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29 08:37:42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案例

——用字母表示数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利用实际生活的题材,分层引导,由简到难,深入浅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作为教学案例,更好理解和掌握分层教学,

一.教学目标

1.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3.在合作学习及相互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三.教学难点

用a×几来表示数量关系

四.教学用具

课件统计表格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CCTV,KFC,M, WC,你知道这些字母所表示的意思吗?

2、生活中经常用字母来表示特定的含义,这样既方便又简洁,在我们

的数学中还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经验出发,体验字母在生活中的简明性,调动学

生积极性,引出新课。

二、学习新知:

1.出示学习目标:(1.)淘气a岁,老师比淘气大25岁,怎样表示老师

的年龄。

(2.)有n张桌子,每张桌子四条腿,怎样表示这些桌

子共有多少条腿。

设计意图:出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变成有目标,有方向的学习。

2.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1) 出示儿歌1只青蛙1张嘴

2只青蛙2张嘴

3只青蛙3张嘴

………..

这首儿歌怎么唱也唱不完,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

n只青蛙n张嘴

(2)说一说,你身边还有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设计意图:从儿歌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初次体验用字母表

示数的简洁性,联系生活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让学

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习用字母表示“A+几”或“A-几”。

(1)出示年龄表格:学生的年龄/岁老师的年龄/岁

11+20

22+20

33+20

……..

aa+20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学生的年龄不断变化,老师的年龄也在

变化,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变

提问思考:如果学生的年龄是a岁,那么老师的年龄是多少岁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a可以是哪些数呢?

(2) 小练习:

1.爷爷比小明大52岁,小明今年a岁,爷爷的年龄是_______岁

2.姐姐比妹妹大6岁,姐姐今年X岁,妹妹的年龄是_______岁

3.公共汽车上原有20人,到公园站时下去了m人,又上来n人,现在车

上有______人

设计意图:小练习,即时巩固新知,即时反馈。

(3)集体订正并请a组同学讲给b组同学听一听,你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ab层学生交流,以好生为资源帮助差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解答疑难。

4.学习用字母表示“A×几”。

(1)出示表格三角形个数小棒根数

11×3

22×3

33×3

„„

aa×3

提问:a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呢?

说一说: a可以是哪些数?a×3表示什么?

(2)小组讨论:手的只数手指的个数

11×5

22×5

33×5

……

n?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完成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____只青蛙______张嘴,______只眼睛________条腿

设计意图:以练代讲,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怎样用A×几来表示数量关系

(4)小练习:1.一只小鸡两只眼睛,a只小鸡有_____________只眼睛

2.一只兔子四条腿,m只兔子有____________条腿

3.体育组买了x个毽子,每个3元,买这些毽子一共花了______元

(5)集体订正,并请b组同学讲给a组同学听一听,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小练习,即时巩固新知,即时反馈,a层学生帮助b层学生即时解决疑难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突破难点。

三.过关小测试

1.限时独立完成过关测试题。

2.集体订正,并请小组长统计测试结果.

3.请a组同学讲给b组同学听一听,你是怎么做的,a.b组同学互相订正。设计意图:过关测试,巩固新知,利用你说我听互相交流的方式让优生帮助差生掌握新知,解答疑问,互相提高。小组长统计,让老师确切掌握学生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将不可控教学变可控教学,实现堂堂清。

4.展示小组完成情况。

四.全课小结

1.出示学习目标:(1.)淘气a岁,老师比淘气大25岁,怎样表示老师的

年龄。

(2.)有n张桌子,每张桌子四条腿,怎样表示这些桌子

共有多少条腿。

2.自我检查,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你达到了吗?

五.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挑战题”,课下完成。

推荐第2篇: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金坛市尧塘中学 钱潜

自古以来,便有提倡“因材施教”,它的目标和我们现在要说的“分层教学”是一样的。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或分得更细,再根据《大纲》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分层练习、分层测评的一种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素质教育是全面性的,普及的教育,而不是英才教育,是一种发展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使学生能由被动变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对学优生我们应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学困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 教学案例:

课题: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继上一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之后。首先由“等边对等角”逆用是否成立引出;之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然后得出“等角对等边”定理;接着进行应用;最后是关于等边三角形的识别的“大家谈谈”

学情分析:学优生通过启发引导探究出几何推理的方法得到“等角对等边”;中等生、学困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等角对等边”。在复杂图形中正确运用“等角对等边”的方法应予以指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优生掌握“等角对等边”的几何推理方法,并能够综合运用有关定理解决三步几何说理题。

2.中等生学会运用全等的方法证明“等角对等边”,并能运用有关定理解决二步几何说理题。 3.学困生学会正确运用“等角对等边”,并能够区分“等角对等边”与“等边对等角”。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优生经历用几何推理方法得到“等角对等边”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几何推理能力。

2.中等生、学困生经历动手操作方法验证“等角对等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热情,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学困生:(如图1)在△ABC中,如果AB=AC,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教师提问中等生:(如图2)在△ABC中,如果AB=AC,AD=BD=BC,你能得到哪些等角?

(二)探究新知 1.问题解决

(1)提出问题:(如图3)在△ABC中,如果∠B=∠C,那么AB=AC吗?

(2)学生讨论验证方法:折叠法;测量法;几何推理法(师引导辅助线的添加)

(3)自主解决:学优生写出几何推理过程;学困生动手操作验证;中等生自愿选择。

(4)交流总结:先找学困生动手操作演示;然后找学优生口述几何推理过程;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等角对等边”性质定理。 2.同类变换

找中等生依次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4,在△ABC中,如果∠A=∠C,那么

。 (2)如图5,在Rt△ABC中,如果∠A=∠B,那么

。 (3)如图6,在Rt△ABC中,如果∠C=90°,∠A=45°,那么

(4)如图7,∠BCD是△ABC的一个外角,如果∠BCD =60°,∠A=30°,那么

3.方法总结

(1)先用箭头指出一个三角形中两个等角所对的两条边,然后写出结论。

(2)“等边对等角”是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所以它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而“等角对等边”是由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等角得到两个等边,所以它是等腰三角形的识别定理。

4.解释应用

例题:如图8所示,一艘轮船在近海处由南向北航行,点C是灯塔,轮船在A处测得灯塔在其北偏西38°的方向上。轮船又由A向北航行30海里到B处,测得灯塔在其北偏西76°方向上。

(1)求∠ACB的度数。

(2)轮船在B处时,到灯塔C的距离是多少? 对于例题,采用如下步骤处理: ①先找学优生将题中的数据转化成三角形有关内角的度数; ②接着找中等生计算△ABC各内角的度数; ③然后找学困生分析得出结论;

④最后找学优生口述解题过程,中等生、学困生书写解题过程。 拓展题:等边三角形的识别条件

(1)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是多少?(找中等生回答)

(2)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找学优生回答) (3)底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顶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吗?(找学困生回答)

(4)请你概括一下等边三角形的条件。(找学优生回答)

(三)分层作业,共同提高

学困生首先完成以下必做题目,再尝试完成中等生必做题目: 1.如图9,在Rt△ABC中,如果∠C=90°,∠A=∠B=45°,那么

2.如图10,在△ABC中,如果∠A=70°∠C=40°,那么

中等生首先完成以下必做题目,再尝试完成学优生必做题目: 1.如图11,在△ABC中,如果∠A=70°∠C=40°,那么

2.如图12,∠BCD是△ABC的一个外角,如果∠BCD =84°,∠A=42°,那么

学优生完成:

1.如图13,已知AD∥BC,BD平分∠ABC,△ABD是等腰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

2.如图14,在△ABC中,已知AB=AC,BD,CE是两条角平分线,BD,CE相交于交于点O。△OBC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四)畅谈收获,回顾反思

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六 课后反思

1.更多的学生得到关注,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只提问十多个学优生、中等生,导致大多数学生听课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而在本节课上,对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我设置不同的学习方法,给他们搭建不同的舞台,他们感到了被关注、被尊重,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乐于动手探究,积极发表见解,他们感觉到自己并不笨,只要努力学习自己也能会做练习题,90%以上的学生独立完成了作业题,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一个个脸上露出了笑容。

2.使我感受到“面向全体学生”离我们并不遥远。

以前,我认为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班容量大,“面向全体学生”是无法实现的。通过研究发现:只要我们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心中真正装着全体学生,认真设计分层教学目标,在不同的环节关注不同的学生,精心设计分层作业,我们的课堂离“面向全体学生”就会越来越近。

3.要坚持实践,不断反思,完善分层教学模式。

每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放之所有课皆能用,不能生搬硬套,应该因课而异。分层教学是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通过“计划——行动——反思”不断去完善。

总而言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分开层次,承认差距,拓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机遇,更多的机会。分层教学中要鼓励成功,容忍失败,并帮助困难学生:分层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习与身心的变化,教师应及时调整学生层次,让所有同学时时都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之中,要鼓励同一层次学生相互竞争,不断从低层次进入高层次。分层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所以说分层教学是一种值得实践探究,并受到师生欢迎的成功教学法

推荐第3篇: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自古以来,便有提倡“因材施教”,它的目标和我们现在要说的“分层教学”是一样的。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或分得更细,再根据《大纲》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分层练习、分层测评的一种教学模式。

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使学生能由被动变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对学优生我们应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学困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 教学案例:

课题: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继上一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之后。首先由“等边对等角”逆用是否成立引出;之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然后得出“等角对等边”定理;接着进行应用;最后是关于等边三角形的识别。

学情分析:学优生通过启发引导探究出几何推理的方法得到“等角对等边”;中等生、学困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等角对等边”。在复杂图形中正确运用“等角对等边”的方法应予以指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优生掌握“等角对等边”的几何推理方法,并能够综合运用有关定理解决三步几何说理题。

2.中等生学会运用全等的方法证明“等角对等边”,并能运用有关定理解决二步几何说理题。

3.学困生学会正确运用“等角对等边”,并能够区分“等角对等边”与“等边对等角”。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优生经历用几何推理方法得到“等角对等边”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几何推理能力。

2.中等生、学困生经历动手操作方法验证“等角对等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热情,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学困生:(如图1)在△ABC中,如果AB=AC,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教师提问中等生:(如图2)在△ABC中,如果AB=AC,AD=BD=BC,你能得到哪些等角?

(二)探究新知 1.问题解决 (1)提出问题:(如图3)在△ABC中,如果∠B=∠C,那么AB=AC吗?(学困生回答)

(2)学生讨论验证方法:折叠法;测量法;几何推理法(教师引导辅助线的添加)

(3)自主解决:学优生写出几何推理过程;学困生动手操作验证;中等生自愿选择。

(4)交流总结:先找学困生动手操作演示;然后找学优生口述几何推理过程;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等角对等边”性质定理。

2.同类变换

学困生中等生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4,在△ABC中,如果∠A=∠C,那么

(2)如图5,在Rt△ABC中∠C=90°,如果∠A=∠B,那么

(3)如图6,在Rt△ABC中,如果∠C=90°,∠A=45°,那么

学优生回答

(4)如图7,∠BCD是△ABC的一个外角,如果∠BCD =60°,∠A=30°,那么

3.方法总结

(1)先用箭头指出一个三角形中两个等角所对的两条边,然后写出结论。

。 (2)“等边对等角”是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所以它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而“等角对等边”是由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等角得到两个等边,所以它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4.解释应用

例题:如图8所示,一艘轮船在近海处由南向北航行,点C是灯塔,轮船在A处测得灯塔在其北偏西38°的方向上。轮船又由A向北航行30海里到B处,测得灯塔在其北偏西76°方向上。

(1)求∠ACB的度数。

(2)轮船在B处时,到灯塔C的距离是多少? 对于例题,采用如下步骤处理:

①先找学优生将题中的数据转化成三角形有关内角的度数; ②接着找中等生计算△ABC各内角的度数; ③然后找学困生分析得出结论;

④最后找学优生口述解题过程,中等生、学困生书写解题过程。 拓展题:等边三角形的识别条件

(1)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是多少?(找中等生回答)

(2)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找学优生回答) (3)底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顶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吗?(找学困生回答)

(4)请你概括一下等边三角形的条件。(找学优生回答)

(三)分层作业,共同提高 学困生首先完成以下必做题目,再尝试完成中等生必做题目: 1.如图9,在Rt△ABC中,如果∠C=90°,∠A=∠B=45°,那么

2.如图10,在△ABC中,如果∠A=70°∠C=40°,那么

中等生首先完成以下必做题目,再尝试完成学优生必做题目: 1.如图11,在△ABC中,如果∠A=70°∠C=40°,那么

2.如图12,∠BCD是△ABC的一个外角,如果∠BCD =84°,∠A=42°,那么

学优生完成:

1.如图13,已知AD∥BC,BD平分∠ABC,△ABD是等腰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

2.如图14,在△ABC中,已知AB=AC,BD,CE是两条角平分线,BD,CE相交于交于点O。△OBC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四)畅谈收获,回顾反思

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每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放之所有课皆能用,不能生搬硬套,应该因课而异。分层教学是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通过“计划——行动——反思”不断去完善。

。 分开层次,承认差距,拓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机遇,更多的机会。分层教学中要鼓励成功,容忍失败,并帮助困难学生:分层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习与身心的变化,教师应及时调整学生层次,让所有同学时时都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之中,要鼓励同一层次学生相互竞争,不断从低层次进入高层次。分层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所以说分层教学是一种值得实践探究教学法。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转化学困生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分层教学,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对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各组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施教;允许学生在同一时间内,用各自适宜的速度与方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才干与“潜能”;把“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落实在课内,努力促进各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学困生,是指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未能达到教学要求,学业成绩偏低,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技巧方法等方面跟同年龄的学生有一定差距的学生。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转化学困生的实践研究”就是具有相似数学知识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制定各层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检测”──“分层评价”,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促使他们的数学学业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需要。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坚持分类指导,主张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额外的帮助,使每个层次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感,心理上将获得较大的满足感和平衡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负担。

2、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分层分类教学,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做到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促进各类学生充分发展的目的,使"面向全体学生"成为现实。突出了三大改变(1)变课堂教学"一刀切"为分层试教、分类指导。(2)变教师讲解为学生独立自学、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指导相结合(3)变练习统一要求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3、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由于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教"适应于各层次学生的"学",学生能根据自己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趋于一致,营造民主、和谐、乐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起到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继续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要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既要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落实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在我们学校里,平均每个班都有

四、五十个学生,在大班额的教学中,要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不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分层教学的实验,以消除学生自卑感,增强学生自信心为突破口,以“整体性、主体性、发展性”三大原则为指南,并依据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提出了一个以体现人文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凸显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四、研究目标

1.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2.通过对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消灭“陪读”现象,更好地补差、防差,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素质教育要求。

3.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在较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转变自己的观念,改善师生关系,提高自己的全面育人的责任和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学目标分层次,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与高中低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通过分层分类的教学,促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达到应有目标要求。只有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处在不同起点的学生的学习成为可能,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学生主体分层次,实现人人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将全班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次。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而且要有记录在案,让学生了解大概,实行滚动向前的策略,营造学生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

3.课堂教学分层次,实现因材施教;教学过程要承认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培优辅差,适应各层次的学生要求。比如,对概念性较强的或难点较多的教材进行全班讲解;对于可温故知新的,或者内容比较浅显的教材,放手让优等生独立学习,对中等生进行"半扶半放",而对后进生要进行鼓励,辅导他们学习新的内容。 提问要根据水平较低的学生接受能力情况,先提问中下水平的学生,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对内容简单思考性不强的问题,应首先让后进生回答,即使后进生一时回答不出,也可让优等生帮助回答后,再让后进生重述,直至正确为止,这样让后进生也能体验到成功。在后进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启发,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回答,对一些思维力度大的较难问题,教师要设置台阶,分层提问,减少坡度来提问中等生;在突破重难点时,就要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及时进行反馈。这样安排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言可发,学有所得。

4.练习、作业分层次,让学生学的扎实稳固;练习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掌握新知,考虑到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平衡,对优、中、后进生三类学生的课堂练习应分别安排。后进生一般能做第一层次反馈练习的基本题就可以了,如果他们能再做第二层次的对比性练习或易混练习,应加以鼓励表扬,中等生一般要求他们做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反馈练习,优等生除完成两个层次的反馈练习,还要完成课本中带星号的题目或教师补充的综合性较强的灵活题,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必须分层次,并有针对性。鉴于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不搞"一刀切"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学困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对优等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的题目尽量能一题多解,用此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让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身努力独立完成作业,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和提高。

5.评价分层次,建立自信心。课堂的分层分类评价是反馈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的表现。小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老师的评价。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如用同一尺度去评价,不仅会扼杀后进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影响优秀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评价,更好地推动优秀生精益求精,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课堂民主氛围。而分层分类评价尤为重要,如对同一问题的一般性解答,对优生来讲,应给予适当点拔,做到完整、准确、有序地进行解答;而对后进生应及时地给予鼓励表扬,适当给予引导,力争解答较为完善,使他们自尊心得到满足,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六、研究的过程

(一) 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对数学教学中分层的认知

2011.9,本人采用调查研究法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分层方面的看法。主要过程如下:

1 设计问卷

为了能更好的开展分层教学,有必要对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分层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在课堂立项之后,本人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目标、学生分组、课堂教学、提问、练习、作业、评价分层方面的内容。

2 开展调查

调查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所调查对象是本班学生,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44份,收回调查问卷44份,收回调查问卷占100%。

3 统计分析

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很有兴趣,觉得数学学习不是很难,个别同学觉得难度很大,学习很吃力;对于每节课所学知识,14%的学生一知半解;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占少数,有7%的学生害怕上课回答问题,每次练习和作业如果没有人单独辅导就不能完成,即使完成后正确率也低,相当一部分同学学习数学自信心不够,估计自己是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占很大比例。

(二)思考对策, 确定研究思路

对策一:通过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测试,降低学习难度,并通过分层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策二:针对学生练习和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分层作业,精选适合各层次学生的练习,做到作业布置“少而精”,确保作业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并让各层次组长加强督查,任课教师每日将课堂回答问题次数和作业情况公布在得分表上,形成一种相互竞争、相互督促的学习氛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策三: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多多给予中等生和后进生学生的鼓励和表扬,并发动优等生帮助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潜力和进步,逐步形成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六、研究的主要成果

1.学困生的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地告诫青年教师:“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在分层教学中慎对学困生的不同学习态度,选择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方式。为了使这些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依据学生的现实基础,引导学生思考。由于学困生数学基础薄弱且学习速度较慢,一般的方法无法使学生较快地弥补缺失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寻找适合学困生自己的学习方式,数学靠死记硬背是没有效果的,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

2.学困生的数学学业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每周的周周清可以看出中等生后进生学生成绩在逐步提高。

3.强化了本人的主体性观念和教科研意识

在分层教学中要注意角色的转变,因为在分层教学中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处理不好尤其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在教学中,努力与学生结成亲密友好的关系,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这不仅是教师角色转变的表现形式,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缩短后进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从喜欢老师逐渐转移到喜欢数学,进而提高成绩。

转变观念,从原来的以“我怎样教”转化为“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进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必须设计好自己的教学;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科研兴教、科研促教,已经成为不少的共识。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体会到了科研对教育教学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推进,本人的科研意识日益增强。在备课,讲课以及课后的总结、评价等方面已经摆脱了原有传统的做法,更加注重运用科学理论,依据教育科研方法,指导教学全过程,并且自觉地在实践之余及时整理教学经验所得和自觉学习教育科研著作。

七、思考

通过一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践证明,根据教育科学方法,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研究制订出数学分层教学转化学困生的对策,进行适当的教法调整和有针对性个体心理调适,就能够使学困生的数学学业得以提高。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当然,学困生的学习障碍非一时一日造成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我们要恢复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要持之以恒充满爱心,相信他们会出自己最优异的成绩。 分层教学,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将因人施教落到实处,才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才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起点上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数学学习中,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心理反应各异,学生综合心理品质参差不齐,在教学课中按学生基础、心理素质等因素实施分层教学,必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按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符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同时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教学中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大力推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浓郁氛围,让学生课堂享受乐趣,考试体验成功,活动展示风采。

【关键词】科学分层 制定目标 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但实际教学中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中如何因材施,一直是困扰着我们一线教师的难题,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为了让学生都喜欢上数学课,让优秀学生更优秀,让学困生想学数学,会学数学,我在教学中尝试“分层”教学,想法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一、科学分层,精心编组。

分层教学首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可分成不同的层次,这一步也是最关键的。假如在分层中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那么分层教学注定是失败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动态的,会不停地变化,有的起伏很大,有的相对稳定,因此我们不能简单以成绩的高低进行分层,但同时也要清楚成绩是分层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给学生分层时,我先粗略划分每层的要求,让学生对号入座。先分两头,一类是成绩稳定在95分左右,作业书写整洁,正确率高,同时善于帮助其他人的同学;一类是作业需要别人的督促才能完成,订正不及时,成绩基本上不及格的同学;另外一类是学习态度认真,成绩在80-95分之前摇摆不定的同学;还有一类是眼高手低,自我感觉良好,但成绩始终处于70-80分左右的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然后编组,每组4人,一共9组,其中一组5人,每组都含有4类同学。在根据自我定位,相互选择,再经个别调整形成的小组,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制定目标,携手前进。

学习目标的分层设定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益的表现,其目的是要同时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性发展需要之外,既要考虑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也要考虑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目标具有方向作用,会给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深远的影响,它像一盏灯塔,起着方向性的照明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就好像航行在大海中的船没有罗盘一样。我让学生明白了目标的重要性后,请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首先学习方面,完成家庭作业,订正错题是底线,是每一个同学必须做的,同一小组动作快的,能力强的同学要负责督促帮助能力差,惰性强的同学,帮助同学及时完成任务可加1分;课堂回答问题,能力弱的同学要求回答三次以上,上黑板板演和在幻灯上展示都可以算是回答问题一次,能力强的同学要能根据老师所授新课提出有见解的问题或与众不同的思路与解法,达到要求者可加分;每次单元成绩捆绑计算均分,9组中均分排前五名的学生每人可加1分,一次促进整体进步。分组时先将最强和最弱同学进行搭配,同优先让最弱者挑选喜欢加入哪一小组,以感情为主线,使每位同学都找到合适的小组。最后根据身高与性别再微调一下,从而组成一个和谐的团队。

三、因材施教,各得其所

1、让优生“吃得好”。经过课前的预习,这部分的学生基本上能掌握知识的要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则给他们更大的自由度,创造学习空间。如在教授应用题例题时,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经过老师对例题点拨,已经能解决基本题,基本上能提早进入巩固阶段和提高阶段,这时候,我允许他们做课堂练习中较难的题目,如拓展题、延伸题,甚至我有时把第二课时的课堂练习提前给他们,这样,避免了他们影响其他学生的情况,由于他们觉得知识很有挑战性,学起来就很有劲。他们还可以有选择地听课,你觉得这部分你需要听,可以听,不需要的可以完成提高练习。我觉得,这部分的学生,本来自觉性就很高,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大节省了这类学生的学习时间,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探索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发挥他们的潜能,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让中等生“吃得饱”。由于给了一部分雄鹰很大自由空间,这时课堂知识的传授主要针对老鹰和小鹰,老鹰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能更多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信心比以前足了,他们还是比较有优越感的,举手的积极性也比以前高了,同时他们也乐于与优生“争一争”。老师则能更大的保证中等生能吃饱,同时他们中的“出挑者” 也能在时间多余的情况下尝试优生的延伸题,跳一跳,能摘到更多的“苹果”。

3、让后进生“吃得了”。这部分的学生,有的接受能力较弱,有的因为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总之,他们的学习有困难,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现在进行分组以后,我的教学有针对性,上课时,能更多更集中地关注和辅导他们。如:在讲解一道练习册中解方程的变形题,我采用的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探讨解题思路,经过一番交流,优生和中等生均能着手解题,唯有后进生仍然无从下手,这时,我便分别深入后进生中间,再深入浅出地进行一番探讨,使他们也能解答这道题,有时发挥优生的作用,让部分优生像我一样给这些后进生当“小老师”,这在以前的教学中,这样的时间只能辅导两位同学,或者有时因为他们则要在全班面前再重复一遍,所以分组分层教学对于后进生的辅导有很大的益处,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他们尽量少带些问号留到课外补,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同时让他们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使学生能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喜欢上数学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能更多的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

推荐第5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究

分层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从而使全体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大纲的要求。

小学新版数学教材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能,在例题的设计上有弹性处理的特点,在试一试的编排上有层次性的安排,在练一练中既有基本题,又有发展题、综合题和提高题(即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这是与原教材的最大不同。)课堂作业本也如此。我们分析教材后就会觉得分层教学不但可能,而且可行。

学生需要自主地学习,使自己主动地接受知识,而不需要教师强求一致的填鸭式教学。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充分利用教材的层次特点,这样,不问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解决着学习中的不同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分层教学不但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甚至杜绝厌学现象的产生,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怎样开展分层教学呢? 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学生分层

分层教学对象是学生,最大特点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了解学生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开学初我认真研究全体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了解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思维和记忆的发展水平,意志、情感等品质,将学生分为后进(A层)、中(B层)、优(C层)等层次的临时分类,使每一个学生在此阶段都处在一个层次(一般来说,一个班级中优生占20%左右,后进生占10%——15%左右,中等生占多数。)。随着学生学习成绩的改变,我不断改变学生所处的层次。这样有利于我自己因材施教,有利于批改、辅导,有利于不同信息的反馈,也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备课分层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使不同层次的每位学生都有提高,在备课时,我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方面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确定教学目标时,我首先分清哪些是共同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目标,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目标。比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时,提出三个目标:

1、理清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根据解题思路正确解答;

3、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画图解和用方程解。在这三个目标中,前两个面向全体学生,后一个只面向优生。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时,放在中等学生的基础上。教学过程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我是以中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同时也考虑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问题时,问题的难度一般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较容易的问题,让中下生都能解答,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能答、算,增加他们的愉悦感。设计练习时,我都重视体现层次性,既有中下生能算的巩固题,又有极大部分学生能算的综合题,最后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些思考题。这样的教案设计,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和“辅差”。

三、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当教师既要强化目标意识,又要让每一个学生有锻炼的机会。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分层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探究;对中等及中—下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中下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使后进生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等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具体操作如下:

准备教学时,由于准备题一般是对旧知的温习,形如十一册数学“第116页的“今年比去年增产 2 ,我就让中下生练习;主要是用旧知识作铺垫9 ,今年产量是去年的几分之几?”作用,归纳旧知识,寻找规律特点,让中上学生去探索,重在为新知识搭桥衔接,并及时补漏,为新授扫清障碍。

新课教学时,我尽量注意同步教学中渗透异步教学,多为差生设置几个台阶,便于他们接受。教学中,让中上生独立尝试新知,探究新知。例如:十一册数学116页第七题“仓库

里有两堆煤,第一堆有500吨,第二堆比第一堆多7 20 ,两堆共有多少吨?”我就让中上学生独立尝试,后把解题方法说出来,用来带动后进生,同时也培养了中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时,往往前两个题与例题同步,我就抽中下学生板演练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对于一些综合性的题我就让中等生练习,既体现中等生的水平,又为差生树立榜样,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提高练习时,我就让优生探索一些带“*”的选做题或思考题,以开发智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对后进生,针对他们学习本课的效果,让其质疑,及时补救,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做一些提高题。

这样,充分调动了各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有帮助。

四、作业分层

每一节数学课后都有一定量的作业,一般以课堂作业本为主。但是我也把握作业的层次特点:放缓题、基础题和提高题,循序渐进。在此基础上分层练习:对A层学生只要求完成放缓题及基础题,并只求一题一解;对B层学生除上述题外.再增做提高题;对C层学生在中等生的基础上要求一题多解,或画图解题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全面落实大纲的要求。

总之,分层教学使后进生堂堂学有所得,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优等生堂堂吃得饱,能增强他们自学能力和汲取知识的独立性。但也要防止把学生定位看死,搞一刀切,这样不行。要及时“转换”学生,要根据班级特点、教材内容等多种因素开展分层教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推荐第6篇:《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案例》

太平孙家小学:侯亚妮

通过我们集体研读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知道了“不同的人在学数学,但得到发展的发展是不相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老师教学生,为啥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因材施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为了让学生都喜欢上数学课,让优秀学生更优秀,让学困生想学数学,会学数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作业分层”做了大胆尝试。 做为数学老师的都有这样的经验,对全班学生布置相同的书面作业,如果容易点的,基础好的学生一会儿就完成了,而对于基础差点的一节课都难完成。如果作业难度大点吧,基础好,有能力的学生是感兴趣了,肯花心思了,就会比谁能得到正确解答了,但这种题目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讲,特别是班中的学困生来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是错,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成绩肯定一蹶不振,这样肯定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由于受思维速度、智力因素等诸方面的影响,学习数学,解答数学习题的能力是不同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的基本理念中首先就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布置数学作业时,不能一棍子打死——按同一要求、标准来布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布置有层次性的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

一般来讲,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其掌握了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作业,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进一步发展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提升其数学品质,增强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也要适当穿插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使其也能有所提高。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应布置基础性的知识,让其经常体会作业成功的喜悦,建立能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是这样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的:

一、必做题

⒈基础题: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口诀。 4×7=( ) 7×6=( )

口诀:( ) 口诀:( )

5×7=( ) 7×3=( )

口诀:( ) 口诀:( ) ⒉巩固题:填上合适的数。

( )×7=42 7×( )=3

5( )×4=28 7×( )=49

二、选做题

1:想一想,能填几?

7×5+7=7×( ) 7×7-7=7×( )

设计反思: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必做题即可,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必做题和选做题。作业分层布置,既能调动学有余力那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下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又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分层作业:

一、必做题 ⒈看谁算得都对。

4×8+23 54÷9×8 3×6÷2

⒉春游时,同学们排队射气球,3人一排,站3排,共击破18个气球,平均每人射中几个气球?

⒊宣传牌上左边有4棵树,右边也有4棵树,每棵树上有3个△,宣传牌上一共有多少个△?

二、选做题

智慧宫里的魔术师把一根长16米的彩带,对折以后,再对折,轻轻一吹,彩带都断开了,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设计反思: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这样做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和“辅差”,有利于全面提高作业质量。

推荐第7篇: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教学案例

整式加减是在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基础上的提高,学生做作业时,我在教室内进行巡视时,大半节课后,基础好的同学已经做完了所有的题,开始没有事干了;而基础差的同学一节课就在一个题上磨蹭,丝毫没有进展。我看了很着急,问他们是怎么回事,他们说:“不会做”。原来是他们不会分析,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他们却完全没有收获。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差生的得来,除了很少部分是智力因素外,大部分就是无效学习造成的。的确,我们在教学中没有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学中教师总想让学生多学一点东西,怕学生因为少做题而影响成绩,因此就喜欢用一个标准或一个尺码去衡量学生。然而,这样做的效果恰好适得其反。他们在学习中不仅没有尝到成功的快乐,反而还被一次次失败所打击。他们学习上失去了信心,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可见,教学中的“吃大锅饭”和“一把尺子”量到底,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恶性循环。为了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首先要解决他们的信心问题。教学中不但要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更要关注他们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即作业完成的情况。作为教师应该从作业布置中承认他们的差异,努力减轻他们学习上的压力,让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给他们尝试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给他们学习上的快乐,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分层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其中成绩好的为A组,成绩中等的为B组,成绩较差的为C组。在分组时便给学生讲清分组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心理,让他们积极配合我的工作。在教学中我根据各组成绩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性作业、探索性作业。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差生人人要完成。提高性作业,供B组和A组完成。探索性作业,便于A组同学完成,让他们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尝试到学习的喜悦。

优等生能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展,使自己的知识量和灵活性都有所提升;中等生可以在保证基础知识扎实的情况下有较大的进步,在灵活运用方面有所提高;而学困生则确保能掌握课标设定的教学底线。

采用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测评学生,对差生判分适当放松,对优生判分适当从严。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中差生可放松,对优等生可紧些。在考核时也分层考核,在一张试卷中设计基础题、中档题和拔高题,提高题和拔高题在试卷中注明,拔高题只供A组的同学完成,提高题是优、中等生都要完成,而基础题是每个同学都要做的。在同一时间段内分值设计不同,采用附加分的形式来提高优、中等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利用课堂时间来检测 “整式的加减”的掌握情况。我把练习试卷分发给学生,学生拿着试卷后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做开了。一节课很快过去了。课后我认真地批改试卷,发现B组和C 组的同学有了进步,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试卷下发之后,我认真地观察学生的表情和上课时的学习态度,发现他们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上课时他们不再无所事事,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下课时他们不再抄同学的作业,而且还能及时上交作业,学习热情高涨。我很高兴,我的分层布置作业研究成功了。

推荐第8篇:浅析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浅析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摘 要: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其立足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为主要目的,增加教学的主动性、选择性,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因此,本文从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概念入手,分析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层异步教学 实施策略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数学教学必须以基础性、发展性、个性化为标准,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建立数学型思维为基础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格、思维等特点进行针对式教育,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小学数学的分层异步教学正好体现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思想,也广泛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一、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概念

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主要指的是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按照不同性格、个性、思维差异、智力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将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个学习小组中,使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等。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探讨、议论、做实验等方式自发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对不同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分层指导和教学。简单的说,就是“分层施教、异步达标、保底扩顶、各有所得”。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将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真正结合起来。

二、教学方式的分层

在分层教育中,对教学方式的分层是核心内容,是分层教学达到既定目的的根本途径。根据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不同,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要采用灵活而又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学习能力很强的那一类学生,只学习书上的知识是满足不了他们对学习知识的渴望的,要让他们去主动探究知识,即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他们的自学、和教师的探讨完成对知识的深刻掌握,同时增加知识的难度和课后练习题的难度,以培养他们的思维缜密性和探究性;对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也要适当地给予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激励他们向上一层次的学生靠近;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教师要采取启迪式的教育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掌握知识的乐趣,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帮助他们掌握学到的新知识。

三、学生主体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 为好。为防止分层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清分层是一种手段,让差等生有更多的指导机会,培养优等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才是目的,以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以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客观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

四、教学方式分层

为达到班级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一帮一合作互助。这种学习小组的建立,要以班级内学习内容和情况为依据,采取同层次编组或不同层次编组的方式。同层次编组有利于差异化教学的实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共同进步的能力以及组内协作的精神;不同层次编组使得优等生和中等生能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学困生,帮住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同时优等生和中等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分组教学的运用,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对完成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水平有着显著的作用。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认真钻研大纲、教材、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将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尽可能置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对学习有困难的A组学生,要求掌握教学目标中最基础的内容;对学有余力的C组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多动脑筋,多思考,跳一跳,摘果子。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的坡度减缓程度,要以A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C组学生的求知欲。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尽可能让A组学生有展示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设计较难题,让C组同学回答、计算,增加他们努力后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五、课后作业和评价的分层

学生对自己学习程度的判断主要依据是自己做作业的情况和教师对自己作业的评价和满意程度,所以为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练习。这个练习的设计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能分出层次和梯度,不能以同一标准对待所有学生;二是要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题目,要很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学习的方法,不能以题海战术来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在学生能完成自己这一层次的习题并掌握知识之后,可以让他们挑战比自己高一难度的题目。这种分层次的习题练习,既能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达到教育以及考试的基本要求,又能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以达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完成练习分层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对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学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定,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对待全体学生。这种方式主要是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即对自己在现有水平上能力的提高作为衡量的依据,这样会使能力强的学生产生动力,让他们向更高的自己挑战,同时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又是一种鼓励,激励他们学习和进步。

综上所述,在实施小学数学分层教育时,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策略以使分层教学顺利进行。小学教育可以看作是学生学习生涯的正式开始,是奠定今后学习基础的关键时刻。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所有教育工作从事者,要勇于担起这一重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进步铺平道路。尽管小学的学习教育不能决定学生的一生,但是对这个基础性的工作还是要有高度的重视,在采取了正确的教学方式和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分层教育会达到它既定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推荐第9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总结

分层分类教学

本学期我们三四年级组围绕”分层分类教学”模式这个课题进行探讨,采用”设计——筛选——试教——总结”的研究程序,按照”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培优辅差”的原则,探求一种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各类学生充分发展的一种综合模式。

一、分层分类教学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中进行分层分类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1.学生的分层。

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或(A、B、C)三个层次。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而且要有记录在案,但不宜向学生公开。否则有可能助长”优等生”的傲气;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增加学困生的心理压力。

2.目标的分层。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与高中低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通过分层分类的教学,促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达到应有目标要求。

3.方法的分层。

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金钥匙”,获得学习”主动权”,变”死学”为”活学”,从”学会”到”会学”。教学过程要承认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分类指导,培优辅差,适应各层次的学生要求。这样,可有效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4.提问的分层。

提问要根据水平较低的学生接受能力情况,先提问中下水平的学生,可通过他们的自学、思考以及经老师点拔引导等来回答问题。再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回答问题的不完整,把问题展开,进行讨论,由浅入深,来提问中等生,在突破重难点时,就要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及时进行反馈。

5.作业的分层。

学生作业分为两类,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这两类作业均要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搞”一刀切”。根据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及较高要求,遵循”下要保低,上不封顶”与”保基础,求发展”的原则。课内作业按A、B两类设计和指导,课外作业布置分为必作题和选作题。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学困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对优等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的题目尽量能一题多解,用此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让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分层分类教学的实施模式

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着重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新授课)基本上可分为:基础训练导入新课(合)→探索新知,巩固新知(分)→课内总结(合)→布置作业(分)。

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操作程序如下:

这几个环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要针对小学数学课的具体课型和教材的内容灵活运用。但要做到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培优辅差的”分”的环节。这样不但自然地融进了自学、讲解、质疑、探讨、操作、辅导、评价、练习、小结等教学过程,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各层次学生的动静支配的矛盾,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分层次的小组学习。在小组学习时,教师基本上是放手让优等生进行独立学习、讨论。通过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学习方法。而对中等生可出示一些具有提示的思考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自学课本,同时发挥小组的力量进行研讨,获取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于学困生,教师可直接参与辅导启发,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

东胜区第七小学 白素琴

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推荐第10篇:数学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我于2002年起开始尝试分层递进教学,探索在学生学习能力显著差异的班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二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分层递进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潜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一、分层递进教学的理念

分层递进教学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辅导、分层评价,以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尊重和发展。 目前,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新课程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它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并在学习中表现为达成目标所作出的积极行为。因此,面向全体与注重个别差异是辨证的也是统一的,而分层递进教学正是解决统一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个体差异这个矛盾的教学策略,它是实施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二、分层递进教学的实施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是: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测试、分层评价。

1、学生分层

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比例分别占20%、60%、20%,学生分层可根据情况采取显性分层或隐性分层。显性分层分层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动态分层。隐性分层则只由教师掌握,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 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A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C层。学生分层后可以按照高、中、

2 低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块状集中编排,或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以便于辅导和相互讨论帮助合作学习。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区)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将课程与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分层时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学生最低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层学生要能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3、分层施教 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关键、最难操作、而且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异步达标。

(1)按课型确定分层

新授课在时间的安排上,B层、C层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层学生听懂吃透。对A层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层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复习课、习题课教学分层较明显,以学生层次差为教育资源,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利用高层学生的答问、小结、归纳、板演、辅导为低层学生开拓思路、取长补短。

教师按照学生的分层而设置分层练习,建立学生所要获取的知识同学生意识中已有知识的联系,使各层学生在各自学习可能性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

(2)按教学内容分层

例如,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程度要求,概念本身也有定义、狭义、广义、内涵、延伸等层次内容。

3 课本中的例题起着对概念的应用、解题规范化的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但是层次性不强,内涵有限。 教师应熟悉教材前后联系,掌握每个概念、例题所处的“地位”,对概念、例题恰如其分进行分层,有的适可而止,有的加以铺垫与引申,形成变式例题组或习题组,以供不同层次学生选用。

(3)提问分层

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适中的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4)练习、作业分层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分层次选编基本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 对C、B层学生要求紧扣课本,C层学生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练习和A组作业题,会做其中基础题;B层学生能完成书上全部练习和A组作业题,选做B组题;A层学生另外增加变式题和综合题。练习、作业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由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全做。学生完成各层次相应练习和作业后选做高一层次练习、作业。这样可解决以往统一习题、作业时,高层学生“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了”的矛盾。

(5)辅导分层

平时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对C层学生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师生和谐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面批部分作业,个别辅导重点突出,选题简单、基础;对B层学生增加综合性习题,鼓励拔尖,挑选A层学生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主要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灵活应变能力。

4、分层测试

阶段性测试具有比较全面、及时反馈各层次学生阶段学习效果的作用和激励作用。把握试卷的密度、难度,按层次编制测试题,大部分为基础题,少部分为变式题、综合题,其中基础题量占70%,在一份试卷里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各层次学生都做,B层学生选做选做题,A层学生则做全部选做题。

5、分层评价

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1)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提问、练习、作业等及时作出有效的、鼓励性的评价。

(2)以分层测试成绩作为分层评价基本依据,以学生自己每次分层测试成绩多做纵向比较,考察各层次学生在本层次达标及递进程度。对各层次达标学生给予表扬,让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递进到高一层次,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努力。 (3)对达不到原层次目标的学生及时作心理辅导,解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中所存在的问题。对部分学习不到位的C层学生加强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让所有学生在分层测试后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态,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

(4)教师针对阶段教学效果作自我反馈、自我调节。主要是在分层施教这一环节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使“教”适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通过对各层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浅谈

[导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摘要: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同一个班级中,特别是农村中学,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学生无论是在智力方面,还是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还很大。教育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有不均衡现象。如何对“差异化”的学生实施数学教学,如何让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真正树立“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呢?本文从几个侧面谈了作者对此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广大同仁多加批评指正。 关键词:差异 分层 教学 信心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标准》还特别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现有差异的教学,使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同一个班级中,特别是农村中学,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学生无论是在智力方面,还是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还很大。教育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有不均衡现象。”这说明人存在个性差异现象,初中生则显得更为突出。如何对“差异化”的学生实施数学教学,这给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如何让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真正树立“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大众数学观呢?分层教学模式的提出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所谓分层教学(同班、同年级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对同一个班内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优、中、差生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合讲分练,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步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因材施教,因人而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灵活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教师应从最低点起步,分类指导,逐步推进,数学课堂做到“分合”有序,动静结合,并分层设计练习,分层设计课堂,分层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各得进步。 二.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依据: 1、社会因素: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很多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又加之因为新城改造的缘故,很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对待孩子放任自流,疏于引导,上学无用的观念导致我校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数学整体水平不够理想,但现实情况是这些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自我意识明显,同时新课标又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因此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2、学生情况: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的三个目标,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因为每个学生的天赋、品格、智能和体能等状况不尽相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及认知的多元化等因素决定于学生发展目标的分层,因此在尊重学生个体差

6 异的基础上,本着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并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的原则,有意识地将平行班进行学生分层尝试,争取学生个体进步,推动学生的全面提高。

3、心理学依据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4、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家布鲁明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只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学生的爱好,情感,动机和注重力等,智力因素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可以取得好成绩,我国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存在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的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因此,只要把个性指标和成绩相近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鲜明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的布置,思想情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指导之中,表现在学生身上的,好与差,快与慢等学习特征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有很大的改善。从而让活泼的学生主动和协地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使分层教学得以实现并突显成效。新课标教学目标的六个理念之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这些理念表明了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分层教学模式正适应了这一要求。那么,初中数学又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层教学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能不吝赐教。

(一)透视学情,划分层次

层次的划分必须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情,这是分层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因材施教的关键所在。分层教学的原则是在完成《课程标准》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学生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结合教材可将学生按2:5:3的比例对学生进行分层。

13 (C)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分开,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成为数学尖子。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和开小灶。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数学题的趣。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第二、对授课进行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课堂上多让A和B层学生探求问题(例题,习题或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数学问题),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证法)和对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层次的学生则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后还加强个别辅导。 如初二代数例题,分解多项式 16 对于C层次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

14 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例题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1 );(2 ); (3) 16 ,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第一二题要求C层次的学生掌握,第 三题要求A、B层次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C层次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 课堂提问更应该分层次,C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和智力问题,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不太好,对C层次的学生提问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宜太大;对A、B层次的学生,尤其是A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第

三、对学生进行训练分层 1.课堂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从易到难成阶梯形。如完全平方公式的训练题: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

(2 )

(3 )

(4 )

学生训练时,老师不易明确指明哪些学生做什么题组,A层次的学生选做(2)、(3)题时,老师应及时点拨,允许部份学生集体讨论完成第(4)题。课外作业也应分为几个层次,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以供学生选择,其中必做题要求A、B、C层次的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或几个学生一起研究共同完成,这样在学习中形成竞争意识,

15 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每周一练的题目可分为A、B两种,印在同一张试卷的正反两面,方便学生选择。 2.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所需的启发 在初二几何中的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要求学生先回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的概念。(鼓励C层次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出来以后,我提出问题: 梯形中位线有没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似的性质呢? (要求学生画图探讨和讨论,然后讲出答案或猜想答案)学生讲出答案(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且等于梯形两底之和的一半)后,我把学生讲出的答案作为命题板书在黑板上,再要求学生就这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然后抽一个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自己所写的关于这命题的已知求证。该学生板书后,通过让C层次学生提问,该学生作答,老师再引导的办法纠正学生所写的已知求证。 已知:梯形ABCD的中位线为MN 求证:MN∥BC,MN=1/2(AD+BC)

接着,我要求学生写证明过程或思考证明过程 。(要求: A层次学生用两种以上方法来证,B层次学生写出一种证明方法的全过程,C层次的学生思考并尽量写出一种证法的部分或全部证明过程)

我作引导1: 能不能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引导后检查A,B层次学生有多少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还有很多学生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我再作引导2: 如何把你画的梯形转化成以梯形中位线作为它的中位线的三角形? 让学生讨论这问题后再去证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A层次的少数,B层次的多数,C层次全部还是不能写出证明过程)

我再作引导3: 如图 在梯形ABCD中,过D,M作射线交BC的反向延长线于点E得△DEC.引导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B层次部分,C层次的多数学生还是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16 我再作引导4: 如图(上图),能不能证明线段MN是△DEC的中位线?点N已是DC边的中点,要证MN是△DEC的中位线先要证明什么?

提问B,C层次学生,学生答出:要证明点M是DE边的中点即DM=EM.我再问:要证明DM=EM先要证明什么?(提问B,C层次学生) 学生答:要证明△ADM≌△BEM.够条件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提问C层次学生,直到他们答对为止)

然后,抽一位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对这命题的证明过程。学生板书后,我请A,B层次的学生纠正。要求C层次不能写出证明过程的学生认真看黑板上正确的证明过程,鼓励他们对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并让A,B层次的学生回答。最后,为了使C层次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再讲解一次这命题的证明思路和证明过程。

接着,检查A,B层次学生对这个命题的另外的证明方法,抽其中部分学生讲解他们的证明思路。我板书出学生所讲的证明思路,并作评价和纠正。

第四、分层指导学习方法

教学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见到有些学生学习很轻松,课后作业做得又快又好,且学习成绩很好,但有些学生学得很辛苦,几乎放弃了所有课余时间在努力学习,但成绩还是不理想。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形成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智力问题,学得辛苦的学生智商并不低,而且在某些方面比成绩好的学生反应还要快,只是这些学生上课时大部分不能专心听讲,由于没有领会课上的知识,导致课后化了不少的时间都完成不了作业,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不好。长期下去有部分学生就会形成我比别人笨这种心理,慢慢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尤其C类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首先,确立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状态确立合理的目标,科学调节学习的强度,科学分配学习的时间,培养学习的兴趣,绝不仅仅是跟在教师的指挥棒后亦步亦趋,从而在身心健康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17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错,但必须改正,切不可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说一些伤学生自信心的话,如你怎么这么笨呀,已经讲了多少遍了,这么简单的题目还不会做,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看别人学得多好,你在学什么等等之类的话最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还会令这些学生感到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在分层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能解决的题组,至少让每位学生都能意识到我和别人一样也能做,而且也能做好。解题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及时加以改正,少批评,多鼓励。让学生在心灵上能愉快地接受学习,从而自主有效地投入学习,慢慢地进入良性循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能越学越轻松,越学越喜欢,越学成绩越好。

第五、评价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有所区别,对于A层次的学生进步应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对B、C层次的学生所取得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 总之,在分层教学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教师的调控,即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层次题组与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关系。分层教学使整个课堂的三个层次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处于活跃状态,中差生起点低,新的知识容易掌握,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优等生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这样的教学使得各层次学生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真正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11篇:数学分层教学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立项课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数学学科“分层—导学”教学模式

一、研究的背景

(一)教育改革的呼唤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也迫切需要我们改变教育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数学教育的普及与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目的之一。为了使教学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中,构建新型的中学数学教学模式是绝对值得尝试的一种研究。数学课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就必须在数学课程理念、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二)数学新课标的推动

数学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信息技术不仅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工具、是学生学的工具、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而且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建构数学内容体系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进而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三)校情、学情的需要

我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备。学生主要来源有:纯农民家庭、街道居民、个体户、征用土地的拆迁户、外地借读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与爱好、对数学知识的领悟和掌握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本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在教学评价上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才能把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四)目前在我国影响较大的数学学科教学模式

1.“引导—发现”模式: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活动—参与”模式: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探索,参与实践,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和数学建模方法,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3.“讨论—交流”模式:是对学习内容通过问题串形式开展讨论,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交流思想,探究结论,掌握知识和技能。

4.“讲解——传授”模式:是以教师的系统讲解为主脉,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5.“分层——导学”模式:是指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把他们分为若干层次,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则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达到共同提高。

二、研究的依据

(一)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

这一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两种水平,即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它们之间则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和“教学最佳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从儿童的潜在水平开始,通过教学将潜在水平转化为现有水平。教学就是通过是潜在水平转化为现有水平而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教师应该清楚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二)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

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认为在传统的教材、进行书面练习和实验时采用个别教学最好。当必须采用不同深度的新教材或练习演算时,可进行不同方案的临时分组。只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采取不同的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正策略,不同的学生都会有提高,或者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结果。

(三)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分层次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四)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构建相应的课程,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也就是由以考虑系统的学科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考虑为不同条件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它主张“软课程”模式,主张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适应学习者的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选择最有利于其身心协调、有利于其发展的那一种。分层次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相应的教育从而尽量使每一位学生得到最优发展,其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它充分考虑到学生作为人,应享有选择适合自己条件的学习内容的权利。

基于上述理论,“分层——导学”教学模式是既可顾及因材施教又不至于牺牲效率的现实选择。

三、研究的目标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更有效地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渲染气氛,启发思考,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分析材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让教师更新观念,拥有新的教学理念,并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寻求新途径,开辟新思路,提高教学能力;

5.使全体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尊重,让每一名学生每一节课有所收获,使全体学生的自信心逐步树立,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四、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能力,同时,特别要重视对学生作全面调查分析,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智力能力和课堂表现等。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一般分为三层比较适中。即第一层(A层)是优生,第二层(B层)是中等学生,第三层(C层)是学困生。各个层次的学生数视情况而定,不宜按一个比较固定的数目来安排各个层次的学生数。

在教学中,各层次的学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向上,我们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做到能者上,差者下。在一定时间内适当调整层次,对进步快、能力有提高的学生升上高一级层次,对后进的学生降低一个层次。这样,激励学生你追我赶,力争上游,不甘落后,既调控了课堂教学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品质的提高。

另外,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使分层教育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所以应对每个学生都抱有诚挚的爱心平等的尊重。

(二)教学分层

“分层——导学”教学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分层指导”为手段,以最终实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遵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兼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风格、及智能的发展情况对学生实施分层指导。其基本结构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自主选择,分层学习——分层练习,及时反馈——分层指导,解决问题——分层评价,共同提高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差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借助文字、图象动画等手段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问题情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

2、自主选择,分层学习: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内容和层次上都会有所差异,这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件、学件中进行自主选择,分层学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适应各层次的学生,围绕各层次目标,分层导学。

3、分层练习,及时反馈:要求学生在进行必要的基础性练习之后自主选择一些适应自己学习水平,自己感兴趣的练习完成,进一步巩固新知。而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层次、学习风格制作出分层练习课件。

4、分层指导,解决问题:在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之后,则可以让学生或独立探究或合作去解决前面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一些辅导或提示学生自己去寻求帮助,或现实的指导、或网络的协作或媒体综合应用的帮助,以实现分层探究,问题解决。

5、分层评价,共同提高: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在智力、水平、学习风格等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现象,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建立电子学档进行过程性评价体系。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这五个步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五、研究的意义

(一)“分层——导学”教学模式可以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分层数学不是要求教师同一节课备三份教案,而是一份教案备三个层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经常挖掘知识、方法的层次,增进了教师对知识、方法的理解,使教师经受了多层次思维活动的锻炼,从而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分层——导学”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开发

由于分层导学中每节课都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他们的主体参与活动增多,不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课,机械地接受知识,因此思维的独立性明显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有了自由支配的可能,求异思维得到了发展,学习潜能得到了挖掘。

(三)“分层——导学”教学模式可以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数学课程理念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练习、评价等环节的分层,对学生实施分层指导,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潜能,激发学生优势智能发展的同时促使其他弱势智能得到协调发展,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其原由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即我课题所提出的分层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分层——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能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好模式,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都从理论上证明了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因此,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体现“层次”的隐蔽性的“模糊性”原则;

(2)使学生“伸手不得,跳而可获”的最近发展性原则;

(3)体现“整体性与个别化原则”等。

参考文献:

[1] 周 林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2008-05 [2] 郑兆顺 新课程中学数学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 2006 [3] 郦秀丽 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J]教育,2007(9)

[4] 李丽洁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索[J]科技咨询导报,2007(11)

第12篇: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案例[1]

《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案例》

麒麟小学:何所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然而教学发展到今天,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一个班的人数动辄

七、八十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因材施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为了让学生都喜欢上数学课,让优秀学生更优秀,让学困生想学数学,会学数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分层”教学法进行了大胆尝试。 做数学老师的都有这样的经验,对全班学生布置相同的书面作业,如果容易吧,基础好的学生一会儿就完成了,而且由于这种作业对他们讲太“小儿科”了,所以他们没有什么兴趣去多动脑筋和检验,总是相互之间比谁先做好,谁先给老师批,至于说错个个把题目也只是一笑而过——我只是粗心而已吗!而不良后果不仅是这些学生错了个把题目,更严重的是他们的这种不讲质量只求速度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后面学生的解题心理,也想着快点完成,根本不考虑自身的基础,长此以往,学生就会

影响数学教学质量。如果作业难度大点吧,基础好,有能力的学生是感兴趣了,肯花心思了,就会比谁能正确解答了,但这种题目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讲,特别是班中的学困生来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是错,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成绩肯定一蹶不振,这样肯定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由于受思维速度、智力因素等诸方面的影响,学习数学,解答数学习题的能力是不同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的基本理念中首先就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布置数学作业时,不能一棍子打死——按同一要求、标准来布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布置有层次性的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

一般来讲,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其掌握了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作业,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进一步发展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提升其数学品质,增强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也要适当穿插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使其也能有所提高。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应布置基础性的知识,让其经常体会作业成功的喜悦,建立能学

成绩。

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把作业设计成一个“自助餐”,改变了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数学能力。

A必做题

⒈星星餐: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口诀。

4×7=(

7×6=(

口诀:(

口诀:(

5×7=(

7×3=(

口诀:(

口诀:(

⒉月亮餐:填上合适的数。

)×7=

42 7×(

)=3

5(

)×4=28

7×(

)=49 B选做题

太阳餐:想一想,能填几?

7×5+7=7×(

7×7-7=7×(

设计反思: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A类的两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A类中的两道题目和B类的一道题目。作业分层布置,既能调动学有余力那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下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又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一课时,设计了以下作业:

A必做题

⒈看谁算得都对。

4×8+2

3 54÷9×8

3×6÷2

3人一排,站3排,共击破18个气球,平均每人射中几个气球?

⒊宣传牌上左边有4棵树,右边也有4棵树,每棵树上有3个△,宣传牌上一共有多少个△?

⒋动物园里有8只黑鸽子,24只白鸽子,每个窝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窝?

B选做题

智慧宫里的魔术师把一根长16米的彩带,对折以后,再对折,轻轻一吹,彩带都断开了,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设计反思: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A类的四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A类中的三道题目和B类的一道题目。这样,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只要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直接完成,知识的应用较为直接, 重点是让其巩固课堂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而对于学优生,则以提高拓展为主,充分发挥其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提高综合、灵活运用及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业过程中梳理、完善自己的思

路,发展、开拓自己的思维。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和“辅差”,有利于全面提高作业质量。 又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我便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A、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B、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C、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反思: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后,可以设计以下三类作业,供学生自选完成。

A、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组填空题。 (1)一年有 个月,其中有 个大月, 个小月。大月有 天,小月有 天。还有一个月份,它的天数比其他月份都少,

这个月份是 月。 (2)2005年所有的大月共有 天,所有的小月共有 天,二月有 天,全年共有 天。2005年共有 个星期零 天。 (3)2008年是 年,全年有 天。2009年的第一季度有 天。 (4)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 年 月 日正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 (5)今年寒假,我们从1月25日放假,到2月19日开学,一共放了 天。 (6)妹妹在外婆家连续住了两个月,共62天。这两个月是

月和

月,也可能是

月和 月。

B、制作年历:根据所学知识,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年份,利用我们所学过的年月日的知识自己动手制作一幅精美小年历。

C、查找有关年、月、日的资料,了解年、月、日的来源,完成一张数学知识小报。

设计反思:这样的作业设计,既针对了学生的实际,又体现了明显的发展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在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分层作业就是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改为类似“☆级、☆☆级、☆☆☆级”或“A、B、C”这样体现三种难度的作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得到不同的发。当然要设计好分层作业的题

目,需要我们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对所教内容的知识点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精心挑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各个层次学生完成的作业,从而增强学生做数学作业的兴趣,提高数学作业的质量,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第13篇:小学英语分层教学案例(推荐)

小学英语分层教学案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但作为新课程教改下的教师,我们都明白,同一班的学生在学习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差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的现象。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些要求,避免差距进一步加大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简单的分层教学,特别是在复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简单得讲我在复习过程中的分层心得:

一、实施分层教学法的优势 1.面向全体学生

分层次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2.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3.提升教师全面教学能力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次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实施分层的步骤 1.对学生进行分层

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教师要在分层前做好大量的工作,综合每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他们分成A、B、C三个组。A组为优等生,B组为中等生,C组为学困生。当然这项工作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尽量缩短了解学生的时间,二是这些分层方法与结果属教师私人资料,不宜在学生当中公开。不过,学生的类别层次是立体的,交互滚动的,要根据发展因素及时调整。 2.对教学目标(复习任务)分层 在对学生分好层次之后,接下来就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具体情况具体而定,对于A 层学生“指着走”,这部分学生基础比较扎实,思维品质比较好,对他们大胆放手,以其自学为主,辅以点拨指导,这样可以挖掘其学习潜力,培养其自学能力;对于B 层学生“领着走”,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能力较A 层差一些,因此他们所不理解的问题,课堂上要做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其充分领会;对于C层学生“扶着走”,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等方面较差,除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外课后还要进行辅导。 3.分层评价

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然后按计划完成。对“尖子”类的A层学生主要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主,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对“中间”类的B层学生主要以阶段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尾巴”类的C层学生要采用多鼓励、多表扬为主,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每节课后,对凡是能完成目标任务的学生都要作出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分层教学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首先是在课堂上,同时有至少三个层次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来布置和指导落实,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控制,使各层学生互相激励、启发,而不是互相干扰,使课堂乱成“一锅粥”。这就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有了进一步高的要求。其次是增加了教师备课难度。一节课,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工作量也是很大的。所以说“分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要求较高度。但“分层是为了无层”,这是我们进行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如何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探讨、去研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14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之我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之我见

单位:晋 源 区 五 府 营 小 学

姓名:攸 俊 芳 性别:女

联系电话:13834640658

邮编:030025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之我见

文章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大都是平行班,如何因材施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层教学 内涵 主要内容 问题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一个班级几十个同学,同时学习一个例题,讨论同一个问题,共同完成一样的作业,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不顾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个性的差异,智力的差异,久而久之,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教师费力不讨好”的现象。《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然而教学发展到今天,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一个班的人数动辄

五、六十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大都是平行班,如何因材施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 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

一、分层分类教学的内涵

所谓“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因材施教,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二、分层分类教学的主要内容

1、学生的分层

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分成优、中、差或(A、B、C)三类:A类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成绩优秀;B类学生,基础比较扎实,智力水平一般,成绩中等;C类学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成绩欠佳。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采用隐形分层,老师心里知道哪些学生属于A类,哪些学生属于B类,哪些学生属于C类,而不告诉学生。

A、B、C三类不同层次的人数比例约为1:2:1,开始安排座位时,A类学生为一组,B类学生两组,C类学生一组,排列顺序是 A C B B ,后进生坐在中间方便辅导,经过一个星期上课发现,C类学生由于基础不扎实,上课听不明白,经常与别人说话、开小差,影响其他学生。后来把A类学生与C类学生各拆一半重新组合成BB AC CA BB 这样学生可实行一帮一的学习形式,首先要做好优生的思想工作,要求优生在课堂上管好自己,不要与同桌说话开小差,再帮助同桌学习。

2、钻研教材,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调节、导向和控制作用。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与高中低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因此,正确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大纲及教材的重难点,在备课中针对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人人达到的基础教学目标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立足发挥他们的潜力的提高性教学目标。如在“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时,要求C组学生能初步看懂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列式;而A组学生则要求他们初步学会画简单的线段图,并能正确列式。这样有利于保持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因教学目标一刀切而造成的差生跟不上,优生浪费时间的不良现象。

3、备课分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备课花的时间比较多,我通常在认真钻研教材后,分析清楚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属于非共同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各层次的不同要求,对于A类学生要求较高,对于C类学生则只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解决问题(简单的相遇问题)”的教学时,C类学生只要求看懂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列式;而A组学生则要求他们初步学会画简单的线段图。

4、因材施教,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心中不仅有优等生,也要有差等生。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培优辅差,适应各层次的学生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如教学3倍数的特征时,让A类学生自主探索规律,B类学生做适当的提示,C类学生则直接告诉他3的倍数的特征是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样做既能激发A类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保持C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尽量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分层实施阶段,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因素,结合学生意愿、家长意愿和教师推荐等,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其中C层班级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A层高水平学生是指那些学习兴趣浓、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好、学习成绩很好,能够轻松完成教学要求并能得到更大发展的学生;B层中水平的学生则指那些有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学习成绩较好,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教学要求的学生;C层低水平的学生则指那些缺乏学习兴趣和信心、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差,完成教学要求比较

困难的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充分发挥才能的目的,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下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总之,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对优等生可以直接通过自学,使其发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中等生可先出示自学提示:(1)观察准备题,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2)什么叫倒数;(3)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通过分组讨论,使他们明确倒数的意义及求法,而对差等生则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习思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同样,由于不同层次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不同,因此练习设计要具有层次性,有差异地布置练习。一般地讲,对与例题配套的基本题要求全班学生都掌握,如课本上的习题(选做题和思考题除外),做这类题中上生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对差等生就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以指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而对于选做题、思考题等发展题只要求优生去理解。如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解答:“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底是12厘米,高是8厘米,求它的面积”。使全体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然后出示变式题:求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1)(2)这两题只要求优等生去思考、去解答,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既增大了学生思维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减轻了学生的精神负担。

5、提问的分层

提问要根据水平较低的学生接受能力情况,先提问中下水平的学生,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对内容简单思考性不强的问题,应首先让后进生回答,即使后进生一时回答不出,也可让优等生帮助回答后,再让后进生重述,直至正确为止,这样让后进生也能体验到成功。在后进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启发,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回答,对一些思维力度大的较难问题,教师要设置台阶,分层提问,减少坡度来提问中等生;在突破重难点时,就要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及时进行反馈。这样安排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言可发,学有所得。

6.作业与练习的分层

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必须分层次,并有针对性。鉴于优、中、后三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不搞“一刀切”。根据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及较高要求,以“下要保低,上不封顶”与“保基础,求发展”的原则,课外作业布置分为必作题和选作题。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身努力独立完成作业,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和提高。练习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掌握新知,考虑到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平衡,对优、中、后进生三类学生的课堂练习应分别安排。后进生一般能做第一层次反馈练习的基本题就可以了,如果他们能再做第二层次的对比性练习或易混练习,应加以鼓励表扬,中等生一般要求他们做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反馈练习,优等生除完成两个层次的反馈练习,还要完成课本中带星号的题目或教师补充的综合性较强的灵活题,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针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布置三类难度不同的题目,要求各层次学生必须完成对应层次的作业。布置作业主要以基础题和综合题为主,若有时间在黑板出

一、两题思考题作为附加题,主要让A类学生选做,也鼓励B、C层学生做中、高等难度的题目,但要保证质量。练习分层,每节课设计的练习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第一层次基础练习,全班统一要求,重点辅导后进生,过好模仿练习这一关;第二层次,变式练习或简单的综合练习,要求B类和A类学生掌握,这类题重点指导B类学生,也鼓励C类学生尝试做,作为他们的附加题;第三层次提高题,具有思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要求A类学生多思考、多练习,也鼓励B类学生做一做,作为他们的附加题。例如:在教学“找规律2(有序的排列与组合)”时,设计的练习,第一层次的模仿练习是“用

8、

5、2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共有多少个这样的三位数?”重点指导C类学生要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再按顺序排列出来,8

52、8

25、58

2、

528、28

5、258。第二层次变式题是“有四位同学,每两人相互握一次手,他们一共握了几次手?”这类属于组合题与例题有些不同,关键让B类与A类学生掌握,理解好“每两人相互握一次手。”即甲与乙握手和乙与甲握手即算一次握手,与两人的组合有关,而与两人握手的次序无关。综合性练习题“三个小朋友他们三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他们每两人相互送一张贺卡,一共需要多少张贺卡?”这题主要要求A类和B类学生掌握。第三层次练习是在此基础上拓展“如果有四位小朋友,他们一共同多少次电话?五个、六个呢?能找出些规律吗?”启发A类学生,发现规律。

7、分层评价,及时调整层次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差等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的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而及时调整层次是分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三、采用分层分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要端正教学思想。采用分层分类,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实行启发式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2、要注意处理好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要缩小差别,首先必须承认差别,鼓励良性竞争,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深切的爱,热忱的期望,有时也会奇迹般地产生罗森塔尔效应的。

3、要善于调控。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学生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不应采用固定模式,分层并不是分而不变的,随着教学进程,要不断调整层次结构。

4、要有适应分层教学的教材。教材要便于自学,有弹性,教法、学法要寓于其中,教材本身要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可读性,而并非所有教材内容都能进行分层分类教学。

5、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教学实践中,是否需要分层或怎样分层,必须从班级的实际出发。

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数学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学习条件,使不同层次 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与此同时,分层教学模式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合,老师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打造教学方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周振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浅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8). [2]蔡美玉,.浅析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0,(29). [3]夏永军,.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2). [4]张云侠,.合理分层 有的放矢——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J].甘肃教育,2010,(24).

第15篇: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教学

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教学

【摘要】:正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决定了现行的分层教学.【关键词】: 分层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 后进生 新课程标准 学优生 落实素质教育 小学高年级 中等生 发展

【正文快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孔子也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提高学生成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数学尖子人才,满足不同层次的人对数学不同的需求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下面就谈谈本人在分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要承认人的个性差异。受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每个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学习兴趣、感悟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及受其基础知识掌握的影响。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当中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优劣。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就会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需要老师多讲,知识掌握得很好,一节课下来迫于纪律的约束,老老实实陪着读书,浪费了许多时间。这种学生一般占一个班的四分之一左右。还有一些学生,老师按照正常的授课他们也只能听到8分懂,学得糊糊涂涂。一个班大概也占四分之一左右。面对这种“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如果我们的教学采用一刀切的原则,势必就会造成好的学生得不到培养,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此受到很大的打击。这时,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堂教学的分层。

要做好分层教学,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各各方面都要了如指掌。把学生从知识能力方面分为好中差三类,当然这种分类应该是模糊的,不公开的,只是存在于老师的心目当中,并不要向学生宣布,更不能以此来安排学生座位。以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班级的团结。把学生分好类后,课堂上就可以分槽喂养了。

1,知识结构设计的分层。数学课本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都是针对中等学生而制定的,它要面对绝大部分的学生。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讲了这一点点东西,部分优秀的学生就会觉得太简单,课堂上很无聊。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上设计一些课外的、富有挑战性的知识补充进来,或者把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发散开来,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如我在上《利息》这个内容时,在要求全体学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的前提条件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国家在加收20%的利息税时为何不直接把利率下调20%,而要如此麻烦操作,害得我们算税后利息时又要多算一步?”这个问题是要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金融知识才能答得上的。而事实上学生讨论得非常激烈,也有个别学生回答得非常好。同时,我也乘机补充了一些金融知识,简单讲解一些税收和利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知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体育中的数学》一课时,除了学习简单的单循环比赛场次的计算。我还以世界杯足球赛事和澳大利亚网球赛事为例,补充了分组循环比赛场次计算和淘汰赛比赛场次计算的方法。这些内容的增加,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因为不需要全部学生掌握,学生也不会觉得增加了学习负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数量的知识,培养数学尖子。

2,问题设计的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给他们投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老师的提问是很有艺术性的,问得太难学生答不上,最后老师自问自答,课堂沉闷,问得太简单,学生得不到提高,也觉得没意思,课堂显得没有深度。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难易适度的问题,要让他们想一想能够得着,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到桃子”。还要跟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他感兴趣的问题,调动他的积极性。想像力非富的学生多提猜测性的问题,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多提逻辑思维性的问题,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多提概括性的问题,胆小腼腆的学生多提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成绩较差的学生多提基础知识概念性的问题„„等等。如我在教学《比的意义》这个内容时,我就设计了下列问题:

1、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基础知识,一般学生都可以找到答案。

2、什么叫做比?(归纳概念的问题,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较完整的答出来)

3、比、分数、除法三者有何区别?(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经过思考可以答到)

4、数学中的比后项不能为零,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后项却可以为零,这是为什么?

(想像丰富,思维活跃的学生喜欢答。)好的问题能让全班的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我们的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动而活泼。

3,教学要求的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掌握程度我们都要有不同的要求。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这个内容时。公式的推导过程复杂而难以理解,字母运算也较多,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就不能掌握。这时我只要求这些学生掌握最后的计算公式就可以了,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公式推导过程一定要求掌握。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教师培养的大部分是普通劳动者。对于学生当中的后进生,我们教师确实要做到心平气和,课堂上也允许个别学生听不懂课,到了课后我们还可以用单独辅导来弥补。

三、课后练习的分层。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长期以来都坚持三套作业。一套是全班都要做的,即当天新授的内容必需巩固的知识。一套是思考题,每日一题,给班上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做,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一套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班上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出的基础题,多数是计算类,文字题或近段时间内他们掌握不太好的知识点,等等。因为每套题目的量都不大,学生是选择性的做,所以并没有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知识本是一种积累,一个学期下来,做思考题的同学可以做到60道左右,见多识广了,思维自然也开阔了。有时我忘记出题目,学生还追着要做,而且做思考题的同学还越来越多。做计算题、基础题的同学受到长期训练,计算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基础知识也打牢了。

四、评价学生的分层。

把智力水平不同、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很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平等的。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基础差的学困生永远抬不起头,也让成绩优秀的学生高高在上,产生优越感。我的方法是分组评价。我把班上成绩接近的学生按4人或5人分为一组,小组内的同学从作业、平时测验、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来进行竞争。因为同组的同学实力相当,所以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个月评选一次,加以奖励。这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拥有同样获胜的机会,也能得到奖品,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由于同组的实力都很大,也会

失败,更加激起他们的斗志,让他们知道,只有加倍的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时刻都有紧迫感。

经过这几年的经验,我觉得分层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在平常教学中要坚持,只要做到持之以恒,把细节做好,功到自然成。

第16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柳江县洛满中心小学

黄秋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孔子也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提高学生成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数学尖子人才,满足不同层次的人对数学不同的需求有着非常大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教学难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作为教师教学时更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后进生”更应该加倍关注。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下面就谈谈这些年来我在分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要承认人的个性差异。受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每个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学习兴趣、感悟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及受其基础知识掌握的影响。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当中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优劣。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就会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需要老师多讲,知识掌握得很好,一节课下来迫于纪律的约束,老老实实陪着读书,浪费了许多时间。这种学生一般占一个班的四分之一左右。还有一些学生,老师按照正常的授课他们也只能听到8分懂,学得糊糊涂涂。一个班大概也占四分之一左右。面对这种“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如果我们的教学采用一刀切的原则,势必就会造成好的学生得不到培养,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此受到很大的打击。这时,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堂教学的分层。

要做好分层教学,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各个方面都要了如指掌。把学生从知识能力方面分为好中差三类,当然这种分类应该是模糊的,不公开的,只是存在于老师的心目当中,并不要向学生宣布,更不能以此来安排学生座位。以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班级的团结。把学生分好类后,课堂上就可以分槽喂养了。

1.知识结构设计的分层。数学课本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都是针对中等学生而制定的,它要面对绝大部分的学生。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讲了这一点点东西,部分优秀的学生就会觉得太简单,课堂上很无聊。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上设计一些课外的、富有挑战性的知识补充进来,或者把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发散开来,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如我在上《利息》这个内容时,在要求全体学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的前提条件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国家在加收20%的利息税时为何不直接把利率下调20%,而要如此麻烦操作,害得我们

算税后利息时又要多算一步?”这个问题是要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金融知识才能答得上的。而事实上学生讨论得非常激烈,也有个别学生回答得非常好。同时,我也乘机补充了一些金融知识,简单讲解一些税收和利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知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体育中的数学》一课时,除了学习简单的单循环比赛场次的计算。我还以世界杯足球赛事和澳大利亚网球赛事为例,补充了分组循环比赛场次计算和淘汰赛比赛场次计算的方法。这些内容的增加,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因为不需要全部学生掌握,学生也不会觉得增加了学习负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数量的知识,培养数学尖子。

2.问题设计的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给他们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老师的提问是很有艺术性的,问得太难学生答不上,最后老师自问自答,课堂沉闷,问得太简单,学生得不到提高,也觉得没意思,课堂显得没有深度。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难易适度的问题,要让他们想一想能够得着,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到桃子”。还要跟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提高他感兴趣的问题,调动他的积极性。想像力非常丰富的学生多提猜测性的问题,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多提逻辑思维性的问题,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多提概括性的问题,胆小腼腆的学生多提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成绩较差的学生多提基础知识概念性的问题„„等等。如我在教学《比的意义》这个内容时,我就设计了下列问题:

1、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基础知识,一般学生都可以找到答案。

2、什么叫做比?(归纳概念的问题,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较完整的答出来)

3、比、分数、除法三者有何区别?(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经过思考可以答到)

4、数学中的比后项不能为零,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后项却可以为零,这是为什么?(想像丰富,思维活跃的学生喜欢答。)好的问题能让全班的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我们的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动而活泼。

3.教学要求的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掌握程度我们都要有不同的要求。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这个内容时。公式的推导过程复杂而难以理解,字母运算也较多,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就不能掌握。这时我只要求这些学生掌握最后的计算公式就可以了,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公式推导过程一定要求掌握。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教师培养的大部分是普通劳动者。对于学生当中的后进生,我们教师确实要做到心平气和,课堂上也允许个别学生听不懂课,到了课后我们还可以用单独辅导来弥补。

三、课后练习的分层。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使用的的是不同的练习,一是基础练习全班都要做的,即当天新授的内容必需巩固的知识。二是综合练习,给班上思维能力稍强的学生做,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班上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出的基础题,多数是计算类,文字题或近段时间内他们掌握不太好的知识点,等等。因为每类题目的量都不大,学生是选

择性的做,所以并没有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知识本是一种积累,一个学期下来,做思考题的同学练多了,见多识广了,思维自然也开阔了。有时我忘记出题目,学生还追着要做,而且做思考题的同学还越来越多。做计算题、基础题的同学受到长期训练,计算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基础知识也打牢了。

四、对学生个性评价的分层。

把智力水平不同、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很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平等的。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基础差的学困生永远抬不起头,也让成绩优秀的学生高高在上,产生优越感。我的方法是分组评价。我把班上成绩接近的学生按4人或5人分为一组,小组内的同学从作业、平时测验、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来进行竞争。因为同组的同学实力相当,所以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个月评选一次,加以奖励。这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拥有同样获胜的机会,也能得到奖品,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由于同组的实力都很大,也会失败,更加激起他们的斗志,让他们知道,只有加倍的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时刻都有紧迫感。

经过这几年对分层测试卡的使用,我觉得分层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补课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差生”的情感更应该加倍关注。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重要性,要想在分层教学中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在平常教学中要坚持,只要做到持之以恒,把细节做好,功到自然成。希望在以后注意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上,我们数学老师都能继续的努力和探索,让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

第17篇:小学数学教学分层教学法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分层教学法运用

【摘要】

随着我国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深入我们应如何实现面向全体及因材施教二者的有机统一,这两方面是我国现今小学教学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研究分层教学法来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关键词】

分层教学法;小学数学;运用 在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深入中,分层教学方式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正受到全国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关注的是对于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以及教学的实效性,为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受益,我们不断地对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而改变分层次教学一刀切的教学瓶颈.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我们一起来分析下吧!

一、分层教学法的内涵

分层教学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是指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针对学生自身个性的不同特点,从实际出发,对学生分层及教学内容分层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实行不同目标、不同难度、不同容量的不同要求,让每名学生以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得到各方面和谐的综合发展.班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易形成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以及“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不易兼顾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会造成“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到处可见.针对这一类问题,我们推行了“分层教学”的新方法,在分层教学中,学生的层次是多变的、动态的,并非是贴标签式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会给学生创造多种尝试、发现、选择、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会不断激励和鼓励学生进一步向目标跃进.

二、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一)分离分层

在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前,为确保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要对全班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优异具体了解,还要对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自主探究和性格差异等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和分析,综合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习惯、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进行分层教学.

(二)确定目标

在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把学生分层分类为不同层次类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和目标,依据各类别学生的特点制定难易度不同层次的目标.

(三)分层提问

在提问前,教师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逐步从易到难过渡,都能积极的回答提出的问题.

(四)分层练习

练习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其的查漏补缺,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练习也注意分层,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充分考虑和分析,针对性的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并注意在难度和题量上加以区分,形成阶梯状分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进行不同的练习.

三、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分层教学的实践是从学生个体分析,作业辅导,学习目标,评价等几个方面来展开的.1.了解学生

对于分层教学工作的基础实施,了解学生是其教学的前提,从新课程的改革以来,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了解就开始加深,教师会私下走访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生活,思想背景的情况后,再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知识背景,在这样一种基础下,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因素,将其进行分组,让他们可以取长补短,综合发展.2.作业分层布置

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家庭作业,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3.学习目标

按照“因材施教”理论,对不同的学生制定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教学目标,这是他们学习的一个关键,可以了解学生们各自所处的阶段,并及时的给他们补充新的知识,让他们吸收和理解.4.分层辅导

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利用教师给其辅导的机会,及时向教师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若是都对前面学的知识没有理解,那么接下来的学习就会很吃力.对于后进生而言,教师应加强新旧知识的连贯,帮助他们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中等生要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优生则要强化他们对掌握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对后学知识的联系.5.分层评价

找到学生身上适当的出发点,对学生合理而科学的评价,可以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需要得到教师的鼓励、帮助、理解和支持,并不是埋怨、责骂甚至侮辱,评价学生或许只是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动作,不同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也有着不同的效果,会形成一种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

四、结束语

实施分层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在时间和精力及课前教学准备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后进生的学习情绪时常反复,只有不断地与他们进行交流,作好思想方面的工作,才能持续下去;第三,师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以及他们能否学好这门功课非常重要;第四,要坚持作好课后的分层辅导及配套练习等工作,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对知识的巩固.

第18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因为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相同的学习内容,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正在实施的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学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适宜的条件。新课程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它允许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要求,并为达成目标而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从充分欣赏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分层次有效递进,让每个学生学会基本知识,全面提高素质。

一、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延展性的特点,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让各层次的学生愉快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精心设计,让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心设计来帮助学生尽快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例如:游乐场的门票原来每张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张门票能省多少元?教学中,首先弄清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把什么看做单位“1”,接着让学生思考,这道题应怎样解答?当学生回答第一种解法后,再问:“还可怎样列式解答?”引导学生先求出节省的百分率,再求节省了多少钱?这样精心设问,有的放矢,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快理解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组织讨论,让各层学生各抒己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互助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学生对新知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的疑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组织大家交流展示,让各层次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优秀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识更有条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受到群体教育的影响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分层实施练习,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中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学习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而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必须重视课堂练习,如果用划一的练习题去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么使学生“吃不饱”,要么使学生“吃不了”,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在分层施练的同时,也可精心设计多练题,来弥补各层次学生练习的时间差,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五、分层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进步的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成效的一个基准,这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层次达标学生给予表扬,让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递进到高一层次,鼓励学生向高层次努力。让所有学生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态,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递进,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在探索中获取成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参与学习过程,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尊重,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第19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验总结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所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然而学生自身存在各自的差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教学是适合“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里所说的“分层教学”是指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从实际出发,对学生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实行不同目标、不同容量、不同难度、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包括学困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得到和谐的发展。当然,在分层教学中,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多变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要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不断激励、鼓励学生向高一级目标跃进。

我校是新实验教学实验项目学校。实验目的是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实施分层教学前后的成绩变化、数学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和感受叙述如下:

(一)、摸清学生底细,划分学生层次

首先教师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试、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1:2:1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

(二)、根据学生层次,目标要求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对A组同学,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B组的学生,要求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能完成教材上习题。对C组同学,能进行简单的运算,能模仿课本例题完成练习题,重视夯实基础,培养学习热情和兴趣。对学习目标分层是为了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整体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学原则。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A、B类学生冒尖,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同时要面向全班学生,人人都必须达到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力争人人都逐步“学会学习”、考试成绩都合格,确保三类学生完成起码的学习任务,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三)、根据学生层次,课堂提问分层

为了保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机会均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 C 组学生;中档题则面向 B 组学生;难度大的问题,如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 A 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

在课堂提问中,我对学生答错问题的情况因势利导,让其他学生帮助纠错。这样不仅增进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机会,又能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我也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回答时,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常用“很好”、“真棒”、“好极了

(一)、摸清学生底细,划分学生层次

首先教师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试、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1:2:1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

(题,如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 A 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

在课堂提问中,我对学生答错问题的情况因势利导,让其他学生帮助纠错。这样不仅增进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机会,又能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我也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回答时,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常用“很好”、“真棒”、“好极了等言语,对于质量不高的回答则用“好的”、“嗯”、“是吗”等词语来表明还不完全正确,尚有讨论的余地;对不能回答或回答有错误的,我则投出期待的眼神,说:“请先坐下,听别人的意见,好吗?”其他同学回答后,再次请前者重复一遍,大家加深印象。这样做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学大胆地答问,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四)根据学生层次,课堂练习分层

课堂练习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完成《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不同内容。要求C组同学在完成“基本练习”后,主动冲击“综合练习”;要求B组同学在完成“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后,主动冲击“拓展练习”;要求A组同学每次都要努力完成三个层次的练习,并能确保正确率不断提高,课后能主动帮助本小组的其他成员。

( 五)、根据学生层次,课外作业分层

作业的不同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诸如知识的多少,思维成份的多少等),而且也包含在质的方面(诸如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等)。在具体设计练习时要遵循“两做三层”的原则。“两做”是指练习分为必做和选做两个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直接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题,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部分;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 B 组学生能达到的能力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可作为选做题。这样可以使 C 组学生有选择的机会, A 组学生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基本题,而且还要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索性、开放性习题,让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自由发挥其潜能。而分层教学的作业模式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发展。

(六)、根据学生层次,适时分层辅导

课堂教学中,在不采用分组学习的情况下,我发现同样的学习内容,A层次的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于是课上, 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完成学习任务后,便无所事事、东张西望,甚至随便讲话,影响课堂纪律;B层次的学生是“稍点就通”,而C层次的学生所需的时间往往是A、B层次学生的几倍,他们时常瞑思苦想仍不得其解。这样,“学优生”们感觉不到学习的压力,白白浪费了课堂上的大好时光,而由于班级人数多,“学困生”也多,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根本无暇一一顾及,问题往往因得不到及时解决而积少成多。于是,我产生了让“学优生”当“助教”帮我辅导“学困生”的想法。这也是前面为什么一定要让A组同学和C组同桌的原因。在教师无法顾及时,就请“助教”帮助辅导和检查“学困生”的作业。

(七)、分层评价学生,适时调整层次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C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B组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点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A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而及时调整层次是分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消极思想。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B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八)、各组同等奖励,推进分层提质 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奖励,都会激发学生不断的奋发向上。调整组别是精神方面的奖励。下面就说说物质方面吧:无论那个级别的学生,只要在本组有进步,或能跨越大高一层次,或是你的徒弟有了进步,教师都会为他们准备一份同样的奖品。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品尝到付出后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分层教学得到稳步推进。 注意事项

当然,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对学生分层前,要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理解分层的出发点是为了确保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歧视,在人为地制造“差距”,以避免“学优生”“骄傲不前”,“学困生”及其家长“自卑不满”而“停滞不前”。

2、对学生分层时,不能仅以分数作为划分依据,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兴趣、潜力等各方面的因素,而且不能一成不变,要做到“能上能下”、“能屈能伸”,保护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以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客观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

3、在分层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状况、接受能力等情况,制定好不同的教学计划,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层施教。

第20篇:教学论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之我见

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之我见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一、摸底调查,划分层次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重新编排座位(座位编排如图:bb‖ca‖ca‖bb)。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

1 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同学坐在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并向学生说明这种分组和座位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不间断调整。为防止分层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清分层是一种手段,让差等生有更多的指导机会,培养优等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才是目的,以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以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客观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

二、钻研教材,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调节、导向和控制作用。而实施分层教学首先必须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因此,正确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大纲及教材的重难点,在备课中针对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人人达到的基础教学目标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立足发挥他们的潜力的提高性教学目标。如在“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时,要求c组学生能初步看懂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列式;而a组学生则要求他们初步学会画简单的线段图,并能正确列式。这样有利于保持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因教学目标一刀切而造成的差生跟不上,优生浪费时间的不良现象。

2

三、因材施教,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心中不仅有优等生,也要有差等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充分发挥才能的目的,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下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总之,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对优等生可以直接通过自学,使其发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中等生可先出示自学提示:

(1)观察准备题,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 (2)什么叫倒数;

(3)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通过分组讨论,使他们明确倒数的意义及求法,而对差等生则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习思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同样,由于不同层次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不同,因此练习设计要具有层次性,有差异地布置练习。一般地讲,对与例题配套的基本题要求全班学生都掌握,如课本上的习题(选做题和思考题除外),做这类题中上生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对差等生就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以指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而对于选做题、思

3 考题等发展题只要求优生去理解。如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解答:“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底是12厘米,高是8厘米,求它的面积”。使全体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然后出示变式题:求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1)(2)这两题只要求优等生去思考、去解答,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既增大了学生思维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减轻了学生的精神负担。

四、分层评价,及时调整层次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差等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的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而及时调整层次是分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

4 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总之,分层教学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

5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