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人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01 07:58:4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公开课教案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认识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从认识的起源上来讲的,但并非人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亲身实践,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认识的发展离不开实践。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认识的正确与否不能用主观认识来辨别,要通过实践检验。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略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指导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相关链接” “名言”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离开实践认识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及其作用,知道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唯一的检验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关于实践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主观能动性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社会历史性活动 ④实践是一种适应环境的本能性活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例2]“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一观点说明(D )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例3]毛泽东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句话主要说明 (D ) A.认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 B.实践的需要推动了认识发展 C.认识正确与否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推荐第2篇:《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兰州一中 车环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劝子的两句诗告诉我们要对一件事物有深刻的认识,一个很好的办法是亲自去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通过对实践含义的分析,引出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试验。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事件含义的理解。

教师组织活动:以国家体育馆的建设为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此实践活动是如何体现实践的三个特点的。

学生回答问题:略。

教师总结:实践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2.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师组织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一个发明构想,并围绕该构想依次讨论四个问题:①你们这个构想、灵感来自哪里?②你们在实验中会遇到什么新的问题?③如何判断你们的构想是否正确?④如果正确,你们希望成果最终会运用到什么地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认识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从认识的起源上来讲的,但并非人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亲身实践,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通过大家的探究学习,我们知道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唯一的检验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学有所用 综合提高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草本》,满足社会的需求。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于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草本》,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民间兽医草本》“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李时针”。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草本》过程中的作用。

推荐第3篇:《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宁晋中学 李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命题判定、概念再判断等方式,能够理解实践概念、特征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初步利用“实践观”来分析现实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命题的是非判定,思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再判断,深化对实践本身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知行关系的讨论来升华对实践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了对实践的理解,感受到实践的价值,在生活中能注重实践,努力形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全面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和特征

三、教学策略

高二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实践”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同时本课的标题为《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所以教师可以直接引入“实践”,来学习“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后回归实践概念本身,让学生在已有哲学基础上来理解实践概念。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的课题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每组有两张任务卡,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首先,第一个任务就是我们仿照江苏卫视综艺节目《非常了得》,即选手给出信息,由嘉宾来判断是真是假。

我们的六组同学就是今天的嘉宾,请打开手中的任务卡1,要求是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一起来判断下面五个命题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最后由小组代表来回答,同时还要告诉大家你的判断是怎么得到的。

教师展示五个命题:

1.苹果的肩部(花梗凹陷部)最甜

2.在月球上让羽毛与铁球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羽毛和铁球同时落到月球表面 3.酱油吃多了皮肤会变黑

4.北京地铁价格上调之后,坐地铁的人会减少 5.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健康 (副板书:判断从哪儿获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汇总答案

教师讲解:苹果到底哪里最甜,羽毛与铁球是否同时落地,酱油吃多了会不会变黑,地铁价格会不会影响人们乘坐,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害健康,对于这些认识的判断是从哪儿来的,到底怎么回事,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

1.苹果的顶部是不是最甜。同学们的回答是可以通过吃一口尝一尝来做出判断。我们的伟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道“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大家与伟人的想法不谋而合。而吃苹果这件事就属于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活动。

我们亲口吃一吃判断哪个部分最甜,那我们吃一个就能得出结论吗?吃几个?怎么吃? 学生回答:吃几个肯定不行,最好是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 教师展示资料:科学家们利用糖度计这一认识工具来进行测试实践,我们对苹果哪个部位最甜的认识就更清晰,更全面了,原来是苹果的顶部最甜。

1

(主板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师设问:2.关于羽毛和铁球同时落地的认识,我们不是亲身实践,而是从别人那里来判断真假。所以,实践还是认识的来源吗?

学生回答:还是别人的实践来获得认识。

教师总结:从亲自尝一尝苹果获得直接经验,到他人的实验获得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来自实践。

教师设问:3.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非常有趣的话题,同学们都认为不可能,所以判断就是错的吗?因为91%的人说吃酱油皮肤不会变黑,所以“吃酱油皮肤会变黑”就是错误的吗?因为权威人士说吃酱油和皮肤颜色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所以“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不对的吗?

学生回答:不应该由权威或者多数人来判断真假,还是要看看科学实验结果。

教师展示资料: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增加光敏感的功能。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并不起作用。

教师总结: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

(主板书: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教师过渡:所以在追求正确认识的过程中,“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教师设问:4.关于地铁票价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借助我们经济生活书中的需求法则来判断正误,那是否与刚才提到的“不唯书”相违背?

学生回答:不违背,书本也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

教师总结:书本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来自于实践的间接经验,不唯书,不是不信书,而是要站在前人实践的肩膀上,更高效、更科学的实践。

教师过渡:5.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同学们给出的判断是犹豫不确定的。到底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害健康,我们以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为例,来判断一下。

教师展示资料:

1878年糖精在煤焦油衍生物的试验中被法赫伯格发现,可作为糖的替代品,满足了人们对糖的追求而颇受欢迎。随着糖精的应用逐渐广泛,人们对其是否安全的担心也逐渐增加;

1968年,科学研究发现大量喂食老鼠糖精,老鼠癌症发生率增加。人们认为糖精会增加患癌风险,被禁用;

1998年,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发现,老鼠患癌是因为尿液中糖精导致的沉淀物,人类尿液中则没有,没有证据证明糖精对人体健康有害,糖精被解禁。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并概述糖精的应用历史。

教师设问:在1878年、1968年、1998年,通过实验得出关于糖精的结论为什么都不一样?

学生回答: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有限,所以对糖精的结论不同。

教师过渡:让我们从哲学角度对甜味剂的使用是否危害健康认识发展过程进行分析。 在煤焦油衍生物实验、科学研究、化学分析法等各种实践活动的驱使下,关于糖精健康与否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发展。所以人们在实践中推动认识的发展,并用获得的认识来指导实践。

(主板书: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认识的目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于五个命题的判定,我们知道认识与实践即知与行的关系──认识从何而来,从实践中来;认识的发展要靠实践推动;认识的真伪要依靠实践来检验;认识的归

2

宿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板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师过渡:那为什么实践会成为认识的来源,目的,动力和检验标准? 到底什么是实践呢?我们现在深入的分析一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关于实践概念的阐述。 (主板书: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打开第二张任务卡,任务卡中有六个条目,大家根据已知实践的含义来按图索骥,判断六个条目中哪些属于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教师展示资料: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天气预报说2014年10月28日多云转晴,最高温度14度,最低温度4度 5.2014年10月24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实施从月球轨道返回地球的飞行实验 6.高二(6)班同学在化学课上学习了化学平衡知识

学生讨论并回答:1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符合“人”是实践的主体,4和6属于人的认识活动。

2、

3、5符合教材对实践的定义。

教师归纳: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区别于动物,客观物质性──主体、手段和客体都是客观的,并且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同时实践还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行为,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主板书:实践的特点──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教师小结:实践之所以是认识的目的、归宿、动力和检验标准,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能够将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的直接现实性活动。所以在实践中能够获得认识,能够检验认识,能够推动认识发展,认识能指导实践。

教师提升: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传统哲学中的知与行的关系。关于知与行,有人说知难行易,有人说知易行难,请同学们分析这两句话的合理性。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获得认识的实践不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累积,用认识来指导实践,实践中会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立场,三观的制约,行动起来没那么容易,所以这两句话都有合理性。

对于知行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管知还是行,我们最佳的状态就是知行合一,希望同学们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能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来获得最深刻、最生动的知识,用正确的认识来为实践服务,更好的生活和学习。那追求真理从来都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如何更好地去探求,下节课再揭晓。

3

推荐第4篇:教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二)

教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二)

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第 课时

一、授课内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4、教材分析:

5、教学方法:

三、复习回顾

1、实践的的含义:(注意三点)

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属于实践活动的哪一种形式? (1)燕子筑巢

(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3)农民种庄稼

(4)于丹利用电视媒介讲《伦语》 (5)建设和谐社会

(6)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7)人们自觉改造“三观”

(8)航天工作者研制“神州九号”

2、实践的特点:

四、导入新课:——明明和爷爷的经典对话 爷爷拉着小牛下田耕地。

明明:爷爷,爷爷„„小牛从来没下过地,它不会耕地,赶紧让他回去。 爷爷:正因为他从来没下过田,所以,我让它试一试,锻炼锻炼。 明明:累坏了小牛,怎么办? 爷爷:没有第一次,哪有第二次? 明明:小牛怪可怜的。

你赞同明明的观点,还是明明爷爷的观点,为什么?从哲学的角度爷孙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友情提示:如果总是一味袒护小牛,害怕伤者小牛,小牛永远也不会下田耕地。要不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归宿。

五、学生预习:

六、教师板书:

七、讲授新课: 探究一:

西红柿的来历 西红柿的故乡在南美洲的森林里面,果实鲜艳美丽。但当地人一直怀疑其有“毒”,取名为“狼桃”而不敢吃。到了16世纪,有两个英国人旅行中发现了它,并将其带回英国,种在皇家花园仅供观赏。直到18世纪法国有位画家抱着献身精神,决定要亲口尝一尝。他吃之前,作好了一切准备。吃完之后,他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召见”。结果,这位画家不但没到上帝那里去“报到”,反而成了天下第一名品尝西红柿“美味”的人。从此,西红柿上了我们的餐桌。 螃蟹(备用)

螃蟹(备用)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没有人吃螃蟹,结果螃蟹泛滥成灾,把越国的稻子都吃光了,弄得越王勾践一筹莫展,没有办法讨伐吴国。到魏晋时才有人懂得螃蟹好吃。人怎么知道螃蟹好吃的?必定有人不管它难看不难看,硬是抓住吃过它。鲁迅先生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华佗和麻沸散 (备用)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受伤有病的人很多。当时没有麻醉药,手术时病伤员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名医华佗因一次饮酒过量发现:酒有麻醉作用。他就叫病人手术前先喝酒以减轻痛苦。可有的手术时间长,刀口大,流血多,光用酒来麻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会人事不醒。他找来尝了尝,顿时觉得头晕目眩,满嘴发麻:好大的毒性呀!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因此,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 (茄科草本植物,中医称它的花冠为洋金花、风茄花,有麻醉的效用。)

1、华佗为什么要研究麻醉药?

2、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从哲学的角度,画家发现西红柿“味美”的正确认识是怎样形成的 ?(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如何被揭开的?)这说明了什么道理?(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头脑中凭空产生的,从实践中来。画家冒着风险是在品尝中发现西红柿的味美,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是在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毛泽东——“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南宋的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人们在实践中如何获得认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客观事物的认识。 探究二:

罐头的由来

1812年12月,法国拿破仑为了独霸整个欧洲大陆,对沙皇俄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法军所带的食物经过长期远征,剩下来的已经腐烂变质,许多士兵吃了变质食物,立即拉肚子,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

为了解决远征作战中食品供给问题,许多人开始了对食品储藏进行研究。法国有一位食品制造专家尼可拉最先用“加热杀菌”的方法——用高温把食物煮熟,杀死细菌。后来,他又解决了杀菌后的密封技术,即用铁罐式瓶子,把食品放入后,再把瓶口密封。从此,罐头食品开始流行起来。

1、食品防腐技术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

2、为什么会出现?

3、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 食品防腐技术是适应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战争的需要提出了食品如何防腐的问题,推动了人们对食品防腐问题的研究,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

 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人们在实践中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供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长期以来,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了自己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探究三:

蜜蜂的嗡嗡声从何而来

我们一般认为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是由于其翅膀震动导致的。湖北省 12 岁的小学生聂利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翅膀,仍能听到蜜蜂的叫声,该项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声。

进一步做实验研究,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从而证明了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备用)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这则事例给了我们认识论的什么哲学启示?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辩论——关于人们的某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依靠什么来检验, 有几种常见的观点:PK

1、主观认识能否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2、客观事物能否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3、科学理论能否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逻辑推理能否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甲:用权威人士观点检验。

权威人士(在某一领域有渊博的知识、建树,在社会公众当中有较高的声望、影响力,往往提出的东西有很大的社会效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度)认识的正确与否,就是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种认识无法判定另一种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乙:用多数人的观点检验。

(大多数人认同的、认可的都是正确的,但大家不要忘记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建国初,国人普遍认为计划生育不可取,认为人多力量大,但马演初坚持在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实践证明,马先生的建议是正确的。认识的正确与否,就是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种认识无法判定另一种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丙:用客观事物自身检验。

客观事物自身不不能回答人们对他的认识是否正确。 丁:用实践来检验。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既有客观物质性,又有主观能动性,是联系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桥梁。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科学发展中的无数事实已经充分地证明了只有实践能够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

探究四:

材料一: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P46Ye) 材料二:《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去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全家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3年技术才得精通,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也就没有地方去施展他的本领。 问题:上述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这两则故事一正一反说明人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和本领不是 给别人看的,不是夸耀的,而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即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否则人们的认识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

1.材料一说明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材料二说明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活动。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为人类造福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离开了对实践的指导,认识不为改造世界服务,认识就是空洞的,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实践

既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归宿。

八、课堂小结:

九、课后反思:

推荐第5篇:第六课 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第六课 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具

常规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实践在认识产生过程中有什么地位何作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38分钟)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2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他们把实践或是看成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或是看成纯主观的活动,或是割裂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都不是对实践的正确认识。

教师讲解: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要了解好实践的含义,我们就得从下面的两方面来理解: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教师提问:大家根据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判断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的是:

1、蜜蜂筑巢2老师讲课3学生认真学习4教师备课5争论“克隆人”6建设中的长江山峡7克隆绵羊“多利”出生(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2、

4、

6、7)

学生活动:依据实践的理解,区分一般活动和实践活动

(2)实践的特点

教师提问:我们所说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直接现实的活动,那么这样的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你能通过上述实例概括出来吗?

学生活动:依据自己的举例和教师的举例概括实践的特征

教师点评:实践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教师讲解:第一,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原因有两点:

A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主体(体力、智力)、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实践的对象(自然界、社会关系),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此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的实践也必然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教师提问:鸟儿筑巢和人类建造房子有没有区别?为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主观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实践有主观能动性的,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体现在:

A、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电视机、电脑、空调

B、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更替

注意: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者是统一的,不应用这一特征去否认另一特征。

举例说明:某一同学是某中学的学生、是某班的学生、是江门人,我们不能以此来否定其他的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并不矛盾。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教师提问:A单个人的活动叫做实践吗?

B实践活动能够脱离社会吗?

C人们的实践活动受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D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都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教师讲解: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以及特点,下面我们就可以回答课本42页的问题了,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区别在哪里呢?

杜威:实践和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本能有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黑格尔: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教师提问: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那么实践的形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概括

教师总结: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它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B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方针的制定制度的实施

C科学实验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教师提问:人的认识能从人脑中自己生出来吗?能从天上掉下来吗?能由客观事物自己跑到人脑中来吗?为什么不能?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

教师讲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当主体与客体相分离时,人脑就不能产生认识。因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让客观事物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人脑才有可能产生认识。因此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从认识的起源上来讲的,但并非人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亲身实践,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个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这是关于知识的传播问题,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这是认识的来源问题。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拨: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这些都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发展、科学的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在实践中遇到了新问题,产生了新要求,为了解决问题而研究探索的结果。无论是古代的天文学、力学还是数学,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向前发展的。

教师讲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第一问:庄子的错误在于,否定了是非的标准,主张无是无非,从而走向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第二问:是非是可以说清楚的,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是非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社会实践。

教师讲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A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C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应该为实践服务,应该回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和运用,认识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因此,博士回国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牧民实现共同富裕,才真正达到了认识的目的。

教师讲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包含三方面的意思:

A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为人类造福。

B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离开了对实践的指导。认识不为改造世界服务,认识就是空洞的,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归宿。

(三)小结新课(1分钟)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及其作用,知道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唯一的检验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练习作业(5分钟)

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百闻不如一见 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答案D

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答案C

3、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B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B

六、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基本含义:

(1)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手段、对象

3、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七、课后作业

结合所了解的生活实际,分组讨论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推荐第6篇: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基础知识】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 ① 含义内容

② 实践的主体

③ 实践的对象

④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

2、特点 ①②③

3、实践活动的分类 ①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③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2、

3、

4、

【难点解析】

一、人以外的动植物是否存在实践活动,为什么?

二、实践是否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为什么?

【自主探究】

一、思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那么认识对实践有什么作用?

二、联想:你能否举出反映实践和认识关系的名言警句或者寓言故事?

【一课一练】

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自觉选择性

2.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这突出表明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B.能动性C.历史性D.社会性

3.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4.朱熹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下列观点蕴含的哲理与之相符的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②勤迈万里路,善交八方友 ③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④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5.日新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强调“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下列诗句中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和“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蕴含的哲学寓意相近的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D.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战国·荀子《修身》) 6.先天性眼组织缺损是严重的儿童致盲性眼病,有遗传倾向。

这种病由胚胎期6~7周时胚裂闭合不全导致,目前该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我国医学界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及调查,首次发现了导致先天性眼组织缺损的新基因ABCB6,这为今后进行基因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医学发现说明() ①善于发现人类未知领域之谜有助于改变人类的遗传规律②不断的实践探索是人类实现从“未知”到“有知”的源泉③发现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规律是利用和创造规律的基本前提④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攻克医学难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有感而发:“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告诉我们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脱离实践的人难以获得认识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8.最近,湖南台一档明星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引起了一阵热潮。五位明星爸爸纷纷表示通过这个活动,学会了怎么带孩子,怎么做家务,也深刻明白了孩子妈妈的辛苦。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哲理与材料相同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雷雨天气里,可以用手机吗?实验证明,如果是在有避雷针的建筑物内,有电磁屏蔽,打电话、玩微信都没问题,其危险性基本可以忽略,但是有电线连接的那些电器设备的危险性比手机要大。这说明了() ①实践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②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规律

③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现实条件的制约去认识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A.①④B.②④C.①②D.②③

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我们摆脱了贫穷落后,但也带来了许多资源、环境问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十七大将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旨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不断印证着对科学发展之路探索的正确性。

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基础的?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ACBCCCDCA 主观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环境等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3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发展对生态文明的认识。(3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验证了生态文明的正确性。(3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等严峻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分)

推荐第7篇: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反思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反思

武钢三中

陈辉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在学习本框题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唯物论当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铺垫作用。从地位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所以学好该框题为后面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理解并掌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过程方法目标:

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让知识服务于实践。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教学重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由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正确理解该知识点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正确的人生观,学好下一阶段的知识都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是: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这块知识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初步接触,需要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在导入新课部分,通过多媒体投影 戴嵩, 配合文言文《戴嵩画牛》,引导学生思索认识的来源,通过创设情境,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出本框题的学习和对“实践”概念的介绍。

在本节课难点的教学“

1、实践的定义”的突破过程中,主要通过教师系统讲授,有助于学生系统科学把握含义,并通过当堂判断练习,强化和巩固概念知识的理解。

在另一个难点知识“

2、实践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则运用活动探究法,通过一个课堂小游戏(折纸飞机),共同体验一下实践的特点。把生动有趣的游戏引进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知识,在游戏中轻松得出结论。通过折飞机这个小游戏,可以将抽象的哲学原理具体化,使学生轻而易举的理解与掌握。最后教师课堂小结,学生强化跟踪记忆、通过课堂演练选择题1—2,及时运用所学知识。

在本节课重点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漫画《孰是孰非》,引出探究问题:“实践和认识有何关系?”,再创设情境,通过四组镜头,合作探究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通过镜头一:走进军事,材料1华佗和麻沸散 ;镜头二:走进科学,材料2冥王星“降级”;镜头三:走进自然,材料3蜜蜂的叫声;镜头四:走进社会,材料4陶行知改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升华,依次得出四个个结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每组材料探讨后都配合问题探究:列举相关名言名句。通过运用教学资源,尤其是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层层创设情景提问,启迪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视野,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经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沟通的良好品质,也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语言组织归纳表达能力。

在本节课课堂总结部分,师生共同回顾所学知识点,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知识结构图,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系统性认识,达到巩固的目的。

课后作业,精选部分典型例题,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知识。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有收获也有不足自出:

1、本节课采用“学案引导——小组合作——个人展示”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运用恰当的生活实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但仍感觉有不足的地方:“小组合作”中因所举生活实例,贴近实际,学生兴趣浓,讨论热情高,出现时间把握的不是太好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在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我会尽量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好学生,把握好时间。

2、教师应该主动收集学生能够感受到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创设出一个\"高效乐学\"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其中,创设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观察更加敏锐,形成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和信心,培养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复合能力。

3、作为教师自身素质也要不断提高,尽快向复合型、方向转变,不仅要精通政治学科知识,而且对中学其他学科的知识亦要有所了解和掌握,注意各学科间的相关性和融合性,借鉴其它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来充实完善政治教育教学的各个过程。

推荐第8篇: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单位:老河口市高级中学

授课:李程璐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了解实践的形式。

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实例中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从而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知识服务于实践

2、激情投入,大胆质疑,在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和快乐。【学习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学习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的一切_____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_____为主体、以_____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______的活动。 实践具有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践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_________________,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4)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意味着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5)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______中的人的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_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_______________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_________,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______的认识。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________,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______,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___。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_______,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______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_____。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_____和实践中产生的______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______中来,最终还要回到______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_____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探究案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2016届高二下学期政治导学案

1 1.材料一:

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通讯销售元器件,时间有可能长达7年。若美国政府真的开始执行这一政策,中兴通讯将遭遇麻烦,因为该公司所需的元器件无法完全找到美国企业之外的替代方。现在,中国正在从防守转成进攻!这一制裁反而刺激了中国现有的计划——即在未来十年投入约1500亿美元,抢占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曾经,中国航天饱受歧视:国际空间站,16个国家参与,唯独不让中国加入。美国认为太空空间站技术有军事用途,所以反对中国加入。面对这一困境,中国唯有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发展自己的航天事业。

是什么推动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2.材料二: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但要想完成这个规模大、系统复杂、技术难度高的工程绝非易事。刚起步时,我们的技术力量、基础设施、研发经验、研发能力非常有限。

航天产品研制涉及总体、结构、控制、气动等多个专业,一体化程度高,各专业紧密配合。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风起云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开展了总体协同设计系统建设,运用数字化设计分析工具开展工作,积累知识数据,推动着技术的快速研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如何推动技术的快速研发?

3.材料三: 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于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再入大气层燃烧,残骸落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天宫一号是我国未来空间站计划的首个试验飞行器。这座“天宫”作为空间实验室的雏形,曾经先后与三艘“神舟”飞船完成对接,并完成了从自动对接、“太空授课”到内部细节设计等一系列试验。从这艘试验飞行器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都将应用在未来中国的空间站中。

天宫一号飞行器在空间站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2016届高二下学期政治导学案

2

4.材料四: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科研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地球卫星先后承担了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远程通讯等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空间科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大家可能不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方便面、耐克鞋气垫都是从航天员的食物和穿戴用品中民用化而研制出来的,而先进超声诊断与远程医疗技术等更是空间科学研究给人类带来的福音,国际空间站开发的靶向药物输送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

人们获得对宇宙规律的认识的目的何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三、练习案

1.“人离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越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恩格斯的这句话强调实践的特征是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变化发展性

2.Google、维基百科、微博……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方式。因此,有同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一结论已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了,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因为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来源

B.是错误的,因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自于实践 C.是正确的,肯定了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来源 D.是错误的,否定了间接经验是认识的途径

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日趋完善以及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我国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和法制等观念日益增强。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4.从“只生一个好”到“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再到“単独二孩”,然后再到全面放开二胎,随着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中。这说明

①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3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2016届高二下学期政治导学案 6“乡愁”即“愁乡”“思乡”。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家的味道、家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都蕴含着深深的爱。幼儿时,爱是母亲轻轻摇动的睡篮;少年时,爱是父亲严厉的轻声呵责;长大后,爱是父母慈爱目光里的团圆饭……从中我们获得的哲学感悟是 ①家的记忆源于每个人对家的心理感受 ②不同的家的味道寓意着相同的家庭之爱 ③家的味道在不同阶段传递着不同的情感 ④每个人对家的情感来自于长期的生活体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医生,不打针,行不行呀?”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病人的心声。研究人员公布了一款新科研成果——无针头注射器。它是一种喷射注射器,在没有针头的情况下,利用高速压力能够令药物穿透皮肤打进身体内,这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是喷射注射系统技术的重大改进,能让患者告别打针之痛。这一事例说明了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认识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 ④基于实践的认识发展是循环往复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8.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2年卡尔.兰德斯泰纳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2016届高二下学期政治导学案

推荐第9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哲学生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推荐]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程要求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六课的第一框题,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本框题共分两目。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学好本框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各课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四课和第五课的学习,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哲学毕竟是高度抽象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因此,课堂教学应多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强化学生对于实践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记忆。

由于学生参加实践、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的主体和对象欠缺足够的认识,所以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生活体验,将生活化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P42-43,通过“走进生活”理解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通过对“屠呦呦采访稿”的感悟,理解实践的特点。从中体会屠呦呦淡薄名利、坚持真理的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2.自主学习教材P44-46,结合“青蒿素的研究历程”,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学习屠呦呦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勇于担当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难点:实践的含义、特点。

六、教学方法 情景、问题引领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学习提纲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王者加冕---实至名归

播放《屠呦呦诺贝尔获奖》图片及视频片段

【设置意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王者归来----忆往昔

一、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学习目标一】结合教材P42-43,通过“走进生活”理解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通过对“屠呦呦采访稿”的感悟,理解实践的特点。从中体会屠呦呦淡薄名利、坚持真理的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自主探究】实践---(结合教材P42-43,注意把握关键词)

1、含义:主体、对象

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基本形式:(教材P43专家点评)

【设置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概括能力。

【走进生活】图片中展示的活动哪些是实践,进而追问是实践的哪一种形式? 1.蜜蜂筑巢 2.辩论赛 3.农民喷洒农药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科学家研究发现抗疟新药

【设置意图】通过图片的判断进一步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基本形式。 【知识整合】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创设情境】王者归来-忆往昔 采访稿一: 记者:当时我们对青蒿的研究经历了很多波折,那后来是如何成功的?

屠呦呦:我和成员们发现青蒿药材含抗疟活性的部分是在新鲜的叶片里,而非根、茎部位。同时我们改用将温度控制在60°C的乙醚冷浸法处理青蒿才得以提取有效成分青蒿素。 【问题引领】

1、青蒿素的研究中,实验的主体、对象、手段、结果分别是什么?

2、以上结论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设置意图】通过问题细化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采访稿二: 记者:当时我国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启了对青蒿素的试验的?

屠呦呦:1967年越南战争陷入拉锯,疟疾席卷战区,而引发疟疾的寄生虫对当时的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为了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我国开启了对青蒿素的科学实验。 【问题引领】

1、我国为什么要开起对青蒿素的科学实验?

2、这说明实践具有怎样的特点?

【设置意图】通过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思考。 采访稿三:

记者:当年我们国家的科研条件很艰苦,您能给我们谈谈吗?您又是如何来看待今天的荣誉的?

屠呦呦:青蒿素在青蒿里的含量只有千分之几,这就需要一个很大的容器去浸泡,但是我们没有,只能用7个家里使用的大缸。今天的荣誉和成果不是我一个人的,离不开研究团队集体协作。 【问题引领】

1、材料中影响青蒿素实验的因素有哪些?

2、这说明实践具有怎样的特点?

【设置意图】通过设置情境,使知识更加的形象化、生活化。 【知识整合】实践的特点

第二环节:王者归来---话历程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教材P44-46,结合“青蒿素的研究历程”,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学习屠呦呦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勇于担当的精神。 【自主探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合教材P44-46,把握关键词)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注意P45第一段)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注意P46第一段)

【创设情境1】1970年青蒿素在动物身上实验时,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当时,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由此获得了第一手真实的资料。 【问题引领】

1.材料中屠呦呦是如何获得认识的?

2.以上两个结论给我们共同的哲学启示是什么?

【设置意图】用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切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创设情境2】1970年由于条件所限,我们只能用传统方法-冷浸提取青蒿素,此法需要经过多次萃取浓缩,有精制困难、费料等新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1992年我们用超生波提取法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合成出双氢青蒿素。(抗疟疗效为前者的10倍) 【问题引领】材料中哪些因素推动了我们认识的发展? 【设置意图】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创设情境3】1971年通过动物实验,屠呦呦发现了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的青蒿素。后经全国的共同协作,反复验证了2000多病例,确证青蒿素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特别对抗氯喹恶性疟有特效。 【问题引领】

1.你如何运用“化学实验”来区分盐酸和硫酸?

2.上述材料是如何证明青蒿素对氯喹恶性疟有特效的? 3.以上两个结论给我们什么样的哲学启示?

【设置意图】通过设置生活化、梯度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分析,总结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创设情境4】PPT展示图片及相关数字2.4亿、150万、15年、50% 【问题引领】屠呦呦不断进行青蒿素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设置意图】通过形象化的图片和数据,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提升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堂小结】

第三环节:光荣与梦想

假如屠呦呦当选“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为她设计一段颁奖词。 要求:

1、结合本节课知识

2、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思路参考】

3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千百轮回,是证于斯。

你,临危受命,攻坚克难,诠释了中国人的协作与担当

你,心怀天下,以身试药,展现了医者的大爱和智者的无畏。 你,心装使命,勇于实践,用青蒿驱逐病魔。 你,惊诧了世界,展现了炎黄儿女的光荣与梦想。 你,让我们相信,中国人一直行走在世界科研之巅。

十、板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基本形式

3、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十

一、课后作业

1.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推荐第10篇:高中政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特点。

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践观,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预防甲型H1N1流感视频进行导入,并提出问题:预防甲流方法的认识是从哪里得出来的?引出本课的课题。 (授新课)

多媒体出示:展示自主学习目标, 感知教材让学生的快速阅读和解决问题。

师:现在检验一下大家自主学习成果,我列几个例子,大家来判断哪些属于实践活动?并阐明理由。

多媒体出示:

1、农民种田

2、教师讲课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4、学生认真学习

5、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6、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学生讨论,相互探讨。 由结论得出:展示课件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

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

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教师活动:利用改动过的愚公移山事例来探究实践的特点。

材料中构成实践的要素有哪些?它们具有什么共性?由此得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关系,实践的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它们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不仅如此,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教师活动: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相互探讨。 (方便出行)得出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动物,人在行动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由学生看书总结出实践的第三个特点——社会历史性,并要求学生说出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学生若得不出结论,可以问为什么愚公不用铲车去挖山?)愚公移山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移山的工具也需要他人提供,这体现社会性;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体现历史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过渡)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求索真理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多媒体出示:时事政治资料,设置四个问题,由学生讨论得出答案: (1)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怎样体现出来的?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材料怎样体现出来的?

(3)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怎样体现出来的? (4)如何理解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怎样体现出来的?

之后学生代表总结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目的和归宿及其表现。如果学生在第一方面提出质疑(学习是获得认识的另一个来源),我将顺势进行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确来源与途径的区别;倘若无人提问,此问题由我提出,共同解决。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探究设问: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哪些?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点评: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如何理解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及其三个基本特征,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的唯一标准及目的与归宿。通过这一框的教学之后,我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觉践行实践观。 【板书设计】

实践及基本特征 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特征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课后作业】 同步作业

第11篇:必修4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第一中学 张明

必修4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第一中学 张明

【课前预习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要服务于实践。

能力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培养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

改造

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

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2.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

决定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

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4.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意味着实践是一种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

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

5.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

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

制约,是一定

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

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

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

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

,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中所产生的

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课前思考

1.实践也包括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吗?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只能是实践吗?

3.人的认识对实践有没有反作用?是怎样的?

四、我的疑问(如尚有不明白之处,可写在下面)

【课堂导学案】

【导入】:

课前准备:咸鸡蛋四个,生、熟鸡蛋10个左右。课前分发给学生。每小组8人,可随机获得一个鸡蛋。

导入:发放鸡蛋,请同学们观察,用各种方法辨别自己小组获得的鸡蛋的生、熟、咸、淡,作出区分。可见,我们对鸡蛋咸淡生熟的认识来自我们的亲身尝试。从哲学上讲,就是实践。

【授课】

搞清一个概念,开展两个探究,做好四组练习,掌握一对关系。

大背景:以我们胜利油田各项事业发展为背景,共同探讨本课内容。

一、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一个概念:实践。由同学们结合自学内容,分辨以下事件是否为实践活动,并说明原因,加深对实践含义的认识。

1.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及海啸后10天,日本开展震后重建工作。

2.胜利一中王涵同学荣获第24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金牌,并被录取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3.天气转暖,冬眠的动物们开始出动捕食,农民开始耕地播种。

4.胜利一中的老师们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同学们认真学习。

5.我国科学家经过检测和研究发现日本核辐射对我国的影响十分有限。

学生回答说明,教师点评,并总结指出实践的三种分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

情景探究一:胜利油田教育事业发展之“百年大计奠根基”。结合胜利一中高中部新校建设,说明我们的新校建设是如何体现实践的三个特点的?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由同学们在自学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畅谈发展大业,探讨本课知识。教师作总结说明与补充。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情景探究二:胜利油田科技事业发展之“学以致用创佳绩”。从胜利油田一位科技创新能手的故事说起。分析讨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他是谁?有什么故事?参见探究二文本材料,附后)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科技能手的故事逐步展开,环环相连,扣人心弦。看故事,学知识。在这里,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我们从中会受到很多启迪。

三、趣味性巩固练习

由各小组同学们选择,练习以“诗情”、“画意”、“故事”、“歌声”为模块,小组随机选择后由本组来完成。

【故事】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 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

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直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

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以上材料体现了我们本节课所学的什么知识?

参考答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画意】

1.观察右图:潜伏该结束了!我们研究发现,你不是行星,只是矮行星!

这体现了本节课的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观察左图:“堂堂游泳一教练/不幸落水难上岸/大呼救命惹人笑/早知当初多实践”

这幅漫画主要蕴涵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歌声】

展示许嵩的歌曲《想象之中》MTV片段。看歌词听歌曲,歌词反映了我们本节课所学的什么知识?

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诗情】

1.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增广贤文》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行以求知,学以致用”

──浙江师大办学理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四、知识比照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来自于实践,那么是否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呢?请参考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四个方面)

2.认识反作用实践(正确认识„„,错误认识„„)

3.方法论要求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课后思考】

1.胜利油田发展之展望,“三年寒窗学不厌,求索真知做贡献”,请用本节课的知识说明:我们当前和今后该如何投身于胜利油田建设?

2.撰写《实践论》读后感。

附:探究二文本材料

【人物简介】

陈景世,1969年参加工作,1974年来到胜利油田。先后做过汽车司机、修理工,现为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采油厂高级技师。他在石油机械、机床改造等领域,不断探索,刻苦攻关,拥有5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11项国家专利,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劳动模范。他提出了“咱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的口号。

【故事一】

1997年,机修厂面临危机,而工厂的振动磨床技术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工厂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陈景世决心自行设计制造,但查阅了大量资料,也未找到相关情况。有一次,汽车在行驶中方向盘摆得很厉害,修了几次都未解决问题。陈景世想,找一下两前轮的动平衡试试。想到这里,他脑海里灵光一闪,动平衡不正是一种震动原理吗?掌握了震动原理,经过近半个月的攻关,陈景世终于设计出自己的震动磨床。

问题:陈师傅这一想法的来源是什么?

【故事二】

2000年,胜利采油厂胜兴集团决定上一套粉尘加工设备。集团公司花50万元购买了粉尘加工技术,并购买了设备。开始时,运行良好。然而想不到的是,不久后,就接二连三地出现故障,反复修理仍不能解决问题。

专家和厂家的技术人员到现场联合会诊,得出的结论是中轴设计不合理,要拆卸设备运回厂家修理。要拆卸高7米多、重几十吨的设备,需要动用大吊车,这样不仅要拆掉工房大门,还要掀掉房顶,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大笔的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公司领导找到了陈景世。陈师傅在仔细研究了图纸后,又采用先进的工具和仪器对设备的安装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在未拆卸情况下解决了故障。

对方在了解了他的维修过程后,连声称赞说:“没想到,没想到,你真了不起。” 陈师傅说:“这次经历又让我学到了很多。”

问题:这套粉尘加工技术从一开始的不成熟到后来的故障解决,是如何完成的?这说明了什么?

【故事三】

抽油井口的密封是油田长期未能解决的一个大问题。陈景世经过刻苦钻研设计出了“光杆密封器”。

有人说:密封问题是个重大难题,他的这种密封技术看起来也没啥了不起,能不能解决问题很难说。

问题:如果你是陈师傅,你会如何打消这些人的顾虑?

陈景世的“光杆密封器”投入使用后,效果非常好。采油队的工人师傅说:“陈技师研究的这种密封器几乎不用换盘根,也不用天天紧盘根压帽,而且不漏油,很好用,可给我们采油工人解决大问题了。”

陈景世说:“科技创新就是为了应用于生产,如果束之高阁,那还改进技术做什么?”

问题:工人师傅和陈景世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作者简介:张明男,1981年4月生,山东沾化县人,200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同年参加工作,任教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第一中学至今。曾荣获河口区优秀教师,东营市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有多篇论文发表,所带学生已有多人考入清华、人大、复旦等名校。

第12篇:品质从何而来

品質從何而來?

當今市場上,隨著品質要求的不斷提升,人們已感受到發生在周圍的品質變化,FPC行業隨著ISO質量標準的頒佈,從品質定義到品質體系的建立以及品質管理的目標都有了很大的改進,“今天的質量,明天的市場”的理念深入人心,隨著市場的不斷要求和市場的競爭愈來愈激烈,品質一詞已是大家的共識,然而對品質的期待,已早不再局限於產品的品質,對於服務的品質,甚至企業形象的品質已經形成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條件了。 目前,結合我司的目前情況,我想要改善品質狀況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品質目標明確化

目標不只是喊在嘴裡的口號,我們廠的每項工作都應該為我們所訂立的每項目標服務。品質提升說道底也就是生產加工成本的控制和客戶要求的滿足,我們所指定的品質目標其實就是我們需要展現在客戶面前的品質形象。目標還應該是深入我們公司每一個員工心里的工作動力,每一個員工都應該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而為之不懈的努力奮鬥!達成目標是我們工作的工作之動力和自我成就之榮譽!每週生產出來的品質良率多少來決定我們下週的品質目標,用不斷的小目標來推動我們向總目標的不斷前進。那麼,我們才能在有朝一日到達一個完美的美麗的目的地!

二、獎罰制度程序化

公司從來不缺少制度,可是有時候發現就如中國的某些法律制度一樣,理論上來講,規章制度是拿來約束監督執行的,真正能拿來約束監督執行的我們公司有嗎?這個可能也是一些工廠的通病,作業指導書有,不看,規章制度有,不遵守,不執行。從上到下就虛風一陣。這種制度就形同虛設一般。但是這東西要有效果,就只能從現在開始強調、重視、監督、堅持起來!一個好的品質獎罰制度,需要有一個流暢的操作程序來運作。就是權責分明,必須明確,品質部在處理品質問題上,擁有高於其他部門的決策權,品質部的執行權和決策權不容挑釁。至於責任明確,就得有依有據,白紙黑字,當眾宣誓,按條逐款,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品質制度自然也將會落到實處。

三、檢驗程序規範化

《檢驗標準和流程》是品質檢查之基本工作依據,一套完善的檢驗標準及作業流程是公司品質的基本保障。原材料檢驗標準、製程檢查標準、成品檢驗標準,每一個環節都註定了每一批產品能否達到目標要求。該做的檢驗項目一定要做,該走的檢驗程序一定要走,不能因為急著生產或者交期緊,所以原材料或產品不用檢或者敷衍了事。這樣非但產品質量沒保障,而且,長此以往,也將將公司品質管理推向惡性循環的深淵!

四、數據統計明細化

數據,這是品質工作效果的唯一體現。用數據說話,才能讓製程異常查有源頭,每項改善方案事出有因,每項生產成本了然於胸!從原材料使用到製程異常處理在到成品出貨統計,每一組數據都需要具有真實性、可查性、連貫性和完整性。只有做好數據統計,一個成功的品質管理才能從中得以完美展現!

綜合以上幾點,因此:

1、品質提升需要訂立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

2、品質推動需要有程序的執行獎罰制度;

3、品質管理需要規範檢驗標準及流程;

4、品質體現和改善需要一套完整的數據統計系統。

第13篇:幽默从何而来

幽默从何而来 ——读《教育叙事》有感 不经意间在同事的办公桌上拿起《教育叙事》这本书,它没有光艳的封面,只是很朴实 的封面,“教育叙事”作为书本的名字,出于好奇,我随手翻开了第一页,是这样一篇文章 《嬉皮笑脸的老师》,看见这个标题我就很纳闷,“嬉皮笑脸”这不是说老师不正经吗?在 更为好奇之心驱使下,我就读了下去,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英语老师(文中的主人 公)下课后在走廊上休息,一位学生经过老师身边,向老师问好给老师一个笑脸,老师回应 学生,也报以学生笑容,接着学生说了句让老师意想不到并值得深思的话:“老师,你为什 么总是嬉皮笑脸的呢?”老师听了这话愣住了,不由深思了,学生这是在批评我呢,还是在 表扬我呢?上课太随便了?难道我上课时, 面带微笑, 给学生带来轻松的气氛不好?„„想 了很久,得出结论,学生可能是在表扬我吧,但表扬的词语用错了。对“嬉皮笑脸”这个词 的理解有误。于是老师就“嬉皮笑脸”这个词语给全班上了节语文。提问学生,“老师每天 满面春风的来上课好不好呢?”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 “那么你们对这位老师是批评还是表 扬呢?”“表扬了。”“怎样表扬啊?用‘嬉皮笑脸’好不好?”这时回答就各种各样了, 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老师从词语的词性、感情色彩入手,有的说的褒义的,有的说是贬义 的,但更多的认为是中性词。老师解释给学生听,学生才恍然大悟。最后得出学习语文课的 重要性, 那么学好语文对学好英语重不重要?回答肯定。 学生受到的启发很大所以在这节课 里,学生听得很认真,本堂课结束了,学生还沉浸在课堂中。我看完后,也沉浸在故事中。 老师能捕捉学生的每一个信息作为教学资源,认真的对待,并以各种方式教育孩子,试问自 己能行吗?能做到这样吗? 我又迫不及待的看下一篇文章,又是一篇不同的教育感悟,每看一篇,使我的心灵就会 震撼一次, 为什么不能俯下身子看学生呢?每看一篇我就询问自己一次, 为什么我就不能这 样处理问题的?„„想一想,其实在自己的课堂上发生了许多的事,但处理的方式并不好, 要么是高压,要么是顺其发展。高压手段收到的是相反的效果,学生就悄悄的说:“我就不 那样做,气死你老蒋。”顺其自然的就更加恐怖了,像黄河水那样泛滥成灾了,变本加厉, 无法收拾。最后气急败坏的把“肇事者”狗血喷头的一顿大骂,结果还是那样。完全忘记了 当初选用的方式: “用幽默这一武器来解决我所遇到的最糟糕的事”。 问题来了,学生捣乱, 只想

解决问题,而且自己全身是“火”,又怎么会想到“幽默”呢?但是话又说回来,为什 么会想不到“幽默”呢?因为自己缺乏知识为“幽默”做铺垫。又有故事这样:课堂上,老 师津津有味在讲课,双手却交叉总是放在自己的肚子上,学生却发现了,就问“老师,你怎 么总是把手放在肚子上?”老师对那提出问题的学生微微一笑,说: “老师这肚子里有知识 啊,怕他跑出来,所以用手捂着,如果跑出来了,我怎么把知识传授给你们呢?”学生听了 也不因为老师捂肚子这个动作不雅了。老师也用幽默化解了学生所提出的这个尴尬的问题。 假如是我,我就不会这样回答,而是否定学生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与教学无关,认为这 个学生在无理取闹,“你管我捂不捂肚子。”还会把这个学生臭骂一顿。为什么呢?因为自 己不具备“幽默”的潜质,无法用幽默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教学起了相反的效果,学生也 因此而讨厌你,也不再听你的课了。课堂上故意给你找茬。 “幽默 “从何而来?是凭空想象吗啊?是海市蜃楼吗?是胡编滥造还是吹牛呢? “幽默” 需要丰富的知识作为底蕴,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为奠基,何谈幽默,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急 也不能生智,因为知识贫乏,所以说想要“用幽默这一武器解决遇到的最糟糕的事”,这不 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幽默”的人,那么你就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的人,在 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丰富的知识,你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有可能具备“幽默”潜质。 特别是我做为一个教师,那就更要学习,因为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事物太广,太杂。面对 高年级的学生,你会束手无策,特别是学生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时,没有知识作为底蕴,又 怎么能解答呢?又怎么会“幽默”呢?也只能是在一边窝火。“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 小流无以成江海。”“幽默”从何而来,“幽默”从学习中而来,“幽默”从积累中而来。 同仁们,多学习吧,多“幽默”吧,用“幽默这一武器解决你遇到的最糟糕的事”吧。

第14篇: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点。,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

3.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服务于实践。

二、学习重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自主学习:

(一)【知识体系构建】

(二)【基础知识整理】

1、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1)实践的含义: 。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 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

(2)实践的基本特点

17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 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有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 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 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注意: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但认识的来源只能是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 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所产生的 加以对照,从而检查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 和 。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原理归纳】: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重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四、课堂合作探究:(总体要求:把握设问方向,梳理探究思路,科学运用原理,规范作答)

探究一: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18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探究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探究三: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多数人的意见。这句话对,为什么?

探究四: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五、检测与反馈:

(一)单选题:

1.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故实践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④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⑤ 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农民种地 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 ③工人做工 ④教师讲课 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 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

A.①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⑥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⑥⑦ 3.“行是知之始”这句话告诉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9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4.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 5.据报道:我国每年因棉铃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人民币。为此,抗虫棉的研究被列入高科技计划。科技工作者经过艰苦攻关,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研制成功,不喷农药降服棉铃虫成为现实。今年该抗虫棉要推广1000万亩,将为广大棉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说明 ( )

①人的愿望决定了认识的产生 ②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6.实践能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 ) ①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②只有实践能把理论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 ③实践是人有目的的活动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二)简答题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 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0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真理的含义;理解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反复性和无限性的道理来分析说明具体事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来感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学习重难点:

1.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三、自主学习:

(一)【知识体系构建】

(二)【基础知识整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标志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范畴,是人们对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真理只有_____个,真理面前____________。 (2)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和 ,如果超出了这个 和 ,真理就会变成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_________来说的,都是主观与______、理论与_______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_________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1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_____________的。认识受到各种_______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________到________,再从_______到________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________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________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____________。作为认识主体的_______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_____________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___________的。追求真理是一个____________的过程。 (3)认识发展的总趋势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_______________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

3、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_______和_______真理,在实践中_______和________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4、【原理归纳】

(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原理内容: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对待真理与谬误,并且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2)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课堂合作探究:(总体要求:把握设问方向,梳理探究思路,科学运用原理,规范作答)

探究一:“真理是有用的”与“有用的就是真理”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一样的吗?

探究二:课本P(47)

22

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五、检测与反馈:

(一)判断题:

1.真理只有一个,因此,真理一旦形成,就会亘古不变。( ) 2.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追求真理。( ) 3.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无条件的 ( )

(二)单选题:

1.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

A.客观性 B.主观性 C.无限性 D.反复性 2.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正确的是( ) A.在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 B.真理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C.任何人都必须承认认识的真理性 D.在真理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3.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说明( ) A.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 B.真理是客观的 C.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D.真理是有用的

4.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提出的定理,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星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这个事例说明( )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与谬误分不清楚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真理都是具体的 5.认识具有反复性,是因为( ) 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③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④人们不可能认识事物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 )

23 A.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B.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C.人类永远不可能获得真理 D.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7.“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④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三)非选择题

17、18世纪,对光的本质的认识,牛顿等人倡导“微粒说”,当时被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到了19世纪初,光的“波动说”又否定了光的“微粒说”;到了20世纪,爱因斯坦又根据新的科学研究材料提出光的“量子说”,认为光具有波粒二重性,既否定了光的微粒说和光的波动说各自的片面性,又吸取了这两种学说中的合理的因素,因而使爱因斯坦的学说更加接近于真理。

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说明了我们应当怎样发展真理?

24

第15篇:认识整时 人教课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2.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

1、

2、3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钟面、小钟面、钟面头饰。

教学设计

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瞧,他来了!(课件演示,教师描述:天亮了,太阳公公早早就起来了&&)

2.这就是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嘟嘟。

3.嘟嘟的床头放着什么呀(课件展示闹钟)?

4.今天我们和嘟嘟一起认识钟表(教师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

认识钟面

1.做钟面。

a.(课件中闹钟放大,展示出钟面)多漂亮的钟面呀!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

b.请参照屏幕上钟面的样子,四人一组,分组做一个钟面。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好看。谁愿意帮老师做一个?(让一组同学上讲台制作)

c.(教师出示大钟面)谁来说一说钟面上有些什么?

◆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

◆还有12个数,我们来数一数。

◆数字的旁边还有什么?再来数一数有多少格?

(课件中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分别闪动。)

2.说钟面。

a.四人一组,拿着你们做好的小闹钟,互相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b.(教师小结)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它们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

c.哪一组同学认为你们做的钟面最漂亮?举起你们的钟面给老师欣赏一下。

认识整时

1.认识。

a.嘟嘟的小闹钟响了很长时间了,你能说说现在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长长的分针指着几?

◆短短的时针指着几?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7就7时(学生跟着说,教师在黑板上贴7时的钟面)

b.7时了,嘟嘟还在睡懒觉,再睡下去,他会迟到的!快告诉他现在几时了。

c.(课件演示嘟嘟起床上学,上课迟到,学校教学楼上大钟是8时。)

唉!嘟嘟迟到了,他是什么时候到学校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d.(课件演示嘟嘟迟到,老师皱眉)嘟嘟因为睡懒觉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我们可不能学习嘟嘟,我们要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a.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老师要考考大家。(课件出示10时、6时、2时。)

b.教师拨钟,学生说几时(5时、12时)。

c.教师说几时,学生拨钟(1时、11时)。

d.学生说几时,学生拨钟。

e.四人一组,说几时,拨钟。

3.总结。

a.认识了这么多时间,你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吗?

b.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4.认识电子钟

a.嘟嘟现在改掉了不遵守时间的坏习惯,我们再去嘟嘟家看看,好吗?

b.(课件演示早晨,嘟嘟的房间)看,桌子上放着什么?

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

c.电子钟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在黑板上贴7:00)

d.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e.嘟嘟去哪儿了?(课件演示嘟嘟背着书包上学去)嘟嘟确实改正了缺点,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练习

1.练习一:找朋友。

a.嘟嘟想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去游乐场玩,大家快去瞧瞧吧!(课件演示嘟嘟来到游乐场)

b.我们在游乐场的大草坪上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教师发钟面头饰,课件演示嘟嘟带着1时的头饰。)

c.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可千万不要找错呀。(教师带学生唱找朋友)

d.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握手做个好朋友吧。

e.问:1:00,你的好朋友呢?

f.同学们真聪明,去海洋馆看表演吧。(课件演示海狮顶球)

2.练习二:老爷爷出难题。

a.这儿是游乐场的聪明屋,也有精彩的表演,可是老爷爷不让嘟嘟进去,他给嘟嘟出了道难题。

b.(课件演示:过一小时是几时)请大家举起小手,用手势告诉老师。

3.老爷爷让我们进去看表演了。(课件演示动物表演:小狗做算术)

总结

1.互相说一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我们今天认识了钟面,知道了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开放题

1.(教师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6)这是几时?少了根针,你能看出是几时吗?

2.(教师在1和2间贴上时针)现在是几时?我们下节课再来和嘟嘟一起认识它。

本课是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要求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初步体验时间的含义。在教学设计时我把教学内容分成认识钟面与认识整时两大部分。

一、课的结构与教学流程。

二、设计思路。

认识整时一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抓住他们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是设计教学的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用统一的一个动画形象和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将教学的几个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学习。

另外,在设计时,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课件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早晨起床、睡懒觉、上学迟到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

三、各部分的设计说明。

导入部分:抓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天亮了,太阳公公早早就起来了&&看动画,听故事,创设情境。

2.小猪嘟嘟还在睡觉,他的桌上放着什么&&引出闹钟。

3.我们一起来看看嘟嘟的小闹钟出示钟面。

新授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合作制作钟面,说钟面两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解决第一个知识点。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不同,为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和丰富,数学教学要增进师生或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了解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通过合作制作钟面、说钟面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暴露自己的想法。借此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通过外部的表述与交流也必然会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省。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协作,能够帮助学生对不同观念作出比较,对正确观念的认识会更深刻,对错误观念的纠正会更彻底。因为合作为学生所提供的范围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范例来自学生自身,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观念与做法了。

1.&&嘟嘟的闹钟响了很久,我们看看是几时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引出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2.长长的分针指向几?短短的时针指向几?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3.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共同小结,知识点以儿歌形式出现,易记易懂。

4.告诉嘟嘟都几时了,他要迟到了(课件动画演示起床、上学、8时进入校园、迟到、老师批评)他到校都几时啦?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课件中所出现的一些生活情境,学生是有经验的。这对他们了解时间观念、更好的认识整时有很大帮助。8时的认识及时巩固了新知。

5.通过教师拨钟,学生说几时;教师说几时,学生拨钟;学生说,学生拨钟几个环节巩固新知。

6.去看看嘟嘟今天迟到了吗?在情境中学习电子钟。

练习部分:找朋友老爷爷出难题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

专家评析

整个这节课的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童话故事情境中学得饶有兴趣,学得积极主动。

1.学生在完整的故事情境中学习。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活动氛围。很好地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课的一开始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采用童话故事的情节,以小猪嘟嘟一天的生活为主线,采用情境教学将做钟面、说钟面、学整时、说整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数学活动情境。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

时间和刻度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而这节课在情境中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早晨睡懒觉7时起床而迟到,8时到校,老师批评等等。这些环节的设计达到了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从而逐渐建立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3.设计环节,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即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因此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起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都是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仍是未知的,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从实践和交流讨论中获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

第16篇:高二政治同步测试第6课+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

第二单元 第六课 第1框

一、选择题

1.2015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强调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着眼践行、立足行动。这是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答案] C [解析] 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着眼践行、立足行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之所以要强调实践,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符合题意;ABD均与题意不符。故选C。

2.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

)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连接纽带 A.①②

C.②④

[答案] D [解析] ①说法错误,因为观念的东西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转化为现实;观念的存在是对现实的存在的反映,②说法明显错误;材料中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直接现实性,③④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故选D。

3.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率先在浙江和上海进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 A.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只有在试点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C.只有正确认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才能正确利用规律 D.实践的目的在于获取真理性认识 [答案] C [解析] A错误,主观反映客观,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B错误,在试点基础上获

B.①③

D.③④

得的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D错误,人们获得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4.“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航天器传回的图片可以清晰地感受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主要说明(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 [答案] A [解析] 材料既说明了每一个时代人类的实践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受着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制约;也说明了人类的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实践不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特征,故D项不能入选。

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阅读的方式也在日益多元化,我们可以读“书”、读“广播”、读“电视”、读“网络”、读“微信”等等。一位网友据此认为,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获得我们所需的一切知识和精神食粮。该网友的观点(

) A.具有合理性,因为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B.具有不合理性,因为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实践,来自于直接经验 C.具有合理性,因为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D.具有不合理性,因为间接经验是获取认识的途径 [答案] B [解析] 该网友的观点具有不合理性,因为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故B正确,A、C错误;D说法错误,获取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读书(学习)。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流入城市,缓解城市中粮食供求矛盾和城镇住房、交通、就医的压力,中国在1958年颁布了《户口登记条例》。伴随着户籍不同带来的城乡“同命不同价”、“同工不同酬”,不同地区户籍附带的教育、医疗、就业福利等户籍歧视现象的出现,人们认识到原有的户籍制度设计存在许多不足。有些专家提出应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城市户口,但福建、广东地区等试点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口背后附带的利益差别,户籍改革将是一纸空谈。为了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们对户籍改革的思考在不断深入。

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分析人们对我国户籍制度的认识过程。 [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对户籍制度的认识源于生活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行户籍制度带来的户籍歧视等问题推动着人们对原有户籍

制度认识的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广东、福建的实践证明,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籍附带利益的理论是行不通的。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加深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能够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解析] 题中材料“人们对户籍制度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题中材料“实行户籍制度带来的户籍歧视等问题推动着人们对原有户籍制度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题中材料“广东、福建的实践证明,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籍附带利益的理论是行不通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题中材料“人们加深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能够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一、选择题

1.2015年1月,浙江大学一项有关“石头剪刀布”的研究入选了“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2024年度最优”,成为我国首次入选的社会科学成果。这项研究是对人们玩“石头剪刀布”的方法的第一次大规模测量,测量揭示了隐藏的行为模式,聪明的人可以利用这个模式来提高自己的胜算。它成为博弈论、微观经济学、优化算法理论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本科教学教程的参考内容。这一研究表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③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④科学实验是认识的一个来源和检验标准 A.①②

C.②③

[答案] A [解析] 对“石头剪刀布”游戏的科学研究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通过对游戏测量揭示隐藏的行为模式,认识其中的规律,①②说法正确;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③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说法错误。故选A。

2.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正确认识

B.①④

D.③④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A.①②

C.②③

[答案] D [解析] ①②观点错误,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但不能说认识是实践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而不是形成正确认识。故选D。

3.大数据技术(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的理论似乎很高深,但移动互联时代的我们,其实一直在利用大数据方便我们的生活。通过比价网找到最便宜的商品,利用手机地图搜索最佳路线,根据搜索热词了解当前最热的新闻等等。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D.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一直在利用大数据方便我们的生活”,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所以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大数据的发展历程,也没有谈及实践检验其是否正确,所以B、C不选;材料也没有说明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

4.创客圈里有一句名言: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这种说法(

) A.否定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B.忽视了人类思维的创造性 C.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D.突出了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答案] C [解析] 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它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C正确;其余选项与材料无关。

5.萱草俗名黄花菜。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萱花作为观赏植物“无一可取,植此同于种菜,为口腹计则可耳。至云对此可以忘忧,佩此可以宜男,则千万人试之,无一验者。书之不可尽信,类如此矣。”这表明书本上的观点(

) ①其正确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B.①③

D.③④

②用来指导实践是不成功的 ③是不可盲目相信的

④过去是正确的,现在是错误的 A.①②

C.②④

[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干的规定性“书本上的观点”。正确的书本知识指导实践能够获得成功,对待书本知识,要尊重书本知识,但不可盲目相信,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故选D。

6.“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之患?”孔子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实践出真知,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就必须亲身的实践 C.人们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D.人的认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 C [解析] “观高崖,临深渊,观巨海”强调的是实践,人们要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C正确;A材料未体现;B说法错误,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学习;D项颠倒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故排除。

7.2015年3月30日,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这次发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团队匠心独运,首次在运载火箭上增加了一级独立飞行器——被形象地称为“太空摆渡车”,直接将卫星送入了工作轨道,比以往节省了好几天的时间。这表明(

)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 ④创新自然规律可以造福人类 A.①② C.③④ [答案] A [解析] 实践决定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类认识的提高,故排除③;规律不能创新,故排除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团队匠心独运,直接将卫星送入了工作轨道,比以往节省了好几天的时间,体现了①②。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做准备,我国制定和实施嫦娥奔月“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月

B.②③ D.①④ B.③④

D.①③

工程计划。我国先后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和“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相继获取了月球整体性与综合普查的资料数据和着陆区的精细地形等数据,获得了精度和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和三维月球地形图,澄清了模糊认识。中国的探月工程由绕月、着陆、采样返回三步接力完成,“嫦娥三号”执行的是着陆的任务。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答案] ①发射探月卫星,获取月球相关数据,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相继发射“嫦娥”系列卫星,不断获取精度和分辨率更高的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和三维月球地形图,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通过探月活动,澄清了模糊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我国实施探月工程计划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做准备,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 解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这一知识点包括的具体内容;其次,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从中找出关键性的语句,寻找答题的有用信息。题中材料“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做准备,我国制定和实施嫦娥奔月”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月工程计划”,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中“我国通过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和„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获取月球相关数据”,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通过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和„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相继获取了月球整体性与综合普查的资料数据和着陆区的精细地形等数据”,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中“通过实施探月科学实验活动,澄清了模糊性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17篇:合阳县合阳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练习.doc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2.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我国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 A.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4.“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三号”探月活动的成功已经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2013年6月,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一幅通过合成“好奇”号火星车所拍摄到的图像得出的高达13亿像素的高分辨率照片,揭示了位于“好奇”号正前方的夏普山的全貌,让科学家看到了这座可能隐藏火星生命信息的山脉的全景图像。这表明(

)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火星车可以告诉人们火星运动变化的规律 ③实践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实践的客观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的效果,又可以节约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A.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7.科研人员查阅整理了大量资料,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这告诉我们(

) ①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2013年经济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推动作用 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③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下边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这样一个道理:最好是通过别人的厄运而不是通过你自己的厄运来学得聪明。这句话所强调的是(

)

A.知识是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中获得的 B.别人的经验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C.别人的经验都是正确的,要学会利用 D.一般情况下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更重要

11.“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 A.实践出真知,知识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2.为帮助人们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每年的3月底,全球数千个城市及数百个景点和标志性建筑都共同参与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神舟十号”寄托着中国的航天梦,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承担“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试验队、飞船发射试验队、联合飞控试验队、着陆场回收试验队等队伍。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和天宫一号的不同任务的完成,背后是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第三

步是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二阶段,按照规划,天宫系列飞行器共有3个,除了“天宫一号”外,中国还将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建立空间实验室,计划时间大致在2015年之前。

(1)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活动属于什么实践活动?

(2)上述材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哪些特征?

14.“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某市政府组织专家分赴全市各县区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该市政府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该市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1.【解析】 实践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认识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故选C项。A项说法错误。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是指在正确思想意识指导

下的实践,B项与题意无关。满足人的需要是客观事物的一种自然属性,不是实践,故D项错误。

【答案】 C 2.【解析】 从题中的“依赖河流”“开发利用河流”等信息可知,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从题中“早期人类”“工业革命以后”“今天”的不同背景,以及这些背景下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人与河流关系的不同认识及认识的变化可知,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受实践的制约,同时也说明人类实践对人与河流关系的认识的变化发展起了决定作用。故①③正确。材料体现实践的目的性,但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而不在于认识本身,②错误。认识有正误之分,④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的说法错误。

【答案】 B 3.【解析】 制定“十二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出了实践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了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因此,应选D。

【答案】 D 4.【解析】 “千百年的努力”是人类的实践过程,材料表明实践推动了人类认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故①正确;科学实践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的活动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夸大了人的主观作用;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④将人的主观因素看作实践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说法错误。

【答案】 C 5.【解析】 材料反映了自然界的客观性,故①不符合题意;规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故火星车不可能告诉人们火星运动变化的规律,只能告诉我们相关的现象,故②说法有误,不选;通过火星车这个认识工具,人们获得了关于火星的新认识,说明③④符合题意。因此选D。

【答案】 D 6.【解析】 材料主要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故选C。A属于唯物论;B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7.【解析】 获得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故④错误。

【答案】 A

8.【解析】 学而不用,终无收获,强调认识本身活动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脱离实践的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答案】 B 9.【解析】 本题强调的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①②符合题意,应选A。理论不能起决定作用,③错误,④与题干无关。

【答案】 A 10.【解析】 漫画的寓意是要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别人的经验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故应选B项。A项与漫画寓意无关,C、D两项说法均错误。

【答案】 B 11.【解析】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是生活的明灯,强调的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12.【解析】 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①③正确。②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排除。④承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否认了主观能动性,排除。因此选B。

【答案】 B 13.【答案】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科研活动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①神舟系列飞船试验的主体是广大科研人员,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实践的手段是科学技术及先进的设备,这个过程及结果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体现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能动性。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每一步都有不同的任务与目标,体现了实践具有能动性。③承担“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试验队、飞船发射试验队、联合飞控试验队、着陆场回收试验队等队伍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4.【解析】 本题属于限定型主观题,设问限定知识范围明确。答题时先明确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然后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等方面并结合材料回答。

【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该市政府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该市政府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该市政府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第18篇:地球之水从何而来

地球之水从何而来?研究称并非由彗星所致

全球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覆盖着水,地球上的水总体积约有13亿8600万千米立方,其中96.5%分布在海洋。目前太阳系中只发现地球存在液态水环境,其他行星或者卫星上可能存在液态水环境,但只是处于推测中,并没有获得证实。

这么多的水到底从何而来呢?一种理论认为,地球上庞大的液态水资源来源于太阳系早期形成的冰封天体,它们的轨道位于太阳系的最外侧附近。科学家长期对陨石和

小天体的研究发现,这些天体在撞击地球之前就携带了冰封的水资源,撞击地球时将这些物质残留在地球上。但是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地球上的海洋在早期环境中就存在了,卡内基研究所地磁科学部主任琳达·埃尔金斯认为这个研究结果是非常有可能的,银河系中其他行星也可能有着类似的演化过程,具备天生形成液态水海洋的能力。

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追溯到40.3亿年前,但是形成岩石的物质具有更加古老的年代,甚至可达到44亿年前,其被称为锆石,科学家发现有些锆石存在于水接触的痕迹。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个可以否定彗星带来液态水理论的证据,那就是大多数彗星上的水与地球上的水不匹配。但是陨石上的水与地球上的水就比较匹配,陨石则来自其他行星,比如火星陨石等,这说明太阳系内行星具有潜在的演化海洋的能力,只是地球的轨道位置有着先天的优越性,行星巨大的内部加热能量源对液态水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19篇:谎言从何而来 论文

谎言从何而来——对违背实事求是现象的调查和反思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崇尚谎言,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美丽的谎言比尖锐的实话更能得到别人的需要,而坚持揭露事实的人却被认为是不懂社会生存之道而遭到大众的指责与嘲笑,并且在社会现实中不会编制谎言的人总是会处处碰壁,遭人刁难。与此同时我们的大众媒体也大肆宣传谎言所能带来的利益,用舆论建造一个以谎言为基石的社会。那么如何利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来改善这一不良风气?重建我们与他人的信任?我们当代大学生又能做些什么?

关键词:实事求是

谎言

信任危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不应该说谎,因为如果全世界人民都说谎的话,那么就没有人相信别人的话,那么因此也就无所谓说谎与否,因而这反而取消了说谎,所以这是不合理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别人说一个谎言是简单的,可是如果想要再重新得到别人的信任却是无比困难。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 可是在中国说谎之风依旧盛行,从民间到官方,从学校到社会,越开越多的谎言开始折射出社会体系中的“信任危机”。

如今的社会因为谎言而导致的信任危机问题层出不穷,似乎人人都生活在一个充满了质疑的社会,质疑政府的说辞,质疑朋友的关心,质疑同事的问候。而近几年因为一个谎言而引发的影响最广泛,后果最严重的事件应该就是中国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了。2011年6月21日一条一个年轻女孩开始豪车背着名牌包的的照片的微博,一个红十字商会总经理的微博身份认证将中国红十字会,和郭美美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件事一经曝光,引起了民众哗然,无数网友称被中国红十字会欺骗。他们认为中国红十字会似乎利用一个用善意,爱心包裹的谎言戏耍人民,并且中饱私囊。同时很多人开始疑惑自己的捐款到底去了哪里?中国红十字协会是否是一个真正的慈善组织?当年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社会捐款数以及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均出现锐减。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表示,全国7月份社会捐款数为5亿元,和6月相比降幅超过50%。慈善组织6到8月接收的捐赠数额降幅更是达到86.6%。如今备受关注的“郭美美事件”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其对各级红十字会造成的信任危机阴影,似乎才刚刚显现———佛山市红十字会公布了去年6月至今年6月红十字会医院学校的资金收支情况。一年来,该校共收到捐款88.6万元,但是在“郭美美事件”后,再未收到任何捐款。虽然今年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大量播放郭美美回应中国红十字会事件的视频,可是似乎还是有不少人表示不再信任中国红十字会。因为要编造一个谎言很容易,可是要让别人重新信任你则需要漫长的时间。而类似影响恶劣的事件还有至今都冲击着中国乳品行业的三鹿奶粉事件。当年电视台上播放的所谓三鹿奶粉经过了1100道质量检验的故事,国家有关官员说的所谓我们食品质量的合格率达到了99%三鹿出事以后,人们不光怀疑三鹿,还怀疑到电视台,怀疑到我们官方的检测方式,进而怀疑到其它产品。如今因为谎言而造成的恐慌和怀疑的情绪还在蔓延。人们宁愿直接给需要帮助的人进行捐助而不通过官方渠道捐款,多少人专门去香港,美国专门购买奶粉?可是却还有受捐者携款逃跑,洋奶粉也曝出质量不合格,涨价等事件。不得不提的还有去年引发全民热烈讨论的“摔倒的老人到底扶不扶?”,一个网站的调查显示,仅仅有40%的网民愿意不计后果扶起摔倒的老人。这些事情让我们不仅茫然的问到“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到底应该相信什么?” 如今谎言似乎无时无刻的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我们生存在一个充斥着谎言的社会中,谎言主导了我们的教育、商场甚至官场现在讲真话越来越难,当讲谎话成为一种时尚,真话便成为一种最稀缺的资源。放眼望去,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是由谎言在主导着。在这种充斥这谎言的社会中我们该如何反思并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一种公正无私的高尚情怀。实事求是是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实事求是是一种勤奋刻苦、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而一个人要做到实事求是并非易事。这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道德修养过程。首先,锻炼坚持实事求是的道德意志。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会经常遇到来自周围环境中某些消极因素的干扰,因此必须以顽强的意志去排除内外各种干扰和阻力,始终坚持正确的理想和方向;另一方面也会受到自己头脑中各种私心杂念的阻挠,因此必须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正确的思想动机逐渐战胜错误的思想动机,自觉地抵御各种诱惑、抗拒各种压力、克服各种困难,以锻练坚持实事求是的顽强意志力。其次,要培养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培养实事求是的良好道德品质,必须进入作风、习惯、内在需要的境界。只有这样,这种道德品质才算是真正树立起来、巩固起来。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掌握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需要从当前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无论认识和处理任何问题,都一丝不苟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地坚持下去,就会习惯成自然

我们的社会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对事物实事求是的调查和发言。社会正在走向一个充满着怀疑和谎言的地方。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加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来解决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会改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必须把握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事实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用事实说话。没有科学理论功底,不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就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就容易陷于盲目性、片面性、被动性,也就很难做到实事求是。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下功夫,牢牢掌握认识世界、认识客观规律的思想武器。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借鉴历史经验和总结新鲜经验。

随着今年反腐力度的加大,一个个“大老虎”纷纷下马。让我们看到到我国的官场竟然如此腐败。可是昔日那些“大老虎”却冠冕堂皇的说着“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当一个个谎言被揭穿,我们才发现我国的领导干部们才最应该要求真务实,大力弘扬我们党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求真务实,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到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讲实情,就是讲事物的本来面貌,讲真话、讲真理。讲真话是一个领导干部真理在身、正义在手和有公心、有正气的重要体现。 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因为它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当今社会,只有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让我们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我们的社会也就会建设的更好,更和谐!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20篇:生字人教学设计

篇1:人教案一年级上册生字表(一)生字组词

一年级上册四会字组词

汉语拼音部分

3、爸:爸爸、爸妈 妈:妈妈、大妈、爸妈 我:我们、我的、你我

4、大:大米、大地、大小、大人 米:米饭、米粒、玉米、黑米 土:土地、泥土、土豆 地:大地、地方、地球 马:骑马、牛马、马上、马车

5、花:荷花、开花、花朵、花园 哥:哥哥、表哥、大哥 弟:弟弟、兄弟、姐弟 个:一个、个子、个人 画:画画、图画、画家

6、下:下棋、上下、下面、洗:洗衣服、洗脸、洗手、干洗 衣:大衣、毛衣、衣服 服:校服、服装、服务 鸡:小鸡、公鸡、母鸡

7、做:做贺卡、做事、做作业 过:过桥、过年、过来 了:对了、错了、好了

不:对不起、过不了、不行、不是 乐:欢乐、快乐、乐呵呵

8、出:出去、日出、出门、认出 读:读书、读一读、读读说说 书:看书、图书、书法、好书 骑:骑车、骑马、骑士 车:骑车、汽车、火车、开车 话:说话、笑话、话语

9、你:你我、你们、你好 他:他们、他人、其他

水:提水、自来水、喝水、清水、水面 白:白云、白色、白米、白兔 皮:皮肤、肚皮、皮球 子:胡子、个子、孩子 在:现在、在家、实在

10、小:大小、小米、小朋友 爱:热爱、爱好、爱心 吃:吃鱼、吃草、吃肉 鱼:小鱼、草鱼、鱼儿 和:和好、和气、和平牛:牛马、水牛、九牛一毛 草:花草、小草、草地、草原 好:问好、好人、好朋友、友好

11、家:大家、画家、家长 飞:飞机、飞快、飞鸟

机:飞机、洗衣机、机器 有:有趣、没有、有的 儿:月儿、儿子、话儿 河:河流、河水、江河、河面 入:流入、出入、入口 校:校园、学校、校服

12、山:登山、大山、山顶 田:田地、下田、田野、一块田 片:一片、一片片、鱼片、片段 左:左右、左边、左耳 右:左右、右边、右手 半:半山腰、半个、两半 云:白云、云朵、一片云 她:她的、她们

13、老:老师、老虎、尊老爱幼 师:老师、师长、师父 文:语文、课文、文化、文明 朵:一朵花、花朵、云朵 鹅:白鹅、鹅卵石、鹅毛大雪 条:面条、条件、一条鱼 雨:下雨、雷雨、雨过天晴 天:白天、雨天、天天 桥:过桥、天桥、一座桥

识字

(一)

1、《一去二三里》

一:一天、一年级、一心一意 去:过去、不去、出去 二:二月、二胡、三心二意 三:三三两两、三五成群、三言两语 里:三里路、里面、里外 四:四人、四条鱼、四面八方

2、《口耳目》 口:口水、口头、门口

耳:耳朵、耳垂、耳洞、耳环、耳罩 目:耳聪目明、目光、目不转睛、目前 羊:小羊、羊羔、牛羊

鸟:小鸟、鸟儿、笨鸟先飞、鸵鸟、鸟蛋 兔:兔子、白兔、兔唇 日:日光、日子、日落、日出 月:月光、月亮(轻松)、月色、月饼 火:火球、火焰、着火、火苗 木:木头、树木、木桩、木匠

禾:禾苗 竹:竹子

3、《在家里》

沙:沙发、沙滩、沙子、细沙 发:沙发、发现、发明、头发(轻声) 报:报纸、报告、报道 纸:白纸、报纸、废纸 台:台灯、台湾、讲台

灯:灯泡、灯笼(轻声)、灯火、灯光 电:电灯、电车、电话、电脑、电视 视:电视、视觉 晚:晚上、傍晚 上:上台、上面、上下 送:欢送、迎送、送给

果:果园、果树、果冻、果子、果然 笑:笑话、笑眯眯、嘲笑 也:也许

4、《操场上》 打:打球、打人、打败 球:足球、篮球、踢球 拔:拔河、拔萝卜、拔苗助长 拍:拍手、拍打、拍皮球 跳:跳高、跳远、跳舞、跳伞 高:高处、高楼大厦、高低 跑:跑步、逃跑、跑车、跑道 步:踏步、步伐、步子 足:足球、手舞足蹈、手足无措 响:响亮、响声、响起 课:下课、上课、课程表 真:真好、真实、真正 身:身体、身影、身子(轻声) 体:身体、体育、体操

课文单元词语:

1、《画》

远:远看、远近、永远 色:白色、彩色、五颜六色近:近处、远近、近水楼台 听:听话、听见、听说 无:有无、无声、一无所有 声:无声、响声、相声、声音

春:春天、春雨、春风、春节、春暖花开 还:还有、还在、还是 人:人家、好人、一个人 来:来去、来回、人来人往 惊:惊喜、惊吓、大吃一惊

2、《四季》

对:对不起、对错、不对 说:说话、说笑、听说 是:是否、是的、不是、是不是 叶:荷叶、树叶、一叶知秋 圆:圆圈、圆月、团圆 夏:夏天、夏季

秋:秋雨、秋风、秋高气爽 冬:冬天、冬季、冬瓜 雪:下雪、雪人、鹅毛大雪 肚:肚子、肚皮、肚脐 就:就是、就地、就餐

3、《小小竹排画中游》 排:排球、竹排、排队 中:中国、中间、中央、中午 游:游泳、游戏、游玩、春游、秋游 流:流水、河流、细水长流 唱:唱歌、歌唱、合唱、唱戏 两:两岸、两半、三三两两 岸:两岸、河岸、对岸

树:树林、树木、树丛、树苗、树叶 苗:禾苗、树苗、秧苗、蒜苗 绿:绿油油、绿色、绿地、花花绿绿 江:江河、江水、长江、江南 南:南瓜、南方、江南

4、《哪座房子最漂亮》 哪:哪儿、哪里、哪怕 座:座位、一座山、一座桥 房:房子、房屋、房间 漂:漂亮

亮:亮晶晶、明亮、月亮(轻声) 青:青草、青年、青蛙

门:房门、大门、门口、前门、后门窗:门窗、窗户、窗口、窗台 香:香蕉、香水、香喷喷 屋:房屋、屋子、木屋 要:不要、需要、重要 们:我们、你们、他们

5、《爷爷和小树》

爷:爷爷、大爷、老爷、爷孙 棵:一棵树、一棵苗、一棵草 来:来到、报到、到处 给:送给、给人、还给 穿:穿衣、穿上、穿山甲 暖:冷暖、暖和、温暖、春暖花开 冷:冷暖、冷水、冷冰冰 开:开车、开始、开水 伞:雨伞、撑伞、降落伞

热:热闹、冷热、热火朝天

6、《静夜思》

静:安静、平静、静悄悄 夜:夜晚、夜色、黑夜 床:木床、床前、床上

头:头脑、石头、头发、头头是道 望:看望、希望、望远镜 低:低头、高低、低下 故:故乡、故事、故意 举:举手、举头、举重 乡:故乡、家乡、乡村

8、《阳光》

阳:阳光、太阳、阳春三月 像:好像、画像、塑像 金:金子、金色、黄金 野:田野、野草、野外 更:更好、更加

面:面条、河面、里面、对面、面对 长:长短、长城、长江、长年累月 早:早晨、早上、清早 晨:凌晨、清晨、晨星 拉:拉开、拉手、推拉 进:进出、跳进、前进 谁:谁人不知、找谁

9、《影子》

影:电影、、影子、身影 前:前后、前进、勇往直前 后:后来、后面、前后 常:常常、经常、往常 跟:跟前、后跟、跟从

着:穿着、戴着、看着、跟着、陪着 黑:黑狗、黑影、黑白、黑色 狗:小狗、狗熊、一条狗 它:它们、它的

朋:朋友、小朋友、亲朋好友 友:战友、友爱、友谊 篇2:生字复习教案三稿

生字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册中出现的形近字和同音字,并能根据拼音正确书写、听写和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生自由讨论?? 预设一:我们学会写了很多个生字

师:恩??是啊!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学会写了那么多的生字,赶快翻到语文书的146页的生字表。

生:样子长得很像!

师:对呀!你真是个细心的小朋友??在我们学习过的这些生字里呀,也有一些生字像他们两个人一样,长得很像,你们记得有哪些生字吗?

生讨论??

师: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要跟这些形近字朋友过过招,一起渡过这节课吧!

师:你们看,陈老师把哪个生字宝宝请到了大家的面前啊??

生:人

师:哦??原来是个人字啊!陈老师先来给你们变个魔术吧!我是“人”,我变,呀!你们看,陈老师把人变成了一个什么字啊?

幻灯片出示人——入

生:入

师:原来是个“入”字啊!那你们能不能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来区分一下这两个字呢? 生:撇长捺短是个人,大人的人;撇短捺长是个入,出入的入

生自由组词

多媒体出示词语

这里有一个词语有些不一样,哪位细心 的小朋友发现了吗?

师:哪位小朋友可以来猜猜为什么这个词语出现得时候不一样呀?

师:是呀!这是一个由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像这样的词语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生:远近、高矮、大小、黑白、前后、左右?? 师:是的。

贝——见

天——无

开——升

师:这个魔术真神奇呀!大家拍拍手就可以变出那么多不同的生字,还给他们找到了那么多的饿生字好朋友!让我们一起来拍拍小手鼓励一下自己吧! 课间操:棒棒棒,你真棒!

出示日,学生说有目、田还有白

师:恩???好的。

师:原来给我们的生字宝宝再加一笔也可以变出一个新的生字宝宝呀!那接下来谁愿意来继续施展你们神奇的魔力呢?

多媒体出示:口——中

了——子

牛——生

米——来

木——禾 本

卜——下

万——方

月——用

乌——鸟

预设:一个口字再加一笔变成什么呀?

生:日

师:咦?是变成日吗?请小魔术师们再来看看,这个口子的第二笔的笔顺是什么? 生:横折钩

师:横折呢还是横折钩呀?

师:因为有一个笔画不同,所以口加一笔是日吗?

生:不是!

师:那会变成呢?陈老师想请一位魔法了得的小魔术来说说,会变成哪个字呢? 生:中!

师:恩??看看,生字王国的国王特意给你们送来了一封信,信里说呀,口加一笔只能是个中,你们记牢了没呀?

生:记牢了!

师:好的!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变吧!

日——目 我是日,日光的日;我是目,耳目的目

白——自 我是白,白天的白;我是自,自己的自

了——子

牛——生

米——来

木——禾 本

卜——下 万——方

鸟——乌

用——月

师:神奇的魔术结束啦!但是同学们还要和我们生字一起来做一个开火车-拍手游戏呢! 生组词??

三:同音字复习 出示:生和升

生:读音一模一样!

师:恩??是啊!那除了读音相同之外,这两位宝宝的意思和写法一样吗?

师:那你们能不能给这两个字来找找朋友呢?

上升 升高

生日 生长

做、作 :做代表动作;作就是作业

坐与座:坐代表的是一个动作,座表示的是位置,座位

他 她与它

进与近:进入的进是一个动作,近表示距离,远近的近

东与冬

业与夜:

和与禾

师:这些字小朋友们都认识,那你们能正确地来运用这些生字吗?

选字填空

做 作

夜 业

东冬

坐座

他 她 它

这是一只美丽的小鸟,()的叫声真好听啊!

那是我的老师,我们都说()像妈妈

和禾

四:课堂小结

人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