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李白 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12 07:34:3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追寻李白教学设计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本单元题目为“追寻李白”,意在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被誉为“诗仙”的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了解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的李白文化的相关信息,并开展有关李白的文化活动。所谓“追寻”体现了主动探究的意识,也反应出本单元教材是按照一定的线索来整体谋划的。

本单元教材不同于一般教材,打破了以“单元”为整体、以“课”为单位的呈现方式,整个单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列学习活动,是一个线索清晰的整体。

本节课就是从李白的游历生涯入手,综合学习、了解、走近李白。 【设计理念】将选取的代表李白写作特点、性格特点的十首诗共分成了三个部分:山水篇、友情篇、理想篇,从而让学习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了解李白、亲近李白,追寻到李白不朽的魂。山水诗篇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寄情山水间潇洒豪放,喜好游历的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围绕这句牵引学生追寻李白之魂的总领句,重新去品读山水诗就会与李白的性情、追求、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起来,从而真正追寻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李白,将其作品艺术成就、人格魅力融入到学生自己的生命认识当中。

【学情简介】有这样一句歌词:“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作为老师,我们懂得每一个孩子的心吗?这里的“心”,简单地说就是“学情”。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称为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种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准备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老师的帮助,但是经过启发也许明天会独立完成任务。教学就是要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产生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循环往复,在两种发展水平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推动着学生向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发展。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对李白有了模糊的印象的基础上引导其更深一步地追寻李白,走近李白。由以前对李白的“不关心”转变为主动地去接近,去探究。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多层次的朗读、吟诵三首诗。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寄情山水的心境,感受诗人寄情山水的那份洒脱、爽朗与豪情,以此来了解李白的性格。

 能力目标: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古诗,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互相合作,知道李白的生平、李白的诗,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开始追寻”诗仙“李白的旅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学会赏析诗歌。通过诗风来了解李白、走进李白。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1.搜集李白的有关知识及优秀作品2.课件

【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安排12课时,十首古诗的简单讲解用5课时,本课是第六课时。

【教学过程】一.幻灯出示对联,导入新课。 1.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莲文苑第一家

对联中描写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位著名的诗人?从哪里看出来?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李白的图片及资料。(幻灯)

3.指名吟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句。(适时点拨,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论送我情。(注重友情的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寄情山水的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天真烂漫的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故土的李白)

同学们对李白已经有了一些模糊的印象和零散的记忆,现在就让我们再去追寻诗仙李白的足迹,更多地了解他,更好地亲近他,让我们一起追寻李白。(板书课题) 二.多维突破,步步深入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水,25岁开始在各地长期漫游。在他的游历生活中写下了不少有名的山水诗篇,《早发白帝城》就是其中的一篇。

(一)赏析《早发白帝城》 1.幻灯出示本诗,指名朗读。

2.大家都能做到熟读成诵,但是不是都做到了会鉴赏?

师:诗歌鉴赏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理解诗的情感,体味它的情趣。如果不知道这首诗具体是怎样的情感,就谈不上对诗的鉴赏。那么李白的这首《早发白帝城》你体会到了他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3.学生自读自悟,初步说出“高兴”的心情。

4.为什么高兴呢?师简介本首诗的写作背景,学生从而又读出了急切的心情。汇报从哪个字、哪个词悟出的急切与喜悦的心情。 5.学生带着这种心情朗读本诗(配乐:春江花月夜)每个学生都能入情入境。

6.欣赏古诗范读,模仿范读,带着这种感情师生齐诵。

7.师重读“彩云间”“千里”“万重山”,让学生体悟一种气势——豪放浪漫(板书)。

(二)赏析《独坐敬亭山》

1.出示本诗范读。提问:你听出了什么意境?(板书:孤寂愁苦) 2.从哪些字、词悟出来的?(小组讨论、汇报) 3.怎样理解“相看两不厌”?教师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4.诵读赏析,进入诗的意境。指名朗读(配乐:寒江残雪)

(三)赏析《夜宿山寺》

1.出示本诗(幻灯)你觉得这首诗从哪个角度来赏析合适?(板书:夸张)

2.从哪些地方悟出了山寺之高?为什么“不敢高声语”?(板书:想象)

3.想象诗的画面,边朗诵边做动作。

总结:李白把这些感情全部用山水之景表达出来,体现了他诗歌的特点:寄情山水(板书)。 三.感性共鸣,激发情感与求知欲

读了这些诗句,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李白?(豪放浪漫、孤寂愁苦、善于夸张与想象的李白)。 四.课外延伸,加深对李白的认识 (幻灯出示)

豪放浪漫: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孤寂愁苦: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夸张: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分男生、女生、齐读以上诗句)

五.教师总结

李白的诗的确令人感到意境美、气势壮,杜甫曾经这样评价李白和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对李白的最高评价。今天我们追寻到了一位豪放浪漫、孤寂愁苦而又善于夸张想象的李白。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继续沿着李白的足迹,去认识他广交朋友的坦诚率真,认识他关心国家、关心民众的博大胸怀,认识他饮酒赋诗、纵情欢乐的豪情〃〃〃〃〃〃 六.作业

1.查找收集李白描写山水抒情的诗,欣赏吟诵。2.阅读《李太白传》,要读得有耐心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新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

寄情 山 水

夸张想象 豪放浪漫

寻李白

孤寂愁苦 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古诗所描写的景与情,从而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增强学生美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更好的理解李白的诗歌,更进一步地想象,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他们越读越觉得心旷神怡,不由自主地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调动学生主观情感,注意重音、速度、韵味,边读边思考诗意,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这已是一种高品位的阅读。使学生从灵魂处真正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实现学生、李白与文本的和谐统一。

在本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诗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亦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教学前先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关于李白的对联作为引子,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李白和熟悉的诗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然后展示出李白的头像及其介绍,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画面之中,使其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搭起入境桥梁。引学生入“境”入“情”,走进文本,从幻灯片中进一步了解李白其人。让学生以读来走近李白,感受李白的性格特点,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的。

推荐第2篇: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

李白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一起来学习下吧!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设计理念

1、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师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咏、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教学设计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过他许多的名篇名句。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

(板书: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

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三) 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教学气氛。(设计意图: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经过反复的诵读,自然就能体会诗人的用意和诗歌意境。吟诵还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体悟诗歌神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练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如:透过诗歌我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

透过诗歌我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 与 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与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设计意图: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四)疏通文意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2)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其他小组解答,学生不能解答,老师解答。

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 值,价值。

(3)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生评价。

(五)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夸张)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心情如何?(极度苦闷、抑郁)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停、投、拔、顾)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难以下咽,心里一片茫然?(仕途艰难)用了哪种写法?(以乐景写哀)

3、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不是,是想像、是虚写)我们知道诗有含蓄精炼寓意深刻的特点。诗人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比喻什么?(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道路的艰难)用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比喻什么?(对理想的追求)李白的理想是什么?(是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当时进行的是否顺利?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从哪儿可以看出?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

7、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8、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还要走进诗仙李白的内心世界,触摸他的灵魂,寻找我们心中的李白。

(师配乐范读,学生轻生跟读,体会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让我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我从_________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李白。因为_____________。

如: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本应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这句也常被后人作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内心苦闷

前途艰难

相信希望

悲愤呼号

充满信心 )

9、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是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的李白。)

(六)练笔:在你的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展示学生作品)

(七)课堂小结: (播放音乐《我们等待那一天》)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推荐第3篇:《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走近李白

一、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在诗歌王国的灿烂星空中,出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伟大诗人。你们都知道哪些诗人?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是呀!这许许多多的诗人,就像星空灿烂的星星。作为诗歌王国的后人,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先人,了解我们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诗歌王国中那最璀璨的一颗星星

(播放课件:课题古诗欣赏:走近李白)

师:今天,我们上一堂古诗欣赏课。课题是(抬手示意)

生:(齐读)走近李白。

师:你了解李白吗?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呢?你说。

生:李白,他是诗仙。他一生作诗很多,他是701年出生。

师:李白是诗仙,作诗很多,给我们后人留下多少诗歌呢?九百多首。李白不仅是诗仙,他还有一个仙呢!是什么仙?

生:(异口同声)酒仙。

师:还有一个仙,是酒仙。李白既是诗仙,又是酒仙,(板书:李白是仙)王老师简称(抬手示意板书)是什么?

生:李白是仙。

师:李白是仙,此话怎讲呢?(出示灯片)

二、故事引题:

师:我们来看看他同代的一位诗人诗圣杜甫是怎么评价李白的。(出示杜甫《饮中八仙》)

师:杜甫在他《饮中八仙》中是这样写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写的是这么一个故事想听故事吗?

师:话说唐玄宗李隆基携他的爱妃杨贵妃到沉香亭畔去赏牡丹花。到了沉香亭畔,亭子下面坐着一排、两排、三排好几排的乐工,也就是现在的演奏家、歌唱家。李隆基和他的爱妃刚刚落座,下面的演奏家、歌唱家就演奏起优美的曲子。这曲子刚刚响起,李隆基就摆摆手说:停!停!停!老的曲子我不想听了,今天朕高兴!李龟年(李龟年是当时著名的乐师),去翰林院把李太白给我请来,叫李太白给我的爱妃作几首新诗。李龟年得了皇帝的令,那叫圣旨,是不是啊?

师:李龟年急急忙忙赶到翰林院,问李白的同事。同事说:李太白到街上喝酒去了。李龟年只得又赶到街上,经过一家酒店。只听到酒店楼上有人高声吟唱。李龟年一听,李白在上面。跑到上面一看,李白已经喝得酩酊大醉。李龟年上去摇摇李白:李学士,学士,快!皇上有请!李白醉眼朦胧睁开一看,是李龟年,把手一挥:你走!你走!皇上请我也不去,我是酒中仙!这皇上叫李龟年请李白,就一定要请到李白。李龟年只得叫人把李白扶到马上,把李白驮到了宫中,带到了李隆基的面前。李白还没有醒来,李隆基亲自过来,给李白灌了醒酒汤。李白醒过来一看,李隆基对他说:爱卿,李学士,今天朕高兴,给我爱妃作几首新词。李白醒过来第一句就是:拿酒来!李隆基说:你不刚喝酒吗?李白说:我是斗酒诗百篇!李隆基没办法,又叫人给李白喝了三杯酒。李白喝了酒,提笔写了《清平调》,是赞美杨贵妃的诗篇。根据这个故事,杜甫就写了这首诗。我们一起把它朗读一遍。

生: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三、欣赏《望庐山瀑布》

师:诗仙写的诗,跟常人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走进李白的诗篇。好不好?

生:好!

师:先看第一首。(出示:《望庐山瀑布》)

师:听王老师朗诵一下:《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谁想吟诵吟诵?你来。(生诵《望庐山瀑布》)

师:我看到了一个小李白。请坐,谁还想吟诵吟诵?

(生齐诵《望庐山瀑布》)

师:这首诗我们学过了,谁能来说说它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出了庐山瀑布的什么特点?(雄伟、壮观、长)

师: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把瀑布的特点写得这么突出的?

生:夸张

师:你从哪句诗中看出来?

生:我认为那个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飞流直下写得好。因为那个飞流既能写出瀑布来势汹涌,直下写出了山特别的险峻。

师:你欣赏飞流直下,还有人欣赏它后面的吗? 生:我欣赏那个三千尺。

师:欣赏它什么?

生:这句中,李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板书:夸张)

师:李白的夸张是怎样的夸张呢?飞流直下三千尺(举手示意),这叫什么夸张呢?用一个词来形容它。

生:极度的夸张。

师:再说一遍给大家听听!

生:极度的夸张。

师:这不是一般的夸张,而是极度的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什么叫诗仙!

(板书:极度)

师:极度的夸张,这就是诗仙的风格。看看下面的诗句,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李白的诗篇写得与众不同呢?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什么地方不同?

生:他把庐山的瀑布比作银河来写,一般的诗人是做不到的。

师:银河,从天上落到了人间!你想得到吗?

生:我想不到。

师:你想不到,我也想不到。(笑声)这样的想象(板书:想象)是一般人想不到的,只有谁想得到?

生:李白。

师:诗仙!请在想象之前添两个字。李白的诗中,是怎样的想象呢?

生:丰富的想象。

师:丰富的想象,一般人还能够做到,不能成仙。

生:夸张的想象。

师:夸张就是夸张,不能说是夸张的想象。你说。

生:超凡的想象。

师:超凡的想象,哎,超越凡人。你认为是什么想象?

生:出人意料的想象。

师:两个字,出人意料是几个字?

生:四个字。

师:也可以。但没有达到我要求的两个字。你来说。

生:大胆的想象。

师:大胆的想象。还有不同的说法吗?超凡的,大胆的,诗仙的想象都是你说,说错了,表扬!(笑声中,师将话筒凑近一个学生的嘴边。)

师:超凡的想象,脱俗的想象。就用你们的吧!你们说的好就用你们的吧!我本来想好一个词,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神奇的想象。既然你们说超凡,我就用超凡。

(板书:超凡)

师:超凡的想象,才叫诗仙呐!还有什么地方写得好?

生:就是遥看瀑布挂前川。

师:好在哪儿?

生:我觉得那个挂用得好。一般的诗人想不到把瀑布用挂来写。

师:把瀑布挂在悬崖峭壁上,这也是

生:这也是李白作为诗仙的一个奇妙的想象。

师:让我看看你的眼睛。(笑声)你是什么眼?慧眼噢!有智慧的眼睛才能看见那个挂,把瀑布挂起来啦!又是超凡的! 师:李白诗歌当超凡想象,极度夸张,给我们以丰富的美感,宛如仙境。谁来把这首诗诵一诵?让我也来到这样的仙境之中。(播放音乐)

师:看你的眼睛炯炯有神的,你来诵。

师:你的嗓子真好听,已经把我带到了半空中了。(笑声)你来朗诵。

(生齐诵)

师:自从李白在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之后,后来的诗人来到庐山,看到了那壮丽的瀑布,都想吟诗一首,但想到李白的诗写得太好了,太妙了,于是只能摇头作罢,不写了吧,写了出丑了吧。宋朝一位大诗人苏东坡,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去庐山游玩,也看到了庐山的美景,看到了那壮观的瀑布,于是也想吟诗一首,但一想到李白的诗,他不敢作了。于是就写下了赞美李白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师:(诵)《戏徐凝瀑布诗》帝遣银河一派垂,上帝派遣银河从天上垂落到人间;古来唯有谪仙词,自古以来,只有李白从天上谪仙,就是仙人被贬到了人间,他是天上的仙人被贬到人间,才写出这样绝妙的诗篇。同学们也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

四、欣赏《夜宿山寺》

师:李白,后人称他为诗仙。作为诗仙,一首诗是不能看出他的风格的。我们再看几首李白的诗歌,看是不是有仙人之风?

(播放音乐,出示《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谁来诵师:最后一句?

生:恐惊天上人。(生诵)

师:到了宋朝了。(笑)古典的韵味该怎么读出来呢?古色古香,怎么出来呢?你知道吗?试一试好不好啊?(生诵)

师:你认为怎么读才能把古典的韵味读出来呢?

生:读得像古代人一样。

师:像古代人一样?慢一点儿,缓一点儿,悠扬一点儿。你来。(生诵)

师:这首诗,你特别欣赏哪一句?

生手可摘星辰,还有恐惊天上人,星辰应该就是天上的星星,天上人就是天上的神仙。他在写诗的时候,不是写得很现实,而是有点儿朦朦胧胧的感觉,耐人寻味。 师:让我看你的眼睛,不仅是慧眼,而且是火眼金睛!像俺老孙的一样。(笑声)朦朦胧胧,宛如仙境,把你的右手伸出来,告诉我你的手摘过什么?

师:树上的假星星!我还以为是李白再世了呢!只有诗仙李白才能想到他的手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啊!诗仙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那天上的仙人仿佛就在他的左边、在他的右边、在他的头顶之上。李白已经到了一种仙境啊!这就叫诗仙!这首诗有味道吧!你品品看。自己诵一诵,我给你们来点儿音乐,好不好?吟一吟,把这个味道吟出来。

(播放古筝音乐,生自由练习诵读。)

师:谁来诵一诵?这一次,把奖励的机会送给你吧我的火眼金睛,你来诵。

师:最后一句,味道出来了。(夸张地高叫)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笑声)能这样诵吗?你夸张了一下,实际上读得已经不错了。(诵)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谁来?

师:能读成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想当年孙老师上六年级的时候,读得比你们差多了。李白的诗就是宛如仙境,就是具有超凡的想象,又极度的夸张。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我们再来看一首。

五、欣赏《秋浦歌》

(师诵)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师:一首诗,有它的诗眼。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呢?你说。

生:愁。

师:愁啊,你怎么能看到李白的愁呢?他内心的愁怎么能让我们看到呢?他是怎么写的呢?

生:我是从那个白发三千丈,还有那个后面的何处得秋霜中看到的。他那个白发三千丈是很夸张的一个句子,这首诗是在他晚年的时候作的。我觉得他那时候一定有很多的忧愁,就写到头上的白发特别得花白。

师:头发花白了,白发三千丈原来是因为内心的忧愁,像这般长啊!对着镜子照一照,不知那明亮的镜子里,什么时候我的满头青丝变成了满头白发?(有生举手)你有话说?

师:我知道你说的不是实话,说的是幽默的话,你们可不能当真,他是调侃一下,(笑)他是太热了,冷一冷!(笑)即使是诗仙,也有忧愁啊!但是诗仙的愁不像我们常人的愁,写得悲悲切切、凄凄惨惨,而且写得那么豪放,那么夸张,那么洒脱,那么飘逸。一起来诵一诵:白发三千丈起!

(生诵)

师:你看到过谁的白发有三千丈?

生:没有。

师:只有谁能看到?

生:李白。

师:因为李白是

生:诗仙!

师:只有仙人的眼中、心中,才能看到那么长的白发啊!同学们,李白作为一位诗仙,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九百多首诗。在他的身上,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出示)话说有一次李白去浙江的湖州游玩,在一家酒楼上独自饮酒,酒醉之后,又一人高声歌唱,引来不少看热闹的人。在一般人的眼里,把李白当做疯子了。这时,湖州司马经过此地,问道:酒楼高歌者是谁?李白听了之后,回答他:青莲居士谪仙人。青莲居士是他的号,谪仙是贺知章给他的美称。李白也曾经得到过唐玄宗的召见,但是召见到宫里干嘛呢?就是写几首诗赠送给他的爱妃杨贵妃,以博得他爱妃一笑。李白是旷世奇才,他是要报效国家啊!怎么能写几首诗博妃子一笑呢?李白就愤然离开宫廷,再次来到人间,飘逸于名山大川之中,在街市酒店之中借酒消愁。湖州司马何须问,湖州司马你还要问吗?金粟如来是后身,我李白百年之后就变成如来佛啦!就成仙成佛啦!那种高傲,那种不屑一顾,尽在诗中。

六、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能过欣赏李白的三首诗,感受到李白诗歌中极度的夸张与神奇的想像,这些构成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征,使李白成为了唐代最著名的诗人。

师:喜欢李白吗?

师:李白是酒仙,李白是诗仙,我说(示意板书):李白是仙。

七、一起欣赏李白诗歌名篇朗诵《将进酒》

八、作业:收集李白诗歌

推荐第4篇:《李白诗二首》教学设计

《李白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4.分析李白诗歌的特点,初步了解对比、夸张的表现手法,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点

目标3和4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1课时

一、导入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余光中《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由以上诗篇导入李白诗二首。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天宝元年(742),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弃官而去,晚年漂泊东南一带,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2.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是诗人“填之以申己意”之作。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宴饮。置酒会友,本是人生快事,诗人却恰逢“怀才不遇”之际,于是借酒浇愁,一吐心中不平之气。

4.学生听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诗歌。 5.学生诵读诗歌,注意诗歌意象、意境,培养语感。 6.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大意。

三、探究鉴赏

1.诗歌本来是表现诗人“愁”的情感,为什么写黄河?

明确:黄河水自天倾泻,激浪奔腾,势不可当,在形象上与诗人汹涌喷发的感情是相似的。诗人寄情于雄伟奔放的黄河,也借黄河把自己的精神性格映现出来。

2.

三、四两句诗表面上看是慨叹光阴迅速,人生易老。但李白在《日出入行》中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落怨于秋天”“万物兴歇皆自然”。对于生老病死的规律李白是坦然面对的,可见,李白“悲”的不仅是“白发”,还有什么呢?(提示:结合背景思考)

明确:叹息人生短暂,而年华虚度,未能建立功业。如果说前两句借黄河之水象征性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状态,那么

三、四句则点出了感情激浪因何而起。两组长句揭示了感情矛盾的核心。诗人的情绪是悲伤的。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既然人生短暂,功业未成,有无限的悲感压在心头,那么遇到得意的时候就应该努力排遣,尽情欢乐。可是,李白得意吗?他被排挤出长安达八年之久,足见他是不得意的,那么这里的“得意”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这里的得意是适性、快意的意思,是指遇到岑夫子、丹丘生这样的好朋友,言谈和思想活动都处于自由解放的状态。遇到这样快意的场合,便可以把苦恼暂时抛在一边,借助酒力舒展一下身心。

诗人用“须”从正面肯定、强调;紧接着又通过“莫使„„空„„”构成双重否定,进一步加重语气,把诗人要饮酒、要尽欢的欲望,表现得极其强烈,诗人的情绪也由悲伤变成了欢乐,这里的欢乐是脱下精神负担的自我拼搏。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诗人卸下精神负担后,想到的是什么?

明确:仍然执著地想到用世,并且达到了自信的程度。李白在人生面前既有被动的一面,又有主动的一面。社会的不公平,使他功业无成,但是他生性豪爽,虽悲也有推开悲伤的得意之时,他天生高材,虽悲也不失自信。当他意识到自己具有反抗社会的能量时,就要大张旗鼓地尽情饮酒,尽情欢乐。只有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才会有这样快意的抒发。

教师总结:诗歌进行到这里,诗人的情绪由悲伤到欢乐进而尽情地饮酒。以上可作为诗歌的第一部分。

5.“岑夫子,丹丘生,将尽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人与朋友尽情饮酒,但并不是单纯的饮酒,在酒酣气足中评说社会与人生。这三句写席间劝酒,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6.“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人首先把矛头指向富贵。他鄙视那些排挤贤能的贵族,诗人自己就是被贵族排挤出长安的。借鄙视权贵来抒发自己被排挤的愤激之情,并且由自己想到了古代的圣贤在贤愚颠倒的社会里也是备受冷淡的,当今之世难道还应再效法吗?那些饮者倒往往能惊世骇俗、千古留名。诗人把圣贤和饮者对举,是否定圣贤吗?

明确:不是,是对圣贤的惋惜和不平,是对荒唐社会的嘲讽。诗人的情绪又由欢乐变为愤激。

7.“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为了给饮者壮声色,诗人拉上了曹植,曹植曾经在平乐观与宾客狂饮,美酒一斗,价值十千,恣意欢谑。李白以曹植作为效法对象,劝主人莫愁钱少,把宝马、轻裘典当出去,作为酒资,去买酒狂饮。这样狂饮的目的是为了“销万古愁”。结合全诗,谈谈如何理解“万古愁”?

明确:以怀才不遇为中心,把整个古代史上才智之士未得舒展抱负的愤郁都囊括在内,在结构上照应了开头的“悲”。诗人要通过饮酒把“万古愁”销尽,表现出一种狂放的情绪。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诗人的情绪又由狂放转回到愁苦。

8.归纳诗歌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明确:⑴主题:李白在诗中通过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以及与朋友痛饮共醉的描写,表达对自己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概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豪迈。⑵艺术表现手法:夸张、比兴、反衬、用典,直抒胸臆。

四、小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愤激──狂放──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五、课后作业

1.请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谈谈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提示:政治遭遇;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2.背诵全诗。

第2课时

一、导入

由前一课所学李白诗歌直接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作为诗体,是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鲁东诸公》。

3.学生听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诗歌。 4.学生诵读诗歌,注意诗歌意象、意境,培养语感。 5.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大意。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诗歌中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雄伟的意境,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本诗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结构】 全诗共分三个层次:

第1层:入梦缘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入梦原因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2层: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第3层:出梦慨叹:蔑视权贵。揭示全诗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探究鉴赏

1.第一段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第一段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用五岳、天台山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像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这是入梦之由。

3.第二段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明确:⑴梦到剡溪:清幽寂静。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⑵著屐登山:壮美奇绝。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⑶夜间景象:离奇险怪。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⑷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飘飘欲仙的李白。⑸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这不也是诗人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4.第三段“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5.“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抚慰心灵。

6.“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⑴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⑵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四、小结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也有出于诗人的人生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夸张。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五、梳理积累 1.通假字

列缺霹雳──列,同“裂”,分裂。 2.实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梦游。 天姥连天向天横──横,直插。 仙之人兮列如麻──列,排列。 须行即骑访名山──须,等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事,伺候,侍奉。 3.古今异义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依据。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鼓,打鼓。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事,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雨,下雨。 ⑵名词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东南,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从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东,向东。 ⑶使动用法

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惊,使„„惊。

六、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预习下一课。

推荐第5篇:《追寻李白》 教学设计

追寻李白

【教材分析】

本单元题目为“追寻李白”,意在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被誉为“诗仙”的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了解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的李白文化的相关信息,并开展有关李白的文化活动。所谓“追寻”体现了主动探究的意识,也反应出本单元教材是按照一定的线索来整体谋划的。

本单元教材不同于一般教材,打破了以“单元”为整体、以“课”为单位的呈现方式,整个单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列学习活动,是一个线索清晰的整体,它的线索有二:一是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以诗为主了解李白的人生经历。二是关于李白的介绍,从生平到思想,从已知到未知,从国内到世界,从教材的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与拓展。

本节课就是从李白的游历生涯入手,综合学习、了解、走近李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多层次地朗读、吟诵《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四首古诗,了解李白游历祖国山川大河的经历。

2、能力目标:

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古诗,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互相协作,知道李白的生平,李白的诗文。培养他们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导入学习,开始追寻“诗仙”李白的旅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学习古诗时,自读自悟,学会赏析诗歌,体会四首古诗的内在联系。

难点:充实关于李白游历祖国山川大河的经历,体会游历在李白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走近李白

(创设情境,课件辅助展示)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寄情于山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让我们看到他儿时的天真烂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让我们看到他对友情的珍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看到他思念故土之情。

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导入:对于一代诗仙李白,也许你觉得并不陌生,能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吗?(学生谈对李白的了解与认识。随学生发言,课件幻灯片3展示关于李白的图片及资料。)

师:同学们对李白的认识还是有些模糊,有些零散,现在,就让我们再去追寻诗仙李白的足迹,更多地了解他,更好地亲近他„„(板书课题:追寻李白)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学生似曾相识的李白诗句入手,从学生关于诗人李白的已有积累切入,引导学生开始本单元的学习,拉近学生与李白的距离,并利用多种媒体手段,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画面之中,使其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搭起入境桥梁,入“境”入“情”,走进文本。

二、多维突破,释疑解难

1、介绍李白的游历生涯。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 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水, 25岁开始在各地长期漫游。从他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游览的足迹,(出示幻灯片5,展示李白的多首游历诗歌。)

2、他足迹遍及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出示幻灯片4,展示李白足迹图)

【设计意图】:古诗文与学生在时间上就相隔很远,因此这里让学生通过这些诗作了解李白游历的经历,拆除了隔断千里的心理防线,才能让学生走近古诗文,学好古诗文。

3、赏析《早发白帝城》

(1)、师介绍古诗背景: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他为了报效国家,做了唐朝皇帝的一个儿子“永王”李陵的参谋,后来被朝廷给他下了政治结论是谋反,因而获罪被贬到荒无人烟的夜郎城。一路上,他的心里悲伤极了,他走呀走呀,途中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当小船慢慢的,慢慢地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接到了皇帝平反的圣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若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返回江陵城(湖北省江陵县),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2)、(出示本诗)指名朗读。

(3)、大家都能做到熟读成诵,但是是不是都做到了会鉴赏?

师:(边讲边板书:情感)诗歌鉴赏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理解诗的情感,体味它的情趣。如果你不知道这首诗具体是怎样的情感,就谈不上对诗的鉴赏。那么李白的这首《早发白帝城》你体会到了他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诗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急切、高兴的心情。)

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这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更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啊!希望大家带着体会再来读诗。

4、赏析《独坐敬亭山》

(1)、出示本诗,讲解: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鉴赏本诗,可从意境的角度去体悟,(板书:意境)你能描述诗中体现了怎样的意境吗?

(2)、诵读赏析,进入诗的意境。(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5、赏析《夜宿山寺》

(1)、出示本诗,你觉得这首诗从哪个角度来赏析合适?(板书:修辞)(李白写诗的时候最善于联想,所以同学们读他的诗的时候,也要和他一起展开联想。)

(2)、感受诗句中夸张的修辞与联想的手法。

6、总结赏析方法

(课件出示:“学会赏析”赏析的角度可以选取:字词品味,诗意解析,画面欣赏,修辞辨识,情感体会,意境领悟)

【设计意图】: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感悟。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古诗,在五年级这个年龄段很有必要,不同的赏析方法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另外,在赏析中指导朗读,让学生注意重音、速度、韵味,边读边思考诗意,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这已是一种高品位的阅读。

7、品读《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课件出示这首古诗,在品读过程中,握住关键语句、重点字词,通过多媒体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

第一层次:读准字音,读懂词义。

让学生自读古诗,再指读古诗,要求达到第一层次的目标。

第二层次:理解诗意,读出语气。

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本诗,再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诗句。(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个别难理解的词句。)(板书:景物)

第三层次:心随文动,读出意蕴。

在理解全诗的内容后,请同学品味其中的景与情,带着情感再来读诗,读出诗的意蕴。

【设计意图】:新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三个层次的读,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景与情,从而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感,增强学生美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课件的使用牢牢把握住了诗中的一些关键语句、重点字词,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准确把握古诗的诗韵、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诗字斟句酌,用词精妙绝伦,是理解该诗的诗眼、诗魂。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而且还领悟到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三、感性共鸣,激发情感

师:读了这些诗句,如果让你用词句来形容李白,你会怎样说?(潇洒、豁达、开朗、自信„„是一位气质豪放、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绘景抒情,挥洒自如。

(课件出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点明:这句诗句选自杜甫的诗作,是人们对李白诗歌成就的最高评价,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会继续追寻着李白的足迹,去认识他广交朋友的坦诚率真,去认识他关心国家,关心民众的博大胸怀,去认识他饮酒赋诗,纵情欢乐的豪情„„

【设计意图】:“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讲课也能讲出这种味道。在课的尾声再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

四、提供空间,激励创新

向学生推荐两本课外读物(主要针对吃不饱的学生)以对李白的了解更加深刻、全面。

《李太白传》(学者所著,要读得有耐心)

《李白》(长篇小说,较浅显易明)

【设计意图】:最后的推荐读物环节,符合了课标提出的“向课外阅读延伸,向综合活动延伸,向生活延伸。”把“孤立地上好每节课”变成“了解、认识李白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追寻李白

一代诗仙

赏析

情感

意境

修辞

景物

推荐第6篇:《追寻李白》教学设计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

滦县第三实验小学 贾丽丽

【教材理解】本单元题目为‚追寻李白‛,意在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被誉为‚诗仙‛的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了解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的李白文化的相关信息,并开展有关李白的文化活动。所谓‚追寻‛体现了主动探究的意识,也反应出本单元教材是按照一定的线索来整体谋划的。

本单元教材不同于一般教材,打破了以‚单元‛为整体、以‚课‛为单位的呈现方式,整个单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列学习活动,是一个线索清晰的整体。

本节课就是从李白的游历生涯入手,综合学习、了解、走近李白。

【设计理念】将选取的代表李白写作特点、性格特点的十首诗共分成了三个部分:山水篇、友情篇、理想篇,从而让学习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了解李白、亲近李白,追寻到李白不朽的魂。山水诗篇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寄情山水间潇洒豪放,喜好游历的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围绕这句牵引学生追寻李白之魂的总领句,重新去品读山水诗就会与李白的性情、追求、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起来,从而真正追寻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李白,将其作品艺术成就、人格魅力融入到学生自己的生命认识当中。

【学情简介】有这样一句歌词:‚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作为

老师,我们懂得每一个孩子的心吗?这里的‚心‛,简单地说就是‚学情‛。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称为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种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准备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老师的帮助,但是经过启发也许明天会独立完成任务。教学就是要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产生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循环往复,在两种发展水平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推动着学生向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发展。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对李白有了模糊的印象的基础上引导其更深一步地追寻李白,走近李白。由以前对李白的‚不关心‛转变为主动地去接近,去探究。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多层次的朗读、吟诵三首诗。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寄情山水的心境,感受诗人寄情山水的那份洒脱、爽朗与豪情,以此来了解李白的性格。

 能力目标: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古诗,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互相合作,知道李白的生平、李白的诗,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开始追寻‛诗仙‚李白的旅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学会赏析诗歌。通过诗风来了解李白、走进李白。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1.搜集李白的有关知识及优秀作品2.课件 【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安排12课时,十首古诗的简单讲解用5课时,本课是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做个游戏(听提示,猜猜看),看看谁能最快猜出提示中的人物。课件1出示李白的相关信息

如果有学生猜出是李白,可以让他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

师:对于一代诗仙李白,也许你觉得并不陌生,能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李白的图片及资料。(课件2关于李白的头像与资料)

3.指名吟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句。(课件3出示诗句) (适时点拨,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论送我情。(注重友情的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寄情山水的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天真烂漫的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故土的李白)

同学们对李白已经有了一些模糊的印象和零散的记忆,现在就让我们再去追寻诗仙李白的足迹,更多地了解他,更好地亲近他,让我们一起追寻李白。(板书课题)

二.多维突破,品味风格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水,25岁开始在各地长期漫游。在他的游历生活中写下了不少有名的山水诗篇,《早发白帝城》就是其中的一篇。

(一)赏析《早发白帝城》

1.课件4出示本诗配乐朗诵。指名读古诗。

2、师:大家能做到熟读成诵非常好。我们不仅要会吟诵,还要学会鉴赏古诗。鉴赏古诗最重要的就是理解诗的情感。所谓‚一切诗语皆情语‛,我们要学会透过古诗本身,去体味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那么我们再来细细地读读古诗,你能体会到诗人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3.学生自读自悟,初步说出‚高兴‛的心情。 师:谁能把高兴读出来?指名读

4.为什么高兴呢?师简介本首诗的写作背景,(课件5出示古诗背景)(广播给学生)

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他为了报效国家,做了唐朝皇帝的一个儿子‚永王‛李陵的参谋,后来被朝廷给他下了政治结论是谋反,因而获罪被贬到荒无人烟的夜郎城。一路上,他的心里悲伤极了,他走呀走呀,途中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当小船慢慢的,慢慢地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接到了皇帝平反的圣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若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返回江陵城(湖北省江陵县),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5、师:现在你知道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再来读读,还能体会出怎样的心情?

学生从而又读出了急切的心情。

师:从哪个字、哪个词能悟出诗人的这种急切与喜悦的心情呢?

学生回答 千里、一日、轻、万重山

5.学生带着这种心情朗读本诗(配乐:春江花月夜)每个学生都能入情入境。

6.欣赏古诗范读(Flash动画),模仿范读,带着这种感情师生齐诵。

7.师重读‚彩云间‛‚千里‛‚万重山‛,让学生体悟一种气势——豪放浪漫(板书)。

8师:那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形成了这种豪放浪漫的气势? 学生回答(夸张、想象)追问学生是怎样的夸张?怎样的想象?

板书:夸张、想象

师:李白成功地在诗歌中塑造自我,强烈的表现自己豪放不羁的性格,毫不掩饰的抒发心中的感情,在生活现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夸张想象,因而他的诗歌形成了鲜明的豪放浪漫的特色。

(二)赏析《独坐敬亭山》

(课件9出示教师范读。指名读,再齐读。

小组合作探究:反复诵读古诗,你听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从哪些字、词悟出来的?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3.怎样理解‚相看两不厌‛?结合本诗写作背景。

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2、你是怎样理解‚相看两不厌‛的?从中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和‚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在纯净的空间,只有敬亭山与诗人进行着精神上的交往;诗人的精神与敬亭山的神貌完全融汇在—起了。诗人把山人格化的同时,表达了自己从欣赏自然美的乐趣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和超脱凡俗的自我肯定。

表面看来,这里是写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有情‛,愈是表现出人‚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4.诵读赏析,进入诗的意境。指名朗读(配乐:寒江残雪) (三) 赏析《夜宿山寺》

1.(课件8出示本诗及图画)指名读古诗

默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高) 同桌合作学习: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山寺之高的?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体现山寺之高?你从中又读到了一个怎

样的李白? 预设点:

1、诗人是怎样表现山寺之高的?找出有关词句说一说。

‚手可摘星辰‛以星夜的美丽引起我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诗人用夸张的笔调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山寺高楼耸入云天的情景。

2、从‚不敢‛与‚恐惊‛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相距很近,这样山寺之高就不言自明了。

3、你从中又读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李白诗奇思涌溢,想人所不能想,说人所不敢说,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破浪直前,无所顾忌,所以想象奇特,善于夸张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点。

3.想象诗的画面,边朗诵边做动作。(配乐:高山流水) 仅此这两首诗还不能体现李白诗风的豪放浪漫,我们再来回忆回忆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有哪些能体现他的豪放浪漫 ? (课件6出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教师总结

师:读了这些诗句,如果让你用词句来形容李白,你会怎样说?(潇洒、豁达、开朗、自信……是一位气质豪放、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

李白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用山水之景表达出来,体现了他诗歌的特点:寄情山水(板书)。他的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绘景抒情,挥洒自如。不管在何时,在何地,李白的诗都体现这种豪放浪漫的色彩。

提到自己的诗,李白说过:‚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也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课件11出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点明:这句诗句选自杜甫的诗作,是人们对李白诗歌成就的最高评价,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会继续追寻着李白的足迹,去认识他广交朋友的坦诚率真,去认识他关心国家,关心民众的博大胸怀,去认识他饮酒赋诗,纵情欢乐的豪情……

四.课外延伸,品味诗风(课件10出示)作为资料广播给学生

《渡荆门送别》 《古朗月行》 《将进酒》 《北风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你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看出李白诗风的浪漫主义色彩?自己体会着读读。 【板书设计】

追寻李白

豪 夸张 喜悦 急切 寄 放 想象 孤寂 情

浪 拟人 相悦 山

漫 比喻 天真 水

《灯祭》教学设计

滦县第三实验小学 杨云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理解‚称心如意‛、‚屋脊‛、‚妖娆迷人‛等词语的含义,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

3、过程与方法:

指引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读、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要求会写的生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词、句、段进行研读、感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

1、师生共同板书课题,注意‚祭‛字不要写错。

2、齐读课题,不要只是单纯的去读这两个字,把自己上节课初步学习的感受读进去。闭上眼睛想一想文章的内容,尽量带着作者的心情再读课题。(三读课题)

3、上节课初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感知,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父亲在世时为我做灯,我幸福、快乐;父亲去世后我用灯祭奠父亲,深深地怀念父亲。)

二、从中心问题入手,品读文本,体会无言的父爱

1、师: 在作者的心目中,那盏灯是怎样的呢? 预设:那盏灯在作者的心目中是不寻常的。

出示中心问题:那么这盏灯是怎样的不寻常呢?默读1-8自然段,那些语句体现了这盏灯的不寻常呢?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预设:

(1)‚虽然做这样一盏灯总要花上一些功夫,但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到一盏称心如意的灯。‛从这句话体会到这灯是不寻常的。

通过哪个词语更能体会这灯的不寻常呢?

‚虽然…但‛体会到做灯需要花上一些功夫,但是想方设法的让女儿高兴。

‚称心如意‛是满意的意思,说明父亲做灯是为了让女儿高兴。

‚总‛:说明不是做一次灯,而是每年都这样。这样的坚持能体会到这灯是不寻常的。

如果你是女儿,此时是什么心情呢?(高兴、感动) 指导朗读这句话。重读‚虽然…但‛‚总‛‚称心如意‛这些词语。

父亲坚持每年这样做灯,这盏灯又是怎么做成的呢? (2)第二自然段,做灯的过程能看出父亲制作的很用心,很细致,能体会到这灯是不寻常的。 从哪能体会到父亲做灯很用心呢? A、将灯罩擦得亮亮的

B、底座是圆形的,木制的,有花纹 …

如果你是女儿,看到父亲如此细心的,用心的,一步一步地做灯,心里会是什么感觉?(幸福)

有了这盏让女儿幸福的灯,女儿是怎么做的?

(3)‚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体会到在女儿心目中,父亲做得灯跟月亮一样重要。从这句话看出父亲送我的灯是多么重要,在我的心中父亲的灯是那么光明美好。

那么女儿对灯的感情是什么样的?(珍惜)

读出珍惜的味道吧。

(4)‚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着灯去另一家。‛体会到这灯是不寻常的。 注意细节:作者为什么串完一家就将灯吹灭,到另一家再点燃?(预设:作者想多串几家,能多炫耀几家)听着别人的夸奖,心满意足的感受,炫耀着父亲做的灯也炫耀着做女儿的骄傲,这分父爱给了女儿炫耀的资本,所以不同寻常。 读出炫耀之情。四读‚这灯是不寻常的。‛

(5)女儿提着灯逛得无限风光,满意归来时,父亲是什么表现呢?

读父女之间的对话。体会到,看着女儿高兴,父亲也是开心的。

指导朗读父女的对话,分角色朗读。

(6)‚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给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体会到灯对我的重要性,灯是不寻常的。 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作者在盼什么?

怎样的年就是有声有色的年?具体是什么样的? ‚妖娆迷人‛是什么意思? ②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段是一个排比句式,一句比一句更深入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通过‚有盼头‛、‚有声有色‛、‚妖娆迷人‛体现出作

者对过年生活所感到的快乐、幸福、有趣,并且意思是递进的。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情感。(幸福、快乐) ③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这句话?指名学生带着理解读这一段,突出词语‚有盼头‛、‚有声有色‛、‚妖娆迷人‛。 教师范读。

全班齐读再次体会作者的幸福和快乐。

(7)通过以上品读的点点滴滴, 不寻常的只是这灯吗?(浓浓的父爱)

换句子:那灯是不寻常的。——那爱是不寻常的。

三、进人物内心,感受阴阳两隔的悲痛之情

导语:因为享受惯了有父亲的幸福时光,没有父亲的日子是不可想象的。作者21岁那年,离年还有30天的时候,父亲因突发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没有父亲的日子,女儿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预设:悲伤怀念

你又从作者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她那种悲伤怀念之情?

1、默读课文后半部分,画出最能表现作者悲痛心情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2、课件出示‚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

教师引导:父亲走了,女儿面对着黑漆漆的家,心也是黑漆漆的,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想到什么情景?

①父亲给我做灯的情景,可是父亲走了,再也没人给我亲手做灯了,因此我多想……

②提灯走东家串西家,别人夸赞的情景,可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父亲亲手做的灯炫耀父爱的机会了,因此我多想…… ③父亲笑吟吟的等我回家的情景,可是父亲再也不能笑吟吟的迎接我提灯回家,再也不能和父亲开着玩笑享受着父爱了,因此我多想……

④过年时满院子的高灯与冰灯的情景,可是没有了父亲除夕夜院子里再也没有了红灯和冰灯的光明了,因此我多想……

3、还有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预设:没想到我迎来了……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的那盏灯了。从此之后……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

四、升华拓展

因为回忆着父亲对女儿的爱,所以女儿悲伤,所以女儿怀念那突然离开的父亲…可是,无论怎样的呼唤,父亲与女儿还是永远的阴阳两隔了。除了这篇文章,作者不止一次的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内心无限的悲痛和怀念,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其中《白雪的墓园》一个给父亲上坟的片段,值得我们去品味一番。

附:进山之后,我们的目光不停地朝父亲居住的地方眺望,好像久别归家似的那么望眼欲穿。有几只大鸟在墓地上面的树梢盘桓,像墓园守望者一样。我们到达父亲身边时就像看见上帝一样一齐跪下,我们做着最古老的祭奠。纸钱焚化时的氤氲烟雾使我仿佛看见了父亲的双手,他的确隔绝了

我们,这双手我们再也牵不到了。

《白杨》教学设计

三实小 李亚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 介绍 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

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大家交流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地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教师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许许多多像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里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

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地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詹天佑》教学设计

滦县第三实验小学 吴丽娟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至结束。 【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事例感悟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创新精神。

、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和爱国精神,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铁路的设计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詹天佑。(学生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毅然接受连外国人都不敢轻易尝试的任务----修筑京张铁路。他在修路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文讲了詹天佑在修筑铁路时的那几件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接下来,我们一起跟随詹天佑到施工现场,用心去感受这位工程师的爱国情怀和杰出的设计。

二、学习4自然段,研究勘测线路,感受爱国情怀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指名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詹天佑是怎么说的,用——画出。怎么做的?用~~~画出。遇到困难他又是怎么想的?用︽︽︽画出,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学生根据要求学习第四段

3、交流

交流品读以下几句(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1)句1:(课件出示: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A、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他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别人。)

B、思考讨论:‚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为什么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C、这里有一个词请同学们注意一下,‚经常勉励‛想象一下,在什么情况下,詹天佑会这样勉励他的工作人员?(学生自由发言)

D、假如你就是詹天佑,当你看到工人工作消极,偶尔粗心,测量不精确,施工质量不高,你会怎么勉励工程人员呢?谁来读读这句话。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严谨的工作态度,了不起的詹天佑。

(2)句子2:(课件出示:‚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指名)你能谈谈你的体会吗?(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

B、找同学到前面勾画表示动作的词语,并说说体会。(指名勾画)环境的描写更能说明什么?指名说。

C、教师小结:是啊!怒号的狂风吹动了漫天的黄沙,但吹不动詹天佑坚定的信念,陡峭的悬崖挡住了铁路的延伸,但挡不住詹天佑前进的步伐。我们仿佛看到了他跋山涉水的身影,看到他油灯下布满血丝的眼睛。

D、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想象的画面,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打动自己也努力打动别人。

指名读 。

E、当詹天佑面临这么恶劣的环境,这么多的困难,他又是怎么想的呢?

(3)句3(相机出示句子: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A、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B、请孩子们,想一想,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仅仅遇到了勘测线路时的困难吗? 不是得,他遇到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困难,老师上网也查录了一些资料(师补充)听了老师补充的资料相信同学们对詹天佑遇到的困难一定有了更深的感受,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F、大家谈的很好,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一定会有别样的触动,来,读出你心中的感受

佑总是想——生读

面对皇亲国戚横加干涉,无理取闹,詹天佑想——生读 当亲友牺牲,离去,当女婿被绑架,女儿身亡,詹天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总是想——生读

G、我们还应学习这段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里活动表现人物的品质。

三、学习5自然段,体会“杰出”的智慧

1、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困难面前,詹天佑把一腔爱国情感转化为报国行动,詹天佑深深感动了我们,那么,他在开凿隧道时又是怎么做的呢?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5自然段,在书中各找出一个字来概括居庸关、八达岭山势的特点?并找出詹天佑开凿这两条隧道的方法。

3、课件出示:边读边把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在纸上画下来。同桌合作画示意图,理解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

4、找同学上台演示。

5、教师演示开凿隧道的过程。(演示)从詹天佑对不同山势,采用不同的开凿方法,你体会到了什么?(聪明才智)

四、学习“设计线路”部分。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在设计‚人‛字形线路时的奇思妙想,接下来我们就一同看一看课文的第6自然段。

(1)老师提一个问题,顺便检查一下你们平时读课文是不是认真,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解决了青龙桥的什么问题?

(2)四人为一小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这一段。边讨论边画出‚人‛字形线路。(标明方向)

(3)每小组选取一个代表,边演示火车的行走方式,边解说。可以用铅笔盒代替火车(注意配合)

(4)找人演示。 (5)看课件演示

(6)从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构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五、感情升华,总结全文

1、是啊!詹天佑真了不起!正是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超群的智慧和大胆的创新,用铁一般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为所有的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课件出示: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为什么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内容‚是个笑话‛、‚还没出世呢‛等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工程师不但能建成京张铁路,而且提前两年竣工。所以说是一个有力的回击。)

3、提问:为什么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引导学生抓住‚赞叹不已‛一词,展开合理想象: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是怎样赞叹的?

(许多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有的说;‚OK!詹天佑真了不起!;有的翘起大拇指说:‚詹天佑,中国人的这个!‛;有的耸耸肩,推开双手说:‚这样伟大的工程真是举世无双,空前绝后!‛)

小结:詹天佑让所有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他真不愧为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有这样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最后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伟大而光荣的名字。(课件出示:詹天佑头像。)

六、拓展延伸

其实,像詹天佑这样的爱国人士还有好多。课件出示。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去了解他们的故事,在了解故事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你比如《詹天佑》一课,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来体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情怀,而我们以前学过的《虎门销烟》则通过场面描写来突出林则徐的爱国情怀。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20、詹天佑

杰出

爱国

勘测线路 一丝不苟

开凿隧道 聪明才智

设计‚人‛字形铁路 创新精神

推荐第7篇: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河南省邓州市元庄乡李岗学校

骆瑞雪

一、导入:板书课题:走进李白

二、欣赏:李白是仙

1、说说你知道的李白,学生简介李白。

师:李白被称为“诗仙”,那么诗仙写的诗有什么不同呢?

2、大屏出示《望庐山瀑布》,生齐读,感悟。

3、诗仙写的诗和常人有什么不寻常之处呢?让我们到是诗歌中去感悟吧!大屏出示《望庐山瀑布》,师范读,配乐。指名读诗

4、师:庐山的资料我查过,它云雾是白色的,李白为什么说是紫色的呢?

随生回答,板书:宛如仙境

这首诗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妙?为什么? 板书:非凡

5、齐诵此诗,感受仙味。

6、师:自从李白写了一首庐山瀑布,在没有人敢去写了,有一个人,他就要一比高下,是谁?大屏出示《庐山瀑布》 (1) 学生配乐读,用自己的话描述庐山的壮观。 (2) 你更喜欢谁的诗?为什么?

7、出示《秋浦歌》。让学生感受李白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李白是人

1、李白是人,作为普通人,李白又有怎样的凡人情怀呢?大屏出示《静夜思》,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2、学习李白凡人情怀——思乡——《静夜思》

3、李白的凡人情怀——珍惜友情——《送孟浩然之广陵》

4、李白的凡人情怀——孤独——《独坐敬亭山》

四、师小结,感受李白的伟大和情怀

喜欢唐诗吗?喜欢李白吗?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李白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所以,你喜欢李白,喜欢诗歌,你就拥有了中华民族的气质!

五、作业

收集李白的其他诗歌,读一读,感受他的别样情怀。

六、板书设计:

非凡气质 走近李白

凡人情怀

推荐第8篇:行路难_李白_教学设计[1]

初中语文 行路难

卫鹏丽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

2、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品味、赏析诗歌。

3、体会诗歌意境,掌握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了解诗歌背景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诗中个别语句的疏通与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1、有这样一个人,他年少而有大志,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离开家乡,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得到翰林之职,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离京,他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情感旅程。

3、简介文学常识,介绍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

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补充: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国家安危,热爱祖国

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

一、一读古诗,正确流利诵读。

①、教师范读,学生对照注释解决生字读音及句子的停顿。 ②、学生自由读。

③、点名读,师生互动指导纠正。 ④、学生齐读。

二、二读全诗,疏通大意,了解内容。①、学生对照注释及相关资料,自由疏通。 ②、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③、教师质疑,探究。

三、三读全诗,品味诗歌,感悟情感。教师设置情景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①、同学们,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请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呢? 明确:(前途未卜,奸臣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慨,忧郁呢? 明确:(停、投、拔、顾) ③、请学生自由赏析“停”“投”“拔”“顾”的作用。

明确:(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且这四字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对比。) ④、那这种情绪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 明确:(低沉、失落„„)

⑤、学生尝试去诵读,之间互相评价。 ⑥、教师范读,学生感悟情感。

⑦、诗人内心茫然,面对自己未卜的前途,面对自己的遭遇,他很自然地想到了什么? 明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⑧、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与他的遭遇有什么联系吗?试赏析此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 ) ⑨、李白本是个积极乐观之人,他才高志大,想干一番宏大的事业,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诗中哪里体现这份自信? 明确:(“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⑩、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

11、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不免会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慨,应该以什么样的语调去读出来呢? 明确:(四句三字短句表达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形象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矛盾、彷徨、短促、跳跃„„)

12、李白毕竟是有着远大抱负和豁达胸襟的人,他悲而不伤,并没有因此沉沦,放弃,他相信他的理想终有一天会实现,他的这份自信、乐观、豪迈正体现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那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读出这份情感呢? 明确:(高亢、激昂„„)

13、诗人的这份情感还体现在他的哪些诗中?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

四、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五、拓展迁移

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你会怎么做?

六、作业 熟读成诵

七、板书

赏析 情感 诵读

停、投、拔、顾 苦闷抑郁 低沉、失落 两典故 不甘消沉 昂扬、憧憬 三字短句 进退失据 短促、埋怨 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乐观豪迈 高亢、自信

推荐第9篇: 将进酒/李白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节奏的轻重缓急。2.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3.感受诗人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的情感的变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2.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饮酒、吟诗,我国古代诗人常常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譬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其中,最突出的恐怕得首推李白。李白自称“酒中仙”,人称“诗仙”。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劝酒歌——《将进酒》。

二、解题

“将进酒”,汉乐府短箫铙náo歌之曲调。将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请喝酒”。“将进酒”原为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沿用乐府古体、旧题创作的《将进酒》当属影响最大者,诗情大起大落,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而激愤乃至癫狂,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将进酒》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巅峰之作。

三、知人论世

㈠关于李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为\"诗仙\"。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飘逸。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㈡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和好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放歌抒怀。

四、整体感知

㈠初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你没看到,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奔腾到海,永不复还。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高堂,古代常指父母,此指高高的厅堂。青丝:喻指黑发)

——你没看到,在高敞的大堂面对明镜,悲叹那一头白发,晨曦还恰似青丝,入暮便已皓如霜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

——人生得意时就该纵情欢乐,莫让金樽空对一轮皓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

——苍天造就我这雄才伟略,就必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千金,也还会重新得到。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应当)

——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应当豪饮一通,痛饮三百杯。

岑(cãn)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岑夫子,丹丘生,继续喝酒,莫停杯。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我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们为我侧耳倾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

——钟鼓馔玉不值得珍惜,只愿永远沉醉,再也不愿清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自古以来圣贤都孤独寂寞,唯有寄情于酒的饮者才留下美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lâ),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â)。(恣,纵情任意。谑,开玩笑)

——从前陈王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畅饮名贵好酒,纵情欢乐。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jìng)须沽(gū)取对君酌(zhuó)。(沽,通“酤”,买)

——主人为何说钱不多呢,应当快去买酒好让我们恣意畅饮。

五花马,千金裘(qiú),呼儿将(qiāng)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销,同“消”,消融)

——五花马,千金裘,叫小孩拿去换美酒,我要和你共同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㈡诗文赏析

1.请同学们依据诗歌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

——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2.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饮呢?试找出相关诗句回答

——借酒消愁,“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问题探究

好友相聚,本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并联想诗人的人生经历,通过朗诵,我们一起来体味诗人的感情

㈠齐声朗读,“君不见„„暮成雪。”

1.这四句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悲伤

2.诗人为什么悲伤?——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3.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这一感慨?——比兴、夸张

4.夸张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体现。这首诗中哪些诗句运用了夸张手法?

——“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㈡齐声朗读,“人生得意„„三百杯,”

1.这六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绪?——欢乐

2.诗人正自悲伤,为何突然转乐?

——①人生短暂,悲又何益?何不及时行乐?好友相聚,正应该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②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3.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老师朗读)“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诗人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㈢齐声朗读,“钟鼓馔玉„„恣欢谑。”

1.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你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情绪?

——不是真心话

——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愤激之情

2.“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批判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人才不为所用

3.诗人列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有何目的? ——以曹植自比: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

㈣齐声朗读,“主人„„换美酒”

1.面对“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这无限的激愤表现为怎样的行为?

——狂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㈤小结

李白之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悲伤-欢乐-愤激-狂放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这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诵读指导

1.指导

⑴“君不见”要读得亲切从容以示朋友相聚;“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二者宜重音处理;“悲白发”慨叹人生易老,应该重音处理“悲”。这四句所表现的境界极为阔大,读来应颇具气势,宜有慷慨悲歌之韵味。

⑵“人生得意„„三百杯”等句,吟诵时节奏应逐渐加快;“人生”一联的重音落在“尽欢”与“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足现诗人之自信,要读得掷地有声;“会当一饮三百杯”一句用升调,要读得豪气十足,尤其要着力渲染“三百杯”这三个字,为突出这一句,“烹牛宰羊且为乐”一句宜轻读。

⑶“岑夫子„„倾耳听六句”为劝酒之引语,吟诵时宜语气亲切,并逐渐加快节奏,将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词语上。读完宜作稍长的停顿,为下文蓄势。

⑷“钟鼓”之下为诗歌主体,诗人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①“钟鼓”一联为劝酒之主题,也是全诗主旨之所在,诗人愤激之情尽现,以极强音吟诵“不足贵”“不用醒”,以足显憎恶、鄙弃之深。

②“古来”一联以抒情方式说明“不用醒”的理由,亦见诗人盖世之豪气与狂放之神态。

③以上两联中,前一句皆为宾,宜轻读,后一句均为主,宜重读。

④“陈王”一联以曹植自比,以叙述语调读出乐中有悲之情,重音应落在“恣欢谑”三字上.

⑤“主人”一联,诗人反客为主,直呼沽酒,豪放之态已见,故前句为宾,宜轻读,后句为主,宜重读。之后稍作停顿,为结尾的抒情高潮蓄势。

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三句宜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的语调读出“万古愁”,其中“古”“愁”两字都应有延长音——这是全诗之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方显诗人飘逸豪放之风格。

2.齐读全诗

课堂小结

读李白《将进酒》以及他其他的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李白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于他,言:“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将会以付出健康乃至生命为代价,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呦!”

推荐第10篇: 将进酒/李白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生平及其诗歌特点;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检查旧知(5分钟)

二、个性化导入 (1分钟)

三、作家作品及背景介绍(2分钟)(见学案)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莫使金樽空对月

⑵烹羊宰牛且为乐

⑶钟鼓馔玉不足贵

⑷斗酒十千恣欢谑

(二) 鉴赏情感

1.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悲→ 欢→愤→狂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4.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 5.从这首诗的哪些语句你能读出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风?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五.比较阅读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者在感情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后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技巧: 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

课后习题

一、为下列粗体词语注音。

将进酒( )

莫使金樽空对月( ) 烹羊宰牛且为乐( ) 岑夫子( )

钟鼓馔玉不足贵( ) 斗酒十千恣欢谑( ) 呼儿将出换美酒( ) 千斤散尽还复来( )

二、解释下列诗句中粗体词语。①高堂明镜悲白发( ) ②会须一饮三百杯( ) ③钟鼓馔玉不足贵( ) ④斗酒十千恣欢谑( ) ⑤径须沽取对君酌( ) ⑥与尔同销万古愁( ) ⑦但愿长醉不复醒( ) ⑧主人何为言少钱( )

三、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天生我材/ 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四、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耗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五、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鹅了施展抱负的愿望。“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抓风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裘”、“万古愁”表现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

三、

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锌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六、起兴与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本诗颇具特色之处,请各举一例予以解说。

答:①起兴手法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夸张手法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10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刚销万古愁。

七、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八、下列粗体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烹羊宰牛且为乐 且,暂且 B.与君歌一曲歌,唱歌 C.径须沽取对君酌 取,拿取 D.与尔同销万古愁 销,消除

九、对下面的诗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各是: ①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A.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B.可叹那明镜里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C.可叹那明镜里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早晨还是一根根的青丝,傍晚已成了白雪。

D.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一根根的青丝,傍晚已变成了白雪。

②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A.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一斗酒赏十千钱,纵情地欢乐。 B.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C.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D.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一斗酒赏一千钱,纵情地欢乐。

十、诗中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将,qiānɡ;樽,zūn;烹,pēnɡ:岑,cén;馔,zhuàn;谑,xuè;将,jiānɡ;散,sǎn。

二、高堂:高大的厅堂;会须:应当;足:值得;恣:放纵;径:即、就;尔:代词“尔”;但:只;何为:为什么。

三、A

四、C

五、C

六、①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特色:开篇用长句起兴,借天上而来不再复回的黄河之水、明镜中转眼雪白的头发,来感慨人生之短暂,尽吐心中这郁闷,引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②诗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特色: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浪漫、狂放的气质和性格,同时很好地照应了下文“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也为文末“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开阔而旷达的胸襟作了很好的铺垫。

七、D(请/拿;A应当 B再 C介词,为。)

八、C(语助词)

九、① A(注意“高堂”的准确翻译,后一句中比喻句的体现。)②C(注意“平乐”“斗酒十千”的翻译。)

十、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

第11篇:校本课程——李白诗仙教学设计

校本课程:古诗欣赏——《李白的故事》系列活动教学设计

梁才中心学校

郭宜敬

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奇葩,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诗词不仅给我们艺术的熏陶,而且更能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所以背诵古诗词,继承先人的宝贵遗产很是重要。李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伟大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作现存三百多首。古人云:诗以言志。只有对李白的为人和诗歌风格有了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准确的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所以通过回忆和欣赏李白的一些诗歌,从中感受李白的为人和诗歌风格,从而引领学生走近李白,培养他们对李白诗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古诗词文化。 活动对象: 小学高年级学生 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诵读并且欣赏一些李白的古诗,对李白的为人和诗歌风格有所了解。

2、感知诗歌是诗人言志,言情的方式。

3、了解诗歌背后的一些故事背景,更好的理解古诗。

4、学习吟诵古诗,从多方面提高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5、让一些学生用自己感悟到的李白的作诗方法来学习写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搜集整理资料,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欣赏,理解古诗。配乐吟诵或吟唱古诗,用自己稚嫩的文笔学习写诗。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李白诗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的古诗词文化的情感。 活动形式: 搜集整理资料、讨论、交流、欣赏、办小报、诗歌比赛、出版诗集。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有关书籍、图片,主持人安排。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课前搜集资料,课余时间交流收获 李白生平简历——李白的故事

第二阶段:积累并且背诵李白的古诗(每人至少八首)

第三阶段:

学习分类欣赏李白的古诗——《走近李白

(一)》—— “李白是仙” 教学过程:

一、诵李白的古诗导入

1、今天,让我们走近诗歌王国中最亮的那颗星——李白。(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点评。)

2、师:李白前半生积极入世,后半生非常超脱。他学了一生的才学,称为“诗仙”,他又是“酒仙”,人们一说到诗就能想到李白,一说到李白就能想到他的诗,所以说李白是诗。板书

3、让我们看看杜甫的诗歌,前四句就是赞美李白的,学生齐读。教师讲述故事 (李白斗酒三百篇……)我们再诵诵:

二、重点欣赏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

1、出示:《望庐山瀑布》 教师诵诗,指名学生诵诗。

老师看多很多的山,我们也是山城的孩子,那你看到过白色的云烟,有看到过紫色的云雾?在李白的眼里为什么是紫色的呢?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紫烟产生的原因。

师:这样的景象只有诗仙看到,这是仙境那。你认为哪里写的好呢?

“飞流直下三千尺” 这是夸张,你可以用哪两个词语形容? (特别 极其 极度) 疑是……这是什么呢?这是怎样的想象?(大胆的想象 非同寻常的想象惊人的想象 奇特的想象 ……)

老师概括为“奇妙”的想象。

2、师:李白的诗歌把我们带进了奇妙的空间,他诗中有奇特想象。谁再来读读。生朗诵。教师相机评价。

3、后人也想吟诵几句赞美庐山,但想到李白的诗歌,都不敢再写诗歌,怕被别人耻笑,自己没有了颜面。但到了唐代后期,有位诗人徐凝来到庐山,看到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他不管李白曾经写下的诗歌,情不自禁地也写了一首赞美庐山的诗歌。 师生读诗《庐山瀑布》并做解释 想想他把瀑布比作什么?

(把瀑布比作白练、比作一把剑、还比作闪电)

4、师:对比两首古诗,你更喜欢谁写的诗呢?(生交流)

师总结:李白的诗歌给人内在的气势,充满浪漫的瑰丽。而徐凝的诗歌更多的写实。一位是浪漫主义的诗人,一位是现实主义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各有千秋。 让我们向徐凝学习,向名人挑战,向为人挑战,做突显个性的自我。

三、学习欣赏《夜宿山寺》

1、师配乐吟诵

2、诗歌往往有诗眼,这首诗哪个字是诗眼呢?“高”、“危”。

从哪里看出高?你的手最高摘过什么?摘过星星吗?(学生交流,谈感受)只有诗仙想到摘到天上的星星。这是诗仙想象。天上的人仙仿佛就在李白的哪里?又把我们带到怎样的境界?

3、谁能自己的朗读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出来。

四、学习欣赏《秋浦歌》

1、“白发三千丈……”教师解释:我的白发有三千丈长……在明亮的镜子里我的头发一夜之间变成了白发。”诗眼是“愁”

2、我和你们的忧愁都看不到,而李白的忧愁我们却看到了。三千丈就像李白满腹的忧愁。 别人手下的忧愁是那样的凄惨,而诗仙笔下的忧愁却是那么飘逸,那么豪放。他的诗歌是从他心中流畅出来的。

五、欣赏《湖州迦叶司马问白何人》

1、讲述李白的故事,

2、李白自称自己是“如来转世”,他的高傲,不屑一顾尽显其中。

六、学生谈学习收获,拓展学习

1、通过学习,你感受到了李白作诗怎样的风格?

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提升。

今后,我们将继续走近李白,感受李白的凡人情怀和侠客气概。 板书设计:

极度夸张

李白是仙

奇妙想象

第12篇: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07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诗四首的后两首,首先请大家看到《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转身板书)那么我们来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渡荆门送别就是指在经过荆门这个地方所做的一首送别诗。作者是李白,李白这个诗人是相当著名了吧。下面,们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渡荆门这首诗是他青年时第一次从蜀地出外游玩时所作,蜀地就是现在的四川省。这首诗也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8句共四联,包括首、颔、颈、尾联。(板书)

三、整体感知

1、老师带读诗文,为生字正音。

2、诗文翻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四、诗文赏析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山水之壮景。

颔联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的愉悦心情。下句说水,长江流入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漠漠旷野,呈现缓缓流动之势。这句展现了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这两句诗写的境界雄奇壮观,体现出诗人初出蜀地,看到如此壮景时,那种惊诧欢愉之情。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颈联,月云美景。

颈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体现了诗人那种浪漫主义的诗风,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抒情,点名主旨。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单写“故乡水,送亲人”,别具情趣,耐人寻味。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影不离,从对面来写,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五、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

首联: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 颔联:山水之壮景。 颈联:月云美景。 尾联:抒情,点名主旨。

第13篇:李白诗歌教学

李白诗歌教学

1、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2、已学诗歌回顾

从小到大,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 一作:随君)

3、新诗介绍

李白虽然胸怀壮志、却一直壮志难酬,想立志报国、却总是一路坎坷。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1)《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通:馐;直 通 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结: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这首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小结: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3)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小结:

全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4)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馋毁,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小结:

这首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5)《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 一作:也如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小结:

这首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第14篇:越中览古 李白 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 李白 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由高一《勾践灭吴》导入。

二、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所写,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三、诵读提示

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

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4、这首诗没有“合”,也可以说是把“合”留给了读者,。因此,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鉴赏要点

今昔对比的描写

明确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1、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2、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

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且看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六、比较分析

我国古代许多大诗人都作过咏史诗,如李商隐《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1、埭(dài):堤、坝,多用于地名

2、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

3、钟山即紫金山。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在此,并没有因此而免于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而不在地灵”(屈复)

分析

同:咏怀历史,寄托盛衰兴亡无常的感慨。

异:

1、李商隐《咏史》第一句写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而今却是一片汪洋,满目荒凉。第二句叙事,以竿挂降旗,形象地说明六朝相继覆灭。第三句说,从孙吴到陈亡,纷纷更迭,只不过是一场“晓梦”,这是在感叹。末句深化题意:说什么“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六朝都不免兴亡,哪里有什么“龙蟠”?这是讽刺,是议论。意思是,国家的存亡,不再天险而在人杰。

2、李白的《越中览古》首句表明所怀古的内容,越王破吴雪耻凯旋。(详见前页)。这是首“篇终出人意表”的好诗。

七、小结

李白的《越中览古》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八、当堂背诵

九、作业

背诵《登高》

【诗歌故事】

人生无常

一天,诗人李白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走进其中,就像回到了那个战国时代,那个充满杀戮的时代,也是个充满哲理的时代,更是个充满个性与诗意的时代。在那里,有着伍子胥、夫差、勾践、西施、文种、范蠡等一大批个性张扬的千古人物。

伍子胥作为一代名相,曾经使夫差的父亲成为称雄诸侯的霸主;在夫差还没有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各公子争抢着要当太子,又是他用生命在先王面前为夫差争取。一生为吴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最后却含怨自刭而死的结局。死后那冤死的头颅挂在南城门,看着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宏图伟业毁于一旦。

而文种和范蠡,含辛辅佐越王勾践,苦身劳力二十年,深谋远虑,终于灭掉吴国,而且兵临中原,号令诸侯,成为霸主。但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范蠡请辞退隐,文种被赐剑,“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而灭亡吴国,其余四术还藏于先生胸中,请先生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而那所赐之剑,正是当年吴王赐予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属镂剑。正是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

而当初的一代霸主夫差、勾践呢?谣想当年越王勾践大败吴王,消灭了敌人。洗刷了前耻,战士们凯旋后都受到了赏赐,衣锦还乡。老百姓站在街道的两边,夹道热烈欢迎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百姓们纷纷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和酒来犒劳战士,孩子们兴高采烈,蹦蹦跳跳地围在战士们的前后,举国欢庆,热闹非凡。

可是,在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乐起来。于是,宫殿中经常可以听见银铃般的笑声,原来是花朵一样的美人,充塞了整个皇宫,她们都围着越王寻欢作乐,唱歌跳舞。越王早就将卧薪尝胆的往事抛到九霄云外了。

现在所有的繁盛,美好,热闹,欢乐全都消失不见了。过去的一切,今天还剩下些什么呢?只能看见几只鹧鸪在王城的古址上飞来飞去!

【诗歌赏析】

慨叹历史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人着眼没有放在越卧薪尝胆,攻破吴国的场面,而是截取了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自己缅怀的人物和事件。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诗篇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为鲜明的对比。一般七绝,转折点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是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向,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非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苏台,即姑苏台。相传是吴王夫差特意修建来和西施嬉戏作乐为长夜之饮的地方。李白为此写过一首《乌栖曲》,诗中写道:“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贺知章初读其诗,慨叹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这首绝诗取材与《乌栖曲》相同,但是在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的处理上,却呈现出另一种韵味,同样是一首可以泣鬼神的绝唱。

兴由“苏台览古”而起,抒发古今异变,昔非今比的感慨,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起句的“旧苑荒台 ”,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 ”,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不胜,犹不尽。“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但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由此,引出了三四两句。这是经由“旧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升华。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

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古今贤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无一例外。】

第15篇:李白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李白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李白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位称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 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李白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第16篇:李白

古诗吟诵之------- 《静夜思》教学设计

李家完小 许慧娟

教学目标:

学会如何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在音乐声中感受平仄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配乐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激发兴趣。

回忆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知道的或学过的古诗。句式(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 )写的《 》。 二 ,学习运用平仄规律诵读古诗。

1,作者简介,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板书(李白) 板书 :《静夜思》

想读好古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们就借着这首诗来学习古诗最基本的技巧。

教学平仄,学习标注平仄符号。 抽生读课题。

提问:《静夜思》中的“思”是什么意思? 谁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谁能再读一次课题?(抽生回答)

2,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李白有着怎样的心情?这20个字如何来表达这份情感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静夜思》,细细赏读。

学生标注平仄符号。 (1) 试读

(2) 教师范读。(配乐)

质疑:诗人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3,简述创作背景,感悟诗情

这是一首月夜思乡诗,秋深了,夜静了,明亮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到床前,也照到了身处他乡的诗人身上。诗人揉揉朦胧的眼睛,望望地上,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雪白的浓霜。再仔细看看,这分明不是霜,它像霜一般白,又像水一般清,它使人感到清冷,也给人带来光明。他疑惑 的 抬起头来望望天空,天空像镜子一般明镜。一轮皓月挂在当空,光滑夺目,浸透一天秋碧。哦,原来是月光啊。。。。。。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月光显得分外清明沉澈,月亮有缺也有圆。离乡的人啊,你什么时候才能与亲人团圆?月光照到我的床前,也照到家乡的土地上,家乡的亲人,是不是也望着同一轮明月思念着我呢?儿时在家乡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一去不复返,多年以后的今天,却在这异地他乡过着孤寂的生活。想着想着,诗人又渐渐 的低下了头。他开始深深的怀念起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切。。。。。。

再读,读出诗人无比悲伤,无比寂寞的心情。

小结,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乡情怀。。。一轮明月,勾起一份孤寂的思念,一轮明月,更让孤单的人内心漾起一丝温暖,难怪有人说《静夜思》是中华诗坛第一思乡诗! 教师吟唱《静夜思》歌曲。学生跟唱。跟着音乐唱。 四,运用

1同学们,李白还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当然能写出千古佳句的诗人不仅仅只有李白,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分别写过什么诗呢?

2,运用平仄再读自己最喜欢的那首诗。 五,总结

同学们,我们每周一首的必备古诗都是非常经典的诗句,希望同学们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平仄符号,把诗读得更加优美,提升我们 的母语素养。

《静夜思》教学反思 李家完小 许慧娟

今天这节课,可以说很不成功。这与我自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单说古诗的诵读上,自己也是现学现卖。甚至连学生都不如。反思这节课教学,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课堂上,教师不能以激情感染学生,尤其是学生诵读环节,其实学生做的很到位,是我没有做出及时评价,导致课堂气氛生硬。

学生在发学言时,不能专心聆听,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诵读陈毅的《青松》时,读成 唐 陈毅,而我却没有指出来,课下其他学生也围着我说出了这个问题。只是当时他们没敢指出来。这在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不会有这种低级错误。

在语文教学方面,自己是个半路出家的。自身文化底蕴不足。课堂生成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课堂教学存在较大缺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不做井底之蛙。

第17篇:李白

李白

我是谁 我从哪来 要到哪去 我性嗜酒,爱吟诗,我是诗仙醉圣 斗酒诗百篇

我是东山的日出,西山的一抹云彩 我李白,醉了。我真的,醉了

李白啊,李白,那年你从幽州出逃,看见满目疮痍的中原,看见一路上人在死火在烧,几天几夜,听不到一声鸡鸣。回到庐山常常神思恍惚,看见长江变成了沂水,庐山变成了燕山。华夏子民都穿上胡服,三岁小孩咿咿呀呀学着胡语。所以,我改变了归隐的志向。天子呼来不上船变成了永王一叫便上路,原本想跃马挥戈驰骋疆场,报效太上皇知遇之恩。结果换来的是,五百斤的钱袋,不堪一击的百文的刀币,换来的是诗仙醉圣的虚名,还换来的是取道巴蜀,常留夜郎啊。

为了求官,你曾给津洲使长韩朝宗写过什么样的诗啊。说什么,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津洲。这分明就是阿谀奉承!去年在旬阳,为了免罪,替宋昌祥代笔,有些话说的确实不太老实啊。我李白,就是个大俗人,俗不可耐的人呐。

长江,不舍昼夜的长江,我不能忘记你。这万水争流的夔门,漩涡起伏的滟滪堆,激扬了我多少文字啊。就是在这白帝城,我第一次辞别巴蜀,踏上神州辽阔的天地,我不能忘记你。你的山山水水,映下了我的足迹,你用那甘美的乳汁还有恢弘磅礴的阳刚之气,造就了堂堂七尺李太白。

长江,我必须忘记你。世道难行如同夔门,人心险恶,好比那滟滪堆啊长江。我必须忘记你!还是在这白帝城,我将最后一次辞别巴蜀,踏上夜郎蛮荒的绝谷。永别了,长江。你的一草一木洒满了我的血和泪。你有用香烈的酒,使我清醒。使我终于看清了尘世的污浊。永别了长江,不是我愿意离开你。而今而后,你我都将形神两异,除非是在梦里。用你那翩翩的鼓响,去追寻你往日的三千弱水,十万高山。永别了,长江。永别了,李太白。

第18篇:李白

李白简介

【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主要作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月下独酌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蜀道难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9、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

10、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1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1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1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14、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菩萨蛮》

1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7、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18、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

【散文】

在西域读李白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他为何如此地独特与纯粹?

“小时不识月,唤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尚不识月的小李白在哪里呢?在中亚碎叶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那是他的血地。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那是大唐的最西缘。历史记载,他们不得不过着“隐易姓名”的生活。祖先具体犯了什么罪,李白没有说,他的亲朋好友也没有说。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各种记载提及此事时均说“潜还”、“遁还”,看来,对这个家族来说,这又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大动作。这真是一个漂泊者的家族。李白以上五六代内,即使是平民,也一定出过一些非凡的人物。他的父亲名叫李客,这显然是一个漂泊者才有的名字?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我还进一步推测,李白及亲人之所以对此只字不提,或许可以从中原人特有的心态及儒家文化上予以解说吧。

这个漂泊者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天才相遇。 隋唐之前,正是所谓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的近三百年大分裂时代。胡人的铁骑潮水般漫过中原,将中原已显僵硬的版块踏碎,而这些碎块又以柔性之力令铁蹄最终疲软下来。迟至6世纪末7世纪初,五胡全被汉人同化,汉人仇视恐惧异族的心理也在广大地域里消失。涌动着异族新鲜血液的李渊、李世民和广大民众昂然而起,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到来了,唐朝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唐人的心态也是最为健康的。 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

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那些边塞诗实在是唐诗中的金子。在书房中低声吟哦的诗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开了喉咙。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因为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樽酒行》)胡人第一次以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感到诗人就是一个胡人。

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鲁仲连功成却拒绝平原君赏赐给他的富贵功名,因而取得了不仰视权贵,进而折服权贵的资格。李白大呼要功名,要富贵,要酒,要女人,要朋友,却仍然要求权贵与他平交,不得小看他。这个李白呀,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

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飚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骠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也不能不说到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杜甫。

李白诗中十句有九句妇人美酒,每为卫道士所诟病,杜甫则受到后世一致的崇拜,贬李扬杜正是千年传统,杜甫的影响远比李白巨大也是事实。有趣的是,最欣赏最理解李白的恰恰是杜甫。一生悲惨的杜甫对同样悲惨的李白的缱绻深情,千载之下仍令人唏嘘不已。“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不见》)“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别人看李白,只见其“佯狂”,只见其“痛饮狂歌”,只对李白喊“杀”,杜甫却深知他的大空虚大寂寞大孤独,深知他浮根漂萍般的悲惨人生。“飞扬跋扈为谁雄?”是啊,为谁雄呢?李白没有奉献自己的对象呀!更为有趣的是,李白却将杜甫看得平平,诗文中很少提及如此牵挂疼顾他且深刻理解他的杜甫,有首诗还讥讽杜甫诗写得太多,将写诗看得太重,几乎真有点令人为杜甫抱屈了。 杜甫对李白,见出杜甫胸襟的丰富伟大;李白对杜甫,见出李白的单纯与洒脱不拘。同为孤独悲惨的诗人,李杜从不同方向步入人生和艺术之路。杜甫忠,有明确的奉献对象,他为君主为心目中的正义而战而歌,身后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只是那些“士兵”都比杜甫矮小;李白身后则空无一人。

贬李扬杜的千年传统,似乎正是儒教驯化出来的侏儒在喋喋不休。封建士人很容易进入认同杜甫的境界,他们在精神上有某种同构,却难以认同李白,他们在精神上不同构。最缺乏什么,我们就最反对什么,最不能容忍什么。这样说来,杜甫之理解李白,确实是一种极为伟大深刻的情感,这种情感包含着对自我的某种超越。杜甫的伟大才是我们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李白与我们却本应是最可以亲近的,他所表达的生命愿欲:平等,自由,青春,激情,才是我们每个生命都会自然发生的。然而侏儒们将自己斫丧后,又要举刀斫丧他人了。

像一阵缥缈的清风,早就吹了过去,整个大地却仍保留着对他的记忆。

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让他在后人心中的形象更加清晰。

一幅俊郎刚毅的容颜,一身洁白无暇的长袍,一把吐露馨香的折扇,一壶只剩下一半的酣酒。他潇洒的出没于青山绿水,诗意也写满了青山绿水,豪放的歌声也写满了青山绿水。他陶醉在那里,在清逸、自由的世界 ,只有酒和他的世界里。

他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走进他的诗里,我们能感受到他的福泽,他的个性浸透了我们全身,他飘渺的诗歌像电流贯穿了我们全身...年少时他才气横逸,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一心想为大唐倾尽微薄之力,可是在朝廷,因为他太有才,锋芒太露,遭到奸佞大臣的排挤和嫉妒。在一次又一次的激怒众臣后,他注定了不能在朝廷为官。他也不愿意接受朝廷的“包养”,因为他有一颗叛逆不羁的心。于是,他被“赐金还乡”。

年少的他经历坎坷后,他才明白,他需要清新淡雅,与世无争,那颗在浊世中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的太久了,他把心思寄托在酒上,在酒上,他寻回心灵上的一方净土。他仰天大笑:“我不做蓬蒿”,抱着春花秋月,诗词歌赋,醉酒后离开长安。这一玄妙的举动,注定了大唐的悲剧命运,也注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诗仙”地位。

烈火熊熊,锤声铿锵,他藐视传世久远的教条,他屏弃名目堂皇的礼法,他厌恶污浊不堪的官场。因为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习惯把庄子的哲学人世化,习惯走进自己营造的诗化社会。

他嗜酒,每喝必醉,醉酒后他看清了生死别离。

他好月,对月长叹,在一生的叹息中,只有明月明白他的心思。

那年,他荡舟在当涂江心,举酒邀月,高唱郦歌,就在他看见水中的月亮破碎的时候,他也破碎了,他走向了生命的终点。这种诗人的死法是他所需要的,是一个跨世纪的诗人所必要的。在水中,他依然保持着风度翩翩。

那一瞬间,整座山林都沉默了,整个民族都失声了,整个时代的天空都黯淡了。 那一瞬间,歌啸戛然而止,琴弦砰然断绝,只余下泱泱的水波在江心泛泛而起。

那一瞬间,他的诗作就成了历史,只能在书籍中流淌。

盛唐时代,他——李白用诗歌、用骨骼、用个性,写下了对封建思想的鄙夷,写下了读书人的自尊。

盛唐出自他的口中,他就是半个盛唐。

1、现场一片宁静,温馨。大屏幕上出现有中国特色的水墨荷花及山水。舞台上,数百位中国少女亭亭玉立,在台阶上圣洁哼鸣的演唱声中,中区的舞台上,中国歌唱家宋祖英和着哼鸣声出现,与数百位少女一同唱响空灵自然,表达中国人民热情相迎的优美乐章。

由770个微型计算机控制的小球矩阵款款落下,优美波动,形成一只象征和谐美好的和平鸽。少女们手中依次瞬间变换出数百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球。

2、当世界在黄浦江畔把梦想交到我们手中,我们就有了拥抱明天的信念。当人类在新的纪元有了和谐、合作的精神理念,彼此就有了尊重和携手的未来

优美的音乐响起,黄种人三口之家出现在舞台上,同时,左右方还有黑人三口之家和白人三口之家。他们在眺望,在寻找,他们中的三个孩子首先发现了彼此,突然奔跑,聚拢并令人感动的拥抱在一起。

舞台上缓缓升起一朵连接五大洲的“友谊之花”,它旋转、合拢,变化成一个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巨型地球。

黄浦江两岸,从卢浦大桥到南浦大桥3公里长的岸线上溢彩流光,400米宽的江面上也浮光跃金红色水上拉手彗尾盆花、红白系列焰火、银冠带闪芯、银彗尾焰火等升起;激光在江面上打出“欢迎”字样,投身出“五星”效果。探照灯将江面映成红色。红大丽礼花弹、红拉手花束等升空多彩的礼花升腾在黄浦江上空。1200盏探照灯、16盏激光灯射向天宇;卢浦大桥、南浦大桥勾勒出美妙线条,各类建筑轮廓显现,浦江两岸形成熠熠生辉的长卷。文明之光,熠熠闪耀。我们热烈欢迎参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各国、各国际组织贵宾,我们敞开汇聚世界、共襄盛举的博大怀抱。

劳动者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虚位的因而是残缺的,他既不能通过“用手投票”约束使用者,也不能“用脚投票”转让所有权,因此资产的收益性对劳动者来讲是不具备或不完整的。

■在我国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资本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劳动力在要素市场中自然处于不利的地位。尤其是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中,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的非熟练、非技术劳动力的劳动报酬更是被压低到极限,并且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长期处于被资本剥夺的境地。

■现行的工资制度,工资水平偏低,工资增长机制僵硬,缺乏制度性保障,致使工资外收入膨胀,助长国有单位职工收入的不规范;工资结构设置不合理,岗位绩效工资和年工资比重过低,不能体现合理的工资级差,缺乏激励和约束作用。 1.社会保障制度

(1)覆盖面不足,受益群体主要是城镇正规单位职工,而非正规部门、非主流群体以及农村居民基本没有或只能享受部分社会保障;(2)制度不统一,存在社会保障的“双轨制”,除城乡分割外,在城镇还存在着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制度差别;(3)缺乏制度保障,未出台《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资金缴纳、筹集缺乏强制性约束,标准的确定和执行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2.税收制度

(1)纳税主体税负不公,税收政策不完善,城乡居民间、高低收入者之间、不同经济类型单位间存在税负不公的问题;(2)税收待遇差别较大,费用扣除不合理;(3)税收体系不完善,缺乏与财产及其收入相关的税种设置;(4)征管手段落后 难以提高征管水平。 3.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转移支付的政策导向不明确,调节功能微弱;(2)政府间财政管理体制包括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不清晰;(3)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范围模糊;(4)转移支付形式繁多管理分散。

第19篇:李白

    李白的家世与生平经历 李白的思想性格 李白的诗歌创作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李白的家世与生平经历

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神龙之始(705年左右),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魏颢《李翰林集序》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蕴藉。曾受道箓于齐,有青绮冠帔一副。少任侠,手刃数人。„„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二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间携昭阳、金陵之妓,迹类谢康乐,世号为李东山,骏马美妾,所适二千石郊迎,饮数斗醉,则奴丹砂抚《青海波》满堂不乐,白宰酒则乐。颢平生自负,人或为狂,白相见泯合,有赠之作,谓余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无忘老夫与明月奴。因尽出其文,命颢为集。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李白《赠张相镐二首》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诏:“殿中侍御史李彦允等奏称,与朕同承凉武昭王后,请甄叙者,源流实同,谱牒犹著……自今已后,凉武昭王孙宝已下,绛郡、姑臧、敦煌、武阳等四房子孙,并宜隶入宗正,编诸属籍。” ——李白一支未能列入 李白与王族中人交往时的称呼与排行不合。

推论:1 李白为李唐宗室,但因没有确实证据而未被列入宗正寺。

2 或者李白攀龙附凤(唐朝有此风气) 

 

  

生平经历:

 青少年时代(5~24岁)

 去蜀远游到应诏入京(24~42)  长安时期(42~44岁)

 出京到安史之乱爆发(44~55岁)  安史之乱时期(55~62岁)

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兼有儒、道、墨、纵横家的成分,而以儒、道为主。

李白与道家

李白与儒家

总的说来,李白思想的渊源从先秦各家思想中各吸取其中的一部分,对墨家取任侠仗义、对纵横家取游说诸侯、对道家取其隐逸放达、访道求仙和功成身退、对儒家取兼济天下,融会成自己的理想。  李白表现为思想上的非儒非道,生平上的非仕非隐。李白的悲剧不在于入世与出世的单向矛盾,而是入世出世儒家道家两无从的矛盾的交织,由这样的双重矛盾所造成的执着的痛苦与超拔的力量的长期延续并不断深化,可以说正是李白鲜明独特的思想个性乃至其奇幻超伦的诗歌艺术表现风貌成型的最重要的内在动因与推力。

李白的诗歌创作

 李白存诗900多首,其中乐府诗有149首,占初盛唐乐府总数的1/3,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也是《乐府诗集》中存诗最多的一位诗人。绝句159首(五绝79,七绝80),七律12首,五律70余首。

赵翼《瓯北诗话》“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胜”

 1 乐府与歌行  2 绝句

李白乐府诗的成就:

1 恢复汉魏乐府的古朴风貌,而又表现出极强的创造精神。

《妾薄命》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战城南》去年战,桑乾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2 用南朝乐府诗题,融合汉魏齐梁风味并加以提高 。

《长干行》、《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3 结合个人的主观感情,将乐府古题的本意发挥到极致。

《将进酒》、《蜀道难》、

4 以乐府古题写现实生活。

《丁都护歌》、《上之回》 总结:李白乐府从内容到艺术都是对汉魏六朝及初盛唐乐府的全面总结和提高,他将古乐府推向最高峰,使后人难以为继。新乐府代之而起成为必然。

李白的歌行: 指不用乐府古题,但又用“歌”“吟”“谣”等近似乐府的标题,感情抒发强烈的七言古诗。

李白此类诗抒情性更强,更能表现他的精神世界和个性风姿。

《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

 李白的绝句:

李白的绝句在艺术表现上继承了民歌风味。 1 自然爽朗而富于韵味。 2 将自然拟人化

3 比兴与眼前景口头语浑然一体

李白的绝句自然天成,爽朗明快,最能代表盛唐诗歌语言的自然美和绝句深入浅出的特色。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长门怨》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从军行》将军百战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春怨》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赠汪伦》

《游洞庭湖》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一 强烈的主观色彩

1 李白的多数诗篇热衷于形成和突出自我形象。在唐代诗人中,“我”频率最高,398次,“吾”94次,“余”76次。

2 李白的诗歌构思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他常常根据理想描写幻境。

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传神的夸张

三 明朗壮大的感情基调和爆发式的抒情方式

四 开阔的意象

与明朗壮大的感情相适应,李白诗歌的意象有偏于壮美的一类,也有偏于优美的一类,却都是开阔的,没有纤弱与小巧。987篇诗作中,宏伟意象出现1100多次,天象类以天、日、月、云、雷最多。地貌类以江、河、海、山、峰最多。

第20篇:李白

将进酒

(5844人评价) 8.7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行路难·其一

(1632人评价) 8.3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通:馐;直 通 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559人评价) 8.3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05人评价) 8.1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 一作:随君)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982人评价) 8.3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送友人 (913人评价) 8.2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三五七言 / 秋风词

(734人评价) 9.1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渡荆门送别

(767人评价) 8.1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古朗月行

(788人评价) 7.9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 一作:白云)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峨眉山月歌 (720人评价) 8.1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望天门山

(715人评价) 8.2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647人评价) 8.4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夏日山中

(546人评价) 8.7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449人评价) 8.8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览 通:揽;明月 一作: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客中行 / 客中作

(436人评价) 8.6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498人评价) 8.1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蜀道难

: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 一作:也如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独坐敬亭山

(438人评价) 8.4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

长相思·其一

(319人评价) 8.7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从军行

(353人评价) 8.3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关山月

(300人评价) 8.3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一作:望边色)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登金陵凤凰台

(292人评价) 8.2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 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清平调·其一

(208人评价) 8.9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侠客行

(122人评价) 9.5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忆秦娥·箫声咽

(126人评价) 9.1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月下独酌四首

(129人评价) 8.5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另版本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相”为“同”)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妾薄命

(88人评价) 9.0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李白 教学设计
《李白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