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初中阅读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06 08:32:34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初中足球课教学设计

初中足球课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初三年级

一、教材内容:

1、简介足球运动的发展概况及锻炼价值

2、学习脚内侧踢、停球技术。

3、教学比赛

二、教材分析:

足球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选修教材,是趣味性与竞技性强,体能技能与团队意识要求高的集体性运动项目,具有集体性、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和思想品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足球运动,可以发展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增加内脏器官的功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等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项有很高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

本课教学内容是足球运动中的学习脚内侧踢、停球技术。脚内侧踢、停球技术是足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初中足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并支配球的能力,巩固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脚内侧踢、停球技术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本课的重、难点确定:

重点:脚内侧踢、停球--准确的脚型及触球的部位、力量。

难点: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协调配合和脚对球的控制掌握能力。停球时伸脚提前量和及时后撤的掌握。

五、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2’ )

1、课堂常规

2、本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二)准备部分( 8’ )

1、绕操场慢跑( 3’ )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操场慢跑两圈,慢跑时速度均匀精神饱满,队列步调一致

2、熟悉球性( 5’ )

教师先进行各种方法练习和讲解,然后学生自由模仿创新练习。组织形式为散点。

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兴趣,改善脚对球的控制能力,进一步热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做充分的准备。

(三)基本部分( 30’ )

一、学习脚内侧踢地滚球技术

动作要求:直线助跑,脚尖正对出球方向,支撑脚踏在球的侧方距球 15cm 左右,大腿外展,脚底与地面平行,脚尖微翘,踝关节紧张,用脚内侧击球的后中部,同推送或敲击的方法将球击出。

重点:支撑脚站位

难点:脚型固定

组织:全班两人一组,每组一球,同时进行练习

教法:

1.讲解脚内侧正面传地滚球

2.给学生做正确示范动作

3.学生练习时,巡回辅导,纠正错误动作

要求:认真听讲解,仔细观察教师示范,明确支撑脚站位。

(1)踢固定球,做脚内侧踢球支撑腿战位及踢球部位模仿练习

(2)两人一球,一人用脚底挡球,另一人做脚内侧摆腿练习

为了进一步建立运球的动作概念,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踢球动作,采用了学生散点看教师示范模仿练习,同时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身体的姿势、脚型、脚法要正确。着重解决脚对球接触力量、方向、掌握和眼视前方,同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控制球和支配球的能力。

二、学习脚内侧接地滚球

动作要点:支撑脚脚尖正对来球,接球腿大腿外展,脚尖微翘,脚底与地面平行,脚内侧迎球。

组织:全班两人一组,每组一球,两列横队,相距 五米

三、教法:

1.讲解脚内侧接地滚球

2.教师示范

3.两人一组,队形相距 五米 ,练习传球

练习方法:两人一组,每组一球,一人用脚内侧传地滚球,另一人用脚内侧接球,然后再用脚内侧接球,然后再用脚内侧传球,两人反复练习

四、教学比赛

组织:分成两对进行比赛

目的是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进攻意识和协作配合能力,善于隐藏自己的传球意图,以及运球假动作新式单个战术行动与提高传接球技术相结合。要求:无球队员跑动、接应要积极,防守队员要密切注意传球队员的行动,抢断、封堵要积极。

通过比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脚内侧踢、接球技术,提高传接球的准确性、熟练性以及快速传接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结束部分( 5’ )

1、配乐伸展放松操( 3’ )

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模仿练习,促使学生消除肌肉的疲劳,身心得到恢复。

2、对本课进行小结,布置收回器材( 2’ )

七、场地器材:

1、场地:足球场一块;

2、足球18只,,录音机1台

八、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35次/分,

最高心率为185次/分,出现在第二

十、三十五分钟

运动密度约为56%,运动负荷为中等稍上。

推荐第2篇:初中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感受生活体验亲情

——作文《亲情》指导课教学设计

(课题组写作指导训练)

盘县响水镇中学邓琼

教学目的:

让学生写出自己最熟悉、最感动的事情。

教学目标 :

1、借助多种方法充分感受和体悟亲情。

2、学会运用生活化的典型细节来表达和抒发亲情。

教学设想:

通过学生的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造力。学生在作文中普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1、话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2、话题作文如何选材。

以上两点,学生在作文时,普遍存在模糊认识,所以很有必要通过作文指导来解决。这节作文课以一道作文题为例,指导学生正确选材,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学习正确、恰当的选材和多角度立意。教学难点:

如何捕捉动情点

教学方法:

谈话法、发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家庭是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也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是我们的第一任教师。但是,你是否感受到家庭中的亲情,体会到相互的关心和付出了呢?或许,今天的作文课能够给我们一点点启示。

板书课题:感受生活体验亲情

二、范文引导 出示范文,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片段):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小,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在一起,就是整个世界。

师:母亲瘦,儿子小,为什么夫妻俩还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呢?你们会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意境呢?想好了就说。

三、捕捉细节体味亲情

生1: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母亲年龄大,儿子年纪小,都怕摔,所以要“慢慢地、稳稳地”。

师:不要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就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更乐意发言。)

生2:我是这样想的:是为了让母亲、儿子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所以要“慢慢地、稳稳地”。

生3:我是这样想的:是为了让母亲、儿子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生4:“我”孝敬母亲,是一片孝心;妻子疼爱儿子,是一片爱心。如果飞快地背过去,会让他们感觉到不舒服的。

生5:我也是这样想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像大家说的那样细心、关心、呵护老人和小孩的话,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学生争先恐后,大家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

四、激发体验,浅谈感受

师:老师听了你们的发言,已经按捺不住了,也想表达一下内心的情感,(唱了两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师:谁能举一个你身边的例子,说说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学生纷纷举例)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请每人选一至两个最精彩的写在本子上,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

师:从课本到社会上,我们看到了和和睦睦的家庭令人羡慕。但是现在社会上还有一些不顾亲情、友情的现象,谁能举例说明?(学生刚平静的心,又被老师撞击了一下)

生1:我的邻居夫妻俩天天吵,烦死了。

生2:我们村有一个媳妇,天天跟公、婆吵架,有时还动手打呢! 生3:我的大伯不孝顺,他不但不给我奶奶买吃的,还吃我姑姑给奶奶买的好吃的。(这个学生眼睛有点红了)

师:是嘛!你批评一下你大伯嘛!

生:不敢,他会骂我,还会打我。

师:看来问题严重了,你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要好好的照顾奶奶!(趁机进行品德教育)

(老师见学生动了真情,想让他们迸发出更灿烂的火花) 师:大家继续说。

生4:我妈对我奶奶就不好,还骂她“老不死的,只会吃不会做”。 生5:我爸爸动不动就打我妈。(眼角流下了泪水)

生6:我从小就没有见过爸爸,不知道父爱是什么!(此时,全班学生都沉默了)

师:老师也感动了。

五、课堂小结 其实人的一生中,许多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已忘却,但有一些不起眼的瞬间却依然那样清晰、那样动人。那么就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品味那些动人的瞬间吧!让真情在我们笔尖涌动!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家人了。请选择几件最能体现“亲情”的事件,写一篇文章,注意在叙事上让亲情自然流露。

要求: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动情点来表达亲情。

2、让细节描写照亮你的文章,也可运用恰当的抒情。

3、题目自拟,字数6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说真话叙真

事抒真情

课本

动情点

社会

教学反思:

1、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

2、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回忆与现实中去体会亲情。

3、注重名人效应与现实例子的结合,让学生从名人事迹,从现实例子中去感悟亲情。

4、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亲情的重要,亲情的可贵。

推荐第3篇:初中作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培养感知能力,化平实为生动

——初中作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郑绮瑜

一、复习内容:根据《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中关于\"写作\"的要求之\"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充实\"、\"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联系初中人教版现行语文教材中运用\"五感\"写景状物、写人记事的课文片段,复习如何将记叙文写得具体充实,更加形象生动。

二、学情分析:本系列设计适用于

七、八年级的语文复习课教学,也可作为初中入门阶段的感知写作训练。纵观近几年来学生在写作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语言苍白,平铺直叙,内容空洞,或者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抑或隔靴捎痒、无病呻吟,不难看出学生感受的贫乏,体验的不足。学生往往只注意词汇的积累,在文章里盲目复现这些词汇,却缺乏亲身体验感受、独自判断推理、分析综合、联想想象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先于词汇的,因为词汇来源于感觉器官,感觉产生认识,认识生成词汇。如果可以开发学生原有的感觉系统,进而再深层次的进行多维思维和再生情感的训练,不愁学生写不出内容具体、富于生机活力的文章。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感知物、人、事,激发创造性思维;

2.培养写景状物、写人记事的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

3.营造互助互学、互勉互进的学习氛围,学生更加\"乐学\"、\"趣学\".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赏析经典片段,形成自我认知,掌握感知方法;

(2)展示习作,互评互改,畅谈点滴感受,分享写作收获。

2.教学难点:

(1)分析感知物、人与事的异同,并以片段习作的方式巩固认知、学会灵活运用;

(2)成形训练中将感知内容与立意构思有机联系,使行文更自然流畅,达到\"不拘一格,自成一文\",实现\"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的作文目的。

五、教学思路:

感知作文复习课的教学理念是:用感觉去理解和诠释词汇,而不是用词汇引导感觉,也就是继续巩固之前所培养的对事物的整体属性进行全方位感受的能力。这是作文结构中关于\"字、词、句、语言材料\"的训练,作为后面\"多维思维能力训练\"和\"再生情感能力训练\"这两个\"结构、布局\"和\"主题\"作文结构的奠基石。整个阶段拟用六个课时进行复习。而这六个课时的复习分别作如下的教学安排:

第一、二课时:学会感知物,包括\"动物\"和\"静物\".主要任务是:首先,联系范文片段,形成自我认知;其次,在理论指导下,掌握感知技巧;第三,亲身体验感受,参照感知提纲,完成课堂片段训练;第四,学习编写感知提纲,进行成形训练;第五,习作展评,互评互改,畅所欲言,形成新的学习收获。

第三、四课时:学会感知人,通过\"整体感知人(形象、心理等)\"、\"语言中感知人\"和\"事情中感知人\"三个方面,学习怎样刻画人物。复习的环节与前两个课时一样,都是从五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来训练。这两个课时的教学核心是:1.运用感知物的技巧感知人;2.让行为、语言和事件来说明性格。所以完成这两个课时之后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比较两种感知在写作中的异同,因为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自我操作之后,再通过对比发现有所得,更加促使写作自信心的逐步增强,兴趣也会受到激发。

第五、六课时:学会感知事,通过\"感知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和\"感知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束过程中的多因多果\"这两个方面,学习如何将一件事情或多件事情清楚有条理的记叙下来。复习的环节与前四个课时一样,依然是从五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来训练。这两个课时的教学核心是:1.寻找一件事情发生的潜在原因和结果;2.寻找事情发生过程中各细节的潜在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课时的复习,与前面四个课时所学习的内容有内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写作中也离不开对\"物\"与\"人\"的感知,如何达到互相渗透、水乳交融的境界,这是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在写作训练里不断揣摩加以提升的。

六、教学时数:六个课时(根据学情等实际情况作灵活安排,课时总数不超过十个)

七、教学准备:

1.第

一、二课时:(1)课前搜集初中阶段所学课文(可包括文言文)中关于对\"实物\"感知的课文或片段,并作圈点批注,体会其写法的妙处。(2)找一株牵牛花,调动所有感觉器官:眼、鼻、耳、手进行感受,并把感受到的东西如实地记录在\"观察笔记\"上;(3)你上课的学校一定是你很熟悉的地方,请你将学校里里外外全面感受一番,然后尽可能细致的写在\"观察笔记\"上。

2.第

三、四课时:(1)课前搜集初中阶段所学课文(可包括文言文)中关于对\"人物\"感知的课文或片段,作圈点批注,掌握感知人物形象的方法;(2)观察感受你的同桌,请把他/她的外形和性格写在\"观察日记\"上;(3)想一想,你的老师是什么性格?请你从他/她的语言、行为、形象中去发现;(4)联系前两个课时所学,对比感知\"事物\"与\"人物\"在感知技巧上的异同。

3、第

五、六课时:(1)课前搜集初中阶段所学课文(可包括文言文)中关于对\"事物\"感知的课文或片段,作圈点批注,学习怎样将事情前因后果记叙清楚具体;(2)请你设法寻找一位钓鱼者或者摆摊卖东西的人,仔细列出钓鱼或卖东西的原因和结果,列得越细越好。

(3)联系前四个课时所学,想想感知\"事情\"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巧妙地融合对\"物\"与\"人\"的感知,从中你获得哪些写作记叙文的启发。

八、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赏析名篇片段导入:

高尔基的名著《母亲》中有这样一段:

出示灯片一:母亲走到街上,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她不能呼吸。母亲站定了,四面看了一看:离她不远的街角上站着一个戴皮帽的马车夫……母亲这样想着,又向前走去,满意地听脚下的雪发出清脆的声音……人们吸着烟,谈着话,喝着茶和伏特加。车站小吃店前面有人高声笑着,一阵阵的烟从头上飞过。候车室的门开关的时候吱吱地响着,当它被砰的一声关上的时候,玻璃发出震动的声音,烟叶和咸鱼的臭味强烈地冲进鼻子。

依次写了\"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四种感觉,把所接触到的人、物、景都写活了,很富立体感。

在这简短的200字左右的一段文章中;依次写了哪几种感觉?(学生齐回答)对,依次写了\"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四种感觉,把所接触到的人、物、景都写活了,很富立体感。(灯片一第二段的批注此时再做展示)那么在我们初中阶段学习的众多课文中,是不是也有类似运用多种感官写景状物的文章呢?(设计意图:名篇名段导入,同时简要赏析,有利于与下个环节学生自我展示搜集的课文片段衔接,并且先给学生作赏析示范,明确感知能力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活动一:揣摩名家作品,掌握感知提纲

1.学生上台展示搜集的名家名文片段,说说如何更好的写景状物。(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重温经典,并且在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作圈点批注的同时,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下面要掌握的感知理论做好准备,这也符合由现象到本质的学习规律。)

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教师可以展示一两段名篇佳作做点评,以作示范或小结。(考虑篇幅,以下略举《春》之选段为例。)

灯片二:【参考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拂面的温煦:触觉感受)。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泥土气息、草味花香:嗅觉感受)。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鸟鸣、水声、笛音:听觉感受)

——选自朱自清《春》

赏析:作者先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和煦温柔,再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芬芳,然后以视觉写鸟儿安巢、牧童吹笛的春风里的温馨和谐的画面,最后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风吹送的和悦的声音。通过这些描写,作者将难以捕捉的春风描绘得有形、有声、有情、有感。写得生动形象,阅读时身临其境。

课后回影:学生推荐最多的篇章片段是——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紫藤萝瀑布》、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等,还有个别学生关注郦道元的《三峡》、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与朱元思书》、柳宗元《小石潭记》等写景状物的文言文片段。

2.归纳小结,把握感知的知识钥匙(设计意图:掌握感知的方法,对下面学习编写提纲和片段练习、成形训练的完成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提问1:通过大家对搜集的课文片段的赏析,我们小结一下,感知物的方法有哪些?(学生齐答)这五感如何做到更细致的感受呢?(教师做引导,和学生一起完善以下提纲)

灯片三:

学会感知物

物包括动物和静物

1、全方位调动感官感知事物:看、听、嗅、触、味。

⑴看:A.物的颜色 B.物的形状 C.物的构造 D.特点和功能

⑵听:A.物的声音(远音或近音)B.物的声息

⑶嗅:A.物的气息 B.物的气味

⑷触:A.物的软硬 B.物的冷热 C.物的质地 D.物的干湿

⑸味:A.物的基本味道(酸、甜、苦、辣、咸)B.相对的味道(涩—滑、淡—浓)

提问2:是不是只有全方位调动感官才能感知物?还有没有其他的感知方法?(保留思考引入下个环节)

(三)教学活动二:交流\"观察笔记\",比照感知\"瞬间\"

1.小组交流:交流你所感受到的牵牛花与教学楼的\"观察笔记\",互相补充,推荐展示,交流感知心得。(设计意图:有了课前对事物的自我感知做准备,辅以上述理论规则的指导,加强对\"感知格\"的理解,并且在小组交流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补充修改不足。)

2.阅读经典例文《牵牛花》与《教学楼》,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牵牛花\"和\"教学楼\"与例文有何异同?(设计意图:借鉴例文,在讨论评价中,找到自己感知的不足或优势,取长补短,增强写作的信心。同时为下面要进行的课堂感知训练做好准备。)

3.提问作结,明确新的感知提纲

提问3:从以上笔记的交流和对例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启发,感知物的方法还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做一下小结。(设计意图:通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归纳提炼。)

出示灯片四:

2.调动感官全方位感知

⑴感知物的各个部位(上下、前后、内外)

⑵感知物的周围附属物

提问4:大家想想,这种感知的方法适合于感知什么对象时运用?请简要阐述。(很多学生联系例文《教学楼》都会想到\"建筑物\"之类,不过应尽可能打破这一局限,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肯定,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譬如可联系学过的课文——《绿色蝈蝈》,对昆虫的感知也可调动感官全方位感知。)

(四)教学活动三:课堂实物感知,动笔抒写感受

1.授予新的感知方法:除此以外,对物的感知还可以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以\"变换\"的方式来进行。(设计意图:给予理论规则的指导,再进行感知,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感受时不再茫然无措。)

出示灯片五:

3.对物进行换时换位换情感受

⑴变换时间 ⑵变换位置 ⑶变换情绪情感

2.将准备好的一株芦荟在讲台上展示,请同学们按上述方法进行感受,并把感受结果写成片段。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出示芦荟之配乐组图。(设计意图:学生有观察有体验,才能写出富于独特观感的文章,而且加上多媒体轻音乐的播放,感官训练也更加全面,借此也可拓展学生的联想现象空间。通过这个环节,目的也在于提醒学生:写作源于生活,要遵循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来抒写真实的心声。)

3.片段练习后,出示经典例文《芦荟》,对照你写的片段,看看差距在哪里?请做修改补充,并作简单评价。(设计意图:在对照中,发现自己感知的不足或优势,学会客观评价,养成自觉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出示灯片六:经典例文:

芦荟

我家的芦荟有48厘米高,茎是随着叶子的生长而同步生长的,它的叶子很特别,厚厚的,两边有排列整齐的刺,用手一摸,并不扎手,形状象扬子鳄的尾巴。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刚长出来的叶子浅绿的,时间一长就变成深绿的,然后慢慢的枯黄(换时感受)。把它搬到太阳底下一晒,浑身像染上一层金黄,光彩照人,往阴暗处一放,就像一个灰姑娘,顿时失去神采(换位感受)。我感到孤独时,就蹲下来静静地看着它,它仿佛也一付寂寞可怜的样子,孤苦无助的看着我。等我高兴时,也常常来看它,它的一片片叶子像臂膀一样张开着,好像在为我欢呼(换情感受)。

4.交流展示片段习作,互相评价。(在自我评价之后进行互评,取长补短,加深对感知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个别学生《芦荟》选文展示:

当我遇到开心事时,我会去看它,为它剪掉一些枯枝败叶,它会高兴地张开翅膀,为我高歌。(吴晓旭)

一条条坚忍不拔的钢剑,它们的身体挺拔着……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把世界染绿了。(陈俊彪)

芦荟的外形倒是和壁虎蛮像的吗,那些每隔一厘米的刺就像壁虎的脚(黄泽雯)

就像一个个绿色的精灵……晴天时,它在阳光下享受着日光浴;雨天时,它则贪婪地吮吸着甘甜的雨露,好不自在!……它就会垂头丧气的,像是离开了水的鱼,让人看了就觉得难受。(李茵)

就像清泉般地涌出来……那一株株芦荟就像是一堆堆燃烧着的火,是那样绿,那样旺。(郑文妍)

一样长长的叶片,挺直而青翠。……芦荟正张牙舞爪地向我示威,绿幽幽的,使人感到恐惧……也许,事物只因人心而改变,而实际从未变过,以不同的心境去面对相同的事物,自会勾勒出不同的故事。(陈洋洋)

当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时,一株株都向着阳光绽开了一张张笑脸;当天气阴沉,下雨的时候,芦荟们都垂头丧气的,失去了平日的光彩……四季都是那般青翠,仿佛是一支支翡翠棒儿。(陈程浩)

当我高兴时,风中的芦荟叶像一只只手臂想要拥抱我……芦荟叶上那点点黑斑如同芦荟的眼泪,替我伤心,听我倾诉。(李戈)

它弯着腰,长得很有生机……可能是在保护自己,防御别人。仔细的观察可以发现芦荟的身上有许多小白点,像细胞一样在游行。(庄林铭)

在一天中,不断地展现着不同的姿态……外一层里一层相互围绕着,似乎是十来个小朋友手牵着手,围绕着……芦荟有很好的药效:清热去痘,解毒养颜等。这也说明了在你的关心下,植物会以最好的来回报您。……说芦荟是绿叶之神,确实不为过。(许瑞荃)

清晨的芦荟像是一位刚刚参加长跑比赛之后的运动员,细长的猪尾巴似的叶片点缀上了点点银光的汗珠。(林艾嘉)

……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回顾梳理一下,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有何收获或启发?(请一学生代表发言,老师再作总结)(具体见板书设计)

(六)作业设计:

在下列两个选项中各选一种(共两种),联系课堂所学感知方法,作观察笔记:(设计意图:为下一个课时学习编写提纲,成形训练作观察感知准备。)

A.静物:教学楼、桔子、杏树(或桃树)、小草;

B.\"动\"物:河流、狗(或猫)、鱼、海。

(该设计在广东省初中语文复习课教学研讨活动中被评为二等奖)

(作者工作单位:汕头四中)

推荐第4篇:初中体育足球课教学设计

中学足球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 初中足球课

1、了解足球运动的发展历史及其锻炼价值

2、学习脚内侧踢、停球技术。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足球运动中的学习脚内侧踢、停球技术。脚内侧踢、停球技术是足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初中足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并支配球的能力,巩固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为以后的教学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体育的运动技能虽然有差异,但学生总体身体素质都比较好,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很强,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善于学习,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建立脚内侧踢、停球技术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本课重、难点:

重点:脚内侧踢、停球--准确的脚型及触球的部位、力量。

难点: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协调配合和脚对球的控制掌握能力。停球时伸脚提前量和及时后撤的掌握。

六、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

2、本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二)准备部分

1、绕操场慢跑

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操场慢跑两圈,队列整齐步调一致

2、熟悉球性

教师首先进行多种方式练习,然后学生自由练习。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增强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兴趣,增强脚对球的控制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主要部分做充分的准备。

(三)基本部分

一、学习脚内侧踢地滚球技术

动作要求:直线助跑,脚尖正对出球方向,支撑脚踏在球的侧方距球15cm左右,大腿外展,脚底与地面平行,脚尖微翘,踝关节紧张,用脚内侧击球的后中部,同推送或敲击的方法将球击出。

重点:支撑脚的站位

难点:脚型的固定

组织:两人一组,每组一球,同时进行练习

教法:

1.讲解脚内侧正面传地滚球

2.给学生做正确示范动作

3.学生练习时,巡回辅导,纠正错误动作

要求:认真听讲,仔细观察,明确支撑脚站位。

(1)踢固定球,做脚内侧踢球支撑腿战位及踢球部位模仿练习

(2)两人一球,一人用脚底挡球,另一人做脚内侧摆腿练习

为了进一步建立运球的动作概念,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踢球动作,采用了学生散点看教师示范模仿练习,同时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身体的姿势、脚型、脚法要正确。着重解决脚对球接触力量、方向、掌握和眼视前方,同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控制球和支配球的能力。

二、学习脚内侧接地滚球

动作要点:支撑脚脚尖正对来球,接球腿大腿外展,脚尖微翘,脚底与地面平行,脚内侧迎球。

组织:全班两人一组,每组一球,两列横队,相距

五米

二、教法:

1、讲解脚内侧接地滚球。

2、教师动作示范。

3、两人一组,队形相距六米,练习传球。

练习方法:两人一组,每组一球,一人用脚内侧传地滚球,另一人用脚内侧接球,然后用脚内侧接球,再用脚内侧传球,重复练习。

(四)结束部分

1、整理放松

体委口令带领全班同学做放松操,对各个关节进行放松活动。

2、对本堂课进行小结,布置收回器材

八、场地器材:

1、场地:足球场

2、足球40只

九、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35次/分,

最高心率为180次/分

运动密度约为53%,运动负荷为中等稍上

推荐第5篇:初中体育足球课教学设计

初二年级足球课教案

班级:初二(7)班 人数: 48 执教:范建明

一、教材内容:

1、简介足球运动的发展概况及锻炼价值

2、学习脚内侧踢、停球技术。

3、素质练习:10米×4往返跑

二、教材分析:

足球运动是趣味性与竞技性强,体能技能与团队意识要求高的集体性运动项目,具有集体性、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通过足球运动,可以发展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增加内脏器官的功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等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项有很高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

本课教学内容是足球运动中的学习脚内侧踢、停球技术。脚内侧踢、停球技术是足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初中足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并支配球的能力,巩固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体育的运动技能虽然有差异,但学生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很强,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善于学习,加上学生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脚内侧踢、停球技术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 12

3、素质练习:7′

10米×4往返跑

组织:分成四队进行比赛

4、结束部分

3′ (1)伸展放松操

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模仿练习,促使学生消除肌肉的疲劳,身心得到恢复。

(2)对本课进行小结,布置收回器材

八、场地器材:

1、场地:足球场一块;

2、足球24只

九、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35次/分,最高心率为160次/分

十、教学反思:

推荐第6篇:初中英语词汇课的教学设计

My new neighbor

[内容摘要]词汇量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记存了丰富的英语词汇,才会自主学习,为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学会学习和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英语》(新课准)的指导思想。

一、教学内容: My new neighbor 中的单词

二、教学目标:

1:(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友好感情和交友技巧。

(2)知识目标:一般过去时、动词的过去式、以及一些新单词。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际能力

三、教学重点:词汇的记忆和拓展。

教学难点:动词的过去式形式: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表演式、多媒体等。

四、教学用具:课件、实物、图片。

五、课时:一节

六、学情分析:

1、有利条件: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习了英语,有了词汇学习的基础,具备了不少简单的词汇积累,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2、不利条件:由于初中阶段词汇量的增多,让学生增加了许多记忆上的困难。同时初中生受年龄特征的局限,很难在词汇的学习中有更多的付出,更不可能加以全面拓展。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①老师让学生跟录音大声朗读上一节课教授的单词,以便复习巩固。

②全班同学关上课本,由老师朗读要听写的单词(10个),学生听写(写出单词与意思)。

③最后老师抽查一个小组,其它组用3分钟检查并改正。

2、教授词汇的方法

词汇是组成英语河流的源头,对学生来讲,掌握好学习英语词汇方法就像盖大楼打好地基一样重要,若不掌握好一定的词汇量,想学好、用好英语便是空想。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在词汇教学方面,我用下面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和教学设计。

1学好音标,并借助音标规律来识记单词。

2拓展记忆学习法。英语词汇学习中,有很多词有同音、近义、反义词和有与之相关联的词性,教学中可以拓展学习,以扩大学生词汇,并增强记忆。

3: words 标出文中所有的动词,认真观察分类。

规则:moved looked folded picked...不规则:had left rang ran ...Step 6:Talking

把课文改成对话让学生进行谈论、交流,并进行简要复述。

③运用归类教学。

④实物展示词汇教学。利用实物展示,教学直观生动形象,学生乐于接受。

⑤利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方法图、声、形具全,既省时又少力,且直观有趣。

⑥在语境中领悟词汇。教学中应注意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通过演示或讲解,操练和反复使用,使学生不但明确词义,而且掌握用法。

总之词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以上方法只要能结合实际加以运用,将会令你的教学事半功倍。

十、课堂练习设计(类型):

1、看音标写单词

2、补全单词:

3、根据句意和首字母,写出所缺单词。

十一、布置作业:(复习、巩固、强化所学内容,培养能力)。

老师可事先设计一些词汇题,并以A4纸印发给学生,并于下一节课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或收回批改

推荐第7篇:刍议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刍议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的优秀课教学设计是以实现教师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初中数学教学应遵循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学生为核心,重视问题情境设计,以从多方面培养其独立思考以及创新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吸收数学教学的重要知识与内容。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为基础,针对优秀课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从课堂、学生以及教师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做出优秀课教学设计,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字: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0引言

就初中教学来看,中学生在思想以及行为控制上相对松散,并未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极有可能因为教学内容过于复杂或者难度较高,从而使其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设计,能够形成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使学生能够自主吸收教学内容,培养其创新与逻辑性思维。 1.重视课堂教学的层次以学生为核心引导其学习

就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来看,学生使教师教学工作的主体,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由于数学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为依赖老师的引导与教学,从而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课教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同时,需要针对课堂提问以及练习进行研究分析,使其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刻的掌握好数学知识,并进一步培育其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 2.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其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研究,是贯穿了多门学科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其主要作用是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讲解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能够应用到更多的实际问题中去。所以,就这一方面来说,初中数学课优秀课教学的设计,不仅要把握住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工作,更要求教师必须坚持其引导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有效的传达知识。我们以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二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其不仅综合了数学运算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设计到了高中数学的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简单题型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吸收与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刀切,学生照葫芦画瓢,这虽然能够使学习掌握学习内容,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目标。

3.遵循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求提高优秀课教学的实效性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的教育模式。就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来看,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应该着重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应付考试而照搬课本的不良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时,要遵循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与要求,从而提高优秀课教学的实效性。 3.1重视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情境设计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是通过知识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在进行问答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虽然大多部分为基础知识,但是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了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就必须在问答中反复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另一方面来说,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关联性较大,问题的设计可以综合多个知识点与内容,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2重视对学生操作过程的设计

数学学科的教学,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优秀课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对学生操作过程的设计,不局限于课本以及课后习题的练习,更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操作。同样以方程教学为例来说明,教师可以在课堂模拟在菜市场买菜时的情节,使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的角色,同时对所购蔬菜的价格以及斤数进行计算学习,这样不仅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同时也很好的将数学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 3.3重视自主探索与合作过程的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配合,还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过程,使其能够在讨论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优秀课教学设计时,可充分把握教学进度,设置讨论环节,在针对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讨论不出结果或者面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可以互相讨论合作,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 3.4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

课堂练习环节的设计,可充分结合本章节所教学知识点来进行设计。但要注意的是课堂练习难度要适中,练习量不宜过大。所以,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要紧扣所学知识点,并适当延伸,引导其对下一章节所学知识的初步认识,使其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结论与展望

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担任了学习的教导者,同时还担任着学生素质培养的引导者,所以在进行优秀课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充分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更加全面,更好的引导培养其逻辑思维。同时还要注意的是,优秀课教学设计绝不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标的教学工作研究,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工作,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把握好这两点的要求,使优秀课教学的设计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培育。 参考文献

[1]李治国,李学锋.学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J].2013(33):16-19 [2]陈丽君.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作业布置有效性的探索[J].新课程(上).2013(04) :24-26

推荐第8篇: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角》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科目

数 学

年 级

七年级

课 题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角》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的第三节,是学完直线、射线、线段知识的延续,又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角的比较与运算建立基础,同时又对今后的几何学习有重要的意义。作用:

1、能够培养学生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的创新学习、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2、能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感知知识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收到老师的表扬,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通过直观演示,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它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通过学生动手画图,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题:4.3.1 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角的定义及有关概念,从运动的观点理解平角、周角;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点:角的概念;

难点:从运动的观点理解角的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你能在图中找到熟悉的平面图形吗?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图形吗? 3.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新课教学

1.角的概念的学习:

(1)观察图思考:角是什么?得出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可对照图形讲解)

(2)你会画角吗?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 (3)一组练习,说出角的顶点 角的边

(4)由钟表的分针转动得到角,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图形吗?学生举例从而引出角的另一个定义: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也叫做角。其中起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叫做角的终边

(5)通过课件动画演示直观旋转理解角的第二种定义以及直角、平角、周角 三.判断:

1)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平角是一条直线。 (

) 3)一条射线是一个周角。 (

) 4)把一个角放到一个放大5倍的放大镜下观看,角的度数也扩大5倍。 (

) 5)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动手画图。学生思考,回答。齐读定义。

学生回答 学生练习

从生活出发,感受角的形象无处不在。 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提高学习兴趣 加深理解,体会不同的表述

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定义,突破难点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掀起学习浪潮,目的是通过演示和讲解,强化学生的视听感受。从而得出角的第二定义 检查学生对定义的理解,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小结

学生总结角的两种定义,教师点评,加深印象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获益

四、布置作业:练习册4.3.1角>

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推荐第9篇: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教学设计

摘 要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普世价值的基础性学科,本应对中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然而,众多中学生面对数学时表现出来的不感兴趣,着实让人担忧。与此同时,更为糟糕的是,面对信息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迷恋上了各种游戏。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现状,从三个部分进行阐述,试图将游戏和数学结合,进行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初中数学游戏课设计的理论依据。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学的学科特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游戏的特点及价值四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第二部分,初中数学游戏课的类型和实施原则。从其类型和实施原则两个方面阐述;第三部分,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案例分析。通过一个小游戏及一个具体的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案例,进一步的表明游戏和数学结合的可行性。本文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资料等方法,希望借助于数学游戏课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的同时,更是对其各方面能力的深层次培养。

关键词:数学;游戏;数学游戏课

The Teaching Design of Junior Mathematics Game

Cla

Yue Lia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China) Abstract:Mathematics,as a basic discipline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and the universal values,it should be has a great attraction to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However,the fear is that man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not interested in mathematics.Meanwhile,to make matters worse,in the face of information age,more and mor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a crush on the all kinds of game.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o describe from three parts,and trying to mak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game cla teaching design that combined game and mathematics.The first part,the theory basis for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game cla teaching design.It from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mathematics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value of mathematics games four aspects to carry on the simple elaboration.The second part,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game cla typ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From two aspects of its type and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 in this paper.The third part,case analysi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game cla.Through a game and a specific cas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game cla,further shows the feasibility of combining the game and mathematics.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methods of observation、experiment and collecting information,hope with the help of the mathematical game cla teaching design,not only attract the students,about the depth of its various aspects ability training.

Key words:mathematics;game;mathematics game cla

目 录

摘 要..............................................................................................................................1 前言................................................................................................................................1

一、初中数学游戏课设计的理论依据......................................................................1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1

(二)数学的学科特点.........................................................................................2 1抽象性...........................................................................................................2 2特殊性...........................................................................................................2

(三)初中生的心理特点.....................................................................................3 1初中生的认知发展.......................................................................................3 2初中生的心理需求.......................................................................................3

(四)数学游戏的特点及价值.............................................................................4 1数学游戏的特点...........................................................................................4 2数学游戏的价值...........................................................................................5

二、初中数学游戏课的类型及实施原则..................................................................5

(一)初中数学游戏课的类型.............................................................................5 1故事游戏课...................................................................................................5 2游戏道具制作课...........................................................................................5 3游戏竞技课...................................................................................................6

(二)初中数学游戏课的实施原则.....................................................................6 1主体参与的原则...........................................................................................6 2活动载体生活化的原则...............................................................................6 3活动载体的探究性原则...............................................................................6

三、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案例分析..............................................................................6

(一)火柴棍小游戏.............................................................................................6

(二)初中数学游戏课具体案例—一笔画图形的学习.....................................7

四、总结....................................................................................................................10 参考文献......................................................................................................................11

引言

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其定义决定了其高度的抽象性和特殊性。作为中学学习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如何让学生喜爱上数学,如何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对教师、对学生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作为“学习共同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最为重要的部分。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当他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时,他才会全身心的、汇集全身力气的并且快乐的进行这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的进步和成长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生,什么才是他最感兴趣的呢?答案是游戏。学生内在的心理特点使得游戏对其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而作为外在因素的市场,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等智能化设备的进一步泛滥,游戏的影响力正成爆炸式的增长。基于此,我们应该进一步的探讨游戏的魔力何在,且能不能将这种魔力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缓解了学生的游戏瘾,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游戏课的设计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可行性方案。

一、初中数学游戏课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R·柯郎在《数学是什么?》中指出,数学教育“正在出现严重危机。不幸的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此应付责任。数学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演算习题的训练。固然这可以发展形式演算能力,但却无助于对数学的真正理解,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忽视应用,忽视数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这种状况丝毫不能说明形式化方针是正确的;相反,在重视智力训练的人们中必然激起强烈的反感。”[1]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曾提出: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要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所谓有意义的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们发现了传统数学教育的弊端,纷纷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尝试。基于此,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也在做着相应的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 1

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同时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3]这一系列的新课标要求无不透露着一个信息,那就是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要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思考的空间,这正是给数学游戏课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依据。

(二)数学的学科特点

前面已经提到:“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通观整部数学史,数学就是一本对量的研究史。但是,数学对量的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否则就不会出现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数学史表明,数学对量的认识有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由量的表层到里层,由量的浅层到更深层的认识过程,使得数学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阶段性。同时,数学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研究对象(量)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是说,数学对象在数学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殊性,或者说,量在数学发展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各有其特殊性。既然数学是研究量的科学,那么量到底是什么?这里,就引出了数学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抽象性。我们来简单的介绍一下作为数学的两大特点——抽象性和特殊性。

1抽象性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量,但是数学研究的量并不是具体的量,而是抽象的量。例如,自然数、实数、三角形、圆、常量、变量、结构等。它们是对客观事物的量及其关系的抽象反映,在现实生活中是看不到的。谁能看到数1呢?人们只能看到具体的1个人,1栋房屋,1辆汽车。但是,“1”这个概念又是不同事物所具有的量的共性的抽象反映。所以,数学对象是抽象地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它不能为感觉所知觉,只能为思维所把握。

2特殊性

数学必须从该时代所揭示出来的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中,概括出反映该时代数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回答该时代数学是什么的问题。例如,亚里士多德把古代数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数量,说明古代数学是研究数量的科学;恩格斯把近代数

[4]

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说明近代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布尔巴基学派把现代数学研究对象概括为结构,说明现代数学是研究结构的科学。这些概括反映了该时代数学研究的特点,回答该时代所提出的数学是什么的问题。正是由于数学自身的抽象性和特殊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数学时不能仅仅依靠讲授法来进行讲解,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对于理解数学的抽象性是及有帮助的。

(三)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1初中生的认知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主要是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并且到了初中二年级,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5]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会有很大的发展。

1.1感知觉的发展

首先,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大提高,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其次,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更加发展。在观察力的发展上,他们观察细节的感受力、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等均在不断地发展。

1.2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随着教学的要求,学生逐步学会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因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另外,有意注意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注意比较稳定和集中,绝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注意分配的能力。

1.3思维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经验型。从初中二年级开始,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1.4想象力的发展

初中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和关键期。初中生想象的创造性及现实性成分在不断的增加。想象的内容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性。

2初中生的心理需求

3

游戏对于儿童乃至成人有着天生的吸引力。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在想象的基础上满足愿望的一种活动······儿童在玩耍时,其行为就像一个作家,因为儿童在玩耍时,儿童能创造出一个自己的世界,能用使他快乐的方法重新安排他那个世界的事物。”[6]言下之意,游戏能满足儿童的某种心理需要。关于这一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做了详细说明。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7]如图1所示。

图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也就是说,在初中生这一阶段,学生是渴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的,他们不满足于机械重复的做某件事,而是想寻求另外一个出口,游戏就成了他们宣泄的方式。

(四)数学游戏的特点及价值

1数学游戏的特点 1.1愉悦

游戏是自主、自愿的活动,它不受理性的约束和外力的控制,能使游戏者能动地创造和驾驭活动的对象,能够在最轻松、请自由的状态下全身心地投入,发现自身、超越自身。

1.2自由

加达默尔曾说过:“属于游戏的活动不仅没有目的和意图,而且也没有紧张

4

性。它好像是从自身出发而进行的。”这种自由恰恰正是学生创造力及想象力的温床。

1.3对话

游戏本身具有目的性、开放性和无限性,这些特性要求学生在进行游戏时,必须进行相应的交流和对话。这种对话要求双方在游戏的框架内,彼此敞开、相互交流、视界融合等,这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班级的和谐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2数学游戏的价值

数学游戏在数学教育中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游戏是数学内容获得的有效方法之一

这种数学内容是在大量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具有直观、易获得及理解等特点。比如折纸的游戏。折纸的对象是一个正方形的纸张,通过大量折纸实验的折痕,我们可以得到诸如:相似、轴对称、全等、比例等等特性。对于空间想象力类的内容,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2.2游戏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比如上文提到的折纸小游戏,就是能够使数学抽象思维得到很好地培养。这类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游戏体验,更是成为学生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的有力桥梁。

2.3游戏可以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

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出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好奇心。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尝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等思维能力及习惯,这正是学习数学所必需的态度和能力。

二、初中数学游戏课的类型及实施原则

(一)初中数学游戏课的类型

1故事游戏课

结合有关数学史的教学,通过活动的形式,欣赏网上一些数学故事。包括数学家的生平轶事,重要公式定理的发展与演变等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游戏道具制作课

顾名思义,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教学用具,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操作,获得大

5

量的直观经验,加深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各种几何图形的制作等等。

3游戏竞技课

通过增加数学游戏的竞技性,在让学生获得趣味性、知识性的同时,更是提高其反应能力,是一种很好的益智活动。比如算24点,数学问题的猜想等等。

(二)初中数学游戏课的实施原则

1主体参与的原则

新课标最重要的变化,即是从以前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进行数学游戏课设计时应从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以学生为中心,吸引他们参与和思考。

2活动载体生活化的原则

传统数学教育模式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其教学内容的设计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实际,而新课标的改革明确提出生活化的教材和生活化的内容。贴近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不仅吸引学生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显得更有现实的价值。

3活动载体的探究性原则

新课标的活动理念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全盘讲授,而是更加关注学生自己的探究学习。教师提供情境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自己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问题解决思路、途径、方法的探究。

三、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案例分析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有趣”,就必须挖掘教材中的游戏因素。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着重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理解和应用,广泛地接触事物,尽量地感知事物,从中发现问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一)火柴棍小游戏

活动目标:1利用火柴棍的图形变化,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较复杂的图形变化应用,平面到空间的思维发散培养 活动过程:1用火柴棍做出房屋,现在移动两根火柴使房屋改变方向,如图 6

2.1所示。

图2.1 图2.2 图2.3

2总共12根火柴棍摆成的形状,移动5根火柴棍,做出三个正方形,如图2.2所示。

3用如图2.3所示四根火柴棍,再加上5根火柴棍,使它变成100.总结归纳:通过火柴棍的摆动,锻炼思维的同时,欣赏数学的美。

(二)初中数学游戏课具体案例—一笔画图形的学习

1设计理念

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一笔画图形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了解一笔画图形的特征,会判断哪些是一笔画图形,会画一笔画图形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知识在旅游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生活化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笔画图形的基本特征由奇点个数决定

教学难点:一笔画图形的奇点个数是0个或2个的推导过程 4教学方法:情境探索 5教学手段:借助电脑多媒体 6教学过程

6.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外国一个美丽城市去旅游,欣赏一下那里的美丽风光。”出示哥尼斯堡的美丽风光图片,哥尼斯堡的地理位置,提出问题:18世纪时哥尼斯堡成的普莱格尔河上有7座桥,将河中两个岛和河岸连结,游人和居民经常沿河过桥散步,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否一次走

7

遍7座桥,而每座桥只许通过一次,最后仍回到起始地点。(注意桥只能通过一次,岸与岛可以经过多次,出发点随意)如图3.1.生:深深地被风光图片所吸引,开始主动去思考这个有趣的旅游中的数学问题,发现很难一次性的走遍七座桥,但又不能肯定是不能完成的任务,陷入了沉思······

图3.1 图3.2

师:我们把七个桥看成七条线,两岸和两岛看成四个点,七桥问题就转变成从任一点出发是否能一笔画出这个图形,且回到出发点。即把哥尼斯堡七桥的情景转化为一个图,如图3.2.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一笔画”游戏。引出课题。

6.2探索规律

从生活中的简单基本图形出发寻找一笔画图形的规律。

师:下面这些图形你能够看出来哪些图形可以一笔画出来,哪些不可以吗?如图3.3.

图3.3

生:努力尝试,并很快确定哪些是一笔画图形。

师:提议分组讨论一笔画图形的规律。(在这之前提出奇点和偶点的概念,奇点:与这个点相连的线的数目是奇数条。偶点:与这个点相连的线的数目是偶

8

数条。)

十分钟之后开始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发表,面对不同的见解,教师给予最大的肯定,鼓励他们多发言。通过发言讨论,教师发现同学已经很接近最后的规律。即有的同学就发现了当图形上都是偶点时就可以一笔画。

6.3发现规律

把一笔画图形上的点分成起点,终点,中途点等三类点。对于中途点而言,有进去的必定会出来,所以进去和出去必定是成对出现,所以中途点永远必定是偶点,对于起点和终点分两种情况讨论:若起点和终点重合,则出去后终究要回来,所以这一点也是偶点,此时图形上所有点都是偶点,即奇点个数是0个;若起点和终点不重合,则起点终究有一条路是出去不会来的,终点终究有一条路是进去不出来的,所以此时起点和终点都是奇点,整个图形就有两个奇点。综上所述,一笔画图形特征是有0个或2个奇点,对于这样的理论描述学生理解会有一定困难,必须结合上面的基本图形予以对照解释。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来看七桥问题,你们知道结论了吗?

生:不可能有这样一条路,因为这个图形有四个奇点,不可能一笔画。 师:那么这个结论是谁提出来的呢?介绍一下欧拉的生平。

6.4应用规律

题:利用奇点个数去判断一笔画图案

不难发现,只有(3)的奇点是4个,不能一笔画,其它的都可以一笔画。学生很容易说出以上结论,说明他们对一笔画的规律已经掌握。 7教学反思

华罗庚曾说过:“造成数学目前学习的窘境是脱离了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丧

9

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本课中,通过旅游的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观察、探索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总结

游戏和数学的结合是有其天然优势的。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数学方法、思维能力等的培养。数学游戏课正是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同时,对其创造性、发散性等思维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与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以学生为中心,将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融入进去,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和社会生活的数学活动游戏课。

10

参考文献

[1] [美]R·Courant著,汪浩,朱煜民译.数学是什么[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3.[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5.[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林夏水.数学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58.[5] 曹才翰,章建跃.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6] 冯秀林.教学的游戏性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8.[7] 范方仕.激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7(1):16. 11

推荐第10篇:初中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本课的内容选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对教材的处理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立:

(一)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和地理学科整合。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二)重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三)难点分析: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

1

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

(设计意图)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网络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设计意图)如何有效的评价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作品与交流区可以是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重要天地,也是自我才能展示的舞台。

五、教学过程设计: (结合课件)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

首先在任务中安排的这四个任务就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本课重难点设计的。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思想。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

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衰落、启示五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或学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

(设计意图)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

(设计意图)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外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中原和边疆,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与渗透。

丝绸之路到5世纪时逐渐衰落,你能寻找它衰落的原因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阻碍,中原王朝的盛衰,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当时的世界形势,土耳其帝国当时对世界贸易的影响,环境的变迁和地理因素等。主要材料如楼兰古国,罗布泊等历史遗迹。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的扩展,更有利于理解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意义,如国力、内外形势、环境、自然条件等。

六、练习反馈: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这一系列的安排层层推进,分解进行,学生在自然当中就会作出一些理性思考。

2

第11篇:初中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三年级

2、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3、学科:化学

4、课时:1课时

二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第二课题的知识,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学生通过对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归纳延伸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气体的制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2设计思路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个课题是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及实践制取。在课堂上学生根据第二单元已经学过的氧气的制法通过自己动手,用给出的化学仪器进行装置拼装的探究活动,并选出最佳装置。让学生在组装并使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制取气体的过程中,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利用设计的装置只取二氧化碳,通过探究实验室只取二氧化碳认识实验室知趣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二氧化碳和氧气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二氧化碳和氧气时其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确定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反思,熟悉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及实践制取。

教学难点: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规律。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1)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本方法和简单装置。

(2)复习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 2.教具准备:

仪器:集气瓶、试管、锥形瓶、烧杯、长颈漏斗、导管(单孔和双孔)、铁架台、水槽等

药品:稀盐酸、大理石、碳酸钠、稀硫酸。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同学们先来猜个谜语,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请同学们猜这是什么物质?同学们都能猜到是二氧化碳,并且和同学们一起回忆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和用途。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想要 利用它首先要学会如何制取它。

(二)想要制取气体,首先要确定所使用的药品以及反应的原理,其次要选择正确的反应装置,然后开始实验,制取并收集气体,最后对气体进行检验。明确步骤之后开始实验。

1.首先选择药品。在实验室中很多物质相互反应都能得到二氧化碳,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演示实验: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

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

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

提示:请同学们观察反应是否生成气体,反应的速率如何。 归纳:三个反应都有气泡生成,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速度非常快,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一会儿就停止了,因为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行,而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速度适中,气泡连续均匀,便于收集。

思考: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行不行?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并说自己的见解。 归纳: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收集的气体不纯,混有氯化氢气体。 课件展示:选择药品的原则

反应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CO2↑+H2O

2.选择仪器并组成合理的装置

先共同回忆氧气的制取方法,回忆制取气体的装置有哪几部分组成,并且总结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要遵循哪些原则。

归纳: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收集装置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要考虑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3.确定制取和收集装置

制取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所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1)安装好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检查气密性。 (2)锥形瓶中加入10克左右块状大理石,塞紧带有长颈漏斗和导管的橡皮塞。

(3)气体导出管放入集气瓶中,导管口应处在集气瓶的瓶底部。 (4)通过长颈漏斗加入适量的稀盐酸,锥形瓶中立刻有气体产生。

(5)片刻后,划一根火柴,把燃着的火柴放到集气瓶口的上方,如果火柴很快熄灭说明集气瓶中已经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盖好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口向上放在桌子上备用。

5.简单介绍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 CaO+CO2↑

小结:请同学们归纳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提出改进意见,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最后教师补充学生不足的地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上的公开课,基本上按照教学设计的方案实施,教学效果比较理想。首先理清思路,使学生明确实验的步骤,其次通过回忆氧气制取的方法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让学生对于制取气体的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让学生选择仪器设计装置这一部分,学生非常积极,想出了很多种合理的装置,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打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再在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同学的实验都很成功。由于有很多老师听课,因此有点紧张,导致在时间的把握上后还不够恰当。通过这一节课备课上课的过程,我有很大的收获,我认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手让她们去练习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因为害怕他们犯错就减少动手操作的次数,应该让学生多实践,因为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第12篇:初中教学设计

教改聚焦201100-06 (上接第207 页)影、听音乐、看新闻、无目 的地浏览网页、无目的上网消遣。学生在网 络中容易迷失方向,实际上不知道能用网 络干什么,缺乏网上学习的方法。这些都有 待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并正确引导。另外,目 前真正能提供配套学习的网站资源不足, 也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 影响。

2.要避免英语课程整合课题研究中的 不正之风

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 中,要注意避免并反对一些不良风气:“课 题”至上,华而不实;追赶时髦,滥贴标签; 做说各异,弄虚作假;热衷“炒作”,缺乏特 色。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没有意义的 简单“叠加”。不注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 教师备课平台的建设、应用,未做好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与学习结果的正确评价等。 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课堂 里,要使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文本、图形、静 态图像、动画、视频、音频,创设多种有意义 的学习情境。防止简单的课本搬家,防止大 量的录像搬家,防止无意义的资料搬家。 “寓教于学”,因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 学;“寓教于动”,教学互动,教师要调动学 生主体的参与作用。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一个教育问题,然 后才是一个技术问题。教育发展往往滞后 于人潜能发展的需要、滞后于时代发展的 需要。抱怨、等待是没有用的,唯有从我做 起、从现在做起,才能从每一个具体的地方 打碎传统教育的桎梏。现代信息环境下,英 语教师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如饥似渴地 汲取知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艺术地创造 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才能在课内外培 养学生的道德、心理品质和知识技能,像涓 涓细流滋润学子的心田,让素质教育的春 风吹绿现代教育的广阔天地。 作者单位:皖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一、《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的综合阅 读能力包括语篇的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 能力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学说,教育心理学 以及“英语课程标准”的一些核心理念为依 据,建构和谐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情感, 提高人文素养。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任务为切入口,以 完成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即根据教学 内容,采用“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设计由易到难的教学任务,布置 学生课前分组预习、搜集相关信息,根据课 文的题材和体裁布置预习任务,然后进行 课文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除有针对性的 阅读策略训练外,采用了任务教学方式,布 置阅读任务,由小组集体完成。但是与任务 教学不同,这里的任务是以培养阅读理解 能力,促进文章的深层理解为目的,通过问 题的提出、资料的查询、课文的阅读、略读、合作互助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 题思想,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判断能 力以及根据语义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让 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升 过程,并给他们充分的用英语思维展示自 我的机会;从而快速、准确、深层次地理解 全文,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本教学 设计强调把学习知识与技能传授过程转变 为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强调学生 参与,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发 展,包括知识的发展、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 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于初二英语上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9 模块,第2 单元的阅读课,主要围绕“濒危动物”展开 话题,以国宝大熊猫的生存情况为主要内 容,涉及词汇、句型和课文的学习,要求学 生听懂,读懂相关描述;明白文章的主旨大 意;准确理解并运用动词不定式的表达方 式。本节课是对前一节课所学知识点和句 型的一个巩固运用复习,它既要使学生对 所学语言点进行复习,又要在复习的基础 上进行提高。课前学生在查询、筛选有关濒 危动物资料的过程中,消化吸收丰富的知 识,再以展示、讲解表演的方式来强化和巩 固学习成果。每个小组还能通过其他小组 的展示、讲解对与世界上其他濒危动物有 关的内容进行学习和了解。要让学生体会 到知识的相互渗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 性,培养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用 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特点的分析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是学生思维 活动的激发者与组织者,本课的设计是通 过教师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疑为主 线,以教师课前、课中布置的互有关系的任 务为途径,运用任务型教学,以探究的方式 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进行思考。教师也是 学生最看重的评判家,激励者,又是他们的 良师益友。本课注重运用激励的语言,赞许 的眼神,赏识的心态,给学生以信心和力 量,让学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目标设置及达成途径 1.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本单元是阅 读课。它综合了前一单元的所有语法知识 和相关内容。特别是不定式的用法,采用不 同形式的句型操练以巩固句型教学目标。 通过老师提问进行引导、观看小组幻灯片 的讲解、展示资料、阅读、回答问题、讨论复 述等多种手段,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取长补 短,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保护他们 的学习热情。理解这篇课文的含义,以提高 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教学方法与策略:阅读与写作课采用 互动合作式、任务型教学方式;在初中教学 中越来越广泛应用这些教学方式。所谓合 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搜集材料, 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带有 一定任务性,并向同学们展示,与大家共 享。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 合作,完成指派的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 程中,只有小组取得了成功,个人才能成 功。合作学习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 学习方式,强调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书 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 自主发展。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互动、多元的信息交流方式,这样,不仅使 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 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 获取知识,从而真正推动每个学生进步。 作者单位:郑州市科技工贸学校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吴海翔

!!!!!!!!!!!!!!!!!!!!!!!!!!!!!! -208-__

第13篇:教学设计初中

教学设计初中模版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

单元的

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

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

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

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

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1.教法: 教法 依据 诵读法

是一种欣赏教学法,优美的散文需要阅读,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从而获得语感的训练。 对话教学法

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情境教学法 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2.学法: 学法

依据

预习法

初步了解文本,破除与文本的陌生感,可有效地进入文章的学习,个性化的阅读形成个性化的理解,有助于问题思考意识的养成。 评点阅读法

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合作讨论探究法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打破与文本的陌生感,这也是我学法指导之一,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刘显国老师说过:“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让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从而奠定感情基调,还未真正进入文本就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情境导入

二、窥一斑而知全豹(12分钟)

整体感知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思考以下问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重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并且通过思考问题理清全文线索,感知行文脉络,从而解决教学重点。问题的设定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并且,我将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其中,鼓励学生即兴创造,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学习观也强调学生的“协作性”,他们认为各人在理解上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为了更好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

(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知识迁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一时期还是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让学生总结,能使得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作业布置能够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加深学生对课业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前、课堂和课后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难点,彰显文章主题。运用色彩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反思】(略)

第14篇:初中毕业班话题作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初中毕业班话题作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思想:本设计适用于九年级文复习的起始课。写作的复习,

学期,即学生刚上初三时,属于毕业班作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关于写作的

性地

复习训练。不同程度的写作的

的写作,回顾、反思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写作实践,有九年义务教育,认识和不同程度的理念,作

是初中,具备了理论

的写作教学,学生对写作都写作能力。,把考生原

,复习时可以

散漫、写作的程序转化为教学:

1、

考试作文的综合写作能力。

,地

规范写作

。 考场作文的

特点,

2、教学:话题作文的考场作文的档次。

话题作文的写作教学难点:立意与选材 教学方法:点拨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

。一篇考场作文可以说是集考生思想认识、品德

专项技能之大成,但考场作文不同于,探究归纳

情操、审美情趣、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的社会写作,文艺创作,不同于征文比赛的作文,也不同于平时的作文训练。为有些平时写作基础

的同学在作文考试中也有“失手”的情况呢?原因

要熟知考试作文的就在于不熟悉、不考场作文的特殊性,复习的目的

考试的要求写作。 特点,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

二、考点归纳 作文题型 示例 中考考点

命题作文 以“我的视线”为题作文

1、审题偏离;

2、体现写作要求;

3、选材题目所限制的中心,来自生活并富有新意;

4、构思要完整,文中最好有点题之句。

半命题作文 “我终于战胜了 ”

1、补充完整后的题目通顺简洁;

2、后的题目中心构思选材立意;

3、语言顺畅生动,富有生活气息与

补充

的情感。

材料作文 下面一段文字,选自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请读后按要求作文。

1、读懂材料;

2、在文章中恰当引用所给材料并

题目要求

材料构思立意;

3、自拟的题目恰当妥帖;

4、语言符合所写的文体特点。话题作文 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600字

的文章。

1、

指定话题构思立意;

2、题目贴切恰当通顺简洁;

3、语言符合所写的文体特点。

三、“话题”剖析

话题作文是近年来

的作文考试的

题型,它的本质是鼓励创新,张扬

要鼓励考生

个性特长,个性;往往是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选用地展示最熟悉的、积累最多的材料,运用的写作才华,考出最佳

最擅长的和方法,自如自在

1、话题作文的特点。(1)活——写由考生

来定,怎么写也由考生

决定。

(2)宽——对考生的要求非常宽,限制性要求很少。 (3)广——只要是在话题范围之内,

2、话题作文命题的几种

它怎么说都行。

(1)一段材料引发话题:这有些类似于材料作文,但“话题”源于材料而不拘泥于材料,由材料引发又可以不切入材料。

(2)一段导语带到话题:导语是由出题者铺叙的一段话;它能把考生到话题上。

话题,比如,“请就„音乐‟

话题

段话

材料,(3)开门见山显示话题:考题直接指定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3、话题作文的构思

。 (1)审明题意——审材料、审话题、审要求、审提示。(解题意,即对作文题各个切地理解它的含义。) (2)文体——

话题,

目的,

选用

的内容逐项揣摩,

要地理

要逐字逐句地审读,确

擅长的文体。例如,要“告人以事,使人同感”,选用记叙文;要“晓之以理,使人信服”,选用议论文;要“授人以知,使人懂得”,得写说明文。范的写作。

体式

的样子,有意规(3)拟定题目——角度要小,切入要准,表述要精当。(题好一半文,不应简单地以所供话题为题目,而应

思维,或

,或分析,或综合,或联想,或想象,从生活或学习的积累中,筛选出符合这次考试要求的写作素材,在(4)基础上,提炼出文章的题目来。) 中心——

、新颖(也叫立意,中心来统帅,又需要

的,

敏捷的思维所搜索到的写中心

筛选、恰当

素作素材,需要有材。这时所的中心才有创作个性的学生,其立意也往往是新颖的。)

(5)谋篇布局——放得开,收得拢(常说考试作文“有分无分,靠审题;高分低分,靠构思”,指的

谋篇布局,实质上是

题目展开

“放”与“收”的过程,

步是写好考场作文的关键。既要能迅速能果断地从

而大胆的想象与联想,又要的想象联想之中,选取最佳材料和角度,酝酿成文章的雏形。)

四、例文赏析。

《“知足常乐”辩》[印发材料一]

(1)要求学生从审题、定体、拟题、立意到构思等各点评。 (2)教师交流(如从立意上:本文立意 新颖,

人们至今崇尚的古训

乃至危害,阐明了

了常规思维模式,以全辩证分析,指出了现代化的

不知足才能

进取,

对作文《知足常乐辩》新的视角对“知足常乐”知足就会产生不利其乐无穷的道理。)

五、强化演练

话题作文写作训练[印发材料二]

1、要求学生任选一题,拟好题目,交流。

2、教师协助分析:

[题一] 你可以拟题“希望——无形的瑰宝”,在与有形财富的

中演绎希望的

思路,拟定提纲,选好材料,在课堂上珍贵,你可以拟题“盛满希望上路”,用个性化的经历凸现题目所示的坚强的生活姿态的魅力;你可以拟题“每都不应该绝望,望”,从哲理

明天

希望”,

身陷怎样的逆境,前面还有许多个明天”的道理,你还可以拟题“莫把幻想当希作辨析,希望是很有

希望,

的幻想,幻想是不大常常为

的希望,生活中破灭的是幻想而那是把幻想当成了希望。

不了的希望而痛苦,[题二] 可自身特点选择文体和题材,你对“2004年十大科技”有兴水的趣,不妨写篇说明文——《火星之水探秘》,介绍人类探求火星上;你有

波澜迭起的故事,你可以以“秘密”为线索写篇记叙文;你是个体育迷,则可以选择议论文,拟题“实力超群,心理成熟——奥运冠军圆梦探秘”,以令人信服的事实证明夺冠的规律;你拟题“

富于哲理思考,你不妨秘密”写篇散文,从“秘密”的两重性切入抒写独特感悟。

六、小结:

“放飞心灵,放飞个性,放飞文采!”应该是中考作文命题遵循的的,写好考试作文必备的心理素质应该

原则。

,话

:满怀信心,充满激情。题作文和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样,都有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运用、规范体式、书写行文等规范话题作文的

要求。

,要熟悉

话题作文的

,,才能写出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话题佳作。

第15篇:初中数学《三角形全等复习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三角形全等复习课》教学设计

枫桥教办 屠强

教学目标:

1、熟悉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能根据已知条件灵活选择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用之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掌握角平分线定义、性质和判定,并学会运用其性质和判定来解题。

教学重点:

熟悉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已知条件灵活选择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关于三角形全等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回顾:

1、如图,四边形ABCD中,AC⊥BD且交于点O,BO=OD.图中有多少对全等三角形?请把它们都写出来,并指出为什么全等?

解:有3对全等三角形,它们是:△AOB≌△AOD(SAS);△BOC≌△DOC(SAS);△ABC≌△ADC(SSS)。

2、如果条件改为:AC是∠BAD的角平分线,且∠ABC=∠ADC=90°,则图中又有几对三角形全等呢?

解:同上

二、例题精析:

1、已知:AB=AC,∠B=∠C

求证:⑴AD=AE

⑵EC=BD吗?为什么 ?

⑶若BE与CD交于点0,则0E=0D吗?为什么?

⑷连接A0,则A0是∠BAC的平分线吗?

提示:⑴由ASA证明△ADC≌△AEB,从而得到AD=AE

⑵由等式性质AB-AD=AC-AE可得

⑶由△ADC≌△AEB可得∠C=∠B,再加上对顶角相等,运用AAS可证得△BOD≌△COE,从而可以得出OE=OD

⑷由SSS证明△AOD≌△AOE,得到∠OAD=∠OAE

2、已知:如图,在△ABC中,AD是它的角平分线,且BD=CD,DE、DF分别垂直AB、AC,垂足为E、F .

求证:EB=FC

提示: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可以得到DE=DF,再运用HL证明Rt△BDE≌Rt△CDF,故可得EB=FC

三、小组竞赛:

复习了本节课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你写下来。

五、巩固练习:

1、如图,△ABC≌△AED,若AB=AE,∠1=270,∠2= 270 .

2、下列各组条件中能判定△ABC≌△DEF的是( B )

A、AB=DE,BC=EF,∠A=∠D

B、AB=DE,BC=EF,ΔABC的周长等于ΔDEF的周长

C、∠A=∠D,∠B=∠E, ∠C=∠F

D、AB=DE,∠B=∠F,BC=EF

3、已知:AC=FE,BC=DE,点A,D,B,F在一条直线上,AD=BF.

求证:∠E=∠C

提示:由等式性质AD+BD=BF+BD可知AB=FD,

于是可以运用SSS证明△ABC≌△FDE,从而可得

∠E=∠C

4、已知:AC⊥BC于C,BD⊥AD于D,AC=BD. 求证:BC﹦AD 提示:运用HL证明Rt△ABD≌Rt△BAC,可得BC=AD

第16篇:初中二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

初中二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 教师简介:

易明辉,男,37岁,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现任万顷沙中学体育科组长、南沙区体育教研会委员、南沙区骨干教师。

2001年9月获万顷沙镇先进教师光荣称号, 2003年9 月被评为万顷沙先进教师。

2005年被评为番禺区贯彻〈体育工作条理〉先进工作者。

2006年评为南沙区优秀教研会委员、广州市中学生运动会田径先进教练员。 多次带队参加市、区、镇体育比赛获得较好成绩。 指导思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在体育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上肢力量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本节课以“健康第一”为宗旨,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重点提高学生的上肢运动技能,发展规律学生的上肢力量,培养学生刻苦耐劳、积极进取、勇于拼挑战、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 教学目标

掌握上肢力量练习的运动技能,提高和激发学生对上肢力量练习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 培养学生乐观开朗、刻苦耐劳、积极进取、勇于挑战等优良品质。 教学内容

男生:杠铃推举练习、双杠屈臂伸。女生:哑铃练习、双杠双臂支撑前进练习。 学情与教材分析

近年来学生的上肢力量明显不足,个体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女同学尤其突出。初二学生积极好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安全意识较差。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练习内容,提出不的练习要求。在安排杠铃推举练习、双杠屈臂伸、哑铃练习、双杠双臂支撑前进练习时候,进行强强、弱弱组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锻炼,同时由小组长带领做好安全保护。

五、组织与教法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贯穿全课堂的教学。 分小组自主学习,由小组长负责,教师个别指导。。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六、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课堂常规→准备运动→教学分组练习、展示→放松→小结评价 上肢力量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 目标

学习掌握力量训练的方法,提高和激发学生对力量练习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力量、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 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刻苦耐劳、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

课次 达成目标

教学内容

组织教法

1

了解学习引体向上(男生)、支撑摆动(女生)的运动技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体向上(男生)、双杠支撑摆动(女生)

分组练习教师指导

2

了解学习哑铃扩胸、推举的练习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哑铃扩胸、推举 角力 俯卧撑

1、分组练习

2、教师指导

3、同学展示

3

1、了解学习双杠屈臂伸、双杠双臂支撑前进的练习方法。

2、培养学生对力量练习的兴趣。

1、双杠屈臂伸(男)

2、双杠双臂支撑前进(女)。

1、分组练习

2、教师指导

3、同学展示

4

1、进一步学习杠铃推举、双杠屈臂伸、哑铃扩胸、推举、双杠双臂支撑前进的运动技能。

2、提高上肢力量。

1、杠铃推举、双杠屈臂伸(男生)

2、哑铃扩胸、推举、双杠双臂支撑前进

1、分组练习

2、教师指导

3、同学展示

初二体育课教案

班级:二(2)班人数:35人(男26人、女8人) 教师:王建良 学习目标

掌握上肢力量练习的运动技能,提高和激发学生对上肢力量练习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 培养学生乐观开朗、刻苦耐劳、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等优良品质。

教学内容

1、杠铃推举、双杠屈臂伸(男生)

2、哑铃扩胸、推举、双杠双臂支撑前进

教具

杠铃双杠 哑铃

顺序

课情景导入→课堂常规→准备运动→教学分组、分层练习、展示→放松→小结评价

顺序

时间 达成目标

负荷

学习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

2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

1、体育课常规

2、宣布本课内容

以奥运会精神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成四列横队站立

6

1、充分活动身体的各个部分。

2、体验活动的快乐、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绕圆圈慢跑、说数字成语组队

2、徒手操

1、启发

2、讲解要求

3、参与练习

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

25

1、积极参加练习

2、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掌握正确的上肢力量练习方法。

3、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挑战、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

1、哑铃扩胸、推举

2、角力

3、俯卧撑

1、讲解要求

2、展示指导

3、鼓励表扬

1、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

2、由小组长指挥

3、注意安全

10

1、积极参加练习。

2、培养学生合作、自觉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

友谊连接游戏

讲解要求 鼓励表扬

1、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

2、分组自主练习、由小组长指挥

3、小组比赛

4

调节身心、放松身体

圆圈舞

1、示范引导

2、教师参与

3、总结本课情况

模仿教师完成动作

运动负荷预计: 练习密度:60—75%平均心率:130—150 强度指数:1.5—1.8

教学后记

第17篇:浅谈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浅谈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复习课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但因它既无现成的教材,也无固定的模式,因此与新课相比更显难教。

怎样上好复习课?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对未经复习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会逐渐遗忘,而通过复习来再现已经获得的知识,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在讲授新课时,往往不可能一次就把某些概念或规律揭露的十分深刻和全面。通过概括而系统地复习,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则可进一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既能达到温顾而知新,又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现仅以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来谈点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体会,以期与同行们共商。

课题:复习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欧姆定律

一、本章特点:一是内容多,二是地位重。

二、构思过程:对于这么重要的一章.怎样安排复习好呢?我曾设想过几种方案。

1.常规复习法:按课本的先后次序,先着重将本章的基本概念重复提一提,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些有关的练习题。这样做的好处是:有课本可依,备课、讲解均较方便。但此法较呆板,学生以为\"炒现饭\"兴趣平淡。

2.练题复习法:认真选择练习题,以分析讲解练习题为主,将概念穿插在其中进行。这样做,显得活泼、多变,学生兴趣易激发。不过,复习课不应与习题课等同。以题谈基,谈不完整,遗漏难免。

3.归纳综合法:不拘于课本顺序,按知识的性质归类,将整章的知识用一条知识链贯穿起来,再举例阐明。

究竟选用何种方法更好呢?

我想:吃菜者讲究色、香、味,学生听课喜爱\"新、趣、明\"。这第三种方案较好地体现了新颖、有趣、明确这几点,故决定采用此法。

三、施教过程:

(一)引言:(略)

(二)启发大家归纳本章的知识链

本章内容虽多,但通过归纳,可以整理为(1)掌握一条定律;(2)熟悉两种电路特点;(3)会用三种仪器;(4)理解四个概念。

(三)具体复习1-2-3-4各点。基本要求:教师作导演,学生是主演,不需要动笔,口答就可以。

1、本章要掌握一条什么定律?

甲、定律的内容:

乙、定律表达式:

丙、使用时注意:①I、U、R三者所指的同一性。②R是物体固有属性并不随I、U变。

丁、举例说明:已知电路如图 1,试求:U1和U2

的值。有某同学解法如下。试指出正误?

解:I=U/R=220V/440Ω=0.5A

U1= I1×R1=0.5A×440Ω=220V

U2=U- U1=220V-220V=0V

2、熟悉两种电路特点,

甲、启发归纳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并简要回答电阻关系的推导要领。

乙、举例说明特点的应用:

有电路如图2所示,当K

1、K2都闭合时,求:R总= ----,

I1= ----,U2= ----。当K

1、K2都断开时R总= ----,I1= ----,U2= ----。

3.会用三种仪器。即:电流表,电压表和变阻器。这应包括两方面:①懂使用规则,②会读数,知变化。这里可设计一道口答题。

如图3所示,①是_____表,用字母____来表示。 使用时必须使电流从\"____\"接线柱流进,还要注意它绝对不允许____,它在本图中所测的是____路中的____。 ②和③是____表,用字母____表示,在本图中,它们的左 端应接\"____\" 接线柱,右端应接\"____\"接线柱,使用时同样要注意____,但它可以直接测____②所测的是____或____的____,而③所测的是____的____。4是代表____,它是靠改变____来改变____的,图中箭头代表____,刚接入时应放置在电阻____端,当它向图中左端移动时,连入电路的值变____,此时①的读数变____;②的读数变____。

4、理解四个概念:

本章有四个概念,即:电荷量、电流、电压和电阻。我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

电荷量是指____,其主单位是____,电流的大小是指____,其主单位是____,代号是____。电流的方向规定为____,1mA= ____A。电压是____,其主单位是____,代号是____,1μV=____V。电阻是____,它是导体____性,其值可用____法来测量,但与外加的____和流过的____无关。决定其值大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和____,并与它的____有关。它的主单位是____,代号是____。

(四)小结本次复习课(略)

(五)作业:布置一道课外练习题:

如图4所示电路,并联着两只相同的灯泡(L1,L2)已知A、B两端的电压保持6V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至上端点时,电流表读数为1安,当滑片P滑至下端点时,电流表读数为0.1安,试求灯泡的电阻值和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四、教学体会:

1、复习课要上好,教师多动脑,认真钻研原教材,教法设计最重要;

2、重点要抓牢,复盖面不能小,最好归为知识链,概念既清又全面;

3、教法\"新、趣、明\",例题要精编,配合概念来设题、既要简练又多变。

4、名为复习课,\"双基\"已学过,要用启发式,效果才明显。

以上所谈,仅是我通过实践所得的一点肤浅见解,定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不过我想;只要大家关心复习课的教学,出谋献策,提供实践证明效果好的教案给大家参考、复习课的教学定能更上一层楼。

怎样上好复习课,这是每一位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往往按

章节内容作系统的复习,概括,再附以适当的例题。教师讲,学生听或做练习似已成为一种

固定的模式。这种复习方法虽有\"知新\"的作用,单重在温故。它在复习过程中能起到提纲挈

领的作用,但在启迪思维,发展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却有所缺陷,尤其是一些尖

子生,往往对这种课提不起兴趣。

到底怎样上好复习课呢?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复习发现,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出示一些典型 题目,让学生通过讨论题目的做法而潜移默化的达到复习的目的。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以\"整式的乘除\"复习为例,谈一下

这种方法的应用。 课堂上教师直接出示讨论题:若已知am=2,an=3,

求a4m+3n的值?教师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找出此题的方法,

并能指出这种方法所依据的公式解题的关键点及注意事项等。可以先给学生5--10分钟的准备

时间,再让学生站起来讲解,其它同学评价与纠正。学生可能这样来解: a4m+3n=a4m.a3n=(am)4.(an)3=(2)4×(3)3=16×27=432依据的公式是:同底数幂的乘法公

式及幂的乘方公式的逆运算解题的关键点:公式逆运算的正确应用。 接着教师出示第二个讨论题:

第18篇:初中体育教学设计篮球的运球课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篮球的运球课

运球 教学设计 初中 篮球 体育 篮球运球教学视频 篮球运球技巧 初中篮球运球教学设计 篇1:初中体育优质课篮球运球技术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优质课篮球运球技术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任务有:

1、学习行进间运球技术动作;

2、激发学生对篮球和体育锻炼的兴趣;

3、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增加学生的锻炼手段;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精神。因此,结合《体育与健康》目标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完成动作的能力,本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

1、基本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方法,体验行进间按拍球和控制球的方法,学会行进间运球技术。

2、在各种运球练习中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发展速度、灵敏等体能。

3、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增进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材特点 本次课的教材是初中篮球运动的行进间运球技术,运球是篮球运动中主要的基本技术。运球是全队进攻的基本保障,是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其他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所以要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因此,本课重点解决学生低头运球技术学习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运球接力和小组竞赛主要是为培养动作协调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而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本次课的学习要点与重难点是:行进间控制球的技术和能力。要求运球时手腕要放松,向下挤压动作拍球,而不是抽打动作;运球时应该抬头,时刻观察场上情况。难点:运球的正确手型和运球姿势。

三、教学方法 因为篮球的教学技术含量较高,教起来比较单调枯燥,所以本次课尝试在内容选择安排上进行创新,首先侧重于营造能吸引学生喜欢篮球的氛围,安排了学生篮球游戏,在比较轻松的活动中导入课,目的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其次设计了篮球小组竞赛,目的在于营造轻松氛围,为学生创设自主练习的空间;第三是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技术进行提升阶段,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思考(如“为什么我的运球被别人抢断?运球动作要领有那些?等问题),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学生学法及场地器材的分析。学生学习方法主要以模仿学习、观察法、合作练习以及探究学习法为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高,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好,为避免学生对运球练习产生枯燥感。要求学生带问题练习,在练习中找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尝试其他难度动作。

2、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课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遵循”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构建互动的课堂”的教学理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示范讲解法。学生在看图练习的过程中有了对跳绳运动新的体会,对于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的事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试着让学生自己来说说各种跳法的要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对帮助学生建立较好的正确动作概念有好处,同时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趣教学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课的导入阶段中首先向学生展示了现在学生最感兴趣、最熟悉的NBA、CBA的篮球明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明白成为篮球明星的梦想需要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其次引入了篮球操的练习,引导学生去感受篮球给他们带来的欢乐,通过篮球准备活动让学生感受这节课的与众不同。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宽松的课堂氛围。 (3)游戏教学法。在本课的教材运球的学习中使用“游戏教学法”——即“运球接力”、“篮球竞赛”。游戏的内容就是本次课重要学习内容——运球。此教学方法运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运球的要领。 (4)自主学练法。本次课想借助形象直观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对篮球的认识,帮助学生完成课堂的练习。活动上介绍了多种运球练习,在教学中安排了学生练习环节。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练习过程,及时地给于帮助,有意邀请部分学生们上前亮相。这种教学方法能给学生自主活动和相象的空间;为学生创建展示风采的平台;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合作学习法。准备在运球活动的拓展练习中运用团队(合作)教学法。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运球技术动作和游戏。这种教学方法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能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通过组织小团队练习或分组比赛,一方面可互相促进技能的提高;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运动密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四、课堂程序

(一)、开始部分(约7分钟)

1、集合整队——集合队伍,检查人数,整理服装,进行课堂常规教育。

2、准备活动。

(二)、基本部分(约29分钟)

1、激趣导入阶段——出示挂图。

2、运球接力游戏。(约10分钟) ⑴、运球接力游戏竞赛 ⑵、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来当“小老师”说说篮球运球的技术动作要领(一是抬头,二是手心不触球,三是以肩关节为轴。) ⑶、回到比赛 ⑷、小结,教师点评。

3、分组竞赛游戏——进行竞赛游戏安排;结合教学要求进行点评。(约15分钟) ⑴、分组竞赛游戏 ⑵、教学比赛数分钟后停止比赛,组织学生寻找比赛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然后,教师告诉学生不能自如地运球,即失去了在篮球场上一半的自由,以强调篮球运球技术之重要。并简单讲述运球规则和正确的方法,强调运球时手心不触球。 ⑶、示范运球,学生模仿。 ⑷、回到比赛。 ⑸、教师巡回指导。启发指导练习阶段——教师关注学生练习过程,引导学生来当“小老师”说说篮球运球的技术动作要领(一是抬头,二是手心不触球,三是以肩关节为轴。);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归纳、总结。

(三)、结束部分(约4分钟)

1、结束阶段——带领学生进行放松练习(播放轻音乐)

2、课堂总结

3、整理回收器材

4、师生道别 本次课我之所以选择这样教材内容、教法及设计程序,主要来自教学中的体会。有不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浓厚,但是他们往往不愿在球性及基本功上下功夫,最好一到球场马上比赛或投篮练习。忽视篮球基本功的学习,学生就学得不扎实,技术提高慢、不规范。平时的自我锻炼手段少,内容单一。另外也想尝试在教学营造一个相对更自由宽松的环境;希望能通过让学生自主练习及分组竞赛游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相关运动技能。 ong篇2:初中体育课篮球运球教案 初中体育课篮球运球教案

一、教学内容

1、篮球:运球(原地运球)

2、运球接力游戏

3、自选体育活动

二、场地及器材 篮球场 羽毛球4付 篮球15个 毽子6个 跳绳10根

三、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运球动作,发展协调素质。

2、通过自选体育活动提高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培养个性。

3、通过游戏竞赛,发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

四、教学程序 准备活动 → 原地运球练习→ 运球游戏 → 选项练习→ 放松 → 小结

五、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出勤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课的内容。

六、徒手操:

1、头部运动

2、肩部运动

3、扩胸运动

4、腰部运动

5、正压腿运动

6、侧压腿运动

7、膝关节运动

8、手腕、踝关节运动

七、正式教学:

1、教师原地示范及讲解运球要点: 身体姿势:运球时,两脚前后开立,两膝微屈,上体前倾,抬头平视。运球的手臂弯曲,另一手臂屈肘于胸腹间,以便保护球。 手型:运球手与球接触时,五指自然张开,用手指和指根以上的部位触球,掌心空出,手指、手腕要放松。 手按拍球的动作:运球时,应以肘或肩为轴,伸前臂,屈手腕,五指自然张开,主动迎从地面反弹起来的球?? 重点:手腕柔和用力,迎球缓冲,掌心空出。

2、教师口令指挥练习,纠错,讲评: 形式:集体练习队形: ××××××○○○○ ××××××○○○○ ××××××○○○○ ××××××○○○○ △ 注:△ 教 师 ×

男 生 ○ 女 生

3、游戏:运球接力 (1)等分四队站立。 (2)教师发令后,各队排头向前运球,绕过标志物,把球运回,传接给下一位队友,然后排在本队最后。 (3)依次进行,先完成的队为胜队。

教师讲解游戏方法,创设情境,烘托竞争场面。学生游戏时,教师应场外指导。

4、自选体育活动 (1)篮球 (2)羽毛球 (3)毽子 (4)跳绳教师介绍自选体育活动内容,提出要求;学生凭兴趣自主选择项目,自由组合小群体;教师指派体育骨干协助组织管理。

5、讲评

6、下课,师生再见

7、回收器材

八、运动负荷预计 平均心率:130—140次/分 练习密度:40% 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本着务实、探索、创新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热身与激情调动——体验与掌握技能——回顾与小结的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运用分层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自主能力。

二、学习目标认知目标:初步建立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概念,了解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脚步动作和要领。技能目标:学生在练习中能运用正确脚步动作进行投篮,并能按照一大二小三高跳的动作标准进行练习,75%左右的学生能基本完成该技术动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一大二小三高跳”的动作连贯难点:跨步拿球时机

四、教材分析:

篮球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参与该活动不受年龄、性别、人数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篮球运动中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是篮球重点教材,是切入到篮下的一项攻击性很强、运用广泛的组合技术(行进间运球和单手肩上投篮)。

五、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中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为

13、14岁左右,正处于发育快速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和挑战,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因此对体育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兴奋占优势,并极易扩散,所以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虽然大多数同学十分喜欢篮球运动,但他们对篮球的认识不尽相同,尤其是女同学还停留在初步学习阶段,部分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在跑动或空中完成动作的能力欠缺,在做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时,由于移动动作的不正确而出现无法“高跳”,甚至根本跳不起来的现象。在教学中应该区别对待学生的技术差异和身体差异,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六、教学方法:

(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分层教学法,以达到因材施教,关注全体学生的教学目的,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做好准备。让大家在快乐氛围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学到技术,由衷喜欢上篮球运动。

(2)学法:本节课以观察模仿、自主探究和小组互助的方法进行学习,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互帮互学,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鼓励引导,互助探讨和创新进取手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篇3:初中体育优质课篮球运球技术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课篮球运球技术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任务有:

1、学习行进间运球技术动作;

2、激发学生对篮球和体育锻炼的兴趣;

3、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增加学生的锻炼手段;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精神。因此,结合《体育与健康》目标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完成动作的能力,本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

1、基本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方法,体验行进间按拍球和控制球的方法,学会行进间运球技术。

2、在各种运球练习中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发展速度、灵敏等体能。

3、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增进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材特点 本次课的教材是初中篮球运动的行进间运球技术,运球是篮球运动中主要的基本技术。运球是全队进攻的基本保障,是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其他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所以要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因此,本课重点解决学生低头运球技术学习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运球接力和小组竞赛主要是为培养动作协调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而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本次课的学习要点与重难点是:行进间控制球的技术和能力。要求运球时手腕要放松,向下挤压动作拍球,而不是抽打动作;运球时应该抬头,时刻观察场上情况。难点:运球的正确手型和运球姿势。

三、教学方法 因为篮球的教学技术含量较高,教起来比较单调枯燥,所以本次课尝试在内容选择安排上进行创新,首先侧重于营造能吸引学生喜欢篮球的氛围,安排了学生篮球游戏,在比较轻松的活动中导入课,目的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其次设计了篮球小组竞赛,目的在于营造轻松氛围,为学生创设自主练习的空间;第三是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技术进行提升阶段,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思考(如“为什么我的运球被别人抢断?运球动作要领有那些?等问题),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学生学法及场地器材的分析。学生学习方法主要以模仿学习、观察法、合作练习以及探究学习法为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高,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好,为避免学生对运球练习产生枯燥感。要求学生带问题练习,在练习中找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尝试其他难度动作。

2、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课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遵循“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构建互动的课堂”的教学理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示范讲解法。学生在看图练习的过程中有了对跳绳运动新的体会,对于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的事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试着让学生自己来说说各种跳法的要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对帮助学生建立较好的正确动作概念有好处,同时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趣教学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课的导入阶段中首先向学生展示了现在学生最感兴趣、最熟悉的NBA、CBA的篮球明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明白成为篮球明星的梦想需要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其次引入了篮球操的练习,引导学生去感受篮球给他们带来的欢乐,通过篮球准备活动让学生感受这节课的与众不同。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宽松的课堂氛围。 (3)游戏教学法。在本课的教材运球的学习中使用“游戏教学法”——即“运球接力”、“篮球竞赛”。游戏的内容就是本次课重要学习内容——运球。此教学方法运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运球的要领。 (4)自主学练法。本次课想借助形象直观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对篮球的认识,帮助学生完成课堂的练习。活动上介绍了多种运球练习,在教学中安排了学生练习环节。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练习过程,及时地给于帮助,有意邀请部分学生们上前亮相。这种教学方法能给学生自主活动和相象的空间;为学生创建展示风采的平台;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合作学习法。准备在运球活动的拓展练习中运用团队(合作)教学法。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运球技术动作和游戏。这种教学方法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能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通过组织小团队练习或分组比赛,一方面可互相促进技能的提高;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运动密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四、课堂程序

(一)、开始部分(约7分钟)

1、集合整队——集合队伍,检查人数,整理服装,进行课堂常规教育。

2、准备活动。

(二)、基本部分(约29分钟)

1、激趣导入阶段——出示挂图。

2、运球接力游戏。(约10分钟) ⑴、运球接力游戏竞赛 ⑵、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来当“小老师”说说篮球运球的技术动作要领(一是抬头,二是手心不触球,三是以肩关节为轴。) ⑶、回到比赛 ⑷、小结,教师点评。

3、分组竞赛游戏——进行竞赛游戏安排;结合教学要求进行点评。(约15分钟) ⑴、分组竞赛游戏 ⑵、教学比赛数分钟后停止比赛,组织学生寻找比赛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然后,教师告诉学生不能自如地运球,即失去了在篮球场上一半的自由,以强调篮球运球技术之重要。并简单讲述运球规则和正确的方法,强调运球时手心不触球。 ⑶、示范运球,学生模仿。 ⑷、回到比赛。 ⑸、教师巡回指导。启发指导练习阶段——教师关注学生练习过程,引导学生来当“小老师”说说篮球运球的技术动作要领(一是抬头,二是手心不触球,三是以肩关节为轴。);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归纳、总结。

(三)、结束部分(约4分钟)

1、结束阶段——带领学生进行放松练习(播放轻音乐)

2、课堂总结

3、整理回收器材

4、师生道别 本次课我之所以选择这样教材内容、教法及设计程序,主要来自教学中的体会。有不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浓厚,但是他们往往不愿在球性及基本功上下功夫,最好一到球场马上比赛或投篮练习。忽视篮球基本功的学习,学生就学得不扎实,技术提高慢、不规范。平时的自我锻炼手段少,内容单一。另外也想尝试在教学营造一个相对更自由宽松的环境;希望能通过让学生自主练习及分组竞赛游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相关运动技能。 ong

第19篇:初中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

初中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的地位和目的: 《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与科学内容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突出,在《课标》的内容标准中,第一个标准是“科学探究”,第二标准是“科学内容”。科学内容包括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这些基本知识获取与基本技能的提升,以得需要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达成,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三种学习方式,教师在课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物理课程改革重要的是要实现“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理解科学的本质,挖掘智力潜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二、物理探究课的主要教学模式:

物理探究课的教学模式,是从教师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程度来划分的,大致可分为开放探究型、指导探究型和循环探究型三种教学模式。

1.开放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教师参与程度最小。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的开放探究型教学模式包括五个基本特征:

(1)学生围绕具有科学性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2)学生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具有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3)学生从素材中提炼出证据,对具科学性的问题做出解释;

(4)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5)学生交流和修正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开放探究型教学结构图: 指导探究型教学结构图:

有三处教师行为 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是同时。

(视频举例:开放探究型课例片段: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四川成都武侯实验中学唐文老师) (评析:开放设计点: (整段视频27左右,播放前面约15分)

1、唐老师设计的第一个活动:请同学们不用手也不借助其它的工具将这个硬币跳过文具盒。

1 这里的不用手?跳过文具盒?文具盒怎么放?为什么学生就都知道用嘴吹?这里的吹的气流方向是很讲究的。所以这一活动设计就非常开放。

2、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是开放的。教师甚至都没有介绍学生桌上的实验器械,也没有引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猜想后就直接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我们看到学生现场用小刀割吸管的小口,然而还不割断,后面还能放在试管的水中吹气?这个实验学生能独立在学新课时完成否?

如果学生之前没有很好的预习,很多器材都是不知做什么用的,是不会用的。 )

开放探究型教学模式看起来像“放羊式”教育,教师像“甩手掌柜”一样,没有事干,其实不然,关键是教师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能否达到自己设计、操作、验证的水平?应不应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如果学生确实达到了这种水平,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对学生的能力的提升会更大。这种开放探究型教学模式我想不是我们很多教师经常采用的。大家经常采用的应是下一种探究教学模式。

2.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探究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进行整合,它可以很好地用于建立某些特定的概念和规律。这种教学模式在操作时的难度,体现在教师的参与度和适时参与的控制上。

(比如: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等等。)

(如果教师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地自主探究),会阻碍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此时教师的指导就显得不必要、不应该,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如果介入过晚,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此时显得指导不够充分,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成功实施这种模式的关键,是根据具体内容和具体学生适时指导。)

(视频举例:指导探究型课例片段,指导探究型课例(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蒋晓薇) (评析:本节课在所要探究的问题引入后,为了指导学生对此问题的探究,避免学生探究的盲目性,教师通过真真假假的视频,事先录制的视频资源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神秘性。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本节课问题探究欲望的同时,也起到了对学生探究活动很好的指导作用。 )

(2010年11月份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 我们指导的课及大部分的赛课,都采用的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因为对上课的学生不了解,没人敢采用开放探究型教学。)

3.循环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促进探究问题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即:问题情境→探究交流→新问题情境→再探究交流→„„→应用提高。该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及概念系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且对消除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有持久的作用。

(由于探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或层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跳跃或断层的难度,关键处教师及时给予指导。例如学生在探究浮力的过程中,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就有多个层次:感受液体对浸在里面的物体有浮力的作

2 用→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引入阿基米德定理。层与层之间有时就需要教师指点。 ) (这种探究方式也不常用)

循环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结构图:

三.物理探究课的教学设计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过程所包含的七个要素,则蕴涵着在科学探究中有七方面探究能力的培养。而这七个要素往往不可能在一堂课中全部涉及,相应的基本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不可能在一堂或几堂课中全部达成。所以我们也不要追求在某一个问题的探究中,对学生在七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锻炼和提高。那么,一堂探究课适合于涉及哪些探究要素,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探究能力,怎样去达成探究目标等问题,一般由课程内容,即所要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比如:声学问题的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音调响度等问题的探究,所涉及的探究要素相对会较少,相应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也会较少。而光学平面镜成像特点,力学及电学的某些实验涉及的探究要素会比较全面,相应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也会较多。下面简单谈一谈每一方面能力的培养。 片有

(一)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1.提出问题能力目标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指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阐明自己所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不是仅仅指带有问号的一般性问题,而是特指那些可以引起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猜想,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思考、去创造。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

2.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能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提出能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能否适时引导学生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分为如下四步。)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

第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提出具有科学性的问题

四、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于本课的主要内容上

(教师可以通过限制提出问题的范围、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等方法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于本课的内容上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一些放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其他的问题可以布置给学生在课外或者活动课上进行探究。)

视频举例:(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视频片段。评析„„)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方可让学生变被动掌握“静态”的物理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研究“动态”的物理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化对物理学内容实质的理解。)

(二)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 1.猜想与假设能力目标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猜想是学生接触到问题后,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依靠直觉而做出的各种假定。假设是在猜想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排除掉一些不可能的猜想而得到的较为科学的假设。假设比猜想更具有合理性,对探究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在科学探究中,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除了为探究活动指明方向外,还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科学探究能力的水平。

2.猜想与假设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猜想与假设应遵循合理性、规律性、方向性的原则,不能胡猜乱猜,不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不仅没有发展成为科学结论的可能,对探究过程也没有意义。

视频举例:(视频片段:平面镜成像一节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原杨楚珊中学焦忠老师。评析: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及让实验感受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视频举例: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宁显儒)猜想与假设环节。

评析: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猜想,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自已根据生活经验及生活体验再进行猜想,学生可能还会猜想出:浮力的大小还可能跟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有关。对于学生有理有据猜出的无论是“真因素”还是“伪因素”,还有象探究滑动f大小的因素时,学生同样会猜出与面积大小、速度大小等有关的伪因。教师都要平等对待,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有证实,而且有证伪,在科学探究的历程中,证伪要比证实多。而对于猜出的众多因素,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都进行实验验证怎么办?如何处理?进行归类排除或留做课下课外的家庭实验室中进行探究等处理方式。)

(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 1.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目标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它旨在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使探究活动的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但很多老师都不舍得把时间花在让学生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上,而是让学生按照现成的“物理实验册”的步骤与方法做,或者按照老师的思路做,导致学生被动地做实验,很少去思考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做,除了这样做以外,是否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做等问题。)

2.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计划来初次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后再次修改研究计划,按照新的研究计划继续进行实验。

(2)在实验前汇报计划,让学生对计划提出质疑,在交流中完善计划。

(3)探究结束,引导学生回头来反思自己的计划,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漏掉了、哪些调整了、哪些补充了,这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比较规范地操作,体现计划对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能力的培养 1.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能力目标

4 ·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能力的培养分散在课堂教学、实验课堂、课外探索等多个方面进行。)

2.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从实验的基本流程、实验时应具有的安全操作意识、实验仪器操作技能等方面对学生多进行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训练,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大大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五)分析与论证能力的培养 1.分析与论证能力目标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物理课程标准》中对“分析与论证”的表述是:对实验数据或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猜想与假设是否成立、实验结果是否能验证已有理论或解释学习中的疑问等,最终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论。学生经历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2.分析与论证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要尊重实验事实,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和描述实验数据,绝不能为达到数据精确而任意篡改实验数据。

(2)正确对待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当学生得出“错误结论”时,教师应该用积极的评价态度,鼓励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肯定结论中合理可取部分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结论形成的原因,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反思。同时,鼓励学生要坚持自己的结论,不能轻易放弃没有证伪的结论。

(六)评估能力的培养 1.评估能力目标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5 ·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中的评估环节,学会进行评估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强化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的意识,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方面能力的考查,现如今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渗透得越来越多。)

2.评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具有评估探究过程的意识。 (2)引导学生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3)引导学生尝试对探究方案的改进。

(评估是对探究反思的过程,它不仅可能引出新的发现,还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批判性思维。) 视频举例:(分析论证及评估视频:平面镜成像焦忠开放型。评析:从教师所给学生准备的探究学具上看,教师就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大胆地、开扩地在进行设计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尝试错误,并在充分的交流讨论生生间及师生间的思维碰撞后,不断修正实验方案,对收集到的数据及现象经过充分的分析论证后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上面的视频看,这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科学探究,不是形式上的探究。介绍上课场合及指导者们„„。)

(七)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1.交流与合作能力目标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有团队精神。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这方面能力,不仅在我们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具备,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个很好适应社会的人也有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2.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扩大交流合作的范围。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

(3)引导学生体验交流与合作的乐趣。

(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相处、交流、表达,形成团队精神,提高交流能力,才是我们育人的宗旨。)

四、物理科学探究课的实施条件

第一、要不断为学生创设进行科学科学探究的条件,即教师在课前充分地备实验,特别是备学生分组探究的实验, 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第二、教师要不断研发学生分组实验及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过程也是一种师生共同进行的科学探究过程。

播放一些我区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各校教研组对实验教学的研究成果:

第20篇:初中地理教学中新课导入的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中新课导入的设计

邢侗中学耿淑芳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了解较少,学习地理课也成了孩子们头痛的一件事,教师要设计好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就非常关键。那么地理教学新课导入怎样是好的,是成功的呢?通过近20年的实际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导入新课要注意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

如我在讲述《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上课伊始就问学生:你们喜不喜欢吃柑橘、香蕉、菠萝啊?学生们都热烈回答:喜欢。然后我说:好,回家咱们就让爸爸妈妈帮我们种植这些果树,好不好?学生们一下子就愣住了,然后就问:老师,咱们这儿不能种这些植物啊!我也装作一愣,回答:是啊,没见过咱们这儿种这些植物,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水果长在哪个区域,为什么?于是导入新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新课在学生们热烈的讨论中,自然而然的导入了。

二、导入新课要强调综合性。博古论今,古诗文里有许许多多和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有关的诗词。

同学们都很喜欢《三国演义》里的 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关他的故事同学们信口就来,借东风,草船借箭等等。在讲述气候一节时,我就引导学生,如果你好好学习地理课有关气候的内容,你比诸葛亮都要聪明。学生们都带着试试看的心情进入到学习中,看看到底谁聪明,然后根据课件导入气象卫星拍回的图片,我们有了千里眼,顺风耳,然后根据读图引导学生看懂气象图,卫星图,分析云层的位置等等,由此导入,然后讲解,学生自然觉得聪明堪比诸葛亮了。

三、导入新课要注意直观性

教学时教师要用直观教具或打比方的方法来讲解,把抽象的、远离身边的事物,不易理解的地理事物用模型或示意性的教具或通过音像教学表现出来。如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教师上课后通过课件,生动形象的导入新课,学生们立即被吸引住了。老师简单介绍后,就开始操作,并说,这节课就要观察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转的,搞清楚地球上的五带以及它们的成因……学生们异常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活动进入高潮。

初中阅读课教学设计
《初中阅读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