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别挤了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16 08:36:53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建 别挤了第二课时

别挤啦

作者介绍:狄更斯:英国杰出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他的语言质朴、生动,表现力惊人。其中著名的有《艰难时世》、《双城记》、《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孤心血泪》等。这些作品都能让人强烈的感受到狄更斯对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强烈厌恶和愤恨。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理解“别挤啦”的深刻内涵。学会用宽容、善良的心去对待别人。

3、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背诵诗歌并进行仿写。

一、初读感知:

1、读得正确、流利。

2、理解词语

容纳

追求

压抑

鼓励

严峻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细读品味:品读第一节,完成练习(1) “你”指谁? “挤”是什么意思? “

(2)用“只有……才……”说说狄更斯想要表达的意思。

(3)、联系实际填空

当我 (

)时,我应注意(

)。

品读第二节,完成练习(1)作者高喊“不要挤”,究竟是不要挤走什么?

(2)用“只要……就……”说说狄更斯想要表达的意思。

(3)将“你”换成“我”读出自己的问心无愧。

三、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还观察到哪些“挤”到别人的不文明现象?请你模仿本诗的写法,仿写一首小诗来提醒那些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人。让我们的心灵也受到洗涤和净化。

推荐第2篇:新建 别挤了第二课时

别挤啦

作者介绍:狄更斯:英国杰出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他的语言质朴、生动,表现力惊人。其中著名的有《艰难时世》、《双城记》、《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孤心血泪》等。这些作品都能让人强烈的感受到狄更斯对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强烈厌恶和愤恨。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理解“别挤啦”的深刻内涵。学会用宽容、善良的心去对待别人。

3、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背诵诗歌并进行仿写。

一、初读感知:

1、读得正确、流利。

2、理解词语

容纳

追求

压抑

鼓励

严峻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细读品味:品读第一节,完成练习(1) “你”指谁? “挤”是什么意思? “

(2)用“只有……才……”说说狄更斯想要表达的意思。

(3)、联系实际填空

当我 (

)时,我应注意(

)。

品读第二节,完成练习(1)作者高喊“不要挤”,究竟是不要挤走什么?

(2)用“只要……就……”说说狄更斯想要表达的意思。

(3)将“你”换成“我”读出自己的问心无愧。

三、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还观察到哪些“挤”到别人的不文明现象?请你模仿本诗的写法,仿写一首小诗来提醒那些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人。让我们的心灵也受到洗涤和净化。

推荐第3篇:别母教学设计

《别母》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二首古诗,并熟练地背诵。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二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重点诗句的情味,感受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4、在图文对照和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提升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诵读理解二首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你的妈妈爱你吗?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指名交流) 2.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爱时时记刻刻都萦绕在我们的周围,这就是母爱,母爱是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母爱是一餐可口的饭菜,母爱是一件御寒的毛衣,母爱是一句温暖的叮咛,带着这份感恩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继续学习古诗三首,(板书)首先学习一首赞美母亲的古诗《游子吟》。(板书,生齐读课题) 3.什么样的人被称为游子?在本诗中是指谁?

二、初读古诗 1.请大家自读一读古诗,看谁能将诗句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美。(出示古诗,自由读) 2.指名读古诗,之后生再齐读。 3.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4.那你们知道孟郊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师简介诗人并)

三、朗读诗文,意境交融 1.请大家看,在这首诗里,有一句诗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后来还一直被人们吟诵的千古名句,是哪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这里的“寸草”是什么意思?“三春晖”是指什么?

(2)知道这句诗表达的是什么语气吗?(反问的语气)

(3)诗人用反问的语气想表达什么意思?(生叙述)可他为什么不直接说我们报答不了这份亲情,却用了一个“谁言”这种反问的形式呢?

(4)生自由读诗句,再指名读 2.为什么儿子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呢?请大家读读前四行诗,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这几句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课件出示插图和古诗)

(预设:抓住“密密缝”,体会浓浓爱。)

(1)为什么儿子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呢?(预设:作者进京赶考前的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给儿子缝织衣服。)

(2)你是从哪里得到这种感受的?是的,插图是文字的再现,书上的插图再现了哪句诗?(“临行密密缝”)

(3)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意恐迟迟归”)

(4)的确,在古代吴越民间,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回来得越早,缝得越稀,儿子就回来得越迟。所以母亲“密密缝”,是因为“意恐迟迟归”。

(5)母亲把这份愿望缝进了衣服里,现在,我们就把这份祝福融在诗句里,读出来好吗?(指名读)

(6)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指名说)

(7)由此可知,母亲在“游子衣”里,除了缝进密密的针线,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母亲的担忧、祝福、牵挂和所有的爱,都缝进游子衣里,一起读读前四行诗。(指导朗读)

(8)可以说,一件游子衣,一片慈母心!你说,这样的深厚的恩情能够报答得了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 1.现在,如果你就是孟郊,你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原因让你觉得无法报答母亲?(生畅所欲言) 2.指名说诗意。

四、学习第二首诗《别母》

1、刚才我们发自心地感受了孟郊的《游子吟》,正可谓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永远是母亲心中最深最重的牵挂,现在再让我们走进第二首诗《别母》(课件出示)(板书)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把诗句读通顺,读出诗的韵律美。 3.指两名读古诗。

4.同学们,透过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 5.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请带着你体会到的意境,来给大家读一读?(生读第一句诗) 6.“夜欲分”指什么?当时的环境又是什么样呢?(下着细雨)这更让你有一种什么感受?(凄凉)来,谁来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师相机表扬) 7.这位母亲又是什么样的呢?(白发)母亲又在说什么? 8.可是,儿子终归要远行的,此时,他也不忍离开自己的家,自己的白发母亲,于是他想到了——(生接读后两句诗)

9、透过作者的想象,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10、是呀,天涯无边,漫漫旅程,归来的日子遥遥无期,而想念家中的白发老母,却只能在梦中相见了,此情此景,谁来用你深情地诵读,让我们来感受一番呢?(指2名读后两句诗,再齐读)

五、体会诗境,悟诗情 1.刚才,我们从《游子吟》中,读出儿子临行前,母亲“密密缝”的画面,又从《别母》中,读出了儿子临行天涯,母亲雨夜不眠的画面。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进入了读诗的第一重境界,那就是读出了诗中之画。(板书:诗中之画) 2.孩子们,当“临行密密缝”和“白头闲坐话艰辛”这两幅画面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因为,

临行前,引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远行后,引读—— “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

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3.孩子们,当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指名说) 4.是的,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温暖的,细腻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作者不断地问自己:(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引导朗读) 5.刚才,你们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诗里,把自己的心放进诗里,让人感觉,你不是在读别人的诗,而是在读自己的心声。不知不觉,你已经达到了读诗的第二重境界了,读出了诗中之情。(板书:诗中之情)。 6.刚才,你们都轻声地问了自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们能报答自己的母亲吗?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生说) 7.你们的字字句句都包含了对母亲的深情。但仅仅用一两句话远远不能表达对母亲的深情,此时,让我们把心中对母亲无尽的爱融化在这两首诗里,送给自己心爱的妈妈吧。(指名读两首诗。)篇二: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深深的敬意;

3、通过课外资料辅助阅读,引导学生感悟并升华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深深的敬意。

教学重难点: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深深的敬意; 教学准备:课外阅读资料《赋得永久的悔》、课件

教学过程

一、快乐读书,精彩展示

齐诵《游子吟》

二、复习巩固,夯实基础

师:母亲,多么亲切的称呼,每一个心灵都会用崇高和敬意在心底保留一份感动。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文中的哪个段落集中而具体的述说了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情感?(第二自然段)

三、激趣导入,揭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以这一段为引领,联系全文,结合阅读资料,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那真挚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情感体验

师:端好书,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哪些词句跳到了你的心中,让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 (生再读)

引导学生交流。灯片出示: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 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预设一: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板书关键字:痛)

生体会。教师引导:什么是“食不下咽”?什么是“寝不安席”?

师:人在什么时候才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回答,教师相机点评:食如嚼蜡、如梗在喉、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教师抓住学生回答中的悲痛:作者这种痛源于?? 师:母亲的去世给了他巨大的悲痛,以至于他??引导生接——真相随母亲与地下。

读出作者内心的痛。个别指导(不超过来两人)

预设二: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板书关键字:念) 引导学生体会:数十年如一日,这是一种怎样的思念?

引导学生读这一句,随机指导。

预设三: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板书关键字:悔) 生谈体会。教师随机引导:

师:这里的“恨”指什么?

“终天之恨”这是怎样的一种悔恨?

师:※联系这一段,我“悔”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我六岁离开母亲,中间只回家两次,陪伴母亲的时间太少。 联系阅读资料,我“悔”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教师出示灯片: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

(请回答问题的学生再读一遍课外资料:请你带着此时的情感再读这份资料) 师:然而,誓言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

因此,当母亲去世的时候,我痛哭了几天,生接——(全体)

因此,我一想到母亲——生接——(全体)

注:如果学生先谈这一句,教师则照“预设二”引导。形成两句的统一。 如果学生先谈预设二,教师只引读就可以了。

师:这就是我此时的痛——、此时的——悔、此时的——念。

生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同样体会到作者的悲痛、悔恨、和思念?

引导学生读文交流。

由“盼”体会不能相伴母亲的悔恨

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齐读这句话。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神情?

师:这是母盼而归的神情。同学们,默读阅读资料,从哪儿你看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归来的期盼?

生读。交流,出示:

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师 :同学们齐读这段话。(生读)你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多层次体会。

母亲辛酸的期盼着,日日夜夜的期盼着。出示;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总是在想:能给儿子掖掖背角该多好啊! 孩子们,你能体会到这位母亲对母子相聚的期盼吗?拿起笔写下母亲的心声。 出示:______的时候,母亲总是在想:________该多好啊! 引导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升华点拨。 师: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整整八年的期盼,望眼欲穿,死难瞑

目。然而,天涯相隔,不能承欢膝下,这是我无尽的——(痛)、无尽的——(悔),无尽的——(念)。(指板书)

继续出示灯片:齐读: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很。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由“面影”体会不能赡养母亲的悔恨

师过渡:你又从那还读出了悔恨中的怀念?

预设:学生抓住“夜里梦到母亲 ,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梦的时候,梦却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谈体会。

教师随机评价升华,简单处理。

灯片出示: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师:几度梦回,只为在梦中的见母亲的面影。读阅读资料,在作者的记忆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师生交流,出示灯片: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师:指名学生读。

师:这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贫苦的、孤独的??)

师:母亲如此的贫困,我却不能?? 母亲如此孤独,我却不能?? 当我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 师: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就是这是我无法忘却的——痛、无法忘却的——悔,无法抹去的——念。

师:记忆着浓浓的愁、永久的悔恨、深深的念,再次倾听作者的泣泪的诉说。 放《沉思曲》教师范读。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读出你心中那浓浓的情。指两名学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无尽的悔恨。

齐读这段文字: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音乐:搴(qiān)帏(wéi)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不能承欢母亲膝下之悔,不能赡养母亲之悔,苦痛的缠绕了作者七十余年。

师深情诵读(音乐):2001年,90岁的季羡林回到故乡为母亲扫墓。这位老人颤巍巍地来到母亲的坟前,百感交集的他,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在了眼前的香烛上。青烟渺渺,萦绕着老人泣泪的诉说:“娘啊,这是儿子今生最后一次为你扫墓了,当儿终老之时,我要睡在您的身边。”

师:这就是一个九十岁老人终生的——痛、终生的——悔,终生的——念。 带着此时内心的情感,齐读课题。

师:每一位母亲,都渴望儿女承欢膝下,带着此刻浓浓的情,你、我、我们回家还母亲一份暖暖的爱。下课。 板书 怀念母亲 季羡林

亲生母亲 痛 悔 念

祖**亲篇三: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爷爷的压岁钱

第1课时

课 题 1爷爷的压岁钱

知识要求:

1、会认6个生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力培养:

从课文中感受爷爷对后辈的关爱和寄予的希望,体会爷爷与“我”之间真挚的亲情。

重 点 从读中体会祖孙之间的浓浓的亲情。

难 点 在熟课文的基础上能体会体会祖孙之间的浓浓的亲情。 教 法 读中感悟

教 学 内 容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会得压岁钱)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压岁钱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

思考:文章讲了几件事?都是围绕什么来讲的?

学生汇报。

2、再读课文

要求:圈画课文中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在读中认识这些字。 学生读文。

交流: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你是通过什么方法了解这些字的字义的?

3、小组读文

要求:看谁读的又快又流利。

评价。

4、悟

你读懂了什么?

爷爷给我几次压岁钱?分别都放在什么地方?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做?

交流,不会的问题在读中解决。

5、根据课文内容分段

学生根据问题独方分段,师相机指导。

三、自由读文

四、交流:你拿到压岁钱是什么样的心情?有哪些想法?

板书设计

1、爷爷的压岁钱

压 藏在鸡窝里

岁 藏在菜园里

钱 藏在“我”的衣袋里

教学总结

成功之处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不足之处 分段时,学生段意概括的不够简明扼要。 第二课时

知识要求:

1、会写12个生字,理解并读写“一往情深”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培养:

从课文中感受爷爷对后辈的关爱和寄予的希望,体会爷爷与“我”

之间真挚的亲情,培养珍重亲情、珍惜生活、珍爱人生的美好品德。 重 点 理解爷爷说的话的深刻含意,从爷爷的话语中感受对“我”的关爱和深切希望,

难 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弄清叙述顺序,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 法 读中感悟、合作学习

教 具

教 学 内 容

一、导入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是爷爷每次给孙子压岁钱的时候,都没有直白地说出来,而是试用一种更朴实的方式引导孙子去明白其中的道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一课《爷爷的压岁钱》。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1、学习第一段

指名学生读文。

想象:接到压岁钱时我应该是什么样的心理?

思考:现在让我回味的是什么?

师介绍时代背景。

2、学习第二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 联系上节课学生掌握的知识学习课文。 合作:这段可以分为几层?说说分层的根据。

(1)指读第一层

这一层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读爷爷的话。

引:这压岁怎样得来的?农民养鸡有什么用途?

结:农民养鸡是为了攒零用钱,贴补家用,可以这压岁钱来得不容易。

讨论:爷爷是想通过把压岁钱藏在鸡窝里让我明白什么道理呢? 学生根据以上学习方法自学第(2)(3)层。

3、学习第三段

指名学生读课文。

讨论:母鸡、土地和我是爷爷最寄予希望的对象了,具体说一说爷爷对母鸡、土地和我的希望是什么?

三、悟

爷爷没有直接把压岁钱交给我,而是通过让我找压岁钱的方式领悟他寄予的希望,他“想说而未说出的话”是什么?

板书设计

总起——回忆爷爷给“我”压岁钱 希 7岁时藏在鸡窝里 1爷爷的压岁钱 分述 10岁时藏在菜园里 12岁时藏在“我”的衣袋里 望 总结——“我”的感悟

教学总结 成功之处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爷爷藏压岁钱的背后有着深切的希望。 不足之处 学生只停留在读、品的程度上,没有从写作方法上去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

2、花边饺子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并读写“大吉大利” 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培养: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我”和“妈妈”互相关爱的深情。 重 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 点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我”和“妈妈”互相关爱的深情。 教 法 熟读课文、感悟课文

教 具

教 学 内 容

一、导入

同学们爱吃饺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饺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篇四:怀念母亲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第三次修改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姜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文章怀念祖**亲这一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怀有的真挚情感,巩固从关键词句入手体会语句所表达情感的阅读方法。

2、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的两种不同的抒情方式表达情感的特点,而后在辨别两种表达方式的训练中强化认识。

3、通过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祖**亲的怀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诚挚之心。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文章怀念祖**亲这一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怀有的真挚情感,巩固从关键词句入手体会语句所表达情感的阅读方法。

2、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的两种不同的抒情方式表达情感的特点,而后在辨别两种表达方式的训练中强化认识。

三、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的两种不同的抒情方式表达情感的特点,而后在辨别两种表达方式的训练中强化认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复习巩固。

1、导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有哪位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母亲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怀念母亲》一课,去感受季老先生在留学时代的那颗真挚的赤子之心。

2、板书课题:怀念母亲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重点学习了第二自然段,我们先来回顾所学。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板书:敬意 爱慕) ....

4、在第二段的学习中,我们理解了作者因与母亲生活时间太短暂而对母亲的去世抱有终生的悔恨,这份深厚的情谊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回到他的留学时代,感受他对两位母亲深厚的情谊。

(二)学习“怀念祖国”,体会感情。

1、抓重点词语体会过渡段情感。

过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怀念着自己的生身母亲,他只身离开自己的祖国,这么远的距离,割断得了他的思念吗?

(1)指名读第三段。

(2)默读第三段,有一个词语表达了深切的怀念,是那个词语?(频...................

来入梦)。出现了几次?(两次)

出示:后来到了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

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3)指名读,请大家感受反复使用这个词语的好处。

(4)有感情朗读。

激情导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只因作者怀有对生身母亲无尽的情思,生母才频来入梦!你来读——

身处异国,倍感孤寂,只因对祖国深切的怀念占据了心房,祖**亲更频来入梦!大家齐读——

2、研读日记内容,学习表达。

过渡:梦里作者与两位母亲时常见面,梦醒后只得沉浸在无尽的思念之中了,那么,作者借助什么来抒发情感呢?——写日记和散文。 ...........

我们就深入感悟研读这些充满真挚感情的文字。

(1)学习第一段日记。

①练习概括内容。 a..............用横线画出看到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想到的语句。 ...................... b、指名读。谁来读作者看到的语句?谁来读作者想到的语句? 出示: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c、练习概括段意。你能说说这段日记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吗?

学生汇报后总结全段段意,点明这种概括内容的方法叫归并层意法。 ②研究写景部分。 a、指名读写景部分,请同学们闭目想象,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时感情是怎样的? b、默读写景部分,看一看作者用什么词语描绘什么样的景象来表达这份浓浓的情思?请你圈画出词语来,并想像画面。

自学时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汇报:

不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 面的屋顶。 重点词语:

织:根据学生汇报应机处理。(板书:织)

再说几个词语。

播放暗夜渐渐织上夜空的图片。

边播放边总结:随着暗夜一点一点的降临,作者对祖**亲的怀念之情也越来越强烈,作者将对母亲的怀念融于渐渐变黑的夜幕之中,这份感情含蓄而不外露。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③研究直接抒情部分。

刚才前面是借景抒情,后文转为直接抒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再找一找有那些词语能够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 甜蜜:

这两个词语矛盾吗?为什么?请你连读作者想到的这一部分内...........................容从文本中找到依据。而后在小组内交流探讨。 .....................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合作学习后全班讨论。(板书:凄凉 甜蜜) 这一部分作者直接将内心对祖国的怀念之情表达出来,感情真挚而强烈。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做直接抒情。

④有感情朗读。

同学们,在第一段日记中,作者不仅用诸如“织”这样表意丰富、引人联想的词语,还用了借景抒情、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将这份深深的爱国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夜上浓妆人影孤,离愁别绪愈渐浓,何处诉说离别苦,只叫浓情满心中!谁愿意用朗读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愁苦。

指名配乐朗读。

(2)学法迁移训练。

推荐第4篇:《别董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想象诗中描绘的送别情景。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歌曲《送别》,教师诵读李叔同的《送别》。

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画,离别是泪水。在诗人高适的眼里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别董大》(板书课题)。

2、介绍董大。

3、自由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4、师配乐朗读全诗。

5、指生朗读。

二、研读深入,品评感悟

(一)品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

2、“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赛读)

3、(出示课件)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板书:愁)。

5、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象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还为什么而愁?

6、此刻我们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

(二)品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师: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再难遇到这样的知己。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诗人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 介绍董庭兰。

4、你觉得董大的琴艺怎样?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点什么?

5、此时,你就是董大,听完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你觉得现在这首诗该怎样读?自己练一练。 2.配乐指名读。齐读

3.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4.练习背诵。

推荐第5篇:《别董大》教学设计

不教学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键词和诗歌的意义。

2.尝试语言,想象在告别场景中描述的诗。在阅读的经验诗人的情绪。 3.有阅读的感觉,可以背诵。

安排:一课。

教学过程:

首先,创建一个情境,引入新的类

1,演奏歌曲告别,教师背诵李树桐的告别。

有些人说,分开是诗歌,分开是一首歌,分开是画,分开是眼泪。什么是诗人的高度适合?让我们一起去不要东(黑板主题)。 2,介绍东。

3,自由阅读古诗,要正确,流利。 4,分区音乐朗读诗。 5,指学生朗读。

二,深入研究,评价情绪

(A)在白天读了数千英里的黄云,北风吹雪去了。 1,不是东,当国王是什么?出来中风

2,黄云,天,北风,鹅,雪,这些场景在一起,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图片? (读) 3,(显示课件)想象屏幕,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哪首诗在诗里写了不同的心情?用钢笔放 单词圈出。 (黑板:担心)。 5,这是什么烦恼?你不担心只是从这个阴暗的场面的前面吗?要求学生阅读这首诗,还要为什么担心?

6,目前我们看这个曛,这是没有不知道的,困惑只是指国王?

(2)阅读莫周路无知的前者,谁知道世界谁不知道!

1,分裂:荒凉的场景,未来是苗条,迷茫的生活,然后很难遇到这样的信心。多么担心的话!目前应该是告别的泪花,应该是葡萄酒的担心,然而,面对挫折,ai只有朋友朋友,诗人高石写了这样一个经文。 (课件生产)阅读不是东,现在,不去 它是什么?什么是左(黑板:爱)

三,回答整首诗,朗读加强

诗人用自己的骄傲擦掉了朋友的忧郁。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吗?练习自己练习。

电影配乐。一起阅读

你从诗人看到了什么? 4.练习念。

推荐第6篇:《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晋江市灵源街道林格小学 吴玉婷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古诗教学更离不开读。“七分诗三分读”,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读是学生对诗词理解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由于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加之古今汉语的差异,因此对于古诗的读可分为多个层次,大凡有五重境界:一是字正腔圆,关注文字本身;二是抑扬顿挫,关注诗的声韵;三是读出画面,关注诗的内容、意境;四是声情并茂,关注诗的情感;五是积累延伸,关注学生的积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诗的大意思能自已理解,但综合背景、作者等深一层地理解能力还要培养。表达情感的方式——朗读,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没有自觉吟诵积累的习惯。对于挫折,更是缺乏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对先烈、英雄的怀念与赞美,培养自读自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结合写作背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理解中体会,在画面想象中激发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珍惜人间美好的感情。【教学说明】

本课主要以《别董大》这首诗为主,设计送别诗主题教学。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肝肠寸断,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依依惜别的深情,我们体会过很多, 但像这样以“乐观向上、豪迈激励”的送别写法较少,我希望借这首诗带给学生“深入感悟的学习态度”以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一首简短的古诗,有的寄托着诗人投身报国的壮志,有的咏叹祖国山河的壮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想要抒发的又是什么呢?读完课题,或许你就能猜到了。

二、读懂诗题,了解背景(3分钟)

1、板书课题:别董大——齐读课题——指名回答:你认为是什么呢?你从哪看出来的呢?所以“别”是什么意思?——(生:离别——师:那你补充一下题目——你发现用离别不合适了,那怎么理解更合适?——送别)理解了“别”的意思后,你再读课题,你会怎么读?为什么?(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2、“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们读过李白送别的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读出的是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

3.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一下另一种不一样的送别深情。不一样在哪呢?一会你们就会明白了。

二、读准读顺,整体把握(10分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把难读的字音读3遍,把难写的字写3遍 ——指名说(xun 写曛 )——齐读全诗,检查读音

2、董大,在家排行老大,所以叫董大,原名叫董庭兰,是当时的音乐高手,琴艺高超,旋律美妙动听。可是那时盛唐流行另一种音乐,能欣赏董大的七弦乐的人不多。伤心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好友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3、小组合作说说诗的大意——指名分享——你是怎么理解的?(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评: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补充(“曛”日光昏暗)——同桌复述 4.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画出正确的停顿——生朗读——补充说明:古诗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七言绝句一般是按“二二三或者四三”,这样划分更能读出声韵的悠扬——齐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13分钟)

(一)品读

1.闭眼听范读第一二句——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黄云、白日、北风、雁(生1说是独雁,因为送别一般都是孤独的;生2说是一群,因为高适想安慰董大。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不同的心情、不同心态的人,看东西会有不同的理解,我允许你们保留自已的看法。)、雪。——满天的黄沙弥漫,使得日光昏暗,你会这样读——呼呼的北风,纷杨的大雪,断雁独飞,你会这样读——这会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样的景象?(雄浑苍凉),大地昏黄,天寒离别,让人冷在脸上,更寒在心里,你会这样读——

2.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董大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三角号把这个字标出来。

3.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眼前这凄凉的景吗?你认为还愁什么?——指名回答?(结合写作背景是理解的一种好方法。)——谁来读一读三四句——你体会到了作者的用意吗?——想一想,写一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劝董大?

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

师:是啊,面对失意的朋友,我们给他点力量,所以,诗人豪迈地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 师:嗯,自信的语气也能带给朋友自信,所以,诗人乐观地激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4、现在我们回头想想课题《别董大》,此刻,高适希望董大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 真棒,你不仅读懂了诗的大意,你还读懂了作者的内心。

6、说到这,再来感受这首诗,我们除了感受到景色苍凉,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作者的?乐观向上——正像冰心奶奶说的“文章常读常新,让我一起带着新的理解齐读——

(二).小结吟诵(8分钟)

1、学完这首诗,哪几句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齐读——为什么呢?——所以这首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2、如果你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生:充满了自信。 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 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3、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快50岁了才受到重用。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吧!

4、让我们同桌合作吟诵这首诗,看谁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5、默写

四、小结学习方法:(5分钟)

1、读准字音——理解大意——反复品读——感悟诗情——吟诵积累

2、用小结的方法自学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五、作业: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请大家试着创作一首诗,并配上插图。

板书:

别 董 大

送别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雄浑苍凉

深厚的友情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慰激励

教学反思: 亮点:

1、本节课围绕课题,设计“读准字音——说说大意——反复品读——感悟深情——吟诵积累”来一步一步进行朗读的指导。

2、通过教师过渡启发的语言创设朗读情境,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劝劝友人来创设情境,来实现“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朗读指导,效果不错。

3、对课堂上学生突然出现的争论,能够机智、合情合理地处理。学生也在这样的启发、冲突下,对诗意有了深一层的理解,很欣慰。

不足:

1、对学情的分析不够准确,为了体现“初读——品读——诵读”的过程,低估了学生朗读的能力。一开始学生就读得很有感情,以至于后面的朗读就体现不出品读指导后学生朗读能力的变化。

2、前面说诗的大意时花的时间多了些,以至后面的“吟诵积累”目标没有实现。

3、对学生朗读的评价太少。

推荐第7篇:《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河北省保定市白沟新城北校

刘艳华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4、品味诗句,读中悟情,培养想象能力。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往往喜欢主动探究问题。这首诗的内容较为浅显,借助书上 的画面和注释,学生理解起来不难,但对于诗中蕴含的感情理解可能不够到位,因此,要充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领悟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结合诗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师准备课件,包括范读的音频。

生搜集诗人和董大的相关资料,搜集送别的古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

播放音乐《送别》,生听音乐,感受作者离愁别绪。

2、引导发言:

你与朋友离别过吗?离别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3、导入课题:现在与朋友分开了,即使远隔万里,我们也可以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视频„„及时联系,或者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见上一面也很方便,可是在古代却不行,因为交通和信息的落后,所以一旦分离,要想再见上一面就很难了。因此,他们就把这种别离的愁思深深地蕴藏心底,化作一句句真情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的诗。

板书课题:别董大

二、学习古诗。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齐读题目。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诗人送别的人是董大)

2、介绍董大,了解背景。

用课件出示:董大名叫董庭兰,因为在家居老大,所以又叫董大,董大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的赏识与宠信。可是当时举国上下却盛行胡乐,能欣赏古琴这类古乐的人并不多。董大受到冷落,觉得京城再也无法呆下去了,失意至极,便决定离开。

在他离开京城的时候,他的好朋友高适给他送行,这首诗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范读。课件出示配乐朗诵。

2、自读。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3、齐读古诗。

4、指导朗读:

指导读好节奏停顿,出示画好节奏的诗,生齐读,自由练读。

5、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引导自学。

请大家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查字典等方法自学古诗。(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2、引导交流。

学生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顺势指导曛的写法)“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不是的,这里是虚指,很多,满天。 “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忧愁。 “知己”知音,赏识你的人。古人常用到这个“君”,是一种尊称,您。这里指谁?(顺势教学生字“董”。)

理解了重点词语后,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四)、反复品读,领悟诗情。

品读第一二句诗。

1、找出诗中写景的两句诗,画“──”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顺势指导生字“雁”)

2、再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3、感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构成的画面。(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导总结:凄凉悲苦) 朗读指导:把感受带入诗中,读出自己的感觉。

4、自由读。

5、提名读。师评价指导。

6、再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诗情。说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7、面对此情此景,董大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8、(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于眼前这凄凉的景吗?会愁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资料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品读第三四句诗。

1、引出诗句: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再读这两句诗。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才华出众)此刻,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什么话呢?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并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让我们也这样安慰董大吧,齐读诗句。

5、假如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充满自信,心情

变开朗。)

6、再看题目,别董大,此刻,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但是留下的是什么?(留下的是情,是昂扬豪壮的情啊!)(板书:情)

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现在,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整首诗。

生发言后,指导总结。(前两句读出凄凉悲苦,后两句读出昂扬豪壮。)

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大家点评。

3、生再有感情齐读。

三、总结全诗。

学习了这首诗,你领悟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慰和勉励,表现了诗人和朋友间的真挚深厚的友谊。)

董大是个人才,他的才能只是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所以让我们再次祝福他。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四.拓展延伸。

1、请大家说说自己知道的送别的诗句。课件展示送别的古诗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李白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2、以小组为单位把古诗演一演,或者说一说。学生说故事或者演小品。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在作文本上。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愁

景 莫愁

推荐第8篇:《别董大》教学设计

长沙县黄龙学校

王敏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抓住“黄云、曛”等字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积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特有的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珍重友情、乐观豪迈等思想情操的熏陶。【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古诗背景资料,即高适和董大当时的境遇,理解古诗内容。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珍重友情、乐观豪迈等思想情操的熏陶。【教学重点】

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背景,理解高适和董大“怀才不遇”的境遇、心情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积累:

CAI出示寓意深刻的古诗名句(配乐《送别》):

A、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晚唐)王贞白 B、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杂诗》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国历来被称作“诗的国度”,众多的优秀古诗文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几年来,大家课内外学习了不少古诗,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出示[课件一]

A.动物回家需引路,谁来帮它找家门 泥融飞(燕子)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桃花流水(鳜鱼)肥

但爱(鲈鱼)美

(刚才大家把各种动物送进了诗句。) B.世上颜色千般好,该填哪种为最妙?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映日荷花别样(红)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下我们填的都是什么词语呢?) C.古诗名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①但愿人长久

②桃花潭水深千尺

③ 洛阳亲友如相问

(千里共婵娟)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片冰心在玉壶)

(希望大家把这些古诗名句熟记于心。)

2、小结,引入课题: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大家都努力成为一个“满腹诗书”的人。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二、检查预习,了解背景

1、板题,提醒注意“董”字写法,齐读课题,问:你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预习情况:A、检查朗读(指名读、齐读)

B、交流相关背景资料

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以上资料作相应的补充、解说

4、小结:提前预习、了解背景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大家预习工作做得这么好,我相信,接下来你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懂这首诗。

三、想象朗读,深入探究

(一)想象场景,体味离愁

1、自读理解:读读古诗的前两行,用笔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并边读边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遇到难点还可以找同学讨论。

2、汇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置疑:在读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呢? (理解“黄云、曛”等字词。)

3、边读边想象: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看到的画面。

4、汇报:指名描述想象看到的画面。

5、赏图进意境:请看,这就是当时情景的再现(CAI出示动画图):北风呼啸,黄沙遮天蔽日;大雪纷飞,唯见遥空断雁,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啊!(板书:渲荒景抒离愁)

6、谈感受:置身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7、指导朗读:好朋友就要走了,你的心中有千般无奈、万般不舍,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才更能抒发你心中的离愁别绪?指名读、齐读

8、小结:从朗读中,我感受到了你们也和这对即将分别的好朋友一样,胸中已被这离愁别绪堵得满满的。

(二)想象练说,感悟豪情

1、共话别: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高适或董大,你最想对好朋友说什么呢?(CAI示高适或董大话别图)

2、析诗句:诉不尽的离愁,道不完的祝福,但最能表达诗人心意的、最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舞的只有一句:CAI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A、理解“君”:君是古诗词里面用得最多的一种人称代词,这首诗中指代谁,还有哪些诗里有呢?

B、理解“知己”:“知己”是什么意思?对董大来说,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他的知己?董大现在正处于人生最不得意的时候,他最需要知己朋友给他什么?所以高适说——

3、悟共勉:其实,现在处于人生低谷、需要安慰和鼓励的不只是董大一个,还有谁?所以说,他这句话不仅是在对董大说,同时也是在对自己说。

(板书:歌豪言以共勉)

4、练朗读:虽身处逆境,却不悲观失望,可见诗人是多么乐观、多么自信!我们该怎样读这两行诗呢?指名读,评价,再读(要读出昂扬、豪壮的气概)

5、学运用:这句诗后来成了千古名句,人们经常吟来自励或勉人,那你觉得我们什么时候也可以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或别人呢?

6、励董大:董大是个人才,他才华出众却无人赏识,而今只有远走他乡。但我们坚信,只要他不灰心、不沉沦、振作起来,他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所以让我们再次鼓励他,也鼓励天下所有有才华的人——生再读

(三)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1、朗读指导:“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董大就要走了,让我们和高适一起吟诗与他作别吧!

教师指板书再次作全诗朗读指导:这首诗感情跳跃性很大,前两行语调应——低沉缓慢,后两行语调则应——昂扬激越

2、师配乐范读

3、自由练读、齐读,再齐读或背

四、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1、拓展阅读: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别董大》以外,古人还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如《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CAI相机出示几首配画各种书法体送别诗。

2、课后作业: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学背古诗的热情很高,但课堂四十分钟毕竟是有限的,希望你们能把学古诗的热情投入到无限的课外学习中去,比如,课内我们学了《别董大》,课外你想完成什么作业呢?学生自主布置作业,教师随机编辑。

五、师生话别

板书设计:

渲 荒 景 抒 离愁

歌豪言以共勉 (高适)

推荐第9篇:《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广西玉林市容县石头镇水口小学 黄艳梅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三首之《别董大》。

【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困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困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教学理念】设计古诗主题教学,运用诗意语文的构建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与自我的心灵对话。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2.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设计理念:由古诗词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诗句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学生感兴趣。)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指挥节奏。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以读为本,以读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领会诗句的意思。)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过渡: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读。(师配乐朗读全诗))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1.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谈)。最重要的是品诗、赏诗,走入诗境,才能读出诗情。同学们再来读题。

2.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3名学生)

7.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8.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预设,作以下回应:)

──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9.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10.(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1.你怎样理解“前路”?(结合理解“知己”)

12.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

所以,诗人开导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

所以,诗人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所以,诗人这样鼓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所以,诗人这样激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生:充满了自信。

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点评:这景悲壮但不凄惨。谁再来读?提名读。(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高适,乐观,豪放)(自由读。)再提名读。

3.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生齐读)

4.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指2-3人背。)

6.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让我们再次和着音乐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理念:理解诗句这部分,我通过大量的课件出示,让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诗句意思。)

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给大家1分钟时间思考。(莫愁今日分别离,他日相逢是知己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设计理念:活用诗句,是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了会不会用,这是关键。因此我在最后的一个环节教会学生活用诗句。)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愁

景 莫愁

4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如此荒凉的时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这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

5 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善弹琴。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曛:昏黄。太阳落山时的余光。 知己:知心朋友。 识:赏识。

君:您。这里指董大。

19别董大

教学目标:

1、吟诵《别董大》,体会古诗描写的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

《别董大》是唐朝诗人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他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古琴手,当时盛行胡乐,他受到冷落,高诗送别他,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二、释题:

《别董大》:和董大告别。

三、范读诗歌(听录音带)

四、读诗歌,提出疑问。

读诗歌,借助注释想象诗意,提出疑问。

五、试讲诗歌描写的景色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6 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 (这暗示了董大失意的境遇。) 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

(写雪中景致,也隐喻和董大即将分手远行)

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

六、指导朗读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 后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七、读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总结

诗的前两句写北国风光,烘托出诗人送别董大时的失意心情,后两句对友人进行安慰与鼓励,是一首发自肺腑的感人的赠别诗。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感悟

背诵

推荐第10篇:《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航向。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说明】

本课主要以《别董大》这首诗为主,设计送别诗主题教学。主题不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境,一种文化。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肝肠寸断,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送别,已经不仅作为一种仪式,一个话题,它已经衍生成为一种“送别文化”。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走近这种文化,感受这种文化。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现在回想一下,你爸爸妈妈的亲戚、朋友或同学要去外地,要出远门了,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

2、这就是“送别”。

古代写送别的诗词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叫什么吗?(板书古诗《别董大》)

3、请大家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有什么疑惑也好,感受也罢,随手写在旁边。并且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4、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齐读。

5、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点出“曛”等重点词,并追问:你是如何理解诗句意思的,简要归纳理解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反复诵读,请教别人等。师生交流,补充介绍这是高适写给董大的一首送别诗。董大名叫董庭兰,因为在家居老大,所以又叫董大,王维的好友元二也是因为在家排行老二而得名。董大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琯的赏识与宠信。据说董大善古琴,可是当时举国上下却盛行胡乐,能欣赏古琴这类古乐的人并不多。董大受到冷落,觉得京城再也无法呆下去了,失意至极,便决定离开。他的好朋友高适给他送行。)

二、感情朗读,品悟诗情。

1、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品读前两句。

(1)指名读前两句诗。

(2)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引导学生发现理解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指导抓住如下重点: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点拨,当时他们分别地点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啊,我看到了一片黄云悠闲地向我飘来。

谁能再读一下?这一回我看到了两片了。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千里”)。

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好一派黄云蔽空、天地间一片昏黄的情景!

在你们的眼前还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呢?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我感觉到的是微风,好舒服啊!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 2 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两句连起来读。(个别读,小组读)

同学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此情此景,你注意到那奋力高飞的大雁了吗?它又有何感受呢?

(3)小结:是啊,已近黄昏,夕阳西下,北风呼啸,雁阵迁移,大雪纷纷,凄凄惨惨戚戚,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2、在我们这位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这只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大雁尚且还有南飞的目标,而自己却要漂泊他乡。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高适又是如何安慰他的呢?品读后两句。

(1)指名读。

(2)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这句话有何神奇的的力量,竟然能让处于抑郁悲伤之中的董大精神抖擞地踏上别途呢?(生谈感受,同时让他们再次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3)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假如此刻你也在场,你又会如何鼓励即将离别的董大,你会说些什么?

(4)说得多好,说得多轻松啊!同学们,可是你们毕竟不是高适,又如何体会他的苦衷阿!董大落魄,高适当时情况又是如何?(师生补充:好友董大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这时也正是诗人自己失意落魄的时候啊!高适一生无人赏识近30年。这时的高适也到处流浪,陷入贫贱的境地之中。他在另一首《别董大》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一个穷困潦倒到连买酒的钱都没有的人,在困境面前依然是那么自信,那么乐观,那么积极地面对着人生。他在鼓励董大,同时也在——鼓励着自己!)

(5)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充满深情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满怀豪气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已经消失在茫茫风沙之中的董大,诗人依然在心底祝福,依然在心底高声呐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如果你是董大,面对好友的赠言,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过渡: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似乎只有诗人高适,才能以如此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的赠言说得如此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5、再读整首古诗。

6、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你会怎么劝慰他们呢?

7、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

所以在失意时,我们会要对别人说:——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遭受挫折、满怀忧愁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读

当我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情、伤心落魄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再读

三、对比参读,积累感悟。

过渡: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也收集了几首。(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任意选上一首,跟今天学的《别董大》比一比,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生自己比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汇报。(这里让学生各抒己见,感受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板书:以心相送以情相送)

让我们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吧。

4、你还积累了哪些送别诗词,给大家介绍介绍。(生介绍,并将诗词中送别的名句板书到黑板上)

5、指导诵读送别名句。

四、拓展延伸。

1、尝试整理送别诗词名句专辑。

2、同学们,再过一个月我们就要小学毕业了,马上就要分别了,请你们也用一句话送给你的同学或老师,好吗?

附:

送别诗词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李白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第11篇:《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品味诗境,读中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创设情境,从歌曲《送别》之中感受作者离愁别绪导入。

2.生读题,再读,读懂题目,读出感情。 3.了解背景,介绍高适和董大。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

3.师指导学习生字“曛”的读音及字义字形。

4.齐读这首诗。

5.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自学。

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查字典等等)

6.学生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学,读懂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概讲的意思,同桌合作学习。

7、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8.学生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熏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忧愁。 “知己”知音,赏识你的人。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理解了重点词语后,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读这首诗。

10.指导读好节奏停顿,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再指名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师导,利用多媒体感受诗境。

2.找出诗中写景的两句诗,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再找出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描写景物的词语。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4.感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构成的画面。(生谈:凄凉悲苦)把感受带入诗中,读出自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读。师评价指导。

7.再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诗情。说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谈)

结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有感情读

8.面对此情此景,董大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起来

9.(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于眼前这凄凉的景吗?会愁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资料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0.再引导生体会这个“曛”另外一层意思。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引出诗句: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再读这两句诗。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人?再说董大,并利用古琴片段激发谈话。此刻,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什么话呢?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并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是啊,让我们这样安慰董大,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假如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充满自信,心情变开朗。)

6.再看题目,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情,是昂扬豪壮的情啊!)(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指导总结前两句读出凄凉悲苦,后两句读出昂扬豪壮。)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师点评,再提名读。

3.生再有感情齐读。

4.体会诗人的人生态度?(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自己练习背一背这首诗。(指2-3人背。)

6.再次吟诵这首诗。

四、总结全诗

记住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莫愁

第12篇:《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想象诗中描绘的送别情景。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时安排:一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

、播放歌曲《送别》,教师诵读李叔同的《送别》。

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画,离别是泪水。在诗人高适的眼里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别董大》(板书题)。

2、介绍董大。

3、自由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4、师配乐朗读全诗。

、指生朗读。

二、研读深入,品评感悟

(一)品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

2、“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赛读)

3、(出示)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板书:愁)。

、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象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还为什么而愁?

6、此刻我们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

(二)品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再难遇到这样的知己。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诗人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

介绍董庭兰。

4、你觉得董大的琴艺怎样?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点什么?

、此时,你就是董大,听完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你觉得现在这首诗该怎样读?自己练一练。

2.配乐指名读。齐读

3.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4.练习背诵。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诗

.关于送别主题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你能试着背诵一首吗?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13篇:别董大 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困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困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教学理念】设计古诗主题教学,运用诗意语文的构建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与自我的心灵对话。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 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

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2.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设计理念:由古诗词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诗句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学生感兴趣。)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指挥节奏。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以读为本,以读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领会诗句的意思。)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过渡: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读。(师配乐朗读全诗))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1.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谈)。最重要的是品诗、赏诗,走入诗境,才能读出诗情。同学们再来读题。 2.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3名学生)

7.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8.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预设,作以下回应:)

──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9.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10.(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1.你怎样理解“前路”?(结合理解“知己”)

12.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

所以,诗人开导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 所以,诗人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所以,诗人这样鼓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所以,诗人这样激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生:充满了自信。 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点评:这景悲壮但不凄惨。谁再来读?提名读。(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高适,乐观,豪放)(自由读。)再提名读。

3.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生齐读)

4.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指2-3人背。)

6.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

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让我们再次和着音乐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理念:理解诗句这部分,我通过大量的课件出示,让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诗句意思。)

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给大家1分钟时间思考。(莫愁今日分别离,他日相逢是知己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设计理念:活用诗句,是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了会不会用,这是关键。因此我在最后的一个环节教会学生活用诗句。)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愁 景

莫愁 情

《别董大》教学反思

此次参加县古诗词教学比武,受益匪浅。我执教的古诗《别董大》,虽然精心准备,但有些地方效果却不很理想。董大因朝廷盛行胡月,作为一位享有盛名的古琴演奏家,却不受重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更让我理解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了。 此次的教学比武,我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总结:

(一)优点:

1.按照古诗教学六步法进行教学

浏览信息知诗人------自读课文知大意------查阅信息细理解-------合作交流再探究------表情朗读悟情感------自我检测显效益 2.充分运用了网络信息量大的特点

让学生随时都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3.发挥网络声音的优势

采用让学生一边听音乐,想象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情感,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此次教学活动,也让我陷入了沉思

1.在教学中课件的使用。本次教学活动,不少教师课件精美,而我的却略显寒酸。主要是总结虽精心设计了演示文稿,却没什么动画。本人认为这可体现自己朴实的风格。在四月份参加漳州市阅读教学观摩时,评委读了这么一个观点:教学中,课件可以用,但不用或少用就能达到教学目的更好。我深为赞同,但现在陷入困惑,怎样才是一个度。

2.上课之前,有不少同事建议我在最后插入一张有关送别诗拓展的幻灯片。我最终没有采纳,一个不想临阵再修改,再则是我认为开头用李叔同的《送别》导入,本身也是一种拓展,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学的送别诗也不少,本人也认为有流于形式之嫌。但是否要拓展,这也是我的困惑之一。

3.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我接触了不少班级学生。我发现一个现象,三四年级的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思维活跃,五六年级则沉闷,六年级则“万马齐喑”,非独农村小学如此,城镇小学亦是如此。为什么越是高年级,学生越自闭,不好表现呢?许多老师亦有同感,虽然这与学生心理发育有一定关系,但是否有其他原因呢?这是我的困惑之三。

第14篇:游泳别大意教学设计

科目:班会

年级:三年级

教学设计:郝际玲

审核:张美欣

时间:2017.2.12

编号:02

2.游泳别大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游泳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学习防范游泳意外事故的发生的方法与策略。 2.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应对游泳以外事故的能力。

3.学会预防游泳意外事故发生的知识,防范意外事故发生的方法与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预防游泳意外事故发生的知识。

难点:防范意外事故发生的方法与策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同学们,你们都喜欢有用吗?游泳可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但不注意游泳安全,可能有危险发生。有溺水造成的悲剧屡有发生,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给这项快乐的运动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知道游泳时怎样预防危险的发生,掌握发生危险的急救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游泳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学习防范游泳意外事故的发生的方法与策略。 2.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应对游泳以外事故的能力。

3.学会预防游泳意外事故发生的知识,防范意外事故发生的方法与策略。

二、先学环节(10分钟)

过渡语: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的方向,请看自学指导。

(一)出示自学指导 1.有用对于我们有什么好处? 2.你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学法指导:

1.先在小组内说一说。2.在班内交流,人人都要发言。 (二)自学检测反馈

游泳的好处有哪些?游泳时要注意什么?

要求:交流时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做好评价。 点拨语: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游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可以增强我们各方面的技能。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过渡语:刚才我们在自学中对游泳的好处有了初步认识,下面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在自主合 1 科目:班会

年级:三年级

教学设计:郝际玲

审核:张美欣

时间:2017.2.12

编号:02

作中继续对游泳的好处进行探究。

合作探究:我们在游泳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法指导:

1.生生合作(在组内交流,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2.展示交流(学生回答,老师相机补充资料,根据内容适当示范,或请学生练一练。) 预设:

注意安全,做好保护措施,注意水的卫生,游泳前做好准备活动,不要空腹游泳等。 质疑问难 你还有哪些疑惑? 点拨语:

1.注意安全,做好保护措施,轮滑、自行车等运动带好防护用具。 2.不要孤身一人游泳

不要孤身一人去游泳,尤其是小孩子要在成人的监护下才能下水。有别人在,万一发生溺水事故的话,也照应。 3.饭前饭后不宜游泳

饭前游泳,会感到体力不支,容易虚脱。饭后,肚子吃饱了游泳,容易造成呕吐,反正饭前饭后游泳都会造成身体不适,所以最好在饭后2小时之后再去游泳。 4.携带好游泳圈,讲好卫生。

5.运动锻炼贵在坚持,一定要持之以恒。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1.游泳有什么好处? 2.游泳时要注意什么?

课堂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一些有关游泳的知识。同学们,我成长,我参与,我分享,我健康,我快乐,我运动。让我们一起锻炼好强健的身体,为学习科学知识打好基础。

附:板书设计

2.游泳别大意 注意安全 保护好自己 讲好卫生

【教学反思】

第15篇:《别母》教学设计[材料]

《别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地背诵。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重点诗句的情味,感受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4、在图文对照和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提升阅读古诗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正确诵读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你的妈妈爱你吗?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指名交流)

2.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爱时时记刻刻都萦绕在我们的周围,这就是母爱,母爱是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母爱是一餐可口的饭菜,母爱是一件御寒的毛衣,母爱是一句温暖的叮咛,带着这份感恩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学习一首赞美母亲的古诗《别母》。(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正可谓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永远是母亲心中最深最重的牵挂,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把诗句读通顺,读出诗的韵律美。

2.指两名同学读古诗。

3.同学们,通过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

4.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请带着你体会到的意境,来给大家读一读?(生读第一句诗)

5.“夜欲分”指什么?当时的环境又是什么样呢?(下着细雨)这更让你有一种什么感受?(凄凉)来,谁来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师相机表扬)

6.这位母亲又是什么样的呢?(白发)母亲又在说什么?

7.可是,儿子终归要远行的,此时,他也不忍离开自己的家,自己的白发母

1 / 3

亲,于是他想到了——(生接读后两句诗)

8.透过作者的想象,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9.是呀,天涯无边,漫漫旅程,归来的日子遥遥无期,而想念家中的白发老母,却只能在梦中相见了,此情此景,谁来用你深情地诵读,让我们来感受一番呢?(指两名同学读后两句诗,再齐读)

三、体会诗境,悟诗情

1.我们从《游子吟》中,读出儿子临行前,母亲“密密缝”的画面,又从《别母》中,读出了儿子临行天涯,母亲雨夜不眠的画面。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进入了读诗的第一重境界,那就是读出了诗中之画。(板书:诗中之画)

2.孩子们,当“临行密密缝”和“白头闲坐话艰辛”这两幅画面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因为,

临行前,引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远行后,引读—— “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 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3.孩子们,当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指名说) 4.是的,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温暖的,细腻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

5.刚才,你们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诗里,把自己的心放进诗里,让人感觉,你不是在读别人的诗,而是在读自己的心声。不知不觉,你已经达到了读诗的第二重境界了,读出了诗中之情。(板书:诗中之情)。

6.刚才,你们都轻声地问了自己,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生说)

7.你们的字字句句都包含了对母亲的深情。但仅仅用一两句话远远不能表达对母亲的深情,此时,让我们把心中对母亲无尽的爱融化在这首诗里,送给自己心爱的妈妈吧。(指名读两首诗。) 8.同学们,你们读的是汪中的《别母》,可老师听到的却是你们对自己母亲的款款深情。这说明你们已经达到了读诗的第三重境界,那就是读出了诗外之意,(板书:诗外之意)。

2 / 3

四、拓展延伸,丰富内涵

1、(放音乐)同学们,古诗就要熟读成诵,刚才我们在孟郊的诗行里,没有听到深切的呼唤,更没有听到高声的赞美,然而一分浓浓的真情却从这简单的30个字里自然流露,而汪中一首《别母》又让这份深深的母爱触摸着我们的心灵。

2、最后,让我们在低回、婉转的音乐声中,把所有的感动融进这两首诗里,试着背诵《游子吟》《别母》。

3 / 3

第16篇:别迷失自我教学设计

《别迷失自我》教学设计

三维教学目标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体会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

知识

了解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教法与学法:问答法 列举实例法

教学过程

导课:老师:同学们,当你们拿到一张你和大家在一起的集体照时,你的目光首当其冲是落在谁的身上?

学生:当然是自己!

老师:对,在生活中人们最先注意的往往是自己,那么,你们知道人们平时说话时用得最多的词汇是什么吗?

学生:我!

老师:你们说得很对,国内外心理专家做过调查统计,即通过连续记录人们所说的话,统计哪一个词用的频率最高?结果得到同一个答案:“我”字用的最多。由此可见,每一个人都非常关注自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发现人们不认识自己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下,板书课题:别迷失自我

第一个环节:看一看

老师:请同学们看教材第一目的三幅漫画,它是一则寓言故事。看后回答问题

老师:这个故事当中的差役是不是很可笑?

学生:是很可笑。

老师:这则故事反映了差役的什么问题?

学生:差役迷失了自己

老师:迷失了自己会有怎样的危害?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人一旦迷失了自己便无法正常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更谈不上成功与幸福。

老师: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老师点拨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大胆发言。

总结:现实生活中迷失自我的人大有人在,他们或过于自负,或过于自卑,要么不知道自己的优点,要么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尤其是性格缺陷„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幸福,所以我们要树立认识自我的意识,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迷失自我。

小结过渡:诚然,很多人都明白“人贵有自知之明”的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往往看不清楚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盲目地赶潮流,从而走了很多弯路,请看教材“张玲的故事”。

第二环节谈一谈

老师:张玲为什么曾经总感到“生活的阴影长时间笼罩着她?” 学生:张玲为了实现出国梦,做出了违心的选择,迷失了自我。 老师:那么,张玲后来心情舒畅地追求新的人生目标,还被评为最佳主持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因为她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的人生航向做出了及时调整,干起了自己最喜爱的工作。

老师:张玲两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归纳):可见,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一个人要获得成功,首先必须全面

地、正确地认识自己。有统计表明: 90﹪的成功人士是因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过渡: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导致张玲经历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经历,而对另外一些人的影响就不只是影响学习和工作那么简单了,甚至影响到生与死的抉择。不信,请看下面的小品。 第三环节演一演

两位同学表演小品《沙子与珍珠》

看完小品后要掌声鼓励。

老师:看了精彩的表演,大家或许有所感悟。请问剧中的年轻人为什么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匹“千里马”,但没有伯乐发现他,因此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

老师:他是千里马吗?

学生:从剧中看,好像不是。

老师: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认识是如实的、全面的,还是有偏差的、片面的?

学生:有偏差的、片面的。

老师:也就是说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那么,后来他豁然开朗,略有所悟,他悟到了什么?

学生:他明白了自己现在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不能够苛求别人立即承认,如果要别人承认,自己必须先变成一颗珍珠。 老师:从这个小品中,你们获得了什么启示?

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通过上面的寓言故事,张玲的故事,小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

第四环节做练习(略)

第17篇:《别董大》教学设计1

《别董大》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别董大》,理解“曛”、“莫愁”、“知己”、“君”等词语的意思,反复诵读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朋友情深。

(2)以诗引诗,激发学生的情感,诵读送别的诗,感受友情的可贵。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难点:

以诵读课文为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话入题(2分钟)

师: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我为大家上课,老师先来介绍一下自己,我姓黄,叫黄倩,大家可以叫我黄老师。接下来老师需要找一位同学带领大家吟诵以前学过的古诗,哪位同学愿意做小勇士呢?

指名点诗,生齐声诵读。

师: 同学们,今天天气寒冷,但听了大家的诵读,老师觉得这阵阵寒意也抵挡不住我们诵读古诗的热情。今天我们再来吟诵一首唐诗——《别董大》。

(生齐读诗题)

(二)读诗题知作者(3分钟) 出示 [学习目标] (1)学习《别董大》,理解“曛”、“莫愁”、“知己”、“君”等词语的意思,反复诵读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朋友情深。

(2)以诗引诗,激发学生的情感,诵读送别的诗,感受友情的可贵。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1、从“别”字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送别诗)谁送别谁?(高适送别董大)高适是谁?

生介绍作者。(高适,字达夫、仲武,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高适这首诗是送给谁的?(董大)董大?好奇怪的名字?谁能介绍介绍。

(生答:董大,是作者的一位朋友,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

师介绍写作背景(董大是一名著名的琴师,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这首诗歌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后离别时所写。)

3、你们的这些资料是从哪儿知道的?(生答)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很多: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上网都是好办法,希望同学们平时做一个有心的人。

(三)读诗句 划节奏(3分钟) 董大虽然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却受到朝廷的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好朋友高适为他送行,下面就一起去看一看当时送别时的情景吧。(课件播放课文朗读)

1、这位老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古诗节奏的划分)

2、播放课文朗读、师范读,生划节奏。

找生展示。

3、出示诗歌节奏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4、熟读诗句。(指名读、齐读)

(四)品诗词 悟感情(15分钟)

1、要想读好诗,除了要读出节奏感还要出感情。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前两句,想一想“曛”是什么意思?你觉得哪些景物能反衬出作者的心情,请你用“~~~~”画起来。(小组交流)

学生反馈——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1)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 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2)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3)雁?天冷了,你猜它们在干什么?(往南飞。)这时,谁也要远行?雁阵迁移,别情凄凄啊。

2、是啊,已近黄昏,夕阳西下,北风呼啸,雁阵迁移,大雪纷纷,好友离别,难分难舍,董大是什么感受呢?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表达出来。(愁)!带着这种感受男同学读——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漫天的黄沙铺天盖地地向我卷来,女生读——真冷啊!无情的飞雪纷纷扬扬直往我的骨子里钻。老师也想读,行吗?

3、面对董大离别的愁绪,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劝慰)

小组成员互相读一读后两句诗,看看诗人是怎样劝慰董大的。思考“莫愁”、“知己”、“君”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又是什么意思?(小组反馈)

高适在那样不得志的情况下还劝慰董大“莫愁天下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所以我们要试着读出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师范读,生试读。

是啊,明珠到哪里都发亮的,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把它送给你们,请你们把它转送给董大,好吗?(生读)深情一点!(生读)昂扬一点!(生再读)

(五)表真情延课堂(7分钟)

1、人生难免面对离情别绪。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用笔记录了他们对朋友深深的祝福,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课件出示一组送别诗,让学生读一读)。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师总结:友情是鲜花

令人欣赏; 友情是美酒

使人陶醉; 友情是希望

让人奋进; 友情是动力

催人前进。

让我们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珍惜拥有的每一份友情。

2、让学生带着对友情的感悟再次诵读《别董大》,播放音乐《祝你一路顺风》(配乐吟诵)

3、其实,高适的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可以用来送别朋友,又何尝不能用来勉励自己呢?

当我们孤独寂寞时,我们会告诉自己——(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痛苦悲伤时,我们会告诉自己——(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身处逆境,感觉到无救无助时,我们依然会告诉自己——(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董大是个人才,他的才能只是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所以让我们再次祝福他——

(生再读)

(六)诵古诗 表情感(5分钟)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节奏,带着优美的动作,有感情、有韵味地背诵《别董大》。

个别展示,小组展示。

师总结:今天的课虽然结束了,但我相信同学们吟诵古诗的热情才刚刚开始。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声再次吟诵这首《别董大》。(播放音乐《朋友别哭》)

第18篇:别董大 教学设计3

别董大

教学设计(上课)

(一)以情入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这就是传诵千古的——别董大。(读课题。)

(二)读诗题 知作者

1、从“别”字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送别诗)谁送别谁?(高适送别董大)高适?高适是谁?(生介绍作者)。

2、高适这首诗是送给谁的?(董大)董大?好奇怪的名字?谁能介绍介绍。

3、你们的这些资料是从哪儿知道的?(生答)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很多: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上网都是好办法,希望同学们平时做一个有心的人。老师手里也有一些资料,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课件2出示)

(三)读诗句释字词

董大虽然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却受到朝廷的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了京城,好朋友高适为他送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当时送别时的情景吧。(课件3出示)

1、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争取做到字正腔圆。

2、那位同学愿意读一读呢?(指名读)

3.(课件出示)

提示:这是形声字,谁知道这个字的意思? 4.谁还想试试?

5.听录音老师读读。老师读得怎么样?

(读的很有感情!)

6.小结:要想读得有感情,必须先得理解诗的意思,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平时我们积累了许多学习古诗的方法,你打算怎样学习这首古诗呢?(边看插图边理解诗意;一边读时一边想象当时的画面;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意…..)

7.请你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自己读这首诗,读后,我们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自读)

8.汇报:(我把这首诗分为两部分来理解,前两句是作者用景抒发自己当时的心情,后两句则是作者说的话来鼓励好友)。谁来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9.小结: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理解的真好!你们觉得诗句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别时的情绪?(愁

板书)这是怎样的愁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读读诗,想象诗中哪种景物最能体现这离愁别绪?(这个问题小组可以合作交流!)

(四)懂诗意悟意境

1、汇报:你觉得哪种景物最能体现这离愁别绪? (1)(我从第一句中的“白日”感觉到董大现在的心情就跟此时的太阳一样,被黄云遮住了,黯淡无光,很失落,就像自己的能力不能施展一样!)好一个“失落”!你已经走进了董大的内心世界,请你读读这句,(课件出示4第一句)

,再读读,把大家也带进这样的意境! (2)还有吗?(我抓住“黄云”来理解,从文中的插图表明诗人是在大漠中送董大的,此时黄沙漫天,把天空都笼罩了,看不清楚了,此时此刻,董大就觉得自己的前途就像黄云一样,一片渺茫,心里也很迷茫)哦!你从黄云想到了自己的前途就像黄云一样一片渺茫,真不错!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读出这迷茫的感受来!读第一句 (3)(我从“雪”这个景物中知道了董大和诗人此时的心情与雪一样,是心灰意冷!)课件出示5第二句)你也走进了董大的心里了,能读读这句诗吗? (我抓住了“北风”,北风呼啸,非常寒冷,诗人觉得自己跟董大此时的心里都很凄凉)你意思是此时的北风吹在身上,寒在心里,是愁上加愁,请你读出这凄凉的感受! (我抓住了“雁”,此时的大雁往南飞,董大一定也听到了雁叫声。天上,大雁成群结对地飞,地上,董大将独自一人行。触景生情,我想董大会为自己独自一人远行而伤心,为自己孤独的人生经历而伤感。

小结:这位同学由大雁想到了董大身怀绝技,而如今却要流落他乡,觉得自己还不如这大雁。怎能不伤感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此时的董大看到黄云是愁,看到白日是愁,听到北风,看到雁,看到雪都是愁啊!这样的画面,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凄凉,依依惜别,伤感)

3.生答,在黑板上写写这词,除了让人感到(凄凉),还能让人感到?(依依惜别)这景还能让人感到?(伤感)

总结:同学们,(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课件出示6前两句)这样的景让人感到(凄凉,依依惜别,伤感)指黑板。诗人借别时的景,抒发了别时的愁情,这样的写法就叫做(借景抒情

板书)

4.眼前这凄凉的景让董大很伤感,再想想自己前途一片渺茫,这一切的一切对于董大来说,真是悲上加悲了,愁上添愁了。能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种“愁”吗?(指名读)

师评价:(

1、你走进了董大那忧愁伤感的内心。

2、你读出了那份凄凉,那份忧伤。

5、此时,应是以酒相送,挥泪告别之时,可高适深深的懂得董大心里的哀愁!于是他对他说(课件出示7后两句)齐读。

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生说大概意思)说得好 6.从这两句诗中,你看“莫愁前路无知己”呀!(板书

莫愁)你体会到了什么?(我能体会到诗人在这样凄苦的环境下,还能说出这样的话,这是他在鼓励自己的朋友!我能感受到他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你能从文字背后发现问题,很了不起!

(我还感受到诗人看问题很乐观,不悲观,不气馁,可见他有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豪迈的心胸)说得真好!

7那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两句诗?(我们要读出昂扬的精神,豪迈的气概)谁来读读?

读的多像一个乐观的小高适!又是一个自信的小高适!齐读

8.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高适,去送别董大。你准备用什么话来安慰董大呢?

生1:朋友,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只要你不灰心,你会成功的!(情深意切的知己)所以,高适这样开导他-----读

生2:董兄啊,你大胆的向前走吧,你总有一天会走过这个坎的!(肝胆相照的知己)所以,高适这样劝勉他-----读

生3:兄弟,他们慧眼不识金,相信你一定会遇到博乐的。(相见恨晚的朋友)所以,高适这样鼓励他-----读

生4:朋友,我想对你说,拨开云雾见青天。天永远是蓝色的,你只是暂时被云遮住了。所以,高适这样激励他-----读

9.说得多好,说得多轻松啊!同学们,可是你们终究不是高适,很难体会到他的苦衷阿!(师生补充:(课件8出示)高适,年轻时能文能武,有真才实学,有远大抱负,认为会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但现实和理想相差很远。高适仕途失意,无人赏识近30年,大多时候只好到处流浪,常常陷入贫贱的境地之中。)

10.:发现了什么?

生:(高适命运悲惨,高适一样无人赏识„„)

11:原来,高适与董大一样无人赏识。同是天涯沦落人。但就是在这失意落魄的时候,高适却真诚地劝慰着董大,深情地祝福着董大,动情地激励着董大。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能达到的。我们再来看一首送别的诗,在比较中你会被高适的乐观精神所感染,被高适对朋友的真情所感动。

((课件9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2: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比,你从离别的人的心情上做对比,发现了他们的不同之处了吗?

生:王维的诗是说元二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更别说有知音了。而《别董大》中却是说“天下谁人不识君”。

12:“西出阳关无故人”会使离别的人心情怎样?

生:愁上加愁。

13:“天下谁人不识君”呢?

生:由愁变为不愁。

14:是呀,高适在自己失意落魄时想到要激励朋友,要好友“莫愁前路无知己”,相信好友会“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何等深沉的感情啊,这是何等真挚的友情啊!这也反映出他有怎样的胸襟?(板书

乐观

豪迈)

15:让我们代替高适再次送别即将消逝在茫茫风沙中的董大,动情地说(课件10出示)——(生齐读后两句)

让我们代替高适再次祝福才华出众的董大,坚定地说——(生齐读后两句)

16:感受着这样一番肺腑之言,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会对诗人高适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表达,想象董大对高适的感激之情,想象董大也会以此诗句来激励高适。)

生:朋友,谢谢你!太阳被黄云遮的黯淡无光,但我相信总有一天这云会散开的,一定会重放光芒!

小结:这位小董大觉得总有一天这云总会重见天日,重见光芒的!说明她有了自信,有了力量! 这就是友情的可贵啊!

17: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首诗——-(课件11出示)男生读—女生读 ----齐读

(五)拓展延伸

1、课件播放张学友的歌曲《祝福》,教师深情地(课件12出示):

同学们,还有两个多月,你们就要告别母校,离开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驿站。此刻,老师的心中充满了对你们的不舍和祝福。相信你们的心中也有千言万语,让我们像诗人高适那样也为你的朋友、同学、老师、母校,写几句送别之语吧!(提示:可以用上学过的送别诗句,也可以自己来创作。)

(六)总结

同学们,老师从你们的话语中感受到了那份感恩之情和诚挚友情!希望同学们珍惜这几个月的时间,做最好的自己,为我们的母校,为老师和同学,也为自己留下更多更美好的回忆!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能像诗人高适那样,自信、乐观、勇敢地对自己说 ----(生齐读后两句)(课件13出示)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诵凌这首《别董大》。

(七)作业(课件14出示)

第19篇:11课《别伤着自己》教学设计

别伤着自己 教学目标

1.初步形成居家安全的自我保护的意识。

2.初步掌握一些处理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学会求助成人。3.了解家庭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知道居家安全的一些做法。 4.知道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可能会伤着自己,能做到远离危险行为。

四、教学重点

知道居家安全的一些做法,学会求助成人。

五、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一些处理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能做到远离危险行为。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别伤着自己》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形成安全意识,健康成长。

2.通过体验等活动,学习防范危险,保护自己。3.通过做游戏,认识到家中的一些安全隐患。

二、教学重点

认识到家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三、教学难点

学习防范危险,保护自己。

四、课前准备

将书上P44—P45的迷宫棋打印出来,两人共用一套。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迷宫棋一起玩──家庭危险难不住我 1.出示:我有一个(

)的家 说一说,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过渡语:是啊,每一个人提起自己的家,都会想起这些充满温暖的词,可是,“家”会不会也存在着危险呢?别着急回答,我们先来玩一局迷宫棋。 3.出示迷宫棋规则:

(1)找到起点,一人走一步。 (2)安全的行为打“√”,危险的行为打“×”。 (3)说一说:

①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家里做什么? ②他(她)的做法是否安全?为什么? ③如果不安全,你是否能说出正确的做法呢? (4)图中有两步棋的图片是空白的,请大家回忆你在家中还独自做过什么事,填写进去,并说出你这为这样做是安全还是危险的。

4.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填写,并选择学生自己填写的有代表性的图片进行讨论。小结及过渡语:原来,在我们最熟悉的地方──家里,存在着这么多的危险啊,在这里要表扬大家──火眼金睛,像孙悟空一样,一下子就找到了危险的行为,并且说出了原因,找到了正确的做法,你们真棒!老师告诉你,家里的危险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地方也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呢!来,我们大家一起找一找! 活动二:我是小悟空──火眼金睛找一找 1.播放图片或者视频:小悟空们,下面这些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例如:在家里玩火、动煤气开关等 2.我来体验一下:

(1)准备一杯热水,请同学上来用手触摸杯子,跟大家说一说你的感受。

(2)可是,我回家好渴啊,我很想喝一杯水,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判断这杯水的温度呢?请同学上台来演示一下: ①用眼看:是否冒热气。

②用手摸:用手指轻轻触碰或者用手背轻轻触碰。 „„

3.你还有哪些好办法可以防范其他危险呢?谁愿意上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结:大家的方法可真好!同学们都记住了吗?其实,不安全因素每个家庭都存在,但为什么大多数人能非常平安地生活呢?就是因为他们懂得防范危险,远离危险,保护好自己。

活动三:我和家人在一起──时刻注意家庭安全

说了那么多,老师想问问大家:为什么要时刻注意家庭安全? 小结:大家说得真对:只有时刻注意安全,防范危险,我们才能平安健康的生活,才能积极快乐地学习,安全是开展其他任何活动的前提条件。

老师这里有一首小童谣,说到了在家要如何注意安全,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小朋友,住家中,要牢记,安全经; 有电器,不乱碰,水果刀,大人用; 热水瓶,不乱够,要吃药,找大人; 在床上,不乱跳,在阳台,不乱爬; 安全话,记心中,开心笑,茁壮长! 总结: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大家还说出来好多时候我们可以求助于家长,从而避免危险的发生。

《别伤着自己》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具有防范危险地意识。

2.掌握一些受伤后基本处理技巧,形成一种生活技能。3.知道生活中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危险。

二、教学重点

知道如何避免动植物及其他带来的伤害。

三、教学难点

掌握一些受伤后的基本处理技巧,形成生活技能。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和小狗好好玩──被咬伤了真危险!

1.结合书上P46故事,两人一组讨论:小狗为什么会咬这个小朋友呢? 2.老师这里有个小动画片,我们一起看看:到底应该怎样和小动物相处呢? 播放视频,遇到选择随时停,请小朋友选择。

在视频快结束时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和动物相处呢? 小结:避免被身边的小动植物或者家里养的宠物以及花草伤害,就一定要做到:跟小动物玩耍的时候不能伤害小动物,与小动物接触要保持适当距离,不能过于亲密,这样才能确保自身安全。 活动二:身边危险真不少──注意安全快乐玩! 1.游戏: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等待图上小朋友的会是什么结果呢?

2.哎呀,真是太危险了,最好这些危险不要发生,可是,怎样做才能避免这些危险发生呢? 小结:看来,生活中存在的危险还真是不少呢!但相信同学们在经过学习以后,一定会善于发现,及时避免,保护好自己的! 活动三:受伤总是难免的──紧急处理我会做!

1.我们很多同学都有受伤的经历,谁能回忆一下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你父母又是怎么做的呢? 2.表演情景剧:说一说,他们的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①被狗咬伤,被猫抓伤,怕被家长批评,又怕打针疼,不告诉父母。(及时告诉家长,用流水冲洗,并迅速就医) ②爸爸妈妈不在家,倒开水的时候烫到了手,不知道该怎么办,一直哭。(马上打开水龙头,用凉水冲洗烫伤部位,并给家长打电话,情况严重及时去医院就医。注意不要乱涂抹东西,擦脸油、酱油等都不管用。) ③在外面玩,摔了个大跟头,膝盖破了,老师给清理了伤口,伤口小贴上创可贴,或者抹上红霉素眼药膏。(对的,如果情况严重及时去医院) 3.那么,受了伤应该怎么办呢? 儿歌:

小伤口,不要慌,清理干净第一步, 涂抹碘伏或眼膏,不遮不盖不沾水。 大伤口,很可怕,告诉父母或老师, 及时送到医院去,大夫处理才安心。 狗咬猫抓要重视,清水冲洗第一步, 赶快前往大医院,注射疫苗才可以。 开水烫,别乱叫,打开凉水一直冲, 起了水泡不要抠,前往医院去处理。 小朋友,要记清,出了事故找大人, 及时处理是关键,挽救生命最重要! 小结:孩子们真棒,你们好多同学都知道受伤后的第一步要做什么,真好!相信一开始不知道的同学,现在也知道怎么做了,看!你们的收获多大啊! 总结:上节课我们一起找到了家里的不安全所在,这节课我们又一起知道了哪些行为是不对的,遇到危险应该怎么办!孩子们,只有你们都安全了,才能够健康地成长,才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本领。

五、学习评价

第20篇:别董大 教学设计 自己

教学设计5 学情分析

学生还有两个多月就要毕业,离开朝夕相处了六年的老师和同学,此时,学习这两首送别诗,显得更有意义。学生在感受古人那诚挚、关切的深厚友情之时,会引发他们珍惜与同学、老师的情谊,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另外,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与积淀,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对占诗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感悟的能力,因此,读通、读顺,借助资料和工具书读懂诗意并不困难。但是,作者在自己身处人生困境之时,却能以慷慨激昂的语言、乐观豪迈的情怀去激励董大,这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和点拨。

教学理念

为了落实课标精神,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力求学有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我力图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充分体现学科特点,遵循诗文的阅读规律,加强整体综合的感知,整体人手,分句感悟,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2.加强朗读、吟诵的指导和训练。在吟诵中品味语言、积累词语、想象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逐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并能与文本内容有机整合进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能够形成这种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生字“曛”的读音,并能够正确书写与运用。

2.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吟诵诗歌。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容,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激起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古诗大意,读中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激励董大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都喜欢背诵古诗,老师和大家对几句,好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感时花溅泪一-恨别鸟惊心

这三句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送别诗。 师:从这些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别董大》唐 高适)

【这样的导入在复习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送别”主题的古诗,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掌握学法,品悟诗情

师: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三步法吗?

生:读诗题知作者,抓字眼解诗意,诵诗句悟诗情。

(一)读诗题,知作者

师:请同学们齐读诗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生:我课前查了资料,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善古琴,但当时盛行胡乐,他受到冷落。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青年时代仕途失意。高适送别董大,也正是自己失意的时候。

师:你真会学习,如果把资料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就更好了。

生:我还知道董大就是董庭兰,他是家里的老大,所以叫董大。

师:说得好!你理解了,那你是家里的老几啊?我们该把你叫——(学生笑)

师:高适和董大是好朋友,在董大落魄、失意、愤而离开京城之时,高适为他送行,写下了这首诗。

师:请同学们再读题目,体会这送别之情。

(生有感情地读诗题)

【诗题即诗眼,借助诗歌的题目,能够明确诗歌的意象,大体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通过读诗题,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和董大的生平,也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这为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二)抓字眼,明诗意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这首诗,(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生字的读音,把诗句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诗)

师:我请一位同学读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读后评价。

(一生读诗,师出示生字“曛”。)

师: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个字?

生:“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是黄昏的意思。

师:来,齐读——“曛”(xūn)。

师:请同学们观察“曛”字的写法,左小又大,它还是个形声字,左形右声。

师:把生字送回课文,大家再齐读这首诗。

师:诗句我们读会了,下一步该干什么了?

生:了解诗的意思。

师:怎样了解诗的意思?

生:抓住关键字眼,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

师:好!请同学们借助这些发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

2.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标注,想办法解决。

3.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师:下面我们交流汇报。请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先读诗句,再说诗意。

(生汇报,说诗意。)

师:黄云是怎么回事?

生:“黄云”即“黄沙漫天”。当时他们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自己理解了诗意,真好!看看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在写什么?

生: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板书:景情)

【重点字词的理解和逐句理解诗意十分必要,为下一个环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入领会诗的意境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逻辑依据。】

(三)诵诗句,悟诗情

师:学到这里,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两名学生读诗, 学生评价,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并出示课件。)

师:看大屏幕,再齐读古诗。

(学生读)

师: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读。

师: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生:老师读得特别有感情。

生:听了老师的朗读,我好像看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

师:谢谢同学们!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

(生交流:品诗,赏诗,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师:是的,只有走进诗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来。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一千多年前那个黄沙漫天、北风呼啸、白雪纷飞、孤雁独鸣的送别日子吧!回过头来再看诗题《别董大》,离别时,是怎样的景色呢?再来读读诗的前两句。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

生:诗中描写了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师:“黄云、白日、北风、雁、雪”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师简笔画勾勒诗歌描写的画面)

生:这四种景物让人感到很凄凉、寒冷、空旷!

师: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自由读,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

师: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播放音乐,夹杂风声、大雁呜叫之声。)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你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心中的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在漫天飞雪中送别董庭兰,依依不舍,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我仿佛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我仿佛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我仿佛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师: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师:(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这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生:我认为作者这种愁苦的心情还来自于他要送别的好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这个“曛”字也表达出了作者的“愁”,此刻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不仅仅是天气,还喻示自己和朋友的迷茫的前途,在这样的天气送别朋友,就是愁上加愁!

师: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师: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师:“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如此优美的琴声,如此精湛的琴艺,欣赏的人竟然寥寥无几,这怎么不令董大伤感呢?

师:面对前途渺茫、人生暗淡,不知今后走向何方的董大,如果你是高适,你会说些什么?

生:你的琴艺非常高超,现在只是琴弦上沾了灰,擦干净了,同样还会奏出更加美妙的乐曲。

所以,诗人开导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所以,诗人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朋友,我想对你说,拨开云雾见青天。天永远是蓝色的,只是暂时被云遮住了。

所以,诗人这样鼓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人生自占伤离别。此时应是依依惜别,应是把酒话别„„可是诗人高适却笔锋一转,对朋友董大说出了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课件出示诗句)在这惨淡凄凉的黄昏,夕阳西下、北风呼啸、大雪纷纷、凄凄惨惨的时刻,诗人却劝朋友——莫愁!(板书:莫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诗人高适在真诚地劝勉朋友莫愁,可是他自己呢?从20岁离家求取功名,将近30年啊,但一直怀才不遇,漂泊四方,甚至穷困潦倒„„在《别董大》的另一首中,诗人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他穷苦到请朋友喝杯清酒都喝不起的地步,可是他没有被困境压倒,反而以加倍的自信和乐观去面对人生,还以此来劝勉朋友。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自信、乐观、豪迈。板书:豪迈)

师:带着诗人的豪迈之情,再读这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听到这体贴入微、用心良苦的话语,如果你是董大,此时的心情又会怎样呢? 生:充满了自信。

师: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师: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 师: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师:再来读题。此时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又是什么?

生:此时别去的是忧愁,留下的是自信、温暖。

师:这就是真挚的友情,这就是友情的力量啊!带着你对友情的感受,再读这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一环节,通过课件声音、图像、文字资料等直观手段,通过教师深情的语言描述,营造出了诗歌描写的情景,以此来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缺陷,帮助学生充实表象素材,把学生带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激发学生展开了合理大胆的想象。有了以直观情景为支撑的形象,就比较容易引发真切的情感,而当情感与想象融为一体时,领悟诗的思想内涵就变成了学生发自内心需要的学习行为,因此真实有效。】

师: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生:感受到r友情的可贵。

生:感受到了高适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逃避的豪迈之情。

师:带着你们的感受,自由地朗诵这首诗吧!

师:我们来试着背一背。(指名背诵,全班齐背。提醒注意诵读的节奏与韵律。)

三、感受离别,活用诗句

师:同学们,还有两个多月,你们就要告别母校,离开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驿站。此刻,老师的心中充满了对你们的不舍和祝福。相信你们的心中也有千言万语,让我们像诗人高适那样也为你的朋友、同学、老师、母校,写几句送别之语吧!(提示:可以用上学过的送别诗句,也可以自己来创作。)

师:同学们,老师从你们的话语中感受到了那份感恩之情和诚挚友情!希望同学们珍惜这几个月的时间,做最好的自己,为我们的母校,为老师和同学,也为自己留下更多更美好的回忆!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能像诗人高适那样,自信、乐观、勇敢地去面对。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诵凌这首《别董大》。

【这一环节既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内化和深化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提供了练笔的素材和模式,、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把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的作者情感,以及自身即将离别母校、老师、同学的感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师:假如是你,你会用什么理由来劝慰董大? 生1:朋友,你是一颗明珠,只是被湮灭在尘土中,拂去那层土,明珠就会发光。 生2:朋友,在你面前的一层薄薄的纸,你只要努力捅开它,就会看到光明大路。 生3:你的琴艺非常高超,现在只是琴弦上沾了灰,擦干净了,同样还会奏出更加美妙的乐曲。 生4:朋友,我想对你说,拨开云雾见青天。天永远是蓝色的,只是暂时被云遮住了。 生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是啊,明珠到哪里都发亮的,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把它送给你们,请你们把它转送给董大,好吗? 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深情地)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激昂地) 师:假如你是董大,你会说些什么?(小组说说) 生:你的话是一把刀,把我前面的那块布割开了,我看到了美丽的天空,谢谢你! 生:你的话是一盏灯,我的心被你照亮了,谢谢你的良苦用心。 生:你的话是一把火,照亮了我前进的路,你真是我的好朋友! 师: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痛,所以在失意时,我们会对他人,对自身说:——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当我们痛苦时,我们会对自身说:——生再读 师:当我们被老板炒鱿鱼时,我们会对自身说:——生读 师:要让自身能够理直气壮地,慷慨地对自身说这句话,需要有些什么才行? 生:要有真本领,才有勇气。 生:要有真功夫,才有信心。 生:要好好学习,学好知识,才也于对自身这样说。 师:是啊,董大是个人才,他的才干只是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所以让我们再次祝福他——

生再读 师: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高昂雄壮的豪情来,着实让人佩服。谢谢高适,也谢谢同学们。 下课。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愁

景 莫愁

自信、乐观、豪迈

别挤了教学设计
《别挤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