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03 08:35:3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生:看成3条鱼加上4 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

教师做到了:

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

2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

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其教学特点是:

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永平一小

鲁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

====

一 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 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

教师做到了:

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

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 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其教学特点是:

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推荐第3篇: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

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 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

教师做到了:

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9”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

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

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

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aodoc.com,请保留此标记。)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其教学特点是:

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第二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西、南、北)来辨认其余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有关课件、指南针、“想想做做”第1题、第4题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知

1、师:你们还记得生活中怎样辨认方向吗?

生1:早上面向太阳的时候,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生2:看大树的年轮,稀疏的一面是南方,稠密的一面是北方。

生3:如果到野外迷了路,就用指南针来帮忙,红色指针指向北方,白色指针指向南方。 ……

师:真不错!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知识。 有的同学提到了指南针,指南针是一种利用磁针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指南针,用指南针来辨认一下我们这个教室里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果园?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这样来确认方向的。在平面图上我们又是如何确认方向的?

2、引出课题:

师:听说同学们这么聪明,花仙子也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多媒体课件演示)今天我们就跟随花仙子一起去方向王国游览,认识一些新的方向。 (板书课题)

二、设疑,探究新知

1、复习近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

(多媒体课件演示)师:我们来到了方向王国的学校,以学校为参照物,也就是以学校为中心,在平面图上谁先来介绍一下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生:学校的东面是少年宫,南面是电影院,西面是火车站,北面是汽车站。我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的。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师:在学校的周围还有很多好玩儿的地方,(点击课件)除了汽车站、火车站、少年宫和电影院外,你想去哪儿玩,它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吗?

生1:我想去人民公园玩儿,人民公园在学校的东北方向。

生2:我想去儿童公园玩儿,儿童公园在学校的东南方向。

师:你们说的很好,其他小朋友谁也想来说说?

3、小结:师生一起归纳并记忆四个方位

师:在平面图上判断方位时人们习惯上先看东和西,再看南与北,所以就有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的习惯说法。比如:东和北之间的方向称作东北方……东北方和西南方是相对的两个方向,东南方和西北方是相对的两个方向。我们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你会用一个词来表示平面图上的8个方向吗?

生:四面八方

4、认识指南针上的8个方向

师:请你根据指南针给定的北方把其余的7个方向填出来,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做P43页“试一试”,集体反馈

师:随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根据一个给定的方向来确定其它方向的?

生:根据给好的北方,先把东、南、西填上,然后西和北之间就是西北,东和北之间就是东北,西和南之间就是西南,东和南之间就是东南。

生边说,师边点击课件。

师:你真聪明,学得真快。

5、在平面图上变换参照物辨认方向

师:刚才我们是以学校为中心来辨认方向时,体育场在学校的东南面,如果以体育场为参照物,也就是以体育场为中心,学校又在体育场的什么方向呢?

生:学校在体育场的西北面,因为学校在体育场的西方和北方之间。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也提出一个辨认方向的问题吗?

生1:人民桥在体育场的什么方向?

生2:人民桥在体育场的东北方。以体育场为中心,人民桥在体育场的东和北之间,所以是东北方。(大家鼓掌)

生3:学校在公园的什么方向?

生4:(宋全) ……

三、游戏,实践运用

1、爱心行动

师:同学们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现在有几个小伙伴在参加完运动会之后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你们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出示课件)

小组合作:学生根据四个小动物的话,每人选一个小动物帮助找到家贴在图上,比一比哪个小组动作最快。投影展示,说说你们是怎样帮助小动物找到家的?

2、吃水果

师:小动物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请同学们去果园里吃水果,但有一个条件,每人要提出一个问题才能吃到水果,谁先提问题?

生1:草莓园在大门的东北面。

师:以草莓园为中心谁来说说草莓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是什么果园?

学生回答。

师:以你们自己的果园为中心,你们果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面各是什么果园?把你们的指南针放在桌子的中心用它来帮助你们,小组内议一议。

各小组交流发言。

3、游戏:“走跳棋”

我们再来做一个跳棋游戏,(课件演示,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同桌两人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布置作业

点击课件,出示花仙子:“小朋友们,你们在方向王国里都学到哪些新知识,掌握哪些本领?”

生1:我认识了4个新的方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生2:我会按照方向来玩跳棋游戏。

生3:我会在平面图上判断方向。

……

师:花仙子对小朋友们的表现非常满意,她给我们留了一道课下作业,有信心完成吗?(点击课件)

师:下节课把你看了地图后的新发现告诉大家。

【教学反思】

学生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这些在生活中积累的方位知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这一部分知识是起点和基础。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贴近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

《认识方向》这节课是参加新乡市优质课评比,课上延长了5分钟才下课,听课的老师对我说:你怎么不挑一些好学生来回答问题,这又不是随堂课,有这么多领导来听课,你看那个宋全回答问题一直说不到正地方,多耽误时间,还会影响评课的效果。听了同事的话,我的内心一直不能平静下来: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其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说实话,哪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顺顺利利,学生配合的恰到好处,但是这不是实实在在的教学。

有的学者就提出,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者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即使他学的很困难,也要使他相信,老师和同学们并没有嫌弃他,并没有把他和其他同学区分开,课堂上人人平等,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学会。

有人曾经说过: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每当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认可的时候,当他们露出自豪的笑容的时候,我内心是最激动的,那是我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那是最美妙的时刻。

下面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来谈谈本节课上有关“使学生会问”的培养。

学生已经敢于提问了,但是怎样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所以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提什么?怎么提?教师的提问还在发现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平时的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法可循。例如:课堂上在学生已经掌握以学校为参照物确定位置后,让学生继续在平面图上变换参照物来确定位置,老师先举了一个例子:体育场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接着老师提出:你能像老师这样也提出一个有关方向的问题吗?通过教师的抛砖引玉,大多数学生明确了提问题的方向,自己提出了各种各样有关辨认方向的问题,再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确定位置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会问的能力,使学生感觉到数学问题并不可怕,数学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进一步树立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也有个别学生,课堂上积极踊跃举手发言而又说不到点子上,耽误时间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怎么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发布者: 刘承富 发布时间: 2011-11-30 20:22:46

教学内容:三年级:可能性

教学目标:

1、根据生活经验及实践活动,初步接触统计思想,对事件的可能性做出相应判断。

2、有根据、有条理地说明理由,培养分析推理能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彩色铅笔5支,黄白球各4只。

(学生)黑白棋子数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摸笔游戏

(1)师: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有红、黄、蓝、绿5支不同颜色的铅笔。如果闭上眼睛从中任意摸出一支,你猜猜会是哪支笔? 情况一:学生猜测。

师:你能肯定是你猜的那支吗?

(如学生说肯定:那你上来摸一摸)

生表示不肯定。师:那可以在回答前面加上一个什么词?

板书:可能

情况二:学生直接说到可能是*支

大家发现他用了个什么词?

师:摸到的这只笔有几种可能?为什么?

师:就像大家说的那样,5支笔都不同,不能确定到底会摸中哪支,因此碰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我们就得用上(板书)“可能”这个词。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再看这5支笔,我可能摸出黑色的吗?(不可能) 能肯定吗?所以用上“不可能”这个词。(板书:不可能) 你为什么这么肯定?(生答)

除了不可能摸出黑色的外,还有什么不可能?

(3)刚刚是5支不同颜色的笔,如果换成全是绿色的,我任意摸一支,会是什么笔?你能确定吗?那可以用上一个什么词?(学生答肯定)师:肯定也就是一定。(板书:一定) 为什么一定?

2、小结

碰到不确定的情况我们用“可能”,碰到确定的情况就用“不可能”或“一定”。它们就是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三种情况。

3、联系生活

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怎么样?

我要和朋友们一起去爬山,需要准备些东西。有(出示小黑板)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用?

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你能帮老师出出主意吗?

生答。(在小黑板上作记录:一定打√,可能打o,不可能打╳)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你能举些例子吗? 师:老师先来:比如“可能”:明天可能下雨,可能不下雨。

再比如“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还有个“一定”:如人一定会老。等等。 师:可以两个人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师:下面可以选这三个词中的任何一个来说一句话。谁先来? 指名

三、四个。

同学们懂得真不少。下面我想和大家再来做个游戏,好吗?

二、自主探索 相同个数

1、老师这儿有3个黄球和3个白球,我把它们放进盒子,任意摸一个,你猜会是什么球?(生说)摸到两种球的可能性谁大谁小?

那就让我们来摸一摸并记录出结果,为了让人一目了然,可以设计一个统计表。(出示表格)每次摸出的结果用什么方法记录比较方便。(划“正”)我请一位同学上来记录。10位同学分别上来摸一摸。(指名记录)

2、活动

3、游戏结束,我们来看一看记录结果。(填写总次数) 从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摸到的次数差不多) 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吗?(两种球个数一样多)。

4、也就是说两种球的数量是一样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差不多。不同数量

1、如果现在我拿掉2个白球,剩下3个黄球和1个白球。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对了,也有2种可能)摸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一些呢?(生猜)。你们猜得对吗?下面就让大家自己用游戏来验证。每小组都发有一个盒子,装有数量不同的黑白棋子。小组组织每个人轮流摸一摸,总共摸20次。还用划“正”字的方法。由记录员记录结果并填写表格。各小组准备好了吗?游戏开始!

2、活动。

3、全组交流小组记录结果。

师:下面请小组长汇报你们组的情况。 小组汇报,师填在小黑板上。

师:这些就是各小组的结果。仔细观察表格。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可小组讨论一下。 (数量多的被取出的可能性大)板书:可能性大小。

那么你觉得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与数量的多少有关)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像这样的可能性的例子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抽奖。

三、课堂总结

师:生活中会碰到很多可能性的事件,我们应该及时地了解,认真思考,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如有时间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发表。

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要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就更了不起了。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儿了!

教学反思:

可能性的三种情况这一环节较为顺利。

学生摸出的两种球的次数有些差别。学生难于在游戏结果中发现正确的规律。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发布者: 谯四清 发布时间: 2011-8-2 18:03:37

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15-1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过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学具(贴贴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这不,聪聪和明明这两个小朋友就运用规律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房间。

课件出示聪聪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仔细观察,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可能有: 生1:窗帘的颜色排列有规律。(蓝长条和白长条一组,重复出现); 生2:灯笼排列有规律。(两个红的一个蓝的一组,重复出现); 生3:桌布的颜色排列有规律。

师给予表扬和肯定。

师:聪聪的房间已经参观过了,现在我们和聪聪一起去参观一下明明的房间。

课件出示明明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聪聪找出规律吗? 生:愿意。

师: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观察、发现阶段,体现数学内容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同时还可以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旧知)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找出墙面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墙面图案的规律。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些什么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激发思维。师参与其中。

组织汇报,并根据学生汇报点击课件演示。

师:哪个小组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生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

师激发提问:同学们斜着看,从上往下看,从左往右看,都发现了规律,我们再换一换方法,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点名回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规律。

师:这种规律就像我们所学的一种什么现象引发的规律? 生: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再变化一次的话,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生:和第一行的一样。

师:像这种经过几次变化以后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板书:循环) (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从几种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能力,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

2、寻找地面上的图形的排列规律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墙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地面上的图形排列规律又是怎样的呢?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培养学生的评议和表达能力) 点名汇报,集体评议。

3、例1的教学。出示例1 (1)、引导学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让学生动手尝试,画一画。 (3)、交流并说说这样画的理由。 (4)、评议

(让学生体会排列的方法变了,但规律没变) (5)、完成115页做一做,交流,并展示学生作业

三、知识运用,操作巩固

今天同学们表现很棒,下面我们要利用今天所学的规律知识进行闯关游戏。

1、第一关:小巧手

按照今天所学的规律,你能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吗?试一试。

学生操作学具

展示学生作业。问:你发现了他所摆的规律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新知,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欣赏数学美的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

2、第二关:猜一猜

师:动物王国举行联欢会。瞧,它们都排着整齐的欢迎我们呢。

请你猜一猜,接下来排的是什么动物呢? (用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第三关:画一

11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引导学生利用旋转的知识,发现其中的循环规律。 (板书:旋转)

4、生活中的循环规律

师:小朋友们,你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和我们今天所学的循环排列的规律吗? 学生自由发言

点击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循环规律。

(向学生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美)。

四、全课小结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打扮的更加美丽。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到此为止。课后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和你的学具去装饰一下你的小手帕,看谁装扮的最美丽。 (将知识延伸到课外,课虽尽,意仍存)。

板书设计: 找规律

平移

循环

旋转

教学反思: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的排列规律,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本课教学,我从具体情境中引入,通过回顾以前所学习过的知识,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规律意识。引入自然,恰当,同时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当新知识出现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观察和课件的动态演示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借助所学的平移现象来解释,发现规律。另外,本课在复习巩固时,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通过摆一摆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体现了“玩中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总的来说,本节教学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空间和创新空间。但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给学生的探究和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待改进。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作用,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次培训,是我对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使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 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考虑本节课所教的知识, 更要考虑到本节课后蕴涵的潜能。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间的迁移: 由刚开始的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到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整数乘法)到小数乘法; 由小数乘法到分数乘法; 由分数乘法到百分数乘法。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假如在教学第一环节的内容时, 考虑到它在今后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教师应该深挖教材, 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 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 又能使自己的课堂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教学设计必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否则会事倍功半或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如:师: 神州五号于2003年11月15日正式上天, 开始了太空之旅。(边说边出示杨利伟在飞船内的工作照)你们知道杨利伟向全世界展示的是什么吗?教室内一片寂静⋯⋯

本案例中, 教师及时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引入课堂,体现了教师具有较强的选材意识, 但是, 却忽视了面对的是刚刚步入学校的一年级的儿童, 他们不一定对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感兴趣, 他们有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的视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仅仅依靠经验, 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如小测验, 访谈和学生交流, 侧面了解, 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等,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对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数学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因此, 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体现数学教育的多方面价值, 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获得个体的进步, 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的,可评价的, 具体而明确的, 如:“会用⋯⋯ 来⋯⋯ ”“学会⋯⋯”等, 否则就无法评价。为此教师在目标制定过程中要从三维目标入手, 设计具体的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如《长方形的面积》(小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①能借助透明方格胶片或带有方格的面积图, 说明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的理由。②对给予的长方形和实物, 能够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四、对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 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教学活动包括活动的内容, 活动的设计意图, 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活动的时间分配等。其中活动内容是核心, 活动设计意图是导向, 活动的组织实施是关键。活动组织实施也就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形式, 包括: 教师活动的开展???导入、提出问题或提出任务, 主题探究(包括组织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 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练习等; 活动材料的准备???学具、教具、课件等。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和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设计。那种只关注活动过程“热闹”而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 或者活动时只注重教学活动而忽视教学目标的做法, 是最不可取的。

五、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引一个三年级评语例子:“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较远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测、估计较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作用,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次培训,是我对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使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 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考虑本节课所教的知识, 更要考虑到本节课后蕴涵的潜能。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间的迁移: 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学过了数字的加法运算,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也经常的碰到一些具体的情景,特别是他们感兴趣的小动物、喜欢吃的水果及喜爱的东西。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特别想知道他们的具体的数字,或者我们就很容易引导他们去认识,怎么去计算或者运用乘法运算来计算数字。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假如在教学第一环节的内容时, 考虑到它在今后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教师应该深挖教材, 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 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 又能使自己的课堂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教学设计必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否则会事倍功半或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如:师: 神州五号于2003年11月15日正式上天, 开始了太空之旅。(边说边出示杨利伟在飞船内的工作照)你们知道杨利伟向全世界展示的是什么吗?教室内一片寂静⋯⋯

本案例中, 教师及时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引入课堂,体现了教师具有较强的选材意识, 但是, 却忽视了面对的是刚刚步入学校的一年级的儿童, 他们不一定对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感兴趣, 他们有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的视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仅仅依靠经验, 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如小测验, 访谈和学生交流, 侧面了解, 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等,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对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数学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因此, 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体现数学教育的多方面价值, 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获得个体的进步, 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的,可评价的, 具体而明确的, 如:“会用⋯⋯ 来⋯⋯ ”“学会⋯⋯”等, 否则就无法评价。为此教师在目标制定过程中要从三维目标入手, 设计具体的的可操作性的目标。通过用小熊猫,大家喜欢的小动物,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长方形的面积》(小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①能借助透明方格胶片或带有方格的面积图, 说明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的理由。②对给予的长方形和实物, 能够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四、对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 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教学活动包括活动的内容, 活动的设计意图, 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活动的时间分配等。其中活动内容是核心, 活动设计意图是导向, 活动的组织实施是关键。活动组织实施也就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形式, 包括: 教师活动的开展。导入、提出问题或提出任务, 主题探究(包括组织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 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练习等; 活动材料的准备,学具、教具、课件等。更要注重巩固练习,如:如果1个盘子里只有1~9个苹果,一共有1~9个盘子。总共有多少个苹果。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和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设计。那种只关注活动过程“热闹”而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 或者活动时只注重教学活动而忽视教学目标的做法, 是最不可取的。

五、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引一个三年级评语例子:“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较远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测、估计较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推荐第5篇: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驻操营小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表内除法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初步领悟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对除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并能根据除法算式编题目 教学难点: 沟通除法的各种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

1.今天开始,我们要进行本学期的复习工作。先回忆一下这个学期都学过了哪些知识?(生随意回忆起一些零碎的知识) 2.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表内除法。(师板书:表内除法复习)

二、整理、沟通

1.表内除法都在第几个单元(第二,第四单元)

2.观察得很全面。现在我们把镜头对准这幅图,他们在做什么?(分橘子)怎么分的?

3.师:不管怎么分,最后每份都是同样多的,也就是说“平均分”了,你能根据整幅图来编一个题目吗?

生:把15个橘子,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师:怎么解决?

生:15÷5=3(师板书:15÷5=3)

4.师:看到这幅图,还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别的什么算式? 生:……

生:15÷3=5(师板书:15÷3=5) 师:谁来猜一猜,他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1:把15个橘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几个? 生2:15个橘子每3个放一盘,可以放成几盘?

5.师:能不能根据15÷3=5这道算式来编题目?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这道除法解决?写到本子上。

6.生独立写在本子上。7.全班交流。

8.师:刚才同学们编了那么多用这道除法解决的问题。现在总结一下,什么样的题目,可以用除法解决?(平均分,包含除,倍数问题)

9.观察这两道算式 15÷5=3 有什么发现? 15÷3=5 生1:都有

15、

5、3,但每道题表示的意思不一样。

生2: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师板书:三五十五)

10.师:我们知道除法算式里都有它的名称,比如:15÷3=5,谁来说一说?

生:15是被除数,3是除数,5是商(师板书:被除数 除数 商) 师:能不能在“三五十五”这句口诀里找到对应的名称呢?发现了什么?

生1:三相当于除数,五相当于商,十五相当于被除数。 生2:除数和商相乘就是被除数。

师小结:看来目录上的这幅图还挺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回忆起关于这个单元的一些知识。以后,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源。

三、综合练习1.口算

48÷6= 56÷7= 6×7= 32÷4= 27÷3= 35÷7= 9÷1= 6÷6= 2.选做两道

(1)小红今年8岁,妈妈今年36岁,去年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几倍?

(2)丁丁看一本故事书,2天看了8页,6天可以看几页? (3)有一堆糖,平均每人分4粒,可以分给6个人,现在要分给8个人,平均每人得到几粒?

五、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表内除法,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郝俏俏 2012年4月9日 驻操营小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表内除法复习》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上的是一节复习课,复习不再是呆板的知识回顾,习题练习。整理与复习的教学着力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后继学习的能力,这些不仅通过新课的教学去实现,整理与复习课把对知识的整理当作知识复习的载体,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体验脑子里的知识从零乱到系统的过程,逐步让学生从形成自己归纳知识的意识,到具有知识归纳的能力,实现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我觉得上复习课前,首先就要研究透本块内容有哪些知识点和相关知识点,它们之间有着哪些联系,哪些地方需要沟通。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计算教学与情境教学相结合,内容的连贯性很强。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课型,对学生学习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理解这块内容,而且要尽量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促进学生记忆和思维的发展,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整理与复习教学要打破知识系统化的固定式教学,让数学问题回归学生生活,体现整理方法的多样化,实现复习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结合。虽然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而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对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始终存在着己的理解,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消除不了的 。

郝俏俏 2012年4月11日

推荐第6篇: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内容:

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名称: 完全平方公式(1)

全椒县古河职中 汤宗水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②合并同类项法则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

(2)教学难点:1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完全平方公式。2公式的特征的总结过程

五、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学生讲完后补充速记要点 首平方尾平方成绩二倍在中央)

3、[学生回答] 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 )① (a-2b)2= a2-2ab+b

2(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 公式右边共有3项。

(2) 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2)(-7-2m)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2=______________(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 随堂练习P36习题

六、板书设计

完全平方公式(1)

(一)(2m+3n)2 (-2m-3n)2 (2m-3n)2 (-2m+3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二)公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

(五)冒险岛

(六)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七、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

一我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

二,我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

三,我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因此我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

推荐第7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

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所以,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受尊重。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我在课堂中经常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推荐第8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伏潭二小何银先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教学感受,好的教学预计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阒重要作用。现低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或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参与,主动探索,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合理地分析教学内容

一节数学课教学的成败,教学内容的呈现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师必须能多样地、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考虑本节课所教的知识,更要考虑到本节课后蕴涵的潜能。如小学数学中知识的迁移:由刚开始的表内乘法→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百分数乘法,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

二、合理地分析学生情况

教学设计必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事倍功半或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老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的视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仅仅依靠经验,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合理地确定教堂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看这种教学目标有没

有价值,能否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某种积极的变化,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个性需要。所以说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教学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民价值等几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体现数学教育的多方面价值,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为此,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有新的收获,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了任务。

四、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

在设计活动时,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教学进行差异化处理。教师:导入→提问→探究(组织学习、交流)学生:动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练习等,准备:教具、学具、课件等,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和达到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为此,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

五、合理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是对个人本自身的教学进行批判和反省的过程,一节课下来,静心反思,及时记下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思考再交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教学,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了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避免无效性教学。

通过教师合理地设计、安排,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住,再接再励,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好,更出色!

推荐第9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

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思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案例:甲同学在解完“梯形ABCD中,点E是腰AB上一点,在腰CD上求作一点F,使CF:FD = BE:EA”之后在作业的反思栏内写道:“老师,如果E点在底边上,如何在另一底上找到F,我有一种方法,不知对否?作法,1.连结AC; 2.作EO // DC交AC于O; 3.作OF // AB交BC于F。 AE:ED = BF:FC。 ” 同时,另一位学生在作业本中提出同样的问题,写道:“如果,在梯形ABCD中,点E是底边上一点,那么在另一底边找一点F,使AE:ED = BF:FC,应怎样找?” 两位学生对同一个题目,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前者解决了问题,但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后者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能准确的描述问题,两位学生都良好的运用了直觉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我及时公布了两位的猜想,并鼓励他们的这种主动猜想的创新精神,公布之后,同学们反映强烈,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且在讨论中思维更加深刻,问题得到引伸,方法也出现了多种。第二次作业本交上来了,一位学生对在讨论中提出的新方法给出了证明,他写道:“今天乙说,如下图,已知梯形ABCD,E是底边的一点,延长腰交于F,连结EA交AB与G就是昨天甲要找的点。我觉得它说的是对的;证明如下:……(证明略)” 我也即时公布了这位学生提供的乙的发现和他的证明,并说,乙能想到这种方法,正如他在反思中所说,是他对解过的P244第22题的反思在这里起了作用,因为当时作了深刻的反思,从而对做过的题目有深刻的映象,自然很容易想到这种方法,因此,同学们应向他学习,解题以后不要停止,一定要多作反思。接下来的几天中,都有同学围绕着这个问题继续思考,并且有的同学还将此问题作了进一步引伸,如丙在反思中写道:“任意多边形,知道一边上一点,就可以由甲那种方法,在其它任一边上找到一点,使与分得的线段的比等于这点分得的这边上的两条线段的比,只要先把多边形变成三角形后就行。对吗?”我批语道:“你已推广了甲提出的命题,很好,且你是对的,请试一试能不能给出证明”。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无疑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

推荐第10篇:新课程下数学设计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课堂数学教学设计的方法与途径教学反思

-----------杨毕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坚持好这一理念的关键是要注重 “四个创新”,突出“四个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坚持好这一理念的关键是要注重 “四个创新”,突出“四个结合”,全面提升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水平。

创新教学情境,坚持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都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国共产党同配合完成任务的学习,都是积极的、科学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能一味地促长自主学习,也不能无限地使用合作学习,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科学地进行整合。学生能自主探究的就不一定追求形式上的合作讨论。只有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研究结果多样、独立思考困难、解决策略不同、需要分工操作等确需合作讨论的问题时,才可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交流以至争论。在合作学习中,要努力提倡相互认同、相互接纳的精神,在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基础,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独创性的同时,注意方法的引导和训练。从而在教学中形成一种通过教师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思考、想象和表达,构筑学生展示独特内心世界和生动活泼思维

活动的有效平台,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到既发挥个体能动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的教学效果。

创新教学方式,坚持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要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接受学习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能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避免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自主探究,不但时间不允许,教学进度将受到影响,而且中差生也不具备这个能力。因此,要辨证地理解和运用接受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推行积极的接受教学。在教学中把握好“引”和“导”的度,避免“满堂灌”,避免机械重复的“讲”和“练”,正确把握教学中的“教、扶、放”的关系,以教法启发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通过接受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通过学生的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创新教学思路,坚持知识灌输与方法应用相结合。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一种模型。在数学教学时,既要体现它作为生活知识普遍性的一面,也要体现它作为思想方法特殊性的一面;既要明确反对数学教育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建立起来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的学习活动的良好基础,但同时又必

须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应该辨证地处理好数学思想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当前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必须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水平。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意识。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同时又有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头脑。

创新评价体系,坚持定性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用考试和分数来评价学生是现行基础教学的主要特征。实施新课程教学,虽然要求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及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但这并不表明要完全抛弃考试和分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不能把考试和分数当“靶子”攻击,不能让形而上学到处泛滥,把正确评价与分数评价对立起来,要正确处理正当评价与考试分数之间的关系,保持正确的心态,有机结合使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正确的、新颖的观点,应及时予以肯定,对考试成绩好予以表扬对差生也要充分进行鼓励。同时,要注意因人而异,因年级而异,切忌只表扬,不批评,从而形成学习成果正确的评价导向。

第11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数学完全平方公式教学设计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生对将要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知识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特殊性的计算上升到一般性的规律,得出公式,并能正确的应用公式。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a+b)2=a2+2ab+b2 的几何背景。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由一般的多项式乘法向乘法公式过渡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给公式的应用打下基础。

(三)数学思考: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教学重点;完全平方公式的准确应用。

五、教学难点;掌握公式中字母表达式的意义及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六、教学方式:

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动手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3、教学评价方式:

(1)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归纳、应用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 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仪

八、教学和活动过程:

1、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教材“完全平方公式”内容共含两课时。本节是其中的第一课时,需30分钟完成。

2、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你会计算下列各题吗?

(x+4)2 =_______________,(x-4)2 =_______________,

这些式子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规律?再做几个试一试:

(2m+3n)2 =_______________,(2m-3n)2 =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多项式的结构特点

(2m+3n)

(2m-3n)2 = (2m)22+2·2m·3n+(3n)22 =4m22+12mn+9n , 222 = (2m)-2·2m·3n+(3n) =4m-12mn+9n ,

(1)原式的特点。两数和的平方。

(2)结果的项数特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a+b)=a+2ab+b

(a-b)=a-2ab+b

你能运用公式计算下列各式吗?

(-x-4)=______________, (-x+4)=_______________。

(-2m-3n)= ______________,(-2m+3n)=___________。

完成下面各式的计算结果:

(-x-3)=(-x)-2·(-x)·3+3=x+6x+9___,

(-x+3)=(-x)+2·(-x)·3+3=x-6x+9____。

(-2m-3n)=(2m)-2·(-2m)·3n+(3n)=4m+12mn+9n ,

(-2m+3n)22222222222 222222 22222222=(2m)+2·(-2m)·3n+(3n)=4m-12mn+9n 。 2222

你从上面的计算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完全平方公式又如何叙述?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 =____________, (m-n) =_______________,

(-m+n) =____________, (-m-n)=______________,

(a+3) =______________, (-c+5) =______________,

(-7-a) =______________, (0.5-a) =______________.

2、判断:

()① (a-2b) = a-2ab+b

()② (2m+n)= 4m+4mn+n

()③ (-n-3m) = n-6mn+9m

()④ (5a+0.2b) = 25a+2ab+0.4b

()⑤ (5a-0.2b) = 25a-5ab+0.04b

()⑥ (-a-2b) =(a+2b)

3① (x+y)=______________;② (-y-x) =_______________;

③ (2x+3)=_____________;④ (3a-2)=_______________;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2⑤(4x-5y)=______________;⑥ (0.5m+n) =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练习填空

(1)(-2a+3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x+2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m-1/2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xy-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b3-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自我评价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 随堂练习P36习题

22222222

第12篇:一年级数学 说课稿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观察物体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由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因此,“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不相同,从活动中体验并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他们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并不完全相同,领悟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方法观察、分析生活中的有关物体。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本节课准备主要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和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观察、操作、交流、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分享数学学习的经验,诚信合作、互相帮助。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学有成功、学的愉快。

四、说教具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本节课要准备的教具:?数学新世纪多媒体课件一套,寓言故事光盘一盒,数码相片几张,一辆玩具小汽车,几个布娃娃,四把茶壶.

?

学具有:?每个小组一辆玩具小汽车,布娃娃,一个有柄茶杯。可选带不易摔坏的茶壶.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体设计。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创设情境,直观感知。(5分钟)

第二层:表象认识、领悟方法。(15分钟)

第三层:概念形成、诱思转化。(10分钟)

第四层:深化迁移,拓展运用(10分钟)

(二)说局部设计。

1、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因此,我一上课,准备为学生创设了以下的情境。

(1)情境一:猜猜她是谁?(图片导入:背面-侧面-正面)

①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她是谁?

②师:“小朋友,我们刚才从那几个方向来观察的?

(设想: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我就从“猜”字入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一是复习前面所学的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二是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作了心理和知识方面的准备。)

2、表象认识、领悟方法。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准备让学生6人一组,围成一个长方形而坐。先让学生坐在自己座位上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各自说说看到的小汽车是什么样子;然后再推磨式的交换座位观察,再说说和第一次看到的是否一样。每次观察的结果都要在小组里交流,可以边指边说。这样,通过教师的适量启发与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会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深入。课件出示主题图创设一个情境:

淘气和笑笑周末准备去动物园参观,在马路上看到一辆小汽车,让学生说出淘气和笑笑分别看到的是哪幅图。

接着,我启发学生:“同学们,刚才从前、后、左右两边观察小汽车,淘气现在还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请同学们也站起来看一看你桌面上的小汽车,说说你看到什么?”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继续诱导学生:“那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呢?”

因为学生已具有了前后、左右、上下位置关系的知识,所以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还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然后我让学生依次拿起小汽车,从下面观察,说说看到的汽车是什么样子。

教学过程到此,我会适时提出以下问题:⑴你每次从不同的方位看到的汽车形状一样吗?为什么?⑵你现在知道小汽车是什么样子吗?通过学生的思考和交流,(估计学生都能说出观察的感受)。接着,我会提出:“那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应怎样观察一个物体?”有了大量的亲身体验和感知,学生一定会总结出自己的方法。

到此,学生在教师由浅入深地诱导下,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探索出观察物体的方法,那就是要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观察,从而解决了教学的重点。

3、概念形成、诱思转化。

我为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能力,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的教学活动:我出示布娃娃等物体,并不停地变换角度,让学生明白观察的角度不变,所观察的物体变换角度,观察的结果会所变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观察物体的方法。

第二层的教学活动:根据书上的练一练第一题我创设情境:淘气和笑笑一起来到动物园的熊猫馆,他们看到熊猫可爱极了,于是他们就给熊猫拍照,大家来看看哪一张相片是淘气拍的,哪一张相片是笑笑拍的?

第三层的教学活动:根据书上的练一练第二题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辨认物体。

⑴同学们,淘气和笑笑参观完熊猫馆,接着又来到新地方,大家想不想知道?请看大屏幕:(屏幕出示一头大象的尾巴)你们猜猜看。

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面与具有的生活经验,他们会为这究竟是一头大象、一匹河马、还是一头犀牛而争论不休。在他们热烈的争论声中,我提出问题:

“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意见不太一致,你们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动物吗?”

学生沉默一会儿之后,可能会有学生提出:“老师,让我们再看看这只动物其他的特征”“那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法。”然后我就逐次出现鼻子、象腿、象牙、耳朵,让学生观察。

学生最后一致认为是大象。

⑵同学们,淘气和笑笑在大象馆看见了小猫和猴子也在观察大象,你们来看看小猫和猴子各看到什么。

最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会问学生:

“我们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不能只看一部分”。也可能会说:“不能只看一点”。或者说:“要从不同的位置看。”

此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进行教学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

(设想:这样设计练习,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方法的过程,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成了能力,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深化迁移,拓展运用。

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做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欲望最能得到满足。基于这一点,我准备进行两个层次的游戏。

⑴第一层次:根据13页的第三题“看一看、说一说”。我创设以下情境:淘气和笑笑从动物园回来,淘气邀请笑笑到他家做客,茶几上摆着一把茶壶,(电脑演示主题图)

我先让学生观察桌面上的茶壶,并把自己看到的形状说出来。再让学生边判断边连线,最后汇报结果。

第二层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带来的玩具、杯子变换位置来观察,简单地把自己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画不完可回家继续完成)

(设想:我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并表达出来,最后通过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不仅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又能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到此,整个活动过程基本结束,为了使每位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并通过本节的学习,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准备做如下延伸:让学生回家与家长自选生活中的物体进行观察,并把自己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六、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组织观察实践活动,因此,基本上不需要板书。所以此部分略写。

七、在新课改实验中,如何运用“诱思教学论”进行教学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教学设计是如何体现新课改的“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身边的同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又以“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满含热情投入到探究学习之中。接着,我依据新课标“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的思想,运用了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观察不同角度的小汽车,亲身体验到“角度不同,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也不同”。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感悟并探索出了观察物体的方法。为了让学生灵活变通的运用方法,我又设计了“猜认物体”的游戏,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的“画画”活动,体现了新课改课程整合的思想。数学课中也有施展绘画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但可以学数学,还可以画数学,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游戏),学生通过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手做、动脑思、动笔画,全员、全程参与,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听听练练”,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动手实践,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习后,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思维得到了锻炼,并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

说课稿

善美小学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

教学设计

善美小学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物体形状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玩具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玩具汽车,学会观察物体

第一步:

1、观察玩具汽车,学生分别站在汽车侧面和后面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

2、分别把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对着全班,让学生说一说这是谁看到的?

3、小结: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步:

1、让学生站在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与同伴进行交流。

第三步:

1、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说一说。

2、利用教室里已有的物品,进行观察物体。

二、实践操作,巩固观察方法

1、第1题:下面哪一辐图是淘气看到的?

(1)、先说说淘和笑笑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

(2)、给淘气看到的打勾。

2、第2题:它们看到的是哪一面?连一连。

(1)、说一说小猫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

(2)、连一连。

3、第3题:看一看,说一说。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按要求完成题目。再交流评议。

4、猜一猜。

上、下、左、右、前、后都相同的是什么物体?

四、点讲小结

他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五、巩固训练

同步本上的练习。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观察物体,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去观察。

七、作业设计

教材练一练第

2、3题。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笑笑 侧面

淘气 车尾

教后反思:

1、本堂课教学实物与电教化的手段使用是必备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的两项的应用,使我的教学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2、在书中,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分不清楚哪个图片是哪道题目的。这需要教师的个别的辅导和课件的展示来解决的问题。

3、通过学生信息的反馈,我发现学生的空间观念很薄弱,新鲜的事物让他们正确快速的说出正面、侧面存在着问题,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作业批改:

在练习中,学生能认真的观察实物进行填写。在侧面观察中,有的时候学生忽视了面对面相反性的特点,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跟踪记录:

对空间观念不够理想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练习。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

教学反思

善美小学

第13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次函数复习课

上传: 邱建鹏更新时间:2012-5-26 7:32:5

5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次函数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媒体:大屏幕。

四、教学设计简介:

因为这是初三总复习节段的复习课,在这之前已经复习了变量、函数的定义、表示法及图象,而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一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及其简单的应用,没有涉及实际应用。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我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联想回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纠正。这样,使无味的复习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学习气氛。随后教师就用大屏幕展示出标准答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为了巩固知识点,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求其说出所运用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x的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一:

1、指出下列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①y = x +1;②y =2Xx/5;③y = 3/x ;④y = 4x ;⑤y =x(3x+1)-3x;⑥y=3(x-2);⑦y=x/5-1/2。

(2)、下列给出的两个变量中,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的是:

A、少年儿童的身高和年龄;B、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与宽;

C、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D、匀速运动中速度固定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3)、对于函数y =(m+1)x + 2- n,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正比例函数?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一次函数?

3、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k,b的符号与直线y=kx+b(k≠0) 的位置关系:

当b>0时,直线交于y轴的;当b<0时,直线交于y轴的。 为此直线y=kx+b(k≠0) 的位置有4种情况,分别是:

当k>0, b>0时,直线经过;当k>0, b<0时,直线经过;

当k<0,b>0时,直线经过;当k<0,b<0时,直线经过。 基础训练二:

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2.直线y =2 不经过第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7、若函数y = ax+b的图像过

一、

二、三象限,则ab0

8、将直线y = -2x-2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将它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综合训练: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1)求线段AB的长。(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五、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计上看,我自认为知识全面,讲解透彻,条理清晰,系统性强,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一节课下来后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会有什么漏洞。因为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需要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多,训练题也比较多,所以我选择在多媒体上课。应该说在设计之初,我是在两种方案中选出的一种为学生节省时间的复习方法,课前的工作全由教师完成,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可没想到,在课的进行中,我就听到有的教师在切切私语,都是初三学生了,怎么好象没有几个学习的。我也感觉到这节课确实有一大部分学生注意力涣散,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致于面对简单的问题都卡,思维不连续。纠其原因,是我没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课后我找到了科代表,请他们协助我一同反思本节课的优缺点,并把在以往的章末复习时曾采取过的另一种复习方案阐述给他们听,就是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

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但是在初三总复习时,我理解学生的忙,所以能包办的我就一律代做,以为这就是帮学生减轻负担,学生自己去做的事是少了,可是需要学生被动记忆的知识多;教师把一节设计的井井有条,想要学生在这一节课里收获更多,但被动的学生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降低了课堂效率,又把好多任务压到课下,最后教师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的想法还是落空了。

通过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第14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设计论文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笔者力图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

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三课时编写,考虑到这几块内容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点——解决进位问题。因此在具体把握教材时,笔者把这前两部分内容(不进位与进位)统一起来,合并在一堂课内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与不进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构建的知识形成“链”,而不是堆砌的“知识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去认识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12×

3、18×3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再让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法。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本堂课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如何解答一个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式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同时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时,允许学生既可从高位乘起,也可从低位乘起,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即进位)时,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无恐惧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情境的设计历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会精心设计情境,将旧知与新旧,巩固与运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本课的设计在情境的设计上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也缺乏变化,这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是缺乏趣味性的,计算的应用性也难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论文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病,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生命经历,它必须是真实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程内容、课程的具体实施以及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是动态生成的。课程专家叶澜教授和余文森教授对课堂生成的重要性有过论述。叶澜指出:课堂无时不刻地在运动变化的,我们可以深切体验、感受到知识、思维、情感的流动,知识、能力、情感的生成,也只有这样的生成,这才是课程改革后应该有的课堂。余文森教授指出:课堂中有许多是不可预测的,因为课堂的这种不可预测性使课堂的生成性更为丰富多彩,“ 课堂生成性”也是课程标准一个很重要的目标。那么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又该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新课程和新教材,让课堂生成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呢?下面是本人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一、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充分挖掘数学课堂生长的因素

数学课堂的生成需要教师在课前的“运筹帷幄”。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更谈不上生成性。教师只有在课前深入解读教材,并根据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细致地分析学情,才能充分预见到学生进入新知学习过程中生长因素产生的可能性。经历研究教材和学情过程也就形成了一个线条清晰的教学思维轮廓。教学预设有层次和可能性,教师才能在数学课堂上得心应手地施教,挥洒自如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在备课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预设工作以突显生成性:

1、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2、深刻思考所教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及其新的发展对后继知识的生成有何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联系

3、分析学生先前经验和认知过程,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最近发展区

4、设计问题情境,设计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的方式。

5、选择迁移问题,设计巩固、综合、应用、拓展性作业。

6、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生成”,可预设多大的空间?当学生出现无效生成时,又采取怎么样的对策等。

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发言,机智把握数学课堂生成的契机,适时调整,以学定教。

在进入教学过程后,学生常常有错误出现,有问题“派生”,有不同见解产生,有异议等等,也往往与教师的教学预设产生不合拍,让教师出乎意料。而这些课堂现象,恰恰在潜藏着生长性和生成性,是值得珍视的教学资源。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如何精彩,重要的是能适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一种“不和谐”,通过互动生成教学过程,加深对学习情感,知识形成过程和数学价值的体验。当然这种互动时时会让教师面临知识的,智慧的挑战,也会让学生面临同样的挑战,从而促进教与学过程的有效生成。在整个课堂生成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始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为课堂创造一种宽容氛围,用心呵护生成,善待意外。托兰斯说过:“要尊重儿童出现的任何问题,甚至是幼稚、荒诞的问题。”生成,更重要的要以学定教,及时调整,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时空,适度拓展引导总结,升华生成。把一次次的“再创造”演绎得多姿多彩。

三、课堂上处理“生成”的四种不同的策略

“生成”即意味着课堂的不可掌控性,而实际上却又需要教师极好的掌控能力,不然,一堂课走到哪里算哪里,恐怕也会走向坏的方向去。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为“生成”而“生成”,不顾实际,不顾价值,一味地听之任之,使一些生成性问题成为教学有害的“问题”,成为教学沉重的“包袱”。那么在课堂上应如何处理“生成”呢?可采用以下四种不同的策略:

1、缩小。

当课堂上生成的信息只代表个别学生的认知水平时,恰当的缩小处理才是以生为本。如有些学生甚至在我们教学之前就掌握了所学内容,从而出现课堂上的越位现象,这时教师不能盲目地跟着“意外生成”跑,以偏概全,而应冷静地作出缩小处理。

2、引申。

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信息往往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其实,换个角度去思考,你会发现有些信息与我们的预设仅一步之遥,这时就需要我们巧妙引申,让意外生成迅速纳入课堂正轨,为我所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在很多概念课的教学中,我们常让学生观察和概括一些式子或图形的特征,而学生的回答也常常比较杂乱和模糊,此时教师就应巧妙地将学生的“生成”和注意力引向对式子或图形结构的观察和把握上,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的认识迅速贴进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

3、放大。

课上,老师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知识,就应善于捕捉,把星星之火生成燎原之势。如上面例子C教学中教师对第五小组的反常结论的放大处理就很适当。

4、搁置。

实际教学中,常常会生成一些与学习内容关系不大,与教学目标相去较远的信息,这时,不可贪多求全,舍得放弃才是理智的选择。如在“轴对称图形”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当个别学生提及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可予以搁置处理。

四、课后要对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回顾、诊断与修正,在反思中求发展。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不断的反思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诊断与修正,不断对课堂教学中从学更生那里涌现出来的信息进行提炼,在反思中求发展,注重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从而使以后的教学能更好的预设,更好的处理“生成”,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钱梦龙老师曾有过备一节课既是一小时又是一辈子的说法,其实正好说明了预设之必然和生成之偶然的道理。另外,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的“生成”也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让它成为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源。

课堂是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它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生活空间,在课堂教学上运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课堂教学,对学生数学素养的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课堂生成,正确处理课堂生成,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力和思维的火花。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2.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配合,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活动,老师想把一些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好不好?

师:如果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苹果?预备——开始

生:(拍手击掌)

师:如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苹果?预备——开始

生:(拍手击掌)

师:如果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苹果?(出示1个苹果和2个小朋友)预备——开始生:不击掌 师:怎么不拍了?

生1:每人半个苹果怎么拍啊?

师:是啊,这半个苹果,用我们以前学习的数能表示吗? 生:不能。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大屏幕(课件),老师想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怎样分才能做到“平均分”呢? 生:分成的两份必须一样大。

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2份(动画演示)。

师:这样的一份也就是——(生:一半),这样的一半就可以说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注意这二分之一怎么写?先画中间这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整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就在下面写2,因为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在横线上面写1.师:一起来读这个数。

师:谁来说说这二分之一在这个圆中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想一想,这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那另外一半又可以怎样表示呢?(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大家弄清了二分之一的意义,下面你来判断一下,下面图形中的涂色部分是否是原图的二分之一?

(二)认识四分之一

1.师:认识了二分之一,你是否能利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方法来看看,如果老师想把一月块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又可以怎样表示呢?

2.生: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 3.师:你能来写一写四分之一吗?

4.师:同桌互相说一说四分之一在这块月饼中表示的意义。 5.师总结:在平均分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这样的数就叫分数(板书)

(三)动手操作——折一折。

1.师:我们共同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你是否能利用我是为你们准备的这些不同形状的手工纸,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手中那张纸的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2.生:动手操作。

3.同桌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你表示的是哪个分数? 4.汇报成果。(把作品贴在黑板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相应位置下)

5.师: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不但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而且能折出不同图形的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6.生:我折出了八分之一。

7.师:八分之一这可是一个新的分数,快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

8.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8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八分之一。

9.师:老师要感谢你,正是你的大胆创新,善于发现,善于探究的精神,让我们知道了除了二分之

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还有八分之一的分数,那么你们能不能也像他这样,大胆想一想,生活中还可能有什么样的分数?他表示什么意义?

10.生:举例(板书:

15分之1

100分之1

24分之1

11.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看来生活中的分数真是数也数不清,也就是有-----生:无数个(板书:„„)

(四)比较分数大小:

1.师:我们认识了分数,并了解了他们表示的意义,下面你能用准确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吗?(出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图) 2.师:能结合图示,试着比较一下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吗? 3.生: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4.师:再来看下一组(出示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图) 5.生:三分之一大于五分之一

6.师:在比较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7.生1:横线下面的数越大,份数就越小。 生2:同样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每一份就越小。 8.师:你的发现太重要了,有了这个发现,我们就可以比较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了,你能试着用他的发现,来比较一下黑板上二分之

一、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这三个分数吗?(板书)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一)基础练习

(1)填一填。(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二)拓展与延伸:

1、红线长还是蓝线长?(留出红线三分之一和蓝线的二分之一同样长,其他部分遮盖)

2、各涂色的部分分别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3、同一个正方形在不同的图形中可以用不同的数表示:1,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五分之一„„

4.拿出盒子中粉笔的二分之一,为什么同样是二分之一,却拿出了不同的数量?

师: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要学会善于应变,不同问题要不同分析。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第15篇:数学乐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学乐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2、学会看简单的统计图。

3、在走迷宫中,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经历走迷宫、统计投中圈数等活动及汇报交流中,感受统计和有序思考。 课前准备:画迷宫,圈等。联系其他教师共同管理、辅导学生小组活动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数学乐园去玩一玩。(板书课题)

二、数学乐园

1、小白兔送信

师:兔妈妈有一些信,想让小兔子帮忙送出去,信封上算式的得数就是收信人家的门牌号(出示7座小房子,房子上分别有

2、

3、

4、

5、

7、

8、9这些数字)。

出示9-3,以这样的提问方式提问:请这一组的第3个同学来站起来?同学们看看是不是第3个同学?

师:请这一组(另一组)的前3个同学站起来,同学们看看站对了吗?师:刚才老师请这一组的第3个同学站起来,站起了几个人?请这一组的前3个同学,站起了几个人?可见第3个的“3”与3个的“3”是不同的。

师再依次出示算式: 8+0、7-

5、2+

3、9-

5、6-

3、2+

7、10-3用上面的方式提问。

指名学生回答后揭示答案,在黑板上排成一排。

师:现在黑板上有几封信?(8封)这边有几座房子?(7座)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发现8比7大,初步感受有房没信或有信无房)看看是不是这样呢,谁愿意来送信?(指8名上台送) 师:剩下几号信没有送到?(答案为6的算式)它应送给几号房?(6号)这6号房还可以放哪些等于6的算式?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好!也知道了“几”有时表示好几个,第几却只有一个。如5表示5个,第5却只有一个。(与数学生活动结合)

2、投圈游戏

师:第二个游戏——投圈。

⑴、投圈活动。出示图(1),每组排好队,每人按顺序投,投中一个画一个圈,记后回队伍后面。

(2)、展示成绩(课堂抽一组的情况,图2)。

师:根据这幅图,你看懂这组中,投中最多的是几个?是谁?你还知道什么? (3)小结:这是我们将来要学的统计图,象这幅是用画圈的方法表示投中的个数,几个圈就表示投中几个,要知道是谁投的要看下面的名字。

3、数学迷宫

(1) 出示数学迷宫 观察:谁能看懂题目的要求?

师:按照

1、

2、3„

8、9的顺序走,不能跳格走,要相邻紧靠一起才能走。像这2到这3能走吗?(指图)

师:同学走时,其他同学注意看,想一想,要走得与别人不一样。 (2)全班活动。(说明:把“数学迷宫”画在地上,学生分组活动,其他教师协作指导、管理)

(3)方法指导。 A、简单到难

师:刚才同学们走时,有没有重复了?有没有办法既不漏也不重呢? 师: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来思考这个问题,比如:先简单的再难一点的。 转一次弯,从1走到5转弯到9,问:你想到哪边还有相不多的路线?指名画一画!

师:对,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师:再找转两次弯的,刚才到5,现不到5到4就转到8再转到9。

数学乐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次到5转,第二次到4转,接下去到几转呢?

B、从上向下

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种。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出示1——5)简单说一说。(1) (2) (3) (说明;(1)指名画一画,(2)在“?”处提问得出(3),观察(3),引导得出规律。) 师:走迷宫时,我们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从1走到9,但是走的方法有很多很多种,只要你符合要求,不管你怎么走都是对的。

三、课堂总结 师:这就是这节课玩的“数学乐园”,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学数学也是很有趣的,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的有趣的数学知识,。教学反思:

实践活动课以巩固、应用、拓展数学知识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本节课学生走出教室,通过游戏的形式,在玩中学、玩中悟,体会到数学的奇妙和有趣。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在实际体验中激发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形式将教材提供的内容活动化,如投圈记录、走迷官等,使学生个体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中,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体会做数学的快乐。

2.尝试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说,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但要从观念和方法上进行变革,还需要组织形式上的创新,实现教学形式上的多样化。

A、离开课桌,走出教室。在本节课中,我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学生离开课桌,走进教师为他们设计的游戏活动中,把学习内容与游戏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为学生的探索学习和技能训练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

B、多人上课,共同辅导。班级授课的缺点有样一个缺点: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为了改进这一缺点,本课分组活动时,一位老师负责一组同学的指导工作,尝试着多位老师一起管理和指导,以提高活动的效率。

3.把握灵活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把序数、计算、统计等学习内容融于各项活动之中,在统计上要求学生自己或他人帮助能记,会看懂谁几个;在走迷宫中初步感受到同一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同时指导学生要有序地思考一些问题。由于要求简单,把教学任务融于数学活动中,既能完成教学用书上所有的教学要求,又能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渗透数学思想。

4.感受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本节活动课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10以内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组成、比较大小;10以内数的加减法;简单的统计思想等等。尽管教材中将上述内容安排在一个一个具体的游戏中,但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创意不可能都写进教材。根据本节活动的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采用了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如回答问题的提问方式、做走迷宫游戏、投圈统计等。强调学生参与现实、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意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这节课中,所设计的各项活动,均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供了平台,为学生的相互交流、表现自我创造了机会,使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体验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第16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2二次根式的性质 课时1 授课对象 八年级

教学目标

1、经历二次根式的性质的发现过程,体验归纳、猜想的思想方法。

2、了解二次根式的上述两个性质。

3、会运用上述两个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二次根式的上述两个性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上述两个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准备 上课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二次根式的概念:像根号内含有字母的代数式和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都叫做二次根式。

2、大家抢答

填空

教师提示:参照教材右边的图(启发诱导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步骤

(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

二、探索新知:

从熟悉的知识出发先练习、再观察发现总结规律得出性质一

1、教师板书

性质一:

2、学生合作学习,完成课本P6填空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 和有何关系?当a≥0时,=和a﹤0,=

通过练习、再观察发现总结规律得出性质二

教师板书

4、学生练习(利用性质二进行运算):

梳理知识使条理清楚,及时练习巩固

5、例1 计算

(1)(2)

教师强调:规范书写,知道运算程序、强调性质运用的条件,二次根式运算顺序

6、学生完成:课本P7课内练习第2题(领悟方法,学会迁移)

7、例2计算:

要求比较先算括号里与直接利用二次根式性质的优劣;强调先判断中a的符号

三、引申与提高

例3 化简:

(1)(2)(3) (a<0,b>0)

(4)(a>1 )

做一做:

你能把一张三边长分别为的三角形纸片放入4×4方格内,使它的三个顶点都在方格的顶点上吗?

学生动手,教师引导。

(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使之呼应,让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是有用的数学)板书设计 1.2二次根式的性质

性质一性质二

例1例2例3

学生版演

教学反思

备课中常常是把教材备得很到位,把流程写得很清楚,很多时候,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不过是合作者,引导者,很多问题都自己包办了,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体验,难以在头脑中合成自身的信息,导致有问题一而再的发生。

学生的合作学习,使学生能从学生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对比才有进步,并且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枯燥,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

让学生主动上去版演,可以更直接的发现学生的不足,也可以更直观的体现他的好方法,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

这次上课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操作空间,比以前有所改善。

如果再重新上这堂课,在学生相对自由的学习中,不会忽视做题的规范,必须的格式步骤也要美观整洁。

第17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日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日志

几乎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有闪光点和不足,要想做到尽善尽美,只有经常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在失败中成长,在挫折中进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尤其是小学 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 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 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

二、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 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 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 理上得到满足,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 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夺智慧果”比赛,在全班男女同学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第18篇:用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用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依安县第四小学 吴炳娣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7页及练习七第

13、1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创设亲身经历用

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一同去郊游》乐曲。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谈话: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对了,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学校组织大家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想)但有个条件,就是必须闯过两个数学大关,你们敢闯关吗?(敢)那

就来吧!

2、闯关。

第一关:快速抢答。(课件出示)

3+4=

1+6=

7-3=

4+2=

1+5= 7-5=

5+2=

6-2=

6-3=

7-1= 第二关:方框再现。(课件出示)

3、师:好,大家都闯过了关,我们现在就出发吧!请闭上你的小眼睛,拍起你的小手掌,摇起你的小脑袋,不一会儿,我们就会到达目的地的,走吧!

4、播放《一同去郊游》的歌曲并出示课件——美丽的郊外秋天景色。

5、师:睁开眼睛,多美的乡村风光,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答略)

6、揭示课题。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玩儿,不过要请大家用数学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你们能做到吗?(能)(出示课题:用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图文应用题。

(1)师:我们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在捕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 (2)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3)引出大括号、问号并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在图上怎样直观地表示出来呢?我们的数学家找到了一

种简洁明了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想)好,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新的数学朋友吧!

2、课件出示大括号: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叫大括号,它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在一起。

3、课件出示 “?个”:这是我们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它表示我们提出来的问题。

4、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先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把答案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师巡视)

5、生交流,师板书:4+2=6(个)。

6、师问:题中的

4、

2、6分别表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7、看到这个算式你会想到什么?引出2+4=6

(二)引导学生学习减法图文应用题。

(1)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认识了两个新朋友。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位叔叔家,他有东西送给大家。快猜猜他会送什么呢?(向日葵)

(2)师:对了,他要送向日葵。此时,你们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快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分享吧!(地里一共有7个向日葵,农民叔叔摘下了3个向日葵,还剩下几个向日葵?) (4)师:怎样解决呢? (5)小组讨论。

(6)汇报交流。并让学生说清楚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解决?

(7)小结:比较异同。

提问:这两幅图在表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用到了“大括号”和“问号”;不同的地方:第一幅图的“?”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求一共有几人。第二幅图的“?”表示两部分中的一部分,求还剩几个。)解法又有什么不同呢?(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老师带大家到叔叔家的院子里看看。

1、师出示课件石榴图,先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师出示课件蝴蝶图,先让学生看图自己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1、师:你们还想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吗?(想)老师这有三个百宝箱,让我们打开看看里面有什么?

2、师出示课件————美丽的池塘图。

3、师出示白兔图:这是我们书中练习七里面的14题,请同学们打开书独立完成。

4、拓展延伸。让学生寻找周围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用所给的卡片摆出算式。

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今天的郊游,你学会了什么?

2、师讲述:小朋友真聪明,这次郊游大家发现了许多数学信息,提

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并解决了它们。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我们要善于用好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现在,我们回家吧!下课。

课后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以“金色的秋天”为主题,利用鲜艳的颜色、漂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熏陶。课件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成熟的向日葵、红色的石榴、盛开的秋菊,无不让学生感到兴奋,生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2、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初步“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一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看到图中小伙伴在郊外自由地活动,不由想到自己和好朋友做游戏的情景。算一共有多少人,对他们来说不是陌生的,在头脑中已有简单的模型,把左、右两边的人加起来,4加2得6。这时他们发现,原来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是这样的亲切。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初步的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学生观察了第一幅图后,老师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捕蝴蝶的小朋友是几个?捉蚂蚁的小朋友有多少个?老师肯定了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然后解决其中的一个。在展示了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的算式时,

老师又让大家对算式质疑。学生出人意料地提出了质量很高的问题:4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用加法算?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既对其他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新的挑战,又加深了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用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依安县第四小学

杨丽敏

第19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500字]

1

2

3

荐荐小初学二

数数

学学

教教

案案案

[1000(800 [1000

字字

]

) 荐生活中的数学教字] 荐人教版初一上数学教案(全册) [1500字] 荐工程数学教案 (500字)

第20篇: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探索与发现

(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率

龙城第二小学 谭楷园

教学内容:课本第45-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乘法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比赛,导入新授。

1、4×20= 10×14= 25×4= 25×8= 125×8=

2、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玩过玩具积木吗?你会用积木搭些什么?老师也用小正方体积木搭了一个立体图形。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书上的情境图。

师:你能看出老师搭的是什么形状吗?(长方体)

师:上星期,我们借助神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通过观察比较,探索发现了许多数学规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长方体,进行“探索与发现”。(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探究新知

1、认真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用了几个小正方体? 师: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交流答案:一共有60个小正方体。 师:你是怎样算的?

师将学生的多种算法板书在黑板上。并形成3×5×4=3×(5×4)。

3、小组讨论交流

(1)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是否任意三个数相乘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请举例试一试。 (3)你能用字母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4、师:刚才大家列举了那么多的算式,三个数相乘,任意两个数相乘的积再和第三个数相乘,结果都是一样的。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口头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结合律。

6、师:同学们真聪明!请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结合律的? 师:老师把你们说的表示出来就是“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以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多的规律。

四、活学活用

1、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课件出示:

1、运用乘法结合律填空。

35×2×5=35×(2× ) (50×125)×8=50×( ×8) (60×25)×4=60×( × 4 ) 师:为什么这样算?

生:这样做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2、师:说得很好。运用乘法结合律,能使有些算式计算起来更加简便。想自己来试试吗? 课件出示: 38×25×4 42×125×8

3、出示 4×5=5×4 12 ×10=10×12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运算定律。你猜它会叫什么名字呢?(乘法交换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叫做乘法交换律。

4、师:有些乘法算式同时用上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能使计算简便。想试一试吗?下面我们来比比谁的眼睛最亮! 课件出示:(125×5)×8=( × )×5

(3×4) ×5×6=( × )×( × ) 生先填空再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作业:必做题 :课本第46页“练一练”第2题。

选做题:学案第44页的课外延伸。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率》教学反思

龙城第二小学 谭楷园

教材在安排本课的内容时,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把乘法结合律的引出作为学生探索活动的题材,所以其活动的名称叫“探索与发现”。在本案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通过组织学生活动,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行数学规律的探索。综观整个案例有如下几个特点。

1.通过操作活动,引出乘法算式

虽然学生对三个数相乘的乘法运算是熟悉的,也会计算,但教师在设计时仍让学生自己搭长方体,这样做可能在教学上要花费一些时间。然而,正是由于经历了自己搭长方体活动,使学生在后面讨论、发现问题时有了一个直观的题材,而这个题材既可以使学生借助形象模型进行直观思考,又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2.两次验证活动,概括出乘法的结合律

学生发现不同的算式其结果是相同的―――这是在计算小正方体的块数时的一个十分特殊的情况,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合其他几个长方体呢?教师立即组织学生数其他的长方体中小正方体的块数,以验证刚才的发现是否存在。当学生在验证中发现其他的长方体中的小正方体块数的计算也符合这一发现后,教师询问学生:“这个规律对其他的算式也正确吗?”,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大验证的范围。这两次验证对学生来说特别地重要。第一次学生通过直观的模型来进行验证;第二次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又启发学生用抽象的算式来举例验证,从而为发现、概括乘法结合律奠定了基础。

3.及时梳理思路,掌握探索的基本步骤

探索数学的规律是有一个过程的,对这个过程的认识并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体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与感受及时地进行梳理,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环。在本案例的最后,当学生已经概括出乘法的结合律后,教师并没有立即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练习,而是询问学生:“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结合律的呢?”通过学生对方方面面的反思,引出教师最后的概括。虽然,学生要真正理解教师所做的概括还需要大量地体验,但相信经历多次这样的过程,学生就能体会到探索的基本步骤。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