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比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04 07:33:50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北师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版)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13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究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四、课 型:新授课(几何图形教学)

五、教学课时数:1课时

六、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等。谁能说说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特点?

师:除了平面图形外,我们还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有哪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那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图形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吗?(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刚才同学们能准确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但是你们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呢,它们到底各有哪些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一下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中几个重要的名称。 师:(手模长方体的面)在长方体中,围成它的这几个部分叫做什么? 生:叫做“面”。(师板书:面)

师:用六个面能随便围成一个长方体吗?为什么不能,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呢,一会儿请同学们自主探讨这个问题。

师:(手模一条棱)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一条直线,这又叫长方体的什么?(板书:棱) 师:你还能找出长方体中的其他条棱吗?

师:长方体中,这些尖尖的又叫什么?(板书:顶点) 师:它是怎么形成的?(由3条棱相交于一点而形成的)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中认真观察你手中的长方体,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来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点?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三条棱相交,形成一个顶点,那相交于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它们叫什么呢?

小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底面上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竖直方向上的棱叫做高。

4、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当长方体的三组棱都相等的时候,你认为这将会变成什么物体?出示一个正方体(正方体) 师:下面,你能总结出正方体的特征吗?

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

5、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课本第20页的表格。 讨论:正方体是在具有长方体这些特征的前提下,它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归纳小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师:请在小组中,用你手中的长方体完成课本第20“练一练”第一题。 师:接着完成课本21页第3题,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 师:完成课本第20页的第2题,计算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你觉得还需要提醒大家些什么?

八、作业布置

学困生:完成《同步伴读》第11页的“基础训练”。 优生:完成《同步伴读》第11页。

九、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十、教学反思

部分学生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点不清楚,他们的空间想像能力较差,找不到各个面所对应的长与宽,部分学生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长总和不会求,特别是应用题中讲到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少厘米长的木条时,学生不理解就是求棱长总和。

推荐第2篇:想北平教学设计(北师)

想北平教学设计(北师)

想北平

一、结构及说明

本说稿由八部分构成:

(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等);

(二)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现有的基础和学习兴趣等);目标定位;

(四)教学设想(包括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理论支持。

备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深学生,教材分析透了,学情了解清楚了,目标定位才能准确,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有赖于教学法方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引导学生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板书设计是文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运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一篇文。它本身的作用是让学生利用内所学的知识、方法到外去自学,体现的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另一作用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巩固内教材所学知识,积累语文的素养。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是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学生对散文的鉴赏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所以在巩固先前所学散文鉴赏方法的同时,要继续巩固鉴赏的方法和加深鉴赏的深度,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庆春)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作品的内涵是以审美意义的存在为依据和前提。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想北平》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延伸内教学重点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因为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主要是语言的含义及情感)。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单元,对散文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掌握,再加上这是高二第三册的读本文,其目的是结合第三册散文单元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和内教学目标。因而根据散文鉴赏的方法,揣摩语言含义及情感的单元教学教学目标确立本的教学目标是散文鉴赏技巧的运用,揣摩语言的含义和情感,掌握散文的写法“形散而神不散”。

教学重点是鉴赏的方法,对散文语言的鉴赏主要是语言的情感和含义的鉴赏。

教学难点是语言的特色和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

依据是,散文的语言往往渗透作者的情感而散文语言的情感又往往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流露,大多时候它就是的中心。把握了这些也就把握了,其它问题也就随之而解。同时学生平时在鉴赏方法上积累较少,生活的经验积累也少,故而少年人来理解成年人的情感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又因为第三册的散文单元目标是把揣摩语言作为重点来对待的,在整个单元的编排中体现了这一精神。另外,散文本身的语言特点就是渗透情感,具有丰富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来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不能很好的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散文,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老舍其是个小说家也是个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拍成了影片,如《骆驼祥子》、《茶馆》等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但老舍的散文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题目是《想北平》,写作的主要材料是关于老北京的生活。因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早已对其有所了解。另外,我们在高一文中学到的《胡同文化》,高二本单元中《故都的秋》已对北京,特别是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目标定位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能整体把握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表达效果”。

根据此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分析,定位如下:

.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味语言的情感、含义及特色。

2.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对比等写作技巧。

(四)教学设想

.教学时数:考虑其是读本,主要是学生自学为主,安排1教时。

2.教材处理:整体感知文之后,从文正文的第二段中“我真爱北平”切入,因为此句为本文的文眼(有关文眼在《荷塘月色》中强调过),展开思路的理清。在理清思路之后着重对重点语句进行情感和含义的揣摩,分析其语言特色,写作技巧,最后总结全文。

3.教学方法:新教材“重视积累,感情熏陶和培养语感”,而科学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①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文”,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得出整体印象,感觉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②情境法。人类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③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新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三个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4.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

“教”是为了最终落实学生的“学”,以达到“不需要教便能自行研习”的目的,而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是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学法指导

①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②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③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2.习惯培养

①诵读的习惯,为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有效的习惯

②对散文中抒情语句和议论语句的敏感。

(六)教学过程

.导入:由住校生在外读书求学想家导入,调出一个人长期在外对家乡的思念,进行情感准备,同时达到要文情感基调一致,达到更好的,更有效的理解文。

2.作家介绍和背景介绍(用幻灯打出)

①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建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话剧《龙须沟》的创作19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②用幻灯播放北京城的布局,环境,自然风景、人文生活,使学生有了对“北京”特色的感性认识,这些能让学生更好的加深对文的理解和印象。

3.学生一起诵读文体味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情感,同时让学生思考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作者对北平的情感,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情感?这是落实重点、难点的第一步。

4.理清线索和思路

从第二段“我真爱北平”这句话切入,因为这句话是本文的文眼,全文的情感抒发和材料组织都是围绕这句话进行的。在解决诵读时的问题同时理清线索和思路。

(情)

俊伟

景物

上海、天津

(情)

复杂有边际

巴黎

我真爱北平

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四大历史都城

真想念北平

(神聚)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其它地方

(神聚)

(形散)

对比手法

.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情感。

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答: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②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答:本句在突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时,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选取这两句作为情感和语意的分析依据是:第一句是抒情性的语句,第二句是议论性的语句。目的是想要让学生明白散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和作者直接议论的句子是文中的关键句,它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体现了的中心。

6.语言特色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讨论回答。

①语言朴素、自然,带有北京地方特色。

②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朴素中蕴含典雅。

③句式灵活,整句的运用,使语言抒情味更浓。④⑤⑥

7.总结

对的写作思路,语言的情感和含义,寻找关键句的方法进行总结,以梳理知识加深对文的理解。

8.作业布置

后模仿老舍的《想北平》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想家乡》字数600字。此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七.附板设计

俊伟

景物

上海、天津

(情)

(情)

复杂有边际

巴黎

我真爱北平

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四大历史都城

真是想念北平

(神聚)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其它地方

(神聚)

(形散)

对比手法

推荐第3篇:北师版《数一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和一万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具:多媒体、课件、正方体模型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2、学生每人准备20个小正方体。

3、教师准备10个正方体模型。

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百以内的数,谁能从1数到100?他是几个几个数的?为什么29后面的数是30?

2、刚才他一个一个地数了,谁能5个5个地数?

3、你们能10个10个地数吗?为什么你们数了90后数的是100呢?

4、同学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从1数到100,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数的比较快呢?

(设计意图:以数数活动为引子,既回顾了已学知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又使学生体验了有多种数数的方法,为新课数数部分的教学做好铺垫。)

活动二:

1、在我们生活中除了刚才数过的这些数外还有别的数吗?(出示课件资料图片)在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愿意介绍给大家?

2、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大数?谁来把你收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

3、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大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提出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为引线,先展示老师提供的资料,再交流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引出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大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

活动三:

1、(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这是一个什么物体?(出示课件大正方体与小正方体对比图)这个大正方体就是由很多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组成的,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学生汇报完后)谁估的比较接近呢?我们还是来数一数吧。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数出来呢?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想一想,摆一摆,议一议,怎样数比较好。(学生分5人小组活动,每组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每人20个小正方体,合作讨论数的方法)

3、小组汇报:可以怎样数?(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操作演示)

4、哪一组数的方法比较好?我们一起来这样数一数。(课件演示由10个小正方体到一条,由一条到一层的过程)这就是大正方体中的一层,这样的一层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是怎样数的?(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5、我们知道了这样的一层是100个小正方体,那么在大正方体中有这样的几层呢?(课件演示由10层小正方体组成一个大正方体的过程)一起数数看。

6、那么要知道大正方体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就可以象这样几个几个地数了?数了几个100?10个一百是多少呢?(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设计意图:出示大正方体后先让学生估一估其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然后再数一数,这是一个较有难度的问题,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讨论后,评价选择出较好的数的方法,在数出一层有100个小正方体后,再数出一共有这样的十层,发现可以一百一百的数,得到10个一百是一千的结论。这一部分有效的利用了课件,由抽象到具体,突破了重难点,同时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7、我们知道了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如果有2个这样的大正方体,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3个呢?4个呢?5个呢?现在你们是几个几个地数的?为什么这样数?那如果有这样的10个大正方体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呢?一起数数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板书:10 个一千是一万)

8、现在如果有7个大正方体,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差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够一万?

(设计意图:对学生刚学习的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巩固,并教学了数几千的数,一个一个大正方体的出示,既引导了学生采用一千一千地数的方法,又让学生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的结论。提问有7个大正方体后还差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够一万,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又为以后学习大数的计算打好了基础。)

活动四:

1、请同学们感受一下一张纸的厚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比划出来。

2、请同学们感受十张纸的厚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比划出来。

3、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是50张纸,两本就是100张,再请同学们感受一下它的厚度,说一说,并用手比划出它的厚度。

4、请同学们估计一下1000张纸的厚度,并用手比划出来。

5、请同学们估计一下10000张纸的厚度,并用手比划出来。

6、现在你们知道一千和一万谁比较大吗?一万里面有多少个一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身边天天接触的数学书的教学,让学生对一千和一万这两个数的大小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不但巩固了10 个一千是一万,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更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活动五:

1、我们在记数时,一个一个地数,个就作为了计数单位,十个十个地数,谁是计数单位?一百一百地数呢?一千一千地数呢?一万一万地数呢?(板书:个、

十、百、千、万&&)

2、在这些计数单位中,哪个计数单位最小?哪个计数单位最大?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3、我们在写数时,为了表示不同大小的数就会把数字写在不同的位置上,这些数字所占的位置就是数位。要表示几个一,数字就要写在个位上,要表示几个十,就要写在十位上,那要表示几个百,就应该写在什么数位上?要表示几个千呢?要表示几个万呢?(板书: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4、那么你能在计数器上找到千位和万位吗?从右边数起第几位是千位?第几位是万位?为什么?

5、请同学们试着完成书28页的填一填。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体验了一千和一万的大小后,继续认识到千和万都是计数单位,他们对应的数位是千位和万位,并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找到他们,提问学生为什么以引导他们了解从右往左数位依次增高,计数单位依次增大,进一步巩固对千和万的认识。)

活动六: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练习)我会填: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 )是一千,( )一千是一万;千位的左边是( )位,千位的右边是( )位,百位的( )边是千位。

3、出示书29页说一说的正方体木块图,先让学生小组试做,在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4、出示书29页的涂一涂,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并提出要求:想一想怎样涂才能使涂出的方格数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238个小方格。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并相互评一评。

推荐第4篇:北师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再认识》教学设计

裕安区顺河镇德仁希望小学

卢士萍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新版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63—6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铅笔偶数枝。 教学过程:

一、认识整体“1”

师: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几张图片。(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几张图片吗? 生1:“1”

师:对,这四张图片都可以用“1”来表示。 师:你能分别表示出每张图的1/2吗?

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1/2.师:说的不错,早在两年前的三年级,我们就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再一次的认识分数。(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二、活动一:画3/4 师:你能用画图法表示3/4。

生1: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三份可以用3/4表示。 生2:把四个三角形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三份可以用3/4表示。 生3:把12个圆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三份可以用3/4表示。 师:说的真好,谁能来总结一句?

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三、活动二:拿铅笔

1、拿铅笔:

师:我们进行一场小小的比赛,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文具袋,听清比赛规则,我请大家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注:铅笔总枝数是偶数枝)

师:想一想应该怎么拿?

生1: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师:也就是把全部铅笔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吗?

师:你能猜一猜每个小组拿出的铅笔支数可能会怎样的呢?„„ 生1:我觉得大家都一样多吧。 生2:我认为不一样多。要看全部的枝数。 师:比赛开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师:请每个小组派个代表,汇报你们小组是怎拿的?拿出了几枝铅笔? 组1:我们把总枝数除以2,拿出了一半是2枝。 组2:我们把总枝数除以2,拿出了一半是4枝。 „„ „„

2、提出问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

生:我发现拿的都是1/2,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3、猜测:

师:大家先想一想,然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生:我认为每组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

师:大家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是不是这样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来看一看:

4、验证:

师:现在每组的代表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

组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4支,全部铅笔的1/2是2支。 组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1/2是4支。 组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1/2是3支。 „„

师:假设共有10枝,它的1/2是多少?100枝呢?

生:共有10枝,它的1/2是5枝,共有100枝,它的1/2是50枝。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或者说什么在变?而什么没有变呢?)

生1:我发现都是拿出的1/2,总枝数在变,拿出的枝数也在变。 生2:我发现了如果总枝数相等时,拿出的枝数也是相等的。

5、小结:

师: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总数量不同造成的!也就是“整体”不一样。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四、活动三:画一画 师: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是,你能画出这个图形吗? 学生画,老师展示。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大家画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都是由8个小正方形组成的。 生2:一个分数“部分”的个数相同,“整体”的个数也相同,但形状不一定相同。

(五)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利用刚才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师:1/3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画一画。生1:把版报平均分成三份,其中一份可以用1/3表示。 生2: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三份,其中一份可以用1/3表示。

2、选一选:

师:第一题根据一根圆木的1/3,你能判断这根圆木有多长吗?(出示课件)

生:选C,因为他的1/3是这么长,这跟圆木应该是3个这么长,所以我选C.师:表述的很完整,请坐,来看第二题:第二题根据一个圆的1/4,这个圆的3/4是多大呢?(出示课件)

生:选B,因为他的1/4是这么大,他的3/4应该有3个这么大。

3、想一想:

师: 想一想下列各图的2/3,他们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大,因为他们的大小就不一样,他们的2/3当然不一样大。

4、为了帮助灾区人民,奇思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1/5,妙想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3/5,妙想捐的钱一定比奇思多吗?请说明理由。” 师:想一想,小组交流(师巡视,生小组讨论) 生1:不确定。

师:“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他们整体没有明确地说出来,整体不确定,那么捐的钱数也就不能确定了。

师追问:能举例说明吗? 生1:假如奇思有10元钱,平均分成5份,捐了其中的1份就是2元,假如妙想有10元钱,也平均分成5份,捐出其中的3份就是6元钱,那么奇思捐的钱就比妙想少。

生2:如果妙想有5元钱,她捐了3份,就是3元钱,如果奇思有20元钱,尽管他只捐了1份,但他捐了4元钱。那么奇思捐的钱就比妙想多。 师:他们说得太精彩了!生1的例子是他们零花钱一样多,因为妙想捐的份数多,所以捐的钱就多。而生2的举的例子更有意思,他认为如果他们的零花钱不一样多,奇思的零花钱比妙想多,尽管捐的份量少,但还是比妙想多。这里的“尽管”一词用得精彩,说明他对“不确定”是很有认识的。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小结本课知识。 生:我对分数又有了新的认识,整体不一样的时候,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一样。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分数的意义。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 是在学生已经懂得整体“1”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本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并体会部分的分数相同,整体的个数也相同。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画3/4”、“拿铅笔”、“画一画”等多个教学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拿铅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分数部分的个数相同,整体的个数也相同,但形状不一定相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本节课,大多数的学生能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问题,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 然而也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继续思考的:分数的再认识,再认识的内容有两点: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思考一:这里的“进一步”、“体会”两词就属于模糊词语,对于老师而言,比较难以把握,到底“进到哪一步”?“体会到哪一层”?

思考二:我们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他是否进到那一步了,是否真正体会到了。评价标准是什么?仅仅是那几道题?教学过程中,拿铅笔环节进行的很顺畅,几乎异口同声说出“因为总枝数不同,它们的1/2当然不同”。是不是这样就算是体会了呢?特别在上了第二课时带分数、假分数后我发现有大部分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其实分数的再认识是第二课时学带分数假分数的铺垫。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后才会理解例如四分之九这些假分数,否则学生用三年级学的分数的知识来理解这些假分数是想不通的。才会理解整体不同,(即单位”1”不同)可能写出的分数就不同。

推荐第5篇:北师版《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上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涉及到的旧知识是“通分”。在课前,我给学生做了些练习,内容包括:分数的通分和“谁占谁的几分之几”这一类型的题。教材“引课”情景是“投球”------异分母分数比较(投球命中率)来引入百分数。把投球的主角设为姚明,这样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自然地引入新课,从而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掌握新知识。再由第二环节“种子的发芽率”,使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百分数的概念,和读、写法。最后以名言“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和“告诉大家这节课学习情绪的比率”结束。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上完这一节课,我觉得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掌握得还是比较扎实的,绝大部分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和意义都理解的比较透彻,能准确地说出在具体语句中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完成后面的练习也比较好。但也存在以下的不足:在前两个情境里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充足的时间在本节课内完成,结束也比较快,在这方面还需要改进。

推荐第6篇:北师版《百分数认识》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百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64到66页的《百分数的认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说教材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十分重视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设计了“比一比”的活动,目的是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安排了“读一读,说一说”的活动,目的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百分数的含义,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二、说学情

百分数在学生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比如:出勤率、投篮命中率、酒精浓度、含糖量等等。所以对于百分数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它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五、教学流程

一、自主探究,建构百分数

(一)情景一:体验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姚明在NBA打篮球的精彩进球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出示在一场NBA篮球赛中,姚明的投篮次数统计表 问:你认为姚明哪一节投球水平最高?

(用学生喜欢的篮球明星创设问题情景,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地位,并初步体验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 小组汇报,并投影展示。

3、小结:通过计算,投中的次数占所投篮总数的百分之几,我们知道了姚明哪一节水平最高。

(二)情景二: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

出示:科技小组正在进行黄豆种子的发芽试验,3天后种子的发芽情况统计表。 问: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 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通过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进一步体会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

(三)观察比较,揭示概念

1、观察这两道题解决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2、为什么要把分母变为100?

3、从数学角度来说,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通过讨论引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1、百分数和分数的写法一样吗? 介绍写法和读法。

2、把情景一和情景二中的分数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并读出来。(教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二、联系生活,解读百分数

像这样的百分数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呢? 课本66页“读一读,说一说”

(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生活中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感悟到百分数又便于比较的特点。)

三、扩展提高,应用百分数

1、读百分数

问题:这些百分数与1比,谁大?

2、写百分数

3、根据下面的成语填出百分数 百发百中——(

) 百里挑一——(

) 十拿九稳——(

(让学生用学到的百分数解释语文中的成语,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学科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畅谈收获总结百分数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今天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句名言: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3、请告诉大家你这节课学习情绪的比率

愉快占(

)%

紧张占(

)%

遗憾占(

)% (激励学生学以致用。)

推荐第7篇:北师大小闹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8个。

2识字15个,认识多音字“行”。

3熟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

4通过讨论,体会时间的珍贵。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是重点。

教学难点

体会时间的珍贵。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时间的诗歌。

2和家长一起说一说,测一测,一分钟能做什么事。

3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放课件 钟表滴答声)

(学生回答。)

小闹钟有什么用?你知道哪些有关时间的诗歌?

(学生回答。背诵诗歌《长歌行》,语文天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小闹钟想找个朋友丁丁把它找朋友的经过写成了日记,题目是(出示课题)《小闹钟》。

二、随文识字。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学生答,老师归纳,结合上下文猜一猜,读拼音,问同学老师。)

2老师也想读读,请大家摆好指读姿势,听老师是怎样发音的。

3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4(识字筛选)老师手里有很多小闹钟的照片,请你来读一读上面的字,如果不认识请你举手。(老师把大多数学生不认识的字帖在黑板上,只有个别学生不认识的字,请学生当小老师教会,重点教黑板上的字。)

5(课件出现课文,全文黑色,生字是红色。)请同学们读出课文中红色的字词。(读的过程中,老师把筛选出的已认识的生字变回黑色,不认识的生字依然是红色。)

6请同桌互读课文,如果他有不认识的字,请你帮帮他。

7两人一起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记完后互相当小老师,摆字卡考考他认识了没有。 8反馈识字,对不熟的生字,请学生当小老师,互相教。

三、学习课文。

1四人一组商量,怎样学习课文。(可以用读书和表演的形式。)

2小组自学课文。思考两个问题:(1)小闹钟找到朋友了吗?他是谁的朋友?谁是他的朋友?

(2)如果没有小闹钟,小熊能改掉睡懒觉的坏习惯吗?

3(读书反馈)读书小组读课文,学生评议。

(表演反馈)表演小组表演课文内容,学生评议。

(反馈过程中回答问题。)

4老师归纳学生的回答:猫头鹰早晨睡觉,是因为上了夜班。小兔子不用别人叫,自觉抓紧时间,早起锻炼。小熊虽然有睡懒觉的坏习惯,但他有改正的决心,小闹钟一叫,立刻起来了。三个动物都懂得珍惜时间,小闹钟(时间)是他们共同的朋友。时间也是我们共同的朋友,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要珍惜时间,就要珍惜每一分钟,四人一组讨论,一分钟能做什么? 5全班交流。老师总结:一分钟能做这么多事情,我们可不能让每一分钟从我们身边溜走,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四、指导写字。

(演示课件)冬冬教写字:

冬冬:同学们,你们认识下面的字吗/

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呢?你有好的方法吗?

(各小组讨论识字好方法。)

五、总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板书:

小闹钟

猫头鹰 抓老鼠

好朋友 小白兔 做早操

小 熊 再也不睡懒觉

珍 惜 时 间

课后总结

本课的设计重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众所周知,学生不是一只等人喂的鸭子,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在平等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可学习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课体现了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而并非“带领者”,教师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合作交流,实践探讨,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推荐第8篇:《劝学》北师必修1教学设计

《劝学》北师必修1教学设计

劝学

教学目的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

从初一学过的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有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

2.给本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指名学生朗读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

二、

三、四。

3.熟读文,初步自析文,思考题:

(1)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

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学习与评价》;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推荐第9篇:北师版《一件好事》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启发谈话。

1.今天除了上课,我还有个心愿,就是想在这里交上一些好朋友,我还为我的好朋友准备了好多礼物呢。想和我做朋友吗?可是,我对朋友的要求可是很高的,我的朋友一定要是很优秀的人,一定要做过好事的人,谁愿意和我聊一聊你都做过什么好事呢?

2.你做这件事的时候,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周围的人有哪些表现呢?

3.很好,你用到了快乐这个词,用的很不错,你能用别的词再来形容一下你当时的心情吗?(学生对快乐一词进行拓展练习)

4.我知道有两个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孩子,他们也做了一件好事,可是他们的爸爸知道后却哭笑不得的,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一件好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建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就多读几遍。想要更好的理清课文的内容,随手标上自然段。(自由读文)

2.(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词,发现问题给予纠正。

(课件去掉拼音)去掉拼音再读,最后齐读。

3.我这还有一些句子,我们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谁能读出疑问的语气呢?(指导朗读)

4.这些问题是都是谁提出来的呢,又是谁来回答的呢?我们再一次读读课文,答案都藏在课文中呢。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这一次我们默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出声,遇到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笔在课文中做一做标记,画一画。

2.这些问题都是谁问的,又都是回答了他?学生汇报。(课件分别出示句子)这个问题小姐姐是怎么回答的呢?从姐弟的对话中你能听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愿意来感受一下吗?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角色,来读一读这小段对话,同桌表演一下吧。

练习读

表演读

3.姐弟俩商量好之后就行动了起来。他们是怎样做的呢?请你仔细的读一读课文的

6、7自然段,然后根据老师的提示,复述一下好吗?

(课件出示关键词:立即找来、放、想、又去找来、拎到)

学生根据提示复述。

从这些词中你读出了什么呢?讲解重点词

立即:表示动作敏捷,积极

费力:很有诚意,付出最大努力

4.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当然是,姐姐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姐姐有更高的认识,看看他是怎么认识的?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5.为什么说别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呢?

6.课前老师也了解到同学们也做了很多的好事,那你能不能用我做了 , 快乐,我也很快乐说一句话来表达一下你做过好事后的心情呢?(课件出示句子)(教师可以适当的举例引导孩子表达)

7.在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也享受着这份快乐,这就是助人为乐,克拉拉和他的小弟弟就是这样的好孩子,对吗?他们的爸爸知道了这件事后是怎样的态度呢?

8.对于爸爸的问话,姐弟俩是怎么回答的?

(课件出示姐姐的回答)你认为姐姐的话说的有道理没有?谁能读出理直气壮的感觉来?姐姐的问题需要回答吗?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说一说姐姐的话吗?你觉得那种说法更好一些?

9.面对这对姐弟俩,爸爸又是怎样的?爸爸为什么摇头又为什么笑了呢?在小组中说一说你的看法。

(四)总结谈话,体验快乐。

这节可,我发现你们都是一群可爱的懂得爱的小天使,我要和你们成为好朋友,好吗?

1.生活中到处充满了快乐,只要你用心体会,用心发现,快乐会一直伴随你的,现在我要送给你第一份礼物(课件出示小诗,什么是快乐) 2.要送给你的第二份礼物,是一本书《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这篇课文就是从这本书里选取并改编的,里面还有很多这对姐弟俩很多有趣的事情呢,喜欢的同学可以看一看。(课件出示书的封面)

3.我要送给你的第三份礼物是无价的,其实你们早已经得到了,知道是什么吗?对,就是一份快乐的心情,愿这份心情永远都伴随着你,好吗?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yuwen.chazidian.com,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查字典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推荐第10篇:可能性 教学设计 (北师版三上)

可能性 教学设计 (北师版三上)

可能性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时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通过实验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4、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5、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结果。

6、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会借助操作活动,说出某一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2)能够将某一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3)能用“可能”“一定”“很少”“不可能”“偶尔”“经常”等词描述事件可能性的大小。(4)结合具体情境,对某个问题进行推理。

2、难点:将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课时安排:2课时

摸球游戏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教具准备:小黑板、布袋、一定数量的白球、黄球。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个布袋、9个白球、1个黄球(白球、黄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2、将9个球放入袋内,创设摸球游戏的情境。小组内每个人依次轮流摸球,请想一想:摸到的球可能是什么球?摸到的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些?

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1、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组内的同学。

2、实践探索。(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球游戏,把每次摸得的结果记录再下表中,然后把球放回去再摸。第几次12345678910颜色

第几次11121314151617181920颜色

(2)统计摸球的结果,看一看;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多?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少?(3)各小组将摸球的结果进行交流,看一看是不是得到同样的结果。实际摸到的结果与原来的猜测是否吻合。初步感受到再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三、解释和应用:

1、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nbsp;

滨武汉

2、从下面的五个箱子里,分别摸出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8白2红

可能是白球

一定是白球

0红

5白5红

一定不是白球

很可能是白球8白2红

白球的可能性很小

0白课后反思:

第11篇: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线的认识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归纳思考。 教具准备

直尺,三种不同颜色的线,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一幅画面,师生谈话:这幅图的名字是“欢乐的世纪坛”。大家仔细看,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学习的线段和射线吗?

后,电脑演示,抽象出不同的射线和线段。

就来认识这些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

1、电脑出示“看一看”的三幅画。

第一幅图:马路上的白线条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四条线段。 第二幅图:各种城市里的灯光,灯所发出的光线又是一种什么线,和前两种线一样吗?抽象出一些射线。

第三幅图:海平线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直线。

三、反馈交流

1、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拿出三张纸分别对折,请学生观察折痕。 提问:这三条折痕是直的吗?(都是直的)

拿出一张纸,在折痕中间画A.B两点,再连接AB两点。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一条线段。

拿出第二张纸,同前一张一样,画出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只沿B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射线)

拿出第三张纸,还是先画好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沿着这条线段的A.B两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直线)

(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什么样的?

四、精讲点拨

1、三种线的读法。

直线和线段都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2、画直线。(1)过一点,画直线。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尝试,感悟到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质疑:过三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一题。

2、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二题。

3、数一数有几条线段。(1)

有( )条 (2)

有( )条

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都是哪三种? 这三种线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有限长

无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

第12篇:北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复习《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复习《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0页、41 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数的知识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的扩充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来表示事务并进行交流。

2、经历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魅力。

3、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数(自然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提升整理复习方法与策略。

教具准备:

自测题、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明确学习内容和目的)

1、数学书伴随了我们走过了6年的生活,它还要继续伴随我们走下

去。那这6年来,我们究竟学习了哪些知识?谁来说一说?

2、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3、刚才那位同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面对这么多的知识,我们确实需要对它们进行整理一下。6年来,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整理复习,有单元复习,半期复习,还有期末的总复习,那你能想那些方法可以对6年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

4、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了各自的整理复习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经历一次整理复习的过程。

二、回顾整理,初次建构数概念的知识网络结构

师:我们数学课总是在和数打交道,今天我们就来整理一下数的知识吧!(揭示课题).

师:要整理有关数的知识,我们首先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哪些数,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吧!

师:从中你能找出哪些数?

生回答后,这时黑板上展示出7个基本的数的概念:整数、自然数、分数、小数、正数、负数、零。

对这些数概念的意义你都清楚吗?举例说说什么是整数?自然数?负数?

师:看来这些数的概念都是有联系的。下面,请同学们从这里面(7个基本的数的概念)选择你认为有联系的一些数的概念,进行整理,清晰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1)先写一写,画一画

(2)同桌交流一下想法

(3)全班展示和交流

师在巡视中重点展示学生的2--3种生成,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部分的:

重点随机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几点

1、数的意义的不同?什么意思啊?谁来举例说明。

2、那整数和分数(小数)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所以的整数都能写成分数。

那也就是说所有的分数都能化成整数?

3、我们还可以把数分成正数、0和负数。

师评价:大家合作的很成功,通过大家的独立思考,全班讨论,我们清晰的展示了数概念之间的联系,我们知道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小数),数还可以分成正数,零和负数.

三、看书回顾

1、书上也把数的概念,进行了整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书上是怎么进行整理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3、闭上眼睛想一想,说到数你想到什么?

4、把这个知识结构图和我们刚才自己尝试对比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评价:现在我们说到数就能想到和它有联系的一串数,它们的联系就可以用这样的网络图来表示.

四、看书回顾 引导全班对数的概念进行第三次建构

师:这些数的联系,不但可以用网络图来表示,还可以用一条直线来表示,(出示数轴)你见过吗?它可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数轴,(出示书上的数轴)

师:你能从数轴上看出某一类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吗?

五、全课总结

静静的回顾一下,我们整理知识的过程,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进行知识整理的?引导学生再次感知整理复习的方法,再由老师提出重点:

1、罗列

2、分析概念找出概念之间的关系

3、建立知识结构图,同时说明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可以是网络图,也可以是集合圈、列表等等,在今后的总复习中我们就可以选择其中一些方式对我们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

第13篇:北师版三上总复习教学设计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三年级上学期的新课程全部结束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到了现在,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复习巩固。看谁最认真,做得最好!

2、整理回顾口算方法:

(1)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利用开火车形式快速计算。

(2)强化口算方法:指名说出204×3和408÷4的口算方法。

(3)计时训练:我们开始一个小竞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请同学们打开书看总复习的第1题,准备好,“开始!”交流,订正。

3、回顾整理笔算的方法:

(1)口算同学们做得又对又快,笔算是不是也掌握得非常好呢?书上的第5题的算式。 (2)交流,评价。

4、整理回顾两步计算式题。

(1)在以前我们学生的两步计算试题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试着做一做第9题。 (3)全班订正。

(4)出示改错题:判断下列各题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

5、复习常用的计量单位。

(1)刚才,同学们计算题掌握的都非常好!这学期我们不仅学会了口算、笔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一些计算方法,而且我们还学会了好多的计量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

(2)指名回答,师板书:

时间单位:年、月、日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3)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2题。填完后再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订正。 (5)做第3题。

6、拓展交流:自己再把今天复习的相应的单元内容看一看,有没有疑难问题,可以询问老师或其他同学。

板书:常用计量单位:1年=12个月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总复习

(二)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已知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解题方法。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复习,对已知信息能够进行正确处理,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1、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会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得解决办法。

2、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 激趣谈话: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科技馆?门票是多少钱呢?

春游的时候我们打算去参观科技馆。我想请你们算算有关门票的问题,行不行?

二、巩固探究

1、第6题:谁来把题目读一读?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2、刚才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买门票的问题,还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个买书的问题。读题,解决。

3、同学们,在前段时间,我校组织了一次“爱心助学”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小伙伴捐款,你捐了什么?现在老师这有一道关于三年级学生捐款的信息。

出示第10题,自己读一读题,看一看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自己解答,全班交流订正,说出是怎么解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下面,我们一起到商店去购物好不好?

引导学生看图第15页,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题中所提的“能买几个杯子”这个问题,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编一道应用题吗?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如果商店里的这些商品让你自己选择,100元钱想买什么东西?能买什么? 交流,纠正。

5、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和“钱”有关的,同学们解答的都比较好。下面我们来解决关于交通工具的实际问题,能做得更好吗? 交流,解答,纠正。

6、解决完了汽车的问题,我们来看火车的问题。

出示第8题,这道题你知道了什么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时什么? 要求火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三、拓展实践,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教学反思:

总复习

(三)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 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反思:

总复习

(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 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第14篇:北师版二年级上册《东南西北》教学设计

《东南西北》教学设计

执教人:刘 姗

·教材分析:

《东南西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来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二年级下册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重点: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会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南、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游戏导入

师:这节数学课,我们先来活动一下。听老师口令:大家起立,向前点点头,向后指一指,向左弯弯腰,向右拍拍手。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用到了哪些表示方向的词?

生:前后左右。

师:现在我请两名同学到前面面对面再做一遍这个游戏,同学们仔细观察。 师:为什么同样的口令,他们做的却不一样? 生:因为他们站的方向不同。

师:看来用前后左右表示还不够清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新本领,辨认《东南西北》。

2、板书课题:东南西北

二、观察探究,体验方位。

1、认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活动一: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辨认东、西。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

生:东方。

师:现在请你指一指哪个方向是东?左手边还是右手边?(左手边) 师:那么,傍晚太阳又是从哪个方向落下的呢? 生:西方。

师:指指西方(在你们的右手边就是西方),和太阳公公说拜拜。 活动二:学习儿歌,初步辨认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师:东、西我们可以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来判断,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南北呢?

我们请智慧老人来帮帮忙,(课件出示儿歌) 生:齐读儿歌。

师:下面我们面对太阳升起的方向站立,边背儿歌,边指方向。 活动三:找一找

师:现在我们已经初步辨认了东南西北,和老师做个游戏好吗,听口令,看谁的反应快。

A:面向东方跺跺脚——面向西方跺跺脚,你发现了什么? B:面向南方拍拍手,面向北方拍拍手,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规律: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

2、在给出一个方向的条件下,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活动一:转一转。

师:其实在东南西北的顺序中还藏着一个大秘密呢,请小组同学配合,面向东站好,就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顺序转一转。看看你能发现它吗?(小组活动)

师:这可以说是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旋转的,也就是说如果面朝东直接顺时针转的话,方向依次是东南西北,这是辨认方向的又一好办法。只要告诉我们一个方向,就能按顺时针转的方法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老师现在面朝东站好,如果顺时针转的话,方向是„„

活动二:指一指。

谈话:老师和你们玩个游戏好吗?下面请4名同学到讲台前演示给大家看一下。先请他们介绍各自是面向哪个方向站立。

4名学生相对站立指同一方向。老师喊:东 西 南 北,学生听口令指方向 谈话:从刚才4名同学面对的方向不同所指的方向来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总结的很好,无论人在什么位置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是永远不变的。

3、认识地图上的四个方向。

师:现在我们已经能够找清东南西北了,下面我们来回忆一下,找找我们操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有什么标志性的东西呢?

板书:东---旗台,南---教学楼,西---正门,北----后门。

师:下面以同桌为单位,把操场东西南北的标志性建筑填在记录单(p105)上。 (展示)

师:请介绍一下,你们记录单上下左右是什么方向? 师:请你们观察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记录的内容相同,有的东在上边,有的西在上边,有的南在上边,还有的小组贴的北在上边。

师:大家说的真好,记录方向的标准不一样,确实为我们的交流带来了不便,所以在绘制地图时就有必要统一规定一下,那怎么规定的呢?咱们来听听智慧老人的意见。

(智慧老人: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板书:上北 下南 左西 右东

师:现在咱们知道了绘制地图时对方向的规定,我们一起来完成这张记录单。 (板书 提前画好记录单)

三、巩固知识,内化技能。

1、游戏: “超级模仿秀”

同桌合做:一人说,一人做。 青蛙向南跳一跳; 企鹅向北走一走; 公鸡向西叫一叫;孙悟空向东望一望: 小羊向北咩咩叫;小兔向西蹦蹦跳; 小鸭向南嘎嘎叫.小淘气向东做鬼脸.

2、小小解说员:介绍莲花喷泉四个方向的标志建筑物。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是哪个地方?地图的右角上有一个箭头和一个“北”,这个叫做方向标,它表示什么?

师生齐说: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大家能根据这个方向标,介绍一下千禧莲东南西北的方向的标志性建筑物吗?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玩得很开心,谁能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出去游玩,却在野外迷路了,谁能说说有什么辨别方向的好办法?

(师生交流)我班同学真是聪明,看看智慧老人又有哪些好办法!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怎么办?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许多天然的指南针,

会帮助你辨别方向。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

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

地上的树影正对着北方。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

它永远高挂在北方,

要是你能认出它,

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要是碰上阴雨天,

大树也会来帮忙,

树叶稠的一面是南方,

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雪特别怕太阳,

沟渠里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

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化得慢,

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需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师:辨别方向的办法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后问家长或看书,比一比谁搜集的辨别方向的办法多。

五、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不仅会正确的分辨生活中的东南西北,还能分清地图上的东南西北,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方向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15篇:北师版一年级教案——《数一数》教学设计

北师版一年级教案——《数一数》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三,重点,难点:

1,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计数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向学生呈现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更大数.

故宫占地720000平方米;2018年已有112000000平方米的都市森林环绕北京城;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在奥运会期间可容纳100000人;国家大剧院蛋壳面积约为35000平方米.

2,问:这些都是老师找到的图片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有什么发现

3,教师提问: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在这些资料中出现的数据都比较大,是我们以前所没有学过的,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4,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二)探索新知:

1,铺垫回顾:

(1)提问:10个一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 10个百是多少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课件出示:数小正方体的个数,并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2,认识十万:

(1)出示100个正方体,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问:1个正方体是多少个 10个呢 你是怎么数的

(2)问:10个一千是一万,接下去该怎么数 (小组讨论交流)

(3)在数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借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直观操作的机会.(看情况定)

(4)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 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5)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并在计数器上师生共同拨出十万.

3,出示从个(一)到万的数学模型,让学生感受各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4,师生在计数器上拨十万的活动,加深对满十进一的印象.

5,课件出示情境图片,让学生看一看,估一估,说一说十万大约有多大.

6,认识百万,千万,亿

(1)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 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 10个一千万呢 让学生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2)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验证,先在计数器的十万位上拨一个珠子,然后十万十万的数,得出10个十万是一百万,以此类推,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3)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4)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5)出示十进制数位顺序表,让学生观察.

(三)练习设计:

1,P4第1题:在进行练习前,告诉学生拨珠时只在一个数位上拨,最好是我们今天学过的计数单位.

2,P5第3题:教师要让学生边拨珠边数数.注意指导学生手口要一致,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遇到进位问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如:千位满十,要向万位进一.

3,P5第4题:让学生数数,再补充一些让学生能熟练.

4,P5第5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比较大的数,你都记住了哪些计数单位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五)作业布置:

1,P5第6,7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下节课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16篇:北师版二年级数学——《辨别方向》教学设计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辨别方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二年级下册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游戏法。

教学用具:挂图、投影仪、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说一说地图上怎样确认东、南、西、北?

2、教室的东、南、西、北各在你的哪一面?让学生指一指。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老师这有一张我们灵武的某个街道的平面图,有一位老爷爷送孙子从学校出来,迷失了方向,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助这位 老爷爷辨别方向。

板书:辨别方向。

生:愿意。

师:同学们各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学生,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帮助这位老爷爷辩清方向。

三、自主尝试,探究兴趣。

1、从已知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看看有哪些建筑物?说一说学校的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各有哪些建筑物?

(2)完成填一填。

体育馆在学校的( )面,商店在学校的(校的( )面,邮局在学校的( )面。

2、探究新知,辨别其余四个方向。

师:你认为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生:北西方向。

生:西北方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图书馆在学校的北面,又偏向西面,所以是西北、北西也对,但习惯上叫西北。

)面,医院在学 师:你说的很对,也很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3、合作交流:

小组商量:其它的三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4、巩固新知。

全班交流拐角四个建筑物的方向。

四、引出方向板。

师:同学们以后如果迷了路,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辩明方向呢?

生:看太阳、北极星、指南针

师:我还有一个方法,能很快辨别八个方向,同学们想不想学习呢?

生:想。 (1)教师出示方向板,介绍方向板的用途,然后给每人发一个方向板(给定一个方向),根据刚才的辨认结果,在方向板上试着填写出其它的七个方向。

(2)同桌互相纠正方向板,填写正确的互相给一个喜欢的奖励。

五、运用方向板。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向板,指一指教室里的八个方向。

2、找朋友: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利用方向板指一指各自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有哪些朋友?

3、做游戏:(教师给学生发一些卡片,根据卡片上的内容,找相应的位置并进行评价)

4、同桌交流:说一说教室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有哪些物体?

六、巩固提高,深化新知。

1、指名说:

A、说一说我们的首都在哪里?我们的家乡在哪里?B、用投影仪出示中国行政图。说一说:我们的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我们家乡的什么方向?

2、小组交流。

A、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B、大致在北京的东北方向。

C、大致在北京的东南方向。 D、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七、教师小结:

1、本节课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对老师有哪些建议?

2、同桌互相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八、布置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到操场上看一看,记一记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些什么?(可以用文字写也可以画出来)下一节课我们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谁辨别的准确。

教学反思:

1、整个教学能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教师始终没有指明新知,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新知。

2、教学能抓住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利用老爷爷迷路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助老爷爷辨别方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3、本节课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先让学生找出正东、正北有哪些建筑物,然后引出四个拐角的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再由辨认一个方向、一个物体或人到辨认一个方向有几个地方或人,层层深入,使学生学习的新知不断深化。

4、教学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让学生找朋友、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操场的各个方向有哪些物体等,让学生学会辨别方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注重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不但学会在教室内、地图上辨别方向,而且还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辨别方向,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17篇:月是故乡明 教学设计(北师)

月是故乡明 教学设计(北师)

月是故乡明

[学习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老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来指导学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使用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2、

3、

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第6、

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作者指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显示出乡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老年人的都写得古拙、质朴,所谓由绚丽而归于平淡。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明》就体现了这一点,它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四、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什么是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与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就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亲相提并论的地步?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过渡到作者了。还有,自己对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己之见,而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这实际上就是在与的其他读者展开对话。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3.学生进行评点,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五、小结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六、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2.预习。

第18篇:“比大小”教学设计(北师版第6册)

“比大小”教学设计(北师版第6册)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教研室

赵杰

45004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验证等体验活动,抽象出同分母及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在练习的基础上掌握比较方法。教学用具:学具纸 教学流程:

一、已有知识的回顾

1.关于分数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用相同的学具纸折分数,每人折出两个。3.汇报:说说并展示自己折的分数。

(这个环节中教师相机补充进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使类型齐全)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不同的数学,每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就需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组织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个环节就是为了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确定下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二、提出问题,明确任务

1.这些分数哪个大?哪个小?

2.小组合作,对本组提供的分数进行比较,5分钟后汇报交流。

要求:汇报采用发言人发言形式;先选出代表本组的发言人,佩带胸卡。明确发言人要留心倾听、理解和做必要的记录;发言人是轮换的;发言人发言完毕,本组其他成员还可补充。

[小组合作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由于小组成员职能不清而导致的合作混乱、话语霸权等,参与广度和效度不高。采用分工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细心倾听等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探究发现,汇报交流

1.小组自选方法探究,教师巡视参与指导。2.汇报交流

(1) 你们小组是怎样做的?发现了什么?

(2) 大家听懂了吗?有什么问题?还有谁用了这种方法?比较的是哪些分数,结果呢?

(这里学生可能发现很多种情况:既有本节课要求的同分母、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也可能发现1/2=2/4=4/8等相等关系,甚至1/2

(3) 哪个小组的方法不一样?

(教师要相机补充进教材上的折纸涂色方法,引导学生注意到我们的用纸大小是相等的,用纸大小不等不能得到这个结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算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3.观察与发现

(1) 引导学生观察同分母及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2) 发现同分母及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规律; [数学最终要在具体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抽象出数学模型,这是数学基本特征和任务,通过观察和发现得出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

(3) 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对吗?学生任意说出两个这样的分数,想办法验证。

(一般是通过折或者想的方法验证。有的同学可能会联想到分数的本质特征,明确分母相同,每一分就一样大,分子越大,表示所取份数越多,自然比较大;分子是1,表示取1份,分母大表示分的份数多,同样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分母大的就小。结合生活实例更便于学生理解,比如10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得到的就比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的少。)

[探究性的内容一定要注意结论的验证,只有经过了验证的结论才是正确的,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精神。]

4.质疑。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提出问题。

四、实践运用

1.课本上的练习

1、2;2.师生互动:

(1)老师说出一个分数3/10,学生说出比3/10大(小)的分数; (2)老师说出一个分数1/4,学生说出比1/4大(小)的分数;

(3)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分数,分母是8,你猜这个分数是几?(教师提示大了或小了)

(4)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分数,分子是1,你猜这个分数是几?(教师提示大了或小了)

[数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应用,必要的练习是学生形成数学能力的基本途径。大量呆板生硬的练习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师生互动的形式却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灵活运用知识,在师生交流中,不仅为了培养知识技能,同时也渗透了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对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延伸迁移

1.1/2一定大于1/3?解决狗熊分苹果的问题,再次强调比较分数时两个分数所在的整体必须相同或相等。2.出示课本上的图。淘气拿了10根铅笔的3/10,笑笑拿了5/10,谁拿得多?为什么? 3.黑板上还有一些同学的发现,老师肯定他们的探索热情,至于发现是否正确,可告诉学生这些不是本节课或本册书所能解决的,引导学生多方验证或查阅其它材料,比如高年级课本等。

[“面向全体”,不是向下拉齐;“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是既要照顾到程度较差的,还要照顾到程度较好的,所以,延伸迁移是必要的。但要注意要求也要分层次,如果统一要求就有违教育规律了。]

六、总结收获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19篇:练习四 教学设计(北师版三上)

练习四 教学设计(北师版三上)

件www.daodoc.com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超市招聘售货员的考试,要求应试的人员必须掌握最基础的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刚好我们才学过了这方面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游戏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与。

复试

1、第

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kg=(

)g

4吨=(

)千克

6000t=(

)kg

4千克500克=(

)克

3吨70千克=(

)千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件www.daodoc.com

第20篇:北师版二上《苹果落地》教学设计

苹果落地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牛顿年轻时候的一个故事。一个普通的苹果落地的现象引发了牛顿的思考,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成长为世界科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课文紧扣本单元主题,充分说明了“好奇心”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也包含了对科普知识的启蒙教育。 学情分析:

小学生本身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大科学家孩提时代的故事更贴近孩子的生活,牛顿小时候发现问题的心路历程会让孩子在一步步的阅读中找到共鸣。学生升入二年级,实际上认字已近1000字,还掌握了至少三种独立识字的方法(听读识字、看拼音识字和看上下文猜字),在这样的基础上,读通课文,学习本课难度不大。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牛顿的想法和做法,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目标预设: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读写“自言自语”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懂得牛顿的成功源于好奇,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现象产生兴趣,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查找有关牛顿和万有引力定律的资料。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学写两个生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牛顿的成功源于好奇,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现象产生兴趣,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孩子们,快看哪!这是什么地方?(苹果园),(苹果树,看苹果树结了好多苹果,这里有好多好多苹果树,我们叫它(苹果园))这就是秋天丰收的苹果园。快看,树上结满了红红的苹果,地面上也有许多苹果。瞧,苹果,落下来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苹果落地。再读:苹果落地

2“苹”字是后鼻音(边说边写音节),跟着老师写一写,先写草字头,在写下面的平,注意最后一笔要压着竖中线。读这个字,读词语。苹果怎么了?苹果落地了,落字是三拼音节,它也是上下结构,跟我写,先写草字头,再写三点水,火眼金睛看仔细哦,三点水写在草字头的下面,注意它在草字头的下面哦,最后写旁边的各。读字,读词—落地。

3、把字宝宝送回课题,一起再读读,苹果落地

二、初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1秋天的苹果园里,每天都会有苹果落到地上,但有一个人却在从这件小事中发现了一个重大秘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2打开书:26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我发现你们真会学习,读得特别认真,简直太棒了!

3让我来考考你们,谁来给大家读第一段?这个词你读得特别好,你能再读读吗?超级棒!还有谁想来读?大拇指 送给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 谁敢来挑战第二段?你第一个举手,相信你能行!这么长的一段,你读得很流畅,祝贺你,挑战成功!现在我们一起来挑战,捧书,读!

5 还有两个自然段,咱们男女生来比比看,看谁的字音读得最准,句子读得最流利。谁先来,谁先来,女士优先,就请女孩子先来,第三段,读。

6谁会读?(出示:熟透了)翘舌音读得真准 !谁再来?读的好!还有谁来?真棒!大家一起读! 7女孩子,很会读书,男孩子,你们能读好吗?捧好书,看到第四段,男生读!

这一段告诉我们牛顿做了许多事情,都是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一起读这个词,再读。谁有好办法来记题字?

(我用加法来记,是加页等于题,我编个故事来记,页代表书,书上有很多问题)送回词语里,读一读。

男孩子和女孩子表现都很棒,课文读地很流利,掌声送给自己。

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巩固识字。

1那~~~~课文讲了谁的故事?他发现了什么秘密呢?(因为地球有吸引力,所以苹果才会落地。)

2那苹果落地的秘密是什么?(地球有吸引力) 3你能一次用完整的一句话说清楚这三个问题吗?想一想

4谁来跟大家说一说?(这可不像平时的你们哦,大胆点,说错了也不要紧。)你把这个三个问题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太了不起了!还有谁想说?你也把问题说清楚了。

5孩子们苹果落地这篇课文就是讲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牛顿来到一棵苹果树下乘凉,苹果树上的_____,一个个都_____,这些熟透了的苹果落到了地上,这件事人们都_____ ,牛顿却感到______ ,他想,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他坐在苹果树下_________,给自己提出了________。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他又_________、还_________,终于发现了苹果落地的________,原来这是因为地球有___________。因为他爱想、爱问、爱思考,他成了世界著名的________。

四、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牛顿的成功源于好奇,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1、课文第一自然段就讲了牛顿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捧书,一起读第一段。牛顿是世界怎样的科学家?再读。

牛顿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课件出示填空题

牛顿是世界( )的科学家

出名 姓名 闻名 有名 著名可以换成下面的那些词?

第一个词:放进句子,一起读!还能换那个词?第二个词 全班读 还能换吗?第三个词 再读。 小结:著名 出名 有名 闻名,这几个词意思都差不多。请你选一个写在著名这个词的上面。看谁的动作最快!他的动作好快呀,写完都坐直啦!其他孩子要加油呀!

2 面对苹果落地这样常见的小事,人们和牛顿的态度是怎样的?全班读第二段。

3面对苹果落地,人们和牛顿的态度到底是什么?一起读这一句! 人们都——习以为常,再读一遍 看多了,就习惯了,习惯了,就觉得平常了,根本不会放在心上。当人们从苹果树下走过,看到苹果落到地上,他们会怎么做?(一脚踢开它,捡起了吃掉,看也不看)

这些表现都是——习以为常。

牛顿的态度和其他人不一样,看到苹果落地,他很好奇(贴好奇) 3他在好奇什么?指导读“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谁来读着一句?牛顿对这件事好好奇哦,你能把为什么读重一点?再来问问!这次我感受到了你的好奇。谁再来问!你真会问问题,而且你还掉字读得特别好!谁能像他一样读一读?你就是小牛顿!我们一起来问问吧!

4 这件事让牛顿十分好奇,瞧他还坐在苹果树下想问题呢。谁来读第三段? 牛顿这是在“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不会在意别人能不能听清楚,声音可以小一点,来,你再来读读!有进步,像是自己跟自己说话了。还有谁会自言自语?也请你来读读看!从你的自言自语中,我还听出了你非常好奇,你就是那个在树下思考问题的牛顿!你们也感到好奇吧,我们一起来小声地好奇的问一问!

5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他又是怎么做的呢?男生读第四段(板书) 面对苹果落地的这件事,牛顿进行了反复地观察,并且还专心地研究。一起读一读:反复地观察、专心地研究 再读:

小乖乖们,有惊喜哦,看老师的手里是什么?(苹果)

你们会怎么观察这个苹果?(小乖乖,别紧张,你试着用手摸一摸,什么感觉?摸一摸也是观察呀,你们又打算怎么观察,来给你,哦,你看地好仔细呀!你看到了什么?哦,你好会观察!还有谁要观察?来给你,瞧他,瞪圆了双眼在看,生怕看不清楚了。还可以怎样观察?闻一闻,哦你要闻一闻吗?什么味道,淡淡的苹果香,还能怎么观察?咬一口,好啊,就给你咬一口,味道怎么样?这也是观察。你好热情哦,也给你尝尝。

孩子们,我们用眼睛仔细看,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还可以用其他器官去感觉,这些都是——观察 而牛顿不仅这样做,他还——反复地观察

除了反复地观察、他还专心地研究

1、孩子们,看,牛顿在做什么?(把话说完整!他在想问题,盯着苹果看,在查资料,他希望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是的,孩子们(点音乐)牛顿专心致志地研究这个问题,把一切都忘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从他面前飞过,他没有注意到,百灵鸟在枝头唱起了欢快的歌,牛顿没有听到,远处飘来桂花树的香味,他没有闻到。这都是因为他在——专心地研究。再读:专心地研究

不知道他耗尽了多少心血呀!(走向黑板板书发现秘密)他终于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孩子们,让我们捧着书,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正是因为牛顿拥有一颗好奇心,使他能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秘密。亲爱的小朋友,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好奇的事情呢?(你很喜欢大自然吧,你想知道动物的秘密,你呢?哦,你对~~有兴趣,你来,我想知道,动物,植物,你很会观察了,这件事你都注意到了,自然现象:天气、天文、地理,还有别的方面吗保持你的好奇心,希望你有一天成为自然科学家)好了,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和牛顿一样有着一颗宝贵的好奇心,我们身边藏在很多很多秘密,等着你去发现,也许下一个牛顿就是你哦!

小牛顿们,你们的老朋友生字娃娃吵着要出来跟你们见面,快来跟他们打打招呼吧!(翘舌音真准,再读一遍)引是前鼻音,再读、察,又来一个翘舌音再读。

齐读生字卡片,火车火车开那里,生字娃娃好喜欢你们哟! 赶快把这两个生字娃娃送回田字格小家吧!先读

火眼金睛再仔细看清楚哟,落字是上下结构,千万别写错了!

写字:快快拿出小本子,这两个生字宝宝,每个写两个,再带上一个音节!

板书设计:

5好奇

苹果落地

反复地观察 专心地研究

发现秘密

北师大版比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比认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