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科学教学设计 评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22 08:36:02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科学评语

1、老师清楚记得你自荐科学课代表时那勇敢、自信的神情,你用你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你成为了老师最得力的助手,那一叠叠整齐的作业本是最有力的表现!上课认真、作业清楚、字迹端正是你的学习风格,上课前你总是能积极准备好各种准备工作,课堂上你总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这些都是老师非常欣赏的优点,希望你能更深入的开展科学研究,不仅在课堂,在实验中,更要留心生活,多思多行,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2、你总能在观察中有着新发现,你总能在交流中有着新体会,你总能在生活中有着新思考,善于开动脑筋思考的你在科学课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这些都是让老师为你感到自豪的优点,最让老师佩服的是虽然你想好了自己的观点,可是你却不急于喊出来,用那高高举起的手来表明你对课堂秩序的那份坚守。希望你能更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那样你会有更多的科学见解,当然,不要忘记及时动笔记录哦!

3、最欣赏你科学课堂上那认真思考科学问题的神情,因此你总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最佩服你科技活动中勇于探究制作方法的勇气,因此你总有着别具一格的作品。还记得在上《溶解的快与慢》一课中的方法交流吗?你的观点打开了同学们的思路,不留得不让老师不为你鼓掌。同样,如果你能更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的话,你也会有更多的科学见解,当然,不要忘记及时动笔记录哦!

4、文静、细致是你的性格特点,从你上课的变现和优秀的作业本中可以看出;善思、善问是你的学习特点,从你的课堂发言和课后交流中可以感受;渊博、创新是你的探究特点,从你的观点陈述和动手实验中可以领略……这一切都是老师特别欣赏的,还记得在上《溶解的快与慢》一课中的方法交流吗?你的观点让老师不留得不为你鼓掌!相信优秀的你如果能更多地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一定会有了不起地发现的。

5、聪明机灵的你在科学课堂上带来了不少发现。你富有勇气,总能发表你自己独特的见解;你喜欢做实验,在实验中你总是能细心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最先发表你的意见;你乐于开展课外研究,一件件精美的科学制作凝聚着你的探究精神……因此,你获得了很多科学家名片,在老师心目中,你俨然就是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希望你能更深入的观察身边的事物,积极动脑提出各种问题并开展探究活动,要记得及时用笔做好记录哦,相信你会在科学研究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6、一张灿烂热情的笑脸是你留给老师最深的印象,乐观豁达的气度是你最让老师欣赏的品质。你热爱科学,课堂上总有着你积极举手的身影,响亮清晰的嗓音述说着你的观点。兴趣组活动中你专心致志地制作、认真仔细地观察、追根究底地探索……这一切都表现出你那富有科学探究精神。希望你能更深入的观察身边的事物,多提一些问题,多做一些探究,同时请及时用笔记录,相信你的科学研究会有更出色的成绩。

7、做事认真、工作负责的你是老师最得力的助手,那一叠叠整齐的作业本是你工作最有力的表现!上课认真、作业清楚、字迹端正是你的学习风格,你总是能主动地和老师一起

准备各种实验材料,你总能善意地提醒旁边的同学认真研究……因此,你们的科学研究小组是最出色的,老师感谢你!希望你能凭着这些优点更主动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要知道,对于生活,我们不是缺少科学发现,而是缺少科学发现的眼睛,更留心地去观察吧,相信你会有了不起的发现的。

8、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机警灵敏的反应、积极主动的表现勾勒出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课堂上总有你高高举起的小手——大胆,交流时总有你别具一格的见解——聪明,活动中总有你争先恐后的行动——主动,工作中总有你尽心尽职的表现——负责……这些都是老师最欣赏你的优点,在这里你用你自己的努力增长了知识,用你的表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帮助了同学,赢得了老师的表扬!希望你思考问题能更深入一些,做事更主动一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各方面更优秀的好学生!

9、课堂上你能专心听讲,仔细观察、积极开动脑筋,你总是能积极举手发言,我们也总能听到你与众不同的思考见解;课堂外你主动积极、认真参与、热心帮助他人,你总能完成每一项布置的任务,我们也总能看到你精心准备的实验材料……你主动认真的做事态度、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认真投入的学习精神无法不让老师欣赏你。希望你能在学习上有更细心的观察,有更多的思考……相信你一定能会成为更优秀你!

10、瘦瘦弱弱、文文静静的你很善于动脑筋,喜欢钻研思考,经常会向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老师佩服你的勇气,欣赏你的钻研劲;你在科学课上有着比较出色的表现,在活动中你表现很出色;你有爱心,能帮助同学,同学们都非常愿意和你做朋友,老师也很喜欢你,还记得省航模活动上你上台演讲的那次活动吗?你的表现很不错,给我们学校争了光。如果你能更自信一些,胆子再大一些,学习上更努力点,做事再坚持一些,老师相信你会有更大的进步,你认为呢?

11、一双深邃的眼睛和瘦弱的身子刻画出一个文文静静的你。你学习努力,每一堂课你都能认真听讲,每一次作业都端端正正,课堂上总有你高高举起的手;你做事认真,每一项活动都积极参与,每一次准备都尽心尽力,课堂外总有你的深思熟虑的求问……这一切让老师深感欣慰。希望你能把这些优点坚持下去,因为任何成绩都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也希望你能更主动些、活泼点,让你灿烂的笑脸感染更多的人。

12、外表文静的女孩却有着一颗真诚滚烫的心灵,每次当班级活动时你总是能积极参与、认真对待,当小伙伴遇到难处时你总是伸出最真诚的双手……你优秀的品行赢得了老师同学的尊敬。你柔柔弱弱的外表却有着向上坚毅的信念,教室里总有你埋头钻研的神情,寝室里总有你孜孜不倦的身影……你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让家长老师感到欣慰。如果你在学习中思考更深入一点,变现更主动些,你会变得更加优秀的,我们期待着……

13、一个善良真诚的男孩,只要别人有困难,你总是最积极的伸出帮助之手,这是老师最为感动的;一个积极主动的男孩,只要有活动,你总是最积极的参与,这是老师最为欣赏

的;一个快乐坚强的男孩,即使是挫折和磨难,你也能坚强的坦然面对,这是老师最为钦佩的;一学期来你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进步。如果你学习能更主动、细致点,听讲、思考更投入些,我们相信你一定会变得更优秀。

科学学生评语期终工作

1、课堂上多动脑筋,多发现,多举手,学习要主动些,这样才能学好

2、学好科学,手脑并用,你将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3、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能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学习科学既能学到科学知识,又能提高自己科学研究的能力

5、只有认真上好每一节科学课,才能获得应有的知识,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6、投入大自然的敞开的怀抱吧,你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

7、注意周围的事物,它们中都有科学的知识,,你好好研究吧

8、有机会多动动手,训练你的双手,这会使你的脑子更好使,因为手脑相长

9、自然界里奥秘是无穷的,你要多探索、多发现

10、留心身边的第一项事物,这里都有无穷的奥秘,去探索吧

11、学习要踏实,否则一样也学不好,好好地思考一下吧,应该怎样才能赶上大家?

12、多参加活动丰富经历,会增加你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好知识

13、只要你迷上科学课,你的脑子肯定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14、学好科学,会使你的双手更加灵巧,头脑更加灵活

15、在日常生活中多问问为什么,遇事多思考,你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16、大自然就像慈祥的母亲,她最会讲有趣的故事,好好去听吧

17、经历就是财富,多动手,多参与,你会学到更多 的知识,获得更多的能力

18、对一个学生来说,每个学科都必须学好,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发展

19、知识是重要的,但获得知识的途径不仅仅是课堂,亲身地接近大自然吧 20、你有比较丰富的科技知识,但还要多亲身经历,多多动手,这样才能学得更好

21、对一些问题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要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2、看书只能得到知识,而很少获得能力,把动手和动脑配合起来,这样会更好

23、学习科学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分数,而是使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好好学吧

24、一块石头、一棵小草,都蕴含科学的道理,好好地研究吧

25、留心周围的每一项事物,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肯定会终身受益

26、参与有益的活动,丰富经历,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多作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吧

27、静下心来,专心地做一些科学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是十分有利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

28、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观察周围事物,发现问题,努力创新吧

学生评价评语

------------------

1、一个聪明的男孩,他总能积极地开动脑筋,因而获得老师的很多次表扬;一个善良的男孩,他总是热心得帮助他人,因而获得大家的赞誉;一个积极的男孩,他总是踊跃参加各项活动,因而使自己不断提高着……这个男孩就是你,一学期来,你积极地努力着,在各方面都有着很多的进步,这让老师感到由衷的欣慰。希望你可以更细心的一点,踏实一些,这样你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你觉得呢?

2、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里充满着智慧,课堂上总可以听到你清晰响亮的回答;文文静静的举止里蕴含着修养,教师里总可以看到你那斯文嫣然的行动;干净工整的作业反映着优秀的学习习惯,教室展台上总可以看到你的笔墨痕迹……你用你的智慧、细心和努力给我们班级争得了市级科技比赛获奖的荣誉,真了不起。希望你在新的一年中更积极一些、主动一点,珍惜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每一次机会,做更优秀的你。

3、你的智慧头脑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堂上那高高举起的手和响亮的回答是最好的说明;你的诚信的品德让老师感到骄傲,那实验室里的泥鳅和百合花是最有力的佐证;你的英语读写能力让大家由衷钦佩,那英语晨读时的领读声是最好的说明……这一切说明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男孩。但你可以做得更好,让自己大气一点,使大家都更信服你,学习更优秀一些,使大家学习你,兴趣发展更投入一些,做更出色的自己吧。

4、清新、秀气是你给老师最深刻的印象,高高瘦瘦的你虽然坐在最后但还是很专心的听讲,文文静静的你虽然举手不是很多但看得出你也在积极地思考,干净、整洁地作业本是你认真学习的投射。还记得是你积极主动的在老师的博客上留了言,这说明你是一个很有心的女孩。希望聪颖的你能更积极主动一些,把你想说的,想唱的大胆展现出来,你完全可以做得更优秀,这一点老师深信不疑。

5、踏实、认真是你留给老师最大的印象,忘不了你清点作业本认真的神态,那整整齐齐的本子是你工作的最好见证;善良、懂事是你让老师喜欢的最大优点,忘不了你帮助同学时那真挚的表情,同学们的信任是你高尚品格的真情写照……虽然你默默无闻,但我们班级因为你而更加团结。如果你能更自信一些,更积极一点,鼓起勇气更好的展现自己,老师相信,你会更加出色。

6、你善良天真,乐于帮助他人是老师最为欣赏的优点,这是我们的为人之本;你能积极思考问题,是你富有充分学习能力的表现,这将是你不断进步的基石;你能积极开展种植和养殖活动,是你好的良好兴趣爱好的表现,这是你学好科学了解世界的开始……你应该是个很优秀的男孩,假如你能让自己在上课更专心一点,学习上更主动一些,作业认真及时一点,学习习惯养成上更好一些……老师相信,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家长、老师的帮助应该做得到。我们都期待着……

7、你那高高举起的手是我们班级最活泼的旗帜,你那响亮清晰的回答是课堂上最动听的音乐,你那认真踏实的管理是我们班级积极进取的力量……一学期来,你用你自己的智慧、信心、努力使自己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你积极参加建筑模型比赛,并且以四年级胜

五、六年级,取得了宝贵的全国三等奖,为学校为班级争得了荣誉,我们都为你骄傲。希望你能更积极一些,仔细一点,做更出色的自己,老师相信你。

8、你能在观察中有着新发现,你能在交流中有着新体会,你能在生活中有着新思考,善于开动脑筋思考的你在科学课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这些都是让老师为你感到自豪的优点,希望你能在思维活跃的时候能提高学习的注意力,更好地遵守课堂记录,踏实些、专

心些,老师坚信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9、课堂上总有你高高举起的小手——大胆;交流时总有你别具一格的见解——聪明;活动中总有你争先恐后的行动——主动;工作中总有你尽心尽职的表现——负责……这些都是老师最欣赏你的优点,在这里你用你自己的努力增长了知识,用你自己的表现锻炼了自己,在科技比赛中为班级、为学校争得了不少荣誉,不仅发展提高了自己,也赢得了老师、同学的赞誉!但你可以更积极、更主动一些,站在领先发展和秀我风采的角度,做更优秀的自己。

10、寡言少语的你的理解能力比较强,能积极开动脑筋,认真地思考问题,你能很好的完成班级和老师交给你的工作,你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这是老师们对你的评价,在这一学期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你在更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也希望你在课堂上把头抬起来,把手举起来,做一个快乐、自信、勇敢的男子汉,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11、你那高举的双手和响亮的回答是我们班级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你勤学好问,比别人获得更多的知识;你积极主动,比别人得到了更多的锻炼;你乐观豁达,比其他同学更自信快乐。你精辟的思考常令人耳目一新,你精心的制作常获得同学们的好评,……假如你能把问题思考得更深入些,学习的态度更虚心、踏实一点,我想,父母和老师们都会为你的进步感到骄傲的,期待着……

12、聪明、细心的你总能默默地思考问题,细细地琢磨问题,你喜欢上科学课,在科学学习中你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好,在活动中你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更大的锻炼,你的作业字迹清楚端正,你的工作积极主动、踏实负责,你选送的精美作品获奖给班级增添了荣誉……如果你课堂上把头抬起来,更专心一些,多举手发言,相信你一定会更出色!做一个快乐、自信、勇敢的男子汉吧!

13、聪明机灵的你在科学课堂上带来了不少发现,你富有勇气,总能发表你自己独特的见解,你喜欢做实验,在实验中你总是能细心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最先发表你的意见,这些都是老师非常欣赏的。老师知道你的性格很坚强,但你不是用在对待困难上,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一些思想,真正踏实、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多听取一些老师的意见,让聪明的你打败顽皮的你,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会有优秀地表现。

14、课堂上你那认真思考科学问题、积极踊跃回答的神情,课外你主动探索科学问题,悉心求解的精神都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喜欢表现自己,能积极帮助老师这些都是你的优点。你在科技组里认真做建筑模型,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肯定,你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为了集体,你硬是憋住了你想要说的话,这些都是老师非常欣赏的。老师希望用你的聪明克服你身上的小缺点,让你自己变得更优秀,那样,父母和老师会为你感到由衷自豪的!

15、主动、能干这是老师对你最大的印象,课堂上你总能悉心听讲,用心思考,把你的手举得高高,实验中你总是认真准备,细心观察,主动交流你的所见所思,你能踊跃带头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活动,给同学们作出了榜样,你能积极参与网上的博客学习,为老师的努力加油助威,这些都是老师非常欣赏的,希望你能更深入的开展科学研究,不仅在课堂,在实验中,更要留心生活,多思多行,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16、聪明、机灵、活泼的你在学习中总能看到你埋头冥思苦想的神情,这说明你善于思考,你善于钻研各种难题,通过思考发表自己的理解,课堂上总能看到你积极举起的手,这表

明了你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你在自己的努力下积极地进步着,这让老师很为你感到骄傲。希望你学习能更专心一点,思考更深刻一些,发言更简练一点,对待批评能更坦然一些,期待着你成为一个更优秀的男孩!

17、一首漂亮的字是你给老师留下得最深刻的印象,课堂上你也有着不一般的表现:认真实验、善于观察、勤于纪录、敢于交流,……你的发现和观点令老师有着比较深刻的记忆,尤其是你参加市科技比赛上的突出表现让老师引以为傲,你不仅给自己争得了成绩,也为学校、班级争取了荣誉。如果你能在课堂上能做到少讲闲话,在学习中更务实一些,我们都相信你会有更出色的表现。期待着……

18、善于开动脑筋的你在科学课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你能在观察中有着新发现,你能在交流中有着新体会,你能在生活中有着新思考,你能在实验中正确地动手操作,留心观察这些都是让老师为你感到高兴的优点,希望你能在思维活跃的时候能提高学习的注意力,更踏实些、专心些,老师坚信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19、能思考、善发言是你给老师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在科学课上你总是能最积极的投入到实验中,总能很细心地观察实验现象,交流中你总能把手举的高高,发表见解时你总是说得有理有据,在参加科技比赛活动中,你用自己的智慧让飞机在空中滞留时间大大延长,为自己、为班级、为学校争取了荣誉,真不简单那。老师希望你能在科学的天地里更扎实的学习,研究,取得让你爸爸、妈妈引以为自豪的成绩,加油……

20、认真听讲的坐姿,积极举手的身影,清楚端正的字迹……这些都是你留给老师的好印象。在科学课中,你总能积极准备各种实验材料,你总能静静地观察、认真地思考,然后举起你的手发表着你的意见,这一切都是老师非常欣赏的,老师希望更加努力,不断追求更大地成绩。

21、聪明、文静、善思是你给老师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最欣赏你做模型时那专注的神情和思考问题时那仰头思索的神态,还有那积极举手的表现。专心、仔细、认真是你的学习良伴,你能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和发现,这是你善思好学的回报。你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在短短时间内在高手如林的纸模比赛中取得市三等奖和全国三等奖真是不容易那,这一切足让老师以你为荣。假如你能在各方面表现得更积极些、主动些,我想你会有更大的收获,期待着你更出色地表现。

22、善思、善问是你科学学习的特点,积极主动、乐于合作是你参加科技兴趣小组的表现。你热爱科学,总能积极准备各种实验材料,你总能静静地观察、认真地思考,然后举起你的手发表你的意见,这一切都是老师非常欣赏的。科技组的活动中也留下了你那活泼的身影,爽朗的声音,你用你自己的努力为自己、班级、学校争取了市级荣誉,这让老师感到由衷的欣慰。老师希望你能更加努力,多留心观察,多交流讨论,不断追求更大地成绩。

23、善于开动脑筋思考的你在科学课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你能在观察中有着新发现,你能在交流中有着新体会,你能在生活中有着新思考,这些都是让老师为你感到自豪的优点。还清楚记得你认真参加市建筑模型比赛,和同学一起创新设计、专心制作,为自己和班级、学校争取了市级荣誉。希望你能在思维活跃的时候能提高学习的注意力,更好地遵守课堂记录,踏实些、专心些,老师坚信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24、还记得你参加模型制作时你那勤于动脑,善于研究的神情。你参加了角逐异常激烈的单体C型模型比赛,你的作品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让老师引以为傲。在科学活动中

你总能静静地观察、认真地思考,然后举起你的手发表你的意见,这一切都是老师非常欣赏的,老师希望你能更加努力,多留心观察,多交流讨论,不断追求更大地成绩。

推荐第2篇:科学教学设计

《太阳和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与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 学会用间接的方法来观察太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2.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 教学准备

有关太阳、太阳系的图像资料或课件、望远镜、铁架台、纸板、白纸、卡片纸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的教学导入可以让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太阳知识。

二、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

1.讨论:怎样去完成并补充示意图?用此来表示太阳与地球上万物的关系。

2.展示与交流: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到对人的影响。教学可围绕“如果没有太阳……”展开讨论。讨论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首先分析: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没有植物,没有动物……地球成为一个阴冷的“死球”后,这样人也不能生存。 三.了解太阳

1.组织学生观看课件。

2.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叫恒星。 四.观察太阳

1.介绍器材和观察方法 2.安全教育:

(1)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太阳光会伤害我们的眼睛。

(2)不能用望远镜去直接观察太阳,以免出现意外事故。 3. 组织学生室外观察 4.交流发现

五、观看课件,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填写资料卡。课件模仿著名丛书《神奇校车》制作。

课件中除了显示教材内容外,还加进很多的数据和比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特别补充:2006年8月24日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对行星进行了重新定义,冥王星已经不再属于行星,而是矮行星。大会规定现在太阳系的天体包括: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

六、组织交流

1.什么是太阳系?由哪些星体组成? 2.请介绍你印象最深的内容

3.教师说明书本中定义的太阳系组成:因为教材是在2005年通过国家审查的,所以教材上关于太阳系的组成仍然沿用的是历史上的规定。

七、阅读,了解有关观察流星与彗星的科技史。

八、课外作业 观察金星 1.提示学生特别注意安全。

2.教师告知学生金星是很明亮的星体,它常常出现在朝阳和落日的附近。有时,金星在日出前4小时或日落后4小时出现在空中。在深夜是看不到金星的。 板书设计:

太阳和太阳系

太阳系:太阳、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设定了两个环节:认识太阳系,建一个太阳系模型。而建太阳系模型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授课,如画图、带领学生分析、鼓励学生提出独立的建模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太阳系和太阳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太阳和太阳系》一课,本单元主题是探索宇宙,教材从孩子们熟悉的太阳入手,学习中逐步提升学生对宇宙的认识,并试图在学习中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的意识,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解答心中疑问,解开宇宙神秘面纱,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本节课从了解太阳系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初步认识宇宙。

本课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与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 学会用间接的方法来观察太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2.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学法:

1、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2、探究法——操作体验,得出结论。说教学程序: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以下几个环节:宏观导入 直入主题——了解太阳的重要性——观察太阳——了解太阳系

推荐第3篇:科学教学设计

《飞旋的陀螺》教案

课前活动:学生玩陀螺,观察陀螺的外形及特点。

一、导入

1、出示陀螺激趣:

师:课前同学们一起玩了老师准备的陀螺,来说一说你玩的陀螺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

3、制作陀螺。

(1)师:这些陀螺中,哪种比较简单,我们能很快的制作出来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做一个陀螺玩一玩?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科学知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飞旋的陀螺》(板书课题)。

课本第93页向我们介绍了制作陀螺的过程,找一名同学说说怎样制作。

为了让我们的陀螺更好看,玩起来更有意思,老师要给同学们增加点难度,不光要做出一个陀螺,还给你的陀螺涂上颜色,可以涂你喜欢的颜色,一种、多种都行,在做的时候注意安全,使用剪刀要小心,不要弄伤自己。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制作陀螺。做好了以后,小组同学一起玩一玩,玩的时候注意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合作最默契。

(2)学生制作,观察。

(3)全班汇报小组的发现。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小结:七种色光转起来看到的是灰白色,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如果我们按照七种光的色彩和比例涂在纸片上,当陀螺转起来后由于人眼有视觉暂留现象,在视网膜上七种颜色的光叠加就能引起白色的视觉。

二、探究过程

三原色的组合(色光的合成):

1、师引导:如果把不同的色光混合起来,比如:红光和绿光混合起来会产生什么效果?你能大胆猜测一下吗?

2、学生看课件教师介绍: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这就是色光的合成。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做一个有关光学的实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节课的资料卡,他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实验证明了什么。(课件)

色光的合成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 (彩电、舞台灯光的变换、彩色相机等)出示课件。

三色陀螺:

在电视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颜色,这些颜色是怎样通过三原色合成的呢?你们想知道吗?首先我们要做一个三色陀螺,材料袋里有三种颜色的圆盘,把三个圆盘沿槽口交错地插在一起,套在陀螺上出现三个扇面,拨动圆盘,可以调节扇面的大小,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用两种色光合成,转转看看呈现什么颜色?做好记录。我们比比看谁合成的色光最多。

学生汇报。

小结:光的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起来就会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

三、总结评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吗?下面请各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2、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玩中学到不少科学知识,小组同学合作的也非常默契。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发扬你们的优点,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探索更多的科学知识。

板书:

21、飞旋的陀螺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色光的合成

《飞旋的陀螺》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制作陀螺

师:聪明的孩子都爱玩,今天咱们做一个陀螺玩一玩,好吗? 生:好。(齐)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材料袋,取出制作材料,按照课本的制作说明,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陀螺。提醒大家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

(学生开始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的陀螺都转起来了吗? 生:转起来了!(齐) 师:同学们个个都是巧巧手,这么短的时间就做出了一个个飞旋的陀螺。(板书课题:飞旋的陀螺)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换个玩法?

生:我们可以在陀螺上面涂上不同的颜色玩。 生:看看涂上不同颜色的陀螺旋转起来是什么样? 生:我们还可以比赛谁的陀螺转动得时间长?

二、学习新课

1、给陀螺涂上颜色

师:好,下面就按照同学们的意见,先给陀螺涂上红、绿、蓝颜色,然后再玩一玩,看有什么新发现?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各自给自己的陀螺涂颜色,实验并记录着。) 师:谁愿意说说这次你玩时的新发现?

生:陀螺上面涂上一半红一半绿,旋转起来就成黄色了。 生:陀螺上面涂上红和蓝,旋转起来就是紫红色。 生:涂上绿和蓝就变成青色。

生:让红色占绝大部分,不断的增加绿色,会逐步地看到橙红、橙、黄和绿黄这几种颜色。

生:…… 师:这说明什么?

生:陀螺上面涂上不同的颜色,旋转起来看到的颜色就不同了。 生:可以看到许多种颜色。

2、引导学生认识七种色光的混合

师:(教师将七色板发给每个小组一个)换上七色板又会怎样呢? (分组再实验)

生:旋转起来又变成白色了。

生:七色板旋转起来我们就看不到原来的颜色了,成灰白色了。 师:这又说明什么呢? 生:七种色光混合起来是白色。

生:这也说明了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师:对,我们看到的这种现象是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在视网膜上七种颜色的光叠加,引起白色的视觉。 1. 三原色光的组合

师:假如把不同色光混合起来,比如红,绿、蓝光,会产生什么效果呢?你能大胆得猜测吗?把你的假设写在记录表上。

(学生进行假设,并将假设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师:现在想办法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实验材料在实验盒里。请同学们打开实验盒,看看里面的材料有什么?

生:红、绿、蓝玻璃纸、手电筒、皮筋、白色纸板。

师:小组同学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设计出一个记录表格。 学生分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能谈谈你们的实验方法以及设计的表格?并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设计的表格。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实验方法是用皮筋分别把红、绿、蓝玻璃纸套在手电筒上,然后打开手电筒,把红光与蓝光混合起来,再是红光与绿光,绿光与蓝光混合。

生:补充一下,我们组还设计了红光、绿光和蓝光混合起来看是什么样的? (将教室内的光线变暗,学生开始实验) 师:实验进行到这里,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把红、绿、蓝色透明玻璃分别罩在手电筒上,打开手电筒,如果把红、绿、蓝三种光对着照,将光集中在一起,就什么颜色也没有,成为白光。

生:红光和绿光相加是黄光。 生:红光和蓝光混合是紫红色。 生:绿光和蓝混合是青色光。

4、三原色光的应用

师: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利用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色光的混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舞台灯光的变换。

师:彩色电视机就是利用三原色获得各种艳丽的色彩的。

三、课外活动

师:瞧,今天我们在玩中又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把你的收获赶快写在科学日记中。同学们提出的其它问题课下继续研究,说不定你又会有新的发现,老师等着你的好消息!

推荐第4篇:科学教学设计

科学教学设计——生理与适应

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游戏中出现的反应现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2.能辨别出每一个刺激——反应中的刺激、接受刺激的感官、反应行为和参与反应的结构。

3.能用比较法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适应现象”。能举出3个以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适应现象的实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尊重他人意见。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产生“反应时”现象的原因。

2、能举出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适应现象的实例。

3、能举实例说明什么是“错觉”, 并能设法找出自己身边利用错觉现象的实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活动感悟人的心理感觉、思维等功能。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反应游戏的心理加工过程。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木棒,有关错觉现象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我们学过了人体的消化、呼吸等生理功能,人体还具有感情、思维等心理功能,这些心理功能主要是由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实现的。神经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它们是如何实现人的心理功能的?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先做两个游戏。

1、逃避打手游戏;

2、快速抓棒游戏;注意事项:

(1)打手板游戏:注意打手的力度不要过大。

(2)抓棒游戏:注意手要张开,棒的位置不要过高(也可用笔代替棒)。

(3)每个游戏进行5次,记住成功的次数。

思考,为什么打手游戏中前几下都被打中了,而后两次却成功的逃避开了,抓棒游戏也是这样的,在刺激呈现和反应开始总是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每个人的时间间隔都是一样的吗?

(二)新课教学

1、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反应时”,用自己的话解释反应游戏的心理加工过程。

(2)、能举出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适应现象的实例。

(3)、能举实例说明什么是“错觉”, 并能设法找出自己身边利用错觉现象的实例。

2、出示学习指导: 阅读书38页科学在线,思考: ①什么是反应时?

②反应时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哪几个阶段? ③反应时的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在书上画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展示

(1)、什么是反应时?

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存在的时间间隔,称为反应时。

(2)、反应时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哪几个阶段?

分为五个阶段,这种加工是在由脑、脊髓、神经组成的神经系统中完成的。五个阶段见书38页,学生读一遍。

(四)合作探究

小组四人讨论,并且填写书上38页的表格,填写完毕做好示意。 小组派代表汇报,纠错。

生活中我们会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认识各种适应现象,交流你所知道的人体适应能力的例子(进入电影院感到什么也看不清过一会就看清了属于视觉适应、冬泳温度觉适应、进入花园感到浓郁花香过一会就不浓了属于嗅觉适应)。

我指导学生用左手写自己名字,体验另一类适应现象。五个表格,在第5格用右手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换左手写。一开始写时,左手很别扭,后边几个越写越顺手,逐渐适应了写字这个动作。比较5个名字,左手写出的第一个名字越看越难看,而后面的几个名字越来越顺眼,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像右手写出来的。活动之后展示学生作品,交流写字时的感受。

此环节又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再次亲历科学。

(五)、拓展:体验错觉

教师:在大多数条件下,我们对刺激的感觉与真实的情况是一致的。然而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我们对刺激的感觉与真实情况并不相同,这就是错觉。

①、讲解什么是错觉。

②、欣赏错觉图片,学生体验错觉(课件出示)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过其他错觉现象吗?人们是怎样应用错觉现象的?交流生活中你发现的错觉现象。(例如:同一个人穿白色的衣服比穿黑色衣服显胖一些,各种魔术)

(六)总结梳理: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了神经系统刺激与反应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还认识了生活中的错觉和适应现象。原来科学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探索,就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收获。

(七)巩固升华: 一.填空题。

1. 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存在的(

)被称为反应时。

推荐第5篇:科学教学设计

《有趣的磁铁游戏》教学设计

高新区第三小学

王静雪

【一】学习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磁铁,知道磁铁的性质,了解磁铁的应用。

2、能相互配合,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性质,运用磁铁性质进行磁铁游戏。 【三】学习难点

在游戏中运用磁铁性质分析解决磁铁游戏中的问题。 【四】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磁铁、课件、蝴蝶模型、花丛图、学具塑料包等。

2、学具准备:活动记录表、各种各样的磁铁;细绳、铁钉、大头针、曲别针、木块、泡沫塑料、两片大小不一的纸、新版的1角硬币、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上课,准备好了吗?好,上课。 师:刚才我走进教室时,有一只蝴蝶也悄悄地飞进来了,想看看吗?看,这只蝴蝶正在花朵上休息,诶,蝴蝶开始在花丛中飞了 师:你想知道蝴蝶在花丛中飞翔的秘密吗?

师:今天我们就通过有趣的磁铁游戏来发现其中的秘密。

二、观察交流,实验探究

1、认识各种磁铁

师:一提到磁铁啊,相信大家都玩过,那你们玩过的磁铁是什么形状呢? 师:你说,你说的条形磁铁是最常见的一种。 师:看看老师准备的磁铁中,有没有你熟悉的呢?师:这些的磁铁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相同之处,你能看出来吗?仔细观察一下,说说看。 学生答:颜色不同,你的眼睛真亮! 上边标的有不同的字母,你观察的很仔细!

师:那么,我们把标有S的这一端叫做磁铁的S极(也叫南极),把标有N的这一端叫做磁铁的N极(也叫北极)。

2、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在玩中学

师:科学家们这样用字母表示两极,到底有什么好处呢?让我们去磁铁游戏中去找答案吧。

那么,在游戏活动中,我们都必须注意哪些事项呢? 现在让我们开始第一个游戏—— 游戏一:磁铁转转转

师:请你睁大亮亮的眼睛往前看,老师手中的水槽里已经装上水,我在水里放上一片塑料板,再把小的条形磁铁放上去,请你帮我拨动磁铁,让它转个圈吧,现在请你耐心等待,哦,停下了,你来看,这是磁铁的指向。

N极指向北,S极指向南,

师:这就是磁铁的一个特性,它可以指南北。

师: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可以用这种方法找回方向哦。除了这个磁铁还有别的特点吗?让我们进入第二个游戏——

《磁铁找朋友》

游戏二:磁铁找朋友

师:做实验前,要先看活动要求:

1、四个人做实验

2、一人汇报实验结果。

3、一人填写活动记录。

师:每个小组的材料袋里面装有两块磁铁和各种小物品。请你试一试这么多材料里面有哪些东西能够被磁铁吸住? 师:看哪个小组分工明确、做的最好。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总结。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师:哦。他们用事实告诉大家磁铁都能吸住哪些物品,还认真填写了记录表。你们的学习态度值得大家学习。 师小结:磁铁能吸铁制品。我们把磁铁的这种本领叫磁性。 游戏三:磁铁吸力赛

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磁铁有磁性,那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相同吗?我们怎样才能证明呢?

师:对!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师:请和老师一起进入第三个游戏。磁铁吸力赛

师:看,我手中的条形磁铁,我用N极去吸大头针,能吸到吗? 我再用S极去吸大头针,看能吸到吗?现在,我握住条形磁铁两极,用中间部分去吸大头针,能吸到吗?师:同样是一根条形磁铁,为什么两极能吸住大头针,而中间部分就不能吸住大头针呢?(同学们仔细观察,猜测:可能是两端磁力大吧„„)

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只有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好了,现在请把你的实验材料放回原处,和老师一起完成实验记录表。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磁铁的两端和中间磁力各不相同,如果让一块磁铁两端去碰另一块磁铁两端,他们会友好地在一起吗?想知道答案吗?

游戏四:磁铁碰磁铁

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第四个游戏“磁铁碰磁铁 ”。

先看活动要求:

1、两位同学用线将一块磁铁从中间吊起来,待静止。

2、另一位同学拿另一块磁铁的N极、S极分别去接近第一块磁铁的N极、S极。

3、第三人汇报结果。最后一位同学填写活动记录。

师:在3号实验袋里有两块条形磁铁、一根线。现在开始实验。 师:看第四小组的实验记录单(PPT)

过渡:通过以上的几个游戏,我们知道了磁铁的相关知识?(复习板书)

4、生活中的应用。

师: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磁铁最早的国家,“司南”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利用磁铁的实例。

师:现在磁铁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拓展运用,解决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磁铁的性质,还要学会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解决问题:妈妈在缝衣服时,不小心针掉进了地板缝隙里,怎么也捡不出来,你能想出个好办法吗?

四、总结评价,联系生活

看来,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掌握了磁铁的特点。但是你还记得前面老师拿的那只蝴蝶吗?它为什么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谁能解释一下?

对了,这就是利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做的一个小游戏,课下的时候大家也可以试着用磁铁自己来设计一些小游戏,看谁设计的最棒!

推荐第6篇: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起伏奔腾、气势磅礴的雄姿,赞美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精炼的语言中深刻的意蕴,领会语句的内涵。 2.体会长城悠久的历史及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迹:泰山、峨眉山、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颐和园等等。

出示(万里长城图片)谁能说一说关于长城你都知道哪些知识? (生叙说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

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见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介绍作者罗哲文的简介及代表作品。

(二)检查预习。

(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我国研究长城专家罗哲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描述了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我们一起来学习罗哲文的对联—《长城赞》它是一幅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

交流研讨: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课文鼓励学生充分自读,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五)作业。1.复习词语。 2.背诵课文。

推荐第7篇:科学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

——之三《把光请进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2、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学习重点

实验验证自己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学习过程

1、实验与验证:制作模型,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提出的改进方案到底能否成功呢?这就需要用实践去检验一下。大多数科学研究都是先在实验室里进行模似实验来进行检验的,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模似实验这个科学研究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继续利用第二课时用来观察采光不足现象时制作的模型,对自己的改进方案利用模型进行实验验证。

教材中实验图是描绘两组同学分别在做自己的模似实验,两幅图没有必然的联系。教师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做不同的模似实验,而不能教条地要求学生按教材图示进行实验。

2、整理与分析: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评估和改进,并进行反复实验验证。我们应当正视学生模似实验的成与败,并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信息,寻找新的问题。

教材中的分析样表旨在给学生一种分析研究思路上的参考不是教学的必然内容,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把它作为科学知识内容去传授。 教学反思:

反思与总结:根据新的问题,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这个环节是科学研究不断延续和进步的关键环节。教材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懈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考虑到小学生能力和知识有限,他们没有把自己很多美好的想法都变成大胆的改进想法,而不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

——之三《把光请进来》教学设计

名:赵凯锋单

位:观音寺镇大董学校时

间:

2012年11月

推荐第8篇:科学教学设计

第11课 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能量的转化)

三间房小学

郝秀艳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透过一些装置的工作过程分析出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2.能设计并制作出一个风动小装置。

3.能分析出自己制作的装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对同学的设计、制作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并帮助加以完善和改进。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通过不同的装置被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从图中分析、描述能量在不同物体之间转化的途径,在转化过程中利用了哪些技术和设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 难点:分析能量在物体之间是怎样转化的。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具:

电灯、电吹风、摩托车、电视机、自行车、电热水器的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同学们,我们这一单元学的是无处不在的能量、那么,谁还记

得能量有哪些作用呢?(学生回答:能量可以是火车行驶,小草变绿,小牛长大……)人们在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利用能量,需要通过一定的装置来实现能量的转化。电灯泡、摩托车都是一些常见的转化装置。你知道能量通过这些装置是怎样转化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板书课题:能量的转化)

(二)自主学习:

1.分析电吹风机工作时,输出和输入的是什么形式的能量? 2.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能量转化的装置,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3.你能说说能量转化的定义吗?

4.观察教材P50的图,将能量转化的过程记录在教材P50的表格中。通过分析一些装置的工作情况,你有什么发现?

(三)小组讨论:

1、自主学习中不能独立完成的的内容,小组讨论。

2、教师巡视辅导

(四)班级汇报

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结果 师纠正指导

(五)检测提高:

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

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1能量转化定义

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叫做能量的转化。 2.P50图中能量转化过程:

流水能——机械能——电能——热能、光能、声能、风能。 3.我的发现。能量可以转化,可以传递。

推荐第9篇:科学教学设计

《磁铁有磁性》教学设计

三窑完小 赵加红

教学内容: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2、知道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学习重点:知道磁铁具有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学习难点:知道可以用磁铁去辨别不容易辨别的铁制品。

学习准备:课件、每组两张实验记录卡、一个塑料盘(放不同面值、不同年代的硬币。)、两份材料袋(1号材料袋为各种被测试是否能被磁铁吸引物品,如:铜片、橡皮筋、纸片、回形针等;2号材料袋为测试磁铁是否能隔物吸铁的物品,如:纸片、布、塑料块等。)、每人一块磁铁。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变魔术)

1、师表演魔术《不会掉地上的乒乓球》。

2、生猜测这个魔术的秘密所在。

3、师板题、出示目标。

二、探究新知

第一次先学

探究活动一: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出示实验指导:

1、观察1号材料袋内物体,想一想: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2、观察实验记录卡,小组成员互议如何填写,明确填写要求。

3、出示温馨提示,提出实验要求。

(1)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要有专人实验,专人记录。 (2)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确保实验结论正确无误。 (3)要正确填写实验报告单。

4、组长上台领取材料。

5、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第一次后教

1、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2、教师纠错,重点问题集中讲解。

3、师引导小结: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共同特点是:这些物体都是铁制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共同特点是:这些物体都不是铁制的。我们把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板书)

第二次先学

探究活动二:寻找铁质物体。

1、出示实验指导:

(1)火眼金睛判一判:硬币们为了谁是“铁家族”成员吵得不可开交,请审判官为他们裁决吧!你有什么方法?

(2)思考: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更可靠些呢?小组讨论交流,找到方法。

2、生分组进行实验。

3、教师巡视指导。第二次后教

1、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2、提问:为什么有的不是铁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3、生得出结论:因为有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第三次先学

探究活动三: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出示实验指导:

(1)观察2号材料袋内的物体,议一议:磁铁隔着这些物体能吸铁吗?

(2)出示实验记录卡,小组成员互议如何填写,明确填写要求。

2、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做记录,教师巡视指导。第三次后教

1、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2、师引导小结: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板书)

3、生交流在实验中的其他发现。

三、随堂检测。

我会做:

1、辨认铁制品,使用磁铁检测比用眼睛看更可靠。( )

2、磁铁能吸引所有金属。( )

3、检测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实验中,检测的物体越多,结果越可靠。( )

4、金属铜和铝能够被磁铁吸引。( )

5、磁铁隔着一切物体都能吸铁。( )

四、学以致用 交流收获。

推荐第10篇: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充分利用材料、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并会正确记录。 教学难点

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以及能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铁钉、回形针、硬币、木块、木珠、圆形塑料片、方形塑料片、塑料棒、水槽、半槽水、抹布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展示乌鸦喝水的图片,说一说图片说的是什么故事?用木头行吗?为什么?

出示课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板书课题)

二、直接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物品,它们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做的,比如我们教室里,就有很多。你知道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的吗?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教师总结:金属、木头、塑料、纸等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些材料一样吗?它们有很多不同,这些在第三单元中我们都会一一的研究,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些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4.课件出示并板书课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三、沉浮的实验

(一)预测及记录表填写指导 1.投影出示物品,认识这些物品 2.学生猜测这些物品的沉浮 3.请学生上台摆一摆

4.请同学们利用这些物品做3件事,

课件出示:(1)认一认这些物品分别是什么材料做的?(2)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3)把你们的猜测结果用沉浮符号写在记录表上

5.我们先来看一下记录表是怎么样的。(多媒体出示记录表)

6.讲解记录表的填写: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做的,然后填写在“用什么材料做的”这一列里,直接写数字序号,再猜测一下它们的沉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填写在预测栏里,明白了吗?

7.小组讨论并填写猜测

8.小组汇报,并说明猜测的理由

9.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自己的猜测,老师也不知道谁对谁错,你们说怎么办呢?

(做实验)

(二)实验方法指导

1.这个实验怎么做呢?谁能给大家出出主意?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请学生示范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 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

(请学生上台示范) (2) 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3) 做完实验,请把物体从水中拿出来放回盘子里,并用抹布把桌面擦干 (4) 动作较快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身边的物品继续研究

(三)实验过程及总结 1.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实验汇报,投影出示记录表。

3.预测与实验结果不一样的重点讲解,并听听学生的原始想法。 4.从实验中我们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5.学生交流 6.学生回答

7.教师进行演示,得出实验结论

8.总结: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构成的材料有关。

课件出示总结,学生齐读一遍

四、认识木头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木制品

3.多媒体出示各种木制品的照片 4.师生讨论并总结出木头的几个特性

5.木头的作用这么广泛,所以人们离不开木头,现在就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人们已经开始在过度的砍伐树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资料。

课件出示文字

多媒体出示砍伐森林的照片

看完这个资料和图片,同学们有什么要说的?

用塑料、金属等其他材料代替木头就可以帮助我们节约森林资源。最后老师还要送给同学们一句话:

多媒体出示宣传口号:节约资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不同材料在水中有沉浮现象。其中木材不但是浮的,木材还有很多特性,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我们要节约资源,保护资源,让资源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物体的材料有关

第11篇:科学教学设计

第2课 谁更硬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②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 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

活动提示: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 1.易传热

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2.能导电

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 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有金属

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饮料罐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 2.讨论

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③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3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4课 它们吸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

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第六课 砖和陶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过程与方法:

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点】

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两种人工材料。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二、砖和陶瓷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1.导语: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展开对砖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

2.同学们想研究砖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样进行研究呢?需要什么工具呢?(简单回忆对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检测方法和所需实验器材)

3.分发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注意: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作出初步评价。

4.汇报交流。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和陶瓷了吗?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进行描述。

四、黏土的变化

1.我们知道砖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课件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

2.了解了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①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②都由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

3.分发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

4.汇报小结:烧制砖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性。

五、课堂小结

1.砖和陶瓷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课后做个小调查。

第七课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结: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1.阅读资料库:“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复合材料”。2.展示自制复合纸,建议学生课后进行复合纸与普通纸的对比研究。 3.这一单元结束了,我们对材料的研究却还没有结束,建议大家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材料的问题展开探索,我们一定能有更多的发现!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 吴晓

第一课 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

5、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 谁流得更快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的材料:一张维恩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动比赛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展示上节课的维恩图)

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师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

3、有什么办法证明?

师引导: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好进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一个比赛方法。

5、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进行讨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

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并记录。(师要提示学生重复做几次实验)

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

三、液体、固体比较

1、师让学生关注以板书的水和食用油的维恩图记录,明确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点,并思考洗洁精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2、小结: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固体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不同?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录。

3、讨论交流,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课 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多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量筒要平放?

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

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出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

4、师: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

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空气有重量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

【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给每个学生准备:石头、水、空气的比较表格。 【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

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4、小天平调平。(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

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

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方法1: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掉,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方法2: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一端再挂上一个或几个充足气的气球,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2、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需提醒学生注意充足气后,皮球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要保持皮球的大小一致)

3、师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请学生帮助观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单元小结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4、出示之前填写的关于水和空气的气泡图,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可以补充,原有内容中哪些是不正确的,需要改正。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12篇: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学会整理资料和辩证的分析事物的能力,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

2.学生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认识细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细菌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课前布置你们搜集有关细菌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现在你对细菌有了哪些认识。

生:我知道我们的手上有许多细菌,如果不洗手不讲卫生,用脏手拿东西吃就会生病。

生:我知道手上的细菌非常小,用眼睛看不见。

生:我知道人得病如拉肚子就是一种叫大肠杆病的细菌感染的。 生:我知道日本侵略中国时曾经发动过细菌战。 生:……

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不少。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参与科学探究的小学生。(教师及时评价鼓励,有助于学生乐于参于课前搜集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资料。

(教师出示搜集的有关细菌的图片、视频资料)

师:这是利用显微镜对细菌永久涂片进行观察的图片,同学们,你们接触过见过显微镜这种仪器吗?

生:我见过,在学习细胞一课时,我们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生:我发现细菌与洋葱表皮细胞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非常小,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把原来学的知识及时的联系起来了,但是它们也有不同,洋葱表皮细胞需要用低倍显微镜观察,而细菌却要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生:噢,我明白了,细菌比细胞还要小。

师边讲解边演示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注意及时指导学生高倍显微镜使用方法。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使用高倍显微镜。对于功能完好的显微镜在换用高倍显微镜时,只需在低倍镜下把要放大的部分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微调准焦螺旋即可。如果显微镜的功能不够好,先要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高,转动转换器,把低倍镜移开,让高倍镜正对着通光孔,再按使用低倍镜的方法,进行调整,直到看清楚物体为止。用高倍镜时,由于高倍镜离玻璃很近,稍不小心镜头就会碰到玻璃片,两者都可能受损,大家在使用时,一定注意动作要轻。(教师讲解要点,但对于小学生教师也可直接调试好显微镜,便于学生直接观察)好,大家可以观察了。 学生观察细菌涂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已了解的细菌描述、汇报、交流。(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师总结:细菌有球形、杆形、螺旋形三种基本形状。

三、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细菌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 学生讨论,交流搜集的有关细菌的资料。(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我认为细菌是人类的敌人,人手上的细菌会使人得病。 生:大肠杆菌感染会使人拉肚子。 生:……

教师适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进一步让学生进行讨论。 师: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我明白了,细菌有时也是人类的朋友,人们利用乳酸菌制成了脱脂乳、酸奶、泡菜。

生:人们利用醋酸杆菌制醋。

生:人们利用棒状杆菌制成了米糕。

生:人们利用酵母菌制成了安琪酵母,妈妈用它来做馒头。 生:我知道了奶奶治糖尿病的胰岛素是用细菌合成的。

生:我知道天然气中有一部分是沼气,也是用细菌合成制造的。

生:大豆根部的根瘤的固氮作用,就是其中的根瘤菌起的作用,它使大豆生长自己能合成含氮物质,根瘤菌真了不起。 生:……

师:现在同学们对细菌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细菌不只是人类的敌人,更多的是对人类有益,它可以说无处不在。 师:细菌和人类还有其他方面的关系。人的肠道内也充满了细菌。一些是有益菌,它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一些能合成身体所需的维生素,还有一些则与致病的生物搏斗,使有害细菌不能附着在肠道上,保持肠道健康。 师:细菌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呢?请看资料卡。

四、自由活动:

师: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细菌的知识。你想怎样做好宣传,防止病菌入侵。 生:我想做一张手抄报。 生:我想画一幅漫画。 生:……

师:同学们想法真好!以后咱们还要进行一个展览比赛,看谁做的好。

五、拓展知识:

师:同学们,假如没有细菌,我们的自然界将会是怎样的? 师:在一个广口瓶中放一些土,把鸡或鱼的内脏埋入其中,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把探究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的习惯和热情。)

赵淑梅

第13篇:《科学教学设计》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外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懂或静止的物体。

2.能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本课采用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讨论、模拟、体验、物体运动的相对性,使学生形成物体的绝对运动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什么是参照物,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难点: 理解“参照物”。 【教学过程】

一、感知运动现象,描述物体运动

1、我们现在坐在教室里,那么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着的呢? 引出话题:是的,可以看出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运动。(板书课题:“一切都在运动中”)

二、认识理解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1、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26页,观察比较着两幅图,那些物体发生了运动?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2、学生交流,师逐步追问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呢?学生阐述理由。

汽车在湖 前方

汽车在小孩下方

鸭子在湖 中心

鸭子在湖边

乌龟在路 拐弯处

乌龟在路边

老鹰在小孩 右边一点 →

老鹰在小孩左边一点

物体 参照物 位置发生了变化

3、那么,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运动状态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标准呢?

4、是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个另外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参照物,参照物是我们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板书:参照物)

三、利用参照物进行物体运动的判断。

1、你们刚才选择的参照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2、参照物的特点,怎么选择参照物?

参照物我们通常把看上去不动的物体当作参照物。比如:大地、树木、墙壁、建筑物等。我们应该以“不动”的物体做参照物,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或运动状态。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参照物都是静止的呢?请看27页教材:

A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你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汽车在向前行驶的时候,两边的建筑物或树木在向后退,所以判断汽车在运动。

B怎么知道拔河比赛的输赢?

红领巾在白线的左侧,左边的同学们赢。红领巾在白线的右侧,右边的同学们赢。

小结:我们选择的参照物既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看起来运动而将他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3、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

A乘坐电梯上下的人动了吗?以电梯为参照物,电梯上的人就是静止的,以墙上的窗户为参照物,电梯上的人是运动的。

B行驶中的轮船上的乘客动了吗?以轮船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以海水为参照物,人就是静止的。

C解释“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话?

小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即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

D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过道上经过,你会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你会觉得他走得正常,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他走得很快。

小结: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1、刚才我们讨论了各种物体的运动,而且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时候,我们都不由自主地拿他们和大树,大山、马路、大地等这些参照物相比较,因为他们看起来是静止的。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大树、楼房这些物体是不是绝对静止的呢?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些大树、楼房的话,你觉得它在动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结: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一切都在运动中。而我们生活中说的静止都是相对而言。我们今天所研究的物体是否运动都是指两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而其中一个就是参照物,所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一定要先找好参照物。

板书设计

一切都在运动中

参照物:不动或静止的物体或者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运动

静止

(绝对)

(相对)

第14篇: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他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他们虽然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毕竟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是比较浅显的,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展开讨论“怎样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随着探究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活动的展开,会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学生会不知不觉地下进入到了科学探究中,运用所学习的研究方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气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相关应用。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

能描述和解释在活动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并从中概括某些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认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方法:】新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自己亲自操作实验的过程。在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记录实验结果。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针对以上的教学思想,本节课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从中得到实验的结果。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杯、锥形瓶、气球、热水、常温水、冰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有位同学在打乒乓球时不小心把乒乓球弄瘪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重新鼓起来吗?学生汇报后,教师演示实验。

2、师:为什么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鼓起来?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是乒乓球的皮受热膨胀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还有的同学说是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了(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他们说的对不对呢?我们今天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空气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板书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二、探究新知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

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建立我们的假说。(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学校领导和同行们及时给予指导和交流,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反思,认为本课的教学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学习效果好不好,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本节课,学生在亲自实验操作中兴趣颇高,整个课堂呈现出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

2、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注重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提出问题——作出预测——设计实验——亲历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目的。

3、启发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空气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目标。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诸多不如意的地方:

1、个人语言表达欠准确,普通话也不标准。

2、为七个实验小组准备的热水太少,热水温度也不够,影响实验效果和实验时间。

3、演示实验时,教师操作不严谨,不规范。

4、在拓展延伸时,有课堂冷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受热和遇冷后会发生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虽然物体的热胀冷缩是人们生活、生产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但对学生来讲还是比较陌生的,即使见过类似的现象,也不能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我将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继续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寻找快乐,获得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第15篇:科学教学设计

《 电铃响叮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电量、导线缠绕的圈数有关;

2、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能够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3、积极主动地研究电磁铁,体会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重点:能按照指导制作电磁铁,并能分析出电磁铁是怎样进行能量转化的。

三、教学难点:能分析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各种因素,并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分析结果(假设)。

四、教学准备:电池、导线、铁钉、曲别针、漆包线、电池盒、开关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电铃每天提醒我们上下课,你想知道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电铃响叮当》

2、教师讲解电铃的主要部件后提问:在这幅工作图中(课本55页的图),谁能看出电铃发出声音时,谁的功劳最大?( 生答)师: 就是这个电磁铁立下了汗马功劳,电磁铁这个装置其实很简单,它只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这个装置很好做,同学们想不想制作一个简易的电磁铁? 活动一:制作电磁铁并研究其性质

1.认识实验器材 ⒉实验提示。

(出示课件) ⒊教师演示实验。(要求认真看)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实验,并认真观察记录。

小组汇报实验成果。(注意汇报吸起几个曲别针)

5、讨论并 填写教材53页:电磁铁通电后,( );断电后,( )。电磁铁是一种将( )能转化成( )能的装置。

6.刚才各小组的电磁铁吸引的曲别针的个数相同吗?吸引的曲别针的个数多,说明电磁铁的磁力大,吸引的曲别针的个数少,说明电磁铁的磁力小,那么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活动二: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1、在活动1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做出假设。(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 )有关。

3、设计实验方案。

(1)教师指导学生从猜想人手,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方法时,要采用对比实验,即实验中只改变一个条件(如线圈的匝数),而其他条件保持相同(如电池数量、铁钉)。

(2)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确定方案

4、实验验证。(各小组长分好工,认真观察及时记录)

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5、各小组汇报交流。

6、教师小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有关。

7、各小组把实验器材整理好。

8、我们已经知道了电磁铁可以将电能变成磁能,人们利用这一性质做了哪些事情,接下来,我们研究电磁铁的用途。

活动三:电磁铁的用途

1、提问:你知道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吗?

2、出示电磁起重机、电话,等图片,帮助学生认识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六、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谈一谈。

七、布置作业:

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磁力更强的电磁铁,比一比谁制作的电磁铁吸起的曲别针最多,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第16篇:科学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模拟实验”理解天文知识

──《你怎么知道地球在运动》一课的教学

实施前的设想

有关地球自转的知识,由于信息渠道和来源很广,学生已有相当的知识储备,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自编了这节教材,想从学生已了解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模拟实验来真正理解地球的自转这一天文学知识的入门课。

实施过程(课堂实录)

师: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

生:地球的半径有六千多千米,体积约有5?1亿立方米。 生:地球不会发光。

生:地球上有海洋,还有高山和平地。 生:地球里面有岩浆。 „„

生:地球会转,它转一圈儿就是我们的一天。 生: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老师有一个问题,××同学说地球会转,转一圈就是我们的一天,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地球在转动的呢? 生:书上看的。

生:电视上有节目说的。

师:可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呢?你们现在能感觉到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能说地球在转动呢? 生:科学家说的。

师:那科学家是根据什么现象说地球在转动呢? (生答不出)

师:想一想,生活中有什么现象和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相似?比如说,你坐火车、坐船时有什么现象? 生:知道了!我坐在跑得很快的火车上,觉得自己没动,但看到窗外的东西都在飞快地向后倒。 生:我坐过大轮船。船开的时候很稳当,如果你不看码头上的房子,你就不知道船开了没有。 (师鼓掌,学生也随着鼓掌)

师:××和××同学可真棒,不仅观察的很仔细,而且表达的非常清楚明白。当我们和火车、轮船一起运动时,我们就感觉不到自己在运动,只有看火车、轮船以外的物体才能知道火车、轮船是否在运动。其他同学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坐公共汽车也一样。 生:有。 师:如果你坐在车中,看到车窗外的树木、房屋在飞快地向西运动,那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实际上是车在飞快地向东运动。 师:如果树木、房屋在向北跑呢? 生:说明车在向南跑。

师:很好!那么这种现象和我们理解地球的运动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说我们看地球上的物体能不能判断地球是否在运动? 生:不能。

师:那么地球以外有哪些天体呢? 生:太阳、月亮、星星。

师:非常好!那么,每天太阳、月亮、星星是怎样运动的呢? 生: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 生:星星每天晚上都是从东向西跑的。

生:不对,北极星是不会动的,要不然它就不能在夜间指方向了。 生:月亮会变,有时圆、有时弯,而且它升起的地方不一样。

师:不管月亮在什么位置出现,它升起后是怎样运动的?想一想,农历十五的月亮在东方升起后,是向什么方向运动? 生:向西运动。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细心,发现的有趣现象也很多。北极星为什么总在同一个位置不动呢?我们一会儿再讨论这个问题。月亮为什么会有时圆有时缺,而且每天出现的时间、位置不一样呢?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的课中要专门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接着思考刚才的问题:每天太阳、星星(除了北极星),月亮(不管它在什么地方出现后)总是自东向西运动,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生:它们在绕着地球转。 生:不对,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生:错了,月亮在绕着地球转。

师:想一想,我们坐火车、轮船的体验,还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我知道了,是地球在自己转。

师:也就是说,我们每天看到太阳、月亮、星星东升西落,可能是三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太阳、月亮、星星每天绕地球自东向西转一周,二是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绕太阳、月亮、星星转一周,三是地球自己绕着自己自西向东转一周。那我们分小组讨论,哪一种可能性大? (生分组讨论)

生:第一种肯定不对,第二种也不对,因为地球绕太阳转一周要一年,而且地球它不绕月亮转,因为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绕着地球转才对。那只有第三种才可能是对的。 师:你们认为呢? 生:(齐答)第三种对。

师:明明看起来是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为什么却说是地球在运动呢? (生没人回答)

师:那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有趣的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个当“太阳”,一个人当“地球”,“太阳”不动,“地球”自西向东,注意:自西向东应该怎样转? 生:倒着转。

师:是沿逆时针方向转,右手是西方,左手是东方。现在,“地球”从你的左手方向看到了“太阳”,这就是太阳从东方升起了。继续转,看到什么现象?

生:“太阳”在自东向西运动。

师:非常好!现在,从右手方向看不到太阳了,这说明太阳从西边落下了。再转一周,看是不是这样。 (生一边转,一边说,两生相互交换位置转,非常兴奋) 师:“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了吗? 生:“看”到了。

师:那太阳的东升西落是怎么形成的? 生:是由于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 师:确实,地球就像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以每秒约400多米的速度载着我们在宇宙中航行。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很多科学奥秘。现在,老师想问一下: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多少? 生:一天。 生:24小时。 生:23小时56分。 师:你根据什么这样认为?

生:根据两次看到太阳升起时相隔的时间就知道了。

师:很好!但实际上科学家是根据太阳两次经过空中最高点即正午时相隔的时间差确定的,地球自转一周是大约24小时。现在,我们再来思考一下:由于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所以从地球上看来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都在自东向西转动,但为什么北极星却总是在同一个位置不动呢? (生思考,但没人回答。)

师:现在,看老师这儿,假如我就是地球,你们就是宇宙中的日月星辰,我看到你们都在自东向西绕我转动,那么,哪个位置在我看来是不动的?

生:(抢着答)头顶和脚下。

师:是的!现在你们明白北极星在哪个位置了吗? 生:北极星就在你头顶上。 (生大笑)

师:对,应该是这样。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北极星并不在我们的正头顶方向,这说明地球是竖直着转动的吗? 生:不是。

师:对。(出示地球仪),地球总是侧着身子转动的,我们就假想穿过地球的南北极有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叫地轴。地球就是这样斜着身子绕着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着,而北极星就在地轴北极的正上方,所以从地球上看来,北极星总在同一个位置不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同学们接着思考一下: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生:那是因为太阳照的缘故。被太阳照着的一面是白天,照不着的一面就是黑夜。 师:那同一个地方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呢? 生:因为地球在自转!

师:是这样吗?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的手电筒光当做“太阳光”,小地球仪当做“地球”,“地球”上贴一个小纸人,模拟一下看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生分组实验)

师:看到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了吗? 生:看到了。

师:谁来说一说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生: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了。

师:非常好!现在你们知道地球确实在不停地自转了吗? 生:(齐答)知道了。

师:而且,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给我们带来了昼夜交替变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生:我知道了地球自转一周是大约24小时。 生:我知道了北极星为什么总是在同一个地方不动。 生:我知道了看到现象了,要想一想才能知道是为什么? 师:你的意思是„„?

生:就是说看起来是太阳东升西落,实际上是地球在自转。

师:非常好!确实,有时眼见并不一定为实,可能另有原因。所以我们必须反复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实验,才能发现它背后藏着的秘密。在今后的天文学知识单元的学习中,你们会体验的更深刻。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这也是我们自然科学课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今天的课后作业是:把你知道的有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知识和想了解的问题整理一下,下节课我们接着来研究,好吗? 生:好。 师:下课。

教学反思:

有关天文学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非常地感兴趣,但问题也非常多而杂乱,而且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小学生却很难真正弄清楚。地球的自转知识又是学生认识其他天文现象的基础,所以,让学生主动探究弄明白地球在自转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通过这节课,我试图向学生渗透这样的观念:有时候并不是眼见为实,有些现象后面另有真正的原因。这节课,通过在三个班的试教,我体会最深刻的有以下三点:

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的问题不可以太大太笼统,如上一课我提的问题是:“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结果学生回答的五花八门,答什么的都有,造成引导到中心研究的问题“地球的自转”非常困难。幸亏有个同学说到这个,要不然就尽在这儿浪费时间了。这就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问题尽可能紧扣主要研究问题发散,不然太发散反而效果很差。这个地方应直接问:“你知道地球会运动吗”然后相机引入“你怎么知道地球在运动”这一中心问题会更好。

2.学生对相对运动的问题理解起来有困难。在一个班试教时,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人坐在车、船上时是和车、船同时在运动,具有和车、船相同的速度,我举了好多例子,但大部分学生仍固执地认为:“是车、船在动,人没动。”我只好说:“如果你认为车在动,你没动,那你在原地跳一下,能不能落在原地?”结果又是大部分学生居然认为落不到原地,一定落在后面的位置。这样问又牵扯到了惯性的问题,所以是越讨论越糊涂。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避开讨论“人和车、船具有相同的运动速度”这个小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只是重点强调人在车、船上坐着,感觉不到车、船的运动,必须看车、船以外的物体才能判断出车船是否在运动,从而引入对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中心问题的讨论,效果较好。

3.模拟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天文知识的好方法。尤其在本课中,通过让学生模拟地球自西向东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老师模拟地球自转让学生明白北极星为什么总是在同一位置,学生用电筒,小地球仪模拟昼夜成因,既生动又直观,学生非常感兴趣又易于理解。

第17篇:科学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37人,经过学前教育的科学学习,基本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五个单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待科学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睦相处,真爱生命。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与探究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秘密,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特征。

2、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知道声音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认识噪音的来源和危害。

3、知道秋冬星空的主要星座,初步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4、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能按材料对物体分类,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如导电、溶解、传热、沉浮等)能将材料的特征和用途想联系起来,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知道温度的改变可以使物体的形态发生改变,知道水的冰点和沸点,探究雨和雪的成因。

(三)能力培养

1.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和交流。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

4.培养学生能制定计划,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设计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和假设相比较。

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第18篇:科学教学设计

磁铁哪个地方吸的东西多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

教师:陈正琳

活动设计意图:

通过和孩子们的谈话,我了解到了孩子们对磁铁的吸铁的特性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他们将铁和金属的概念混淆在一起,认为所有金属的、铁的东西都能被磁铁吸起来。于是,我们的探究就从孩子的问题“金属做的东西都能被磁铁吸起来吗”入手,引导幼儿收集各种金属制品,与幼儿共同实验,使孩子们对磁铁有进一步的认识。为了让孩子们的探究中真正见证磁铁是有磁力的,而且磁力集中在两端的事实,我设计了“磁铁哪个地方吸得多”这一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带着明确的问题,在有适宜结构的材料的引导和支持下,进行公平实验操作,观察事实现象,记录真实数据并依据数据得出结论。

活动目标:

1、探究磁铁哪个地方吸的东西多。

2、会动手操作、观察、得到事实数据,并记录数据得出结论,形成理解。

3、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一些小磁铁、条形磁铁(幼儿人手一块)、蝴蝶铁夹子、螺丝钉、螺丝母、幼儿个人记录表、集体记录表等。

2、幼儿准备:收集各种各样金属的小东西、纸、小玩具等。活动重点:

1、幼儿自主进行操作探究的过程和实验数据的记录。

2、根据数据的记录得出结论。活动难点:

幼儿操作并进行实验数据的记录。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课件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想不想玩呀?

2、教师展示实物 教师手拿磁铁站到小朋友的中间并说:小朋友们请看,这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磁铁,也就是你们经常说的吸铁石。

二、澄清错误认识,为开展探究进行铺垫。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磁铁能吸起什么东西吗? (幼儿自由回答)猜想:纸、门、书、桌子、玻璃等等

2、给每个幼儿发一块磁铁,让他们去吸一吸“你认为的能吸起来的或者不能吸起来的东西”。

教师:小朋友们,现在请你们拿出你们自己回家收集的东西,用老师发的磁铁去吸一吸好吗?然后告诉老师和同伴你有什么发现?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报告操作结果,并引导他们鉴别和发现“它是什么材料做成的”,使孩子们真切地认识到磁铁吸铁的特性。

三、探究磁铁的秘密。

1、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教师拿出一块有红、白、黑标记的条形磁铁,问: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的这块磁铁和你刚才用过的磁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幼儿回答:这块比刚才的大,它还有红色、白色,还有黑线呢(教师及时评价幼儿的回答,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教师:孩子们的观察真仔细,一点细小的不同都被你们的火眼金睛给找出来了,那么你们猜猜条形磁铁红色这头、白色这头和中间的黑线部分哪个地方吸的东西多呢?(为了让孩子们明白,边说边用手指给他们看)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幼儿的猜想肯定是各不相同)

教师提问:你们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那么怎么才能证明哪个地方吸的东西多呢? 幼儿回答:用磁铁吸一吸就知道了。

2、实验操作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有颜色标记的磁铁、螺钉、螺母、蝴蝶夹子一边介绍、一边分别摆放在幼儿的桌子上,并提问:你想怎么吸?是不是用磁铁的一头这样吸就行了?

教师引导幼儿明确实验方法:要把磁铁的三个地方都试一试,每个地方都要用同一种发放试,这样实验才准确、公平。

教师:小朋友们都知道了吗?现在就开始动手实验吧!看看哪些小朋友最认真、最仔细。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磁铁每个地方吸了多少呢?

3、引导幼儿采用个人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数据,发现数字的意义

教师介绍记录表的使用方法,并发给幼儿每人一份。说: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把你们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表中,有不懂的小朋友可以请别的小朋友帮助,也可以请老师帮助。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指导,对于操作起来很困难的幼儿,教师个别指导或者请小助手。)

4、以小组为单位,汇总实验数据。

教师:我还为大家准备了一张集体记录表,现在我们一组一组的把数据记录在这张表上好吗?请每一组的小组长来帮忙。

5、发现磁铁的秘密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现在根据你们手上的个人数据表和集体数据表,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幼儿争先恐后地回答,对于幼儿的回答,不管好与不好,教师都不要打击幼儿的积极性)

教师:哇!孩子们,你们太棒了,原来磁铁的秘密是这样的。

教师帮助幼儿得出结论:磁铁的两头都吸起了很多东西,但中间的位置几乎什么也没吸起来。简单说就是磁铁两头磁力大,吸的东西多。

四、活动延伸

1、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磁铁磁力的兴趣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磁铁两头吸的东西多,现在把这两头接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呢?吸的东西会更多吗?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磁铁的样子

教师:孩子们,你们见过哪些形状的磁铁呢?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磁铁,你能把你心中的磁铁画出来吗?

五、课堂评价

1、幼儿自己评价自己的课堂表现及收获和评价他人的课堂表现。

2、教师对幼儿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六、课后反思。

第19篇:科学教学设计

《电路出故障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电路出故障了》一课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典型的串联电路。接着课文创设了电路出故障了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查明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对电路进行检测,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在电路检测器制作完毕后,要学生思考一下,怎样用它去检测有故障的电路?教师最后应说明,电路检测器是一种检测电路的工具,以后会经常用到,强调它只能在实验室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材料准备等:

1、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会探究电路故障的原因;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注意渗透安全用电知识的教育。 (3)科学知识:认识电路及电路检测器,知道什么叫电路,会做电路检测器。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探究电路出现故障的原因。 (2)难点: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3、教学课时:1课时

4、教学准备:

学生用:

(1)每组小灯泡2个、灯座2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3根。(这些材料有“问题”)

(2)电路检测器:小灯泡1个、灯座1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2 根。

(3)科学文件夹(记录表)。 教师用:

(1)小灯泡2个、灯座2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3 根。

(2)万用表1只、电笔1支等。

二、设计理念: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使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的为每个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提出各自的想法,然后能够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教师创设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探究问题、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活动中获得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及引出电路:

同学们,你们认识桌上的这些材料吗?如果把它们组合起来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出示组合的电路,指出灯泡亮了,说明电流经过了小灯泡。教师故意断开导线,问:“现在出现了什么情况?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由小灯泡、电池、导线组成的电流的路线叫电路。(板书电路)

(二)组装电路:

1、这些材料你能组合吗?

在组合前,老师有个问题:“你们在组装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比一比,哪组快?

(三)交流讨论:

1、说一说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

小灯泡没有亮是怎么回事?引出课题,板书:电路出故障了。

2、你们知道小灯泡在组装过程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3、你们知道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吗?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在科学文件夹上。

4、交流讨论的记录,教师整理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四)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1、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找到了,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说一说,你的方法是什么?

2、我们还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检查。

3、(分发材料)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必要时,教师可以辅导)

展示几组好的电路检测器。

4、我们用它怎么来检测呢?教师可以指导使用方法,讲清检测标准,然后让学生检测演示。

6、说一说,你们检测出来电路是什么故障吗?

7、你能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每组需要的材料可以派人到讲台上领取)

(五)课外延伸

1、如果家里的日光灯不亮了,能不能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为什么?

2、你能用其他方法检测吗?(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后,分别出示电笔、万用表,而且简要说明电路检测器只是万用表的一个“小弟弟”。

(六)小结:说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自评自己及小组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教学过程;

1、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2、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4、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5、后续研究。,进行观察。

《蚂 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蚁的身体特点。

1、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教学重点: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教学难点: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

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教学活动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要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怎样?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换一种材料再试试?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教学设想:

《蚂蚁》是科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意识到动物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珍爱生命。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学生较多的探究研讨和动手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这节课不在于学生获得多少蚂蚁的知识,而在于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引导探究阶段要给学生自主权。

《我们在生长》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采用举例的方法描述自己在生长变化。

2、经历和体验测量身高、胸围、心跳、呼吸、肺活量等活动的过程,激发今后继续测量、分析的兴趣。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会测量前讨论、分工,测量后及时记录数据。

4、通过测量了解自己的身高、胸围、心跳、呼吸、肺活量等情况。教学准备

生长变化图投影片、空白表格、钢卷尺、直角三角尺、纸筒、带指针的手表、贴有刻度的大可乐瓶或雪碧瓶(250ml)、可弯头的吸管、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新课。

出示6幅生长变化的图片(投影),观察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你是怎样发现他在不断长大的?

说说从哪些现象感觉自己也在不断长大?记录学生举的事例。 揭示课题:我们在生长

2、身体的哪些方面在生长变化。

分小组讨论:刚才同学们例举的事例可以分成哪个方面? 交流归纳:身高、胸围、体重、肌肉、骨胳、心脏、肺

3、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

分小组讨论:怎样精确地知道自己身体生长变化的情况? 交流汇报。(不一定有统一的结果,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 教师介绍:测量并记录自己现在的身高、体重、胸围、鞋的尺码等数据,以后定期测量、记录,比较这些数据就会发现自己在不断地生长变化。

4、在老师的指导下测量。(1)测量身高。

分小组进行。先小组讨论一下:测量的方法和步骤、怎样测得准、怎样分工,然后相互合作测量(测量过程中可吸收其他小组的测量方法),并讨论一下怎样记录到表格中(教师提供空白表格),记录下来。

班级 姓名

(2)测量胸围。

先集体讨论确定胸围测量的位置,然后按测量身高的合作模式进行测量胸围,记录测得的数据。 (3)测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

先安静一会儿,使自己全身放松,心情平静。

让学生说说怎样测量心跳的次数。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主要是两种方法:用纸筒听和数脉搏的次数,让学生找到脉搏的位置)让学生任选一种方法。 让学生讨论分工:听纸筒数数、计时、记录。 测三次,取中间的一次记录下来。

按上面的合作模式测呼吸的次数。教师强调并示范呼和吸为一次。

(4)测定肺活量。

拿出带有刻度的瓶子,灌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倒过来放入盛水的盆内,瓶口朝下。 移去玻璃片,插入吸管(短的一头)。

深吸一口气,衔着吸管用嘴呼出气,让气进入瓶内,把瓶内的水排出。

让瓶子竖直,从瓶子上的水面刻度处读出数,就是自己的肺活量,记录在表格里。

学生根据自己测得的数据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5、后续活动。

制定一份以后定期测量、记录的计划表。(主要是时间)保管好表格,以后使用。 猜猜我是谁

《 运 用 感 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综合地运用感官的能力;

2、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眼、耳、鼻、舌、手是人重要的感觉器官,并了解眼睛比其它感官接收的外界信息多;

3、培养体会爱护自己的身体的意义。课前准备:

教师:各种投影片,苹果、桔子、西瓜各两只。 学生:每人带苹果和桔子各一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装在布袋中的苹果和桔子让学生猜是什么。

2、不用眼睛,你能用什么方法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3、你刚才运用了哪些感官?你知道我们人体上有哪些感官吗?

4、这学期以来,你运用哪些感官学到了哪些知识?

5、导入,板书课题。

二、体验眼睛接收的信息多。

1、你认为在眼、耳、鼻、舌、手这些感官中,哪一个获取的信息最多?(猜测)

2、体验眼睛接收的信息多。(1)、拿出准备好的苹果。 (2)、布置观察要求。

(3)、学生进行观察苹果,并记录好观察记录。(见表) 运用的感官观 察 到 的 现 象 眼 耳 鼻 舌 手

(4)、比较得出眼睛接收的信息多。

三、体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综合运用感官。

1、分别对桔子进行观察。(小组内成员除一人综合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外,其他人分别用单个感官进行观察。)

2、组内进行比较,谁获得的信息最多?

3、分析:为什么部分人获得的信息多?得出结论。

4、综合运用感官去判别西瓜的生熟。

四、体验两只眼睛的优越性。

1、猜测人为什么要用两只眼睛看物体。

2、体验两只眼睛的优越性。

(1)、两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大。(眼睛正视前方,比较一只眼和两只眼看到的范围。) (2)、两只眼睛看得清楚。(用视力表进行比较) (3)、两只眼睛看到物体的位置比较准确。(用一支笔竖在自己眼睛的正前方,分别用左、右和双眼看笔,进行比较。)

五、拓展知识。

1、教师演示情境。(摔了一跤,手不能动了,该怎么?)

2、怎样才能知道骨头有没有断?

3、你还知道人们发明了哪些器材来帮助我们去观察。

4、教师投影补充。

第20篇:科学教学设计

题目:科学六年级上册

13.能量的控制

姓名:周 明

单位:铁厂镇莫屯联办小学

联系电话:15832595379

13.能量的控制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能量的控制,设计两个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其中活动1的目的是认识常见能量控制装置,分析其作用及操作方法,体会能量控制装置的重要性。活动2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通过指导学生选择研究问题、进行推测、开展实验等,认识常见的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实验操作,演绎推理等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感受科学、社会、技术、环境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设计能力。最后的“科学在线”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人们利用仿生原理设计卫星能量控制装置的过程,体会能量控制装置在高科技产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了解能量控制的重要性。

2.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简单能量控制装置的作用和操作方法。 3.掌握典型能量控制装置时如何工作的。

4.能根据生活实际需要独立设计一个控制能量装置的方案。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能量控制装置的重要性。

2.认识到能量对人类有利有弊,增强节约能源的意识。3.培养科学的思考方式及创新能力。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能量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

2.知道控制能量可以节约能源、避免对人类的危害等。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一些控制能量装置和技术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 2.能举出2个以上人类模仿生物设计能量控制装置的实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常见的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的。 难点:能量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

小灯泡、导线、铅笔芯、干电池、打火机、金属片、酒精灯、镊子、相关图片、资料等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作简短谈话: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能量的来源,知道了很多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能量的相关知识。

播放一段舞台歌唱节目,提示学生观察舞台灯光的变化,暂停之后提出问题,如:灯泡主要释放的是什么能量?(学生回答)

教师继续提问引导:为什么要控制舞台光线的强弱、有无和颜色呢?(学生回答—让学生主要从节约能量及灯光效果两个角度思考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人们是如何实现光线明暗、有无及颜色控制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人们在生活中,为了更好地发挥能量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需要利用某种装置或材料对使用能量的时间长短和大小进行控制,那究竟生活中有哪些能量控制装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寻找能量控制的装置

1.窗帘游戏

教师谈话:生活中有很多能量控制的事例。现在请同学们做个游戏。

原来窗帘是完全敞开的,然后让靠近窗户的同学将窗帘慢慢拉上,在每个阶段提示学生体会教室内光线的变化,直至完全遮挡室外的阳光。

学生描述刚才整个过程中光线的变化,师引入正题:光线就是光能,那么控制光线的强弱就是控制光能的大小。

师再让学生慢慢拉开窗帘,如昂学生体会这个反向过程中室内光线的变化。【学生描述】

教师总结点题:窗帘可以控制光能的大小,说明窗帘是一种简单的能量控制装置。

2.出示生活中有关能量控制的装置图片

问题:在下面的图中,有哪些能量控制的装置呢? 3.学生观察、讨论。

4.问题:在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那些能量控制的装置呢? 5.汇报。 6.任务: 分析各种能量控制装置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并将记录的结果填写在书56页的表格中。

7.交流。

活动2:探究常见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的

1.提出研究问题:关于能量控制装置,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组内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和实验,制定研究方案,寻找其中的答案。

第二课时

(一)导课

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新课教学

活动2:探究常见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的 1.演示实验:

(1)猜想:台灯开关和失火报警器的内部构造可能是什么样的呢?是怎样工作的呢?

(2)猜测并交流。 (3)演示实验。

(4)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做出说明。

(5)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装置用了实验中的原理呢? 实验一:调节打火机

(1)教师谈话,引入实验环节

(2)引导学生思考打火机控制的能量、作用及操作方法 (3)学生思考、回答 (4)开始演示实验

(5)教师总结:打火机控制的能量主要是从里面燃气的化学能燃烧转化而来的热能,可以起到调节火焰大小的作用,操作方法为手动。

2.学生实验 (1)实验二:调节灯泡亮度

教师拿出小灯泡、导线、铅笔芯、干电池等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①用导线将干电池、小灯泡连接;

②用钳子或砂纸刮去导线两端的绝缘塑料层,露出金属丝; ③将导线一端的金属丝缠绕铅笔芯一端并固定;

④用导线另一端接触铅笔芯多次,导线两端在铅笔芯上的距离逐渐加大;

⑤观察灯泡发光的亮度。

a.学生交流,描述 b.学生思考,汇报 c.教师总结

(2)实验三:热控开关

学生观察教材第二个图示实验,设计实验步骤:①将干电池、小灯泡、金属片用导线连接;②点燃酒精灯;③用镊子夹起金属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④当灯亮起来是停止加热;⑤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小灯泡熄灭。

2.观察并思考:

观察教材P58图,说说图中的装置是怎么来控制能量的呢? 活动3:设计自控装置 1.观察周围的物体,哪些需要安装自控装置,选择你认为最有用的一种。 2.提示:你可以从声控、光控、热控、时控等方面来进行设计。 3.小组合作设计:自控装置。

科学教学设计 评语
《科学教学设计 评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