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26 07:54:3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所进行的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也包括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教学设计的特点来看既包括课前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预设性教学设计,相当于备课),也包括课中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生成性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设计以把握教材为关键

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把握教材,这是共识。把握教材,就小学数学教材而言,就是要抓住教材的本质,即掌握教材的知识点、生长点、重点、难点、关键和延伸点,知道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把握教材,必须认真阅读、仔细研究教材的一字一句,包括教材的每道习题和每幅插图,必须努力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包括与教材配套的指导书和参考书的分析和建议。把握教材,不是在教学时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而是为了驾驭教材和对教材的再创造,从而设计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符合教材教学要求的教学过程。

教师应特别注意:

1.突出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防止只关注知识点和教学的形式,教师要在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抓准教学的重点,并且在设计中突出重点。一般而言,一堂课的知识点可以有几个,但重点只有一个。重点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应通过时间安排、过程设计来突出。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找规律,重点在找而不是规律的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在感悟策略而不是在解题。

2.关注练习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防止只关注例题的教学设计,不重视练习(包括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一练)的教学设计。其实,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生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精心设计例题教学的同时,应该精心设计练习,充分运用练习来达到教学目的。练习设计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形式与本质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基本与发展的关系;记忆与理解的关系;解题与感悟的关系;个体与主体的关系;布置与批改的关系;双基与思想的关系。

二、课堂教学设计以熟悉学生为前提

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是熟悉学生。熟悉学生主要是指熟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熟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这里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1.抓准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一般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确定。难点,既要根据教学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抓准教学难点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前提,这既要靠钻研教材,又要靠教学经验的积累。但单纯的教学经验还不足以抓准教学难点,基于实践并引入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的相互结合才能抓准难点,进而设计出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教学过程。

2.关注学习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既要关注教师怎样教,也要关注学生怎样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师除了知道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方法外,还应提醒自己有时候关于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策略方面的认识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注意修正。

上面说的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特别应该关注的几点。其实作为第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知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下面介绍的是根据我市教师设计整理的流程图。

开学前 通读全册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总说明,了解本学期教学内容、教科书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安排好课时。

单元教学前 通读单元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了解本单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主要特点及教学建议。

课堂教学设计前 阅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相关内容,做一做例题和所有的习题,列出知识点、生长点、重点、难点、关键和延伸点。设计例题教学过程,包括导入和新授;设计练习过程,包括尝试、巩固和发展练习。

精品课的设计应更细地考虑每个细节的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后 借助网络或其他手段搜集他人的相关设计资料,借鉴、修正或调整完善自己的设计。

课堂教学中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后 反思。

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教师的主要工作。这种工作的背后隐藏着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学生、教材的把握,对目标、效率的追求,对经验、资料的积累,设计虽然以生成为目标,但并不等于生成。教师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

新课标、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已经实施已有几年了,省和市教研室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和专题研讨工作。如:学科培训,听课调查,示范研讨,专家报告,评价研究,收集整理与分析了许多相关信息。在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的过程中,也引发了诸多思考。那就是我们到底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何谓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指出,“‘教学设计’这一术语被用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实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习的整个过程”。我国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理清学习内容、准备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具体教学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也有学者认为:“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尽管概念界定各不相同,但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往所说的教师备课的一种升级和改革,只不过备课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教学设计则是突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它是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对象,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策略、实施方案或操作规程,可以说,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环境条件,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是实施有效、高效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手段。

应该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等因素,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和考验。传统教学设计必须首先变革。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总体教学思路,教学的主要目标;学习素材的搜集准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步骤;检测和评估;教学对象(即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下面结合我校课题

(一) 情景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所研究的数学问题情境中,积极地开动大脑,主动地投入学习,那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大半。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首先是要激发他们对问题的兴趣。激趣的基本手段是创设社会生活情景,进而设疑。因此,教师不应把教学局限在教室里,而是要拓展教学情景,把学生带进周围精彩的社会生活世界中,使学生在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选择、设计、应用媒体

利用多媒体获得感性认识,提供教学的有效环境和工具,多媒体以其生动形象的画面,多层面、多维度地呈现数学的教学过程,创造立体教学空间,使实践活动具体化、形象化,使复杂艰难的认识活动变得简单轻松,它能使学生直接获得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困惑。

(三)精心设计问题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方式,调控学生的学习注意和知觉的选择。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设计问题应着眼于:问题能吸引学生,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问题情景中,问题要新、奇,难度适中;所提问题要形成逐渐上升的趋势,能引导学生向教学互动的纵深发展。这样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交流,各抒己见。

(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学生的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循循善诱。要通过“诱”去激活学生的“思”,使“教”与“学”和谐统一。为了让学生养成刨根问底的深入探究精神,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追问式”的问题。设计“追问式”问题,要步步为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发学生热烈讨论,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一定要服务于学生的思维导向,突出课堂教学进程的层次性,要紧扣学生思维的起点、思维的转折点和思维的聚合或发散点,既要使问题中的特性信息得到强化,从而成为思维的对象,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又要能暗示该特性信息所能产生的思维方向,从而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五)及时修正和完善问题

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还应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对预先准备的一些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修正和完善。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感到茫然,那说明问题难度太大或者表述欠准确,则要恰当地给予一些提示,或者灵活地补充一些辅助性的问题进行过渡;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显得不以为然,或者不需经过认真思考就纷纷举手要求回答,那说明问题太容易,则要迅速进行调整。

(六)精心设计板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黑板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设备之一。黑板的板书和板画是无声的教学语言。教学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如果能充分地利用它,不仅可节省繁杂的语言描述,同时具有生动形象的作用。因此设计好板书,板书是教师上好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课堂效果的手段之一。

(七)教学中应具备有效的教学评价

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适时注重对教学的有效性评价,既要注重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也要注重终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从而充分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

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要围绕具体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来进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传统教学思路之束缚,大胆创新。

要提高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过程,它需要无数的探讨与交流,实践与分析,总结和提高,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

推荐第3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反思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

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提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提要

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所进行的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也包括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教学设计的特点来看既包括课前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预设性教学设计,相当于备课),也包括课中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生成性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设计以把握教材为关键

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把握教材,这是共识。把握教材,就小学数学教材而言,就是要抓住教材的本质,即掌握教材的知识点、生长点、重点、难点、关键和延伸点,知道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把握教材,必须认真阅读、仔细研究教材的一字一句,包括教材的每道习题和每幅插图,必须努力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包括与教材配套的指导书和参考书的分析和建议。把握教材,不是在教学时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而是为了驾驭教材和对教材的再创造,从而设计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符合教材教学要求的教学过程。 教师应特别注意:

1.突出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防止只关注知识点和教学的形式,教师要在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抓准教学的重点,并且在设计中突出重点。一般而言,一堂课的知识点可以有几个,但重点只有一个。重点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应通过时间安排、过程设计来突出。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找规律”,重点在“找”而不是规律的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在“感悟策略”而不是在解题。 2.关注练习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防止只关注例题的教学设计,不重视练习(包括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一练)的教学设计。其实,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生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精心设计例题教学的同时,应该精心设计练习,充分运用练习来达到教学目的。练习设计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形式与本质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基本与发展的关系;记忆与理解的关系;解题与感悟的关系;个体与主体的关系;布置与批改的关系;双基与思想的关系。

二、课堂教学设计以熟悉学生为前提

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是熟悉学生。熟悉学生主要是指熟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熟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这里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1.抓准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一般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确定。难点,既要根据教学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抓准教学难点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前提,这既要靠钻研教材,又要靠教学经验的积累。但单纯的教学经验还不足以抓准教学难点,基于实践并引入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的相互结合才能抓准难点,进而设计出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教学过程。

2.关注学习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既要关注教师怎样教,也要关注学生怎样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师除了知道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方法外,还应提醒自己有时候关于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策略方面的认识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注意修正。

上面说的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特别应该关注的几点。其实作为第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知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下面介绍的是根据我市教师设计整理的流程图。

开学前 通读全册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总说明,了解本学期教学内容、教科书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安排好课时。

单元教学前 通读单元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了解本单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主要特点及教学建议。

课堂教学设计前 阅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相关内容,做一做例题和所有的习题,列出知识点、生长点、重点、难点、关键和延伸点。设计例题教学过程,包括导入和新授;设计练习过程,包括尝试、巩固和发展练习。

精品课的设计应更细地考虑每个细节的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后借助网络或其他手段搜集他人的相关设计资料,借鉴、修正或调整完善自己的设计。

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后的反思等等。

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教师的主要工作。这种工作的背后隐藏着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学生、教材的把握,对目标、效率的追求,对经验、资料的积累,设计虽然以生成为目标,但并不等于生成。教师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推荐第5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丰富多变的课堂活动设计成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之一。然而,在这些活动的背后,不少却露出浮华,流于形式。让人感受到了热闹,却很少让人心动、记忆深刻。究其原因,许多课堂的活动仅为活跃气氛而设计,缺少深刻的挖掘,没有触及到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那么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可以利用朴实的素材、朴实的课件、朴实的语言、朴实的评价演绎一堂堂让人赏心悦目的高效课堂。我更加深信朴实,能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数学的真谛在于简而美,如何才能将朴实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自身的教学感受与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体验,有以下粗浅的认识:如果让真、朴、诚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所谓的真就是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创设简洁真实、朴指教学方法力求简朴实用,诚指教学评价中做到简明真诚。正是这三者可以支撑起朴实的数学课堂,让课堂更精彩。

一、教学情境简洁真实良好的教学情境设置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果牵强、盲目地应用教学情境效果会适得其反。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衔接性和连贯性特征更加明显,因此,数学教学情境应该建立在学生学习起点上,只有真实才会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激活个体的认识。同时简洁、真实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投入学习、交流活动中。为了实现简洁真实教学情景创设,需要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情景设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已有的知识从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是数学教学需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已知是学生学习未知的基础。因此,联系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创设简单、学生可接受的教学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如在执教《千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设计三张数字卡片:0、

1、6,让学生自己任意摆一个三位数,试着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比一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关注起点,让教学自然流畅。

(二)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设计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中,可用两个瓶子,一个为矿泉水瓶,另一个为果汁瓶。课堂上,学生们很好奇,他们天天见的瓶子,但从未认真去看上面的成分比例。于是,让学生看看两种饮料成分比例,并进行比一比。通过瓶子的标签认识,学生知道了百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应用。用两个瓶子为百分数的教学做了铺垫。

(三)设置问题探索情景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为素材,将数学知识点加工成问题情景,而且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希望和乐意去解决的,自然而然的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应用的思考。比如说,学习百分数的知识以后,创设这样的一个情节,首先需让学生明白商场促销打折的百分数含义,商场开展文具促销活动,购满30支笔打八五折,购满20支打九折,20支以下每支2元,如果有45位同学想买笔,请问如何购买最划算?这样联系教材和实际生活的问题,学生是喜欢的,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并进行了数学的应用探索。

二、教学方法简朴实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新课程改革中涌现出一系列的新方法如: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研究性教学法等等,这些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对提升教学效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方法往往不具普适性,只针对某个特殊问题,或某堂具体课来说是有效的。但对于数学的学科特性来说,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才真正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数学教学的最基本手段,不受课程内容的制约,信手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从教学媒体、教学工具及教学语言三方面,探讨如何将一些简朴实用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一)以板书为主,课件为辅多媒体课件已成为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有效的数学课堂并不反对课件的使用,但反对夸大课件的作用。事实上,数学课重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盲目使用课件可能会让学生抓不清主次,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课件代替不了教师的板书,尤其是数学教学,教师用板书一步步的推演,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过程体验,这是多媒课件无法比拟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板书往往比课件更具体,更有亲切感。数学课堂中,利用课件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并且是要用在特别的情景下,特殊的教学内容中。而朴实、有效的课堂却贯穿于普通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师的真功夫。往往就一支粉笔,一个推导,一句提问,就可将数学课堂演绎的十分精彩。

(二)学具教具身边找越简单的学具和教具,学生越容易理解,也越容易自己试验和模仿,这对学生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这么说数学的学具教具就在身边。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中,用到一张A4的打印纸,问学生这张纸的面积如何计算?学生自然的想到长乘宽。当我用剪刀将打印纸沿对角线剪开,变成了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再试问学生,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学生很容易联想和推导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长乘宽除以二。一张纸简单的演示,学生轻松的理解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语言力求精炼简约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严谨和准确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这就要求数学课堂语言能规范、简洁和明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防止含糊不清,通过精炼简约的语言传递数学思想。如,对于描述定理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成立,如果描述为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等式仍成立,这样就会出问题。又如,关于倍数的表述方面,增加了、增加到与倍数一起搭配使用时要严谨,增加了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的部分,而 增加到指在增加后总的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从细微入手,潜移默化,通过严谨的语言为学生规范的数学表达打下扎实基础。

三、教学评价简明真诚良好的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同时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评价需要由结果评价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课堂中积极的教学评价不要吝啬,但也不要太多太滥,否则赞扬就会贬值,失去了激励功能。简明指出受表扬的行为,并不是用一句你很棒了事。需要从中挖掘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及思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能力,并真诚明确的点出来。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纸质的三角形,让他们计算三个角之和的度数,大部分同学用量角器,分别量三个角的度数再求和。但也有同学将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还有同学将三个角按顺序分别描在一起。对于大部分用量角器求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学生,需要表扬他们基础扎实;而对于撕下三角形的学生要赞扬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于通过画画来求和的学生要赞赏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具体的能力与表现提出针对性的评价和表扬,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强化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用简明、真诚的评价语言需要指向学生优秀的品质,落在课堂关键的地方,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精神焕发,精彩不断。综上所述,针对数学简而美的本质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简洁真实的教学情境、简朴实用教学方法,以及真诚地实施教学评价,能让数学课堂实实在在,诚诚朴朴。朴实的课堂,不仅留个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同时也为教师留下更多的空间去观察学生的所思所想。总之,多一份实在,少一份喧哗;多一份真诚,少一份敷衍,朴实,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推荐第6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对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对策

小学数学是学生掌握基本数学能力的基础阶段,对于学生未来的数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工作,并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的设计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不足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并为其制定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问题;对策

一、前言

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主要指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该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教材总结等,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制定出对应的教学方案。不合格的教学设计不仅不会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会降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失去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对数学课堂设计过程中要保证所设计出来的教材具有一定科学性与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教育部门根据这种情况开展了新一轮教育改革工作。但是小学数学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

第 1 页 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教学方式单

一、枯燥

小学数学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样化的,然而在对小学生教学时只能使用有限的知识进行教学。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进行教学,导致教学方式单

一、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中现有的知识进行安排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去接受知识、了解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数学知识,也缩小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范畴。 2.2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设计过程中,教师仍以自己为整个教学中的主导者,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常常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生在学习时的需求。而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任务可以有效的将学生作为数学中的主体,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喜好、特长等制定对应的教学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 2.3教材信息量较大

教师要想做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工作,就应该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创新、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数学知识。但是在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尽人意,也没有按照新课改的指定要求将教学方法

第 2 页 进行完善,常常将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堆积在一起,而学生在学习时也很难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当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增加学生在学习时的压力,丧失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并产生一些负面心理,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完善对策 3.1将教材进行创造性讲解

随着新课改不断的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的掌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在其中添加一些适合学生的教学元素,形成一项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还应该掌握教材中的难点与知识点,在其中融入一些有针对性的联系,从而保证所制定出的教学方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完整性、针对性。比如说,教师在开展“圆形”这一课程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同一个圆形的半径、直径相等这个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个图形与其中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同一个平面中正三边形、正五边形等图形之间的边长相等,在学生了解圆形直径相等的同时还能了解其他图形的边长相等。 3.2重视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并在课堂上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另外,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

第 3 页 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拥有情感表

达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师在教学时要想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教学活动来获取,只有这样才能对教材进行定义、理解,并将其中的概念、知识等进行传播。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应该加强对学生知识的梳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比如说,教师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应该为学生设置一些教学条件,并对学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长方体体积如何计算”,在学生在不断的研究分析时得出长方体的体积由“长×宽×高”得出。教师还可以将其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制定对应的教学课堂设计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质量。

郑姝,陈玲,陈美玲.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

第 4 页 学的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8,(3):89-95.李冉冉.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8.李彦刚.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杨新荣.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8.

第 5 页

推荐第7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的轨迹。在新的课改实验中,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无疑教学设计应与时俱进。其主要路径是: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起点能力

所谓起点能力,就是学习者对从事特定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数学课程标准立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事实也是这样,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尚未涉及的数学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甚至知道得清清楚楚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顺着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为此,教师在备课中应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么样? (2)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已具备了生活经验,哪些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要创设哪些现实情境? (3)哪些数学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兴奋,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需求。

(三)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标主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精心设计问题。合作探究从问题开始,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六性:一是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二是思考性。问题虽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一定距离,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但不是唯一的,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拓展思维;四是层次性。问题能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五是现实性。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六是趣味性。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

2、讲究实效。教师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一是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吗?二是如果要合作探究,哪一个数学知识要用?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拨引导?三是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四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注重过程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表明,评价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要突出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1、对“双基”的评价注重理解和应用。无论在作业练习的设计、测试卷的编拟或实践活动的组织中,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例如,对数与代数的评价,不是单纯地考察对知识的记忆,不能过分地强调运算技巧,应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法则及运算的理解与运用水平;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评价,应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几何事实的理解,空间观念的发展以及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对于统计学习的评价,重点放在考查学生能否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应用统计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具有统计观念。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了解数学化的过程,增强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评价必须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评价应伴随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且以口头评价,及时评价,随机评价为主。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赞赏,赞赏每一位学生见解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好学,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当学生碰到挫折或失败时,教师应尽量肯定其成功和合理的成份,绝不能冷落、训斥,更不能辱骂、嘲笑学生。总之,努力使评价过程成为一个情感知识化和知识情感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生命过程。

(五)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加强能力培养和思想方法的渗透是新教材的一突出特点,这也是以往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教师在集体备课和听课时应加强这方面的研讨,认真研究每一部分知识之间蕴涵的思想方法,并在教学过程适时地进行渗透。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比长短”、“比高矮”的内容。不少教师认为这部分知识太简单,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学会了,一年级再学习没有必要。针对这种情况,应通过集体备课及时对教材进行研讨对这部分知识教训进行定位:如果学生只能比出谁长谁短、谁高谁矮,那只是学会了对某一结果的判断,层次太浅。我们的教学关键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判断这一结果的标准,学会比较的方法。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应该认真仔细的思考:本部分知识渗透哪些数学思想,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在课程改革中成长。

推荐第8篇: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点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点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教师的主要工作,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把握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材的把握

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我们知道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所进行的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也包括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教学设计的特点来看既包括课前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预设性教学设计,相当于备课),也包括课中进行的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设计以把握教材为关键

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把握教材,这是共识。把握教材,就小学数学教材而言,就是要抓住教材的本质,即掌握教材的知识点、生长点、重点、难点、关键和延伸点,知道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把握教材,必须认真阅读、仔细研究教材的一字一句,包括教材的每道习题和每幅插图,必须努力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包括与教材配套的指导书和参考书的分析和建议。

把握教材,不是在教学时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而是为了驾驭教材和对教材的再创造,从而设计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符合教材教学要求的教学过程。教师应特别注意:

1、突出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防止只关注知识点和教学的形式,教师要在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抓准教学的重点,并且在设计中突出重点。一般而言,一堂课的知识点可以有几个,但重点只有一个。重点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应通过时间安排、过程设计来突出。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找规律”,重点在“找”而不是规律的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在“感悟策略”而不是在解题。

2、关注练习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防止只关注例题的教学设计,不重视练习(包括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一练)的教学设计。其实,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生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精心设计例题教学的同时,应该精心设计练习,充分运用练习来达到教学目的。练习设计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形式与本质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基本与发展的关系;记忆与理解的关系;解题与感悟的关系;个体与主体的关系;布置与批改的关系;双基与思想的关系。

二、课堂教学设计以熟悉学生为前提

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是熟悉学生。熟悉学生主要是指熟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熟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这里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1、抓准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一般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确定。难点,既要根据教学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抓准教学难点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前提,这既要靠钻研教材,又要靠教学经验的积累。但单纯的教学经验还不足以抓准教学难点,基于实践并引入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的相互结合才能抓准难点进而设计出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教学过程。

2、关注学习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既要关注教师怎样教,也要关注学生怎样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师除了知道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方法外,还应提醒自己有时候关于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策略方面的认识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注意修正。

上面说的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特别应该关注的几点。其实作为第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知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开学前通读全册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总说明,了解本学期教学内容、教科书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安排好课时。单元教学前通读单元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了解本单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主要特点及教学建议。

课堂教学设计前阅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相关内容,做一做例题和所有的习题,列出知识点、生长点、重点、难点、关键和延伸点。设计例题教学过程,包括导入和新授;设计练习过程,包括尝试、巩固和发展练习。课堂教学设计后借助网络或其他手段搜集他人的相关设计资料,借鉴、修正或调整完善自己的设计。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后的反思等等。

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教师的主要工作。这种工作的背后隐藏着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学生、教材的把握,对目标、效率的追求,对经验、资料的积累,设计虽然以生成为目标,但并不等于生成。教师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无参考文献)

推荐第9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

内容提要:课堂教学设计是对传统教案的改革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本文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实际,就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结构、特点和程序作了较全面地论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在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在教师精心组织和设计下,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在制约小学课堂教学成败的相关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具有极关重要意义,如果课堂教学失误,教师走传统的以“教”为主要程序——“满堂灌”,势必导致课堂教学异化。要真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力求探究适合数学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设计——“引导发现,认识实践”。

1、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从“教与学”双向角度,不断换位思考。辩证统一的教学主张:“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传统的教,教师主宰课堂“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满黑板写,教师是主角,学生被动学、被动写,疲于奔命。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纵使有一点改革如“启发式”也是教师“皮影式”地操纵,看似活跃,实际呢?学生仍处于被动,坚持“以学为本”,就要围绕素质教育“四个支能”的原则和“四会能力”的培养训练。“授之以鱼,不如授以以渔”,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独立掌握系统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帮助学生过渡,训练思维,引导他们领悟到“事非经过不知法”的真谛。

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可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应用已学过的公式、法则去解决新的问题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发展。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糊上纸,每两个相对的面糊同样颜色的纸,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老师问:长方体有几个面,都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学生亲自动手糊过火柴盒,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都能有条有理的把观察的结果叙述

1 出来,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观察其它部分,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特征完整做了叙述,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不仅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使学生得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

教师教学的设计,必须从“教”与“学”的不同角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反复“换位思考”探寻“教”与“学”的规律,然后用“规律”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为他们提供“学习”的工具、钥匙。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渡过这个阶段,让学生触类旁通,自行分析、理解。由于有直观图示省去了冗长说教,学生易懂、易记,还有利于学生在攻克难点和实践的操作练习上可获“教与学”的事半功倍之效。

二、课堂教学设计结构。

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大体由三方面组织:即教师的主导方面、学生的主体方面以及教师与学生整体方面。按照这种结构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将充分体现了教与学以及教与学的互动情况,调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

教师主导方面:激发兴趣→进行引导→解决问题→说明提示 学生主体方面:参与操作→感性认识→理解掌握

教师与学生整体方面:复习引导→比较发现→独立训练→归纳总结

三、课堂教学设计特点。

1、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切实交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让他们掌握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学会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例如:义务教育《数学》课本第八册P18例5,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

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看起来复杂,但是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从题材里含有“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这三个数量的特点来分析,根据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解决,就极为简单了,以后凡是题中涉及到有三个数量的题目,他们都能按照这一途径去解答了,就象疱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了。

2、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教学实践表明,实际操作是少年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是有效解决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的主要途径,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能够反映数学特征和规律中直接感知在头脑里形成鲜明的知觉表象。

2 如上了“认识物体”课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有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形体的表象,特意安排了一个活动环节,先让学生任意从装有不同形体的实物的袋子里摸出物品,闭上眼睛说形状,也可以让其他同学猜,接着老师指定形体,请学生摸出相应的物品来,并给说对的同学鼓掌。又如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学具拼摆或搭砌各种各样好看的图形或模型,并要求说出像什么?各种图形分别用了多少个?教学中,学生在小组内可拼出花果、汽车、飞机、房屋、机器人等,可以搭成楼房、宝塔、导弹、火箭等,或者用七巧板拼各种有趣的图形,如:小鱼、轮船等,通过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活动,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想象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乐在其中,易于接受。

课堂教学设计能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导与主体作用,具有普遍性,适应于各种数学课堂教学。

四、课堂教学设计程序。

1、复习引入,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与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与经验为前提,教师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拉近新旧知识的距离,使前期所学的知识真正促进后继知识的发展和深入,再用实切相关的题目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做好向新的知识过渡的准备,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连除应用题”时,先出示连乘复习题,“一种织布机每台每小时织布4米,5台8小时织布多少米?”讲解时说出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学会了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下面看谁能把复习题改编成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的应用题。启发学生发言,帮助整理,就得到一个“连除应用题”。

2、比较发现,利用复习题理清解题思路,由应用题的条件,让学生将例题与准备题进行比较,发现新的知识点。例如:教学连除应用题时,把准备题“一种织布机每台每小时织布4米,5台8小时织布多少米?”与例题“一种织布机与5台8小时织布160米,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

3、尝试探究:新知识点发现后,让学生自觉地、能动地在数量关系中找必要的相关问题并解答,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并会使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学习建立独立思考的空间。

3 体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让学生独立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在独立或集体探讨中教师进行点拨讲评,学生之间进行议论、交流。其二,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中,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人人动脑思考问题,课堂不留死角。其三,加强直观教学,把操作和思考结合起来。例如:教学连除应用题时,出示例题“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后,首先,教师用线段图表示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把抽象的叙述转化为具体的图例)。

每台8小时 织?米

5台8小时织160米 每台1小时织?米

其次,让学生思考分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尝试列出算式解答,教师起辅导作用。再次,从线段图中可以看出,可以先求出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再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用除法计算:160÷5÷8=32÷8=4最后,培养学生独立说出分析应用题的全部过程。

4、巩固训练:数学课堂训练是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实践活动,这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环节,通过巩固训练,能促使学生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另外,通过课堂训练,也能暴露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差异,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设计。小学教学新大纲对技能的要求是“会→比较熟练→熟练”要完成这一目的计划,分层次地进行课堂强化训练,才能把所学的基本解题思路初步内化。

例如:教学“连除应用题”这一课后的训练,首先进行基本训练,找出准备题与例题的相同点。其次进行对比训练:①1辆汽车1天运货20吨,4辆汽车5天运货多少吨?②4辆汽车5天共运货400吨,1辆汽车1天运货多少吨?最后进行综合训练,小学数学第六册第91页第

2、

3、5题这三道题与例2基本相同,但条件顺序和表达形式有些差异,靠学生分析理解。

5、归纳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

4 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他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放给学生。教师可以不直接讲解概念、性质、公式等知识,而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得出结论。以便教师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新问题。

例如:教学连除应用题这一课时,老师最后问: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解答连除应用题要怎样入手?你发现这类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吗?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规律、方式,调配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最佳服务的一种策划,它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而发展,是一门新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设计内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是教师对教材处理、板书设计、教学组织的“匠心独运”。好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份好的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设计程序类似传统的课堂教案编写程序,但又不完全等同。因为课堂教学设计不是“讲学”,“讲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知识的强化灌输。课堂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所以,课堂教学设计难度大,技艺性强,是传统教案的改革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探索和成功经验的不断累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也将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孟庆茂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小学数学教案及作业设计》五年制四年级,开明出版社。

推荐第10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摘 要: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与方法的组合,是连接教学目标设计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因此,它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现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概括出了几点目标设计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全面与简洁;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心理描述与行为描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04-02

一、全面与简洁相结合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反映全面发展的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人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都考虑到。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目标设计也不可能将所有目标面面俱到。因此,如何设计全面而又简洁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就成为很多人研究的对象。有人认为,设计上位目标如学科目标和单元目标要全面,而课时教学目标只要关注知识和能力目标就可以了;也有人提出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只要描述双基目标就可以了”,认为“情感目标其实是附皮之毛”,渗透于其他目标之中的,“无需言传只要意会即可”(刘家宏,2005)。这些意见虽然片面偏激,但是有两点意见是可取的:第一,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应该确定基本目标,突出重点目标;第二,关注知识目标。知识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引领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和程度,“知识技能目标是基础和前提,方法能力目标是工具和武器,情感态度目标是内驱力和政治立场”(白月桥,2004)。因此,双基目标是最基础的目标。

正因为如此,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建议首先设计双基目标,再设计其他范畴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主要目标,形成课堂教学目标。以四年级上册《简单数据整理》为例,首先设计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知道原始数据与数据整理的含义、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组成、会看简单的统计图表、明确条形图的意义、会填写统计表、能根据条形图回答问题等,其中课堂的主要目标是会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与双基目标相对应的其他范畴的目标,如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养成仔细观察和分析的习惯、体验统计图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等,其中基本目标为初步认识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最后将选定的目标整合在一起,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就可以得出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如“初步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

这种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线制定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前后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整体,在表述上有取有舍,充分体现了目标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的要求。

二、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预期的结果,因此,教学目标一般描述的是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终端结果,没有把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纳入目标内容。在目标描述上基本都采用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例,过去制定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教学目标,对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没有多大的意义,形同虚设。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认识到这一弊端带来的危害,突出强调学习过程的价值,认识到经历过程不单单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方法这些结果,它还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但是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实际上新课程还提出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等结果的描述,更要重视这些结果形成过程的描述,使用形成、养成、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仍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目标设计为例,根据过程目标与终结目标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将目标制定为“经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使目标从结果走向过程与结果的整合,从单一片面走向多层面立体的整合,由静态走向动态与静态的整合,不仅体现了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的要求,而且赋予了教学目标以“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三、心理描述与行为描述相结合

教学目标既是教师在教学中调控教学和进行评价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准确,目标的描述一般也要采用行为描述,并使用能够观察与测量的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指出、比较等。但是,在研制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目标的行为描述并非十全十美,它存在以下不足:(1)有些范畴(如情感、态度、审美、人格)的目标,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是很困难的;(2)行为目标也很难准确地反映隐性目标。如“掌握分数的意义”“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等目标,改为行为描述不是一两句话能表述清楚的。因此,人们又开始关注目标的心理描述。心理描述通常使用一些能愿感官动词,如愿意、乐于、欣赏、了解等,它的优点是概括性和完备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把握教与学总方向的作用;它的不足也很明显,即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较差。为了使目标的完备性与可操作性都得以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描述上,应采用心理描述和行为描述相结合的思路。

四、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相结合

所谓多维分析,就是依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和目标分类理论的要求,从多个维度(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能力、情感态度)来分析课堂教学目标。所谓综合设计,是指对教学目标的不同层面(如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学生发展状况的不同层次进行通盘思考,并对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是制定教学目标两个很重要的方面,缺一不可。多维分析保证了教学目标多元性与均衡性,综合设计保证了目标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保证了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前后连贯、动态整合、形成合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既要进行多维分析,又要进行综合设计。

依据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相结合的策略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简便易行,教师只要做到“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分析”的要领即可。例如,制定“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从宏观上了解它所属的内容(空间与图形),知道上位目标(单元目标或课标中的具体目标),了解学生的特点等,然后从微观上进行分析:从知识技能维度上分析,它的主要目标是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从过程方法能力维度上分析,主要目标是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形成初步空间观念和操作能力;从情感态度维度上分析,主要目标是获得探究经验和成功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就可以得出教学目标:“经历长方体特征的探究过程,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获得数学探究的经验和成功体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操作实践能力。”这种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设计思想,符合人的认识规律。设计出的教学目标,维度全面,叙述简洁,前后连贯,有效解决了目标片面冗长、前后脱节等问题。

第11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策略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策略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策略感谢 红一时 教师提供优秀的文章! 以前的数学课堂基本结构为:复习旧知-讲解例题-练习-作业;现在数学课堂的基本结构: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问题生活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童话情境,也可以是数学问题情境。它的作用可以是引入、引领、启思等功能。

1、统计班上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求班上一共有多少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猴王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鸟语花香,桃树上结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在等猴王来分桃。猴王准时来到,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吧!小猴子听了,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大方的说,那就拿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吧!它们还是嫌少!于是猴王就大声地说,我拿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猴子吧!猴子们终于笑了,猴王也笑了,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商不变的性质)朝三暮四(加法交换律)猴王分饼(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 1 页

3、两下小组进行拍球比赛,要比较两个组的胜负,用什么办法,通过现场拍球从而引同课题。(求平均数)投球数(百分数的认识)

4、一家人分瓜吃。(分数大小的比较)

5、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量床垫。(分数的初步认识)

6、一辆用方形做轮子的车的行走状态。(圆的初步认识)

7、用

3、

5、

8、

15、A、X、B组成你学过的式子,看谁写得最多最有创意。(方程的认识)

8、现场买乒乓球,一盒10个,小明买4盒,小东买2盒,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情境创设的作用:

1、情境是数学内容的载体。(书上的情境图是一个范本,但不是唯一的,与此相类似的成千上万种,故不能固守书上的情境图,特别是那些对学生来说挺陌生挺遥远的事更应该科学的进行处理,不是有句话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还有的说新教材有城市化倾向严重,是我们对教材的认识不够所致。)

2、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课程标准)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我们能尽快的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老师所希望的状态下才能更好的与学生进行超级大互

第 2 页 动。

二、指导探究

1、猜想验证:比的基本性质(可由比与除法及分数的关系,然后通过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比也可能存在一种性质)

2、尝试探究:

三、四位数的笔算减法。由复习两位数的笔算减法及法则然后列举三个

三、四位数的笔算减法(一个是每位都够减,二是十位上不够,三是两位或三位都不够减的)让学生尝试,最后可以推论到多位数的笔算减法。

3、问题解决:异分母的加减法(通过复习同分母的加减法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异分母的加减法从而产生问题有解决的需求)

4、思路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可以从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推论到长方形的面积。

5、类比推理:万以内数的读法可以由百以内数的读法入手,最后落到多位数的读法。

6、归纳总结:78=;708;0.770.8(小数乘法) 用

3、

5、

8、

15、A、X、B组成你学过的式子,看谁写得最多最有创意。

7、操作实验:几何知识。指导探究的目的:

1、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

第 3 页 程标准)

2、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程标准)

3、数学教学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课程标准)

三、反馈练习

1、基础练习:127+( )=374+127 A+12=12+( ) B+(20+5)=( )+( )+( )

2、趣味练习: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大海捞针;用百分数表示;凡是手中的分数与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相等的分数,自己报出后就可以离开。

3、拓展练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了后,用一张纸按老师的要求折成一定的分数并用自己的方式标示出来,然后能不能说几个算式。学生表现很好说出许多分数加减乘除的算式,这时我们可以反思,不要从教者的思维认为知识本身的难易度而应从学生的角度的思考,关键是我们是不是给他们营造了建构的情境。

4、延伸练习:表面积学了以后就设计包装盒,长方形的面积学了以后出示长方形的周长越大面积就越大?

第 4 页 练习的作用:

1、巩固当堂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判断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思路。

2、除了完成本课的教学反馈以外还要对后续知识做好铺垫,让学生的思维不因这堂课的结束而终止,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练习不是枯燥无味的,它还应该展示给学生一些有趣的一面,同是也不是封闭的,它和其它学科也有交融的一面。

第 5 页

第12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效性研究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这变化之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理应受到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从而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下面我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在五年来课程改革研训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谈几点建议。

一、吃透教材、巧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写意图。对这些,教者只有仔细琢磨,深入钻研,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还要研究教材内容与现时生活及学生实际的最佳切入点,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知。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怎样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1、纵观教材全局理清知识体系。

数学是一门知识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时才能做到瞻前而顾后,将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新知识做好铺垫、搭桥;学后面的知识又能有计划地复习和运用前面的知识。怎样钻研才能系统掌握教材,又能统观全局呢?我的建议是:第一,要注意抓住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进行教学。如:单位“1”这个概念不仅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而且在以后的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必须把这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彻底理解和掌握。这样,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就不会感觉困难。很明显,单位“1”是贯穿分数、百分数这部分教材“始终”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因此,在教学分数部分一开始就要紧紧地抓住它,通过种种形式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单位“1”的意义。第二,研究各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例如《分数再认识》这部分知识在教学时,必须对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进行分析研究,再对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进行升华、拓展,展示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第三,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如:工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跟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基本是一致的,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与相遇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对学生理解工程问题是有帮助的。不盲目地加大题目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不然既浪费时间,也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增加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

2、课上1分钟课下10年功功夫在课外。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授业和解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是否清楚适当,主要是看教师对知识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所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做一番认真深入的研究、分析,以达到透彻理解,熟练地掌握,才能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深入浅出,驾轻就熟。如:在教学四年级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节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道理,可先提出这样四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己进行探究,学会弄懂,找出每个问题的答案,搞清它们的来龙去脉。(1)为什么一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一变,小数的值就变了呢?(2)为什么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变大了呢?(3)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变小了呢?(4)一个小数的小数点每移动一位,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什么是十倍的关系呢?如果课前教师对这部分教材做了研究,理解得比较透彻,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点拨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情景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材深入的研究、分析,领会意图,从而为创设最佳情境教学,做到心中有数,如:在教学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作为教学的开篇,提出的问题是,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情形?有几种情况你能赢?这样,学生把生活中有趣的游戏与本节的搭配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改进教法、注重生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后,还要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各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强求一律,不要照搬他人的经验及做法,但也有几条大家是可以共同遵循的规律,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提问、发现,把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度到新知。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节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在具体的实例中,找出百分数的话题。教学伊始可让学生先汇报,提出有关百分数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巧设悬念,探究新知,学生感到新知不新,难点不难,突破了教学难点。第

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较牢固知识,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揭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第

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调动学生学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节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发现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探究、验证。首先引导学生做实验前的准备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实验要求----小组商量活动方案-----小组汇报活动方案-----合作实验、初步推测----学生汇报在小组实验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将各组的意见展示出来,最后师生共同推理、验证、归纳,打开盒子,看到盒子里的球,联系刚才的实验结果,问你明白了什么?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如果给你一枚一元钱的硬币,将它掷出,结果会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三、超越教材、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师生共同努力解决了学生学懂的问题,才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三分之一。因为“懂”,只是学生把教材的新知识弄明白了,这并不等于学生真正掌握了新知识,他们往往离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还有一段距离,还没有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当堂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训练的效果,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明确训练的目的性。训练时要防止盲目地多练,多而杂抓不往关键的练,结果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效果并不好。所以训练的内容防止脱离实际,追求偏、难、怪的现象。每节课都应该紧紧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进行训练,把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有机地整合,适当地调整教学预案,训练的针对性才强。

第二,训练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般来说,一节新课,课堂最好有十至十五分钟的训练,特别要注意训练题的数目不要过大,应用题的语言叙述和题目结构要清楚简单,不要在数字语言上干扰学生对本节课主要知识的理解。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口述或口算一些问题,以检查学生理解的情况,但要注意训练题的形式,避免学生死套书上的语言来回答问题。

第三,不同水平的学生训练时应有不同的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的效率是不相同的。考虑到这个实际,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在训练中也应经常安排两套作业,这样做,教师花费的时间和气力都比较大,但是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效果上来看,还是比较好的。

总之,在教学和研训的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最重要地一环是改进课堂教学。但改进课堂教学的关键又与能否吃透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教师对教材的系统性掌握得好,又善于体会理解编者的意图,再有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那课堂教学一定会生动活泼。

第13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

以我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在新授结束后的一个小片段为例: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 )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它的(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

师:哪个对?为什么?

生: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

师:究竟谁对呢?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

生1:180 °,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

生2 :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 °,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

师:表扬:你真聪明。演示 :

这里我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策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14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体会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体会

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重知识灌输轻过程体验,重表面热闹轻内容落实,重少数学生发展轻全体学生提高,表演多于操作,学习多于领悟。“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较为普遍,问题由教师提出,材料由教师提供,活动由教师设计,操作由教师代替,思维路线由教师设定,评价由教师进行,学生被动参与、被动接受,思维刻板、兴趣缺乏,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数学素养难以提升。因此,数学教师应当首先要改变落后的课堂教学设计,以下三种教学设计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我在数学教学第一册“同样多”的时候,创设了这样一个操作情境,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例如,引导说:“孩子们,老师左手有5个棒棒糖,右手有3个棒棒糖,怎样使两只手上的棒棒糖一样多?同学们帮帮我吧!”这时孩子们活跃起来了,用自己的学具摆起来,一位同学说:“吃掉左手上多余的2个,就一样多了”。另一位同学说:“给右手上再添2个,就同样

多了。”还有一位同学激动的大声说:“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从左手拿1个到右手,左右两只手上的棒棒糖也是同样多的。”……..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操作兴趣,通过操作学生获得了新的发现、取得了新的认识。又比如,我在教学第7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创设了这样一个争辩情境,出示一个判断“把一个饼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句话对吗?有的同学说这句话是对的,有的同学说这句话是错的,就在教室里一片争辩声的时候,我抓住这一时机,让同学们分成2个小组,1组说:“把一个饼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句话是对的,因为我们知道饼分的份数是两份,取得份数是一份,所以是它的二分之一。”2组说:“我们认为这句话是错的,(拿出一张圆型纸片,随便折,没有对折)这样是不是把这张纸分成了两份?”1组说“是”!2组继续说:“这两份一样大吗?”1组说:“不是”!2组说:“既然这两份不一样大,就不能说是平均分,没有平均分又怎么能说是二分之一呢?”由于学生刚接触分数,对概念模糊不清,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是正常的,所以我利用这一点,巧妙的创设了分组争辩情境,在争辩中,意见得到了统一,认识得到了深化。

在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也很关键,尽量多提一些趣味性、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少提一些判断性、组织性的问题。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留给学

生充足的提问的时间、激发提问的兴趣。交给提问的方法,多问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如:“我在教学“钟面的认识”时,给学生留出了提问的时间,学生看见钟面提出了以下问题:钟面上为什么有12个数字?钟面上问什么有长针和短针?钟面上的那些格子用了干什么?钟面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为什么有的钟表是圆的,有的是长方形的?其中有些问题没什么价值,但是说明学生们有了提问的意识。又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问:“为什么2+2等于2×2,而3+3不等于3×3呢?”学生能动脑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和平时的培养分不开的。

留给学生的作业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为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要有层次性、开放性、创新性。有层次的作业可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开放性就是让作业的内容或形式可供学生选择,可以是教材中的作业,也可以是教材外的作业;可以是调查采访、实验操作,也可以是研究思考性的作业;既可以口头表述,也可以用课件完成。创新性就是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独辟蹊径,想别人之不敢想。 当然,数学教学不可能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方式,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身的经验和能力来决定。总之,数学教学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

能力;要想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获得数学知识,教师就必须把数学课堂变成科学、合理,快乐学习数学的“梦工厂”。

第15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研究实施方案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过程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宁夏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数学课题组 (执笔 李思国)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这种大众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力求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念、理论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和实践的中介者,是对教学过程及其要素进行的系统设想和具体策划的过程。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 “以知识技能掌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课堂教学有效设计的创新。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理念需要

从客观原因上说,小学教师本身的工作量大,有的教师执教多门学科。要求这些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认真仔细地进行教学存在有许多困 1

难。不少教师是草草地看教材,进课堂,尽管教学任务完成了,但这种完成任务式的教学到底能不能吸引学生,能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能不能向学生揭示数学的本质---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很难说了。大多数教师不进行教学设计或设计低效的教学设计,其客观原因是工作量大,事实上,主观原因是思想认识的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有准备,只有有准备的教学行为才能为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提供可能。

3、教师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学课程知识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按螺旋上升的方式构建起来的,新课程标准中更突现这一特点。同一领域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个主题或模块学习内容的相关度很高,需要教师从课程整体入手进行教学设计。然而,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不能整体去把握课程内容,他们不清楚数学知识体系结构,不熟悉课程内容的前后知识关联性,目光往往聚焦在所教学期的教材和教学用书上,仅仅通过教学用书上的一些教学建议来设计自己的教学,缺乏对课标内容学习的整体理解,各年级的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一些普遍问题:(1)缺少“关于数学”的知识,导致对数学本质特点和数学教育价值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思考;(2)缺少“数学学习”方面的知识,对数学教育理论缺乏更新,以致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有偏差;(3)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和方法,以致教学设计缺乏科学系统性,实际操作不得力;(4)缺乏有力的前期分析,以致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5)缺乏整体优

化设计意识,导致教学目标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缺乏指导作用;(6)缺乏发现问题并进行设计研究的意识,以致教师发展性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一些教师除了参加优质课评选能够深入进行教学设计外,我们身边老师使用的教学设计有几个是经过自己真正思考而设计出来的?实际的情况不容乐观。

教师们也反映出“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出现脱节”,“很多时候高年级讲的一些内容,学生在低年级就学过了,或者很多必要的知识基础不具备”。如:教案是“写给别人看的”,教案搬家问题严重;教学设计写成课堂实录,对学生情况预设太少; 教学设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前后教学脱节或重复;对“学生太熟悉了”,缺少对学习者分析;缺少“关于数学 ”的知识 ,以致对数学本质特点和数学教育价值缺乏全面深入认识和思考;教学目标确定“本末倒置”,照搬教学用书,教学目标空泛、含糊;“生活味”和“趣味性”有了,“数学味”没了等等。这些现象使得教学设计成为了教师的负担,没有真正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作用。

4、提高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和践行者。因此,创造性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目前,在教师专业培训中较为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或某些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在有效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十分忽视。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缺乏有效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

的教“课本知识”的浅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为此,本课题研究也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主客观原因;认真梳理影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所蕴涵的内容、因素;研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途径、方法;探索提高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为教师能够设计出适应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设计指明方向,切实减轻师生的学习负担,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分析影响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质量的内容及主客观因素,揭示新课程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及诸因素与学生学科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认识。

(2)探索并形成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

(3)通过课题的研究,征集一批经过广大优秀教师精心设计、不断实践完善的教学设计,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供全市小学数学教师使用,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参照。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在教师中普及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模式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能力。

2、课题研究的内容

(3)进行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收集和积累典型的数学有效教学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探索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具体的方式、方法,形成可供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参考的案例。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形成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指导手册。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

1、系统性原则:教学设计有着严谨的体系和完整的系统,如知识间前后照应,环节间的密切相连,内容间的连惯性,绝不能将教学的各部分内容割裂、孤立,违背教学设计的系统性。

2、方法性原则:教学设计本身讲究策略,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的而制定的一项活动,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某种方法的运用的过程。

3、有效性原则:有效是每个教学设计的命脉,是指教学设计完成预设的活动和达到预设结果的程度。

4、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创造性研究各种新颖有效的教学举措,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更有实效。

二、国内外课题研究综述

教学设计以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系统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心理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纵观国内外,大量的有关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对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做了详实的阐述,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借鉴。诸如教学设计的环节、步骤、方法,教学设计要考虑的因素等。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分析确定教学应该包含的知识和技能,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发教学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形成性评价获得的数据修正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当前有效教学实验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

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有效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

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现在比较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同样缺乏针对性,未能形成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本课题就是基于上述原因而提出的。

三、课题关键词的界定。

“新课程背景下”,这里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在新课程理念、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下;其二,是指基于新课程实践的现实、动态背景中。

本课题旨在综合运用和借鉴现代课程教学论、心理科学、系统论、教学设计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并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导向,以小学新课程下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操作途径、方法。揭示教学活动过程、结构与提高教学质量、效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具体关系和规律,并形成可供教师学习、借鉴的数学有效教学设计案例和指导性材料。以便更好地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数学教学行为。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设计:就是对数学教学的过程进行事前的思考之后做出的供下一步进行有效教学的行动方案,做出有效行动方案的过程,就是有效教学设计。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就是教学设计。

要进行有效数学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条件与学习心理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钻研数学学科本身的内容,正确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认真研究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等

方面之后,对数学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流程做出一个行动方案。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特别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预期效果等都做一个可供数学有效教学实施的行动方案。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教师对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活动过程所进行的有效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也包括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有效教学设计的特点来看既包括课前进行的有效教学设计(或称预设性教学设计,相当于备课),也包括课中进行的有效教学设计(或称生成性教学设计)。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教材及教师用书,梳理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中所蕴涵的内容,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主客观原因及因素,指导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2、行动研究法。将梳理而得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内容、方法、途径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经实践检验,分析效果后,修整再应用于实践,科学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途径、方法体系,提高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能力。

3、案例实验法:积极尝试实验,开展案例分析、个案研究等活动。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不断进行阶段性研讨、经验交流总结等活动,对实施过程加以调控,促进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2014.7—2014.9) 主要工作:

1、确立课题,收集、查阅文献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内容及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因素,进行梳理、分析,确定研究目标、内容、申报课题并立项。

2、组织实验队伍,确定研究制度、措施、办法,拟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 (2014.9—2016.12) 主要工作:

第一步(20114.9——2015.12)

(1)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校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学习,举办和课题研究有关的讲座。

(2)开展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写好教学随记,收集典型案例,积累研究资料,写出初步研究效果分析报告。确定下一

步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策略。

(3)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研究汇报、交流。对课题研究进行中期评估,调整实施方案。

第二步(2016.1——2016.12)

(1)在小结中期经验的基础上,对实验方案进行修订调整,使方案不断充实完善,进行实践研究。

(2)继续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写好教学随记,积累研究资料,写出效果分析报告。

(3)举办和课题研究有关的讲座,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研究汇报、交流。进一步总结经验。

(4)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2017.1—2017.7) 主要工作:

(1)展示交流课题研究成果。(举办观摩研讨活动,举办专题讲座、课题研究汇报。)

(2)写出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 (3)做好总结及成果整理汇编工作,征集一批经过广大优秀教师精心设计、不断实践完善的教学设计,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形成优秀案例集和指导手册供全市小学数学教师使用,实现资源共享。对研究成果逐步加以推广。

五、课题组成员及工作分工

课题负责人李思国:负责课题的选题、上报立项、开题报告、课

题研究实施方案、阶段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研究的实践工作,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的收集、整理,阶段研究报告分析;“数与代数”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等。

成员及分工:

李伏晗: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开题、研究、结题工作的准备、工作分工;具体的实践研究等。

王丽:组织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讲座;分析,梳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内容及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因素,撰写分析报告;“数与代数”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搜集“数与代数”领域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案列分析等。

闫红梅、朱国栋:“图形与几何”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搜集“图形与几何”领域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随笔、案列分析等。

金丽琴、尚学红:“统计与概率”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搜集“统计与概率”领域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随笔、案列分析等。

孙桂英、杜小娟:“综合与实践”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搜集“综合与实践”领域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随笔、案列分析等。

(课题组成员均参加实践研究,承担观摩课、研讨课等课堂教学,为课题研究积累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随笔、反思、课堂实录等。

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论文、反思、随笔等由全体课题组成员承担。每位成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还需完成课题研究的其它相关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现代课程教学论、教学设计理论、系统理论和有效学习理论等为指导;旨在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在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和教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使教师能够熟悉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在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整理成能够对教师的有效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集或论文,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供全市小学数学教师使用,实现资源共享;成为能够面向全体小学数学教师,指导其有效的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促进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成果呈现形式:结题报告、有效教学设计典型案例集、优秀论文集、“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教师教学随笔、有效教学设计反思、典型教学设计展示的课堂实录、音响视频等。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李思国曾参与过省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作为区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有着丰富的课堂实践经验和科研经历;课题组成

员:闫红梅为自治区级骨干教师,王丽、金丽琴为吴忠市级骨干教师、朱国栋、孙桂英二人为青铜峡市级骨干教师。课题组教师都参与过区、地、市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都属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实践与科研能力。李伏晗作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王丽作为教导主任能身体力行参加研究活动,对活动的指导和组织有积极的影响和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3、欧阳芬,吴快华,谭立义等.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备课技能指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北京公司,2010.1

4、吕世虎,陈清荣,钟志勇.新版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5、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6、高洁,杨改学.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8[03].

7、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02).

8、盛群力.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J].广州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7)。

第16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实效性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实效性探究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无效、低效的情境,课堂教学效益难以提高,因此,开展创设有效情境的研究是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问题情境 实效性 趣味性 操作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要有实践性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教师要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

如:教学《数的奇偶性》一课,教师可以设计抽奖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分别从两个分别写有奇数和偶数的纸箱里,各抽出一张扑克牌,并告诉学生两个数字相加,如果是偶数,就可以得到奖品。其实,无论学生怎样抽取相加,都不能得到偶数。这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创设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教学情境,突出知识的趣味性,是使学生很快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最佳状态,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虽然数学知识中有些内容较抽象,但有些内容还是充满趣味性的。教师可以创设一定情境或是提供一定的素材让学生体验并发现数学规律。学生如果能真正理解规律,体会到规律的价值,那么他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恰当的实例。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加强学生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感受,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如在教学“统计图”时,可以让学生对家庭中一个月或一年的收入或支出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表,学会用理性的科学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根据知识的特点去设计合适的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年龄特点相符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共鸣,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创设学生动手操作情境

新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笔者安排了画、围、拼的活动,其中通过用长方体画长方形的活动,进一步沟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通过用线围三角形,可围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不强求学生只能围某种三角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还有在教学“对称图形”这一课时,笔者安排了撕一撕、折一折、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撕图形这一活动,学生从中认识了对称图形的特点;通过折一折使学生发现有些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不止一条;通过剪一剪,加深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本节课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掌握了对称图形的特点,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个性。

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不是要掀起一个又一个“热闹”的场面,而是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因此,情境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数学本质特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第17篇: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

认 识 与 实 践

钟鼓小学 袁藜名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课,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生层面,日积月累,延误孩子们的一生。如果我们上低年级课的老师,能够多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来说,将受益匪浅。

要想学生学习好,首先要解决他们喜欢学的问题。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事物认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所学科目的加深而产生,也可以通过老师们指导或家长、朋友的影响加以培养,它也可以因为遇到困难无法克服而逐渐消失,也可以通过帮助或辅导解决了困难而恢复。我担任低年级数学教学几年来,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学习、引进、移植外校老师和本校同行们的理论和经验,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故事开头,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气氛

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内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乐,以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四十多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但一说到讲故事,教

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考小牛和小山羊,对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识,培养思维品质

我国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指出:“小孩子的思维也是以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的。”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盲目动手的毛病。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要求摆的△比○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的结果,到台上展示,老师再在黑板上摆出以下图形:

4.○○○○ 6.△△△△┊△△

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个△,是由与○同样多的4个△和比○多2个合起来的。

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学生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

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或是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再让好生带差生讲,既突出个别,又顾及全班。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观察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能力。

三、游戏活动,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关于儿童主导活动发展前段的理论认为,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活动类型期的转化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借助游戏活动以初步学会理解人的某些行为,掌握了粗浅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象征性机能和想象能力正在向通过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逐步了解并掌握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的阶段转变。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教学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游戏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让学生们在游戏和活动创设的环境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协调发展起来。课堂教学设计游戏因势利导,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说好玩的特点。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8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环节的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环节的设计

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这篇论文中,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收集了在日常教学中具有典型性的例子素材,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教学情境的设计”,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为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创设故事型的问题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本应是学校教育中内容最丰富、最有趣的课程之一,但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的学生感到数学乏味而难学。正如赞可夫所批评的,传统的教学对学生的情绪是忽视的。他说:扎实的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新课标》强调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是以心理学,文学理论为基础的。因此,教师不得不反思教学过程,研究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心灵的窗户,点燃思想的火花,使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力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得到主动的发展。

数学情景创设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性,连贯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下面结合实例,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数学情景创设方法。

(一)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为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即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引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100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上衣98元,他怎么付钱?营业员怎么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给他找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等习题。

学习“圆的认识”后可设计成,学生站成一排横队,局队伍的两米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对才公平,更好的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再如,红星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通过思考、计算,得 1 出2种解法:45×10=450(元),50×8=400(元),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二)创设游戏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游戏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了最佳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去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的完成的教学任务。

如“找规律”,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循环”,可以设计成四人参加抽奖活动,每个人代表一种图形,教师利用课前准备的头饰,代表四种不同的图形给四位学生戴上,分别是:○ ◇ △ ☆,第一轮按这样的顺序排队抽奖,第一位抽完后到最后的位置,前三个分别往前移一个位置,最后得出

○ ◇ △ ☆

☆ ○ ◇ △

△ ☆ ○ ◇

◇ △ ☆ ○

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横着看,从上往下看有什么规律?从下往上看呢?因为在抽奖游戏中完成,学生情绪振奋,亲历了抽奖过程,所以很快的从中发现规律。

又如,在“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中,设计成: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队:火箭队和飞虎队。游戏规则是:①第一轮每组选派三名代表抽袋中的数字(袋中的数字事先预设好),抽到的数字从个位排起,②第二轮:继续每组选派三名代表抽袋中的数字,抽到的数字从百位排起,③第三轮:继续选派三名代表,抽到的数字放到自己想放的位置。因为游戏蕴含了竞争与不定性,加上期待本组获胜的强烈心里,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在紧张的氛围中明白了位数相同是以及百位相同时的不同的比较方法,顺理成章,步步突破掌握了新知识。

又如通过“找兄弟”来理解数学知识。学生甲拿着卡片6说:“今年我6岁,比我小2岁的弟弟在哪里?”学生乙想起答案举起卡片4说:“我今年4岁,比你小2岁的弟弟在这里。”学生甲继续问:“比我大一岁的哥哥在哪里。”在这个游戏中,开始学生依据数序知识想出结果,为学习的有效应用做了铺垫。

(三)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目前,有些地方的教育还处在教师言口授、学生静听,静观、静思为主的方式中,这种脱离了学生亲身体验,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往往成为无根基,不牢固的“浮萍”漂泊在“脑海中”,难以形成素质。陶行知先生曾批评过:“中国 2 教育之通病就是叫用脑的人不用手,不叫用手的人用脑。”这句话切中了我国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作更能做的好。作为教师,我们要深悟出“实践出真知”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经历、感受、体验和发现知识的形成机会。

如: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亲历操作: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把它的三个角分别剪开,然后把三个角拼在一起,是三个顶点重合成一个顶点,相邻的两个内角的一边重合。至此,问学生:这三个内角刚好拼成一个什么角?等于多少度?由此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把一个长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所以,学生自然而然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的一半等于180°;再分别把它们拼成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独立求出它们的内角和。通过动手操作,明白了不论是哪一类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从而得出本课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动手摆一摆,然后汇报。第一:在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中,正好摆15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第二,在摆的过程中,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刚好3×5=15(个),它的面积等于15平方厘米,第三:因为长5厘米,刚好摆5个,宽3厘米,刚好摆3行,面积是15个1平方厘米,也刚好是5×3=15(平方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在操作、总结、比较中悟出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方法来计算方法。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教师作为教学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呀哦洋学生向科学家那样自己去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四)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的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一观点对创新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学生的求知情趣是创新教学中不可少的情绪氛围,推行创新教学是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想领域,必须以更为宽松的 3 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它们在激发学生创新方面,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塑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无疑是收到最佳效果来的。

如:有位教师是这样教圆的概念,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都觉得很简单,回答是圆形。教师紧接着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又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教师画椭圆)同学们开始惘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的时候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教师进一步发问:“问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至此,教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

又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是,新授前设问:“小明的爷爷今年(1992)只过了18生日,谁知道小明的爷爷今年有几岁”?学生们利嘴快舌地答:“18岁”。紧接着又问;“爷爷18岁,他的儿子几岁?能有孙子吗?学生们立刻笑着回答:“不可能有孙子”那么,小明的爷爷到底是几岁呢?矛盾产生了,正是火候,老师导入新课告诉大家学习了“年、月、日”(板书)一节便知道了。如“教学比的意义”在得出比的意义后,教师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学生的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学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0,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0,那么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比的前项可以是0,我是体育迷,看到的记分牌上有2 :0的”。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他们很快分成两派,据理力争,谁也不服谁。这时,教师顺势让他们分组讨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真诚探讨,终于明确其中的道理。

(五)创设故事型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这里所说的礼物就是学生们乐于接受迫切需求的知识。

在课堂上,有些内容确实有些难度,如果单凭教师直接的讲,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还会挫伤学生积极性,是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如果在课堂的难点引入故事就不同了,它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去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如在教质数和奇数时,学生对质数和奇数的概念混淆,难以理解。常常把奇数当成质数,把质数当成奇数。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时,我引入这样的一个教学故事:数学国王带

1、

2、

3、

5、

7、

9、11六位大臣去旅游,晚上住宾馆时,宾 4 馆只有三间,国王住一间,另两间每间住三人要求奇数住奇数房,质数住质数房,结果六位大臣发生争吵,1大臣说:“我是质数,我住质数房”,3大臣说:“不对,你该住奇数房,我才住质数房呢?„„它们闹得不可开交,只好请国王来评判,国王也一时不知道怎么安排,同学们,你能帮他们吗?你能设计几种不同的住法吗?学生们马上展开讨论,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帮六位大臣解决住房问题。 心理学表明,在临下课5分钟,学生身心疲惫,情绪低落,而这5分钟恰是对整堂课的总结回顾。所以要务必使学生在这一段时间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在教小数的基本性质后,有位教师这样设计一个故事情境:0.900、0.9和0.90是孪生三兄弟。一天,三兄弟吵开了,0.900轻蔑的对0.90说:“瞧你那么一点儿,哪有我那么壮实。”0.90不服气的说:“虽然我们有你那么壮实,但我也比0.9壮实吧!”0.9也不甘示弱:“虽然你们的小数位数比我多,但我的计数单位比你们大。”这时,妈妈走过来说:“孩子们,别争了其实你们是一家人,根据小树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你们看,0.900去掉一个0就是0.90,去掉两个0不就是0.9吗?这是你们不就是一样了吗?”0.900、0.90和0.9听了,就在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果然大小没有变化,他们不好意思的对妈妈说:“谢谢妈妈,差点儿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了”。在丰富有趣的故事中,学生不仅牢固的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而且还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演绎数学故事,不仅能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寓教于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教师也能更好的关注儿童的生活,关心儿童的健康发展,数学故事无疑是激活数学课堂的有效“处方”。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动活泼的性格、好奇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始终把学习放在首要地位,以情促思,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第19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一:启发性常用语

1、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 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你想探究什么问题?

2、预习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汇报一下你们收集来的数据、信息、资料。 从这道题(统计图、表)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出门旅游、卖东西等要考虑哪些问题? 根据所给的信息,谁愿意帮他想一个好办法/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可行方案(如旅行、乘车、铺地砖、设计图形等) 根据数的整除关系、约数倍数的知识说一句话。 谁敢试一试?/谁能试一试,自己来解决?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解法)吗?/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你能想出几种?/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谁还想来说一说?/谁还能再举一些例? 仔细观察(或听),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觉得他们写得(说得、思考得)怎么样?谈谈你们的看法?

第 1 页 这是什么?/为什么?/问题在哪儿?/怎么办? 二:赏识性常用语

对!/很好!/不错!/OK!/你真行!/你真棒!/你是最棒的!/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你真会动脑筋!/你头脑真灵活!/你接受力真强!/你真有胆量,不简单!/这位同学思维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真是巧思妙想!/这位同学真是勤奋好学,值得大家学习! 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你的设计(方案、方法、观点、点子)太富有想象力,太具有创造性了。

说得真好,太好了,了不起! 我非常赞成(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好吗? 这么难的题,居然还做对了一题,太好了! 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 观察真仔细,同学们真能干,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 大家说得好,特别是x x同学,更是难能可贵,值得大家学习。

对,你能用转化(迁移、简算、列表、组合、推理、联想)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不简单:你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名数学家。

x x同学的这种方法很有创新,很有新意,能把思考范围延伸到题外。

第 2 页 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到结果,而是观察思考,又有新的发现,如果能说出其中的道理,那就更了不起了。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同学们的回答更精彩。看来,你们想知道的东西真不少。

没想到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小,看来,学好数学能让我们生活更丰富、更精彩。

哇!你们真是好样的,对学习真有耐心,也很有毅力!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让我们一起为x x喝彩!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最初都源于人们的猜想,之后才渐渐被验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激励性用语 不错,学习就得认真。

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 大有进步,再加油。/希望你再接再励!/不骄不燥,继续努力! 功到自然成!/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

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1/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进步!/老师相信你能自己想出来!/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没有用心尝试,不要轻易说不! 只要你有一颗上进的心,胜利总会属于你。

第 3 页 只要你坚定信心,就一定能成功,你敢试试吗? 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什么事都难不倒你! 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知道怎样去做才好! 你是如此聪明,做的不理想也没关系,尽你的全力做!好好努力,你知道关键就在这里! 答题时,要先易后难,有时不会答,也是很正常的! 请复查一遍,不能有丝毫侥幸心理! 希望你能与粗心告别,与细心交朋友! 增强自我约束力,作业要讲究正确率! 要想有所作为,做事必须善始善终!

能战胜自我的人,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了解自己,就是真正的进步!/管住自己,天下无人匹敌广/相信自己,战胜自我是成功的金钥匙。

请记住居里夫人的一句话:人要有毅力,否则一事无成!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踏实苦干,成功一半!/敢于拼搏,方能成功!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

只有孜孜不倦地求索,才有源源不断的收获广 不懈奋斗,生命才辉煌广

第 4 页 成功是一座山峰,双手插在衣袋里的人永远无法攀登! 为别人点燃生命之灯,你的生命更加辉煌! 一个人因为理想而完美,因为奋斗而精彩,因为成功而伟大! 四:反思性常用语

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研究,你有什么体会?或有什么启发? 通过分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概括出什么计算法则?/推导出什么公式?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谁能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法? 谁能给大家提出一个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 请你课后到周围找一找,有哪些地方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 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中包含着许多丰富有趣的知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自己去寻找资料,看谁收获最多?

二、赏识用语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赏识而生存,为此,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该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每一个可以欣赏的对象,不要等他们已经将最优秀的一面表现出来后,才去欣赏他们。而是要抓住师生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信心,例

第 5 页 如,在学生对问题做出不同层次的回答后,应给予一定的评价,而且应该用赏识性的评价,有很多带感情色彩的用语可以信手拈来,如:

对/很好/不错/OK/你真行/你真棒/你是最棒的/你真聪明/你真会动脑筋/你头脑真灵活/你的接受能力真强/你真有胆量,不简单/这位同学思维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真是巧思妙香/这位同学真是勤奋好学,值得大家学习/ 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你的设计(方案,方法,观点,点子)太富有想象力,太具有创造性了

说得真好,太好了,了不起

我非常赞成(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好吗? 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

观察真仔细,同学们真能干,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大家说得好,特别是某某同学,更是难能可贵,使得大家学习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不简单,你将来说不定成为一名数学家

某某同学的这种方法很有新意,能把思考范围延伸到题外。 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到结果,而是观察思考,知道的东西还不少呢。

没想到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少,看来,学好数学能让我们生活得更丰富,更精彩

第 6 页 哇!你们真是好样的,对学习真是耐心,也很有毅力。老师佩服你,为你感骄傲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最初都源于人们的猜想,之后才渐渐被验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激励性用语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用语,并适当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不错,学习就的认真

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

大有进步,再加油/希望你再接再励/不骄不躁,继续努力/ 功到自然成/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争取进步,老师相信你能自己想出来/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没有用心尝试,不要轻易说,不

只要你有一颗上进的心,胜利总会属于你 只要你坚定信心,就一定能成功,你敢尝试吗 ? 只要全心全意的投入进去,什么事都难不倒你 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知道怎样去做才好

你是如此聪明,做得不理想也没关系,尽你的全力做,好好

第 7 页 努力,你知道关键就在这里。

答题时,要先易后难,有时不会答,也很正常的 请复查一遍,不能有丝毫侥幸心理 增强自我约束力,作业要讲究正确率 要想有所作为,做事必须善始善终

能战胜自我的人,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了解自己,就是真正的进步/管住自己,天下无人匹敌/相信自己,战胜自我是成功的金钥匙

请记住居里夫人的一句话,人要有毅力,否则一事无成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

踏实苦干,成功一半/敢于拼搏,方能成功 只有孜孜不倦的求索,才有源源不断的收获 不懈奋斗,生命才辉煌

成功是一座山峰,双手插在衣袋里的人永远无法攀登 为别人点燃生命之灯;你的生命更加辉煌

一个人因为理想而完美,因为奋斗而精彩,因为成功而伟大。

四、反思性常用语

反思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却是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运用反思性语言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活动呢,例如: 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

第 8 页 通过研究,你有什么体会?或有什么启发?

通过分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概括出什么计算法则?/推导出什么公式/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样学的?/谁能介绍一下自己的 学法?

谁能给大家提出一个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

请你课后到周围找一找,有哪些地方与今天教学知识有关? 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其中包括着许多丰富有趣的知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自己去寻找资料,看谁收获最多?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可以从老师鼓励的话语中找到自尊和自信,获得前进的动力和勇气。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许多的好学生都是教师评价的结果。

第 9 页

第20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临镇小学:吴丽

课堂教学语言一般分为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体态语言三种。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种交际用语,是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数学教师应该提高使用数学教学语言的效果,寓知识于情、于趣、于形、于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快乐中增长才干。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冠,充满艺术魅力,但数学语言的严密性、抽象性常常令人望而却步。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将数学这顶“皇冠”的魅力展现给学生呢?怎样才能运用好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呢?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追求――

一、严密

教学语言准确、严密,是对每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数学教材中的定义、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大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教学时,教师必须准确、严密地表达教材的内容,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在教学《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是这样阐述的“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图略)。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教材考虑到“推导”的需要,结合把罐头盒的商标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的具体展开图,只“得到一个长方形”。事实上,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并不是唯一的,展开后还还可能是其他平面图形:如斜着剪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不沿一条直线剪展开后是不规则的图形等。但不少教师忽视了这一点,撇开具体的展开图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并将这种不严密的“结论”灌输给学生。教师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自己必须要有个透彻的了解,往往一字之差,就会出现不同的含义。如“数”与“数字”,“增加”与“增加到”,“数位”与“位数”,“扩大”与“扩大到”,“整除”与“除尽” 等等,如果将此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有个别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这样就违背了矛盾律。

二、科学

数学语言要注意科学性就是指数学教师的语言在语法要求上是正确的;在逻辑上要经得起推敲;在科学上是有定论的。有些教师不注意这一点,只考虑学生的兴趣而损害数学语言的科学性。个别老师在叙述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时说:“颠倒相乘”,这是不科学的,不如按教材中所说:“甲数除以乙数(零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更为科学。

数学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符合语法要求,而且要经得起逻辑推敲,要符合客观事实。有些教师不注意这一点,往往草率地下结论。如刚开始教学有关倍数的应用题时,个别教师在探索解题规律时说“有‘倍’ 字的,就用乘法计算”。殊不知,这样的“定论”是很不科学的。如“某服装厂,4月份生产了成人服装1200套,是童装的5倍。4月生产了多少套童装”,同样有“倍”字,但应列式为2800÷5。可是,学生如果接受了教师的“定论”,就很有可能列式为2800×5。这难道是学生的错吗?我想这是教师妄下结论惹的祸!

三、通俗

数学蕴涵着深邃的哲理和深刻的逻辑,小学生难以从理论上认识和接受,往往只能从他们熟悉的事实、生活的常识、掌握的知识等方面去体会,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力求通俗易懂,贴近学生。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可以借助父母与儿女的关系帮学生理解倍数与因数的相互依存性。又如在一年级1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

1像铅笔细又长 2像小鸭水上漂 3像耳朵听声音 4像红旗迎风飘 5像秤钩称东西 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 8像葫芦能做瓢 9像勺子能吃饭 10像鸡蛋加油条

这样,既通俗易懂,又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四、有趣

趣味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是因为他们没能很好地领悟和体会数学的趣味。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的趣味因素,真正把学生带进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王国”。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导入新课时他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爷爷今年2月29日过第16个生日,你们猜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有的同学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口答:“16岁”老师就问了:“小明的爷爷16岁,那小明的爸爸今年该几岁?有16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吗?”学生们哈哈大笑,一想也是,哪儿有16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怎么回事。就在学生充满疑问时,老师说:“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学完了‘年、月、日’这节课同学们就明白了。”新课这样导入,何愁引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又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为了加深对长方体表面积公式“(长×宽+ 长×高+ 宽×高)×2”的理解与记忆,特级教师游光华就赋予了它一个既形象又有趣的名称,即“三碰和乘2”――[“一碰”(长×宽) “二碰”(宽×高) “三碰”(高×长)] ×2。同时,在配上形象的图示(如下图)和现场表演,令人拍案叫绝,终生难忘。

在教学“能被

2、

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下课我设计这样的小游戏:请学号能被2整除的同学可以先离开教室;学号能被3整除的同学接着可以起立离开教室;然后是学号能被5整除的同学可以离开教室;当剩下的学生不耐烦时,我再请学号能被1整除的同学也可离开教室。这样的游戏从而巩固了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幽默

批评的幽默化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醒他上课要认真听讲,真是一举两得。还能避免学生的抵抗情绪的产生。有时刚过完节假日,学生上课不专心,课堂纪律不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唤起学生注意力,达到婉转批评,促其改正缺点的目的。例如,在有学生讲话时,可说“今天同学们真安静啊!看哪,第一小组保持得最久。”若发现有学生东张西望,可提醒他“小心!眼珠掉了可不好找!”或者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着他几秒钟引起他的注意再请他不要在课堂上练“脖子功”; 若发现有学生打瞌睡,则问他“你梦见吃汉堡了吗?味道怎样?”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老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学生又不会反感,可谓两全其美。教学过程中,教师批评的语言不妨风趣一点,把孩子逗乐了再讲,效果也不错。如选用长度单位:“教室宽70( )”一题,有位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填厘米。”教师假装吃惊地说:“哎哟,不得了,我们竟然在不到1米宽的教室里学习呀,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商店里卖的小泥人了。”学生个个开怀大笑,于是让学生用手势演示1厘米、1米的长度。这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错误,其他学生也都加深了印象。又如:在讲乘法简算25×

12、125×32时,我们已经总结出了“见了25就找

4、见了125就找8”的方法。可是有一位同学不理解简算的实质,见到“125+64×8”也简算成“125×8+64”。我就幽默地批评了这位同学:“你一见

25、125就心花怒放了,迫不及待地和

4、和8组合在一起,要看准题的特征。”然后再找他讲讲这类题的关键。这位同学虽受到的是批评,但全班同学也都笑了。在笑的同时都吸取了教训,学生就这样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知识。没有幽默感的老师,是一尊雕像;没有幽默感的生活,则是一潭死水。恰如其分地运用幽默,会使师生关系倍加融洽,会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五点所包罗,课改没有标准答案,但会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适当地把握教学语言的“度”,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一句话:“把所有个人和家庭的烦恼与痛苦统统留在教室的门外。”是啊!老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爱着别人的孩子。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情。只要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保证全身心的投入教学,我们的课堂一定会丰富多彩、充满欢声笑语、充满生命的活力。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