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暮江吟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05 08:37:3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暮江吟》教学设计

《暮江吟》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3、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今义:令人怜悯。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

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

4、诗意理解:

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研读悟诗情

1、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景!

再读古诗,你最欣赏哪几句?在这句子中,你欣赏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第

一、二句

①生汇报。

A、“残阳”

“铺”——联系下文的“半江红”理解。

出示句子比较: 一道残阳照水中 (用“照”太俗)

一道残阳射水中 (用“射”不符合残阳的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 (用“铺”形象地表达了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撒过来地样子。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看图体会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

B、“江水”

“瑟瑟”“红”——这是怎样的绿,怎样的红啊,能用上“仿佛”或者“好像”说一说吗?

②你们说的真美。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男生齐读。)

第三、四句

①生汇报。 A、“露珠”——“珍珠”。(比喻的手法)

B、“月亮”——“弓”。(看图。用形容词描述:晶莹剔透的珍珠,精致小巧的弓。)

②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 (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女生齐读。)

四.吟诵入诗境

1、你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我静静地站在江边,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变化,江水一半是碧绿的,另一半则是通红的,整条江简直就像一大块美丽的宝石!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只见那弯弯的月亮悄悄地挂在树梢上,像一张精致小巧的弓。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圆滚滚的小露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它们难道是从天上溜到人间来玩耍的星星吗?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准备(背

3、诵)——全班交流(配乐)。

五.延伸展诗兴 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江南很美,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我们的大自然到处都很美,有很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六.课外作业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词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看看这些诗词又蕴涵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呢?

板书设计:

暮 江 吟

残阳

江水

瑟瑟 红

可怜

露珠 真珠

推荐第2篇:暮江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

二、解题,知作者:

(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示简介)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PPT示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 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 各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 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 板书: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 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齐读一二句。PPT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 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 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

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齐读

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 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 江水红得像什么? 绿得像什么?

(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 一个“瑟瑟”, 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 那种鲜明的色彩美, 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 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引导、简图)(教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 用他手中的彩笔, 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 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 《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 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 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三四句: 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齐读

三、四句。PPT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拆开组词:可以怜惜。)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什么可爱? 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 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 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露似()月似()PPT

()似()()似()

(露:宝珠、玛瑙、水晶 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 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 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六、感情朗读:

在白居易的眼里, 远处的残阳美,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 天上的新月美, 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着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配乐齐背诵)

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PPT

八、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你还能背背写这种景的古诗来吗?(学法)

推荐第3篇:《暮江吟》教学设计

《暮江吟》教学设计

一、板书并解释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板书诗题后,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儿各交待了什么?“吟”当吟唱讲。从题目中我们就知道诗人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通过解题使学生对诗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为学诗奠定基础。

二、运用配乐朗诵方法范读全诗

先放一段古笙乐曲,再配乐朗诵全诗,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三、运用工具书自学古诗

预习,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出示写明自学要求的小黑板,让学生按要求自学《暮江吟》。

1.默读《暮江吟》。

2.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暮江吟》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景色是什么样的?

四、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根据诗句中一些难于掌握的关键字、词,设计一些问题:“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么样的?“铺”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联系诗句判断“瑟瑟”和“可怜”两个词在词典中应取哪种解释?诗人描写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夜幕降临了,诗人看到的夜景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了解诗人是怎样抓住景物的色与形进行描述的。

2.师生依诗作画,加深学生对诗中所写景物的方位和诗意的理解。依诗作画,既能检查学生对诗意理解的情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把美育和语文课结合在一起了。

3.指导学生表情朗读,体会诗的感情色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读的方式有个别读、齐读、配乐读等等,并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如“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4.运用根据诗意自制的彩色幻灯的投影,来加深学生对诗的美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五、总结概括诗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1.《暮江吟》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暮江吟》描绘了深秋从傍晚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诗人描写景物的着重点相同吗?

六、课堂巩固练习

让学生根据诗的意思和彩色图片,将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短文。这比老师在黑板上抄一句诗意,学生再写一句要强,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进行了写作训练。

推荐第4篇:暮江吟教学设计

《暮江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古代有一位诗人,他写的诗通俗易懂,每次写完诗后,他总要读给隔壁的老是奶听,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奶奶听懂为止,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诗人是谁。(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一首风景诗(板书《暮江吟》。)

2、看到这个诗题,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暮”是指什么时间?“吟”又是什么意思呢? 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一种诗体。

3、白居易在傍晚的江边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

二、读诗,了解诗意。

1、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字的读音,停顿。

2、检测读。字正腔圆、停顿正确。谁愿意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再抽生读)

读完整首诗,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所描绘的景象,边板书:残阳 铺水中、江 瑟瑟

红、露 似真珠、月 似弓。边讲解诗句,指导朗读。

三、品诗,体会意境。

1.齐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怎么样? (2) 你觉得哪个词用的好,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通过抓关键词“铺”、“瑟瑟”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古诗的意境。)

引导: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忘返。不 知 不 觉 天 暗 下 了,夕 阳 也 带 着 它 的

美 丽

隐 去。这 时 新 月 当 空,诗 人 又看到了什么呢? 2.齐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诗人描述了哪些景物?景色如何?

(2)、面对这样的夜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用诗中哪个词可以概括?(通过抓关键词“可怜”、“似”等,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喜爱之情!)

引导: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

3、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比较下与前面你所看到的有什么新发现。“(配音朗读)

五、拓展阅读

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推荐第5篇:暮江吟

《暮江吟》导学案

科目:语文 班级:四年级 课题:《暮江吟》 教者:张荣莉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学会本课生字。

2、能朗读、背诵、理解《暮江吟》。

3、能展开想象,感受色彩绚烂的秋江暮景图。教学重点:

能正确背诵和理解古诗。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感受色彩绚烂的秋江暮景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幅图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能试着说说插图的内容吗?

二、预习检测:

1、我来给加点注音。

( ) ( ) ( ) ( ) 人 闲 夜 静 时 鸣 春 涧 ....

2、

: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3、、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暮:

吟:

残阳: 瑟瑟: 可怜:

三、合作探究:

1、师引导:读古诗不但要抓住诗句,而且要抓住课题来理解。还要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句意思:诗人选取了 到 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 ,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 。

3、讨论:“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是怎样的?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 从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四、拓展训练:

1、.总结学法:

初读解题知作者;细读讨论明诗意;诵读想像悟诗情。

2、“ 九月初三夜, 似真珠 似弓。”

诗人通过对 和 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3、默写古诗《暮江吟》:

, 。 , 。

4、写出一句关于月亮的诗句:

, 。

五、教学反思:

推荐第6篇:暮江吟

让读有效

让情飞扬

六年级上册《暮江吟》案例与反思

邾城街第六小学刘晓琳

学习内容简析:《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对两组景物的吟咏,率真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并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领悟并想象、描述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准备:课件 课前搜集有关白居易的资料和其写景的诗。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解读诗题

师: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天空中最璀璨的星星,今天我们先走近白居易星座,摘几颗我们学过的白居易的诗,我说诗题,你们吟诗,行吗?《赋得古原草送别》

生:(吟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送别情。

师:这首诗是白居易16岁时的传世佳作,还记得他写的《大林寺桃花》吗? 生:(吟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师:白居易一生留下近三千多首诗,成为继李白、杜甫之后唐朝三大有名诗人之一。你知道白居易的奇闻轶事吗?讲讲其人其事吧!

生1: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他写完诗后,总要读给老百姓听,看老百姓听不听得懂。

生2:白居易晚年受佛教影响深,最后闲居洛阳,自号香山居士。

师:白居易一生与诗有着不解的情缘,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白居易的什么诗呢?请看老师写诗题,注意:“暮”的写法,你从中明白了什么?注意“吟”的读音,一起正确地读诗题。

生:读诗题 生:从“暮”字我知道这首诗写太阳落山后,作者在江边吟诗。 师:白居易吟了一首什么诗呢?请看——(出示全诗)。

二、初读正音 自学知意

师:你能正确地读出这首诗吗?自由练习一下。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诗)

师:(以评代讲)她的“残”、“瑟”、“似”平舌音读得准,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

生:(齐读全诗)

师:古诗词最讲究韵律美,对仗工整,节奏分明,我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我们首先要知道诗中讲了什么,才能正确断句,同学们我们以前用些什么方法来理解诗的大意?

生:看插图学习,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资料等。

师:我们就用这些方法先试着理解一下诗中讲了什么,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儿交流。

师:(巡视,指点学习方法)

师:你们自学一定有不少收获吧!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生1:我不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残阳”是什么意思? 生2:太阳快落山了就称为残阳。 生3:“九月初三夜”是什么意思? 生4:是我国农历九月初三的夜晚。

师:我国古代人习惯将每月的上旬称为初几,习惯说法沿用至今。你们还有什么疑问没有?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情景?

生1:刚要回家的太阳,斜照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镶嵌在草上,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生2:他讲得很清楚,我提出一点异议:江面真的是平均分吗?一半呈红色,一半呈绿色吗?

生3:不可能分得那么平均,应该是受光多的呈红色,受光少的呈绿色,用“半”是讲究对仗工整。像第一行的“一道”也不是“一道”,是虚指的。

师:一个会讲,一个会听,一个会评,你们都会学习。我们再来正确断句吧,试试看读出诗中的韵味来吧! 生:(练习)师:谁来勇敢地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诗。

生:她节奏把握得准,读出了诗味。 师:我们一起来有节奏地吟诗吧! 生:(吟诗)

师:听着你们吟诗,我仿佛坐上了时光机,回到了唐朝。但仅仅读出诗味还不够,我们还要像白居易一样吟诗,吟出诗人的情,先还是来看看诗人笔下的景吧!这景中有几幅图?

生:两幅图,一幅是夕阳沉,晚霞映红图;一幅是新月初升,露珠晶莹图。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我们再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 生:从“九月初三”、“露”可见是深秋时节景。 师:这深秋的景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吗? 生1:美! 生2:美不胜收。

三、精读品美,美读悟情

师:你真是白居易的知已呀!景美,美在哪?我们还是一句一句地品品吧!像品茶一样,需要细细品,才能品出其中的甘醇。你从哪儿品出了“美味”?

生:我从“一道残阳铺水中”的“残阳”、“铺”品出了景美。“铺”字仿佛说我看到了柔和的阳光安闲地照过来。

师:(出示第一行的诗)能给“铺”字换个词吗? 生:照、射……

师:做做“铺”、“照”、“射”的动作,从中你明白了什么?(生做动作) 生1:“铺”可见太阳是靠近地平线是平铺在水中的。 生2:“铺”可见阳光柔和。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 (生2读第一行诗)

生3:“铺”可见阳光铺过来的动作舒缓,照在身上很舒服。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吧! (生3读第一行诗)

师:一个“铺”字形象地写出了残阳是贴近地面照过来的,像“铺”在江面上,还写出了光线柔和,动作舒缓,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吧! (生齐读第一行诗) (出示画面)

师:请看这幅夕阳图吧!我们再来读第一行诗,读出诗中美来。 (生读第一行诗)

师:一个“铺”字残阳铺过来让人觉得真舒服,生活多么安闲呀!我们再来带着这种感觉读。

(生读第一行诗)

师:读诗就要抓住关键字来品读,真不错。残阳铺在江面上,江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看第二行诗,用学习第一行诗的方法来品读,看你从什么地方品出景的美?

(出示第二行诗)

生:我从“瑟瑟”、“红”中读出江面上颜色美。

师:江面上泛起了细小的微波,在残阳的斜照下,受光多的地方变成了红色,受光少的部分呈现出深绿色,多么像什么?请用比喻句描述。

(出示画面)

生:红的像玛瑙,绿的像翡翠。

师:闭上眼睛走进这画面中去:柔和的残阳平铺在江面 ,江面上微波粼粼,像铺上了玛瑙,像铺上了碧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请同学们对照画面读读这一行诗吧!(出示夕照图)

(生读第二行诗)

师:景物的变化多么让人惊叹呀!我从你们读中听出来了。我们来读第

一、二行诗,女生就是那残阳,男生就是江面。(男、女生接读)

师:我们就是白居易,看到这景心中怎样? 生:我心中喜之不尽。

师:读出这种情来吧!再来接读。 (男、女生读第

一、二行读)

师:诗人就这样站在江边赏景吟诗,不知不觉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他又看到了更新的景,请看新月图,你从哪儿读出了景美?我们用学习第

一、二行诗的方法:抓住关键字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1:我从“真珠”、“弓”中品出了新月图美。

师:诗人把露水比作真珠,把新月比作弓,可见露水、新月有什么特点? 生1:露水很圆润,还闪着光芒。 (出示第四行诗)师:是呀,圆润的露水被新月的清辉一照,显得多么晶莹,在草叶上滚来滚去多么可爱呀!读出这种感觉来。(学生读“露似真珠”)

生2:新月很弯,像一把弓。

师:九月初三是月初,此时的月是上弦月,很弯很弯,像一把精致的弓挂在天空。(边描述边画简笔图),读出这种感觉来吧!

(生读“月似弓”)

师:圆润的露水借助新月的清辉发出光芒,我们来读第四行诗,读出景美来吧!

师:小声点!别把露珠震落下来,再读—— (生再读第四行诗)

师:多么安静的夜晚,多么和谐的画面,请看图—— (出示新月图)为什么诗人只写“露”、“月”? 生1:这是深秋有代表性的景吧。

师:杜甫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也写了“露”。今年九月初四是寒露,寒露节意思露气寒冷即将凝结,寒露节气到来意味着北方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容易出现露水。“露”是深秋最有代表的景,而月呢?

生2:月是诗人最爱写的对象,是诗人的最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 师:圆润的露珠似真珠,精美的月亮似弓,于是诗人赞叹道:可怜九月初三夜(生吟诗,出示句子)。

师:把感觉放进去赞美这夜吧! (生再读)

师: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 生:可怜。

师:在诗人眼中的这露水,这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爱,不自由主地赞叹道“可怜九月初三夜。那诗人对这景的爱仅仅是景美吗?请看补充资料边读边想。

(出示补充资料)(生读)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31岁时步入仕途,当时朝政昏暗。宰相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贬或罢,白居易也因上书极言不当被贬,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陷入政治斗争中。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因为克尽职守,屡陈时政,使皇上、权臣对他不满,“终日多忧惕”,他恐再遭权贵谗害,不敢久留在朝中,便请求离京,于公元822年去杭州上任,以避开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

师:这首诗就是写在诗人赴杭州上任的途中,诗通俗易懂,但诗中有作者的情,诗人看到美景,除了喜悦之情还有什么情?

生1:他好比飞出笼中的鸟,很轻松、愉快,一路上游山玩水,好不自在。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第三行诗。 (生1读第三行诗)

师:可见利用资料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是啊!离开了让他伤心失望、饱受磨难、经受打击的是非之地,又看到这美景,怎能不轻松呢?请读第

三、四行诗。

(生读第

三、四行诗)

师:烦恼、忧伤,一切的不如意都离我而去,连太阳也是残阳铺水中,我将开始我的新生活,请读第

三、四行诗,读出作者的心声。

(生读第

三、四行诗)

师: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白居易,他与年轻时的热心济世,一心想报效朝廷的白居易不同,这时他只想学陶渊明寄情于山水,过着“斜阳铺江”、“新月照露珠”的安闲生活。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和白居易一起来江边吟诗吧!(学生齐吟诗)

四、一咏三叹吟诗情

师:我也想来吟诗,我们一起来吟诗吧!(放音乐)

师:离开斗争激烈的京城,离开了是非之地的京城,一路上欣赏到——(师生动情地吟整首诗)

师:这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伤心失意,有的是—— (师生深情地吟整首诗)

师:这里没有残酷倾轧,没有了每天的提心吊胆,有的是—— (师生深情地吟整首诗)

师:白居易一生官场不顺,只有学陶渊明寄情于山水,后来沉迷于山水、佛教中,他迷恋山水,因为这里有他的情啊——

(激情达到了高潮,师生齐声诵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诗情

师:白居易善于写景,请看《忆江南》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异同。 (出示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生自由读) 生1:都是写景的诗。 生2:都是写江水的诗。

生3:《暮江吟》是写日暮的诗,《忆江南》写的日出的诗。 生4:《暮江吟》是写秋天的景,《忆江南》是写春天的诗。 生5:诗人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师:初读就有不少发现,真会读诗,我们一起愉快地读一读《忆江南》吧! (生读《忆江南》。)

师:朗诵古诗词就像品茶一样越品越有味,我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读白居易的诗,倘徉在白居易星座中,你会发现白居易有着别样的魅力,别样的情怀。

【板书设计】 暮江吟

残阳 美

江水 露珠

【教学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引导学生浸润在古诗词中,为学生打下丰富的文学底子,培养学生语感,积淀文学素养。《暮江吟》是首写景的诗,我在教学此课时力求“读与悟”相结合,让美景再现,作者的诗情飞扬。

一、朗读为第一位

“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诗词不厌百回读。

1、“读”的层次分明

初读正音,采用自由读,读准字音,个别检查,或同桌位同学互相检查的形式,在评价初读时采用以评代讲,如“残”、“瑟”平舌音读得多准,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诗句情况下采用自学理解字义,用自己话讲句子意思,以读懂句子字面意思再正确断句,为读出节奏,韵律作准备。然后用再读读出诗味来即古诗的韵味来,这就要求学生要把握好适当停顿,平仄、韵脚来读以突出古诗词的韵味,接下来是精读品味,读出诗情来,最后是美读成诵,升华情感。读的要求不断加深,读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学生由原来的结结巴巴读到读得有滋有味,体现了读的层次性,读的目标性,有效性,不是为了读而读的。

2、“读”与“悟”相结合

为提高诗词诵读教学指导的效果,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是必要的,但这只是“自读感悟”的辅导手段。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真情感参与,“眼前有景,心中有情”,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诗人的人格,美好的情操,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和再现诗中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感。“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悟中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诗中重点词句,“铺”悟情,感悟夕阳景美,“似真珠”、“似弓”感悟,月夜美。“读”与“悟”水乳交融,“悟”是为了更好“读”,“读”是为了再现“悟”的情感。课中反复引导学生带着感觉读,读出感觉来,像品茶一样细细地品,逐字逐句地品景美,情美。

3、借景抒情

在学生初读感知“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美”,细读探究“美”,最后激情诵读升华“美”,环环紧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体会到离开是非之地的京城,江边赏景的轻松愉快之情。“激情示范读”、“移情体验读”、“析词句品读”、“想象画面激情引读”的等多种手段下,学生仿佛来到江边和白居易一起臵身于“可怜九月初三夜”与诗人一起赏景吟诗。“可爱”是这首诗的“魂”,诗人面对此情此景不自觉吟出自己的感叹。为了让学生与诗人一道感叹,我采用让学生在想像中展示眼前景,抒发心中情,“我口表我心,我口表我情”。

4、一咏三叹情景中读

为深入体验作者愉快的情。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诗的意境后,用语言为学生创设了不同的情境——离开斗争激烈的京城,离开了是非之地的京城,一路上欣赏到;这里没有残酷倾轧,没有了每天提心吊胆,有的是;白居易一生官场不顺,只有学陶渊明寄情于山水,后来沉迷于山水,佛教中,他迷恋山水,这里有他的情……。引导学生更深地走进诗境,走进作者的人生之中,感受诗人的特殊经历。此时此刻,学生的读融入了自己的联想,融入了自己的体验,更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通过读,学生读出了诗“意”,读出了诗“境”,读出了诗“情”,读出了诗“韵”,回荡上空的是“情”意袅袅,震撼人心的“情”意浓浓。

二、注重方法指导,提高诗词鉴赏的素养

古诗词诵读,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诗,感受诗的意境,从中受到感情的熏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活动学习诵读方法,培养诵读能力,教学生会诵读并达到自能读书。

此课中引导学生用看插图,结合注释,查工具书等方法读懂诗的大意的方法,读古诗的方法要读出适当停顿,读出平仄,读出韵脚来,“抓住关键景物读”,“换词比较读”,“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像品茶一样细读”,“学习第一行抓关键字词品读”、“借助资料补充读”、“想像画面读”等方法的指导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方法来逐步走进诗境中去,课外延伸中用课中学的方法再读白居易的《忆江南》。

三、努力构建情感的课堂

开篇的吟白居易写景的诗,简介白居易的资料让学生对白居易产生兴趣,特别是介绍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三大有名诗人之一,留下了三千多首诗,学生一下子对白居易产生了好奇心,尤其是课中的补充白居易离京前的资料,让学生对白居易离开京城松了一口气,最后在教师用语言、音乐创设情境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整节课是品词析句悟出情,诵读再现情,教师语言创设情。课堂中情意浓浓,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师生情飞扬。

推荐第7篇:《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注·提”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21课

教学要求:

1、弄懂每个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翻译、改写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诗句的意思和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板书课题。《暮江吟》

板书:唐代:白居易

3、释题:暮江吟的“吟”是什么意思?(歌颂、赞美)

歌颂赞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暮”是指一天的什么时候?(傍晚)

赞美了傍晚什么地方的景色?(江上景色)

指名说:歌颂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听录音朗读两遍,小声自由朗读5遍。

三、再听录音朗读,指导朗读技巧。(要求语速缓慢,读出抑扬顿挫)

四、分组讨论要求2的问题、指名回答板书:

时间:傍望—夜晚(深秋)

地点:江边

景物:太阳、江水、露珠、月亮。

五、学习前两句诗,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太阳照在什么地方?

指名翻译: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面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色?)

“瑟”是什么意思?(碧绿色)

译:江水一半呈碧绿色,一半呈红色。

2、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六、学习后两句(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九月初三夜是在什么季节的夜晚?“可怜”是什么意思?

1、指名译:“深秋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2、问:“深秋的夜晚可爱在什么地方呢?”(请看第四句)

“似”是什么意思?“露”和“月”各指什么?

它们各“像”什么?

指名翻译: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月亮像一把弯弓悬挂在空中。

3、指名将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

七、这首诗是以写“景”为主的诗句,想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小声读背,然后默写、翻译。

九、总结: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十、作业:根据这首诗的翻译和老师提供的内容,同学们再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暮江吟》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暮江吟》教学设计

推荐第8篇:《暮江吟》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弄懂每个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翻译、改写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诗句的意思和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板书课题。《暮江吟》

1、了解作者(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哪位诗人的作品?)

板书:唐代:白居易

2、简介作者:(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他和李白、杜甫一样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流传至今,《暮江吟》是他的诗词中最浅显易懂的一首)

3、释题:暮江吟的吟是什么意思?(歌颂、赞美)

歌颂赞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暮是指一天的什么时候?(傍晚)

赞美了傍晚什么地方的景色?(江上景色)

指名说:歌颂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听录音朗读两遍,小声自由朗读5遍。

要求:

1、基本会背;

2、注意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那些景物?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再听录音朗读,指导朗读技巧。(要求语速缓慢,读出抑扬顿挫)

四、分组讨论要求2的问题、指名回答板书:

时间:傍望夜晚(深秋)

地点:江边

景物:太阳、江水、露珠、月亮。

五、学习前两句诗,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太阳照在什么地方?

指名翻译: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面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色?)

瑟是什么意思?(碧绿色)

译:江水一半呈碧绿色,一半呈红色。

2、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六、学习后两句(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九月初三夜是在什么季节的夜晚?可怜是什么意思?

1、指名译:深秋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2、问:深秋的夜晚可爱在什么地方呢?(请看第四句)

似是什么意思?露和月各指什么?

它们各像什么?

指名翻译: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月亮像一把弯弓悬挂在空中。

3、指名将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

七、这首诗是以写景为主的诗句,想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小声读背,然后默写、翻译。

九、总结: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十、作业:根据这首诗的翻译和老师提供的内容,同学们再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暮江吟》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推荐第9篇:《暮江吟》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暮江吟》诗句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会有感情地吟诵《暮江吟》,会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吟诗心情,进一步提高吟诗的兴趣。

3.能将古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进一步感受汉字的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由一学生组织全班集体齐诵已学古诗)

一、感知导入。

1.“从刚才同学们的吟诵看的出,我们四(1)的同学在校本课程中古诗文的积累做的很好!今天这节校本课,唐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风景录象!(播放课件)

2.怎么样?看了录象后有什么感受?

3.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看到这美丽的江边景色时,他陶醉了。随即吟诗一首——暮江吟(板书)(播放配乐朗诵)

二、学习古诗。

1.吟得多好的诗啊!请同学们拿出古诗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们觉得他的音读准了吗?那你来试试看?

3.同学们的音都读准了。请你们对照注释再读读诗句,并试着在四人学习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不懂的?。

4.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谁能将这意思表达的更流畅些吗?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随机问:铺在水中的到底是什么?从“铺”字你可以感受到什么?(照的面广,平射过来,非常柔美)有感情地吟诵

一、二行。

5.说到夕阳,说到日落,让我想起白居易的一句描写日出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啊!日出时(? ),而日落时呢?(?? )。

6.多么迷人的夕阳啊!可有句诗说得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出自谁的哪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夕阳的诗句?

当白居易看着这醉人的夕阳美景时,不知不觉,黄昏已经来到,这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悄悄隐去,这时白居易低头一看,只见江边小花小草上挂满了——(露珠),抬头一看,看见了(弯弯的月牙)。不由得感叹到:这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的(可爱)啊!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并试者配上合适的动作,和着这优美的音乐来吟吟这首诗吧。全体起立!(音乐起)

三、写一写,出示书写注意事项。

1.作品展评。

2.配乐齐诵古诗。

四、拓展练习。(10分钟)

诗人是触景生情,吟咏此诗。那我们又怎样来表达我们自己的读诗心情呢?我这准备了一些拓展练习,每个四人学习小组可以合作任意选做其中一题。

(1)为自己书写的《暮江吟》配画。

(2)将《暮江吟》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散文。

(3)向你的好伙伴推荐一首描写美好景物的古诗。

(4)将自己心中的夕阳,用创编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五、课堂总结。

推荐第10篇:暮江吟教学反思

暮江吟教学反思

篇1:暮江吟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古诗《暮江吟》反思如下:

一、执着于个体感受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二、尊重个体的吟咏诵读。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因此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三、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如在《暮江吟》一诗中,我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消然东升,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

篇2:暮江吟教学反思

古诗《暮江吟》是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中描绘的是深秋时节从傍晚到夜晚的美丽景色。教学这首诗,首先要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喜爱这首诗,进而乐意学习这首诗。我是这样教学这首古诗的。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句,粗知诗中大概意思。

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朝代以及题意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把这首诗朗读五遍。在朗读之前明确要求:

1、要求基本会背;

2、要求了解诗中写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有哪些景物?读完五遍后,学生基本可背下来,同时也会从诗句中了解到时间是写深秋傍晚到夜晚这段时间的景色,地点是江面可江边,所描写的景物有阳光、江水、月亮、露珠。学生粗知了这些内容继而再理解诗句就不难了。

二、利用课件进一步了解诗中内容,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在讲前两句诗时,我出示课件(夕阳照耀下的江上景色)。在学习后两句诗时出示课件(一弯新月下的小草和露珠)然后再指导学生说出图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儿的,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理解诗句就轻而易举了。投影片在教学中起到了纲举目张,突破重难点的作用。

三、注重启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如前两句诗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夕阳)“铺”是什么意思?(斜照)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可译出:“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接着问:“夕阳斜照后的江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瑟瑟”是什么意思?(绿色)学生又很快可译出:“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后两句诗我也是采用的方法进行教学,由浅入深逐步启发同样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利用音响设备引导朗读、创设情境、体会意境。

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篇3:暮江吟教学反思

1、根据这次《暮江吟》专题教学设计的研究,初步证明第一轮研究中总结出网络环境下语文古诗模式(浏览信息知诗人——自读古诗晓大意——查阅信息细理解——全作交流再探究——表情朗读悟情感——自我检测显效益)是切实可行的。

学生是整堂课的主角,他们通过小组内分工合作的方式,利用学习网站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不仅自己在网页中获取知识,而且努力合作,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还不断思考,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问题和观点。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用“夕阳”而用“残阳”,有的学生指出因为用“残阳”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夕阳已接近地平面,异常柔和平静。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弱化,只是更多地表现在台前幕后,收信学习资源,建设主题学习网站,教师所作的工作与原来相比较,量更大,要求也更高。

2、“如何更好地处理资源”这个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

资源的海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在众多的信息中,不仅存在着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对本堂教学毫无意义的资源,通常这些无关的信息更容易吸引学生,并对教学生产干扰。为避免学生在网上漫无目的地浏览,教师要在其学习过程中适时监控。同时,通过对网络环境的建设,设置更有意义的、更合理的情境,让网站成为有准则和约束的空间,使学生在享受开发性、自主性的同时,能够自觉地用公认的学习准则去适应网上学习。

第11篇:《暮江吟》教学反思

《暮江吟》教学反思

一、执著于个体感受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古诗中的“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二、尊重个体的吟咏诵读。

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因此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三、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如在《暮江吟》一诗中,我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悄然东升,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

第12篇:暮江吟教案

《暮江吟》片段教学教案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间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深秋季节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中描绘了两幅画面:残阳斜照和新月明露。其中“铺”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夕阳的柔美,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动幻之美更令人陶醉;“可怜”一词恰恰表现了诗人对夜凉如水,“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一静美景色的热爱和留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四个生字,能够正确、规范地书写。

2.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古诗的情景,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都学过很多古诗,你认为我们要读懂一首古诗,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识?

生1:题目、诗人、生2:诗意、诗情:

师:同学们都回答的很好,那么我们就试着来读懂这一首古诗。(板书课题。) 师:我们先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把《暮江吟》读一遍看看有哪些字不认识,把它们圈起来。 生各自朗读.师:同学们都读了也看了这首诗,那谁能起来读一读呢。 请举手的学生起来朗读,并对他们读得给与订正字音。

师:同学们念的都很好,那愿不愿意听听老师是怎么念的呢? 生异口同声回答愿意。

师: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地多读几遍。

师:同学们又读了一遍有没有不懂词句呢,如果有同桌先讨论,在举手问老师。 师:那我们先了解下这首诗的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间的景色。你们能感受到这画面的美吗?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入傍晚的江边一起用心灵去感受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关于这两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可能提出:①残阳?②瑟瑟?③为什么“半江瑟瑟半江红”同一江水还有不一样的吗?……(对于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可以帮助。)

弄明白前两句诗意后,师邀请学生诵读

1、2句。

师: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的夜晚的景色又怎样呢?――“露似珍珠月似弓”。多么美的景色啊!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 生讨论。(“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有怜惜的意思。这样写更突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

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是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展开的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的画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

师:太美了!在陶醉于这夕阳新月的美景之中时,我们不禁感谢诗人白居易用他清新通俗的笔墨,给我们带来这身心绝美的享受。那请同学们利用课后的时间好好理解这首诗并背诵。下节课老师会检查的哦!

第13篇:暮江吟教案

宜阳县锦屏镇城关乡高桥小学

冯欢欢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情感目标:

运用多媒体尽情欣赏美丽的风景,入情入境地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能力目标:

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品读

感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祖国山河壮丽、风景优美,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词来赞美它,歌颂它,你们知道都有哪些是诗人吗?

是啊,“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王维眼中的美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是贺知章笔下的美景。那么在大诗人白居易的眼中又有怎样一番别致的景色呢?今天我们就随白居易一同走进《暮江吟》,来欣赏他眼中的美景。

二、释题,简介作者:

1、学生齐读课题,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时间:傍晚;地点:江边。 吟:吟诵。)

2、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简介白居易。

三、品读赏析,体会情感

1、自读古诗,注意诗中的多音字及节奏。

2、读完这首诗,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的感受感受?

3、你从哪里感受到景色的美?找出相关诗句,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在小组中交流。

4、全班交流,品析诗句 A、一道残阳铺水中

具体抓住“铺”理解。(课件出示)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对呀,夕阳的余晖从地平线上一道道地射过来,几乎与江面平行,就像一床巨大的红地毯,非常壮观,而诗人用一个“铺”字就把这意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我们一起边做边吟。)

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很柔美) 指导朗读

B、半江瑟瑟半江红

谈谈自己的理解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看一看(课件出示)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啊?

指导朗读

C、露似珍珠月似弓

结合诗句谈体会。(课件出示)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指导朗读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

学生评价,师范读,配乐读。 读了这首诗,你们都有所感悟,那你最喜欢哪些词?

(“铺”字。因为它表现出美,显得亲切,安闲。“瑟瑟”这两句好,因为它刚中带。“真珠”这个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写得闪闪发光,很美。“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像五彩池。)

学生自由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已吟出优美的诗句,即使是今天,我们读到这首诗,内心也充满着跟诗人同样的情感。诗人触景生情,吟咏此诗。此时此刻我们又怎样来表达我们的读诗心情呢?

1、分小组表达自己的情感:(课件出示) 诗如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动笔画画 诗如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唱唱

诗为心声——朗诵好的同学可以有感情或者表演地朗诵

贺诗——大家可以贺一首诗,把自己心目中的夕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2、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说说你还知道有哪些描写秋天的诗?

五、情感升华

诗人用美妙的诗句讴歌着祖国的山山水水,其实,从古至今,我们不难看出,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我们就会领略到人世间最美的风景。愿每位同学都能成为这优美风景的发现者。

六、作业:

1、搜集描写不同季节景色的诗。

2、祖国山河无限美,你的身边(生活中、家乡、家里、学校等)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吗?将你所看到的美景结合你的想象将其创作成古体诗或现代诗。

学生已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能根据提示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独立读懂诗句,并能在感情朗读中逐步体会到诗人的感情。学过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诗,并能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采用简笔画意境的方式理解古诗。

学生已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能根据提示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独立读懂诗句,并能在感情朗读中逐步体会到诗人的感情。学过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诗,并能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采用简笔画意境的方式理解古诗。

第14篇:《暮江吟》教案

《暮江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二、解题,知作者: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个别读、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

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 各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 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 板书: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

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 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 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齐读

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 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 江水红得像什么? 绿得像什么? (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 一个“瑟瑟”, 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 那种鲜明的色彩美, 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 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 用他手中的彩笔, 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 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 《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 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 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三四句: 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什么可爱? 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

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 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露似(

)月似(

)似(

)(

)似(

(露:宝珠、玛瑙、水晶

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

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 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 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六、感情朗读:

在白居易的眼里, 远处的残阳美,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 天上的新月美, 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着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

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

八、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你还能背背写这种景的古诗来吗?

第15篇:《暮江吟》小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一、板书并解释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板书诗题后,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儿各交待了什么?“吟”当吟唱讲。从题目中我们就知道诗人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通过解题使学生对诗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为学诗奠定基础。

二、运用配乐朗诵方法范读全诗

先放一段古笙乐曲,再配乐朗诵全诗,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三、运用工具书自学古诗

预习,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出示写明自学要求的小黑板,让学生按要求自学《暮江吟》。

1.默读《暮江吟》。

2.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暮江吟》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景色是什么样的?

四、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根据诗句中一些难于掌握的关键字、词,设计一些问题:“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么样的?“铺”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联系诗句判断“瑟瑟”和“可怜”两个词在词典中应取哪种解释?诗人描写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夜幕降临了,诗人看到的夜景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了解诗人是怎样抓住景物的色与形进行描述的。

2.师生依诗作画,加深学生对诗中所写景物的方位和诗意的理解。依诗作画,既能检查学生对诗意理解的情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把美育和语文课结合在一起了。

3.指导学生表情朗读,体会诗的感情色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读的方式有个别读、齐读、配乐读等等,并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如“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4.运用根据诗意自制的彩色幻灯的投影,来加深学生对诗的美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五、总结概括诗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1.《暮江吟》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暮江吟》描绘了深秋从傍晚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诗人描写景物的着重点相同吗?

六、课堂巩固练习

让学生根据诗的意思和彩色图片,将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短文。这比老师在黑板上抄一句诗意,学生再写一句要强,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进行了写作训练。

第16篇:5_暮江吟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师:古典诗中,写景的诗有很多,同学们你们积累了哪些写景的诗,能不能给大家背几首?

生:背积累的写景的诗。

2、师: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

二、知诗人,破诗题,解诗题

1、师板书课题后提问:同学们来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太阳落山)从诗题中我们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地点)“吟”是本课的一个生字,大家注意它的读音是前鼻音,书写是左边是“今”可别写成“令”,“吟”是什么意思呀?(大声吟诵),谁傍晚在江边吟诗呀?

2、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谁来介绍一下白居易?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那么《暮江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一幅景象呢?打开书自己把书读三遍,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的字正腔圆;第三遍,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2、大家刚才画出了节奏,谁来说说这首诗应用什么读法?

3、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诗,采用各种形式读。

4、课件范读。

四、品读句子,理解诗意

1、默读古诗,对照课本上的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读一句理解一句,理解那个说那句,不懂的现在组内解决。

3、全班汇报交流。

(1)“一道残阳铺水中”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先说词语,再说整句话。 残阳:夕阳。铺:阳关斜照在水面上,这句话中那个字用得好?(“铺”说明阳光几乎是帖着地射过来的,写出来“残阳”的特点)试着把“铺”换成“照”或“射”来体会一下。

指导朗读。这句要读得轻柔,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地铺在江面上,给人亲切,安闲的感觉。

(2)出示“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是什么意思?一半是红色; 指导读(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出颜色奇特)

(3)师小结,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现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撒在宽阔的江面上,此时江水似乎被分成了两半,这一半碧绿碧绿如翡翠,那一半红火红如玛瑙。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来形容?(陶醉,恋恋不舍)那就恋恋不舍的把这两句读读吧。

(4)出示“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两句话中的哪两个词和我们现在的用法不同?(可怜;可爱真珠;珍珠)农历九月初三说明作者观赏的季节是?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诗的意思?

4、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感悟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练习背诵。

3、你能在前两句诗的旁边用简笔画画出它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吗?

六、总结写作特点

1、全诗写了哪些时候的景色?

2、作者描写景物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诗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搜集写景诗词,开赛诗会。

课后习题

1、背诵、默写古诗。

2、搜集写景诗词,开赛诗会。

第17篇:关于《暮江吟》的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二、揭题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吟唱的对象是什么呢?

⑤从诗的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自由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范读

3、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5、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6、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7、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学习后两句诗。

① 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② “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 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 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⑥ 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⑦ 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练习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第18篇:《暮江吟》教学实录之一

[《暮江吟》教学实录之一]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暮江吟》教学实录之一。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两位同学跑到评委席读给评委听,说自己的理解)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师:究竟是何种景物,吸引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在讨论中来领悟一番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生自由学习讨论)

师: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暮江吟》教学实录之一》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很柔美。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那刚才讨论中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最美。因为这种景色像湖面吗?我认为不像。

师:看一看(出示图片)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啊?

生:像小孩子脸一样的红,像绿宝石一样的绿。

生:一半是红玛瑙铺成的,一半是碧玉铺成的。

师:还有哪儿很美?

生:我觉得露珠是很美的,就像珍珠一样,珍珠是价值连城的,很美的。

师:当白居易沉浸在这夕照图中,不觉天色渐渐暗下来,低头一看,他看到了什么?

生:露珠。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真幸福啊!

生:看到这些,我的疲劳都不见了。

生:我心情舒畅。

生:很想去。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诗)

师: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

生:好,我给大家示范一下。(生读)(学生争着,比着读)

师: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

师吟诗(同学们鼓掌)

师: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读了这首诗,你们都有所感悟,那你最喜欢哪些词?

生:我最喜欢“铺”字。因为它表现出美,显得亲切,安闲。

生:我喜欢“瑟瑟”这两句好,因为它刚中带。

生:我觉得“真珠”这个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写得闪闪发光,很美。---------------------------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像五彩池。

师:照图和月夜图,这两幅图构成了最美丽的风景。能不能背背看。(生背,配动作)

师: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简单地学学他写的《忆江南》,出示古诗。

生齐读。

师: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生:都是写江的。

生: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师讲解对这首诗的评价)

师: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齐读)

师: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成为弘扬中华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

◆[2004-01-10]

---------------------------

第19篇:《暮江吟》教学反思的

古诗《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中描绘的是深秋时节从傍晚到夜晚的美丽景色。教学这首诗,首先要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喜爱这首诗,进而乐意学习这首诗。我是这样教学这首古诗的。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句,粗知诗中大概意思。

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朝代以及题意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把这首诗朗读五遍。在朗读之前明确要求:

1、要求基本会背;

2、要求了解诗中写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有哪些景物?读完五遍后,学生基本可背下来,同时也会从诗句中了解到时间是写深秋傍晚到夜晚这段时间的景色,地点是江面可江边,所描写的景物有阳光、江水、月亮、露珠。学生粗知了这些内容继而再理解诗句就不难了。

二、利用投影片进一步了解诗中内容,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在讲前两句诗时,我出示第二幅投影片(夕阳照耀下的江上景色)。在学习后两句诗时出示第二幅投影片(一弯新月下的小草和露珠)然后再指导学生说出图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儿的,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理解诗句就轻而易举了。投影片在教学中起到了纲举目张,突破重难点的作用。

三、注重启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如前两句诗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夕阳)“铺”是什么意思?(斜照)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可译出:“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接着问:“夕阳斜照后的江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瑟瑟”是什么意思?(绿色)学生又很快可译出:“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后两句诗我也是采用的方法进行教学,由浅入深逐步启发同样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利用音响设备引导朗读、创设情境、体会意境。

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0篇:《暮江吟》教学设计 曾万林

《暮江吟》教学设计

王坪小学 曾万林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白居易,引导积累。

2、有感情诵读,熟读成诵。

3、根据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

4、感悟诗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根据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

2、有感情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知诗人。

导言: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诗如画。自古以来,曾有无数的文人墨客歌咏她们,留下了许多不朽名句。如,我们读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著名的山水风景诗——《暮江吟》。

1、板题,齐读后强调“吟”的读音。

2、再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太阳落山的时候,白居易在江边吟诗。

3、简介白居易(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其中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家喻户晓。)

4、过渡:《暮江吟》这首诗,是他在1083年去杭州做官上任的路上,看到江边日落的美景,陶醉其中而写下的。

二、读诗,领略诗境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两名学生读诗后全班齐读。

3、学习一首诗,除了会读外,还需要了解诗意。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学译文,看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和同桌互相交流。(夕阳的余辉洒在江上,江水一半红一半绿,九月初三的夜晚多可爱啊,露水像珍珠,月亮像弓)。指名汇报。

4、领略了诗中美景,谁来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得是不是有节奏?指名读,点评,再指名读。

5、古诗词具有音乐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

仅在于声韵悠扬,还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诗。

三、赏诗,感悟诗情

导入: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老师看这幅美丽的画包含了两个时间里的两个画面,一个是夕照图,一个是月夜图。你认为最美的画面是哪一个?

(一)品读夕照图

1、你觉得夕照图美,那句诗写夕照图?那这两行诗中哪个词写得好?

2、“铺”字可以换成什么词?(照、盖、洒、射)哪个好?为什么?(铺字表现出了阳光的柔和,斜射的方位,还有面积的广大而均匀)

3、你能读出它的柔美吗?请你轻柔地读——一道残阳铺水中。谁能读得更柔和一些?——一道残阳铺水中。

4、就这两行诗你还认为哪里写得好?(瑟、红)

5、用“仿佛、好像”说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像绿宝石、无瑕的翡翠、碧玉;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

6、红如小孩的脸,绿如无瑕的翡翠,这是多么纯净的美啊!请你读——半江瑟瑟半江红。红如玛瑙,绿如宝石,那是多么绚丽的美啊!请你读——半江瑟瑟半江红。

7、刚才我们欣赏了日落美景,现在我们走到景中,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江边,用心去感受,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一二行诗)

预设:你看到了夕阳的余晖洒在江上的柔美,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你看到了江水半绿半红的绚丽,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二)品读月夜图: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诗人沉浸在这夕照图中,天色伴随着一丝遗憾拉下帷幕。仰望天空,他看见了——(一弯新月),俯首草地,他看见了——露珠。

2、新月如弓,露水如珠,多么令人惊喜啊,带着一份惊喜读——露似珍珠月似弓!月光如水,白露如霜,多想赞美一番啊,读——露似珍珠月似弓!

3、此时引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吗?

①你就是白居易,你心情愉快,恋恋不舍,请你读——可怜九月初三夜。

②你就是白居易,你心情舒畅,流连忘返,请你读——可怜九月初三夜。

4、诗中有一个词表达了诗人的心情,哪个词?“可怜”什么意思?(可怜——可爱)多可爱夜景啊!请你赞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多可爱夜景啊!请你再赞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三)品读全诗

1、夕照图和月夜图,两幅图构成了一道最美丽的风景。两种颜色,两个比喻又构成了一首千古名篇。请同学们读这首诗,用你声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练读,指两名学生读。

2、我们现在一起来吟一吟。老师读一行,同学们紧跟着应读一行。

四、拓展,对比学诗。

1、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十二年后,他又创下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今天我们简单学习他写的其中一首(出示全词《忆江南》)。

2、生自读词,利用注释看这一诗一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首写日出,一首写日落;两首都写江且都是在愉快心情下写的。)

3、春暖花开,太阳出来,朝霞满天,花红胜火,水绿如蓝,多好的江南啊,诗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师生共同吟诵这首词。(老师读一句,同学们重复后三个字,构成类似二重唱的朗读。)再男女生共同吟诵。

4、唐朝以诗著称,宋代则以词出名。词是诗歌的一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今天,老师带来《忆江南》的歌曲,一起听赏。(播放《忆江南》)

5、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他凿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课下请同学们收集白居易的诗,相互交流。

五、总结: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同学们在诵读经典诗文的熏陶中,个

个气质美如兰。

暮江吟教学设计
《暮江吟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