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there be结构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19 08:34:3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Therebe句型

微课教学设计

王芳娟

小 学 英 语

武功县实验小学

2018-9

- 1

There is some water in the bottle.瓶子里有一些水。 ②There are +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

There are some pictures on the wall.墙上有些图画。 There are two apples in the basket.篮子里有两个苹果。

3、就近原则

如果there be 句型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语时,be动词要和最靠近它的那个主语在数上保持一致。如:

There is 书桌上有一支钢笔和一些书。 There are 书桌上有一些书和钢笔。 1.There _____a clock on the table.A.is B.are 2.There _____some water in the bottle.A.are B.is 3.There ____some students in the claroom.A.are B.is 4.There _____ a pencil, a book and two pens on the table.A.is B.are

三、There be 句型的变化

1、变成否定句

There be+not+某人/某物+地点状语。

There be句型的否定式的构成和含有be动词的其它句型一样,在be后加上not.注意,is not的缩写是isn’t,are not的缩写是aren’t.当肯定句中有some时,要将其改为any。如: 1.There is a knife in the kitchen.否定:There is not a knife in the kitchen.

- 2

四、总结: there be口诀

There be有特点, 主语放在be后面。 be可变身is/are, there永远不变化。 单数is复数are, 不可数的还是is它。 变疑问很简单, be须大写来提前。 变否定也不难, be后要把not添。 肯定句中用some, 否定疑问any换。 多个主语并列用, 就近原则来通融。 地点是位大个子, 排队站在最后面。

五、Homework 语法整理一遍背诵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量较大,需要同学们掌握的知识点不少,但同时一般现在时是我们所接触的第一个时态来讲不是太难。且我们从刚接触英语就是一般现在时,其中的很多知识结构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应用,这也为我们本堂课降低了些难度。对于本课我认为要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符合新课标要求。

- 4 -

推荐第2篇:there be结构教学设计

There be结构 教学目标:

1. 学习There be结构的定义。

2. 理解掌握There be的各种结构:肯定式、否定式、一般疑问句及肯否定回答的知识框架。 教学重难点:

There be的否定式、疑问句中,当句子中有“some” 的时候,需把“some”变为“any”。 教学用具: 实物各种水果、学习用具、卡片、杯子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导入.

1、师生日常会话,谈自己的教室内的物品布置,让学生用There be 句型描述教室有什么物品。 T: Hello, children.What’s in our claroom? S1: There is/are„

2、教师揭示引出There be结构的定义。

There be结构又称存在句,表示某地存在某物。

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There are four desks in the claroom.

二、教授新课。

步骤1:教师拿出水果描述,引出There be结构的肯定式。 、教师展示水果。

T:Do you like fruits? S:Yes, I do.T:What do you like fruits? S:I like .....T:What’s this?/these? S:It’s a pear./pears.T:How many pears are there on the desk? S:There is /are ..On the desk.看例句:There is a pen on the desk.

There is some water in the cup.

There are two pens on the desk 师生互动练习,找规律:(注意some用在肯定句中)

There is a computer on the desk.

There is some bread on the plate.There are two boys under the tree.结构:There is+单数或不可数名词+某地

There are+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某地 .表示:在某地有某物或某人。 小结There be结构的肯定式:

板书: There be (is/are)+名词(单数/复数)+地点状语。 2.就近原则:

(1)看例句

There is a pen and two books on the desk. There are two books and a pen on the desk.(2)找规律

在there be 句型中,如有几件物品,be 动词的选择取决于最靠近它的那个名词,我们常称之为“就近原则”。There is a computer and two cups on the desk. There are two cups and a computer on the desk.

步骤2:教师拿出学习用具描述,引出There be结构的否定式。 、教师展示文具。

T:I have many pencils in my hand.Who can Count it? S: one、two.......T:How many pencils are there in my hand.S:There are ......in your hand.T:How many pens are there in my hand?(此时教师并非手中拿钢笔) S:No......教师让学生两人一组,拿出文具进行对话练习。(注意any用在否定句中)

There is not a duck in the river.小结There be结构的否定式:there be句型的否定句在be 动词后加not ,

板书:There be (is/are)+not+名词(单数/复数)+地点状语。 步骤3:教师拿杯子(分有水还是无水)描述,引出There be结构的一般疑问句及肯否定回答。 、教师拿出两个杯子中的水进行描述。

T:Everyone,Look at my cup.There are some water in the cup.But this one.(指名学生说另一个空杯子) S:There......T:Is there any milk in the gla? S:Yes,There is/There isn’t.T:There are some water in the cup.S:Are there any water in the cup? T:Yes.There are/There aren’t 师生互动练习。(注意any用一般疑问句中) 小结There be结构的疑问式。

板书:Be(is/are)+there+名词(单数/复数)+地点状语。

步骤4:教师以班级男生和女生的数量,引出There be结构的特殊疑问句形式。 、教师分别叫一名男生和女生对本班学生进行数一数。

S1:Boys.......S2: girls.......师生互动练习。

小结There be结构的特殊疑问句。针对数量提问的特殊疑问句的基本结构是: How many + 名词复数 + are there + 介词短语? How much + 不可数名词 + is there + 介词短语? 特殊疑问词+be(is/are)+there+地点状语。

三、巩固练习。

1、把下列句子变成否定句、疑问句及做肯否定回答。

There is a house on the farm。 There are some chairs in the claroom.

2、看图说句子。

四、课后思考。Homework There be 句型与have 的区别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There be结构

肯定式 There be (is/are)+名词(单数/复数)+地点状语。

否定式 There be (is/are)+not+名词(单数/复数)+地点状语。

There be结构

疑问式 Be(is/are)+there+名词(单数/复数)+地点状语。

特殊疑问式 特殊疑问词+名词(单数/复数)+be(is/are)+there+地点状语。

课内练习

一、用is或are填空

1.There________many monkeys in the mountain.

2 There_______a beautiful garden in our school.

3.There _________some water in the gla.

4.There __________some bread on the table.

5.There__________a bird in the tree.

6.There __________some trees and a car near the house.

二、单项选择

( )1.There __ some milk ,some eggs and a few apples on the table.

A.is

B.are

C.has

D.have ( )2.There ____ an apple and ten bananas in the basket.

A.are B.is C.has D.have

( )3.There___ not ____ milk in the cup on the table . A.are, any B.are , much C.is ,any D.is ,much

( )4.Are there ___ students in the room ? A.some B.any C.many D.much

( )5.How many boys ____ there in Cla one? A.be B.is C.are D.Am

三、将下列句子变成否定句和疑问句。1.There are many apples in the box.

2.There are some apples in the tree。

3.There is a house on the farm.

4.There are some goats on the farm.

5.There is some bread and eggs on the plate.

推荐第3篇:结构稳定性教学设计

结构与稳定性教学设计

海口市第四中学 邓倩

【教材分析】

《探究结构——结构与稳定性》是苏教版教材的《技术与设计2 》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在学生了解结构之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浅到深由易到难。教材首先通过一些不稳定的现象,进而引出结构稳定性的概念。本节围绕结构的稳定性展开,不涉及到结构的强度,课本从实例出发,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这一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结构与设计》这一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的基本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与巩固,而且也为后面的结构与强度、结构的设计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作为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技术与设计1》的内容,经历了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对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结构是具体的、形象的,结构的稳定性是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且学生在以前进行作品设计制作过程中也已经对稳定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对于基础好,思维活跃又有着很好的技术素养的高二学生定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结构的稳定性的概念。2.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懂得如何保持结构的稳定。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究与交流,理解和应用稳定性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经历技术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和技术探究方法,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参与技术活动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和交流学习,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对技术文化的理解。通过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理论运用能力。通过技术实践活动,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培养自己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知识重点:结构的稳定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重点:学生的探究和交流

1 知识难点:区分“接触面”与“支撑面”这两个概念

影响因素的改变常伴随其他因素的改变 通过技术活动,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教学方法难点:学生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组织,教学过程的控制。

利用结构稳定的影响因因素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不稳定结构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内容与学情分析,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以“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主线,并以这条主线进行展开,使学生达到将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用技术活动的手段巩固理论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设计实践等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对作品评价采用了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评价方式,且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学准备】

多媒体、筷子、牛奶,线、米尺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采用逆向思维,先由学生自学,并应用自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提出疑问再来验证同学们的观点。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教学的主要流程:情景导入——感性认知——知识建构——施展神术——拓展提升——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认识的结构稳定性,采用少数仡佬族的神术,立石头视频。为何编导立不稳,而仡佬族的老者能立稳。设问:这是神术还是科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引出结构的重要性质——稳定性,这节课主要探究结构的稳定性。

设计意图:利用仡佬族的神术立石头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知识建构:感性认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生活的经验,能针对结构做一些稳定性的改进。出发点不具有科学性。为论证理论探究做铺垫。

抛问题:刘敏同学设计了一个放置CD盘的CD架,并制

2 作了如图的原型。为了测试CD架的稳定性能,在支板上逐渐增放CD盘,当增至一定数量时,CD架出现了问题。

看书,思考如何改进才能让CD架稳定?

思考:影响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你的改进应用了哪一个影响因素?

组织学生用5分钟时间看书自学,整理本节课的知识脉胳。用幻灯片梳理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结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荷载(外力)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的平衡形式(状态)的能力。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结构具有阻碍翻倒或移动的特性

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因素:重心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形成的支撑面大小、结构的形状 理性探究 探究的内容与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常见的资源和试验载体。学生很容易上手,试验效果也很明显。丰富课堂的同时,更多的是让学生体验试验的魅力。实践环节变得更容易。

探究一:如何让鸡蛋站立桌面上? 啤酒瓶正立和倒立两种状态下,我们对其施加同样的力,哪一种状态物体更稳定?

结论:支撑面的大小影响结构

的稳定性。

探究二:如何让一张纸站立于桌面上? 同种形状,改变高矮稳定性会怎么样?

预设:同学一般都用固定的思维模式会采用折叠成不同的形状,让纸站起来。不难引出结构的形状影响稳定性。引导学生思考的探究,同样的形状,从高,矮,或是与地面的支撑大小、或是摆放的位置去思考。不难也可以导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其他因素。

3 探究三:人站立时比较稳定,但当身体倾斜的时候却变的不稳定,为什么重心下降了,反而不稳定了呢?

每小组六人,探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疑问。补充结论。展示结论,提出疑问? 教师点评:

预设:同学一般都用固定的思维模式会采用折叠成不同的形状,让纸站起来。不难引出结构的形状影响稳定性。引导学生思考的探究,同样的形状,从高,矮,或是与地面的支撑大小、或是摆放的位置去思考。不难也可以导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其他因素。

结构稳定的条件,人体的结构不变,站立的支撑面不变,重心下降了,反而不稳。实物演示观察重心垂线变化。得出结论。重心所在点的垂线落在支撑面的范围,就是稳定的。最主是要协调各影响因素的关系,一个结构稳定一个影响因素的改变往往伴随其他影响因素的改变。只要协调关系,结构就可以很稳定。 施展神术:利用所学知识,用筷子支撑重物。

以小组为单位,用筷子支撑牛奶,看那一组设计得又高,又稳。 设计意图:针对所学知识,马上进行应用,加强记忆。与导入的仡佬族的神术互相辉映。

拓展提升:不稳定的结构有用处吗? 倒立啤酒预测地震,笔芯滚珠的利用

课堂小结: 板书:结构的概念:

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因素:重心的高低 支撑面的大小 结构的形状 结构稳定的条件:重心所在点的垂线落在支撑面的范围

一个结构的影响因素的改变,往往伴随其他影响因素的改变,只要合理协调其相互关系结构

4 就会变得很稳定。

推荐第4篇: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循环结构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理解循环结构概念。

②把握循环三要素:循环变量赋初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 ③能识别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框图以及功能。 (2) 能力目标

通过由实例对循环结构的探究与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参与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算法分析,算法设计到算法表示的程序化算法思想。

(3) 情感目标

①感受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提高算法素养; ②经历体验发现、创造和运用的历程与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培养学生形式化的表达能力,构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程序化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循环结构的三要素 。

难点:循环三要素的确定以及循环执行时变量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抽象概念

情景引入:北京取得2008奥运会主办权的过程。国际奥委会对遴选出的五个城市进行投票表决的操作程序:首先进行第一轮投票,如果有一个城市得票超过一半,那么这个城市取得主办权;如果没有一个城市得票超过一半,那么将其中得票最少的城市淘汰;然后重复上述过程,直到选出一个城市为止。

[设计意图]新颖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抛砖引玉,学生积极举例循环现象,其思考举例过程实为自主构建循环结构概念过程,体现了自主获取知识的新课标理念。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中哪些是重复进行的步骤,令其举例说明社会、生活和数学中的循环现象;引导学生从循环现象中抽象出循环结构概念) 循环结构概念:算法中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些步骤的结构。

(二)提出问题,分析研究

例1:设计算法求1×2×3ׄ×100的值并画出框图。 (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算法的设计,并将成果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由学生历经提出解法,尝试,受挫的过程,引发其认知冲突,为新算法的产生奠定基础。

问题①:学生展示算法步骤中优劣各是什么?

(三)循序渐进,深入探究

问题②:递推求积中,每步中重复的操作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有何变化规律?100个变量的值当中哪个是最终输出的量?

——每一步中重复操作的是乘法运算,变化的只是参与运算的; 每一步均可描述为:第n步结果第(n1)步结果n(n2,3,,100); 最终只需输出s100 ,而s1至s99中数据无需保留。

开辟变量s存放每次累乘结果(累乘变量),s的初值为1; 变量i用于追踪从2至100的变化(计数变量),i的初值为2。

ssi教师引导学生得到循环体:

ii1

问题③:如何理解ssi与ii1?算法中“等号”与“变量”的涵义等同于数学中的相应涵义吗?

问题④:循环体如何结束?

引导学生分析循环体执行的最后一步:

ss100i101

当i100时执行循环;当i101时结束循环,即为循环终止条件。 [设计意图]问题②至④环环相扣,层次递进,使学生历经问题的抽象过程和新算法的构建过程,培养其归纳抽象能力,逐步形成算法分析,算法设计到算法表示的程序化算法思想。

归纳循环结构三要素:循环变量赋初值、循环体、循环终止条件。 循环三要素确定过程:首先确定循环体,再由循环体第一步确定变量初值,由最后一步确定循环终止条件。

根据刚才的分析画出程序框图,从中提取出当型和直到型框图,并给出一般形式,引导学生对这两种循环结构进行区别和转化。

直到型:先执行一次循环体,再判断条件,若不满足,继续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跳出循环。

当型:在每次执行循环体前判断条件,若满足,则执行,否则跳出循环。

(四)变式探究,深化理解

变式1:在例1当型框图中修改循环三要素,学生回答算法功能。

11变式2:改造例1程序框图,求1351的值。 999(组织学生分组活动,继续改造例1的循环体,比比看哪组的改造创意最丰富,得到的新算法最多。)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改造循环体过程中体验创造喜悦,深化了对循环结构理解,且体会了此算法的普适性(解决了有规律数列的求和积问题)。

探究①:若更改例1中循环体顺序,即由

ssiii1 变为

ii1ssi

程序功能变化了吗?

若有变化,须如何修改初值和终止条件方能使功能不变? 探究②:若去掉例1中判断条件i100程序如何执行?

学生从变式及探究①中体会三要素对于循环结构的影响,并再次体会三要素确定过程:先确定循环体,再由循环体第一步确定初值,由最后一步确定终止条件。

[设计意图]探究①意在通过类比使学生意识到循环体语句顺序对算法的影响,及初值、终止条件的确立依据。探究②说明不能出现死循环,循环结构中定含条件结构。

(五)课堂小结,回顾提高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即数学思想方面进行小结:

知识与方法: ①循环结构的构建过程和循环三要素的确定。

②当型和直到型循环结构的区别和转化。 ③循环要素的改变对程序功能的影响。

数学思想:程序化算法思想;算法思维与数学思维的区别。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能力。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常规作业:P20习题1.1B组第2题。

拓展作业:查阅“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设计算法求士兵总数,并给出两种框图表示。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知识。且拓展作业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将课堂内涵延伸到课外。

推荐第5篇:上下结构 教学设计

上下结构

靖江市城中小学 何鸿

教学目标:

1.掌握上下结构字的结构要领。2.正确、规范地书写上下结构的字。

3.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写左右结构的字。(手指大屏幕)

二、学写“要”“青” 1.观察,读口诀

师:我们先看这两个上下结构的字(手指)“要”“青”。 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呢?(出示口诀)上下对正字端正

师:怎样才能做到上下对正呢?

(生说) 2.出示两个“青”,比较

师:这两个“青”字,哪一个比较美观?(你真有眼力) 所以写好这两个字还要注意(出示)

上紧下舒字美观

3.挑选难字练写

师:你们认为这两个字中哪个字比较难写? 4.师范写

师:看老师写一个

5.生练写,师边巡视,边说口诀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写纸,将这两个字先描两个,再临写两个。

6.点评

师:我们来看这两位同学写的字,对照口诀,(师说口诀)你觉得他注意了什么?有不足的地方吗?/你有什么建议要送给他?

7.再练写

师:请同学们看着练习纸,再默默地记一记口诀,(等待)

1

再对照范字,看一看自己写的字满不满意,看完了,再各临写两个。

8.第二次点评

(收好的,或再拿刚才一张)

⑴ 师:看这位同学写得多有进步啊! 上下对正字端正,上紧下舒字美观.

⑵ 自评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你写的字,有进步吗?在你满意的字上也用红笔画个五角星吧!

三、练写“炎”“多” 1.出示字,观察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师:写这一类的字要注意什么呢?

2.出示口诀

上下重叠有变化

3.看动画 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动画(生看)从动画中你学到了什么?(生说)

4.师范写“炎”。5.生练写“炎”“多” 6.讲评

四、学写“室”“盖”

1.出示字、口诀

天覆地载显收放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规律呢,老师先不讲,请同学们对照口诀细细地观察一下。

2.描临

师:观察好了,再描写两个。

3.讲解

师:写好这一类的字,要注意什么呢?

(生说) 4.生

5.同桌评

五、复背四句口诀 1.再临写教的字

推荐第6篇:《顺序结构》 教学设计

盐城中学

何娟

《顺序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

盐城中学

何娟

学习方法:模仿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六、设计思想

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模拟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架构下,搭建以生为本的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通过学与练,以不断解决问题为手段,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标中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学生总体的信息素养。而在本节课中就坚持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主线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努力为学生创设了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以一个简单的例子——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并打印为主线介绍顺序结构的特点、执行过程和基本思想,并通过这个程序抽象出代码设计的四个基本部分:定义常变量、输入数据、处理数据、输出数据。让学生通过模仿学习、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编写程序,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最后学会自我总结。

七、教学过程

1.分组体验,导入新课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赋值语句,现在屏幕上有三道题目,请同学选择其一解答。 学生分组体验程序的运行结果。 题一:

Dim a As Integer Dim b As Integer a = a + 1 a = 3 b = a b = b + 1 Print a, b 运行结果:3 4 题二:

Dim a As Integer Dim b As Integer a = 3 a = a + 1 b = a b = b + 1 Print a, b 运行结果:4 5

题三:

Dim a As Integer Dim b As Integer

盐城中学

何娟

a = 3 b = a a = a + 1 b = b + 1 Print a, b 运行结果:4 4 教师:经过观察,我们发现上述三个例子中涉及到的语句都是一模一样的,可是为什么得到结果不一样呢?

学生:顺序不同。

教师:对,由于这个程序的执行过程是按语句书写的先后顺序一句一句执行的,每次给变量赋的值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这种按语句顺序执行的结构我们成为顺序结构,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将学习另外两种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分支结构根据不同的条件判断来决定程序执行的走向,循环结构根据条件判断,需要重复执行某一段代码。而顺序结构每一条语句执行且只执行一次,没有跳过某一条语句,也没有重复执行某一条语句。老师这里有三幅图,图中显示的路途方式和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非常的类似,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能猜出哪一幅图对应于顺序结构吗?

图1

图2

图3 学生:图1

2.学科迁移,设计代码

盐城中学

何娟

教师: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顺序结构。请看这道题目:已知圆的半径为1000,编写程序求解其周长和面积,并作图。如果是一道数学题,同学肯定不费吹灰之力,可是编程怎么求解呢?同学可能一时犯了难,没关系,既然同学们对数学的解题步骤比较熟悉,我们姑且把把它当作一道数学题来解答。首先,我们分析一下,题目中涉及到几个变量?哪几个?

学生:三个,半径、周长和面积。

教师:和数学中一样,我们分别用r、c、s表示这三个变量。请一位同学书写相关语句

学生操作:

教师:刚才的三个变量哪些是已知条件?

学生:半径

教师:其值是多少?

学生:1000 教师:好,利用赋值语句给半径赋值,代码是?

学生回答,教师操作:r=1000 教师:此时,我们已经知道r的值了,那么如何通过已知条件求解出c和s呢?请一位同学在教师机上演示。

学生操作:c=2*3.14*r

s=3.14*r*r

(书写过程中若有语法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设疑:程序编写到这里是否行了呢?同学的意见出现了分歧,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就让机器来验证吧

教师:程序并没有如我们所料想的那样显示结果,事实证明我们的程序存在一些小问题,那究竟是哪里出错了呢?正如同学们知道的,我们其实已经把周长和面积的值求出来了,可是程序为什么不显示结果呢?对!我们把求出来的结果存放在变量c和s中,而对于用户而言,并不知道变量c和s的存在,他只关心屏幕上有没有显示结果,所以,我们还应该打印变量c和s。代码是?

学生:print c,s 教师:这样的代码已经能完成基本功能了,为了使用户看得更清楚明了,再添加一些说明性文字。Print "圆的周长为"; c Print "圆的面积为"; s 教师:接下来我们还要作图。你们平时是怎么画圆的?

学生:用圆规画圆,先确定圆心位置,然后确定半径画圆。

教师:vb中提供了circle方法可以象圆规一样画圆,请同学看老师演示代码

Circle (2000, 2000), 1000其中(2000,2000)是圆心位置,1000是圆半径。需要说明的是,vb中的坐标系和数学中不同,原点(0,0)的位置为窗口左上角,窗口左边框为纵轴正方向,窗口上边框为横轴正方向。关于circle方法我还提供了一个小资料,同学们可以根据小资料修改不同参数画出不一样的圆。

3.现学现卖,小试牛刀

盐城中学

何娟

课堂实践一:已知圆的半径为1000,编写程序画出此圆,然后求解其周长和面积。(提供代码图片和circle小资料)

展示学生程序:老师不但可选成功的程序,也可选取较不成功的作品,但要有典型意义。

4.层层递进,探究实践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能够求出指定半径圆的周长和面积并作图了,如果我们把这个程序给用户使用,他们可能会想这个程序只能求半径为1000的圆,我要是能输入其他的半径值就好了,而用户不一定懂得修改程序代码,直接修改程序行不通,同学们能不能想想办法让用户能自己输入半径的值?

学生1:我们可以用文本框

学生2:还可以用inputbox函数

教师:那就刚才程序的基础上修改代码实现你的想法吧。

课堂实践二:根据用户输入的半径值求圆的周长和面积并作图。 解法一:

盐城中学

何娟

解法2:

展示学生程序:演示几个学生的程序,请学生相互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教师适当点评。 教师总结:一个完整的代码通常包括这样几个部分:

1、定义常变量

2、输入

3、处理

4、输出

5.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印象中,编程是件很难的事。但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编程也是有章可循的,希望同学们能喜爱上编程,让程序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编写出更多更好的程序,成为

推荐第7篇:《结构巧设计》教学设计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5、结构巧设计

旅顺口区大华小学

左峰

一、概述

《结构巧设计》这一课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六年级上册友谊伴我行单元第1课的内容 ,本课需要1课时,《结构巧设计》这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在PowerPoint中插入组织结构图并对组织结构图进行编辑和调整。

本课是PowerPoint中的一项内容,通过让学生设计完成一项任务来掌握组织机构图的相关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在PowerPoint中插入组织结构图。

2、会对组织结构图进行编辑,调整图示的形状、板式和格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组织机构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能够评价作品,并丰富和完善作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2、在选择板式和格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 以前接触过PowerPoint,会做简单的演示文稿,会插入图片和文字,但组织结构图还是第一次接触, 学生有以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做基础,学习起来不会太吃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尝试,选择合适的图示,完成组织结构图的制作。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2、资源准备:教学PPT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导入:

1、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学习过PowerPoint,你还记得学过哪些内容了吗?

2、学生回答(板式、背景、插入文本框、图片等)

3、出示ppt 1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4、提问你认识它吗?知道怎么做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回答,教师不强调准确性)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主要是复习前以前的知识,做好知识的衔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探究学习

1、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看书自学探究完成: 请你打开书第5课学习并完成刚才老师交代的任务, ①老师出示的图形叫什么 ②你制作一张这样的幻灯片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巡回指导,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3、教师演示补充讲解

①插入形状中的下属与助手的区别 ②编辑文字与自选图形的相似

【 设计意图:这部分知识不是很难,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大部分可以解决,而个别学困生可以通过小组互助来解决,补充讲解中的编辑文字要求学生知识的迁移。】

3、学生探究学习调整图示的版式和格式 ①出示ppt让学生观察

②提问:这两张幻灯片用什么相同和不同吗?你能把自己刚才做的组织结构图变成第二张的样子吗?

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告诉学生这是组织结构图的版式) ④学生探究学习,教师巡视 ⑤学生汇报调整图示的版式和格式

⑥教师补充讲解并演示:自动套用格式和日积月累中的“设置自选图形格式” 强调:只有取消自动套用格式才能设置自选图形的颜色。 ⑦学生完成组织结构图颜色的变化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 设计意图: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组织结构图的有关知识,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把科学课中的食物金字塔做出来吗?

2、学生制作

3、作品展示

【 设计意图:注意学科的整合做学以致用。】

四、作品讲评:

1、学生汇报:展示食物金字塔,说说自己的做法

2、讲评: ①学生讲评

③教师点评(对作品的讲评及对学生的评语的点评)

【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讲评能发现别的同学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作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课堂参与情况较好,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参与面较广;

(2)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主要从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去评价,包括组织结构图的版式、色彩等方面。

八、帮助和总结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绘画知识掌握有困难的同学,采取小组求助和教师辅导相结合。

推荐第8篇:教学设计(头部结构)

——教学设计 ——

人物头部结构

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物面部特征,掌握头部标准比例和五官的位置,理解人物头部结构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主动分析人物头部结构,让学生把头部结构用陶泥捏出大的结构,学会用简化的结构去观察头部结构,在画人物头像素描时是在理解的意识中作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让学生懂得怎样达到美的效果,锻炼学生找到寻找美的规律,从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

2 教学内容分析

(1)

教学重点:人物头部的标准比例和五官的位置,用简化的结构去观察头部结构。 (2)

教学难点:将头部大的体块结构用陶泥捏出来,运用到绘画中。

3 教具和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陶泥,自己的照片或小镜子。

4 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

a 讲解头部五官比例及位置

b 讲解头部如何用几个几何体来概括 c 动手捏出几何体 d 头部结构练习(2)学法指导

学生参与性要强,要自己自己观察,先找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然后学生能主动的动手捏形体,老师指导性要强。

5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课件出示三张明星照片

2)请大家回忆一下,出现过那些人物形象,靠的是什么来加以判断的?

3)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明星图片大家都认识吧,那么他们的区分标准就是人物的面部特征,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人物头部的结构

(二)讲授新课:

A

B C

(1) 用课件出示三张图片:A图是一张古代头骨,现在人们通过一些新的科技把头骨复原得到B图,最后加上一些发饰得到最后的美女图,这些都说明通过头骨的结构研究是可以得到人物的形象特征的,那么掌握了头骨的结构也就理解了整个头部的结构。

(2)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照片或者小镜子对照自己的脸分析出 自己头部比例和五官的位置

教师总结:头部的标准比例和五官的位置 :

1、标准比例:发际到眉毛为上停,眉毛到鼻底为中停,鼻底 到下巴为下停。

2、三停五眼:正面看脸部最宽处为五个眼睛的距离。( “三 停五眼”是衡量人的五官大小、比例、位置的准绳)

3、眼睛约在面部1|2处。

(3)拿出自己用陶泥捏出的几何体

面颅部形态可概括

成平行的立方形眼

眶体、半个圆柱体

的上颌体及三角形

的下颌体

头部整个呈立方体

头部可分成面

颅部与脑颅部

a)让学生知道简化头部的形体的观察方法:

头部的体积,可以借助最简单的立方体来 理解,再进一步分析正面和侧面是不同方 向的两个面。

b)动手——动脑

学生也分别用陶泥捏出各种几何体,

教他们按刚才上面讲到的头部比例和位置 捏出一个几何体构成的头部,在捏的过程 中进一步体会头部的基本几何结构

c)教师总结

头骨是由呈球状的脑颅骨、额骨、颧骨、眼眶凹穴,以及连接牙齿的上下颌骨所构成。

(4)

上面讲到整个头部是呈立方体,那么我们 就把立方体透视画出来,那么头部的透视就好 理解了。

在这里学生要把长方体画出来,并把透视 线画出来。

(三)课堂作业问题分析

(1)脸型基本特征不准 (2)“三停五眼”不准或者眼睛不再1/2处 (3)头部的块面理解不够深入 (4)头部透视线不对

(四)课后作业练习

完成一张8K人物头部素描

要求:时间要把握好,严格的按步骤要求进行,多些结构的分析,完成在解剖、透视、三大面、五大调子、结构等方面全因素的素描头像。

6 教学评价

(1) 自评:整节课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积极,教学内容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学内容能很好的指导于学生考试,但不仅仅是应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美感。让学生主动把握画面,让画面和谐,美观。教学效果很好。

(2) 学生评价:通过这节课学到很多头部的基本知识,全面的了解了自我,之前头部比例和结构以及观察方法都很盲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将观察方法用到绘画中,使得画面看起来更有美感。

推荐第9篇:《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循环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3(必修)》(A版)中§1.1.2的第二课时的内容。(1)算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算法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算法思想已逐渐成为每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2)本节课的内容是循环结构,它与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是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可以表示任何一个算法。并且循环结构是算法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它的重要性就是充分体现计算机的优势,也即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计算。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算法和框图的基础知识。绝大多数同学对算法和框图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待加强。

三、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进而联系所学的旧知识,首先明确问题的实质,然后总结出新知识的有关概念和规律,形成知识点,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形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基于以上理论,本节课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流程如下:

创设情景(课前准备、引入实例)→授新设疑(自主探索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能识别框图)→质疑问难、论争辩难(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突破难点)→沟通发展(反馈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四、教学目标

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例: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课本例6)你能否写出求法,并用框图表示你的算法。

此例由学生动手完成,投影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共同点评。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设计意图】通过高斯求和的故事,复习顺序结构,提出递推求和的方法,导入新课。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授新设疑

1.循序渐进,理解知识

(1)引进“计数变量”、“累加变量”。借助“计数变量”和 “累加变量”使学生经历把“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过程,同时经历初始化变量,确定循环体,设置循环终止条件3个构造循环结构的关键步骤。 ①将“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缘由及转化的方法和途径 引例“求

的值”这个问题的自然求和过程可以表示为:

用递推公式表示为:

的值的一个算

直接利用这个递推公式构造算法在步骤中使用了共100个变量,计算机执行这样的算法时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为了节省变量,充分体现计算机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计算的优势,需要从上述递推求和的步骤

中提取出共同的结构,即第步的结果=第(-1)步的结果+。若引进一个计数变量来表示计算到第几步,一个累加变量则第步可以表示为赋值过程②“”、“

”的含义

来表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计算机中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借助形象直观对知识点进行强调说明 1)量。

2)赋值号“=”右边的变量“”表示前一步累加所得的和,赋值号“=”左边的“”表示该步累加所得的和,含义不同。 3)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4)边的变量的作用是将赋值号右边表达式。(类比

理解)

在数学中是不成立的。

的值赋给赋值号左的作用是将赋值号右边表达式

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借助“计数变量”、“累加变量”既突破了难点,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

”的含义。

③初始化变量,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由的初始值为0,的值由1增加到100,可以初始化循环变量和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2)循环结构的概念

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结构称为循环结构。

教师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引例的框图表示,并由此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循环结构的概念(循环变量、循环体、循环终止的条件)。

【设计意图】这样讲解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的形象直观,共同完成问题的抽象过程和算法的构建过程。体现研究问题常用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2.类比探究,掌握知识

例1:改造引例的程序框图表示 ①求②求③求

的值 的值 的值 此例可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师生共同点评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对引例框图的反复改造逐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循环结构,体会用循环结构表达算法,关键要做好三点:

① 确定循环变量和初始值 ② 确定循环体 ③ 确定循环终止条件。

例2:根据程序框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图A

图B (1) 图中箭头指向①时,输出=_____。

(2)该程序框图的算法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去掉条件“

”按程序框图所蕴含的算法,能执行到底吗,若能

=______;指向②时输出执行到底,最后输出的结果是什么? 对比练习: (1)图B输出

=_____。 (2)图A指向②时与图B有何不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3)对比“引例”与“例2”的程序框图,试说明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可由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再由学生分析。

例2是写出程序框图的运算结果,及其功能。

【设计意图】设计此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类比意识到:

①循环结构不能是永无终止的死循环,一定要在某个条件下终止循环,这就需要条件结构来做出判断,因此,循环结构一定包含条件结构。

②循环结构中语句的顺序对算法的影响。 ③当型循环结构与直到型循环结构的区别。

(三)质疑问难、论争辩难

例3 图(1),图(2),图(3),图(4)是为计算而绘制的程序框图。根据程序框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图(1)

图(2)

图(3)

图(4)

①其中正确的程序框图有哪几个?错误的要指出错在哪里。

②错误的程序框图中,按该程序框图所蕴含的算法,能执行到底吗?若能执行到底,最后输出的结果是什么?

③根据上面的回答总结出应用循环结构编制程序框图应该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认知水平。通过小组讨论,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助,丰富情感体验,活跃课堂气氛。

(四)沟通发展、归纳小结 1.沟通发展

仿照本节课例题,同桌俩人一人编题一人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沟通发展,有助于及时查漏补缺,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2.课后小节

①理解循环结构的逻辑。

②明确条件结构与循环结构的区别,联系。 ③当型循环结构与直到型循环结构的区别。 ④数学思想方法:算法思想,类比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知识。为今后学习其它知识打基础。

(五)布置作业

①课本P11习题1-1 A组 2

②课外拓展:写出一个求满足1×2×3×…×n>5000的最小正整数的算法并画出相应的程序框图。

【设计意图】书面作业第一个层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第二个层次,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体现了差异发展教学。

七、教学反思

循环结构这部分内容在算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施教过程中,基本完成设计构思,教学效果良好,但仍发现一些不足之处:

1、学生对循环终止条件的确定还存在一定困难,尤其循环体中“”、“”的顺序对终止条件的影响。

”、“

”中滲透的函数思

2、教学过程中对循环体“想(数学本质)体现不够。 对算法教学的思考:教材将“算法与程序框图”和“基本算法语句”分开处理。是否将这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处理,在讲基本结构的时候,通过基本算法语句在计算机上演示计算结果,是否会更生动,效果会更好。强调基本结构,适当降低程序框图和算法语句的难度(学生反映其中的一些例题结构太复杂,理解比较吃力)。

算法作为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桥梁,体现了数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其作用是勿庸质疑的,但作为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如何将其更完美地展现给学生,还需大家共同努力!

推荐第10篇:《左右结构》 教学设计

《左右结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本教学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让学生体悟左右结构的高低错位,,把握左右结构字的书写要领。在指导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注意渗透书法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形态美和浓郁的文化味,激发起浓烈的写字兴趣,享受浓厚写字的乐趣,从而实现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帖,体悟左右结构的高低错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练习,把左右结构的字写得和谐、匀称、美观。

3.通过评议,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悟左右结构的高低错位,把字写得和谐、匀称、美观,激发写字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课前欣赏作品(播放背景音乐)

二、进入“用心观察室”,学习左右结构字的书写要领

出示:和、听、场、扣、仁、唤、知、叫,观察字形。揭示课题:左右结构(板书) 1.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如何让左右结构的字写得更和谐,匀称,美观。指着幻灯齐读“左右结构”

2.老师能跟二(2)班的小朋友一起来研究心里很高兴,我还荣幸地邀请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瞧。(课件出示“快乐精灵”,播放录音。)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书法森林的快乐精灵,想跟我一起去书法森林吗?(想。)请用正确的姿势坐上我们的列车吧!(出示头正、身直、肩开、足平)让我们一起做好准备(师示范)头正、身直、肩开、足平。出发啦!

3.(课件出示“快乐精灵”:第一站我们来到了“用心观察室”)

(一)学习“和”字,领会左长右短的字的书写方法

1.快乐精灵知道我们要来书法森林研究左右结构的汉字,特别邀请了两位汉字朋友,首先让我们请出第一位。(掌声)

2.理解要领 出示一个“和”字。

(1)小朋友,书写像“和”这样的左右结构的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学生发言)让我们听听快乐精灵的建议吧!(课件:快乐精灵讲述:书写左右结构的字,主要要看清较短部分的书写位置)

(2)原来是这样,看“和”字,它左右两边的长短分别不一样的,它的左边“长”,右边“短”,我们叫它“左长右短”(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3)怎样才能把“和”写好呢?(学生发言)对,关键要看较短部分的口字,应该把它摆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老师把它编成了一句口诀。(出示课件:短的在右向中移,左右平稳才适宜。)学生跟读。(黑板出示读一读) 3.伸出你们的小手,跟着书空。 4.师范写,边讲解要领。

5.让我们也动笔来描一描,(出示描一描)。描的时候,要一笔描成,笔笔到位哦!再写一写,临写的时候要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字,(临一临)

6.展评。把笔轻轻放下,来看看这几位小朋友的字,写得怎么样?(„„)

7.有的小朋友写得很漂亮,有的小朋友还要加油哦,让我们再来练一练。师巡视,纠正双姿(练一练)

8.出示“和”,小结: 像和这样左长右短的字,想要写好关键是看(较短部分),把它摆在右边的中间,才好看,更和谐,更美观!

(二)学习“听”字,领会左短右长的字的书写方法

1.看,又来了一位汉字朋友,(出示“听”),与“和”进行比较,小朋友观察并说说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发言)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要想把字写好,观察字形很重要。我们把这种结构的字称为:左短右长(随机出示:左短右长)学生齐读。

2.怎样把听字写好看呢?(学生发言)

3.让我们来听听关于听字的故事吧!(课件快乐精灵讲述:口字总喜欢帮助别人,这天他和斤字一同坐车出去玩,一看右边的朋友长得又胖又长的,心想他那么大个子,坐这么点位置,连脚都没地方放了,坐着多不舒服啊!于是长得又瘦又短的口字,主动往左上移,让出了一些位置给右边。右边部分很感激小口,就亲亲热热地靠过来,和小口成了好朋友。)(动画)

4.小朋友,我们也得向口字学习,也要懂得谦让,要为别人着想。瞧,老师也为它编了一句小口诀。(出示卡片请学生念:短的在左往上挪,让出位置给右坐)学生跟读。

5.让老师把听字请进田字格吧,(投影展示书写过程)来拿起手和老师来跟着书空。师范写,边讲解要领。

6.请小朋友也轻轻提笔,摆好写字姿势把听请进你们的田字格,先干嘛呢?师指着黑板上的步骤(描一描)描一描,然后呢?再写一写。(临一临)

7.展评、点评(位置放正确的打勾)

8.再练一练。(要想把字写得更美观,我们就需要多练习,让我们再来练一练吧。)

三、进入“细心医疗站”,探究如何让左右结构的字写得更美观

小朋友,老师在“细心医疗站里”发现两个有点问题的汉字朋友,请你对照老师的范字,来当当小医生,帮他们医治医治吧。你们可真会当医生,一下子就把毛病全看出来了,根据大家的诊断,我把它变成了一个方子,你们看,(出示左右两边向中靠,注意穿插与避让)原来写左右结构的字,不仅要注意左右两边的位置,还得做到这两点,一起读。

四、进入“静心书写园”,通过练习、比较,掌握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方法

看来这个方子还挺灵,能让我们的字写得更漂亮。下面让我们走进下一站吧!(课件快乐精灵说:小朋友,这一站是“静心书写园”,让我们再来写一写这些字吧,注意写时要先仔细 2 观察,再认真书写,写完一个还要与范字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再写第二个。)听清要求了吗,让我们拿起笔,摆好姿势,开始写吧。

1.(播放音乐)生练写。

2.展评。挑选学生优秀与问题作业各一份。分别把字与范字进行比较。问题字指出,优秀的字打个五角星。

3.学着老师的评议方法来看看同桌的字,把他写得字也与范字进行比较,指出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存在问题。比较好的字,可以在下面打个五角星。

五、进入“尽心创作林”,运用写法,拓展延伸

1.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左右结构中,根据左右两边的长短不同,他们的书写位置也不同,现在让我们走进最后一站去看看吧,(课件快乐精灵说:小朋友,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尽心创作林”,让我们来尽情地创作吧!)先来看看这些字吧!(课件出示)能说说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吗?(课件出示)

2.写好这些字,除了知道他们是左长右短还是左短右长之外,还要做到这两点:左右两边向中靠,注意穿插与避让,这样才能使这些左右结构的字,显得更匀称、和谐、美观。

3.选择两个自己喜欢的汉字朋友,把他们请进你的田字格吧,注意写字的姿势哦!

六、总结课堂,提出要求

小朋友们,这次有趣的书法森林之旅结束了,感谢今天的快乐精灵,和他说声再见吧,(课件:快乐精灵告别),希望以后小朋友不管写什么字,都要把字写得匀称、美观、和谐。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

第11篇:《左右结构》写字教学设计

《左右结构》写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观看微课后的学习成果。

窄、左右等宽的字,并能领悟其特点和规律。

2、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规范书写左右结构之左窄右宽、左宽右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懂得写字和做人一样,要注意礼让。情趣。

4、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和欣赏字的审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把汉字写美,并能领悟其特点和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的教室有什么不同呢?谁能用你雪亮的眼睛看看,再用你甜美的声音说说。 (智慧树)是的,智慧树爷爷今天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他还让我告诉大家: 这节课表现好的小朋友可以获得他身上的一片智慧叶。我们一起来比比谁得到的智慧叶最多, 有信心吗?

二、交流学习微课后的收获,总结写字秘诀。

1、交流学习微课后的收获。

师:孩子们,《木字变形记》,你们看了几遍?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学习微课后的收获。

师: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回忆一下,木字在不同位置上有 什么变化呢?

学生交流“木字旁在左”、“木字旁在上和在下”、“木字旁在右” 时“木”的变化。

2、展示学习任务单,评价学习成果。

师:哪位同学想把你观看微课后填写的任务单给大家展示一下? (展台展示学生的字)先自己介绍一下,你认为自己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哪个字或哪个笔画需要改进?

一生评价自己写的字。

师: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时候,就是进步的开始。送你一片

1 “智慧叶”。

师:大家看一看, 你们觉得他哪一个字写得好, 说说自己的理由。哪一个字写得还不够美观,需要提醒他注意什么?

全班评价该生的字。

3、修改任务单。

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才能有所提高。现在看看你写的字, 有哪个字改改会更美,请把它们写在后面的田字格里。

学生对自己课前写的字进行修改。

4、总结写字秘诀。

师:看到同学们的字越写越端正,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找到写好字的小秘诀了吗?

学生交流写好字的秘诀,教师相机板书:仔细观察、持之以恒。 师总结:你们说得多好啊!写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关键在于 仔细观察、持之以恒,认真练写每一个字。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 。老师相信大家只要用心去写,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

三、学写左右结构的字。

师:我们都知道,每个汉字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结构,那你知道的汉字结构都有哪些?

生: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全包围结构 ⋯⋯ 师:今天,有几个字宝宝来到我们班级做客啦,瞧,他们来了!

(课件: 精、印、到)这三个字宝宝呀, 就是今天我们学习写的主角, 大声地喊喊他们的名字吧!

师:孩子们,在写字之前,先要进行读帖,也就是我们在观看微课时总结的要“仔细观察” 。拿到一个字,不急着写,要细细地看, 细细地观察它有什么特点。来,我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些字,你发现它们的秘密了吗?

学生交流: 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精”是左窄右宽的字,“印” 的左右差不多宽,“到”是左宽右窄的字。

教师相机板书:左窄右宽、左右等宽、左宽右窄。

师:火眼金睛!它们虽然都是左右结构,但左右两边的比重又有所不同。

1、学写“精”字(左窄右宽)

师:我们先来观察左窄右宽的“精”字,先看它的整体布局,然

2 后观察重点笔画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同桌可以讨论一下。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师总结:你们讲得这么清楚。老师都想写了。伸出你的小手,我们来书空。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教师提示写“精”字的要点: “精”不仅 是左窄右宽的字,还是左右同高的字。米字旁的横要写短些,稍稍往上倾斜 , 撇要写舒展。右边的“青”字,三横之间距离等宽,第三横最长。“月”的第一笔竖落在竖中线的右边。

师:你们想试试吗?在写字之前,要有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

生齐答:头正肩平脚着地,三个“一”字要牢记。学生学写“精”字,写完同桌点评。

2、学写“印”字(左右等宽)

师:我们再来看看“印”字。 (课件播放“印”的演变过程,介绍“印”的意思:印,甲骨文上边像一只手,右边是一个跪着的人, 古时候它指官府在罪犯额上印下记号。再看,这是金文、这是小篆、这就是楷体⋯⋯从这个“印”字,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汉字就是这样慢慢演化过来的。)

师:我把“印”字的左右两部分分解开了,请个小朋友上台来摆 一摆。

一生在黑板上摆放“印” 。教师相机介绍:像“印”这样的字, 左右两边差不多高矮, 我们在摆时就要把左边的往上挪一下, 右边的往下移一下, 这样看上去才更和谐, 匀称,我们把这样的写法叫做 “错位”(随机课件出示:错位)

师:我们来看看“印”字的具体写法。

教师范写,学生先书空,然后在田字格上练习。

3、学写“到”字(左宽右窄)

师:写出漂亮的字就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刚才同学们观察很仔细,这叫眼到;一笔一画地写叫手到;在写时专心致志,这叫心到。说了这么多“到”字,我们就来学写“到”字。我相信你们一定 写得更好!老师给你十秒钟,仔细观察。

学生观察“到”字。

师:谁想来当小老师,说说如何能把“到”字写漂亮。

3 一生上台讲解“到”字,其他学生补充。

(预设: “到”字由“至”和“刂”组成,右边要给左边让出 位置。“土”要注意,横要变成提。第二笔的撇折要落在横中线。 )

师:你们真了不起,抓住了这个字的主要特点。送你一片“智 慧叶”。我们来练写一下吧。

教师范写,学生先书空,然后在田字格上练习。

四、练写其他左右结构的字,展评。

1、练写其他左右结构的字。(课件:桂、即、别)

师:大家把精、印、到三个字宝宝写得这么好,其他左右结构的 字宝宝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让同学们给它们打扮打扮。 大家有信心把它们写好吗?(有)

师:那就赶快拿起笔,开始吧。学生写字。 教师相机提示坐姿:你看,这个同学动作快、姿势好,老师送你

一片智慧叶。 来,咱们大家都像他这样做到头正、身直、肩平、足安, “三个一”也不要忘记哦。

2、点评。

师:好,小组互相点评点评,用红笔圈出写得漂亮的字,每组选出一幅最好的作品进行全班展示。

学生小组点评,选出一幅字贴在智慧树上。

五、总结。

师:看到大家写的这些字,大树爷爷非常高兴,下课以后,我们 可以欣赏欣赏别人的作品。俗话说“字如其人” ,我们的汉字横平竖直,就像做人要堂堂正正。 (课件:写好方方正正中国字,争做堂堂正正中国人。)一起读读这句话吧!希望大家从小认真学写字,将来 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 板 书 设 计 左右结构

仔细观察持之以恒

左窄右宽 左右等宽 左宽右窄

第12篇:多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多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爱心礼物AB案探讨

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 李 志

摘要:在全国、省市信息技术优质课中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存在两种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将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和使用作为核心;一种是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过程,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发现和学习技术,形成技能。本文在多分支教学中设计的“爱心礼物”AB案实际上就是基于这两种观点的典型例子,通过具体教学与反思,我更赞同第二种观点,即引领学生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思维促进技能。

关键词:信息素养 多分支结构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当中,我们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或者说信息能力,到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这个问题在全国、省市信息技术优质课中存在两种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将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和使用作为核心;一种是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过程,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发现和学习技术,形成技能。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是否能把狭义的信息技术能力(技术上的操作)拓展到广义视角,也就是信息处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并举这个目标上来?

我在多分支教学设计中,设计了“爱心礼物”AB案,AB案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实际教学和反思,让我更加坚定了引领学生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思维促进技能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第二章第2.3.2节的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VB的编程环境、VB中的数据类型、变量的使用以及If单分支与双分支结构,进一步向学生展示VB多分支选择结构的使用。

2.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我所带的3个班是年级基础较好的理科班,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当然,也有一些计算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学生本学期第一次接触到程序设计,但是一周开设了2节课,课程开设以来,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能够完成简单输入、计算、输出的顺序结构程序,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单分支和双分支选择结构,学生对If的这两种结构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够编写简单的选择结构程序。

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A】

1.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通过教师提出的一个个小任务,引导学生逐个解决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最后要求学生用多分支结构完成完整的“爱心礼物”的实例。

2.教学目标

(1)能理解选择结构中单分支和双分支选择结构执行过程,并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能理解多分支选择结构,并能用If多分支语句和Select Case多分支语句解决实际问题。

(3)能理解Image控件的picture属性和List控件的text属性。

3.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演示选择商品,程序能够显示相应商品的图片导入新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一个商品,程序能显示相应的图片,也就是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到的单分支语句或者双分支语句的执行过程。

(2)师生探究 构建新知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四个任务:

任务一:在图片框中显示商品图片。设计该任务的目的是解决如何显示图片的技术问题。

任务二:通过下拉列表框选择商品名称,在图片框中显示对应的商品图片。在这个任务中,设置下拉列表框中只有两个商品。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已有单分支或者双分支选择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任务三:在任务二的基础上,将下拉列表框中的商品增加到3个以上,此时用原来的双分支语句无法解决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if语句的多分支结构。

任务四:在任务三的基础,用select case 语句来实现多分支选择功能。

通过这四个任务的设置,帮助学生逐步解决技术难点,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在此基础上完成学生新知识的构建与学习。

(3)交流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同时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解决“爱心礼物”任务。

“爱心礼物”任务描述如下:小明爸爸的生日快到了,小明想用平时节省下来的800元钱给爸爸买一身行头,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爱心礼物”的小程序让爸爸挑选喜欢的上衣、裤子和鞋子共三件礼物且不超出800块钱预算呢?

【教学设计B】

1.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B与教学设计A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向学生提出“爱心礼物”问题,要求学生自己操作,口述程序流程,用程序流程图画出程序模块结构。然后分析程序流程,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我们完成该程序,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解析任务。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要求进行汇报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找出本节课的新知识,然后在师生的共同探究中达到新知识的构建,最终实现课程导入时的任务。

2.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分析,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

(2)通过分组,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任务的探究、交流,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完成新知识的构建与运用。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实例演示、操作让学生了解程序流程,要求学生口述程序流程,并用程序流程图画出程序模块结构。

(2)分析流程,明确任务

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本程序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仅帮忙梳理,得到我们要解决的任务:图片载入、双分支、多分支选择以及价格核算。接下来教师引导解析任务:阅读图片加载相关材料,上衣的选择应该用双分支结构,裤子和鞋子用多分支。老师集中解决基础问题──图片载入,为后面多分支探究扫除障碍。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三人一组,学生选择“双分支”“多分支”“价格核算”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要求学生根据流程图写程序,自己上机调试程序并做好问题的记录以备交流汇报使用。

上衣小组:要求上衣小组完成双分支的交流。

裤子和鞋子小组:设计了两个预设。预设一:学生展示不成熟(未完成的程序)。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与困惑;老师帮助分析,找出原因,修改完善,并调试运用。预设二:学生展示已经完成的程序,老师将双分支和用单分支语句解决多分支程序进行列举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价格核算小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程序知道你选择了多少钱的上衣、裤子和鞋子?用变量保存价格的时候应该放在程序的什么地方?整个礼物选择结果的判断应在什么地方完成?

小结:利用单分支以及多个单分支解决问题。

(4)师生探究 构建新知

在上面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旧的知识解决了多分支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分支的深入研究。老师引用学生新发现,或者直接引出“多分支结构”,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多分支结构”与刚才“单分支解决多分支”有什么不同?

教师用单步调试的方法,让学生分析两者之间在执行过程中的不同,找到If多分支语句的优势所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这节课的新知识,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完成整个程序的设计,并调试运行。

(5)交流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指出VB中还有一种多分支语句---Select Case语句,让学生阅读教材36页的例子和教材旁边的注释,要求学生用Select Case语句实现选择鞋子的程序。学生自主探究,调试程序并运行,最后进行小结,包括:多分支选择语句的格式;多分支选择语句的执行过程;在处理多选一问题时,使用多分支选择结构语句能够使程序更加直观,并能够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6)学生完成自我评价表

设计了自我评价表,通过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7)课后练习

由于Select Case语句结构较If多分支语句更加灵活,鉴于要在一节课内完成两个多分支语句的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在处理时进行了侧重,通过课后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去思考、消化。

四、爱心礼物AB教学设计的分析及思考

该案例所使用的“爱心礼物”程序源于南京师大附中王静老师2010年暑假给湖北老师做新课程培训时所举例子,王老师没有给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的是A案,考虑到整个例子的难度,我将该例子进行任务分解,在完成四个任务以后,让学生运用新知来最终解决“爱心礼物”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跟着老师安排的任务进行着,但我当初的设计忽视了学生自己的分析能力,忽视了学生知识的建构,学生知其“源”,不知其所以“源”。通过A案的实施,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很不错,但在其它运用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及缺乏整体问题的分析能力。

高中生,他们的基础知识已经从小学、初中的通实性、基础性,提升到更高的角度;他们的思维已经由感知、抽象,提升到演绎、归纳等逻辑思维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已经由老师的帮、扶、教,逐渐过渡到了自学、探究、创新、个性的层次。

由此想到,只专心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肯定会忽略学生创造性的发现,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以及实际运用能力。我们能否让学生站在程序员的角度,熟悉信息处理的全过程,能够主动地去分析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是如何去解决问题,通过这个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知识与能力并举,B案的教学设计正是立足于此而展开。

教学设计B案,通过“爱心礼物”程序创设情景,通过叙述操作过程,以及绘制程序流程图引导学生对程序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培养学生整体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流程、明确任务环节,帮助学生从事物表象抓住本源,培养学生分析程序、解析问题的能力。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把所需知识演变成学生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而完成。通过整体把握分层(程序模块)思考,结合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策划能力。

五、展望

在实际完成B案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通过学生教学反馈信息来看,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于VB程序设计的学习感到困难,这也反映出学生在思维上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自主探究的动力和习惯还有待提高。当然,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有更多的预设,通过充分的换位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虽然存在问题,但是知识的实用性运用,知识的创造性运用,理应列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目标之中。在教学中,我们应坚持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把知识溶于学生实际生活,在真实环境中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并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学习方法。

第13篇:《程序框图、顺序结构》教学设计

《程序框图、顺序结构》教学设计

监利县实验高中

万平方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算法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知道“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的和有限的步骤”.在算法概念的表述中,有范围限定词 “在数学中”,因此学习的内容均为数学中的问题.有一个有前缀限制的基本特征词“步骤”,前缀中,“按照一定规则” 指的是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依据和表达方式,关注的是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和循环),也表示算法具有有序性.“解决某一类问题”,强调的是算法适用对象的常态,突出算法的研究价值以及它的普遍适用性,也表明特殊问题的解题与一般问题的算法,存在联系又有区别.“明确和有限”,表示算法的每一步都是明确的、可执行的,总的步骤是有限的.在算法概念中,还特别指出,“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这对高中学习的算法提出了要求,也决定了高中算法学习的范围.即仅提出算法概念,认识算法基本逻辑结构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计算机能执行的算法程序,能用程序表达算法,让计算机来验证我们解决问题的算法是否可行.在我们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设计计算机程序,在设计计算机程序时我们首先要画出程序运行的流程图,使整个程序的执行过程直观化,使抽象的问题十分清晰和具体.有了这个流程图,再去设计程序就有了依据,从而就可以把整个程序用机器语言表述出来,因此程序框图是我们设计程序的基本和开端,也是使用计算机处理问题前的一个必要的步骤.算法有三种表达方法:算法的自然语言、程序框图和算法程序.算法的自然语言表达,即算法步骤,是与人的表达最接近算法表达方式;算法的程序表达是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语言,但与人的表达距离较远;而算法的程序框图表达能直观、明确表达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又能在前两种算法表达之间架设桥梁,形成编写程序的基础.由此可见,程序框图是算法的直观、准确的表达,是自然语言表达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算法基本语句的基础.程序框图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目标及其解析

[课程目标]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教学目标] 理解程序框图的概念;会用通用的图形符号表示算法,掌握算法的顺序结构,了解算法的条件结构与循环结构;掌握画程序框图的基本规则.

[目标解析] 1.知道用程序框图表达算法可以使算法的结构更直观、更条理、更明确,知道算法程序框图的设计顺序是先用自然语言表达算法步骤,再一一对应的翻译成程序框图,然后仔细推敲,使程序框图简化、细化和精确化.2.明确程序框图的基本要求,理解算法的顺序结构特征,会正确画出算法的顺序结构框图.3.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算法的顺序结构解决问题的过程.

4.认识到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算法更强调思维的条理化、逻辑化和程序化,更注重问题解决的一般性,初步体会算法思想.5.通过程序框图画法规则的学习,体会程序化、规范化的算法思想,渗透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6.了解算法的条件结构与循环结构.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程序框图,可能会感到陌生,因此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举函数图像的例子,让学生感到程序框图并不神秘,让学生感觉到程序框图表达算法更直观、更条理、更明确.

2.由于学生对算法思想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从算法的角度给熟悉的问题一个解决办法.但另一方面,学生可能会对很自然的、熟悉的问题不重视,因此要明确算法解决的是一类问题,算法是程序化的步骤,要强调算法适用对象的常态,突出算法的研究价值以及它的普遍适用性.

3.由于程序框图是算法的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因此要明确算法的自然语言表达与程序框图表达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掌握算法程序框图的设计顺序是先用自然语言表达算法步骤,再一一对应的翻译成程序框图,然后仔细推敲,使程序框图简化、细化和精确化.另外程序框图的符号表示可能学生一下子接受不了,需要给学生以消化的时空.

4.由于学生没有上机操作,学生可能会对设计的程序框图是否正确心存疑虑.因此,教学上要强调程序框图只是把算法步骤的自然语言表达翻译成了程序框图表达,并不神秘,只要我们能把一类问题的解题步骤程序化,再按照规范操作就不会出错.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算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新内容,其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神秘.算法内容是将数学中的算法与计算机技术建立联系,形式化地表示算法.为了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算法,往往需要将解决问题的过程整理成程序框图;为了能在计算机上实现,还需要将自然语言或程序框图翻译成计算机语言.学习算法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体会算法的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不要将此部分内容简单处理成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因此,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生程序框图的目的,列举生活中与函数的例子,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由于算法程序框图的设计顺序是先用自然语言表达算法步骤,再一一对应的翻译成程序框图,然后仔细推敲,使程序框图简化、细化和精确化.所以教学中必须通过实例进行,通过算法的自然语言表达与程序框图表达的对照学习,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逻辑结构和语句.

至于学法,《课程标准》说的也很明确,那就是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五、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算法?算法可以怎么表示?想过这样表示有什么缺点没有? 问题1.1:我们在高一学习过函数,请问函数的表达方法有几种? [设计意图]

比较迁移.教师说明:比较一下,我们可以将自然语言描述的算法看作“列表法”,那么算法的“图像法”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程序框图.程序框图并不陌生,刚才我们进教室看到实验高中新生报名流程图就是例子.

问题1.2:你能感觉流程图有什么优点吗?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流程图的优点.

问题2.1: 上节我们学习了“判断整数n2是否为质数”的算法,还记得是哪些步骤吗?它用图形怎样表示呢?

[设计意图] 学生画出程序框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感受流程图是算法的直观的、准确的表达.先整体认识,后面再局面分析.

问题2.2: 观察所给的流程图,看看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几何形状? [设计意图] 促进对前面算法自然语言表达的理解,为程序框图的定义的得出打下基础.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初步感受算法的程序框图.问题2.3:对照课本程序框图表自制作表格并填写,包括各程序框、名称、功能. [设计意图] 培养自学能力和识记能力,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认识程序框图里出现的基本图形符号,并且能很好地掌握他们,是接下来学习程序框图的前提,所以在学习用程序框图来描述算法之前,必须先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那样才能让后面的学习更加顺利.问题3.1: 观察所给的程序框图,说明什么是程序框图? 程序框图又叫流程图,是一种用程序框、流程线及文字说明来表示算法的图形.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培养分析归纳能力.问题3.2:程序框图是怎么表示算法的? 在程序框图中,一个或几个程序框表示算法的一个步骤;带有方向箭头的流程线将程序框连接起来,表示算法步骤的执行顺序. [设计意图] 感受程序框图是建立在算法自然语言表达基础上的图形表示.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来认知系统中.练习1:1.流程图的判断框,有一个入口和n个出口,则n的值为( ) (A) 1

(B) 2

(C) 3

(D) 4 2.下列图形符号表示输入输出框的是( )

(A)矩形框

(B)平行四边形框

(C) 圆角矩形框

(D) 菱形框 3.下列图形符号表示处理数据或计算框的是( )

(A)矩形框

(B)平行四边形框

(C) 圆角矩形框

(D) 菱形框 [设计意图] 让学生熟悉程序框图的符号.问题4: “判断整数n2是否为质数”的程序框图有哪几种逻辑结构? [设计意图] 初步向学生们介绍在程序框图里存在的三种不同的基本逻辑结构.由于这部分知识是学生新接触到的内容,所以主要由老师引导学生一同找出图中存在的三种不同的逻辑结构,根据它们各自所呈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它们的特征,之后由老师说出它们的名称.这里对逻辑结构的初步认识,也是为后面对它们的深入探究打下基础.教师说明: (1)三者的特点:①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

②条件结构在程序框图中是用判断框来表示,判断框内写上条件,两个出口分别对应着条件满足和条件不满足时所执行的不同指令;

③循环结构在程序框图中是利用判断框来表示,判断框内写上条件,两个出口分别对应着条件成立和条件不成立时所执行的不同指令,其中一个要指向循环体,然后再从循环体回到判断框的入口处.

(2)条件结构与循环结构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循环结构有重复性,条件结构具有选择性、不重复;

联系:循环结构中必定包含一个条件结构,用以判断循环的条件.

问题5: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利用海伦—秦九韶公式设计一个计算三角形面积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表示.

[设计意图] 例题选自课本的例3,它针对的只是顺序结构.在题目里涉及到一个学生不熟悉的概念,那就是海伦公式,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们了解那是什么,否则将无从解题.之后就引导学生分析算法,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然后由学生自己作出这道题的程序框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顺序结构的理解.

练习2:任意给定一个正实数,设计一个算法求以这个数为半径的圆的面积,并画出程序框图表示. [设计意图] 这是对课本第5页的练习第1题提出的新要求,旨在让学生体会算法的两种表达方法的联系,进一步体会设计程序框图的步骤.

问题6: 写出下面程序框图的运行结果.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进一步理解算法的顺序框图.

练习3: 根据右边的程序框图所表示的算法,输出的结果是______.

答案 2

解析 该算法的第1步分别将X,Y,Z赋于1,2,3三个数,第2步使X取Y的值,即X 取值变成2,第3步使Y取X的值,即Y的值也是2,第4步让Z取Y的值,即Z取值也是2,从而第5步输出时,Z的值是2.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初步感受赋值的含义

.问题6: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里疑问?

[设计意图] 让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1.程序框图的概念与意义.

2.顺序结构的程序框图的基本特征:(1)必须有两个起止框,穿插输入、输出框和处理框,没有判断框.(2)各程序框从上到下用流程线依次连接.(3)处理框按计算机执行顺序沿流程线依次排列.

3.条件结构与循环结构在后面学习.作业:

1.画出今天学习的程序框图.2.已知x=4,y=2,画出计算w=3x+4y的值的程序框图.(这是一道要求作出具有顺序结构的程序框图题,很基础,一般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

第14篇: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贺云燕

一、教学内容

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教学分析

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较少地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学法和学生的情感、能力及发展方面的需求。比较地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致使学生疏于观察,难于发现,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利用生物学科教学中知识性、实验性较强的特点,适度地引入 “引导—探究式”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寻求课堂教学方式中主动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之间的一种互补,一种结合,实现既打好学生的基础,又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创造力的目的,使基础教育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基于上述的教学理念,本课从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需求两个方面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有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让学生参与对课本知识的形成和实验设计的实践活动,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生命现象和生命的奥秘。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习目标的达成较高,学生在初中生物、地理中已经涉及到相关内容。从教学内容上看通俗易懂,学生通过自学也能基本掌握教材的重点。但是,要深入领会生态系统(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密切的联系,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能领会“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学科观点是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制定较高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培养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能力。

五、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的关系;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

六、教学难点

营养级的概念及初、次级消费者的概念。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课件,运用“引导—探究式”的方法,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融比较、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组织学生根据课程设计逐步深入教材的内容,达到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目的。 八 教学设计思路

1 1.首先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群落的概念加以区分,突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指出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心就是它的结构和功能,由此引出生态系统结构的学习课题。并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首先要研究清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然后还要研究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即营养结构)。

2.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时,首先结合教材中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机环境要素和生物组成,列举出这些成分;再引导学生从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角度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类,给出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名称。最后以板书的形式总结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如下)。

3.对于生物成分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三大功能类群在生态系统的地位。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因为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进行初级生产,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分解者在生态系统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大约90%的陆地初级生产量都需分解者的分解功能归还给无机环境,供生产者再吸收;消费者则不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4.对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首先从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生态系统内部最重要的联系是生物之间的营养联系,由此引出食物链的概念,阐明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一方面观察食物链之间彼此相互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引出食物网的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多少条食物链,并列举出最长及最短的食物链,由此来强化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理解。

对于营养级的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态系统的每一条食物链都包括几个环节,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可作为一个营养级。然后以一条食物链为例,分析该食物链上各个环节的生物属于哪一营养级;再引入食物网(同上)中判断某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生物(如杂食、肉食动物)可以同时占有几个营养级别;同时指出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为后面生态系统功能的教学打下一个伏笔。

5.最后总结指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讲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请大家回忆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哪几大类?举例说明。

3、各种生态系统有什么共同特点?

设问切入正题:

1、这些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

2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新授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下面我们就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来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 观察与思考:(1)找出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

答:阳光、水、空气、沉积在池底的有机物、无机盐、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养料,热能、温度、石子等。

再思考:这些成分都没有生命,那么它们能不能不存在呢?

答:不能。

引导回答:阳光为生态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水、空气等为生物提供必须的物质。所以,这些没有生命的成分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我们把这些成分称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它们是生态系统必须的成分之一。

(2)请同学们从池塘中找出自养型生物?

温故知新:什么是自养型生物?

新陈代谢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同化作用根据能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将新陈代谢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异化作用根据是否需要氧,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种。

答:硅藻、栅藻、团藻,以及其他水草等。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归纳: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几乎都有绿色植物制造出来。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

思考:假如生态系统中没有这些生产者,那么对这个生态系统会有什么影响?

答:其他生物也将会死亡。

归纳:所以说生产者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一种成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成分。

延伸:只有绿色植物才是自养型生物吗?

引导回答:只要能够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都称为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能够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它也是生产者。

(3)池塘中还有哪些其他生物?

答:鱼、虾、小甲壳动物、螃蟹以及其他一些浮游动物等等。 思考:这些动物从同化作用角度来看,属于哪一种新陈代谢类型?

答:异养型生物。因为它们不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归纳:动物只能吃现成的有机物,自己不能制造,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消费者”。 启发:根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次序,又可以将消费者分为若干个级别。 举例: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其实虾米吃的是浮游植物) 归纳:虾米吃浮游植物,虾米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植食性动物,叫“初级消费者”。

小鱼吃虾米,小鱼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肉食性动物,叫“次级消费者”。 大鱼吃小鱼,大鱼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叫“三级消费者”。 随着捕食关系的逐渐上升,消费者的级别也逐渐增高。

练习:虫吃植物,鸡吃虫,人吃鸡。这一种关系中,分别说出消费者的级别? 思考: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引导归纳:像蜜蜂采蜜,可以将帮助植物完成花粉传播和受精工作。有些消费者也可以传播种子。这就是消费者的一些重要作用。

(4)思考:生老病死是生物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在这个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遗体以及一些残枝败叶都去哪了呢?

3 引导回答:被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了。

归纳: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真菌、细菌等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中重新利用。我们把这些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假如说没有这些分解者的话,那动植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

(5)请学生起来归纳生态系统的成分以及相应的代谢类型和作用。完成表格。

(6)我们根据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作用来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和关系如何?(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如何验证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呢?(实验)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一下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如:生产者)的地位如何?(学生设计、交流)师生共同归纳: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并指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理。

二、食物链与食物网

试着练习:

1、根据下列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兔子吃草,狐狸吃兔子,老虎吃狐狸,用箭头写出他们的关系。(强调:箭头方向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2、写出这条食物链中的每种生物的成分。

3、这条食物链总共有几种生物?

归纳:一条食物链上有几种生物就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草到老虎总共有四个“营养级”。

设问:那么怎样确定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呢?

答:生产者总是对应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对应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对应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对应第四营养级等等。

归纳: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必须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两部分,没有分解者。 举例:有句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否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为什么? 练习: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生态系统简图,数出图中有几条食物链?分别一一列出。 答:9条。 (1)草─→兔 ─→ 狐

(2)草─→兔 ─→ 猫头鹰 (3)草─→鼠 ─→ 猫头鹰 (4)草─→鼠 ─→ 狐

(5)草─→鼠 ─→ 蛇 ─→猫头鹰 (6)草─→昆虫→吃虫鸟→猫头鹰

(7)草─→昆虫→蜘蛛 → 吃虫鸟→猫头鹰 (8)草─→昆虫→青蛙─→ 蛇 ─→ 猫头鹰

(9)草─→昆虫→蜘蛛 → 青蛙 ─→ 蛇 → 猫头鹰

观察:

1、猫头鹰在不同的食物链占有几个营养级?

答:第

三、第

四、第

五、第六

归纳:各种生物处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是不同的营养级。同种生物,所属消费者级别和所处的营养级级别一定是不同的。

2、猫头鹰可以吃哪些食物? 答:兔、鼠、蛇、吃虫鸟

3、昆虫可以被哪些生物吃? 答:吃虫鸟、蜘蛛、青蛙

4、青蛙和蜘蛛是什么关系?

答: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归纳:一种生物可以吃几种不同的食物,同一种生物可以被几中不同的生物吃。因此就使得各种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

4 提出食物网的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就叫食物网。

知识拓展:是不是只有通过捕食关系才能构成食物链?

草 → 兔 → 狐 → 虎 (捕食链) 马→马蛔虫→原生动物 (寄生链) 植物落叶→蚯蚓 →节肢动物 (腐生链)

归纳: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都是食物链。

总结: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思考:假如食物链中某个环节安生了变化,对其他生物有影响呢?例如:上图中猫头鹰减少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引导回答:直接影响是鼠和兔,然后再间接影响其他生物。 总结:所以我们必须爱护我们的生态,爱护我们的家园。

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我们称之为食物链。请学生自己写一组食物链。CAI课件(展示)后给予评价,并向学生阐述食物链中的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以及营养级的判断。(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判断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是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激发学生兴趣,幽默课堂气氛)。实际上,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并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例如:引导学生讨论:食物网上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在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的增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种群变化。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的数量越大,食物网就越复杂,生态系统则相对稳定。这又验证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我们要珍爱生物,特别是濒临灭绝的生物,确保生态系统平衡健康发展,也是我们常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主要沿着这条渠道进行。 课堂小结

讨论

(学生):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你对生态系统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系统)的理解?

教师提示学生:从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三者的关系,从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角度来回答;开放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真正领会本节的内涵。

②人类作为生物圈(最大的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人类应该怎样才能和自然界和谐共处?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把课堂解放出来,让学生思维的翅膀真正的飞翔起来。

十、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

2、生产者(主要成分):主要是绿色植物

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

4、分解者:主要是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2、食物网

第15篇:写字教学设计包围结构

“半包围结构——上盖下出”写字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本次写字课选用的教材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写字》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是第1课中左上半包围结构的字。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5-6年级)对写字提出的要求是:1.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可是我们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常常忽视写字教学,很多学生并没有达到《课标》提出的写字要求,特别是学生的执笔姿势、间架结构安排等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写字教学不容忽视。

由于语文教材中把写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通常教学方法是在阅读教学中预留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字。这样的指导不利于学生较为系统地领悟习字的规律,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方法,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因此,我在教学中,整合教材中的内容,利用每周的写字课,按照习字的一般规律,从基本笔画,到间架结构系统地进行写字教学。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书写楷书的基础,但如果要写出“参差有序”;规范、端正、整洁的楷书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如:字的大小匀称,不要象棋子不分大小一律排列,特别是字的结构尤为重要,六年级学生对基本笔画的书写已有一定的基础,对他们应要求书写的规范、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规范的书写第1课生字中左上半包围结构之“上盖下出”的字,并能领悟其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掌握半包围结构“上盖下出”字的不同写法以及间架结构安排,使学生写得更加匀称美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写字的兴趣和欣赏字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规范的书写半包围结构“上盖下出”姿态的字。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观察,并能领悟其特点和规律。 教学策略

激发兴趣,引导观察;示范讲解,反复练习;多元评价,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审美熏陶。

教学手段和技术准备

课件、《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等。

教学过程

一、写字常规练习

(一)同学们好,很高兴,写字课的时间又到了,先让我们做做热身操吧!

活动指关节XXX︳XXX‖ ; 活动腕关节XXX︳XXX‖;嘿!嘿!嘿!我是小小书法家!

(二)写字准备。

小书法家们,练字前,首先让我们按《钢笔正楷练字口诀》作好准备: 头正身直,纸要放平。执笔稍斜,松紧适当。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

先外后内,最后封口。横平竖直,点画分明。

重心平稳,结构均匀。比例得当,疏密适中。

前呼后应,上下均衡。( 正确的坐姿、执笔姿势是写好字的基础,应常抓不懈。并通过儿歌的形式,时时让学生自我提醒。)

(三)复习书写“上紧下松”的字:“永、文、字、宪”等。

二、观察生字发现规律

著名书法大师启功先生说:写好字的关键是结构。这节课我们就从字的结构入手,来练字。

(一)请同学们翻开《写字》书,看第1课的范字,观察这些字,看看这些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上盖下出”的半包围结构的字。

(二)锁定目标,引导观察。

1.出示“,怎样把“上盖下出”字写好呢? 2.发现共性和不同。 引导观察,课件出示范字:“虎、屋、房、厨、辰、庆、虚、压”它们的结构特点是:上盖下出。谁能结合范字谈一下你对“上盖下出”的字的特点的认识:

生:它们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上面的横长度适当,里面被包围的部分通常伸出主笔(或附笔),探出头来,形成上盖下出的姿态。

3、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和书写规律,并指出书写要领:“书写包围的部分应写得很有气势,要盖的住,被包围部分应写得紧缩并向左上靠拢,伸的出”。

(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学会自己“读帖”,从而实现自主练字的目的。)

三、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一)教师示范书写“虎、屋、房”三个字。

(二)学生书空、描红、练习写一个,领悟其书写要领。

展示几本作业,师点评。(先让学生观察与范字对比,点评指出书写的不足之处)

(三)学生自行书写练习其他字,教师巡回指导。(教材范字临写)

(四)学生自我评价、展示。

(让学生对自己的字作评价,既能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又能提高自我认识水平,更能增强学生写字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间休

我为你们的进步而高兴,奖励大家休息一下,共同来欣赏一个故事。

(一)课件播放书法家刻苦练字的故事。

(二)学生谈感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刻苦练习,一定会写一手漂亮字。

五、词语书写

(一)欣赏书法作品。(名家大师的和本班学生的优秀作品)

(二)学生在写字书中书写词语,(教材课堂练习

(一)词语)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学生先不要急于写,认真读帖,仔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再写,特别要仔细观察左上包围结构的字,找出伸出的笔画,并且写出“上盖下出”的姿态。

(三)同桌互评。

(四)生展示,师生共评。(写的好的,教师在字的旁边画小圆圈)

(五)互评的基础上自我改进、练习。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对字的鉴赏审美能力。通过互评改进,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进步的过程,增强自信心,同时在合作的学习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提高)

六、我的创作(课堂练习二)

(一)在我的创作一栏内进行书写。教师提醒:创作之前,要仔细观察这首诗中的每一个字的结构特点,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动笔书写。

(二)自我评价等级。

(三)张贴在黑板上展示。

七、总结

老师看到同学们练字的进步,很高兴。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练字,我们一定能写一手正确、规范、美观的字。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板书设计:

“上盖下出”

(左上半包围结构的字)

要领:盖的住,伸得出

范字:

第16篇: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四川省安岳中学 邓 斌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粤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二节《探究结构》教学内容之一, “结构与稳定性”安排在 “常见结构的认识”之后,是在结构认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结构的基本认识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与巩固,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结构与稳定性”是“结构与设计”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构的稳定性也是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后续进行简单结构设计实践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通过《技术与设计1》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采取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践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结构的稳定性”,知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用本节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课堂探究活动、小组分析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自学和实验讨论的学习方法,能自觉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真正的理解结构的稳定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运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组图片,通过简单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如何解释上述图片中发生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不同的结果?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阐述:由此可见,稳定对结构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保持稳定是结构存在的基础,结构不稳定会引发严重的后果。结构的稳定性是结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什么是结构的稳定性,影响结构稳定的因素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结构的稳定性?

知识回顾: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结构?(广义上和力学角度的概念分别请同学回答) 演示实验(教师):电吹风吹矿泉水瓶。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用空矿泉水瓶立放,此时提示学生对瓶子稳定性的关注。用吹风机对矿泉水吹风,当风力加大,靠近,矿泉水瓶被吹倒。

问题:空矿泉水瓶在没吹它时,它是稳定的,后来它为什么会翻倒呢?

教师阐述讲解:空矿泉水瓶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只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保持平衡的状态,当矿泉水瓶在受到电吹风的外力作用时,原有的平衡状态被外力打破导致的,因此无法保持稳定而倾倒。

问题:同学们刚才看到了,矿泉水瓶在被风吹后,不能抵抗住外力影响的,发生了倾斜翻倒,那如何

1 保持在有风力情况下矿泉水瓶稳定?(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老师再做演示实验验证)

教师总结,提问:什么是结构的稳定性呢?

(请同学们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然后再翻看教材P12的描述)

PPT展示: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教师阐述:

⑴ “荷载”是指结构所受的力,包括结构本身的重力以及结构所受的外力。

⑵ 结构的平衡状态和物理学上平衡状态是有区别的,物理学中的平衡是指“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结构的稳定并不意味着的状态绝对不变,而是指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状态有所改变(如:适度倾斜,摇晃,形变等),但是当外力作用消失后结构又能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这就是稳定的。反之,就是不稳定的。

二、影响结构稳定的因素

接下来,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几个小试验,来分析、探究哪些因素影响了结构的稳定性。

请同学们回忆刚才的演示实验,两个矿泉水瓶在受到相同外力的作用下为什么稳定性有如此差别,是什么影响了他们各自的稳定性?(请同学们思考回答,老师总结:重心,并通过PPT展示图片)

探究活动一:重心与结构的稳定性

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规格相同的A,B,C三瓶矿泉水瓶放在木板上,摆成一条直线,然后轻轻抬起木板的一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随着木板倾斜的角度增加,会出现什么结果?

提示:为防止瓶子滑动,可以用教材边沿顶住瓶底。 A瓶:1/3瓶水; B瓶:2/3瓶水; C瓶:满瓶水; 试验结论1:

重心的高低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重心越高,稳定性越差。

思考:不倒翁为什么能保持稳定而不倒?(学生一般都会给出重心低的答案,答案不够准确,老师可以反问学生光是重心低就一定保证结构稳定不倒?此时,老师可顺势提出下个思考)

人站立时保持稳定,当身体倾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变的不稳定,为什么重心下降了,反而不稳定了呢?

课堂活动:请同学们用“稳定性演示仪”模拟人体倾斜,看会出现什么结果。

教师:PPT展示不倒翁不倒的原理分析,在结合“稳定性演示仪”和PPT讲解重心降低后结构为什么无法保持稳定而倾倒的原因,再给出结论并解释比萨斜塔和瑞州古塔斜而不倒的原因)

结论2:重心垂点落在结构的支撑面范围内是结构保持稳定的基本条件。 PPT展示: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探究活动二:几何形状与结构的稳定性 PPT展示:普通木梯和A字梯。(教师讲解,然后进行演示试验)

演示试验:框架承载演示,请学生注意观察结果,思考造成不同试验结果的原因。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提出“三角形”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并展示生活案例图片。 试验结论3:

结构的几何形状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应用使结构更容易稳定。

PPT展示: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探究活动三:支撑面与结构的稳定性 演示试验:

老师把埃菲尔铁塔的塔座模型分别:正立和倒立在水平桌面上,以相同的角度对塔座模型施以相同的外力,请同学们观察结果。(怎样放塔座结构的稳定性好?)

课堂活动:

请各小组的同学们将准备好的两个矿泉水瓶分别“正立和倒立”在桌面上,按老师的方法试验两个瓶子的稳定性谁好。

2 试验结果:两种结构正立时的稳定性比倒立的好很多。

思考:为什么?(此时学生一般能回答出结构与桌面的接触面大小发生了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阐述,同时提出“接触面”和“支撑面”,并加以区分(PPT展示),并且明确指出“支撑面”才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而非“接触面”。

课堂活动:

请同学们把小木块分别放在自己做的三棱立柱上,并对该结构施加相同的外力作用,比较三种不同规格的三棱立柱在支撑木块时的稳定性有何不同?

试验结果:三棱立柱横截面越大,支撑木块的稳定性更好。 试验结论4:

结构和支撑面接触形成的支撑面大小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和支撑面接触形成的支撑面越大,结构更容易稳定。

PPT展示: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课堂引申探究:静止状态的自行车是如何保持稳定的? 探究结论:在考虑结构的稳定性时,应综合考虑上述三方面的因素,而不能只片面考虑某个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

三、课堂小结(PPT展示)

1、结构的稳定性

2、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四、课后作业、探究(PPT展示)

1、作业:完成学案

2、探究:

 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常见结构,思考其在设计时是如何保持结构稳定的?(举例说明)  思考:人们利用稳定的结构抵抗外力、承受负载那么,不稳定的结构对人类生活是否有用? (举例说明)

五、板书设计

一、结构的稳定性

二、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1、重心

2、几何形状

3、支撑面

第17篇:花的结构教学设计

花的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只是目标:举例说出花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解刨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各种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粘贴花的各部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解刨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认同花的主要结构是花蕊,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配以歌曲“栀子花开”的视频,动态展示各种花开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花的形状、染色和大小,并适时结合花篮内的鲜花提出问题:花的形态各异、五颜六色、大小不一,但起结构和功能却基本相同,那么他们相同的结构和功能是咋样的呢?以此设问,导入新课。 看实物,学新知。大屏幕出示自学探究问题,引到学生自主探究花的各个部分名称及其 功能。

2、学中做,做中学。

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1)正确使用镊子,使用镊子时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镊子,用镊子夹住被解剖物的基部,向下用力 。(2)解剖方法,由外向内解剖,把花的各部分结构依次整齐的摆放在一张白纸上。(3)正确适用放大镜,距离被观察的物体不要太远,也不要太近,上下移动放大镜,直到看清放大的物象。(4)横切与纵切,横切指垂直于方向切,纵切指纵切指沿着生长的方向切。

3、学生分工合作,动手实验,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解剖、观察花的结构,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4、动手做,展个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粘贴形式分工合作粘贴换的各部分结构,并在班内展示其创新作品。

5、课内小结,反思评价。

小结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评价:

(1)本节课你对自己的总体评介是(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理由是:——本节课你认为谁的表现最好?他在那些方面 表现好?

(2)本节课你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有哪些? (3)本节课你学会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4)对于所学知识,你还有那些疑问?

6、连接生活,学以致用。

在教学评价时我创新检测形式,通过学生活动——“角色扮演”,巩固、内化所学知识。

7、拓展创新,推荐作业。

为了进一步拓展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本节教学实际,我给学生推荐的作业是:进一步探究“花的结构”,如有的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话粉的形态结构,还有的学生探究使花散发香味的结构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探究报告为主线,围绕花篮内的鲜花开展探究活动用鲜花作为奖品将给那些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个探究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先方法后能力,先基础后提高,先教材后拓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学案案例]

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目标诠释---我来认识

(1)了解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原理和过程。

(2)说出植物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及其结构特点,重点是成熟区的结构特点。

(3)根据“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锻炼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菜单——我来预习

(1)观察课本的插图,说一说移栽幼苗和大树时为什么都要带土?跟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2)植物的根是从哪里吸收倒是和无机盐的?土壤溶液的浓度对植物的根吸收水分有影响么?你认为根葱土壤溶液中吸收到水分的以条件是什么?

(3)根据课本中根尖的结构图,认识根尖的结构,并回答:跟间的结构包括————、——、-------、和--------。四个部分,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他有-----------,扩大了跟的吸收面面积。 (4)观察蚕豆的根毛,估计一下根毛的数量,小组分析讨论:根毛与跟的吸收功能有什么关系?

(5)植物的根是怎样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又是如何运送 困惑扫描-----我来质疑

通过自主学习,我还有的疑惑是--------------。 感悟平台------我来探究

探究植物吸收水分的条件:用白砂糖拌西红柿 时,西红柿会流出大量的汁液,这是怎么回事?想一想,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与周围睡溶液的浓度有什么关系?尝试设计一个探究方案证明你的 想法。 材料用具:萝卜、浓盐水、清水、烧杯、尺子、镊子。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建立网络-------我来归纳

(1)当周围溶液浓度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周围溶液浓度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2)

根尖的结构{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场所)

(3)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内溶液浓度总是比土壤溶液浓度

,土壤里的水分就会渗入到

,再向

逐步渗入,最后进入

。 过关窗口————我来练习

(1)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 A、分生区

B、成熟区

C、伸长区

D、根冠

(2)将有些萎蔫的青菜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它硬挺了一些,这是因为(

A、细胞吸水

B、细胞失水变紧密

C、细胞壁加厚

D、细胞活动旺盛

(3)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植物萎蔫的原因是( ) A、根毛细胞液浓度降低

B、根毛细胞液浓度升高

C、土壤溶液浓度过高D、土壤溶液浓度过低 (4) 学案内容

目标诠释——我来认识 导学菜单——我来预习困惑扫描——我来质疑 感悟平台——我来探究 建立网络——我来归纳 过关窗口——我来练习

第18篇:花的结构教学设计

花的结构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描述花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并说明花的主要结构是花蕊的理由。

能力和技能目标:

通过解剖、观察花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分析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逛花市,培养学生收集知识的能力;通过制作花的贺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动手能力。

情感和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热爱的情感;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溶入亲情、友情,进行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

花的结构及功能,特别是子房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

花的结构及功能

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猜花迷: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给大家一个有关花的迷语,分别猜的是四种花,它们是哪四种花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迷面:

春风吹拂万物生,谁先谁后浴春风?(迎春花)

夏日炎炎池塘边,哪个出水在人间?(荷花)

秋高气爽天气凉,什么花开伴重阳?(菊花)

冬季寒霜雪纷纷,飞雪迎春谁争先?(梅花)

大家猜得非常正确。实际上,自然界中的花都在竞相开放,你知道为什么吗?那花凋谢后为什么会结果?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与花的结构有何关系呢?相信学了这一节之后同学们就会明白。

(二) 引导探究:

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自然界中虽然花绚丽多彩、千姿百态,但基本结构是否一样呢?花有哪些结构呢?下面我们就进行: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制作花贴图。

1.提出实验要求:

一、通过观察你认识花的组成部分吗?

二、一朵花中为什么花蕊是最重要的结构?

三、注意子房和花药中各含有什么?

2.请学生上讲台做小老师,讲解花的结构,展示实验成果,有异议的同学可以提问。

由学生间的相互提问引导得出花形花色不同,可花的结构基本相似。 3.展示一朵完整花的结构示意图,请学生填图。 4.了解花的结构

现在大家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花各部分的结构名称,但你们能说出花的哪部分结构与果实有关呢?

展示(完整花)

小结:花蕊是花的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 5.知识拓展:

下面我们就继续来了解一下有关花的其他知识:我国的十大名花及国花、市花

6.教学反思:

花的结构是七年级后半学期的内容,进入冬季,合适的花太难找,所以本节课最好能放在前面学习。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体是由哪些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构成的? 2.为什么把花、果实、种子叫做生殖器官?

引言:花、果实、种子与植物繁殖后代直接有关,所以属于生殖器官。绿色开花植物在开花之后,一般都能结出果实和种子,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观察、研究花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逐步明白。

一、花的基本结构(以桃花为例)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外形,然后指导学生按要求逐步解剖并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

(一)观察花的外形

教师结合挂图,指导学生参照课本上“花的基本结构图”,有步骤地观察以下内容: 1.花柄:它的颜色、着生的部位。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2.花托:它的形状、颜色。想一想它的作用。

3.花萼:由萼片组成。数一数萼片的数目,着生在哪里。 4.花冠:由花瓣组成。注意它的颜色和数目。

完成上述观察,由一位同学归纳小结,然后教师再作补充性讲述,指出:

花柄紫红色,一端着生在茎上,另一端连接着花朵。它支撑着花朵,使它展放在空间。顺着花柄往上看,可看到略为膨大,呈杯状,紫红色的部分,这是花托,花的各部分着生在花托上。在花托的边缘上着生有萼片,共5片,它们组成了花萼。在花萼的内侧有花瓣,粉红色,5片,它们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

(二)解剖并观察花的结构

结合挂图,教师指导学生依次解剖花,观察其内部结构,并将花的各部分粘贴在白纸上制成标本。

1.用镊子将萼片摘下,并粘贴在白纸上。 2.用镊子将花瓣摘下,依次粘贴在白纸上。

3.观察雄蕊:摘去萼片、花瓣后,露出雄蕊和雌蕊于它们合称为花蕊。先观察雄蕊,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桃花的雄蕊有多少枚。每一朵都一样吗? (2)每枚雄蕊由哪两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3)取一张白纸放在桌子上,将雄蕊的花药在纸上来回摩擦,能看到有黄色粉末散落吗?这是什么?

(4)观察完成后,用镊子摘下部分雄蕊,粘贴在白纸上。

4.观察雌蕊:摘去全部雄蕊,这时在花托的顶部只剩下1枚雌蕊了。 (1)观察雌蕊由哪三部分组成。

(2)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配合,用刀片分别将子房作横切和纵切。然后用放大镜观察横、纵切面,注意看看有几个胚珠。 完成上述观察后,组织同学讨论归纳花的结构。花的主要结构是什么?接着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述,指出: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它包括雄蕊和雌蕊。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花药里有花粉。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组成。子房里有胚珠(桃花只有一个胚珠)。花开放后,花粉落到柱头上,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这些变化今后再研究)。由此看来,只有花蕊与结出果实、种子有关,所以它是花的主要部分。

二、花的其他结构

有些植物的花(如桃花)除了上述的基本结构外,还有其他一些结构,例如蜜腺。 用放大镜观察子房的基部,看到有小突起,这叫做蜜腺。蜂蜜采集的花蜜就是由蜜腺产生的: 有些植物的花,能散发出芳香的气味,它是花瓣里的一些细胞分泌出来的物质。这些物质容易挥发成气体,从而使花散发出香气。人们利用它可制取香精,如玫瑰花、桂花。 花的颜色、香气、花蜜都能吸引昆虫前来帮助传粉。 由此看来,花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一、教学分析和设计 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 能够概述花的结构、类型;培养观察能力 。 教材分析 教材识图通过解剖花的试验,认识花的基本结构,了解花的基本类型,深化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学生分析 初三学生基本形成了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对花的外形、结构有表象的、粗浅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归纳总结提升为生物学的感念和观点。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目 标

认知目标: 识别花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认识完全花,知道花的主要部分是雄蕊和雌蕊。 技能目标:

通主导的教学理念。

1、引导和组织学生自学和合作,精讲点拨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2、动画演示、图片展示、板书、实物、模型和动手操作协调配合, 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

3、多媒体辅助强化视觉、听觉,多感官获得信息;学法: 突出新课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生主体理念,

1、在学习目标引导下,自主阅读、分析、探究、归纳

2、与同伴合作交流。获得信息资源。

3、动手制作贴板,巩固知识,锻炼能力。

教 学 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教具准备: 桃花若干,其它不完全花和花,硬纸板,挂图、自制 兰花贴板

二、

二、八环节

(一)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回顾:

1、一朵花的主要结构是_____,分为____和 ____。因为它们跟_____有关。

2、一朵完整的花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结构。

3、花开放以前,保护花内部结构的___和_____。其中的_____,是花最美丽的部分,花开以后有_____作用。这说明花的结构与____相适应。

三、5

第19篇:DNA的结构教学设计

篇1:《dna分子的结构》一等奖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科学思维及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新知准备:

画出一个脱氧核苷酸,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教学过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实验报告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第___组

【实验原理】

1、dna分子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规则的___________结构,

2、dna分子由两条_________排列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____________排列在外侧,_______排列在内侧。【材料用具】

dna基本组成单位塑料模型 【方法步骤】

依据自己构建的模型,填写下表 探究

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从总体上看,dna是一种什么结构?是由几条链构成的?两条链的方向如何?

(2)dna分子中外侧排列的是什么?内侧排列的是什么?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哪一部分是dna的基本骨架?

(3)dna中的碱基是依靠什么结构连接起来的?遵循什么原则?

拓展延伸:

双链dna分子中各种碱基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 a= , g= , a+g= ,也就是:(a+g)/(t+c)= 小试牛刀:

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分子数占18%,则鸟嘌呤的分子数占多少?

探究

2、dna分子的特性:

(1)不同dna两条长链上的什么结构是稳定不变的?

(2)什么结构是千变万化的?

(3)每个dna分子各自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吗?

(4)以上三个问题分别体现了dna的什么特性?

课堂反馈:

1、某同学制作一dna片段模型,现准备了10个碱基a塑料片,8个碱基t塑料片,40个脱氧核糖和磷酸的塑料片,那么至少还需准备碱基c塑料片的数目是( ) a.8 b.24 c.16d.12

2、如下图所示,下列制作的dna双螺旋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

3、在dna分子的两条链上排列顺序稳定不变的物质是 ( )

a.四种脱氧核苷酸 b.碱基对c.脱氧核糖和磷酸 d.核糖核苷酸

4、下列有关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对特征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两条主链上的对应碱基以氢键连接成对 b、配对碱基的互补关系为a—g,t—c c、各个碱基对的平面之间呈平行关系 d、碱基对排列在双螺旋的内侧

课下思考:

如何以构建的模型为基础,形成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即dna分子是如何完成复制的)? dna分子的结构预习案

教师寄语:细心决定成败,完美永无止境

预习目标:

1、熟练掌握dna的元素组成和基本单位。

2、熟读课本,初步思考如何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预习提纲:

1、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提出了著名的模型,并因此与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dna又称,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由一分子、一分

子、一分子 组成)。

组成dna的碱基共有 种(符号表示为),脱氧核苷酸

共有 种(名称是①、②、③、④ )。

3、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由 平行的 长链 而成,排在外侧的 和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通过连接起来的 排列在内侧。碱基对的组成规律是 与 配对, (a)一定 与 (t)配对, (g)一定

与(c)配对,反之亦然,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 原则。

初步思考:

1、脱氧核苷酸的三部分如何连接?用图示表示

2、一条链上的两个脱氧核苷酸如何连接?用图示表示

3、两条链上的两个脱氧核苷酸如何连接?用图示表示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青岛胶南一中 王淑贞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能力方面: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三、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发现式教学、讨论法、演示法

五、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重视“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一致。 基于这个理念,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并没有按照教材中的顺序:先介绍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历程,再概述dna分子结构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动手尝试建构dna双螺旋结构,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而是先让学生依据4个科学研究资料,逐步探究如何构建脱氧核苷酸、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从而一步一步地构建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通过探究构建模型的过程,学生就会自然地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内容,同时还体验了科学家的研究历程,能够学习到科学家善于捕获分析信息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然后以构建好的dna模型为依托,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分析模型、主动探究得出dna结构的有关知识,再由学生总结出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由于考虑到这个模型可以很好的解答遗传信息多样性,所以最后让学生比较不同组构建的dna模型,分析探究得出dna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

篇2:《dna分子的结构》的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的教学设计 摘要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是以问题串贯穿教学设计,目的是带动学生思考。在处理抽象的教学内容时采取了模型实例,多媒体等来帮助学生理解。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关键词 dna分子的结构 问题 探究 模型构建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能力目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三、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实施过程

1、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展示)dna雕塑图,进行相关的案例介绍。创设情境:看似麻花卷的dna为什么能够成为高科技的标志?它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它又是怎样决定生物性状的?考虑到dna分子比较抽象,以学生比较熟悉的dna的雕塑图引入,可以拉近学生与dna的距离,引起他们的兴趣。情景问题中“dna为什么能够成为高科技的标志”点出了dna在生物高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2阅读资料分析,知道dna分子结构教师设问质疑:“科学家是如何揭示dna分子结构的?”指导学生快速阅读dna双螺旋结构发现故事,知道dna结构的建构历程,同时获知dna分子结构特点。 探究的问题情境有:(1)沃森和克里克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科学成果?这对你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启示?(2)他们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错误?他们是如何对待和纠正这些错误的?(3)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

篇3: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

教材分析:

本小节主要讲述了dna分子的结构,关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部分

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而且教材在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后,安排了一个“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d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的化学组成 2.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对dna分子

直观结构模型的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

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dna的结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

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教学难点:

1.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难点突破方案:

1.用直观模型进行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结构组成的动态过程 3.总结典型碱基计算规律,配合习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1.dna分子的直观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

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对dna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那么我们今天就首先来学习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dna的相关内容。 1.名称:dna又叫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具有双链结构。 2.组成元素:c、h、o、n、p 3.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如下图)

组成脱氧核苷酸的含n碱基:a、t、g、c,碱基不同则脱氧核苷酸的种类不同

二、dna分子的结构(该部分主要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在我们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知道了dna是由脱氧核苷酸构成,那么这些脱氧核苷酸具体是怎样组成dna的呢?组成的dna又具有怎样的结构呢?

介绍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简介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这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1.dna分子的结构

提出者: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

结构: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苷酸组成dna分子的过程 具体过程用ppt展示

3.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a与t、g与c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三 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1.多样性:由于碱基排列顺序不同,所以dna分子有多样性,由n对碱基组成的dna分子中,dna分子的种类为4. 2.特异性:不同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碱基顺序

第20篇:苯的结构教学设计

《苯的结构》教学设计

高二化学

杨洋

【设计思想】

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入手,激发学生对苯的结构及性质的探究欲望;从分子式猜想苯分子可能的结构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加以验证;从苯分子独特的结构理解苯的独特性质;从苯的独特性质联想甲烷、乙烯、苯之间结构与性质的差异。“用教材教”,循着学生探究思维的轨迹将教材内容重新组合,使学生想学、会学、学会;“用探究的方法教,教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苯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内容分析】

选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必须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深入学习的欲望。教材特别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理解苯分子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事实、阅读、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苯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苯的凯库勒式的发现过程,体会“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得)”的含义,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品质。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一】苯的分子式?

【问题】法拉第发现苯以后,立即对苯的组成进行测定,他发现苯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92.3%,苯蒸气密度为同温、同压下乙炔(C2H2)气体密度的3倍,请确定苯的分子式。 【生】C6H6

【师】根据苯的分子式,你能写出苯的结构可能有哪些吗? 【探究二】苯分子的结构?

1.【生】猜想可能的结构并板书。可能的结构有(部分): (1)CH2 =C=CH-HC=C=CH2 (2)CH≡C-CH2-CH2-C≡CH (3)CH≡C-C≡C- CH2- CH3

(4) CH3- C ≡ C - C ≡ C- CH3 (5) CH2= CH-CH= CH-C≡CH

【师】动画演示苯与液溴,酸性高锰酸钾的混合 【生】说出实验现象及其结论。 2.用苯的邻位二取代物验证

【师】学生书写邻二甲苯可能有的结构 【生】邻二甲苯的结构只有一种。

3、从能量的角度分析

【师】等物质的量的环己烯、环己二烯和苯在加氢时放出的热量不成正比

(g)+++H2(g)(g)△H=-119.6kJ·mol

-1 (g)2H2(g)(g)△H=-237.1kJ·mol

-1 (g)3H2(g)(g)△H=-208.4kJ·mol

-1

【生】得出结论:苯能量低

4、从键长的角度分析

【师】碳碳单键键长:1.54×10-10m 碳碳双键键长:1.34×10-10m 苯分子中碳碳键长都相等,为1.40×10-10m 【生】结论: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特殊的键。

there be结构教学设计
《there be结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