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14 08:37:2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的范文,供各位阅读。

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课的班级是三年级二班,共有学生 41人,三年级的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示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一小局部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学生乐于计算,但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字编码,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集合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改进估算的编排,突出估算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量与计量教学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加强对估测能力的培养

5、调整图形与集合教学内容的编排,强调实际操作和自主探索,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素材。

6、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丰富且可操作的案例。

7、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目标:

1 .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 .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 .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 .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应用其含义解决问题。

5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6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简单计算。

7 .初步了解集合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

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六、改进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惯例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协助学生积累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发明性地使用教材。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七、教学进度表: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本册教材安排了62课时的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二

今年本人担任三(3)班、三(4)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任务,让孩子们能够快乐地学习数学,在数学上有所收获,特制定本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3)班有学生 44 人,其中男生有 24 人,女生有 20人;三(4)班有学生 39 人, 其中男生 20 人,女生 19人。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测量,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笔算三四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五、学困生辅导

1.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倾注些关心和爱心,耐心辅导循循善诱,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鼓励他们。

2.经常家访,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把学生在校表现告诉家长。

3.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会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一、时、分、秒(4课时)

时、分、秒………………………………………4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倍的认识(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 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集合…………………………………………………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三

一、学情分析  

这一届三年级学生已使用了两年的实验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1)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四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班学生只有少部分新转来的,从上学年老生的考试试卷分析,学生的口算及乘法口诀掌握还好,大部分学生的解决问题掌握基本良好,但是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也较差。本学期首先还是要强调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及复习,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同时,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概念的掌握。因此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奖励机制,让孩子齐头并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

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推荐第2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

教师:王强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如果每次限套15个,你能套几个?(请几位学生回答)谁套得准一些呢?

2、出示场景,发现问题。

(屏幕显示)谈话:看,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这儿的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最后在屏幕上显示: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要说出这样想的道理,然后选出代表在班里交流。

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想法。

2、教师故意设疑:如果把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分别加起来比总数可以吗?为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说来听听吧。

讲述:如果我们能够选取一个数据表示男生或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那么就容易判断谁套得准了,这个数据是么呢?那就是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3、提问: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在小组内议一议。

可能的方法如下:

(1)学生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2)把每人套中的个数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和之后除以4)

4、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你是怎样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注意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

5、提问:现在你能回答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吗?

6、讨论:你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教师出示3个笔筒,指名数一数每个笔筒里铅笔的枝数。

(2)指名对三个笔筒里的铅笔进行”移多补少“的操作,并汇报操作的结果。

(3)提问:移动后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枝数表示什么?还有其他办法求出3个笔筒里铅笔枝数的平均数吗? (4)一起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 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的队员吗?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默读题目。

(2)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

(3)把第2个问题的解答方法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4)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全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推荐第3篇: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口算乘法是“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教材从儿童游乐园的情境图入手,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目的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

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口算乘法的组成部分:

口算乘法分位两块内容:教材第68页的儿童游乐园的情境图,从实际生活情境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由小精灵向学生提问:“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使学生体会到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

第69页例1分为两个小题,第一小题是从表内乘法的计算2×9扩展到 计算2×10,第二小题是任意的整十数乘一位数。

3、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地教学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注重适当的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是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本课学习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巩固表内乘法的知识,还要注意沟通本课新知与表内乘法的联系,引导学生把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计算。教学时,让学生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再由10乘几推出几

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这样学生就能够发现和得出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能正确口算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

数学思考方面: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主动有效的探索新的口算。 解决问题方面: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方面:对计算以及相关实际问题是否感兴趣,是否乐于与同学相互合作并积极进行交流。

五、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难点都是掌握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画的内容提出教学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法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主生和形成的过程。

七、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背诵表内乘法表。

教师准备:教材第68页的主题图、第69页例1的两幅插图。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孕伏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 ⑴ 组织学生听算练习。

6×4 9×3 5×3 9×7 8×5 7×5 4×8 6×8 …… (教师报题,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直接写答案,再集体订正。) ⑵ 组织学生口答练习。

①6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50是几个十? ②8个百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1200是几个百?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1.教学主题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场玩,高兴吗? ⑴出示第68页主题图。

谁能说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信息:图上有很多游乐设施,有游乐项目价目表…..你都玩过什么游戏? ⑵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想好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怎样列式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再指名汇报)

⑶哪些算式是你会计算的?把你会计算的算出来。 学生计算出会算的算式结果。观察不会计算的算式。 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学生读课题,了解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激发其探索的欲望。】 2.教学例1。

⑴出示例1中的图⑴及题⑴。 从图和题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

你能列式解答这两个问题吗?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把你的算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指名汇报)

学生列式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说说你的算法。

甲:2×9=18 想9个2的和是18。

2×10=20 想9个2再加1个2就是10个2,18加2等于20。 乙:10个2相加是20。

丙:也可以把2×10看成2个10,2个10相加等于20。 ⑵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第1题第一行。 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⑶出示例1中的图⑵及题⑵。 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谁能列式解答这道题? 你是怎样想的?想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计算。指名汇报算法。 ⑷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二行。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与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3.小结

谁能说说怎样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谁能说说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归纳算法。

【设计意图:探讨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学习。】

三、学习效果测评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三行。 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 2.指导学生完成第69页“做一做”。 20×7= 200×7= 2000×7= 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下面我们再回到游乐场去边玩边算吧:

(1)乘激流勇进每人6元,10人要多少钱?20人呢? (2)乘登月火箭每人8元,30人要多少钱? (3)坐过山车要10元,10人要多少钱? 可以让学生1人提问,其他人回答。 4.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

2、3题。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怎样列式解答?做完后和同桌交流解答方法。 批名汇报。

【设计意图: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通过练习,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

九、板书设计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例1 2×9=18 做一做 20×7= 2×10=20 200×7= 2000×7=

十、作业设计

1、做对一题给自己奖励一颗☆,看谁得的☆最多。

30×5= 50×10= 230×3 400×8= 130×5= 3×900= 240×3= 2000×3=

2、完成数学课堂作业第30页。

推荐第4篇: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

一、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

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

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推荐第5篇: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可能性》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例

1、例2以及108页练习。

教学目标:(1)通过摸球活动让学生体验一定、不可能与可能的概念。

(2)借助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让学生合作,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判断理由。

(3)培养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幻灯片,卡片,彩球,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做游戏吗?谁能告诉老师,平时你们都喜欢做什么游戏? 生:我们都喜欢。。。。。

师:这么多游戏,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先来做个游戏,你们高不高兴? 生:高兴。

师:今天第一个游戏——转硬币。请大家看,这是什么? 生:1元硬币。

师:一枚1元的硬币。印有1元的这面是正面,印有国徽的这一面是反面。请大家看,(转硬币,盖上)你们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谁来回答?

生:我觉得是正面/我觉得是反面。

师:有的猜正面,有的猜反面。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结果,有猜对的吗?也就是说,在转动硬币之前,我们只能猜测,转动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这就是一种可能性。

(板书课题:可能性) 师:大家一起读一下!

(二)探究新知。

师:下面,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盒子,还有一袋红球,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师:(把红球倒进盒子,摇晃均匀)请问,在盒子里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谁来说? 生:红色/我觉得也是红色。

师:谁来实际摸摸看?谁愿意来?(找同学摸球) 师:那么老师想问问大家,如果再请同学来摸,会是什么颜色呢? 生:红色。 师:为什么?

生:因为老师放进去的都是红色的球,所以摸出来的“一定”都是红色。 师:(板书:一定)请大家再注意观察,老师还带了什么?

(拿出一袋彩球)这些彩球包含哪些颜色呢? 生:红色,黄色,还有绿色。

师:下面请大家接着看,(把彩球倒进这个盒子里,摇匀)请问,在这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球吗?

生:我觉得不一定能摸出红球,因为老师刚到进去的有黄色,绿色和红色的球,所以不一定能摸到红色的球。

师:你回答的非常完整。也就是说,在这个盒子中,装有黄色,红色和绿色三种颜色的球,摸得时候,可能摸到一个红色,可能摸到一个黄色,也可能摸到一个绿色,所以我们只能用“可能”来描述这件事情,同意吗?

(板书:可能)

师:请问,在这个盒子中可能摸到紫色的球吗? 生: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老师没有把紫色的球放到这个盒子里。

师:同学们同意吗?因为老师没有把紫色的球放在这个盒子里,所以我们不可能摸到紫色的球。那么我们只能用“不可能”来描述这件事情。

(板书:不可能)

(三)组织活动,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师:(幻灯片)同学们,喜羊羊看我们玩的这么高兴,他也要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你们欢迎吗?我们看,它来了。

喜羊羊:嗨,大家好!

题目要求:我这里有三个杯子,1号、2号和3号,里面装有不同颜色的球,请大家仔细观察!(1号全部装红色球,2号装红色和绿色,3号杯子里装绿色和黄色的球。)

师:如果你观察好了,就坐好了。

现在老师把喜羊羊的眼睛蒙上,请问,喜羊羊在哪个杯子里一定能摸到红球, 生:喜羊羊在1号杯子里一定能摸到红球。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第二个问题,他在哪个杯子里可能摸到一个红球? 生:喜羊羊可能在2号杯子里能摸到红球。 师:为什么?

生:因为2号杯子里有一部分是红色的小球,有一部分是绿色的小球。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第三个问题,喜羊羊不可能在哪个杯子里面摸到红球? 生:喜羊羊不可能在3号杯子里摸到红球,因为里面没有红球。

师:同学们,你们回答的真棒!现在我们通过“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学会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表述游戏中的各种情况。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会发生的,也有些事情是不可能会发生的。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幻灯片:课本上)

师:这个例子,每个小组都有一份,听老师说要求

1、如果你认为某个事件是一定发生的,就在方块里画对勾。

2、如果你认为某个事件是可能发生的,就在方块里画圆圈。

3、如果你认为某个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就在方块里画叉。

师:现在请四个同学一起来合作,研究研究,一边判断,一边说理由。看哪个小组最快,开始。

师:好了,讨论好了吗?那咱们这样,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结论(逐个解决) (资料:找学生读。据调查,唐山市每天大约有58个婴儿出生) 师:这六种现象,你们都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师:刚才在小组里,同学们通过讨论、交流解决了六种现象,老师这里还有三种现象,想不想自己来解决?

生:想。

师:好,来我们看一下这三种现象,(课后题)

第一种:对这种现象有三种描述,请你默读,选出认为最合适的一种。 (

1、花一定是香的。

2、花可能是香的。

3、花不可能是香的。

第二种:我们再看第二个事件,如果选好,请举手。 (

1、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

2、月亮可能绕着地球转。

3、月亮不可能绕着地球转。师:这是一种自然想象,是一定的。

第三种:来我们看第三种现象,石狮子在天上飞。请你用一个合适的词来描述这个事件。 师:这个小男孩在放风筝,如果石狮子在天上飞,那么这个小男孩还站得住吗?

所以石狮子不可能在天上飞。因为它太重了。

师:看来我们都能解决不少问题,不过,我们只是说一说,那么如果让你画一画,你会不会呢?

生:会。

师:(课后第二题)

第一题:摸出的一定是红色,如果是你,你怎么涂? 生:我会把盒子里的方块全部涂上红色。 师:同学们同意吗? 生:同意!

第二个:摸出的不可能是蓝圆。

生:摸出的不可能是蓝圆,说明盒子里面没有蓝圆。所以除了蓝色,你可以涂任何颜色。 第三题:摸出的是黄三角。

生:意思是盒子里不能都是黄三角,有一部分是黄三角。但是不能都涂上黄色,要不然就是一定摸出黄三角了。

(四)拓展延伸。

师:好,同学们回答的真棒,老师这还有一个题“猜猜看”,你们想试试吗? 生:想。

师:下面卡片下分别是1——5五个数字,请你猜一猜,每张卡片下会是什么数呢?

师:说的非常棒!同学们想不想来一个即兴表演? 生:想!

师:即兴表演的题目是:请你用上“一定”“可能”“不可能”三个词中的一个,来描述一下你身边的事情。看谁想得快。准备,开始! 生:我们班同学不可能都是男同学,。。。。。。

师:如果,离开咱们班,想想周围的事情呢,有没有? 生:。。。。。。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关可能性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从今天起,请同学们留心观察,收集资料,有机会我们搞一个交流会,看谁收集的最多,最棒!好不好?

生:好!

(五)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表达某件事情的发生,使我不禁想到了一个成语——守株待兔。结合今天学习的“可能性”(手指向课题)你有自己的看法吗?

生:农夫可能抓到兔子,但具体是什么时候,就不知道了。很难等到。

师:农夫一定是没有把《可能性》这一课学好,才会犯这样的错误,相信同学们一定比农夫聪明,学好了《可能性》,就不会干这种傻事了。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推荐第6篇: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大王店镇西黑山小学

陈建照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点:

一、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周长的意义,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三、紧密围绕生活实际,动手实践,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建立周长的概念,学习难点是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需要学生经历由大量的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除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强感知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整个学习过程分了四步:导入新知、认识周长、探索方法、课堂练习。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有四点,一是创设儿童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探索新知。二是在重视学生的感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二是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把重点和难点的地方用动态的课件加以突破。三是注意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环环相扣,自然过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大王店镇西黑山小学

陈建照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纸16张。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还知道了多边形的周长就是把围成

多边形的各边长度加在一起。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例4.师:你能算出下面图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把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列式为6+4+6+4=20(厘米) 6+4+6+4=20(厘米)

生2:因为长方形有2条长和2条宽,所以可以分别计算2条长的和为6×2=12(厘米),2条宽的和为4×2=8(厘米), 最后再相加,即6×2+4×2=20(厘米)

6×2+4×2=20(厘米)

生3:先算一个长与一个宽的和,再乘2,即(6+4)×2=20(厘米)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即可,不强求算法的统一。 师:你能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吗?说说你的想法。 把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加,即5+5+5+5=20(厘米)

也可以像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那样列式(5+5)×2=20(厘米)。 依据正方形4条边的长度都相等的特征,也就是4个5厘米,所以可以写成是4×5=20(厘米)

对于以上方法都给予肯定,表扬解答正确的学生。

师: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呢?跟小组的同学先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总结归纳: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

(1)根据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把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依次相加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把围成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2)结合图形的特征:长方形的特征有对边长度相等,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的 长度都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教学例5.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拼图游戏,用手中的16张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拼出多少种不同 的图形,完成下面的表格。跟小组的同学一起完成吧! 长

周长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拼图结果:

(1)长16分米,宽1分米,周长34分米。

(2)长8分米,宽2分米,周长20分米。

(3)边长4分米,周长16分米。

师:还有别的拼法吗?周长最短是多少?

生:只有这三种拼法,周长最短的是拼成正方形,周长是16分米。

三、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课堂作业。

1、长方形的长是16分米,宽是6分米,如果增加15分米,周长增加多少分米?

2、小丽有一条红丝带,用这条红丝带正好围成了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条红丝带围成一个正方形,会围成一个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反思

大王店镇西黑山小学

陈建照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九义教材第五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学家波利正指出: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

3.综观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有缺憾的过程,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也不足,没能对学习有困难生。

推荐第7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错因和改进

在小学生的作业与练习中,错题随处可见,虽然我们任课教师一次又一次地纠错,但部分学生还是无法理解进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无奈与厌恶。本文是就小学生数学错题的主要表现与成因进行了一番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本人的理解。

首先,理解错误是学生在解题产生错误的主要表现。(1)混淆概念导致的错误。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由于概念其抽象与普遍性,使得含义相近的概念容易被混淆,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在教学中的反应便是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且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心理,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易混淆概念的区分。比如,在我们义务教育三年级数学有关概率的课程中,有一活动题“一定能摸到红球吗?”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说法,但是当你让学生说出为什么的时候,他们却很难说明白,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把总的频率与概率进行比较,加深对频率与概率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用频率的稳定值来表征的,建立统计意义的概率概念对学生准确理解与把握概率的实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2)运算规律使用不当导致的错误。运算规律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但由于学生不理解运算规律所蕴含的实际含义,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a*(b+c)=a*b+a*c的形式,在一般的计算题还是不能看出学生只是记住了规律的形式,但是在做应用时,就会出现死搬硬套,极易出错,根本分不清题目中的哪一个可以是a哪一个是b。(3)审题不认真导致的错误。在学生中间,经常出现简单题被做错的情况,归根结底就是由于审题不认真造成的,而大部分的小学生还在比较粗心的阶段容易出现看错了、看少了等常见的审题不认真的情况。例如,三年级的学生把除看成除以等。

其次,是心理方面的原因,针对小学生出现的解题错误现象,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些心理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思维不灵活。现在小学期间的应用问题越来越灵活,需学生从题目内部充分挖掘信息,从而为正确解决问题创造条件。但由于有的学生思维不够灵活,无从下手,导致解题障碍。当然,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训练来解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受思维定势影响。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的学习。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计算方面,则表现为原有的计算法则、方法干扰新的计算法则、方法的掌握。例如,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有的学生受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影响,不是将小数点对齐,而是将小数的末位对齐,如三年级学生在计算82+1.8=100,就是受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产生的错算。(3)容易遗忘所学知识。例如三年级中平年和闰年的区分,有一部分学生就会以为只要是能除以4没有余数的就是闰年,而忘记“百年不闰,四百年一闰”的规律,所以像公元1900年就会误认为是闰年。遗忘导致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出错。(4)对数学缺乏兴趣。由于数学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再加之教师教学陈旧,因势利导不够,且班级人数过多,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使得部分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另外,部分小学生自尊心很强,求成心切,却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一般意志力薄弱,易情绪化,紧张浮躁,面对复杂的计算问题时容易出错,特别在紧张的考试中这种问题更为突出。(5)个性特征的差异。心理学指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的学生性情沉静、温和,反映敏捷,情感和行为较为稳定;而有的学生则性情急躁、易变,反应迟缓,情感和行为较不稳定。不同的个性造就了不一样的计算表现。前一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能做到注意集中、思路清晰、认真仔细,能自觉检查并及时纠正计算错误,计算能力比较强。而后一类学生则恰恰相反。还有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在学生所反映出的解题错误问题中,基础知识与解题技能方面的不足,是错误出现的最主要原因,而这又主要反映在对基础概念了解模糊与自身运算技能欠缺。

只有在充分理解学生在数学方面产生错误的原因,才能跟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提升的方法:

(1)培养良好的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今后的继续学习显得非常重要。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的解题错误是由于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是防止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保证,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①认真计算②认真审题③认真检查。

(2)培养学生整理错题的习惯。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题,我们不能无奈地、被动地采取“错题----改正”这样单一循环的方式,而应该以研究者的角色,以积极的态度,因势利导,让错题成为引导学生进行再度探究的学习资源,成为教师反思自己教学得失的载体。我觉得数学题型划分为两大类:考察基础的知识型题目和考察综合运用的能力型题目。知识型的题目,除把错误更正,加以明晰,并在今后的复习中注意。还应查找资料或咨询老师,把相关的知识点总结整理在一起。而能力型的题目则重在总结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如选择题常用的排除法,只要运用得当,可收到相当不错的效果。关键在于熟能生巧。而像写作这一类主观性题目,我给同学们总结为“不选难的,只写对的”。最后集中的错题,都不应该是偏题、怪题,而应该是新课标所要求的重点考察的、学生又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防止矫枉过正。积累的错题多数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反复出现和多次变式训练及错题重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都比较扎实,错误得到了比较彻底的纠正。这样做既避免了题海战术,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3)培养学生自信心。考试能够暴露出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考试中,有的学生畏首畏尾、优柔寡断,这不但不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宝贵的答题时间。当然“心病还须心药医”,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认识到解题是不同心理特征不同气质的个性参与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单纯是一个思维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个性特征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计算水平都能得到提高,最大限度地去成全每一个学生。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即在计算前先轻轻地对自己说一句“我要静下心来,我要争取一遍就做到最好。”久而久之,学生的急躁情绪便被克服了,取而代之的是冷静与细心。

在对数学错因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提升数学能力之后,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因材施教始终是作为一位教师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数学教学工作。

CAXDFZ Xiao hong xiao xue

WZW

推荐第8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可能性大小教学设计

编者导语: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巨人小学网编辑搜集整理了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可能性大小教案1 ,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设计思想本节课学生是在对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对于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认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的活动,让学生在猜测-试验-分析数据的实践活动中感性认识事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然后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的可能性大,什么情况的可能性小,并检测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例4:教科书中在这里设计了另一个摸棋子的试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①首先,让学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与例3相比,增加了一种颜色的棋子,这个简单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增加到了三个:摸出红棋子、摸出蓝棋子、摸出绿棋子。需要注意的是,通过例3的教学,学生已经借助试验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这里,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盒子里棋子的颜色种类列出这个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再通过试验帮助学生理解。②接下来,让学生判断摸出各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小。将三种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可能性进行比较,要让学生能够判断出摸出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大,摸出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小。例5:通过例3的教学,学生已经在试验、收集和分析试验数据以及讨论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获知了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摸出各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小,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由于学生已经在前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获得了一些进行实验的经验,教师只需引导学生说一说设计这个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如实验的次数要足够多每次摸棋子前要将盒子里的棋子摇匀等,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实验。在各小组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一做:教科书通过让学生根据摸棋子试验的统计结果来推测袋中何种颜色的球多,并实际验证,进一步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准备一袋棋子,注意两种颜色的棋子的数量相差要大一些。然后让学生仿照例3进行试验,再根据试验的统计结果进行推测哪种颜色的棋子多,最后再打开袋子看一看,验证自己的猜测,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各小组进行汇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统计的结果是什么,自己的猜测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猜。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可能性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

2、学生能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的事件,用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不确定的事件。

3、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在游戏中探索,有初步的合作能力,对此类学习活动很感兴趣。

4、三年级学生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现实起点高于逻辑起点,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测、验证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

四、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2.过程方法目标: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五、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试验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学难点: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思考后回答:在A、B、C 3个透明的盒子里,盛有总数量相等、但红、黄两色数量不等的球。小红希望一次就能摸出1个黄球来,我们建议她从哪个盒子里摸?在另外两个盒子里,哪个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最大?通过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简捷地复习了第一课时关于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知识,并顺利地导入了对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大小的研究。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不了解盒子里装球的数量的情况下,先行预测摸出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这显然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可避免的含有碰碰运气的成份。但是,教师允许学生在观察摸球实验的过程中,修正自己最初的选择,进而让学生体验到,只有根据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去进行判断才是有科学依据的,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这个实验初步体验和发现可能性大小的规律。第三个环节: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研究:如果再增加一种颜色,是否仍然符合物体数量多少决定摸出哪种物体的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呢?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强化对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多少有关这样一个结论的认可。第四个环节:是让学生应用可能性大小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应用中深化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的认识。最后一个环节:是向课后延伸,引导和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意识。

七、课前准备教师:教学课件,一个盒子里面装有7个黄色乒乓球2个红色乒乓球。学生:7颗红色棋子,4颗蓝色棋子,1颗黄色棋子。

八、教学过程

一、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复习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出示问题:谈话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生活中,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可能性问题。复习旧知: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A B C师:草地上有三个盒子,小红希望一次就能摸出一个黄球,我们建议她从哪个盒子里摸?为什么?师:为什么不建议小红从B盒或C盒摸呢?2.师:既然B盒和C盒都可能摸出黄球,哪个盒子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最大?为什么?3.导入:可能性真的有大小吗?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可能性的大小]

二、验证可能性的大小。研究两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1.学生试验前的猜测。(1)师: 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盒子,里面放了红黄两种数量不一样的球,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呢?猜一猜。(2)出示: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①红球 ②黄球(3)学生选择。 19人15人

推荐第9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四单元《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2).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能对物体面积进行估测,并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我们将本册教材分为几部分?(三部分)我们已经复习过哪几个单元了?想想今天应该复习哪个单元? 板书课题:复习面积

二、回顾整理,沟通联系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师:对于面积的有关知识在这一章我们已经学过了,那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这部分知识呢?请大家好好想一想或者打开书看P70-87页,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组长做好记录,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小组讨论整理这部分知识,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刚才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了整理,哪个小组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和点其他小组补充。(要复习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及举例说明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还有长方形及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学到的有关面积的知识,并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

师:老师也整理了一下这些知识,师出示: (1)面积的含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开火车答、齐答)

(2)常用的面积单位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学生从大往小说)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00 10000 100 100 强调:除公顷和平方米以外其他的两个相邻的面积单位进率都是100 1平方厘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用你的手告诉我好么?我国的国土面积有多大?

师:观察上面几个面积单位,如果都以1个单位来看,你认为哪个计量单位表示的面积最大呢?它们分别适合在生活中计量哪些物体的面积时使用这些单位呢?你能举例说说吗?(课桌面、学校的操场、我国的领土、橡皮擦、练习本、邮票面、手绢、毛巾、教室、市府广场)

(3)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长方形 正方形 面积公式 并与周长公式进行比较 师:随机几道判断:有关长方形 正方形 面积与周长的题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5平方千米=500公顷

(2)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一棵大树高16平方米。

(4)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大正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2.估计一下教室地面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如果知道教室的长为8米,宽为6米,请问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我们要在教室的天花板一周围上装饰线条,那是计算它的什么呢?提醒学生注意区分面积和周长的不同。

3.练习题(略) 4.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当中,解决哪些问题用到了面积的有关知识?

四、回顾小结,寄托心语。

师:不知不觉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40分钟,能谈谈你在这节课上的一些收获吗?

五、继续收集有关面积的类型题,下节课继续深入复习(校本团队提议增加) 五课时的分类复习:

一、面积单位的转换。

二、填写合适的单位和生活中常见的面积应用。

三、应用题 重点是铺地砖 。

四、求面积的几种方法

推荐第10篇:吃西瓜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三年级)

吃西瓜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三年级)

一、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学生感受到由分数表示由多个个体组成的整体中的一份或若干份。在对分数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很容易掌握的。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吃西瓜”一课,主要内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材P71-7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是结合小熊吃西瓜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归纳出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涂、拼等活动,体会“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创造与探索,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四、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难点分析:帮助学生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 关键:突破把1 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卡片若干张、水彩笔等。

七、教学过程

新课之前,复习分数的意义。 1.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熊妈妈分西瓜的故事,想听吗?

师:大熊和小熊是一对好兄弟,他俩既活泼又可爱,又乖巧懂事,经常帮妈妈做事情,一天两个好孩子又在帮妈妈打扫卫生了,不一会儿就累的满头大汗,熊妈妈说:“孩子们歇会儿吧,妈妈给你们切西瓜。”我们一起来看看切西瓜的过程吧,如果把这个圆看成一个西瓜,熊妈妈把这个西瓜平均切成了8 份,兄弟俩高兴

的吃了起来,不一会,小熊就吃了其中的2 块,大熊吃了其中3 块,那小朋友你们知道他们分别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课件:一个西瓜被分成了8 块,小熊吃了两块,从圆中分出两个西瓜到小熊的头像,再分出三个西瓜到大熊的头像上。

师:这里的2/8 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分数的?

(2/8 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 份,其中的两份,就用2/8 来表示)最好不说“取”

(3/8 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 份,其中的三份,就用3/8 来表示) 师:那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1/8)

师:那2/8 里面有几个1/8 呢?

师:那根据刚才的画面内容,你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剩下的西瓜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大熊和小熊谁吃的多?多多少?)

用纸蒙住,学生说一个,取一个。

师:咱们同学真会提问题,这节课咱们就先来研究吃西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吃西瓜)

2.解决同分母分数加法:

师:先来看看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PPT 展示)你会列算式吗?

(2/8+3/8,板书)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呢?

(是要把大熊吃的和小熊吃的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师:请你观察这两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加数的分母都是8)

师:对,我们就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板书)今天咱们就先来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师:那你能试着说说这个算式等于多少吗?

生:````````````````````

师:那看来大家的意见都等于5/8,那这个结果究竟对不对呢? 我们想个办法,你能用图形来说明2/8 加3/8 到底等于多少呢?老师给同桌两人提供了一张被平均分成8 份的圆纸片,同桌进行角色分工,一个当小熊,一个当大熊,用斜线涂一涂被你吃掉的那一部分,涂完后,根据你们涂的这张纸片和你的同桌说说 2/8+3/8 到底等于多少。开始吧。

学生活动并交流

师:完成的同学马上坐正,那我们刚才通过验证,你是不是认为2/8+3/8 等于 5/8?

谁愿意拿着你的作品到前面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请两组来说 )

师:说的真好,同桌再说说5 个1/8 是怎么来的?

师:全班一起来说说 课件边展示请学生边叙述过程:

师:那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的过程(电脑演示)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 份,其中的2 份是小熊吃的2 个1/8,3 份是大熊吃的3 个1/8,合起来就是5 个1/8,也就是5/8) 师:结果就是5/8,(板书)

师:解决了问题我们一起来做答(板书)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现在老师考考你,你能算算2/7+4/7=?

说说为什么等于6/7 呢?(2 个1/7 加4 个1/7 等于6 个1/7)阐述算理

师:同学们这么能干,老师就不信考不到你们,请你口答1/9+5/9 等于?

2/4+1/4 学生口答

师:这么能干啊?你们是怎么算的,怎么会这么快呢?

师:哦~是这样的吗?我们再来看看,分母不变,分子加在一起。(板书)

师:说的真好,那谁来归纳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到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板书

板书计算过程。

师:注意加号,等号,分数线要对齐,这样才好看。 师:解决了吃西瓜的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心里怎么样,美滋滋的,象吃西瓜一样甜,那我们解决下面的问题是不是更有信心了?

3.解决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我们现在来看第2 个问题:大熊比小熊多吃的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为什么用减法呢?

(求一个数比另外一个数多多少,应该用减法)

师:那再请你观察这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也是同分母分数)

师:那我们今天还要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减法(板书)

师:关于这个算式,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用手中的另外一个圆片帮助你,想想 3/8-2/8 等于多少呢?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请一生板演。

请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跟黑板上一样的同学请举手,那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PPT)请一生说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 份大熊吃了3 个/8,小熊吃了2 块,表示2 个/8,从3 个1/8 里去掉2 个1/8,剩下的就是大熊比小熊多吃的这个西瓜的1/8 师:谁再把刚才的过程说一说

(3 个1/8 减去2 个1/8 还剩1 个1/8,就是1/8)

师:3/8-2/8 你会算了,那4/7-2/7 你会算吗? 师出题学生口答

师:那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板书

总结: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知道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做减法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减。那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该怎么计算呢?

全班说。

4.解决1-几分之一的减法:

师:那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5/8,这时候小熊说了:我们不要吃了,也给妈妈留点啊?,小熊真是个孝顺的孩子,那这个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呢?(PPT)

你会列算式吗?同样,迅速把你的算式列在本子上,在小组内说说你想法。

师:你是怎样列的算式?

(8/8-5/8=3/8,板书)

师:8/8 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这个西瓜。

师: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1-5/8)

师:那这个1 是什么意思?

师: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整体你也可以用“1”来表示。(划等号)

师:那8/8-5/8 你会算吗?

板书结果3/8

师:我们再来看看整个思考的过程

师:(PPT)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8 份,取了其中的8 份,也可以用1 来表示,从中去掉大熊和小熊一共吃的5/8,果然还剩下了这个西瓜的3/8

(1 就是8 个1/8,先把1 划成8/8,8 个1/8 去掉5 个1/8,还剩3 个1/8 就是3/8) 做答

师:那如果这道题不是1-5/8 而是1-4/7 又是多少呢?

师:那为什么这里把1 划成7/7 而没有象刚才一样划成8/8 或者是6/6 呢?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算式跟前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师:那象这种1 减几分之几的减法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师:那么也就是说要把1 划成跟减数分母相同的一个分子分母都一样的分数来计算。这样其实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其实如果孩子们计算熟练了,中间的步骤可以省略不写。

5.练习:

师:熊妈妈看到同学们学的这么开心,她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想试一试同学们的实力,敢不敢接受挑战?

A.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口算题,看算式直接写得数,(打开书完成)

选其中一道题请学生说想法

注意:3/4-3/4(用图解释)

B. 师:这是一条线段图,认真观察,(PPT 线段被平均分成了10 份) 求的是什么?(闪现“?”,算一算一共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呢?)

生:在本子上列算式解决,并口答。 师:接下来看下一个线段图,

师:那你会列算式吗?

8/9-2/9=6/9

C.再来看一个线段图,请生解释。列算式解决

6.总结: 同学们,吃西瓜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事情,但是我们却从中学会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学们真是好样的,看来只要我们用一双充满智慧的,善于发现的研究去细心观察生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会体验到更多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11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传: 李小平更新时间:2012-12-30 17:44:1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

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

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

2、1/

4、1/8,让学生读出各数。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

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

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

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上传: 360106000001110076 更新时间:

2013-7-29 21:18:58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昌北二小 周灵平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学习纸 “游戏”纸卡 多媒体课件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课前质疑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写法,今天,老师带着同学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

1.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几?生:1 师:这是一个整数

师: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引导学生发现在整数的末尾添上0,数会变大。

2.师把100变成10,10变成1, 引导学生发现在整数的末尾去掉0数会变小

3出示0.1 师:这个数你们认识吗?生:0.1 师:这是一个小数,

师:我们再来试一试。

依次出现0.10,0.100然后再在不断去掉末尾的0,让学生猜测数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还是大小没变呢?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了吗?(师:认为变大的举举手,认为变小的举举手,认为大小不变的举举手,到底谁猜对了呢?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

(一)教学例1 1.师: 0.1、0.

10、0.100,他们到底是变大了,变小了还是大小不变呢?我们先给他们带上统一的单位--米,请出米尺来帮帮咱们。(将0.1,0.10,0.100同时带上单位米)

(1)课件出示米尺(复习旧知)

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分米=( )厘米=( )毫米

师;那么0.1米,0.10米,0.100米之间的关系可不可以转化成这些单位来研究呢?咱们试试吧!

(2)课件出示直尺图 0.10米=( )米=( )分米

引导学生将0.1米先转化成1/10米,再转化成1分米,并说一说转化的理由。

师:一分米在米尺上是0到刻度几?课件出示一分米线段。

(3)课件依次出示 0.10米=( )米=( )厘米

0.100米=( )米=( )毫米 师;0.10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又等于多少厘米? 0.100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又等于多少毫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一号学习纸,小组讨论并合作完成。 比一比哪个组合作的又快又好. (4)生汇报,并说一说理由

课件依次出现10厘米,100毫米的线段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并演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5)指导看黑板;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师:这几个数大小不变,那些同学猜对了,掌声鼓励。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等式,可以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什么地方多(少)0?在这个小数的什么位置?多(少)0还可以怎么说?

末尾添上“0”

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

小数 0.1= 0.10= 0.100 大小不变

末尾去掉“0”

小数的末尾添上0大小不变,去掉0大小也不变。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有这个规律呢?我们还需再验证一下。

2.验证

师:刚才我们借助了米尺来研究,接着我们借助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来研究。

(1)出示课件:比较0.30和0.3的大小。

师:0.3和0.30这两个小数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同桌之间拿出印好的大小完全相等的两个正方形,涂色分别表示出0.30和0.3。再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导:想想0.30表示什么意思?0.3呢?应该涂多少格? 学生涂完色问:你为什么这样涂?之后演示涂色过程。

(2)同桌商量比较,汇报结论。

师:谁涂的面积大?0.30和.0.3的大小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直观比较法:看上去都一样大;(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取了其中的30份和把它平均分成10分取了其中的3份是一样大的)

理论推导法:0.30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0.3是3个1/10。

课件演示重合图形。(在原板书下再板书:0.30=0.3) 师:那0.4和0.40呢?0.8和0.80呢?

(3)观察思考

观察板书0.30=0.3 师: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再次验证我们的猜测。

3.讨论归纳,揭示课题

教师指着板书说:你能把上面的研究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4人小组之间讨论一下,想想该怎么说才比较完整?

教师提问几个小组代表让其归纳,不够完整可以由其他小组代表补充。得出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课件展示并板书)

4、指导阅读。

生齐读小数的性质。

5、质疑问难:(判断)

师:你们对这句话理解的够不够透彻呢?这句话的关键词在哪呢?做完下一题,看能不能帮你们找到答案。(以下题目陆续出现)

(1)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举例说明后返回小数的性质,红字强调“小数”。

(2)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举例说明后返回小数性质,红字强调“末尾”。

(3)10.50=10.5=10.500 判断后返回小数小性质强调“大小不变”。

三、巩固运用、交流反思

1.教学例2 师: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利用小数的性质,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体现数的简洁。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小数的化简。

出示例2:把0.70,105.0900和12.0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师:0.70你认为可以怎么化简才能大小不变?

(2)学生自己完成。指名回答,让其说说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4)为什么105.0900的5左边的0不能去掉呢?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小数末尾的”0”)

师:同学们真棒,老师还没教,你们就会了,那下一题呢?课件出示12.000 (5)师:12.000该怎么化简

生回答后小数末尾的0红色闪现。

师:12.000去掉0后是多少?将小数化简成整数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强调:12去掉0后,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以把小数点也去掉。

2.教学例3 师:在今后的生活中或者今后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时,有时要将数转化成相应位数的小数,便于计算,接下来咱们利用小数的性质来学习数的改写 。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 4.08 = 8.1840= 3 = (1)学生自己完成。

(2)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 3能不能直接在后面添0?

注意: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注意小数的化简是将末尾的0去掉,而小数的改写可以根据需要添加0或去掉0.

四、巩固运用,拓展升华

1、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学知识,咱们来看一个发生在马路上的小故事吧,看一下这里还有些什么数学知识?

课件演示小故事 (然后孩子按题目要求完成练习) 师;孩子们,我们还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生:乐于助人 尊老爱幼······

师 是啊,我们应该向小林和他妈妈学习,乐于助人、尊老爱幼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挑战自我

师:孩子们学得还真不错,敢不敢接受下一个挑战?有没有信心?

课件出示,怎样才能使 600、60、6这三个数之间划上等号?

3、思维拓展

课件出示 按要求说出一个数

(1)所有“0”都不能去掉 (2)所有“0”都能去掉 (3)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0”。

四、全课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0.1 = 0.10 = 0.10 0.3=0.30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设计

上传: 杨绍华 更新时间:2013-1-2 15:06:33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课本P49—P5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或失败情感,树立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归纳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教学准备:前置性小研究、PPT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课前两分钟:

145×2 45×12 先估算再笔算。说说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笔算乘法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那你们知道一列普通火车的运行速度是多少吗?(145千米/时)

(2)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前置性学习中的自学指导,再次预习一下课本第49的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分别做上记号。

PPT出示:

自学指导:

1、仔细读题。

2、认真分析:已知条件、问题、怎样做?

3、解决问题:列式计算、还有别的算法吗?

4、归纳总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验算?完成P49的做一做。

3、小组交流:

互相学习,互相配合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这次学习请大家这样做:

依据自学指导,分工合作,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4、全班展示: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和大家共同交流?

5、教师点拨:

听了刚才××小组的交流,你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谁能再说一说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PPT出示:

1、数位对齐;

2、分位相乘;

3、合并相加;

4、满十向前一位进1 ),与我们以前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有什么不同?

三、反馈练习:

1、出示课本P51页第7题。

小马虎也做了三道题,请同学们帮他诊断一下,他有没有出错,错在哪里?帮他改正过来。

2、出示课本P51页第5题。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当回小会计,帮学校图书管理员算一算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出示课本P52页第9题。

图书管理员又遇到新麻烦了,你能继续帮他解决吗?说说可以怎样做?还有别的方法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积极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解决了许多相关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在生活中解决更多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

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数我们如何来计算呢?213 1234×12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145×12=1740(千米)

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者:郑自光 发布日期:2012-03-23

× 31什么是周长(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及简析】

教材44-45页(周长的认识)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在

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课前预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

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具】

1、电脑课件、展示台

2、学具袋(光盘、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所以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二、实践探索,理解新知

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感知周长

(1)课件出示各种封闭与不封闭图形,问:哪些图形是有周长的?

(2)画几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

(3)展示学生作品,并指出图形周长,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

(1)描一描

A、课件出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周长

B、描一描光碟的边线,问光碟的内部线是它的周长吗?

(2)摸一摸(44页摸一摸)

让学生用手分别摸一摸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及文具盒面的边线,与同桌交流认识周长

(3)走一走

怎样走才是教室的周长?怎样走才是操场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循循渐进的掌握知识。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1、量一量(44页实践活动)

(1)测量自己的腰围与头围

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量出结果并记录

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测量过程;

(2)测量树叶的周长

自选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

2、围一围(45页第1题)

让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结合课件让学生知道可以有不同的起点,但是只能描一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与同学合作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的周

长,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实践训练,深化新知。

1、想一想

如果要知道三角形的周长应该怎样量?四边形呢?为什么?

2、算一算(45页第2题)

课件出示几幅图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活动,鼓励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算出图形的周长

3、练一练(45页第3题)

运用课件,通过测量、移动的方法,直观的比较两组图形的周长,从而深化知识

【设计意图】

练习题由易到难,从基础题到拔高题,层层深入,这样既顾及到全班好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又为尖子生补充了"营养"。

五、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小就能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整理,并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板书】

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封闭平面图形

绕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边线 一

【反思】

《什么是周长》是一节帮助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的一节课,这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认识平面图形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

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为后面的测量周长,计算周长以及周长的应用做好铺垫。同时也为日后学习面积的相关知识,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打好伏笔。基于以上的认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让学生亲身感悟。首先我通过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通过对"一周"的强调初现周长概念。再让学生通过比、画、摸、走、描几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受到周长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进行的,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封闭平面图形"、"一周"、"长度"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形的周长,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我知道仅靠以上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围一围、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整节课我都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全方位的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

(二)在练习中让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得到升华。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而有梯度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

展。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题中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甲、乙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第二道题是比较一组中几种图形的周长是不是一样长?学生回答之后我总结出:"周长一样的图形大小(面积)不一定相等;反之,大小不同的图形周长可能一样。" 荐荐小初学二

数数

学学

教教

案案案

[1000(800 [1000

字字

]

) 荐生活中的数学教字] 荐人教版初一上数学教案(全册) [1500字] 荐工程数学教案 (500字)

第12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

1、2题。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

2、1/

4、1/8,让学生读出各数。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

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

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80~8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三角形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一条高,认识三角形的三条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了解三角形特性和画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三角板、四边形木条、三角形木条、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美丽的图画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优美的画面,找一找这几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在这些图片中都有三角形。 同学们真够厉害,了不起。

那么三角形究竟有哪些特点?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探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板书:三角形)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三角形的特征:

(1)画一画:你们喜欢画画吗?下面老师和同学们比赛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看谁画得快? (2)同学们画得真快,现在你们思考一下: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生: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三条线段。 师:三条线段是不是构成了三角形的三条边。 板书:特征 三条边 三个角

三个顶点 (3)指一指,标一标

师: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画的三角形的特征标出来。

顶点

角 边 边

角 角

顶点 顶点

师:谁能把黑板上老师画的三角形的特征指出来? 活动:指一生上台指出三角形的特性

(4)找一找:老师在电脑上也画了几幅图,请同学们来看一下: 生1:第(1)幅图中出现了一条曲线。 生2:第(2)幅图中没有连接起来。 生3:第(3)幅图画的是角。 生4:第(4)幅图中画的太长了。 生5:第(5)幅图是一个三角形。

(5)师:那你们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小组同学先互相说一说。 现在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1: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生2: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生3:应该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现在摆一摆,围一围:学生用实物摆三角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 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在这个定义中你觉得那些词最重要? 生1:三条线段 生2:围成

师:你是怎么理解围成的?

生:围成的意思应该是三条线段连接起来,没有空隙,是一个封闭图形。

师:同学们理解的真不错!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6)师:为了表达方便,我们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师:只能用字母A、B、C表示吗?还可以用B、C、D或E、F、G等任意三个字母表示。

2、三角形的高。

(1)找相应的顶点和对边。

三个顶点读作:顶点A、顶点B、顶点C 三条边读作:AB边或BA边、AC边或CA边、BC边或CB边

师指图:请大家仔细观察,顶点A的对边是哪条?(BC边)顶点B的对边呢?(AC边)顶点C的对边呢?(AB边)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对口令游戏”,好吗?游戏是这样的,老师说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你们说这个顶点的对边;老师说三角形的一条边,你们就说出相应的顶点。比如老师说,顶点A,你们就说BC边;老师说BC边,你们就说顶点A。明白了吗?看谁反应快!(师生对口令) (2)三角形的高。 ①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现在有一只小蚂蚁想从A点向对边BC走,请同学们帮小蚂蚁想一想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师:谁来说一说小蚂蚁走哪条最近? 生„„

师:为什么你认为这条路最短? 生:垂直线段最短。

师: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

师:这条垂直线段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的一条垂直线段,在这里它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 生„„

师指图中另外的两条线段追问:这条是三角形的高吗?为什么?这条呢? ②画三角形的高。

师:大家还记得怎样画“垂线”吗?那么三角形的高又该怎样画?想不想试一试?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 学生独立试着画高。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生„„

小组展示并演出作法: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放在三角形的底上,然后平移三角板把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移到底所对的顶点上,然后画虚线。 让学生评价学生的做法,把要点说明: 画高用虚线,画上垂直符号,标出底和高。 (3)延伸:认识三角形所有的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高?

师:三角形另外两条高是怎样画的。(多媒体动态演示画三角形3条高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角形的3条高。)

(4)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有3条高呢?(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A、大胆的猜测一下第一个三角形“它有几条高?” B、根据学生回答,请他们画一画,并对找到的高加以说明。 ① BD是AC底边上的高。 ② BC底边上的高是AB。 ③ AB为底,它的高是BC。 (课件演示证明)

C、那这个三角形的高和前一个比较,一样吗?(前一个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的里面;这个三角形有两条高和三角形的边重合了。) D、提问:

① 猜猜看这个三角形有几条高? ② 在哪儿呢,请你们先画一画。

③ 指名交流,课件演示。(延长BC,从顶点A作BC延长边上的垂线;延长AC,从B点出发作 AC延长边上的垂线;从C点作AB底边上的垂线)

④ 这个三角形的高和前面两个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角形的高有些在三角形的外面。

3、三角形的特性。

(1)引入:观察画面,发现问题。

师: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那么三角形有什么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画面(PPT播放电线杆、自行车、篮球架等三角形应用的图片)

师: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提问3位学生) 师:真的吗?我们来做实验验证一下好吗? (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我们先看活动要求(多媒体出示活动要求:

1、每位同学轮流用手拉一拉四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你的发现。

3、小组同学操作完毕,请小组长收拾好四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棒!)

师:每位同学都轮流用手拉一拉,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学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四边形虽然四条边长短固定,但形状不能固定,容易变形;而三角形的三条边长一旦固定了,那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固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 (3)师:怎样使容易变形的四边形固定住? 生:在对角线处加上一根木条。 学生操作,并拉一拉,体验到拉不动。

师:为什么在四边形的对角线处加上一根木条后四边形就固定住了? 生:因为变成了两个三角形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回应“特性”的引入。

师:聪明的人类正是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创造出这些牢固、美观的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希望同学们长大后,也当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出更牢固、更美观的物体。 (5)解决生活问题。

师:谁能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故事引入:一只小兔和一只小猴在围篱笆,小兔子坚持这样围,而小猴子坚持这样围。你们同意谁的做法,为什么?

生:我同意小猴的做法,因为围成三角形稳定。 师:我们怎么帮助小兔子使它的篱笆牢固? 生:在对角线出加一条木条。

三、总结全课,小结学习方法。

1、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三角形。说一说你对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80-82例

1、例2。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课本的例1,结合生活情境和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学习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例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义;从实际生活中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一条高。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等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合作、表达和交流中,增强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采取:“观察←→讨论←→操作←→观察”的循环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节课属于几何知识概念课,因此在设计中我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每个概念都是让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课把学生的观察、操作、演示、归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研究、探索,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观察和操作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想方法作结论,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

三、指导学法,自主探索。

合作能力是人不断发展的社会能力。在本节课中我运用小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强团队观念,促进交往能力。同时,把动手、动口和动脑相结合,遵循从发现新知到概括新知再到获取方法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学生欣赏老师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有关三角形的图案和画片。

2、揭示课题。(板书:三角形)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请同学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并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课件出示一组图形)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师生一边倾听,一边评价,主要看是否抓住了三角形的特点: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进行描述的。 (3)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的意义。

教师用三条线段的教具在黑板上摆放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三条线段、围成。学生发现: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准确无误地围成三角形。

(4)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为了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举一反三,若三个顶点的旁边分别写的是M、N、D,那这个三角形又可以怎样用字母表示呢。并教学顶点和边的读法。

2、三角形的底和高 (1)找相应的顶点和对边。

三个顶点读作:顶点A、顶点B、顶点C 三条边读作:AB边或BA边、AC边或CA边、BC边或CB边

师指图:请大家仔细观察,顶点A的对边是哪条?(BC边)顶点B的对边呢?(AC边)顶点C的对边呢?(AB边) (2)三角形的高。

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引入学过的垂直概念,让学生再次分组探讨三角形的底和高。其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总结时我再边说明边操作: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三角形的底。

(3)延伸:认识三角形所有的高

推广验证,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底,都有相对应的高。这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并要求画出另外两条边所对应的高,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对应的认识得到了提高。 (4)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有3条高呢?(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3.三角形的稳定性。

再次多媒体出示课本情境图:在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呢?它具有什么特性?其实这是知识的拓展,因为有之前的认识,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难想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但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我用实验来验证。

(1)出示一个由四根木条钉成的平行四边形,问:动手拉一拉,会发生什么情况?让个别学生动手试一试。学生上台试拉后会发现很容易拉动。

(2)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个平行四边形变得稳定一些呢?学生兴奋起来积极想办法。 (3)指名学生上台操作演示,进行实验验证。学生会想到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钉上一根木条,结果平行四边形就不易拉动了,道理是什么呢?(得到了两个三角形)。这个实验也就充分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全课,小结学习方法。

1、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三角形。说一说你对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第13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节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节约

探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养成自觉进行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306÷3= 840÷6=

2、师:上节课,我们帮聪明的猴子解决了烦恼,猴子有什么烦恼呢?(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做人的一种美好品质——节约,《节约》里会学到什么本领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主题图。

鼓励学生找到情景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师:图中的信息你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3个班卖报纸和矿泉水瓶,一共收入912元。

2、数学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⑴指名读题并列出算式: 912÷3= 304(元) ⑵拆数法: 900÷3=300 12÷3=4 300+4=304 ⑶师:你能用竖式来计算吗?

学生独立试做,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3049129

312120

答:平均每个班卖了304元。

口算解释:先分900元,余下12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在十位上要商0。

竖式解释:用被除数百位上的“9”除以3,商3应写在百位的上面;用被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够商1,要商0应写在十位的上面;接着把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2、学校用卖废品的钱买了522支笔,送给手拉手的乡村小学4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多少支笔,还剩几支? ⑴指名读题并列式:522÷4= 130(支)……2(支) ⑵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1305224412122 答:平均每个班130支,还剩2支。

口算解释:先分400支,平均每个班分到100支;再分120支,平均每个班分到30支;最后分2支,平均每个班分不到1支,所以个位商0,余数是2。

竖式解释:用被除数百位上的“5”除以4,商1应写在百位的上面;余下的“1”与十位上的“2”合起来继续除,商3应写在十位上;接着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余数是2。

3、师:通过刚才两题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生:不够商1,就商0。

师:有的十位上不够商1就商0,有的个位上不够商1就商0。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吗?

师生共同总结:笔算除法时,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开始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如果不够商1就商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目的是巩固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

4、指导学生完成课本“试一试”。

5、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纠正常见错误。

6、完成课本“练一练”第5题。巩固除法计算和验算。

7、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一练”第8题。引导学生尝试用估一估的方法找到可能的答案,再通过计算确认结果。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节 约

30491293

130522441212

12120

第14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设计

集 合

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数学是一门开智的学科,依托数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积极思考,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数学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它引领学生触摸并走进数学的世界。基于这样的思考,本人优化教学目标,尝试以创造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集合的思想,并获得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注重优化教学过程:⒈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⒉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将自主探索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⒊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层次地渗透集合知识,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学习效果。

提出的问题:

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⒉如何做好课的导入,达到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有效教学的起始。

磨课要点 ⒈起点。

知识起点: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就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个集合图。

已有生活认知: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重叠现象,自然界中也有许多常见的重叠现象。

思维特点:学生之前只掌握单独的一个个集合图,而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并未接触过。基于此,我把知识的原点定位于两个独立的集合圈,从两个并列的集合圈引发学生的探究。

⒉终点: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借助韦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⒊过程与方法:在独立思考、互助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悟集合

的数学思想、感受集合的意义、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04页。

教学目标

⒈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借助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⒉在独立思考、互助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悟集合的数学思想、感受集合的意义、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⒊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增进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呼啦圈。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有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去看一部电影,但她们只买了3张门票却顺利进入电影院。(友情提示:每人都必须买一张门票)这是怎么回事?

【设计意图: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制造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初步感知“重叠”。】

二、认知冲突,探究新知

⒈邀请4位同学参加观看歌舞晚会,3位同学观看话剧晚会,快快行动吧!

⑴出示名单。

⑵为什么数人数的时候却只是6人,少的1人去哪了? ⒉引用呼啦圈来感知“重叠”与“集合”。 ⒊数形结合,符号化数学思想的渗透。

⒋通过计算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观看活动,认清韦恩图各部分的表示的意义。算法多样、算法优化。

【设计意图:应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造成认知的矛盾和冲突,感受“重叠”。呼啦圈的巧妙引入,予以学生良好的探究素材,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完成了完整的维恩图的创作。让学生感受“数形结

合”、“优化”和“集合”的数学思想。】

三、分层练习,内化新知 ⒈书中的“做一做”。 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内化新知,也实现了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

【设计意图:将所学的知识与方法两方面进行总结,让语言成为思维的外壳,进一步将新知完整地建构在学生的大脑里。】

执教者简介

鄢晓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教育部种子教师、国培计划指导专家、福建省学科带头人。曾先后在CN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含核心期刊);潜心研究数学习题、试题设计,在《数学周报》、《教育周报》等刊物发表各年级数学试卷数十份,合著编写教辅材料6本,合著出版工具书1本。所执教的课荣获过全国、省、市各级一等奖。

所用教材内容

第15篇:三年级数学时分秒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给大家分享数学时分秒教学设计,欢迎借鉴!时分秒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2、使学生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间,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这样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里的光阴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时间”)

提示课题,板书:时 分 秒

二、讲授新知:

(一)认识钟面

1、昨天老师请你们回家仔细观察钟面,现在请你们同桌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上来交流一下。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面,上面分成12大格,还有1-12这些数,和你们在家观察到的钟面一样吗?下面请小朋友看仔细,一大格之间有什么变化?

(一大格里面有5小格)

那么两大格呢?三大格呢?……到12大格就有60小格。

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

分针走1大格就是5分钟。如果是5大格呢?9大格呢?分针走一圈呢?如果是两大格两小格呢?

3、时针和分针之间有什么秘密?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

(课件演示时针和分针的变化)

得出结论:1时=60分

那么2小时等于多少分呢?240分等于几小时?

4、我们一节课是40分钟,再过多少分就是1时?你知道1小时里能做些什么呢?

5、1分钟和1小时比要短得多,那1分钟究竟有多长呢?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用1分钟做的事呢?

(集体做1分钟口算,让学生感知1分钟有多长)

6、我们了解了时、分,它们都是时间单位,还有比分还要小的时间单位吗?

分和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揭示1分=60秒

1秒有多长呢?我们来做个游戏:5秒内拍手,算出大约每秒拍几下手。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要用秒来计算?

(二)认识钟面上的时刻

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8时零5分,说说你是怎样看的?8时05分还可以表示成8:05。

6时20分,你又是怎么看的?还可以怎样表示?

9时55分。

现在有两种答案,究竟谁对谁错,请你找出对方错在哪里,只有找到原因,才能使对方心服口服。

(学生讨论、交流)

选择不同答案的小朋友有反驳的意见吗?

2、遇到类似的情况确实很容易犯错,那你有什么好办法?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要看清楚时针,时针没有过8,说明是7时多。

老师这儿有一个钟面,它只有时针,你能只看时针,说出它是几时多吗?

3、通过刚才大家讨论、交流,现在看钟面上的时刻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看钟面说出所表示的时刻:

8:30 10:05(通常不满10分钟,我们用零几分来表示。)

9:55 6:08

2、我们不仅要会看,还要会正确书写,行吗?(两种表示方法都可以)

6:20 5:40 10:10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

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样看时刻的吗?

(介绍有关的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时钟,老师相信,只要你们认真学习,掌握各种本领,将来能创造出用途更为广泛的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

时分秒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了1分、1秒的时间观念,并且学会了时间单位之间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时分秒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

1、情境激趣:同学们还记得2010年12月31日晚上12点59分,嫦娥1号发射的情景吗?在这个场景中还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想再次来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好,让我们跟着指挥长一起来为它倒计时加油吧!

(播放发射倒计时时刻)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

谁找到了藏着的数学知识了?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

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举例。

师小结: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这是我们过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

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直观感受1秒和几秒。

(一)观察钟面模型,复习旧知。

师:(出示钟面)还认识它吗?请学生来介绍一下时钟。

(二)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在钟面上还有一个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来(秒针)谁来描述哪颗针是秒针呢?(又细又长的那颗)。

师: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课件演示:钟面上,秒针伴着“嘀哒”声走了几小格。)生自由回答。

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

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

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

过渡: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

(1)(钟面演示1秒),你感受到了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拍一下手、跺一下脚、说2个字、点一下头)

(3)你感觉1秒怎么样?(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三)互动体验,感受几秒,加深对1秒的认识。

1、体验10秒。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10秒有多长。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的举起你的小手,记住你看到的是几秒钟。

学生活动,然后反馈。

2、感受15秒。

师:还想做这个游戏吗?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

学生活动。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了。

3、游戏活动。

师:这个游戏有意思吗?现在同桌两人,自己定时间来感受,一个同学看钟面,另一个同学感受,交换进行。互相帮助,调整好节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四)体验探索,发现1分=60秒。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好,鼓励一下自己吧,下面老师要送一个礼物给大家,送一段美妙的音乐来轻松一下,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用你自己的方法感受一下这段音乐有多少秒?(播放一段60秒的音乐“梁祝”。)

师:这段音乐有多少秒?

师:这段音乐究竟有多少秒,让我们伴着秒针的走动,再次来欣赏一下这段音乐。不过这一次,请你仔细观察秒针走动时,分针有什么变化?(再次播放这段60秒的音乐,画面显示秒针从12开始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

师:秒针走了多少秒?这段音乐是多少秒呢?

生:秒针走了一圈,分针走了1小格。

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间呢?分针走了1小格呢?

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钟。

师:我知道这段音乐是60秒,现在又说是1分钟。到底是1分钟还是60秒?

生:1分=60秒。

板书:1分=60秒

课堂小结: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单位“秒”,感受了1秒有多长,还知道了1分=60秒。

三、练习、感受,加深认识。

如果给你10秒,你觉得能干什么?学生交流。那10秒到底能干什么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这里我给大家准备了一篇文章和一些口算题,还有半张空白的纸。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件事来作实验。

学生活动。

四、课堂小结。

10秒我们有这么多收获,那如果只给你1秒你能干什么呢?学生交流。你们认为1秒干不了什么?是这样吗?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结:汽车1秒能行20米,火车1秒能行30米;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地球1秒大约能自转4100米;卫星1秒约行7900米。

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秒,在一些国际比赛中,往往成败就在这短短的1秒之内,(出示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视频)这是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连1秒都不到。

难怪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就是时间的价值。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祝贺大家今天收获可真不少,相信小朋友们今后都能珍惜分分秒秒,好好利用,做时间的主人。

第16篇:三年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淅教版数学第五册

教材说明:

教材先出示有各种小动物的实际场景图,从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分类整理。通过分类整理成象形统计图,让学生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常用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习统计时,要引导他们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经历把整理出的数据用图表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经历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从中理解并掌握一些有关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自己动手统计,在学习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是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

2、感受数据的整理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初步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大象奇奇也要过生日了,他还想跟我们一(3)班的小朋友一起过生日呢,你们愿意吗?看,奇奇来了。(大象: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因为我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过生日。待会儿还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小动物们戴着头饰唱生日歌边依次入场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

生:大象家来了小狗、小猴、小猪。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呢?

生:小猴有5只,小狗有4只,小猪有3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现在容易数得清吗?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

二、展开新课:

1、初步认识统计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的分类统计的方法。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怎样排队比较整齐又容易看出每种动物有几只?

学生上台操作。引导学生排不同的队形。

师:小动物们还带来了他们的照片,你们也能像刚才一样给他们分组排列吗?

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手动手理一理,贴一贴。

学生学习小组讨论、操作,然后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可能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整齐、漂亮作为评价标准,恰当地评价同学的作品。适时引出课本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朋友们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揭示课题)

2、尝试统计鲜花

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带来了好多客人的情况。我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还给大象准备了生日礼物呢!你们准备了什么呢?生答。原来是好多五颜六色的鲜花,你能告诉大象有哪些颜色的鲜花吗?生出示鲜花图片并介绍。你们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帮他统计一下吗?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整理,粘贴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并统计出鲜花的数量,然后相互交流,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互相评价哪种贴法最清楚,最容易看出花的多少。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书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举书本向老师、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发表意见)

三、巩固拓展:

1、统计水果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看,大象奇奇跑来感谢你们了

大象:谢谢你们的帮助。我想买些水果给你们吃,你们爱吃什么水果呀?学生交流。

师:水果店里只有苹果、桃子、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大象不知道哪些水果多买一些?哪些少买一些?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用小组统计的方法。

师提出活动要求: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选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交流,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一起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便于学生观察)师:小朋友,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大象,你现在知道买哪些水果了吗?

师:小朋友还为大象准备了一首动听的歌,现在就表演给大象听好吗?

生表演唱:假如幸福的话你就拍拍手

师:大象,你下次还愿意来我们一(3)班过生日吗?

2、统计各小组得的智慧星的数量。

谈话:今天我们帮大象解决了两个问题,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动脑,齐心协力,很多同学得到了老师颁发的智慧星,为自己的小组争得了荣誉,那么在今天的活动中哪一小组是冠军呢?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生:统计每组有几颗智慧星。)

教师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两名学生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星情况。评出冠军小组。

3、课堂小结:小朋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生自由交流。

你们想得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统计的情况,好吗?

教后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需要的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造性地重组教材,创设情境,从有趣的生活场景中引出问题,使学生自己产生要解决问题的需要。通过学习探索,经历“分一分、理一理、排一排、数一数”的过程,逐步理解“统计”的含义,再将“统计” 的方法应用于探究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课始,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设计学生熟悉的“过生日”的生活场景引入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通过向大象赠送生日礼物——五颜六色的鲜花,使学生又一次充满激情,从而自觉地投入统计鲜花的自主活动中;课末,设计大象买水果感谢小朋友的内容,使学生产生了帮大象统计水果种类和愿望的需要,使课堂比较自然流畅。教学中,我还注重了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动手分一分、理一理、排一排啊、贴一贴、数一数的操作活动到动脑筋思考怎样帮大象统计客人、水果及自己准备的鲜花的思维活动,都让学生有意识地经历和体验了学习统计的过程。

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有的环节还不能面向全体,如展示小动物、鲜花整理统计的过程,只有一部分学生能进行交流。还有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要巧妙地点拨,语言的简洁精练这些方面都要不断的努力。

第17篇:三年级数学轴对称教学设计

《轴对称一》教学设计

毓秀小学 郝德云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会直观判断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3、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重难点:

认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到它的对称轴。 教学用具:

课件、纸剪小鱼和心形。 教学过程:

(一) 导课:

(出示学习目标),你觉得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与什么有关? 你知道什么是“轴”吗,你觉得什么是“对称”?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轴对称图形”。 (二)新授:

1、(课件出示图形),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图形,它们分别是什么?

心形,小鱼,双喜,房子。

2、仔细观察这几幅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汇报并小结:它们都是从中间分开,两边一样。

3、你们说的“中间”准确的在哪里?怎么能让人清清楚楚看见两边完全一样?你们有什么好方法?

对折

4、利用你们准备好的心形和小鱼,对折试试看,是不是两边完全一样。

5、揭示: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中间折痕所在的那条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6、说一说,这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中间的线叫什么?

7、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图形,你知道哪些? 并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案(课件展示)。

(三)自我检测:

完成课本第24页练一练的第一题。

并指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时不止一条。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24页练一练的第

2、

3、4题。

(五)拓展提高:

利用我们准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纸,研究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各有几条对称轴。

板书: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第18篇:三年级数学“回家路上”教学设计

“回家路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动物回家的画面展示数学信息,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

2、

3、

4、5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的计算、自主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乘法口诀”的相关内容。 难点:面对繁杂的情境图,怎样提取信息、有序而全面的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小结合作交流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情景导入。

教师边声情并茂的讲述故事,课件出示小动物放学回家的主题图。

师: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动物学校放学了。瞧,谁背着书包从学校里走来?它们在回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回家路上

2、观察画面 引导学生说一说画面上有什么?谁在干什么?

二、生生互动,合作探究

1、编故事、收集信息

师:请同学们看图,编一个故事。 学生展示他们编的故事。

师:你们从他编的故事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从这幅图中你还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你都会解答吗?

3、你问我答

同桌两人一组进行“数学游戏”——你问我答。 教师注意调控游戏中的“全面有序”和“角色互换”

3、活动反馈

通过抢问抢答的形式检验活动效果。在反馈时要注意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述的条理性。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比赛,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哪一个小组解决的问题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1)关于小动物 ①船上一共有多少只猫? 4×4=16(只)

②树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5=15(只) (2)关于花 ①一共有几朵花?

5×2=10(朵)或2×5=10(朵) „„

三、实践应用

1、说一说

算式2×6=12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2、请你再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四、拓展性练习

小组合作,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学说一说。

五、作业:

课本41页第

一、四题。

六、板书设计:

回家路上 船上一共有多少只小猫? 4+4+4+4=16(只) 4×4=16(只) 口诀:四四十六

第19篇:三年级数学 年月日教学设计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概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时2节,教学内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并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一年中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数学书第46页的图片,你知道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如 :1.1、3.

8、5.4、6.

1、10.1„

2.、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请举手回答:时、分、秒、„.)

3、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

4、师:年、月、日与我们有着极大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年、月、日”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出示课件)

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数学书47页2003年的年历卡,并回答问题: 师:一年有多少个月?每月又有多少天呢? 生:一年有12个月。

生:31天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叫大月,一共有7个大月每月是31天。共有217天。

生:30天有4月、6月、9月、11月,每月30天的叫做小月,一共有4个小月共计120天。

小结:通过观察发现,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30天的月份都是4月、6月、9月、11月,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8月)师:大家看一看大月7个月+小月4个月才11个月还有一个月呢?

生:二月有28天。 师:二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小结:二月份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只有28天。 生:一年有365天。

师出示2008年年历卡,观察2月的天数是29天

师:我们把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板书:平年)把二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板书:闰年)所以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熟悉了年历卡,请同学们在2008年的年历卡中,用笔圈出几月几日是你的生日?今年六一儿童节是星期几?

师:那你们知道自己生日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吗?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知道是大月?还是小月呢? (当学生说用拳记法时,就让其上台示范、并出示课件)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课件出示:年月日歌诀

师:有这么多方法来记大月、小月,你喜欢哪种?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记。比一比谁记得又快又牢固。

师:记好了吗?那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方法:老师来报月份,若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小月则请女生起立,准备好了吗?下面开始:(教师所报月份依次如下:1月、4月、3月、6月、5月、9月、7月、10月、12月、11月、2月。)(适当提问为什么要起立?)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师:二月为什么没人起立?(说明:二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所以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正因为2月份的天数不同,所以全年的天数就不同;因此,也就有了平年、闰年之分。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49 页看下面的“做一做”。仔细观察下面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

师:现在老师把2月份的天数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先让学生说发现,然后用方框逐一括出4个年份,引导学生发现每四年就会出现一个闰年,三个平年的规律,就是“四年一闰”)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请你推断一下,200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往前推算,哪一年是闰年?

师:既然“四年一闰”,那大家猜一猜闰年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回答不出时,问:闰年与四有关系吗?)闰年与4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把这些年份都除以4,看一看能够发现什么?

生:用闰年年份÷4,所得结果没有余数;用平年年份÷4,结果有余数。

师:对!就是说如果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也就是用“年份÷4”,结果若没有余数,那这一年就是闰年,如果有余数,那这一年就是平年。

练习:找闰年

师: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除了用年份除以4看结果有没有余数以外,还有什么方法?

生:看二月份的天数。

师:那我们一起看一看1900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28天) 师:(出示1900年2月的日历)谁说1900年是什么年? 师:咦?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请看书本P49页。

师:(出示二月份的统计表)那同学们再看回2000÷4=5这个式子,应该怎么写啊?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智多星闯关的游戏,看谁能成为我们班的智多星?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取得很大的进步。

五、板书设计(略)

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大月 31天

1、

3、

5、

7、

8、

10、12 共有7个月 共计217天 小月 31天

4、

6、

9、11 共有4个月 共计120天

二月平年28天 闰年29天

闰年全年有366天,平年全年有365天。 4年一闰 找闰年用年份÷4

七、教学评价设计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第20篇:三年级数学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的教学设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本理念,设计本课。本节课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交流反思等活动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排列与组合作为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为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学习知识。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并掌握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能采用列举、连线等方法进行探究,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意识。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使学生能进行有序地、全面地思考。

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表示出组合数。

多媒体课件、彩笔、A4纸

师:同学们,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平时的吃饭、穿衣、走路中都蕴含着搭配、排列等数学问题。通过有序思考,我们将它们一一解决了。今天让我们走进动物王国,应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为动物之王——老虎解决一件棘手的麻烦事。

话说:动物王国的首领老虎听说人类每隔4年都会开一次奥运会,就想让动物们也来开一次运动会,让动物们也都锻炼锻炼。可运动会还没正式拉开帷幕,牛伯和羊哥就吵上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谁来给大家读出老虎大王的麻烦?

生:牛伯、马叔、羊哥、鹿弟四人要参加乒乓球比赛,遵照国际惯例:每两人之间比赛一场。牛伯认为:他们每人都得和别人比3场,四个人一共得比3×4=12场。聪明的羊哥却说牛伯算得不对。两人因此争论不休。老虎大王也难以裁决。

孩子们,你们能帮助老虎大王平息这场争吵吗?让我们鼓足勇气,走进——新旧知识巧搭桥。看看体育比赛中又有什么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吧!

设计意图:故事激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新课的学习。

1、基础碰碰车——四国之间两两比赛问题

师:动物运动会的乒乓球比赛顺利结束了,老虎大王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家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组织大家观看XX年的世界杯足球赛。这一年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第一次闯进世界杯决赛圈,为祖国体育运动事业再添光彩。

课件出示:其中,C组球队安排如下:巴西、土尔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如果每两个球队踢一场,一共要踢多少场?

师:你能很快的得出结论吗?

生:示范表述:我通过法知道了:如果每两个球队踢一场,一共要踢场。

生:你能根据自己的方法合理的安排出比赛的顺序吗?

师:哪种方法能更好的向我们展示出比赛时的上场顺序呢?

生:对比,方形循环连线法。

2、升级跷跷板——四枚硬币任选两枚问题

师:动物运动会顺利闭幕了,为了奖励牛、马、羊、鹿四人,老虎大王决定给每人颁发一点奖金以兹鼓励。请问,从下列四枚硬币中任选两枚,一共可以有种不同的选择。每种选择取出的各是多少钱?

生:组内交流各种情况,

师:提示,借助加法算式呈现选的情况和结果。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主要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情况。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信息为主要内容。练习形式由简到难,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生活性、研究型和参与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让学生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加深对简单的组合的认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师:我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老虎大王把疑难解决了,现在我们来解决一下自己班内的实际问题吧!每组5人,如果每两人之间握一次手,5人共握几次呢?那如果是全班53人每两人之间握一次手,又共握几次呢?

设计意图:研究了“四名运动员比赛场次”的问题后,变式提出了“8人握手,53人握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前面的方法类比学习,在类比学习的过程中感到画图方法的局限性,从而强化学生对计算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又一次学海探究之旅结束了,在到达知识海洋彼岸之时,你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些你的收获吗?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其他的收获?

4、这次新知探究之旅你快乐吗?

师:大家的快乐就是老师的快乐,我因与大家共同走过了一次快乐的学海探究之路而快乐。

老虎大王赠言: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

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习收获,可是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有知识,还有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设计侧重体现了以下几点:

1、一个情境贯穿始终,导探练结四环节巧妙衔接,自然过渡。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理念,将课本问题融入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乒乓球比赛活动中,同时创设“动物运动会”这一故事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兴趣,把知识教好教活。

2、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充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收放有度。

依据“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采用动手实践,小组合作、交流的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尊重学生个性思维,以学生典型错误为资源,让课堂彰显动态生成之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不是教师强加与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猜想、同学合作、对典型错误的深入分析、交流争辩逐步达成的。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又动脑,在比较不同、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一步步说出正确、规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理念。

4、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以课堂教学评价语为佐料,使课堂饱满生动有味道。

教学中以激励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以赞许的语言、鼓励性的示意对待学生学习的表现,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展开交流。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情感的共鸣,使孩子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