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谈中国诗》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7:35: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暗示性,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暗示性特征和诗中蕴藉的情思意蕴。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形成诗歌暗示性效果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段。

【教学方法】文本细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迢迢牵牛星》比较朗读,作为导入,顺势引出中西方诗歌比较的梳理。

1、诗是人类心灵的雕塑,是时代和生活的情感投影。比较中西方诗歌的发展状况,由于民族秉性、传统习尚、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在艺术创作和表达上形成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展示PPT)以中西方诗作中常见的爱情题材为例,自由朗读并略说个人印象。比如: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张胜,中诗以简隽胜。(不宜细致分析,只需大概说出总体印象。这些最好由学生七嘴八舌地答出)

2、在西方情诗中,我们很难寻出“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诗句;而在中国情诗中,我们也很难寻出像布朗宁夫人那样的“是爱,就无所谓卑下,即使这爱来自最微贱的,那微贱的生灵献爱给上帝,宽宏的上帝接受了它、又回赐给它爱”这样的诗文

二、自学探究:阅读文本,梳理思路

1、作者论诗的立场是什么?

2、课文把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进行了比较,清晰地阐明了中国诗的特征。试用恰当的文字分条概括这些特征。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从诗歌的内容来看,

3、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细读文本,品味诗歌的特征——暗示性

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提出了中西方诗歌的一些异同之处。

一般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而中国诗则不然,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的确如此,从《诗经》开始,中国诗就体现出这种强烈的抒情性和暗示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吟唱的是恋人之思;“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抒发的黍离之痛。“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这些情深旨远的诗句在我们心中点燃了熊熊的火焰。

1、如何理解中国诗的暗示性特征? 研读文本相关段落,找出中国诗暗示性的艺术表现。 (要求学生动笔勾画,用原文回答。)

如:“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言有尽而意无穷。”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老师相应地用PPT概括、展示出来)

学生展示:(此处老师的发挥讲解要尽量少,就是讲,也仅限于对学生举例的一点提示)

1)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尽意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词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这让我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可谓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无限遐想。

2)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之响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司马光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诗人虽然没有诉诸言辞,但在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的所在。我们学过的苏轼的《定**》就是如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从容淡定,随遇而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3)问而无答——耐人寻味。

“中国诗人呢,„„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这种暗示的艺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在疑问语气中,情感变得低回往复、缠绵不尽。

2、除了文中所举的例子,你是否能从学过的诗句中找到体现这一特征的例子: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凄凉惜别的心绪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宇宙历史阔大恒久与个体渺小短暂对比下的悲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皆悲叹诸葛孔明,感喟自己政治理想落空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人生失意的寂寥落寞

(上面你所举的例句,只是备用,尽量让学生调动已有的诗句积累)

3、一般说来,中国诗总是避开了直说。因为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诗人总是不直

接向读者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我们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孕含的情思,就需要知晓中国诗常用的抒情手段和表达技巧,咀嚼再三,寻求真味。

研读文本中所举的带暗示性的诗句,并概括其抒情方式或表达技巧。——设问

小结:“诗家圣处不离文字,不在文字”,艺术的作用不在陈述而在暗示,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也才有了我们自由再创造的空间。

三、拓展展示:

下面我们就诗歌的暗示性,分组进行一些鉴赏,并试试看,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设问这一常用的艺术手段外,能否在这些诗中另找到一些鉴赏的方法。

同学们在小组内思考讨论,诗歌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段,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1、补充诗歌暗示性中的象征义

除了钱钟书先生所提到的几种艺术手段外,象征义也是形成诗歌多义性、暗示性的重要原因。象征义就是指用象征手法派生出来的意义。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象征了孤独忧愁,而一提到香草美人,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高尚的品格和美好的理想追求。

2、诗歌鉴赏

下面我们就来品味诗歌的这种象征义。]

请每组同学选择一首诗歌自主赏析、讨论。

(明确要求:

1、品析出诗中含而未露,言而未尽的情感;

2、从中总结出形成其暗示性特征的艺术手段或抒情方式)

感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1]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

【注释】:

[1]林栖者:指隐士。

[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也可加选修教材中《咏怀十二首其一》或《杂诗十二首(其二)》或《越中览古》) 学生展示:(尽量让学生发挥,老师只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3、归纳总结,造成象征义的艺术手段(形成暗示性艺术特征的手段,这三首诗分别为何?除了这些,还有没有其他的手段?试举例?后一个环节视时间而定)

1)托物言志(橘树本是客观之物,但诗人却借它言说心中之志这叫?)

2)用典(诗人希望举荐,但没有明说而是化用“临渊羡鱼”)

3)借景抒情、怀古咏怀、对比等(自己可以根据所举诗歌为例,加以整理)

4、小结:托物言志、用典这两种艺术手段使诗歌具有了丰富深婉的寓意,

我们欣赏中国诗自然就要注重在其未表现而含蓄的一部分,要超“言”而求“言外意”。要善于寻找并掌握鉴赏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才能由“知”到“情”到“趣”。诗是高级的艺术,诗需要咀嚼再三,寻求真味。

四、总结提升(本环节为机动环节,根据行课的具体节奏和所余时间,灵活删减)

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富于暗示性的艺术特色与西方诗歌的热情直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血脉,但我们仍然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回到本文一开始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比较文学的立场,中西方诗歌既然有异,当然就有同!

1、朗读课文末段

2、勾画出体现中西方诗歌殊途同归的句子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3、勾画出诗的本质意义? “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4、讨论此句话的含义(即结束语)

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让我们知诗、好诗、乐诗 ,在诗中,为我们惶惶戚戚的灵魂找一处安顿之所。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 公开课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