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函数应用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25 08:33:2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向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k在一个实际问题中,两个变量x、y满足关系式y(k为常数,k≠0),则x

y就是x的反比例函数.由已知关系式和所给的x值(或y值)可以求出对应的y值(或x值).

教学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更加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课题:

生活中常用的刀具,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变钝,用起来很费劲,如果把刀刃磨细,刀具就会锋利起来, 你知道为什么吗?

充满气体的气球能够用脚踩爆,超载的汽车容易爆胎„„这是为什么?

2.例题教学

课本提供了两类问题:一类是速度、时间问题,另一类是几何体积问题.生活中有许多反比例函数模型的实际问题,例如:压强与受力面积(压力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面积一定)、速度与时间(路程一定)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

数学活动:反比例函数实例调查

[数学活动指导]

学生在“用字母表示数”这一章里已经知道不同的实际问题可以用同一个代数式表示,而同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实际意义;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中,再一次地感受了不同的实际问题中数量的相等关系可以用同一个方程表示,而同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表示不同实际问题中数量的相等关系;在“一次函数”、“分式”等章节中也有类似的内容.在课本中反复出现这样的内容,是为了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两个重要特征: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本节活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2001.“关系式y表示什么?”主要是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对反比例x

函数的理解与认识,列举符合条件的实际事例.

2.“调查生活中的反比例函数的实际例子,并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要求学生深入生活,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可以分组,也可以单独进行,但都应该因地制宜地选择调查部门和对象.

推荐第2篇: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及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之后引入的新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既是对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的引申,也是后面研究其它模块知识的基础。所以,学习本节内容我们既要对前段的内容进行升华,又要对后段内容进行启发。

(二)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内容,从学习情况看,他们对函数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不理想。通过课下的了解,学生们对二次函数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对学习非常的不利,掌握图像和性质是本节应用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学习,巩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理解顶点与最值的关系,会用顶点的性质求解最值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出实际问题的最大(小)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进行探索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设计

由于本节课是应用问题,重在通过学习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故而本节课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解决问题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为主,必要时加以小组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不但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适当地辅以电脑多媒体技术。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学提纲

设计思路:最值问题又是生活中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最常见、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之一,它生活背景丰富,学生比较感兴趣,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故而在这儿作此调整,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掌握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此部分内容既是学习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后的巩固与延伸,又为高中乃至以后学习更多函数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基础。

(二)前情回顾:

1、复习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顶点坐标、对称轴和最值

2、抛物线在什么位置取最值? (三)适当点拨,自主探究 1.在创设情境中发现问题

[做一做]:请你画一个周长为40厘米的矩形,算算它的面积是多少,再和同学比比,发现了什么,谁的面积最大,

2、在解决问题中找出方法

[想一想]:某工厂为了存放材料,需要围一个周长40米的矩形场地,问矩形的长和宽各取多少米,才能使存放场地的面积最大, (问题设计思路:把前面矩形的周长40厘米改为40米,变成一个实际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其应用价值——我们要学有用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前面探究问题时,已经发现了面积不唯一,并急于找出最大的,而且要有理论依据,这样首先要建立函数模型,合作探究中在选取变量时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哪两个变量,就把其中的一个主要变量设为x,另一个设为y,其它变量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找等量关系,建立函数模型,实际问题还要考虑定义域,画图象观察最值点,这样一步步突破难点,从而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悟出利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一套思路和方法,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思想方法基础。)

3、在巩固与应用中提高技能

例1:小明的家门前有一块空地,空地外有一面长10米的围墙,为了美化生活环境,小明的爸爸准备靠墙修建一个矩形花圃 ,他买回了32米长的不锈钢管准备作为花圃的围栏(如图所示),花圃的宽AD究竟应为多少米才能使花圃的面积最大, (设计思路:例1的设计也是寻找了学生熟悉的家门口的生活背景,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求矩形面积也较容易,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条件墙长10米来限制定义域,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估计大部分学生在求解时还会在顶点处找最值,导致错解,此时教师再提醒学生通过画函数的图象辅助观察、理解最值的实际意义,体会顶点与端点的不同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此题的有意训练,学生必然会对定义域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又为今后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设垂直于墙的边AD=x米,则AB=(32-2x) 米,设矩形面积为y米,得到: yx(322x),错解,由顶点公式得: x=8米时,y最大=128米

而实际上定义域为[11,16],由图象或增减性可知x=11米时, y最大=110米。 (设计思路:例1的设计也是寻找了学生熟悉的家门口的生活背景,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求矩形面积也较容易,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条件墙长10米来限制定义域,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估计大部分学生在求解时还会在顶点处找最值,导致错解,此时教师再提醒学生通过画函数的图象辅助观察、理解最值的实际意义,体会顶点与端点的不同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此题的有意训练,学生必然会对定义域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又为今后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交流: (1) 同学们经历刚才的探究过程,想想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2)在探究发现这些判定方法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数学方法? (五)我来试一试: 如图在RtABC中,点P在斜边AB上移动,PMBC,PNAC,M,N分别为垂足,已知AC=1,AB=2,求: (1)何时矩形PMCN的面积最大,把最大面积是多少? (2)当AM平分CAB时,求矩形PMCN的面积.

作业:课本随堂练习、习题1,2,3

(六)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面积最大问题

五、课后反思

二次函数的应用本身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其意义,能根据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充分运用导学提纲,教师提前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的设置,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通过对一系列问题串的解决与交流, 让学生通过掌握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

就整节课看,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特别是学困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中改变以往的配角地位,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今后继续发扬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问题梯度降低,设计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掌握新知识,有了足够的热身运动之后再去拓展延伸。

推荐第3篇: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五章 反比例函数

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兴隆中学 贺吉祥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接受了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图象及性质之后的“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用函数观点处理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同时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进行整合,初步形成对函数概念的整体性认识。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1、激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1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第二环节:情境导入;第三环节:应用与拓展;第四环节:随堂练习;第五环节:知识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

活动目的: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活动过程:反比例函数: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在 ,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的增大而 。

当k

第二环节 情境导入

活动目的: 多媒体给出情境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体现数学的现实性。 活动过程: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 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 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的情境。你能解释他 们这样做的道理吗?(见书P143)

(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当木板面积为0.2 m2 时,压强是多少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5)请利用图象对(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在(4)中,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只需在第一象限作函数图象?此外,还要注意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数值。在(5)中,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交流,领会实际问题的数学意义,体会数与形的统一。

第三环节 应用与拓展

活动目的:让学生利用图形上所提供的信息,正确写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并通过综合运用表格,图象及关系式,形成对反比例函数较完整的认识

活动过程:做一做

2 1.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 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书上P144) (1)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能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以此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2.如图,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k2y=x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23).(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在这个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感知水平;此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四环节 随堂练习

活动目的:用函数观点来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加深对函数的认识。 活动过程:练习

1.某蓄水池的排水管每时排水8m3 ,6h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1)蓄水池的容积是多少?

(2)如果增加排水管,使每时的排水量达到Q(m3),那么将满池水排空所需的时间t(h)将如何变化?

(3)写出t与Q之间的关系;

(4)如果准备在5h内将满池水排空,那么每时的排水量至少为多少? (5)已知排水管的最大排水量为每时12m3,那么最少多长时间可将满池水 3 全部排空?

2.

1、若一次函数y=kx+b与反比例函数y=m/x 交于点A(-1,2)、B(2,-1)两点。

(1)试求出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求△AOB的面积。

2、如图,已知点 (m,5)是反比例函数 y=k/x 的图象上的一点,PA⊥x轴于A,PB⊥y轴于B,且矩形OAPB的面积是20。 (1)你能求出m的值吗?

(2)若点 (a,b)也在这支双曲线图象上,且a+b=12,请你求出a,b的值 第五环节 知识小结

活动目的:通过老师小结,带领学生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知识。

活动过程: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

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具体步骤是:认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用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今天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讲了四个类型:

1.压力与压强、受力面积的关系 2.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3.已知点的坐标求相关的函数表达式

第六环节 作业布置

课本146页习题5.4 1,2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引导、启发及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师生共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主源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推荐第4篇:《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宁夏海原县三河中学(黒城中学) 邓永明 755200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1、激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

活动目的: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活动过程:反比例函数: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在 ,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的增大而 。

当k

活动目的: 多媒体给出情境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体现数学的现实性。 活动过程: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 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的情境。你能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吗?(见书P143)

(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当木板面积为0.2 m2 时,压强是多少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5)请利用图象对(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在(4)中,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只需在第一象限作函数图象?此外,还要注意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数值。在(5)中,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交流,领会实际问题的数学意义,体会数与形的统一。 第三环节 应用与拓展

活动目的:让学生利用图形上所提供的信息,正确写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并通过综合运用表格,图象及关系式,形成对反比例函数较完整的认识

活动过程:做一做

1.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 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书上P144) (1)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能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以此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2.如图,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k2y=x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23).(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在这个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感知水平;此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四环节 随堂练习

活动目的:用函数观点来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加深对函数的认识。 活动过程:练习

1.某蓄水池的排水管每时排水8m3 ,6h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1)蓄水池的容积是多少?

(2)如果增加排水管,使每时的排水量达到Q(m3),那么将满池水排空所需的时间t(h)将如何变化?

(3)写出t与Q之间的关系;

(4)如果准备在5h内将满池水排空,那么每时的排水量至少为多少? (5)已知排水管的最大排水量为每时12m3,那么最少多长时间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第五环节 知识小结

活动目的:通过老师小结,带领学生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知识。

活动过程: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

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具体步骤是:认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用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今天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讲了四个类型:

1.压力与压强、受力面积的关系2.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3.已知点的坐标求相关的函数表达式

第六环节 作业布置

课本146页习题5.4 1,2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引导、启发及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师生共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主源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推荐第5篇: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五章 反比例函数

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中学 程世喜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接受了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图象及性质之后的“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用函数观点处理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同时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进行整合,初步形成对函数概念的整体性认识。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1、激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1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第二环节:情境导入;第三环节:应用与拓展;第四环节:随堂练习;第五环节:知识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

活动目的: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活动过程:反比例函数: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在 ,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的增大而 。

当k

第二环节 情境导入

活动目的: 多媒体给出情境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体现数学的现实性。 活动过程: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 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 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的情境。你能解释他 们这样做的道理吗?(见书P143)

(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当木板面积为0.2 m2 时,压强是多少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5)请利用图象对(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在(4)中,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只需在第一象限作函数图象?此外,还要注意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数值。在(5)中,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交流,领会实际问题的数学意义,体会数与形的统一。

第三环节 应用与拓展

活动目的:让学生利用图形上所提供的信息,正确写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并通过综合运用表格,图象及关系式,形成对反比例函数较完整的认识

活动过程:做一做

2 1.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 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书上P144) (1)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能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以此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2.如图,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k2y=x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23).(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在这个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感知水平;此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四环节 随堂练习

活动目的:用函数观点来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加深对函数的认识。 活动过程:练习

1.某蓄水池的排水管每时排水8m3 ,6h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1)蓄水池的容积是多少?

(2)如果增加排水管,使每时的排水量达到Q(m3),那么将满池水排空所需的时间t(h)将如何变化?

(3)写出t与Q之间的关系;

(4)如果准备在5h内将满池水排空,那么每时的排水量至少为多少? (5)已知排水管的最大排水量为每时12m3,那么最少多长时间可将满池水 3 全部排空?

第五环节 知识小结

活动目的:通过老师小结,带领学生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知识。

活动过程: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

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具体步骤是:认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用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今天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讲了四个类型:

1.压力与压强、受力面积的关系 2.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3.已知点的坐标求相关的函数表达式

第六环节 作业布置

课本146页习题5.4 1,2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引导、启发及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师生共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主源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推荐第6篇:二次函数利润应用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

利润的最大化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究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2、让学生掌握用二次函数最值的性质解决最大值问题的方法

3、让学生充分感受实际情景与数学知识合理转化的过程,体会如何遇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脉络。教学重点:

探究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函数性质进行决策 教学过程 : 情境设置:水果店售某种水果,平均每天售出20千克,每千克售价60元,进价20元。经市场调查发现,在进价不变的情况下,若每千克这种水果在原售价的基础上每涨价1元,日销售量减少1千克;若每降价1元,日销售量将增加2千克。现商店为增加利润,扩大销售,尽量减少库存,决定采取适当措施。

(1)如果水果店日销水果要盈利1200元,那么每千克这种水果应涨价或降价多少元?

解:设每千克这种水果降价x元。

(60-20-x)(20+2x)=1200

解得x=10或x =20 水果店扩大销售,尽量减少库存 x=10不合题意,舍 x=20 答:每千克这种水果应降价20元。

(2)如果水果店日销水果要盈利最多,应如何调价?最多获利多少元?

设计:问题1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先根据题意判断出应只选择降价,只是一种可能。通过分析“降价”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点评,强调验根。因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元二次方程,困难不会太大。

问题2,引导学生由一元二次方程过度到二次函数,并想到利用二次函数最值的性质去解决问题。给学生空间时间去思考。 老师问两个问题;1 怎样设?2什么方法去解决?

解:设每千克这种水果降价x元。 y=(60-20-x)(20+2x) =-2 x²+60x+800 (0

当x= 15时,y最大 此时,y=1250

答:每千克应降价15元,使获利最多,最多可获利1250元。 得到答案后,学生自做帮学生梳理过程,并画图象,更深刻体会。易忽略自变取值范围。

小结:解决利润最大化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方法:二次函数思想

步骤

1、设自变量

2、建立函数解析式

3、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

4、顶点公式求出最值 (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

变式:若将题中“扩大销售,尽量减少库存”去掉,水果店应如何调价?

解:分两种情况讨论:

(1)设每千克这种水果降价x元。 y=(60-20-x)(20+2x) =-2 x²+60x+800 (0

当x =15时,y最大 此时,y=1250 答:每千克应降价15元,使获利最多,最多可获利1250元。

(2)设每千克这种水果应涨价x元 y=(60-20+x)(20-x) =-x²-20x+800 (0

当x>-10 时,y随x增大而减小

当x=0时,y取最大值

此时y=800 由上述讨论可知:应每千克降价15元,获利最多,最多可获利为1250元。

让学生想到是二种可能,涨价和降价,得分类讨论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强调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取最值,如顶点不在这个范围,根据函数图象的增减性来判断,而且实际问题的图象不是整个的抛物线,而是局部,这取决于自变量取值范围。 学生自己整哩书写,教师指导。 练习与作业

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30元,现在的售价为每件40元,每星期可卖出15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果每件的售价每涨1元(售价每件不能高于45元),那么每星期少卖10件。设每件涨价x元(x为非负整数),每星期的销售为y件。

(1)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如何定价才能使每星期的利润最大且每星期的销量较大?每星期的最大利润是多少?

推荐第7篇: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专题

课题 :第26章 二次函数 专项训练 抛物线的变换

教学背景:

二次函数是九年级下册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它从具体问题入手,通过实例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平移旋转的特征,充分感受求解析式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利用平移旋转的特征;能够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从而熟练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平移旋转的实际情况求二次函数关系式进行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把平移旋转实际化,即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经历“问题情境——自主探究——交流与讨论——猜想结论——得出结论”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利用平移旋转的特征感受二次函数关系式的变换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平移旋转求二次函数关系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练习:

1.点的坐标关于X轴对称坐标的特点,Y轴对称坐标的特点,原点对称坐标特点。

二、专项训练一

抛物线的平移

类型之一 抛物线与平移 1.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不能通过函数y=3x2的图象平移得到的是( D ) A.y=3x2+2 B.y=3(x-1)2 C.y=3(x-1)2+2 D.y=2x2 2.(2015·临沂)要将抛物线y=x2+2x+3平移后得到抛物线y=x2,下列平移方法正确的是( C ) A.先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 B.先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 C.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 D.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

3.如图,把抛物线y=x2沿直线y=x平移2个单位后,其顶点在直线上的A处,则平移后抛物线的解析式是( C ) A.y=(x+1)2-1 B.y=(x+1)2+1 C.y=(x-1)2+1 D.y=(x-1)2-1

1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经过平移得21到抛物线y=x2-2x,其对称轴与两段抛物线弧所围成的阴2影部分的面积为( B ) A.2 B.4 C.8 D.16

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抛物线y=-x2+1向上平2移3个单位,再向左平移1个单位,则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1是__y=-(x+1)2+4__. 26.已知二次函数y=3x2的图象不动,把x轴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那么在新的坐标系下此抛物线的解析式是__y=3x2-2__.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抛物线y=-x2+2x-8,使它经过原点,写出平移后抛物线的一个解析式:__y=-x2+2x(答案不唯一)__.

8.(2015·岳阳)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c与x轴交于A,B两点,顶点C的给纵坐标为-2,现将抛物线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抛物线y=a1x2+b1x+c1,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③④__.(填序号) ①b>0;②a-b+c<0;③阴影部分的面积为4;④若c=-1,则b2=4a.

19.如图,点A(-1,0)为二次函数y=x2+bx-2的图象2与x轴的一个交点. (1)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并说明当x>0时,y值随x值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将该二次函数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1个单位,请直接写出平移后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

类型之二 抛物线与轴对称 10.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其对称轴为x=1.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D ) A.abc<0 B.2a+b=0 C.b2-4ac>0 D.a-b+c>0

11.如图所示,在一张纸上作出函数y=x2-2x+3的图象,沿x轴把这张纸对折,描出与抛物线y=x2-2x+3关于x轴对称的抛物线,则描出的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为__y=-x2+2x-3__.

类型之三 抛物线与旋转 12.将二次函数y=x2-2x+1的图象绕它的顶点A旋转180°,则旋转后的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为( C ) A.y=-x2+2x+1 B.y=-x2-2x+1 C.y=-x2+2x-1 D.y=x2+2x+1 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抛物线y=x2+2x+3绕着它与y轴的交点旋转180°,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是( B ) A.y=-(x+1)2+2 B.y=-(x-1)2+4 C.y=-(x-1)2+2 D.y=-(x+1)2+4 14.把二次函数y=(x-1)2+2的图象绕原点旋转180°后得到的图象的解析式为__y=-(x+1)2-2__.

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抛物线y1=x2-4x+1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抛物线y2,然后将抛物线y2绕其顶点顺时针旋转180°,得到抛物线y3.(1)求抛物线y2,y3的解析式; (2)求y3<0时,x的取值范围; (3)判断以抛物线y3的顶点以及其与x轴的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形状,并求它的面积.

推荐第8篇:函数教学设计

第七组

35中小组

人教B版数学必修1

第二章

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本章教学内容的范围

2.1函数

2.1.1 函数

2.1.2 函数的表示法 2.1.3 函数的单调性 2.1.4 函数的奇偶性

2.1.5用计算机作函数的图像(选学) 2.2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

2.2.1 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2.2.2 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2.2.3 待定系数法 2.3 函数的应用(1) 2.4函数与方程 2.4.1 函数的零点

2.4.1 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

2. 本章教学内容的范围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函数在高中课程中的位置

(2) 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 (3) 加强了数学建模的要求 (4) 加强了对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的要求

(5) 加强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

(6) 改变了函数的单调性传统的叙述方法,为以后学习导数等知识做了铺垫

(7) 降低了对定义域、值域的要求,删减了此部分人为的过于技巧化的训练,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函数的基本思想和实质 3. 本章教学内容的总体教学目标

a.函数

(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绘变量相互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3)在实际情境中,能根据不同需要选择恰当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4)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5)通过已学习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6)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7)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b.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

(1)掌握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学会用配方法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 (2)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 C.函数的应用(1)

(1)通过实例,体验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2)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初步运用函数的思想方法理解和处理其它学科与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d.函数与方程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根据具体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4.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分析

a.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函数概念的较好理解 在本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函数的概念是核心内容。教学中应通过回顾初中函数的定义,结合具体实例,逐步探索高中函数的概念,感受与初中所学函数内容之间的衔接和再次学习函数的必要性,体会初、高中函数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具体实例的剖析,使学生逐步体会函数是两个数集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通过从学生已掌握的具体函数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尝试列举各种各样的函数,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再通过后期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具体函数的研究,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这样多次接触、反复体会,逐步加深理解,才能真正加以掌握。

b.本章教学内容的难点

(1)用映射的观点来理解函数的概念 (2)函数的单调性、最值、奇偶性 (3)二分法

二、本章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概述

1. 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讲函数,再讲映射,使学生自然达到由初中所学的函数到高中函数知识的自然转变 2. 在1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初高中函数知识的不同,认识到函数知识的重要性 3. 在具体教学中,要重视图形在学习中的作用,借助图形理解函数概念和性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当然也要避免几何直观代替逻辑证明的错误做法

4. 例题与习题建议从课本例题与习题中选择即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必都讲都作必要时可依据课标从A版教材中补充

5. 在教学中应强调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削弱对定义域、值域和判断是否为同一函数等问题的技巧训练,避免人为地编制一些偏难题目,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基本思想和实质。 6.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要正确理解“加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适时地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学几何画板、Excel、Scilab等辅助教学软件,帮助其学好数学。但要注意使用的度,信息技术只能作为教学和学习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不能代替人的学习和思考。

三、本章所需教学资源的概述

几何画板、Excel、Scilab等辅助教学及相关资料

四、本章学时建议

2.1函数 8课时 2.2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 3课时

2.3 函数的应用(1) 2课时 2.4函数与方程 2课时

本章小结 1课时(共16学时,仅供参考,结合学生情况安排)

五、本章个小结教学目标分析及教学方案建议

第一~三课时 函数

一.学习目标

了解函数是特殊的映射(对应),是非空数集A到非空数集B的映射(对应)。能理解定义域、对应法则是函数的两个要素;

初步体会函数定义有变量观点向对应观点的过渡;

能正确认识和使用“区间”及相关符号,能正确求解一些简单的函数的定义域。

二.重点内容安排

重点:本小节是函数内容的基础、重点所在;

难点:①理解用对应的观点定义函数,理解函数与函数解析式的区别;

②理解函数符号f(x)的含义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1.复习

复习初中函数的定义,借此引出高中函数的定义。

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初中函数的定义,并试举出学过的函数例子。 思考:y=3是函数吗?

2.新课引入

通过思考、讨论,适时引入用对用方式定义函数的想法,并逐步完善。

3.函数的概念

(1)定义:设集合A是一个非空的数集,对A中的任意数x,按照确定的法则f,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与它对应,则这种对应关系做集合A上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 (2)本质: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对应。

根据定义,重新探讨y=3是否为函数的问题,容易得出结论——是。 (3)分析定义中的重点词句可知,“集合A”、“对应法则f”、“唯一确定的数y”是函数的三要素,进而引出“定义域”“值域”的概念。其中,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确定一个函数。

(4)对符号f(x)和f(a)的理解

4.简单例说定义域的求法,引出“区间”的概念

注意:(2,4)既可以表示点,也可以表示区间;而(4,2)只可以表示点的坐标。 四.教学资源建议

借助信息技术展现函数的多种表示方式,参考教参中《函数》教案,光盘中《变量与函数的概念》课堂实录、课件集锦中相关课件等等。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建议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教学方法进行,多给学生一些感性认识,通过展示才会发现,通过发现才会发展,获得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三~五学时

函数表示方法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

(1) 能正确认识和使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法,列举法和图像法。

(2) 了解每种方法的优点,会在实际情境中,根据不同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2.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的特点,

(1)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 (2) 能简单应用分段函数。

二、重点内容安排

教学的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 教学的难点:

(1) 根据不同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通过函数的解析式分析函数的图像。 (2) 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

三、教学内容安排

1.复习

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定义、本质、定义域和对应法则。 2.新课的引入

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介绍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列举法和图像法,并简要介绍每种方法的优点。 3.函数的表示方法

由教师提供具体的情境例子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到函数表示方法的教学活动中来。 解析法学生一般比较熟悉,但要结合课前复习强调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图像法: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

让学生思考函数用一种方法表示出后,是否还可以用另外两种方法表示,并体会每种方法的优点。 4.分段函数

通过生活中实例(如商品优惠数量与资费),让学生建立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函数图像,引出分段函数的概念。再以书上例题作为巩固练习的素材,进行强化训练。 5.复习应用

四、小结新学内容,结合练习对所学内容进行应用性训练。教学资源建议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参看《教参》中的分析,课件集锦中的相关软件;网络中教案、录像和课件,等等。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教学方式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方法(因为初中有些表示方法已经简单涉及过)。

分段函数的图像的画法可以作为函数图像法的应用。

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感性的认识,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和简单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增加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六、七学时

函数的单调性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与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掌握有关证明和判断的基本方法。

(1) 了解并区分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等概念。

(2) 利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单调性,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函数的单调性及函数的最大(小)值。

(3) 能借助图象判断一些函数的单调性,并能利用定义证明某些函数的单调性。 2·通过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

二、重点内容安排

1·教学重点是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形成和认识,难点是领悟函数单调性及最大(小)值的本质,掌握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2·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性质学生在初中所学函数中曾经了解过,但只是从图象上直观观察图象的上升和下降,而现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刻画,这种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较难,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下功夫。单调性的证明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代数论证内容,代数推理论证能力较弱,所以单调性的证明自然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1·从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引入新课。

2·通过对增函数,减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函数的单调性研究的主要是函数局部的性质,这一性质反映了函数在某一区间上的自变量x与因变量y之间的大小变化关系,在图象上反映为图象的变化趋势,通过函数的单调性,可以实现不等关系的等价转化。

3·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函数图象,从直观感知上认识函数的单调性,再通过对给出解析式的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和求单调区间等问题的研究,深刻理解函数的单调性。

四、教学资源建议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函数图象中自变量,因变量的变化关系,加深学生对函数单调性的理解与认识。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针对这一部分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讲解,学生练习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要多从几何直观上理解函数的单调性,重视函数图象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第八学时 函数的奇偶性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函数的的奇偶性概念,掌握有关证明和判断的基本方法。(1)了解并区分奇函数,偶函数等概念。 (2)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奇偶性。

(3)能用定义判断某些函数的奇偶性,并能利用奇偶性简化一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2、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函数奇偶性的理论研究,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乐于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二、重点内容安排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认识。教学的难点是领悟函数奇偶性的本质。

三、教学内容安排

引入新课

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奇偶性研究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具体说是函数的对称性。

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在我们所学的内容中,特别是函数中有没有对称问题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究具体函数,如y=x和 y

21x 等。

结合图像提出这些对称是我们在初中研究的关于y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如下问题:

(1)函数 y=x 图象关于y轴对称和y来刻画?

(2)能否得到一般结论?教师可以明确提出研究方向。 (3)函数具有这样的对称性,它的定义域会有什么特点?

四、教育资源建议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函数的多种表示方法,参看教参中《 函数的奇偶性》案例,课件集锦中相关课件,等等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建议

针对这一部分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师讲解,学生练习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要多从几何直观上理解函数的奇偶性,重视图象在数学学习中作用。

第九学时 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

一、学习目标

以一次函数的函数模型为载体,学习研究函数性质的一般方法,并通过这个函数有关知识的复习与提高,沟通初中和高中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实现由初中数学向高中数学的平稳过渡,本节主要的数学方法是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内容安排

重点1: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重点2: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掌握列出方程(组)及方程运算 次重点:初步培养学生掌握研究函数性质的一般规律

三、教学内容安排

1、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由于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已经介绍过,因此建议由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关注:

①当k0时,函数为yb,此时,它不在是一次函数,它的图象是一条与x轴平行或重合的直线,通常为常值函数。

②函数值的改变量yy2y1与自变量的改变量xx2x的比值

1

21x 关于原点对称的特点如何利用解析式

yxy2y1x2x1,称作函数在x1到x2之间的平均变化率,对一次函数来说它是一个常数,等于这条直线的斜率。

③一次函数ykxb(k0)的单调性与一次项系数的正负有关,当k0时,函数为增函数,当k0时,函数为减函数。 ④要准确地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只要找准图象上的两个点即可,这两个点通常是找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2、待定系数法

①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对于给出的函数的不同的解析式,求解的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 ② 通过正比例函数求系数k的方法,引出待定系数法的定义。 ③ 总结出使用待定系数法解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设出含有待定系数的解析式;

第二步,根据恒等的条件,列出含待定系数的方程和方程组;

第三步,解方程或方程组或消去待定系数,从而使问题解决。

④ 由待定系数法的定义可知,所求函数解析式的一般形式是明确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方程和方程组的使用。

四、教学资源建议

电子版教材,教学案例,相应课件,充分恰当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参数的变化对函数图象的影响等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一次函数的探究过程结果。如由学生依据课堂学习内容对具体的一次函数进行分析,

2、通过测试题检测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做好学生知识分析,确定教学起点。

第十、十一学时 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一、学习目标:

通过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的学习,研究函数性质的一般方法。本节的数学方法有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通过学习进一步实现由初中向高中的平稳过渡。

二、重点内容安排:

进一步巩固研究函数和利用函数的方法、学会运用配方法研究二次函数

三、教学内容安排:

1、通过以下几方面研究函数 (1)、配方 (2)、求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3)、函数的对称性质 (4)、函数的单调性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重要方法———配方法,对于任何一个二次函数,只要通过配方变形为y(xh)k的形式,就可知道函数的图象特征和有关的性质,而不必要求学生记忆过多结论,解题时这样一些通法的运用是最有效的

重点1:配方法,待定系数法

重点2:利用图象讨论二次函数性质

重点3: 利用数形结合解决二次函数相关问题

次重点1:培养学生掌握研究函数性质的一般规律

2 次重点2:图象的平移

2.、在总体上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先由学生观察图象,研究函数yax2的性质,并通过两个例子复习二次函数的图象的画法,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推广得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以及研究二次函数的重要方法

3、函数yax2bxc (a0)叫做二次函数,利用多媒体演示参数a、b、c的变化对函数图象的影响,着重演示a对函数图象的影响,二次函数yax2bxc(a0)中系数a,b,c决定着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即:a——图象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单调性

b——奇偶性

c——是否过原点

4、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一般式、顶点式

①已知顶点坐标为(m,n),可设ya(xm)2n,再利用一个独立条件求a ②已知对称轴方程x=m,可设ya(xm)2k,再利用两个独立条件求a,k ③已知最大值或最小值为n,可设ya(xh)2n,再利用两个独立条件求a,h ④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时,可设ya(xh)2,再利用两个独立条件求a,h

5、例:研究函数f(x)解:(1)配方f(x)1212x4x6的图象与性质

22(x4)2

所以函数f(x)的图象可以看作是由g(x)x2经一系列变换得到的,具体地说:先将g(x)上每一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2倍,再将所得的图象向左移动4个单位,向下移动2个单位得到.(2)函数与x轴的交点是(-6,0)和(-2,0),与y轴的交点是(0,6) (3)函数的对称轴是x=-4,事实上如果一个函数满足:f(ax)f(ax)(f(x)f(2ax)),那么函数f(x)关于xa对称.(4)设x1x24,xx1x20, yf(x1)f(x2)=12(x1x2)4(x1x2)=

2212(x1x2)(x1x28)

=x(x1x28)

因为 x0,x1x28x1x280 所以 y0

所以 函数f(x)在(,4]上是减函数 同理函数f(x)在[4,)上是增函数 (5)利用图象求当y0时x的取值范围

,62,

对于教材上的其他例子可以仿照此例讨论

6、复习通过配方法求二次函数最小值的方法,利用图象挖掘二次函数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资源建议:

充分恰当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参数的变化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 通过测试题检测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做好学生知识分析,确定教学起点。

2. 可设计相关协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等策略,如由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对具体的二次函数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

第十二学时

函数的应用

(一)

一、学习目标

1 能够找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 体会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在数学和其它学科中的重要性,初步树立函数的观点;

3 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树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重点内容安排

教学重点:运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增强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安排

对例1的处理:1)引导学生读题,提炼信息

2)根据题目信息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画路线图)

3)抽象出数学模型

4)求解

5)思考空间:在此题的条件下还可以构建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对例2的处理:1)学生自己读题,提炼信息

2)学生自己设未知数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列表取特殊值找变量规律)

3)有不同方法的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

4)分别求解

5)结论:未知数设法不同函数关系式不同,解相同。

求解方法不同解相同

注明:方法一的表格作用不止是求出最值,还应归纳出一般规律,发现关系式 对例3的处理:1)理解题意弄清题目的背景(通过几何图形)

2) 通过变化发现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长、宽和为定值)

3)多个未知量的处理方式(代换)

4)列式求解

总结:1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广泛性

2 学会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养成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问题的习惯

3 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通性通法,

四、教学资源建议

教师教学用书配套光盘1课件集锦课件1209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函数的应用是学习函数的目的之一,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为第二次学习函数的应用打好基础。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模仿,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出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关系的方法,从而体验函数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用函数思考问题的习惯,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第十三学时

函数的应用

(二)

一、学习目标

1 感受运用函数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初步掌握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 在数学建模过程中体会客观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增强运用函数解决问题的意识 3 通过函数应用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重点内容安排

教学重点: 展示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函数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数学建模中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内容安排

对例4的处理

1)在前三个例题的基础上认识到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引导学

生树立构建函数模型解决问题的意识

2)通过描点画图选择函数模型

3)选择函数,确定函数式

4)检验所建模型关系是否能够反映实际情况,从而知道模型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如果误差较大对模型要加以修正

5)修正的方案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加以研讨(比如建立曲线模型)

练习内容:将例4换点建立新的一次函数模型

总结:1通过例4使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

2初步学会怎样分析数据,选择数学模型以及建立模型的基本思路

3增强利用函数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资源建议

教师教学用书配套光盘1课件集锦课件1209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函数的应用是学习函数的目的之一,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为第二次学习函数的应用打好基础。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模仿,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出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关系的方法,从而体验函数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用函数思考问题的习惯,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培养用函数模型刻画客观世界的规律的能力。

第十四学时

函数的零点

一、学习目标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在对二次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研究中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在求函数零点的近似解中经历无限逼近的过程,感受整体与局部、定性与定量、精确与近似的对立统一辩证观,体会事物间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二、重点内容安排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判断二次函数零点的个数,会求函数的零点。 教学难点:零点个数的确定。

三、教学内容安排

教材以二次函数入手,结合图像直观的分析二次函数零点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联系,从 二次函数图像得出二次函数零点的性质,并将其推广到一般的连续函数上。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从整体到局部、数形结合、直观感知、合情推理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向学生渗透可以不断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材中从学生熟知的二次函数为例,先求出零点,做出函数的图像,然后由图像分析函数值的符号变化情况,自然引出函数零点的概念,接下来研究零点的存在性及零点的个数,由二次函数图像得到二次函数零点的性质,再通过例题,从三次函数的角度进一步验证函数零点的两条性质,它是零点存在的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例如:y=| x | 。为下一节将其推广的到一般连续函数零点的性质作准备,接下来就是如何求出零点?对于二次函数和简单可分得三次函数的通法是分解因式求零点,而二次函数还有判别式法,三次函数可适当取点也就是二分法的渗透。思维自然流畅,在处理知识的同时把这种研究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介绍给学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本小节内容较简单,使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时机,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自学,归纳总结,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例题中的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可适当讲解。

四、教学资源建议

教师教学用书配套光盘1课件集锦中课件1210,教参中的“资源拓展”所提供的相关 资料。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用函数的观点来研究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方程看作函数的局部性质,为学习和理解求函数零点的近似解的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第十五学时 二分法

一、学习目标

1、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

2、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在经历用二分法求零点近似值的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逼近、算法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体会二分法的通法通用的特点

3、在求函数零点的近似解中,经历无限逼近的过程,感受事物间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二、重点安排

1、教学重点

学会用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

2、教学难点

理解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原理及隐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内容安排

1、二分法是一般算法,比较抽象,只要按部就班地做,就会算出结果。教学中可以先不讲一般理论,而是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探究,然后再讲一般理论。从而总结出二分法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取初始区间[a,b],使f(a)f(b)

①若f(x1)=0,x1就是所求的零点

②若f(x1)≠0,判断零点是在区间[a, x1]或[x1,b]上,从而进入下一步计算

第三步:重复第二步的方法,直到达到规定的精度要求,结束计算。

2、例题是用二分法求函数的近似零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或教学软件完成。

四、教学资源建议

教师教学用书配套光盘,教参中的“资源拓展”所提供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首先“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渗透了算法的思想,为今后学习算法有了感性认识,作了必要的准备;其次“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的方法中体现逼近、近似的思想都是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第七组

35中小组成员

西城区

北京 35中

刘静

北京35中

何坚

北京35中

孙雨静

北京35中

王蕾

北京35中

和寿福

北京41中 郭海欣 北京41中 李长敏

北京41中 贾勇强 北京3中 王俊梅

北京3中 王屹崴 北京3中 加亚玲 北京3中 柳英健

2007-7-28

推荐第9篇:函数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深刻含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类比、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归纳概括的能力;强化“形”与“数”结合并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探究过程中,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兴趣和热情;体会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渐形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抽象性和简洁美渗,透数学思想和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教学难点:函数符号y=f(x)的理解,函数概念的整体性认识.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篇2:函数教学设计

第六章 一次函数

1.函数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 鄢正清、魏进华

一、学生起点分析

在七年级上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体会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了探索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并用符号进行了表示;在七年级下期又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了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普遍性,感受了学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些方法和初步经验,为学习本章的函数知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函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第一节的内容。

● 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安排了1个学时。 教材中的函数是从具体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中抽象出来的,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大量的变量之间关系,进而抽象出函数的概念。与原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感性材料,让学生分析了大量的问题,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存在两个变量,而且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它们的表示方式是多样地,如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表示,可以通过画图像的方法表示,还可以通过列解析式的方法表示,但都有着共性:其中一个变量依赖于另一个变量。

● 教材地位及作用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对它的学习一直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是在七年级知识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对变量间的关系的考察,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函数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事物是相互联系和规律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成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的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概括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会函数的模型

思想;

3.通过对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善于观察、乐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函数的概念,以及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会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是函数关系。

●教学难点:1.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材,课件,电脑

学具:教材,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二环节:展现背景,提供概念抽象的素材;第三环节:概念的抽象;第四环节:概念辨析与巩固;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内容:

展示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图片,如心电图片,天气随时间的变化图片,抛掷铅球球形成的轨迹,k线图等,提请学生思考问题。

意图:

承接上一学期变量关系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变量之间关系的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感受研究函数的必要性。

效果:

生活实例,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起到很好的导入效果。

第二环节:展现背景,提供概念抽象的素材

内容:

问题1.你去过游乐园吗?你坐过摩天轮吗?你能

描述一下坐摩天轮的感觉吗?

当人坐在摩天轮上时,人的高度随时间在变

化,那么变化有规律吗?

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与旋转时间t之间有

一定的关系,右图就反映了时间t(分)与摩天轮

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你能从上图观察出,有几个变化的量吗?当t分别取3,6,10时,相应的h是多少?给定一个t值,你都能找到相应的h值吗? 2v问题2 .在平整的路面上,某型号汽车紧急刹车后仍将滑行s米,一般地有经验公式s? ,300 其中v表示刹车前汽车的速度(单位:千米/时). (1)公式中有几个变化的量?计算当v分别为50,60,100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是多少?

(2)给定一个v值,你都能求出相应的s值吗?

问题3.如图,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按图中方式,动手做一做,完成下表:

表格中有几个变量?按图中方式搭10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若搭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意图:

通过上面三个问题的展示,使学生们初步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变量间的关系,并且一个变量是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示方式是多样的(图象、列表和解析式等). 效果:

通过图片展示和三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确存在大量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初步了解三种方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各自特点. 第三环节:概念的抽象

内容:

1.引导学生思考以上三个问题的共同点,进而揭示出函数的概念:

在上面的问题中,都有两个变量,给定其中一个变量(自变量)的值,相应的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值. 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2.点明函数概念中的两个关键词:两个变量,一个x值确定一个y值,它们是判断函数关系的关键。 3.再通过对上面3个情境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三个情境呈现形式的不同(依次以图像、代数表达式、表格的形式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函数常用的三种表示方法: (1) 图象法 ; (2)列表法 ; (3)解析法。

意图:

通过比较异同点,揭示函数的本质概念和不同的表示方法。

效果:

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了七年级较好的铺垫,学生都能顺利地抽象出有关概念。 第四环节:概念辨析与巩固

内容:

1.介绍常量与变量的概念

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 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

指出下列关系式中的变量与常量: 22(1)球的表面积s(cm)与球半径r(cm)的关系式是s=4?r (2)以固定的速度v0(米/秒)向上抛一个球,小球的高度h(米)与小球运动的时间t

2 (秒)之间的关系式是h=v0t-4.9t. 2.概念应用举例 1.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速度是15千米/时,你能表示出他走过的路程s与时间t之间的变化关系吗?s是t的函数吗?路程s随时间t的变化的图像是什么? 略解:s=15t,是函数,图像略. 2.如果a、b路程为200千米,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v与行驶时间t是怎样的变化关系?v是t的函数吗?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的图像是什么? 200v?略解:,是函数,图像略.t3.若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面积y与边长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y是x的函数吗?面积y随边长x的变化的图像是什么? 2略解:s=x,是函数,图像通过课件展示给同学们

意图:

通过常量与变量的区别阐述,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关键;通过三个例题,对函数概念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再次揭示函数概念的本质特征. 效果:

通过对函数基本特征的反复比较与探究,学生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同时三个例题涉及了初中阶段将要学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也为学生将来学习这三种函数留下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第五环节:课时小结

内容:请同学们针对本节的内容进行自我小结,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后;最后教师总结。 意图: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数学学习方法,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系统的知识。

效果:

学生各抒己见,然后相互补充完善,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了小结内容。当然,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最终总结了下面的内容:

1.初步掌握函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的关系。

理解函数的概念应抓住以下三点:

(1)函数的概念由三句话组成:“两个变量”,“x的每一个值”,“y有确定的值”;

(2)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有函数关系不是看它们之间是否有关系是存在,更重要的是看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3)函数不是数,它是指在某一变化的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在一个函数关系式中,能识别自变量与因变量,并能由给定的自变量的值,相应的求出函数的值。

3.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1)图象法(用图像来表示函数的方法); (2)列表法(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格来表示函数的反方法);

(3)解析法(用代数式来表示函数的方法,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式子叫做函数关系式, 函数关系式是等式,在书写时有顺序性,一般写成:“函数=函自变量的代数式”的形式)。 4.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的看待一个问题。 5.本节课用到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观察、分析、对比、归纳等过程获取数学知识.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6.1

六、教学设计反思

(1)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对函数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函数的概念是学习后续“函数知识”的最重要的基础内容,而函数的概念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对它的理解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以及研究思路都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对以前学过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回顾与思考,力求提供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归纳、概括出函数的概念;并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辨析识别等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评价方式

根据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探索方式、表达方式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应关注的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水平和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应关注学生对概念理解的程度和是否能准确的判断所给的问题是否是函数关系,关注学生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事物,教学中又通过学生“议一议”、“想一想”等活动情况和学生对反馈练习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认识状况和列出函数关系的能力水平。另外,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给预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附:板书设计 篇3: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14.2.2节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 班春虹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指导教师: 王连笑 原天津市实验中学

刘金英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 李燕桐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2010年11月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14.2.2一次函数”(第二课时).

(二)内容解析

函数是数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它反映了数量之间的对应规律,是研究数量关系的重要工具.函数思想是最重要的思想,正如f.克莱因的一句名言:“一般受教育者在数学课上应该学会的重要事情是用变量和函数来思考.”

一次函数是中学阶段接触到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次函数的学习是建立在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变量与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的基础上的.一次函数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一次函数的有关概念,本节课是一次函数的第二课时,主要研究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画法,并结合图象分析一次函数的性质.它既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拓展,又是继续学习“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

1.关于一次函数的图象

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之前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图象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了画函数图象的基本方法——描点法,因此,对于运用列表、描点、连线画出一次函数的近似图象并不生疏,但是对于一次函数的图象为一条直线的理解则是本节课的内容,所以,教学时需要在学生动手画图象的基础上,通过对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数的角度加深对形的理解. 在了解了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以及它和正比例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后,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平移,另一种是两点法,突出两点法画图时如何选取合适的点.

2.关于一次函数的性质

对于一次函数的性质主要是研究一次函数y?kx?b(k?0中的k的正负对函数增减性(图象的变)化趋势)的影响,对于这个性质的探究,让学生经历“先特殊化、简单化,再一般化、复杂化”的过程,通过对图象的研究和分析函数自身的性质,深刻领会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渗透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结合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正比例函数y?kx(k?0图象之间的关系类))比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

从数学自身发展过程来看,正是由于变量与函数概念的引入,标志着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的迈进,是一种数学思想与观念的融入.无论从一次函数到反比例函数,再到以后的二次函数,甚至高中的其他各类函数,都是函数的某种具体形式,都为进一步深刻领会函数提供了一个平台.因此,后续学习中对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研究方法与一次函数的研究方法类似.也就是说,一次函数的学习为今后其他函数的学习提供了一种研究的模式. 3.教学重点

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次函数图象及其画法,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 2.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4.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二)目标解析 1.使学生理解函数y?kx?b(k?0与函数y?kx(k?0图象之间的关系,会利用两个合适的点))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掌握k的正负对图象变化趋势和函数性质的影响. 2.通过描点法来研究一次函数图象,在动手绘制一次函数的图象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动手----比较----讨论---归纳”的数学活动,通过对一次函数图象的分析,归纳k的正负对函数图象变化趋势和函数性质的影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归纳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和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从具体一次函数的图象特征抽象得到一般形式一次函数的图象特征,进而得到函数的性质,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4.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互相交流,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对于通过具体函数图象猜想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和k的正负对于函数图象的变化趋势和函数性

质的影响并不困难,但是学生容易停留在只从“形”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不会用函数和变量去思考问题,即从“数”——解析式的角度加深理解.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有意识地加强对一次函数y?kx?b与正比例函数y?kx解析式的分析与比较,突出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会,使学生逐步地增强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采用以实践探索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带有探究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发现归纳结论.利用计算机的《几何画板》软件,并结合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函数图象,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篇4:《函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

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 陈向阳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ⅰ必修本(a版)》的第一章1.2.1函 数的概念。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贯穿在中学代数的始终,从初一字母表示数开始引进了变量,使数学从静止的数的计算变成量的变化,而且变量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变量间的这种依存性就引出了函数。在初中已初步探讨了函数概念、函数关系的表示法以及函数图象的绘制。到了高一再次学习函数,是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是利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来理解函数的定义,从而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函数与数学中的其他知识紧密联系,与方程、不等式等知识都互相关联、互相转化。函数的学习也是今后继续研究数学的基础。在中学不仅学习函数的概念、性质、图象等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函数的思想要更广泛地渗透到数学研究的全过程。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函数又是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衔接的枢纽,特别在应用意识日益加深的今天,函数的实质是揭示了客观世界中量的相互依存又互有制约的关系。因此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节的内容较多,分二课时。本课时的内容为: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的求法、区间表示等。(第二课时内容为:函数概念的复习、较复杂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的求法、分段函数、函数图象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在初中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并且知道可以用函数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然而,函数概念本身的表述较为抽象,学生对于动态与静态的认识尚为薄弱,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缺乏一定的认识,对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图象与性质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初中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函数进行定义,虽然这种定义较为直观,但并未完全揭示出函数概念的本质。例如,对于函数 ?1,当x是有理数时

如果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看它,就不好解释,显得牵强。但f(x)?? ?0,当x是无理数时

如果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解释,就十分自然。因此,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来理解函数,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就很有必要。由于数学符号的抽象性,学生因此会望而却步,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已接触了函数的概念,但在重新学习它时还是存在一定的障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新引进的函数符号“y=f(x)”不甚其解。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函数符号的审美因素,以美启真。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为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思考,从而理解问题的本质,归纳总结出结论。

【学法指导】

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注意运动变化观和集合对应观两个观念下函数定义的对比研究;注意借助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加深对函数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要重视符号f(x)的学习,借助具体函数来理解符号y=f(x)的含义,由具体到抽象,克服由抽象的数学符号带来的理解困难,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数学符号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

学模型;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深刻含义;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类比、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归纳

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对应、转化的辩证思想;强化“形”与“数”结合并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 渗透数学思想和文化,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兴趣和热情;强化

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在探究过程中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数与形的和谐统一美;树立“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及y=f(x)的理解与深化。

【教学难点】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符号f(x)的理解。

【教学关键】在集合与对应的基础上理解函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

启发式教学为主,变式教学为辅,及引导、探究、讲解、演练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情境和归纳,多一点探索和发现,多一点思考和回顾。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丰富和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结构上,设计“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引导探求——形成知识;变式训练——巩固知识;讨论研究——深化知识;总结反思——提高认识;任务后延——自主探究”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以期达到教学目标。

设计思想 篇5: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目 录

题目1 前言1 1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1 1.1教材分析1 1.2教学目标分析??2 2教学重、难点剖析?2 2.1教学重点剖析??2 2.2教学难点剖析??3 3教学方法与策略??3 4教案???4 参考文献?12 致谢???12 本人声明?12 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作者:xx 指导老师:xx (xx师范高等专科学校xx级数学教育专业)

前言 函数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学习,乃

到一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其重要性体现在:

1、函数本源在于现实生活,如自然科学乃至于社会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2、函数本身是数学的重要内容,是沟通代数、几何、三角等内容的桥梁。亦是今后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方法。

3、函数部分内容蕴涵大量的重要数学方法,如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的思想、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这些思想方法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本文对函数概念的教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想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和启发。 1.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 1.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

本·必修) 数学 第一册(上) 第二章的第

一、二节。这本课本(第一册(上))是学生在高中第一个学期使用的教材,高一学生的知识还比较少,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这本书主要介绍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在高中阶段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基础。课本的第二章——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函数的基础知识在数学和其它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与已经学过的代数式、方程以及将要学习的不等式、三角函数等内容联系非常密切;函数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函数的概念是第二章的重要内容,是函数学习的基础;函数概念是运动变化和对立同统一等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 1.2 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知识目标:了解对应和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近代定义、函数的三要素,以及对函数抽象符号的理解。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目标,在这里,我觉得更应注重本身能力的提高和思想道德上的觉悟,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我制定了以上三个目标。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不少函数,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函数本身的特质,找出函数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的东西,概括出函数的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我们在教学工作时应该着重思考的。同时,函数概念是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渗透这些观点,从而通过数学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2.教学重、难点剖析 2.1 教学重点剖析

一、教学重点:

函数的近代概念、函数的三要素。

二、教学重点剖析:

函数的近代概念是用集合和映射的概念来定义的:函数就是集合a到集合b 的一个映射 f: a ?b ,其中a、b都是非空的数集。这个定义跟初中函数概念的定义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近代定义本身又比较抽象,所以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要先让学生知道函数实际上就是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特殊映射,然后再强调这个映射的特殊性在于集合a、b都必须是非空数集。这样,学生就理解什么是函数的近代概念了。函数的三要素:对应法则、定义域和值域。一个函数主要由对应法则和定义域这两个要素所决定。其中应特别强调函数三要素的对应法则。对应法则f是联系自变量x与变量y的纽带,我

们在讲授函数这一抽象定义时,不妨把函数比喻为一个“机器”加工的过程,输入x,输出y,而这关键的加工机制便是f。现在涉及到函数三要素相关知识的题目,我们要对其引起重视。

2.2 教学难点剖析

一、教学难点:

映射的概念、函数符号的理解、区间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剖析:

映射的概念: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 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 f:a ? b 。前面说过,函数的近代概念就是用映射的概念来定义的,函数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映射。因此,要弄明白函数近代概念就必须先理解好映射的概念。但映射概念本身是人们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比较不好理解,我们在讲解这一概念时可多用举例子等较生动形象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符号在学生初学时容易搞错的两点:

一、函数符号f(x)中的f表示对应关系,而平常我们所认识的字母一般是用来表示数的,因此,经常有学生会弄不明白f所表示的意义。另外,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一般不一样。

二、f(x)是一个符号,不表示f与x的乘积,而表示x经过f作用后的结果。区间的概念在研究函数时常常会被用到。函数的区间常常是比较难求解的,特别是区间的端点,有时在某函数能否取到区间端点时是需要好好考虑一番的。 3.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方法策略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预习为辅。因为以新的观点认识

函数概念及函数符号与运用时,更重要的是必须给学生讲清楚概念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使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运用在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结构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为学生能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俗话说“教无定法”。函数这个概念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经历了几个世纪的争论和人为的加工,所以要让学生用40分钟完全掌握,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在这里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讲授法为主。古语有云:“授

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他们今后独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其实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体会怎样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实际问题、怎样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 4.教案

4.1 教学目标

(1)教学知识目标:了解对应和映射概念,理解函数的近代定义、函数三要素、以及对函数抽象符号的理解。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4.2 教学重点:

函数的近代概念、函数的三要素 4.3 教学难点:

映射的概念、函数符号的理解、区间的概念 4.4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初中(传统)的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初中学过哪些函数?

(让学生回忆一下初中对函数概念所下的定义,为下面介绍新的定义作铺垫。) 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这种用变量叙述的函数定义我们称之为函数的传统定义。 初中已经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 问题1:y = 1(x?r)是函数吗?

(提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明白初中的函数定义在解释某些函数时显得不那么合理,而用近代定义来解释则显得非常自然。

推荐第10篇: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收集图表数据信息,建立拟合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收集图表数据信息、拟合数据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函数拟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入体会数学模型在现实生产、生活及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价值。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收集图表数据信息、拟合数据,建立函数模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对数据信息进行拟合,建立起函数模型,并进行模型修正。

3.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4. 标签

数学,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003年5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紧急启动“建立非典流行趋势预测与控制策略数学模型”研究项目,马知恩教授率领一批专家昼夜攻关,于5月19日初步完成了第一批成果,并制成了要供决策部门参考的应用软件。

这一数学模型利用实际数据拟合参数,并对全国和北京、山西等地的疫情进行了计算仿真,结果指出,将患者及时隔离对于抗击非典至关重要、分析报告说,就全国而论,菲非典病人延迟隔离1天,就医人数将增加1000人左右,推迟两天约增加工能力100人左右;若外界输入1000人中包含一个病人和一个潜伏病人,将增加患病人数100人左右;若4月21日以后,政府示采取隔离措施,则高峰期病人人数将达60万人。 这项研究在充分考虑传染病控制中心每日工资发布的数据,建立了非典流行趋势预测动力学模型和优化控制模型,并对非典未来的流行趋势做了分析预测。 本例建立教学模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收集来的数据信息进行拟合,从而找到近似度比较高的拟合函数。

(二)尝试实践

探求新知

例1.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发下表 (身高:cm;体重:kg)

1) 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使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与身高ykg与身高xcm的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2)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为偏瘦,那么这个地区一名身高为4375px,体重为78kg的在校男生的体重是事正常? 探索以下问题:

1)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根据统计数据,画出它们相应的散点图; 2)观察所作散点图,你认为它与以前所学过的何种函数的图象较为接近? 3)你认为选择何种函数来描述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数关系比较合适?

4)确定函数模型,并对所确定模型进行适当的检验和评价.5)怎样修正所确定的函数模型,使其拟合程度更好?

本例给出了通过测量得到的统计数据表,要想由这些数据直接发现函数模型是困难的,要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图,帮助判断.根据散点图,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几种可能的函数模型,然后进行优劣比较,选定拟合度较好的函数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模型进行适当修正,并做出一定的预测.此外,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本例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与身高

的函例2.将沸腾的水倒入一个杯中,然后测得不同时刻温度的数据如下表:

1)描点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建立一个能基本反映该变化过程的水温y(℃)关于时间x的函数模型,并作出其图象,观察它与描点画出的图象的吻合程度如何.3)水杯所在的室内温度为18℃,根据所得的模型分析,至少经过几分钟水温才会降到室温?再经过几分钟会降到10℃?对此结果,你如何评价? 本例意图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利用拟合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可依照例1的过程,自主完成或合作交流讨论.课堂练习:某地新建一个服装厂,从今年7月份开始投产,并且前4个月的产量分别为1万件、1 .2万件、1.3万件、1.37万件.由于产品质量好,服装款式新颖,因此前几个月的产品销售情况良好.为了在推销产品时,接收定单不至于过多或过少,需要估测以后几个月的产量,你能解决这一问题吗? 探索过程如下:

1)首先建立直角坐标系,画出散点图;

2)根据散点图设想比较接近的可能的函数模型: 一次函数模型:二次函数模型:

幂函数模型:

指数函数模型:

>0,

)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各解析式,并对各模型进行分析评价,选出合适的函数模型;由于尝试的过程计算量较多,可同桌两个同学分工合作,最后再一起讨论确定.

(三)归纳小结,巩固提高.通过以上三题的练习,师生共同总结出了利用拟合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指出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利用函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如下:

(四)布置作业:

作业:教材P107习题32(B组)第

1、2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三题的练习,师生共同总结出了利用拟合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指出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利用函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如下:

课后习题 作业:

教材P107习题32(B组)第

1、2题:

板书 略

第11篇:3.4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函数应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函数应用建模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1.某企业去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年成本为生产成本500万元与年广告成本200万元两部分.若年利润必须按p%纳税,且年广告费超出年销售收入2%的部分也按p%纳税,其他不纳税.已知该企业去年共纳税120万元.则税率p%为

( ) A.10%

B.12% C.25%

D.40% 解析:利润300万元,纳税300·p%万元, 年广告费超出年销售收入2%的部分为 200-1000×2%=180(万元), 纳税180·p%万元,

共纳税300·p%+180·p%=120(万元), p%==25%.答案:C 2.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的全部费用称为生产成本,某企业一个月生产某种商品x万件时的生产成本为C(x)=x2+2x+20(万元).一万件售价是20万元,为获取更大利润,该企业一个月应生产该商品数量为

( ) A.36万件

B.18万件

C.22万件

D.9万件

解析:利润L(x)=20x-C(x)=-(x-18)2+142,当x=18时,L(x)有最大值. 答案:B 3.某商店已按每件80元的成本购进某商品1000件,根据市场预测,销售价为每件100元时可全部售完,定价每提高1元时销售量就减少5件,若要获得最大利润,销售价应定为每件

( ) A.100元

B.110元 C.150元

D.190元 解析:设售价提高x元,则依题意 y=(1 000-5x)×(20+x) =-5x2+900x+20 000 =-5(x-90)2+60 500.故当x=90时,ymax=60 500,此时售价为每件190元. 答案:D 4.已知A、B两地相距150千米,某人开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A地到达B地,在B地停留1小时后再以50千米/小时的速度返回A地,汽车离开A地的距离x(千米)与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是

( ) A.x=60t B.x=60t+50t C.x= D.x=

解析:到达B地需要=2.5小时, 所以当0≤t≤2.5时,x=60t; 当2.5<t≤3.5时,x=150;

当3.5<t≤6.5时,x=150-50(t-3.5). 答案:D 5.某电视新产品投放市场后第一个月销售100台,第二个月销售200台,第三个月销售400台,第四个月销售790台,则下列函数模型中能较好地反映销量y与投放市场的月数x之间关系的是

( ) A.y=100x

B.y=50x2-50x+100 C.y=50×2x

D.y=100log2x+100 解析:根据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和题目中的数据可知,应为指数型函数模型. 答案:C

二、填空题

6.某厂有许多形状为直角梯形的铁皮边角料(如图),为降低消耗,开源节流,现要从这些边角料上截取矩形铁片(如图阴影部分)备用,则截取的矩形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

解析:依题意知:=,即x=(24-y), ∴阴影部分的面积

S=xy=(24-y)y=(-y2+24y), ∴当y=12时,S有最大值为180.答案:180 7.(2011·浙江高考)某商家一月份至五月份累计销售额达3860万元,预测六月份销售额为500万元,七月份销售额比六月份递增x%,八月份销售额比七月份递增x%,

九、十月份销售总额与

七、八月份销售总额相等.若一月份至十月份销售总额至少达7000万元,则x的最小值是________.

解析:七月份的销售额为500(1+x%),八月份的销售额为500(1+x%)2,则一月份到十月份的销售总额是3 860+500+2 [500(1+x%)+500(1+x%)2],根据题意有

3860+500+2[500(1+x%)+500(1+x%)2]≥7 000, 即25(1+x%)+25(1+x%)2≥66,令t=1+x%, 则25t2+25t-66≥0,解得t≥或者t≤-(舍去), 故1+x%≥,解得x≥20.答案:20

三、解答题

8.某公司生产一种电子仪器的固定成本为20000元,每生产一台仪器需增加投入100元,已知总收益满足函数: R(x)=.其中x是仪器的月产量.

(1)将利润表示为月产量的函数f(x);

(2)当月产量为何值时,公司所获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多少元?(总收益=总成本+利润) 解:(1)设每月产量为x台,则总成本为20 000+100x, 从而f(x)=.(2)当0≤x≤400时,f(x)=-(x-300)2+25 000, ∴当x=300时,有最大值25 000;

当x>400时,f(x)=60 000-100x是减函数, f(x)<60 000-100×400<25 000.∴当x=300时,f(x)的最大值为25 000.∴每月生产300台仪器时,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25 000元.

9.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后,为减少汽车尾气对城市空气的污染,某市决定对出租车实行使用液化气替代汽油的改装工程,原因是液化气燃烧后不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对大气无污染,或者说污染非常小.现有以下数据:

①当前汽油价格为2.8元/升,市内出租车耗油情况是一升汽油大约跑12千米;②当前液化气价格为3元/千克,一千克液化气平均可跑15~16千米;③一辆出租车日平均行程为200千米. 请根据以上数据回答问题:

(1)从经济角度衡量一下使用液化气和使用汽油哪一种更经济(即省钱); (2)假设出租车改装液化气设备需花费5000元,请问多长时间省出的钱等于改装设备花费的钱?

解:(1)设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t天,所耗费的汽油费为W元,耗费的液化气费为W′元, 由题意可知,

W=200×=(t≥0,t∈N+), 200×≤W′≤200×,

即37.5t≤W′≤40t(t≥0,t∈N+),

又>40t,即W>W′,所以使用液化气比使用汽油省钱. (2)①设37.5t+5 000=,解得t≈545.5, 又t≥0,t∈N+, 所以t=546.②设40t+5 000=,解得t=750.所以,若改装液化气设备,则当行驶天数t∈[546,750]且t∈N+时,省出的钱可以等于改装设备花费的钱.

10.某人要做一批地砖,每块地砖(如图1所示)是边长为0.4米的正方形ABCD,点E、F分别在边BC和CD上,且CE=CF,△CFE、△ABE和四边形AEFD均由单一材料制成,制成△CFE、△ABE和四边形AEFD的三种材料的每平方米价格之比依次为3∶2∶1.若将此种地砖按图2所示的形式铺设,能使中间的深色阴影部分成四边形EFGH.

(1)求证: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2)E、F在什么位置时,做这批地砖所需的材料费用最省?

解:(1)证明:图2是由四块图1所示地砖组成,由图1依次逆时针旋转90°,180°,270°后得到, ∴EF=FG=GH=HE.∴△CF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2)设CE=x,则BE=0.4-x, 每块地砖的费用为W,

制成△CFE、△ABE和四边形AEFD三种材料的每平方米价格依次为3a、2a、a(元),

W=x2·3a+×(0.4-x)×0.4×2a+ a =a(x2-0.2x+0.24) =a[(x-0.1)2+0.23](0<x<0.4),

由a>0,当x=0.1时,W有最小值,即总费用最省. 答:当CE=CF=0.1米时,总费用最省.

第12篇: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或建立确定性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对给定的函数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或建立确定性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对给定的函数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3.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4. 标签

数学,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现实生活中有些实际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模型是确定的,但需我们利用问题中的数据及其蕴含的关系来建立.对于已给定数学模型的问题,我们要对所确定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评价,验证数学模型的与所提供的数据的吻合程度.

(二)实例尝试,探求新知

例1.一辆汽车在某段路程中的行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写出速度v关于时间t的函数解析式;

2)写出汽车行驶路程y关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并作图象; 3)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并说明所求面积的实际含义;

4)假设这辆汽车的里程表在汽车行驶这段路程前的读数为2004km,试建立汽车行驶这段路程时汽车里程表读数s与时间t的函数解析式,并作出相应的图象.本例所涉及的数学模型是确定的,需要利用问题中的数据及其蕴含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此例分段函数模型刻画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条块图象的独立性思考问题,把握函数模型的特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懂得图象是函数对应关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例2.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认识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可以为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依据.早在1798,英国经济家马尔萨斯就提出了自然状态下的人口增长模型:

其中t表示经过的时间,

表示

时的人口数,r表示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下表是1950~1959年我国的人口数据资料:(单位:万人)

1)如果以各年人口增长率的平均值作为我国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率(精确到0.0001),用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建立我国在这一时期的具体人口增长模型,并检验所得模型与实际人口数据是否相符;

2)如果按表中的增长趋势,大约在哪一年我国的人口将达到13亿? 探索以下问题:

1)本例中所涉及的数量有哪些?

2)描述所涉及数量之间关系的函数模型是否是确定的,确定这种模型需要几个因素?

3)根据表中数据如何确定函数模型?

4)对于所确定的函数模型怎样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对函数模型又应做出如何评价? 如何根据确定的函数模型具体预测我国某个时间的人口数,用的是何种计算方法?

本例的题型是利用给定的指数函数模型

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类问题,引

与t.导学生认识到确定具体函数模型的关键是确定两个参数完成数学模型的确定之后,因为计算较繁,可以借助计算器.在验证问题中的数据与所确定的数学模型是否吻合时,可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作出所确定函数的图象,并由表中数据作出散点图,通过比较来确定函数模型与人口数据的吻合程度,并使学生认识到表格也是描述函数关系的一种形式.引导学生明确利用指数函数模型对人口增长情况的预测,实质上是通过求一个对数值来确定t的近似值.课堂练习:某工厂今年1月、2月、3月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分别为1万件,1.2万件,1.3万件,为了估计以后每个月的产量,以这三个月的产品数量为依据用一个函数模拟该产品的月产量t与月份的x关系,模拟函数可以选用二次函数或函数.已知4月份该产品的产量为1.37万件,请问用以上哪个函数作为模拟函数较好,并说明理由.探索以下问题:

1)本例给出两种函数模型,如何根据已知数据确定它们? 2)如何对所确定的函数模型进行评价?

本例是不同函数的比较问题,要引导学生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具体的函数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到比较函数模型优劣的标准是4月份产量的吻合程度,这也是对函数模评价的依据.本例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三.归纳小结,发展思维.利用给定函数模型或建立确定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根据题意选用恰当的函数模型来描述所涉及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具体函数模型; 3)对所确定的函数模型进行适当的评价; 4)根据实际问题对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从以上各例体会到: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然后通过观察图象,判断问题适用的函数模型,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数据处理功能,利用待定系数法得出具体的函数解析式,再利用得到的函数模型解决相应的问题,这是函数应用的一个基本过程.图象、表格和解析式都可能是函数对应关系的表现形式.在实际应用时,经常需要将函数对应关系的一种形式向另一种转化.

(四)布置作业:教材P120习题32(A组)第6~9题.

课堂小结

1)根据题意选用恰当的函数模型来描述所涉及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具体函数模型; 3)对所确定的函数模型进行适当的评价; 4)根据实际问题对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

课后习题

作业:教材P107习题3.2(A组)第

5、6题.

板书 略

第13篇:26.3(6)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26.3(6)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和直观性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以及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及难点:

二次函数知识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问(1)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

(2)抛物线yax2bxc(a0)的图像特征如何? (3)

二、例题讲解:

例1:用10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矩形,设矩形的一边长为x厘米,面积为y平方厘米.(1)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及定义域.(2)求矩形的一边长x为多少厘米时,矩形面积y最大,并求这个最大面积.

练习1:在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形铁皮上截一块矩形铁皮.如图,已有的铁皮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它的底边AB长20厘米,要截得的矩形EFGD的边FG在AB上,顶点E、D分别在边CA、CB上,设EF的长为x厘米,矩形EFGD的面积为y平方厘米.(1)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及定义域.(2)当EF的长为多少时,所截得的矩形的面积最大?

适时小结:

(1)在实际问题中函数关系的建立,要找到变量间的等量关系; (2)要根据实际问题找到函数定义域;

(3)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就是要找到函数图像上的最高点(最低点).

A

EC D F

G

B例2:在一场足球比赛中,一球员从球门正前方10米处起脚射门,当球飞行的水平距离为6米时达到最高点,此时球高为3米.

(1)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当球飞行的路线为一抛物线时,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已知球门高为2.44米,问此球能否射中球门(不计其它情况).

练习1:一位运动员推铅球,铅球运行时离地面的高度y(米)是关于运行时间x(秒)的二次函数.已知铅球刚出手时离地面的高度为

5米;铅球3出手后,经过4秒到达地面3米的高度,经过10秒落到地面.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定义域.

练习2:某班在篮球场上练习3分投篮,已知篮筐离地面高3米,篮筐离3分线的水平距离为6米,体育老师站在篮筐正前方3分线处投篮,球出手高度为2米,已知球的运行轨迹成抛物线形,正好投中,若前方没有障碍,他以相同的方向和力量投球,则他和球的落地水平距离为8米,以水平力作为x轴,以篮筐所在的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求该同学投球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2)如果一个小朋友投球出手的高度为1.4米,他以相同的抛物线投球,则他应后退多少米才能投中。

例3:广场上喷水池中的喷头微露水面,喷出的水线呈一条抛物线,水线上水珠的高度y(米)关于水珠与喷头的水平距离x(米)的函数解析式是y32x6x(0x4) 2(1)当水珠的高度达到最大时,水珠与喷头的水平距离为多少?最大的高度是多少? (2)画出y关于x的函数图像,并利用图像验证(1)所得的结果 适时小结:

(1)在实际问题中,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部分实数,相应地它的图像是抛物线的一部分.(2)求二次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就是找到函数图像的最高点和或最低点.

三、练习: 《练习部分》P64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

第14篇: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学设计[定稿]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或建立确定性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对给定的函数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

3、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一个情境,了解建立一次函数模型和指数函数型模型。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不只是理论上的数学问题,它们都与现实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利用这些函数模型预测未来,改造世界。

二、实例分析

实例

1、一辆汽车在某段路程中的行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并说明所求面积的实际含义; 设问:图中每一个矩形的面积的意义是什么? 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阴影部分的面积为360,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汽车在这5小时内行驶的路程为360km (2)试建立汽车行驶路程 S km与时间t h的函数解析式,并作出相应的图象.设问:如何建立函数关系式?根据S= vt建立函数关系。单位小时内速度不同,所以构成了一次函数的分段形式.(3)假设这辆汽车的里程表在行驶这段路程前的读数为2004km,试建立汽车行驶这段路程时汽车里程表读数 s km与时间 t h的函数解析式,与(2)的结论有何关系?

汽车的行驶里程=里程表读数-2004,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指每个范围的并集.说明:1.本例所给出的函数模型是一个速度-时间图象,向另一种图象模型和解析式模型转化,建立了分段函数模型。

2.解决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审题:弄清题意,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数量关系;

②建模: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利用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③解模:求解数学模型,得出数学结论;

④还原:将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得出的结论,还原为实际问题的意义.

实例2.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认识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可以为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y y0e提供依据。早在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就提出了自然状态下的人口增长模型:

rt(1)如果以各年人口增长率的平均值作为我国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率(精确到0.000 1),用马尔萨斯人口增

长模型建立我国在这一时期的具体人口增长模型,并检验所得模型与实际人口数据是否相符; 设问:描述所涉及数量之间关系的函数模型是否是确定的,确定这种函数模型需要几个因素? y0和r 设问:根据表中数据如何确定函数模型? 先求1951-1959年各年的人口增长率,再求年平均增长率r,确定y0的值,从而确定人口增长模型.y55196e得到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

0.0221t,tN设问:对所确定的函数模型怎样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对函数模型又应作出如何评价? 作出人口增长函数的图象,再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上根据表中数据作出散点图,观察散点是否在图象上.由图可以看出,所得模型1950-1959年的实际人口数据基本吻合. (2)如果按数据表的增长趋势,大约在哪一年我国的人口达到13亿? 该模型只能大致描述自然状态下的人口增长情况,而对于受到人为影响的人口增长情况,如计划生育。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将面临难以承受的压力,计划生育政策,利国利民.设问:如何根据所确定的函数模型具体预测我国某个时期的人口数,实质是何种计算方法? 已知函数值,求自变量的值.设问:依据表中增长趋势,你算一算我国2050年的人口数? 利用函数模型既能解决现实问题,也可预测未来走向.说明:本题体现数学建模的思想,检验模型,更体现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

练习1:某人开汽车以60km/h的速率从A地到150km远处的 B 地,在B地停留1小时后,再以50km/h的速率返回A 地。把汽车与A地的距离S表示为从A地出发时开始经过的时间t(小时)的函数,并画出函数的图像。

60t0t2.5S1502.5t3.515050(t3.5)3.5t6.5练习2:水库蓄水量随时间而变化,现有t表示时间,以月为单位,年初为起点,根据历年数据,某水库的蓄水量V(t)(单位:亿立方米)关于t的近似函数关系式为

(1)该水库的蓄求量小于40的时期称为枯水期.以 i1ti2t14t0t10V(t)4t103t404010t12

i月份 i1,2,,12表示第 问一年内哪几个月份是枯水期?

(2)求一年内该水库的最大蓄水量.设问:想一想: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节约用水?

三、小结: 本节重点是:

1、体验函数模型是用来解决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有关实际问题;

2、建立分段函数的函数模型时,要注意定义域“不重、不漏”的原则;

3、利用函数模型既能解决现实问题,也可预测未来走向。

4、建立(确定)函数模型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审题

读懂题中的文字叙述,理解叙述所反映的实际背景,领悟从背景中概括出来的数学实质,尤其是理解题中所给的图形、表格的现实意义,进而把握住新信息,确定相关变量的关系。 第二步:建模

确定相关变量后,根据问题已知条件,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函数关系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实现问题的数学化,即所谓建立数学模型。 第三步:求模

利用数学的方法将得到的常规数学问题(即数学模型)予以解答,求得结果。 第四步:还原再转译为具体问题作出解答。

四、作业: (1)教材107页

1、

2、4. (2)社会实践题:找到身边的函数应用模型实例两例。

第15篇:函数的概念微课程应用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济南信息工程学校 李雪梅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函数概念.初中建立的函数概念是: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y是x的函数.其中x称为自变量.

这个定义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把函数看成是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最初的函数概念几乎等同于解析式.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定义域与值域的重要性,而要说清楚变量以及两个变量间变化的依赖关系,往往先要弄清各个变量的物理意义,这就使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进入高中,学生需要建立的函数概念是: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函数概念的核心是“对应”,理解函数概念要注意:

①两个数集间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即对于数集A中每一个x,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和它对应.

②涉及两个数集A,B,而且这两个数集都非空;

这里的关键词是“每一个”“唯一确定”.也就是,对于集合A中的数,不能有的在集合B中有数与之对应,有的没有,每一个都要有.而且,在集合B中只能有一个与其对应,不能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与其对应. ③函数概念中涉及的集合A,B,对应关系f是一个整体,是集合A与集合B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函数.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丰富实例,建立函数概念的背景,使学生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了解构成函数的三个要素.

(2)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通过从实例中抽象概括函数概念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的重点是,在研究已有函数实例(学生举出的例子)的过程中,感受在两个数集A,B之间所存在的对应关系f,进而用集合、对应的语言刻画这一关系,获得函数概念.然后再进一步理解它.

三、教学过程设计

1.观看微课程,思考些列问题

问题1 通过观看函数的概念微课程,并结合初中学过的函数概念,请你举几个函数的具体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函数概念,把握内涵. 教师根据所举例子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列举分别用解析式、图象、表格表示对应关系的函数.

问题2 你凭什么说,你举出的例子表示一个函数呢?请说给我们大家听听.大家也思考一下,他们所举的是函数的例子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举例的同学分别解释他们所举例子的含义,为什么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函数.挖掘背后的思维过程,暴露学生对函数本质的理解状况,突出“两个变量x,y”,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y有“唯一”确定的值与x对应,“y是x的函数”.并要求学生指出对应关系f是什么?x取哪些数?即取值范围,感受数集A的存在,y值的构成情况,为引入两个集合做准备.

问题3 前面我们学习了“集合”,你能用“集合”以及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概念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初中学习过的函数概念与高一刚学习的过的集合知识联系起来,用集合的观点解释过去的概念,获得对函数概念的新认识.

获得新的函数定义方式:

设A,B是两个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对应

f:A→B 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叫做函数的值域.

若C={f(x)| x∈A},则CB.

师生共同就每一个例子,找出集合A,B分别是什么,对应关系f指什么?突出“三要素”.

问题4 在这个定义中,你认为哪些是关键词?怎样理解这个概念呢?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多方面理解概念,抓住本质.同时,指出函数的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由于对于一个函数,当定义域确定、对应关系确定后,值域也随之确定,因此,两个函数相等的条件是定义域以及对应关系相同.

2.认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

小练习:

(1)填写下列表格:

(2)能否说f(x)=x2-4x是实数集R到实数集R的函数?

(3)已知函数f(x)=+.求

①f(-);

②f(x-4)的定义域;

(4)下列函数中哪个是与y=x相同的函数,为什么?

①y=()2; ②y=()3;

③y=(); ④y=.

你能否举一个看起来相似,实质是两个不同的函数的例子.

设计意图:感受定义域的重要性,体验函数的三个要素.两函数相同,当且仅当三要素相同.

3.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主要有哪些收获?

学习了函数概念的新解释:函数是两个集合非空数集A,B之间的对应,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按照对应关系f,在集合B中有唯一的数f(x)与之对应.函数的值域不一定就是集合B.函数不一定非用解析式表示,等.

4.课后作业

(1) 理解并记忆函数的概念; (2)课后练习1.2.3

第16篇:Excel函数应用

Excel函数应用之函数简介

编者语:Excel是办公室自动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款软件,很多巨型国际企业都是依靠Excel进行数据管理。它不仅仅能够方便的处理表格和进行图形分析,其更强大的功能体现在对数据的自动处理和计算,然而很多缺少理工科背景或是对Excel强大数据处理功能不了解的人却难以进一步深入。编者以为,对Excel函数应用的不了解正是阻挡普通用户完全掌握Excel的拦路虎,然而目前这一部份内容的教学文章却又很少见,所以特别组织了这一个《Excel函数应用》系列,希望能够对Excel进阶者有所帮助。《Excel函数应用》系列,将每周更新,逐步系统的介绍Excel各类函数及其应用,敬请关注!

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在现有的文字处理软件中可以说是独占鳌头,几乎没有什么软件能够与它匹敌。在您学会了Excel的基本操作后,是不是觉得自己一直局限在Excel的操作界面中,而对于Excel的函数功能却始终停留在求和、求平均值等简单的函数应用上呢?难道Excel只能做这些简单的工作吗?其实不然,函数作为Excel处理数据的一个最重要手段,功能是十分强大的,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可以有多种应用,您甚至可以用Excel来设计复杂的统计管理表格或者小型的数据库系统。

请跟随笔者开始Excel的函数之旅。这里,笔者先假设您已经对于Excel的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些与函数有关的知识。 [编辑本段]

一、什么是函数

Excel中所提的函数其实是一些预定义的公式,它们使用一些称为参数的特定数值按特定的顺序或结构进行计算。用户可以直接用它们对某个区域内的数值进行一系列运算,如分析和处理日期值和时间值、确定贷款的支付额、确定单元格中的数据类型、计算平均值、排序显示和运算文本数据等等。例如,SUM 函数对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进行加法运算。

术语说明

什么是参数?参数可以是数字、文本、形如 TRUE 或 FALSE 的逻辑值、数组、形如 #N/A 的错误值或单元格引用。给定的参数必须能产生有效的值。参数也可以是常量、公式或其它函数。

参数不仅仅是常量、公式或函数,还可以是数组、单元格引用等:

1.数组--用于建立可产生多个结果或可对存放在行和列中的一组参数进行运算的单个公式。在 Microsoft Excel有两类数组:区域数组和常量数组。区域数组是一个矩形的单元格区域,该区域中的单元格共用一个公式;常量数组将一组给定的常量用作某个公式中的参数。

2.单元格引用--用于表示单元格在工作表所处位置的坐标值。例如,显示在第 B 列和第 3 行交叉处的单元格,其引用形式为\"B3\"。

3.常量--常量是直接键入到单元格或公式中的数字或文本值,或由名称所代表的数字或文本值。例如,日期 10/9/9

6、数字 210 和文本\"Quarterly Earnings\"都是常量。公式或由公式得出的数值都不是常量。

函数是否可以是多重的呢?也就是说一个函数是否可以是另一个函数的参数呢?当然可以,这就是嵌套函数的含义。所谓嵌套函数,就是指在某些情况下,您可能需要将某函数作为另一函数的参数使用。例如图1中所示的公式使用了嵌套的 AVERAGE 函数,并将结果与 50 相比较。这个公式的含义是:如果单元格F2到F5的平均值大于50,则求F2到F5的和,否则显示数值0。

嵌套函数

在学习Excel函数之前,我们需要对于函数的结构做以必要的了解。如图2所示,函数的结构以函数名称开始,后面是左圆括号、以逗号分隔的参数和右圆括号。如果函数以公式的形式出现,请在函数名称前面键入等号(=)。在创建包含函数的公式时,公式选项板将提供相关的帮助。

函数的结构

公式选项板--帮助创建或编辑公式的工具,还可提供有关函数及其参数的信息。单击编辑栏中的\"编辑公式\"按钮,或是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粘贴函数\" 按钮之后,就会在编辑栏下面出现公式选项板。整个过程如图3所示。

公式选项板 [编辑本段]

二、使用函数的步骤

在Excel中如何使用函数呢?

1.单击需要输入函数的单元格,单击单元格C1,出现编辑栏

单元格编辑

2.单击编辑栏中\"编辑公式\"按钮 ,将会在编辑栏下面出现一个\"公式选项板\",此时\"名称\"框将变成\"函数\"按钮。

3.单击\"函数\"按钮右端的箭头,打开函数列表框,从中选择所需的函数;

函数列表框

4.当选中所需的函数后,Excel 2000将打开\"公式选项板\"。用户可以在这个选项板中输入函数的参数,当输入完参数后,在\"公式选项板\"中还将显示函数计算的结果;

5.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完成函数的输入;

6.如果列表中没有所需的函数,可以单击\"其它函数\"选项,打开\"粘贴函数\"对话框,用户可以从中选择所需的函数,然后单击\"确定\"按钮返回到\"公式选项板\"对话框。

在了解了函数的基本知识及使用方法后,请跟随笔者一起寻找Excel提供的各种函数。您可以通过单击插入栏中的\"函数\"看到所有的函数。

粘贴函数列表 [编辑本段]

三、函数的种类

Excel函数一共有11类,分别是数据库函数、日期与时间函数、工程函数、财务函数、信息函数、逻辑函数、查询和引用函数、数学和三角函数、统计函数、文本函数以及用户自定义函数。

1.数据库函数--当需要分析数据清单中的数值是否符合特定条件时,可以使用数据库工作表函数。例如,在一个包含销售信息的数据清单中,可以计算出所有销售数值大于 1,000 且小于 2,500 的行或记录的总数。Microsoft Excel 共有 12 个工作表函数用于对存储在数据清单或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些函数的统一名称为 Dfunctions,也称为 D 函数,每个函数均有三个相同的参数:database、field 和 criteria。这些参数指向数据库函数所使用的工作表区域。其中参数 database 为工作表上包含数据清单的区域。参数 field 为需要汇总的列的标志。参数 criteria 为工作表上包含指定条件的区域。

Excel进阶

● Excel进阶技巧

(一)

● Excel进阶技巧

(二)

● Excel进阶技巧

(三)

● Excel进阶技巧

(四)

● Excel进阶技巧

(五)

2.日期与时间函数--通过日期与时间函数,可以在公式中分析和处理日期值和时间值。

3.工程函数--工程工作表函数用于工程分析。这类函数中的大多数可分为三种类型:对复数进行处理的函数、在不同的数字系统(如十进制系统、十六进制系统、八进制系统和二进制系统)间进行数值转换的函数、在不同的度量系统中进行数值转换的函数。

4.财务函数--财务函数可以进行一般的财务计算,如确定贷款的支付额、投资的未来值或净现值,以及债券或息票的价值。财务函数中常见的参数:

未来值 (fv)--在所有付款发生后的投资或贷款的价值。

期间数 (nper)--投资的总支付期间数。

付款 (pmt)--对于一项投资或贷款的定期支付数额。

现值 (pv)--在投资期初的投资或贷款的价值。例如,贷款的现值为所借入的本金数额。

利率 (rate)--投资或贷款的利率或贴现率。

类型 (type)--付款期间内进行支付的间隔,如在月初或月末。

5.信息函数--可以使用信息工作表函数确定存储在单元格中的数据的类型。信息函数包含一组称为 IS 的工作表函数,在单元格满足条件时返回 TRUE。例如,如果单元格包含一个偶数值,ISEVEN 工作表函数返回 TRUE。如果需要确定某个单元格区域中是否存在空白单元格,可以使用 COUNTBLANK 工作表函数对单元格区域中的空白单元格进行计数,或者使用 ISBLANK 工作表函数确定区域中的某个单元格是否为空。

6.逻辑函数--使用逻辑函数可以进行真假值判断,或者进行复合检验。例如,可以使用 IF 函数确定条件为真还是假,并由此返回不同的数值。

7.查询和引用函数--当需要在数据清单或表格中查找特定数值,或者需要查找某一单元格的引用时,可以使用查询和引用工作表函数。例如,如果需要在表格中查找与第一列中的值相匹配的数值,可以使用 VLOOKUP 工作表函数。如果需要确定数据清单中数值的位置,可以使用 MATCH 工作表函数。

8.数学和三角函数--通过数学和三角函数,可以处理简单的计算,例如对数字取整、计算单元格区域中的数值总和或复杂计算。

9.统计函数--统计工作表函数用于对数据区域进行统计分析。例如,统计工作表函数可以提供由一组给定值绘制出的直线的相关信息,如直线的斜率和 y 轴截距,或构成直线的实际点数值。

10.文本函数--通过文本函数,可以在公式中处理文字串。例如,可以改变大小写或确定文字串的长度。可以将日期插入文字串或连接在文字串上。下面的公式为一个示例,借以说明如何使用函数 TODAY 和函数 TEXT 来创建一条信息,该信息包含着当前日期并将日期以\"dd-mm-yy\"的格式表示。

11.用户自定义函数--如果要在公式或计算中使用特别复杂的计算,而工作表函数又无法满足需要,则需要创建用户自定义函数。这些函数,称为用户自定义函数,可以通过使用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 来创建。

以上对Excel函数及有关知识做了简要的介绍,在以后的文章中笔者将逐一介绍每一类函数的使用方法及应用技巧。但是由于Excel的函数相当多,因此也可能仅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函数使用方法,其他更多的函数您可以从Excel的在线帮助功能中了解更详细的资讯。

===

EXCEL函数大全

数据库和清单管理函数

DAVERAGE 返回选定数据库项的平均值

DCOUNT 计算数据库中包含数字的单元格的个数

DCOUNTA 计算数据库中非空单元格的个数

DGET 从数据库中提取满足指定条件的单个记录

DMAX 返回选定数据库项中的最大值

DMIN 返回选定数据库项中的最小值

DPRODUCT 乘以特定字段(此字段中的记录为数据库中满足指定条件的记录)中的值

DSTDEV 根据数据库中选定项的示例估算标准偏差

DSTDEVP 根据数据库中选定项的样本总体计算标准偏差

DSUM 对数据库中满足条件的记录的字段列中的数字求和

DVAR 根据数据库中选定项的示例估算方差

DVARP 根据数据库中选定项的样本总体计算方差

GETPIVOTDATA 返回存储在数据透视表中的数据

日期和时间函数

DATE 返回特定时间的系列数

DATEDIF 计算两个日期之间的年、月、日数

DATEVALUE 将文本格式的日期转换为系列数

DAY 将系列数转换为月份中的日

DAYS360 按每年360天计算两个日期之间的天数

EDATE 返回在开始日期之前或之后指定月数的某个日期的系列数

EOMONTH 返回指定月份数之前或之后某月的最后一天的系列数

HOUR 将系列数转换为小时

MINUTE 将系列数转换为分钟

MONTH 将系列数转换为月

NETWORKDAYS 返回两个日期之间的完整工作日数

NOW 返回当前日期和时间的系列数

SECOND 将系列数转换为秒

TIME 返回特定时间的系列数

TIMEVALUE 将文本格式的时间转换为系列数

TODAY 返回当天日期的系列数

WEEKDAY 将系列数转换为星期

WORKDAY 返回指定工作日数之前或之后某日期的系列数

YEAR 将系列数转换为年

YEARFRAC 返回代表START_DATE(开始日期)和END_DATE(结束日期)之间天数的以年为单位的分数

DDE 和外部函数

CALL 调用动态链接库(DLL)或代码源中的过程

REGISTER.ID 返回已注册的指定DLL或代码源的注册ID

SQL.REQUEST 连接外部数据源,并从工作表中运行查询,然后将结果作为数组返回,而无需进行宏编程。

有关CALL和REGISTER函数的其他信息

工程函数

BESSELI 返回经过修改的贝塞尔函数IN(X)

BESSELJ 返回贝塞尔函数JN(X)

BESSELK 返回经过修改的贝塞尔函数KN(X)

BESSELY 返回贝塞尔函数YN(X)

XLFCTBIN2DEC、BIN2DEC 将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BIN2HEX 将二进制数转换为十六进制数

BIN2OCT 将二进制数转换为八进制数 COMPLEX 将实系数和虚系数转换为复数

CONVERT 将一种度量单位制中的数字转换为另一种度量单位制 DEC2BIN 将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DEC2HEX 将十进制数转换为十六进制数 DEC2OCT 将十进制数转换为八进制数 DELTA 检测两个值是否相等 ERF 返回误差函数 ERFC 返回余误差函数

GESTEP 检测数字是否大于某个阈值 HEX2BIN 将十六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HEX2DEC 将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HEX2OCT 将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八进制数 IMABS 返回复数的绝对值(模) IMAGINARY 返回复数的虚系数

IMARGUMENT 返回参数THETA,一个以弧度表示的角 IMCONJUGATE 返回复数的共轭复数 IMCOS 返回复数的余弦 IMDIV 返回两个复数的商 IMEXP 返回复数的指数 IMLN 返回复数的自然对数 IMLOG10 返回复数的常用对数

IMLOG2 返回复数的以2为底数的对数 IMPOWER 返回复数的整数幂 IMPRODUCT 返回两个复数的乘积 IMREAL 返回复数的实系数 IMSIN 返回复数的正弦 IMSQRT 返回复数的平方根 IMSUB 返回两个复数的差 IMSUM 返回两个复数的和

OCT2BIN 将八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OCT2DEC 将八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OCT2HEX 将八进制数转换为十六进制数 财务函数

ACCRINT 返回定期付息有价证券的应计利息

ACCRINTM 返回到期一次性付息有价证券的应计利息 AMORDEGRC 返回每个会计期间的折旧值 AMORLINC 返回每个会计期间的折旧值

COUPDAYBS 返回当前付息期内截止到成交日的天数 COUPDAYS 返回成交日所在的付息期的天数

COUPDAYSNC 返回从成交日到下一付息日之间的天数 COUPNCD 返回成交日过后的下一付息日的日期 COUPNUM 返回成交日和到期日之间的利息应付次数 COUPPCD 返回成交日之前的上一付息日的日期

CUMIPMT 返回两个期间之间累计偿还的利息数额 CUMPRINC 返回两个期间之间累计偿还的本金数额

DB 使用固定余额递减法,返回一笔资产在指定期间内的折旧值

DDB 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其他指定方法,返回一笔资产在指定期间内的折旧值 DISC 返回有价证券的贴现率

DOLLARDE 将按分数表示的价格转换为按小数表示的价格 DOLLARFR 将按小数表示的价格转换为按分数表示的价格 DURATION 返回定期付息有价证券的修正期限 EFFECT 返回实际年利率 FV 返回投资的未来值

FVSCHEDULE 基于一系列复利返回本金的未来值 INTRATE 返回一次性付息证券的利率 IPMT 返回给定期间内投资的利息偿还额 IRR 返回一组现金流的内部收益率

ISPMT 计算在投资的特定期间内支付的利息

MDURATION 返回假设面值0的有价证券的MACAULEY修正期限 MIRR 返回正负现金流使用不同利率的修正内部收益率 NOMINAL 返回名义年利率 NPER 返回投资的期数

NPV 基于一系列现金流和固定的各期贴现率,返回一项投资的净现值 ODDFPRICE 返回首期付息日不固定的面值0的有价证券的价格 ODDFYIELD 返回首期付息日不固定的有价证券的收益率

ODDLPRICE 返回末期付息日不固定的面值0的有价证券的价格 ODDLYIELD 返回末期付息日不固定的有价证券的收益率 PMT 返回投资或贷款的每期付款额

PPMT 返回投资在某一给定期次内的本金偿还额 PRICE 返回定期付息的面值0的有价证券的价格 PRICEDISC 返回折价发行的面值0的有价证券的价格 PRICEMAT 返回到期付息的面值0的有价证券的价格 PV 返回投资的现值

RATE 返回年金的各期利率

RECEIVED 返回一次性付息的有价证券到期收回的金额 SLN 返回一项资产每期的直线折旧费

SYD 返回某项资产按年限总和折旧法计算的某期的折旧值 TBILLEQ 返回国库券的债券等效收益率 TBILLPRICE 返回面值0的国库券的价格 TBILLYIELD 返回国库券的收益率

VDB 使用递减余额法,返回指定期间内或某一时间段内的资产折旧额 XIRR 返回一组不定期发生的现金流的内部收益率 XNPV 返回一组不定期发生的现金流的净现值 YIELD 返回定期付息有价证券的收益率

YIELDDISC 返回折价发行的有价证券的年收益率,例如:国库券 YIELDMAT 返回到期付息的有价证券的年收益率 信息函数

CELL 返回有关单元格格式、位置或内容的信息

COUNTBLANK 计算区域中空单元格的个数

ERROR.TYPE 返回对应于错误类型的数字

INFO 返回有关当前操作环境的信息

ISBLANK 如果值为空,则返回TRUE。

ISERR 如果值为除#N/A以外的错误值,则返回TRUE。

ISERROR 如果值为任何错误值,则返回TRUE。

ISEVEN 如果数为偶数,则返回TRUE。

ISLOGICAL 如果值为逻辑值,则返回TRUE。

ISNA 如果值为 #N/A 错误值,则返回TRUE。

ISNONTEXT 如果值不是文本,则返回TRUE。

ISNUMBER 如果值为数字,则返回TRUE。

ISODD 如果数字为奇数,则返回TRUE。

ISREF 如果值为引用,则返回TRUE。

ISTEXT 如果值为文本,则返回TRUE。

N 返回转换为数字的值

NA 返回错误值#N/A

XLFCTTYPE TYPE 返回表示值的数据类型的数字

逻辑函数

AND 如果所有参数为TRUE,则返回TRUE

FALSE 返回逻辑值FALSE

IF 指定要执行的逻辑检测

NOT 反转参数的逻辑值

OR 如果任何参数为TRUE,则返回TRUE

TRUE 返回逻辑值TRUE

查找和引用函数

ADDRESS 以文本形式返回对工作表中单个单元格的引用

AREAS 返回引用中的区域数

CHOOSE 从值的列表中选择一个值

COLUMN 返回引用的列号

COLUMNS 返回引用中的列数

HLOOKUP 查找数组的顶行并返回指示单元格的值

HYPERLINK 创建快捷方式或跳转,打开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企业内部网或INTERNET上的文档

INDEX 使用索引从引用或数组中选择值

INDIRECT 返回由文本值表示的引用

LOOKUP 在向量或数组中查找值

MATCH 在引用或数组中查找值

OFFSET 从给定引用中返回引用偏移量

ROW 返回引用的行号

ROWS 返回引用中的行数

TRANSPOSE 返回数组的转置

VLOOKUP 查找数组的第一列并移过行,然后返回单元格的值

数学和三角函数

ABS 返回数的绝对值 ACOS 返回数的反余弦

ACOSH 返回数的反双曲余弦值 ASIN 返回数的反正弦

ASINH 返回数的反双曲正弦值 ATAN 返回数的反正切

ATAN2 从X和Y坐标返回反正切 ATANH 返回参数的反双曲正切值

CEILING 对数字取整为最接近的整数或最接近的多个有效数字 COMBIN 返回给定数目对象的组合数 COS 返回数的余弦

COSH 返回数的双曲线余弦

COUNTIF 计算符合给定条件的区域中的非空单元格数 DEGREES 将弧度转换为度

EVEN 将数向上取整至最接近的偶数整数 EXP 返回E的指定数乘幂 FACT 返回数的阶乘

FACTDOUBLE 返回参数NUMBER的半阶乘

FLOOR 将参数NUMBER沿绝对值减小的方向取整 GCD 返回最大公约数

INT 将数向下取整至最接近的整数 LCM 返回最小公倍数 LN 返回数的自然对数

LOG 返回数的指定底数的对数 LOG10 返回以10为底的对数 MDETERM 返回数组的矩阵行列式 MINVERSE 返回数组的反矩阵 MMULT 返回两个数组的矩阵乘积 MOD 返回两数相除的余数

MROUND 返回参数按指定基数取整后的数值 MULTINOMIAL 返回一组数的多项式 ODD 将数取整至最接近的奇数整数 PI 返回PI值

POWER 返回数的乘幂结果

PRODUCT 将所有以参数形式给出的数字相乘 QUOTIENT 返回商的整数部分 RADIANS 将度转换为弧度

RAND 返回0和1之间的随机数

RANDBETWEEN 返回指定数之间的随机数

ROMAN 将阿拉伯数字转换为文本形式的罗马数字 ROUND 将数取整至指定数

ROUNDDOWN 将数向下*近0值取整 ROUNDUP 将数向上远离0值取整

SERIESSUM 返回基于公式的幂级数的和

SIGN 返回数的正负号 SIN 返回给定角度的正弦 SINH 返回数的双曲正弦值 SQRT 返回正平方根

SQRTPI 返回某数与PI的乘积的平方根 SUBTOTAL 返回清单或数据库中的分类汇总 SUM 添加参数

SUMIF 按给定条件添加指定单元格

SUMPRODUCT 返回相对应的数组部分的乘积和 SUMSQ 返回参数的平方和

SUMX2MY2 返回两个数组中相对应值的平方差之和 SUMX2PY2 返回两个数组中相对应值的平方和之和 SUMXMY2 返回两个数组中相对应值差的平方之和 TAN 返回数的正切

TANH 返回数的双曲正切值 TRUNC 将数截尾为整数 统计函数

AVEDEV 返回一组数据与其均值的绝对偏差的平均值 AVERAGE 返回参数的平均值

AVERAGEA 返回参数的平均值,包括数字、文本和逻辑值 BETADIST 返回BETA分布累积函数的函数值 BETAINV 返回BETA分布累积函数的反函数值 BINOMDIST 返回单独项二项式分布概率 CHIDIST 返回CHI平方分布的单尾概率 CHIINV 返回CHI平方分布的反单尾概率 CHITEST 返回独立性检验值

CONFIDENCE 返回总体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CORREL 返回两个数据集之间的相关系数 COUNT 计算参数列表中的数字多少 COUNTA 计算参数列表中的值多少

COVAR 返回协方差,即成对偏移乘积的平均数

CRITBINOM 返回使累积二项式分布小于等于临界值的最小值 DEVSQ 返回偏差的平方和 EXPONDIST 返回指数分布 FDIST 返回F概率分布 FINV 返回反F概率分布 FISHER 返回FISHER变换

FISHERINV 返回反FISHER变换

FORECAST 根据给定的数据计算或预测未来值 FREQUENCY 返回作为矢量数组的频率分布 FTEST 返回 F 检验的结果 GAMMADIST 返回伽玛分布

GAMMAINV 返回反伽玛累积分布

GAMMALN 返回伽玛函数的自然对数,Γ(X)

GEOMEAN 返回几何平均数

GROWTH 根据给定的数据预测指数增长值 HARMEAN 返回数据集合的调和平均值 HYPGEOMDIST 返回超几何分布 INTERCEPT 返回回归线截距 KURT 返回数据集的峰值

LARGE 返回数据集中第K个最大值 LINEST 返回线条趋势的参数 LOGEST 返回指数趋势的参数 LOGINV 返回反对数正态分布

LOGNORMDIST 返回对数正态分布的累积函数 MAX 返回参数列表中的最大值

MAXA 返回参数列表中的最大值,包括数字、文本和逻辑值 MEDIAN 返回给定数字的中位数 MIN 返回参数列表的最小值

MINA 返回参数列表中的最小值,包括数字、文本和逻辑值 MODE 返回数据集中的出现最多的值 NEGBINOMDIST 返回负二项式分布 NORMDIST 返回普通累积分布 NORMINV 返回反普通累积分布 NORMSDIST 返回标准普通累积分布 NORMSINV 返回反标准普通累积分布 PEARSON 返回PEARSON乘积矩相关系数 PERCENTILE 返回区域中值的第K个百分比 PERCENTRANK 返回数据集中值的百分比排位 PERMUT 返回对象给定数的排列数 POISSON 返回泊松分布

PROB 返回区域中的值在两个限制之间的概率 QUARTILE 返回数据集的四分位数 RANK 返回某数在数字列表中的排位

RSQ 返回PEARSON乘积力矩相关系数的平方 SKEW 返回分布的偏斜度

SLOPE 返回线性回归直线的斜率 SMALL 返回数据集中的第K个最小值 STANDARDIZE 返回正态化数值 STDEV 估计样本的标准偏差

STDEVA 估计样本的标准偏差,包括数字、文本和逻辑值 STDEVP 计算整个样本总体的标准偏差

STDEVPA 计算整个样本总体的标准偏差,包括数字、文本和逻辑值 STEYX 返回通过线性回归法计算Y预测值时所产生的标准误差 TDIST 返回学生氏-T分布 TINV 返回反学生氏-T分布 TREND 返回沿线性趋势的值

TRIMMEAN 返回数据集的内部平均值

TTEST 返回与学生氏- T检验相关的概率 VAR 估计样本的方差

VARA 估计样本的方差,包括数字、文本和逻辑值 VARP 计算整个样本总体的方差

VARPA 计算整个样本总体的方差,包括数字、文本和逻辑值 WEIBULL 返回韦伯分布

ZTEST 返回Z检验的双尾P值 文本函数

ASC 将字符串中的全角(双字节)英文字母或片假名更改为半角(单字节)字符。 CHAR 返回由编码号码所指定的字符 CLEAN 删除文本中的所有不可打印字符 CODE 返回文本串中第一个字符的数字编码

CONCATENATE 将多个文本项连接到一个文本项中 DOLLAR 使用当前格式将数字转换为文本 EXACT 检查两个文本值是否相同

FIND 在其他文本值中查找文本值(区分大小写) FIXED 使用固定的十进制数将数字设置为文本格式

JIS 将字符串中的半角(单字节)英文字符或片假名更改为全角(双字节)字符。 LEFT 返回文本值中最左边的字符 LEN 返回文本串中字符的个数 LOWER 将文本转换为小写

MID 从文本串中的指定位置开始返回特定数目的字符 PHONETIC 从文本串中提取拼音(FURIGANA)字符 PROPER 将文本值中每个单词的首字母设置为大写 REPLACE 替换文本中的字符 REPT 按给定次数重复文本

RIGHT 返回文本值中最右边的字符

SEARCH 在其他文本值中查找文本值(不区分大小写) SUBSTITUTE 在文本串中使用新文本替换旧文本 T 将参数转换为文本

TEXT 设置数字的格式并将其转换为文本 TRIM 删除文本中的空格 UPPER 将文本转换为大写 VALUE 将文本参数转换为数字

YEN 使用¥(YEN)货币符号将数字转换为文本。

第17篇:If函数应用教案

If函数应用教案

教学对象:网络班 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理解Excel中IF函数的意义;知道它的使用格式;掌握它的基础使用方法,最后能灵活地运用IF函数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微课程,项目教学 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在Excel中比较运算符的运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甲比乙高 根据实际情况回答是(TRUE)还是不是(FALSE) 2>3

回答是(TRUE)还是不是(FALSE) 猴子比大象轻 TRUE 强调TRUE和 FALSE两个答案,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比较后答案只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TRUE或 FALSE。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课后看没看《if函数应用》微课程?大家能不能用IF函数解决微课程中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利用IF函数能解决什么问题?

三、新课讲授

1、引导学生回答出IF函数的使用格式:=IF(条件表达式,值1,值2)

2、引导学生回答IF函数的意义:如果条件表达式经过判断结果是对(真值TRUE)的,则返回值1;如果条件表达式经过判断结果是错(假值TRUE)的,则返回值2。

3、利用前面复习例子剖析IF函数使用时的固定不变的格式。系统定义值和自定义值时的表达。指明哪是表达式,哪是值。[要详细分析讲解] 如:=IF(6>4,TRUE, FALSE) =IF(6>4, YES,NO) =IF(6

4、例子上机演示。取学生书写的式子上机验证,分别拿写错的和写对的来演示。 由错的例子演示时运算结果不符或出错,让学生发现:为何意思符合格式上机却会出错呢?

5、说明IF函数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关键地方

1)IF函数格式里的参数只能有„条件表达式,值1,值2‟三部分,并且是用逗号分隔,不可超过三部分;

2)条件表达式是用比较运算符建立的式子,无比较就无判断; 3)两个值若是数值数据可直接书写,若是文本数据则要用双引号括住; 4)参数里面所有用到的标点符号都是英文状态下的标点符号。

把错误的纠正过来,如:应该为=IF(6>4, “YES”,”NO”) =IF(6

6、实例任务

打开Excel数据,

提出问题:1)在E列中利用IF函数计算成绩大于或等于60分以上的,则为合格,成绩小于60分的则为不合格。

说明:问题中谁与谁比较形成表达式,值是哪两个。 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写出式子,并认真较对。[教师检查] 拿学生书写的式子上机演示,有以下两种情况:E2=if(c2>=60,”合格”,”不合格”) E2=if(c2

再次点评学生书写式子时出错的地方,对于理解能力强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

学生练习题:2)在F列中利用IF函数计算,可否申请入团要看他的年龄,年龄等于或大于28则不可以申请,小于28才可以申请。

抽查学生上机演示

点评式子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四、小结:根据该节课学生表现与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更多的肯定学生学习中表现的聪明智慧,展望学生未来美好前景,鼓励学生继续创造佳绩。

五、课外作业[思考]:为下节课作准备,深入学习IF函数的高级用法。

用IF函数对成绩进行评定:成绩大于或等于85分以上的,则为优秀,而成绩大于或等于60分且小于85分的才是合格,小于60分的为不合格。

提示:IF函数里可以嵌套函数;从值1或值2里进行嵌套时,可以这样: =IF(条件表达式1,值1,IF(条件表达式2,值2,值3)) 或 =IF(条件表达式1, IF(条件表达式2,值1,值2),值3)

第二部分:板书设计 Excel中IF函数的使用

一、IF函数的使用格式:=IF(条件表达式,值1,值2)

二、意义:如果条件表达式经过判断结果是对(真值TRUE)的,则返回值1;如果条件表达式经过判断结果是错(假值TRUE)的,则返回值2。

三、例子:

系统定义值: 自定义值时:

=IF(6>4,TRUE, FALSE) =IF(6>4, “YES”,”NO”)

=IF(6

四、IF函数使用时注意:

1)IF函数格式里的参数只能有„条件表达式,值1,值2‟三部分,并且是用逗号分隔,不可超过三部分;

2)条件表达式是用比较运算符建立的式子,无比较就无判断; 3)两个值若是数值数据可直接书写,若是文本数据则要用双引号括住; 4)参数里面所有用到的标点符号都是英文状态下的标点符号。

五、实例:

1)在E列中利用IF函数计算成绩大于或等于60分以上的,则为合格,成绩小于60分的则为不合格。

在单元格E2中输入:=if(C2>=60,”合格”,”不合格”) 或

=if(C2

2)在F列中利用IF函数计算,可否申请入团要看他的年龄,年龄等于或大于28则不可以申请,小于28才可以申请。

在单元格F2中输入:=if(D2>=28,”否”,”是”) 或

=if(D2

六、课外作业[思考]:

用IF函数对成绩重新进行评定:成绩大于或等于85分以上的,则为优秀,而成绩大于或等于60分且小于85分的才是合格,小于60分的为不合格。 提示:=IF(条件表达式1,值1,IF(条件表达式2,值2,值3)) 或 =IF(条件表达式1, IF(条件表达式2,值1,值2),值3)

第三部分:《Excel中IF函数的使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1.教材内容和地位

所使用的教材是科学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出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F函数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第十四章第四节“使用工作表函数”提到的其中一个函数之一。教材上几乎是没有提到过任何一个函数的具体用法,而函数的应用是Excel作为数据统计方面的优势,最能体现Excel与众不同的风格,也是最能吸引人去使用它的功能之一。生活与工作经常要进行数据计算,一般都会用到Excel来进行统计。学生每年进行计算机统考函数应用必不可少,所以学生必需掌握常用的函数的使用。而IF函数是必考和必需掌握的函数之一。 2.教学目标

函数是Excel难点之一,而IF函数是教纲要求学生要掌握的几个常用函数中本人认为是最难的函数。基于函数的抽象性,加上学生本身质素,所以本人认为要花一个课时的单位时间来专门与学生学习IF函数的使用,除了要学生掌握IF函数的一般用法外,还要学生初步接触函数的嵌套,这也与计算机统考密不可切的问题。 ⑴知识目标方面:

①首先学生要知道IF函数使用的格式:=IF(条件表达式,值1,值2);

②明白IF函数的使用意义(即条件表达式与两值的关系):当条件表达式为真时,返回值1;当条件表达式为假时,返回值2;

③学生要明白IF函数里面的参数意义:条件表达式一般是用比较运算符建立的式子,而值1与值2在实际应用中是自定义的两个逻辑值。 ⑵能力目标方面:

要学会运用IF函数解决实际例子(返回两个值的一般情况)。 3.重点和难点

理解IF函数的运算意义,如果不能理解两值与条件表达式的关系是不可能会解题的;条件表达式的建立,因条件表达式关系到后面的取值问题,能否写好很关键。

二、学生分析

前面一章节已学习了Excel的各种运算符,对比较运算符结果是逻辑值有了一定的印象,IF函数其实是一个逻辑判断函数,而文秘班的学生往往就是最缺少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要以实际例子来贯穿整个课堂才行,帮助学生理解IF函数使用时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选取

这节课紧紧围绕一个掌握IF函数的用法为任务活动中心展开,在一系列问题驱动下,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过程分为:老师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对问题深刻认识并提高,符合任务驱动形式。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要求带备笔、稿纸、笔记。 老师准备:准备好上课板书课件,准备充足的与教学过程相应的学生上机指导材料。

五、教学过程

1.从复习比较运算符开始,实例运算引入,提出问题,由学生经过判断后说出对错 如:6>4 提问对不对? 答案是:TRUE 6

说明判断结果就是比较运算符运算结果的其中一个值,启动Excel演示…… 2.提出任务

通过观看演示,发现所有问题都只有两种„TRUE‟或„FALSE‟答案之一(好单调呵),可否把这个„TRUE‟与„FALSE‟用另外的答案来代替?如‟yes‟和‟no‟、‟ok‟和‟bad‟、‟1‟和‟2‟、‟好‟和‟差‟、‟对‟和‟错‟等。让学生思考…… 3.引入IF函数

告诉学生IF函数能为你实现这个愿望,以上用来替代„TRUE‟和„FALSE‟的两个值就是我们自定义的两个值。

讲解IF函数的使用格式:=IF(条件表达式,值1,值2) 讲解IF函数运算的意义:如果条件表达式经过判断结果是对(真值TRUE)的,则返回值1;如果条件表达式经过判断结果是错(假值TRUE)的,则返回值2。要令学生明白并记住表达式是正确的则取前面的值;表达式是错误的则取后面的值。

如:前面6>

4、6

要求学生套用IF函数写出以上例子表述的式子,对能够写出=IF(6>4,TRUE,FALSE)、=IF(6

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定义值替代„TRUE‟和„FALSE‟书写表述式子。

上机演示,可以拿学生书写的式子来实证,这时大家就会看到相当一部分同学写的式子运算结果不符甚至出错,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 说明问题的关键所在: 其一 IF函数格式里的参数只能有„条件表达式,值1,值2‟三部分,并且是用逗号分隔,不可超过三部分;

其二 条件表达式是用比较运算符建立的式子,无比较就无判断; 其三 两个值若是数值数据可直接书写,若是文本数据则要用双引号括住; 其四 参数里面所有用到的标点符号都是英文状态下的标点符号。 如=IF(6>4,”对”,”错”)

指出实证例子中学生书写式子中不当的地方并正确演示。

任务练习:给出上机任务,用IF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成绩大于或等于60分以上的,则为合格,成绩小于60分的则为不合格;可否申请入团要看他的年龄,年龄等于或大于28则不可以申请,小于28才可以申等等。

然后抽学生演示处理过程,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最后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

第18篇:函数应用小结

函数应用学案

一、深刻领会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才能有效的解决函数与方程的问题,而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是基础.

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________ ⇔函数y=f(x)有________ .

2.零点判断法: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________ 的一条曲线,并且有________ ,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3.二分法的定义:

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

4.用二分法求零点的近似值的步骤:

第1步:确定区间[a,b],验证________ ,给定精确度ε; 第2步:求区间(a,b)的中点x1; 第3步:计算f(x1).

(1)若f(x1)=0,则x1就是函数的零点;

(2)若f(a)·f(x1)

第4步: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ε:即若|a-b|

[例1] 若方程2ax2-x-1=0在(0,1)内恰有一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

)

A.a

B.a>1 C.-1

D.0≤a

) A.0

B.1

C.2

D.3

9[例3] 函数y=lgx-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是(

)

xA.(6,7)

B.(7,8) C.(8,9)

D.(9,10) [例4] 方程x2+(m-2)x+5-m=0的两根都大于2,则m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例5] 用二分法求方程x=3-lgx在区间(2,3)内的近似解,要求精确到0.1,则至少要计算________次.

1.增长率与函数图象.

[例1] 某林区的森林蓄积量每年平均比上一年增长10.4%,若经过x年可以增长到原来的y倍,则函数y=f(x)的图象大致是

[例2] 向高为H的水瓶中注水,注满为止.如果注水量V与水深h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水瓶的形状是

2.函数模型的选取

[例4] 西北某羊皮手套公司准备投入适当的广告费对生产的羊皮手套进行促销.在一年内,据测算销售量S(万双)与广告费x(万元)之间的函数关系为S=3-

(x>0),已知生产羊皮手套的年固定投入为3万元,每生产1万双手套仍需再投入16万元.年销售收入=年生产成本的150%+年广告费的50%.(1)试将羊皮手套的年利润L(万元)表示为年广告费x(万元)的函数.

(2)当年广告费投入多少万元时,此公司的年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多少?(年利润=年销售收入-年生产成本-年广告费.)

第19篇: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17.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教学设计 学习课题:17.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

学习内容:教材P44-45 学习目标:

1、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能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的应用.

学习难点:反比例函数图象图象特征的分析及应用。 学习准备:

1、如何画反比例函数图象。

2、反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

学习过程:

一、探究研讨: 【活动1】老师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道题:“已知点(2,5)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上,x•试判断点(-5,-2)是否也在此图象上.”题中的“?•”是被一个同学不小心擦掉的一个数字,请你分析一下“?”代表什么数,并解答此题目.

【活动2】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2,6)

(1)这个函数的图象分布在哪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如何变化?

(2)点B(3,4)、C(-

214,-4)和D(2,5)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2

5【活动3】如图是反比例函数y=(m-5)/x的图象的一支。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 图象的另分布在哪些象限?常数m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2) 在函数的图象的某一支上任取点A(a,b)和点B(,b′)。如果a﹥a′,那么

b和b′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二、巩固练习:

1、P45-

1、2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每个分支只能无限接近x轴和y轴,•但永远也不可能到达x 轴或y轴.(

) 3中,由于3>0,所以y一定随x的增大而减小.(

) x

2(3)已知点A(-3,a)、B(-2,b)、C(4,c)均在y=-的图象上,则a

x

(2)在y=

(4)反比例函数图象若过点(a,b),则它一定过点(-a,-b).(

3、设反比例函数y=

3m的图象上有两点A(x1,y1)和B(x2,y2),且当x1

,在图象的每一支上,y随x•xk的图象有一个交点的纵坐标是2,求(1)x时,有y1

4、点(1,3)在反比例函数y=的增大而

5、正比例函数y=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x=-3时反比例函数y的值;(2)当-3

三、提升能力:

1、三个反比例函数(1)y=

kk1k

(2)y=

2(3)y=3 在x轴上方的图象如图所示,由此xxx推出k1,k2,k3的大小关系

2、直线y=kx与反比例函数y=-求S△ABC.

3、已知函数y=-kx(k≠0)和y=-足为C,则S△BOC=_________.

6的图象相交于点A、B,过点A作AC垂直于y轴于点C,x4的图象交于A、B两点,过点A作AC垂直于y轴,垂x

4、已知正比例函数y=kx和反比例函数y=析式及另一交点的坐标.

3的图象都过点A(m,1),求此正比例函数解x

5、如图所示,已知直线y1=x+m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与双曲线y2=分别交于点C、D,且C点坐标为(-1,2).

(1)分别求直线AB与双曲线的解析式;

(2)求出点D的坐标;

(3)利用图象直接写出当x在什么范围内取何值时,y1>y2.

四、反思归纳

k(k

1、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及运用

(1)k的符号决定图象_________.

(2)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变化情况,在不同象限,_________运用此性质.

(3)从反比例函数y=

k的图象上任一点向一坐标轴作垂线,这一点和垂足及坐标原点x所构成的三角形面积S△=_________.

(4)性质与图象在涉及点的坐标,确定解析式方面的运用

2、数学思想方法归纳:

第20篇: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亮兵中学郭立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二次函数》这一章的第一节课内容。知识方面,它是在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认识的完善与提高;也是对方程的理解的补充,同时也是以后学习初等函数的基础。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学情,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投篮视频,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同时提出这曲线与二次函数密切相关。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二次函数的相关教学材料,确定课堂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难点是从实例中抽象出二次函数的定义,会分析实例中的二次函数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体会二次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利用课件,图片,视频等,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本课的设计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合作交流,形成概念;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4、巩固练习,深化知识;

5、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回忆一下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它们的一般形

式是怎样的?图象形状各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投篮球时篮球运行的路线是什么曲线?这种曲线的形状是怎样的?是否象以前学过的函数图象?能否用新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这将在本章——二次函数中学习。

2、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类似的曲线吗?

(二)、合作交流,形成概念。

1、列式表示下面函数关系。

问题1: 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全等的正方形,如果正方形 的棱长为x,表面积为y,写出y与x的关系。

问题2: n边形的对角线数d与边数n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3: 某工厂一种产品现在的年产量是20件,计划今后两年增加产量.如果每年都比上一年的产量增加x倍,那么两年后这种产品的数量y将随计划所定的x的值而定,y与x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 活动中教师关注:

(1)学生参与小组合作讨论后,能否明白题意,写出相应关系式。 (2)问题3中可先分析一年后的产量,再得出两年后的产量。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上面三个函数关系式的共同点。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它们的共同点:

(1) 等式的左边为函数,等式的右边为自变量的二次式。 (2)等式的右边可统一为“ax2+bx+c”的形式。

3、教师口述二次函数的定义并板书在黑板上:一般地,形如y=ax2+bx+c (a, 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二次函数。

a为二次项系数,ax2叫做二次项;b为一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 c为常数项。

4、问题:函数y=ax²+bx+c,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 (1)它是二次函数?(2)它是一次函数? (3)它是正比例函数? 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能否归纳、概括出这三个函数关系式的共同特点;

(2)函数y=ax2+bx+c中,a≠0是必要条件,切不可忽视.而b,c的值可以为任何实数.若b,c其一为0或均为0,上述函数的式子可以写成怎样?此时它们还是二次函数吗?

(3) 定义是关于x的二次整式(切不可把“y=x2+ +3,当成二次函数) 。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例1 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若是,分别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 y=3(x-1)²+1

(2)y=(x+3)²-x²

(3)s=3-2t²

(4) y=mx²+nx+p (m,n,p为常数) 例2 已知函数 ,

(1) 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正比例函数?

(2) 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3) 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二次函数?

例3 矩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米和2米,把它的长增加x米,宽增加若干米,使周长成为原来的2倍,设边长增加后,矩形的面积是S,求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四)、巩固练习,深化知识。

1、一个圆柱的高等于底面半径,写出它的表面积s 与半径 r 之间的关系式。

2、n支球队参加比赛,每两队之间进行一场比赛,写出比赛的场次数 m与球队数 n 之间的关系式。

3、m为何值时,函数 是以x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次函数,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

2、布置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 第14页习题26.1第

1、2题 选做题:教科书 第31页7题。 附板书设计:

1、定义:一般地,形如y=ax²+bx+c(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a,b,c分别是函数表达式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y=ax²+bx+c(a,b,c是常数,a≠0)的几种不同表示形式: (1)y=ax²(a≠0,b=0,c=0,) 。 (2)y=ax²+c(a≠0,b=0,c≠0) 。 (3)y=ax²+bx(a≠0,b≠0,c=0) 。

五、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是《二次函数》的第一节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于是先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的投篮视频、喷水池的喷水视频,彩虹、桥梁、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示意图等图片这些丰富的生活实例,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二次函数的应用价值与实际意义。 接着学习求一些实际问题中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重视二次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建构,体验用函数思想去描述、研究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意义。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注重a、b、c的含义,为后面例题的学习打下基础。巩固练习中安排了变式练习,注意了教学安排的合理性。最后提供一段教学视频让学生温故知新。

函数应用教学设计
《函数应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