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课堂提问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9 08:02:13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课堂提问教学反思

课堂提问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是通过师生相互交流,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课堂提问是一种刺激,课堂提问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好的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强烈刺激信息,具有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它使学生定向思考,促使学生注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它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联系教学步骤,加快教学过程。

一、精心设计,触动分析的\"神经\"

传统的教学是注意课堂提问的,但提问的目的只是把教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在形式上很热烈,实际上却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触动\"神经\"。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突出基础,围绕规律设计提问

教学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知,从而在不断的复现和深化中形成规律性的知识。

三、目标指向学生,以调动学习主动性

设计问题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自己要尽可能少讲一些,循序渐进地运用具有本质意义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注意那些虽然认识但从未深入研究的现象,并用问题引导他们自己作出教师想作出的结论。

四.提问的语言语气,要温和有些挑战性

以前的有这么些问题,语气比较生硬,没有什么引导性,学生站起来之后就是有些害怕,大脑转动的不是到回答问题上去的,以后要学习其他老师提问的技巧性,生动性,让学生主动大胆的回答。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应该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有时,需要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留心那些沉默寡言的学生,留心那些表情困惑的学生。还应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课堂环境。

推荐第2篇:课堂提问教学反思

“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已把问题想得很细,一个一个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又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谁去发现问题已由教师包办了。对于学生来说也已经习惯了“老师问,我回答”的模式。

其次,“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甚至很多教师玩得炉火纯青,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得出了定势:问题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吗?老师自然要向我们讲明白的,毋须再费心思。或许学生还认为一堂课中老师不提问是件奇怪的事,没有探究意识也就养不成探究习惯,时间长了,学生自然缺失了问题意识。

第三,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老师亦步亦趋,毫无生发开来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有些老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了时间开明一点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解释。有的老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胆战心惊,以后谁还敢再“胡扯”。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要”。所以,在课改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学生从被动回答变主动提问,从没有问题变成有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一堂课中由教师一个人提问比全班学生都参与提问的教学效果,哪者更佳呢?

推荐第3篇: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交流信息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它的设计能比较直观、综合地反映教师的学科素质和教育艺术水平,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①。”然而在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行为却存在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等。其原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有利于教师更为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不良的课堂提问观念

(一)满堂发问、浅白直露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培养同学们思维能力。但是,再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略了提问的有效方法,设计的问题没有一点科学性,往往进行一些浅白直露的发问。看似一个问题,实则流于形式,学生根本不假思索,随口回答。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糊糊,晕头转向。记得一次公开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某位老师总共设计了几十个问题。如、老师问:“邱少云身上是怎么烧着的?”学生答:“敌人打出的燃烧弹烧着的。”教师又问:“邱少云身后有什么?”学生答:“有一条水沟。”老师接着问:“邱少云最后怎么样了?”学生答:“牺牲了。”还有同学随口说:“死了” ……这样按教材内容推磨式的发问,虽然问得很多,但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深入的思考,那学生的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课堂提问并不能以问的次数的多少去评论,当然,我们也不反对教师课堂提问,但问题是否“问”的适宜、是否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针对性,关键是在情景中要有刺激思维

的问题。

(二)只有部分学生具备学习潜能,只提问部分学生

闲谈之余,同事们经常说起自己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几乎都是异口同声。他们长叹自己班里只有少数学生还好,上课能积极配合老师回答问题,其他的都不行。像有些学生在课堂中提问他们,还不是耽误时间,一节课也讲不了多少,根本就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这种说法却正好反映出教师认为只有部分学生具备学习潜能,是教师无意地对学生学习好与学习差的划分,并且他们对学生的这些期望已经在学生身上变为现实。教师认为某些学生有学习潜能时,就给这些学生的回答以更多的支持和表扬,给予更多的关注与耐心。这种态度被学生感受到并做出相应的反映。这样给予高期望的学生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相信自己在学习上真的能行,于是在课堂中也善于表达;而给予低期望的学生教师眼中的差学生则会觉得自己在学习上的确没有潜力,倾向于自我放弃,于是在课堂中就沉默不语。这样,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往往是那些好学生参与了课堂交流,而其余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于是,在课堂中,学习好的学生便成了主要“演员”,大部分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或“听众”。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在课堂中就失去了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其后果就是班里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

明显了。

(三)、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等于掌握了该内容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就能说明他已掌握该问题涉及的内容。这看似合理,其实不然。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就按照自己认为的答案获得过程进行见讲解。课后,当翻开学生的作业,会发现好多错误之处。究其原因是教师只在课堂中注重了结果,但忽略了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正确回答问题并不等于已经掌握了该问题,学生有时只靠猜测获得了答案,有时可能答案正确,但过程错误;而有时,尤其是集体回答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正确答案,但碍于班级环境的压力(如果不随声附和,老师和学生会小看他),对他人得出的答案加以附和,而其本身并

未理解该问题。

(四)、鼓励学生猜测

在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老师提出回答有关对于错、是与否之类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便让学生去猜测。特别是代数学的老师,总是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的窍门,如猜测。他们认为猜测不仅会让学生学会了一种做题技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这种想法是极度错误的。首先,“直觉思维是根据对事物现象及其变化的直接感触而做的判断。它往往是在逻辑推理思维的多次运用和熟练后压缩、略去许多中间环节转化而成的。其结果是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或实践活动来加以验证的,这与没有根据的盲目猜测截然不同。”②虽然有时庆幸猜对,只是偶然的结果,如果题型稍加改变,那就无法去猜了。其次,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事物的计划性,组织性和逻辑性都较差,老师应该平时也要注重培养这些不足之处。然而,教师却鼓励学生做题猜测的方法,无疑是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无计划性,无组

织性和无逻辑性的倾向,阻碍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五)、“我不知道”等于我不理解

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碰到学生回答“我不知道”的现象,而教师对此也往往很无奈。很多教师虽然清楚有些学生可能只是不想回答该问题而不是不会,可有担心继续追问下去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只好到此为止,或停止提问或转向其他学生。显然这样的提问无形中浪费了时间,却没有效果。这类现象其实是“从众效应③”(即由于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个人在认识或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于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因此,当学生认为回答“我不知道”要比潜在的回答错误有更大的好处(比如避免了同伴的嘲笑和教师的讥讽)。并且该课堂已经形成说“我不知道”的氛围时,学生出于两全其美的心理,就会

更倾向于说“我不知道”。

(六)、学生不会回答时应给予过多的提示

具体教学时,当学生不会回答某问题时,教师常常按照自己的思路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学生最终得出答案。这一现象,教师普遍认为合理。因为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时给予一定的提示,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回忆所学的相关内容,而且可以保护学生的面子,节省教学时间。这一观点似乎很正确,可是慢慢就会发现,当学生已经习惯教师提示时,就不再会自己主动进行思维去寻找答案,也就没有任何回答不出而造

二、改善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宽松的班级氛围

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主动回答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人数逐渐减少。其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越来越在意外在标准对自己的评价。怕他们回答不出问题或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丢面子。因此,只有在心理上感觉安全,宽松的环境氛围下,个体更倾向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相互信任,支持,他们之间不担心说出个人看法后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如丢面子,受到嘲笑与批评等)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教师应对学生少评价,多支持,真诚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创造

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的班级氛围,以增强学生的情绪安全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提问要有广泛性,平等性

这里所说的广泛性是指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性是要对全体学生有同样的期待。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提问少数学生(如好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这样使除好学生以外的学生思想更加消极,有的教师虽然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但提问时却有意无意给“差生”提出较容易的问题。殊不知学生极可能从中获得这样一种“暗示”:“我不行,我只有回答这一类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师的眼里对差生降低提问的要求可能是因材施教,可有时却未能达到目的。因为这些学生可能会因意识到教师对自己提出了简单一些的问题而进一步确认自己的学习的确很差,从而消极地对待自己和学习。同时,好一点的学生对简单的问题由己知道答案而不再思考。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坚持以同样的期待来面对全体学生。尽管有些

学生可能回答不出,但只有相信所有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确认他们都能回答出问题,这样,才可以促使

每一个学生都用心思考,才能最好地引导学生最高的表现,使他们得到最优发展。

(三)提问后要留出适当的思考时间

课堂时间虽然有限,但是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能急于找学生回答,而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对于考察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性的问题,等待1秒左右为宜,而对于比较难一点的问题,等待时间要稍长一点。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秒增加到3至5秒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好学生给出更详细的答案,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等④。”但在等待时需要注意,因为随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中,即

已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四)应对“我不知道”回答的策略

针对学生回答“我不知道”的原因,除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班级氛围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改变这种状态。

1、重复该问题

当教师感到学生其实可以回答该问题,可是却用“我不知道”来逃避回答时,一字不变地重复该问题比仅仅消极接受学生“我不知道”的反复更为有效。重复该问题时,教师注意不能带有消极情绪或明显的对抗

意味,以免使学生产生抵触与焦虑情绪。从而造成逃学、厌学。

2、原意不变,改变问题的措辞

恰当的做法是适当改变原有问题的措辞,这样既没有降低问题的难度,保证了对全体学生高标准的

要求,而且也能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促其认真思考该问题,做出尝试。

3、缩小提问的范围

当重复问题和改变问题的措辞都不能使学生有所回答时,那说明学生真的不理解该问题或只是部分

理解该问题。这时恰当的缩小提问范围是合适的。

还是大部分学生都不会?然后继续课堂教学活动,但需要在课下单独对不会的学生进行补习,坚持在学习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思想。如果其他同学也不能正确回答。这时教师对该问题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回顾,以

找出学生没有理解的环节,重新释疑,使学生完全理解。

即便上述几个相互关联的策略没有成功,教师也要按这一系列的程序来应对。因为坚持的结果是让学生意识到说出自己知道的部分要比仅仅说“我不知道”容易的多。即当学生说“我不知道”后他还要面对教师

的一系列询问。

总之,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

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在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提问始终是不可缺少的 ,对于某些具有思考价值的东西,学生不容易发现,经过教师提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有的知识较难,学生不易懂,教师就把难点和关键之处用疑问句式提出,引起学生不定向思维,便可以化难为易,深刻理解。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乐于提问和善于提问,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会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

的习惯,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系统性、艺术性。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体会:1.提问要新颖,要有新意例如学习完“有理数”后,呈现问题:“桌子上有3只杯口都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2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3只杯子的杯口全部朝下?7只杯口都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3只呢?如果用„+1‟„-1‟分别表示杯口„朝上‟„朝下‟,你能用有理数的运算说明其中的道理吗?”学生觉得有趣,积极动手、动脑,积极思考。2.所提数学问题要注重知识的难度水平所提数学问题的难度水平要根据学生对所提问题是否能够回答来确定,上课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提问,即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心理学所谓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既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够得着。3.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不同程度的......

推荐第4篇:名师课堂提问艺术心得体会

《名师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心得体会

沙门小学

干优良

围绕学校校本培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一主题,本人认真研读了《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一书,收获良多,现摘录其中与大家分享。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全书从高效课堂提问的、切入点、提问艺术、提问方式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巧妙合理地提问 ,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书中第一部分讲到提问要分层设问,有效切入,使我明白了有效提问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创造性、适度性、鼓励性等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努力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平坦教学中,要更好地设计课堂提问点,气氛提问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

第一部分感触最深的是,“对课堂 答问多做鼓励性评价”这一节。由于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批评多于学识的缺点,看了这内容,知道鼓励性评价之于学生多么重要,我们教学的目的,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学科产生兴趣,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有时,教学的一句话,一个眼神 或一举手,一投足,都会让学生有着不同的深刻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尤其是老师们的赞扬鼓励,更是让学生铭记在心抑或终身难忘。

鼓励的方法有语言鼓励法、行为鼓励法、物品鼓励法。但我觉得教师实事求是地分析 学生的回答2,肯定其任何微小的闪光点,忽略不成熟的回答,更是一种高明的鼓励,而且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指向学习内容。

在新课程、新理念背景下,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显得尤为重要。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的学生长于做题,不善提问,不敢提问,作为老师,课堂工作重点应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的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才能真正培养、提高学生良好的提问能力。

江苏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在课堂教学时,就常常把课堂提问权还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案例中李老师的课堂有静有动,学生既能自由讨论,又能静默思考,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推进,最后达到高潮。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我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提问的能力。

还有一则感触较深的案例是在“提问以能激发学生兴趣为根本”中讲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学生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在争论猪八戒和孙悟空为什么都笑了的过程中,把分数的基本性质讲清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通过本节案例的阅读,让我了解了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注意点:

1、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及时了解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再结合教材的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老师的课堂提问应有助于学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学生才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才会乐于表达,积极参与。

3、课堂提问应当不断满足学生新的需求。

4、课堂提问必须新颖,具有趣味性。总而言之,老师若能巧妙地运用提问,问得好而精,就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释疑,学会主动去发现,探索和掌握知识。

本书的精彩部分实在不胜枚举,不能一一道尽,不仅有精妙的理论基石,更有切合一线老师的丰富教学案例,难能可贵的是案例后面还有准确的分析,并给出了具体实施措施和方法,可以一读再读。初初读了几遍,收益已不小,更需要结合平时教学,对症下药、参考对照,以促进课堂提问能力。阅读之后,精彩之外,感受之深,有诗为证:

课堂提问讲艺术, 激发潜能鼓励多。 方式原则千千条, 还权引趣生为主。

推荐第5篇:有效课堂提问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遵义十二中

郭明琴

为迎接9月23日全区生物教师观摩在我校进行的课题组青年教师张显俞老师与巷口中学房莎莎老师的“全区同课异构活动”,我们全体生物教研组成员在活动之前,针对张老师的课堂进行课前的“磨课”,作为实验课题 “课堂观察”的课题组老师,我和涂云彦运用课堂观察的“专业观课”的四个维度量表带领生物组全体成员进行观课议课过程中,我们在观察点“教师教学维度”中教师“提问”,从课堂观察专业的角度观察到张老师:课堂提问方法这一环节上,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重复多次出现很多“口头禅”,以及许多无效提问。例如:“懂没懂、听没听、看没看”、、、、、、等等(这也是部分老师课堂中比较容易出现的共同问题)——课堂中没有价值的提问。于是,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查找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研究,发现情况如下: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从提问的效率上来看:可以分为高效提问、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三个层次,根据观察教师的“无效提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口头禅”: “懂没懂、听没听”、、、、、、、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不易理解。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未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年轻老师或赶课时)。

(4)提问没有新意,每节课、每章都是雷同的提问:上节课“学习那些内容”“介绍了什么问题”等引入。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

于是我们课题实验组就以“如何有效提问”这个点,针对如何“改进提问技巧,设置有效问题,减少无效提问”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运用每一堂观察课,细致的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观察教师是否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的“有效性提问”、“有效性提问” 是否由“问题”驱动,后面的教学内容、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等是否关联,学生针对问题的不同反应是什么等等,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课后议课每位老师小结列举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任课教师课中提出的高效提问、有效提问、及无效提问,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提问方式和内容。

在这一学期中我们每一堂课都认真观察分析,进行了一学期专门观察和训练后,在本学期期末结束时实验教师进行了认真总结反思,提出如下改进意见: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应遵循如下原理:

(1)课堂教学中提问设计具有目的性,抓住本节课重点、难点,开展提问,注意提问的有的放矢。

(2)课堂提问注意启发性原则,应该对教材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

(3)课堂提问注意全体性原则,我们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提问问题时,应让全体学生参与思考,把回答问题的机会让给每一个同学。

(4)科学性原则,课堂上提问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1、精简提问、精心准备;

2、对问题提出后,教师尽量做到心中有数;

3、注意新旧知识衔接过渡处提问;

4、尽量激发学生“自主提问”。

我相信我们每一位老师经过有效的关注和训练后,课堂的提问会变得精练而高效!

2015年元月

推荐第6篇:课堂提问类型

初中物理中心教研组学习材料2012-2-28

课堂提问类型

一、记忆型

1、目的:考察学生对概念、字词、公式、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记忆情况。

2、思维特征:要求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回忆或再现。

3、知识层次:“知道”、“了解”、“认识”。

4、常用提问动词:“说出”、“写出”、“辨认”、“选择”、“识别”、“匹配”、“分辨”等。

5、提问时机:一般放在构建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的大背景下,用于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理解型

1、目的:考察学生对概念、含义、公式、法则、定理、推论等基础知识的内化情况。

2、思维特征:要求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回忆、解释、举例、分类、概括、推理、比较或说明等认知过程,将知识重新组合,对学习材料进行内化处理,组织语言表达出来。

3、知识层次:“了解”、“认识”、“理解”。与记忆型相比思维含量更多。

4、常用提问动词:“读图(表)”、“回答”、“解决…问题”、“举出…的例子”、“得出…结论”、“叙述”、“阐述”、“比较”、“预测”、“推理”、“总结”、“把…分类”等。

5、提问时机:在知识迁移前进行的准备工作。

三、应用型

1、目的:考察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况。

2、思维特征:要求学生把所学的概念、规则和原理等知识应用于问题情境中,通过一定的程序或步骤解决具体问题。与理解型的区别在于,应用型只给出问题情境或需要完成的任务,而理解型是直接告诉你利用指定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3、知识层次:“认识”、“理解”、“会”。

4、常用提问动词:“解答”、“计算”、“求”等。

5、提问时机:知识迁移过程中、运用知识过程中。

四、分析型

1、目的:促进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2、思维特征:要求学生分析知识结构因素,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或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好得出结论。

3、知识层次: “了解”、“认识”、“理解”。

4、常用提问动词:“对比”、“比较”、“分析...其中的因素(原理、关系、道理)”、“陈述…的观点(证据、依据)”、“找出…类型”、“得出…结论”、“论证”、“证明”等。一般以“为什么”引导句式。

5、提问时机:一般用于对已有结果寻求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五、评价型

1、目的:促进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2、思维特征:要求学生运用准则和标准,对观点、作品、方法、资料等做出是非判断、价值判断,或进行比较和选择。要求提出个人见解。提问前要明确个体的判断依据或标准。

3、知识层次:“知道”、“了解”、“认识”。

4、常用提问动词:“判断”、“评价”、“分级”、“证明”、“辩护”、“提出看法”等。常用句式“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按你的判断以下…哪个更重要(好、是你同意的)?”

5、提问时机:新知识巩固、深化过程中。

六、创新型

1、目的: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2、思维特征: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把内容重组。答案不唯一。

3、知识层次:“认识”、“理解”。

4、常用提问动词:“总结”、“产生”、“计划”、“设计”、“提出…意见或建议”、“发明”等。常用句式有“假设….,那么…”、“如果…,会…”、“结合…,谈谈…”、“根据…,你能想出…”等。

5、提问时机:利用发散思维,深化知识、发展能力过程中。

推荐第7篇:浅谈课堂提问

浅谈课堂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每个教师都必须做的,而真正做到提问有艺术性,并获得最佳效果,却不是件简单的事。

一是把握时机。提问应当是在学生对问题本身产生了兴趣,和学生跃跃欲试的这两种教学最佳时机,提问的反馈效果最好。

二是选择对象。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那么,对象的选择就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差优生兼顾。一般是中差生作主要回答,优生作补充回答,教师作最后点评。这种提问效果比较好,经常进行也能激发学生兴趣。第二,提问应注意那些不听讲的学生,如交头接耳、玩东西者,以此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选择内容。提问内容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来设计课堂提问,而问题本身应体现出“精、深、活、细”的原则。“精”是指问题本身要有代表性,而切忌问题复杂。“深”是指问题本身要有一定的深度,也就是教材中最核心的部分。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随便提一些“是不是”之类的简单问题。“细”是问题本身要完整、具体,符合逻辑,不要措词含糊。“活”是指问题要深入浅出,灵活多变,以便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从调动学生的角度来说,课堂提问的进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好的课堂提问,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推荐第8篇:注重课堂提问

注重课堂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学生思维的提高与发展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终结目标,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

从“思维也是生产力”这一观点可以看出,提高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课堂教学承载的思维训练,是引导学生的有利契机,教师应有条理,由浅入深地训练他们。从教材中获得信息,联系生活、情境,产生活跃的联想,培养敏锐语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突破常规,因而常常会让学生灵犀骤通,结出思维的奇花异果来。

这里,我就注重课堂提问,发展学生思维这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授课中心,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启发同学去思考和探求,便于引起讨论。那么,精当地设计课堂提问,其价值取向界定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 注意问题的矛盾或距离状态。这种矛盾或距离状态是人们心理行程中的“障碍或空隙”,实际上也就是反应了人的主观(已知)与客观(未知)和认识客体对象(未知)之间的认识距离。

2. 巧设富有新奇与重要价值的思维问题,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的探究兴趣,增强思维的创新活力。

3. 所设问题要牵引出学生最强烈的内驱力。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不断增加。”伴随着创新思维活动的不断深入,在解决既定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视野又会不断的发现新问题,从而又会引起另一层次的新的创新思维活动。在这里,问题实际上起着牵引思路廷伸发展,激发人的求知欲,推动思维向前发展的动力作用。

4. 所设问题的答案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课堂提问的方式有哪些呢?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将提问的方归纳为以下五种:

一、填空式

填空式提问法是把问话组织成象试题中的填空那样,然后依次发问。这种提问法,多是根据课本中的一些需要记忆的地方提出来的。象作者、朝代、选自何处、引文内容等。如:

《口技》选自那里?它的作者是谁?请简单说明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实施、道具等。

《黄河颂》的作者是谁?他共写了那几部有关黄河的作品?

这种提问法,一般是在阅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回答,在答题时对字数、句数有所要求。因此,这种提问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迅速的找出重点,加以记忆,并进行适当概括。经常运用这种提问法,可以训练边看边记、边概括的能力。

二、选择式

选择式是指用选择问句来提问的方式。对于某些最容易混淆、弄错的地方,运用选择式问法,要求在二者或数者之中选一个答案,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辨析。如:

“之”既可作助词,又可作代词,也可作动词,在“辍耕之垄上”这句话中作什么解释?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似乎与确凿同时出现在这里,你认为是恰当呢还是矛盾呢?

这种选择式问法,不仅缩小了问的范围,使答话不致偏离中心,而且能使要辨析的难点更加明显、集中。这种问法,比一般的问这个词怎么解,这句话含义是什么,效果更好。

三、比较式

比较式是指用比较的方法来提问。比较的方法很多仅以语文教学而言,就有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段落、不同篇章的比较等等,就比较的目的而言,既有不同点的比较,也有相同点的比较,因而提问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

“颤栗”这个词,如果换成“颤抖”行不行?好不好?——《安塞腰鼓》 “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如果换一种说法,“目前的艰难境界,是不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的”,好不好?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个劳动晚归的画面与前一个高原夜归 的画面有什么不同?

《爱莲说》、《荷塘月色》都写了荷花,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内容、文章体裁有何不同?

这四问分别是从词语、句式、段落、篇章方面用比较式来提问的。从词语、句式方面用比较式来提问,常常和表假设的连词“如果、假如”等组成问句,构成“文中用„„,如果换成„„,可以吗?为什么?”的问法。在对不同的段落和篇章用比较式来提问时,往往要辅之以一些具体的小问题,以便逐点具体比较。如上面所举的《风景谈》中两个画面的比较,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些小问:两幅画面的背景相同吗?人物相同吗?人物的活动相同吗?反映的内容相同吗?等等。从篇章上用比较式提问,综合性强,也应当从不同方面进行引导,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写作目的同否?体裁同否?详略的比较,语言特点的比较等等。

比较式提问既可以比较不同的地方,又可以寻找共同的地方,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这种提问的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四、连环式

连环式提问法是指为了达到表达的目的而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的一连串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都解决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例如,李而已老师再执教《谏唐太宗十思疏》时,对文中的这一层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是这样和学生进行问答的:

师:这一层一开始就用了一个疑问句。是魏征对这个问题有疑问吗? 生:不,这是个设问句,作用在于引起读者的思考。„„紧接着这个设问句后头,魏征就自行回答了这个问题:关键在帝王身上。

师:对。设答的四个句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 生:分别是两组对偶句。 师:从内容上来看呢? 生:构成鲜明的对比。

师:对。再仔细看看,有什么对比?“在殷忧”和“既得志”是—— 生:前后地位变化的对比。

师:对。“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呢”? 生:前后态度不同的对比。

师:说得好。那么“湖越为一体”与“骨肉为行路”呢? 生:后果不同的对比。 这六问,一环扣一环,先着眼与整体发问,因为整个一层就是一个设问句,然后从形式问到内容,最后从地位、态度、结果方面层层细问,这六问解决了,这一层也剖析清楚了。

教学中的不少难点,要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运用连环式提问法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在问和答的间隙中为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理解的余地,便于他们逐步地消化所学内容,同时也把提问和导读结合起来了。

五、扩散式

扩散式是把现在所学的内容和以前所学的以及与此有关的内容连在一起的提问方法。正如全国优秀教师张富同志所说,“以本篇为基点,生发开去,前篇、前几篇、前几册的;上次、上几次的;作业里、报刊上、生活中的;学过的、从未学过的。”这种提问法,有由新温故、由此及彼、融会贯通的作用。

例如佟维义老师讲《眼睛与仿生学》时,把所讲的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连在一起,这样来提问:

师:第五自然段有这样一些词语值得注意“进一步完善„„将可以„„ 还可以”这些词语表明这是表假设、推断关系的句子。这里的意思为什么用假设推断的语气表达?

生:是说在将来研制成功。

师:对。作者是在几年前写的这篇文章,当时能看到的资料没有今天这样丰富,如果今天写这段话,还需要这样表达吗?

生:不用了,今天的人造眼已经进入了实用阶段。

师:谁了解人造眼在今天的实用情况?这些问题,看似远了一点,但通过一两个提问把几年前的教材内容与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联系起来,可以弥补现行教材不及更替的缺陷,有启迪思想、开阔视野的作用。 扩展式提问法,可以把各方面的知识连贯起来,建立起多方面的联系,培养“立体”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因而比起孤立地学,记得更牢,理解更深。

综上所述,凡有利于学生从各种启发原型中获得收获、经验的课堂提问,都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乃至思维能力。当然,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今天,不仅仅是要老师会问、善问,还要求我们的学生会问、善问。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每节课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有“疑”学习,求异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注重课堂提问,在问中教会学生问。

推荐第9篇:企业文化课堂提问

一、海尔企业文化的内涵

海尔文化是一种价值观,这个价值观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16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四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保障,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同时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使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海尔文化不但得到国内专家的舆论的高度评价,还被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列入MBA案例库。

二、海尔精神与海尔作风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三、海尔理念

1、生存理念

永远战战兢兢 永远如履薄冰

2、用人理念

人人是人才 赛马不相马

你能翻多大跟头,给你搭多大舞台

3、质量理念

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

高标准 精细活 零缺陷

4、品牌理念

国门之内无名牌

如果在国内做得很好,不进入国际市场,那么优势也是暂时的。资本是船 品牌是帆 企业是人 文化是魂

5、营销理念

先卖信誉 后卖产品

6、市场竞争理念

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

7、竞争理念

浮船法:只要比竞争对手高一筹,半筹也行;只要保持高于竞争对手的水平,就能掌握主动权。

8、市场理念

创造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疲软的思想,没有疲软的市场。

9、出口理念

先难后易

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出名牌之后,再以高屋建筑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

10、资本运营理念

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11、海尔技术改造理念

先有市场 再建工厂

12、技术创新理念

创造新市场,创造新生活,市场的难题就是我们创造新的课题。

13、职能工作服务理念

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

四、海尔对市场的三条原则

1、紧盯市场创美誉

2、绝不对市场说“不”

3、抱怨就是投诉

五、海尔的创新观念

1、资源论

不在于企业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利用了多少资源。

2、源头论

每个人都有一个市场,每个人都是一个市场。

3、整合力

市场的整合力就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4、美誉度

海尔要的是市场美誉度

5、吃“休克鱼”

吃“休克鱼”是海尔兼并扩张举措上的一种形象比喻。

6、国内不稳 国外不热

企业在国内市场没有竞争力,就不可能真正地进入国际市场。如果只在国内市场做得很好,不进入国际市场,优势也是暂时的。

7、海尔国际化的“三个三”

(1)三个三分之一

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

国内生产海外销售三分之一

海外生产海外销售三分之一

(2)三位一体

技术开展中心、生产基地、贸易公司实行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

(3)三融一创

融资、融智、融文化、创世界名牌。

六、海匀的形象用语

1、形象用语:真诚到永远

2、各类产品形象用语:

海尔冰箱 为您着想

海尔空调 永创新高

海尔冰柜 创造品位

海尔洗衣机 专为您设计

海尔电脑 为您创造

海尔彩电 风光无限

海尔热水器 安全为本

海尔电工 家务轻松

海尔国旅 诚信相聚

海尔软件 创新无限

海尔商用空调 承领时代新潮

七、海尔旗形象识别标志

图为海尔方圆标志,意为“思方行圆”。方块在阵中排头,意为以它为基础向纵深发展的意思,代表着海尔的思想、理念 、文化。它是一个中心,指导着周边圆点的组合,体现了思方行圆的思想,也意味着在工作中要将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预定的目标和效果,同时也有发展无止境的寓意。在中国,人们把3认作上升,把6视为顺利,而36又暗含着足智多谋的意思,方圆组合正好36,意寓海尔不断上升,不断发展。

八、时刻提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世界名牌始于日清。

昨天的优势会变成今天的劣势,唯有动态的优势才是优势。

以定单为中心,以市场链为纽带,带动业务流程化。

一切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而不是之前。

好的公司满足需求,伟大的公司创造市场。

只有创业,不能守业。

有了每一个人的国际化,才能保证海尔集团的国际化。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质量不打折,服务不打折,信誉不打折。

在别人否定自己之前,先自我否定。

能够把别人认为简单的事成千上万遍都做到位,就是不简单。

昨天的成功与辉煌可能是明天成功的阻碍。

干部的目标:你的领导水平达到了能够让下属在没有领导的时候仍能够正常工作。形成有活力的员工,有合力的组织。

九、创新的目标:就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

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性地破坏,破坏所有阻碍创造有价值定单的枷锁。品牌是战胜经济衰退的惟一最有力的武器。

专注于用户需求,而不是专注于竞争对手。

在市场竞争中,你不可能应付和压倒所有的竞争对手,但是你可以领先于竞争对手。

如果你想等待无序竞争中的消亡,其结果只能是你和无序竞争一起消亡。

十、问题警示录

终端的问题就是领导的问题。

看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重复出现的问题是作风上的问题。

十一、思想警示录

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

能不能实事求是,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敢不敢实事求是,是思想境界的问题。回答领导提问的四种答案只能选择其中一个:

(1)是 (2)不是 (3)没有任何借口 (4)不知道(需要自己做的事必须马上“知道”)

十二、海尔的个人修养

宠辱不惊 自强不息

得意不忘形 失意不失态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十三、海尔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

三心换一心:

解救疾苦要热心;

批评错误要诚心;

做思想工作要知心;

用三心换来职工对企业的铁心。

推荐第10篇: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新课改下新课程的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问题几乎都是由教师提出,而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教师提问要艺术,还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新课程强调,通过设计真实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同时也允许老师答不出来,共同探讨研究解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评价有这样几段文字: \"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均可以聚焦为--\"以问题为中心。\"即教学时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又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高境界。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成功。学生从敢于问\"问题\"到善于问\"问题\",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只有多问,勤问,最终才能实现这个飞跃。知识来源于问号,著名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得好:\"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悟出自己提问的方法,成为一个善问的人。

不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学生提问都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和质量,那么提问有哪些窍门可寻呢?

(一)从教师\"教学\"方面看:

周恩来同志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

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教师讲求提问的艺术。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呢?

1、次序法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再如第七册《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同样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科利亚怎样埋木匣?怎样挖木匣?从埋木匣和挖木匣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2、铺垫法

在进行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可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题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难度。如第八册课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前先布臵学生上网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信息高速路是怎么回事?了解它有什么好处?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做了这些准备后,再来上课,学习就很轻松,甚至还会在课上交流许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学生的知识。再如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可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问题:为什么作者在护书\"部分之前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后去取书?这些情节与“珍贵”有什么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核心法

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在日本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明确学习重点。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第十一册《小抄写员》一课中,赞扬了叙利奥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根据这一中心,设计问题为:\"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当他被爸爸误解后,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是什么力量使他坚持工作的?再如第十二册《詹天佑》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课文,深刻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精神的伟大。

4、对比法

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5、点睛法

所谓点睛法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作者的点睛之笔设问。中心句就是文章内容的总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点睛之笔。因此,根据中心句设问,不至离题太远。例如:第九册《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

6、想象法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九册《再见了,亲人》学完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加以想象: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从文中知道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还通过想象内容的交流知道了这种情谊是相互的,是伟大的。又如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主要写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形态各异。在学习了描写狮子的形态那段后,设计这样一个想象问题:除了作者写的这些狮子形态,还有哪些形态的狮子?并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表达出来。像这样的想象提问,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有利于心理的积极发展和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培养。

7、寻究法

事情总有前因后果。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可设疑:他明白了什么?根据这一结果在探究其具体原因时质疑为:为什么小红军一直不肯上马?为什么不和陈赓同行?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这样探究下来,学生就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如第十一册《草船借箭》课文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追问,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8、破题法

破题法,顾名思义是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例如: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为:\"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再看第十二册《将相和》,根据题目中"将\"\"相\"\"和\"三个字设计问题为:课文中说的\"将\"\"相\"各指的是谁?他们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因为什么而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以上两篇课文设计的问题一解决,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了。

9、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指抓文章的重点词句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第七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0、评论法

教师先不表态,等学生把想法一一交流后,再让学生评价谁的看法更合理,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概括总结出正确结论。例如:第十册《丰碑》的学习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本来自己是发棉衣的,然而他却因为没有棉衣穿被活活冻死了,你说他是傻还是不傻?为什么?同样《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问题讨论: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做正确的总结性的评论。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11、连环法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学习目标也就达到了。如:第十册《宴子使楚》我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宴子到楚国去见谁?遭遇到什么?楚王几次侮辱宴子,是怎样侮辱的?宴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全文。

12、发散法

这种提问具有如下特点: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这种问题又叫开放性问题。如:第十一册古诗《泊船瓜舟》就可这样设计一个问题: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再如《向命运挑战》可设计问题: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向他提哪三个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教师通过这些发散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13、联系实际法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例如:十一册《景阳冈》一文可探讨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和时间赛跑》一课中写到: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

14、观察法

观察即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图文并茂地学习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当然,教师提问的方法还不止这些,许多教师还摸索出了其他提问的好办法,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探索才会使自己的课堂提问彰显艺术魅力。

(二)从学生\"质疑\"方面看: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让牛顿产生疑问,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蒸汽机把水壶盖顶起来让瓦特产生疑问,才有了蒸汽机的发明;李四光对一块巨石的来历产生疑问,才有了后来发现在我国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以致后来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摘掉了“中国平油”的帽子……只有会疑,才能促使自己去积极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作为教师,要交给学生发问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那么,学生如何质疑呢?

1、紧扣题眼质疑。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围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

2、抓中心句质疑。如《一夜的工作》,找出中心句:\"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质疑:课文是怎样写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

3、抓过渡句质疑。如《伟大的友谊》,找出过渡段,质疑:这段的哪部分承上,哪部分启下?

4、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质疑。如《壮丽的青春》针对主要内容\"遇险\"和\"排险\"质疑: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具体表现在哪里?欧阳海是怎么挺身而出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从中心思想上质疑。如:读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文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

6、从语言反复处质疑。如《林海》中,\"感到亲切、舒服\"出现了三次,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这种感情的?《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7、找特殊标点质疑。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

8、在细节描写处质疑。如《军神》中人物细节描写提问: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凡卡》中为什么要写\"我\"挨打这个细节?

9、抓住反常现象及矛盾之处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阮恒在抽血过程中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男孩为什么会\"立刻停止了哭泣\"?

10、从比喻、拟人处质疑。如《长征》中:\"云崖暖\"、\"铁索寒\"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如《古井》中\"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质疑为:\"甜美的乳汁\"指什么?\"哺育\"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

11、从内容联系处质疑。如《一夜的工作》中:\"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和\"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之间有什么联系?

12、抓重点词语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可针对\"纹丝不动\"质疑: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纹丝不动?他为什么纹丝不动?他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

13、联系上下文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既然抽血不会疼,阮恒怎么会\"啜泣\"呢?

14、由人物的神情去探究内心想法质疑。如《白杨》最后一段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15、联系生活实际或有关知识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问:“抽血”很疼吗?(不很疼)。不很疼小男孩为什么那么痛苦?

16、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句子\"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这两种断言都是爱,你是怎么理解的?

17、在难点处质疑。如:《爸爸和书》一课中,针对难点问:\"为什么对’我’来说,一本薄薄的童话集是那么珍贵?明明是’寒风呼啸’’冷得直发抖’,’我’却大声说’买书比坐汽车强’,为什么?为什么’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泪’在说这些话的?

18、拓展内容质疑想象。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指导员想的是什么?指导员没说完的话会是什么?《凡卡》中\"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到老板手里后,其命运又会怎样?凡卡如果逃了出来,是流浪还是去找爷爷?

19、在能进行对比的地方质疑。如《林海》中\"云横秦岭\"是怎样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

20、针对写作方法质疑。如:《再见了,亲人》中\"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这三段最后一句话,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海豚救人》一文提问:\"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珍贵\"有什么联系?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广更具体了,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第11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学习心得体会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学习心得体会

大岔学校

米永霞

一、设计恰当的空间是有效提问的基础。有一位学者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

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这就是说“大问题”,首先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准确把握时机是有效提问的关键。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实际上起着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时机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

三、富有思维含量是有效提问的保障。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这就是说课堂提问,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学习活动的愿望,课堂提问,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也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那种“听明白了吗?”、“是不是?”、“同意吗?”等简单并机械的问题,表面上看师生互动、活跃流畅、热热闹闹,实际上思维含量低,多数学生并未深入思考,只是随声附和,难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认知的参与。

浅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大岔学校

米永霞

纵观现在的课堂,很多教师都有这种感觉:学生上课举手发言不积极,课堂讨论气氛不热烈,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布鲁纳(美国):“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引发探究欲望,还能激发思维,使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主动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今天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一、设计合适的问题

根据检测目标的不同,可将问题划分为两个层次:低级认知问题和高级认知问题。

低级认知问题是用来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一般不会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而高级认知问题则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答案不唯一确定,促使主动思考。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精心:不仅要注意难易程度,使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还必须问题明确,不能引起学生疑惑、误解和猜测,当然还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可能答案,准备对策。

二、把握合理的时机

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才能使教学灵活有效。

1、学习情绪需要被激发调动时。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想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就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2、研究、探讨新知识时。在学生尚不明确新知或对新知未知的时候,代表性的问题可以指明学生探究的方向,突出重点。

3、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时。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或者思维受阻时,及时的问题可以引导、启发学生,开启他们的思维的闸门。

4、自我学习感觉满足时。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拓展性的问题可以启示他们的不断探索和研究,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但是,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能随便提问,更不能为了惩罚学生而问问题。

三、讲究科学的提问

科学的提问要注意七个讲究,才能使得问题可伸可展,可收可放,达到满意的效果。

1、讲究目的

课堂提问要讲究明确的目的,提问必须为教学要求服务。备课时就要考虑提问

的目标:是为引出新课?还是为前后联系?或者其他?尽可能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

2、讲究启发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促使知识内化。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中,当学生已经想出了一种直接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后,我问:“还有别的办法吗?”一句话启发了学生去探索、发现:原来还可以用大面积减去小面积,即添补法。

3、讲究逻辑

提问必须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活动顺序进行,讲究逻辑:问题做到环环相扣,解决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否则就会造成学生的思路混乱,影响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向。

4、讲究针对

提问不仅要针对教材,还要针对学生。提问时要紧扣教材,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提问,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提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5、讲究适度

问题的设计应难易适中,不仅要有广度、深度,还应有坡度。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不动脑筋就轻易答出。只有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才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6、讲究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讲究创造

创造性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还能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

四、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问题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机会应平均分配。

1、忌偏爱

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只喜欢向优生提问,不愿意向中差生提问。根据调查: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答题的愿望,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认为提问是教师信任的表现,要求一视同仁。偏爱会使提问失去魅力。

2、忌惩罚

个别老师将提问作为惩罚手段,专门收拾心目中的“差生”。答不上,罚站,罚

作业,罚劳动,甚至全班,惩罚破坏了教学和谐的美,使得师生对立。惩罚使提问变味。

3、忌讥讽

提问时,亲切的语言、热情的态度、轻松的气氛都将消除学生的紧张和压抑。对差生,绝对不要用“这么简单都答不上,真笨”之类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应以鼓励的语气提问,用赞许或肯定的口吻评价,忌讥讽。讥讽是提问的敌人。

4、忌齐答

齐答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维,易造成假象,使信息反馈失真,影响教师的判断和矫正。当然,更不能将齐答式误为启发式,一堂课齐答到底。齐答使提问黯然失色。

五、中肯的评价

中肯的评价可以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学习的兴趣,能鼓励和督促及时的消化和复习,还能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得到及时调整和改变。因此,提问中的评价,应做到:(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疑;(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

当然,提问时还要面带微笑,切忌态度生硬。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都可能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不耐烦、训斥、刁难,会使学生惧怕、回避,甚至生厌,阻碍教学进程。相反,则增强信心,使思路清新,回答准确。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提问能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课堂提问才会真正的做到有效,课堂才会成为学习的乐园,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谈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

大岔学校

米永霞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关键在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成为教师管理工作者的共识。为尽快提高教师的水平,很多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制度,如学习制度,一周要读多少教育理论、经验文章,做多少学习心得笔记;听课制度,一个学期要听多少节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研讨课等,做多少听课笔记,学校领导可不事先通知进入课堂听课(有的地方谓之“推门听课”)„„凡此种种,出发点很明确,就是要使教师们尽快地提高业务能力。然而,收效总是不尽如人意。教师们被严格的制度约束得很辛苦自不必说,学校花了金钱费了时日换来的效果并不大,甚至招来怨声一片。原因何在?其一,不能与时俱进地把握教师职业特性。伴随严格的管理制度,往往是简单化、强压力,只从职业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考虑或不完全考虑教师身心发展的需求,使教师处在被动的地位。其二,语文学科教师的特殊性理解得也不尽全面。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教学中,言传身教,无所不在,好的语文教师全身都是语文教育的元素。

因此,要真正做好语文教师培养工作,不仅要重视其教学的基本能力、基本功的锻炼提高,更要重视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关注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相对好的生存、生活状态,才能带来相对好的教学状态。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要有人本的思想,着力引导教师学会享受职业生活,增强职业的幸福感。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个人要在自己的职业上有精彩的表现,取得一定的成就,必须依赖强烈的内部动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因此要引导教师创造并享受自己的职业生活,从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寻找持久有效的动力。

2007年冬季,我在一次教学视导中,发现老师们很有创意、很享受地完善着自己的职业生活,我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在视导报告中写了这样一段:

在我看来,教书不仅仅是我们的职业,更是我们的生活,是生活我们就不仅仅只有责任和义务,我们还应有权利享受这种生活,美化这种生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恒久的热情。

语文教师尤应如此。没有哪一个学科与生活、与情感、与人的个性成长的联系会超过语文学科,没有哪一个学科教师能像语文教师那样其人品修养、文化素养等给学生如此深刻而直接的影响。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呵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享受语文学习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在忠于职业操守的同时,

也要懂得享受职业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延己及人,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我很欣喜──真情涌动的热爱

在和老师们交流时,我听到了这样一些肺腑之言:

案例1:

“语文是甜的!”“我感到语文课堂越来越有味道,越来越有美感。”“每上一次语文课,就经历一次感动。赶紧记下来,珍藏越来越丰厚。”“语文课返璞归真,孩子们学有所得,提高得快,我感到格外充实。”„„

用心体味语文,用情诠释语文,用科学与情感合力实践语文。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语文,给孩子们创造的是怎样一种学习的境界呢?

我很欣赏──诗意生活的营造

在所到的几所学校里,我发现师生们都喜欢写诗,用诗讴歌丰富多彩的教育和学习生活。老师们乐意把诗情撒播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赋予教学生活以诗情画意。

在每个学校所提供的材料里,都有老师和学生写的诗,赞美美丽的校园,歌咏美好的教育与学习生活。

案例2:

榆林市实验小学孔德勇校长及师生合著诗集《倾听花语》,近300首诗篇记录着精彩的人生,描绘出灿烂的教育理想。

榆林市师范附属小学老师们记载自己收获的《个人展台》,专集名称也透露着清新的诗意:“倾听花开的声音”“让学生问起来”“在平凡的教育日子里”“生命的行走”“成长着,快乐着”„„

在这样诗意的情景里,会让人产生多少美好的期待呢?语文的境界令人陶醉。语文乐无穷!

我很赞同──新的备课方式的创建

榆林市师范附属小学以制度形式确认的两种新的备课方式,即“共享集智式备课”“情智诚信式备课”,较好地体现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教研新思路,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同时又能尊重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把教师从低效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实践的反思与问题的探讨上。我觉得这两种备课模式值得推广。

案例3:

“共享集智式备课”,又称为“3+1+1”集体备课模式。以教研组为单位,就主要教学内容确定主备人,主备人参阅3篇名师教案(或刊物发表的教案),再结合班情备课,写1份合适的教案,然后主讲1次研究课,供大家学习、反思、研讨,从而成为大家可以共享的教学资源。

“情智诚信式备课”,一种较宽松的个人备课形式。即对于有12年以上教龄,

前一学期教学评比在“上等”的教师,备课只需在教材上勾画圈点,作提示性备课,不要求每课都写书面教案,以空出时间做较有深度的教学反思与总结。

因人而异、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会激发每个个体的智慧、创造性。这或许是一种和谐求实的工作机制吧!

之所以引入这段文字,是想说明,用心的、有创意的经营语文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专业化成长的重要一环,有了爱,有了享受,才会绘就美好的语文教育生活蓝图。

从专业的角度看,内外兼修,以练内功为主。积淀愈深厚,自内而外的爆发力就愈强,才能游刃有余地适应语文教育生活。

诸如示范课、观摩课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为教师交流展示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个人对这类活动持一个肯定的看法。可是我常常听到参加这类活动的老师抱怨:某某的课确实讲得好,可是他(她)的教法在自己的学校不适用,自己很难学,更不用说去照着做了。我会提醒老师们:你想过要学习什么吗?如果只看重学习名师们的一招一式,或者是外在的教学流程、手段运用等,而不去思考那些形式背后的东西,就只能学到些皮毛,盲目模仿,就很难有质的飞跃,甚至是东施效颦。“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文如其人”,对语言的敏感取决于个人的知识、阅历、情感等多方面的修养。积淀丰厚,修养到位,就能熟练地驾驭语言,进而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因此,加强专业技能、方法方面的训练固然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要抛开急功近利的思想,修身养性练内功。

第一,要加强思想修养,提升道德水准。一切语言活动都是思想、思维的表现形式。因此,语文教师的思想素质非常重要,要不断提升个人的思想修养。文字本身虽然只是抽象的符号,可是它一旦有了生命的依托,就会异彩纷呈,就有了迷人的神韵。而能赋予语言生命的便是人的思想,思想的境界有多高,语言的魅力就会有多高。语文教师要很好地实践语言,首要的就是要有思想道德的历练。像博爱、良知、志趣等等这些东西要好好培养。有一篇报道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一个侏儒把刚刚讨到的100元钱,转身放进了临近的一个癌症病人的募捐箱。记者对他说,你得到100元钱多么不容易呀,为什么马上又捐给了别人呢?那个侏儒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他比我更需要钱。”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这就是爱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我们语文老师要在这些方面提升自己的修养,人品高了,文品才高,教品才高。

第二,要要加强文化修养。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有了文化才有高度,才有广度,才有视野。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群体有个现实的问题,即文凭不高,文化知识欠缺。因此,应该好好补一补文化的课。要了解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对本民族文化发展的精华、糟粕有准确的清晰的认知。我们的教学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如主题怎么把握,价值观怎么把握,都与文化功底不深有关。同时对世界各民族的多元文化也要有一定了解,能够正确分析,形

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第三,要加强文学修养。文学教育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但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文学修养就能够理解语言的奥妙,积蓄欣赏、运用语言的功力,能够欣赏语言、品味语言,熟练地驾驭语言文字,教师进行语文教育活动就能得心应手。熟知了文学的基本规律,才能运用这些规律完善语文教育生活,懂得完善语文教育生活就能享受教育职业生活。如果语文教师有享受语文教育的感觉,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感觉传达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会有一种幸福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强。

总之,我认为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要太过功利,或者说直奔主题,而应该引导语文教师学会享受职业生活,着力练内功,丰富积淀,水到渠成地使内部的力量迸发出来,发挥到语文教育活动中去。

第12篇:体育教学课堂提问策略浅谈

体育教学课堂提问策略浅谈

一、面向全体,分层设疑

体育教学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一定的难度和跨度,同时还要注意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设置的问题应该能让多数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可以回答。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面”,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并注意用适当言语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听、看,如“现在请某某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的解答是否正确和完整,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使人人都有回答的机会和责任。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不同,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他们所解答的问题也应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如采取判断型的“是什么”、描述型的“怎么样”和分析型的“为什么”,区别对待。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

二、激励参与、诱导探索

教师要通过提问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行动的主体,诱导学生围绕问题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进行论证,争取正确的结论。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循循善诱,层层激发,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探索。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往往期望学生的回答与所谓“正确”或“标准”说法一致,当学生的回答不一致时,就打断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其他同学回答或自己把正确的答案全盘说出。其实学生的回答与正确思路、标准答案南辕北辙是难免的,教师要正确对待。即使学生的回答完全错误,教师也应听完后再给予评析,可能他的这种思想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另一方面,有些学生的回答听起来荒诞不经,但其中往往隐含着别出心裁的想法,富有创造性的思路、解法,教师如轻易否定或置若罔闻,就把创造之花、异想之苗窒息扼杀了。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学生对所谓的“标准”提出不同看法,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善于发现常规之外的东西,提倡求异思维。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提出这样一来一个问题:“球和木块哪个易于滚动?”学生往往回答球比木块容易滚动。在我的一节课中,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如果作用于木块一定的推力,而球受到一定的阻力,木块易于滚动。”在沉默片刻后,我首先对此学生的善于动脑有独特见解的行为给予了鼓励,并让学生根据此问题进行运动体验,最终通过验证归纳、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在受力相同的条件下,球比木块易于滚动,因此,在做前滚翻时,除低头、含胸、团身似球型外,还要推手、蹬地给身体以适当的推力。所以在提出此类开放性的问题时,应允许学生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并让学生自己再提出新课题,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优选问题,激发动机

教师设计问题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使问题有吸引学生的力量。一般来说,能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问题,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底层次知识与高层次知识的联系处。教师如果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就会在学生的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践、低层次知识与高层次知识之间的矛盾,使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桃子”。通过设疑、解惑,最终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同时,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提问与练习相结合,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多进行身体练习实践,不能破坏体育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提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问使学生加深对动作、技术的理解,更快地掌握动作。

四、选择角度、巧设梯度

课堂提问中,教师不仅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取不同的角度,还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变换角度,使问题新颖、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同时,教师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难度适当,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与其具有的水平相适应,根据内容设计出一些“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跳起来摘到果子。同时,在问题设置上,紧扣教学内容中心环节,注意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这样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点”的信息量,同时具有一定“面”上的信息量。例如在短跑蹲踞式起跑教学中,先要求学生回忆所接触的起跑技术动作,然后将起跑技术的演变过程做一个示范、讲解(俯卧式、转身式„、蹲踞式等),并要重点讲解蹲踞式起跑的技术特点和优点。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起跑技术的变革,又增强了学生对蹲踞式起跑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创设情境,开拓想象

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性。这类问题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展示情境,以图画、录象、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而想象是知识基础优化的源泉,是活跃思维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想象。帮助学生发掘教材中某些动作技术、技能的知识点,必须重视开拓学生思路,诱发学生思维。如在体操跪跳起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弹簧,然后让学生跪立垫子上模仿弹簧并亲身感受:如果要弹跳起来,我们首先应该怎么办(身体向下压)?力量从哪里来(摆臂、压小腿)?弹压下去后,是什么状况(腿面贴垫)?接着演示弹簧并结合学生的模仿练习,启发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动作要领,得出结论。

六、语言亲和,明白简练

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解答问题,教师的语言都应力求亲切柔和、感情丰富,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指令性与强制性的语言有时会使学生感到压抑,产生叛逆的情绪。教师提问的语言要力求明白简练、干净利落、恰到好处,使学生能迅速领悟教师提问内容。在解答问题时,教师尤其要注意语言节奏的合理运用。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停则停。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它即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第13篇:机械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

摘要:课堂提问又称“设疑”,它是熔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炉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机械教学中富有艺术的课堂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诱导学生展开定向思维,可以诱导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促使教师适时地调控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展示才智的机会。机械教学中提问的种类有: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等。机械教学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有:紧扣主题,富有层次性、逻辑性的原则;启发和激励学生思维的原则;问题精炼、明确的原则;量力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原则。总之课堂提问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由于教师教学艺术风格各异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课堂提问也无一定之法,全在教师用心而为之。

关键词:机械教学、课堂提问、作用、种类、原则、艺术

课堂提问又称“设疑”,它是熔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炉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当今国内外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给课堂提问的一定程度的重视,都在追求提问艺术的完美,乃至出现了提问为核心的“问题教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观点虽有点偏面,但反映了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与质量在很大适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从事机械专业的各专业课教学十多年,对机械教学中课堂提问有一定的认识、实践和体会。

一、课堂提问在机械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是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思辩能力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因此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具有以下作用。

1.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具有吸引作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职高学生跟普高学生相比,相对来说“双基”较差,尤其是机械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好多学生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被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所吸引。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有时还可以将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注意上来,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结合。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讲、思索,学好机械专业课就有了基本保证。

2.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具有激发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加涅指出:“离开了学习者的动机……不能引起学习。”同样,离开了教师的激发,动机只能处于潜伏状态。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动机时,人体内必然出现一种张力系统。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这样,就会使学生精神振作,迫使学习者追求问题的解决。这种由提问而引起的张力移动,就是动机的激发。例在高职班《机械制图》组合体的一节复习练习课中,先利用Authorware多媒体展示一组根据两个视图补画第三视图(如下图)。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每组一题。并提出以下问题:(1)先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分析这些组合体由哪些基本形体组成和两个视图上的各线面的含义。(2)然后想象出物体的形状。(3)借助已知视图,利用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投影规律,补画出第三视图。 ……

3. 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具有定向作用,可以诱导学生展开定向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时,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开动思维机器去主动寻求答案;当学生思维方向不明确时,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被认知的对象,使学生沿着一定的方向去思考;当学生的思维积极向前推进去攻克难关时,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开辟新的蹊路,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产生顿悟与突破;当学生要对思考过的问题进行整理时,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将思维进行有条理的收拢,得出圆满的结论。这样,富有艺术性的提问,促使学生的思维按:“启动—定向—活跃—收拢”的方式进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

4.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具有诱导作用,可以诱导学生深刻理解教材。

“夫子循循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称赞。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学生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之。”可见,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给学生指明清晰的思路,并诱导学生按照这一思路,自然地深入到教材中去,从而形成“教师循循善诱于前,学生孜孜以求于后”的教学局面。

5. 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具有强化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机械专业课教学中通病之一是没有重点、难点,平铺直叙。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强化重点和分散难点,使教学跌宕起伏,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印象,巩固所学知识;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还可以通过师生对所提问题的求解,强化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6. 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具有反馈作用,可以促使教师适时地调控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日常生活情况,或检查学生对过去已学知识的感知、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或变革内容,或调整进度,或改变教法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发展,同步运行。

7. 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具有实践作用,可以为学生创造展示才智的机会。

学贵有疑。有疑,就会积极思维,努力探求;明疑,就能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了语言表达的机会,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明疑,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其进取精神会得以提高。此外,学生通过明疑,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二、机械教学中提问的种类。

在机械各专业课教学中,提问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种类,结合当前机械各专业课教学目标的实践,依据布鲁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方法,可以把提问分为以下几类:

1.回忆性提问

主要是使学生联想所见所闻的事或回忆已学过机械知识。教师经常用到的关键词是:“什么是”、“写出”、“说出”等。如(1)回忆日常经验。例在《工程力学》“力矩和力偶”这一课题教学中,“我们用手转动门进行关门或开门,手作用在门的什么位置,小臂与门的相对位置如何?”(2)要求是与否的问题。例在“力矩和力偶”这一章复习课中,问“力矩和力偶矩在平面力系中作为标量还是作为矢量,正负号规定是顺正还是顺负。”(3)概念、规律、表达式、单位、常数等的回忆问题。例“什么是力偶”。知识水平的提问是最低层次、最低水平的提问,它涉及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回忆。

2. 理解性提问

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至今已学过的知识,领会技能要领。可用来帮助学生组织所学知识,弄清它们的含义和之间关系。对理解性提问,常用的关键词是:用你自己的话叙述、比较、说明、对照、解释等。如(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退火与正火的主要区别,各应用在什么场合。”(2)让学生自己的话讲述中心思想。“你能讲述一下钢能进行热处理的根本原因和热处理三个阶段的意义吗?”(3)对比。“试比较共晶转变和共析转变异同点?”(4)说明。“请说明简化后铁碳合金相图主要的特性点和特性线的含义。”理解性的提问,除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所学的知识,能比较或对照事项的异同外,还要求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学生要正确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

3. 应用性提问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一些工程中问题。可用来鼓励和帮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精神。应用性提问,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是:应用、运用、分类、选择、举例等。如运用右手法则和右手螺旋法则判断蜗杆蜗轮的旋转方向和旋向;举例说明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的运动特性。应用性提问,要求学生把所学的某些知识应用于某些具体问题,对问题进行分类选择,以确定正确的答案。或从某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基本原理。

4. 分析性提问

主要是让学生透彻地分析理解,推断事物或现象的动机与原因,授引有说服力的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分析性提问,教师常用的关键词:为什么、什么因素、证明、分析等。如为什么说麻花钻的切削部分由五刃六面组成;分析说明刀具五个主要角度的变化对切削加工的影响等。对于此类问题,要求学生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分析资料和现象以确定原因,进行推论或得出结论。

5. 综合性提问

主要是让学生寻求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可用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一种新的或有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关系。综合性提问,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是:预测、如果……会、鉴别、总结、论述等。例如:假如物体间不存在摩擦力,世界将会怎样的?总结提高机加工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措施。论述使用中心架和跟刀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综合性提问,考察的是学生对某一课题或内容的整体性理解,要求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类问题最有利培养学生思维的多维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6. 评价性提问

主要是让学生寻求评价。可用来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判断材料或信息的价值。教学中常用的关键词是:判断、评价及你对……有何看法等。如(1)要求学生判断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问题。“你谈谈在解决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问题时,试分析比较几何法和解析法的优缺点。”(2)要求学生判断思想价值。“你认为刚体、质点和平衡等力学模型,反映了什么科学思想。”评价性提问,要求学生对一些观点、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判断与选择,也要求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机械教学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提高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日本,一些教育家把课堂提问分为“重要的提问”和“徒劳的提问”,并认为“重要的提问”具有以下特点:①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②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的发展相适应;③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④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多个具体目标;⑤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积极思维。“徒劳的提问”存在以下通病:①目标不明确;②零碎,不系统;③无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的能力大小;④用语不妥,意思不明;⑤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没有间隔和停顿。在机械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使每课提问都成为“重要的提问”,教师必须遵循课堂提问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

1.紧扣主题,富有层次性、逻辑性的原则

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课堂提问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紧扣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成一个个递进式的问题,诱使学生一步步地深入下去。例如,教学中可以先设问,诱导学生;再反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最后又进行到追问、深问,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化、提高。习题的提问,更要善于沿着一条思路,培养学生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例举李世维主编《机械基础》§4-1钢铁材料教学中,按照“分类→典型钢号→主要用途→性能要求→化学成分特点→热处理工艺特点及相应组织”这一主要线索来提问,运用归纳、小节的方法去梳理、概括、归纳各部分内容,将分散的内容集中、繁杂的内容高度概括,以达条理、系统、精练又便于记忆的目的。

2. 启发和激励学生思维的原则

教师要根据机械各专业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课堂教学的阶段性,善于不失时机地安排提问。要抓住知识的疑难发问,以便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要抓住知识的模糊点提问,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识结构。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善于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的思考题迫使学生思维,使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3. 问题精炼、明确的原则

教师提出时语言简练,题意要明确。为此,教师必须从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切不可灵机一动,信口设问。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原设计,要根据从学生中反馈来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变通,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量力性原则

授课中,教师要以实验现象或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培养高度”进行设问,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思索后能够回答,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选择提问对象时,也要注意层次性,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5. 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原则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以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提问时态度要亲切慈祥;要有民主作风;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对答错者要鼓励,有创见要赞扬;要善于用夸张的语气和鼓励音调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要组织学生仔细倾听回答,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确认和修正。教师提问应持乐观态度,要充满信心,使学生从教师愉悦的态度中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教师还可以通过变换自己在教室内的位置同学生进行交流,以达到最佳的对话效果。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由于教师教学艺术风格各异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课堂提问也无一定之法,全在教师用心而为之。

参考资料:

1. 施量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王棣生主编.中学物理创新教法—课堂组织艺术.学苑出版社.1998

第14篇:课堂提问是协调教学活动

课堂提问是协调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教学提问能起到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实现信息反馈等作用。那么,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提问呢?

一、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向功能。在教学的各个实施阶段问题的提出起着不同作用,但教学中设计的问题都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目地性。

1、在课文引入阶段,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习的学习欲望。

2、在初读课文阶段,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知课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确定思维的方向。例如本课学习中,老师先问到了这首儿童诗共有几个小节,这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3、在细读课文阶段,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把握文章的主体,实现文章的教学目标。此时的提问一定要把握教材,紧扣目标。在有限的课堂上,教师要考虑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效果。问题的设计不可离题太远,不宜旁敲侧击,应集中、简洁,紧扣教学目标,使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教师的提问应依照教学目标理出明晰的思路。这样的提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思维特征,紧扣学生的思维过程,让他们思考的有层次,有条理,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更快实现教学目标。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老师紧扣学习重难点,提问:雷锋叔叔做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由此引导学生自读学习课文。通过问题的解答,完成了教学目标中通过具体事例体会人物的品质的教学目标。

4、在总结阶段,提问的目的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总结性提问,在学生答问中获得反馈信,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从中可以了解知识重点、难点,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效。例如通过课文的学习,老师提出了你认为雷锋叔叔是个怎样的人?我们现在需要雷锋雷锋叔叔,他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吗?我们应该怎么做?等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课文的主题思想,使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参与。在一个班级中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认知水平不一样,个性存在差异,对同一篇文,同一个句子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遵循教育个性化的原则在教学中设计提问,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开放性的问题,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问题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回答。这样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刘老师在课堂中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雷锋。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参与性大大增加,都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提问要有创新延伸。创造力是素质教育中最高的能力目标,也是21世纪人才的最重要特征。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时刻不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保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例如学习第二小节,在指导朗读过后,配以画面,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看到这样的小路你想到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体会雷锋叔叔冒着细雨背孩子回家的艰辛,体会其助人为乐的精神。教师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法,师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思考,想了很多的好的想法,学生的思维完全发散开来。

四、提问要注意时机和技巧。提问要难易适度。我们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同时,问题应提得比学生的实际水平略高一些,这样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状态更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这堂课中,刘老师利用幻灯片,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想让你的名字出现在光荣榜上,你该怎么办?

五、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培养良好的释疑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各个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一些离经叛道的想法,鼓励学生把他们的疑惑表述出来,倡导进行自主释疑解惑,更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学习。

此外,提问还应随时注意捕捉来自学生的信息,适当追问;还应注意提鼓励性的问题,为学生营造出一个人文的、宽松的语文课堂。课堂提问是通过问题组织教学过程,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每上一节新课,都应该给学生一个新思维的起点,一个崭新的思维方向,使学生创造的源泉形成于课堂,发展于课外,成熟于发现。只有当学生领悟到提问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获得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个语文老师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堂本是精彩的课堂,课堂提问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更不应该简单呆板、一成不变。当然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让学生从自我的提问中体会到:该问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值得去思考?有了疑问如何去探索找到答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可强求一致。

第15篇:郑晶晶课堂提问有效性心得体会(推荐)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郑晶晶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直是老师们的一大疑问。现就个人教学经历谈谈以下几点:

一、提问的意义

1、督促,课堂提问是最简单的测试。学生会为了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好评、同学的赞赏,而做足十二分的准备。形成一种潜在的压力,俗话说“压力就是动力”。

2、激励,

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课堂属于被动状态,这是由于学生的惰性,或者害羞的心理作用。

提问会让教学更加活跃,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3、反馈,这点很明显,从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与否,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就可以看出有多少同学掌握了该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还有那些地方有错误。

4、引导,课堂中,部分学生的思维虽然很活跃,但是思路很混乱,而正确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循序渐进,以及准确掌握课堂的重难点。

二、提问的盲区

1、没有提问或提问过少,会让课堂变得成了老师的讲座,违背了“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的教学原理。

2、提问过多,会让课堂变的异常活跃,甚至平时什么也没学会的学生为了凑热闹,也在“讨论”(当然内容不得而知)。等到无法收场的时候,就会发现这节课很失败。

三、提问的技巧

1、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课堂提问不是固定的模式,应随机应变。课堂本来就是瞬息万变的,如果按常规的提问模式,会变的牵强附会,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应针对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开始,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或者在教学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或者在教学结束时,提问留给学生课余时间思考。

2、把握课堂提问的对象以及方式。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提问不能是盲目的。面对不同难度的问题,选择不同基础的学生回答,对于难点的问题选择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采取连续发问。对于简单的问题选择基础差点的学生,让其感觉到老师还是很重视

他,给他于学习的积极性。不管学生回答对,应该给予一定肯定和赞赏,但不得过分夸奖。回答错或者答不出,也不得批评讽刺,也应多鼓励。

3、提问的节奏。提问的语言速度也要和音乐一样有快有慢。对于简单的问题讲快一些,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复杂点的问题,要讲慢一些,甚至可以把问题写出来,这样不至于学生连问什么都不知道。

4、意提问的内容。提问也必须有条有理,思路清楚,循序渐进。盲目、胡乱的提问会让学生的思路也变的杂乱无章。正确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有条有理,思路清楚的思考问题。

提问还要上升到理论的层次,以至于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模仿老师,自我发问,这样在课余学生中会有更好的效果。

四、生物课堂提问设计应具备的特点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是低劣的提问,因此,提问必须有选择。同时,提问还要考虑效果,以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设计的提问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启发性。提问必须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教学“家鸽”一节内容在导入新课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同窗们,我们都知道鸟是能够在空中飞行的动物,那么,鸟为什么会飞呢?如果把人工做的翅膀绑在你的双肩上,你会飞吗?你为什么不会飞?”在学生思考答复的基础上我们可进一步提问:“这是因为鸟除了具有翅膀外,还在形态构造上、生理上具有一系列适应飞行的特色,而人不具有这些特色,所以人不会飞,那么鸟在形态构造和生理构造上有哪些适应飞行的特色呢?”这一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有利于活泼学生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涌现疑问,如果你们做到了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善于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

思考,你的教学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2.选择性。生物课堂提问的天地是广阔的,所提的问题要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选择,做到目的集中,抓住重点,突出难点以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目的。如:讲解细胞质遗传特色内容时,细胞质遗传特色的形成原因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原由,突破“母系遗传”特色的原因,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受精时精子核遗传物资与质遗传物资进入卵细胞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从而使学生明确受精卵中细胞核遗传物资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遗传物资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以此突破“母系遗传”这一难点。

3.有效性。课堂提问设计应为教学目的服务,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设计课堂提问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设计的提问难度太大,学生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答时,思维就会受阻;如果设计的提问没有难度,太容易,也会从另一方面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设计的提问应是学生在课本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而又与课本和以前学过的知识亲密相关的。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程度,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构造和思维程度为基点,使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要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提问设计必须以所有学生都参与为前提,既要考虑造诣优良的学生和造诣一般的学生,还要考虑造诣较差的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不同梯度的问题,以适合不同程度、层次学生的个性要求与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第16篇:《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心得体会

《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心得体会

很荣幸来到河北师大进行为期10天的美术培训,听了张丽霞老师的《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对于刚刚接触美术教学的我来说,没有教学经验,对课堂不能很好的把握其内容,“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老师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上好每一节课。美术课堂离不开老师的提问,提问要有铺垫,要将问题引出来,不能让孩子觉得问题很茫然,不知道问的是什么,不知从何答起。教师要培养学生给你对这堂课的兴趣,适时适当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同时更是一门艺术。

首先,课堂提问不是一种随意迁就而问,不应是无计划的的提问,为使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起到最优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适时设疑,巧妙发问,这样既防治打击后进生的自尊心,又可以激发先进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质量,

其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让学生学习起来充满活力。提问是巩固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制服学生的法宝,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成功而提问,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提问。

第三,问题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可接受性、有启发性、有趣味性、有开放性,问题要层层递进,层层加深,并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老师也要注意说话语气,语速、表情、动作,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给小朋友一定的感染力。

美术课本身需要创新,能有效地提问问题,可以加强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会在今后的学生的教学对话中广泛应用有效提问,并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努力探究课堂的有效提问的方法来跟好的引导孩子们的学习。

第17篇: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的艺术

——读《山东教育》心得体会

恒源小学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山东教育》教学版中的一篇题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三个技巧》文章感受破深。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能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

一、提问内容的设置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展开,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随便凑几个问题。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这一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教师必须心中有数。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设计提问内容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或学生完全不加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提问时机的把握 课堂提问如果问得过早,学生思路跟不上而感到突然,问得过晚,就如同“马后炮”起不了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颜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地提出问题。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当同学们在听课中流露出迷惘神情时,教师应及时提问,便于发现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对症下药。一节课中,不可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热烈,一味地问个不停,使课堂教学变成提问式教学,其效果必将适得其反。一个单元、一个课时都有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只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其他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导入、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说带着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有时是千变万化,难以预料的,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所要提的问题,事先周密地考虑到、设计好,并根据课堂上教与学的发展情况,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策略,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情况,教师应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从而灵活地提出针对性强的新问题。

三、提问技巧的应用

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老师在这方面应有更高的造诣。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当你设计好了提问内容,把握好了提问时机,选择好了提问对象,那么,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而这东风就是提问技巧。提问形式要多样,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教师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应先提问,然后再请学生回答,这样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有可能叫来回答问题,使之保持高度注意力,积极思考。提问语言要明确,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受到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牵引。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

第18篇:课堂提问要讲究趣味性

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松溪一中叶娴茹

【摘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提问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置课堂提问,既要有趣味性、启发性、目的性,又要注重知识点之间以及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学生的差异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

高中语文

趣味性

启发性

目的性

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丰富,且跨度大,难度高。对教师而言,如何破解“围城”,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心理学也讲,”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设置的提问要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课堂提问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成与败,因此教师要设法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长期以来,本人都在努力探究更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现将自己一些浅薄之见,结文呈出,旨在引来方家之玉,以指点迷津。

一、课堂提问要讲究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刘国正说:“有味课堂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高中生心智接近成熟,抽象思维能力明显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大幅度提高,但兴趣仍然是他们学习动力的主要源泉。如何利用问题有效调动高中学生的积极性呢?教学中,可以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提问,也可以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提问,还可以结合夸张的情境提问,等等。如,在分析沈从文《边城》中句子“但是另外一件事情,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时, 我的课堂提问是,“句中‘另外一件事情’ 是指什么?”。又如,在教学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课堂提问是,“宝黛初会时,为什么贾宝玉对林黛玉会产生浓烈的兴趣”。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适时提问便是投石激水,一些灵感火花往往就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通过提问,学生讨论、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把有些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变成“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学习的内心疲劳,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就不再袖手旁观,而是兴致勃勃地加入课堂讨论中,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又如教学《失街亭》时,若问“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 就显得机械刻板, 僵化了学生思想。若改问 “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 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 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这样的提问, 既紧扣了教材, 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大为有利。这样的提问,使学生热情高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问题再现了学生的生活情景,他们对此类话题比较敏感,对问题的结果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的提问一定要立足于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投其所好,就能最大限制的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学活动要靠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提问既要启发点拨,旁敲侧击,引起学生联想和想象,又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引导学生判断和推理。教师教学之前, 学生在阅读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之作时, 思想上往往是困惑迷茫的。他们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处,应该学习与借鉴什么。从认识上来说, 远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这就亟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例如,在赏析柳永的《雨霖铃》里的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如果只要求学生领悟这两句词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诗人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之情,也何尝不可。但如果教师进一步诱导学生思考:同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什么这两句流传千年,成为柳词的代表呢?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会展开深入的讨论,探究,并最后得出结论:词人选用了“杨柳”、“风”、“残月”三个最能触动离愁别绪的意象并集中在同一幅鲜明画面里,而这幅画面又是在一个特定时刻——“酒醒”之后。试想,此时是柳永离开心上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画面还鲜明的烙印在心头,刚睁开眼,就面对眼前如此凄凉冷破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前途渺茫,却还要继续前行,离心上人越来越远,这难道不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写照吗?这样一启发思考,诱导,学生的兴致陡增,还让学生掌握了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又如教学《失街亭》 时有人设计了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 , 这就未免过于简单, 这个问题根本不富于启发性, 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换一种方式如向学生提出 “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街亭对蜀军有怎样的重要性?何以知之?” 之类的问题, 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些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只有通读全文, 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才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培养学生研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可见教师提问的启发性,既遵循了孔子的教诲,又达到了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课堂提问要讲究目的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首先要正确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功能与课堂提问的目的之间的关系,对课堂提问的核心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而要想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求教师能够针对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课堂提问,使学生思考有方向,分析有路子。比如在教学姜夔《扬州慢》时,为让学生理解词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作者来到今日的扬州城,看到了什么?过去的扬州城是什么样子?哪些语句描写了过去的扬州城?词中所写的景色都是作者亲眼所见的吗?这些写景的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一一理解思考分析这些问题,就会较为轻松地掌握了答案:这首词运用了对比、虚实结合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学中只有通过这样有目的性的提问,才能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既轻松愉悦又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课堂提问要注重知识点之间以及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课堂上提出的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某种内在逻辑顺序为标准组织起来的协调统一的整体。教师既要以问题的形式把曾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巩固旧知识,又要以有效的问题对学生加以引导,为以后学习与先前相关知识内容提供思考方向。例如在学习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我研读了课文,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婴儿、童年时期感受、体验母爱的能力有什么区别?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一个成熟的人会成为他自己的父母?这三个问题之间是环环相扣的,理解前一个问题,才能更好的解答下一个问题。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全面探讨,有利于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从而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扫清障碍。注重关联性的课堂教学,既能学生温故知新,又让学生知道语文学习是需要循序渐进、厚积薄发。

五、课堂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学生的差异性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要树立“有教无类”的理念,保证所有的学生都享有均等受关爱的权利。同时,教师要充分认清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合理选择答问的对象。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育集体的同时,必须看到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关怀备至地教育每一个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一个学生如果长期不被提问,就会懒得思考教师的提问,从而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上述认识,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中,既可以考虑一些让集体回答的问题,又要设计一些能体现个体差异的问题。如提问探究性、审美性较强的问题,可以让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来回答;基础性、应用性较强的问题,可以让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回答。总之课堂中提问的问题,要尽量让不同个性、不同群体的学生都参与其中,而不是让人袖手旁观。

当然,要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还需要教师付出多方面的努力:一是深入钻研教材。要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热情饱满的情绪,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就要在课前充分地备课,精心设计好课堂上每一个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吃透教材”,对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教材的内涵与外延都要融会贯通。二是充分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智力状况等情况,准确判断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产生什么困惑,提出什么见解,形成什么思路,采取什么举措。这样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课堂教师过程中的被动局面。三是要不断充实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眼中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才智、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厚,视野越宽广,业务素质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更有底蕴,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提问成为吹开学生智慧之花的春风。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掌握了提问的技巧,才能娴熟自如地驾驭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发展学生思维, 有效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第19篇:毛概课堂提问

第一章 坚持党的先进性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1、课堂讨论:“私营企业主”能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P341 P343 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力量,这么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它能够看清谁是革命的朋友,谁是革命的敌人,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制定正确的政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民族资产阶级除了土地革命时期始终是我党统一战线的对象,是与我党一起出生入死的亲密战友,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国初期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要团结的对象,但后来由于在“左”倾思想的干扰下,逐渐消灭了资产阶级,尤其在*时,资产阶级在中国基本上被消灭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经济现代化时期。由于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于是私营企业开始发展起来。接P341所以,将私营企业主纳入体制内是识时务之举。“很清楚,在一党体制下,一个新集团要进入该政治制度首先必须进入党”。[④]于是,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也是必然的了。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他能够组织和动员最广大的社会力量,而站在某一阶级外去组织和动员这个阶级是有困难的,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农民阶级,于是把农民阶级视为最亲密最忠实的盟友,在农民中发展党员,为动员知识分子,将知识分子看作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同样,想组织和动员私营企业主阶级,就不能远远地向他们打招呼,而是到他们中间去,将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实际上,吸收新的团体进入政治体制,意味着该政治体制权力的扩大。”接P343[⑥]对社会稳定,政治发展都不无裨益,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私营企业主阶级的健康发展,有了组织和政治信仰的私营企业主阶级无疑会更健康,更积极地服务社会。

2、有人提出,我们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如果允许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入党,党的性质会不会改变?

(1)党员成分与党的性质有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党的性质 (2)党员成分不是影响党的性质的决定因素 党员成分与党的性质有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党的性质,党的社会成分作为党的组织状况的一个指标,有时会给党的活动带来影响。因而,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始终坚持把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中发展党员作为党的队伍建设的重点。这一立场,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但是,党员成分不是影响党的性质的决定因素。党员成分与党的性质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但并不是必然的联系,过分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则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这是因为,人的思维具有能动性,社会成分不是决定因素,不这样认识问题,就不能解释,为什么许多西方国家的社会党中很长一个时期都是以工人为主要成分,却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也不能解释为什么人的世界观可以经过改造,转变成另一种世界观。共产党要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共产党只能在工人阶级队伍里发展自己的力量,更不等于说,只要党的主要成分是工人,就可以确保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了。民主革命时

1 期,我们党内农民党员占多数,但我们党并没有因此变成农民党,仍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把那么多剥削阶级出身的人都吸收到党内,也没有因此而改变党的性质,相反倒是把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培养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其奥秘在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实质就是对社会各阶层的人要求入党持欢迎态度,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广大党员不仅组织上入党,而且从思想上也真正入党,这就防止了因大批农民和其他阶级、阶层的分子进入党的队伍而改变党的性质。 判断一个党的性质,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纲领和路线反映什么人的利益,看它的纲领和路线是不是真正得到了贯彻执行。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反映在党的纲领、路线上,就是始终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并为实现和维护这个利益而不懈奋斗。历史表明,正是因为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为制定党的纲领和目标的出发点,我们党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仅应把工人阶级中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而且应把其他阶级、阶层中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我们这样做只能不断巩固和壮大我们的党,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而不会有什么风险。

3、如何用政党先进性的标准判断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课件内容及P363)

二、全面地准确地认识党的先进性

(一)判断政党先进性的标准 江泽民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与时俱进地认识党的先进性

1、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就是说,党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先进的理论基础和阶级基础上,而且体现在它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能够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能够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最终推动历史的前进上。

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是指党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2、以党的实际作用衡量党的先进性

既然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那么,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就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实践和时代要求,而“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不愧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2、以党的实际作用衡量党的先进性

既然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那么,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就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实践和时代要求,而“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掌握科学技术,是不是说工人阶级不先进

2 了?(如何认识工人阶级?如何认识知识分子?P336-P340)

5、马克思为什么在西方能赢得高赞誉高评价?

(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外国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向全世界郑重宣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6、市场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大批国企工人下岗,还先进吗?

我国工人阶级地位的下降及下岗失业工人的出现是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最终将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增强工人阶级的先进性。首先,国有企业少数职工下岗,是在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多属结构性失业,而非周期性失业;国有企业少数职工下岗,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各个部门流动的具体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总是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流动,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部门向符合市场需求的部门流动。工人的下岗、转岗和上岗,实际上就是劳动力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优化配置过程,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少数工人的下岗是服从整体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从全社会来讲,适量的失业人数的存在有利于弹性就业机制的运作,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实现的物质基础得以巩固,进而有利于为下岗工人创造更多的再就业机会和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国有企业少数职工的下岗,是舍小利而顾大利,舍短期利益而得长远利益,是符合工人阶级整体利益的。因此,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

7、如何界定工人阶级的涵义,即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弄清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概念的涵义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在100多年前就给工人阶级下过明确的定义,他们根据当时工人阶级一无所有的经济地位把它称为无产阶级。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是专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无产阶级是指雇佣工人阶级,现代雇佣工人是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的定义可以看出,工人阶级应包括三个基本条件:没有生产资料;出卖劳动力;从事劳动。这些基

3 本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内涵的科学界定。所以,凡符合这三个基本条件的都属于工人阶级范畴。与此同时,马克思又根据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分工扩大、协作加强等特点提出了“总体工人”概念,并解释道:“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职能就够了。”根据这一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分别提出了“商业无产阶级”和“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概念。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工人阶级概念所下的具体定义以及他们后来对这一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可以看出,无论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参与生产过程,无论是创造剩余价值还是“创造占有剩余价值的条件”,无论是物质生产部门还是非物质生产部门,都是“总体工人”的成员,都是完成总体工人职能中的某些具体职能,因而都属于工人阶级的范畴。

今天之所以有人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搞清楚。西方学者提出“中产阶级论”和“新工人阶级论”,把知识分子排除于工人阶级之外,将白领工人与蓝领工人人为地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因为,尽管今天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的情况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有很大不同,但无论白领工人还是蓝领工人,他们作为雇佣劳动者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没有改变,白领工人作为总体工人的组成部分依然在为资产阶级“创造占有剩余价值的条件”。在我国,党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早已把知识分子看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把占有生产资料(主要是间接占有)、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处于领导地位的劳动集团都视为工人阶级。在此情况下如果再将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对立起来则是一个极大的政治错误。事实上,正是由于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成份的增加才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正如江泽民所说:“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

8、如何看待当代西方国家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劳资矛盾的缓和;当代西方国家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劳资矛盾的缓和并不意味着工人阶级已与资产阶级一体化,工人阶级依然承担着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使命。资本主义的存在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前提,这种剥削制度的经济基础是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只要资产阶级控制着生产资料,它就支配着社会财富的分配和使用。历史上,由于科技水平低,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更多地通过榨取绝对剩余价值来实现,结果导致劳资矛盾尖锐,阶级对立加剧。鉴于这些教训,资产阶级改变了统治策略。经济上,完善市场经济制度,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尽量减少因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而引起的社会动荡。推行“福利政策”,适当提高工人工资,允许工人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管理,并允许工人持有数量很少的股票;政治上,倡导资本主义民主,实行法治统治,给予工人阶级一定的政治权利;文化上,在保持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前提下,给予工人阶级一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并通过其控制的宣传机器大肆宣扬阶级合作和阶级妥协,扶持并资助那些鼓吹阶级合作与阶级妥协的社会民主党人政治理论家。资本主义统治策略的改变确实使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有所提高并使劳资矛盾相对缓和。但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使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劳资对立和社会不平等现象。这就决定资本主义不可能调和阶级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一体化根本无法实现。相反,当代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尤其是工人阶级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增多使工人阶级白领化,工

4 人阶级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工人阶级以新的策略和方式承担着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使命。

9、工人阶级先进性究竟如何衡量,如何体现。

衡量一个阶级是否具有先进性主要看它是否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否代表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在发展中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但生产力在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过程中总是通过一定的阶级来实现的。资本阶级在人类历史上曾起过先进生产力代表的作用,“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最终使资产阶级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力量,而工人阶级由于与现代大工业相联系,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其经济地位和劳动方式决定了他们大公无私、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富于革命的坚决性和彻底性,能够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使它最终成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当代工人阶级的新变化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历史地位,在西方,因为工人阶级素质的提高使“一个人数众多的产业经理和商业经理阶级的形成”将资本家“作为多余的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什么是公有制为主体?P187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关键是要有好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租赁、承包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2、为什么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P190

三、第

一、

二、三段

(三)为什么不能搞私有化P187第一段 私有化,从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向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转变。主张搞私有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的一股思潮。有人认为“人是自私的”,市场经济的主体是自私的个体,即所谓理性的“经济人”,只有私有制才能搞市场经济,只有私有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还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今天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实行私有化,发展中国家要想富强也必须走这条路。

(四)为什么不能搞单一的公有制P187第一段

3、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新”体现在哪里?P207(营销班那份资料也有类似题目16)

4、“三农”问题的出路?(课件有大点提示)P211最后一段(要按照中央确定….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

5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不清楚的认识 “纯”、“统”、“均”、“快”、“斗”

毛泽东等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上存在某些缺陷,以及国际因素的影响,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当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教训。

总之,毛泽东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毛泽东在探索中所提出的许多真知灼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了思想和理论的重要准备。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始于毛,成于邓”,恰当地评价了两代领导核心对这项伟业的历史性功绩。

2、毛泽东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失误

根据P114第三段至P115内容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为什么邓小平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

P141最后一段(邓小平曾指出……由此产生的社会主义发展程度方便的不够格)

2、党的三步走战略?(结合课本P155第一段及第二段内容)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一)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江泽民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21世纪第一个十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十年的 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如何理解“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课件上的答案: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6 文化: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存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网络上的答案: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惠及十几亿人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基点的,是总体小康的进一步发展,是高水平、发展均衡的小康,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中。总体上的小康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有的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进一步的目标,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实现的。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传统文化过时落后,应完全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完全继承! 这种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 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农民小生产者的愚昧落后思想,对于建设现代化的中国来说,已经不足为取。

民族文化保守主义: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怀疑,而对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对儒家学说的盲目颂扬和崇拜,幻想用所谓的“新儒学”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第20篇: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课堂提问的反思和策略

一、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常存在着一些问题。前不久听了特级教师、大问题教学的倡导者黄爱华的一个专题讲座,他说有人统计过,某地教师在一节课平均提问题68.5个,也就是平均一分钟提一个多问题。因为提的问题太多,这些问题常有如下弊端。

1.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有些学生只是随身附和,没有真正地思考。

2.控制答案,不求所解。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或者不断地进行所谓启发引导,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策略

马堤民族小学

吴诚忠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提问教学心得体会
《课堂提问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