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互联网教学方式变革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24 07:33:12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方式变革

第八章 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 主要内容:

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合理运用

重点:

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

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践应用

知识点一: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自主、合作、探究)

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已进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时代。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增强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定位。终身学习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赖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这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教学方式,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合作新的教育观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类似于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它包括相对学习方法及其关系,并涉及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转变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学习方式变革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责任感,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导致学生认知过程仅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学习成为被动的接受、记忆、再现、简单应用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突显出来,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怀疑意识,鼓励对书本质疑,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立性、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并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与习惯。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的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在本质上它是有复杂结构的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是系统的主要线索。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其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其独特性表现为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其体验性表现为重视身体参与性的直接经验,其问题性表现为突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现代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现代学习方式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知识点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缘起

自主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中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贵在自求自得。比如,孟子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在他看来,人们要获得高深的造诣,就要积极主动学习,经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所学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就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学习思想论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主学习思想,这些学习思想对于今天的自主学习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国外自主学习思想的首先提出者是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在知识的获得途径上,苏格拉底指出,不能认为知识通过移植或者经由教学过程就能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观念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作用并不是创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助产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引导出来。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的首要地位,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协助学生学习,而不应该占据支配学生学习的地位。苏格拉底的自主学习思想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继承。

2、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他动学习而提出的。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对自主学习的含义由于不同的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往往只关注学习的一个方面,所以就对自主学习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Zimmerman,1994)通过分析、综合、吸收已有的自主学习定义中的合理成分,对自主学习的有关定义作了系统的总结。他认为学生学习是否自主,应从学生在以下6个方面是否由自己作出选择或控制来衡量。即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训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作出自我监控,还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起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我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庞维国认为,自主性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他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

——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他认为如果学生自己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作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性环境,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或控制,则其学习就无所谓自主。

——纵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他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其学习就是自主的。相反,如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依赖与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调控,则其学习就不是自主的。

3、自主学习的特征

由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理论立场和所下的定义不同,所以对于自主学习的特征也存在一些差异。但是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认识到自主学习有如下的共性特征:

(1)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自主学习的过程是由学习者本人完成,不需要他人直接干预,学习的计划和方案是自己制定,学习的时空由自己选择,学习的手段是自己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自觉地对学习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

(2)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相当多的时候是潜在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学习的要求。在自主学习中,教师不再扮演现成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问题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靠自己主动去探索知识,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3)有效性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所述,每一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各种智能,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有效学习方法。由于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尽量协调好自己学习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使他们发挥最佳效果,因此自主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4)体验性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点,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量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或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自主获得的,有效的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是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出来的。所以,自主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身心体验的过程。

(5)层次性

从纵向上看,自主学习在客观上都要通过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实现,从较低层次逐步达到较高层次;从横向上看,不同学生达到的目标在层次上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适应这种多层次的要求。所以“层次化”不只是指整个学生培养目标系统的层次化,而且也意味着这个目标本身要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学生因人而异,无论是内在的潜能、先天的素质,还是外在的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其个体的发展程度不同是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应考虑的因素。自主学习要正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定位上各有侧重,所设计的问题和练习要体现必要的层次感,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从而使学生能够具有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学习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施展个性的空间。

4、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

(1)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包括外部动机和内在动机。自主学习的动机一般是内在的、自我激发的。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掌握知识技能、求知的兴趣与愿望、对学习任务价值的关注等内在动机。所以,要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可采用图8-1所示的途径:

图8-1 激发和维持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示意图

(2)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身行为某些方面有意识的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监控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观察,判断自己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是否偏离自己所设定的学习计划,及时调整以使自己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得以尽早实现。自我监控是一种执行过程,可激活或抑制其它过程,能对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实时评价。自我监控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个体只有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时,自主学习才能成为可能。研究表明,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具有更好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思维和学习的特征。 如何使学生形成自我监控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组织实施。其一是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特征的课堂准则,给予学生更多地参与制订课堂规则的机会,引导学生明确设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一种责任感,促进学生持续地关注自己的学习成效,不断地改进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其二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时间自我监控表,要求学生记录一周内在指定的家庭作业中的时间使用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

表8-1 学生学习时间自我监控参考格式

(3)组建自主学习小组

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形成自主学习与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两种学习方式共存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互学互助的学习交流,既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部分学生学习的惰性,又可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习他人在学习态度、价值观、技能等方面的优点,取得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

(4)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要实施自主学习,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课程资源,努力创造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开拓视野,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培养学生获取、利用地理资源信息的能力。丰富的课程资源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5)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自主学习的评价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重视自主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积极探求知识,成为知识的自我建构者。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确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激起他们更大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对差生应给予鼓励,激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有自卑情绪的学生,要亮化其闪光点;对在学习中受到暂时挫折的学生,要给予理解和积极帮助,使他们重振学习的信心。总之,课堂的激励要真诚、热情,恰到好处,使每一个人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业自尊,增强个体对学习的自我控制,克服消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知识点三: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对探究学习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1961年,在哈佛大学举行的纪念演讲会上,他做了题为《作为科学的探究教学》(Teachingof Science as Enquiry)的报告,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就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当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

1、探究式学习含义

广义的探究式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涉及所有学科的学习理念、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狭义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研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体验知识的增长过程。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就教师本身来讲,乃是鼓励因材施教而变化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表现,以增进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就探究式教学内涵来看,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激发和助长学生创造行为的教学方法。即运用认识论、心理学和创造学原理,从教学过程自身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主要目标,是具有灵活性、敏捷性、独特性和开放性的发展性教学过程。其本质是探究式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地位获得提升,学生主体创造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原理或技术,体现出超前认识和创新的特点。探究式学习的历史演变如表8-2所示。

表8-2 探究式学习的历史演变

2、探究式学习活动特征

(1)主动性

学生学习主动、能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感的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地理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控制、力求充分体现对学生思想观点的尊重和鼓励。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学生自然就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探究过程之中,积极的关心周围的问题,主动地参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优化社会活动的实践活动、亲身体会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

(2)问题性

探究活动是围绕科学性地理问题而展开的。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提出的、与学生所学内容相关、并且能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求知欲望。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问题,除了能使学生获得“活”的知识外,探究式学习也是一个使学生运用、发展多种地理技能的有效途径。探究式学习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基础,所涉及的问题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是也不能过于简单。

(3)过程性

探究学习重视过程,重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道路上的经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获得可以解释地理问题的证据,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并且通过交流比较选择出可以解释问题的科学答案。通过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澄清价值观,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

(4)实践性

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探究式学习把学生看作小科学家,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来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由教师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必须积极的搜集资料,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体验各种问题的情境,因此通过探究过程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5)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联合。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他不局限于课堂、教材或者某一学校,学生要融入自然和社会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并把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践进行检验。除此之外,探究式学习还有生成性等其他特点,只有掌握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教师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发挥其最佳的教学效果。

3、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探究式地理学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展开的。这些活动从纵向看,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活动,即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及计划、搜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以及根据现实条件灵活运用科学结论等。在参与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探究活动所指向的知识,而且能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具体方法,并养成热爱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从横向看,探究式学习的每一个步骤都包含许多具体的活动形式。在这些生动、多样、有趣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习有乐趣,主动而轻松,并富有创新精神。

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的重点寻求从强调知识内容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知识积累向探求知识转变,强调学习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和思维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类比、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性直觉思维。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会独立的学习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尊重学生的意愿,最大限度地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又有利于学生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素质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探究式学习过程的基本步骤和具体内容如图8-2和表8-3所示:

图8-2 探究式地理学习方式实施示意图

表8-3 探究式地理学习方式具体内容

4、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把综合学习、实践学习、参与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学习做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目的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探究式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探究式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写好探究学习的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估提供依据。

知识点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它基于“人多智广”这一哲学思想。由于它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故而很快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目前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

1、合作性学习起缘与发展

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儒家大师在教育实践中就已重视合作并将之运用于教学情境中。从文字记载看,教育中合作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可以在互教中受益。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取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教学来获取知识。18世纪以来,英国牧师安德鲁·贝尔和约瑟夫·兰喀斯特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并于1806年兰喀斯特学校在纽约成立时,将这一观念传到美国。之后,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广为应用。在19世纪的后30年,帕克带来了他倡导合作性学习的热情﹑理想和对公立学校自由﹑民主和个性化追求的强烈的执着精神。他给课堂注入了生动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创造了一个真正合作与民主的课堂气氛。帕克让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世纪之交时期一直主导着美国的教育。之后,杜威把合作性学习小组推崇为他著名的教学方法的一部分。当然,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包括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2年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小先生制”的构想,这些观念和实践都带有合作学习的色彩,但只可视为合作学习的雏形。 合作学习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合作学习初始阶段――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在该阶段,合作学习的研究者注意到着手研究合作学习的理论问题;

(2)合作学习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阶段――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该阶段,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从各种实验研究中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合作学习的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

(3)合作学习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大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在该阶段,一方面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另一方面合作学习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于90年代中期取得了长足进展,在21世纪初进入了相对成熟的时期。现在已有山东等数个省份开始借鉴和实验这种新的教学策略。20多年来,我国学者和专家对合作学习或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验,走过了从移植到改良,从改良到创新的探索过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新课程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很多地理教师也尝试把这种教学方式引入地理课堂的教学,地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也随之深入。

2、合作学习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合作学习可使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相互促进;明确个人的责任,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各人完成任务后小组共同加工;对成果进行共同评价。这有利于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3、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

开展合作学习条件――有吸引力的主题;可分解的任务;有凝聚力稳定的团队;有激励性发展的评价;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课与课之间的连续性。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其组织工作。

(1)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氛围

教师是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只有创设了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主题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合作学习中共同交流探讨,确保人人参与合作,互启互助,只有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合作气氛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2)分配合作任务、明确合作目标

教师确定合作学习内容后应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其分配合作任务。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负责各自的任务,向着同一个目标迈进。

(3)合作活动的开展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被激励和信任的时候,他们会做得最好。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扑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影响甚大。在学生对合作主题有独到的见解或者使学生的头脑冒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将极大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不完整的,甚至不够精确的意见表达给予重视和肯定,对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表示赞扬,这样学生才会没有顾虑而畅所欲言,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掀起你追我赶的高潮。

其次指导和帮助学生参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以合作主题为方向进行交流探讨,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引导,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结果的总结和评价。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发展,教师也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参与其中为学生合作学习树立榜样。

第三合作过程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教师对合作活动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控。微观调控是指在活动中教师深入学生,控制课堂纪律秩序,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偏离主题、观察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的问题、检查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和及时的点评等。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合作学习进行的有力保证

(4)合作成果交流形式

成果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成果交流了解更多的观点、获得丰富的信息,交流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报告形式或者成果展示等形式。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使得交流的结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合作学习的反馈和评价

在合作学习结束以后,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应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和时间,并给予及时地反馈和公平合理的总结评价,以欣赏、激励、导向作为评价的基石,并且教师的评价内容要具体实在,使学生得到感触,使他们认识到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2、合作学习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合作学习可使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相互促进;明确个人的责任,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各人完成任务后小组共同加工;对成果进行共同评价。这有利于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3、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

开展合作学习条件――有吸引力的主题;可分解的任务;有凝聚力稳定的团队;有激励性发展的评价;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课与课之间的连续性。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其组织工作。

(1)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氛围

教师是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只有创设了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主题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合作学习中共同交流探讨,确保人人参与合作,互启互助,只有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合作气氛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2)分配合作任务、明确合作目标

教师确定合作学习内容后应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其分配合作任务。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负责各自的任务,向着同一个目标迈进。

(3)合作活动的开展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被激励和信任的时候,他们会做得最好。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扑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影响甚大。在学生对合作主题有独到的见解或者使学生的头脑冒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将极大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不完整的,甚至不够精确的意见表达给予重视和肯定,对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表示赞扬,这样学生才会没有顾虑而畅所欲言,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掀起你追我赶的高潮。

其次指导和帮助学生参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以合作主题为方向进行交流探讨,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引导,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结果的总结和评价。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发展,教师也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参与其中为学生合作学习树立榜样。

第三合作过程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教师对合作活动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控。微观调控是指在活动中教师深入学生,控制课堂纪律秩序,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偏离主题、观察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的问题、检查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和及时的点评等。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合作学习进行的有力保证

(4)合作成果交流形式

成果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成果交流了解更多的观点、获得丰富的信息,交流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报告形式或者成果展示等形式。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使得交流的结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合作学习的反馈和评价

在合作学习结束以后,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应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和时间,并给予及时地反馈和公平合理的总结评价,以欣赏、激励、导向作为评价的基石,并且教师的评价内容要具体实在,使学生得到感触,使他们认识到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4、合作学习的主题特点

(1)地理合作学习主体应该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组织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立足于教材主要是让教师能够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习到什么样的知识,这是教学活动的基础。高于教材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的情况,以及自己对地理学科教学研究的经验,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使得教材生活化、现实化。因此在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对合作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得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积极交流,产生思想的共鸣。

(2)地理合作学习主题应该是教学的重点或者难点

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学习内容不需要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复杂的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还要关注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教学目标才可能完全实现。在地理教学中,许多重点和难点知识多是比较抽象或者综合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仅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合作学习可使抽象的地理问题生活化、现实化,使综合的问题分散化、简单化。在合作中学生主动的探究,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且密切配合,优势互补,更为轻松的完成重难点的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准确。 (3)地理合作学习的主题应该贴近学生生活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技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它表明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把学生从科学世界带到生活世界。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学习无时无刻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中,因此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是地理教育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和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这不仅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基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又非常适合开展合作学习,这样的课题也很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4)地理合作学习的主题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理论之一,在选择合作学习主题时应遵守这一原则,也就是说要接近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通过合作互助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5、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学生小组成绩分解法

先由教师按常规讲授方法对全班同学授课,然后学生在他们各自的小组中共同学习、讨论、掌握,最后在互不帮助的情况下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学生小组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进行划分,每五至六周可改变一次编组,这样可以保证不同学习程度的同学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图8-3 学生小组成绩分解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2)切块拼接法实施程序

学生小组由四至六名成员组成,各小组成员在信息、资源及任务上互相依赖,学习任务事先进行了划分,每位小组成员承担全部学习任务中的一部分。各小组中学习同一部分内容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共同学习,讨论,直至掌握,然后“专家”们返回各自的小组教会本组其他同学,最后测试各小组每位同学对全部内容掌握的程度。

图8-4 切块拼接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3)小组游戏竞赛法实施程序

在这一模式中教学分四个环节进行,即教师全班授课,小组学习,教学竞赛,成绩评定。合作学习小组的主要作用在于同学之间互教互学,保证所有成员都学会教师讲授的内容,为每周举行的教学竞赛做准备。

图8-5 小组游戏竞赛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4)小组调查法

学生按二至六人组成小组,从全班总的学习任务中选出一个课题进行学习,在小组内子课题又被分割成不同部分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各小组学生制订计划并展开调查研究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得出问题结论并将此研究报告呈现给全班同学,以使全体学生形成对此子课题的深入认识,最后由师生共同对探究的结果作出评价。

图8-6 小组调查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5)共同学习法 由

四、五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共同学习、完成某一任务,每一小组共同交一份作业,依小组成绩进行奖励。这一方法强调小组进行共同活动,讨论,以促进小组得高分。

图8-7 共同学习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推荐第2篇: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式的变革

——赴淄博“小学语文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开发研讨会”学习汇报

济宁高新区第三小学

许树雷

老师们: 大家好! 我在11月

15、16日赴淄博参加了“小学语文翻转课堂与微课程研讨会”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录了一些学习笔记,并拍摄了一百多张图片。现将我学习的内容及心得体会向大家介绍如下:

在两天的学习过程中,共听了三位专家的报告,首先是来自浙江湖州的盛新凤老师,她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杂志封面人物,曾获得省教坛新秀、省教改之星金奖等30多项荣誉称号和奖项。课堂教学在各级比赛中均获一等奖。盛新凤老师做了《和美语文的有效策略——以练导学》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和美语文”的教学主张,课堂教学追求“雅俗共赏”的“和美”境界,逐步形成了婉约、精致、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风格。语文本来是美的:美的词藻、美的音韵、美的意境、美的意蕴。语文教学也应是美的:美的朗读、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好的语文课如画、如诗、如歌,给人以审美享受。其语文教学婉约雅致,清新秀丽。她倡导的“和美语文”,实际上是强调语文教学各个组成部分的综合协调,以及各种关系和联系的相互转化和相互融通,以此达到“雅”的境界。“雅”是我国传统美学对美的一种表达,她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语言文雅”、“情意古雅”、“方式淡雅”、“结构闲雅”,都是种种美的表现。不仅是外在形式的“雅”,更是内在质地的“雅”,是一种人文情怀,也是一种文化品位;是一种人格修养,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语文教学艺术和语文教学品格的统一。

第二位老师是来自江苏苏州的薛法根老师,薛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语界四大名师之一,中学高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做了《语文教学艺术》的报告,在报告中讲到:

一、块状的教学模式让课堂简单起来。

简明的教学线索将课堂“切割”成清晰的“块状”,让学生从这种简单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思想的启迪,审美的熏陶;简洁平实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亲近语言、感悟文字,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简洁精当的板块避免了纷繁复杂的头绪扰乱学生的阅读视线,干净利落地完成从初读感知到熟读成诵再到读有所悟。在一般两课时的课文教学中,第一课时的教学着力于“读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朴实无华而又扎实有效,既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整体把握文本,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将“课标”中所提及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落到了实处。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囿于文本,大胆地对文本进行“重组”,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有效地推进了文本的学习。他认为,语文课不是培养演员的课程,所以语文课堂中的表演绝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促进学生潜心会文、揣摩文字神韵的手段,要很好地促使学生去咬文嚼字,领悟言中之情、言外之意,落实了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富有思维含量的对话让课堂丰厚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前辈的论述指明了阅读教学的一个最为本质的方法。“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此,他认为 “读”是“对话”的中介与凭借,“对话”是建构在读书基础之上生成的一种“言语智慧”,是学生感悟、吸收文本语言后获得的发展性言语。这种“言语”绝非靠几遍有口无心、漫无目的的读书后便可获得的,它取决于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告诉我们思考应伴随着读书,读书不仅是通过发音器官念出字音的过程,它还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即:口诵心维。惟有如此读书,师生对话才不会成为一问一答式的“机械运动”,惟有如此读书,学生才能成为文本的“知音”。

三、关注语言、发展语言,让课堂扎实起来。

语文教学的许多困惑和无奈,大都源于在问题的两端摇摆,而没有很好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语文教学首先要明确自己:一该干什么,二怎么干。语文教学该干什么?应坚定不移地立足语言,确保语言。其他所有目标,诸如人文关怀,智能发展,品德熏陶,习惯培养,等等,都是围绕附从于语言学习这个中心的,都应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顺便自然达成的。换言之,语言是载体,是根本,根本不存,其他都无所依附。因此,薛老师认为一节优秀的语文课,一定是一节关注语言、发展语言的课。

第三位老师是来自江苏南京的丁雪飞老师,她是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初步形成了富含生命活力和人文亲和力的语文教学风格。丁雪飞老师做了《让“翻转课堂”理念接上小语教学“课改”的地气》的报告,要点如下:

翻转课堂在语文课上怎样翻?

1、在课堂理念上以教为主向学为主的翻转。

2、在角色定位上,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翻转。

3、在教师预设上,由指令的刚性预设向生成的弹性预设翻转。

4、在教学程序上,由传统的“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翻转。

5、在学习方向上,由习惯的“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翻转。

6、在教学方式上,由教师的单边讲为主向合作讨论为主的翻转。

7、在学习心态上,由被动接受向质疑探究的翻转。

8、在能力培养上,由单一的书面答题训练向听、说、读、写综合运用的翻转。接着丁老师介绍了前置性学习,提出“让学” 。让学的基本要求:突出以“学”为主,聚焦言语实践,关注问题意识,积极引导课外“让学”流程。

根据专家们的讲解,我领悟到翻转课堂与微课程的认识: 翻转课堂的起源: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个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教师们常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时常错过正常的学校活动,且学生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往返学校的巴士上。这样导致很多学生由于缺课而跟不上学习进度。2007年春天,学校的两位老师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而那时翻转课堂才刚刚开始。更具开创性的是,这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节省出课堂时间来为在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不久,这些在线教学视频被更多的学生接受并广泛传播开来。

翻转课堂的概念: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实施步骤: 1.创建教学视频

首先,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 其次,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

第三,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组织课堂活动

内容在课外传递给了学生,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包括:学生创建内容;独立解决问题;探究式活动;基于项目的学习。

翻转课堂的教育科学性: 第一,教学视频短小精悍; 第二,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第三,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第四,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微课程的概念: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

微课程的做法,老师们都已经掌握了,我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推荐第3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变革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变革

1.学习内容: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向核心素养培养。

2.学习方式:走向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即语言、文化、思维的融合)。

3.教学方式:融育人目标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之中。如何整合课程内容?

要理清并抓住主线,将主题引领作为整合的起点。建立六要素(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整合的学习活动观。

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

教学从“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转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加深对学科本质和价值的认识;重视对语篇意义的解读;在设计活动时关注内在逻辑和关联,注意提炼和整合内在的知识结构。因此,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关键。

从文本解读到活动设计教师还需要思考: 1.创设何种情境?与学生共同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需要获取什么信息,建构怎样的知识结构?

3.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获得文化体验,汲取文化精华,提升思维品质,运用学习策略,实现创新迁移? 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师需要:

1.认真研读和分析文本,梳理语篇主题意义。

2.确保教学设计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关联性的学习过程。

3.在主题意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整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发展,体现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发展思维品质和语言学习能力。4.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王蔷教授最后总结:

教育要回归原点,关注人的发展;教学要走向服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从意义出发,推动深度学习;研读文本、重视情境、梳理主线、构建结构化知识、关注内化提升、迁移创新,是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

为了全面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现实需求,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语言能力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既包括过去常说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包括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具体地讲,语言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意识和认识,例如,对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学习英语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英语与文化、英语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的认识;(2)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能力;(3)理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篇的能力;(4)使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进行表达的能力;(5)通过语言建构交际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关于语言能力的内涵,有几点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不局限于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的知识,还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Bachman和Palmer提出的语言能力模型就包括很多重要的语言知识,其中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尽管语篇知识、语用知识等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这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并不容易把握,特别是对于一线英语教师。

第二,语言能力的界定不仅强调了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特别注重语言知识在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究竟是如何利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表达意义的。

第三,在语言技能方面,特别强调对语篇作出的反应。过去更加强调对语篇的理解,即知道语篇表达了什么意义,而不太重视读者对语篇表达的意义应该作出的反应。也就是说,我们读一篇文章之后,应不只停留在理解上,还要对语篇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分析。

第四,要注意语言能力描述中反映不同思维层次的目标,如“阐释和评价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观点”“评价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和比较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观点”“理解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语篇中的事实与观点”“找出语篇的主要信息和观点”。要准确把握这些目标描述中使用的“阐释”“评价”“分析”“比较”“理解”“区分”“找出”等描述词语的内涵差异。

第五,强调语篇的人际意义。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与其说是读者与文本互动,不如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作者互动。既然是互动,那么作者与读者总是以一定的角色进行互动。换句话说,作者在创作语篇时,总要直接或间接地体现自己的角色,也会为期待的目标读者设置角色。这就是语篇的人际意义。对很多英语教师来说,这些概念可能有些陌生,但其中的道理应该并不难理解,只是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不太重视。 2.文化品格

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是实现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中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作用,而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也是增进国际理解和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大量的英语语篇(包括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在学习这些语篇的过程中,学生要接触大量的英语国家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小学的各个学科都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重要的影响,英语学科也不例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各种形式体现在语言和语言使用中。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能够使我们了解其他民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化品格核心素养不仅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品格的内涵超越了以往所说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虽然文化品格的某些方面显得抽象和宽泛,但文化也是可教授的,教授的重心在于通过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加以思考,为不同的文化信念寻找合理性解释,从而增补、丰富自己的知识信念系统。 3.思维品质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学习和使用语言又能够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学习和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可以丰富思维方式,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教育界人士广泛认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很多活动能够促进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发展。程晓堂尝试性地结合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英语学习过程的特点,探讨了有可能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发展的十种思维能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思维能力,也不同于语言能力核心素养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是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例如,理解英语概念性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把英语概念性词语与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根据所给信息提炼事物共同特征,借助英语形成新的概念,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根据所学概念性英语词语和表达句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通用思维能力(如识别、理解、推断),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英语使用者(不一定是英语本族语者)独有或擅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4.学习能力

21世纪的公民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发展英语学习能力尤其重要。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对中国的中小学生来说,学好英语并非易事。因此,掌握英语学习的要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显得尤其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核心素养的学习能力,并不局限于学习方法和策略,也包括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认识和态度,例如,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处理使用学习方法和策略以外,还要能够监控方法和策略的使用情况,评估使用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用“学习能力”的概念取代以往几个版本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策略”,进一步突出了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不仅需要在学英语、用英语的过程中使用学习策略,而且要形成学习英语的能力,为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推荐第4篇: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第一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

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动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目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就是要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自己要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自主学习又是具有内在规定性的,它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三)教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时候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有创建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于个性的独到见解,教师应积极赞赏。

二、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多边”的合作,其中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它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实际上,合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会合作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模式与基本要素

目前世界上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包括:学生团队学习模式、共同学习模式、团体探究模式、结构方法模式、复杂指导模式、合作方法模式。在我国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也创造了许多合作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如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分层次分组竞赛合作学习教学法,异质合作、同质选学的教学模式,协同——接受型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模式都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基本要素。

(1) 混合编组:小组成员的异质互补将确保小组成员各具特色,取长补短。

(2) 互相依赖性:小组成员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3) 个人的责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4) 小组的自我评价: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三)教学实践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如下问题: (1)在混合编组时,应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为合作学习创设环境条件。

(3)合作学习只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必须适时适度地应用。 (4)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并不能完全替代接受式学习与传统的教学,要注意合作学习与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结合。在合作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

三、学生的探究学习

(一)探究学习的定义

探究学习又被称作研究性学习,广义的探究学习泛指一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作为一种学习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对所有学习活动的学习;狭义的探究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综合运用已知去获取新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活动。

(二)探究学习的特征

1、问题性

探究学习必须从特定的问题入手,这是探究学习的典型特征。

2、实践性

探究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化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它把学生带到鲜活的现实生活当中,在学生亲身参与问题的选择、研究与解决的实践过程中学习。

3、综合性

探究学习的综合性表现为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它超越了传统的课堂、学科、传统评价制度,所涵盖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文化以及人类自身。

4、开放性

探究学习的开放性也是它区别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开放性,一方面表现在学习资源的开放性上,另一方面表现在问题选择、研究与解决方式的开放性上。

(三)教学实践中的探究学习

1、探究问题的确定

探究学习实质上它只是人为创设的一种教学情境,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问题研究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态度与情感。学生的探究学习与科学家的探究有着本质的区别,有效的课题研究必须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必须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认真思考与研究。

2、重视探究过程

探究学习的过程与科研人员的研究过程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应注重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不应该有了结论就中止,还应该使学生回顾、审查自己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四、各种新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不是三种独立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主要是从学习的内在本质出发,表明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他主式学习不同的;合作学习则突出了学习的合作性,它与“个体学习”相对;探究学习从知识获得方式的角度,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直接相对。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的优化组合,才能实现由传统的学习方式向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三节 协同教学、讨论教学、创意教学和探究教学

一、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条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学生观

1、由“知识的容器”到思想者、创造者的转变

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必须将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主体,与学生共同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与学生共同地分析、研究、讨论甚至是争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与观点,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更应该给予适当地鼓励与赞赏,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去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想像力。

2、由关注学生整体到关注学生个体

新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养成是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状况,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更好的条件,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对其学习进行科学的引导。

(二)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师观

1、由“知识权威”转变为共同的学习者、合作者

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如何学习知识,如何探究、创新,而教师要学习的则是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这两种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是互动的、发展的。师生的互动合作是学习方式改革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表现。

2、努力成为反思者、研究者

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应该不断地研究和反思。既要研究每一个学生,又要研究自身;既要总结教学中的收获,又要反思自己的教训与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三)新的学习方式与评价观

新的学习方式促成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学习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参与制定评价的指标,并参与自我学习的评价。另外,在新的学习方式中,评价的意义也与以往有所不同,新的评价旨在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探索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二、协同教学

广义上讲协同教学有三种基本形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 所谓“师师合作”就是要实行小组协同教学策略。

协同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整体功能,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有利于教师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与革新能力,以适应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有利于减轻乃至消除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和涌现提供民主、宽松的环境。 教师的协同教学是实施综合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

以班主任为核心,各科任课教师既分工又密切配合,这种教学形式旨在全面、协调、高效地培养全班学生的素质,构建学生优化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讨论教学

讨论教学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非常吻合,其宗旨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有效地自我表达的能力。

四、创意教学

创意教学也是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创意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情激趣,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让富有情趣的课堂吸引学生,更注意将微笑带进课堂,与学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因而,创意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教师在设问、点拨、举例、讲解每一个环节,都要充满机智,甚至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创意教学中,教师将大块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刻意为学生营造发展的环境,让他们自主参与,充分发挥创造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体验使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增强了自信心。

五、探究教学

所谓探究教学,其实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强调教师要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与发现来解决问题。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把少数学生培养成科学精英,而是要使学生成为有科学素养的公民。 设疑激趣是前提。 质疑探究是基础。 辨疑解难是关键。 释疑检验是重点。 生疑发展是动力。

推荐第5篇:变革学习方式谈

“变革学习方式”谈

------听课有感

深圳市翠园中学

刘人云

课改,课改,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样改?改得怎么样?这就是要我们通过改革实践直接回答的问题,是基本问题,本质问题。回避或弱化这些问题,只能是“王顾左右而言它”,只能是不得要领。本文限于篇幅,只着重课堂教学“怎样改”的问题,当然也涉及到其它问题。

2002年10—12月,笔者以兼职督学的身份听了我区几所中小学十来位教师的课改展示课,感到在课堂教学“怎样改”这一问题上有收获,有成功,有经验,当然,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着重从“变革学习方式”这一角度谈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怎样确立“主动、探究、合作”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其本质就是要充分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大力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这是衡量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笔者从所听的十来节课中深深感到,教师们均在朝这方向努力,尽管程度和成效不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破了“旧”。

基本上所听的课都改变了过去课堂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荡然无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积极进行“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训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其中以上的一半的课,生动、有趣、有实效,过去那种一讲到底,一问到底,一练到底的死气沉沉的氛围已经被完全冲破了。

(二)立了“新”。

这个“新”主要指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正在形成。“主动”指学习品质,“探究”指学习途径,“合作”则是指学习的组织方式。三者构成了新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大多数课都在这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并程度不同地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叙述方便,分述如下:

1、主动

就“主动”而言,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主要应做到: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 ②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乐学”。 ③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勤学”。 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

1 这些做法教师们平时已经都能采用一些,而对于课改来说,则要求教师做得更经常,更有效,或者说,力度要大大加强。从所听的课来看,力度大的教师取得的效果更显著,而力度小的教师则收效甚微。

力度的大小明显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能把上述四种做法始终贯彻在课堂教学中,而有的教师只注意到部分做法,效果则不大一样了。如泰宁小学的余老师所上的《四季的脚步》,开头造境设疑(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再组织问题引导学生读解课文,写春天的第一段,并举朗读比赛;再要学生交流他们自己画的春景画,并要求配上几句儿歌进行交流;对课文写的其它三个季节,则要求学生自学,并要求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读给同学听,再说说这个季节的特点;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讨论辨析;最后是学生集体背诵全课,并由四个同学分季节上台演示背诵。全课进行中还安排小组学习得分竞赛。正因为教师充分注意到从上述四个方面全面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故而这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有味、有效。

当然,其它教师也用了许多方法,如上《比尾巴》课,好几位教师都设计了给动物选贴尾巴的贴图游戏。又如小学老师们上课普遍采用小组学习得分竞赛活动。又如所有的教师都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设置情境,图释课文,提出问题,整理信息,既提醒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又加快了教学的进度。

2、探究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由此定义可见,“探究”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句讲的是目的,求知识求规律求真理;第二句讲的是过程,是“求”的实践活动;第三句讲的是特点,即以“疑”贯穿“求”的全过程。核心词是学生主动地“求”,而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

应该说,这些年来,我们的老师在这方面都进行了许多学习与实践,笔者所听的课也都显示了教师在这方面可贵的努力,但问题在于:

①教师们对“探究”式学习的这个“探究”并没有全面理解与掌握。如带学生“求知识,求真理”能做到,但“求规律”却不知道或做得很少,理科教师可能做得好些,但你是“教”规律还是让学生“求”规律,还得打个问号。又如“提问和质疑”,大家都注意到了,但“提问与质疑”如何形成“求”的有效阶梯(也就是教师设问质疑是否合理、有层次面且精当),又要打个问号了。

②再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的“求”基本上是呈封闭性的,“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很少,特别是“调查和检验”,这方面理科可能做得好些,但力度却很小,这固然受到当前课程安排、考试制度、评优制度等客观事实的限制,但引进研究性学习、实行网络教学、开放学校实验室等仍是可以做到的。遗憾的是,在所听的十来节课中,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努力。

也有做得比较出色的教师。如锦田小学一年级吴老师的《比尾巴》一课,组织的“探究”活动内容比较丰富,“求”的特征也较突出。其教学的主要安排有:

2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自读;教师出示生字词“树”,要学生摘下“树”上的“果子”(字词)范谈,又请一位学生当小教师教读,教师再抽查。

——就课文第一段内容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后,教师边做模拟动作(学生仿做),边带学生读书。

——要学生用一个关键词“好像”口头造句。

——学习第二段,分组问与答,再分男生问,女生答;请学生上台自做模拟动作,大家评改。

——要学生上台给其它动物配贴尾巴,再由其它学生评改。再要学生仿照课文,用一句话说出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个别背、集体背诵课文,并请学生上台示范背诵。

做得最成功的当推翠园初中部王老师的初一新课文《散步》一课的教学。该课主要安排如下:

(一)切入

以歌曲《人间第一情》引入;问:人间第一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明确:亲情) 听歌曲《人间第一情》,看歌词,问:歌曲的哪些句子表明人间亲情?这种亲情用歌曲中的一个字表示是什么?(明确:孝)

(二)指导阅读

朗读课文,作适当的批注,划出课文中表现亲情的句子。

(三)分组合作研讨课文

⑴课前要求学生根据自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最感动自己的场景画成画,可画一幅,也可画一组,并配上新的标题和人物对白,对白用课文原句。

⑵合作要求:六人一个小组,出示自己所画的画,讨论选出能表达课文内容精华的最好的一组画作为本小组的代表作品,并共同为这幅画配上新的标题、人物对白和画面解说,人

3 物对白和画面解说必须从课文中找出,可适当修改,然后每一小组推选出一人代表本小组展示、解读自己小组的作品。全班再进行评议,选出最佳作品。

⑶归纳:文章中四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母亲听从儿子的,更爱孙子;“我”爱幼,更尊老(孝);妻子温和顺从;儿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表现了人间第一情——亲情。尊老爱幼、和睦融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拓宽:

⑴《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⑵《陈情表》:“圣朝以孝治天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⑶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5、集体朗读全文。

6、迁移训练:口头小作文,要求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体现家人之间感情的细节,写一篇类似的反映亲情的片断。

7、课外作业:

要求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体现家人之间感情的细节,写一篇类似的反映亲情的文章。

以上不难看出,“探究”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基本上都在此教学中得到了体现,特别是根据课文内容画画这一创新活动,充分体现了“探究”的“求”的本质,而且这一活动贯串全部学习过程,先个人,再小组合作,再展示评议,再集体研究,课文验证,再拓宽作深入理解,再课外作文作迁移……“主动、探究、合作”得到了完整和谐的体现,要求学生培养的四种能力(见上所引《纲要》)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应该说,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改展示课。

3、合作。

“合作学习”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常见的是课堂上前后排四人一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一项任务,要小组进行讨论,再各组推一个代表发言或展示。所听的课基本上都采取了这种形式。但是,我们对于“合作学习”这一新的学习形式究竟有多少理性的认识呢?恐怕又得打一个问号。“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和中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它有一套独到的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和评价观,这里限于篇幅,不作介绍。就几个具体的问题谈一点看法。

1、合作学习的目标。

人们常认为“合作学习”,就是集体合作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这只说对了一半,合作学习还要同时实现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目标,所谓“学会做人”就是它要达到的根本目标。杭州市胜利小学张晓敏老师在指导“合作学习”时,曾编了一首七字块,要学生掌握,其用于小学五六年级的一段是:“听取发言不插嘴,分析比较求领会。说明理由要充分,启发大家共思考。求助别人要心诚,坐视对方稍欠身。反思敢于承认错,肯定别人学着做。自控发言尽量轻,服从集体留个性。帮助同学要主动,诲人不倦情意浓。支持对方心坦荡,高明见解倍赞赏。说服旁人先肯定,语气婉转少批评。建议之前多思考,分工合作效果好。协调彼此求默契,交往合作争第一。”这就很具体完整地体现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而我们呢,在这方面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就具体的学习任务来说,不需要也不可能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可不用,而较复杂的、有争论的、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可以采用。如果简单的任务也用,那一是浪费时间,二是激发不起学生合作“探究”的动机。而我们现在的,较简单的学习任务也用,一节课还用上好几次,我认为是不妥当的。

2、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生生互动,同时还需要师生互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偷闲了,而是担负了更大的调控与管理职责。目标设置、任务选择、时间和程序安排、方法指导、反馈评估等,教师都要策划布置好,而且还要根据合作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干预与调整。教师兼有多种角色,导演,顾问,管理员,咨询处,参与者等。而现在,我们对此考虑显然太少了,在教师的教案里,关于“合作学习”内容的安排,恐怕只用一二句话就打发了。

3、合作学习的效益

“合作学习”的效益除了来自教师的“导”以外,还取决于学生小组的自我管理。这种管理需要一定的“游戏规则”,如必须设置一位小组长(可以轮任)控制调节进程和进行总结;每一位学生都有具体明确的任务;轮流发言,集体讨论;民主表决,个人意见保留等等。另外,合作学习小组也存固定的和自由的两种。我们现在设置的小组大多是固定在教室里,学习任务也相对单纯。而自由组合的小组的学习任务就比较复杂了,一般是一个课题,如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即如此。应该说,这两种形式都应该有,但目前在小学和初中,自由组合的小组合作还是寥寥无几。就效益来说,自由组合的小组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方面,效益更大。

二、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变革学习方式”看起来主要是学生方面的问题,实际上特别是在目前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因为在目前的境况下,还基本上是教师“说了算”。笔者认为除了上面提到的问题之外,还有两个比较根本的问题:

(一)观念变革问题。这似乎是老生常谈,“洗脑”运动也一浪高一浪,问题是有没有真正在“灵魂深处闹革命”,恐怕常常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当然,课改目前也受到中考高考、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掣肘,但方向得变,观念得变,应是不争的事实。还有个教师的精神状态问题(可“上纲”到职业道德),安于现状,固循守旧,总是舒服的。而这正是与“创新”相矛盾的。

(二)教师自身的教学研究水平。

从备课到上课,可以用12个字来形容对其过程的要求,即:吃透教材,深入浅出,系统设计。笔者认为,这12个字里面有大学问,是衡量一个教师教研教学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

吃透教材是基础,是教学之本。

常见个别教师对课文中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其与主题的关连搞不掂,上起课来抓不到“制高点”,更组织不起“纲举目张”的教学。如小学《鸟的天堂》一课,前一部分写的是榕树,后一部分写的是小鸟,这两部分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教师没有“吃透”,只是讲前一部分写环境,第二部分写“鸟”的活动,就此卡住,所以对课文的中心句:“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讲不清,更谈不上组织学生对这个表现主题的关键问题进行“探究”了。应该说:写“榕树”,就是从环境的角度写鸟的天堂,这是个好地方;写“鸟”,是从鸟的生活状况来写,是鸟儿们的天堂,之所以这地方(“鸟的天堂”)成了鸟儿们生活的天堂,是当地人民对绿色环境保护的结果。若能站在“环境保护”的制高点来组织“探究”,一定充满趣味,而且一下子就把文章内容理解了,抓住了。

也常见个别教师对课文的重点及重点词语吃不透吃不准,一下子影响到全课的教学。如小学三年级《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文中有个点明主题的句子:“只要一个人活得诚实,就有了一大笔财富。”这里的“财富”,应该指的是精神财富,而教师却忽略了对这个词文中义的解释或讨论,其结果,课文主人公为讲诚信而放弃了一大笔彩票奖金的行为就不好理解了,更谈不上组织学生去进行“探究”。

“深入浅出和系统设计”最见功力。

“深入浅出和系统设计”讲的都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深入浅出,强调一个“浅出”,不容易,即要把教师学教材的经验认识转化成一个易为学生操作的符合认识规律的学习流程。这个“浅”有多重含义,这里主要指的是:准确的,循序渐进式的,有重点的,简明扼要的。这个学习流程怎么设计,就牵涉到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了。笔者认为,“系统设计”应是最优秀的教学设计之一。笔者所倡导的“343”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板,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两年多来,我区参加“343”实验的几位教师推出了500节以上的实验展示课,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两年我区语文教师在省、市、区教学获奖的优质课及其教案大多出于“343”系统设计,这就是一个明证。

笔者想强调的是,一堂课的设计实际是一个系统,它必须把教学中的诸要素有机地合理地组合起来,必须把教与学、师生与生生几个方面的互动,把“主动、探究、合作”的思考和安排写进去,才能实现任务效益的最优化。如果不成系统,支离破碎,或者以片概全,或者随心所欲,那堂课肯定效益低下。现在,有些老师在写学案,我认为是非常有创意的。事实上,教案应是教与学之案,是教与学之和,而要做到这一点,又离不开系统设计。

6 现在有些课就是这样。一是单调贫乏。一节课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提几个简单的或深奥的问题,再加上几次自由化的合作讨论,就算了事。二是浮浅残缺。如有节课教师教案中“教学步骤”主架是这样的:“一,我会看,看屏幕。二,我会读。互读课文。三,逐段理解文章内容。

四、小结。”这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了,更谈不上确立新的学习方式了。

总之,课改的成绩是主要的,主流是健康的,但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总之,只要我们矢志改革,勤于探究,善于总结,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就一定会不断取得课改工作的新成绩新成功!

2003年1月20日

附:刘人云,男,深圳市翠园中学副校长,深圳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通信地址:518003深圳市东门北路翠园中学 电话号码:办0755-25525249 手机13008854121

推荐第6篇:互联网+时代的课堂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课堂变革

“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传统课堂像数字化、智能化、泛在化方向发展,许多学校开展“电子书包”“智慧教室”“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智能学习终端”等教学实验,对智慧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学校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智慧课堂对教学活动起着调节作用,对完成学习任务起着推动作用,其构建的目的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技术手段的信息化、智能化,创设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以支持智慧的教与学。智慧课堂的普及与应用,给教育教学活动改革带来了新的景象。

一、课堂动态开放

智慧课堂本质上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智能手机、可穿戴计算设备等各种智能终端,使课堂系统超越了时空限制,动态的信息互通交流,实现了更为开放的教室、更为开放的课堂活动,使得课前、课中、课后成为一体,单

一、封闭的课堂教学向多元化的开放式教学发展。同时,开放的课堂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鼓励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为学生激发潜能、发展智力创新思维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课堂高效互动

课堂互动指的是在线教学环节中所需要的主要互动功能,包括组班、发布通知、在线答疑、实时交流、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智慧课堂主要利用智能化的移动学习工具和应用支撑平台,例如“速课网”,提供全方位的教学互动,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立体化,大大提高了课堂互动能力和教学效率。

通过情境感知、数据挖掘等方法,可以提前预知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通过资源共享和智能推送等方式,在第一时间推送最新的学习课程资源,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即时教学评价信息反馈,实现强交互式教学,增加师生互动交互的深度和广度。

三、数据化测评与学习跟踪

智慧课堂中,学生考试评测和学习记录跟踪轨迹可通过大数据系统实现。如速课网移动教学平台,在考试评测模块功能中,学校及老师可以建立试题库,生成试卷或自例定义试卷,并定时定人组织考试,把试题推送到每位学生的手机上,并进行在线评卷和成绩反馈等。速课网辅助智慧课堂的开展,提供完善的学习记录跟踪和评测系统,学生的阅读、练习、考试等各个学习过程,可实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可根据记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现因人施教。

四、个性化教学与学习

大数据使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具有了现实可能性,真正实现从群体教育的方式转向个体教育。老师可通过大数据移动教学应用工具平台制作个性化教案,并把教案整合在教材里辅助教学。速课网专注于移动教学,以校内课堂电子化、教学活动云端化为特点,提供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最佳方案,为老师和学生打造课堂互动、个性化教学、混合式学习的创新体验。

此外,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能够准确把握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的评估,使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认知度更清晰、更准确,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和辅导策略,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料,在课后进行个别化的“微课”作业和辅导,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

五、引导性施教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的引导性作用。

在智慧课堂中,首先教师要通过情境建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对预习内容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开动脑筋、探讨研究教师推送的预习材料和测验;其次,通过互动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激发思维,阐述自己对预习内容的认识过程、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展开讨论;最后,通过布置个性化的作业及教学辅导,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掌握和更深入的理解,帮助学生成长。

推荐第7篇:普通高中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普通高中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 王惠东 执笔 郁德贤 李作为

一、研究背景

教育的变化总是和经济社会的变化有着最直接的关联。近几年来,苏南已步入了人口出生率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时期,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并不断推动着教育的改革。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学校教育出现生源的萎缩的现象,学校之间的竞争将不仅仅是优质生源的竞争,还是生源量的竞争,否则教育资源必然走向过剩,而小班化教育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良策;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充裕,同时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将必然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

关于小班化教育,美国、日本、英国等十多个经济发达国家都已广泛实施并作了大量的研究。国内上海市于97年开始进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取得较好成果,并于98年开始在全市分步推广实施小班化教育。随之,北京、南京、长春、大连、无锡等城市紧跟其后,改革势头方兴未艾。浙江省杭州、宁波、台州、金华(新世纪学校)等地的部分学校(多为小学和初中)也开始关注这项改革并参与其中。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大致如下:

1、小班化教育的规模。小班的班级学额,美国小学已降至25-30人,英国小学也为30人,德国、法国小学为23人瑞士小学为19人。据美国学者对过去50年间发表的论述学生成绩与班级规模关系的近300篇论文表明:班级规模下降至30名以下,学业成绩普遍上升,学生能力普遍增强。

2、小班化教育的效果。据研究,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全体学生受到更充分的教育、有利于使每个个体受到更多的关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能更好地体现教育均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采取小班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作出相应的变化,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大大改善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教育同行对小班化教育模式的研究已从对小班人数、育人环境等方面过渡到对包班制的理性思考、对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的理性思考,以及对小班师生比的问题、小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师资问题、教材问题、科学的小班化教学理论问题等进行深入的

1 探索。

但是上述的研究有很明显的不足之处:第一,很大一部分理论来源于国外,未必符合中国教育的实际;第二,这些研究成果多针对小学、初中,针对高中方面的理论几乎没有。第

三、在教学方式的边个方面依然停留在课堂教学阶段,在信息化教学方面没有进行专门的高中阶段网络化教学探索。

我校自本世纪初2000年便开始了高中阶段小班化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我校课题《小班化网络教育研究》申报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并已结题,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我校的小班化教育在不断地完善,小班化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当地的口碑越来越好,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促使我校更积极主动地总结过去小班化教学优秀成果,并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小班、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 小班:是教学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通常指的是一个班级学生数在30人以下。班级学生数量,是一个动态变量,我们学校的小班人数一般为28—30名。

小班化条件下:指在小班配置的条件下,教学观转向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形成以师生发生多向、充分的课堂交往教学为特征的教育过程,体现出合作与交往、强调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特征。我校自2000年开始展开小班化教育的探索。从每年级1个小班到5个小班,到现在的

7、8个小班,小班的数量渐渐上升,占到了全校总班级数的三分之一,成为全校最引人瞩目与执牛耳的力量。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讲演;练习法中的示范、模仿等。

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等,不随之改变,这次新课程改革,很有可能达不成目标。本课题是在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背景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充分发挥高中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导向,通过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的变革,力求使教师教学观、学生学习观、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评价发生全新的变化,使之更加适应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从而较

2 好的完成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

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上,我们尝试开设信息化网络教学实验小班来达到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目的。在“五严”背景下,要实现的是,通过创办“信息化网络小班”,实现教师与“信息化网络小班”学生的远程交流——即教师在假期里通过互联网实现在学校(家)里远程答疑、作业讲评、作业布置、作业指导,指导学生在家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指导“信息化网络小班”学生落实有效学习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三、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如何适应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如何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2、如何充分利用小班化条件,设计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情境设计。

3、如何在小班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多媒体教学策略、开拓多媒体交互式的中远程网络教学来提高教学的效能。

4、如何在小班化条件下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其小组内充分发挥其优势与特长,使整个学习共同体不断发展、不断提升。

5、如何促进促进教师的职能转变,在实践中树立新的学生观、智力观、教育教学观,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观,以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方式为主要的学习形式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6、评价,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模式,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在小班化条件下,如何构建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为了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崭新的学习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小班化条件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使之更加适应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需求,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系统的小班化教学经验。通过总结小班化教学实践经验,将之概括成一套可操作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小班化教学质量,为多样化教学和教学艺术开辟道路。

2、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对高中小班化教学新的理性认识。

3、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潜能、智慧潜能充分发挥的目标,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自主学 3习态度,建立自我发展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真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

4、在研究高中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中,形成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提升教学才能,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艺术,增强教育效果,形成个性化、高效性的高中小班化教学特色。打造一支适应高中小班化教育教学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二)内容

1、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内涵以及对学生学习方式影响的研究

主要通过文献资料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内涵,形成对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理性认识,形成课题的理论基础。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也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但两者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这正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2、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 (1)小班化条件下课堂教学信息化研究

伴随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信息化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能的有效途径。多媒体的有效使用是教学方式变革的关注点之一。多媒体教学策略应用在小班课堂教学中,要求除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和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手段外,还要逐步开拓多媒体交互式的中远程网络教学,使教学具体化、形象化和信息化,不但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为学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打好基础。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课堂教学信息化必须以“实效性”为指挥棒,小班化条件为课堂教学信息化提供了充分的可能。

(2) 小班化条件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情境设计的研究

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自主性学习很重要的特征表现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高中小班化条件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情境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生动愉悦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包括课内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发展个性,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小班化条件下形成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4 稳定性学习小组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其小组内充分发挥其优势与特长,使整个学习共同体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同时共同体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又能够较容易地影响个体,使学生个体渐渐培养自我发展意识,学会自主学习。小班化条件下更易于构建学习共同体,更容易提高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效能。

(4)小班化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性策略研究。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的变革以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为基础和操作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为中心和目标。通过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方法策略灵活多样。

(5)小班化条件下教师角色研究。教学方式变革相应地要求教师角色随之改变。在小班化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定位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议题。小班化教育中,学生应当成为学习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参与者,成为成功的、愉快的和合作的学习者。要促成这种转变,关键还在于教师。只有教师观念变革,角色职能变革,学生才有可能向自主性角色转变。

3、小班化条件下对学生学习评价与指导研究

评价,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模式,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在小班化条件下,必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重新认识、重新实践,探索建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为了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崭新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的评价,改变原来只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评价较少的做法,缺乏全面正确的、客观的评价体系。结合小班教学课堂行为的特点,对学生的评价将设计《学生交往行为观察量表》《课堂合作氛围评价量表》《学生课堂交往基本技能评估量表》《学生学业成绩比较表》等评价量表,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发展的情况。

重点: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

“信息化小班网络教学研究”是在江苏省“五严” 实施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基于信息化小班基础上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主要致力于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2009年6月,江苏省政府、教育厅正式颁布“五严”规定,同时在高中阶段开始实施各种减负措施。在一周放两天的情况下,信息化小班的教学如何凸显与大班教学本质的区别?相对以前而言,当小班学生的在校时间变短,小班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产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正常发挥小班的优势?如何采用更多的渠道培养高中小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通过信息化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服务?基于解决以上问题,特开设了“信息化网络教学实验小班”,进行“信息化小班网络教学研究”。

五、实施措施

1、采用文献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认识小班化教育,并对此作出初步的概念界定;了解国内外小班化教育的研究现状,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2、建立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3、与大班进行对照,采取常态下的行动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在我校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中进行研究。

4、运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思辨方法,构建普通高中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理论框架。

六、保障机制

本课题核心成员中,一名是学校教科室主任,已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省、市级以上立项课题达十多项,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有相当的经验,并已出色完成了多项省、市级课题,先后发表与各项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40多篇,参编了多本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书籍。且该同志已是区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市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市教科研带头人,有很强的科研能力。

另一名核心成员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毕业生,已主持或参与国家级课题四项,市级课题两项,对课题研究有相当的经验,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上海市优秀论文。该同志是区教科研先进个人,区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理论指导组副组长,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小组副组长,区学校体育与健康科研指导小组副组长。已有30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并有数十篇论文获奖。

围绕本课题,我们已做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工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从网上下载了一批与高中小班化教育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相关的文章,进行学习研究,提出了我们对本课题研究核心概念“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认识和界定。

小班化教育是我校努力打造的学校品牌,学校现有小班化教育特色班23个,从1999年9月开始探索小班化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管理经验,形成了富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小班教学的评价体系,同时学校正在加大对小班化教育的探索力度,因此我校是有研究该课题的条件。同时,学校在十五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省教育学会课题《小班化网络教育研究》取得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必备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学校领导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常年聘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学校的科研顾问。本课题由一把手校长担任

6 课题组组长,对本课题的研究做直接、有效的筹划、组织和协调领导,无论从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自筹部分)、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给予充分的优先考虑。

七、预期成果

2007.12完成调查报告《我校小班化教育基本现状分析》 2008.2完成论文《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内涵》 2009.12完成论文《小班化条件下课堂教学信息化研究》 2010.5完成小班化专著《高中小班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0.7完成案例集《小班化条件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情境设计的研究案例》 2011.9完成论文《小班化条件下形成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2012.8完成音像资料汇编《普通高中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实践案例》 2012.10完成研究报告《普通高中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 2012.10完成专著《普通高中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八、主要参考文献

[1]郝文武.教学方式对能力发展作用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整合[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 : 15 - 21.[ 2 ] 吴效锋.新课程高效率教学[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6: 62.[ 3 ] 廖其发.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M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 477.[4 ] 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 ].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 26.[ 5 ] 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74.[ 6 ]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7 ] 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 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 (1) : 68.[ 8 ] 仲秀英, 周先进.教师专业发展:反思性教学视角[ J ].中国教育学刊, 2006 (11) : 69.[9 ] 戴厚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初探”[J ] .江苏教育,2003 ,(5) :231 [10 ] 尹中富,钟顺琴.学习建构主义转变教学方式[J ]宜宾学院学报,2003 , (30) :271 [11]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12 ] 温恒福.论教学方式的转变[J ]中国教育学刊,2002 ,(6) :431 [13] 李秉德.教学论[M]1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 [14 ] 王策三.教学论稿[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 [15 ] 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

7 [16] [苏] 巴班斯基主编,张定璋,高文译 ,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17 ]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 [18] [苏]斯卡特金主编.赵维贤、丁酉成等译.中学教学论[M]1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 [19 ] 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 [20 ] 高凌飚.教师的教学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J ] .学科教育.2002 , (10) :41 [21 ]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2] 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3 叶建源, 黎国灿.小班教育的政策探讨:资料集[C].香港教育学院,2002,11.[2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25]陈玉云 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发展之路 [J]《广东教育》2004 .5

[26]周倩 周颖

小班化教学刍议 [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第22卷第1期2006.3 [27]王星 朱锦丽

高中小班化实施的可能与优势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NO.15 [28] 孙莉莉

美国缩小班级规模研究回顾与启示 [J]《教育科学研究》2001.1 [29]朱建英 对小班分组教学的理论探讨 [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

[30]李如密 刘玉静 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9期. [31]吴永军 再论小班教学的理念及其相关策略 [J].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第1期. [32]吴志宏 小班教学以后怎么办 [J].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11期. [33]史爱荣 孙宏碧 教育个性化与教学策略 [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4] 欧阳美梅.中美两国小班化教育改革之比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7.

推荐第8篇: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摘 要: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探究的程序和一些具体的方法,掌握英语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广大英语教师应重视英语教学,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后,工作积极认真,课外学习任务检查到位的布局,但有时工作安排的量太大,是不合理的,方法或时机的检验有时是非常不合适的,因此,少数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老师急于求成,会出现不合理罚学生的状况,会大大挫伤学习踊跃性。在每个单项中,除了口语训练,根据书面练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仅根据教材的客观形式,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重难点设计培训材料,根据设计培训。教师需要强调的东西,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然后互相讨论。

关键词:新时期 初中英语 教学方式 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a)-0161-02

大家都知道,因为当前的教育体系和国内教育现状,对初中学生,英语的重要性能直接影响到初中,甚至对未来的研究生学习和职业发展都有直接影响,现在所有的学校都十分重视英语教学质量,大多数英语教师的高度负责,尽心尽力抓教学,所有学生理解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学习英语。但是对各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状况我并不乐观,一是大部分学生能努力学习,但兴趣不强或不持久,学习效率不高,总体表现并不完美,同时也对英语以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形成合力,关系不够亲密,教师和学生都累,学习与收获不成比例;三是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了解这样的情况,但改变不大,长期以来形成恶性循环。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形成关键障碍。在这里,谈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1 教师应努力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

首先,一个需要继续改进课堂教学,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英语给自己充分体验的乐趣;其次,每一个利用机会,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胜利的欢喜心情;再次,创造多种多样的英语学习环境,认真贯彻各种英语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验活动中。如组织英语角,英语表演,游戏,英语翻译英语单词小游戏,诗歌朗诵;最后,进一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动向和学习不好的地方,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心理,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诲人不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和谐,让学生接受你,喜欢你,让学生因为教师的榜样努力学习英语,真正的“亲其师,信其道”。

2 认真备课,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提高备课的实用性,避免无效备课,精心预设以达到课堂上的多彩生成。课程的重点应放在指导设计,使学生有效的学习指导。指导性案例的设计应四明确:学习内容是明确的,清晰的,要求是明确的,时间的方法是具体的。做练习每个学习任务要具体,便于学生操作,不模糊,避免大而空的学习目标。课堂教学减少语音和听力,提高说的和做的,删除不必要的链接,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每个单项中中,除了口语训练,根据书面练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仅根据教材的客观形式,要在充分理解的a基础上根据重难点设计培训材料,根据设计培训。教师需要强调的东西,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然后互相讨论。多实践,不放过每个小细节,,从简单到复杂层层设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遵循。每个班应该有一定的矫正性练习,必须有一个测试题和课堂练习相对应。集体备课的研究练习设计的重要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集体备课不仅是统一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的需要,更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必备,通过集体备课知道每单位的教学策略,特别要注意不同课型的教学研究。

3 加强教学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词汇的记忆不应该抱着字典或死记硬背,最好通过句子,文章和章节,把握意境,这样记忆会更深刻。阅读测试中含有大量的基本词汇,要有猜测词义的能力。在词典的问题上,当你遇到生词的时候,要找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更常见的用法,注意用法,词性还有衍生词。对于一些只知道的词,其实可以用电子词典就行了,不需要一本字典。至于背单词是建议首先是中考英语词汇大纲的主要词汇,一般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把那些单词背下来,这些话都必须清楚。建议你可以找一本书叫做《英语基础词汇》的书回来,基本上大的书店都有卖的,这本书很好,上面的话是非常实用,不仅可以大量阅读,而且写作是亮点。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家知道,单词是英语的基础,没有单词,就好像建大厦没有砖头,只能幻想空中楼阁。

4 随着多媒体图像刺激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在新的图像处理记忆表征转换的心理过程。重建图像可直观解释自己没有察觉或东西,不能直接感知的刺激,因此,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重建图像的效益,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陌生和抽象事物的理解,在书中“孤独的狮子”的课件展示猴子活泼狡猾的帮助的故事,狮子是一种快乐和无奈无助,回到森林笼,想象的故事情境的重建,体验情感的向往自由的狮子。多媒体课件在视觉和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的合理运用,可以促使学生想象,想象的翅膀,丰富的内容,谈谈感受,从而更迅速地进入新的学习过程。提高自身素质,为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保证。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素质,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根据教材,学生的学习研究,亲自设计,编写课件。目前,一些商业软件是昂贵的和无效的,商业行为较突出,许多软件开发商不懂教育,开发的软件对认知教学法的法律,为电子版教材。软件开发人员在教学软件的发展,甚至很优秀,也因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艺术和不同的教学风格是不同的,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教师。因此,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同时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操作,有必要写,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实践,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并在黑板上优秀的写作不仅是简洁的,教师也可以调整和修改板书内容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这些影响是多媒体不能代替的。

5 初中生要端正学习态度

(1)要勤学苦练,外语是一个沟通的工具。学习语言是学会熟练使用这个工具的能力。熟练掌握的主要途径是练习。外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语言知识是必须的,但只有通过充分的练习才能掌握知识,逐步向巧用靠拢。而要达到能用英语对话和写作,需要勤学苦练。(2)要积极大胆。可以大胆的说,大胆地读,注意克服恐惧害羞心理。(3)必须坚持。学习英语,要靠日积月累地坚持学习,最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开始学习时有非常浓厚的兴趣,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忽视学习。许多学生,开始学习好,后来就跟不上了很常见的原因是怕困难,没有坚持。(4)在空闲时间使用,除了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完成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那些优秀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拓展,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6 做英语阅读

要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看问题,知道要问的是什么,然后再仔细阅读一篇文章了。这是一个通用程序。有一些阅读技巧,要注意的是:看到不认识的词不担心,一般不影响整个文章的理解,一般都是可以从上下文猜;不要挨个翻译,这样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养成阅读的习惯,把英语作为汉语读,读了许多就可以找到感觉。最好是去阅读一些英文报纸,如英国广播公司或中国日报英文版。在每一段的首句和最后一句要注意,这些句子是概括完整或完整的总结,是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有一些干陷阱要注意,要认真看问题和选项。此外,努力完成阅读部分的量在规定时间内,加快阅读速度和整篇文章的理解。通过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第一是做真题,从高考历年真题开始,力争把句子,词语的理解,和对难句做一些分析,特别是语法结构。有一个问题:最开始做题目时,准确率很低,别灰心,坚持住,从每一个阅读,吸取精华,很快就会发现:阅读真的没那么可怕。其次,对于高考,阅读理解,可以看看平时一类新闻杂志中国日报,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现在,每天晚上我都喜欢在英文报纸看1~2版,已经习惯了。

7 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条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读写新标准英语,除了充分利用材料,在外语阅读材料上面英语教师要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阅读内容的确定,并最终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阅读量。教师要做好监督,确保学生完成指定的作业。同时要加强课外练笔,写英语日记,符合要求规定数量的“学生学习”。英语写作是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七年级看图写话开始,根据短语长句短长短篇的顺序逐渐开展。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句子的英语翻译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单词和句子的能力。

总之,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键在教师,教师应努力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成功,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虽然学生是主体,是内因,但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英语教学成绩就是空谈。教师应努力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缺点,改进方法,总结自己的优缺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必将改变当前的英语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 董立娟.初中英语教学方式浅谈[J].学周刊,2012(10):205.

[2] 张素娟.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8):35-36.

[3] 肖含.试论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方式[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Z5):124,

134.

[4] 王娜.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思想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2):53-55.

推荐第9篇: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带来巨大变革

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在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确实有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以下列举一些课程整合常见的误区:

误区之一:把整合看成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要把教学内容整版整版地“刷”到屏幕上,追求所谓的“省时、省力”。表面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大了题目的训练量,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追求“高效率、大容量、高密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记忆负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具体操作时,应注意控制显示的容量和速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看清、看懂,并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推理,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避免走过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的高度和谐、统一的有机部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不是“电(脑)灌”代替了“人灌”,不是“信息技术越多、越有滋味,整合就越充分”,也不是“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

误区之二:课程与信息技术地位颠倒

按照现代课程观,课程不仅指教科书,还指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等整合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否则会陷入“唯技术主义”的泥潭。

误区之三: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误解为“学习的自由化”

信息技术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条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构建一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作为价值取向,旨在实现从过去仅仅重“教”到现在同时重“学”的转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理念容易绝对化,走上一条“自由化”的道路。

误区之四:片面地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认知行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独特体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这一点人们已经形成共识。然而由于有些教师对信息素养不太了解,想的过于简单,在教学活动中容易失之偏颇。

误区之五:轻学科能力,忽视探究活动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应该高度重视“引导探究”的教学思想,以“引导探究”精神整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推荐第10篇: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推荐]

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走向有效教学 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李政涛

柏林洪堡大学—— 橡皮 跨文化

眼镜——视角、尺度、标准——价值观、价值取向 3600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概念—— 语文?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言,训练——工具性

语言和文学——周益民——儿童文学——文学气息、文学气质—— 浸润——气场——人文性

(一) 必须把握的一个关键字 叶澜

(二) 必须理解的一个关键词

(三) 必须思考的三个关键问题

二、我的有效教学观

课感——推进感,生长感 滑冰课(溜冰课)、打转课、转圈课

刨坑课、攀岩课(教学如攀岩! 教学是一段师生共同探险和冒险的旅程!)、拔节课

三、如何让课堂有推进和生长?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 教学设计

(二)教学过程

开放的生长、扎实的生长、温暖的生长

扎实从何而来?

1.扎实在于清晰 2.扎实在于细节 3.扎实在于停顿 4.扎实在于运用 有效学习!

教学高手,学习高手! 理论学习—— 现场学习(力)—— 自我反思与重构学习

岁月如歌——用语言粘住学生 回放!改动、重建! 自我训练!

用大量体现力量,用大量生发力量!

自我磨练的广度和深度,专注度与持续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高度和远度。

目标、标杆——旧我,新我!——自我固化、自我板结化、自我化石化! 自我更新、自我再造!

卓越——卓尔不凡、独立/越而胜己!——自我越狱!

李嘉诚——冯仑

李希贵——名片 时髦——省布 小组合作学习

细节1:合作意识、方法、能力、习惯——训练的起点——从同桌开始 细节2:分工——主持人?记录员?代表小组发言?补偿发言?——有了分工,才会有责任,有了责任,才会有担当,有了担当,才会有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细节3:规则——弱者先说,大家补偿,强者概括或总结

细节4:小组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 我,我们

细节5:评价反馈?——谁? 个体、小组合作质量! 评价是对学生最好的训练! 评价语言

细节6:组际互动交流? 报幕式 指令要求!

评价、补充、提问、质疑…… 细节7:差异资源

展示或介绍、学生指导学生/小组指导小组 细节8:板书

一是静态的确定的板书 二是动态的不确定的板书—— 捕捉提炼资源、提供支架 板书也要动态生成! ……

学生清晰——

内容清晰——教什么? 方法清晰——怎么教? 目标清晰——教到什么程度 环节清晰——

一是每个环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发挥什么独特作用?有这个环节和没有这个环节区别?困难和障碍? 二是环节间的关联、转换、衔接与提升点?提升敏感!意识!策略!

目标:胃口太大

无所不包、面面俱到、十全大补 一课一得

单刀直入、孤军深入、精确打击 1.挑战点 2.突破点

难点、障碍点——发展点,生长点

3.提升点——准备带着学生从哪里提升到哪里去?

准备给学生什么样的挑战? 挑战带来成长和发展! 思维品质——清晰度、提炼度 小逻辑——

1.教什么? 2.怎么教? 3.教到什么程度?

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

——教育常识

基于学科特性——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川菜菜单——沧桑感

基于教学内容——方法库——类结构——教结构用结构 基于学生基础——差异资源 识字——10 基于教师个性风格—— 激情,

课前: 一是我为什么要教?理由? 二是学生为什么要学?理由? 三是什么不需要教?减法! 课后:

一是我想教什么和实际教了什么的差异? 少教?多教?

二是我教了什么和学生实际学了或学到什么的差异?

有效? 眼镜1:三效

有效益——目标——达成度?——对着目标反思

有效果——学生——变化发展进步? 有效率—— 眼镜2:八效

全效——面向全体学生

广效——宽广的视野——多元价值观的理解和多样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 走了没有? 可能走了 确定性思维——

远效——持续长远——给学生什么?受益终生!

准效——准确解读学生——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 强效、速效、奇效……

荒漠甘泉——源泉

好奇心、兴趣和需要、技能、方法、习惯……

1.扎实——有意义的课——走出课堂,走进课堂——不一样? 2.充实——有效率的课——面上,投入和产出?

3.丰实——有生成的课——预设之外——教案意识

4.平实——常态下的课——公开课最炼人(心态——开放、从容、淡定),家常课最养人

5.真实——有缺憾的课——有发展空间的课

磨课(俱乐部)、煮课、熬课 五课技能——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真,实——鉴赏家,批评家,建筑家——系统改进重建的具体建议和方案)——写课 初建课,重建课

透析诊断课堂,重建课堂

第11篇:互联网运营推广方式

网站互联网运营推广方式方法

一、链接推广

1、动用人脉资源

2、友情链接

3、发软文

4、创建博客

5、维客WIKI

6、加入免费分类目录

7、买链接

二、搜索引擎推广

1、付费搜索引擎推广(SEM)

2、免费搜索引擎推广(SEO)

三、联盟推广

1、CPM及弹出广告

2、CPM视频贴片广告

3、CPC点击广告

4、CPA广告

5、CPS销售付费广告

四、活动推广

五、(平面媒体)新闻软文传播

六、许可邮件推广

七、QQ群推广

八、电子书推广

九、SNS推广

十、联合运营

十一、捆绑推广

十二、激励推广

十三、异业合作

十四、社会网络推广

十五、利用“百度知道”推广

十六、利用“百度贴吧”来推广名人字画

七、Twitter营销

十八、多媒体营销

十九、线上与线下活动

十、自媒体微营销(微博、微信、博客、论坛/BBS、QQ空间等)

第12篇:浅谈信息化教学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浅谈信息化教学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 要:信息化时代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本文简要阐述了信息化教学环境背景对学生学习产生的主要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教师应如何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学习方式;问题分析;策略探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给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对教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由于过于依赖“网络搜索”,许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面临着退化的风险。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

1.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上不同用户之间能够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资源信息的传播速度,还增强了信息的交互性,有利于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式。

2.增强了学生的信息选择权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全面推行,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自由获取所需的信息,并且可以随时上传自己的学习资源与他人分享,加强了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联系,为教学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而言,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和质量。

3.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尽管信息化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自由选择,使他们获取的知识更加全面,但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部分自觉性差和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W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探讨

良好的学习方式需经过长期的稳定训练才能形成,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时,不仅要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还应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1.利用信息化技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整合校内外各方面的学习资源,构建学习的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为保障学习资源的质量,学校还需对平台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大量资源。

其次,学校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最后,教师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鼓励他们在信息化环境下主动地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科学设计信息化的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学理论指出,学习是主体与环境客体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在此期间,学生会结合自身的经验将对客体的认知转化为内在知识。信息化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更加自由地选择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为学生科学地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实践价值的学习任务,以达到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应清楚地注意到,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得到了有效提高,为保障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加强外部环境监督,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化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信息化方式来解决问题。

3.利用信息化平台,构建完善的学习体系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对于全新的学习方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学校和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快速确立学习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首先,学校应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发展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借助信息化平台构建相关学习体系,对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预判,并提出解决方案,不仅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不通畅、学习资源利用率不高、知识获取手段不足等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和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有力推动了教学领域的创新与变革,教师在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不断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万亚君,郑晓梅.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10).

[2]顾连方.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变革[J].创新人才教育,2014(9).

作者简介:石锴(1978― ),男,河北南宫人,本科学历,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学。

第13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隆湖四站小学

徐昌 2012.8.19

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文章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数学素养的载体,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的同时,也悄然地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变革

一、从传统课堂走到现代课堂。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当今社会已步入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教学环境和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方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结合当前教育教学实际, 从传统课堂走到现代课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是教育的必然趋式。

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教室、光盘播放室,以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教学的选择。我们之所以选择它们,是因为它们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所谓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 2

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

二、依托信息技术,逐步改善教学方式。

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在2003年中国高等教育软件展和教育信息化论坛上发表专题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中国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的讲话,他指出:信息化极大地加快了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进程。大家都能感觉到,从整个世界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首先使教育的基础设施、传播手段走上信息化,以前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利用黑板和粉笔直接来讲授,而现在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甚至移动通信系统搞教学,导致教学模式的变革。

1.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样,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多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为老师们的备课、授课提供了便利,例如:同一个知识点我们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讲授,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更直观的理解、掌握新知。而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直观地呈现的教学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特别是一些特技效果的使用以及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互作用的体现,更为学生提 3

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增加感知深度,提高学习效果。

2.使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在备课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运用, 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面对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和素材,是不是每个资源都可以被应用到课上,都有利于课堂教学呢?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上都要经过精心研究和设计,这样经过反复地推敲,认真地研究,使已有的教学原则,认知规律,教育教学的经验和理论最大限度地贯穿其中,从而优化了课堂资源,使学生能在有限的40分钟之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例如数学《简易方程》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从网上寻找有关方程的图片和资料,运用Frontpage 和Fcash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成网页或电子动画。使学生感受到方程的意义,不但为今后学习的解方程铺平了道路,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之美丽、智慧之迷人。由于天平的平衡被破坏,一边变得重一边变得轻……直观的画面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深深感受到天平平衡的原理,从而优化了教学。

3.使教师更有效的控制课堂上知识点的讲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对于某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以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也可以根据课堂知识点 4

讲授的情况,有效控制课程进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资源中的试题、练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为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满足他们的个别学习需要。

三、应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方式也单一。教师不是授之以渔,而是授之以鱼。当前,社会发展变化速度加快,各种信息日新月异,需要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单一的教学培养学生局限的思维,这将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更加会学习。

2.有助于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信息技术自身的动态发展特性,给探究式学习带来广阔的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之应用于探究式学习,其选题广,实用性强启发性大。网络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生在浩瀚的“资源海”中探究、发现。

3.有助于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

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素质的培养。信息技术为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竞争、协同等模式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在做商务实训的服 5

装买卖活动中,我们把学生分成四个组, 分别负责产品介绍、机场接机、酒店入住及合同的签订,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最后环环相扣,完成实训题目,这种相互协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为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促进师生改变学习方式,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效果。

第14篇: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考核方式的变革

培养实用型人才,实现高薪就业率

―――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考核方式的变革

姚英

(西安市未央区职业教育中心710016)

论文摘要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考核,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走出学校,用案例教学法,实际操作法以及与企业实体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和手段,培养个性化、有创造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高薪就业率。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教材相对来讲不大统一,不同学校选择的教材版本与出版社有所不同,特别是很多学校开设的课程以及科目区别很大。因此在教学效果上很难实现校与校之间的对比。二是计算机课程设置往往滞后于社会,课时安排也不合理,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缺少热情。三是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各校都是自己出题自己考核,学生没有校与校之间的对比性与相互交流的机会。

目前,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专业课程中,部分内容已被淘汰,而许多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却又没能及时或者没有能力开课。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简单程序设计和一般的操作外,缺乏对最新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方法的掌握,特别是新的计算机软件和专业化、行业化软件的应用技能的培养存在薄弱环节。其次是教学过程中仍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标;考试方法虽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但考试内容主要依

附于教材,而且几乎取自于教材,很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看似每次考试成绩很高很优秀。可在这个“人才饱和”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现了“技工荒”,打字速度相当快、办公自动化考证获得“优秀”等级,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因为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知道公文规定格式等等。

以上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在教学环节中出现了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情况。同时考核机制也存在一些不足:

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二是把学生学习局限在校园内,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三是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张扬;四是教学脱离了职场工作环境,没能很好地与行业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这使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专业课程考的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是当务之急

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学生和家长就是希望通过学校这个平台,让学生在毕业后就能“就业”。因此“就业”就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生命!特别现在受到行业亲睐的是不需要“再培训”就能上岗的学生,而我们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前景何在?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行业需求为导向”,

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以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来推动计算机专业全面、深入的改革。

三、探索改革几点意见

1.教材与考核内容的变革

虽然中职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但相对日新月异的计算机行业发展来讲,已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为些我们职业教育不能只依附于教材,要与实际行来需求相结合,不能脱离行业需求,更不能与学

生个性发展相违背,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与“上岗能力”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我认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遵循三个原则:专业基础课统

一、核心课程精选、岗位课程放开。即对专业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有一套较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是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前提,又是将来学习、发展所必须的课程,为此倡导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向各个方向发展的关键,“岗位课程”要充分注意计算机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技能要求,恰当设置岗位课程,渗透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例如:愿意从事文秘工作的同学主要训练录入速度和排版技巧,学习办公自动化等相关的课程;想从事“广告设计”的同学除了添加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外,还要学习色彩搭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手绘等美术相关课程;愿意搞网站建设的学生还要学习外设维修、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网络

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安全等岗位课程。

2.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让实用性、行业性融入其中

传统的“理论”与“实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为此我们应该灵活地设置考核方式,让考核的方式多元化、个性化,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实例教学法更能认学生从中获得新知,并能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最多的是能和社会需求相并轨,使学生能尽快的融入到行业所需的学习环境中去。 比如,上机实践课,教师应给出本节课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对具体操作步骤可不作具体要求,让学生上机探索,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然后填写上机实验报告单,写出收获、体会和反思等相关内容。教师及时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其次,适时开放考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规定完成的期限,完成后要写总结汇报材料,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比如,给出任务:用FLASH做一组春天万物复苏的动画。各小组接到任务后,根据成员自身特长分工协作:收集、整理春天花草树木及动物的资料;用PHOTOSHOP及3D处理图像等,这种考评方式可以对学生沟通,Photoshop、3D等课程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融入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各小组团队协作精神等。

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走出教室的机会。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环境中测试已成为必然。学校可利用自身的环境对学生提供办公软件的实操学习,可利用所学知识替教师做PPT课件等;如有可能,每学期让学生走出样门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实习一周,让他们从中给自己定位,让他们考核,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被他们认可的满足心理。比如,平面设计应用专业,让学生到广告公司去参与设计、后期制作等;学习Photoshop时,到摄影楼去,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的搭配、色相饱和度的调整、色阶的应用等;学习计算机硬件系统时,让学生去电脑城了解硬件当前发展现现状及价格等。这样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3.多种方式并行考核,让压力与动力共同提高学生实操与上岗能力

(1)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操课,学生都应将以每节课的理论与岗位能力目标作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2)可让学生用程序设计、作品展示、摄影摄像等实例来代替考试。

(3)举行学生技能竞赛,展示学生素质,推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装、图形设计、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技能比赛,展示学生素质,用行动代替语言推销自己。

(4)充分利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资源优势,在各个班级中培养一批骨干学生,让他们和教师一起参与机房的维护维修、校园网的管理等等。让他们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再

分别从教师、学生层面对他们进行考核,合格并有责任心者留用,作为老师的助手,让有计算机专长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优势。

(5) 加强校与校之间的联合交流,互相了解,相互补充,达到校与校之间的资源共享。现在几乎所以有职业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课程,但不同学校侧重点不同,教师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加大相互之间的交流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6)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一个重要筹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其考试方案甚至考试题目都预先告诉学生,目标性很强,非常适合中职学生考核。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争取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以考促学,实现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学校也应该将这一项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真正实用型人才,可用型人才!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夯实的基础工作!

参与文献:

1、《中等职业教育》

2、《计算机报》

3、“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及教材建设 《计算机教育》

作者:姚英,女,汉族,1974年10月16日出生,陕西省三原县人,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就职于西安市未央区职业教育中心,中教一级。电话:13259998855

第15篇:基于核心素养教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做了不懈的探索,多种教学法、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虽然课堂有一些改变,但大部分课堂还是“涛声依旧”,以至于老师们戏称“学东学西,就是没学什么东西”。这究竟是为什么?课堂教学改革的出路在哪里?通过对大量课例的剖析,我们认为主要是教学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教师由于经年累月教授同一门学科,几乎是同样的教学内容,解决同样的问题(习题),因此形成了惰性思维、线性思维和惯性思维等思维方式。惰性思维、线性思维以及过分依赖惯性思维,是阻碍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因此,笔者认为,要全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改革教学方式,就要先改变教学思维方式。

一、变惰性思维为积极思维

惰性思维可分为两种:一是缺少积极主动的思维意识,二是缺少积极主动的思维心态。在教学上表现为过分依赖主观,漠视课堂丰富多彩的生成。

来看一个课例。一位教师讲授分数的除法,先复习了分数的乘法法则:两个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得到积的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得到积的分母。然后通过各种办法让学生得到教材上的除法法则:一个分数除以另一个分数,等于这个分数乘另一个分数的倒数。将分数的除法转化为学生已知的分数的乘法,应该说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是这个时候一个学生提问:“两个分数相除,能不能等于分子与分子相除得到商的分子,分母与分母相除得到商的分母?”教不假思索地回答:“按书上的做,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这个学生的提问本来是这节课最精彩的一幕: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发问,使用了常见的类比的思考方式,得到的结论也是正确的。由于教师缺乏积极的思维意识和心态,没有思考学生的结论是否正确,把学生最闪亮的智慧之火浇灭了。

这样的课堂案例普遍存在,教学中的惰性思维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湮灭了学生积极的自我认同,湮灭了课堂生动的思维对话,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分享。

变教学上的惰性思维为积极思维,就是要培育积极思考的心态和意识,形成观察、质疑、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行为上表现为把握三种策略:倾听、追问和迁移。倾听就是倾听课堂上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捕捉课堂鲜活的生成;追问就是不放过细节,不断地质疑、反问;迁移就是关注知识、方法的纵横联系,将知识、方法与生活实际、学科思想、学科素养联系起来。

二、变线性思维为立体思维

线性思维是指一种单维的、定向的、视野局限、思路狭窄、缺乏辩证性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上表现为预设立场,线性推进。

一个教师在讲授正方体的展开图这个内容时,让学生动手探究,呈现了很多正方体展开的方式。随后,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展开图,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开始讨论起来。一个学生说:“我想知道总共有多少种展开方式。”这就是教师预设的学生问题,教师不管其他学生有什么疑问,课堂教学就沿着解决这个问题的路线推进下去。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这只是一个极普通的问题,且也不是最好的研究方向。其实学生的问题和疑问有很多,比如,哪6个正方形连在一起不能构成正方体?展开图有什么特征?学生如果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就会有进一步的发现:正方体展开图周长总是14个单位,为什么总是14个单位?用剪刀剪正方体,剪几刀可以得到展开图?为什么?等等。

由此可见,教师如果不是绝对地按照自己的预设线性地推进教学,而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更宽的视野去思考问题,就会衍生出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探究的效果必然更好。

教师课前都会备课,对教学中的问题、结论等进行预设,这是必要的。但是现实是非线性的、多维的,而不同的学生,其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学习经历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完全按照备课时的预设线性地推进,就会失去很多有价值的资源,难以揭示知识的本质,也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改变教学中线性思维的状态,首先要求教师深刻把握学科的内容、方法、思想与价值,准确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将教学的逻辑起点放在学生的学上,站在学生的立场而不是教师自己的立场上预设问题。其次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和追问,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正向迁移。

三、抑惯性思维扬创造性思维

惯性思维也称定式思维,在教学上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经验,禁锢于自己在反复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的教学路线、方式、程序、模式,漠视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情景的变化。

教学中的惯性思维现象普遍存在。由于长期反复讲授同样的内容,对教学素材的理解、对问题的结构分析以及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可能提出的问题等,教师都形成了稳定的认知,尤其是曾经取得好的教学业绩的老师,更会强化这种认知。我们不能否定教学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但是,教学最重要的原则是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尤其是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完全囿于惯性思维,过分依赖经验,无形中会阻碍教师的思维,使教学思路局限于狭小的空间内,不敢创新,因而教学方法老套、僵化,教学体现出一种匠化的特征。

用创造性思维方式组织教学,要在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和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已有的经验,从多角度、多元化、多层次去考虑问题,敢于打破常规,敢于质疑经验,用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基于教学目标和学情,创造性设计教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用创造性思维组织教学,在教学行为上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教学创新。一是情景化,将知识与社会生活情景相联系;二是问题化,教学以问题为主导,设计问题链、问题矩阵;三是结构化,拆除章节壁垒,建立知识内部的系统连接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四是阶梯化,阶梯铺垫,将问题还原至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应该指出的是,批判质疑、理性思维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的主要表现。教师良好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进我们的教学,还可以以生动的方式给学生以思考方式的示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直抵核心素养。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与策略”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XJK17AZXX013)

(作者单位: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第16篇:“聚焦核心素养,变革教学方式”教学研讨会感想

2016年9月23日,我有幸和米程明主任参加了重庆市第一届当代教育大讲堂.渝州之秋小学数学“聚焦核心素养,变革教学方式,构建有生命温度的课堂”教学研讨会,观摩了多为老师的优质课和各位专家的精彩点评,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充分领略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深感自己的专业素质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现结合这次学习,感想如下:

一、学习收获

1.专业理论学习要跟得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如果一天不看书、两天不看报,三天不上网,几天不学习,就会感觉“out”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和培训老师的最大不同是,人家在培育人才,我只是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我觉得人家站得理论高地比我要高!人家是从专业的素养出发,着眼全局,而我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你别小看这一点,这对孩子的兴趣培养影响很大,师大的孩子是“我要学”,我的孩子是被我逼着学。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这就要求我要钻研所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研读新课程标准,上五年级长方体的知识,就要知道一至四年级学生对长方形及长方体的了解程度,每节课侧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等等。说到这儿,这次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聚焦核心素养 优化课堂教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有六个: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统计。三节课都是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知识,第一节侧重于逻辑推理,第二节侧重于数学抽象,第三节侧重于数学建模。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新提法,所以出去观摩学习比在学校闭门造车受益要快要多,要来得直接。那这些专业理论及理念从哪儿学?向专家学、从一些教育网站上学、同伴互助--向专业教师学。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以往的公开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自己雕琢,耍花架子,刻意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欣赏了几位教师的课后,我觉得在教学中他们做到了真实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例如深圳育才三小的刘占双老师的那节课,在他的教学中没有直接的教学,而是拓展了思维的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即时生成的答案各式各样,让人找不到雕琢的痕迹,很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整个课堂氛围很轻松、愉悦,不像是听课,好像是在享受中学习。(刘占双老师那节课的最后,孩子们自己激烈的讨论着一张纸有没有体积的情况,赢得了全场参加学习的教师们的热烈掌声)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我记得某个数学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让数学变得简约而不简单(如教研员刘延革老师上的《认识周长》这节课的情景创设,就很有想法,在和孩子们聊天相互了解的时候,让孩子们猜她家住哪,然后说出自己家的对面住的是小明,小明的爸爸生了病身体不好,需要锻炼,需要去操场跑步,直接引入到操场的周长上,从生活实际中创设情景,孩子们更容易理解。)

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这几节课,老师都以生为本,教师引领学生猜想、动手、发问、比较、讨论、归纳、总结、谈收获。(如俞正强老师的课)这节课是在有些学生自己在辅导班已经学习过这节课的基础上完成的,但是,俞老师采用的完全就是另外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自己学,自己在探索体验中获取了知识。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主见,真正地在思考、提问、讨论、交流,而不是等待、沉默、闲聊、玩耍,学生思路清晰、表述准确、清楚,是我们期望中的学生应有的样子。其实,相对地说,差距最大的就是学生。这其中有城乡差别的因素,但另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养成教育包括很多好的学习和在校生活习惯,和我前面谈的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我在想,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没有动脑子思考,而是我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法,我可以尝试着做、坚持做、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算式和答案。

二、个人反思

1、作为青年教师,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要让学生勇于提问,让学生善于提问,让学生乐于提问。

2、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定要注重方法。

三、努力方向

今后,我要虚心学习,潜心研究,静心思考,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用“骨干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立足于校本培训与岗位研修,学用结合、学思结合,力争做一名“学习型、科研型、创新型”的骨干教师。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我会牢牢记住这次教研活动给我的启示,并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让孩子们真正能够理解数学学习是很有趣的,让孩子们学会学数学,爱上学数学。

教师: 王爽 2016年10月20日

第17篇:互联网时代市场部的营销变革

互联网时代市场部的营销变革

当年市场部利用传统媒体,电视广告、报纸广告、车体广告、路牌广告等来推广和促销。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利用自媒体来推广,成了市场部的当务之急。

你问问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在看电视?大家都看微博,都在看网络视频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每个用户都有微博等社会化媒体,都有很多粉丝。发动用户去传播,把用户变成企业的宣传平台,利用粉丝对他们的信任,这就成了营销的核心。尤其是粉丝量大的意见领袖,将更是企业利用的首要目标。选择这些意见领袖,管理好这些意见领袖,处理好和意见领袖的关系,激励他们为企业做宣传,这将是企业营销的核心能力。

当然还有很多企业,自己搭建互联网平台,比如安踏的网络社区,聚集了安踏的100多万粉丝,在里面分享运动心得,发帖子和评论,安踏还给积分奖励,这个奖励可以用来兑换奖品。你说这100万粉丝,如果安踏用好了,对安踏有多大的价值?当然用好了也是困难的,粉丝们凭什么整天登录安踏的论坛,花时间参与安踏的活动呢?他们为什么不去玩微博和微信呢?

在互联网时代,你有一个观点,他有一个观点,你们两个交换,就有了两个观点,社会财富整体上增长了。人脉就是钱脉呀,人际关系变成了社会资本,和土地、金钱并列,更关键的是,社会资本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不断扩展。假设你公司的微博有10万行业粉丝,你们公司市场部下的10个微博有100万行业粉丝,有价值不?

在互联网时代,知名度就是你拥有的粉丝量或网络搜索量,美誉度就是粉丝对你的好评和差评量,忠诚度就是网上重复购买率。在传统营销里虚无缥缈的三个“度”,在互联网里都被准确地量化了。其实互联网上的粉丝,就是你的客户,营销动作将基于粉丝展开!

面向互联网的市场部搭建,就成了企业的必然选择。市场部要占领行业论坛,要让公司的员工开博客,开微博,微博名字都是“联想张三”之类,假设1万个联想人,都通过微博转发的方式,扩大公司的影响力,是不是很厉害?据说中联地产就是这样干的,每个员工都有“中联地产张三”这样的微博名,微博转发统一的地产信息,不断扩散公司在微博上的影响力。

市场部不要单单会在电视和报纸上打广告,更要会低成本地网络营销,要做到线上和线下联动。比如基于网络的市场调查,网友入世填写调查问卷,得到什么奖品抽奖机会。比如写出促销的预案,让网友先评估一下。比如设立2000人的QQ群,把经销商都聚集在里面,商量下一步的市场举措。比如号召公司的员工人人搞微博,转发公司微博的内容。

第18篇: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营销变革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营销变革 移动互联网来了!一个微博一个微信,构成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准确、廉价、高效”传播!一次人类历史上“传播学”带来的颠覆,足以改写一切“消费者行为学”的变革开始了。

对了,请你现在去书房一下,赶紧找出来之前出版的一切有关“消费者行为学”的书籍,烧掉。赶紧烧掉,一个字都别再看了。打火机目前已经发明了,你学习钻木取火难道是想变回原始人么?

发条微博,几十个到几万个粉丝收听到,发条微信朋友圈,上百个好友看得见,微信群里扯扯淡,又是一堆从熟人到半熟人听得见——准确,不解释;廉价,唉,那点手机电费和WiFi流量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有就是高效,你可以贴图片,复制粘贴文字,还可以录短视频发,甚至可以把购买链接发来发去……

全面的颠覆开始了。

一如既往,雕爷总是扯了一千几百字时,才打算引入正题。正题是啥呢?就是我毫不负责、随口胡掰、口吐莲花、舌头满天飞、萌(一声)死你不偿命、但有可能写进未来营销教科书的“互联网思维三大定义”:

一、依托互联网做传播,找到目标客群,也让目标客群认识你,进行参与、互动;

二、以用户为核心进行产品开发,根据找到的目标客群做精准型“窄众产品”;

三、微小改进、快速迭代、以互联网手段收集反馈,迅速改进产品,进行再传播。随着功能、服务、及产品线的完善与扩充,逐步扩大目标人群;

先来看第一条,电脑比电视多了个什么?键盘!手机也是,只要能打字,就是双向的了。通过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做卫生巾传播,谢天谢地,我再也不会看到了,只要我不手欠点关注,苏菲!你丫一天发一万条微博或微信,老子也看不见!看不见!看不见!但反过来,如果你是卫生巾狂热爱好者(啊?还有这种人?假设有吧。)恭喜你,你能每天和你亲爱的苏菲整夜做侧漏型互动。

拿小米手机举例,在MIUI初期,没有任何付费广告,但那些潜在用户,就能轻易跑来MIUI的BBS,整日整夜的互动扯淡。而非目标人群,一个都不会来。事实上,小米1代发布的时候,那些狂热粉丝是流着鼻血听雷军在台上布道的——等等,你猜那时候,“粉丝圈”以外的人,有多少听说过小米?

答案是“极少极少”,几乎没有才对吧?事实上,小米是因为后来太成功了,“出圈儿”了,才被众多非目标人群所知,而我以为,绝大部分品牌,根本不用“出圈儿”,不用为大众所知,只要目标人群追捧,就已经可以称之为成功了。

第二步,既然找到了核心用户,你清楚知道他们是谁,这时,就命令你的“工程师”臣服于你的“产品经理”吧!在工业时代,由于目标顾客面目模糊,没有手段进行廉价而高效的沟通,所以只能是工程师设计出什么卖什么。而今天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你的目标顾客——廉价!高效!可以沟通了!你别再傻逼呵呵“猜测”顾客想要什么了好不好?你们双方手指动动,可以随意大面积“充分沟通”了好不好?!

那为什么是“窄众产品”呢?还拿小米举例,两年前,小米还没今天这样“政治正确般成功”,一次他们创始人之一的黎万强来俺们公司做分享,谈到小米种种策略,我还和他沟通一件事情:小米是典型的三部曲打法——

第一步用边缘产品打边缘人群,

第二步用主流产品打边缘人群,

第三步用主流产品打主流人群。

——这打法咋解释呢?你看,小米第一个产品MIUI,事实上是“边缘产品”,95%以上的手机用户根本不懂、也不需要刷机玩ROM耶!喜欢刷MIUI的都是些“边缘人群”,死宅男、程序猿、攻城狮、自认为极客的矮穷丑……废话嘛,但凡拥有宝马M3和大长腿的那些蟀哥,不去把妹子窝在家里天天刷ROM?你说一个我认识认识?

小米第二步,在吸引足够多的目标顾客后,开始“用主流产品打边缘人群”,说实话,小米一代1999元很便宜么?不算便宜,因为那时候低于一千元的安卓机也有的是。但1999这个相对主流的中级价位,配上“发烧级”这三个神奇字眼,在“边缘人群”身上起到了化学作用。目标客群直接被引爆。

当时我和黎万强扯淡的时候,是2012年上半年,小米2还没出,小米1的青春版刚发布而已,还没有证据表明小米在主流人群市场获得成功。我甚至对阿黎逼逼说,最难就是“主流产品打主流人群”,是否侧翼可以配合“边缘产品打主流人群”策略?说白了就是通过后来小米充电宝这类“边缘产品”来获得“主流人群”的首次接触与品牌沟通。当然了,丫黎万强当时没搭理我。

事实证明,没用侧翼招数,小米用2代和3代就走到了最终步骤。再配合低价的红米系列,真是把中国主流人群一网打尽!(iPhone目标客群是高端用户,在十几亿中国用户面前,以比例来算还真不能算“主流”。)

至于“互联网思维”的第三步,微小改进、快速迭代,这我就不用解释了吧?起码小米不用当案例了,(前面拿小米当案例,是因为很多人误以为小米上来就是“主流产品打主流人群”,我纠正而已。)好了,说说我操盘的雕爷牛腩——目前有道新菜,叫“节操离开…碎一地”,因为里面有芥末(节)、猫草(操)、梨片(离)等食材,所以起了这么个没节操的菜名——你以为谁给起的呢?是微博上发起活动,粉丝给起的。

通过粉丝投票,大家都觉得这个菜名够扯淡,够好玩,所以就定了,你猜目前雕爷牛腩餐厅里,前菜点单率最高的是哪样?对了,就是这个“节操离开…碎一地”。(本菜见题图)

事实上呢,这道菜在正式推出之前,已经邀请了大量粉丝试吃,小修小改很多次,从口味到摆盘,乃至最终起名,甚至供应几个月再下架,都是通过粉丝们大量沟通后决定的。未来的六个月中,目前餐厅菜单上几乎一半的菜品会进行替换,如此高频,试问,没有互联网手段前,谁敢做?不是找死是什么?但今天有了互联网工具,廉价而高效沟通,配合相应的思维,你会发现,原来开餐厅,将菜品开发得获得目标客群高度满意,可以如此容易。

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再蠢的餐厅老板也可以用纸和笔做记录,哪些菜点单率不高,然后下架进行替换——所以说“用数据结果来进行产品迭代”不是“互联网思维”。但以雕爷牛腩的迭代频次,我可以厚颜无耻说一句么?历史上有过餐厅如此高频迭代咩?!别看就是个“换菜单”,频次高到一定地步,就是从量变到质变鸟~~~诺基亚的塞班系统,当年也不是不迭代呀!但半年一年才更新那一点点,和MIUI的每周更新,难道不是“质变”关系?

产品在开发前做用户调查,也肯定不是“互联网思维”,(因为工业时代一直这么做),但借助互联网做精准调查,以及长时间和目标保持联系与互动,甚至让核心目标顾客参与进产品开发——等等,这还不算什么,重点是,当你清晰知道目标客群散落在哪里,甚至他们

从全中国各个角落冒出头,都能来认识你时,你居然就他妈的可以开发“边缘产品”来打这些“边缘人群”了!……没有MIUI就没有后来的小米手机,可是如果雷军没有一种“思维”,借助互联网先挖掘出这些隐藏在中国各种犄角旮旯的、喜欢刷机的“边缘人群”,而是用传统开实体店的方式找他们,雷军比当年再有钱十倍,现在也街头要饭呢!OK,所以请问,这种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从未有过、绝不可能出现的思维方式,不叫“互联网思维”叫TMD神马?!

所以,雕爷总结的那三条,是首尾相衔,环环相扣的好不好?!

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拉开了崭新序幕——所有硬广都可以去死了,所有的营销理论都已经过时!只要你有本事通过互联网找到目标客群,然后让他们和你互动起来,让他们参与,开发出能令他们尖叫的产品,然后,请相信,你不用花一毛钱,微博和微信圈,会帮你引爆。回到开篇,还记得“消费者行为学”被彻底改写么?准确、廉价、高效的口碑传播,还不用你动用人力物力财力耶!~

就像我那条微博说的,几年以后,小米会如何没人知道,甚至我自己经营的雕爷牛腩,我也不知会怎样。但就像原子弹试验再多次失败,也不能否认E=mc²的存在。相反,只要有一颗炸了,质能方程式就是颠覆牛顿力学的铁证。(CAO,其实小米早已经是原子弹级别了。)

哦,对了,至于题目,“互联网思维”是“小无相功”吗?别急呀,我马上要开业个全新餐厅,烤串的,叫薛蟠烤串,我再用上面三千多字谈及的“方法论”表演一下呗?失败了请参照倒数第三自然段,如果一不留神再成功,或许“小无相功”真的存在哦!

当然了,对你而言,“小无相功”如果真存在,你用它来驱动哪样“少林七十二绝技”——也就是你所在行业,颠覆一下爽一爽,才是你要思考的核心。哈哈哈哈哈哈……

第19篇:互联网 时代高职教育的变革

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的变革

【摘要】“互联网+”便是将当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促进行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加高职教育必然将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教与学活动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变革

高等职业教育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属性于一身,旨在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1],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服务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重要教育形式。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高职教育的变革,其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和热议。

一、教学对象的变革

当前的高职学生多数为90后,他们生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大丰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年代。电视机、计算机、游戏机、数码相机、录像机、手机等数字工具完全嵌入其成长过程中,是其学习、生活、娱乐的基本工具。网络技术、数字媒体环境,对他们的认知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有着巨大的影响。长期游走于网络环境与数据平台的他们,对电子设备、电子软件等工具的应用具有敏锐的接受能力,能多渠道快速搜集信息,善于多种任务同时和平处理,喜欢图片、声音、视频和影像资料,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视频剪辑、图片修饰的能力。尤其近年来移动技术飞速发展,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功能日益强大,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的高职学生更是找到了个性发展的平台,微信,微博,QQ,MSN成了他们学习交流通讯的主要手段,更成就了他们在新媒体应用方面优于教师的显著才能。在高职教师和高职学生之间展开的随机抽样测试表明,相同时间内针对相同主题进行的网络信息搜集比赛,高职学生获取的数据量是教师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环境的变化促成了高职学生特征的变化,也带来了学习需求的巨大变化。他们期盼灵活生动的教学内容和自由多样的教学形式,希望教学能尊重个体需求而真正获得个性化学习机会,弹性安排学习进度,喜欢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碎片化学习形式。因此,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技术的产物越来越受学生的追捧,能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娱乐精神的“过关式”、“奖励式”游戏模式的训练更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

互联网加时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手段的发展已经进入综合化、开放式的阶段。

(一)单一式转变为综合式

虚拟课堂、网络教室、慕课、微课、APP在线学习等先进工具为使得传统单一课堂教学形式得以扩充和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中心的,综合式教学网络成为新时代教学一个重要特征。

微课是当前流行的在线视频教学资源,制作技术成熟,老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制作,短、精、快,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率,使教学双方共同受益。

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它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无论地域,无论贫富,无论年龄,优秀的教学资源,包括来自世界名校的先进课程都可为己所用,有效改善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推动了国际化和信息化教育生态的形成。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课堂的功能开始由一揽子服务向个性化辅导转变。翻转课堂便是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方法。教师课前布置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抛出主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前期调查研究,课堂上则主要用来答疑解惑,讨论交流总结,有针对性地解决同学们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改进教学效果。

创客运动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文化,提倡将学生当做知识的创造者而非单纯的继承者,强调将新技术手段与创造、分享、合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跨学科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客观世界各种问题的探索,用全新的思维,全新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新形式的教学媒体、平台、资源、理念,互联网加时代赋予教育更加综合性、创新性的发展体验。

(二)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固定的时长,固定的地点,固定的对象为基础进行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和死板。近年来,网络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升级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工具与平台。教学变成了开放式的有机生态活动。虚拟、公开、免费、自由,这些特性使得教学脱离了传统课堂的物理限制,以网络为主的远程教育、进修教育、在线学习等活动丰富了学校教育以外的各种教育形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一方面,利用微课,慕课,实现了先进教学方式、教学经验的互相交流与探讨;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也可以把企业实践的真实场景和操作流程等通过视频的形式真真切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拉近了学生与客观世界的距离,增加了参与度和学习热情。

三、课程内容的变革

网络课程的出现,也让信息时代的高职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海量资源的实时更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使得课程内容更新,更丰富,更有实用价值。传统课程受到纸质教材无法快速翻版更新的影响,其承载的内容和方法、技巧常常滞后于生产实践,有的甚至已经被淘汰了。课程学习不能有效指导实践,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保持知识技能流动的良性循环,势必会造成厌学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课程内容最根本的变革在于诸多前沿的学科内容和来自生产最前线的经验技能等能够及时更新扩充进入课程,不仅体例详尽多样,内容生动丰富,来自工厂车间、行业一线的视频、音频、图片等会让很多难以用语言描摹清楚的流程、方法、技巧变得一目了然,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更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提升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另外,在互联网的支撑下,课程开发和课程创新也更加容易,能满足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课程被越来越多的开发创造出来。

四、学习形式的变革

随着智能手机功能不断强大,价格一降再降,网络覆盖面积越来越广,各种APP应用越来越丰富,学习的含义与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上最新资讯,有最先进的学习资源,有最便捷的学习软件,网上冲浪的过程也是新知识被消化吸收的过程。一个网,一只耳机,一台手机,学习无时无刻不能发生,回家路上,运动间隙,就餐排队时等等,移动碎片化学习,让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得越来越随心所欲。在网络的天地间,学生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拜师世界知名教授,可以随心所欲地研究自己喜好的领域的前沿知识,可以随心所欲地结识到有共同目标和理想的同学,(下转第185页)

(上接第183页)更可以轻松地、多角度地观察测试,对或认识或陌生的人群作大规模的调研,甚至进行虚拟的科学实验。当互联网技术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器,学习才能真正变成学生的“第一需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工具,而不是驱赶学生向前的马鞭。

五、教师职业的变革

不经意间,教师职业就被信息化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角色的转化,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专业技能、教学技能的再升级,都需要教师清晰认识,积极应对。

(一)注重合作与经验的积累转化,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学生

随着主体间性在教育界的广泛应用,师生的角色被重新定位,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和主体正式回归,老师开始转变为课堂的辅助者和引导者。从演员到导演,从台前到幕后,教师应做好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的对接。做助力学生个性舒张、才能发展的“背后英雄”,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教师的行业经验与阅历,学会放下权威,做学生的合作伙伴,跟他们一起探究学习,共同进步,这是角色转变的重要方面。

(二)注重教学设计能力,服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当今社会对高职教师的需求从数量到结构到质量都存在着一定的转变,高职教师的学历达标、实践能力过硬与行业执业经验丰富,缺一不可。在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强调教师“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能力,即,能针对教学对象的特异性,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和手段来实现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标。面对网络这个巨大的知识海洋,教师与学生相比所具有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劣势将抵消其在知识层面的优势。老师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其能将行业经验和教学经验结合起来,设计出适应不同层次水平、性格特征、职业需要的学生的专属培养方案以及实践能力培训计划等。换言之,未来的教师应具备引导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和综合职业能力等的技术,而非单纯的知识传递水平。

(三)突出对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把控

1、学会运用微信、微博、QQ群等平台,实现实时互动,教学相长。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互联网加时代的教育必不可少的形式。教师的教学辅导功能不能单纯地局限于课堂的四五十分钟内,更应该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实时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当今较为热门的微信公众账号、微群、QQ群等的熟练应用以及相关功能的创新开发能力就十分重要。定期组织集体活动,比如深度讨论,视频学习,答疑解惑等等,把同学们和教师凝聚起来,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2、保持对网络资源的关注,形成信息深加工和再利用的能力

网络上存在着大量与学科有关的系列课程视频,并且绝大多数的优秀资源都是免费的。教师可以将这些视频下载并剪辑,根据自身授课需要进行重新组合、扩展和深加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时刻保持对网络开放性资源的热诚和关注,学会运用先进的软件和信息技术去挖掘构建所需资料,抓住一些生动的小细节,运用一些奇妙的想法、小火花来点燃学生一腔激情,用细节去打动学生,勾起学生想要认知的欲望,释放网络的巨大能量。

另外,移动应用程序越来越丰富了。好玩好用的软件随处可得。比如关于微课录制的软件,关于自拍和图像处理的软件,关于配音、练习发声等的软件等等,它们让教育和学习生活变得那么便捷而生动,充满乐趣。利用智能手机或是平板电脑,积极学习并掌握运用移动应用程序的使用,可有效改变传统课堂的枯燥;如果能进一步学习软件开发,随心所欲地根据课程需要利用开发已有程序,则是高职教师全面深度发展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只有这样,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升,信息加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协作分享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才能有所发展,并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升刚,牛金成.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探微[J],继续教育研究,2011.09

第20篇: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

构建“导-学-析-练”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张 延 俊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就是老师教学理念必须高效;学生所获必须高效;教学投入产出必须高效。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为学生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谈到儿童教育时,提出“六个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4)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5)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扩大认识的眼界;(6)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空闲消化学习,干一点他们高兴的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的深刻见解,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敢想、敢说,为学生营造有利于他们学习、发展的课堂环境。

二、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数学素养。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时,问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要做到有趣。因为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趣,若问题不能引起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的问题不可取。其次是问题有数学味。若问题中数学含量很少或根本不含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也不可取。最后还要注意问题有挑战性。要有挑战学生思维的功能使学生在数学思维得到极大的开发与发展,但是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中要注意,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更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所占时间不宜过长。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而给教师的定位与原来数学大纲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是知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是说整个教学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动脑、动手,去创新。只有这样做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好。

总之,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导-学-析-练”教学模式应用反思

张 延 俊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我们面对的是少年儿童,是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他们。时下教改顺应民意,可谓大快人心。现就“导-学-析-练”教学模式的构建作如下反思:

一.和谐课堂,快乐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心情愉快充满激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二.生活课堂,更有意义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割舍。离开生活的数学是苍白无力的,数学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数学的生命之源。

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如我们学习《四边形》一章中,判断“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咋一看没错,但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就会发现“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不一定还是平行四边形”。 三.灵活课堂,轻松学习

学生不是学习机器,教师应合理科学安排。改变超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用时间加汗水提高成绩的陈旧做法,要提倡精讲精练。只讲思路、讲方法、引导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如教学“一个钝角中去掉一个锐角,剩下的是什么角”就不能固定一个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可以是7800,也可以是8000。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要学生灵活掌握及运用,而实际生活中如“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大约准备多少钱?”算式49×104这里49看作50,但104则看作110不能看作100,这样才合理更实际。

面对应用题不得死板硬套,应掌握方法,有些题有多种解法,有的题可从问题着手,有的题则从已知条件着手,只有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就可做到轻轻松松学好数学。

四.幽默课堂,充满活力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爱,幽默驱赶烦恼,带来欢笑。学生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教学中恰倒好处的课堂幽默,完全可驱赶学习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敏捷和判断力,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如一次一学生在课堂老往后转,还不时说话,我看了他几回,他仍然旁若无人视而不见,我不动声色走到他身前,话锋一转提高嗓门对着他说“你屁股上按了滚珠儿啥”从来没有听过这句话的同学一下全乐了全变精神了,看着这位同学会心地笑,接着我意外发现这下所有的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仿佛一下精神百倍。此时此刻我顿时明白,幽默让我让学生得到美的体验,感受到幽默的魅力。

总之,数学教学充满学问充满魅力,数学课堂更是魅力无穷。教师只有做有心人,善学善钻善创新数学课堂就会生机勃勃,课堂会更精彩。

互联网教学方式变革心得体会
《互联网教学方式变革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