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29 08:36:12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湘夫人》教学设计

《湘夫人》参考教案

一、导入新课

传说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屈原源于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之一《湘夫人》。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4、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 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 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 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

士大夫的臣妾心理,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的初步定型。 悲秋 士不遇。

忠怨——忠君爱国,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

5、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课文诵读

1、听朗读录音,梳理字词

2、诵读指导

(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其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五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①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②与佳期兮夕张(张设罗帐)

③罾何为兮木上(鱼网)

④蛟何为兮水裔(边)

⑤朝驰余马兮江皋(边)

⑥葺之兮荷盖(编草盖房子)

⑦时不可兮骤得(轻易)

3、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1、第一段

(1)齐读

(2)译文: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我张设了罗帐。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3)分析: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所以,第一段主要是用盼望对方来而对方却没有来,表达了一种情绪的极度低落。

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大家有无思考过?

大家看一下事情的缘由:“与佳期兮夕张”,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对了,是兴奋激动。人们常说:良辰美景悦事。水神也一样。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而这里水神却看到了不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2、第二段

(1)齐读

(2)译文: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3)分析: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他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3、第三段

(1)齐读

(2)译文: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用荪草装饰墙壁啊用紫贝壳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满屋都有芳香。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屋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3)请数一数本文一共写了多少种植物?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场所有何用意?

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人的心境]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要为写景而单纯写景!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为什么?

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是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四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

4、第四段

(1)齐读

(2)译文: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3)分析: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为什么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那他又为什么采杜若赠给远方的朋友呢?

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丢汗依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这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同时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希望湘夫人能看到这些东西的想法。但仅是这样做湘君还感到做的不够,于是他又拔取了这个约会地点的香草,做个纪念,以待将来送给湘夫人。

在最后一句,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

5、小结: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主题思想: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六、问题探究

1、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题。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3)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

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推荐第2篇:《湘夫人》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传说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屈原源于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之一《湘夫人》。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4.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 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1 / 4

(2) 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 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 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 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

• 士大夫的臣妾心理,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的初步定型。 • 悲秋

• 士不遇。

•忠怨——忠君爱国,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

5.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课文诵读

1.听朗读录音,梳理字词 2.诵读指导 (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其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五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①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②与佳期兮夕张(张设罗帐) ③罾何为兮木上(鱼网)

④蛟何为兮水裔(边)

⑤朝驰余马兮江皋(边)

⑥葺之兮荷盖(编草盖房子) ⑦时不可兮骤得(轻易)

3、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1、第一段 (1)齐读

(2)译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我张设了罗帐。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3)分析: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所以,第一段主要是用盼望对方来而对方却没有来,表达了一种情绪的极度低落。

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大家有无思考过?

2 / 4

大家看一下事情的缘由:“与佳期兮夕张”,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对了,是兴奋激动。人们常说:良辰美景悦事。水神也一样。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而这里水神却看到了不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2、第二段 (1)齐读

(2)译文: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3)分析: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他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3、第三段 (1)齐读 (2)译文: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用荪草装饰墙壁啊用紫贝壳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满屋都有芳香。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屋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

(3) 请同学们数一数本文一共写了多少种植物?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提示:可以根据前面几句“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理解,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人的心境] 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要为写景而单纯写景!

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为什么?

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是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四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

4、第四段 (1)齐读

(2)译文: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3)分析: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

3 / 4

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为什么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那他又为什么采杜若赠给远方的朋友呢?

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丢汗依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这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同时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希望湘夫人能看到这些东西的想法。但仅是这样做湘君还感到做的不够,于是他又拔取了这个约会地点的香草,做个纪念,以待将来送给湘夫人。

在最后一句,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

5、小结: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主题思想: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五、问题探究

1、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题。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3)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

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2、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兴的问句,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主人公要表达的爱情是什么关系?

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六、作业

4 / 4

推荐第3篇:湘夫人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常德市津市一中 满浩英

【教学设想】

《湘夫人》瑰丽飘渺,浪漫神秘,她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魅惑力,引得后世人猜测纷纷。在第一课时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准备由“我是谁”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想象探讨,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不同层面解读诗歌,以期打开学生视野,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的】

1.通过涵咏诗句,充分认识诗歌思想意旨的丰富性,情感表现的艺术性。2.通过不同视角的抉择、探究,懂得诗歌解读的多重性。 3.民俗文化的拓展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

【课程预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赞美屈原的文字“金相玉式,艳溢缁毫”。意思是说——“如金似玉的好文章,它的艳丽文采至今还在纸上笔下蹦跳。”(幻灯展示)

刘勰距离屈原大约八百多年,他感受到屈原文字的生命力,并且预言屈原“衣被词人,非一代也”。那么距离屈原时代2000多年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屈原文字的鲜活吗?

二、诵读涵咏

1.教师配乐诵读,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诵,感受诗歌丰富意蕴。

三、主题探究

争鸣:“我”的阅读——根据我个人的阅读和理解,诗歌中的“我”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见解。强调文本落实,以诗句印证观点。例如:如果“我”是湘君,从通过哪些诗句描写出湘君的什么心情,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归纳学生意见,总结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四、拓展引申

从“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中透露的微妙心理,结合《九歌》创作背景,引导出楚地巫文化,从祭神曲的角度品味诗歌奇异的色彩,幽眇的境界,和注入其中的屈原自己的愁苦心情,体会诗歌那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

幻灯补充钱锺书的观点:“作者假神或巫之口吻,以抒一己之胸臆。忽合而一,忽分为二,合为吾我,分相尔彼,而隐约参乎神与巫之离坐离立者,又有屈

- 1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是我国积极地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是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歌德、但丁、莎士比亚)之一。

楚辞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集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句式长短不一,多用语气词“兮”,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九歌 《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湘君湘夫人的传说 湘君与湘夫人相传为舜帝与娥皇、女英所化。舜帝率大军南巡,娥皇、女英亦相随而行,留于湘水之滨。后舜帝不幸于九嶷去世,娥皇、女英接到噩耗,亦投水而殉,后舜帝化身湘君,娥皇、女英化身湘夫人,同为湘水之神。

《湘夫人》 参考译文(袁梅) 湘夫人降临在北面的洲岛, 麋鹿觅食,为何来到庭院 ? 望眼欲穿,不见伊人,使我愁绪如潮。 蛟龙又为何困在水际浅滩 ? 袅袅地、徐徐地吹拂着萧瑟的秋风, 洞庭湖扬起微波,万木落叶飘飘。 我站在薠草芊芊的地方纵目遥望,

清早,我策马驰骋在江边高地, 薄暮,却又渡过西面的水湾。 听说佳人召唤我来相聚,

我与佳人约会在黄昏,及早准备周到。 我要吩咐车骑,与她同行远去。 唉 ! 鸟雀为何群集在蘋泽之中 ? 鱼网又为何张挂在高高的树梢 ? 沅水有白芷啊,澧水有幽兰, 怀恋湘夫人啊,未敢直言 ! 心思恍惚迷惘啊,放眼远眺, 失魂落魄地静观那流水潺湲。

构筑宫室在那绿水之中, 采集荷花覆盖屋顶。 编结溪荪装潢室内四壁, 粉饰屋墙,用那香椒和泥。 木兰作房椽,桂木作正梁,

辛夷作门上横框,又用白芷和泥涂墙。

编织薜荔作为幔帐, 将那蕙草制的隔扇分开安放。 白玉作为镇席的宝器,

神灵们一齐降临,多如彩云满天。 把您赠我的短袄向大江之中投弃, 又向澧水之滨抛下您赠我的单衣——

又分散栽植石兰,取其四处播放清香。 我却又到平坦的汀洲采来杜若, 再把白芷覆盖在荷叶屋顶之上, 又将杜衡围绕在屋宇四方。

华年犹如逝水,不能常有良机,

汇集百种芳香,栽满庭院,

馨香飘逸远近,洋溢在廊下、门前。

万般无奈:我姑且逍遥周游,以抛遣

烦苦悲戚 !

且将它珍重地赠给远人,聊表我的柔情蜜意。

九嶷山上的众神,纷纷同来迎接夫人,

( 选自《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 1983 年版 ) 《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恻。 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鼌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阅读回执:

班级 姓名

根据我个人的阅读和理解,诗歌中的“我”是( )。 (课前回收此阅读回执,摘录学生观点及姓名,做入课件。)

(教者简介:满浩英,女,32岁,津市一中高中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2000年毕业于湖南师大中文系,获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北师大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在读。有多年高三教学经验,高考成绩斐然。曾获“津 市优秀青年教师”、常德市教师比武一等奖等荣誉。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推荐第4篇:湘夫人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湘夫人》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自主赏析课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湘夫人》是距今两千多年的屈原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创作而成,时代久远,语言晦涩,学生在字词句的理解上难免会有很大难度,因此在进行赏析前首先要解决对文本的理解问题。另外,本文感情基调幽怨、哀婉,不适宜采取齐读的方式,可反复自由朗读体会。文章虽晦涩难懂,但其中所表达的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却是古今相通的。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情感。另一方面要发掘经典传统诗文里积极的文化内涵,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比如,执着地追求人生目标,即使屡遭挫折也不轻言放弃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必修二第二单元中已学过屈原的《离骚》,对于作者的生平、精神及创作风格已了然于胸,自读时的畏难心理会相对减弱些。

2、必修

三、四中已学过通过分析意象及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可作为合作探究时的理论依据。

3、部分学生出于缺乏自信等原因不愿主动发言,而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群策群力,思考问题会更全面,发表见解时自然底气十足。

三、设计理念

1、诗歌教学应重视诵读,“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可以让学生粗浅地感知诗歌意境、作品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为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2、由浅入深,一点突破。《湘夫人》瑰丽飘渺,浪漫神秘,引得后世人纷纷猜测,本课时准备由“我是谁”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想象探讨,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从不同层面解读诗歌,以期打开学生视野,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诵全诗,疏通诗歌大意。

2、通过分析意象和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

3、通过不同视角的抉择、探究,懂得诗歌解读的多重性。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学生自读,教师答疑的方式理解文本,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情感、理解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学习执着追求人生目标,虽屡遭打击也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幻灯出示:《离骚》名句填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屈原什么精神?追求理想、执着、坚守品性……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幻灯出示)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

五、

六、

七、

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预习检测:

1、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2、预习题:利用注释,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湘夫人》的故事,标记有疑问的字词、诗句。

3、学生互相传看,推荐译文,读两篇。

4、提问:根据自己的翻译和同学的译文,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文中叙事语句的提示,湘君和湘夫人要干什么?结果呢?)

“与佳期兮夕张”、“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人约会、湘君筑室,最后女子未来。

(四)、讲解诗歌。

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学生通读全文,根据个人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诗歌中的“我”是谁?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见解强调文本落实,以诗句印证观点。

例如:如果“我”是湘君,从通过哪些诗句描写出湘君的什么心情,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归纳学生意见,总结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 哀婉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师问: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 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生答: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生答:“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师问: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生答: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师问:“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生答: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5.主题研讨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6、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明确: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1)为何屈原要塑造这样一个湘君的形象?湘君对湘夫人的情类似什么?

为了寄托自己的感慨,用湘君与湘夫人的关系拟自己与楚王的关系,流放中的他就像痴情的湘君一直在等待楚王来再次重用他。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以婚约比喻君臣遇合,这是作为一种政治关系的借喻。 (2)湘君盼湘夫人到来共浴爱河,屈原盼楚王前来干什么?实现美政理想。

(3)知人论世,了解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4)屈原在自己的文章中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坚持、对君王的忠贞,他一直等待,等到国亡,城破,最后只好以生命来殉自己的祖国,他为后世人们竖起了爱国的高峰。想想历史上有哪些人物像屈原一样爱自己的国家,不管它是否残破?不管君王是否昏庸、离弃自己?

杜甫、陆游、文天祥、岳飞、袁崇焕、辛弃疾„„

(五)、“香草美人”的理解

1、“香草”在屈原作品中,一般用来干什么用?

本文中建筑房屋,赠送给湘夫人。赠香草以传达情意是古人的传统,高一学过《涉江采芙蓉》。古诗词中常见,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为美,美人之贻”等。香草还用来装饰自身,美化外表,寓意着对内在美好品德的追求,即高洁、善和美等。

2、美人指谁?学生会想到是楚王,是“被追求者”。屈原在诗歌中曾上天入地求女。但有时美人也指自己,像《离骚》中“众女嫉余之峨眉兮”,是美丽但备受嫉妒、被冷落的美人。所以美人既指明君,亦喻贤臣。

3、后世诗歌对屈原“香草美人”比喻的继承和发扬

杜甫的《佳人》、张九龄的《感遇》、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孟郊的《烈女操》、张籍的《节妇吟》、陈师道的《妾薄命》,以及一切寄托于妇人女子以抒写作者情意的诗篇都是屈原这种作风的继承。

另一类是以禽兽花草比谄佞贤良,后世学者虽各有其所选择的具体的意象,但是都遵循着“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谄佞”的基本模板。辛弃疾有诗“有美玉于斯,雕琢那可废,芝兰生当户,虽芳亦芨刈。„„”以芝兰象征顽石,将自身寄予顽石,实际就是在象征自身。

不仅是在诗词领域中,在小说中,香草美人也有发扬,尤其是在蒲松龄的笔下,鬼狐世界的跨时空阴阳地界的爱恋,显然受了楚辞的影响,《聊斋》中的花妖,激活勃发了香草这一原型意象。《竹青》、《香玉》、《荷花三娘子》等等,都显示了蒲松龄对于“香草美人”的情有独钟和独到发挥。 (六)、结束语:屈原是战国时期一位张扬着改革的理想,闪耀着人格光芒,高举着爱国旗帜的历史伟人,同时他又是一位奔涌着热血般的激情,幻化着斑斓的色彩,创造着壮丽意境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学习屈原,学习楚辞,是为了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从而铸造我们国民的人文精神。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让我们珍爱屈原,珍爱屈原精神,从热爱他的文字开始。

(七)、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湘夫人(屈原)

爱情悲剧——湘君侯湘夫人不至,等„„

政治悲剧——屈原盼楚王终不来,等„„

香草美人——美好品性、明君贤臣

七、教学反思:

《湘夫人》是距今两千多年的屈原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创作而成,时代久远,语言晦涩,学生在字词句的理解上难免会有很大难度,因此在进行赏析前首先要解决对文本的理解问题。 成功之处:

因本文时代久远,语言晦涩,学生在字词句的理解上难度很大,所以花很多时间注音、试读、朗读、范读、泛读、视频朗读欣赏,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个个敢于张嘴巴大声读。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说说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比较难懂,学生谈得不够透彻,我就以理顺故事情节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脉络。学生对这个故事情节很感兴趣,因为学生有“赴约—失约”的感受,能和故事中主人公的心理形成共鸣,这就拉近了学生和诗歌的距离,因为诗歌大部分在描述湘君苦等心上人而不见其到来的复杂的心理,所以我重点就落在引导学生对词句的深入理解上,我尽量用一种舒缓的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诗歌中的情境,并一步步带领学生进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理,学生已经跟着湘君的感情或喜或悲了。我觉得最成功之处还在于湘君幻想着建造婚房那一情节,婚房建造奇特而美好,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我就创设诗歌的情境,用语言描述那样的画面,学生尽情的去联想,我从学生的表情中感到我这样做是成功的。虽然该诗距今相隔很久了,但是这种古今一致的美好的情感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学生已经和古人形成了共鸣。这很让我感到欣慰。

不足之处:

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有时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总想包办代替,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锻炼不够。如果放开手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教师不但解放了自己,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养成了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后要大胆改变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方法,学习新课改要求,多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推荐第5篇:《湘夫人》教学设计[材料]

《湘夫人》教学设计

原创: 杨华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朗读背诵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身的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知识,体会楚辞体的节奏;欣赏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理解诗歌哀怨坚贞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能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从而体味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生发对楚辞体这种传统文学样式的喜爱之情,从而更深切地领悟屈原对自己人生理想“上下求索”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点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湘水之神——导入解题

1、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知道它的来历吗?

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伤心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诗体。因《离骚》是楚辞中最伟大的作品,所以楚辞也称为“骚体”。特点是:①篇幅较长;②句式参差灵活;③多用“兮”字。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作家的作品共十六篇编辑而成。其中屈原的作品最多,价值最高。

《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我国诗歌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骚”指《楚辞》。

3、屈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异常,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评价:杰出的政治家、爱国诗人。

4、写作背景:屈原曾两次被放逐,在第二次被放逐的20年间,他最终修订完成了长期以来收集并整理的民间乐歌《九歌》。《九歌》是一组想象力十分丰富、文辞非常优美的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彩,反映了当地巫风盛行的情况。《湘夫人》就是《九歌》中的一篇。

5、湘君与湘夫人:古代舜王(文中湘君)巡视南方,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今湖南省宁远县境内)。他的二妃(尧王之女)娥皇、女英(文中湘夫人)千里迢迢前来寻觅,溯潇水而上,到了洞庭湖一带,知道舜帝已去,于是二女也投湘水而死。这一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人们为了祭祀他们,在湘水旁边,由女巫扮成湘夫人模样去迎接湘君,而男巫则扮成湘君的模样在湘水中修盖华贵的房子,迎接湘夫人的到来。

二、初涉湘水——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朗诵视频。

2、正音。

渚(zhǔ) 眇(miǎo) 薠(fán) 罾(zēng) 蘋(pín) 芷 (zhǐ) 澧(lǐ) 澨(shì) 潺湲(chányuán) 葺(qì) 荪 (sūn) 楣薜荔(bì lì) 擗(pǐ) 櫋(mián) 庑(wǔ) 嶷(yí) 袂(mèi) 遗(wèi) 褋(dié) 搴(qiān) 汀(tīng) 橑(lǎo)

3、伫立水畔的人是谁?他在湘水之畔做什么?

明确:湘君,赴约。

主要动作:登、骋望、远望、观——驰、济、筑室——捐、遗、搴、遗。

主要事件:水畔遥望、水中筑室、遗兮远者。

4、用几句简短的话概括诗歌《湘夫人》写的故事:湘君和湘夫人彼此深深地眷恋着对方,却不知什么原因,两人欢会难期、思而不见,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

5、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幽怨哀婉、幽怨悱恻。

6、其实诗歌的开头就给我们奠定了全诗幽怨哀婉的基调,请同学找出是那句诗?

就是“千古言秋之祖”——“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诗句中有三个意象:秋风、秋水、秋叶。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并且,这三个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秋风荡秋水,秋风扫秋叶,秋叶随秋水,秋水飘秋叶,三者紧密相连,浑然天成,形成了一幅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叫“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7、诗歌的情感变化:相约不见(惆怅)——只见流水(迷茫)——构筑爱巢(喜悦)——寄物期待(执着)。

7、自由诵读。

诵读提示:《楚辞》中的语助词“兮”字,往往表示节拍的停顿,是衬字。本篇节奏较《离骚》更为缓慢。

三、香草美人——感悟形象

1.指名细读1—2段,感悟湘君形象。

⑴解释关键字词并翻译诗句。

⑵分析点拨:望穿秋水——思念、哀怨、寻觅、失落、等待。

⑶结合诗句,想像诗境:请结合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沅有芷兮澧有兰”、“观流水兮潺湲”,想象补写。

示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你眼神飘渺,时而纵目远眺,时而低眉落泪。你含愁的双目越过迷蒙江水,渴盼着帝子降临;你哀怨的眼睛,穿过那萧瑟秋风去追寻那在水一方的伊人;你企盼的眼睛,望穿秋水不见伊人,木叶飘飞,流水潺湲之中都是湘君的忧愁哀思;不见伊人却难忘怀,水边的芷与兰都寄托着湘君真挚的思念。

2.筑室水中——执着、热烈、痴迷。

⑴指名朗读第三段,解释关键字词并翻译诗句。

⑵分析点拨:因为爱情,湘君有了担忧;因为爱情,湘君不停寻觅;因为爱的信念,湘君仿佛听到湘夫人的召唤;因为爱的信念,湘君仿佛看到了爱情美好的未来。

⑶请一名男同学朗读湘君筑室装饰的过程。

请给这所房子起一个温暖的名字,概括屋室特点。这所房子暗含着湘君怎样的感情?

特点:从外到内,从大处到细节用各种香草精心地装饰。香草:纯洁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离骚》中抒情主人公“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直至现代诗人戴望舒还有“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室:高洁、美好。真挚、热切、纯洁的情感的物化。

⑷学生合作朗读体悟“筑室水中”的深情。

3.指名朗读最后一段,注意读出情感的波澜。

⑴解释关键字词并翻译诗句。

⑵湘夫人最后有没有来?失约了。

⑶湘君的反应如何?

捐、遗——弃掷(追求未果的失落)

搴、遗——赠送(无法释怀的期盼)

聊——姑且(遭受创痛后的自慰)

5、小结:这首诗歌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四、读出个性——我是谁?

小组合作探究——知人论世:诗歌中的“我”究竟是指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诗中的“我”最感动我们的是什么?

⑴“我”是湘君。

执着:“朝驰余马兮荷盖,夕济兮西澨”显示他的等待是从早到晚;他盖房子的过程,用了各种各样的香草非常的繁杂,说明他对妻子非常的执着非常痴情;第一段中“目眇眇”,还有“骋望”,还有第二段中说“远望,观流水……”就是一直不停的向远看,期待着湘夫人的到来。

浪漫、用心、细致入微:盖房子装饰房间的东西有很多,选择这么多的香草来装饰房间,突显房子的漂亮芳香,体现湘君的一片深情;烘托人物品质的高洁,展现湘君的美好形象。

忧愁苦闷:湘君在等待的过程中自己的心情非常的焦急、渴盼,不断的失望又不断的希望;湘君没有等到湘夫人,到最后他只能“聊逍遥兮容与”来开解。

⑵“我”是屈原。

湘君对湘夫人苦苦的等待表现了湘君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而屈原本身也是心系楚怀王,表现了他对政治抱负的执着追求;

湘君在等待的过程中自己的心情非常的焦急、渴盼,不断的失望又不断的希望,而屈原也是满怀希望地等待楚怀王的运用,但始终抑郁不得志,但仍然忠心耿耿;

湘君没有等到湘夫人,到最后他只能“聊逍遥兮容与”来开解,而屈原不能面对楚国的灭亡,投江自尽,愿与楚国共存亡;

这首诗看似是一个爱情悲剧,但是在这首诗中影射出了屈原的政治悲剧。

填空,启发思维:屈原和湘君的相似点:湘君是(屈原)的化身,湘君对湘夫人的痴情象征着(屈原对君王的忠诚),湘君为湘夫人细致入微,精心造房意味着(屈原向楚王展示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卓绝的才华),湘君因追求不到湘夫人而忧愁苦闷象征着(屈原因为得不到楚王的重用时的苦闷伤心)。

⑶“我”是逐梦者。

实际上就是苦苦追求理想的人,当然这里也有屈原。湘君是追求理想的人,为了理想,执着追求;为了理想,精心造房,采摘香草,期待胜利女生眷顾自己,来到自己的身边;经受了很多的苦难和折磨。

总结:湘君:痴情。(爱情诗)

屈原:忠君。(政治诗)

执着追求理想的人。(寄寓诗)

五、水的祭奠——总结延伸

1、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透过历史的尘雾,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峨冠博带,手握长铗,彳亍于湘水之畔,远望郢都,吟唱着属于自己的爱情与理想。历经千年,终于与这澄澈婉约的湘水一起融入了古典的永恒。

请同学们欣赏本校同学在文体艺术节期间的诵读视频,再次感悟诗人的情感和高尚品格。

2、斗转星移,逝者如斯,形容枯槁、用血泪吟诵诗篇的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凝聚天地精华,美如香草的文字依旧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味道。上下求索,苦苦追求,九死不悔,屈原对国家对人民的情感已经凝聚为一种民族精神。请带着这份情愫背诵屈原给我们留下的文章。

背诵比拼。

推荐第6篇:湘夫人教学反思

《湘夫人》教学反思

屈原相关的文章常常有种老生常谈的寂寥。年长的人越说越意味深长,年幼的越听越不解风情。

但是在本单元的导读下,我有一个全新的信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屈原不应该被概念化解读,湘夫人自然不该被轻易跳过。 所以我决定从比较容易引发共鸣的“爱情”入手 1.神仙眷侣-----爱而不见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

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不见,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

2.本文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悲剧爱情故事,意在梳理情节

学生在前面的神仙眷侣的热闹气氛中纷纷加入,同时也渐渐进入我的期待,悲伤的爱情故事,人们总喜欢问为什么?此环节很多同学愿意参与讨论,不愿意开口的同学也愿意侧耳倾听,都想明白湘君和湘夫人为什么是悲剧爱情。 3..讨论品味

① 阅读第一段,找出本段的情感基调?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深秋的凉意和情感的寂寞不安融为一体,渲染出一派难以言说的凄迷惆怅之情,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② 筑室兮水中„„建芳馨兮庑门。

作者为何如此详细地介绍了湘君建筑水屋的过程铺陈?

 尽力地装饰爱巢,极力渲染湘君对湘夫人炽热的爱恋。

 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侧面烘托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为迎而未得的失落作铺垫。

 香草代表美人,用来侧面烘托思慕对象——湘夫人的美丽高洁。

③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这衣袖、单衣本不是湘君自己的,而是湘夫人送给湘君的信物。因此,湘君把他它珍爱的穿在身上来赴约,但想不到湘夫人没有来赴约。因而湘君心里对湘夫人有些抱怨,一气之下就把这些信物抛弃了。

④ 那为什么他又要采摘杜若送给湘夫人呢?

这是因为抱怨是一时的,挚爱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很快就回心转意了。

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4、从文中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吗?

原当时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

在这四个环节中,由神仙眷侣所引发的波动,到悲剧爱情带来的触动,再到品读爱情幻灭与期待交织的体会,学生都比较投入。这是本文字面上的“意”。也是学生能体会的意。只有完整体会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再上升到屈原的“志”,有一种溯回寻源之感,还是比较得意的一次设计,也是得益于单元导读的点拨,谢谢大家多多指导。

推荐第7篇:《湘夫人》教学反思

篇1: 《湘夫人》教学反思

教授这篇文章相对《长恨歌》轻松,文章的篇幅不是很长。学习文言文,古文字、陌生字比较多,在疏通文本前先进行拼音教学,以致学生都不好意思开口读拼音:感觉像小学生!是的,面对陌生字,每个人,不论是何等的身份,都是小学生,都从认识开始。由于这个环节,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亲切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比较轻松。但是在翻译部分,由于学生的基础性不是很好,在翻译部分进行得比较缓慢。整篇课文用了3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侧重于介绍屈原及其楚辞的相关信息,赋比兴的特点。第二课时主要侧重于翻译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第三课时侧重于讲解屈原的美政在文章中的体现,是通过何种方式体现出来的,《湘夫人》是不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完成课后作业。

在教授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兴趣缺缺,不注意听讲,以致做作业时不知何从下手,又单独与学生进行讲解。

不担心他们问,就担心他们不问!能问,是好事!为了能让自己能更好的回答学生方面的问题,我也要提高自己的容量!

篇2:《湘夫人》教学反思

此次在市里举行的选修课交流会上,我讲的《湘夫人》一课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这些天来所付出的辛勤与努力也最终得到了回报。这节课从准备到最后的定型,其中的辛苦自然不必再说,现在就来总结一下此次讲课的得失吧!

第一,要选好课。接到讲课的通知,一开始我并没有怎么重视。因为只是让交一个教案先预选,我就把自己讲过的感兴趣的课简单写了一下就交了,没考虑讲课的题目,没考虑讲课的难度,自己就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湘夫人》。没想到,自己去备课时,发现这一课操作起来难度很大,自己有些驾驭不了。但换课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只能迎难而上,自己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所以,以后再准备这样的课堂时,要做通盘的考虑,选好课,选自己能够驾驭的课。最好是学生没有学过的课文。

第二,要备学生。此次讲课,因为第一遍很不成功,没有备学生,学生已经学过这篇课文,所以当我把字词作为重点讲解时,致使整节课很枯燥,效果很不好。后来屈老师给我提了三个问题,让我对此节课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他说,上选修课和上必修课的区别在哪;必修讲过屈原的作品,讲过香草美人喻,再讲屈原的作品时,想让他们在原来基础上有哪些提高;学生已经听过这堂课,再讲时,应该解决学生的哪些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所以在重新思考了教学目标之后,又重新设计课堂,使之尽量能够照顾到选修和必修的方方面面。我想,这是这节课之所以能够被选上,和它在这方面的示范意义关系很大。

第三,要多看和此课相关的视频。屈老师给我介绍得全国一等奖的满浩英的课,我看了两遍,觉得茅塞顿开,讲课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起来。关于本节课中的讲课思路以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讲法都源于此。不过,在此期间我做了修改。从主人公入手分层次讲解诗歌的主旨倒是我自己的心得。另外,香草美人喻的提高,也是在组里诸位老师的帮助下,才一步步变得清晰起来。于是,这堂课在借鉴别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打磨就形成了今天的讲课内容。此节课以香草美人喻开始,以香草美人喻结束,中间贯穿着香草的作用和湘夫人的象征意义,因而香草美人喻是这节课的线索,也是学生提高能力的基础。而诗歌讲解的主体是单元的两个目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通过对诗歌主人公身份形象的分析,一层一层地揭示诗歌的主旨,巧妙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并有所拓展,从而圆满地实现了教学的各个环节。

最后,还要有既然做了这件事就要把这件事做好的精神。虽然,开始对写教案不以为意,但写的时候想到这代表着焦作一中语文组,便也不敢怎么掉以轻心。还有一个思想左右着我,既然我写了这篇教案,我就不能让它白费,石沉大海,不然我所作出的一切,所付出的时间都将付之东流,所以我也不愿浪费自己的一点精力和体力,既然做了就要有成效。基于这样的高效思想,我写了教案,我认真备课,争取在市直中学中能够取上名次。既然又被选上了,我就要把这个活动坚持到底,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事在人为,只要你用心了,真正努力了,我想总会有很好的回报的。

以上是我这次讲课体会最深的几点,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收获,比如我知道自己在面临这样的比赛时不再紧张,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自己的工作;知道自己离开组里老师的帮助,我依然还是一个不能怎么胜任这种水平的讲课的老师。所以,感觉到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以后的讲课依然任重而道远。

此次讲课,组里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很宝贵的意见,让我能够一步步地改正自己,走向进步,在此,深表感谢!谢谢大家了

篇3:《湘夫人》教学反思

刚刚教完《湘夫人》,感觉有成功之处,也有很多的不足。成功之处我觉得体现在我努力的创设诗歌的情境并把学生带入到这种情境当中。让学生体会到该诗的美妙之处,为什么我觉得这是成功的呢?这是我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中体会到的。看到学生陶醉的表情,满足的微笑,兴奋地搓

着手掌,不住的点头,我知道,这种让学生身临其境式教学是可行的,《湘夫人》这篇课文是写湘君约会湘夫人而不至所产生的感情的变化,甚至出现了幻觉的过程。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说说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由于诗歌比较

难懂,学生谈得不够透彻,我就以理顺故事情节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脉络。学生对这个故事情节很感兴趣,因为学生有赴约失约的感受,能和故事中主人公的心理形成共鸣,这就拉近了学生和诗歌的距离,因为诗歌大部分在描述湘君苦等心上人而不见其到来的复杂的心理,所以我重点就

落在引导学生对词句的深入理解上,我尽量用一种舒缓的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诗歌中的情境,并一步步带领学生进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理,学生已经跟着湘君的感情或喜或悲了。我觉得最成功之处还在于湘君幻想着建造婚房那一情节,婚房建造奇特而美好,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我就创设诗歌的情境,用语言描述那样的画面,学生尽情的去联想,我从学生的表情中感到我这样做是成功的。虽然该诗距今相隔很久了,但是这种古今一致的美好的情感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学生已经和古人形成

了共鸣。这很让我感到欣慰。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我是否应该继续采用这种情境再现式教学,我想,只要学生能接受,我会继续尝试的。不足之处就是我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很多时候我总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总觉得他们说的不够好,

做的不够好,所以总想包办代替,赵老师说的非常好老师说的再好,不如学生说的很糟,起码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参与了,是啊,因为我的包办代替,虽然学生也领悟了诗歌的美,但总有种吃别人嚼过的馍的感觉,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锻炼不出来,教师即使累死,学生也未必有所收获啊,

这种不足在考试中已经有所体现了,学生答诗词鉴赏题失分率特别高,如果我们放开手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不但解放了自己,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养成了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不是很好嘛,有时自己明知这

样做是很好的,可是因为不放心,因为赶进度而变成自己一言堂了。一言堂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了自我,没有了思想,老师说一我不敢说二,这种危害已经被人们认识到了,所以新课改中就有这样的要求,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而我作为老师,也许更应该改变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方法了,我不知道我讲完《湘夫人》,我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情境的感觉在学生心中能保留多久,我猜想,如果这个过程交给学生自己解决,也许他们终生都不会忘记吧。

推荐第8篇:《湘夫人》教学反思

《湘夫人》教学反思3篇

篇1: 《湘夫人》教学反思

教授这篇文章相对《长恨歌》轻松,文章的篇幅不是很长。学习文言文,古文字、陌生字比较多,在疏通文本前先进行拼音教学,以致学生都不好意思开口读拼音:感觉像小学生!是的,面对陌生字,每个人,不论是何等的身份,都是小学生,都从认识开始。由于这个环节,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亲切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比较轻松。但是在翻译部分,由于学生的基础性不是很好,在翻译部分进行得比较缓慢。整篇课文用了3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侧重于介绍屈原及其楚辞的相关信息,赋比兴的特点。第二课时主要侧重于翻译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第三课时侧重于讲解屈原的“美政”在文章中的体现,是通过何种方式体现出来的,《湘夫人》是不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完成课后作业。

在教授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兴趣缺缺,不注意听讲,以致做作业时不知何从下手,又单独与学生进行讲解。

不担心他们问,就担心他们不问!能问,是好事!为了能让自己能更好的回答学生方面的问题,我也要提高自己的容量!

篇2:

此次在市里举行的选修课交流会上,我讲的《湘夫人》一课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这些天来所付出的辛勤与努力也最终得到了回报。这节课从准备到最后的定型,其中的辛苦自然不必再说,现在就来总结一下此次讲课的得失吧!

第一,要选好课。接到讲课的通知,一开始我并没有怎么重视。【《湘夫人》教学反思3篇】《湘夫人》教学反思3篇。因为只是让交一个教案先预选,我就把自己讲过的感兴趣的课简单写了一下就交了,没考虑讲课的题目,没考虑讲课的难度,自己就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湘夫人》。没想到,自己去备课时,发现这一课操作起来难度很大,自己有些驾驭不了。但换课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只能迎难而上,自己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所以,以后再准备这样的课堂时,要做通盘的考虑,选好课,选自己能够驾驭的课。最好是学生没有学过的课文。

第二,要备学生。此次讲课,因为第一遍很不成功,没有备学生,学生已经学过这篇课文,所以当我把字词作为重点讲解时,致使整节课很枯燥,效果很不好。后来屈老师给我提了三个问题,让我对此节课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他说,上选修课和上必修课的区别在哪;必修讲过屈原的作品,讲过香草美人喻,再讲屈原的作品时,想让他们在原来基础上有哪些提高;学生已经听过这堂课,再讲时,应该解决学生的哪些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所以在重新思考了教学目标之后,又重新设计课堂,使之尽量能够照顾到选修和必修的方方面面。我想,这是这节课之所以能够被选上,和它在这方面的示范意义关系很大。

第三,要多看和此课相关的视频。屈老师给我介绍得全国一等奖的满浩英的课,我看了两遍,觉得茅塞顿开,讲课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起来。关于本节课中的讲课思路以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讲法都源于此。【《湘夫人》教学反思3篇】,不然我所作出的一切,所付出的时间都将付之东流,所以我也不愿浪费自己的一点精力和体力,既然做了就要有成效。基于这样的高效思想,我写了教案,我认真备课,争取在市直中学中能够取上名次。既然又被选上了,我就要把这个活动坚持到底,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事在人为,只要你用心了,真正努力了,我想总会有很好的回报的。

以上是我这次讲课体会最深的几点,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收获,比如我知道自己在面临这样的比赛时不再紧张,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自己的工作;知道自己离开组里老师的帮助,我依然还是一个不能怎么胜任这种水平的讲课的老师。所以,感觉到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以后的讲课依然任重而道远。

此次讲课,组里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很宝贵的意见,让我能够一步步地改正自己,走向进步,在此,深表感谢!谢谢大家了

篇3:

刚刚教完《湘夫人》,感觉有成功之处,也有很多的不足。成功之处我觉得体现在我努力的创设诗歌的情境并把学生带入到这种情境当中。让学生体会到该诗的美妙之处,为什么我觉得这是成功的呢?这是我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中体会到的。看到学生陶醉的表情,满足的微笑,兴奋地搓

着手掌,不住的点头,我知道,这种让学生身临其境式教学是可行的,《湘夫人》这篇课文是写湘君约会湘夫人而不至所产生的感情的变化,甚至出现了幻觉的过程。【《湘夫人》教学反思3篇】教学反思jiaoxuefansi.htm。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说说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由于诗歌比较

难懂,学生谈得不够透彻,我就以理顺故事情节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脉络。学生对这个故事情节很感兴趣,因为学生有“赴约—失约”的感受,能和故事中主人公的心理形成共鸣,这就拉近了学生和诗歌的距离,因为诗歌大部分在描述湘君苦等心上人而不见其到来的复杂的心理,所以我重点就

落在引导学生对词句的深入理解上,我尽量用一种舒缓的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诗歌中的情境,并一步步带领学生进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理,学生已经跟着湘君的感情或喜或悲了。我觉得最成功之处还在于湘君幻想着建造婚房那一情节,婚房建造奇特而美好,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我就创设诗歌的情境,用语言描述那样的画面,学生尽情的去联想,我从学生的表情中感到我这样做是成功的。虽然该诗距今相隔很久了,但是这种古今一致的美好的情感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学生已经和古人形成

了共鸣。这很让我感到欣慰。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我是否应该继续采用这种情境再现式教学,我想,只要学生能接受,我会继续尝试的。不足之处就是我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很多时候我总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总觉得他们说的不够好,

做的不够好,所以总想包办代替,赵老师说的非常好“老师说的再好,不如学生说的很糟,起码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参与了”,是啊,因为我的包办代替,虽然学生也领悟了诗歌的美,但总有种吃别人嚼过的馍的感觉,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锻炼不出来,教师即使累死,学生也未必有所收获啊,

这种不足在考试中已经有所体现了,学生答诗词鉴赏题失分率特别高,如果我们放开手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不但解放了自己,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养成了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不是很好嘛,有时自己明知这

样做是很好的,可是因为不放心,因为赶进度而变成自己一言堂了。一言堂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了自我,没有了思想,老师说一我不敢说二,这种危害已经被人们认识到了,所以新课改中就有这样的要求,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而我作为老师,也许更应该改变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方法了,我不知道我讲完《湘夫人》,我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情境的感觉在学生心中能保留多久,我猜想,如果这个过程交给学生自己解决,也许他们终生都不会忘记吧。

推荐第9篇:湘夫人教学反思

《湘夫人》教学反思

曹利剑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歌内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法。 2.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诗人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内容的把握。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常识介绍

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

(三) 理解大意明确诗歌主题

1、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2、翻译课文

3、整体感知

(1)师问: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2)师问: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

生答:幽怨 哀婉

生答: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

附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 1

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3)师生研讨诗歌主题。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四) 布臵作业 1.背诵课文。

2.鉴赏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教后反思:

《湘夫人》是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我用一课时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上完后我感到心情颇为舒畅,再从学生们的反应——陶醉的表情,满足的微笑,兴奋地搓着这篇课文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约会而湘夫人不至所产生的感情的变化,甚至出现了幻觉的过程。考虑到本课生僻字较多,诵读和理解的难度较大,我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字音的问题,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熟读课文,之后提问该诗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兮字较多,且多芳草名。我就势指出这是楚辞体的特点,兮是舒缓语气的,故全文应读的缓慢些 。由于诗歌比较难懂,学生理解难度较大,我就以翻译课文、理顺故事情节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脉络。开篇第一句翻译难度大,学生大多译成“湘夫人降临在北边的沙滩上,眼睛望着远处使我发愁”,我不做评论,让他们继续往后进行,译到五六句“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时学生立刻意识到前边的错误,继续往下翻译,到“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时学生终于明白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因为和爱情有关,且学生有“赴约—失约”的感受,能和故事中主人公的心理形成共鸣, 因此学生颇感兴趣。因为诗歌大部分在描述湘君苦等心上人而不见其到来的复杂的心理,所以我重点就落在引导学生对词句的深入理解上,我尽量用一种舒缓的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诗歌中的情境,并一步步带领学生进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理,学生已经跟着湘君的感情或喜或悲了。 到此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幽怨哀婉的感情基调也基本把握了。这是我提出一个新问题,即:屈原为什么要给我们讲述一个神仙约会的故事?并提示学生屈原曾被流放到湘江沅江一带,一部分同学马上流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争先恐后回答湘君是屈原的化身。看着学生欣喜的笑容,我也笑了。虽然该诗距今相隔很久了,但是这种古今一致的美好的情感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学生已经和古人形成了共鸣。这很让我感到欣慰。

不足之处就是我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很多时候我总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总觉得他们说的不够好,做的不够好,所以总想包办代替,“老手掌,不住的点头,我知道,这堂课我成功了。

师说的再好,不如学生说的很糟,起码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参与了”,是啊,因为我的包办代替,虽然学生也领悟了诗歌的美,但总有种吃别人嚼过的馍的感觉,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锻炼不出来,教师即使累死,学生也未必有所收获啊,这种不足在考试中已经有所体现了,学生答诗词鉴赏题失分率特别高,如果我们放开手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不但解放了自己,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养成了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不是很好嘛,有时自己明知这样做是很好的,可是因为不放心,因为赶进度而变成自己一言堂了。一言堂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了自我,没有了思想,老师说一我不敢说二,这种危害已经被人们认识到了,所以新课改中就有这样的要求,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而我作为老师,也许更应该改变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方法了,我不知道我讲完《湘夫人》,我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情境的感觉在学生心中能保留多久,我猜想,如果这个过程交给学生自己解决,也许他们终生都不会忘记吧。

2012-6-11 3

推荐第10篇:湘夫人

《湘夫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 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四,教学方法

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

五,教学用具:课件,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了《长恨歌》,要求学生明确《长恨歌》主题,并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 接着学习同样抒写爱情的《湘夫人》。

二、

二、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

五、

六、

七、

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的人格理想:

①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②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 1

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Ⅰ、楚辞体的特点:

①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②“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③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

④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Ⅱ、“楚辞”与《楚辞》: “楚

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 “兮”字。它标志着诗歌由集体创作为主转入诗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的开始。

《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共有诗歌17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屈原的作品。

Ⅲ、楚辞开启的创作母题:

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

悲秋、士不遇、忠怨——忠君爱国,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 Ⅳ、《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3)屈原作品

《离骚》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政治抒情诗。

《九章》是一组抒情诗的总称,共九篇。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共十一篇。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此外,其代表作还有《招魂》《大招》等。 人格理想表现之一---《九歌》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王逸《九歌序》

⑷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湘君》与〈湘夫人〉:湘水配偶神的祭歌

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不见,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

《湘君》:湘夫人思恋湘君的唱辞。由饰演湘夫人的女巫独唱。湘夫人去赴约,但湘君却迟迟没有露面。等待使她不由心生埋怨,仍一往情深,驾着龙舟艰难地到江河湖泽中寻找湘君。最后她还是无法找到,失望、气愤,丢掉了湘君赠与她的礼物。心情矛盾,还是采集了芳草,想送给湘君的侍女,通过她向湘君传达自己的

恋慕之情。

〈湘夫人〉:《湘君》的姊妹篇。由扮演湘君的男巫独唱。道出湘君并没有爽约,只是阴 2

差阳错,未能与湘夫人会面。等待中想着与湘夫人未来的美好生活,设想用世上最芳洁的植物营造新房,让所有的神灵都前来分享他们的幸福。希望变成了泡影,失望之余,他也气愤地抛弃了湘 夫人所赠的礼物,又摘下了杜若香草。怀着一丝期望和几分惆怅在汀洲上徘徊,期待下一次将香草送给恋人。

三、以意逆志。

(一)听朗读录音,强调字音。

渚(zhǔ)

眇(miǎo)

薠(fán)

罾(zēng)

蘋(pín)芷

(zhǐ) 袅(niǎo ) 澨(shì)

潺湲(chányuán) 葺(qì)

荪 (sūn) 裔(yì ) 橑(lǎo)

楣(méi)

薜荔(bì lì)

擗(pǐ)

櫋(mián)

庑(wǔ)

嶷(yí)

袂(mèi)

遗(wèi)

褋(dié)

搴(qiān)

汀(tīng)

沅(yuán ) 澧浦(lǐpǔ

) 眇(miǎo )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逐段疏通课文。

(三)学生整体感知

1.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幽怨 哀婉

4、梳理诗歌内容

第一段: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读《湘夫人》首四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这就像《诗经》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写怀人不得之情,凄迷哀慕之感,令人嗟叹惆怅难已。《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爱而不见,怎一个“愁”字了得。

第二段十四句,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

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的情景。

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第四段六句,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后的行为和心境。

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四、讲解第一自然段 (1)、阅读第一段,找出本段的情感基调? 明确:愁

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

(2)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哀伤的的心境。

(3)采用的是什么手法?以两句为代表?

明确:手法: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在这幅清秋的画面上,深秋的凉意和情感的寂寞不安融为一体,渲染出一派难以言说的 3

凄迷惆怅之情,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

因此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其他诗句: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附: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湘夫人》此二名之妙,还在以景写情。刘熙载云:“叙物以方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诀。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俱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艺概·赋概》) “鸟何萃兮萍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是以反常之事为喻之法,在《楚辞》中很常见。如《湘君》中言:“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卜居》则云:“世混浊而不清,暗翼为重,千钧为轻。”而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所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汉乐府《上邪》)之类,均是其例。

(4)、此诗开篇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

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五、学生作业:熟读并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讲解第二自然段 1、段意:

第二段十四句,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

2、第二段中“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 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3、这是什么手法?

明确: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 是常法,所谓“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4、第二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明确:“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5、“沅有芷兮澧有兰”是用的什么手法?

明确:比兴 (1)、芷、兰象征高洁的君子,用来赞美湘夫人。

(2)、沅水有芷的陪伴,澧水有兰的陪伴,可是公子没有如期赴约,表达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

二、讲解第三自然段 1、段意

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2、作者为何如此详细地介绍了湘君建筑水屋的过程?是什么手法? 明确:铺叙。 (1)、尽力地装饰爱巢,极力渲染湘君对湘夫人炽热的爱恋。 (2)、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侧面烘托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为迎而未得的失落作铺垫。

(3)、香草代表美人,用来侧面烘托思慕对象——湘夫人的美丽高洁。

三、讲解第四自然段 1、段意

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后的行为和心境。

2、湘君期而不遇后有什么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丢弃信物。抱怨、生气。

这衣袖、单衣本不是湘君自己的,而是湘夫人送给湘君的信物。因此,湘君把他它珍爱的穿在身上来赴约,但想不到湘夫人没有来赴约。因而湘君心里对湘夫人有些抱怨,一气之下就把这些信物抛弃了。

3、那为什么他又要采摘杜若送给湘夫人呢?

这是因为抱怨是一时的,挚爱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很快就回心转意了。

四、概述主要内容

等待、期盼 ;寻觅、幻想(向往);失望、气愤、平静:写湘君约湘夫人但最终未得见面,表达了湘君对湘夫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五、主旨探讨

湘君的“愁”源于爱而不见的爱情悲剧。除此之外,诗歌是否别有寓意?

有人认为, 《湘夫人》表现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屈原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从文中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吗?

1、知人论世:

屈原当时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

这首诗隐喻了诗人不被楚怀王所知,不能返回朝廷的不幸遭遇。 2、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湘君:与湘夫人约期难遇的惆怅失落 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哀怨痛苦 湘君:在沅澧两岸徘徊、追寻 屈原:“行吟江畔”、“上下求索”

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 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九死不悔 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 屈原:在人生坎坷路途中的宽慰自解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体会诗句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明确: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明确: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4、主题

主题:爱情悲剧——屈原的身世悲剧

作者假神或巫之口吻,以抒一己之胸臆。忽合而一,忽分为二,合为吾我,分相尔彼,而隐约参乎神与巫之离坐离立者,又有屈子在,如玉之烟,如剑之气……(钱锺书《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

九歌》中大多数诗篇都包含有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情节。这些恋爱,在诗中又都呈现会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这里面也许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六、艺术特色

(1)细腻的心理描写

(2)优美和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 (3)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4)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5)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6)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七、学生熟读课文并背诵

第11篇:湘夫人

湘 夫 人

屈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的主旨。

3、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新课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所创造出来的楚辞体对后人的影响巨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湘夫人》,来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 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 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 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 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6、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 1 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背景介绍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

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四、课文诵读

1、示范朗读

2、诵读指导

(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其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王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3、学生齐读

五、整体感知

1、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基本内容

(1)、第一段

帝子降兮北渚, 渚:水边的浅滩

美丽的公主快降临北岸 ,

目眇眇兮愁予。 眇眇:向远看的样子。愁:使发愁。

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

袅袅兮秋风, 袅袅:绵长不绝的样子。

秋风阵阵,柔弱细长,

洞庭波兮木叶下。 波:名用动,波动;下:名用动 ,落下

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登白薠兮骋望, 骋望:放眼远眺。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

与佳期兮夕张。 佳:佳人 期:约会 张:陈设罗帐。

我与佳人约会,一直为晚宴奔忙。

鸟何萃兮蘋中

状语后置 萃:集聚。蘋:水草名。 鸟儿啊为何在蘋草边聚集? 2

罾何为兮木上?

宾语前置 罾:鱼网。

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

第一段分析:总写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湘夫人》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2)第二段

沅有芷兮澧有兰,

芷:即白芷,一种香草。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 思公子兮未敢言。

公子:指湘夫人。

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 荒忽兮远望,

荒忽:犹“恍惚”,迷糊不清的样子。

心思恍惚,望穿秋水, 观流水兮潺湲。

潺湲: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第二段分析

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情景。

(3)第三段

麋何食兮庭中,

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 蛟何为兮水裔?

宾语前置 裔:边沿。

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 朝驰余马兮江皋, 朝:名作状; 驰:使奔驰; 皋:水边高地。

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

夕济兮西澨。 夕:名作状,在晚上; 济:渡。 澨:水边。

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 闻佳人兮召予,

听说佳人召唤我,

将腾驾兮偕逝。 腾:使奔驰。偕逝:同往。

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 筑室兮水中,

状语后置

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 葺之兮荷盖。

葺:编结覆盖。盖:指屋顶。

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

荪壁兮紫坛,

荪:名作状,香草名。紫:名作状,紫贝。

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

壁、坛:名作动,装饰墙壁、中庭,

播芳椒兮成堂。

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 桂栋兮兰橑,

桂、兰:名作状;栋、橑:名作动,做屋梁、屋椽。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屋椽,

辛夷楣兮药房。

辛夷、药:名作状。楣:名作动,做横梁。

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罔薜荔兮为帷,

罔:同“网”,编结。帷:幕帐。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 擗蕙櫋兮既张

擗:掰开。櫋:顶账。

分开蕙草做的幔帐已支张。 白玉兮为镇,

镇:镇压坐席之物。

洁白的美玉做镇席, 疏石兰兮为芳。

疏:分列。石兰:香草名。

散放石兰传播芬芳; 芷葺兮荷屋,

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 缭之兮杜衡。

缭:缠缭。

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 合百草兮实庭,

合:会集。实:充实。

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

建芳馨兮庑门。

馨:远传的香气。庑:走廊。

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

九嶷缤兮并迎,

缤:众多纷杂的样子。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 灵之来兮如云。

灵:神灵。如云:形容众多。

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

第三段分析

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4)第四段

捐余袂兮江中,袂:衣袖,释为“复襦”,也就是夹袄。

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

3 遗余褋兮醴浦。遗:丢下。褋:单衣。

我把那单衣丢在澧水旁。 搴汀洲兮杜若,搴:摘取。汀洲:水中或水边平地。

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 将以遗兮远者。遗:赠送。

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时不可兮骤得,骤:骤然,立即。

机会啊不可多得,

聊逍遥兮容与。容与:从容自在的样子。

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第四段分析

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给“远者”,则意味着希望犹存,思念和追求还将继续。“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

3、全文总结

由扮演湘君的男巫独唱;湘君怀着一丝期望和几分惆怅在汀洲上徘徊;等待中想着与湘夫人未来的美好生活,设想用世上最芳洁的植物营造新房,让所有的神灵都前来分享他们的幸福;希望变成了泡影;失望之余,他也气愤地抛弃了湘夫人所赠的礼物;又摘下了杜若香草,期待下一次将香草送给恋人。

七、问题探究

1、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题。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参见“相关链接”中王、刘勰语)。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明确】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3)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

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2、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兴的问句,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主人公要表达的爱情是什么关系?

【明确】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3、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试举例加以说明。

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4 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

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 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归纳楚辞的特点: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即: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

②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③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

④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八、作业

背诵《湘夫人》。

第12篇:湘夫人

湘夫人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1、本文背景及常识

《楚辞.湘夫人》同《诗经·蒹葭》一样,都是表现在水一方的意境。所不同的是:《诗经》产生于黄河流域,大都是民歌,表现着现实精神;《楚辞》产生于长江流域,多是屈原个人创作,散发着浪漫气息。

《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读者展示一个神秘美丽的世界。

2、作家生平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3、作家作品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

五、

六、

七、

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4、楚辞体简介

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来源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特点:

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 ②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③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 ④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5、湘水神的传说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讲解诗歌。

(一)、背景简介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 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二)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1、读准下列加红字的字音。

(三)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1、理解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①帝子降兮北渚__________(水边的浅滩)

.②与佳期兮夕张__________(张设罗帐)

.③罾何为兮木上__________(鱼网)

.④蛟何为兮水裔__________(边)

.⑤朝驰余马兮江皋__________(边)

.⑥葺之兮荷盖__________(编草盖房子)

.⑦时不可兮骤得__________(轻易)

2、说说下列诗句的含义。

①、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②、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用荪草装饰墙壁啊用紫贝壳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满屋都有芳香。

③、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④、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第二课时

一、内容评析。

神恋生活中期约难遇的悲剧情景

第一段首四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这就像《诗经》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写怀人不得之情,凄迷哀慕之感,令人嗟叹惆怅难已。《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爱而不见,怎一个“愁”字了得。

分析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

第二段十四句,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的情景。

分析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分析

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弛马于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助,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第四段六句,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

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分析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小结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二、佳句赏析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帝子,指湘夫人,古代女子也可以称子。因为湘夫人是神灵所以说“降”,它一方面跟湘夫人的神灵身份相吻合,同时也符合湘君等待约会湘夫人的感情期待,表现了对湘夫人急切的期待的心情。“愁予”,使我极度的悲伤;眇眇,望眼欲穿而又模糊迷茫看不清楚的状态。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

4 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没有见到心上人,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

首先,它点明季节;其次它写出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一望无际景象如在眼前。

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观是完全吻合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正是这种感情表达的早期范式和绝佳典型。

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所以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历代都有无数的文人艺术家对这两句诗做出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以之为题材创作出无数的诗文画等艺术珍品。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在他们的心中乃至作品中,所有的花都在一个季节开放,那就是春天;所有的树都在一个季节落叶,那就是秋天。其实,这两种理解是完全违背自然界现象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因为每一天都有树叶在落,一年四季每一季节甚至每一天都有花开。

3、“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写的是反常现象,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我们从《诗经》的《关雎》和《氓》等篇中就已经知道,当时涉及到男女爱情一般都在水边。而《湘君》、《湘夫人》更是以水为大背景,这里面的鸟和罾(捕鱼的网)都是爱情隐语,这在民歌里面很多的。

4、“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是写自己思念的情绪。这句诗是这首诗中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外的第二个名句,表现了两情未通的单相思的苦闷,它与越地民歌《越人歌》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里的“不敢言”不是不敢说,而是因为你没有来,因此我没有机会对你讲。“茝”和“兰”是两种花草。这两句诗运用了谐音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

三、问题探究

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题。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参见“相关链接”中王、刘勰语)。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明确: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

5 吗?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3)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

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第13篇:湘夫人

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鸟何萃兮萍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1)选自《楚辞章句》,为《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九”是泛指,非实数,《九歌》本是古乐章名。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间,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以风谏。”也有人认为是屈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此篇与《九歌》中另一篇《湘君》为姊妹篇。关于湘夫人和湘君为谁,多有争论。二人为湘水之神,则无疑。此篇写湘君企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 湘夫人:与湘君并称为楚地传说中的湘水配偶神。有人认为湘君、湘夫人与虞舜及其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有关,湘君即舜,湘夫人及娥皇、女英。渚:水中高地。

(2)帝子:指湘夫人。舜妃为帝尧之女,故称帝子。

(3)眇(miǎo)眇:极目远望的样子。愁予:使我忧愁。

(4)袅(niǎo)袅: 微风吹拂的样子。

(5)波:生波。下:落。

(6)薠:水草名,生湖泽间。骋望:纵目而望。

(7)佳:佳人,指湘夫人。期:期约。张:陈设,指陈设帏帐,祭品等。

(8)萃:集。鸟本当集在木上,反说在水草中。

(9)罾(zēng):鱼网。罾原当在水中,反说在木上,比喻所愿不得,失其应处之所。

(10)沅:即沅水,在今湖南省。醴:同“澧”(lǐ),即澧水,在今湖南省,流入洞庭湖。茝:白芷,一种香草。

(11)公子:指帝子,湘夫人。古代贵族称公族,贵族子女不分性别,都可称“公子”。

(12)荒忽:即“恍惚”,神志迷乱的样子。

(13)潺湲:水流缓慢但不间断的样子。

(14)麋:兽名,似鹿而大。

(15)水裔:水边。此名意谓蛟本当在深渊而在水边。比喻所处失常。

(16)皋:水边高地。 (17)澨(shì):水边。

(18)腾驾:驾着马车奔腾飞驰。偕逝:指与使者同往。 (19)葺:修补,这里指用茅草盖屋。盖:指屋顶。

(20)荪壁:用荪草饰壁。荪(sūn):一种香草。紫:紫贝。坛:庭院。 (21)椒:一种科香木。

(22)栋:屋栋,屋脊柱。橑(lao,第三声):屋椽。

(23)辛夷:香木名,初春升花。楣:门上横木。药:香草名,即白芷。 (24)罔:通“网”,作编织。薜荔;一种香草,缘木而生。帷:帐幔。 (25)擗(pǐ):剖。蕙:一种香草。櫋(mián)櫋:檐际木。

(26)镇:镇压坐席之物。

(27)疏:散布,分陈。石兰:兰草的一种。

(28)缭:缠绕。杜衡:一种香草。

(29)合:合聚。百草:指众芳草。实:充实。

(30)馨:散布很远的香气。庑(wǔ):厢房

(31)九嶷(yí):山名,又名苍梧,传说中舜的葬地,在湘水南。这里指九嶷山神。缤:盛多的样子。

(32)灵:神。如云:形容众多。

(33)袂(mèi):衣袖。

(34)褋(dié):汗衫。

(35)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杜若:一种香草。 (36)远者:指湘夫人。

(37)骤得:轻易,一下子。

(38)逍遥:游玩。容与:悠闲的样子。[2]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

我已忧愁满怀望眼欲穿。

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

洞庭湖波浪翻涌树叶飘旋。 登上长着野花的高地远望, 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 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 为何鱼网悬挂在大树颠?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 眷念湘夫人却不敢明言。 放眼展望一片空阔苍茫, 只见清澈的流水潺潺。 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 为何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 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 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 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

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 在水中建座别致的宫室, 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

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 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 用玉桂作梁木兰为椽,

辛夷制成门楣白芷点缀房间。 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 再把蕙草张挂在屋檐。 拿来白玉镇压坐席, 摆开石兰芳香四散。 白芷修葺的荷叶屋顶, 有杜衡草缠绕四边。

汇集百草摆满整个庭院,

让门廊之间香气弥漫。 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 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把我的衣袖投入湘江之中, 把我的单衣留在澧水之滨。 在水中的绿洲采来杜若, 要把它送给远方的恋人。 欢乐的时光难以轻易得到, 姑且欢乐自在与共。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祗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她像慈爱的母亲,哺育着楚国世世代代的人民。人们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这样一来,神的形象不仅更为丰富生动,也更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使人感到亲切可近,富有人情味。

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如果把这两首祭神曲联系起来看,那么这首《湘夫人》所写的情事,正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作品即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

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较为费解。“帝子”历来解作天帝之女,后又附会作尧之二女,但毫无疑问是指湘水女神。一般都把这句说成是帝子已降临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节兮北渚”而来;但这样便与整篇所写湘君盼她前来而不见的内容扞格难合。于是有人把这句解释成湘君的邀请语(见詹安泰《屈原》),这样文意就比较顺畅了。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而其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接着与湘夫人一样。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也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其结果则与湘夫人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当九嶷山的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最后一段与《湘君》结尾不仅句数相同,而且句式也完全一样。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从情感的结构角度看,这首诗是以“召唤方式”呼应“期待视野”。《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唤的方式祈求神灵降临。全诗以召唤湘夫人到来作为出发点,以期待的心理贯穿其中。诗的前半段主要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时那种望而不见、遇而无缘的期待心情。中间经历了忧伤、懊丧、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动。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产生的情绪波动。诗的后半段是写湘君得知湘夫人应约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在有缘相见而又未相见的期待心情中忙碌着新婚前的准备事宜。诗的末尾,湘夫人才出现,召唤的目的达到,使前面一系列的期待性的描写与此呼应。实际上,后半段的描写不过是湘君的幻想境界。出现这种幻象境界,也是由于期待心切的缘故。整首诗对期待过程的描写,有开端,有矛盾,有发展,有高潮,有低潮,有平息。意识线路清晰可见。

这首诗还有着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主人公情感的表现,有明有暗,明暗结合。抒情对象既可实指,又有象征性。在描写实境时,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层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确,语言明快,情感色泽清晰,高低起伏,强弱大小,都呈透明状态。如诗的后半段写筑室建堂、美饰洞房、装饰门面、迎接宾客的场面,就属于表层性的,即明写。从“筑室兮水中”至“疏石兰兮为芳”,是从外到里、由大到小;从“芷葺兮荷屋”至“建芳馨兮庑门”,又由里到外。线路清楚,事实明白,情感的宣泄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畅,无拘无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

从深层结构看,这首诗又有着寓情于景的表情法。景物不是原来的样子,如“鸟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带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风、秋水、秋叶的描写。情感的流动较蕴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发觉。因此需要通过表层意象加以领会。

这种双层结构,明暗对应,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现呈立体状。

另外,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综上所述,《湘君》和《湘夫人》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两个悲剧,但合起来又是一幕两情相悦、忠贞不渝的喜剧。说它们是悲剧,是因为赴约的双方都错过了相会的时间,彼此都因相思不见而难以自拔,心灵和感情遭受了长时间痛苦的煎熬;说它们是喜剧,是由于男女双方的相恋真诚深挚,尽管稍有挫折,但都没有放弃追求和期盼,所以圆满结局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当他们在耐心平静的相互等待之后终于相见时,这场因先来后到而产生的误会和烦恼必然会在顷刻间烟消云散,迎接他们的将是湘君在幻觉中所感受的那种欢乐和幸福。 作品理解

这两篇作品一写女子的爱慕,一写男子的相思,所取角度不同,所抒情意却同样缠绵悱恻;加之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尽管这种热烈大胆、真诚执着的爱情被包裹在宗教仪式的外壳中,但它本身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内核,却经久不息地释放出无限的能量,让历代的读者和作者都能从中不断获取不畏艰难、不息地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巨大动力。这可以从无数篇后代作品都深受其影响的历史中,得到最好的印证。[3]作者屈原写湘夫人的真正意图在于借这篇楚辞来表达自己不被楚王所赏识的愁绪与悲愤之情。作品大意是男水神向湘夫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可是没有等到湘夫人,其中男水神为了表示自己诚意要用各种香草盖一间屋舍献给湘夫人。在中国古诗文中香草的意向一般是指高尚的品德,而美人是指贤明的君主。这里作者把自己比作男水神,而香草由高尚品德引申做了杰出的才华,湘夫人也就是美人就是指楚王。原句‘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与‘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的大意是鸟儿为什么栖息在水中,渔网为什么挂在树梢上。麋鹿为什么在庭院中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作者借‘鸟’‘罾’‘麋’‘蛟’的错位暗喻自己的才华像这些事物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也就说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施展。屈原借男水神想要向湘夫人用香草献殷勤却没有等到湘夫人的故事来指自己想要向楚王奉献自己的才华,但却得不到楚王的重用与赏识。所以说作者写《湘夫人》是为了表达自己自己空有一腔才华却不被赏识的愁绪与悲愤之情。 编辑本段作品阅读方法新解

女巫 :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男巫 : 登白薠兮骋望(不是:登白兮薠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女巫 : 沅有芷(指白芷)兮醴(醴:一作“澧”,指“澧水,亦在湖南境内)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男巫 :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 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女巫 :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ju,第三声,古“播”字,原字为,口去左竖,里加采)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男巫: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第14篇:湘夫人

《湘夫人》教案

一、导入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常识介绍

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

三、把握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一)播放录音,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二)(1)师问: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2)师问: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 生答:幽怨 哀婉 生答: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

(3)师生研讨诗歌主题。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四、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意象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上的作用 1.朗读第一段,通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分析情景关系。 2.“秋风”、“木叶”这都是令人感伤的意象,作者为了表现他的幽怨、哀婉,自然要选择这些哀景,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写很多的香草? 生答:寄予理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

第15篇:湘夫人

《湘夫人》诗歌结构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弛马于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助,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小结: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第16篇:湘夫人

湘夫人(课时1)

教学目标:掌握了解屈原及其作品的相关文学知识 教学重点:疏通大意,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结构,初步探索文章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

多媒体辅助

一、引入新课

娥皇女英,又称皇英。长曰娥皇,次曰女英,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帝尧的两个女儿,姐妹同嫁帝舜为妻。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脱险。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之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附会称二女为“湘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屈原笔下的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湘夫人》

二、作者及作品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2.文学常识

楚辞是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指楚地的歌辞

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楚辞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三、疏通大意,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欣赏全文鉴赏字词、句,留心“兮”字)

1.字音:渚(zhǔ)

眇(miǎo)

薠(fán)

罾(zēng)

蘋(pín)芷

(zhǐ)

澧(lǐ) 澨(shì) 潺湲(chányuán)

葺(qì)

荪 (sūn)

橑(lǎo)

楣(méi)

薜荔(bì lì)

擗(pǐ)

櫋(mián)

庑(wǔ)

嶷(yí)

袂(mèi)

遗(wèi)

褋(dié)

搴(qiān)

汀(tīng) 【在所发材料纸上找到相应的字并注音】

全班齐读字音 2. 《湘夫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1 3. 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幽怨、哀婉 4. 结合幻灯片上注释,疏通第一段大意,并思考问题 ① 赏析重点句子

“鸟萃兮蘋中, 罾何为兮木上。”

【赏析】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隐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赏析】融情入景,以景染情,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 ② 概括第一段大意:约期难遇,哀愁顿生。 ③ 阅读第一段,找出本段的情感基调?

【明确】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

此诗开篇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

三、四句写洞庭秋景,清丽如画。

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5.结合幻灯片上注释,疏通第二段大意,并思考问题 ① 概括第二段大意: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心理活动。 ② 赏析重点诗句

“沅有芷兮澧有兰”

【赏析】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芷、兰象征高洁的君子,用来赞美湘夫人。沅水有芷的陪伴,澧水有兰的陪伴,可是公子没有如期赴约,表达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

【赏析】以此反常现象作比兴:象征寓意。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和烘染自身的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用来比喻所愿不得,处所失常。 【知识拓展】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所谓“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6.结合幻灯片上注释,疏通第三段大意,并思考问题 ① 概括第三段大意:装饰新房,迎候佳人

② 作者为何如此详细地介绍了湘君建筑水屋的过程?

【明确】用了铺陈的手法。

1、尽力地装饰爱巢,极力渲染湘君对湘夫人炽热的爱恋。

2、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侧面烘托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为迎而未得的失落作铺垫。

3、香草代表美人,用来侧面烘托思慕对象——湘夫人的美丽高洁。

2

湘夫人(课时2)

教学目标:疏通大意,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进一步分析文章结构,深入探究文章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多媒体辅助

一、引入新课

昨天课堂上略微提过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今天课前我们鉴赏一首以这种写法写的诗歌: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唐无名氏《菩萨蛮》】

二、疏通大意,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结合幻灯片上注释,疏通第四段大意,并思考问题 ① 概括第四段大意: 以物寄情,再候时机。 ② 如何理解“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诗歌赏析】这衣袖、单衣本不是湘君自己的,而是湘夫人送给湘君的信物。因此,湘君把他它珍爱的穿在身上来赴约,但想不到湘夫人没有来赴约。因而湘君心里对湘夫人有些抱怨,一气之下就把这些信物抛弃了。 ③ 那为什么他又要采摘杜若送给湘夫人呢?

【明确】这是因为抱怨是一时的,挚爱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很快就回心转意了。

三、纵观全文,整体把握 1.整理全文结构,理清情感脉络

湘君对湘夫人的情感态度:期约难遇、可望难即、徘徊追寻

望穿秋水 景生悲情 胡思乱想

切盼发呆

幻觉幻听 美好幻想 美梦落空

负气转意 藕断丝连

【教师讲解】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追寻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

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3 2.主旨探讨: 湘君的“愁”源于爱而不见的爱情悲剧。除此之外,诗歌是否别有寓意?有人认为, 《湘夫人》表现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屈原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问题提示引导】从文中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吗?

知人论世:屈原当时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

这首诗隐喻了诗人不被楚怀王所知,不能返回朝廷的不幸遭遇。 【主旨分析】湘君与湘夫人约期难遇的惆怅失落

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哀怨痛苦

湘君在沅澧两岸徘徊、追寻

屈原“行吟江畔”、“上下求索” 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 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九死不悔 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 屈原在人生坎坷路途中的宽解自慰

主题:爱情悲剧——屈原的身世悲剧

【主旨明确】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

抒发了诗人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

四、文章艺术手法分析

1、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心理融合在一起构成美妙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2、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

3、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

4、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笔触细腻而含蓄

5、虚实相生的手法

6、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4

第17篇:湘夫人

《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

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1、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2、: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作家简介

1、屈原

2、屈原的作品

3、“美政”理想4.楚辞

三、背景介绍

四、课文诵读

1、示范朗读

2、诵读指导

(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其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王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五、字词梳理

1、读准字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重点诗句的含义。

六、整体感知

(一)默读感知课文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哀婉

(二)课文分析

1、第一段

(1)齐读:(2)译文(3)分析: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所以,第一段主要是用盼望对方来而对方却没有来,表达了一种情绪的极度低落。

我们学过《说木叶》这一课,大家想想,那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句诗的?

(融情入景,以景染情。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

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

“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大家有无思考过?

大家看一下事情的缘由:“与佳期兮夕张”,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对了,是兴奋激动。人们常说:良辰美景悦事。水神也一样。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而这里水神却看到了不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其实类似于这句运用比兴的句式在下面还有一句,大家试着把它找出来。

[提示:在第三段,和这一句一样]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裔”是什么意思呢?(水边)同学们看第三段有几个字的意思是表示水边这个意思呢? (裔,筮,江皋的皋)

不错,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一句在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有什么意思呢?

大家看一看,在这之前,水神有没有见面?没有吧,那么这一句话和上一句话体现出来的情感不一样吗?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2、第二段

(1)齐读:(2)译文(3)分析: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回到第二段,看看女水神是如何抒发自己对男水神的思念之情的。尤其是“思公子兮未感言”这一句把女神那种娇羞的心态表示出来,古人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也一样,大家读一读,看看女水神是如何说“天凉好个秋”的?

女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女神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3、第三段

(1)齐读:(2)译文:(3)分析

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弛马于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助,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再来看第三段,我请一位同学阅读这一段。

我们通过《湘夫人》第三段中描写所涉及到的建筑学上的术语,可以说明他所建的房子也就是一般的房子,但又是建给最心爱的、盼望已久的人住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迎新用的房子,所以用料考究,装饰精美,用花草装饰了一层又一层。如果说第一段是通过情节来描写,第三段则是通过行动来描写。这里面的情绪是暗隐其间,仅仅是个背景。这一段中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

①请同学们数一数本段一共写了多少种植物?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提示:可以根据前面几句“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理解,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人的心境] 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 杜若石兰……)

②“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要为写景而单纯写景!

③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为什么?

请大家看一下文章标题下的小注,最后一句:“欢会难期,思而不见...”......再看第三段,“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主人公(解释这一句)......就是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是女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四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

④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4、第4段

(1)齐读:(2)译文:(3)分析: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为什么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那他又为什么采杜若赠给远方的朋友呢?

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丢汗依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这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同时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希望湘夫人能看到这些东西的想法。但仅是这样做湘君还感到做的不够,于是他又拔取了这个约会地点的香草,做个纪念,以待将来送给湘夫人。

在最后一句,女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

七、问题探究

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题。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参见“相关链接”中王、刘勰语)。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明确】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八、归纳

⑴楚辞的特点:

即: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 ②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③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 ④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⑵.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2)运用了赋比兴手法(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⑶主题研讨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⑷【板书】

第18篇:湘夫人

这篇课文我的指导老师说由于是诗歌单元,所以不必在字词上太过苛求学生,而且是自渎课文,所以只要抓住一些简单的诗歌意象,及诗人运用的比兴手法,浪漫主义手法,感受水神之间的悲欢离合之情即可。所需课时为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 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四,教学方法

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

五,教学用具(无)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

师:我们前几天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板书],我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 生:„„ [师板书] 师:好。我们再思考一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提示:可以结合《离骚》注释看] 生:„„

师:好。在前几篇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出比兴手法的运用,同样在这篇诗歌中也存在着比兴手法的运用,请大家在本课的诗歌学习中注意一下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 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湘夫人》。 二,课堂讨论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诗歌大意。 生:读3分钟。

师:下面我们分男女两大组来读这首诗,男生先读,“帝子降兮北渚”,预备开始„„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朗诵的很好,但其中有几个字音要注意一下:[板书] 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什么故事情节? 生:„„

师:对了,这首诗主要写男女水神在相互述说爱慕之词,却因无法见面而黯然神伤的故事。同学们可以结合译文感受他们对爱情的期盼。

师: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段落。 第一段我先来读一下,大家注意听我语气的停顿。 [师读] 刚才大家听我读了一便,有什么感觉。 生无语。

师:你们不说我来问大家。这四句哪一句写的最好,最能给你深思? 生一:.....生二:.....

师:你们为什么选择了这一句,说说看,它好在哪里?[提示:我们高一学过《说木叶》这一课,大家想想,那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句诗的?] {老师自己补充,别指望学生说了} 师: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 (假如生一错,就叫生二.....一直到说出来) 师:写的什么意思呢? 生:......师:不错,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大家有无思考过? 生:......师:....大家看一下事情的缘由:“与佳期兮夕张”,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对了,是兴奋激动。人们常说:良辰美景悦事。水神也一样。(学生笑不笑看你的讲课表情)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而这里水神却看到了不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师:其实类似于“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这句运用比兴的句式在下面还有一句,大家试着把它找出来。

生:......[提示:在第三段,和这一句一样] 师:什么意思呢? 生:......师:不错,裔是什么意思呢?[板书] 生:水边

师:很好,请坐。同学们看第三段有几个字的意思是表示水边这个意思呢? 生:裔,筮[师补充:江皋的皋也是水边的意思] 师:不错,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一句在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有什么意思呢? 生:....(答不上来你哭吧)

师:大家看一看,在这之前,水神有没有见面?没有吧,那么这一句花和上一句话体现出来的情感不一样吗?师:我们回到第二段,看看女水神是如何抒发自己对男水神的思念之情的。我请一位同学把这一段读一下,大家注意体会句子的深意。 生:女生读

师:不错,尤其是“思公子兮未感言”这一句把女神那种娇羞的心态表示出来,古人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也一样,大家读一读,看看女水神是如何说“天凉好个秋”的? 生:......师:不错,女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生:......师: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女神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师:我们再来看第四段,我请一位同学阅读这一段。大家注意数数这一段一共选取了多少种植物?再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大家注意听这位同学朗诵。 生:女生读。[纠音]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本段一共写了多少种植物? 生:......{答不上来揪耳朵,哈哈} 师:[补充]不错,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生:.....[提示:可以根据前面几句“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理解,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人的心境] 生:.....师: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要为写景而单纯写景! 师: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生:......师:为什么?......请大家看一下文章标题下的小注,最后一句:“欢会难期,思而不见...”......再看第三段,“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主人公(解释这一句)......就是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是女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五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师:最后我们来共同阅读一下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讲解]为什么女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生:......师:那她又为什么采杜若赠给远方的朋友呢? 生:.......师: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丢汗依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师:在最后一句,女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主题思想: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语言特色:

1.大量运用楚辞“兮”式结构

2.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与《诗经》四言比较]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和优美丰富的想象!

①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个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②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于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升到创作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今文艺创作中都有这样的特色,屈原,李白,吴承恩,雨果,拜伦,雪莱!(让学生自己举例

第19篇:湘夫人

《湘夫人》是湘水男神和女神互相表达思慕之词。古代楚国沅、湘一带,有祭祀男女水神之俗;后以舜为湘君,以舜二妃(娥皇、女英)为湘夫人。屈原以他独有的艺术情思对原有的传说、民俗、歌词去粗取精,整理润饰,创作为乐歌。在迎神赛会上,有扮演二神的男女巫师对唱,又有众巫伴唱配舞。

[编辑本段] 【评点】: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祭祀娱神时,由巫者扮演,或独歌独舞,或对歌对舞,或合唱合舞。读《湘夫人》,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可望而不可及。他筑芳香宫室于水中,以待湘夫人之来临,然而始终未能相见,只能饮恨终生。《诗经》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写怀人不得之情,凄迷哀慕之感,令人嗟叹惆怅难已。《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爱而不见,怎一个“愁”字了得。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千古以下,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以水画风之理,李善注《文选》“物色”类时云:“有物有文曰色,风虽无正色,然亦有声。《诗·注》云„风行水上曰漪‟。《易》曰:„风行水上曰涣。‟涣然,即有文章也。”苏洵《仲兄郎中字序》:“荡乎其无形,飘乎其远来,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朱翌更云:“风本无形不可画,遇水方能显其质。画工画水不画风,水外见风称妙笔。”(《谢人惠浅滩一字水图》)。以树形风,更是古诗惯技:“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江湜《彦冲画柳燕》);“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午条尽向西”(刘方平《代春怨》)。此赋中写风之名,水木皆及,而又显得萧散清空,实高于后人,谢庄《月赋》本之,直接用为:“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极好地烘托了月夜之境。《湘夫人》此二名之妙,还在以景写情。刘熙载云:“叙物以方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诀。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俱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艺概·赋概》)

鸟萃萍中,罾在木上,与麋食庭中,蛟在水裔,这种以反常之事为喻之法,在《楚辞》中很常见。如《湘君》中言:“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卜居》则云:“世混浊而不清,暗翼为重,千钧为轻。”而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所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汉乐府《上邪》)之类,均是其例。

其它相关述评

一、神恋生活中期约难遇的悲剧情景

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诗中截取湘君与湘人爱情生活中的一个期约难遇的片段,着重抒写湘君的一系列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湘君对湘夫人的真挚爱情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全诗大致可分四段,由于写的是神的爱情,意境朦胧难解,须潜心体悟。

首四句是第一段,总提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从后文中“闻佳人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句看,湘君与湘夫人似乎有过预约,湘君就是为赴约而匆匆赶来的。但来到期约地点一看,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是来了,但却降临在北面那个小岛上,两个人只能隔水相望。这情景,就像《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样,可望而难即。“目眇眇兮愁予”,写他只能在渺渺茫茫、似有实无中遥望、追寻,于是一股失落的愁情就在心中升腾起来。而秋风袅袅、水波荡漾、落叶飘零,则是通过写景来渲染这愁情。

第二段十四句,都是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写登高远望,日夜等待。“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是说在沅江、澧水相夫人往常出没的那些地方,本来应当有相遇表白的机会,但错过了,想来实在令人追悔、懊恼。“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是说湘君放眼追寻,到处都是浩渺烟波、潺湲流水,没有相夫人的半点踪影,于是他的精神陷入了恍惚之中。“朝驰余马兮江皋,兮济兮西澨”,写湘君在恍惚中仍日夜驰马沅、湘之间,颇是《蒹葭》中“溯洄”、“溯游”反复“从之”的情景。“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与其说是真有这样的召约,不如说是湘君的内心想望:在神志恍惚的追寻中,他耳边仿佛时时有相夫人的声音在呼唤自己一同飞向那幸福的爱情港湾。于是,诗意也就自然地过渡到第三段的幻境。在这第三段的行文中还穿插描述了“鸟何”、“罾何”、“觅何”、“蛟何”四种反常景象,那是对湘君期约难遇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的比况和烘染。

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在水中装修新房以迎娶相夫人的情景。这是在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从恍惚神志中生发出来的虚幻空间。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最后六句是第四段,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的行为和心境。相夫人最终没能出现,湘君的心境也由梦幻回到无可奈何的现实。于是,他将自身的衣物抛入江中,遗赠信物以及寄托真情相思。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给“远者”,则意味着希望犹存,思念和追求还将继续。“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

二、屈原的感情寄托和读者的连类出发

《湘夫人》的意境内涵是多层面的,上面的分析只是展开了其中神的爱情生活层面。另外还有三个层面也值得注意,那就是水神的祭祀仪式、屈原的情感寄托和读者的连类生发。关于水神的祭祀仪式,放到艺术特色中去谈,下面谈谈

二、三两个层面。

《湘夫人》是屈原根据祭祀水神的乐歌加工而成的。加工祭祀乐歌必须适应祭祀仪式的需要,但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感情宣泄和精神补偿的过程。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这一切,都会在乐歌的加工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与湘君的处境、心情、追求发生同构共鸣和同频共振。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是否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是否有时会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是否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是否融进了屈原在人生偃蹇路途中的宽解自慰?文学作品中的作者情感渗透,一般不能说这里一定有什么,那里肯定是什么,但它确实处处有,时时在,须由读者在潜心体味中感悟得之。

《湘夫人》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因此,我们又完全可以把它作为当时楚地民间的爱情诗来读。但这还不够,因为诗的水神祭祀底蕴不是爱情,屈原的情感寄托也不是爱情。而且读者的自由阅读,也总是要冲破题材的局限而进行更广泛的异质同构连类发生。这是必然的规律。当我们由湘君期约难遇的处境,联想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情景时,当我们由湘君在沅、湘两岸到处追寻相夫人时,联想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帝子降兮北渚”,不就是“宛在水中央”吗?)的情景时,《湘夫人》的意境空间一下子就扩大得难以穷尽了:社会人生中,一切执著追求而始终虚幻难得的种种现实境况,一切由虽执著追求却始终虚幻难得所引发的忧愁、懊恼、惆怅、失望,似乎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同构感应和精神寄托。这就是《湘夫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境空间,也是诗之所以为诗的真正魅力所在。

第20篇:湘夫人

湘夫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导入: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屈原、《楚辞》介绍。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本篇选自《楚辞·九歌》。

3)关于屈原的人格理想: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 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 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 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2、关于楚辞

1)指楚地的歌辞。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来源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 ;

1 2)《九 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将自然神的形象拟人化,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大多是人神恋歌,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王逸《九歌序》。

3)《湘君》《湘夫人》——湘水配偶神的祭歌。 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主宰湘水的配偶神。

描写湘水配偶神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无缘相见的悲苦与怨愁。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

①《湘 君》

湘夫人思恋湘君的唱辞。由饰演湘夫人的女巫独唱。

湘夫人去赴约,但湘君却迟迟没有露面。等待使她不由心生埋怨,仍一往情深,驾着龙舟艰难地到江河湖泽中寻找湘君。最后她还是无法找到,失望、气愤,丢掉了湘君赠与她的礼物。心情矛盾,还是采集了芳草,想送给湘君的侍女,通过她向湘君传达自己的恋慕之情。

②《湘夫人》

《湘君》的姊妹篇。由扮演湘君的男巫独唱。

道出湘君并没有爽约,只是阴差阳错,未能与湘夫人会面。等待中想着与湘夫人未来的美好生活,设想用世上最芳洁的植物营造新房,让所有的神灵都前来分享他们的幸福。希望变成了泡影失望之余,他也气愤地抛弃了湘夫人所赠的礼物,又摘下了杜若香草。怀着一

丝期望和几分惆怅在汀洲上徘徊,期待下一次将香草送给恋人。

③《湘君》与《湘夫人》的身份 (1)湘君是女神——娥皇、女英。 (2)湘君是娥皇,湘夫人是女英。 (3)湘君是男神,湘夫人是女神。

东汉王逸的观点,接近于传说:帝舜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他的两个妃子,帝尧的女儿娥皇、女英闻讯,便去奔丧,亦死于湘江。帝舜死后,天帝封其为湘水之神,号湘君,封二妃为湘水女神,号湘夫人。

王夫之:湘君是湘水之神,湘夫人是他的配偶。不拘泥于舜与二妃的传说。

三、初读课文

步骤:

1、听朗读;

2、自读一遍;

3、完成字音练习。【见课件】

四、再读课文

步骤:

1、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诗歌;

2、概括各段大意。

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读第一段

2 1)翻译:

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 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我与佳人约会,一直忙得月昏黄。 鸟儿啊为何聚集在苹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 2)理解诗意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的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

3)段意:湘君思念湘夫人,渴望他的到来。

2、读第二段 1)翻译: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 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2)理解诗意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心情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3)段意:湘君焦急的等待湘夫人的到来。

3、读第三段 1)翻译:

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 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 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

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 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 桂树作栋,兰树作椽,辛夷楣门,白芷铺房; 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 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

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 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 2)理解诗意

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他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新房子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盼,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3)段意:湘君到处寻找湘夫人,并在水边修建宫殿,但未等来湘夫人。

4、读第四段

3 1)翻译:

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 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 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2)理解诗意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5、【小结】: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五、主题探讨

1、“知人论世” 【问】:从文中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吗?【屈原放逐路线图见课件】

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是否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

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是否有时会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

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是否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

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是否融进了屈原在人生偃蹇路途中的宽解自慰?

2、“以意逆志” 【思考】(课后练习四(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明确】: 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着,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远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哀怨、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3、【主题】: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六、品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背诵一些段落;

2、思考问题:

1)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

4 其动人。第

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2)赏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明确】: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

没有见到心上人,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

【要点】: 融情入景,以景染情。写景如画, 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如在目前。既写出了可见之水波、木叶,也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等心上人而不到,却见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

3)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兴的问句,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如何理解?和主人公要表达的爱情是什么关系?

【明确】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和烘染自身的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

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所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4)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烘托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香草、香木是一种比喻、比拟、比兴,明写美物、美事,暗写美的人、美的心;香草、香木,一方面是美化环境,渲染气氛,活画出一个一切都无限美好,处处喜气洋溢的结婚氛围,使整个画面呈现为人间看不到的绚丽多彩的幻奇境界。 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七、艺术手法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2、比兴:鸟何萃兮萍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3、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渲染、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4、浪漫主义,用香草美人,寄予情怀。作业:

1、背诵全文。

5

2、完成课后练习

二、三题。

3、完成系统集成的相关练习

湘夫人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