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设计名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1 07:32:3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名师教学设计

盛新凤教学设计——《去年的树》

浙江省湖州师范附属小学 盛新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

流程设计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媒体课件: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来读一个美丽的故事。 2.揭题: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请大家尽情地读读课文,与课文交流、对话。 2.交流初读心得。

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了?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 a为什么要唱起去年唱过的歌?题目为什么用“去年的树”?等等。b疑问:破折号的意思,为什么用“落”?c感受:为小鸟的友情、诚信感动,为人类的乱砍滥伐愤慨,为大树的牺牲精神感动等。 (着重引导a。)收获:根据课后问题提示,说出课文大概内容。归纳把书读薄的方法。词语:煤油灯(词义:实物演示)、伐木人(词义:伐即砍。在本子上写一个“伐”字)、融(字形、字音)。 3.小结:同学们初次与课文亲密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一)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深入地读书。也许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中多次写到了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 1.??是好朋友。

2.??又来找他的好朋友大树了。 3??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好朋友?读读书,把这些重要的词句画下来。

(二)交流。 1.“天天??”一句。

真是朝夕相处,令人羡慕啊!读。 1 2.分别时的对话。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听出鸟儿和树分别时的心情了吗?(伤心或乐观、难舍难分。)

自由找朋友练读、指名、男女生读。

小结: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3.怎么找的语句。

为了找到自己朝思夜想的好朋友,他是怎么样找的?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心急如焚、坚定不移地找,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4.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

(1)“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2)“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3)“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任选一句自由练,指名读。

你着急了。

你在为大树担心。

你体会得真好。

你是那么迫切地要找到你的好朋友大树。

这回,咱们都是正焦急地寻找朋友的小鸟了,让我们一起读。 1)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来,请刚才在练习表演时演小鸟的同学上来。你们就是那只小鸟了。你们在教室里边飞边询问着你的好朋友大树,想让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你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下来。 2)学生做小鸟,自找合作伙伴练读。 3)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 4)教师采访“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怎么呼唤的?) 5)总结: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急切,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a图: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b这回,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了?

(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为什么用了两个“看”?)

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吧。你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

这两个“看”,饱含了多少真情、多少留恋啊。 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大树。

多么守信的小鸟啊。

小鸟是多么留恋自己的朋友,他舍不得离开。

同学们,这会儿,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化为灯火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引读课文最后一段,把小鸟换成“我”,再指导读第二遍。(你们的朗读,把我的心也深深打动了。你们是这么读的“睁大眼睛、盯、看、又看”,再动情地读一次好吗?) 采访: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

你们真是守信、重情的小鸟啊。

总结: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2 诚信。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的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交流(大树、伐木人、作者等身份,引导说出多元、个性化的语言,如环保问题,奉献话题等)。

六、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3 让独特的情思和语言同构共生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作者:北京 特级教师 吉春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人人读通课文。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展示收集、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能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设计理念——让独特的情思与语言共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文本后产生的独特的言语是他们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情思与独特的语言同构共生的产物。加强言语独特性的培养,既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对生活产生独特的视角,提高他们感受言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又要引导学生以独特的学习方式,对文本、对生活、对心灵进行自由的剖析和描述,以使他们的言语流光溢彩、五彩缤纷,还要使他们在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教学过程

一、名言引入 1.师诵名言:“日月如穿行的飞梭,光阴似疾驰的箭矢,昨来又去,转眼即逝。一曲未终,白驹已过千里。岁月啊,你在我的额头上犁下深深的沟痕,可惜,可叹!来,干了这一杯!”

(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老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获得了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 2.生诵名言。我听说你们积累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现在能不能背诵几句给我听。 展示收集、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与教学最后一个环节的“创编名言”相互呼应,使整堂课连成一个整体。 3.师赠名言:

(出示: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美文大师林清玄) 4.生提问题。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为什么说“收益匪浅”) 人为什么跑不过时间?) 刚才几个问题的答案都在一篇课文里,题目叫《和时间赛跑》。我们把课题写下。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读文。大声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一个记号,再回读一遍。

2.检查读文。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顺,让他再读一读或大家齐读。读给同桌听,同桌认为满意了,打上“√”。

三、读好课文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板书:读通)还得把课文读懂、读好(板书:读懂、读好) 2.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两位小朋友读,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我们大家都来这样读一读。 3.指名接着读,你也来问一问。 4.下面一句话不太好读,我们先练一练。请推荐两位高手读。我也来试一试。这样读可以吗?朗读其实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只要把心中的那份感受表现出来,你的朗读就成功了。请同桌合作一下,一位是爸爸,一位是孩子,站起来对话。可以根据感情表达需要改变课文中的个别字词。

(追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5.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读。

引读:a师:听了爸爸的话,——(生读)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把这种说不出的滋味读出来。 4 b师:人真的是跑不过时间呀———& 生读’每天放学回家,我在院子里看到太阳一寸一寸地落下去,就知道这一天快要过去了??我看到小鸟向自己的巢飞去,飞得好快呀?? c 师:我是跑不过时间,我还是要跟他比一比,放学了,我往家走———&生读’ d 师:从那以后,我常常和时间赛跑——(生读) e师:童年养成和时间赛跑的习惯——(生读)

(以读代讲,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了课始提

出的有关问题。) f师:我最大的收获是——:(生读)童年养成了和时间赛跑的习惯,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我收益匪浅。(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美文大师林清玄) 4.谁敢在讲台上来读这句话?

现在,你占据着朗读冠军台,谁能读得比他更有味,让他离开冠军台。

(为学生注入能充分激活身心的“兴奋剂”’读着读着,大家都已经会背诵这句话了,我们一起诵读。) (“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着是一种享受,而不看作是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叶圣陶语)。)

四、创编名言

1.学生谈感受,在刚才所谈的内容后面署上大名。 2.师谈想法。老师读了这句话也很有感触,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出示:

只要你在平常的业余时间里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就会出现一眼源源不绝的幸运之泉。——未来的语文教学专家吉春亚

(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满了乐趣。) 3.学生动笔创编名言。学生交流评价。 4.相互交流自编的名言。 5.学生在高度的亢奋之中能产生言语的欲望与冲动,其话语是现时感受和以往积累相互作用后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相信“每一个话语,每一个语体(风格),每一个发音的背后都蕴藏着(典型的、独特的)言说着活生生的个性。”且不同的认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心灵空间在交流中会不断扩大,语言的施展领域也同时得到拓展。)

五、拓展积累

让我们在诵读珍惜时间的名言中结束课吧+ 1.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刘秋娘 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 4.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关汉卿 5.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6.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的时间。——德国贝纳姆 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皆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文嘉《明日歌》

(在扩散性阅读中,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的语言的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这样,语言和精神就能在广阔的心理空间建立最大的同构体。) 5篇2:名师教案课堂实录一等奖《老王》特级教师肖培东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王》课堂实录

师:上课。(生起)来,给各在座的老师敬个礼,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掌声)

师:请坐。

各位同学,今天下午我们再一次学习我们初中已经学过的一篇文章,杨绛先生的《老王》。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唤醒你曾经有过的记忆,请告诉我,在这篇文章里杨绛除了把老王称作“老王”以外,还把他称作什么呢?找出课文中的一个短语。如果你学过这篇文章,一定不会陌生老王在作者眼里还是?? 生1:是一个不幸的人。

师:不幸的人,哪一句话?

生1:最后一句。

师:来,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1:我渐渐地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你把“者”这个字的??也给它译成现代文了,不幸的人。来,同学们三个字:不幸者。(对生1:说得很好。)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对,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挣扎在生死的边缘。老王多么显而易见的不幸,我们在初中都已经明了,或者说我们现在瞄一眼也能够看到,但我还想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老王的不幸。来,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第二段:“据老王自己讲??”一二开始。

生齐读: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来,你来读一读一句话:“他靠着活命??”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2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讲,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你朗读的语气、语调应该是怎么样的?你来说。

生3:应该是低沉的。

师:低沉的,速度呢:??相对的要缓慢。可见,我们这位同学(生2)还没有把它读出来。你站起来读读看,这句话。

生4: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几分低沉、缓慢吗?

生4:没有吧。

师:为什么?

生4:就是感觉有点紧张。

师:紧张是一个方面,杨绛的语言也是一个方面。杨绛先生的语言初看上去平平淡淡,无阴无晴,所以如果不细心去读的话,你真的不知道里面竟然有这么深厚的情感在这里。请坐。来,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件上的)第一句话:“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

生5读。

师:慢是慢了,没有突出一种感情来。你觉得哪些词表达感情?

生5:“破旧”。

师:“破旧”,在初中时候也是这么读的对吧?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词上面我们容易产生感情来。但是同学们再考虑一下,现在你再看这句话里面,除了“破旧”以外,我觉得有一个词还可以强调它,另一个词上面可能更有他的不幸,一起说,哪个?? 师生:“只是”。

师:在这种副词上面找出情感来,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方法。来,一起来试试看,(师范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

师:再下面(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这个句子有特点吗?你来看看。 生6: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很普通的一句话,看看有没有特点?

生6:有。读“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同学们,大家听到了吗,要读好这句话,要学会在哪一个地方停顿?

生沉默。

师:除了这个逗号以外,我们再可以加标点。你试试看。

生7: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对不对?你看,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其实这里面的情感非常丰富。老王无依无靠,孤苦无依,“有个哥哥”让我们觉得??高兴,原来还有伴。可惜,“死了”。峰回路转,“有两个侄儿”,还有人依靠,也不错,怎么样,“没出息”,又再次把我们的情感打入绝望的深渊。这十四个字里,杨绛让我们的情感波折起伏、跌宕,这就是语言的特点。同学们,酝酿一下,读好这句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生齐读。 师:记住:只有沉入词语,读出情感来,你才能够真正的走近杨绛,走进这篇课文《老王》。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情感调整一下??跟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看,平平淡淡的语言,杨绛先生其实是把她的情感、把她对老王的同情全部都融在了里面,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凄惨的呢,还有什么比老王更孤独的呢?人生的变故让他独、孤,让他更加地走向人生孤独的境界。那么,这就是一个发现,再看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你来说说看。

生8: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师:这个倒装,和这个倒装有点相似。但是我发现你在读的时候有点随意,再来一遍好不好? 生8再读。

师范读。

师:再来看看,老王的住处,老王生活的环境也能透视着他的不幸。来,你给大家找找看。 生9: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师:读得很好,其实我发现又错过了一个地方,你找的那个住处其实都是形容词,我一看就看出来了住处情景。同学们,学会这段话,读这段话,杨绛先生匠心独运之处更在哪句话呢? 生9: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你觉得哪句话你更加强调???(本段的)最后一句。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住那儿多年了”,哪个词?“多年”,长时间地住在破败不堪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很 有特点。你来说。

生10:“那儿”。

师:为什么?

生11:因为那是一个荒僻的小胡同,还有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还有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他为什么说“那儿”啊?本来我们回答??老王说“那儿”却不说什么,你来说。 生11:老王说“那儿”就不说“家”。

师:可见,这个破破的地方在老王心里根本就算不上“家”。“家”是什么?不说房子的富丽堂皇,但是,这个破败的小屋已经不能承载起一种“家”的概念,而且孤独无依的老王在这一住多年,因此,这个“那儿”我们要体会老王心里无言的苦楚。听懂吗?阅读就是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你注意了,阅读就是在平时忽略的时候你细心了。这就是阅读的发现。一起来读读(本段)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好。一起来读(课件上的)三句话。男同学第一句,女同学第二句,一起第最后一句。 男生: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女生: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还有几个同学是咧着嘴笑着读??其实也就说明,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也开始慢慢地产生出一种对弱者的冷漠。真的希望这堂课能够净化你的灵魂。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还有很多,一起来看看,林筱芳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杨绛先生??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那么,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个巨大的变现力给挖掘出来,再读出来,悟出来,这才是学习、阅读之道。听得懂吗?

师:好,刚才已经读了读老王的不幸,已经触摸着老王的不幸,感受着老王的伤痕,那么,再看一看我们所讲的这些不幸,也是我们曾经一“扫描”就看到的不幸,课文里还有没有更深的不幸呢?

师:老王除了病、残、贫穷、孤苦,还有没有其他或者说更深的不幸?你来说说看。 生12:不知道。

师:不知道,初中学了也忘了,刚刚看过了也没看到??我倒觉得??同学们有找到吗?不知道不要紧,我们读读第三段。

师读第三段。

师:你来读最后一句。

生1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记住,阻止你发现的不是紧张,而是你平时学习的那种懈怠。同学们一起来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好,这个后者更深的不幸究竟是什么?

生13:应该是别人不理解他吧。

师:别人不理解他,你把这段里面别人不理解他的表现读出来。

生13: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师:哇,你读得非常响亮。刚才我就说了,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没你那么开心的,是不是?你再来读读。

生13再读。

师:好,请坐。同学们说说看,“有人说”这个“有人”是谁?你来说。 生14:大部分人。 师:大部分人,这个“有人”会是谁的呢?身份?职业???生活得好,高官,没事情去找老王?大家说这个“有人”会是谁???(有学生在位置上说)对,也就是那一些人力车夫,或者跟他生活得很近很近的那些人。再来看看,“这老光棍”,“这”这个词是什么意味? 学生沉默。

师:说话不要看着文本,平时我们说“这”??“你这人”,“你这个样子”,这个“这”我们大家发现是一种什么样感觉?不尊敬,嘲笑,嘲讽,这些同学们都说出了,再看看,这个“这”还不够,还给他加上什么词,“老光棍”!一重打击再加一重,说明奚落别人嘲笑别人,还有一个词你得注意??我要听一听你说。

生15:不老实。

师:骂人家不老实,你又犯了前面的问题,“不老实”你要把它放在心里,再看看这个句子“这老光棍”??大家觉得哪个词有味道??? 生15:“大约”

师:为什么?

生15:应该??不确定这种猜测。

师:还不敢肯定,却四处传播,是不是啊?所以这种词里面可以看出当时的世态冷漠、炎凉,以取笑别人为乐,所以读好这个句子,一起来。

生齐读: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师:可见这些句子都告诉我们:老王生活在当时的那种*时代是多么多么的荒唐,人情冷漠,世风日下。因此我们说老王的不幸更在于他被抛弃、被欺辱、被凌辱、被践踏。一起来读一读两段话??怀着感情。

生齐读: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希望你把“更深的不幸”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你来试试看。

生16读。

师: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一起男同学,声音稍微加重一点。

男生齐读。

师:(生16)请坐。记住啊,文字进入灵魂的唯一方式是朗读。然后你用心慢慢地去触摸这些文字,你能感觉到老王悲至苦至的那种感觉,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同学们,老王就这样不幸地生活在那个时代,就这样不幸地生活在那个*的年代,如果说这篇文章只是为了讲述老王的不幸,那么这篇文章最多只是一段动情的往事,或者是一滩苦难的泪水。可是杨绛她觉得不够,那么撩开“不幸”的面纱,再想想看,联系全文在老王不幸的身世中你还能读出些什么,难道仅仅只是不幸吗? ?? 师:这篇文章只是写了老王的不幸吗?来,你来说。

生17:我认为还谈到了一种悲哀。不幸是老王的不幸,而悲哀指的是那些不同情老王的人,他们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师:听懂了吗?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写了老王的不幸,更是写了老王以外也许也包括作者在内的某些人,是这个意思吗???你不要忙着点头哦,不要急着给我的话下结论。或者说你想从老王的不幸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是这个意思吧?请坐,先坐。

师:再来,你来说。除了写老王的不幸,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18沉默。

师:要想。为什么要竭力写老王的不幸?把这个人写得越不幸是为了表现什么?你来说。

生18:我认为把老王写得更加的不幸,只是从深层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是为了现出当时那个*年代的荒唐与黑暗,哪些文字可以说明?

生沉默。

师:杨绛先生这篇文章里面竟然有对当时年代的针砭,你找出来了没有?

生沉默。

师:我倒挺欣赏你这句话,比如说我们刚才讲过的更深的不幸,其实就是折射了那个年代,是不是?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没有?

生沉默。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段落,第六段:“文化大革命”开始??却坚决不肯拿钱。 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却坚决不肯拿钱。

师:老王却坚决不肯拿钱,从第一句到这里,先来找找这个女同学(生18)所说的对当时年代的一个针砭,你觉得同学应该是哪句话?哪句话有味道,对当时的年代的针砭?来,你来说。

生19: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师:为什么?

生19:因为不敢乘是这个社会太混乱了,她觉得没有安全感。

师:为什么他的先生可以乘三轮呀???杨绛先生自己管自己逃命? 生19:因为老王送他。

师:老王送他,老王送两个人不行吗??? 师:这句话有味道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不敢”,为什么不敢?你说。 生沉默。

师:同学们,我们就讨论他这句话,我觉得蛮有意思,我也想讨论这句话,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师:你说这句话是写什么?

生20:她不敢让其他骑三轮车的人载她,她比较信任老王。

师:她不敢就上去吧??钱钟书先生已经坐在三轮车上,为什么她自己不敢乘三轮,而要挤公共汽车,同学们?

生20:怕老王太累了。

师:对了。怕老王太累了,因此这句话里是不是写出了杨绛先生的善良?对吧,两个人,因太累,她就冒着天热去挤公交车。好了,读出了杨绛先生的善良。还有没有?你再来说。 生18: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哪句话?不要告诉说当时社会的黑暗,哪句话有当时的黑暗的感觉?就你读过这一段的文字里面。要静下心来读。一起再来读,同学们。 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师:你来说。

生21: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师:你觉得哪个词有意思?

生21:“不知怎么”。

师:怎么说?

生21:“不知怎么”就是莫名其妙

师:其实,你说他的这条腿被打,怎么了,知道不知道?知不知道原因呐?知道。杨绛先生篇3:名师精品教案 春 篇4:《草原》名师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九册) 名师简介

支玉恒,男,1939年出生,河北张家口人,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其教学以新、实、活、深、巧见长,课堂教学设计富有创意,风格清新独特。巡回讲学执教,深受好评。其教学录像片获全国奖,并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在全国影响很大。教学著述颇丰,多篇论文获全国或省级优秀、最佳奖。《欣赏与评析》《琢玉》《“课标”教学新录》《专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粹》等是近期出版的部分专著。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 发言运用“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点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习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画——读说——概括。 3.依次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习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逐段发表意见。

推荐第2篇:坐井观天名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坐井观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成语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一场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眼光狭小。文章语言优美,对话部分生动有趣,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水井”对城市学生来说是一个较生疏的对象,文章通过二幅插图,惟妙惟俏地表现了“井沿”、“井底”的含义,让学生形象的认识了“水井”。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积累词语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对话,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蛙自信、傲慢的语气。

3、自主发现字词规律、识字方法和积累词语的方法,能在初步理解寓意基础上发挥各自不同的想象续编故事。

【设计思路】

1、教材处理:这篇课文比较短,生字也较少,又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故事,所以只用一个课时,侧重学生自由阅读。

2、从学生的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通过自主识字、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等形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优化教学结构。

4、将识字与朗读,词句教学与朗读感悟有机结合起来,重视整体读。

5、注意识字、写字和词语积累,注重创设识字和朗读的情境,使语文学习具有趣味性和审美性,充分体现形式话、内容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2、教师准备识字卡片,CAI课件和相关音乐。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调动情感

1、老师出示“我会想”图标,引入争论“天有多大?”。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想象天有多大,并大胆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

2、老师听音乐范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设置疑问,引入课题:“无只有井口那么大,不信你就听听下面的故事吧!”

(活跃课堂气氛。)

二、初读课文──识字1、老师出示“我会读”图标,交待读课文的要求。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作个记号。

(自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

2、老师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让学生有选择的读通。

学生多读几遍没读通的句子,再听听伙伴是怎么读的。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展示和交流中读书。)

3、板书简笔画“水井”。

三、自主识字,探索识记方法1、老师展示生字,让学生在小组内认读,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并读给学习伙伴听。

(培养自主合作识字精神。)

2、老师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并在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在小组内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在活动中识字,激发学生兴趣。)

3、老师准备生字卡,请两位学生上台玩游戏—猜猜我叫啥,检验全班学生识字情况。

学生识字游戏:猜猜我叫啥。

(重视写字指导,体现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精神。)

4、老师出示“我会写”图标,指导写字。学生区别“信、沿、际”的字形,练习书写。

四、再读课文──读通

1、老师出示“我会读”图标,要求学生自由读,读通、读熟。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熟。

2、老师播放音乐,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学生配乐朗读,感受全文。(在展示和交流中读书,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五、细读课文──感悟

1、老师根据学生悟出青蛙和小鸟的位置板书贴画。

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

2、老师通过板书的变化,展现青蛙和小鸟的不同观点,做好情感的铺垫。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

3、老师和个别学生交流,听听学生的朗读和读后的感受。

学生看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4、老师深入学习小组听学生朗读,选择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展示。

学生感悟第二次对话:

⑴读出青蛙和小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⑵用“因为……所以……”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看法。

⑶实验体验:井底看天。

5、老师相机复现生字“沿、信、际”,感悟积累词语:“无边无际,因为……所以……”。学生朗读感悟第三次对话:

⑴自由读,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第三次对话应用什么语气?

⑵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六、再读课文──回归

1、老师倾听学生朗读,指导学生体会“自信、傲慢和诚恳、劝告”两种不同的语气。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现整体感悟。)

2、老师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朗读。

(在活动中朗读,激发学生兴趣。)

3、老师放影CAI课件,指导学生依据视频配音。学生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表演。学生依据画面,为自己喜欢的角色配音。(培养有感情的朗读。)

七、续编对话──拓展

1、老师指导学生挖掘本故事的寓意:要做见多识广的小鸟,不做思想狭隘的青蛙。

学生说出你对小鸟和青蛙的不同看法。

2、老师与学生一起想象续编对话:假于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会怎样对小鸟说?学生小组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学生全班交流续编第四次对话。(续编对话,拓展知识,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实践活动】

1、问问大人或上网查阅,看看天究竟有多大?

2、把这个故事和续编的部分讲给爸爸、妈妈听。

推荐第3篇:名师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著名典型趣题之一,记载于《孙子算经》之中。鸡兔同笼问题,是小学奥数的常见题型。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名师鸡兔同笼教学设计,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名师鸡兔同笼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尝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用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性。

3、了解我国古人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感受其趣味性。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分析、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约在1500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课件出示,题略)你们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

生:……(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一问题。

2、学习目标:

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8分钟

内容:课本p104例1的(1)

时间:5分钟

方法:边看书边完成下面要求:

1、“鸡兔同笼”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2、书上用了()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

生理解:

(1)鸡和兔共8只;

(2)鸡和兔共有26只脚;

(3)鸡有2只脚;

(4)兔有4只脚;

(5)兔比鸡多2只脚。(课件演示)

师:那问题是什么?

生: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3、猜一猜: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鸡和兔可能各有多少只?(学生猜测)还有其它的猜测吗?

4、介绍列表法:

师:你们猜出的结果鸡和兔的总只数都是8只,但是你们猜想的结果都正确吗?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猜想整理到这张表格中,并进行调整,看看哪个结果才是共有26只脚。(学生活动)

5、观察发现,列式计算

三、合作交流:5分钟

假设全是兔,怎样解决?试一试。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解决鸡兔同笼这类问题,有几种假设的方法?

五、小结检测:20分钟

1、小结方法: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用到了多种方法:列表法,假设法。

2、检测:

a、问答:

(1)如果老师让你们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你会选哪种方法解决呢?

为什么不选择列表法?难?为什么难?(要列举的情况很多)有没有好的办法?(有没有不用列举那么多就能找到答案呢)

(2)如果一定要你用列表法解答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列表折半调整。)

(注:如果前面出现了折半列表,就把这个环节提前讲。)

(3)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很多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些题目?

b、解决问题

(1)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112条,龟和鹤各有多少只?

(2)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条船,每条大船乘6人,每条小船乘4人,每条船都坐满了。问大船和小船各多少条?

(3)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几人?

作业:p106;1、2、3。

板书:

鸡兔同笼

假设全是鸡,就有脚8×2=16(只)

比实际少26—16=10(只)

一只鸡比一只兔少4—2=2(只)

兔子:10÷2=5(只)

鸡:8—5=3(只)

名师鸡兔同笼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103——P104页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列表法或假设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表法可以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等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通过两种方法的探究让学生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鸡兔同笼”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假设法,能运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具准备:

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知

(设计理念:通过谈话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同时引出课题,让学生感知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谈话引出问题为下一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质疑:提问:

(1)一只鸡和一只兔不看外表单从数量上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鸡和兔相比:什么比什么多?多多少?

(3)出示:如果有4只兔和3只鸡同笼,一共有多少个头和多少只脚呢?

(4)尝试解决,交流想法;

(5)出示交换已知条件以后的题目。

(设计理念:通过对比两种动物的异同,引出基础题目,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了解鸡兔腿数数量的差别,每只兔比每只鸡腿数多2,这为下一教学环节,猜测、调整和有序整理探究列表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探究假设法做好铺垫。)

2、教学例1

(1)出示例题1。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和前面的题目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请同学们大胆的猜一猜鸡兔各有几只?猜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共有8个头)

(设计理念:通过对比两题的已知和未知条件的不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为后面的猜测、有序整理、验证做好铺垫。)

(2)学生自由猜测。

师:大家的猜测有很多种,听起来有点乱,我们按顺序整理一下(出示表格)。

(3)验证猜想。

(4)观察发现规律。

(5)总结概括:在数学中这种方法叫列表法。(板书)。

(设计理念:通过猜测让学生感知在解决类似问题时这是最基础的方法,然后通过列表法进行验证让学生感知有序整理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通过观察、交流探讨发现鸡兔数量的变化引起腿数变化的规律,这样也积累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

质疑:如果遇到鸡兔数目多的时候,这种方法行吗?怎么办呢?

3、探讨假设法:

a、假设全是兔。

1师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引入全是兔的情境。

2集体探究,引导交流。

b、假设全是鸡。

1师再次继续童话故事引入全是鸡的情境。

2小组独立探究交流假设全是鸡的计算方法。

3指名小组展示并叙述计算过程。

4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板书:假设法)

5延伸:其实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还有其它方法,同学们如果有兴趣的话下来以后可以了解一下。

(设计理念:通过情境假设,让学生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也为假设法的探究增添了趣味。同时,学生又经历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体验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为后面灵活的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三、练习巩固

出示练习题。

四、课后总结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练习一方面加强了对列表法、假设法的巩固,另一方面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的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小结收获整理课堂新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1、列表法

2、假设法

推荐第4篇:《草原》名师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九册) 名师简介

支玉恒,男,1939年出生,河北张家口人,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其教学以新、实、活、深、巧见长,课堂教学设计富有创意,风格清新独特。巡回讲学执教,深受好评。其教学录像片获全国奖,并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在全国影响很大。教学著述颇丰,多篇论文获全国或省级优秀、最佳奖。《欣赏与评析》《琢玉》《“课标”教学新录》《专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粹》等是近期出版的部分专著。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用“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点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习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画——读说——概括。

3.依次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习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逐段发表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p-]步板书:语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会心微笑;夕阳西照,谈兴正浓.)

推荐第5篇:荷花教学设计 名师

《荷花》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挨、胀、翩”,书写“荷、挨、莲蓬”。

2、运用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第

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姿态美。

3、学习抓连接词的方法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第

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姿态美。

2、学习抓连接词的方法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写荷花的不同姿态。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学

1、荷花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喜爱并赞美的对象,更是作家、诗人、画家、摄影家们寄托情感的对象。今天我们要跟随叶圣陶爷爷去欣赏他笔下的荷花。(板书课题)

2、学写“荷”字。

二、感知全文

1、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阅读课文,在阅读之前,先看看阅读要求。(课件出示读书要求,指名读: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多读几次,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词语。)

2、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注意生字的读音。

3、(出示生字与句子,检查生字词读音。)下面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生字学习情况,谁能读读?(请三个同学) 这些生字躲在了句子里,你还能认出他吗?并能理解他吗? 生1:(读第一句)我从图片中知道了“挨挨挤挤”是很多的意思。 生2:(读第二句)我通过给“饱胀”找近义词,知道它是“饱满”的意思。

生3:(读第三句)去年暑假,妈妈给我买过莲蓬,我自己动手剥里面的莲子吃,所以我知道“莲蓬”的意思。 师: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方法可真多!

4、“挨"和“胀”是我们这课要求写的生字,请同学们把这两个生字写在纸上。

三、潜心学文

(一)感受荷叶美

1、师: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陪”,咱们先去瞧瞧荷叶吧。找出文中描写荷叶的句子,用“—”划出,再读一读。

2、师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生1:从“挨挨挤挤”中我知道了荷叶很多,很茂盛。

师:(相机板书“多”)。假如你是荷叶,你能用动作表现一下“挨挨挤挤”吗?你一个人行吗?那就邀请你们那一组的同学一直来表演吧。

荷叶挨挨挤挤的,多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呀!

生2:“碧绿”这个词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很绿。(相机板书“绿”)

生3:“大圆盘”告诉了我们荷叶的形状又大又圆。(相机板书“大、圆”)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读句子,把刚刚这几个关键词重读。

(二)体会“冒”字的妙处

1、这么密的荷叶,荷花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2、找相关的句子,课件展示句子,指名读。

师: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动词?(板书:冒)你们觉得这个“冒”字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 生讨论可用“钻、露、长”等字来代替“冒”。

师:书上说“冒”字用得真好,你认为好在哪里?学习小组讨论。

我们小组认为:“冒”字写出了荷花的迫不及待。(师: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干什么呢?你能再想象一下吗?请你把这种迫不及待读出来吧。)

我们小组认为:“冒”字写出了荷花的兴高采烈。师: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兴高采烈?那就请你把这种兴高采烈读读吧。 我们小组认为:“冒”字写出了荷花的争先恐后。师: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要争先恐后?也请你把这种争先恐后读出来吧。 我们小组认为:通过这个“冒”字,我们仿佛看到了荷花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努力向上伸展的样子。师:那你能用动作表现一下吗?

3、多么可爱的荷花呀,一个“冒”字不但与上句中的“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说明了荷花有顽强的生命力。一起来读读句子,还可以加上动作,读出使劲、快速长的劲头。

(三)感受荷花之美

1、师:白荷花从荷叶丛中冒出来了!(出示图)多么生动的荷花图啊!作者笔下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

2、四人小组互相说荷花的样子。

3、(指名说,师生评议。)这样的花我们说它是半开。(师相机板书:半开 全开 将开)

4、半开的花给你一种什么感觉的美?(害羞、含蓄之美)全开的(热情奔放、活力四射)

“莲蓬”是本课要写的生字,请同学们先看看视频,拿起手来一起书空。请同学们把这两个字写在纸上。 将开(蓄势待发之美)

5、试着用手势表现这三种样子的荷花。

6、师:读到这里你觉得荷花有什么特点?(板书:美)你能用其他的词语来代替吗?(千姿百态、亭亭玉立)你能通过读把荷花的美表现出来吗?(生读课文。

7、作者用三个“有的”把最具代表性的荷花的样子写出来了,我们试试抓住这几个连接词,快速地把课文第二自然段背诵出来。

8、学生背课文。

9、找一找:荷花除了美,还有什么特点?你从哪看出来的?(板书:白 香,并相机分析“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中“赶紧”和“跑”一词说明什么?作者迫不及待的心情。)

(四)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1、师:下面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来欣赏一下千姿百态的荷花吧。(播放荷花图)

2、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还有的()好像()

3、师:哇!这么多的姿势,真是千姿百态呀!怪不得作者说“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呢?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

(我们小组认为:因为图画是色彩明丽的,而一池荷花就是色彩明艳的,再加上荷花是活生生的真实美景,所以说是活的画。 我们小组认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对荷花的赞美。赞美了荷花千姿百态,并充满了生机; 第二层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因为只有大自然才能赋于各种植物以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创造出如此美妙神奇的“一大幅活的画” 。

我们小组认为:因为荷花是活生生的真实景色,那么这一池荷花就成了一大幅活的画) 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大自然)

4、师: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所以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什么感情?(板书:热爱)你们热爱大自然吗?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齐读第三段,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

5、多种形式再读第三自然段。

6、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当中感受到了你们对荷花的喜爱。我也想表达一下对荷花的喜爱,接下来我们师生合作,一起用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还可以加上动作来表达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好吗?(配乐朗诵)

五、模仿秀

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下面我们小组合作,模仿第二自然段,写一写你们喜欢的花。

从“挨挨挤挤”中我知道了荷叶很多,很茂盛。 “碧绿”这个词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很绿。

“大圆盘”告诉了我们荷叶的形状又大又圆。

我们小组认为:“冒”字写出了荷花的迫不及待。师: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干什么呢?你能再想象一下吗?

我们小组认为:“冒”字写出了荷花的兴高采烈。师: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兴高采烈?那就请你把这种兴高采烈读读吧。 我们小组认为:“冒”字写出了荷花的争先恐后。师: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要争先恐后?也请你把这种争先恐后读出来吧。 我们小组认为:通过这个“冒”字,我们仿佛看到了荷花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努力向上伸展的样子。师:那你能用动作表现一下吗?

生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展示自己的美丽。

生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快点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生3: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它们想和蜻蜓说悄悄话„„ 生4: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和我们交朋友。 半开的花给你一种什么感觉的美?(害羞、含蓄之美) 全开的(热情奔放、活力四射) 将开(蓄势待发之美)

有的白荷花从荷叶缝里钻出来,高高地昂着头,就像一位骄傲的公主在展示着自己的风采; 有的微微侧着身子,好像在欣赏水中美丽的倒影;

有的紧贴着荷叶羞羞答答地展开一两片花瓣,好像一个小姑娘偷偷地往外张望。

美丽的桃花

桃花已经开了不少,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亭亭玉立。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好像马上就要裂开似的。有的花瓣全展开了,像一把把娇嫩透亮的小伞。真是千姿百态。桃花的颜色也是五颜六色的,白的像云,红的像天边的彩霞。

片段: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穿着紫色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点了点头,不光是我一朵,一坛的花儿都在点头。风过了,我停止了点头,静静地站在那,小蝴蝶在花瓣底下说她要和我玩,小鸟在头顶飞过,她告诉我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片段: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玫瑰花,穿着红色的裙子,风一吹,我就跳起舞来,我的裙子也随风舞动。不光是我一朵,一片的玫瑰花都在跳舞。风停了,我停止了跳舞,小草在地上欢呼:“跳的真好。”小鸟在天空中唱“玫瑰,玫瑰,真美丽!”

梅园的郁金香形态万千。有的郁金香含苞待放,像是一支支饱含墨汁的毛笔;有的郁金香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半掩半露着容颜。有的已经全都展开了,探出杏黄的脑袋,好奇地望着五彩缤纷的世界。

梅园的郁金香形态各异。有的花骨朵还穿着绿色的外衣。有的花骨朵脱下了绿色外衣,成了彩色的了。那些盛开的郁金香像一只只精致的小酒杯。那些调谢的郁金香仿佛是在花丛中飞舞的小蝴蝶。

月季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它的叶子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小齿轮。粉红的月季花从这些小齿轮之间冒出来。那花儿正盛开着,张开了一张张笑脸,有的才长两三片瓣,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只是个花骨朵儿。一阵风吹来,月季花散发出淡淡清香。

梨花的姿态各不相同,有的像在睡觉,躺在健壮的树干上进入了梦乡;有的弯着身子,像在给夏哥哥招手,给太阳公公问好;还有的挺直细细的腰,像在聆听着

大自然的声音。有的花瓣张开了自己美丽的笑脸,似乎在告诉我们:“看看我的小脸蛋吧!”而有的还是花骨朵。看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有的傲然挺立在树干上,有的藏在叶子底下„„

推荐第6篇:麻雀教学设计名师

篇1:麻雀教学设计

《 麻 雀 》教 学 设 计

(第二课时)

金沟湾小学 黄淑花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2.根据提示了解文章是怎样按照事情的发展的顺序写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着重理解第

4、5两个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歌曲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欣赏麻雀图片。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平时,你们都见过哪些鸟儿?是的,大自然中鸟儿的确很多,但我们平常见得最多、最普通的鸟儿你知道是什么鸟吗?(出示麻雀图片)

2、导入课题。

麻雀的确太不起眼了,它没有漂亮的外表,没有动听的叫声,甚至不被人们关注,可是就在它的身上,却发生了一段极不寻常的故事。

3、介绍作者背景。

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心,他把这个故事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边说,一边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出示屠格涅夫图片及介绍)这就是屠格涅夫,读过他的文章么?今天学的课文《麻雀》就是节选自他的《猎人笔记》。 那么,在这一只小小的麻雀身上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连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被打动呢?

二、复习巩固 整体感知

1、了解文章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初读了课文,课文出现了哪几个角色?(老师根据学生汇报贴图) 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2、理清课文结构。(指名说段意)

根据课后习题提示,上节课把课文分为几部分?你很完整,很简练地把课文的各部分的段意给概括出来了,真了不起!

三、合作探究 品读悟文

(一)学习第3自然段。

其实故事的发生总有它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先来看一下,故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请你一边读一边想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出示屏幕)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哎,别忘了用笔画一画。

1、学生自由朗读后谈体会。

师:谁来谈一谈,你体会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出示字幕)

(1)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刚出生不久。”(刚出生不久 可爱)

师:哦,你抓住了外形描写来理解,不错!

(2) “它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 (非常弱小 不会飞 可怜 孤单无助需要别人帮助)

师: “无可奈何”什么意思?是啊,它飞又飞不起来跑又跑不快,只能拍打着翅膀。现在你体会到小麻雀那无可奈何的处境了么?

师:你是从它的动作、神态上来体会小麻雀非常小,很柔弱。

2、指导朗读。

同学们理解得真好!这就是一只弱小的、可怜的、急需救助的小麻雀!谁能带着这种理解来读一读这段话?(指名读 焦急语气)

同学们,请看——(出示课件:动画展示的是小麻雀从树上掉下来的情景。背景音乐中有风声,和远处传来的犬吠)小麻雀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呢?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二)学习第4——5自然段。

1、体会猎狗的凶猛。

(1)出示猎狗图片。

你对猎狗有什么印象?(凶猛 体格健壮 行动敏捷)

(2)体会小麻雀处境的危险。

对,就是这样一只体格健壮、行动敏捷、异常凶猛的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已经张开大嘴,露出了锋利的牙齿!(出示图片)

同学们,此时此刻,小麻雀的处境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板书:吃) (生命危险、危在旦夕、千钧一发)

2、默读第5自然段。(品读老麻雀要拯救幼儿的句子)

师:是啊!小麻雀眼看就要被吃掉了。可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谁出现了?

就在这时候,老麻雀出现了,它要拯救自己的幼儿。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书上有一句话概括了老麻雀怎样拯救小麻雀的句子,把它画下来。

(1)生汇报,师出示句子。(指名读)(板书:救)

(2)引导学生体会“用身躯是用什么拯救?”(用自己的生命在救孩子)(齐读)

3、小组合作学习

4、5自然段。(体会老麻雀如何拯救幼儿)

师:老麻雀是怎样用自己的身躯掩护和拯救小麻雀的,它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请四人小组一起合作读

4、5自然段,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4、品悟句意。(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相关的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当小麻雀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老麻雀是怎样用自己的 身躯拯救自己幼儿的?

(1)“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①我想问一下,像一块石头似的说明了什么?(毫不犹豫 力量大 速度快 着急) ②指导朗读。那它为什么这么快这么急呢?把你的理解读出来。(指名、齐读)

(2)“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①释词:扎煞。(竖起来)

师:原来的羽毛是比较顺滑的,现在,看老师的手势,是到紧急情况,它就扎煞起来。想象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的老麻雀像什么?(刺猬)

②释词:绝望。(毫无希望)

师:既然没有希望,为什么老麻雀还要救小麻雀?

(孩子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不忍心 替它死)

③体会老麻雀的伟大。

师:宁愿自己死,也要救孩子,用一个词来形容,(奋不顾身 舍身为子)(齐读)

师: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它要拯救自己的幼儿? (3)“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师:你能把它当时的紧张劲读出来么?

师:由一开始的尖叫到现在的嘶哑,这只老麻雀啊,实在已经害怕、疲惫已极!对自己能否阻挡猎狗对小麻雀的进攻是没有把握的,可是它退缩了么?

(4)“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①老师比动作体会两者之间的悬殊:“猎狗——大,麻雀——小”。

师:在老麻雀眼里,猎狗是一只庞然大物,这只小小的麻雀竟然要与这么庞大凶猛的猎狗进行搏斗,(板书:斗)它这是在干什么?(送命)

②它明知送命,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5)扩展:假如你就是这只老麻雀,你想对其中的谁说点什么?(出示图片)

师: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这只老麻雀,面对强大的敌人猎狗,看着身后刚出生不久的幼儿,看着一旁的猎人,你想对其中的谁说点什么?

师:对啊,眼看着自己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谁又能无动于衷呢?!所以作者说(出示字幕)(师引读)

(6)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同学们,就是这只老麻雀,眼看着猎狗就要吃掉自己幼儿的时候,它突然从一棵树上——像什么似的?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怎么样尖叫着?它用自己的身躯——想干什么?可是因为紧张,它的声音都——然而它仍旧——和猎狗相比,自己是多么的弱小啊!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①“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板书:母爱)

②这种爱和平时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一样吗?

③这是在什么时候的爱?(生死关头、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5、师生合作读4—5自然段(出示字幕)

师:这又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就是这种母爱,让老麻雀战胜对死和死亡的恐惧,勇敢地飞下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就让我们怀着心中那份感动再来回顾一下老麻雀的壮举吧。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这两段话,共同感受一下老麻雀生死关头的爱子之情。

(三)学习

6、7自然段

那两只麻雀的命运又如何呢?请男同学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女同学读第7自然段。

眼前这一幕太震撼人心了,作者也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所以它唤回了猎狗,不能看着小麻雀被吃掉。

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爱,老麻雀才能吓退猎狗,震撼了我、感动了我,让我唤回猎狗,救了它自己的孩子。

四、拓展延伸 感情升华

1、欣赏动物的母爱。在自然界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这爱的力量和爱的所在。请看(出示课件)

2、师伴乐深情讲述母爱的故事。

在动物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力量和母爱的存在。那我们人类呢?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在北川县城一处严重倒塌的民宅,从一堆废墟的空隙,救援队员们看见一位母亲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母亲这样的奇怪姿势,引起了其中一位救援队员的注意,他伸手进去摸到了这位母亲冰凉的身体,断定这位母亲已经去世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位母亲的怀下竟然有一个活的生命,那是一个大概有三四个月大的婴儿,救援队员从这位母亲的怀下救出了这个婴儿。临死前母亲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支撑了一片小小的天空,因为有母亲身体的庇护,孩子毫发未伤。在孩子的小衣服里放着妈妈的手机,上面打着一行字:“宝贝,如果你活着,你要知道,妈妈爱你”。) 篇2:小学四年级语文《麻雀》教学设计

《麻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读议课文,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中,懂得母爱的伟大。 2抓住重点语句,继续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体验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

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精神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麻雀是弱小的动物,但作家笔下的一只老麻雀不仅战胜了庞大的猎狗,更是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麻雀》这篇课文,请你们快速的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教师板书:小麻雀 老麻雀 猎狗

二 感悟全文,体验母爱

师:这篇文章就讲了小麻雀老麻雀猎狗之间发生的一件事,下面我们就回到课文中细细的品味一番。

1、感悟小麻雀的幼小。

师: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把能表现小麻雀特点的语句,或者是关键性的词语画出来。

学生独自思考勾画,教师巡视. 师:谁先来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学生汇报,师出示:一只小麻雀呆呆的站在地上,无可奈何的白打着小翅膀。它的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师:女孩子来读写小麻雀的句子

师:这句话从哪几方面来对小麻雀的具体描写?

师:这种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样做能使我们描写的事物形象生动。

师:小麻雀为什么会掉下来?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学生回答。(风猛烈的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说明是风太大把小麻雀刮下来的。)

师:这是一处景物描写,写出了小麻雀掉下来的真正原因。 师:如果此时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在你你面出现,你会怎样做? (学生回答。)

指导朗读。弱小无依的麻雀多可怜呀,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

2、体验老麻雀的勇敢,爱子心切。

导语 :但是可怜的小麻雀会遇到危险了。一只猎狗慢慢地靠近了它。

放《命运》音乐,师范读第四自然段。出示描写了猎狗的句子。 生读:猎狗慢慢地走进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师:读了这句话,你看出了什么?

生:这句话可以看出猎狗很凶猛。 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生:我是从一些动词中看出来的:走近嗅了嗅 张开 露出

师:在这危急的时刻,树上的老麻雀出现了。请你们来默读第四自然段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重点交流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学生读。

“像一块石头似的?? ”是什么句?把什么比做什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说明老麻雀飞下来的速度非常快,果断勇敢。) 师: 扎煞是一个怎样的动作呢?观察课文插图。 师::扎煞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羽毛竖起来? 师:绝望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师:既然是这样了,为什么老麻雀还要飞下来?

(学生回答:它要保护小麻雀)

师:从老麻雀的尖叫中你好像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孩子别怕,我来保护你)

3、感受母爱的力量

师:力量的悬殊使老麻雀紧张得浑身发抖,但有一个信念是不变得,那怕是牺牲自己,哪怕只能延续小麻雀一分钟的生命,作为妈妈也不能安然的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好,我们来读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最后一句话,可是它不能安然的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我明白了老麻雀对小麻雀的深深爱)

师:母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猎狗只好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了。

三 感情升华,体验母爱。

师:世界上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母爱,母爱是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那么在你成长中母亲作过那些事情使你至今难忘?请你们闭 上眼睛回想回想。

(学生汇报。)

老师送给你一句话:“回报好妈妈的爱,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师:老麻雀的亲子之情,感动了你,也感动了我,同样也感动了作者。作者有什么表现?我们一起来读读。

学生齐读第六自然度。

四、小结全文

师:此时我们都送了一口气,小麻雀暂时得救了。让我们在小声地读读课文。

推荐第7篇:忆江南名师教学设计

篇1:《忆江南》教学设计

《忆江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词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2.有感情朗读。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这首词写作背景资料、李白写的其它有关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诗题,感受美

1、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

2、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设计意图:古诗词有其背景且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4、理解“忆江南”

5、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教师小结。(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比如“蝶恋花”“渔歌子”“卜算子”等,词牌不同,词的句子也不同。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

二、品词析句,体会美

1、诗是无情画,画是有情诗。

2、学生自由朗读词,采用对照注释等方法,理解诗意。

3、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词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4、小组交流讨论: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5、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的大意。

三、探究诗意 感悟情

请猜测诗人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词的呢?这种心情在词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诗人通过反问突出了身在洛阳的自己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

四、欣赏歌曲 ,延伸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

篇2:忆江南教学设计二

忆 江 南 教 学 设 计

桃源县实验学校 林 峰

【学习目标】

【教学重、难点】

2.有感情朗读。

【教学准备】

1、课件

2、其他两首词及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2、课件欣赏江南美景,配乐播放江南有特色的风景图片。

板书:江南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江南春景的词,题目是《忆江南》。

1、读准字音,读顺词文 (出示词课件)

一位特级老师曾说:“学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读,读,就像练武功,简单的招数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你为什么这么划分?

三、四两句有点特别。发现了吗?第一,字数相等;第二,上下相对。古诗中这样字数相等,相应位置词语对应的写作方法,叫对仗。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评价:读得怎样?听了他的读,有意见发表吗?你认为他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你来给他提提建议。

3、齐读全词

三、品读词句 感悟诗意

⑴ 自由读词,想一想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⑶ 小组内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⑷ 全班汇报交流。

我看大部分同学有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接下来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

① 作者为什么要忆江南呢?

有谙熟于心这个词知道吗?就是对事情非常熟悉。

③ 关于作者有谁了解呢?

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也就是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④ 师生读词

① 读着这个“好”字,同学们会想起了江南的哪些美景?

② 读着这个“好”字,你还会想起哪些歌咏江南的诗句呢?

③ 如果我们把这个“好”字换成另一个字,你会换成那个字呢?

(美、佳、棒、妙??)

这就是经典诗文用字的精妙。

师——江南好,

师(加重语气)——江南好,

① 在这么多江南美景中,让白居易印象最深,觉得最“好”的,究竟是什么呢?引出下面的两句词——

②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请同学闭上眼睛,听——

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解释意思)

④ 多美啊,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江边, 眼前正是

多好啊,你就是追忆中的诗人,请你们读——

(课件:能不忆江南?)

③ 同学们,其实在古代,所有的词都是没有标点的。

(叹号、省略号、反问、反问与感叹连用?!)

(最确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强烈的思念。

江南好!(全词)——能不忆江南?

1、忆诗人

屏幕出现——资料链接:

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相当于杭州市长)三年已满,要离开杭州了。

离开杭州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 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又担任过苏州刺史等职,晚年居于洛阳。

又过去3年,公元838年,大诗人已经67岁了。他几次想去杭州,但都因路途遥 远,身体虚弱,难以成行。

2、读诗句

诗人仅仅是忆江南的景吗?

⑴ 此时此刻你就是诗人白居易,你能不忆江南?(课件)

江南的人民我深深地思念你:分读全词——

江南的春色我如此地眷恋你:分读全词——

⑵ 此时此刻我们就是诗人白居易,让我们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齐读全词——

3、悟深情

当诗人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时。

出示: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篇3:忆江南教学设计

《忆江南》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教学重、难点】

2.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 [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4)“风景旧曾谙”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读词) 师: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读词)

师: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同学们请听:1、播放《忆江南》歌曲。

推荐第8篇:《陋室铭》名师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二课时

(刘禹锡) 课前五分钟片段说话训练

一、检查预习:

教师个别抽查

参看多媒体课件:根据屏幕显示整体检查。

二、走近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研读、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

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

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

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

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探究:走进刘禹锡的心灵深处:

我们读懂了周敦颐和陶渊明,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去再看刘禹锡。我们重点讨论一个问题,

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吗?

请大家注意不要空谈,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预设的提示问题罗列以下:

你看他的居住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一种隐居的环境吗?

(学生可能有不同意见)

比如:学生甲:

我不同意。刘禹锡的生活其实很丰富的,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大儒,他还经常弹琴看书,这种生活是隐居的生活吗?

学生乙:

我还是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请注意,他读的书是“金经”,金经就是佛经,金经有南华经……(众大笑),一个读佛经的人难道不是在隐居吗?

?为什么刘禹锡说自己是“调素琴”,而不是“弹古琴”呢?

“调”更悠闲更随意,“素琴”说明他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这个“调”让我想起了那著名的“悠然见南山”的——

既然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你看,他以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来比方自己的陋室。诸葛亮和杨子云都是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人物,一个在政治上建立奇功,一个在文学上很有造诣。看来,刘禹锡是希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一样建功立业的。

还有,结尾点题句刘禹锡用的是孔子的名句。孔子是儒家主张建功立业的代表人物。这段时间班里读《论语》,孔子表扬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老师的提示下说完这个句子)。我想孔子更赞成周敦颐的人生选择,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依旧要建功立业。刘禹锡引用孔子的话也应该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

教师:肯定并赞美以上回答:

孔子是坚决主张入世的,他自己便是终生为实现政治理想在奋斗。刘禹锡引用他的话,可见是非常尊崇孔子的。他不可能去隐居。

教师推荐刘禹锡一系列的小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学生畅谈自己眼中的刘禹锡:

教师:同学们,吟诵着“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

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清高自许”“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所以,同学们,《陋室铭》不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那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官场的险恶人情的冷暖并没有浇灭刘禹锡心中的战斗之火,他潇潇洒洒地提起笔,对炎凉世态坎坷仕途作出了最昂扬最诗意的回答。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

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走近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研读、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推荐第9篇:名师课程教学设计

开启文化宝库的门窗,探索神秘的楹联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音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对子。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教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一导联

同学们请容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父亲,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却对写春联情有独钟, 这是为什么呢?

父亲小的时候,村子里过年就时兴贴春联,人们买来几张大红纸,按照门框的宽窄量好尺寸,用小刀裁出条幅,再请村子里有学问的人来写。有一年父亲把写好的对联往门上一贴,念了起来“无限春光年年好,不尽财源滚来。”越念越觉得不对劲。怎么回事呢?原来啊!下联漏了一个“滚”字。他赶紧把写对联的人叫了过来,没想到那人看到以后不屑一顾,” 不就丢了一个滚字吗?加上就是了。“说完极不耐烦地随便在后面添一个滚字,扭头就走。

父亲觉得在这事儿上受了气,便下决心努力学习对联知识,自己试着写对联,我小时候还常常帮父亲研墨、洗笔、裁纸呢!每逢过春节,村民们便要父亲帮忙写对联。而父亲呢,从来都是乐此不疲。受父亲影响,我从小就喜欢中国的楹联。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话题,来了解楹联这个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希望今天的课以后,大家能够喜欢上中国的楹联。

解联

什么叫楹联,它有什么特点呢? “楹”指的是中国庭堂的柱子,而上下联就贴或刻在这楹柱上,所以叫楹联,俗称对子,那为什么又叫对联呢?因为它用词讲究工整,联中的字和字、词和词、音和音、意和意都要两两相对。

拿我父亲写的一副对联来说吧,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上下联字数相等,都是七个字且内容相关、相对或相反,“一帆风顺”“万事如意”都代表祝福,“年年”“步步”为数量词,“好”“高”都是形容词。 对联规则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其秘诀可以归纳为十六个字:字数相等,对仗工整,讲究音韵,内容相关。 总之,楹联的语言,既凝练又对称,怪不得有“诗中诗”的美誉呢! 三

妙对

对对联不仅要讲究规则,更要有随机应变的机智,根据当时的语言环境,巧妙地应对。明代才子解缙少有神童之称。解缙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以磨豆腐为生,他家对面就是曹尚书府。曹尚书家院内种有大片绿竹林,一年春节,解缙借尚书家的景写了副对联贴在自家的破门上: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对子很快就引得路人围观赞叹不已,曹尚书听下人禀报说有人拿他院里的竹子说事,心想这小子也太狂了!我当朝尚书都不敢说家藏万卷书,你一个做豆腐的敢如此张狂!

曹尚书马上吩咐下 人:“去,找人把竹子全给我削短了,短到外面看不到为止!”家人大呼小叫,拿着镰刀斧头把竹子全砍了头, 解缙这时候正在门口玩,一看竹子头扔了一地,心想准是自己的对联惹事了。他也不害怕回屋取了笔墨出来在对联上加了两个字,对联成了: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一会儿曹尚书打发下人来看解缙家的对联刮下来没有,家人气喘吁吁跑着回来说不但没有,还长长了!曹尚书一听坐不住了,亲自跑到门口偷偷地看,看完气得坐在地上直喘粗气。他又把管家叫过来:“去,找人把竹子全给我刨了!看他对联还长不长!”

这时解缙见此情景又把笔墨拿出来了,在对联上又加了两个字,这回成了: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对联练习

(一)诗词名句组对联

1 一位对联爱好者以“风景这边独好”为上联征求下联,我们可以引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应征。(江山如此多娇) 解析:古典诗词中的对偶骈句往往就是一副精美的对联,本体以毛泽东两手不同时此中的名句组合对联,既考察学生对诗词的知识积累的程度,又考查学生根据字数词性等特征对对联知识的理解程度 2妙联拾珠品对联 对联很精妙,老师将天一阁的一幅对联“石潭白鱼---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隐去一字,请你选择正确的一字补全上联,使之表现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A相

B自

C急

D少(选B)

解析:吟诗作对讲究一字传神,对联亦如此本题A项因与上联相同先排除,而C D两项均不能表现出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 2 情景探究拟对联

假日小张来到一个向往已久的小岛,这里曾经一片荒芜,人迹罕至,可如今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他不由得吟出了“碧岛增绿树绿增岛碧”,可怎么也想不出下联。

有一次,偶然间看到了介绍长白山的风光片,说长白山原本叫白山,只因这里气候寒冷经常下雪,山上积雪不化而得名。听到这里,小张脑海里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白山落雪花雪落山白)

解析:从日常生活中设置故事情境来对对联,可以看出一个人随机应变的能力,也能忍感受到对对联的乐趣和智慧,本题中“碧岛增绿树绿增岛碧”是回文,可拆分为“碧岛增绿树”和“绿增岛碧”,根据题中情境可知下联开头应该是“白山”,这样下联收尾即可确定,再结合长白山的介绍及上下联词性相对的原则,即可对出下联。 3 名著情节写对联

从《水浒传》中任选一个人物,概述与其相关的某一个事故事情节并根据情节对出下联,故事情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宽对即可)上联:嫉恶如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下联--------------(武艺高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解析将古典名著故事与对连接和考察,这种题型近几年近年备受命题者青睐,本题中“嫉恶如仇”是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情节的提炼,,因此在概述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下联的前半部分也应该用四字词语予以准确提炼,如故事情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表现了鲁智深高强的武艺。 4巧选词语补对联

走进一个宁静的乡村,村庄道路宽阔平坦,古朴而又充满新农村建设的现代气息,遗憾的是寨门上的对联被雨水冲刷的模糊不清,只留下上下联的上半部分,请你根据下面给出的词语,运用所学的对联知识补全对联。扮靓、铺就、乡村、道路、康庄、美丽。上联:勤劳和汗水------------(铺就康庄道路,下联:智慧与真情-------------(扮靓美丽乡村)

解析:观察这幅对联,应该明确其是主谓句,接着根据所给词语将对联的后半部分组合出来,所给词语两个动词“铺就”应与“道路”搭配,而“康庄”显然是形容道路的,再根据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的对联知识对出下联。 5 上下相对配对联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之著称于世,下面是关于岳阳楼的一副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幅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B 去老范一千年,后—先--,几辈能担天下事,揽-----------,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悲 喜 八百里大湖

B 乐 忧 大湖八百里

C 喜 悲大湖八百里

D 忧 乐 八百里大湖

解析:本题将对联知识与古文名篇结合考察,有一箭双雕之妙,根据上下联相对的原则,再联系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上联中有“南来北往”对出“后乐先优”,“去老范一千年”对“揽八百里大湖”

三、课堂小结:

对联,是一朵小花,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一朵精巧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一条小溪,是我国古老文化长河中一条清澈的小溪。它以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音调,特有的书法,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种文学形式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我国特有的瑰宝。希望同学们了解它,珍视它,更真诚的希望同学们能凭籍自己的努力,使之更加发扬光大。

四、布置作业:

推荐第10篇:桥名师教学设计

傅登顺老师《桥》教学设计与评析

作者:

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3期

教材分析:《桥》一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二是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三是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笔者抓住本文“结尾揭开悬念”的特点设计教学。

一、认知领悟 1.细读文本,领悟写法。(1)细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即四句话),从中明白了什么?(老汉和小伙子死了,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老汉为了乡亲们脱离险情,牺牲了儿子和自己,老汉舍身救乡亲的行为太感人了)(2)用一句话说说这种结尾方式叫什么?(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结尾揭谜——“结尾揭开悬念”) 2.替换原文,体悟效果。再读课文,从“有人(即老汉的儿子)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一句开始,把接下去文中所有称呼“老汉”和“小伙子”的都替换为“书记”和“书记的儿子”,朗读后说说有什么感觉。(表达节奏慢了,神秘感少了,甚至怀疑是虚设情景,那种在结尾处豁然开朗、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情没有了) 3.总结提升,掌握写法。(1)学生相互交流,谈谈对“结尾揭开悬念”表达方式效果的感受和认识。(先声夺人,激发情趣;节奏明快,情境再现;揭开悬念,豁然开朗)(2)认真思考用好“结尾揭开悬念”的表达方式和结构要注意什么。(预设:一是适用于情况特殊,事情紧急,关系复杂等内容;二是从人们的探究心理出发,逐步呈现真实情境而又不点破,逐步把情节引向深入,推向高潮;三是注意前后照应以及伏笔的层次,使读者始终处于似疑非疑的状态)

二、实践运用 1.改写课文,对照比较。(1)把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通过语意转换,放到课文的开头。如,村支书的老伴被人搀扶着,来到断桥边,祭奠五天前被洪水冲走的丈夫和儿子。接下去课文应该怎样修改,修改后细读文本有什么感觉?(尽管倒叙法也有引起悬念的效果,但先入为主,效果明显不如“结尾揭开悬念”,主要缺少了紧张感、好奇心和情境再现)(2)根据课文内容,按照记叙文六要素的要求改写,即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本文改写成一篇4平八稳的叙事性文章,再对照原文谈谈感受。 2.改写他文,掌握方法。(1)练习改写,体悟方法。运用“结尾揭开悬念”改写《草船借箭》。要求学生改变文本叙述顺序,先安排草船借箭的壮观场面,再安排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

斗智斗勇,最后揭开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神机妙算的悬念。其次,根据“结尾揭开悬念”的表达要求,对原文语言、对话和场景描写适当删减。(让学生发现改写后不仅能增强故事的趣味性,还能缩短文章的篇幅,对“结尾揭开悬念”有进一步的体悟)(2)趁热打铁,及时强化。指导学生对改写后的《草船借箭》自评、互评,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种建议,提炼比较相对一致的修改方法提供给学生,并要求他们修改细节,最后评出《草船借箭》最佳修改文。

三、欣赏总结 1.拓展阅读,厘清类型。(1)提供多篇“结尾揭开悬念”的典型文本,供学生阅读思考。 (2)鼓励学生拓展思维,一是对文本的评价,旨在欣赏、反思和提出更有效的表达,明确“结尾揭开悬念”既可写人、写事,也可写景、写物、写科学创造发明,甚至可用于写自我内心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发泄等,拓宽学生视野。 2.总结归纳,掌握规律。(1)填表。 “结尾揭开悬念”表格内容可设为:适宜的内容、语言表达方式、情节安排、前后照应的注意点、伏笔巧用的方法。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填写。

(2)写作。要求学生书面完成“我学会了?结尾揭开悬念?写作方法”,并组织交流。(学生学习离不开感性的冲动和认识,这是理性回归的基础和前提,不能像成人那样尽早知道理性的结论,应该让他们在感性的文本中畅游,适时创设提升的机会)

【评析】上述教学设计从语文知识重点“结尾揭开悬念”而展开,目的是为了改变沿袭多年的、语文知识学习只注重理解和积累而忽视运用和反思的现象。如语文课花在词语理解上的时间不少,但学会的多数是消极词汇,即能理解但不会运用的陈述性知识。为了跳出这一窠臼,该设计突出了两大特点:一是选定了语文知识的重点,如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结尾揭谜的“结尾揭开悬念”写作手法;二是采用了“认知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的教学流程,有效促进了语文知识学习从原来只注重陈述性知识向注重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延伸。“随文学习语文知识”不能孤立地依附于文本,更要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有机整合。这样“随文学习语文知识”才更有活力,更具效率。

□责任编辑 徐纯军

名师案例 《桥》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桥》是一篇小小说,本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做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文章展现了小说的一些表达特点:1.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除了小说体裁体现的这些特点以外,课文还重在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高尚的品质,在这里既可以进行一种阅读方法的指导,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体会人物品质的阅读方法;也可以是一种习作方法的指导,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多读感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既感受小说的以上表达特点,同时感悟人物高尚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村支书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体会人物品质的阅读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语句,通过对比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感受洪水的肆虐与可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突破:聚焦老汉,通过朗读关于老汉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感悟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通过对比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感受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四、教学设计

(一)检测、巩固生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放肆、呻吟、势不可当”等。 2.学生体会怎样写对、写好“奠”字,师指导书写。

(二)谈话导入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得到了全村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设计意图】学生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

(三)聚焦老汉形象、品质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相互交流可丰富学生的感悟。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描写。

(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

(2)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①找到文中相关语句描述环境的恶劣,学生谈体会。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环境描写的语句,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比喻、拟人句的表现力,感受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

③指导朗读。

师: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生接读。

师: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生接读。

④小结: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

(3)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村民──群众──老汉。体会老汉“先人后己”。

③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已不仅仅是先人后己,更是──舍己为人。

(4)老汉有机会先过桥吗?

结合相关语句体会:作为村支书,他履行了他的职责,那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忠于职责的人。

(5)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找出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老汉的语言进一步体会老汉的品质。

(6)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

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7)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

师小结: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篇3:名师教案获奖教案优秀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

年级 语文 第 十二 册教学设计 备课教师

景仁贵 2013 年 3 月 19 日 篇4: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学参考

0907 1837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美国]海明威

【作家作品简介】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一生都在历险: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里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直至最后以一杆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年少时即因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获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星奖章。他因膝盖被打碎而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去非洲打猎时飞机失事成为生前能读到自己讣告的极少数作家之一。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他的小说里大多数内容取材于这些生活经历,以塑造“硬汉”而著称。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获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美国“迷惘的一代”(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如剧本《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在艺术上,他简约有力的文风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背景资料】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弗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的战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文本研习】

一、题目理解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为什么会来到这个桥边?桥边的环境如何? 明确:○一位老人。

○为了躲避战火。(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二、首段的描写介绍了小说的环境,几乎一笔一景,体现了小说叙述语言的特点: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实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三、小说的另一个人物是谁,可能是什么身份?由其作为说话人,能起到怎样的效果?

明确:

○“我”,反法西斯战士。

○由“我”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设置了“我”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来限制叙述的视角。这样就避免了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

四、文章主要采用何种方式来展示内容?你感兴趣的有哪些内容? 明确:人物对话。讨论分析文章主体内容。(详见课文)

五、老人的形象与小说的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旨在唤醒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六、小说的结尾表达有何作用?

明确:

1、点明故事背景

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

七、小说的艺术特色

1、叙述语言的简约是小说的特色。善于用简明的语句展现想象与情节,叙述客观真实,少用华丽或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尽量摒弃对环境的渲染和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这种不事渲染的素描式的叙述,却给人强烈视觉感受或直观的故事线索,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造成内心强烈的冲突。

结尾“复活节”的有意提及也是呼唤人性的暗示。小说通过深刻的寓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3、“冰山”创作原则:冰山在海上移动很是宏伟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所感受到的。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和耐人寻味之感。

【小说的叙述角度与人称】

一、视角与人称

小说的视角就是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的观察角度。在具体的作品中,“叙述者”既不等同于,也部完全等同于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者——人物”三者呈现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是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例如:在叙述通奸——任何通奸——的故事中,叙述者可以是不忠实的当事人,也可以是受伤害的配偶,或者是那个情人——也可以是某个知情人。叙述视角(视点)的不同,对我们的影响便会各异。《包法利夫人》若是从查理﹒包法利的视角叙述的话,恐怕就会变成另外一本迥然不同的书了。)

1、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即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这是叙述者往往就是本人的化身,为了更清楚地向读者讲述故事,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如鲁迅的《阿q正传》。全知视角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

2、有限视角

有限视角即叙述者知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这时叙述者往往时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首先是第一人称方式,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我”可以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如鲁迅《狂人日记》),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其次是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发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祝福》、《孔乙己》。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严格来说算不上叙述角度,因其无法对其他人或事物进行叙述。如刘心武《楼梯拐弯》,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

二、《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这篇小说采用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我”作为故事的叙事者讲述的仅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如老人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叙述故事是一种局限,但对读者却是一种丰富,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充分发挥想象,挖掘每个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小说中的“我”带有冷静的旁观者色彩,更多的是在“显示”(展示)故事而不是在“讲述”故事(纯粹的展示是直接引用人物的话语),没有过多的主观感受与心理描写,只有对眼前的再现和直接转述式的对话,一切景物象征意义,一切情节的内涵全都蕴藏在客观的叙述中。可以说是海明威的语言风格与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叙事艺术。(纯粹的叙述是的概述。准确抽象的语言会抹杀了人物和行为的个性特性。因此,一部纯粹用概述的方式写成的小说,是令人难以卒读的。不过,概述有其独特的用途。比如,它可以加快叙述的速度,让读者匆匆跳过不感兴趣或不太感兴趣的细节。对细节太感兴趣,必然会留恋不已,徘徊不前,从而分散对整体的注意力。)篇5:《桥》教学设计方案

《桥》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者(孙安羡 黑水小学)

一、概述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6课,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知识与技能

(1)、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 (2)、根据课文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分段。 (3)、体味人物内心情感,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课所面对的学生是本校五年级的学生,本班学生有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 2.学生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较为熟练。 3.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渴望通过自己课堂上的表现在本班自定的“上课我最棒”活动中得到小红星。 4.学生针对问题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且语言丰富多彩。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读自悟的教学策略。①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谈一谈文章的主要内容。②让学生再读课文,感悟形势必的危急。③让生自读重点语句谈自己的看法。

2、合作交流教学策略。让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感受老支书的伟大形象。

3、联系生活实际,拓展阅读。让学生说一说对老支书的评价和自己联想到的生活实际。推荐阅读[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伦敦地铁大火灾》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学生搜集各种桥的图片。

2、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板书“桥”,看到“桥”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样的桥,把你收集的图片展示给大家。

2、一说到桥大家都会想到这些美丽桥,(课件出示各种桥)但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桥却是一个偏辟农村一个不起眼的破木桥(课件出示木桥)

3、比较两种桥,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是啊,这座木桥又破又小,还很危险,但它是一座生命桥和连心桥,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6课《桥》。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感受情势危急

1、让学生自读课文,总结哪些地方说明情势危急?

2、学生总结汇报: ⑴水猛: ①让生找到描写水猛的句子,读一读,边读边想读后有什么感受。 ②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a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让生读这句话,想一想哪应该重读(像泼、像倒)(点击课件使两个重点词变色) 让生再读,齐读。

b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让生读这句话,想哪能体现出山洪来势必凶猛。(势不可当,点击课件这个词语变色) 让生再读,齐读。

c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让生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狞笑点击变色) ③还有哪些语句说明水猛?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⑵人慌

人们现在怎么样,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

①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惊慌、你拥我挤两个词语点击变红)

读一读这句话,用什么词语能表达现在人们现在的情景(惊慌失措、大惊失色、手忙脚乱、惊恐不安、惊心动魄、提心吊胆、魂不守舍、心急如焚、群龙无首)

让小组之间读一读这句话,看怎样读出人们的惊慌失措? 找生读,齐读。 ⑶桥窄 课件出示: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①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只有这一座桥能通到村外,这是一座生命桥。 这座桥很窄,只能让一个依次通过。( 四)、感受老支书的光辉形象。

过渡:那么现在水这猛,人这么慌,假如人们一拥而上这座木桥会怎么样?(桥塌,谁也跑不了),那么,现在急需什么样的人出现?(组织者,有危望的人)

⑴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读这句话后,你有什么感受? 老支书有危望,很镇静。 老支书已有解决方法。 ?? (点击课件,他像一座山变色) 自己练一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找生读,齐读。 ⑵课件出示导读,学生自读后小组交流。 a仔细读课文,年迈的老支书是怎样做的,怎么说的,把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画出来。 b体会你所画的句子,想一想老支书是怎样的人? ①让生自读课文,画句子。

②小组交流,说一说老支书是怎样的人? ③汇报: a读一读让你感动的语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点击课件,吼字变红)

·老汉吼到:“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点击课件,吼字变红) 读这两句话,谈自己的感受。 b用一段话说一说老支书的光辉形象。

(五)、挖掘主题,升华情感。

1、老支书和小伙子牺牲了,大家知道,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让我们齐读一下最后一段话。

2、读后,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你现在的感受。

4、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课件出示)五个月后,一座崭新的大桥座落在小河两岸,人们都在商量应该给桥起一个什么名子。大家想想,这座新桥应该起什么名子呢? 学生汇报,并说明起名子的理由。

师,木桥是生命桥,因为他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老支书和他的儿子牺牲了,是为了全村人牺牲的,老支书和他的儿子是中国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的代表,老支书的光辉形象就是党的形象,老支书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起了座心的桥梁。所以这座桥应起这个名子。(课件出示,连心桥)

(六)、课后延伸阅读

(1)、生活中有许多足以感动中国的人,课下可去读一读他们的事迹。 (2)、推荐阅读。[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伦敦地铁大火灾》

教学流程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运用手段 教学目标

板书:

洪水——老汉——村民 一座山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主要评价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程度。第一课时侧重于学生理解文章的评价,第二课时侧重于学生表达心中所想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评价,课后主要通过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任务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指标还是课标要求的具体化措施。

八、帮助和总结

1、在自读自悟中引导学困生找到重点词语,和他交流看法,教给他自读自悟的方法。

2、引导学生从老支书身上感受党的光辉形象,这一点需教师讲解,才能使学生感受上到一定的高度。本课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课文的基础,对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很适应,学生有一定的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所以在对课文进解时很得心应手,学生理解的很到位,表达的也很准确。但在情感升华时有一部分学生却不能引起情感的共鸣,这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关,但也说明学生缺少阅读量,所以以后要让学生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生活,教会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学生的表达也稍欠火候,学生的语言表达还需锻炼。

第11篇:詹天佑名师教学设计

《詹天佑》教学设计 5 詹天佑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摘录喜欢的词句。

2、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3、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课件: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活动资料

相关磁带

教学过程

导入:建构阅读话题 1.板书课题“詹天佑”,请学生谈谈课外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2.詹天佑是谁?──京张铁路(板书)的设计施工者。京张铁路修筑于哪一年?(1905年),距现在有多少年了?(一百多年)

3.对于京张铁路来说, 200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京张铁路动工整整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时刻, 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举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请看大屏幕: 10月15日,张家口市文化广场举行纪念大会暨大型文艺演出。 10月15日上午,张家口火车南站举行詹天佑铜像落成揭幕仪式;

10月期间,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电视专题片,在河北、北京等省市电视台播放; 10月12日开始,“詹天佑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展演周”将在张家口市大众电影院拉开帷幕; 10月13日,发行1000套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邮品。 4.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法? 5.同学们,老师看了这些资料,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一条铁路的诞生,为什么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隆重地纪念它呢?就让我们到《詹天佑》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初读:回顾难忘岁月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 的过程中,带领工程人员做了哪些事情? 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

3.梳理文章脉络:读了课文,请告诉老师,从1905到1909年这四年

中,詹天佑带领工程人员,做了哪几件事情?

4.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并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

计线路,边板书边指导“勘测”的写法,提示“隧”字的读音。

品读:再现动人细节

(一)刚才,我们匆匆地回顾了一百年前的那段难忘的岁月,对詹天佑

修筑铁路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在修筑铁路的四年也就是1400多个日子里,有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细节。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施工现场。(学生细读4-6自然段,圈圈画画, 思考, 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 让今天的我们深有触动?)

(二)组织交流,抓住关键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让学生展开想象反复朗读,体会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爱国精神、杰出智慧、顽强毅力、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等优秀品质。

交流预设:

片段一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

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詹天佑会在哪些场合说这样的话?(指名回答)

引读,进一步体会“勉励”。(以下只是预设的情境,教师根据学生

的回答随机生成。)

师: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

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师: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詹天佑语重心

长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师:极个别工程人员工作马虎,消极怠工,詹天佑严厉而又恳切地勉

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片段二: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

失掉信心。

1.对句子的理解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你认为怎样读

最能表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你就怎样读!请大家自由读这一句话。

(学生练读)

2.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你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铁路。

你强调这是第一条铁路。

你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你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

3.那么,詹天佑在铁路修筑的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学生

从书上找句子回答。教师追问:詹天佑在主持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仅仅

遇到这些困难吗?(屏幕出示以下文字──配上贝多芬的《命运》,老师

低沉地读屏幕上的文字):

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又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

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落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遭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4.看完了这几段让人动容的文字,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一定有别样

的触动。指名读──齐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5.詹天佑不但自己经常这样想,他也经常这样勉励他身旁的工作人

员──指名学生读:遇到困难,他总是勉励工程人员:“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片段3: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1.引导学生抓住“狂风怒号、坠入深谷、野外、始终”等重点词语谈体会。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3.练习朗读

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上台讲解两端凿井法和中部凿井法, 师以课件辅助,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的超群智慧。

第五自然段让学生用话筒当火车,在老师画的“人”字形线路上表演火车

是怎么上山的,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三)孩子们,詹天佑修筑铁路的日子里,让我们深有感触的事情,绝不只

是课文里写的这些!如果,我们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们一定会对詹天佑更加肃然起敬。

研读:回眸百年沧桑

1.请大家用心地读读2.3自然段,联系詹天佑修筑篇2:詹天佑的优秀教案

《詹天佑》教学设计

富强小学:魏利芳

一、教学设计理念:

1、这篇课文围绕“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展开,在理解这一中心时,由于当时情况距今较远,学生有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材料,课内,借助多媒体课件,以读为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詹天佑的创新精神。

2、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三件事是重点,特别是“开凿隧道”、“人字形线路”两件事最难。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勘测线路”这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凿隧道”、“人字形线路”。通过读、议、画、比、演说解决这一难点,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精神。

3、这篇课文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因此,在学文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在学完课文后,又启发学生:学完课文后,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对外国人说什么?在想说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国作贡献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写下列词语:施工阻挠 控制 嘲笑 毅然 绘图 泥浆 岔道口 竣工 藐视 居庸关 勘测 勉励 赞叹不已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贡献的思想感情。

三、教材分析和重难点:

1、教材分析:

《詹天佑》一文用人物姓名为题,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明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层次

分明,详略得当。

2、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结合具体事例,认识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重点,我将采用多种形式读书法,辅之以示图法、以读助讲法等进行教学。

2、学法:

教给学生通过“读说 画 说”的学习方法弄懂课文内容。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两部分写作方法基本相同,可采用正迁移的方法,由扶到放,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五、教学准备:

收集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詹天佑的头像音乐《命运》《沉思曲》 课件:詹天佑铜像、中部凿井法、两头凿井法、“人”字形线路、火车爬坡。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谁是英雄?(学生自由谈)

2、出示詹天佑的画像,提问:你们知道他是谁?(板书课题)

3、谁能说一说他的一些故事?(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4、教师补充介绍詹天佑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提出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讲了詹天佑的一件什么事?把使你最受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完上自己的感受。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习生字词:

读准生字的字音,练习用生字组词。

náo kòng cháo yì káng huì jiāng chà jùn miǎo 挠控嘲毅 扛绘浆岔竣 藐

施工 阻挠 控制 嘲笑 毅然 绘图 泥浆 岔道口

竣工 藐视 居庸关 勘测 勉励 赞叹不已

三、再读课文学习课文第1至3自然段。

1、学习第1自然段。

读第1自然段,找出课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一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抓住“杰出”“爱国”来体会詹天佑的品质。(板书:杰出爱国)

教师小结过渡。

2、学习第

2、3自然段。

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读着这一段文字,心情一定是非常沉重的,说一说哪些句子让你的心不平静了?为什么?

学生自由交谈。

重点抓以下句子进行理解:

1)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2)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 3)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抓住以上的句子理解重点词“阻挠”“要挟”,充分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板书:阻挠要挟 帝国主义)

四、小结

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者百般阻挠,祖国人民遭受欺凌和侮辱的情况下,为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挺身而出接受任务,所以说他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是谁?(板书课题)无论历史的车轮走多远,这个名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牢记住。再响亮地读一遍课题。 2)詹天佑是位什么人?——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呢?(帝国主义阻挠 要挟 嘲笑)

2、导入新课。

1905年,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声中,在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中,为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外国人都不敢轻易尝试的任务,多么了不起啊!

(二)学习课文4——7自然段。

1、默读课文4——6自然段,并给每个自然段列个标题。

2、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 “人”字形线路)

3、细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哪些地方让今天的我们依然深有感触?边读边找边画,在自己特别有感触的地主下面圈圈画画。

1)出示: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从这句话感受到詹天佑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力求精密,不让模糊的词语出自工作人员之口,他严肃的工作态度。)

同学们特别注意“经常勉励”,想一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詹天佑会这样勉励他的工程人员?(生说)

詹天佑还会在什么样情况说这句话?(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齐读这句话。

2)出示: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右油灯下绘图,计算。(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他身体力行,不怕危险,与工人们一起修筑铁路。)齐读这句话。 3)出示: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感受到詹天佑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

请你读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

詹天估在修筑铁路的过程当中,还遇到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困难。老师从课外收集一些。(屏幕出示资料文字,同时配上音乐)

a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b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c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d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是中国人出洋相。

再出示: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学生齐读)

小结后过渡到第

5、6自然段的学习。 我们来进一步走近詹天佑,看一看他在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的什么细节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学生齐读句子,老师演示两端凿进法。

2)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詹天佑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

学生齐读句子,老师演示中部凿井法

3)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指名说一说火车怎样爬上的。——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篇3:詹天佑优秀教学设计5 詹天佑优秀教学设计5,《詹天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学会11个生字。读读写写“杰出、修筑、设计、施工、阻挠、控制”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摘录喜欢的词句。

③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④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课件: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活动资料、相关磁带 教学过程

导入:建构阅读话题 1.板书课题“詹天佑”,请学生谈谈课外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2.詹天佑是谁?──京张铁路(板书)的设计施工者。京张铁路修筑于哪一年?(1905年),距现在有多少年了?(一百多年)

3.对于京张铁路来说, 200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京张铁路动工整整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时刻, 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举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请看大屏幕: 10月15日,张家口市文化广场举行纪念大会暨大型文艺演出。

10月15日上午,张家口火车南站举行詹天佑铜像落成揭幕仪式;

10月期间,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电视专题片,在河北、北京等省市电视台播放; 10月12日开始,“詹天佑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展演周”将在张家口市大众电影院拉开帷幕; 10月13日,发行1000套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邮品。 4.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法? 5.同学们,老师看了这些资料,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一条铁路的诞生,为什么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隆重地纪念它呢?就让我们到《詹天佑》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初读:回顾难忘岁月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带领工程人员做了哪些事情?

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

3.梳理文章脉络:读了课文,请告诉老师,从1905到1909年这四年中,詹天佑带领工程人员,做了哪几件事情?

4.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并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边板书边指导“勘测”的写法,提示“隧”字的读音。

品读:再现动人细节

(一)刚才,我们匆匆地回顾了一百年前的那段难忘的岁月,对詹天佑修筑铁路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在修筑铁路的四年也就是1400多个日子里,有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细节。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施工现场。(学生细读4-6自然段,圈圈画画, 思考, 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 让今天的我们深有触动?)

(二)组织交流,抓住关键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让学生展开想象反复朗读,体会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爱国精神、杰出智慧、顽强毅力、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等优秀品质。

交流预设:

片段一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詹天佑会在哪些场合说这样的话?(指名回答)

引读,进一步体会“勉励”。(以下只是预设的情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生成。) 师: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师: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师:极个别工程人员工作马虎,消极怠工,詹天佑严厉而又恳切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片段二: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对句子的理解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你认为怎样读最能表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你就怎样读!请大家自由读这一句话。(学生练读) 2.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你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铁路。

你强调这是第一条铁路。

你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你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

3.那么,詹天佑在铁路修筑的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学生从书上找句子回答。教师追问:詹天佑在主持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仅仅遇到这些困难吗?(屏幕出示以下文字──配上贝多芬的《命运》,老师低沉地读屏幕上的文字):

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又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落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遭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4.看完了这几段让人动容的文字,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一定有别样的触动。指名读──齐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5.詹天佑不但自己经常这样想,他也经常这样勉励他身旁的工作人员──指名学生读:遇到困难,他总是勉励工程人员:“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片段3: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1.引导学生抓住“狂风怒号、坠入深谷、野外、始终”等重点词语谈体会。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3.练习朗读

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上台讲解两端凿井法和中部凿井法,

师以课件辅助,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的超群智慧。

第五自然段让学生用话筒当火车,在老师画的“人”字形线路上表演火车是怎么上山的,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三)孩子们,詹天佑修筑铁路的日子里,让我们深有感触的事情,绝不只是课文里写的这些!如果,我们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们一定会对詹天佑更加肃然起敬。

研读:回眸百年沧桑

1.请大家用心地读读2.3自然段,联系詹天佑修筑

铁路过程中的一个个细节,想一想:这两段话的哪些地方,让你的心难以平静?(默读,画出让自己心里不平静的句子)。

2.孩子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回顾那段岁月,我们的心情肯定是难以平静的,谁来读读有关句子?(交流感受,朗读体会──抓住以下内容: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一路的高山深涧;国人的期望;技术条件的落后,资金的缺乏,理解詹天佑面临的压力)。 面对着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面对国人的殷切期望,面对高山深涧,我们可以想象詹天佑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在压力面前,他犹豫了吗?退缩了吗?

4.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詹天佑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5.引读:詹天佑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来自哪里呢?学生接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6.继续引读:正是凭着这份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詹天佑带领工程人员──(教师板书:学生接──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师:也正是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京张铁路终于在1909年8月11日全线竣工,不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还为清政府节省了白银28万两。这是危难中的奋进!艰辛中的辉煌! 7.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这艰辛的辉煌!(齐读最后一段。

写话:倾诉满腔情怀

1.此后的几年里,詹天佑一直为祖国的铁路事业,四处奔走,呕心沥血。在极度紧张的工作中,他病倒了,而且,病势逐渐加重。他拖着重病之身,登上长城,面对着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想起祖国的坎坷命运,壮志未酬的詹天佑深情地说:“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粤汉路没有修通,南北大干线无法建成,初建全国铁路网的梦想破灭,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憾事。所幸的是,我的生命早已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段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师一字一顿地)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病世,享年59岁。

2.面对着将自己的生命化为铁轨的詹天佑,你心里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吧。写的时候,可以适当借助于课文中的词句来表达你的情感。(音乐《沉思曲》渐起??)

3学生在低沉的音乐声中写话。 4组织交流。 5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对着新落成的詹天佑铜像,表达我们的敬意! 究读:体察历史意义

1各自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回顾课始的提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要为一条铁路的动工而举行隆重的纪念?(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自由发言)

3.教师总结:是啊,纪念一条铁路,是为了缅怀一个伟人,牢记一段历史,传承一种精神??(语重心长地)老师更希望,我们不要只在纪念日的时候才想起詹天佑。

第12篇:名师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五步曲

我们常说读书有五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在现实作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作文写作兴趣,我发觉作文教学也应遵循这五到。

一,用眼去学会观察,提高写作的兴趣。

观察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生活中,因为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故而凭空设想的描写、生搬硬套的抒情议论是无味的。常言道:“创作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鲁迅曾说:“学习作文,第一须观察!”这就充分地说明了观察对写作的重要性。我们要从正面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接触事物,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使观察成为写作的第一手资料。那么,学生便水到渠成地写出真人真事,抒发出真情实感来。

观察不仅局限于“用眼看”,还用耳聆听,用身体去体会。

二,用口来学会说话,激活写作的表达能力。

说话是口语教学的实施,亦是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说话的动机和机会,叫学生学会学语言,用语言。说话锻炼的方式很多,在生活中,笔者常从一下几点做起,收益甚多。其一,巧设课堂疑问,训练学生“答疑”的机会。多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角色中“扮演”中说话。注重学生讨论。其三,图文并茂,让学生利用客观情景做“导游”者。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会观察、想象和言论。其四,针对突发事件,让学生有所“议”。从肯定中让学生感悟说话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说话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全方位多角度地给学生创造机会。

三,用手学会练笔,感染写作的动力。

矛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薄,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录下来„„”的确,平时让学生多写日记,多写感言,多抒情议论,大到新闻论坛,小到遣词造句,灵感观后录等。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也通顺了,素材也就丰富了。不但有话可说,而且越说越精了。不仅如此,我们在优化设计上给学生予以练笔,“临摹”写法上练笔,插图引发上指导练笔等。

四,用心学会推敲修改,领略写作的方法技巧。

写作中的推敲和修改,是写作灵感的源泉。常人说:“文章三分写七分改”; 美国作家柯德说过:“我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鲁迅说过:“作文没有什么秘诀,要说有,那就是多写多修改。”可见文章修改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领会琢磨、修改。从字、词、句、段、篇,立意,语言特点、谋篇布局、手法结构等诸方面进行修改,学生从而从消化到整合,竟而达到“随模铸器”,写作便不失谱了。

五,用脑去学会联想,提升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真情实感的同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像,习作会更生动形象。诸如看图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等。但是,联想的并非是胡思乱造,凭空设想,而是想像其隐藏的侧面或背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说道:“手脑潜能开发与高效学习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是手脑演写作文系列教程之一。发展儿童的观察、表达、想象、抽象思维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

如何提高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不但有话可说,而且说的精,形象生动,下笔形如汩汩流水,就要注重观察、说话、练笔、修改、联想式的综合改进,就要用眼、口、手、心、脑相结合的感官活动。

小学作文怎样才能不跑题?

生:老师,您能给我说说写好考场作文的关键是什么吗?

师:一篇作文的好坏,与你立意、构思、布局、运用词语和表现方法有很大关系。但是,如果你在作文中“跑了题”,就是没有看懂、看准题目,在写作中没有抓住中心思想,没有领会题目的要求,即使在其他方面都表现得好,也是白费笔墨。所以说,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关,也是关键性的一步。

生:看来,要“不跑题”,首先得在审题上下功夫了。

师:说得对!到于怎样审题,你们的语文老师肯定已讲过不少,如分析法、比较法等,我就不再重复了。我倒要请你说一说,审题应注意些什么?

生:审题一般要注意“三审”。一是审清对象,就是搞清楚写作文是写人呢,是记事呢,是写景呢,还是状物呢;二是审明范围,即要明确我们所选材料的时间、空间、数量及人称、范围上有什么限制;三是审清重点,也就是“题眼”,如《我喜欢的一件玩具》中的“喜欢”,《我学会了_______》中的“学会”等。

师:你说得很好!这“三审”抓住了,题意就基本能把握,“跑题”的问题自然可避免了。

生:老师,要是遇到《我的家庭》《难忘的一课》之类“题目过大”的该怎么办呢?

师:审“大题”,我们可用“补充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对“大题”加以补充,使它具体化,化大为小,大题小做。就说《难忘的一课》吧,我们可以补充成:一堂语文课、自然课,或一次参观访问,或一次队活动或一次报告会,或和某人的一次有启发、受教育的谈话等,把它具体化成一个个“小问题”,然后从中选择最能反映令人“难忘”的那一课去写,这样就容易多了。下面有几个作文题,你不妨用“补充法”去审一审,以便你掌握。1.我的双休日;2.我的课外生活;3.难忘的小学生活。

生:好,放学后我一定去动动脑筋。谢谢老师的指点。

作文要经常修改

文章是写成的,改好的,这就是真理。所以,我经常要求学生修改作文。

鲁迅是修改文章的典范。有一天晚上,鲁迅点亮油灯,坐在桌子前认真的修改文章。他一会修改一个段落,一会修改一个词语,一会修改一个标点。他认认真真的修改,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改着改着,就改到天亮了。太阳从窗口射了进来,他才离开了桌子。正因为鲁迅坚持认真修改文章,所以,他才成为伟大的作家。

我国古代的文学家也非常重视修改文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千古名句。这句话的“绿”字之所以那么传神,就是因为他认真修改的缘故。“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感人的来历呢。有一次,贾岛写了一首诗,有一句是“僧推月下门”。他又觉着“推”字不太合适,不如“敲”字好。嘴里 “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他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也是个文学家,而且非常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不知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从此,“推敲”就成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我也经常修改文章。一修改,少了一些冗词冗句,语言更精练了。一修改,中心更突出了,用词更生动了。我不但修改自己的文章,还帮助学生修改文章,教给学生修改技巧,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我的文章越来越好,学生的文章也越来越好。

修改,使我和学生的文章更加优美生动,以后,我还要和学生一起坚持下去。

加强训练 注重积累 培养能力

——谈谈小学作文复习教学

学生作文效率不高,怕作文,作文难,是语文教师们常常谈论的话题,对于教师,最难教的莫过于作文教学了,这也是众多语文教师都正在积极探索,实践的问题。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不段地摸索着,实践着,下面,就小学阶段作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训练

学生作文水平不高,关键是平时缺少一定量的写作训练,俗话说:“刀越磨越利,脑越用越灵。”可见,我们平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加强写作的训练。

(一)、发掘生活素材 多记

写人、记事、想象作文是小学阶段常见的也是必须把握好的作文类型。“记日记”,是我常用的一种写作练笔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让学生常记生活细节,有意无意地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并熟悉生活,达到“事事洞明”。

写作、想象、生活实感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当我们学生平时记得多,感受得多,训练得多时,在写作的时候头脑中就会自然出现类似的景象,这就是想象。

(二)、培养思维能力 多思

现在的作文考试命题非常灵活,且常联系生活实际,考试时常常出现以往没出现过的作文命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应考能力,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多安排学生即兴练笔。如:那次我哭了——擦干我的眼泪,课桌被损坏后——等等。让学生就一件事,一篇文章,一处场景简单地谈谈个人的看法,不求多,不求全,只要介绍清楚内容,谈清楚某方面的体会感受即可。

(三)提高表达能力 多练

学生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短时间能熟练做到的。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常采用以下方法:

1、先听后写。我们可将一些优秀的例文或者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后再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记述下来,且可容入自己的创新,学生这时往往非常专心,互不示弱记下内容,有的学生还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新的见解或内容,使得内容更加生动具体,表达更加巧妙新颖。

2、先做后写。有些事情学生是没有亲自参加,当然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了。如:做饭、洗衣、除草、拔河——等。先让学生亲自实践,通过实践对活动的过程有了了解,目睹了人物表情、动作、体会了人物的心理,再让动笔,这样学生就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有情可抒了。

3、先说后写。有时学生对眼前的事物不知道怎么描述,这时可组织学生观察、分析、想象、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说出事物的特点,老师再板书重点的词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眼前的事物就会很快跃然纸上。

二、注重积累

很多学生每到写作文的时候就如同“挤牙膏”似的,要么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要么词汇贫瘠、语言平凡。究其原因,就是平时积累不多,语言储备不够丰富。

1、养成习惯,积累佳词妙句。

“积圭步以行千里。”没有丰富的词汇哪里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因此,平时应加强词汇的积累,要求学生应有一个专门的词汇积累本,并可给积累本取一些优美的名称,如:“百宝箱”,“知识库”,“珍珠港”等。随时记下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学的佳词妙句,并做到常看常记,久而久之,在写作的时候就会达到文思泉涌,笔下生花,下笔有神了。

2、取长补短,欣赏优秀例文。

优秀的文章都有其优美的语句及巧妙的构思,因此,多读多欣赏优秀的文章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好的词句或独特的表达方法。背作文是被动的积累,学生会厌倦。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挑战例文”的方法,即:老师把优秀的文章念两三遍后要求学生把文章记录下来,可接近,相近,甚至可超越例文,要求只要能比例文更有新的独特的地方即过关。这样不仅积累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3、创设条件,选择欣赏。

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不同的,因此老师要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大量优秀的文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随时都能欣赏到优秀文章,从而积累素材和表达方法。通过分层次,有选择地让学生多读,多学,多欣赏,学生的阅读兴趣会逐步提高,写作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培养能力

作文评改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鲁迅先生曾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改和互改互评的能力,这是学生终身受用的。

1、要激发学生评改的兴趣。

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就能乐在其中。要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我经常告诉学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让学生想想还可以换成那些字,哪个又最恰当,学生通过讨论,思考,体会到了“反复斟酌”一词的含义,并作者在推敲这个字中作了很多次的修改,最后才选用了“绿”字,让学生明白好文章就是这样改出来的。

2、自改自评。

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应先授予学生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乐于并善于评改自己的作文。常用的方法有:诵读法、推敲词句法、边读边思法,进行增、删、换改,并且要教会常用的修改符号。指导学生会修改的同时还要学会评价,能用自己的见解学会看待和评论每一种事物,培养学生多元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互评互改。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而在自改的基础上还应培养学生互评互该的能力。

在互改中要阅读,阅读本身就是一中交流和学习,也是一种提高,通过互改互评学生能及时地发现同学写作中的不足,推己及人,培养了纠错能力。同时,还能从别人的作文中吸取优点,让合作学习在互评互改中得到了体现。

在互改中学生要说话,如:谈谈哪个词语用得好,哪个句子表达得不够准确,只要能感受到的,有疑惑的都可以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也训练了叙述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互评互改中,学生之间是地位平等的,无拘无束的,因此,更利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学会合作,思维的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体验成功中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第13篇:读书笔记《小学语文名师魅力教学设计艺术》

读书笔记

书名:小学语文名师魅力教学设计艺术

P16 以读为本,关注学生阅读体验

——感悟的突破口

阅读摘要:“以读为本,关注学生阅读体验”是实现感悟的突破口。“阅读体验”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调动直接经验,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的个性化阅读。小学阅读教学是母语教育起步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低年级学段的阅读教学将为学生今后语文能力的发展和各种潜力的发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奠基作用,为学生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使范文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是语感经验不断积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重视语感,教师就应该把朗读放在突出的位置,要让学生感悟课文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敏锐语感,教师就应该加强指导朗读,以使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读书心得:读了上述内容,不禁让我对自己平时的课堂进行了反思。是啊,朗读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更多的是采用了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朗读。今天读了这一段,我知道了课堂上的朗读,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更是能够让学生去感悟,从而通过朗读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我想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增加让学生朗读的时间。由于当前阅读教学的大量时间用于“阅读谈话”,因而很少有读的时间,即使课堂上有时间安排少量的读也是为

“阅读谈话”而服务,不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所以,我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解决课堂上学生读书少的问题,要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是啊,我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不读,不记,不背有什么用?经常有这种情况,一篇课文两三课时我教完了,但学生读起课文还结结巴巴,读不上口,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他们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离不开大量语言材料的积累,要积累,就得读,就得背。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得少。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是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家之作,我在课堂上应该少讲些,让学生多读点,多记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出口成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在课堂上保证了读的时间还不够,还要加强读的指导。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解惑自然就是解学生读的不明白之处。这里的授业也可以理解为授人以读书的方法之业。至于传道,书读好了,道也自然在其中了。由此可见,我在课堂上要做的事,重点还是教学生读书方法,点拨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所以,在以后阅读教学中,我要以有感情地朗读为主要训练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或课文片段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思想内容和真情实感,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内容美、意境美、结构美,使之在诵读的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教育,提高其理解语言的能力

总之,“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阅读课只有突出“读”,才是

真正的阅读课。在以后的阅读课上,我就要把朗读放在突出的位置,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第14篇:《安塞腰鼓》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铿锵激越的语言。

2、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教学重点】

1、雅词、美句的积累。

2、美点、妙要的品析。

【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

2、归纳积累。

二、媒体设计

准备3~5分钟的腰鼓舞的碟片或录像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

二、解题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辞海》1989缩印本,1126页)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辞海》1989缩印本,1715页)

三、研习课文

1、通读课文,积累20个雅词:

震撼

烧灼

威逼

晦暗

恬静

亢奋

羁绊

奔突

辐射

翻飞

鼓点

后生

阵痛

颤栗

磅礴

排解

元气

强盛

强健

渺远

2、解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板书)。

3、品读课文,学用各种句式:

⑴排比句式

①从形式上看:

有句内的排比,如: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

有句与句的排比,如: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

有段与段的排比,如: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

②从用法上看:

有的用以增强语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气势,如: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如: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

⑵反复句式:

有间隔反复,如: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

13、

17、22段三次出现)

有连续反复,如: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了隆隆,隆隆,隆隆。(

14、

15、16段又构成间隔反复)

⑶比喻句式: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⑷对比句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⑸拟人句式: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

还有系列感叹句、系列无主句、复杂谓语句、语意层层递进句……

4、赏读课文,例谈美点妙要:

⑴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理解:突出了腰鼓舞场面的宏伟,捶击的强健。

⑵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品析:农民衣着包裹、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反衬出这片奇伟的厚土所生养的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的强健有力。

⑶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欣赏: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写出了静的程度,渺远的鸡啼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5、背读课文,归纳小结:

背读文中的雅词、美句、精段,归纳积累本课所得。(本环节亦可视作课外作业)

【解说】

放手让学生自读,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设计的标准是: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思路要清晰;课型设计要创新,提问设计要精粹;学生活动要充分,课堂积累要丰富;诵读教学要突出,思维训练要加强;教学头绪要简化,手段运用要先进。

第15篇:名师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其一,严谨的治学态度。书中收集的教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设计严密,环环相扣,教学活动的设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中心和灵魂———教学目标,没有过多的赘述。因为严谨的教学设计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前提。反观自己平时的教学设计,觉得随意性较大,有时还会“跑偏了”。

其二,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参与、活动、实践、体验、合作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的机会。

其三,丰富的教学方法。教案中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活动形式。如:编儿歌记忆方法,采摘游戏,唱歌,演课本剧,猜谜语,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学习知识,真正体现了“乐学”。

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随着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一件件事情,一项项工作接踵而来,在忙碌的工作中,我们缺失了什么?迷失了什么?丢掉了什么?我想我们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却少有时间去思考我们的教学,去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只有心静下来,才会去思考,去设计,只有不断的去思考,去精心设计,去反思,我们的教学才会有长进,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

但愿我们都能静下心来,否则我真不知自己是否有勇气踏进课堂。

第16篇:六下语文名师教学设计

篇1:名师教案获奖教案优秀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鲁宾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六 年级 语文 第 十二 册教学设计 备课教师 王成玲2013 年 3 月 19 日

篇2:语文s版六下:《出色的老师》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语文s版六下:《出色的老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在美国南加州法律大学读书时,朋友送我一只心爱的手表失而复得故事,赞颂了那位黑人同学模范地坚持公共道德和遵守规则的优秀品德。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讲好朋友伦捷送“我”一只电子手表,“我”非常喜爱它。

第二部分(第4—11自然段)讲“我”心爱的手表失而复得的故事。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写“我”幡然醒悟,认识到这位黑人同学是一位出色的老师。

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篇末点题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的中心更明确、突出。

编选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同时,用心体会人物的情感与认识,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及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按照“丢失手表——寻找手表——找到手表——受到处罚”记叙的。课文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揭示了做人的道理,给人启迪。教学时,从课文的整体入手,让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根据文章记叙的线索,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注意抓住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和表达深刻的语句,边读边思考文章表达的特点,通过朗读加深体会作者的感情。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个性的表达,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黑人同学是一位出色的老师,认识讲公德和遵守校规的重要,树立公德意识,培养自觉遵守校规的精神。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讲课文故事梗概,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3、帮助学生学会“揣、昧、屉、蔼”4个生字,掌握“揣测、拾金不昧、抽屉、和蔼可亲”及“至理名言、乐极生悲、愤愤不平、失而复得、坐立不安、赫然、告诫、困惑、居然、遗憾、幡然醒悟、迂回”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为什么说黑人同学是一位出色的老师。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讲公德和遵守校规的重要。

教学准备:

1、积累遵守或违背校规或社会公德的现象的资料。

2、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谁能谈谈自己在学校生活中或社会生活中,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有无遵守或违背校规或社会公德的现象?

【联系生活,从身边的事情说起,有利于课文内容的衔接。】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坚守公共道德的故事,板书课题。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

2、同桌间交流预习情况。

① 生字的认识和记忆方法:揣、昧、屉、蔼

【要求认识的4个生字都是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独立识字,也可以让学生与熟字进行比较,来记忆它们的读音和字形。】

② 认读词语:

流动、揣测、拾金不昧、乐极生悲、至理明言、告诫、困惑、愤愤不平、和蔼、重洋、幡然醒悟、公德、迂回

③理解词语:

揣测:推测;猜测。

拾金不昧:昧,隐藏。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已有。

乐极生悲:快乐到了极点的时候,发生悲痛的事情。

至理名言: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

愤愤不平:因感到不公平而很生气的样子。

幡然醒悟:同翻然,很快而彻底地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教师检测识字效果。

二、朗读课文,抓住梗概。

1、分部分,指名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注意让学生倾听,集体评价。】

2、指名学生用自己

的话说说故事的梗概。

3、让学生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先写朋友送我一只电子手表,我非常的喜爱,接着写我的手表失而复得。<丢失手表——寻找手表——找到手表——受到处罚。>最后写我幡然醒悟。)

4、按课文继续的顺序,给课文划分部分,并概括每部分写的内容。

三、布置作业

1、认读生字,书写词语。

2、熟练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揭示新课

1、认读词语(课件)

揣测 拾金不昧 抽屉 和蔼可亲至理名言 乐极生悲愤愤不平失而复得坐立不安 赫然 告诫 困惑 居然 遗憾 幡然醒悟 迂回

2、回顾课文内容,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讲述了“我”在美国南加州法律大学读书时,朋友送我一只心爱的手表失而复得的故事,赞颂了那位黑人同学模范的坚持公共道德和遵守规则的优秀品德。)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出色的老师》。

二、自读交流,感悟内容

1、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那位黑人是位出色的老师?课文中的哪些描写你受到了教育和感染?在书的空白处批注自己的想法。

【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提出关键且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注意让学生边读边抓关键的语句,从而教会学生阅读,培养了自主阅读的能力。】

2、学生自学。

3、交流体会。

交流一:送还手表

就在当天晚上,一位陌生的黑人同学走进我的宿舍,他的手中拿着块手表。天哪,这是我心爱的电子手表。我高兴得眼泪都要下来了,连忙对这位拾金不昧的黑大哥表示谢意。他只是微微耸肩一笑,还没等我从手表失而复得的喜悦中反应过来,他就走了,连名字我都没来得及问。

点拨要点:

1、为什么说“这是我心爱的电子手表”?(引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

2、“他只是微微耸肩一笑”看出黑大哥有怎样的品质?

3、想象一下,当时“我”应该怎么表达谢意?

4、什么是“拾金不昧”?你对黑大哥怎么评价?

5、读出喜悦和敬佩的感情。

交流二:黑大哥告发

告发我的就是那位把手表还给我的黑大哥!我用一种极其困惑的目光看了他一眼,他给我的居然是一种遗憾的笑容,还笑着解释了一句:“这是公德,这是规则”他居然还笑得出来,真不仗义!

篇3:六下语文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乐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体会到乐趣所在,有所感悟。

2、找到你最能体会作者心境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3、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要用细心的人通过讨论,为后面学习的知识作铺垫能够将他们记录。有的时候自己高兴的

事儿,越回味越觉得心情愉快,非常想 告诉他人,今天这么高兴的人就是老舍。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分享他的快乐吧! 听老师介绍。

二、介绍老舍、老舍养花。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

课文理解词义。

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默记

理解的词句。

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自学

1、读准字音:拼读,读生字,注意纠

正错误。

记清字形,理解词义:有问题提出来大 家讨论。讨论时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

秉烛夜游:部首:禾或丿。笔顺:秉,小组合作完成。 与“乘”区别。词义:秉,拿。举着灯小组探究后回答。

烛在夜间游赏。

第17篇:《守护生命》名师教学设计

《守护生命》名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程内容:(1)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2)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

2.活动建议: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

本框“运用你的经验”采用话题讨论的方式,设计了四位同学的对话场景,对话内容涉及生命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左边两位同学的发言谈的主要是身体健康方面,与第一目的学习内容相对应;右边两位同学的发言谈的主要是精神生命方面,与第二目的学习内容相对应。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守护生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守护生命,既要爱护身体,又要养护精神,引出本框的学习内容。

本框共安排两目内容。 第一目“爱护身体”。

教材通过讨论、反思、探究、分享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进而懂得怎样爱护身体。本目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人怎样健康地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改正不良习惯,是我们拥有健康身体的根本措施。本层次先通过“探究与分享”,针对小伟经常熬夜看球赛最终伤害身体的事例,结合情境中一些同学发表的看法,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目前,在初中学生群体中,有很多球迷。他们也像小伟那样,常常半夜悄悄起来看足球比赛,早上急急忙忙赶到学校,有时早饭也不吃。这样的行为,没有做到有规律的作息和保证充足的睡眠,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生活的细节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我们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就要克服那种认为一些小的坏习惯对身体健康影响不大的错误思想,改正自己一些不良的习惯。在引导学生对改正不良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针对当前中学生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生活方式,如玩游戏致使视力下降、吸烟、

1 / 11

滥用药物等,教材设置了“相关链接”,以漫画的形式列出了合理的饮食、有规律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保护视力、远离有害物质、了解自己对哪些药物过敏、不滥用药物、了解家庭成员的健康信息、定期做身体检查等10 种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健康生活方式,感悟生活方式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自己的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材设置这一内容,目的是引领学生珍爱生命,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其二,珍视自己的肉体生命。教材用一段正文,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无可非议,但是当某些内心需要得不到满足,经不住一时的挫折而做出过激甚至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是错误的。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马斯洛, 把人类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爱、被承认、被接纳、尊严、自由等内心需要,从属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较高层级的需求。当我们的这些内心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做出过激行为,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教材引导学生要调控好自己的行为,珍视自己的肉体生命。结合上一层次中小伟的事例,还可让学生认识到不做伤害自己身体的事情,即使自己喜欢但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事情,也不要去做。

其三,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的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教材设计了“探究与分享”活动,通过探讨在火灾、交通事故、地震等灾害或灾难发生时应如何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自救自护方法,进而结合这些方法,开展一次灾害或灾难发生时的自救自护模拟演练,提高学生自救自护的能力。这体现了本课程实践性的特性,遵循了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课程基本原则。教材还设计了“相关链接”,帮助学生加深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认识。

教材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的灾害或灾难,学会爱护生命,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要惊慌乱跑,要就近躲避,在

2 / 11

室内应选择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点避震,如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墙根、墙角等处,还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遭遇洪水时,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第二目“养护精神”。

教材通过两个“探究与分享”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进而懂得怎样养护精神。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拥有物质生活,同时还拥有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将人区别于其他所有的生命。过精神生活,满足生命的精神需要,是我们生命个体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本目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其一,养护精神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教材中设置了“探究与分享”活动,学生阅读“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材料,教师还可补充一些材料。例如,费利德作为特莱津集中营里的一名艺术家兼儿童教育家,面对所有来到这里有自己非常经历的孩子,她认为,保护人类内心纯真、善良和美好的世界,保存人的创造欲望和想象力,浇灌这样的种子,让它开花结果,是最自然和重要的事情。因此,她的儿童艺术教育,是在引导孩子们的心灵走出集中营,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过去和平宁静的生活,想象看到过的美丽风景,让自己的幻想飞翔。她带着他们来到房子阁楼的窗口,让他们体验蓝天和观察远处的山脉,画下大自然的呼吸。在地下室里,她为孩子们悄悄地开了画展。还组织他们排演儿童剧。在最恶劣的现实条件下,她坚持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在一个正常的世界里。同时,也让这些孩子通过她指导的艺术活动尽量做到:身体被囚禁的时候,精神还是健康和自由的。

教材引导学生思考:在集中营里,女画家费利德为什么要教孩子们画花卉、人物和窗外的风景?人们为什么将这些儿童的绘画作品称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帮助学生认识到即使在物质贫乏、外部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守住自己的心灵,就会看到真善美。孩子生命中的精神被唤醒了,舒展了,满足了,这就是让孩子的生命得以滋养的精神生活。教材正文通过阐述精神发育与物质追

3 / 11

求的辩证关系,教育学生学会养护精神生命,追求真善美,不过度关注物质生活条件。

其二,养护精神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教材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呈现了共青团新团员宣誓、参观博物馆、经典诵读、茉莉花制作等一组图片。这四幅图片是精心设计的,其编排也富有深意。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二十八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的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进入初中后,学生积极申请加入共青团,是精神生命在新阶段的新要求。博物馆收藏着国家的重要历史文物,展示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经典诵读是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帮助广大少年儿童获得人格及精神上的涵养及升华。茉莉花茶是我国特有的香型茶,享有“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美誉,其制作工艺技术相当繁杂。制作花茶时,需要窨制三到七遍才能让毛茶充分吸收茉莉花的香味。每次毛茶吸收完鲜花的香气之后,都需筛出废花,然后再次窨花,再筛,再窨花,如此往复数次。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是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说说自己参加以上活动或类似活动的体验和感受。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活都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教育学生养护精神,不能丢失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这也是本目教学内容的升华和落脚点。

通过本框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守护生命,一方面要爱护身体,另一方面要养护精神。在此基础上,教材最后设置了“拓展空间”,让学生绘制自己的“生活花瓣”图,直观展示出自己一天的生活是如何安排时间的,让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在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方面值得肯定和需要改进的做法,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爱护身体,养护精神,自觉守护生命。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讲,中学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美好。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

4 / 11

需要完成“小学-中学”的过渡适应,包括身体的变化、心理的成熟、思想的完善以及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种种变化对于学生来讲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新鲜复杂的新环境,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或喜或忧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树立信心,为中学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打下坚实的情感基调。

三、学科素养:

本框通过小组活动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初步形成有关生命的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守护生命包括爱护身体、关注心理健康和养护精神三个方面;理解自己的生命是宝贵的;理解关心身体和心理状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是一种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理解精神富足,养护精神的意义。

2.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形成一定的分析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和调控情绪的能力。

3.感受生命可贵,树立守护生命的责任意识,增强安全意识。养成关心身体状况的习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态度以及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学习目标

目标1:通过展示情景,互动体验,让学生知道爱护身体的重要性,初步掌握安全自救方法 提高防范能力。(教学目标

1、

2、3)

目标2:通过展示情景,让学生理解关心身体和心理状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是一种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教学目标1)

目标3:通过展示情景,让学生理解守护生命更需关注精神养护。(教学目标1)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爱护身体、养护精神

教学难点:自救方法和常识

七、教学方法

探究法,合作学习

八、教学过程

5 / 11

【导入】

(进入平台“同步备课”栏目,点击“课前预习”,进入“名师预习”,发送本课“预习活动”给学生)

展示情景1:Twitter上引起热烈讨论的一张照片。小女孩名叫Adi Hudea,4岁。照片拍摄于2015年,叙利亚与土耳其交界的Atmen难民营。看到摄影师举起长长镜头对准她的时候Adi以为那是一把枪。于是,她举起双手表示投降。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受到万千宠爱的宝贝却要随时要面对着人生的终极威胁 ----死亡。当时,她抿着嘴,恐惧发自内心,浑身颤抖,举起双手的动作如此熟练。

展示情景2:这张照片拍摄于2015年也门撤侨现场,中国海军姐姐牵着这位小妹妹准备登上回中国的军舰。

问题:两个战火中的小女孩何以震撼全世界?

【归纳】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和健康是最基本的,珍视生命、守护生命是国家的责任。守护生命也是我们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探究如何守护生命。

【讲授新课】

(进入平台“同步备课”栏目,点击“课前预习”,进入“名师预习”,打开“自主学习任务单”,请学生自主学习“任务一”)

(进入平台“同步备课”栏目,点击“课前预习”,进入“名师预习”,打开“自主学习任务单”将“任务二”发送给学生)

环节一:爱护身体(目标1)

1.爱惜健康,拒绝不良生活习惯

【展示情景】体育课后,大汗淋漓地冲进教室

小李同学迅速打开空调,温度调到最低16℃。站在空调口处吹风乘凉,心满意足地喊着:“热死我了!好凉快!”其他同学也纷纷凑过来。

空调的风又强又冷,小张同学却用校服把头包起来,一边喝水,一边在教室里溜达。很多同学看到小张的样子,乐得前仰后合,说:“哇!看,多像翠花儿!”

【学生活动----讨论】小李和小张谁做得对?

【教师点拨提升】运动后直吹空调是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的,小张同学做得更好,因为,他懂得如何爱护身体。爱护身体首先要爱惜健康,拒绝不良的生活习

6 / 11

惯。

【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夏天剧烈运动后如何降温?

【归纳小结】夏天剧烈运动后,请大家注意:空调温度勿过低,不要直吹空调,常备帽子衫在教室,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感冒;如果教室内温度过低,带上帽子避免冷风直吹;及时补充水分,忌喝冰水。

【问题】请大家说一说不良生活习惯有哪些?

【归纳并展示】同学们身边的不良生活习惯有:不爱喝白开水,着迷喝饮料;爱吃垃圾食品;暴饮暴食;不吃早饭,熬夜等等。

【展示情景 互动体验】现代人八大不良生活习惯你有吗?

1.久坐不动

2.不吃早饭,饮食不规律

3.疏少肉多,饮食结构不合理

4.出门打车,上下楼坐电梯

5.长期熬夜,顺带吃宵夜

6.平常自我感觉良好,小病扛,大病拖

7.提神:喝咖啡,吸烟

8.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扛,不会适当的梳理心情

【提问】你言我语:我们要培养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师点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自己的身体。比如,合理饮食,有规律的作息和充足睡眠,适量运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爱惜健康,请拒绝不良生活习惯。守护生命,首先要做到爱护身体,关心身体状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2.掌握安全自救方法 提高防范能力

【问题】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东西威胁我们的生命安全?

猜一猜:最大的危险是什么?

【教师总结提升】我们周围威胁生命安全的问题,可能来自于煤气中毒,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但是,最大的危险是无知。因此,大家需要掌握安全自救方法提高防范能力。

(1)认真遵守法律法规

7 / 11

【观看视频】触目惊心的交通事故

【问题】1.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哪些?

2.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点拨提升】触目惊心的交通事故在提醒大家,提高安全防范能力,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认真遵守法律法规。

(2)掌握安全自救知识和方法

【教师点拨提升】掌握安全自救方法,提高防范能力,可以更好地守护生命。

【知海拾贝】拥挤踩踏事件的预防、自救和互救方法

【教师小结】生命是宝贵的,生活是无常的。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安全自救方法,提高防范能力,才能更好地守护生命。

【教学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守护生命首先要做到,爱护身体。爱护身体要做到爱惜健康,拒绝不良生活习惯;还要掌握安全自救方法,提高防范能力。以延长生命的长度。那么,守护生命还要做到什么呢?

环节二:关注心理健康---生命的宽度(目标2)

(进入平台“同步备课”栏目,点击“课前预习”,进入“名师预习”,打开“自主学习任务单”,将“任务三”发送给学生)

1.学会调控情绪

【展示情景】现代人八大“不良生活习惯”:8.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扛,不会适当的梳理心情

【问题】想一想:它在提醒我们什么?

【教师点拨提升】 守护生命不仅要爱护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心理健康。首先,要做到学会调控情绪。

2.正确面对他人评价,豁达宽容待人。

【展示情景】小张同学并没有因为同学笑话他为“翠花儿”而闷闷不乐,坚持自己的正确做法。

【问题】请大家说一说,小张优点有哪些?

【教师点拨提升】小张同学不仅懂得坚持做正确的事,对同学的玩笑和笑话也很宽容,他能够正确地面对他人评价,豁达宽容待人。

【教师小结】守护生命不仅要爱护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心理健康。要做到学

8 / 11

会调控情绪;学会正确面对他人评价,豁达宽容待人。这样才会延展生命的宽度,提高幸福感和生命质量。

【教学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守护生命的过程中,要懂得爱护身体,延伸生命的长度;要关注心理健康,延展生命的宽度;那么,守护生命还要做到什么,以提高生命的高度?

环节三:养护精神──生命的高度(目标3)

(进入平台“同步备课”栏目,点击“课前预习”,进入“名师预习”,打开“自主学习任务单”,将“任务四”发送给学生)

【展示图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教师点拨提升】当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会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精神方面的需要有更多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精神富足的人。

1.精神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展示情景】物质富足 VS 精神富足

从前,有个国王锦衣玉食,坐拥天下,但是他天天都闷闷不乐,看到一个乞丐很高兴,便问他原因,可乞丐支支吾吾也说不出什么来,因为他觉得快乐是很正常的事。国王还是大方地给了他一笔金子。然而,过了几天,这个乞丐愁眉苦脸地找到了国王,说要把金子退回去。因为有了这笔钱,他总怕有人来偷,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失去了快乐。

【问题】小故事中的大道理是什么?

【教师点拨提升】物质富足是满足人的自然属性和生理需要;精神富足则是满足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需求。因此,精神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才是人生富有意义的生命高度的一部分。

【展示情景】近年来,“富二代”频频言行出格,引来网络乃至现实社会骂声一片。

不久前,江苏省南京市奥体中心北门一带,一伙“富二代”车主经常在夜深人静之时疯狂飙车,让附近小区的居民不堪其扰。当地媒体记者实地采访时,“富二代”扬言要拿钱砸死记者。“飙车”“炫富”“打人”……。种种以“富二代”为主语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飞扬跋扈”“精神贫乏”“物质至上”成为他们的

9 / 11

代名词。

【问题】这一类“富二代”为何让人们如此烦感?

【教师点拨提升】勿要过度追求物质,丢失精神富足。

【展示情景】小王子的玫瑰花

小王子的星球上忽然绽放了一朵娇艳的玫瑰花。以前,小王子从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花,他爱上这朵玫瑰,细心地呵护它。那一段日子,他以为,这是一朵唯一的花,只有他的星球上才有,其他的地方都不存在。然而,等他来到地球上发现仅仅一个花园里就有5000 朵完全一样的花朵。这时,他才知道,他有的只是一朵普通的花。这个发现,让小王子非常伤心。但最后,小王子明白,尽管世界上有无数朵玫瑰花,但他的星球上那朵,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因为那朵玫瑰花,他浇灌过,给它罩过花罩用屏风保护过,除过它身上的毛虫,还倾听过它的怨艾和自诩,聆听过它的沉默……

【问题】为什么他的玫瑰花是独一无二的?

【教师点拨提升】小王子在玫瑰花上付出时间、劳动和爱心,悉心照料中迎接了花开的刹那。因此,这一朵玫瑰花胜过千万朵玫瑰。我们看到小王子守住自己的心灵,会看到真、善、美。同学们,做一个精神富足的人吧!

【展示情景】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问题】这句古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点拨提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养护精神需要从优秀民族文化众滋养精神。

【课堂检测】

(进入平台“同步备课”栏目,点击“课前预习”,进入“名师预习”,打开“自主学习任务单”,将“任务五”发送给学生,请学生进行本课的自主检测)

九、板书设计

10 / 11

十、教学反思

(一)优点

1.教学设计体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本教学设计选择学生真实的生活片段“体育课剧烈运动后”等作为情景,贴近学生生活。

2.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知行统一,重在实践。体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课上通过讨论和知识大比拼等活动,在情境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认识、体验守护生命的意义和方法。

3.注重学生在情景和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设计了小王子与玫瑰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

(二)不足

1.环节三“养护精神”挖掘的不够深入 2.课堂提问的质量待提高。

(三)改进策略

1.环节三“养护精神”挖掘的不够深入,需要补充一定的教学素材,挖掘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课堂提问要注意指向的明确性,设问简洁,避免封闭式问题,提高问题的质量。

11 / 11

第18篇:《认识自己》名师教学设计

《认识自己》名师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测

1、你对学习的感受和体会?

2、怎样学会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精选学生身边的资源,通过感悟名人名言、分析成长笔记、寻找“感动班级的人物”并写出颁奖词等方式,了解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正确运用自我评价的方法和用理性心态面对他人评价。

2.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抽取信息进行分析与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的能力。

3.感受到认识自己很重要,能采取正确方法积极主动地认识自己,不断探索自己、发现自己,不断实现自我完善。

三、学习目标

目标1:通过分析成长笔记,学生了解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目标2:通过填写句子,学生了解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教学目标3)

目标3:通过活动“寻找“感动班级的人物”并写出颁奖词”,提高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的能力。(教学目标2)

四、自主预习

1、为什么要认识自己?

2、认识自己的方法是什么?

3、如何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呈现:下午放学回家后,在心理咨询机构上班的爸爸问小明今天怎么看起来不高兴,小明烦闷地说:“和班上男生比起来,我样样不如他们,我真是一无是处啊!”

设问:假如你是小明爸爸,你会告诉小明什么?

生:思考回答。

设问:从父子对话中,你能猜出本课学习、交流的主题是什么吗?

生:猜测。

总结: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讲授新课】

(一)新的起点

1.分析成长笔记,了解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目标1)

多媒体呈现:小明爸爸晚上和班主任老师通了电话,想了解小明在学校的表现,班主任请小明爸爸了解孩子的成长笔记,以下是成长笔记中的一段话:

“今天,我们班委会同学商量班级艺术节表演节目,节目有相声、魔方表演,还有京剧、舞蹈、歌曲演唱等,我觉得京剧演唱班上没人比得过我,小学比赛时我可是全校第一呢!但是李欣他们几个

1 / 4

却说让王伟唱京剧更好,而让我担任主持人,我觉得他们几个就是和我过不去!我才不愿担任什么主持人呢,真是太让我生气了,以后再也不参加艺术节比赛了。”

设问:小明对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生:思考回答。

总结:小明对自己的认识片面,只看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没有看到他人的优势与长处,不能接纳他人的建议。

设问:你认为今后小明和同学的关系将会怎样发展?

生:思考回答。

总结:小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站在自我角度思考问题,不理解班委会同学们的用意,会使同学们认为他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参加班集体活动,以后会造成小明和同学们关系的疏远。

追问:假如你是小明爸爸,你准备对小明说些什么?

生:尝试多角度、多层面回答。

总结:综合同学们的观点,小明爸爸或许会告诉小明:

(1)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既要全面认识自己和他人,又要了解自己的独特性,认清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增强对自己的信心,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促进自我发展。

(2)正确认识自己,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离不开他人与社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宽容、善待他人,与他人积极互动,促进与他人的交往。

出示名人名言:“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卢梭”

过渡:了解到小明的问题后,小明爸爸决定帮助他认清现在的自己。

2.创设活动情境,填写完整句式,明确认识自己的途径。(目标2)

活动:为了更好地帮助小明认识自己,两天后,小明爸爸拿出一张纸,假如你是小明,请你填写完整的句式:

(1)小学时的我

我是( )的人(至少写出5句)

(2)现在的我

我是( )的人(至少写出5句)

提出活动要求:填写句式,全班交流。

设问:从大家的交流中,小明是从哪些方面认识自己的?

生:思考并就同学们提到的认识自己的各方面进行归类。

总结:我们发现,小明主要谈到了自己的相貌、身材、体能等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还结合心理课上所学内容,如自己的性格、气质(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等个性心理特征;更是谈到了自己在群体中的关系,如:在家庭或在班级中的角色等,通过分析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从而做到正确认识自己。

2 / 4

过渡:那么,你认识你自己吗?

讲授:自知乃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ry提出关于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哈里窗口理论,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乔哈里窗口根据“自己”和“别人”这两个维度,具体划分为四个区:

公开区: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例如:你的名字、发色等。

盲目区:自己不知道,别人却知道的盲点。例如:你的处事方式,别人对你的感受。

秘密区: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秘密。例如:你的秘密、心愿,以及你的好恶。

未知区: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信息。

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因此,我们需要多种方法来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

3.展示活动,明确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

过渡:为了帮助七年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小明所在的班级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下面是其中的两个环节:

(1)寻找“感动班级的人物”,并写出颁奖词。

设问:既然某某同学是“感动班级人物”,那他就是我们班参加年级推优的人选,同学们是否同意?

生1:年级推优应该是各方面表现优秀,某某同学有时说脏话,学习成绩也没在班级前列,我觉得咱班别人更合适。

生2:就是啊,我那天没做值日,他一直在背后骂我呢!

现场采访:某某同学,你如何看待同学们对你的评价呢?

生:现场回答。

总结:他人评价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他人评价有助于我们形成对自己更为客观、完整、清晰的认识。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客观冷静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用理性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评价,不断走向成熟。

设问:面对他人对你的误解,你会怎么对待呢?

总结:用心聆听,感谢他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说得对的就虚心接受,说得不对的地方,虽然不能真实体现自己是怎样的人,但也要勇于面对,经过理性思考后平静拒绝,不让这样的评价伤害自己。

(2)对比榜样,请你以“班级中的我”为题从各个方面写出自我评价。

生:全班交流。

设问:自我评价时需要关注哪些方面?如何写自我评价呢?

生:尝试回答。

总结:自我评价可以采取自我观察和比较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与他人比较的方式,如:我们可以通过与同龄伙伴在个性、能力、与人交往的态度、情感表示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特点,确定自己在同龄群体中的位置,进一步认识自己。比较中要注意比

3 / 4

较对象的选择,要寻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和与自己多方面条件相近的人进行比较,才能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

六、【课堂检测】

设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1、为什么要认识自己?

2、认识自己的方法是什么?

3、如何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

七、本课小结

十、教学反思

4 / 4

第19篇:充气雨衣名师教学设计

篇1:《充气雨衣》教学设计

《充气雨衣》教学设计

教师:陆柏文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的大意。

3.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等14个生字。

教学难点: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的大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充气雨衣》的说课稿

【说教材】

《新课标》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

1、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和实际生活,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句,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第四组元专题为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组元共有四篇文章,每篇文章都围绕这个专题进行的。本课是这一组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充分体现这个专题的课文篇目。

依据《新课标》眼球和教材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及第一课时目标完成情况,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14个生字,学习默读课文,粗知课文大意。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多东脑筋,动手做做看,感受其乐趣。确立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默读中识字,在默读中感悟故事大意,抓住小林“看、想、做”三方面内容读书思考,感悟小林遇事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的好品质。

资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小林细心观察生活,勤于动脑动手发明充气雨衣的事。文章较长,识字量较大,字音不易读准,字形也较复杂,要注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让学生借助拼音和上下文自主识字,并安排生动有趣的读书和巩固识字的活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默读速度快的优势读书,引导学生在默读中识字,在默读中感悟。对于小林遇到的难题,孩子们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是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教学中要以此为凭借,进一步培养学

生遇事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的好品质。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充气雨衣的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说教法】

教法设计:为了凸现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设计教法。采用“引导点拨法”让学生抓住“看、想、做”三方面内容读书思考,感悟小林遇事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的好品质。识字也是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我校低年级语文专题是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主要以识字教学为主。本课是略读课文,没有安排写字任务,之要求认识十四个字,识字量较大,字音不易杜淳,字形也比较复杂。在课堂上要注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让学生借助拼音和上下文自主识字。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又是略读课文,在感悟课文时,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默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思考:“小林遇到了几次难题,是怎么解决的?”成了统领全文的一个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此时引导学生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如果一次没读懂,可再次默读思考。同时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思考,也能够迅速地帮助学生粗知课文大意。再抓住课文重点,通过交流小林“看、想、做”的内容,学生深刻感悟到“小林爱思考”和“勤实践”的好品质,逐步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你从“充气雨衣”的发明得到了什么启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发现还有哪些不便之处,动手改 篇2:二下16课充气雨衣优秀教学设计

二 年级下册第 16 课《充气雨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充 膝 联 旋 暑 泳 囊 剪 膜 胎 差 粘 嘿 棒

2、识字方法

(1)常规识字

加一加 署 联 剪 胎 嘿 棒泳充粘

换一换 差 棒 膜 泳

(2)趣味识字(字理识字):

做动作 剪 旋

3、易读错字:膝 粘 囊

4、多音字:假

5、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膝盖、气囊、表演、舞蹈、旋转、称赞、

徐徐张开、渐渐模糊、五颜六色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朗读课文第

4、5自然段。

二、理解运用

(一)了解词意

1.重点了解的词语:气囊、内胎、旋转、徐徐 2.了解词意的方法:实物展示法、做动作、近义词

(二)、重点问题

1、课后题 想一想日常日常生活用品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学生课前预习中质疑提出的问题。

(三)仿写句子(或造句)训练:

随着优美的乐曲,小演员们旋转起来,五颜六色的裙子徐徐张开,就

像一把把花伞。

我也能用“像”写句子:

三、情感体验:从小林的“看、想、做”中,感悟他遇事用心思考,

不断实践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识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难点:日常生活用品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像小林那样,

多动脑筋,动手做做看。

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

二年级下册第 16 课《充气雨衣 》预习提纲

学校:班级:姓名:

1.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重点朗读第

4、5段。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小组评价: 2.在课文中标画下列词语:

人体部位:膝盖 实物:气囊、救生圈、气门儿

动作 : 表演、舞蹈、旋转、游泳

四字词语:徐徐张开、渐渐模糊、表示颜色的词语:五颜六色

3、我的识字办法多

充 膝 联 旋 暑 泳 囊 剪 膜 胎 差 粘 嘿 棒

能用换一换的办法记住:

能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

我还能用其它办法识记:

4、我会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假 _______ () 缝 ______ () _______ ()______ ()

5、我这样学课文

(1)、把课文仔细默读2遍,并想一想下面的问题。

读完课文我知道了《充气雨衣》一课讲的是小林在雨中淋湿了裤腿,

他为此开动脑筋,受到() 和 ( )的启发,发明了充气雨

衣的故事。

(2)、再读课文

4、5段,说说发明充气雨衣的过程,感悟小林遇事

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的好品质。

6、想一想日常生活用品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写一写。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二、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其它准备:收集关于日常生活用品的小发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1.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样?下雨时,需要带什么雨具? 2.你穿过雨衣吗?穿着雨衣在雨中走有过什么样的感受? 3.雨水总是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你们想过怎样解决个问题吗?有一个叫小林的孩子,就动脑动手想了一个好办法。

板书课题《充气雨衣》。

二、预习评价。

(一)展示预习完成全面、书写认真的同学:

1.出示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每位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 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或课本。

(二)展示填写预习检查统计表比较认真的小组长:

三、成果展示,精讲点拨。

(一)日积月累。 1.朗读正音:

开火车朗读课文,易读错字正音。(注意纠正后鼻音:囊 翘舌音:充 粘 差) 2.交流识字。(学生按类先交流展示,教师进行补充。)

熟字加偏旁:嘿,泳,膜,胎,剪

比一比:差、着 多音字:缝 假 差

易读错字:膝(xī)

看实物:膝、囊、胎、

动手演示:剪、粘、旋、

(4)出示词语

表演、舞蹈、优美、旋转、称赞、联欢会、展览台、徐徐张开、渐渐模糊、五颜六色

先认读,再小组内展示。

理解词语,用称赞造句。

(5)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评价。

(二)理解运用

1.默读课文,想:小林遇到了什么难题?是怎么解决的? 2.小组内交流、探讨。

3.分组汇报,从以下方面引导:

(1)小林发明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

(普通雨衣雨水顺着??用心观察)

(2)遇到问题后怎么做的?

(联欢会上旋转起裙子??勤于思考)

游泳中塑料救生圈?? (3)有了想法后又是怎样动手实践的?

(弯??缝??剪??买??压??吹??动手实践)

四、系统总结

篇3:充气雨衣精品教案

课题:充气雨衣 精研精备

学习目标:

1、在交流识字方法及教师的指导下,能从整体字形上正确认读“充、膝”等14个生字;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生字组词或说简单句。

2、在识记生字、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用普通话读准字音。(第一课时)能边读边想象,了解词语的意思。培养学生遇事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的好品质。鼓励学生像小林那样,多动脑筋,动手做做看。(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1、在交流识字方法及教师的指导下,能从整体字形上正确认读“充、膝”等14个生字;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生字组词或说简单句。

2、抓住小林“看、想、做”三方面内容读书思考,感悟小林遇

事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的好品质。

学习难点:

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边读边想象,了解词语的意思。 培养学生遇事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的好品质。鼓励学生像小林那样,多动脑筋,动手做做看。

评价方案:

1、对于目标1,可以在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时,采取指名认读、开火车读、游戏抢读、同桌互读等手段,通过倾听、观察来评估学生的识字目标落实情况,目标达成度应在95%以上。

2、对于目标2,分散在两个课时来评价。其中,第一课时,在落实识字目标、自己练习朗读的基础上,可采用指名朗读、自由朗读的手段,通过倾听、观察来评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两个浅层次的朗读目标;第二课时,可采取倾听、观察、评读等手段,通过自由朗读、、创设情境读等方式来评价朗读的第二个层次——读通顺。最终的目标应达95%以上。学生读懂句子,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指名说、同桌互说、小组交流来评估落实情况。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电脑、生字卡片、充气雨衣的图片

学习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激趣引题。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下雨时,看到很多同学穿着五彩缤纷的雨衣在雨中嬉戏,真像一幅美丽的画。不过,美中的足的是雨水总是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一个叫小林的孩子,就动脑动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你们看:

出示充气雨衣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课题:充气雨衣)这种雨衣遇到下雨天再也不会淋湿裤腿了,你知道它是怎样发明的吗?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向小林学习看看他是怎样发明充气雨衣的。出示小林雨中雨水顺着雨衣流到裤腿上的图片。

2、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6课:充气雨衣。大家读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3、指名读文,正音评价。相机学习多音字“假” “缝”。

4、播放课文录音,听朗读,初识不认识的字音。

(看到你们读得那么认真,电脑老师也想读。老师读的时候,你们要认

真听,听清楚生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互教互学)

(师:现在我们同桌一起来读读,如果你有不会读的字可以请教同学。)

【这一环节,让孩子们利用现有的识字方法自读课文,了解生字。这是一个读文识字的反刍学习。放手让孩子自己把握学习时空,开口朗读,动手点划,使之明了识读、识记任务,明了已知和未知的。】

三 学习生字

1、互做监督员:俩人合作,一人读一自然段,互相监督字音是否读准,互相帮助正音。

2、“开火车”全班轮读生字。

3、“悄悄话”。同桌俩人合作,一人指字,另一个人悄悄读给对方听。

4、“接力赛”。四人一组,第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字的某方面特点,第二个同学在字卡中快速找出,并大声读出来。第三个同学说出或读出在课文中的词句。第四个同学再用这个字组一两个词语。

针对本课生字字形复杂,字音难记的特点,采用多种复现方式,增强了识字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质量。(同学们读得真投入,你们会读课文里的生字吗?现在老师来考考你)

(1)带音拼读生字。(打开课件进行生字教学) 带音读(多种形式拼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

(2)脱音读。(打开课件进行生字教学)

【识字游戏,让学生在愉悦的游戏中巩固识记,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的操作设计,符合低年级的年龄、心理及心智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生字回文

生字宝宝又回到了课文妈妈的怀抱,那么你还认识它们吗?快来试一试,再读课文吧!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快来挑战一下我们上一节课认识的老朋友吧!

2、读课文,考考谁的生字掌握的好!

二、请读课文,领悟感情

(一)默读课文

思考:小林遇到了几次难题,是怎么解决的?

引导学生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如果一次没读懂,可再次默读思考。同时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思考,也能够迅速地帮助学生粗知课文大意。引读:

1、下午放学的时候,随着一声春雷,下起了大雨??小林的雨衣──

2、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

3、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自由朗读第

四、五自然段。

4、在儿童用品展览会上,──

(二)、再读课文,交流合作

1、小组内交流:充气雨衣是怎样发明的?

2、交流汇报,在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这几个方面:

(1)、小林发明的灵感来自哪里?读读有关句子:

a、小林的雨衣刚过膝盖,雨水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被风一吹,冷极了。

b、随着优美的乐曲,小演员们旋转起来,五颜六色的裙子徐徐张开,就像一把把花伞。在小林的眼中,“花伞”渐渐模糊变成了下摆张开的 一件件雨衣。

c、他拿出塑料救生圈开始吹气,叠起来的救生圈渐渐变成了圆环形的塑料气囊。

(2)、读好小林想的句子:

a、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不能再让雨水流到裤腿上了。 b、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小林一直在想啊想?? 引导学生“这个难题”指什么?把它代进去读一读。“一直”说明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学生的朗读感悟必定是水到渠成。

(3)、读好小林做的句子,体验发明过程的苦恼和快乐。

抓住课文重点,通过交流小林“看、想、做”的内容,学生深刻感悟到“小林爱思考”和“勤实践”的好品质,逐步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有了想法后又是怎样动手实践的?

(弯??缝??剪??买??压??吹??动手实践)

(打开课件观看小林“看——想——做”的过程)

3、再听、读课文,感悟小林遇事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的好品质。

4、学生按照小林“看、想、做”的发明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发明的过程。采取多种形式复述:练习──指名复述──分组竞赛。在默读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课文的大致意思,有利于提高默读的速度,培植感, 积累语言。复述。

5、小结:小林遇到难题肯动脑筋,善于观察,想办法解决问题,真了不起。

三、拓展

1、你从“充气雨衣”的发明得到了什么启示?

2、你喜欢小林吗?为什么?你还有比小林更好的办法吗?

通过小林的发明“充气雨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留心观察生活,培养勇于实践的好品质。

四、实践

1、你们一定也想成为小小发明家,想一想:日常生活用品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动手改进一下。

(思考、讨论、交流)

2、同学们,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3、响应课后学习伙伴的倡议,做个小制作。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你愿意和小林一样也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发明家,为方便人们而善于思考吗?把自己的设想动手做一做,我们将在班内随时进行展览,评出“小发明家”。

第20篇:《夏感》名师教学设计

《夏感》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语言,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师: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老师的脑海里浮现出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宋代的大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也知道,告诉老师,是哪首诗?(生齐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齐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那么那位同学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这个地方天气渐渐转凉,夏天的脚步已远去。你们对夏天是什么感觉?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适当点评。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散文,它描绘了北方黄河流域的夏天。作家梁衡眼中,夏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

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这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板书课题)

首先,让我们了解作者梁衡(多媒体显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 ):储存、积存

澹澹(dn )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ng )(b) :气势盛大

黛色(di ):青黑色

匍匐(p )(f):爬行

3、提问: 课文题目为《夏感》,那么作者对于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4、提问:从作家描绘的景物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提示:可以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找,把课文的语句说进你的话中)

师示范:我从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看到这是一个蓬勃的夏天,植物长得很茂盛。

感悟:我从_____看到一个_____的夏天。(多媒体显示)

预设学生的回答:

生1:我从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中看到一个紧张的夏天。

生2:我从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看到一个收获的夏天。师:是啊,热浪滚滚,扑面而来。

生3:我从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看到一个充满活力的夏天。农作物都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生4:我从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看到一个生命交替的夏天。

生:热闹、紧张、热烈、急促、气势磅礴、忙碌、金色

(师板书)

景:细草、林带、蝉儿

麦浪、太阳、热风

棉苗、高粱、瓜秧

(万物勃发)

人:割麦打麦、追肥浇水

(农民辛劳)

师:这就是黄河流域的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农民辛勤劳作。梁衡曾作为《光明日报》记者驻山西九年,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这黄土地的金色夏天有着独到的理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北方流域的夏天。(多媒体显示图片)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析作者是如何写的。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我们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下面,放开声音,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他们的表达效果。(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老师先给我们同学做个示范:

范例(一)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 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范例(二)(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烘烤:太阳温度高。 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 涌:描写了麦浪翻滚的动态美。 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

范例(三)(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学生独立学习以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的答案:

1、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2、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3、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4、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5、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这句话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写人一样,富有趣味。

6、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形象生动。

小结:作者把散文当作艺术画卷精心营构,每一词精益求精,每一句意蕴深远,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细腻,表达着对夏的赞美和感悟。那么,我们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呢?

四、指导朗读

师:这篇课文饱含着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与赞美,要读出喜爱和赞美的感情,要读出夏天火热、急促的氛围。还要读出梁衡散文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多媒体显示:梁衡散文的特点,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多媒体出示朗读训练的内容

1、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2、朗读第

三、第四自然段

自由读,齐读,指名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和描写夏天有关的诗词名句?多媒体出示: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

结束语: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领略、发现生活中的美。让我们在一首描写《夏》的诗歌中结束今天的新课学习。

扯一缕炽热的夏风

放进柳笛未逝的童贞中吹响

撷一片高天的轻云

喂养洁白的思想

是枣花绽放的季节 是丰收鼓荡村夫情绪的日子

堆积如山的金黄

飘逸醉人的幽香

晶晶汗水润透铜色的土地

贫瘠的土壤哺育着芸芸千苍

黝黑的肤色中萌生翠绿

盛夏启程生命的乐章

六、作业布置:

仿照第三段句式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写一段话。

仿写:你看,那___那___那___无不_____。

小学教学设计名师
《小学教学设计名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