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2:59:24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P122—12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学过的统计量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认识众数。

2.让学生在统计数据、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2.通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众数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身边处处有数学,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保护视力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区别,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计算器、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复习导入

板书 统计

统计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关于统计的哪些知识呢?知道统计量吗?我们学过哪些统计量啊?统计量是统计理论中用来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的变量。 板书平均数 中位数

平均数用来表示什么?平均水平所有的 中位数用来表示什么? 一般水平所处位置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统计量所表示的意义 同学们说的真好。奖励一下大家(播放视频) 这个节目怎么样?

哪里好?动作整齐 身高差不多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学校的五年级准备编排一个集体舞,每班选10人,这是五年(2)班的24位候选同学的身高数据。 (课件出示24个数据)

怎样找这十个同学合适呢?用哪个数据做标准呢?平均数 你就快速的用计算器算出来 中位数 你也快点排列算出来

1、提取数据。寻找10个身高比较接近的几组数据。 课件出示

2、分析比较数据。在比较中让学生了解到接近众数的10个数据更加适合于参加集体舞。

3、揭示课题: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在统计学上,我们称它为众数。(板书课题)众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课件显示)

三、在分析比较中体验,提高解题能力

1、分析三个统计量的特点。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统计量?

(1)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选取(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2)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3)要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2、了解三个统计量分别与什么有关。

四、在练习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1、(课本第123页做一做) 五(1)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 数

(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这个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4)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了?五(1)班同学的左眼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2、125页完成第4题。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五(1)班:88 87 88 87 85 96 98 90 87 91 93 99 87 95 88 92 94 88 87 88 五(2)班:82 86 87 89 94 95 83 96 92 84 93 97 85 98 99 88 91 90 81 80 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有可能没有众数。

五、在分析中总结延伸

1、畅谈收获。

2、布置作业。调查本班同学左右眼的视力,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附板书:

众 数

平均数 整体水平所有 中位数 一般水平位置 众 数 集中情况 次数

推荐第2篇:《中位数、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够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2.能够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

1、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

2、对统计量的选择能力。教学难点:对众数意义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1.教师讲述牟冠名同学应聘的故事师:假设同学们大学毕业了,牟冠名同学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到处找寻信息,终于发现两则及负有吸引力的招聘广告:(大屏幕出示)旺旺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名,人均月收入2500元,欲招一名会制作电脑动画的大学生,有意者请光临加盟。星辰软件公司创意部:现有员工10名,人均月收入2000元,欲招一名能力强,绘画水平高的大学毕业生,有意者欢迎前来洽谈。师:牟冠名拿不定主意了,他想求助于同学们,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帮他做出选择,你同意他去哪家公司,说出为什么?(学生可以在小组里讨论)学生讨论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两种意见,有的学生认为他应该去工资比较高的公司,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看一看两个公司的员工的具体工资,然后再作决定)

二、教学中位数、众数的定义。1.教师出示两家公司的具体工资资料:旺旺电脑 公司经理:8200 元副经理:7600 元员工A: 1300 元员工B;1200 元员工 :1150 元员工: 800 元员工: 800 元员工: 800 元员工:650 元星辰软件公司经理:2600 元副经理: 2250 元员工B;2200 元员工 :2050 元员工 :2050 元员工: 1950 元员工: 1900 元员工: 1900 元员工: 1900 元员工: 12002.初步感受并理解中位数的意义:①分析上面两个公司的工资收入情况,你认为牟冠名应该去哪个公司?②旺旺公司的平均工资怎么会比星辰公司的月平均工资高呢?(因为旺旺公司总经理与副总经理的工资高。)③假设牟冠名同学加入星辰软件公司,老板决定给他的工资是1900元。通过分析他的工资状况学习中位数、众数的意义。④出示整个星辰公司员工的姓名和工资状况表格(员工的姓名都是本班同学的姓名)总经理:2600元惠宇宁:2250元刘砾丹:2200元马 畅:2050元刘嘉雯: 2050元秦少宇: 1950元牟冠名: 1900元高云博: 1900元孙弘博: 1900元闫子徽: 1900元王佳音: 1200元⑤观察上面的工资状况,师:你认为牟冠名的工资处于什么水平?用哪些数据可以证明你的观点?(学生可能认为1900小于平均数2000,所以他的工资属于中下等水平。)(教师可以不反驳这种观点,出示旺旺公司的工资状况,在旺旺公司中,职员1的工资1300元虽然低于平均数,但不是处于中下水平,用以说明判断他的工资处于什么水平是不能够选取平均数做比较的,于是就找到了中位数。)教师总结:中位数(板书:中位数:650),⑥每个同学都说一说自己的工资在这个公司中处于什么水平?你是怎样比较的?教师引导并要求给中位数做一个形象的比喻,觉得中位数象什么?(中位数好象正负数中的0刻度线,好象人的腰部,还可以看作是一个水平面,但要求上面的部分和下面的部分的数量要相等,而且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教师小结:中位数就是一条分界线,把这些数分成数量相等的两个部分,而且数的排列要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3.初步感受并理解并感受众数的意义师:在这些人的工资中,挣多少钱的人数最多?这个数我们就给他起个名字,叫做众数。幻灯片上面出现下面的表格用以解释众数。工资220018501800165015501500800出现次数11121

41三、初步感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不同。师: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哪个更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出员工的工资情况呢?1.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①求出下面各组数的中位数并说一说这个中位数表示的意义。15名同学为希望工程的小伙伴捐款。捐款的钱数如下。(单位:元)

10、

15、

16、

16、20、

22、

24、

25、

26、

28、

29、30、30、

33、50②求众数,并说一说这个众数表示的意义。调查六年九班女同学父亲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39、

41、

37、

41、

41、

42、

39、

39、

39、

39、40、

43、

39、

41、

39、

39、

41、

37、

41、

38、

42、

38、40、4040、40、

39、

41、

37、

四、进一步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下面是五年九班第

一、二小组男生身高的统计数据。学生身高/米学生身高/米学生身高/米小舟1.45小航1.59程程1.65凯恒1.47天乙1.61博博1.65小宇1.50熙熙1.61默默1.71小文1.53小博1.64小名1.58小达1.65a.求身高的众数。它表示什么意思?b.求身高的中位数,它表示什么意思?c.彤彤说小博的身高较低。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d.你认为小文的身高在这些男生中处于什么水平?e.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中数哪一个能代表身高的平均水平?

五、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在所有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众数。把数据从大到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六、能够恰当地选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1.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2.五年一班有40人,五年二班有42人,要比较期末考试时哪个班的成绩高一些,应该选取(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3.在青年歌手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4.能够应用中位数、众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是对六年九班男同学鞋的号码所做的调查表。姓名鞋号姓名鞋号姓名鞋号姓名鞋号于航40牟冠名41高云博39孙归舟39王月峰39李熙宇41焦健40闫紫徽41王靖程42李一聪39景诗文41赵天赐40王志聪41杨天杭41惠宇宁42秦绍宇39王琛元43宋展飞41吴博豪42李一墨43王天乙42张茁41孙硕珩42吕昊42罗熙41刘凯恒39孙弘博41徐达40董承鑫42如果王叔叔想在学校附近开一家鞋店,主要面向10多岁的男生,根据上面的统计表,你能给王叔叔提出什么建议?

推荐第3篇:众数的教学设计

众数的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数学、青岛版)

一、课标与教材:(2011年版)P26.没有对众数与中位数具体要求。P26.例38中:要自己的身高与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比较理解意义即可,不需要出现“众数”“中位数”等名词。青岛版教材出现了“众数”描叙性概念,教材已超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要求上我们要就高不就低。

二、学习目标

1.理解众数的概念;2.理解众中的意义;

3.会用众数决解统计中的问题。

三、达标检测

(1)

5、

6、

8、

5、

5、

3、

5、在这组数据中众数是多少?

(2)我校六年级成立了篮球队,准备参加全区的篮球比赛。其中一名队员在市体校训练过投篮特别准。在一次训练中,8名队员10分钟的时间里投中数次如下:

20、

8、

6、

8、

4、

4、

8、5 请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你认为衡量我校队员的投篮整体水平用平均数还是众数更合适?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

数学老师组织了全班同学1分钟口算比赛,冠军组中的一个同学参加过全国速算培训班,冠军组6位同学每分钟算对的题目数量如下:40、

6、

6、

6、

6、7 。冠军组平均数为11.83,远远超过其它组。其它组的同学纷纷有意见,必须把每分钟做对40题的同学去掉再算平均数才对。你认为应该怎么算,为什么?

(二)学习设计:

1) 学:学习任务:认真读P90至P91,能说出什么是众数的概念。 2) 帮:学生相互提问。

3) 理:理出概念的关键词。回归情境理出众数的意义。 4) 练: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学会找众数,根据情况在练中理)。 5) 练:自主练习中的2—5题。 6) 达标检测:

数学大王争霸赛

姓名:

(1)

5、

6、

8、

5、

5、

3、

5、在这组数据中众数是多少?

(2)我校六年级成立了篮球队,准备参加全区的篮球比赛。其中一名队员在市体校训练过,投篮特别准。在一次训练中,8名队员10分钟的时间投中数次如下:

20、

8、

6、

8、

4、

4、

8、1 请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你认为衡量我校队员的投篮整体水平用平均数还是众数更合适?

数学大王争霸赛

姓名:

(1)

5、

6、

8、

5、

5、

3、

5、在这组数据中众数是多少?

(2)我校六年级成立了篮球队,准备参加全区的篮球比赛。其中一名队员在市体校训练过,投篮特别准。在一次训练中,8名队员10分钟的时间投中数次如下:

20、

8、

6、

8、

4、

4、

8、1 请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你认为衡量我校队员的投篮整体水平用平均数还是众数更合适?

推荐第4篇:众数教学设计1

五年级下册《众数》教学设计

高良乡鲁古完小 柏云斌

2011年5月9日

【教材分析】众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新增的教学内容,它和平均数、中位数一样都是一种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也非常广泛。教材将这部分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如何根据身高选拔参加集体舞比赛的队员”“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的视力水平比较合适”等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观察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认识另一种统计量——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利用成语,激趣导入

万( )一心 ( )志成城 芸芸( )生 ( )所周知

教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要从老师带来的几个成语开始,谁能把他们补充完整?(学生补充)这几个成语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板书:众,你知道它在这些成语中是什么意思吗?(“众”是人多的意思)

二、新课

1、理解众数的意义。

师:阳光小学要举行集体舞比赛了,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大家说选什么条件的合适呢?(学生自由谈想法)为了做到最好,五(2)班班主任先选了20名舞姿比较好的同学。

大屏幕出示例1:

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师:如果你是班主任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呢?或者说你认为应该根据什么来确定参赛队员的身高呢?(学生可能会说平均数或中位数比较合适)交流汇报想法后,师说:小林、小平、小明是怎么想的呢?请把课本打开122页,看看书中小林、小明、小平的想法。(122页内容) 师:你认为谁的方案选出来的队员身高更均匀呢?空口说没有说服力,要想让大家心服口服,必须经过验证。我们怎样来验证哪种方案更合理呢?

生: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想法各选出10名学生,然后算一算每种方法中最高与最矮的同学身高相差多少,身高最高和最矮相差越小越好。(引导学生算算各种方法选出的最高和最矮的同学之间相差的量进行比较)(小组合作)

师:在这组数据中,

1、52出现的次数最多,它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多数集中情况。我们在统计量中也给它一个名称叫做众数。

师:刚才我们给成语所填的“众”表示的是人多,这里的“众”指的是什么多?(数多)数多就是众数,可见我们可以用语文中解词的方法来帮助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比如我们学过的中位数就可以用这种方法理解,“中间位置的数叫中位数”,那么,谁能根据自己对众数的理解用数学语言概括众数的概念?

生概括师板书: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师:在这个概念中,你认为哪个词很重要?(“最多”和“这组”重要),“最多”帮助我们判断谁是众数;“这组”这个词指定了众数的范围,可见众数是相对而言的。

2、巩固众数的意义,了解众数的特点

①同学们对众数的意义理解的如何呢,我们来做一个检测。 数据组:

2、

4、

4、

5、

3、

9、

4、

5、

1、8中,众数是(4)。数据组:

7、

6、

6、

5、

5、

6、

5、

5、

4、4中,众数是( 5)。 数据组:

2、

4、

4、

3、

5、

4、

5、

1、

5、7中,众数是( 4和5 )。 数据组:

7、

1、

6、5,

8、

3、

4、9中,众数是( )。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3、质疑:到现在为止,我们知道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不仅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还可以用众数,针对这一点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

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不一样?

②什么时候用众数,什么时候用平均数,什么时候用中位数来解决问题?

4、在练习中释疑

这两个问题提得很好,下面我们以两个实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公园里各有两组人在草地上做游戏,两组人的年龄如下: 甲组:14 10 10 10 6 乙组:50 40 5 5 10 分别算出两组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岁? 其中哪个统计量能较好反映本组的年龄特征?

师:为什么三个数都可以?三个统计量都表示集中趋势,这也就是三个统计量之间的共同点。 师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平均数不行?众数为什么不行?为什么用中位数?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师:那在生活中它们应用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的哪一个呢? (1)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 (2)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较两个班平均成绩,应该选取( )。

(3)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 )。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解决问题了。

四、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1、生活中的数学

你去商场买过服装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2、师: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过去了,回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你都有哪些收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吧!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发现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教学程序设计比较合情合理,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从含有“众”字的成语开始,引导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学习,去克服困难→在“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的问题探究中发现众数的意义→找众数的热身练习→在寻找几组数据的众数中因矛盾冲突发现众数个数的特点→学生质疑: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不一样?什么时候用众数,什么时候用平均数,什么时候用中位数来解决问题?→在练习中体会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三个统计量在生活中的应用选择→欣赏生活中的数学→学生自由畅谈、一起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不足之处:

1、在导入时,虽然以“众”字的成语开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作为数学课,以成语来导入,有几位同学便被引入到语文中去了,以至于后边的课没有认真地听,不能很好的理解众数的意义及运用。

2、能察言观色,但没有更好地把握眼底的信息。当出现意料之外的状况时,我好像紧张的无所适从了。在找下面三组数据的众数时,第三组数据的众数学生出现了三种意见:4 5 4和5,第四组数据的众数学生出现了二种意见:全部是众数;没有众数;我想当时的紧张应该缘于老师的没想到,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还会有分歧。现在想来,如果能首先冷静下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众数的意义,相信问题自然就不再是问题了。

3、练习的设计还不够精,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没有讲解得清楚。在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时,有这样一道练习:

公园里各有两组人在草地上做游戏,两组人的年龄如下: 甲组:14 10 10 10 6 乙组:50 40 5 5 10 分别算出两组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岁? 其中哪个统计量能较好反映本组的年龄特征?

甲组的三个量正好都是10,这很好的说明了三个统计量都表示集中趋势,这也就是三个统计量之间的共同点。这一组数据的设计比较合理,关键是乙组的平均数是22,中位数是10,众数是5,其中哪个量能较好反映本组的年龄特征?到底选哪个量,有些模糊不清,不利于学生体会三者之间的区别。

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会通过各种学习而努力改进,朝着为学生的发展这个目标前行。

推荐第5篇:五下众数教学设计

五下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学过的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认识众数。

2让学生在统计数据、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2通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众数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身边处处有数学,体会到知识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保护视力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区别,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

教具准备:相关、计算器、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创设情境,出示数据。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学校的五年级准备编排一个集体舞,每班选10人,这是五年(2)班的24位候选同学的身高数据。

(出示24个数据)

2、整理数据,完成学习卡。

学习

(1)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完成下列统计表:

身高(米)

人数(人)

3、小组汇报交流。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

、提取数据。寻找10个身高比较接近的几组数据。

2、分析比较数据。在比较中让学生了解到接近众数的10个数据更加适合于参加集体舞。

3、揭示题: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在统计学上,我们称它为众数。(板书题)众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显示)

三、在分析比较中体验,提高解题能力

、分析三个统计量的特点。

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统计量?

(1)五年班有0人,五班有4人,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选取。

A.平均数

B.中位数

.众数

(2)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

A.平均数

B.中位数

.众数

(3)要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

A.平均数

B.中位数

.众数

2、了解三个统计量分别与什么有关。

四、在练习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本第123页做一做)

五(1)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0

49

47

48

48

0 4

49

47

0

48

0

48

49

46

47

0

49

0 1

46

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6

47

48

49

0

人 数

(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这个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4)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了?五班同学的左眼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2、12页完成第4题。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五(1)班:88

87

88

87

96

98

90

87

91

93

99

87

88

92

94

88

87

88

五(2)班:

86

87

89

94

83

96

92

82

84

93

97

98

99

88

91

90

81

80

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有可能没有众数。

五、在分析中总结延伸

、畅谈收获。

2、布置作业。调查本班同学左右眼的视力,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

附板书:

平均数

整体水平

所有

中位数

一般水平

位置

集中情况

次数

推荐第6篇:众数N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

厚德学校 王昉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 的众数。能够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2.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和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导入: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和中位数 见课件

二、出示目标

出示、齐读

三、独立学习

自学内容:课件出示课本例1已知条件和问题。 自学提示一: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自学时间:6分钟

四、展示、分组讨论:8分钟

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之后小组讨论出一个大家认同的方案,思考并讨论为什么?

答案统一后,选一代表在全班发言,给优秀小组加分。

五、师生总结

1、总结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

2、分析总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对于作为数据代表的不同。

平均数应用比较广泛,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容易受较大和较小数据的影响;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排序中处于中间位置,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但可靠性比较差;众数着眼于对各个数据出现频率的考察,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其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较大变化,而且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较多,此时用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比较合适。

六、练习、对改 6分钟

内容:第123页“做一做” 要求:

1、细致批改,发现问题。改后统计错误有几处,写在作业后面。

3、在小组内统计做题情况,给前三名分别加

5、

4、3分。

七、堂清、对改 8分钟

内容:见课件

统计各组全对情况,给前三名分别加

5、

4、3分,有错误的同学利用课间立即请教并纠正。

八、盘点收获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缺失?

九、统计各小组得分,表扬优秀小组。

教学反思:

推荐第7篇:6.1.3 众数 教学设计1

6.1.3 众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A层、掌握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B层、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C层、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众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刚进初中时,班主任为我们141班的35名同学统计了一下年龄,各年龄段数据如下:

仔细观察一下

2、

18、

10、

4、1这一组数据,哪个数字最大?

也就是说,当时我们班上有18名同学的年纪在12岁这个年龄段,比其他年龄段人数要多。

2、有些考试不以分数来统计成绩,如劳技、电脑等考查科目都是以A、B、C、D四个等次来所以我们说,在这次考查中,某班同学成绩如下:

这次考查何种等次的同学人数最多?

所以我们说,在这次考查中,成绩为B等次的同学最多,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二、师生互动

1、什么是众数?

2、以

3、

4、

4、

6、

7、

7、

7、

7、

11、

12、20为例,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这组数据的众数:

比较:求平均数,就是先求出这组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中位数是这组从小到大排列的数据里,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那两个数的平均值) 众数,就是找出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字。

2、说出下列数据的众数。5 5 5 5 6 6 9 9 9 9 7 8 8 8 8 这组数据里,“5”出现了( )次,“9”出现了( )次,“8”出现了( )次。 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______或______或 ,也就是说,一组数据的众数可以不止一个。

4、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女子跳高的30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1)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中位数是______,众数是_______。(想一想:要不要写上单位?)

(2)求平均数。 (3)求加权平均数。 。

四、拓展提高

1、检验例4 .(1)求众数时,是不是一定要将这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 你的认为:

理由: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__,注意:众数不带单位。 (2)怎么求中位数?

将某组数据按________的顺序排列,当这组数据的个数为________个时, 找出________的________,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将某组数据按_______的顺序排列,当这组数据的个数为_______个时, 找出_______的_______,再 ,所得的商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你认为一定要把例4所给的8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吗?请你简单地排列在下面。

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4)求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5)根据上面的算式,说一说权数、加权平均数。

2、读第145面的的图6-2,自行总结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3、完成第145面的“议一议”。

四、归纳总结

1、阅读第146面的“说一说”。

2、我们学习了平均数、权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一定要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平均数: 权数: 加权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3、方法小结。

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 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根据数据的个数,当数据为奇数个时,最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当数据为偶数个时,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五、课堂检测

A层:

1、已知一组数据为

4、

15、

3、

7、

12、

4、

8、

7、

6、

2、

9、

7、4,分别求: (1)平均数.(2)加权平均数并说一说权数.(3)中位数.(4)众数.

2、将第1题的数据的最后添上一个“0”.问: (1)众数变了吗?分别是多少? (2)平均数变了吗?是多少?

(3)加权平均数变了吗?是多少?分别写出来。

(4)根据(3),权数变了吗?写出已经变化了的权数。

B层:某鞋厂生产销售了一批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1)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并写出两组权数和加权平均数。 (2)从实际出发,请回答题中五种统计特征量对指导该厂的生产是否有实际意义? C层:

1、某工程咨询公司技术部门有总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7人,见习技术员1人,还需要招聘技术员1人。李林前来应征,总经理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月2600元,你在这里好好干!”

李林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找到总经理说:“你欺骗了我,我己问过其他人员,只有两人的工资超过26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2600元呢?”

总经理说:“我们公司的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2600, 请看我们上月工资报表:

(1)根据表中数据,讨论该部门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总经理是否欺骗了李林?

(2)总经理所说的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3)你认为用什么数据反映一般技术员的平均收入比较合适? (4)求出表中的众数、中位数。

(5)以表格数据为基础,求加权平均数,并说出两给权数。

推荐第8篇:众数平均数与平均数教学设计

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50-51页内容。 课标中对单元内容的要求:认识两种统计量—众数和中位数,在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三者之间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平均数基础上来学习的。通过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能够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能够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流程: 炫我两分钟。

1、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反映一组数据的();众数反映一组数据的() A.多数水平

B.平均水平

C.中等水平

2、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有

(

)

A.惟一一个

B.2个

C.3个

D.不确定

3、一组数据的众数

(

)

A.只有一个

B.也许没有

C.有1个或多个

D.都不对

4、一组数据15,12,17,14,14,16的中位数是(),众数是()平均数是()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设计了找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练习,为学生继续学习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做铺垫。】

二、尝试小研究。(探究不同统计量之间的区别)。

(一)课前尝试小研究。

公司招聘职员,招聘广告上写着:本公司待遇较高,平均月薪1600元。下面是这个公司现有人员的工资统计情况。 职务

经理

业务主管

职员

人数(人)

1 2 22

工资

8000

5000

1000

刚毕业的小王前去应聘,他被录取了。一个月后他大呼上当。我们来帮小王算一算他能领到月薪1600元吗?小王会领到多少工资呢?

1、这个公司的平均月薪是(列式计算)

2、小王会领到元工资。

3、小王为什么没有领到1600元工资,这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4、说一说:你对这个公司的招聘广告有什么看法?

5、我的困惑是:

【设计意图:设计尝试小研究必须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体现出层次性,是由旧知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三、小组合作探究

组内交流课前尝试研究的内容。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的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

3、组内讨论:通过探究你发现了哪些新知识,准备全班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旧知识有一个梳理和概括,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巡视,指导。

四、班级展示提升

1、同组内交流完了吗,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一同分享你们的研究结果?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重点交流平均数与众数的区别。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常用来一代表数据的总体“平均水平”。中位数:像一条分界线,将数据分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因此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众数:反映了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学生明白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区别】

4、过渡:我们该根据那个统计量来进行判断和决策呢?我们继续探讨。

五、课内尝试小研究。(探究如何根据统计量来进行简单的判断和决策) 课内尝试小研究一。

1、根据有关规定,初中生每天的作业量不得超过90分钟,某中学调查了30名学生一天完成作业的时间,结果如下: 完成作业时间(时)

1 2 3

人数(人)

12 15 3

(1)作业时间的众数是。中位数是。 (2)平均每个学生用的时间是。

(3)你认为这天的作业量合适吗?为什么? 。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师总结:无论从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哪一个量来看,它与规定每天的作业量不得超过90分钟(1.5小时)相比,这天作业量都有些超标。这时我们根据哪个量来判断都可以。

2、教师再出示新的统计表,让学生判断。完成作业时间(时)

0.5 2 3

人数(人)

12 15 3

(1)作业时间的众数是。中位数是。 (2)平均每个学生用的时间是。

(3)教师提问:平均数变小了,而中位数和众数没有变,我们在和平均数比合适吗?什么原因造成平均数变化呢? 学生自由汇报交流。

教师继续提问:如果这12个人所用的时间继续缩小,平均数和中位数会怎样? 学生:平均数会继续缩小,中位数不变。 (4)教师小结:

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没有影响;它是一组数据中间位置上的代表值,不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 (5)你认为这天的作业量合适吗?为什么? 。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学生明白如果有极端数据出现时应根据中位数来进行判断,而不是平均数。) 课内尝试小研究二。

3、为了维持人体的需要,除了正常的饮食外,一个人每天应饮水1400毫升。下表是丫丫一周的饮水情况。 星期

四 五

饮水量(毫升)

2100

1250

1300

1250

1300

1250

1700

丫丫说:“我平均每天饮水1450毫升,足够啦!”

分析上面的数据,你对丫丫饮水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

你对丫丫有什么建议?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我们要根据众数这个统计量进行判断。 我们应争取每天的饮水量都达到标准,而不能某一天喝得多,某几天又喝得少,这样对我们身体不好。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懂得如何根据统计量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4、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课件:下列情况使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哪个恰当? (1)表示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

(2)比较两个班级五(1)50人,五(2)45人数学成绩。 (3)演讲比赛中,小红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 (4)鞋店老板想知道哪种鞋销售最好。 教师提问:在什么情况下既可与中位数比又可和平均数比?什么情况下和中位数比?什么情况下和众数比?

小组讨论交流在全班交流。

【问题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所学知识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

5、教师总结:

平均数:是统计中最常用的数据代表值,比较可靠和稳定,因为它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反映出来的信息最充分。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整体平均情况,也可以用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标准。

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因为它只利用了部分数据。但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合适。 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因为它也只利用了部分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且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此时用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适合。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懂得中位数、众数、平均数都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

六、挑战自我(强化综合应用)课件出示

1、看来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现在就请你应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帮帮教练

射击队准备从两名运动员中选一名去参加射击比赛,下面是他们的选拔成绩(单位:环): 甲:9.1,9.1,9.8,9.0,9.1,9.1 乙:9.8,9.9,9.8,9.8,3.7,9.8 【甲:平9.2中9.1众9.1很接近乙:平8.8中9.8中9.8有差距】 师:那我们该选谁去呢?你是根据什么来决定的? 【甲:平9.2中9.1众9.1很接近乙:平8.8中9.8众9.8有差距】 预设:生1:选乙,因为从众数上看,乙多数情况下都能打到9.8环

生2:选甲,因为乙的心理素质不太稳定,有特别低的情况出现了,所以派甲比较保准。 师:你们分析的都很好,无论是甲去或是乙去,都有一定的道理。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能只根据某一个统计量就下结论,一定要全面考虑,只有恰当地运用统计量,才能够更好地为我们的决策提供依据。

2、下面是六年级两个班各10名同学100米短跑训练成绩(单位:秒) 一班:16.2 15.4 15.3 15.4 16.2 15.4 14.6 15.4 16.3 15.4 二班:16.3 15.4 14.5 15.0 16.5 15.0 16.2

16.4 15.0 18.6 (1)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

(2)如果这两个班进行4×100米接力赛,你认为哪个班获胜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教师小结:接力赛只需要4个人,我们只需选择成绩最好的4个人参赛。只考虑最大的4个数。二班获胜的可能性更大。这时我们就利用极端数据。

3、下面是某公司招聘职员启示。

职员工资实际分配情况一览表(单位:元) A公司

B公司

总经理

175000

总经理

80000 副总经理

145000 副总经理

71000

职员1

39000 职员1

58000

职员2

38000 职员2

56000

职员3

36000

职员3

53000

职员4

34000

职员4

41000 职员5

30000 职员5

40000

人均年收入

71000

人均年收入

57000

教师提问:你会去哪家公司应聘?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A公司受极端数据影响,平均工资高于B公司,但是职员工资不如B公司高,而我们是去应聘职员,所以应参照职员工资来考虑。也就是根据中位数来确定。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全面分析问题,感受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七、课堂小结、强化概念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觉得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的?” 结束语: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我们要根据要求和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推荐第9篇:五年级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教师:孔维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

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l )算出平均数是1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485 ,身高接近1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 .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6 号

7 号

8 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推荐第10篇: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

调伦小学 陆金花

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体)

1.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观察、比较、讨论,经历“认知冲突—— 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方法,感受引入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必要性,体验应用三种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让 学生以一种迫切需要自主学习探究的心态去学习, 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 的乐趣,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学有所用的,让学 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

教学活动 :

一、关于平均数,你了解了哪些?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制造认知冲突

(课件出示)某超市有 11 名工作人员, 他们的月平均工资是 1000,其中员工I的工资是500元, 如果我们把这 11 名员工的工资分成上、中、下三等, 你觉得员工I的工资是属于哪一等的呢?为什么?

1 师:你有什么想法?想知道自己猜的对不对吗? (出示工资表) 你猜对了吗?

师:怎么这么多人达不到平均工资呢?是不是算错了?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质疑:用平均数来衡量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合理吗?为什么?

师小结:在这组数据中,因为出现了2个极端数据,导致平均数不能合理地反映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探究:那我们可以用表中的哪个数来表示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才比较合理呢?

(1)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收集信息

(2)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哪个数来表示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为什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 我选择650,因为在这组数据的中间,它能表示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预设:2:我选择600,因为 600 在这组数据中出现了 4 次,有 4 名员工的工资都是600元。

(教师要注意引导、鼓励、表扬)

3、构建概念

2 同学们果然没有让老师失望,真聪明!超额完成了任务,都能都能用 2 个不同的数来表示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这 2 个数找的太好了。那我们现在再来具体研究一下这 2个数。 (1)中位数

师:观察:这组数据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再看 650,它在这组排序后的数据中是什么位置?

那我们能不能根据它位置上的特点给它起个名字呢?叫什么数?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中间数 2:中位数。

师:中位数这个名字起的很恰当,数学上就把这样的数称为中位 数。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中位数?

师引导学生说出中位数定义:把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排列,中间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2)众数

好,我们再来看 600,这个数在这组数据中有什么特点?

谁知道600 应该叫什么数呢?

你的知识真渊博,那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做众数吗?

生答: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板书:众数。

谁还能说一说?

4、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又发现了两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与

3 众数。(补充课题)

教师总结:我们一共学习了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要把每一个数据都加入计算,所以它的缺点是容易受到较大或较小数的影响;但它的优点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中位数和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但不能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如果没有出现极端数据,三者都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同学们要遇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那你们会不会找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呢?好,我们 来试试看。

练习1:找出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56 78 51 84 66 92 76 94 98 (2)106 66 39 68 63 70 92 师引导学生总结该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首先把这组数 据按顺序排列,当数据的个数为奇数时,最中间的数就是这组 数据的中位数,当数据的个数为偶数时,用中间 2 个数的平均 数做中位数。 好,我们再来找一找这几组数据中的众数。

练习2:找出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 (1)36 48 56 56 56 56 72 (2)80 80 80 74 71 69 69 69 54 (3)100 79 64 56 95 83 新发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的个数不是唯一的,有 时候还没有众数。

4 练习3:看谁判断的又快又对。

练习4:请恰当的选用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来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A平均数 B中位数 C 众数 )。 (1)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我们该选用()

(2)要比较期末考试哪个班的成绩高一些,我们该选用( )。 (3)在歌手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应该选用( ) 师适当引导。

练习5:当堂调查:年龄统计。 练习6:比赛的评分

四、全课总结

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并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第11篇:《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2.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们又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做出恰当的分析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据的代表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我们一起来看下列一组数据: 课件显示: 问题1:数据误导:

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 全班共30人, 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 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 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师:婷婷有欺骗妈妈吗?

【板书:平均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个数的算术平均数(mean),简称平均数。】

生:没有。

师: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三的分数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有投机取巧之嫌,大家思考:那么问

1(x1+x2+„+xn)叫做这nn题出在哪里呢?

生:平均分受两个极端数据2分和10分的影响。 师:你对此有何评价? 生:„

(复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同时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其他数据代表奠定基础。另外新课伊始,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师:类似的受平均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问题2 阿冲应聘

先请一位同学给画面编一段话。 然后提问:

经理所说的公司的平均月薪2000元是否欺骗了阿冲?平均月薪2000元能客观反映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吗?

若不能,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

(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板书:中位数——把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众数——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批数据的众数(mode).教师提问:大家对这两个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如果数据有偶数个时,如何求中位数?

师: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用彩色粉笔板书补充) 生:如果数据中两个数据出现次数相等,众数是哪一个? 师:两个都是.(用彩色粉笔板书:众数可以有多个) 生:如果数据中每个数据都只有出现一次呢?

师:这组数据没有众数。(用彩色粉笔板书:众数也可能没有) 生:一组数据总是重复一个数呢?

师:这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用彩色粉笔板书补充) 师:还有什么疑问吗? 那么我们一起来做几个练习。 练习

1、数据1 2 8 5 3 9 5 4 5 4 的众数、中位数分别为( ) A.4.5、5 B.

5、4.5 C.

5、4 D.

5、5 武汉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数学试题 答:B

2、对于数据组

3,3,2,3,6,3,10,3,6,3,2 ①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

②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 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 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 (2000年天津市数学中考试题) 答:A

3、婷婷的妈妈是一位校鞋经销部的经理,为了解鞋子的销售情况,随机调查了9位学生的鞋子的尺码,由小到大是:

20,21,21,22,22,22,22,23,23。

对这组数据的分析中,婷婷的妈妈最感兴趣的数据代表是(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答:C

(三)梳理概括,形成结构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基本掌握了数据三个代表的概念。

(结合课件画面)在实际生活中针对同一份材料,同一组数据,当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数据代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时,看到的结果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婷婷同学利用自己的分数正好高出平均分的优势,采用了平均数作为数据代表来向她妈妈汇报,从而得出自己的分数还是处于班级中上水平的结论。婷婷爸爸也是利用自己公司的平均工资较高的优势,拿平均工资来吸引应聘者。

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分析数据应该从多角度对统计数据作出较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下面我们自己也试着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课件显示例1)

例1 某班的教室里,三位同学正在为谁的数学成绩最好而争论,他们的五次数学成绩分别是: 小玲: 62,94,95,98,98.小明:62,62,98,99,100.小丽:40,62,85,99,99.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成绩比另两位同学的好,请你结合各组数据的三个数据代表,谈谈你的观点。

(教师把班级学生分为4大组,分别代表小玲、小明、小丽和裁判组。让学生充分利用本组数据中的优势数据代表进行讨论。教师适当点评)

(六)变式练习,扩展新知 师:刚才大家知识的应用得很好。

(结合课件)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都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平均数: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信息,应用最为 广泛,但„ 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

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下面由我们自己去收集一组生活中的数据,然后再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

全班每个学习小组分别测出一组和本组同学相关的生活数据(例如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同学眼镜近视的度数、中指的长度、身高等等),然后由各组选择一位代表上来发布本组同学的所得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选择其中一个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活动报告单》,深入到学生活动中,适当答疑) (教师视课堂具体的时间的情况选择是否讲解:假如你是一名厂长„„)

(五)反馈评价,提示作业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请你分别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现实意义。

1.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其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的作用;但计算时比较烦琐,并且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2.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可靠性比较差,但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但中位数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总结:

今天我们都学到哪些知识?

1.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反映数据的特征。2.平均数是最常用的指标。但在实际问题中,不能一味的使用平均数来确定数据的特征。

补充练习: 想一想:

高一级学校录取新生主要是依据考生的总分,这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一个关系较大?

答:和平均数的关系较大。

计算平均数时用到了每一个数据,所以它对数据的变化比较敏感。平均数是最常用的指标。与中位数和众数相比,它有时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

思考题:

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城市发生了令人头疼的交通堵塞问题。你认为衡量某条交通主干道的路况用过往车辆一天车速的平均数合适吗?

分析:

人们上下班的时候是一天中最繁忙的两个时段,其他时段车流量明显减少,因此,如果用一天车速的平均数来衡量道路的路况,那么上下班交通堵塞的问题就给掩盖了。所以,较为合理的是按道路繁忙的不同程度,将一天分为几个时段分别计算平均车速。

课后练习

简答题,请说明理由:

(1)河水的平均深度为2。5米,一个身高1。5米但不会游泳的人下水后肯定会淹死吗?

(2)某学校录取新生的平均成绩是535分,如果某人的考分是531分,他肯定没有被这个学校录取吗?

(3)5位学生在一次考试中的得分分别是:18,73,78,90,100考分为73的同学是在平均分之上还是之下?你认为他在5人中考分属 “ 中上 ” 水平吗?

作业布置;页习题) (p223

第12篇:众数教学反思

众数教学反思

关于众数的教学,是小学数学中一个新增的教学内容,也是大家公认的难教的一个内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众数,这部分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李阿姨应该选择哪家公司”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观察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认识另一种统计量——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的同时,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并能根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本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方面:

一是把众数放在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学习。众数是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学习的统计量。因此,众数的学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现实情境。在本节课中,李阿姨应聘、我给鞋店当参谋、体育运动训练等现实情境都为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众数取了极好的促进作用。有了这些典型的现实情境作支撑,学生就能自然感受到学习众数有趣而且有用。

二是把众数放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学习。在认识众数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新课的引入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平均数制造冲突;在新课的学习中,教师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意义和统计意义的比较;在新课的练习中,教师强化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三是把众数放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学习。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能以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开展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13篇:众数教学设计陈春伟

>教 学 设 计

双仙小学 陈春伟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122、123 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使学生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以及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的已有知识,进一步理解统计量的作用和特点,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新知识的领悟。

三、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探索新知,整理数据,训练能力。(1) 分组讨论,分析处理数据。 (2) 全班交流汇报。

(3) 比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和联系。

3、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4、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5、当堂训练。

四、目标预设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4、通过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用眼卫生进行渗透。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五、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平均数和中位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和一般水平的方法,且学生对于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研究众数,所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学习的乐趣,

激发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应该在让学生体会学习众数的必要性与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并应用他们解决身边的问题,所以课堂上合理的安排活动,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作一份调查,看看我们班有多少同学是11岁,请11岁的同学举手看看。

师挑选出4名同学的年龄纪录在黑板上,并问学生现在黑板上有几个数据?(4个)。 问:你们知道老师几岁了吗?

同时也老师的年龄纪录在黑板上,问学生现在在黑板上有多少个数据呢?你能求出他们的平均数吗?谁能说说怎么求?

学生求出后,记录在黑板上,同时问一组数据中有多少个平均数?

然后问老师用这个平均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程度和一般水平你觉得怎么样? 生:不合适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合适,教师再进行总结。

师:说明平均数表示集中程度和一般水平的时候容易受极大数和极小数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极大数和极小数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够用平均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了。那有没有别的统计量也能表示集中程度和一般水平呢?

生:中位数

师追问:那你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如何求中位数?中位数是多少? 生:一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后,居中的那个数据就是中位数。

同时明确这里用中位数11表示集中程度或一般水平就相对比较接近。

(二)新知探究

除了平均数和中位数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程度或一般水平呢? 引出众数板书课题《众数》。

1、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2、自学: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22到123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自学122--123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 1)、识记什么叫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3、分析讲解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

我们黑板上的这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11),为什么?(因为11出现的次数最多)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例1(出示课件5张)分析讲解: 对比强调(出示课件) 请看检测题(出示课件4张) 小结强调:(出示课件)(板书)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的特征: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选择统计量来表示数据的特征,要根据所给数据的具体情况和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特征来做出恰当的选择。

4、完成123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

5、集体订正(出示课件2张)

6、生活中的数学(出示课件)

7、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出示课件3张)

8、当堂训练(出示课件)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 必做题:练习二十四:

1、2题 选做题:练习二十四:

3、4题

9、板书设计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的特征: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选择统计量来表示数据的特征,要根据所给数据的具体情况和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特征来做出恰当的选择。

第14篇:众数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众数。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众数着眼于对各种数据出现的次数的考察,其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平均数,五年级上册学习了中位数,这一课继续研究数据集中情况的统计量。所以,它既深化和拓展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联系了现实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的、易于理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众数”这个概念本身并不难理解,难的是如何结合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三个统计量。因此,设计合适的统计内容,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教学本节课尤为重要。五年级学生的身心正处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在教学中应适时地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众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交流中,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求真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

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

六、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区别,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有效地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量?

师: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学们还记得怎样求平均数和中位数吗?(出示课件)

给出一组数据求平均数和中位数。

2 4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探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招聘信息提问:如果你是求职人员,你会选择哪一家公司?(学生自由发言,有的选择新龙、有的选择万家乐)

2、出示课件工资表:看来同学们意见不统一啊,究竟哪家超市工资高呢?现在我们还不能确定。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家超市员工的工资表。

提问:看到这两家超市的员工工资表后,你会选择哪一家超市?(学生再次自由发言,此时意见统一,选择万家乐超市)

3、讨论交流: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万家乐超市员工工资表,看看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10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

同学们,1000在这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能不能像平均数、中位数一样给它取个名字呢?像这组数据中1000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就把它叫着这组数据的众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众数)根据大家的理解,“众”是什么意思?(板书:出现的次数最多)课件出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提问:100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那它能代表这家超市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吗? 小结:众数也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并且众数在生活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1、学习新知:

“六一”儿童节,某小学准备集体舞比赛,为了更好地参与比赛,该校502班要选10名同学参加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同学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⑴、课件出示例1(你认为参赛同学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⑵、合作探究:

①小组讨论、集体汇报。(提示与要求:先仔细观察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交流形成共识后把你认为比较合适的身高数据写在纸上;思考好你选择的依据是什么?以便与其他小组交流。)

②交流讨论: ③归纳小结:

根据选择舞蹈队员的要求,我们在选择舞蹈队员时要根据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还

是众数呢?(出示课件)

④归纳小结: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所以以众数1.52为标准选出的队员身高会很匀称,整个舞蹈队行会让人感到整齐、美观。(出示课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板书)

2、拓展新知: ⑴、课件出示习题:

学校举行1分钟跳绳比赛,五(1)班、五(2)班、五(3)班6名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五(1):120

105

150

150

186

150

五(2):108

183

183

196

216

216

五(3):126

157

169

198

224

215

请你求出这三组数据的众数。

①、独立思考:这三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在找这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②、集体交流:

③、小结板书: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四)巩固理解、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习题1:

射击队要从两名队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①、思考: 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学生答案不统一)

②、出示课件,让学生根据平均数和众数再次选择。

甲:平均数:9.5

众数:9.5

乙:平均数:9.5

众数:10

③、师生辩论,形成共识:

经过大家的激烈辩论,我们明白:一个好的射击队员,成绩要好,稳定性还要高。甲和乙的平均成绩一样,说明他们的成绩一样,这就要看谁更稳定了。通过什么看谁更稳定呢?甲的成绩中,众数是9.5出现了5次,达到了半数,而且他其它几次的成绩都超过了9环!乙的众数10只出现了3次,而且其它几次还出现了8.3和8.7,这两个环数很低很危险。综合分析下来,甲去比较合适。

2、学会选择统计量:课件出示:

⑴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看的图书,应该选取(

) 。

⑵五年一班有58人,五年二班有60人,比较期末考试时哪个班的成绩高一些,应该选取( ) 。

⑶在唱歌比赛中,要想知道自己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 A、平均数 B、众数 C、中位数

3、p123做一做

4、出示课件:知识延伸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六)、作业

P124——125页

1、

2、

3、

5、6(分层布置)

第15篇:认识众数教学反思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标准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认识众数,我认为需要达到这样几个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3)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整节课有这样几点做得较好:

1、注重从情境引入,制造冲突,让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的平均数的局限,再引入学习众数的概念,体验其优越性。

2、注重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众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注重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比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客观地分析数据的特征,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

总体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没有问题的课总感觉也不是一节好课。学生真的对众数非常了解吗?真的能联系情境正确判断选择哪个统计量吗?例如众数的存在是因为一组数据中出现了极端数据,使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可是怎样来界定极端数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应该对这点进行必要的指导。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生生争辩中将学习中的矛盾凸显出来,从而对平均数、众数有更深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16篇:众数定稿

众数

城北小学郭永英

课前谈话:

同学们,初次见面,我们来互相认识一下,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年龄,姓名,兴趣爱好等等。谁先来说说?(3——4人)

礼尚往来,我也来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姓郭,不是平底锅的锅哦!你们叫我郭老师。我来自城北,城北是中国童鞋之乡,你们愿不愿意来城北参观鞋厂(愿意)好,包在我郭老师的身上。认识新朋友真是一件开心的事,相信接下来的这节课你们一定会和老师合作的很棒,有信心吗?开始上课吧!

一、生活引入,揭示主题

1、瞧,鞋厂的老板为了了解12-3岁的儿童鞋码情况,于是到我们城北小学的门口,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师:看,来了三位同学,在3人中,多数的是哪个鞋码? 为什么?

老师把你们讲的话记录下来。(出示)

师:我们继续统计。

2、(1)师:又来了两位同学,婷婷和小林。猜猜,可能是几码?把你猜的写在练习纸1上。生汇报师填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2)师:到底他们俩的鞋码是多少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小刚35码 小强34码)多数的是哪个鞋码?为什么?(学生:出现的次数最多)几人?(生回答师出示统计表)

(3)师:35在这组数里出现的次数最多,它有个特殊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看屏幕)你可真会观察。(板书:众数)

3、(1)师:我们继续,现在又来了3人:小红,兰兰,小东。

思考:怎样让35还是众数?

汇报(师:A你是怎么填的?B为什么35还是众数?同学们都同意吗?C还有不同填法的请举手?D只要怎样填都可以?D把你的填法和同桌交流。)

讲的真好,用统计的方法说的有理有据。

思考:同样是这三人,怎样填让33变成众数?

汇报 :师:你是怎么填的?为什么33变成了众数?还有不同填法吗?

4、又来了这么多的同学,现在你能很快找到众数吗?有困难,现在老师帮你们把数据都统计出来了(点击统计表),现在呢?比比谁最快。(35是众数)

5、运动鞋集中在哪个鞋码上?(35码)

师:是啊!众数它反映的是一组数的集中情况。(板书:集中情况)那么,针对十二三岁的儿童,鞋厂老板应该让工厂多生产那种码数的鞋呢?

刚才,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接下来我们再去找找身高中的众数问题。1

二、深化众数概念

1、小组唱(课件出示)突出2个众数

看,这是同学们排列体操时的队型,你能很快找到众数吗?

为什么有2个众数?你是怎么想的?(1。62和1。58都是最多)

课件出示统计表

拿出右手,跟着老师把他们的身高比划出来。(师报数据)图像出现了吗?(课件出示)

2、来看下一题,这是我们国庆的阅兵仪式,队伍整齐,步伐一致。老师选取了其中的一排,看看他们的身高,(停顿)这组数的众数是多少?(1.78)你有什么想说的?全是1.78,众数当然是1.78了。比划一下,图像出来了吗?是不是这样。(电脑演示水平直线)继续,

3、(10人)1.31——1.40

(课件出示数据数字大)这组数的众数是多少?

预设1:你为什么不举手?(师:为什么你不举手?生:找不到。师:是啊,都不一样的就没有众数)

预设2:全是众数。(师:手指板书,集中在一个数上,都只有一个,能成众吗?)

三、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先做后讲)

刚才带来了现成的数据研究,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创造一组数据来研究众数?

1、计算并统计:

(1)拿出信封中的口算纸,别急,听口令,计时:20秒。

(2)校对答案

(3)小组合作统计做好的题数。(巡视收集6人组的,注意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小数的,并贴在黑板上,卡纸统计表贴上去)

2、找众数、平均数、中位数

(1)根据统计出来的数据你能找出众数吗?(生:能或不能)手指黑板:那这小组的数据,你能找到众数吗?为什么刚才有些小组说找不到众数?(因为我们小组做对题数都不一样)

(2)除了找众数,回忆一下,我们还能求什么数?(板书:平均数、中位数)

(3)说说看你求平均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中位数又是怎么求出的呢?(情况1:奇数个数,先排序,再取中位数。情况2:偶数个数,先排序,再找中间的两个数求平均数)

手指黑板:好,请计算你们小组的平均数与中位数。(驻这一小组)

3、比较(现场取材)

(1)那请做对13.7道的同学举手,怎么没人举手呢?(平均数代表的是整组数的平均水平,它是个虚拟的数。板书:平均水平)

(2)抄奇数道

抄偶数道:请做对12.5道同学举手,为什么你们又不举手?

(中位数代表的是中等水平,它有时候是个虚拟的数。板书:中等水平)

(3)13是这组同学的集中水平,请做对13道同学举手,(学生们举手后)是啊!众数是实实在在的数字。

4、选择:

想知道哪个小组的口算水平最好,应该求三种数中的哪个数?

想知道你的口算水平在小组内处于什么水平,应该和哪个数比较?

想知道我们班大部分同学二十秒内能做对几题,应该用哪个数?

四、数据变化引起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变化

1、出现一张杭州市1月上旬的最低气温统计图:

如果来一次比赛,你最想找什么数?为什么不找其他2个数?

2、估计一下,红色的是众数,它可能在哪里?蓝色的是中位数,它可能在哪里?绿色的是平均数,它可能在哪里?你需要帮助吗?

汇报,出示正确位置,点评刚才的估计。

2、由于统计员的疏忽,他把9号的气温统计错了,应该是0度。那现在,众数、中位数、平均数还跟原来一样吗?

看来一个小小原始数据的变化,就会引起统计量的变化。

五、总结

在统计中,我们理解了众数,它反映了一组数的集中情况,统计身高,让我们知道了在一组数据中,众数有时候有1个,有时候不止1个,有时候1个也没有,从亲身统计中,我们又联系了众数,平均数,中位数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17篇:众数教案

数学《众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2、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生活实例引入 培养统计意识

1、情境引入如何去表示一个班同学的整体的身高。

2、情境引入如何去表现一个同学五次的成绩。

3、纳统计量的含义。以及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4、引入本课的主要内容统计。

二、结合生活情境 探究统计量(众数)

1、展现情境,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同学的身高为多少比较合适?

2 、用哪个统计量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小组讨论

4、引导学生分析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5、你觉得合适吗?还有没有其它的数据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6、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我们在选这些同学参赛的时候为了使身高比较均匀我们一般不去考虑她们的身高平均水平,也不去考虑排在中间的是什么。我们只考虑出现的次数是多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众数。

7、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8、结合本题情境理解众数所代表的情况。

三、分析对比 感受众数的具体运用

1、出示情境:某一鞋店要根据一周销售情况确定下周进货量。

2、分析统计表中的数据。

3、应该更关注哪个统计量?为什么?

4、小组讨论。

5、汇报讨论结果。

6、最少卖几双三十七码的众数就会发生变化?

7、众数变成是多少?

8、出现了几个众数?那说明什么?

9、那么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为零吗?请举例说明。

四、在解决问题中体验 统计的运用 情境一

1、出示情境:根据甲乙二人的射击成绩决定由谁来参加决赛。

2、求出甲乙二人射击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3、小组讨论根据那组数据来确定由谁来参赛。

4、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三组数据,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如果让乙去参赛,你会对他说什么? 情境二

1、出示去应聘的情境,并且提出问题。

2、观察工资表

3、那么你们认为在招聘中的这个1800元是从哪里来的吗?用这个数据来表示整体员工的收入合适吗?你认为多少钱能代表大多数员工的工资呢?为什么?

4、重新拟定招聘启示。

5、做一做:结合具体的情境判断选用那种统计量来解决问题。

五、总结归纳 形成知识

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很好,那么谁能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或者疑问?

第18篇:教案 众数

2、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和众数要求初浅的掌握,下学年可能要删掉。(1)与旧教材比较新增了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统计量,作为平均数的补充。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描述数据整体水平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大体是怎样水平,大多数是怎样的。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学生可以直接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答其实际意义”这一目标作为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解释它们的实际意义,仅仅要求学生能够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不同数据特征就可以了。那应该如何选择呢?

(2)小学阶段主要学习习近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这三个反映数据集中程度的量。选择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三个量时,我们用得最多的是平均数。若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异常(特别大或特别小)时,我们常常选用中位数或众数。若一组数据中众数的频数比较大,并且与其他数据的频数相差较大时,我们一般选用众数。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在现实生活中,如鞋的生产、经销商多很重视根据调查的数据或经验,先判断普通人群中穿哪种尺码鞋的人比较多,然后安排生产与进货。这个生活中比较多的尺码就是数学中众数的原型。

(3)与旧教材不同的是统计与概率领域不再把统计的技能要求作为教学重点,而是把统计的意识、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技能为意识服务,同样,中位数和众数这个教学内容中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是次要的,也是简单的,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统计量来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本课重点,教学中还应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具体情境中同一组数据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解读方法,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方法,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以课本的例题为例,从经理的角度来看,用平均工资1000元来解读是合理的,从求职者的角度来看,用众数600元解读是合适的„„这之间没有绝对的错对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对“工资”具有一定的了解,但认识不深,所以很容易把超市员工“月工资水平”与这个超市“月平均工资”等同起来,很难产生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认知需求。 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选拔5个身高均匀队员组队参加比赛这个问题,效果也是较好的。有11个体操队员:1

28、1

31、1

36、1

49、150、1

51、1

52、1

52、1

57、159。平均数是147,学生能够很快发现152厘米的队员有3个,按152厘米与接近152厘米的五位同学“150,151,152,152,152”组成一个队,身高十分均匀,自然引出众数的概念;也有同学提出以151厘米的同学为标准,比它矮的、比它高的各取两位同学,“149,150,151,152,152”五位同学组成一个队身高也比较均匀,此时引出中位数的概念也很贴切。

八、实践与综合应用

问题: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解决"怎样购买涂料最省钱"这个问题,教参中说运用上学期所学的租车的方法不简便,比较麻烦,计算结果也不太准确.请问老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大桶比小桶的便宜,所以要尽量买大桶的。大桶越多,价钱越便宜。购买时,不一定要使涂料的总重量正好等于题目要求的,可以多一点。

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第19篇: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众数》 教学设计

3 六《众数》

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90页红点,自主练习1---5题,新课堂第81页第

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理解它的统计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与“众数”这两个统计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学具

课件、实物展台、计算器、统计表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成语激趣。

谈话:同学们,在上数学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填写成语的能力,想不想表现给老师看看呢?(出示课件,学生口头填空)

万( )一心 ( )所周知 ( )志成城 ( )星拱月 三个成语都有一个相同的字,那就是“众”。“众”的意思是什么?(大多数)看来同学们的语文基础知识还挺扎实,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跟“众”字有关。

2、信息图揭示课题。

谈话:儿童进入青春期,身高和体重都进入突增阶段。突增开始的年龄女生一般在10—12岁,男生一般在12—14岁。在课下我们测量了身高和体重,哪位同学能把你的身高与体重与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出示信息图: 认真阅读信息图,通过观察,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这15名女生平均年增长多少厘米?

2、这15名女生中,身高年增长厘米数最多是多少?

3、这15名女生中,身高年增长厘米数最少是多少?

4、这15名女生中,身高年增长数为8厘米的有几人? „„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地提出“青春期女生身高年增长情况怎样?”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利用计算器解决问题1“这15名女生平均年增长多少厘米?”(复习近平均数) 学生班上交流是怎样算出平均数的? 教师小结:把一组数据的所有数加起来,再除以个数,就能算出平均数。 这么说平均数和一组数据的所有数都有关系,反映是的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板书:平均数 整体水平和所有数据有关)

在统计中,平均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状况。除了它,还有一个数也能表示这组数据的情况。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我们解决下面这个问题来认识它。 出示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绘制统计表,分析数据。谈话: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班上汇报。(用统计表来收集、整理数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统计表。 交流展示统计表: 年增长高度(厘米) 5

10 人数 1 1 4 6 2 1 提问:这些数据在哪个范围内波动?有没有哪个数据经常出现?

从这些数据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班上汇报交流

预设:身高年增长的范围在5-10厘米之间。

身高年增长5厘米的有1人。 身高年增长6厘米的有1人。 身高年增长8厘米的有6人。、、、、、、

2、认识“众数”。

谈话: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组数据中哪个数据最特殊?出现了多少次? 学生回答(“8”出现的次数最多,出现了6次。)

也就是说身高年增长8厘米的人数最多,有6人。同学们,在

7、

8、

8、

8、

8、

10、

9、

7、

8、

9、

7、

6、

8、

5、7这组数据中,“8”出现的次数最多,“8”就叫这组数据的众数。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板书:众数 ) 学生齐读,描述“众数”的概念:

根据你们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

学生自由说,老师归纳板书: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学们,“8”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因为在这一组数据中它出现的次数最多,众数“8”也可以反映这组数据的水平,它反映是的什么水平呢?

大家看看,这组同学的年增高厘米数中在中哪个数?(8)所以我们说众数“8”反映了同学们年增高的集中水平。(板书:集中水平)它受到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吗?(不会)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3、理解“众数”。

下面让我们继续在生活中理解众数吧!出示课件:

1分钟跳绳比赛,六(1)班、(2)班、(3)班每班6名参赛选手成绩如 六(1):120 105 150 150 186 150 ( ) 六(2):108 183 183 196 216 216 ( ) 六(3):126 157 169 198 224 215 ( )

谈话:请大家根据刚才对众数的认识,讨论一下,各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 第一组数据学生很快就说出是150,第二组、第三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呢?学生很难判断,可以让学生在同桌或小组里讨论,教师巡视、引导。 师:从第二组数据中你们发现什么?

生:有183和216两个数出现的次数最多且相同,我觉得两个都是众数。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我认为也是183和216都是众数。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这样。那为什么呢?

生:因为刚才老师说众数指的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而这里的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我认为两个都是。

师:太好了!你们真用心。是的183和216在这组数据中都是众数。 师:那第三组数据的众数呢?

生:没有众数,因为没有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几个数出现的次数都是1次。

师:那么,对于找众数你们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生1:我发现有些组数据中,众数不止一个。 生2:有些组数据中是没有众数的。

教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有时一组数据的众数不止一个,有时一组数据没有众数。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众数的概念,加深学生对众数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应用“众数”。

创设情境:假设你要找工作,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当然是工资待遇) (1)事情经过:(课件出示)

王叔叔去应聘,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2000元,可实际工作时只领到1200元,他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于是找经理讨个说法,经理拿出工资表说:“我没骗你,不信你算算!”

(2)验证质疑:(课件出示工资表) 经理 6000 副经理 部门经理 员工 员工 2800 2000

1200 1200

员工 1200

员工 1200

员工 1200

员工 1200 学生计算验证,帮王叔叔算算表中的平均工资是不是2000元。 通过计算发现这些数据的平均数确实是2000元。

提问:经理也没撒谎,但王叔叔却没有拿到2000元的工资,这问题出在哪儿呢?

(3)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此处用平均数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员工的工资水平,而“1200”是在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用“1200”来反映他们的工资水平更加合适。所以王叔叔只能领到的工资是众数1200元。

5、感悟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课件出示:生物小组的同学每人都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试验结果如下表。 姓 名 张志明 王平李雪 发芽粒数 17 13 17

姓 名 刘晓芳 丁倩 武梅

发芽粒数

9 17 17

姓 名 黄刚 陈敏 杨涛

发芽粒数

3 16 17 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有(5 )人。(让学生看题,理解题意后先填空。)

问题: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它表示什么意义?(众数是17,表示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这里着重让学生理解表示的意义。)

再问: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14)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

又问:平均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与众数相同吗?(平均数14表示的是9个人做的试验中平均每人试验发芽的粒数;不相同。)

追问:这一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怎样,用平均数还是用众数代表更能体现出整体水平?

让学生经过讨论发现高于平均数的有6个,低于平均数的只有3个,用平均数表示偏离了这组数据的中心。因此,用众数表示这组数据整体水平更加合适。 课件出示: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统计量? ①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A.平均数 B.众数

②面包店店主最关心哪种面包销售量最好。 A.平均数 B.众数

③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 A.平均数 B.众数

教师小结:“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用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能够最为充分地反映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的作用;但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仅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它的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众数,认识了什么是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了众数(众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有时一组数据的众数不止一个,有时一组数据没有众数。)明白了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要快速准确地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必须先对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再挑出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这样就找到了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 同学们对众数应用得怎样呢?接下来有没有信心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呢?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

(3)13 9 11 9 9 9 8 7 9 6 (4)23 24 23 23 26 25 24 23 28 23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

出示新课堂题目:

3、填一填。

(1)在

7、

8、

8、

8、

8、

10、

9、

7、

8、

9、

6、

8、

5、7这组数中,( )出现的次数最多,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

(2)六位评委给一位歌咏比赛选手打分。其中4人打9.5分,2人打9.2分,1人打9.8分。这位歌手得分的众数是( ).(3)六(5)班第3组同学的身高分别为161cm、149cm、149cm、158cm、157cm、158cm、158cm、150cm、147cm。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

这是专门巩固众数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充分交流各自寻找众数的方法。重点强调众数是这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某数据出现的次数。

2、综合练习: 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这是用众数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解决(1)题,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然后重点解决(2)题,让学生自主分析数据,再班上交流自己的想法,明白这些大蒜接近一半的瓣数是10,其它绝大多数的瓣数在10瓣左右。

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这是用众数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

本题学生容易产生误解,练习时,可以先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读懂表格,如:豆粒数是1的豆荚有几个?豆粒数是2的豆荚有几个?然后进行分析。学生找出众数是4后,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多数豆荚的豆粒数是4粒,大约一半以上。

出示新课堂82页第2题:(这是用众数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 次数 1 成绩9 (环) (1)找出这组成绩的众数。

(2)通过对这组数据的分析,你能预测一下这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成绩吗? 练习时,(1)题学生独立找一找,(2)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班上交流为什么预测的成绩是“9”? 进一步明确众数的实际意义和特点。

3、拓展练习:

出示自主练习第5题:(这3道题目都是运用众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练习。要求学生能根据众数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升对众数意义的理解深度。) 2 8

3 9

4 10

5 9

6 5

7 9

8 9

9 10

10 8

练习时,让学生弄懂题意,重点交流“为什么多生产为什么少生产”。进一步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 出示新课堂83页第3题:

中兴房地产开发公司提供了如下房型供客户选择: 房型(平方米) A:62.5 订购人数 21

B:90 56

C:128.5 168

D:150.8 72

E:189.2 15 (1)求出“房型”这组数据的众数。

(2)你认为这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应该多开发哪种房型,应该少开发哪种房型,为什么?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读懂表格,找出众数,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第2小题,班上交流多或少开发的原因,提升对众数作用和特点的理解。 出示新课堂82页第3题:

为了了解同学们完成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学校对六(2)班45名同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分) 30 人数

40 4

45 23

50 12

60 3

80 1 (1)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2)教育有关部门规定六年级学生每天作业量不得超过1小时,你认为该班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合适吗?请说明理由。

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表格,自主找到众数,然后根据对众数意义的理解做出判断,班上交流,说清理由,加深对众数作用的特点的理解。

六、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合作探究了什么问题?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众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课外拓展:

板书: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

集中水平

出现次数最多(不唯

一、也可能没有)平均数

整体水平

和所有数据有关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进而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我结合学生的成长实际,介绍15名进入青春期的女生身高年增长的一组数据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这组数据的特点,发现8厘米这个数据在这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从而引出众数的概念。让学生亲临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然后,步步深入,通过“一分钟跳绳比赛”、“ 王叔叔去应聘”、“黄豆种子发芽试验”等一连串情境问题,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作用,同时结合平均数进行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众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众数与生活的融合。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生活素材贯穿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来源于生活。并在参与中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众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众数、平均数的使用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选取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很自然地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活动融入到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突出学习众数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这节课下来,我已经感受到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和想象力的丰富。我深深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创设了数学,数学是人类通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3)重视引导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节课,我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王叔叔去应聘”这一情境的创设,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2000元,可实际工作时只领到1200元,他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我向学生设疑:这问题出在哪儿呢?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此处用平均数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员工的工资水平,而“1200”是在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用“1200”来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更加合适,从而自主探索出众数的意义。探究找众数的方法时,我让学生找三组同学“跳绳比赛”成绩的众数,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找数据的众数的方法,从而得出众数可能不止 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的结论。

2、使用建议。新课堂83页第3题,求出“订购人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有错,应该改为求出“房型”这组数据的众数。

3、需要破解的问题。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个别学生容易把次数当作众数,找众数显得有点迷茫。

张美

西山阴小学

第20篇: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和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求职,学生听过见过,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从生活中的求职引入新课, 学生比较感兴趣,发现问题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当学生理解后,将概念及时总结归纳整理升华,并加以运用,学生兴趣浓厚。

5.我的思考: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缺少该部分知识的生活经验。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和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从生活中的求职引入新课, 学生比较感兴趣,发现问题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当学生理解后,将概念及时总结归纳整理升华,并加以运用,学生兴趣浓厚。生活中学生还会遇到一组数据有多个众数或没有众数的现象,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予以了补充。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方案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逐步建立认知结构。

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构建新知——巩固练习,寻找差异——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本方案针对学生的各种学习心态,把教学内容中无法感知的事实、现象和过程,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努力创设一种生动的情景,弥补他们在经验和阅历方面的不足。由于多媒体的使用,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在本节课的五个教学环节里都有多媒体的应用,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在第三个环节里面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伊始,创设了小马过河的情境,利用这个例子,是为了复习近平均数的概念,同时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其他数据代表奠定基础。

第一环节:合作交流,构建新知

这个环节创设小范应聘的问题情境,是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并由此情境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节主要是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并回答问题。

在讨论提问时,我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目的是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判断力;

组织学生们讨论问题,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

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学生讨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数据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用人数最多的工资1100元或中等水平工资1200元来回答,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板书)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寻找差异

通过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出中位数和众数的一些特性,明确求中位数的方法,知道众数不是唯一的,可能多个,也可能没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了这两个新概念。

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后,帮助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提升,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区分掌握和运用。

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中位数和众数是一个新知识,就是以前我读书时也没接触过,加上备这课我也比较仓促,没很好的研读教材,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如何设计课件,如何创设情境上,对教材的核心思想掌握不够,在练习求中位数时,本来我设计的一题是要通过排序才能求出中位数,结果,在练习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知道要先排序,我居然也忘了强调,结果这题学生就全做错了,想到这里,自己就觉得很惭愧,在设计课件时,怎么就没想到要设计一个先排序再求中位数的课件呢?这重点不去把握。难点不去突破,一节课都在关注无关紧要的环节又有什么用?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重难点没突破,这节课就是相当失败的一节课,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及时发现问题(当时自己都没意识到)及时的引导纠正,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这等于说教师犯了学科性的错误,是不可原谅了,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全怪自己没有很好的理解知识,没有把时间花在刀刃上,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不磨刀更误工,还误了大工,得不偿失,这结课给我的教训是非常非常大的:做为一位数学教师,一定要非常熟悉自己所教的学科,一定要认真的钻研教材,现在的新知非常多,很多都是我们刚刚接触的知识,老师自己都没搞懂,怎么让学生懂?怎么把学生教会?在编写教案时,自己不去动脑,只会到网上复制。粘贴,那有多少真正的粘贴到自己的脑子里?离开电脑真的是脑子一片空白,电脑好用,所需的知识要真的被我们人脑所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我决定再去钻研教材,重新设计,争取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引以为戒,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