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着了过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3:29:4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过春节》教学设计

《过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了解有关春节的文化、历史,欣赏不同地区的不同习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美好生活的情趣。应会:尝试着采用多种材料和工具来制作春节的小礼物,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将记忆中春节的美好场景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画面要体现出春节喜庆的2.隐性内容与目标使学生简单地了解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习俗,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体验到生活的乐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了解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习俗,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小礼物,来表达自己节日愉快的心情和对他人的美好祝愿。难点:绘画要表现出欢乐的场面,画出生动、有趣的画面。工艺制作时各种材料的选择、设计、制作。学习材料:有关春节的录像、图片。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给大家讲讲关于春节的知识。3.新授提出问题:①你认为春节最令你难忘的、有趣的场面有哪些?②你准备怎样去表现它才能表达出节日美好、欢乐、喜庆的场面?请个别学生示范。其他学生看书、欣赏其他学生的美术作业。学生对示范作业进行评价。投影:补充介绍在构图和内容上有新意的作品。4.学生作业作业要求:可采用多种绘画形式。可以组为单位画一幅长卷。.小结组织交流。

推荐第2篇:《过新年》教学设计

《过新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习歌曲《过新年》,能用欢快,热烈的声音表现过年热闹的情景。

2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感受过年的欢快和喜悦,对现代幸福生活的讴歌,感悟社会主义国家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表现和感悟歌曲过年的热闹情景。 教学难点:歌曲的三,四乐句。 教学用具:多媒体、鼓、锣、镲、绸、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旋律《新年好》,音乐停止,老师问:同学们很快就要过新年了,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生答)今天我们就在教室里提前庆祝新年好吗?板书课题:过新年

二、寓教于乐

1、聆听:

师:咱们班组织了几次集体活动,我发现我们二3班的小朋友不光活泼、可爱,听讲还很认真,现在我们先来听一遍音乐,听完以后要回答的问题是: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乐器的声音?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听。回答老师的问题。大家都听出来了呀,可真

是了不起,为什么会有锣鼓声呢?因为敲锣打鼓才能烘托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大家想不想过一把敲锣打鼓的瘾呢?敲锣打鼓也是有技巧的哦。现在我们先学习节奏吧!

2、节奏教学:

“首先请大家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师敲鼓)(鼓声)哪位同学来模仿一下它的声音?(教师敲歌曲中模仿锣鼓声响的衬词“咚咚锵”处的节奏)”

2\\4 (1) x x x x | x o || 这位同学学的可真好,现在我们来学习打鼓的节奏:

x x x x | x o | x x x x | x o | x x x x | x x | x x x x | x o || 冬冬冬冬 冬 冬冬 冬冬 冬 冬冬 冬冬 冬冬 冬冬 冬冬 冬

大家学的真快,请一位同学摸一摸,你觉得鼓面是用什么做成的?鼓面,是用动物的皮做成的,所以我们说鼓是皮制乐器。

我们来认识第二种乐器:注意听,教师敲锣,这是什么声音?o o | x o |学生模仿,现在我们来学习敲锣的节奏吧:

o o | x o | o o | x o | o o | x x | o o | x o || 仓 仓 仓仓 仓

谁来摸一摸锣面?锣属于哪一种乐器呢?对,锣一般是由铜或者铜合金做成的,属于金属乐器。

再来听一种乐器,这是什么声音?(师打击镲)x x | x o |(镲声)哪位同学来模仿一下它的声音?现在我们来学习拍镲的节奏: x x | x o | x x | x o| x x | x x | x x | x o || 才 才 才 才 才 才 才 才 才 才 才 才 才

谁来猜一猜,镲属于什么乐器呢?咱班的同学见识可真广,下面我们分

为三组,老师播放音乐,大家随老师手势开始模仿打击乐器。第一组用跺脚打击鼓的节奏,第二组拍腿打击锣的节奏,第三组拍手打击镲的节奏。注意:重复三遍! (播放歌曲伴奏,学生配合,此处也是对歌曲旋律的又一次熟悉)

3、歌词教学

教师:如果要是过新年,家家户户的门上会帖什么?(过新年要贴对联)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首非常喜庆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注意对联就藏在歌曲中,学生聆听歌曲,找出对联,教师出示课件三个灯笼,灯笼里装着一副对联,上联是:鞭炮声声锣鼓响,下联是:唱歌跳舞多欢畅,横联是课题《过新年》让学生有节奏的朗读对联,并在上下联后面加入锣鼓声响,(这样不仅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突破了本科的教学难点。)

师:想不想用歌声把对联唱出来呢?(教唱春联)光盘播放,学生跟唱,只学习对联部分。同学们知道吗?这首歌中最难的部分已经被大家克服了,老师打心眼里喜欢上大家了,现在,我们来学习整首歌曲好不好?

4、视听结合 整体感受

接着播放整首歌曲,学生随视频画面完整的欣赏歌曲,感受热烈、欢快的歌曲情绪,唤起学生美好的回忆……

让学生带着这种热闹的情绪跟随音乐欢快歌唱,并接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模仿。

播放伴奏,跟唱歌曲,教室指导。

5、用舞蹈来表现歌曲

过年时,人们会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我们锣鼓有了、歌也有了,还缺什么?(舞)今天老师就来教大家秧歌舞中的十字步(教学秧歌舞)随音乐表现。

三、体验创新 激发热情

师: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当然要载歌载舞,下面请刚才表现最好的小朋友来敲锣、打鼓、伴舞,大家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

模拟:同学们,新年的钟声马上就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 10 、

9、

8、

7、6……(师生齐呼:过年喽……)大家唱起来跳起来。

四、结束课堂

大家快乐吗?我也很快乐,我期待下次和同学们早点见面!同学们,再见!

推荐第3篇:《过新年》教学设计

《过新年》教学设计

歌曲分析:

歌曲《过新年》是一首欢快、热烈的儿童歌曲。2/4拍,五声C宫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采用了汉族民间音调和秧歌舞的节奏特点,曲调欢快、活泼,尤其是歌中模拟锣鼓音响的衬词“咚咚呛”的反复出现,为歌曲增添了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喜气洋洋过新年的欢乐情景。 教学内容:

人音版第八课《过新年》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由来和习俗,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能用欢快、活泼、明亮的声音来演唱《过新年》这首歌曲,体验过新年愉悦的心情。

3、认识打击乐器“鼓”、“钹”,通过节奏训练,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表演。教学重点:

1、了解春节的基本习俗,并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过新年》。

2、能积极完成各项律动、参与表演。教学难点:能正确演唱歌曲《过新年》,体会过年时喜悦和热烈的气氛。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聆听歌曲《新年好》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师:再播歌曲《新年好》,请学生说说这首歌曲熟悉吗? 生:

师:请同学们大声的说出歌曲的名字。 生:

师:这首歌曲给我们带入了热闹而又欢快的春节,好像我们已身临其中。那么,老师想偷偷的问下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 生:

师:你们想知道年是怎么由来的吗? 生: 师:那么,听听老师来卖个关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年三十我们称它为过年,其实真正的新年是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因此,我们新年的另一个名字也就叫做春节。),好了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首新年歌曲,你们想听吗? 生:

三、情境带入,新歌学唱

1、初听范唱,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首歌曲听过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感觉……….(说出情绪)

2、复听歌曲,请学生回答问题 师: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

生:

师:请跟着老师来拍拍四二拍节拍。

3、师范唱。

师:同学们老师唱的好听吗? 生:

师:你们想学吗? 生:

4、闯关游戏:

第一关:节奏训练:

① 2∕4 xx xx | xx x|| ② 2∕4 xx xx | xx 0 || ③ 2∕4 xx xx |

x—|| 第二关:对对联:

上联:鞭炮声声锣鼓响, 下联:唱歌跳舞多欢畅。

师:瞧!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副对联,可惜的是只有上联和下联,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写出一个横批。 生: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老师想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对联朗读找找跟我们闯的第一关的哪个节奏相似? 生:

师:回答的真好,有了一幅完整的对联和对应的节奏,老师不由得想来唱一唱这幅对联,同学们你们愿意和老师合作一下吗? 生:

师:师唱简谱。 生:唱歌词。

师:恭喜同学们,闯关完毕!让我们来学习新歌曲《过新年》。

5、模唱旋律。

①小声慢速用lv音模唱旋律。 注意:连音线 61 65 ②自然慢速用lv音模唱旋律。 注意:0四分休止符

③完整跟琴声用lv音模唱旋律。

6、全曲分为6句,打乱歌曲顺序。让学生通过刚刚模唱旋律,找准歌曲顺序并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①师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师读第一句,生自读同样节奏的第二句)

②情感渗透。(说说歌曲唱歌了哪些内容?)(图片认识锣、鼓)

7、填入歌词,完整的跟琴演唱歌曲。

四、合作创编,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除了跟伴奏还可以把歌曲表现的更好,下面老师给大家一点时间全班分4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还能用什么更好的方式表达歌曲。

2、展示交流。

(全班分三组;唱歌秧歌步;敲桌子当鼓;拍手是锣。)

五、总结全课,主题升华。

师: 快乐的时光已向我们挥手,同学们,老师想问这节音乐课你有收获吗? 生: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都有满满的收获!让我们手搭肩膀每排每位同学相接再次为巩固歌曲。 生: 师:(方法同上)由教师领头每排相接走出教室。

推荐第4篇:过新年教学设计

《过新年》教案

吴秋香 教学内容:

1、学唱《过新年》。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过新年》,感受欢快、活泼的情绪。

2、通过用拍腿、拍手、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进一步渲染欢快、热烈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感情地唱熟歌曲。

2、能够积极投入到音乐活动中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春节序曲》音乐,拍手进教室。

二、激趣导入新课:(音乐继续)

1、师:这段音乐好听吗?生答。

2、师:这样欢快、热闹的气氛象是在过什么节日?生答。

3、师:你们喜欢过年吗?生答。

4、师:向老师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过年的?生答。

三、节奏游戏:

1、师:既然大家都这么喜欢过年,那我们就在游戏中,共同感受一下这样欢快、热闹的气氛吧!(出示节奏短句)

① 过

| 年

呀 |咚咚 咚咚 | 锵

0 | ② 鞭炮 声声 | 锣鼓 响 | 咚

| 咚咚 锵|

2、教师先范读一遍,再带学生一起念两遍。

3、指导生用手拍腿模仿“咚”,拍手模仿“锵”。

4、请各个小组配合练习:第一大组拍腿模仿“咚”,第二大组拍手模仿“锵”,然后交替练习。

5、请个别的学生将练习的成果,展现出来。

6、巩固练习:教师身体转向哪组,哪组同学边念边配合着拍击;当老师站起来,全班一起边念边配合着拍击。

四、新歌教学:

1、感受新歌:

①师: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欢庆过年的歌曲,让我们先听听歌里唱了些什么?(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听后,说说歌曲内容。 ②师:老师再放一遍,请大家注意听这首歌曲的情绪。(再播放一遍歌曲)学生听完回答。

2、探究歌曲:

①朗读歌词。教师出示歌曲谱。师:让我们一起先把歌词熟悉一下。师一句生一句念歌词一遍。 ②生跟师模唱歌曲旋律。 师:下面老师唱一遍给你们听,请你们在心里跟老师演唱。教师弹琴并范唱,学生在心里跟唱。

师:现在请你们轻声跟老师演唱一遍。老师弹琴并演唱,学生轻声跟唱。

③师:你们觉得什么地方唱起来有些困难?学生提出难点,教师带学生单独练唱。

师:好了,让我们有感情地再来唱一次,这次请大家在唱“咚”时拍手,“锵”时拍腿。(这样练习使学生不但乐于拍节奏,同时培养他们手、脑、口协调合作的能力,学习效果较好。) ⑤给歌曲取名字。

师:哎呀,好象这首歌曲还没有名字吧!谁能给它取个名字?

生猜歌名。

⑥教师出示歌名,全班齐读歌名。

3、表现歌曲:

1、师:在歌曲里,这些“咚咚锵”是在模仿什么声音呀?生答。

2、师:我们在前面的游戏中,用拍腿模仿了“咚咚”的鼓声,用拍手模仿了镲声“锵”,下面我们再用这种方式把歌曲中的鼓镲声都模仿出来。

(带学生先练习一下,再边唱边拍击伴奏。)

3、请各小组、男女生配合拍击练习。

可以先把最后较难的地方集体练习一下,再请学生边唱边配合拍击。

4、师:你们瞧,老师准备了鼓和镲,你们想不想上台来试试呀?

请几位学生上台,教师可以先指导一下,再请他们伴奏。

5、台上台下同学合作伴奏。

请几位学生上台敲鼓和镲,没有乐器的同学边唱边用手拍击模仿伴奏。

(可以进行两三轮,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师生合作,放音乐,台下同学边唱边在锣鼓点处用打击乐器或拍腿拍手伴奏。

(五)创编伴奏:

1、师:过新年大家开心吗?新年的歌曲大家喜欢吗?现在老师想为大家介绍有三位好朋友他们也想和大家一起来过新年,你们想认识他们吗?下面就请它们隆重出场吧!(教师分别介绍打击乐器小堂鼓、小镲、小锣,并让学生感受他们的声响效果)

2、师:同学们听了锣、鼓、镲的声音,你们有没有发现它和我们《过新年》歌曲中哪些地方的声响很像呀?(生回答和“咚锵”处)

3、请几位同学分别用锣、鼓、镲敲出“咚锵”处的节奏。(用真的锣鼓镲敲击所学节奏,学生会更加兴奋不已,而且能够很好地巩固所学节奏。)

4、可让生分为6人一小组,各小组每两人用同一种乐器,然后互相配合设计不同节奏为歌曲来伴奏。(在各小组创编时教师应逐一巡视并指导,可让每组学生先边唱歌曲边模拟假奏一下本组所设计的伴奏方案是否可行。)

5、请各小组同学到前台来拿起锣、鼓、镲随歌曲音乐展示一下本组的创编成果,我们比比哪一组的伴奏效果最好!(在展示中各组同学都能很积极踊跃地参与,因为锣鼓镲的声音很能激起学生的兴奋之情。

6、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随歌曲《过新年》的热闹画面一起敲敲打打奏起来、唱起来、跳起来吧!(让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演歌曲,可唱歌、跳舞、敲击乐器等只要自己喜欢就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高潮。

四、结束本课:

1、师小结: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提前过了一个热闹的新年,你们感觉开心快乐吗?刚才老师看到了很多很棒的锣鼓小乐手,希望大家能够在新的一年里敲出更精彩的节奏,最后祝大家学习进步,天天快乐!

2、让我们唱着欢快热闹的《过新年》走出音乐教室吧!

推荐第5篇:《过马路》教学设计

《过马路》教学设计

来源:阿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 作者:张春丽

语言训练第二册第十课 《过马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有关交通规则常用语,会听话或看口形模仿说话。

2、培养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意的能力。

3、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教学重点:会听(看)话或看口形模仿说话。 教学难点:学会交通规则用语,学会过马路。 实验教具:词卡、图片、交通规则课件。 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呼吸运动:一 二 一,一 二 一,一 二 三 四

三、新授

1、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图 [示红绿灯图片] 问:这是什么?(生:这是红灯,这是绿灯。)

师:(指图)这组红绿灯是指挥车辆的,这组红绿灯是指挥行人的。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图 [示人行横道] 问:这是什么? 生答。 师板画车行道。

问:这是什么?生答。

问:车行道上有什么?生边回答边示图片。

师:马路上有这么多的车辆,我们怎样才能安全地过马路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过马路》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播放交通课件,生观察车和行人的变化。

(1)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图,认真观察图中的车辆和行人的变化。 (2)示课件图1 {红绿灯变化全过程} (3)师:图我们就观察到这里,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看到的车辆和行人的变化说一说? (4)生汇报。

(5)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说明同学们观察的都很认真。

3、利用课件直观演示学习交通规则用语。(1) 学习“红灯停”

a 师:老师再来演示一下,车辆什么时候停止前进,请同学们认真观看。 b 示课件图2 {红灯停} c 师:汽车为什么停下来了呢?(生:红灯亮了,汽车停下来了。)

d 师:对,也就是 “红灯停”(边示字边发音) e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条交通用语。 f 贴词语卡片 g 师师范发音 h 生模仿发音

I教学“停”字(方法:拼读,指名读,教手语,齐读。)j 师生共同演示理解“红灯停” (2) 学习:绿灯走

a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看图,请同学们边看图边思考,行人什么时候可以过马路? b 示课件图3{绿灯走} c 生:绿灯亮了,行人可以过马路。

d师:同学们说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条交通规则用语。 示字(绿灯走)

e 师:显示口形,发音。 f贴词语卡片 g 生学习发音

h 师:这三个字我们都学习过了,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i 生逐一发音,师纠正。 j 生演示行人什么时候过马路。 (3)学习“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a 师:绿灯亮了,行人可以过马路。(师演示)那么象老师这样过马路安全吗?(生:不安全。)对,现在老师要教给同学们更重要的一条交通规则,那就是—— b 师出示卡片。 c 师师范发音。

d 哪位同学愿意读给同学们听? e 生大胆试读。

f 师重点指导如何读好这样的句子。

同学们,读这句话时,我们要注意它的停顿。下面老师给同学们师范一下。 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g 生逐一练习,师指导。

四、巩固练习

1、读词。

(1) 齐读,指名读黑板上的词语。

(2)师: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卡片,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大声朗读这些词语和句子。(同桌间练习,师巡视)

2、听(看)话选卡片模仿说话。

(1)师:下面请同学们听(看)话选卡片,看谁选得又快又对。 (2)同桌间练习听看话

3、看图判断对错

师:下面我们来看图,看图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观察图中的做法是否正确,观察以后,两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说一说。

3、模拟过马路

师:下面我们一起做个交通规则的游戏,模拟过马路。 要求:红灯亮了,边做游戏边高呼“红灯停” 绿灯亮了,边做游戏边高呼“绿灯走”

师:游戏我们就做到这里,看来同学们对交通规则已经掌握了。为了鼓励同学们,老师把这些卡片送给同学们。

5、学习儿歌

师:老师有一首儿歌送给同学们。 示课件 {儿歌}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这首儿歌。

师:下面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同学们学习这首儿歌。 (生打手语学习儿歌)

师:同学们喜欢这首儿歌吗?谁愿意试着到前面读一下?

(同学们,***同学读得好不好?我们鼓励他一下。“嘿!嘿!你真棒!”) 师:***希望你下课以后能把这首儿歌教给每位同学,你愿意吗?

五、小结: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都能象儿歌中说的那样去遵守交通规则,你们能做到吗?

六、作业

回家把学习到的交通规则用语背给爸爸、妈妈听。

《工艺——剪纸》教学设计

来源:南昌市启音学校 | 作者:夏 敏

一,课题:工艺——剪纸.二,教材:人教版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美工》第十册.三,教学时间:一课时(40分钟).四,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聋生喜欢美术,追求趣味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向往和乐于尝试各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表现手法,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在美术活动中体现出积极主动的精神.所以,本课着重于聋生感受能力的训练,以发现,感悟,创造三步教学,唤起聋生对美感的追求.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孩子们,对现代视觉形象的刺激应接不瑕,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剪纸艺术为切入口,从民间剪纸与现代儿童剪纸的相通之处开始,不论是民间剪纸作品凸显的对土地和家乡的热爱,还是现代学生剪纸作品表达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都是一种真,善,美的情感.它们的精神内涵是相通的,都有着浓浓的中国情.在造型语言上表现出的单纯,夸张和朴实等特征也是相似的.五,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全日制聋校美术教材中,剪纸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始终贯穿于聋生的美术学习中.因此,五年级的聋童已初步掌握了剪纸的基本方法,能体会到剪纸的特殊美感及制作的乐趣.剪纸艺术历史悠久,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泛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南方剪纸精巧秀丽.剪纸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方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构成形式呈均衡或对称式.剪纸经起稿,剪刻和贴裱完成.剪刻时按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进行.在剪刻时阳纹要\"剪剪相连\"阴纹\"剪剪相断\"注意剪刻刀味.本课的设置是让聋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聋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典型作品启发聋生发现知识点,培养聋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剪纸语言的审美特征,用发展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学习剪纸技法,并能注意运用最适合的剪纸技法表现作品,制作有特点的剪纸作品.(二)过程与方法.激励学生在探究剪纸语言特点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灵活地使用剪纸技法制作作品.(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中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在操作中体验创作的快乐,始终贯穿愉悦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了解祖国传统剪纸艺术,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同时体现时代精神.七,教学重点: 体验剪纸艺术的独特美感,创作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剪纸作品,展示学生的审美情趣.八,教学难点: 学生对不同剪纸技法所产生效果的感受和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九,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刻刀,剪刀,彩色纸等.(二)学生准备:1,铅笔,彩色纸,剪刀,小美工刀,四开大白纸; 2,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查找有关剪纸的文化渊源和资料,为本课学习做好铺垫.十,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提问导入:哪位同学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2,学生回答: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CAI课件出示四大发明的图片) 3,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一张纸,不仅能写字,作画,做折叠游戏等,还可以制作成漂亮的剪纸工艺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剪纸.(CAI课件出示课题:工艺——剪纸) 作品欣赏,启发思维.1,CAI课件出示民间剪纸作品,聋生欣赏.(在欣赏中锻炼聋生自我感悟图形的能力,体验民间剪纸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风格)

2,结合剪纸作品教师讲解: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大体上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天真浑厚;江南剪纸精巧秀丽,玲珑剔透.剪纸的样式很多,这是窗花,墙花,门笺,喜花等.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3,教师提问:欣赏了这么多剪纸作品,同学们有什么感觉

4,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太漂亮了;太美丽了;我要是也能剪得这么漂亮就好了„„ 5,教师归纳:民间剪纸表现出的朴实,粗犷,诙谐,夸张,正

是民间剪纸艺术家们长期生活在具有这样特征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情感,也是对家乡这块土地的热爱,通过欣赏他们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民间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真善美的情感.(三)引导制作,动手动脑.1,请同学们把课前自己寻找到的有关剪纸的图片和资料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大家一同来欣赏.2,师生共同归纳剪纸的特点: A,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B,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C,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3,教师示范,讲解制作步骤,并提示学生要注意用剪安全,放好剪刀.同时要注意环境卫生,剪下的碎纸片要堆放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A, 设计草图.先构思好一幅自己喜爱的图画,可以是人物,动物,花卉等,画好草图.尽量用大块面,图形要概括,力求简单.B, 设计色彩.想好每部分的颜色,用铅笔在草图上标好.可以用色块相拼,也可用大块色套小块色的方法.C, 上 稿.用复写纸将设计好的草图分颜色画在不同的彩色纸上.D, 剪 刻.用小刻刀或剪刀将画好的图形剪刻好,一般采用阳刻和阴刻结合的技法,还可采用手撕.E, 调 整.将剪刻好的图形摆在白卡纸上,根据画面的需要作小范围的调整.如:在过于空洞的地方添加一些配景,将过于繁琐的地方减去一些.F, 完 成.将刻好的图形按设计好的草稿粘贴在白卡纸上,并为自己的作品取个好听的名字.(四)自主体验,巩固提高.1,提出作业要求:设计一幅你最喜欢的剪纸作品,给自己的作品取一个好听又贴近主题的名字.2,教师边指导,边鼓励学生大胆创造.(五)交流展示,拓展总结.1,议一议:自己剪纸作品的优缺点.2,评一评:共同评选最佳作品,优秀作品等 (六)归纳感受,综合评价.教师总结:剪纸来自民间,表现民间,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民喜爱,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我们要从民间剪纸中吸取营养,多看,多想,多动手,更进一步去学习,掌握和发扬剪纸艺术

推荐第6篇:过春节教学设计

《过春节》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习用品摆放情况)

二、猜谜导入: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每年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儿歌和节日有关。

边读边想一想儿歌说的是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

二十三进年关,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贴窗花,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师:说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生:春节

师:喜欢过春节吗?生:喜欢。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16过春节。

三、归宗分类:

师: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

你们都想了解关于春节的哪些方面呢?

生1:你来说说,对,为什么过年要吃饺子?有哪些饮食上的习俗呢?我们就来了解春节当中的——食。

生2:你想知道古代的人们春节的服装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有关着装方面的内容——衣。

生3:对,为什么人们在过年时要在家里挂福字,贴年画呢?这是有关春节的——住。

师:衣食住,还有一个是什么?行,春节中还有一个习俗就是逛庙会,一会咱们去了解一下。

师:除了民俗文化,你们还想了解哪些?

生:是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达春节的喜悦之情?咱们之间真是有默契,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有关春节中的——美术知识

四、了解民俗文化:

(一)衣

1、师:我们来共同走进第一个板块——衣。

2、师:你想知道古代时人们春节的服装是什么样子的吗?

我们怎样才能了解呢?

看看中国传统的年画就知道了,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3、师:中国有许多民族,人们总是在节日里穿上最漂亮的服装,说一说你的家乡过春节时人们的穿戴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家乡每逢过年时人们就会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在街上载歌载舞,说得可真形象,谢谢你)

4、师:在过年期间,中国人最喜欢用红色来装扮自己,

因为红色是中国人的传统喜庆颜色,它鲜艳、热烈、代表红红火火,吉祥如意!在春节中总也缺不了红色!

总结:

春节里穿衣的文化,就是大家对于节日的一种态度,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食

1、师:欣赏了春节当中的穿衣文化,接下来咱们了解一下饮食文化。

2、师:每到大年三十的时候一家人都要干什么?对,包饺子。为什么过年要吃饺子呢?谁来给大家讲讲。

生:你的知识可真丰富!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 这就是饺子的来历 。

3、师: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饭要慢慢地吃,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据史书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4、师:看!庙会里的小吃,不光好吃,好看,有的还带有美好的祝愿,不信你听一听这首歌里是怎样唱的。

5、总结:糖葫芦好看,竹签串,象征幸福和团圆,春节中的每个习俗都寄托着这样的情感,就连过年时挂福字,贴年画也不例外,咱们看看去,春节中的——住文化。

(三)住

1、师: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

2、师: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挂福字,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3、师: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它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4、师: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与祝福。你想进一步了解年画吗? ①、仔细观察这两幅年画,画中除了可爱的人物还画了哪些形象? ②、莲花:代表连年,年年,每一年。

鱼:代表富裕,生活有余,日子过的好。 把意思合起来就是年年有余。 (行)

1、师:咱们来了解最后一块——行

2、师:在过年期间需要走亲访友,给大家拜年。学一学,你是怎样给人拜年的。

在拜年中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家人给的红包。

派发红包给孩子们,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请注意:在发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3、师:在春节期间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逛庙会。你逛过春节的庙会吗?给同学讲一讲哪些活动给你的印象最深?

有的同学啊,就把这样的场景记录在了画面当中。

你认为这三幅画的优点是什么?选一幅你最喜欢的,介绍给同学。

五、动手制作:

1、师:表现热闹的春节不仅可以用绘画的方法去表现,也可手工制作的方法。你们看!出示制作的范品(花和灯笼) 教师示范制作灯笼步骤。

2、师:自己制作的春节礼物不必很大,很复杂,只要美观、新颖就一定会带去你的心意,受到大家的喜爱!

可以是春联、福字、窗花、灯笼,也可以用绘画表现。

六、展示评价:

1、师:春节快到了,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健康快乐,好么?

推荐第7篇:《过新年》教学设计

《过新年》教学设计

——黄岩区屿头学校 枣晨

一、教材出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十单元

二、教材分析

歌曲《过新年》采用了汉族民间音调和秧歌舞的节奏特点,曲调欢快活泼,尤其是歌中模拟锣鼓音响的衬词“咚咚呛”的反复,为歌曲增添了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喜气洋洋过新年的欢乐情景。

三、学生情况

我所试教的是区实验小学的二年级(1)班的学生。该班级上课纪律很好,学生对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因此在试教时比较轻松,学生踊跃发言,大胆表现,气氛很活跃,基本完成了这节课我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达到了预定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1、用欢快、热烈的声音演唱歌曲《过新年》,表现过年热烈情景。

2、感受过年的欢快和喜悦,对现代幸福生活的讴歌,感悟社会主义国家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表现和感悟歌曲过年的热闹情景。 难点:边唱边表演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律动

(1) 2/4 x x x x 拍手 拍肩 拍手 拍腿

(2)播放音乐《过新年》,跟着音乐做动作。

2、导入

(1)提问:这首歌曲,同学们听到了什么节日呢?这个节日里,大家会做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新年的气氛。(放鞭炮、舞狮子、挂灯笼等)

(3)念对联

a.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鞭炮声声锣鼓响,咚锵咚咚 锵,下联是唱歌跳舞多欢畅,咚锵咚咚锵

b.按照节奏来念一念

2/4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c.加上旋律唱一唱

3 5 3 2 1 1 1 3 5 3 2 1 1 1 d.连在一起加上动作

(4)认识几位音乐的好朋友: 3 5 6 1 (5)用身体动作来表现旋律的高低走向 2/4 6 1 6 5 3 5 6 6 6 6 6 0 2/4 6 1 6 5 3 5 2 2 2 2 2 0 (6)律动

a.2/4 x x x x x x x x x 0 拍手 拍肩 拍手 拍腿 手 手 桌 桌 跺脚

b.跟着音乐,边做动作边唱上面的两条旋律。 c.加上歌词再来做一遍。

3、新课教学

(1)出示课题—过新年 (2)播放歌曲,学生试唱。 (3)男女生对唱

(4)想一想:第三段应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呢?(学生自有发 挥,老师总结) (5)完整的演唱全曲

4、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新年的歌曲呢? 老师播放(新年好、新年快乐等歌曲)

5、听着歌曲,学生走出教室。

推荐第8篇:《过分水岭》教学设计

过分水岭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以“水”为主题选编了《过分水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过分水岭》是唐代诗人温庭钧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写的是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二、学情分析

经过四年多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古诗,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应注意存在的差异,特别是没有见过小溪的同学,对它们缺少形象的感知。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试着背诵诗歌。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理解诗意,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由景物展开联想,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五、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温庭筠的生平,搜集背诵学过他的诗作。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你们能说说关于水的成语有哪些?(学生畅所欲言)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再学习一首关于水的古诗。板书课题:过分水岭

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吗? “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二、解诗题

过分水岭:过,路过。分水岭,两个流域分界的山脊或高原。特指陕西略阳县的嶓冢山,它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这首诗是温庭筠在过分水岭的旅途中所作。

三、知诗人

【生平简介】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文学成就】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主要作品】《温庭筠诗集》,现存词六十余首。代表作、词作有《梦江南》《菩萨蛮》《更漏子》《酒泉子》《杨柳枝》《南歌子》《河渎神》《诉衷情》等。 过渡: 现在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这溪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吧!

四、明诗意

自学指导一:

1、慢速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句。

(2分钟后比谁的收获多。) 师:大家认读的真认真,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的成果,出示: 当堂检测

1、我能读准确(指名跟读)

温庭钧 似同行 惜别 潺湲

过渡语:现在我们读音解决了,请同学根据自己读诗的停顿用“﹨”给诗标出节奏。

2、根据自己读诗的停顿用“﹨”给诗标出节奏。交流反馈:

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潺湲﹨一夜声。 请大家根据节奏自己放声去读。(1分钟后比一比谁读得最棒!) 当堂展示:我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诗文!(自己读、指名读2人,评价。教师读、集体读。)

过渡:同学们诗我们已经读熟了,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 明诗意(课件出示)

自学指导二: 默读古诗

1、把不懂得字词画出来,借助工具书解决,并把词意写在书上。

2、结合词意,理解诗意 。同桌交流。

(相信你会在3分钟内完成!) (目的: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交流出示课件(指名说) 过分水岭

(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似:好像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潺湲一夜声。 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这里是指河水流动的声音。

惜别:舍不得分别。

(温馨提示:提前完成的同学和同桌交流。) 当堂展示二:我会说诗意。(指名说)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生说完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课件出示诗意。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了诗意,现在再仔细的读一读诗句,品味一下诗人最想要表达的情感是诗中的哪个词。

五、感悟诗情 自学指导三

自由朗读古诗。

想想:

1、本诗最关键想要表达情感的是哪个词?请圈出来。出示课件:溪水无情却有情。圈出“有情” 师:溪水本身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那溪水“似有情”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课件思考2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有情”,请你用“——”画出来。(同行 分头 惜别) 师:“得同行”是呀!山深空寂无人,“入山三日”才能到达岭头。这一路溪水相伴,仿佛用它清脆的流水声来安慰诗人的寂寞。因此,我们可以从“得”字,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多好的溪水啊就像朋友一样与诗人一路相伴。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诗人登上分水岭的时候,夜宿在岭头想到明天就要和溪水分别一夜无眠,他听到了什么?(惜别潺湲一夜声) 请你想想溪水会说什么?

溪水本无言,可在诗人听来它一夜的潺湲流淌宛如絮絮诉说,这是为什么?(可见诗人的深情)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请你读出诗人的情谊。

六、入诗境 自学指导四

想象诗境,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全班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我的收获

师:这首诗只有28个字。可诗中有景有情。诗人往岭头走,溪水向岭下流,本是渐行渐远,可是孤寂的旅途,静默的分水岭却使他们愈走情愈深,愈行情愈浓。(板书)路长情深。经过此地的路人何止万千,但只有温庭筠从中发现了美,感受到了情,留下了诗。与其说溪水有情,不如说是诗人有颗善感的心。

1、最后让我们再来背诵这首诗,记住诗中的水,记住诗中的情。

2、学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过渡:看到过分水岭下这条溪水的人很多,但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平凡景象中发现美,发现诗。由于温庭筠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化无情为有情,之所以溪水有情,它前提是诗人自己先要有情。其实还有很多诗人把自然景物作为自己的朋友,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我们一起读一读。

七、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 以山为友,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八、作业:背诵《过分水岭》用自己的想象为它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过分水岭

(唐)温庭筠 无情————————————————有情

( 同行

分头

惜别)

路长情深

推荐第9篇:《农业孕育着文明》教学设计

《农业孕育着文明》教学设计

张连松

一、教材分析: 《农业孕育着文明》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土地养育着我们》中主题三《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里的第一个小课题。本课之前承接主题一《人们在土地上耕耘》及主题二《在希望的田野上》,之后引领本单元《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一课。单元学习重点是帮助学生继续了解农业的相关知识,知道是劳动者创造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辉煌业绩,体验简单的农业劳动,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态度。作为本单元中的第一课,《农业孕育着文明》是在学生充分了解农业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后,进一步探究农业文明与人类其他文明发展的关系的。本课题将通过相关的史实资料来追根溯源,让学生知道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为人类所创造的一系列文明成果感到自豪。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故此,结合四年级上册中《走进美丽的家乡》、《家乡的故事》及《家乡,我为你骄傲》三个主题来看,《农业孕育着文明》一课,仍将继续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及补充资料,了解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等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起源于农业文明,知道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通过交流汇报及小组探究,了解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人类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对土地的崇拜,丝绸文化和茶文化对世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继续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重点:了解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世界发展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2、难点: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通过汇报交流感悟到农业文明的发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世界古代农业文明的资料,搜

集我国农业文明的资料。

2、学生准备:分小组收集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相关资料,以各种简单易行的形式展现。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农业。

五、教学过程:

(一)初探农业生产,感知文明。

1、课前抢答,激发兴趣:

师:跟大家做个小游戏,考考你们! (1)一年有多少天?(365天) (2)一年有多少个月?(12个月) (3)每个月有几个星期?(4个) (4)每个星期有几天?(7天)

2、问题导思,设法解决:

师:问题很简单,同学们表现也不错,可大家知道“七天为一星期,每个月分成四个星期”是谁规定的?“一年365天,分成12个月”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大家马上打开书P20页,一边读书,一边从书里找找答案!看看聪明的你还能发现哪些重要的信息,开始吧!

3、阅读反馈,导入新课: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农业生产,走近农业文明——(板书:农业孕育着文明)

(二)再探农业文明,追根溯源。

1、解决导入问题,走近农业文明:

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你从书中都了解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出示P20两段文字资料——

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涨落变化进行农业生产。他们根据河水的这种变化,把一年分为12个月,把一年定为365天,编制出古代的太阳历。我们现在沿用的公历,就是从这种历法发展而来的。

古巴比伦人在两河流域挖渠灌溉,发展农业。他们把每个月分为四个星期,以七天为一星期。这种星期的划分,我们直到今天仍在沿用。)

师:读了这两段话,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生交流,并引导学生重点概括:这种历法叫做太阳历,是因农业生产而诞生,一直沿用至今。)

师:(拓展学习——四大文明古国发祥河流)

2、从世界到中国,农业文明无处不在。(出示P20豆博士文字资料—— 我国的农历,也是古代劳动者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与月球运动的规律编制出来的历法,师一种阴阳历。农历把农业生产的农事活动

安排进历法,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师:读了这两段话,你又知道了什么?

(师生交流,并引导学生重点概括:中国的历法叫做阴阳历,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拓展“节气歌”)

师小结:古埃及、古巴比伦和我国古代人民为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创制了自己的历法。种植农作物必须了解气候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因此历法的创立是为了农业发展的需要,是农业文明的成果……

3、明晰概念,深化农业文明。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那你们知道到底什么是农业吗?农业文明又是什么呢?

(师生交流)

师小结:科学地讲:农业是指人们利用生物的生长机农,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方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简单来说,农业也就是生产劳动,其中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五类。农业文明,就是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并且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文明。

(出示图片: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展示

出示P21文字:我们的祖先在土地上种植,并获得衣食。人类的文明就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伴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水利、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

4、追忆往昔,感悟智慧与艰辛。

师:同学们,今天的我们,时时刻刻都能享受到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带来的好处,现代农业文明无处不在,然而,你知道人类早期的农业生产又是怎样的吗?

(出示P21两幅图——埃及壁画,希腊陶罐) 师:认真观察这两幅图片,阅读下面文字,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猜测一下他们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怎样进行劳动的呢?

师:几千年前,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血汗,创造了无数农业文明,那么农业文明又是如何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呢?比如说,农业如何促进水利、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呢?阅读课文P20资料——雄伟壮观的金字塔,历经4000多年依然矗立在尼罗河畔。它是古埃及人运用先进的天文学,数学等科学知识建造的伟大工程,被公认为世界古建筑的奇迹,同时也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拓展“河姆渡遗址”

【分组准备展示“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金字塔)、古印度(阶梯井)、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古代中国(长城)。】

(三)走近东方古国,继承文明。

1、质疑引入,神话传说。

师:刚才看到长城,我倍感自豪,那里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汇集了华夏农业文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又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我们得从神话故事说起。

(伏羲,神农,黄帝,嫘祖,大禹等农业神话故事)——社稷坛

2、播放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介绍 犁(开垦工具)、锄(种植工具)、镰(收获工具)、磨(加工工具)

师:看完视频,你都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师生交流,激发民族自豪感)

3、中国现代农业技术水平介绍 出示:转基因,无公害介绍资料 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文明不仅走近千家万户,更能推动人类文明更好更快地发展向前。

(四)中国贡献巨大,走向世界。

1、同学们,知道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吗?现在我们来个“文化知识”大挑战,怎么样?

(出示相关资料,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之后竞赛)

2、选一位主考官,两位挑战者组成红队和蓝队;其他同学按各自支持哪位挑战者的就归于哪一队进行比赛。

(丝绸,茶叶相关竞赛问题抢答)

3、各代表队分别对丝绸文化和茶文化进行小结。

4、教师:东西方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交流。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向外输出丝绸、茶叶等农产品(教师出示丝绸之路图)

(五)课堂总结升华,课后延伸。

师: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类文明就是从农业开始,农业确实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农业孕育着文明。(师指板书,生齐读)特别是我们中国的农业为世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为我们自己祖国感到骄傲自豪。

推荐第10篇:《农业孕育着文明》教学设计

《农业孕育着文明》教学设计

张连松

一、教材分析:

《农业孕育着文明》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土地养育着我们》中主题三《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里的第一个小课题。本课之前承接主题一《人们在土地上耕耘》及主题二《在希望的田野上》,之后引领本单元《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一课。单元学习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的相关知识,知道是劳动者创造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辉煌业绩,体验简单的农业劳动,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态度。作为本单元第一课,《农业孕育着文明》是在学生充分了解农业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后,进一步探究农业文明与人类其他文明发展的关系的。本课题将通过相关的史实资料来追根溯源,让学生知道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为人类所创造的一系列文明成果感到自豪。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故此,结合四年级上册《走进美丽的家乡》、《家乡的故事》及《家乡,我为你骄傲》三个主题来看,《农业孕育着文明》一课,仍将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内容及学习补充资料,了解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等四大文明古国起源于各自的发祥河流,便于从事农业生产,知道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及伙伴合作探究,了解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人类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对土地的崇拜,了解“丝绸之路”和“中国茶文化”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3、通过古今对比,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内容及学习补充资料,了解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世界发展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2、难点: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及伙伴合作探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感悟到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世界古代农业文明的资料,搜集我国农业文明的资料。

2、学生准备:分小组收集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相关资料,以各种简单易行的形式展现。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农业。

五、教学过程:

(一)初探农业生产,感知文明。

1、课前抢答,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好!上课之前先跟大家做一个小游戏,考考你们! (1)一年有多少天?(365天) (2)一年有多少个月?(12个月) (3)每个月有多少个星期?(4个) (4)每个星期有多少天?(7天)

2、问题导思,设法解决:

师:咦,同学们,为什么“七天为一星期”?为什么“每个月要分成四个星期”?“一年365天,分成12个月”又是谁规定的呢?请大家打开书P20,边读书,边从书里找答案!看看聪明的你还能发现哪些重要信息,开始吧!

3、解决问题,感知文明: 师:你从书中都了解到什么?

(师生交流之后:出示P20文字资料——

“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涨落变化进行农业生产。他们根据河水的这种变化,把一年分为12个月,把一年定为365天,编制出古代的太阳历。我们现在沿用的公历,就是从这种历法发展而来的。”

“古巴比伦人在两河流域挖渠灌溉,发展农业。他们把每个月分为四个星期,以七天为一星期。这种星期的划分,我们直到今天仍在沿用。”)

师:从这两段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师生交流,板书:太阳历)

师过渡:太阳历,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阳历,也叫公历,用太阳历来说今天的日期应该是2015年11月25日,明天的日期是阳历多少?你看,有了太阳历,记时间多清楚,那么,中国古代的劳动者有自己的历法吗?

(出示P20豆博士文字资料—— “我国的农历,也是古代劳动者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与月球运动的规律编制出来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历。农历把农业生产的农事活动安排进历法,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师:读了这段话,你又知道了什么?

(师生交流,板书:阴阳历)

师:阴阳历,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阴历,也叫农历。一说起农历和阴历,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我们中国人过阴历生日)同学们,古埃及,古巴比伦创造了太阳历,古代中国创造了阴阳历,这些历法的产生究竟是为了做什么呢?

(是为了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师:我国古代的劳动者为了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不仅制定了阴阳历,还根据农业生产的规律编了一首节气歌呢,读读吧——拓展“节气歌”!

师小结:远古时代的人类完全依靠大自然,猎狩是最重要的生产劳动,石器、弓箭、火是原始文明的重要发明。而在大约距今一万年前,人类开始由原始文明进入到农业文明,开始出现科技成果:青铜器、铁器、陶器、文字、造纸、印刷术等等等等。古埃及、古巴比伦和我国古代人民正是为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才创制了自己的历法。种植农作物必须了解气候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因此历法的创立是为了农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农业文明的伟大成果„„

(出示P21文字,齐读:我们的祖先在土地上种植,并获得衣食。人类的文明就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伴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水利、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

师:说到水利,就不得不提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黄河不仅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如今在黄河上还有青海龙羊峡,甘肃兰州大砂沟项目,山西万家寨项目,河南小浪底等多项工程,继续为我们发电制造能源做出贡献。值得一提的是黄河流域的人类文化遗址有很多,其中世人皆知的就是半坡遗址!

出示:半坡居民图

师:通过观察图片,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生交流,教师引导)

师:据考古学家发现,半坡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弓箭。原始农业有了发展,开始有原始畜牧业。而且会使用陶器,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其实,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另外三个也有自己的母亲河,古埃及——尼罗河,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古印度——印度河。

出示:四大文明古国发祥河流

师小结:发祥河流有助农业生产,促进农业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文明历史的缔造者。

(二)再探农业文明,追根溯源。

(出示P21两幅图——埃及壁画,希腊陶罐)

师:看!这是什么?认真阅读图片及文字,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观察,师生交流)

师: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动物,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人,动物,工具。农业有了巨大进步,我们中国又是怎样呢?

(播放中国古代农业耕作视频) 师: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想法?

师小结:几千年前,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血汗,创造了无数农业文明,促进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你都知道哪些人类农业文明的成果呢?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金字塔)、古印度(阶梯井)、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古代中国(丝绸之路)。】

(三)走近东方古国,继承文明。

1、丝绸之路,传播农业文明。

师: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又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我们还得从“丝绸之路”说起。

(出示:张骞出使西域走出一条“丝绸之路”的故事)

2、读了“丝绸之路”的故事,你都知道了什么?

3、同学们,你知道中国茶文化有什么讲究吗?我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一会儿请你来介绍,怎么样?

4、教师:东西方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交流。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向外输出丝绸、茶叶等农产品,将中华农业文明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课堂总结升华,课后延伸。

师: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类文明就是从农业开始,农业确实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农业孕育着文明。(师指板书,生齐读)特别是我们中国的农业为世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自豪。

第11篇:《家乡哺育着我》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思品 教案 第二单元 家乡哺育着我 第一课《我在地图上找到了家》

一、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导入。

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二、看地图,找家乡。

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 省 市 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 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3、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4、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5、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6、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 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小结

第二课:《我爱家乡的山和水》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4.家乡的美丽和家乡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家乡人的努力分不开的。鼓励学生为家乡做贡献。 教学重点: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教学难点:

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从而建立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的思想感情,明确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象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的录象 。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演一演,猜一猜。

1.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三.画一画,评一评。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3.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4.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5.师生共评最佳创作奖。 四.说一说,唱一唱。

1.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你了解为家乡做贡献的有哪些人吗? 2.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 4.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

5.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照片、文字等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资料。五.活动:我是小导游。

第三课《家乡的优秀人物》

一、导入新课

我们可爱的家乡不仅景色秀丽,而且是名人辈出的地方,他们为家乡的建设默默地奉献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 板书课题:值得骄傲的家乡人

二、学习名人辈出的地方 1.阅读教材第12页。 提问:

祖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他的主要成就就是什么?他还编制了当时非常先进的什么? 2.全班交流

师谈话:家乡的优秀人物不一定都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也有一些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但他们也同样为家乡做出了贡献。 交流收集的有关优秀人物的故事。(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

结合自己的实际畅谈感想。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3—14页,学习李大钊先生的故事。 (1)自由阅读,并对照书上的有关图片。 (2)讨论交流,学习李大钊的革命事迹。 (3)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感受。 5.学习焦裕禄的事迹。 (1)阅读教材第15页。 (2)说一说。

我们应该向焦裕禄同志学习什么? 6.讲故事。 (1)《狼牙山五壮士》 (2)《董存瑞的故事》

(3)谈一谈自己听了故事以后的感受,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三、总结本课内容。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默默地奉献着,他们同样是英雄,值得我们尊敬。

第四课:《传统节日的文化生活》 教学目标:

1.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艺术,感受家乡的可爱,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2.探索家乡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课时安排: 两课时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电子课件(1)各地区不同民族风情的画面 (2)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 2.教师准备MTV 3.学生准备家乡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音像) 第一课时:调查活动

1.学生分成几个考察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解家乡文化中的不同方面。2.通过观察家乡人们的一些生活现象(文化艺术),提出思考的问题。 3.根据收集的资料,按类别归类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课时:课堂学习

一、师生互动,引入话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教师用不同的方言向大家问好。 问: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老师讲话中,你感觉哪一种话听起来最熟悉? 师:是啊,听着家乡话我们倍感亲切!“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一诗句道出了每一个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一股浓浓的乡土情,尤其那是身在异乡的人,听到家乡话,更会感到格外的亲切与温暖。

师:同学们,我们同是家乡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

二、了解家乡文化渊源

师:那你们知道家乡文化艺术是怎么形成的吗?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进行了了解,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个别学生介绍,教师询问他是怎样了解到的,对于他的学习态度、精神给予肯定和鼓励)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沿着历史的长河去追溯家乡文化的渊源。 (播放课件:家乡文化史)

师:从刚才的这一段资料片中,你了解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师:勤劳智慧的家乡人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活、劳动,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并一代一代地继承发扬下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是什么样呢?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了活动小组,分别对我们家乡的音乐语言、舞蹈、戏曲及手工艺品等艺术进行了考查,要求大家制作一份《我眼中的家乡文化艺术》宣传册,大家都准备好了吗?好,现在我宣布,家乡文化艺术节现在开始。

三、家乡文化节活动

师:下面,我们举办一个家乡文化节活动,各小组准备一下,分别展示具有家乡特色的文化艺术。

1.家乡语言艺术展示。(以说、唱的形式展示) 2.家乡音乐艺术。

师:我们家乡的语言说起来干脆有劲,我们家乡的歌曲唱起来也是嘹亮动听。课前老师进行了认真的搜集,找到了一首歌曲,就是根据家乡音乐中的一种加工创作的,老师今天把它带到课上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感受它的魅力,好吗?(播放:有特点的家乡歌曲) 师:大家听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家乡还有哪些音乐艺术呢?谁能给我们再展示一段? (学生展示活动) 3.家乡戏曲。 A、学生先介绍。

B、教师播放家乡剧片段。学生谈感想。 4.家乡的手工艺品。

A、生展示照片、图片,并配以解说以及学生自制的手工艺品。

B、师:感谢这些同学,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精美的手工艺品,看得我眼花缭乱。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件我自己做的手工艺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我做得当然比较的简单,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一起去瞧一瞧民间艺人的杰作吧!(出示手工制作的录像)

C、师:这么多的工艺品,你喜欢吗?家里有吗?(体会,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了美,这美又装点了人们的生活。) 5.家乡舞蹈。

师:我们的家乡人不仅心灵手巧,还能歌善舞。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家乡的舞蹈艺术。 A、学生介绍家乡的舞蹈种类。 B、播放摆手舞的场面。

C、师生共同感受愉快的摆手舞。

师:我发现,好多同学都被这热烈的场面所吸引,被这欢快的舞蹈所感染,家乡的孩子们,来,让我们一起溶入家乡的音乐,一起跳起家乡的舞蹈吧!

四、交流体会,升华情感。

师:今天,通过学习交流,我们看到了勤劳朴实的家乡人,他们乐观向上,辛勤耕耘,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家乡文化艺术,让我们赞叹,让我们佩服。我想,你们一定有许多的想法,有许多的问题,有许多的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吧! (学生交流,谈感受)

五、全课总结。师:谁不眷恋生我养我的家乡土地,踏一方土,饮一江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山山水水给予了我们每一个人智慧和力量。你们瞧,在我国,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创造,创造出了美好的生活、灿烂的文化,每个人绽放的笑脸,每个人唱出的歌声,都表达出了浓浓的乡土情。

第12篇:下雪了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雪吗?

生:没有

生:见过

师:在哪见过?见过真的雪吗?

生:电视上、哈尔滨、西安……

师:雪是怎样的,让我们去看一看;

二、欣赏、感受雪(播放雪景录像)

师旁话:雪飘落在地上,一点点、一片片,落在地上、房顶上、树上,到处都是洁白、洁白的。人们去赏雪、堆雪人、打雪仗,雪花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三、欣赏同学剪贴的雪花

师:今天同学们课前剪了许多漂亮的雪花。郑驰请你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剪?

生:我看到的雪花就是这样的。

师:你觉得雪花是毛茸茸的,所以把雪花毛茸茸的感觉剪出来。

师:欧小文,你也说说。

生:我觉得雪花像一朵花。

师:雪花像一朵花。雪花这么漂亮,想不想堆个雪人呢?我们一起来堆个雪人吧。

生:好!

四、用综合材料拼贴雪人,与学生剪贴的雪花一起共同营造“下雪了”的课堂氛围并出示课题

师:先做个什么呢?

做个圆形,老师用撕纸的方法先撕一个椭圆形,做雪人的肚子。然后做什么?

生:头

师:再撕一个小一点的椭圆形做它的头,然后做什么呢?

生:鼻子

师:鼻子用什么材料呢?

生:辣椒、红萝卜

师:对我们在家时用辣椒,在美术课堂时,我选一个常用的大红油性笔。然后贴什么呢?

生:眼睛

师:用磁铁怎么样?

师:再给它加个帽子。用什么做手?

生:扫把

师:我们用板刷好不好?

生:还没嘴巴呢?

师:那用卡纸给它撕一个嘴巴。

师:这里太空了,怎么办?

生:贴上扣子

师:用磁铁做扣子,再围个围巾好不好?试一下

生:嘴巴和围巾的颜色差不多。

师:那我们换个颜色吧。

师:小雪人拼出来了。今天我们一起到雪的世界去画“下雪了”(出示课题)

五、创设“小青蛇想看雪景”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

师:下雪了,下雪了,大家真高兴。咦?小青蛇,你怎么不高兴呀?

小青蛇:(旁白)冬天一到太冷了,我必须去冬眠了,每年的美丽的雪景我都没看到,实在太可惜了。(课件)

师:小青蛇,别伤心。同学们,刘老师有个提议,让我们这节课认真听、仔细看、大胆画,把这美丽的雪景画下来,寄给小青蛇,让小青蛇也能欣赏到美丽的雪景,好吗?

师:那我们就先去看雪吧。雪到底长什么样子呢?

六、学生观察远处和显微镜下雪花的样子

师:(课件播放)雪到底长什么样子呢?远处看雪和肉眼看的雪是怎样的,请你注意观察,下面我们再看看放得很大很大,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雪花的样子。请你仔细观察。

师:请你说说远处看的雪花长什么样子,显微镜下的雪花又长什么样子。

生1:远处看的雪花是一点点的小圆点。显微镜下看的雪花,是很多图形的。

生2:远处看的,一点点、一条条。显微镜下看的是晶莹透亮,很多图形的。

师:讲得真好,表扬她,大家仔细看一看,显微镜下的雪花又许多不同的花纹结构,但它们都是六角形的。

七、师生共同探讨雪花的画法。

师:请两位同学来画画雪花的样子。其他同学可以用手比划你心中雪花的样子。

(两位同学到讲台画,其他同学边看边比划。)

师:同学们画得真好!远看的雪花一点点、一粒粒;近看的雪花被同学们用不同的点线装饰成好看的图案。

师:雪花飘下来,怎样才能画出雪花洁白的样子?有没有办法?

生:用油画棒的白色在黑纸上画。

生:太阳光照下,亮的地方不用力图,暗的地方用力涂一涂,显出黑白效果。

师:哦,画出明暗是吗?

生1:用涂改液来画

生2:还可以用珠光笔

师:那么多的办法!对我们可以在深色纸上画出雪花洁白的样子,还可以夸张一点,画一些显微镜下的雪花的样子。(教师边讲边示范)

生:老师,还有办法。可以用白色的蜡笔在白色的纸上画,然后再用蓝色的水涂。

师:喔?这白色的油画棒画在白色的纸上行吗?(教师边讲边示范)请一位魔术师来试一下。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刘魔术师的表演。(学生上台将水彩色刷在刚才老师示范的纸上)

生齐:哇!

师:这位魔术师真棒,我们表扬他。

师:这是蜡笔水彩画法,一会我们也可以试一下。

八、通过游戏,了解画雪人时不同眼睛位置的重要作用及颜色的对比关系

师:雪越下越大了,我们来玩个堆雪人的游戏吧。

师:(边演示边讲解)大小两个圆球,然后在上面贴眼睛,咦?!把眼睛向下放,雪人地下了头;向上放……向左……向右……放在不同的地方,雪人的动作神态也不同,那就是说--我们绘画时要怎么样呢?

生:注意画眼睛的位置。

师:对,根据你的构图要求画眼睛。会有不同的动态。下面做什么?

生:贴鼻子

师:选哪个呢?为什么不选白色的?

生:看不见。

师:那么就是说我们画时要注意颜色的搭配,画的时候要灵活一些:变换一下帽子、鼻子,每个人都不同了。

师:看看别人堆的雪人是怎样的?看他们用什么材料,装饰成什么样子。(课件播放)

九、启发学生如何完善画面

师:用刚才的方法可以画出小雪人,小雪人是不是太孤单了,怎么办?

生:画些雪。

生:画小朋友。画小朋友打雪仗。画小动物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老师这里也添了些景物、添了人物这样画面就更加丰富,有趣了。(老师完善师生共同完成的画面)

生:哇,真漂亮!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不轻易告诉别人的。那就是:画画时要注意形状,雪花、雪人的形状。然后把颜色搭配好,再把周围的环境添上,就可以画出一幅完整的画了。(教师贴出“形、色、境”)。

师: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别着急,我们去看别的小朋友是怎样把形色境画好的。欣赏一下。(课件:儿童画欣赏)

十、选择工具,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师:哎,小青蛇给我发了一个信息,它要求同学们用油画棒等工具,选择合适的纸,画出美丽的雪景。

第一组同学用油画棒画在砂纸上;第二组同学用油画棒和水彩画在水彩纸上;第三组画在扇形的黑卡纸上,第四组用油画棒画在宣纸上;第五组同学画在圆形的纸盘上。

师:同学们邮递员叔叔十五分钟来到这里,请大家在十五分钟内画好,有没有信心呀,请大家开始吧。(定时器开始计时)

十一、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评价

(同学们分组把画展示在老师准备的信封展板上,每个展板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给学生美得享受)

师:同学们画的画太漂亮了,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小鉴赏家,评一评,这里的画你喜欢哪一幅?今天老师告诉大家的秘密就是:抓住形、色、境来评。请你评一评。

生:我喜欢这幅画,它的颜色很漂亮,小朋友也画得好,画了很多的雪花,小雪人玩得也很开心。

师:评的真好。请你评一评。

生:我喜欢这幅,雪人画得很开心的样子。

师:同学们画出这么美的画,小青蛇一定很高兴,来,我们把邮票贴上,让小青蛇看一看。

(学生分别给各展板贴上画着雪景的邮票)

十二、听雪孩子的故事,感受雪性、雪中情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得真棒,老师奖励一个故事给大家看。(课件:《雪孩子》)

师:通过这个故事,你知道什么?

生1: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太阳吸收水可以变成云。

生2:雪融化后被太阳照着会变成水蒸气,然后变成白云。

生3: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弄得自己也满头大汗了

十三、奖励手工制作的“雪球”,感受美术的趣味性、实用性……

师:今天同学们看雪、画雪,还知道讲道理,表现得太好了。老师每组奖励一个雪球。下课我们一起去打雪仗好吗?(每组发一个纸做的“雪球”)

生齐:嘢!

师:走,打雪仗去!

十四、课后拓展,展示雪的立体表现,感受美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立体雪景的做法

第13篇:《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从两只手互相搓一搓会热这一生活经验切入,目的是引发还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这一问题。

教材选择“加穿衣服让我们感觉热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可能有少数学生会认为衣服可以给我们增加热量,即衣服能生热,但更多的学生会认为衣服本身是不会产生热量的,它所能起到的是保温的作用,即可以阻止身体的热量散发出去,又阻挡外面的冷空气进入。

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教材的第二部分让学生经历一个思维论证及实验论证的过程,这是本课的重点活动。教师通过 “衣服本身到底能不能发热?你是怎样想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推理,学生在假设衣服能生热是正确的前提下,推理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结果,从而证明衣服是不会生热的。光进行思维论证还不够,教材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在众多的方案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当然,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同的小组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验证后,学生又会产生许多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对“冷”与“热”并不陌生,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方法,应该不会有难度,但是对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热起来”的这一问题可能会考虑不全。对于“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这一问题的判断不会有难度,但是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当教师将他们认为比较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时候,会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就会成为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思维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学科学,讨论使人们热起来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思辨、验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

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温度计、毛衣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2.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

3.师生共同搓手,体验手变热的过程,并说感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4.思考: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方法及原因

(一)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方法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讨论交流。

板书:

(1)晒太阳、烤火… (2)吃食物 (3)跑步、跳绳等运动 (4)加穿衣服 、盖被子

(二)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1.刚才我们讨论了很多使我们热起来的方法,那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2.讨论汇报。 板书:

(1)晒太阳、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2)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3)跑步、跳绳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4)加穿衣服 、盖被子----- ? 3.我们多穿衣服身体为什么会热起来?

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吗?

(三)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讨论穿衣服盖被子能不能产生热,并通过实验验证想法。(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

参考方案:利用毛巾替代衣服包裹课本,看一定时间里课本温度的变化情况。 实验步骤:

(1)将毛巾与课本叠好。

(2)将温度计玻璃泡轻轻插入叠好的毛巾中,并尽量避免接触其他物体。 (3)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留在毛巾中,不能取出来读数; (4)读数时,做到实事求是,同一个人在同一个角度平视温度计; (5)记录员、计时员和读数员要相互配合,实验完毕后整理好材料放在桌子中间。

(四)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得出结论:衣服不能产生热量。(板书)

(五)延伸

引导学生认识到衣服是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只是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全课小结。板书设计:

热起来了

晒太阳、烤火 (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跳绳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 、盖被子 (衣服不能产生热量,只是起到保温的作用。) 实验报告表:

第14篇:《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单元分析】

在五年级“材料”单元,孩子们已经有了不少关于热的经验,“热和燃烧”单元的活动将帮助学生们增加这方面的体验。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到四课主要围绕观察和研究热传递现象展开教学,五到八课则重点探究热引起的燃烧现象。这两大部分八个课题之间是前后联系的,每课的探究内容或是对前一课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或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产生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课堂上开展的探究活动要向纵深发展,在活动中重视学生科学假设、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分析】

教材从两只手互相搓一搓会热这一生活经验切入,目的是引发还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这一问题。

教材选择 “加穿衣服让我们感觉热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可能有少数学生会认为衣服可以给我们增加热量,即衣服能生热,但更多的学生会认为衣服本身是不会产生热量的,它所能起到的是保温的作用,即可以阻止身体的热量散发出去,又阻挡外面的冷空气进入。

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教材的第二部分让学生经历一个思维论证及实验论证的过程,这是本课的重点活动。教师通过 “衣服本身到底能不能发热?你是怎样想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推理,学生在假设衣服能生热是正确的前提下,推理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结果,从而证明衣服是不会生热的。光进行思维论证还不够,教材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在众多的方案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当然,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同的小组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验证后,学生又会产生许多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 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严谨和乐趣。

科学知识: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认识到衣服自己不能产生热。

【教学重点】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实验器材】

小组实验用:一支温度计、毛衣、塑料袋、棉线、实验单(备用:易拉罐、绒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天气越来越冷了,让我们先搓搓手吧。(师生感觉手热起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搓手,既可以活跃气氛,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热起来的感觉,引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

一、问题导入

1、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热和燃烧》单元的学习。(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视频内容基本包含了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把单元导入语有机结合起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首先研究《热起来了》。

3、揭示课题:《热起来了》

4、除了搓手,还有什么方法也能使我们热起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空调、太阳——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食物——提供能量

盖被子、穿衣服——?)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二、研究衣服能否自己生热的问题。

1.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呢?你是怎么猜测的?

(学生可能回答:A、衣服能自己产生热 。B、衣服不能自己产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2.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衣服本身到底能不能发热?

4.交流方案。(可让学生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

5.学生根据实验方案操作:

将衣服叠好,里面放入一支温度计,一段时间后看温度计上的读数是不是上升了。

把衣服放入不漏气的塑料袋,里面放入一支温度计,一段时间后看温度计上的读数是不是上升了。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一般采用的实验方法,根据情况,教师鼓励孩子可用其他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如在易拉罐内装水,易拉罐外面包裹绒布,如果衣服自己能产生热,经过一段时间测量,温度计读数将会不断上升。教师在巡视时要善于发现问题,给与及时指导。】

三、交流研讨。

1.请小组派代表交流实验情况。2.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 3.多穿衣服身体怎么会觉得热起来? 4.你还有新的问题吗?

第15篇:过年了教学设计

1 《过年了》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多少个农历节日吗?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中国情人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农历腊月二十四传统扫房日

在这些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提前过个热闹的新年好吗?(板书课题——过年了)

提起过年,不由的让我想起北宋王安石一首诗来,《元日》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二、全班汇报交流

1、同学们说说在你的记忆中,你对过年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根据学生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分类。(饮食、装饰、祝福、其它)

三、分组汇报交流

1、饮食文化

a先请学生说说,过年时有哪些特意要吃的东西。当学生提到饺子时,教师补充:吃饺子是中国北方的习俗。每到年夜饭的时候,人们还会在很多的饺子里藏一个钱币,谁要是吃到了这个藏着硬币的饺子,就得到了新年的好运呢!

b大家知道得还真不少!其实啊,过年我们特意吃的每样东西,都有特殊的意义呢!

2、装饰文化

过年时,有许多漂亮喜庆的装饰物,装扮着新年,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让每一个人似乎都沉浸在幸福欢乐的海洋。你知道,过年时都有哪些有趣的装饰品吗?(例如中国结、倒福等)

中国结:象征着中华民族心连心,团结向上的精神。

倒福:许多人家里还喜欢悬挂倒福呢!你知道挂着倒福又代表什么吗?表示幸福已经来到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明天的祝福。

3、祝福文化

当每个人都沉浸在新年的幸福祥和中时,可不能忘记给朋友、亲人送去祝福。现在我们就开通一个祝福热线,把你的祝福送给你的亲人朋友。

师:(做打电话的样子)叮铃铃,是房琪同学吗?

生:(生做接电话的样子)是我。

师:我是窦老师,新的一年来临了,老师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学习步步高升,在新的一年里大展宏图。

生:谢谢,我也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合家团团圆圆。 其它同学练习(演示)

其实,祝福的方式有很多种。你知道还有那些方式吗?(送贺卡、发电子邮件、写信、送小纪念品等)

同学们,你过年时领到压岁钱了吗?你知道压岁钱的由来吗?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2

2 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同学们你们的压岁钱是怎么处理的?

老师知道,在上次的汶川大地震中,一个小朋友把自己积攒了好几年的压岁钱——一千多元,都捐给了灾区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他的压岁钱就花得非常有意义。希望同学们,以后能更合理地使用自己的压岁钱,好吗?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过了一个热闹有意义的新年,了解了中国悠久的年文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庆祝春节的方式都不相同。 虽然民族不同,习俗不同,但过年时的喜庆、欢乐还有人们对于来年美好的希望却永远都不会变。来让我们举起贺卡,看看背面写了什么?让我们共同祝愿——亲爱的爸爸妈妈,亲爱的老师同学,亲爱的朋友,愿我们——一年更比一年好!

第16篇:热起来了 教学设计

《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东区) 苏静

一、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幻的自然界中,冷热现象是人们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学生对冷热现象的关注和探索是比较普遍的,对于冷热现象的前概念主要建立在生活经验中。比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让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喝太烫的开水时会加人一些凉水等等。这个单元的起始课就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

怎么让自己感觉热起来,学生有很多的体验:运动、晒太阳、用电暖器取暖„„也包括加穿衣服。对于小学生来说,增减衣服是习以为常的方法。但如果反问一句:“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学生们或许会不置可否。这是一个学生不曾思考过的问题,但也是可以去探究的问题。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就让学生重点展开对“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三、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四、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五、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课件PPT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尽快地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生:搓手。(如没有回答到则老师介绍搓手的方法)

全班一起来进行由慢到快的搓手,感受搓手是否真的能带来热。 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 (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使身体热的方法(板书各个方法)

4.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师:出示课件,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些办法都可以让我们感觉热起来。(展示课件)那么他们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播放幻灯片) 生1:吃东西给我们带来了热量。 (板书: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师:说的很好,吃进我们身体的食物可以带给我们热量。 生2:阳光、火、暖气为我们带来了热量。 (板书: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师:恩,这些物质都可以直接给我们身体热量,使我们热起来。那踢足球等运动呢?它又是怎样让我们热起来的? 生3:运动产生了热。

师:在运动的时候,人的血液循环加快,体内的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加快了分解,转换成了热能,使我们感觉到了身体变热了。(如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直接进行讲解)简单的说,是血液循环加快,使得身体产生了更多的热。 (板书:血液循环加快)

(课件)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

-----

?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①衣服能生热;②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师:播放幻灯片。那衣服,被子呢?他们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吗?

1、以被子为例:

师:想一想,晚上,我们转进被窝,感觉被子是凉的还是热的? 生:凉的。

师:早上醒来,被窝里又是什么感觉?晚上再去睡觉的时候,被窝还热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被子能增加热量;被子不能增加热量。

2、谁又来说说,衣服到底能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 生1: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

师:那为什么我们穿上衣服之后就会觉得热呢?

生2:因为衣服阻止身体的热量散失出去,热量散失不出去,所以就会觉得热。 师:好,这是衣服不能增加热量的观点,那认为能增加热量的同学来说说你的理由。

生3:因为我们穿上衣服之后就会觉得热,所以衣服就给我们身体增加的了热量。

(预设:①如果班上全部同学都觉得衣服不能增加热量,老师则说:那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为什么我们在穿衣服之后就会感觉暖和呢?如果学生被问倒就引出后面怎样才能知道衣服能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怎样去证明。②如果有学生回答道:衣服可以阻止热量的散失,身体热量散失少了之后所有就会感觉热。则说:是这样吗?你怎样去证明你的结论呢?)

3、师:那到底衣服能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我们要怎样去证明?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播放幻灯片)

(四)设计实验,证明衣服能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 师:大家讨论一下要怎样去设计这个实验。 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师引导:怎样来设计呢?首先要想清楚你要怎样做、看看书上是怎样做的?要用到哪些材料、你们自己准备了毛衣或背心,老师给大家提供温度计等材料、要怎样用、又要怎样测量、温度计要怎样使用、记录一次就可以了吗?能不能把温度计放在衣服里多观察一段时间看看你温度有没有变化?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 师: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

(师:视情况提出:怎样测量衣服里面的温度?温度计怎样读数?能不能用手去按住衣服?实验数据怎样记录?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记录单?如果变高说明什么?变低和不变又说明什么?放在衣服里多长时间才读数?能不能多读几个数据来比较?) 那其他组也是和他们组一样吗?有没有不一样的?

(如果有,就上台来介绍,没有就说:根据刚刚老师的提示,每组在仔细的检查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把有问题的地方改正过来,并设计出你们组的实验数据记录单。)

生2:我们组是先测量出一本书的温度,然后给他裹上衣服,在看看书的温度有没有变化。

师:现在请每个组的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并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完成实验,看看衣服能不能给我们身体增加热量。

生:小组完成实验。

师:都完成了,能不能把你们组的实验结果给大家汇报一下? 生:„„所以我们组的测出来温度没有变化,衣服不能产生热量。 师:那其他组也是像他们组这样吗?温度没有变化,有没有温度升高的组?

(如果没有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有就让他们说出实验步骤,一起分析一下他们组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是哪里出现错误了?) 生:都是一样,温度没有升高。

师:看来大家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板书)

(五)延伸

师:那既然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为什么我们穿上衣服之后就会感觉热呢?有没有同学来回答?(播放幻灯片)

生:因为衣服阻止身体的热量散失出去,热量散失不出去,所以就会觉得热。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如学生回答不上来,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下来再思考一下,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解开答案)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衣服他是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只是起到保温的作用。 板书设计:

热起来了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 、盖被子 ----(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第17篇:《下雨了》教学设计

《下雨了》

执教者: 梅苑小学 彭杉杉

一、教材分析:

《下雨了》是一节充满了生活情趣的课,本课属于“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根据课程 总目标的要求,课程标准分四个学习阶段提出具体内容和行为方式。其中 1~2 年级为第一 学段,对本阶段要求是: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 趣。 ” 课标中谈到: “造型是表现的基础, 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 在本课中, 通过让学生回忆、观察、讨论生活中下雨的情景,利用不同疏密的点、线、和生动的人物动 态引导学生感受人间的美景与真情, 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生活感 受, 提高学生造型与表现的能力。 记得一位美术教育专家曾经指出: “ (美术的) 好课有两种: 一种是创意上的好课,一种是技能上的好课。 ”这两种好课,都是能够使学生受益非浅的。 本课在培养学生表现人物动态、组织画面关系的基础上, 力争以独特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 思维,引导学生表现生活美、自然美。

二、设计思路: 导入和新授部分可谓是有趣的“戏雨” ,意在激发小朋友对雨中各种熟悉的雨景回忆。 艺术可以表现生活也可以表达情感,接下来就是“赏雨” ,雨带给每个人不同的感受,书中 为我们安排了韩羽简练而潇洒的《听雨图》 ,当教师引导孩子从一个农民娃娃的角度赏雨, 孩子们不仅感到了画面中令农民伯伯舒心顺意的雨,还感受到雨中大自然耐人寻味的美丽。 当孩子们沉浸在其中时, 教师又及时将孩子们拉回到他们熟悉的城市雨景中, 大量的图片充 分地为孩子们提供了创作素材。学生在雨情雨景中快乐游戏,快乐回忆,快乐创作! 一节快乐的课带给同学们不仅是快乐的体验,同时也希望带给他们对生活的丰富的感 受,正如本节课后拓展时引用的艺术大师罗丹的那句话: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 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课,能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双善于观 察的眼睛,从自然中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

二、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利用色彩以及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和形,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情 景。 能力性目标:锻炼学生以动作、线、形再现情景的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表现力。 情感性目标:通过回忆下雨的情景,体验下雨给人与动物带来的不同感受,以及自然界的美 妙变化。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雨中的情景,感受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美好关系。 教学难点:不同的雨景以及多样的人物表现。

四、教学过程:

①儿 歌 导 入

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下雨了)我们今天就一起创作一幅下雨了的作品。 通过儿歌动画 碰撞思维

(放雨声) (教具演示雨滴落下) 嘀嗒, 嘀嗒要下雨了, 你们猜猜,会是大雨还是小雨呢?听雨声。

激发兴趣, 通过观察唤起 学生对生活中 观察点状的雨滴,引发联想。

自然现象的回 忆, 并引导观察 雨的变化。

②赏 雨 析 雨

(一)、认识小雨:

1、教具演示小雨:

2、回忆小雨中的情景:

观察小雨特点 小雨特点:雨线又稀又少。 回忆并感受小雨情景。 利用生动 美观的教具, 营 造生活情境, 直 观地再现大雨

(二)认识大雨:

1、教具演示大雨: 观察大雨特点,为学生展示生动的GIF图片

大雨特点:雨线又密又多

2、回忆大雨情景: (课件: 雷声、密集的大雨落下 来的声音, 回忆大雨中的情景 )

画面进行视觉 上的铺垫, 以利 于进一步创作。

③表 演 回 忆

1、分别请同学到前面来表演: 学生表演不同情景动态?? 结合低年 级年龄、心理特

2、回忆生活: 你印象最深、最有趣的雨景 是什么? 学生回忆雨中的情景:

重点回忆雨中富有情趣的 程的情趣性, 通 各种人物动态与情景。 过表演回忆生 活, 感受雨中情 景, 以及生活中 的真情。

④名 作 赏 析

欣赏著名画家韩羽的 《听雨图》 。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欣赏听雨图

通过欣赏听雨图, 感受画里与画外所传达出的名家名作。 (课件: 背景音乐——有小青蛙和其他昆虫的叫声和隐约的雨) ⑤画 面 联 想

1、课件声音一: 城市声音 课件图片: (如:汽车、自行车等)

2、课件声音二: 校园声音 课件图片: (孩子们在校园中的情景) 通过声音,进一步回忆自己雨中 熟悉的情景。

视听结合, 利用多种感官 的结合进一步 引发回忆与想象,观察不同的雨景, 感受雨中的亲情、友情, 逐步培养形象 思维能力。

⑥艺 术 实 践

1、艺术示范:老师教你一种简 单又有趣的表现生动人物动态 的方法。

通过艺术 示范解决人物 动态的难点, 巡视辅导 中发现画面创 作中出现的个 性问题、共性问 题, 并及时加以 引导。

2、创作要求:以合作创作的形 式完成一幅表现雨中生动有趣 情景的图画。

3、巡视辅导。

⑦展 示 评 价

小组讨论: 你想表现什么人?在什么 地方?做什么?

以 “看电影” 的形式组织学生进 评价要点: 行画面评价、展示。 你觉得哪幅画面最生动? 你是从哪里感觉出来的? 谁的人物动态最有趣? 通过学生 自评、互评,检 验美术技能的 掌握情况, 培养评述能力

你还能给小朋友的画面提什么 学生对画面的 建议吗? 培养分析鉴赏能力。

⑧艺 术 拓 展

今天我们的下雨图表现得特别好,有两个人都羡慕我们了:一个 是风婆婆,一个是雪孩子。其实大自然赐予我们很多礼物,只要 你留心观察生活,每一种天气都能变成一幅生动的画呢! 激励学生 注意观察生活,

师罗丹说过: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在生活中发现 而是缺少发现”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做个善于观察的孩 更多的创作素 子,表现出更多更美的图画! 材。

五、教学流程:

互 动 交 流 雨 中 之 趣

讨 论 分 析 人 物 造 型

欣 赏 示 范 激 发 创 作 欲 望

艺 术 实 践 表 现 心 中 雨 景

评 价 拓 展 寻 找 生 活 之 美

第18篇:下雨了教学设计

6、下雨了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利用色彩、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及细小的形状、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的情景。

情感性目标:尝试体验下雨给人与动物带来的不同感受。

能力性目标:锻炼学生以动作、线条再现情景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下雨的情景,感受人间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色彩、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及细小的形状、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雨,表达自己不同的感受。

教具准备:雨的诗歌、〈小雨沙沙〉歌曲磁带、学生范作。

教学过程:

一、儿童歌曲〈小雨沙沙〉导入。

学生跟着乐曲边唱边做动作(一年级音乐课已教过这首歌)

二、引导学生讨论歌曲里面下雨了种子会怎么样?

三、欣赏儿童诗歌《下雨了》,说说小动物们下雨了怎样躲雨。

四、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小组讨论交流)

1、自然界的变化。

2、人怎样躲雨。

3、下雨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五、雨中情景模仿表演。(个别学生上台表演)

六、欣赏一组表现雨中情景的画。

1、书本中的插图。

2、优秀学生范画。

七、同桌讨论怎样画雨中情景。

八、集体交流。

九、学生作业。(自选绘画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表现。)

十、作业展示、评比。

十一、课堂小结。

第19篇:下雨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看图写话训练,教材为这次写话提供了两部分材料。一是关于这次写话训练的提示语及要求;二是提供了分别表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小朋友撑着伞在雨中行走,雨后彩虹和太阳放射出光芒的4幅插图。教材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了解雨前、雨中、雨后的天气变化,并结合生活经历适当地加以想象,用文字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第一学段的写话目标要求是使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根据本学段目标要求和教材编写意图,本设计注意从激发和培养学生写话兴趣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观察,结合生活体验想象,恰如其分地表达,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下雨的过程,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养成勤于动笔写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有顺序、有条理、完整地说清图意。

难点:自由、合理地发挥想象,拓展、丰富图意,简单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电闪雷鸣、刮风下雨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这是刮风下雨的声音。今天我们这次写话的话题就是“下雨了”。(板书)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请小朋友们打开书第52页,先读一读这段话,看看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读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一定不要忘了请拼音宝宝帮忙啊!

2.引导学生交流,明确要求:(1)雨前、雨中、雨后天空、大地什么样?(2)听到、看到了什么?(3)雨中人们的表现。

三、引导观察,弄清图意

1.引导学生看书中的4幅插图,想想每幅图画的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第1幅图是雨前,第2幅图是雨中,第

3、4幅图是雨后)

2.课件出示4幅图,引导学生交流,通过交流相机结合图画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3.引导学生为每幅图说一句话:这么好的图画,要是给每一幅都配上一句话,不仅图看上去好看,而且读起来也很有趣,那该多好啊!

四、小组合作,尝试练说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提出说的要求。每个人都先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一听。

要求:一是按顺序每幅图说一句话;二是说的话要完整、通顺;三是结合自己在下雨前后见到的现象适当地加上想象。每个同学说完都要互相评议,最后各组要推举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

2.小组练说,师桌间巡视指导,注意发现典型。

五、汇报评议,补充完善

指名小组代表汇报,

汇报边按要求评议(顺序、完整、通顺、想象),其他同学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学习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写话内容。

六、自主写话,个别指导

1.鼓励学生自己怎样说的就怎样写,要学习使用标点符号。

提示学生:如果遇到不会写的字,怎么办?还可以请拼音宝宝帮忙,拼音不仅可以帮我们阅读,还能帮我们写话呢。

2.学生自主写话,教师桌间巡视,对学困生重点指导。

七、欣赏激励,引导延伸

指名读学生的写话,再次进行评议。注意引导学生与前面说的话进行对比,目的是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进步,享受获得成功的快乐。

八、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看图写话不仅了解了下雨天天气变化的过程,还学会了怎样根据插图写话,真了不起!老师想,假如你们回到家里把今天写的话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他们也一定会像你们一样高兴的!

第20篇:读书真让我着了迷

读书真让我着了迷

六(2)班 黄磊我的爱好有很多:画画,看书,旅游„„而在这许多种爱好里,最让我着迷的就要数读书了。书,对我来说,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我从无知变成渴望知识;书,就像一艘游轮,带我在知识的大海里尽情遨游;书,就像一眼泉眼,使我感到无比清凉„„

你一定奇怪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读书吧?那要从我读幼儿园时说起了。小时候,妈妈很忙,无法管我,便把我一个人扔在房间里,随手拿了一本书给我,我见了书,竟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妈妈见了,真是又惊喜又兴奋。

一开始,我只不过看看书里的插图,不管书中讲了什么内容。步入小学,妈妈渐渐重视我的课外阅读,经常给我一些满是文字的书,我只好看起来,倒也觉得很有趣。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对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每到星期六星期天,妈妈问我想去哪玩,我的回答不是超市,不是公园,而是书店!妈妈也经常会满足我的要求,买回几本书,让我过一把读书瘾!

读书对我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它让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记得有一次考试,老师发下了试卷,我三下五除二就做完了前面的题目。突然遇到一道涉及到课外知识的题目,这正好是我这几天看的一本书,我便毫不犹豫地写出了答案。试卷发下来

后,我考了90多分 ,老师告诉我们试卷中那题超出了范围,只有我写对了,老师还特地表扬了我,同学们都向我投来敬佩的眼光。那一刻,我别提有多高兴了!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的甜。这就是我的“读书史”,书对我来说就是一位好伙伴,一位知心朋友,同学们,你们也想与它交朋友吗?

指导老师 侯雪松

着了过教学设计
《着了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