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读于永正作文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06 07:34:20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于永正作文教学感想

于永正作文教学感想

如果将一堂课比作一包方便面,那么幽默就是方便面中的调味剂。适当的诙谐和幽默是让学生放松又能集中注意力的绝好手段。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闪现幽默的语言。下面是于永正作文教学感想,欢迎参考阅读!

老师以“下水”文作为激励学生写作的一种兴奋,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决定他作文成败的重要因素。让学生找到写作文的乐趣和自信。每到作文时,都会口述一篇“下水”作文,并说出我写”这篇作文的方法,觉得这样的做法,远比你读几篇例文效果要好的多,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样做无疑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上好一节作文课固然重要,认为作文是所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积淀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体现。能给学生写作文起到引航的作用,但要想写好作文主要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包括平常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积累,每篇课文在写作上对学生的启发,以及对大自然的认知,对生活的体会等等。对于我学生,从他身处的环境来看,让他经常投身于大自然中,投身于社会生活中,这也是不现实的针对学生生长的环境,针对我条件,作文教学上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每单元的课文就是很好的习作例文,教课本中。其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例如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一文,写法上作者采用总分的写法,这篇课文结构清晰,文章先总写鹅的高傲,然后以过渡段的形式说明鹅的高傲在于它步态,叫声,吃相,然后分别向读者介绍。文中的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想像这种习作性很强的课文,老师教学时课堂语言要抓住每个学生的眼睛,极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弄明白课文的写作结构特点。例如文中的过渡段,为什么叫过渡段呢?如果你认为班里最差的学生能弄明白了然后列出提纲,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也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生掌握了这种写法,并用在其他习作中,这也就做到灵活运用。除此之外,让学生从课文中摘抄好词好句,这也是一种语言积累的方法。

武装学生头脑,读书的孩子最美丽。让知识丰富学生内心。使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用这样的语言激励着孩子们让他爱上读书,培养良好的语感。如果孩子们能说的很流利,就不愁写不下来。为了激励他读书,采用了朗诵比赛的方法,让他找自己喜欢的文章,诗歌也行。如果他能找到一篇文章,说明他已读了这篇文章,呀已学会了欣赏,从而他会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东西,哪怕一句话,一个词,对学生来说都是有收获的这样久而久之,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又培养了语感,为写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文章犹如溪水,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生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为了拓宽学生生活的空间,让他亲身经历,切身体会,经常布置一些要观察的物,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大脑去思考,去想象,用心灵去体会,这样写出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有时也布置一些要做的事,比如在课堂上讲一个爱家人的感人故事,让学生回家也做同样的事情,然后把事情的经过写下来,再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作文才具体生动,有感情基础,读起来才会感人。

推荐第2篇:于永正作文教学《歇后语》

于永正作文教学《歇后语编故事》

师:早上好。生:早上好。师:真有礼貌。

师:听说过我吗?老师没说?生:张老师,十分优秀,听过您的演讲和课。

师:你相信吗?他一说你就信。生:说您是语文专家。

生:不仅优秀而且渊博。生:上课很生动。

师:生动有趣。我姓于,两横竖钩,干钩“于”,来自江苏徐州。说不喜欢,老师走了,课怎么上?究竟喜不喜欢,两节课后才说,才下结论。

(上课)

教学步骤一:让学生学习歇后语,说歇后语

师:真没想到这来上课,为什么高兴?真是哑巴开会——没说的。你们的丘校长铁锤敲锣——响当当,优秀老师带出了那么多优秀学生。

于:一直看着我,请问姓什么?生:林海明。师:在家里一定是掌上——生:明珠。

师:吉寿星的脑袋——宝贝疙瘩。

师:夸,用了好多歇后语。

板书:歇后语

师:歇后语特殊形式,生动幽默,表现力强,听说你们积累得挺好,接下来我们说说看。(教师说前言,学生说后语)

竹篮打水——一场空;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芝麻开花——节节高;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铁公鸡——一毛不拔。

师:接下来请你们看看屏幕上的歇后语,读一读。

屎壳郎搽粉——臭美;屎壳郎腾空——充战斗机;

猪鼻子插葱白——装象;狗熊坐花轿——硬充新娘子;

狐狸开商店——没好货;老鼠逗猫——没事找事;

黄鼠狼偷鸡毛掸子——空喜一场;麻雀下鹅蛋——瞎吹。

师:许多歇后语都是故事,于老师有个想法,用歇后语编故事。

板书:歇后语(编故事)

教学步骤二:让学生推荐表演者,学生编故事排练。

师:你们脑海里有许多故事,咱们来编一编,先找,然后演一演,同学互请。

师:我也要演一个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需要三个女生,一个男生。

条件:大胆、聪明、能说会道。哪个同学愿与于老师合作,请你们推荐。于老师喜欢调皮的,我小时侯也调皮。冰心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推荐几个:大胆的,调皮的,能说会道的。

三位男同学上台,其他同学离开座位,找同学合作演一演,各组分开,于老师也是其中一组。排练8分钟。

师:我们来个歇后语故事大会。第一场请四位女生。角色:小熊、大人、卖豆腐的、污点证人。 卖豆腐的:大人,街道有害物质的豆腐,害我死,我家老小。师:只剩下你一个。

大人:跪下。师:光跪

卖豆腐的:大人,我是被冤枉的,请为我做主呀!

污点证人: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学生至此演不下去)师:我来断吧!

卖豆腐的:冤枉呀„„

大人(师):快把豆腐拿来化验一下,衙役拿去化验是不是有毒。

污点证人:搞错了。

大人:冤枉好人,该当何罪,卖豆腐的无罪。把小熊押下去。

[评:在展示演编过程中,于老师及时帮助学生把故事演完。] 第二场:狐狸开店——没好货

师:谁是狐狸?生:卖东西啦,全场八折优惠。

师:卖什么?生:西瓜。

生:准没好货。

师:好贵呀。

生(狐狸):东西拿走了,钱没给。

第三场:黄鼠狼偷鸡毛掸子(三女生合作)

生:我是黄鼠狼,肚子饿了。(学生旁白口述) 黄鼠狼:饿了想吃鸡。(看见鸡毛掸子)真肥呀!(东张西望)„„中了,带回家去。

旁白:后来,带回洞一看,原来是鸡毛掸子。

狐狸:我真是空喜一场。

师:鸡毛掸子演得好。

教学步骤三:师生合作演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

于老师与三位男生合作演:老母鸡、黄鼠狼、小公鸡、警察。

老母鸡(师):他是我的孩子小公鸡,请多关照。这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多不吉利,妈去去就来。

老母鸡:(拿出一块布)这是真丝的,妈戴完了就赶快给你戴。(于老师把头巾围起来,全场一阵大笑。)

“过年了,出门在外,我拿大红袍(武夷山特产名茶)去孝敬黄鼠狼先生,他一定会关照我们的。”

“我妈去给黄鼠狼拜年。”

“哎呀,哎呀,黄先生家怎么这么远呀!安了防盗门了,我老母鸡差远了,黄先生,你过年好吗?哎呀,我可以进去吗?”

“哇,都买了大电视了。”(指着屏幕)“是呀,100寸的大彩电。”

“喔噻!还有笔记本电脑,你上网啦?武夷山的黄鼠狼比我们江苏的阔多了。”(全场笑声)。

“这是武夷山的大红袍,请多关照。”“没事啦。”

“站住,今天还没吃饱„„” “救命呀„„救命!”

小鸡、黑猫警长从屏风后面走出来,黑猫把黄鼠狼抓起来。

老母鸡:是谁把黑猫警长请来?后悔不该不听我孩子的话,气死我呀!(于老师摸着胸口,全场一阵大笑。)

以上表演剧为20分钟。

[待续]

教学步骤四:提出写的要求,生即时写,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师:先写歇后语,歇后语就是题目。只要是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语句通顺就合格。如果语言流畅具体就优秀。

教师提示:注意写字姿势、挺直,两只脚放平。

师:已经写好的同学要反复念、出声,至少念三遍,出声念才能发现问题。

师:交流以前,朗读自己的作文,大声读,让我听见。写完了吗?再来一遍,像读课文一样读。

[评:于老师可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自己的习作,提出要求朗读五遍习作。] 师:请一同学来点名。(一女生上台)

生点张明彬{该生实际上是后进生}。师:你是幸运者,你的感觉如何?

生:我很生气,怎么叫我呀!

师:告诉我,你喜欢作文吗?生:还好。 师:这次作文喜欢吗?生:喜欢。

师:这次作文写完了吗?生:写完了。

生:啦啦啦,买一送四,卖东西啦„„

师:唱得比说得还好听。

生:老师说得没错,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只会掉好吃的。

“总算来了一个傻子。”

“妈,今天总是发了,听到狐狸买一送四„„”。

“人家都说狐狸没好货„„妈,我肚子疼„„”

师:这是不是故事,有头有尾:具体、通顺,是优秀作文。几个“啦”,我是小红花,加唱分。99分加唱分。

师:你还生气吗?读完了?

生:谢谢你。师:掌声响起。

上台女生第二次点王丹

师:穿红色的叫红丹,以后我也穿红色的,叫“于丹”。

生读:小猪„„偷猎者,象牙十分珍贵。自己下半辈子就不愁。一则新闻闯进了它的视线,(师评:作家的语言“闯”)它越想越美,把葱插到鼻子上„„人们很快识破了它的计谋„„要过上好日子,一定要好好努力。

师:多么善良,对猪还给那么多的评价,猪还是愚蠢,整篇文章没有一个可以删除的。

师:非常感谢刚才那么一节课,说一句话。 第三位学生:我写的是老鼠逗猫——没事找事。猫的功能退化了,猫在床上作美梦„„反正现在猫天天有吃啦,有穿的,都不会逮老鼠了,三只老鼠猜拳决定去逗逗。

猫睡醒梦乡了„„老鼠在猫的耳朵边嘀咕„„我还会抓„„吓得老鼠浑身发抖。“这只老鼠也太瞧不起人了,爷爷的本事还没退化呀!”

师:哈哈哈

师:没办法打分,多少分都可以,多少分都不合适。

师:对话不要那么多,赶快转入“逗”,“逗”是重点,要写详细。

师:书读多了,就会作文。

师:喜欢于老师吗?

生:于老师幽默。师:谢谢你,幽默是老师第一好助手。

生:和蔼可亲。师:微笑是最好的调和剂。

生:于老师表演好。师:下次再来。

生:喜欢于老师的笑。师:作文是我的爱好。

生:于老师动作丰富。

生:我上课不拘束。

生:喜欢于老师平易近人。

生:上课生动有趣。

生:喜欢于老师教作文。

生:喜欢于老师童心。 师:老伴说,一身孩子气。

为了表达对老师和同学的感谢,我唱两句《春秋配》选段。

受逼迫去捡柴泪如雨下,

病身无力难以挣扎,

花本是未开„„

亲娘和老丈„„

推荐第3篇:于永正作文教学实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

课前谈话:

师:听说过我吗

生:听老师说你是位姓余的老师。 生:是江苏来的特级教师。

生:我总以为你是位女老师,想不到原来是这么老了。 师:你看到余老师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你这么老了为什么还要来上课? 生:——

师:送给大家一句话,你们很可爱,(学生坐好)你们越来越可爱。 上课

师:打听两个人,很想和他交朋友,原因呢,老师呆会儿会说的。 (在黑板上写名字,提醒学生注意看老师写字,“王宾”) 师:告诉我他长什么模样,让我猜猜他是谁?但是不要暗示我, 生:他穿着黄色的毛线衣。里面是白色的衬衫。 生:圆圆的脸,一笑眼睛眯起来的。

我要找了,笑起来眼睛眯起来的。生都大笑

师:你们在迷惑我呀,好了我还是请其他同学再说说看 生:理着个小平头。 生:皮肤是不黑不白。

生:他的脸好象是豆腐做的一样。(笑) 师:象豆腐那样白,那样嫩吧。很有意思。 师:是男是女呀,总要告诉我吧 齐声:男的

师去找到那位学生。

和学生亲切握手。知道我为什么找你吗,因为我听你们老师说你的朗读能力很 好,又能背很多古诗,很了不起!

(把学生领到画的面前,让他说说别人把他画得象不象) 找另一个人,生说特征

生:扎着一条小辫子,大眼睛。 生:瓜子脸

生:她扎的头花是紫色的手的袖子上有一条黑黑的东西 生:穿着红色的毛线

师:是红色的毛线吗?是穿毛线? 生:是毛线衣

生:皮肤有点白又有点黑 师:是白加黑感冒片吧

生:看电视时,喜欢咬手指头

师:你怎么知道的,看来你们是好朋友,不过老师现在是看不出来的 生—————————— 找到女孩

师:听说你歌唱得很好,余老师特别喜欢歌唱得好的同学 两位学生分别展示自己的特长,老师给他们配上动作 和学生合影

师:现在大家挑选其中的一位同学写下来。 愿意写王宾的举手, 愿意写xx的举手

我看还有一部分同学都不想写这两位,那愿意写孙悟空的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

还有个猪九戒,谁愿意写?(没人举手)

师启发:有人问画家画什么最难,他说画人最难,那画什么容易呢,他说画鬼最容易,鬼呀

谁也没见过,我说画的是鬼他就是鬼。

师:怎么画呢,可以是服装设计师,给他穿上各种衣服,还何以给他配上刀呀,枪呀,

扫把呀,手榴弹呀,你想怎样就怎样

师:有没有人要写余老师的?(几位举手)

师:大家可以先写后画,也可以先画后先,最好做到“图文并茂”,等一下我们来展示

一下,比比看,谁能做到“图文并茂”。 生开始写作,画图,师相机指导。

推荐第4篇:读《于永正语文教学》有感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有感

放暑假前,想利用长长的假期充充电,便在学校图书馆借书。当我在教育类书籍中找到一本《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不禁喜出望外。平常我经常在网上搜到于老师一篇篇零散的教学实录,现在能够找到一本于老师亲自编的精品录,真是太好了!

拜读完后,感慨颇多。本书都是于老师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从内容上看,它分为两个板块: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从形式看,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所讲授的一节课的主题性精彩课堂实录;二是对本节课的点评;三是所附的课本教材。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名师引路的作用。

首先,我感受到教师善引导,勇开拓,课堂角色的转化。传统的满堂灌已不在适应现在的教育形式。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致使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明显的改变:教师由居高临下是知识传授者变成了促进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应有一种创新精神,不仅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而且要注意塑造创新精神。培养兼备高尚品德、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自然天成”。语文是一门最具情感的学科,在一言一语中都负载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于老师就把挖掘文本当中所蕴含的深情厚谊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以朗读作为对文本领情会意的重要途径。

情境教学是生动而且高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情境中轻松地获得知识。那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如何使创设的情境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我想,是教师除了课前分析教材,对课堂的精心预设外,更多的是根据课堂的实际,顺着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创设具体的情境吧!

第三,新课程的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从名师的课堂上,我感觉到新课程实现的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它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探索,来把握,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有示范与指导作用,但不应该让它成为束缚我们思想和手脚的范本,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信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还会不断地读书,读各类书,用读书来充实我的教学,我的人生。

推荐第5篇:于永正

不老的神话,崭新的课堂

------听于永正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有感

新华小学 滕卫米

2013年10月29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见到了于永正老师,欣赏了他的课堂风采。他和我们学校五三班的孩子们一起精彩演绎了《林冲棒打洪教头》。我听后,受益匪浅!

一、不老的神话。

有人说于老师是个“长大的儿童”,他自己也说教了几十年的小学语文,终于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今天,我要说,他在我心中就是个不老的神话。

当主持人王校长介绍他的时候,他轻轻站了起来,微微一笑。我和他同坐一排,我侧过身子仔细打量了他:瘦瘦的身子,满头白发,脸上长了几颗老年斑,脸色微黄,和普通的老人没多大区别。我在担心接下来的两节课他的身体能否吃得消。然而,课堂上的他却是人未老,心未老。

在检查预习时,于老师板书了“踉跄”一词,先让学生读词,找到含有这个词的那句话。接着叫学生说词语意思,学生不懂,他指名读这句话,学生轻声读这句话,再问什么意思,学生仍不懂,再指名读,齐读,学生还不懂。然后他指名一生到前面和老师一起表演,先是学生扮演洪教头,对踉跄的演示不够到位,他就亲自表演洪教头,活灵活现地展示了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似乎还是不大明白。最后他问:见过喝醉酒的人吗?指名表演,这孩子在老师表演的基础上,惟妙惟肖地表演“踉跄”。学生们终于弄清楚了这个词的意思,于老师进一步告诉学生这个词有时也可以叫做踉踉跄跄。你看,对于这个词语的理解,于老师真会“折腾”:学生读了五遍句子,还不理解,他不急不躁;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进行感受。尤其是他的表演开始真的让我揪心,要知道这个动作把握得有尺度,不能轻,也不能重。轻了,动作就稳当了,重了,一不留神就会跌到。没想到,于老师表演得“不轻不重”,把“走路不稳,歪歪斜斜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在反复的“折腾”中,“踉跄”一次便扎根在学生的心中了,相信他们不仅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了,也学会了在什么情景中使用这个词。

在认识洪教头时,于老师仍然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来评价人物形象,学生多次读课文,自己说出了洪教头不是坏人,是傲慢无礼、粗鲁、目中无人„„于老师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提供说话写话情境“洪教头灰溜溜地走开了,他一边走一边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一开始好似无从下手,于老师仍是不慌不忙,自己示范了洪教头的内心独白:唉,真是太无知了,太粗野了,有眼无珠啊,今后要夹着尾巴做人啊。他的语言带着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一石激起千层浪,接下来学生们的独白都能联系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于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总是那么富有情趣,富有感染力。他带着一群孩子在小学语文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每每这个时候,他在我的眼中不再是个年过70的老人,而是一个人未老,心未老的不老神话!他爱学生,爱语文,爱课堂,爱是永远的神话!

二、崭新的课堂。

在初步感受林冲这一人物形象时,于老师的教学方法让人眼前一亮。于老师提出问题:你觉得林冲是个怎样的人?先让班长过来,告诉学生他知道同学们会怎么说。(对班长耳语一番)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们说了武艺高强、有礼貌、谦虚、足智多谋等词语,他让班长说猜的对不对,班长点头说是。接着于老师说,三年级学生也会这么说,林冲的“为人”、“人品”究竟哪里非比他人呢?他用一个字概括了林冲的人品,写在了自己的手心上。然后他这样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在林冲身上,他的为人,最可贵的是什么?请大家认真地默读第

三、

四、七自然段。在字里行间找一找,想一想林冲的为人,人品、性格,与梁山的其他好汉不同。静下心来读,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字。在宁静中,在思考中。读而思,思而读。”学生默读课文,慢慢地读出了一个字,也写在手心上。最后学生总结了“智、忍、谦、礼、让”等,于老师肯定了“让”。这一教学环节上,于老师以猜字的形式,给学生制造课堂的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设计太妙了:当有的学生手心的字是“让”时,他们欢呼雀跃!

在深入探究林冲形象时,于老师的教学方法让人眼前更亮。他告诉学生读书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看字面的文字,一只看文字的背后。他引领学生细细品味重点段,从一个“让”字又细分礼让、忍让、谦让、退让、宽让。特别是引导学生说出“宽让”一词时,学生憋足了劲也说不出来,他这样说“后退一步天地宽”啊!学生豁然开朗,说出了“宽让”。他接着学生的话说到:“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宽让。”拓展补充《论语》中一段话:“子禽问于子贡曰„„温良恭俭让。”课堂上,当学生回答时遇到困难时,于老师没有急于将答案告知,而是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披文入境,读书、思考,直到学生找到答案为止。同时,于老师还注意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抓重点词句理解人物性格,联系前后文理解,一边读一边划,作记号„„

于老师的课堂是崭新的。我相信很多老师会和我一样,在教学这一课时,对于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孩子们说的那几个词语。因为考试的时候,如果孩子写了一个“让”字,一定会被扣分的!我们都被应试教育同化了!而于老师懂得孩子的心理,不断地给课堂“蓄势”。用他的话说“ 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说不出,再读书,读而思,思而读。当孩子自己读懂时,有过程才有方法。” 他引导学生由一个“让”字读出了“五让”,一个丰满的、个性的人物形象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人留恋?课结束了,同学们和听课的老师们都意犹未尽。

三、愿不老神话平安健康。

于老师是一个有文化的老师,是一个爱读书的老师,是一个满腹经纶、会唱京剧的小学语文老师。他的语文课总是魅力无限:你瞧,我们学校的数学老师、英语老师、品德老师、音体美老师,甚至连会计室的沈会计也坐在了阶梯教室内,静静地聆听着……衷心地祝愿于老师这个不老的神话永远平安健康,30年后照样站在讲台上!

推荐第6篇:于永正

于永正: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在报刊上,经常见有人引用爱因斯坦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知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翻译得是否准确,但当我联系到自己时,觉得此话说得颇有些道理,值得深思。不要说数理化,就拿我最喜欢的语文学科来说吧,忘掉的东西就很不少。从小学到师范学校,12年,读了24本语文书,绝大多数课文内容忘掉了,许多课文连题目都记不得了。忘得最惨的是老师的分析、讲解——几乎一句也没记住。 如此说来,24本语文书白念了?语文老师白教了? 不是。

那么,语文和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 留下了较好的语感,能使我们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 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回顾在学校的12年的语文学习,我最感谢老师的是让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不会有上面的一切,自然也不会有我的今天。我还要感谢我的小学老师培养了我的书写能力,并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应该说,是读书、写作、书写的习惯(顺便说一句——还有唱京戏、拉京胡的爱好),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守护了我的精神家园,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一个人,一旦成了读、写的“奴隶”,他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语文。

不妨再说得远一点,我的老师还给我留下了众多的爱好和好身体。12年的学习期间,老师给我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我读书时,老师没有布置任何家庭作业,更无寒暑假作业。读初中和师范时虽有晚自习,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习——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便是读书、写作,或者画画、练字。那时没有练习册,更无“哈达卷”,星期天和寒暑假,完全属于自己。我感谢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读书、写作的时间,给我留下了发展个人爱好的空间,给我留下了睡眠和锻炼身体的时间,给我留下了一个好身体!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大约我也是的。假若老师没给我留出课余的时间,哪里有时间读书、写作?哪里会有我的今天? 我的语文老师的经验告诉了我什么?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2500(会写)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第二,十分重视写字。学生写不好字,我觉得是块心病。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学生也特别喜欢写作文。多数学生留下了读写兴趣和初步的读写能力。老师善读、善书、善写,才华横溢,是最直接的激发兴趣的因素!我读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仿”——把纸蒙在张敬斋老师写的字上描。张老师的字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把张老师写的范字描洇了,他就为我们再写一张,我们就再描;老师不厌其烦,学生乐此不疲。每篇课文,张老师一朗读完,我们就兴趣盎然地哇哇模仿,直至成诵。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要善待学生。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受张老师影响,我们全班学生在小学阶段全部临摹的是柳公权的《玄秘塔》。老师的批改很简单——画圈儿!写得好的字,画一个红圈儿,特别棒的画双圈儿!每天的写字作业一发下来,我们就比谁得的红圈儿多。谁要得了双圈儿,那是天大的奖励!全班同学都会为他高兴。我们的书写兴趣,完全是老师的红圈儿激励出来的,并在不断地获得红圈的过程中巩固的,以至于一辈子爱上了书法,练了一辈子的字。1984年暑假我去西安旅游,在西安碑林见了玄秘塔碑,肃然起敬,激动万分,不由得双膝跪下!是呀,在这神圣的、不知启迪了多少人的智慧、塑造了多少美的心灵及人格的伟大艺术品面前,不应该顶礼膜拜吗?

写字如此,读书、作文也是如此。在中学,李晓旭老师夸我的作文“有老舍风格”;在师范,我写的第一篇作文——《读〈任瑞卿先生二三事〉》,赵维仁老师不但在我们班读,还拿到别的班读(赵老师教两个班语文),这对我是多么大的鼓励呀!从初中,我对语文的兴趣就变成了志趣——想当作家!从此,读、写不断,读、写的习惯伴随我终生。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语文教学要把兴趣留住。兴趣是和习惯连在一起的。

我的老师还告诉我: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教学的确要“少做题,多读书”。有远见、有良知的语文老师,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扼杀天才的教育!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任何天才都是从小根据兴趣学习的人。没有兴趣,天才难有。我的一个朋友的外孙女到国外读书去了。他说:“我之所以最终同意让外孙女出国学习,就是为了让她有充足的睡眠。”多么无奈而又发人深省的话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充足的睡眠,有健康的身体吧!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使我明白了,分数不等于人才。我们要给学生留下自由成长的空间。我从不把学生的空间用作业填满。

年轻的时候,不会教;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我虽然退休了,不能身体力行了,但,我寄希望于带着思考教书的年轻一代!

推荐第7篇:于永正

于永正:《翠鸟》教学实录一

一:创设情境,触发个性

师:同学们,听--(多媒体课件播放\"百鸟争鸣\"声)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齐答:鸟的叫声。

师:你们都喜欢鸟吗?都喜欢哪些鸟?为什么?

生1:我喜欢鹦鹉,因为它可以模仿人类说话。我家就养了一只,早晨,我总是对妈妈说:\"我上学去了\"。它就学着我的样子,说:\"我上学去了。\"真好玩,妈妈说,这叫\"鹦鹉学舌\"。

生2:我喜欢鸿雁,因为它每到春天就会来到我们身边。它是春的使者。

生3:我喜欢黄鹂,因为它的歌声清脆悦耳。我希望我的歌声能像它一样好听。

生4:我喜欢啄木鸟。因为它可以捉虫子,是森林的医生。

……

师:是呀,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喜欢它。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翠鸟,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再亲切一点。瞧,这就是翠鸟(多媒体课件出示\"翠鸟\"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翠鸟。

生1: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

生2:翠鸟的羽毛很漂亮。

生3:翠鸟的眼睛非常透亮,嘴巴又尖又长。

……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你们专注的目光里,老师感觉到你一定很喜欢翠鸟。你还想更多的了解翠鸟吗?那么就拿出那篇介绍翠鸟的文章读一读吧。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形成一种内在动力,推动人们去探求知识。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二:读文作画,张扬个性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完了课文,你对翠鸟又有了哪些了解呢?

生1:我读懂了翠鸟的羽毛非常鲜艳。它长得小巧玲珑。

生2:我知道了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生3: 翠鸟很会捉鱼,眼很尖,小鱼是逃不过它的眼睛的。

生4: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读书,已经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给我们描述了翠鸟的外表、活动以及生活习性。你们喜欢翠鸟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

生1:喜欢它漂亮的羽毛,还有透亮灵活的眼睛。

生2:我喜欢它捉小鱼很机灵。

「以上通过谈了解,多数同学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一句\"同学们喜欢翠鸟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_\"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将学生推向\"深入研究\"的学习热情之中」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最擅长的方式,选择你最喜欢的内容,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课文,看谁收获大。谁喜欢翠鸟外形部分?愿意来亲手画一画翠鸟吗?好,请同桌或小组合作,画一只课文中描写的翠鸟。喜欢翠鸟捉小鱼部分的同学请站起来,老师也很喜欢读这一部分内容,我已经练习读了七八遍了,觉得能够读出翠鸟捉小鱼的情景了。你想和老师比比吗?好,你们赶快练习,可以找自己的小伙伴切磋一下,看能不能比过老师。有没有两部分都喜欢的?有。爱学习的孩子总是这样。你们学习完一部分,可以学习另一部分。好,大家开始吧。

(学生自由分组学习,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

「这里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阶段,教师设计了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喜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很投入,读书很认真。我们来交流一下,哪几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画的翠鸟?大家看他们画得好不好,与课文内容是否相符。(实物投影一个小组送来的画)

生评:头部羽毛是橄榄色,还应该有花纹,课文中讲\"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嘴画得可以,又尖又长。

师:还有哪几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的画,并给大家介绍一下。

……

「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同时,具体述说了翠鸟的外形。其它学生评价作品的同时,也须依书靠本地落实到每句每词,这就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师:真了不起,能根据自己的感悟想象画出美的图画来,这说明你读懂了课文。老师也画了一只翠鸟(多媒体课件展示),可是忘记了涂色,大家能不能看着提示,来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呢?自己练习说一说。

(学生练习)

师:请到前面操作并给大家介绍一下翠鸟的外形?

(一生介绍)

「此处课件的展示,是分解了写作顺序。学生越是兴致盎然,越是聚精会神,越是与作者的观察顺序写作同步,很好地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看着提示,介绍翠鸟的样子,练习说一说\"正是让学生脱离课本的背诵,这比干巴巴地要求学生放下课本看谁能背诵下来巧妙得多」

三:评读感悟,凸显个性

师:翠鸟又漂亮又机灵,还擅长捉鱼。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同学我们一起来比比吧。

(学生热情高涨,师生互读。)

师:我们比赛完了,各位小评委,评一评吧。

生1:我觉得xx 同学把\"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一下子飞远了\"读得快一些,很到位,说明了翠鸟捉鱼的速度很迅速。

生2:我觉得xx 同学应把\"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读得再慢一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翠鸟捉鱼的速度快。

生3:老师,我觉得您读得比较好,因为你把\"悄悄地\"读得又慢又轻,表现了小鱼游到水面上来很警惕的情景。

生4:老师,我觉得你有一些地方读得还不如我好,我读一遍好吗?

……

师:是呀。同学们的朗读水平真是太高了,我觉得一些同学的朗读已经超过老师了。我会向你们学习的。这么可爱的翠鸟,你们不想把它的形象永远地留在脑海中吗?那就试着背背吧!

(学生练习背诵,并指名背诵。)

「以师生竟争的形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师:同学们都很棒,其实背诵也是一种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翠鸟这么可爱,我真想捉一只来饲养。

师:是呀,老师也有这种想法。可是能捉吗?

生齐答:不能。

师:为什么?

生1: 翠鸟太可爱了,应该保护它。

生2: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很难捉到。

生3:翠鸟应该生活在大自然里,不能捕捉,如果捉了也活不久,会害了它。

生4: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捉。

……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的丰富多彩。其实,翠鸟在全世界有60多种,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就让这可爱的小生灵在大自然中快乐、自由地生活着吧!(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翠鸟)

「这一环节的设计,文道结合,渗透了生态环保教育,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了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放飞个性

师: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凭着自己的力量,读懂了课文,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或疑问,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收获或疑问给自己布置一道家庭作业题。

生1:现在,鸟儿的家都被淘气的小朋友捣坏了,我要为鸟儿造几个窝,让鸟儿都有一个舒适、温暖的家!

生2:我准备做一期关于\"我喜欢的鸟\"的手抄报。让大家都来认识鸟。

生3:我回去将继续在电脑上查阅有关翠鸟的资料,进一步了解翠鸟。

生4:我想向全市的小朋友发出倡议:爱护鸟吧,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

师:是呀,\"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其实,课外还有更大的学习语文的空间。希望你们带着这节课的收获或疑问,继续探索,继续研究,老师将永远做你们学习上的朋友!

推荐第8篇:于永正

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教学实录

欣赏一片习作

(一)(描写景物片断)

“细雨刷刷的飘着,雨丝笼罩着柳树,笼罩着房屋,远处的山已经和天空中的云融为一体了,燕子似乎特别喜欢毛毛雨,在微风中斜飞着,不时发出唧唧的叫声。” 师:谁喜欢朗读? 一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带头鼓掌) 这段话中作家都写了哪些事物? 生:雨、房屋、山、树、燕子…… 师:那同学们又听到了什么? 生:刷刷、唧唧

师:“刷刷”模拟什么声音? 生:雨声。

师:“唧唧”模拟什么声音? 生:小鸟的声音。 师:学习象声词。(板书:象声词)所谓象声词就是模拟声音的词语。 再出示短文

(二)(小英雄雨来片断) “雨来刚来到弄堂,见十几把雪亮的。。。。。。嗖溲的飞来” 师:这段话中哪些词是象声词? 生1:嗖嗖、咔啦

师:“咔啦”是模拟枪上膛的声音,那么“嗖嗖”是模拟什么声音呢? 生:子弹飞过的声音。

师:这四个词都是象声词。有了象声词的运用,就会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所以习作中不仅要写我们看到的,还要适当的写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这样写如见其物、如见其声,这样作文才会有声有色。(板书—有声有色)

师:大自然里有很多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听听看都有哪些声音。 生踊跃回答。

师总结:我们生活在有声的世界中,大自然有风“呼呼”的吹着的声音。有小溪“哗哗”流淌的声音;工厂里有机器“轰隆”的声音;大街上有汽车“嘀嘀”的声音;课堂上,老师布置好作业,同学们安安静静做作业时还有写作的“沙沙“声;晚上当夜深人静时还可以听到打鼾声。 师:在生活中你还能听到那些声音?谁来学一学。 生:青蛙声、狗叫声、猫叫声。。。。。。 (几位学生学得惟妙惟肖,大家都乐了!)

师:所以我们写作文,不仅写看到的,还要写听到的,当然写声音要恰当要适可而止。 师领大家去逛公园

出示录像(无声的公园美景片断) (第一次逛公园) 师:你们看到什么?

生:游人、花、树、草、蝴蝶、小鸟、泉水……

师:老师刚才让大家带着眼睛和耳朵去游公园,可是只有画面却没有声音,我们现在再去看看。 (第二次逛公园) (放映配上声音后的同一片断) 师:我们两次走进了公园,哪一次逛公园更有意思? 第一次去有意思还是第二次去有意思?为什么?

生:第二次有意思,我听到了泉水、小鸟、蝉的声音。 师,谁来学一学鸟叫声。 蜜蜂飞的声音。

师:是呀,第二次逛公园多么有声有色、充满生机啊。若能把第二次逛公园的感受写下来,那真是如临其境。老师就会给你“有声有色”的批语。想得到这样的评语吗?那就把你的感受有选择地写下来,写一个片段即可。或者自己发挥写一个童话、写一个场景。若有困难,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词语: 出示三组象声词,师读。

(1 ) 轰隆隆 呼呼 哗啦哗啦 (2) 咯咯 嘿嘿 嘻嘻 (3) 啪 呜呜 啪 噗哧

师:当老师读了这些词语后,大家脑海里一定会产生一种画面,因为我们会“想象”。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板书:想象)

师:大家先选择自己想写的内容。给自己的作文起一个题目,一定要选一个好题目。“好题文一半”,一个好的题目就是文章成功了一半。(板书:好题文一半)

师:所以你一定要起一个好的题目。如果想不好那就先起草作文,起草要一气呵成,不要打断思路。

(强调写字姿势) 师:如果你写好了,要反复念。改作文就要:再念,再念,再念,念是改作文的最好方法。(板书:再念,再念,再念——叶圣陶)

作文讲评

1、师:写公园的有哪几个? (约

7、8个学生举手) 先报题目我们再决定听谁的。

生1:清晨袅袅的早晨、有声有色的公园、有趣的森林、欢欢喜喜的公园、夏日小景、如诗如画的公园、大自然的乐队、…… 师:想听谁的? 生1:《夏日小景》得110分

如“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我更爱夏日的小景”。。。。。。 生2:《如诗如画的公园》得110分 “小河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生:(高兴地上台展示并朗读)

师:教师对于学生朗读优秀,字写得好,想象丰富,象声词用的恰当,善于观察、运用,应用名言警句,题目好等方面都予以加分。每位学生都得到100或110分多分的奖励高高兴兴的跑了下去。

师:写第一组象声词的有那几个?(约

7、8个学生举手)

先报告题目:下雨啦、大自然的乐队、大自然的交响曲、雨景、下雨**、调皮的雨、飞似的雨、真热闹、雷风雨。。。。。。 生:《调皮的雨 》得99分

师:写第二组象声词的有那几个?(约

5、6个学生举手) 先报告题目:过火的玩笑、我班的恐怖分子、商场趣事。。。。。。

生:《我班的恐怖分子》得115分

师:写第三组象声词的有那几个?(约

4、5个学生举手)

先报告题目:恶作剧**、电视**、一次恶作剧、一次**。。。。。。

生:《电视**》得120分

总结 师:我们刚上课时大家都希望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快乐的课堂,现在你们觉得这节课学得快乐吗? 生:快乐! 师:下去认真修改作文,抄写上交代课老师,也会得到更好的分数。 师:喜欢这两节作文课吗? 生:喜欢。

师:此时,你想对于老师说什么?

生:通过于老师得这两节作文课,让我受益匪浅,我会好好学习,将来也能像于老师一样,到全国各地给很多的小朋友讲作文,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

师:读课外书时特别关注作者文章中的有声有色,作文也写得有声有色。 师:唱京剧《四郎探母》。 课堂在快乐的气氛中结束。

其后,于老师利用半小时的时间针对所讲内容作了专题报告 。在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老师要有素材意识》讲座中,他说:素材意识是语文老师的一种职业敏感,一种责任。老师要时时为学生“找米下锅”,有了这个意识,就不会“临时抱佛脚”。即 《 语文老师要有素材意识》

他还例举了他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的一些操作性极强的做法:

1、引领学生走进植物王国。

植物王国充满着神话的色彩,稍有留心,你会发现无穷的奥秘和乐趣,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得写作素材,是素材的宝库,关键在于是否认得它。《瓜叶菊》、《兔耳兰》、《六月雪》、《紫叶梅》。

2、引领学生走进动物王国。(这不仅是为了写作,这是一种探究,一种关注,一种习惯,一种引导。)要求学生经常到动物园去;要留心自己周围的各种动物,观察它们的动静。倾听她们的声音。

3、关注漫画,搜集漫画——漫画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漫画凝聚的是画家的智慧;漫画是生活的反映。

4、歇后语——想象作文的绝好素材。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5、把生活搬进课堂(素描作文)如:《爱鸟》、《劝戒烟》、《斗鸡》。。。。。。

6、把作文搬到社会、大自然课堂。如:《认识苹果》、《军营一日》、《钓鱼比赛》、《参观马戏台》。。。。。

7、话题作文。如果以“书“为话题,那么可写的题目很多;如果以“急”为话题,那么该会组成多少词语啊!

8、探究性作文。美国小学生用《谁应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负责》,现在是个信息时代,要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我眼中的9.11事件》《说“冒”字》《为什么说银杏是活化石》《说说我的姓和名》《超机战机》。

9、关注社会、国家、地球。先读后写——或一事一议,或简要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写信。

结合多年带高年级语文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作文教学这个领域中摸索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自能作文。跟于老师具有同感,我觉得作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那么首先老师就应该具有素材意识。下面我就谈谈本人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上的几点做法:

1、电化辅助,再现情景。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极制作课件。比如:在写景时,我应用电化教学手段,播放一些优美的风景让学生观察:清澈见底的溪水,色彩斑斓的鹅卵石,哗哗的水声,点点的浪花……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形象逼真。把写作材料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学生就会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内容中去。学生通过图像与音乐产生联想,回忆起自己观赏过的美景,就感到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再如指导写《拔河》,利用课件,几个拔河的特写镜头就很典型:小孩子鼓起腮帮,竭尽全力争取胜利,胜利后高举双手,欣喜若狂。典型的内容增强了形象感染力,虽然学生见过拔河比赛,但是在群体的比赛中,往往忽视对典型人物的形象观察,放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再现生活情景,比较持久地吸引学生,激发创新欲望。学生下笔时,语言极富创造力,能适当运用联想,比喻,拟人等手法。

2、关注生活,留意观察。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陶行知先生曾大声呼吁:“要解放儿童的空间,提倡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活动中去。”因此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广泛地去关注生活,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事、物都要留意观察。引导学生到大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学语文。让学生走出封闭的空间,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风雨雷电、日出日落。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市场、城镇建设、环保和乡村变化,采访人物等。这样学生拥有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所感。为写出属于他们的闪耀个性色彩的作文奠定了基础。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小例子:4月份的校运动会,激烈紧张的比赛,我的任务是不参加比赛的学生通过观察,搜集赛场的场景,并让他们当啦啦队员,既要给本班同学加油助威,又要仔细观察赛场情景,之后以文字形式写作。我觉得这是习作指导的大好机会,所以我没有单纯的让学生只观看比赛,观看比赛前我就进行观察指导,指导学生抓重点人物来观察,可以是场上的比赛队员,也可以是啦啦队员,还可以是裁判,观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还对整个比赛现场进行观察。有了有效的指导,学生不仅观看了比赛还积累了写作素材。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创作出一篇篇独具特色的文章。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比赛,观后却有着不同的感受。正是因为老师让学生去观察去体会,去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所以写出来的每篇文章都真实生动而又没有千篇1律。

3、打开思路,创意写作。

学生写作文常常觉得不知道写什么,没有材料可写,内容枯燥,三言两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思路打不开。这时,就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进行写作。即指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确定不同的中心从而写出不同立意的作文。例如:在指导学生根据“马路上汽车越来越多”这一现象进行写作时,引导学生多角度立意。可以写反映社会日新月异,变化快的;可以写反映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快的,也可以写反映交通安全的;还可以写反映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环境,从而呼吁治理尾气排放,保护环境的。由于出发点不同,作文迥然不同,很有创意。

总之,我今后的作文教学引用“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深,名师如歌的课堂,让我收获着,思考着…… ”形容最好不过了。

推荐第9篇:于永正

于永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

一、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课题是:(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边提醒“迅”的笔顺) 生:(跟着书空。) 师:好,读一读。 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对鲁迅很熟悉。课文预习了没有? 生:(齐答)预习了。

师:一读这个课题,你一定知道,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边板书:周晔) 生: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侄女。

师:对,因为她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周晔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我再问大家,周晔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生:是鲁迅先生的兄弟。

师:说具体一点,是兄还是弟? 生:应该是弟弟。

师:不错。周晔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周晔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弟弟。鲁迅先生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周建仁,是周晔的父亲;还有一个叫周作仁,周作仁是老三。

二、初读课文

师:课文预习了是不是,请大家打开书,把课文仔仔细细地读一遍,一定要读得正确流利,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不但要读准,要把它记住,同时还要求大家边读边把不理解的词句作上记号。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后,在黑板上板书) 师:好,读完了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还没读完的继续读,已经读完的还可以再读读(老师巡视指导) 师:(回到讲台上)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你们不懂的词语画在了书上,老师把一部分写在黑板上了(指着黑板)这几个词和这两句话的意思,只要我们好好读书,好好思考,它的意思不难理解,下面拿起书来,咱们一段一段读。

三、逐段阅读,理解内容

(一)第一段:受到爱戴 (指名读第一读段) 师:大家注意看书。 生:(读至“他的遗体躺在”) 师:停下来,读得很正确,很流畅。你看第一句话,周晔那时候很小,要读出小孩的语气(老师示范,重读“就是”)好,再来一遍。 生:(再读一遍).师:好,比刚才好多了。现在,谁想再读这句话? (一女生读)

师:好的,这样好,请你继续往下读。 生:(继续往下读至“屋子”) 师:.停下来,读得很好,很流畅。(回到讲台上,指着“追悼”)大家看,这个词后边的话,就是对它的解释。我读前边的话,你们读后边的话。(师生合作读) 师:“追悼”懂了吗?就是通过我们刚才读的那些形式:送花圈、致敬、痛哭、送挽联,这些活动来纪念他、怀念他。这些活动就是追悼的内容。好,一起再读一次。 生:(齐读“伯父去世„„屋子”) 师:很好,你再往下读。 生:(读至“„„掉下来”)

师:好,刚才读那部分,要认真去思考,思考周晔是什么心情,如果你想了的话,你会读得很有感情的。大家想,周晔是什么心情?都思考,然后练习读,各人读各人的。 生:(自由读“那时候,我有点惊异„„”师巡视指导) 师:好,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一人读)

师:好,体会得不错!这一句很难读,大家再练习。 生:(自由练读)

师:好,我还想请刚才读的这位同学来读,我们看他体会得怎样? 生:(读)

师:真正要把这几句话读好,还要读下面的内容,读了下面的内容,回过头来再请你读这段话一定会更好,感情更充分提。大家看黑板(指着“吊唁”),“我望着来往往吊唁的人”,我们可以看出,吊唁和追悼两个词有相同之处。也就是说,这两个词都是对死者表示怀念的意思。可是“吊唁”和“追悼”又有所不同。“吊唁”比“追悼”又多了一层意思。人们到殡仪馆吊唁,除了向死者表示怀念外,想想还有一层什么意思? 生:还有对死者的敬仰之情。 师:“追悼”也有。

生:对死者的家属表示安慰。

师:对了,叫死者家属节哀,不要那么难过。懂了吗? 生:懂了。

师:懂了。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体会体会,各人读各人的。 生:(自由读“那时候„„”) 师:(走上讲台,指着“吊唁”和“追悼”)“吊唁”和“追悼”都是我们通过读书读懂的,通过读书体会出来的。所以,只要你多读书,联系课文,都能把意思搞懂。(指着“爱抚”)至于什么叫“爱抚”,读了下面的故事,你就懂了。谁要读第二个故事?

2、第二段:谈“《水浒传》” 生:(一女生读至“„„乱说一气”。)

师:请停下来,你先坐下,读得好不好?(好) 读得真不错。(在“囫囵吞枣”下面画上曲线)她刚才读这段话,实际上是对“囫囵吞枣”的解释。好,我下面读这句话,你们接着我的话往下读,你们读的话就是对“囫囵吞枣”的解释。看书。

(师读“老实说„„一遍”,学生接读“只注意„„乱说一气”) 师:我《水浒传》读懂了吗? 生:没有。

师:没读懂。读书很粗心,是不是的?这就叫—— 生:(齐答)囫囵吞枣。

师:谁知道“囫囵吞枣”的本义是什么? 生:(指名讲“囫囵吞枣”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吃枣对牙齿不利,但是对肚子有好处,于是,他就不嚼把枣整个吞下去,“囫囵”是整个的意思。谢谢你给我们讲这个故事,本义懂了吗? 生:懂了

师:再回过头来把句子读一遍。 生:(齐读“老实说„„”)

师:请你往下读(还是刚才那位)(提醒学生掉了个字)这样好,请坐!这个故事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真有意思。下面请你再练一遍,我马上请人到上面和我分角色朗读,大家做好准备,都认真练习。 生:(读完坐好)要好好准备,再练一遍。 生:(又开始自由练读一遍,师巡视指导。)

师:停下来,谁愿意来前面和于老师分角色朗读课文,读这个故事。 (一女生上来)

师:这个同学读周晔的话,你就是周晔了,我呢,就是你的伯父。我很简单,我只有一句话:“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最难读的是你的这一部分(拍拍她的肩膀)“哈哈”是我的,你不要抢我的,大家要注意听。

(师生分角色读,老师加上动作和表情)

师:好,停下来,周晔,我是夸我的记性好,没说你半个“不”字,你为什么听了我的话比挨打挨骂还难受呢?

生:伯父表面是说自己的记性好,实际上是批评我没有好好读《水浒传》这本书。 师:我侄女怎么样?把我的话读懂了。你看,我侄女聪不聪明?好,请她回座位。 生:(高兴地回座位) 师:(指着黑板上的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表面上是夸自己的记性好,实际上是批评周晔读书不认真。这句话的意思懂了吗? 生:懂了。

师:临走的时候,伯父还送周晔两本书《小约翰》和《表》。告诉你们,这两本书是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鲁迅先生把它翻译成中文,然后,把它印发给全国的小朋友看。临走的时候,鲁迅把亲自翻译的这两本书送给了周晔。读了这个故事(看黑板)“爱抚”的意思懂了吗? 生:懂了。 师:什么意思? 生:“爱抚”就是关爱。

师:关爱,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咱们书中第一段还有一个词(板书:爱戴) 师:“爱抚”的“爱”和“爱戴”的“爱”意思一样吗?(指“爱戴”)这个爱是什么爱? 生:关爱。

师:再换一个更准确的,叫做什么爱? 生:敬爱。

师:晚辈对长辈的敬爱。你看,同一个字,由于所在的词语不一样,句子不一样,它的意思也就有所不同。这么好的伯父,对周晔这么关心、爱护,他不直接批评他侄女读书不认真,而是用委婉的语气进行批评。可是,伯父逝世了,从此以后,她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了,望着伯父的遗体,她怎么不难过呢?读了这个故事,再回过头来,请你们再读这段话。我想,你们的体会一定和刚才不一样。

(出示一段话:我呆呆地望着„„掉下来。) 生:齐读。

3、第三段:谈“碰壁”。

师:还有一件事,也是发生在鲁迅先生的家里,先自己读一读,认真体会读对话该用什么语气。 生:(自由练读)

师:第三段讲了一件也是发生在鲁迅先生家里的事。这件事完全是对话。对话完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不过,这段对话是很难读的,要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尤其是这句话更难读(指着“四周围黑洞洞„„”)要一边读一边思考。我想,虽然它很难,只要你读了,你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好,大家再练习一遍,好好体会。 生:(再练读)

师:谁来把这个故事读一读? 生:(读到:“„„一动不动的。”)

师:读了第二小节,如果你是作文老师,这是周晔交给你的一篇作文,你打算在第二小节加上什么旁批。再读一读,拿起笔来加。 生:(默读,写旁批。) 师:请你说。

生1:人物表情丰富,描写人物的样子时很细腻。 生2:这一小节动作描写很细致。 生3:提示语写得好。 生4:外貌描写很细致。 生5:提示语写得好,

生6:把动作描写得很具体。

师:好的,表现得很好。这一小节读好了,我想,今后你准会写提示语。好,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哪一点不像„„一动一动地。”) 师:鲁迅先生留着胡子,笑起来一动一动地,描写得多细致呀!请你接着往下读。 生:(读至“„„那怎么?”) 师:停下来,“那怎么”后面是什么号? 生:(齐答)破折号。(板书——) 师:(板书——)在这里, 破折号是表示什么? 生:在这里, 破折号是表示疑问。 师:首先是表示声音的延长,她为什么延长呢?因为它有疑问在里边。先说表示声音的延长,再说为什么延长。请你再读伯父的这句话。 生:(再读句子)。

师:好了,懂了,就读得更好了。再接着往下读。 生:(至“„„碰壁?”) 师:“碰壁”后面是什么号? 生:(齐答)问号。 师:(板书?)把问号再强调一下,重读。 生:(再读问句,然后继续读完。) 师:好的。读得不错,请坐。

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我们来表演这段对话。这次要求不看书,我说鲁迅先生的话,请到前面来的同学呢,读周晔的话。既然这样,你们必须把这一段读得熟熟的。把鲁迅先生的话和周晔的话基本记下来,然后再到前面来读。我给大家两分钟时间,看谁能最快把这段话 记下来。 生:(练习读。) 师:(请一名男生上来。)现在她是周晔了,我还是鲁迅先生,请你们把书放下,看我们两人的对话。你们都不是外人,都是我今天邀请来的客人。你们有一个任务,听完我们对话后你们 怎么样? 生:(齐答)笑。 师:哈哈大笑。(面向那位男生)周晔啊,(摸摸他的头)只是头发短了些。周晔啊,你要自然、大方,听见没有? 生:大伯,你跟„„ 师:注意望着我。

漏词了没有,提示一下。再来,继续对话。 生:(齐声哈哈大笑。)

师:刚才,我发现一个同学笑得很开心,你站起来,我问你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 生:我笑是因为周晔非常天真。 师:你们还有别的笑的原因吗?

生:她只听懂了表面的意思,而听不懂大伯的另一层意思。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生:因为那时候是旧社会,到处都黑洞洞的,意思就是说到处都非常黑暗,而且各处都有军阀统治着,鲁迅先生是宣传人民自由的,他到哪个地方就向别人宣传自由,但是军阀是不允许人民自由的,所以,军阀就把他赶回来了。 师:(面向那位男生)周晔啊,在旧社会鲁迅先生和反动派作斗争,那个时候,反动派迫害得很厉害,我告诉你们一件事,鲁迅先生跟敌人作斗争,是用文章,用笔和敌人战斗的,他为了防止敌人识破他,一连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就从这一点上看出,鲁迅先生在旧社会和敌人作斗争,容易不容易啊? 生:不容易。

师:处处遭到迫害。这就是他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原因,他说的“碰壁”就是遭到敌人的迫害。 生:点头。

师:刚才大家笑你呢,现在懂了吗?什么叫“恍然大悟”?现在才叫“恍然大悟”。同学们,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都是对话,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经常要写对话,好多都是对话,比如上课就是对话,上一堂课就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同学之间的对话。所以,写记叙文的时候,好多情况下要写对话,对话完了,这个事情就结束了,所以,我们要掌握好写对话的基本形式,要会写对话,什么叫会啊?多读就会了,请你把这个故事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记,他是怎样写提示语的。你多读了,记住了,你在写提示语的时候就熟悉了。各人读各人的,读慢点儿。 生:(练习读。)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说话那么幽默,那么风趣,可是鲁迅先生逝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想到这,望着伯父的遗体,周晔心理很难过。(投影出示一段话)读了这个故事,再读这段话,我想,你们的体会和刚才又有不同。 生:齐读:“我呆呆„„掉下来。”

4、第四段:救助车夫

师:还有一件事,这件事发生在一个寒冷冬天的黄昏。好,请打开书。再请一个同学来读这个故事。

一位女生站起来读至:“„„呻吟”

师:读得不错,请停一下,暂时停一停。(指着“呻吟”)“呻吟”什么意思?懂了吗? 生:懂了。

师:懂了举手(有部分同学没有举手)还有不懂的,请再读这段话。 生:齐读“走到„„呻吟”

师:懂了吗?“呻吟”什么意思? 生:“呻吟”就是表示很难受的意思。

师:因为受伤很疼,嘴里发出一种声音,好,读一读(指着“呻吟”) 请你往下读。(遇到难读的句子)

师:这一句很难读,都在底下练一练 。你也练一练 。 生 :(继续读完。)

师:好,读得不错,请坐。请你们看这一小节。这一小节啊,我想在黑板上板书,但是我拿不准,请你们读一读,画一画,哪些词应该板书?

(两位同学上去板书:跑、扶、蹲; 半跪、夹、拿、说、敷、扎) 师: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词语板书?是什么原因?

生:这些词是写爸爸和伯父给拉黄包车的人以帮助,是一些描写动作的词。 师:通过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可以看出爸爸和伯父怎么样? 生:有一种助人为乐、帮助别人的精神。 师:你补充。

生:有一种帮助别人的爱心。

师:有一颗爱心、同情心。请坐下。是的,通过这一次,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富有同情心。好,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再去体会, 师:读了呢一小节,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具体? 生:(读:“爸爸跑到„„扎好绷带。”) 师:最难读的是下边两小节,谁来读? 一女生站起来读。

师:读得好,读得真好。(老师范读:“天黑了„„叹了一口气”)同学们,还能让他说什么呢?鲁迅先生还能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的动作里,在他的深深的叹息之中。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小节再读读,各人读各人的。 生:(自由读“爸爸回来的时候„„叹了一口气。”)

师:同学们,就是这么一位对旧社会非常愤恨,对劳动人民非常同情的伯父逝世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他去世的时候才56岁。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想到这里,她的心情怎么能不万分悲痛呢?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这段话 ,大家的心情也会和周晔一样的。 生:齐读:“我呆呆„„掉下来。”

5、第五段:关心女佣

师:伯父逝世以后,周晔见到他家的女佣阿三,女佣阿三给她讲了一件事。谁来读读阿三的话。

一女生站起来读。

师:听了这段话,周晔很动情地说了一句话。 生:(“齐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多。”)(板书:别人) 师:(板书:别人)从课文上看,这个“别人”是指哪些人?是周晔一个人吗? 生:是周晔、拉黄包车的、女佣。

师:想一想,这只不过三个代表罢了,鲁迅先生这个别人指的是劳动人民,是全国的少年。他那么忙,还在百忙之中翻译文学作品。所以来吊唁的人有工人,还有学生,各式各样的人都有。读到这里,周晔开头提 的问题“伯父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答案找到了没有? 生;(齐答)找到了。

师:是什么原因?因为他—— 生:(齐答)“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多。”

师:这就是答案,让我们一起把课文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为别人着想的人永远会被别人记住。

三、读写结合,片段练习

师:今天,通过读书,我们把课文读懂了,而且学会了描写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对话时的提示语的方法。(突然发现似的说)还有一个词没弄懂:“饱经风霜”没弄懂。不过,书读到这个份上,我想同学们对这个“饱经风霜”应该懂了吧?懂的举手。(许多同学举手) 我相信不要讲也会懂。但是,我还是不完全相信,究竟懂到什么程度?我要考查一下,我想了一个办法,叫你们写一段话怎么样?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三轮车夫的脸是“饱经风霜”的,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甚至包括头发。我给大家开个头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来写一写。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通过你的具体的描写,告诉大家,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生写完,上讲台念。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双脚光着,手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也不榮两天了。 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好,课上到这,把这段话抄在你的小作文本上。 生齐读。

师:为别人着想的人永远会被别人记住。

推荐第10篇:于永正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于永正老师的文章读过很多,现场课也听过几次。他课堂上的幽默风趣与循循善诱,展现了其高超的教学艺术;他生活中的平实谦和与彬彬有礼,彰显了其超凡的人生境界。他是很多老师心中的偶像!

于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从1984年开始,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做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育》等多部著作。

这本《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今年上半年购得的,却一直没有来得及细看。两周前整理东西时,再次看到,捧在手里便难以割舍。几天来,从家里拿到学校,再从学校拿到家里,只要有点空闲,便认真读上几页。虽然于老师的语言平实、朴素,很少有难懂的句子,但有几篇文章我还是读了多遍。

于永正老师倡导“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但我们都知道所谓“大道至简”,只有真正掌握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才能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境界。于老师的书风格亦是如此,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所说的道理却切中要害,引人深思。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向晚辈逐条叙说,希望能给后者以真切的帮助。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全书22万字,全书分四辑:

第一辑: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第二辑: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第三辑: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第四辑: 关于作文教学

读这本书,给人的启示是全方位的。有思想层面的,也有方法技巧层面的。内容也涵盖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同时还有一些做人、做事,乃至写作等方面的经验分享。因为内容较多,下面以条目的方式予以呈现。

读与写是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读与写的过程,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实践有了智慧,有了理性,使自己的路走得越来越正了,越来越直了。

坚持阅读与写作几乎是所有名师的共同经验,只不过因人又自有侧重罢了。几年前到苏州参加国培,听张学青老师讲:“我的特级都是是读出来的,管建刚老师的特级教师是写出来的。”要想成为有影响力的老师,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有新鲜的内容融入,就必须坚持读写。

文章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常常想,为什么叶圣陶、陶行知的书好读?为什么连外国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奎斯写的书也好读,不像读有些理论家的书那样晦涩、费解?他们的书不但好懂,而且让我们感同身受。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教育家,而不是空头理论家。教育家的书都是做出来的。“做”出来的文章是鲜活的,可感的,有生命张力的,因而更具有可读性。

教育家的书都是做出来的。这是于老师对一些空头理论家的反驳,也是对一线老师的忠告。“书是做出来的”,首先强调的是“做”。对于一线老师来说,“做”不是问题,每天从早上到校,到晚上离校。老师们都在从事着各种教育教学工作。可以依然会有许多老师会感到茫然——写什么?好像没有什么可写的。要想做的同时,有的写,一方面要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收集材料,另一方面,要时刻以研究的眼光看待工作,力求有创造性地工作,“穿旧鞋,走老路”必然会觉得无话可写。

在这本书里,我就看到了于老师许多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这些案例有的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可是于老师讲起来依然那样动人。近30年了,没有人有那么好的记性,我想于老师也是如此。但是,于老师30年后依然能把它们写入自己的书中,我想正是因为当年他及时的记录与反思。时光易逝,但是由笔记录下的时光却可以长存。

我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一想到孩提时的我,我对学生就会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我会对学生交出这样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写着两个大字:微笑;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名片”的反面写着两个大字:负责;下面也书写了三个关键词:严格、顶真、耐心。

“微笑”与“负责”两个词语彰显了于老师的学生观。因为孩子是“成长中的人”,要对他们多一些尊重、理解、宽容;因为孩子是“需要帮助成长的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顶真、耐心。

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第一,写的东西,对读者有好处,要传递“正能量”。第二,要考虑别人能否读懂,尽量不要给读者带来麻烦。第三,要摆正自己和读者的关系,我们和读者是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不能有居高临下、教训别人的意思。

写文章就是倾述与表达。当有了明确的读者意识时,就明确了“写给谁听”的问题,写起来会更顺畅。至于平等对话、平等交流,那就不只是行文的问题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境界问题。

张志公先生说:“语言的运用要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启功先生写过这样一副对联: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我深以为是,而且努力践行着。

读于老师的书和文章,对上面的两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验。同时,也指导着自己以后的写作实践。语言平实易懂,思想深刻有益,这样的文章才真正地对人有益。

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教学时,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其实,不只是语文教学,所有的教学不都应当如此吗?不过,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确实在关注人、塑造人上担负着更重要的使命。

语文和语文教师给我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

留下了较好的语感,使我能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

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 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留 下了兴趣和习惯。

爱因斯坦说:“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反思也从这里开始。明白了语文和语文老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的教学才能把握住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我们的教学也才会更有效率。因此于老师接下来说: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2500(会写)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第二,十分重视写字。学生写不好字,我觉得是块心病。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学生也特别喜欢写作文。

要善待学生。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语文教学要把兴趣留住。兴趣和习惯是连在一起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适用。对于孩子来说,更恰当的说法是“成功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给了孩子动力,是成功激发并维系着孩子持续不断的学习兴趣。对于孩子来说,成功来自哪里?很大一部分来自老师,来自老师的激励。所以,夸奖孩子、激励孩子,这是老师应有的善举。

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

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如果老师不给学生留出课余的时间,把时间都用来做题,学生还哪里有时间阅读、写作?

多年前,叶圣陶老先生就提出了面对孩子“六个解放”的思想:一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时至今日,它依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小学语文姓“语”,还姓“小”。 说语文姓“语”,是对语文学科的定性。需要注意的是“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不要把阅读课上成阅读理解课。语文教学既要“得意”,也要“得文(得言)”。 说小语姓“小”,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定位。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意识和落实意识。张庆先生说:“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写字、读书、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毕业生,能把字写好,书读好,文章写通,并养成了读写的习惯,就可以向家长、中学老师、社会作交代了。

小学阶段是“涵养”阶段。就像幼苗,它需要吸收阳光、水分和养料。幼苗是处于发育、成长阶段,离开花结果还有很长的距离。小学生也是如此。在小学阶段,要特别重视吸纳、积累。幼时的“厚积”恐怕是最要紧的。

于老师对“小语”二字的解读,可谓把握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他还说:教孩子学语文,要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他反对当前一些人对小学语文教学怪异的解读。警醒我们,不要轻易用“思辨”、“智慧”、“诗化”等一类玄妙、空洞的字眼来描述小学语文教育。

有人用“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来概括教学的三个境界,很有意思,很实际。我们不能满足于“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才是我们的目的。字要会写,书要会读,精彩诗文要会背,词语要会运用,作文要会写。“会运用”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刚上班的青年教师往往满足于“教过了”,我就经常碰到一些青年教师看到期末试卷后如释重负,嘴里不时说“这个内容昨天刚讲过,那个内容今天早上才说过”,可是试卷评完,却有许多学生做错的。“教对了”不仅是说所讲的知识无错误,更强调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了最需要教,也最值得教的内容,如不只是侧重于内容的理解,也注重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教会了”才是最终目标,其实这三个字的重点在后面“会了”二字,“教是为了不用教”,“会”才是根本目标所在。

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课外书”是最重要的课外教学资源。靠读书长大的孩子,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更不怕考试。

前两天,翻看了韩兴娥老师的《让学生走上阅读的快车道》,对此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守住小学语文教学的“常”。

“常”是什么?“常”是不变的东西,是规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哪些是不变的?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是不变的。 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 教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跟我读”,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 教作文也有规律可循,这就是“读写结合”。

拔苗助长不是规律!可是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却有多少人在干着“拔苗助长”的事啊。当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分析越来越繁琐、文本解读越来越新奇、课堂花样翻新不断的时候,于老师这句“守常”的确是很好的提醒。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越是应当多读课外书。

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使他们开眼界、长见识、受熏陶。智力越是低下的孩子,越应当多为他们打开一些认识周围世界的窗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窗口就是书。

这就好比相机,智力低下的孩子,好比感光度低的底片,它们需要更多的光线的照射,才能呈现出绚丽无比的图像。书即是光!

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百分之百的语文水平低下,百分之百的写出的文章不通顺。原因很简单:语感不好。

且看于老师给这样一个语感不好的孩子的家长开出的“药方”:从今天开始,您的孩子必须完成一项家庭作业——读课外书。您要为孩子多买点好书,例如国内外著名童话,专为青少年改写的古典名著,等等。总之要有一定情节的,这样能引起孩子的读书兴趣。要出声读,不是默读。每天坚持读半小时。累了,声音可以轻一点。什么时候发现您的孩子读书很流畅了——特别是读从来没有读过的文章——这就告诉您,他的语文水平上来了。开始,没有兴趣以前,可以强制他读,时间可以短一点,比如说十分钟、二十分钟。

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老师的“配合”作用不仅体现在启发、点拨上,还体现在耐心和态度的和蔼上。耐心与和蔼尤其重要。

要有语感,更要有责任感。

在语文老师眼里,任何语病——哪怕只是用词不当——都应予以纠正。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使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朗读让孩子更直接地感受文字之美!

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这是精髓!需要大家牢记于心。

在教学上,我追求的是“有意思”,而不是“有意义”。

我们的很多孩子正是被“有意义”吓坏了。人的天性是“好奇”,如果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先感受到“有意思”,学习就会有愿望,有动力,学习的过程才会更有趣!

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

筑塔有一个清晰的先后次序,必须先筑好基础,才能一步步建起高塔。聚沙则是“无序”的,贵在量的累积。理科的学习如同筑塔,必须循序渐进;文科的学习则如聚沙,积累多了,语言这个工具就掌握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

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就是一个“用”字。学了不用,或者不会用,知识就成了死的了。

“学而时习之”的“习”不是“复习”,而是“练习”是“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会用,能用,的确是一桩乐事。

对个别学生来说,好习惯的形成很不容易,往往开始带有“强制性”。我宁可叫他们暂有些抵触情绪,也要“强制”。什么叫“强制”?就是“你不这样做,我不答应!”所以开始的时候,“查”得特别紧。没有一个学生不怕查的,也没有一个学生得到老师的鼓励、表扬不精神振奋的。我向来是以自己的人格和责任心向学生表明我的工作态度的。

于老师前面所讲的“负责”正是这个意思。一个负责任的老师,需要有那么一股子“拧劲”。改掉一个坏习惯,哪有那么容易?必须强制练习一段,才能保持惯性,成为常态。

纠正错别字的一点做法——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几句带有学生易错易混字的话。

有人觉得,听写和抄写作用相同。其实效果差别很大。抄写,对不大动脑筋的学生来说,近乎机械搬运——把书上的话机械地“搬运”到作业簿上去。而听写,则要“挖脑子”——要学生把脑子里的东西“挖”出来。用听写这个办法纠正错别字要比抄写效果大得多。

的确是个好办法!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实事求是地说,这不是夸大其词。我崇尚“微笑教学”,是教学的最佳境界。但我深深地体会到,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

如果你听过于永正老师的课,你对他的“微笑教学”,会有更深切的体会。于老师虽已年过古稀,但依然笑得那样灿烂,如同美丽的夕阳。 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做示范,甚至于领读。

于老师特别重视朗读教学,对于朗读他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和落实意识。

上周听了13节语文课,课堂上朗读上存在的问题最多。一是读得时间少,一些老师不舍得在读上花时间,花功夫,大量的课堂时间被分析讲解占用;二是听不出学生读的问题,一些班级孩子拖长音读,读书没有节奏和停顿,老师却发现不了,当然也就难以纠正和指导;三是范读的水平不高,一些老师虽然意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也分析出了语句中的情感,可是却难以引导学生读出来,存在不敢范读,或者范读水平不高,没有起到示范作用等问题。

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

读出人物的轮廓。所谓\"读出轮廓”是指开始要把课文通读几遍,对课文内容和文中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知道每个人怎么样。

要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进入角色”,重点要透过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最重要的。

读出“话外音”。

读出人物的身份。

读出人物的性格。

读出人物的年龄。

范读。范读本身也是指导。而且是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范读可以略带夸张,以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好的范读,不仅有指导作用,而且有启迪、激趣的作用。所以,我备课首先备读。实践告诉我们,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往往也就随之有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是读出来的。

朗读确实是一门艺术。一个会朗读的老师,一定是一个语感特别好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教起学生来自然得心应手。最近,我们学校要求青年教师建立“诵读群”,每天在群里分享一段自己诵读的诗词等作品,正是想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朗读水平。

我在学校里教了21年语文。我的通常做法是先朗读。这个花不了多长时间。一般的课文,15分钟就能读两三遍。读得较满意之后,接着抓紧时间看教参,如果有现成的教案,就看教案。如果“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和方法”被我认可,照抄不误。但全盘照搬的没有,因为自己多多少少会有新的体会和教法。但,以下四点我是从不马虎的:①把生字写得规范,掌握它的笔顺,把板书的字练好,力争成为学生的字帖;②所有新词都要查字典;③凡要求造句的词,一定弄明白它有几个义项,知道它的使用范围,并造出几个不同类型的句子;④如有“读写结合”点,我一定先“下水”写一写,有时不止写一篇。

我们平常讲“扎扎实实教语文”,于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学生喜欢上我的作文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两点:首先,因为我喜欢作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老师喜欢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的。其次,我特别重视作文批改和作文评讲,批改的过程就是发现闪光点的过程;评讲呢,则是“放大”闪光点。我常常把“芝麻”说成“西瓜”。学生取得成功,而且被老师发现了、表扬了,兴趣就会慢慢产生,就逐渐喜欢作文了。

读这一段,想起了几年前带孩子们在班上办《七彩作文》班级刊物的时候,我也时常在上面写几段“下水文”,对于学生的作文大加赞赏。孩子们觉得自己的作文能收到“采稿通知书”是一件特别荣耀的事。班上孩子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写出的文章也特别有意思。前一段时间偶然翻出孩子们的作文,依然让人读得津津有味。

作文命题少了趣味性,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减少大半,就像做菜少了油盐就提不起人的胃口一样。

作文命题的确是一门学问。要想命出好题目,老师就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要让自己的思想灵活起来,让自己的语言鲜活起来。要尝试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切实地融入孩子的生活,并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第11篇:于永正快乐作文

于永正快乐作文

贯彻新课标精神,倡导愉快教育、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我们坚信,兴趣是动力,快乐是载体,生活是源泉这一主旨我们坚持快乐中教,快乐中学,循序渐进,一课一得,分类突破,全面提高。研究教学方法,多种形式讲课,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进行个性研究、个体指导、因材施教。

在课堂操作上,运用成功激发兴趣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产生兴趣;指导观察,获得兴趣;角色表演,激发兴趣;电化教学,引起兴趣等等。中低年级学生通过看、玩、做、说等活动寓教于乐,高年级学生到社会生活中扩大视野,积累素材,培养写作兴趣。引发学生作文需要,使学生明确为何而写,写给谁看。以快乐作文独特的魅力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能够说真话,诉真情。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在作文教学中,开拓多项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题或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师通过音乐、图画、录相、表演、游戏、实物道具以及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创设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 课堂中有动有静,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 。在快乐愉悦的状态下让学生接受老师从用语言表达到提笔时字、词、文句组织的指导,享受成文的喜悦。 我们的信条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课堂特色:一是“快乐”。快乐作文教学法设计的教学程序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兴趣是学习快乐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学生在快乐作文的课堂上,自始至终是快乐的,因为我们教程的设计是有趣的,快乐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形式多样的。低年级学生通过看(观察动物、植物、实验……)玩(玩游戏、猜谜语……)听(风声、雨声、音乐、故事……)做(做手工、折纸、剪纸……)等活动,寓教于乐,高高兴兴地玩,快快乐乐地学,轻轻松松地写。高年级学生到社会生活中扩大视野,积累素材,孩子们把上快乐作文当成一种乐趣,当作生活的需要,用自己的笔去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

二是“高效”。高效就是高等效率,在一般效率之上谓之高效。既速度快又质量好,用同样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我们快乐作文课堂节奏快,同等时间内,知识一环紧扣一环,训练一项接一项。(由字、词、句到篇的训练;由诵读到积累;由小练笔到大作文;由说到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高效地思考,孩子精神高度集中,思维敏捷,反应快速,较快地吸收和掌握知识点。孩子们学得既轻松又紧张,当堂按年级要求完成习作。当堂成文,不留作业。高效追求的是结果。快乐作文课堂培训扎实,见效快。几次课后,学生不再发愁没的可写,有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期过后,学生对作文入了门,有了一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能说真话,诉真情,写出了有新意的作文,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作文。

(一)快乐作文教材的七大特点

1、多种形式指导读写,循序渐进,提高能力。低年级侧重诵读、说话、写话;中高年级包括阅读和习作两部分。每课一个重点,学生一课一得,使教师轻轻松松教,学生快快乐乐写。

2、拓展在校学习内容,高于在校学习要求。本教材由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级教师,一线的优秀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组成了一支强大的编写队伍。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参照了人教、冀教、苏教、北师大等版本教材的作文内容而编写。本教材是在校内容的延伸、拓展和提高。在编写过程中充分注意了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要求,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作文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均有大幅度提高。

3、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实现快乐作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愉快地写。本教材创设了激发兴趣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如:创设情境,产生兴趣;降低难度,培养兴趣;指导观察,获得兴趣;角色表演,激发兴趣;课堂实验,提高兴趣;指导观察,获得兴趣;电化教学,引起兴趣;组织交流,引发兴趣;动手去做,获得兴趣;评价激励,发展兴趣等。通过激发兴趣,实现快乐作文。

4、读中学写,读写结合。从读到写是作文的基本规律。本教材安排的“佳作欣赏”等栏目,体现了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学生可从精美的文章及优秀的作文中学习观察,学习积累,学习写法,降低难度,实现快乐作文。

5、讲知识教方法,指导与练习结合。本套教材注重讲练相辅,教会方法培养能力,针对训练要点,讲解有关知识,教给写作方法,学生当堂练习,逐步形成能力,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方法、技巧,产生成功感,进而实现快乐作文。

6、强化口语训练,口述与笔写结合。能否把自己的见解、感觉和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都是反映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本套教材体现了由说到写的作文过程,训练学生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作文内容要真实。引导学生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使学生产生自豪感,从而实现快乐作文。

7、激活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新课标提出“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本教材根据新课标精神,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写有新意的作文,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实现快乐作文。

(二)快乐阅读

快乐阅读培训教材共八册(三年级至六年级各两册)。

阅读,既是语文学习中各项基础知识的集中体现,又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最新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必须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特别是把课外阅读也列入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关于阅读的教学策略、评价建议和阅读总量要求。与此相应的是,各种考试中阅读所占的分数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阅读教材日益丰富,阅读试题的题型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为了落实新课标的精神,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组织名师编写了快乐阅读教材。快乐阅读教材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分上下册),共八本。每册十二课。可以和快乐作文教材配套使用,也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训练项目。

每课分快乐大风车、快乐导航塔、快乐练兵场、快乐加油站四个栏目。快乐大风车有读记千字文、巧记成语、读背谚语,旨在词语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快乐导航塔从阅读要求、阅读点拨,每课有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学到一种阅读写作的方法。快乐练兵场有三篇短文,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从练习中学到方法,提高能力。快乐读经典、阅读链接,让学生读懂文章的写作方法,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写作练习。快乐加油站,给学生提供名人名家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故事,以及写作的技能、技法。

快乐阅读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

1、循序渐进,同步衔接。

三年级从阅读段落开始,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高年级了解文章的技能技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每一课的训练都是从读文章中学到一种写作方法、技巧,然后用这种方法、技巧进行写作训练。

3、精选材料,轻松训练。

快乐阅读教材所选材料与新课标的标准和快乐作文教材相得益彰,结合紧密。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训练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阅读写作的方法,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4、注重积累,培养习惯。

本教材注重古诗词的积累,成语、词语的积累,格言、警句的积累,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让学生养成五官开放地阅读,独立地阅读,有速度地阅读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5、内容丰富,门类齐全。

本教材从体裁上看,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寓言等;从内容看,选文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贴近生活,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门类齐全。对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基本功,对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基本功都有很大的帮助。

6、迁移延伸,体系完整。

快乐阅读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知识衔接紧密,把握了阅读的阶段发展、迁移延伸、体系完整。学生在读中练,练中悟,悟中写,提高了欣赏和写作水平。

(三)快乐作文教材的四大优势

1、适用面广

本套教材由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级教师,一线的优秀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而编写。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参照了人教、冀教、苏教、北师大等版本教材的作文内容而编写。囊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应用、想象等小学各种习作体裁。是在校学习内容的延伸、拓展和提高。适用于全国各地的使用。

2、实用性强

本教材每次依据习作要求,训练学生一个重点。教给习作知识、技巧。注意读与写,说与写,做与写,讲与练,观察与写作,积累与运用的联系,给每个学生创造朗读、讲话、观察、习作的机会,实用性强,便于操作。

3、趣味性浓

本教材以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为基础,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创设情境:或实验,或观察,或游戏,……学生在乐中学,乐中说,乐中写。真正达到快乐学习,快乐作文的目的。

4、系统性强

本教材注意知识、能力、情感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联系紧密,浑然一体。

第12篇:于永正作文案例

《一个___的早晨》作文指导课

我曾听过于永正老师两次作文课,总觉得再怯生再拘谨的学生只要进了于老师的课堂就变得活跃起来,说话惟妙惟肖,行文笔下生花。这次我又有幸在“全国第三届作文研讨会”上听了他执教的《一个______的早晨》的作文指导课,再次感受了他那精湛的教学技艺。于老师究竟使用了什么“魔法”将学生思维一次次激活,使学生一吐为快,畅所欲言呢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上课伊始,于老师便放了一段伴有鸟叫声、水流声的优美乐曲,要求学生根据听觉感受进行想象,并将想象的内容写成片段。

片段1:晨光中的太阳张开了笑脸,栖息在树上的小鸟尽情地一展美丽的歌喉,旁边的小溪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藤本植物也不甘示弱一丛丛爬上树梢,好一个迷人的早晨!

片段2:一个春天的早晨,我来到葱绿的树林里,小鸟在欢快地唱歌,小河奏着动听的乐曲,小花在微风中舞蹈,我仿佛走进了美丽无比的画卷。

片段3:在一个夏天的早上,我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草丛中闪烁着星星点点的阳光,耳畔响起鸟儿悦耳的歌声,还有哗哗的流水声,真是美妙极了!

于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听后想象,再现生活。每个学生都调用自己记忆仓库中的相关素材,用心灵去构筑多姿多彩的画卷,从而燃起写作欲火,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片段来。

二、以读促写,认识生活

在学生渐入写作佳境时,一位头戴毡帽,身背猎枪,留着八字须的“猎人”(于永正老师扮)出现了。“我看你往哪儿飞!”“猎人”的枪正瞄准小鸟,学生纷纷上前阻止。“猎人”说大家制止他打鸟的理由不充分,继续捕鸟,学生急得直跺脚。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老师给学生每人提供一张《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的读书卡,学生们认真阅读,热烈讨论,从多方面认识到大自然中的鸟对人类的帮助大,人人应该自觉行动起来,保护鸟类。

这时阅读成了学生自觉的行动,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写作对象,认识生活,为后面的说写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双向互动,表述生活

在学生充分阅读《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一文的基础上,“猎人”又出现了,学生争先恐后上前阻止他打鸟,这次劝说变得有理有据。“猎人”的态度也由满不在乎到理屈词穷,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以”猎人”的口气)啊,树林里的鸟真多啊!昨天我吃的斑鸠肉真香啊!今天又可以美餐一顿了。

生:(大吼)嘿,不许捕鸟!

师:这样劝不礼貌。

生:伯伯,您到过无声世界吗那里太死寂了。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它们给自然界带来了无限生机。

生:如果地球上的鸟类灭绝了,大自然便没有了音乐,失去了的生机。

生:鸟类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一只杜鹃一年能吃掉毛虫5万多条。

师:(以“猎人”的口气)幸亏我还没把打下来。

生: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可捕食1000只田鼠,从鼠口中夺回一吨粮食。

生:一对啄木鸟可以保护500亩树林不受虫害。

师:(以“猎人”的口气)我才打死一只啄木鸟,早知道我就不会打了。

生:鸟类还是环境保护的监测员。许多鸟类对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当这些气体超过正常浓度时,它们便会出现不适的症状,离开这里。

师:(以“猎人”的口气)这些知识我都不知道。唉!(猎人”把枪砸了)以后我再也不打鸟了。(生鼓掌)

师:现在社会上打鸟现象较普遍,我们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阻止那些人捕鸟呢

生:建立鸟类保护区。

生:制定相应的法律。

生:写个禁止捕鸟的牌子。

师:咱们把刚才的事写下来,教育他人。写成一封公开信也行。上课一开始写的那些话就是开头,请接着往下写,爱怎样写就怎样写。只要别人读了不再打鸟就达到目的了。

陶行知先生说:“于教万教,教做真人。”求真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真实的情感。于老师也正是根据这点,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生活,认识生活,表述生活,而这一过程又使学生不知不沉地融入浓浓的情感氛围之中,畅所欲言,以至达到从内心呼唤“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在盼母归”的境界。

第一教时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生:(齐声)知道!

师:知道我叫什么吗?(生小声)不敢说是吧,看我来写

(老师在黑板右侧认真板书:于永正)

师:那你们想怎么称呼我?(生齐声:于老师)有别的吗? 生:我想叫您于爷爷,因为您很慈祥又白发苍苍。

生:我想把您当作我的亲人一样,所以我也想称呼您于爷爷。 生:我很尊敬您,所以我还是叫您于爷爷。

师:还有别的吗?

生:我觉得您很温和,我想把您当作我们的朋友,我相信我们会互相合作上好这一节课。(掌声)

师:那你叫我的名字,(学生小声叫)叫!大声叫!(生大声)你们一起大声叫!

生:我想您是鹤发,我们童颜,我们就是朋友,我们一定会上好这堂课。

师:那我们就是黄金搭档!(生笑答:是)

师:我们握个手,(伸手与一男生)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您的手苍劲有力,能跟您握手,我十分高兴。

师:那你们怎么欢迎我?

生:早就听老师介绍您,我今天见到您非常高兴,欢迎您。

(师:你是用语言来欢迎我,还有吗?)

生:于老师,欢迎您来我们仙桃做客!

(师:还有吗,你或者学过日语、英语等别的语言都可以,谁来?)

生:Nice to meet you!

生:Good afternoon!

[通过对话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也了解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打算。]

师:好的!下面我们上课。你们喜欢听音乐吗?

生:(齐声)喜欢!

师:今天,我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你们要一边听一边展开想像。

(一段优美的乐曲响起:春光明媚,树林里百鸟齐鸣。随着音乐旋律的此起彼伏,鸟的鸣叫声也时而急促,时而舒缓……)

[评:音乐进课堂好!美妙的音乐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想像的空间,为后面爱护小鸟的教学创设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情境。]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鸟叫声。

师:想像一下,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稍静)谁来说?

生:我听到了一段舒缓的音乐,春光明媚,森林里百鸟欢歌,过了一会儿,又好像只有一只鸟,不一会儿,又飞出许多鸟,森林又热闹起来。

生:我仿佛看到了鸟的天堂,有的在扑翅膀,有的立在树枝上,有的忽然从这棵树上又蹿到那棵树上。

生:清晨,树林里百鸟欢唱,好像在开一场动听的音乐会。一阵风吹来,沙沙的树叶声和着各种鸟叫声合为一体,又组成了一支交响乐。师:什么时间?

生:春天的一个早晨。

(师板书:春天的早晨)

师:你们是在什么地方听到的鸟叫声?

生:大森林里。

(师板书:大森林)

师:你们展开想像,春天的早晨,太阳怎么样?天空怎么样?小树林怎么样?小鸟怎么样?用一段话把你的感受写下来。看谁写得有声有色。

[评:妙!言语交谈中揭示了作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学生写作;师一边巡视,一边评说)

师: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坐起来。写好的同学自己检查,自己读一遍。 (会写的写个三四行,不会写个一两行也行。)

师:谁来交流自己的作文?(师请一位学生帮着点名读,并在这位学生面前小声交待)

生:(读)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深蓝色的天空被染红了,可爱的小树林中飞着几只刚刚醒来的小鸟。

师:写得好。谁还愿意读?(指一名学生)

生:一个春天的早晨,太阳刚刚露出红红的脸蛋,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美丽茂盛的小树林。树林里,小鸟们早就醒了,在树上飞来飞去互相呼唤着,像是一起来练声。听!多美妙!(师生鼓掌)

师: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在你的笔下就出现了一首散文诗。比于老师写的散文好。[评:激励就是给予动力,就是培养作文兴趣。]

师:谁还愿意读?

生:晨光熹微……

师:这个词用得好!文绉绉的,显得有学问。(笑声)

生:薄薄的雾霭笼罩着一片茂密的小树林。

师:“雾霭”这个词我听不大懂。人家越是听不懂,就越显出你的学问高深莫测。(笑声)

[评:幽默!幽默的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生: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小鸟早早地就来到树上练声。不一会儿,慈爱的太阳公公冒出了半个脑袋,照亮了碧蓝碧蓝的天空。(师:“脑袋”改为“脸儿”)这群小鸟在这般境界

中,越唱越开心,仿佛在开盛大的联欢会。

(师生长时间鼓掌)

[评:学生写得多好呀!这么美的环境,能不让人“爱鸟”吗?]

师:这么一段音乐,就引出了这么美的诗篇。正在这时,森林里发生了一段故事,想知道吗?那就请趴在课桌上,闭上眼晴。(于老师让学生把眼睛闭上休息,自己在讲桌下扮成猎人,手里提着猎枪,蹑手蹑脚地来到树林子里;学生们猛然睁开眼睛,都哈哈大笑起来)

师:哈哈!这树林里的鸟真多啊!这只大山雀多肥啊!我看你往哪儿飞!(“啪”的一声枪响)唉,真可惜,没打着。(见学生们无动于衷)你们都不是少先队员吗?你们应该干什么?你们怎么坐着不动呀!你们能让猎人随便打鸟吗?

[评:老师的下水表演,给学生带来了写作的内容,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外,这里把学生的说融入到口语交际中去,让学生参与的同时也是在唤起学生在生活中应勇于与不良行为作斗争,教作文的同时也在教做人。]

生:(纷纷站起来,跑上去,制止)爷爷,不能打鸟!不能打鸟!

师:我能打,我的枪法好得很!不要吵,别把鸟吓飞了。

生:(齐声)不行!因为鸟可以捉虫子。

师:我知道,可是它的肉好吃。俗话说“宁吃飞禽一两,不吃走兽半斤”。不信我给你们一人打一只,拿回家烤一烤,尝一尝鲜。

生:(齐声)不行!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齐声)因为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师:胡说,我才不相信呢。

生:爷爷,鸟也是有生命的,您怎么能用鸟的生命来换取您的一顿饱餐呢? 生:鸟还能保护自然的生态就失去平衡了。

[评:这就是言语交际。创设交际的情境,学生就会有话说。]

师:(醒悟状)是真的吗?

(让学生坐好,老师放下枪,去掉猎人的装束)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对猎人说的话,大家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你们感觉到现在最缺的是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主要是说自己对鸟儿的作用了解得太少)

师:你们缺的是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的知识。是啊,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里有一篇文章,能具体告诉你们为什么鸟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过后就会对猎人做说服工作了。你们想不想读呀?

生:(齐声)想。

师:(师发阅读材料)谁来把文章读读?

生:(生刚开口,师请学生停下来,告诉学生读书要先读题目,题目读完要停一会儿,然后再用一种语合适的语气读正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接下来又请了几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短文,师随机评点,并让学生抓住每段的要点。这篇短文的题目是《鸟是人类的朋友》,是于老师根据《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的有关内容改编的)

师:这几位同学读得很棒。文章读好了,等会儿劝猎人时心里就有底了。再请大家默读一下,记住每一段的要点。

[评:妙!书到用时方恨少。因“需”设“读”,不是为读而读。这才是真正的“读”

“写”结合。这样的读,学生能不认真,能不投入吗?]

师:我想请三位同学用阅读的内容劝阻猎人。谁愿意?

(老师请了三位同学,并分别在三位同学身边小声交待什么。)

(音乐又一次响起,师又装扮猎人打鸟;三位同学手里捧着书坐在树林里复习功课,有的背古诗、有的读英语、有的读书)

师:哇!这里的鸟真多啊!(端起猎枪,对准一只大山雀)

生:不准打鸟!(“啪”的一声枪响)

师:都是你们嚷嚷的,多么好的一只大山雀,让你们给吓飞了。

生:您怎么可以打鸟呢!山雀一年可以吃5万多只松毛虫呢!

师:啊!就是我刚才瞄准的大山雀,它能吃5万多只松毛虫,我怎么不知道?

生:您读了书就知道了。鸟是森林的卫士,如果没有鸟,森林、草原就会消失,人类就无法生存。

生:鸟类还是环境保护的监测员呢!

师:它怎么能是环境保护的监测员呢?

生:要是哪里空气污染了,不适宜它们生活,鸟就会离开,同时提醒人们这里也不适宜人居住了,这就告诉人们要治理污染。

师:谁说的?有什么根据?我不相信。

生:这是科学家说的。您每天早上都能听到鸟的叫声吧!像《百鸟朝凤》、《云雀》都是作曲家根据鸟的叫声创作出来的,动听的鸟叫声可以激发人的灵感。鸟是大自然里的音乐家。您想一想,如果把鸟都打死了,那么大自然不就失去了生机与灵性了吗?

(师生鼓掌)

师:哎呀!谢谢你!小同学!(沮丧后悔状)我白活了这么大,连一个小孩子都不如哇!(急切地)那鸟还有什么作用呢?

[评:这哪里是课堂,这是活生生的生活场景的再现。]

生:鸟是捉虫能手。猫头鹰每年都可以吃掉1000多只老鼠。鸟还能消灭大量害虫,避免各种损失。您现在贪图蝇头小利打了鸟,可是到时候,人类就会缺少各种资源。可不能因小失大啊!

师:哎哟!谢谢你,“红领巾”!我的确是贪图蝇头小利——昨天打了一只山雀,回家烧着吃了。我幸亏没有把猫头鹰打死,要不然我就犯罪了!我现在就把枪给砸了!(师做砸状)哎,怎么砸不坏呀!怎么办?

生:不要砸。您可以把枪留下来,挂在自己家里,它可以时刻警示您——不要再打鸟了。

(师生热烈鼓掌)

师:好,你的办法好,就按你说的办。你们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现在我就改,一定不再打鸟了,我再也不要猎枪了。我还要劝阻我的伙计们也不要再打鸟了。谢谢你们(下课)!

(表演结束,老师脱掉猎人的装束)

[评: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学生把刚才读的内容消化后又表达出来,使“劝”更有说服力。当然,也为下面写作文准备了丰富的内容。]

第二教时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们一定有很多想法。刚才那个猎人说了,他有许多同伴也在打猎。

生:让我们写篇文章,把今天发生的这件事写下来。目的只有一个:告诫所有的人

都要保护鸟类。你可以写一般的记叙文,也可以写诗。

[评:这里“写”成了生活的一种需要,不是为了写而写。] 师:题目该怎么定呢? 生:《枪声不再响起》。

师: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起题目可不容易,要动脑筋。

生:《鸟儿的哭泣》。

生:《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生:《让枪声永远消失在森林里》。

(师生鼓掌)

[评:作文应有感而发。有了感受,有了体验,想出这么妙的题目也就理所当然了。]

师:这个题目起得好,它本身就是诗。什么是诗?耐人寻味就是诗。

生:《春天的早晨》

师:请大家接着刚才写的那一段话往下写。刚才写的那一段话,就算是这篇文章的开头吧。

(生写作文,师巡回指导)

师:大部分同学已写好。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我来作点评,大家认真听。我很可能请一些同学来改改病句,换换词。大家要学会改作文,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地、不厌其烦地修改作文。

生:(读)一个春天的早晨,太阳刚刚露出红红的脸蛋,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美丽茂盛的小树林。

师:“茂盛”可改成“茂密”。

生:树林里,鸟早就醒了,互相呼唤着,像是一起来练声。听!多美妙! 师:“互相呼唤着”最好换成“呼朋唤友”。 生:啪!啪!突然从树林里传来了两声枪声。 师:一连两个“声”不好听,“枪声”可改为“枪响”。

生:原来是一位猎手拿着枪,蹑手蹑脚地偷偷地打鸟。

师:“蹑手蹑脚”用得好,“打鸟”前面加上“正在”。

生:正在树林里读书的小明、小华、小红连忙丢下书本,跑到猎人跟前,抱住枪杆,不让打鸟。

师:“正在”改为“这时”。

生:“叔叔,不可以打鸟的呀!”猎人这可生气了,吹胡子瞪眼地说:“干什么?干什么?你们可坏了我的好事。”

生:“去!去!一边玩去!”

师:这是猎人——没有文化的人说的话,符合人物的身份。

[评:教师因势利导,评改得恰如其分。当场评改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机智、中肯又富有激励性,可不是一日之功呀!]

生:“等我打到那只肥山雀,再给你们打几只小鸟!”猎人又要打鸟,小华这回可不愿意了,站出来劝阻猎人说:“您知道吗?一只山雀一年能吃掉松毛虫5万多只,一天吃的害虫相当于自己的体重。还有猫头鹰呢,喜鹊呢,多了。”小明说:“叔叔,您可知道《百鸟朝凤》、《云雀》等著名的乐章?正因为有了这些森林的音乐家,乐师们才有了灵感,才能创作出这么美妙的音乐。”小红接着说:“有的国家,一只乌鸦在大路上散步,人们的车马都要给它让路。鸟都可以在人们的家中飞进飞出呢。您还打鸟呢!”猎人听了,虽然有些不甘心,但还是把枪慢慢放下了。

师:这就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这样说出来,猎人能不被感动吗?不过,猎人的

思想也不是一下子就转变过来的,而是慢慢地转变过来的。这里写得很自然,有层次。

生:猎人后悔地说:“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大自然的重要成员。今天,你们给我上了一堂课。我……我以后再也不打鸟了,而且我还要劝阻我的伙计们不再打鸟。”说着,他便把枪往地上一扔,狠狠地说:“都是这枝枪害了我。同学们,要不是你们,我可要犯下大错了。”小明、小华和小红看到了,高兴地欢呼起来:“噢!噢!叔叔不打鸟了!叔叔不打鸟了!”不一会儿,森林里又热闹起来了。鸟儿们又欢快地跳起来,动听的音乐会又开始了。

师:写了半天,她没有忘记开头写的那一段话。这就是“首尾呼应”。

师:好,劝说成功!

[评:好一个“劝说成功”!这哪里是评改作文,这是生活语言的对白。这就是于老师言语交际的特色。]

师:谁还愿意读?(指一名学生)就请你来读。(师请了两位写诗学生来读。)

生:(师生听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评:好!鼓励对同一内容展开不同的表述。]

[评:水到渠成。学生作文的成功就是作文课的成功。于老师真是胸有成竹啊!]

师:从你们的作文中,们今天都很棒。课就上到这儿。你们再把草稿改一改,抄在作文本上。(下课)

[总评:于老师这节作文课主要有四个特色:一是注重培养学生作文的情感。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较真实的交际表达的氛围、内容,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再加教师幽默、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消除了学生表达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想说、想写,爱说、爱写。二是以“写”促“读”,以“读”助“写”。课堂上于老师为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处理的手段上都恰如其分,既服务了教学内容,又训练了学生收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真是匠心独运啊!三是从学生怎样写作文的角度来设计教师的教。从整篇着眼,从部分入手。化难为易,通过一步一步地说、写,最后自然成篇。四是在作文教学中始终注意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把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这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真正体现。]

第13篇:于永正读书心得体会

于永正:为什么越是好老师,越不像老师?

说到上课,我们真的要改变“先生讲,学生听”的局面,努力践行昭示着尊重、平等、民主的“对话教学”理念。在这方面,外国的同行做得确实好。下面的例子我牢记不忘,它不知胜过多少大道理!

一位美国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蚯蚓”。讲着讲着,一位小学生站了起来—— 生:请问老师,蚯蚓什么味道? 师:抱歉,我没有尝过。 生:我可以尝尝吗? 师:当然可以!

生:我尝过了,您加分吗? 师:当然加分!

这位学生果真去“品尝”了蚯蚓,然后向老师和同学讲蚯蚓的味道!而且,据说这位学生后来成了一名生物学家。(这位老师培养了好几位生物学家) 如果我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会怎样回答? 再者说,我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一位日本老师这样教“千克”:

他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塑料袋,到操场的沙坑里装一千克沙子——你觉得一千克多重,就装多少。然后他逐一过秤。可想而知,没有人能装得准的。

这时,老师把一千克的沙袋拿给学生看,并让他们一一掂量,尔后重新到沙坑里装。这次学生们“估量”得八九不离十了,有的居然装得正好!

老师一堂课,就是忙着“过秤”,一边称着,一边夸赞着,或者惋惜着。

我女儿是教小学英语的。她从澳大利亚考察回来后,讲了这样一个课例。 上课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着一身黑色的“海盗服”,一只眼睛戴着黑眼罩,手里拿着一把刀——纸做的,张牙舞爪地走进教室,大讲海盗的故事——那天,她执教的是《海盗的故事》这篇课文。

这哪里是老师,简直是一名“江洋大盗”!但她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并不时发出笑声。

别说女老师,我们男同胞敢这样做吗?

我在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小学听一位外籍教师上课,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来自美国的女教师。 那天正值西方的圣诞节。她一进门,便向小朋友打招呼,祝圣诞节快乐,边说边从提包里取出巧克力分发给每一位小朋友,听课的老师也有一份。师生边吃边对话,气氛十分融洽。

有的小朋友说话声音小,她从不说“请大声讲”,而是走到学生跟前,蹲下身子,侧耳倾听。她时而大笑,高兴得像个孩子;时而双眉紧蹙,双手一摊,说声“是吗?”或者“不!”

她真的不像老师,而像李吉林老师说的“是一位长大了的儿童”。 这样的课例不胜枚举。

且不说这些课折射出来的理性光辉是什么,单就这些老师的率真、纯真,以及近乎孩子般的天真,就让我感动,让我深思,并从中窥见了自己的不足与问题。

英国一位同行的故事,更发人深省。

这位英国老师调任一个差班的班主任,这些孩子都很调皮,爱捣蛋。 老师第一堂课就跟他们玩,玩得天昏地暗。

下课了,老师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要是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我就去吻校外牧场里的一头猪。”

这些调皮的孩子问:“老师,这是真的吗?”

老师说:“而且我要吻的是一头你们认为最大的母猪。”孩子们都希望老师去吻一头猪。

从那天起,他们的课堂纪律变好了,学习积极性变高了。即使有贪玩的,别的孩子也会提醒:“难道你不希望看到老师去吻那头肥猪吗?”半年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圣诞节的前夜,孩子们对老师说:“老师,你可以去吻那头猪了吗?”老师说:“当然可以。”于是,老师带着这群孩子穿过公路,来到牧场。

孩子们在猪圈里找到了一只特大特肥的猪。老师走近那头肥猪,轻轻地吻了它。孩子们在猪圈外笑得前仰后合。

这个异域故事,在一些老师听来可能觉得荒唐可笑,可能还不以为然——作为一名教师去亲吻一头猪,成何体统!我们一些老师之所以不能一下子接受它,除了风俗民情中外有别之外,可能更多的还是由于我们执着固守的教育理念。因为我们自有一套教师观。 自古以来,教师的地位虽然不高,却特别讲究尊严;收入不丰,却特别崇尚斯文。教师的举手投足总带着“人师”的味儿,半点也苟且不得。庄重圣严,凛然可畏,仿佛就是教师永恒的标准形象。

久而久之,我们似乎就有了一个放不下的“架子”。大概也正因如此,教师就端居圣坛之上,学生就匍匐在讲台之下。于是乎,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了民主、平等,失去了亲近、自由,缺少了和谐、欢愉。

这些故事,如涓涓清泉流过我的心灵。我的心静了,净了。 于是,我对自己说: 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吧! 少些严肃,多些活泼吧! 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吧! 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吧!

放下架子,走下讲坛,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 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第14篇:读于永正老师的

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

暑期,我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几节作文课。于老师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虽然60多岁了,依然童心未泯,语言幽默风趣平实自然,逗孩子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为什么于老师的课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呢? 于是再读于老师的《教海漫记》。 于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低年级造句的艺术:

要求用“痛快”造句。我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从现在开始,你们在阅读中、在听别人谈话中,只要碰到带有“痛快”这个词的句子,就立即把它记下来。每人至少记一个。一个星期以后,咱们比一比,谁记得多。

学生们领令而行。他们像猎人似的,在阅读和听别人说话中不放过一个带有“痛快”的句子。 一个星期后,开“汇报会”。记五六个句子的不在少数,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凡是“痛快”能够充当的句子成分、能够使用的范围几乎涵盖了。最有意思的是朱涛记的两个句子。这两句话都是他“听”来的。

其一:爸爸举起酒杯对陈叔叔说:“你痛快点好不好?干什么老是打酒官司?喝!” 其二:孙伯伯站在门口,对一位年轻人说:“有屎就拉,有屁就放,我最讨厌说话不痛快的人。” 在这样的基础上,于老师才要求学生造句的。学生们造出的句子会丰富多彩到什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在课堂上,于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造句,而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熟悉它。学生在生活中仔细“搜索”,对这个词耳熟能详之后再去运用。这个耳熟能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这个词语感的形成过程。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潜心”去读去写去背,语文能力实在大量的长期的读与写的实践中形成的。

数学亦是如此。在生活中学数学,数学课堂需要开放的,生活的,自然的,现代的。 每门学科何尝不是这样呢? 生活是个大课堂。

第15篇:于永正作文教学技巧总结

于永正作文教学技巧总结

于永正老师今年69岁高龄,昨天听了于老师90分钟的作文课和70分钟的报告受益匪浅呀!感到一位古稀老人对学生的爱,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对教育的经典回味令人难忘!看到于永正老师自己感到很渺小!作为一只教育战线的小蚂蚁我愿像于永正老师一样把我的一生献给孩子,一个好老师是离不开课堂的!下面把于老师关于作文教学的经典语录总结如下: 一.什么是素材意识?写好语言对话很重要。 公益广告:女:你挤什么挤,没长眼那?

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哎,你挤着我了!你?

男:怎么,来劲了是吗?

老人:算了,算了,把心放宽就不挤了!

这是一则公益广告,许多人耳熟能详,但有人想到,这是作文的好素材吗?

二.素材意识是语文老师的一种职业敏感,一种责任。这

种职业敏感会使老师时刻想着为学生“找米下锅”----那些东西能作为写作素材,而且学生喜欢的,容易写的,有了这个意识,学生就不会“临时抱佛脚了”。

仅是为了写作,这是一种探究,一种关注,一种习惯,一种引导。

要常到动物园去。

要留心周围的各种动物,观察他们的动静,倾听他们的声音。一只动物玩具往讲桌上一放就是一篇作文。

四.关注漫画,搜集漫画,漫画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

漫画是凝聚着画家的智慧。

漫画是生活的反应。

漫画作文(包括所有的看与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考也考过漫画作文。

要特别关注小学生报刊上发表的漫画。

五.歇后语,想象作文的绝好素材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是不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六.把生活搬进课堂,素描作文。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走进社会会感受人情世态,感受人间的晴热冷暖。

“生活即教育”。在社会和大自然中,不但能获得人生体验,增加人生阅历,而且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八.话题作文

如果以书为话题,那么,可写的题目很多。

买书,借书,谈读书,介绍一本书,我与书。

许多词可作为习作题目。

九.探究性作文。

美国小学生做大题目“谁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负责” 现在是信息时代,学会搜集信息。

十.关注社会,国家,地球把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作为校本教材。让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世界大事。先读后写,或一事一议。或简要叙述一个人或一件事,或写信。社会在进步,条件在改善。老师要有先进的理念,与时俱进,事实证明,我们的学生也很优秀。老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

第16篇:浅谈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

浅谈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

以《一个___的早晨》作文指导课为例

于老师究竟使用了什么“魔法”将学生思维一次次激活,使学生一吐为快,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上课伊始,于老师便放了一段伴有鸟叫声、水流声的优美乐曲,要求学生根据听觉感受进行想象,并将想象的内容写成片段。

片段1:晨光中的太阳张开了笑脸,栖息在树上的小鸟尽情地一展美丽的歌喉,旁边的小溪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藤本植物也不甘示弱一丛丛爬上树梢,好一个迷人的早晨!

片段2:一个春天的早晨,我来到葱绿的树林里,小鸟在欢快地唱歌,小河奏着动听的乐曲,小花在微风中舞蹈,我仿佛走进了美丽无比的画卷。

片段3:在一个夏天的早上,我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草丛中闪烁着星星点点的阳光,耳畔响起鸟儿悦耳的歌声,还有哗哗的流水声,真是美妙极了!

于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听后想象,再现生活。每个学生都调用自己记忆仓库中的相关素材,用心灵去构筑多姿多彩的画卷,从而燃起写作欲火,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片段来。

二、以读促写,认识生活

在学生渐入写作佳境时,一位头戴毡帽,身背猎枪,留着八字须的“猎人”(于永正老师扮)出现了。“我看你往哪儿飞!”“猎人”的枪正瞄准小鸟,学生纷纷上前阻止。“猎人”说大家制止他打鸟的理由不充分,继续捕鸟,学生急得直跺脚。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老师给学生每人提供一张《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的读书卡,学生们认真阅读,热烈讨论,从多方面认识到大自然中的鸟对人类的帮助大,人人应该自觉行动起来,保护鸟类。

这时阅读成了学生自觉的行动,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写作对象,认识生活,为后面的说写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双向互动,表述生活

在学生充分阅读《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一文的基础上,“猎人”又出现了,学生争先恐后上前阻止他打鸟,这次劝说变得有理有据。“猎人”的态度也由满不在乎到理屈词穷,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以”猎人”的口气)啊,树林里的鸟真多啊!昨天我吃的斑鸠肉真香啊!今天又可以美餐一顿了。

生:(大吼)嘿,不许捕鸟!

师:这样劝不礼貌。

生:伯伯,您到过无声世界吗那里太死寂了。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它们给自然界带来了无限生机。

生:如果地球上的鸟类灭绝了,大自然便没有了音乐,失去了的生机。

生:鸟类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一只杜鹃一年能吃掉毛虫5万多条。

师:(以“猎人”的口气)幸亏我还没把打下来。

生: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可捕食1000只田鼠,从鼠口中夺回一吨粮食。

生:一对啄木鸟可以保护500亩树林不受虫害。

师:(以“猎人”的口气)我才打死一只啄木鸟,早知道我就不会打了。

生:鸟类还是环境保护的监测员。许多鸟类对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当这些气体超过正常浓度时,它们便会出现不适的症状,离开这里。

师:(以“猎人”的口气)这些知识我都不知道。唉!(猎人”把枪砸了)以后我再也不打鸟了。(生鼓掌)

师:现在社会上打鸟现象较普遍,我们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阻止那些人捕鸟呢

生:建立鸟类保护区。

生:制定相应的法律。

生:写个禁止捕鸟的牌子。

师:咱们把刚才的事写下来,教育他人。写成一封公开信也行。上课一开始写的那些话就是开头,请接着往下写,爱怎样写就怎样写。只要别人读了不再打鸟就达到目的了。

陶行知先生说:“于教万教,教做真人。”求真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真实的情感。于老师也正是根据这点,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生活,认识生活,表述生活,而这一过程又使学生不知不沉地融入浓浓的情感氛围之中,畅所欲言,以至达到从内心呼唤“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在盼母归”的境界。

第17篇:于永正案例教学

用“陷阱”教学

当于老师来到教室里之后,就问同学们叫他什么,有的同学叫他于老师,有的同学叫他爷爷,但他却说有没有同学敢直呼他的名字,结果真的有同学直接说出了他的名字。但他却没有生气,说叫他老师是尊重他,加他爷爷是把他当亲人,直呼我的名字是把我当朋友,既然我们大家都是朋友了,现在就开始上课吧。轻松大胆的开场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使同学们进入了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

上作文课之前,于老师没有先给同学们讲什么作文素材,作文技巧,写作方法,修辞手段,而是先给同学们做了一个小型的测试。在做这个考试之前呢,问了同学们对于考试的态度,有的学生不喜欢考试,觉得给学生增加了太大的负担,有的同学喜欢考试,觉得考试可以测试自己的知识水平,考好了可以增强自己信心,没考好也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还有的同学喜欢考课外的知识,不喜欢靠书本知识,因为书本知识要死记硬背。对于考试的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老师开始给同学们发试卷,并要求同学们第一,要细心;第二,要按要求做。(板书:细心要求)记住一定要按要求做。细心到什么程度?把每个字都要看清,时间5 分钟。5分钟很快过去了,老师收上试卷,马上批阅,但是老师却一直在说“坏了,糟了!发现一个,终于发现一个!”他叫这个同学读一读卷子上的类容:知识渊博型小学生测试题。要求:先填写自己所在的学校、班级、姓名,再读读每道题,读后再做。

一、写出你最喜欢的两首古诗的题目和作者。

二、默写一首诗,不写题目和作者。(三至九题略? 编者)

十、读完以上各题,只做

一、二两题。

此时所有同学哄堂大笑,议论纷纷。生1 :我觉得出试卷的教授简直神了!他想到我们心里去了。一般我们拿到试卷就写名字,然后就接下去做,他一开始就让我们读一遍,然后再做。但我没按要求做,其他题目有诱惑人的感觉。 生2 :我感觉好像被人当猴子“耍”了一样,(生笑)这么多都白做了,就因为最后一题没看清楚。生3 :我觉得出这张卷子的专家就是您? 于老师。首先,您说要细心,要按要求做。一般考试的时候,同学们不会注意一个字一个字读过去,这就是我们的弱点,而您在最后写上只做前面的

一、二两题,而且您要求是在5 分钟之内做完。这就让同学们产生了矛盾,就只能“哗哗哗”地做,5 分钟时间做不完怎么办?当听到您在阅卷时说“糟糕、楷糕”时,同学们以为名字忘记写了,这就说明您太聪明了!议论声还很多。 老师此时可以说很开心,也很阴险的笑了,说他利用了很多人的习惯。看到此时的同学们激动地议论着,老师此时才让进入作文的主题,揭示作文的真正含义。作文就是有感而发,把看到的、听到的、对自己很有感触的事和现象动笔写一写,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作文,一般都有真情实感。这件事你确实感受很深,那你一定会把作文写好,真正好的作文不在于字数多少,只要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把你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了,都是好作文。让同学们在感触颇深的时候写作文,记录他们此时心中最真实的感受,这样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文。同时也让孩子们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细心,要按要求做,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案例分析:

于老师实施的教学方式不是传统的灌输式,而是真正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自己体验,用体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作文的真正内涵,也让他们对生活有所感悟,用一堂的课的时间让他们记住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道理,也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一课。于老师的这堂课自始至终充溢着师生之间心路的沟通,视界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教学的相长,所以说,于老师的这堂习作课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

第18篇:于永正教学心得

心得体会

仔细算来,自从成为一名教师以来,我这还是第一次亲身走进名师课堂。我感到很高兴也很荣幸,我了解到于老师是国家特级教师,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现在是一名教育家,被全国各地邀请讲课。

一、抓细节,重视写字教学。

有一个细节,也让我感触很深,凡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的,于老师一定保证让学生看到,不让自己挡住学生的视线,宁愿自己蹲下自己的身体,这种对学生的尊重及平等对待,真的让人敬佩。细细思想,这些细节不正是于老师对于语文教学的满腔赤诚吗?不正是于老师求真求细的风格体现吗?一位全国知名度如此之高的语文专家,都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我们难道不为之所动吗?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教好语文,做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我该努力的地方还很多。首先要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爱,多姿多彩。于老师给我的感觉是很快乐,他的快乐也感染着听课的学生和老师。我了解到,于老师不仅事业有成,而且爱好广泛,平时喜欢画画、写字、等等。这是一位多么懂得生活情趣的长者。我们呢?每天抱怨学生笨,领导严,工资低,待遇差,让不快充满了自己的大脑,哪里还容得下快乐,又怎能快乐地工作和生活,怎能把快乐传递给学生?也许我们应该像于老师一样,微笑面对不能改变的外在条件,或许我们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听于老师的课,解读于老师的理念,让我受益匪浅。大师就是大师,他的光环为我这位语文教改之路的摸索者指明了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给学生方法

听于永正老师的课,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点,就是他那一手规范、漂亮的粉笔字。于老师说:“提笔就是练字时。”“学写字就是学做人。”至今让我记忆尤新。一个生字,首先描一遍,再仿影几遍,又临摹数遍,只要不是大脑有问题,记住它的字形是不成问题的。

我作为一个教师,更应该学习于永正老师的敬业精神。有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要说“不想当教育家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于永正老师是我现在的偶像,将来也会是。

虽然于老师的课结束了,但我们的教学还在继续,我们的探究也没有结束…

第19篇:于永正教学实录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记者感悟]

这个教学片段受到了华东师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称赞,已经成为于老师教学中的经典片段。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可见,情趣犹如教学的润滑剂,它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

第20篇:于永正教学思想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属小学李兴举

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界定。于永正教育思想是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于永正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一系列独创经验进行的理论概括,是正在形成和发展着的教育思想。它的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是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贡献分不开的。其理论性主要集中在于永正的著作和发表的文献中。它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中,他在各种场合的讲演、讲座,则是其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于永正教育思想包含的主要的内容。简单的说,是“一本”、“三观”、“五重”。所谓“一本”是以学生为本;“三观”是“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所谓“五重”即为“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1999年底,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2000年5月原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徐州联合召开“于永正教学经验研讨会”;2003年4月在杭州宋城华美学校召开“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会”;2006年3月浙江平湖、2007年3月河南鹤壁、2007年9月山东聊城、2007年10月山东东营都提出“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2008年9月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小,提出“于永正教育思想研讨”。“于永正教育思想”最早是高万同先生提出来的。

以下是我对“于永正教育思想”的几点认识:

一、于永正关于教师成长

1、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

于永正老师童心未泯,一生信奉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他说,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就容易理解孩子。理解是爱的别名。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没有考好的孩子?因为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和体贴,因为我读小学时一次考试没考好,老师一句“别难过”的安慰语,至今令我难忘。

于老师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我们要有童心,要与孩子一起成长。足见他的思想并不是纯粹的语文教学思想。他已经走上大学语文,凡是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方面都涉及到了,应该用“于永正教育思想”来涵盖。这里的“教育”是比较宽泛的概念。指于永正关于语文教学、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他本人的成长诸多方面。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我们来分析一下于永正先生是否把他的思想都集中在语文教学方面。

“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迟到的学生?因为我认识到迟到了而敢进教室要有了不起的勇气,应当给予赞许。我读小学时迟到了一次,不敢进校,索性选择了逃学!”

“要理解孩子,要有童心。”这是于老师想说的意思。那么他这话时说给谁听的呢?当然是说给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人。因此,我们说,于永正在成长为全国著名特级老师以后,一方面致力于语文教学,另一方面不断反思总结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教育思想。2008年下半年,他获得了“中国教育家”的殊荣,这标志着他的教育思想由渐臻佳境走上成熟。“要有童心,要理解孩子”不仅包含有教育学的知识,还包含着心理学的知识,应该说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实践与一体的经验结晶。

我们不妨再看一个例子:“为什么我对上课偷看课外书的学生十分宽容?因为我上学的时候也做过这样的事!工作了,偶然看到胡适的一句话:‘那些上课偷看课外书的人,往往有出息。从此,我对上课偷看课外书的人不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有些另眼相看了„„’”

于老师在《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一文中用了好几个例子,旨在告诫老师要有童心,要理解孩子。因此,我们说:于永正不但关心学生成长,同时也很关心教师的成长。

2、应该怎样备课

近几年,我在外地参加了不少会议,接触了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方面的专家学者。当谈及于永正,他们大都把于永正和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并对我提出的“于永正教育思想”很感兴趣。

我说,陶行知可有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可有教育思想,于永正为什么不可以有教育思想呢?难道非等于永正作古以后才可以吗?当我把理由谈出来以后,他们多数都支持研究,这给我很大的精神鼓舞。

说到备课(语文备课),人们自然会说,这当属语文教学。但如果我们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它与教师的专业化是紧密相关的,又不属于语文教学,至少不能等于语文教学。它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体现,是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致。

于永正老师2006年在《小学语文教师》第一期《我怎么备课》中说到他为什么要讲备课这一问题。“教了四十多年语文,备了四十多年的课。有些课学生喜欢,老师们喜欢,自己也挺得意。于是,有不少既是夸奖我也是讨教我的话便送到我的耳边:‘于老师,您读课文那么生动,您是怎么练的呀?’‘于老师,这一课我教了几遍了,好多东西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于老师,您的这些教学方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呀?’„„老师们问的,实际是一个问题,即怎样备课。

从上面的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备课是为了学生,可怎样备课却是老师的问题。于老师的《我怎样备课》其主要目的是向老师介绍怎样备课,让更多的教师备好课。这实际上还是老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其对象主要是教师。

3、怎样从优秀教师的经历中吸收教学智慧

于永正是一位语文教学的大师,但他的思想借鉴了许多教育家和当今优秀教师的智慧。

于老师在2006年第5期《小学语文教师》中发表了题为《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的文章。文中,他引用许多例子加以证明。从他对例子掌握情况来看,他很善于总结和借鉴。他从山东的李希贵,吉林的杨巧云,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的李振村,教育专家高林生,龙口实小的孙宝书等多人的经验中得出多读书多写作是学语文的规律。

从这篇文章透露出的信息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于永正教育思想的来源之一是当今优秀教师的经验。而且,吸收的方法是研究实例,从成功的实例中借鉴。

我们的教师要聪明一点,那就是要研究实例。于永正、李吉林、王崧舟、孙双金、靳家彦、窦桂梅等等,都有很多实例。我们去研究吧!

4、怎样看待名师的课

2006年3月,于永正老师在浙江温岭太平小学上了一节习作课。课后于老师说了课,张庆评了课。现在我把于老师的一句话拿出来,大家从中吸取一点东西。这句话是:“希望老师们看我的课不要太注重形式和教学设计,主要看我的课体没体现课改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于老师的话告诉我们什么?这是告诉我们看待名师的课(公开示范课、研究课)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体现没体现课改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所谓课改理念,主要是课标中讲的四个基本理念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各种新理念。

当然,这个“标准”也是个大框架,会因每个人的经验不同而对事情的认识不同。但有了这个框架,看问题就有了基本准绳,就不致于偏离大方向。

我们今后在评课时,可把于老师的这一点纳入我们的视野。我想这是有用的,实在的。

5、怎样看待古诗文教学

关于古诗文学习,于老师感到遗憾的是他上学时背诵得太少。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认识到“幼学如漆。小时候背诵的东西,终生不忘,终生受益。”他主张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

2006年《语文教学通讯》7—8期上,于老师在《回味教育》上说,“六年中,我给孩子喂的是母乳。”“吮吸母乳长大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遗憾的是,量还是少一些。”这里所说的“母乳”指的就是古诗文,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

我们不少老师认为:领导衡量教师称不称职,有无能力,主要是看你教的学生能不能考得好,因此,只要教出成绩就大功告成。

由于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个教师要想搞读古诗文方面的尝试,这无疑会有很大困难,因此,在一所学校实践于永正教育思想必定会遇到阻力。我考虑到这一点,在经典古文诵读方面先尝试,然后谨慎实施,以期在实践方面有所突破。

6、怎样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根据2007年《小学语文教师》第四期于永正先生的《作业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我把于永正的观点总结以下几点:

1、布置写字作业。这里的写字,主要是会默写和写规范。“写”要按规律写,遵循描红、仿影、临贴的顺序进行。

2、布置读书作业。这里的读书,除语文课文外,更重要的是课外书。他认为“读书时主体性的语文作业。”

3、布置背书作业。他认为要教学生背书,背书是最好的作业。

4、要布置作文作业。他认为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和读书、背书一样重要的作业。写话、造句、写片断、习作要落到实处,要抓好。写是万万不可少的作业。写日记是很好的作业。

布置作业的能力是教师素养之一。作业量的大小,项目的设置,题目及内容的难易等都要细致考虑。至于这样布置的道路有许多。我们可读一读于老师的这篇文章。

我之所以谈及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我校实践于永正教育思想,这是很具体的事情。借鉴于永正先生的做法可以改善我校的教学现状,还可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我还有一个意思,这就是要说明,仅仅研究于永正的语文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流失。

7、语文教师要学会表达

我们先看于永正先生在《更要学会表达·有感于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中的几段话:

“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教语文。我们教语文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课文里写什么,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即不但要“得文”。要重视文字的书写,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表达技巧的点拨,要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小学生学了六年语文;字写不好,话说不明,文字不通,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就失职了。

“表的能力来自于读。一要读课文。每篇课文能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语言就会有了,语感也就会逐渐形成,表达技巧也会慢慢掌握。二要大量阅读课文外书。课外阅读有时也得朗读。朗读有助于识记。一般地说,书读多了,“意文兼得”了,并在教学中适当进行说,写训练,表达能力的获得是不成问题的。

“一个语文老师能激发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并能让其养成读书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

“为了应该而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它扼杀了兴趣,扼杀了个性,扼杀了天才,可以说遗患无穷!

“语文课上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一个人不读书,是人生的悲哀;一个国家的人不读书,或者读书甚少,是国家的悲哀。”

我为什么这么大块地利用于永正先生的话呢?我想说明一个问题,于永正很关注教师的发展。于永正是搞语文教学的,你完全可以把他的一切都归结到语文语文教学上,但是那样会很糟糕,对研究工作很不利。再说,那样也很牵强附会,把于永正小看了。

于永正现在已经是教育专家,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家。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独特的经验。“一本”“三观”“五重”就是他的理论基础。“一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三观”就是他的“教师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教师观”指他在教师方面的认识。“教学观”“学生观”依次类比。“五重”指“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五重”说到底是一种教育理念,也可以是教育思想。我们用“于永正的教育思想”这一观念来研究于永正,显然涵盖的较全面、较准确。

关于教师的表达问题,于永正有自己的认识,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大声疾呼还唤醒国人。他已经不再是仅停留在语文教学这个界面上了。他把读书、语文教学、口语表达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足见他高瞻远瞩。

8、语文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成长

于永正老师说:“不能真的让我们的教育变成‘叫育’。法国的卢梭:‘在达到理智年龄之前,孩子不能接受理念,而只能接受形象。’一位教育家说:‘当孩子意识到你是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要求学生尊重别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要求学生和书籍交朋友,教师必须做到手不释卷。如此等等。在教育上,没有什么比活生生的榜样的力量更大,更令人信服的了。”

从这一段话看,当老师的不要高高在上。谁亲近学生谁就能教好学生。这一点,我们做教师的都有感受,都知道这是教育真理。于老师想借他的声明谆谆告诫老师,使大家更深刻感受这一点。他很关注教师的成长,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之所以花这么多笔墨唠唠叨叨地说教师问题,旨在证明一点,于永正教学思想、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学方法等的研究,没有涵盖于永正思想的主流,他的关于教师的、自己的成长方面与他的语文教学共同构成他思想的主流。只有“于永正教育思想”这一提法才是科学的、全面的。

9、小结

以上八个方面都是于永正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其实,于永正关于教师的论述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于永正教育思想”,不要让这一宝贵资源流失。这是我国基础教育上财富,谁忽视了他,谁就是短视而无知。

二、于永正关于自我成长

1、于永正教育思想的三个来源

于永正教育思想:“一本”“三观”“五重”,主要是从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的理论中汲取营养,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朱熹、俄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美国的杜威、加德纳都对他形成自己的思想产生很多影响。他说:“我们的先人两千多年就提出了‘礼乐射御书’的教育主张,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继承了‘六艺’的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六艺’中就有音乐。尼采说:‘不懂音乐,人生一错误。’音乐有着巨大育人功能。奥地利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主要是因为他重视音乐教育。奥地利的教育法规定,每个年满18岁的公民,必须掌握两种乐器。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既然如此,一个怎么能少了艺术的细胞呢?我是认准了音乐教育的,而且主张每个学生学会一种乐器。不管有多大困难,在我的教育实践中也要落实这一理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于永正教育思想来源于古今中外教育家的理论。

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第二个来源是他本人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四十多年的教书经验使他认识到教语文和学语文是有规律的,他的正确认识来源于长期的语文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教师解放了手脚,于永正的思想开发。进入九十年代,他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结合自己实践,提出以学生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思想。因此,我们说,于永正教育思想来源于他本人对自己长期从事教育的规律的认识。

第三,于永正在很多场合下讲,他的思想受他小学时的老师的影响,于永正老师在2006年《语文教学通讯》7—8期《回味教育》中说:“感谢我的小学老师,他们给我了我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感谢他们带领我们搞了那么多有趣的活动,玩得那么舒畅,无拘无束;感谢他们留给了我那么多美好的回忆,否则,我不会游泳,不会爬树,不会拉胡琴,不会唱戏,不会打锣鼓,不知道什么叫‘急急风„„四击头’‘凤点头’‘钮丝’,也不会绘画,不会痴迷书法,更不会对大自然如此情有独钟„„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美好的经历,我的精神家园定会荒芜,情感世界定会冷漠,甚至“相当地冷漠。”

于永正在2006.5《小学语文教师》中说:“我是在山东老家读完小学的。1954年夏,小学毕业后才到了徐州。那时,我们山村老师的教学方法绝对是“原生态”的。到了四年级,教语文的张老师还一句一句地领着我们读课文,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到了

五、六年级,换了徐老师和白老师,都是串讲,串讲完了,分段、写段意、抄写中心思想。但和张老师一样,多数课文也要求背诵。《开国大典》《铁脚团长》《火烧赤壁》都要求我们背。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天些一页大楷,写四行小楷。作文都是用毛笔抄写的。”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高年级,白老师特别重视课外阅读,那时小画书(即连环画)很流行,《新儿女英雄传》《小英雄雨来》,古典四大名著都有画书。看了画书,便想看原著。我读的第一本《三国演义》,似懂非懂地读。遇到“诗曰”“有诗赞之曰”就跳过去。记得读到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板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时,感到非常失望,大叫写得不好!”

因为书中写的张飞不是“当阳桥上一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和京戏里唱的不一样!后来又读了《水浒传》,则喜欢书中的人物,二则喜欢作者的语言。《水浒传》我读了好几遍。从小就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

“读初中一年级时,受到老师的启迪和激励,我萌发了当作家的念头。心中有了梦想,有了憧憬,读书便由兴趣变为一种志趣,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自觉。那时,经常到父亲的办公室里读报,时间长了,竟一天不读报便像缺失了什么似的——小小年纪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这是我最感谢老师的地方之一。”

“怎样教语文?我的老师告诉我: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因为,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

“我正是从我的老师那里,以我在实践中对语文教学的不断思索中学会教语文的。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第4期中的《作业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有几段话虽没有直接提到老师对他的教育和影响,但从小学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的作用。

“21世纪五十年代初,我是在山东老家读的小学。那时没有任何家庭作业,寒暑假完全属于自己。初中是在徐州市第七中学读的。那时住校,,每晚有两节晚自习,完全是“自”习,做完作业,一切由自己支配,可以看课外书,也可以画。星期天和寒暑假也没有任何作业。那时没有“红”与“专”之争,很自由。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上午的最后一节课都是写字课。每节课写一张毛笔字,共16个字。开始时仿影——把纸蒙在老师写的字上面描。一年之后临帖,一临临到六年级毕业,从未间断。作文都是用毛笔抄的。老师认为写得好的字,便给画一个红圈,特别号的给画两个圈。我们天天为一个字能得到两个红圈而奋斗。红圈得多了,便乐此不疲。有一篇大字,我竟有两个字得到了双圈,高兴得不得了,寄给了在徐州工作的爸爸,同学中,字写得最好的是梁延生。现在,他的书、画在青岛都颇有名气。

“所以我认为,写字是小学生的必做作业。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读小学时,天天有晨读课,我们都拖着腔唱读。从一年级“唱”到四年级,8本书全能唱出来。到了高年级,因为老师要求严,必须读得字正腔圆。就是这样磨练,在朗读方面,我终生受益匪浅。多数语文老师也要求背诵。《开国大典》和《铁脚团长》至今我还能背。到了高年级,学习条件好了一些,学校有了一部分课外书,老师就让我们读课外书。在小学,读书完全是了解故事情节,关注的是人物命运。到了初中,读书是为了当作家,因此,除了关注人物、故事情节,更多的是关注语言和表达形式。严格地说,到来初中,我才会读书。读书是我成为了一个“好人”;因为我是个公认的“好人”,所以成了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所以我认为,语文课本要读,课外书更要多读。读书是‘主体性’的语文作业。《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是很有道理的’”。

“我真的感谢我的小学老师,感谢他们‘看’着我背诵了那么多的课文。我还感谢我的母亲,从小就教我背古诗。《木兰辞》就是母亲在被窝里教我的。小时候背书太重要了。”

以上是于永正老师载文的片断。本人亲自跟于老师正接触,听他讲小学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作为教师应该怎样读书学习。从文章和他本人里沃总结出他教育思想的三个来源,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总结出于永正教育思想的三个来源,对于我们研究于永正,搞好小学语文教学,推动基础教育改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于永正关于读书

1、关于老师的读书问题

2006年《小学语文教师》第一期发表于永正《我怎样备课》一文,有几段话是说教师读书问题的,现引用如下:

“钻研教材的第二部是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一般要朗读

四、五遍。对于情感型课文,如《月光曲》《第一次抱母亲》,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随着自己语感的增强,悟性的提高,个人情感的不断丰富,多数课文我只读一两遍,便可以进入文中。读

三、四遍是为了熟练,尽量不出一点错。范读时出错虽说难免,可以原谅自己,学生也会谅解老师,但我总觉得不应该,哪怕读错了一点点,我也会感到不安。朗读时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朗读时活的,是跃出纸外,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不潸然泪下;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没有手舞足蹈;朗读《桂林山水》学生听了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便认为范读失败,因为我没有把文章读活。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不是一半,是一大半!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老师的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学生朗读水平出众。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我有读书读报的习惯,喜欢读书、报、杂志,这对我来说也是备课。谁也说不定哪块云彩会下雨。”

《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7—8期,于永正老师在《关于上课》中说:“旧书不厌百回读。书是读出来的。凡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我会细细地去读。老师读出味二来,才能教出味儿来。学生读出味儿来,才能获得读书的乐趣,才能逐渐喜欢读书、会读书。” 在《于永正老师给新老师的贴心建议》里,他说:“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要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要把读书所得运用到工作中去。建议你做读书笔记,把名言名句记下来。”

在《更要学会表达》一文中,他又说:“语文课上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一个人不读书,是人生的悲哀;一个国家的人不读书或读书很少是国家的悲哀。”

于永正老师说:“老师也要重积累。”(《于永正文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第180页。)于老师对读书的认识很深刻很实在。他以自己的经历谆谆告诫老师要重视读书。这里的老师,既有课内也有课外,既有自由读也有朗读。我认为他的意思有三个,一是作为教师,要广泛阅读,要具有丰富的知识。二是教学用的读,读懂读深读出独特的见解,这是对教材的读。再一个就是范读,要有广播员那样的水平。三是把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要经常读,形成习惯。

关于第三点,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出来。《于永正文集》《处处留心皆语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直到现在,出差第一件事,是在提包里放一本书和一本字典。书是我的须臾不可缺的伙伴。每天晚上睡觉前,先坐在床上看会书儿,午前睡觉也是的。什么时候看得眼皮打架了,便‘顺其自然’——睡!有几次,竟‘自然’的坐着睡着了。

不光看书,报纸、杂志都看。一次,我在火车上捡到一张报纸,看完了,装进包里了。同行的朋友不解,怎么烂报纸都拾?是不是准备卖的?我告诉他,那上面有篇好文章,打算回家把它剪下来。朋友说:“看来,处处留心皆语文”,《于永正文集》P119《语文教师应当是个语言医生》中说:“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总是鼓励我们说话,说得不好,从不讥讽,使羞于表达的学生也敢于发言。改作文时,连给错字打的“×”,也是小小的,而且总是打在字的下面,生怕刺伤了我们的自尊心,打掉了我们的自信心似的。”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读书、写作、说话等都一样,要注意心理影响。

2、关于教师素养

要当一个好老师,除了会教书,还要会教育学生,这里的教育主要指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做。在这方面,于老师也有不少见解。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他之所以关注这方面的目的和意义,进而研究他的思想教育。

于永正在《教学反思集》中写道:“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队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这段话表明,于永正老师希望大家要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写好反思,经常坚持写反思是老师的基本素质,于老师在这方面有经历、有体会,也有见解。

于永正教育思想断想

于永正,山东莱阳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帖的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教育部人事司丁焰司长说:“于永正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

于永正是当代能把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课上得同样精彩的为数不多的特级教师之一。

一、于永正与砀师附小

徐州与砀山相距很近,历史上就有广泛的联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两地的交流更加广泛。九十年代,砀山县教育局多次组织教师去徐州听课,取得了许多素质教育的经验。于永正老师原在徐州市大马路小学任教,调到古楼区教育局教研室后接触了砀山县教育局的领导。后来,于老师被请到砀师附小作课,讲学,与附小领导熟识。再后来,他担任了附小的名誉校长,收王公权、李荣、李秀荣、彭凤鸣四位年轻教师为徒,与附小的联系便广泛起来。从1997年以后,他每年都要到砀师附小作课讲学,一两次,个别年份多达五六次。这给附小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二、为什么提“一本”而不提“三本”

2000年5月,原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徐州联合召开了“于永正教学经验研讨会”,会上集中研究讨论了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概括总结了于老师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对于永正教学观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时隔八年,回头看一看我们以前的认识,在准确性上还是不够的。纵观于永正的语文教学实践,联系到新《课程标准》,我们认为以学生为本才是于永正教育思想的核心,而读书是他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读书”和“创新”是对学生来讲的,“以学生为本”是对教师来讲,层面不一致。“本”是什么?是本源,是根。“三本”淡化了本源,不利于我们认识和研究于永正教育思想。不如只提“以学生为本”。这样可以把于永正的教育思想更集中更明晰的表现出来。

“以学生为本”基于以下两点的考虑:(1)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而语文学科的最基本的学科理念是以人为本。(2)新课程的建构着眼于人的发展。新《课程标准》自始自终也是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为此,我们把于永正的教育思想总结为“一本”(“以学生为本”)、“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三、于永正教育思想的在三个来源

1、四十多年的教书经历使他认识到教语文和学语文是有规律的。他的正确认识来源于长期的语文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教师解放了手脚,于永正的思想开放了。进入九十年代,他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一本”“五重”的教育思想(原是“三本”、“五重”)。

2、于永正是个文化人,是个读书人,他从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那里吸取营养。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朱熹、俄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美国的杜威、加德纳等的论著,他都认真研究过,思考过。譬如,在音乐教育方面,他说:“我们的先人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主张,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继承了‘六艺’的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六艺’中就有音乐。尼采说:‘不懂音乐,人生一错误。’音乐有着巨大育人功能。奥地利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主要因为它重视音乐教育。奥地利的教育法规定,每个年满18岁的公民,必须掌握两条种乐器。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既然如此,一个人怎么能少了艺术细胞呢?我是认准了音乐教育的,而且主张每个学生学会一种乐器。不管有多大困难,在我的教育实践中也要落实这一理念。”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广泛地阅读也是于永正教育思想的来源之一。

3、于永正多次提到他的小学老师对他的影响,他说是从他的老师那里受到启发,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的。

四、为什么提“于永正教育思想”而不延用“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

几年来,我们通过和于永正交流,并对各地研究于永正语文教学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和思考,发现于永正的教育思想并不局限在教学上。“教学”一词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不能涵盖于永正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自身成长方面的内容。“教育”,一词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我们觉得提“于永正教育思想”才比较准确。

五、什么是于永正教育思想

于永正教育思想是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于永正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一系列独创经验进行的理论概括,是正在形成和发展着的教育思想。它的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是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贡献分不开的。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理论性主要集中在于永正的著作和发表的文献中,它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中。他在各种场合的讲演讲座则是其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六、研究于永正教育思想有什么意义

1、能推动我校乃至我县教育科研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整合优秀教育资源,丰富基础教育理论,使我校教师在教学上从经验描述层次实现理论上的深化和完善。

2、能够加快我校科研成果的总结、升华进程,培养和锻炼一批科研型教师,为把我校营造成一个科研型学校作人力准备。

3、能促进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课程标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更新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观念。

4、能促进我校语文教学法的改革,使于永正教育思想得以传播和实践。

5、能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

6、会议筹备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提升的过程,对我校文化建设、硬件设施建设都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七、怎样实践于永正教育思想

一学于永正,树宗旨,学生为本记在胸;

二学于永正,教学生,莫忘读书和“五重”;

三学于永正,备好课,隐显两备练真功;

四学于永正,上好课,扎扎实实好教风;

五学于永正,课堂上,要有师生朗读声;

六学于永正,作文课,社会搬进课堂中;

七学于永正,写好字,打下扎实基本功;

八学于永正,设表演,走进文本趣味浓;

九学于永正,设作业,学生发展为准绳;

十学于永正,会音乐,吹拉弹唱乐无穷

读于永正作文教学心得体会
《读于永正作文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