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地理案例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28 08:01:15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案例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熊 水 银

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

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

(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

(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 ,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

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育英中学鸟瞰图》和《育英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

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道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

⒉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

⒊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 ⒋确定工作计划:

(一)明确分工:分小组进行实地丈量并记录实物名称、方位和距离。

(二)统计数据:根据实测的数据和图幅大小确定恰当的比例尺,并将各实地距离按比例尺计算,转化为图上距离。

(三)绘制学校平面图:(根据统计的数据,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学校平面图,要求各小组同学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首先在平面图上绘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然后将学校附近及校园内的主要建筑物、树木和绿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在正确的方位上、用不同符号表示在平面的图上。

师生共同讨论绘制过程中几个关键的技术问题:如何确定正确的方向和比例尺?校园内建筑物(大门、围墙、台阶、道路、花坛、操场、教学楼等)、树木、绿地等在平面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在这些技术性问题上,学生可以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方向既可根据指南针定向,也可利用太阳的位置(清晨,朝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夕阳在西方落下;中午,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太阳位于偏南方向)或夜晚的北极星(面对北极星的方向就是北方)等方法先确定校园大门的方向,再按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判断其他地理事物相对于校园大门的方向。

【先根据大门的走向确定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见图),再判定花坛在大门的什么方向?(正北方向)。其他地理事物方向的判定可依此类推。】

活动中,同学们感触颇深!

有的说:过去我的方位感很差,经常分不清东西南北,通过这次活动,方向感增强了,身处某地时常常思考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学校各项设施的分布和校园全貌。甚至还有个别同学向校领导指出了校园布局不合理的地方(如:女厕所距离教学楼较远;居民区座落在校园内等等),并提出改进建议;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对比例尺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增强了自我的目测能力,亦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真正的感受到:地理原来离我们生活这么近等等。

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绘制的平面图各有特色。有的小组的同学在画学校平面图时,自创了一些不常见的地理事物图例,形象生动。最后,老师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评优秀作品。

推荐第2篇: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教学案例

澳大利亚独占一块大陆、自然景观独特、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美誉,是一个区域特点非常突出的国家。很多老师都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澳大利亚的袋鼠、树袋熊等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动物创设教学情境,我第一个念头也是如此,而且当即就理清思路。首先,利用图片让学生观看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提出问题:澳大利亚的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动物?进而,引入学习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气候的特征。然后,分析出自然条件适合发展养羊业,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体现人地关系和谐。但是,随着思路的清晰自己立刻意识到:这个教学情境不但没有新意,而且只作用于教学导入,即使学习过程中设计再多的学生活动也是很老套的一种教学模式。于是,我就想:“不如设计一条澳大利亚旅游路线,通过旅游组织教学。”比如:第一站我们到悉尼去参观野生动物园,引出学习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通过询问要穿什么衣服?还需要做哪些准备?等问题,学习当地地形和气候特点;第二站我们去墨尔本参观牧羊场和国家羊毛博物馆,引出澳大利亚发达的养羊业、分析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自然条件。但是,澳大利亚这条旅游路线如果我事先设计好,并指定旅游地点,只依靠资料引起学生的兴奋点,从而进入学习状态是极其困难的;如果让学生自主设计这条旅游路线,就会出现多条不同路线,学生设计的旅游地点又未必适合本节课知识的学习;而且在生活中旅游者一般只是欣赏风景、散心游乐,进入旅游情境的学生很自然的就会认为主要目的就是看看特有动物、欣赏风土人情,至于还要分析发展养羊业的自然条件等诸多知识与他们的旅游设想是脱节的,使得教学情境不能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所以,第二种情境设计在没完全理清思路的情况下,就被自己否定了。随后又设想了几个教学情境,也都逐一被自己否定。

就这样,冥思苦想的每一种教学情境都不理想,我感觉自己有如江郎才尽,陷入到前所未有的教学设计的困境中。这时,我想起在一次听北京四中刘刚老师作报告时,我问刘老师:“您在教学中感觉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刘老师回答:“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最难的。”我又追问:“您每次设计教学情境的灵感一般来源于哪里呢?”刘老师告诉我大多来源于生活。于是,“来源于生活”四个字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被重复,我决定也从人生活的角度寻找设计教学情境的灵感。果然,柳暗花明。

推荐第3篇:地理教学案例

课堂与周公孰“美”

一、背景

我任教的对象是省二级重点中学高一新生。尽管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发展,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他们还是孩子,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限,学习动机不明确,从而造成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

初中学校为了应对中考,由于中考历史与社会是开卷考,所以学生只有在初三才接触到历史与社会书中的地理。而且初中时历史与社会中的地理知识多数并不是考点,老师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所以,学生的地理基础并不是很扎实。

二、问题

有一天下午第一节课去某个理科班上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班原本课堂气氛挺活跃的,但那天不知道怎么回事,学生都恹恹,不少同学趴在桌子上或打着哈欠,对于课上的视频天气预报也兴趣平平,对于我的提问就更没有几位学生回应了。原本热情如火的我就好像当头被浇了一盆冷水,上课的激情褪去了大半。那节课的形成性练习画南半球的气旋与反气旋,大部分学生画得都不是很理想,不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没画,就是偏转的方向错误。

有一天中午,自己带的班的某位女同学跟我说,“老师,我昨天的地理课睡过去了,发下来的练习卷我都不会做,昨天许老师讲的全球的气压带、风带这块内容,你能不能什么时候给我补一课?”

课上犯困、睡觉对于高中生来讲非常普遍,普遍并不代表合理,教师不能够漠视学生课上这样的行为。

课上犯困、睡觉对学生、老师都有很大的不良影响。课上一时的犯困、睡觉很有可能使学生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而导致整节课都听得糊里糊涂,知识点丢三落四,做题时张冠李戴。而且我们现在所用的地理教科书是湘教版的,书上的内容较为简单,课上需要老师进行知识点的补充与帮助学生理解。所以地理课上的犯困与睡觉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接受。学生上课犯困、睡觉还会引发传染效应,如果一个学生睡觉,有时会有接二连三的学生效仿,尤其是在下午第一节课,经常能够看到半个班整体倒下,影响整体课堂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对老师而言,学生课上犯困、睡觉会影响老师的讲课情绪,从而影响学生与老师的关系。

如何减少学生在地理课上犯困的现象,教师不仅要明确学生犯困的原因,同时要注意方式与方法。

三、方法

通过在自己所教的几个班级发放问卷,初步整理出致使学生课上犯困、睡觉的4大原因。

1 晚上或中自修由于补作业、看杂志、聊天、失眠等原因使得睡眠时间不足、休息不够。

2 学生对于地理这门课本身就没有兴趣,看到地理课本、地理老师就想睡觉。 3 学生不喜欢某位地理老师的教学风格。 4 学生对于某几节地理课中的知识不感兴趣。

看病要对症下药,同一种症状不同的根源要用不同的药引。课堂也一样,同样的课堂表现,不同的原因,也要有不同的方案。 原因一方案

教师在上课时要加强课堂的管理。第一次在班级上课就要向同学们讲清楚自己上课纪律,可向学生说明在上课过程中,自己觉得困的同学可自觉地站起来到教室最后站着上课,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严格的执行。在平时上课中,特别是在学生容易犯困的季节上课时,要通风换气,让学生开门开窗,增加室内供氧量。同时教师要注意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具有课堂主人翁的意识,课堂上多设计学生活动,这样学生才不易犯困。

教师课上发现有犯困、睡觉的学生,可以通过盯人微笑、身体接触(拍拍学生肩膀)、请学生回答问题等善意、温和的方式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振奋精神。 对于班级中经常犯困、睡觉的学生,教师应在课后与其一起分析自己睡眠不足的原因,并商讨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如果是因为学生学习基础差,作业来不及做,要牺牲睡眠时间。教师可适当地减少该生的地理作业量。

如果是因为学生晚上看杂志、聊天等娱乐活动导致睡眠时间不足,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父母恩”,同时寝室长应尽到监督室友的责任,同学之间也要互相提醒、互相监督。

如果是因为失眠导致睡眠时间不足,教师应引导学生多与他人(老师、同学、家长)交流,敞开自己的心扉,多一个人,多一份主意。 原因二方案

教师应多与这类学生交流,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与之谈话,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你。然后,在谈话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比如与关心生活的学生聊天,谈到明天大降温,老师就可以和他谈谈降温的原因,就能谈到地理中的冷高压、寒潮、冷锋等。再比如与喜欢关注政治的学生谈钓鱼岛时,老师可以谈谈钓鱼岛对我国如此重要,那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样就能谈到地理中的板块运动。渐渐地,学生就会喜欢上地理这门课,但这需要较长的时间与精力。 原因三方案

教师首先应该调查一下自己的教学风格是被大多数学生所不喜欢,还是极少个别的学生不喜欢。

如果是大多数的学生都不喜欢,教师应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优劣势。一方面,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风格。另一方面,调查学生喜欢哪位老师的课,与该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同时教师要学习网上的优质课,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中的不足。

如果是个别学生不喜欢,教师可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找出他们不喜欢的点,倾听他们喜欢的教学风格。教师在多方面权衡之后,可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入一点这些个别学生喜欢的要素。 原因四方案

学生对于某几节地理课的知识点不感兴趣,教师应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概念性比较强的课,教师可以根据本课中的几个名词,编一些比较俏皮的话,在讲冷锋形成时,我们可以说冷气团大军,装备好,攻向暖气团大军,暖气团打败了,都哭丧着脸,就下雨了。再比如计算性比较强的课——时区与区时,教师可采取小组竞争的活动方式,看哪一组算的又快有对。

四、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用了上述方法,发现效果不错。

在课前与学生约法三章,使学生明确老师的课堂要求,课堂纪律得以良好维持,犯困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能在同学的提醒下或自己站起来,使大脑保持清醒。有不少学生向我反映说,老师,我在别的课上犯困,都要抑制自己站起来的冲动。看来运用站立醒脑法,我还要与其他任课老师沟通。

课上盯人微笑等温和、善意的提醒学生一般都立即接受,避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课堂气氛不再尴尬,课堂得以顺利进行。

关注课上犯困的学生,课后与学生共同寻找他们睡眠不足的原因,制定方案。这使得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平等,这样学生更愿意接受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坚持并贯彻共同商讨出来的办法。甚至有学生主动要向我立“军令状”。

课外与那些放弃地理的学生“搞好关系”,课上这些学生也会怀着“给你面子”的想法,较为认真地上课。同时,我会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和有趣的话题,给这些“哥们”表现和锻炼的机会。这不仅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融入到课堂中来,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在教学风格方面的调整,对于我一个实习教师来讲还很难。但我会在感到学生听得很疲倦的时候,讲两句笑话或故意犯个小错,娱乐一下学生,提一提他们的精神。

对于课本中几节比较枯燥乏味的地理课,我设计了更多的学生活动,即使有些活动使得课堂有点混乱,难以控制,但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动脑、动嘴、动手的频率,使得他们没有犯困的机会。

但通过课后分析教学录像,我发现自己上课时课堂用语不够简练,显得话特多,我的话一多,学生说话的机会自然就少了。所以,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说,让学生多做做。另外,我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还需要多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虽然学生在做活动时很热闹,课堂气氛很好,但活动中涉及的知识较少,使得课堂效率不高。

最后,其实解决上课犯困、睡觉问题并不难,这要靠我们的坚持、努力与积极进取。从各个方面切实做好,学生睡眠质量提高了,老师的课变生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有了,上课睡觉的问题自然就减少了。我相信每位高中生都能克服上课睡觉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带微笑的走人生路!

推荐第4篇: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常见的天气系统》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必修1中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看到,如天气的阴晴、冷暖;春天潍坊风筝节时的大风;夏天的暴雨;秋天的寒潮等,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内在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我先后用到了如下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CCTV的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新课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比如,春天潍坊的风筝节,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我们潍坊会多大风天气呢?他们是怎么形成的。也可以结合上这一节课的时候的具体天气,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三,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这节课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锋面系统,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是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研究的。

推荐第5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水资源是宝贵的资源,知道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危机,并分析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影响及对策 教学难点: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 学法指导: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讲述导入

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正因为有了水,地球才成为茫茫宇宙中唯一的生命绿洲。同时,水对工农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被喻为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如果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也不会有人类社会的一切。因此,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干旱地区,大有"黄金诚可贵,珠宝价更高,若为淡水故,两者皆可抛"的味道。

二、导学精讲

(一)学生自学课本61—63页“水资源与生产生活”部分,思考:

1.水资源的概念是什么?它在地球上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哪几种?我们生活中直接利用的是哪些水?

2.联系实际,说说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什么?

(二)知识精讲

1.呈现课本图3.6“地球上的水”,讲述水资源的存在形式以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形式。2.呈现资料:2002年12月12日,联合国郑重宣布:2003年为"国际淡水年"在我们刚刚进入的这个新世纪,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资源问题。 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 自然因素: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因素:人口的迅速增长;生态遭到破坏,导致陆地淡水的减少;水资源被污染,造成水质量下降;管理不当,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图片展示,补充说明水资源危机问题) 3.我国的水资源现状(过渡问题)

(一)阅读课本64—66页“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思考: 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什么?

2.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分布不均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有什么影响? 4.说说解决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措施。 5.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目的,线路。

(二)知识精讲

1.我国水资源现状: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污染严重;浪费严重;时空分布不均。 2.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呈现“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师生共同讨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时间分布:夏秋 季多,冬春季少空间分布: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 影响因素:

水资源丰富与否的衡量标准:河流流量的大小,河流流量大小受降水多少影响。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我国的降水和气温”:我国降水特点是时空变化大:从空间来看,我国降水东部多于西部,南方多于北方,分布的总体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我国的降水多集中于夏秋季。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我国的季风性气候显著。 引导结合地形一节分析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受海陆位置及地形因素的影响。 季风气候降水充沛

3.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我国的影响

夏季我国降水集中,河水暴涨,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且易形成洪涝灾害,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冬春两季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北方一些河流甚至干涸见底,造成严重的干旱缺水。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平原尤甚。

4.引导学生结合长江黄河两课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措施:

保护水资源,节约、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讨论: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认为能为保护水资源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5.跨流域调水:目的: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减轻旱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线路:东线:京杭大运河北上

中线:第一步从长江水系汉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引水,经伏牛山、太行山到北京天津;第二步从长江三峡引水到丹江口水库再北上

西线:从长江上游饮水到黄河上游

三、课堂小结

1.水资源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我国水资源

(1)现状: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均,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水资源供不应求。 (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特点:我国大部分河流夏秋季流量大,冬春季流量小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

影响因素:季风性气候;海陆位置;地形

(3)解决我国水资源现状措施:保护水资源,节约、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课堂作业:活页练习板书设计: 水资源

一、水资源和生产生活 1.水资源的概念 2.存在形式 3.水危机产生原因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现状: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污染严重;浪费严重;时空分布不均 2.解决措施:

(1)保护水资源,节约、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 (2)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3)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推荐第6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世界的聚落》

一、案例背景

课程选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 “世界的聚落”。

从地理知识角度看,影响聚落(居住场所)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又分成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因素包括交通、科技、政治等方面。本节课渗透着深刻的教育应当承担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教育应当明确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培养,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地球。这也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本节课就是在常态教学中,通过一个全员参与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元素,教师恰当修正学生的思维轨迹,完善、落实学习内容。

二、主题

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全新的教学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每一个学生创作一幅画,以表现他们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贯穿以学生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提升等方法,修正认知中的误区、填补思维中的盲区,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操作过程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 学生:出现明显的骚动,他们好奇地窃窃私语,开始关注、期待下面的活动。 教师:“给你8分钟,请你在白纸上画一幅画:表现你对所向往的居住环境的设计。”

学生:表情格外灿烂,所有的学生立即行动(包括所谓的差生),拿出笔开始作画。

8分钟后教师收齐所有学生的作品。学生们又一次好奇并期待。 教师:打开实物投影,把学生的画一一投影出来。 学生:凝神观看,并参杂一些笑声或议论。

教师:我要从你们的作品中随意播放几幅画,请作者起来讲解一下他的画。 学生1:“这是我画的,我的居住地是在低缓的山坡下,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房前屋后还要有树、有花园。”

有学生说:“跟我画的差不多!”

教师:“为什么选择在平缓的地方建立家园,为什么要有小河,还要有树和花草?”

学生1:“平缓的地方盖房子容易,成本低;有小河景色美,还可以坐船玩,有树有花空气好。”

“河水可以浇灌他们家的花园!”有人补充说道。

教师展示学生2的作品:“这幅画把居住地设计在海滨地带,画面上有被云遮掩了一部分的太阳。请讲讲你的创作!”

学生2:“我选择临海的环境,是因为我喜欢海,可以钓鱼,还喜欢乘船出海的感觉,天上有云和太阳,反正感觉这样很好!”

教师分析:“同学们,你们能看出他们在选择居住地时特别在意了哪些地理条件吗?两位画家你们自己察觉到了吗?”

学生们纷纷说出地形、河流、沿海等条件。教师解释了河流、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问:“他们在画面中表示阳光、云又是什么意思呢?有多少人画了云和日?”

有十几个同学举起手示意,但没有人能解释。

教师:“画家们为什么不画出狂风暴雨或是疾风暴雪的景色呢?” 学生齐喊:“气候条件要好!”

教师:“对,除了刚才表现出的地形、河流、沿海外,气候也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重要条件。看了所有作品,许多同学画出了蓝天白云和太阳,还没有哪个人只画太阳而不画云彩的,更没有突出恶劣气候的。其实本意就是要求居住地的环境温度、湿度适宜,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居住地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请你把它们列在笔记上,概括出它们属于哪类地理条件?”

学生齐答:“自然条件!”

教师:“可以试想,生存是早期人类的第一需求,而不像现在的你们以好看、好玩为目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对人类能否在此生存下去至关重要。看一看世界的文明古国,他们的地理位置的相似之处恰恰验证了这个观点。”播放投影片。“下面再来看一些画,请作者讲讲他的选择理由。”

学生3:“我的居住地选择在气派的街区,旁边有银行、网吧、超市,在稍远的地方我还画出医院、社会科学院、警察局。我希望我的居住地特别便利,安全,还有文化氛围。”

学生4:“我的居住地周围有篮球场、足球场、游泳池、停车场,还要有一条通畅的交通线路。当然,绿地是必须要有的。”

教师:“这几个同学在选择居住地时比较倾向于什么样的环境?” 学生:“交通便利!”“还有文化发达、配套设施完善。”

教师:“我有一点不太明白,请解释一下:为什么你的居住环境还要有社会科学院?”

学生3:“这里肯定文化层次高啊!”

教师:“交通便利对于城市非常重要,这一点不难理解。我们北京人对此感受最深。可是为什么还要求居住环境的文化科技发达?”教室里先是一片沉静,教师:“联想北京对外地人的吸引力试着解释。”

学生:“受教育条件好。”“就业机会多,工资高。”“城市发展好,生活条件就好。”

教师:“这些又属于哪类条件?” 学生:“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还有一些其他的社会因素也影响着聚落,请看老师准备的影片,说明片中反映的是什么因素。”

观看拉萨图片和梵蒂冈影片。之后学生说出是宗教对选择居住地的影响。 学生们又在笔记上列出上述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总结,活动结束。

四、课后反思

下课后一个平日很差的学生特意来问老师他的画好不好,其实他知道自己的画中已经表现了这几项。只不过是希望能从老师这里独享肯定和赞誉。当然,他得到了!

这节课不仅属于学习成绩好的那一部分学生,全班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获得了平等和尊严,他们享受了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肯定的荣光。

反思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按聚落与环境的关系逐一介绍并分析,再展示相应图片。其优点:条理清晰严谨,结论性强,应试效果好。不足:学习方式不够活跃,课堂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主动性,其思维活动的轨迹教师难以捕捉。作为学习新知识,学生思维体系的主动构建明显不足,最终只是会了知识却不会学习。显然这样的教法是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不是学生的学习思路。如何最大程度开发学生思维,让每个学生都主动热情地去解开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扣结,产生成功的体验,本节课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其效果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是在好奇、兴奋的状态下,把自己的思维活动用绘画的形式反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捕捉到每个学生的思维,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意识。课上不少人的作品画出太阳、白云,这是一种潜意识,却无法用地理知识解释。通过教师的分析:太阳代表温暖;白云又可以削弱较强的太阳辐射,使气温不至于过高,而且还增添了湿度。学生的潜意识被唤醒后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对思维进行分析整理,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

事实上,每个教学内容的活动方案是多样的,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努力创造一份适宜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始终关注学生,把握好学生的思维轨迹并予以他们驰骋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为活跃的元素。

推荐第7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世界的聚落》

一、案例背景

课程选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 “世界的聚落”。

从地理知识角度看,影响聚落(居住场所)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又分成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因素包括交通、科技、政治等方面。本节课渗透着深刻的教育应当承担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教育应当明确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培养,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地球。这也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本节课就是在常态教学中,通过一个全员参与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元素,教师恰当修正学生的思维轨迹,完善、落实学习内容。

二、主题

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全新的教学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每一个学生创作一幅画,以表现他们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贯穿以学生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提升等方法,修正认知中的误区、填补思维中的盲区,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操作过程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

学生:出现明显的骚动,他们好奇地窃窃私语,开始关注、期待下面的活动。 教师:“给你8分钟,请你在白纸上画一幅画:表现你对所向往的居住环境的设计。”

学生:表情格外灿烂,所有的学生立即行动(包括所谓的差生),拿出笔开始作画。

8分钟后教师收齐所有学生的作品。学生们又一次好奇并期待。

教师:打开实物投影,把学生的画一一投影出来。

学生:凝神观看,并参杂一些笑声或议论。

教师:我要从你们的作品中随意播放几幅画,请作者起来讲解一下他的画。 学生1:“这是我画的,我的居住地是在低缓的山坡下,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房前屋后还要有树、有花园。”

有学生说:“跟我画的差不多!”

教师:“为什么选择在平缓的地方建立家园,为什么要有小河,还要有树和

花草?”

学生1:“平缓的地方盖房子容易,成本低;有小河景色美,还可以坐船玩,有树有花空气好。”

“河水可以浇灌他们家的花园!”有人补充说道。

教师展示学生2的作品:“这幅画把居住地设计在海滨地带,画面上有被云遮掩了一部分的太阳。请讲讲你的创作!”

学生2:“我选择临海的环境,是因为我喜欢海,可以钓鱼,还喜欢乘船出海的感觉,天上有云和太阳,反正感觉这样很好!”

教师分析:“同学们,你们能看出他们在选择居住地时特别在意了哪些地理条件吗?两位画家你们自己察觉到了吗?”

学生们纷纷说出地形、河流、沿海等条件。教师解释了河流、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问:“他们在画面中表示阳光、云又是什么意思呢?有多少人画了云和日?”

有十几个同学举起手示意,但没有人能解释。

教师:“画家们为什么不画出狂风暴雨或是疾风暴雪的景色呢?”

学生齐喊:“气候条件要好!”

教师:“对,除了刚才表现出的地形、河流、沿海外,气候也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重要条件。看了所有作品,许多同学画出了蓝天白云和太阳,还没有哪个人只画太阳而不画云彩的,更没有突出恶劣气候的。其实本意就是要求居住地的环境温度、湿度适宜,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居住地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请你把它们列在笔记上,概括出它们属于哪类地理条件?”

学生齐答:“自然条件!”

教师:“可以试想,生存是早期人类的第一需求,而不像现在的你们以好看、好玩为目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对人类能否在此生存下去至关重要。看一看世界的文明古国,他们的地理位置的相似之处恰恰验证了这个观点。”播放投影片。“下面再来看一些画,请作者讲讲他的选择理由。”

学生3:“我的居住地选择在气派的街区,旁边有银行、网吧、超市,在稍远的地方我还画出医院、社会科学院、警察局。我希望我的居住地特别便利,安全,还有文化氛围。”

学生4:“我的居住地周围有篮球场、足球场、游泳池、停车场,还要有一

条通畅的交通线路。当然,绿地是必须要有的。”

教师:“这几个同学在选择居住地时比较倾向于什么样的环境?”

学生:“交通便利!”“还有文化发达、配套设施完善。”

教师:“我有一点不太明白,请解释一下:为什么你的居住环境还要有社会科学院?”

学生3:“这里肯定文化层次高啊!”

教师:“交通便利对于城市非常重要,这一点不难理解。我们北京人对此感受最深。可是为什么还要求居住环境的文化科技发达?”教室里先是一片沉静,教师:“联想北京对外地人的吸引力试着解释。”

学生:“受教育条件好。”“就业机会多,工资高。”“城市发展好,生活条件就好。”

教师:“这些又属于哪类条件?”

学生:“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还有一些其他的社会因素也影响着聚落,请看老师准备的影片,说明片中反映的是什么因素。”

观看拉萨图片和梵蒂冈影片。之后学生说出是宗教对选择居住地的影响。 学生们又在笔记上列出上述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总结,活动结束。

四、课后反思

下课后一个平日很差的学生特意来问老师他的画好不好,其实他知道自己的画中已经表现了这几项。只不过是希望能从老师这里独享肯定和赞誉。当然,他得到了!

这节课不仅属于学习成绩好的那一部分学生,全班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获得了平等和尊严,他们享受了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肯定的荣光。

反思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按聚落与环境的关系逐一介绍并分析,再展示相应图片。其优点:条理清晰严谨,结论性强,应试效果好。不足:学习方式不够活跃,课堂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主动性,其思维活动的轨迹教师难以捕捉。作为学习新知识,学生思维体系的主动构建明显不足,最终只是会了知识却不会学习。显然这样的教法是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不是学生的学习思路。如何最大程度开发学生思维,让每个学生都主动热情地去解开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扣结,产生成

功的体验,本节课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其效果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是在好奇、兴奋的状态下,把自己的思维活动用绘画的形式反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捕捉到每个学生的思维,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意识。课上不少人的作品画出太阳、白云,这是一种潜意识,却无法用地理知识解释。通过教师的分析:太阳代表温暖;白云又可以削弱较强的太阳辐射,使气温不至于过高,而且还增添了湿度。学生的潜意识被唤醒后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对思维进行分析整理,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

事实上,每个教学内容的活动方案是多样的,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努力创造一份适宜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始终关注学生,把握好学生的思维轨迹并予以他们驰骋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为活跃的元素。

推荐第8篇:浅议地理案例教学

浅议地理案例教学

地理案例教学,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把各种抽象的原理、概念融合到生活、生产实践中,使之具体化,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性探索活动来获取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使之内化;同时,也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与表现,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给出的既定答案,极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而在案例教学中,要求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就教师而言,需要选择适当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并注意课堂的调控;对于学生,则打破传统被动学习的状况,学生要对教师提出的具体事实和材料进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最终得出有效的结论。这样的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平等的教学氛围,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主要是在课堂内展开。下面就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一则案例为例,对其具体实施进行探讨。 (案例) 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

北大西洋暖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暖流,面积大,深度达300米以上,流量巨大。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水量每小时达900亿吨相当于大陆总径流量的20多倍。暖流将热量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西部,使得北纬55度—70度之间的大西洋东岸最冷月气温比西岸高16—20摄氏度。大西洋两岸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西岸的拉布拉多半岛北部是苔原带,同纬度的大西洋东岸却是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英国北部和挪威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封冻期。

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

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前,一般需要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其主要目的是:第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尽快对案例产生兴趣。在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来展现西北欧的自然景观,如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同纬度的拉布拉多半岛的苔原带,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冬季景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二,让学生做好相关的理论准备,如气候的形成因素有哪些,欧洲西部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因为如果学生对有关的理论缺乏了解,就难以在教学中开展有价值的、高水平的讨论。

2.呈现案例,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确定研究的主题。

教师在呈现案例后,应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其中所涉及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学会“发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听取意见后,师生间还要进行商讨,以确定案例中最具探究价值的问题。如在该案例中,就确定以下3个需要共同研究的主题:

(1)对比北大西洋55度—70度东西两岸自然带有什么不同?

(2)对比北大西洋55度—70度东西两岸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纬度相同气候相差很大? 3.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应创设和谐氛围,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大胆进行思考和积极参加小组的讨论。尤其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因为它并不是简单地再现个人的准备过程,而是通过成员积极的参与,将学习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并使学生学会相互间的协作与交流。如对问题(1)、(2),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经过思考,得出:“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结论;而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启发、讨论,则能进一步指出:“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此时教师应该说明这也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以后学习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做铺垫。

在案例的探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意见。如对问题(3),北美东北与西北欧气候相差很大,除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外,还有什么因素?学生讨论总结:欧洲西部位于西风的迎风坡,地形以平原为主,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有利于温暖湿润的气流深入到大陆的内部,所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在西欧分布最广泛。教师对于学生的答案,首先应充分肯定,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保持其继续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然后,要与学生一起探讨,从中总结完整的答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4.案例的拓展与深化。

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完成以上3个问题的讨论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南美洲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的东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哪些洋流有关?这些问题的回答,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对它们的思考,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促进其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地理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案例与普遍原理的有机结合。

案例毕竟是对某一事件的叙述,其展现的信息对学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但对地理事物可能缺乏整体的说明,使学生在某一案例上形成片面的认识,不利于学生对有关原理的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做到案例与普遍原理有机结合:首先,教师在选编案例的时候,应先明确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基本原理,尽量去选择较全面的案例;另外,教师要重视案例讨论后的小结。教师的小结虽然不是一种权威性的结论,但在教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对案例中基本原理的概括与提取,往往让学生有顿悟的感觉,使其认识进一步趋于完整、深化。

2.正确认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

教师在地理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组织者。课前,教师要精心选编案例,初步安排好讨论中分析案例的顺序,并对讨论中所出现的情况作充分的估计;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有序地进行讨论,尤其要注意讨论的效率,尽可能按问题的重要性来分配时间。

(2)引导者。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如何,关键要在于教师的引导程度。要当好引导者,教师必须完全掌握案例中所展示的全部事实和更详细的相关材料,深入研究教学参考书的建议,以保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接触案例中的疑点,启发学生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尽可能让学生发言和做出决定。特别是在讨论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继续思考和改进观点,使其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3)协调者。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尽量让学生个人或小组保证有相应的发表意见的机会;当出现不同意见、争论的时候,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需要在不同意见间进行协调,促使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观点,对各种意见进行选择,并逐步达成一定的共识。

从以上的叙述可知,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已发生较大的改变。教师的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或既定的答案,而更重视对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原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建立新的教学观念,是地理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

结束语:

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具体的实际地理问题入手,让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加深对地理学实用价值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虽然对地理案例教学研究还处在开始阶段,但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它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定会逐渐发展成熟、作用也日益明显。

推荐第9篇:七年级地理教学案例

七年级地理教学案例

杨炯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理知识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各章节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和挂图来示意。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地理图册、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让学生掌握相关地区的相关内容。

第三,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教学中,我每讲一个地区,先从纬度位置入手,到海陆位置——地形——气候——物产——动植物——农业——工业——科技——旅游等,自然好记。

第四,记住地区的形状和相互对位置及周边的地区国家。

通过以上四点系统的教学,学生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做到了详细的记忆和理解,层次非常清晰。

推荐第10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案例说明 :

这是新教材《多变的天气》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看符号,识天气”的学习技能,认识天气变化与人类生活、生产之间的关系。本课是让学生通过游戏竞赛的方式来认识天气符号,增强学习兴趣;并且借此让全体学生百分之百的活动起来,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及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按照班级内现有的小组为比赛单位(一般为6个小组,每组有5-6个学生)。在讲台上另有6个盒子,分别装有:1号——天气名称的纸条;2号——显示天气名称的天气符号;3号——风向标符号;4号——对生产生活现象描述的纸条;5号——表示行为指向的纸条;6号——表示若干生活用品的符号。要求每组从第1个同学开始依次从1到6个盒子里拿出相对应的纸条贴在黑板上,看哪一组最快最准确。每小组只有一个同学可以上前操作,第二个同学必须在前一个同学返回座位后,方可开始;如果两个同学同时上来,则取消比赛资格。六大组同时进行比赛。教师与打单的学生共同做裁判,并给每组记时。比赛结束,各小组陈述选择的理由。大家共同评价:看看哪组同学配合最默契,完成速度最快,选择内容最准确,陈述的理由最有道理。

教学反思:

本课以往的教学方式一般是用看录象的形式,通常也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对某些学生来说,学习方式过于呆板,由此而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改用游戏方式教学之后,学生的学习参与率是百分之百的;学习热情是相当高涨的;学习效果也是相当显著的。并且游戏设计的过程是与学生实际生活是相联系的,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是有实际帮助意义的。合作学习最终的目的应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更主动地得到发展,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包含知识、方法、能力及情感、态度等)。这也正是素质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具体体现。

第11篇: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各学科的教学更加活跃。但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死记硬背”现象仍然不能杜绝,学生们还是考过就忘。要实现地理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关键之一要改革地理教学评价制度。通过学习《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使我获取了自己进取的途径与经验。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一、改进教学,激发兴趣

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厌学地理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改进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意教学艺术,注意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上课时十分注重用自然亲切的教态和具有感染力和激励性的语言潜移默化地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如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教与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课堂上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不断肯定与鼓励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各个层次的同学更多地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例如在《人口与人种》这一节的“不同的人种”时,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让三个小组代表白种人、黑种人与黄种人,从人种的外部特征、有哪些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分布地区来介绍不同的人种,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勇于探究人文的意识。

二、结合教学,加强教育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发挥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强化学生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教学时做了以下两个方面 :

1.地理教材的内容特别贴近我们生活的实际,例如在讲《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一节的“聚落与环境”时,就问:你的家乡、你的学校所在地如何?在介绍矿产资源时,就让学生谈谈夹皮沟金矿的资源,松原的油田;在介绍世界气候时也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桦甸、夹皮沟的气候、地形、水文等特点,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家乡,也激发了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之情。

2.在教学中不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发展与合作》这节时,通过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例如:山区面积

广大、自然灾害多发;许多地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和各种产品占有量偏少;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待于进一步加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等,使学生在产生必要危机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让学生逐步树立无限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雄心壮志。

三、要讲究课堂管理的技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可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激发学生动脑思维,畅所欲言,尽可能让他们提出有个性的见解,或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其间,教师只以普通一员参与讨论,或启发,或表扬讨论中有创见的学生。当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才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以求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论性的精确评价容易给一些学生增添压力,甚至带来伤害,可采用模糊评价,给学生适当指点,建议。这样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不断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中给予点拨启迪,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激励,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民主评价能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经历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发展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达到自我反馈、自我分析、自我校正、自我完善、主动发展的目的。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

四、总结反思要及时

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 达到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没有达到的话,原因是什么?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 处理的是否得当? 这次课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 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 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 在下次课中打算如何克服在这次课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等等。 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的解决, 在课后要及时的回顾总结, 不断的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 也正是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方面。

总之,在新的地理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加强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

第12篇: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12/12/30 从XX年秋季试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经过二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地理课改工作初见成效,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经过二年多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理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2、“带活地图”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虽然是中考科目,但由于采用开阅考试,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懒于记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4、营造探究式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①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13篇: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地理外出培训心得体会

地理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下面谈一下我在地理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的一些亲身体会。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概念。

例:内流河是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河是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这两个地理概念难以理解,容易混淆在一起。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两个地理概念,我结合学生熟悉身边地理事物的特点,联系起流经五指山市的南圣河作为实际例子。我问:南圣河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有的学生答内流河,理由是南圣河河水流入了昌化江,没有流入海洋;有的学生答外流河,理由是南圣河河水虽然流入了昌化江,没有直接流入海洋,但是南圣河河水通过昌化江最终间接流入了海洋。对于这两种理解方法,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与课文中“内流河”与“外流河”的概念进行对照,最后得出圣河河是外流河的结论,使学生对“内流河”与“外流河”的概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第二,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成因。

例:目前,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个地理成因,我结合学生对实际生活中所看到和听到的现象兴趣浓的特点,联系起五指山市这个小城市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我问:在我们五指山市,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大家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能否回答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们积极踊跃,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有:城市的人多、车多、花多、灯多、楼多,城市的街道多、公园多、学校多、医院多、工厂多、商场多、电影院多。然后我总结:城市环境优美、生活优越、交通方便、就业机会多、公共设施齐全、医疗卫生和教育条件好,等等。这样,就吸引很多人想到城市去,如:大学生分配工作都想留到城市里,农村人口到城市去打工等。关于农村人口到城市去打工的原因,我又让学生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说明,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一是由于划拨宅基地、修建工厂、修建铁路和公路等原因,使耕地不断减少;二是由于农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很多地方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如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等大中型机械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于是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找到就业机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由农村走向了城市。列举了五指山市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实际例子,学生们深刻了理解了“目前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地理成因。

第三,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原理。

例: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经纬网,目的是为了确定地表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那么,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的原理是什么呢?只有纬线或只有经线能否确定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个地理原理,我结合学生对电影院十分熟悉的特点,联系起电影票上的号码编排的实际例子。我们去看电影,电影院的座位分横排和竖排,电影票上标有横排号和竖排号;横排和竖排分别相当于经纬网中的纬线和经线,横排号和竖排号分别相当于经纬网中相应纬线和经线的度数,即纬度和经度。利用电影票上的横排号和竖排号,把相应的横排和竖排相互交叉,就可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同样道理,根据经纬网中一个地点的纬度和经度,把相应纬线和经线相互交叉,就可准确迅速地找到这个地点的地理位置。在经纬网中,如果一个地点只有纬度或只有经度,就好比电影票上只有横排号和竖排号;也就是说,如果只有纬线或只有经线,就好比电影院的座位只有横排或只有竖排,当然就起不到确定地理位置的作用。列举了电影票这个实际例子,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的地理原理。

第四,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规律。

例:阳光直射斜射与地面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之间关系的规律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地理规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个地理规律,我结合学生对手电筒光线比较了解的特点,联系起手电筒照射墙壁的实际例子。当我们用手电筒直射墙壁时,看到的光斑面积很小,亮度却很大;斜射墙壁时,看到的光斑面积很大,亮度却很小;而且,斜射的程度越大,看到的光斑面积越大,亮度却越小。由此可推知,阳光直射时,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多;阳光斜射时,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少;而且,斜射的程度越大,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列举了手电筒照射墙壁这个实际例子,学生们深刻理解了“阳光直射斜射与地面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之间关系”的地理规律。 综上所述,学生们对实际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喜闻乐见,学生们对实际生活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是丰富多彩的。在地理教学中多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既可以学以致用,又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推而广之。

地理外出培训交流体会

姓名:马晓燕

第14篇: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2014年上学期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张红

传统讲授法,教师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这种方法使学生觉得枯操乏味,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不能保持良好状态,往往事倍功半。初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深入钻研《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和实质,结合地理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心得。

一、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信息的反馈

地理教师应十分重视反馈性原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以实施最优的教学方法.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学生的信息反馈是多样的,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分析研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找出存在问题,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采用个别谈话、开座谈会、填表统计等形式,了解学生学习地理的情况。

2、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问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作业练习。作业练习记录了学生分析思考及解题思路的全过程,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或课后进行教学效果调查研究。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

4、单元测验。每个单元教学完成后,可通过小测验的方式,分析学生的不足之处,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一个学生若对某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能动性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要使学生学有兴趣,老师必须教得有趣。在教学中,可选择适当的地理诗歌、地理散文、地理故事、地理谜语、时事地理等进行教学,还必须注意联系实际,地理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包罗万象,有斗转星移的无限宇宙,有风云变化的自然现象,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还有千百年来世界各国人民谱写的人类文明的光辉篇章,丰富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只要教师适时地加以启发诱导,就会使学生感到无穷的乐趣,由此激发学生想急于了解这众多自然之谜的强烈愿望,从而对地理课产生极大的兴趣,促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三、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地理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更加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不断对学生给以学习方法指导。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学生感到困难,找不到规律,只能死记硬背。为此,我指导学生把影响气候的三大因素进行分解,在理想大陆图的基础上制成三幅图,第一幅图只考虑太阳辐射因素,在图上表现出热量带;第二幅图只考虑大气环流因索,图上表现出了东岸的季风气候,西岸的雨林、草原、沙漠、硬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等气候带;第三幅图只考虑地面状况这一因素,图上显示出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还可表示独特的高山气候等。这三幅图,每一幅图只表示一个因素影响下的气候分布状况,叠加在一起正好形成世界气候类型图。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学生掌握住这些学习方法后,会使学生由想学向会学转变。

四、加强智能开发,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智力,通过对教材中地图、示意图以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智能.首先教师要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要精心准备。在教法上既要把规律性、理论性的东西讲透,又要辅之以形象生动的直观演示。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可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在“动”中获得知识.在“动”中培养智能。此外,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智能的过程中,各种图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运用地图、图像、图解,变隐为显,形象地概括出来,才能讲授清楚。因这些图像、图解概括性很强,又占有广阔空间,具有丰富的智力因素。所以,我们在今天强调培养学生智能的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地图,挖掘发挥它在培养学生智能的潜在作用。

第15篇:地理片段教学案例2

地理片段教学案例2

你读出了什么?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一节课,有一段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问题:你读出了什么?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们的回答有:

“魏格纳躺在病床上,还在思考问题,真让人感动。” “有了疑难问题,要大胆提出来,不要怕别人笑话。” “要让别人相信你,必须拿出证据。” “科学家需要有吃苦精神,冒险精神。”

有一个同学还深有体会地说:“处处留心皆学问”。

启示:课堂上我们会经常为学生而感动,为学生的进步,为学生的努力,为学生的精彩生成。你预料不到学生会说什么,但往往结果比你预料的要精彩得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些话从学生口中生成,比从老师口中传授,意义要深远得多。我们的课堂还是多让学生动口吧!

巧妙的设计

在听一位老师讲“多变的天气”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她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说说你的天气经历,并给出提示语“那一天,„„”,我记录了学生们的发言:

“那一天,下了好大的雪,我和几个同学打雪仗,玩得真痛快。”

“那一天,刮了好大的风,我家门前的一颗树刮倒了,幸好没砸到人。” “那一天上学路上,突然下起了雨,我淋成了落汤鸡。”

“那一天,天气很热,我和几个同学去游泳了,在水里真凉快。” “那一天早晨,好大的雾,上学路上好多汽车都亮起了车灯,我也走得很慢,结果迟到了。”

“那一天下雪后,路上结冰了,很多人摔跤,我骑车也摔了好几次,一点都不觉得疼。”

„„ 启示:天气与人类的关系,在学生的亲身经历中自然生成。这一教学内容自己也讲过多次,但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一天”给所有的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平淡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出彩”,因老师的巧妙设计。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和再现,必须追求课堂教学的活力,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为学生开发出更多更新的课程资源和活动方式。一个简单的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第16篇: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案例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地位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及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2、归纳珠江三角洲主要产业部门及经济发展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理解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以及综合分析判定等思维能力。

2、在区域对比过程中,培养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外向型经济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生起点行为分析

1、学生从七年级下半学期起,已较多地接触到经济地理方面的问题,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学生有强烈想知道为什么珠江三角洲的人会那么富裕,我们却和人家有那么大的差距呢?这种学情给了设计本节课以极大的自信心和使命感:虽然是距离生活较远,又较晦涩难懂的经济问题,但我应通过我的教学设计,使孩子们深入浅出地,如与邻人谈话般地把握它。

三、教学思路

区域性是我们地理学特色之一,区域比较是我们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在以学生发展为本,鼓励探究质疑的教学设计中,恰倒好处的比较能于相似处集思,于矛盾处启思,营造独特的思维效果。因此,通过我对教情及学情的分析,结合我对以上教学理念的粗浅熟悉,我决定本节教学设计主要采用区域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那么选谁进行比较更为有效呢?在港、澳、台和日本之间我最终选择了日本。原因有二:第一,凭以往的多年教学经验,历届学生对日本经济都有着浓厚的爱好,课后在头脑中留有较深的印象。第二,从世界角度来讲,日本的经济非常典型,很有代表性,并在对比中轻易激发学生把祖国建设为经济强国的信心和热情。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区域比较法、综合法

学法:区域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归纳法

五、本课共分 2课时讲授。第一课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第二课时讲授。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假如说我们的近邻日本在世界创造了一个经济增长的奇迹的话 ,那么在中国有一个地方在改革开放短短二十年几年时间里一个又一个经济腾飞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腾飞的神话,你知道它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地区吗?

2、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是闻名的侨乡便于引资。

3、优惠政策

教师启思:面对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你想怎么做?

教师引导 :看来同学们都自觉运用了这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这一理念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么珠江三角洲在实际经济发展中也正是运用这一理念实现了一种独特的地域分工合作模式,你能谈谈对它的理解吗?

学生活动:运用地图谈对“前店后厂”的理解

教师指导:点拨疑难

师生归纳:外向型经济 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对全国经济有巨大的牵动作用。

教师提问:珠江三角洲现在的工业也在飞速发展珠江三角洲是否也存在人口高度集中,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多的现象?通过自学教材中哪幅图最能说明这个问题?请分析这幅图。 教师提问:我们的珠江三角洲经济飞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我们有没有可能步日本之后尘,产生类似的严重的社会及生态问题?

学生思考:站在历史的高度纵观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思考,确定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

师生小结:看来,只要我们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及早做好规划采取治理措施我们就能使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对本节教学设计的反思

1、努力营造地理创新思维的区域比较法教学

区域比较法的灵活运用是这一节课的突出特征,这使学生们有机会通过观察、联想、对比、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来锻炼地理思维能力,表达自我主张,他们不仅达到了本节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还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这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对于本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有了一个较深入的熟悉。本节的区域比较不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爱好,帮助他们理解较为抽象的内容,更成为启发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情境。灵活性:通过联想与对比、迁移、换位、触类旁通地沟通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灵敏迅速地找出最优思路 。 归纳:通过逻辑概括从诸多个别非凡的地理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的基本规律、共性熟悉通过对日本、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成功发展熟悉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

在质疑时间里,提出那么我们大连的经济发展有那些有利条件?又有那些不利条件?我们又该怎样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发展经济?

想象力,再造性:对过去感知过的地理事物形象、概念进行分析、推理、融合产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新办法。

在对日本、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问题做过对比后提出珠江三角洲有没有步日本后尘的可能性?促进学生地理想象力的发展

灵感 。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反思(二)

本学期开学以来,我坚持在地理课堂节节采用多媒体教学,收效甚大,感触颇深,现总结如下:

一、多媒体进入课堂,增加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1、多媒体突显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地理教学中,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读图分析,而且图的种类多,如各种分布图,统计图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示意图,景观图等,利用多媒体,这些所应展示的地图和图片,可以随时迅速展出,清晰明了,直观性强,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大大提高了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读图习惯。

2、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多媒体在地理课堂运用过程中,不仅各种地图和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进入方式和多种配音效果也大大刺激学生的听觉,使学生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投入学习。有时教师适时配进的音乐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课堂疲劳。

二、多媒体进入课堂,提高了地理课堂效率。

多媒体进入地理课堂后,由于展示地图,图片和资料的时间缩短,而且直观性增强,学生学习热情的增高,精力专注度增加,地理问题解决的难度大大降低,解决的速度加倍提升,课堂时间等于变相延长,这样,不仅利于教师加大课堂容量,而且,课堂上,学生的读图,用图,分析图的能力快速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能力成倍增长,对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会学习地理的能力帮助很大。学生理解力,记忆力,地理学习能力等的提高,原本需要较长时间,反复训练的地理知识和能力,课堂上就可以解决了。这些都得益于多媒体的运用。因此,多媒体的进入,大大提高了地理课堂效率。

三、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师素质得以提升。

刚开始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时,电脑与电视的链接,调配等都很陌生,需要熟手的帮助。但使用过一两次,这个技术就很快掌握了。难的是课件制作,一开始,我只能是拿来主义,在电脑上下载现成课件使用。而现成课件不一定与本校情况相符,更不一定与教师本人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相吻合,所以,有时教学中,感觉别扭的地方时有出现,别人的体现不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教学效果自然不很如意。怎么办,学。就这样逼迫自己先拿别人的,修来修去,添加自己想要的各种音画图片,进入方式,切换方式等多种效果。在反反复复的修改,制作过程中,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电脑使用水平,课件和教学思路的结合使用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从而又促使自己更多的思考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一个月来,我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感觉多媒体的使用让我自信,让我教学能力提升颇大。以后,我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学上会更加努力,不断探索。

第17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唐富强

2014/9/5

第18篇:00初中地理案例教学

初中地理案例教学法

一、流程

(一)搜集素材精选案例

(二)出示案例导入课题

(三)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四)回扣案例探究问题

(五)展示交流解决案例

(六)知识梳理拓展案例

二、具体操作

(一)搜集素材 精选案例

【操作】课前老师应搜集丰富的案例素材,设计相关的案例(生活体验、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等),借助案例设计课程问题和内容,让学生在案例问题的引导下展开探究、合作、展示、拓展,最终掌握课程内容。 注意点:

1、案例的设计首先应贴近学生的生活,选取一些生活现象或体验、时事事件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内容作为素材。

2、其次案例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便于顺利的导入情景,展开探究性学习。

3、案例设计应短小精炼,趣味性强,能快速的捉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案例 导入课题

【操作】教师通过课前准备好的课件素材让学生观看案例或教师讲述案例,引入课题。 【注意事项】

1、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或实物,形象直观的展示案例,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案例出示突出重点,通俗易懂,不宜占用过多的时间。

(三)呈现目标 明确任务

【操作】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出示目标,让学生看或读,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注意事项】

1、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行为动词要准确,操作性强。

2、目标概括性强,简明扼要,不要太长。

3、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不急于切换投影,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四)回扣案例 探究问题

结合设计的案例,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引导下,遵循独学查阅思考,对学交流修正,群学讨论交流的流程展开自主合作学习。 【操作】

1、出示探究问题。

2、出示学法指导,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3、展开自主合作学习,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展开小组内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并及时进行指导。【注意事项】

1、探究问题设计层次要分明,由浅入深,便于学生有序的解决问题。

2、学法指导内容要具体明确,时间控制合理,让学生知道如何操作。

3、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准确把握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易错点,为接下来的展示讲解做好准备。

4、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应充分,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学习过程。

(五)展示交流 解决案例 【操作】

1、分组展示探究问题,展示方式可以是口头表述,简图或地图讲解,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

2、师生质疑、补充、讲解、归纳,最终找出解决案例问题的结论。【注意事项】

1、避免精英展示,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优先展示。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为交流讨论提供案例。

2、质疑补充以学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避免教师长时间灌输。

(六)知识梳理 拓展案例 【操作】

1、利用投影或板书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知识脉络,总结方法和规律。

2、出示练习或实例,拓展应用案例知识。【注意事项】

1、所选练习和实例应突出重难点。

2、拓展应用时要注重方法和规律的总结。

3、通过知识应用及时总结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易错点。

4、通过知识应用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诊断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效果。

第19篇: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初探

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初探

类别:

中学地理

编号:

【内容提要】如何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以乡土地理知识作为敲门砖,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并以此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教学、农业谚语

如何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人也一直在不断摸索,结合我市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提出的:“把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要求,现以鲁教版必修二《 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观察、关注生活的习惯。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这出自《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差异呢?文章随即给出了解释:“水土异也”。也正因如此,像人参,以吉林的品质最佳;三七,以云南的最好。

2、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因素则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据此,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所以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灌云地处温带地区,虽理论上属于北方地区,但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介于我国南方与北方之间的过渡地带。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人们总结出了比如“枣开花,种棉花”、“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三九四九,满河插柳”等谚语,指导人们适时安排农事。

另外,像“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时”、“高粱熟,收稻谷”、“麦扬花,排黄瓜”、“青蛙打鼓,豆子入土”等谚语,非常浅显易懂,指导人们不违农时,以适时地完成“春耕夏种秋收”等各类农事活动。

这样,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加上有意识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大有用处。再让学生尝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家乡的建设中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等。

1、在讲解气候(水源)因素时,可以引用谚语“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因为在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春雨只占年降水量的10~15%,有的地方甚至不足10%。因此在我们灌云,历来就有“十年九春旱”、“春雨贵如油”等的说法。

究其原因,春季紧随秋、冬两个少雨季节,土壤墒情本身就不好,较易形成冬春连旱。且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有风日多,在阳光照射下,土壤水分蒸发、散失强烈。同时春季我国夏季风势力还较弱,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多在华南、江南一带与冷空气交锋,在那里形成丰沛的降水。而西北、华北地区要形成雨季的话,往往要等到7月份,随着

夏季风的增强,大量暖湿气流到达这一带才可以。总之,华北地区由于降水少、蒸发旺而导致了春旱。

2、“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田不要问,深耕多上粪”可以用来通俗地说明技术条件中的“化肥”这一因素;而像“种子不纯,坑死活人”、“种子不好,丰收难保”、“种子买得贱,空地一大片”等,则可以充分说明良种在保证农业丰收中的重要作用。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类型:

工业地域有自发形成与规划建设形成两种类型。

规划建设形成的工业地域,一般属于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本人便以“灌云县临港产业区”为例。首先简介临港产业区的一些基本概况,并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在临港产业区内,企业之间并无产品上的紧密联系。但它们为什么会集聚在一起呢?通过分析得知,其集聚的最大好处是共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的协作和交流。如果时间、条件许可,再带领学生对临港产业区进行实地考察,在获得了基本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实地探究,将使课堂教学与活动探究相得益彰,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地理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知识,运用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式教学,并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积极进行课堂建构,切实发挥建构式课堂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协同发展水平,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等都非常有益,同时还可以唤起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建设的热情和信心。

第20篇:初中地理《西亚》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西亚》教学案例

李会敏

一、学习目标

知识: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方法: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情感: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1

四、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设计思想:(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3)以上述知识为线索,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4)通过对本地区资源问题的探讨,如石油资源的多、水资源的少,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经济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内容,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1、内容点析

这是一片连结欧亚非三洲的土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在这片土地上起源。几千年历史纷争留下来的恩怨至今还没化解,新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又使这片土地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总之,西亚地区由于其在世界地理中的独特性、重要性和与时事紧密的联系性而入选本教材。

这一地区的地理问题与时事关系密切,是世界性热点地区。从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以及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时事十分必要。

2.西亚的范围

3.“二洋三洲五海之地”

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导致西亚地区长期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及军事利益冲突焦点的原因之一。教材以组图的方式,将从不同角度反映其地理位置的

地图集中呈现给学生,由远及近地展现西亚在世界中的位置、西亚地区图及西亚的咽喉要地──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地图。

关于西亚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教材没有过多的文字介绍,是希望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读图得到相关信息及结论:西亚地区联系亚欧非三大洲,藉由“五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

值得注意的是,“五海”之中,里海其实是世界最大的湖泊和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而“五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海湾──波斯湾,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地区。至于波斯湾的重要之处,在这里可不必展开讲解,后面讲到石油资源时再加以强调。

教材关于本区主要的国家、重要的海峡和运河都没有文字介绍,只突出了地图信息。其目的也是希望学生从读图入手,初步培养地理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图找到本区主要由哪些国家组成;明确主要海峡和运河的位置及名称,特别是对大洲交界处的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应重点进行分析。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西亚地区成为东西方交通要冲,也成为殖民主义国家向东方扩张,并掠夺西亚石油的战略要地。

4、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材关于西亚经济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简明地切入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主题,由此引出石油资源对本区的意义和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隐蔽地说明石油问题是西亚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亚石油的分布、产量、储量、出口量及输出路线、输出国家,是这一段重要的知识点。但以上知识点大多并没有由课文直接给出,而是力求引导

学生从地图和“活动”入手,自己探求结论。在这里,石油分布图,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的扇形图,石油输出路线图是细化的“课文”。“活动”中还要求学生观察各航线中的重要海洋、海峡和运河,并通过填写表格加以归纳。从而使学生再次对本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加深理解。丰富的石油资源使西亚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使西亚成为国际上的矛盾焦点地区。

五、教学过程:

1、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2、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播放录像,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

(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

(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3、教师进行总结。

4、训练检测

地理案例教学心得体会
《地理案例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