的狂放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妙”中凸现了一个“准”字。

五、课堂小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国古代诗人的诗句摘出,与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对应,并熟记。

《谈中国诗》学案

导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

3、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一、知人论世

钱钟书,字 ,江苏无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著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 ,散文集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 《管锥编》《七缀集》 等。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 。

二、导引自学

1、自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话语。

2、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3、抓住关键句,筛选出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所具有的特征。

三、合作探究

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你喜欢的比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四、作业 :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国古代诗人的诗句摘出,与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对应,并熟记。

很忙很忙。开学才几个星期,却觉得已经过了大半年。假期的休息似乎没有了一点痕迹。

又要上公开课。第二周上了《陈情表》,是适合自己性格的文章。我的特点是善于煽情。第二次听课时上亲情的作文指导,也是可以上得让学生泪流满面的课型。

星期一下午才知道下周又要上公开课。现在有进步的是面对问题不是很烦躁了。

平常我备课的时候,还有急于去课堂展示的冲动。可是这次呢?一边写教案,一边觉得自己太没有激情。可是必修五的教材只有钱钟书的这篇文章还好上一点点。自己也知道性格并不适合这种睿智、逻辑性超强的文章。可真是给自己找了个极大的挑战机会。

推荐第8篇:《谈中国诗》教学设计(实用)

夏邑一高语文教案 姜娅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记牢钱钟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读准重点字词读音。

。 依据:

1、2017年高考大纲分析:能识记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

1、梳理文章脉络 依据:根据考纲要求,学生要能够筛选重要的信息。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记牢钱钟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读准重点字词读音,正确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脉络。

二、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的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筛选、分析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能力:

利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读准字音,能划分出文章的脉络。

理由:钱钟书的相关夏邑一高语文教案 姜娅

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是本课教学重点。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

课前三分钟 检查《逍遥游》默写 检查默写情况 钱钟书的文学常识,钱钟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及时评价。

2、用PPT展示文学常识相关问题

3、评价

4、补充介绍钱钟书,介绍钱钟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回答PPT上的问题

6、介绍自己所知道的钱钟书以及他的小说《围城》

3朗读课文 校正字音

1、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

2、找出文中语段的字音并要求学生在书中标记。

3、用PPT展示重要的字词注音 ○提问朗读

1、其他小组给予纠正

2、在书上补充重要字词读音

3、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自主学习成果检测 ○

4理清脉络,

夏邑一高语文教案 姜娅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提问:作者谈中国诗的立场是什么?

2、提问:从文中找出中西诗的异同点,完成表格

3、展示表格

4、提问:作者归纳了中国诗的那些特点?

1、自己独立思考

2、讨论并写出答案

2、小组展示。

3、书上记录相关答案。

5、同学间互相评价 训练学生整合分析文本的能力。

5课堂总结提升环节 总结本课知识。

1、补充学生总结内容

2、评价学生总结内容 回忆、文学常识,字音字形,文章脉络

6布置下节课 学习任务

1、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对于中西方诗歌的异同的观点 2、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主题 3、学生总结本文中所涉及到的议论方法 7板书

巩固本课所学,完成学习目标 夏邑一高语文教案 姜娅

设计 谈中国诗 钱钟书

钱钟书:《围城》 语言特点:风趣幽默 中国诗特点:早熟、简短、暗示、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推荐第9篇:《谈中国诗》教学设计1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2.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教学设想]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中国文学首先是诗歌,由《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歌,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预读课文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三、重点解析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主题归纳(教师讲解)

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绝对不用翻译的通读以上几种语言的原文诗歌,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论”。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接下来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特点有三:一,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第三,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3.领悟重点(学生归纳)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提示: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深入探究)4.鉴赏本文艺术手法 (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提示: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诗发展的高度,又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课文中这种语言运用的典范例子还有很多,要仔细揣摩。

(2)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有哪些突破?

提示: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1律,毫无新意。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①比喻的谜底

钱先生在《读》一文中指出:“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空洞浮泛。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佳譬妙喻的“谜底”有理可依,有法可循。对这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和宋诗“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这“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在《管锥编》中钱先生又引释书常言“不即不离”“非一非异”,说可通比喻之理,引旧诗“落花飞絮两无情,仗千尺游丝作合”说可明比喻之法。

②博喻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什么是博喻的呢?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土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情景。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喷薄欲出的朝日”、“看得见桅杆的航船”、“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这些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

③曲喻

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所谓曲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如李贺《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水”和“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二句,也用了曲喻。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

④一喻多意

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周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一喻多意”有两层意思:(一)一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二)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之二柄与多边”的具体运用。前者已在“二柄与多边”谈过,兹不赘述。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如卢仝《自君之出矣》:“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用同一玉环作比,以玉环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德,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断。(明心按:“环是妾之心”一句,用谐音,环同还也,意为盼男方早归。云峰之解不妥。)“一喻多意”这种手法便于设譬,含义蕴藉。

⑤分喻

“分喻”是“多边”说在方法论上的应用。“分”就是“部分”的意思,以彼喻此,二者部“分”不同,非全体浑同。换句话说,“分”就是“边”的意思,如我们用“雪山”比“大象”,只取其“鲜洁”这一点相似,不可责怪雪山没有尾牙;我们用“满月”喻面貌,仅择其“圆润”这一“分”的契合,不能苛求月亮没有眉目。这种方法提高了比喻手段的灵活自由度,为“本体”扩充了“喻体”之源。不过,凡是比喻必定都是“分喻”。这里标出这一名目,可使设譬造喻者更趋于自觉而已。

⑥反喻

反喻是以本体反过来譬喻体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使寻常比喻亲切新奇。钱先生在《管锥编•全流汉卷五六》中,点出这种方法。如《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时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比喻在贾让《秦治河三策》中反其喻而用之:“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新颖别致,顿生新意。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推荐第10篇:《谈中国诗》教学设计(cloudy0124)

谈中国诗

预习设计: 学生预习指导: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需要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既为课堂做准备又锻炼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学。】

1、自己画出生词并掌握,了解作者钱钟书。(结合基础训练)

2、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3、自学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第二节修辞中的比喻部分及《语文基础知识手册》185页比喻修辞知识。【设计说明:比喻修辞是学生常见常用的修辞格,学生对它的了解比较多而且较为简单,完全可以由学生在课下自学解决,而把它的考查和应用作为课堂的重点。

教师准备: 【设计说明:备学生】

通过检查作业了解学生总结、掌握生词及作者的情况以便课上查漏补缺、重点强调。 课堂教学设计: 探究内容:

了解中国诗的特点。 【设计说明: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比喻的考查和应用。 【设计说明:学以致用,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重点:

比喻的考查和应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简介:

一、补充、强调基础知识。【设计说明:积累基础知识;紧扣试题类型和高考考查点。】 注音: 樱桃核 轻鸢剪掠 组词:

萃 粹 瘁 淬 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如果不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你的语言能力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判断标点使用是否正确: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二、导入课文。从两个角度探究把握这篇文章。 从内容方面:

在了解谈中国诗一般印象的写作立场的前提下,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概括出中国诗的特点。 【设计说明:训练学生快速提取信息和概括的能力。】 答案: (1) 中国诗是早熟的。先有抒情诗,再有戏剧史,没有史诗。 (2) 篇幅短小。 (3) 富于暗示性。

(4) 笔力清淡,词气安和。

(5) 内容上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了解钱先生是否赞成把是个分为中国诗和外国诗,依据。 形式方面:

一篇优秀的文章仅有深刻的思想见解是不够的,要文质兼备。学生举例说明本文在形式上的特色。

总结学生答案:

语言生动、幽默风趣。

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妙喻迭出。

大量的引用,是文章显得丰厚,同时也显示出作者渊博的知识。

三、由形式引出比喻,强调关键,验收学生自学的成果。

1 强调点:

(1)、比喻的本体、喻体要有相似点

(2)、要构成比喻,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3)、不能但看比喻词,有时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 。 看比喻在不同题型中的考查和应用。【验收自学成果】 【考查学生对比喻基本知识的了解】

1、从文中找出比喻句,说一说他的本体和喻体及类型。(略)

2、下列各句是比喻并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董昆是什么样子呢?可像家乡的尚二叔。 B他好像喝醉了。

C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D燕山雪花大如席。

【看比喻在语言文字中的考查应用。】

3、仿照下面比喻句的句式,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例句:爱心是一缕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温暖。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鉴定生存的信念。 爱心是一幕悬挂在天际的晚霞,使信念黯淡的人看到希望。 【看比喻在诗歌中的考查应用】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备受后人称道,为什么? 【看比喻在作文中的考查】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美丽无比,价值连城,渔夫爱不释手。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有个小小的黑点。渔夫心想,要是能把珍珠上的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可是剥掉一层,黑点仍在;渔夫不断剥下去,等到黑点没有了,珍珠也被削剔得荡然无存了 。在对人或其他事物的态度和方式上,常常有人犯了像渔夫一样的错误。

请以“珍珠上的小黑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文体不限,不少于八百字。

这是一种比喻型的话题作文,审题练习。(略)

四、布置作业:

就写作而言,比喻是一种重要的技巧。以下五则资料,是不同作家对“生命”的不同比喻,他们除了采用“生命像(是)。。。”的表达方式之外,还对这种比喻作了进一步的描写。请以“朋友”为题,运用类似的比喻手法,写一段文字,字数以80字为限。

1、生命好比是一只箱子,这只箱子很小,装不下太多东西。(王鼎钧《旅行家》)

2、生命是那么瞬息而不留痕迹,像是淌下玻璃窗的一滴雨。(钟玲《竹厦——雪湖书简之一》)

3、生命像个钟摆,不得不开始,不得不在死亡与疲倦之间摆动,然后不得不停止。(简贞《阳光不到的国度》)

4、到如今我仍坚持:生命应该像鞭炮,噼里啪啦一阵就完了,有声势,有缤纷,有壮烈,也有凄美。(张拓芜《老!吾老矣》)

5、生命是一个古怪的盒子,打开或关上,仿佛不由自主。然而在里面,我们却可以任意搜集我们一些此起彼落无数的烟花。(喻丽清《盒子里的黄花》)

第11篇:10_谈中国诗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

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

六、十

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分析文章内容

教师: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学生1: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2:他的回答不全面,这篇演讲稿面对的对象是外国人,所以,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

教师追问:你是从文章的哪个语段看出来的?

学生2: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教师:非常好!他看书很认真,我们为他鼓掌!这篇文章作者开头就表明了是从比较文学的立场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迅速筛选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教师进一步概括: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教师:钱先生认为中国诗与外国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学生3:有。在文章第十一段,“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教师:通过我们的梳理,我们发现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层次很清楚。那么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4: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教师: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学生5: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

教师:请你根据我们的探究,归纳本文的主旨。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3.学生分组讨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五、课文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板书设计

五、重点解读

本文的说理,充满了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且这种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满机智,充分体现了钱钟书语言的幽默特色。请找出你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注意句不离篇)(讨论)

示例: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理解:用西方的科学“地心引力”来写中国诗发展的特点,突出中国诗发展的“早熟”与灵动。用印度经典故事来写中国人的聪明。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理解:“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来比喻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用生活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把眉眼颦蹙来比喻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3.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理解:“压得腰弯背断”是一种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这里用来比喻思想内容上的“厚重”,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

4.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狂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理解:形象地进行中外诗歌风格的比较。说外国一些诗人的风格是“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准确。以“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比喻中国诗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准”,妙趣横生中凸显出总体上“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5.“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而增添了甜蜜。”

理解:结尾引用的这两处比喻,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与研究者的关系。切合听众实际,拉近与出门在外的美国士兵的距离,显得温馨亲切。

6.贵国爱伦·坡(Poe)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理解:这里作者的用意在于衬托中国诗的超出想象的短小精练,而不是嘲笑爱伦·坡的目光短浅。“太可惜了”,给人以遗憾的感觉。这样说,也注意到了听者的心理反映,让听者有亲切感。

课堂拓展:钱钟书语言精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除本文外,你还知道哪些钱钟书的趣言妙语呢?请说出几句与大家共同分享。(自由发言)

示例展示:

(1)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围城》

(2)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灵感》

(3)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阳光和空气都是好东西。

——《论快乐》

第12篇: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谈谈中国人的形象: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那欧洲人呢?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你们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思维方式?(比较思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

你喜欢读诗吗?“诗”其实是“干”的,是干练的、凝练的。读它就像吃压缩饼干,非要用水融一融才能吃得下去,这 “水”就是你的思想感情,你的直接经历或间接经历,你的思考,你的品味。那么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像压缩饼干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中国诗和西方诗的。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物,是个天才。

1.“照相机式”的记忆力。在进入小学读书识字之前,钱钟书已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钱先生读书过目不忘,任人从中抽取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连书中好汉所使的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

2.钱钟书精通英、法、德、意、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钱先生在美国讲学,一位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工作多年的美国学者说,他在美国长这么大,生平从未听过像这样漂亮的英语,算来算去只有哈佛大学的一位语言学教授可以媲美。

3.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

六、十

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杨绛,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他们在最困难的时期,上海沦陷,钱钟书先生去了上海,回不去联大,当时,杨绛写的一系列戏剧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们看完杨绛的戏,在回去的路上,钱先生说:“我也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马上赞成道:“好!好!你赶快写吧!”当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如果钱少教几节课,空出时间写书,钱便挣得少了。杨绛便把保姆辞退,一个人担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只为省点钱,少一份支出,这样钱钟书便可以少教些课,多一些时间写长篇。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是杨绛对自己的牺牲。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一个惜时如命的学者,这意味着什么。

于是钱钟书写出一段,就给杨绛讲一段,钱钟书笑,杨绛也笑,这便是钱钟书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的诞生。《围城》后改为电视剧,妇孺皆知,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写作背景是这样一种情形,它的诞生与杨绛对钱钟书的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三、背景简介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四、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五、分析文章内容

(一)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中国诗的特征。

(二)这篇演讲稿面对的对象是外国人,所以,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你是从文章的哪个语段看出来的?

明确: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三)这篇文章作者开头就表明了是从比较文学的立场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迅速筛选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明确: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四)钱先生认为中国诗与外国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明确:有。在文章第七段,“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五)通过我们的梳理,我们发现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层次很清楚。那么文章的结论是什么?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明确: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六)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明确: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

(七)探究归纳本文的主旨(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外国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六、课堂小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七、课堂延伸

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明确:《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但包容着深远的意味。《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第13篇: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2.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一、导入课文

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学生阅读,了解)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其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

六、十

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2、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分析,教师指导学生牢记)

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 : 《人 兽 鬼》 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3、拓展激发阅读兴趣:(教师介绍)

《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据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闻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4、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设问: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你们是美国人,我给各位讲中国诗,大家最想知道什么?(教学预设:生:中国诗有什么特点。生:中国诗和美国诗有什么不同。)

三、导引自学

1、设问:各位“美国人”的疑问正是钱先生要给大家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这篇讲演稿的主要内容。请各位自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话语,带有“中国诗”字眼的句子是关键句。

学生埋头阅读,圈圈点点。

(教学预设:大多数学生可以找出以下句子:①中国诗是早熟的;②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③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性;④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个别学生可以找出⑤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2、引导学生归纳,以上五条是从诗歌的发展、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五方面讲了中国诗的特点。

四、合作探究

(一)设计:细读课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教学预设:

1、诗史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 (异)

2、篇幅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同)

3、韵味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同)

4、风格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异)

5、内容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同)

(二)教师进一步概括: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二方案:抓住关键句,筛选出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所具有的特征。

明确: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三)品味语言

本文的说理,充满了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且这种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满机智,充分体现了钱钟书语言的幽默特色。 《围城》小说的开头讲一位鲍小姐,穿得很少,人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局部真理”。请大家想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有句名言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穿得很少,几乎是赤裸裸的,所以叫她真理,但她并没有完全赤裸裸,所以叫她为“局部的真理”。可见,钱的幽默是透着学者的智慧的幽默。 问题:请找出你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注意句不离篇)(讨论) 示例: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理解:用西方的科学“地心引力”来写中国诗发展的特点,突出中国诗发展的“早熟”与灵动。用印度经典故事来写中国人的聪明。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理解:“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来比喻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用生活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把眉眼颦蹙来比喻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3.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理解:“压得腰弯背断”是一种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这里用来比喻思想内容上的“厚重”,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

4.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狂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理解:形象地进行中外诗歌风格的比较。说外国一些诗人的风格是“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准确。以“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比喻中国诗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准”,妙趣横生中凸显出总体上“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5.“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而增添了甜蜜。”

理解:结尾引用的这两处比喻,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与研究者的关系。切合听众实际,拉近与出门在外的美国士兵的距离,显得温馨亲切。 6.贵国爱伦·坡(Poe)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理解:这里作者的用意在于衬托中国诗的超出想象的短小精练,而不是嘲笑爱伦·坡的目光短浅。“太可惜了”,给人以遗憾的感觉。这样说,也注意到了听者的心理反映,让听者有亲切感。

参考答案:例如,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然后联系印度的《百喻经》一语道破天机。

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借用了一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轻巧自在,凭人去遐想。钱氏作比喻,重文采亦重哲理──“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其中道理更是相当深刻的。

其他如把中国诗中的狂放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妙”中凸现了一个“准”字。

五、课堂小结: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国古代诗人的诗句摘出,与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对应,并熟记。

第14篇: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二、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三、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二、欣赏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

(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

三、通读全文,感知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

四、阅读、思考、回答

1文章从哪些方面展开了论述?

2论述时侧重于哪些方面?为什么?

3谈一谈本文运用比较方法的作用。

明确:“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4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明确: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

5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第二课时

一、精读、探究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感受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1)找出你认为最妙的比喻句,谈谈你的理解。

指导:抓住本体、喻体,弄清比喻义,说出它在表达上的积极作用。

(2)除了比喻句,还有哪些你认为意蕴深厚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3)找出你不理解的语句,大家讨论解决。

二、拓展、应用

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某种文艺现象,比如元曲、戏剧小品、通俗歌曲、踢踏舞等等。

第15篇: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二、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一、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一、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二、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预习案】感知文本

(一)诵读课文注意四个方面

1、作者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使得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

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4、注意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感知过程

1、作家作品

2、识记成语

(1)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4)轻鸢剪掠:鸢,指一种鹰科鸟类。鸢飞时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后翅向后成一角度而滑翔,与风筝飞行姿态类似。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比喻简短轻灵!

(5)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6)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

(7)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形容力气极大。

3、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关键句:

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

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2)思路:

⑴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中国诗的特征。具体说,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来的。

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4、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探究案】

一、自主探究

1、课文第1段中,“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明确: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中国诗的人而言的。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即中国诗的特点。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中国诗,因此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2、从文中找出作者幽默和睿智的比喻句,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二、小组探究本文结构布局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结构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开篇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论述中广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

(1)文章第1段,说明谈论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对比,是把中外诗歌作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

(2)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课文的整个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

【课堂检测】

一、本月考点检测:

1、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B.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C.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D.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B.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C.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3、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25个字)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当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作出应有贡献。

二、阅读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 “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3.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课堂检测】

一、本月考点检测:

参考答案:

1、解析:A项应改为“比较文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

答案:A

2、解析:C项“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属望文生义。

答案:C

3、学习西方,更要保持和发扬本民族哲学思维传统。

解析:该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应锁定在“历史证明”到结尾,关键词语是“哲学思维传统”“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新哲学”,因此,概括主旨应落脚在“哲学思维传统”上。

二、阅读演练1.D 解析:A项,“情”还包括“美感”;B项,“常常”不对,原文是“总是”;C项,“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 2.A 解析: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暗含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句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 3.B 解析:B项,偷换概念,强加因果。

第16篇: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

扬州市甘泉中学邱龙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

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

六、十

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五、课文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板书设计

第17篇:谈中国诗

奇台二中集体备课记录表

年级组

高二

学科

语文

备课时间

第九周 星期三

地点

高二年级组 课题

《谈中国诗》

主备人

秦月惠

审核人

程亚婷 参加人员

王金梅

程雅婷

秦月惠

《谈中国诗》教案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识记有关钱钟书的文学常识;识记本文字词。

2.技能目标:

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3.情感目标:

(1).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

(2)、钱钟书夫妇简介: 

(一)钱钟书 

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

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

六、十

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

1 被誉为文化大家。 

(二)杨绛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原籍江苏省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

三、把握结构;

(一)疏理结构:

(1)总:谈中国诗的方法。 

二(2—7)分:中国诗的特征 (2)一般发展特点 (3—6)谈中国诗的特征 (3)篇幅短小

(4—5)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6)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7)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三(8)总:中国诗和西洋诗相通。



1、课文第37页“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前空出两格,似为单独一段,疑为排版所误,本人将此并入第7段,于是全文为8个自然段。



2、《优秀教案》对本文的结构分析,本人不同意。本人的理解与《教师教学用书》大体相同。 

四、学习论证方法: 

(一)对比论证: 项 目  中 国 诗  外 国 诗 发展特点

 没有史诗,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之后。中国诗是早熟的。

 先有史诗,次有戏剧,最后有抒情诗。 特征

2  篇幅短小。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 篇幅相对较长。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诗用疑问语气作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雄厚,沉重。

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其它的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  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

(二)例证。(征古今引中外)



1、(第1段)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已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英一次)



2、(第2段)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法一次)



3、(第2段)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印一次)



4、(第3段)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美一次) 

5、(第4段)用最精细的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法一次)



6、(第4段)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概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拉丁、英、法、德、意、俄、捷克各一次) 



7、(第5段)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英一次) 

8、(第5段)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的问。(英一次)



9、(第6段)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

3 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英、德、法、美各一次)

10、(第7段)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会风。(意一次) 

11、(第7段)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英一次)



12、(第7段)第二首是歌德《漫游者的夜歌》。(德一次) 

13、(第7段)斯屈莱欠就是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英一次)



14、(第7段)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就有了。(美一次)



15、(第8段)希腊神秘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有家居,出门,回家。(希一次) 



五、本文特色

本文特色→钱文特色→学者散文特点 学者散文一般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a、达意形象。即用于达意,不用于表情,且化深奥为通俗,化单纯为复杂。

b、旁征博引。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c、逻辑性强。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 d、幽默风趣。有时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是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诨的俗气,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 



六、难句解析:(顺及完成课后练习二)



七、练笔:(题见课后练习三)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第18篇:《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品析原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教学重点与难点:

1、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

2、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教学时间:2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入:

1、学习了“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我们对散文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评论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那么,对于文学作品中另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诗歌,又该如何赏析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去听听诗人谈诗。

2、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同学们的记忆积累中,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能背诵出来并简要地谈一下理由吗?

同学们所谈的这些,都是我们赏析诗歌的角度。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从更多角度深入赏析诗歌。今天,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反复诵读,自我赏析:

1、反复诵读诗歌。

2、先不看作者的评价,把自己对诗的感受、体会、心得甚至困惑,用随文批注的方式写在书旁空白处。

3、小组交流。

①同学之间把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换,互相评价。 ②把你们组的集体智慧展示给同学们。

4、有没有那位同学的意见在小组内未得到认同,但现在心里仍然有些不服气的?可以将你的观点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5、小结:对同学的评价做出点评、归纳、总结。

三、对比阅读,学习方法:

1、读曾卓的评论。

①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可以拿来共同鉴赏。

②将自己的见解与作者的评价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相差多少,相同的是哪些,哪些不及作者,哪些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加以纠正。

③说一说他的评论比我们的分析丰富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2、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透辟? ①抓住要旨,体味意境; ②展开联想,丰富内涵; ③联系时代,深化主题。

3、小结: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蓠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四、再读原诗,品味涵咏:

1 小结: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五、尝试赏析,学写评论:

自读余光中的《乡愁》,从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出发,写一篇评论——《中学生谈诗》。 要求:

1、对诗的理解要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2、要进入诗的意境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产生联想,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3、要做到简练明晰。

六、板书设计:

宁静——月光

沉睡

动中有静

意境深沉——深夜 压

静中有动

七、附: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2002年 )。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糅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

2、鲁藜简介: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年回国,在海外飘泊16年。“七月派”重要诗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后参加左联。1936年在沪入党,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1949年任天津文协主席,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界。1980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1945年1月-1946年10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月诗派”。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3、关于古诗意境的阅读比较:

首先是意境。

2 何为意境?如何创设意境?创设意境需要哪些手法?以上问题需要举例并注意穿插讲解。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其次是象征。

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他会使表达的情感变的委婉,含蓄,曲折。如“阳光”“风”“黎明的音响”象征光明,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第三是想象与错觉,如“仿佛”,“以为”。仿佛是一种想象,如果是真实的,写实的,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以为是一种错觉,诗人有可能在瞬间会产生错觉,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观点看,他马上会改正这种瞬间的错觉,而不必把它诉诸文字。但是因为是诗句,所以他不必改正,而且还有意的强调并固定成文字。而这里的文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最后是个别词语的运用,如“流”“压”等都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值得仔细品尝和学习

第19篇: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

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

识记有关钱钟书的文学常识 ; 识记本文字词 . 2.技能目标 :

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 ; 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 3.情感目标 :

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 , 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 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

钱钟书 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 , 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 , 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 , 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 , 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 , 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 , 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 , 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 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 , 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 , 起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

2.作者简介

钱钟书 (1910 - 1998) 字默存 , 号槐聚 , 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 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 , 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 年与杨绛结婚 , 同赴英国留学 .193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 , 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 年秋归国 , 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 .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 , 他在上海暨南大学 .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 年后 , 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 长篇小说《围城》 ,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 .法 .德 .俄 .日 .西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 , 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 , 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 .辨析 .

3.背景资料

本文发表于 1945 年 12 月 , 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版) .原稿为英文 , 是他 1945 年 12 月 6 日 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 , 后节译为中文 .

正文全解

句段全解

表达全解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 ? 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 , 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 , 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 .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 , 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 : “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 , 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 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 , 得其环中” , 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因此 , 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 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①

段解 : 第一部分 ( 第 1 段 ).交待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 , 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 .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 , 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 , 只有这样才公平.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 , 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 , 次有戏剧诗 , 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没有史诗 , 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 , 中国最好的戏剧诗 , 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 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

1 常之早 .所以 , 中国诗是早熟的 .②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 以后就缺乏变化 , 而且逐渐腐化 .〔句解 : 联系诗歌史理解 : 中国诗歌高峰出现在唐朝 , 之后一直到清朝的诗作在体裁 .题材 .手法上没有多大变化多因无意 .无法或无力创新而落入“套板反应”之中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里 , 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 , 而早已有“印象派” .“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 ; 〔句解 : 联系中国画理解 : 中国画分工笔和写意两大派 , 这里指写意画 .〕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 , 而辩证法的周到 , 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 , 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 , 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 ,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 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 这因为中国人聪明 , 流毒无穷地聪明 .③

段解 : 第二部分 ( 第 2 段 ).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 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 以后就缺乏变化” .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 “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 , 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 , 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 , 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 , 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 , 假如鞋子形成了脚 , 脚也形成了鞋子 ; 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 , 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 , 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④不过 , 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 , 收缩并不妨碍延长 , 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 , 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⑤

层解 : 第一层 , 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 , 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 一位中国诗人说 : “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 : “状难写之景 , 如在目前 ; 含不尽之意 , 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 .难于凑泊的境界 , 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 : 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 , 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句解 : 联系上下两句可知 , “怀孕”指有所包含 , 内蕴丰厚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 , 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 :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 , 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 我们的诗人也说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句解 : 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 原指音乐间歇处引人回味 , 此处指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又说 : “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 , 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 , 下面是深秘的静默 :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句解 : 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之五) .原意是山水中含有的自然之趣只可意会 , 难以言传 .〕“淡然离言说 , 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 , 引得你遥思远怅 : “美人卷珠帘 , 深坐颦蛾眉 ; 但见泪痕湿 , 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 ! ⑥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 , 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 , 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 , 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 .法 .德 .意 .俄 .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 , 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 : 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 .南威或王昭君 .杨贵妃 , 然后结句道 : “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 ”

巧得很 , 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 , 例如“壮士皆死尽 , 余人安在哉” ; 〔句解 : 出自南北朝时诗人鲍照的《代挽歌》 .〕“阁中帝子今何在 , 槛外长江空自流” ; 〔句解 : 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 .〕“今年花落颜色改 , 明年花开人谁在” ; “同来玩月人何在 , 风景依稀似去年” ; “春去也 , 人何处 ; 人去也 , 春何处” .〔句解 : 出自清代诗人黄仲则的《酷相思 春暮》〕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

够了 , 不再有了 .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 中国诗人呢 , 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的问 :

2 他们在何处 ? 你在何处 ?

问而不答 , 以问为答 , 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 , 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 , 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 , 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⑦

层解 : 第二层 , 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 , 且富于暗示 .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 , 词气安和 .〔句解 : 这句是这一层的中心句 .〕我们也有厚重的诗 , 给情感 .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⑧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 ; 〔句解 : “比重”意为厚重程度 .〕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 , 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 , 只像吹着芦管 .⑨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 , 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 , 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 , 又见得轻了 .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 .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 ; 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 , 我造过 aeromantic 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 ! 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 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 , 而是文明人话 , 并且是谈话 , 不是演讲 , 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 , 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⑩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 中国社交诗特别多 , 宗教诗几乎没有 , 如是而已 .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 , 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 .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 , 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 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 .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众鸟高飞尽 ,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 只有敬亭山 .”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 , 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 微风收木末 , 群动息山头 . 鸟眠静不噪 , 我亦欲归休 .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 .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 .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 , 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 , 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 11

层解 : 第三层 , 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 , 词气安和”的风格 .

段解 : 第三部分 ( 第 3 段至“„„几千年前就有了 .” ).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

所以 , 你们讲 , 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只是诗 , 它该是诗 , 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好比一个人 , 不管他是中国人 , 美国人 , 英国人 , 总是人 .○ 12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 , 他们叫它“北京狗” , 我们叫它“西洋狗” ,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 , 该磨快牙齿 , 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 13 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 , 我们不可轻信 , 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 , 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 , 薄弱的 , 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 .反过来也是一样 .因此 , 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 , 会领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 , 人生不过是家居 , 出门 , 回家 .我们一切情感 , 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 , 想找着一个人 , 一件事物 , 一处地位 , 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 , 仿佛病人上了床 , 浪荡子回到家 .出门旅行 , 目的还是要回家 ,

3 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 , 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 , 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 14

段解 : 第四部分 ( “所以„„”至结尾 ).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 , 但没有本质的不同 , 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 , 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 .

整体感受

1.主题归纳

钱 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 .英 .德 .法 .意 .俄 .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 , 绝对不用翻译的通读以上几种语言的原文诗歌 , 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论” .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 , 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 .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 , 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 , 只有这样才公平.接下来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 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 以后就缺乏变化” .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特点有三 : 一 , 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 , 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 第二 , 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 , 且富于暗示 ; 第三 , 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 , 词气安和”的风格 ; 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 , 但没有本质的不同 , 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 , 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 .启示人们 , 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 , 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 , 即一是通古今 , 二是通中外 , 三是通学理 .在行文布局上 , 《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 .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 , 以比较为网 , 中外相容 , 古今兼顾 , 且处处都设机巧 , 让读者回味无穷 .

2.结构图解

方法 : 比较

发展 : 成熟早

形式 : 篇幅短

谈中国诗

特点

技巧 : 韵味长 对比

语言 : 词气和

内容 : 无甚差异

中外诗互相影响 , 共同发展

领悟鉴赏

1.领悟重点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 , 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

提示 : 第一 , 中国诗讲求抒情性 , 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 以后就缺乏变化 , 而且逐渐腐化” .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 , 最后才有抒情诗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 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 , 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 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

第二 , 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 , “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 , 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 .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

第三 , 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 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 .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 , “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 , 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

第四 , “中国诗笔力轻淡 , 词气安和 .”中国也有“厚重”诗 , 但比起西方诗歌来 , 还是轻柔得多 .作者强调 , 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 , 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总之 , 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

2.剖析难点

( 1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

4 提示 : 这句话语意比较含蓄 , 弄清句中“尽职”的特指意义是解读整个语句的关键 .为此 , 需要关照全段中与此相关的语句 (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后面“因为„„”说的是“不能尽职”的原因 ).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而言的 .这里的“公职”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 , 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 , 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 .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 .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 , 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 , 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 , 所以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 , 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 .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

( 2 )“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

提示 : “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 “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 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 “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 以后就缺乏变化 , 而且逐渐腐化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 , 从诗歌发展的角度 , 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

3.鉴赏艺术

( 1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

提示 : 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 .所谓学者散文 , 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 , 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 , 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 .写景或叙事 , 而是议论 .说理和达意 .它不是以情感人 , 而是以理服人 , 以智启人 .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 .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 , 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 .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 , 如行云流水 , 自然流畅 .

语言轻松 .幽默 , 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 , 似随口而出 , 而机趣盎然 .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 , 颇具画龙点睛之妙 , 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 , 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 , 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 , 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 , 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 , 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 , 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 , 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 , 形象地说明了中国

诗发展的高度 , 又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 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 这因为中国人聪明 , 流毒无穷地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 , 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 , 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 , 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 , 该磨快牙齿 , 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 , 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 .课文中这种语言运用的典范例子还有很多 , 要仔细揣摩 .

( 2 )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有哪些突破 ?

提示 : 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 , 在比喻方法论上 , 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 .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 , 千篇1律 , 毫无新意 .钱 先生不为常见所囿 , 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 , 指出了博喻 .曲喻 .一喻多义等手法 , 别开生面 , 自成一家 .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 , 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 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

①比喻的谜底

钱 先生在《读 》一文中指出 : “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 .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 , 否则彼此无法合拢 ; 它们又有不同之处 , 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全不合 , 不能相比 ; 两者全不分 , 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 , 则相同处愈有烘托 ; 分得愈远 , 则合得愈出人意表 , 比喻就愈新颖 .”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 , 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 , 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 .空洞浮泛 .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 .特点 .原则 .方法阐发无遗 , 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佳譬妙喻的“谜底”有理可依 , 有法可循 .对

这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似是而非 , 似非而是”和宋诗“是雨亦无奇 , 如雨乃可乐”予以提纲和浓缩 , 并说这“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 .在《管锥编》中钱先生又引释书常言“不即不离”“非一非异” , 说可通比喻之理 , 引旧诗“落花飞絮两无情 , 仗千尺游丝作合”说可明比喻之法 .

②博喻

5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 , 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 , 才为时人所重的 .什么是博喻的呢 ? 钱 先生为我们解释道 : “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土比亚式比喻” , 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 .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 , 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 , 本相毕现 , 降伏在诗人笔下” .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 : “有如兔走鹰隼落 , 骏马下注千丈坡 , 断弦离柱箭脱手 , 飞电过隙珠翻荷 .”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 , 飞流直下的情景 .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 , 曾用“喷薄欲出的朝日” .“看得见桅杆的航船” .“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 .这些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法 , 极为形象生动 , 如果只设一喻 , 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 , 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 .

③曲喻

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 , 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 .所谓曲喻 , 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 , “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 .”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 .如李贺《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 , “水”和“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 , 既然流云似流水 , 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 .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莺啼如有泪 , 为湿最高花”二句 , 也用了曲喻 .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 , 因而有了眼泪 , 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 .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 , 意境丰富 .

④一喻多意

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 , 周振甫 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 .“一喻多意”有两层意思 :( 一 ) 一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 ;( 二 ) 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 .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之二柄与多边”的具体运用 .前者已在“二柄与多边”谈过 , 兹不赘述 .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 , 如卢仝《自君之出矣》 : “妾有双玉环 , 寄君表相忆 .环是妾之心 , 玉是君之德 .”用同一玉环作比 , 以玉环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德 , 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断 .( 明心按 : “环是妾之心”一句 , 用谐音 , 环同还也 , 意为盼男方早归 .云峰之解不妥 .) “一喻多意”这种手法便于设譬 , 含义蕴藉 .

⑤分喻

“分喻”是“多边”说在方法论上的应用 .“分”就是“部分”的意思 , 以彼喻此 , 二者部“分”不同 , 非全体浑同 .换句话说 , “分”就是“边”的意思 , 如我们用“雪山”比“大象” , 只取其“鲜洁”这一点相似 , 不可责怪雪山没有尾牙 ; 我们用“满月”喻面貌 , 仅择其“圆润”这一“分”的契合 , 不能苛求月亮没有眉目 .这种方法提高了比喻手段的灵活自由度 , 为“本体”扩充了“喻体”之源 .不过 , 凡是比喻必定都是“分喻” .这里标出这一名目 , 可使设譬造喻者更趋于自觉而已 .

⑥反喻

反喻是以本体反过来譬喻体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使寻常比喻亲切新奇 .钱 先生在《管锥编•全流汉卷五六》中 , 点出这种方法 .如《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时说“防民之口 , 甚于防川 .”这个比喻在贾让《秦治河三策》中反其喻而用之 : “夫土之有川 , 犹人之有口 ; 治土而防其川 , 犹止儿啼而塞其口 .”新颖别致 , 顿生新意 .

应用拓展

请借鉴本文立足比较的方法 , 对自己比较熟悉的艺术门类(也可以是社会科学的某个角度 , 如历史 .政治 .民族性格等) , 加以中外比较或古今比较 , 写一篇小论文 .

提示 : 例如艺术门类方面 , 可以选择赋 , 比较汉代大赋 .魏晋六朝抒情小赋 .唐代骈赋 .宋代文赋在形式 .内容等方面的不同 ; 也可选择戏剧 , 在比较中区别中外戏剧的不同 , 或研究外国戏剧对中国现当代戏剧的影响 .历史方面 , 可比较中外封建社会在出现时间 .持续时间 .出现原因 .经济特点 .政治结构 .进步意义 .局限 .消亡原因等方面的异同 .

练习全解

1.你读过不少中国诗 , 也读过一些外国诗 , 你认为中国诗有哪些特征 ? 作者对中国诗的特征是怎样阐述的 ? 你怎样评价作者的观点 ?

6 提示 : 第二问 ; 特点有四 : 一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 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具体来说 , 一是短 , 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 二是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 , 且富于暗示 ; 三是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 , 词气安和”的风格 .

一 .三问是开放性题目 .第一问的解答 , 应在回顾读过的中外诗歌的基础上 , 深入思考 , 探求中国诗歌不同于外国诗的个性 , 力求写出正确 .深刻的见解 .第三问的解答 , 自由度更强 .若赞同 , 可以就作者的某个观点谈理解 ; 若不赞同 , 可以就作者的某个观点谈自己的不同见解 .

2.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 , 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 .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 , 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

提示 : 课文大量运用比喻手法 , 语言轻松 .幽默 , 似随口而出 , 而机趣盎然 .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 , 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 .

如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 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 这因为中国人聪明 , 流毒无穷地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 , 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 , 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 .

再如结尾段中的比喻 , 有的诙谐中带有无恶意的轻微嘲讽 :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 , 他们叫它‘北京狗’ , 我们叫它‘西洋狗’ ,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 , 该磨快牙齿 , 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一句 , 先用狗做比 , 巧妙诙谐地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论者“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特点 .然后紧承这个的比喻 , 用语幽默 , 倾向鲜明地对中西本位文化论表示反对 .

有的来自生活 , 通俗易懂 , 用来比喻抽象的道理 , 让人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 : 用“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来比喻“ 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 , 我们不可轻信”“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 , 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用“病人上了床 , 浪荡子回到家 .出门旅行 , 目的还是要回家 , 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思家病”来比喻我们一切情感 , 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对本国文化的依恋 .用“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 , 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来比喻“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 .

3.联系课文 , 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 , 写一篇1二百字的短文 , 评说它们在内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

提示 : 相同点 : 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 《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 , 显出一种奇丽之状 , 也反映出作者宽阔 .雄壮的情怀 , 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 , 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 , 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

异 :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 , “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 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相比而言 , 《致大海》篇幅较长 , 抒情充分 .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 在字面以外 , “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 , 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 .如“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四句 ,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吞吐宇宙的大海 , 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 .《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 .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 , 你的深渊的音响 ,/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 ”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

附 : 《观沧海》《致大海》原诗及鉴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

7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 , 歌以咏志 .

鉴赏 : 建安十二年 , 曹操远征乌桓 , 大获全胜 , 基本上平定了中国北部 .这首诗是曹操在行军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 , 写沧海的广阔浩大 , 显出一种奇丽之状 , 也反映出作者宽阔 .雄壮的情怀 , 是我国写景诗中最早的名作 .

开头两句 , 叙写游览的地点 , 一个“观”字统领全篇 , 以下写观海所见景物 .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写诗人观海所见 .一个“何”字写出了游客惊叹的神情 ; 忽然一阵秋风吹来 , 掀起连天巨浪 , 其声势更是令人惊心动魄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四句 , 互文见义 , 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这吞吐宇宙的大海 , 不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吗 ? 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去的 , 与诗的正文没有关系 , 但有加强表达感情的效果 .

这首诗的重要特点是借写景来透露感情 .全诗写景 , 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的 , 但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

致大海

普希金

再见吧 , 自由奔放的大海 !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 , 你召唤的喧响 .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

一个人静悄悄地 , 茫然地徘徊 , 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 !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 , 你的深渊的音响 ,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 大群地船只就会覆亡 .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地海岸 ,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

你等待着 , 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 ? 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绿虑的路径 ? 在你的荒漠之中 , 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

8 那是一处峭岩 , 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 , 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

在那儿 , 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

而紧跟他之后 , 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 另一个天才 , 又飞离我们而去 ,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 , 激荡起来吧 : 哦 , 大海呀 , 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

正像你一样 , 他威严 .深远而深沉 , 他像你一样 , 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 世界空虚了 , 大海洋呀 , 你现在要吧我带到什么地方 ?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 , 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 , 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 哦 , 再见吧 , 大海 !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 我将长久地 , 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地轰响 .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

我要把你地峭岩 , 你地海湾 ,

你的闪光 , 你的阴影 , 还有絮语的波浪 , 带进森林 , 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

鉴赏 :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 , 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 , 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1824 年写于高加索 , 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 .

普希金的激进思想和他那崭露头角的声望 , 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 .原想把他流放西伯利亚 , 由于他老师的说情 , 后让他去南方当差 ( 其实是变相流放 ).由于他性爱自由 , 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 , 又被革职遣送回乡 ( 第二次流放 ).

南高加索优美的自然景色 , 哥萨克的风土人情 , 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 .尤其是那壮阔浩渺的大海 , 更使诗人流连忘返 .临别前夕 , 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 , 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 , 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 , 想起人们到处忍受着同样的命运 , 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 , 思绪起伏 , 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 .激荡 , 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篇 .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 : 黄昏寂静时 , 大海温顺 .宁静 , 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 , 仿佛在“怨诉”着心头的哀愁 ; 波涛汹涌时 , 大海喧腾 .激荡 .傲岸不羁 , 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 , 奔向自由的远方„„诗人热爱大海 : 大海有广阔的襟怀 , 惊人的威力 , 壮丽的景色 .诗人也羡慕大海 : 大海的自由奔放 , 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 , 在变相的流放中 , 他感到像“囚徒”一样 .诗人更依恋大海 : 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 .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在荒凉的海波上安息 ; 普希金最钦佩的诗人拜伦 , 虽然天才卓绝 , 雄心勃勃 , 渡海远征 , 但终为他祖国所不容 , 客死于希腊 .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 , 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自然增添了他前程渺茫 .壮志难酬的悲哀 .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 , 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

这首诗气势豪放 .意境雄浑 .思想深沉 , 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 . 发现鉴赏

9 1.名作阅读

中国新诗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 , 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来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 , 就好像一道九曲黄河 , 永不停息地滚滚奔流着 , 它是既多曲又割不断的一道长流 .新的地理形势促使黄河转了弯 , 新的历史条件推动“五四”以来诗歌的革新 .如果循流溯源 , 那当然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 那当然还是断承和发展着殷周以至明清的诗歌传统 .只是自此而下 , 黄河便一泻千里 , “奔流到海不复回” ; 现代诗歌 , 已经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 而直接汇入“世界文学”的汪洋了 .

人所共知 , 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 .从 1915 年一 1916 年就着手白话诗的试验 , 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形式桎梏的方向冲击 .假如说 , 首创“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 , 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碑 ; 那么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的作品的 , 则历史性地留给了稍后出现的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这就奠定了以创造为宗旨的新诗传统的基础 , 战斗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新诗传统的基础 .

中国新诗是带着两大胎记诞生的 : “首先是在科学与民主以至社会主义的新思潮推动下 , 扫除了旧体诗词唱滥了的那套封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 确立了富有现代社会色彩和生活情调的诗歌境界 ; 其次是力图摒弃僵死的文言词语 , 而以口语入诗 , 作所谓白话诗 , 以利于反映现实表现真情 .从而走上了“诗体大解放”的道路 , 其主要成就便是自由诗的诞生 , 在音律形式上它自然也曾对外国诗歌有所借鉴 , 但主要都加以溶化 , 在中国现代口语基础上提炼出诗的语言来 , 而形成为中国的自由体新诗 .它是“五四”以来新诗运动对于旧传统的突破 , 属于创造性的新发展 .放在中国诗歌流变的长河中来看 , 如商周四言 , 楚汉骚赋 , 汉魏乐府 , 晋宋五言 , 隋唐律绝 , 宋词 , 元明曲令 , 都是递嬗升降 , 各自打着时代烙印 ; 那么“五四”以来便是自由诗 .

自由诗并不是不要韵律 , 而是“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 , 而在诗的情堵的抑扬顿挫上 , 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这是诗人戴望舒在《论诗零扎》中指出的 .它如同行云流水 , 临风作态 , 随物赋形 , 虽然变化莫测 , 但并非没有理珞可寻 .讥讽自由诗是“分行写的散文” , 无非是僵化了的审美偏见而已 .

2.名作欣赏

这是一篇谈中国新诗的文艺学论文 .文章开始说明中国新诗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应运而生的 .接着指出胡适 .郭沫若两位大师对中国新诗的开拓性 .奠基性的伟大贡献 .第三段首先阐述了新诗诞生的两大历史胎记 : 一是科学与民主以至社会主义的新思潮 , 扫荡了旧体诗词陈腐的审美情趣 , 确立了富有现代社会色彩和生活情调的诗歌境界 .二是摒弃僵死的文言词语 , 而以口语入诗 , 以利于反映现实表现真情 .接着指出 , 新诗又通过借鉴溶化外国诗歌的音律等艺术形式 , 终于形成了中国的自由体新诗 .自由体新诗的诞生 , 也和中国历史密切相关。

谈中国诗》备课参考

《谈中国诗》备课参考

钱钟书是20世纪我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拉丁文,而且对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及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钱先生还是幽默大师,其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一位听到过他演讲的德国教授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说“他是我生平仅见学养深厚的知识分子”。

1945年12月6日,钱先生面对一群客居上海的美国人,畅谈中外诗歌。《谈中国诗》就是钱先生根据这次演讲的英文稿节译而成的,节译稿约5000字,入选课本时编者又作了删节。

一、积累·整合 1.补充注释

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10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诗心: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尖刻斩截:文中指尖锐深刻干脆利落。

逗:文中是表现、呈现的意思。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遥思远怅:怅惘地远望。怅,“望其还而未至为恨也”(《说文解字》段玉裁注)。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深挚于涕泣和叹息:深切诚挚到流泪叹息(的程度)。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思潮。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2.结构主旨

第一部分:说明“谈中国诗”的基本“立场”--比较文学的立场,即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介绍“中国诗的一般印象”。第二部分:先分析中外诗歌的“同中之异”--第一,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当然是成熟的);第二,中国诗篇幅简短,却具有“怀孕的静默”的特征;第三,中国诗轻灵而斯文。再阐发中外诗歌的“异中之同”--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作风也往往暗合。第三部分:指出“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中外诗歌相通相容,各有长短,研究中国诗可以使听众对本国诗有更高的领会。

本文针对特定听众关心的问题,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既介绍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同中之异”,又阐发中外诗歌的“异中之同”,以增强听众对中国诗歌特点的了解,并促进双方“相互尊重和宽容”。

二、感受·鉴赏

1.令人发笑的未必是幽默,是幽默则一定会引人发笑,笑简直就是幽默的形式标志。请从课文中筛选出惹你发笑的语句(课文“练习二”中已列的语句除外),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致笑的原因。

[例一]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谈诗体、诗心互相制约的关系是“雅”事,鞋和脚却是“俗”物,“雅”事居然凭“俗”物说明白了。如此妙喻,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例二]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听众的笑声定是随着“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话音而腾起,从语言技巧上分析,最后一个分句,词语反常的搭配,以“甜蜜”修饰“家乡”,还使用“反复”,让“甜蜜”接连出现。

2.制造幽默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气度和智慧,理解幽默亦然。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一开头,讲轮船上的鲍小姐,鲍小姐穿得很少,人家就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叫“局部真理”。为什么叫局部真理呢?请说明,并谈谈你对钱氏幽默特点的认识。

因为有句名言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穿得很少,几乎“赤裸裸”,所以称她“真理”,但她没有完全“赤裸裸”,所以叫她“局部真理”:整个幽默是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上的。钱氏幽默是透着学者智慧的幽默。

三、思考·领悟

1.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众场合的宣传形式,特别讲究现实针对性。它要求演讲者根据听众的特点设置讲演内,回答听众关心的问题。试根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对听众的定位(作者认为听众是怎样一群美国人),并梳理出听众关心的问题。

从作者的演讲内容来看,这批听众的主体是一般的有文化的美国人,他们有一定的鉴赏诗歌的经验,了解本国诗及其他西洋诗,对中国诗有所接触,有一定兴趣。他们之中或许会有人认为中国诗很神秘,不可理解;或许会有人持西方文化本位的态度,傲视(轻视)中国诗歌。

基于这样的定位,作者大致考虑了以下问题: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中国没有史诗,是否意味着中国诗没有西方诗发达?中国诗的特征之一是不是“富于暗示”?中国诗的特征之一是不是“笔力清淡,词气安和”?(诗调是否不如西洋诗厚重?不如西洋诗激情澎湃?)中外诗歌有没有相通相容的地方?了解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对外国读者有什么意义?

11 2.作者在第7自然段中说“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试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中西诗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作风”是什么含义?

陶渊明和李白的两首被“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诗和英国的格雷、德国的歌德的两首诗,都描写山水田园生活,抒发对这种生活的感受。这里的“作风”用上文中的近义词来解释,可解释为“情调”。(答“风格”“借景抒情的写法”等亦可。)

四、应用·拓展

1.阅读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说明画线句是怎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北国早春,一场无声的春雨过后,草儿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钻出了地面,冒出了纤细的嫩芽,它们是那样的不起眼,甚至连弯下腰去仔细地观察时,都无法看清它的色彩,但是,远远地望去,却可以看出那一片漫山遍野充满生机的绿色,这样的景色是画笔都难描摹的!而韩愈却把它状写出来,而且还把自己喜爱早春之情传达出来了。

2.课文删节内容中有这样一段:“有位批评家说,专学外国语言而不研究外国文学,好比向千金小姐求婚的人,结果只跟丫头勾搭上了。中文可不是这样轻贱的小蹄子。毋宁说它像十八世纪戏剧里所描写的西班牙式老保姆,她紧紧地看管着小姐,一脸的难说话,把她的具有电气冰箱效力的严冷,吓退了那些浮浪的求婚少年„„”试联系语境分析画线句的言下之意。

分析画线句的含义,首先要弄明白几个关键词语的意思。“小蹄子”原是对丫头的贱称,“老保姆”喻中国语言文字,“小姐”喻中国文学。画线句的言下之意是中国语言文字很“高贵”,很难学,使得外国人很难亲近中国文学,但只要突破了语言的障碍,也就不难窥见中国文学的堂奥了。

五、发现·创新(资料提供)

1.幽默形成的心理机制和表现形态

(1)心理期望的突然扑空。有“岔断”和“倒置”两种表现形态。断是指在话语表述过程中,语义和逻辑明明白白地交代出事情的一种发展方向正当你刚接受了这一思路,突然逻辑发展中断了,结局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倒置是指情景、人物关系或者语言同人们习惯的状态颠倒过来而形成的幽默效果。

(2)经验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有“转移”和“干涉”两种表现态。转移是指在言语组合中,将词语的语言意义故意或无意地“曲解为另一种意义。干涉则是指一组语言符号同时表示两套互不相干的意见,或者用两套相冲突的概念表达一个特别的意思。

(3)情感郁积的巧妙释放。有“降格”和“升格”两种表现形态。降格是利用语言形式,在心理上降低幽默对象的“等级”“档次”,以产生不谐美。升格则与降格相反,是利用语言形式,在心理上抬高、突出自己或自身群体。(详见瓜田《幽默语言操作》) 2.关于中国的史诗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史诗不仅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艺术成就,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宝贵信息。一些史诗在形成为文本以前,曾作为口头艺术长期流传。世界上许国家都把本国本民族的史诗视作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

有人认为史诗可分三类:创世史诗,迁徙史诗,英雄史诗。英雄史诗是典型的“史诗”(Epic)。在古希腊,“英雄”(Hero)这个词有三层意思:人半神,悲剧和史诗的“主角”“统治者”。以他们为中心的长篇叙事诗就是“史诗”。

中国著名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构宏伟,情节曲折,内涵丰富,都是几十万诗行的鸿篇巨制,可以当之无愧地跻身人类最伟大的史诗之列。

那么,汉族有没有史诗?近年来,人们认为《黑传》(2002年,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出版,填补了汉民族无史诗的空白。《黑暗传》这部神话史诗主要流传在神农架地区,诗中极为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地球形成、人类起源、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融会了混沌、浪荡子、盘古、女娲、伏羲、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众多历史神话、英雄人物事件,讴歌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以上参见朝戈金《构筑“中国史诗学”体系》、萧兵《“英雄史诗”答客问》、2002年4月3日生活时报》)

第20篇:《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德育目标 :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 :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品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

1 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中国文人从遥远的《楚辞》时代走来,经历了建安时代的苍凉,经历了盛唐的繁华,留下了许多的诗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诗,能说说让你时时挂在嘴边的诗歌吗?(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中国诗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钱钟书简介:

(一)钱钟书

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

2 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

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

六、十

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作者论诗的立场是什么?

比较文学

2、中西诗有什么异同点?

3 3.作者“谈中国诗”,归纳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

⑴没有史诗(早熟) 诗的发展 ⑵简短 诗的篇幅 ⑶富于暗示 诗的韵味 ⑷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诗的风格 ⑸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诗的内容 4.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得出了什么结论?

中国诗和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 5.主题归纳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第二课时

4

一、复习提问

1、钱钟书,字 , 著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 ,散文集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 等。

2、基础字词考核: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

A、梵(fàn)文

倾轧(yà)

轻鸢(yuān)剪掠

引吭(kàng)高歌

B、颦蹙(píncù)

给(jǐ)予

吞声咽(yàn)理

应(yìng)运而生

C、缄(qiān)默

精髓(suǐ)

呶呶(náo)不休

数(shuî)见不鲜

D、叫嚣(xiāo)

熨(yù)帖

了(liǎo)不足奇

一蹴(cù)而就

学生朗读,改正错误,明确答案:B

二、探究论证方法

教师:作者在“谈中国诗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学生1:有举例论证,第十自然段,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陶渊明《饮酒》和李白《独坐敬山亭》,来证明他的观点。

学生2:还有引用论证,第

五、六自然段,作者在论述中国诗富

5 于暗示,引用了很多古代诗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3:我还要补充,作者除了大量引用中国诗,还引用了许多外国诗人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的见解。

教师:同学们很能发现问题,请你结合文章

五、六自然段谈谈引用诗句的作用?

学生2:我认为

五、六自然段引用诗句,主要是来论证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征。

学生3:引用诗歌,形象生动,通俗直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这样更能吸引听众。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可见钱老先生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旁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

讲到这,老师禁不住想起了一件有关钱先生的轶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外国学者来到中国,一是要看这壮丽巍峨的万里长城,第二就是要拜望钱钟书!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请同学再深入探究一下,本文还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4:我们又发现了一种论证方法——对比,文章第二自然段,在论述中国诗是早熟的,是与外国诗对比论述的,外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戏剧诗——抒情诗,中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无)——抒情诗——戏剧诗。

教师:很好!钱老先生在文章开头就明确了自己的立场——比较

6 文学,所以在论述问题时就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看看哪名同学还能文章中找到这种论述方法?

学生5:第五六自然段,阐述中国诗暗示性的特点时,说中国诗歌中有许多疑问句式,引用大量诗句后,又引用了莎士比亚和拜伦的诗,对比论证中国诗和外国诗在这一点上是有共性的。作者把引用与对比论证两种方法综合运用了。

学生4:我也发现这种综合论证的方法了。文章第十一自然段说“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就是在第十自然段引用陶渊明、李白、格雷和歌德的诗歌对比后得到的结论。

教师:的确,钱老先生善于综合运用论证方法以理服人,以智启人。同学们还能找到能体现钱老智慧光芒的特别的论证方法吗?

学生6:我发现了,是比喻论证。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中国诗形式短小的特征揭示的淋漓尽致。

教师:说得太好了!善用比喻是钱老先生写作的特点,看看你还能在文章中找到一些类似的语句吗?

学生7:第五自然段“我愿意换一种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怀孕的静默”把我国古典诗歌言简意丰,富于暗示性的特征比喻得恰如其分。

学生8:第九自然段“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突出了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7 教师总结:作者为了让听众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对比、比喻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他用自己睿智的思想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浓缩成涓涓清泉,让读者心悦诚服,茅塞顿开。所以他的散文被看作是典型的学者散文。

三、品味文章的语言

过渡:本文除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语言轻松、幽默,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下面我们就品味一下这篇文章幽默的语言。请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学生9: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很幽默很诙谐,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中国诗小而精美的特征了。

学生10:我印象最深刻的第9自然段说,“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一语就道出了两种诗歌语言上的不同之处。前者高亢雄壮,后者低沉斯文。

学生11:第三自然段“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谈诗体、诗心互相制约的关系是“雅”事,鞋和脚却是“俗”物,“雅”事居然凭“俗”物说明白了。如此妙喻,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教师:同学们谈的都非常好。我也发现了一段文字很有趣味,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咱们一起交流一下,这句话要说明什么呢?课件出示: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

8 诗。这事了不足奇。 学生讨论。

学生11:这段文字出现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应该是证明自己的结论的。但联系上下文我有一句话不明白。“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教师点拨:你能感觉作者对“哈巴狗儿”的态度吗? 学生11:应该是嘲讽的。

教师:这个“哈巴狗儿”运用的是什么修辞呢?

学生11:应该是比喻,讽刺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教师:是的。作者在阐述了中国诗的特征后,得出了反对中西方文化本位的结论,提倡中西方文化的兼容并包。

学生11:我明白了,“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句话也意在讲我们中国人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的魅力。

教师:作者用幽默的语言含蓄地告诉我们中外诗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四、课文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五、能力提升

借鉴本文的方法,请从意境、内容、形式、情感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下列两首诗歌进行比较,看看这两首诗有何异同? 《错误》(郑愁予) 《 望江南 》(温庭筠)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楼。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不是,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水悠悠。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洲。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意境、内容、形式、情感方面解答 异: 同:

梳洗罢, 独倚望江过尽千帆皆斜晖脉脉肠断白蘋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思考: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