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14 08:36:1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苏幕遮 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单县终兴初级中学

商美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积累文言字词。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一个盛夏雨后的早晨,闷热潮湿的房间,依稀可以闻到昨夜消溽暑用的沉香残味,鸟儿欢快的叫声带来些许清新的气息。词人信步出门,屋外荷花雨后正盛,荷叶上残留着昨夜的雨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株株荷花在风中摇摆„„词人就在这样一个早上陷入回忆,梦回故乡„„下面我们就和词人周邦彦一起走进《苏幕遮》,踏上他的思乡之旅。(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介绍作者:

同学们先看注释①,简单介绍作者: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人。精通音律,擅长作词,著有《片玉集》,也称《清真集》。

教师补充: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题材。

四、自主学习:

(一)、朗读这首词:(读准字音)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一遍。

2、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语速。

3、试读课文。

4、指名朗读课文。

5、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再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初读此词,你觉得它主要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五、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六、讨论与探究:

我们先来赏析词的上片:

(一)、词的上片写景:

1、朗读这首词,思考,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描绘出来。

景物: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整幅画面清新自然、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非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株株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二)、词的下片抒情:

问题一:美丽的景色触发了作者的思乡情感,这首词上片、下片情景之间关联密切,联系两片的纽带是哪个景物?

风荷。(台湾诗人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诗的序言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从眼前的“风荷”想到有荷花的家乡,转入虚构的梦境“芙蓉浦”的描写。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这就叫触景生情。

问题二:(讨论探究)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从哪些句子中可看出他对家乡的思念?他表达情感的方法与我们平时表达情感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自己思念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使词的结构更完整。“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梦”字,点出对家乡的思念。 (三)、诵读指导:

一开始写的是什么样的季节?什么样的天气?(炎热潮湿的夏季) 怎么看出来的?(溽暑) 作者心情如何?(烦闷)

朗读时声音应该低沉还是高亢?(低沉) 语速呢?(稍慢) 我们试读一下。

作者接下来的感情有没有变化?(有,变得欢快起来了) 那又该怎么读?(快速而欢快的读,语气要连贯) 哪句话应该重读?(一一风荷举) 下面我们把上片连起来读一下。

下片朗读时放慢,末两句,充满深情、梦幻的感觉。

朗读下片。

齐读全词

同学们,“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希望你们能在诵读中学会积累,通过积累丰富自己,提高欣赏诗词的能力。

(四)、品析语言:

品读这首词,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最好?按照下面的格式说话:我认为“——”这句话写得好,从“——”这个字或词中我读出了“——”(先把自己的看法写下来,小组内交流后展示) (五)、赏析小结:

这首词以荷花贯穿全文,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达思乡之情。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清新淡雅。

七、拓展延伸: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觉得这首词朗读时应用怎样的感情基调?

八: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搜集写荷花的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上片写景:风荷 触景生情

下片抒情:思乡

教后反思:

推荐第2篇:《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余光中的《乡愁》

2、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

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

2、整体把握

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三、具体赏析

(一)赏析上阕

1、诵读指导

(1)一开始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炎热潮湿的夏季。 怎么体现出来的?——溽、暑 作者心情如何?——烦闷

朗读的时候声音是低沉还是高亢?——低沉

语速呢?——稍慢

我们试读一下。(生读,然后教师范读)

(2)作者接下来的感情有没有化?——有、变得欢快起来了。 那又该怎么读?(快速而又欢快地读)

(3)一个夏夜的早晨,天转晴了,作者信步来到室外,看到了一幅荷塘美景。这三句全是写荷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语势连贯,中音中速。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好象无边的荷塘美景就在你眼前。大家齐读一下这三句。(生读)这里有地方要重读,应该是哪几个字?

——风荷举。

下面我们把上阕合起来连读一下。(生读)

2、揣摩词句

(1)刚才我们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

——“呼”,“窥” 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我们学生物了解到蚂蚁是用触角交流信息,蜜蜂是用舞蹈传递信息。那么小鸟们唧唧喳喳,在互相倾诉着什么呢?下面大家发挥想象,A鸟可能对B鸟说什么?——天阴了这么久,现在终于放晴了,我们一起„„

“呼”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和“呼”有关的四字词语——呼朋引伴,欢呼雀跃。我们仿佛听见了小鸟们唧唧喳喳,呼朋引伴那悦耳的鸟鸣。

“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聪明灵动的动作与神态。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作者对这些小生物的喜爱,以及随着天气转晴,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转晴了。这两个字可以引起我们这么丰富的联想,难怪朱光潜先生说对文字要怎么样?——咬文嚼字。 (2)重点赏析写荷花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曾经评价这一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大家看看这一句中哪个字运用得比较生动传神,写出了荷了神韵?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如果荷一成不变的直直的举在那儿,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荷是不是有点单调?大家看一下文中还有一个词写出了荷另一种美,是什么?——风。

“风”这个字写出了荷什么样的姿态?——动态美。大家知道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的那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3)师配乐朗诵: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片一望无垠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初阳融融,蒸干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润下,荷叶更显清新圆润,泛着盈盈可爱的光泽,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他们修长的茎杆挺立着,一株,两株,支撑起它们高贵的头颅,也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

3、拓展延伸

(1)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看屈原向我们走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当然屈原不可能穿着荷叶作上衣,荷花花瓣作下衣的衣服,这只是一种比喻,比喻自己美好的节操。

(2)大家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些诗句里的荷花你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我喜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因为走进这样的世界,绝对是一种视觉享受。 我喜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荷花,因为它焕发出无穷的活力,表现一种美好的希望。

我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的莲,因为它不被外界的污浊所玷辱,勇于坚持自我。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见都非常好,非常精彩。我现在给大家说说我的喜好。知道我喜欢哪种吗?我喜欢“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觉得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多了一份艳丽,有失荷花的真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倒是真纯,可惜少了几分风韵;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得倒是极好,可惜圣洁冰清,不食人间烟火,使人难以接近。而唯有美成的荷花写得色香俱全,形神兼备,通了人性,有了性灵之美。它美而不妖,香而不腻,柔美中有风骨,娇媚中见矫健,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不是说我比大家欣赏品味高,观点有不同,但没有高下之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二)赏析下阕

1、触景生情

(1)看看上下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作者的目的是写景还是抒情呢?——抒情。写景是凭借,抒情才是目的。 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什么?

荷。台湾诗人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诗的序言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大家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家里有梨树的同学,看到街上卖梨的,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人。钢笔是同学送的,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同学。这就叫——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2、揣摩词句

(1)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遥”——,从杭州到开封距离这么远,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所以“遥”这个字读的时候要悠长,好像能感觉到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有家不能回的感觉怎么样?——难过。(所以读的时候要突出一种心痛、无奈的感觉,并且要放慢速度)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所以这个字在这里要重读。

(2)家乡真有这么美好吗,我们看作者家乡到底有什么令人难以割舍?

渔郎

这里是谁想谁了?看一下“相”这个字的意思。它一般有两个意思: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属于哪一种——偏指一方。中国人表达感情向来比较含蓄。看下面这两例。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学生讨论:这两首诗和“五月渔郎相亿否”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今夜的鄜州,妻子独自一人在家乡赏月,思念自己,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可惜儿女还很小,还不懂得思念自己的父亲,以此表达诗人对儿女的思念。白居易这首诗,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说着远行人,其实是表明远行人对家人的思念。

小结:这种写对方表达自己某种感情的写法,叫对写法,或反客为主。 (3)故乡还有什么生活场景无数次出现在作者记忆的相册之中?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大家看课本插图,体会一下和亲密的儿时玩伴一起荡舟芙蓉浦的情景。

——优哉游哉、轻松惬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说明什么? 现实中痛苦。这样大家现在就不难理解“久作长安旅”所蕴含的感情了。 还有这首词开头提到的“燎沉香,消溽暑”作者的烦闷也不仅仅是天气闷热引起的了。现在在长安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在故乡的快乐形成了一种反差。

这三句,读的时候要有一种梦回故乡的深情,缓慢而深情地读。齐读一下。 (4) “梦入芙蓉浦”的芙蓉就是指的——荷花。这样就与前文照应起来了。情和景至此也融合为一体了。联系的媒介是就是风荷。现在大家把整首诗齐读一下,注意刚才我给大家说的感情变化。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邦彦的《苏幕遮》,这篇作品不仅带给我们纯美的艺术享受,更能带给我们一种启迪。滚滚红尘中,当我们被世俗蒙蔽了双眼,但愿荷之韵能给我们注入一丝清凉。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希望荷之芳香永远流淌在我们心里,一直齿颊留芳。

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五、延伸拓展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六、作业:背诵《苏幕遮》 板书设计:

苏 上片:写景 (风荷)

幕 见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乡)

推荐第3篇:《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感受作者久居京 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方法:诵读体味、合作探究、问题引导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ppt)

把诗句补充完整。

提问:这些诗句的描写对象有何共同点?

明确:都写到了荷花。

我国古代诗人对“荷花”情有独钟,他们用一支生花妙笔写下了许多关于“荷花”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荷花相关的宋词《苏幕遮》,作者周邦彦(ppt),他是婉约派的典型代表。

二、诵读词作,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解,疏通诗词大意。

2、请同学示范朗读。

3、全班齐声朗读。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本词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思乡之情

2、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故乡遥,何日去。久作长安旅(重复肯定)

四、赏析内容,分析手法

作者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思乡之情?

(一)直抒胸臆

——故乡遥,何日去。久作长安旅

——遥,从杭州到开封,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有种路途迢递, 山水阻隔的感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我觉得在这里“久” 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 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 去之意思。

——旅。旅居,客居之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民族。 旅居外地,只能像一个没根的浮萍一样漂泊,缺少一种归属感。 家住江南苏州园,天涯漂泊客京城。路遥何时是归程?“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通过作者的人生经历同样可以看出他的思乡之情,下面了解下作者:周邦彦( 1056-1121)是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人。

(二)、借景抒情

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景

1、那大家先来看上片(齐读),上片重在写景,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

——沉香、鸟雀、风荷

2、诗歌的魅力在于简约的语言往往能激发我们无穷的想象。根据三个主要 意象概括一下描绘了哪三幅图画?

——燎香消暑图 鸟雀呼晴图 风荷摇曳图

①感官描写 嗅觉

听觉 视觉 ②炼字

问题:此句中“呼”和“窥”两个字有何妙处? 明确:呼: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问题: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为什么说能得荷之神理者?“一一”

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风”字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 出来。

“举”字写出了荷婷婷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立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 致。

(三)、对写法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明确】:从故乡的朋友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

——五月渔郎相忆否?问“渔郎”是否想起我。

用了什么手法?——对写,明明是自己思念故乡,却问渔郎是否思念我。 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腻真切,而且独辟蹊径, 不落俗套。 类似手法在思乡诗中比较常见,比如:《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哪一句用了想象?突出什么呢?

五、思考探究

1、本词除了抒发思乡之情,还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

从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中,对小楫轻舟泛游芙蓉浦的自在生活的深情向往 中,也能依稀地感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 想想情与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明确】情与景的关系:见景生情。(板书) 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词人

推荐第4篇: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余光中的《乡愁》

2、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

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

2、整体把握

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三、具体赏析

(一)赏析上阕

1、诵读指导

(1)一开始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炎热潮湿的夏季。 怎么体现出来的?——溽、暑 作者心情如何?——烦闷

朗读的时候声音是低沉还是高亢?——低沉

语速呢?——稍慢 我们试读一下。(生读,然后教师范读)

(2)作者接下来的感情有没有化?——有、变得欢快起来了。 那又该怎么读?(快速而又欢快地读)

(3)一个夏夜的早晨,天转晴了,作者信步来到室外,看到了一幅荷塘美景。这三句全是写荷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语势连贯,中音中速。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好象无边的荷塘美景就在你眼前。大家齐读一下这三句。(生读)这里有地方要重读,应该是哪几个字?

——风荷举。

下面我们把上阕合起来连读一下。(生读)

2、揣摩词句

(1)刚才我们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

——“呼”,“窥”

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我们学生物了解到蚂蚁是用触角交流信息,蜜蜂是用舞蹈传递信息。那么小鸟们唧唧喳喳,在互相倾诉着什么呢?下面大家发挥想象,A鸟可能对B鸟说什么?——天阴了这么久,现在终于放晴了,我们一起„„

“呼”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和“呼”有关的四字词语——呼朋引伴,欢呼雀跃。我们仿佛听见了小鸟们唧唧喳喳,呼朋引伴那悦耳的鸟鸣。

“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聪明灵动的动作与神态。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作者对这些小生物的喜爱,以及随着天气转晴,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转晴了。这两个字可以引起我们这么丰富的联想,难怪朱光潜先生说对文字要怎么样?——咬文嚼字。

(2)重点赏析写荷花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曾经评价这一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大家看看这一句中哪个字运用得比较生动传神,写出了荷了神韵?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如果荷一成不变的直直的举在那儿,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荷是不是有点单调?大家看一下文中还有一个词写出了荷另一种美,是什么?——风。

“风”这个字写出了荷什么样的姿态?——动态美。大家知道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的那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3)师配乐朗诵: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片一望无垠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初阳融融,蒸干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润下,荷叶更显清新圆润,泛着盈盈可爱的光泽,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他们修长的茎杆挺立着,一株,两株,支撑起它们高贵的头颅,也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

3、拓展延伸

(1)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看屈原向我们走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当然屈原不可能穿着荷叶作上衣,荷花花瓣作下衣的衣服,这只是一种比喻,比喻自己美好的节操。

(2)大家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些诗句里的荷花你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我喜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因为走进这样的世界,绝对是一种视觉享受。

我喜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荷花,因为它焕发出无穷的活力,表现一种美好的希望。

我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的莲,因为它不被外界的污浊所玷辱,勇于坚持自我。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见都非常好,非常精彩。我现在给大家说说我的喜好。知道我喜欢哪种吗?我喜欢“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觉得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多了一份艳丽,有失荷花的真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倒是真纯,可惜少了几分风韵;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得倒是极好,可惜圣洁冰清,不食人间烟火,使人难以接近。而唯有美成的荷花写得色香俱全,形神兼备,通了人性,有了性灵之美。它美而不妖,香而不腻,柔美中有风骨,娇媚中见矫健,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不是说我比大家欣赏品味高,观点有不同,但没有高下之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二)赏析下阕

1、触景生情

(1)看看上下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作者的目的是写景还是抒情呢?——抒情。写景是凭借,抒情才是目的。 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什么?

荷。台湾诗人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诗的序言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大家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家里有梨树的同学,看到街上卖梨的,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人。钢笔是同学送的,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同学。这就叫——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2、揣摩词句

(1)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遥”——,从杭州到开封距离这么远,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所以“遥”这个字读的时候要悠长,好像能感觉到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有家不能回的感觉怎么样?——难过。(所以读的时候要突出一种心痛、无奈的感觉,并且要放慢速度)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所以这个字在这里要重读。 (2)家乡真有这么美好吗,我们看作者家乡到底有什么令人难以割舍?

渔郎

这里是谁想谁了?看一下“相”这个字的意思。它一般有两个意思: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属于哪一种——偏指一方。中国人表达感情向来比较含蓄。看下面这两例。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学生讨论:这两首诗和“五月渔郎相亿否”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今夜的鄜州,妻子独自一人在家乡赏月,思念自己,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可惜儿女还很小,还不懂得思念自己的父亲,以此表达诗人对儿女的思念。白居易这首诗,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说着远行人,其实是表明远行人对家人的思念。

小结:这种写对方表达自己某种感情的写法,叫对写法,或反客为主。 (3)故乡还有什么生活场景无数次出现在作者记忆的相册之中?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大家看课本插图,体会一下和亲密的儿时玩伴一起荡舟芙蓉浦的情景。 ——优哉游哉、轻松惬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说明什么? 现实中痛苦。这样大家现在就不难理解“久作长安旅”所蕴含的感情了。

还有这首词开头提到的“燎沉香,消溽暑”作者的烦闷也不仅仅是天气闷热引起的了。现在在长安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在故乡的快乐形成了一种反差。 这三句,读的时候要有一种梦回故乡的深情,缓慢而深情地读。齐读一下。

(4) “梦入芙蓉浦”的芙蓉就是指的——荷花。这样就与前文照应起来了。情和景至此也融合为一体了。联系的媒介是就是风荷。现在大家把整首诗齐读一下,注意刚才我给大家说的感情变化。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邦彦的《苏幕遮》,这篇作品不仅带给我们纯美的艺术享受,更能带给我们一种启迪。滚滚红尘中,当我们被世俗蒙蔽了双眼,但愿荷之韵能给我们注入一丝清凉。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希望荷之芳香永远流淌在我们心里,一直齿颊留芳。 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推荐第5篇:《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北宋中后期词坛上一位有代表性的词人。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二、诵读感知:

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让我们在大声的吟诵之中去感悟、体味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吧。

1、学生自读词文,把握词作感情。

2、指定学生诵读,教师评点。

3、教师范读,诵读技法指导。

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 1 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4、集体诵读。

5、词意讲解。

三、词文赏析: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张炎《词源》。

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段落极为分明。

1、“燎沉香,消溽暑” 描述室内的活动。梅雨季节,一场连绵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也闷闷的。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2、这两句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词人室内的活动?

明确:是从嗅觉、触觉两方面来描述的。词人嗅到点燃的沉香弥漫室内的清香,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

3、“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明确:听觉方面来写的。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鸟雀的鸣声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

4、“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这又是词人从哪个角度写的?

明确:从视觉、听觉方面来写的。词人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朝窗外望去,首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5、“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有两个词用的精准,请找出并分析。

明确: “呼”和“窥”。

2 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词人循声望去,看到鸟儿们一大早就已经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了。“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6、以上四句是词作的第一层,写词人醒后所见、所闻、所感,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

7、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于是,词人信步走到室外,看到了怎样的美景?找出原句,再用自己的话(散文化的语言)写出这个美景。

明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这几句描写词人看到的荷塘美景。

参考: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8、词人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写荷塘美景的?

明确:词人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叶上初阳干宿雨”这句很像特写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形象如此逼真!“水面清圆”这句词人把镜头远远拉开、推高,然后居高临下,俯视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继而,又把镜头拉下,转移角度,进行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9、小结上阕:上阕后三句是写词人户外所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写出荷花的风韵。

10、下阕言情。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由眼前的风荷想到故乡?也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故乡遥,何日去?” ——家乡;结合点:荷花

3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那里有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于是词人喃喃自语:故乡是那样遥远,我何时才能够回去呢?

11、词人目前身处何处?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作者的家在南方,可是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

12、词人的乡愁很深,可说得淡然,词人的思绪沿着这缕乡愁回到了故乡。他想起什么?

“五月渔郎相忆否?”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故乡曾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

13、“五月渔郎相忆否?”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表达了什么?

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从友人角度落笔,抒情有层次。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14、词人的思归、思乡之情是怎样得到片刻的满足的?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使词人思归、思乡之情得到片刻满足。

15、小结:这首词的上片,写一个五月的早晨,一场宿雨驱散了潮湿闷热的暑气,檐头鸟雀报晓,鸣声中带着雨后放晴的快乐。下片抒情,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并呼应起句,补足“水面清圆”的画面。这首词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抒写了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

三、课后练习:

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

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2、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4 明确: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第二,这两句词练字功夫了得。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风: 极富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附:《苏幕遮》赏析

整体感知

周邦彦是北宋中后期词坛上一位有代表性的词人。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这首词的上阕写景。

“燎沉香,消溽暑”描述室内的活动。梅雨季节,一场连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也闷闷的。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此时,词人听到了清脆的鸟叫声,叽叽喳喳,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词人循声望去,看到鸟儿们一大早就已经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了。“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于是,词人信步走到室外,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几句描写词人看到的荷塘美景。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 5 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接着,词人的视线推向整片荷塘。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举”字形象地描摹出荷叶出水的风姿。

下阕言情。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故乡遥,何日去?”词人的家乡在钱塘,那里有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于是词人喃喃自语:故乡是那样遥远,我何时才能够回去呢?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我的家在南方,可是我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词人的乡愁很深,可出语淡然,这愁绪便如薄雾轻烟。词人的思绪沿着这缕乡愁回到了故乡。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我的在故乡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我非常想念你们,我在梦中划着小船,和你们一起畅游芙蓉浦中。全词以如梦似幻的乡愁乡梦结束,余韵袅袅。“五月渔郎相忆否?”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抒情有层次。

这首词写景清远明快,抒情含蓄柔婉。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风荷”是引起词人思乡之情的纽带,而思乡的情感中又有“芙蓉浦”的梦境和“风荷”意象相照应,构思精巧,自然天成。

《苏幕遮》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6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家作品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三、朗读课文

1、正音

2、指导朗读

四、课文赏析

(一)词的上片写景:

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 7 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二)词的下片抒情

问题二

讨论: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明确:情与情的关系:见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有荷花的家乡,转入虚构的梦境“芙蓉浦”的描写。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而不着痕迹。

问题三

讨论、探究: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

补充:不直接写自己忆旧友,而是用设问的手法,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与杜甫的《月夜》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杜甫的《月夜》用设想妻子思念自己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念远方的妻与子的复杂感情。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五、语言品味

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明确:这两句诗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首先,这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婷婷玉立的荷茎(jīng)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

8 第二,这两句炼字的功夫了得。“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的淋漓尽致。“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七、赏析总结

此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清新而爽朗 。

八、课堂拓展

古代描写荷花的部分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周敦颐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古风(其二十六)】李白

九、课后任务:

因声求气,置身诗景,体会作者情感,背诵《苏幕遮》。

板书设计

上片写景:出门观荷

初阳宿雨,轻风荷举(描写, 活泼清远)

下片抒情:久客思乡

渔郎忆我?梦入芙蓉(设问,词意多重)

《苏幕遮》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9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人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爱莲说》,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关于莲荷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莲荷有关的词——周邦彦《苏幕遮》

二、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宋婉约词派之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片玉词》。周邦彦的词作,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羁旅愁思是周邦彦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邦彦词作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想情绪与荷花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三、解题

“苏幕遮”,词牌名,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为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四、整体感知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注释

①溽rù,润湿、湿热。

②呼晴,唤晴,旧时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③侵晓,拂晓;侵,渐近。

④宿雨,隔夜的雨。

⑤清圆,清润圆正。

⑥吴门,今江苏苏州。

⑦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⑧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芙蓉,荷花的别称。

2.译文

焚烧着沉香,以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拂晓时分,鸟雀鸣唱,报告着天晴的消息,我偷听着它们在屋檐下的说话。初阳映照,荷叶上隔夜的雨水已经晒干,荷叶铺满水面,清润圆正,迎着晨风,亭亭玉立。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时才能回去呢?我家在吴门,却长期旅居长安。五月时节,渔郎是否会想起我呢?我梦中划着一叶轻舟,荡入荷花塘中。

3.小结: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借吟咏雨后荷花,抒发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

五、赏析、探究

1.上片写景,词人抓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嗅觉:)五月盛夏的一个拂晓,沉香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听觉:)已是雨过天晴,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视觉:)初升的太阳映照着荷花,雨洗后的荷叶清润圆正;微风过处,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与景之间关联密切。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将景与情联系起来的是哪个意象?

见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联想到盛产莲荷的家乡,而“梦入芙蓉浦”。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3.在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用设问的方式,反写不知旧友“渔郎”是否忆我来表现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深深思念。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4.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这两句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风荷”则把微风过处荷叶随风轻摇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了出来。“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六、诵读提示:

1.上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注意词人的情绪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12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

“叶上……风荷举。”视野开阔,境界清远,需中音中速,语势连贯,其中“风荷举”需重读。

2.下片抒怀,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久作长安旅。”慢速,似喃喃自语;

“五月渔郎……梦入芙蓉浦。”充满深情,突出梦幻之感。

《苏幕遮》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周邦彦

2、理解词意

3、赏析名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4、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婉约派的词,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大家想一想有哪些 ?有李清照的《声声慢》、《醉花阴》 ,柳永的《望海潮》 《雨霖铃》,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位婉约派词人的作品,被誉为“词中老杜” 的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向神宗献《汴都赋》歌颂新法而升太学正,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周邦彦被挤出京城,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湖北)等地做官。不久,新党重返政坛,官至提举大晟府。但由于不愿与奸党蔡京等人合作,晚年被逐出朝廷,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做官。徽 13 宗宣和三年,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三、朗读

1.生示范朗读,注意字音。

2.初读此词,你觉得它主要表达了什么感情?答:思乡之情

3.那么你觉得朗读时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答:上片欢快,下片黯然神伤

4.大家又没有注意,这首词读起来很有韵律,为什么呢?

答:因为押韵,韵脚是:1.暑、语、雨、举。 2.去、旅、否、浦。

四、讲解课文

(一).本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写情。

我们先看上片。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1.上片主要写了什么时间的景物?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五月份左右,雨后的早晨

溽暑

侵晓

2.上片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答: 鸟雀

荷叶

初阳

宿雨

14 3.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用了哪些手法?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A.拟人 ----“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窺言语”把鸟儿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问:此句写荷有什么特点?)

A.声色结合

宿雨初收,圆润的荷叶有的浮在水面,绿静如玉盘初拭,有的亭亭玉立,婉媚如美女出浴。微风吹拂,婀娜多姿,微微颤动。

B.细节描写

随着荷叶的颤动,荷叶上的水珠便如晶莹的明珠在碧玉盘中滚动着,闪烁着。在阳光的照耀下,水珠越来越小,越来越少了,这是用绘画也难以办到的,即使借助现代电影技术恐怕也难以看到水珠蒸发的过程,但周邦彦却把这一过程写的如此传神。

C.点面结合

这三句话,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开始由叶上水珠在风中滚动,扩大到水面上无数的碧荷在微风中摇曳,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摄影一般。

总结:作者寥寥数语,就把荷花写的出神入化,这不得不令我们惊叹,特别是一个“举”字,立刻让读者联想到荷茎在用力托着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一样,使荷叶有了生机,有了神韵。就连荷塘月色中那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也不及它之生动简练!难怪王国维称之说“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4.总结上片,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

答: 嗅觉

听觉

视觉

(二).词的上片给我们展示了雨后清晨一个个优美的意象,我们知道不论是诗歌还是词,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表现一定的意境,那么作者通过写荷花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请看下片:故乡遥,何曰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5 明确:

是思乡之情

1.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是表达思乡之情的?

答: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题解:(1)吴门,古苏州杭州是吴郡治所,故称吴门。

(2) 长安旅,作者的家乡在钱塘,当时身在北宋京城汴京,这是用长安借指。

(3)久作,体现出京城作客的厌倦。《兰陵王》中称己为”京华倦客”。

2.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你觉得突兀吗?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想想联系上下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答:荷花。从“溽暑”我们知道此时的南方应该正处在梅雨季节,大概在五月份左右,荷花花期当在六月,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么五月份的钱塘应该是满眼都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样看来,上下两片就联系起来了。

3.五月渔郎相忆否?

问:同学们看看这句话的主语和上句的一致吗?

答:不一致。前面的主语是“我”,后面的主语是渔郎。

杜甫在《月夜》中表达思念妻子之情,是这样表达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明代王磁奭在《杜臆》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周邦彦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思念家乡之人,有不直说,而说渔郎是否记起自己,不仅把自己对家乡多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更加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难怪王国维赞之曰:“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柳永在《八声甘州》中有“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任凝愁。”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高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高远眺,伫看游子归来。“误几回”已是灵动,后又进一层,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苏轼巨眼识得,认为其间佳句,“不 16 减唐人高处。”东坡是不曾以此许人的。

3.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景,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

总结下片:“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起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三句写自己的想象,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自己。“五月”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投接通现今,,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五.朗读全词,当堂背诵。

总结:全词明白如话,不加雕饰,然意境深远。正如陈子龙赞曰:“以沉挚之思,而出之比浅近,使读者骤然遇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

细玩此词,我们从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中,从对小楫轻舟泛游芙蓉浦的自在生活的充满深情地向往中,也能依稀地感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因此我们说,这首《苏幕遮》词,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在思想上也有相当可取之处,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推荐第6篇: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红寺堡中学 杨玲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诗歌词鉴赏的方法学会图和去鉴赏诗词,从而培养诗词鉴赏的能力

2.能够准确理解诗词的内容,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3.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的意蕴。 4.掌握炼字的方法,学会分析诗句中的好字、好句。 教学重点:1.分析诗词内容,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2.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出示本词)

二、高考诗词的考点:

1.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2.诗词的形象3.艺术特色4.诗词语言

三、词诗鉴赏方法之——“三看一分析”

 一看题目——判断诗词的类型,可以知晓诗歌的主要内容或者是情感倾向

 二看作者——根据作者生平,能够知人论世

 三看注释——一般是诗人生平简介或诗人关于诗歌创作背景的说明等,读懂这些,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主旨。

 分析诗词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景物 ,分析诗歌中的炼字 ,分析诗歌中的手法

四、分析诗词

苏幕遮(周邦彦)

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生分析词的内容,理解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从而理解词人的感情,上下阕的关系

五、名句欣赏: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曾经评价这一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大家看看这一句中哪个字运用得比较生动传神,写出了荷了神韵?

学法指导:炼字题如何解答?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第一种类型: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1.参考答案:“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 (描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第二种类型: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点作用) 第三种类型: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3.参考答案: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六、巩固练习: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推荐第7篇:《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原文】周邦彦《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词的意境美;

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语言美 。

.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进一步掌握吟诵诗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浓郁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诵读指导,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先请大家一齐回忆学过的有关荷的诗文,师总结)

自古以来,“荷”就是文人骚客钟爱的景物,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高洁品格。朱自清带着淡淡的忧愁看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那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把杭州特色广而告之。还有,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啊。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咏荷名作------《苏幕遮》。

二、诵读感知,初步赏析

1、学生自读词文,揣摩词人感情变化。

2、指定两名学生演读,学生互评、教师评点。

3、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4、学生自读中反复揣摩。

(你认为每句中哪些字词最富表现力,该重读,为什么这样处理?)

5、请几名学生分析怎样朗读。

教师:有感情朗读要注意语调,停顿、节奏。

学生1:“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学生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

学生3:“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

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学生4:“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

学生5:“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

要充满深情,格调轻柔,突出如梦如幻的感觉。

6、有感情齐读。

教师总结:有感情朗读要注意读音,停顿、节奏。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情绪变化:烦闷----欢快-----欣喜----深情

语调变化:低沉-----轻快-----悠长---轻柔

节奏快慢:稍慢-----加快----连贯----放慢

音调高低:低-----------中-------低

7、这首诗的上下片内容分别是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词语言魅力。

问题1:词的上片写景,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沉香

鸟雀

初阳

风荷

水面

问题2:找出你最喜欢最欣赏的一句,并谈谈喜欢的理由。六人一小组,组内讨论,代表陈述讨论结果。(以下讨论话题的次序在课堂生成)

a、“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呼”“窥”字的作用。

学生6: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学生7:词人循声望去,看到鸟儿们一大早就已经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了。“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b、“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1)这几句描写了荷塘怎样的美景?请有散文化语言加以描述

学生8: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着。

(2)师: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学生9: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学生10:这两句词炼字功夫了得。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极富动态美。

c、“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生11: 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梦字,点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问题3:词的下片抒情,你认为哪些字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先讨论,后交流)

2 学生12: 遥:距离家乡那么远,怎能不想家呢?

久:作者离开家太久了,所以乡愁很浓。

旅:旅居、客居之意

问题

4、作者想起了故乡的谁?这种表达思念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师追问)“五月渔郎相忆否”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13: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换位思考,拓展了词的时空,使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师补充: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分析这首诗的反写手法.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作者却不直说自己冬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思家的复杂细腻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曲笔”的写作手法。)

问题5: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词的主旨)

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问题6: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情与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练习二)(设计意图:分析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见景生情,“风荷”是引起词人思乡的纽带,而思乡的梦中又是“芙蓉浦”和“风荷”,情中有景。构思精当,浑然天成。

齐诵全词。

四、课堂小结

周邦彦的这首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念故乡和故乡亲朋的情怀。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婉约。

【板书设计】

周邦彦

触景

生情

燎香图

烦闷

鸟雀呼晴图

欢快

雨后风荷

欣喜

梦人芙蓉浦

思乡

推荐第8篇: 苏幕遮/周邦彦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诵读全文,把握节奏,欣赏并领会本诗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讲解法、诵读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二、朗读诗作

三、赏析诗歌

(一)赏析上阕

1、指读诗歌上阕、思考诗歌内容

2、提问A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明确: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B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概括意境的特点。 明确: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意境)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C从上阕内容来看,作者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 在一个闷热的夏初新雨后的清晨,作者由眼前的实景不断地转换而情随景异,情感变化巧妙:由燎香消暑的沉闷到鸟雀呼晴的欢快直至风荷摇曳的欣喜。

4、背诵诗歌上阕并检查背诵

(二)赏析下阕

1、齐读并思考,下阕的内容 明确:重在抒发羁旅愁绪

2、讨论、探究: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明确: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

补充:不直接写自己忆旧友,而是用设问的手法,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与杜甫的《月夜》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杜甫的《月夜》用设想妻子思念自己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念远方的妻与子的复杂感情。

3、讨论: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明确:情与情的关系:见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有荷花的家乡,转入虚构的梦境“芙蓉浦”的描写。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而不着痕迹。

四、品味语言

1、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明确:这两句诗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首先,这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婷婷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

第二,这两句炼字的功夫了得。“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的淋漓尽致。“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2、你认为本诗中还有哪些词语值得品味?

明确:“呼”,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写出小鸟东张西望的神态。作者的心情从“燎沉香,消溽暑”的郁闷,转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的欢快。

五、赏析总结

此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清新而爽朗 。

推荐第9篇: 苏幕遮/周邦彦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人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爱莲说》,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关于莲荷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莲荷有关的词——周邦彦yàn《苏幕遮》

二、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宋婉约词派之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片玉词》。

周邦彦的词作,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羁旅愁思是周邦彦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邦彦词作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想情绪与荷花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三、解题

“苏幕遮”,词牌名,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为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四、整体感知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注释

①溽rù,润湿、湿热。

②呼晴,唤晴,旧时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③侵晓,拂晓;侵,渐近。

④宿雨,隔夜的雨。

⑤清圆,清润圆正。

⑥吴门,今江苏苏州。

⑦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⑧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芙蓉,荷花的别称。

2.译文

焚烧着沉香,以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拂晓时分,鸟雀鸣唱,报告着天晴的消息,我偷听着它们在屋檐下的说话。初阳映照,荷叶上隔夜的雨水已经晒干,荷叶铺满水面,清润圆正,迎着晨风,亭亭玉立。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时才能回去呢?我家在吴门,却长期旅居长安。五月时节,渔郎是否会想起我呢?我梦中划着一叶轻舟,荡入荷花塘中。 3.小结: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借吟咏雨后荷花,抒发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

五、赏析、探究

1.上片写景,词人抓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嗅觉:)五月盛夏的一个拂晓,沉香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听觉:)已是雨过天晴,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视觉:)初升的太阳映照着荷花,雨洗后的荷叶清润圆正;微风过处,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与景之间关联密切。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将景与情联系起来的是哪个意象?

——见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联想到盛产莲荷的家乡,而“梦入芙蓉浦”。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3.在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用设问的方式,反写不知旧友“渔郎”是否忆我来表现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深深思念。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4.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这两句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风荷”则把微风过处荷叶随风轻摇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了出来。“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六、诵读提示:

1.上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注意词人的情绪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 “叶上„„风荷举。”视野开阔,境界清远,需中音中速,语势连贯,其中“风荷举”需重读。

2.下片抒怀,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久作长安旅。”慢速,似喃喃自语;

“五月渔郎„„梦入芙蓉浦。”充满深情,突出梦幻之感。

推荐第10篇:苏幕遮教学反思

篇1:苏幕遮教学反思

这次很荣幸能参加青年教师高效课堂大奖赛决赛,这次比赛流程分为五分钟说课和二十分钟空堂上课。在课堂上我遵循学习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 运用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 鉴赏周邦彦的《苏幕遮》,从而进一步 提高 学生的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由于对这种比赛方式不太适应,加上评委老师都是专家,我的压力挺大的,所以在备课时很有点紧张,上课时也没有完全放开,上课时教学思路不太清晰,教态也没有平时上课自然,甚是遗憾。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没有制作课件和运用影音设备创造课堂氛围, 导致朗读环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我这是一堂传统的品读课,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步骤和作业布置,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本来是想上一堂朴实的语文品读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性,由于没有学生的参与,加上我自己的紧张,结果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在品读诗歌语言环节,我参考其他教案设置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本首词内容和情感的鉴赏,现在看来那几个问题的难度不大,没有质量,以后还是要自己深挖教材内涵,设计好每个程序。

我对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一直不太满意,教学基本功还有待提高。此后一定努力提升文学素养。 争取上好每一课。

篇2:苏幕遮教学反思

教材教什么,怎么教,应该算是语 文老师的职业终极问题了。我相信没有标准、完美的答案。套用句俗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学习提高。今天张教授、周老师真真实实把我们的问题和我们的目标展示了出来。许多问题我们在每天的教学中不是没意识到,只是没有去深想,没有去总结,更没有从理论上研究分析。听完讲座我反思了最近的教学,录下比较有代表性的一节和大家讨论,真诚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

《苏幕遮》是高中新课改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之部·第三单元 ----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一首词。这已经是本单元第五首讲读课文。诗歌朗读的几个要点、步骤学生已基本掌握。

一、导入 春天来了,万物萌发,校园里也开满了海棠花、樱花、迎春花„„甚至不用走出校园在同学们的周记里我就已经看到了那绚烂的春景。再过一些日子池塘里的荷花也会傲然开放,到时同学们一定要大展拳脚好好露几手哦。其实鲜花美景引发我们的情思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是古今相同的。有“词中老杜”之称的北宋着名词人周邦彦就写过一首吟咏荷的词《苏幕遮》,广为流传。今和大家一起来感受它。

二、初读正音 同学默读这首词,注意读音,停顿、节奏。同学放声齐读这首词,注意读音,停顿、节奏。读音和节奏上不正确的老师做指导。

三、再读解意 同学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有疑问举手提出。(本来这个环节我只想让学生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意思即可。然后再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词中写景的优美意境和对写法写思乡之情。但结果学生在理解诗意时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正是我想和同学分分享的地方,于是我就临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就让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完成了赏析,下面的内容就是我调整后的实际教学情况。这也算是预设和生成的一个小课例吧。)

篇3:苏幕遮教学反思

周二上午,和六(5)班这群多愁善感的孩子们一同经历了《苏幕遮》的课堂六十分,尽管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但留给我的却是一种异样的感觉。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当时还是懵懵懂懂。这几天,自己一直在琢磨和反思,也有幸和善于“挑刺”的冯老师交流,渐渐明白这种异样的感觉缘于自己的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脱节,缘于自己的课堂引导不到位。

还记得那天上午,我上第二节课,于是就在第一节课来到教室准备和孩子们联络一下感情。六(5)班的孩子个个能说会道早有见识,也听陈老师说起他们已接触过词,但总认为是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孩子们很热情,一下子就熟络了。为了摸清他们学词的起点,我就在角落里找了个不太声响的男生来读这首词(这首词已提前一晚发下了)。这一读,不仅读出了词的节奏和韵味,也读出了词人的情感;这一读,也把我给读惊了:试教了好几次,孩子们学词都是原生状态——处于零起点的,初读时没一个孩子能读到这个层次的。我不敢相信,就再请了几位来读,结果让我不得不相信。只记得当时笑着说:“孩子们,你们都读到这份上了,那下节课我就没什么可教了。”

走出教室,我开始为自己不早点和孩子们接触而后悔,也为接下来足足六十分钟的课而担心。诵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贯穿各个环节,从“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韵味”直至“读出情感”、“读出意蕴”,在层层深入中读透词心,可孩子们似乎都一步到位了,该怎么调整教学预设呢?混混沌沌地过了十多分钟,也理不出个头绪来,就走上讲台,准备将教学进行到底。

不出所料,上课伊始,孩子们在初读时就掀起了教学的高潮,不但读得有滋有味,还声情并茂。那个女孩边读边做手势,到后来情不自禁地闭上了眼睛,完全沉浸在词的意境里。也许是被孩子们那投入的样子给蒙住了,初读环节就草草收场。现在想来,正如老师所说,可用自己预设的“字正腔圆”的要求来指导,这样他们可能会静下心来好好读这首词。另外,指名读时那个()女孩语调偏上扬,本想指出,可想到是初读就没说,想通过自己的范读来感染他们,但从后来的诵读来看,孩子们的语调都偏上扬。可见,该及时引导。

第11篇:苏幕遮

《苏幕遮》导学案巩义八中闫晓华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朗诵并背诵一首词《苏幕遮》 过程与方法:把握一个意象风荷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一种情感思乡 重点: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

揣摩语言

难点:理解揣摩荷花的描写 学法:合作 展示 学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可从借助下提示:

室内(嗅觉):

上片

窗外(听觉):

室外(视觉):

下片抒发了

的情感

2、结合本词的感情基调(欢快轻柔)我认为这首词应该这样读:

上片写景

,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

之感。同时也要读出此人的情绪变化。开头两句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要放慢。听到鸟鸣寻声望去,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

情绪要饱满。对风荷的描写时词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诵读时语势要

,中音中速,要读出美感。下片抒发

之情,含蓄委婉,格调轻柔,如梦如幻。前四句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后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

,突出梦幻的感觉。 展示:

二、再读全词,分析意象

1.一首好的诗词,当然离不开意象的运用。本词中的中心意象是风荷。它该怎么样理解,其作用是什么?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所以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风荷”:

首先作为一种客观事物风荷,作者对其作了出色的描写。试分析好在哪里?

其次,意象不仅仅是对景或者物的描绘,更有作者主观情感的渗透,也正如此,意象才能触动你情感的那根线、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加之中国的诗歌也往往是通过意象、比兴的方法来抒情达意的。我们认为文中风荷不仅仅是美丽优雅洁净的风荷,更是词人什么感情的寄托,试分析。 风荷的作用: 结构上 内容上 情感上

2.对风荷描写的句子该怎样读? 3.我们认为全词应该这样读: (展示)

三、三读本词,把握情感

1.你觉得它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又是怎样表现的?有没有其它交杂的情感,试从具体诗句分析。

主要表达了

之情,其表现很有层次感,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⑴直抒胸臆(联系背景,知人论世)

读书求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选择,一旦踏入仕途,便游宦四方,长期远离家乡,难免 不思念故乡的亲人与风物,因此,思乡成为古代诗词中的永恒主题,最能引发天涯游子的共鸣。这首词也不例外。

⑵渔郎(设问反写,更深一层)

可与《月夜》或与“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比较。 ⑶梦景(由实入虚,虚实结合)缩短时空距离 其中夹杂的情感有:

2.我们认为这样读会更合适: (展示)

四、齐读课文,提炼主旨

本词通过回忆、

的方式,既细致传神的描写了

,并以它为主线,颇有诗意的表达了

的情感。

五、品味语言,归纳手法

艺术手法也是领悟诗词妙处的一把钥匙,记得及时归纳: 炼字:拟人 白描

由景入情,情景结合: 直抒胸臆: 设问反写:

虚实结合:梦景现实

六、巩固诵读,掌握要领

1、明白字意,理解大意

2、结合背景,把握变化

3、联想想象,自由驰骋

4、加之丁点,使诵读锦上添花

句中节拍 句末韵脚 章节间节奏 词曲格律平仄声韵 大声手势 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

七、拓展延伸:阅读有关于“思乡”的古诗名句(可再搜集),试把握“思乡诗”的特征。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夜半不还家。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八、反馈矫正,默写全文

第12篇:苏幕遮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原文】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二.词文赏析: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张炎《词源》。 1.“燎沉香,消溽暑”。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赏析“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 3.“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4.总结上片: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

“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 “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这两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 5.“五月渔郎相忆否?”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6.“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梦字,点出对家长的情念。

7.总结下片: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五月”三句写梦游。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一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两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啦。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王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实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片,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词选》)而周邦彦的心胸,又当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见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金启华)

第13篇:《苏幕遮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

《苏幕遮·怀旧》出自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参考翻译: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第14篇:苏幕遮

1篇 苏幕遮·碧云天

苏幕遮·碧云天

【苏幕遮】北宋·范仲淹(62字八韵)

仄平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bì yún tiān ,huáng yâ dì 。 qiū sâ lián bō ,bō shàng hán yān cuì 。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shān yìng xiã yáng tiān jiē shuǐ 。fāng cǎo wú qíng ,gâng zài xiã yáng wài 。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仄平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àn xiāng hún ,zhuī lǚ sī 。

yâ yâ chú fēi , hǎo mâng liú rãn shuì 。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míng yuâ lïu gāo xiū dú yǐ 。jiǔ rù chïu cháng ,huà zuî xiàng sī lâi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1篇 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其先邠(今陕西邠县)人,后徙苏州吴县(今属江苏)。公元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加政事,又曾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守边多年,西夏称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卒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词存五首,风格、题材均不拘一格,如《渔家傲》写边塞生活,苍劲明健,《苏幕遮》《御街行》写离别相思,缠绵深致,均脍炙人口。有今辑本《范文正公诗馀》。

⑴苏幕遮:词牌名。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寒烟翠: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 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白话译文: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绵江中水波,波上弥漫苍翠寒烟。群山映斜阳蓝天连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1篇 苏幕遮·碧云天

赏析: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倚 [yǐ] 靠着,~靠。~赖。~傍。~托。~重。仗恃:~势。~恃。~仗。 偏,歪:不偏不~。

随着,和着:“使慎夫人鼓瑟,上自~瑟而歌”。

第15篇:苏幕遮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 相关的课程标准: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评价任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

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二. 词文赏析: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张炎《词源》。 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段落极为分明。

1、“燎沉香,消溽暑”描述室内的活动。

梅雨季节,一场连绵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也闷闷的。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1、这两句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词人室内的活动? 是从嗅觉、触觉两方面来描述的。词人嗅到点燃的沉香弥漫室内的清香,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

3、“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听觉方面来写的。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鸟雀的鸣声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

4、“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这又是词人从哪个角度写的?

从视觉、听觉方面来写的。词人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朝窗外望去,首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5、“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有两个词用的精准,请找出并分析。“呼”“窥”字的作用。

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词人循声望去,看到鸟儿们一大早就已经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了。“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

得活灵活现。

6、以上四句是词作的第一层,写词人醒后所见、所闻、所感,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

7、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于是,词人信步走到室外,看到了怎样的美景?词人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写荷塘美景的?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几句描写词人看到的荷塘美景。【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词人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叶上初阳干宿雨”这句很像特写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形象如此逼真!“水面清圆”这句词人把镜头远远拉开、推高,然后居高临下,俯视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继而,又把镜头拉下,转移角度,进行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8、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真能

得荷之神理者。” 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第二,这两句词练字功夫了得。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风: 极富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9、上阕后三句是写词人户外所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写出荷花的风韵。

10、下阕言情。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由眼前的风荷想到故乡?也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点是什么?

家乡——“故乡遥,何日去?”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那里有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于是词人喃喃自语:故乡是那样遥远,我何时才能够回去呢?

11、词人目前身处何处?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我的家在南方,可是我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

12、词人的乡愁很深,可说得淡然,词人的思绪沿着这缕乡愁回到了故乡。他想起什么?

“五月渔郎相忆否?”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故乡曾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

13、“五月渔郎相忆否?”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表达了什么?

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方深一层的写法。

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14、词人的思归、思乡之情是怎样得到片刻的满足的?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使词人思归、思乡之情得到片刻满足。

15、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什么?

“见景生情”,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风荷”是引起词人思乡之情的纽带,而思乡的情感中又有“芙蓉浦”的梦境和“风荷”意象相照应,构思精巧,自然天成。 板书设计

苏 幕 遮

周邦彦

写景————荷花————抒情 五月清晨 思归 荷花风韵 思乡

教学反思:

为了避免教师过多“说教”,我设置了问题,导致问题设置有的归于浅显,没有质量。使得对推进课堂往深处发展没有多大作用。

第16篇:苏幕遮

《苏幕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 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

2、整体把握: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四、讲解课文

(一)本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我们先看上片。

1.上片主要写了什么时间的景物?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五月份左右,雨后的早晨

溽暑 侵晓 2.上片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鸟雀 荷叶 初阳 宿雨 3.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用了哪些手法?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A.拟人 “呼”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和“呼”有关的四字词语——呼朋引伴,欢呼雀跃。我们仿佛听见了小鸟们唧唧喳喳,呼朋引伴那悦耳的鸟鸣。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聪明灵动的动作与神态。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作者对这些小生物的喜爱,以及随着天气转晴,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转晴了。 B.以动衬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动写静的手法。

(2)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王国维曾经评价这一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大家看看这一句中哪些字运用得比较生动传神,写出了荷了神韵?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如果荷一成不变的直直的举在那儿,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荷是不是有点单调?

大家看一下文中还有一个词写出了荷另一种美,是什么?——风。

“风”这个字写出了荷什么样的姿态?——动态美。大家知道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的那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A.声色结合 宿雨初收,圆润的荷叶有的浮在水面,,绿静如玉盘初拭,有的亭亭玉立,婉媚如美女出浴。微风吹拂,婀娜多姿,微微颤动,荷叶上的水珠便如晶莹的明珠在碧玉盘中滚动着,闪烁着。

B.细节描写 在阳光的照耀下,水珠越来越小,越来越少了,这是用绘画也难以办到的,即使借助现代电影技术恐怕也难以看到水珠蒸发的过程,但周邦彦却把这一过程写的如此传神。

C.点面结合 这三句话,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开始由叶上水珠在风中滚动,扩大到水面上无数的碧荷在微风中摇曳,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摄影一般。

总结:

作者寥寥数语,就把荷花写的出神入化,这不得不令我们惊叹,特别是一个“举”字,立刻让读者联想到荷茎在用力托着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一样,使荷叶有了生机,有了神韵。就连荷塘月色中那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也不及它之生动简练!难怪王国维称之说“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4.总结上片,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 答: 嗅觉 听觉 视觉

(二)词的上片给我们展示了雨后清晨一个个优美的意象,我们知道不论是诗歌还是词,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表现一定的意境,那么作者通过写荷花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明确: 是思乡之情

1.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是表达思乡之情的?————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题解(1)吴门,古苏州杭州是吴郡治所,故称吴门。 (2) 长安旅,作者的家乡在钱塘,当时身在北宋京城汴京,这是用长安借指。(3)久作,体现出京城作客的厌倦。

2.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想想联系上下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答:荷花――――从“溽暑”我们知道此时的南方应该正处在梅雨季节,大概在五月份左右,荷花花期当在六月,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么五月份的钱塘应该是满眼都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样看来,上下两片就联系起来了。 2.五月渔郎相忆否?

问: 同学们看看这句话的主语和上句的一致吗? 答: 不一致。

前面的主语是“我”,后面的主语是渔郎。

杜甫在《月夜》中表达思念妻子之情,是这样表达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周邦彦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思念家乡之人,有不直说,而说渔郎是否记起自己,不仅把自己对家乡多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更加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难怪王国维赞之曰:“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3.故乡还有什么生活场景无数次出现在作者记忆的相册之中?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大家看课本插图,体会一下和亲密的儿时玩伴一起荡舟芙蓉浦的情景。 ——优哉游哉、轻松惬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说明什么? 现实中痛苦。这样大家现在就不难理解“久作长安旅”所蕴含的感情了。

还有这首词开头提到的“燎沉香,消溽暑”作者的烦闷也不仅仅是天气闷热引起的了。现在在长安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在故乡的快乐形成了一种反差。

总结下片: “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起来。

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邦彦的《苏幕遮》,这篇作品不仅带给我们纯美的艺术享受,更能带给我们一种启迪。滚滚红尘中,当我们被世俗蒙蔽了双眼,但愿荷之韵能给我们注入一丝清凉。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希望荷之芳香永远流淌在我们心里,一直齿颊留芳。

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3、拓展延伸(1)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看屈原向我们走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当然屈原不可能穿着荷叶作上衣,荷花花瓣作下衣的衣服,这只是一种比喻,比喻自己美好的节操。 (2)大家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些诗句里的荷花你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我喜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因为走进这样的世界,绝对是一种视觉享受。 我喜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荷花,因为它焕发出无穷的活力,表现一种美好的希望。 我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的莲,因为它不被外界的污浊所玷辱,勇于坚持自我。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见都非常好,非常精彩。我现在给大家说说我的喜好。知道我喜欢哪种吗?我喜欢“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觉得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多了一份艳丽,有失荷花的真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倒是真纯,可惜少了几分风韵;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得倒是极好,可惜圣洁冰清,不食人间烟火,使人难以接近。而唯有美成的荷花写得色香俱全,形神兼备,通了人性,有了性灵之美。它美而不妖,香而不腻,柔美中有风骨,娇媚中见矫健,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不是说我比大家欣赏品味高,观点有不同,但没有高下之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第17篇:苏幕遮

《苏幕遮》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的意蕴。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的意蕴。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婉约派的词,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大家想一想有哪些?有李清照的《声声慢》、《醉花阴》,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铃》,今天我们在来学习另一位婉约派词人的作品,被誉为“词中老杜” 的周邦彦的《苏幕遮》。这是一首咏荷佳作。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

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

2、整体把握

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三、具体赏析

(一)赏析上阕

1、诵读指导

(1)一开始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炎热潮湿的夏季。 怎么体现出来的?——溽、暑 作者心情如何?——烦闷

朗读的时候声音是低沉还是高亢?——低沉 语速呢?——稍慢 我们试读一下。(生读,然后教师范读)

(2)作者接下来的感情有没有化?——有、变得欢快起来了。 那又该怎么读?(快速而又欢快地读)

(3)一个夏夜的早晨,天转晴了,作者信步来到室外,看到了一幅荷塘美景。这三句全是写荷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语势连贯,中音中速。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好象无边的荷塘美景就在你眼前。大家齐读一下这三句。(生读)这里有地方要重读,应该是哪几个字? ——风荷举。

下面我们把上阕合起来连读一下。(生读)

2、揣摩词句

(1)刚才我们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

——“呼”,“窥”

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我们学生物了解到蚂蚁是用触角交流信息,蜜蜂是用舞蹈传递信息。那么小鸟们唧唧喳喳,在互相倾诉着什么呢?下面大家发挥想象,A鸟可能对B鸟说什么?——天阴了这么久,现在终于放晴了,我们一起……

“呼”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和“呼”有关的四字词语——呼朋引伴,欢呼雀跃。我们仿佛听见了小鸟们唧唧喳喳,呼朋引伴那悦耳的鸟鸣。

“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聪明灵动的动作与神态。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作者对这些小生物的喜爱,以及随着天气转晴,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转晴了。这两个字可以引起我们这么丰富的联想,难怪朱光潜先生说对文字要怎么样?——咬文嚼字

(2)重点赏析写荷花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曾经评价这一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大家看看这一句中哪个字运用得比较生动传神,写出了荷了神韵?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如果荷一成不变的直直的举在那儿,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荷是不是有点单调?大家看一下文中还有一个词写出了荷另一种美,是什么?——风。

“风”这个字写出了荷什么样的姿态?——动态美。大家知道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的那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3)师配乐朗诵: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片一望无垠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初阳融融,蒸干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润下,荷叶更显清新圆润,泛着盈盈可爱的光泽,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他们修长的茎杆挺立着,一株,两株,支撑起它们高贵的头颅,也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

3、拓展延伸

(1)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看屈原向我们走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当然屈原不可能穿着荷叶作上衣,荷花花瓣作下衣的衣服,这只是一种比喻,比喻自己美好的节操。 (2)大家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些诗句里的荷花你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我喜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因为走进这样的世界,绝对是一种视觉享受。

我喜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荷花,因为它焕发出无穷的活力,表现一种美好的希望。

我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的莲,因为它不被外界的污浊所玷辱,勇于坚持自我。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见都非常好,非常精彩。我现在给大家说说我的喜好。知道我喜欢哪种吗?我喜欢“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觉得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多了一份艳丽,有失荷花的真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倒是真纯,可惜少了几分风韵;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得倒是极好,可惜圣洁冰清,不食人间烟火,使人难以接近。而唯有美成的荷花写得色香俱全,形神兼备,通了人性,有了性灵之美。它美而不妖,香而不腻,柔美中有风骨,娇媚中见矫健,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不是说我比大家欣赏品味高,观点有不同,但没有高下之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二、赏析下阕

1、触景生情

(1)看看上下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作者的目的是写景还是抒情呢?——抒情。写景是凭借,抒情才是目的。 作者是通过什么把景情联系起来的呢?

作者的家乡在哪里?——苏州, 苏杭盛产荷。那作者看到荷想到家乡就是在情理之了,台湾诗人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诗的序言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大家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家里有梨树的同学,看到街上卖梨的,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人。钢笔是同学送的,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同学。这就叫——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2、揣摩词句

(1)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遥”——,从杭州到开封距离这么远,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所以“遥”这个字读的时候要悠长,好像能感觉到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有家不能回的感觉怎么样?——难过。(所以读的时候要突出一种心痛、无奈的感觉,并且要放慢速度)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所以这个字在这里要重读。

(2)家乡真有这么美好吗,我们看作者家乡到底有什么令人难以割舍?_____渔郎

这里是谁想谁了?看一下“相”这个字的意思。它一般有两个意思: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属于哪一种——偏指一方。中国人表达感情向来比较含蓄。看下面这两例。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学生讨论:这两首诗和“五月渔郎相亿否”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今夜的鄜州,妻子独自一人在家乡赏月,思念自己,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可惜儿女还很小,还不懂得思念自己的父亲,以此表达诗人对儿女的思念。白居易这首诗,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说着远行人,其实是表明远行人对家人的思念。 小结:这种写对方表达自己某种感情的写法,叫对写法,或反客为主。 (3)故乡还有什么生活场景无数次出现在作者记忆的相册之中?——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大家看课本插图,体会一下和亲密的儿时玩伴一起荡舟芙蓉浦的情景。——优哉游哉、轻松惬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说明什么?现实中痛苦。这样大家现在就不难理解“久作长安旅”所蕴含的感情了。还有这首词开头提到的“燎沉香,消溽暑”作者的烦闷也不仅仅是天气闷热引起的了。现在在长安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在故乡的快乐形成了一种反差。这三句,读的时候要有一种梦回故乡的深情,缓慢而深情地读。齐读一下。

(4) “梦入芙蓉浦”的芙蓉就是指的——荷花。这样就与前文照应起来了。情和景至此也融合为一体了。联系的媒介是就是风荷。现在大家把整首诗齐读一下,注意刚才我给大家说的感情变化。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邦彦的《苏幕遮》,这篇作品不仅带给我们纯美的艺术享受,更能带给我们一种启迪。滚滚红尘中,当我们被世俗蒙蔽了双眼,但愿荷之韵能给我们注入一丝清凉。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希望荷之芳香永远流淌在我们心里,一直齿颊留芳。

苏幕遮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案 2011-12-27 手机版

王斌

教学目的:

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3、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

蕴。

教学重点:

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

1、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 蕴。

第一节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其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语句是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周敦颐颂莲之后,历代文人咏荷之作迭出,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与荷有关的名作------《苏幕遮》。

二、了解作者: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钱塘人。他妙解音律,

善于作词,是“婉约派”之集大成者,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但作品内容有明显不足,多写闺情、羁旅、咏物。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词文,参看注解,理解词意:

2、教师讲解学生不理解的词句:

3、指定学生诵读,其他学生思考该词的内容和情感?

词作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思乡之情。

4、刚刚同学已经朗读了这首词,大家有没有注意,这首词读起来很有韵律,为什么呢?

因为押韵,上阕:暑、语、雨、举。 下阕:去、旅、否、浦。

5、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并范读:

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

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荷的英姿飒爽。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要放慢语速。“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诵读时要充满深情,以喃喃自语的形式诵读出来。

6、集体诵读。

四、赏析:

1、“燎沉香,消溽暑”描写的是哪里的活动?怎样的活动?

室内的活动。

梅雨季节,一场连绵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 也闷闷的,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2、那么大家想想,这两句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室内的活动?

从嗅觉、触觉两方面来描述的:词人嗅到点燃的沉香弥漫室内的清香, 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消溽暑”,包括触觉上的反应。

3、“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句中有两个词用得非常精准,请找出并分析。

“呼”: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和告诉人们

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写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词人没有正面写雨,却从“呼晴”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窥”:(词人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朝

窗外望去,看到的便是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神态。)“窥”写出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神态。

4、这两句仅写鸟的鸣叫声?即仅写词人的听觉吗?

在这里不仅仅是写鸟的鸣叫声,更侧重于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 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

5、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于是,词人信步走到室外,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词人看到的荷塘美景: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媚的阳光照在翠绿的

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6、词人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写荷塘美景的?

词人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叶上初阳干宿雨”这句很像特写镜头,

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晒干”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

“水面清圆”这句,词人把镜头远远拉开,置于高处,然后俯视整个荷 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

接着,又把镜头拉下,进行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那一株

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7、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平静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其次,这两句词练字功夫了得。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风荷: 极富动态美,微风吹过荷塘,荷叶有垂着头的,有卷着叶子的,这样把荷的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举:把荷茎修长挺拔、亭亭玉立、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8、下阕言情。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什么?

想到故乡。

9、为什么会由眼前的风荷想到故乡?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联想到盛产莲荷的家乡。也就是说“景”与 “情”的结合点是“风荷”。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10、“久作长安旅”中的“久”除了表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还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这里“久”不单是一个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

11、在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用设问的方式,反写不知“渔郎”是否想我来表现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深深思念。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12、词人的思归、思乡之情是怎样得到片刻的满足的?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使词人思归、思乡之情得到片刻满足。

五、背诵

六、古诗词中“练字”练习

周邦彦

写景————风荷————抒情

五月清晨

思归

荷花风韵

思乡

第18篇:《苏幕遮》说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苏幕遮》说课稿

怀宁县新安中学 孙敬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周邦彦的《苏幕遮》,现在从以下七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周邦彦的《苏幕遮》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第三首词,这个单元要求运用“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方法鉴赏诗歌。《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 ,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大量的古诗词,也掌握了一些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已经能感悟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并且我们已经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学习了《将进酒》、《阁夜》、《虞美人》,因此在教学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揣摩文中的精妙语言。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技能

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词的意境美;

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情感美 。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进一步掌握吟诵诗词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浓郁深切的思乡之情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为:

重点:诵读指导,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难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据此本课教法和学法确定为: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文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以下教学内容:

(一)、回忆导入:(先请师生一齐回忆学过的有关荷的诗文,师总结)

(二)、诵读感知,初步赏析。

1、学生自读词文,揣摩词人感情变化。

2、指定两名学生演读,学生互评、教师评点。

3、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4、学生自读并反复揣摩。

(你认为每句中哪些字词最富表现力,该重读,为什么这样处理?)

5、请几名学生分析怎样朗读。教师总结:有感情朗读要注意语调,停顿、节奏。

6、有感情齐读。

7、这首诗的上下片内容分别是什么?(设计意图:从总体上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

1

(设计意图,在诵读中领悟词人的情感变化,从整体上把握本文主要内容和情感,并且力求共同提高师生的朗诵能力。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词语言魅力。

问题1:词的上片写景,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问题2:找出你最喜欢最欣赏的一句,并谈谈喜欢的理由。六人一小组,组内讨论,代表陈述讨论结果。(以下讨论话题的次序在课堂生成)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鉴赏成果,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问题3:词的下片抒情,你认为哪些字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先讨论,后交流)(设计意图:从细微处揣摩作者情感)

问题

4、作者想起了故乡的谁?这种表达思念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师追问)“五月渔郎相忆否?”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师补充: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曲笔”的写作手法。)

问题5: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握词的主旨)

问题6:齐诵全词。(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问题7: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情与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练习二)(设计意图:分析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周邦彦的这首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念故乡和故乡亲朋的情怀。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婉约。

(五)、拓展提高

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结合“因声求气”的方法来鉴赏[唐]白居易《长相思》

(设计意图: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因声求气”的方法的掌握,我就设置了一道练习题。)

(六)、课外作业:

背诵这首词;

完成《导与练》同步作业中范仲淹《苏幕遮》赏析题。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知识,实现了能力的迁移)

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领会本本词的内容,结构、艺术特点,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苏幕遮 周邦彦

触景

生情

燎香图

烦闷

鸟雀呼晴图

欢快

雨后风荷

欣喜

梦人芙蓉浦

思乡

2

《苏幕遮》教学设计

【原文】周邦彦《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词的意境美;

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语言美 。

.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进一步掌握吟诵诗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浓郁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诵读指导,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先请大家一齐回忆学过的有关荷的诗文,师总结)

自古以来,“荷”就是文人骚客钟爱的景物,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高洁品格。朱自清带着淡淡的忧愁看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那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把杭州特色广而告之。还有,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啊。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咏荷名作------《苏幕遮》。

二、诵读感知,初步赏析

1、学生自读词文,揣摩词人感情变化。

2、指定两名学生演读,学生互评、教师评点。

3、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4、学生自读中反复揣摩。

(你认为每句中哪些字词最富表现力,该重读,为什么这样处理?)

5、请几名学生分析怎样朗读。

教师:有感情朗读要注意语调,停顿、节奏。

学生1:“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学生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

学生3:“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

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3

学生4:“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

学生5:“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

要充满深情,格调轻柔,突出如梦如幻的感觉。

6、有感情齐读。

教师总结:有感情朗读要注意读音,停顿、节奏。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情绪变化:烦闷----欢快-----欣喜----深情

语调变化:低沉-----轻快-----悠长---轻柔

节奏快慢:稍慢-----加快----连贯----放慢

音调高低:低-----------中-------低

7、这首诗的上下片内容分别是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词语言魅力。

问题1:词的上片写景,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沉香

鸟雀

初阳

风荷

水面

问题2:找出你最喜欢最欣赏的一句,并谈谈喜欢的理由。六人一小组,组内讨论,代表陈述讨论结果。(以下讨论话题的次序在课堂生成)

a、“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呼”“窥”字的作用。

学生6: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学生7:词人循声望去,看到鸟儿们一大早就已经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了。“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b、“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1)这几句描写了荷塘怎样的美景?请有散文化语言加以描述

学生8: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着。

(2)师: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学生9: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学生10:这两句词炼字功夫了得。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极富动态美。

c、“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4

学生11: 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梦字,点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问题3:词的下片抒情,你认为哪些字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先讨论,后交流)

学生12: 遥:距离家乡那么远,怎能不想家呢?

久:作者离开家太久了,所以乡愁很浓。

旅:旅居、客居之意

问题

4、作者想起了故乡的谁?这种表达思念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师追问)“五月渔郎相忆否”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13: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换位思考,拓展了词的时空,使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师补充: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分析这首诗的反写手法.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作者却不直说自己冬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思家的复杂细腻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曲笔”的写作手法。)

问题5: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词的主旨)

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问题6: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情与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练习二)(设计意图:分析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见景生情,“风荷”是引起词人思乡的纽带,而思乡的梦中又是“芙蓉浦”和“风荷”,情中有景。构思精当,浑然天成。

齐诵全词。

四、课堂小结

周邦彦的这首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念故乡和故乡亲朋的情怀。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婉约。

五、拓展提高

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结合“因声求气”的方法来鉴赏这首词.鉴赏文字不少于200字。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赏析提示: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倚楼思念亲人的情形。在明亮的月光下,年轻的女子,凝望脚下着悠悠的流水,遥望着远处绵绵的群山,孤独无助的身影,充满了哀愁憔悴面容。思女的形象朦胧而又仿佛很清晰。

词的上阙连用了三个“流”字,写出了水的蜿蜒曲折,悠远绵长,也酿造了一种低徊缠绵的情韵。“吴山点点愁” 为本阙点睛之笔。“汴水流,似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如果没有后边“吴山点点愁”,则没有任何意义。而有了“吴山点点愁”,那悠悠的流水仿佛也就蕴含了绵

5

绵的思念与哀愁。下阙连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与强烈。“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归”了吗?“休”了吗?没有,只是一个空想,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月明人倚楼”。诗人运用浅显流畅的语言,和谐舒缓的音律,以“恨”写“爱”,巧妙而又明了地勾画出了思女形象,表现出了思女复杂的感情。特别是那悠悠的流水和交接的月光,更烘托出了无限哀怨忧伤的情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深、词义蕴藉的特点

六、课外作业

背诵这首词;

完成《导与练》同步作业中范仲淹《苏幕遮》赏析题。

【板书设计】

周邦彦

触景

生情

燎香图

烦闷

鸟雀呼晴图

欢快

雨后风荷

欣喜

梦人芙蓉浦

思乡

【教学反思】

这次很荣幸能参加青年教师高效课堂大奖赛决赛,这次比赛流程分为五分钟说课和二十分钟空堂上课。在课堂上我遵循学习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鉴赏周邦彦的《苏幕遮》,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由于对这种比赛方式不太适应,加上评委老师都是专家,我的压力挺大的,所以在备课时很有点紧张,上课时也没有完全放开,上课时教学思路不太清晰,教态也没有平时上课自然,甚是遗憾。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没有制作课件和运用影音设备创造课堂氛围,导致朗读环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我这是一堂传统的品读课,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步骤和作业布置,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本来是想上一堂朴实的语文品读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性,由于没有学生的参与,加上我自己的紧张,结果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在品读诗歌语言环节,我参考其他教案设置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本首词内容和情感的鉴赏,现在看来那几个问题的难度不大,没有质量,以后还是要自己深挖教材内涵,设计好每个程序。

6

我对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一直不太满意,教学基本功还有待提高。此后一定努力提升文学素养。争取上好每一课。

第19篇:苏幕遮周邦彦

教案33—34课时

苏幕遮

周邦彦

一、教学目标:

1、吟咏诗韵,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2、把握景情关系;

3、掌握对写法。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号 美成、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向神宗献《汴都赋》歌颂新法而升太学正,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周邦彦被挤出京城,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湖北)等地做官。不久,新党重返政坛,官至提举大晟府。但由于不愿与奸党蔡京等人合作,晚年被逐出朝廷,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做官。徽宗宣和三年,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

二、【诵读提示】

上阕整个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燎沉香,消溽暑。”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呼”,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写出小鸟东张西望的神态。声音清脆,节奏加快。作者的心情从“燎沉香,消溽暑”的郁闷,转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的欢快。“叶上初阳”三句,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下阕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五月渔郎”三句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感觉。

三、品诗情

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这首词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哪些句子能够看出?

思乡之情。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四、明景情,尚对写

1、词的上片写景,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大致构成了几幅画面?是怎样描摹的?

景物:沉香袅袅、鸟雀欢叫、初阳照荷、宿雨新干、风荷出水

画面:燎香消暑图、鸟雀呼晴图、风荷摇曳图 技法:燎沉香,消溽暑。 (嗅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听觉 视觉)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视觉)

2、下片(抒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景,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全词以如梦如幻的乡愁乡梦结束。

3、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对写法。从对面落笔,设想对方的言行心理来反衬自己的情感。本词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

补充:不直接写自己忆旧友,而是用设问的手法,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示例: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本诗设想妻子思念自己和儿女不懂得思念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念远在鄜州的妻与子的复杂细腻的感情。——明代王嗣奭在《杜臆》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对写法 练习: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之夜,诗人宦游在外,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不直接写自己想家人,却想象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

4、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明确:情与情的关系:见景生情(触景抒情)。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有荷花的家乡,转入虚构的梦境“芙蓉浦”的描写。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而不着痕迹。

五、品读本词,一定有令你怦然心动之处,试举一例进行赏析。1.“燎沉香,消溽暑”

提示: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既是嗅觉的描述又是触觉的反应。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提示:赏析“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2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

3.“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问:此句写荷有什么特点?) 提示:赏析“举”字。

A.精炼动词的运用。“举\",举起,体现了力度。当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阳的照射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摇曳生姿,只一个“举”字就将荷花的动态美,向上挺立的力度美刻画的十分传神。

B.声色结合。宿雨初收,圆润的荷叶有的浮在水面,绿静如玉盘初拭,有的亭亭玉立,婉媚如美女出浴。微风吹拂,婀娜多姿,微微颤动。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C.点面结合。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这三句话,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开始由叶上水珠在风中滚动,扩大到水面上无数的碧荷在微风中摇曳,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摄影一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D.细节描写。随着荷叶的颤动,荷叶上的水珠便如晶莹的明珠在碧玉盘中滚动着,闪烁着。在阳光的照耀下,水珠越来越小,越来越少了,这是用绘画也难以办到的,即使借助现代电影技术恐怕也难以看到水珠蒸发的过程,但周邦彦却把这一过程写的如此传神。

E.多种感官描写景物。上片作者用洗练的笔法,从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多方面描写,描绘了夏日雨后初晴的荷塘美景,真切地表现抒情主人公情绪由烦闷到欢快的过程。

4.故乡遥,何曰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明确:直接抒发思乡之情。吴门,古苏州杭州是吴郡治所,故称吴门。长安旅,作者的家乡在钱塘,当时身在北宋京城汴京,这是用长安借指。久作,体现出京城作客的厌倦。《兰陵王》中称己为”京华倦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

5.“五月渔郎相忆否?”

提示:“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6.“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提示:虚实结合。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 3 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梦字,点出对家乡的情念。

“五月”三句写梦游。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六、总结:斯人已去,荷韵犹存

思乡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也是每个人都无法解开的情结。家园既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也是痛苦灵魂的归憩之所。当现实有太多的无奈之时,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转入梦境。

美成梦入芙蓉浦,昔日渔郎安在?找到了他魂牵梦绕的风荷吗?身心交病的周邦彦在北宋王朝“斜阳冉冉”的残照中,没能回到杭州故里。但,就是这种令词人挥之不去的情怀,成就了美成词,也使风荷跌宕在中国诗歌史上,熠熠生辉。

七、当堂练习:(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明确: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拓展:【名句积累】描写荷花的部分诗文: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周敦颐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古风(其二十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荷塘月色》

4 学案33—34课时

苏幕遮周邦彦

一、学习目标:

1、吟咏诗韵,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2、把握景情关系;

3、掌握对写法。

二、学习过程:

一、预习

(一)、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号 美成、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向神宗献《汴都赋》歌颂新法而升太学正,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周邦彦被挤出京城,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湖北)等地做官。不久,新党重返政坛,官至提举大晟府。但由于不愿与奸党蔡京等人合作,晚年被逐出朝廷,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做官。徽宗宣和三年,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

(二)、【诵读提示】

上阕整个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燎沉香,消溽暑。”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呼”,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写出小鸟东张西望的神态。声音清脆,节奏加快。作者的心情从“燎沉香,消溽暑”的郁闷,转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的欢快。“叶上初阳”三句,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下阕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五月渔郎”三句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感觉。

(三)、熟读并背诵全词

(四)、品诗情

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2、这首词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哪些句子能够看出?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词的上片写景,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大致构成了几幅画面?是怎样描摹的?

2、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示例: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本诗设想妻子思念自己和儿女不懂得思念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念远在鄜州的妻与子的复杂细腻的感情。——明代王嗣奭在《杜臆》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对写法 练习: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3、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4、品读本词,一定有令你怦然心动之处,试举一例进行赏析。(1).“燎沉香,消溽暑”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提示:赏析“呼”和“语”。)

6 (3).“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问:此句写荷有什么特点?) 提示:赏析“举”字。

(4).故乡遥,何曰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5)“五月渔郎相忆否?”

(6)“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三、总结:斯人已去,荷韵犹存

思乡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也是每个人都无法解开的情结。家园既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也是痛苦灵魂的归憩之所。当现实有太多的无奈之时,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转入梦境。

美成梦入芙蓉浦,昔日渔郎安在?找到了他魂牵梦绕的风荷吗?身心交病的周邦彦在北宋王朝“斜阳冉冉”的残照中,没能回到杭州故里。但,就是这种令词人挥之不去的情怀,成就了美成词,也使风荷跌宕在中国诗歌史上,熠熠生辉。

四、当堂练习:(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五、拓展:【名句积累】描写荷花的部分诗文: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周敦颐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古风(其二十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荷塘月色》

第20篇:《苏幕遮》学案

《苏幕遮》学案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苏幕遮》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因此诵读是本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可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这首词本身不难理解,上片写景,下片因触景而生发的思乡之情,所以我打算把重难点放在词的手法的鉴赏上:因为景情关系在高考中多次出现,“五月渔郎相忆否?”这一句对面落笔的手法出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几乎不知道这个概念。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景情关系和对面落笔的知识,通过当堂检测检查学生对手法的掌握情况,通过规律总结强化答题思路。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相关情况,理解本词内容,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难点】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时】一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

通过荷花的图片配乐将学生带入情境之后,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新。

二、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检测。

周邦彦(10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春雨、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著有《片玉集》,也称《清真集》。

三、初读感知(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美,生读,教师范读。

诵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四、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学生完成)

上片写夏日早晨清新明丽充满生机的美景。

下片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五、合作探究鉴赏手法(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拨提升)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

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

词人在室外见到了摇曳生姿的“风荷”,引发了词人的思乡感情。

感情抒发得自然真切,不漏痕迹。

【教师拓展】触景生情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思路小结:

(一)答题步骤:先答出手法(触景生情),然后具体分析诗句如何体现(触景生情)手法,最后指出用了这种手法所起的作用。

(二)答题范式:本诗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诗人见到了()景物,引发了诗人()的感情,使诗人感情抒发得更。

2、“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此句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从对面落笔,询问友人是否忆“我”,不仅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

【教师拓展】所谓“对面落笔”(又称“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对写法”。它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反弹琵琶,从对方着笔,委婉含蓄地抒发对对方的真挚感情。

“对面落笔”常见的类型:

(一)将写自己与写对方相结合。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二)通篇纯从设想对方来展开艺术构思。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六、堂小结(教师)

词的上片主要描绘风荷的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以风荷贯穿全文,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通过触景生情和对面落笔,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七、当堂检测(师生互动,学生完成)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

三、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冬至之夜围坐桌前谈论着千里之外的我。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家之情。

八、后作业

完成语文练习册中《苏幕遮》的相关练习。

九、板书

上片:写景家乡的风荷

触景生情

下片:抒情思乡之情

对面落笔

十、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配合单元教学重点,围绕诵读展开,将吟咏贯穿始终,通过自读——范读——生读——齐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词人的思乡之情。设计的“思路点拨”和“拓展延伸”,强化了答题思路和知识。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点拨提升。不足之处在于:对个别学生未及时进行评价,以后还应在这方面下功夫,期待更大的进步。

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