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火把节之歌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28 07:57:3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火把节之歌》教学设计3

《火把节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字,学会11个字,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关键: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火把节,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火把节”:同学们,这个节日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火把节的了解。)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教师谈话,导人:同学们,彝家人的火把节就非常有特色。他们也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欢度他们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家人的火把节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前广泛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在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中,丰富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再通过课堂的反馈、交流,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火把节的整体认知。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和借助资料学习课文的习惯。)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根据图片、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给课文分段。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通过小组自读,化难为易,简单的内容自己学,复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独立学习的畏难情绪,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全班读一读。

(3)教师: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有些字还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同学提个醒呢?(指名反馈,教师强调:“毡、寨、嫉”三字。)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2.指名反馈“激情四溢”等词语的位置以及意思。 激情四溢:充满着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 数不胜数;本课指蝗虫多得数不清。 不屈不挠:不屈服。 矫健:强壮有力。 嫉妒:忌妒。

3.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教师:如何分段?

第一部分(1~3):讲彝家人做好各种准备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4~9):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 第三部分(10~12):写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第四部分(13):邀请人们和彝家人欢度火把节。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反馈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加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集体的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四、初谈写作方法,感受彝家人的热情

1.教师:在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节日里,我们处处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2.学生画出相关段落.自由朗渎。 3.指名交流;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参加这三天三夜激情四溢的盛典。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庆祝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怎么样?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4.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学生根据朗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

6.教师小结:课文运用了呼应的手法。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互相呼应,对同一内容“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反复强调,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地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7.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语句,了解课文写作上的特点,体会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感情基础。)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下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去感受彝族的民族风情。

六、课堂练习1.抄写课后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词。

矫( ) 幕( ) 瞪( ) 跤( ) 搏( ) 陪( ) 娇( ) 暮( ) 蹬( ) 狡( ) 博( ) 赔(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授 1.听写下列词语。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奖励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的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什么准备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 2.学生在文中画出。 3.集体交流

砍好蒿枝 扎好火把 (板书:扎火把) 彩衣与头帕 披毡和花包 (板书;民族服饰) 杀好鸡鸭 宰好牛羊 买来美酒和水果 (板书:美酒佳肴)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热情地、盼望地、兴奋地)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教师: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用心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想象场面。 3.交流反馈。

课文描写了火把节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教师板书。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感受。)

(1)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从“兴高采烈”,“都穿上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饭莱”,体会到人们盼望、喜悦之情。)

(2)斗牛:“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把斗牛场团团围住”写出人多、热闹、快乐。“矫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观众的助威声中,瞪着血红的双眼,顽强地顶住对方的犄角。”写出了斗牛比赛的精彩。

(3)摔跤:“各路摔跤好手灵巧地抗击着对手,企盼着对手脊背着地不能翻身的那种欢愉,企盼着得胜奖励的红布披在身上的骄傲。”体会摔跤手的欢愉和骄傲。

(4)点燃火把:“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想象这时壮观的场面。“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二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体会人们在节日里情绪高涨。

⑸围着篝火跳舞:“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来了,手拉手脚碰脚地跳起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火堆唱着,跳着,追逐着,嬉闹着„„”这段话是一句排比句,写出山寨里所有的人围着篝火跳舞的欢乐场面,感受人们的快乐与幸福。

4.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句子。

5.教师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讲一讲这个传说。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什么?和同学交流。

2.指名说说这个传说。(板书:人们用火把消灭“天虫”) 3.在小组内学生复述这个传说。

4.集体交流。(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彝族人民具有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5.教师小结:是的,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板书: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让我们再用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个传说。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本环节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品读,谈感受,想象画面,感受彝族的民族风情。通过复述火把节的传说,赞美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三、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我们还知道火把节的来历,知道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四、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看拼音,写词语。

pī zhān jiǎo jiàn shuāi jiāo jī qíng sì yì ( ) ( ) ( ) ( ) jí dù jiǎng lì huáng chóng bù qū bù náo ( ) ( ) ( ) ( ) 3.补充词语,再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不( )而同 约: 人声( )沸 沸: 激情四( ) 溢: 数不( )数 胜: 兴高( )烈 烈: ( )山遍野 遍: 4.完成课后第2题。 5.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夜幕降临了,天上刚刚露出几颗星星,年轻人就( )早已准备好的火把,( )屋门,( )三圈,然后( )田野,( )山川。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一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2)这一段的比喻句是 。把 ,写出 。

(3)“沸腾”一词说明了什么?

6.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推荐第2篇:火把节之歌

13 火把节之歌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学习重难点】

1.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重点) 2.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哪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恭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自主预习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吞噬(shì)

寻觅(mì)

攒聚(cuán) 涅槃(pán) 翱翔(áo) 氛围(fēn) 亢奋(kàng)

禁忌

祈祷

全神贯注

循规蹈矩

按部就班 2.解释词语。 心仪:心中仰慕。

攒聚:紧紧地聚集在一起。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在一点,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循规蹈矩:指遵守规矩,一点也不敢轻举妄动;也形容拘泥保守,不敢有任何变动。

按部就班:原意是指按照文章分段布局的需要而安排好层次,选择、组织好词句;后来表示按照一定的条理、步骤做事。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闹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火把节”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简介彝族火把节——火把节的传说——火把节上“选美”——火把节的狂欢场面——举行火把节的重要意义。 (1)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从“兴高采烈”,“都穿上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饭莱”,体会到人们盼望、喜悦之情。) (2)斗牛:“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把斗牛场团团围住”写出人多、热闹、快乐。“矫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观众的助威声中,瞪着血红的双眼,顽强地顶住对方的犄角。”写出了斗牛比赛的精彩。

(3)摔跤:“各路摔跤好手灵巧地抗击着对手,企盼着对手脊背着地不能翻身的那种欢愉,企盼着得胜奖励的红布披在身上的骄傲。”体会摔跤手的欢愉和骄傲。

(4)点燃火把:“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想象这时壮观的场面。“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二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体会人们在节日里情绪高涨。

⑸围着篝火跳舞:“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来了,手拉手脚碰脚地跳起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火堆唱着,跳着,追逐着,嬉闹着??”这段话是一句排比句,写出山寨里所有的人围着篝火跳舞的欢乐场面,感受人们的快乐与幸福。 2.通过本文来看,彝族火把节有哪些特点?体现了什么精神?

彝族火把节特点:同预祝丰收相结合;参与人数众多,节目丰富,场面盛大。体现了一种狂欢精神,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二)品味语言

下面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歌声美,舞步轻,织成了一条情韵绵绵的女儿河,又好似一朵朵太阳花在蓝天下缓缓滚动。

连用两个精彩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彝家女儿打着黄的油伞,相互牵着三角彩巾载歌载舞的情态之美。

2.山在燃烧,水在燃烧,天空在燃烧。

运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富有语言气势,有力地突出了夜晚漫山遍野的火把之多,浩荡奔腾的气势之壮,营造了热情、欢乐的氛围。

四、板书设计 火把节

内容:简介、传说、“选美”、狂欢场面、重要意义 特点:与丰收结合,人数多,节目丰富、场面盛大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看拼音,写词语。

pī zhān jiǎo jiàn shuāi jiāo jī qíng sì yì ( ) ( ) ( ) ( )

jí dù jiǎng lì huáng chóng bù qū bù náo ( ) ( ) ( ) ( )

3.补充词语,再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不( )而同 约: 人声( )沸 沸:

激情四( ) 溢: 数不( )数 胜:

兴高( )烈 烈: ( )山遍野 遍: 4.完成课后第2题。

5.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夜幕降临了,天上刚刚露出几颗星星,年轻人就( )早已准备好的火把,( )屋门,( )三圈,然后( )田野,( )山川。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一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2)这一段的比喻句是_________ 。把_________,写出__________________ 。 (3)“沸腾”一词说明了什么?

6.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13 火把节之歌

导学目标:

1.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

2.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

3、引导学生体会修辞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导学目标1

难点:导学目标 3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由彝族火把节导入

二、自主预习

1、小组订正《学案》预习交流——基础积累 2.检查预习,强调重点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讨论《学案》课堂探究——整体感知

1、2

2、文章围绕“火把节”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简介彝族火把节——火把节的传说——火把节上“选美”——火把节的狂欢场面——举行火把节的重要意义。

3、通过本文来看,彝族火把节有哪些特点?体现了什么精神? 彝族火把节特点:同预祝丰收相结合;参与人数众多,节目丰富,场面盛大。体现了一种狂欢精神,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二)品味语言

下面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歌声美,舞步轻,织成了一条情韵绵绵的女儿河,又好似一朵朵太阳花在蓝天下缓缓滚动。

连用两个精彩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彝家女儿打着黄的油伞,相互牵着三角彩巾载歌载舞的情态之美。 2.山在燃烧,水在燃烧,天空在燃烧。

运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富有语言气势,有力地突出了夜晚漫山遍野的火把之多,浩荡奔腾的气势之壮,营造了热情、欢乐的氛围。

四、板书设计 火把节

内容:简介、传说、“选美”、狂欢场面、重要意义 特点:与丰收结合,人数多,节目丰富、场面盛大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达标测评

推荐第3篇:火把节之歌教案

火把节之歌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学习重难点】

1.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重点) 2.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哪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恭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自主预习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吞噬(shì) 寻觅(mì) 攒聚(cuán)涅槃(pán) 翱翔(áo) 氛围(fēn) 亢奋(kàng)

禁忌

祈祷 全神贯注

循规蹈矩

按部就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闹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火把节”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简介彝族火把节——火把节的传说——火把节上“选美”——火把节的狂欢场面——举行火把节的重要意义。

(1)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从“兴高采烈”,“都穿上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饭莱”,体会到人们盼望、喜悦之情。)

1

(2)斗牛:“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把斗牛场团团围住”写出人多、热闹、快乐。“矫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观众的助威声中,瞪着血红的双眼,顽强地顶住对方的犄角。”写出了斗牛比赛的精彩。

(3)摔跤:“各路摔跤好手灵巧地抗击着对手,企盼着对手脊背着地不能翻身的那种欢愉,企盼着得胜奖励的红布披在身上的骄傲。”体会摔跤手的欢愉和骄傲。

(4)点燃火把:“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想象这时壮观的场面。“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二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体会人们在节日里情绪高涨。

⑸围着篝火跳舞:“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来了,手拉手脚碰脚地跳起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火堆唱着,跳着,追逐着,嬉闹着??”这段话是一句排比句,写出山寨里所有的人围着篝火跳舞的欢乐场面,感受人们的快乐与幸福。

2.通过本文来看,彝族火把节有哪些特点?体现了什么精神?

彝族火把节特点:同预祝丰收相结合;参与人数众多,节目丰富,场面盛大。体现了一种狂欢精神,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二)品味语言

下面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歌声美,舞步轻,织成了一条情韵绵绵的女儿河,又好似一朵朵太阳花在蓝天下缓缓滚动。

连用两个精彩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彝家女儿打着黄的油伞,相互牵着三角彩巾载歌载舞的情态之美。

2.山在燃烧,水在燃烧,天空在燃烧。

运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富有语言气势,有力地突出了夜晚漫山遍野的火把之多,浩荡奔腾的气势之壮,营造了热情、欢乐的氛围。

四、板书设计

火把节

内容:简介、传说、“选美”、狂欢场面、重要意义 特点:与丰收结合,人数多,节目丰富、场面盛大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补充词语,再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3.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2

推荐第4篇:火把节之歌丁

《火把节之歌》教学设计

授课人:丁娟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

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课

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1——2分)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哪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恭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自主阅读:

1、起跨——初读(5——6分钟)

浏览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文章段落,了解文章大概内容。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吞噬(shì) 寻觅(mì) 攒聚(cuán) 涅槃(pán) 翱翔(áo) 氛围(fēn) 亢奋(kàng) 禁忌

祈祷 全神贯注

循规蹈矩

按部就班

2、跃跨——品读(18——20分钟) 文章围绕“火把节”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3、生成——赏读(10分钟) 总览全文,提出疑问,交流收获

通过本文来看,彝族火把节有哪些特点?体现了什么精神? 提示:可从写法、修辞、主体思想、学法、读后感受、等方面来谈。

三、课堂小结:彝族火把节特点:同预祝丰收相结合;参与人数众多,节目丰富,场面盛大。体现了一种狂欢精神,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四、布置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夜幕降临了,天上刚刚露出几颗星星,年轻人就( )早已准备好的火把,( )屋门,( )三圈,然后( )田野,( )山川。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一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2)这一段的比喻句是_________ 。把_________,写出__________________ 。 (3)“沸腾”一词说明了什么?

2.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五、板书设计

火把节之歌 内容:简介、传说、“选美”、狂欢场面、重要意义 特点:与丰收结合,人数多,节目丰富、场面盛大

推荐第5篇:《火把节》教学设计

《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字,学会11个字,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火把节,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火把节”:同学们,这个节日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火把节的了解)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闻名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

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彝家人的火把节就非常有特色。他们也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欢度他们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家人的火把节吧!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根据图片、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给课文分段。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全班读一读。

(3)教师: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有些字还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同学提个醒呢?(指名反馈,教师强调:“毡、寨、嫉”三字)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2、指名反馈“激情四溢”等词语的位置以及意思。激情四溢:充满着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 数不胜数;本课指蝗虫多得数不清。 不屈不挠:不屈服。 矫健:强壮有力。 嫉妒:忌妒。

3、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教师:如何分段?

第一部分(1~3):讲彝家人做好各种准备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4~9):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 第三部分(10~12):写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第四部分(13):邀请人们和彝家人欢度火把节。

四、初谈写作方法,感受彝家人的热情

1、教师:在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节日里,我们处处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2、学生画出相关段落、自由朗读。

3、指名交流。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参加这三天三夜激情四溢的盛典。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庆祝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怎么样?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4、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学生根据朗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

6、教师小结:课文运用了呼应的手法。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互相呼应,对同一内容“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反复强调,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地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7、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下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去感受彝族的民族风情。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组词。

矫( ) 幕( ) 瞪( ) 跤( ) 搏( ) 陪( ) 娇( ) 暮( ) 蹬( ) 狡( ) 博( ) 赔(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授

1、听写下列词语。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奖励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的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什么准备呢?请同学们在文中

找出来。

2、学生在文中画出。

3、集体交流。

砍好蒿枝 扎好火把(板书:扎火把) 彩衣与头帕 披毡和花包 (板书:民族服饰)

杀好鸡鸭 宰好牛羊 买来美酒和水果(板书:美酒佳肴)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热情地、盼望地、兴奋地)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教师: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用心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想象场面。

3、交流反馈。

课文描写了火把节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教师板书。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感受)

(1)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从“兴高采烈”,“都穿上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饭菜”,体会到人们盼望、喜悦之情)

(2)斗牛:“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把斗牛场团团围住”写出人多、热闹、快乐。“矫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观众的助威声中,瞪着血红的双眼,顽强地顶住对方的犄角。”写出了斗牛比赛的精彩。

(3)摔跤:“各路摔跤好手灵巧地抗击着对手,企盼着对手脊背着地不能翻身的那种欢愉,企盼着得胜奖励的红布披在身上的骄傲。”体会摔跤手的欢愉和骄傲。

(4)点燃火把:“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想象这时壮观的场面。“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一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体会人们在节日里情绪高涨。

(5)围着篝火跳舞:“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来了,手拉手脚碰脚地跳起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火堆唱着,跳着,追逐着,嬉闹着„„”这段话是一句排比句,写出山寨里所有的人围着篝火跳舞的欢乐场面,感受人们的快乐与幸福。

4、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句子。

5、教师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讲一讲这个传说。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什么?和同学交流。

2、指名说说这个传说。(板书:人们用火把消灭“天虫”)

3、在小组内学生复述这个传说。

4、集体交流。(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彝族人民具有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5、教师小结:是的,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板书: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让我们再用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个传说。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我们还知道火把节的来历,知道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看拼音,写词语。

pī zhān jiǎo jiàn shuāi jiāo jī qíng sì yì ( ) ( ) ( ) ( ) jí dù jiǎng lì huáng chóng bù qū bù náo ( ) ( ) ( ) ( )

3、完成课后第2题。

4、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夜幕降临了,天上刚刚露出几颗星星,年轻人就( )早已准备好的火把,( )屋门,( )三圈,然后( )田野,( )山川。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一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2)这一段的比喻句是什么?把什么比作什么? (3)“沸腾”一词说明了是什么?

5、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推荐第6篇:《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字,学会11个字,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关键: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介绍火把节,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火把节”:同学们,这个节日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火把节的了解。)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教师谈话,导人:同学们,彝家人的火把节就非常有特色。他们也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欢度他们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家人的火把节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前广泛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在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中,丰富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再通过课堂的反馈、交流,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火把节的整体认知。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和借助资料学习课文的习惯。)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根据图片、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给课文分段。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通过小组自读,化难为易,简单的内容自己学,复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独立学习的畏难情绪,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全班读一读。

(3)教师: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有些字还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同学提个醒呢?(指名反馈,教师强调:“毡、寨、嫉”三字。)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2.指名反馈“激情四溢”等词语的位置以及意思。

激情四溢:充满着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

数不胜数;本课指蝗虫多得数不清。

不屈不挠:不屈服。

矫健:强壮有力。

嫉妒:忌妒。

3.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教师:如何分段?

第一部分(1~3):讲彝家人做好各种准备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4~9):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

第三部分(10~12):写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第四部分(13):邀请人们和彝家人欢度火把节。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反馈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加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集体的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四、初谈写作方法,感受彝家人的热情

1.教师:在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节日里,我们处处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2.学生画出相关段落.自由朗渎。

3.指名交流;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参加这三天三*激情四溢的盛典。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庆祝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怎么样?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4.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学生根据朗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

6.教师小结:课文运用了呼应的手法。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互相呼应,对同一内容“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反复强调,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地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7.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语句,了解课文写作上的特点,体会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感情基础。)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下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去感受彝族的民族风情。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词。

矫( ) 幕( ) 瞪( ) 跤( ) 搏( ) 陪( )

娇( ) 暮( ) 蹬( ) 狡( ) 博( ) 赔(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关于火把节的传说的感想。

3.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教学准备

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授

1.听写下列词语。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奖励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的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什么准备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

2.学生在文中画出。

3.集体交流

砍好蒿枝 扎好火把 (板书:扎火把)

彩衣与头帕 披毡和花包 (板书;民族服饰)

杀好鸡鸭 宰好牛羊 买来美酒和水果 (板书:美酒佳肴)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热情地、盼望地、兴奋地)

推荐第7篇:火把节 教学设计

4、火把节

教学内容:

4、火把节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他们特有的民族风情;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感情;

2、通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收集、整理信息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个节日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火把节的了解。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同学们你喜欢这个节日吗?彝家人的火把节非常有特色。他们也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欢度他们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家人的火把节吧!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字,积累词语。

2、搜集彝家火把节的图片及过火把节的一些情况。

3、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分哪几部分写的?你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

三、展示交流: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教师强调:“毡、寨、嫉”三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解释词语的意思。

头帕、披毡、山寨、矫健、摔跤、嫉妒、蝗虫、激情四溢、数不胜数、不屈不挠、兴高采烈、不约而同。

激情四溢:充满着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 数不胜数;本课指蝗虫多得数不清。 不屈不挠:不屈服。 矫健:强壮有力。 嫉妒:忌妒。

3、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4、指名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如何分段?(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部分(1~3):彝家人做好各种准备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4~9):描写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 第三部分(10~12):写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第四部分(13):邀请人们的彝家人欢度火把节

5、读了课文,你对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

6、你最喜欢那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初谈写作方法,感受彝家人的热情

1.教师:在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节日里,我们处处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2.学生画出相关段落.自由朗渎。 3.指名交流;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参加这三天三夜激情四溢的盛典。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庆祝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怎么样?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4.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学生根据朗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

6.教师小结:课文运用了呼应的手法。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互相呼应,对同一内容“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反复强调,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地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四、检测反馈

1、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字,再组词。部字的左半部 ( ) ( ) ( ) 乔 ( ) ( ) ( ) 尧 ( ) ( ) ( )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用带下划线的词语,各写一句意思完整的话。

不屈不( ) 不( )而同 人声鼎( )

( )山遍野 兴高( )烈 激情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4、火把节

①准备 ②热烈场面

③来历 ④邀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的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一、依据预习提纲,小组合作探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想象课文描写的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

3、你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了什么?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他们特有的民族风情;

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为了欢度火把节,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用横线画出来读。学生从“扎火把”“打扮”“食物”三个方面来做汇报(教师板书)。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集体交流

砍好蒿枝 扎好火把 (板书:扎火把)

彩衣与头帕 披毡和花包 (板书;民族服饰)

杀好鸡鸭 宰好牛羊 买来美酒和水果 (板书:美酒佳肴)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热情地、盼望地、兴奋地)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时间的词语,体会不同的场景。①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画出来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学生一起读这些有关的句子,想象场面。

3、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讲一讲这个传说,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2)指名说这个传说。(板书:人们用火把消灭“天虫”)在小组内学生复述这个传说

3)集体交流。(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彝族人民具有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我们还知道火把节的来历,知道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四、检测反馈

(一)、根据课文描述的情景,把句子补充完整。

1.日上三竿,斗牛场成了(

2.夜幕降临了天上数不清的星星眨着,地上的火把犹如(

(二)、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和练习。

1.火把节是在每年农历的()月()日。到了那天,人们游行,举行 ( )、( )、( )等纪念活动。

2.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象征。 3.在三天三夜激情四溢的盛典中,你最喜欢哪个场面,请你把描写它的语句摘抄下来,并写出喜欢的原因。

我最喜欢的场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喜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4 火把节

准备:扎火把、民族服饰、美酒佳肴 场面:饭菜、斗牛、点火把、跳舞

来历:消灭“天虫” 教学反思: 这个故事凄凉悲壮,语言朴实简洁,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感受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鼓励学生“把自己深受感到的地方多读几遍”,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是什么地方打动了你,读了以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再边读边议,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 刘三姐

教学目标

1.会认“喉”等七个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中的一些成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刘三姐。疾恶如仇、敢于斗争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教学难点:了解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

广西地杰人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刘三姐)对了,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她美丽、聪明、善良、可爱,善于用歌声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让我们先来听听刘三姐的山歌吧! 2.播放《刘三姐》选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3.教师:听了刘三姐的歌,你们有什么感受?

4.学生自由说自己听后的感受。(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小结)

5.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刘三姐的歌声走近刘三姐。(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预习提纲,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表中的会认字,并记住它们,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重点部分写了刘三姐的哪几件事? (以上内容先在小组内交流)

三、汇报展示: 1.学生自主汇报字词:

⑴教师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⑵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债”、“禽”。 ⑶教师再次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认读。 ⑷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疾恶如仇:本课指刘三姐憎恨坏人坏事如同憎恨仇敌一样。 仗义执言:本课指刘三姐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面红耳赤:本课形容秀才们被骂得脸和耳朵都红了。 气急败坏:指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 狼狈不堪;形容受窘的样子。

扬眉吐气:扬起眉毛,吐出闷气。形容长期受到压抑得到舒展后的兴奋神情。 蜂拥而上:像蜜蜂一样拥上前去。 恼羞成怒:由于气恼、羞愧而发怒。 幸灾乐祸:对别人遭受灾祸感到高兴。

如坐针毡:好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课文写的是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 3.理解感悟:

1)、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新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叫好?

2)、刘三姐和乡亲们唱的山歌中你喜欢哪些?可以给同学们读读,也可以唱一唱,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1)学生自由读文,指名反馈。

(2)默读课文,思考:刘三姐如何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 教师:刘三姐的山歌真神奇,竟能用山歌当作武器同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那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刘三姐唱的山歌,体会一下山歌的威力。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可以给同学们读读,也可以唱一唱,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教师课件出示山歌内容:

⑴天地山川盘古开,飞禽走兽众人财。想吃鲜鱼就撒网,要吃野兔带箭来。(意思是说管家不能抢别人的劳动果实。)

⑵大路不平众人踩,情理不和众人排。横梁不正刀斧吹,管你是斜还是歪。(意思是说什么事情都得讲道理,你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就可以站出来讲。) ⑶没后悔,你会腾云我会飞,黄蜂歇在乌龟背,你敢伸头我敢锥。(意思是绝不后悔,我也不怕你。)

⑷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只因那年发大水,歌声塞断九条河。(意思是说我的歌比你们的歌多得多,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⑸笑死人,劝你莫进圣人门,若是碰见孔夫子,留神板子打手心。(意思是你们不配做读书郎,如果是孔夫子的学生,你们这么差,一定要被打手心的。) (4)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山歌,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反馈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qì jí bài huài yánɡ mãi tǔ qì nǎo xiū chãnɡ nù xìnɡ zāi lâ huî ( ) ( ) ( ) ( ) 2.找近义词。

入迷( ) 爱戴( ) 嘲笑( ) 气急败坏( ) 轻蔑( ) 崎岖( ) 戏弄( ) 无计可施(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刘三姐山歌唱得好,人品(更)好。她(热爱)乡里,(同情)贫苦百姓;她疾恶如仇,对社会上的那些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还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因此),她深受乡亲们爱戴。

4、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你已理解的两个词语,各写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

()恶如仇 ()岖不平狼狈不( ) ( )拥而上

仗义()言 扬()吐气 ( )魂落魄 聪明()俐 ( )羞成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课文后,你能告诉我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请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刘三姐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永远深受乡亲们爱戴。(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刘三姐走遍了壮族的山川野岭,她的歌声也传遍家家户户。土豪劣绅听了。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板书设计

5刘三姐

山歌唱得好

人品更好:热爱乡里 嫉恶如仇 深受爱戴

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 课后反思:

要引导学生用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独立或半独立学习,并较好地把握课文内容。读懂刘三姐的山歌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刘三姐是怎样“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从而感受壮族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语文百花园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掌握学习成语的方法.2对单元在阅读方面的收获进行自我评价.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掌握学习成语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读成语,理解它们的意思.2搜集更多的成语和民间故事.3熟读积少成多.

二、汇报展示

1读成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再找一找本单元课文中的成语,把它们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2拓展交流:同学们学完本单元的民间故事,有些什么想法?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3阅读平台: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理解重点词语。

(3)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从文中画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读一读,并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4积少成多 (1)读准字音。 (2)汇报各句的意思。 (3)读一读背一背。 5.语文大课堂:

(1)介绍自己搜集的民间故事。 (2)交流本组搜集的办法体会。 (3)办小报进行书面交流。

三、反馈检测 背诵默写名言。

课后反思:本节园地复习课我把课堂充分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深入交流、体会,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习作《编写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把所编故事写清楚写完整。

2.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将文章内容写具体。 3.语句通顺、表达有一定条理。 4.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将文章内容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了本单元课文,同学们对民间故事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同时也进一步开发了你们的想象力,那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神鸟和那些前来捉它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二、小组出代表,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评价交流标准:

1.首先要确定故事中有哪些人物,神鸟与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语句通顺、表达有一定条理。 3.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学生进行习作,教师注意发现有新意的习作,随时向大家推荐

引导学生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将文章内容写具体。

四、学生习作之后认真自我修改,与同学交换习作,互相修改

五、优秀作品欣赏

《编写故事》习作讲评

一、回顾要求、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对习作要求再次进行分析。

2、学生对照习作要求回读自己的习作。

二、挑选例文、集体评改

1、展示交流示范性的佳作。

2、挑选存在普遍性问题的习作,剖析病文。

三、回读习作、自评自改

自改作文:要求认真、反复地读习作。

四、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1、读:阅读小组其他同学的习作。

2、说,:一说对自己作文的修改情况。

二说对他人习作的看法和意见。

五、接受建议、再次自改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

2、总结在习作讲评中的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很感兴趣,编故事时各小组互不示弱,课堂气氛活跃。因此编故事落到笔头上时也不觉得难了。

推荐第8篇:《火把节》教学设计

《火把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字,学会11个字,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过程:

一、介绍火把节,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火把节”:同学们,这个节日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吗?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闻名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彝家人的火把节就非常有特色。他们也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欢度他们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家人的火把节吧!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根据图片、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给课文分段。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全班读一读。

(3)教师: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有些字还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同学提个醒呢?(指名反馈,教师强调:“毡、寨、嫉”三字)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2、指名反馈“激情四溢”等词语的位置以及意思。激情四溢:充满着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 数不胜数;本课指蝗虫多得数不清。 不屈不挠:不屈服。 矫健:强壮有力。 嫉妒:忌妒。

3、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教师:如何分段?

第一部分(1~3):讲彝家人做好各种准备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4~9):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 第三部分(10~12):写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第四部分(13):邀请人们和彝家人欢度火把节。

四、初谈写作方法,感受彝家人的热情

1、教师:在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节日里,我们处处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2、学生画出相关段落、自由朗读。

3、指名交流。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参加这三天三夜激情四溢的盛典。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庆祝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怎么样?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4、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学生根据朗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

6、教师小结:课文运用了呼应的手法。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互相呼应,对同一内容“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反复强调,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地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7、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下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去感受彝族的民族风情。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组词。

矫( ) 幕( ) 瞪( ) 跤( ) 搏( ) 陪( ) 娇( ) 暮( ) 蹬( ) 狡( ) 博( ) 赔( )

推荐第9篇:第13课《火把节之歌》教案

《火把节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是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

二、三部分,体会火把节时彝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

教学难点

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那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那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 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公主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成果展示

1、认读词语:

蒿枝 犄角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宰牛羊 熊熊烈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人声鼎沸 兴高采烈

2、形近字: 寨( ) 矫( ) 跤( ) 赛( )

娇( ) 狡( ) 塞( ) 骄( ) 寒( )

3、近义词:矫健——强健激动——感动 反义词:矫健——柔弱激动——冷静

4、听写词语:披毡山寨嫉妒

5、理解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段轮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同桌交流。

2、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试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同桌交流)各组派代表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4)写欢迎人们到大凉山和一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5——10)写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

第三部分:(11——13)写彝族火把节是一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是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四、指出你认为能充分体现彝家人的热情的句子朗读并体会一下

1、出示句子:“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要求: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体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到这里,你是什么样的感情,是否被彝家人的热情和火把节热烈的气氛所打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五、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彝家人为了火把节都做了哪些准备?找出相关的语句。“我为你„„”

A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这些句子充分表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和对火把节的盼望) B指导朗读:热情、盼望、兴奋地。

2、课文描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在小组内说说你最喜欢哪些场面、情景?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A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准备节日的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 B出示图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内容。

3、默读文章第三部分,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表现出了彝族人民的哪些品质?(彝族火把节的来历。表现了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彝族人民具有战胜灾难的勇敢

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4、文中反复出现了一句话,你能找出来,并谈谈它的作用吗? “来吧,„„”

(这个句子把全文内容串联起来,向我们展示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个句子反复出现,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的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有一种回环之美。

六、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知道了火把节的来历,知道了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推荐第10篇:火把节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5、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教学重、难点:⑴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⑵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全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介绍你了解的一些民族风俗。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默读思考:课文是分哪向部分写的,你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我们今天就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吧!

(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

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关于火把节的传说的感想。

3、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族人民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⒈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⒉学生在文中画出。

⒊集体交流

⒋有感情计朗读第一部分。(指导读地热情、盼望、兴奋的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⒈教师: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画出来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⒉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想象场面。⒊交流反馈课文描写了彝家人在过火把节时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跌、点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⒋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有关的句子。⒌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⒈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讲一讲这个传说、。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⒉指名说说这个拟说。⒊小组内交流。⒋集体交流。⒌小结:是的,火把节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它更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⒍学生有感情地再朗读文段。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我们还知道火把节来历,知道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板书:

4、火把节

准备:扎火把

民族服饰

美酒佳肴

场面: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

点燃火把

围着篝火跳舞

来历:人们用火把消灭天虫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

第11篇:【教学设计】火把节_音乐_初中

《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财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2、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视唱乐曲主题并听辨、分析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彝族音乐的文化特点,了解彝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及文化。

3、了解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形象时的作用,学会用肢体语言表现乐曲情绪。教学重点与难点:

唱会乐曲的两个主题,感受体验乐曲描绘的音乐情绪。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乐曲《快乐的啰嗦》问:大家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么?你听到这首乐曲后有什么样的感觉?有没有想跳舞的感觉?老师即兴表演几个动作,引出彝族音乐的特点,欢快热烈边歌边舞。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彝族乐曲《火把节》请大家欣赏。

二、新授:

1、介绍火把节。(出示图片彝族服饰)

2、聆听乐曲第一主题,说出这段乐曲是几拍子的?速度怎样?表现了怎样的场景?(火把节的场景。

3、跟琴学唱第一主题

4、再次聆听音乐,说出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你能听出哪件乐器的声音,引出打击乐的节奏。(镲的节奏和鼓的节奏)

5、边拍击节奏边哼唱主题。

6、聆听第二主题,说出这个主题与第一个主题风格上有什么不一样?(从旋律、节奏、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上考虑。

7、哼唱第二主题

8、小组创编活动: 拍击节奏为主题伴奏。

老师教几个简单的彝族舞蹈动作,让学生给主题伴舞。 也可以做个小小指挥家随乐曲指挥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 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这首彝族音乐《火把节》,从中感受到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巨大魅力。这首乐曲是交响组曲《云南音诗》的第四乐章,曾多次作为独立曲目在音乐会上演出,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好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我们把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第12篇:火把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是无比 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

二、三部分体会火把节时彝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 勇敢。

教学难点:

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3.初步体会彝族人民火把节的热情。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那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火把节 的知识?

2.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恭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 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内容。

1.自读课文回顾预习内容。

2.小组交流预习内容。

三、巩固练习检测预习。

1.认读词语:蒿枝 犄角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宰牛羊 熊熊烈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人声鼎沸

兴高采烈

2.形近字:

蒿-高

犄-奇

帕-怕

毡-粘

矫-娇

跤-较

嫉-疾

蝗-皇 3.近义词:矫健——强健激动——感动

反义词:矫健——柔弱激动——冷静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段轮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同桌交流。 2.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试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

五、找出你认为能充分体现彝家人的热情的句子朗读并体会一下。

1.出示句子“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要求: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体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到这里,你是什么样的感情?是否被彝家人的热情和火把节热烈的气氛所打动?谈 谈自己的感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的感受到了彝家人的热情好客。 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火把节,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气氛吧!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听写词语积累词语。

3.思考书后第

2、3题。

第13篇:竹乡之歌教学设计

竹乡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背诵课文,了解傣家人的生活。

积累一个常用的偏旁,通过带竹字头的字体会汉字表意的特点。

教学重点:认字11个,写字7个。

教学难点:练习运用学过的偏旁推知字义,继续培养学生揣摩字形的习惯。

教具准备: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上卡片:柏、梨、桃、柳、材、棍、桶、板、休、白菜、草药、萝卜、芬芳、苹果、茶花

2、开火车读卡片。

3、说说这些字为什么带草字头和木字旁。

二、新授

1、出示竹子和古代汉字竹的图片,问:看到这幅图片和字,就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汉字与什么有关?与竹有关的偏旁是什么?

2、自学第一部分内容。

(1) 圈出自己暂时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2) 在小组里互相学习不认识的字。

(3) 板书全文:红色的字为什么都带有竹字头?

(4) 记一记“笛”

3、检查反馈

4、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比一比,组成词语。

(1) 学生自已读一读。

(2) 观察每组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 小组内交流。

(4) 说说它们的偏旁为什么不同。

(5) 你用这些字还能组其它的词吗?

5、生字书写。

(1) 观察生字是由竹字头和哪些字组成的。

(2) 讨论笔画笔顺,观察“竹”字头的写法。重点指导“笛”

学生独立写

1、学生各自拼读音节。

2、填空,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三、展示

把你在生活中抵到的带有草字头和木字旁的字介绍给大家认识。

板书设计:

竹乡之歌

我家住在竹楼上,

青竹篱笆花围墙。

妈妈彩笔画风筝,

爸爸巧手编箩筐。

傍晚山间笛声起,

竹筒饭熟正飘香。

傣家儿女最爱竹,

竹乡美名传四方。

课后反思

第14篇:夜莺之歌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洪水学区语文备课组

夜莺之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围绕中心,抓住主要内容要复述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以疑导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向他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夜莺的歌声》音乐,了解二次世界大战。阅读战争中小英雄题材的文学作品。

2.学生准备:查找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战争中的英雄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二次复备

1.播放‚夜莺的歌声‛音乐。

2.过渡:谁在唱歌?是的,它的歌声如高山流水,似鼓乐叮咚,可是这婉转动听的鸟叫声,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夜莺的歌声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他竟有着杀敌制胜的能力。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聆听小夜莺那神奇的歌声吧!(板书课题:夜莺之歌)

二、预习反馈,了解学情

1.《夜莺之歌》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同学们,对于苏联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呢?请大家汇报自己在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听完大家的汇报,我们知道了,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节课学习的《夜莺之歌》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保卫家园故事中的最生动的一例。

3.解决生字新词。

瓦砾li 耷拉da 木屑xie 鹧鸪zhegu

蠢东西chun 轻蔑mie 胳膊bo 云杉shan

耷拉:下垂。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击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

呻吟:指病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检查自读情况。

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二次复备

5.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读感知,问题质疑

1.快速读全文、想想课文是什么顺序来记叙的?(按事情发生顺序或以小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

2.每一部分分别写什么?加上小标题。3.交流反馈。

第一部分:引诱敌人上钩。(诱敌) 第二部分:途中传递情报。(带路) 第三部分:歼灭来敌。(歼敌) 第四部分:歌声又起。(再诱) 4.问题预设。

(1)文章共出现几次夜莺的歌声,能不能说说各自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有意吸引敌人的注意;第二次:说明小男孩麻痹了敌人,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为下文作铺垫;第

三、四次:借歌声暗送情报,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第五次:说明小男孩仍在帮助游击队,体现了他的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

5.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四、课堂总结,布臵作业 1.课堂小结。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回忆旧知

请同学们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创造性的复述课文。

二次复备

二、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小组合作交流。

(1)找出文中描写描写小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外貌——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将一个机灵、略带顽皮的小夜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爱意。同时为下文诱敌成功做铺垫;绿色衣服也为引敌人入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伏笔。)

语言——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问用鸟叫报信而不引起德寇的怀疑埋下了伏笔,显示出机智和勇敢来。)

动作——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甩、拾、踢‛三个动词既传神地写出了孩子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也传达出作者对小夜莺的喜爱。)

(明确: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一个战争中的小英雄、年龄与我们相仿的孩子,却如此沉着机智地投入战斗,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你能从哪些地方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呢?

(学生静心读书,勾画相关句子,分组交流谈感受。)

(3)文中描写了小夜莺和德国军官共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请你画出来,读一读。

二次复备

①‚怎么会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A.你读懂了什么?(小夜莺故意把问话岔开,和敌人圈子,避免正面回答。敌人看他只不过是一个不懂事的调皮蛋而已,这样,敌人就不怀疑他人。)

B.从这个感叹号中可以看出什么?(孩子机智巧妙地戏弄敌人)

C.那么怎样读好这个句子呢?指导感情朗读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读出注夜莺的天真活泼、顽皮、镇静和机智。

(指名读→评价指导→齐读) D.从小夜莺与军官的对话来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巧妙、聪明、沉着、机智)

教师引读:这是一个( )的孩子,读…… 这是一个( )的孩子,读…… 这是一个( )的孩子,读……

②‚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小夜莺巧妙的回答,即保护了群众,又痛骂了敌人是野兽。朗读时,读出他的机智和聪明。他爱憎分明,说出他对德国法西斯的憎恨。

2.教师引导:他凭借着机智勇敢,引着德国鬼子一步步地朝伏击圈走去,敌人还以为他是个‚蠢东西‛呢?其实小夜莺多么机智、多么勇敢,是一个真正的战争中的英雄!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与敌人的四次对话。

二次复备

(自由分组、分角色朗读→上台表演朗读→评价→再读) 3.默读全文,找出并勾画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小男孩是怎样用夜莺的歌声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传递情报,帮游击队歼敌的?

汇报交流:

①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响起来。

(体会到战争刚结束,到处静寂。小男孩故意用歌声引诱敌人上钩。)

②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学夜莺唱,学杜鹃叫‛,以便后来他用不同的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③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

(可以想到,小孩子同游击队用鸟叫声作暗号,已经不止一次了。他一定多次协助过游击队消灭敌人。)

④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的歌声。…… (一方面是赞扬歌声的悦耳动听,另一方面更主要地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他又开始坚守岗位、察看敌情了。)

4.找出文中景物描写语句并体会其作用。第(1)段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揭示了夜莺诱敌的原因。(承前启后,帮助情节发展。)

二次复备

第(21)段景物描写——山高要密,是适合伏击敌人的好战场。(帮助情节发展。)

三、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本文用了浓重的笔墨大量描写了小夜莺用歌声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埋伏圈,而对游击队的描写则笔墨极小。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战斗胜利了,假如你们是游击队员,当时会怎样夸赞小夜莺?甚至会围着小夜莺做什么?

2.接下来,请大家思考:小夜莺面对凶残的德国法西斯,难道他不害怕吗?那为什么他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板书:机智勇敢)

请大家拿出练习本,在以下词语中任选5个写一 段话回答这个问题。

(热爱 憎恨 临危不惧 祖国 敌人 卫国战争 保卫家园 镇定自如 毫不惧怕 随机应变 果断 聪明 机智)

四、学法梳理,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从文章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反馈。(开头三个自然段和这两个自然段的关系是首尾呼应。这样的写法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有力地表达了男孩发出夜莺的叫声,是为了配合游击队歼敌的主题。)

3.总结。(孩子们,尽管我们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或电影中见过,但是我们要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

二次复备

难。‚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这也是我们大家本单元学习的主旨。

小男孩用夜莺的歌声在村口引诱来德国鬼子;又用夜莺的歌声向游击队传递情报。他巧妙地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小夜莺,记住他的歌声吧!

五、畅谈收获,布臵作业

1.学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及景物描写的作用上来谈一谈。

2.作业。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少年英雄的故事层出不穷,你知道哪些少年英雄的故事呢?请简要说说出他们的事迹。 板书设计

机智、勇敢

小夜莺 活泼、灵巧 小英雄

热爱祖国 教学反思

二次复备

第15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教学具准备:

磁带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激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2)出示挂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请生说说:你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3)师总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注入东海。与黄河一起,被称为“母亲河”。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朗读文章,画出不理解的词。

②描红生字,师巡视指导,注意生书写姿势。

③生自由交流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

(2)检查自学效果

①出示生词,指名逐词读,评议、正音。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尘埃:尘土。磅礴:气势盛大。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学生轻声试读文章。

(4)逐自然段指名读文章,师相机指导,是生评议。

(5)四人小组自由读文章,讨论:那些地方读懂了?交流(师生共用)。

三、感悟内容:

(一)朗读感悟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3、精读第一自然段:

①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②交流。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③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④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⑤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⑥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⑦齐读第1自然段。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二)朗读感悟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全班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3、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自然段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4、怎么理解“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5、怎么理解“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6、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7、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长江以其丰富的资源,灌溉祖国大地,哺育各族儿女;长江以其宽广的流域,将西部巍峨群山和东部浩瀚的大海连成一片,在新的时代,长江之水把祖国大地灌溉得更加肥沃,并以崭新的姿态为推动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8、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9、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板书设计:1、长江之歌

赞美——无穷的源泉

依恋——母亲的情怀

第16篇:小草之歌教学设计

《小草之歌》教案(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 )

曲靖市麒麟区东山镇恩洪小学张黄琼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3帮助学生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渺小、惭愧、气馁、微不足道、奉献、索取、幸福、沙丘、缺少、锁住、打扮、计较、辽阔、更俏更娇、天涯海角”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小草图片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解题、读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一、解课题,引入新课学习:

1板书课题,指名解题:

题目中的“之”当什么讲?题目串起来怎么讲?(小草的歌)

2启发阅读:

小草歌唱些什么?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2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

3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

4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子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四、练习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1范读课文。

2自由练读课文。

3指名读。

①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一节也可以)读给大家听?

②师生合作,指名串读全诗。

4小结:多么美的一首诗,同学们不仅要把它美美地读出来,还要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3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小草的资料。

演示文稿(小草图片、洪水及沙尘暴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七课《小草之歌》。

2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3交流抄写的语句。

4小结:看来同学们都喜欢上这首诗歌了。下面让我们深入学习这首诗。

二、诵读全诗,思考问题: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诗歌,思考:诗歌是从那几方面赞美小草的?结合诗句的内容说一说,再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跟同学讨论。

2按提示自学诗歌,理解内容。

3班内交流:

①哪几方面:

第一部分:小草对大自然奉献多,索取少。

第二部分:小草对环境保护有很大的贡献。

第三部分:小草生命力顽强。

②质疑:[简略副板书学生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明确“哪些通过读理解”;“哪些可以在课下查阅课外资料解决”;“哪些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深入体会”)③针对主要问题,交流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

第一部分:小草对大自然奉献多,索取少。

出示小草图片,体会小草的“渺小”。(也可以结合生活中见闻谈)出示绿草地、草原图片,体会“奉献多、索取少”。

练习有感情朗读:(引导读出自豪的语气)

第二部分:小草对环境保护有很大的贡献。

播放洪水、沙尘暴视频,感受自然灾害的凶猛。

练习有感情朗读(重点引导学生从句式排列特点上,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小草生命力顽强。

引入课外资料和其它文学作品辅助理解。

三、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1归纳板书,深入体会。

①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小草自我评价的词语,用“~~~~”画出小草的表现。

②归纳板书:(可让学生写)

渺小不惭愧不气馁

微不足道不灰心不计较

又弱又小击退洪水

缺少目标锁住沙丘

……

③根据板书,进行师生对读。

④思考:如果你是一株小草,你会怎样来唱这首《小草之歌》?2总结:

小草虽然弱小,却有着无比的自信与自豪,它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值得同学们细细品味,深深思考。

3为图画题字:出示小草图,请同学添上赞美的话。

(教师随即指导学生:规范语言、前当选词、调整句式,注意语言美、韵律美)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整理《我的采集本》和“词语花篮”,继续丰富内容。

3练习朗读、背诵P92《爱的奉献》(“语文百花园五”中的“积少成多”内容),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先引导学生读读].

第17篇: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

寺坪小学郭小平

背景介绍:

《那达慕之歌》是一首蒙古族歌曲,歌曲热烈、欢快,展现了那达慕盛会的热闹场面。教学中,首先了解那达慕盛会的背景内容,然后学唱歌曲,最后开展活动,扮演角色参加盛会,表现音乐。在唱歌、表演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共度欢乐的节日”,对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产生亲近感,从中培养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那达慕之歌》,感受那达慕盛会欢腾的场面。

课时:一课时

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节日那达慕。

2、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唱出气势,能为结束句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

3、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那达慕之歌》是一首蒙古族歌曲,歌曲热烈、欢快,展现了那达慕盛会的热闹场面。教学中,首先了解那达慕盛会的背景内容,然后学唱歌曲,最后开展活动,扮演角色参加盛会,表现音乐。在唱歌、表演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共度欢乐的节日”,对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产生亲近感,从中培养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

教学方法:

以听为主线,以动为主流,以合为主方,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创造音乐,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培养美的情操.

学情分析:

歌曲演唱中,指导学生唱准附点音符的乐句是一个重点,其次就是歌曲的情感体验。针对这两个重点,教学中采用多听,多练,多形式表演,力求让学生唱的准确。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听、唱、动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创造音乐.感受蒙古族歌曲的风格特点,领略那达慕盛会的热闹场面,培养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

电子琴打击乐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舞蹈展示,激趣导入

1、教师蒙古舞蹈展示(草原就是我的家)

2、学生欣赏,感知音乐(在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是的,这就是内蒙古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

二、欣赏美景,简介那达慕。

1、学生欣赏媒体图片,教师简介“那达慕”。

2、(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娱乐。是集祭祀、竞技、娱乐和祝福于一体的民族体育盛会。那达慕盛会一般在夏季

7、8月份举行,届时方圆数百里的蒙族人民聚会在一起,为远方的来客献上哈达,进行摔交、赛马、射箭等活动。现在的那达慕盛会比以前更加热闹了,增加了马术、下棋、套马、田径比赛等精彩表演。真是热闹非凡!)今天这节课蒙古人民还特意邀请我们汉族的同学们一起去参加那达慕大会呢 !让我们好好准备准备,先来学学歌曲吧!

三、学唱歌曲,体验感知

1、播放歌曲,学生整体感知歌曲的速度、情绪

2、用“啦”轻声模唱乐曲,分析乐谱结构(反复记号、1—2句节奏紧凑,情绪热烈快活;3—4句节奏疏松,情绪宽广豪迈)

3、师引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引导学生理解“马头琴、好来宝”

4、分乐句学唱歌曲(学唱二遍)

5、检查唱:齐唱(第一遍随琴演唱,第二遍清唱歌曲。

6、指导唱

(1)师范唱,指导附点音符的演唱

(2)齐唱

(3)分男女生合作演唱(男女各一乐段)

(4)邀请小伙伴演唱

7、创编打击乐器敲鼓(脚踏地面)的形式为歌曲伴奏演唱。

8、运用筷子舞表现歌曲,渗透音乐与相关文化。

9、选择渐强(P—f)或者渐弱(f—P)为歌曲设计力度变化。随琴演唱歌曲,感受歌曲中两种力度的变化。

五、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活动:可以当啦啦队队员,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P—f)(f—P)演唱加油歌,可以创编蒙古特有的舞蹈《筷子舞》,还可以选择喜欢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根据喜欢的角色选择。

2、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分工合作,创编表演,师巡回指导。

3、全班展示表演,评议总结

4、播放音乐,拍手离开。

第18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一、你在我的生活里

·长江,我们每个同学都熟悉。说说你所熟悉的长江,或者与长江有关的事物、诗词。

1、衣、食、住、行;

2、关于长江的诗词:

教材中曾经学到过的;李白一人就有三首。

师总结。

·听音乐,默读课文,谈初步的感受;

朗读诗歌,注意读正确、读出节奏。

二、我的眼里只有你

·长江之歌,这“歌”就是——

我们歌唱长江,我们赞美长江,你、我,长江应该是第三者,为什么作者不说“她”从雪山走来?

出示雪山图,你的脑海里跳出了哪些词语,师描述,在这生机勃勃的春天,你走来——

默读第一句,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提炼\"丰彩\"和\"气概\"的意思.

这时候,你的眼里还有我吗?

把看到的形象融入你的朗读。

读诗就要这样:读出形象,并想开去,再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

·我们继续来读第二句,拿起你的笔,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为了加快记的速度,请写关键词。

交流

教师点化:

出示照片,我家门前有条弯弯的河,叫中心河,她通往长江;(指另一学生)你家屋旁有一条——叫——他——

当我吃着香甜的米饭的时候,我就想起长江;

当我——时候,我就想起长江;

刚才几位同学说的很好,请你挑你最喜欢的三个句子,连起来说一说,听了大家说的,你想把哪个词语送给长江?(哺育 母亲都可以,相机指名读)

出示长江图(沿途经过的省份,和代表性景物)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的(),你是无穷的源泉,指图,读,你用健美——

·表达内心的赞叹

分角色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齐读第三句。

·回顾第一小节的学法。

1、抓住重点词语,品味;

2、读出形象、读出感想;

3、通过朗读来表达。

三、你在历史的长河里

·用这样的方式我们来读第二小节

圈出重点词、批注、通过朗读来表达。

交流

教师指引:

荡涤:

1、荡涤和“洗涤”之比较;

2、物质、精神;补充,有关长江的历史重大事件。

推动:长江在新时期发挥的一些巨大的作用,如三峡工程。

师生,整理边语言,边指导读。

在这巨浪滚滚的长江中你看看到了什么?

情到深初,歌以咏之,出示带五线谱的歌词,学生跟唱。 再变成诗行,问学生,你们发现了,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1、结构整齐

重要的话,我们才重复说,每节的最后两句话为什么重复说? 音乐里重复的叫?

诗歌里重复的叫?

2、时空角度

第19篇:《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节日那达慕。

2、初步接触歌曲。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唱出气势。

3、能为结束句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教学重、难点:

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 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乐进入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新授导入

1、美丽的内蒙草原

师:“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白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草一朵、牛羊好似珍珠洒,啊!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背景音乐)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描写的是哪里?

师: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绿色的草、五彩的繁花、白色的羊群、枣红的马,还有远处缓缓起伏的丘陵和挺拔的白桦林。这就是盛夏的内蒙草原,从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到空灵的藏北大草原,从绚丽的木兰围场,到优雅的呼伦贝尔。然而,柔美的漂亮并不是草原的唯一,它还有阳刚的豪放。让我们一同走进蒙古大草原领略他的美丽与豪放„„(播放课件,随课件带领学生观赏草原美景,并由学生汇报交流相关的民族文化。如: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服饰、节日等等)

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的及时补充,结合课件给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带领学生了解蒙古族,引发学习兴趣后引导到蒙古的节日。

2、热闹的那达慕

师:你们知道蒙古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吗?

1/4

师:知道蒙语“那达慕”汉语的意思吗?(游戏或娱乐)。你们了解“那达慕”吗?我们来听一首歌曲《那达慕之歌》。听听歌中传递给我们哪些有关“那达慕”的信息?

初听环节,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的聆听《那达慕之歌》,了解旋律理解歌词内容。

师:歌中写了什么?(请同学读词) 师:从中你了解了哪些“那达慕”的情况? 师:你们对这个盛大的节日还有更深的了解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作汇报。 (播放课件)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进行信息交流。教师结合课件作补充,让学生了解“那达慕”的来历、节日活动内容、现在的“那达慕”等信息。

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娱乐。是集祭祀、竞技、娱乐和祝福于一体的民族体育盛会。

那达慕大会一般在夏季

7、8月份举行,届时四面八方的蒙古族牧民穿着节日的盛装纷纷来参赛或观摩。同时商业部门还把大批商品运到大会所在地,搭起帐篷作为临时商店,供牧民们选购商品。文工团、剧团、乌兰木旗演出队、电影放映队、科技展览部门也赶到大会为牧民们演出,使“那达慕”更丰富多彩。

那达慕具有悠久的历史。古时的那达慕主要进行男子三项竞技赛,即赛马、射箭和摔跤。相传,1206年,在蒙古高原上举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牧民盛会──对于蒙古部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性事件: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万人欢呼下,走上蒙古可汗宝座,完成了他的统一大业。而那次内容丰富、隆重非凡的盛会,一连热闹了好几天,其形式、内容与那达慕大会毫无二致。而且,从此以后,历代蒙古可汗都十分重视和喜欢那达慕,蒙古族百姓也对那达慕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近代的那达慕大会又增加了读书、唱歌、跳舞、下棋、射击、马球、马术、田径等活动项目,而且成了男女老少共同参加的群众性文艺体育活动,男女青年还可以借机谈情说爱,即所谓的“敖包相会”。现在那达慕已成为集民族体育、文化艺术、集市贸易、产品展销、招商引资、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

2/4

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骑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参加马竞走的马,必须受过特殊训练,四脚不能同时离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现在,你在草原或许会看到潇洒的牧马人胯下不再是马,而是摩托车了。但对于草原民族来说,一个男人就要像一匹好马,不仅精于“男儿三艺”,还要会拉马头琴,会唱草原情歌。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快之中。每年

7、8月间,内蒙古大草原是歌舞的海洋、花的海洋,人们用“那达慕”形式庆贺风调雨顺的丰收年,赞颂美好的生活。

3、欢快的那达慕之歌 学生复听歌曲

师:同学们对“那达慕”这个盛大的节日的了解还真不少呢!当你对“那达慕”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再次来聆听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师:“那达慕”可以说是这个马背上的民族里男人的节日,充分体现了蒙古草原的阳刚之美,让我们再次来聆听这首《那达慕之歌》,体会一下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力度、速度来演唱?

师:同学们理解的相当到位,我们就带着这种感觉来学唱这首欢快的《那达慕之歌》。

用听唱法学习歌曲,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相同的部分。歌曲中有两处附点的节奏要特别的注意。学生在经过多次聆听(播放课件时同时播放歌曲作背景音乐)后对歌曲的旋律已经比较熟悉了。重点在节奏和情绪的把握。歌曲基本唱好后,对最后的结束句变换不同的力度。

师:你认为最后的结束句要变成怎样的场景和情绪呢?不同的表现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来表现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讨论后汇报表演。(鼓励学生除了设计力度方案最好能加上相应的动作来表演。)

师: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有创意,正如你们所设计那样渐强的音乐通常会把音乐推向高潮,而减弱的处理将音乐引向尾声有明显的结束感。让我们共同来体会一下两种不同风格的力度设计。

3/4

小组汇报完毕,全班同学分别演唱感受两种不同的力度设计。第一段先由p~f第二段由f~p,完整演唱结束本课学习。

随着欢快的《那达慕之歌》结束课程,并鼓励学生查找并积累更多有关蒙古族的文化资料以及相关歌曲。

4/4

第20篇:《雏鹰之歌》教学设计

《雏鹰之歌》

教学内容: 歌表演《雏鹰之歌》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进一步识谱能力及对歌曲学习的兴趣,表现出活泼、快乐的少年。

2、通过学习《雏鹰之歌》让学生努力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争做“明天的雄鹰”。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带有“坚定、自信”的情感演唱歌曲 难点:熟练掌握“下滑音”及节奏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谁会用手势做出一个飞翔的雄鹰?(激起学生兴趣)

2、同学们做的真好,让我们随着这段音乐做一做,这是一只怎样飞翔的鹰?(引出 “雏鹰”)那我就为同学们演唱一首关于雏鹰的歌曲好不好? 叫《雏鹰之歌》

3、歌曲中唱到了什么?(引出 少年——雏鹰 的关系)

同学们回答的真好。这首歌是20世纪90年代初团中央发动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少先队教育活动,旨在把全国少年培养成“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纪的接班人背景下创作的。所以说这首歌专为你们这个阶段写的一首歌,那就让我们用自豪、自信来学习这首《雏鹰之歌》吧!

二、新课教学

1、让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从速度、情绪等的变化分为几部分?看看那个同学听的仔细认真。(两部分)

2、找一找歌曲中都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如果学唱应该注意什么?(||:

:||、(XX) (\\ ) 下滑音,0 休止符、不同的两个结尾)

3、同学们找的真仔细,哪让我们听听它们在歌曲中的作用吧!(重点强调 下滑音)

4、一句句和老师跟唱,处理歌曲中的(XX)、休止符、重点下滑音 强调反复记号

5、完整听赏一边(安静心里默唱)

6、跟随伴奏完整演唱一遍

7、变换演唱方式

三、实践活动

1、以1=G2\\4 111 143| 2.4 3 | 1.1143| 2.4 3 ||:3232 332 | 3432 11 | 224 332 | 15 5 :|| 11 1 引出新疆地区音调特征—— 乐器 铃鼓—“X X X X X|” 节奏风格 {4\\4 X X X X X| X X X X X||

{4\\4 0 0 0 xx|0 0 0 xx|| 分——合——配歌曲

四、扩展延伸

说说你如何成为“祖国明天的雄鹰”?

火把节之歌教学设计
《火把节之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