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环节的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3 01:05: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环节的设计

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这篇论文中,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收集了在日常教学中具有典型性的例子素材,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教学情境的设计”,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为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创设故事型的问题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本应是学校教育中内容最丰富、最有趣的课程之一,但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的学生感到数学乏味而难学。正如赞可夫所批评的,传统的教学对学生的情绪是忽视的。他说:扎实的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新课标》强调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是以心理学,文学理论为基础的。因此,教师不得不反思教学过程,研究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心灵的窗户,点燃思想的火花,使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力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得到主动的发展。

数学情景创设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性,连贯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下面结合实例,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数学情景创设方法。

(一)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为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即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引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100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上衣98元,他怎么付钱?营业员怎么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给他找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等习题。

学习“圆的认识”后可设计成,学生站成一排横队,局队伍的两米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对才公平,更好的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再如,红星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通过思考、计算,得 1 出2种解法:45×10=450(元),50×8=400(元),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二)创设游戏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游戏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了最佳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去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的完成的教学任务。

如“找规律”,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循环”,可以设计成四人参加抽奖活动,每个人代表一种图形,教师利用课前准备的头饰,代表四种不同的图形给四位学生戴上,分别是:○ ◇ △ ☆,第一轮按这样的顺序排队抽奖,第一位抽完后到最后的位置,前三个分别往前移一个位置,最后得出

○ ◇ △ ☆

☆ ○ ◇ △

△ ☆ ○ ◇

◇ △ ☆ ○

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横着看,从上往下看有什么规律?从下往上看呢?因为在抽奖游戏中完成,学生情绪振奋,亲历了抽奖过程,所以很快的从中发现规律。

又如,在“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中,设计成: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队:火箭队和飞虎队。游戏规则是:①第一轮每组选派三名代表抽袋中的数字(袋中的数字事先预设好),抽到的数字从个位排起,②第二轮:继续每组选派三名代表抽袋中的数字,抽到的数字从百位排起,③第三轮:继续选派三名代表,抽到的数字放到自己想放的位置。因为游戏蕴含了竞争与不定性,加上期待本组获胜的强烈心里,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在紧张的氛围中明白了位数相同是以及百位相同时的不同的比较方法,顺理成章,步步突破掌握了新知识。

又如通过“找兄弟”来理解数学知识。学生甲拿着卡片6说:“今年我6岁,比我小2岁的弟弟在哪里?”学生乙想起答案举起卡片4说:“我今年4岁,比你小2岁的弟弟在这里。”学生甲继续问:“比我大一岁的哥哥在哪里。”在这个游戏中,开始学生依据数序知识想出结果,为学习的有效应用做了铺垫。

(三)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目前,有些地方的教育还处在教师言口授、学生静听,静观、静思为主的方式中,这种脱离了学生亲身体验,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往往成为无根基,不牢固的“浮萍”漂泊在“脑海中”,难以形成素质。陶行知先生曾批评过:“中国 2 教育之通病就是叫用脑的人不用手,不叫用手的人用脑。”这句话切中了我国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作更能做的好。作为教师,我们要深悟出“实践出真知”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经历、感受、体验和发现知识的形成机会。

如: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亲历操作: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把它的三个角分别剪开,然后把三个角拼在一起,是三个顶点重合成一个顶点,相邻的两个内角的一边重合。至此,问学生:这三个内角刚好拼成一个什么角?等于多少度?由此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把一个长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所以,学生自然而然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的一半等于180°;再分别把它们拼成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独立求出它们的内角和。通过动手操作,明白了不论是哪一类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从而得出本课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动手摆一摆,然后汇报。第一:在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中,正好摆15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第二,在摆的过程中,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刚好3×5=15(个),它的面积等于15平方厘米,第三:因为长5厘米,刚好摆5个,宽3厘米,刚好摆3行,面积是15个1平方厘米,也刚好是5×3=15(平方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在操作、总结、比较中悟出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方法来计算方法。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教师作为教学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呀哦洋学生向科学家那样自己去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四)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的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一观点对创新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学生的求知情趣是创新教学中不可少的情绪氛围,推行创新教学是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想领域,必须以更为宽松的 3 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它们在激发学生创新方面,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塑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无疑是收到最佳效果来的。

如:有位教师是这样教圆的概念,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都觉得很简单,回答是圆形。教师紧接着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又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教师画椭圆)同学们开始惘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的时候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教师进一步发问:“问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至此,教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

又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是,新授前设问:“小明的爷爷今年(1992)只过了18生日,谁知道小明的爷爷今年有几岁”?学生们利嘴快舌地答:“18岁”。紧接着又问;“爷爷18岁,他的儿子几岁?能有孙子吗?学生们立刻笑着回答:“不可能有孙子”那么,小明的爷爷到底是几岁呢?矛盾产生了,正是火候,老师导入新课告诉大家学习了“年、月、日”(板书)一节便知道了。如“教学比的意义”在得出比的意义后,教师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学生的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学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0,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0,那么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比的前项可以是0,我是体育迷,看到的记分牌上有2 :0的”。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他们很快分成两派,据理力争,谁也不服谁。这时,教师顺势让他们分组讨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真诚探讨,终于明确其中的道理。

(五)创设故事型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这里所说的礼物就是学生们乐于接受迫切需求的知识。

在课堂上,有些内容确实有些难度,如果单凭教师直接的讲,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还会挫伤学生积极性,是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如果在课堂的难点引入故事就不同了,它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去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如在教质数和奇数时,学生对质数和奇数的概念混淆,难以理解。常常把奇数当成质数,把质数当成奇数。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时,我引入这样的一个教学故事:数学国王带

1、

2、

3、

5、

7、

9、11六位大臣去旅游,晚上住宾馆时,宾 4 馆只有三间,国王住一间,另两间每间住三人要求奇数住奇数房,质数住质数房,结果六位大臣发生争吵,1大臣说:“我是质数,我住质数房”,3大臣说:“不对,你该住奇数房,我才住质数房呢?„„它们闹得不可开交,只好请国王来评判,国王也一时不知道怎么安排,同学们,你能帮他们吗?你能设计几种不同的住法吗?学生们马上展开讨论,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帮六位大臣解决住房问题。 心理学表明,在临下课5分钟,学生身心疲惫,情绪低落,而这5分钟恰是对整堂课的总结回顾。所以要务必使学生在这一段时间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在教小数的基本性质后,有位教师这样设计一个故事情境:0.900、0.9和0.90是孪生三兄弟。一天,三兄弟吵开了,0.900轻蔑的对0.90说:“瞧你那么一点儿,哪有我那么壮实。”0.90不服气的说:“虽然我们有你那么壮实,但我也比0.9壮实吧!”0.9也不甘示弱:“虽然你们的小数位数比我多,但我的计数单位比你们大。”这时,妈妈走过来说:“孩子们,别争了其实你们是一家人,根据小树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你们看,0.900去掉一个0就是0.90,去掉两个0不就是0.9吗?这是你们不就是一样了吗?”0.900、0.90和0.9听了,就在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果然大小没有变化,他们不好意思的对妈妈说:“谢谢妈妈,差点儿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了”。在丰富有趣的故事中,学生不仅牢固的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而且还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演绎数学故事,不仅能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寓教于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教师也能更好的关注儿童的生活,关心儿童的健康发展,数学故事无疑是激活数学课堂的有效“处方”。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动活泼的性格、好奇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始终把学习放在首要地位,以情促思,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实效性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环节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有哪几个环节

小学数学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南关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环节

浅谈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环节的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环节的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