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数对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14 08:33:42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数对教学设计

用数对确定的位置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8页例

1、“练一练”,第100页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分析

本课属于“空间与图形”范畴的知识系列。在此之前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本节课是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的位置、东西南北等八个方位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学段“方向与位置”内容的延续和发展,也是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需求

师:谁能不用手指,只用嘴说,告诉我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生:第2组第5桌女生。还可以说是某某同学的左边或某某同学的右边。 师:同样是数学课代表的位置,却有这么多描述位置的方式,很容易让人混淆,而且麻烦不简洁,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数学课代表的位置,由于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描述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让人容易混淆,有的不简洁,交流后学生自然地产生统一描述方式的需求,从而有机地导入了新课。

师:你们的建议太有价值了,怎样才能用统一的方式即准确又简洁描述数学课代表的位置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揭示课题:确定位置)

二、层层推进,探究新知

1、用列和行描述物体位置 出示:

师:通常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往后数。

师:面对这份座位图,你能讲一讲列和行的知识吗?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先在小组里讲一讲,再指名汇报。

师:真你能创造出一种更简洁又能表示出第4行第3行的方法吗?不错,我们理解了列和行的含义,那现在你能用这种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吗?悄悄的告诉你的同桌,再大声告诉大家。

师:通常情况下,我们先说列再说行,如:小军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出示:

师:观察这个座位图有什么变化? 生:小军和同学们变成了圆圈。

师:你能找到那个圆圈代表小军吗?你是怎样找到他的?

师: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第几列第几行表示的位置,想请同学们记录下来,看一看谁记的全。第5列第1行、第2列第2行„„

【说明】当学生感到用“第几列、第几行”这种统一方式比较准确、简洁时,老师再次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快速记录位置,记不下来,学生自然地意识到这样还需要进一步简化,自然地过渡到“创造”数对的阶段。

师:有没有记全的?你们怎么记的不全?是什么原因?你觉得这种方法要不要进一步简化?以第4行第3行为例,对于这种描述位置的方法你们能不能创造出一种更简洁又能表示第4列第3行的方法吗?

生:4列3行 4 3 4,3 4-3 4L3H D4D3„„

【说明】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数对,参与了探索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了用“数对”来确定位置,也充分体现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从中建立数学模型”这一特点。把用“第几列第几行”转化为数对表示,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数学化”过程。

师:老师太佩服你们了,短短几分钟创造出这么多种不一样的方法,尽管方法各不一样,但大家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生:都有4和3。

师:这里的4表示什么?3呢? 生:4表示第4列,3表示第3行。

师: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逐一评析、理解数对)想知道数学家是怎么规定的吗?

出示:

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像这样的数对包含两个数:第一个数 4 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 3 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表示这是一个整体。两个数共同表示一个位置,我们把这样的一对数叫做数对,读作四三。逗号和小括号都不读出来,这就是今天学习的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理解数对,深化认识

1、在上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

2、(6,5)表示图中第( )列第( )行的位置。

3、

4、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表示。

5、

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点吗? 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呢?

四、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1、如果有一个班的座位图是正方形,最后一个学生的座位是(7,7),这个班一共有多少学生?

2、

五、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2.

【说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深层次的探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列 行---------横排

第4列,第3行 (4 , 3) 读作“四三”

推荐第2篇:数对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在这儿上课你们高兴吗?能和我们东北师大附小的同学一起上课李老师也很高兴,那就让我们放飞理想,现在开始吧,上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位置)

师:同学们,位置表示什么意思你知道吗?能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位置吗?(生答) 师:说得好,位置是个点、是个地方、是在哪里。大到一个地域,比如5.12大地震震中的位置是四川省纹川县;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建筑,如我们东北师大附小所在地,再小到每个人,如我们班里的每一位同学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对应的位置。这些位置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完善课题)

二、自主探究用数对确定位置

1、自由表达班长的位置。

师:班长在哪儿呢?站起来,让大家看一看。现在谁能来介绍一下班长的位置,(生自由介绍) „„

师:大家介绍的都对,可有的左右数、有的前后数、有的第几排,有的第几组„„,这样介绍班长的位置大家有什么感觉?感觉很乱,表达的标准不一样,看来需要统一表述的标准。(引导学生感受乱、标准不一,引出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2、确定列与排。

师: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列与行来统一标准。谁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列与行的?(借助学生的回答)在数学上,竖着称为“列”(板书)。通常从左往右分别是第一列、第二列„„请第一列的同学举起手来,第二列的同学们给大家招招手,第五列的同学招招手。横着称为“行”(板书:竖——列 横——行)。从前往后,分别是第一行,第二行„„第四行的站起来。

3、探究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 师:有了列与行,想一想,这次表示班长的位置我要求你们写出来,可以用文字、符号,图画、更可以用数字表示,请做在答题纸上。

(生探究,师巡视指导,发现汇报资源,写在黑板上,展示并自我介绍,相互质疑,组织交流。

师:同学们真棒!能把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并且知道从两个方向表示班长的位置,了不起。数学上,我们先说列,后说行,这样,我们就可以用a列b行来表示班长的位置。

师:可是数学讲究的是简洁美,你能把这句话变得更简练吗? 生逐步简练到只剩下数字。

师:你们的方法已经和数学家非常接近,数学家是先写a,表示列,再写b,代表行,在中间加上一个逗号把他们隔开,然后用括号括起来表示他们是一个整体。这样的两个数,也称为一对,像这样成对出现,用来表示某一位置的两个数,在数学上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做数对,它就可以直接读作(a,b)。这样我们就用数对(a,b)确定了班长的位置。

4、找朋友——应用数对表示其他同学位置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请你先想一想你的好朋友是谁,然后用数对把他的位置写出来,我们一起帮你找朋友。

生说,朋友站立,大家判断,恭喜你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

师:通过找朋友我们可以感受到,一方面数对可以简洁、迅速地帮助我们确定位置,另一方面数对和同学一一对应。

5、进一步深化对数对的理解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老师也想和大家交朋友,请你帮我找到这几位好朋友。

电脑出示:(3,5)(5,3)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都有3和5,位置颠倒了。

师:这两个数对,都有3和5,为什么有两位同学起立?一位同学在这儿,一位同学在那儿,怎么回事?

生:(3,5)表示第3列第5行,而(5,3)表示第5列第3行,是两位不同的同学。 小结:由此看来,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数对中的两个数的位置能颠倒吗?(不能)

出示:(3,3)

师:这个数对有什么特点?这两个3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虽然前后两个数字都是3,但是它们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前面的数表示第3列,而后面的数却表示第3行。

【设计意图】数学既能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能让学生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数对的认识和理解。

三、在平面图和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同学的位置

师:我们会用数对表示教室里同学的位置了,情境图中同学的位置你会表示吗?(出示情境图)看图时以我们观察者为标准。从左往右分别是第一列、第二列„„第一排,第二排„„(课件配合演示)

(1)由位置到数对。小青的位置在第3列第2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小敏的位置呢?

(2)由数对道位置。数对(1,4)表示的是谁?数对(4,3)呢?

小结:观察时,先看什么——列,再看什么——行。

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如果把每一位同学看作一个点,用竖线和横线将列与行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方格图,也称为坐标系。在方格中(课件演示),起点是0,先横着标出是1.2.3.4.5.6代表列,再竖着标出1.2.3.4.5.6表示行。你能用数对表示这几位同学的位置吗?

课件出示几位同学的所在的点,让学生说数对,并说明理由。 师:下面老师也找了几个数对,

出示:(3,1)(3,2)(3,3)(3,4)( , )(, ),

(1,4)(2,4)(3,4)(4,4)( , )(, ) 师:再往后是什么呢?猜一猜

师:第一组数对有什么特点?前面的数字都是3说明了什么?第二组数对有什么特点?后面的数字都是4说明了什么? 师:它们的位置是否在同一列与同一行呢?下面请你在方格纸上标出这些位置,验证一下。

生展示。

师:当这些位置在同一列时,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相同,当这些位置在同一行时,数对中的第二个数字相同。

四、拓展应用

1、长春地形图

师:课前老师调查了我们长春的几个景点,在方格纸上他们还可以用数对表示呢,快来试试吧。请你先思考,想好了再举手。

长春电影城(1,2) 师:谁能找到它的位置? 指学生拖动。 解放纪念碑(3,1) 师:谁能找到它的位置? 指学生拖动。

长春动植物园(5, ) 师:谁愿意来?

生拖动,提示错误,再找一生拖动,还是提示错误。 师:为什么会是这样? 生:少了一个数

生:只有一个数字,只能确定长春动植物园第五列,确定不了具体的位置。 师:下面老师如果给他填上2,你能找到他的位置了吗? 伪满皇宫( ,5)

师:还有谁愿意来找位置吗?为什么? 师补上:(6,5)

师:由此看来,要想用数对确定位置,必须有纵横几个数?这两个数是缺一不可的。

2、中医药橱

师:中医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下面是放中药的药橱

a)如果当归的位置用(8,5)表示,那么菊花的位置呢? b)一味中药的位置是(4,4),它是什么药? c)你还能用数对表示其它药的位置吗? 你感受到了吗,药厨里面还有数对知识呢。

3、经线纬线介绍

师:下面我们共同看一个小资料。

课件出示: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南北两极点间的竖线叫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叫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现在你知道我们国家是怎样迅速找到汶川位置的吗?如果我们不能马上确定灾区的位置,那后果会怎样?由此看来,准确的确定位置对我们来说怎么样——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确定好自己的位置,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推荐第3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_数对_数学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课的思路脉络还不是很清晰,主要原因没有分清楚主线。本节课有几个教学的重点问题。

1.小强在什么位置?请你用已有的知识、准确而简练的语言进行描述。预设学生会有很多答案,有些简练而不准确,有些准确但不简练。从而有了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统一标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评价,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这些方法的不足,引发学生产生用统

一、简明的方式确定位置的需求,体会学习新知的必要性。2.认识列和行

3.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1)由实物图抽象到电子图认识数对

(2)认识数对。6个字就能准确地表示一个同学的位置,简练吗? 这是一个探究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做,同桌两人讨论。可能形式多样,但是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然后老师讲,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也必须统一起来,老师介绍数对,然后问为什么会叫数对? 4.有点子图抽象到格子图,深化对数对的认识和应用。 5.用数对的思想确定位置。

推荐第4篇:《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2、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便利,感受符号化思想,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设计理念: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度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从有趣的问题情景出发,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

1、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字母表示什么? 2、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事物、标志可以用字母表示。

3、看来,字母的用处真大,在我们数学当中,能不能也用字母来表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教学探究。1、谜语导入。

大眼睛,宽嘴巴,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你能猜出它是谁吗?(青蛙)

2、用字母表示数

师:(出示一个池塘的青蛙图片,)看着这可爱的青蛙,让我想起了一首儿歌——《数青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师:你能接着往下念吗? 师:要是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

师:是啊,要是这样说下去肯定说不完,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句话就能表示这首儿歌?

生1:x只青蛙x张嘴。 师:这个方法真好,还能说吗? 生2:a只青蛙a张嘴。b只青蛙b张嘴„„

师:看来方法挺多的。当我们不能用具体的数表示青蛙的只数时,在数学上一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如果用字母n表示青蛙的只数,那就是n只青蛙多少张嘴呢?

师:为什么青蛙嘴的张数也用字母n来表示呢?

生:因为1只青蛙就是一张嘴,青蛙嘴的张数和青蛙的只数是一样的。 师:对了,在同一个式子中,相同的字母表示的数相同。 师:n在这里可以是哪些数呢?(所有自然数)

师:同学们,一个小小的字母就把我们想说的都概括进去了,多简洁啊。

2、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师:看到咱们班的学生这么聪明,淘气也要来考考你们了。 出示课件。你能猜出淘气妈妈几岁吗?

当淘气为1岁时,你能用算式表示出妈妈的年龄吗?

师:如果我们用字母a来表示他任意一年的岁数,那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妈妈的年龄吗?

生:a 26。

师:这里的a指的是什么?

师:根据你们的经验,a可以是哪些数? 师: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a 26又表示什么?

师:看来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能表示妈妈的年龄,也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妈妈年龄和淘气年龄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如果用d来表示妈妈的年龄,那淘气的年龄应该怎样表示呢?

3、用字母表示倍数关系 电脑演示:用小棒摆三角形。

同学们用小棒摆过三角形吗?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2?span lang=\"EN-US\">3)在这里,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师:这样摆下去,能摆几个三角形?如果摆a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a?span lang=\"EN-US\">3)

师:这里的a表示什么?a?span lang=\"EN-US\">3表示什么?(既表示小棒的根数,也表示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的根数之间的关系)。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三角形的个数在不断的变化,小棒的根数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什么始终不变?(摆一个三角形要用3根小棒始终不变)

师:对,正如数学家开普勒所说的,我们每天学的数学,就是研究千变万化中不变的关系。

小结:同样一个字母a,在前面表示的是淘气的年龄,而在这里表示的是三角形的个数,同样的字母在不同的情况下,它所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师:如果我们用K表示小棒根数,那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三角形个数吗?

4、字母简便写法

先让学生自学,老师再讲解。

一、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与数字相乘,乘号可以记作小圆点,也可以省略不写,但数字要放在字母的前面。如:x?或2讀 都写成2.x=2X

二、1和任何字母相乘,1 可以省略不写。如1譩或 b?都记作b ;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我发现咱们班有一群善于思考的学生,不知道记忆力怎么样?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1、初试锋芒。省略乘号,我会写下面各式。

2、学习儿歌后半部分。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师:能告诉我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吗?

那我们接下来就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请同学们完成这三道题目。

(1)一件上衣ɑ元,一条裤子比上衣贵12元。一条裤子( )元。 (2)小刚每天看课外书15页,a天共看了( )页。

(3)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有35人,到新站后下去x人,现在车上有( )人。

2、屏幕上展示4本相同的《中外童话》,并出示式子4a.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里a可以表示什么?4a又可以表示什么?(4a可以表示4本书的总价、总页数、总厚度、总字数等等)

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4a还可以表示什么?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同学们,能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一件快乐的事,数学是一门快乐的学问!相信你们一定能在数学的王国里快乐地成长!

教学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上完这节课后,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实现情景创设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教学情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本课开始,从学生感兴趣的儿歌入手,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让学生从儿歌中捕捉信息,再进行编儿歌的过程,充分调动积极性的同时也自然引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有很多只青蛙该怎么表示。学生在编儿歌的同时也在经历着寻找规律的过程,从而自然总结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再把数量关系从用文字描述上升到用字母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在这一环节中,原本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因为这样的情境创设变得十分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被调动。更重要的是,在编写儿歌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在玩游戏的同时,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这无疑是我们所期待的一种教学效果。

2、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同时又起到一种激励效应,通过课堂练习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在上完编儿歌这一环节之后,没有急着出示更高层次的问题,而是设置了摆三角形小棒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基本练习中巩固新知,同时更可以丛中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接下来的环节:“摆三角形”,就将显形的规律变化隐藏起来,要求学生要完全通过原始数据和结果中去寻找过滤,思维要求更高的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层次则是通过一些综合练习,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今后努力的方向

过渡性语言和总结性语言略显简单,在让学生体会“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这个问题中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评价同样也是有得有失。更好地设计问题,更科学地评价学生还是我需要继续学习和探索的重要内容。

推荐第5篇:li数对教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下册50---53页,用数对确定位置。 知识点:

1、行、列的知识

2、数对的概念

3、数对与平面上点的对应关系

4、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2.经历符号化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符号美、简捷美。

3.体会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平面中点与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进行队列操比赛,(看大屏幕)我们班的小强同学是表现最出色的一个,谁能说一说小强在队列中的位置?

生:从右向左数第4排的第2个。 师:谁还想说?

生:从左向右数第2排的第3个。

师:怎么同一个人的位置有这么多种说法呢? 生1: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观察的。

师:刚才大家在描述小强位置时,你有你的说法,他有他的说法,感觉是不是有点乱啊?

师:我们能不能寻找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来描述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1.用列与行确定位置

师:刚才同学们在描述小强的位置时,用到了“排”,“个”等词来描述位置,你们认为怎样为一排?

生:横着是一排。 师: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1:竖着也可以看作一排。 生2:排是直的。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竖排称为“列”,把横排称为“行”。(板书:列和行)大家认为哪为第一列合适?

生1:最左边的为第一列。 生2:最右边的为第一列。

师:你们认为从哪边起为第一列合适? 生:最左边为第一列。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们观察的时候一般是从左边开始数的,这是习惯。

师: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啊,根据人们的习惯,我们通常把最左边的一列称为第一列,请你找到第2列,第3列„(课件)

师:哪为第一行呢? 生:最前面的是第一行。

师:自己找一下第2行,第3行„„ 师:你能用列和行来描述小强的位置吗? 生:第3列第2行。 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第2行第3列。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先说列再说行。小强的位置可以说是在第3列第2行。(板书:第3列第2行)

2.探讨用数对确定位置 (1).抽象点子图。

师:同学们观察,圆点代替学生(课件:人物图渐变成点子图),你还能找到小强的位置吗?

生:能。

师:你能说说是怎样找到的吗?

生:先找到第3列再找到第2行,交叉的地方就是小强的位置。

师:这位同学不但找到小强的位置,而且还介绍了自己寻找的方法。 师:小青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呢? 生:第1列第4行。

师:其它点的位置你能用列和行来表示吗? 生:能。

师:你能说出几个点的位置? 生:所有点的位置。

师:其实每一个点的位置我们都可以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示。

(2).探究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列和行来表示了几个小朋友的位置,现在看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他们的位置写下来,还要注意书写规范。

师:你写的真快!上来交流一下 生:

现在我们又知道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表示位置的方法,也就是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补充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3.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展示渐变的过程) 生:小圆点没有了,用横线和竖线穿起来了。 师:还有其它变化吗? 生:多了一个零。

生: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你还能找到小强的位置吗? 生:能。

师:你是怎样找到的呢?

生:根据小强的位置用数对(3,2)表示,只要找到第3列第2行就可以了。 师:不仅小强、小青的位置我们可以用数对表示,今天同学们所在的位置也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在表示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列几行。 师:哪是第一列呢? 生1:从右边数。 生2:从左边数。

师:我们通常以观察者为标准,左边起是第一列。你认为哪是第一行呢? 找一找自己的位置,然后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并记录在圆形卡片上。

部分学生的卡片贴在黑板的格子图上。 师:第一位同学的位置用哪一个数对表示? 生:(1,2)。

师:第二位同学的位置用哪一个数对表示? 生:(3,1)。

师:你能在格子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生:能。

三、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1.练习。

师:大家用数对表示出格子图上点的位置,请符合要求的同学起立。(课件) (5,1)(5,2)(5,3)(5,4)(5,5) 这一组数对有什么规律? 生:列没改变,行变了。

师:你能说一组这样的数对让一列的同学站起来吗? 生:(3,1)(3,2)(3,3)(3,4)(3,5)

师:我们能用数对表示我们的位置,格子内点的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格子外面点的位置能用数对表示吗?

生:可以用(7,3)。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格子是画到第六列,再往后就是第七列。 师:(课件演示)

师:格子下面点的位置能用数对表示吗? 生1:不能,因为这个点在零以下。

生2:零的下面还有负数,可以用数对(3,-1)表示。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这个点在第3列,大约在-1的位置。 师:这位同学用到了负数。

师: 其实只要确定了方格图,平面上的任何一点的位置都可以用数对来表

示。

2.经线和纬线知识。(课件)

四、课堂评价,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是利用了数对的方法和思想确定位置,请同学们课下继续研究。

推荐第6篇:数与形教学反思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适当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本节课所复习探究的知识都是在以前的学习中适当渗透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形结合,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认识、去体会、去感悟,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我首先出示三幅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优越性,然后放手让学生回顾或自学课本上的内容,进一步理解体会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上的应用,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练习设计层次性比较清晰。

如果罗列一些练习题,总感觉处理方法大同小异。为此,我在设计练习上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数形结合计算,二是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三是利用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虽然练习题的难度稍微大一些,但借助示意图或线段图让学生解决,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不足:

本节课的复习回顾与自主探究我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难度也有些大。学生能力有所欠缺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学或搜集相关知识,并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学生能力比较高的班级可以尝试使用此教学设计。

推荐第7篇:《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否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否关注让现实的教育资源成为我们优质的教学素材?是否将问题情境镶嵌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当中,而催生对学生终生发展、更有价值的新思维、新思路?是否关注每节课的生命课堂与教学效果?这就是我对这节课深刻体会与反思。

1.先“数”后“形”, 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在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已经逐渐借助推理与知识迁移来完成,并结合教材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进入中高年级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同时又满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节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先“数”后“形”的顺序,把形象真正放在“支撑”地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而服务。

2.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相互印证。

形的问题中包含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这种完美结合。既可以从数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看看可以怎样用图形来表示数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互相印证结果、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在例1中可以先让学生计算1+3+5+„的得数,使学生发现得到的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的含义。

3.通过举一反三,培养数学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4.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的配套的练习中,题目中蕴含的信息量较大,直接让学生来读懂题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图形来分析题目意思,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抛出有探究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讲解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推荐第8篇:《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湖北省仙桃市新生街小学 胡春萍

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新课标》在原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体现了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性。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本节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主题的数学课。在设计课程时,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领会编者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孩子数学学习开始,数与形的思想就一直伴随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如果说过去数形结合思想是深藏不漏地渗透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那么在本节课,数形结合思想则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教学的对象与核心。我认为编者在编排这一内容的时候,他的目的不在于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验进一步总结与自觉应用。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①体会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积累数形结合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意识。②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激发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积累活动经验,体验思想方法的价值,激发兴趣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2、环节清晰,螺旋递进

数和形是客观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数学表象,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数与形的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数与形的互相转化和互相结合上,围绕着数与形的互相转化与结合,我们将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分解为: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3个环节逐渐展开。

第一个环节:以形助数,教学例1 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计算,还可以有怎样的简便方法,为了探索新的算法,将数转化为图形,根据加数的拿出相应个数的图形排列成正方形,通过观察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算式的和等于排列成正方形图形的个数,图形的个数等于正方形每边的个数相乘,每边的个数等于加数的个数,这样借助图形,通过等式的传递性,最终得到了算式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的简便新算法。这个环节,通过将数转化为形,探究出了新的计算,引导学生体验图形可以帮助计算的优越性。

第二个环节,以数解形,教学P108做一做第2题。

怎样可以算出蓝色正方形和红色正方形的个数,观察和寻找图形排列中数的规律,发现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和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体验有的图形中蕴含数的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可以很清晰地解决图形问题,体验计算解决图形问题的优越性。

第三个环节,数形结合,突显有趣。

在这一环节中,有练习二十二第2题的教学,还有对例题1的回顾,借助三角形数、正方形数,借助这些特殊的数与特殊的形让学生进一步看到数与形之间有趣的联系,感受到数形之间结合与变化的魅力。

3、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体验。

在例题1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根据算式摆图形,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经历了将数转化为形的过程,体验了数与形的联系,探索发现了简便算法,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在做一做2的教学中,我并没有满足于答案的获得,而是进一步追问:是怎么想的?说一说其中的道理?在这里红色图形的规律及计算方法较为复杂,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交流和讨论,学生不仅发现了红色正方形两个两个相加的排列规律,更发现了红色正方形与蓝色正方形的数量关系,那就是红色正方形的数量=蓝色正方形的数量×2+6,有时孩子们还能发现红色正方形的数量=(蓝色正方形的数量×3+6)-蓝色正方形数量,这就构建了求红色正方形数量的模型,正因为我们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学生才有了如此精彩的表现。

在练习二十二第2题的教学中,我先是放手让学生画和填写第

4、

5、6个图和数,然后让他们在画图和填数的过程中,体验三角形数每排列的三角形个数之间的规律。

4、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唤醒学生的活动经验,强化活动体验。

本单元《数与形》的教学建立在学生过去学习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习经验中数形结合的例子。如:利用实物图理解计算,利用平面图形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利用线段图理解问题解决的数量关系等,有意唤醒学生相关活动经验的记忆,沟通本节课与过去学习经验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了原来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不陌生,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学习,强化了对数形结合思想价值的体验。

5、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之不如乐知者。”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处理,那么长的算式却能很快算出得数,老师是怎么算的?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探索新算法的欲望。在中间环节,每个小节结束教师都引导学生回顾,“是谁帮了我们?”唤发学生对数形结合优势的感悟。课的结束部分,拓展升化,将趣与情推向高潮。本节课的例题是以正方形数为素材,而练习二十二第2题是以三角形数进行练习。课末我还对这两题进行了拓展,介绍“正方形数”,“三角形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还引用了数学家华罗庚的话:“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让孩子们与数学家产生共鸣,更强化了数形结合的意识。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知识的教学固然重要,但知识一旦形成结构就能产生新的知识,比知识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思想。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课虽止,意未尽„„

推荐第9篇:数与形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形结合”是经典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整个数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思维的需要。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量的变化等都是以符号加以表示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共同决定了“数形结合”在教学中的地位。“数形结合”是小学教育中运用得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数学思想。

一、把数学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数与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了教学图形,巧妙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找到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求新、求异意识。

二、把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领悟算理。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时,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理解了计算算理。

三、将问题显性化,缓解学生解题坡度。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各种图,使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讲问题化难为易,能调动学会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40分钟时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效果很好。实现了将“苦学”变为“乐学”,“被动”变为“主动”,“负担”变为“享受”,真正将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

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遗憾:在练习题的设计时题目较多,不能面向全体,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全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设计中重视了“以数辅形”而淡化了“以形辅数”;在课堂总结时,教师说的过多,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在以后的教学中,题目设计要注重基础,面向全体,恰当设计题组,完善题形了改进设计,用焕发生命力的课堂去激发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更广的展示舞台,诱发学生探索创新,从而充分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文章来 源

推荐第10篇:《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新增的课程,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讲都是一次新的学习。初看教材中本节课的例题与习题,让我顿感吃力。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这部分知识原来不是安排在奥数里的吗?要让全班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我觉得实属不易。 随后我阅读了大量和数形有关的资料,以及别人的教学设计,明白了要向上好这节课,必须得定好位。于是我确定了以下两个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 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 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在教学设计时,尽量简单,不要给学生更多的思想压力,力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棒的观察员,思考者,自己能行,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时我安排了两次合作,一次同桌合作,一次小组合作。尽量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一起积极思考,避免上成优等生自己的课堂。

课堂上我觉得有几点做的不错:

一、学生从刚上课的无人应答到后来积极发言,我感受到了学 生因为数和形的魅力而转变,对自己的发现而自豪,积极性越来越高。

二、学生在探索正方形个数与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的和 时,能够从多个角度发现数与形的规律, 比如生1:第几幅图里正方形的个数=几的平方; 生2: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数量的平方; 生3:不是奇数是偶数时是不成立的

三、在解决完例一时,我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运用到练习题 中。学生在一定的方法指引下有序有目标的研究。如小组合作解决三角形数问题时,大部分组都会运用上课老师教的方法进行研究,很多组在不同的方面都有所收获。

同时也有一些做得不到位的

一、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理解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借助形 理解数的运算,运用数解决形中的问题,在讲解例一方面做得还好,学生基本都理解了数和形的联系,练习中三角形数形与数的关系,很多学生没有通过图感受到,引导的不到位。

二、两次合作,其实一次就可以了。第一次的同桌两人合作, 通过课堂,我发现其实很多学生都能独立完成。

三、对于本节课的时间把握不是很好,前松后紧。

本节课它虽然是新课,可是这种隐藏在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学生 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感受过,领悟过,本节课再次把这类知识整合,加深学生的印象,加深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魅力感。

上完这节课,我也感受到了数学美,没有绚丽的语言,没有多彩的外衣,它简简单单,却又深刻难忘。

第11篇:用数对表示位置教学设计及反思

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对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较(2,3)与(3,2)的不同。

{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了解。}

3、

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里的座位、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我国古代围棋等。)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当堂测评

教师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评比纠错。

{做到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还有什么不懂的?

{让学生说出,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位置》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所以,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机会多了、效果好了。

本学期,一开学我们六年级数学学习的内容是《位置》,课题一出示,学生就很感兴趣,因为他们天天都跟位置打交道,太熟悉了。接着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学生兴致就更高了:于是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描述方法,学生的描述方式存在的问题也显示出来,怎么办呢?数学知识对于位置的描述有统一的规定„„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也始终是围绕班级座位为研究中心而展开,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较轻松地认识和理解了关于位置的描述中列与行的规定。从而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成功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练习题所编排的内容也都是与实际密切联系的。如国际象棋的每个棋子所摆放的位置;动物园示意图;城市的地图中“地名索引”;再如生活中的数学中所介绍的围棋棋盘横线和纵线的划分,地球上的经度和纬度也都是利用了位置的知识。解答这些内容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

贴近生活学习数学,能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的尾声我设计了让学生找: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第12篇:《商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商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 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商的近似数》

【内容分析】 在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

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商,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重要。同时,根据这部分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小数除法,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有所用。

【对象分析】 在学习了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小数除法后,学生再来学习求商的近似数,不会感到太困难。应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地分析,选择正确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同时,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2.能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求商的近似数。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目标:

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2.学好数学并应用于生活,让生活因为数学而精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难点:结合实际情况和要求来求商的近似数。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多媒体展示) 1.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43.9995保留整数是( )

43.9995精确到十分位是(

43.9995保留两位小数是(

43.9995精确到千分位是( ) 2.求下面各题积的近似值: (1)0.34×0.76 (保留一位小数) (2)0.27×0.45 (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课前复习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方法,为学生完整地认识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做好知识的迁移。} 二.探究新知(多媒体展示)

1.教学例7: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有12个,共19.4元 ,一个羽毛球大约多少钱? (1)学生读题 (2)学生独立列式 (3)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在计算的过程当中发现什么? 生:怎么除也除不尽 师:那里可以看出? 生:.......师:这下可难倒王鹏了,他怎么也算不出一个羽毛球多少钱。现在同学们开动下你们聪明的大脑,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 生:可以求商的近似数 师:什么方法? 生:四舍五入法

师,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该怎样求商的近似数呢? (板课题:求商的近似数)

{设计意图:多媒体出示买羽毛球的生活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探索活动中去,并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

师:怎样求商的近似呢?保留哪一位比较合适,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联系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动脑想一想,说出你的想法。

生:小组讨论

生: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两位小数,因为单位是元,小数点后第二位是分,是最小的面值,所以保留两位小数。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那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了?

生:小数点后第三位,四舍五入后是1.62元(用“≈ ”连接)

师,其实在付钱的时候,有时候2分没法付了,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生:交流,保留一位小数,找零也不方便,就可以精确到角,所以只要保留一位小数。 师:那你只要除到哪一位?

生:小数点后第二位,四舍五入后是1.6(用“≈”连接)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去感悟、体验、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需要,激起学生探究欲望,使他们在反思、调整中不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2.发现求商的近似数的规律

生:交流讨论,求商的近似数,除到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

师总结:求商的近似值,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 3.总结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生:交流发言

师总结:1.看——需要保留几位小数或整数。 2.除——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 3.取——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发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快乐。} 4.想一想: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总结: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不同点:求商的近似值只要计算时除到保留位数的下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值要算出乘得的积后再取近似值。

{设计意图:通过与积的近似数比较,巩固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善于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不同之处,发现问题的本质属性。} 三.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

1.选一选:37.3÷2.7的商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 A、13.82 B、13.80 C、13.81 2.求商的近似值

1.9÷0.7 ≈ (保留一位小数)。 3.6÷1.7 ≈ (保留两位小数) 3.教材P23做一做 4.解决问题:

(1)一支钢笔13元,老师有50元最多可以买到多少支钢笔? (2) 每个油壶可以装3千克油,装40千克油,需要准备几个油壶?

{设计意图:加深巩固所学内容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学会结合实际求商的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梳理所学知识内容,理清知识脉络,形成自我知识,学生获得知识成功的体验,使知识水平得到提升,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求商的近似数

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19.4÷12=1.616666… 1.看——需要保留几位小数或整数。 保留两位小数:1.62 2.除——除到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 保留一位小数:1.6 3.取——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源自于生活,很大空间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在教学例7的时候,以谈话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利于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更加能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

学生总结出方法后,再进行加强联系。但在练习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明白“比要求多除一位”的意思,比如要求商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做竖式时就只除到小数第三位,没有多除一位,导致结果出错。因此,只要不断强调方法中加强巩固,学生熟悉了自然错误就减少了。

在求商的近似数时,学生最感到困难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提醒学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用“去尾法”,我让学生举例说说什么时候“进一”,什么时候“去尾”,帮助学生理解。

第13篇:《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潘湖小学王桂芳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渗透符号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2)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三、教学重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创设情境: 我这有几张扑克牌,你们看看分别是什么?

8、

9、

10、jqk 如果上面的字母表示你们的年龄,你是哪一张。 请一个同学抽取一张放在桌上。

2、引入课题:

师:在我们的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用字母表示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观察探究,形成体验。

1、研究数量间的和差关系。

师:请同学们猜猜王老师今年多少岁了。 学生猜年龄。

师:你们猜得准不准呢?我给大家提供一条信息,我刚好比这个同学大20岁。我今年多少岁?

师:现在请快速回答,你们1岁时,王老师多少岁?你们2岁时,王老师多少岁?3岁时,4岁,5岁……(教师问这些话时,语气由快变慢,音量由强变弱,边问边板书)

师:我已经问累了,你们可能也答累了,这么一直说下去太啰嗦,太麻烦了。我们能不能想一个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你们的岁数、王老师的岁数以及两个人的岁数关系简明概括地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也可和同学商量解决。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抽学生交流,并请学生评价这些研究结果。

最后,师生达成统一认识:如用字母x表示学生岁数,用(x+20)表示王老师的岁数。

师:当x=40时,王老师多少岁?

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x可以表示哪些数?

小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又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还很简明概括,真可谓一举多得!

2、引入课题:

师:在我们的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用字母表示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3、研究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1)师:同学们,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高度概括的简洁美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儿歌接龙游戏,看谁接得又对又快。 出示《数青蛙》中的第一句: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师:谁能接着很快地往下说?

师:我们这么一直说下去能说完吗?如果现在不知道有几只青蛙,你还能继续这个游戏吗?

师生还可变着花样出题,增加游戏难度。如:()只青蛙()张嘴,(a)只眼睛()条腿。 边游戏师边板书。 (2)学习乘号略写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板书中的2×x和4×x。

师:当我们遇到非常像的两个事物的时候,总是想办法把它们区别开来,请同学们观察×和x是不是很像呢?一不小心就会搞混淆。大家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来提醒大家?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不错的主意。在很久以前,人们在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有人建议说把乘号缩写为一点很简便,于是大家发现这一点又容易跟小数点混淆。又有人建议说干脆不写乘号,这样很多人就看不懂改变后的式子是什么意思。后来,大家经过反复考虑,认为加一个前提条件:只有当数和字母,或者字母与字母相乘的时候,“×”才可以写成“·”或者省略不写。这样,在大家的相互启发,相互完善下,这条乘号省写规则便在数学界推广开来了。请同学翻开书齐读这条规则。 学生齐读。 (3)反馈练习: 完成题卡上的第1题。 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2×xm×5x×1 3×5a×b4×x×y

(三)巩固应用,提高认识。

师: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下面就看大家的了。请完成题卡上的第

2、3题。

第2题:说一说下面每个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一支钢笔的价钱是a元,一个练习本的价钱是b元。 (1)a-b表示() (2)2a表示() (3)2a+5b表示() 第3题:数学日记《买菜》

星期天早上,爸爸妈妈又加班去了,我独自乘车到农贸市场买菜。上车后我数了一下共有20人,中途下去x人,又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人。到了农贸市场,我数了一下钱包里的钱,共有100元。我先买了2斤猪肉,每斤a元,买肉用了()元,又买了1条3斤重的鱼,每斤b元,买鱼用了()元,现在还剩()元。后来我又买了些蔬菜。提着满满一兜菜,我想,今天我一定要亲自做一顿丰盛的午餐,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

(四)总结全课,拓展知识

1、知识回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渗透数学文化。师:字母作为一个符号,因为它简明易记,所以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难怪有人说:“因为有了字母,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丽而神奇!”在这里,让我们记住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他就是法国的韦达。他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他确定了符号代数的原理与方法,在欧洲他被称为“代数学之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是你们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同学们,祝贺你们!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祝你们学习进步!天天快乐!下课! 附板书设计:用字母表示数

学生的岁数王老师的岁数(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121(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222(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323(4)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

《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反思

我上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小学数学四年级第十八册的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看似简单,但比较抽象,按平时一贯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觉得单调乏味,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尽人意。我尝试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学生实际设计本节课。 在本节数学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我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事例来体会、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字母表示数”在数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怎样让刚刚接触这些知识的小孩子理解“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在什么情况下用字母表示数”呢?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帮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及对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2、重视习题的现实性、趣味性及灵活性

3、习题现实、有趣,引人入胜。

本节课在学生学完新知后,我设计了几道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并具有现实意义的习题,在练习过程中三维目标得以进一步落实。书面作业完成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让其思维充分活跃起来,我又设计了“儿歌接龙”游戏活动。因为儿歌中的数量多,关系较复杂,所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存在的问题

1、本节课小组活动效率不高教师指导不得力,有一些同学在小组中还没有得到交流机会活动便宣告结束。因此,我觉得必须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不能有赶的感觉,要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同时增强自身的课堂控制能力,避免学生活动走过场、图形式。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信息反馈不到位。课堂上教师要“耳听四方,眼观八路”,将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迅速纳入下一进程的教学活动中去;但我只是点了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地倾听其他学生的想法。我想:回答问题的学生应既有自主的也有点将的,让各类学生都有代表出来交流;学生练习情况也应既有互评,也有教师根据学生基础适时抽查;优则按高标准要求与评价,差则按低标准要求与评价,并及时给予个别点拨,在课堂上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本课在反馈与评价上显得不够全面,因材施教的思想不够鲜明。

第14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微课《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设计

临川河东中心小学 郭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熟练进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2、使学生历经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概括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进行进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重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捆是一个十,一个十是几?一个十是10。 二捆是二个十,二个十是20 三捆是三个十, 三个十是30 像

10、20、30……这样的数就是整十数

二、探究新知

1、整十数加整十数

公园里举行花卉展,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出示挂图:

漂亮的花,都是工人叔叔在苗圃里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让我们跟着工人叔叔到苗圃里去看一看。从这幅图上,你能看到什么?

学生汇报:苗圃里有3种颜色的花;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紫花有30盆等。(出示

10、20、30。

看着这些花,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

要想知道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怎样计算?(板书:10+20) 10+2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10是一个十,20是二个十,一个十加二个十就是三个十,三个十是30,所以10+20=30 2.整十数减整十数。 小黑板出示:

工人叔叔说:布置花坛还需要紫花,我要搬走10盆,还有多少盆紫花? 怎样列算式? 板书:30-10 30-10等于多少? 三个十减去一个十是二个十,二个十就是20,所以30-10=20。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知道了在计算时要看清数位,把数位相同的相加或者相减,才能计算得更正确。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在本节课中运用了生动的多媒体和一系列游戏活动并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在很轻松的氛围中得以完成。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创设了有意义的总是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3、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一个一个地数、按数的组成计算、想减算加、用十做单位计算、摆小棒看出来的……小组互评。多媒体直观演示,验证计算结果,并且让学生比较出那种方法最简便。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其余的问题。

第15篇:商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商的近似数

主备课:李会芹

教学内容:

P23例

7、做一做,P26练习四第

10、11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教学重点:

知道为什么要求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第一步:课前准备

准备习题 复习如何按照要求保留小数。 第二步: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 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 7.602 4.003 5.897 3.996 做完第

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计算0.38×1.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二、新课 1.教学例7 (1)老师板书例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根据题意列式计算 板书:19.4 ÷ 12 学生可列竖式计算,也可用计算器计算。 (4)质疑

计算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这道题除不尽。平时计算钱时,只要到分就可以了。)

(5)想一想,这时需要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算到分,要保留两位小数,那就需要算出三位小数,在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的尾数。) (6)小结方法

老师: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7)提问:

例7如果要算到角,需要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如果要算到角,要保留一位小数。除的时候要算出两为小数,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十分位后面的位数。)

2、观察比较。

老师:在复习时,我们已经求过积的近似数,请同学们想一想: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相同点:都是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不同点:取商的近似数,只要计算时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一位就可以了;而取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的值(计算完成)以后再取近似数。

3、作业布置 练习四 第9题 第10题

第三步 课后反思:

第16篇: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学广角——数与形(1)》教学设计与反思

武汉育二寄小—————熊红安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07页例1及第108页做一做,练习二十二P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通过数与形的结合,使学生经历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

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教学难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具准备:PPT课件、正方形卡片。

学具准备:正方形卡片若干,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谈话激趣

2、口算比赛:1+3+5+7+9+11=

3、揭示课题:

师:其实,像这样的算式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老师是借助图形来发现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有关“数与形”的知识。(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数与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例1。

(1)用图形表示“l\" (2)用图形表示“1+3”的和

①学生动手摆,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

⑨问:哪种摆法能让我们很快就知道“1+3”的和昵? (3)用图形表示“1+3+5”的和

①学生动手摆,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追问:你们摆出的图形中, “1”在哪里?“3”在哪里?“5\"在哪里?哪是“1+3+5”的和?

③师:为什么很多同学都是这样摆的呢?说说你们的想法。 (4)揭示规律

①观察、讨论。

②汇报发现。

(5)验证猜想,拓展延伸

①学生动手操作1+3+5+7 ②指名同学汇报

③课件演示

(6)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可借助学具摆一摆)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快速的填一填吗? ①1+3+5+7=( ) (1+3+5+7=4²) ②1+3+5+7+9+11+13=() (1+3+5+7+9+11+13 =7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²(1+3+5+7+9+11+13+15+17 =9²)

2、学以致用。

(1)出示p108的做一做第1题

①师:观察题目,与例l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

②学生独立试做

③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算的,大屏幕演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l、p108做一做第2题 (1)出示题目

师:请你们自己数一数,数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 (4)全班汇报

(5)师: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p109练习二十二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师:你是怎样想的?图形中蕴含着怎样的数的规律? (3)介绍“三角形数”

(4).勾连“三角形数”与“正方形数”的联系,提升知识内涵。

四、回顾旧知,提升思想

1、课堂小结

2、回顾旧知,大屏幕演示数形结合的例子:

①三年级下学期学习的“重叠问题”②四年级下学期学习的“小数的意义”

③五年级下学期学习的“打电话” ④六年级刚刚学习的“分数乘分数”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与形(1)

1=1² 1+3=2² 1+2+3=3²

《数与形》教学反思

武汉育二寄小—————熊红安

本节课上完后,我认真回顾了整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总的来说较好地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为总结经验,力求达到精益求精,现在将这节课作以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这节课以“引入课题——摆一摆——猜想——验证——应用和拓展”为线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衔接紧凑,整个教学过程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

二 、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培养。如:学生摆好两幅图后。我向学生提问:“观察,摆成的大正方形与它们对应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学生回答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有几个加数,和就是加数个数的平方”后,我进一步提问:“这个规律是借助什么而推导出来?”接下来,由学生的猜想进入到验证的过程。在验证时,我很重视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如:我提问:根据这样的规律,下一个算式是什么,你能直接用乘法表示吗?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尝试了从猜想到验证这样一种科学的探究规律的方法。

三、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差异,不可能整齐划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不能为少数精英而设,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在这节课中,学生操作、讨论时,我重点巡查差生;在汇报时,简单的问题尽可能的点差生;为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应用与拓展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探讨三角形、长方形中蕴含着数的规律。充分利用课间沟通了正方形数与三角形数之间的联系。

四、不足之处

1.数形结合的思想对学生渗透不够。

2.对于驾驭课程的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如:学生在摆1+3时,竟然出现了“丁”形状,这个时候,怎样引导学生哪种摆法合适,还有待研究。

3.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规律,老师包办多。

第17篇:《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是小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启蒙课,是小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可见在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材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贴近生活实际的“数青蛙”儿歌引入,从数1只青蛙就有1张嘴,2只青蛙就有2张嘴,„„永远都数不完的体验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是一种需要,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探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间的关系,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渗透函数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对用字母表示数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但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抽象,难理解,所以对目前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无疑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探究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以及学过的有关图形计算公式与运算定律的方法。

2、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略写方法;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和读写法。

3、感受符号化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过程,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从具体问题情境抽象概括出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唤起经验,引入课题

1、同学们,学过英语吗?谁能用英语说一句话? 刚才我们的对话中用到了英语单词.英语单词是由什么组成的? 英语中有字母, 数学中有什么呢? 字母和数之间有联系吗?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二、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具体分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探究用字母表示一个变化数

1、数青蛙的嘴

(1)课件出示并齐读“数青蛙”儿歌的前三句: 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 3只青蛙3张嘴 师:你们还能接着再往下数吗? 要求同学们接着往下数出四句就可以了。(课件出示:4只青蛙4张嘴, 5只青蛙5张嘴,6只青蛙6张嘴,7只青蛙7张嘴) 师:同学们都能接着往下数,下面我们来对对口令: ①10只青蛙几张嘴呢?(课件出示:10只青蛙10张嘴) ②50只青蛙几张嘴呢?(课件出示:50只青蛙50张嘴) ③100只青蛙呢? (课件出示:100只青蛙100张嘴) 师:同学们对的这么快,有什么规律吗?(几只青蛙几张嘴) 师:照这样的规律,如果我接下去说:

①1000只青蛙呢? (课件出示:1000只青蛙1000张嘴) ②10000只青蛙呢?(课件出示:10000只青蛙10000张嘴) (2)课件出示密密麻麻的青蛙

师:同学们,咱们这样数下去,能数的完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照这样的规律数下去数也数不完,产生用字母表示数是一种需要。

师:那你能想个办法,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儿歌吗?

学生可能这样回答①几只青蛙几张嘴②许多只青蛙许多张嘴③ n只青蛙n张嘴(课件出示:n只青蛙n张嘴)

师:同学们概括的真好,想到了用文字来表示,还想到了用字母来表示,数学中我们选择用字母来表示,这样更简洁又清楚。n只青蛙n张嘴中,第一个n表示什么,第二个又n表示什么?

师:这里青蛙的只数用n来表示为什么青蛙嘴巴的张数也用n来表示呢? 让生明确青蛙的只数和青蛙嘴巴的张数同样多 师:对,同样多的数我们要用同一个字母来表示。

引导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师:那这里的字母n又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里的n可以表示

1、

2、

3、

4、5„„ 也就是 n可以表示任何自然数,因此这里的字母所表示的是一个变化的数。

小结:看来,这里的字母所表示的数,不再是一个特定的数,而是一个变化的数。 第二个层次——探究用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表示数及数量间的关系

1、数青蛙的眼睛

(1)课件出示1只青蛙( )只眼睛,2只青蛙( )只眼睛, 3只青蛙( )只眼睛 师:1只青蛙几只眼睛呢?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2只青蛙几只眼睛呢?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3只青蛙呢?(课件出示:1只青蛙1×2只眼睛,2只青蛙2×2只眼睛,3只青蛙3×2只眼睛)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个青蛙的只数,再用算式表示出青蛙眼睛的只数,行吗?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数青蛙的眼睛有什么规律吗?(青蛙眼睛的只数是青蛙的只数2倍)

师:照这样的规律n只青蛙有几只眼睛呢?青蛙眼睛的只数为什么用n×2来表示?这里的n它表示什么呢?n×2又表示什么呢?从这个式子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呢?(课件出示:n只青蛙n×2只眼睛)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青蛙的只数在变,青蛙眼睛的只数也在变,但青蛙的只数和青蛙眼睛的只数的倍数关系始终不变。由此得出: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出数量间的关系。 n×2不仅可以表示

师:那当n等于7时,n×2又是多少呢? 当n等于5时,n×2又是多少呢?

2、数青蛙的腿

(1)课件出示1只青蛙( )条腿,2只青蛙( )只条腿, 3只青蛙( )条腿 师:1只青蛙还有几条腿呢?你是怎样算的?2只青蛙又有几条腿呢?3只青蛙呢?青蛙腿的条数与青蛙的只数有什么关系吗?照这样的规律n只青蛙有几条腿呢?n×4在这里又表示什么呢?(课件出示:1只青蛙1×4条腿,2只青蛙2×4只条腿,3只青蛙3×4条腿,n只青蛙有n×4条腿)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青蛙腿的条数和青蛙只数的倍数关系始终不变。再一次探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表示数及数量间的关系,体会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表示数及数量间的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小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就把这首永远都数不完的儿歌用字母表示出来啦!多简洁啊!

第三个层次——教学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方法。

1、全班一起读这首儿歌!

当学生读到n只青蛙n张嘴n×2只眼睛n×4条腿时,师口述:像这样,当字母与数字相乘是,我们常常把乘号记作.,点要写在数字和字母的中间,数字要写在点的前面,字母要写在点的后,仍读作2乘n,还可以直接省略乘号,写作2n,读作2n,这就是字母与数字相乘时的简写方法。因此n×4还可以怎样写?

2、课件逐一出示: 三角形个数、小棒根数

师:摆一个三角形要1×3根小棒,摆二个三角形要( )×3根小棒,摆三个三角形要( )×3根小棒,摆四个三角形要( )×3根小棒,像这样一直摆下去,当摆a个三角形时(课件出示:a),要用多少根小棒呢?又该怎样表示呢?自己动手摆一摆。

然后,教师再追问:为什么用3a表示呢?(课件出示:3a)“当a是1时表示什么?a可以是100吗 ?甚至是更大更大的数呢?你发现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点吗?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探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表示数及数量间的关系的方法,以达到对新知的及时巩固、反馈、同时,有机渗透函数思想。” 第四个层次——探究用含有字母的加、减法式子表示数及数量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学得真快,兰老师奖励你们一个礼物,这是魔盒,想知道里面的秘密吗? 我在左边输入一个数,经过魔盒一变,就能变出来一个数,想看看吗?师:来,先试一次。比如我写个2,放到魔盒里边,出来一个——生:12。22叫输入的数,右边的12把它叫做输出的数,再来一次好吗? 师:你们说一个数.。

师:出来的应该是——生:64。师:看看吧!(显示64)写上了。 刚才谁没看结果就已经猜出来结果是64了,怎么知道的? 生:前边那个是2加上10就是12,那54再加上10就是64了。 生:魔盒变出的数永远比您输入的数多10。 这么快就发现秘密了,对不对呢?我们再试一试

按照这个同学的意见,输入50就会输出多少呢?[同学们特别高兴,发现了魔盒的秘密] 虽然输入的数在变化,输出的数也在变,但什么不变呢?[输入的数+10=输出的数]这样的关系始终不变

如果我输入A,输出的数是什么? 这里的A可以是哪些数呢?[自然数,小数,分数] 师:咱们换个角度,如果用B表示输出的数,那输入的数怎样表示?说出你的想法。 生:ⅹ-16。

师:看来,用字母表示数,不仅可以是自然数,还可以是小数,分数 第五层次——探究用字母表示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面积呢?(师出示周长面积计算公式)

师:人们常常用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a表示长方形的长,b长方形的宽,那用字母怎样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呢?(课件出示有关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的字母表示要求。)引导学生写出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提示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中间的乘号也以直接省略不写。(板书: C=(a+b)×2、S=ab)

三、巩固应用,提高能力 课件出示题

1、简写出下面各式。(课件出示) 4×a

x×6

a×b

1×a a×b×c 6+n

(这一层次,旨在有机地将数学规律和简写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练习,以达到正确进行简写从而避免混淆,有效化解难点。)

2、在括号里填出含有字母的式子。(1)学校美术组有24人

①书法组比美术组多6人, 书法组有( )人。 ②舞蹈组比美术组多9人, 舞蹈组有( )人。 ③合唱组比美术组多x人, 合唱组有( )人。

(2)一件上衣a,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 )元。 (3)小刚每天看课外书15页,a天共看( )页。

(这一层次,旨在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达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以前的学习中遇到的有关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的一次整理和提升,是小学阶段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特别困难! 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数学的愿望” 因此在新课用游戏引入新课,这样让学生感到既有趣,又富有思考性,还与本节课知识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在学生已有经验和旧知的基础上赋予新知,自然引入字母表示数,从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由此对新知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 由于教学内容的“数青蛙” “魔盒”和“摆三角形”这三个情境比较零散,不利于教师的组织,于是将教学内容和练习进行了调整。以“数青蛙”儿歌引入,从数1只青蛙就有1张嘴,2只青蛙就有2张嘴,„„永远都数不完的体验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是一种需要,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接着将“数青蛙”儿歌的后半部分由“试一试”调整到前面,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完整的理解儿歌,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出数量间的关系。再练习“摆三角形” ,让学生通过自己一个一个的摆三角形,体会到用小棒的根数与三角形个数的倍数关系始终不变,再一次探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表示数及数量间的关系,以达到对新知的及时巩固、反馈、同时,有机渗透函数思想。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想法,相互的讨论,发展了思维,使学生在理解含有字母的加法式子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出数量间的关系的难点时,就变得轻松了许多。

本节课虽然基本上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值得在思考的地方,在练习题形方面,不够多样,新颖,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第18篇: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践与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9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位置”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是应学段目标“探索一些图形的位置关系,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要求而设计编排的。本单元学习的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继而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同时,学会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知道能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

2.把教室情境和方格图相结合,理解数对的含义,体会一一对应,渗透“数形结合”、“函数”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迁移、推理、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数对的意义,会用数对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把握在生活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数学方法,理解起始列、行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层面,直观认识列、行

1.复习导入,在冲突中引出新知,初步感知列、行。

师:(请张明同学起立)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说这位同学在班中坐的位置吗?

师:同样是这位同学,有多种方法表达他的位置,感觉怎么样?

师:互相交流时很不方便。正因为如此,需要统一。

师:结合实际生活习惯,我总喜欢先说竖的,再说横的,这个“竖”在数学中称为“列”,“横”在数学中称为“行”,所以“先列后行”。

师:从观察者的角度出发,现在老师作为观察者,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第1列、第2列、……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第1行、第2行、……

2.用列行说说自己的位置。

师:你现在能用列行说说自己的位置了吗?

生:我在第3列,第1行。

师:我们把第3列看作竖的一条线,第1行看作横的一条线,这位同学的位置就在竖横这两条线的交叉点上。

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位置。

【设计意图:利用教室里现有的资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旧知中发现矛盾冲突,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自然引出新知,沟通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系。】

二、从图像层面,抽象认识列、行

1.把教室座位投影到屏幕上。

师:刚才老师是观察者,我观察你们,那你们想不想做回 观察者?

师:满足大家的要求,现在你们和老师一样,也是观察者了。

师:找一找,第一列在哪里?

师:第一行呢?

师:张明同学的位置怎么说?和我们刚才讲的一样吗?(请这位同学起立)

师:如果我们把第三列看作竖的一条线,第1行看作横的一条线,同学们想象一下,张明的位置在这两条线的什么位置上?(张明的位置就在竖横这两条线的交叉点上。)

师:你自己的位置会在哪两条线的交点上呢?

师:由此你想象咱们整个班上每个同学的位置分别在哪个点上?闭上眼睛想想全班同学的座位用图简洁地表示出来是什么样的。

2.从座位图到点子图,到方格图。

课件出示座位图变点子图,变方格图。

师:大家的位置都在这个上面了,老师是观察者,也想在这个图上,我在哪里呢?(屏幕出示0点,并完善方格图。)

师:在这张方格图中,0即表示列的起始,也表示行的起始,可以叫它是第0列,这是第0行。(屏幕演示)

师:现在你还能找到第1列、第1行吗?

师:第1列、第1行没有变。

【设计意图:从座位图到点子图,再到方格图,一步步深入,在抽象情境中学习行与列,重点介绍起始行、起始列,在比较中弄清起始行和起始列与第一行和第一列的不同,为以后学习坐标做好铺垫。】

三、从数学层面,形式认识数对

1.初步学习数对。

师:张明同学在第3列第1行,你现在还能找到他吗?

请一生上来指,然后屏幕显示“张明,第3列第1行”。

师:这么简洁的方格图上写那么多汉字,好不雅观啊!能不能把这文字语言改成数学语

言呢?让它变得更简洁。请在这张纸的反面试试。

学生自由写。师巡视,请代表性的学生写到黑板上。

师:也就是(3,1)只能表示这一个同学的位置,能不能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这个同学的位置能不能用其他数对表示?也只能用(3,1)表示。

2.进一步学习,感悟数对特点。

在方格纸上找两个点,请生用数对表示(2,5)、(5,2)。边说边请相应同学站起来。

师:大家看,两个相同的数字,但为什么表示的位置不一样呢?

师:数对是一组有序的数,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就不同。

师:接下来老师报数对,是你你就站起来,看谁反应速度快。(3,1)、(3,2)、(3,3)、……师:哇,一列同学站起来了!

【设计意图:抽象与形象相结合,感悟一一对应思想。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数对“能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个作用。在游戏中,多次变化,体会数对的特点,渗透函数思想。】

四、数对在生活中应用

1.介绍笛卡尔。

2.围棋盘。

【设计意图:介绍生活中的例子,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数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拓展练习

1.画一画。

(1)A(2,5)、B(2,3)、C(4,3)。

(2)师: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4格,请你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并用数对表示平移后图形顶点的位置。

(3)师:如果上下平移,什么不会变?

【设计意图:数形结合,在方格图中进一步感悟数对的特点,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迁移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为初中学习坐标系铺垫。】

六、总结延伸

师:愉快的一节课很快过去了,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数对,知道了可以用列与行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学习其他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2、在认知冲突中感受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3、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和方法。

4、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课中体现得较多。通过形来研究数的特点,通过数来呈现物体的位置,在方格纸和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之间架起了数与形的桥梁,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是今后研究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设思维问题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浅谈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

第19篇:“数对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课 题:数对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第3页做一做;第4页练习一第1——3题、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认识数对,理解数对的意义,会读数对;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能在方格纸上找出已知数对确定的位置

2、过程和方法: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能在方格纸上找出已知数对确定的位置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座位顺序表;课件(演示座位顺序、练习一第

1、

2、3题) 学具: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用自己的方法描述学生座位顺序表每个同学的位置) 1.谈话引入座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XXX同学的位置。 2.揭示新课——用数学语言描述我们的座位位置。(板书:位置)

二、用列、行确定位置

1、认识列和行

师:其实,象这样确定位置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列”和“行”来表示。那什么是列?什么是行?(抽学生按自己的经验回答)

2、认识第几行和第几列

课件出示座位顺序表,抽学生说出自己是第几行(或几列)你是怎样数的?

3、抽学生用几列第几行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4、抽学生谈谈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的位置的感受。

三、用数对确定位置:

1、认识数对

讲解:第3列第5行可以写成(3,5) „„

象这样的表示方法叫做数对,读作„„ 抽学生读板书的数对并说出它表示的意义。 讨论,用数对表示位置有什么优点?

2、用数对表示位置

提问:你能用数对写出XXX同学的位置吗? „„

在作业本上用数对表示自己的座位位置(同桌互相检查)

3、根据已知数对找位置

课件出示三国人物排列图,写出一个数对,抽学生说出该数对表示的位置上的人物是谁?

四、巩固练习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是A(4,5)、B(2,1)、C(6,2),在点子图上画出该三角形。(数的对象是点)

2、练习一第1题。(数的对象是格子)

五、生活中的数对的应用

数对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语言,它能用两个有序的数,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无论是平面图上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是用数对的思想或方法来确定位置的。

1、练习练习一第2题。(国际象棋棋谱)

2、练习练习一第3题。(地图区域)

六、趣味活动

1、抽学生说说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数对?(补充第

2、介绍五子棋谱的表示方法

五子棋(学生说落子位置,老师操作)

题的内容)

第20篇:《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全国上下兴起体育健身运动。滕老师的学校也不例外,前不久也举行了一次跳绳比赛。在这次跳绳比赛中,我所教的五年级一班的小军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大家想不想认识小军?

二、新授

1、两个条件确定一个位置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我们五年一班的座位图。小军在哪儿呢?谁来猜猜?你来。你再来。这样猜下去可不是个办法呀,怎么办?听,小军说:(课件声音:第4排第3个 《随着小军的话贴到黑板》)。这次能找到吗?大家手中都有一副这样的座位图,根据小军的描述在你手中的座位图中找到他的位置并且圈出来。(最多能出现4个位置上的同学)

师:滕老师班可没有4个小军啊。这是怎么回事?(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对呀,同样是第3排,有从左往右竖着数的,从右往左竖着数的;还有从前往后横着数的,从后往前横着数的》。小军到底在哪呢?我们继续听:(课件声音:从同学们的角度观察,我在从左往右数第4排从前往后数第3个)。小军在哪里?(生指)好,我们看看到底是不是小军?果然是小军,终于找到他了。

师:看来要想找到小军的位置,只知道第4排,第3个是不够的,还要知道数的方向。在这个平面上,小军的位置是由这一竖排和这一横排共同确定的,(课件出示一列和一行)数学中规定这样的竖排叫做列(板书在表示列的这些名称的下面)第4排也就是第4列。这样的横排叫做行(板书在表示行的这些名称的下面)第3个就是第3行,列和行形成了一个交叉点,这个交叉点就确定了小军的位置(课件出示小军位置上的圆圈)(板书:确定位置)。

师:下面,同学们和老师一样用竖线表示列,横线表示行,把你刚才圈出的那个同学的

1

位置确定出来。

师:小军位置是一列和一行的交叉点(课件:点子图),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一列和一行的交叉点。(出示点子图)。

2、列和行

师:观察这副图,一共有几列几行?

生:有6列6行。

师:你是怎样数的?上来数一数。(生数,教师关注多种数法。注意数的手势)

师:大家的数法各不相同,数学上规定,(课件出示:把0放在这个位置上作为起点,从0开始,依次是第一列。。。。。。)。刚才我们是按照什么顺序数列的?

生:从左往右数。(评价:对!)

师:我们再来数一下行,(课件出示:也是从0开始,依次是,第一行。。。。。。)。刚才同学们是按照什么顺序数的?

生1:从前往后。

师:在确定位置时,不但对列和行的顺序有所规定,而且一般情况下要先确定列再确定行。

师:你能说出这一点的位置吗?

师:说的多好。有了这种规定,确定物体的位置就更简单了。现在,你能用更简单的语言说出王强的位置吗?(板书:第4列第3行)

2

师:小波的位置在第5列,第3行。你能找到他的位置吗?在你手中的座位图中标出小波的位置。谁到这里找一找。

师:这位同学在这副表格图中一下子就找到了小波的位置。你们找到了吗?是这个位置吗?好,看看是不是小波。找得很准,就是小波。(课件:点击找到的位置,出现小波的人脸和名字。然后旁边出现实物图)

师:表格图与刚才的实物图相比,在确定位置时,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生:确定位置时更快了,……

3、数对

师:刚才同学们用第4列第3行确定小军的位置,数学上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不用汉字,只用数字和符号既简洁又准确的表示出位置。大家尝试一下,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生交流后在黑板写出各种方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几位同学的写法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有很多共同点,谁来说一说。(集体交流)

师:在数学中,规定这两个数中间用一个逗号隔开,由于这两个数是一个整体,用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所以我们把这两个数用一个小括号括起来,像这样的表示方式,叫数对。(板书揭示课题:数对 确定位置)。

师:读作第4列第3行,或者数对4 3。读给你的前后桌听听。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经历了从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位置——列与行确定位置——数对确定位置这样一个过程(课件出示),你有什么感觉?

生交流:更统一,更简便,更清楚,更快……

3

师:正像大家说的,用数对确定位置清晰明了。现在就用数对表示出这一点的位置。把数对写在答题纸上。(课件出示一个红点)

师:确定这个点的数对是?谁来说一说?(手指)

师:这个点的数对呢?(手指)

师:大家一起读一下这个数对?第 列第 行。在哪呢?谁来找一找?(课件出示一个数对)

师:你是怎么找的?

师:这个交叉点表示的是五年一班的哪位同学呢?我们来看看。(课件浮现座次图)

师:数对在这个班级中准确的确定小磊的位置,同样,数对也能确定我们现在班级中每一位同学的位置。不过,要从老师这个角度观察你们的位置,才能和从大家刚才观察屏幕上物体的位置一致起来。

师:大家想,从老师这个角度看,第1列在哪儿?请第一列的同学起立。

这是第几列?这是第几列呢?(第六列)

哪是第一行?

第三行的同学在哪里?向老师挥挥手。

你知道你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吗?你来说说。好,下面把你自己的位置用数对说给同桌听听。

师:谁愿意站在老师这里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学生再体验一次)他说的好朋友是谁,向他挥挥手。

4

师:再找个女生,谁来?

三、练习

师:好,咱们来做一个游戏放松一下。(请根据你手中的数对,找到新座位。给大家20秒中思考,等音乐声响起,就有序的对号入座。)准备好了吗?如果有困难也可以找老师和同学帮忙。(课件:音乐声响起)(学生根据老师发的卡片上的数对找自己的新位置。)(有两个人的数对是(3,X )、( ,4)两人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师:大部分同学根据数对找到了自己的新座位,你们两个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座位?

生1:我这个数对只有第二个数,只能知道是第4行,但不知道是第几列。给大家看看是不是少了列。

生3:因为我这个数对只有第一个数,只能知道是第3列,但不知道是第几行。给大家看看是不是少了行。

师:对呀,不完整的数对,的确确定不了位置。现在你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吗?为什么找到了这里?根据位置把数对补充完整。

师:你能找到你的位置吗?根据位置把数对补充完整。

师:咱们班的最后一个同学请站起来,用数对说一下你的位置。根据这个数对判断一下咱们班一共有几列几行。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设列与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距离都是1米的话,同学们的座位在平面上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图形?

生:长方形。

5

师:对。

师:知道咱们班共有多少人吗?(42)42怎么来的。

师:滕老师班的座位有6列6行,如果也按照列与列之间,行与行之间1米的间隔,在平面上形成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

师:看屏幕,是这样吗?

师:谁能把正方形这条边上的点(第6列)的数对说一说?你发现什么?(列数一样)

师:这上面点(第1行)的数对有什么特点?(行数一样)

师:谁来说一说。

师:看看谁能发现这条斜线上的点的数对又有什么特点?(独立思考,如果困难,一个一个说,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记录)

师:看来大家对数对有了深刻的认识。下面咱们用它解决个问题。打开课本96页,认真看第6题,按要求做。

四、总结

师:数对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语言,它能用两个有序的数,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无论是平面图上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你能举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吗?

数对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对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